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运输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运输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运输论文

运输论文:运输移位论文:铁路运输移位的因素及策略

本文作者:郭宝筠工作单位:郑州车站

对安全生产的激励约束机制也落实不到位,利益分配、人员使用等方面都不能很好地体现“安全及时”思想,不能有效激励职工增强安全意识的积极性。作风不踏实,好人主义思想严重。在安全生产管理中,部分管理人员奉行好人主义,怕碰硬、丢选票、伤感情和承担责任,不愿正视问题大胆管理,遇到困难绕着走、发现问题往外推,安全工作严不起来。抓安全只是落在纸上,没有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时间一长,职工也会习惯成自然,放松要求,导致有章不循、有纪不遵,违章违纪现象时有发生,产生安全隐患是必然的。

1.不断强化“安全及时”思想教育。首先,工作作风是安全生产的关键。只有每一名干部职工都牢固树立“安全及时”意识,熟练掌握本职岗位业务技能,增强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才能确保安全稳定。加强安全教育,就必须强化忧患教育。要通过开展事故案例、现身说法、对比反思等教育,抓住发生在身边的典型事例,以真情实感警醒他人,引导职工从他人的事故中吸取教训。其次,强化超前警示教育。要盯住事故多发期进行超前教育,针对季节变化和非正常情况作业等事故易发期,开展安全预想,及时制定攻关措施,加强重点时段的警示教育,以及节假日等重点时段的安全教育。第三,强化重点职工教育。对技术业务不精、思想麻痹、纪律松弛、工作精力不集中的重点职工,制订帮教计划,并指定专人负责。要克服管理者发现问题后,不是从根本上找原因,而是一味地以罚代教。只有使职工确实树立“安全及时”的思想,在工作中自觉做到严格执行制度、遵守纪律和落实标准,才能确保安全目标的实现。

2.完善安全管理机制。铁路运输具有多方位、全天候和多工种、多坏节的联动特点,因此,必须实行安全生产全程管理,形成上下贯通、责任到位、奖罚分明的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保障体系。一是要抓好逐级负责制落实。落实逐级负责制是安全管理的核心,要做到责任到人、落实到位,做到权责明晰、考核严谨,形成覆盖全员、自上而下的逐级负责的安全管理责任体系。二是要完善用人用工分配机制。对那些安全管理严不起来、安全责任落不下去的管理人员实行“绩效排队、末位淘汰”;对那些玩忽职守、疏于管理以致造成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实行刚性淘汰;在选拔干部时,把能否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确保安全生产作为考察干部的主要指标;坚持把安全实绩作为衡量干部职工获取报酬的重要依据,使激励约束机制真正发挥作用。三是要完善检查考核机制。不断加强对安全生产的分析,落实、监督和考核工作,使安全检查、考核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立上下之间、部门系统间、工种岗位间的联控、互控制度,消除脱节失控现象。同时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大检查,确保安全生产整体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3.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极落实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做到“管人、管事、管思想”的统一。把握职工“安全及时”思想移位的根源,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保障职工不带思想问题上岗、不带情绪作业;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教育形式,增强宣传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提高干部职工对“安全及时”移位的表现形式及危害性的认识;积极探索建立职工思想状况数据分析系统,抓好“安全及时”移位现象、原因的分析研究,使思想政治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4.引导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安全及时”和“安全生产是一切工作的基础”的理念。通过企业文化的感染,抓好职工的日常行为教育,使安全理念和各项规章制度、工作要求融入人心、渗透到职工的思想里,培育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和敬业爱岗精神,形成和完善共同的安全价值观,使职工养成遵章守纪的职业习惯;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不断强化业务培训,提高职工在非正常情况下作业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造就一支安全高效、业务技术精练的生产队伍,确保铁路大动脉的安全。

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当前铁路运输的经济优化透析

本文作者:陈洪涛工作单位: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及时工程有限公司

铁路交通运输经营模式存在弊端虽然,我国铁路交通运输业的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以现有的运营管理体制来看,各个铁路局的运输生产任务均是为了满足其所属省市的运输需求,加之各个铁路局均执行铁道部下达的年、月、日计划,存在着严重的相互制约,导致铁路交通运输消耗相当严重,没有对有限的运输资源进行高效利用,从而影响了铁路交通运输经济效益的提高,制约了铁路企业的长远发展。

强化内部管理,创新管理方式铁路交通运输要从强化内部管理,创新管理方式入手,使经济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完善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与发展。首先,创新营销管理。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流动性较强,然而由于铁路运输企业存在竞争意识较弱的问题,从而导致了资产资源的浪费。所以,铁路交通运输应当建立面向市场的高效运营机制,增强营销攻势,利用市场营销理念开展营销工作,搞活运输业务,提高市场竞争力;其次,创新质量管理,我国铁路交通运输单位要积极引用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外部咨询认证方式健全自身质量管理机制,适应国际化运作需求,提高员工标准化意识,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再次,财务管理创新。当前部分铁路运输部门存在资源浪费严重、资金压力大等情况,这主要源于单位财务管理不善所造成的。所以,铁路交通运输部门应当通过强化财务管理来控制费用支出,降低运行成本,确保实现经济效益目标。在具体操作上,要落实成本责任制,分解成本目标,使铁路运输支出根据人工物料、运量来确定,维修费用根据实际需要和运量来确定,提高员工主动控制成本的意识。

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物流管理模式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求各个行业通过竞争以达到优化配置资源的目的,竞争成为了推动行业和企业快速发展的动力。铁路运输业只有在改革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竞争优势,才能保障在发展上取得一定成效。铁路运输部门要遵循物流原理,根据旅客和货主需求不断扩张业务范围,丰富运输产品和服务功能,促进铁路货运业务向更高层次的物流网络转化。铁路交通运输应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物流管理模式,首先,可设立物流中心,以大企业为服务对象,利用专用线的连接优势,从该企业原材料的购买、运输、储存、供应到产品的储存、运输、销售实施多方位立体式服务;其次,确定以货物集散地和大型市场为中心,开展商品供应、存储、运输、发送和销售业务,围绕大港口这一货物集散地,积极开展货物销售、发送运输等服务;其次,以各大城市为中心,立足于城市物流体系和现有物流资源,加快服务产品的转型变革。交通运输是我国经济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和先导性产业之一,国家为此相继颁布了道路运输条例、交通安全法等法律规章制度,为规范运输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铁路交通运输必须做出一些改革构建经济管理新模式。

提高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当前,铁路交通运输虽然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信息化体系,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铁路交通技术装备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下以下几个方面:信息化理论研究滞后,机车车辆装备技术储备不足,高铁综合检测技术尚未成熟,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偏低。所以,铁路交通运输必须重视科技创新,依靠科技力量优化运输经济管理模式。一方面,明确各专业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管理障碍,制定若干配套实施措施,构建铁路技术创新体系;另一方面,加快铁路前沿技术和理论的研究,确定重点技术领域,使其形成配套技术,提高经济管理效率,使铁路交通运输保持持续的发展能力。

与其他运输行业协同发展我国运输行业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市场和资源竞争,然而就运输行业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由于其各自拥有优劣势,若不进行协调与配合,势必会导致恶性竞争的出现。恶性竞争是运输行业在忽视服务质量和自身优势的情况下,运用压价的手段争抢客户,最终结果只能造成运输行业共败共伤,不仅浪费了经济资源,也极大地损害了社会效益。所以,铁路交通运输的经济管理必须摒弃恶性竞争的路径,制定良性竞争策略,在自身的目标市场上下足功夫,依靠技术、服务赢得市场,与其他运输行业协同发展,实现“共赢”的目标,使交通运输行业结构趋于完善。

运输论文:小议交通运输建设对文化传播的作用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分析认为,淮安市交通塞础设施建设促进了淮安本土传统文化与外部先进文化的交融和淮安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增强了淮安的文化影响力,提高了淮安在全国乃至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推进了淮安招商引资和经济社会发展。

论文关键词:交通墓础设施文化传播促进作用

先进文化在世界范围传播,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因素。一个城市要走向现代化就必须融人世界格局之中,以开放的精神吸取全人类的文明。改革开放以来,淮安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有力地促进了淮安本土传统文化与外部先进文化的交融和淮安文化传统的发扬光大,促进了淮安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文化交流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淮安多方位对外开放与交流,促进了淮安传统地域文化与外部先进文化的交汇融合,促进了淮安人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

经过多年的持续投入,淮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高速公路网的形成和新长铁路淮安段全线贯通、投入营运,把淮安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淮海经济区这两大经济体联成一个密切的相互依托的大市场,使淮安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紧密地融为一体。

便捷畅通的立体交通,大大改善了淮安的投资环境和人文生活环境,吸引了一批批浙江、广东商人,特别是商品经济意识强的浙江温州、台州等地的商人商贩,络绎不绝地进人淮安这一未被开垦的市场。温州商人吃苦耐劳、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和成功致富的生动经验,对淮安人满足现状、小富即安、不求进取的传统保守思想观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激发了淮安人的创业冲动和创业意识;便捷畅通的交通,极大改善了淮安招商引资环境、人文发展环境,吸引了国内大公司大企业和诸如韩泰集团、麦当劳、肯德基等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的注意力,它们或在淮安直接投资,或在淮安推广他们的产品,给淮安带来了先进管理理念、先进生产技术、先进文化观念和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全新意识。另一方面,便捷畅通的交通,也拓宽了淮安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通道和淮安人外出经商的空间,大批在外打工、经商的淮安人,在异地他乡一面学着生产技术、管理技术,一面感受着外地文化的冲击,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地先进文化观念的影响,并通过回乡探亲或返乡创业等途径,潜移默化地感染、影响着他们的家人,他们的同乡好友,有意识无意识地传播着外部先进文化理念,促进了淮安传统地域文化的吐故纳新。由此形成的淮安传统文化与发达地区先进文化理念的相互撞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局面,也促进了淮安人思想观念的更新、进步,促进了淮安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水平的提高。

二、交通建设促进了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

便捷发达的公路铁路交通网,为弘扬淮安传统文化,增强淮安的文化影响力,提高淮安在全国乃至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促进淮安招商引资和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济与文化存在着密切的共生互动关系,经济需要文化,文化渗透经济,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发展中文化含量的大小。看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具有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发展水平。城市文化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城市是以文化论高低的。公务员之家

淮安,地灵人杰,人文荟萃,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蕴藏着丰厚的文化积淀,人文景观极其丰富,这是打造“文化淮安”的优势所在,也是淮安城市的一张王牌名片。近年来,淮安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持续投资所取得的建设成就,为弘扬淮安运河文化、淮扬菜美食文化、名人文化,增强淮安的文化渗透力,提高淮安在全国乃至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打开了广阔通道,促进了淮安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

大运河文化是淮安具代表性的地区文化品牌。大运河之水哺育了许许多多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等,使运河地区成为人才荟萃之地,文风昌盛之区。运河中最古老的河段邢沟始凿于春秋时代后期,淮安境内自隋至明、清先后由人工开凿规模较大的运河有汁河、沙河、中运河等近十条。清江大闸建于明永乐十三年,是古运河上现存最古老的石闸,史称遭运咽喉,由此奠定了淮安“南船北马,九省通蔺”的历史地位。淮安是三千六百里运河中无可争议的“运河之都”,是运河的文化中心。

今天,发达便捷的交通,特别是高速公路网的形成、新长铁路全线贯通和运河疏浚工程的展开,使“运河之都”—淮安,重新焕发了作为运河文化中心的影响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淮安,提升了淮安城市的历史品位和魅力。同时发达的交通也使淮安与苏南、上海,与全国、全球的商业交流、经济交流、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活跃,商流、物流、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更加便捷。尤其是高速公路网的形成,使淮安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淮海经济区,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紧密地融为一体。现在,乘车从淮安到南京、上海、北京分别只需要2个小时、3.5个小时和8个小时,南下北上,西进东出,非常便捷,这为淮安运河文化的传播,为淮安更有效地融入长三角都市经济圈,融入全球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淮安是全国四大菜系之一—淮扬菜系的主要发源地,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淮扬菜之乡”的称号。淮菜以清淡中和、养生适体、烹饪技艺精湛而名扬海内,是名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2年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淮安·淮扬菜美食文化节”来,淮安引起了海内外餐饮及文化界的注目。淮扬菜美食文化节这一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大大提高了淮安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展示了淮安城市的特色和品位,也直接拉动了淮安假日旅游经济。

显然,这类文化节庆活动的开展及其效应的发挥,都是有赖于交通基础设施的支持。试想,如果没有发达便捷的交通,没有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纵然有更美味的淮扬美食,也无法吸引海内外游客来淮安一饱口福。

运输论文:电子商务时代物流运输发展现状及走向探求论文

摘要:现代物流产业是在传统物流产业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货物存贮、交易、卸运的运作方式和管理机制,它将运输、存储、装卸、加工、整理、交通、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从而使物流速度加快,率提高,库存减少,成本降低,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发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的发展24小时比24小时活跃。物流作为当今最为迅速的转移物品的空间位置,从而来分配社会资源,也因社会的发展而需要提到另一个高度,这就离不开与电子商务的相互结合。以网络来优化传统物流业,使物流能够得到更好的运用,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和电子商务的结合,目前可以通过建设新型、虚拟的电子商务平台,解决传统物流中的许多难题。在电子商务时代,由于电子工具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使交易的各方的时空距离几乎为零,有利的促进了物流的发展。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给全球物流带来了新的发展。

一、发展现状

现代物流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从整体上表现为缺乏协调发展,尚未形成成熟统一的规划布局与高效的综合运输网络,很多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在《我国物流企业的现状和出路》中,作者通过对国内外物流市场、物流企业的现状和特点的了解,详细的叙述了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弱小、松散、速度慢”以及在宏观管理上的不协调。企业经营范围不大,市场拓展能力不强,以及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都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国外先进物流的研究,找出我国物流现状的出路,通过加强对迅速发展的物流产业的宏观管理,积极引导,从而促使新兴物流业在我国蓬勃发展。

