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软件工程专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软件工程专业论文: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软件工程论文
一、现有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原有的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中存在着重理论学习、轻实践训练的认识以及重视课内、轻视课外的倾向。(2)实验教学体系中仍旧以验证性试验为主,虽然所有课程的实验项目开出率为,但其中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占总实验项目的比例有待提高,极大限制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缺乏对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配套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尚未健全。(4)现有实践教学体系缺少对学生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训练,缺少开放性实验;缺少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缺乏具备行业工程领域背景和国际化背景的创新实践教学团队。
二、确立并完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
参考2011年软件工程专业国家规范,明确了软件工程专业实践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依托维森公司和行业企业,联合制定新的软件工程人才实践培养目标,即培养能够掌握软件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具有软件工程开发、应用、维护和工程管理能力的,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能够从事软件工程方面的教学、科研和应用开发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要求如下:1.基本实践能力要求:应该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优良的外语水平;具有一定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掌握软件工程专业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2.综合实践能力要求:应该具有综合分析、设计开发和项目管理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具有知识获取、知识更新和持久学习能力。3.创新能力要求:具有追踪软件行业新理论及新技术能力;具有技术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能独立完成一定规模项目的研发工作。
(二)培养方案
新的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形成了以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课及成组平台为主,以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教育体系为辅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为此,应用整体知识观的理念,采用层次网络方法构建课程体系,专业培养方案形成包括五个阶段。1.及时阶段,应用方向选择:经与维森和中软公司研讨,确定选择Java中级工程师为培养方向,同时兼顾.NET和基于图形图像处理的计算机游戏设计与开发方向及软件测试方向。2.第二阶段,专业技术归纳:Java中级软件工程师主要技术包括Java程序员、JavaEE初级软件工程师的主要技术、SSH技术和Web服务器技术等。.NET和基于图形图像处理的程序设计与开发方向进行相应的规划,共同的技术点规划在Java的相关课程中讲解。3.第三阶段,专业课程规划:以培养学生的软件设计开发能力为主线,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成组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基础选修课中培养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相关知识均以Java为基本工具,在专业成组课和专业选修课中设置Java的中高级应用的课程。4.第四阶段,知识内容整合:对课程以知识点为单位进行知识内容的整合,明确知识点的前趋与后继关系和知识点的课程归属,可以避免压缩理论学时的盲目性和随机性,减少课程体系中知识的冗余和重复,提高专业教学的效率。5.第五阶段,培养方案体系形成:以知识内容整合为基础,在专业课程层次上建立课程体系。针对软件工程专业技术要求、课程本身的特点和课程的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取,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最终形成层次化课程体系与各项能力要求关系模型。
三、改革优化现有实践教学体系
现有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应用型、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的支撑力度不够,必须优化。
(一)优化原则
结合软件工程专业的特点,构建由基础课程实验、综合设计实践、应用能力实践等环节组成的,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来说,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训与毕业设计及课外创新实践活动:1.课程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特定理论知识点的理解;综合、设计性实验以案例驱动和面向问题模式为主,综合运用一门课程的系统知识体系,循序渐进地对学生构思、设计、实施和操作(CDIO)的能力加以强化。同时保障程序设计课程和软件工程系列课程机房的授课率。2.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为若干主干课程或课程群设置的、综合性设计性较强的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设计中,让学生能够切身经历一个完整项目开发的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战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3、实训与毕业设计。专业实训课程与毕业设计尤其是毕业设计作为教学计划中的一个环节,是对学生大学四年学习的知识掌握情况和技术运用能力的检验。可以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担任指导老师,以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质。4、创新性学习项目与创新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开展广泛的创新性学习活动。包括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参加各级软件工程相关专业竞赛,参加专业认证考试活动,主持或参加创新性项目等,以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二)建立多层次实验体系和各类实验的比例
实验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为此建立了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实践体系与能力体系关系模型。基于该层次关系模型,建立软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是基于专业基础课程层、专业技术层和应用方向层建立的,分为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四个层次:1.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一般与相关课程同步进行,培养学生基本技能。2.设计实验。在验证性实验基础上进行规划,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具有承上启下作用。3.综合性实验。在验证性设计性基础上,进行专项综合实践,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4.创新性实验。在综合性设计性基础上进行,以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同时也增加并优化了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内容及占相关课程比例。
(三)建立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过程管理平台
软件工程过程化的管理是保障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为此建设并完善了软件工程专业实验、实践项目实践管理平台。该平台集各类教学资源(电子教案、课件及相关视频教程等)、讨论答疑、远程在线辅导、创新实践等于一体,极大地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增强实践体系的最终实施效果,还建立了实践考核体系,主要包含下面几个方面:1.验证性实验。程序设计能力,代码编写及调试能力;(30%)2.验证性综合性实验。系统分析、设计、测试能力、文档写作能力;(50%)3.创新性实验。团队协作及复杂算法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20%)与此同时,实习、工程实训体系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重点考核:1.业务能力考核:完成实习(项目)进度能力;完成质量;文档的规范性;英文阅读能力。(60%)2.综合素质考核:工作积极性;自我学习能力;制度、纪律的遵守;团队协作能力。(40%)
(四)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
通过辽宁维森公司和中软国际两个实习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设计与实习,提高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逐步加强企业工程师对学生工程实践的指导,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在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同时,我校电信学院还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参加每年的校级、省级、部级各类计算机比赛,建立软件创新团队并申报成为校级创新团队。通过创新竞赛与创新团队训练使学生在基本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都有较大幅度提升,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明显提高。
四、结束语
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具有多层次、拓扑性等特点的综合体系,该体系的正确建立及应用不但培养了学生各项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还大力支撑了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创新体系。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软件工程专业所做的系列教学改革工作中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工作能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就业质量及社会认可度。虽然通过软件工程专业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就业质量得到了有力保障,社会认可度也在逐年稳步提高,但市场需求在不断变化,如何紧握住市场技术需求的主旋律,不断提高专业教师与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动态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仍然是软件工程专业所面临的严肃课题。因此,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工作也一定会紧跟时代技术浪潮,与时俱进。
作者:佟玉军 周军 谢文阁 刘鸿沈 姜悦岭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软件工程专业论文: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手段研究论文
[摘要]针对普通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提出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无缝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不同,它不是直接与用人企业开展合作,而是与IT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合作,通过集中实习实训、课程嵌入、弹性学习、建立就业基地等多种形式,实现学校培养与IT软件企业用人的无缝对接。研究表明:无缝人才培养模式可提高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可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就业竞争力,最终实现零距离就业。
[关键词]软件工程;无缝培养模式;IT培训机构
一、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与困惑
从近几年软件类各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向来看,到机关、科研和部队等事业单位就业的越来越少,今后大多数软件类本科生将到各类IT企业就业。而现状是:一方面大量的这类本科毕业生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着急,另一方面,众多IT企业又在为招不到所需要的人才而发愁,这种就业难和选才难并存的怪现象困惑着各高校的IT教育工作者,也困扰和影响着我国IT产业的发展。
