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当代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实施素质教育是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党领导下,立足于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国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人力资源的开发必须依靠教育。因此,我们不仅要优先发展教育,而且必须实施素质教育。中学时期作为学生成长中的关键时期,实施素质教育应从这一时期做起,为中学生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这样他们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中才能更好地做出应有的贡献。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指出的:“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

(二)实施素质教育是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需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强,教育文化也加快了一体化进程。各国政治家、教育家越来越认识到,“决定人类命运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素质,不仅是精英人物的素质,而是几十亿普通地球居民的平均素质。”1983年美国教育质量委员会向教育部长贝尔提交了题为“国家在危险之中:迫切需要教育改革”的重要报告。1985年日本提出以“重视个性”为基础的八条教育改革设想。1989年在我国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中外专家提出了衡量人才素质结构的七条标准:

①积极进取,有强烈的开拓精神;

②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人类的责任感;

③在急剧变化和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④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⑤学习学习、适应科学技术领域综合化;

⑥有多种个数和特长;

⑦具有与他人协作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因此,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可以说是主动与国际教育接轨,是对国际教育大趋势做出的积极反应,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全球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二、提高当代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措施

我根据自己学生时代的经历以及两年的教学感悟,从转变教育理念方面谈谈对提高当代中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些见解。

(一)教育思想的转变: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应试教育,简言之就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作为一名80后的大学生,我对应试教育的危害感受颇深。有人说,我们80后的学生就是为考试而生的,虽然有些夸张,但不免有些道理。从上学起,我们的人生已经被规划,就是考上大学。平时的生活除了学习,就是考试,严重抹杀了我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结果,教育没能造就一批批人才,反而制造了一台台考试机器,走上社会的我们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造成很多资源的浪费。对于素质教育,有人说是与应试教育对立的。我认为,应试教育其实是一种极端的素质教育,只注重升学考试,而忽略学生其他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是在应试教育基础上的一种升华,不仅注重学习成绩,而且也注重学生其他素养,即德、智、体、美发展。这样学生不仅能学习到课本知识,还能培养一些其他的社会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思想,从极端的素质教育中走出来,向的素质教育发展。

(二)教育角色的转变:从单一的角色向双角色发展以往的教育者往往就扮演教师这一角色,对学生的教育局限于课本知识的指导,这样不能够深入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不利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沟通交流以及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另外,单一的教师角色往往对学生会产生误导,只一味注重学习,而忽略了其他素养的培养。我认为教育者应从单一的教师角色向“教师和朋友”双角色转变,在学习上以一个教师的身份对他们进行教育和指导,生活上以一个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鼓励他们一些其他兴趣爱好的培养,这样容易拉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心态,为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育方法的转变:“工作教学”向“情感教学”发展工作教学是指教育者把教育活动当成一项任务,只是一味完成交代的课程安排,不注重受教育者情感的培养。工作教学的后果是教育者把教育当成一项工作,死板刻意地进行,不利于受教育者个性的发展,抹杀受教者的创造性。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教学是指教育者满腔热情地进行教育活动,在教育过程中不仅注意诱发、激励受教育者的情感,使之处于状态,而且把情感培养视为教育的目标之一。从中可以看出,情感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丰富改善学生的情感生活,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完善中学生的品德。因此,我们必须更正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情感意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之以志、导之以行,真正使素质教育落在实处。

作者:李慧慧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中学生素质教育家庭教育论文

一、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家长重考试轻德育

教育观的片面性现在的家长大部分都重智力轻德育,重技巧轻能力。家长对于孩子成长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学习成绩问题,简单认为只要孩子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就可以了。但是对于其他方面,例如:是否尊老爱幼、是否明礼诚信等等这些就都已经处于次要地位。学校里都有乱划课桌、污损图书、考试作弊、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等现象,有的甚至多次出现了未成年学生暴力事件。家长过分重视智力,除了在课堂的学习之外,还让孩子在课外不断练习,压力增大,片面地教育观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和创造力。

(二)家长素质和方法落后

1.家长本身行为素质落后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劳发展,可是家长们的道德品行和心理素质参差不齐,将自己不好的方面如拜金主义等等全部展现在孩子面前。例如: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红灯停,绿灯行”,可是当他们跟父母一起上街的时候总是被大人拉扯着不管红绿灯,不走人行横道线,不走地下通道,而是采取翻栏杆、横穿马路的简便方式。孩子善于学习,模仿,他们没有分辨事物好坏的能力,在无形之中将这些不好的方面也教授给了孩子,阻碍了孩子高尚的道德的形成。

2.缺乏与子女有效沟通交流许多家长存在“家长制”的作风,不给孩子“说话”的权利。有的家长甚至扼杀孩子的兴趣爱好,采取强制性的办法杜绝孩子从事某些行为,而不是耐心劝诫,听听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有一项针对90后学生的教育的调查,90%以上的孩子在小时候都经历了犯错后家长对自己的“冷战”,不说明错误原因,不纠正错误行为,家长就知道生气不和孩子说话来证明孩子犯错了。家庭中的这种和服从的关系,对孩子过分的专制,容易形成沉闷压抑的氛围,导致许多“问题孩子”的形成。

3.教育方法传统保守现在大多数的家长都是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文化水平不高,对家庭教育新的方法的了解不够,因而,家庭教育方法比较简单、陈旧。有的家长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例如网络流行的“狼爸”、“虎妈”,坚持打是教育孩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这种教育方式不但影响了父母子女的亲密关系,而且容易激化家庭矛盾。这些老方法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和道德。

(三)家庭关系不和谐

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父母离异无疑会给孩子造成很严重的影响。根据民政部统计,预计2013年结婚对数1410万对,离婚对数317万对,结婚率和离婚率将达到4∶1。不健全的家庭让孩子心理承受巨大的伤痛,导致性格有缺陷,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减弱。有报道称,中学生犯罪率仍在上升,未来五年总量将增加。家庭成员之间融洽的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温床”。如果孩子经常看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孩子便会感到不安和畏惧,幼小的心灵会埋下阴影。孩子也会越来越不相信父母,产生隔阂,教育也越来越难进行。

二、探索家庭教育在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思想观念

1.树立素质教育新观念素质教育要求人们德智体美劳发展,家长要充分发挥孩子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家长不能光用书本知识来压孩子,更不能用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孩子的优劣。在走访调查中发现,许多家长减少了自己给孩子布置的家庭作业,有的家长还在寒暑假带孩子去旅游而不是报寒暑假班了。国家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有知识的孩子,还要一个各方面发展的孩子。家长需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争取各方面发展。

2.建立的教育观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家庭教育更要以此为目的。孩子有精神、行为等方面的需求,家长应该注意到这些,除了对知识的重视外,还要理解孩子的需求,培养孩子各个方面的能力。家长们对新闻里多次出现的学生跳楼自杀、投毒杀人事件产生恐惧,渐渐地了解学生除了学习成绩外,心理健康也是很重要的。家长必须要建立的教育观,在强调孩子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对子女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等给予高度重视。

(二)改变行为方式

1.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家长的为人处事态度和判别是非的标准,都是一本无字教材。家长必须拥有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模式,例如:在教孩子有孝心的时候,家长首先就要孝顺自己的长辈。在CCTV-8的一段公益广告中,家长给自己父母洗脚时被孩子看见,于是孩子也抬水给自己洗脚,这就是家长的素质影响孩子。只有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更深的认识,家长才可根据孩子的实际,对孩子进行积极向上的教育。家长可以阅读一些关于孩子教育的书籍,为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广泛的兴趣爱好,也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2.积极和子女进行沟通交流家长和孩子的“心近”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很好的办法,所以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对于孩子犯的错误,父母应该耐心地对其进行教育,让孩子渐渐明白人生的道理。平时可以一起看报纸、看电影,与孩子讲讲心得体会等等,这些集体活动有利于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只有经常和孩子沟通才能拉近子女和家长之间的距离,才可以让子女更加信赖自己。通过一些学校的《家长与孩子沟通情况问卷调查》结论研究发现,善于倾听的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更加和谐,更加有利于孩子健康快乐的发展。

3.创新教育方法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教育方法很重要。家长可以多阅读的报刊、杂志,通过网络、电视等等对自己进行系统的教育,然后通过自身感受,来感觉哪种教育方法比较好,再结合孩子实际,将教育灌输到生活的点滴之中。许多家长喜欢带着孩子去参加社会实践,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从中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活动来教育孩子哪种行为是值得学习的,哪种行为是错误的。

(三)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家和万事兴”,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是每个家庭的幸福。家长作为家庭的主要经营者,父母应该相亲相爱,用爱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同时给予孩子最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以培养他们坚定的生活意志、健全的精神人格,以求得孩子的好发展。家长要明确孩子是独立的社会成员,有自己的意志和思想,希望得到家长的尊重。父母要调整好心态,树立平等意识,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不要因为孩子的错误而大声责备。父母创造的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使孩子在关爱中成长,在愉快中学习,在欢笑中生活,从而构建和谐家庭。

(四)实行家教合作

对中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倘若单纯只靠家庭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家长之间可以利用网络,建立一个家长群,在群里自由讨论,多和学校、老师进行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心理情况、行为情况等等。学校还可以建立一些家长和孩子在家里必须完成的“家庭任务”,共同参与。家长可以积极参加学校活动之中,积极配合学校家长和学生进行的互动活动,不但可以联系家长和孩子的感情,还可以加深家长和学校、老师的感情,以便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除此之外,还可以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发动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力量,及时解决。这样可以帮助家长更加地了解孩子,帮助孩子及时解决他们在成长中遇到的困难,从而使孩子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

作者:胡艳文 单位: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中学生礼仪素质教育论文

一、中学生礼仪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性

所谓礼仪是指在一定社会交往场合人们的行为准则和交往规范。具体来说,就是指交往的双方或多方借助语言、仪表、仪容、仪态、表情、举止动作等形式,向交往对方表示重视、尊重敬意、和友好塑造自身真、善、美的交际形象。“礼”是在一定社会形态下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礼貌;“仪”是社会人际交往的外观形象和行为规范。恰当的礼仪可以表现自己诚恳善意,平和文明的素养,从而在人际交往中形成和谐良好的人际氛围。礼仪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中学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及时,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帮著称于世,礼仪文化渊源流长,有丰富而宝贵的礼仪文化遗产,对学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有益于弘扬我国的礼仪文明传统。第二,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世界性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过去的单纯“知识”型人才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未来社会的人才,是品德、健康、才能三位一体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有较高的科学技术才能,还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文明的生活方式,健全的人格心态和较强的团结协作、适应社会的能力。对中学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帮助他们掌握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培养他们优雅端庄、大方得体的举止和文明礼貌的习惯,培养他们养成乐观、豁达、健康的性格和善于合作、热心参与、善于交往的品质,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能够更好地发挥才能,拥有更多的成功机会将很有裨益从这个意义来讲对中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既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也是学生完善自我的内在需要。第三,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社会、学校对青少年学生关心重视的是考试分数,而对他们的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传统礼仪文化教育、道德修养的教育远远不够。他们对为人处世、人际交往的知识知之甚少,对传统道德教育方式又有着较强的逆反心理,加上社会上一些不健康因素对他们的影响,这一切使得青少年学生在行为习惯、为人处世方面常出现不得体、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于是,他们在承受着考试分数的重压的同时,又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指责、批评与否定,他们往往又以不得体的方式面对这一切,或逆反、抗议、顶撞,或委屈自己失去自尊、自信,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礼仪教育属于德育范畴,又深喻着美育、健康心理素质教育青少年学生对其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他们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将是一条令其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德育途径。