物流企业市场化运营的核心是客户服务。在客户服务中企业应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问题:及时,掌握好客户满意程度。第二,成本与收益的权衡。第三,正确利用帕罗托定律。帕罗托定律指出:样本总体中的大多数事件的发生源于为数不多的几个关键因素。第四,客户服务审计。客户服务审计是评估企业顾客服务水平的一种方法。也是企业对其顾客服务策略作调整时产生影响的标尺。从而确保企业在市场中有效地运行。

目前一些企业不根据我国国情,只是盲目的跟从外国先进发达的物流技术,从而导致我国新生物流业的混乱。基于目前物流在我国的兴起以及飞速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顺利解决物流业在我国所面临的问题,才能使物流一步一步走向正轨。

在信息化的社会中,物流的发展与信息息息相关。在《信息化改善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中,作者指出企业内部物流管理是企业至关重要的一项管理工作,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物料品种繁多,库存量大,配套性强,管理要求高。管理信息化不仅是管理方式的变革,也是管理理念的变革。目前传统企业的信息技术改造工程已具备实现跨越式发展规模。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是加速企业战略转移的重要方面,对于大多数传统企业,借助因特网开展电子商务,改变传统商务模式,完成企业网络培养和挖掘新经济人才,提升企业网络文化与企业时代精神,使传统产业企业加快融入新经济,提升企业科技,增强国际市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任务。

在《浅谈物流运输管理与信息技术》中,作者指出我国物流运输企业在信息技术手段的采用和跟踪方面已接近欧美发达国家水平,但绝大多数运输企业在对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程度和应用效果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地影响着企业业务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物流运输是一个传统行业,其业务流程和运作模式可以千差万别,软件企业的专业化发展、产品化经营将是向物流运输产业的发展方向。专业化发展有利于将业务流程做精,将系统做简单。产品化经营有利于降低系统推广的成本,才能使广大的客户接受,实现产业化推广。

随着计算机业的发展成熟,物流与计算机的结合也愈发的重要,在《智能物流运输系统》中,作者提出了当前物流企业计算机管理系统向智能物流系统发展的重点。将智能运输技术与物流管理相结合,将会极大地提升物流的服务水平。现代物流与智能运输的结合点是交通运输信息的采集与提供。以信息为纽带,构筑智能物流系统的框架结构。将智能运输技术与物流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智能运输为物流管理创造了一个快捷、的运输网络,降低了物流成本;反过来物流管理也为智能运输产品与服务开辟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可促进智能运输的发展。

在另外一篇《信息融合技术在智能物流运输系统中的应用》中,作者提到信息融合是多源信息综合处理的有效工具,在智能运输、信息处理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信息融合技术通过与关联系统之间的信息接口整合多源异构数据,使各种数据以一种标准的、符合数据挖掘要求的格式存储,信息融合技术的优势在于它能合理协调多源数据,综合有用信息,提高在多变环境中正确决策的能力。信息融合技术是一种新的信息处理模式,它以其多信息、多手段的交叉融合,为复杂大系统的智能控制提供各种有用的信息。智能物流运输中应用信息融合技术,通过系统化、集成化的智能运输信息平台,有效运用各种运输信息,实现运输链整体的管理目标。

二、存在问题

1、物流运输的运输决策

运输决策在物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运输成本的巨大,所以运输线路的选择及优化成了运输决策中最为关注的问题。在各种运输方式中,如何选择运输方式是物流合理化的重要问题。可以在考虑具体条件的基础上决定运输方式。根据下述5项具体项目作出大致的判断:货物品种、运输期限、运输成本、运输距离、运输批量。所以运输决策要根据这些项目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和最正确路线选择,才能以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价值,运输线路的选择影响到运输设备和人员的利用,正确合理的运输路线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因此,运输路线的选择是运输决策的一个重要领域。

2、物流管理的不完善

物流管理就是尽可能用低的成本实现好的效益,并尽量减少成本和环境的负担。目前,国内物流企业所面临的较大困难就是物流管理的能力和服务水平的低下,所以,如何进一步加强管理力度,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服务质量是当前较大的问题。而国外的物流管理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批判的吸收西方国家的物流经验对国内物流来说,无疑是一条捷径,但不可以盲从。国内现在物流业所需要的功能较为简单、有针对性的管理软件,相之于西方国家,我们还只是起步阶段。针对运输企业的特征,要格外强调以下内容,增强企业对物流资源的整合能力,以便在低成本的运营模式下快速成长;加强时常拓展能力,尽快获得客户资源并且保留这些资源。

实践是检验一切的标准,企业是推动物流管理发展的最主要构架。仅仅以理论推动发展,很容易出现问题,只有在企业的实际推动下,物流管理才能更加的贴近现代物流的发展。学习西方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务必要以务实为前提。

3、物流运输的不合理

物流改变了物品的空间场所,在不同的场所,物品就有不同的价值,怎样以最小的成本获得较大的价值是物流业最为关心的事。通过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较大限度的提高了投入产出比。物流运输做为物流系统最主要的支柱,是物流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通过装卸,搬运,配送等活动的配合,成为改变物品空间场所最主要的手段。物流运输靠大量的动力消耗来完成物品的空间转移,这种消耗往往时间长,距离大,是物流费用中耗费较大的一个环节。从运输费用上看,根据一般综合分析社会物流费用,运输费用要占60%的比例。很显然,物流中运输费用将是一笔很大的开支,然而,其节约的潜力也是不可限量的。物流运输与运输速度以及时间是密不可分的,加快运输速度,就可以减少运输中的存货,利润空间将得到很大的改善。从整个物流供应链来看,加快速度可以降低成本。公务员之家

三、物流的发展趋势

鉴于以上所述,智能化和信息化将在未来物流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先进的电子技术必将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左右着物流发展的方向。在物流的下一步发展中,我们可以运用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多种技术相结合,架设一个基于GPS/GIS的物流运输管理系统。主要通过GPS车载终端、手机接受模块、AT指令集、MSComm控件、GPS短信接收与处理、MAPX、实时车辆跟踪等多种手段,尽量的使得现代物流与智能化和信息化的结合相得益彰,去追求最小的成本获得较大的效益。当然,仅仅只是智能化和信息化并不能有效的解决物流发展的进步,运输路径的优化与选择始终影响着成本和效益之间的比例。综合一切环境因素,怎样在这些条件下去获得路径?怎样达到最快?在GIS环境下,可以应用多Agent系统对物流运输路径进行动态规划,去获得路径。在现代物流的前进道路上,一切阻碍物流发展的弊端日益明显,在抛弃和改进了这些弊端之后,现代物流的发展必将蒸蒸日上。

运输论文:协同运输管理综述论文

摘要:为解决目前企业供应链中产品运输的及时性和运输效率、成本之间的矛盾,本文提出采用一种新型的运输管理模式——协同运输管理,并阐述了其由来和定义、实施过程、实施的成功因素和障碍、实施效果等。,介绍了北美较大汽车零售商AutoZone的CTN成功实施。

关键词:协同,运输,实施

目前,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及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增长,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必须联合起来一起降低供应链总成本以及提供增值服务,同时满足不同细分客户群体的特定要求,努力获得市场竞争优势。为了满足客户需求的变化,必须制造出不同的产品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并在规定时间内及时送到客户手中,这使得供应链的运营管理过程变得更加复杂。而供应链运营的瓶颈之一就是如何能够及时把定制的产品送到客户手中。由于目前的生产企业已逐渐从大规模生产方式向小批量甚至单件的定制生产方式转变,并且随市场需求的波动使企业对原材料的需求和生产的产品数量也发生波动,从而影响运输市场发生变化。需求市场的变化和企业小批量多批次的运输要求,导致供应链的合作各方无论是发货人(即供应商)还是接受人,对承运商(或第三方物流公司)的要求越来越高。因为订单交货期的不确定性主要源于运输时间的不确定性,供应链合作各方要求承运人能够按照JIT模式运作。而对于运输公司来说,由于运输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运输成本的提高,需要承运人或是进行有效运作或是关门停业。其一,如果其能力限制导致运输时间的延迟,就会破坏供应链运作效率,其二,如果其增加运输服务质量而导致运输空载率增大,反过来会使运输成本大大增加。

实际上,供应链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解决供应链中的问题和矛盾,更好地优化供应链运作,而协同使得整个供应链能够实现高效的顾客反应。因此,供应链中运输的矛盾可以采用一种新型运输管理模式——协同运输管理来解决。协同运输管理能够将运输整合到供应链各成员的运营计划当中,不但使运输商减少无效运输,而且能够预见性地管理运输需求,满足订货响应时间,从而使产品及时运送到客户手中。

一、协同运输管理的由来和含义

协同运输管理(CollaborativeTransportationManagement,CTM)最初由全球较大零售商沃尔玛于2000年开始采用,它要求与供应链中的成员宝洁、货运巨头亨特三方实现更透明的信息交换,通过信息共享和供应链协作,制定计划、预测、运输、库存等商品服务全过程。三方达成合作关系以后,沃尔玛大大减少了货物处理过程的步骤,而亨特减小了16%的装卸货等待时间,空载率下降了3%,宝洁也实现了库存的下降。

协同运输管理最原始的雏形是货运合并,保持货车的满载移动。这就意味着公司可以更好地利用自身的资源,减少空载浪费。这种方法在北美相当流行,合作关系已在超过1600个合作伙伴中形成,他们建成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通过多站式的装卸货,保持着货车的低空载率。而对于最终消费者而言,不仅使服务时间大大缩短,成本还降低了15%~25%。而目前,协同运输管理的含义远远不仅于此。

根据VICS(VoluntaryInter—industryCommerceStandardsAssociation)物流委员会于2004年在协同运输管理白皮书中的定义:协同运输管理是一个整体的流程——它把供应链的合作伙伴和运输服务供应商聚集到一起,达成协.L义,使运输规划和作业流程避免出现无效率的运作。其目的是通过促进供应链中运输作业参与者(包括发货人、承运人、收货人、或者另一种形式的参与者如第三方物流等)的相互影响和协同合作,消除无效率的作业。

协同运输管理的重点在于提高三方包括发货人、承运人或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接受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协同合作的参与者通过共享需求和供应信息(例如预测、事件安排、所需能力)、理念甚至运作能力来提高运输规划和作业整体流程的绩效,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资产(例如卡车、仓库)的利用效率。协同运输管理始于订单发货预测(订单可能来自合作计划、补货或者其他程序),主要包括以下程序:运输能力的预测和时间安排、生成订单、装货、送货、付款。

二、协同运输管理的实施过程

协同运输管理代替了传统运输的合作。当在发货人和承运人之间建立协作之后,协同运输管理为合作者定义了新的过程,在发货人、接收人、第三方物流公司之间提供了一个空前的机会,获得了可视的进入未来商务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协同运输管理提供给承运人、重要的发货人和接收人建立商务计划,以满足他们的货源需求。协同运输管理商务过程对发货人和接收人也是一种新过程,在与承运人的相互关系中,通过货物的传递发展了合作关系。在供应链管理中,协同运输管理的实施过程包含以下三个不同的阶段:

1.战略层

在战略层阶段,主要签署正式合作协议,规定合作时间、合作范围,并决定流程,确定所需的共享数据及如何进行信息交换。此外,还包括货物条款中的关系各方(付款方、责任方)、指明运输公司或3PL由哪一方负责管理,运输的货物范围,运输的条款,涉及的场地、发货的类别及意外管理的条款;并细化由谁来负责运输线路的决策、运输的方式以及其他的运输策略等。,协议还要细化预期收益的分享方式。

2.战术层

在战术层阶段,丰要是制定运输流程的计划内容,以制定产品/订单的预测计划为起点。产品/订单预测完成后,根据预定的装载策略制定发货计划(如集成或合并运输)。为了能够掌握预期的装载量,合作各方应尽早掌握发货计划。通过提供一个对预期的运输量的预测,以帮助承运人预测未来设备需求。这一过程将要改变合作成员之间的一些关键问题,集中决策提前装货期,承运人需要知道装货的一些特征(装货期、运输时间、发货地和接货地、重量、数量等),然后基于资源进行配置。运输公司收到计划后,必须根据计划要求,确定承担运输的能力。如果运输能力无法达到要求,所有参与者都必须启用在协同运输管理的战略中所制定的“意外管理纲目”,例如修改发货要求、改变运输公司或利用可以对接的公共服用等。

3.运作层

在运作层阶段,制定运作过程流,即制定完成客户订单的物流运作流程具体操作方法。为履行既定的各种协定纲目,包括运输合同,根据协议的配送策略(如集成、对接、组装、接力)为订单制定发货计划。运输公司将收到电子装货申请,如果运输能力有限,不能按照计划提供可利用的运输工具,就启用“意外管理纲目”。承运人接受装货申请,落实运输时间后,接着做好装运/收货准备。在完成订单的装运任务过程中,所产生的相关文件单据(例如发货通知、在途状况)以协议中所规定的格式文件传递。如果有影响到伙伴关系的整体运作的意外事件发生(例如预计交货时间将被延迟),参照意外管理纲目处理。就是运费会计流程,以确保承运人得到运输条款所规定的报酬,或者依据“意外管理纲目”解决各种争端。

三、成功实施协同运输管理的关键因素和障碍

1.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

(1)建立和掌握运输的实践

运输实践对于供应链的无缝连接(包括原材料从供应地送到生产线,库存在不同工厂和配送中心的转移,运输成品给客户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运输实践主要指良好的运输控制和集中运输管理;建立一个核心运输计划;制订正确合同条款;优化每天的运输计划;实施电子支付,撰写运输状态报告并使订单、运输和库存可视化;不断改进运作程序;实施的货物成本配置和成本报告;进行运输成本分析等。

(2)注重供应链各方关系管理

包括成员之间对共同利益的理解,保障一定的开放性,进行信息共享,供应链各方认识到协同运输管理是供应链活动中的重要部分,成员之间遇到问题相互帮助,相互理解,工作努力并相互协调,进行合作;相互信任,利益共享等。

(3)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协同运输的成功离不开先进的信息技术,它可以保障数据传输真实,减少交易成本和风险。信息技术是协同运输管理的神经系统,对于提高运输运作效率,保障了资金、物资和信息的高效有序流动和交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丰要包括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瓦联网技术和资源配置技术等。