问题出在那里?显然是目前高校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一方面大多数普通高校还在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工程技术能力差;另一方面校企实质性的合作未能开展(因为现在的企业不愿接收学生实习),即便录用后,往往要花上一年以上的时间培训,才能独立承担技术工作,也就是说,学校和企业之间存在一个很大的缝隙,无法直接对接,学生需要相当长的适应期(企业再培训期)才能上岗。近几年,针对我院的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我们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一些教学研究和实践,摸索出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软件类专业本科生无缝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与传统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不同,它不是直接与用人企业开展合作,而是与IT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合作,通过集中实习实训、课程嵌入、弹性学习、建立就业基地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零适应期的软件类本科毕业生,实现学校与IT软件企业的无缝对接。这样拓宽了高校软件类本科生的就业渠道,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终实现零距离就业。
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目前国外在这方面开展的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所谓合作教育(Co-OpEducation)模式,这种模式在世界43个国家的1500所大学中实施,包括美国1000所的20万本科学生,其中不乏世界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乔治亚理工学院等。合作教育是一种非常严谨和严格的产学合作办教育的模式,学生在校期间轮流在学校学习和在产业实践;在产业实践期间顶岗工作、有报酬,学生毕业前已积累较丰富的产业工作经验,受到产业界的欢迎。这种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但是由于受经费、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制约,当今的中国企业不愿接受学生实习,普通高校教学体制也不允许与企业合作办学。这就导致了传统的培养模式难以达到培养的目的。然而以就业为导向,与IT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培养零适应期软件类本科生的无缝培养模式正好可以解决这一现实问题。
三、国内高端软件人才的需求状况
我们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到IT软件企业发放问卷、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对目前国内高端软件人才需求状况、岗位设置、岗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历时二个多月的调查。
1.高端软件人才的需求势头不减。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未来3年内,每年至少存在20万高端软件人才的缺口。IT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3类人才。及时类是既懂技术创新又懂管理的IT高级人才;第二类是系统分析及设计人员白;第三类是熟练程序员。其中,一高一低两头的人才较缺。
另据国家教育部有关信息提供:中国软件还缺人才1000万人,如果以目前全国高校每年培训培养30万毕业生的规模计算,也需用30多年。
2.软件人才的岗位设置和对素质和能力要求发生了变化。近年来,随着IT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岗位,如:多媒体设计工程师、网络系统管理员、网络构建工程师、中大型数据库管理员、软件测试工程师、WEB应用程序员、平面设计师等,这些岗位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如:中大型数据库管理员要求能应用关系范式进行数据库设计,精通SQL语言,胜任数据库服务器管理与应用工作。获取Oracle数据库管理或SQLServer数据库应用或WindowsXP应用认证。而网络系统管理员要求掌握网络系统管理的基本知识与应用技能,能进行网络系统的安全设置。获取Window2000Server或TurboLinuxTLCE或Cisco路由配置专家认证。因此,我们可以将计算机人才岗位划分为以下几个就业岗位群:软件开发与应用(含可视化编程、WEB应用程序设计、软件测试、计算机办公应用),网络系统管理与构建(含网络构建、网络系统管理),多媒体设计与应用(含多媒体制作、图形图像制作、平面设计)。
调查发现,几年高端软件人才的需求仍是持续上升的,虽然08年爆发了金融危机,但高端软件人才的需求势头不减,对岗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
四、无缝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特点和运行机制
所谓无缝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实施与IT教育培训机构的企业化项目实训合作,而不是校企合作或工学结合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而实现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达到零距离就业。IT教育培训机构与校方的合作方式简单、切实可行,实训项目和教师由培训机构提供,学生既可以在校内利用学校机房进行培训,也可以外出到培训机构所在地去进行培训;另外,实训项目都是面向企业实际的企业化实战项目,教师也都具有项目开发的实际经验,所以无缝培养模式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强、企业化环境、便于操作、费用少、学生易于接受等特点。
这几年我们与中国软件国际有限公司(中软国际)、上海杰普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全美教育技术有限公司(ATA)、广州达内教育科技公司等多家IT培训机构进行了有效合作,做了一些有益尝试,也积累了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方面的经验。在合作方式和运行机制方面,我们采取:一是让机构开展校内培训、生产实习企业化的试点,即请进来。
二是走出去,我们派出青年教师到上海和广州进行企业化项目师资的培训,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三是与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既重视准企业环境中的实训,更重视实训后的就业。
五、以就业为导向的软件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实施方案面向省属普通高校本科学生,适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
1.方案实施的原则(1)基于无缝培养模式的计算机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强调的不是与用人企业的合作,而是与IT培训机构的合作,通过实习实训、课程嵌入、弹性学习、建立就业基地等多种形式,在企业环境中通过项目实战,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采取企业化项目实习的培养途径,培养零适应期的计算机高端应用人才。
(3)充分利用IT培训机构与众多企业广泛的联系,以及这些企业对这些IT培训机构所培训学生能力的认可,搭建校企之间的桥梁,填补校企之间的缝隙。
(4)学生自愿参加培训,由IT培训机构负责将其培训后的学生直接推荐到相关企业就业。
2.方案的组成和内容。实施方案由学习学期和实习实训学期两部分组成。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学期课程嵌入、弹性学习在教务及时间上的安排,实习实训学期实训内容、合作方式、学生组织及保障机制的安排,就业实习基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体制等。在制定方案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采取企业化项目实习的培养途径。
3.方案实施的保障与管理。要使方案能得到真正实施,就必须要有稳定、并且切实可行地保障与管理措施。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学院各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如:教务、实验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经费、就业统计等方面的支持,这些支持在实际运作中都是缺一不可的,否则方案的实施无法得到保障。同时方案在具体实施中的监督和管理也很重要,如:实习实训的内容和方式有无变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无困难?能否接受?教师教学的质量如何?学院对在外地实习学生的安全管理、方案实施后毕业生的就业统计及跟踪等。
就政府层面来讲,应从政策和财力上大力支持和鼓励IT教育培训机构开展面向本科毕业生的实习期和实训,提高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之成为社会需求的人才。这方面上海市政府、广州市政府和深圳特区做得较好,相继出台了一些鼓励政策。如:广州市政府规定凡是经培训后在广州市内IT企业就业,且签定一年以上合同的本科以上的毕业生,将减免培训费40%-60%,这一政策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实习积极性。
就IT培训机构来讲,要保障方案的实施就应更加注重后期就业的问题。上一届毕业生经培训后就业率越高,对后一届毕业生的影响就越大,等于为后一届学生做了一个活广告,那么后续参加实训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形成良性循环。
培训机构本身也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五、开展无缝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近些年来,一方面我们与上海杰普科技有限公司、中信软件教育公司等机构开展了校内培训、生产实习企业化的试点,即把两周的教学生产实习交给IT教育机构,由他们派来师资,带来设备和项目,使用我们学院的机房让学生实习,学生通过初步尝试带项目的实习,往往会对这种实际项目的操作开发产生强烈的兴趣,自愿做出进一步到对方公司培训3-4个月的决定,从而在毕业前已具有相当地实际项目开发经验,大大提高了就业竞争力。二是我们派出了4位青年教师到培训机构进行企业化项目师资的培训,培养双师型
师资,为以后实习节约资源,也降低了学生实习成本。三是与培训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既重视准企业环境中的实训,更重视实训后的就业,我们与其中5家机构签订了就业实习基地协议,由对方每年定量保障我院经项目实训后的毕业生就业。今年还开展了校外集中培训、3+2模式(校内3个月,到公司2个月)实习及后期就业等方面的合作。到目前为止,前后已有400多名本科生参加了实习实训。目前已有372人就业,其中有不少就职于IBM、中软国际、中兴通讯、广东电信等大型IT企业,月薪平均达到3000元,就业率达到93%。9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动手能力、团队精神和职业素质有很大的提高。
六、几点思考
目前,各高校明显加大了对就业工作的指导力度和就业教育力度。为此,我们一直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对定位于教学研究型的大学(如:我校),能否将部分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确定为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本科教育的专业?修订原有的泛而不精、万金油式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应用型(无缝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
2.目前我们与IT教育培训机构的合作,在模式、机制和信用等方面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有许多事情需要不断完善。
如:培训机构本身的发展和政府政策的稳定和延续性等问题。
几年来的实践和研究表明:在现行高校管理体制和就业形势下,同IT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培养高端计算机人才,这种无缝人才培养模式是可行的、成效是显着的。通过项目实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它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目前高校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普遍动手能力不强,缺少实际工作经验等问题,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使学校可共享IT培训机构的就业资源;也降低了学校指导学生就业、学生寻找就业职位的成本,减轻了学校的就业负担和就业压力,因而得到学校和社会的普遍认可。
当然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如:贫困学生难以负担实训经费、学生就业后所欠培训费分期还款是否守信用等问题。
软件工程专业论文: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育改革论文
1传统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的不足
1.1重理论,轻实践
传统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模式体系的基本教学理念是重视“知识型”人才的培养,注重书本知识理论的讲解与掌握,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当前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情况来看,课程的授课基本都是沿用理论课——实验课单一模式。其中理论课所占课时比重更大,实验课则相对弱化,而且理论课与实验课的结合程度并不十分密切。所占课时比重较小的实验课教学环节,多数都是进行教师事先安排的实验内容,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指导和评测。实践证明,这种课程教学模式下出来的软件工程技术人员与时展要求严重脱节,难以满足社会对综合软件设计与开发技能人才的需求。
