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美术教育毕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基于教学体系的美术教育论文

一、美术教学体系的多重困境

(一)因袭旧制,抱守单一体系我国美术教育虽然起步不晚,但存在明显的历史断层。随着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新的教育制度与体系的推行和完善,美术教育教学体系也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新的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得到根本的贯彻。多年来,美术教学体系形成了自中心辐射全国的同构性,主要是由高及低,从高等教育向基础教育逐渐普及并稳定下来,这期间虽有纵向的社会原因导致的中断和横向的地方性带来的一定程度的风格特色,但其实没有根本的差异。美术教学体系形成的历史性伴随着整个社会结构和教育体制的发育、成熟,继而构成强大的体制内生性并以惯性运转,再加上官方的加持,于是层层因袭,历久而趋于僵化。在我们的教育中,一贯将问题意识视为“非法”,掩盖矛盾冲突,真正有益的反思得不到响应,这也造成了美术教育难以自我修复、更新的状况。现行美术教学体系的单一主要体现在对绘画教学的极度偏重上,而在绘画教学中又仅以西方写实主义绘画基础的教学为基本内容。例如,素描教学在现行教学体系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被认为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而实际上这种素描教学因循的仅仅是写实主义的艺术观念和技术训练。假如一个适龄的孩子决定学习美术,他就必须彻底抛弃早年的“涂鸦”,走上以“写实”为标准“专业”的学习道路;而一个“专业”的美术教师也一定要具备扎实的写实素描基本功。他们之间的“教与学”从此将抛开想象、情感和个人趣味,开始围绕一些具体的对象,如石膏体、静物和人物等展开,通过对形体结构、透视与空间的模仿及线条、明暗等手段的运用来再现眼前的对象,过程按部就班,目标明确单一。由于学生的学习内容被限定于写实性的素描、色彩等范围,这种基本功训练主导的美术教学产生了严重的同质化,可以成功地泯灭个人差别,达到“千人一面”的训练结果。回望历史,现行美术教育、教学体系在建立之初就与民国时期百花齐放的美术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割裂,其根系和主干已基本与欧美、日本留学归国人才的影响撇清,而是直接移植于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教学体系,来源非常单一,也未经过与本民族文化的长期相互融合、沉淀。在计划体制内部,一切均是同构的。美术教学也同样被统辖在整体的计划之内并被注入鲜明的意识形态目的,这给教育、教学乃至创作设置了严密的实践规条。美术工作隶属于宣传工作,个性化的美术创作被严厉禁绝。直至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解冻,艺术教育开始拥抱久违的自由。在文艺书籍和各类印刷品的冲击、启蒙之下,美术教学自此接受了更加复杂的外来影响,西方古典传统的绘画观念、形式渗入课堂,有些师生甚至已经不满足于此,积极接受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了。但是,体制之内的教学体系所具备的强大运转惯性可以碾压任何创新的思想和行动,无论是积淀深厚的古典传统还是标新立异的现代艺术,这些均未能成就美术教学新体系的创立,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仍牢固地沿袭下来。虽然不能否认这个教学体系培养的人才奠定了我国美术教育的基础,但我们再也不能抱残守缺,而应有足够的眼界和胆识,理性地看待这一移植体系本身所具有的偶然性、强制性并分析其弊端。历史固然不存在假设,教学仍需在既定的体系上展开自救,但是这个单一、僵化的教学体系在今天必须面对质疑和改造。放眼西方与东亚诸国,宽松的环境孕育了健康的文化生态,尤为可贵的是,强调多元、创新的美术教育既没有离弃自身传统,又能融于当下文化语境,致力于文化创新。只有展开对美术教学体系单一化的反思,才能破除偏执与盲目自信,进而才能直面危机,更新“系统”并接应现实。缺乏问题意识和体系反思,终将危及艺术教育和文化。

(二)囿于体制,拒绝兼收并蓄美术教学不仅长期抱守单一体系,还囿于体制,画地为牢,拒绝与时俱进,排斥非官方艺术思潮和形式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各种艺术思潮和形式层出不穷,艺术家不断突破创作禁区和观念、实践的边界,大大地拓宽艺术创作的自由,促进了艺术生态的多元化,国际艺术、文化交流也愈加频繁。2000年的第三届上海双年展对国内外当代艺术创作进行了首次大规模的呈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官方迫于当代艺术现实的强大存在而予以迟到的承认。[2]此后,一些重要城市陆续举办三年展、双年展等常设当代艺术展,而当代艺术区也在全国遍地开花,画廊、美术馆等各类艺术机构的陆续进驻不仅丰富了城市文化生活,也活跃了当代艺术市场。与此同时,大批艺术家开始参与国际重要艺术展览,不仅个人获得西方艺术界的承认,也刷新了西方人眼中的“红色中国”的陈旧认识。在这种情况下,体制内、外的艺术圈之间此消彼长,美协、画院、文化馆和学校美术教育系统内都开始有当代艺术的渗透、影响,但这种关系是局部的,不能根本改变两者之间的对立。艺术界的分化也导致了对美术教育、教学认知和学习目标的差异。例如,基于当代文化的艺术实践将绘画视作一种自由的、人人可为的表达方式,并不需要特定的基础,更不能认同将写实主义的基础训练视为必经之路;而体制内美术教育仍然固守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基础的观念,尤其是将写实主义的造型为内容的基本功训练作为学习的根本加以强调并贯彻。此外,前者的开放性也促使其鼓励任何人在艺术上的天性追求和自由表达,后者的保守则将对特定内容、方式的学习看作艺术专业必需,从而制造了隔开“业余者”的壁垒,既拉大了与非艺术性的美术教育的距离,也造成了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生硬脱节。回顾艺术史,工业文明催生的摄影术及其他复制技术的发展使传统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塑等)的记录性写实功能落于弱势,艺术开始了对其本体的探索和“现代化”的进程。自印象派以来的艺术史贡献了极其丰富、多元的艺术形态和语言方式,这不仅提供了以多样化的方式认识和表现世界的经验和知识资源,也让我们得以重新认识传统的复杂性。西方主流美术教育早已适应了新文化、艺术现实和工业生产的需要,在对学生的美术素质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过程中遵从开放的理念,格外重视自由的个性化探索和想象力的拓展。此外,随着社会需求的多元化,美术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发生改变。英国设计家理查德•卡特(RichardCarter)认为美术(狭义)以心灵为中心,工艺以手为中心,设计以脑为中心,专业美术教育多侧重其中一个类别展开,而基础美术教育则应当三者兼顾,这会促进受教育者得到更加的发展。[3]因此,如果秉着尊重历史又关怀现实的立场,专业和非专业的美术教育都应该重估现有美术教学体系中的内容和手段,正视美术素质培养和技能训练在“写实”之外的多样性需求,接受各种不同的美学观念和形式。在今天仍被广泛推行的美术教学中,既对自身传统的有限性缺乏反思,又囿于体制而拒斥当下社会文化现实和艺术新生态的新需求,这严重地阻碍了美术教学体系的更化,使其远远滞后于时代。

(三)急功近利,压制个性与创新美术教育、教学体系的僵化是整个教育体制弊端的局部体现。长期的社会发展不平衡和教育政策导向的失误,使高考升学成为国人心目中提升社会地位和追求未来生活的“独木桥”,即使大幅度的扩招和已经广泛凸显的就业压力也不能改变这一状况。那么,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功利性教学思维从高中泛滥到小学、幼儿园,美术教育在这样的教育、教学秩序里是被长期忽视的,而当它被重视的时候,也通常是被当作升学的捷径和利用工具。我国各级学校所广泛存在的简单、粗暴的绩效量化考核进一步强化了“发展是硬道理”的快速建设思维,鼓励了把升学率当成单一指标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这样的环境中,无人重视美术教育的深远意义和方式、方法的改善,更不会有人关心美术教育、教学体系在不同学校中的功能、定位以及体系本身的弊病了。既然只有升学是有效的,无人会把成本持续投入到长期见效的行动中,严肃的实验性教学和创新工作不被认可,短期利益压制了创造的活力,只是催生了如火如荼的美术补习班和考前培训市场。这种在学校“体外”发展、壮大起来的美术教育在最近十年来为全国各类美术院校输送了数以百万计的生源,也将美术教育推进到“机器化大生产”的难堪局面。在利益至上的教育教学环境里,单一、僵化的美术教学体系不会得到反思和改善,反倒可以铺就一条“快速致富之路”。各种补习班的美术教师都在应试的向度上积极“创新”绘画教学模式,设计快速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步骤,学生只需要服从和按部就班就可以达到训练目标,画出符合标准的习作。无论教师还是学生,确保收效的方式就是遵从给定的标准,扼杀一切包含不确定因素的创新尝试,哪怕仅仅是表面风格的不同也会被及时叫停。以风靡全国的“杭州色彩风”和“央美素描风”为代表,考前美术培训产业把我国素描教学体系中推崇的素描训练方法终于发扬光大,辐射全国,也成功地渗透到各级、各类学校的美术基础教学中去了。单就绘画来说,其本身就是一种在传承中发展、变化的文化形态,“即使是初学者的绘画技巧训练也包含着文化的因素,包含着对前人的艺术文化和技术的继承,包含着几百年来的艺术文化积淀”[4]。“速成”的应试训练把学生当作“技术机器”,不顾学生在文化层面的教育,更无视对学生禀赋差异的保护和创造性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专管部门仍在懒惰地执行僵化政策,用长期不变的招生标准和应试科目给这种畸形的美术教育继续添火加薪。可以说,急功近利的应试美术教育既加剧了困境,还呈现出一派虚假的繁荣,这使美术教学体系非但不能得到更新,还远离了传统的质朴和纯粹,更与当代社会文化和艺术现实的多元化需求相距愈远。