2.成功实施的主要障碍

协同运输管理在实际运作上可能会遇到困难,并经常运作实施效果不理想或运作失败。总结原因,其主要的障碍包括传统管理思想和体制的禁锢,仍采用传统的方法运作和进行成本核算;成员之间对供应链的视野仍停留在自己一方,而没有从供应链整体看待;每次谈判过程要花大量时间和经历,因此供应链各方过于注重各自利益或对协同运输管理的预期期望过大,信息传递的不等。

四、实施协同运输管理效果

一般来讲,供应链各方协作的程度越大,实施协同运输管理的效果越好,其价值越明显。协同运输管理产生的价值随合作程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目前,日本、台湾等地都非常重视协同运输的研究及推广。日本运输省流通对策部出台了《协同运输系统导入推进纲要》,旨在推动协同运输的发展。台北市的“协同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已有较大的知名度和影响,该公司是提供协同运输信息、协同运输策划、协同运输协调组织服务的专业性企业,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协同运输组织形式,有望成为一种受欢迎的新型行业。在北美,协同运输管理已经在不同的公司之间进行,从先期的协同运输管理项目中已经证实得到很好的效果,其效果可从以下三方面看出:

1.从供应商来看,通过计划进行安排,可以提前与运输商分享信息,以保障运输工具及时到位,提高回程货物装载率,并获得低运价。从调查结果看,此战略的实施,增加了产品按时送货率,按时服务提高了35%,库存降低了50%,通过增加服务给客户,使销售提高23%,提前期减少了75%,管理成本减少20%。

2.从运输商来看,减少了运输商装货卸货的等待时间,使得运输资源配置和利用率达到化;通过优化运输网络,它可以更好地安排运输次序和路线,减少空载率;减低了运输疏忽造成的货物流失;它减少了单据错误和不的沟通。无利润里程减少15%,滞留时间减少15%,运输设备利用率提高33%,司机流动降低15%。

3.从客户角度来看,由于货物的及时运送以及整个运输过程可视化程度的提高,其满意度大大提高。

五、实施协同运输管理的成功案例

北美较大的汽车零配件零售商AutoZone在1995年认识到,要想进行企业的快速扩张,必须保障有效的物流系统。由于AutoZone的供应商控制其95%的水运和85%的卡车货物运输,结果导致运输货物的循环周期很长,货物缺少可视性,并且无法预测交货期,易在分销中心产生瓶颈、运输成本很高,最终限制其扩张计划的实施。由于AutoZone一共有7个分销中心,1000多个零售点,500多个供应商,物流管理复杂,因此要提高运输环节的效率,进行运输管理改革势在必行。最终AutoZone选择著名的第三方物流公司Transplace帮助其进行供应链重组工程,Transplace选择了协同运输管理方案。

AutoZone主要要求是:(1)改变对供应商提前支付货款,采用货到付款,并对货物进行控制和进行可视化管理;(2)集成发货和回程的管理;(3)提高运输的效率;(4)提高整个供应链,包括整个系统、过程、人员的效率。

在这个例子里,协同运输管理模型的实施通过接货人和运货人的合作关系来实现。在协同运输管理的计划阶段,Transplace把合同的主要内容提出来,包括利率、期望的运输时间和每日的较大运输量等。在预测阶段,接货人提供每月和每周的接货预测,Transplace更新运输容量计划,通过这样,安排充足的容量,以便满足需求高峰的用量。在实施阶段,信息技术的集成是整个合作关系的基础。通过信息共享、网上查询等方式,可以使AutoZone查询货物的在途状况,并随时调整CTM的实施,解决运输过程的所有例外情况。

通过采用协同运输管理,经过了一系列的供应链重组,其结果是:零担货运从85%减少到2%;更令人惊讶的是,其平均到货时间从7天变为1.5天;运输成本减少了20%;库存成本减少了50%;及时运送率达到99%;运输过程中的破损率得到消除。最终,AutoZone供应链的整体效益也大大提高。公务员之家

目前,尽管协同运输管理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案例,但其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并且这一管理方式更多地被应用于国内运输,而非国际范围内。由于其运作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而且只有在保障供应链成员密切协作的基础上才能运作成功,因此成功率还不是很高,还在不断探索和发展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协同运输管理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巨大,未来的发展将对供应链管理起到非常重要作用。

总之,协同运输管理作为供应链运输管理中的一种崭新的思想,它要求供应链中的各方建立一种“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站在供应链战略的高度实施协同运输管理。然而,就我国而言,首先须尽快加快第三方物流发展,同时要接受新的运输管理理念,可以从最基本的协同运输业务开始,如提供一些多余的货载给合作伙伴,或是在对方运力不足时提供运力等,从而促进供应链的整体运营效果,保障货物的低成本地、及时地送到客户手中。

运输论文:中国交通运输统计模式探究论文

关键词:交通行业现代运输统计调查方法

摘要:本文首先阐明了现代交通运输统计的基本任务;继而论述了统计调查的概念及统计调查方法分类;分析了现代交通运输统计调查方法选择,以期对我国当前的交通行业运输统计调查方法的选择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一、现代交通运输统计的基本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交通行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现代交通运输统计是社会运输统计和国家经济发展整体统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交通行业运输统计的确定必须满足国家统法计对统计基本任务的总体要求。现代交通运输统计的基本任务可以确定为: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和先进适用的统计手取,对交通行业提供现代运输服务的相关活动进行统计调查、收集整理、提供统计资料、开展统计分析、行使统计监督,为国家了解交通行业对国民经济和现代运输业发展的贡献和影响,制定交通行业和现代运输业发展规划、进行宏观调控和决策提供依据;为交通行业各有关部门和企业加强交通现代运输发展的规划建设、运行组织、经营管理各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二、统计调查的概念

所谓统计调查就是根据统计研究预定的目的、要求和任务,运用各种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有关现象的各个单位的资料,对客观事物进行登记,取得寡实的原始资料的工作过程。统计调查搜集来的资料有两种:一种是对被调查单位未做任何加工整理的原始资料,又称初级资料;另一种是搜集次级资料,也称间接资料,是指已经经过某个部门或地区加工整理过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统计资料,一切次级资料都是由原始资料加工整理而来。统计调查与了解、查明原因的一般性调查,既有相同之处,更有区别。相同之处表现为,它们都是为了认识、把握客观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而进行的资料和情况的了解、搜集工作。区别表现为:①对象范围不同,统计研究运用大量观察法,需向较多的总体单位做调查,一般性调查的单位较少。②资料性质不同,统计调查以数字资料为主,一般性调查以情况资料为主。

三、统计调查方法分类

根据不同的调查目的,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和组织方式是统计调查的重要问题。统计调查方法按调查对象可分为如下几类。

3.1普查普查是为了了解某种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的状态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调查。普查适用于不必要或不可能经常调查而需要得到统计资料的现象。普查是一种大量的、一次性的、专门组织的调查,需要有一套科学的调查方法。由于普查涉及面广、对象多,调查的内容和项目就不能太多太复杂,所以,普查项目只能限于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的描述,主要应用于较大范围的对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的调查了解。

3.2统计报表统计报表,是按照一定的表格和要求,自上而下统一布置,自下而上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科统计数据采集的方式。统计报表制度是我国管理部门搜集统计资料的一种主要方式。通过统计报表,可以系统地搜集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统计资料,是反映国情国力的主要资料来源。

3.3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非调查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并用观察结果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式,适用于不可能或不必要进行调查的现象。利用抽样调查资料可以检查、补充、修正调查的资料。抽样调查与其他非调查相比,具有如下特点:①按照随机原则抽取调查单位;②以推断总体为目的,而且能够对推断结果的性做出数学上的说明。

3.4重点调点调查是专门组织的一种非调查。它是在所要调查的总体中,只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重点单位在全部单位中,虽然只占一部分,但它们在所研究的现象的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够反映全部总体的基本情况。重点调查主要采用专门调查的组织形式,有时也可以颁发定期统计报表,由被调查的重点单位填报,定期观察这些重点单位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及其变动。重点调查搜集资料的方法,主要采用以企、事业单位的原始资料为依据的报告法。

3.5典型调查典型调查是根据调查目的和任务,在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取若干个有典型意义或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调查,通过对它们的分析与解剖认识同类事物的本质及发展变化规律,并用以指导和推动总体现象的发展。典型调查可以弥补其他调查方法的不足,为数字资料补充丰富的典型情况。典型调查的具体方法通常有直接观察法、个别访问和开调查会。其中开调查会是最简单易行和比较的方法。这种调查是讨论式的,即由调查者召集若干了解情况的人,按预定的调查提纲,提出问题展开讨论,把调查过程和研究过程结合起来,从中掌握及时手详细材料,达到预期的调查效果。

四、现代交通运输统计调查方法选择

上文介绍的各种不同的统计调查方法,各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统计对象日趋复杂,必须用多种统计调查方法,才能搜集到丰富的统计资料;而且任何一种统计调查方法都有它的优越性与局限性,有不同的实施条件,单独采用某一种方法,难以较好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真实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及我国统计工作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的原则,现代交通运输统计宜采用抽样调查与普查相结合的统计调查方法,并辅之以统计报表方法,来获取所需的统计资料。

4.1普查为基础交通行业至今还未对运输进行过、深入的统计调查,因此统计部门很有必要对交通行业从事运输的基本单位进行普查,以了解现代交通运输的基本发展情况,并为今后相应的统计推算工作打好基础。如对于交通行业运输基础设施、投入产出、人力资源等,就有必要进行定期普查,了解其基本的发展状况。

4.2抽样调查为主体运输普查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而且无法及时反映交通行业运输日新月异的变化状况,因此大量的统计信息还需要通过抽样调查,依据部分企业的资料,来推断总体的相关情况。如对现代交通运输效率及质量调查,就没有必要采用普查来反映其运行水平,可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抽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统计、计算,从而推算交通行业运输发展的效率和服务质量。抽样调查的调查单位少,可以由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去完成,同时也便于对交通行业运输经济现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样既可以节省调查费用又可以满足对统计时效和统计数据质量的要求。即使在未来我国运输统计信息体系建立以后,仍然还需要采用抽样调查来弥补统计分析体系本身的结构性缺陷、细分市场的信息不足和信息时效性的滞后。公务员之家

4.3辅以统计报表制度对于现代交通运输统计,可以适当采用统计报表制度掌握情况。日常报表是交通行业运输统计的主体部分,大量的运输统计数据可以从日常月报(季报、年报)中得到。目前,我国相关运输统计报表制度基础比较薄弱,尚不能由此获得所需数据,可在目前交通运输统计制度和运输统计制度的基础上,科学确定报表单位,再设置相关的统计报表来满足现代交通运输统计的需要。

运输论文:运输功能是现代物流基本功能其成本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运输功能是整个现代物流七大基本功能之一,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运输成本在整个物流系统中所占的比重也很大,运输成本的有效控制对物流总成本的节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物流运输成本控制

随着物流成为获取利润的“第三源泉”,物流的功能和作用也开始被中国企业界所认识、所重视。“物流”,不但成为当前一个最为炙手可热的名词,而且更成为企业界投资的热点。稍有实力的制造业企业、零售连锁企业和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动辄上千万元、数亿、数十亿甚至上百亿元地投资建设自己的物流部、物流公司、物流中心甚至物流港。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企业界对物流业的重视,但是从某种程度上也使物流运营走入了误码区。实质上,企业物流的效益主要来自对物流的管理,特别是来自削减“物流冰山”的效应,即对物流成本的系统化管理研究、有效减少或消除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必的物流作业成本,也就是本文所强调的研究作业成本。世界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教授说过一句话“在企业内部只有成本。”成本是影响企业利润的最基本、最关键的要素。只有对物流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获取第三源泉的利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物流运输成本分析

1.物流运输成本的构成

物流运输成本是为完成货物运输而支出的各种成本,一般以单位运输产品的营运支出表示。任何种类的运输方式,其运输成本均由两大部分构成:场站成本和途中运输成本。场站成本包括货物的装卸、仓库、码头、管理经营机构和保养等成本。这项成本的大小只和货物的体积、重量等有关,与运输距离无关;途中成本包括运输人力耗费、线路折旧、管理维修、运输工具磨损、动力消耗、保险等。这部分成本的大小和货物运输距离成正比。

2.运输成本与运距的关系

由于运输成本是由与运距无关的场站成本和随运距增长而递增的途中成本所组成,使得运输距离越长,虽然运输总支出增加了,但场站作业成本分摊到单位运输成本(运输成本率)中的成本却越少,从而使单位运输成本降低,即运输成本率递减规律。各种运输方式中,一般场站成本低,途中成本高的运输方式适合于短距离运输;场站成本高,途中成本低的运输方式对长途运输有利。水路运输的场站成本大于铁路运输,而铁路运输的场站成本又大于公路运输。但途中成本的情况则刚好相反,公路运输较大,铁路运输次之,水路运输最小。所以汽车适于短距离运输,而水运则适于长距离的大批量货物运输。这种情况,恰好反映了运输成本中各种运输方式成本构成中的比重是不一样的,反映出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点。

3.运输成本与运量的关系

各种运输方式所能完成的货运周转量,也影响着运输成本的水平。我们同样可以把运输成本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与运量有关,随运量的增长而增长,称为可变成本;另一部分与运量无关,不随运量的增长而变化的成本,称为固定成本或不变成本。如水路运输中的船舶燃料成本、港口成本、及装卸成本中的装卸机械动力成本、装卸计件工资等均为可变成本,随运量增长而变化;而船舶折旧、企业管理成本、装卸成本中的机械折旧成本等为固定成本,与运量变化无关。铁路、公路运输成本也可以同样分成这两部分。

4.运输成本与运输方式的关系

合理选择运输方式是保障运输质量,提高运输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各种运输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不同特性的物资对运输活动的要求也不相同,当同时存在多种运输方式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就有一个选优抉择的问题。选择运输方式是一个非程序化决策问题,要制定一个统一规定的标准是困难的,只能在组织货物运输时,按照一定的原则,因地制宜地进行。

