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土木工程论文范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土木工程论文范文:边坡支护技术土木工程论文
1工程概况
某土木工程项目基坑平面尺寸116.47m×117.3m,基坑施工整平地面标高为19.0m,地下室底板垫层底标高5.95m,基坑开挖深度约13.05m,核心筒范围局部加深7.05m,加深段平面尺寸26.5m×23.184m。该土木工程基坑支护原设计为“预应力锚索+排桩抗侧向土压力支护结构体系”+“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然而综合考虑现场实际情况、试桩取芯效果、施工工期安排、对周边地块影响等方面的因素,将“预应力锚索+排桩抗侧向土压力支护结构体系”优化为“钢筋混凝土内支撑+排桩抗侧向土压力支护结构体系”,将“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优化为“三轴水泥土搅拌桩止水帷幕+支护桩间高压旋喷桩”。
2边坡内支撑支护类型比选
目前现场排桩已基本施工完成。由于基坑四周均为待开发地块,尤其是东侧为地铁已确定开发用地,南侧为工商银行用地,使用锚索将对周边地块的开发造成严重障碍,所以建议本基坑支护结构下部采用排桩+内支撑体系。根据基坑的平面形状和目前施工现状,对以下3种内支撑体系的布置进行了比选。
2.1对撑+角撑布置体系
(1)优点:在环境保护要求较高的情况下,利于控制墙体位移。(2)缺点:①支撑混凝土用量较多。②核心筒范围内的立柱桩与工程桩冲突严重,影响核心筒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③由于十字交叉桁架与核心筒平面位置重合,核心筒地下三层以上部分的结构必须等到整个地下室地下三层施工完成,混凝土支撑拆除后方可施工,对整个工期有制约作用。
2.2圆形环梁布置体系
(1)优点:①方便挖土和主体结构施工。②支撑混凝土用量较小。(2)缺点:①由于基坑南侧和东侧地势较高,北侧和西侧地势较低,虽采取了基坑上部放坡的措施,但仍存在一定的坑周荷载不均匀的情况,对支撑体系整体稳定不利。②须等到基坑的整个环梁体系施工完成后,方可进行大面积土方开挖。③对中间环梁的施工要求较高。(3)角撑布置体系:①优点:方便挖土和主体结构施工、施工方便。②缺点:与圆形环梁布置体系相比,混凝土用量较多。由于本项目工程进度和基坑安全都必须确保,而对撑+角撑布置体系对塔楼施工进度制约太大,因此不采用;圆形环梁布置体系不仅对土方开挖进度有一定制约,而且现场地势情况不利于该体系的整体稳定,因此亦不采用。综上分析,最终选择采取角撑布置体系。
3边坡支护技术优化
3.1支撑竖向布置
原设计排桩标高为13.0m,改为内支撑后,为避免混凝土支撑与主体结构下二层板冲突,将原设计排桩标高调高0.3m,即13.3m,经初步计算分析,基坑上部采用放坡,下部排桩+一道混凝土支撑。
3.2基坑止水帷幕
根据高压旋喷桩试桩取芯效果显示,砂砾层与岩层交界面芯样不是很理想,为了保障深基坑的止水效果,确保深基坑开挖的安全性,将外排高压旋喷桩改为三轴深层水泥搅拌桩,内排高压旋喷桩保留。
3.3坑中坑支护结构
坑中坑局部加深7.05m,加深段平面尺寸26.5mx23.184m。根据地层条件,并结合核心筒桩基承台的施工统一考虑,采用放坡开挖的方式。施工顺序要求:(1)放坡后,先施工深坑结构底板及侧墙。(2)然后在深坑侧墙外侧回填土,至桩基承台底。(3)施工桩基承台和大基坑底板。
4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土木行业在产值不断增长、根基愈发牢固的基础上,对深基坑边坡支护综合处理技术的研究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深基坑工程具备工程项目复杂、工作量巨大、资金和人力投入多、工程周期较长等一系列特点,这些特点使得深基坑工程在整个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工程进度、安全和质量。科学合理的基坑边坡支护应该在保障工程质量、安全和实施速度的基础上,尽量节约工程成本,合理进行资源配置,致力于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较大化。
作者:庞洪涛 单位:大元建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土木工程论文范文: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土木工程论文
1土木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中的裂缝成因
1.1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
浇注混凝土直至浇注完毕,因为大量的水化热会在水化时产生,刚开始时会因为混凝土聚集大量水化热,因而内部热量不易挥发,进而造成混凝土中内外温差过大,同时在混凝土的内部产生强烈的拉应力,导致拉应力比此龄期的混凝土容许拉应力大很多时,会形成温度裂缝。另外,再加上通常大体积的混凝土配置钢筋没有深入到内部,因而由混凝土承担因过大的内外温差产生的拉应力,导致更容易产生温度裂缝。
1.2混凝土收缩
然而伴随着初期大量水热化混凝土的渐渐消失,混凝土在后期会逐渐蒸发内部自由水,在外力不影响的条件下,混凝土会伴随着硬结而自发的形成收缩和变形,但是,当这种收缩变形产生时会因为内部钢筋的影响而受限,进而大量的拉应力会产生在混凝土当中,如果混凝土承担不了该拉应力时,就会产生温度裂缝。
1.3温度突变
在土木工程中,待浇注完毕主梁,因为太阳会暴晒主梁的侧面,所以这部分的混凝土的温度显然比其他地方的要高,进而造成内部温度上升呈现非线性,使得主梁因为自己的限制产生过大的局部拉应力,进而因此产生温度裂缝;除此之外,因为暴雨、阵雨以及冷空气等气候变化原因,浇注完毕的混凝土表面温度会骤降,进而导致内外温度形成梯形,如果温度应力达到一定的高温,就会产生温度裂缝。
2土木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
2.1设计优化
在设计土木工程的时候,必须结合工程当地的气候情况正确选择混凝土配合比,而且还要布置适量的温度钢筋在易产生温度裂缝的地方,以此和拉应力抗衡,与此同时,选择在规定范围内厚度最小的钢筋保护层,防止由于过大厚度保护层而产生的温度裂缝;除此之外,在划分大体积混凝土的过程中,必须利用后浇带和伸缩缝的正确设置来进行规则的分隔,同时还要根据科学设计的混凝土结构形状,扩大混凝土水化热的散热范围,进而防止加快增加其内部温度,进而分散应力,减小产生温度裂缝的可能性;而且,还要较大限度使用二次浇注的方法设计和施工混凝土,而且,在进行二次浇注的过程中为了增加混凝土抗拉能力,必须在其中添加聚丙烯纤维网或者钢筋网。
2.2材料控制
大体积的混凝土之会有温度裂缝产生,原因在于混凝土释放大量的水化热,因此,尽可能使用水热化程度较低的水泥在大体积的混凝土当中,为了较大限度使用较少用量的水泥,还可以利用掺合料的方式,比如可以添加一些粉煤灰等。就混凝土的粗骨料的选择而言,尽可能使用级配良好、强度高和粒径大的粗骨料,可以有效防止混凝土产生收缩变形的现象,与此同时,也不会忽视含泥量和其他有害物质的含量的控制。而在混凝土的细骨料的选择上,就必须符合泵送的要求,尽可能使用细砂或者中砂,这样可以保障以最小的表面积和空隙率充分减少使用水泥的用量。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增加同龄期混凝土的抗拉能力,还可以采用掺加外加剂的方式进行,有效提高了混凝土的和易性,减少水灰配比。
2.3施工控制
在实际施工混凝土浇注时,试验人员的职责是根据现场的情况,及时跟踪坍落度和和易性变化现象并随时测量,根据结果上报搅拌站并及时进行处理。对于混凝土捣固人员来说,要经过严格的培训,考核通过之后才能够上岗,并且要权责明晰,分工明确,特别是要由专职人员捣鼓和处理钢筋集中的地方、端模、拐(死)角等,技术人员和施工员要跟班指挥现场。通过插入式的为主要方式进行混凝土振捣,插入振捣厚度为30cm,以垂直等距离插入到下层间距在60cm以内,高度大约为5~10cm。施工人员必须边振捣边观察,尽可能避免漏振或过振等现象。
2.4冷却管降温
利用提前铺冷却管路在混凝土结构内部中,以此降低在硬化时混凝土内部的温度,保障脚注混凝土完毕后通水循环冷却的正常实施,冷却管路中的水量的范围不能超过1.5m3/h,如果管内为过高水温,那么也会加快水流的速度和流量。施工的部位不能因为冷却管的出水而受到影响,如果混凝土总体初步凝固,那么可以酌情通过该出水进行保温养护。待混凝土养护的步骤结束,为保障混凝土的强度以及其他不受中空的冷却管的影响,所以下一步一般利用真空压浆的方式完成注浆和压浆的工作。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土木工程中,只有充分做好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措施,才能有效防止裂缝的产生,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作者:张文珍 单位:大元建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土木工程论文范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土木工程论文
一、对于实践教学安排不合理
虽然很多的应用型高等院校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有了更好的认识,在教学内容上也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但是由于实践内容缺乏新颖度,对于新知识、新材料以及新设备的运用很少,大部分使用效率不高。另外,实验室的管理不是很先进,学校内部各个实验室之间的交流很少,各个学校之间的交流就更少,这样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
二、进行土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措施
(一)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教学
在学校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要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特别是针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因为土木工程专业进行的教学专业性与使用性很强,会广泛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所以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强化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适应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人才,将实践环节融入到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保障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能力教学一起进行,甚至可以在实践操作时进行理论知识教学。这样就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从而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保障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二)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
现代社会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么,也就要求各个高校建立起更好的课程体系,并及时关注现代建设的需求变化,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3]。各大高校可以对现有课程进行更新,调整课程体系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既要包含土木工程专业必备的专业知识领域,又要突出土木工程专业的独有特点,保障所学知识的广泛性与实用性。比如,对建筑设计、建筑经济与建筑施工等方面的课程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专业课程进行学习,使其符合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要。
(三)努力培养专业人才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土木工程专业与其他学科专业之间相互联系与交叉,这样也使得土木工程专业趋向综合性,从而对于学生的要求也就更高。学校要将培养普通学生与培养专业人才结合起来,在平常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专业优势与兴趣,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足够的兴趣,才可以更好地钻研与创新,并对其进行特长培养,保障学校培养出符合公司与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出有一定的特长与技术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现在,大多数高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只是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很大的帮助。要进行创新人才的培养,就要保障学生自身具有创新意识,所以学校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4]。这就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形成创新的文化环境,让学生一进入学校就可以有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可以在不断地讨论与科学研究中发现自己的潜能。在与同学、导师以及科学人才进行交流的同时,可以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了解近期的科技动态,了解公司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便于学生在好的学习氛围中去学习、听课、研究与创新。
(五)建立学校与社会、企业联合机制
为了更好地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学校要积极与企业、社会建立联合机制,学校与学校之间可以加强联系与交流,让学生有一个讨论与交流的机会。运用这样的机制,可以让学生有机会进入企业以及社会部门进行学习与实践,通过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土木工程的理解,也进一步明确自己要选择继续学习与研究的方向,有利于培养出符合企业与社会需要的专业型人才,有利于学校及时改进教学内容,将专业知识融入到土木工程施工工作中去,真正为培养土木工程创新型人才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结束语
