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西部素质教育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西部素质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西部素质教育论文

西部素质教育论文:浅谈西部边疆农村小学的素质教育

浅谈西部边疆农村小学的素质教育

小学是所有教育的起点,是一个儿童接受社会训练、培养智力和心理素质的一个关键阶段,也是儿童身心发育成长的关键阶段。是一个人能力素质的训练基础和培养人才的关键,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的兴旺发达,既赖于我们生存的自然、社会、历史环境,也赖于民族文化的根深叶茂和全体人民的综合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政治素质、经济素质等都可以在小学阶段找到影子。小学教育的好坏对未来儿童的走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信息化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转换,以前传统习惯中的死板模式正在被打破,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国人的共识。我国长期以来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西部边疆农村地区则是以农业为主;在社会发展的条件下已明显落后于时代。在有限的条件下怎样进行素质教育,什么样的素质教育是西部边疆农村小学需要的素质教育,我作为一名西部农村的教师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一、西部边疆农村素质教育的现状及成因

(一)考试制度与考核背景使教师在教育中走向了单一化

在从古到今的选人机制之中,古代的科举制度和现代的高考制度无疑是最公正和被认可的。他们均是以考卷的结果来评定考生的优劣,摈弃了人为因素的干扰,把人才的标准量化,尽管它们有许多不足,但其合理的成分占据了绝大多数,而高考则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教育资源有限;只能采取精英模式教育。在这种情况下也为当代中国选拔了相当数量的人才。然而高考自然成为了指挥高中以下乃至小学教学的指挥棒。培养考试机器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学生会做试卷能考好成绩;老师就是的、有能力的、学生成绩差;其他能力再突出也不能受到社会及老师的认可。这样一来;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转变,老师为了晋升或评优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学生为赢得老师的喜爱放弃了自己的爱好与特长,只是为应付考试做着充分的准备,而且考试设置的内容过于单一,就这样不断挤压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能力和适应性变差,这种情况不仅是西部偏远地区存在的问题,而且在发达的东部地区也同样存在,学习的结果是培养了众多讨厌学习的人。

二、提高西部边疆农村小学素质教育质量的建议

(一)加强西部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世界的竞争根本上是人才的竞争,而西部边疆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在低水平线上循环,其关键还是教师队伍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目前国家在五年的时间里每年面向全国;为西部招募2万多名志愿教师,以补充和配齐学校教师队伍。这个举措是非常好的;解决了教师入口素质不备的问题,但他们还毕竟是志愿者,许多人也许在服务结束后选择离开。对此在解决师资队伍上;我认为一要解决教师的入口关,把握好小学教师进入的度。既要保障教师队伍常进常新,更要注意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和层次搭配;还要保障教师队伍人尽其才,这方面政府抓决策,具体办事部门要选好人,学校要用好人,上级要制定农村小学的长远发展计划,学校则要加强自己的人才储备。这样;才能保障农村教师不断线,二要加强农村小学教师的在职培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和在职学习交流的办法,逼老师提高自身的水平,既要邀请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到农村小学作观摩教学;现场传播教学经验和方法,要有计划的选送部分有潜力的教师到师范学院或相关的学校去学习。另外是狠抓教学,就要组织本校的教学能手进行评教议教活动,同时请老老师或有经验的老师牵头互教互评,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短处;通过反思增加提高学习的动力。三要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待遇,解决老师面临的实际困难,这也是留住人充分调动人的根本原则之一,只有解决老师的实际生活困难;提高待遇才能吸引更多的人。

(二)转变教育观念重建教学评价体系

一定的机制必然是一定理念的反映,现代以考试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是基于高考选拔制的示范效应,它是在我国解放以来长期存在的人才缺乏,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只能是采取精英式教育的结果,而今天随着市场深入,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大众化、平民化。也要求教育的大众化、平民化,与其相对。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对此我也深表赞同面对西部边疆小学现状,我认为一要改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素质教育不是考分更不是琴棋书画;而是一种能力一种心态,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它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点,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儿童的自觉性、习惯、方法为根本,使学生由一张白纸而变得色彩丰富,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确立奋斗的目标。这方面需要改变的是老师和家长,他们的认识对孩子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二要建立新型的教师评价体系,要向外看不能拘泥于分数,也不能只讲灌输了多少东西,重要的是学生的技能与方法,否则学生讨厌学习,老师压迫学习,必然会适得其反。三要给老师和学生一定的发展空间。现在我们的大部分学校把学生拴在书本上,知识面狭窄适应能力差成为西部偏远农村地区存在的普遍现象,评价时是书本课堂到考试。一个乖巧孩子之下消灭了创新精神,这是十分可怕的。要给孩子以想象空间及简单的动手训练,要培养老师开放的心态,敢做敢想,这样素质教育才有希望。

总之,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教育兴;则人才旺。我们在不久的将来要实现小康社会,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其对象不仅是东部和城市,更有西部广阔的农村,农村小学也是重点之一。人们只有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本质,提高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水平,西部边疆农村小学也一定会为国家建设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西部素质教育论文:西部农村孩子――素质教育的弃儿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普九教育的落实,国家开始实施旨在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改革,推行素质教育,这本来是一件值得庆幸的大事。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特别是西部的农村孩子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甚至根本就不想上学,不能上学。素质教育在农村实施的收获,不是占中国人口56%(2007年统计)的农村学生素质的提高而是大量学生的厌学辍学,这不能说不是教育的一大悲哀。相反,城市教育却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城市学生进入高校深造的机会越来越多,而农村孩子却逐渐淡出了精英大学甚至于一般本科学校的大门,西部、农村、教师及普通百姓的孩子们正受着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困扰,成为了素质教育时代的弃儿!

一、普九硬件建设使大多数农村学校债台高筑,几近瘫痪;义务教育经费难以满足事业发展的需求

据了解,农村大多数学校因普九而欠下巨额外债,有的高达数百万。每年的教育经费还没有到手就已经被债主们瓜分得分文不剩,学校甚至连最基本的教具都无力购买。我们曾经任教过的一所村校连一块三角板都没有,还强借教师的工资偿债,校长甚至因债务问题蹲了几天班房,掉过几场眼泪。现在虽然进行了债务锁定,但仍有些债务没能锁进,这个学校至今仍然欠债达九十多万。学校本来严重缺编,但为了能够尽快偿债,只好眼睁睁的看着一些正式教师被别人接走,自己请代课,因为代课教师工资远远低于在编教师。学校就用这中间的工资差距来运转。说白了,就是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来维持低成本教学运转。学校举步维艰,就更谈不上什么发展了。

二、管理者不懂教育或因为无奈,背离教育本原。教师工作呈现复制模式;学校走进了所有教师用一个模子,一

种程序,一种思想教学,只抓安全、抓卫生而不抓教育的怪圈

据我们了解,农村学校的教学工作是在一堂堂所谓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里进行,备课必要三维目标,作业必由教师全批全改,批语绝不能用否定的语言,上课绝不能批评学生,至于课堂,大多就是乱哄哄的一阵讨论,稀里哗啦的一阵掌声,不置可否的一阵赞扬,结果还美其名曰:研究性学习。试问学生看看,这堂课他们究竟得到了什么?他们则嘻嘻地回答:不知道。领导们哪里是在抓教育教学,分明就是在追捧潮流,在摆样子给上面看,在向某种力量证明自己在搞教育改革,在抓素质教育,其实你问问他什么是素质教育,他通常不懂。教育之怪现状不胜枚举。这实际上就是复制城市的教育模式,弃绝农村的现实实际,把自己头上那顶乌纱帽看得比学校的生存发展更重要,看得比成千上万的学生的学业更重要。他们把教师当成了教书的机器,把教育当成了某种程序的粘帖,某种形势的追捧,跟教育的本原背道而驰,使得教育这个本来富有创造性的行业变得生硬僵化。说得不客气一点,他们何曾认真研究过教育!

再者,学校把安全和卫生放在管理的首位,无视教育的本原。有的地方甚至制定出了“一个安全事故,校长直接下课”的管理措施。近来我们这里就有几个校长因为卫生问题直接下课。校长们为了保住乌纱帽,不得不整天把安全啦,卫生啦,放在学校工作及时位,甚至整日提心吊胆,惶惶不安。因为只要学生一出安全事故,不管它是不是学校的问题,最终都会把责任归咎于校方。久而久之,就在人们心中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结论:学生只要一出家门,所有的责任就该由学校负担了。我们就曾经见到过这样一位家长,学生感冒了,他找班主任理论,说学生在家都是好好的,怎么到学校就病了,要求学校把他的孩子治好并且赔偿其精神损失。校领导还批评那个班主任关心学生不到位,不会做家长的沟通工作,弄得班主任真是哭笑不得。所以,学校把安全放在及时位也就势在必行了。至于卫生,学生们早上扫,中午扫,下午放学扫。平时还稍稍好一点,如果一遇到上面检查,甚至就干脆停下课来搞卫生。

三、农村教师的生活困难和健康状况亟待关注

西部农村,有许多中老年教师是被称为所谓的“半边户”,他们夫妇,一个在农村,一个在教育战线上,一边要教书育人,一边要从事农业生产,经常是丢下锄头拿起粉笔,关上教室又赶紧回到田里。这些教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是在疲于奔命而不是在生活和正常的工作。

1、住房待遇为零:农村教师大都住在村社老家,单位有一间约为10平米的睡觉办公做饭的“多功能房”,就像我们,现在仍然住在的一间用教室隔出的70年代的早就摇摇欲坠的老瓦房里,没有下水道,墙壁上是我用年历纸糊的,不然根本没法住人,地板是千疮百孔的木楼板,晚上老鼠横行,第二天起来,我的枕头,被子上到处都是老鼠屎。农村教师住房存在政策盲点,国家现行住房改革政策未能惠及农村中小学教师。多数农村教师既无建房的宅基地,又不能享受城镇职工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等房改优惠政策。

2、工资待遇低,农村教师工资待遇不到城市的70%,城市教师津补贴较多,而且有许多挣钱的机会,比如当家教。而农村呢?可以说没有一点儿这方面的优势。农村教师是一个纯粹的单靠职业谋生的群体。他们不仅应该得的没有发足,而且还要硬着头皮上缴多如牛毛的各种所谓的培训费用(其实都是交钱了事),微笑着接受来自各种渠道各种势力的盘剥。你不干吧,就说影响你的评职晋级,影响你的年度考评,谁还敢抗?除去家里必要的生活开支,人情世故的需求,大都入不敷出,更不要说什么生活质量。有人说,中国是把十几人口的教育交给最贫困的人们来完成的,我们看用这种说法来形容农村教育,一点不夸张。

3、农村教师健康每况愈下,英年早逝现象时有发生。和我们一同参加工作的30个同学中已经有5个死去了。他们可都还是40左右的人啊,正是人生中最为成熟的年龄,也是教学战线上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死因多为突发性的,平时没有钱也没有时间去看医生,有了病就拖,实在拖不住了才去医院,但多数为时已晚。农村教师,承受着来自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又没有享受到相应的健康保障和政策呵护,过早衰老甚至英年早逝就再所难免了。说白了,这是一块个没有任何保障的蛮荒之地。

四、素质教育理念偏向城市而忽略了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村教师生存状态艰涩

素质教育是需要学校投入相当的软硬件设施的,但农村这些教学设施基本没有或者就是有几样也无人用,致使素质教育成了农村学校欲罢不能,欲盖却露的一块遮羞布,看看老师们的备课本就知道了,他们必须在方法上写着:学生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手段或到图书室查阅资料,预习课文,进行研究性学习等等,试想:孩子的网络在哪里?孩子们的电视在哪里?农村学校的图书室又在哪里?再说,我们的课本,有几篇农村孩子感兴趣的文章?要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课文,他们能够体验么?学生们手里没有资料,有一些学生甚至连一本《新华字典》都没有,他拿什么做研究性的学习?上课拿什么来讨论?

