在线客服

高中语文学术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高中语文学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中语文学术论文

高中语文学术论文:IS平台下高中语文论文

1.在散文教学中的应用。

散文包括现代散文与古典散文。无论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的写景抒情名篇,还是林庚的《说“木叶”》、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之类的学者严谨散文,或者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王勃的《滕王阁序》等等,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这些文章丰富的文学技巧,深刻的思想内容,广博的知识,都值得反复玩味,细细推究。IS平台从三个方面促进高中散文教学。及时,提供品质的解读平台。IS平台内网的海量资源库可以供给老师和学生丰富的解读资料,让学习超越狭窄的课堂和短短的45分钟,充分了解课文背景,作者背景,还有名家解读。第二,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的优势,将散文教学大量的板书制成课件或者直接在白板上以图文的形式呈现,而且可以随时在白板上添加修改课堂的即时内容,散文教学更细腻,容量更大。第三,个性化的微课程。鉴于散文教学的繁杂性,为了给学生提供有效的课外学习途径,老师可以自己录制相关课文的微课程,上传到IS平台的教师空间,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复习巩固。

2.在小说、戏剧教学中的应用。

虽然高中课文中的小说、戏剧大都是短篇或者长篇节选,但相对而言,小说、戏剧仍然当仁不让成为高中课文中的巨无霸。这些体量巨大的文学经典,如何让学生减少恐惧感?IS平台有两个办法。及时,影像资料。借助IS平台给学生播放相关作者视频,或者电影。比如《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罗密欧与朱丽叶》《祝福》《边城》《老人与海》等等,都有电影资料。这样就能化繁为简,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学生学习压力,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第二,可以模拟电影拍摄,挖掘学生的表演潜能,将学生的分角色表演通过课堂录制设备进行录像,然后对此进行教学点评,将课文的写作技巧、思想主题、人物性格等等进行具体分析,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到害怕的长篇文章变得富有味道。

3.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文无疑是高中语文教学关键中的关键。作文水平不仅决定语文考试成败,更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集中体现。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写作,这是一个长期以来严重困扰语文教师的问题。那么,IS平台有四个办法。及时,通过IS平台的高清展台提高教学效率。老师将学生作文中的比较典型的文章、经典段落,或者典型的败笔,通过高清展台老师边读给学生听,边展现给学生看,这就解决了老师仅读一遍文章学生记不住的问题,使作文课真正落到实处。第二,通过IS平台教师个人空间,老师可以把一些好的范文或者自己写的下水作文,或者典型的问题作文,上传到空间,无需打印,学生只要登录IS平台,就可以分享老师的教学资源,可以极大开拓学生的视野,促进作文水平的提升。第三,还可以借助微课程,制作作文教学视频,将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通过微课的形式进行解读回答,方便学生复习巩固。第四,还可以借助IS平台的大数据库,对学生的历次作文得分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可以非常方便地掌握全体学生的作文水平动态,为因材施教提供数据支撑。

4.在语文复习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语文教学需要考试来检验成效。那么,如何进行考试复习,这个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难点。传统语文教学存在大量的劳而无功的情况,复习到,往往会出现人困马乏、事倍功半的状况。IS平台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及时,IS平台有自动组卷功能,减轻教师的拼贴试卷的时间。第二,IS平台有数据分析,可以对每一次的考试情况,比如字音字形题、病句题、诗歌鉴赏题型等各类题型都有得分率的数据,有全班数据,全年级数据,这样就为教师的下一步教学提供了至为重要的依据。第三,老师可以随时发送电子作业,让学生完成。这样当天发送当天完成,节省了打印胶印的时间,教学效率大为提升。

作者:黄金富 单位:南昌大学附属中学

高中语文学术论文:生命意识下高中语文论文

一、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多艰却而充满韧性,培养直面人生的勇气

教材中有很多直面人生超越生命的鲜活的例子。例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面对着“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人生苦难,史铁生曾经痛苦过、彷徨过、迷茫过,也曾长时间地纠结于死的问题。而蜂儿、蚂蚁、瓢虫等在荒芜的园子中活出的精彩,感悟了史铁生,使他意识到在客观事实无法改变的情况下,通过自己坦然的面对现实并不懈地努力,也可以活出生命的精彩。于是,史铁生释然了,坦然地接受了“残废了双腿”的现实,“从腿开始思考人生”,走出了人生的困境,在文坛上赢得了“史一样的作品,铁一般的生命”的赞誉。还有《老王》的作者杨绛先生,面对着那个特定年代给自己带来的人生的困境,她却还是以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自称,那是怎样的一种豁达的心态啊!面对丈夫钱钟书先生被打伤腿却以“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轻轻地一笔带过,这是一种怎样的隐忍与大度啊!而作品中的“老王”,则更是在住处徒有四壁、一只眼瞎的、生活仅是“凑合”的境况下,依然珍爱生命,保持善性,这是一种多么顽强健康的生活心态!读着教材中的这些人的经历,每个读者不仅会为之感慨唏嘘,更会被这些人面对困境时积极、乐观、坦然、坚韧的心态和品质所折服,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这些为抓手,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涵咏、讨论、思考、领悟,引导学生领悟生命之艰辛,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以豁达的态度去认识和面对人生中的劫难。

二、利用教材引导学生感知生命存在的意义,从而创造自己的生命价值

生命存在是生命活动的物质载体,是生命创造价值的前提。在传统教育中我们往往只强调创造人生价值而忽视生命存在本身所固有的意义。加之,当前的应试教育使学生陷入繁重的学业之中,根本无暇领悟生命之重、欣赏生命之美,从而导致对生命的漠视,对生命敬畏之情的缺失。他们践踏生命也就不足为怪了。有句俗语说得好,“好死不如赖活着”,也许会让人觉得“境界很低”,但如果没有“赖活着”的生命,又如何去实现生命的理想,如何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在《指南录后序》中指出,当元军“驱予并往”时,“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是“将以有为也”。因为他出使北营的目的就是要“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当他被元军俘虏后,为了保持自己的名节,他可以“引决”来保全名节,让朝廷为自己写匾立碑,光耀后世。但他一死之后,“救国之策”如何解决?正是因为认识到这一点,文天祥冒着名声受侮的屈辱“隐忍以行”。正是这种对生命存在的认识,使他领悟到生命之重,并最终做出了正确的抉择。同样,韩信能够忍下当年的“胯下之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有保存了生命之体,才能实现生命的超越。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文本中的这些关键之处,我们应该加以积极地引导,让学生对文天祥、韩信等人的理想、行为有客观而正确的认知,进而使学生认识到在实现人生理想和人价值中生命存在的作用和意义,领悟到生命之重,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对生命会产生一种敬畏之情,不会轻易地践踏生命。

三、利用教材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关爱自己并关爱他人

生命意识是个体在生命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的认识和观点。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完整的生命意识。生命意识教育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关爱自己,一是关爱他人。

(一)关爱自己。

关爱自己,也即热爱、珍惜自己的生命。培养学生自我的生命意识,激发个体对自身生命的热爱、珍惜之情,使个体喷发出无穷的力量,强化自己的生命意识,实现人生理想、价值的超越。当“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史铁生面对“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时,他认识到生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死也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而怎样活则是一件“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的事,能对怎样活有如此的认识,说明史铁生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这激发了他对生命的珍惜之情,重新树立起对人生的追求,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样,面对病入膏肓的琼珊时,医生对她下的结论是“依我看,她的病只有一成希望”,而且“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正是论及到琼珊的生命意识的觉醒问题。医生要苏艾使琼珊“对冬季大衣的袖子式样发生兴趣,提出一个问题”。医生这样做,正是要以此来让琼珊明白生命的宝贵,进而珍惜生命、享受生命。而那一片常春藤叶,彻底唤醒了琼珊,使琼珊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应该好好地热爱它并珍惜它,这种唤醒也让她认识到以前的“不想活下去”的念头“是个罪恶”。在教学过程中,面对这些关键之处,我们应积极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史铁生和琼珊对待生命的态度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深层心理因素。在思考过程中,学生渐渐发现:正是外在美好事物激发了史铁生和琼珊对生命的热爱,意识到必须要关爱自己才能实现人生理想、价值的超越,从而改变了对待生命的态度。事实上,我们在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主人公对待生命态度变化的过程,实际上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强化学生关爱自己的意识。

(二)关爱他人。

关爱他人,也即敬畏、尊重他人乃至世间一切生命体。每一个生命都是的,每一个生命都应该是平等的,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敬畏。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有意识地提高学生关爱他人的意识。5•12大地震时,国家为死难者举行了为期三天的“下半旗,鸣长笛”的国哀悼念活动。这正是共和国关注人权,尊重人的生命权力的意识的具体体现。而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可谓比比皆是。因为有强烈的关爱他人的意识,老贝尔曼才会不顾个人的生命安危,去完成他的“杰作”,在琼珊屋子对面的墙上画那的常春藤叶,来唤醒琼珊的生命意识。因为有强烈的关爱他人的意识,杨绛先生会对那个给予自己帮助的老王倾尽自己的所能来帮助他,同情他,关心他,并不断地反省,发出了“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警语。因为有强烈的关爱他人的意识,海伦•凯勒会在及时天要看人,要看所有的人,同时会在三天时光即将结束时给“看得见的人们一个”“忠告”,要人们“善用每一个感官”。在教学过程时,每当讲到这些关键之处,我们应引导学生去思考贝尔曼唤醒琼珊、杨绛在发出警语以及海伦给人们提出忠告的的深层心理根源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慢慢意识到正是怀有对他人乃至世间一切生命体的敬畏、尊重之情,才会使他们做出这样的举动,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关爱他人的意识。