土木工程专业已经不断综合化,对于专业型人才的要求也更高,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创新型建筑的发展,建筑业等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这样才可以让其有蓬勃的生命力,所以,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在实践中学习与成长,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各个环节的研究与管理,努力进行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等院校要特别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改革。
作者:马静 单位:宿迁学院
土木工程论文范文:工程师实践教学土木工程论文
一、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方案
本文以几个典型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说明。大一暑期境内社会实践环节其目的是进行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调研和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信息收集、沟通和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实习前,指导教师会与对口企业主管人员反复商讨实习计划以及达到的实习成效,学生按照3-5人分小组进行,便于管理和在不同部门实习。社会实践采用讲座、采访及跟班体验多元化方式。学生提交的成果包括个人调研报告和小组PPT汇报,有助于学生分享到其他学生的成果,以弥补不能同时在所有企业的各个部分体验的遗憾。大二暑期境外工程体验其目的是了解境外的土木工程行业的运作情况,学习境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对境外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进行调研和学习。实习形式是参观工地和示范项目以及企业跟班体验,参观和体验的项目包括一些知名的大型在建和已建工程,同时深入国际著名设计事务所体验设计工作。大三暑期生产实习共5周时间,采用统一安排,统一管理的模式。首先由学校联系一些在建的大型、重要的建筑工地,将学生按照3-6人分组,派往不同工地,安排住宿等。实行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即在工地现场工作由企业导师负责,学校导师部署总体任务及教学安排,并且每周下工地检查一次,向企业导师了解情况,进行沟通。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学生是以一个基层技术或管理人员助手的身份参加工作。实习期间要求每天写好实习日记,记录施工情况、心得体会、革新建议等,实习结束提交实习报告和专题作业。成绩评定包括5个部分:实习纪律占10%,实习日记和报告占50%,小专题(或社会调查)占10%,企业导师评语占20%,答辩成绩占10%。可见从各个方面考核可以控制生产实习质量,完善实践环节考核制度。大四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共15周,实行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原计划在相关设计院或其他企业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但考虑到实践单位接收所有毕业生有一定困难,另一方面把学生放置实践单位,校内导师介入的时间少,未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经过反复讨论,并与企业沟通,采取了一个折中办法:聘用一批校外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分别来自境内境外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管理单位。每位学生都有校内和校外指导教师,校外指导教师每周提供一次与学生面对面的答疑时间,这样学生既能够在校内导师的指导下,严格按照学校毕业设计的规定完成毕业设计,理论上达到一定深度,又能直接接受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高级技术管理人员的指导。当然做好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还需要校内校外指导教师的不断沟通以达到一致的目标。
二、实践教学环节实施初步成效
1.境内社会实践的实施
目前已经有三届学生在大一暑期分赴省内签订的几家校企联合培养的工程师培养企业进行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每天接触不同的人,不同的部门,通过讲座、采访和亲身体验等形式,学生收获很大。由于学生在学校里学的都是书本上的知识,对课外的实际运用情况所知甚微,通过实践,可以了解学校外面的建筑行业的现状。学生反映较大的体会是懂得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明白了储备丰富技能的必要性,知道接下来三年的大学生活该怎样去规划了。同时也体会到作为职业工程师应该具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了与人沟通的技巧等。
2.境外工程体验的实施
目前已经有两届学生在大二暑期赴香港参加为期1周的境外工程体验。著名的国际顾问有限公司和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是境外实习的校外实践单位,为此校企双方经过多次讨论后拟定了实习的详细计划和实施办法,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标准模式。实习内容涉及土木工程各个领域的设计、施工、管理工程项目。与现场工程师的交流,不仅在专业领域扩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在建设项目工地调研时,学生先后参观了海港净化工程、昂船洲污水处理厂、港珠澳大桥、西九龙高铁站等建设项目工地,在与工程师和工人的交流中,学生接触到很多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知识。此外,学生还参观了由香港政府引导的推广节能、环保等理念的“零碳天地”。学生大开眼界,见识了香港先进的施工设备和高效的施工方法、成熟的管理措施、先进的设计理念、超前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为今后学习和工作建立了更明确的目标。这些实习的经验将会为今后境外实习打下基础。
3.生产实习的实施
生产实习安排在大三暑假,刚好上完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为期5周。学生以一个基层技术或管理人员助手的身份参加实习工作,与现场施工技术人员同吃同住。只要工地选择合适,实习期间基本能经历测量放线、绑扎钢筋、模板工程、混凝土工程及部分砌筑工程施工的实践过程,学习各工种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管理方法,学习和应用有关工程施工规范及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学习施工过程中对施工事故的处理方法,学习阅读施工图纸和文件,还学习一些工程概预算的相关知识。通过施工实习,学生理解了如何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结合起来,工程实际中不能死套书本知识,而是要举一反三,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解决措施。实际施工现场远比书本上来得复杂,要做一个合格的施工管理人员,只有在现场慢慢积累经验、虚心求教、耐心聆听、灵活变通、和工地上的各方协调好关系才能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通过施工实习,也磨练了学生的意志,锻炼了学生在艰苦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和工作能力。
三、结语
本文以几个典型的实践教学环节为例,从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思路、实施方案和实施初步成效进行了论述。通过3年多的建设工作,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程序。通过实践环节的有效实施,学生可以了解学校外面的建筑行业的现状,在专业领域扩宽了视野,同时也明确了职业规划,更好地将课内理论知识与实践工程有效地结合起来。
作者:季静 王湛华 单位: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土木工程论文范文:第二课堂学分土木工程论文
一、解决问题的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根据广东地区土建类行业对人才“有较广适用范围、有较好应用能力、有较强创新精神”的需求,结合广州大学确立的“素质为根、应用为本、能力为上、创新为魂”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所明确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我院以土木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确定了土木类专业人才培养“广适应、擅应用、敢创业、能创新”的特质,按照体验式教育和“大工程观”的理论构建及时课堂教育与第二课堂活动相互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和探索激发学生利用好课余时间,通过第二课堂拓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专业素质为主的综合素质培养方法。
二、第二课堂学分认证的实践
土木工程专业第二课堂学分实践的运作过程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主体对象项目主体以土木工程学院为主,项目对象包括两个部分。及时部分为土木工程专业综合试点班学生。2008年来,学校在土木工程专业新生中随机抽取80-90人组成2个综合试点班,6年来已有510名学生按照基于“大工程观”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试点,实行《广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第二课堂学分认证办法》。第二部分为《办法》所影响辐射到的土木工程学院2400多名学生和全校25000多名学生。2.项目时空我院在2008年启动该项目进行改革试点,学校于2010年4月颁发《广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第二课堂学分认证办法》,在此基础上,于2010年6月颁发《广州大学第二课堂学分实施办法》,2012年学校把第二课堂学分正式列入教学计划。《广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第二课堂学分认证办法》规定土木工程专业综合试点班学生每年11月份认定一次第二课堂学分,在第七学期,进行一次认证。3.项目内容《广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综合试点班学生第二课堂学分认证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土木工程专业综合试点班学生必须在本科四年时间完成5分的第二课堂学分,主要包括计算机能力认证(1分)、学术活动与知识竞赛(2分)、学术科技创新活动(2分)三大类。4.项目支持在学校教务处的领导和支持下,我们在第二课堂学分认证过程中,建立了一套工作支持系统(见图1),使认证工作开展顺利进行。(1)领导重视,做好第二课堂学分认证的顶层设计。学校领导、教务处、土木工程学院领导对第二课堂学分认证的工作非常重视,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理念以及社会用人单位要求,结合当前校园学风状况进行多次研究,决定以土木工程专业综合改革为契机,开展《办法》试点,适时向全院、全校推广,并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6年来投入了30多万元用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2)专业教师支持,深化第二课堂活动专业内涵为深化土木类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的专业内涵,实现配合及时课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目的,学院一方面在综合试点班中采用导师制,安排了60名高级职称或者博士学位以上的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分组指导510名学生,平均每位导师指导8-10学生,连续四年指导其专业学习,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另一方面安排专业教师分组指导学生参加结构设计比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创新实验项目等,以及有专门的专业教师负责学生结构设计协会的指导。通过导师制,大大增强了学生参加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专业内涵,专业教师以丰富科研、教学经验优势,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针对个人发展方向提供学习计划;为学生提供技术性指导,使学生在相关领域进行深入的课外锻炼,弥补课内教学缺乏实际锻炼的不足。(3)搭建平台,畅通第二课堂活动参与渠道学院按照土木类专业特点,层次分明地搭建课外学术科技互动平台,畅通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渠道,建设富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一方面,学院鼓励土木工程综合试点班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现有的“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等常规活动。另一方面,学院通过举办学科竞赛,引导学生努力学好专业知识;通过组织科技项目申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举办学术讲座,拓宽学生专业视野和学术思维;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增长学生工程见识和实践能力。另外,积极打造学院结构设计比赛6届、土木学术沙龙举办讲座90场、“土木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立项研究2次、综合试点班学院课外科技创新立项研究3次、专业外语竞赛4次、土木工程专业综合知识竞赛4次、力学竞赛4次,利用这些活动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提供平台,也畅通了学生获取第二课堂学分的通道。5.技术方法2008年以来,高年级综合试点班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均参加了学院开展的学生课外课题研究和专业调研、学校结构设计比赛,提交了高质量的课题论文、调研报告或其他形式的科技作品。个人均参加了学院举办的力学、专业综合知识、专业英语等学科竞赛。以及时批改革试点的2008、2009级综合试点班为例,学生均积极参加了课题研究、专业调研、科技竞赛,并提交科研论文或专业调研报告、竞赛作品,内容涉及建筑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地下工程等方向的实际工程技术领域,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学生所开展研究的课题、专业调研的题目来源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者学生根据工程现状自拟题目,学生的立项申报、研究和调研、论文(调查报告)撰写和模型制作等全过程接受导师的指导,课题立项、成果鉴定和成绩审定均接受专家组评审。