二、控制运输成本的措施

1.合理选择运输方式,提高运输效率

合理选择运输工具。在目前多种运输工具并存的情况下,必须注意根据不同货物的特点及对物流时效的要求,对运输工具所具有的特征进行综合评价,以便作出合理选择运输工具的策略,并尽可能选择廉价运输工具。采用零担凑整、集装箱、捎脚回空运输等方法,扩大每次运输批量,减少运输次数。采用合装整车运输、分区产销平衡合理运输、直达运输、“四就”直拨运输等运输形式,有效降低运输成本。

2.强化运输成本的核算和考核

要树立现代物流理念,引进先进的物流运输管理和优化方法,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寻找改善运输管理,降低运输成本的途径。健全物流管理体制,建立物流运输管理专职部门,实现物流管理的专门化。应用物流作业成本法(物流ABC),把反映物流运输成本的数据从财务会计的数据中剥离出来,统一企业成本计算的口径。在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同时,加强预算管理,强化成本管理意识,实行定额管理和目标成本管理,进行成本控制目标分解,明确责任,实现责、权、利结合,加强成本核算和考核。公务员之家

3.整合自身运力

通过整合运力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降低运输成本消除由于企业内部各部门间壁垒、企业之间壁垒、区域壁垒造成的物流运输资源浪费现象和对效率的影响。企业内部实现信息化管理,企业间尝试通过综合信息平台的建立,加强横向沟通和信息共享,改变以往的相对封闭状态和“各自为政”、“小而全”的运作方式,共享资源,实行物流外包。这样可以减少企业间的重复建设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现象,优化社会和企业资源配置,减少企业投资,降低运输成本。

4.消除运输中不合理现象

物流运输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在组织运输时,要对运输活动及涉及到的其他环节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尽量压缩不必要的环节,减少个别环节所占用成本。对有条件直运的,应尽可能采取直达运输,减少二次运输。同时,更要消除对流及隐含运输、迂回运输、重复运输、过远运输等不合理现象。

运输论文:烟草企业实现高效运输物流管理论文

【摘要】作为一个特殊行业,企业经营运作与市场专卖管理构成了烟草商业企业的两条主线。文章从烟草,商业企业物流信息化的应用角度出发,结合烟草商业物流管理与信息化应用现状,对卷烟货源组织、仓储环节、分拣作业、卷烟配送优化等环节的物流管理与信息化应用进行了论述,并展望了提升烟草企业物流管理水平与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应用

一、烟草商业物流发展变革与信息化应用背景

(一)烟草商业物流的发展与变革物流的概念最早是在美国形成的,当初被称为PhysicalDistribution(即PD),译成汉语是“实物分配”或“货物配送州¨。1963年,物流的概念被引入日本,当时的物流被理解为“在连接生产和消费间对物资履行保管、运输、装卸、包装、加工等功能,以及作为控制这类功能后援的信息功能,它在物资销售中起了桥梁作用”。继物流之后,现代物流逐步兴起,物流概念在深度和广度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含义。

烟草商业物流属于专业物流,主要围绕卷烟业务开展物流活动。目前从卷烟流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物流采供、物流加工、物流配送。物流采供主要是从工业卷烟企业购进卷烟,运输入库的过程;物流加工主要是卷烟仓储、分拣、打码、包装等加工过程;物流配送主要是按照订单,将卷烟配送到每一个零售客户的过程。

(二)烟草商业物流信息化的提出与应用意义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愈来愈多的企业意识到物流信息系统不仅能够卓有成效地降低人力成本,而且能够彻底改变仓库管理与运输配送模式。通过物流信息化实现以仓储管理及运输管理为主要内容,向外延伸到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的高效管理。烟草商业企业亦是如此,目前卷烟采购、仓储、分拣、配送环节存在织瓶颈,提升有效货源与高效物流管理水平着诸多共性问题,导致卷烟物流效率较低、成本过高。作为卷烟物流的及时环节,卷烟货源组织与购进需要以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整合供应链,实现卷烟物流对于卷烟物流效率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货源组织的准的高效管理。从烟草商业企业物流的实际运转情况来确性与及时性是其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为此,突破看,问题集中表现在:(1)面向工业的采购具有一定货源组织瓶颈,实现有效货源与高效物流的首要问题盲目性,导致运输成本、存货成本过高;(2]l卷烟仓是解决好市场需要与货源组织效率问题。为此,信息储环节因品牌过多,仓储管理、货位管理停留于手工化技术应用中j我们可以考虑从解决卷烟商业企业市记账,容易造成混乱,仓储管理效率水平较低;(3)场订单预测和实现卷烟商业企业、生产企业的订单快由于每条线路上每次零售户卷烟需求分布不同,’每次j速传递人手,侧重做好以下二个方面工作:

运输线路都是由司机凭经验选择行驶i盲目性较大一是实现。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技术支撑。实经常走“弯路、远路、冤枉路”;(4)不同送货线路现客户数据的挖掘与分析。解决商业企业的货源需求之间存在工作量严重不均衡问题,有的线路“吃不问题。抓住客户需求分析与预测主线,重点从客户卷饱”,而有些偏远线路送货任务繁重,产生一系列的安烟销售历史数据分析人手,通过信息系统支持实现客全隐患和服务质量问题;(5)送货车辆容易出现上班户基本订单数据预测、运算,并通过提供三维及三层时间公车私用,或者跑岗串岗,严重降低烟草送配的数据修正,实现需求订单的预测。其中三维预测效率并且大量增加公司的车耗与油耗.指的是以市场部门、订单部门和品牌部门为三个维度针对烟草商业企业这一共性问题,2006年,国家进行预测。即市场部门从市场和客户的角度进行预测,烟草专卖局提出了标准化、数字化、专业化、经济实品牌部门从品牌的角度,订单部门从实时订单的角度用物流建设标准,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烟草商进行预测修正。三层预测指通过市场部门分三个层次业企业物流的努力方向。但如何以信息化手段突破烟进行,即客户经理从客户层面。市场经理、营销部经草商业物流发展瓶颈,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和推理从区域市场层面,营销中心经理从整个市场层面开进烟草商业企业物流管理成为新的课题。展预测。最终实现按照零售客户的实际需求来组织有二、提升烟草商业物流管理与信息化应用水平。效货源购进目的,的对策思考:二是利用数据传输或数据协同处理平台技术,实为降低卷烟物流成本,实现_按需订货、理论零现数据远程对接及综合利用,解决烟草工业生产与商库存、卷烟短在途”目标,烟草商业企业必须大力发,业订单的实时传输问题。通过烟草商业企业、工业企展现代物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信息流”引导业信息平台对接,实现远程工商订单需求数据的远程“卷烟流”,实现物流管理与信息化相结合,使卷烟的交换处理。可采取两种方式,一是采取以省级商业公流动更具有目的性和经济性,将商业企业卷烟库存降司、省级工业公司数据接El对接方式,通过MQ数据到低。目前,全国各地烟草商业企业对物流课题进传输通道实现省、市级商业数据的交换,然后通过MQ行了积极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结合烟草行数据传输通道和省级工商平台接1:3并实现订单数据交业的物流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实现物流管理的提升要换与共享,从而达到烟草工业、商业订单协同处理,与信息化应用相结合,需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升面向上游的物流订单效率。

(一)以信息化应用为手段,突破卷烟货源组此外,建设全国工商企业共享平台也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即根据工商数据交换处理需要,由国家烟草专卖局统一开发烟草工商协同平台,面向全国烟一114~草工业、商业企业提供数据交换支持和信息交互,允许工商之间实现需求信息、市场信息交互。从而满足烟草商业企业的组织货源需求。

(二)推广应用RFID技术,解决卷烟仓储与分拣环节的管理瓶颈问题。.”

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自动无线识别和数据获取技术,在集装箱、货盘、产品包装、智能识别ID卡等很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针对仓储管理环节管理效率低下的状况,在信息化建设中,可以考虑利用RFID技术实现卷烟实物跟踪,.运用现代仓储技术数字化管理,突破卷烟仓储与分拣环节的管理瓶颈。

为提高卷烟运输、存放效率,目前国家烟草专卖局已经提出工商企业统一使用托盘运输、工商对接方案,并在安徽烟草工商物流中试点运行。其主要原理就是在烟草工业及商业企业工商联运和仓储管理中使用标准尺寸托盘作为卷烟承载、运输单位,电子托盘是指在托盘上安装有RFID电子标签,记录托盘承载的件烟条码,从而实现卷烟物流和信息流的同步。

1.卷烟到货人库环节。针对以托盘方式(已建立件垛关联)运输入库的件烟,实现商业到货按垛扫描;针对以零散件烟方式运输入库的件烟,实现件烟商业到货扫描的同时完成件烟的码垛和托盘件烟信息关联。

2.在仓储环节,以托盘的形式存储件烟,若发生托盘上实物件烟调整、变更的情况,需要同时对电子标签的信息进行更新,以保障托盘上实物与电子标签的信息实时一致性。

3.当入库环节和仓库内部卷烟货位调整时,出现托盘卷烟在楼层间发生转运的情况下。要通过托盘识别指引搬运人员了解托盘卷烟的流向。

4.分拣领用扫描、商品调剂扫描、商业退货扫描等环节,对以件为单位的件烟实现按件扫码,对以托盘为单位的件烟实现按垛扫码。依托RFID技术,实现对卷烟运输、仓储的跟踪管理,尤其是更利于仓库管理职能的发挥。

在RFID技术支持之下,烟草商业企业可实现对仓储区的数字化管理,实现对出入码头区域、入库管理区域、仓储管理区域、分拣管理区域、分拣备货区域、出库暂存区域和设备物料管理区域的有效管理。同时也为国家烟草专卖局、国家烟草总公司获取全国各地仓储数据奠定了基础。公务员之家

(三)推广GIS、GPS技术应用。推进配送流程优化。降低物流成本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rn)是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地质学、测绘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为一体的多学科结合的新兴边缘科学。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即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它是真正实现了全球、全天候、连续、实时、以空中卫星为基础的高精度无线电导航系统。在全球任何地方以及近地空间能够给出三维位置、速度和的时间信息。随着GPS模块的成本不断下降和地面通信系统的不断发展,应用于车辆监控调度管理的GPS系统是非常成熟的技术H’。

烟草商业企业拥有的统计数据具有数据量大、分布范围广、信息种类繁多、具有地理位置等特点,采用GIS的可视化技术将它们通过地图管理起来,为管。理部门带来极大的方便。同时GIS不仅是一种查询信息的方法,也是一种挖掘信息模式的技术。可用于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makingSupportSystem,DSS),对物流网络设计、销售与营销区域划分、配送资源计划、生产地点选址、设施布置以及车辆计划等,应用’GIS的地理显示或者图表都能够得到显着的效果。从”实际情况来看,烟草商业企业物流的普遍结构包括一个配送中心(烟草大物流要求),并根据各地的配送半径需要,设置若干个配送中转站(由配送中心配货到送货车辆,通过大货车中转),送货车通过配送中心(中转站)向零售客户送货,并回到配送中心(中转站)。目前中转站的设置大部分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置,有一定的配套实施。

为此,卷烟配送的线路优化信息化支撑相对较为关键,根据烟草配送系统的特征,信息化支撑应着重考虑以下流程设计:

1.通过GPS实现车辆安全保障及监控。烟草产品的价值较高,按照目前卷烟单条均价45元计算,一辆小型送货车一次配送卷烟2500条,其价值达到ll万元以上,安全问题的解决是烟草平稳发展的基础保障工作。

2.根据每天不同的订货需求,配送车辆尽量装满配送卷烟,这样动态生成线路,也就是在同样完成配送任务的前提下每天派出车辆尽量的少,同时每条线路不得超过8小时额定的工作时间。.

3.根据生成的不同线路,给出车辆行驶的路径。使得配送同样的零售点所用的时间最短、里程油耗及车辆损耗最少。

4.路径分配考虑周全,符合现场实际情况。比如工作量分配系统要求总成本低而各条线工作平衡,即不强调每条线路工作量平衡的平均主义,因为如果那样安排配送方案的话,必将使总体工作量增加。所以,我们动态分配线路时各条线路的工作量允许不同,只要在8小时工作时间范围内,有的线路工作量比其他线路大很多,但这样多条线路加总必须是绕行里程和时间最短同时又完成了任务,为单位较大限度地降低了配送成本;为了解决司机间工作量平衡的问题。

我们设计在工作排班制度上,每周轮换跑最远的路线。

在路径的生成中,我们综合考虑了道路等级、不同方向和时段的交通阻抗、交叉口左、右、直行以及不同时段的时间延误、路段是否允许中途掉头和是否可以过街送货等情况。

5.运行效率高,生成结果合理。系统采用了当今高效合理的数学模型:遗传算法与神经网络算法H】。两种方法结合使用,运算速度大大提高。

6.系统生成每条线路,在电子地图线路上标注线路行驶的顺序号并打印成图,为每条线路的司机按行驶顺序打印出清单。

7.建立客户信息及数据分析可视化功能。有利于4经营管理人员直观掌握客户有关情况,为服务拓展提供基础。如客户投诉,能及时显示位置及基本情况,计算服务响应时间,以便最有效地实施服务补救。

(四)提供标杆作业分析技术,提升物流作业效率2006年国家烟草专卖局颁布了《烟草行业商业企业卷烟物流费用管理办法和核算规程》,卷烟物流费用管理主要包括:费用定额指标、费用预算管理、费用核算规程和费用评价等四个方面。物流费用分为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定额、预算、核算、评价等方面的管理。

根据烟草商业企业卷烟物流管理的实际情况,作业成本管理以企业物流费用核算为基础,在物流管理系统内部采用作业成本法垆1进行补充。在对作业成本进行核算的基础上,结合费用定额管理和费用预算管理,对作业进行分析,并通过作业消除、作业选择、作业减低、作业分享方法,降低物流成本。

同时可以考虑在信息技术平台支持下,对要考核的绩效指标进行定义,并设置其权重。在对各种资源(人力、设备、设施等)进行优化调度的同时,作业执行模块也对作业占用消耗资源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记录。在调度计划数据和实际执行数据的基础上,根据设定的绩效指标体系和作业绩效管理模块利用平衡记分卡原理,对绩效指标进行自动计算,对非量化指标也提供录入的功能。

