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美术本科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美术本科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美术本科论文

美术本科论文:应用型本科动漫游戏美术研究论文

一、动漫专业软件在游戏美术中的运用

应用型本科专业中CG游戏美术创作不仅仅需要有良好的绘画基础与美术功底,更要熟练掌握各种游戏美术制作软件。所使用的常用软件有:Photoshop,最出名的图像处理软件,有丰富的图像编辑处理功能,也是CG创作常用的工具。在游戏美术方面,主要是用于绘制游戏原画和游戏贴图。Flash,绘制矢量图的软件,也可以用来制作简单的交互动画和视频效果,是制作网页游戏常用的工具。3DMAX、Maya作为最主流的3D游戏开发软件,被广泛应用与游戏动画和模型建模方面。Zbrush是一款专业的高精度模型雕刻软件,可以进行高分辨率的专业模型制作。2D图形方面:传统的2D游戏都是以JPG、PNG之类的CG图形文件来表示。早期的游戏基本上是平面的,所以都是用2D图形来表现。最初的2D游戏美术由于技术的限制,画面都比较简单粗糙。如今的CG技术已经可以让PC电脑游戏上的2D图形支持1600X1200或更高的显示,展现非常逼真华丽的图像。3D图形方面:3DCG图像主要是应用在游戏的动画或者即时演算方面,通常使用3DMAX或者MAYA软件来制作。3D的使用使游戏画面更加的真实,也给了设计师更大的发挥空间。效果越高、多边形越多的3D模型,对机器的要求也越高。

二、CG在游戏美术各部门中的具体应用

在游戏美术部门中,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可以细分为许多小部门。以下阐述CG技术在各游戏美术部门分工中的作用。原画:原画负责整个游戏美术部门的基本工作:根据策划部门所提出的故事需求与策划目标,决定游戏项目的整体美术风格,设计所有角色、道具、场景的具体形象。原画师的主要工作是设计,因此对于美术师基本功底的需求非常高。原画设计师常用的CG工具有Photoshop、Painter、Flash等,主要还是通过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三维模型:三维模型制作师根据原画师的设计图,用3DMAX、MAYA等工具制作出3D基本模型,并使用二维绘画软件画出贴图,这样就完成了从2D到3D的转化。这个工作需要设计师具有良好的空间感、对物体结构的理解、绘制贴图的能力。角色动画:紧接着三维模型师的工作,给3D模型的人物角色设计动作。设计师需有足够的动画原理知识来让人物的动作鲜活、可信、流畅。特效:特效负责游戏最终画面的润色,为画面添加光影、雾气、爆炸、抗锯齿、动态/静态模糊等等视觉效果。设计师不仅需要熟知动作规律,也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三、各国次世代游戏美术中造型特点

次世代游戏美术作品除了给游戏爱好者带来惊叹的视觉效果,也对游戏行业人才,特别是专业游戏美术师在画面的质量和细节的表现技巧上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通过国际间的交流与竞赛不同国家游戏团队的协力制作,不断有包含品质美术造型的游戏作品诞生,从这些成功的作品中对比各国次世代游戏美术特点。游戏厂商开发游戏项目内容的不同,主创团队对游戏内涵理解的不同,特别是所属美术制作团队对游戏中所要体现的美学观点认识的不同,使最终所展现的次世代游戏美术风格迥异,美国游戏更关注现代甚至未来条件下,人类如何通过高科技武力手段赢得战争,进而夺取资源获得权力的主题,为了追求临场感,游戏美术展现出极其强烈的硬科幻写实风,游戏中的武器设计都有其物理学与人机工程学依据,场景中道具的类别与摆放,建筑的风格样式可以模拟真实世界中的实际景观,并极尽所能达到影院级视效,同时和游戏性相互交融互补,就技术条件而言,美国游戏可说是走在游戏美术设计道路的顶端。日本索尼公司推出的次世代游戏,用宏大的异想时空和高清绝美画面包裹着的和风游戏,虽然游戏中的人物场景和怪物造型带有其他次世代游戏造型所共有的真实奇特等特征,但是游戏的人物造型相比欧美游戏更趋于唯美,特别是主要角色的形象,明显带有东方人的体貌特征,怪物的设定介乎于日本古代神话原型与欧美系怪兽造型之间,符合日本动漫作品所共有的造型标准符合现代日本人的游戏需求主要人物性格的刻画,语言的表述,字幕声音的运用,都可以使游戏玩家明显体会到这是一款日本游戏。中国次世代游戏借鉴美日强国与韩国的发展路径,目前投入的重点主要在拥有最广泛覆盖率的网络游戏上客观地说,游戏美术的水平通过开发者技术的不断沉淀,加上新一代引擎的展示效果,能够有较大的提高以改编网络热门小说为题材居多,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国内的游戏美术行业还是刚刚起步,专业素质过硬的设计师与教师并不多。很多游戏美术教师都是美术专业科班出身,或者从动画、漫画、影视行业转职而来,虽然基本功不错,但是对游戏并没有足够的了解,随着CG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游戏美术也必将与国际接轨,所以高校教师必须提高自身能力多深入到企业中踏上更高的台阶。

作者:任杰 单位: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美术本科论文:美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常见问题分析

摘要:美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对毕业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检验。在近年来的毕业论文写作中,论文质量逐年下降。对论文写作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是提高美术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质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美术专业毕业论文;论文开题;论文写作

美术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是高等艺术教育过程中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是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进行艺术考察与材料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的阅读及使用,学科论文与实用文体写作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良机。近年来,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美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在规范化方面有所改善。然而,随着学生数量逐年上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却逐年下降,其中毕业论文写作质量下降尤其严重。本文根据近几年的毕业论文辅导与管理工作,本文对这些年质量下降的毕业论文进行综合分析,从中发现了一些普遍的规律性问题。并针对问题,对论文教学计划和方案做出了一系列的调整。

一、美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开题常见问题

(一)论文选题

合适的选题是提高研究能力和写作水平的重要保障。多数同学在选题方面缺乏新意,显得陈旧老套,自主性不强,研究价值和意义不大。其次是论文选题盲目笼统,不够精准,缺乏内涵和外延性,或文不扣题,部分题目字数偏多不够精炼,逻辑性不强。或选题偏大,无法用一两个月、数千字深入展开论述,只能点及皮毛。如《工艺美术研究》《论中西方文化艺术比较》《论中国工笔画》《论产品包装》《论中国美术发展历程》《我的何去何从》等。或是论文题目结构不完整,只有名词,缺少动词或介词,或者是重复使用动词,如《抽象与写实》《内衣的流行色》《传统民间绘画艺术性的研究分析》等。因此,导师的积极引导或建议学生选择有研究价值的和正确的选题,是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

(二)论文开题报告不按照要求填写,随意拼凑一些不相关的内容

对该课题的研究目的较含糊,缺乏对课题研究价值与意义的认识。其次知识面狭窄,查阅资料不够,在该项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方面,把非常陈旧的选题说成是国内外现在无人研究,本项研究可以填补本课题空白。研究内容不够简单明了,满篇幅的长篇大论。

二、美术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方面常见问题

(一)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是全文的浓缩,也称内容提要或概要。主要包括研究目的、方法、成果和结论等要素。不对文章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和评论,我们学生在摘要撰写时惯用“本文”、“笔者”等作为主语,习惯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及自我评价。还有大部分摘要复制正文中的某一段落,结构不完整,不能够概括反映论文内容构成。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字的选取都是遵循一定规范的,是为了满足文献标引或检索工作的需要而从论文中选取出的词或词组。关键词的内容应该与论文密切相关,不能使用常用词,如特点、比较、研究等。

(二)文不对题或研究方向与本学科偏离

文章内容与标题有明显不符和偏差,非本学科研究范畴。如:《电热水壶的可能性研究》标题感觉与艺术设计专业无关,而文章内容却是电热水壶造型设计。还有一些文章不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论述,比如谈关于绘画情感方面课题,前一两段内容还围绕绘画情感这条主线,中间部分就偏离到绘画教学问题上了,再后的结论则偏离到另一个主题上了。

(三)写作能力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选题的自主性不强,题目与研究内容陈旧、老套、缺乏创新。表现为单纯叙述多,口头用语或方言使用频率偏多,对选题的静态解释和再次印证做得过多。创新和理论深度稍显不足,有些论文在研究具体画家或具体作品时,过多地描述画家的生平,不善于与其同时代的作品去比较,更没有放入当时整个社会大文化环境中去分析,这就使得作者在论文自主分析能力方面显得无力,更缺乏对问题的判断与定论。其次有些论文行文中分段过渡不自然,依靠小标题进行上下段落衔接,引用图例量大,而对图例分析缺乏深度,文章拼凑痕迹明显。下载一些与论文选题相关的内容拿来不加分析地肆意组合,前后自相矛盾。如《关于地域民俗文化对民间艺术的影响》一文,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是肯定地域民俗文化对民间艺术的影响,然而到文章结论部分话锋一转,对前面的论述予以否定。

(四)论文结构不完整

主要表现为论点不鲜明或没有论点,结论不充足或没有结论,“缺头少尾”或“虎头蛇尾”。全文从头到尾都是对研究内容单纯的叙述或介绍,没有一个明确的研究切入点和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或者是文章开头架势很大,随着文章的深入,论述越来越显得苍白无力,对所提论点不能自圆其说,首尾缺少呼应。

(五)格式不够规范

美术与设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格式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一是习惯自我发挥,对论文原有固定格式进行随意修改,破坏原有格式及结构。二是不善于阅读,对毕业论文撰写要求理解不够到位。三是没有掌握WORD软件功能,无法按照论文格式标准要求独自完成。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思想认识与指导力度不够。随着近几年学生数量的增加,师生比逐渐加大,几乎全体专任教师参与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由于美术专业教师主要承担技法课程教学工作,且大部分为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自身平时缺少论文写作与系统的科研训练,在论文写作方面缺乏经验,因此在论文辅导工作中存在许多困难。从毕业论文的开题到写作及答辩难以达到严格的规范要求。

从学生的层面上讲,由于艺术生在招生录取中,文化分数要求普遍偏低,尤其是文字写作能力偏低或缺乏兴趣。因此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困难重重,易出现言语匮乏、概念模糊、格式混乱、文不对题,论文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其次是美术学科学生缺乏端正严谨的态度,学生普遍认为论文写作与专业技巧知识关系不大,毕业论文的撰写较耗费精力,不必全身心投入,毕业论文成绩只要合格即可大功告成。此外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与相关学科文献资料源的丰富,给学生提供了论文参考的便捷途径,同时也给论文抄袭提供了方便,论文抄袭拼凑成风。另外就是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学生大部分奔波于各类招聘会,心情浮躁,无法安心进行毕业论文写作。于是出现毕业论文写作不够积极主动,甚至应付的情况。

这既是教风与学风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我们在论文工作中对此采用了相应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未能杜绝此类情况的发生。这需要我们在今后本学科毕业论文工作中,从自身的工作中找问题,严抓教风与学风建设,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监控,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毕业论文工作方案和实用于美术学科的文体写作标准及评价体系,这将对美术学科本科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建立以系负责人与教研室分级管理制度。把教师能否完成本学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作为教学工作考核的一项指标,打造一支业务过硬的老中青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团队。鼓励教师在科研方面投入时间和精力,确保学术与教学相互促进。同时以传帮带的形式,对青年教师有规划培养,直至青年教师能够独立进行课题研究及完成毕业论文的指导。

其次是实行导师制,根据教研室分若干课外兴趣辅导组,可安排学生在第二学年后半阶段开始在导师指导下有步骤地进行训练。根据学生的志趣和专长制定训练计划,内容可包括美术基础、艺术创作(设计)、阶段应用文写作、创新训练等,以此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指导教师在平时加强自身的学术研究,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研究过程影响学生,以此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及兴趣。这种训练方式也可以作为毕业论文与创作设计的前提,为学生毕业论文与创作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是毕业论文形式多样化,根据学生的兴趣与实际情况,实行毕业论文类型多样化,如艺术史论、民间艺术、艺术评论、创作(设计)构思与理念等。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创作(设计)撰写可行性报告书、结题报告书。在撰写此类文章时,思路不能只停留在创作(设计)方法或内容本身,而要上升到对当代社会生产生活、意识形态、人类生存环境等方面的关注,要有社会责任感。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有针对性的教学与实践,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抄袭行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实践与研究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青年教师的自身科研能力。