作者:鞠洪刚 单位:苏州市相城区江苏省黄埭中学

高中语文学术论文:自主学习高中语文论文

一、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的意义

1.自主学习适应经济社会

当代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中的科技社会,“活到老,学到老”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只有不断完善自我,才能适应这个千变万化的社会。因此在高中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学习的能力。

2.自主教学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自主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学生主观上比较容易接受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易于理解的知识。自主学习正是运用多种方法来简化课堂知识,促成学生有效的自主参与。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地参与是课堂教学效率品质、高效的保障。

二、自主学习可行性策略分析

1.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激起对语文学习的强大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带动下,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来。

(1)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科技的创新与发展,计算机网络与社会生活日益紧密结合,多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与传统的黑板和粉笔教学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多媒体教学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录像等,创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通过声音、图像、视频来传递信息,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的特点,从视听多重感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引导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课堂。

(2)语文教学中巧设悬念

大家在收看电视剧时,节选片段配上精彩的解说,往往总会激起人们收看的兴趣,这就是众所周知的电视节目预告。往往是几个精彩的镜头或画面把我们的兴趣及注意力吸引过去,使得产生非看不可的愿望。教师在讲授语文课程的时候,如果能恰如其分的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同样也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欲望。教师在讲读语文课文之前,可先把文章中的亮点、事情的高潮与结尾中的某个部分讲述给学生听,激起学生阅读全文的欲望。学生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让学生主动的进行学习。

2.营造阅读气氛,体验语文学习乐趣

领悟文章含义最原始最有效的方法还是阅读,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化静为动,将无声的文字转变为有感情的语言,还原作者的感情。阅读文章可以让学生感知文章的内涵,是体验文章感情的重要途径。在阅读中通过形象思维,将文章中的人、事、物等等变成可以看到、听到、感触到的客观存在。运用联想和想象,真切的体会到作者的感情,从中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3.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兴趣只是激发学习的一种动力,要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一直保持自主学习的势头,关键还在于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及学习规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激起学生兴趣的同时,要充分授以其方法。诗歌、文章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针对性的采用适当的方法学习,避免在学习中出现能理解但是不能做题的现象。现代高中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掌握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领会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是学生自我领悟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和幻想,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4.尊重个性思考,促进学生自主创新

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将感受和领悟的权利交给学习的主体,也就是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发现自我,体验创造的乐趣。可在课程设计中导入体会学习所需要的问题,比如:你最喜欢文中的那一句话?说说你喜欢的原因。你对文章中感受最深的一点?等等这样的问题,充分尊重了学生们阅读中体会的差异,能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挥。

三、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策略的思考

教育的改革不可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着漫长变革的过程。课程改革需要遵循规律的客观性,运用科学的态度方法开展教育工作,避免一些学习的误区,才能在教学效率中事半功倍。

1.自主学习的自流化

过分强调自主学习,就可能出现不给学生指导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提示,没有要求。使得教学课堂变成了典型的“放羊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自主。这种方式让课堂失去了控制,失去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老师在课堂中的指导作用是无法替代,不可或缺的。

2.非教学活动过多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多媒体、表演等活动,有的却使得此类占据了主体,缺少了体验及反思过程。活动性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等体验活动从中领略其深意,从中有所学。如果弱化思考这一环节,则失去了活动的意义。

作者:黄润生 单位:江苏泰兴市第四高级中学

高中语文学术论文:超文本阅读高中语文论文

一、超文本阅读的概念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有关学者及时次提出超文本这一基本概念来时算起,超文本的发展历史已经长达三十四年,日益呈现出一种分布式、超媒体、智能化与开放性的良好发展态势。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超文本阅读的误区与问题

1.认知过载

认知在文本阅读的过程当中属于是一种最为基本的内心活动,是对于外在各种阅读信息的一种感知。在开展超文本阅读的活动当中,阅读者要对于所接受到的各种信息予以加工,另外,阅读者不仅要对于所需要了解的信息进行搜寻、学习和始终保持种种主题信息相互之间的基本关系,而且又要能够抑制住来自无关信息的不利干扰,在认知过程中的负荷特别重。当认知的负荷超出了个体学习者在认知上的限度,并且已经影响到了正常性阅读活动的展开,也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这个时候认知的过载就出现了。认知的过载不仅严重地削弱了对于各类相关信息的应有注意力,而且也对于信息的加工与意义的发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认知过载产生的原因主要是非线性的网状结构特征、信息量过于庞大、无关信息的干扰等。

2.“迷路”或者“迷航”

所说的迷路亦或迷航,指的是学习者在阅读网络信息的时候,根本不明白自己置身于何地,怎样才能够到达最终的目的地,亦或在浏览的时候由于出现多次跳转的情况而偏离了学习的基本主题。迷航情况是和超文本阅读形式的基本特征相适应的,非线性的基本特点一个方面也比较适合人类在认知活动中的灵活性特征与联想思维的基本特征,另外却致使阅读者对于超文本阅读形式在空间结构上的基本关系出现了严重的迷失,进而严重地影响到了阅读与信息检索的实际效率。高中语文阅读提供阅读者的时间比较有限,在课内进行阅读的时间相对而言更加有限,这种迷路情况极大地浪费了阅读者太多的时间,所以许多高中语文教师放弃选用超文本阅读形式而最终选用了文本阅读方式。

3.弱化深度意义构建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致使超文本阅读的信息不仅仅局限在了文本类信息,而且已经逐渐延伸扩展到了图像、图形、动画、声音与视频等等多种类型的媒体信息。然而阅读的最终目的主要在于获得意义,高中语文阅读依然是以对于文本意义的正确性把握当作建构意义的前提条件,构建阅读理解的主要意义必须具备足够的深度,并不能够停留于信息的表面。然而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目标在先进的多媒体信息强烈刺激之下并不会实现强化,更有甚者会慢慢步入弱化,这样就从反面帮助了阅读惰性的养成。语文阅读的教学特殊性强调阅读过程中所具体呈现出来的信息应该大体都是文本类信息,并且是相对来说比较完整的和线性形式的文本类信息,然而太过于多的跳转极大地削弱了学生对于文本信息整体性的感知,这样就使得篇章的整体性结构非常容易受到破坏。

4.过于迷恋网络环境

超文本阅读以一种计算机的网络环境呈现给广大阅读者,它是一类虚构的基本学习环境,这种阅读形式在一种虚构的网络学习环境当中为众多学习者朋友展示出了极其丰富的阅读内容,给予了一种互动平等式网络学习的平台,已经远远超越了物理技术的有效边界。众多学习者被超文本阅读形式那种优美的学习环境所迷恋,从而过分地沉迷于这种虚拟的网络学习环境当中,非常容易形成比较狭隘的阅读思想,内心认为超文本阅读形式已经无所不包,然而文本阅读没有一点用处,贪图扩展自己的信息量然而忽视了现代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于文字的领悟与鉴赏能力的实际要求。

三、解决超文本阅读存在问题的基本对策

1.树立正确的阅读理念,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

一定要树立起科学的阅读理念,是开展超文本阅读的前提条件。广大学习者大都是先开始接触到文本类阅读形式,然后才逐渐接触到超文本的阅读方式,由于阅读的环境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广大学习者能够首先从心理上与观念上实现良好的转变。超文本阅读的环境具有着平等、开放、互动的诸多优点,这就强调学习者能够抱着一种去积极开发的良好心态,能够积极投入于阅读的活动中来,和文本乃至于和作者以及其他的阅读者实现互动性交流。例如,我教学《游褒禅山记》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以前习作过的游记,谈写法。很多学生都表示游记比较难写,语言的贫乏似乎使美不胜收的风景变得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了。我们趁势“共游褒禅山”,看到了王安石的记游之笔。我告诉学生你们都是“王安石”,你们共同经历了一次“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旅行,你们从中可以想到些什么,感悟到些什么?并要求形成观点和有几个例子佐证。用你们的笔写下来。结果出来,很多学生写到了要坚持己见,要有毅力,要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等等,并有充分的论据,言之成文。接下来再学习下半部分,很多学生都会感叹王安石敏锐的观察和缜密的深思。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生活会多一点观察,多一点思考;对文本又多一些兴趣,多一些理解。

