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论文

1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组成

Taylor于“时间—动作研究”当中最早提出了与素质相关的研究。“素质是一个人或个体的基本特征,与高效率和高效的工作业绩有密切联系,并且可以测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DavidG.McGlelland如是说。大学生创业素质是集“意识”、“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为一体。创业意识是创业成功的动力因素,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实践意识、合作意识、风险意识等;创业知识是指创业者在创业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创业方向的行业知识、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和创业有关的政策、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创业能力是在创业活动中所需具备的能力和本领,主要包括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决策能力以及领导能力等等;创业心理品质主要包括创业意志和创业信念还有创业个性。创业意识是动力源泉,创业知识是重要基础,创业心理品质是创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创业能力是核心要求。各个要素在创业素质结构中是相互渗透的关系,同时,又是彼此独立的。这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水平的发展程度。

2大学生在创业中显现出的素质缺陷

2.1创业意识不足,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大学生是知识创新的主力军,也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意识缺乏。有的学生在性格上具有个性较强、缺乏宽容、合作精神的特点;有的学生不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缺乏实践锻炼的渠道和体验,有的学生缺乏创业意识,缺乏果断性和坚韧性,不敢创业;有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2.2创业知识单薄,发展后劲不足

如今,很多高校都提高了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认识,分别开始了《大学生创业基础》等课程,但是,还仅仅停留在创业意识的激发和基础知识的普及上,创业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开展心理、政策、形势分析等方面的指导来实现,并且大多数是通过团委、学生会举办创业讲座、创业计划竞赛,而只能局限于少数学生,大部分学生只能是看客,导致学生管理企业和运营企业知识匮乏,缺乏技能的训练,难以满足社会对创业素质的需求。

2.3创业能力欠缺,综合素质需要提升

大学生要想创业成功,自身职业能力素质的高低一定是决定其成败的主要因素。当下的一些大学毕业生在创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无法独自承受挫折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有严重的个人主义,团队精神缺乏,奉献精神不足,缺乏诚信意识等等;有的学生缺乏把握机会的能力,任由创业机会流失,有的学生缺乏学习能力,导致核心竞争力下降;有的学生缺乏企业管理能力,导致运营失败;有的学生缺乏团队合作能力,总成为孤家寡人;有的学生缺乏创新思维,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创新产品和运营模式。因此,大学生在学习好创业知识的基础之上,还要进行教育培训以及职业实践等等,从而从整体上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2.4创业观念不尖端,创业心理品质较低

有一部分的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总是存在着等待和依靠的思想,并不是积极地去探寻创业的机会,就想着毕业后有份工作就可以;有的学生避重就轻,不愿意吃苦,就业要求太高;还有一些学生好高骛远,只想所得,不讲付出;有的大学生还没有做好进行创业的准备,在压力面前一蹶不振;无法直面在创业的过程当中的一些困难,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当在过程当中出现“挡路石”时,便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3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四化”模式

3.1师资队伍专家化

一是作为创业教师,应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良好职业道德、政治责任感以及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还要积极进行与创业有关的的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等知识的学习。二是高校中也应积极开展针对教师的业务培训以及学习,如大学生创业教育KAB讲师,SIYB讲师等,使之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的道路更加的专业化。三是针对创业教师的授课形式而言,其应积极采用课堂讲授与企业参观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并加之专题研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户外训练等新颖的授课形式,从而使得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创业的知识,达到对其提升创业能力的目的。四是创业教师应当在企业中进行挂职锻炼,亲身地体验创业的过程,从而使得教师可以对企业的运作以及发展等过程相熟悉,使得其创业实践能力不断提升。

3.2课程模块化

一是高校对于社会需求的动态要及时加以关注,并对市场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加以掌握,彻底将高校课程设置和社会需要相脱节的情况予以转变。二是创业课程要打破“单一学科”的课程结构模式,构建“多元”的课程结构模式,要改变以往纯粹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形式,可以采用体验式学习、自主学习并重的教学方法。三是高校应构建集全程性、多层性、基础性、渗透性、实践性、体验性为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即建立“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创新创业模拟训练课程、创新创业活动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型,四个模块中理论模块是基础、模拟模块是依托、活动模块是载体、实践模块是重点,四个模块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建立多学科互补交叉的,动态多层的教学体系,多维度进行应用,形成良性互动局面,以期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

3.3校园文化职业化

一是高校要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成为多彩校园文化生活的主体,让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中培养锻炼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处事能力、协调能力,培养学生步入社会所需要的竞争意识和综合能力。二是通过邀请的校友和企业家针对青年学生创业的需求开展创业大讲堂等活动,激发学生创业意识,通过建立创业教育网站,组织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让创业思维进论坛,进头脑,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三是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与企业家座谈,让学生了解市场,体验创业者的艰辛,认识到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力,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四是不断加强大学生创业宣传工作,通过高校网站、电台、校报等多种形式开展大学生创业为主题的宣传报道,培育创业文化。

作者:吕平 陈景丽 徐东昊 高宝全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论文

1.信息素质的含义

1.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评估了人对某种信息的认知程度的高低,这种认知水平将直接影响人对信息的优劣程度的判断,呈现出人主观上对信息的看法和理解。人对信息的认知往往基于三个基本方面,首先是信息对于自身的作用,其次是自身需要何种信息,是面对可能对自身有用的信息时,能否意识到这种情况。随着人的认知水平的提升,人们能够在短时间内意识到某信息的重要程度,对信息的价值有极高的敏感程度,并且保持了对形形色色信息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较强的洞察能力。

1.2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在人挖掘到对自身有用的信息之后,对信息的加工和转化的能力,信息能力能够使人的知识不断扩展和延伸,是与终身学习的理念相一致的,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里最为关键的一环,一旦一个人具备了较强的信息能力,就能依靠信息能力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和知识的积累,为后续发展提供基础。研究人员通常将信息能力分为三个不同阶段:首先是接受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如何高效利用各类检索工具,在短时间内获取对自身有益的信息;其次是信息加工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分清主次,把握主要矛盾,对获取的信息进行二次筛选和归纳,使信息更加井井有条,便于使用者参考和借鉴;是信息转化能力,这种能力对信息获取者要求较高,一般要求具有较强的整合信息的能力,能够提炼出信息的关键点,并依此不附加主观看法地整合信息,使其转化为自身的观点,这是一种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

1.3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对信息获取者起到约束作用,因为如今信息时代获取信息较以往更加方便快捷,同时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会出现更多隐患。如果信息使用者信息道德缺失,就会对信息的传递过程造成毁灭性的损坏。一旦信息使用者不具备应有的信息道德,信息活动将会变得极其紊乱,信息在信息源头、信息传播路径和信息使用者之间的良好传递过程依靠信息道德来维持,信息道德是信息时代人们必须具备的道德修养,人自身的信息行为将受信息道德的影响,人人都应该为保护知识产权提供自己的一份力量。

2.大学生信息素质现状浅析

信息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的不断更新、传播途径的不断优化都使大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机会,然而信息时代来之匆匆,大学生信息素质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只有对大学生信息素质现状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对症下药,提升大学生利用信息的能力,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便利。

2.1信息意识浅薄

信息已经被我国确立为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与其有同样重要意义的是能源和人才。如今信息的来源十分广泛: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纸等。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经济价值,不少企事业单位加强对情报系统的建设,该系统将服务于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工作,工作内容包括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和理解转化信息。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信息意识相对浅薄,对信息的理解停留在较低的层次,这种对信息的认知力不足的情况将会导致学生缺乏对有用信息的敏感程度,没有准备的人往往无法抓住机遇,这些机遇往往稍纵即逝,因而大学生很难在风华正茂的年华实现个人价值的提升,白白浪费不少提升自我的机会。

2.2信息能力低下

大学生在校期间信息能力的锻炼机会较少,开设文献检索课程的学校不多,就算开设也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学生几乎不会得到科研机会,因此查询文献的频率也很低。这都导致大学生的信息能力低下,面对实际问题时往往会手足无措。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专门学习过如何运用馆藏获取对自身有用的信息资源,对检索工具的运用比较生疏,这都是获取信息阶段出现的问题,在后续的二次筛选、归纳和整合信息的过程中会遇到更加棘手的麻烦。学校对刚入学的学生进行的入馆教育远远无法确保学生能够掌握较强的信息能力,入馆教育效果往往较差。