二、现农村中学生礼仪现状分析

青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负着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重任,应该把发扬和光大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视为己任。如果连起码的礼仪准则都做不到,又怎能承担此重任?反观现今农村学生礼仪教育,学校更注重于学生的英语成绩高低,无暇顾及学生的礼仪教育。由于家庭和学校等诸方面的原因,目前农村中学生中的礼仪修养普遍不高,不少农村中学生与陌生人交往不时面红耳赤、手脚无措、语无伦次,就是趾高气扬、目中无人、高谈阔论。这样很难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则这些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将处于劣势。如果这种现象不改,势必影响到他们与他人的合作能力的发挥。再次,我们的农村中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认识,与此相关地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这是他们需要有学习的渠道,也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家人在这方面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父母在外,留下家里的其他亲属或父亲母亲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以及面对成长中的不解,使得农村中学生缺少了学习礼仪的机会,这种缺少,对于农村中学生心理将来进入社会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我们应该看到,农村中学礼仪教育不仅仅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以种道德修养,一种健全人格的教育。更应该遵循总理写给农村中小学生的“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句满含感情的寄语,关注农村中学生教育,推行“将礼仪教育在英语教育中渗透的精品教育”,让每一个农村中学生充分享受学习英语的快乐。体验学习礼仪的喜悦,追求较大发展,让农村中学生在学习英语课堂活动中认识礼仪、感悟礼仪、运用礼仪,把每个农村中学生都培育成为新时代的人才。

三、英语课堂中礼仪用语的教学实施

英国哲学家培根谈到教师时说:“教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教师肩负着教育学生、培育学生,使学生成为接替老一辈事业、延续社会发展的新一代。因此,教师无论是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还是在平常的交际场合,都需要讲究礼仪,做文明交往的使者。语言礼仪是言语交际中的普遍现象,是发话人为维护交际双方的面子,达到其目的的一种标记性言语行为规范。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一定的礼仪原则,采取相应的礼仪策略,维持正常有效的社会交往秩序,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

(一)称呼

交际从称呼对方开始,称呼不当会直接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英美人家庭中的长辈称为Grandpa,Grandma,Dad,Mum,UncleJim,AuntMary,这与中国人基本相同,但为表示亲热,英美人家庭之间可直呼其名,甚至子女对父母也如此称呼,这在中国却是不礼貌并会受到指责的。对非亲属的称呼较简单,一般在姓氏前加Mr,Mrs,Miss或Ms或直呼其名或用头衔加姓。在英语当中很少用职务加姓作为称呼,只有少数词例外:Dctor,Judge,Govermor,Mayor,Professor和President可直接加姓作为称呼。

(二)见面问候语

中国人见面常问:“你去哪儿?”,“你吃过了吗?”等,用以表示对对方的关心,但对英美人来说,这些都是个人的私事,无须你来询问。他们见面时只进行有实质内容的寒喧:“Hello!Howareyou?”对方不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如何,一律回答:“Fine,thankyou.Andyou?”

(三)称赞

中国人和英美人对自己所喜爱的人或事物总要称赞一番,但因文化习俗的差异,对称赞的反映是不同的,比如同样一句夸赞“你的英语真棒。”英美人会很简单而坦然地接受对方的称赞,说句“Thankyou.”或“It’Skindofyoutosayso”,以接受对方的肯定或尊重。而中国人则会“自贬”以示谦恭,说:“哪里,哪里,比你还差得远呢。”

(四)致谢和道歉

在承认作了不应做的事或没有作应做的事时,英语用I’msorry或sorry表示歉意。对方接受道歉时说,“That’Sallright,”,“That’sOK.”,“Notatal1.”等。在英语国家里,只要是受益于他人,受益者总会说声“Thankyou.”或“Thanks.”,甚至夫妻间也会说“Thanks,darling’,而在中国一般只有犯了严重过错才会说“对不起”,致谢语则越是熟人之间用得越少,用了反倒会让人觉得见外。

(五)介绍

在英美国家中正式介绍时,一般用头衔加姓作称呼,把地位低的、辈份低的、年纪小的或男士介绍给地位高的、辈份高的、年纪大的或女士,被介绍者相互问声“Howdoyoudo?”或“Nicetomeetyou.”,回答是一致的。

(六)体态语言

中国人常用食指和中指表示“二”,而对于美国人来说这却表示胜利(victory);可当我们用拇指和食指表示“八”时,美国人却认为是“二”。我们在日常交往中,若不了解此差异,会惹出不少笑话。

(七)禁忌语

中国人常公开谈论的年龄、工资和婚姻等在英美国家中却被认为是隐私(privacy),所以我们在与英美人士进行交谈时,应避免这些问题,为便于记忆,可将这些禁忌归纳“四字”:I,where,WARM和meal。I代表income,WARM中的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可以引出七不问:不问收入,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不问年龄(尤其不问女士的年龄),不问体重,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若要与英美人士谈话可从谈论天气进入谈话的正题,“It’Salovelyday,isn’tit?”同时,在有计划、有步骤地介绍和传授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老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情景对话,让他们真正进入角色:也可充分利用幻灯片、电影、电视等视听直观教具,或引导学生读一些有关英语文化方面的材料、难易适中的原著等,使学生了解有关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言语行为、社会风貌等,体会中英礼仪用词的差异。

四、在生活中进行礼仪英语用词巩固

在英语中教导农村中学生学习如何使用好礼貌用语:请、您、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除了可以直接使用英语来说外,在平常生活人际交往中,教导学生灵活运用生活中的英语礼仪词汇。

(一)谈吐方面的礼仪常规运用

1.尊称(敬称):对长辈、友人或初识者称“您”;对师长、社会工作人员要称呼职务或“老师”、“师傅”、“同志”、“叔叔”、“阿姨”等,不直呼其姓名。2.对他人提出要求时说“请”:与人打招呼时说:“您好”:与人分手时说“再见”;给人添麻烦时说“对不起”;别人向自己致歉时回答说“没关系”;受到别人帮助表示感谢时说“谢谢”。

(二)体态语言的礼仪常规的运用

如使用好体态语言:微笑、鞠躬、握手、招手、鼓掌、右行礼让、回答问题起立。1.微笑:是对他人表示友好的表情,不露牙齿、嘴角微上翘。2.鞠躬: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个人对群体的礼节。行鞠躬礼时,脱帽、立正、双目注视对方,面带微笑,然后身体上部向前倾斜自然弯下15——30度左右,低头眼向下看。有时为深表谢意,上体前倾可再深些。3.握手:与人见面或离别时最常用的礼节,也是向人表示感谢、慰问、礼贺或鼓励时的礼节。4.进校及时次见到老师,鞠躬问好;上下课,起立向老师行注目礼;课上,发言先举手;课余,进老师办公室或居室,喊报或轻敲门,经允许后再进入;离校与老师、同学道别等。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作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跟前,一旦你把他们熟知的人的榜样给他们看了,同时说它们为什么漂亮或为什么丑恶,那种吸引或阻止他们去模仿的力量,是比任何能够给予他们的说教都大的。因而我们应十分重视榜样的示范教育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给学生作示范。它会激发学生行为,积极效仿教师行为作风、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促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体会到榜样的力量。对学生来说,这是无声的教育,所以英语教师日常的言谈举止应规范,从而熏陶、感染学生形成良好的礼仪行为规范。礼仪教育在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将取得明显的效果。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论文

摘要: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成了人们心中最为中要的事情,不仅只是说教育可以现在的孩子们将来社会的发展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为他们创造非常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念。那么,语文的教学在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对现在的中学生们来说,也就属于是他们塑造良好状态的一个奠基石。

关键词:语文教育;中学生;心理素质

经常会听到有的人会说到心理素质差这种类似的话,怎样才算是好的心理素质,简单的说就是良好的乐观向上的态度,现在中学生们在这个叛逆的时间里,很容易脾气暴躁,脑子一根筋的时候,学生在学校学习,不仅仅只是学习知识,重要的也是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心理素质的教育也必然的,一个重要的关键。

一、在中学生语文教育中心理素质教学出现的问题

1、中学生对于语文教学出现的反叛心理

现在的中学生们因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于了解的东西也越来越广泛了,那么在中学生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避免一些心理的碰撞,再加上这个心理敏感的年纪,很容易出现心理扭曲的状况。他们这个年龄段中,不仅仅只是在学习上会有恨得烦躁,在其它的情感等因素中也会有很多的烦恼情绪,然而中学语文,本身学习诗词和文言文类的课程比较多,很多文章也都需要背诵,那么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有非常反叛的心理,上课就不想听讲,老师一开始念文章,就觉得非常想睡觉,老师如果开始责怪,可能还会引起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争吵,现在的学生们品行都比较不容易拿捏,因为他们很多时候都会心事更多的放在自己的内心,会在某一个时间中爆发出来,作为老师其实都是很明白这一点的,所以有的时候可能会更多选择一些放任,想到过的责怪可能给学生造成更大的反叛心理。在中学生的语文教课中,因为大部分的文章背诵,让学生们感到头疼,外界的一些美好的事情会另学生无法静心的进入学习的环境中。再者,男孩子在语文教学中的反叛一般都是比女孩子要多出很多的,通常男孩子对文科的兴趣都会比较浅淡,而男孩子在这个青春时期的叛逆也是比女孩子要重的,所以在语文的教学中,男孩子的反叛心理也会更重的,在这方面的教学中,学校及老师都要用更理解的态度和方式进行教学。

2、中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出现的不自信心理因素

中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出现的不自信的心理,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怎么会有不自信,但其实针对现在的中学生们确实存在的,这种不自信心理的表现其实也是非常显著的,就比如说,因为上课回答不出老师提出的问题,而后就不会再想要回答问题的想法,这就不自信的表现,还有背诵文章,看到多数人都已背诵完毕,自己内心其实还是会着急的,就算他是不想学习的那种态度,但内心的潜意识中还是会有想要背诵的想法,只是在某种程度上,会出现放弃的心态,其实这些都是在语文教学中出现的不自信的心理,再加上,班级人数众多,点名的时候总会迎来同学的围观,这样的情况,在学生的内心上隐约也形成了一种压力。

二、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实施措施

1、培养中学生在语文教育中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中学生这个阶段他们处于反叛的年龄,所以在语文教育上,我们就更应该针对这样的情况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教育方向。语文对于中学生来讲是相对比较轻松的,因为有了自己的理解,有了自己的思路,相比数学和英语而言没有太高难度的理解,所以课堂氛围相对比较轻松,就算是偶尔的周走神瞌睡影响也不大,就是因为这样的环境氛围,让中学生在叛逆阶段对于语文没有太多的学习积极性,也没有太大的求知欲望,只要记住课本基础知识就好了,这是大多数中学生的通常心理想法。所以对于语文教育中,想要让语文教育让中学生得到重视,就应该加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正是利用教学课堂氛围轻松这一条件,让学生通过教学时的对话更加和语文亲近,让他们在其他难度较大的科目上受到的挫败在语文课堂上可以找到安慰,让他们更加亲近语文,在语文课堂上放松的同时对语文也有享受的心理素质存在。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养成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中学生在语文教育中的自信心