三、实践成效
土木工程学院积极广泛地开展土木工程专业第二课堂学分认证的实践与探索活动,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例如:土木工程专业2008、2009级综合试点班学生提交高质量研究论文、专业调研报告70篇(团队成果);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中获得一系列优异成绩,分别在国际级比赛中获奖3项,在全国比赛中获奖38项,省级获奖37项,校级获奖53项。同时,第二课堂学分认证凸显了三个方面的良好导向作用。一是学习导向。土木工程专业第二课堂学分认证激励了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激发了专业学习的热情,增强了人才培养的成效,促进了班风学风的好转,在学校目前学风状况下带来一股令人振奋的活力,在学校起到了突出的示范作用。二是校内先行。继土木工程专业于2010年4月出台并实施《广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第二课堂学分认证办法》以后,全校于2010年6月实行《广州大学学生第二课堂学分实施办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及时课堂以外的学术科技等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土木工程学院各专业均在已定的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把第二课堂4学分纳入其中,表明专业综合改革已经凸显了良好的先行先试作用。三是社会认同。有关第二课堂学分认证的内容受到广东省教育厅、中国高校之窗网站和学校网站、报纸等媒体的充分肯定并宣传报道8篇次,有关本专业综合改革的报道包括:广东省教育厅网站4篇,中国高校之窗网站1篇,学校网站2篇,《广州大学报》1篇。五、实践体会针对当前我校学风状况尚需完善、学生学习主动性总体不够高的实际问题,通过五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在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通过及时课堂培养学生的同时,第二课堂也是培育学生成长的主要阵地。1.追求持续发展,建立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的长效机制按照社会对土木类人才的要求,结合学生成长特点,开展对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等综合素质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土木类专业第二课堂活动可持续发展的良好运行模式,建立一套有利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开展的长效机制,需要在第二课堂这块阵地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机构、经费支持、运行程序、专业指导、激励措施等方面统筹考虑、规划、设计,才能取得良好的活动成效,使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甚至把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热情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有利于土木类院校浓郁学术气氛的营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几年来我校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尤其是与专业有关的科技活动积极性不是很高,校内经常出现举办高水平的专家学者讲座听众寥寥无几的现象。自从第二课堂学分实践实施以来,土木工程专业综合试点班学生参加课外专业实践、调研活动的积极性显著提高,2008、2009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加了第二课堂学习活动,99%以上的学生完成了规定的学分。2.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第二课堂学分认证工作支持系统在第二课堂学分认证工作开展过程中,在学校教务处领导下,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第二课堂学分认证工作支持系统。第二课堂学分认证方案的制订、实施和探索必须在学校教务部门、学院领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下完成。为了使第二课堂学分真正能起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应用能力的作用,学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参与第二课堂的学习活动。学生参加活动要解决的问题、方案的制订、解决问题的路径、成果总结等也要在导师指导下有一个科学的程序。只有把第二课堂学分认证放到一个系统工程的层面来对待,才能达到第二课堂学分认证的实践和探索的预期目标。3.彰显专业特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土木类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受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内在需求以及学校办学历史的特定影响,往往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应用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和区域性。作为办学历史只有二十多年的地方性院校,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策划和开展过程中,充分考虑毕业生就业主要特点:80%左右的学生就业区域在广东省,80%左右的毕业生就业在中小企业。这些鲜明特点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工程应用能力和有较宽的专业适应性。因此,土木工程学院在规划和设计校园文化活动时,重视学术科技活动配合及时课堂教学,通过各种专业特色鲜明的学术科技活动,培养土木类学生创新精神、应用能力,以及通过较宽专业适应性的重要渠道,发挥其他课程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办法》实施初期,学院通过专门班会、导师引导、用人单位反馈等手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第二课堂学分认证对于提高其创新精神、应用能力的积极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学分认证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导师对学生计算机能力学习、学术与学科竞赛、创新实践活动进行系统指导,学生的钻研精神、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明显进步。
四、结语
高等教育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型和应用型人才,一直是备受高校和社会关注和重视的课题。随着第二课堂学分认证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第二课堂认证也遇到新的问题。例如:如何体现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工作量以激发教师指导积极性;第二课堂学分认证能否拓展为作为学生参与学生社团、学生组织、人文素质、校园管理等积极性的激励手段,以破解目前我校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的难题;第二课堂活动能否作为一些课程的实践环节,使第二课堂学分成为与及时课堂的连接点,增强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这些都是我们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值得重视和思考乃至破解的问题。
作者:邓思清 童华炜 单位:广州大学
土木工程论文范文:专业实践教学土木工程论文
一、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
1.实践教学学时不足目前各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大多在30至48学时左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仅了解土木工程的基本概念,很难形成完整的体系概念,更不用说进一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2.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弱土木工程涉及众多的结构施工图以及结构建设的概念,学生熟练阅读施工图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训练过程,但是学生在大学四年里很难做到快速熟练地阅读工程结构有关的施工图,对工程结构的建设和建造等方面的概念更是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其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学生很难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做到将施工图想象成实际的结构,结构空间三维关系概念非常薄弱,严重妨碍了土木工程基本理论的学习进度。3.理论和工程实际脱节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是专业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其中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检测和试验等诸多方面与工程实际直接相关,但一直以来,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授课形式大多只是依据教材讲授,很容易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似懂非懂,甚至可能发生对一些基本概念理解错误的现象。例如很多结构的加工工艺以及施工方法,在课堂上仅凭讲述是很难做到让学生理解清晰的。4.工程实践不能同步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开展,需要配套进行详细的课程设计、试验分析和生产实习等环节,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很多课程设计只能简单地进行一些局部的结构设计。例如“钢结构”课程的课程设计只简单地进行门式钢架的设计或简支钢屋架的设计,学生通过这样简单的工程实践,很难做到在毕业时能满足社会市场对土木工程的需求。5.实践资源和资金有限由于专业的特点,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诸如施工实践、结构检测与试验等,通常需要投入相较于其他专业更多的资金和资源,这与规模日益扩大的本科教学以及教学资源相对有限的社会现状形成突出的矛盾。因此,基于现今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现状,改革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以适应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满足社会建设需要十分必要,非常迫切。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