1.2教学目的脱离实际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是计算机软件、硬件和网络相结合,注重软件理论和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该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整合。然而,现行的高校在开展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却难以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时有厚此薄彼的现象发生。在强化理论知识的同时忽略了实践的应用,在加强实践教学的同时却又忽略了理论知识的融合。不能很好的体现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围绕职业发展需要开发,职业特点不明确,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2高校如何进行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做法
2.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革新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体系结构的进一步调整,软件行业人才标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式也应跟随时代变化进行相应的改革。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要跳出“教”的禁锢,从总体目标出发,进行学科教育向职业化教育的转型,以满足社会对高级软件工程师的需求。
(1)根据社会需求,合理确定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前提与基础,知识结构的确定,必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以“必需、够用”为度,并要求学生具备足够的发展潜质。因此,教师在分析知识结构时,应首先以社会发展对软件工程专业的能力要求为出发点,通过对能力进行分解,分析满足学生能力发展要求应具备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组织,合理确定知识结构,努力体现“三个面向”,面向软件工程专业发展近期潮流、面向软件工程专业市场需求、面向软件工程专业社会实践。例如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教师除了要重视企业级应用开发的服务器端技术,还要注重云计算技术同JavaEE的整合,同时跟随当前应用开发趋重RIA的特点,加强Flex技术的学习,增加JavaEE和Flex的架构集成技术,以培养市场严重紧缺的具有相当经验的RIA、云计算开发人员。通过对知识结构的合理确定,让学生不但能够对专业知识进行巩固,还能紧贴IT行业的用人需求,从而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2)以能力要求和知识结构为主线,构建动态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各教学环节的整体设计方案,包括有: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等的时间分配和次序安排。软件工程专业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时,应以本专业能力要求和知识结构为主线,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给以学生明确的思维方向,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获得较大的收获。一方面,教师可以注重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引进10门美国著名高校卡内基梅隆大学(CMU)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通过与传统教学模式的融合,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注重课程体系的先进性与及时性,定期召开合作伙伴峰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及审阅,保障课程教学体系与专业信息的及时更新,做到因材施教。
2.2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实例开展学习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学生掌握了解相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能力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精心策略和指导,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运用经典案例,把学生带入特定教学情景进行分析,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进一步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同时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一种教学方式。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要途径。在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案例教学,能把知识点与例子相结合,使学生从个案的分析、比较中,更深入地了解软件系统开发与管理过程,最终达到技术和知识点的掌握。如:《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时,JAVA程序设计以编程为主,如果照搬教材内容,只会让教师讲得枯燥,学生听得乏味。通过融入案例进行教学,可以在向学生灌输编程语言知识点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2.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应用型人才专业技能。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已达20万,并且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在未来5年内,合格软件人才的需求将远大于供给。在中国十大IT职场人气职位中,软件工程师位列及时位,软件工程人才的就业前景十分乐观。然而,各大企业在面向各大高校招聘软件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时,普遍注重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对于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受企业青睐的技术型人才,强化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应用型人才专业技能,是促使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发展的必有之路。因此,一方面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仿真实验教学手段,调整教学重点,发挥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中心地位。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大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力度,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同时,还可以开展大型综合实验、综合实训、企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内容教学,通过开设大型综合性的实验课程或综合实训课程、组织学生到Ⅱ企业顶岗实习、利用所学知识进行项目开发的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2.4加强教学队伍的建设
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他们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高校教学队伍建设,强化教师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是顺应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首先,学校要组织鼓励软件工程专业教师加强学习、钻研业务,掌握教学技能,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巧。同时,学校加大对软件工程专业教育的投入,多组织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师参加省级培训、校级培训等再培训工作,着手培养基础好、教学技能、有事业心、敬岗爱业的专业教师,增强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师资力量。
3结束语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对软件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高校作为我国高等素质人才的重要培训基地,必须着力于教学模式的革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发展的应用型软件开发与管理人才,以适应社会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发展需要。
作者:蓝斌 单位:同济大学
软件工程专业论文:专业课程之软件工程论文
1专业人才就业率低与企业“无人可用”矛盾冲突明显
软件工程专业高层次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同时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培养的学历层次不高不能满足企业实际需求。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式方法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没有与行业就业有效对接,导致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生产实际需求,导致“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无职可就,软件开发行业以及相关软件应用单位招不到满意的员工”现状普遍存在。
2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理论设计
以行业、企业实际对人才需求为引导,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真实就业情况调查为依托,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一线教师众多教学研究成果为参考,专业教师在企业挂职学习经验体会为借鉴,围绕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存在事实问题,来对地方本科院校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建设进行设计建设。设计建议如下:
2.1学科建设
以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和当前使用的主流开发工具或技术为依托来不断调整专业架构,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进行合理定位,系统性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从而实现以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引导地方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科建设。
2.2校企办学
学科建设以输出满足行业、企业需求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训练,专业课程体系嵌入资格认证课程模块,实训课程以企业开发项目方式贯穿培养环节以达到提高专业人才的实际动手能力。
2.3师资建设
采取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项目研究开发,共同承接开发项目等方式锻炼提高师资队伍实战能力。教师在企业实战经历和相关经验成果带入到日常的教学环节,不仅能促进专业教师学术、科研能力提升,还能够较大程度丰富、提高专业学科建设[2]。
3三层结构课程体系建设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以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项目实战为背景,社会需求为导向,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理论知识体系以及实践能力为宗旨。学生完整地专业培养环节结束后具有程序设计,系统分析,软件设计、开发,项目管理,网络和移动通信终端应用开发能力。课程体系模式结构如图1所示。
3.1基础理论由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构成:①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涵括地方高校各现行必修公共课程,②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课程坚实的理论基础,专业必修前导课程,是对软件工程专业基本“计算”概念理解、掌握,问题计算求解能力和构建中小规模软件系统综合能力的初步培养。
3.2专业理论以市场对人才需求为导向、行业近期前沿技术为引领、专业骨干课程为核心、专业素质拓展和综合素养整体提高为目标来对专业主干课程进行建设[3],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课程:
3.2.1面向行业认知能力培养课程主要包括对行业、企业认知学习以及计算机专业知识学习等专业认知方面课程。一般包括行业相关法律、法规,从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管理常规模式,软件项目开发流程等认知类课程。
3.2.2计算机编程与算法设计能力课程算法设计类课程主要包含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以及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等方面的课程;编程课程主要包含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传统程序设计语言课,还包括当下企业应用最为广泛的,流行的技术前沿课程。