自信心对于中学生来讲是极为重要的,通常就有这样的一个情况出现,很多在小学时候就是班级上的佼佼者,但是上了中学就会面临更多比自己学习优异的同学,所以自信心就会相对减弱甚至怀疑自己的实力。而往往出现差异的就是英语以及数学甚至是物理生物等学科会出现较大的差异,语文的差异却不大,这让中学生在某种意义上对于自己的语文就没有了太过于关注的概念,但是往往这样的忽略让自己在学习上更加的困难,因为学习成绩的差异人让中学生没有以前自信,对于叛逆时期的中学生来讲,也许会因此变得更加的‘破罐子破摔’,所以对于提高中学生的自信心,加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建设是已将非常重要的事情。往往在语文教育中,很多文言文古诗词或者是阅读理解都会有教育的作用,所以在平时的语文教育中,教师对于学生的鼓励是很重要的。比如说一个差生,虽然他的成绩不好,但是他的字却写的非常的漂亮,那么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点,说这位同学的作文字写的很漂亮所以得了高分但是不的是内容有些过于牵强,如果内容在好一点一定可以得到更好的分数,还可以让这位学生参与到每次的学生办黑板报的班级活动中,让他对自己的字感到自信,从而喜欢写字,在某一方面有一个自信的点,在学习方面才能有更加自信的表现,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优点,来进行对学生的不同程度的赞美让他们在学习语文感到轻松的同时也知道教师对自己的关注,从而在语文课堂上有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总结

在语文教学中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对中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教育,让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受到关注,让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点,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自信,这样才能实现语文教学在中学生教育中的价值。在中学生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呈现出自然放松的学习状态,通过语文的亲和力让中学生青春期的反叛心理得到缓解,并且让教师发现学生的优点以及不吝啬的赞美,促进中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课程中更加具有积极性。中学生语文教育和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注重语文教育,加强心理素质对于中学生来讲是件极为重要的事情。

作者:刘作玖 单位:重庆市荣昌区清升镇初级中学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一、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联系

从这一点出发艺术教育可以看做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但是艺术教育也有其深入发展的专业化领域,这是简单的素质教育难以涵盖的;而素质教育也包括身体、科学知识等方面的素养发展,这是艺术教育难以启及的。

二、艺术教育在初中素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1、艺术教育在审美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艺术教育涵盖了音乐、美术等基础学科教学,它在提升初中生对美的鉴赏能力上具有重要作用。音乐课程的学习可以熏陶学生的听觉,使他们善于发现跳动音符所展示的美;美术课程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视觉,为他们开启进入美术天堂的大门,体会别样的艺术之美。这些艺术教育都开发了学生欣赏美的心智,使他们能够具有一双欣赏美的眼睛,拥有两只感知鸟语花香、自然万物之美的耳朵,并且可以丰富他们对美的表达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们发现生活学习中的美,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和发现美的能力。

2、艺术教育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艺术教育还是一种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开发学生智力水平的教育方式。一方面,艺术教育可以开启学生的思维,缓解大脑的压力,使学生放松心情;另一方面。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从其他角度对科学文化知识进行思考分析,能够推动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探索进程。很多科学家正是在艺术世界的熏陶下,收获了一项项重大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成果。此外在初中科学文化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轻音乐来缓解学生的压力,开发学生的思维。

三、充分体现艺术教育对初中素质教育的作用

1、艺术教育中存在的缺陷

艺术教育是响应素质教育的一种教学改革,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阻碍了其在素质教育中应该发挥的效应。主要的问题包括3个方面:①初中艺术教师自身水平有限;②艺术课程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内容,忽视了实践操作的重要作用;③艺术课程安排不合理,难以实现与其他教育的良好配合。

2、改革艺术教育缺陷的具体措施

以上所述缺陷都是由于艺术教育启迪时间较短、实践不足造成的,为了更好地发挥艺术教育在中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必须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主要改革措施如下:①艺术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艺术素养,增强美的鉴赏与启迪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提升审美水平。学校可以组织专业人员对艺术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或者通过建立艺术论坛来熏陶教师的艺术鉴赏,进而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②合理分配艺术课堂教学时间,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欣赏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之美、声音之美以及万物之美,并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这些美的事物,使学生近距离鉴别美、体验美。比如在音乐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堂播放音乐的形式来熏陶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在美术教学中,可以通过参观美术展览馆进行课外鉴赏教学。这些都克服了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③艺术教育只是素质教育的一小部分,教学的重点仍然要放在科学文化教育中,为此必须合理控制艺术教育时间。此外,对于不同的艺术课程,要保持良好的教学配合,好能够实现各门艺术教学的良好结合。比如在美术教学中,可以通过听觉感应来强化对艺术的熏陶投入程度。

四、结语

当前,艺术教育已经成为中学教育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它是素质教育中艺术修养、审美素养提升的培养途径之一。通过艺术教育,初中生可以更好地提升审美能力及自身科学文化能力,此外,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在面对压力的时候学会用艺术的手段来进行释放。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在初中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应用价值。

作者:董志红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第二十中学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中学生素质教育的评价思考

中学生素质教育的评价思考

作者简介:王海彦,37岁,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毕业,大学本科,中学高级教师,内蒙古毕拉河林业局中学副校长,内蒙古森工集团骨干教师,英语学科带头人,多年来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承担英语教学工作。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员,《语文报》特约编辑,《学习报》特约编辑,《语文周报》特约编辑、大兴安岭林区外语教学研究会理事,多年来受林业局及以上表彰17次,有十多篇论文在自治区级及以上书、报刊上发表或论文评选中获奖。

1999年6月15日至6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主持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界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十年来,素质教育在探索中不断发展,但是,有许多必须解决的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有三个基本问题还存在着:即什么样的教学是好的教学?什么样老师是好的老师?什么样的学生是好的学生?这三个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对学生的评价有关。

教学评价机制,是对教育教学过程及其结果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进行评价的各种标准的总和。其本质上是一个教育价值观问题,即学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才是有价值的?具备哪些因素的学生才是素质较高的?由于一定的价值对人们的行为有导向作用,因此,构建科学、公正、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关系到教师行为,学生行为乃至整个教育行为的方向和趋势,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前瞻意义,然而我们在看待和评价学生的态度和方法上存在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现行的考试制度改革还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以高考的核心的考试制度改革尽管做出了巨大尝试,注入了素质教育的因素,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考查。然而学习和考试毕竟不能划等号。学习更加关照学习者的素质,而考试更加关照考试的功利目的,也许人们可通过考试来促进学习,但人们往往把考试当作达到某种功利的工具,如为了考进重点学校或是为了考进名牌大学亦或是为了谋取一个好的职位,等等。这就是说考试被工具化了。人们关心考试甚过关心学习,为考试而学习再地无法阻挡。尽管大学拼命扩招,也招收了各种特长生,都无法根治“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考多少学少、没考的不知道、考完了全忘掉”的顽症。

工具性的考试使学习失去了本该应有的童贞和乐趣,成为缚住孩子们双手的绳索,套在我孩子身上的枷锁,架在孩子颈项上的冷剑。一个孩子以上学那天就注定了要与沉重的书包、无休止的考试、残酷的淘汰联系在一起,人设的知识陷阱,教条式传授,僵化地灌输,死记硬背等等就一直伴随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孩子们越来越多地失去成长的自由和乐趣,随之而来的是对学习的恐怖。目前,我国自费出国留学的超低龄化趋向,一方面体现了公众教育消费能力的增强,更重要的则是对我国教育机制弊端和痛疾的逃避。

工具性的考试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满足一定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结构的需求,伴随着教育的社会化,教育应当与社会发展更加密切,更加协调,更为洽合。未来社会渴求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不断涌现。当某种评价方式变异为一个纯粹选拔与淘汰的无情的机械工具时,其价值功能已经丧失殆尽,带来的是它反社会化。孩子的创造性、批判性被这个工具所扼杀!孩子的理性、智慧和思想被这个工具所扭曲!为什么有本事考进名牌大学的刘海洋竟干出把硫酸泼向黑熊的蠢事,而那个没有本事考进重点学校的学生能写出让大作家们大跌眼镜的《三重门》。所幸的是考试改革的步伐没有停顿,但愿这样的错误不再发生。

我们看待和评价当代中学生们受传统观念束缚,遭遇困惑在所难免。

很多教师将现在的中学生同五六年代的中学生作纵向比较,结论是现在的中学生缺乏远大理想,缺乏吃苦精神、缺乏甚至根本没有信仰。过去说为祖国学习、为人民服务,而现在由于社会经济的转轨,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把学习与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高中毕业生选择专业时考虑最多的就是希望将来有好职业,好收入,学生填报志愿好像一个晴雨表,报考最多的,必然是那些最热门、最有发展前途、最容易挣钱的专业,而那些冷门专业,虽然国家要,却很少有人问津。

现在的校园很难看到过去那种“同窗之交淡如水”的君子之风,学生之间建立在金钱上的交往大大增多,借钱不还、借东西不还等经济纠纷很多,过生日送礼,请客吃饭之风日益盛行。越有钱越吃得开,露富不露穷,笑贫不笑富。教师们对学生这种高消费,追求名牌,享乐主义风气盛行,反映非常强烈。集体主义淡漠,个人主义、自我中心是当前中学生的又一明显特征。过去提倡“一帮一”、“一对红”,现在学习好成了“个人专利”,帮助别人好像和个人竞争势不两立,帮了别人,势必威胁到自己,谁还肯为提高别人学习成绩花时间和精力?

现在的中学生缺乏奋斗和吃苦精神,承受挫折的能力差。在普通中学,大约有半 数学习对学习缺乏信心,他们有一句口头弹。“我们这些不会读书的人……”。以为自己本来就不是会读书的料,读书是别人的事。当他们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尤其遇到困难时,适应能力差,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考试失败或学习上遇到难题,生活中遇到不顺利的情况时,常常失去信心,破罐子破摔。任信、娇气、怕吃苦,劳动观念淡漠。笔者在农村中学亲眼目睹了许多同学,对别人勤奋苦读视而不见,当别人考上重点学校却死活想不通。为了自己也有进入重点高中的资格不惜砸锅卖铁,甚至不惜举债。

传统教育情况更是令人担忧,一个值得深思的例子是:一次学校组织学生看电影《刘胡兰》,当刘胡兰大义凛然走向敌人的铡刀时,老师们禁不住激动地流下了热泪,但让他们吃惊的是,周围的学生不但没有任何悲伤,反而鼓起掌,甚至有人笑起来。这究竟是恶作剧,还是道德感,同情心,怜悯心淡漠,抑或对时代和故事情节难以理解?实在令人费解,如果说他们不爱国,没有民族责任感,又怎么解释他们为中国足球队冲进世界杯而欢呼雀跃?如何解释他们对中国加入世界组织,美国对台军售,菲律宾对黄岩岛挑衅,神舟飞天等事件的热情关注?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如果我们对当代中学生的认识只能“雾里看花”,那么提高当代中学生素质不知要从何入手?我们国家正处于急剧转型时期,这种社会大变革对教育的影响,丝毫不亚于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影响。在这种变化的大环境中,我们应如何看待>:请记住我站域名/

>必须用新视角看当代中学生的时代特征

“总有人在说我们的青年如何以自我为中心,如何冷漠,他们错了。很多年轻人在以不同于前辈的方式改造社会。”①法国《星期四事件》周刊中一篇评价法国当代青年的文章这样说。那么,我们在评价当代的青少年时,是否看到了他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寻找的方式,是否允许他们采用一些不同于前辈的方式。

在一个多元,变化的社会中,社会成员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观念,而青少年恰是最敏感的群体。他们最少保守思想,能最快地领悟到什么样的行为适应现代社会。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消费观念,法制观念,以及对平等权利的追求等,无不以最快的节拍与周围变化着的环境相调。在青少年身上,很少有我们成年人那些固执,僵化的历史沉积。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可以推断,现在青少年的观念,也许才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成年人很容易扮演那个落伍的角色。许多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老师普通话水平测试无法过关,还要由学生给予纠正语言错误。许多教师都有一种痛苦尴尬的体会:发现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知道得比自己多得多,教师非但没有东西可以教给学生,反而感到自己不如学生。面对诸如CEO,SOFO这样的新概念,许多老师如在云里雾里,茫然不知所云。现在的中学生好奇心,求知俗,探索性的特征非常突出,他们的创新性远远超过过去时代的中学生。