2.优化超文本的结构设计

超文本的环境纵然非常容易给众多学习者带来一种认知过载与迷路的现象,然而这并非是一定的,在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借助于设计出比较完善的基本结构,对于学生的阅读量进行适度的安排,可以降低以至于彻底消除学生在认知上的过载与迷路状况。给予导航的辅助是现阶段处理迷路问题的一种最为重要的方式,导航技术通常情况下能够划分成为结构的导航与概念的导航这两种类型,结构的导航一般情况下采用的是主结点、回溯以及地图等技术,然而概念的导航技术又包括有分层结构化法、文档分析方法以及以查询的搜索为基础的方法等等。不管最终选用的是何种导航技术,都必须要能够为学生给予比较明确的空间背景与时间背景的相关信息。现在网页的设计可以实现对于这种结构进行的优化,所有结点的基本信息量要按照阅读的基本类型,学生认知的发展水平以及认知的方式等安排信息量,在单位的时间内能够获取比较好的效果。

3.注重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能力,适当使用多媒体信息

高中语文阅读和其它学科的阅读形式不同,它比较看重的是对于文本本身的理解与合理表达,从而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如果胡乱使用多媒体信息的话,将会极大地弱化思维与想象的基本能力,在阅读想象层面逐渐养成一种依赖性与惰性,这样的话学生的想象能力就很难于造就。高中语文阅读的内容涵盖面比较广泛,要包括字、词、句、语法、篇章、修辞、文体、逻辑、作者以及背景等等诸多方面的基本内容,能够把它划分成为对于文本的理解感悟与对于文本以外内容的了解和把握这两个具体方面,对于前者来说,比较主张的是少用甚至是几乎不用多媒体的信息,然而对于后者来说,比较主张的是适当地采用多媒体的信息,以弥补介绍文本的基本内容,强化对于文本信息的认识。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充分选择利用好的音像资源,将会使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更好地实现超文本。如我在教学《邶风•静女》一课时,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再现当时那动人的一幕。很多学生写得都非常好,一个痴情的男子和一个俏皮的女子通过学生们富有个性化和时代气息的描写跃然纸上。一篇篇形式多样、内容不一的学生作品既体现了他们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同时也充分地展示了学生独特的想象力、创造力。

作者:王维缓 单位:河北献县及时中学

高中语文学术论文:研究性学习高中语文论文

一、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策略

1.树立研究性学习意识

长期以来,语文研究性学习在许多学校并不能有效开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研究性学习意识。传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都是着眼于教材,以教师灌输模式为主,没有自我意识活动空间,学生大部分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过分地依赖于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以往的学习弊端,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对教材大胆质疑,敢于对教材本身提出疑问,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课文。语文教师除了教课传授知识外,更要注意在课堂中开发学生独特的个性,培养其学习能力。

2.以教材为本,制定可行性研究内容

开展研究性学习要以教材为本,这也是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根本方法。高中语文老师要根据学生特性,利用研究性学习的优势,为学生制定可行的研究内容,让研究性学习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浮于表面的热闹模式。研究的主题不仅要有内容,而且要有意义,有研究的价值,还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有能力开展研究才行,并且要容易获取研究资料。在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地位,不能越俎代庖,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代替学生的自我学习,主要起到指导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科学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索。

3.探究小组的管理社团化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相比突显出课程的动态特征,我们必须重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科学管理,才能确保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探究的有效性。通过多年的尝试,文学社是开展语文课外活动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可以将语文研究性学习与校园社团活动有机结合,通过开展校园读书节、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开展探究活动,将研究性学习小组组合成社团,通过各种社团活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这种社团化管理方式,能够增加学生的归属感,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提高探究活动的效果。

4.过程性评价与多元评价

研究性学习不在于结论,更注重研究过程的体验。在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进行教学评价时,我们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更要有利于激励学生更多地参与研究性学习。评价的方式有很多,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探索过程中的态度及表现、研究的方法策略、研究的成果,对学生进行合理公正客观的评价,我们还可以改变评价主体,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家长评价等多元化评价体系。

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注意事项

虽然研究性学习在我国已实施了一段时间,但是由于各种因素,还客观存在许多问题。如,不少教师语文教学观念陈旧,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不足,认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不利于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所以在教学中就排斥研究性学习。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及时发现问题,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培养,加强理论学习,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更新教学理念。同时注重让教师参入研究性学习的高效课堂体验中去,通过亲身观摩体验,以及教师同行之间的互相交流,从而更加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中,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效果。还有的语文教师缺乏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创新尝试,导致课堂教学时间浪费,削弱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积极性,影响了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面对这些问题,教师首先需要抓住学习的目的要求,踏踏实实的研究好教材,在此基础上,教学也将更游刃有余,从而尝试新的创新模式,逐渐改进总结经验。其次,要注意把握学生特点,多和学生沟通,注意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反馈,认真聆听反思学生意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进而推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作者:陈伟 单位:江苏泗阳县众兴中学

高中语文学术论文:古诗词教学高中语文论文

一、抓住物象,在情感中感知意象

由于学生对作者“意”的深切体悟是通过诗词中“象”的理解来实现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寻找古诗词中出现的具体物象,并对“象”的特征进行仔细分析,让他们在情感中感知意象。譬如,在执教柳永的《雨霖铃》时,教师应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悉心体会其中出现的“象”的意蕴:首句通过“寒蝉”“长亭”“骤雨”的意象渲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图,可以让学生讨论、分析“寒蝉”“长亭”“骤雨”的特征,在初步了解意象内涵的基础上,把握其中的情感意蕴。《雨霖铃》在开端就奠定了全词的低沉的情感基调,至于后面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意象都意在渲染作者的别情离绪,词人那种漂泊不定的惆怅与孤独都蕴含在这些意象之中了。

二、角色体验,在共鸣中感悟意象

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诗词含义的基础上,置身于诗词描述的氛围中,以诗词中相应人物的身份感受诗词的意境,进而把握作品所传送的情感。如执教李白的《送友人》,在学生初步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全诗进行创新性扩展,并且选派两名学生分角色扮演李白和李白的友人,从而让学生置身于当时别离的情境中: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北城之郊,环绕小城的河水恰似一条白练汩汩东流。李白与挚友策马并辔而行,送了一程又一程,即使到了城外,还是依然难分难舍。但送君千里,终有离别一刻,此时两匹骏马也仿佛善解人意,不愿分离,昂首苍天,萧萧长鸣,犹如各自的主人一样感慨万千。当挚友走远了,李白依然站在那里,马的悲鸣声,似乎还在空中回荡,既长留在作者心中,又伴送着挚友的万里行程,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如此的场景和学生感同身受的角色体验,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效率显著提高。

三、借助情境,在实景中体会意象

诗词是作者情感的再现,在丰富多彩的物象背后,既勾勒出悲欢离合的画面,也展示了治国平天下的夙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相应的情境,有助于学生深入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使他们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如执教王维的《山居秋暝》,教师可以饱含情感地描绘一幅清新动人的山间秋景图。大部分学生情随意迁,变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切身感悟在秋雨洗过的山谷中散步,尽情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松脂、竹叶及荷花香味扑鼻而来,仿佛看到波光粼粼的涟漪和滚动着晶莹水珠的莲叶,目睹浣纱女舒心欢悦的笑声和山泉潺潺的声响,于是陶醉在作者笔下的田园风光中,领略山川的壮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多媒体技术已经在中小学校园里得到普及,而巧妙应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更有利于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情境中感悟诗词的意象。譬如在执教白居易的《琵琶行》时,针对作品比较低沉而凄切的意境,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播放比较忧伤哀怨的琵琶独奏曲,并展示出相应的画面:一个夜晚,秋风萧瑟,诗人、明月、孤舟、江水构成了一个无比冷清的画面,学生在凄冷的画面和哀伤的乐曲氛围中深刻感悟了作品的意象。

四、强化诵读,在诵读中体验意象

在诵读中体验意象是鉴赏古诗词的重要途径,正如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首先要让学生读准字音,否则,那些谐音或者同音的字所表现的意象就不能地展示出来。可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是体验诗词意象的前提。其次,要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感情。高中语文新课标也强调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反复的诵读时,一定要充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从而正确把握诗词中的意象,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如诵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一定让学生在诵读中既要领悟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原因,又要感知“春、江、花、夜”只是烘托的背景,“明月”才是诗人刻意渲染的意象。明月洒落银光,不仅引发游子思妇的相思想念之情,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和对人生的思索。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必须多方位、多角度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意象进行分析,让他们在物象中感知意象,在角色中感悟意象,在情境中体会意象,在诵读中体验意象。通过意象理解诗词的内涵,感悟诗人的情感,并在感悟中得到升华,这才是古诗词教学所要达成的三维教学目标。

作者:王梅 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大江中学

高中语文学术论文:自主教学高中语文论文

一、当前高中语文自主教学误区分析

1.过度相信学生,教学过程“放得过多”

在有些高中语文教师的眼中,似乎只要运用了自主教学模式,教学就会“无所不能”,对学生能力过高估计,教学中一味地“放”,将全部的学习任务都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的方式显然操之过急,一味地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没有兼顾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基础,反而难以完成教学目标任务。