3.2.3软件工程专业系统分析课程系统分析能力课程主要包括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等系统类课程。
3.2.4系统实现与集成能力课程系统实现与集成能力方面课程主要包括网络编程、移动互联开发编程、编译技术、软件开发以及软件测试等课程[4]。
3.3实践以校企联合培养为手段,一至两学年时长为周期,贴近企业实际需求为指导,综合技能提高为目的来对专业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方式如下:
3.3.1校企共同建设实训课程以项目介入为主线,企业实际效益项目和高校产学研项目为实际授课主体。引进企业项目人才或具有企业项目实战经验的教师来对专业人才展开课程实训,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综合素养。校企共同培养模式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知识转化生产实际速度,同时反向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知识的热情,最终提高就业竞争力[5]。
3.3.2合作企业岗位实训针对毕业学生和部分专业老师做岗位综合实训:①学生岗位实训:让学生真实参与企业项目实战,充分消化吸收前期所学理论和技能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就业夯实基础。②老师岗位实训:专业老师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并将企业项目开发经验和技术进行梳理总结、编纂成册,运用到实际日常教学环节,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有利于缩短理论转化实际成果周期。
3.3.3校企合作运用项目方式指导学生做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与提升高度的一次的考核,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次的实训。但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导致大多地方院校工科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流于形式,与实际脱节。通过与企业合作运用项目方式指导学生做毕业论文(设计)弱化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抵触情绪,可以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行业企业实际运作规范及近期技术,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践和技能能力的培养,为毕业后从容就业夯实基础。
4结语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主要侧重于软件开发技术人才的培养,对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学习方法的形成影响重大;对专业教师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学水平和科研理论转化成果周期率提高具有促进作用。课程体系建设在实施过程中需有大量工作需要处理,也有很多新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解答,整个课程体系按照CDIO[6]方式建设和验证。
作者:韩俊波 郑尚志 王维 单位:巢湖学院 南京橙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软件工程专业论文: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1概述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尤其是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作为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教学中的一个环节,也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的总结、应用和提高。由于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和软件行业的迅猛发展,导致就业门槛越来越高,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通过毕业设计过程中的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使学生得到一定的实践经验,有利于学生从学校向工作岗位的平稳过度。因此,毕业设计质量的好坏,不仅反映了一所高校的教学质量,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后的职场适应能力。
2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上不够重视学生方面:有些学生存在完成任务式的应付心里,避重就轻,能简就简,敷衍了事。有些学生则只重视找工作而轻视毕业设计,不愿在毕业设计上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甚至有些学生还以找工作为由,依赖于导师,向导师索要源代码,甚至花钱在网上购买来交差。已经找到工作的学生,更是认为毕业设计做的好与不好对自己没什么影响,对待毕业设计也更加心不在焉。导师方面:大多数指导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之外,还要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在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上能够投入的精力和时间非常有限,致使有些导师对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不太重视,对学生放任自流,不管不问,或者是直接将相关源代码发给学生,以“简化”指导工作。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导师指导工作不到位,造成毕业设计流于形式,疏于管理,效果较差,使得学生白白浪费了毕业前的一次综合训练机会。因此,如何充分认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并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是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必须要面对并解决的问题。
2)时间安排上不够科学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这期间刚好是学生求职和考研的黄金时间段,由于目前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当求职和考研时间与毕业设计时间发生冲突时,学生都会选择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求职和考研上,有些还要去外地求职、应聘考试、面试等,毕业设计自然是无暇顾及。而且,学校方面,为了保障就业率,往往对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又在无形中鼓励了学生消极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毕业设计质量下降也就成为必然结果。
3)题目设置上不够合理由于毕业设计在高校各类教学活动中是具综合性和独立性的,相对于常规课程而言,对指导教师要求也就更高,尤其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性比较强,但每年真正来源于实际工程项目的题目所占的比例较小,很多题目都是虚构出来的,导致有些题目不是理论性太强,就是缺乏具体需求的支撑,使学生很难从毕业设计过程中真正领悟到真实的软件工程方法。而有些指导教师自己都没参与过实际的工程项目,本身就缺乏实践经验,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来进行,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和严谨性,学生遇到问题后,难以得到及时的解决,导致抄袭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些学生直接照搬往届毕业生的设计成果。毕业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毕业设计的训练来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平稳过度。但由于题目设置上的不合理,题量太少,层次不清,导致选题匹配效果差。在选题时,部分能力差的学生所选题目难度太大,造成毕业设计很难完成,而有些能力强的学生所选题目难度过小,达不到能力提升的目的。
4)过程监管上不够到位众所周知,对于软件工程项目而言,过程控制与管理是项目执行的关注点,毕业设计也当如此。虽然学校也会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组织对各阶段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但执行检查工作的不一定是专业教师,使得这种检查大多只是对指导老师所填写的各种表格和文档等表面内容进行检查,对毕业设计的过程起不到实际的监督作用,再加之有些学生在校外求职或实习等原因造成指导教师与学生无法定期见面和沟通不畅等问题,使得指导教师难以用软件工程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毕业设计虽然启动较早,但实际上很多学生前期在毕业设计上很少投入时间和精力,只是在答辩前为了完成任务而赶工应付,这样的毕业设计质量自然也就不佳。
5)量化考核上不够严格毕业设计成绩一般由平时成绩+论文成绩+答辩成绩三部分按一定比例构成,平时成绩由指导教师自行把握,论文成绩则由其他有经验的教师进行评阅,答辩成绩由答辩委员会老师按照相关评分标准打分并取平均分,这样虽然基本可以保障成绩的公正性,但成绩构成太简单,未显示地将开题报告、文献翻译、分析和设计过程以及总结等纳入到考核范围,对毕业设计的前期和中期工作没有约束力。在成绩评定时,有些导师要求不严,采取宽容迁就的态度。答辩时,通过门槛较低,造成大部分学生仅以答辩及格为目标,在思想上不重视,答辩准备工作不扎实。同时,学校为了提高学生毕业率,在最终答辩时,对毕业设计的质量要求也有所放松,这也是导致毕业设计质量难以保障的一个重要原因。
3采取的对策
时间安排上,可以提前启动毕业设计工作,将原来的第八学期开始提前到第六学期中后期,此时学生已经学完大部分课程,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而且学生都在校,可以随时与导师见面,指导教师也有充分的时间对毕业设计项目随时跟进,随时指导。导师资格审查上,对于软件工程专业来说,学生毕业设计的导师,应该由长期从事实际工程实践或者有较好科研成果的“双师型”(双师即“教师”、“工程师”)教师来担任,也可以聘请校外科研单位或企业中水平较高的工程师来担任企业导师,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指导教师短缺的压力,也能促进指导教师队伍多元化模式的形成。题目设置上,要求题量要充分,使得水平层次不同的学生都能选到合适的题目;难度和工作量要适中,且要有一定的创意,使学生通过毕业设计的训练,在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上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有课题的指导教师要尽量结合自己的课题来设计题目,没课题的指导教师可以从与学校有合作的企事业单位中获取有实际意义的题目。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和就业取向自拟题目,允许学生到实习企业中根据企业的实际工程需要选题和实施毕业设计,这样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可完成毕业设计。过程监管上,首先要在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联系机制和问题讨论的例会制度,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坚持每周师生沟通一次。学生提出问题,指导教师引导和总结,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同时,学校要成立由领导牵头、具有一定工程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督导组,对毕业设计过程包括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答辩和成绩评定等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的监控和督导,加强管理学生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指导教师工作质量的检查,确保毕业设计工作能够有序、有效的实施。量化考核上,要对毕业设计从前期的开题、文献查阅,到中期的分析、设计、实现,再到后期的总结等各个阶段的进行量化考核,前一阶段的成绩考核不合格者,不能进行下一阶段工作,必须加以整改,直到整改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对于未能按要求如期完成毕业设计的可以推迟答辩,对于首次答辩不合格的可以进行二次答辩,仍不合格的,可以缓发毕业证。只有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才能对学生有约束力,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毕业设计,进而保障毕业设计的质量。
4结束语
软件工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作为大学四年学习的总结,是学生从学校跨入社会前仅有的一次大检验,它不仅检验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检验了学校的培养模式和教学质量。毕业设计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关系到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因此,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也要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紧跟行业发展变化,与时俱进。
作者:张华 单位:南阳理工学院
软件工程专业论文: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1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偏重理论轻开发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滞后