美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这些问题是年复一年重复出现的,同时也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参与毕业论文工作的全体教师有坚定的意志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确保美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作者简介:

刘剑钊,广东韩山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系副主任,副教授。

美术本科论文:美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课程面临的现状问题分析

摘 要:针对美术学专业在高校的本科教学中重技法轻理论的教学现状,以毕业论文指导课程为切入点,分析目前该类课程所面临的具体教学问题以及原因,主要从教学管理者、教学主体的角度剖析,并提出应该重视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设计。

关键词:美术学 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课程 现状与问题

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与科研基础实力以及学生能力培养方向的重要指标。而我们的大学管理者往往只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看作衡量教学质量的指标,忽略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当下,不单纯是专业美术学院,包括大量的综合研究型大学的美术学院其实大都存在这一问题。长期以来,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当成学生毕业前的一个形式而已,因论文质量问题没能够毕业的情况几乎很少。

1 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课程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颁发了一系列教育体制改革的文件,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增加实践环节,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增加自学时间和课外学习活动……”其实这里提增加实践环节和自学时间就是要强调不同类型高校对人才培养要明确目标与方向,就美术学专业而言实践不是简单的技法实践与创造,而是与学生能力直接相关的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的不同类型决定了学生的职业取向,因此学校管理者应充分自身办学优势培养具有职业素养的人才,换句话说美术学专业培养的人才不是只有画家、雕塑家而已(这只占其中很少一部分)。也只有具备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管理者才能在其课程设置上体现办学特色与思路。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发现和培养有特长的学生……”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这一系列对学生能力的衡量指标应该是多样化的综合的。美术学专业本科生除了专业技巧能力,科研的能力同样重要,而四年的综合科研水平和人文素养正是从毕业论文的质量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从上我们不难看出,重视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就是重视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

2 目前面临的现实困境

2.1 理论素养的培养意识薄弱

近年来,在综合型高校的美术学院里开始在本科培养方案中增加了重视美术教育、美术史论、美术批评方向的美术学(理论)专业模块的尝试,但大部分美术学(绘画)培养目标中仍然缺失对科研理论和人文素养的重视。这样的不重视原因是方方面面的。

(1)就管理者而言,人才培养目标、特色和战略意识薄弱和模糊,扩招导致的本科生素质下降的客观事实让他们把提升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转向研究生,从而本科生的科研素质的培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当然体现在毕业论文的课程指导安排上也不够重视,质量也就不高。同时,由于重视度不够,也就没有拿出一个衡量学生科研素养、理论研究的目标体系和量化考核依据。这既不能形成有效激励机制,也不能规约教师的教学活动。

(2)就论文指导教师而言,由于管理者的不重视传导到教师这里,让本该重视这一课程的教师由于失去了激励机制也就失去了应有的责任和重视,就更谈不上根据学生情况而进行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甚至由于多年自身重技轻理的惯性思维也会让毕业论文指导变得流于形式。以致学生论文质量得不到严格把关。

(3)就学生自身而言,从进校以来所接受的所有课程就是围绕技法课程展开,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研究习惯,没有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科研知识储备不足,学习兴趣与目的性不明确,探究性科研意识淡薄等多方面原因让学生到了大四就是有心想做好毕业论文也显得力不从心,为时已晚。这些都是值得教学管理者和教师深思的问题,如何从人才培养意识、课程设置与安排、教师教学策略与组织形式等方面转变观念、改革课程模式、探索教学改革思路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2.2 实际课程培养方案缺乏合理规划

目前高等院校(专业美术院校、综合型院校、师范院校)在对本科“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育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个多年来突出的问题,即单一而片面地强化技能训练和艺术语言的个性创造,模糊了不同类型院校的优势和人才培养的差异性。加上扩招以来艺术类专业在各式各样的高校里都有设置,不同类型院校的美术学人才培养方向究竟应该如何定位其实是非常模糊的,其中毕业论文指导这一重要的后期课程在设置、安排和实施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1)高校的美术学毕业论文指导课程在设置上缺乏规范性。当下很多高校的美术学专业本科论文指导的随意性很强,没有具体的课程时间、地点,一切都是自主的教师安排。虽然给教师适度的教学自由度是合理的,但缺乏课程安排的科学规划容易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的不重视和不作为。常常出现论文指导留于表面形式的情况。

美术本科论文:浅析工艺美术本科实验教学初探

论文关键词: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实验教学

论文摘要: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在世界工艺美术发展史上曾处于经验丰富地位,对世界工艺美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今,日本及一些欧美国家已经取代了中国工艺美术的经验丰富地位,走在世界工艺美术的前列,这一现状尤为值得深思。笔者以促进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为主要目标,通过分析当今传统工艺美术在美术本科教育中的现状,提出了一些促进传统工艺美术教育发展的措施。

一万年前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工艺美术,从新石器时展至1911年清朝灭亡,我们的祖先创造出了种类繁多、技艺精湛的工艺美术作品,为我国在世界上赢得了“丝国”、“瓷国”、“漆国”的美誉。 [1]但令人惋惜的是,我国工艺美术的发展现状与古代在世界上占优势的经验丰富地位相比已经大相径庭。就陶瓷而言,在创意设计上日本和一些欧美国家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日本在陶艺普及教育上更是做到在每一个市、县的公民馆设立陶艺班,甚至一些普通老百姓的家里,也设有简单的陶艺家庭作坊;再就漆器而言,在漆器工艺界内谈到漆器,更多人认同日本已经成为漆器发展的领头羊。

通过查阅多种工艺美术类书籍,笔者发现我国介绍制作工艺和制作方法的精品书籍比较缺乏,而作品鉴赏的书籍居多,导致制作传统工艺得不到较好的传承与提高。介绍传统工艺作品的书籍,尽管登载了非常多的作品图例,却没有对作品使用的原材料以及制作工艺进行详细描述,若增加对制作工艺介绍能更好的帮助读者进行传统工艺的学习。

一、本科工艺美术教育现状及对策

1.在我国开办美术专业的本科院校中,工艺美术教育相对与其他美术专业发展较为缓慢,特别是综合类大学中的工艺美术本科教育发展得更加缓慢,而迅猛发展的电脑美术教育与此构成鲜明的对比。在政策上,电脑美术教育得到了国家教育机关的大力支持,同时学生个人电脑的普及也成为电脑美术推广的有利条件。以广州大学为例,所有学生宿舍都配备了电脑专用书桌和互联网接入端口,而大多数美术专业的学生在宿舍放置了个人电脑,从他们日常操作电脑的熟练程度可以看出,使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对于电脑美术专业学生已不是难事,而非电脑美术专业的学生也能使用电脑辅助制作自己的艺术作品。事实上,我国本科院校工艺美术教育的普及化远远不如电脑美术教育。动手能力方面,相当一部分在读的本科大学生由于在日常生活中缺少使用锯子、钉锤、铁丝等工具的经验,在工艺美术课上容易因操作不当而受伤,使部分学生对工艺品制作产生抵触心理。此外,从就业问题而言,多数学生认为如今已是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觉得使用电脑进行创作设计,比手工艺品制作更适合社会需求,而电脑美术设计的就业面和薪酬更符合个人要求。因此我国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社会因素制约。

即使在工艺美术教育普及化程度较高的日本,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也存在着手工制作传统工艺传承问题的担忧。日本工艺美术教育学者春日明夫说过:“由于我们过多沉浸于太便利的生活中,往往失去了人类把东西制作出来它本来的意义所在。”,“正是处于信息时代,我们才更有必要再重新认识人类根源性的行为中用手制作东西的重要性。”[2] 而中国有句古话“温故而知新”,通过学习我国传统工艺制品的制作过程,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培养创造型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也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事业。

2.本科院校工艺美术实验室设备设施基本存在数量不足的问题,授课时往往不能满足一个班的学生同时进行操作。由于实验室设备数量不足,学生把宝贵的时间花费在等待上,使得本来就不多的操作设备的机会进一步减少。为了增加学生动手制作机会,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为工艺美术实验室配备充足的设备设施是很有必要的。

3.由于多数传统工艺文化相关的书籍缺乏制作工艺说明,需要专业教师在课堂内不但要进行理论讲解,而且要多对制作工艺、原理进行说明与操作示范。若有条件,更应带领学生参观民间传统工艺作坊的作品制作过程,甚至亲身体验工艺品制作。身在工艺美术本科实验教学及时线的教师,应该考虑如何增加学生与传统工艺美术艺人的接触机会,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制作工艺的认识,更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当然,本科工艺美术教育并不是以培养传统工艺艺术家为目标,事实上,无论成为哪一门传统工艺的艺术家一般都需要5年以上的钻研时间,本科教育阶段并不足以实现这个目标,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在课堂内外通过对艺术家的了解认识,建立自己的人生观、树立艺术家的世界观、审美观,为日后的艺术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本科工艺美术教育展望

本科美术专业的学生一般都生活在校园环境内,生活往往是单一的两点一线往返于教室与宿舍之间,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多数学生对学校周边以及所在的地方区域人们的生活状况及其文化背景的了解并不多。倘若本科教育能让学生领会到从身边学起、从生活学起,充分利用周边的资源学习传统工艺,实地观察、学习,则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和人群生存状况产生真实感情,从而激发艺术创作灵感,使艺术作品得到升华。即使本科教育只让学生学习到传统工艺美术一些基本技法与工艺工序,也能为学生的艺术生涯打下基础,对学生日后创造性的学习工艺美术知识与技能产生很大的帮助。只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输入到传统工艺美术领域里,我国的传统工艺美术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希望我国传统工艺美术能重现昔日雄风。

美术本科论文:西安美术学院本科实验教学共享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西安美术学院着力强化实验教学跨学科专业教学的共享模式,把通识教育融入到实验和实践教学当中,从根本上支撑宽口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高等美术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西安美术学院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 通识教育

实验教学跨学科专业共享模式的成因

艺术专业较大的特点在于其不确定性和延伸拓展方面,其专业概念的阐释具有不可穷尽的特征。专业界定由于受到地域文化需求以及学校自身所定位的教育思想、体制、方法等的影响,使其具有很强的功利色彩。西安美术学院专业群的形成和演化深受西安美院历史的影响,促成了具有西安美院特色的本科专业教学体系。

在新形势下,专业美术院校以传统的纯美术为主的高等专业美术教育结构(西画、国画、工艺三大学科为基本结构)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势必要进行专业的拓展、重组及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针对当前艺术类生源知识结构、毕业生就业市场不乐观的现实,加强实验教学通识教育,能从根本上支撑宽口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高等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验教学是艺术专业教学的基本载体, 教师教学与学生的艺术创作都是在实验室内完成的。传统美术学院多为单专业院系设置,各专业实验教学相对独立、封闭及固化,培养的学生常常缺乏多学科视角下的社会工作适应能力,无法适应本科综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比如版画专业学生不懂得雕塑,雕塑专业学生不懂得公共艺术,即便是同一专业的学生,专业方向之间也相对封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艺术领域的交叉性越来越占主导优势,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市场所需求的以跨学科、多媒介、重实践、宽口径为特征的应用型人才之间还存在不相适应的方面,客观上为专业界定的拓展与延伸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也推动了美术院校实验教学跨学科专业共享模式的成形。

本科艺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是培养本科艺术类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强化本科实验教学的通识实验课程,是由学科内封闭性转向综合化,从而达到“通与专”的有机结合的主要途径。按照西安美院内涵建设和本科教学的发展需求,2011年成立西安美术学院教学实验中心,对各个实验示范中心、人才培养创新区和实验区进行重组(部级版画――影视动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设计系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部级版画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区、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区、省级西安美术学院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筑环境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加强本科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工作。经过五年的建设,西安美院实验教学跨专业共享模式已经成形,基本实现了多专业协同教学及社会与学院协同培养,搭建了跨领域、跨专业的教学实验平台。

目前西安美院拥有一级实验室13个,二级实验室20个,覆盖全院13个系27个专业,实验课程量占总课时的60%,实验室利用率达95%以上,形成了具有西部特色的本科艺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极大地提升了本科教学水平,提升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层次,发挥了西安美院在西部艺术教育中的引领作用。