素质教育是一种理念,而这种理念在当今的农村难于实施。国家和一些高等学府对人才认定的机制、观念制约着农村素质教育的发展。国家的各种考试制度将分数作为的录取标准,农村孩子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远远比不上城市孩子,因此总体分数处于劣势。所以农村孩子上大学的机会远远低于城市,甚至有许多地方,多年不见一个大学生。

于是乎,为了能够使农村的孩子走出山村,融进大城市,一些地方更为了办成所谓的这样重点那样重点,就把应试教育当成命根子,特别是中学阶段,更是把升学率拿来作为衡量一个学校一个校长一个教师优劣的标准。教育主管部门也就只好口头上喊着素质教育,骨子里装着应试教育,因为不这样就得不到社会甚至是政府的认同。终而至于,所有的责任自然而然地就加在了教育一线的教师身上。一方面,要克隆所谓的素质教育模式,一方面,要教师期期考出好成绩。于是,各种制度,各种规定,各种条款,各种模式,各种新的什么理念统统地压在了教师这个弱势群体本来就不堪一压的肩上,教师不但没有享受到职业本应有的创造的幸福和快乐,反而增加了他们工作和心理压力,加上前面说的一些诸如生活上的困难,致使他们的生存状态及其艰涩。

五、“留守学生”的心灵健康教育、关爱抚养流于形式,很多“留守学生”成为“问题学生”,给学校教育带来

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留守学生是时代的产物,本应该由政府担当起责任,但奇怪的是,这些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全都打在了学校身上,地方政府只作报告不做事。虽然这些孩子的教育要学校来完成,但政府至少要投入吧,可是你看看,进入学生家庭的是教师,关心学生生活的是教师,周末陪孩子的仍然要教师,可谁又为教师着想呢?教师的妻子不需要陪么?教师的孩子不需要照顾么?教师的双休日可以随意的剥夺么?教师们肯定不愿意了,这样一来,这些留守学生被置于了真空地带,既没有亲情的呵护,又缺乏严格的管束,许多孩子自然而然的变成了“问题学生”,成了学校教育工作的一大至今无法逾越的障碍。

六、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不力

一方面,农村教师学历虽然基本达标,但整体专业化水平不高,又缺乏实际意义上的培训和进修,教学理念相对滞后。另一方面,年轻的教师留不住。农村条件差,待遇几乎为零,即便偶尔分得一两个好老师,也多半留不住,不出两三年,他们准保逃跑。农村逃向城市,西部逃向东部,内地逃往沿海,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就是有那么一些“漏网之鱼”,他们也决不会在农村这条瘦河里安心地畅游。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农村学校如此下去,怎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怎能不使孩子厌学辍学。希望有关部门多多关心我们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的学校、教师、学生,让我们的孩子喜欢学校,让我们的学生喜欢学习,让我们的教师安居乐业,不要再让农村孩子――这些素质教育时代的弃儿流浪下去了。

西部素质教育论文: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析

摘 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越来越深入人心。但对于经济和教育资源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而言,素质教育工作仍有欠缺。西部地区的高职院校由于过度重视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对此,必须尽快找到有效提升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切实加强素质教育,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本文就这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西部地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高技能职业人才――这一观念已是深入人心。鉴于此,我国的高职教育普遍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但忽略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在西部地区尤为严重。我国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由于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再加上西部地区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基础薄弱、教育资源匮乏,更造成了人文素质教育的落后。当前国家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这是提升整体人口素质的重要机遇,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应当紧跟时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一、树立正确的人文素质教育思想和理念

在高职教育中,只有思想政治课和体育课具有明确的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规定,而其他课程则没有对人文素质教育有统一要求,这导致各高职院校在制订专业课程教学计划时普遍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是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从根本上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认同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过去,由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和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其教育工作的开展往往是以增加就业率为目的,所以当地高职院校也普遍只注重知识和技能教育,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非常严重。如今,随着素质教育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应当尽快树立起这种理念,在重视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同时,将人文素质教育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切实将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二、结合西部地区文化特色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向目标虽然是一致的,但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不同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也有其不同之处。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所实行的人文素质教育来看,无论是教材的选取还是教学内容的设计,基本都是大同小异的,都是按照当下所流行的普适性教材来进行的。诚然,普适性人文素质教材基本涵盖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性内容,也在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其在地域性、民族性、特色性等方面略显不足,对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来说缺乏一定的针对性。西部地区地处偏远,人口构成以少数民族为主,他们大多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及文化,这些都应当体现在人文素质教育当中。所以,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时应将当地的特色文化融入教育内容之中,以获得学生的认同感,从而做好人文素质教育工作。

三、构建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一般只有三年,在这短短三年时间里,是学生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重要时刻。由于高职专业课程内容很多,要在这三年时间里完成全部教学内容,难免会使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如何才能既保障专业课程教学计划按时保质完成,又确保人文素质教育不落后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对此,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必须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科学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如可以通过设置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必修课及公共选修课等方式来进行课程设置,并根据各课程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的不同适当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从而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多方位开展。

四、加强人文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由于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很多都是由原来的中专升级而成,受办学条件限制大,基本没有文学、艺术及哲学等院系,所以无法像普通高等院校一样统筹调配各类教学资源,给学生开设规范化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尤其是在师资力量这一块,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目前非常缺乏,专业课教师都不足,更遑论人文素质教育。现有的西部地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师大多学历较低,知识水平有限,甚至自身素质都不高,又如何能教好学生?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相关政策和资金投入鼓励更多的高素质师范类学校毕业学生到西部支教,并对现有的教师开展深层次的培训,以使师资条件尽快满足教育需求。

综上所述,若想提高西部地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成效,就需树立正确的人文素质教育思想和理念,结合西部地区文化特色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构建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加强人文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西部素质教育论文:西部军校卫生学兵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路径

摘要: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一种主体性、实践性教育。西部军校根据西部战区特殊的使命任务和学兵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学兵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战斗精神教育,西部军人特有气质教育内容进行。坚持知识、能力培育与价值观培育相结合,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军校、部队、家庭教育相协调配合的原则。

关键词:西部军校;卫生学兵;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人生是一种经历,青春是一种成长”。[1]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不可能自发地形成,必须通过有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它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贯穿于整个教学及教育管理之中。西部军校承担着战区预选卫生士官学兵的培训任务,卫生学兵是从当年入伍新兵中选拔入校的战士,他们刚刚走进军营,来到军校学习既感到陌生又感到很新鲜,他们对个人的前途理想关注较多,成才愿望强烈,但人生价值取向多元,研究探索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路径,科学设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内容,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素质的内涵及特征

(一)思想政治素质的内涵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思想政治素质它可分为政治品质、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三个方面。政治品质主要指应具备正确的政治观念、坚定的政治立场、科学的政治分析和判断。思想道德包括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经常化、自动化的道德行为,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此外,还包括军事职业所特有的热爱军队、献身国防、忠于职守、公正无私、不怕牺牲、勇敢顽强的道德品质。法律素养是军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是思想政治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说,凡是教育者有目的培养受教育者(学兵)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学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系统教育活动都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从狭义来说,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西部军校根据西部战区特殊的使命任务和学兵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学兵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西部军人特有气质教育的活动,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态度、政治观点鲜明,道德行为和法纪修养高尚的军事医学人才。

(三)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特征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实质是一种培养人的主体意识、主体地位、主体能力的教育。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也是一种实践性教育。思想政治素质不能仅仅通过接受理论知识的说教或闭门读书获得,而必须通过参加实践活动才能形成。

二、学兵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素质是军事医学人才素质的核心,而影响和决定学兵思想政治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思想政治教育大纲的要求,军校承担着教育学员着重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培育高尚道德情操,打牢献身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的思想政治基础的职能。任职教育学员着重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水平,提高任职能需要的能力素质。

(一)强化特色理论体系武装坚定的理想信念、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是学员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因此,引导学员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深入抓好“四项重大教育”,广泛开展党史军史、优良传统和少数民族“四史”和“三观四认同”教育。要铸牢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坚持党对军队领导的根本原则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不动摇,确保对党忠诚、纯洁、,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

(二)加强核心价值观培育

指出:“要围绕强化官兵精神支柱,大力培养“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祖国、现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加强军校学兵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必须以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使学兵学习实践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取得实效,确保政治坚定和思想道德纯洁。

(三)加强战斗精神教育指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这对我们培养战斗精神提出明确的要求。培育战斗精神,要以史明理,坚定战斗信念。要以人励志,昂扬战斗意志。通过营造有利于培养战斗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从灯箱设计、环境布置、名言警句及点滴养成都要注入校园文化,使学兵在身临其境中耳熏目染。

三、卫生学兵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方法途径

(一)坚持知识、能力培育与价值观培育相结合

作为一种政治素质教育,要处理好知识、能力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关系,提高学兵的思想政治素质。从教育内容来看,既要进行基础性教育,从立身做人入手,进行光荣传统、思想品德、遵纪守法、爱国主义教育,也要重视方向性教育,使学员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最直接最现实的目的在于培养学兵运用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辨别是非、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坚持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教育的有机统一,坚持价值观在人的综合素质构成中的特殊重要性,坚持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相互促进,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使学员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熏陶。

(二)坚持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与学兵的主体性的形成是一个统一的过程,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学兵主体性的形成与完善。人的主体性和人的个性也是始终统一的,这是教育乃至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必须正视的一个客观事实。在同一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不同的人将会呈现出不同的主体特性,这是由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主体结构要求。在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目标中要注重发挥学兵的主体作用,调动积极因素,推行导入式、自主式、互动式教育,真正让学兵走进教育、走上讲台,为学员动脑、动口、动手提供锻炼的机会,使教育的主体成为教育的主人。