2.3信息道德有待提高

信息时代的发展带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局势日新月异,信息的传播对经济的影响十分深远。大学生利用如今互联网之便,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然而网络具有开放性极强的特点,网名如果信息道德修养不高,可能会使信息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如今不少高校的大学生借助网络违法盗窃他人隐私资料,或者私自占用学校机房,影响他人使用。因此信息道德的提高势在必行。

3.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构建方略

从上述的分析不难发现,我国大学生的信息素质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为解决这种现状,必须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否则该问题无法得到根治。笔者在下文对如何提高高校学生的信息素质进行详细阐述。

3.1营造良好信息环境,打造信息化校园

为了使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得到提升,应当从高校自身做出适当的调整,其中一种比较直接的方式就是提高校园信息化水平。要坚持将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作为教育计划的重要部分,不断完善发展状况,高校领导层应当对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足够重视和关心,为信息素质的提高制定合理、科学的政策,为信息教育的稳固实施提供保障。高校自身要逐渐规范自身的教学活动,对信息素质的培养要进行适当的考核工作,有必要时要展开专项培训工作,使校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校园,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下会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信息素质。只要校园的信息化程度优先于大学生,学生将会自发地提升自身的信息素质。环境对于人的行为有潜移默化的激发作用和指引作用,良好的信息环境能够激发学生提升信息能力的激情,加速信息意识的培养。高校应当积极开展课下的校园信息活动,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信息时代的魅力,在轻松的环境下运用课堂上学得的信息化技术,掌握科学的信息技巧。高校有关部门还可以加大信息素质教育的力度,为大学生开展针对性强的信息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各项信息素质得以提升。

3.2深化文献检索课改革,使学生掌握检索技能

文献检索课是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课程,它的存在与信息化时代相适应,文献检索课的开设为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提供了良好契机,学生和学校都应当重视文献检索课,并不断对文献检索课的教学进行改革,使其与时俱进,将最、的信息化手段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具备深厚的文献检索能力。传统的文献检索课与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不匹配,信息内容、传播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时期的文献检索课应当从利用传统的手工检索工具中跳出来,利用更加高效的现代信息检索,这是一个拥有多载体,面向更加强大的搜索引擎的检索方式。必须加快文献检索课的改革步伐,坚决对陈旧的方式方法进行彻底的革命,真正理解当今信息传播的理念,对检索工具进行充分的对比,挑选出最适合学生学习的工具,加强对检索原理的思考,从而真正掌握高效的检索技巧。在课堂之下,要鼓励学生多进行文献检索的实践活动。教学方式上也应当进行适当的更新,学生应当将以往撰写的文献检索实习报告转变为学术论文,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接触检索工具,提升学生自身的科研能力,综合地提高学生的各项信息素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在撰写文献检索学习论文时学生将会面临新时期信息检索的诸多问题,这将是对学生处理信息问题能力的一次锻炼。科研活动中学生不仅仅是对某个专业领域有了更深入更专业的理解,同时也是对自身的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参与科研活动本质上是将理论知识用于时间,使学生学会运用掌握的信息手段面对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高校的导师应当积极支持信息素质教育工作,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科研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的洞察能力得到锻炼,学生将在该过程中拥有更加敏锐的信息意识,接受信息、反馈信息的效率得到提升,最终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3.3加快网络化教学的推广,用新教学模式适应新时代

如今的信息时代对高校的教学形式也将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信息技术的独特条件,教学形式在网络运行环境下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要加快信息素质教育的网络化教学的进程,优化培养信息化人才的途径。近年来,不少高校拥有了自己的文献检索课程网络课件,这与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是相适应的,现在正处于网络化教学的萌芽时期,各项信息化技术正在逐步走向成熟,此时高校图书馆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对文献检索课进行多方位的支持,并不断丰富如今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的文献检索课程网络课件,为其开发更加适应时代潮流的媒体课件,添加适当的影音文件,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口味。优化教学视频、课件的共享性,逐步实现学生在线观看、下载观看和一边下载一边观看三种形式的统一,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在学生完成某个学时的网络课程学习之后,应当有相应的作业环节,这样可以方便地借助网络对学生进行考核,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使大学生信息素质得到较大的提升。

3.4优化教学团队,提升教师自身信息素质

为了使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得到提升,可以从教育的源头进行优化,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的检索方法也大多从教师口中得来,因此为了加速校园信息化的发展和提高学生信息素质,应当对文献检索教学团队的信息素质进行提示。对于新上岗的教师应当多开展教学观摩活动,旁听拥有深厚教学经历的教师的课堂,从中提炼出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同时具有博学教学经验的教师也应当积极主动地旁听新上岗教师的课堂,为其教学提供建设性的建议。高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邀请国内外拥有丰富信息检索经验的专家进行小型的培训班,利用假期的时间对文献检索教师进行专项的培训,使其教学理念得到完善,获取先进、科学的教学技巧,使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得到提升,专业素质得到发展。高校还应当积极开展学术研讨会,开展定期的学术研讨会可以使信息化精神得到体现,教师能够通过学术研讨会对自身的专业素养进行评估,并适当做出改进,不断完善高校的信息化教学过程。还应当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让更多教师参与网络上的交流论坛,在业余时间也能进行信息化教学的交流。

3.5加速教师教学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文献检索课堂上,教师一直充当中心讲授者的地位,这样就使得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缺乏充足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教学角色的改变势在必行,必须改变以往注重知识传输的观念,坚持以大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角色,教师应当充当教学指导者的地位,使教学课堂上形成更利于学生发展的民主型师生关系,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自由地提升自身信息素质,使创新能力也得到提升。

4.小结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是与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相适应的,该教育模式应当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然而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高校应当意识到工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从校园、图书馆、教师和学生四方面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推进工作,该过程应当得到乃至政府、社会的共同帮助,才能集中力量加速信息素质教育的革新步伐,为学生信息素质的提升提供途径。

作者:黄茜 单位:扬州大学图书馆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论文

一、合唱艺术能丰富大学生生活,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合唱活动对开启人们的智慧,健康人们的心理有着巨大的作用。首先,现代医学和生理学的研究表明,音乐能增强大脑皮层抑制过程,调节兴奋过程,两者的平衡使人的疲劳减轻,精神焕发,记忆力增强。优美的音乐还有利于人体分泌一些健康的激素。调节血液的流量与神精细胞的兴奋作用,使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再者,音乐合唱艺术,要求人们精神专注,在合唱过程中要引起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的心理反应。而音乐本身具备结构的对称性,旋律的流畅性,节奏的规律性,音色的可感性,内容的情感性和随意性,可以有效地启发和锻炼人的感知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由于音乐作为与人类情感息息相关的一种精神活动,充分的体现了情感的体验性、调节性和传达性,因而音乐实践活动必然使人们的情感体验能力、调节能力和传达能力得到培养、提高和发展。因此,一个有较强的感知、想象、直觉、思维能力的人是聪慧的,一个既有上述诸能力又有情感体验、调节和传达能力的人,则不但是聪慧的,而且是健全的。

二、合唱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有助于大学生们的人际关系

由于人是社会群居的,所以必须同社会他人取得和谐,而自我保护和无限发展的个人欲望,使个人与社会及他人潜伏着矛盾冲突。当代大学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主要是在长辈们的呵护下养成的,进入大学,大多数的大学生开始从各个方面独立起来,离开父母的协助,开始依靠同学、师生之间的协作,这使得大学生们对社交,对人际关系的处理等产生浓厚的兴趣,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不能正确的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因此,音乐合唱教育中不仅要让学生认识、理解协作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学习、生活中渐改变过去的不良习惯,学会与同学之间的联系与交往,促进感情的交流及友谊的发展。

首先,合唱具有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与人合作的意识。组织性、纪律性等特点。因此,合唱在音乐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合唱过程中,需要学生暂时放弃“自我中心”的习惯,保留自己的不同意见与人协作,为集体争得荣誉,在协作过程中促进感情的交流,增强集体凝聚力。第个参加合唱活动的人,通过训练节奏的统一声音的和谐,音高的,声部的均衡,速度与情感的一致,自觉的维护合唱中各方面的统一要求,在利于形成具有共同感情的群体。