以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为基础的实验课程体系

艺术教育的功能决定了艺术专业实验教学的特殊性。当代艺术教育理念决定了专业美术院校在培养少数高质量的纯艺术人才的同时,还要着力培养服务于社会生活、为艺术生产到消费的互动作出贡献的应用型美术人才。

作为专业美术院校,西安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实践探索要在反思自身传统优势的基础之上,在既有的教育成果之上,在已构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术教育传统框架之下,以前瞻性的目光,在内涵式发展道路上不断调整自身的内在延续。人才培养方案要与时俱进,课程体系也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从今天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上来看,一方面,要求毕业生在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跨专业能力,能够综合利用不同专业实验平台,实现从艺术概念向艺术实践的转化;另一方面,要求毕业生要有丰富的文化修养,具备在多学科视角下的对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西安美院的实验课程体系中,通识实验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通识实验课程为学生铸造一个坚实的艺术素质基础,也为专业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互动环境,有力地支撑学院的专业教学和学科建设,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区域艺术教育水平的提升发挥重要的作用。

面对当前美术学院学生普遍通过应试性“技术”入学这一现实,2011年,西安美术学院实行“1+3”模式,面向一年级学生开设造型艺术部,加强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首先是培养学生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气质,以此来拔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和艺术境界层次。作为一个艺术家,要把文化审美与技术相结合,共同构成艺术家特有的素质,这也是学生的艺术思维形成的核心所在。在本科艺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中,对造型艺术部投入具有通识教育性质的一级实验室,比如重点建设的中国古代雕塑写生实验室、西方雕塑写生实验室等,让学生通过对中西两种造型体系的学习,在自己艺术观念形成的早期阶段就能有效地避免造型思维上的单一化和概念化,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从而能够良好地向专业学习阶段过渡。此外,雕塑系还有专门面向雕塑专业学生开设的中国古代雕塑写生的二级实验室。

通识教育的核心是能力培养,强化本科实验教学的通识课程,由学科专业内的封闭性转向综合化,从而达到“通与专”的有机结合,这是美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理念下,西安美院实验教学体系与专业群建设相辅相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比如模型实验室面向艺术与科技专业、环境设计专业、风景园林专业、工艺美术专业、公共艺术专业的教学;3D打印数码实验室面向雕塑专业、产品设计专业、环境设计专业、动画专业的教学。实验教学的通识课程模式鼓励各个专业的学生一起进行艺术创作,充分实现以学生为主导的实验教学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创新的技术手段,提升运用设备、工具的能力,从而带动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整合,使专业共享模式下的新兴课程开发具有的基础。

西安美术学院本科实验教学共享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西安美术学院实验教学共享模式是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经过近年的发展,实验教学共享模式与通识课程体系建设相结合,相关的教育实践成果也有了不少的收获。但在专业人才培养类型与目标定位方面、课程设置与社会品质资源的兼容方面,以及师资队伍水平与教学管理的制度创新方面还存在着各种问题。

首先,实验教学共享模式是服务于通识课程体系建设的手段,通识课程往往容易被专业带头人认定为专业课程的附加课程,尤其是在实验教学共享模式下的造型基础方面的课程,往往在设计类专业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里缺乏艺术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和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西安美院作为专业美术院校的历史优势和特色。强调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美术人才的培养和职业美术的教育,反映了美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综合院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共性。作为专业院校,其实验教学体系如何贯彻和利用好专业美术院校优势,不仅仅取决于专业群建设的总体规划,还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不断跟进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完善和调整文化通识课程、专业通识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及选修课程的比例,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同时积极开发和拓展创新型课程。

专业实验室与行业经济具有天然的联系,比如影视动画实验室、产品设计实验室、陶艺实验室等,应逐步推进其与社会品质资源对接的深度和广度,开拓合作办学的新路径,不断完善人才供给与行业需求有机结合的兼容机制,在专业教学中不断推动“产学研用”一体的项目型课程,并利用专业美术院校的前沿优势,不断挖掘专业实验教学的潜力,鼓励教师和学生将知识产权和技术专利通过实验平台转化为文化资源向社会输出,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专业美术院校的文化引领和艺术拓展的双重优势。

实验教学共享模式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面对新技术设备的实验课程,专业教师的实验室操作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也还有待提升。对于美术院校的实践课堂来说,教学方法上更应该侧重教师在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工艺制作、加工手段、材料运用等处理手法,通过跨专业实验平台发挥艺术专业先天具有的应用媒介材料进行思考的特点,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高校与企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单位,企业制度与学校制度的兼容直接影响着合作的效率和人才的质量。目前院校与企业以及政府部门、文化机构和其他高校之间的协同创新培养人才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仅依赖于学校内部力量进行课程建设是远远达不到行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的,还需不断集聚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和实验室的建设当中,建立完善的校企、校校联合的长效机制。

上述讨论是在西安美术学院不断整合专业实验平台的基础上形成的。实践证明,明确实验室建设思路、合理整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升实验室运行机制、管理模式、教学手段,促进实验教学共享模式与通识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开拓能力和创新意识,启发学生艺术心智的重要途径。发挥西部特色的综合实力,建设具有西安美院特色和优势的实验教学体系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任务。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陕西西安

美术本科论文:地方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地方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现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美术学;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大,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出现许多实际问题,大学教育改革逐渐被提到重要的日程上来。21世纪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就美术学科而言地方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是为国家培养基础美术教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和摇篮,多年来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的基础美术教育人才,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地方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这些年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一、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现有的地方本科院美术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独立性,但缺乏教育目标的针对性

地方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美术师资,中小学基础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属于普通美术教育,与专业美术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基础美术教育,能够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它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有利于中小学生未来的教育成长和身心健康发展。地方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与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教育教学方面的课程所占比例严重偏小,专业技能课过多,只注重了专业课的培养,而轻视了对学生的教学能力培养,失去了其“师范性”的特征,大学阶段不注重对艺术理论、文学等基础课程的培养与学习,势必会造成学生教育教学能力、艺术鉴别能力和文化素养严重不足等现象。

(二)现行的美术学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相脱节

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在教学模式上采用2+2或1+3的教学模式,就是前两年普修美术基础课,后两年分方向学习专业课程,在大学第四学期根据学生的学习意愿,分为国画、油画、版画或雕塑等专业方向,这种分方向教学的模式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所选的专业进行纵深的学习与发展,与专业美术院校的绘画类专业教学非常一致,这更有利于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但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转变,不能够与中小学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相一致

尽管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人才方案,在近几年也都进行了重新修订,增加了横向学科的一些课程,也增加了教育理论与技能课程的课时比重,但是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效果并不理想,这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有直接关系。美术专业教师大多毕业于省国内专业美术院校或老本科院校,这些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都是按照专业美院的模式进行课程教学的,注重美术学科本位的专业教学,他们接受的都是专业美术教育,对培养中小学美术师资这一目标理解甚少。

二、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一)加强美术学专业人文素养教育,进一步明确其师范性的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

美术学专业是高等院校一个以培养中小学美术师资为目标的专业,是一种培养教师职业的教育。它与普通美术教育和专业美术教育有着根本的区别,其“师范性”是美术教育的本质所在。

在落实素质教育的今天,在中小学美术教育实践过程中,怎能做到即能完成美术技艺的传授,又能实现美术的教育功能,是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的高校美术学专业的教育者要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只有突出美术学专业的师范性,才能使美术学专业脱离单纯追求美术专业课程教学的应试教育模式,回归到素质教育模式上来。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以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的高校美术学专业在整个系统中处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高校美术学专业学生亲身经历了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得到受益,他们才会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去实施素质教育。所以,高校美术专业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突出其师范性,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

(二)加强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的联系

高等院校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中小学美术教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都与高校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有着直接的联系,高校的人才培养不能脱离培养对象的实际工作需求,而盲目地偏离培养目标要求地开展教学。

1.学习新课程标准,掌握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新变化

随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的相继出台,中小美术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国家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课程设置的基础性、灵活性、时代性、综合性、多样性的特征。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由美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角色转变对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的高校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美术学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要学习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新内容,认真体会标准的新变化、新要求,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人才,才能推进、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实现素质教育。

2.改“一专”为“多能”的培养模式,加强美术史论的学习

“一专”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掌握一个画种的知识与技能,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就是,如果学生选择了国画方向,那么他在油画或其它画种方面了解得就很少,这又不符合中小学美术教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标要求中小学美术课程设置具有综合性和多样性,那么只掌握一个绘画门类的知识与技能的美术学生是不能够胜任现在的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根据培养对象岗位需求的变化,我们必须改变现在“一专”的教学模式为“多能”的教学模式,在大学四内不再分专业方向教学,要求学生统修所有专业课程,增强学生对专业综合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提高美术学专业学生对美术史论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完善美术史论教学环节,关注现当代艺术发展,是现今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途径之一。对于美术学专业学生来说,在学习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过程中,学习美术史论知识同学习专业绘画技法同样重要。美术学专业学生只有地学习中西方美术史,对国内外美术发展有个清晰的认识,才能使自己具备更广阔的艺术视角和的审美判断能力,在将来的中小学普通美术教育过程中,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对社会上发生的美术现象有一个的认识和判断。改“一专”为“多能”的培养模式,加强美术史论的学习,完善美术史论教学各环节,强化对现当代艺术发展的认识,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美术理论素养。

3.结合地方文化特色,丰富课程设置,加强学生对本土本民族美术资源的学习

美术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我们要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实现对学生文化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认同观,从多元文化的角度看待各种文化现象,保护文化生态的多样性,这对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础美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在继承和发扬本国艺术传统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培养中小学基础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在继承和发扬本地区艺术传统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民间美术的介绍较少,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美术介绍的也十分有限,在地方本科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美术相关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如河南省浚县的“泥咕咕”、淮阳的“泥狗狗”、滑县的“秦氏绢艺”、朱仙镇的“木版年画”、舞阳的“农民画”等,加强学生对本地区民间美术的学习与了解,有助于在基础教育中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美术教育,有助于广大青少年了解、掌握珍贵的民族文化艺术的内涵,增强民族文化涵养,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4.加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与管理

美术学专业的师范性决定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把教育理论、教育技能与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放在同等重要的教学地位。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更加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教育理论和技能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美术专业课程课时系数所占比例较大,教育理论课时系数比例偏小,纵观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在师范美术教育中,把教育理论课程放在专业必修课的重要位置,课时比重与美术专业课相当。对教育理论教育技能的学习是提升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对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能够夯实专业基础,只有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具备坚实的专业文化基础知识,才能符合未来的基础美术教育要求。

出台有效的教育实践环节考评管理办法,加强各个实习环节的监督管理,培养专职的教育实习指导教师,在校内教育实习阶段邀请中小学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名师,为实习生进行课堂观摩教学,才能提高教育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才能不偏离中小学美术教学实际。

(三)加强任课教师的岗前和岗后培训

只有大力开展美术学专业教师的岗前、岗后培训,通过研讨、实地调研、观摩教学等活动,在思想意识上加强教师对美术学专业的“师范性”特征认识,改变他们旧有的专业教学理念,加强他们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意识。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内容与要求,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能够更好地与中小学美术教学相吻合。

地方本科院校,只有加强美术学专业人文素养教育,进一步明确其师范性的专业特点,加强与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才能突破目前的困境,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人才。

美术本科论文: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的逐渐繁荣,社会对美术学专业的人才需求结构也在逐渐发生变化,由原来单一的师资型人才需求,发展成为多学科、多方向的人才需求,而且更为看中人才的应用型特征,也就是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关键词: 美术学专业 应用型 人才模式

一、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我国高等美术教育延续了苏俄的教育模式,目前美院、设计类院校、师范类院校三大类型并存。以培养美术工作者的高师院校中的培养模式多数延续了美院纯艺术专业的专业设置和师范教师技能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大部分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人才模式都处于“随大流”的状态,沿用了其他本科院校的2+1+1模式,及时、二学年以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程为主;第三学年分专业方向,开设国画、油画、水彩、书法、版画等若干方向;第四学年教学实习、毕业论文、毕业创作。本校目前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较为落后,缺少细化的专业方向,这样就意味着学生学得多,专才不够,把培养基础美术教师作为目的,缺乏对市场需求的定位。