(三)军校、部队、家庭教育相协调

多年办学实践证明学兵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是部队、家庭、学校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学兵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军营环境对学兵的影响是多维的、多层次的,具有正能量作用。父母是人的及时任“德育教师”,血缘和亲情是父母对子女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天然的优势所在,亲子关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自然而然中就可以顺利完成,往往是以父母亲身经历的真实的人生体验为素材来进行的,教育的信度是其他教育所难以比拟的。军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对学兵的影响具有家庭和其他社会机构无可比拟的优势。军校丰厚的教育资源和科学的组织形式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供了保障,使学兵学会用理智把握情感和支配行动,使学兵的思想政治素质建立在个性和谐发展的基础之上。一个人思想政治素质相关的“知”、“情”、“意”、“信”诸要素只有转化为“行”,成为自觉的行为和习惯,其思想政治素质才算最终形成。因此,我们必须要把军校、部队、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共同促进学兵成才发展。

西部素质教育论文:对我国西部农村素质教育现状的几点冷思考

【摘要】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和令人可喜的成绩。但是,在我国广大的西部农村地区,由于受客观地理条件、师资力量、教师配置、评价机制、传统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的素质教育步履维艰。

【关键词】素质教育;信息技术;西部农村;评价机制;课程改革

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也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主旋律。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如何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然而,茫茫数十载,素质教育在我国广大的西部农村地区究竟发展到了哪一步天地?我国西部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现状有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谈一谈自己一点粗浅的看法。

1客观自然条件的限制,西部农村的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那么,西部农村中小学是否按《纲要》的要求去实施信息技术教育了呢?特别是有没有切实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呢?

事实上,在广大的西部农村地区,由于受地形、地貌等客观自然条件的限制造成的交通不便、物资匮乏,经济落后,使得西部农村的很多村校校舍到现在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就更别说投影仪、电脑、网络、闭路电视系统、大屏幕彩电和教学监控系统了。这对试行新课改来说,无疑是一块巨大的绊脚石。虽然国家逐年在加大对西部农村教育的投资,但是真正改善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时日。目前,广大的西部各省市村级小学都与现代信息技术无缘。

2师资力量薄弱,配置不尽合理,使西部农村的教育改革步履维艰

我国西部许多地区,由于近几年在校学生人数的逐渐减少,使学校教师表面上出现了“过剩”的现象,但是从所开设的课程来看,有显得极为不足。教师年龄结构偏老龄化,学科结构也存在严重偏差,而这些教师又主要集中在教育实力薄弱的村级学校。在很多乡镇的各所学校中,物理、化学教师多为半路出家,音乐、体育、美术、外语等课程教师严重不足。农村中小学落实国家课程,开齐、开足课程仍然存在一定困难,最简单地说,单是音体美课程的开设就需要一大批专业教师,退一步讲即便是都能开足课时,谁又能保障质量?特别是在新课程中,能胜任一些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更是没有,但有些中心小学的师生比例却严重超标,这种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和学校之间的教师人数比例失衡的教师配置不合理状况,严重的制约着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再加上西部地区地理环境恶劣、经济落后,无法吸引师范人才扎根西部。由于价值规律对人才资源的调配自然作用,西部民众教育支付能力的有限性根本无法吸引发达地区的教师人才。在人才流动的市场取向的条件下,反而使西部高校培养的教师人才纷纷流向东部发达地区,成为东部发达地区的人才输入的源泉。同时原本在西部工作的教师从业人员,也在积累了一定的从业经验后,成为发达地区教师职位的“抢手货”,在人才流动的市场趋势下流入东部发达地区。

3单一的评价机制,使素质教育成了变本加厉的应试教育

高考制度的存在,有它的历史原因和社会现实,也有它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在高考指挥棒的“隐形”作用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各类学校教育质量的最终评价也是唯分数论,分数也成了学校评价每一个科任教师的主要依据。在这种以分数作为尺度的评价机制下,素质教育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挂羊头卖狗肉”的教育怪相。某些地区更是将应试教育的评价机制推向,就是划定一个标准,在学校与学校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进行比较,对于未达标的教师进行罚款,甚至末位淘汰。在这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单一的考核办法下,一方面,会导致教师给学生施加很大的压力,课外活动时间被严重“掠夺”,课业负担急剧加重。小学生晚上十点以后还有做不完的作业,六年级还有补课现象。这种让学生超负荷的学习会使学生过早的产生了极度的厌学情绪,相应地,学生就会找一些娱乐场所来放松自己,如逃学、进网吧、打台球等等,久而久之,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未来的发展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 会使教师之间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种不正常的竞争。

评价是总结经验,克服缺点;评价是激励先进,激发后进。我们虽然打出的素质教育的大旗,但是,如果不能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恐怕这杆旗帜不会飘扬多久,就会遭到人们的质疑。

4社会差别的存在和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强化了应试教育

作为社会中的个体人,追求生活的美好是每个人的愿望。在我国目前阶段,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处境,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高考是一条主要途径。特别是西部农村青少年,凭借读书升学来改变自己命运成了他们的选择。大学有限的招生名额成了莘莘学子的竞争目标,大家都渴望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中争得一块蛋糕。

“官本位”、“学而优则仕”等等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大大强化了应试教育的功能。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入世”的功利思想,在今天并没有失去其依存的土壤。正因如此,对知识的追求演绎成了对人生的追求的同义语。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以能否为社会所用作为衡量标准,以别人的认同为标准,使人失去自我。不论自己或别人,都会觉得“没用”,“书白读了”。不仅自己觉得脸上无光,失了面子,家人也有同样的感受。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而面对西部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现状,全社会,包括教育部门、学校、家长,都应该好好检讨和反思:为什么孩子会累得让我们如此心痛?为什么我们离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越来越远?

西部素质教育论文:浅谈如何提高中西部地区中小学素质教育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将教育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目标,随着国家对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对目前中西部地区中小学素质教育现状的研究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一些提高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问题;建议

其实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已经有比较长的时间了,所谓素质教育是一种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因素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其所注重的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而素质教育将是完成这项任务的有效途径,我国素质教育是于1985年所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的,该决定明确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由此足以体现出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这也为素质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并在中小学教学中已逐渐普及。但就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对此应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以确保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一、我国中西部地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不断的深入改革,虽然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水平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其中还是存在着一些制约素质教育发展的问题,特别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趋于落后,以至于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观念较落后。虽然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民素质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由于我国历史、社会、文化等众多原因,致使国民在教育思想观念上仍然显得较落后。目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读书无用,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难以找到好工作,以至于家长和学生经常会认为读书对找工作也无用;二是认为考试升学是出人头地的途径,太过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2.教育评价机制欠完善。教育评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利保障,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对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而切实有效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不仅有助于对教师进行多方位合理的评价,也有利于受教育者素质的发展。但目前无论是社会对学校的评价,还是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仍是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的,这种传统的应试教育评价体系明显不符合素质教育评价的要求,其教育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必然会有碍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实施。

3.教育经费不足。经费是教育实施的基本保障,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教育水平的提高。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其教学方式日趋多样化,对教学设施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这必然就导致教育经费的增加。而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其教育经费的投入必然会有所差异,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来说,其经济水平较为落后,很多学校会经常出现教育经费不足的现象,必然会导致教育设施的缺乏和落后,这就更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实施。

二、提高中西部地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相关建议

素质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教育模式,在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更好地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中小学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针对如何提高中小学素质教育,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加强素质教育宣传。要想有效实行素质教育,其首要任务就是需做好素质教育的宣传工作,通过广泛的宣传,如开好家长会、教职工会、全体学生会三个会议,充分利用学校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等形式,以及使用电视台、报社、杂志等新闻媒体,来加大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确保宣传到位。通过这些宣传让社会、家长及学生对素质教育有着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并加强教师对素质教育内涵的深刻理解,确保素质教育精神能落实到所有参与者中。

2.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经费是中小学运行的基础,也是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有效保障,经费投入的程度往往会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中小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其经费一般是以政府投入为主,政府应竭力满足中小学发展的需求,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来加强基础教育硬件设施的建设,改善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以便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与此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管理,降低教育成本,提高经费投入的使用效率。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素质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眼里的教师应该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教师的知识越深湛,视野越宽广,科学素养越,他就更大程度不仅是一位教师,而是一位教育者。”由此可见,教师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其自身的素质还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有着重大的影响,故应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

4.健全素质教育机制。健全的机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障,为确保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应注意以下几方面机制的健全:一是健全社会机制,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有利于素质的拓展;二是健全运行机制,制定相关政策约束素质教育的方向,引导素质教育向健康方向发展;三是健全评价机制,通过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来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四是健全激励机制,充分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实现学生素质的提高。

西部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河源市源城区东埔中学        李少静           “教育部召开高等教育系统中国梦教育活动座谈会”之后,《光明日报》记者邓晖说:“中国梦”是“人才梦”。“人才梦”就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改变过去只以考试分数论优劣的片面作法。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是,“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还很大,教育改革面临很多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清醒地认识并努力克服。

及时、教育观念滞后

说:“中小学生要立志成才,必须勤奋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做到修身立德、志存高远,勤学上进、追求,强健体魄、健康身心,锤炼意志、砥砺坚韧。”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展的要求不能适应,传统的教师观、学生观和人才观不适应新时期教育的要求。因此,一种观念决定一种态度,一种态度决定一种行为,一种行为决定一种习惯,一种习惯决定一种未来。教师唯我独尊而学生只能服从的观念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把学生的创新求异思维看成洪水猛兽严防死堵,总担心一放开就影响考试成绩,教育观念中没有人格、健康、劳动态度、美感、获取知识的态度和能力这些重要字眼。这样的教育观念是非常偏颇而且影响极大的,我们必须改正。

第二、教师的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教育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实施好素质教育,教师是最关键的因素。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道德品质、性格、文化水平、教育能力及身体素质等。首先,我们的学校是实现中国梦学校,必须坚持以中国梦的办学方向,我们的教师必须树立起中国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否则,教师的文化水平越高能力越强就越可能导致学生的人生方向偏离正道。二是教师要更新一些不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观念,如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所谓师道尊严,容不得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点从不欣赏、鼓励、信任和尊重学生等。要有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允许学生的观点方式在社会现实的航道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三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一些教师违法、违反伦理道德规范、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工作懒散斤斤计较等。这些现象除了教师自身原因和社会整体道德影响外,教育和管理手段不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四是教师的性格有缺点,性格是人格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良好的性格有助于教师拉近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心理相融,一个老气横秋不苟言笑与一个活力四溢面带微笑的教师,其教育效果不言自知。既然有性格变异也就说明了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努力打造自己以形成良好的性格。五是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文化水平。当今知识更新速度快且各种知识互相渗透,教育呼唤复活型的教师,理科教师要数理化兼容并且要了解人们知识,文科教师要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教师好还要懂一门外语,说出来不是为难现在的教师,这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家长的呼唤,也是要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合格教师必须努力达到的文化素质。六是教师必须有很高的实际教育能力,相当部分教师有肚才无口才,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而又缺乏应变能力。习惯于几十年一贯制的一言堂,课堂上无双向交流,师生间无情感交流,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出来,何况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有的教师对学生课堂上发表的不同见解干脆充耳不闻放任自流,有的甚至拂袖而去,以显示自己所谓的尊严。这些现象都反映了教师的有障碍的人格和实际教育能力的低下,必须加以培养和提高。此外,教师的身体健康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健康及时,由于教师工作的特点,不少教师患上了职业病且仍然超负荷的工作,我们提倡学者型的中学教师,能否减少传统的标准课时。

