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可持续发展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可持续发展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可持续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共青团组织创新发展谈青年组织可持续发展论文

一、研究背景:我国青年组织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在人类文明历史上,青年和青年组织的概念出现的非常晚。传统社会儿童向成人过渡只需要一个简单的仪式,从扶得稳犁、拉得开弓开始,少年便一步跨进成人社会,踏上如牛负重的人生旅程。近代大工业对训练有素的劳动者的大量需求,客观上要求新生代在进入社会生产领域之前必须经过一个相对系统的学习和训练的时期,处于由儿童少年向成人过渡阶段的特殊年龄群体——现代意义上青年和青年组织由此产生。

在影响青年成长的两类社会群体中,初级社会群体主要包括家庭和伙伴,次级社会群体则囊括了社会三大部门中所有的社会组织。不同的社会群体与青年的关系有着明显的分野:比如,青年与初级社会群体中家庭的关系是被血缘纽带固定的、受法律保护的、通常情况下终身不变、特殊情况下可以通过法律解除的血亲关系;青年与次级社会群体中的学校、经济组织、政府组织等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是受法律保护的、互相依存的刚性制约关系;但包括我国较大的青年组织共青团在内,青年组织与青年的关系却是双向选择、弹性制约和不确定的。在现代社会组织对青年的多重覆盖中,青年组织只是青年寻求归属的可能选择而并非必须选择。

伴随着改革开放出现的经济成分、利益主体多元化,使我国青年群体分化不断加速,青年组织也从单一走向多元。计划经济体制下共青团组织“一统天下”的局面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各种各样的青年社团和青年自组织蓬勃发展。广东青年社团(自组织)联盟网站9月30日信息显示联盟成员251个。 底,来自全团大调研的数据显示,全国青年自组织大约80万个,相对稳定的成员估计3000万人,参加过自组织活动的青年超过1亿人(郗杰英主编:《当代中国青年权益状况研究报告》,研究出版社3月版,第127页)。尽管许多青年自组织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有些甚至来也有影、去也无踪,但他们对青年的影响正在不断扩大、共青团对青年的影响在许多领域相对弱化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共青团山东省委进行的团情调查中,1315名接受问卷调查的两新组织青年自报近年来参加党团活动比较多的占41.5%,50.1%的调查对象分别选择了与学习培训相关的组织、兴趣社团、网络社群,5.3%的对组织团体活动不感兴趣,近60%的两新组织青年事实上未在党团组织覆盖之下(共青团山东省委:《山东共青团组织状况研究报告》,第331页)。鉴于能够配合调查的青年本身就属于对团体活动比较关注的部分,两新组织青年41.5%参加党团活动的比例应当是比较乐观的推论。在国有企业,由于面向社会大规模招工减少,国企青年大龄化问题突出,青年对共青团活动兴趣明显下降。在涉及山东五家大型国有企业青工调查中,48.97%青年表示对共产党感兴趣,34%青年对各种业务、友谊、兴趣社团感兴趣,只有9.79%的青年表示对共青团组织感兴趣(共青团山东省委:《山东共青团组织状况研究报告》,第283页)。业缘、趣缘、情缘、地缘已经成为连接青年的主要纽带。

在这种特定的背景下,正式与非正式青年组织的发展同样面临诸多的挑战。团十六大报告从广泛联系有效覆盖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青年思想、服务青年能力、维权工作、运用网络创新工作方式、团干部作风和队伍建设六个方面概括了共青团组织面临的挑战;青年自组织则面临结构松散、地位边缘、受核心人物变动影响大、缺少体制机制保障和对成员的必要约束,聚散无常,其兴也勃、其衰也速的尴尬。

为了探索社会急剧变革、青年利益诉求日趋多元时代青年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律,夏,笔者综合运用资料法、访谈法、座谈会法,在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标兵单位胜利油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现场调查。选择胜利油田作为个案样本的充足理由:一是胜利油田作为长期“办社会”的国有特大型企业,在企业转制的过程中经历的阵痛、遭遇的困难和问题、青年工作面临挑战的复杂性具有普遍意义。二是胜利油田共青团组织在两种体制下两度辉煌的发展史,从“计划”向“市场”的华丽转身,使笔者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胜利共青团应对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诸多挑战,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和工作对象的深刻变化,积极探索与企业荣辱与共、与青年水乳交融、与其他青年组织合作共赢的新理念、新思路的创新实践,以及企业领导关于胜利共青团组织发挥了“党委靠得住、企业离不开、群众信得过”的“支柱作用”的高度评价,使笔者深深地感悟到,在成长与消亡之间,所有的青年组织都有机会做出自己的战略选择。

二、胜利油田共青团组织两种体制下的两度辉煌的个案报告

1.会战体制下胜利共青团的昨日辉煌

胜利油田是我国第二大石油生产基地,是资源丰富、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国有特大型企业。从1964年1月25日国家正式批准组织华北石油勘探会战,到1989年8月国务院批准“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更名为“胜利石油管理局”,胜利油田在长达25年的岁月里一直坚持着中国计划经济特色的“会战体制”。员工队伍从最初来自大庆、玉门、青海、四川、北京的一万多人的会战队伍发展到十几万人,形成了继大庆石油会战之后的我国又一场石油勘探和油田开发建设会战。胜利油田广大职工艰苦创业,速战速捷,1978年原油产量上到1946万吨,跃居全国第二位。特别是经过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孤东、滨海开发建设会战,原油产量大幅度增长,1984年突破万吨,1987年突破3000万吨,1991年达到3355.19万吨的历史较高水平,并在3000万吨水平上保持稳产至1995年。在长达25年的会战体制下,胜利油田共青团组织与全国大型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一起,共同创造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共青团工作的昨日辉煌。

1964年1月华北石油勘探会战开始,随着大批团员青年随各路石油大军云集东营,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总指挥部建立了团工委。“”期间最混乱的年代,油田团的工作一度瘫痪。1970年7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整团建团工作的通知》精神,油田共青团组织经过一年多的整团建团得到恢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油田共青团工作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在全油田普遍展开。2

0世纪80年代,油田团委先后组织千余支青年突击队、数万名团员青年参加了孤东、滨海、滨纯、草桥、渤南、临南等大型会战。广大团员青年斗风沙海浪,战严寒酷暑,攻坚啃硬,勇挑重担,出色地完成了各项生产突击任务,涌现出了以“共和国重点建设青年功臣”范承武、“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王广书为代表的一大批青年典型,创出了一大批品质青年工程。20世纪90年代,针对油田向复杂的地质环境要高产稳产、向高科技要高产稳产的发展课题,油田团委在青工中广泛开展“双岗双提高”、“六个一”竞赛、“争当青年科技先锋”等活动,与劳资处、工会、教育培训处等部门连续举办了九届工人技术比赛,为油田发展造就了大批青年科技英才。共青团和突击队的旗帜一起飞扬的艰苦卓绝的会战岁月,是胜利人心中永远鲜活的画卷和不老的青春之歌。2.市场经济条件下胜利共青团的今日辉煌

会战体制结束以后,面对扑面而来的市场经济大潮,胜利共青团积极适应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从油田实际出发,通过制定标准、建立考评制度、完善激励机制,不断深化“争当青年岗位能手”活动,为提高青工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付出了艰苦的努力,1995年4月,团中央和中石油总公司联合在胜利油田召开了全国石油系统“推广先进操作法、争当青年岗位能手”活动现场会。胜利石油管理局钻井三公司32307队“滚筒式自动甩钻杆操作法”、泵公司电机车间“刘萍下线法”和现河采油6队青年岗位能手活动经验被推向全国。与此同时,“五小”竞赛、“双增双节”、修旧利废等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1998年,胜利石油管理局团委被团中央、国家计委、科委、科协联合授予“全国‘五小’活动先进单位”。1998年全局上报“五小”成果520项,有20项获一等奖,50项获二等奖,80项获三等奖。,全局由青年领衔的重大技术推广和技术改造成果立项达60多项,取得局级“五小”成果300多项。油田青工共完成“五小”成果3000多项,降成本增效益总值780多万元。在全油田取得的6530项各类科研成果、104项其中部级奖励、635项省部级奖励、1469件专利中,青年科技创新活动功不可没。以来,油田各级团组织坚持“系统思考,战略规划.目标管理.文化制胜”的工作方针,立足油田老区稳产打造青年科技示范园,初步实现了人才、管理和技术的多元对接;围绕西部新区勘探深入推进“三争联动”活动,在打响青年文明号品牌的同时促进市场份额的扩展;举办外国语大赛和“胜利青年论坛”——博士后专题报告会,挖掘培养出一批的外向型、复合型青年人才;召开了油田历史上首次青年人才工作会议,出台了《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提出了青年人才五项培养计划,发起设立了“青年人才开发基金”,建立了青年职业指导中心,为油田青年人才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大力推进“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举办了以青工网上技能大赛、技能对抗赛和创新创效成果大赛为主要内容的“青工技能月”活动,有效提升了广大青工的技能水平;通过团支部+团青小组的组织形式,把超龄离团的老团员和35岁以下的青年继续凝聚在共青团的旗帜下;针对协解职工、困难家庭面临的实际困难,精心策划的“阳光工程”;针对青年恋爱婚姻诉求开展的“青春有约”、“青春同禧”等活动,为油田改革发展和稳定营造了文明和谐的氛围。近五年来,胜利油田共青团系统共获得43个集体获得部级荣誉称号,174个集体获得省部级荣誉称号;刘汝山、国梁等20人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部级个人荣誉称号,179人获得省部级个人荣誉称号。油田团委连续8年荣获“山东省五四红旗团委”称号,并被团中央表彰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标兵”(本段内数据来自胜利油田团委历年统计资料),胜利共青团成就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日辉煌。

三、胜利油田共青团组织创新发展的基本经验

1.立足市场“观”企业,立足企业“观”共青团,根据企业发展阶段定位团组织的工作目标

“从战略的高度去发现问题,以发展的眼光去审视问题,用求实的态度去处理问题”是胜利共青团诸多的“经典语录”之一。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相当于政府的“生产车间”,企业负责人相当于带领职工完成刚性指标的车间主任不同,市场经济把国有企业及时次推向了市场竞争的风口浪尖。生死抉择、发展挑战颠覆了国有企业长期形成的超稳定状态,在改革的阵痛中,企业开始“重估”所有内部机构的“价值”,并根据其价值量决定取舍。在这种特定的背景下,胜利共青团率先跳出“就团论团”的窠臼,自觉进行了对自身的“价值重估”,盘活了自身的资源价值。

首先,胜利共青团从市场角度“观”企业,认真研究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命周期”,发现企业只有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生存下来,才能有机会做大做强、发展自己,最终实现与时俱进的可持续发展。从市场角度观企业,他们归纳出企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为生存而挣扎阶段,为发展而扩张阶段、为长期存续追求可持续发展阶段。这既是企业适应市场的不同表现形态,也反映了企业自身成长的内在规律。对这一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为胜利共青团寻找自己在企业坐标图上的位置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

其次,胜利共青团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观”自身,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他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作为既有自己垂直的组织体系、特定的组织成员,又紧紧依附于企业而生存的青年组织,共青团必须在服务企业发展目标和服务青年多元需求之间找到一个的平衡点,一个刚好能被企业和青年同时接受、认可又能产生正向效益的作用点。由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对其内部机构的要求是不同的,企业团组织必须了解自己的企业所出的发展阶段,积极主动地探索“我”怎样为该发展阶段的企业创造价值,而不是简单地要求企业为“我”的存在提供保障条件。基于这样的认识,胜利共青团明确提出,企业的生存发展水平是企业团组织发展刚性制约因素,企业团组织不可能脱离了企业的发展去创造组织价值。但是,企业团组织却可以顺应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推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再次,胜利共青团根据企业发展阶段定位企业团组织的阶段目标和具体职能。他们的策略是:企业处于为生存挣扎阶段,团组织应不遗余力地服务与企业生存目标,把青年人才培养、生产突击活动、攻坚克难项目、青年思想工作作为工作重心,努力提升团组织服务企业的能力,并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展示自身的价值;企业处于发展扩张阶段,团组织应坚持服务企业与服务青年并重的工作思路,一方面积极引领青年为企业发展作贡献,一方面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改善青年生存与发展条件,提升服务青年的能力,使青年正当合理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并体验到企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耦合”关系,从而更加自觉地参加团组织活动,推动企业进步;企业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资源配置趋于合理、管理更加科学有

序、应对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资源开发和资金投入产出步入良性循环,团组织应当追求服务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服务青年多元需求的和谐统一,通过搭建发展平台、构筑服务平台、建设文化平台、完善制度化设计,实现企业成功和青年成长的双赢目标。2.深度切入企业发展,开发资源创造价值,使共青团组织成为企业资源运营中“不可替代的要素”

投资收益的较大化是企业追求的合理目标。大到企业宏观发展战略的抉择,小到企业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效益较大化这只“看不见的手”始终掌控企业资源运营的方向。团组织只有深度切入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集中有限资源投入到能够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稳定与发展的核心业务、关键业务中去,才能证明自身独特的存在价值。胜利共青团的深度切入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

首先,深度切入原油勘探与开发的核心业务,发挥“生力军”作用。“哪里有油哪里就有共青团”,“哪里有艰险,哪里就有青年突击队”,胜利共青团不仅用钢筋水泥把青年突击队的旗帜凝固为一种标志,更用实际行动在胜利人心中为团组织凝聚了一座丰碑。胜利油田被称为我国“石油地质大观园”,“一个盘子摔碎了再踢上一脚”是对胜利油田山东勘探区块油层分布情况的真实写照。近年来,油田团委牢牢把握国家“稳定东部”能源战略对胜利油田科学高效开发的要求,集中力量开展“青年科技示范园”创建活动,紧紧围绕胜利油田老区原油稳产难度大、滩海油区开发难度大、低渗透油藏采出难度大等新时期影响油田生产建设的现实难题,在基层采油队相继建成了飞雁滩、大芦湖等7个“青年科技示范园”。通过示范园与科研院所的“科技联姻”,联合开展油井治漏等科技项目攻关,推广应用微生物采油等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加强青工对承包单井、井组的综合管理,培养青年红旗长寿井和稳升井组,使“科技兴油”成为广大青工的自觉行动,推动基层生产单元油井免修周期、抽油井机采效率等生产指标得到明显提高。据不统计,五年来,7个“青年科技示范园”共培养青年红旗长寿井213口,产生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成果17项,所管辖的油井免修期平均由创建初的367天增加到的415天,节省油井作业等费用670多万元,总计增产原油80多万吨,创造经济收益3900多万元。“青年科技示范园”创建工作被油田党委正式纳入了企业基层建设目标评价体系,成为共青团服务企业生产经营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油田老区稳产增产、高效开发的“助推器”。与此同时,按照中央关于建设“安全发展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的总体要求,油田团委深入推进“青年绿色生产行动”,积极建设安全管理规范、节能工艺先进、环境清洁和谐的“青年绿色生产示范基地”;深度切入油气资源风险勘探项目和外部市场开拓工作,不断加大在国际市场、西部、川东北、冀东创建省部级、部级青年文明号的力度,在外部市场树立起文明诚信、管理、具有胜利特色的青年文明号群体形象,共青团在促进企业安全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和市场拓展中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显现。团组织在企业核心业务拓展中发挥了“突击队”“生力军”的作用。