二、构建美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紧跟社会需求。高速发展的经济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给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如艺术馆、城市建筑雕塑、壁画设计、墙体绘制、工艺美术制作等。因此,可以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合理调整培养模式,开设与新型产业相关的课程。比如本校地处湘西地区,可以根据地域环境和武陵山片区发展机遇,在课程中体现民族文化元素的研究,紧跟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开设民间美术、壁画设计、民族工艺品设计等相关课程。

2.根据不同应用型培养目标,设置新的培养模式。美术学专业还在艺术学科中,不论什么样的方向课程,都需要学生有坚实的造型基础,培养模式中需设置一年的专业基础课程,所以是否沿袭2+1的模式应根据不同的应用型培养目标而定。实用性较强的专业也可采用1+3的模式,即及时年学年专业基础课和基础理论课,第二学年起开设专业方向课和核心理论课。例如及时年开设素描、速写、透视学、解剖学等基础课程,第二年分设国画、油画、水彩、书法等方向课程,并结合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美术批评理论核心课程。

3.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来说,实践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国外应用型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它既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又经过系统的整体设计,旨在强化学生的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得到系统的技术和技能训练,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同高校、不同的专业对实践教学的时间、课时和方式都不一样,有些实践教学在低年级或中期,也有可能安排在寒暑假,但是共同点都是实践教学课时比例逐渐增大。美术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应穿插在每门课程中,特别是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技术性和自主性应该放在教学的首位。特别是对于见习和实习的安排,很多学校的美术学学生只安排了教育实习。这种单一的实习模式制约了学生发展,也让学生把教师作为的职业。当今经济飞速发展,艺术市场蓬勃发展,艺术传播的力度越来越大。在实践环节,可以适当安排相关的艺术传媒公司进行实践教学。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方面,通过校企协作教育的模式,尽量安排学生在学期当中到艺术传媒机构实习,累积宝贵经验;透过大型培育计划,安排学生在暑假期间到培训机构、博物馆、艺术传媒公司接受培训。

4.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培育应用型人才。在教学内容、方法上培养应用型人才,一方面教师要遵守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规律,密切关注与美术学科相关的发展动态,跟新自己的教学内容;把近期的科学技术、科学研究成果融入自己的课堂实践教学中,增加力度开展互相性、开放性、探究性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要活跃课堂气氛,合理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是从人出发,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协助者。此外,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教学,革新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手段。推广精品课程资源,建立课内与课外的共享机制。,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示范性教学,实施示范+讨论+实训结合的方式。扩大教学空间,使课堂教学的成果能在实践教学基地积极推广,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5.建设稳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培养模式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双师型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特别是美术专业教师,往往缺少基础理论教育,各大美术院校毕业的教师重技轻艺,重“动手”轻“文化”,所以应鼓励老师加大理论专业的学习。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使他们既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又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淡化专业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界限,逐步实现一师多能的目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各级教育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为之创造条件。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使学院的专业教师有更多机会到实践学习中,把美术行业的近期教学动态纳入教学中。

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顺应社会和经济发展而生的产物。构建美术学应用型培养模式是经济发展的必需,也是社会变革的要求,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经不容置疑。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希望通过研究和探讨,对我国本科院校美术学培养模式提供必要帮助,特别探索本校的美术学专业人才模式的构建,满足本专业的发展。

美术本科论文:新形势下美术类院校本科招生考试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摘 要】美术类院校的招生考试有着比较鲜明的特点,随着近年来报名人数的不断增加,美术类院校招生考试管理的水平也需要不断改进和提高。本文以天津美术学院为例,分析影响当前招生考试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和应用,以期待对我院招生考试管理工作有较大帮助。

【关键词】美术类;招生考试;理系统;研究

美术类院校招生相对于普通文史理工类高校招生有着其自身的专业特点,特别是美术类专业招生考试的组织管理工作有其实践性和专业性的特点。美术类院校招生管理部门须独立承担专业考试管理的各项工作职能,主要涉及到考试政策及报考办法的制定、报名数据采集、考试组织安排、阅卷管理、成绩管理、录取管理等。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推进文化艺术事业大发展的背景下,美术院校招生管理系统的研究逐步展开,我院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对美术类院校招生考试管理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当前美术类院校招生考试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还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就以天津美术学院为例,从问题和不足出发,探索研究当前招生考试管理的新模式,并进行改进和应用,从而有效提高我院招生考试管理水平及工作效率。

一、当前我院招生考试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每年1至3月份,美术类院校专业校考就要在全国展开,面对数万名参加报名考试的考生,各单位派出的工作组需要在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的情况下,无误地完成我院外地考点的报名考试工作,确实承担着比较大的工作压力。尤其在近几年,随着美术类考生报名人数的不断增加,现有报名考试管理系统在现场报名时的工作效率、数据采集校验方面以及后续的数据处理和考务管理方面都略显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上报名人数较多,现场实际确认人数相差较大

全国美术类院校考试大多数都集中在每年的1至3月份,考生为了能够多参加几所院校的考试,增加自己的过线机会,往往在网上报名参加很多学校的考试,而且报名时不管这些院校的考试时间是否适合自己的安排就先报名,然后再根据考试时间安排自己的行程。这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无法预知外地某一考点的考生数量,对一些综合类大学的美术专业招生考试来说,他们考试比较简单一般不需要提前准备试卷,静物,模特等考务用品,但对于全国专业的8所美术院校来说,为了保障外地考点考试的安全、保密,我们需要在出发前印制带有学校防伪标识和条形码的试卷。现场确认人数与网报人数的较大变化给我们现场确认和考务准备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如果人数减少还能应对,如果人数激增外地考点人员就要面临试卷不足,模特不足等棘手问题。

2、现场报名的流程复杂,考生报名环节比较多。

招生考试工作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外地考点工作人员要在不熟悉的工作地点用4至5天的时间由当地考点的工作人员配合完成我院报名考试工作,有的考点同时接待很多院校组织考试,无法提供足够的人力支持,这就需要我院的工作人员组织梳理好整个报名考试流程。通过对流程的梳理以及外地考点工作人员的信息反馈我们发现当前报名考试工作的环节比较多,需要考生和工作人员现场处理的业务量不小,考生在缴纳报名考试费、信息核对及补报程序中耽误了大量的时间,如图:

此外,考生在现场排队的过程中还要填写信息简表并把身份证和联考证的复印件粘贴在信息简表背面,这个填写和粘贴的过程就要耽误一些报名的时间;然后,工作人员要审核他填写信息以及身份证、联考证和本人信息是否同一个人,审核无误后考生可以进行缴费,缴费后考生进行现场拍照,拍照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手工输入考生网报号并校对身份证号等信息,然后对考生进行拍照,打印准考证完成整个报名流程。这个流程考生需要按规定填写信息粘贴报名表,工作人员要核对信息,收取现金报名费,还要进行手工输入和核对本人报考信息,整个工作程序环节较多,而且工作量比较大,再加上现场收取现金,尤其在报名人数较多的考点,考生报名考试的效率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3、数据采集缺少校验功能,后期需要进一步核对修改。传统网上报名系统没有数据校验的功能,因此在现场确认时,有许多考生的关键信息要进行修改,非常影响报名速度,还有一部分考生往往也不太认真仔细核对自己的报名信息就签字确认,后期工作人员还需要进一步核对检查,给招生考试管理工作带来很多麻烦。

二、改进提高当前招生考试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新形势下,为了提升我院招生考试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就需要我们及时根据我院招生考试管理工作的问题与现状,对当前招生考试管理系统的业务需求进行研究、创新并加以应用。因此,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改进:

1、增加网上支付模块,加强对网上报名考生的管理,提高组织报名考试的效率。

要提高组织报名考试的效率,就要提前掌握考生的报考情况,让外出招生的工作人员有所准备,为此,我们利用技术手段在原有网上报名的流程中增加网上支付报名费的模块。增加网上支付的环节有以下几个作用:(1)可以约束考生在网上随意报名而产生大量无效的数据。(2)由于缴费成功后才能打印确认单进行现场确认,能使我们通过网上缴费的数据更加掌握现场确认的人数,为院校组织校考准备考务工作提供更的依据。(3)可以减少现场报名时收取现金的风险,同时也减少了现场确认的收费环节,提高了现场确认工作的效率。

2、增加网上报名数据校验模块,提高现场报名数据的性。

当前网上报名系统中,考生在填写考生号、身份证号等关键信息时不够重视,经常出现写错的情况。这给后期向各省报送数据时增加了很多查找、核对、修改的工作量。我们通过写入一定的逻辑函数,根据各省份编号规则,校验考生填写的关键信息是否正确。通过程序的校验和文字的提醒,大大降低关键信息的错误率,减少了考生现场修改等待的时间,进一步提高现场确认工作和后期成绩报送工作的效率。

3、增加身份识别模块,加强对考生身份及数据的审核,保障考试的公平及安全。美术类院校在外地考点组织考试,都会面临人手少,事情多的情况,因此在对考生的审核上难免会有疏漏。通过利用身份识别仪,对考生的身份证信息进行校验和采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考生利用假冒身份证进行替考。在考生确认时,现场确认系统首先通过识别仪扫描二代身份证进行检查,同时通过身份证号码的读写调出考生的报名数据;然后确认系统会自动采集身份证的照片,工作人员通过比对考生现场确认照片和身份证照片进一步核实考生身份,整个过程在操作熟练的前提下仅需要10几秒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保障了现场确认工作的严谨与高效。

总之,美术类招生考试工作是高等美术院校存在和发展的生命线,美术类院校要做好招生考试各个环节的工作,就要结合招生考试的特点,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研究和改进,才能不断提高招生考试管理的水平和效率,从而为提高美术类院校的生源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王利军(1981.3―),男,助理研究员,天津美术学院。

美术本科论文:北京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调研

【摘 要】作为国内首次以北京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创业心理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文献,该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具体的调查并总结了师范类美术专业本科生与非师范类艺术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的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为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教育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对提高北师大乃至我国其他非艺术类师范院校的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与实践水平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北京师范大学 美术专业本科生 创业心理

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创业”的表述有所不同, 但是对创业本质的理解还是有着一致的看法。他们都认为,创业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付出努力、承担风险、最终创造价值,并会给创业者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等。

创业心理主要研究在创业行为的发展过程中,创业者这一主体的心理现象以及行为规律。本文的研究对象就是创业者中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北京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本科生。

目前,自主创业已经成为美术专业本科生就业的有效且重要途径之一。事实上,美术专业本科生的自主创业历史由来已久,这与其独特的个性与思维模式有着密切关联。美术专业本科生追求个性,崇尚自由,不愿意接受过多的约束与管制,注重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所有这些特点,造成了美术专业本科生不愿意选择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模式,而选择进行自我挑战的自主创业之路。

与其他专业大学生相比,美术专业本科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一些美术专业本科生对文化课学习较为轻视。但在专业学习上,他们的学习方式更具自主性。由于美术专业对技能有很高的要求,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强。此外,美术专业本科生的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观念。但他们也显得比较自由散漫,喜欢彰显个性,那这些特点会对其创业有哪些影响呢?