2.教师成为局外人,课堂中“沉默寡言”

有些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虽然运用了自主教学模式,但是在具体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了思考题之后,自己似乎就成为了局外人,没有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学习情况,也没有及时掌握学生探究学习的进度。出现了教师闲得慌、学生学得乱的状况,课堂上出现了教师的“沉默”,教学互动性效果大打折扣。

3.追求轰轰烈烈,实际效果“参差不齐”

自主课堂中需要热烈的氛围促进教学的有效开展,但是有的教师一味地追求气氛轰轰烈烈,停留于表面的繁荣。有些问题看似学生讨论得很有氛围,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达到深入理解,尤其是对重点难点的突破方面成效不高,整体教学效率明显低下。

4.检测固守格式,未能坚持“随机应变”

当堂检测能够及时获得教学的信息,便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和完善教学内容,这样的形式应当说是非常有效的。但是部分教师在运用中较为呆板,一定是印刷出来的作业纸才是正式的当堂检测,常常为了保障留有足够的教学检测时间,而倒逼合作探究环节时间压缩。

二、贯彻课改理念,让自主教学凸显成效

将自主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是正确和高效的选择。但是教学模式运用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科学合理,避免形式僵化以及片面理解的现象,从而真正体现自主教学模式对教学深入开展的促进作用。

1.坚持大局掌控,收放均在控制之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满教学智慧,尤其是要能够灵活掌握教学的进度、节奏,巧妙地处理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将教学的主动权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中,这一点对于自主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具有积极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放”有度、“收”有力。应当放手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的内容与环节,绝不迟疑,立即放手,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应当由教师进行点拨引导的“收”的环节,也要“收”得到位。通过有放有收的互动来实现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

2.坚持引领启发,以互动促教学深入

对于自主课堂教学而言,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不可忽视,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虽然可以达成一定的目标,但是许多方面的重点难点是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尤其是在思维方式方面的点拨,可以让学生的视野与思维更为开阔,思考更为高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双轮驱动”,一手抓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一手抓学生学习难点的点拨,以学生自主学习互动为主,辅之以教师的点拨引导。这样既可以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范围内解决难度中等以下的问题,也能在教师的点拨下解决难点问题,对整个教学目标任务的达成具有强力的推动作用。

3.坚持实效原则,摒弃华而不实程序

语文教学是一项务实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那种只追求表面形式的教学改革是伪命题,只有踏踏实实抓好教学的重点环节,才能够实现教学成效的提升。教师在教学中对自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与要点都应进行深入的研究,凡是能够省略的无效环节一概略去,始终紧扣教学目标和任务的重点,始终体现学生思维的启迪,始终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例如在探究题的设计中删除没有深入思考价值的内容,小组合作探究环节明确牵头学生,保障学生的研究活动井然有序,避免叽叽喳喳“一窝蜂”的现象。

4.坚持灵活机动,务求信息反馈实效

在高中语文自主教学模式运用中,当堂检测是必要的环节,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但是在形式安排上不能呆板,要注意灵活性。在教学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采取书面检测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一旦教学中出现了意外情况,导致教学探究过程之后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书面检测,教师应当以满足探究教学过程为主,的检测环节可以采取口头提问的方式进行初步了解,然后结合课后检测进行综合反馈。当堂教学信息反馈环节的灵活性要与教学具体情况结合起来,不拘形式,务求实效。高中语文自主教学应当将科学高效凸显出来,要重视学生能力培养,避免形式主义和呆板现象,真正发挥出这一教改模式的促进效应。

作者:张锦花 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吕四中学

高中语文学术论文:生本理念阅读教学高中语文论文

一、灵活运用提问技巧

对文章句意和段落大意理解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整体把握。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运用提问技巧,引导学生思考阅读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句,勇敢提出自己的疑惑与不解。首先,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分析阅读文章中的重、难点词句的过程中,应积极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文中词语与现实生活中的词句进行对比分析,实现“提出疑问—创立设想—分析设想—理解设想”的良好转变。通过实施这样一种引导式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阅读技巧的逐步养成,为后续阅读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其次,注重文学内容的提问。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通过提出有关文学作品主要内容的若干疑问,提升学生对于作品内容的重视度,激发学生对于作品内容的质疑,进而主动探究。“提问—质疑—探究”这一教学过程的有序实施,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充分掌握作品内容,提升快速提炼文学作品主要信息的能力,从而顺利实现阅读教学目标。

二、不断优化教学方式

基于传统阅读教学存在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的弊端,语文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被动为主动,让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趋于多样化、丰富化、灵活化与高效化,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落实生本理念。目前,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归纳法”“小组讨论法”与“话剧教学法”是最能体现“生本理念”的先进教学方法。

1.探究归纳法

由于“生本理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探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探究归纳法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并未预先告知文学作品的相关内容(如作者特点、写作背景、作品内涵等),而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首先让学生自行阅读文学作品,然后带着问题展开探索之旅,逐行逐句反复推敲,对作品的精华之处进行归纳。通过“探索—推敲—归纳”的活动过程,逐步深化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观点、体会与感悟,促进分析、探究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良好形成。

2.小组讨论法

基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显著不足,小组讨论法被广泛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各小组成员之间在课外针对文学作品展开讨论与思考,对于一些小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问,在课堂上提出,在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下解决。通过这样一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阅读讨论中来,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与良性竞争,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实现“不教自学”。

3.话剧教学法

正处于身心高速发展时期的高中生具有充足的想象力与强烈的表现欲,如能善加引导,将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当前,一些高中语文阅读文本具有故事完整、人物鲜明、情节生动等特点,十分适合进行话剧表演。通过表演话剧的形式重现文学作品,能够给予学生充足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以自己的思维揣摩人物特征,以自己的形式展现主人公的行为表现与内心世界。在学生表演完话剧之后,师生之间可就表演展开讨论,探讨作品内涵与角色特点是否有良好的展现,在一种愉悦的交流与对话中,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文学作品内涵,让学生爱上阅读。

三、积极扩大阅读量

传统阅读教学多为“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的“阅读”权利被剥夺,而这显然是与生本理念相违背的。首先,建立正确的阅读教学观。秉承“一切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教学理念,高中语文教师应建立阅读教学重在学生的“读”,而非教师的“教”的阅读教学观,充分重视学生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只有通过自身阅读、思考、感受和领悟,学生才能更正确地理解文章内涵,更真切地获取生活领悟,更真切地产生情感共鸣。其次,积极扩大课外阅读量。课外阅读能在形式与内容上补充、发展和完善课内阅读,还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性情、培养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对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提高对于课外阅读的重视度,积极扩大课外阅读量,有效提升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正确度与深刻度。一方面,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延展学生的阅读深度。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能够获取除教材(教本、读本)之外的大量信息与知识,促进了阅读技巧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从旁辅佐,发挥引导作用,避免学生阅读的随机化、不健康化。在深层次解析教材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教材文本阅读的有效迁移,良好掌握语文阅读的“内引”与“外连”,将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生活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内引”,就是将课堂上所积累的阅读经验迁移至课外阅读中,从而正确把握课外读物的中心思想;所谓“外连”,则是将课外阅读过程中所总结的阅读技巧运用至课堂阅读中,从而深刻理教材文本的内涵。另一方面,增大教师的阅读量。教师同样应增大阅读量,拓展自身的阅读视野与阅读深度。在日常工作中,应有意识地注重从各种媒介(报纸、刊物、网络、广播等)中获取信息与知识,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不断增大自身的知识储备量,逐步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通过课外阅读量的持续增大,教师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能够从广度与深度上透彻分析教材文本重点、难点,从学生特性与阅读材料特点出发灵活调整教学方式,进而实现高效阅读教学。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应灵活运用提问技巧,不断优化教学方式以及积极扩大阅读量,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显著提升高中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与阅读素养的良好养成。

作者:郑平 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江中学

高中语文学术论文:探究式学习模式下高中语文论文

一、探究式学习模式的理论依据

1.发现学习理论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他的1960年出版的《教学过程》一书中提出,“亲自发现的实践,可使人们按照一种促使信息更迅速地用于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得信息”。“在发现学习中,教师不是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老师扮演学习促进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对这种情境发问并自己收集证据,以完成学习目标”。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取不再是传授和灌输,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知识经验的自我建构获取新的知识经验。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学习者通过主动搜集与学习有关的信息资料并自主分析,并对学习的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假设和实现最终验证。学习是通过学习者和学习的帮助者(如老师)共同完成的,是以“自我协商”(自己和自己争辩什么是正确的)和“相互协商”(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之间的讨论与辩论)的协作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的。