二、美术教学体系的重构策略

只有针对现实困境形成的根源展开的反思与讨论,才能形成切实而有效的改革策略和路径规划,使得美术教育在一个平稳的秩序中获得开放性布局,形成新的教学体系构建与多元并进的教学实践。在笔者看来,美术教育困境的解决和教学体系重构要对症下药,至少应从下述两条路径展开反思、形成对策并践行之。

(一)溯源历史,重构美术教育传统认知要质疑和改造美术教育、教学的僵化体系,我们就应回溯历史,寻求美术教育的本义和它的历史形态的多样性及发展轨迹,以此重新解读“美术”复杂的传统。“美术”一词来自日本对英文“fineart”的汉字意译,泛指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等。[5]严格说来,美术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原始时期的涂绘和石、陶器制作工艺活动,在图案和器型的风格特征和稳定性上的考古发现足以证明存在着早期技艺的传承。无论在东西方,美术教育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才形成后来体系化的特征,成为包罗广泛、规模有序的人类文化活动。由此,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广义的美术教育概念,把美术教学从单纯的绘画教学尤其是“写实艺术的造型基础”训练的狭隘观念中解放出来,承认其复杂性和功能的多样化。美术教育应有着指向广泛的目的性,因而也有着各种各样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而绝不仅限于绘画的教学。这种认识会帮助我们重读“写实”绘画教学传统之外的源于各种文化的美术教育的历史文献,品味其多样传承形态及丰富文化意涵,从而打破固化的“写实性”美术教学思维的限制。以此为据,美术教育的传统和涵盖范围会得到重新审视,一个内涵丰富、形态多变的美术教育历史资源库由此更清晰地呈现出来,以此可以考察美术教学活动在不同地域和文化中的方式差异和演进,进一步确认我国美术教育的历史传统以及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中呈现出的新趋势。在开放的观念中,一种曾经被贬低的教学内容会突然显示出其重要性,而另一个曾被广泛推崇的教学内容可能会失去其存留的意义———这样的梳理会刷新我们对美术教育传统和现行体系的价值认知,获得更、理性的认识,扩大具体教学活动的实践范围。同理,我们也可重新评估绘画教学的依据,考察其教学内容在历史传承和现实发展意义上的合理性,并且建立一个更详尽也更开阔的教学参照系。例如,“线条”作为绘画的表达要素之一是可以被系统考察的,它如何在不同的绘画文化中发展成熟并且形成差异化的特征,哪些画家在“线条”被锻造成更加复杂或者精炼的绘画语言要素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又如,可以考察“光”在不同绘画传统中如何被表现,有哪些表现形态和风格特质,又是如何与所在的文化和绘画传统发生关系的,等等。这种复杂、宏阔又具体入微的视野使我们得以重构美术教育传统的历史认知,不再流于笼统的归纳和简单的判断,更不会盲目地将一种有限的、特定的美术形式作为强行推广和集体规训的教学内容,而分门别类、条理清晰的美术教育资源库也可以为美术教育、教学体系改革提供历史坐标和学理基础。重构美术教育传统认知,使我们得以正视现有教学体系的局限,从而能够展开有效的反思和批评,进一步破除当前美术教学的僵化规定,把师生从模式化的教学活动中解放出来。为了避免自上而下的垂直的教学体系贯彻、执行的同构化弊端,新的教学体系应在自主的、局部的尝试中逐级形成并得到整合,这种去中心化的美术教学改革更需要推动者具备丰富的、差异化的传统认知及开放的教学理念。、开放的美术教育历史认知可以破除教条主义,促成对不同传统的重新理解和宽容心态;而个性化的审美趣味和实践选择也能促成差异化教学路径的建立,丰富美术教学新体系的构成。具体来看,各级学校的美术教学改革的推进者要有足够的自信和胆识来否弃一成不变的教学课程设置和偏重点,在以绘画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之外,有必要创造条件以加大雕塑、工艺美术的教学活动的比重,甚至把建筑、摄影等内容也容纳进来。就绘画教学来说,教师应将艺术传统中构成巨大影响力的主要流派和风格介绍到课堂,重新确立教学的经典范例。例如,面对绘画训练的不同方式、方法,教师应持更加包容、开化的态度,既不排斥写实造型的绘画训练,也鼓励学生在造型方式和语言表现上的大胆探索和个性化追求,在师生平等的交流、碰撞中探索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教师也应依据绘画传统的多样性来分析绘画法则和语言方式的不同倾向,归纳和拟定绘画教学的新方案,有意识地更新课程内容,展开差异化的课堂教学及针对个体学生的因材施教。无论高中还是初中、小学的美术教师,都有责任避免带给学生单一的绘画技法教学,而应把美术传统的丰富形态展现给学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参考的选项和自由表达的空间,这是美术教育、教学体系重构的基本要求。

(二)关怀现实,实践美术教学创新对传统的重新认识、梳理与多样化继承是重构美术教育、教学体系的基础,而关怀现实、面向未来的教学实践创新尤为关键。实践美术教学创新包含了两层意思,既肯定教学内部的美术实践本身的创新,也强调美术教学实践行为的创新。“如果生活已经不同,艺术也就不同,那么实现艺术的手段也就不同。”[6]伴随现代以来的社会文化、技术环境和艺术思潮的不断更替,艺术家的主观性和自我力量得到释放,创造了革命性的美学观念和表现形式。总体上看,西方战后美术教育的主流都将学生个体的自由表达和创作意志置于主体地位,以此形成从理论、思辨到工具、实践的整体配合训练体系,而作为传统美术教学内容主体的写实造型训练已经沦为一种技术选择,无复曾经的优势。随着当代艺术观念、形式和媒介的进一步突破和拓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艺术可以作为一种自由的形式和手段来表现当代人的思想、情感,以其无穷的可能性介入今日的文化活动并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对专业和非专业的美术教育理念和实践体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近三十年来一样发生着艺术思潮的此起彼伏和实践形式的革命性拓展,多元化艺术生态的形成已经给学校美术教育活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此时应大胆顺应这一变化,使美术教学真正参与到社会文化的积极进程中。从另一角度看,消费经济和现代工业生产的发展使社会对非纯艺术的美术人才的需求激增,美术教育要与这样的现实需求对接,也必须打破僵局,扩大非绘画内容的教学,为学生将来可能接受的专业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提供必要的基础。而无论是纯艺术还是非纯艺术,强调个性化、多样化的创新精神都是新时期美术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我国各级学校中的美术教学活动仍拒绝与当下活跃、丰富并充满创造力的世界展开交流,将无数的学习者带进一个乏味、冗长和缺乏创造意识的写实绘画“基本功”的训练过程中,这是亟须变革的现实。只有具备开阔视野并立足现实,才能认识美术实践创新的重要性和形式的紧迫性,从而积极推动美术教学实践的创新和教学体系的改革。而面对多重困境,首先需要的是勇于突破体制藩篱,对美术教学质量的评估标准提出批评,在新的文化、艺术语境中重新讨论标准的合理性,尝试在教学实践中保持开放和实验性,承认教学成果在一定程度上的不确定性。教学质量评估标准的重建是为教学改革争取到空间和自由度,而真正的创新实践则需依赖明确的教学导向和一系列具体措施的展开。在教学安排上,必须开设全新的课程,引入不同的教学内容,以新观念和新形式来冲击长期以来的同质化美术教学,如在绘画教学上加大对现当代重要艺术家的介绍比重,把对非传统绘画的分析和相关艺术史、理论常识的教学结合起来,在使学生获得较为的绘画认识后,鼓励他们忠于自己的表达欲望,释放潜能和创造力,在模仿成熟艺术风格和技巧的基础上努力使用个性化的手段,形成自己的表现方法。教学内容的改变还需富有创造性的课堂内外的教学形式的配合并调动更多的资源展开。具有创新意识的青年教师应被推向教学及时线,倡导他们将实验性融入课堂教学,进行主题不一的课堂讨论和类型各异的专题训练,重视师生一对一的交流和学生的互相带动。在课堂之外,教师可以利用看艺术画册、参观画展、网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获得当下的艺术讯息,了解当代杰出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和实践动态,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创作热情,接受当代艺术多元观念与自由形式的积极影响。美术教学实践的创新意味着,不仅要把创造性的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段介绍给学生,还要在教学思维、方法和工具运用上不落俗套,做到将美术素养的提高、创新意识的培养、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学生个体差异相结合,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个人初步的艺术趣味和判断力。

总而言之,美术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工程,既需要长期的深度反思和实践探索,也需要在面对阻力时有勇于决断的魄力和善于行动的智慧。“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面临美术教育教学体系的持久困境,只有大胆践行才能开辟新路,破除旧习、面向未来的美术教学新体系才有被构建、完善的可能。

作者:杨思杰单位: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课堂导入美术教育论文

一、课堂导入环节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新课的导入十分重要。课程的导入环节是指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事先根据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境,营造出一种现实而又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中进入学习状态。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课间的休息状态或上节课的学习状态中自然转换出来,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疑问、好奇、注意等心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导入的方法与案例

课堂导入的方法比较多,经验丰富的教师可根据体会、总结并灵活运用,刚步入课堂的青年教师也可按照相应的导入方法自由发挥。现将主要的课堂导入方法做以下举例及分析:

1.故事导入法如,在上《太阳、月亮你们好》一课时,教师可根据需要自由创设故事情境,以太阳、月亮为主角,创设出一个以太阳和月亮见面、交谈、做客为主要情节的故事,并引导学生想象在一次难得的见面中,太阳、月亮会如何装扮自己、招呼客人等具体细节。学生在听完故事后,会产生很大的兴趣,并将故事中的场景、角色等通过想象融入课堂,这样不仅使课堂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也能够按照故事情节进行创作,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2.想象导入法小学阶段是学生想象力最丰富的时候,这时候教师的主动引导会让学生的形象思维更为活跃,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同时,学生在想象中获得自我情感的释放,画面内容得以再现,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健康发展。如,在上《简单的插画》一课时,教师不妨抛开平常的观察角度,启发学生灵活作画。教师可以通过疑问法启发学生:假如你是一只小蚂蚁,那你眼前的景物是什么样子?假如你是一条小鱼,你所看到的水面外的景象又是如何?假如你变成了一只飞在天空中的小鸟,俯视大地,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色?抛开了平时的观察视角,学生变得更有兴趣参与课堂教学内容了。学生根据自己的联想,创设出丰富多彩的情境并在想象中体验感受。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其想象力,也让接下来的创作环节变得有趣、生动。