经过我们对软件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目前我国软件人才数量不少,但水平偏低,更重要的是结构失衡。具体表现为,企业希望招聘的高校毕业生具有软件开发岗位所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但很多高等院校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由于教育理念和师资力量本身的问题,偏重于传授知识和技术而轻视了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这种现状导致软件企业从高校招聘的毕业生不能立即进入软件开发岗位,必须经过几个月的职业岗位培训,才能真正胜任开发工作。毕业生到软件开发工作岗位上要经历的适应期和培训期,说明高校培养的软件人才与软件企业的职业岗位存在明显差距,需要高等院校在培养模式、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按照软件开发过程和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进行改革和完善。
1.2实践条件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各个高校的实验条件经过近几年,尤其是2013年的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资,实验和实训的条件得到很大提高。校内软件工程的实验环节均能满足教学要求,有条件的高校已经建立了一定的校内实训基地,但实训基地尚摆脱不了之前知识教育体系下的实验模式,所开设的实践项目范围偏窄,模拟课题多,实战课题少,参与建设实训基地的企业热情不高,缺少真实的工作场景。现有的机器数量、配置大部分还是以单台性质的设备和个人计算机为主,满足不了软件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的要求,特别是缺少真实的开发项目和项目开发指导组,难以营建软件企业的软件产品生产环境,不能满足基于软件产品开发过程对实训课程的需要,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1.3教师队伍工程能力偏低,难以支撑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
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多以高学历、高职称的比例来衡量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经过多年的师资建设,高校中大部分教师都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他们虽然有较强的学术能力,但是专业实践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却相对缺乏,尤其是新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情况更不容乐观。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各类新技术层出不穷,尤其是软件开发技术和新的开发工具,老教师的技术能力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很难胜任新的软件工程应用开发类课程的教学。这就造成了整个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师队伍工程能力偏低,与软件工程专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很难适应培养软件工程实践型人才的需要。此外,不论学术型还是应用型的高校评价教师的标准都是侧重于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论文数量,使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师在进入高校工作几年后,原来即使具备有开发能力的也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淘汰,无形中引导着教师队伍建设向学术型方向发展,而忽视了工程实践水平的提高。
2CDIO与软件工程专业
从项目或产品的生命周期可知,工程项目、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基本都要经历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这样的阶段。工程项目或产品首先要根据需求进行构思,将科学原理转化为工程项目或者产品开发的计划方案;再根据计划方案进行设计,确定实现工程实施或生产产品的工艺流程、操作程序等的设计方案;然后根据设计方案进行项目的实施或者产品的生产实现;是完成项目的运行服务或生产产品的销售、售后服务。因此,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4所大学组成跨国研究,以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所需要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出发,经过4年的探索研究,设计了工程教育模式,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2011年,CDIO区域性国际会议在北京中苑宾馆隆重召开,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指出,未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就是“四个更加重视”:一要更加重视高等工程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二要更加重视与行业企业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三要更加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四要更加重视提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CDIO工程教育模式有利于解决当前工程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强调个人学术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精神、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开拓创新培养等诸多问题。此外,从国家实施工程师培养的11条通用标准看,每个标准的实现都能够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中体现,因此在国家大力推进高等工程教育“计划”中融合CDIO的教育理念必将为高质量实施“计划”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在软件工程学科领域,软件工程是应用计算机科学理论和技术以及工程管理原则和方法,根据用户的要求,按照按预算和进度实现软件产品的定义、开发、和维护的工程,是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实用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软件工程研究的对象是软件系统,涵盖软件科学与工程两个方面。软件科学研究的重点在于发现软件可信性、度量和演化的基本规律,以应对当今软件所面临的复杂性、开放性和演化性等一系列重要挑战,是工程应用的理论层面;而软件工程的重点在于综合应用包括科学方法在内的各种软件设计方法,运用各种科学知识,深刻理解设计合格软件产品所涉及的多方面因素,去构建、满足需求的软件产品。IEEE近期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WEBOK)将软件工程知识体系分解成10个知识域,即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工具和方法、软件质量,这些知识领域贯穿于软件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因此,在软件工程专业“计划”中,以软件产品的方案设计、开发、部署、运行的软件生命周期为主线,将CDIO工程教育融合到软件工程师的培养中是必要且可行的,有利于培养出软件设计能力、国际交流能力、管理与沟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强的,具有软件工程背景的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软件工程技术人才,推动软件产业不断开拓创新。
3融合CDIO理念的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师的培养
3.1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型的综合培养理念设计软件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融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进行软件工程师培养,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将软件工程教育与项目、产品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生命周期中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紧密结合,以项目或软件产品的生命周期为载体,引入校企合作机制,采用3+0.5+0.5的培养模式。前3年与传统的软件工程教育类似,完成软件工程专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在后面的1年分为两个阶段,及时个阶段我们称为项目实训,以校外实习参观,校内讲座、实训的教学方式,用已经开发完成的项目或软件产品为例,模拟企业运作进行教学,熟悉项目工程、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将前3年学习的知识融合,在实训中掌握开发工具,以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接受软件工程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和素质教育的培养。第二个阶段,学生进入合作企业或者就业企业,参与到企业真正的项目开发中,以企业的课题完成毕业设计,在设计中锻炼职业能力。
3.2构建适合CDIO工程教育模型的理论教学体系
坚实的专业基础是学生今后成为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的保障,也是CDIO培养模式的基石。以软件产品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为目标倒推成为软件工程师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去组织理论教学体系。包括软件从业人员所需要具备的良好的数学建模能力课程: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运用计算机进行软件开发所需的计算数学课程: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等;进行软件开发所需的软硬件系统基础课程:操作系统、软件工程导论、数据库原理、信息系统基础、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和编译原理等;进行软件设计所需的软件开发类课程:软件需求分析、软件构架、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工程工具等;软件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的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人文素质系列课程: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法律法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团队激励与沟通及全校性选修课程等;软件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的掌握发达国家的技术和了解国际IT文化的外语应用能力课程:基础英语、英语听说、日语基础和专业英语。
3.3构建适合CDIO工程教育模型的一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做中学”原则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集中体现,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是设计软件产品能够实施和运行的关键。以产品的运行周期为主线的一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实现及时层次的基本实践能力培养;以课程设计、实践课程为贯穿专业课程模块的线索,实现第二层次与第三层次的个人能力及团队能力培养;以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实训和毕业设计为载体,实现第四层次的构思(C)、设计(D)、实施(I)和运行(O)综合能力培养。以此形成集实验、课程设计、实践课程、实训和毕业设计一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基于CDIO的“做中学”原则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向企业派驻科技特派员和聘任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的“双向聘任制”模式,使软件工程专业与软件企业更为紧密地结合。企业技术人员和校内教师联合建立项目开发小组,让学生通过实际项目研发,体验软件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从业人员角色。在项目研发中进行需求分析、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接口设计和算法设计,编码实现,测试、投入运作等一系列工程实践。以此为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和教师项目开发锻炼提供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有助于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态度和习惯的形成。“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采用“双向聘任制”模式驱动,专业教师与实践基地软件技术人员间角色转换;科研、技术研发项目与教学课题间的相互渗透。学校将工程实践列入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的指标,甚至职称晋升的指标,引导教师加强自身工程能力的提高,这将逐步解决困扰软件工程专业发展的教师队伍、实践、实训的难题。