3.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个体或群体之间相互合作为形式的学习方式。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成员间的协调合作,实现个体和群体的共同学习目标。发现学习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探索、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合作学习则是以生生互动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取向,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为其突出特征”。新课标指出,“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正是探究性课堂教学所能解决的问题。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模式相比,探究式学习改变了传统课堂流程的设计,在尊重学生的体验和发现的基础上,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其次,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学习尊重了学生作为学习任务的“首要责任人”的地位,通过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将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营造了“倾听—交流—促进—共享”的课堂学习环境。学生会在这种情境下提升思维的品质,强化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可增加学生学习中参与的机会,满足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探究式学习模式是一种生成性的学习方式,对话、交流和互动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在问题探究中,同学与老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机会,可满足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可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有助于学生养成问题探究的学习习惯。探究式学习可以搜集到学生真正感兴趣的问题,提出符合学生学习实际需要的学习目标,体现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与唤醒”的教学理论。

三、探究式学习模式实施的原则和步骤

1.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1)设计突出探究性。问题提出要创设情境,问题设计要有研究的空间,要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与信息,强化自我思考研究,鼓励质疑、研讨和超越,学会协作学习。2)过程突出民主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学过程要明晰学生学习的权利,老师有责任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促使其思维能力的提升。3)研讨突出合作性。要尊重“先小组、再老师,把同学看作资源,不过分依赖老师,通过互相帮助,学生实现合作这一社会准则”。4)生成突出互动性。探究式教学的根本是师生与生生互动生成,以相互间的联系、能动、交流、影响和不断作用实现教学相长和师生共同发展。

2.一般步骤

1)设定学习小组。先将所有的学生按比例平均分成人数基本相同的小组。然后,确定小组组长、协调人、信息搜集人、组织监督人、发言人和外联人等成员;确定组织学习原则。分组时可以自由选择,但教师要适当进行控制,让不同性格的学生相互搭配,让各小组的实力基本相当。2)设定学习内容。教师可对文本或者学习内容及预习作明确要求,提出较有深度的问题;也可由学生自行研读教材,提出本小组感兴趣的问题。在全部问题提出之后,共同筛选和整合最感兴趣的问题。教师要控制问题的个数与问题的难度,不宜太难也不宜太容易,还要让问题尽可能符合本阶段或者本单元学习或复习的重点。3)研读研讨探究。学生自行阅读文本,生生合作搜集资料信息,生生和师生平等对话,开展课堂讨论,在研讨探究中对感兴趣的问题得出相应的学习意见或结论,形成小组一致意见。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均为学习小组的成员,教师还可以担当全体学习小组研讨探究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4)成果展示。学习小组从研讨探究中获取的信息结论,可以以个人陈述的方式展示,也可以以小论文的方式发表,还可以以结题报告的方式集中呈现。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把握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对学习材料的分析理解情况,要能够引导学生对文本资料进行正确的解读或把握分析探究的论据,要能实现对重点内容的掌握这一学习目的。5)教师评价总结。教师要适时点评和肯定学生思维见解的闪光点,明确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提出学生不能关注的重点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在探究式学习的全过程教师要深入钻研学习的文本,广泛占有课内外信息资料,及时把握学习探究的方向。教学评价要及时、恰当和,总结要注重学习成果的落实情况。6)学习成果测评。对于学习的内容,不能只作过程性的评价,还要通过适当的测评考试进行结果性的评价,促使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强化对学习内容的掌握。

四、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类型

根据实施方法可将探究式学习模式分为三种类型。

1.课题研究式类型

这种类型是由教师根据实际教学研究的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提出探究的问题的一种教学类型。该类型以学生分小组专题研究的形式开展团队学习,以合作研讨为主要学习形式,以某种文学样式为学习内容,以掌握知识为主要学习目的。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是选题、制订研究方案和提交结题报告。例如,在高二学生“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课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出相关的探究性学习课题,如提出“中国古典诗歌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哲学、宗教和军事等的关系”的母课题,让学生就此母课题分组提出相应的研究子课题,或老师为学生列出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方向。如:选择4-6位诗人进行对比探究的“诗从心头起”子课题;以高适的《燕歌行》为引子,结合高中五册必修课中的唐代边塞诗进行“唐代边塞诗的情感透视”的子课题,探究边塞诗情感类别;由选修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的学习,让学生进行“李贺的仙鬼之说与其社会生活”的某个具体诗人的诗歌的创作探究的子课题;依托《氓》《采薇》进行“从《诗经》中的劳动人民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看当时社会面貌”的子课题;从选修教材及时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鲍照和阮籍的诗作来探究“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看当时作者心态的子课题;“清朝社会政局的变动对龚自珍诗歌创作的影响”的子课题;“赏陆游诗,感爱国情”“风风雨雨受谪人”及“中国古代女作家的幸福观”等诗歌写作前后背景探究的子课题;等等。这种探究是基于对课本相关诗歌学习基础之上的对作品的进一步研读与分析,是对作家的生活写作背景的再认识,是对相关历史时期的同类作品情感的再推测与生发。这样做对学生学习组织的要求较高,但也是最容易组织的一种语文探究式的学习类型,要求学生以论文结题报告的形式展现成果。

2.专题阅读式类型

这种类型是教师设定高中语文教学中某一专题学习内容、以个体探索型阅读为主要表现形式、强调个人阅读理解为主的理解性的探究学习活动。理解性的探究是一种常规性的个体探究活动,是对事物进行理性认识的基础。由此看来,专题阅读式的探究性学习也是高中语文探究式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类型。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进行专题阅读方面的探究性学习。比如,可以让学生探究本文在语言方面的美。如:语言的搭配美,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语意的修辞美,如“婷婷的舞女的裙”“有零星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语言的错位美,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语言的情境美,如“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语言的动态美,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与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与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语言的对比美,如“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等等。再比如,讲授《孔雀东南飞》这一课时,可以探究诗歌创作手法。“在我国民歌中,起兴手法的运用有很多,请你收集相关信息,谈谈你对起兴手法作用的看法”。在讲授《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可以让学生探究作品形象创作的意义,“你认为别里科夫是个可笑之人,还是可恨之人、可怜之人、可悲之人?请你收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阐述你的观点”。在讲授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们可以以“月亮”作为载体进行月文化的专题阅读探究,通过搜集有关月亮的诗词、曲赋、歇后语、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典故、对联和歌词来撰写有关月亮的意象及象征意义的论文。专题阅读式的探究性学习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出发,以探究祖国语言文字中的美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在对文本材料的阅读探究中,学生能够积累、体验和感悟语言,能够内化、迁移和提升语文素养,能够形成和转化语文学习态度和品质。在探究阅读的同时,能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陶冶情操,涵养学生的精神品性。专题研究性阅读教学能让语文学习由知识学习变成能力和方法的学习,由被动地接受式学习变成主动的探究式学习。

3.课堂阅读教学类型

这种类型尝试将研究性学习这一“教学手段”与问题教学相结合,形成课堂主动性学习与传授式教学的有效整合,实现师生共建的探究式的课堂教学类型。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教师与学生在专题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一种分析性的和评判性的探究,是透过现象深入地探讨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内在因果联系的探究活动,是为了一定目的而进行的对各种想法、作法、解答、方法和资料等做出的判断活动”。此外,在探究式学习模式实施中应首先注意问题的选择要适当和明确,要制定明确适度的研究目标。要根据学生的程度不同提出不同的目标,并争取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目标的实施中来。目标要有不同层次,要有宽度和梯度,要给学生留有个性化思考的空间。其次,引入学习类型的时机要恰当,选择教学内容要适用于探究式学习。再次,要强化教师的调控与指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作用是不等价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因准备的时间及知识储备的关系,不可能那么完备和充分,无论在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阶段,还是探究获得知识结论的阶段,教师都应给予恰当的指导点评和引导帮助。,要做好教学反馈评价。“教师作为教学的控制者,必须通过教学反馈把知识信息的系统输出变为系统的输入,促使教学恰到好处地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由于探究式学习模式的独特性,不能仅注重过程评价,还要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要坚持评价的多元化。

作者:张苑勋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高中语文学术论文:文本解读有效性高中语文论文

一、文本解读有效性的特点

(一)情感性

外国著名学者罗丹曾经说过:艺术即情感,所谓的艺术活动,即是一个人对自己内心曾经有过的情感体验进行互换,并将这些情感以线条、文字、色彩、图形等方式表达出来,从而让别人也可以体会到这种情感。由此可知,高中语文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的情感表现,所以,在对高中生进行语文教育之前,教师要首先唤起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以这种情感来扩大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可以通过情感上的体验来进一步了解文本内容,进而进行文本阅读,因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对文本的感动中进行文章的学习。如果教师为了应付高考,而只是一味地解读文本的“主题思想”,没有对学生在文本感觉上的敏锐度进行培养,使得学生丧失了对文学情趣的感受,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也无法进行活学活用。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换位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分析、讨论,以及对所扮演角色情感的研究,来与文章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解读文本。例如:《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等都适合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二)创造性