北京师范大学是一所典型的综合性师范类大学,那么,该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在创业心理方面具有怎样的特点呢?作为一所师范类百年名校,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和其他艺术类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创业心理有哪些不同呢?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以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三所艺术类院校为例,考查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的特点, 通过比较师范类与非师范类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通过整合分析得出结论,为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教育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

一、 问卷调研部分

1.问卷的发放

发放时间:2013年3月―2013年7月

发放地点: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

发放数量:200份,每份两张,实收有效问卷200张

发放对象: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美术专业本科生

具体说明:问卷分三大部分,分别为基本信息部分、对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的认知部分、创业心理测试部分,每份40题,其中每个学校各占50份;男生127人,女生73人;大一学年14人,大二学年32人,大三学年58人,大四学年80人,刚毕业为16人。采用Likert式5点计分法,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经检验,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2.数据结果与分析

(1)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的总体特点

将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包括北师大在内的所有被调研创业心理调查问卷各个维度及平均分上的得分当中,相对比较低分别有人际关系、职业探索和自我认知。其中自我认知的得分低,平均分为2.25;自我提升的得分较高,平均分为3.06。这表明美术专业本科生对自我的认知还不够清楚明了,缺乏一定的对创业的探索,应多注意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从总体上来看,各维度和平均分的得分都不是很高,这表明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创业心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2)北京师范大学与艺术类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特点的差异比较

将调查对象按师范类综合大学和非师范类艺术学院进行划分,对北京师范大学与其他三个艺术类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的数据进行t检验并进行了比较。可以得出,北京师范大学与艺术类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在不同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对创业的自信心”与“敢于面对创业失败和接受挑战”都很大程度上低于其他艺术类院校。这表明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要克服自身和环境的限制,正视自己的优劣势,化劣势为优势,增强自主创业的自信心,锻炼自己敢于面对创业失败和接受挑战,提高自己的创业心理素质。

进一步分析发现,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更倾向于从事美术教育创业方向,这也是和其他艺术类院校一大不同。其中有大一部分都报考过教师资格证,这说明他们对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是感兴趣并充满自信与把握的,这也与北师大这所充满教育气息的师范类综合大学学习环境的影响有关。他们中有80%的同学都修过《教育心理学》等课程 ,甚至有美术和教育学双学位 ,这些都使其很从容地选择美术教育这条路。而他们又具有和其他美术专业本科生一样追求个性,崇尚自由,不愿意接受过多的约束与管制,注重追求个人价值的性格特点,不愿意选择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模式,从而选择进行自我挑战的美术教育自主创业之路。(如建立艺考美术培训基地、投资创建少儿美术培训中心等)再加上北师大教育体制中一直贯穿给每位同学“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校训精神,对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他们都很希望通过创业为国家的美术教育尽一份力。这个结论将成为今后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方向的一个重要参考。

再次,数据表明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在创业方面的创业训练与实践锻炼方面和其他艺术类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相比比较缺乏。有效地创业实践与锻炼对很少涉及美术创业的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会帮助在校生们了解美术创业的特点与要领,发现自己在创业心理方面的缺陷与不足,使他们以后在进行美术创业时更得心应手。

美术创业不同于其他领域的创业,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在创业时面临的心理困惑更为特殊,具有很多特殊性与不确定性。目前,大多数美术专业本科生认为学校缺乏对其美术创业心理的辅导与培养。学校应努力为美术专业同学提供诸如美术创业心理咨询与互动平台、美术创业讲座、提供创业锻炼基地等活动与实践项目,以提升其创业心理素质,鼓励美术专业本科生理性且大胆地创业。

二、结论分析与相应措施

1.结论分析

(1)美术专业本科生对美术类创业的认知还不够清楚明确,缺乏一定的对美术类创业的探索,应多注意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总体来说,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创业心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2)就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创业心理来说,北京师范大学作为非艺术类师范大学的典型代表,其美术专业本科生80%以上倾向于选择美术教育方向(如建立艺考美术培训基地)的创业途径,愿意通过创业为社会和国家作贡献;相对与其他专业艺术类院校的美术专业本科生,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对自己在美术方面的创业信心不足甚至有自卑和焦虑心理,沟通与交流能力较为缺乏,在面对创业失败与挑战时不够从容,缺乏美术创业实践;希望学校可以提供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理论性教育与咨询平台美术创业讲座、提供创业锻炼基地等活动与实践项目。

2.相应措施

针对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创业心理的特点,拟制定了一套北京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本科生专属的美术创业心理咨询互动系统。

三、研究意义

本研究具有以下四点意义:

(1)本文是国内首次以北京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得出的数据与理论的文献。有助于正确认识和把握师范类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创业心理,完善了我国当前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的结构体系和理论框架。有效揭示了师范类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创业心理教育规律,有助于充实艺术类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的实证研究资料,丰富了我国美术专业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理论内涵。

(2)加强师范类高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研究是促进经济发展、完善就业体系的重要力量,对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加强师范类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研究是师范类高校创业心理教育的重要保障,对于推动北师大等师范类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改进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理论性教育与咨询系统起到指导性作用。

(4)加强师范类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研究是广大师范类高校美术专业本科生了解创业心理的现实需求,对促进其实现人生价值意义重大。

美术本科论文:试论一般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

我国一般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在近十年取得巨大发展,开设美术学专业的地方院校与日俱增,招生规模日益增大,一般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不同于国内外专业美术院校,培养目标定位明确,培养专业画家,目前国内地方一般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培养目标分为师范、兼师范和非师范三大类,大多是以培养美术教师、美术教育工作者等高级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目前美术教师和美术教育工作者基本趋于饱和,一般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也面临许多新的情况: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变,社会需求趋于短期、功利性的变化及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等。一般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培养目标应转型,课程体系改革是美术学专业培养目标应转型的重要环节,是针对本专业在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而进行的必要的课程体系改革,是参照教育部对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指导性意见,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一般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般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存在师范性取向,又以成为名画家为追求目标,同时要兼顾就业压力开设大量设计课程,因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课程杂多。一般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从根源上探究,学生的文化素养普遍偏低,不能不说是高考体制存在的弊端。特别是近几年,随着高校“准产业化”的发展,大规模的扩招相应带来这么一个导向:越来越多的文化课成绩差,甚至是“走投无路”的考生瞄准“美术高考市场”,同时这些考生对美术没有兴趣,导致地方一般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的生源文化基础差,专业素质不高,人文素质不高,造成美术教育水平不高的恶性循环。目前地方一般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有:

1.课程结构单一、不系统。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般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原有的课程体系服务于当前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新规格必然出现很多不适应。课程设置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专业课程设置的宽度不够,不适应当前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课程结构由大量的课堂教学课程组合而成,缺少对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充分考虑,不利于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课程设置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不适应学生文化艺术素质的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开展。基础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不够协调,不适应对学生艺术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

2.课程内容单调、陈旧。

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体系陈旧单一,课程设置偏重专业性,主要以国画和油画为主,注重技能的训练,对专业理论课程和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设置较少,缺乏对学生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单调的教学内容下,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和自由度降低,势必造成部分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学习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减少,学习自主性发挥不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灵感。

3.培养模式类似,不具特色。

美术学是为了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潜在能力,而目前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缺乏因材施教的运用,偏离美术教育的“人本”性质,培养模式照搬照抄。前两年上基础课和文化课,后两年分专业选学绘画,这样学生的基本绘画功底虽然得到提高,但是对美术专业系统知识缺乏了解,素质结构不完善,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为此,美术学专业课程改革迫在眉睫,必须尽快建立起适应基础教育需要的、新的美术学专业课程体系。

二、一般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

一般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打破专业壁垒,拓宽课程范围,加强基础课程,为培养专业精新活、基础宽厚实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积极探索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加强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专业教育三者的有机融合,开设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素质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形成强化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创新教育模式。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协调发展的原则,既注重学生理论素养的提高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艺术实践和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艺术实践能力。

按照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学科特点,构建完整的模块式课程结构,进一步规范、整合专业基础课程。美术学本科专业的课程可划分为公共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任意选修课程和专业方向限选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四大模块,形成以美术基础理论、绘画基础、艺术设计基础为主干的基础课程体系。

1.充实专业课程,扩展专业口径。

依据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打破专业壁垒,添加选修课程,以增强学生的适应社会发展能力。在专业选修课程中,我们添加了版画、雕塑基础、包装设计、平面动画、网页设计、室内效果图技法、计算机艺术设计等相近专业技能课程,拓展专业范围,完善选修课程结构。结合美术系的专业结构状况,充分挖掘教学潜力,设置临近专业的相关课程,向学生提供保质保量的选修课程;变原有的艺术设计专业方向为综合绘画方向,既避免艺术系专业设置的冲突,又形成美术学专业以绘画造型为专业教学特色的课程结构体系。

2.充实文化艺术素质教育课程。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积极探索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加强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专业教育三者的有机融合,开设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素质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理论修养。根据本专业的学科特点,新增设的课程有民间美术概论、古代文学、论文与写作、书法与篆刻、当代美术等。

3.添加学科前沿课程。

由于师资条件和信息传播技术的影响,在以往的课程体系中,很多院校的美术学专业都缺少这方面的课程。鉴于本次教学计划修订工作的前瞻性考虑,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当前学科前沿信息的了解和掌握,是非常必要的,是创新教育的必然要求。中西美术比较、现当代美术思潮、美术鉴赏与评论、数字媒体艺术和影像艺术等课程就是在此理念支持下的精心选择和设置。

4.加强实践教学。

美术学专业的“技能课”非常多,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艺术实践能力的有力的实践教学环节,但往往忽视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的协调问题。协调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的关系,在重视艺术实践教学的同时,加强艺术理论教学环节,着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重视实践、实训教学,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学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5.增设新方向,调整课程内容。

在美术学专业传统国、油、版、美术教育方向中增设新方向,侧重应用美术,开设装饰艺术和艺术设计类型课程,扩展专业口径和专业范围,培养应用型人才。根据课程体系架构的设想,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进行科学的整合安排,使之产生较大的课程教学效率。加强实训课时比例,根据国外文献资料表明,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的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是把大量的课时用在美术专业技法上,再经过大学四年系统的专业训练,他们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不再缺乏技巧表现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加学科前沿内容,把本学科最前沿的成果和知识纳入教学大纲。

6.增设地方特色课程。

美术课程要广泛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和当地文物资源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等,并给予教师开发创编教学活动的教学空间。为了适应这一要求,美术学专业教学要适当增设地方美术教学资源介绍。开设民间美术必修课和地方美术教育资源的选修课,各校应因地制宜地发掘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并整理汇编成地方校本课程,对地方美术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改课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一般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转型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美术本科论文:高校设计专业外国美术史本科教学方法探究

摘 要:外国美术史课程是高等艺术院校本科教学的必修课,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简略的介绍各国的艺术成就和背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然而由于课时所限,想在短时间内、课堂中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就要求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扩展知识;讲授比较;生平;技法

随着高校美术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和调整,外国美术史课程也已经作为艺术设计专业重要的一门理论基础课,但往往艺术专业学生容易忽视美术史论的重要性,一方面学生不想主动学习,对美术史没有总体认识,另一方面在国内的大多数美术史教程中介绍的美术史知识体系不是很完整,有省略的有的排列组合和艺术家生平的传记。第三、在艺术史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知识和艺术常识的话学生学起外美史来就变得没有兴趣,变得死背得多思考的少不能真正理解成就,即使是看了学了,也学不懂,看不透。更不能很好地理解运用和利用在自己的分析创作之上了。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在外国美术史教学中教学方法就是很重要的了,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1 扩展知识常识并结合趣味性

在外国美术史学习当中我觉得介绍知识点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了解背景知识是不能学好,理解它的,怎么能让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了解知识背景就很重要。例如在欧洲中世纪的学习中,个人觉得在欧洲美术史中是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因为它不仅仅是知识点,还是整个欧洲社会意识及美学观点的体现,也是学习欧洲美术史其他美的基础,是理解其他作品的基础,比如《出逃埃及》、《的晚餐》等,是基督教十六幅图示教义。这样就很好地理解后期意大利美术中文艺复兴的一个特点――披着宗教的外衣。也能理解为什么在美术史上有那么多重名的绘画作品,比如《基督下架》等。拓展学生不能只能停留在课堂老师的讲述中,应该推荐给学生有趣味性与知识性的结合电影作品和文学作品,比如在学习古希腊史时,可以在课下让学生看一下《木马屠城记》,简单介绍开始三美神与帕里斯,这样就很好的铺垫了后期《三美神》的绘画背景的理解。

卢梭曾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外国美术史教学当中培养兴趣和拓展知识应该充分结合,在历史下个人的成就离不开大的环境,比如对米开朗基罗的介绍,不仅要介绍他的生平,还要介绍美第奇家族对米开朗基罗的影响,及米开朗基罗在当时生活的社会环境社会习惯,及公会制度,这样我们就可以充分了解米开朗基罗把他变成有血有肉的人,可以被理解,可以沟通和触碰。对此人理解是立体的,对其绘画产生崇拜促使学生去研究他的绘画理解他的技法,起到了美术史学习和研究的作用。