第三、课程与考试改革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而考试又对教学有直接的导向作用,有什么课程和考试就直接决定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删掉旧课程内容中的“难、繁、偏、旧”的部分,增加现代与实际

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让那些只会死记硬背呆板教条的教法和学法无用武之地,把教育引导到培养善于获取信息、富于创新的正轨上来。腾讯教育,有这条评论:“应对发展问题的挑战在于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教育工作存在的许多困难、问题和挑战。”   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去追求高质量的教育,更有理由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研究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就和经验,深入讨论当前和今后中国教育重大发展问题,对于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再创辉煌,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四、社会期望与学校教育改革矛盾

任何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虽然教育已成为政府、社会、家长及教师的共识,但具体问题落实到家那又另当别论,家长会上仍有部分家长 提议星期天要给孩子补课,有的家长也意识到一味地加压会把孩子教呆,但仍不罢休,而教师也很希望有一个休闲的双休日,是社会评价的标准把教师的那份奢望锁定在三尺讲台。因为,分数成了学生升学的依据,也成了评价一个教师一所学校优劣的依据。不该考试?不是,错在社会、家长及教师急功近利的思想和作法。家长喜欢把小孩往管得严厉效果好的班级送,这本无可厚非,但也不乏失败的例子。比如医治一种病,一位医生下了一道副作用大的猛药,24小时见效,病人高兴得直叫好,殊不知埋下祸根。而另一种医生按病理循序渐进三、五天才治愈 病人,可第三、五天该医生就被告状了,孰优孰劣?谁愿选择好心挨骂呢。所以,教师们选择了简单的方法:即只考虑怎么得高分,其它放在次要甚至不要的地位。为此师生们付出了身心和时间的代价,而加班加点的做法得到社会家长的推崇。教育改革的参与应是全社会的、多方面的,全社会人们的教育观念要更新矫正,当然这项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促进教师们拿出负责任的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方法,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政府要不断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宏观引导,使学校与社会、家长教育相结合,学习课本知识与参加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堂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考试评价体系必须有利于学校的教学工作,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创造有利于人人成才的学校内外部环境,彻底改掉讲一套做别的一套的无奈行为,使学校的教育改革朝素质成才教育的方向发展。

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教师李庾南曾说:“教育改革重要的目的是要培养创新人才。创新涉及各个行业,是引领发展的及时动力。老师自己要有丰厚的知识,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时展的特点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总之,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国梦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正确的教育发展方向,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一个墨守成规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我们应该吸取其它国家其它民族的科学的成功理念和做法。深化教育改革,这其中首要问题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政府要做好宏观指导,制订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实施素质教育先行者掌腰鼓励;学校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关键,课程考试改革是核心和导向,社会、家长观念的转变及对学校工作的理念和支持是难点。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政府发挥作用最重要。学校是关键,社会、家长是难点,各方面互相协调,改革才能取得成效。真正深化教育改革是国之幸民族之福,孩子的天空才是蔚蓝晴朗的天空,才能实现中国梦。

西部素质教育论文: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实践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

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学生的道德素质比文化素质更加重要。小学语文教师在平常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对小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将德育有效地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而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另外,像《中华美德贤文》的文章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进而实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师需要推荐学生阅读此类的书籍。为了更加有效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师可以“情”和“知”这两个方面作为视角进行渗透。

(1)所谓的“情”是指使小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使学生对好的行为习惯持有愿意学习、满意以及快乐的态度,并且对于不好的行为习惯持反对、不满意,以及愤怒的态度。例如,教师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一篇文章时,应当以讲解爱国主义作为核心,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自信心,这样教学能够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2)所谓的“知”是指对小学生实施说理教育,让小学生明确我们一致认可和提倡的道德标准有哪些,只有使学生明确了具体的道德准则内容,才可以让学生明确怎样做是正确的和合理的、怎样做是不合理的和错误的,以及不应当做什么和应当做什么。例如,教师在教学《海豚救人》这一篇文章时,务必将人和动物间的微妙关系说明白以及人类保护自然界动物的目的是什么和采取怎样有效的行动进行保护等,从而让学生有所认知,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

素质教育的一项关键内容就是美育,美育能够健全人的品格。其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想象美的能力是尤为关键的。针对小学生来讲,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和阅历是非常少的,不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启发学生进行想象,进而感受到美。教师应当结合教材知识要求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意识和思维能力比较差,因此教师在启发学生想象的过程中,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望庐山瀑布》这一首古诗时,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一幅美丽的瀑布画面,并且配上柔美的乐曲,然后要求学生在观看之后闭上双眼,在听乐曲的过程中对瀑布的壮观美进行想象,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想象美的能力。

三、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学科进行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但是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和学习目标的实现进行考查,而且也是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检验与完善,进而让教师不断地完善教学设计,进而推动学生的发展,这是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是,目前固有的考试制度让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依旧保持在一张试卷中。因此,需要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而合理和科学地评价学生,只有如此,才能够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并且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

(1)实施多样化的教学评价。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通过单一的教学评价———笔试对学生进行评价,然而笔试存在非常大的局限性。为此,教师只有实施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进而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实施活动测试、口试、笔试以及与平常表现相统一的教学评价,从而更加地考查学生。

(2)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尽管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可是他们具有比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朗读能力;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较为理想,可是他们却常常沉默寡言。鉴于此,单纯地以笔试成绩来评价学生是不科学的,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教师需要完善评价内容,立足于学生的价值观、情感、学习态度、能力、知识构成等多个方面,更加和系统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渗透素质教育。综上所述,在知识经济时代,素质教育的实施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师的光荣职责,也是国家对教师提出的希望和要求。为此,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的实施,在教学中有效地渗透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西部素质教育论文:中学体育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已日趋稳定,人们对学校的教育方式也日趋关注。素质教育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提上教育模式改革的议程并加以实施。然而,事实证明,在各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教师以及家长都更加关注学生文化的素质教育,从而忽视了学生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本文据此分析了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并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方法。

一、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1、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强健其体制

体育活动的根本在于强健人的身体。中学生因为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则更需要强健的身体与旺盛的精力来从事其学习活动。因此,在中学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若能采取正当的教育方式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免疫力的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锻炼方法的掌握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顽强意志与团结精神的培养

实践证明,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学生不仅能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提高其身体素质,更对其顽强意志的培养、团结精神的加强起着莫大地推动作用。当学生在体育教学与体育竞赛中认真学习与顽强拼搏,尽自身较大努力去克服一个有一个的生理或心理困难,完成一个有一个的目标,都对学生的精神发展带来巨大的收益。

3、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俗话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中学生而言,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保住其得到更多的学习收获。科学证明,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对于学生大脑功能的强化、思维灵活的提高以及学习精力的补充都有着促进作用,这也是劳逸结合最典型的代表。

二、中学体育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1、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活动的实施者更是体育活动的主导者。因此,当在中学体育教育中提出素质教育时体育教师首先应更新体育观念,升级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这些都要求了体育教师应具备崇高的事业心及责任感。同时,体育教师还应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出发,帮助学生从体育教学中实现其人生的发展。当然,体育教师要充分融会贯通体育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课堂应变能力,从各方面保障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2、加强对中学生在体育教育中思想品质的教育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应做到以下三点:

其一,在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应严密地设计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听从指挥、尊师重道的良好品质。例如,体育教师在课前可以和学生约法三章,强化学生的纪律意识,让学生切实做到听令行事。

其二,体育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穿插游戏活动,让学生养成团结互助、坚韧顽强的品质。由于国家对人口的控制,现在大[文秘站:]部分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因此这就导致了他们自私自利的劣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设计一些团体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切实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并顽强其毅力。

其三,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也可通过举办各项竞赛活动来实现。众所周知,体育成绩的获得定然离不开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以及各种失败的打击。因此,当体育教师举办各项体育竞赛活动时,学生必然为了获得良好的竞赛成绩而努力锻炼。在学生每次的锻炼中学生必然要在失败中学会勇敢顽强的精神。,在加强对中学生体育教育中思想品质教育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也应时刻注意自身的行为,做到以身作则的表率。

3、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中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培养

在中学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的体育成绩,更应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俗语有曰,兴趣是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了,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获得体育的乐趣。若是一些中学生因为对某项体育项目缺乏兴趣,而体育教师又强制要求学生参与其中,最终只能带来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更有甚者会导致中学生对所有体育活动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只有当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体育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或以活动形式或以竞赛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获得教学的效果。例如,一些学生甚至是大部分学生对于长跑倍感惧怕,但长跑又切实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这时体育教师可以在公园或是广场开展学生的长跑活动,通过学生熟悉的环境减轻学生对于跑步的压力,最终让学生在快乐活动中转变对体育的态度。

4、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由于时展的需要,社会上的激烈竞争也蔓延至学校。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因为升学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调查显示,中学生因为升学压力轻生者也不在少数。因此,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关注已变得尤为重要。当然,这方面素质的培养可以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现出来。例如,体育竞赛的组织帮助学生切实理解到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含义。

5、加强中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的实施离不开课外活动的配合。课外活动的组织不仅可以巩固体育教学的效果,更能帮助学生的发展成为可能。为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考虑将体育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例如,体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登山运动,让学生在费力的登山过程中学会坚持与互帮互助。再者,体育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平时多参加球类活动或是鼓励学生每天坚持长跑,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体育的魅力。

总而言之,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虽然对教师而言是一项挑战但对学生的体育发展却是一项难得的机遇。

西部素质教育论文:对素质教育下数学教学的思考

随着“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形成的一套传统、滞后的教育教学模式显然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下不少在中考数学获得高分的学生,在升入高中后,数学成绩出现了明显下降的现象,也说明了我们初中数学教学所存在的弊端.因此,优化滞后的数学教学方法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真正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自从夸美纽斯创造班级授课制以来,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一直成为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其表现形式就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它的弊端在于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实,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由于初中学生年龄特点,既有小学生活泼好动、充满好奇的特点,也有渴望走向成熟的特征,因此要善于抓住积极因素,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探索,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充满喜悦,学习的需要得以实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权力,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合理布局课堂结构,优化数学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对教学目的、目标、重点、难点等教学内容把握得十分,同时对时间的把握也应十分严格,切忌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在教学过程中,从数量上说,教师要少讲;从质量上说,教师要精讲;从内容上说,学生易懂的坚决不讲.整个教学活动,教师既要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也要注意给学生以想、说、练的机会.