其次,深度切入促进企业稳定与和谐的关键业务,发挥“稳压器”作用。针对国企改革、减员增效过程中出现的议解除劳动合同人员、特困户、遗属户和贫困家庭等影响企业内部和谐稳定的因素,近年来,胜利共青团急党政领导之所急,办困难群众之所需,开发利用团组织可以整合的一切资源,打造了以“阳光助学”、“阳光热线”、“阳光家教”、“阳光导航”等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品牌,不断加大对油田协议解除劳动合同人员、特困户、遗属户和贫困家庭子女的帮扶力度。通过设立油田青少年阳光发展基金,募集助学资金327万余元,救助油田贫困生2724人次,争取“炎黄人寿”等社会保险机构为油田贫困家庭的青少年和中老年群体赠送人身意外伤害保险2万多份。通过开展“阳光导航创业行动”,培训协议解除劳务合同的职工群体中具有自主创业愿望的人员110名,扶持创业项目27个,培养选树了“中国具创业潜能青年奖”获得者姜卫杰等一批青年创业典型,协调青年创业先锋企业提供就业岗位400多个,与140多名待业子女、协解青工达成用工意向,帮助19名协解人员和协解人员子女实现了再就业。与此同时,油田团委坚持开展以“三下基层”、“四进社区”、“情暖家庭”、“社区大舞台、亲情大联欢”等为主要内容的“青年志愿者行动”,通过便民服务、法制宣传、送医送药、扶贫济困、文艺演出、家庭游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广大社区居民群众“共建和谐油田,共享美好生活”,为油田各项改革措施的顺利推进营造良好环境氛围,团组织在油田深化改革、维护和谐稳定中积极发挥了“稳压器”的作用。

再次,深度切入企业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发挥人才“孵化器”作用。人才是企业发展依靠的及时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障。近年来,胜利共青团紧紧围绕油田“走出去”战略和“人才兴企”战略,瞄准企业国际化经营管理需求,联合组织、劳资、培训、科技、海外工程管理中心等多家部门推进青年人才培养工作,推广青年职业生涯导航活动,扎实开展以青工网上技能拉力赛、青工油水井动态分析比赛、油井工况分析比赛、“十佳青年技术工人”评选等为主要内容的“青工技能月”活动和以青年科技人员创新创效成果大赛、autocad制图大赛、创新素质精英挑战赛等为主要内容的“青年科技周”活动,举办博士后专题报告会、外国语大赛、英语拉力赛、“青年工程师百里油区行”“百人培养计划”等活动,引导和促进油田青年人才健康、快速成长,在油田广大青年中掀起了“崇尚知识创新、岗位学技成才”的热潮,源源不断地为企业培育、输送了大批的青年人才,充分发挥了青年人才“孵化器”的作用。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30余名青年受到国家和省部级表彰,每年都有一大批青年成为油田楷模,让青年“人才高峰”扩展为“人才高原”的宏大计划正在稳步推进,“被孵化”的青年成为人才工程的较大受益者。

,深度切入企业青年文化建设,发挥精神引领作用。胜利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创业、创新、竞争、发展。这是胜利油田开发建设以来几代建设者精神追求的浓缩,是胜利精神的集中体现。为了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胜利文化引领青年,胜利共青团按照“以服务塑造文化,以文化引领青年”的方针,围绕“百年创新,百年胜利”的企业愿景,从核心价值观、行为规范、文化表现形式和传播媒介等四个层面大力加强胜利青年文化建设,以“青春与百年胜利同行”为主题,通过举办油田青工践行“八荣八耻”演讲会、“激扬青春”辩论赛、“青春如歌”青年歌会、“青春有约”青年联谊、“青春同禧”集体婚礼等一系列特色鲜明、影响深远、富有实效的青年文化活动,积极引导胜利青年“珍爱青春、热爱胜利、关爱社会,在快乐与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进一步强化了青年文化对油田青年的有效覆盖、无形渗透、道德制约和精神引领。

3.以作为赢得地位、用作为优化环境,实现团组织与青年和其他社会组织“和谐共生”

“党建带团建,关键看团怎么干”是胜利共青团又一条“普及版”的经典语录。就在许多基层团干部抱怨团组织地位下降、领导不重视、青年不配合、工作没阵地、活动没经费、青年自组织冲击多的时候,胜利共青团却用干事业的态度创造新的业绩,用做学问的态度研究团建理论创新,用开放包容的胸襟接纳和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自组织,用价值实现的成就感享受着与企业、与青年和谐共生、多方共赢的乐趣。

以作为赢得地位,用作为优化环境,用环境造福青年,用服务凝聚人心,是胜利共青团争取党政支持、争取各方认可的基本经验。组织起来为企业发展扎实奉献的实际行动,使胜利共青团成为“党委靠得住、企业离不开、群众信得过”的企业发展“支柱”;服务企业、服务青年有目共睹的“作为”,不仅优化企业团组织的生存环境,同时也优化了青年的发展环境;在良好的环境中用更加贴心的服务为党凝聚体制内外的青年。胜利共青团的探索取得了多方共赢的理想效果。

企业赢得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青年职工队伍,赢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赢得了发展的后劲和更加光明的未来;

共青团组织赢得了发展的机会,赢得了青年的信任和拥戴,更加有效地为党凝聚了青年。比较胜利油田近年来青工队伍和共青团组织变化情况(见表1),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同样面临青工队伍萎缩、企业机构精简、优势资源向生产经营一线倾斜的“企业内环境”,胜利共青团不仅做到了团旗不倒、组织不散、作用不减、地位不降,而且始终保持了团组织推优工作的良好势头,五年推优入党3850人,共青团成为名副其实的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团员青年赢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青年才俊被纳入“百人培养计划”,成为油田发展的后备人才;青年能工巧匠有了比武竞技的舞台,可以凭“硬工夫”实现跨越式发展(晋级、调岗);乐于革新发明的青年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和研究团队,可以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并得到企业的奖掖;协议解除劳动合同的青年得到了连续不断的帮扶,陆续走出人生低谷;遭遇重大困难的青年在及时时间得到了“自己的组织”的关爱,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来自五湖四海的新一代胜利人在远离父母、亲友的油田通过“青春有约”系列活动,找到了自己温馨的生活港湾。

其他青年组织得到了共青团的平等尊重以及合作共赢的广阔天地。团组织与其他青年组织的关系是青年工作中一个敏感而复杂的话题。作为执政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组织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政治优越感”。许多团干部习惯于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和领导者、指导者的姿态对待其他青年组织。事实上,除了受党的委托指导学生会、领导少先队工作之外,共青团与其他青年组织之间并不存在组织隶属关系。在青年权利意识觉醒且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处理与其他青年组织的关系是共青团组织必须面对的新课题。胜利共青团的应对策略是:构建开放包容的“同心聚合集群组织体系”,以服务青年为轴心,形成由共青团、青联(及其所属青年社团)、青年自组织合作联动的青年组织集群。在这个青年组织集群中,共青团凭借自己优势的组织资源、社会动员能力、团干部的人格魅力等居于核心地位;由企业青联所属的各种青年社团、青年中心、青年协会作为外围组织,通过青年喜闻乐见的活动,更广泛地凝聚联系青年;在这些与共青团有内在组织联系的青年社团之外,对许多处于游离状态的青年自组织、网络青年社团等,共青团主要任务不是“收编”或“改组”他们,而是在充分尊重其结社自由的前提下,通过目标一致活动吸引他们,影响他们。比如,网络征文、文艺汇演、爱心奉献、青春有约等,胜利共青团都会通过社会工作部或互联网,向青年自组织发出活动信息,形成自愿联动的合作格局。共青团与青年自组织负责人每年两次的联谊活动,则大大拉近了团组织与其他青年组织的关系,缔结了兄弟姐妹般的青春友谊。有些青年自组织负责人已经自觉跨越了非正式组织和正式组织的界限,成为油田青联组织的重要成员。曾经是协议解除劳动合同的创业青年代表姜卫杰,在当选胜利油田第三届青联副主席时激动地说:“共青团是非常严密和成熟的青年组织,新形势下又呈现出一种开放包容的新气象,我被这种特有的组织文化深深地吸引和感染了。”(郑燕峰:《青年需要什么 团组织提供什么》,《中国青年报》12月6日,第8版)油田的青年歌友会、车友会、胜利爱心网络等许多青年自组织的活动,也已经和共青团的活动交汇融合,实现了合作共赢。这些青年自组织存在,对于胜利共青团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支重要的合作力量,一个可以和谐共生的青年组织集群。

四、“胜利经验”对青年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一切,大到社会制度、小到具体的社会组织,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除了变化之外,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永恒。现代组织理论则认为,任何组织的存在,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即:为什么存在?以何种方式存在?如何证明存在的价值?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如何?这四个问题共同构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维系着组织存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组织瓦解或影响整个社会结构的和谐。因此,与时俱进、顺时应变,是一切青年组织存在与发展的必备条件。胜利共青团在市场经济条件的创新发展,对青年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至少可以提供三点启示。

1.锁定服务对象——给青年组织明确的价值定位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顾客中心”时代。社会需求不仅拉动全球经济发展,也规定着所有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方向。任何社会组织的合理存在,首先必须能够满足社会成员、至少是部分社会成员的某些需要,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经济组织以自己的产品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社会物质需求;执政党和政府组织以自己的方针政策和公共服务满足社会成员对安全、秩序、公共福利的需求;被统称为社会第三部门的各种非政府组织、非赢利组织、社团组织等,则以自己的服务品牌满足特定的社会成员对信仰、参与、归属、关爱与和谐的需求等等。“被服务对象需要”是任何组织存在的基本前提,也是充足理由。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言,“企业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向工人、管理者提供就业的岗位,或者是向股东提供红利,而是为了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医院的存在不是为了向医生和护士提供就业的岗位,而是为了向那些希望经过医院的治疗就能不再重返医院的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彼得·德鲁克:《组织的管理》,王伯言、沈国华译,上海财经

大学出版社8月版,第30页)同理,共青团组织的存在也不是为了给一批希望进入更高领导管理岗位的青年干部提供“过渡的就业岗位”,而是为了更好地开发青年人力资源,实现社会发展目标和广大青年自身利益。“为了谁”的问题实质上是从执政党到青年组织都必须明确回答的及时选择。胜利共青团把企业发展的重点难点作为共青团冲锋陷阵的阵地,把满足青年的合理诉求作为共青团的天职,从根本上锁定了企业团组织的两大服务对象,也给自己找到了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就团论团,要钱、要人、要政策、要时间,许多基层团组织的发展举步维艰,跳出共青团的小圈圈,从企业和青年需求角度定位共青团的价值,胜利共青团路子越走越宽。2.适应系统要求——给青年组织的功能定位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系统和系统之间,始终处于能量转换的过程之中,正是这种能量不断地转换维系了系统本身的生存。对于囊括了所有社会组织的“社会系统”而言,企业追求效益较大化的内在冲动必然导致“创造需要”的能量输出和满足需要的产品输出,政府部门兼顾公平与效益、追求社会福利较大化的职责所系,必然导致各种宏观调控手段作为社会能量输出,并影响企业行为,刺激或抑制消费;第三部门、普通大众对社会公正与和谐的追求作为一种制约性能量,也会对企业和政府行为产生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正是取决于上述各要素间的耦合。社会对三大部门的需要是的,但是对其中某一个组织的需要则是相对的。政府可以换届轮替,企业可以各领风骚三五年。同样的道理,社会和企业需要青年,青年需要组织,但他们都不需要没有组织、引导、服务、代表能力的青年组织,不需要仅仅作为符号存在的青年组织。因此,青年组织必须能够承担某种特定的、不可替代的社会职能,并且与其他组织有相对明确的“责任边界”。青年组织如果自身定位不清晰,与其他社会组织有太多的职能交叉,则可能迷失自我、被边缘化或被其他组织所替代,在社会网络中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胜利共青团根据企业发展阶段论确定的具体目标和职能,既实现了与企业内部其他组织机构功能的耦合,又凸显了团组织的独特功能,证明了自己在履行根本职责——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发挥助手后备军作用,实现共青团政治职能;发挥国家政权的支柱作用,协管青年事务,实现共青团社会职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代表维护青年权益,实现共青团群团职能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3.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给青年组织成长提供制度保障

有了明确的职能定位,还需要相应的工作机制保障履行职能的成效,否则,组织的功能还会大打折扣。比如,执政党必须有一整套保障自己纲领路线得到贯彻,纪律得到遵守、任务得以完成的制度;政府必须有保障庞大的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行政法规;经济组织必须有保障自己的产品拥有市场竞争力的章法制度;青年组织同样需要保障自身功能实现的内部规范。共青团的岗位对于团干部是短暂的职业过渡,但轰动一时的“短期行为”不可能使共青团的事业“巩固地向前发展”。胜利共青团围绕服务企业、服务青年、组织自身成长进行的机制建设,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坚实基础的。

服务企业发展,胜利共青团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品牌活动以制度化的方式凝固为“常规任务”,进行科学的目标管理。比如,“青工技术拉力赛”由共青团活动转化为企业行为,拉力赛成绩纳入青工升职晋级考核指标,共青团“百人培养计划”与企业人才选拔机制正式接轨,“五小发明竞赛”、“创新创效活动”、“青年科技示范园”直接纳入企业基层工作考核指标等,都从制度层面保障了共青团品牌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服务青年成长,胜利共青团以一校、两中心(胜利拓展训练学校、胜利青年职业指导中心以及胜利青年文化研究发展中心)为阵地,以青年人才培养计划,青年人才开发基金为保障,把服务青年的事业搞得风生水起,大大提升了共青团的凝聚力。服务青年弱势群体有温暖人心的“阳光工程”;服务青年恋爱婚姻,有“青春有约”系列服务品牌;服务青年岗位成才,有保障青年脱颖而出的系列竞技活动、帮助青年突破论资排辈限制的后备人才“百人培养计划”等,并形成了良性循环、滚动发展的活动机制。

团组织的自身建设,在“大团建”理念指导下形成了平等尊重、开放包容的工作机制和“同心聚合青年组织集群”,不仅没有削弱共青团组织对青年的影响力,反而促成了其他青年组织对共青团“众星拱月”的态势,扩大了共青团组织、共青团活动对青年的有效覆盖,实现了团组织与其他青年组织的和谐共生,使共青团成为名副其实“核心青年组织”。

4.与时俱进的品格,是青年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内部动力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除了发展变化本身,没有“永恒”。人类文明创造的一切,大到社会制度、小到青年组织,同样经历着符合自身规律的发展变迁。中国共青团历史上的两次更名、1935年的改造,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作主体、工作思路、工作内容、工作方式、自身建设的不断改革,以及取得的成效、面临的新的挑战,都一次又一次证明了:只有与时俱进、与发展的时代、前进中的青年保持同步,青年组织才能真正担负起组织、引导、服务和维护青年权益的使命,让青年感觉到“组织的价值”,使青年组织保持“不老的青春”。