文本解读受读者的文化涵养、价值观、所处的时代、阅读时的心态以及情绪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会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就此看来,在文本解读时,如何有效地、创造性地进行文本含义的把握,成为当前文本解读的一项重要问题。有人认为,可以通过对文本整体的感知来跨越时代的隔阂,进行同质性解读;但也有人认为,文本展现的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它是作者想象出来的,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读者可以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不断地拓展自身理解的领域,从而挖掘出文本的深层含义。就此看来,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的解读带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再创造性,对文本含义的解读会随着时代的改变,不会只停留在某一时段。因此,不同的读者在解读文本时都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不断地对文本的内涵进行新的探索,得到新的发现,在不断地创造中理解文本。另外,高中学生大部分都处在青春期,有很多自己的小秘密,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作文、周记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影响,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语文课堂上展现出自己的独特魅力。

二、文本解读有效性的具体实施

(一)朗读和背诵

一直以来,朗读和背诵是我国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也是让学生能够更快感知文本的主要方式。学生对文本的朗读和背诵可以丰富其文化知识,促进其智力发展。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大部分都是文言文教材,如果学生没有对课文进行地朗读和背诵,则无法地理解教材内容,教学任务也很难完成。例如《出师表》,诸葛亮言辞恳切,字里行间中表明了自己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于后主刘禅在治国上的厚望,将一片忠心全部都表露了出来。在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对文章的朗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本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在理解中解读文本。

(二)品味语言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品味语言即体验文本,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中作者情感的体验来帮助其解读文本的内涵,细致地把握每一段话的深层次含义,从而了解到语言背后蕴藏的对文化价值取向的感知以及语文中包含的人文精神。文本解读,就是对语言艺术的品位,因此,读者在解读文本时需要细心地揣摩和辨别文章中每段语言的含义,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例如《沁园春•雪》中两句话“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其中就包含着整个文本的深刻内涵。学生在赏析时,由于对上文中语言理解的不同,导致其对词句含义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三)质疑问难

新课标倡导教师要多与学生共同,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当学生对高中语文教材的文本内容在理解上出现缺失时,可以主动向教师提出质疑,教师也要耐心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从而让学生能够在理解中更好地解读文本,提高教学效率。例如《鸿门宴》中的对话,就可以进行质疑问难:一是,项伯是在夜晚私下去见刘邦和张良的,但是回去向项羽报告的时候却替刘邦开脱,作为一代霸主,难道项羽竟然连丝毫的怀疑都没有吗?二是,刘邦是从小路逃出去回到坝上的,一共走了二十多里的山路,用时之长就不必多言,但是,这么长的时间,难道项羽就没有一次问刘邦去了哪里吗?此类疑问还有许多,学生都可以在解读文本时对教师进行质疑问难。

三、结论

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语文更是其精华所在,如何有效地进行文本的解读,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语文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并且这个问题还无法回避。当前,我国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大部分的教师都没有了解到文本解读的真正含义,对解读的特点认知不请,没有掌握好的解读方式,所以,要想增强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有效性,需要教师不断地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运用正确的方法,把握文本解读的特性。

作者:陆如兵 单位:江苏如东县掘港中学

高中语文学术论文:情感教育视角下高中语文论文

1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1缺乏正确的语文教学观

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语文的交流工具功能,忽视了语文所具有的人文性,过于强化学生的应试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缺乏情感体验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的领悟能力降低,在很大程度上割裂了教育和情感的关系。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这种不正确的教学观也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质量,尤其对于学生的情感意志和心理素质具有严重影响。

1.2应试教育影响严重

一直以来,我国的基础性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家长对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过度关注,使教学过程中出现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不重视情感教育的现象。应试教育会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例如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出现心理问题、片面发展等,这些负面因素对于学生的发展和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具有很大的阻碍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使语文的教学失去了其独有的特点,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被公式化的解读,使其中蕴含的丰富而细腻的情感被忽略。为了培养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的熟练技能,学生需要进行大量重复、机械的训练,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缺乏时间去感悟文章中的情感,面对各种优美的文章时只剩下了麻木。

1.3教师水平和科研水平不高

语文情感教学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教师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高尚的情操、广博的学识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但是就目前现状来看,由于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平衡,许多语文教师的水平达不到这样的要求。由于语文学科特点的原因,进行语文教学方面的研究方向较少,科研的层次不高,科研与教学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所以科研水平会影响到教学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情感教育的教学水平。

2高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基础

2.1学生心理发展的基础

高中生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学生的感觉、知觉和记忆力与思维能力不断增强,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强,是进行学习的时期。高中生对待问题开始有自己的看法,开始批判性的思考问题,探索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探索的过程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经历苦恼、迷茫和沮丧,逐渐走向成熟。从记忆角度来看,高中生道德记忆以抽象的记忆为主,进行意义识记。高中生的思维具有高度的抽象概括性,辩证的逻辑思维开始形成,逐渐从经验型转变成理论型。高中生的情感意志与初中生相比具有内隐的性质,对情绪的控制和调节能力明显提高,情感逐渐稳定。高中生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且具有较强的控制力,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提供了基础。

2.2教学内容的基础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浓烈的情感倾向,文学作品只有包含情感,才具有灵魂。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情感的倾向,学生就无法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不能够实现与作者思想的共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受到强烈深沉的情感的感染,而后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获得理性的升华。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家作品,是作家的情感和心血的结晶。无论什么样题材的作品,都有丰富的情感蕴含其中。由于教材的德育性,在课文的选择上多体现对真善美的追求和歌颂。例如《故都的秋》饱含了思乡之情,《苏武传》表现了坚贞的爱国情怀,《兰亭集序》则表达出了醉情山水的旷达和关于人生的哲思。

3高中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策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要遵循寓教于乐、以情施教和师生情感交融三个原则。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上,不仅要注重常规教学活动,还要注重情感教育。实践表明,情感教育不仅有助于学习,还对学生的个性和人生态度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在传授语文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探析文章中的情感因素,向学生传达积极向上的情感,将情感的作用发挥到较大。

3.1在教学内容上体现情感教育

教学内容上的情感教育主要可以通过挖掘教材文章中的情感因素和拓展学生课外阅读的文化视野和情感领域来进行。人的情感的产生离不开所处的环境,环境的基调会影响人的情感,同时人的情感具有感染他人的力量,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教材内容也在随之调整,但是教材内容都遵循着健康向上的原则。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将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感悟融入课堂。要对教材进行拓展,开发教材的空间,使课堂教学的情感因素和基础知识得到丰富。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和选择,灵活使用教材,使学生感受到蕴含在教材中的丰富情感,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材文章中的内容有些与实际生活相近,学生可以很好的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但是还存在一些内容离生活比较远,学生很难融入当时的情境,也很难理解文章中蕴含的情感。这时就要求教师要使用一些方法,感染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感受到文章中所作者的情感。如果高中语文课堂上的讲解只停留在对字、词、句的解读上,忽视文章中的情感因素,就会使原本情感丰富的文章失去魅力,变得支离破碎,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长期下去,教师缺乏授课的激情,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使语文的课堂机械死板,缺乏生气。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文章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体会到文章中的情感,感受有血有肉有灵魂的文章内涵,使心灵得到启迪。例如,在讲授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时,教师在课前要搜集大量的资料,包括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通过细致的分析,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忧国忧民、蔑视权贵和改天换地的革命精神。在课堂讲述中,要牢牢抓住这一主线,在课堂设计的各个环节,用情感感染学生,使学生体会伟大领袖的大无畏的抗争精神,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在陶渊明的《归田园居》的学习中,泛读和将感情融入的阅读效果是不一样的。没有情感的学习《归园田居》,只能体会到简朴的农家生活和恬淡舒适的逍遥自在。但是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情感后再去学习,就会发现其中具有落魄中的旷达,生活的平淡简朴与精神世界的丰富,在平淡自适的生活中还包含些许辛酸,在社会的污浊之气中很难寻到隐居的乐土。情感的力量使文章更具感染力,使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在情感教育的同时,学生受到高尚情感的熏陶,对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来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学生体会到不同的情感表达。高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社会和生活,通过阅读中外名著、报纸和杂志等拓展视野,感悟生活,使学生的眼界开阔、内心充实。受到应试教育的侵害,学生将教材中的文章和相关的知识点等同于语文学科的内容,这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大失误。我国的历史文化悠久,积累了大量的文学作品。现代文学也蓬勃发展,像《读者》、《青年文摘》等大众读物中有许多的文章,是拓展课外阅读的。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只围绕教材进行,还要在完成教学目标要求的同时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将教材作为基础,向课外延伸和拓展,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断取得收获。