作业绩效指标产生后,可以对其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可以通过逐层上卷或下钻进行查询分析,以辅助管理人员对作业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找出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从而为管理人员提供作业流程、投资决策等方面的优化和分析数据支持。

为适应烟草行业商业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提升需要,行业信息化技术已不断得以推广应用。而且,目前工商订单协同、工商对接运输、GPS/GIS应用、配送优化系统愈来愈受到烟草行业上下的广泛关注。但如何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支撑功能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管理的相互有效结合,最终实现物流配送环节的整体优化,实现物流管理水平与效率的整体提升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运输论文:交通业运输统计研究论文

关键词:交通行业现代运输统计调查方法

摘要:本文首先阐明了现代交通运输统计的基本任务;继而论述了统计调查的概念及统计调查方法分类;分析了现代交通运输统计调查方法选择,以期对我国当前的交通行业运输统计调查方法的选择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一、现代交通运输统计的基本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交通行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现代交通运输统计是社会运输统计和国家经济发展整体统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交通行业运输统计的确定必须满足国家统法计对统计基本任务的总体要求。现代交通运输统计的基本任务可以确定为: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和先进适用的统计手取,对交通行业提供现代运输服务的相关活动进行统计调查、收集整理、提供统计资料、开展统计分析、行使统计监督,为国家了解交通行业对国民经济和现代运输业发展的贡献和影响,制定交通行业和现代运输业发展规划、进行宏观调控和决策提供依据;为交通行业各有关部门和企业加强交通现代运输发展的规划建设、运行组织、经营管理各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二、统计调查的概念

所谓统计调查就是根据统计研究预定的目的、要求和任务,运用各种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有关现象的各个单位的资料,对客观事物进行登记,取得寡实的原始资料的工作过程。统计调查搜集来的资料有两种:一种是对被调查单位未做任何加工整理的原始资料,又称初级资料;另一种是搜集次级资料,也称间接资料,是指已经经过某个部门或地区加工整理过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统计资料,一切次级资料都是由原始资料加工整理而来。统计调查与了解、查明原因的一般性调查,既有相同之处,更有区别。相同之处表现为,它们都是为了认识、把握客观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而进行的资料和情况的了解、搜集工作。区别表现为:①对象范围不同,统计研究运用大量观察法,需向较多的总体单位做调查,一般性调查的单位较少。②资料性质不同,统计调查以数字资料为主,一般性调查以情况资料为主。

三、统计调查方法分类

根据不同的调查目的,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和组织方式是统计调查的重要问题。统计调查方法按调查对象可分为如下几类。

3.1普查普查是为了了解某种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的状态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调查。普查适用于不必要或不可能经常调查而需要得到统计资料的现象。普查是一种大量的、一次性的、专门组织的调查,需要有一套科学的调查方法。由于普查涉及面广、对象多,调查的内容和项目就不能太多太复杂,所以,普查项目只能限于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的描述,主要应用于较大范围的对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的调查了解。

3.2统计报表统计报表,是按照一定的表格和要求,自上而下统一布置,自下而上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科统计数据采集的方式。统计报表制度是我国管理部门搜集统计资料的一种主要方式。通过统计报表,可以系统地搜集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统计资料,是反映国情国力的主要资料来源。

3.3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非调查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并用观察结果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式,适用于不可能或不必要进行调查的现象。利用抽样调查资料可以检查、补充、修正调查的资料。抽样调查与其他非调查相比,具有如下特点:①按照随机原则抽取调查单位;②以推断总体为目的,而且能够对推断结果的性做出数学上的说明。

3.4重点调点调查是专门组织的一种非调查。它是在所要调查的总体中,只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重点单位在全部单位中,虽然只占一部分,但它们在所研究的现象的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够反映全部总体的基本情况。重点调查主要采用专门调查的组织形式,有时也可以颁发定期统计报表,由被调查的重点单位填报,定期观察这些重点单位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及其变动。重点调查搜集资料的方法,主要采用以企、事业单位的原始资料为依据的报告法。

3.5典型调查典型调查是根据调查目的和任务,在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取若干个有典型意义或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调查,通过对它们的分析与解剖认识同类事物的本质及发展变化规律,并用以指导和推动总体现象的发展。典型调查可以弥补其他调查方法的不足,为数字资料补充丰富的典型情况。典型调查的具体方法通常有直接观察法、个别访问和开调查会。其中开调查会是最简单易行和比较的方法。这种调查是讨论式的,即由调查者召集若干了解情况的人,按预定的调查提纲,提出问题展开讨论,把调查过程和研究过程结合起来,从中掌握及时手详细材料,达到预期的调查效果。

四、现代交通运输统计调查方法选择

上文介绍的各种不同的统计调查方法,各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统计对象日趋复杂,必须用多种统计调查方法,才能搜集到丰富的统计资料;而且任何一种统计调查方法都有它的优越性与局限性,有不同的实施条件,单独采用某一种方法,难以较好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真实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及我国统计工作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的原则,现代交通运输统计宜采用抽样调查与普查相结合的统计调查方法,并辅之以统计报表方法,来获取所需的统计资料。

4.1普查为基础交通行业至今还未对运输进行过、深入的统计调查,因此统计部门很有必要对交通行业从事运输的基本单位进行普查,以了解现代交通运输的基本发展情况,并为今后相应的统计推算工作打好基础。如对于交通行业运输基础设施、投入产出、人力资源等,就有必要进行定期普查,了解其基本的发展状况。

4.2抽样调查为主体运输普查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而且无法及时反映交通行业运输日新月异的变化状况,因此大量的统计信息还需要通过抽样调查,依据部分企业的资料,来推断总体的相关情况。如对现代交通运输效率及质量调查,就没有必要采用普查来反映其运行水平,可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抽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统计、计算,从而推算交通行业运输发展的效率和服务质量。抽样调查的调查单位少,可以由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去完成,同时也便于对交通行业运输经济现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样既可以节省调查费用又可以满足对统计时效和统计数据质量的要求。即使在未来我国运输统计信息体系建立以后,仍然还需要采用抽样调查来弥补统计分析体系本身的结构性缺陷、细分市场的信息不足和信息时效性的滞后。公务员之家

4.3辅以统计报表制度对于现代交通运输统计,可以适当采用统计报表制度掌握情况。日常报表是交通行业运输统计的主体部分,大量的运输统计数据可以从日常月报(季报、年报)中得到。目前,我国相关运输统计报表制度基础比较薄弱,尚不能由此获得所需数据,可在目前交通运输统计制度和运输统计制度的基础上,科学确定报表单位,再设置相关的统计报表来满足现代交通运输统计的需要。

运输论文: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的关系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社会经济类型的变化与运输业的发展以及WTO与我国运输业的发展三个方面出发,较详细地论述了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的内在本质联系。从而说明交通运输体系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物质生产部门,它对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或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交通运输社会经济WTO

一、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他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是保障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运输业在社会劳动分工过程中成为独立的物质生产领域,是从19世纪初随着铁路,轮船的出现才形成的。随着社会大生产的到来和发展,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作为服务与社会化生产的交通运输业,以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立足于社会。

它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极大地提高整个运输业的能力和工作质量,改善国家各经济区之间的运输联系,安全迅速,经济合理地组织旅客和货物运输,保障较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国防建设对运输的需求。另一方面,交通运输又可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因为优良的交通运输和通信联络,对于充分开发,利用各地区潜在的资源,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能起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青岛的黄岛开发区有良好的投资环境,青岛市政府投入了四十多亿人民币对其进行开发,与此同时,还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客商前来投资办企业。可是来投资的客商却不是很多。后来调查发现,原来是因为交通不方便。当青岛市政府决定修建交通要道后,黄岛便开始出现了经济的繁荣。

任何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地区间的分工交流,都是以安全,高效的交通运输联系为前提的。即首先是建设道路和相关的基础设施。只有具备了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才能进行地区(或城市)开发和把国民经济的各个基地联结起来,才能进行商品交换和信息交流。反之,交通运输基本设施的短缺会导致对经济发展的干扰,使经济发展出现徘徊和不必要的消耗,阻碍其发展。

世界各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表明,在工业化过程中都有一个交通运输业超前发展的时期,这是一个普遍性规律。其主要原因是原料的运进,市场的开拓,都需要由与之相匹配的运输业。美国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为铁路大发展时期,铁路作为路上运输的主要方式,它的优点是通达性强,受自然条件限制小,运量大以及价格低廉,从而得到了迅速发展。1926年美国铁路网建设达到阶段性顶峰,总里程达40.8万公里。之后,随着运输技术的进步,运输需求的变化,公路、内河、民航、管道等运输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美国拥有24.5万公里铁路,650万公里公路,4万公里内河航道,44.8万公里民航航线和36.3万公里输油气管道,形成了综合运输能力强大的交通体系。总的来说,美国的运输系统相对国民经济发民而言是超前的,他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经济建设中,交通运输业超前发展,并有一定的储备能力,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它是由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规律的要求和体现。

如果我们对越来越多的新型运输方式进入运输体系的现象加以考察,就不难看出这种现象是竞争和取代效应的结果。新的运输方式以它特有的优点吸引一部分运量。由于可供使用的运输方式增多,选择性增强,以及交通运输工具相互连接的可能性增大,这就使运输供给能够更,更灵活地适应越来越高的运输需求,这些规律适用于经济发达国家,也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二、社会经济类型的变化与运输业的发展

在经济与交通运输业的相互关系中,考察和分析经济与交通运输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到运输体系的发展和变化。如果我们将一个长时期的生产规模和结构与运输规模和结构作一个比较,可以看到在社会发展初期经济规模较小,结构比较稳定,各地区都以农业生产为主,即现在所说的以及时产业为主,生产规模和结构与运输规模和结构基本上是相对稳定的。随着生产的发展,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从及时产业向第二产业(即加工工业领域)转移。这时,及时产业的比重不断减少,而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加。在工业化和市场大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原材料如媒、矿石、钢铁等大宗货物运量急剧增加,货运量的平均增长率接近或者超过国民经济的增长率。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品和消费品的轻工业在工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所运送货物的平均价值明显增大的同时,它们的平均体积和重量却减小了,依次在这一进程中,货运量的增长速度将逐渐减缓,其增长率会逐渐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率。而客运量则保持接近于国民经济增长率。由于生产结构、产品结构发生了变化,对运输提出了迅速、方便、安全等侧重于运输质量的高要求,客运方面提出了高速、安全、舒适、方便的更高要求。由于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开始蓬勃发展,运输规模和结构有了很大变化。公务员之家

经济分工和生产专业化进一步加强了物质、人员和信息的交流,经济上的劳动分工导致了地区劳动分工。地区劳动分工取决于与地点有关的生产成本,交通体系的运输能力。这样,一个地区劳动分工以及相应的交通体系,形成了一个具有不同规模和不同作用的区域中心。

从而可知,社会经济类型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变化。但同时,运输业又对社会经济类型的变化起着推动作用和更直接安全的服务作用。

三、WTO与我国运输业的发展

我国加入WTO将为我国经济建设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从而使我国的运输事业也得到发展。同时也带来许多挑战和更多的要求。

加入WTO有利于运输行业引进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运输行业的改革;有利于激发运输行业的竞争意识;有利于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入世后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各种物资的运输量必将大大增强。另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分布不均,资源分布不均,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等原因,入世后,必将形成比现今更为强大的人流和物流。然而,国内许多地区的交通运输通道已经饱和,这成了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突出因素,严重影响了地区个体发展速度和国家的整体优化进程。如我国铁路就存在通运能力十分紧张,路编组站能力严重不足,管理体制落后等问题。因此,如何在入世后建设和规划运输体系,将放在国民经济发展总体中首当其冲的位置。

由此可见,交通运输体系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协调好两者的亲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运输论文: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

摘要: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产业,铁路运输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我国的铁路建设虽有上百年的历史,但发展曲折、物质和技术基础薄弱,铁路运输行业更是成了近年来国企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由此引发出问题:如何在未来时期内明确自己的发展战略,进而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和路情的发展道路,成为一个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都十分重大的严肃课题。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指出了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在借鉴国外铁路运输改革实践和成果的基础上,对国家铁路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进行设计。

关键词:铁路交通运输

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根据《2006年中国铁路运输市场研究报告研究报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企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各种运输方式发展迅猛。铁路交通运输虽然运量逐年增长,但市场份额却逐年下降,铁路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尤其是在交通运输部门中,铁路运输的发展呈现滞后状态。这种状况与“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部门,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的地位不相适应,有些地区的线路甚至无法支撑运输需求的巨大压力,铁路运输发展滞后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明显存在。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共同规律是,当一个国家处于经济起飞阶段时,铁路对于经济增长往往具有先导性的带动作用。德国和美国是发达国家的后来者,它们之所以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来居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当时对作为社会先行资本的铁路进行高投入,从而带动和支持了其它产业的大幅度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综上所述,分析当前铁路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铁路行业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时代课题。本论文所探讨的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即是基于此而做出的一份努力。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就我国而言,国家铁路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否则就会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由于铁路运输是基础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在改革实施之前必须要有方向明确、思路清晰的发展战略的指引,才会使改革向预定目标顺利推进。因此论文的主要内容即是围绕“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和战略方案如何拟定和设计”而展开,也就是说要从理论和方法上论证为铁路运输行业制定的发展战略是在吸取国外铁路变革经验的基础上,适合中国铁路自己的国情和路情的。

论文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是对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归结其原因,提出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加快铁路运输现代化进程的观点;然后指出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在借鉴国外铁路运输改革实践和成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对国家铁路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的设计。

二、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存在问题分析

中国铁路运输行业已有127年的历史。与计算机、通讯、生物等高新技术行业相比,它是个传统行业。进入21世纪,世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正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转变。世界发达国家铁路较高的起点上,以全新的方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的升级,使铁路这个传统行业展现了全新的面貌。中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建设起步并不晚,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铁路实行“政企合一”的计划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与国家宏观计划经济的整体基础相适应,也与铁路当时自身经营的环境与条件相适应。当时我国经济技术落后,资金资源严重短缺,不可能优先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度要求较高的航空和公路运输,适合中国国情、运价低廉的铁路运输因而长期处于垄断优势地位,没有面临生存竞争方面的任何挑战。