优化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应克服以下几个传统的教学“误区”:

1.重内容的讲解,轻教材的运用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不少教师将教材仅仅当成学生的习题集,致使学生不会阅读课本.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而应使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会学”.实际上,教科书通过正文和例题,并结合使用图表,加强了对教学内容、特点、要求的分析.会使用教材的学生,往往在认识上更深入一层,自己能逐步掌握分析推理的方法.同时,教科书还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探索一题多解(证)、一题多复和一题多用.

2.重结果,轻过程数学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应当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更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展示.在原有的“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不少教师认为,学好数学就是要将概念、定理、公式记熟.诚然,由于初中数学知识相对较少,上述做法可能对暂时的考试成绩有用,但对以后的数学学习却留下了后遗症.有不少学生在求二次函数y=ax2+bx+c最值时,都熟知结果:当x=-b/(2a)时,y有最值(4ac-b2)/(4a).但却不会配方法,到高中继续学习三角函数最值时发生了困难.这都是因为只重结果,不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带来的结果.

3.重机械的“题型分类”,轻知识系统的归纳

目前数学教学上的一大弊病就是进行题海战术,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变成了机械的分类式思维技巧的教学与训练.其结果导致了考试死记类型、硬套解题方法,对变换形式的问题便束手无策.在素质教育下,应教会学生知识系统的总结.实践证明,凡是成绩的学生,总是能系统地说出学过的知识系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能进行纵向、横向的联系,从而灵活地处理问题.

4.重知识的传授,轻教学的灵活多变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不注意教学教法的改革.他们错误地认为教法的革新是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其实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能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将枯燥而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讲述得情趣盎然、浅显易懂,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凡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努力钻研,培养学生能力从而达到取得好成绩的方法,都应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三、加强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在学习上,不少学生除了本身的智力因素以外,另一个主要障碍就是非智力因素上的,诸如学得不好不感兴趣,遇到难题,不能迎难而上,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结果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在教学中应重视对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1.运用情感手段强化自我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表现是人们普遍具有的心理倾向,自我表现愿望的满足,有助于自我效能的增强.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和表扬.一般地讲,恰当地表扬鼓励能强化自我效能感.这不仅对表扬和鼓励的人如此,对其他的人也有相同的作用.随着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学生的自我表现愿望得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愈加浓厚.

2.挖掘教材的潜在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顺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潮流,人教社编辑出版的九年义务教材在内容选娶编写体例上较原有教材都有较大变化:突出了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增加可读性,在加强双基的同时,也注意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新教材的上述潜在功能,指导学生读书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3.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

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也表现在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地思考问题,能够有效地应用原有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为此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索和创新.“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成就.”同时,在倡导学生积极创设的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学习毅力.在授课中应启发学生多提问,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考、分析,并进行自我判定.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应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索的喜悦.

总之,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的创造性活动,教学活动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为目的,以迎接21世纪的到来。

西部素质教育论文:浅谈应如何加强财务人员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素质教育

浅谈应如何加强财务人员在

知识经济时代的素质教育

新世纪已经来临,它将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的崭新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怎样的财务人员才能迎接21世纪的挑战,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个人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知识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务人员应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前提下,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一、掌握广博的知识。知识型财务人员应不断学习,并掌握以下基本知识:

1、精通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2、掌握电脑知识和操作技术,这是未来会计信息化的必然要求;3、熟悉有关财政政策;4、熟悉和了解本单位生产和经营情况;5、掌握经济活动分析的能力;6、具备书写表达的能力;7、必要的外语知识。

这些基础知识的获得将提高财务人员的观察、分析、判断和归纳能力。最根本的,财务人员还要具备扎实深厚的业务知识,如必须懂得国际上通行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知识,同时还应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如一般商业知识,财政、金融、国际贸易、货币银行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学等。

二、具备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精神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单位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会计的决策与管理功能越来越重要,财务人员必须"踏踏实实地做人,实实在在地做事",客观公正地处理会计业务,实事求是地反映单位的经济状况,坚守职业道德;同时,财务人员要想成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必须不间断地学习,关注全国乃至全世界会计领域中的新信息,积极学习掌握新知识,在核算方法、财务分析方法、决策方法上有敢于开拓创新的勇气,积极地向领导提供会计资料、财务分析和预测,提高管理的水平和效益。

三、拥有信息的整理分析能力。

单位的很多业务都与会计信息紧密相连,有业务的发生就有会计信息的产生。一个健全的财务系统每天都产生出许多数据,快速地为单位管理者提供合适的、近期的、基于时间更新的信息。随着科学技术和通信技术在财务管理上的普及应用,财务分析将成为会计工作的主流,财务人员的职责也主要是搞财务分析,通过对数据的不断整理、分析,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可以说,在知识经济时代,重要的不是获取信息的能力,而是对信息的整理分析能力及快速作出反应的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的所有经济活动都将伴随着一个学习的过程,单位本身就是一个学习机构,整个社会生活的知识化、智能化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坚持学习,做到活到老、学到老,以适应知识时代的需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好财务人员的素质教育,加强职业道德和自身修养,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争取单位领导理解和支持,为财务人员的素质教育创造一个宽松的外在环境。

财务人员的素质教育是一种系统工程,主要任务是提高财务人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包括接受培训和自学两种形式,需要单位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财务人员应积极主动的争取单位领导理解和支持,让他们认识到财务人员素质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持续性,从而得到单位在资金和时间上支持,为财务人员的素质教育创造宽松的外在环境。离开单位领导的理解和支持,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将没从谈起。

二、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财会职业道德,是财会人员从事财会工作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是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利益分配关系并使其相互协调的行为准则。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敬业爱岗,尽职尽责。应当忠诚党和国家的财会事业,热爱财会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所从事工作的要求,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所从事工作的要求,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干好本职工作。

2、依法办事,客观公正,应当按照财会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办理财会事务,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保障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及时、完整。

3、自尊自爱,廉洁清正。财务人员要爱惜自己的身份,珍惜自己的品格,要有高尚的情操和优良的品质,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保持洁身自好,决不利用职权徇私舞弊,贪污腐化。

4、精打细算,严谨务实。应有艰苦奋斗、俭朴节约、精打细算、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应当熟悉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和业务管理情况,运用掌握的会计信息和技术方法,为改善单位内部管理,提高效益服务。

5、诚实守信,保守秘密。诚实守信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财务人员更应 具有这种美德,并在工作中自觉维护会计信息的真实,财务人员在工作中掌握大量真实的信息,有些决策资料、技术资料、经济数据的泄露将使单位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的会计人员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守口如瓶,保守秘密。

三、加强财会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

财会工作是一项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涉及面宽,必须具有会计理论、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在业务技术上要有过硬的基本功和纯熟的操作技能。在管理财务工作时,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可采取以下办法:

1、重视在职培训。主管部门应会同当地财政部门,对现有财务人员采取分层次、分期、分批进行不脱产的短期业务培训。每次培训要认真考核;培训时间可安排在假期或每月的中旬,这样财务人员既有学习提高的机会,又不影响正常业务工作,促使学习工作两不误。

2、鼓励财务人员参加学历学习和职称资格考试。主管部门和单位应制定鼓励学习的计划,给予一定时间,大力支持财务人员通过财会专业函授学习或会计高科技教育自学考试学习,通过学习参加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对取得财会专业学历和获得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财务人员应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

3、进行财会继续教育。社会在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财务人员继续教育是会计管理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财会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主管部门应按财政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的教育内容与形式、组织与实施、检查与考核有关条例办理,每年拟出学习计划、内容及时间安排,采取自学与辅导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年终要对财务人员继续教育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

四、积极开展会计学术研究活动

上级主管部门应通过不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会计学术研讨会和财务交叉检查,进行学术交流,总结推广财会工作经验,举办学术刊物、撰写论文,就工作中的疑难问题进行探讨,逐步提高财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管理技能。

五、稳定财务队伍

财务人员不稳定,不利于财务队伍的建设,不利于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影响单位财会管理工作。上级主管部门和单位领导要提高对稳定财务队伍的重要性的认识,高度重视财务工作,切实加强对财务工作的领导,配备必要的合格的财务人员,理解财会工作的艰辛,认真解决财务人员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保障财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要鼓励财务人员终身从事财务工作,不要随意、频繁调换财务人员,特别是财务负责人,以保障财务工作的相对稳定和工作连续性,新上岗人员应经会计专业培训,通过考试、考核合格,取得财政部门颁发的《会计证》后,持证上岗。

时光飞逝,21世纪的钟声已经敲响,新的世纪呼唤发展的、高素质财务人员,跨世纪的财务人员,你们准备好了吗?

西部素质教育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一)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从小学启蒙到高中三年级,语文科贯彻始终,课时最多,位置突出。就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来看,对落实素质教育有着“独当其任的责任”和“分内的责任”。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又是工具,其它学科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这个工具。怎样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叶老说得好:“听说读写宜并重”。即是让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习惯。培养语文能力,当然是指学生具有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良好习惯,是指学生在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时的读、写、听、说的习惯。如普通话的习惯,字体工整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养成了,语文科的素质教育也就实现了。

既然听、说、写都要靠语言,那么,中国语言要塑造“中国心”,就是说,要具有中国人的灵魂。比如:中华民族崇德重义的风尚,要强务实的人生态度,见贤思齐的理想人格,尽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礼仪之邦的伦理原则等,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在学国语言中,理应接受、培养和发扬光大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具有两个文明素质的中国人。

(二)语文教育应当是素质教育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语文教育就应当是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甚至凭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和其它素质。

拨开片面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云雾,我们看到的语文教学本来面目就应当是为全体学生打好思想道德和听说读写的基础,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应做的全部工作。

(三)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

1.语文教育为人们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一种重要的工具和媒介。学会听话,学会识字写字,进而学会读书作文,通过训练逐步形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来地理解和表达,这是接受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

2.语文教育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基础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受教育者比较、比较地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有众多的课程当中有一门课程的内容比较特殊,那就是语文,语文所教授的材料跟其它学科很不一样。一部语文教材几乎可以说是青少年认识世界、了解人生的微型“小百科”。这对于充实和完善中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素质关系极大。

3.语文教育为学生提高认识、丰富情感、激发思维提供一个有血有肉的赁借物。语文学科指导深重阅读的那些典范的语言作品,往往是作者对于自然、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一些见解和独特感受的集中体现。学生读这些作品,不便从“写什么”方面增长了知识,而且从“怎么写”这个方面获得启迪,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丰富自己情感内涵,激活自己有创造性思维。