3.游戏导入法游戏是课堂中学生最愿意参与也是最感兴趣的一个环节。学生从小就喜欢玩各种游戏,并在游戏中得到身体、智力等方面的多方位锻炼。同样,教师可以把一些新颖、有趣的小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尝试的过程中得到启发、领悟等。但要注意,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游戏的设定不能脱离教学目标,并且要抓住课堂主题,紧扣教学内容。在具体的游戏设定中,教师还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竞争心理,可以进行分组配合或比赛,并给游戏起一个响亮、吸引人的名字,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如,在设计《下雨啦》一课中的游戏“模拟雨中情景”时,可以让不同小组的学生扮演在小雨、大雨、暴风雨中行走的样子,并评选出做得较好的一组。这样,学生在参与模仿的过程中,不仅会细心回想不同场景的情形,还会尽力完成游戏环节。这样的游戏可带动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发挥想象力,并提高其创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除上述几种导入方法外,美术教学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如,疑问法中还有猜谜语、抢答等方式,故事法中还包括儿歌、寓言等学生喜爱的题材,此外还有实物展示、欣赏范画等,但是无论采用哪种形式,导入的方法都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学实际,都要紧扣教学目的,都要坚持有利于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

作者:刘兆颜代波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生活化美术教育论文

一、中职美术教育生活化的影响

中职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基础课,它的传授方式将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从而影响学生的工作能力。中职美术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美术工作人才,所以符合行业需求是很关键的。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日新月异的换代速度,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新的理论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建筑装潢,平面设计,动漫设计和制作这些都离不开现代的计算机技术。这些仅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无法完成的,书本上的知识一般都比较落后,甚至有些知识是错的,所以要随时掌握市场动态,掌握本行业的前沿技术,这样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才能增加学生的竞争力。这逼迫学校不得不调整教学思路,越来越趋于生活化。生活中不是缺少美丽,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著名画家达芬奇在小时候,师从雕塑家费罗基俄。学习的及时天,费罗基俄就要求他画鸡蛋,正着画,反着画,横着画,竖着画。画着画着,达芬奇就问老师为什么要他整天画鸡蛋,老师说,每一个鸡蛋都有独特的一面,即使是同一个鸡蛋,在不同的角度观察,也是不一样的,于是达芬奇在老师的教育下,终于成为了一名大画家。这就说明了美术源于生活,源于人的生产实践。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带领学生走出书本的束缚,走进社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

二、中职美术教育生活化的特点

中职美术生活化在社会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表现出了很多显著的特点。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实践性。中职教育作为一种面对社会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的时间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美术鉴赏与画图。而是要求具有独立的设计,实践,创新能力,这些都是对动手能力有较高要求的环节,这就要求学校增强实践能力,学校应该针对企业所需的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组织关于此类的实践活动,即将教学与生活有机的结合。中职美术教育的开放性是显而易见,因为它的就业是面对社会,这就要求学校和学生都要有一种开放的胸怀,教育要面向社会,必然要开放。中职美术教育既然是面向社会的教育,这就要求,老师要给学生自己发挥的空间,因为以后的工作还是要自己完成的,没有人会帮助你完成。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的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培养出自主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中职美术教育生活化的包括: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情景化,教学成果市场化。从教学内容方面来讲,现有的教材的更新换代速度远远跟不上美术行业的发展。而现在的学校一般还在沿用以前的老教材,所以教育部门要加大教材的研发力度,使之能够跟上社会的发展,重视教学环节的创新环节,还应该深入市场,调查企业所需的技术。并且将技术提炼和整合进入课堂。如果有条件,可以带领学生去参与真实的工厂中,让学生体会到工作的环境,了解未来工作的情况。生活化,也并不是仅仅要求面对市场,还不能脱离生活,教学的内容应该从生活中取材,选取一些关于学生身边的事物,还有老师可以带学生去写生,走进大自然,大自然是我们的老师,世界上许多的发明都取自于大自然,走进自然,你会发现世界如此美好,会带给学生很多灵感。关于教学过程情景化,就是要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如同面对真实的生活场景。老师可以去模拟一些生活场景去上课,设置一些生活中的难题,让学生去解决,在场景中可以看得出学生的合作精神,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开放的场景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发挥余地。学习环境学认为:课堂环境影响一个人的学习效率。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上课,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了解到现代的技术,了解到高科技带来的好处,有利于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美术的魅力,从而对美术表现出更强的兴趣。学习的目的是用,所以一个学生的价值,不是看他的学习成绩是多少,而是看他的作品能不能被社会所接受,仅仅以学生的成果作为评价标准,无疑会大大扼杀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学校还应该与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将有价值的创意尽快投入市场,这样学生的创新激情将大为增加。

三、结语

中等职业院校成立以来,已经为国家输送了大量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进入职业学校,这是因为社会中高等人才的饱和度已经很高了,每年就业率较高除了985院校,就是职业院校。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普遍认为,是国家现行的教育制度和就业体系不够合理。2015年是深化改革的一年,在改革的浪潮下,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抓住机遇,锐意进取,深入贯彻国家的改革意见,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进行进一步改革。而中等职业美术学校在美术方面应该将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进行到底,过去的实践证明生活化的教育教学是对学生的发展有好处的。进而使职业学校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王春霞单位:辽宁省本溪市商贸服务学校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儿童美术教育论文

一、鼓励儿童独特的审美与表现

1.营造课堂氛围,调动儿童兴趣在上每节课之前,教师都需要利用一些工具,如投影仪、电脑、幻灯片或启发式的语言,抓住儿童的兴趣点,让儿童在顺其自然的状态下走入课堂,进而开始教学。若不做前期工作,避免不了生硬的授课方式,儿童的积极性就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兴趣是好的老师,教师的课前准备是必需的。

2.尊重绘画原创,倾听儿童心声毕加索曾说过,他一辈子都在追求像孩子一样画画。儿童所创作的作品有他自己的想法与情感,是纯粹的、天真的,和他们的心灵一样。他们接受美术教育并不是为了追求某种技法,更多的是有其情感上的体验,与其精神相结合,是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理解,是他们自身思想的表达。虽然教师授课的主题相对固定,但是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考,有其个性的一面。教师应当尊重儿童绘画的原创部分,保留其独特的绘画表现,鼓励儿童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多采用手工与绘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美术课堂材料的多样性是深受儿童喜爱的,儿童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产生学习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儿童更愿意接受手工与绘画相结合的授课方式,纯粹的图画已经不能满足儿童的需求,他们渴望创作出更加丰富多彩的作品,而尝试使用剪刀、胶水等工具会让他们兴奋不已。有些儿童对于单纯的绘画有较好的控制力,但在操作工具时还是显得有些生疏。儿童的兴趣不会因为这点小挫折被磨灭,他们会在自己的作品创作中更加投入,专注地做自己的事。有时候,虽然作画的材料是一样的,但可以制作出不一样的作品。以纸盘为例,白色的纸盘可以让儿童在上面涂色作画,也方便剪裁。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纸盘作为儿童的手工材料,将纸盘一裁为二,一种是以纸盘作为小鸟的身体,另一种是以纸盘作为水母的身体。同种材料不同的做法带给儿童极大的乐趣,他们对纸盘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如作为小乌龟的壳、小狮子的脑袋(周围加上碎纸条)或是对折成西瓜等,儿童新奇的想法不断涌现,这些都可以作为课后内容去实践、探索。

三、重视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成果

1.儿童相互欣赏,提高审美能力每次课程结束时,笔者都会要求儿童将作品贴在黑板上,大家互相欣赏、评价。在这一过程中笔者会问他们:“你们觉得哪个小朋友的作品好?哪里好?”这时候儿童会自己思考并说出他们的想法,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让儿童学会欣赏他人的之处,相互之间的赞赏让儿童更加有自信、有激情。

2.教师恰当评价,激发创造动力美国儿童教育专家吉拉德•培特森在《观念改变行为:与孩子一同成长》一书中谈到:“我们小的时候想象非常丰富,长大以后就没了。这是怎么回事?”在他看来,首要原因是儿童的幻想没有得到家长的鼓励,而对儿童最有力的鼓励,是父母亲对他的爱、兴趣和注意。同样,教师对儿童的评价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学生互评结束后,教师往往作出补充,在对儿童作品进行表扬之后,可以用“你这里……画会更好”这样的方式激励儿童改进,而不是用否定的语气与儿童交流,教师要学会用正确的交流方式和儿童相处。

儿童美术教育是对于儿童创造意识的培养,是一种启蒙教育,并非一笔一画的呆板的教育,儿童的感官能力在美术活动中能得到充分的开发,这对于他们其他方面的教育也有促进作用。通过儿童美术教育,儿童的视野扩大了,他们会以欣赏美的角度看待生活、看待学习,也会变得更加积极、乐观,日常生活也会变得更加丰富而充实。教育者和家长应当试着站在儿童的角度理解其在儿童时期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切忌把教育内容当作一项任务去完成。多和儿童交流,用心体会,像朋友一样与儿童相处,你会发现儿童的世界简单、平凡而美丽。