其次,合唱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协调和统一。在合唱训练中,集体中的一个错音让人感觉非常刺耳,这个道理学生都懂,关键是给学生们机会,让他们在交流中,不断的磨合,掌握与人交流的技巧,,体验协作带来的成功的快感等。如:在表现合唱曲《保卫黄河》时,尤其是轮唱部分,为了唱出层次,各个声部必须很好的配合,音该放则放,该收则收,并且,要将个人的融入集体,不能为了掩盖别人的音而歇斯底里,或争前抢后,如此,不但突出不了自己,还会影响整个合唱的效果。如此简单的演唱过程就可以让学生真实的体会到,只要其中有人不协作,或唱反调,活动就没办法进行,美妙的和声就无法产生相反的,如果大家密切合作,马上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更重要的是,表演过程中与表演成功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更达到了感情与心灵上的沟通。美国音乐教育家萨蒂丝.科尔曼就说过:合唱合春等到群体性的音乐活动,能较好地培养公民与群体、社会相直辖市的生存意识,这些音乐活动要求很多人在同一时间内有一种良好的协调与配合,在保持集体行动的参与者的独立性的同时,又培养草帽的团结、协作的思想和技能。也即整体的和谐基于个体的独立性,而个体的独立性又不至于破坏整体的和谐;且变不能以整体和谐来压制个体的独立性,从而在这种共同劳动中,每个人都能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创造的乐趣,既服从整体,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又必须正确的表达个性。因此在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使用精神方面,音乐课程显然具有其他课程所不具有的优越条件。

三、选择合适的合唱作品进行训练和教学,有助于培养自信心与进取心

合唱作品多种多样,选择合适的合唱作品,让作品自身的魅力,及音乐家们伟大的人格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培养进取精神,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法。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是使人类精神爆发的火花。”当人民遭受打击时,音乐能鼓舞斗志。如法国大命时期,人们群众高唱《马赛曲》向巴士底狱进军。而我国抗日时期的作品《黄河大合唱》就是那个时代的号角,人民的心声。这些作品通过流畅的旋律、明快的节奏、真挚的情感、朴素的音乐风格,塑造出动人的艺术形象,具有激动人心的感召力,对们有很深的教育意义。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可利用音乐的作用与力量,帮助大学生们从自卑走向自信,从失落走向希望,从得过且过走向积极进取、积极开拓。合唱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修及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能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和矢志不渝的信念,将技能性的训练转化为意志的培养,使学生在演唱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磨练意志,增强自信心。来格的合唱训练,对合唱队员来说,不只是脑力活动,它也是一种相当大的体力劳动。如,唱歌时要求保持正确的形体姿势,振奋的精神和情感的真切表达等训练几乎调动了人体的各种机能,这对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无疑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和磨练。

四、总结

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问题,我们要在音乐学习和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使之与心理素质培养协同一起,更好的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康的人格,并使之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人才。

作者:陈群 任贵华 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论文

一、素质中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这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有坚定不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信念,要有积极开拓、奋发拼搏的精神。在全球化背景下,知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当代大学生必须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知识创新,促进我国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当代大学生必须拥有现代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自身的发展。从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教育目的来看,当代大学生必有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教学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某种理论能力,更在于要提高当代大学生进行知识探索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大学生在高校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仅要有十分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学生也要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知识创造。而当代大学生要从事创造性活动就需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心理素质在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和培养起者关键性的作用。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智力方面和身体方面,也体现在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培养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当代大学生一定要德才兼备,不仅要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强健的身体素质,还要有十分健全的心理素质。这对当代高校大学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适当的把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中心来进行,使当代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素质。在教育的过程中人们经常说:细节决定成败。但是,我们要也应该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学生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人们的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人们面临的压力也随之不断加大,当代大学生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很难适应社会竞争环境,这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在高校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加强当代大学心理素质教育,才能使学生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游刃有余。除此之外,只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保障大学德育工作的完整性,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二、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加强育人环境建设

人是环境的产物,人从环境中来,并对环境具有反作用,并持续受到环境的影响。人的发展离不开人具体生活的环境,环境在人的发展的过程中留下了种种的印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环境变得日益复杂,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也形成不利的影响。改善大学生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对于促进当代大学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要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要把个性化原则和互动原则作为环境建设的重要原则,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社会环境中得到更好的锻炼。自改革开放,在社会的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为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带来积极因素,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但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有限,外来糟粕文化对大学生健康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为实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强化校园文化环境

人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同时在人的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受到人类文化的深刻影响。大学生在大学校院进行学习生活,必然会受到校园环境的深刻影响。的校园文化对当代学生的理想、信念以及情感的建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对于学生的内在世界进行塑造,使大学生形成牢固地道德观念,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非智力因素在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由于其丰富性、多样性以及人文性,充满了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校园文化活泼多样的形式对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校园文化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团结友爱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高校文化建设应该坚持争取的理论导向,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努力为当代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打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三)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在传统的高校德育工作中,往往将意识形态作为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忽视了对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面临我国新的发展形势,需要对传统的德育工作进行合理的改革,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另一方面要注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德育教育工作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德育工作与学生生活相互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教育要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除此之外,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还要建立起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状况进行及时的把握,能够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通过沟通进行有效解决。

三、结语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良好的心理素质使每一个当代大学生的必备素质。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也是民族的未来,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把心理素质教育与文化知识的传授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如此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权美婷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心理学专业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大学生拓展训练素质教育论文

1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拓展训练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计划理解不透彻

目前,高职院校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时普遍存在理解不到位问题。在进行素质拓展训练时,各班往往采取划分素质拓展小组的方式进行训练。而很多学生对素质拓展训练的认识和理解不当,无法掌握其内涵和特点,并形成统一的思想和规划,直接影响了其最终的训练结果,不利于其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

1.2活动组织盲目性

由于学生缺乏系统完整的素质拓展训练计划,其活动组织存在很大的随机性和盲目性,训练重点不突出,素质拓展训练的目标难以实现。在组织活动时,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承受能力,一味增加班级活动数量,而不重视其举办质量,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没有对学生的素质能力提升产生实质效果。素质拓展计划沦为学生获取学分的一种手段,违背了其计划制定的初衷。

1.3申报项目简单化

在进行素质拓展项目申报时,各类单位、社团、班级等必须要填写项目申报时,确定其项目类型和提升目标。但目前各申报主体的申报项目过于简单化,项目类型填写错误率高。同时,整个项目实施计划过于简单,缺乏统一思想,没有突出项目设计重点。究其原因,主要是活动策划者的策划水平不足、活动组织不到位。

1.4参与活动被动性

对学生而言,参与素质拓展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得学分,而不是培养和提升其综合素质。在活动参与上,学生对学校、院部、班级等组织的精品活动了解不足,只是从自身特长和喜好出发,随意参加各类素质拓展活动,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规划方案。另外,由于素质拓展培训效果的保持时间较短,无法马上产生绩效。因此,很多师生在活动结束后没有看到预期效果,对这类活动失去了信心。

2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拓展训练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2.1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必然选择

素质拓展训练也称户外拓展训练,是一种集人格、体能、心理、管理等众多训练类型于一体的训练,能够有效地提升训练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目前,素质拓展训练已被广泛地应用至心理素质、领导力、决策力、沟通技巧等的培训中,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高职院校要想进一步提升其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2.2是构建高职院校特色课程的需要

当前,各高职院校均有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为突出其办学特色和教学优势,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专业课程建设,不断提升学生的素质水平,并制定相应的素质拓展训练计划,以保障其人才培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2.3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拓展运动作为一种新型培训和教育手段进入我国,并呈现出高速发展状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推崇和认可。目前,国家机关、外企以及其他一些现代化企业纷纷将素质拓展训练纳入其人才培训体系,并制定了明确的训练目标和计划。而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必须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提升其就业能力。对高职院校而言,将专业与素质拓展这二者相结合,对培养社会以及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具有实际意义。

2.4有利于大学生培养自身素质,提高大学生的自我

效能感和勇于战胜困难的品质为深入开展高校素质教育,国家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联合推出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以有效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提升其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构建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拓展训练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启发其想象力,对于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科学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拓展训练计划的有效途径

3.1搞好宣讲培训,重在计划指导

素质教育与拓展是什么与有什么作用应当在学生的思想里有一个的定位,而不是单纯的为了学分或者其他。学生对素质教育与拓展的理解不够透彻也是大学生素质拓展的一个发展障碍,老师或者学院应当对学生进行一个素质拓展的介绍和阐释,以保障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3.2大力打造品牌,营造良好环境

学生会、共青团、各类学生社团应该立足当前高职学生的共性特点,积极开展符合本校学生的特征的高质量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和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培养和锻炼其综合能力,激发其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搭建平台。

3.3拓展课程多项化,项目创新化

一方面,学校可以围绕职业素质培训这一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素质拓展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素质培训方式和手段,提高其培训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各院部可以通过选拔的方式成立专门的大学生艺术团,培养一支高质量的文艺骨干队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文艺表演和素质拓展训练当中,并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开展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实践社会,丰富生活体验。此外,学校还与有关企业开展多领域合作,联合举办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为目标,提升学生干部工作水平和管理能力。在专业技能素质培养方面,可举办或参加国家或省级的大学生职业技能竞赛,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苦练专业技能的动力。