2 讲授法结合比较法教学

在讲授外国美术史过程中,笔者认为不能因为他们是设计的学生,就只停留在流水似的知识点的介绍,要精简内容,还应该注意深度与广度的结合,要运用讲解比较加深对点的绘画理解。比如运用PPT进行两方面的比较,一是横向知识点串接联系对比,有助于学生对外国美术史的知识的掌握。比如在接受文艺复兴时期时要用大的横向的串联,意大利、尼德兰、德国、西班牙等这样就可以串联知识点,比较各国特点掌握其特质。二是纵向的比如意大利的美术史,上从文艺复兴下到18世纪的知识点的串联,有助于学生对一个国家的几个世纪的知识点的掌握。

3 结合生平、技法的教学

每一个美术家都有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成就。讲述的时候不仅要把他们分出时期,以便很好的记忆分期和成就,还要把他幻化成年龄,因为这样可以迅速拉近学生与大师的距离产生对比。使学生产生膜拜启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技法教学是美术史教学的深化,比如达・芬奇的《岩间圣母》,利用PPT分析大师每块的色彩的变化,圣母与背景的变化,耶稣与周围的颜色分析等,笔者觉得这是必要的,这样的分析不要过多,但是这是有助于理解大师,深入分析绘画的手法。从而开拓学生的知识,和文化视野,对于古典色彩、浪漫主义用色等有较为深刻的印象,从而为他们更深入的研究提供方法和历史线索。

4 绘画作品与设计理念当中的文化内涵连接

由于在外国美术史学习过程中所介绍的大多数都是各个国家,各个画派,各个时期的大师作品,大多都是壁画、雕塑、瓶画、油画等作品,而今天认为的设计出现在20世纪以后特别是波普艺术以后,这使设计专业学生学习外国美术史时,觉得无措。所以设计专业学生应注意绘画作品和设计理念的联系,以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平面构成三方面作为基础,掌握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画派等特点。

5 课堂讲授与画展参观相结合

在旧有的教学模式下,外国美术史教学课程教学内容比较整合,不足是学生缺乏亲临艺术品和艺术遗迹现场,感受不到其材质、肌理所以局限性比较强,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去观看展览体悟原作的信息和机会,从而获得直接感官视觉经验,使之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总之:在面对设计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在每章中的正确运用就至关重要了,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地提高教学方法和手段,开辟新思路改革旧的教学方法,从而讲好每一节课。

美术本科论文:对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本科生培养问题的探讨

摘 要:近几年来,师范院校的美术专业备受教育界的重视,但在目前的教育形式下,高校美术专业教学的问题也日渐显现。对此,本文详细探讨了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培养的问题,从培养的目标入手,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四方面问题:学生过于追求标新立异、学生学习艺术急于求成、学生在艺术创作中重模仿轻创新、学生的消极情绪严重。最终从改变美术教育观念、改革课程内容及结构两方面提出了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培养的改进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培养

1 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

(1)要具备良好的人格品质及知识结构。德育教育始终是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管是在哪一门学科中起的作用都是首要的。自古以来,我国所倡导的就是德才兼备,德在教育中是处于及时位置。而对于师范院校的美术专业学生来讲,他们在将来毕业之后,所从事的都是教育类型的工作,他们只有拥有了较好的人格品质,只有具备较好的知识结构,才能够为一代又一代学生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对于师范美术专业本科生培养来讲,必须要让学生把基本的专业技法以及一系列的理论知识等都掌握好,与此同时,还需要对心理学、多媒体应用以及审美教育学等各方面的知识都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当然,在其他学科的文化知识上面,也要有一定的基础。

(2)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实践能力。美术专业的毕业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活动组织功底。同时,在备课以及教材的把握上要能够张弛有度,要有能够给学生师范的作品,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效地指导和点拨。除此之外,还应该要有相关的教学研究能力,要善于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来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及时对自己的教学做出归纳和反思,在归纳和反思的基础上,按照实际情况,把自己的教学方式加以改善,最终促使教学质量的提升。

(3)要具备良好的艺术审美及创作能力。对于学生来讲,其艺术审美能力以及艺术创作能力所体现出来的是他们专业知识技能的综合。所以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方式,来把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把学生的智能,把学生的创造能力等充分的调动起来。而我们知道,师范院校美术专业的本科生,在未来,他们所从事的基本上都是美术教育事业,所以,对他们的审美要求比较高,同时也对其创新能力,对其自主思考的能力,对其问题分析的能力等等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2 目前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1)学生过于追求标新立异。从目前的师范院校美术生情况来看,为了追求时尚,很多学生都标新立异,而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都只是表面性的都行,看不到实质性的内涵。而同时,他们的作品也仅仅只是在感官上面,给人以一些刺激,而让人无法深入欣赏。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艺术创造本身的真实意义也就无从谈起了。

(2)学生学习艺术太过急于求成。很多学生在学习艺术的时候,往往会显得比较心急,从而盲目的急于求成。而在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的时候,学生也通常对表面性的东西比较重视,往往喜欢在赶时髦的同时,把自己的所谓个性体现出来,这样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连最基本的画笔都无法画。不仅如此,在文化知识方面,他们也不能够引起重视,对美术理论以及传统艺术等等,他们也没能够认真的学习,更别说理解和深入体会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作品往往太过花哨,在文化功底这一方面显得异常薄弱。

(3)学生在艺术创作中重模仿而轻创新。在学生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当中,模仿这一问题是比较典型的问题,虽然对于初学者来讲,必要的模仿是有利的,但是,如果一味的把各种刊物或者是各大网站上面看到的作品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从而在创作中进行模仿。这样一来,就忽视了循序渐进的过程,也忽视了知识的逐步积累,更忽视了真实。这种仅仅只想通过捷径来获得成功的做法,必然不能够获得显著的成效的,甚至是毫无效果科可言。

(4)学生的消极情绪严重。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出现一点困难就会退缩,就没有了信息;有的学生是打从心里就不喜欢美术这一门学科。对于这两类学生来讲,他们的这种心理,会逐渐转变成对学习的厌倦,那么,在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的时候,就没有了激情,也没有了兴趣,往往都是敷衍了事。一味的照抄,从而统一形式,同种内容的作品时有出现。

3 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培养的改进措施

(1)改变美术教育观念。对于师范院校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来讲,其最根本的培养目标就是要服务于中学和小学的美术教学。基于这一目标,师范院校在进行美术专业培养的时候,就必须要具有过硬的美术专业知识素养,还要有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而这里所说的教师最基本的专业能力,不应该仅仅只是局限在绘画上面,同时也应该扩展到与之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上面。这些专业知识可以是艺术设计,也可以是工美,也可以是民间美术,还可以是摄影或者雕塑等等。这所有的课程,在对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方面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的。所以说,要想把师范美术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进行有效地提升,就必须要让其能够和未来基础美术教学相适应相符合,对于这一问题,还需要相关院校加以更深入的探索。

(2)改革课程内容及结构。从传统的师范院校美术专业的课程结构上面来看,主要可以分成两部分,即必修和选修,必修毫无疑问就是关于专业方向上面的平台课程,也就是中国画和油画;选修则是在必修的基础上,做出的一种延伸,更深入的加以创新。而不管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学校都是通过学分制的方式来实行的,只要学生拿到了相应的学分,学生就能够毕业。所以针对这样的课程内容和结构,为了和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相满足,就必须要做出适当的调整。那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及时,结合美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针对性强的这一特征,在课程结构上面,应该要在体现专业性的同时,还能够兼顾选择性和综合性。所以说,针对传统的课程结构特征,在传统的课程结构下,大学后两年是单独对中国画和油画进行选择的,所以这一做法,可以改变。改进之后,可以立足于未来基础美术教师的培养的目标,对新方案的学习内容做出精心的统筹、设计。第二,在传统的课程结构之下,在关于学科基础平台的课程以及教师教育平台的课程方面,所占据的比重很大,但在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培养方面,在学生素质的延伸方面,却只占据十分小的比重。而按照这样的比重所设置的课程,必然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利的影响的,所以,必须要在这一方面加以调整,把相关课程的比重加以提升。

4 结语

总之,目前在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问题上,必须要把传统的观念予以更新,必须要把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加以完善,必须要通过理论实践结合的方式,通过专业文化结合的方式,通过技能素质结合的方式来对学生做出培养和发展。最终有效地把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把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

作者简介: 张伸(1992—),女,湖南常德人,丽水学院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学。

美术本科论文:本科理工类数字媒体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摘 要:数字媒体专业近来年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关注,在这种关注之下衍生出的弊端反而阻碍了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这种弊端就是对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轻视与脱轨。美术基本功的学习与深造是数字媒体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安排上也要遵循基础原则,使三大构成、美术欣赏与绘画基础能够成为基础教学,加强艺术与技术体系的统一优化建设,突出教学模块的重点,最终以能够完整掌握数字媒体为目标,强调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相结合,从根本上解决数字媒体专业的基本功不扎实问题,使数字媒体专业成为具有时代性质的主流专业。

关键词:美术基础;数字媒体;教学改革与实践

诚如网络刚开始兴起时人们讨论的那样“网络是把双刃剑”,现在即便重新定义这一观点,也是很贴切的,网络的迅猛发展,让很多人看到了互联网的优势,同时也正是这些优势,使人们逐渐忽略了“手工时代”的基础。数字媒体专业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艺术方面的提高,让作品呈现出更的效果,然而这些程序软件绘制出来的作品如果少了美术基本功的铺垫,也只是生冷的画面,而少了艺术的灵魂。面对现在越来越多的忽略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现象,提出一些自己对于数字媒体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的观点与看法。

一、因材施教,加强理工类学生美术基础课程教学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预示着网络时代的正式到来,事实也的确如此,网络正以势不可挡之势席卷着每一个角落。作为互联网发展较晚的国家,近几年来中国的互联网事业可以说是进行着突飞猛进的发展,这种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让许多固有的工作方式、学习方法都逐渐转移到互联网上进行,小到吃、穿、住、行,大到工作就业谈合作,很多在曾经认为只有面对面才能进行的事情现在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得到实现,一张无形的大网正将世界紧密相连。面对强势袭来的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的就是与网络有关的各类新生事物,电商、网络营销、网络媒体,这些在曾经让我们无法预想的衍生业正逐渐的融入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教育业也因为互联网利用率的提高,增加了很多热门专业,数字媒体专业就是互联网时代教育业方面好的代言人。

数字媒体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这一学科主要学习数字媒体相关软件,因此很多高校就盲目的认为技术、软件等科目是属于理工科范围,因此将理工科类别中加设数字媒体专业。这一做法现在看来是有些拔苗助长倾向的,高校只注重了热门专业的设立与以市场就业前景为中心作为教学目的,而忽略了这一学科的特点,忽略了数字媒体与艺术的契合度要求。很多学生在报考专业时也同样犯了这样认识不清的错误,仅仅在招生简章中选择热门、容易就业专业报考,没有与自己的实习情况相结合,导致入学后学习费力,不得方法,最终浪费了大学时光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就业带来困难。针对这一现象,高校应该在教学方面进行改革,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教学,目的是将每一位学生培养成为的数字媒体人才,让他们能够在就业大潮中脱颖而出,更的把握未来。

二、本科理工类数字媒体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实践

本科理工类学生在选择数字媒体专业时有一定的优势,这是不能否认的,这种优势就是在对于技术软件方面的领悟会相较于其他文史类或高职类学生更透彻,接受软件知识也会更快,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强也是理工类学生的特点,这些都为学生能够学好数字媒体专业技术方面问题打下了基础。然而,理工类学生的劣势也是十分明显的,这就是美术功底的不扎实、美术专业知识匮乏,更不用说长年累月才能够培养出的艺术触感,这都让理工类学生在美术方面相较于专业出身的艺术考生缺少了很多对艺术的敏感度,这种敏感度缺失会直接影响学生在画面、色彩、搭配等专业方面的设计灵感,无法完成作品设计。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首先去了解什么是美术,理工类学生在美术专业领域到底应该从哪些方面开始学习。美术基础课程是由素描与色彩基础、三大构成和美术欣赏这三大模块组成的教学体系,因此可以将数字媒体专业学生以美术功底作为分界点,进行分班制教学,让美术零起点的学生加强美术基础课程这三方面的学习,并且是将这一学习作为重点项目,加强力度,让学生充分了解美术的意义,有意培养学生的艺术敏感度。教学内容制定方面也应该以精炼、重点突出的教学模式为理想选择,这样可以保障学生接收到更多的内容,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举例说明此观点:

(1)在素描与色彩方面,重点训练学生的线条性和造型的严谨性,以练习为主,重在打造学生的素描水平,舍去对于光影这样深度教学的详细说明,浅显易懂的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找到素描技巧。在色彩基础教学中,也不要过多强调专业技法的运用,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习寻找写生对象的主色调,善于分析色彩变化,从整体色调开始,逐步分析固有色、环境色、色调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进行了主要课程讲解后,适当的配合深度教学,联系主课程进一步讲解色彩技法等专业知识。

(2)调查表明,对于三大构成教学很多院校并不重视,这是狭隘的做法,因为三大构成对于美术专业零起点的理工科学生来说是短时间内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机能的重要途径。三大构成可以让学生尽快了解到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组织形、创造形的能力,进而对立体造型有一定的理解。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语言的使用,简明清晰的语言能够让学生更直观的去感受教学内容,为下一步的理解与操作提供帮助。三大构成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建立造型观念,加强他们对几何空间的想象力与概括能力,提高设计水平。

(3)美术欣赏课在很多学生的观念中只是一门无关紧要的课程,因此很少有人真正用心的去学习美术欣赏,事实上,美术欣赏课是联系绘画基础与三大构成的纽带,它能够让学生对美术理论体系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了解,通过美术欣赏的学习,也有利于绘画基础与三大构成的提高,三者是一个相互融合的整体,缺一不可。教师对于美术欣赏的教学一定要注重创新,不能过多的运用解说式教学,而是应该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为主,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美,发现美,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美术作品,深入浅出的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从中得到灵感,进一步提高艺术敏感度。

对于本身就是属于艺术类的考生而言,美术基础课程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进行提高和升华,让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能够在基础美术之上达到提升的目的。在学习美术基础课程的同时对于技术方面的学习要多于零起点考生,这杨因材施教,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的分类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取长补短,弥补自身不足的同时进一步提高。

三、融会贯通,数字媒体与美术基础教学的相互融合

数字媒体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详解和的新专业,就业方向主要是网络媒体公司、传媒业、影视广告业、动画设计公司、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等。这一定位的成立就意味着数字媒体专业需要技术与艺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能厚此薄彼的选择性学习与提高。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也要二者兼顾,让教学的每一个模块都能够与专业知识点相互贯通、相互融合。让学生在掌握美术基础,有了绘画与色彩功底基础上通过操作相关联的软件完成后期设计,这对学生最终的就业是很有帮助的。因为美术功底再强,无法运用到数字技术上,也不能称之为一个合格的数字媒体人员。学生要明确学习目标,理解每一个教学模块的内在联系,参照教学内容与教师指导,逐步完成艺术到技术的平稳过渡。

数字媒体专业的宗旨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网络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这就需要各大院校结合学校的自身教学环境,切实可行的设置相关专业,这对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是关键性的存在,不要仅仅因为热门就盲目跟从,随意设立专业,影响学生的发展。设立专业的同时一定要配合可行性教学方案,针对学生的自身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学习数字媒体相关软件时,必需掌握美术设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因为本科学习需要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于美术专业基础的要求也就越高,美术专业技术知识决定着数字媒体的未来发展,只有做好基础性建设,数字媒体产业才能得到更高一步的升华。

四、结语

本科理工类数字媒体专业美术基础教学一定要合理整合三大构成、美术欣赏和绘画基础之间的关系,制定相关教学任务,突出教学模块重点的同时,更多的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思考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新设计能力,只有这样,本科院校理工类数字媒体专业的建设才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作者简介]林梦姗(1988.08-),女,福建长乐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数字媒体。

美术本科论文:高等美术教育本科“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

【内容摘要】师徒(父子)授受制培养模式、班级授课制培养模式、“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美术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三种基本模式。而现今被各美术院校运用最多的就是“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为更好地发挥“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作用,完善高等美术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加强实践检验成为各美术院校发展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高等美术教育 “两段式” 人才培养模式

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内多所高等美术院校探索施行的“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各有特点。而中国美术学院作为较早开展“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高等美术院校,在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取得一定成果,具有自身的特色,对高等美术教育本科“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参考价值。

今天的高等美术教育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人才培养系统,各种教育教学模式、培养方法层出不穷,但是通过研究东西方美术和美术教育的发展,结合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高等美术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总结起来不外乎师徒(父子)授受制培养模式、班级授课制培养模式、“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所以,在对这三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基础上,我们发现“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顺应了时展,更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专业美术人才的需求(表1)。

中国美术学院在2000年尝试开展了本科“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并延续至今。具体来说,主要是在一年级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分为书画、造型、设计、图像与媒体、建筑、理论六个大类,通过基础学习,掌握大类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在经过双向选择性分流后,学生进入二年级专业学习阶段,可能是工作室制、小组式、课题项目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并结合实验、社会实践、市场调研等,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个性化、综合化。通过多年的实践,中国美术学院从教育学和自身美术专业的特点形成了本科“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即融合建构主义、终身教育、人本主义的主流教育思想,结合中国美术学院特有的美术教学思考,形成的用来指导完成本校高等美术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思想。

一、“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建构主义教育思想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是当今世界具影响力的教育理念之一。中国美术学院“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汲取了其中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即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加强师生、同学间的互动协作,使得学生对各类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让原有知识与新知识融合发展。所以中国美术学院“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特别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情境”“协作”“会话”和“资源”等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根据这一思想,学校教学改革中提出了设置“专业工作室”或是其他的特定教学空间,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美术资源平台,如美术实验室资源平台、图书资源平台、实践教学基地等,使学生自觉形成情境学习或小组团队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而教师主要起主导作用,引导帮助学生学习,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学为点拨式、启发式的教学。

二、“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终身教育思想

终身教育提出把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提倡教育一体化,注重教育的整体性;强烈要求冲破传统学校那种僵化呆板的体制,采取有利于学习的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要让所有的人都参与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并以其所长回报社会;注重教育的民主化,通过教育的民主化实现社会的民主化,提出每个人的教育机会均等,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好的教育。

当代社会已经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知识总量浩如烟海,知识更新速度也更快了。就美术本身而言,纯绘画的造型艺术大概发展了数千年的时间;而从设计纳入美术的范畴算起,大概发展了百年;但是当代美术已经将影视媒体、动画摄影也包含了进来,这大概就用了一二十年的时间,未来美术的发展肯定会更快。所以,美术教育的终身化也将成为常态。中国美术学院的“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一经提出就将终身教育思想定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强调美术基础教育,保障了学生对于美术基本能力的掌握,了解了美术学习的基本方法,为学生未来适应社会需求终身学习美术奠定坚实的基础,其就是为学生的终身教育量身定制的。深化专业美术教育阶段,则采用了多种方式的教学,摈弃了传统美术教育单一的对纯美术技能的学习,融入现代科学和人文素养,更加多元化。

三、“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年代后盛行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其是对西方人文主义教育传统的继承。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直接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是为了应对西方后现代社会的危机,希望教育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和创造的人,提倡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课程内容的安排由学科中心转向个人中心,要充分挖掘个人潜能,让学生在自我促动中成就自己。

随着当代美术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功利,职业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美术中的人格素养的培养也越来越被忽视,面对这个问题,中国美术学院在“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中提出,要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塑造人格。“两段式”的设立,一方面在美术基础教育阶段帮助学生对美术各专业的具体情况有所了解、对自身的潜能兴趣爱好有所了解,为进入专业深化学习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到了专业深化教育阶段,工作室或是选课制、课题式的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教师是一个多学科的团队而不是单一的个体,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充分顾及了学生个性培养,改变了过去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让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创造性地学习。

四、“以较大的功力打进去,以较大的勇气打出来”思想对“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念的影响

“以较大的功力打进去,以较大的勇气打出来”是李可染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学习美术的写照。李可染早年接触绘画是从中国画开始的,可是后来进入学校学习的主要是西画,工作之后在徐州民众教育馆、政治部三厅以及文化工作委员会从事的也主要是宣传画,抗战爆发之后,其辗转到内迁的重庆国立艺专之后又开始专攻中国画。李可染的经历和言行说明美术中的各种美术形式是相通的,学习可以触类旁通,既要深入掌握本专业方向的知识,也不能仅局限在自己的领域,要去拓展新的领域。

中国美术学院“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秉承了这种思想。美术基础教育阶段就是“以较大的功力打进去”的阶段,要求学生尽可能掌握美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巧,锤炼美术思维,了解自身的潜质和兴趣类型;专业深化教育阶段则是以“较大的勇气打出来”的阶段。李可染1954年到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时在“以较大的功力打进去,以较大的勇气打出来”后面加上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正好被用来强调专业化深化教育阶段是一个非常艰苦的学习阶段,但它同时改变了传统课堂的讲授指导式的教学,赋予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创新意识,以获得学生个性的发展,完成自身美术知识体系的建构。

五、“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念中的“两端深入”

按照社会对美术的需求以及个人的美术潜质、天赋的研究,当代社会既需要美术大师、设计大师来提出“美”的概念、“美”的风尚,探索“美”、追寻“美”,也需要美术工作者来生产“美”、宣传“美”,来帮助大众享受“美”。所以,作为专业美术院校需要从两端入手,既要对传统的精英教育进行创新,培养出美术大师,又要满足社会对创新美术实用人才的需要,培养出真正的实用型美术工作者,两端都要深入,只不过各有侧重,方式方法不同而已。

“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念也部分取自“两端深入”的美术教育思想。美术专业“两段式”培养模式及时目标是培养实用型美术工作者,终极目标是培养美术大师、设计大师。通过“两段式”的教育,作为实用型美术工作者已经掌握了美术的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专业也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可以胜任社会的美术工作。同时,通过“两段式”的教育,前一个阶段为未来的大师培养奠定学习的基础,后一个阶段为未来的大师培养锻炼了美术创造思维,当然在未来要成为大师就是把这些基本美术功底和专业美术技能深入再深入、锤炼再锤炼的过程,郑板桥的一首题画诗最能说明这个问题,“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①所以,毫无疑问地说,美术专业“两段式”培养模式开启了成为大师的大门,在以后的大师培养之路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念中的“多元互动,和而不同”内涵

“和与同”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对范畴。西周末年太史伯提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何,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②所谓“和”就是指不同的、对立的因素之和合统一;“同”则是指相同事物的简单相加或同一。所以要“去同而取和”,主张多样化,强调“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单调划一不如多样丰富、和谐交流。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就提出美术教育也应具有“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思想:任何形式的美术形态都不是孤立或是割裂存在的,为了保持美术的发展,应该让不同形态的美术互相交流、互相借鉴,和谐共存而又保持各自的特色。“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打破美术专业系科的限制,以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形式使得不同形态的美术得到交流互动,学生也能在这种交流互动中体验各种不同形态的美术,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

中国美术学院不仅注重“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念的提炼,也在具体实践中有针对性地确立一些原则,作为理念的补充。

坚持美术教育的目的性原则。经过几年的调查统计,可以发现一年级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动力不足,教学效果不明显,后来发现是由于学生入校后就明确了未来专业的发展方向,无论一年级成绩如何、学习态度如何,并不影响学生进入各工作室的学习,学习的动力自然就弱了很多,此外,对素描、色彩、构成等炒冷饭式的内容兴趣不高。所以,学校建立了6个专业基础教学部,打破专业界限、大类教学,并且在一年级结束后实施双向分流,以确定学生未来的学习方向。同时要求每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都要强化教学目的意识,将“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目的由总的人才培养目的层层分解到各专业、各工作室的教育教学目的,分解到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分解到各门课程各个教学阶段过程中的教学目标,如火烛一般照亮每一名教师、教辅人员、学校管理者,明确我们教育培养的目的。