笔者结合一直以来的教学经验,尝试在以下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1.实践教学拓展的研究与探索以往的实践教学,通过具体的实验、实习、设计以及工程实践等环节实现,而这些环节的最终目的都在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水平和技能应用水平。基于教学时间、资金、场地和设备等限制,笔者将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拓展,实现虚拟实践教学和实际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将工程实验、生产、施工和设计等环节制作成逼真的3D视频并建立资源库,弥补实际实践教学实践过少的缺陷,较大程度训练学生建立完整的工程结构概念。具体的工作包括工程试验仿真、工程生产仿真和工程施工仿真等。其中,工程试验仿真:将土木工程专业工程中大量的材性试验和构件试验,制作成三维动画,让学生能直观地认识工程材料性质以及构件力学特性。工程生产方法仿真:将土木工程中相关的构件或材料的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等,结合视频录像,制作成系列专题动画,补充学生在企业单位或工地的生产实习的学习,以达到在有限学时内进行丰富的生产实践教学与学习。工程施工仿真:将土木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的过程以三维动画形式呈现给学生,将“工地”搬进教室,使学生通过丰富的视频学习,认识具体的工程管理及工程施工的概念和重点。2.课程设计的研究与探索探索“以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填补教学课时的不足,以“课堂与工程相结合”的方式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将课程设计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探讨相关问题和措施。3.毕业设计的研究和探索毕业设计要求学生能够系统地对土木工程结构进行分析和设计,要求学生参与从工程方案规划、工程设计到绘制施工图的全过程。通过比较完整的工程结构设计训练,让学生基本具备进行工程设计的能力,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逐渐开展“小组设计模式”,通过小组协作设计,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协调能力,以适应社会工程建设的需求。4.工程训练的研究和探讨活跃工程训练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产学合作实习基地,建立完善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开展工程结构模型探讨训练,通过诸如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竞赛等模式,促进学生参与工程训练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5.实验教学的研究和探讨加强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增加实验教学的课时比例。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减少设置认知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设计型、综合型、创新型的专业实验课,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创新实验,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参与结构架构模型实验,通过亲手制作结构模型,加深对工程结构的认识,以达到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鼓励学生参与诸如结构设计大赛等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竞赛活动,促进及时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
三、结语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实现涉及很多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仅针对普通本科院校,对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有效的实践教学进行一些思考,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作者:何嘉年 朱江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论文范文:小工程专业知识土木工程论文
1“.大工程”代替“小工程”
课程设计仅有一周,要求完成一份完整的单位工程施工图预算,既要完成工程量计算又要完成套价取费,因而选取小工程(如门卫房)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一份施工图预算,学生既能学到相关知识,又能培养独立性。以“大工程”代替“小工程”的优点: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水平;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组协作”代替“单打独斗”
“单打独斗”可培养学生工作的独立性,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工程预算的基本原理,独立地完成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的算量,可更地对工程概预算有一个的认识,但是不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小组协作”代替“单打独斗”的优点:模拟学生就业后在新疆地区工作的模式;培养了团队合作的精神,让学生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使少数民族学生更积极地参加课程设计,学到更多专业知识。
3“.关键点”代替“整个面”
“关键点”代替“整个面”的优点:能掌握计算工程量的方法,用系统的概念去计算工程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锻炼独立工作的能力;熟悉做预算的流程,更好地掌握关键点的预算知识。
4“.组长负责制”代替“指导教师管理制”
由于土木工程专业为新疆大学紧缺专业,相对其他专业来说班级人数较多,课程设计中指导教师要完成课程设计和管理学生等工作的工作量相当大。为了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用“组长负责制”代替“指导教师管理制”,学生是主要的管理者,教师是辅助管理者,教师的主要职责是答疑解惑。“组长负责制”代替“指导教师管理制”的优点: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锻炼了学生沟通、组织、协调等管理能力;加强了团队合作力量;学生在实践中更加主动和积极地参加课程设计,减轻了指导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辅导中,达到双赢的效果。由于课时少,在尽力保障理论教学的前提下,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既达到教学的要求,又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通过不断调整实践教学方法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这种方法还需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才能找出更适合于少学时的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教学方法。
作者:冉洁 黄启珍 刘耘 单位: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论文范文:大学生创新训练土木工程论文
一、土木工程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建设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长沙理工大学于2009年成立土木工程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其建设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大学生科技立项和学科竞赛为载体,以学生课内外科学研究及发明创造活动为主线,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方法、模式、机制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探索与试验,努力构建特色鲜明的土木类创新人才培养示范体系。经过近5年的建设,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并于2014年正式立项成为湖南省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土木工程创新训练中心的建设主要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创新训练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训练模式、运行机制与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一是建设一支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科研和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二是扩大创新训练覆盖面,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训练方法。三是建立大学生科技交流平台和网络管理平台,形成创新实践资源开放共享的有效机制和学生自主学习与自由探索的有利环境。四是构建土木类创新人才培养支持与奖励体系。五是创新训练中心完善运行与管理模式,确保创新训练中心持续健康发展。六是建立与兄弟院校长期交流合作的平台。
二、土木工程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的具体建设内容
(一)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加大创新训练师资队伍的建设经费投入,不断吸纳人才加入,提高土木工程创新训练专职教师比例,确保创新培训稳步、有序地开展。加强双师型指导教师的培养,选送指导教师到企业培训;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通过传帮带等优良传统指导培养年轻教师,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即一个老教师指导一个年轻教师,在基本理论和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指导;通过校企合作方式,聘请企业人才加入指导教师团队,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高水平的创新辅导课或专题讲座。构建一支以专业教师、工程技术人员、高级技术工人组成的优势互补的创新训练指导教师团队。
(二)扩大创新训练覆盖面,改革大学生创新训练方法
1.在土木工程专业试点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在2014版培养计划的夏季学期设立“创新学习与实践”环节,在创新训练中心实施。针对该环节,编写特色培训教材。2.创新训练中心对创新能力分阶段培养,骨干创新人才与普及人才共同发展。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分层次、不间断递进式培养。初级创新训练阶段:以一、二年级学生为主,以学科竞赛为依托,吸引有创新积极性的学生,通过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力学理论水平,初步了解结构设计,结构模型的制作方法,同时结合工程实践了解工程管理、成本分析和安全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中级创新训练阶段:以二、三年级学生为主,以大学生科技立项、“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设计院或施工企业技术革新技术改造项目等为依托,以综合设计和自主创新能力训练为目标。高级创新训练阶段:以三、四年级学生和一年级研究生为主,以教师科研项目和企业工程技术项目为依托,如大型桥梁的施工监控项目、合作企业的施工技术难题、设计院的创新结构设计和工程结构的改造加固研究等,并及时将这些工程实践融入到本科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中去,以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三)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支持体系
1.建设力学理论与工程结构相结合、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中心的训练课程与内容将注重力学理论与工程结构结合。对初级训练阶段的学生开展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基础性的力学理论专题培训,夯实其基本理论与基础,提高学生学习力学理论课程的积极性与兴趣。对中级训练阶段的学生开展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有限元软件分析等专题培训,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对高级训练阶段的学生开展大团队创新项目训练,以企业的施工技术研究、设计院的创新结构设计项目、工程结构的改造加固项目以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为依托,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创新训练课程体系打破传统以“教师为主”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模式,向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的实践型和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让力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更为紧密。2.加大软硬件投入通过加大创新训练中心软硬件投入,共享学科专业平台资源,进一步扩大学生受益面,建设一个能够同时容纳200人以上的开放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每年吸引超过800名本科学生进入创新中心,力争累计训练学生数达15000人天/年。训练项目来源多样化,通过参与教师科研转化项目、企业技术革新和改造项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中心招标项目,支持学生的科学研究、创新结构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活动。3.构建大学生学科竞赛支撑平台中心组织开展系列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如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周培源全国力学综合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结构力学竞赛、基础力学实验竞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组织宣讲会、成果展览会,调动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扩大参与各类学科竞赛的人数,确保每年各类赛事参赛的学生人数在300人以上。以学科竞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改善了学风。4.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和科技的优势,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的拓展和申报。创新训练中心每年寻求多家设计院或施工企业进行合作,吸引企业深度介入大学生创新训练的全过程,培养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突出的土木特质人才;鼓励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促进土木工程教育回归实际工程。一是积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促进科技成果尽快向生产力转化;二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积极深入到企业中去,了解、发现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在生产中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研兴趣。5.建设院校交流与合作管道以创新培训为主题,通过与湖南省人力资源协会协调,建立与省内兄弟院校长期交流与合作的管道,吸收和接纳兄弟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到创新中心开展实习和专题培训,中心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指导。中心定期派出业务专精的教师深入兄弟院校进行现场指导,积极参加土木工程各类教学实践研讨会议,学习有效的创新教育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方式。同时积极申请承办中南地区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和湖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增强与省内外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合作。6.完善网络管理和创新学习平台不断完善大学生科技交流平台,完善土木工程创新训练网站,公布创新训练基地的全部实践活动,包括培训时间、内容、各类创新项目申报情况、学术研讨活动、仪器设备使用现状等。创新项目申报,各类科技竞赛活动的组织等工作的网络化管理具体由创新训练中心办公室完成。