改革开放时代大潮汹涌澎湃,青年组织正在经历大浪淘沙。在成长与消亡之间,所有的青年组织面临同样的战略选择。胜利共青团的经验,可以为勇于探索者鉴。

可持续发展论文:某区可持续发展浅析[论文]

摘要:本文以市__区为例,系统阐述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因素和面临的困难,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部署,即建立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协调机制、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和软环境建设的力度、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和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为党委、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依据。[区情介绍]:

__区:系市南部中心城区,面积102平方公里,辖九街一镇,人口39万。前身是市的工业老区,全市绝大部分大、中型企业都集中于此,旺盛时期多达家,年产值超过亿元,利润达亿元。97年市实行区划调整,__区大部分面积调整出去,工业规模急剧减缩。加之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成立和发展,__区仅有的部分企业迁的迁\停的停,仅剩下一部分已经风光不再,

一、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十年时间内,随着人口的快速增加,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得的物质财富不断增加,促进了各地区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与此同时,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主要表现为全球性的人口膨胀,资源过渡开采而导致资源短缺,环境质量恶化和生态危机加重,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动荡起伏,以及失业、住房和交通拥挤、治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普遍困扰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引起人们的忧虑和不安。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联合国第42届大会上首次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作出了较为科学的界定。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及时次将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为全世界迎接下世纪的挑战作了必要的准备。

我国在总结建国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借鉴世界环境与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把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并把它与我国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密切结合起来。白皮书中提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并提出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等重大战略,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从非持续发展走向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它将引导我国经济社会走上一个新的更广阔的发展境界。

建国以来,作为市中心城区的__区的发展基本上是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导致能源和原材料的过量消耗,产品成本高,经济效益差,且环境污染严重。不仅付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代价,造成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而且给后代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这就决定了__区今后不能采用只注重数量增长、忽视质量提高的传统发展模式,必须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作指导,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相协调发展的高度制订__区的发展战略,在确保经济获得稳步发展的同时,谋求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素质不断提高,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并趋向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和谐、高效、优化、有序发展。

二、__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因素和面临的困难

(一)、有利因素

1区政府已将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

在《市__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__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正在制订的《市__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将可持续发展作为__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彻底摒弃了长期以来只追求速度而不注重效益的外延式、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将__区经济社会发展引上正确健康的轨道打下了重要基础。《市__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__年远景目标纲要》一经提出,立即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它不但顺应了中央关于两个转变的战略方针,也将被广大群众所接受而逐步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公众、团体和其他组织对可持续发展的认同、支持和参与程度,将决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进程,也将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所有领域。__区历年来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实践表明,公众、团体是积极支持和参与的,如__区人口增长率的迅速下降,绿化面积的提高,城市环境的改善,妇女地位的提高等等。有理由相信,有了区级政府对发展模式的正确选择,有了广大民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__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将不断增强和完善。

2.具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世界各国的知名企业、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资源都表现出了蜂涌而至的势头,香港、澳门回归无疑会更加增强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加入WTO的努力更加快了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说明中国正在获得一个罕见的发展机遇。市作为中部地区内陆的省会,发挥着承东启西、联结华中华东(长江经济带)和华南(珠江三角洲)等方面的独特优势,目前市委市政府正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加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__区市省会的南大门,同样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尤其,市委市政府明确__区为是市城市建设两个重点中的重点,再加上湖南省政府举址南迁__区,将更加加快该地区的发展建设速度和质量,也注定__区必须更加注重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和谐,而实施可持续发展是好的也是的选择。

3\已具备向可持续发展较高阶段转化的能力。

近年来,__区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预计“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13.4,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成为省会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在20__年全市8项经济指标排名__区4项指标及时,其中引进内外资连续两年全省103个区县(市)排名及时,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已成为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的共识。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先后背评位国家科技工作先进城区\国家计生工作品质服务城区\部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城区\部级生态示范区\全省再就业工作先进城区等一系列荣誉,社会保障制度正不断完善, 环境保护加强,各项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人民生活质量已有显著改善,至20__年,人均GDP达到元。各方面情况表明,__区已具备实施较高水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科技、经济实力。

(二)面临的主要困难

1.较大的人口和就业压力

一个健康的经济通常表现为充分的就业、稳定的物价和持续的增长,可见就业作为经济运行的信号的重要性。__区人口自然增长率经过多年努力已降至较低水平。20__年全区计生率稳定再99.5以上,出生率保持在7.99‰。但因人口基数大,目前__区长住人口达39万。特别是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就业压力聚然增大。一方面企业经济效益普遍滑坡,下岗、待岗人员增加,可能提供的新就业岗位减少,另一方面,__区每年大于1万人的新增劳动力的供给没有消化,就业形势颇为严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是大幅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较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索取。因此,对难于控制其对环境破坏、资源低效使用的企业实行关、停是不可避免的。而在较大的就业压力下,实施可持续发展与反失业措施的冲突将影响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信心。

人口素质方面,情况也不容乐观。1998年市就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统计,发现专业技术人员仅占总人口的3.77,与发达国家(多在两位数以上)相比有较大距离,尤其是是湖南省专业技术人员较集中的地区时,而__区作为省会高等教育机构集中的地区,教育的劳动生产率相当低,1998年大学教师与学生之比为1:7.9,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4)。虽然近年来__区在就学\教育\培训等方面做出了很达努力,也取得了不斐的成效,但在提高人口素质方面,任务还是很艰巨。

2.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仍然较低

1998年市GDP产值构成中,及时、二、三产业比为::。产业结构虽有较大程度的优化,但仍不尽合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仍未摆脱粗放型增长方式。经济进步与资金、资源、环境的矛盾仍相当突出。在参与国际竞争方面,市的竞争能力有相对减弱的趋势,1998年比1997年进出口总额增加了5.3,但出口额却减少了8.5。在基础设施方面,“水、电、路、房”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有的已成为制约经济进步的“瓶颈”,电力供应的短缺和公路设施的不完善严重影响市经济能力的发挥。由于粗放型增长方式,资源利用率较低,“三废”排放量大,环保执法力度不够和地方保护主义等原因,市不少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对环境污染有日益严重的趋势。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部署

1.建立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协调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一般多从微观经济角度考察自身的经济效率或者说自身的经济性,而对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环境要素考虑不足,常常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或者叫市场外部的不经济性,尤其是在经济运行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的时候。正是因为市场外部因素的公共物品特性,它们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价值必须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所涉及的许多内容如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贫困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险问题等等都是市场外的问题,需要政府的参与才能解决。

在经济建设中,兼顾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但在实际工作中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缺乏协调和沟通,导致资金、资源利用效率大大降低甚至长期没有产出的事例屡见不鲜,也使得三个效益的兼顾更加困难。我们认为要实现三个效益的同步增长,必须由政府牵头建立一个整体平衡协调的决策体系,对照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从全局高度把握经济运行的整体质量、力求经济、城乡、环境同步协调发展。

建议成立一个可持续发展专门研究机构,确保对__区经济、社会、环境的长期跟踪研究。根据中央及省政府的有关精神,确定__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与战略、产业政策、经济结构优化措施,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主要目标和有关指标的设置、投资计划的安排、科技投资与攻关计划、生态环境整治与发展计划等等,同时利用经济杠杆制定有关政策、协调、预测、监测经济运行,该机构的研究成果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它的成果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即作为市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2.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和软环境建设的力度

科学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之一,可持续发展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对科学技术的要求。科技进步可以有效地为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和手段,促进可持续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加深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开拓新的可利用的自然资源领域,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率,提供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从而为缓解人口与经济增长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扩大环境容量、扩大生存空间和提高生存质量,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科技兴区”是__区政府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措施之一,也是改变传统发展方式后的一种必然选择。长期以来,与国内其他地区一样,__区主要依靠资金、资源的大量低水平投入来推动经济进步,其结果是有限的资金、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今天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现实问题迫使我们必须放弃不可持续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尽快完成工业化进程。然而 ,__区虽然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城区荣誉,但对科技的投入很不理想,据统计:1998年__区对科技事业及科技三项的投入为预算内财政支出的1.47,相当于当年GDP的0.1%,远低于一般发达国家此项投入占GDP2%左右的水平,而且,发达国家科技投入来源一般是政府和企业各占50%。__区企业由于经济效益滑坡和软环境等原因,缺乏加大科技投入的动力和能力,这样看来,__区政府在科技投入方面的超常规增加尤为重要,与沿海其他地区相比,__区在科技投入方面已呈落后趋势。

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的内在动力来自于对效益的追求,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保护企业创新成果的法制环境,企业科技投入的回报没有保障,则这种积极性很快就会消失。因此,我们认为对政府而言,除了加大对科技的资金投入以外,还必须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科技进步的具有内在发展动力的机制和外部软环境,真正解决科技发展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诸如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科研主体与生产企业的联合和利益分配,科技成果及专利的保护,鼓励各种资源、资金向科技创新机构流动,为科技服务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和规范,科研机构自身的改革和避免重复建设问题等等。

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高技术”一词,尽管现在还没有公认的定义,但对它的认识已基本一致。高技术已经成为解决许多重大问题和重要手段,高技术产业群的成长也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提高劳动力素质,国家提出的“到20__年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和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重均提高到15%左右”的奋斗目标,市还远未达到,1998年前项指标为6.9。

作为湖南省少数几个经济科技实力较强的地区之一,市必须注意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应该说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跟踪知识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在继续完成工业化的同时,积极发展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只有这样,才能时刻正确把握经济进步的方向,不至于被发达国家甩得太远。市已有十余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史,在全国来看,其效益和发展速度处于中游水平。高新技术产业更需要从的、历史的高度认识它发展的紧迫性、必要性,确保其软、硬环境建设。

3.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经过多年努力,市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已取得了较大成绩,缓解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但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仍然任重道远,必须制定与经济发展、资源承载力和人口自身发展规律相协调的适度人口目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数量问题的不断解决,人口问题正朝着多元化方向转化,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解决市人口问题,不仅要考虑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且要考虑代际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即代际间的公平问题。在提高人口素质方面,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要把优先发展基础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同时加强国际间人才培训和交流,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要大力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提倡科学精神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推动社会进步。要充分借助大众传媒,广泛宣传,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4.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式粗放型向内涵式集约型转变是未来一段时期市经济工作的指导方针,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步骤。通过调整工业布局和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强制淘汰一批污染严重、高物耗、高能耗的设备和工艺,用政策措施和经济手段鼓励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开发环境无害化的清洁生产技术,开展可持续发展城市及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研究与建设,并逐步加以推广,在农村大力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在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面,除了坚决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外,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建立一些地方性法规。由于能源缺乏,市要把降低能耗放在一个重要位置,积极开发和推行新能源及节能技术,加强农村沼气使用技术的推广工作。

在保护自然资源方面,坚持资源保护与开发并举的方针,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活动中,把节地、节水、节能、节粮放在一个重要地位,千方百计减少资源的占有与消耗。保障农业用地和耕地总量的相对稳定,努力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提高防灾救灾能力,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可持续发展论文:可持续发展下房地产经济论文

一、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

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房地产经济的暴利性成为了人们关注与争论的焦点。尤其是近几年,学术界、媒体、人民群众都对此进行了批评与赞扬,各种言论争论不休。在此,我们不否认房地产为国民经济提高所做出的贡献,房地产经济的迅速崛起,不但满足的人民群众的住房需求,还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2]。但在发展地过程中,房地产业不仅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还应为后展开辟道路。房地产开发不是单纯的把土地变成房子,应对环境、资源、金融等问题进行多方位进行考虑。房地产经济发展应根据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口发展之需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的,不是盲目开发,乱修乱建。过度的开发必然导致房地产经济衰退,进而制约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因此研究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其他相关产业提供发展的空间与平台

如:家具行业、装修行业、中介行业、保险业以及其他服务业,同时还解决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为上述行业开辟发展空间,解决剩余劳动力为维护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

(二)房地产行业是我国的龙头产业之一,在拉动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功不可没

据统计,现阶段,我国每投入1元房地产资金,需要7-22元相关产业支持。住宅每销售1元,可带动13-15元的相关商品销售。因而,我国住宅建设每上涨1个百分点,可推动国民经济1个百分点的生产总值上涨。所以,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推动着国民经济的提高。

二、房地经济发展存在的矛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房地产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也面临新问题与挑战。现阶段,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突出的矛盾:

(一)房地产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供需矛盾

房地产在开发的过程中,对土地掠夺性的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城市可利用资源已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而偏远地区又没有开发利用价值。因而,合理的运用节能技术、有规划的开发、加强管理以及节约资源,形成良性的循环是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房地产经济发展与文化资源保护矛盾

为满足住房需求,大面积的折迁,使许多具有文化特色,具有历史意义,保护价值的建筑也逃不掉拆迁的命运。特色城市的建设,发展特色文化是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然而房地产经济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我国的城市文化正在慢慢消失,出现千城一景的尴尬局面。

(三)房地产经济发展的供需矛盾

房地产在开发的过程中,没有对市场需求量作充分的调查,盲目的发展与当地需求严重脱轨。接二连三的鬼城出现,就是房地产盲目开发的结果。大量空置房的出现,增加房地产的资金压力,导致许多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面临破产。另一方面,某些不良企业在追求高利润的过程中以次冲好,房屋质量问题频出,造成销售困难,加大房屋空置量同时,激化了供需矛盾。

(四)房地产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

在房地产开发的过程中,在利益的趋使下,高密度的建筑使绿化面积越来越小,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大量的环境问题出现,如空气质量问题、气候问题、珍稀物种保护问题等,进而导致城市生活紧张、压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困扰。

三、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我国房地经济迎来新的转型时期,开始行业洗牌,通过优胜劣汰的洗礼之后,存活下来的企业实力更强。随着国家对房地主经济发展规划,房地产发展正向规范化、合理化、理性化以及国际化方向发展。形成了房地产市场公平公正、合理有序的竞争环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房地产经济也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推动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杜绝资源浪费,促进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加强土地资源永续利用价值开发,是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在房地产开发的过程中,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严格执行人均居住用地,降低容积率。由于我国土地资源没有价格底线,出现资源低价或无价,产品高价的现象。使资源再生产缺乏积极性,在刺激消费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浪费。因而,房地产要加快从粗放型开发向集约型开发的转变,对土地资源实行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同时对住宅用地加大使用率的监管力度,打击哄抬地价、炒地皮的情况出现。根据城市规划之需要,对新纳入的住宅用地进行合理的配置,把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

(二)保护生态环境,是推动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房地产经济发展要与环境发展,人口发展以及资源合理利用有效结合。生态环境的保护可将房屋价值体现到。房地产经济的生态价值是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因而,在房地开发的过程中,对环境价值进行核算,在开发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使房屋融入生态环境之中,而不是将环境成为房屋的点缀,追求原生态的生活方式,是当代人的住房选择的主要方向。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三)加强房地金融体系构建,保障房地产行业的良性循环,促进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

抑制房地产经济发展又一关键性因素就是金融信贷。在发展面临流动资金困难、资金来源没有保障、期限错配等问题,要实现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构建房地产金融体系,发展专属的房地产金融的二级市场,