二、小语教学要落实素质教育

(一)转变陈旧教育观念,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充分认识应试教育这样一种异化了的教育现象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把考试的成功等同于教育的成功,成就了少数尖子生,丢掉了大多数学生;抓了智育,丢掉了其它,甚至以损害身心健康为代价。提出素质教育,其目有是使教育的本质回归,提高素质教育,是力求实现教育发展人的功能,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期为国家不断地大量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要以历史的使命感和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去战胜旧的教育观念,坚决摒弃片面追求高分数的短视行为,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二)确立多元化教学目标

1.凸现德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要充分地控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地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从小逐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2.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必须加强字、词、名、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3.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实行开放性教学开放性小语教学有自己明显的特征:

1.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实行“三沟通”的原则,即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沟通,课内打好基础,课外求发展;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沟通:语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沟通。

2.实行“四维课程”。“四维课程”指小学语文课由四个块构成:(1)语文的课堂教学;(2)语文兴趣小组活动和兴趣课;(3)语文的社会实践应用;(4)环境语文,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这样,构成了开放性小学语文课程结构。

3.以训练为主。一是要突出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低年级突出在“读写中识字”;中年级“以读为主———读通、读懂、读熟、从读到写,在读的基础上落实重点训练项目”,高年级增加自学份量———采劝四步教学:自学报告———

讨论深化———总结纳———课外扩展”,强化实践环节,培养自学能力。二是渗透学法指导。三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训练的归宿。(四)学生———现代化语文教学的主体

1.我们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到感情上,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2.要创造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课堂气氛。

3.在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思考,发挥、表现以至于演示的机会。

4.要恰当地引进竞争机制,培养和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表现意识,强化语言训练,提高教学的效率。

西部素质教育论文:试论素质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

实施素质教育,要在总体目标下构建具体的目标、途径和方法,做到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课程内容素质教育化。通俗地讲,就是各学科都要研究自己学科如何落实素质教育的问题。本文探讨“素质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亦即语文学科如何落实素质教育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

一、人的素质与语文素质的关系人的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是人在先天禀赋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固的性质。我们对这“稳固的性质”的判断,以适应环境和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主要标志,是对人的适应环境、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潜在能力作用的量度。人的素质结构是多方面的,包括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素质教育,中心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充分地发展。

语文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最基本的要素。从基础教育角度看,语文素质决定人才素质品格。因为语文学科既是基础工具学科,又是陶冶思想感情的学科,同时又具有丰富的知识性。语文素质是人的文化素养的主要标志,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是形成素质核心的部分。

语文素质往往是一个人成才的主要制约因素。人才素质和语文素质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一个是上位概念,一个是下位概念。两者的基本点是一致的,基本点是人的素质。两者大部分是呈重合状态的,且两者的目标、任务相呼应。人才素质目标烛照着语文素质目标,规定着语文素质教育的方向。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和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是圆点接近,半径几乎相等的两个圆。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对人的教育塑造,坚持语文素质教育目标和人才素质目标相统一,把教学生学语文和指导学生做人结合起来。

二、人的素质教育与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是教育者按照“纲要”中指出的素质教育目标,根据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途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发掘潜能,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与应试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应试教育只强调适应学科要求,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模式,是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学生高分低能”弊病的一种概括。而素质教育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是在发展基础上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界凝聚力强、覆盖面大的一面旗帜,是教育整体改革的必然归宿。

所谓语文素质,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包括思想政治、语文情趣、语文交际应用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以及交际中涉及到的文化知识。具体地说,语文素质有五个方面:1.语文基础素质——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2.语文智能素质,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3.语文技能素质——听、说、读、写能力;4.语文道德素质;5.语文审美能力。语文素质教育,不只是字、词、句、段、篇的教学及听、说、读、写、书(写字)能力训练。知识和技能只是素质的外在形式,素质教育有更丰富的内涵,是深层的教育,是根本。

语文素质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的认识、情意、操作诸因素的统一,语文素质各要素的和谐发展,不是孤立的某方面的单项指标,也不是几个单项指标的简单相加,是一种综合效应,综合整体水平

三、小语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小学阶段切实打好语文基础,提高语文素质,将对各类人才的成长,从基本素质上打好基矗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

1.明确认识学科性质小学语文具有语言和思维的辩证统一关系,不但具有工具性、思想性、知识性的特点,而且带有基础性、社会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是教好这门学科的基本前提。教好这门学科,不但对于学生学好各门学科十分必要,而且对于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加强语文能力培养语文教学的本质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质的行为特征是语文能力。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如何,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综合地表达出来。他的思想认识,他的知识水平,他的审美倾向,他的人品学问,他的应变能力都可以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然而,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又是与他所掌握的语言材料——词汇、句式的获取情况、语言技巧、知识素养、认识事物等有关。

因此,语文教学要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认识能力上。能力是不能灌输的,而要靠训练才能培养出来。所以,语文课应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从语言表达的内容中学到知识,受到启发教育和情感陶冶。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在大量的听、说、读、写活动中获得锻炼提高,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袁微子同志讲:“语文教学的实质是语文基本功训练。”

西部素质教育论文: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

丁培忠内蒙古教研室

语文教学在提高民族素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语文教学以培养和提高人的语文素质为主要任务,而语文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 表面看,语文素质主要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属于科学文化素质的范畴。但如果从本质上看,一个人的语 文能力,至少还反映了他的思想水平、文化修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可见,语文素质是人的多种素质的 综合反映。

其次,语文教学为人们接受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提供了一种最重要的工具和媒介。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际活动。这种活动当然可以借助各种工具、各种媒体来进行,但在所有的工 具、媒体之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是语言。可以说,离开语言,教育活动几乎就无法进行。实践证明,学生对 语言这个工具掌握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接受各种教育的效果。而语言这个工具的掌握,主要依赖于 语文教学。

第三,语文教学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迄今为止,中小学的语文教材基本上是文选型的,即使将来变成别的什么型,典范的语言作品仍然应是教 材的主体。既然语文教学以典范的语言作品作教材,那么,只要作品的思想是健康的,知识是的,语言是 规范的,内容是适合学生阅读的,就有资格被选入语文课本,包括各种文体、各种题材的作品在内。这就决定 了语文教材的特殊性:其他学科的教材只能选跟本学科有关的内容,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却可以选讲述自然科 学、社会科学等各种知识的文章。事实上,从目前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所涉及的范围来看,上至天文,下 至地理,大到宏观宇宙,小到微观粒子,几乎无所不包。因而,一部语文教材,几乎可以说是一部微型小百科 全书。当然,在语文课上教学这些作品,主要目的是借助这些作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并不以传授这些作品所 讲述的知识为着眼点;但根据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理,人们对任何作品的理解都是一个理解语言和理解内容 相统一的过程,撇开内容去单纯地理解语言形式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这些作品,不 仅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同时对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对充实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 构,形成良好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语文教学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供了有力的凭借。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占很大比重。这些作品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 颂真善美,鞭鞑假恶丑。它们往往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 化学生的心灵,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可以说,语文教学在教书和育人之间有一种 天然的联系。有人说:“教语文就是教做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实在是真知灼见。

第五,语文教学的过程,既是一个发展学生语言的过程,也是一个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

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思维的结果要借助语言表达。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水平,跟他的思维能力有 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真正的语文教学,必然是把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统一在一起的。在这个过程中既提 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思想,树立文道统一的语言观和“大语文”教育观,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 质教育的思想基础。

素质教育思想,简单地讲,就是面向全体、发展、主动发展的思想。它的基本含义是:让每一个学生 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个性等方面都得到主动地、健康地发展。“一切为了 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最近在我们教育界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我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谁 ,但它确实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素质教育思想的精髓。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面向全体不等于面向多数,发 展不等于平均发展,主动发展不等于放任自流。

文道统一的语文观,是语文教学必须树立的一个重要观念。它的基本含义是: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训练和 思想教育应该而且能够得到和谐的统一。语文教学的过程主要是一个语文训练的过程,但语文训练绝不是脱离 思想内容的单纯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而是一个内容与形式辩证运动的过程,是语言和思想相统一,语言和情感 和谐交融的过程。听和读的训练,实际上是在训练学生怎样借助语言文字去理解别人的思想。说和写的训练, 实际上是在训练学生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可见,在语文训练中,内容和形式、语言和思想是不 能截然分开的。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二者统一,相得益彰;二者分离,两败俱伤。

“大语文”教育观,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树立的又一个重要观念。“大语文”教育观的基本 含义是:发展学生的语言有着广阔的天地,不能把发展语言的工作仅仅局限在课堂上。除课堂教学外,以课外 阅读、课外练笔为主要内容的语文课外活动,各门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以语言为工具的各种教育活动、日常生 活、看电视听广播等,都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因此,语文教学既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体,又要充分利用各 种渠道、各种机会,去发展学生的语言。

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要破除那种把语文教学跟语文课堂教学等同起来的观念,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 为主体,以语文课外活动和良好的语文环境为两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这个新的体系要求沟通语文课堂教学 同课外活动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同社会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封闭的小学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明确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是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制订的,它所规定的“教 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基本反映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根据“大纲”的规定,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可概括为五个方面:(一)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目标;( 二)思想道德教育目标;(三)审美教育目标;(四)智力发展目标;(五)意志品格和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 素发展目标。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上述几个方面的目标都应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完成。即同一个过程完成若干项任务, 而不是有一个目标,就安排一个教学环节。

按说,教学大纲关于教学目标的规定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符合我国小学生的实际,只要认真学习了 “大纲”,贯彻“大纲”的精神,就可以完成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目标。但是,由于语文教学的不少教学 目标还没有或难以规 定得十分具体,不便于操作,加之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应以“大纲”为依据。从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出发,构建一个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

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及时,要注意目标体系的性,既有语文能力方面的 目标,又有思想教育等方面的目标。第二,要注意目标体系的可操作性。这里所说的可操作性,主要指目标要 明确、具体,便于操作。有一个地区,从农村的实际出发,要求小学毕业生在语言文字训练方面达到如下目标 :(一)识字2500个左右;(二)能写一手好字;(三)课内外阅读量达150万字以上,背熟200篇好文章(包 括片段);(四)能读懂少年儿童读物;(五)能写400字以上的通顺短文。这个目标基本上符合教学大纲的要 求,又十分明确、具体,对于教学水平不是很高的农村学校教师来说,操作起来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第三, 要注意语文课的特点。语文教学目标,能够量化的少,不能量化的多,勉强量化,追求所谓“科学性”,结果 可能是更不科学。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不能期望毕其功于 一役。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指望24小时两天、一节两节课在语文能力方面有明显的提高是 不可能的。以上这些特点,在制订语文教学目标时要认真考虑。不顾这些特点,机械地套用其他学科“目标教 学”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改革课堂教学,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工程。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该强化语文课外阅读和其他课外活动,沟通语文教学同各科教学、学校各 项教育活动的联系,创设良好的语文环境,变语文教学的封闭式为开放式。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这些方面,是 因为目前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课堂教学的一统天下,课外阅读、课外活动基本上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并没有 要削弱课堂教学的意思。恰恰相反,不管把课外阅读及其他课外活动强调到何种程度,都丝毫不能动摇课堂教 学的主体地位。