进入新时期之后,国家经济运行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铁路运输行业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运能短缺上。运能短缺一方面是铁路物质基础相当薄弱的基本情况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是不断扩大的对客货运输的巨大需求。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铁路运能短缺的问题不可避免。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增速,铁路运能短缺的严重后果一览无余。全社会爆发出来的巨大货运需求压向铁路,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石油、棉花、粮食、煤炭、磷矿石等重要原材料运输严重受阻,影响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缺口加大,迫使不少工厂半停产运行。因铁路发展不足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使铁路素有“瓶颈”之称,国家因此而损失巨大。

同时,对局部区域铁路客运列车而言,一方面有些落后地区根本就没有开通铁路交通运输,如湖北恩施州;另一方面普遍超员严重,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客运的紧张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铁路运输行业存在运能短缺问题的原因分析

铁路交通运输的运能短缺问题除运力基础与运输需求矛盾的原因之外,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这主要是:

1、就认识根源而言,关键在于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普遍薄弱。人们并未真正理解现代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先行这种根本道理,为保障宏观经济高效率、高效益运行所必需的交通富裕度的观念薄弱,甚至视超常紧张为正常。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缺乏,根植于我国长期的小农经济及计划经济环境之中。环境封闭、交通不便与运输需求被抑制的长期存在,使人们很难超越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去观察和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大生产、大流通必然面对的诸多问题。

2、就经济根源而言,关键在于不发达经济的长期存在。百事待举而资金严重短缺,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之一。人们在拮据的经济条件下,很自然地会选择将资金投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加工工业及其他产业,而对虽然社会收益广泛,影响久远,但周期长、收益慢、直接效益低的铁路等基础产业,则往往被置于忽视地位,从而忽视“社会成本”与“直接生产成本”间的协调均衡。而这一协调均衡,又恰恰是欠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整体财力有限,所以需要一个较长时期来改变铁路的现状。

三、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

经过近十几年市场经济导向改革,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所依存的经济环境和基础,已发生了深刻变革,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必须注意两个基本前提。

(一)将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放在优先考虑的战略位置

行业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战略发展模式。行业生命周期分为开始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铁路是夕阳产业,已处于行业发展的衰退期,其实无论从我国铁路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考察、还是从西方铁路复苏的国际比较考察、抑或是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察,铁路都是需要大发展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它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从我国铁路运能短缺这一基本事实判断,铁路运输行业处在行业的成长期,应加大发展力度,以尽快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从节约资源兼顾环境保护的角度考察,公路和航空运输耗费石油巨大,土地资源日益锐减。相反,我国可转化为电能的煤炭和水利资源丰富,因此,占地较少、对环境影响甚微的铁路运输,特别是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运输,应成为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战略重点。世界铁路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崛起,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而我国的铁路运输行业现处于行业的成长上升期,由此决定了制定的行业发展战略应保障其优先得到发展。

(二)依行业市场化趋势制定行业发展战略规划

在我国铁路运输行业市场化的表现在于:①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铁路货物运输需求主体单一的格局己不复存在。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主体决定了多元化的运输需求主体,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产生了灵活多样的运输需求,使铁路运输的经营环境向市场化转变;②同一时期,铁路运输生产正常运行所必备的各种生产要素,如钢材、水泥、木材和柴油等,在国民经济市场化的总格局中,也日益市场化,使铁路运输生产的供给主要求助于市场,推动其经营成本随市场价格波动而升降;③铁路运输市场化的另一个推动因素是交通运输市场的激烈竞争,铁路运输行业开始留意研究公路、水路、管道和航空运输的动态和规律,从以前的市场垄断走向市场竞争。

以上情况说明,铁路运输生产的投入和产出两大领域,均已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和支配:铁路运输在交通运输市场上已不再处于以前的垄断地位。随着时间的延续,铁路运输向深度市场化方向的发展趋势己不可避免。对铁路行业而言,就是要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其适合公众需求的特有的产品和服务,制定其行业发展战略。

四、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设计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要达到10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化率均达到50%,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分析基本前提和借鉴国外铁路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和路情出发,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方案可作如下描绘和勾勒。

(一)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步骤选择

1、实现运输主业和辅业的分离

根据2005年底铁道部的统计数据,中国铁路现在职工人数有228.41万,其中运输主业职工152.68万人,非运输主业职工队伍较庞大,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铁路行业所没有的现象。铁路办社会,大而全,势必制约铁路运输主业的发展。铁路系统中的社会公共部门,如公检法、医院和学校等社会性、事业性单位应剥离出铁路系统,这些单位可以说都与铁路运输没有直接关系,长期“捆绑”在一起将导致运输主业专业优势不突出,竞争能力低下。

另外还应剥离铁路系统中的辅助产业,即工业、建筑、工程、通信和物资五大公司和若干勘测设计院,还与国家邮电网并存的铁路通信网等。机务段、车辆段、车务段和工务段等运输主业中的“多种经营”也应被剔除。这些部门或多经产业虽说与铁路运输相关,但由于没有实行分账独立核算,产业属性不同,容易导致职责不清,扯皮推委。

2、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股份制改造

股份制是一百多年来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资产组织形式,既可以迅速聚集社会资本,又可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铁路行业在完成主辅业分离的前提下,选择业内的品质资产,即盈利能力强、管理效率高的资产,结合主干线、客运专线和城际客运铁路等项目建设,寻求境内外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可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3、通过上市融资

实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是拓宽融资渠道,解决铁路建设资金主要依赖于铁路建设基金的收取与国家开发银行的长期借贷而成的长期性的极度短缺问题。其它渠道资金的进入为铁路加快建设速度和更大程度扩展规模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帮助铁路部门引进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建立新机制。而其他渠道资金的筹集主要是通过公司上市来解决的。

相比客运而言,货运业务彼此独立性较强,更容易把市场前景较好的优良资产单独剥离出去进行公司化改制;而且,货运的国际市场开放程度高,可以更好地吸收地方政府、社会和国际投资。因此,应按照先货运后客运的次序推动股份制改造成功的企业上市融资。

(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措施选择

1、积极通过多种方式筹集建设基金

在我国,制约铁路交通运输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是资金问题。美国铁路建设之所以能在1887年一年中铺轨2万多公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迅速吸收国内外的投资资金。我国的资本市场虽不发达,但却具备了吸收投资的有利条件。首先,我国大陆性地理特征条件,决定了铁路还远未达到发展的极限且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集装箱、冷冻冷藏、行包快运等具有高附加值的货运业务正在成为铁路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商业性开发、建设和经营之后必将达到较高的投资收益率。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除了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进行股本融资这一方式外,可以选择的方式还有直接债务融资、利用国际贷款以及融资租赁等。

2、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现代企业规范制改革

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还需要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建立有效激励、严格约束、责权利相统一的法人治理机构。对于具备一定市场生存能力的改制企业,可以直接改制为国有股占49%以下,民营资本持股51%以上的非国有法人控股的法人实体;那些暂时生存能力还比较弱的改制企业,可保持国有股占51%至75%的国有法人的控股地位,但仍应强调产权明晰、独立核算、面向市场、自负盈亏;实在无力经营的可以选择破产清算或者出售。铁路的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因而转向宏观管理和行业管理,不再干预铁路运输企业具体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当前的主要任务应是:落实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资产经营责任制;实现政企分开、社企分开、事企分开和减员增效,组建客运公司及专业货运公司,为实现运输专业化打下良好基础。

3、积极推进铁路行业技术引进开发,提高行业服务质量

科学技术是及时生产力,现代产业进步的最终驱动力是科学技术,包括与之相适宜的管理技术,员工和资金都因科学技术的光明前景而重新优化组合,以实现更高水平的产业生产力。这种技术效应是不可阻挡也无法回避的时代潮流,可谓顺之者盛,逆之者衰。我国铁路系统经过近年来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铁路技术的开发应用呈现出加速追赶的趋势。当前的工作重点是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开发及建设;铁路行车安全技术保障系统开发;重型品质钢轨及新型轨枕制造;编组站自动化、装卸作业机械化及货场设备制造;铁路客货运信息系统开发等。公务员之家

为顺利实现铁路运输行业的战略目标,铁路运输系统干部和职工必须转变工作是完成国家运输任务的思想,树立铁路运输行业具有服务性特别强、同时竞争性也特别强的观念,此外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演练来更新自己的服务知识和技能。为此需要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对现有的铁路系统干部和职工进行全新的思想动员和教育培训,使之在新的工作环境下各司其职,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注重和其他运输行业的协调配合,创建交通运输大领域的“共赢”格局

在我国五大运输行业之间不仅存在着资源和市场的竞争,而且还存在着因各自优劣势相异而需要协调配合的实际可能。因此就可能会出现两种结局:恶性竞争与良性竞争。恶性竞争是不突出和强化自己的运输专业优势,不讲究服务的质量和方式,而是拼命压低运输价格,大打价格战,落得个共败共伤的结局,既浪费了经济资源,又造成了社会效益的损失;良性竞争与此刚好相反,五大运输行业坚守各自的目标市场,运输价格不下降或略微上扬,在运输服务的质量和方式上下足功夫,靠服务和技术创新来赢得市场,这样的竞争方式不仅合理配置了经济资源,而且创造了越来越大的社会效益。

预计随着市场发育得越来越完善,市场机制作用的越来越普遍和深入,交通运输领域的行业结构将趋向发达完善,通过且只能通过良性竞争而必然形成“共赢”格局。届时,处于独立市场竞争主体地位的铁路运输行业将呈现在世人面前,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结论

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问题既是一个严肃的实践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因为通过中国铁路建设与发展的历史回顾和中外铁路行业的对比分析,很容易得出铁路运输行业物质基础薄弱的结论,发现存在着运能短缺的问题.而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问题的关键是:铁路运输行业如何在技术飞速进步、行业竞争激烈的时代条件下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以及如何实现自己的发展战略。

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研究是个内涵丰富、政策性和实践都很强的课题。囿于篇幅和资料的限制和作者的学识水平,论文只是粗线条地对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作了整体上的勾画和描述,还远远没有深入、细致和地揭示事物本身所蕴含的特征和规律,因此论文的不足和缺陷在所难免,在此恳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和指正。

运输论文:军交运输指挥人才机制建构论文

[论文摘要]胡主席在全军军事训练会议上强调:要根据军事人才成长规律和各类岗位需求,强化院校和部队合力育人,努力形成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衔接、使军队人力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充分利用部队资源,构建区域化联合培养信息化条件下军交运输指挥人才机制,是军交运输建设贯彻科学发展观,适应新军事变革的必然要求。

[论文关键词]军交运输人才区域化联合培养

军委胡主席在全军军事训练会议上强调:要根据军事人才成长规律和各类岗位需求,强化院校和部队合力育人,努力形成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衔接、使军队人力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军队建设,人才为本,在新的形势任务面前,探索建立更具专业特点、更为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构建区域化联合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交运输指挥人才机制,是军交运输建设贯彻科学发展观,适应新军事变革的必然要求。

一、军交运输指挥人才区域化联合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区域化联合培养军事人才,是指以部队保障区域或保障任务划分,成立由专业院校指导的具有战区任务特点和军事地理特色的任职教育基地,实施“院校和部队一体化培养”的教育机制。近年来,为了提高军交运输指挥人才的综合素质,在任职教育专业院校中加大了对在职军交运输指挥人才的培养力度,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任职教育在院校教学中得到了加强,但与部队岗位还没有形成的对接;二是部队系统内高素质人才培养得到了重视,但没有形成整体效应;三是利用地方院校教育资源的优势比较明显,但这些品质教育资源向战斗力转化的过程偏长;四是人才的使用管理进一步规范,但非合理流动现象依然严重。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军交运输指挥人才生成链中,专业院校具有丰厚的智力资源,但任职教育的实践教育功能发挥不明显;部队军交运输系统具有广阔的实践平台,但缺乏有效的联合训练机制引导和理论支撑。因此,通过拓展院校任职教育的实践空间,增强其对部队军交运输实践活动的指导功能,是培养高素质军交运输指挥人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军交运输指挥人才区域化联合培养的必要性

(一)实施区域化联合培养,可以发挥整体优势,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发展

当前,军交运输指挥人才队伍主体还缺乏信息化条件下军交运输指挥实践,高素质新型人才匮乏。专业院校作为人才生长的摇篮,教育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基地;部队作为人才成长的舞台,应用理论丰富、实践空间广阔,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平台。在实际训练实践中,部队军官、士官的战术技术扎实、组训方法灵活,而高科技含量不高、教学水平偏低。院校储备了一批高科技人才,而装备实际操作人才紧缺。专业院校与部队联合培养,可以取长补短,形成整体合力,尽快扭转高素质新型军交运输指挥人才匮乏的不利局面。专业院校与部队要树立“合力育人才”的观念,通过联合,变“尾追式”培养为“跨越式”培养,合力造就一大批既能驾驭高技术军交运输保障装备,又能保障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胜利的新型军交运输指挥和专业技术人才。

(二)实施联合培养,能够促进沟通协作。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协调发展

目前,专业院校与部队在联合培养人才上,整体发展还不够平衡。近年来,专业院校通过整合教育资源,调整专业设置,提高培训层次,在高素质新型军交运输指挥人才培养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相对而言,部队受传统思维、师资力量和基地设施的影响,在人才培养上步伐迟缓。院校和部队要树立军交运输人才“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加强沟通协作,把军事变革孕育的新理论,推进人才建设积累的新经验,转化为联合培养新型军交运输指挥人才的新思路和新措施,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协调发展。

(三)实施联合培养,要适应时代要求,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

人才建设与保障力生成模式相适应、相协调,是发挥人才建设效能的根本要求。当今时代,信息技术以超常的速度推动着由知识创新和技术革命导致的信息化社会迅猛发展。在军交运输建设领域,新军事变革引领军交运输保障力量向一体化、保障系统向智能化、保障指挥向高效化、保障环境向透明化方向发展,要求军交运输队伍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因此,仅靠“一次性”院校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履行岗位职责和适应军交运输建设转型的需要,必须走开专业院校与部队联合培养的新路子,才能把人才建设过程与保障力建设过程协调起来,进一步拓宽育才渠道,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军交运输指挥人才区域化联合培养的可行性