当代中学生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事物,事件和现象,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这种独立判断精神是过去学生所不具备的。一个身体弱小的中学生被一个身体强壮的同学打了,他就把那同学的饭盒扔到地上,饭全撒了。老师主要批评了扔饭盒者,而他不服气,说:“这样的事您不要管,让我们自己解决。”当代青少年正在以探索的态度,建立一种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道德体系,尽管这种探索是无意识的、不系统的。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等价交换,自由竞争,其道德体系相应地就是主张平等、互惠、公平、公正。现在,我们的学生就有把自己玩腻了的玩具转卖给班上同学,还有的同学在街上买了食品、贺卡之类的东西,再拿到班上加价转卖。这些行为,教师常常当做反面例子。我们的教育最终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样做的孩子,未必就思想品德低下,将来也未必就不能适应社会。

现在的中学生对个性自由发展充满渴望,充满热情。他们非常希望家长和教师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给他们更大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自己决定自己。社会每个成员潜力的较大调动,就不知不觉地发生在每个人对自由的这种追求上。遗憾的是,我们许多家长和老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还是以过去那种“大人管小孩”的方式对待他们,或者“恨铁不成钢”过多干预他们的行动。例如:说起搭积木,中国的家长总是要求孩子按照说明书的图样去进行固定模式的训练,如果孩子有哪些部位搭得不一样,就会提出来,让孩子重来,直到搭得一模一样为止。这就慢慢地消磨了孩子自由创造的探索欲望。

过去,我们的理想总是很远大,但确买很空洞。现在的中学生理想抱负切合实际,通过发展自己来振兴国家和民族。所以特别注重个人能力的锻炼。比如,现代社会特别需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和自我表现能力,腼腆,羞涩在他的眼里已经成为缺点。他们认为胆小、退缩的人不容易被社会认同,所以崇尚大胆,注重表现,这和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着直接的关系。今天,个人利益得到充分肯定和承认,它已被纳入道德的内涵。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同样被现在人所关注。现在需要反思的也许是我们的学校,家长和教师自己,我们的教育方式能够适应这个激烈竞争的时代的需要吗?能够适应这些充满激情和个性的中学生吗?

“教师的威信来自思想前沿性,语言的哲理性、认识问题的深刻性,对学生作出总体值价的积极向善性,对学生缺点的宽容性,来自蕴藏于我们自己的人格深处,体现着真善美的、充满魅力的人格。”②的确,一个思想保守,僵化,说话婆婆妈妈,看问题肤浅,总是以苛刻,挑剔的态度对待学生,这样的教师肯定适应不了现代思想积极活跃的青少年一代,肯定会成为素质教育发展的伴脚石,那么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呢?

正确评价和看待当代中学生要有符合时展需要的新的学生观

过去的中学生生活在计划经济时代,物质的相对贫乏使他们更懂得艰苦相素,吃苦耐劳;政治气氛的浓厚使他们从小就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仰,集体主义、革命传统深深地扎根于他们的心里。然而谁能说他们的信仰就没有盲从性?

现在的中学生生活在变革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多变的时代特点,赋予了他们极易接受新事物的品格和独立思考的勇气和能力。他们兴趣广泛,知识而广,善于交际,求真务实,这些优点都是过去的中学生所不具备的,时代的差异导致了现在的学生和过去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其实两者各有所长,他们的优缺点是他们的生活时代所赋予的,他们的群体面貌有着各自时代的特征。如果把过去的观念强加于现在的学生,用传统的标准评价现在的学生那显然是不公平的,也自然难以奏效。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大都是在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受旧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影响很深,当面对新的时代观念的中学生,由过去惯用的教育方法再沿续下去,必然失灵。

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有新的评价机制产生

著名学者秦晖有一句话:“应试作为手段是最不坏的选择。”③素质教育不是要把考试连根拔掉,而是要建立包括考试在内的多元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评价不但要看考试成绩,也要看其他方面的表现,要用时代的眼光,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使他们发展。美国总统小布什在接受那鲁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时说:“对你们当中获得荣誉、奖励和奖章的人,我要说干得好;而对学习

> 成绩为C的学生,我要说的是你们也可以成为总统。”④我们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不只是关心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不只是关心学生能否在各类大赛中拿名次,获大奖,还要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和做人的素质。教育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展,促进其各方面发展的和谐性,具有各方面发展的潜能。“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长。”因此,评价学生的标准应该包括考试评价,心理品质评价,动手能力评价在内的多元的评价体系。

素质教育的较高境界就是让学生在爱的世界,在平等,快乐的氛围中接受教育。评价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较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人格。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说得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圣洁的、真诚的、无私的,是我们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当代中学生对人格独立的要求尤其强烈,如果我们教师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们,漠视他们的合理要求,必然导致关系紧张,甚至对抗。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时代的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切创新都依赖于具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尊重学生人格尤其要尊重学生的创新人格。

要与学生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洽式的教育模式。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信息迅速积累,市场商品不断创新,一个又一个流行色,一次又一次季节风,使我们眼花缭乱,目瞪口呆;风靡一时的知识折旧论,令我们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知识、信息、能力、技术、技能、网络……一系列新名词、新概念和赋予新内涵的老名词、老概念,都令我们不得不一遍又一遍修改自己对世界的认识。面对这个急速发展的世界,成年人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告诉孩子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孩子不懂得成年人也不懂;成年人懂得,孩子可能也明了;甚至孩子已经明白,成年人尚不知道。在孩子面前,我们不再是一成不变的了,我们需要学习,需要同他们一起成长。教师对自己的定义应是一个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源泉。教师应置身于学生中间,去体会他们广阔、丰富的内心世界,去同他们平等交流。

总之,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育观念。正确看待和评价当代中学生首先要从转变观念开始。教育者应当摆正自己的位置,用新的视角观察当代中学生的时代特征。歌德说:“你要我指点四周的风景吗?首先你要爬上屋顶。”不论是爬上屋顶还是蹲下身来,都是突破以往的局限。有了这样的勇气,就能开辟出素质教育的新天地。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试论中学生文学社建设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

[作者] 湖南桃江县教研室

[内容]

我们经过多年的实践,深深认识到在中学生中组建文学社,开展文学社活动是语文教学加强素质教育的一个好途径。对于大面积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高素质、高品位的人才,具有积极作用。

一、文学社活动能够充分激发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素质潜能。

现代教学论认为:只有当教师施加的教育影响与学生的特点相符时,才能克服学生的消极态度或厌恶抵触情绪,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对学习产生迷恋,诱发出学习的潜能。中学生文学社是由一批有语文爱好,有一定写作、书法、美术等特长的学生为骨干组织起来的。他们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带动全体同学,在课内可以配合教师教学组织有关的讨论,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议;在课外可以配合教学内容组织全体同学出墙报、办手抄报,举行演讲、作文、书法等竞赛活动;可以结合新闻、报告文学、调查报告等的写作到工矿企业、农村乡镇、旅游景点、革命纪念地去考察、采访。学生在采访中写成的文章能在校园、县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又可让学生领略到创造成功的乐趣。同时,文学社这些活动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了中学生那种日益增长的自主意识,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适合他们的生理、心理特征。再加上文学社活动把中学生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由课堂扩展到了社会,学生在这广阔的天地里可以直接了解到社会和生活对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可以认识到自己在这些方面的缺陷,故而产生一种补救意识,主动地去寻求自己的发展。这使学生由原来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了自觉探求知识的主人翁,使学习中的苦恼变为了乐趣,使老师的影响与学生的身心特征达到了和谐统一。

二、文学社活动可以使中学生开拓视野,发展智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传统的单纯应试教育使语文教学在空间上把学生局限于教室里,在知识上把学生束缚在书本中,在能力上把学生困在死记硬背上,形成了一种僵死的,封闭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单靠小打小闹的改进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只有通过文学社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才有可能产生根本性的突破。

如前所述,中学生利用文学社这个园地,在课堂上可以组织讨论,让学生自主地深钻教材内容;在“活动课”和课余时间可以配合课堂教学内容办“三报”(墙报、黑板报、手抄报),布置“两廊”(语文知识走廊、作文走廊),开展“三赛”(语基知识竞赛、作文竞赛、书法竞赛),召开“两会”(演讲辩论会、故事会);可以利用节假日到工矿、农村、革命纪念地和旅游景点考察学习,而这些活动都是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学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组织完成的。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视野得到开拓,他们的组织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学生参与这些活动,都必须亲自动脑、动口、动手、动耳,因而他们的读、写、听、说能力得到了综合性训练。他们要想办法解决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他们的智力能力得到发展。再加上学生自己的创作能在校园、在县以上报刊杂志发表,更使学生们受到成功的鼓舞,消除了语文难学,发表文章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增强了学好语文的自信心。他们的创造力在这点点滴滴的成功中得到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智力与身心素质。

三、文学社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直接为社会、为发展当地经济服务,培养学生早日适应社会、适应未来需要的能力。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跨世纪的时代,是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二步、第三步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时代,也是世界范围内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大竞争的时代。我国要在这场国际性的大竞争中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需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具有强烈竞争意识的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高分低能,面对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往往显得无所适从。

文学社在保障学生学好各科基础知识、完成好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学习潜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收集本地内容健康的民间故事传说,弘扬传统文化;组织学生整理当地革命英烈的事迹,采访当地改革开放中涌现的先进厂矿企业、个体户、专业户以及特困企业中敢于搏风击浪的英豪,编写革命英烈传记和当代风流的故事等一系列活动。学生不仅运用他们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直接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服务,更重要的是通过贴近生活,了解社会,体验竞争的风险,懂得了生活的韵味,目睹了创业的艰难,锻炼了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文学社活动可以优化校园文化,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文学社办有自己的社刊、墙报或作文走廊,学生的才华有了显露的机会与场所,因而凡是开展文学社活动的学校,学生在校园内墙壁、桌椅上乱涂、乱刻、乱写、乱画的现象,以及低级趣味的“食堂文学”“寝室文学”“厕所文学”都近

乎绝迹,无形中使校园文化得到了优化。另外,文学社组织学生到工矿、农村、革命英烈家乡、先进模范所在地、旅游景点参观采访,使他们亲身了解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来之不易,了解到祖国河山的壮丽可爱,因而在思想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加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激发出热爱祖国的感情。

再加上学生的习作在社刊、作文走廊甚至在报刊杂志公开发表后,同学们都要利用课余时间饶有兴味地去阅读欣赏,于是休息时间学生互相追赶、打闹的现象和放学后进“三室二厅”的现象大为减少,特别是一些在报刊上发表了文章的同学想再发表新作,而未发表文章的同学也想能有作品变“铅字”,因此他们都千方百计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图书室借书刊阅读,以提高写作能力。这又使学生提高了审美情趣,丰富了精神生活,陶冶了情操,促进了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五、文学社活动有利于教师端正教育思想,落实“两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促进“教学相长”。

单纯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正确的教育思想,使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把眼睛盯在少数几个“尖子”上,因而忽略了素质教育所要求的面向全体学生和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忽视了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针对这种情况,现代教育专家强调:只有促进自我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文学社活动则正是这样一种“促进自我的教育”。它的民主性、集体性、开放性、显效性促使老师端正教育思/:请记住我站域名/想,相信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改革教法,做到教与学、知识与能力、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统一,真正做到调动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让后进生、中等生得到优化,优等生得到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发展。这既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有利于促进教师思想业务素质的提高,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另一方面,文学社活动的一个重要成果告诉我们:文学社社员的习作能在市、省以上级别的报刊发表,除了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外,也有助于提高教师和学校的声誉,增强学生、社会对老师和学校的信赖感。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试论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素质教育融入的理论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 学生 素质教育 融入 践行思路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融入素质教育的意义。之后,文章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素质教育融入的践行思路,包括: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人文体育理念的形成;注重心理素质培养,构建良好的人际沟通与坚定的意志品质;差异化对待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关注身体素质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机能。