3.4抓好素质拓展证书这个载体

学校可以坚持以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提升为目标,以素质拓展计划为依托,每学期推出相应的素质拓展活动目录,鼓励学生根据其兴趣和特长参加课外学习教育活动,并进行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测评。最终,高职院校可以将素质拓展教育的成果汇集至素质拓展证书上,并积极向学生介绍各类综合素质的证明文本,使其更好地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提升就业能力。

作者:卢毅大单位: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高校安全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在高校安全中的作用

前面提到高校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注重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面的工作,笔者从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出发,认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对于高校安全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首先,这能够防止校园事故的发生。做好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认识,让其能够理智地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有效地克制自己的请求,认清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其次,能够塑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氛围。良好的素质教育能够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感染他人,使学生彼此之间形成共同的社会认知,以减少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再次,有利于实现校园的有效管理。校园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应当拥有安宁、和谐的环境。但是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大学生群体去维护这一环境,必定会出现事故,学校的管理也会出现混乱,各种问题也会随之发生。因此,重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能够使学校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学校的管理也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保障高校安全的建议

高校的安全需要大学生的参与,而不应当是保卫部门的工作。学生的参与应当包括思想和行为上两个方面的内容,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高校在这一方面做得还不够,需要改进。

(一)加强安全知识的宣传

高校是密集的场所,学生也是易被感知的群体,在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宣传的方式向大学生传输安全知识,并帮助其了解和谐安定校园建设的重要性,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比如通过学校宣传栏,在学习播放校园安全影像及印发一些宣传册等。通过这些宣传形式让大学生能够切实感觉到保障高校校园安全是一件利人利己的事情,进而积极加入其中。

(二)通过实例对大学生进行教育

在大学素质教育中要注重创新形式,比如通过生动、现实的实例让每个学生认识到树立正确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校可以选择一些先进的人物榜样来学校进行演讲,举办一些心理剧等,通过表演的形式感召学生。另外,学校在进行正常教学之中,也应当鼓励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认清高校安全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形成高校安全观。

(三)组织专项活动帮助大学生形成高校安全认识

实际的活动能够让大学生亲身体验到高校安全的重要性,这也是提高大学生安全素质的方面,比如组织学生爱护卫生活动,或者进行安全演习。通过上述方式能够最有效地调动学生维护校园安全的积极性。同时,在活动还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组织,同时请一些专业人才参与、指导,比如在防火安全演习中请具有丰富经验的消防员参加指导演习的开展。高校的安全需要大学生的参与,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则制约着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的能力,因此在创建平安校园的时候,要特别重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并不断创新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为建立一个安全、稳定的高校环境提供基础。

作者:关峰 单位:山西大学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体育影响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1明确“健康及时”思想

健康,才能让我们更好地工作,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没有健康做前提,我想任何工作学习都会折损大部。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明确“健康及时”的思想。十多年前,大学体育教育教学主要沿袭以往的教育教学模式、模块,存在诸如活动单调、内容单一、形式简单的问题,不能满足已是成年人的大学生的体育需要,或者说是需求,基本无法调动大学生上体育课,别说上好体育课,甚至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在今天,我们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需求来推荐体育课程改革,使当下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有了很大的变化,符合当代体育的发展大趋势,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大学生体育课程模式,引导大学生明确“健康是成长基石”,“健康是身心发展的基础”,“健康是生活的动力”,才能使大学生从单一的身体锻炼到身心健康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2培养运动习惯的养成

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永远都是主体,体育本身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育活动,没有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很难完成课的基本任务。通过选修课建设,推进“快乐体育”在课堂中的深入,学生大部分从事优势项目或对某一项目的爱好及兴趣,促进学生能动性的提高,随着积极性的提高,体育课就会在简单而快乐的气氛中展开,根据时间的推进,促进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达到教师与学生的互对互利的双赢局面。传统教学中只上不教、只教不学的授课模式阻碍了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在体育中学习爱好的体育项目,从中感受和体验到运动带来的快乐,提高了自我锻炼的意识,培养自我锻炼的兴趣,也掌握了运动中的一项或几项技能,在快乐中运动,在健康中成长。

3课堂促进人格养成

心境是可以调节人的思维、思路、激情的。好的心境使人更有自信,更加乐观,更有能量。激情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创造宽松融洽的氛围,让学生积极、乐观、向上、自信中成长。让课堂充满互动情感、互动体验、互动交流,互动鼓励等等。维护和尊重学生的人格魅力,淡化差异化,鼓励和表扬;意见和建议,好奇心和求知欲;平等每一个学生,爱护每一个学生。课堂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淡化教师主导作用,强化学生主体作用,建立学生互相信任与理解互助的平台。

4课外体育活动的载体作用

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好坏反映了一定的体育教学水平,也反映了学生一定的运动项目的运用能力,群体活动反映了体育教学中学生客观的组织、协作、进取、拼搏、集体荣誉等多方面能力运用,而这些能力又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有着积极促进作用,体育活动的开展应采取大学生自治、自管的办法,贯穿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课外体育活动中、业余竞赛中,形成趋向与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模式,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促进学生的成长,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学生从组织课堂、编排策划活动等方面着手,使大学生自己营造浓厚的文化体育氛围,感受和体验不同体育运动的魅力,培养学生自我参与、自我锻炼、自我强化,只有这样体育才能对我们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才有助力的作用。现在我们正走在祖国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我们应把目光转向当代的教育事业中来,面向现代化建设,面对先进的教育水平,确立远大的目标理想,学校的体育教育现在来看我认为还任重道远,但只要我们能正确的面对未来,面对我们的学生,面对学生发展,为了学生素质教育着想,体育的活力就在于创新与务实,脚踏实地地为学生,为我们的后代培养有用的人才,体育有它独特的意义。我国的教育事业在蓬勃发展的路上,我们的素质教育还需深入开展,需要社会、家庭等方面的支持与配合,才能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发展的人才。

作者:韩大维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智慧教育建设构建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一、传统的素质教育与信息化的素质教育比较

与传统的素质教育相比,信息化的素质教育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素质教育途径的创新。将素质教育场所从课堂搬到网络,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大学生对网络独有的喜爱,这种喜爱,将会使学习过程变被动为主动,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二是素质教育资源的开放性。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使素质教育有了自己的应用平台,并成为智慧教育平台的重要部分。在这个创新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共享素质教育教学资源,也可以参与谈论互动,这种网络互动形式,远比课堂上的教学互动受欢迎。三是素质教育信息化实现了素质教育过程时空的开放性。在有效的时间内,可以同时容纳更多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谈论研究,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固定的界定约束,非面对面的思想与观点的表达,使得教师对学生素养的了解更加充分和透彻,有利于老师们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素质教育的课堂补充。四是素质教育信息化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主体性。传统的素质教育以教师为中心,在教育内容上,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设定;在教学形式和手段上,采用案例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形式,这种方法,忽视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成为消极的、被动的接受者,这与素质教育的主体性要求不相符。而信息化的素质教育,让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学生的主体角色也会更加突出。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基于智慧教育的信息化素质教育形式,不但是一种素质教育途径和方法的创新,更是极大限度地实现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体发展、发展、个性发展”的目标。

二、信息化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

首先,教育信息化对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积极作用。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等成分。教育信息化中运用网络充足的资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将抽象道理化为学生可具体看到的真人真事,通过鲜明形象的感化,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了解生活,树立真、善、美的情感,培养学生识别假、恶、丑的能力,再内化自己的言行,直至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进而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其次,由于教育信息化为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学生获取必要知识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短,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个性、品格的培养,指导学生养成高尚的情操,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第三,教育信息化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教学效果。教育信息化已引起素质教育教学手段的深刻变革,特别是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新颖性、艺术性、趣味性,加之灵活多变的方法和系统技术,从而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与思考。第四,教育信息化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现代信息技术还可以对复杂事物或现象进行分析、综合,对容易混淆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鉴别,使学生能较快地通过思维活动形成概念,并从中学到正确的思维方法。