(一)符合上级的精神。具有较好的思想基础

军交运输指挥人才区域化联合培养是我军人才建设历史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院校与部队的合作交流,聂荣臻1940年7月在晋察冀军区高级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要求:“学校中教职员工作过久的,可以抽调到部队中去实际锻炼,部队中的干部也可以抽到学校中办教育,整理经验教训,相互调剂”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军事人才培养的需要,部队和院校在共同育人的过程中进行了诸多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现代教育理念对军校建设和发展的影响不断深入,各级领导对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不断增强,许多部队在依托院校培养人才方面也进行了各种努力。新形势下,军委胡主席又强调要强化院校和部队合力育人才。所有这些,都为军交运输指挥人才区域化联合培养提供了较好的思想基础。

(二)立足现有条件实施,具备较好的保障条件

目前,专业院校已经储备了丰富的教学人才资源和较完备的教育理论体系,部队也建有较完善的训练基地,任职教育实行区域化模式,可供选择的教学基地数量较多,部队不需要进行大规模建设,院校也不需要大幅度调整编制体制,立足现有条件可以实施。同时,将院校的训练基地分散配置在部队,还可避免院校重复建设“大而全”的训练基地,能节省一定的人力和经费。

(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符合军事指挥人才成长规律

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结合军事指挥人才的自身特点和时限要求创新培养模式,尽量缩短成长周期,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军交运输指挥人才的院校教育属于继承期,毕业到部队工作开始有真正的指挥实践活动,但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继承的东西,这就进入了继承期的融合阶段。融合阶段的长短及效率决定了人才成长的质量和效益。实行区域化培养模式,实质上是本来属于融合阶段的任职教育的“回归”,使其从纯粹的院校继承教育回到继承与创造相结合的融合教育,这样不仅缩短了成才周期,而且使继承与创造、理论与实践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更符合军事指挥人才的成长规律。同时,院校定期到各教育基地巡回指导和教学,还能了解到及时手的训练和保障资料,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优势互补的目的,促进教学人才的成长。另外,从外军的经验看,进行区域性的针对性训练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如美军针对未来可能遂行的特殊作战任务,建立了寒区作战训练中心、热带丛林作战训练中心、沙漠地带作战训练中心、山地作战训练中心、高原作战训练中心以及城市作战训练中心等许多具有特殊环境条件的训练基地,定期对部队和军校学员、在职军官进行培训,以提高其在各种作战环境下和各种作战样式中的作战能力。

(四)对现行教育培训体制不会造成冲击.教育成本较低

实行区域化培养模式,不会出现因为制度和成本问题半途而废的现象,因为区域化联合培养实质是对院校和部队各方面训练资源的统筹运用,培养出适应未来作战特点和部队岗位需要的综合型人才,符合部队建设实际,符合总部关于院校体系建设和人才战略工程的总体意图,且不需要改变现行教育体制的基本模式,只是将任职教育纳入部队训练体系之中。

四、军交运输指挥人才区域化联合培养的途径

(一)通过联合开展科研活动,提升人才培养层次

部队和院校通过联合开展科研活动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既可以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又可以促进成果的转化。如在军交运输信息化建设中,院校科研队伍缺少保障实践经验,部队缺乏信息化人才,科研成果与部队需求脱节,科研成果不能如期形成保障力的问题比较突出,迫切需要建设一支专业院校和部队专家相结合的科研队伍。区域内部队人员可以为院校科研工作提供的建设需求分析,丰富专业院校专家的实践经验,从而有效提高科研成果的实效性和适用性。另一方面,专业院校专家作为科研队伍的主体,可以促进部队军交运输专家队伍建设,牵引部队技术革新和攻关活动,带动部队人才队伍整体建设水平的提升,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过程,及时将近期研究成果应用于部队实践。

(二)通过联合推广新装备运用,加快人才培养步伐

信息化条件下军交运输保障,要求加快军交运输保障新装备的推广和发展创新。目前,配发部队的部分军交运输保障装备,由于保障队伍人员的信息化素质跟不上,致使新装备的实际使用效益不高。单纯依靠部队训练,无法在短时间内使新装备形成战斗力,必须建立专业院校和部队联合推广装备运用的模式。一方面,要发挥专业院校的主导作用,建设院校定期组织集训和到部队举办相关培训班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快新装备使用管理人才建设,提高新装备形成保障力的实时性。另一方面,在新型军交运输保障装备上要优先考虑专业院校,使理论教学与保障实际结合起来,避免发生学用“两张皮”的现象。

(三)通过联合组织训练演习,改善人才培养结构

军交运输专业是一门以交通工程技术为基础,以军事指挥为主导的交叉性专业,具有技术保障和勤务指挥兼容的特点。而组织训练军交运输保障演习是提高军交运输指挥人才综合素质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因此,在军交运输建设训练转型的过程中,必须通过专业院校与部队联合组织军交运输指挥训练演习,培养既能胜任军交运输指挥管理岗位,又能胜任专业技术岗位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专业院校要依托部队开展模拟信息化条件下军交运输保障综合演习,使学员熟悉信息化条件下军交运输保障的组织指挥程序,提高指挥管理和运筹谋划能力。另一方面,部队要依托专业院校组织在职干部进行以更新知识、提高能力为主的训练活动,改善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任职能力。

运输论文:运输能力提升服务社会论文

摘要:本文研究交通运输枢纽的功能、结构及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式或设备间的相互协调,以充分发挥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系统的综合功能,强化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的系统功能,优化运输网的点、线系统能力协调,进而提高整个铁路交通运输大系统的综合运输能力,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服务。

关键词: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系统;综合功能;运输能力

一、引言

铁路交通运输枢纽是指在两条或者两条以上铁路交通运输线路的交汇、衔接处形成的,具有运输组织与管理、中转换乘及换装、装卸存储、多式联运、信息流通和辅助服务六大功能的综合性设施,作为铁路交通运输的生产组织基地和铁路交通运输网络中客货集散、转运及过境的场所,铁路交通运输枢纽是提高客货运输效率的关键环节。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系统分析主要是研究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的功能、结构及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式或设备(包括工业运输和城市运输)间的相互协调,以充分发挥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系统的综合功能和各种铁路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强化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的系统功能,优化运输网的点、线系统能力协调,进而提高整个铁路交通运输大系统的综合运输能力,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服务。

二、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的系统特性

由系统科学理论可知,所谓系统就是由两个以上(包括两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某一特定功能的综合整体。从系统及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的基本定义角度来看,铁路交通运输枢纽本身是一个由多个相关要素组成完成特定功能的系统,它不仅具有系统的一般特征,同时还具有区别于其他系统的特性。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的系统特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功能与目标的统一性。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由多种铁路交通运输方式的多种运输设备组成,每一种铁路交通运输方式或运输设备在铁路交通运输枢纽中具有不尽相同的功能与作用,但作为一个系统整体,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系统具有统一的功能与引示。这就是完成枢纽内货物及旅客运输的中转与地方作业,确保客货运输全过程的实现及运输生产的连续性,满足统一运输网及枢纽所在城市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对运输的需要。

2.构成与结构的复杂性。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由多种铁路交通运输方式或同种铁路交通运输方式的多条干线运输组成,每一种铁路交通运输方式又由为实现其运输过程的多种运输设备按一定布局原则和技术要求统一配置而成。为实现各种运输方式间的相互协调,有关运输设备的布局与配置又须统筹安排。由此构成了运输枢纽结构的复杂性。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系统具有由多个多级子系统构成的多级梯阶的复杂结构。

3.铁路交通运输枢纽与其外部环境具有十分密切而复杂的联系。就整个铁路交通运输大系统而言。它由线系统与点系统两类子系统群构成,铁路交通运输枢纽属点系统,就一个铁路交通运输枢纽而言,它既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以及特定功能的系统,同时又是铁路交通运输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以铁路交通运输大系统为其外部环境。同时,铁路交通运输枢纽又是它所依托的城市或地区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以城市或地区为其外部环境,因此,铁路交通运输枢纽与其所在的城市或地区间具有十分密切而复杂的联系。

4.铁路交通运输枢纽是多种铁路交通运输方式或多种铁路交通运输设备构成的结合部,其内部各子系统间、要素间的相互协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的各个子系统发展不平衡性和技术差异性。基于各铁路交通运输枢纽形成的历史过程及自然条件等不尽相同,枢纽内各种铁路交通运输方式形成过程及发展也不尽相同和平衡。铁路交通运输枢纽内各种运输的具体作业过程和技术设备配置各有特点,这就决定了铁路交通运输枢纽内各子系统间存在一定的技术差异性。为此,在具体分析与实施过程中必须区别对待。

6.铁路交通运输枢纽具有一定的自适应性或自组织性。当铁路交通运输网或城市系统等外部环境发生变化,需要改变或调整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的功能及目标时,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的自身结构及特征即可进行相应的改变。如城市铁路交通运输网个别区段负荷过大,从而导致了运输流自身进行调整,自动寻求负荷较小的方向,保障向稳定状态过渡。

综上所述,铁路交通运输枢纽本身是一个复杂系统,且具有诸多系统特性。因此,我们必须将铁路交通运输枢纽视作一个客观系统对象,结合其特性,运用系统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

三、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系统的功能

1.铁路交通运输枢纽是各种铁路交通运输方式干线的汇集点,是大宗客流和货流中转、换乘、换装与集散之点,是各种铁路交通运输方式衔接和联运的主要基地。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的布局决定了不同铁路交通运输方式间联运转换点的分布,因而对于大宗客流、货流的运输路径、运输效率、货物转运速度有着决定性影响。它在良好地完成运输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起到促进作用。

2.铁路交通运输枢纽是同一种运输方式多条干线相互衔接,进行旅客和货物中转或对运营的车辆、船舶、飞机等进行技术作业和调节的重要基地,同时还为各种运输工具的周转和检修等提供各种技术服务。

3.铁路交通运输枢纽大多与城市相共生,它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很大作用。它是城市实现内外联系的桥梁与脉络,是城市整体的一部分。城市铁路交通运输的各种设备和建筑也是构成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的基本功能是保障完成四种主流作业:直通作业、中转作业、枢纽地方作业以及城市对外联系的相关作业。

具体地说,铁路交通运输枢纽所承担的主要作业包括:(1)为本地区旅客的到发以及过境旅客改变旅行方向或换乘另一种交通运输方式服务;(2)为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换装货物服务;(3)通过干线直接将货物送达货运站、码头,通过专用线将货物直接送达工矿企业、仓库或者反方向的运出;(4)将货物由外部干线运输转入城市内部运输线路,或者相反方向的接运;(5)对各种铁路交通运输方式运营(接运、发送、编组),为车、船等运输工具的周转与检修提供各种技术服务;(6)枢纽内部运输作业,包括城市各区间及其与郊区间的客、货运输。

四、交通运输枢纽布局与运输设备的配置原则

首先应服从于国家和区域综合铁路交通运输网的总体布局与规划,其次要有利于运输枢纽内各种铁路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各种运输设备间的相互协调。具体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1)服从综合铁路交通运输网布局与规划的要求,充分考虑枢纽在综合铁路交通运输网中的地位、承担的任务及枢纽的合理分工,以较大限度地提高综合铁路交通运输系统的综合运输能力为较高目标;(2)有利于枢纽内各种铁路交通运输方式间的协调,在考虑与相邻枢纽合理分工的前提下,使各项设备既不重复设置,又不因设备不足而影响运输畅通,并应保障主要客流、货流在枢纽内径路顺直、便捷,保障整个枢纽约通畅;(3)充分发挥枢纽内各种铁路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应根据所分担的合理客货运输任务而确定每种运输方式的适当规模和技术等级,较大限度地提高运输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子系统的综合能力,较大限度地发挥各种铁路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4)有利于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更好地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5)充分考虑其他综合因素。如运输能力要有适当储备,设备配置具有灵活机动性,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国际要求和环境保护等。

运输论文:宅配公司物流运输改革论文

【摘要】面临电子商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宅配业必然会在运作中遇到新的问题。文中就宅配的定义和发展入手,分析了电子商务和宅配之间的关系,进而探讨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宅配运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相应地提出解决策略,为电子商务下宅配系统的运作顺畅提供指导意义。

【关键词】电子商务;宅配

1宅配的定义和发展

宅配是指把物品递送到消费者的家里(或者消费者指定的地点)而不是让消费者亲自去销售点取货的一种物流服务形式。在宅配的运作过程中,物品从购买点到消费者的需求点的实体配送是由专业的配送公司组织运行的,而不是消费者。作为物流服务的一种,宅配必须以顾客满意为最终目标,因此要具备服务顾客的能力、快速回应顾客的机制,并且注重配送的弹性、速度、性,确保配送的品质。

我国宅配业的发展最早起源于邮政的包裹运输。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民营快递的兴起,宅配特别是同城宅配开始发展起来。近几年随着物流服务业大门的打开,国外的快递公司陆续进军我国的宅配市场。

随着宅配市场格局的不断变化,竞争不断加强,宅配的服务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当日配送、夜间配送、次晨递、指定时间段配送、节假日配送、贵重品配送等个性化的配送方式,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但无论如何,提供安全、低价、便利、迅速的宅配服务始终是宅配公司的经营目标,也是它们在宅配市场上胜出的利器。

2电子商务与宅配的关系

电子商务一个与众不同的方面就是它能充分提供产品市场和消费者的信息并迅速地传递信息的变化。虽然消费者在频繁地使用互联网来收集产品信息的时候,其中的许多人仍然根据对产品质量的信任以及预先体验上的优势而选择在网下购买,但电子商务下的网上购物也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吸引着网上购物人群的不断扩大。首先,它扩大了选择产品的范围,增加了选择的可能性,其次,网上购物的方便性,7天24小时的可行性,低廉的价格和实用的产品信息是吸引人们进入网上购物的重要原因。