作者:许菁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综合版画美术教育论文

一、活跃而有度的学习氛围

活泼好动是学前儿童个性上的一大特点,他们讨厌一成不变。为孩子们营造自然的学习环境,有声有色的授课氛围,这种“情景教学法”不仅能够观察到孩子们的喜好,还可以间接激发出孩子们的热情。采用观察、创造性地提问等一些办法,使得孩子们按照内心真实想法说出他们喜欢的事物,随之再进入主题,用版画艺术语言加工完善之,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比如教授综合版画“划划印印”这节课时,可以根据学龄前儿童的喜好,拿绘画笔于吹塑纸上随性地描出许许多多样式不一的线条,然后挑取其中较为的作品在班级中传阅,并予以积极的赞扬,这样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就会大大提升[2]。然后老师再把自己之前绘制好的线条或者准备好的PPT给孩子们展示,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很自然地把孩子们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二是便于老师观察孩子们此时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活跃、游戏式的授课方式,对于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具有十分显著的成效。

二、互助合作的学习方法

教授综合版画这一课时,孩子们并非是单独的一个人,孩子们应该和老师、小伙伴儿们一起学习绘画,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启迪、互相促进。特别是在教授吹塑纸版画课程时,这种互助合作的学习方法尤为必要。依旧用“划划印印”为例,准备好版材后,描出各种形状。因为未曾做过版画,孩子们这时肯定有些不清楚,老师可以首先演示一下,然后邀请若干儿童模仿老师做一次,这样直观形象地展现制作过程,便于老师及时发现问题。在学前儿童动手制作这个过程中,他们或许忘记某个步骤,这时通过老师和其他孩子的提醒,就可以印制成功。再如讲授“我爱劳动”这一课,可以采取分组相互学习的方式。每个团队设一位小组长,他要把主题、剪、拼贴、印制等,根据队员的特长进行分工,然后大家齐心协力制作版画。还可以采取一些激励的方式,比如各队之间比赛哪个队做得快、做得好,以这种方式来激励孩子们的制作热情。

三、合理利用地方文化艺术资源

无论教育者和还是受教育者都有自己的归属地,都不可避免地受当地自然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以作者所处内蒙古通辽地区的科尔沁版画为例,科尔沁版画是扎根于科尔沁草原的文化,它将蒙古民族独有的审美观与粗犷神奇的版画语言相结合,是独具地方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科尔沁儿童版画都是科尔沁区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版画老师除了利用课堂时间教授孩子们综合版画的制作技巧,还要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加以利用。例如安排时间带领孩子们到辽河水上公园参观“版画长廊”,或是带领孩子们去到当地的博物馆、少年宫参观瑰丽的民族艺术藏品和版画展览,通过参观提升孩子们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老师也可以对在场的孩子们进行提问,让孩子们讲讲他们喜爱的版画作品,锻炼孩子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诸如此类的结合民族地域文化进行创作的做法,其实就是让孩子们接过了传承民族艺术的“接力棒”,让孩子们在草原文化的熏陶下,用手中的画笔和丰富的想象,将“蓝天白云”“、碧草连天”、“牛羊成群”这些草原上的景象融入到自己的版画作品中,这种有归属感的作品才更具内涵,进而达到传承和发展文化艺术的目的。创新是艺术的灵魂,孩子是我们的未来。综合版画的学习是一个开放发散、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不应局限在综合版画技法传授上,而是要通过综合版画的教学激发孩子们对艺术的热情,促进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素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审美教育的美术教育论文

一、审美教育是美术教育基础

美术教育就是以教授学生美术知识、美术技能为目的,传播美术文化。并以美术为媒介,通过教学,是对学生审美能力、道德情操、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过程。它包含了国画、素描、油画,还有工艺品、雕塑、建筑知识的技能培养,以及所有可以和视觉相关的艺术作品。也包括看不见的风俗习俗。提高审美意识是通过审美教育这种方式来进行的审美教育就是通过一些方式,传授审美知识,把当代审美观念,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对美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美的思考,使他们成为有审美观念的人,传授审美知识,更要美化学生的心灵、语言、行为做为根本目的。使得学生发展。而作为教育的重要部分,审美教育的教学一直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审美教育与美术教育的教育方式是尤为不同的,一个是自带着欣赏的,一个是灌输式,强制性的[3]。审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毫利益性。美术可以直接反映人的生活,以及人在生活中的思想、感情、生活等等。要想创作出的美术作品,都离不开审美教育,它就是在艺术创作以及欣赏的首要前提。也就是说审美教育是美术教育的前提。

二、审美教育的现状认识思考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传统文化也在不断翻新,而审美教育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越来越重要,人们的审美意识越来越强。对审美教育也日益关注,跟风现象严重,这也使得许多人走向了误区:

(一)审美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随从这种状况在我国教育的体系中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孔子提出“师教”,从表面看是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而实际就是为儒家思想“忠君爱国”而服务,美育与德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德育有一定标准,教育方式就是传统的灌溉式,主要就是对错的判断,是规范学生行为准则,也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标准,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审美没有一定的标准,它更主观,注重培养学生对的审美的观念与创造力。但是他们又是紧密联系的:美育可以陶冶情操,预防心理疾病;德育对美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果美育要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也是需要理论性审美对象为载体,美育与德育,他们在拥有共同特征的时候,还存在自己的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影响。

(二)审美教育=智力教育美术教育是指老师通过审美载体,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对美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美的思考,使他们成为有审美观念的人,传授审美知识,在审美过程里掌握审美知识,并总结出自己的审美观念,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智力往往是培养理性能力,它是学生从主观走向客观,可见,智力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从主观走向客观的过程,使其逻辑思维形成。而审美教育更趋向于感性的培养,也就是通过当代审美的观念,使学生由于理性的知识走向感性的认识,最终美化学生的心灵、语言、行为。所以,审美教育=智力教育的观点是错误的。

审美体验包括审美的直觉、联想和想象,而这些情感中又和审美评价互相联系、互相参透。联想有一种事物而想起类似的记忆,主要与情感记忆相联合。而在审美过程里经常回发生这样的联想,也就使审美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而想象就是以审美直觉和联想为基础,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形象,这个全新的形象在客观上是并不存在的,他是虚拟的,他出现的动力就是人的情感。这个过程是时艺术创造的过程,而个人的审美意识和体验就在不断提升。

三、结束语

而美术教育也应不断更新、不断创新,并对新的学术研究进行不断的探索,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收集新的一些学术思想。把当代审美观念,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提升欣赏水平,使他们成为有审美观念的人,从而达到个体、社会与自然和谐统一。

作者:胡蓓蓓单位:盱眙县穆店中心小学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馆校结合的美术教育论文

一、立足本地的传统艺术资源,有效地把民间艺术语言引入到课堂

以地处鲁中孔孟之乡的莱芜为例,本地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莱芜梆子戏、莱芜锡雕、莱芜剪花样、莱芜泥塑、莱芜土陶等都是具有几百年发展历史的艺术形式,它们可以在形式、色彩、造型等多方面的提供给美术教育对象源源不断的创作和欣赏灵感源泉,而学生的年龄层次和不同的生活环境,使他们较少有机会接触这些多彩的民俗艺术作品,我市的会展中心、钢铁博物馆是综合展现我市文化资源和民俗作品的综合性场馆,多彩的现代雕塑设计展示及传统民俗艺术作品得以集中展现,在美术的个性培养与作品创作中汲取这些元素,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丰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更多地让学生了解当地的民俗民艺,形成认识和个性形成的基础。这两处场馆目前做到了资料较为齐备、工作日免费开放,可以协同开展美术教育活动。

二、充分利用丰富的图书资源,使学生获取更广博的知识和信息

科学信息技术发展至今,电子期刊、网络信息等电子类文献信息载体已在校园普及,在相当一部分上取代了纸质文献信息载体。但是,对于美术教育所需的图书资料尤其是书画作品而言,电子载体受到阅读不方便、分辨率不高、幅面小等局限性,纸质载体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学校资料室文献建设往往受资金等因素的制约,致使纸质资料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师生的教学要求。本地的图书馆、文献资料室的藏书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美术书籍、美术期刊,文献资料室还藏有较为丰富的现代和古代书画作品馆校结合。教师通过书画作品的展示,讲解作品的构思、色彩、布局、艺术特色和造型材料及年代背景,可直接提供教师讲课的及时手资料和直观教材。学生则通过观摩、进而临摹,获得感性认识,领会作品的艺术特色,掌握绘画、书法技艺,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水平。目前一家普通地市级图书馆已馆藏几千万册普通书籍和上百万册特殊贵重书籍,国家已出台相关文件制定公开开放制度,如果能与学校图书馆合作,形成一卡共享制度,在教师指导下适当安排统一的结合课堂内容的阅览活动,在学校图书馆无法满足阅览需求的情况下无疑是一种捷径。资料室收藏的书画作品可为美术教师和学生的创作提供广泛的素材,通过对一些名家作品的观摩或临摹,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历代美术大师们构制了数不胜数的瑰丽的珍品,许多资料文献室存有古代书画家和本土名家作品,对有特别需要的师生有序的开放观摩,不仅会切实加强美术教学的感染力,还会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家乡的热爱之情。随着资料室资料走进学校、迎来新生力量也为进一步的发现和收藏提供一定的机会。

三、开展多种形式学习组织与管理,为馆校结合的美术教育方式提供可行性

其一,在加强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美术社团的组织与管理,开展较为有效的美术课外教育活动,达到促进学生美术素养和能力的提高的较为理想的美术教育目标。比如少儿漫画协会、中国画协会等。凡是参加社团的学生对美术学习较为浓厚的兴趣,少量的社团同学通过对美术场馆等的了解带动其他同学参加进来,使校馆的合作更为活跃又不失秩序。社团活动的活跃分子又成为作品展览和临摹的策划和管理者从而更大程度地锻炼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横向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由此产生知识迁移的正向效应。其二,在教师引导下的美术合作学习。美术合作学习是指美术课中小组或团队制定共同的学习目标,一起相互协作,共同探究,协作作品,实现学习目标。合作学习实施于美术教学,是一个探讨、分析、尝试、总结、积累的能动过程,在互动合作中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共享发现和成功的喜悦,形成团队合作意识,欣赏美术个性的同时又积极探讨共性所在,把美术教学中的表面问题推上了更深层的思考。同时,教师及时发现这些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要贯穿始终,学生会在美术场馆、图书馆等资料丰富的资源下做出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而在此过程中,教师会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育教学质量也会不断提高。其三,教师与馆员协作教学,在对美术场馆及图书馆的管理和工作能力方面,教师与馆员的互助学习和对学生的有效引导,会使学生初步学会社会交往及公共财物保护意识,在教与管的环节上,教师可以既请教馆员又配合馆员,让馆员与学生近距离接触,发动学生建立人人保护公共财物、人人充当专业专家的意识。只有如此,学生才能驾轻就熟地利用好美术馆、图书馆等场馆的公共资源。