三、土木工程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的运行与管理模式
中心成立跨学科、跨部门的创新训练专家指导委员会,对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建设发展、学术交流、日常运行进行指导和监督。建立校内学生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创新训练中心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凡对土木工程相关结构的创新设计或结构模型制作有兴趣的学生都可以以团队形式申请,经考核批准后进入中心,可参加中心学期培训及暑期培训,有资格选修中心的专有课程,可使用中心会议室进行会议或者学习活动;中心采取项目管理制模式进行运作,学生可以自带项目,经评审批准后进入中心;中心也可以设立项目面向学生进行招标,获准立项的学生进入中心;省级以上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团队、学科竞赛决赛团队,经申请批准后进入中心。中心将为学生提供开展创新活动所必须的场地、仪器设备条件,并配备指导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未达到项目要求或未取得实质进展的应作相应处理。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合理利用学校的学科竞赛经费,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对学生正常开展的创新活动一律不收取任何费用;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自主申报工作,争取教育厅和学校的项目和经费支持;建立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机制,扩大创新项目经费来源;与企业长期稳定的合作,争取企业的创新基金,解决资金投入与发展的瓶颈问题,做到专款专用。构建训练目标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创新训练目标管理指标体系,研究主要观测点及评价办法,体现激励与约束相结合、以激励为主的原则,重在培养学生的结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土木工程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是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通过探索与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开设创新实践项目、组织参加各类创新竞赛、实施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等,拓展了土木工程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的功能。提高训练中心的使用率,不仅有利于提高土木工程类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土木工程类本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有效克服常规教学实践存在的一些缺点,还能为社会迫切需要的创新实践人才的培养提供新思路。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索,长沙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建设思路明确,建设效果突出,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中心训练的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中,获得部级奖励22项,省级奖励149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82项获得立项,其中部级6项,省级14项;大学生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各类论文65篇;获实用新型专利5项;获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实践成果奖2项,并在近两年的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同时连续两届在湖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获得及时名,大学生创新教育成效显著。
作者:付果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
土木工程论文范文:结构类系列课程土木工程论文
一、优化、整合结构类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
土木工程专业结构类系列课程的内容、体系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但在教学过程中各门相互独立的教材中有许多重复的内容。传统的课程教学各自为政、相互脱节和内容重复讲授。针对目前教学内容多、学时少,同时要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空间,开阔学生视野,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工程训练的实际情况,必须优化整合结构类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
1.把专业课程中共性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和重组
把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中的基本原理部分从原课程中剥离出来,整合为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如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课程整合为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平台课,第5学期,56学时)、混凝土结构设计(专业课,第6学期,40学时)、砌体结构(选修课,第6学期,24学时);钢结构分解为钢结构设计原理(学科基础课,第5学期,40学时)和钢结构设计(选修课,第6学期,24学时)。
2.对专业课程中重复的内容进行整合,并在合适的课程中讲授
例如,“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中有关地震作用的计算、风荷载的计算、结构度计算原理等内容在后续专业课程中都有涉及,后续课程涉及上述内容将不再重复讲授,只进行简单的复习,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又如:“建筑结构设计”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中重复内容有框架内力计算和框架结构设计及构造;“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和“砌体结构”重复内容有多层混合结构房屋抗震设计和多层框架结构房屋抗震等。针对上述情况,修订我校结构类系列课程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明确各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使相关课程内容能、系统地串联起来形成整体,改变传统的各课程课堂教学各自为政、相互脱节或教学内容重复等问题。本着学以致用,服务于工程设计的原则,重点列出结构类课程之间相互影响、制约的章节内容及知识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推进结构类系列课程的一体化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在传统的教学中,课程设计只由该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单独设置,课程设计往往自成一体、自设参数,相互之间缺少应有的关联,在课程设计中训练学生的专业知识缺乏连贯性、系统性和整体性。为配合我校实行的“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优化整合土木工程专业结构类系列课程的课程设计,积极推进一体化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分析系列课程的相关性、互补性和连续性关系,整合相关课程设计的不同内容和要求,将各门课程设计的内容分解到一个完整的工程设计中去,某项工程的主体设计的不同部分作为各课程设计的单元,各课程设计的成果组合起来可形成某项工程完整的设计文件。课程设计的一体化要求设计资料前后统一、内容循序渐进。如结构类系列课程设计统一题目为:某中学总体平面及单体建筑设计,要求学生完成建筑、结构、施工三个阶段的设计内容(如图1所示)。通过重新制订系列课程设计的教学大纲,编写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书和相应的设计范例,并制订统一的标准和考核办法,我校土木工程专业针对一体化课程设计这一实践性环节开展了试验性研究,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选定课程设计班级,确定课程设计任务。2.制订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3.课程设计一体化效果评估。课程设计一体化教学实践,使学生学到的专业知识得到了系统化训练,学生对工程设计的复杂性和系统性有了初步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激发了学生自我设计的欲望,体会了逐步完成设计成果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设计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后期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一体化课程设计的指导过程对相关教师也是一个相互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增进了各专业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有利于进行教学改革。
三、加强结构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工程应用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依据我校《关于深化“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30%,培养体系采用“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创新教育—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内涵和要求,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学科竞赛、文体竞赛、创新创业训练、学术研究和技能培训等活动。上述素质拓展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中,所取得的学分是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确保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1.深化试验课教学改革
试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传统的结构试验教学大多属于验证性试验或示范性试验,学生自主发挥的余地极小。受试验条件、时间和成本的限制,学生动手参与试验过程较少,学生积极性不高,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我校试验教学改革中,一方面,依托我校湖北省试验教学示范中心开展设计性和综合性试验项目,使学生独立完成试验目的、试验方案设计、制订试验方法和步骤,要求学生在试验周和业余时间到开放实验室完成,通过试验锻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依托我校湖北省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开展计算机仿真试验研究,如结构或构件在加载过程中的荷载—变形关系的仿真分析,结构或构件破坏全过程的仿真模拟、结构的连续倒塌仿真分析等。仿真试验内容丰富,学生能够对各种结构形式在各种工况下的力学性能和变形情况进行试验设计和观摩。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与真实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虚实结合,可以很好地实现试验教学目标。