三、信息化素质教育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是接入方式的问题。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实时的教育活动。希望学生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或者终端都能够接入互联网,随时随地访问共享的素质教育课程资源,这就对网络运行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是运营与管理共享的问题。大学生素质教育应该渗透在校园内的方方面面,学校的运营和管理现在也已经非常依赖于信息化和网络化手段,以前我们很多的系统,如财务系统、人事系统,OA系统都是封闭运行的,不能实现信息的开放共享。而现在,学校需要更加智能的管理,需要信息沟通打破管理内容之间的边界,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实现全校信息数据的共享。第三是终端的智能化。如学生的一卡通应用,在智慧校园的基础上,可以实现智能终端的应用扩展,学生人人都有手机,将一卡通和智能手机结合,既可以实时的通信,又可以解决素质教育从课堂内迁移到课堂外的问题。除了上述对网络运行环境的要求之外,信息化的素质教育还对网络环境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管理工作的老师,需要具备较熟练的信息化应用技术水平和敏锐负责的观察力,并能够设计出引起学生浓厚兴趣的网络互动话题。

四、结语

智慧教育下素质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丰富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创新了素质教育的方法,突出了素质教育的主体,开放了素质教育的资源,提高了素质教育的效果。

作者:李梅芳 单位: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思想政治视域下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一、社会志愿精神缺乏

尽管近些年来大学生志愿活动发展较快,但是在这中间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可忽略的问题,例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大学生志愿者的表现让世界也为之称道,但是许多大学生并理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愿、利他、不计报酬”的志愿活动精神,而是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和目的性,有的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也只是搞“形式主义”,“走走过场”,另外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通常由各级党团组织负责组织,这种行政化管理方式对于大学生个体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是一种束缚,也导致大学生社会志愿精神的缺乏。

二、大学生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我国历史上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束缚了人民公民意识的产生,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公民意识得到了很大的增强,然而大量计划经济痕迹的残留,都在严重限制着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很大一部分人错误地理解了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含义,过分强调个人所得而忽视了社会公共利益,认为自由竞争就等同于争取个人利益。与此同时,在西方世界所谓的自由与民主的感染下,大学生未能够对民主和自由有理性和系统的认识,容易受到一些别有用心势力的煽动和蛊惑,导致许多大学生在思想上陷入误区,这种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导致大学生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

首先,就当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普遍现状来说,一些教师的自身素养有待提高,很多高校的教学队伍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面,教师重视程度不够,在教学内容上安排的不够合理,教学手段也较为落后,有的老师一味地将更多地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的研究中,而在素质教育过程中仅仅是走过场;其次,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片面理论式的教育模式,使得多数老师习惯于理论灌输,然而大学生素质教育如果只是一味地重理论而轻实践,就会让素质教育仅仅存在于理论之中,而缺乏实践的功效。

3、大学生自身存在的缺陷

新时期的大学生,其民主法治意识、自主意识和诚信意识等,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然而一些大学生时常陷入了迷茫状态,对于事物缺乏正确的判断;一些大学生内心十分抵制脱离实际的、空泛的说教与形式主义的理论,在生活中则表现出冷漠的情绪;一些大学生在面对未知而复杂的社会生活时,习惯并倾向于通过他们自身独立的分析和判断,去重新认识自己所看到的社会全貌。很多大学生严重缺乏社会奉献精神,在择业的过程中普遍带有明显的功利性,社会责任感与时代感较为匮乏,与此同时,一些大学生希望获得经济上的独立,但是对于社会缺少了解,思想观念中还伴随着强烈的现实感,对于承担社会义务更是缺少意识与决心。

三、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对策

1、树立全新的公民教育理念

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精神,即是指人们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需要承担与权利对等的义务,权利不能脱离义务而单独存在。对于权利的行使,之所以会呈现出一种无限制、无政府、无约束的状态,就是因为一部分人在权利的行使中过分追求权利而忽略了其中的义务,这与我国法治社会的要求是相违背的,因此,要让大学生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就必须培养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精神。社会公正彰显着公民伦理与公民社会的现代化的基本方向,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价值理念之一,社会正义这一理念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都应该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通过平等的心灵交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大学生,让师生在公民素质这一方面共同进步。

2、建立科学化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在建设小康社会的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近期成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我国各地高校在理论教学中用空洞的说教阐释书本,对于当今大学生的主体情感和实际需要缺乏针对性,导致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并没有深入人心,高校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时候,应该想学生之所想,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用理论指导问题,这样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自发的价值追求。与此同时,在学习空间之外,大学生的生活空间也应被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重视,高校要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校园文化建设,有意识的将其思想内容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具体活动之中,运用文化娱乐活动、校园媒体等资源,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时时了解大学生的心声,强化与大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使得大学生素质教育这一理论性的教学深入大学生生活之中,与大学生切身利益挂钩,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

3、提高大学教育者的素质

高校思政老师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窗口和平台,做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途径在于数量众多的高素质老师,一个具备较高道德水平、高尚人格素养以及扎实基础知识的老师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教育者来说,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最基本的要求,重中之重要使大学生素质教育转化为高校思政教育者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和使命,在思想上要做到深刻认识,在行为上要做到为人师表,在大学生中间发挥表率作用、模范作用。

4、建立学校、社会与家庭为一体的多途径帮促模式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其自身素质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源头,高校通过系统教育教授大学生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道德礼仪,而社会就是一个熔炉,只有大学生真正的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才能有所悟有所得,将抽象的理论应用在实践之中才会焕发生命力。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起点,联系到高校思政教育,父母应当积极支持学校教育,同学校密切配合,启发和督促大学生认真接受学校教育。联系高校思政情况,结合社会实际,高校应整治学校周边环境,营造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社会环境,提高大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积极帮助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例如名人故居、纪念馆、历史遗迹等,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

作者:刘丰铭 易善秋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信阳农林学院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高校物业管理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

1.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工作盲区

长期以来,高校一般采取由物业管理部门负责日常管理服务,由学校政工部门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这种体制运行的结果是不同部门都面临相同的对象开展工作,如果不及时配合和沟通就容易产生教育的缺漏,从而不能对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不良现象或问题进行及时教育和引导,进而形成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真空地带—盲区”。因此,现实需要高校物业管理部门协助学校学生教育部门对大学生进行适时的教育和引导。

2.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认识误区

由于部分大学生教育者认为,学生住宿或教学楼管理物业化,误认为用什么样的方法管理学生是高校物业管理部门的事情。同时,学生管理部门把对学生教育与学生生活割裂,以空洞的说教与物业管理部门提供的服务工作相脱离,导致素质教育进入误区。因此,在学生公寓或教学楼内怎样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使学生管理部门面临着相当大的压力。此时,物业管理部门配合学生管理部门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物业管理工作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

基于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客观需求和高校物业管理工作的特点,高校物业管理工作应利用与大学生接触的时间和空间优势,积极配合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以弥补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一)管理育人

1.情感管理思想指导行动,情感管理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学生公寓是大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们走进公寓就有种回“家”的感觉。此时,物业管理人员可以高度的热情和博爱的襟怀,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给大学生以安全保障和生活自理能力引导。当大学生有困难或发生纠纷时时,物业管理人员可以此为契机及时给予他们生活照应、疏导调解和心灵抚慰,帮助他们及时走出困境,让他们体会到与人交往的愉悦。从大学生实际需要出发,物业工作者应以过硬素质和专业技能,参照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案或策略,有针对性的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服务,努力的于细微之处以情育人,让大学生在情感管理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2.氛围管理生活氛围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至关重要。大学生思想活跃且群体意识很强,物业管理人员应通过建设和推广新公寓文化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用中华传统美德为大学生营造温馨的和谐家园,用明确的行为规则营造和谐有序的文化氛围,在满足学生们精神需求的同时,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懂得相互尊重和关爱,为学校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奠定思想基础。3.协助管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体是学校教育管理部门,物业管理人员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更多的是扮演配角。在实际工作中,它通过与学校教育主管部门配合,在学生公寓或教学楼管理服务中以学生教育及管理规定为指导,根据大学生特点,为学生提供品质服务,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公寓或教学楼的管理规章制度,教育他们学会生活、交际、处事、为人,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和高尚情操。

(二)服务育人

服务育人是高校物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公寓或教学楼的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物业管理人员可在学生公寓或教学楼通过“温馨提示”、“友情提醒”,“天气预报”、帮学生缝衣服、上课提醒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品质服务,以此赢得同学们的赞赏与信赖的同时,也用真情架起了和大学生沟通的桥梁,从而使物业管理人员很容易凭借专业素质和沟较强通能力,以朋友身份通过“聊天”和“微信”等沟通手段对大学生进行及时心理辅导,以“家长”身份帮助他们解决因入学、就业、学习、毕业时产生的心理困惑,以管理员身份通过制定《学生公寓管理条例》、《公寓管理手册》等制度来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习惯,通过检查违章电器使用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大学生各方面素质,进而达到服务育人的目的。