把抵押贷款进行证券化,把一、二级级市场有效结合,形成一个大循环体系,打通资产市场与房地产市场的联系,解决房地产发展的资金来源问题。 (四)增强市场调控与监督力度,是市场功能的有力保障

任何一项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高效、公平的竞争环境是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首先,政府应将建立保障房地产经济持续发展的制度作为工作重点,减少政府部门对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抑制作用,杜绝暗箱操作行为,根除腐败行为,减少中间环节,取缔不合理收费等行为。其次,建立健全房地产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法律法规的实施细则,尽量避免法律漏洞,建立完整的执法体系,打造公平、透明的房地产市场环境,根据市场法则优胜劣汰。同步提高房地产企业综合能力与素质,把房地产开发项目与资源、人口、市场需要以及生态环境相协调,减少房地产开发的投机行为和短期行为。

四、结束语

总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今天,我国房地产经济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房地产市场仍处于不断转型之中,房地产市场将继续不断整合。这需要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从经济政策上进行支持。同时房地产企业加强自身综合实力建设,克服因难,在实现我国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引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论文:邮政可持续发展论文

邮政可持续发展论文

过去的一年,中国邮政已经成功地迈出了步入良性循环的及时步,今年是国家取消对邮政补贴的及时年,而对邮政普遍服务的补偿机制尚未落实,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将如何促进邮政的可持续发展?影响邮政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很多,但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计划经济形成的封闭保守和依赖保护观念,二是缺乏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管理素质和有效举措。本文将通过对危机感和职业化两个相关问题的阐述,为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借鉴。

一、危机意识是可持续发展的永恒动力

中国有句古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代人讲“没有危机是较大的危机”,都是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企业即人,只有居安思危,才能遇险不惊,应变自如;否则就会束手无策,最终难逃被淘汰命运。深圳华为公司正逢鼎盛时期,公司总裁却要员工警惕“华为的冬天”,说:“十年来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没有自豪感、荣誉感,而是危机感,也许这样才存活了十年”。无独有偶,一些经营有方、功载史册的大公司经理,如海尔张瑞敏“如履薄冰”的心情,联想柳传志“不能打盹”的机制,无一不是在用危机感激励员工。

毋庸讳言,中国邮政正面临着一系列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生存危机。

一是认识危机。这些年的发展成果和进步,有邮政自己的努力和贡献,但首先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是市场需求增长拉动的结果。也就是说我们的发展进步,还是外延扩大为主,而内涵提高不足。我们只要在经营管理基础工作、经济核算、经营运行效率和成本以及服务水平、质量等方面认真反思一下,就可以看出我们的内在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究竟有哪些,还有多少差距。不能客观公正地估价成果与问题,就很难确立坚定的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信心。

二是市场竞争危机。竞争就在身边,它毫无情面地按照市场游戏规则,公平、公开评价和选择产品与企业,优胜劣汰。然而,计划经济所形成的依赖思想和官商作风,仍在影响着我们邮政职工的经营观念和行为,比如面对激烈竞争与经营困境,总是埋怨客观环境不利等。邮政因承担普遍服务和某些义务而亏损,争取国家补贴无可厚非,但不能停留在依赖保护上。邮政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设施,虽有广阔市场前景,又有遍布全国城乡、至今仍的实物传递网络优势及信息、资金和物资三网合一发展电子商务的有利条件,但若缺乏竞争观念和危机意识,就会给竞争对手留下机会,一个由运输行业在大城市组建并很快沟通全国城乡的实物配送网络将会站立在邮政面前。诚然,“邮政永远存在”没错,但这里的“邮政”是指“产业”,是指国家经济必须的基础设施之一,也就是说市场需求必将永远存在,并非指某一经营实体。这一产业的未来究竟由谁来经营,经营权和市场占有将通过市场竞争公平、公开选择。

三是人才危机。这是关键性的危机,面对加入WTO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人才危机在我国有普遍性,邮政则更显窘迫。人的素质决定企业精>!文化底蕴,也决定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作为一个团队的群体意识和行为所形成的价值理念,它是由企业信誉、功能、地位、作用及其内在素质决定的企业灵魂。危机意识也是其构成内容之一。企业有了这个灵魂作支柱,在碰到风险和灾难时,就能以巨大的抗争能力闯过难关。现在我们常讲的要与企业同生死共命运,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为员工的理念和行为?具体到企业经营困难和亏损时,为了使企业渡过难关,要大家减少收入,我们的领导和职工能愉快地接受吗?

人才决定企业命运。日本松下公司运用“冰船理念”激励员工,在公司内到处张贴内容为一艘大船即将撞上冰山的招贴画,上写“能挽救这条船的惟有你”;美国波音公司则用“情景学习法”培训员工,放一盘录像内容为一家电视台正在播出波音公司倒闭的新闻,画面上一批批垂头丧气的波音员工正在走出公司大门。他们就是通过这些尚未发生的危机来激起员工的危机意识。而我们的教育培训,却常常因“没时间、缺资金”而放弃,有时搞一下也多是为应付考核评估,真正为提高员工素质、确立危机意识的人才培育实在太少了。

四是改革创新危机。人的一生有各种坎坷,企业发展之路同样不平坦。出点差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错误”和有了错误不愿承认,缺乏自我批判意识。能主动认错和找差距,并能欢迎别人挑毛病,是有能力和信心的表现。作为企业领导要认识反对意见的价值,因为“反对意见”往往是不同角度、不同思维方式的结果,也是做出正确决策的重要资源。

时至今日,多数企业还是对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一味宣扬,而敢于主动揭短亮丑者实在太少,这是对客户缺乏忠诚,对自己缺乏信心的表现。这种主观唯心的态度也是一种危机。企业若缺乏自我批判意识,就不会有创新能力,又何谈持续发展呢?

二、职业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

培养职业化人才不仅是解决人才危机的有效对策,也是实施邮政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定性因素。所谓职业化,就是要做“内行”。这是企业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要求,更是社会进步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实施两个根本转变的战略举措。由技术经济到知识经济时代,职业化的标准和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对企业和公司负有管理职责的领导,他们已不再是20世纪初期象征权力和地位的老板,也不应是20世纪中期只对公司和员工负责的经理,而应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并能运用知识和智慧为企业及客户创造价值、善于激励员工积极性的经营管理专门人才。

当然,职业化的内涵很丰富,本文将仅针对与邮政经营发展现状有关的几个问题作如下分析。

一是职业化的关键是建立健全管理基础工作。这一问题看似旧话重提,但却是实实在在的需要。如在邮政经营活动中所表现的宣传推销多、市场调查少,价格竞争多、服务对策少 ,单打独斗多、集体策划少,公关人手多、管理能人少,指标任务多、培养提高少,以及一贯的重揽收轻投递等都是观念不适应和管理基础工作粗放的结果。

在当今社会,人们创造财富和经济发展的模式已发生了根本变化,由资本起决定作用到“知识雇佣资本”起支配作用,但知识只有通过和管理相结合才能产生成果。管理已经成为一切组织的基本功能,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基础。加强管理基础工作,就是要从本行业的属性、特征和经济运行规律出发,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网络结构和作业流程;为每一机构、环节、工种确定明确的职责、功能和行为规则;组织实施员工培训和作业运行,对作业过程和服务质量制定标准要求并进行严格的考核评价等。

二是职业化必须做到知己知彼。知己,就是要了解邮政;知彼,就是要了解客户。

难道邮政员工还不了解邮政吗?从一些考查中可知,邮政员工对邮政的了解多是感性认识和表面化的,而对邮政产业及产品的属性、特征和经济运行规律以及邮政市场与市场营销等方面深层次的认识,与职业化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如对“邮政业务”这一名称,邮政员工尽人皆知,但对“邮政业务”就是“邮政服务”,就是“邮政产品”这一概念缺乏认识,因而要想真正提高邮政服务质量就缺乏思想基础。邮政服务作为一种特殊产品,也是商品,除只有一切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基本属性外,还有其他特殊属性与特征:如非物质属性,是无形服务,无直观性;市场交易时不涉及产权转移,而是一种服务保障;服务方式和程度多样化、多变化又不易计量,所以要讲求信誉,并采取多样化市场营销宣传方式;服务产品是一次性消费、客户有多次反复使用可能,一定要坚持以品质服务留住客户;服务产品不能积压延误,否则就会失去实际使用价值,对时限要求高,要迅速方便。此外,邮政服务性产品还具有两重属性和公用性,其结构分类和效益也具有特别属性与特征。作为邮政员工,若不了解邮政服务性产品的属性与特征,缺乏完整的邮政产品观念,也不了解产品决定企业的生命和前途,又怎么能热爱它并愿为其奉献一切呢?

了解客户当然更重要,因为客户是市场主导者。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变化、坚持“客户及时”,由尽力到尽心,投其所好,提供满足,是决定邮政经营发展和前途命运的关键。所以,必须把重视产品和竞争对手的目光转到重视市场客户上来。

三是职业化还须抓好教育培训以提高员工素质,这是实施职业化的根本举措,也是加强管理基础工作的主要内容。

三、可持续发展应坚持的基本战略方针

除了危机感与职业化外,可持续发展应坚持的基本战略方针还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战略方针。对企业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来说,以人为本应体现在对内对外两个方面。对内,就是要认识员工的价值,尊重其人格,重视其尊严,并能为其工作、生活创造和谐宽松的环境条件,从而激励员工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甘愿为企业奉献其聪明、才智、时间和精力;对外,就是要尊重客户的人格和尊严,除为其提供品质、高效、低成本、高增值的产品和服务外,还应站在客户立场上,从客户利益出发,为其创造价值并了解其需求和变化,应把每一次营销服务都当成一次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信任,让客户享受一次做人的尊严,得到一次真正的满足。

不能把职工当成简单推销工具,下任务让其去挤占市场,而应通过制定企业营销战略,认真进行市场调查预测,让员工知道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从而提高其发现市场和创造市场的主动能力,以促进业务的稳定增长。同样,也不能把客户只当成销售对象,一味推销以致引起反感,而应让其感到真正是为他们的利益着想。

其次,要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和作风。一是要认真办事,因为认真的作风往往比方法本身更重要,“认真是管理成功的点金术”;二是不能做假,老老实实做人做事,因为做假既害人,也害己;三是保障要兑现,说到做到、讲究信用。求真务实的实质就是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要人为炒作,更不要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而要认真探索并坚持按邮政本身内在规律办事,就能使之步入良性循环并持续稳定发展。

第三是要改善思维方式、实行开放联合经营方针。

可持续发展论文:论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中学地理教育论文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这些文件体现了人类面对世界性严重的环境问题所求得的共识:人类社会不能超越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和自然资源的可更新能力而发展,也不能消极悲观停滞发展,而是要在防治环境问题的同时,求得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只有这样,人类才能走向可持续发展。所谓可持续发展,目前公认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1994年,我国政府依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制定的世界统一行动蓝图《21世纪议程》,率先制定并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对我国在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相关领域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任务作出了总体部署。

《中国21世纪议程》(以下简称“议程”)对我国经济、法治、教育、科技、人口、资源等众多领域提出了新的发展模式。《议程》几乎每一章都要涉及地理学科各部门的知识信息。尤其在第九章中,《议程》把教育的重要性上升到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高度,还特别强调了中学地理课程要在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方面发挥作用。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强化环境意识和公众参与意识,使地理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居重要地位。

目前,从世界范围内存在着严重的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被破坏等问题来看,人类对自身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认识仍很缺乏。长期以来,人类只顾为自身的生存和局部的、近期的利益而向环境索取,而导致环境的恶化。这是人类的环境意识淡薄的表现。

我国是世界及时人口大国,也是一个生产和消费数量庞大的国家,要使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走向协调、持久的发展道路,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首要的任务是对全体公民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让全体公民都能理解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自觉变革或支持变革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参与环境保护。全体公民环境意识的强化,将成为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走向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所在。

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全体学生——这支未来持续发展参与者大军进行环境意识教育。中学地理教育对促进公众有效参与可持续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是中学地理学科相对于基础教育其他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它使学生具有21世纪建设人才参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环境意识、地理素养和地理能力。1992年8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27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通过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呼吁各国重视地理教育,并对地理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策略等作出统一的、规范化要求,其意义就在于此。为此我们建议,中学地理教育应受到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的重视,使其在本世纪末到21世纪这一历史转折时期有效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为未来人才的素质建设作出贡献。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要把握住发展机遇,明确教学改革方向和任务,面向21世纪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需要,调整和改善地理教育的功能。

二、中学地理教育要适应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一)明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中学地理教育要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培养跨世纪的合格公民和建设人才,即培养《中国21世纪议程》的参与者。这就需要我们从适应参与《议程》诸项任务的角度,重新审视和修定地理学科的德育和智育目标。同时,还要依据《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对地理教育的统一要求,使我国中学地理教育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世界接轨。

1.德育目标

德育的任务在于发展与完善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目的是使人的个体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相适应,并最终促进社会发展。地理学科的德育目标要面向21世纪,就要使学生树立新观念、新道德、新价值、新态度和新行动,以此做为理解、支持、参与国家和地方可持续发展规划和行动的思想基础和自觉意识。这些新的德育内容主要有:

(1)树立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要使学生对周围环境质量及人地关系引起兴趣和关注,正确判断和评价人地关系现状和趋势,并能自觉调控自身行为使之适应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树立环境伦理道德观,学会识辨人类生产和消费方式中的美或丑的行为并自觉给以正确导向。以身作则,倡导绿色文明行为。

(2)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使学生懂得环境作为资源是有价值的。其价值的含义:一是指环境对人类这一主体在物质、精神、文化、情感、美学、经济诸方面的满足程度,另一方面是指为使环境价值得以保持和提高,必须对环境有一定的经济投入,使环境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另外,环境是具有所有权的。为此,应用法律、政策、经济手段对破坏环境的行为予以管理和制裁。

(3)树立新的经济发展观。要让学生懂得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认识经济发展不能再以牺牲环境、毁灭资源为代价。要在不降低环境质量、不破坏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不减少未来收入的基础上创造经济利益。落后国家和地区要摆脱贫困,应走发展清洁生产、生态经济的致富之路。

(4)树立新的全球观。要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要加强全球合作,建立一系列新的、公正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全球伙伴联系。要认识当代人对自身生产和消费的合理制约和正确导向是对后代人的一种负责和公平,以实现子孙后代的持续发展。

(5)增强自觉参与意识。要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全社会的发展战略。它几乎涉及所有的学科领域和产业部门,必须依靠全体公民、社会团体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公众、团体参与的方式和程度将决定持续发展的进程。要使学生增加自觉参与的意识。

2.智育目标

按照

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般观点,智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人的一般认识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新的智育观认为:智育是培养个体后天的习得能力。认为智力是由结构化的陈述性知识,经练习达到熟练的技能和在遇到新问题时适当应用认知策略的能力三种成分构成的。在这里我们不去细究智育的概念,只想明确中学地理教育的智育目标面对21世纪需要完成哪些任务,尤其要明确为使学生成人后有效参与《中国21世纪议程》,在智育方面有哪些重要任务。 智育的任务是由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能力三部分组成的。这三部分任务的完成过程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有穿插、有依赖,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统一的认识过程。