1、引言

体育课程是高校中各种专业的必修课,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是随着高校教育理念的不断转变,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不断多样化而产生的。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一方面是为了丰富体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是对体育课程本身学科价值的深入提炼和丰富,同时对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理念也有重要意义。

2、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素质教育融入的践行思路

2.1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人文体育理念的形成

体育运动中,有很多方面都能体现出人的道德品质,因为体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公平竞赛,竞赛中要有争取优势的雄心壮志,但又要注意培养有关竞赛的道德,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尊重裁判,尊重对方与同伴协作等。而我们传统的体育课程注重的是体育技能与体育只是的传授,很少有教师去关注引导学生重视这些道德方面的教育,教师们想当然的会认为道德教育是政治课范畴的,体育课程中用不上。其实,体育本身也是一种基于“人”的活动,从体育诞生的那24小时起,体育就与道德紧密联系到了一起,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道德越发的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包括加强对兴奋剂的检测,恶意犯规的惩罚,不公平裁判的处理等等,一切这些相关规则的制定和使用目的都是为了维持体育运动的公平公正。因此,教师需要利用这些环节来逐步的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时还要注意体育运动最突出的特点,那就是以培养“德技相长,文理兼修”的适应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的[1,2]。

2.2 注重心理素质培养,构建良好的人际沟通与坚定的意志品质

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环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心理素质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心理潜能、能量、特点、品质与行为的综合,体育运动与心理素质之间存在关系是由二者的本质所决定的。另外,心理素质还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交往,决定着人们的交际能力,一个拥有健康心理的人才能在社会中拥有良好的交际圈[3]。体育运动中,有很多都是涉及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尤其是一些团体项目,比如排球、篮球、足球等,这些运动决定性的要素往往不是某一个队员能力有多强,而是要看整体的能力,尤其是整体的配合是否默契,而这种默契的配合就来源于队员之间的有效沟通,队员之间的良好感情。所以,教师需要在集体运动中,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拥有稳定的心理素质,一方面是为了促进健康心理在体育比赛中的沟通,另外也是促进队员之间的交流,同时拥有稳定的心理素质,也会促使学生形成坚定的意志品质。比如在比赛遇到逆境时,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形不成坚定的意志,很可能就放弃了,但如果具备这种良好的心理,则会顽强的挺过去,最终还可能会取得比赛的胜利。

2.3 差异化对待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体育运动是与人自身的身体素质密不可分的,很多人因为受到身体运动天赋的限制而无法开展某些体育项目。但每个人的特长也不同,有的人身体强壮,适合力量型的运动;有的人小巧灵活,适合技术型的运动。因此,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要因人而异,合适的人要配给合适的体运动项目,这样才能发挥较大限度的能力,才能使运动的人获得信心。在具体的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先对学生的具体状况进行调查,看看哪些学生有过哪些运动的背景,身体天赋如何,有什么兴趣爱好,运动潜力如何,然后在有针对性的为每个学生安排最适合的体育运动。教师可以尝试开展“体育俱乐部”,比如篮球俱乐部,足球俱乐部,兵乓球俱乐部,让相同爱好的学生在一起切磋、探讨,相互促进和提高。最终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属于自己能力范围内较大限度的发展,而且这种发展是属于自己特有的,并且通过这种发展还有效的调动了自身相关能力的提高。

2.4 关注身体素质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机能

很多人肯定认为,体育部就是在锻炼身体,发展身体素质吗。其实未必,我们以往的高校体育课程更多关注的还是让学生学到一些基本的体育技能,而且身体素质能达标即可。比如每年体育课程都要检测男生1500米,女生800的训练成绩,看是否能达标。但测完以后也就是给个成绩就了事,至于说学生为什么达标,为什么不达标,如何量化,又如何科学分析这些数据并将其运用在为学生制定合理的运动方案上,恐怕没有教师去认真对待。而恰恰这些都是最直接影响到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因素,所以在新时期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需要把体育课程中每一项运动都科学的转向学生身体素质的形成上,强化学生的身体机能,避免出现以往重技能传授,轻素质教育的情况,让体育课程真正有效的服务于高校的素质教育。

3、结语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课程更多的都是培养学生有一些基础的体育运动技能,锻炼一下身体,定期的考核一下学生的身体状况即可。很少有学校在继续深入的探讨体育课程的其它作用,导致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始终无法有效被开发出来,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简单,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素质教育的理念给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我们一定要把握住这个基于,把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与素质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推进高校体育健康、持续的发展。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学校素质教育与中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

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教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 ”。学生的各项素质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而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反复的实践养成的。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已由应试教育逐步转向素质教育,注重人才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说更加重视使中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抓好养成教育,小而言之,对于学生的发展,大而言之,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促进国家的繁荣富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所必须重视的一个课题。

一、当前中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

首先,当代中学生处在一个身心、思维走向成熟的过度时期,普遍是独生子女,存在着许多人格缺陷。如缺乏生活阅历,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心理表现不成熟,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顾其他人的感受;自私偏狭,难于与人交往,难于适应集体生活。

其次,当代中学生普遍缺乏文明的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差。具体表现为: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思想不统一,缺乏自信心,存在悲观情绪、沉沦情绪,学习和生活都存在着麻木状态;体现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学习缺乏主动性、刻苦精神、钻研精神,学习纪律涣散;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学习基础差,学习没兴趣,有的缺课、逃课,对课程学习缺乏热情。学习习惯差表现为:缺乏自主学习意识,上课看闲书,说闲话,玩手机短信,课后玩电脑游戏等。

第三,当代中学生普遍缺乏文明的生活习惯,生活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具体表现为:宿舍卫生差,动手能力差;就寝时间随意性强;饮食习惯不好,随意花钱现象严重,某些学生有吸烟酗酒现象。

第四,当代中学生普遍缺乏吃苦赖劳的创业精神。

二、学校养成教育大体包括心理养成、形为规范养成、学习能力养成、艺术兴趣养成和其他素质养成

心理养成。人的学习能力及其他素质的提高,既包含智力因素,也包含非智力因素。在智力相当、条件相等同的情况下,成功的概率更倾向于那些非智力因素。心理方面的养成教育就重在此方面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心理的结构特点,教育者应主要从四个方面养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1、通过开展知识抢答赛、智力竞赛、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训练其智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2、开展各种专题活动。组织成立的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兴趣小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意志、情感、信念等。

3、鼓励学生自尊、自重、自爱、自信,培养其自我意识。

4、塑立榜样。介绍阅读各种有益读物,培养学生良好的气质和个性品格。

形为规范养成。这方面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于学生学会做人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总体上看,行为规范应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促使其良好习惯的养成。

1、以爱国主义意识为主线的思想道德素质养成。学校定期开展各项德育工作,内容要紧扣学生实际和两个 文明建设的实际。

2、以“公民意识”为核心的大全民素质观养成。加强与社会司法机构的联系与合作,上好法纪课,树立法 律观念,遵纪守法,学习理解公民的权力和义务,培养社会责任感。

3、良好的品德和行为规范养成。主要是落实《中学生守则》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培养学生勤劳节约,艰苦奋斗,不怕挫折,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扶危济困,爱护公共卫生,遵守公共秩序,等等。

三、各种能力的养成

学习能力养成。是否会学习可以说是素质教育成败的一个观察口。因此,学校应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会作业,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考试。要充分发挥其他课程特长。活动课向学生推荐一些学习科目,学习书目,学习方法;综合课发展综合能力;实践课培养实践能力,包括社会服务性实践,家务劳动 实践,公益劳动实践及其他学科性实践。总之,各种课程和活动的开展,都要围绕一个中心——学习能力养成 。

创新精神养成。这是心理养成的一个内容,但又不能把它看成简单的心理品质。“推陈出新”、“求 异思维”、“化腐朽为神奇”,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是时代赋予当今教育的一项新鲜活泼的内容。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的设计及指导中,应将此项内容喊响叫明。

艺术兴趣养成。实践证明,艺术教育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能力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因此,开好艺术课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一般学生存在的对艺术的不同程度的神秘倾向,导致了对艺术学习的生疏和畏惧。所以,学校如成立专项的艺术教育管理系统,并结合实际,构建系统、科学,具有乡土性和层次性的艺术教育目标序列,其结果,一定会发挥出艺术教育本身的优势,校园的文化氛围必将更加和谐 。

四、实施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措施

1、管理机制控制。学生进入学校要有严格的管理组织。一般来说,一年级教育,可以采用严格的纪律约束,重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实行辅导员制度和建立导师制,在严格纪律约束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引导,使其逐步转变为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有教师对学生毕业前毕业论文指导、毕业设计指导、就业指导,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由毕业到就业的过渡。

2、全员育人制度。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都要全员育人。辅导员要随班听课,掌握学生学习纪律和有关问题,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和与学生交流;要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学生寝室,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文明习惯,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教师要建立与学生谈话制度,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学习问题,侧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3、养成教育讲座。我校在新生入学后,就采取讲座的形式从思想教育、学习生活习惯教育、行为习惯教育、成材教育、学习目标引导、学习方法介绍、专业知识介绍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使学生认识到,采取严格的纪律约束,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对自己一生都有好处。通过各种学习方法教育,使学生不必自己摸索,减少从中学向大学学习方法转变的过渡时间。通过目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毕业后的人生目标,为学生活确立奋斗方向。

4、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我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时时受到文化氛围的熏陶。学校有团委、学生会、各种学生社团,应当放手发动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设计,使学生时时受到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的熏陶,形成自觉参与意识并在活动中充分锻炼能力,展现个性.

5、有组织地参加社会实践。学校应当时刻牢记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如果我们不让学生接触社会,就会闭门造车,培养出社会不需要的废材。社会实践活动能引导学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爱国热情和成长成才的强烈愿望转化为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行动。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必须有组织的使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认识国情,奉献社会,提高素质。

五、实施中学生养成教育必须注意的几点

1、养成教育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心理学是认识学生心理的工具,是进入学生心理世界的钥匙。养成教育要有实效,需要遵循心理学原则。这就要求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都要服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育。对学生而言,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必定具有健全的个性心理。许多我们认为品德低劣的所谓“双差生”,问题就可能出在心理健康上,一个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往往表现为品德差、行为习惯不好。因此,养成教育一定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学生的心理障碍清除了,个性心理健康了,学生才能够有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

2、养成教育要有层次性、个别性。对中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运用教育手段。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当然更没有相同的两个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个别指导教育,是养成教育的极为重要的原则。不同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个性以及所遇事情的性质与程度不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是不相同的。对具体对象?具体问题,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或正面教育、严词警告;或动之以情?委婉启发;也可以运用集体力量时常督促。作为养成教育的实施者,必须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因人因事而异,这样才能有实较性。

3、养成教育的反复性?曲折性和长期性。从心理机制上说,习惯是经过长期多次强化和积累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动力定型和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系统。一个人要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是很艰难的,只要有一回禁不起诱惑而破了戒,重新做起会变得更加困难。为此,应采取不同措施强化学生的意志力,把文明习惯的养成作为学生追求的目标和境界,从而使养成教育由他律型到自律型,最终达到自由型。

4、必要的礼仪教育可以提升学生接人待物的综合能力。 “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重视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做社会有用的人的重要保障。让规范的礼仪变成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我们要对中学生进行纪律约束和思想引导的养成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文明习惯,塑造中学生具有独立生活能力、意志坚强、具有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健康人格。让这些行为习惯变成学生的一种综合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展现学生自己、表现自己,在今后的工作、创业中发挥他们特长,达到我们今天的教育的真正目的。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初中学生“化学素质”的感悟