3.4按照知识、能力、素质,规范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保障工程师计划的顺利实施
培养质量标准,是规定某一个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实现途径、评价方式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是联系专业培养目标与教学活动的中间桥梁,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连贯而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对教师的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在“工计划”中引入先进的CDIO教育理念,将“工计划”通用标准与软件工程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结合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以标准规范人才培养是保障工程师计划顺序实施的有效保障。
4结语
从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和软件企业实际需要的员工存在的矛盾入手,分析了在软件工程专业实施“工计划”存在的问题。通过采纳CDIO标准和工程教育理念,以软件工程产品的生命周期中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出发,探索软件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标准。以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为抓手,推进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改变当前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理论、轻实践”、“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开拓创新”等方面的不足,最终达到提高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作者:汪军强俊单位:安徽工程大学
软件工程专业论文: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初探
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初探
一、引言
软件工程是一门交叉性的工程学科,它将计算机科学、数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等基本原理应用于软件的开发与维护中,研究重点是大型软件系统的分析与评价、规格说明、设计和演化,同时也涉及管理、质量、创新、标准、个人技能、团队协作和专业实践等方面的内容。然而,软件工程开展近30年后,人们才对软件工程核心的知识体系达成共识。在国际上,ieee-cs和acm联合组建的软件工程协调委员会(swecc)了软件工程知识体系和推荐实践swebok2004[1],为软件工程职业实践建立了合适的准则和规范集,以作为产业决策、职业认证、课程教育的依据。基于swebok,swecc进一步定义了其中可以纳入教育程序的知识体系,包括本科生软件工程教育计划se2004中的seek、研究生软件工程教育计划gswe2009[2]中的cbok、软件工程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实践。
我国2002年启动了软件工程硕士培养程序。借助于计算机科学技术、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诸多学科,软件工程已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下的一个学科方向,发展为一个独立的新兴交叉一级学科。但由于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注重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工程化人才教育开展时间较短,培养体系尚在不断改革完善,因此在很多院校中软件工程学科还没有脱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范围,所培养的软件工程人才与工业界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整个硕士培养过程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影响研究生业务能力和素质的重要因素,因此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软件工程知识体系为核心,以训练实践能力的为目标的层次化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改革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特别是在硕士生的培养上,对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的要求一般是同等并重,合理的课程体系是高等院校保障培养目标和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手段。软件工程硕士的定位和其他学生不同,这为我们的课程设置、建设与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通过对国内众多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将其分为以下四种主要类型[3]:
(1)独立型:将软件工程彻底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课程设置上综合计算机、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偏重于数学基础,但实践能力较缺乏。
(2)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体课程为基础,以软件工程理论课程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型。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课程体系为主体,教学中突出软件工程的知识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根据企业需求或者人才市场需要,按照工程思想进行实践教学,同时校企结合,试图在实践中摸索和学习软件工程的工程理念,但在进行实践之前的软件工程理论基础不牢固。
(3)实践加强型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在这个模式下,课程体系基本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同,只是加强了实践环节,学生在学习和就业方面没有脱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作中所学的工程理念需要自己去学习。
(4)其他类型,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软件大赛,推荐学生参加各种证书的考试,获取各种软件企业证书。这种类型中,学生所学内容较多,但是正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基础不扎实,同时真正的工程实践能力不够。
因此我们认为,目前的软件工程还没有脱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范围,无论是从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软件工程专业的区别,还是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区别来看,针对软件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也是迫切的。
二、生源基础分析
gswe2009对给出了软件工程硕士的三种主要生源:
(1)在职程序员,由于没有受到过正规研究生教育,有些企业的在职人员对理论知识匮乏,因此具有系统学习的愿望;
(2)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由于软件工程职业的兴起,以及目前人才市场对该专业的需求,使得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想要加入软件工程的队伍;
(3)没有工作经验的本科毕业生,在当前就业压力下,许多本科毕业生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
在我国,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多是没有工作经验的本科毕业生,正式由于这些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基础专业各不相同,使得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更加复杂和重要。
三、知识体系分析
2004年8月,有全世界五百多位专家教授推出的软件工程知识体(swebok)和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seek)两个文件的最终版本,包含了软件工程核心类的知识领域、基础类或前导类的知识领域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2009年, gswe2009中的教育知识体系cbok主要来源于swebok,同时也参考了seek2004、incose2003和haskins2007。与swebok2010同步,gswe2009包含了一个新的知识领域ka(职业实践)和四个关于教育的ka(工程经济学基础、计算基础、数学基础和工程基础),同时两个在swebok中没有出现的ka(系统工程基础和职业操守指导)被加入了cbok。此外,cbok还调整了一些知识单元和知识点[4]。gswe2009由准备知识、核心知识、大学特有知识、选择性知识和顶点经验所构成。其中的大学特有知识有学生的入学基础决定,在整个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主要为学生设置学习专业核心知识之前的准备知识以及在学生职业实践课程中所需要的选择性知识,而顶点经验需要学生在学习专业核心知识和进行职业实践的过程中积累,因此,课程设置中准备知识和专业核心知识的设置以及学习方式尤为重要。
四、课程设置分析
通过对软件工程知识体系进行分析,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的主要能力有:基础开发技能、团队合作技能、发现并解决问题技能、系统建模技能、文档撰写技能。我们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阶段分为:理论知识学习、职业实践、论文撰写三个阶段。在前两个阶段中,我们给出了三单元课程、两步实践的方式,三单元课程分别是:必选课单元、必修课单元、自选课单元,两步实践有:模拟职业实践、实际职业实践。传统的理论学习和职业实践通常是分开的两个阶段,但在软件工程这个特殊的学科,我们将理论学习和职业实践结合起来,在进入理论学习第二单元的同时进入模拟职业实践阶段。理论学习三个单元具体设置如下:
(1)必选课:选择工程经济学基础(例如知识产权与法律、企业管理与文化、领导学、信息经济学 、市场营销学等)、计算基础(例如算法设计与分析、高级软件工程、高级数据库、高级操作系统、高级网络技术)、数学基础(离散数学 、组合数学、 工程数学、数值分析)等准备知识中的专业主干课程按学科分类作为新生入学的必选课,取代以往将某些固定课程作为所有学生的基础课的方式,方便根据学生大学所学专业来选择自己所欠缺的准备知识进行学习,是知识的储备阶段,在本单元根据学生所选课程的成绩作为给定学分的依据。
(2)必修课:将软件工程基础中的核心知识(例如软件体系结构、软件项目管理、软件质量保障与软件测试技术、软件系统建模原理和方法、基于cmm 的软件过程改进、软件开发方法、软件需求工程)作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培养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软件工程的概念,旨在学生具有扎实的软件工程及相关专业基础理论,熟练掌握软件工程知识和技能,并且具备作为软件工程师从事工程实践所需的专业能力。在学知识的同时,适当加入模拟职业实践的训练,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向,将学生进行分组,进行模拟题目的训练,题目可以是各类大赛的题目、教师的科研课题以及学生自己选题,这是学生职业实践的及时步,培养学生基础开发技能、团队合作技能、系统建模以及独立创新技能,之所以称之为模拟职业实践,是因为这一步的实践题目并不是真正的软件工程课题,而是采用软件工程思想的实际课题,为下一步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第二步的实际职业实践奠定基础,在本单元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考核给出一部分成绩,另一部分成绩给出的依据是学生实践课题的完成情况以及在小组中的贡献程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认识自我、团结合作的能力。
(3)自选课:学生根据自己对软件工程的理解以及通过对上一个单元所做题目的分析,选择自己所需要补充的基础专业知识,自行选择和学习,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以及自觉学习的能力。在这一单元中,导师根据学生所选专业知识的性以及学习之后对该软件工程专业的认识给出学生的成绩。
传统的课程设置一般都是先学习再实践,或者是边学习边实践的过程,前者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没有实践练习,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得不好,后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实践,锻炼了动手能力,但是学生往往不知所以然,只是按照老师的讲解去实践,对理论的指导作用理解不够,而我们通过上面学习-实践-学习的过程,学生不但对软件工程相关知识有所掌握,也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具有不断补充知识、总结自己、提高自己的意识和能力,在实践中体会到理论知识的作用,从而能够主动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软件工程核心知识的同时进入了职业实践的及时步模拟职业实践,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使理论的学习过程不再枯燥。