四、结语

美术本身的特点决定,传播媒介特征会直接影响美术信息的传播模式和特点,由于美术信息的显现和传播是在光和可视化的实体物质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而这两种媒介的相互作用一般是在共时性空间中完成的。所以只有美术信源与信宿之间具备空间关系后,美术信息的传播和传播模式才可以建立,即是说美术信息载体(作品)与信息接受者(观众)之间应保持一定位置和距离,从而构成一种审美空间。而美术场馆、图书馆、资料文献室等使这种审美空间得以实现。但是,信源和信宿之间的空间关系仅仅是一种物理的空间关系吗?答案是否定的,它还取决于信源和信宿之间能不能建立一个共同的“概念空间”,即美术信息的符号集合载体是美术作品,通过不同的图形、色彩、质感来传达“概念”,其概念具有空间形式的意义。另外,美术信息的接受者(受传者)需要具有接受这种信息和意义的空间形式,即相应的感性修养和能力。这种共同的“概念空间”,并不能实现说传、受双方各自的“概念空间”能够对接,而通常是传、受双方进入共同的“概念空间”的速度、程度是逐步的、相互适应的,这就需要制定灵活机动的方案,而不至于由于角度、方向和途径等的差异,加之美术作品这个信息中介的符号的直观性与意义的多解性,会出现传、受双方的编码和译码(释码)的错位。馆校结合的美术教育旨在探索在感官协调的公共空间中的多渠道、多形式的学习,以避免美术信息的传、受双方曲解和错位,还将为合理利用公共资源、美术教育的开放式、深层次发展提供方向。

作者:谢晓霞单位: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实践性教学的美术教育论文

一、职业美术教育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途径

(一)美术教学要联系具体实践职业美术教育在基础的训练上,不能细致进行室内素描以及色彩的训练。其主要强调美术技能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所以应着重加强培养学生的速写式素描和快速造型的能力。对于事物的快速造型,学生应着重训练从不同的角度感知以及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所感知的对象,做到多样化的表现。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转变之前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授课模式,要针对实际应用进行教学,避免将美术教学固定在以往的模式中,要实现教学收的创新和多样化。

(二)强化教师的实践教学理念和能力新时期的职业美术教育不仅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美术基础知识,同时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实用性的实践技能和应用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在动手能力的授课中正确的引导学生将美术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知识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体现其巨大的力量。教师教学的观念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其应该是引导学生的动力而不应成为阻碍学生创新的影响因素。国际职业教育的主流模式是工作本位学习模式,这就要求教师授课地点从课堂转移到工作现场,在现场工作中进行理论与技能的情景教学。因此,这对教师的实践和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拥有足够的能力和经验要知道学生完成美术技能的学习。

(三)坚持贯彻实践性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素质。在掌握已有知识成果的基础上,把具体的实践经验加入到学习中来,可以避免教师以往简单枯燥的语言描述。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对整个操作动手独立完成,对整个美术技能的掌握更加直观,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论知识联系到具体的实践工作中,这对以后学生观察社会情况、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升意义重大。因此,教师在教学期间尽可能的让学生参加到社会实践中去,把美术教育的授课场所转移到工作现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又解决了一些企业人才不足的情况。职业美术教育不仅承担着教授学生专业技能的责任,更多的是能够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东西服务到社会。

现阶段,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社会不再需要只有单方面才能的人才,取而代之的是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实用性人才。创新不单单是发现新的问题,更多的是在发现问题时候如何解决问题。只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才能确保学生可以在新问题的提出后拥有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职业美术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拥有独立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的能力,用于打破陈规,从全新的角度和方法来解决发现的问题。

二、总结

实践性教学在职业美术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其是学生把理论知识输送到社会的纽带,通过教学实践,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可以更好的融入到社会生产中,通过自身的美术技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真正达到学以自用。

作者:孙涛单位:江西临川现代教育学校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创新思维的美术教育论文

1想象力开启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大门

不论一个民族的文明渊源如何,他们都会有自己的艺术。在孩子们眼里,世间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艺术。孩子想象力的开启,不仅需要教师合理地引导,更需要好好地保护孩子们那些奇特的梦想。如:三年级《小燕子》有关手工制作“鸟巢”课中,笔者先让学生课外自行观察屋檐下的鸟巢,并上网搜索一些关于小燕子做巢的信息,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鸟巢的制作大胆设想,并要求他们抛开鸟巢的一些常见形状(如半圆形),进行富有创意的新鸟巢设计。最终,在笔者的鼓励下,学生们的思维被拓宽了,制作了许多形状各异、造型别致的鸟巢。此外,笔者还不忘与学生共同评出几个佳作,予以表扬,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手工精致艺术的强烈创作欲望。所以,黑格尔说:“想象是艺术创作中最杰出的艺术领域”。笔者相信,只要赋予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他们会把太阳想象成老爷爷;把树枝在风中飘动想象成树姐姐在比谁的头发最美丽;把人的脸想象为五颜六色的衣服。所以,自然界的一切都可进入他们缤纷的画中。然而,孩子们的想法不论多么离奇、多么荒谬,这都是拓展思维迈出的及时小步,如果将它约束住,那只会窒息了他们创造的火花。

2艺术的感染是的结合

艺术可以延伸到很远。每门学科都有它独特的特点,但它们并不是彼此封闭的。只有相互借鉴,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美术教育。及时,美术教育离不开音乐艺术的熏陶。一切艺术创作过程都需要优美轻松的环境。音乐是有声艺术,美术是无声艺术,相互结合能达到更加的效果。在美术教学中穿插适宜的音乐,可以营造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分蛋糕》一课上,老师先让学生欣赏歌曲《生日歌》,而后又弹琴给他们听,让学生在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里,沉醉于对美的向往;在学生制作工艺的过程中,播放优美的乐曲,让学生获得愉快的心境,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在展示评价作品时弹奏乐曲《铃儿响丁当》,把一只“星娃娃”送给做得好的学生,这既能使师生共享创作的喜悦,也能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在学生完成作品后,老师放《幸福拍手歌》,让学生跟随教师随音乐律动,使学生在感受美的音乐中得到充分的休息。第二,把表演融进美术教学。在美术课堂上,借助灵活的表演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利用形体语言的表达,丰富学生的创作力。在教学《小蜜蜂》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先听故事,然后通过自己对它的理解,表演这个故事。这种积极的表演和观察活动,让孩子充分投入到教学中,并创作了蜜蜂不同的飞翔姿态。

总之,小学美术教育应从对艺术的感染与兴趣入手,教师在充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时,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名积极的创新者,这是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较大挑战;其次,要在不断创新的教学活动中,丰富教学活动内容,革新教学活动形式。如创造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法,在美术教育中引入兴趣教育,并让孩子们自由快乐地创作等。所以,培养学生对于艺术的兴趣,要以实现自我陶醉为前提。引导学生对于艺术的欣赏,以实现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目的。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进取,变革陈旧的教育观念,激发创造的潜能,才能提升美术艺术教育的境界,把更多的学生吸引到艺术的乐园,也为新式教育注入生命的活力。

作者:朱光娱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红专西路小学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中俄比较下的美术教育论文

一、“美术教育不论中外,其具有普遍的原理”

在1955年至1956年间,中央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曾派遣钱邵武等人到俄罗斯留学,希望他们介绍当时苏联列宾美术学院的教学方法,尤其是素描的教学方法。在当时的观念中,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学好素描,掌握造型艺术的技能,才能画好画。这些最早的留学生归国时就带回一些列宾美术学院附中学生的素描,是用很尖的铅笔画的,人们认为这就是代表了列宾美术学院的素描,是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之下的素描。这种用尖的铅笔画呈现的是一种很精美的细致画法,但比较刻板。这种素描画法传到中国之后,在中央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广泛流传,但引起法国学派的反对,他们认为,这种素描画法太拘谨、太死板,容易束缚学生的表现方法,这只是素描的一种,不代表所有。改革开放之后,人们一谈到俄罗斯美术教育,非议很多,尤其是从德国、法国等西欧国家回来的学者对俄罗斯的教学方法甚是反感,其公式化、概念化地去描绘空洞的历史题材和现实生活,给人们留下不好的印象,认为俄罗斯契斯恰科夫美术教育跟法国很不一样。其实这是误解。契斯恰科夫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其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和修养去培养学生,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油画大师董希文曾在中央美术学院第二画室教学中对学生说过:“画得不好的学生,他的缺点正是他将来发展的起点。也就是说要重视学生的缺点,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是最可贵的地方,最可贵的地方如若得以发展,将来才可能成才。”这句话非常精到,令人深思。我们要正确理解俄罗斯教育,苏联以前的教育体系就是契斯恰科夫教育体系,在十月革命之后,列宾美术教育体系继承了契斯恰科夫教育体系。在斯大林时期,苏联的艺术表现过分强调政治,但整个文化、文学艺术的人文精神没有断,依然有人文情怀。