在学习地理知识方面,依据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不增加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原则,中学地理教育要求学生重点学习对德育和智育有价值的地理知识。如与人类活动联系密切的地球表层知识和《中国21世纪议程》中的重要的地理信息。这些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解决人地关系矛盾问题的能力和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强化环境意识。在地理技能训练方面,不仅要训练学生在课堂利用文字、数字、图表和地图等地理信息资料获得知识或表达知识的技能,还要训练学生直接从社会、自然的实践大课堂中获得地理知识信息并表述它们的能力。如测量、统计、调查、绘制等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地理技能。

在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和把所学知识、技能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地理应用能力。这两种能力都是21世纪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一是学会学习,成人后继续完成终身教育;二是学会应用,就国家或地方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发表见解、提出方案,有效参与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

1.增加新的地理观念和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为适应参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在地理教学内容中增加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地理观念以及新的生产观、消费观、发展观、价值观等的教育内容。这些新的地理观念和信息,可参考《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和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以及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等文件。这些内容的增补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行为习惯。

2.减轻知识学习的负担,加强地理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观认为,能力培养是基础教育阶段及时位的任务。因为接受知识是一个终身过程。随着知识的高速增长,使学生具备各种学习过程所需要的能力,比获得知识更有价值和意义。所以,中学地理教育也应把地理能力的培养视为中心任务。地理能力是顺利完成地理活动,即地理认识活动和地理实践活动所必需的能力总和。培养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地理能力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地理自学能力,包括地理阅读、地理图解、地理信息分析、处理及地理思维能力等;二是地理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地理调查、地理评价、地理判断和地理预测等。能力培养与单纯传授知识不同,它必须在学习过程中经过有意识的训练,使地理技能和地理知识加以综合利用才能完成。所以为加强能力培养,需要在教学内容中做如下调整:

(1)适当压缩一般描述性知识,对必要的地理感性知识可用录像教材的形式表现,或编入补充教材等作为选学内容。必修内容要加强理性知识,表现形式要图文并茂,多运用数学、统计图表,使地理信息定量化、科学化。这样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和智力开发。

(2)教学内容多引进国内外社会生产和区域发展建设的实例,供学生分析、评价和判断。同时扩大实用性强的地理知识的比例。强化学生的地理应用意识和参与意识,培养应用能力。

(3)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对重要的地理原理和知识加强理解和运用。

3.系统地理要强化人地关系,突出学科的应用性特色。

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改革必须走出为学知识而学知识的误区,同时也要避免在知识上面面俱到。在人地关系的教育上应改变重说教、轻能力的现状。避免只是从消极方面对人类活动加以限制,而要从积极的角度指出人与自然持续发展的方向。

为此,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要体现两条原则:一是强化人地关系,使学生懂得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预测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以正确地调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消费的活动方式,二是突出地理应用的特色,使学生明确所学各类地理系统及要素性质,物能的流动和转化,演变和发展规律的意义,并掌握利用、改造和保护各类地理系统的基本方法及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方式和途径。例如,学习气温的水平分布,要使学生理解气温水平分布与人类生产方式的关系和农业布局的联系,知道主要农作物适宜分布的温度范围。再如学习地质构造,要使学生懂得不同的地质构造与矿产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对人类工程建设的影响,明确在工程建设选址时应如何考虑地质构造等因素。又如,水电站的建设,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利用和影响的重要方式。应使学生懂得大型水电站的建设对生态平衡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应如何认识和评价等。

4.区域地理要突出区域发展条件、问题和区域发展方向、策略两个方面参与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地域为依托。区域地理研究的意义就是在具体的地域范围内,对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考虑,协调解决。区域地理的教育目的不能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地理名词和地理分布,了解区域地理现状,而是要让学生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区域地理问题。所以区域地理教学内容能更深刻地揭示人地关系,为地理应用提供广阔的领域。为此,区域地理要摆脱那种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单摆浮搁的结构,从区域条件、问题,区域发展方向、策略这一新的视角重建教学内容结构模式,培养学生成人后参加地区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工作方法和能力。

(三)构建新的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体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确定的情况下,教学模式、方法就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保障。

要完成地理教学目标所提出的新任务,不是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方法所能承担的。而是需要多种教学模式、方法所组成的结构体系共同完成。所以我们要探索多种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使它们在实现地理教学新功能中各具优势,各尽其职。那么我们需要构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方法体系呢?

1.以培养学习能力为中心目标,探索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要培养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首先要从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做起。完成地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往往需要某一种教学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的模式做主体并辅之以多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目标不同,采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会不同。但不论哪种教学模式、方法,都要紧紧围绕一个共同任务来构建,这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充分地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所以,地理课堂教学能否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能否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参与的范围、质量如何,学习

能力训练的效果如何,都应成为评价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以引导地理课堂教学从知识型、应试型向能力型、素质型方向转变,这是培养跨世纪人才任务对地理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2.以培养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创造地理活动课程新模式从《中国21世纪议程》对青少年参与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和要求看,地理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内、校内,而应走向社会,采取行动积极参与。所以地理活动课程应成为地理教学模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活动课程在地理教育中历来都有广阔的领域。按照《中国21世纪议程》对青少年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新的地理活动课程应以参加地区环境保护和地区发展规划为主要内容。活动课程的模式可分两类:一类是校内活动模式,如举办环境知识竞赛;利用壁报、广播等信息渠道宣传环境知识和环保意义;举行家乡环境治理和建设发展问题的研讨会等。另一类是走出学校,组织以调查家乡环境问题和经济建设发展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在地方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组织学生代表参加地方有关持续发展方面的社会工作,如列席听会,发表见解;定期组织一些初级的环境保护工作,如环保宣传、绿化街区、清理城市“白色污染”等。

结语

地理活动课程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扩大地理学习的信息量,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地理技能和地理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关心、参与解决家乡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强化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21世纪合格公民和建设人才所必需的地理修养和素质。但地理活动课程往往受应试教育的冲击而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不利地位,这就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转变观念,科学评价教育质量,为在素质教育中居重要地位的地理活动课程各项任务的完成创造必要的条件。

可持续发展论文:可持续发展居住区环境设计论文

1居住区环境设计的现状

1.1居住区环境设计缺少“以人为本”的理念

环境设计往往根据建筑的形式和特点来进行,现今的居住区环境设计大多关注环境的设计形式,而忽略了重要的人本理念。由于建筑形式的局限性或地域划分的局限性,环境设计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设计迫于客观条件,很难真正地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进行合理的环境规划。在环境的设计上以满足居住人群的基本要求为基础,忽视了空间设计的人性化需求。小区的规划设计十分单一,在环境的规划上过分地追求形式感,即与建筑物的外观样式,颜色相符合,与地块划分相吻合,却缺少本质上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设计。某些小区由于赶工期,对于建筑周围的规划设计也草草了事,并没有从居民的长期居住出发。就设计师本身来说也缺乏合理化的创新性思维,缺少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设计背景来进行环境的规划设计。

1.2居住区环境设计缺少独特性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居住区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开发商不仅要关注地域的开发建设,更要注重楼盘建成后,相应的环境规划以及怎样与相关配套设施相结合,从而打造出具有独特性的精品居住区。现在小区设计的多样性,使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伴随着新兴楼盘的拔地而起,居住小区的环境设计也为人们所关注,这就要求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在满足基本生活的同时也要满足精神生活,必须具备新的适应性和独特性,为居住者提供更多可选择的空间。

1.3居住区环境设计缺少环保理念

在大多数居住小区的环境设计中,环保这一理念虽被人所熟知,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品质的居住区在处理垃圾回收这一问题上,能够采取一定的措施,但大多数的居住区在环境设计的初期却忽略了这一点,而凭借垃圾箱不能够真正实现垃圾的合理回收。因此,在整个居住区中设计出具有环保特色的景观,提供给人们环保信号,在享受环境带来的舒适与惬意的同时也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

2居住区环境设计的改善方法

2.1注重人性化的设计

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要求提升人们生活环境的延续性,那么更要适应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居住区环境的设计上,要多方面考虑怎样适应人们的生活习惯,为他们提供更加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在环境设计中要重视和突出人性化的特点。例如,残障人士的通道,老年人及小孩的活动区域。要加强与业主之间的沟通交流,深入地了解他们的人性化需求。

2.2重视功能分区的规划

许多居住小区为了标新立异,夹杂了许多形式上的设计。而作为居住区本身,首先要满足功能上的需求,这是重中之重。因此,要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实际的设计应用于环境当中,在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的同时,要有更深层次的环境需求,环境设计中可根据居住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设计出相应的功能活动区域,关怀不同需求的人群,按照层次划分功能,着重规划居住区内各个功能分区,提高使用率,丰富居住区的生活环境。

2.3重视能源的再利用

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要重视可开发能源的再利用。太阳能是清洁能源,可利用的范围广泛。例如可以将太阳能应用到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当中,利用太阳能调节地下车库的温度,不必使用暖气或是地热。在居住区的环境设计中要重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灌溉草坪用水可利用景观设计处理循环使用水资源,一方面可节省用水,另一方面还可作为环境设计中景观的一部分。

2.4保护和利用原有植被

居住小区的绿化种植应该以改善环境为中心,并结合特定的主题风格。要保护并且利用好居住区开发前的原有植被,这些植被生长的年限很长,有了较深的根基,不宜破坏它的生长环境。小区绿化可以根据现有的情况设计出与之匹配的植被景观,从而形成新的景观,结合地貌特征,适当种植高低灌木与乔木,既保护了原有物质资源,又合理地开发利用新的资源。

2.5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从古代中国的风景园林倡导“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即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人要融入到自然当中,而自然的物质资源又给人们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人的设计行为对自然界的干扰有正负之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遵循生产与生态协调的设计是一种正干扰。现实生活中的居住区环境设计就是对环境的真实写照,人们被周围的环境所笼罩,惬意的环境能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放松,因此,自然的元素在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当中显得尤为重要。

2.6因地制宜的生态设计

在以往的环境设计当中,注重人工的修饰及装饰设计,这仅仅是形式感的表现,这些设计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但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原有的存在形式。在设计中,除了要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自然因素以外,在人为设计加工时要注重对空间布局进行严格的可行性分析。如原本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破坏,很难进行保护与补救。因此,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改变原有的生态环境,较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对自然的破坏。尽可能做到对场地干扰的最小化和自然生态保留的较大化。

3结语

综上所述,居住区环境设计要紧密结合人本的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较大化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更要重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不断提升居住区环境设计的人性化和个性化,以生态设计为参照,不断提升环境设计质量,创造出更多符合人们需求的高品质住宅区。

作者:张惠雯 单位: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可持续发展论文:可持续发展企业文化论文

1柘林水电厂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柘林水电厂企业文化建设,既有外部环境的推动作用,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从外部环境来看,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规范,残酷的市场竞争唤醒了中国的企业领导人,外部众多企业开始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柘林水电厂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不能落后于社会整体进步的步伐,必须建立与外部环境相匹配的企业文化;而且,柘林水电厂不但面临外部政治环境的要求,市场经济的考验、也面临着电力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的考验,这种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和严峻的。从内部环境来看,柘林水电厂作为一个水力发电企业,长期的预期电价不能到位,多年来水偏枯,巨额亏损,使得柘林水电厂面临着建厂以来严峻的考验和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厂新一届班子提出了“两条腿走路”,作为破解发展难题、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并在职代会上提出了“两个努力”的目标。“两条腿走路”、“两个努力”应该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能否持续深入地向前推进这个发展战略和工作任务,关键在于人,核心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在于提高队伍素质,培育企业文化,那就迫切需要加快建设学习型企业、创新型团队和统一企业文化,这样才能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所以,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要实现柘林水电厂可持续平稳发展,迫切要求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2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按照国网公司、省公司的统一部署,一直以来,柘林水电厂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柘林水电厂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亟需改进和提高。

2.1思想认识程度不够

许多人对为什么要建设企业文化认识不到位,不明白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对建设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有的人认为把企业的文娱体育活动开展好了,就是建立了企业文化;有的把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等同;有的则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凡此种种,都是对企业文化的狭隘理解,偏离了企业文化的本质,更不会把企业文化融入管理、推动管理水平的提升。

2.2统一规范意识不强

由于国网公司在建设以“四统一”为基础的企业文化过程中,缺乏自上至下的穿透力,加上我们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统一规范的意识不强和本位主义的影响,着意的追求企业特色,虽然不是自搞一套、自成体系,但也有一定的“自转”倾向,造成目标偏移,价值观多元,难以实现统一的规范、标准,没有按照国网公司统一的标准体系和规范体系去运作。

2.3企业文化传播不力

缺乏广泛的宣传,或者宣传形式单一,停留在表面上,缺乏对员工进行深层次的教育,没有将国网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本质要求细化为柘林水电厂员工的行为准则,融入厂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厂工作的各个环节,企业的精神文化没有得到广大员工的广泛认同和接受,没有转化为员工的群体意识和整体行动,没有把企业文化真正转化为企业的财富。国网公司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尚未真正融入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企业文化在推进企业发展、规范员工行为中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

2.4企业文化建设执行不够

没有实实在在地将企业文化建设置于企业经营的战略高度,更多的是做表面文章,提几个口号,张贴几条标语,制订一个实施方案,下发几个文件,搞几个活动等,认为这样就完成了企业的文化建设,没有在执行力上下功夫,注重外在的形式,不注重实质的执行和推动,没有真正的将企业文化建设贯彻到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当中。

3柘林水电厂如何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有目标、有步骤、多元复合的系统工程。柘林水电厂如何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应该做到四个坚持。

3.1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与发展战略相结合

柘林水电厂作为一个冗员严重的老厂,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企业和亏损大户。对柘林水电厂来说,要分析面临的市场情况,制定企业脱困的发展战略、奋斗目标和具体措施,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和省公司其他基层单位相比,更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因此,柘林水电厂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发展战略相结合并作为公司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在制订企业发展规划时,必须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规划,才能够真正发挥企业文化的推动作用。在制定公司发展战略的同时,必须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规划内容和长久的发展大计相结合,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宏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将企业文化建设延伸拓展为的、多方位的、全过程的战略性行为。

3.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与经营管理相结合

在电力体制改革突飞猛进的形势下,柘林水电厂要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内增凝聚力、外增竞争力,凝聚力和竞争力的获得,必须搞好企业文化建设。所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总体部署上必须与企业宏观的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同时,还必须把企业文化建设与具体的生产经营管理紧密结合,开拓更广阔的工作领域和思路,发挥企业文化对生产经营管理的渗透、保障和促进作用。把国家电网公司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员工的各项行为之中。

3.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与创新精神相结合

创新是进步的灵魂,发展的动力。建设企业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依靠文化推动企业的发展,让文化的光芒照耀企业的前程。从这种意义上说,企业文化决不仅仅是历史,更是属于未来。柘林水电厂正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使命,面对未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健康发展的目标,甚至是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必须注意把握企业文化的创新性,根据厂发展的要求,创新文化理念。把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体现在推动企业发展的成效上,在推进“两个转变”、深化“四化”工作、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创新企业文化建设方式方法,创新“四统一”企业文化内涵、时代内涵和柘林水电厂的特色内涵,更好地促进柘林水电厂的健康发展。