要真正发挥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必须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改革课堂教学。近二十年来,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大范围来看,陈旧低效的课堂教学尚普遍存在。为此,必须构建一个 可以在大范围内推广的高效的课堂教学体系,这个体系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在教学目标上,突出自学能力的 培养。语文可以自学,语文这个工具也只有靠自学才能真正掌握。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指导学 生自己学习的过程,自己进行听说读写实践活动的过程。要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教师的教就要着眼于学生的学 ,在教法中渗透学法,用教法指导学法。对目前比较流行的学法指导,既不应一概排斥,也不能盲目搬用。因 为确有一些学法指导,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符合语文课的特点,当然应该学习、借鉴;但也有一些所谓学法 指导,脱离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牵强附会地归纳几条冠之以“学法”,不仅无益,而且可能有害,是应该取 消的。应该认识到,学习是一种个体的智力活动,它固然要遵循一般规律,但每个人的学习又必然有自己的特 点,因此,在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基本的学习方法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 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重点、难点、疑点。语文课最容易平均用力、面面俱到,语文课也最忌讳面面俱到 。平均用力、面面俱到的思想根源在于,教师总认为学生学习任何一课书都是从零开始的,而且学习任何一课 书里的任何内容都必须一次掌握;而事实上,任何一个学生学习任何一课书都不是从零开始的,学生真正掌握 任何一项语文知识(比如一个字,一个词或一种句式等)一般都不是在学习一篇课文中完成的。有些教师还有 一种误解:认为任何一项知识,只有教师教,学生才能弄懂;而事实上,不少知识,学生只要多读几遍课文就 能理解,甚至理解得并不比教师差。因此,教语文课,一般无须逐段地分析,更不应逐句逐句地讲解,只要抓 住重点、难点、疑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并在读懂课文的过程中吸收必要的知识,掌握读书方法就可以了。

在教学设计上,要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语文教学的过程,本来应该是一个训练学生听说读写,并在听说 读写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发展思维的过程。但目前的课堂教学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课文内容和情节的 繁琐的分析和问答中。提出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主要是针对这种倾向而言的。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要明确以下几点 :及时,语言文字训练指的是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训练,其中重点是读和写的训练。第二,语言文字训练 包括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和训练语言,对小学生来说,要重在积累。语言文字训练当然可以引导学 生分析、欣赏遣词造句的、鲜明、生动,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己掌握那些用词、鲜明、生动的句 子、段落、篇章。积累的主要手段是朗读、熟读、背诵、抄写、默写等。第三,语言文字训练是凭借课文进行 的,离开课文,去搞一些零碎的、繁琐的字词句的习题,让学生翻来覆去地做,是违背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初 衷的。

在教学方法上,要突出启发诱导。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启发诱导的基本要求是:要把教的过程变为一个“导 ”的过程,要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在教师引导、指导下,学生自行探索、自己发现的过程,而不要只给学生一 个现成的结论。

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由教学过程的本质决定的。教学,归根 结底是为了学生的学。学是内因,教是外因,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没有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的 一切活动都毫无意义。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已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使人的主体性在教育中 得到充分发展,应该是现代教育的一大主题。有人认为,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的 核心。这种认识是很深刻的。因为,无论是面向全体,还是发展,离开学生的主动性,只能是一句空话。 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改革教学评估办法,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改革较大的阻力是什么?只要是对近二十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比较关注的人恐怕会做 出一致的回答:是考试。多少比较符合语文教学规律、从长远看有利于语文素质提高的改革方案,只是由于在 短时间内过不了考试这一关而夭折在襁褓之中。当然,问题不在于考试这种手段本身,而在于考什么,怎么考 ,以及把考试的结果放在什么位置上。目前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把考试当做教学评估的手段,把考试分数 当做奖惩教师和学生的依据。而从语文考试来看,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又很难反映出学生的语文水平, 更不可能反映出语文教学在育人方面的效果。显然,这样的考试对教师的教学必然产生严重的误导。

建立一套符合语文教学特点的、科学的评估体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需要深入研究,反复论证,并 进行必要的实验。在短时间内要提出一个成熟的方案是不可能的。从当前的实际来看,在改革教学 评估办法方 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及时,坚决摒弃以一两次书面考试的分数作为评价教学水平从而决定对师生奖惩的或主要依据的做法 。把教师的主要精力从应付考试、追求分数的方向转到提高学生素质的轨道上来。

第二,对学生的成绩考核,要重在平时的考查。平时课堂上的朗读、背诵、回答问题、练习、作文等,应 作为评定学生语文成绩的主要依据。

第三,减少考试的次数。频繁的考试、检测只能把教师和学生的精力集中在应付考试上,无助于教师按教 学规律改进教学,也无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柳斌同志说得好:“素质不是考出来的。”一般来说, 一学期举行一次比较的考试就足够了,不宜搞得再多。

第四,无论是平时的考查还是期末考试,都要力求比较地了解学生语言积累的状况和语文能力提高的 程度。朗读、背诵、听话、说话等均应列入考核的范围。为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对课外阅读较好的同学可采取 加分的办法。

第五,目前在一部分地区和学校试行的用等级制代替百分制的办法值得推广。就学生语文能力的差异来说 ,百分制反映得似乎十分,但这个“”往往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因此往往更不科学。事物的辩证 法就是这样:能的东西越越好,不能,只能模糊的东西,你要追求,往往适得其反。

第六,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要重在鼓励。这里所说的重在鼓励,当然不是要混淆是非界限,把错的说成对的 ,把差的说成好的。而是说,要看到学生的进步,看到蕴藏在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看到每个孩子内心深处希望 当一个好孩子的强烈愿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习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素质教育为语文教学按照客观规律进行改革提供了的保障。

对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不能说我们已经认识得十分深刻,因此仍有继续探索的必要;但也不能说认识得 还十分浮浅,毫无规律可寻。就以《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来说吧,它对语文教学客观规律的揭示 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程度。对尚未揭示出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陷入盲目性,是情有可原的;但问题在于,在教 学实践中,我们经常违背的恰恰是那些已经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证明为正确的客观规律。比如,我们明明知道学 习和掌握语文这个工具的基本途径是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可我们偏偏要占用大部分时间大讲特讲许多 无用或用处不大的语文知识,从而侵占了学生听说读写实践的时间;我们明明知道,学生的课外阅读以及其他 课外活动,对激发学生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扩展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的语言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可我们 都偏偏只抱住课本,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让学生做那些无用或用处不大的习题上,把课外阅读视为可有可无……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根本的原因在于,不这样做就无法应付考试,而考试的结果无论对学 生还是对教师都有着决定对他们奖惩甚至命运的意义。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违背教学规律的现象主要来源于应试教育的思想和机制。一旦挣脱了应试教育的思 想桎梏,让素质教育思想占据语文教学的阵地,语文教学改革就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局面。

西部素质教育论文: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把素质教育贯彻于数学教学之中,使数学教学能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中心议题,是摆在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本文拟就中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更新观念,树立数学教学的素质观

柳斌同志说:“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人才观念、质量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转变观念的关键在于努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成学生主动、而且各个不同的发展,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创造。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人。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不尽相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要创设条件,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觉地把素质教育融于教学中。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智慧潜能等到开发,学生的素质在主体发挥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这就是数学教学的素质观。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各学科都有本学科特定的科学知识体系和特点。中学数学具有内容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明确性等特点。我们在实施中学数学素质教育时,应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在传授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积极探讨数学知识与素质教育的结合点,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据此,我认为,素质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素质的教育大纲指出:“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点:

1.爱国主义教育。

(1)通过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现行义务教育教材中,有多处涉及到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内容,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挖掘,在讲授有关知识的同时,适当介绍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2)通过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编拟既联系实际又有思想性的数学题目,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等有关内容,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激发他们为四化建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献身的精神。

2.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主要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是物质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运动变化的观点、量变到质变的观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观点的教育。中学数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对立统一、量变质变、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等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在教学中,如果能注意挖掘这些因素,自觉地用唯物辩证法观点阐述教学内容,就能更深刻地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逐渐形成共产主义世界观打下基矗

3.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教育。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和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良好的行为方式(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等),并把这些良好的行为方式转化为他们的习惯,终身受用之。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也是数学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目标。

(二)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1.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这些数学知识,而忽视对其原型的分析和抽象。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大有裨益。

2.加强建模训练,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建立适当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解应用题,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造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3.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亲手操作,如测量、市场调查和分析、企业成本和利润的核算等。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的目的。

(三)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总称。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因而,数学思想方法也应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行教材中蕴含了多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时,我们应充分挖掘由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

(四)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品质的优良与否是国民素质的重要决定因素。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必

须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研究思维的有关类型和功能、结构、内在联系及其在数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这个角度讲,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的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既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五)心理素质的教育数学

“文秘站”版权所有教学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它不仅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极其有利,而且对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特征和自尊、自强、乐观、进取的精神也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对学习兴趣的动机、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两个方面。

兴趣是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地接收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我们可通过介绍我国在数学领域的成就,介绍数学在生活、生产和其它科学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动机。通过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还应当注意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和训练。如注意力的培养、长期反复思考同一问题的意志品质的培养、独立思考精神的培养等。使学生形成不怕困难、坚忍不拔、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品格。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切实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工作中去,为培养振兴中华的高素质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

西部素质教育论文: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努力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巩固加强思想政治课的地位,是切实提高教学实效的前提。 每个学生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在此环境中接受的各种信息,对于道德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从本次调研的数据分析可看出,当代青少年学生,获得社会生活信息的渠道,无论城乡都以广播电视为首,其次为报纸刊物,但在此后的具体选项上城市与农村差别较大。农村学生的选择为“政治课”(时隔两年的两次调研,学生对“政治课”地位认同是一致的),而城市学生的选择则为“家庭”,这反映了目前在城乡差别仍存在的情况下,学生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所受到的社会影响是不同的。也从一个方面有力地说明政治课教学对于青少年学生正确了解并认识社会,有极重要的意义。这块阵地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目前在农村尤其如此。对“其他课外活动”这一选项,城市学生将其排在第7位。而农村学生则将其排在“政治课”之后的第4位。考虑到我国目前仍有7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而我国农村目前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总体水平不高,因此,学校教育中德育的意义是不言自明的。与此相关的另一个明显现象是“团队活动”选项,93年调研中在农村被排在第六位,在城市则被排在第八位()位;而到95年城乡均把它排在第八位。这表明,目前学校中的团队活动已经被削弱,亟待加强。在调研中,许多学校干部反映的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而积极活跃的团队活动多年来一直是强化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规范的学校教育中,课程设置问题无疑是教育教学的基本问题。调研中就思想政治课设置问题对于学生所做的调查,反映出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要求。在征求学生对初一年级政治课的意见时,农村学生绝大部分(占91.3%)认为有必要学习,只有5.7%的学生认为要精简。这与他们中许多人仍把政治课做为获取社会生活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密切相关。而城市的学生中,认为有必要学习的占58.1%,有37.7%的人认为应精简,只有6.9%的学生认为不必再学。