坚持美术基础教育与专业深化教育的有机结合原则。在开展“两段式”培养模式的几年时间里,学院不断接到师生的反映,认为“基础美术教学教得太基础,专业美术方向深入教学教得太深入,中间没有过渡,学生学习习惯、观念的转换有困难”。的确,各系工作室的教师认为进行过基础美术教学的熏陶,学生的本专业素质应该发展得不错,可以立即进入专业精深圆熟的学习,但是实际是基础美术教学教的已非本专业的基础,而是美术的基础。所以遽然让学生走入工作室接受课题式的教学,学生非常不适应。因此,学校提出上端院系下基础部,直接进入基础教学,定期进行讲座、展览,让一年级学生熟悉未来的专业。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原则。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提升教学效果,不仅要靠外部的条件,更主要的是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潜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将学生从以往的被动式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式研究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实现学生的发展。当然,也不能让学生无目的地自主学习,所以我们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让教师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画龙点睛式的点拨、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引导学生学习,杜绝各类空洞的课题式、工作室教学的存在。

“技”“艺”兼备,“艺”“德”兼备原则。针对在校学生艺术品质、思想境界不高,创作思维不足、作品趋同等问题,学校提出既要重视学生美术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包括教师的言传身教、传统美术文化的传递、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等来塑造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艺术品德。

总之,随着近些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单纯满足温饱需求向享受精神生活过渡,“美”越来越生活化,艺术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也渴望美的享受。国家、社会、民众对美术人才需求不断增多,要求也不断增加。大学美术教育是培养美术人才的摇篮,是研究和传播审美文化的主阵地。改革大学美术教育,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美术类专业人才质量是大势所趋。高等美术教育本科“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对高等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教育改革的有益探索,而中国美术学院的“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对其他美术院校改革教育教学,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更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单位:韦乐,中国美术学院教务处

唐菲,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

美术本科论文: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探究

【内容摘要】文章以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课程指导方案》和《教学指导纲要》为依据,从分析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出发,根据教育部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试点学校的要求,设计结合地方高校区域特色和学校自身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地方高校 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 人才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保障措施的一项重要内容,指出“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教育是基础教育赖以发展的基础,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作为地方高校,由于受地域、环境、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其他高校而言,财政投入少,综合实力差,区域优势不强,而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相对于其他文、理科专业而言,又属于特殊专业,因此更应该面对现实,积极推进,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一、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与基础美术教育对接缺乏实效

“为基础教育服务”是国家对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高等师范学校的美术教育应该为基础教育输送符合素质教育需要的合格教师。教师应做到“学术性”和“师范性”的统一才能够达到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在全国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试点开始之前,基础阶段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就已经进行得热火朝天,但承担基础教育阶段美术师资培养的“工作母机”——高师美术教育课程岿然不动,依然故我。长期以来受“美院”办学模式影响太大,“美术专业课程+教育学基础课程=高师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积弊太深。虽然部分高校在做一些积极的尝试,但由于缺少参照,没有方向感,故成效不大。

(二)课程设置合理性欠缺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原司长杨贵仁所作的《推进高师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教师》报告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一是课程设置过于强调美术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强调单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渗透和整合,课程结构比例失调。二是重技能,轻理论;重技能小课,轻技能大课;重单科领域的高、精、尖,轻专业知识技能的均衡性和通用性。三是重美术专业学术水平,轻教育学科理论和教育实践以及综合人文素质的养成。四是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口传心授、机械训练、灌输式和一言堂现象。”

(三)教育思想观念较陈旧

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师质量还不能适应教学要求。大部分教师来源于专业美术院校,虽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但对师范性缺乏认识,不了解教育实际,对学生不能给予师范性的积极诱导。美术教师普遍不关心教育领域的发展形势,仍根深蒂固地延续陈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导致目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师范教育培养目标尚有距离。

二、建构适应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针对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要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提高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及时是应该突出美术课程的综合性、人文性,强调师范性,整合传统课程,增加教育类课程,加大教育实践课程的课时量;第二要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强调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第三是淡化专业技能的强度,注重与生活的联系;第四是要注重知识的整合性,强调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一)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基本原则

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要以《课程指导方案》和《教学指导纲要》为依据,结合学校所在地域的特点和办学特色设计本校的培养方案,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笔者认为,设计《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有4点:1.坚持学生成人与成才培养相统一的原则。2.坚持基本要求与个性成长相统一的原则。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学原则,坚持及时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统一的原则。4.坚持专业性与师范性相统一的原则。

(二)课程体系的结构设计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课程框架。设计时要妥善处理好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必修与选修等关系,加大课程整合力度,优化课程结构。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应该强化“宽基础、重实践”,在发展能力素质的基础上,强调本专业最核心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强调突出实践育人,注重第二课堂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等。湖南理工学院美术学院结合美术学学科专业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地方区域的特点和学院的办学特色,制定了具备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的培养方案。将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划分为三大模块: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及专业理论平台、实践创新平台。及时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和人文科技素质课程模块;第二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课程模块;第三平台即实践创新平台分为八大模块进行细化:见习实习、实验实训、论文设计、学科考赛、科技创新、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其他活动。

(三)课程体系的学时分配

《课程指导方案》规定了“本专业总学时数为2600—2800学时,公共课程学时数为720学时,专业课程学时数约为1900—2100学时”。《教学指导纲要》规定的12门专业必修课程共1060学时,约占专业课程的50%,确保其应有的学时和学分,保障师范生美术和教育的基本素养。地方高校还可以精心设计和安排剩余的约450学时的选修课程和实践性环节,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学院在通识教育平台设置了707课时,学科基础及专业课程平台设置了1600课时,学科基础课程分绘画基础、设计基础、工艺基础、理论基础四个模块,专业课程分教育理论、美术表现、设计制作、人文拓展四个模块。(转第页)

(接第页)而在具特色的实践创新平台,设置的八大模块共有实践课程41周,针对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应具备的师范技能,学院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四年学习的全过程。

(四)课程体系的评价标准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对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科学、系统评价,学院建立一个“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的开放式评价体系。它涵盖了基本知识和理论、实践能力和师范技能水平、创新思维与方法、综合素质评价等内容。这一评价体系是建立在大学教育的一般性规律和本质与美术教育的特殊性规律和本质相统一的基础上的。这一评价体系由单一评价、集体评价、社会评价和综合评价四类组成。单一评价,指在美术理论课的闭卷理论性考试中实行的、由任课教师依据标准答案对学生考试进行的评价。集体评价,指在美术专业技能性训练课程中实行的、由多名教师对学生作业或考试进行的评价。社会评价,是指对学生参加展览、申报专利、参与课题、发表文章或作品等诸多校外获奖成果的认定。综合评价,由单一评价、集体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进行总评,最终形成学生基本的学业成绩。

(五)课程体系的质量监控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功推进,凭借的是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规范实施。因此,健全美术学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充分发挥监控功能,对于确保教学质量具有关键作用。质量监控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系统监控、类型监控、环节监控。1.纵向监控。纵向监控是指以学校常规教学管理文件为依托,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的监控。它包含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资料、教学效果反馈等实行的监控,由校、院系、教研室三级共同督查实施。2.模块监控。模块监控是指根据专业特点划分课程类型模块,美术学专业分理论讲授课程、技法训练课程、外出实践课程、专业实习课程等,制定系列教学管理文件,实行监控,它主要由院系督查实施。3.环节监控。环节监控指的是根据专业特点,对教学环节所作特殊规定的监控。例如,技法课中对理论讲授部分课时比例和教师作画示范的规定、外出写生课程对教师作品和学生作品进行展示的规定等。它主要是由院系和教研室共同督查实施。

美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不断深化的基础教育改革对美术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新的要求,我国教师教育在教育观念、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这也就积极推动着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自身的调整、变革与发展。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观念在逐步增强,但还处在尝试新的教育理念的过程当中,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为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美术学院

美术本科论文:民间美术本科基础教学方法探析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美术学本科教学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地位不对等,即专业基础课地位不受重视,这直接影响了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在这种客观环境下,怎样改良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提高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地位,作者在民间美术本科基础教学当中做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教学方法 造型 观念

实践教学中,笔者针对班级的一些情况,在课程开始前有了一些思考,着重解决教学能否从新角度、学生的主观态度是否能积极配合、学前知识量能否根据需要给予串联为这一课程服务,并让他们主动参与和互动。

具体到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不重视这门课,因为它似乎距离专业课较远,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二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没有充分激发出来;三是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联系紧密度不够。

这一课程是民间美术造型课,侧重在观念引导人的造型,是艺术设计学生未来的专业方向,因此有关形式和观念的意义尤为重要。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得出以下经验:

强调本课程与专业课的联系,举例说明一些典范作品与民间美术观念造型的联系,使学生在一定高度上重视这一课程内容。在讲课的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分析优劣作品中的造型特点及感人内容,说明作品中哪些内容和民间美术的内容有联系,使学生有一种“土东西也能登大雅之堂”的感觉,这在潜意识加强了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重视这一课程,从而为课程的深入开展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是决定其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单纯的造型出发,通过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得到一个或多个有创意的造型,是创造性思维观念引导下的个性化结果,而这是一种非常科学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一个碗,其口是圆形的,但它的底部却是直线的”,这是民间美术造型的一种形式,它体现了民间美术的一个观念:“碗口应该画成圆的,这是为了能盛入东西,而碗底应该画成直线的,这是为了能放在一个平面上”。这是从客观、现实出发表现的一种造型观念,即现实是不能改变的——碗口是圆形的,画到平面上也一定是圆形的,如果画成椭圆形或其他形状就不对。这种观念在古代埃及、印度等文明中也普遍存在,如埃及人画池塘,池塘是椭圆形的,池塘边上的树是围绕着池塘边立着生长的,那么在平面绘画中,埃及人也会将树画成围绕池塘边立着生长的样式,而不是西方绘画中通常的一点透视法画出来的样式。再如印度绘画,有时候画一个侧面人物,本来只能画一只侧面的眼睛,但为了求全,艺术家往往把另外一只眼睛也画在那只侧面眼睛的旁边,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古代民间美术当中比比皆是,楼梯口的透视在画面中可以是近小远大,因为它不是生活中的焦点透视作用下的物象。在民间美术中,画在纸上的碗,不是被某一个视角固定的碗,而是从各个角度抽取出来的观念意义上的碗。按照西方绘画的理论,这是简单造型的立体主义(是否立体派的产生也运用了中国民间美术,这也不是不可能的),因此,一个视觉内容的创作,是观念作用下的结果,具有功能的作品产生。这种功能存在于人们见到的物象,并且自然地被经验衔接在头脑中,因此创造的思维需要大量造型观念支持,这些观念的运用在民间美术作品中有很多,而且需要我们去发现,并学会使用它们。

用民间美术造型思维去思考,重新审视中西方的艺术作品。在学习西方美术史时,我们总是按照西方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能否按照新的思维方法、新的角度去思考?笔者在让学生看法国现代主义画家塞尚的绘画时,学生发现他的绘画的视角不是在同一个角度取景,这些和传统的中国画的画法相似。这用中国民间美术造型中的“多方位空间”思维方法可以解释,即同一画面有不同的视角组合在一起,这与吕胜中在《造型原本》中总结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思维方法相符。有的学生认为挪威画家克里姆特“母与子”系列作品,按照吕胜中的“时间与运动”理解,表现人从出生到老的过程。在西方的“观念艺术”中,观者与作者的参与、互动是一大特点。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剪纸能人剪了一位手拎七星秤卖鱼的场面,有人开玩笑对作者说只有卖鱼的,怎么没有买鱼的?作者说谁看他的作品谁就是买鱼的……这样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互动的概念,学生也做出了许多好的作品。如学生张思明的作品《无题》,内容是一个男人挥拳打自己的影子,却被自己打倒。这个学生是利用影子的造型方法反映民间“以虚为实”的观念进行创作,说明人应该不断和自己斗争才能发展;学生袁东明的作品《错乱》从民间美术中“信天游”的造型手法得到启示,反映了“秩序与混乱”的观念意义等。

从本质意义来说,年轻人多有这个时代所带来的最前卫的东西,也就是说具有先进性,他们在享用这个时代生产的社会和文化财富,并利用这个时代产生相关的新观念去思考,要了解他们这些知识的背景下,与有意义的观念结合,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结果。贡布里希曾说,社会发展不是技术上的进步,而是观念上的进步。观念意义的存在具有重要作用,旧的观念让人迂腐顽固,新的观念使人开明进步。时代要求我们有新鲜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观念,而关键是如何在具体的教学中去体现。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