苏里科夫美术学院教授马克西莫夫1955年至1957年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顾问,为新中国培训了一批美术院校学生和师资,其注重结构和外光的思想对中国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油画作为绘画系的一个专业,是在马克西莫夫之后才逐渐建立起教育体系,从素描教学开始,解决油画的形体、写生、创作等系统的教学方法。1958年至1959年,我国油画教学体系得到完善,与此同时,写生的方法、教学得到完善。俄罗斯一整套的教学方法、艺术原理引入中国以后,中国美术教育需要进行适当改变,最重要的问题是将外国的油画引入中国来进行教学,如何将中国的艺术传统和特色与油画相融合。我们的油画创作方法一方面要学习外国的方法,另一方面是将中国传统艺术融入西方的艺术。中俄油画是世界性的,中国画是民族性的。中国画不能很快走向世界,油画只用了几百年就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性的语言。因此,需要思考我们艺术的优势和不足,不要一味地崇尚西方文化,因为其也有自身的优劣。中国艺术扎根艺术原理,尊重艺术规律,注重观念,离不开心脑的创造。美术是视觉艺术,是可看、可观摩的。油画通过形体的触觉感,有形体基调,具有丰富的色彩。包括美术、设计方面的教育,要吸收油画的长处,重视中国画教育的特点。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神形兼备”。中国画的本科教育,可以学素描,也可以不学素描。但是写实主义的油画必须要有坚实的素描基础,不要把油画的教学方法用于中国画的教学。俄罗斯的写实油画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如何结合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结合本土特色的途径值得我们注重和探讨。

二、“美术精神的根本需要教师的坚守和维护”

中国自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之后,美术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影响了我国的美术教育。改革开放30多年,价值取向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梳理的问题和担负的责任。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黄作林认为,美术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是精英教育还是普及教育,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美术教育不但是师范院校的责任,其他高校同样也肩负着责任。黄作林表示,师范类院校的人才培养和专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异同和教学体系,以及由于美术教育扩大招生,美术专业泛滥的程度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比如有的音乐学院开设了美术方面的专业,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黄作林认为,这是经济发展影响的缘由。“以前的学生是从小喜欢美术才去考美术学院,现在则是高中成绩不好的就去学习美术。学校片面地追求升学率,促使凡是普通的高校都可以办美术专业。”

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刘青砚也持同样的观点。刘青砚认为,现在俄罗斯还是保持过去的美术教育格局。而国内却不是,本来艺术教育是慢工细活,但现在成了批量式培养。苏联获得诺贝尔奖得数量是世界第三位,美国在做了调查后,意外发现苏联的基础美育教育是走在世界前列的,也就是说他们的中小学美术教学是重要课程。美术教育是国民素质不可或缺的,美国由此加强他们的艺术教育。当前,我国的美术教育创作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缺乏严格的招生制度,二是考生水平偏低,三是快餐文化盛行。国内美术基础教育分布不合理,课时短缺,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师生比例是2.5:1,而我国中央美术学院是1:2,上海大学是1:15(18),师资比例差强人意。我们的综合性大学应加强美术教育招生质量,减少招生数量,为社会培养真正的美术教育人才。中国现今美术教育领域,美术精神的根本是需要教师的坚守和维护,要拒绝快餐文化,淡薄功利意识。与我国的美术教育相比较,俄罗斯美术院校的建立比中国早200年,他们从建立美术学院开始,就对艺术充分重视。在十月革命以后,政府都有相关针对艺术教育的文件。但是我国直到2011年,中俄艺术学科才成为门类。由于当代艺术的兴起,俄罗斯艺术教育体系没有被充分关注。其实我们对俄罗斯很多的观念不太理解,看问题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评价其历史作用问题。50年代初,中国派出大量的留学生去俄罗斯学习,对我们的美术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各个高校多少都有俄罗斯美术教学体系的影响。

三、“美术教育应该坚守艺术审美长远的价值”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宛少军认为,俄罗斯美术真正对中国的影响在于其教育、技能、方法等各个方面。俄罗斯美术是古典主义加印象派,形成一套具有俄罗斯民族特点的艺术方法。在印象派之后,事实上,俄罗斯美术教育有其自身特色,具有强大的表现力。俄罗斯美术教育有一套科学的教育体系,以及由易到难的严密课程设置,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能很快掌握知识和技能。50年代通过引进俄罗斯的美术教育,中国美术教育得到很大的提高。80年代之后,我国美术教育工作者开始质疑俄罗斯美术教育,甚至开始颠覆。现在的俄罗斯美术相对比较稳定,基本现状是多元化。在我国的美术教育中,都可以找到范例,风格的多元化会影响到基础教育模式,甚至产生混乱。我国美术教育有教育方法却没有教育方向,说到底还是学院教育、学科教育,美术作为西方现代学科教育,实际上是一套专业的知识系统传授,是相对稳定的。作为知识系统,以及教师个人风格的传授,不能混为一谈。比如说素描理解,过去是光影,现在是强调结构及表现等,其核心知识都要牢牢抓住。而冲淡了核心知识的掌握,过多地追求风格其实就是一个空壳,对学生来讲,是很不利的因素。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在“中俄美术教育比较学术研讨会”上指出,在一些相对的时间内,中国的美术教育淡漠了俄罗斯美术学科好的经验和承传,在大众文化经济大潮市场决定一切的情况下,更凸显出艺术教育尤其是美术教育应该坚守艺术审美长远的价值。今天我们不是仅仅单纯地学习西方的教育,中国的传统也是要传承和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非常重要。越是深入古典写实和现代知识体系,就越能深入理解中国的艺术传统。50年代俄罗斯美术教育使我们获得技能、方法等,但是今天我们仍应继续研究俄罗斯美术教育,其对艺术教育的坚持对我们更有启发的意义。

作者:张斐然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生活化幼儿美术教育论文

一、构建生活情景,激发幼儿参与

要培养幼儿在参与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关注生活的点点滴滴,就需要对幼儿的活动环境进行较为生活化的装扮,幼儿在生活化的活动环境中就会激发起来幼儿对生活的思考,从而能够主动参与到美术作品中。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幼儿的生活关注点,并且将这些关注的元素带到课堂中,幼儿的绘画欲望就被激发了起来。

比如,幼儿都比较喜欢《喜羊羊和灰太狼》这个动画片,教师就可以让幼儿来进行动画里面的各种小羊的绘画,幼儿对这部动画片都很熟悉,因此在绘画的过程中就会回忆自己在看的过程中的情景,也有一种想要表达的欲望,这样的一个过程,教师都不需要做过多的强调,利用幼儿的卡通喜好来进行绘画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比如教师为了让幼儿绘画一副有关过年的情景的绘画,幼儿对过年都是很熟悉的,幼儿也愿意参与这个过程中,教师为了取得更加良好的教学成果,就可以将整个教室装扮成新年的样子,用各种剪纸、蜡染、年画来对教室和走廊进行装扮,让幼儿出身于一种过年的氛围中。在幼儿快要放寒假的时候安排这部分的绘画,那个时候幼儿想要过年的欲望都比较强烈,在进行绘画的过程中,也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的一个过程,不仅提高了幼儿的美术绘画水平,而且能够培养幼儿一种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注重生活实践,尊重幼儿个性

美术的教学不仅仅是在课堂中就能够完成的,生活化的元素需要幼儿进行亲身的体验,这样幼儿才能够感受到绘画所带来的乐趣。大自然就是一个天然的素材,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时候要经常带幼儿进行户外活动,让幼儿在和大自然的亲近中来获得绘画的灵感。比如各种各样的石头、树叶、溪流、昆虫……这些都可以成为幼儿的创作素材,幼儿也能够很容易融入到这样的环境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周围的世界。幼儿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作品,幼儿眼中的世界和大人眼中的世界不一样,在他们的世界中没有那么多的规矩,不需要规定苹果就必须是圆的,草地是绿的,花儿是红的……在他们的眼中,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可以说话的,因此对待周围的事物的时候也总是带着善意,教师要保护孩子的这样一种善意,要尊重孩子的独特想法,他们成长到一定阶段自然就会理解周围的世界,不需要教师过早地强调他们眼中的事物不是他们所认为的样子,要让孩子保持一些童心来进行美术创作。

比如,让幼儿来进行“我的家乡”这个主题的绘画,幼儿在画的时候,不要给幼儿设置太多的条条框框,不要规定幼儿必须画什么,幼儿想到什么就画什么,只要幼儿能够进行合理的解释就是值得鼓励的,不需要幼儿画的有多么的,只要是幼儿眼中的家乡就足够,像有的幼儿在画的时候,就画了一棵树,教师耐心地询问“为什么就画了一棵树呢?”幼儿回答道“因为我爷爷经常带我到这棵树底下玩!”孩子这样的回答是多么地真挚,多么地令人感动,教师就需要对这个孩子的绘画作品进行表扬,这样孩子在以后进行创作的时候就能够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的来进行绘画,不需要在意那么多既定的规则,这样还是就能够在一种良性的环境中提高自己的绘画能力,也使得自己的真实情感得到了宣泄。

总而言之,幼儿在进行绘画的时候,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来让幼儿进行绘画,这样孩子的创作欲望就被激发了出来,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仅使得幼儿的绘画能力和审美能力得到了提升,更重要的是孩子在进行绘画的时候培养了一种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能力。

作者:郑少密单位:德化县双鱼幼儿园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中学发展美术教育论文

美术是培养人的审美情趣、提升创造力、陶冶情操的学科,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美术教育的熏陶。应试教育模式下的美术课程可有可无的现状以及美术教育的发展值得我们深思。要发展美术教育,应该从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好的老师”,想要学生自愿学习美术,就必须提高他们对于美术课程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丰富教学方式带给学生更多的学习体验,如进行多媒体课件展示,现场绘画教学并让学生练习等室内教学方式,还可以将课堂搬到室外进行写生练习或是田野调查等。这样不仅能将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应用,还能使学生通过的亲眼观察获得更为丰富的学习经验,得到更多的教学成果。丰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不是被动地学习美术知识,而是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2.丰富教育资源