(三)环境育人

在实际工作中,物业工作者可通过公寓、教学楼及道路的保洁美化、校园环境绿化、改善学生公寓或教学楼的硬件设施设备和人生警示语张贴等物业工作,保持校园环境的整洁、美观、有序和高雅,积极营造的校园环境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净化学生心灵,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进而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综上所述,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物业管理工作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是积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然而,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物业管理工作的性质决定着它最终只能起辅助作用。大学生素质教育需要社会、学校、物业管理、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达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多方位育人的目的。

作者:姜爽 单位:河海大学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论文

“90后”大学生指的是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即1990年至1999年出生的,目前高校在读的大学生。由于我国特殊的社会背景,“90后”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所处的社会和家庭成长环境良好,被认为是在呵护和娇宠中成长起来的一代,部分学生存在心理素质薄弱的问题。而国防教育正是考验和增强他们心理素质的重要环节。

一、国防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的一致性

“国防教育是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预防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对整个社会全体公民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国防政治、思想品德、军事技术战术和体质等诸方面施以影响的一切活动”[1]。在高校的教学体系中,国防教育已经成为一门面对全体大学生开设的必修课。军事理论教育和国防军事训练相互穿插的教学特点使得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风纪律养成、心理品质培养以及身体素质锻炼四个方面起到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国防教育具有促进大学生德 育、智 育、体 育、美 育 全 面 发 展 的 教 育 功能,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四有”新人的教学任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提高大学心理素质而开展的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内容包括心理潜能开发、性格塑造、情绪调节、意志锻炼等。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是心理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围绕这个核心将德、智、体、美、四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和谐发展。国防教育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有相似性和相容性:从教育内容的角度上看,两者虽在知识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都涵盖了智力教育和非智力教育两大方面;从教育目的上来说,两者在大方向上一致,均落脚于培养德、智、体、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上。

二、“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

时代的高速发展、信息数字化的普及、家庭的教育方式等因素影响着“90后”大学生,因此,这群大学生在行为、认知、思维、情感等心理方面也具有其鲜明的时代特色。针对这些特质,“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含心理能力教育、心理动力教育以及心理潜能开发三个方面。

(一)心理能力教育心理能力教育,也即智力因素教育。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心理能力包括有算数、知觉速度、语言理解、空间视知觉、记忆力、归纳推理以及演绎推理,其总量被称之为智力。这七个维度反映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主要体现在独立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竞争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对每一个大学生而言,心理能力直接关系到知识内化的方式方法、过程以及实践效果。初入大学校门,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上的转变对于大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挑战。相较于高中的学习模式,大学生普遍反映大学老师上课进度快、内容多,难以跟上。若想要掌握好一门知识技术,这要求大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总结归纳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并在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理解和记忆。生活能力、自我教育能力以及竞争能力的提高不仅表现在相关知识的贮存上,而且表现在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实践上,这考验着学生的记忆、理解、推理能力。现代智育观提倡信息的贮存与提取并重,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2]。因此,为了学生智力教育的开发,学校教师应避免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的教育模式,积极探索启发性教育的途径,关注知识的内化、储存、提取以及应用的条件,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二)心理动力教育心理动力教育,也即非智力因素教育。心理动力系统由除一切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构成,对人们的认知过程起直接制约的作用,主要包括有动机、意志、情感等方面的教育。“90后”大学生在这几个方面都拥有自己的特色。就动机方面而言,大学生在经过数年寒窗苦读顺利进入大学之后,家长和老师的管束不如初高中时期严厉,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加之就业动机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容易导致大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因此,近年来,大学生厌学、逃学甚至退学的事件屡见不鲜。就意志方面而言,“90后”大学生主要体现为以下五个特点:其一,自觉性的提高伴随惰性的存在;其二,理智感的提升但自制力仍显薄弱;其三,勇敢但毅力不足;其四,独立性大幅度提高伴随依赖性、逆反性的存在;其五,果断性增强但仍显冲动。就情感方面而言,少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国家的不关心,缺少爱国主义情感。另外,由于“90后”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集体观念淡薄,表现为不热爱集体,缺少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为了能够满足快节奏社会、多元化发展对人才的非智力因素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学校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以及承受失败和挫折的顽强意志、迎接挑战的勇气等。

(三)心理潜能教育心理潜能教育主要包括创造力、观察力、发现力、思维力、记忆力等方面的教育。学生的心理弹性对于学生的性格发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相较于“80后”而言,“90后”大学生感受到更多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和多重价值观碰撞,面临更多的选择和挑战。如何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保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拥有独树一帜的生活、工作方式以及练就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品质都是现代心理素质教育应该关注的问题。

三、国防教育在“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的影响

根据上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内容,军事理论教育以及国防军事训练都能对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心理潜能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高校通过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可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注重对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培养,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国防教育在心理能力教育中的作用国防教育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能力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其一,在军事理论课中,通过老师的讲述、资料片段的播放等方式生动地将军事史、军队优良传统以及各革命时期先烈们顽强奋斗、努力拼搏的英勇事迹呈现给学生,能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追求真、善、美,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大学生们以这些的历史人物为榜样更能做好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和评价自我三个方面,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同时,学生可在闲暇时查阅老师提供的拓展阅读材料,这样不仅能使知识储备得到充实,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其二,的军事化管理,例如按时起床、整理床铺等,对于大部分不擅长做家务的“90后”来说,能够很好地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削弱依赖性。其三,多种多样的军事训练方式,例如团队竞技、小组竞赛等比拼项目也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体会竞争的涵义并学会合理竞争的方式、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竞争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二)国防教育在心理动力教育中的作用军事训练活动是高校新生入学必须经历的一次重要的军事实践锻炼活动。集体的生活与活动、严格的训练、观看与战斗有关的影片以及唱军歌都是军事训练的组成部分。丰富的军事训练内容,能促进“90后”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多方面得到提升。同时,军事理论教育也在培养爱国情感、增强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上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因此,国防教育对心理动力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情感方面,爱国主义情感不仅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防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军事理论教育中的国家安全环境教育和国际战略形势课程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家的当前形势和面临的严峻挑战,切实地感受到自己身上背负的使命,这类教育可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另外,军事训练对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有着特殊的功效。军事训练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军事训练的团体性和军事对抗的竞争性。教官以团体为单位组织学生学唱革命歌曲、多个团之间的对唱联唱,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也能提高学生的士气。同时,军事活动中所设计的对抗环节能促进大学生之间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集体氛围,培养大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意志,从而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因此,国防教育以其综合性的教育内容,成为提高心理动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意志方面,历史上伟人成长中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坚强的意志。对于大学生而言,只有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才能够勇敢地直面人生的挫折,才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人生规划。国防教育在培养大学生优良意志品质方面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入校新生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亲身体验富有挑战性的艰辛的军事训练,通过跨越一个又一个障碍,能有效地促使大学生不断磨砺意志,提高在艰苦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养成沉着冷静、细心大胆的品质。同时,在军事训练期间,教官与大学生们朝夕相处,大学生能切切实实感受到来自现代军人身上的那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面对失败和挫折永不退缩、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不少大学生也把教官当作自己的榜样,认可并学习他们优良的精神品质。因此,国防教育的实践性可保障意志品质培养的有效性。在动机方面,动机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国防教育强调的“军令如山倒”在很大程度上可强化大学生的正确行为动机。这种强化作用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外部强化和内部强化。外部强化指的是教官用命令的方式施加在学生身上的强化;内部强化则是指学生的自我强化。军事训练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践环节,所训练的每一项内容都有其严格的标准和检查手段。部分学生由于心理素质薄弱出现怕苦、怕累、怕脏等畏难情绪,导致逃避军训的事件时有发生。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官会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并且通过走正步、站军姿、军事越野等手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以此来不断强化正确的行为动机。