2.依托结构竞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从我校“721”人才培养模式角度出发,让学科竞赛作为实践环节的一部分内容,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服务。我校实行了校级、省级、部级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三级选拔机制,有稳定的结构设计竞赛指导团队。其中,校级比赛为省级和部级结构设计竞赛选拔参赛队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参加结构设计竞赛,参赛队员在模型制作阶段对模型要做很多次破坏性试验,在这一过程中有关结构承载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基本原理都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另外,不同类型结构的受荷形式、不同荷载的作用特点和荷载的传力路径等专业知识均能在竞赛中获得最直观的试验验证,如杆件的力学性能试验、大跨结构的静力加载试验、古建筑的抗震性能试验等。上述认知过程是目前课堂教学以及试验教学难以再现的,对于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能力、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及创新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结构设计竞赛是对日常教学内容在试验方面的有益补充。
四、结语
通过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结构类系列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践,使结构类系列课程内容前后相互连贯,增强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的工程设计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在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实施和逐步完善,为我校“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推进和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苏骏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土木工程论文范文:教育技术土木工程论文
一、土木工程活动中的新问题及启示
土木工程活动中的树木与森林问题。许多土木工程活动存在一定的孤立性,重点局限在项目实物本身,忽视其在整体环境中的作用及影响。例如大量个体建筑和工程设施组成了城市,在保持其个性的同时,形成了个体所没有的城市性能,如景观协调、下垫层、热岛效应、交通拥堵等等,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就从工程技术层次的“微观建筑”上升到技术科学层次的“宏观建筑”或“城市科学”[9]。现代土木工程活动早已超越工程技术层面了,但土木工程教育往往滞后。未来发展对土木工程的压力。人口增长、能源和资源匮乏、环境气候变化要求我们可持续发展,引导全球接受绿色设计理念和在全社会进行资源消耗平衡。全球对环境安全及环境恢复的要求不断提高,大多数环境目标却没有实现。对可持续能源、洁净水、清洁空气及废物安全处理的要求,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发展[10]。土木工程业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承担者。土木工程的信息化建设。土木工程的信息化是用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等信息汇集处理高新技术对传统土木工程技术手段及施工方式进行改造与提升。重点建设设计、施工的技术和控制信息系统;标准、行业管理、工程管理、企业管理的信息系统以及土木工程基于互联网的方案。土木工程的信息化可能引起土木工程活动方式的深刻革命,土木工程新的理论和技术不断出现。例如工程项目生命周期成本(lifecyclecost,LCC)、工程材料生命周期评价(lifecycleanalysis,LCA)、适应拆毁的设计理念(DFD,DesignforDisassembly)、建筑构件和结构含能设计理念[11]、建筑垃圾最小化设计概念[12]、工程材料的复合高性能化与再生性的关系等等。上述已不是传统土木工程技术范围的问题,应对现代土木工程活动所需知识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工程技术范围。除了传统的土木工程技术外,土木工程师必须熟悉大量相关知识并承担社会与道德责任。此外,由于土木工程师的工作与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他们将在维护世界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3]。
二、新形势对工程教育技术的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14]。“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提升工程师的知识面和工程素质:“科技含量高”要求工程师专业知识和能力过硬;“经济效益好”要求工程师懂市场,善于促销路、降成本、增利润;“能源消耗低”要求工程师有节能意识、熟悉与产品有关的能源知识和节能技术;“环境污染少”要求工程师对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相应的文化素养;“人力资源优势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挥”要求工程师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15]。转型时期企业对我国的工程技术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希望在重视加强教学和科学基础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表达交流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终身学习能力、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社会人文和经济管理、环境保护等知识[16]。改革开放以来,土建业产业背景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17],这种变化对土木工程师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技术的对策
1.培养目标的定位我国土木工程教育以四年学制为主,受培养模式、学制和就业率要求的支配,培养的学生一般为熟悉传统专业技能,略知相关知识,能够较快地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才。现代工程的特点是将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生态、文化以及审美艺术、伦理道德等价值观整合起来,指导工程实践,创造出一个人工的实体。如果我们培养的工程师仅关注自身的技术层面,那么正如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Okun教授所言,恐怕未来的工程师将会成为服务于那些来自其他专业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手下的一名技术员而巳[18]。在科技飞速发展、社会问题日趋复杂的实践环境下,四年学制培养出现代土木工程师已经不可能,这就需要对培养目标重新定位,例如培养具有现代土木工程师基本素质的毛坯工程师或能够较快从事某些技术工作的操作型工程师。一项对近百名工程师的调查对此有参考价值[19]:88%的被调查者认为“工程意识比熟悉一个局部的工作更具有意义”;96%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教育应注重基础和素质,过于专业化的内容应在企业内加以训练”;100%的被调查者认为“进行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是大学的重要任务”。具有大工程观素质的现代土木工程师的缺失是土木工程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用系统的宽广的视野定位未来土木工程师的培养是我们必须做的工作。
2.培养现代土木工程师的知识与能力随着产业背景的改变,以经济利益为核心、以合同为当事人之间行为和关系准则的运行模式已普及到土建业的每一个基层。土木工程师的职能迅速扩大,除了传统技术层面的能力外,综合财政、社会、经济和政策的考虑问题方法与沟通、协调和管理能力已成为现代土木工程师的重要专业职能。现代土木工程师的知识与能力归纳为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多学科的背景以及多方面的能力、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20]。在四年时间内即使初步完成上述三方面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也是一项新的课题,需要用系统的视野确定专业的知识组成,将孤立分散的多学科知识揉合成整体,并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改善。
3.改变教学模式我国土木工程教育与其他工科教育一样,长期采用科学导向,模式单一,工程教育的特色不明显[21]。教学上普遍采用传递─接受模式。该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后由前苏联凯洛夫等人进行改造传入我国[22]。该模式着眼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学习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知识的单向传递,注重教师的性。运用该模式传授知识的效率高,能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抽象思维能力,并且办学硬件条件要求低,但易培养出单一化、模式化的人格,不利于创新性、分析性学生的发展以及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现代土木工程具有个性化与建造技术综合性的特点[23],因此土木工程教育有实践性、创新性等要求,科学家培养模式并不能很好地满足这些要求。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土木工程教育必须的一些实践性环节被弱化或课程化了,例如以模拟、虚拟化、演示、观摩等课程形式的实践来代替。立即改变现有培养模式的条件尚不成熟,可先在相关课程教学上考虑工程特点,加强工程训练,培养工程素质。例如设置包括多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大作业、大案例分析(如阿斯旺大坝)、设计、实习,体现土木工程高度综合性、创新性的特点。此外,利用分组专题讨论形式,对学生进行表达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信心等非专业综合能力的训练。
4.培养求精务实的工程精神从士农工商的排序就可看出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没有认识工程技术对提升人类生活质量、社会文明程度以及国家的富强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制造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产品质量总体上不高,土木工程也一样。这与社会伦理以及整个社会长期不重视工程技术有关,大多数不是能力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全社会都要倡导尊重工程的文化、建立正确的社会伦理观,从孩子开始,长期坚持。大学期间注重培养崇尚求精、务实、求真、求新,精于设计、精于制作的工程精神,将这种理念融入学生平时的作业、实验、设计中去,逐步树立求精务实的工程精神。
5.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土木工程正在进入信息化时代。土木工程项目的单件性、时代性、环境性、多要素性决定了项目信息的大规模性、变动性、多门类性,信息技术将使传统工程成为数字工程,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必须采用现代教育技术。
四、结语
经济发展的转型与科技的高速发展促使工程师素质的换代,即要求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表达交流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终身学习能力、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社会人文和经济管理、环境保护等知识。为达到上述要求,必须改变现行的土木工程教育目标与方法,按照新时代工程师的要求来定位培养目标、改变教学模式、设计知识与能力范围,尤其是致力于培养求精务实的工程精神。
作者:孙南屏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土木工程论文范文:独立学院工程管理土木工程论文
(一)立足岗位,顺应社会需求,把工程管理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