电子商务的成长引发对物流配送需求的扩大和要求的提升。由于电子商务在商流、信息流、资金流方面充分体现了其快速的特点,但是物流还是得依靠传统的运输渠道来进行。而伴随着电子商务消费者的增长,更快的运输和更好的服务质量的要求也不断增多,把商品以小批量的形式快速而有效地递送到消费者的家中,这种配送需求给物流服务提供者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挑战。因此,电子商务的兴起刺激了宅配业的发展。

对电子商务零售商而言,一个有效的配送系统能够得到网上顾客的忠诚度,从而维持零售商的利润。宅配作为电子商务中的关键要素,其配送服务延伸到每个网上消费者的住址,这必然会刺激配送系统管理的复杂性,潜在地引起配送操作的高成本。而且,网上消费者对商品的时间敏感性增加,为了应对消费者JustInTime的服务要求,宅配公司会使用更多的运输车辆。因此,频繁的以住宅为基础的配送增加了城市交通的拥塞和环境问题,让宅配公司更难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些变化增加了宅配公司面临的挑战。

3电子商务环境下宅配运作的关键问题和解决策略

电子商务的成长让网上零售商和宅配公司致力于如何组织和运作宅配系统,以提供给消费者更好的服务。因此,通过研究宅配运作中的关键问题,能够指导宅配公司在物流和运输上做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电子商务的需要。

3.1顾客不在家问题

作为宅配的一环,宅配成功的关键因素就是顾客家中是否有人来接收这个递送。由于一些社会和经济的因素,人们工作时间变长,单身住户增加以及普遍的双职工家庭现象,导致了及时次宅配失败率的增加,从而引发更高的配送费用和更低的顾客满意度。

如果事先网上零售商和消费者之间已经约定了配送时间,但这并不能保障消费者在这个配送时间会在家。因此,事先约定时间有可能导致宅配公司增加货运操作,对零售商和宅配商而言,这将需要一个相当昂贵的配送系统及时有效地应对这种变化。对宅配商来说,当顾客在配送时间内并不在家时,有三个可以采取的选择措施:

①选择另外的时间或日期配送:这个对宅配商而言增加了额外的成本,但是在实际中这种服务已经在进行。例如有的宅配公司提供无限次的递送机会,直到把货物安全交到顾客手中为止,也有的宅配公司只提供三次机会,三次之后顾客仍不在家,就要由顾客付出额外的费用。

②建立安全收纳箱:这个措施已经在某些消费者的住宅区域实行,比如邮政的收报箱、牛奶箱等,但运用于宅配的包裹存放还比较少见。

③递送到代收点:从24小时便利店或加油站,顾客可以在任何方便的时间和日期来取货,这有利于减少宅配公司的运行成本,增加顾客的满意度。但这点在目前的实践中还比较受限,多数的宅配公司并没有与便利店或加油站等达成合作关系,在代收点的分布上存在局限。

3.2快速递送要求的增加

更快更的递送要求的增加也是网上零售商和宅配公司面临的问题。网上商品在订购之后就必须尽可能快地递送是网上零售商提高竞争力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网上购物体现其方便快捷的主要因素之一。

对快速递送要求的增加意味着速度在宅配服务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对于某些商品,比如电脑,存货成本已经超出了额外运输的高额费用,而在食品的保鲜配送中,速度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就总体的宅配业来看,如果递送的时间减少了,这将有助于减少递送的密度,并为宅配公司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可能。虽然电子商务的运作减少了在接受顾客的订单和开始配送之间的时间间隔,但是,如果在保持一定水平的消费者服务时,通过增加订购与配送之间的时间来增加配送的密度以及宅配商之间的合作,这将有助于整体提高宅配的效率。

3.3更有效的本地配送需求的增长

作为末端物流的一种,电子商务下的宅配把物流服务延伸到每个顾客的住址,这有可能带来运输的更高成本。因为电子商务的住宅配送具有顾客分布广,配送量小,配送物品多样化,配送频率不确定等特点,这将导致配送车辆的增加和平均运输工具尺寸的减少,从而引发城市交通量的增大。低密度也会导致配送停点频率的增加,另外,更频繁的本地配送,会给居民区带来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集中的人口密度,工作室,居民区和高速发达的交通是城市(特别是大都市)的特征。对宅配公司而言,为了满足顾客JIT(JustInTime)的要求,配送时间和人们的上下班及休闲时间常常是互相冲突的,而日益增加的宅配业者都在同一区域同一时间内竞争,这更增加了城市交通的拥塞。如果货物在非高峰时间运送,货品的接收者未必在那里接收,这又给宅配公司增加了成本。成功的解决方法是考虑该如何在可行的容量上运送最多的货物,可供选择的方案有:减少多余的配送尝试,提供站到站的服务,有效地定位仓库点等。

如何减少多余的配送尝试呢?首先要对城市商品配送路线和时间表上做出计划,特别注意影响路径和时间表的需求弹性变化上,由此做出相应的对策,减少多余的配送尝试。其次,由于消费者不一定能在宅配公司方便的时间内拿到自己的物品,宅配商就可以利用24小时便利店或加油站,把它们当作货物的代收点,以“站到站”的服务形式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同时减轻城市交通的阻塞,也达到减少多余的配送尝试的目的。

3.4商品的退换和逆向物流

网上购物带来的负面影响之一就是当错误或受损的商品被配送到消费者的家中时,该由谁对破损负责任并且赔付损失,并且在商品退还给网上零售商时,宅配公司要承担额外的费用,包括运输成本,移动破损物品、处理问题的管理成本等。同时,这也给顾客在安排产品回收和交换商品上带来很大的不方便,最终给顾客、网上零售商和宅配公司都带来了精神和物质上的损失。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网上购物的热潮中,同时也带来了网上产品回收率的增加。当回收货物率达到5%时,就有人预测就认为网上产品回收率会超过30%,这是宅配头疼的问题。逆向物流的需求的增大,增加了宅配公司对回收物品的管理。

3.5宅配业者的竞争和合并

美国、日本等宅配业比较发达的国家都已经出现了宅配市场寡占的特点,由少数的宅配公司占据着大份额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之前已经讨论过提高配送密度以提升宅配业总体效率的观点,而且通过增加配送密度,才能发挥宅配的规模效应,这一方面有利于经济、交通和环境,一方面也有利于宅配公司利润的增加。因此,宅配业内的竞争和合并是将来不可避免的市场状态。目前,我国的宅配业竞争格局中主要有三方力量,它们分别为国有宅配(包括中国邮政等)、外资宅配(UPS、DHL、TNT、FedEx、佐川急便等)和民营宅配(宅急送等)。其中民营宅配竞争格局比较混乱,大量的小型非正规的宅配企业加入市场,给宅配业的总体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只有通过公平的竞争,有效地合并,才能促进我国宅配市场稳定的竞争格局的形成。

4总结

本文通过研究电子商务下宅配运作的关键影响要素,提出了可行的战略以使宅配系统能更有效地运行。顾客在配送时间内不在家是配送问题中最为重要的问题,顾客对时间要求的敏感引发了更高的配送成本和更低的顾客满意度,同时,宅配需求的增长也会带来宅配运送工具数量的增长,引起社会和环境的问题,电子商务中逆向物流重要性以及宅配商合并的必要性的提升都是影响宅配运作的关键因素。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决战略,即增加代收点,提高配送密度,对配送时间和路线做出计划,减少多余的配送尝试,增加与宅配商的合作等。

电子商务的发展刺激宅配业的成长,而宅配业的发展又进一步加速电子商务的成长,这二者是互相影响的。面对日益增长的电子商务市场,宅配业该如何更好地应对,这些都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探讨。

运输论文:土方车运输良性发展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工程土方车超载的原因概述;从博弈论角度分析现有土方车超载处罚措施的局限性;博弈论视角下构建治理土方车超载的信用管理机制设想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据有关媒体披露,目前土方车超载几乎成了普遍现象、经济利益是驱使土方车司机“多拉快跑”的根源、由于取得该行政许可的门槛太低,即使吊销其许可证也没有太大效果、如果博弈是有限重复的,最终结果也是不合作、法律和信用是维持市场有序运行的两个基本机制、其中对欺诈行为实行长期惩罚是信誉形成的基础、实行信用评分制度,并实现全国联网、完善土方车运输经营行政许可、工程建筑施工企业资质管理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工程土方车频繁肇事与超载有很大关系,土方车超载是各方利益链条共同驱使和纵容产生的一种恶性循环现象,从博弈论角度看,现有处罚措施等同于一次性博弈,约束效力有限。通过信用管理机制营造的无限重复博弈环境促使土方车运输中的相关方自执行有关规则,虽不能保障不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但能有效治理欺诈行为导致的超载的恶性循环现象,从而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土方车运输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而信用管理机制的完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关各方共同努力。

【关键词】超载信用管理大众定理无限重复博弈冷酷触发

据有关媒体披露,目前土方车超载几乎成了普遍现象,一立方料的重量约在2.4吨左右,正常的搅拌车载重量为5.5吨左右,而有些14立方米的桶却装满30吨,超载近6倍。土方车由于其运载的特殊性,在制动上设计较,超载后制动效能会大幅下降,而长期超载直接导致车辆制动无法达到标准,加上检修不及时,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对于土方车的超载现象,我们有必要在客观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对症下药,除了加强查处和培训管理等措施外,本文认为可以通过建立信用管理机制来约束和规范有关各方的行为。

一、工程土方车超载的原因概述

据2009年12月上海《新闻晨报》报道,经济利益是驱使土方车司机“多拉快跑”的根源,一些运输公司对于超过指标的车次给予每车多10元的经济刺激,一些建筑施工单位希望土方车能多装一点来节约成本,土方车每超载一立方米,建设单位就能少支出50元。此外,搅拌车司机还存在“灰色收入”,在运输过程中可以将多拉或剩余的混凝料转手卖给外面的私人老板,转手的混凝料可以卖到100元左右一立方米。

二、从博弈论角度分析现有土方车超载处罚措施的局限性

目前对土方车超载,相关部门只能对司机进行相应惩罚,而对车辆所属单位不能作任何惩治。业内人士表示上海还未出现过吊销企业货运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一方面并没有相关撤销货运经营行政许可的具体程序,另一方面由于取得该行政许可的门槛太低,即使吊销其许可证也没有太大效果,还是这辆车,这个司机,很容易就能以另外一个企业的名义重新申请经营资质。而据上海交警部门介绍,他们只能查处违章,现有警力不可能覆盖所有路口24小时执勤。

从博弈论角度看,现有对土方车超载主要靠处罚的管理,从根本上说只是有限的治标之法,而不是治本的解决之道。博弈论认为,当社会两难(socialdilemma)是一次性博弈时,博弈双方的不合作会带来不利的博弈结果。如果博弈是有限重复的,最终结果也是不合作,因为的子博弈纳什均衡是一系列的不合作。即只要有一个结束点,合作行为就不可能成为重复博弈的社会两难均衡。反观目前对土方车超载的处理,对超载车辆司机的处罚不能形成可信的威胁,达不到针锋相对(titfortat),更缺乏冷酷触发(grimtrigger):参与者的一次不合作将使另一参与者转向“从不合作”战略,即报复者此后长期选择不合作战略。同时处罚措施仅限于罚款,罚款后司机车照开、货主钱照赚、超载照旧,甚至货主将罚款当作向主管部门“送礼”,当事人现时行为几乎不影响其未来状况,等同于一次性博弈,更谈不上是有限重复博弈,在一次性博弈中理性经济人的选择必然导致失信行为的产生。很难说货主、车主、司机、“监管部门”及主管部门中受贿串通者不关心自己的长期利益,但在每次都是一次性博弈的情况下,每一次欺骗行为的收益大于损失,长期欺骗的净收益累加超过长期守信的收益,土方车超载中的相关责任方“何乐而不为”呢?由于对超载和假牌套牌等欺诈行为没能形成有效约束,导致出现“劣币驱良币”现象,许多正规公司迫于竞争压力也加入了超载行列,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博弈论视角下构建治理土方车超载的信用管理机制设想

制度经济学认为,法律和信用是维持市场有序运行的两个基本机制,信用机制是一种比法律成本更低的维持市场秩序的机制。信用机制的核心是,当事人为了合作的长远利益愿意抵挡欺骗带来的一次性眼前好处的诱惑。对长期信誉的考虑可以使非合作对策产生合作的结局,其中对欺诈行为实行长期惩罚是信誉形成的基础。针锋相对、冷酷触发等战略都属于这类对欺诈行为的惩罚。博弈论中有大众定理(folktheorem):重复博弈很可能使社会两难博弈产生合作性的结果。如前所述,大众定理不适合有限重复博弈。

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只要所有不确定性都起因于人的失误而不是机会主义行为,则能达到帕累托,如果不确定性起因于机会主义行为,则不能达到帕累托均衡。本文认为,借鉴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这个观点,通过信用管理机制营造的无限重复博弈环境促使土方车运输中的相关方自执行(self-enforcing)有关规则,虽不能保障不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但能有效治理欺诈行为导致的超载的恶性循环现象,从而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土方车运输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具体来说,博弈论视角下治理土方车超载的信用管理机制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及时,建立土方车运输公司及负责人、工程建筑施工企业及负责人、土方车司机等相关人员与企业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实行信用评分制度,并实现全国联网,向行业和全社会公开。该数据库可通过信息共享机制改变信息不对称状态,行为人现时的行为能影响到未来的利益,失信人员和企业的失信行为通过被公之于众而接受市场经济规律的惩罚,使失信者的短期利益小于长期利益,同时使守信者的长期利益得到保障。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在这个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中发挥主要作用。

第二,完善土方车运输经营行政许可、工程建筑施工企业资质管理、土方运输招投标等相关法规体系,健全失信惩罚机制。对土方车超载等失信行为的直接责任人和责任单位按其信用分数逐级实施惩罚,建立完善相关撤销货运经营行政许可的法规程序,对信用分数低于法定相应级别的个人和企业在相应年限内取缔其从业资格,对信用分数低于另一法定级别者实施冷酷触发战略,即永远取消其从业资格,同时对违法者实施其他的相应法律惩处。在土方运输招投标法规中,增加投标方信用分数的考核指标,使信用分数越低者越难以立足于市场,直至被市场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