(三)国防教育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潜能国防军事训练的团体性,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利地促进身心潜能发展的平台。国防军事训练一般在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不久便会开展,这不但是一个展现个人风貌的机会,也是显现个体差异的舞台。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地域环境、家庭环境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家庭条件优越,有的学生从小失去父母;有的学生性格张扬,外向活泼,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因此,在训练中的表现也会各不相同。将他们放在同一团体的情境下,成员们可以相互学习、模仿多个团体成员的适应行为,例如,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可以学习家庭条件较差学生的坚韧不拔,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可以学习家庭条件优越学生的开朗、活泼。根据观察别人的行为模式,从多个角度了解自己,洞察自己,以此来增强自身的发现力和洞察力。军事理论教育包含有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科技、高技术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而不断深化、更新的。通过学习前沿的、尖端的军事科学技术,启发大学生探索其中更为新奇的领域,可提升大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军事理论教育课程的根本任务是要从多角度剖析各种各样复杂的战争现象,从中提炼出战争的性质和规律,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也会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去体会和发现战争的性质和规律,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力。由此可见,国防教育从多个角度正面影响着大学生心理潜能的发展。综上所述,国防教育的作用并不单单是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水平,它也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之一。它能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以及心理潜能三个方面发挥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认识国防教育在心理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既能发挥其育人的综合效益,又能使学校国防教育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和鲜活的影响力。

四、加强国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影响力的建议

(一)国防教育应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其记忆力已发展到以逻辑记忆为主的阶段,也就是说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容易对教师讲授的知识提出质疑。因此,在进行国防理论教育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记忆特点,多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方式,授课 过 程 宜 循 序 渐 进,并 为 学 生 留 出“疑点”,避免过多的机械灌输。这样将心理素质教育中的心理潜能教育更好地嵌入国防教育当中,不但能加大国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力,还能让学生们加深对国防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保障国防教育对“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在军事训练方面既要训练大学生体格,也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军事训练不宜只采用体育训练(包括体能拓展训练)的基本形式,更应注意训练形式的多样性。[3]通过形式多样的军事训练,例如军事技能对抗,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能力,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军事理论课教育教学方面,要促进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解放军军史、优良传统以及各时期建设者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事迹等作为讲述的重点,用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辉煌的历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身负历史使命,增强其接受国防教育的主动性,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其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国防教育理论课的重要意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国防教育理论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国防教育理论课对非智力因素影响的效果,对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以及毕业后的学习、生活帮助较大。若要更好地发挥这一功效,国防教育改进需有针对性。“90后”大学生群体有自己的年龄、性格、认知结构等心理特征,只有将这些特征与国防教育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在培养意志力方面的独特功效,例如,军事理论课程的授课要以培养学生自立、自强为目标,以生动形象的战役战例为依托,深入浅出地感染学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开展多元化国防教育,培养“90后”大学生所需的心理素质高校的国防教育课程较为程式化,尤其是军事训练。大学生容易产生反感甚至抵触国防教育课程。因此,高校应开展多元化国防教育,例如定期组织大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烈士陵园、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还可以开展军民共建活动,由部队派出军官和军事训练员,把军营文化引入校园,使大学生能切身体会军队的纪律观念和军人的顽强意志;组织大学生越野赛、野战、军体拳表演赛及军事技能大赛等活动。这些活动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实战性和竞争性,符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引导大学生独立开展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国防教育实践活动。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开展国防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推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也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李思晴 单位: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大学生能力树素质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核心能力的相关研究

欧盟委员会在《教育与培训的现代化:为欧洲的繁荣与社会融合》的公报中提出了“八大关键能力”:母语沟通能力;外语沟通能力;数学、科学与技术的基本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学会学习;人际交往、跨文化交往能力以及公民素养;实干精神;文化表达。澳大利亚的七项关键能力包括:搜集、分析、组织资讯的能力;表达想法与分享资讯的能力;规划与组织活动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应用数学概念与技巧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科技的能力。

国内的朱安红、贾昌萍等人认为基础发展力、自我提升力和实践应用力,构成了当今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基本模块。余长春等认为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学习能力、专业能力、社会竞争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表达能力、抗挫折能力、思维能力、危机处理能力、领导能力、战略能力组成了大学生的主要能力。

学界对大学生的核心能力的理解各有侧重,但为了在教学中让学生有一定的目标,笔者认为大学生的核心能力主要为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其中,学习能力包括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思维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包括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动手、组织、决策和创新能力。这个定义在“能力树”的教学中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特点可以适当地增加或减少,教学中也会为同学介绍各种能力的界定,让学生自己取舍。

二、“能力树”工具

1、什么是“能力树”

“能力树”是指将个人成长比喻为树的成长,其中将树的枝干比作生存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能力,要成长为枝叶茂盛的大树,在森林中求得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则应该吸收各种营养,增强自己的“能力枝干”,抓住机遇来使自己得到更好地成长。它是用来认清自己、帮助自己增长能力的一种自我管理的工具。

2、“能力树”的教学步骤

及时步:自我认识

设想自己是一棵什么树:是乔木、灌木、藤木还是匍匐植物。想象得越清楚表明对自己认识越清楚,表明自己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指导学生用简单的线条画出自己是什么树。例:学生可能认为自己是棵松树或者杉树。

第二部:自我剖析

让学生自我剖析:自己目前具备了哪些能力,把它画成树的枝干,能力强弱与枝干成正比。例:学生在枝干上标注自学能力、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从简单的图画中可以看出其能力的大小强弱。

第三步:自我期望

学生自我期望:我这棵树会结出什么果?果实包括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职业,获得的证书及自我实现等。这个果实应该结在哪根枝干上,即它需要哪些能力支撑,如果没有可以依靠的树干,说明学生还不具备这种能力,则请补出这个能力。

第四步:自我培养

学生发现自己的期望和能力不协调后,将在枝干与果实间写出如何强壮这棵枝干的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制定具体的方法。

第五步:团队力量

当班级里所有学生完成以上四步后,指导老师可以将有相同想法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让组员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三、“能力树”工具的作用分析

1、“能力树”实现了学生自我管理

不管我们需要培养大学生什么样的核心能力,都应该基于大学生个人本身的需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由于每一个大学生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和人生信仰。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引导,由学生自己剖析自己的特点,了解自己的需要,建立自己的职业规划。比如,有能力缺陷的同学所画出的能力树就很有针对性,效果也会更好。

2、“能力树”为学生做了SWOT分析

笔者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上,曾经多次使用管理学的SWOT分析,让学生对自己进行SWOT分析,但是从学生的实践来看,效果不好,因为学生即便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分析清楚了,但是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和自己的优劣势结合分析时,往往找不到突破口。但使用了“能力树”分析后,不但直观地看到自己的优劣势,还看到了自己的梦想,看到了希望,找到了实现这些梦想的方法步骤,一步一步地向目标靠近。“能力树”系统地描述出各种需要培养的能力和理想之间的关系,简单明了。

3、“能力树”切实提升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在学生使用“能力树”工具分析自己的能力强弱后,对自己未来的学习规划有了清晰的目标。经过一年或几年的体会后,学生的能力提高得到了明显提高,特别是将其中的方法坚持完成的同学效果最为明显,直接效果在学生的就业率和快乐的学习生活中得到了体现。

总之,“能力树”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让学生思考、动手、实践自己制定的计划,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培养,较好地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大学生礼仪素质教育论文

1注重礼仪修养教育,有助于强化学生未来的职业道德

很多时候,尚未步入高校校园的大门,就业问题就已经成为热议的话题。一旦大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光靠自身的知识还不能游刃有余的应对工作,他们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否则,没有良好的礼仪修养,必然影响优良职业道德的形成,甚至可能导致职业道德滑坡,不利于工作的稳定。因此,礼仪修养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意识到礼仪修养的重要性,为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树立优良的职业操守打下了坚实基础。

2高校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基本要求

礼仪修养不仅关乎大学生自身的人格魅力,关乎高校的对外形象,更是关系我国大学生群体的整体素养水平。因此,推进高校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也要为大学生制定一些基本要求,并敦促他们严格遵守。

2.1明确自身身份,不做过格行为高校大学生尽管在年龄、视野、心理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成熟的表现。但是,他们仍然属于学生群体。因此,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不能超越一个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范畴。高校要促使大学生明确自身的学生身份,严格遵守学生行为规范,不能做出过格的行为。

2.2勤奋学习,满足时展要求大学校园已经或多或少的与社会接轨。因此,高校大学生对于社会的认知度不是特别低,反而对社会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看法或想法。因此,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现实。面对知识型社会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要鼓励学生勤奋学习,满足知识型社会的融入条件,否则,大学生有可能被社会所淘汰。

2.3尊重师长,塑造基本礼仪修养在某种意义上分析,这个基本要求是及时个要求的自然延伸。尊重师长是任何教育阶段都要积极遵守的基本要求。尊重师长才能促使学生更为主动的配合礼仪修养教育的各种要求。这样,大学生才能具备基本的礼貌,并将这些礼貌行为转化为礼仪修养,进而实现自身礼仪修养的提升。