在职业实践的第二步实际职业实践中,学生自己从课堂走出去,到实习基地、用人单位或者是校企合作的相关公司企业进行真正的软件工程实践,学习良好的职业道德,正规的软件工程管理方式,同时在实践中学习和总结自己的研究生学习过程,进入第三阶段论文撰写,这就避免了以往硕士研究生写论文闭门造车的现象,为论文提供了更好的实践依据,提高了硕士论文的质量,这一步通过从实践中回到学习上来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撰写文档的能力。
五、总结
我们采用三单元课程、两步实践,通过学习-实践-学习的路线旨在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具有开发、创新、团结合作能力的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每年缺口约20 万的软件人才市场中,提供给企业的不再是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而是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完整,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并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复合型人才,解决企业需求的同时,保障学生的就业,使得学生在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踏实努力地提高自己,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我们目前只是根据软件工程专业的特殊性,对课程设置以及培养方式做了初步的探索,而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和探索。
软件工程专业论文:农业院校软件工程专业语言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农业院校软件工程专业语言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软件产业是具前景的产业之一,目前,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迅速,人才需求旺盛。江西农业大学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老牌高等农业院校,为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于2003年成立软件学院,开设软件工程专业,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学院采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学院把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基础并重,将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理念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其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从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好评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然而校内环节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接受基地实训之前奠定一个良好的实践能力基础,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一、教学实践中主体和客体的分析
学院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三年在学校培养,第四年在实训基地培养。因此学生理论实践能力所能达到的高度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校内三年的培养环节。我院学生在校内接受教育主要有两个阶段:①基础知识、专业基础教育。实践教育形式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实训。②专业知识和技术教育。实践教育形式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校内项目开发实践能力训练。在专业知识和技术教育阶段,学院按照“软件开发”、“网络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和“嵌入式系统软件”4个专业方向展开教学,每门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实验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均超过30%,且在大二暑期设置3周的校内专业实训。尽管在课程及课程的课时设置上充分考虑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丰富实战经验的实验课程教师。学院建院较晚,师资队伍相对较年轻,从学历角度看,绝大部分是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的专业理论基础也非常扎实。但是由于大部分年轻老师缺乏教学经验和软件项目开发实战经历,在实验课堂上,尤其是语言类课程,如java、jsp等,不能系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统地引导学生有效地完成实验内容,更无法吸引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实验中去,达不到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相反地还会使部分同学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导致其进一步混课、逃课。当然,在引进新的师资时,学院也非常看重教师的软件工程实践经历和经验,部分老师刚进来时也确实有较强的软件开发能力,但是由于在学校整个评价机制和职称评审机制中,对教师教学仅有量的考核,更多的是注重对教师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的考核,故很多年轻老师在这种现实压力下,会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学术科研领域,由于it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久而久之,原有的实战知识、经验也慢慢落后,甚至被淘汰了。
2.学院生源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作为省属农业院校,生源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劣势。由于观念的影响,部分家长和学生会避开报考农业院校。而且软件工程专业相对其他专业学费要高不少,有些基础较好想读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可能由于家庭经济压力也可能会放弃自己的理想。迫于招生的现实压力,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所招学生的录取分数较其他院校同类专业要低一个档次,这直接影响到所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文化基础的水平。这样一种现实因素,自然地,对老师以及学生本身都提出了一种更高的要求。
二、语言类课程教学实践的改革与完善
从第1小节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我院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制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瓶颈有两个:一是生源质量,一是实验课程的师资力量。为了提高生源质量,学院乃至学校都做了大量宣传工作,宣传学院办学模式的优势、宣传历届毕业生的高就业率及较高的就业质量。同时也对新生实施奖励措施。这些努力有一定的效果,但不是很明显。较高的学费短时间内仍然是很多贫困家庭首要考虑的因素,而对农业院校认识上的主观偏差也很难短时间内纠正过来。因此生源质量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改变的,而需要靠不断地提高办学质量,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吸引学生。针对校内实验课程的师资力量不足问题,学院从实际出发,切实提出了一种可行、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
1.将软件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校内课程进行梳理,将语言类课程单独列出。从新生入学到学生离校去实训基地,语言类课程占了相当的比重。按照不同培养方向,设置了由浅到深,由易到难课程体系。如学院的java开发方向,先后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培养程序设计的基本思维和理念,visualc++,进一步激发学生软件开发的兴趣,java程序设计基础、jsp程序设计、大型数据库技术等,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这些语言实践类课程在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单独列出来,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在其他基础理论课程的支撑下,更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
2.对于单列出来的语言实践类课程中的实验课程部分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老师进行教学。尽管学院办学模式本身就是“3+1”模式,第四年就是由具有一线开发实践经验的老师指导学生开发实践,但是为了让学生更早地体验软件开发,更早地融入专业的学习实践中,学院聘请了校外企业里的软件工程师来学校给学生上实验课。这样做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专业学习的效果。软件工程师们丰富的实战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另外,学院在大二暑假的假期还会开展为期三周的暑期实训,暑期实训期间通过将同学分成2~3人小组共同完成项目开发,让同学真实体验软件工程大致的开发过程和流程。为了切实提高实训效果,学院在暑期实训过程中,也聘请校外软件企业里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指导学生完成一个真实的项目开发,让学生实训真正的有所收获,为去北京实训基地打好坚实的基础。
为适应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形势,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适时开设了软件工程专业,招收了大量的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但从就业市场反馈的信息却表明很多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水平和素质和企业的实际需求之间仍有较大的差距。江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在软件工程专业培养过程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采取将企业里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软件工程师请进来,以及将准毕业生送到企业真实环境中去锤炼的办法,走出了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子。通过用人单位的反馈,我院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软件工程专业论文:新形势下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举措的初探
自高校扩招后,我国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2014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创纪录的727万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加之,我国软件工程技术起步比较晚,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虽然起步较晚,但我国政府正在大力支持中国软件行业的发展,短短几年,已经开发出属于我国自有知识产权的软件技术,制定出一系列的符合国情的政策和发展计划,取得不小的成功。
一、软件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分析
1.毕业生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数据研究表明,我国软件出口规模达到215亿元,软件从业人员达到72万人,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约计11.1万人,职业需求在“电气信息类”中排名第三。软件工程人才的就业前景十分广阔,毕业生主要在各大软件公司、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研究所、国防等重要部门从事软件开发、研究、设计与应用等工作。目前,我国对软件人才的需求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而高校计算机毕业生中的软件工程人才还很缺乏,尤其是高素质的软件工程人才极度短缺。就业前景好的地区集中在北上广等沿海地区。巨大的人才缺口不仅使IT行业“全线告急”,更使得IT企业求贤若渴,重金抢购。未来几年,国内外高层次的软件人才将供不应求。根据学校招生就业处历届本科毕业生校内招聘用人需求统计资料,2012~2013学年由学校主办的双选会、集团专场、日常招聘等各类招聘活动中,共计有1123个岗位需要软件工程类毕业生,2013~2014学年共计有1234个岗位需要软件工程类毕业生,用人需求涨幅接近10%。
2.招聘要求及薪酬待遇分析。目前IT企业对IT人才有四项素质要求,即专业技能、项目经验、认证和高等学历。超过80%的IT企业对用人学历有要求,其中要求为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岗位占到46%,超过70%的用人单位希望求职者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如果单纯地讲就业,专业技能与项目经验则是核心要素,是企业最为看重以及个人在企业日后发展的关键因素。软件工程专业相关职位属于高薪岗位,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2015年及时季度,在国有经济单位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平均劳动报酬较高,达到6300元人民币。据来校招聘单位所提供的薪资水平,可以看出:软件工程岗位的具体薪资待遇在地域间又有些许差异,一级城市(如北上广等城市)初-高级软件工程师的待遇在4000~9000之间,内地其他省会城市(例如山西省)一般在2000~6000之间。随着毕业生从业年限的增加,劳动报酬也呈线性增长,从业年限在6~7年间的软件工程毕业生,月薪资可达到1万元以上。