3.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与队伍建设相结合

人才一直以来都是企业的及时资源,员工队伍建设事关企业的兴衰,特别对柘林水电厂这个老的水电企业来说,既要面向市场求发展,又要坚持水力发电企业传统的生产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柘林水电厂要实施“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战略,建设一支适应企业发展、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富有活力的高素质干部、员工队伍,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4结语

企业文化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动力,厂各级组织一定要充分认识,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大力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断取得成效,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占志华 单位: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柘林水电厂

可持续发展论文:可持续发展包装设计论文

一、我国现行包装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由于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的经济比较落后,科学技术水平有限,这使得我国的包装设计水平有限,许多的问题制约着其进一步的发展。

1浪费资源以及污染环境

在旧中国时期,我国的经济非常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有了很大的进步,为了尽可能地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在生产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掠夺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是在包装行业,这种现象更为严重。由于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法制不够完善,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而且我国以及企业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也没有投入大量的资金以及人力来对环境成本以及资源再生成本进行有效监管。在这种情况下,就使得许多公司在进行包装设计时,忽视了可持续发展观的诸多要求,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浪费的情况。

2思想观念落后

我国作为世界上领土面积第三的大国,各种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这就很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我国的资源充沛,浪费一点没有关系。除此之外,许多的人都认为包装行业属于一个辅助性的行业,对于产品的包装只是为了在运输销售过程中对其提供一个保护的作用,对于包装自身所具有的附加价值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产品的包装设计,就不会投入大量的人力以及财力用于包装技术的改进以及材料的合理使用,因此,在这两种落后的思想观念的束缚下,设计师对于保护环境以及节约资源的重视程度不够。

3对于包装的本质没有真正的认识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在包装消费方面,主体一般都是国内客户,因此在包装设计的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国内的因素,对于国际上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并没有足够重视,在对产品进行开发设计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其实用性功能。而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出现了贫富差距增大的情况,这也就使得包装领域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局面,一种表现为包装过剩,另一种则表现为包装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包装材料以及包装强度就很难满足保护产品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而这两种包装现象的产生,都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生态社会的正常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二、现代包装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

1减少使用的原则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包装设计中首先应遵循的原则就是减少使用的原则。在这种原则的要求下,包装设计应该使用最少的原料以及能源来实现自身包装的目的,从而以最小的成本实现较大的经济效益。受到这种原则的影响,相应地提出了最小化的理念,在相同功能的前提下,使用的资源越少越好。除此之外,还衍生出了标准化理念以及多功能理念,在标准化理念的指导下,现代包装设计应将相同功能的产品合二为一,从而实现减少使用的原则。而在多功能理念的指导下,应使包装产品具有多种用途,比如说一种包装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起到包装产品的作用,在打开以后,同时能够充当广告纸或者地图等功能,从而尽可能地减少资源的使用。

2遵循重复使用的原则

在进行现代包装设计的过程中,应在一定程度上考虑重复使用的原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的包装材料经久耐用,因此可以进行多次使用。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从而保障包装产品能够多次使用。应该注意的是,延长产品使用周期,并不仅仅是延长产品自身的使用寿命,也包含了产品零部件以及产品使用效率的延长。

3遵循循环使用的原则

循环使用的原则是现代包装设计必须考虑的原则之一,特别是在当今这样一个提倡绿色环保的社会当中,循环使用的原则对于维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的循环使用,指的就是在物品的使用功能完成以后,能够在其他方面得到利用,成为可以使用的资源,而不是当作垃圾扔掉。在循环使用的原则下,现代包装不仅仅要考虑产品的设计,而且还要将其在使用完后的处理工作进行设计,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因此,在现代包装设计中通过使102用可再生材料,比如玻璃、铝等,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使用难以回收再生的多层复合材料,从而避免大量垃圾的产生,为地球的生态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现代包装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1倡导绿色理念

在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基本的内容就是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自然资源,因此在进行现代产品包装设计时,应采用绿色设计的理念,采取绿色包装的策略。绿色设计,指的是在产品设计寿命的整个过程中要做到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少污染甚至是不污染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节约能源以及资源。实行这种策略的主要目标是缓和工业化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从而实现协调社会文明与工业发展的目的,因此,在进行现代商品的包装设计时,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绿色包装又可以称之为环境友好包装,在坚持这个原则进行设计时,必须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要起到保护商品的作用,二是要尽可能地降低包装产品所产生的废弃物对于环境的破坏。

2倡导适度化设计的原则

为了适应一些不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应当适时地采取适当设计的策略。在适当设计理论的要求之下,现代包装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地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实行适度包装的原则,对于该地区的潜在资源、技术以及人才进行深度挖掘,从而与当地的发展状况相适应。采取适当设计的策略,有着其自身的要求,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并不能够提供足够的技术以及资金支持,这就需要充分地依靠当地的资源,从而提升自身的生活质量,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在对一件包装设计的成功与否进行判断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地考虑商品自身的价值、使用环境以及消费对象等因素,尽可能地推行包装减量化的方式,较大程度地避免产生过度包装的情况,由此节约资源,进而促进现代包装设计行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3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

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包装产品不仅需要进行商品质量的竞争,还要进行品牌的竞争,因此,现代包装设计必须进行差异化创造,而不是简单地进行批量生产,应该树立一种品牌意识,包装企业只有树立起强烈的品牌意识以后,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在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以后,就可以通过各种独特的包装设计实体,将自身的品牌形象进行美化,让消费者从包装的形象中获得一种满足感,从而引导消费者进行产品的购买,促进自身经济利益的提升。在进行品牌包装设计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从一种因素考虑,应该结合各种因素,从图案、商标、造型、色彩以及材料等方面考虑,从而使自身设计的包装产品实现一种协调的局面,进而取得的品牌效果。

4促进产品文化内涵的提升

在进行现代包装设计的过程中,应将人文思想融入到设计理念中,通过促进包装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自身的价值水平。在如今的社会中,任何一个产业在发展时都必须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弘扬。弘扬人文精神文明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要义,是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永恒主题,是指引人类思想文化不断前进的明亮灯塔。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品包装在各个领域中都有了广泛的应用,而一些不合理的包装设计则会对地球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特别是在如今这样一个高消费的环境下,现代包装设计应对现在的形势进行深入分析,及时调整相应的策略,从而对消费的行为进行引导,将健康环保的设计理念贯彻进去,从而更好地履行其自身所具有的社会责任以及相应的商业使命。

作者:谢春国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可持续发展论文: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论文

一、财务管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财务管理战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表现在:一是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能够促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非财务信息,在掌握该公司运营状态基础上,更加科学地掌握市场占有率、促进该企业产品、销售以及网络服务等相关信息的确认,有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二是能够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科学的经济参考。企业在正常运营过程中,只有建立在财务战略管理系统上才能对经济起到促进作用,有助于做出科学的规划。三是财务管理战略能够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企业现存的企业制度。当前企业的竞争地位越来越激烈,这就要求企业在战略管理中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因此健全、合理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制度十分关键。四是在运行中能够较大限度地发挥资金效能,为投资者带来较大的收获,实现资本成本化以及权益较大化的理财思想,对企业优化资金运营环境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能够让企业资金在竞争环境中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二、传统财务管理与财务战略管理的区别

一是视角与层面不同。事务型管理是传统财务管理的主要类型,即运用实际经验对财务进行管理。财务战略管理属规划型,放眼于未来,从多方面入手,对企业未来长期的财务管理制定理性战略方针。二是逻辑起点差异。传统财务管理的逻辑起点是历史数据,并结合简单趋势规划财务计划,而财务战略管理的逻辑起点则是对财务大环境的分析,结合企业自身条件来规划财务。三是职能范围不一样。相比较财务战略管理,传统财务管理的范围要小得多,因为财务战略管理除了履行传统财务管理各方面的职能外,还对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等出谋划策,是牵涉面非常广的重要职能。

三、发展成熟型企业的财务管理战略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将有限的资金转化为投资方向,促进资金来源以及资金结构进一步融资,这才是财务管理战略的成熟标志。通常当企业在运营中投资机会下降时,资金的需求量就会减少,造成融资的方向变少,相反则融资机会多,企业的经济效益更高,这就为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本文针对成熟的中小型企业进行了财务战略分析,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其中具体的融资财务战略管理措施是:

(一)扩张投资的规模,加大对市场和经营的投入。

扩大投资规模、加大投入,能够促进企业以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实现对市场的彻底了解,促进产品的开发和使用。其中运用的市场渗透战略思想是中小企业的经营,需要加大现有产品的生产量和投放市场的产品数量,为提高市场占有率以及销售量做保障。这就需要在内部资源中进一步开发,着重于市场供应的原材料以及配件的生产经营方向扩大投资,另外还需要对市场人才进行投资,在人力和物力充沛的情况下,保障企业运行的稳定性,有助于资金的回转,进一步开发市场。但是在运行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这就需要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以及技术保障,在管理层次上不断强化。尽可能规避风险,做到稳定投资。

(二)实施稳定的投资战略。

企业在进入成熟阶段之后,思想上有所放松,缺乏了内部条件以及部分能力,但是外界的环境仍然处于激烈的竞争过程中,在这种状态下,企业才更应该稳定财务思想,以稳定的态度正确对待。在该阶段战略使用中,要注意的是,不能将大量运营资金作为固定资产,否则就使得企业的资金不能运转。造成经济长时间处于瘫痪阶段,长时间造成运营资金周转不良,只是片面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急于增加固定资产,其实这种财务战略思想很容易造成企业运营资金的极度紧张,影响企业正常、稳定的发展。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采用分散投资的战略思想。目前中小企业在发展中为了避免产品单一过大的经营风险,就想方设法增加投资渠道和利用多角化的经营分散风险,其实这种战略思想会造成企业的营业利润下降。在受到企业规模影响下,采用分散投资的方式会导致资金原有运转基础上的困难加剧,一些新的投资项目不能正常使用。这种缺乏管理能力以及经营方式的财务战略管理,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管理和投资效益,影响了正常生产效果,加剧了竞争因素。

(三)融资结构方面。

目前中小型企业的融资结构需要根据企业财务指标分析来具体实施,另外还需要结合定性方法综合考虑企业的整体战略、金融结构以及企业的发展状况和偿还资金的能力等因素具体进行,为企业的发展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方针资本结构目标。

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财务战略管理措施

为了使企业脱颖而出,在稳定中得到发展,具体的财务战略管理措施是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企业要高度重视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从计算机、会计知识等多方面培养综合型管理人才,为企业发展创造基础保障。建立健全企业内外组织结构,加强财务战略管理的各项机制,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为企业的财务激励机制能够处于长期有效的地位而努力,建立健全各项财务战略管理的运行机制。企业在资金投放领域要正当合理,促进经济效益以及经营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高效性。时刻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规避各项投资风险,提高市场占有率,促进经济效益较大化,为企业的进一步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投资依据及方向,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系统有效运行,让企业能够在竞争激烈的财务管理环境中处于不败地位。

作者:王松超 单位:亚太集团会计师事务所河南分所

可持续发展论文:可持续发展中水利生态系统论文

1可持续发展研究

由于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的先决条件,就是今天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理想的方向,所以所有的研究方向都是相互关联的,只要专注于不同的研究方向和角度,不同形式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根据水资源对流域乃至全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从理论和实证的方法出发,例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系统研究等方面提供参考。根据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根据水资源的特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一步研究水资源的水权,建立水资源综合管理,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铺垫了一定的基础。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模式的概念和可持续发展国家评价体系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方式逐步得到实现和完善,为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提供了有利的基础,并进一步得到重视。奥斯特罗姆的研究表明,较大的问题是发展中国家怎样确立一种制度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效供给和保护资源或公共产品。从制度的角度探究可持续发展,转变分散的管理体系,创建控制社会生产结构与功能、信息反馈灵敏、高层次决策生态的机制和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关键。

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

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水利生态项目的实施提升了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价值,并认识和把握生态研究服务系统的价值。国际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和商品。皮尔斯、麦克尼里、特纳等人的研究是自然资本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类理论的基础。生态系统服务包括使用和非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选择价值;非使用价值包括遗产价值的存在和受损生态系统的价值、生态系统恢复的服务价值的评估。也有一些国际性的研究,LoomisJ等运用了这样的评价方法(CVM),来对恢复美国普拉特河流域的水自然净化条件进行了一系列详细的研究。但是CVM主观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将调查目标作为追求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此外,国内外生态农业也进行的生态、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研究,例如GolamRasul等进行的综合分析。根据生态系统的过程和诸多不确定因素职能的认识,生态系统的定价理论和评价研究,例如缺乏必要的研究信息资料,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存在一定的量化难度。其价值评估发展的趋势是利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法,结合创新的学科有机集成的组合,进行生态、经济、社会体制的综合分析。根据R.KerryTurner的建议,创建生态分析、经济分析、经济评价、综合分析、用户分析,并结合多目标决策,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配水研究

水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是对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保护,确保生态用水,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类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的共同目标。研究生态用水分配与水资源有关,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机制包括内部配置、模式和方法以及实用、合理的评价研究。国际河流流域的配置行为,内部机制取决于边际成本,可划分为水资源的分配(MCP)、对公共(行政)水量分配(P/AWA)手段的管理、以水市场(WA)自来水分配机制和水资源用户(UA)等四个方面的分配,而生态系统配置的构成部分主要是行政和市场方式。按照生态经济学的方法,Giannias和Lekakis提出,从政策的角度来确保水问题的生态分布。在明尼苏达州,通过立法生态用水实施,根据水权的优先级、水务部门进行配置。有的非洲国家是经过供水能力和水权许可制度来确保水资源的分配。现在我国仍是以行政职能配置为主的水资源配置机制,也存在市场配置和用户参与型的配置,例如东阳的部分水权交易,还有一些小规模的非市场水交易。一般来说,水量的分配模式包含市场配置、行政配置、用户参与式配置和综合配置模式。生态配水的问题是近年来在生态水这一热点领域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课题,提出要保护生态系统和改善生态环境,旨在合理配置水资源。现在按照水资源的分配模型和方法,认识到生态系统、生态研究的特征,主要是根据从水分配系统的配置中,优化内部结构和协调配置。制度配置通常是按照非科学技术手段对生态用水进行的一系列配置。

4启示

生态水利工程是根据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过去的水利建设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很严重,水利建设管理的改善要以生态技术为立足点,科学、合理地促进生态水利建设。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定向,以协调为主,认识到生态系统本身需要水的分配关系,平衡所涉及的各种利益,使水利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与其他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制度保障的影响,如何建立供水系统,以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水利生态系统的保障。

4.1水利生态项目的实施

增强功能的价值是很重要的,从目前来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是很难实现的,怎样体现和提高生态系统的评估造成的生态、社会和经济表现是研究水利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4.2进一步细化和规范制度体系