大学四年实践不断,每学年根据相应的课程进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主要设置了认识实习、土木工程实验、课程实训、专业实习、科研创新实践、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认识实习: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参观张家界本地的实际建筑,了解不同用途的建筑,熟悉不同材料的特性,通过认识实习拓宽专业知识面,初步了解本行业的工作性质,增强本专业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习热情,强化事业心和责任感,巩固专业知识。土木工程实验:努力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已建立岩土与建筑材料实验室,结构工程实验室,开设了剪切实验、静三轴实验、动三轴实验等土工实验和水泥实验、混凝土骨料实验、建筑钢筋实验、水泥砂浆实验等材料力学实验。通过开展实验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学习作风,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课程实训:张家界有着独特的地质地貌,根据这一地理优势,张家界学院结合土木工程专业而开设课程实训,开设了工程地质野外实习,例如张家界森林公园、张家界大峡谷、天门山风景区等野外实习,理解岩石的特性和鉴别方法以及工程地质分类,并写出地质实习报告。还开设有土木工程测量实训、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实训、混凝土结构课程实训等。专业实习:进行校企合作,提高育人质量,企业具有真实的工程环境,而学院无法提供,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到工程实际问题,了解本行业的状况和发展趋势。学院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按照学生学习成绩和综合排名,在2012级土木工程专业选拔了8名学生,组成一个校外实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在张家界学院附近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进行实习,进一步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并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有个初步了解。毕业实习:学院根据独立学院的自身特点,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的特性,大四还安排有两个月的课程,剩下的时间交给学生自行安排到土木工程企事业单位开展毕业前的专业生产实习,将实习到的内容作为毕业设计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直接接触到工程,参与有效的工程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的能力,这样也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重视教学方法,联系实际完善实践教学,注重教学实效
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更需要有一种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紧密联系的教学模式,张家界学院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内容教学上,对课程进行了优化,通过课程与实践的合理搭配,达到学有所用。比如,在土木工程测量实习时,除了完成常规的实验项目外,可以增加到施工现场进行控制测量、工程放样,了解仪器的在工程项目实际用途,使得实验内容更加立体化、综合化。
(三)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共同培养土木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
实践教学基地是实现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更有利于培养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才能提高学生的工程管理能力。为保障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成效,张家界学院充分利用校园周边在建工程项目,为学生寻找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讲信誉的合作单位。在永定区内吸收了湖南五建、湖南智埔监理公司等企业,让学生跳出课本,紧跟时展步伐,了解本行业近期发展动态,促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和巩固。
(四)优化师资力量,提高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质量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改革中的新型教育机构,学院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吸收了大量教师,在提高教师学历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新进的教师大部分是刚刚走出校门的研究生,没有施工现场管理经验,土木工程很多专业核心课程需要资历丰富的教师,而中老教师具有长期从事本专业教学,工程实践的经验对学科和专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所以需要一支年龄层次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土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加大品质师资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张家界学院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的质量,让学生以更完备成熟的姿态迎接社会的挑战。
(五)转变办学观念,引入合作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因独立学院的“独立性”的本质所在,他是利用“母体”高校的教育资源和民间资本发展而来的高等教育,专业理论研究滞后,师资力量的缺乏是阻碍独立学院发展的主要矛盾。学院面对这一矛盾,积极寻求多方合作,为了学生更了解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邀请相关实践丰富的专家教授或专业工程师讲授工程管理的前沿知识,介绍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管理经验,这样比传统的教材更生动和立体。张家界学院通过采取以上培养教育模式,把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管理能力的培养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注重实践,认识到工程管理的重要性,才能不断完善教学模式,确保教学实效,是张家界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实现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作者:周用 吴倩倩 张海花 单位: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土木工程论文范文:混凝土施工土木工程论文
1混凝土的养护环节
在混凝土施工中,养护工作同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一般建筑主体在完成现浇混凝土浇筑施工之后的12h之内就要对其采取一定的养护措施。养护方法可采取覆盖毛毡等方式也可以采用经常浇水的方式,只要保持混凝土表面处于湿润状态即可。对于建筑主体这样大型的混凝土结构,好采用浇水养护措施。养护时间一般都要超过一周以上。由于建筑主体体积较为庞大,不可能一次将所有的主体结构都浇筑施工完成,而是需要一层一层的完成施工。需要注意在下层强度未达到要求之前,不得上人,也不得安装模板或支架。只有强度已经足够承受上述荷载时,才能进行下一层建筑主体的施工作业。另外,对已经振捣成型的混凝土结构要进行有效的覆盖,尤其是在雨季,更要做好成品保护工作,以免混凝土在未初凝前被雨水冲刷。只有做好相应的养护工作,才能保障混凝土主体结构的施工质量。
2模板拆除的质量控制
当混凝土养护一段时问后,混凝土的强度达到了可以拆模的程度,就要进行模板拆除。在此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成品保护。首先,在拆除一些非承重模板时,要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已经达到了技术要求才能拆除。拆除时不能过于急躁,也不可用力过猛,尤其是在一些棱角的部位,更要注意轻巧的拆除。另外,在人多或者需要运送材料的通道部位,要保护。
3加强现场混凝土施工管理的主要方法
3.1加强混凝土配合比的管理
对混凝土的原材料进行管理与控制时,应尽量科学合理,避免出现混凝土贮存环境和搅拌后存放时间过长导致其材料破坏的问题,质量下降从而导致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下降。在进行混凝土适配时,尽量选择高品质、质量好的产品,以保障混凝土的质量安全,在管理过程中,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增强建筑施工的质量。在进行混凝土材料比例配置前,检查相关材料的质量安全和完好程度,注意水灰比,外加剂,塌落度的实际控制,按照施工技术的相关要求进行材料的配比,保障混凝土质量达标,从而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
3.2合理控制混凝土的温度
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是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重点。随着体积和面积的增大,水化热不易散发,温差变形和干缩变形的累积将对混凝土的施工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为避免发生裂缝进而影响工程质量,大面积且厚度不十分大的混凝土板浇筑通常采取设置施工缝的方式来吸收变形,待施工缝两侧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以上时,用微膨胀混凝土填充施工缝。对于面积和厚度都较大的混凝土构件,通常采用分层浇筑的办法。每层的灌筑厚度不得超过振捣器的工作能力和作用范围,使新旧两层能互相粘结成为一体。为降低水化热的影响,常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降低原料温度,如冲洗粗骨料、使用地下水或加冰屑的水等;2)使用降低水化热或减慢固化反应的外加剂;3)加强振捣,一次抹面;4)养护过程中加强温度控制,通过预埋冷却水管、增加遮蔽、定时洒水等措施,将构件的表里温度和温度变化控制在规范许可的范围内。在实际施工中,施工荷载也是我们不能忽略的因素。混凝土在固化前几乎不具备承载力,与钢筋间的握裹力随着固化而逐渐加强,在浇筑上层的混凝土时,下层的构件往往尚未达到设计强度,完工前构件的受力情况也常常与设计迥异。加之有此设计人员对于施工工艺不够了解,构件的配筋和构造往往不能适应施工荷载。因此,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施工荷载的作用,利用模板和支撑系统转移荷载。
4总结
随着混凝土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现浇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进步与应用,我国房屋建筑施工进度与施工质量逐渐提升。所以为了有效的提高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就必须对其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管与控制,对每一个分项工程严格要求,按照施工验收规范和技术标准要求进行施工,坚持科学的方法,结合施工的各方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控制混凝土的质量,促使建筑工程顺利进行,保障建筑物的质量安全。
作者:李国政
土木工程论文范文:模糊推理土木工程论文
一、模糊推理造价
建立在模糊数学理论和案例推理基础上的模糊推理土木工程造价方法能够很好弥补传统造价估算方法的不足,这种造价估算将量价分离,并且能够有效结合建筑市场的近期价态,通过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从而实现对建筑项目造价的有效估算。与传统的造价方法相比,模糊推理造价能够有效地解决建设项目在不同建设背景与建筑条件下的差异性问题,且能及时跟随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的发展和需求,同时以工程量为估算依据能够与工程量清单相辅相成。一方面这种造价估算系统能够随时更新案例库中的内容,时效性比较强,能够紧跟土木工程市场发展的脚步,有效提高进行土木工程造价估算的度。另一方面,该系统进行造价估算是建立在对建筑项目工料消耗的基础之上,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时间等客观因素对工程造价估算产生的影响,也能更好地与国际惯例接轨。基于案例模糊推理的土木工程造价的系统基本结构主要案例库与推理案例库管理、方案比较调整以及原型生成组成。该系统的基本工作程序包括:对拟预算土木工程进行模糊化描述,对案例进行模糊匹配以及案例回取(如没有达到满意的相似案例或者没有得到满意的解决方案则对工程模糊描述进行修改后继续进行匹配),存储新案例等过程。在进行案例模糊推理的过程中,需要对案例相关关系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
二、土木工程案例
(一)设计案例库
通过运用模糊推理的土木工程造价估算方法,对某建筑项目的工料进行估算。该建筑为住宅楼,砖混结构。根据住宅建筑的具体特点,我们选出一些建筑项目工料造价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主要为住宅建筑的设计参数和相关尺寸,如建筑墙厚、地基承载能力、建筑面积、进深、层数、开间、户均面积、檐高、抗震烈度。由于选取的案例的地基承载能力为80~200kN/m2,层数为3~8层,建筑面积为930~6000m2,抗震烈度为5~8级,样本资料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具有代表意义。根据该砖混住宅建筑的相关资料和具体情况建立作为案例数据库的关系型数据库。
(二)计算过程
将某住宅楼作为本次实验案例,采用模糊推理的造价估算方法进行造价预测和估算。首先,由具备相关资质和一定工程经验的若干名造价工程师根据德尔菲法来确定出该住宅的多项建筑特征参数以及其影响权重,将这些参数输入计算模块。选择的几项权数分别为:建筑面积与层数的权重均为0.11,户均面积、进深与开间的权重分别为0.1,地基承载力、墙厚、抗震烈度与檐高的权重分别为0.12。根据计算机计算贴进度的方式对估算过程参数进行核定。
(三)计算结果
采用模糊推理的土木工程造价估算方法进行本次建筑项目的造价预测,即将最为相似的三个案例的结果算出其平均值,最为此次模糊推理造价估算的预测值。本次模糊推理造价方法的结算结果与实际结算工料的偏差在-13%~7%的范围之内,满足实际工程对建设项目造价估算精度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结语:土木工程建设项目节约和控制投资成本的阶段是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与项目策划阶段,应该在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及项目策划阶段对项目进行合理的造价估算。在实际工程中,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模糊推理的土木工程造价估算方法,使其估算系统更为完善。
作者:贺大志 单位:四平市铁东区石岭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土木工程论文范文:文化育人土木工程论文
1专注应用型人才培养