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初中学生"化学素质"的感悟

素质是人们自身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的、生理的、外部形态等方面的稳定性特点的综合。素质教育是在人的先天禀赋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训练,使受教育者获得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初中化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自然科学的学科,新课标明确指出:"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民族的素质。以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也就是更加重视学生兴趣、科学态度、学习方法的培养;同时重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自学能力。重视了通过介绍中国和世界化学工业发展状况及近期成就,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保护环境、关注"绿色化学"的发展应用;进行关心社会和人类的情感教育。最终培养学生"化学素质",实现化学素质教育的目标。

本人从事初中化学教学工作20多年,就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化学素质"方面,浅谈一些感受,与同行们商榷、思考。

一、 首先教师转换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用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去培养学生的化学素质和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

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表对新一代进行教育,学生作为身心未成熟的学习者接受教育,缩短与成人社会和主流文化之间的差距。因此,教师是影响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教师观念的转变首先是学生观的转变,不能再把学生看成是消极的知识论文联盟//的"容器",应该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积极的建构者,拥有无穷的创造的潜力,是期待点燃的"火把",有着自身的力量和不同的兴趣、需要去建构知识、寻求意义。

其次,教师要增强课程意识,要充分认识到,参与课程变革是教师专业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教师要自觉培养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新课程倡导课程的综合化,淡化学科界限,还给学生一个整体性的课程。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应该在两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方面,教师必需拥有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而不能以传统的分科课程的实施方式去解释和推选综合课程。这就需要教师自觉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补充必要的学科知识,转变传统的单科教学的做法,努力在多学科的视野之中丰富学生经验。另一面,教师之间的合作成为必需,任何教师不可能具备所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教师之间的沟通、互补与合作而丰富学生经验、促进学生的发展。

以高端新奇化工产品的视频资料作化学启蒙,用精彩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化学兴趣,刺激学生求知欲——-"化学素质"的启蒙

绪言及时课认识化学及研究范畴,我首先用视频展示:小猫蹲在绝热玻璃上,悠然自得——因为用具有绝热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制的绝热玻璃;用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制的鸟笼——鸟在鱼中鸣,鱼在鸟旁游;直径5mm的超强力高分子尼龙绳挂着汽车悬在空中。使学生对化学产生强烈的新奇心、神秘感。接着演示实验:通过镁条燃烧前后形、色、态的改变,燃烧过程中发出的耀眼的白光;铁钉投入到稀盐酸中产生气泡;把无色的酚酞滴入到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液立即变成红色;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点燃发生爆炸;铜绿受热由绿色变成黑色,试管壁出现晶莹的液滴,产生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成牛奶一样的乳白色等实验现象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学生觉得化学课好玩,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事实,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皆化学,绿色化学助生活——"化学素质"的源动力

学生仅有学习化学的兴趣还远远不够,如何使之维持长久,如何使学生从对化学感兴趣上升到想学化学、学好化学。这才是我们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因此,我在平时化学教学活动中一直注重提醒学生带着两个问题:(1)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吗?(2)化学对我们家庭和社会来说有什么用?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时,结合教学内容,使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工农业生产相联系。例如:我们在学习空气污染一节内容时候,谈到空气污染物的来源、空气污染对人类带来的危害、如何防治空气污染时。提前让学生观察与我们学校一河相隔的炼铁厂的锅炉烟筒的排烟情况;带着学生到公路旁观察汽车在启动、加速时候发生的现象;带着学生到造纸厂附近闻气味、沿着纸厂的废水沟体会!通过此举,学生知道:汽车尾气排放、家庭燃烧含硫多的煤等燃料、化工厂的"三废"都会造成空气污染。我们如何治理?开发新能源,大力提倡植树植草等,并介绍每周的空气质量周报,使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三、 保障学生实验的完整进行,加强探究实验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化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在氧气性质教学中,我改进了如下实验方法:

(1) 木炭燃烧

在试管底部放层细砂,如图-1所示。用镊子夹取黄豆大小的一粒木炭,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到红热,小心放到试管底的细砂上。通过直角导管向大试管内通入氧气,可看到木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若停止通入氧气,白光消失;继续通入氧气,白光再次出现。该过程可反复多次,直到木炭燃尽为止。木炭燃尽后,待试管冷却,向大试管中倒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静置。待细砂沉淀后,可见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 硫在氧气中燃烧

如图-2所示,取一段约3 cm长的粉笔头,用小刀在其大头一端挖一个小圆坑,将另一端置于燃烧匙上。若难以直立,可以放入粉笔后,滴入熔化的石蜡油,等石蜡凝固后,可将粉笔固定。在粉笔坑里放入少量的硫粉,点燃后,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同时会嗅到刺激性气味,将燃烧匙慢慢插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可见硫燃烧更旺,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并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实验结束后,将燃烧匙浸入热水中,即可取出粉笔。该实验中硫的用量少,还可避免硫燃烧时与铜质的燃烧匙反应,同时避免未燃烧尽的硫附着在燃烧匙上,难以清洗。此实验也可不用燃烧匙,而采用如下方法:取一根较长的铁丝,下端弯曲将粉笔捆绑住,点燃粉笔圆坑里的硫粉,伸入集气瓶中燃烧。

四、 赋德育于化学教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绿色化学"素质,增强环保意识,立志为人类健康而努力创新学习——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四大发明"更加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对化学的研究更是令世人瞩目的,许多化学成果在世界化学史都留下光辉的一页!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讲述一些化学史和中国在化学方面发展很有必要。例如:古代中国的火药、造纸术、瓷器文明于世, 现代中国的化学发展也令人瞩目:世界上及时个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侯德榜的先进事迹深深地教育着每一位学生:侯德榜以十门功课满分的成绩赴美留学,学成后归国,克服内乱和抗日战争的重重困难,建立制碱工厂,潜心研究,所创立的联合制碱法,打破了欧洲垄断造碱的历史,结束中国使用洋碱的历史,他改进的造碱工艺,1926年生产出的"红三角"牌纯碱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被世人称为侯氏制碱法。此外,我国的瓷器工艺,酿造技术,冶金技术都在世界上居于经验丰富地位。在现代,我国的化学和科技都取得了伟大成就,随着及时颗原子弹爆炸之后,我国又成功地爆炸了氢弹,发射了洲际导弹和人造卫星。现在不仅能发射自己的卫星,而且还为其他国家发射卫星。同时,介绍世界化学发展状况及近期化工产品。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爱国主义素材和世界化学家为人类和平、健康作出贡献的信息资料有机插入,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

总之,教育是宏大、系统工程,其中的问题,随手一捡就能装一大箩。特别是当前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出发点是人,归宿也还是人。教育有为社会服务的责任,但最终目的是为人服务。需要政府支持,教育体制主导,全民参与,学校实施,教师执行。以上所述是本人在平时教学中一些肤浅体会,旨在抛砖引玉,提高自己,贡献教育。转贴于论文联盟 //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试论中学生素质教育与音乐欣赏课的相关性

[论文关键词] 修养 情感 心理健康 创新

[论文摘要] 《音乐欣赏》课程作为中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如何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教学的对象、环节、目地三方面对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论述。

《音乐欣赏》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针对中学生开展的一门艺术课程,这是中国教育界的一次重要改革。音乐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它以音响为表现手段,触动人的情感,引发人的联想与想象,作用于人的心灵,给人以多方面的影响与熏陶,促进人的进步与发展。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理解认识音乐教育的基本功能。音乐可以给人带来极大的欢愉,从而给人以积极的影响和教益。营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环境,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否则,、切实地实施素质教育则是很困难的。素质教育的环境是多方面的。

一、 一个人的思想品质的修养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的提高

我国古代就有以乐制国的国君,其目的就在于治理国家,是治国的一种方法。以乐治国,可以使民心向善,其行为表现就会有更高的道德水准。近代学者梁启超也说道:“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他们都强调音乐在培养人的内在的道德修养、精神品质的重要作用。单就素质教育本身而言,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素质,为社会培养多种多样的、多种类型的、各种规格的、多种层次的人才,同时,也输送少部分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通过深造为社会培养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领域的各种高级专门人才。素质教育的这两种结果,对于国家来说,是满足社会对各种各类人才的需要,对于学生(或家长)来说,提高素质,更有利于自己(或孩子)未来获得一个比较理想的为社会服务并能实现自身价值的岗位。

二、 对于学生的情感培养

近些年来,各种媒体关于尊师、同学之间的关爱对有困难的同学献爱心的宣传,这不能不说明在平时的感情培养过程起到关键作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感情变化是潜移默化的。音乐本来就是情感的艺术,《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焉”,“感于物而动,故行于声”,中国民间也有“情之所至,音之所生”、“因感而歌,由情而发”的说法。音乐中所蕴涵的浓重的情感不仅是因感而发的,同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给欣赏者以极大的心灵触动和感奋,进而产生感动人、教化人的作用。任何一部好的音乐作品都是艺术家们的美好情感的自然流露,古今中外许多的音乐家们总是用音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来歌唱伟大的祖国、美丽的家乡、真挚的情感、伟大的人格、崇高的精神,而欣赏这些音乐作品则是听众与艺术家们的心灵沟通,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和强化欣赏者同样的美好的感情。所以说,音乐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多欣赏好的音乐作品,能培养人们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大自然、热爱人间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情感。

三、 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当代学生都注重自我,以我为中心的心理性格。遇到事情不能认真、积极、冷静的去面对,在同学之间的团队合作不能很好的进行,音乐教育则能在矫正人的这种心态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学习音乐和学习其他学科有明显的差别,无论是学习声乐,还是学习器乐,都是一种技术性很强劳动,这首先就需要长时间的艰苦磨练,久之必然能锻炼出坚强的毅力和信心,同时它要求度比较高,要想较好地完成学业,必须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持久的耐心和极度的细心。 音乐在培养人的团结协作方面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比如在大合唱过程中,要求同学们在不同的高中低部分步调一致充分合作。音乐作为人类交流的一种特殊方式,最根本的功

能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心灵的沟通,实现的是人的心灵上的和谐。

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浓厚的创新意识是创造发明的前提,只有创新意识强的人, 才可能对每件事物进行思考,并设法改进它。只有不断改进,才可能有创造发明。 因此,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了问题学生才会去思考,有了问题学生才会去多思考。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懂得创造,因为艺术就是创造,艺术美的主要特征是独创新颖,不可重复。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可随机应变,思维开阔,不局限于某种形式,不受消极定势的桎梏,以新的角度看问题,这样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音乐创作教学活动中,如在音乐创作课程中,给学生一个音节,让学生开拓思维,在思考、分析、比较、判断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编出不同的旋律,以增强学生的变通性和灵活性,进而使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思考来达到创新意识的目的。

传统教育是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的“接受、模仿、继承”为基本模式。现代教育则认为,学生才是教学的真正主题,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作用是较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会学”的飞跃,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和个性。

艺术就要不断创新,就要张扬个性,有时候就要突破。这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美术课上,我不以师者自居,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美术课上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绘画示范时,我从不让学生跟着老师一笔一画的画,不要求学生作品非与示范作品一模一样,学生有创新的地方,我会及时的表扬、鼓励,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心情较好、情绪愉快、观察灵敏、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

【摘要】心理素质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必要条件,它为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良好品德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关键词】心理素质 心理负担 挫折教育 研究