进一步研究相关制度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关制度,研究系统成本的影响,创建和完善相关制度针对政府的补偿、绩效考核的制度体系,协调各方利益,实现水利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4.3建立水利生态库

好的水利生态系统需要一定量的数据来支持,所以需要改善基础设施,以收集和整理信息。水供应系统基本信息,例如水可用于不同的频率和其他径流量。相关的生态系统数据,例如珍稀动植物、湿地系统的生态多样性监测、住宅周围的生活条件等,通过收购和改进基本信息,逐步建立节水生态资源库。

5结束语

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的体现,针对水利建设之间的关系,妥善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树立、落实和发展人与自然的理念和经济问题之间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统一,加强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实现水利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作者:陈青青 单位:温州市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

可持续发展论文:水利可持续发展经营管理论文

一、对水利工程经营管理予以强化的重要性

首先,能够有效的发挥水利工程效益。有一定的综合性存在于水利工程经营管理中。所以,为了促使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在不断增多水利工程的基础上,这样越来越多的要求也就会出现在了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并且,经营管理水利工程的任务上也将越来越重,因此,对水利必要的产权意识,在水利工程的经营与管理中一定要予以强化,提升管理的水平,这样对于水利工程的经营管理体制进行完善的时候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很好的完善管理体制方面的工作,只有将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了上来,我国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才会被提升上来。其次,将水利资源的优化调度开展起来。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能缺少水利资源支撑的,所以,为了对人们生活的需求上更好的给予满足,为了推动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一定要科学合理的利用水利资源,自然条件下形成的水利资源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重要利用的水资源,这样的水资源,不需要人们对技术手段进行使用就可以予以获取,所以,在开发水利资源的过程中,要有效的了解自然的规律,这样在统筹规划水利资源的时候,才能够对科学技术上更好的进行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不断增多的人口数量,在这样的背景下,紧缺的情况不断的才出现在了水资源中。因此,合理的进行水利工程的经营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将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了上来,才能够为人们提供出更加丰富的水资源。再次,将管理单位的收入提升上来,对水利经济更好的进行发展。近几年,对于水利工程的有偿供水社会上已经普遍的接受,社会的各个方面对其的商品性也不断的认可,水管单位职工的工资和运行维修费用对于自给上也逐渐的实现。大大的提升了水利单位的市场竞争力,可见将水利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上来意义非常之重大。

二、提升水利行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措施

1.将水作为根本,服务于国民经济。

发电、灌溉、供水;保护城乡,对水旱灾害上进行防止是水利工程在发展中的主要工作任务,例如,一个流域或者说一个区域,需要在本地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前提下,来对水利工程进行合理的经营与管理,在对水资源进行利用、改良和保护的时候一定要有理有序的进行,将长远的经营规划制定出来,将供水和保护水的工作做好,将多种经营模式开展起来,促进我国的水利工程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

2.将经营管理意识提升上来,将水利产业观念树立起来。

一旦有经营存在,对经济效益上我们一定要予以关注,将水利工程的有偿服务意识提升上来,对水利工程经营者的经济利益较大化上予以追求,对于供水的水费标准在成本的基础上进行核定,并且,国务院针对这方面工作也给出了详细的规定,对于一些河道的工程应该对修建维护费和河道工程费上进行收取,例如,过闸、采砂和排水等,要将合理的收费标准制定出来。水利工程自身一定要将有偿服务的意识提升上来,将水利工程的产业观念树立起来,依据产业观念和有偿服务的意识改革水利经营管理,在这个前提下,对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上逐步的予以完善,将一个新的局面为水利经营管理开辟出来,并且,在经营与管理的过程中,要树立起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

3.对水利管理单位的经营机制上不断的予以完善。

对于四项机制上水利单位可以对企业的机制上进行参照来予以完善,搞好水利工程的经营管理工作,促进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首先,激励的机制,就是将权、责、利的密切联系上要有效的凸显出来,将职工积极性较大程度上予以调动的机制,水利部门应该为经营者适当的提供必要的权利;其次,制约的机制,这个机制规定水利单位一定要依据规定将国家交给的每项任务上予以完成,要认真的负责于国家,对于片面性和短期的行为上要进行克制;再次,运行调节机制,就是要不断的建立和完善水利单位内部的种种制度,主要包括:劳动组合、经济核算、财务制度、人员调配、机构设置和分配奖励等机制;,监督的机制,对于国家和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机制上水管单位要积极的去接受。

4.对水利单位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系统上不断进行建立完善。

在经营管理当前的水利工程中,对于信息化的建设上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在经营与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将信息化的经营管理和服务体系科学合理的建立起来,进而将此项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上来。这样做的目的是,将水利单位的经营管理效率提升上来,为促进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将数据的利用率提升上来。其次,将整体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上来,将更多的科学技术融入到水利工程的经营管理中,提升水利经营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三、结语

在我们生活中,水利工程有着非常巨大的地位和作用,是社会发展中不能缺少的重要所在,并且,对于水利的的建设与完善上,国家对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对于水利单位的来讲,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将水利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上来,为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作者:季爱军 单位:江苏省水利科教中心

可持续发展论文:高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环境设计论文

1概念解析

1.1高科技园区

简单来说,高科技园区是以发展各类高科技产业并由高科技企业聚集形成的园区。高科技园区是在地域上界定了的特定区域,以各类高科技人才和技术为依托,以发展各类高科技产业为基础,以转化先进技术成果为载体,产学研一体化聚集而成的高科技产业群。

1.2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是以布伦兰特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里及时次正式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既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

1.3开放空间

“开放空间”是一种可以激发各类群体、机构创新能力的方法,它可以提升领导力、建立有创造力的组织,使人们在工作中产生非凡的结果。针对这种开放式创新模式的要求,如何提供开放空间与之协调并提供物质场所的支撑,已成为园区环境建设的创新手段和至关重要的内容。

2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的背景

荷兰的INBO公司和JHK建筑事务所及JUURLINK+GELUK景观建筑事务所一起完成了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的规划设计。其设计就是主要围绕“开放式创新”这一主题来打造可持续发展的高科技园区。

2.1地理位置

埃因霍温是一个充满创新的城市,面积为88.85平方公里,人口22万,位于荷兰东南部,紧邻比利时与德国,是荷兰第四大工业城,也是欧洲四大高科技聚集居地之一。由于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是很多知名公司的大本营。

2.2发展概况

1891年埃因霍温还只是个小镇,飞利浦创始人决定在此建立工厂生产灯泡,随着飞利浦公司的壮大,埃因霍温慢慢变成一座拥有现代工业的城市。上世纪90年代末飞利浦公司决心改造旧园区,2002年公司将其厂区更名为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吸引不同类型的企业入驻,最终形成了综合性的高科技园区。

3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的特色

3.1可持续发展的园区

无论是在环境建设方面还是在发展策略方面,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始终遵循可持续发展这一原则。

3.1.1交通环境

(1)强调慢行交通慢行交通一般指步行和非机动车两种交通方式。从现代交通的可达性来看,人们每次出行的始、终,最终都需慢行交通来承担,因此它也是一种可达性的出行方式。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强调将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引导居民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营造舒适、安全、便捷、清洁、宁静的园区环境。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内部强调的是慢行空间,机动车停放在南北两侧的停车楼。(2)为道路降级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是座新城,过去很多道路是顺应汽车需求而建造的。而现在一些双车道被降级为单车道,节约出来的空间用来拓宽自行车道、步行道和更多的绿地建设。尽管高峰时有些堵塞但改善了慢速交通的环境,鼓励人们多走路、多骑自行车,对于环境和个人健康都有非常良好的作用。(3)恢复古老街道埃因霍温高新区在发展成城市前是以古老且曲折蜿蜒的道路与周边5个村子相连接的。而在后续的城市建设中这些小路被笔直的道路取代。现在当地政府又试图恢复这些道路,因其两旁古老的建筑和树木是非常优美的慢行交通环境。

3.1.2建筑环境

埃因霍温园区的建筑大多是简约、通透和可持续的,并在园区环境中与视线的开阔感相互呼应。①为了保障园区景观受自然环境主导,园区规定所有新建筑的高度不能超过已有树木。②园区建筑多采用透明的玻璃材质以创造通透的空间,并且建筑风格也透着简约凝练的科技感。园区内有绿盒子一样的停车楼也成为自然的一部分。③园区力图在建筑内部创造更多交流空间:开放的中庭可以成为灵活的工作空间;电梯建在角落里从而鼓励人们走楼梯,在上下楼梯的过程中就能和同事不期而遇,从而增加了交流机会。

3.1.3园区环境

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充分利用了周边的自然环境,结合园区内人工环境的营造使整个园区处处透露着大自然的气息。由于园区位于埃因霍温的绿肺—“多默尔河谷”上,精心挑选的场地和多默尔河谷中的建筑保障了宜人舒适的工作环境。

3.1.4设计创新

为了保持园区可持续的发展态势,埃因霍温提出了一些具体策略以增强其发展的后劲并保持增长的活力。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通过每年举办的“荷兰设计周”活动宣传自己、凝聚人气,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其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已受到世界设计业界的瞩目。

3.1.5旧区改造

随着飞利浦公司由生产转向创新和研发,曾经的生产性工厂多废弃不用,于是埃因霍温园区出现了大批城市更新的工业区改造项目。创意和设计成为改造项目的主要产业类型。在欧洲经济危机背景下,荷兰其他城市的办公楼往往空置率较高,而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却处于上升时期,吸引了大量设计和创意人才。

3.2开放式园区

所谓“开放式园区”是通过公共交流空间环境的建设为大量集聚的创新主体进行接触和相互交流与合作提供环境及便利条件,以此促进协同合作,新的有价值的信息通过人们的广泛交流与相互作用而产生,掌握近期思想的企业不断衍生出来从而保障整个园区持续的创新与活力。

3.2.1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是实现交流的重要途径,而交流街区是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公共空间规划中最突出的特色,设计师非常强硬地要求不在办公楼里设置公共服务设施,如餐馆、超市、咖啡馆等,而是通过集中于街区的形式迫使人们使用交流空间,创造更多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每天午饭时园区的这条交流街就非常热闹,湖边到处是散步的人群,生气盎然。

3.2.2建筑空间

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的建筑是为鼓励与激发代表各自领域顶尖人才的创造力而设计的。例如Inbo/JHK设计的工作环境就拥有多样性的空间,每个空间都有自己的功能、特征和体验,设计的目的是为员工提供拥有创意灵感的工作环境,大型工作室被安置在回廊式大厅周围,从而围合出一个中庭,为大楼创造一种新的活力。

4结论

通过对荷兰埃因霍温高科技园的园区环境、建筑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分析,笔者总结出我国未来的高科技园区建设需要关注以下要点:

4.1环境和谐

恰当地融入当地环境——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可以为园区提供更和谐的整体环境,并且为提高创新能力、留住人才、与原住民友好相处打下良好基础。

4.2资源共享

高科技园区成功的关键在于科技信息的交流以及商业运作的支撑。园区的开放空间是实现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在园区内注意提供一些资源共享的平台和场所,例如孵化器、信息枢纽、管理服务、会议中心、休闲娱乐和运动设施,将为科技创新提供整体环境平台。

4.3场所营造

高科技园区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不同专业人才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因此要在园区内设置适宜的公共交流空间。另外一些公共开敞空间的营造,例如连廊、广场、公园、绿地等也给园区带来了更多的交流空间。我国目前高科技园区建设中对于环境生态问题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们对高科技园区的发展进程进行反思的结果,是人们通过绿色生产、生态建设等方式为克服一系列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所做出的理性选择。品质的创新环境是高科技园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石,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空间则是创新环境的物质载体。

作者:王贞 饶劼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学系

可持续发展论文:经济可持续发展房地产论文

一、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一)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在可持续发展这一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指导房地产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思想。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人们要以当下与未来的发展需求为行为基础,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就是对我国经济行业科学发展的诉求。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主要包涵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房地产经济而言,房地产这一行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为解决人们的居住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为子孙后代的居住条件提供保障,同时满足当代与后代人口对居住的需求;另一方面便要求房地产经济不单单是自身的蓬勃发展,还需要加强与我国经济领域中其他各个行业的沟通与合作,从而保障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主要是不断完善房地产市场的机制、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以及经济领域内其他各行业之间的竞争机制。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行业发展的很多方面,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密切关注经济发展的新动态,更加注重行业之间的协调发展,成为指导当代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重要思想。

(二)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房地产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健康与否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试金石。前些年,房地产经济发展迅速盲目,导致社会上出现了泡沫经济,这一现象让我们深刻意识到经济发展不能急于求成,在求发展的路上,要坚定的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人们通常给房地产行业冠以龙头产业的称号,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房地产行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房地产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五金、机械、建材以及玻璃等行业的支持与配合,反过来,它也促进了这些行业经济的发展,同时,房地产行业也为我国其他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场所方面的基本保障,使国民经济的发展有条不紊、合理稳步的进行着。除此之外,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目前存在于房地产可持续发展中的诸多问题,采取措施,推进对房地产行业的改革,牢固房地产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支柱性和基础性的地位。

二、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房地产开发规划不合理,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一直以来,我国房地产发展的方式偏向于粗放型,房地产开发商严重忽视了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通常以能源、土地和水资源的过度消耗为代价,来实现房地产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量相对比较低,特别是土地资源尤为短缺。近些年来,我国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所以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房地产结构不平衡,房屋闲置率高

目前我国大中城市存在很多空置房,这种现象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方面是在房地产业刚刚兴起的时候,许多房地产商为了牟取暴利,大规模、大面积的投资建房,从而使市场供大于求,出现结构性失衡。另一方面是房价过高,普通老百姓负担不起,即便有住房需求,但也只能望房兴叹,大大降低了住房的实际需求量,导致闲置房大量产生。这样便产生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人没有房子住,许多房子没有人去住”,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房地产开发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很多房地产企业在对土地进行开发前,没有合理的规划设计如何对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低,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肆意的破坏丛林绿地和人文景观。有的开发商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人为的增加房屋密度,甚至有的开发商私自开发土地,围湖造田,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四)房地产业金融体系不健全

我国的房地产金融已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但是相应的制度还是不够完善,仍需要调整房地产业的信贷结构。目前,房地产资金的筹集方式单一,开发商自有资金的比重非常低,市场资金过于依赖银行贷款,严重缺乏二级市场,这使银行资产的安全隐患大大增加。

三、实现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要想实现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对房地产开发进行科学的规划,包括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生态保护等,实现对房地产经济的集约式发展。这就要求在政策上对房地产经济进行集约,从而合理的为房地产经济发展指引方向,促进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还需完善房地产金融体系,合理的调整房地产业的信贷结构,进一步加强住房贷款的风险管理,完善的金融体系能够为房地产业的资金来源提供保障,增加资金的流动性水平,使房地产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得以提升。还应增强政府与市场监管的宏观调控作用,此外,还需提高房地产行业的门槛,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杜绝“乱投资”现象的出现。在这个环节中,重点预防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为房地产经济发展全力打造一个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

四、结束语

我们应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方针,不断完善经济体制与机制,促进我国房地产经济的长远稳步发展,从而进一步实现国民经济的综合协调发展。