办应用技术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面向工程建设生产一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这是黑龙江工程学院所确立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战略。土木学院历经近60年的办学实践,一心专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建立了“大土木平台+专业方向模块”的两级理论教学体系和“实验实训+专项设计+综合应用”的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产学研结合为途径、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大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为目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土木工程专业系教育部首批“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专业和黑龙江省级重点专业,现拥有省级教学团队、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校企共建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材、土工集中训练教学方式创全国之先河,多学科团队式双导师毕业设计改革成效显著,这些基础和优势是培养土木类应用型人才的有力支撑和保障。
2突出工程文化教育
黑龙江工程学院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特别是工程文化教育的融合、发展与创新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一大突出亮点。作为办学历史悠久和规模较大的土木学院,土木工程文化更具特色和优势,拥有比较深厚的内涵和底蕴,并深深影响着一代代土木学院人的品格、精神和气质。注重学生工程文化、工程素质的涵养和积淀;注重学生工程品格、工程气质的历练和塑造;注重学生工程伦理、工程道德的贯穿和坚守;注重学生团队协作、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和教育,这就是在历史传承与发展中逐步形成的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工程文化育人的特质和内涵。重视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的有机统一是黑龙江工程学院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为此,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品格与修养;既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也要重视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与效能;既要重视对人类千年文明成果的继承,也要重视对现代工程科学的探索与创新。特别是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定位,不断增强工程文化教育的内涵和品位,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黑龙江工程学院工程文化博物馆和土木学院的道桥工程文化教育基地,是宣传普及工程文化知识和开展工程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和有形载体,并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文化育人功能和作用,是黑龙江工程学院涵养大学文化建设的一张新名片,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扬。特别是道桥工程文化教育基地荣获黑龙江省级科普教育基地称号,以及结合黑龙江工程学院创办的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省内10余所高等学校参加的“龙建杯”校园工程文化系列大赛活动(该活动被中国科协评选为2013年全国科普日的特色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工程文化育人的环境和氛围基本形成。
3倚重寒区工程技术科学研究与教学
黑龙江省寒冷而漫长的冬季气候对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养护和管理产生重要影响。针对寒区地域工程的这种特殊性,学校分别与龙建路桥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省交通科学研究所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寒区道路工程技术”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和“寒区公路养护技术”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台,汇聚并形成了寒区道路材料与改性技术、寒区路面结构与再生技术、寒区路基防护与病害防治技术、寒区土木工程维修与加固技术等优势科研方向,取得了一大批基于寒区工程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成果。重视低温条件下的土木工程科学技术研究,开设寒区沥青及沥青混合料、寒区道路病害与防治、寒区公路养护技术、寒区公路边坡稳定技术等专业选修课程,并将之渗透到专业发展、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之中,促进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这是土木工程等相关专业办学特色的又一突出体现。
4积极开展争做有品位的土木学院人活动
品位是一种积淀,品位是一种素质,品位是一种境界,品位是一种文化。它体现为人高尚的品格、有见地的思想、渊博的学识、丰富的情感、谦逊的举止、优雅的谈吐、得体的衣着以及特有的气质和非凡的定力。贯彻落实校党委书记申林同志提出的“砥砺品格、锻造人格,做有品位的黑龙江工程学院人”活动的开展,是黑龙江工程学院新时期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对土木学院的工程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同的大学、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专业都有着不一样的品位,土木工程自有土木学院人的品位。有品位的土木学院人的特质应具体体现在———发扬团队协作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格;渊博的学识和包容天下的胸襟;坚毅、朴实、乐观向上的性格;诚信、守德和敢于责任担当的境界;脚踏实地、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的态度;顶天立地、敢为人先和能打硬仗的作风;甘当一粒铺路石,愿做一块敲门砖的奉献精神;不求外表的华丽和张扬,但求内化的精神品格和创造活力;有桥通四海、道行天下,土蕴万物、木参九天的豪情壮志。面对当今社会品格的失落、人文的缺失、道德的滑坡、方向的迷失,功利化、行政化、官僚化、学术腐败等词语频频与大学挂钩的今天,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摇篮以及培育先进文化和创新思想的基地,大学人应该做些什么、守护什么、担当什么?应该如何重建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这些问题和困惑的破解正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重要和让人忧心忡忡。
作者:单位:张家平 郭雷 何岩 张王乐 王一琪 黑龙江工程学院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论文范文:实验教学平台土木工程论文
1.实验教学尚未达到为地方建设服务的规模和水平
武陵山片区经济正迅猛发展,许多地方大兴土木,如修路、修房子、修桥梁等。由于地势复杂,工程浩大,许多该片区许多工程技术都需要利用实验数据做支撑。吉首大学虽然位于该片区核心位置,但由于土木专业办学较晚,起步较低,尚未形成实验教学为地方建设服务的规模和水平,促使许多工程项目负责人舍近求远,到发达地区的高水平院校进行相关实验。由于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体系而存在,加之课时量偏少,学生对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少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敷衍了事,没有认真完成,没有达到实验目的。个别课程的实验项目验证型实验较多,综合和创新性实验项目不够。整体而言,实验教学尚未形成自己的明确风格和特色。
2.土木工程实验教学平台
土木工程属硬工科学科,必须理论联系实践,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增强基础实验课程和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效果,构建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土木工程专业系列实验教学平台。为此,学校不断加大对土木工程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力度,至今已经投入了近一千万元。
(1)土木工程实验教学平台构成
土木工程实验教学平台的构成既要考虑到人才培养的需要,又要结合各学校实验室建设的特点科学构建。实验平台的相关实验内容要按专业需要设置将其系列化,各门课程相互融合,不断更新项目内容。我校土木工程实验教学平台包括四部分: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规划与设计实验室、虚拟现实与模型制作实验室。土木工程基础实验室包括大学物理分室和基础力学实验设备。建筑面积80平方米,设备总值40万元。主要承担《大学物理》、《材料力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土木工程专业实验室包括建筑材料实验室、工程结构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流体力学实验室、材料力学实验室。规划与设计基础实验室包括工程制图实验室、测量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等。虚拟现实与模型制作实验室主要用来设计、制作、演示各类结构模型。
(2)合理分层实验教学平台
针对学生特点,我校实验教学平台分为三个层次:基础性实验平台、综合性实验平台、设计创新性实验平台。三类平台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即由面到点,由面向全体学生到精英学生,由验证型向创新型,逐级过渡和深入。基础性实验平台面向全体土木学生。学生要完成各门课程(专业课和学科基础课)关键的单一验证型实验,如大学物理各类实验、材料力学中钢筋拉伸实验、土力学中土的含水率测定等。该类实验平台中,实验内容较浅显,实验仪器小而多,实验步骤较简单。基础性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帮助加深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综合性实验平台针对部分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实施的多为选修性质的实验项目。综合性实验涉及一些大型的、功能复杂的仪器设备,需要专门的实验教师在旁边讲解和指导。综合性实验往往实验周期长,实验内容复杂,实验步骤多,需要学生付出一定的时间、体力和精力。如混凝土力学性能的测定,包含从最初的水泥性质测定(安定性、细度)、配合比的设计、混凝土人工搅拌、坍落度和扩展度的测定、试件养护到的抗压测定等步骤。涉及仪器众多,有水泥细度负压筛析仪、煮沸箱、雷氏夹、雷氏夹膨胀值测定仪、水泥净浆搅拌机、湿气养护箱、量水器、天平等较小仪器设备,也有大型加载设备。综合性实验考验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学生要提前预习,熟悉所有实验仪器的使用,并清楚实验全过程。设计创新性实验平台则是为学有余力且爱好钻研、动手能力强的创新性学生开放的。一般一位指导老师带3~5名学生,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学科竞赛试题进行创新性研究。如绿色生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自密实混凝土,高性能生态透水混凝土,防爆抗冲击仿生混凝土材料的研发等。
(3)建立开放式、独立设置式实验教学平台
学校大力抓实验教学,成立了“实验室与设备管理中心”,专门负责全校各类实验室(包括本科生教学实验室、研究生教学实验室、学科平台实验室、科研平台实验室、大学生专业创新训练中心及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与管理、实验教学组织与管理、公共共享平台建设与管理、教学科研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和协助负责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与管理。近期,土木工程专业申请了一批开放式实验项目和独立设置式实验课程。开放式实验项目如纤维混凝土中不同掺量纤维对其抗压强度影响的实验、钢筋拉伸试验、AutodeskRevit软件的初阶应用、剪切模量测定实验、基于小波包方法的梁式结构损伤识别研究等;独立设置实验课程如材料力学、土木工程材料等。依托此类实验项目和课程,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带动教师科研项目的深入研究。
3.利用现有实验平台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我校利用现有土木工程实验教学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部级、省级、校级的结构设计、力学、混凝土设计等学科竞赛活动,并依托此平台开展了一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调动了一大批土木专业学生参与实验、实践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的兴趣。譬如,2013年,我校土木专业9名学生参加了湖南省第二届结构设计竞赛,取得了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的好成绩;2014年,土木专业6名学生参加“苏博特”杯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获得了实践技能奖2项;2014年,3名同学参加全国第八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获得了一等奖1项。此外,土木系老师指导的“防爆抗冲击仿生混凝土材料的研发”获得了2014年全国大学生创新性研究项目立项。
作者:龙自立 单位:吉首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