首先,应加强师资培养。教师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基石,教师的教法不能一成不变。拥有丰富教师资源的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学培训,教师之间相互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聘请有经验的教育专家进行教师培训,或是借鉴其他学校成功的教育经验等。对于缺乏美术教师的偏远地区学校,教育相关部门应该给予前去支教的美术教师一定的补助,为他们提供教学资源,并且鼓励美术教师前去支教,帮助偏远地区的学生。其次,应丰富教学设施和教学类别。中学的美术课堂大多只是教师口授、展示图画的教学形式,枯燥的美术课堂难以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美术教师可以更多地利用多媒体进行美术教学。学校应购进美术器材,甚至是开设单独的美术画室,学生可以在里面听课、练习绘画;补充图书阅览室的美术书籍,供学生借阅学习。美术的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它不单包含绘画这一类别,开设类别丰富的美术教育课堂可以让学生多方面了解美术,从更多的角度感受美术课的魅力,如陶艺课程、手工创意课、剪纸课程等都对丰富美术课堂起着重要的作用。

3.转变教育观念

要转变教育观念,不以分数高低、就读的学校是否是重点学校来评价学生,而是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学校少关注一点升学率与排名,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注重发展学生的特长,学生能发展得更好。

美术是欣赏美、表达美的艺术类课程,美术在提高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美的感受、欣赏和创造能力,实现美术的艺术价值。美术教育离不开社会、学校的帮助,学校应当注重美术教育,多分一些师资力量在美术学科上,认真培养每位学生的整体素质,帮助学生发展,美术教育的发展前景将会更加乐观,美术最终会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作者:高源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高校美术教育论文

一、从职业培训的轨道中解放出来,寻求精神的自由与创新

首先,高等美术院校不应拘泥于适应市场需求所进行的学科分类设置,而应注重大的艺术学层面上的美术基础教学,应特别回避职业技能的社会适用性训练思路,并刻意把持其非职业化倾向,其教学不应只是传授技巧与知识,而应专注于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个性和艺术创造能力。其次,高等美术院校是当今美术学习的主要平台,也是文化艺术氛围极其浓厚的实践基地,在大学学习期间,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艺术观念至关重要。应该培养学生自由的思想,鼓励创新的思维,摆脱社会实用性、功利性的职业限制,鼓励学生不停留在满足社会的、他人的需求上,而是要推陈出新,通过自身的艺术想象力给社会注入创新的活力和动力。再次,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是高等院校美术教学的实践者。艺术的独特性在于其审美性,如何传达给学生更深层、更丰富的审美体验,或许是语言教学不足以担当的,所谓“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①教学方法应该是多样的,相对而言,目前的高等院校的美术教学缺乏一种生活体验式的教学,高等院校的美术教学应该吸收传统美术传承中身体践行式的教学模式,除了知识技能的教授之外,更应该以感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带领学生在艺术生活中探幽寻胜,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学生对贯穿于生活的美术行为的直接体会,不仅应该设计教学环节,更应该作为教学当中贯穿始终的教学理念。

二、外师与内省的体悟式、穿透式学习

青春勃发的大学生对艺术的敏感是毋庸置疑的,但作为并未进入社会生活的学生而言,生活的深层、内在的艺术韵味对他们尚且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何穿透自身生活中惯常的、平凡的生活表象,以至造型形象,体悟到其间的艺术性、审美性,必得令其亲身体会方能渐悟一二,并一通百通。“度物象而取其真”②,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积累,对于社会生活的体悟更多来自于日常生活的向外观察、发现,并内化到对人性的深层剖析,借由直接的介入体验,开启内省的、体悟式的思维,培养审美的眼睛,以个体内在的生命体验洞察外部社会乃至宇宙的律动。只有在对社会生活深刻认知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才能更加契合现下多元的文化生活、体验式消费的经济时代。所谓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③,这里的造化并非仅指自然存在,而是自然的内在审美属性,是必须通过内心的感悟达成的内外通透。这种穿透式体悟方法的领会不是将现成的知识学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形式结构,而是从自己的生活出发转化、提升成自身的能量结构,汇聚所见、所闻、所知、所感,在创作中发现自我,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识,使作品具有深度表现力,并为未来的美术创作打好基础。

三、结语

先哲将日常生活诸般都提升到“艺”的高度,并汇通于“道”的层面,正如庄子《庖丁解牛》所谓“道也,进乎技矣”,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宗旨亦应作如是观。

作者:杨西文单位:长安大学建筑学院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职业美术教育论文

一、将信息化作为职业美术教育创新的重要手段

科技的发达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发展,美术教育也不例外。因此在职业美术教育创新中也要将信息化作为重要手段。计算机的出现帮助教师和学生能够获得更多有效的美术信息,学生的美术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对我国职业美术教学效率的改善和提高具有积极意义。并且计算机的出现也使得以往的立体手绘得以完成。信息化技术的出现也使得美术教育创新得以迅速发展。因此,我国职业美术教育都应重视信息科技的应用,大力发展美术教育有助于我国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进步。

二、转变美术教育者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传统教育观念制约了我国美术教育改革,主要表现在传统教育过分重视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存在很大的弊端。基于此的美术教育改革应重视学生自身在美术中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未经过专业教育的职业美术学生来说,更应从其实际出发,并且结合教育实践的目标,使学生能够深刻且灵活的理解美术教材,同时建立以能力培养和艺术设计为目标的美术教学方案,培养专业的美术人才。同时,对于美术教育的内容的选择,应致力于选择能够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内容。趣味教学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且能够提高学生兴趣的手段,这种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以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前提,不断的缩短职业学生与专业学生之间的差距。

三、重视美术的职业化与人性化

美术教育不但要实现创新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职业学生的能力差距较大,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个性和对美术的独特理解,因此美术教学在抓住学生共性的同时还应发现其个性特点,且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有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师生与学生之间的探讨与交流也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够将美术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教师应认识到,学生应是美学教育的核心,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仅仅起到了指导作用。因此在职业美术教育改革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发展方向。教师作为一个辅导者,不是帮助学生绘画,而是帮助其找到灵感,增强对美的认识,并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美术学习气氛,提高其创作兴趣。这也是我国职业美术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同时也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四、总结

随着科技的发展美术已经不再是绘画那么简单。只懂得技巧思维较为单一的学生将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专业美术相比,我国的职业美术教育还具有一定的差距,这一点主要表现为美术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较小,忽视了对学生灵感以及思维的培养。任由学生自由的发挥虽尊重了其个性发展,但对于一些思维偏差较大的学生则造成坏的影响。因此如何进行正确的引导成为职业美术教育中的重点。

作者:孙涛单位:江西临川现代教育学校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现代儿童观与儿童美术教育论文

一、儿童美术教育对现代儿童观的背离

在中国,由于现代人文思想和自然科学的影响,现代儿童观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和接受;但我们的儿童观在与现代儿童观逐渐同步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背反,主要表现为对儿童溺爱的同时,却不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甚至强制性地改变他们的兴趣和行为取向,将儿童当作实现成人的愿望和理想的工具或是当做成人社会相互竞争的牺牲品。当下的儿童美术教育也存在严重的背离现代儿童观的现象。如今的儿童美术带有明显的伪成人化特征,脱离了儿童的真实认知与情感状态,如学习中国花鸟画时,并没有引导儿童实际观察真实的花鸟,画牡丹没有见过牡丹,画老鹰没有见过老鹰,只是从成人美术中照搬样式。有的老师将自己喜好的样式和风格强加给儿童,令其模仿和学习,从而造成用儿童的手画成人画的现象。更有甚者,一些老师为了谋取虚荣,让儿童摹画自己画好的作品,送去参展或比赛;还有的老师干脆捉刀。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其一,突然加速发展的儿童美术教育,引发了浮躁和虚妄的现象。儿童美术教育迅速发展,原本应该是值得夸赞的现象,因为这表明整个社会越来越重视儿童艺术素养的形成与提高,然而对应这种突如其来的加速发展的却是我们从教者心理和学习上的准备不足。目前,除了公办儿童中心和少年宫的儿童美术教育机构之外,民办的校外美术教育机构遍及大江南北。校外美术教育机构规模不等,大的机构甚至开设连锁和加盟分支机构,学生动辄数百上千。

这些机构之间竞争激烈,故而存在许多隐患。其一,赢得家长(而不是儿童)的青睐成了竞争的焦点。为此,一些儿童美术教育机构不惜以成人化的教学效果吸引家长,因为其效果非常直观。其二,家长给予这些机构过高的期望。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家长普遍具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许多儿童被送到校外教育机构学习美术并非己愿,而是由于家长的从众心理和相互之间的攀比。而且,许多家长都渴望能在极短的时间里,看到自己孩子的“进步”和“成果”。有些家长对儿童美术比赛尤其热衷,在一些现场,家长比参赛的孩子还要紧张,似乎参加比赛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图1)。这种压力自然转嫁到了校外教育机构的老师身上,导致他们为满足家长的虚荣心而做出违背儿童美术教育规律的事情。其三,导向错误的儿童美术比赛泛滥。社会的需求必然导致相应活动的出现,由于家长和美术教育机构的需求,现在的儿童美术比赛非常之多。其中有些比赛会因为主办者以及所聘请评委的专业素质不高或对儿童美术理解有误,从而误导了儿童美术的自然取向。其四,一些从业教师缺乏对儿童美术的正确认识。由于儿童美术教育的迅速发展,急需大量的从业教师。这些教师来源复杂,其中一些人既没有经过就职前的专业教育,上岗后又没有得到合适的培训,因而对儿童美术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往往用原有的“美术”和“设计”专业知识从事教学,从而导致儿童美术教育被“专业”扭曲。