作者:曹文敏单位:北碚区农村房屋权籍管理所

可持续发展论文: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国际经济贸易论文

一、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中生态化可持续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于环境生态的破坏,全球变暖及雾霾现象的日益严重,各国在国际贸易中渐渐开始重视生态保护问题,生态学开始被融入到国际贸易当中。国际贸易生态化被提出,生态化贸易能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际贸易生态化未来将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贸易生态化的科学内涵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资源协调发展,实现人、社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和谐统一。全球经济发展与国际贸易生态化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因为在经济发展及贸易活动中避免不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如何有效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成为了各国学者研究的课题。我国想要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不败地位,必须顺应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的趋势,提高对生态化发展的重视,加强生态化建设,国际贸易生态化是实现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生态环境与人类密切相关,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地球是人类的家园。生态环境一旦受到人为因素干扰和破坏,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回复到原本比较稳定的状态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就会遭到破坏,将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如: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污染、噪音污染、大气污染等等。我国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工业企业及其他的外来污染十分严重。国际贸易中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人类追求超额回报过程中付出的惨重代价。因此我国必须提高国际贸易生态化意识,实现绿色发展国际贸易,以此保障我国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在人类的传统观念中环境是被人利用和改造的对象,以往国际贸易活动以盈利为活动中心,通过对环境的利用换取一时经济利益的增加,这是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人们却没有考虑到,生态的破坏、自然资源的减少,人类生存、经济、社会发展都会遇到阻碍,没有自然资源做为基础,经济将无法发展,人类将无法生存,目前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环境保护必须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提倡绿色生存和绿色消费,建设生态化和可持续化经济发展策略。目前国际贸易法已开始呈现“生态化”发展趋势,随着各国生态保护及生态化贸易意识的提高,国际贸易中贸易争端不断,所以世界贸易组织法和国际贸易条约开始对贸易中涉及到的生态保护问题进行明确的规定,从生态保护到资源保护不同角度对国际贸易进行了限制,保障了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的方向。目前已经的《卫生和动物检疫措施协议》及《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等相关协议中都对生态保护问题进行了声明和规定,对国际贸易中涉及到的生态问题做出了限制,有效减少了国际贸易中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想要在国际贸易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紧紧跟随国际贸易生态化可持续发展趋势的步伐。

二、我国贸易贸易生态化及可持续发展中与国际贸易间存在的矛盾

国家经济发展及全球经济发展都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利用基础上,来实现在各个国家区域之间资源与金融贸易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中来满足各国人民的不同需求,使资源可以在全球各个国家中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实现对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应建立起生态化意识,采取相关生态保护措施。但是现今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生态发展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矛盾。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基础上进行的,目前我国国际贸易与生态化发展及可持续化过程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现今的国际贸易中,并没有考虑到地域差异,使得很多国际的经济和资源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国家之间的资源问题。尤其是我国,我国是资源出口大国,但我国实际自消耗资源量却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许多国家为了缓解本国资源压力,即出于保护本土资源的目的,采取以国际贸易的方式进口资源,很多发达国家虽然资源消耗量远远高出发展中国家,但多数资源来自进口,本土资源并没有过度的开发,而是储藏了起来。我国正是资源的主要出口国,这导致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着过度开采本土资源而出口国外的现象,资源的过分开发,对我国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这种做法并不利于我国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经济活动的基础是自然资源,想要实现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与自然资源共同发展,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排放,减少污染,才是我国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资源的出口已经远远大于我国的自然资源供应,我国必须形成国际贸易生态化意识,国际贸易生态化不仅能实现自然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保护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三、我国国际贸易生态化及可持续化发展优化策略

(一)国际贸易生态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策略通过以上分析讨论不难看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才是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我国应在国际贸易中应将生态保护作为主流,把可持续化发展作为前进的方向。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只有尊重生态环境的产品才能站稳脚跟,将生态环保融入国际贸易当中,生态化国际贸易,已经成为时展的趋势,我国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守经济与生态化共同发展的根本要求。

(二)对国际贸易中的各个环境严格监管想要有效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生态化可持续发展,法律规范适当的监督控制必不可少。我国必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协调完善国际贸易生态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通过法律监督控制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制定相关规则,对国际贸易中各个环节进行管理,明确责任分配,加大对有害产品的流通控制,对有害物质进行严肃打击处理。维护我国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化发展建设目的。另一方面,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加大对企业控制和监督力度,避免企业生产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适当控制资源开采目前我国在世界上属于资源短缺国,很多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资源是有限的,如果过度开采,那么未来,子孙后代难以生存,想要保障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控制资源开采势在必行,过度的资源开采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破坏,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必须意识到这一点,适当控制资源开采,降低资源出口量。

四、结束语

随着各国对国际贸易生态化及可持续化发展问题的重视,想要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成绩,实现可持续化发展,控制出口量,制定相关制度和法规必不可少。国际贸易生态化,将成为未来国际贸易中的必然趋势。

作者:朱涛涛单位:西安思源学院

可持续发展论文:新农合制度可持续发展人口老龄化论文

一、农村人口老龄化与新农合制度的冲突

(一)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伴随着老年人比重的不断增加,农村人口患病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由于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贫乏、医疗水平较低,这种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对我国的医疗保险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二)医疗卫生费用的不断增长据卫生部门有关资料显示,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据卫生部调查,我国老年人群中60%~70%有慢性病史,由于慢性病病程长、治疗周期缓慢等原因,加之采用了昂贵的医疗器械和诊疗技术,加重了医疗费用的开支。我国人均医疗卫生费用截止到2010年的时候,已经由原来的11.5元增加到了1487元。

二、新农合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一)宣传工作不到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教育水平的限制,在对新农合政策的理解上存在较大的偏颇。此外,相关工作人员在政策细节方面宣传的欠缺、宣传手段的书面化等原因,导致农民不能真切了解到新农合所能带来的实惠,挫伤了农村群众参合的积极性。

(二)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从新农合试点以来的近十年里,新农合的运行依然是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首先就是立法内容的不,对于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机构、新农合资金的筹资方式等方面,都没有制定严格的法律条文。其次就是缺失性的立法。目前由省级部门制定的规范性的文件,虽然也起到了法律般的作用,但是严格来说,这些规范性的文件是不具备法律效力的。立法体制不健全,不利于增强新农合制度的性和稳定性。

(三)费用补偿水平过低我国的新农合是以大病统筹为原则的,相对于大病来言,一些常见病、慢性病成为占据人民医疗费用支出的主要类别。但是慢性病、工伤等花费高患病几率大的一些事件均被排除在新农合补偿范围之外。参合农民使用更多的是补偿较小的门诊治疗,这使更多的医疗费用依然由参合农户承担。

(四)资金筹集可持续性不足筹资水平低,筹资来源少成为新农合基金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人口老龄化所引起的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让新农合基金的发展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局势。与以往合作医疗不同,新农合资金的筹集机制遵循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共同筹集的原则,特别强调政府筹集资金的责任;但是从全国新农合的基金筹集来看,单纯依靠政府的财政能力无法承担资金筹集的重担,而中央政府对新农合的补贴拨款也没有达到相应的比例。截止到2012年,中央财政的筹资标准为120元,和地方筹资金额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可见,中央财政的筹资标准依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其次,我国新农合资金的筹集缺乏多样化的筹资机制。

(五)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和服务的缺失首先,新农合经办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我国城乡医疗水平发展的不均衡使更多的专业医疗人员更愿意留在城市的大医院;其次就是基层卫生院硬件设施落后。没有足够的经费购置诸如心电图机、超声波诊断仪等专业设施。就是农村定点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消费上存在一定的诱导行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收益大多都直接和药品和差价挂钩,不少合作医疗机构对于前来就诊的参合农民小病大治、开大药方、套取医疗基金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农民就医负担过重,其享受的医疗服务也大打折扣。

三、新农合制度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扩大宣传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农民对新农合的认知度在新农合制度的运行过程中,不管是广大农民还是基层干部,在对新农合的认识上依然存在偏差,即使是基层干部,在对新农合细则的了解上也比较薄弱。首先就是要提高新农合制度的透明度,对于医药报销条件及范围、报销程序、基金收支等信息进行公示。其次,转变僵化的宣传方式,借助于现代化的宣传媒体,譬如电视讲座,新农合网站等形式,而针对信息接受性比较差的老年人,则要适时的采取家访、一对一辅导等更为直接、更的宣传手段。

(二)加强立法工作,完善立法体系新农合立法依然从属于社会保险立法的范畴,所以要坚持以《社会保险法》为统领,在各地区新农合的立法过程中,可以在确保不违背全国统领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行适合于当地新农合特殊性的法律、法规建设,对于新农合基金的筹资方式、筹资比例等内容也要进行明确的规定,构建多层次的新农合法律,同时也要维持新农合法律体系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三)制定合理有效的补偿方案,提高补偿水平首先就是要在大病统筹的基础上去兼顾更多的小病,让更多农民享受到新农合的利益。其次,补偿方案要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适时的进行调整和优化。降低新农合的起付线,同时也要尽可能的提高新农合的补偿比例和封顶线。为了提高新农合的补偿能力,政府还可以选择将一些服务质量好的商业保险公司引入到新农合运作中来,利用商业保险专业的风险管理机制、理赔管理经验等优势,增强新农合基金抵御风险的能力。

(四)完善筹资机制,提高筹资水平在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制定科学合理的筹资标准,需要从政府、社会、个人三方面入手。在政府方面,对新农合政策的支持力度也要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而随之提高。在社会方面,要加大新农合政策的宣传力度,畅通社会捐赠的渠道,吸纳社会资金。在个人筹资方面,要逐步扩大农民自愿筹资的比例,可以采取以户为单位的筹资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新农合基金的风险性。

(五)完善基层医疗体系建设,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及时,加大对定点合作医疗的财政投入,配备先进的医疗仪器。第二,加强基层卫生医疗队伍建设。首先就是要加强对现有基层卫生院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其次就是鼓励医学院毕业生、中高层级医院的离退休人员到农村基层卫生院就职。此外,也可以采用群众举报制度,设置举报信箱、举报电话等,对于一些定点医疗机构小病大治、开大药方的行为进行举报,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四、结语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一种不可扭转的历史趋势,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对新农合的冲击,是新农合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本文立足于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新农合制度运行提出的挑战,并针对新农合运行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新农合制度的吸引力,确保新农合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毛竹秀单位: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可持续发展论文:可持续发展管理林业资源论文

1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林业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宝贵财富,更是生态环境建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经济效益不断增加。但与此同时,森林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沙尘暴和雾霾等问题随之而来,给人们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保护森林资源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建设生态文明纳入到政府工作之中,这就意味着今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获取,要做到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林业资源首先应从管理上做起,要努力提高森林数量,较大限度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使其真正成为人类的宝贵财富。

2我国森林保护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2.1林权改革难度大,管理模式不健全党在十七大中提出要加快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集体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以实现“耕者有其山”的目标。经过几年的改革探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由于改革过程中存在资金技术匮乏、宣传力度不够、林权过度集中或部分林农失山失地而造成的林权纠纷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林权改革的步伐。因为改革不彻底,很多因素也限制了林业的经营和管理,林农营林的积极性也显著下降,这对林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2.2生态公益林补偿不规范生态公益林补偿是国家为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改善生态状况,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主要用于公益林专职管护人员的劳务费或国有林业单位、集体和个人补偿费,以及管护区内的补植苗木费、林木抚育费等。生态公益林补偿,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爱林护林的积极性,加快了林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但是目前一些地区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不规范,影响了这项措施的顺利进行。一是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宣传不到位,很多林农根本不知道生态公益林有资金补偿。二是公益林资金补偿较少,不能满足营林管护人的期望,所以林农对公益林管理积极性并不高。

2.3砍伐现象比较普遍,监督机制薄弱由于有经济效益驱动,森林乱砍滥伐现象还很普遍,特别是对一些珍贵林木的砍伐,不仅迫坏了森林生态平衡,而且也对森林资源造成一定的迫害。因此,需要林业部门加强对乱砍滥伐等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同时还应加强林地用途管理制度,加强审批的门槛,这样就能从根本上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

3加强林业管理,实现林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资源管理和保护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应该坚持不断地做好相关工作才能保障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1加强对林业管理的组织领导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林业企业要成立专门的林业管理小组,明确责任和分工,主要领导亲自抓林业资源管理的工作,制定相应的方案和措施,督促落实好工作,把林业资源的管理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做到年初有目标,年末有考评,建立工作激励制度,保障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3.2健全和完善林业法律法规目前,我国林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很多,比如《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林地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这些法规对于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一些新兴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林业法律还不完善,如有关生态林的管理立法方面,就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在今后还应该不断补充和完善相应的林业法律法规。

3.3加强森林管护宣传教育工作1)林场企业应该定期组织对林业管理人员进行林业法律法规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培训,对职工进行林业养护和管理的专业知识培训,使职工能够对当前林业的发展和林业资源管理及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认识,打破老职工“靠山吃山,靠林吃林”的守旧思想,为森林资源管理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2)要通过媒体、报纸及网络对生活在林区的林民们加强教育,宣传乱砍乱伐给森林资源带来的危害,提高群众的森林保护意识。

3.4加快林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和林业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林区管理人员生活和工作条件,如管理补助津贴、必要的交通工具,这样可提高管护的效率,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才能有利于管理队伍的稳定。

3.5建立健全林业管理体系,加大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力度1)提高监管认识,林业部门除对正常营林管理监督检查外,还应对林分质量、林内环境等进行严格督查,加大管理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2)检查督导形式应该多种多样,要把正常检查和暗查结合起来,检查不应局限在一定的区域,同时在检查过程中,应多与林区职工展开谈话活动,这样能从根本上掌握林业的情况,从而找出问题和原因。3)加大对乱砍乱伐的惩处力度。要做到谁毁林,谁负责,不管涉及到什么人,都应该给与相应的处罚。4)要设立多种举报形式。一个部门并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应该发动群众参与到森林资源保护中;对于群众有效的举报,挽回经济损失的,要给予一定的补偿。

3.6加强基础林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目前,我国基层林业执法力量较弱,在一些乡镇级执法人员很少或者根本没有,而大多数林业的布局又都在乡镇一些地区,对于林业损害和破坏案件基本上都是口头警告,而没有实际进行处罚,这就造成监管力度不强的问题。另一方面,基础的林业执法人员普遍素质不高,对于一些林业纠纷不能有效及时解决,这也给林业资源保护工作带来难度。因此,要加大基层林业执法人员的队伍建设,同时还应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以便能够在处理案件中得心应手。

3.7加强林业资源数据库建设21世纪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因此,林业资源保护及管理也应要实现信息化管理,建立林业资源数据库在林业信息化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加快工作效率;要引进和培训信息化林业管理人才,积极与上级林业部门进行信息系统联网,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及时为上级部门传送的林业资源数据。要推动林业产业的科技开发力度,优化林业布局,改造和重组传统企业,要实现从低端原料加工到高端产品制作方向转型,提高经营效益,为营林管理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4结语

林业资源保护和管理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加大森林保护管理力度,强化林地管理,控制林地采伐数量,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毁林现象的发生,确保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余少华单位: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