在征求对初二社会发展简史内容的意见时,两次调研城乡学生意见大体一致,88%的同学认为需要学习;有10%的城市学生认为可以不学;农村则有2.8%的学生认为可以不学。在教学内容的要求上,也大体如此,农村有2.8%的学生认为可以不讲古代的事,多讲现代的事;城市持这一意见的学生比例9.3%。从学生们的反映看,他们还是希望学习简史课程,但应注意解决好与历史课的区分。

对初三年级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课程,大部分学生都要求开设,但城乡学生在这一问题上的差别较大。农村有93.9%的学生要求开设此门课程;城市有相同要求的则为68.2%,另有10%的学生认为可不必专门开设此门课。在问卷中反映该门课程“知识过深,难于理解”的占14%。

在调研过程中,许多处于及时线的政治教师和教研同志都对思想政治课的命运乃至青少年道德品质的滑坡问题深表忧虑,他们尖锐地指出:目前思想政治面临的是严峻的生存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就是一句空话。作为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他们迫地希望了解当代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而学生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又从来都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进行的。目前学生和学校教育受社会上“下海经商”形势的影响很大,德育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育有被逐步淡化的倾向。我们必须看到并承认,市场经济大潮在冲击着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可信度产生着负面影响,使得教学实效有所下降,导致少数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程产生怀疑甚至抵触情绪。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放弃这块阵地。

二、以高度的责任心,保障思想政治课课程设置及教材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和科学性。 1936年,在中央关于改革思想政治课的精神指导下,广大师生和教研人员共同付出了许多努力,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好不容易才取得了一定成果,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真正有了突破性的提高。但92年突然另起炉灶,使用新编教材,而新教材与原来的改革实验教材比较,又不很成熟,差距较大。这种对新编教材不经实验就推开的做法,搞得下面的师生无所适从,措手不及。

这个冲击波对于广大政治课教师和科研人员为提高教学实效所做努力的影响也是负面的。调研中,师生和教研人员一致反映:思想政治课改革历时多年,这期间教师年年备新课,年年是“老兵新传”。一些多年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及教研人员特别指出,教材不是形势报告,不能跟风赶形势,这样做既不严肃,不利于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和威信,也不利于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编写。教材紧跟形势走,一旦形势发展变化,又要不断增删改动,显得十分被动。这一点已经被实践的发展所证明。

调研中通过调查问卷和召开不同层次、不同形势的座谈会,征求了师生对现行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的改革要求。城市学生中有57.4%、农村学生中有28.6%的人认为“课程设置是好的,但教材内容引不起兴趣”。结合教师及教研人员在历时两年多时间里,一直反映教材不成熟的问题。说明这一问题应引起充分重视并尽快研究解决。否则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就无从做起。

为了解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调研中专门针对已经学完初中全部课程的学生设计了知识问卷。让他们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接受测试。以检验知识的获得和巩固情况。测试数据表明:现行设置的四门课程中,道德部分得分率较高;其次为法制部分;简史93年为16.57分,95年上升为18.94;而社建由93年17.11分降为95年的15.64,考虑到不同课程之间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具可比性,因此不能仅从各门课程得分的高低排序断定其教学效果,但各门课程持续调查的排序情况,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课程的教学效果。从整体上看,城市的平均分为81.3,农村为67.1,相差14.2分,两次调查变化较大的是简史与社建的

排列次序与平均分数的差距:93年测试,社建为17.11分,排第三位,简史为16.57,排第四位;两者平均分相差仅为0.54分,到95年简史为18.94分,排在第三位,而社建为15.64分,排在,且平均分相差达3.3分。值得注意的是, 93年在武汉市某学校参加测试的总共3个班级中,其中高一 年级有两个班级,高一(1)班47人为通过中考升入高中的常规班级,而高一(2)册则为由初中直接升入高中的实验班,从测试数据看,两个班级的平均得分都在8O分以上。平均分仅相差3.05分;较高分之间相差2.5分;低分之间相差5分,均不到一个分数段,差距并不明显,这说明93年以前思想政治课改革的成绩是应该肯定的。调研中,学生们对课程改革热情很高,对道德法制、简史、社建等课程提出改革要求的学生,分别为总人数的36%、11.5%、13.9%(因三项可同时选择,因此总体大于1)。对各门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如下:

1、对道德及法制常识课程改革的要求:(1)理论联系实际要更多些,要能回答实际社会生活中的问题;(2)加强传统美德教育;(3)内容更简化一些,多介绍一些新制订的法令;(4)单独开设法制课程,请专门人员来讲,应多选择一些案例;(5)讲课内容更生动一些,在数学方法上,多开一些讨论课。

耐人寻味的是,城市学生中有30%以上提出在教材中增加一些关于传统道德的介绍的要求;而农村学生则有25%以上提出要增加肃清封建影响的相应内容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改革进程中,不同社会环境对学生思想的不同影响。在社会转型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现代化进程所产生的一些弊端特别是道德的滑坡现象,如竞争中的虚假、人际关系的淡漠等,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道德的某些积极方面,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仍有其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而农村经济文化的不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则迫切要求打破束缚其进步的某些落后的传统道德观念。这也从一个侧面使人看到,在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化作用,有着其独特的双重意义。强化、优化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对于培养中华民族跨世纪的新一代劳动者和接班人,其深远的社会意义必定远远大于其知识意义。要增强实效,就应该在教材内容的改革上有的放矢,注重针对性,加强科学性。

2、对社会发展简史课程改革的要求:(1)应以现代社会的知识为主,着重讲社会主义的发展,有说服力的讲资本主义情况,特别是认真介绍总结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演变的原因;(2)应着重讲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周期性;(3)注重联系实际,并改变一些传统提法,更客观一些;(4)应重点突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部分,对历史课程中已经学习过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相关知识简单了解即可;(5)内容太多,应简化一些并更灵活一些。

3、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课程改革的要求:(1)内容太多,简化一些,也要更生动一些;(2)应多介绍一些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使人更容易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3)应多分析我国目前的不足,以提高危机感;(4)开展社会实践等调查活动,对一些理论上的问题应具体分析;(5)农村学生有人提出要求加强精神文明的有关内容。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初中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结构要求的调查,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以下的排序按统计人数多少)(1)市场经济知识;(2)宪法及法律知识;(3)道德知识;(4)国情知识及国内外形势;(5)社会发展规律。

调查中反映的学生要求了解国内外形势的要求,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节 奏加快,学生更加关心时事,希望尽快获得更多的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有关。也有学生明确提出要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情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常识理论。

在93年调研中,有关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要求按顺序被排在第四位,而时隔两年之后,这一要求被排在了及时位。这既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日益深入人心,学生对于市场经济知识的了解更为突出和迫切;也说明目前思想政治课改革落后于形势发展,其科学性有待进一步加强。调研中还反映出学生法律意识增强,希望学习宪法和法律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这一方面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得到加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也不断增强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目前全社会强调普法教育有关。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学生中法律意识增强,要求学习了解法律知识,都是好现象。

与前一问题相关联的另一个问题,是征求学生从思想政治课学习中最希望得到的信息,两个问题有联系,但并不等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可看出,学生们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可依次分为:(1)国内外大事;(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发展;(3)现代社会状况及其发展趋势;(4)法律知识;(5)改革开放成果;(6)就业或升学指导;(7)重大的社会事件。

在“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应如何进行教改”这一问题上,城乡学生的意见比较一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要生动一些,教学形式和手段要多样化。课堂教学不要只讲条条,也不要让学生死背,可多开设一些讨论课,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

(2)联系实际,多开展一些如社会调查之类的实践活动,进行立体化教学,使社会、课本、学生成为一体。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真正看到并检验学习成果。

(3)教材编写生动一些,多联系实际,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环节,内容不要太深。

(4)减少闭卷考试分量,利用问卷调查及小论文等形式来考察。个别学生提出应减少笔试,进行面试。

此外,农村学生提出要求增加类似《语文报》那样的辅助学习报刊,以帮助学习。近几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很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相当迅速。这个形势在学校教育上的反映就是,95年调研中,要求学习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学生人数比93年调研时更多,问题提出的也更具体,因此初中思想政治课部分,如何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和学生们的迫切愿望,调整加强相关内容的教学,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来说,在初一部分,可否考虑增加一些简单的法律知识内容;在初二部分,应加强现代社会发展知识的介绍,包括现实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情况的介绍和简要分析;初三部分,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常识介绍基础上,增加新材料。在整个初中部分的教材以及教学中,要更进一步强调爱国主义的教育,以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三、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必须坚持有效的考核手段 1993年开始,各省高考理科逐步扩大了取消思想政治课考试的范围。这对思想政治课的冲击尤其强烈。取消理科思想政治课高考的做法,其初衷也许是好的,想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负担,但其造成的后果却

不如人意。一方面在目前整个教育体制没有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以前,高考事实上仍是教育的指挥棒,哪一科不考,哪一科教学就受到冲击和削弱,这点也在教学实践中被地理、生物学科的教学所证实。如果说这两科不考还仅仅是知识缺陷的问题,那么不考政治课的后果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从目前实际情况看,理科高考取消政治实际上是等于取消了思想政治课教学,许多学校已经形成学生不愿学政治课的局面。这不是政治课不受学生欢迎,也不是学生不想学习或不愿学习。而是因为一般高考考生中都是理科考生多于文科考生。(如武汉市文理科考生的比例一般为三七开或二八开),所以这一做法的直接后果必然是千百万学生不学政治课。该市某中学高一年级93级上学期思想政治课的期中测试,平均成绩还是85.36分,但在下学期,高考理科不考政治课的信息一公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立即受到冲击,下学期两次期中测试的结果,平均分数一次为52.62分,另一次为56.57分,均为不及格。95年的调研表明,这一现象目前仍存在,后果堪忧。

即使将来实现了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思想政治课的考试仍不能取消。因为对于任何规范的课堂教学来说,考试都是检验学习成绩、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