据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对随机抽取的3万余名中小学生的科学检测,发现约有32%有心理异常表现。另有一项心理测试的结果表明,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合格率仅仅只有17%,也就是说,大多数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不合格的,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心理缺陷的困扰,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意识到,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指导和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有着现实的重要性、紧迫性。下面就从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实施挫折教育等方面谈谈如何加强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1 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造成学生心理负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直接原因主要有三个:其一是老师和家长要求过高,导致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而产生了自卑心理;其二是教不得法,课内损失课外补,使学生疲于应付,产生了厌学情绪;其三是评价手段不当,学生往往对学习,特别是学习成绩好坏产生紧张心理。因此,要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1 学校、教师多和家长联系,减轻家庭对学生的压力

大凡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愿望,希望子女考上高一级重点学校,将来能有一份好的工作。而重点学校的招生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使得激烈的竞争不可避免。尽管教育部曾发出了《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各种宣传媒体也竞相报道了全国各地教育部门采取的一些措施和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但忧心忡忡的家长却对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表现出极大的宽容、理解和支持。学校要经常与家长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办家长学校,老师要帮助家长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家庭关系,走出重才轻德,“按分付爱”的家教误区。

1.2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减轻学校教育给学生的心理压力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再加上一些教师观念陈旧,业务素质偏低,对教材挖得不透,只能是课上“满堂灌”、“满堂问”;课下搞“题海战”,致使学生厌学情绪有增无减。由此可见,教师只靠旧有的知识很难雄踞讲台,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加强自身修养。特别是在教学方面,要研究教材、教法,不能把学生当成“加工”的对象或“复印机”。更重要的是要潜心研究学生,赋予学生活的思想和思维空间,力求创造一种充满心理安全感的课堂气氛。要经常地多方位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如情绪、性格、兴趣、能力、意志等各方面的心理特征。只有了解得清,才能因材施教,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较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从而达到一种乐于学习的精神境界。

1.3 改革评价标准,减轻不良社会成才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心理压力

由于升学竞争异常激烈,升学率几乎成为社会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师工作的标准。有的教育行政部门将升学人数下达到学校,学校又与教师的奖金和职称挂钩,于是升学率、平均分就成了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那些教学及时线的教师更是围着考试的指挥棒疲于奔命,考什么就教什么,怎样考就怎样教。只有学生考了高分才说明自己有能力,学校才承认有成绩,考试排名愈演愈烈,导致学生视分数为宝贝,视考场为战场。这样教师只重视课本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却忽视学生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因此,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认识测试的目的,克服惊慌、紧张、焦虑、厌烦等情绪;另一方面要注意检测的方式。测试只应成为老师掌握信息进行反馈的一种手段,而不应把测试或公开学生的分数作为对学生施加压力的工具。另外,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评价时要富有激励和亲切感,让学生有一种愉快和谐的情感体验,以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和自信心。

2 实施挫折教育

在我国,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深入人心,大部分中学生属独生子女,他们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生活一般也一帆风顺,无忧无虑。因而经受挫折,尤其是严重挫折的能力比较差,稍有挫折和不顺,便会一蹶不起,甚至滋生轻生念头。因此对中学生实施挫折教育,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 进行承受挫折的心理教育

在挫折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事例引导,让学生懂得,人的一生是短暂但又是漫长的,每个人的生活历程都是不平坦的,有一帆风顺的时候,也有连遭挫折的境遇。虽然人人希冀时时幸运、事事顺利,可是难免要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只不过是人们的良好愿望而已。社会上的万事万物,无不在曲折中前进。自然界没有不凋谢的花,人世间没有无曲折的路。一个人想要有所作为,随时都有可能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

2.2 不畏挫折的信心和勇气

就人们的愿望来说,自己的努力与事情的结果好能“同步”。可是实际生活中有些时候却往往事与愿违。我们要做成一件事情,不仅需要付出努力,而且还会遇到困难,经受挫折。所以,要注意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不畏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增强承受挫折的韧劲。让他们知道,一个人如果没有迎接困难的勇气,遇到了困难挫折便会退缩,甚至一蹶不振,那么成功和胜利怎会跟他有缘呢?如果没有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信心和勇气,不能以锲而不舍的精神顽强地学习,即使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外部条件再好,也不能保障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历经坎坷、战胜挫折方面,小平同志堪称青少年学生的楷模。他一生三次被打倒又三次复出,且每次复出后肩负的担子更重,做出的贡献更大。除了雄才大略外,更重要的是他那种坚定的生活态度和不畏挫折的非凡勇气,才使其成为了“打不倒的一代伟人”。

2.3 学生战胜挫折的方法

一个人受到挫折,有时往往是自己的过失所造成的,于是容易产生过多的自卑情绪,加重心理负担。所以要教育学生,在遇到挫折时要善于自我排解、自我疏导。既要善于疏导自己,又要勇敢地面对现实,这样才能找到正确的补救方法。请求帮助,是遭受挫折者解开心理疙瘩、克服消极情绪的有效方法。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总结经验教训,善于“吃一堑,长一智”这也是战胜挫折、变失败为成功所不可缺少的。所以,每经受一次挫折,都要冷静地思考,分析挫折的原因。通过冷静分析,弄清造成挫折的原因,从而端正动机,修订目标,改变方法,改善环境,事情就一定能向积极方向发展。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和教育学生,选择符合自身特点,能充分发掘自身潜力的生活目标。上大学并不是每个人的出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因此,面对挫折,要引导中学生仔细审视自身的优劣,扬长避短,适时调整自己的目标,从另一方面谋求发展。

总之,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实施挫折教育,不断增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既是素质教育向每个教育者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跨世纪建设人才的迫切需要。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浅析在数控专业课程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的研究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生 素质 教育

论文摘要:本文在对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测评的基础上,调查和分析当前高职数控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阐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探讨加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与措施。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及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工作重点是促进人的发展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200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上面的表述可以看出,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素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精神和个性差异,注重形成健全的人格。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特征,一是具有时代性。素质教育要紧紧围绕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兴国战略,紧紧跟上数控技术发展的近期时代,为适应数控的发展而开展素质教育。二是具有全体性。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强调要为全体学生开展教育。三是具有综合性。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发展。四是具有主体性。关注素质教育强调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和创造力发展开展教育。五是具有长效性。素质教育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和支持学生可持续发展开展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现状

对于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以及实施途径等方面,人们在认识上还比较模糊,在素质教育的工作中难免存在一些误区,特别是从许多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开展情况来看,滞后现象尤为明显。而且,高职学生的自我意识太强、自我管理意识差以及综合素质较差的特点,导致在高职院校开展素质教育工作的难度很大。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应如何定位、如何开展已成为目前教育界的一个难题。

三、素质教育培养方法与途径

我院的数控技术专业在2001年被评为部级示范性试点专业。专业设置之初就根据当地的国有企业数控设备使用现状和需求,在专业设置中注重了素质教育的培养方法和内容。

1、通过社团活动,增强学生身心承受能力。

增强高职学生的身体素质,尤其是增强心理素质高职学生的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目前多数高校通过体育课,组织运动会,兴趣社团等形式较好地完成了增强高职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甚少被注意或者被忽略,大学阶段是人格发展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由于身心发展尚未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复杂的自身和社会问题,往往容易引发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增强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主要通过集体活动的教学方式,集体活动具有调节和治疗心理障碍的作用通过集体活动,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高职学生在活动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其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能力。

2、第三学期,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目前,高职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弱,尤其是实际工作能力较差,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高职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传授,缺乏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脱离教育实际需要,即使是实践性很强的实习,也是浅尝辄止,几乎流于见习形式,造成了理论课程过多实践课程过少的状况。因此,制定在企业开展第三学期的实习实训,引导高职学生实践。

首先,社会实践要与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使社会实践成为高职学生树立理想磨砺意志锻炼自我的重要场所。

其次,社会实践要与专业技能学习相结合,让高职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掌握本专业的实用技术再次,社会实践还要与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创造就业机会相结合,通过安排毕业生到相关企业单位实习,使之更好地了解自我接受锻炼,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

另外,可以通过邀请企业人士或先前的毕业生来校作报告等形式,向高职学生传授实习经验,并且鼓励高职学生与有关人士进行交流,获取他人的经验对于专业知识水平,技能水平比较差的高职学生,要特别要加强这个环节。

3、通过各种竞赛,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将过于重视他们的专业知识素质的培养,甚至造成了专业知识课程过深过剩过专过窄,而其他基础学科方面的知识则不连贯不完整,缺乏除专业知识外的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于是很多高职学生不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并且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高素质高职学生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即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文化素养是大学生素质发展的基础。

恰当选择素质教育途径,多方位实施素质教育。把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战场,突破了传统的概念,内涵不断扩展,并延伸到岗位、企业及社会,具体培养目标为培养情感、态度,训练技能技巧,传授知识等组织形式,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因此,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应在课堂。

另外,实践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加强课外兴趣小组和第二课堂活动工作,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的其它兴趣与特长。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尤其是假期参加社会实践,使他们及早了解社会、进入社会。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也增加了学生的职业认识程度。既培养了学生的吃苦耐劳、谦虚好学精神,也锻炼了学生勤俭节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学生回到学校后,更能清楚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学习能力极大加强,也为学生毕业后及早就业提供了机会。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抓好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抓好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它各种素质的基础。每个教师都应该关注和研究心理素质教育,并将其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使它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驱动力。

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还不成熟,还未成形,个体间的心理特征差异很大。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个体差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使个性心理特征得到尊重与发展,还可推动其它素质的良性健康发展。

教育者绝不能使用强迫或高压手段使当事人就范。如学生被迫接受辅导时,势必带有敌意和抗拒心理,在这种情况下,辅导便无法进行。辅导的效果与学生内在动机的表达与改变自己的意愿成正比,而不是依靠教育者喋喋不休的说教和社会规范的强行灌输;更不是依靠外在的强迫或威胁。只能在辅导者的帮助下,靠学生自觉自愿的努力,通过学生自我体验,自我领悟,自我实践,达到自我完善与发展。

教师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知识水平、思维特点、个性特征等等,都对学生产生潜在的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个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的教师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无形的熏陶。而一个光说不练、婆婆妈妈、唠唠叨叨的教师只会招来学生的反感,事倍功半。

教师思想道德修养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要有饱满的热情,要尽职尽责,要对学生热爱与关心倍至,要有对美好生活的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渴望与追求,要在待人接物方面表现出真诚与豁达,还要有勇于面对困难并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勇气。教师的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高尚的品德修养会一点一滴地融入学生的心灵,内化为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记得有一次开学之初更换教室,有个别同学想用室外的新桌椅换旧桌椅或有破损的桌椅,我不但默认了这种违反校规的行为,还告诉其他同学也可以这样做。可以想象,这种做法的后果可能会使个别同学滋长贪小便宜、逃避责任和不爱护公物的不良心理。有关领导发现并批评了我的做法,使我认清了以身作则和为人师表的重要性。后来,我以此为题召开了主题班会课,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向全体同学深刻检讨了自己的错误,为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学生从中有了深刻的认识,并渐渐形成了热爱集体和大公无私的心理品质。

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对学生的影响。教师要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广泛的知识结构。教师应注重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更要注重思维的灵活程度与反应速度。很多学生在学校时衷爱某一学科或某一学科的教师,有的是由于对教师广博的知识面和高深的知识水平的折服,他们带着敬佩与渴望拥有的心理去学习和拼搏。有的是欣赏教师敏捷的思维与精、准、快的反应速度及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我常把初中的三年生活做如下形象的比喻:初一是门框,初二是门枢,初三是一扇门。初一是打基础的时候,就相当于门框,门才能开关自如,经久耐用;初二起纽带作用,相当于门枢,门框很坚固,门也很好,但如果没有门枢的良好衔接,再好的门也会倾倒,立足不稳;要想在初三中考中成绩,即门能经得起磕碰,就要夯实基础,即门框坚固,还要搞好衔接,即门枢耐用。这种形象生动的比喻我还和学生讲过很多,并都在他们的心里和行动中产生了积极的、不可估量的影响。