上述很多做法,是在爱儿童的招牌下行害儿童的事情,实际是不尊重儿童、不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行为,违背了现代儿童观的主旨。因此,什么是儿童美术?什么是儿童美术教育的真正价值?需要我们做深入的思考。儿童美术具有独特的内涵。这一概念与儿童文学、儿童音乐、儿童舞蹈等概念的内涵并不类同。后者几个概念的内涵是“成人为儿童创作的文学、音乐和舞蹈,或供他们欣赏、体验和学习”;而儿童美术的内涵则是“儿童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运用美术方法的创作活动及其作品”。正因为自己创作与他人为其创作之分野,使得儿童美术具有极强的发展意义,因为毕竟儿童终归要发展为成人。作为生命属性,能代表人的智力、情感和体力高峰的是成人而非儿童。同理,能代表人类美术较高成就的是成人美术而非儿童美术。如果说儿童美术代表着人类较高成就,那么试问:我们能够说出几位世界著名的儿童画家吗?我们又知道哪几件儿童美术的杰作呢?相信没有人能够回答这样的问题。而凡是初具美术知识的人却能轻而易举地列出一些著名成人美术家的名字及作品。其实,成人对儿童美术的偏爱和褒扬是因为能够从中感受到天真无邪的童趣和肆意无拘的想象。虽然一些成人艺术家也尝试以儿童的眼光看世界,模仿儿童的手法表现世界,如毕加索和米罗;却没有必要无限地夸大儿童美术的艺术本体价值。

儿童美术教育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从儿童美术中,心理学家可以发现儿童的身心状态,艺术理论家可以找到艺术发生学的证据,美术家可以借以拓展自己的创作思路和空间,一些家长可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然而这些价值都是外在的,儿童美术教育的真正价值又是什么呢?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体现为四个流向。其一,促进人的核心素养的形成。核心素养,指的是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或共通素养,包括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审美品位、思维能力、认知理解、合作交流、创新意识等。儿童美术对这些核心素养都有极大的贡献率。比如,通过美术教育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无论古今,无论中外。中国画论中关于绘画的功用说,最早见于《左传》,其中谈到青铜器的图案和铭文的作用是“使民知神奸”;唐代张彦远认为美术之功用是“成教化,助人伦”;鲁迅同样认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西方的哲人柏拉图等也有类似的看法和表达。其二,贡献学科素养。每一个学科都会向儿童贡献独特的学科素养。数学能够训练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严谨的行为习惯;美术能够贡献观察力、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其三,使人形成终身的爱好。儿童学习美术,不一定将来从事与美术相关的职业,却能形成对美术的热爱,并有可能在业余或者退休之后成为一种行为取向,充实闲暇,丰富精神,提升品位,获得幸福感。其四,成为职业。虽然大多数学习美术的儿童不一定将来以美术为职业,但依然有些儿童长大后会选择美术作为自己的专业,以此谋生并获得成就感。现供职于中国美术学院的曾获得国际建筑学较高奖普利兹克奖的王澍先生小时候就曾在儿童美术教育家张桂林先生的指导下学习过美术,现在从事与美术相关的工作。其他还有一些著名画家也在童年学习过美术,后来就以美术为终身职业。这四种流向体现了儿童美术的价值,综合而言,美术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和人格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美术教育具有未来学的意义。因此,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原则应该是“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无论家长还是学校的教师,都不要过多地纠结于眼前的一件作品是否符合成人社会的标准或者得奖,而应该关注在学习美术过程中的儿童身心发展状态以及儿童美术教育对学生未来的正面影响。

二、基于现代儿童观的儿童美术教育

社会上有人呼吁“让儿童美术教育回归本真”。所谓“本真”,在国学中和一些哲学流派中有不同的理解。在国学中,“本”指的是元气,是宇宙万物之根,属于先天的存在;“真”指的是真气,乃宇宙万物的生长,属于后天的发展。宇宙万物的衍变和发展取决于“本”和“真”的相互作用。而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本真现象”哲学中,“本真”指的是“生存可能性的无蔽展开”,即在群体氛围和趋同心理的压力下,依然保持自身的优势基因,体现个性,拒绝异化,追求真理的精神。而在一般的解释中,“本真”含有本源、真相的意思。在我们的话题中,“本真”主要取“真实、自然”的含义,因此所谓回归本真,应该是帮助儿童美术教育回归到一种真实和自然的状态。这种状态与现代儿童观合辙。

如何让儿童美术教育回归本真呢?首先,应该而辩证地认识本真。尽管我们承认“本真”具有真实和自然的内涵,而且也主张儿童美术教育应该努力体现这一内涵,但应该认识到,本真不是静态和的;如果将其视为静态和的,没有受到任何教育影响而创作出来的儿童画应该是“纯天然”的,最为本真的。但这种“本真”只是一种短暂的存在,因为儿童是要不断发展的,他们不仅是自然人,更要成为社会人。其一生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社会文化的影响,而且这种发展对于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具有重要的价值,也对每个人所处的社会具有正面的意义。所以,教育应当努力保持特殊个体的自然本性,同时也要赋予其特殊的社会性。正如英国学者赫伯•里德所说,教育包含两个矛盾,“一方面是人应该接受教育以实现本来的他,另一方面是人应该接受教育以成为非本来的他”[2]。因此,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我们拒绝的不是教育,而是不合适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似乎应该让先天之“本”与后天之“真”彼此相助,从而推进儿童的发展。要使得“本”与“真”彼此相助,前提是需要充分认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体现在美术学习上的阶段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合适的教育。合适的教育,指的是所选内容的难度不应超过特殊儿童发展期的认知和操作能力,选择的方法也要适合特殊儿童发展期的兴趣和需要。比如,过早地将一个低幼儿童引入成人的花鸟画样式,难免“揠苗助长”之嫌:我们在用一种外在的方式让儿童被动地接受和模仿,表面上看去似乎画得很成熟,可以博人一誉;但本质上违背了儿童的天性,逾越了儿童的自然发展,本真付之阙如。因此所谓“本真”,不是让儿童永远停留在自然状态,也不是过于主观地让儿童超越自然状态;而应该让“本”和“真”携手,迈着稳健的步伐,沿着发展的道路,以适当的步幅和步频前行。儿童美术教育的“本真”应作如是理解。其次,要智慧地平衡如何表现和表现什么两个方面。任何儿童美术教育都不可能回避这两个方面,在这两个方面都照顾得好的儿童美术教育才是高明的。

如何表现主要关乎媒材的选择、形象的组织和技法的运用。不同创作个体的差异是通过选择的恰当性、组织的审美性、运用的合适性显现出来的。儿童美术同样如此。在儿童美术中,由于自发性以及相关知识的缺乏,在“如何表现”方面的主动性和选择性的空间相对于成年美术更狭隘,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这正是我们教师的可为性所在。比如在表现时需要与学生协商,选择恰当的媒材,是平面媒材,还是立体媒材?具体而言,是纸、泥、木、金属,抑或其他?一般规律是,如果是综合性的美术创作活动,在材料的选择性方面范围会更大,因而也相对自由;如果给学生规定了具体的媒材或美术的门类,媒材的选择范围会狭小,学生创作的自由度也相对较小。在形象的组织性方面,儿童有符合其年龄特征的组织方式,但教师不能放纵他们的惯性。考虑到其发展性,也可以在协商的基础上,帮助儿童完善对形象的组织,比如运用一些形式法则或者不同的视点的画面效果,以便获得更多的审美性和独异性。不同个体在表现的品质方面获得的水平与他们的表现技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也是大多数教师所关注的。技法的提高依靠的是“事”(指某一次正式的表现活动)先的积累,“临时抱佛脚”的现象比较少见,体现为“你平时是什么水平,现在就是什么水平”;但针对一次正式的表现活动所进行的临时局部性技法练习仍是被允许的,而且也会收到一些较为明显的效果。表现什么,是儿童美术活动的灵魂,是“如何表现”的依归,也是儿童的美术魅力之根源。因为它直接反映出儿童经验范围、思想程度、情感状况、发展水平,是他们所感、所知和所想的直观呈现。在此方面,存在的较大问题是一般化和概念化,在一些儿童的作品中,鲜见观察的独到、思想的奇异、情感的独特、经验的偏僻。

在以一次“关怀”为主题的美术活动中,大量的作品描绘扶着盲人过马路、给妈妈洗脚、小鸟的家园等情节,这是典型的一般化、概念化。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儿童自己的认识局限,还是成人的命题结果?值得深究。而针对“关怀”这一主题,有的儿童却能画出工地上农民工吃饭的情境(图2),有的儿童也能画出街头被窃井盖后的空井(图3),这样的表现才显现出独异性。如何做到表现内容的独异性呢?可以参考的建议是:唤醒儿童的体验,丰富儿童的经验。其方法可以是讲故事、讨论、进行角色扮演、观看视频、参观游览、亲为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学生打开全部感官,使得他们触动情感,揭开记忆,让身心保持一种开放的状态。在这样一些状态中,努力将知识与经验内在化。知识与经验是可以通过语言和文字加以传播,并强加给儿童诉诸记忆;但此举因为不能唤起儿童的内在情感而只能成其外在的知识与经验。这种外在的知识和经验既不能长久,也不能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即便作为表现的内容也只能是表浅的。让儿童背诵李白的《静夜思》是轻而易举的事,但让他们产生内在的理解,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获得体验。我设想了一个情境:中秋节的前一个月带一群儿童西行旅游。在中秋节的晚上,当大家一起坐在西部沙漠上望着空中一轮皎洁的明月、听到声情并茂地朗诵《静夜思》时,会发生什么?我问儿童,他们说:“我们会哭。”只有在这种情境中,他们才真正理解了《静夜思》表达的孤独、思念的情感。可见,体验是知识和经验内在化的重要途径。这也启发我们,给儿童的任何指导好经过学生的心灵,并由他们有意识地、主动地发挥出来。虽然通过外在的方式也能获得一些效果,但那只能是表面的和短效的。

总之,任何教育理想都是基于人们对希望受教育者“应该是怎样”这样的问题生成的。我们对教育现状的满意与否,都是来源于我们对它们之间吻合度的判断。同样,我们对当下儿童美术教育的满意与否也是来源于不同的儿童观。根据现代儿童观,我们对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加以判断,有满意之处,也有不满意之处。满意出处应当坚持,不满之处需要改进。基于现代儿童观的儿童美术教育事业才能在稳健前行。

作者:尹少淳单位: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