3.2在教学方法上渗透体现情感教育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主要运用教学语言进行,教学语言可以分为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教师要善于运用口头语言,使用抑扬顿挫、清晰明朗的语调,掌握轻重缓急的语言节奏,形成具有美感的口头语言。例如在讲授曹操的《短歌行》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将诗歌用赋予感情的声音朗读出来,使学生在想象中到达古战场,逐渐认识主人公的形象,对主人公求贤若渴和宽广的胸襟气度有所了解,进而领悟诗歌中的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的肢体语言是指教师使用手势、表情、动作和神态等方式来辅助表达某种特定的意义。肢体语言是教师教学技能、思想境界和知识储备的整体体现。肢体语言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在高中语文情感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作用。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借助肢体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对文章印象深刻。高中语文的情感教学要注意创设相关情景,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情感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景主要可以通过画面、音乐和朗读等方法进行。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同身受。例如,在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可以先使用描写荷花的古诗句将学生的思维导入到自然的美景中,然后再播放“华清池”的荷花美景,使学生感受到荷花争艳,荷香袅袅的美丽景色,为对课文的学习奠定感情基础。在讲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组剑桥大学的风景图片,具有古典美的哥特式建筑,书香浓郁的图书馆,在阳光下闪耀的康河,在一片旖旎的风光中学生心生向往,进而对徐志摩对康桥恋恋不舍感情产生理解。不同的音乐能够营造出不同的氛围,教师要根据课文的情感基调选择合适的音乐,营造出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氛围,使学生被课文中的情感感染,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有感情的朗读能够将文章中蕴含的感情更好的表达出来。朗读时所流露出来的情感是在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之后的迸发和灵魂的碰撞。具有感情的朗读能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熏陶,达到情感教育的效果。

3.3高中语文教师素质上符合情感教育的要求

教师担负着培养新型人才的重任,所以教师的素质对于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不仅要具有教授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还要具有符合情感教育要求的素质。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并且具有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丰富的情感和人生阅历,在处理问题时就会游刃有余。这样的教师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尊重,在学习中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还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通过沟通和理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先决条件,学生通常会将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学习中去。学生首先喜欢任课教师,然后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否则即使学生对某门学科很感兴趣,但是由于讨厌任课教师,长久下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会逐渐减弱。所以,师生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教师要真正热爱每一位学生,平等的对待和尊重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发现学生的错误看法,及时对学生的错误思想进行纠正。教师还要具备良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在课堂上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能够做到用情感去打动学生,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

4小结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要融入情感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情感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师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断渗透情感教育,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以满足情感教育的要求,使情感教育的作用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挥。

作者:李杨 单位:渤海大学文学院

高中语文学术论文:缄默知识特性高中语文论文

一、从缄默知识的特点来分析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在波兰尼看来,缄默知识看似抽象,实际却蕴含着很多具象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对于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到底有怎样的意义呢?

1.稳定性

与可述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不易受环境的影响而改变,随着年龄的变化消退遗忘的系数较低。换言之,主体一旦拥有某种缄默知识会成为知识体系中非常牢固的一环,这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缄默知识具有稳定的知识构建,这是对感性思维的肯定,也是高中语文教育中迫切需要充实的内容。就目前来说,语文教学实践较大的误区当属对于情感体验的忽略,和对感性思维的轻视。当我们自豪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的同时,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看到唯自然科学论可怕之处。缄默知识并不属于逻辑思维型的符号或者表述性知识,但是却比其更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换言之,感性思维在某种类型下更具有稳定的知识构建机制。当然,从另一方面看,这也意味着缄默知识的建构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2.文化性

缄默知识更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处于同一文化传统中的人们往往分享了相同的缄默知识“体系”,这既包括了隐性的自然知识“体系”,也包括了隐性的社会和人文知识“体系”。缄默知识更能体现文化符号的内涵,这一点对于高中语文教学尤为重要。语言是承载其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既是一个主体文明产生的标志,也是文明延续的纽带。(即使是人工智能,我们仍要赋予其自身的“语言”。)而对于母语教育来说,不能体现文化内涵,传承文化特征的教育就是失败的,缄默知识比显性知识要更具有强烈而明显的文化功能。

3.整体性

尽管缄默知识往往缺乏逻辑结构,但是,它却具有极强的整体性。因为它的构建机制是认知主体以及内部认知整合的结果,不仅如此,它本身就属于认知主体人格的一部分,对主体在具体环境中的行为有着很强的牵引作用,这一点与其稳定性是相互呼应的,这也与我们一直强调语文教育中人文主义精神的渗透是一致的。

二、由缄默知识的特性来探讨如何应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1.情境教学给缄默知识提供基础

缄默知识具有对情境的依赖特性,知识构建与特定的情境分不开,是对于情境认识的整体把握和内化。所以,在课堂教学时,通过创设情境来激活缄默知识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高中语文教学的情境创设相对来说更加多样和灵活,无论是小说还是剧本,其本身就是情境的蓝本,情境的再现又可以依托现代多媒体的辅助,优势明显。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能不能有意识地激活缄默知识?首先,我们要明确情境是缄默知识的“温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刻意为之,在同一情境下也不可能全班形成一致的缄默知识。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认知构建的主体。

2.多元课堂和个体性

缄默知识具有个体差异性,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阿姆雷特”,同样一节语文课,同一个教师同一时间授课,但是学生对于内容的理解,对于文学的感悟却是千差万别。常规课堂,我们应当彻底摒弃“大一统”的思想,语言教学,尤其是中文,本身就更强调意境和韵律,而这些不属于逻辑范畴,更多情况下则属于缄默知识,而缄默知识的主体差异性则决定了课堂应当是多元开放的。而多元课堂的原则应当是:一者,要注重形式的多元。尝试新的教学形式,甚至去创造形式是多元课堂的外在表现。一者,保持开放的态度。教师不要先入为主,保持开放的胸怀和观念,秉持尊重的态度去接纳同学看似荒唐可笑的想法,鼓励他们自主的思维和观点。

3.存异思维和非理性

正如之前强调的一样,缄默知识是感性知识,是非理性的,而这一点也就意味着缄默知识无法进行反思和批判。所以,我们想要通过批判、反思等形式来深化或者纠正学生的缄默知识是徒劳无功的,所以,在缄默知识构建的初始才是黄金时段。对于语文教育来说除原则性的价值观有是非之别,其余情况下我们就更应当保持一种存异的观念。这和多元课堂正好是互为表里的。

4.兼顾随意偶然性,尝试动态生成课

还需特别注意的是缄默知识还具有随意偶然的特性,这决定了它的获得更加困难,也鼓励我们语文一线教师可以大胆的去尝试动态生成课。课堂有既定的教学目标,却有不一定要完成既定目标的态度,抛开课本设计的框框,让学生成为推进课堂的主角。用交流来代替教授,更可以激发缄默知识的获取。比如,讲《红楼梦》选段,课文选段只是一个参考,只在课堂开头抛出一个预设话题:“这篇小说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谁?”之后的课堂就可以抛给学生自由发挥。但是,教师要做好三个工作。一是记录每个发言人的观点,二是注意有意引导争议,三是课后要进行交叉对比。任何一种知识都有其各自的特点,高中语文教学较大的难点不在于教知识,而在于教学生,这个年龄层的中国孩子缺乏的是对语文文明的敬仰,是对于独立精神的正确践行,是对于情感体验的漠视,所以,语文课堂更要重视缄默知识的培养。由于个体的差异,每个人的缄默知识各有不同,语文课堂不可能涵盖一切,但是至少我们努力过了。

作者:邱丹 单位:江苏前黄高级中学国际分校

高中语文学术论文:分层次教学高中语文论文

一、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时需要充分地调查学情,从学生的语文基础、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等方面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师在分层时可以把班级30%的优等生分为A层;50%的中等生分为B层;20%的学困生分为C层。教师在教学中要进一步提高A层次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改善B层次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学习方法,让他们能够变成A层次的学生;对于C层次的学生,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更上一层楼。

二、分层次教学的具体实施

1.教学目标分层,学生有的放矢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既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获得进一步提高,同时也要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地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科学选择教学目标,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在课堂学习中完成学习目标,实现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突破。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对于C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眼,理解课文的主旨,学会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表达。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了文章的含义和重点词语就是达到了学习目标。这样的目标对于任何一位学生来说都是很容易完成的,这样就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增加。对于B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指导学生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让学生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引导学生认识到文章的本质,并掌握文章的内涵,提升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力。教师要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够了解文章的美,体会文章的美。对于A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理解知识,提高能力,掌握一定赏析散文的方法,并能够自己尝试着进行散文的书写和情感的表达。不同的学习目标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让学生产生了强大的学习动力,促进了学生探究积极性的增加。

2.课堂问题分层,激发学生兴趣

“善学者不如善问者”。问题是激发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催化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借助问题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和积极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问题的设计也要有一定的层次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教师不同层次的问题会使所有的学生都积极思考,进而进行探究,提高了学生对于知识探究的欲望。例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时,对于C层次的学生来说,教师就可以给他们设计一些基础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能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要点。《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C层次的学生基础薄弱,教师的问题设计要能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用一些恰当的问题让学生能够积极探索文言文的字词含义和文章中心,夯实学生的基础。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可与不”“臣愿奉壁西人秦”“拜送书于庭”等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让学生理解通假字的含义。这样的练习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可以完成的,学生在探究中会发现“不”通“否”,表疑;“奉”通“捧”,用手托;“庭”通“廷”,朝廷的含义。教师给学生提供的问题基础易懂,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增加,也让学生在探究中完成了学习任务,实现了能力的提高。对于B层次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问题:本文以写谁为主,写了哪几个故事?全文按怎样的思路展开叙述的?问题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动力,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会认真思考,积极讨论,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学生会总结出本文以蔺相如为主、廉颇为宾,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学生的共同探究和合作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就掌握了故事的内容,促进了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A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法是什么?让学生在更高的层次上去理解文章,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问题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动力,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积极思考,认真探究,总结出文章是通过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以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学生借助文章中的事例,通过认真分析就提高了自己的认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果让学生一看就知道了答案,这对于A层次的学生来说也没有了挑战性。有难度的问题正好让他们可以迎难而上,促进学生探究积极性的增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课堂练习分层,锻炼学生能力