教师的个性特征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应具有广泛健康的兴趣和爱好,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性格,敢于竞争和不服输的意识。不同的个性品质特征所表现出来的讲课风格也不同,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影响也不一样。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古人则谈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比如,在召开学校运动会前,我动员他们踊跃报名,为班争光,学习已经成为年级及时名,运动锻炼绝不能落后,也要争及时,并鼓励晨练,提高身体素质。由于我平时就常常鼓励他们在学习和各种活动中要勇于相互竞争,不要轻易言败或放弃,因此对他们产生了深深的感染力,终于如愿以偿获得运动会总成绩及时名。事实证明,教师的个性魅力会深深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心理变化。正如我的同事所说:“你的学生和你一样仁义、好学、爱集体、有不服输的劲儿。”

此外,教师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也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审美能力、价值取向、对人生的态度等都是人的一生中不可缺少的。教师如能身体力行地去影响学生尚未稳定成熟的各种观点,引导他们心理渐渐走向成熟,那么对他们的一生都是受用不尽的。

努力把握并合理利用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需求,而同一年龄段的每个个体的心理需求也不一样。教师要善于观察,体会学生的各种心理,“因心施教”,既让其心理得到满足,又能带动其遵守纪律、搞好学习,懂得生活,学会做人。

将“玩心”与学习紧密结合,相互补充。会玩才会学,玩好才能学好。十几岁的青少年,活泼好动,玩心重,不能过分压抑,更不能一律禁止,否则会造成心理压抑,无处发泄,从而导致扰乱课堂、厌学、逃课等恶习的出现。很多班主任怕学生玩多了、玩散心了、玩野了,不好管理也耽误学习,因而,除了体育课外,一节文体活动课都没有,甚至常常把体育课也占用了。此时,学生人在教室,而心却飞到了操场,他们是多么懊恼和不情愿呀!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入手,千万不要剥夺孩子玩的天性,应把玩的心理和学习与纪律等挂钩,使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也绝不能像有些班主任那样,“宁可让他们在教室里说话、睡觉,也不让他们到外面去疯跑。”可以想象,那种想玩玩不上,学又学不下去的心情是多么的难耐呀!

保护自尊心,树立自信心。谁都渴望他人的尊重,谁都希望做事信心实足。

很多时候,我们教师都有这样一种观念,“打一巴掌,再给个甜枣吃”,可为什么这种“软硬兼施”会一次一次的失败呢?很简单,我们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一个乞丐可以为尊严而不食嗟来之食,一个学生就当然有可能为了自尊而恨老师,或厌恶这一学科,甚至于失去自信心,放弃所有学科。“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我们切不可轻则训斥,重则讽刺挖苦,甚至于体罚。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小心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帮助树立自信心,让他们用自信心去取得好的成绩,好的行为举止,从而得到自尊心的满足。

正确引导学生的交友心理。教师在鼓励学生交朋友的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和帮扶机制。告诉他们朋友之间该是真诚相待,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我为他们指点交友策略,为他们制定学习目标,让他们比着学习,争取共同进步。

学生的心理需求多种多样、千差万别。有的惧怕找老师、有的惧怕问问题、有的想当班干部、有的想当科代表等等,这些我们都不要去评价其好坏,因为任何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我们要做的就是鼓励并满足健康向上的,引导和转化不良的,使他们拥有利于身心发展和学习的心理素质。

把爱出风头和“好显示”的心理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的学生处处都想展示自己优势的一面和高人一筹的能力,以博得众人的仰慕,师长的赞赏,个别人甚至贬低别人或以别人的错误来抬高自己。因此,我们既要满足他们的这种心理,又要适当给“浇点冷水”,让他们知道自己也有短处,也有不如人的地方。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发展的人,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发展的人中的必然要素,并且,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使人发展的前提。故而,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应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中华民族腾飞的关键,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为此,我们必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足够重视,以培养发展的一代新人。

雨果说:“世界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教师用无比宽阔的心灵,用真善美开启了无数幼稚的心灵。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传统美德教育在中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思考

摘要:在当今教育领域中,“素质教育”的提出是与传统“应试教育”相对的,应试教育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通过考试这种的手段来评价学生和决定学校的升学率,不仅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而且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和社会的发展。为了挽救教育当前的不良形势,“素质教育”被提出。传统美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与其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中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传统美德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与特征

1.素质教育的含义

具体而言,素质教育主要是为提高受教育者方方面面的素质而开展的,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培养、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发展等多方面。

2.素质教育的特点

素质教育的特征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总结出来的,首先是全体性。素质教育的对象是针对全体受教育者,其主张与孔子的因材施教有很多共同点,是挑选教育方法适合学生,而不是挑选学生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第二性,改变传统应试教育考什么教什么的错误方式,而是注重学习内容的性和合理性,并且加强传统美德教育。这种教育形式不仅符合个人的发展需要,也是当今社会发展极其需要的。第三基础性,素质教育不仅为学生的升学提供合理的教育,也在无形中为其做人、生活、生存打下坚固的基础,是素质教育的发展开放性,作为新的教育模式,素质教育本身具有发展性,它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其开放性主要体现为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三中心论,使教育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宗旨。

二、为什么要在素质教育中重视传统美德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素质的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道德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充分证实了,新时代下,党和国家注重传统美德的发展及道德素质的建设。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碰撞,也造成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特别重视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也滋生出来,腐蚀着经济全球化的果实。面对这种情况,只有加强传统美德教育才能扭转人们的错误观念,因为教育肩负着影响经济和政治发展的职责,我们需要传统文化教育来凝聚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凝聚力和自心力。另一方面,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思维发展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处于一个稳定并匀速上升发展的状态,这个时候的教育应该着重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所以在素质教育中加强传统美德教育是重中之重,因为它会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道德层面引导和教育学生成为仁义礼智信发展的人。传统教育首先会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友善的为人处世之道,在使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自身的道德素质也达到应有的标准。因此,为了高中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在当今时代备受关注,而作为其主体内容的传统美德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不容忽视。主席说过,高校在素质教育中弘扬传统文化既是应有之义也是时代命题,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三、中学生素质教育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具有针对性的传统美德课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要用无产阶级的理论去武装工人群众,问题是工人阶级的思想觉悟并不高,因此只能通过外部灌输的方式。传统美德教育亦是如此,它需要达到分阶段和分层次两个方面的要求。首先应该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传统美德教育,使学生对传统美德的学习呈现出由一般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初中阶段的学生叛逆心理比较严重,应该加强对他们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法治教育的引导;高中生在能力和素质方面已经趋于成熟,但对于一些人生的选择还会左右不定,所以应该加强对他们的革命理想教育和为人民服务的爱国主义教育,还要辅之以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

2.通过其他学科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不同学科之间的教育虽然是分开来学习的,但是不能割断它们之间的联系,无论文科理科都与传统美德教育有着深厚的渊源,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素质,不仅有专业的学科知识,还要有系统的传统美德知识,并将二者自然地结合起来,渗入到自己的学科当中。政治课对于传统美德传承是最直接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忽略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样在语文学科中,可以通过一些文言文塑造出来的伟人形象来渗透传统美德教育,鼓励学生学习文章中的道德精髓,感受古人爱国主义情怀和忧国忧民的责任感,理科科目学习中,可以发掘科研人员发明家身上的不屈不挠的坚韧品质对学生进行道德培养。

3.开展和传统美德教育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目前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处于边缘化,存在价值判断存在偏差、学生传统美德观念淡薄等一些不良现象。要改变这种局面,学校可以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加强校园传统文化建设,使传统教育渗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利用好校园文化这个主渠道,具体可以结合一些纪念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组织学生参加社会生产劳动,让他们知道劳动者的伟大和光荣,尊重劳动者,珍惜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培养其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和团结友善的品质,也对以后的就业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作者:邓琳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中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

摘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教给学生。”国外一些学者预言:“未来的文盲是那些没有自学能力的人。”由此可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十分重要。

关键词:素质教育;实践操作;知识迁移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来获取知识

实践出真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时时都牵着学生的鼻子来教,使学生处于“接受”的被动地位,而要敢于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来主动地获取知识。如有很多学生都认为任意三根小棒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但是如果让学生自己去摆一摆就可以知道:任意三根小棒不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从而使学生知道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长度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的规律。又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要求学生在课前都用硬纸板自制一个圆柱体,通过自己的制作来完成上课时的“分”和“展”(“分”:把圆柱体表面分成上、下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展”:把侧面展开后就得到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学生自己操作后,就知道了:两个底面是两个大小相等的圆,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正好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正好与圆柱的高相等。通过具体操作,学生很快掌握了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又如在教学“圆锥体的体积”时,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与底高不等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通过分组量沙或量水的实验操作,使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掌握了圆锥体与圆柱体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了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就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在教学时教师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让学生做到人人动脑、动手、动口去学习,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能力,从而不断地获取新知识。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学得愉快、轻松,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智能。

二、运用知识的迁移性来获取新知识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的阶段性,学生每学习一个新知识,都是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从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知识中,运用知识的迁移性,让学生获得新知识。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我先复习通分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然后出示课本例题1/2+1/3,提出1/2与1/3是两个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减?该怎么办?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再请学生说出他们的解题思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把异分母的分数化成同分母的分数(找出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又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先让学生说除法、分数、比三者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说出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讨论,推导出比的基本性质。这样,学生从已学过的知识出发,通过进一步的思考、讨论、分析、比较,就掌握了应用旧知识来探索新知识的规律,这样既能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又能培养其分析、比较归纳和推理能力,从而沟通新旧知识,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发展。

三、根据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古人云:“授人以鱼,足饱一日之饥;授人以渔,足食终身之鱼。”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要使学生能独立地获取知识,就要把学法指导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一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享用终身,甚至能无师自通。

(一)指导学生认真读

学会读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然而读数学书有别于读小说,要做到粗读知大意,细读明数理,精读能整理。

(二)指导学生认真看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序且缜密的观察。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根据某些数学知识的特点,借助实物、图形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使之形成感性认识。

(三)指导学生认真想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思考方法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知识的本质属性指导学生抓住关键有理有据地想,我的主要做法是:1.用“转化”的思想指导学生想。如对较复杂的数学问题,通过分析转化成简单的基本数学问题。2.用“类推”的方法指导学生想。对于知识的本质属性不变,而数的范围起变化的问题,可通过类推的方法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如分数的乘除法应用题的思考方法和解答方法可类推到百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中去。

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毅力

要使学生能独立地获取知识,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做好四项工作。

(一)课前自学预习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具有初步的自学能力,在每上一节课之前,教师都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知识结构、重点和难点,出示自学预习提纲,让学生预习。

(二)课中议论

教师应围绕着预习提纲组织学生议论新知识是以哪些旧知识作基础的,旧知识是在什么条件下发展成新知识等问题,谈思考方法和解题思路,从中取得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反馈信息,并进行关键性的点拨讲解。

(三)课中归纳、总结和应用

通过对新知识的练习和应用,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把所学的新知识纳入某一知识系统网络之中。以上所述就是培养学生寻根问底,归纳、梳理和训练应用的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有了这样的习惯,便能使学生逐步积累独立思考的经验,掌握独立思考的方法。

(四)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毅力

根据数学学科思维的逻辑性和知识的严密性等特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毅力的培养。做法是:在提问和训练时,要保障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弄懂知识的本质属性,绝不能似懂非懂地放走任何一个疑点;教育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切忌一遇到困难,未经认真思索就向老师或同学发问;及时表扬掌握了独立思考方法的有毅力的学生,使他们享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进取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我运用上面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任教的班级学生不但数学学习兴趣浓,积极性高,而且其智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

作者:陈立欠 单位:河北省任县任城镇北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