3提升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水平的策略

高校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仿佛一面镜子可以招录大学生的未来。高校必须拿出妥善的策略,及时应对社会发展形势,促使大学生树立的礼仪修养。如此,才能完善自我,适应社会。

3.1高度重视礼仪修养教育,完善教育结构及规划高校领导要率先转变过来思想,不要过分看重学生的成绩,要将眼光放长远,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修养作为根本落脚点。因此,高校领导可以针对大学生礼仪修养开设课程,并与老师实现及时对话,促使老师逐步完善教育结构及教学内容,从而使大学生的“软件设施”也能够实现档次上的有效提升。如此,高校的发展才能更好的依托学生,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能够合理借助学生的力量。

3.2从生活中寻找突破口,进行礼仪修养教育在生活中,老师要鼓励大学生自省,要求大学生注重自身的语言行为是否得当、注重自身的衣着是否得体、注重自身的外在打扮是否合适等等。毕竟,大学生如果在语言行为、穿着打扮等基本层面有所失误,必然与大学生的身份特征相违背,将成为礼仪修养教育的败笔。

3.3完善自身性格弱点,彰显气息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因人而异。大学生的性格缺点要引起自己的重视。否则,不利于健康思想的重塑。因此,大学生要时刻自省,克服性格中的弱点,不能我行我素,而是在学校生活中学会客观的审视自己,时刻自我剖析,摆脱骄傲自大的缺点,学会谦虚待人。

3.4鼓励学生见贤思齐,向典型榜样学学生群体中,必然会涌现出礼仪修养比较高的学生,老师可以将这些学生作为典型,号召其他学生向榜样学习。同时,也可以邀请这些礼仪修养较高的学生进行演讲,从而有效强化大学生对礼仪修养的认同感,并学会在实际学习生活中时刻反省自己,完善自己。

4结语

高校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后盾力量。注重对学生礼仪修养教育,是完善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必备条件。我们必须从现实社会形势出发,以高校发展为目标,以大学生未来为规划,努力提升大学生的礼仪修养。

作者:李黎丹单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大学生入学文化素质教育论文

一、现阶段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

1.明显的网络信息时代烙印

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一些与网络技术类似的科技产物出现并且影响着许多年轻人的思想与行为,年轻人更容易接受与理解崭新的事物,并且大多数情况他们倾向于从网络中寻找有用的信息,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现阶段大学生的思想养成受到网络世界很大程度的影响。

2.独立的人格和维权意识思想

由于时代的变迁,新世纪的年轻人在思想上与老一辈人呈现较大的不同,这集中表现在性格方面,比如现在的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打破常规去看待问题,找到最合适具有挑战性的解决途径,因此,现阶段年轻人更有思想头脑,也更加大胆。在此基础上,他们形成了较为独立的人格意识与维权意识,并且认识到法律能够给自身权益带来保障,因此,学校应该抓住这一点对其进行良好的权益意识教育。

3.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一代年轻人代表着时代的新鲜血液,他们广泛采纳与吸收各种新知识,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年轻人还具有开放性的思维与创新意识。

4.脆弱的心理及较弱的抗挫折能力

正是因为现阶段年轻人有着突出的个性和鲜明的性格,导致他们在遇到大的困难并且不知道怎样去解决时容易出现懈怠心理,因此,可以看出这一代的年轻人内心比较脆弱,多愁善感,抗挫折能力较差,所以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应该疏导学生的心理,这样一来才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大学生入学文化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究

1.把握新生心理,做好迎新工作

对于刚刚入学的新生来说,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崭新的,在这里他们会遇到新的学习场所、新的老师和同学、新的生活环境,学生对一些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充满好奇和期待,在这样一种心态下,学校和教师应该抓住新生的心理特征,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到大学生的入学文化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鼓励让学生放松紧张的心情,让学生在新生入学仪式上自我介绍,让同学之间相互了解,并且新生在入学期间遇到的问题与心理困惑都可以与教师沟通解决。

2.加强大学生品行规范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学校为了能够给新生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让新生从入学以来就能够迅速进入正常的学习与生活轨道,在新生入学时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校规校纪以及思想道德的相关教育,这样一来能够让新生在了解自己所就读学校的一些基本情况时还能够对自身提出一定程度的要求,让新生从入学以来就形成自觉约束行为的意识,共同维护学校的整体氛围。具体举例来说,可以在进行入学文化素质教育时让学生学习校内管理规章纪律、违纪处罚条例规则、住宿环境管理细则、教师评级机制、校园网络管理以及成绩公示细则等。通过对这些条例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学校内部管理的大致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日常文化知识的同时谨记国家与社会的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在入学时让学生了解在学校需要遵守的纪律规范。

3.开展入党启蒙教育

在新生入学时,除了详细介绍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外,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就是对学生进行入党的启蒙教育,这是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必上的一堂课。在这样一堂课中,学校告诉学生要想在未来为社会与国家贡献力量、实现人生价值,就应该在此时此刻践行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党的教学理论,开展一系列讲座以及宣传活动,让学生从以新生的角色进入学校开始,就能够感受到国家以及社会对自身发展的殷切关怀,在这样一种文化素质教育模式下,能够让学生懂得珍惜眼下的学习时光,以全新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与生活当中,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切实努力与奋斗。

4.开展专业性创新教育

每个新生在入学的时候,都会选择一个自己心仪的专业作为未来四年主修的领域,但在过去新生入学时,并没有对新生所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而新型模式下的入学教育更加注重以学生所选专业为基础进行与专业相关的教育与学习指导,这样一来能够让学生在进入学习与生活正常轨道之前就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有初步的了解,并且通过这一模式,能够提出自己所选专业存在的问题,并与相应的任课老师进行沟通。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更好迎接专业课的学习,这对未来的就业与发展都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结束语

由此可见,各大高等院校应该重视入学教育这一环节,加强对学生的入学思想道德教育以及文化素质的培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将该阶段的教育模式与时代背景相联系,顺应时展的潮流,让新一代大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下学习知识以及相关技能,为各个专业领域输送更加的人才。

作者:孙巍 单位: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音乐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1音乐教育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音乐是一门感染力非常强的艺术,是以美育人、以情感人、以声音动人的学科,它以声音为其表现手段,展现的是人类心灵的幽静、气质的高雅和道德情操的高尚。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在生理和心理层面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经常会出现情绪不稳定、心态不平衡等心理问题,音乐教育正是以培养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愉悦作为教育目标的,优美多变的音符、清新悠扬的旋律、活力四射的节奏、极富生命力的曲风等等,所有的这些都在不同层面强烈的吸引着当代的大学生们。经常欣赏音乐作品和从事与音乐有关活动的人,都能够有效的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和不稳定的心理,面对各种压力和困难时也显得应对自如,因为音乐能够启动人们情感的闸门,激发人们丰富的情感,旋律轻快的音乐会让人精神焕发、心情放松;节奏鲜明的音乐会让人充满斗志、勇往直前;忧伤凄凉的音乐会让人无比沉静、心如止水;极富特色的音乐更会让人心情舒畅,这样的音乐,不仅培养人们高雅的气质,更是促进人们内心世界的和谐。鉴于此,作为普通高校的教育方,应该结合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时代特征,投其所好,有计划的引导他们选择一些乐观、向上、积极、阳光的音乐作品,有条件的院校甚至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比赛、开设音乐鉴赏课等途径,进行不断地品味和欣赏,为大学生们在面对各方面压力及难题的时候开辟一方心灵的世外桃源,帮助他们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增强自我控制力和心态调节的能力,进而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2音乐教育能有效促进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

“德育和美育均是通过作用于人的心灵,触动人的精神,来达到使受教育者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作为美育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感性去感染人、打动人、熏陶人,并将此种情感内化为理性认识,使受教育者产生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动力。通过审美教育的熏陶,把学生带入艺术的天地,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感知、理解、鉴赏等能力,在形成健康的审美观的同时,也培养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正如著名音乐家贺绿汀说的那样:“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把音乐教育看作是一种道德力量,视作一种对学生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通过多种形式的音乐教育,让广大的学生自觉的按照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形成正确的善恶观、是非观、荣辱观,主动的调整各种关系,理性的应对各种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共同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发展。这样的美育教育效果是一般德育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必然更加切实有效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3结语

音乐教育以其独特的方式对大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均发挥着特殊的作用,通过音乐教育的不断推进,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能够有效地推进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加快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实践也多次证明,音乐教育作为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的极好方式,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和环节,更是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保障。

作者:王静单位: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