练习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次良好检验。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练习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可以及时地把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促进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教学中对于学困生教师就要采取“低起步、拉着走、多鼓励”的方式;对于中等生则要“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多反馈”;对于优等生则要“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在学生进行练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多对文章进行思考和分析判断,让学生能够不断地进步。教师就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教师的指导和练习的设置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就会在练习中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学生在做练习的时候就会运筹帷幄,得心应手了。

4.课后作业分层,巩固学生基础

课后作业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督促和引导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要充分地利用课后作业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作业中教师也要给学生设置不同的任务,让学生能够增加学习信心和积极性。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任务,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可以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品味可以提高。在学生完成了课外阅读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能够把自己对于作品的观点和态度表达出来,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通过交流学生之间会形成“兵教兵”的良好氛围,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对自己的认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

三、分层次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分层次教学使教师的授课更有针对性,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有的放矢,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指导和点拨。这种教学方法更加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客观差异,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教学模式使教师区别对待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得到了较大化的发挥。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在不断地探究中也掌握了学习方法,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总之,分层次教学对于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生们通过对于教师不同学习目标、问题、练习和作业的思考,都投入到了学习中,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和主人。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和思考,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知识的本质和内涵,促进学生更加认真地学习,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目标明确自然会提高课堂效率,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作者:朱燕仙 单位:浙江义乌大成中学

高中语文学术论文:古诗词高中语文论文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

1.对古诗词的背诵重视不足

由于高考的导向作用,不少教师就忽视了古诗词的诵读与背诵,而是非常具有功利性地让学生只背诵那些高考中容易出现的古典名句,对全文的背诵不作要求,直接导致学生缺乏对全文整体理解,更无法体会作者所想表达的意境。学习苏轼、辛弃疾的诗词时,不少老师只知道从苏轼、辛弃疾所生活的时代背景进行灌输作者的写作情感,也只是简简单单地要求学习背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等名句,学生对这些诗句缺乏理解,自然没有办法体会作者的豪迈之情,也就无从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意境。这样的古诗词教学方法与教材编写者们的本意及古诗词教学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2.教学视角的严重单一化

新课标强调:“教学中要注意诗词内涵的多元性与意境的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去探究诗词的内涵,体验古诗词的优美意境,提倡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创造性地构建诗词意义,教师要灵活多样地选择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与鉴赏的独立性,倡导学生对古诗词个体心灵感应的解读。”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大部分语文教师的具体做法与新课标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很多语文老师都喜欢以教学参考书为教学依据,对学生根本不提供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对学生传授的只是机械化的标准答案,不能容忍学生的见解与标准答案不符,哪怕是有一丁点的出入,教师也会毫不留情地予以否定,强调自己的真经———万能模版。这样的古诗词教学,学生毫无学习主动权。这样的课堂,只是教师自导、自演,自问、自答。学生的个性与创新能力被严重扼杀。最终,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学习激情也会退化。3.古诗词课堂氛围沉闷不少教师和学生都感觉古诗词的学习非常难,教师为古诗词教学而苦恼,由于语文老师的教学方法不适,而导致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师不能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吸引学生去学习古诗词,这样的状况直接体现在学习古诗词时,师生状态都不好,教学进展的也更加艰难。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1.重视对古诗词的诵读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诵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老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词。教会学生把握住诵读的节奏,注意感情色彩的表达,强调重点词句,让学生深刻体会诗词的优美意境。教师要把握住初读、细读、精读、熟读各阶段,初读阶段要求学生读懂,读准;细读阶段要求学生通过细读,理解诗词内容;精读阶段要求学生抓住重点,有所感悟;熟读阶段要求学生理解内涵,力争会背。教师要督促学生背诵古诗词,背诵古诗词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非常的作用。语文教师可以定期地举办背诵竞赛,让学生在深厚的氛围中,扩展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词的记忆。

2.多角度切入教学

在学习古诗词时,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对诗词进行审度,学生要对古诗词精心研读,深刻体会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学生要立足于文体,力争突破语言的限制,精心推敲,充分体验诗词的美感。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古诗词词汇的积累和迁移,通过与现代语言的对照,深入理解古诗词,并形成语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古诗词品读能力,让学生更深刻地领略古诗词中语言运用的文化艺术。

3.改善教学方法

语文教师要在古诗词教学模式上下工夫,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法。语文老师首先要充分把握好古诗词的背景知识,从写作背景认真分析文章;语文教师还要熟练使用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打破古诗词的时空限制,让学生学习古诗词不再乏味,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语文教师要积极推进学生对古诗词的自主探究学习,要求学生努力做好课前预习工作,让他们提前了解古诗词写作的背景,查阅工具书掌握一些词语和知识的解释。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值得我们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探索,如何使学生轻松学好古诗词,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关系到当前语文教改的成败,也关系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要努力改善教学方法,科学引领学生学好古诗词。

作者:谢桂珍 单位:江苏泗阳中学

高中语文学术论文:现代诗歌教学高中语文论文

一、中国现代诗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的情感体验较差

现阶段,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注重诗歌表达的政治思想,却没有依据语文具体的教学目标,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诗歌赋予了政治化倾向,却忽视诗歌表达的真实情感。例如,在学到《我爱这土地》一文时,诗歌创作于1938年,诗歌表达的主题是作者对祖国的热爱,表现作者希望国家尽早摆脱灾难。但是,部分诗歌教学的参考内容将其赋予政治化的倾向,这使得诗歌表达的主题过于局限,虽然,作者希望国家能够尽快独立,人民能够远离战争,但是,诗歌并不是政治思想的主要表现形式,诗歌主要表达作者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诗歌解读的方法较为单一,不注重诗歌的多层次解读,对于诗歌的理解,并不是局限在某一方面,由于学生对诗歌理解的不同,诗歌的解读方法也存在较大差别。但是,现阶段,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解读诗歌方法较为单一,主要由教师知识结构体系和知识视野狭窄原因导致。伴随现代诗歌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诗歌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往诗歌解读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诗歌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解读诗歌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参考资料。例如,在讲到《再别康桥》时,大部分教材参考资料都将“康桥”定义为“大自然”或“母校”的象征,这会使“康桥”的象征性更加局限,事实上,“康桥”已经成为作者内心深处的居住地,是作者向往已久的地方。

(三)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阶段,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往的教学方法仍旧占据主导地位,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好的老师”,诗歌教学同样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发现诗歌存在的美,进而逐渐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

二、强化中国现代诗歌教学的主要对策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不断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这就要求学生应掌握更多与现代诗歌相关的知识,以逐渐转变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得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加透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增加,学习诗歌的主动性将会大大增强。其次,调整诗歌教学内容。目前,在现代诗歌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使用的语言是白话文,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强。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调动课堂教学氛围,是每一位教师需要面临的主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应调整和优化诗歌教学内容,注重诗歌表达的主题,以及表达作者何种思想情感,诗歌的社会背景等等。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字面理解,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进而充分发挥诗歌教学的审美性。

(二)经常诵读诗歌

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过程中,诵读是学生学习诗歌的主要方式,通过诵读方式,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律美,并且能够使学生深切体会到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以不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进行诵读的过程中,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创设诗歌情景,诗歌内容是诗人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主要载体,因此,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应注重抒情性。这就要求教师应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诵读氛围,积极引导学生投入感情去诵读,进而更好地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例如,在学到《边界望乡》一文时,表达了诗人洛夫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恋恋不舍。当学生进行诵读的过程中,就应融入爱国情感,才能深刻的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其次,掌握诗歌的韵律。诗歌节奏具有一定的韵律,要想更好地体现诗歌的节奏美,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声调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变化,通过抑扬顿挫的诵读方式,以体会诗人情感的表达方式。

(三)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在现代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部分学生对诗歌学习存在较大的困惑,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诗歌学习困境,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应当给予肯定与鼓励,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其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伴随新课改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诗歌教学活动中,以不断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高中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地向学生设置问题,将学生划分为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能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例如,在学到《神女峰》一文时,教师应当设置以下问题,《神女峰》是否是舒婷的代表作、《神女峰》表达的主题是什么、社会背景是什么。小组之间将纷纷进行讨论,学生回答的积极性较高,部分学生认为表达的主题是爱情,部分学生认为是爱国。对于学生给出的答案,教师不应急于给出正确的答案,应简单的向学生介绍诗歌内容、诗歌背景以及诗人的经历,此时学生就会明确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

作者:陈继英 单位:云南元江县及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