二、软件工程专业的就业现状
1.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对IT人才的需求标准逐渐提高,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IT行业就业情况好的地区集中在北上广等几个发达地区,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近几年对IT人才的招聘情况来看,这几所城市对软件工程类毕业生的招聘标准逐年呈现出“水涨船高”的趋势。很多企业钟情于有一定工作经验且学历较高的硕士生、博士生等高端人才,因为他们能够迅速进入工作角色,承担起某一职位的工作任务。正因如此,近两年来,一些虽有高学历但刚毕业尚无就业经验的毕业生则被拒之于求职门外。其次,省内IT行业发展不成熟,企业提供的就职岗位较少,而省内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人数较多,考虑到地域问题、户口迁移问题,部分毕业生更愿意选择省内企业,加大省内软件工程的就业压力。
再次,中部地区的软件行业相比其他地区还处于发展阶段,目前我省的软件行业规模不是很大,在软件制作上,有些软件企业只是采用了一些软件工程的思想,距离大规模的工业化大生产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其中有管理体制、市场、政策等问题。
2.毕业生继续奋战考研、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率持续上升,大学生在摆脱就业压力和个人追求方面有新的认识。学院2014届未就业的毕业生选择“继续考研”、“继续考公务员”的比例分别占未就业毕业生人数的28%、11%。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想通过考研缓解就业压力。一些毕业生认为读研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在学术上更上一个台阶。
一些毕业生认为考研除了学历上更高一层次外,在单位就职时的工资基准也会相应地高一些,甚至有助于找个更好的就业单位。综合来看,在巨大的就业形势面前,考研是毕业生根据个人的职业
规划及自身实际情况做出的取舍。参加国考、公务员考试及事业单位招考的人数率创下新的纪录。这与国人求稳的心态不无关系,更多的人看重的是上述单位的福利待遇好、社会地位高等。总之,毕业后选择暂不就业,继续参加各类招考的学生占未就业毕业生的很大比重。 3. 毕业生进行就业选择时多持观望的保守态度。学院领导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平台,积极联系知名IT企业及实训单位,通过与企业多种模式合作、组织招聘会等方式,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大力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针对毕业生举办“IT人才专场招聘会”等多场招聘活动,大力创造就业环境,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工作新领域。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多数毕业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谨小慎微,在工作过程中也会对所选企业的各个方面提出质疑,多持观望的保守态度。“今天就是先来看看,不着急签约”、“以后招聘会的单位会越来越好”、“还想再看看”,不少毕业生对企业抛来的“橄榄枝”并不上心。
三、主要举措及努力方向
1.以提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为重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先后召开专题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并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制度改革、教学秩序规范、资源投入保障等各个方面制定并出台一系列的改革举措,进一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学院长期以来一直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断促进教学改革和教育质量的提升,推动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学院逐步推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把创业基础课程、就业指导课程列入必修课,并在校内建立山西省共享式软件人才实训基地,设立多个实践创新项目,增强毕业生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及校企联合研究室,进一步改善学生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更好地实施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促进教学改革和教育质量的提升,为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供保障。
2.面向行业需求,创新就业服务模式,引导毕业生“顶天立地”地就业。着力扩大就业市场覆盖度,挖掘行业重点单位需求,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学院坚持毕业生“走出去”的就业方针,将保障毕业生就业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针对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层次和质量的任务,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积极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大力创造就业环境。学院积极联系知名IT企业及实训单位,通过与企业多种模式合作,积极联系用人单位,举办专场招聘活动,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大力创造就业环境,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工作新领域,为用人单位招聘提供精细、“一站式”服务,对地处欠发达地区的重点单位实行分类服务。依托学校软件学院硬件设备优势,为不能到场的企业和单位提供远程实时的在线视频招聘,积极开展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统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本院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的满意度,切实使就业工作服务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加强就业工作保障度,为实施高质量和均衡就业战略“保驾护航”。加大政策引导力度,落实专项经费。利用新媒体推进网络化就业指导教育,使学生多渠道捕捉就业信息,强化择业就业意识,做好择业定位并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实现理想就业。开展“一帮一”活动,对就业有困难的毕业生建立学困生档案,进行重点指导、重点服务。建立“毕业生回访与发展跟踪制度”,了解毕业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不断增强就业指导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3.以保障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完善就业工作机制,构建就业工作常态化。实施“一把手”工程,将就业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要点。成立由学院院长、书记、副书记、辅导员、学习导师、专业教师和班主任组成的就业工作组,配合学校建立校、院、班三级体系,为就业工作提供组织支撑。落实“三个到位”,为就业工作提供有力保障。认真做到就业中心专职工作人员稳定、专职工作经费稳定,积极争取社会赞助,建立关于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服务中心,有效保障就业工作的开展。健全制度体系,为就业工作夯实基础。积极贯彻落实学校出台的就业规章制度,根据实际需求出台完善学院的就业规章制度,为就业工作夯实基础。
软件工程专业论文:软件工程专业能力和课程体系研究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软件产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企业数量稳步增加,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12年中国软件产业共实现软件业务收入2.5万亿元,同比增长32.7%。“十二五”时期,我国软件业发展前景广阔。按照工信部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软件业将着重发展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及行业解决方案等八大重点领域,并实施包括龙头企业培育在内的十大重点工程。从2013到2015年,中国软件行业收入将年均增长25%以上。预计到2015年,我国软件业业务收入将达到4万亿元,占信息产业的比重将达到25%,软件出口额达到600亿美元。
随着东莞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双转型”的需要,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变得尤为迫切。东莞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东莞市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支持发展信息服务业。东莞市现代信息服务业主要包括信息传输服务业、计算机服务业以及软件业三大类,将东莞打造为继深圳、广州后的又一个现代信息服务业基地。东莞的信息产业规划届时将以新显示、新能源、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和软件产业“四新一软”发展战略为重点,力挺软件产业,同时大力开展人才培育工程,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支持各高校开展人才定制培训、综合培训、认证培训、专业课程培训等各项培训,大力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实用技术型和创新型人才。东莞市政府在《东莞市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培养符合软件产业要求和掌握规范性开发能力的大批软件技术开发人员。
二、软件工程专业发展概况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信息技术不断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软件的应用越来越广,软件产业不断扩大,社会需要大量的软件技术人才,系统、规范地培养软件工程人才已受到国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界的普遍重视。由ACM和IEEE/CS联合工作组组织制定的软件工程知识体SWEBOK、计算教程软件工程卷CCSE2004于2004年5月正式。软件工程专业将根据广东和东莞人才市场需求,以软件领域人才需求调查结果为基本依据,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宗旨,培养具有从事应用软件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应用、管理与维护的能力,立足东莞、服务广东、面向全国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
三、专业能力构成
1.软件工程专业能力。根据2006年教育部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软件工程本科专业规范》能力结构要求,掌握软件工程的知识与技能,具备软件工程师从事工程实践所需的专业能力。主要分为:①获取知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信息获取能力、适应学科发展的能力等。②应用知识能力:需求分析和建模的能力、软件设计和实现的能力、软件评审与测试的能力、软件过程改进与项目管理的能力、设计人机交互界面的能力、使用软件开发工具的能力等。③创新能力:在基础研发、工程设计和实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软件行业岗位能力。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以及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各环节技术要求,我们将软件工程专业能力归纳为系统分析、软件设计、软件开发、数据库开发与管理、软件测试、软件技术支持与系统维护等六个方面。①系统分析与管理能力。精通计算机行业的前沿理论,精通代表主流开发思想的程序开发语言,精通建设信息系统所要求的各种具体技术,熟悉应用领域的业务,能分析用户的需求和约束条件,写出信息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制定项目开发计划,协调信息系统开发与运行所涉及的各类人员,能指导制定企业的战略数据规划,组织开发信息系统,能评估和选用适宜的开发方法和工具,能按照标准规范写系统分析、设计文档,能对开发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与进度控制,能具体指导项目开发。②软件设计能力。针对客户的需要和软件开发项目管理及软件工程的要求,根据设计规格说明书进行软件设计,编写程序设计规格说明书等相应的文档;具有理解需求分析与整体设计能力;模块级详细设计能力及数据库设计能力。③软件开发能力。根据软件产品的需求、理解和分析系统概要设计,进行模块级详细设计,按照规范编写代码,进行单元测试,修改缺陷,提交代码,编写整理技术文档。要求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面向对象思想;掌握主流开发工具,精通一至两种程序语言,按照规范编写代码;具有数据库开发能力;掌握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的方法与技术;编写、整理技术文档的能力。
④数据库开发与管理能力。根据需求进行数据库分析和设计,创建符合规范的数据库,满足系统运行的需要;完成数据库日常维护、备份及恢复,能对数据库性能进行优化。掌握数据库基本原理;熟练掌握一种以上大型数据库系统的应用;具有数据库设计与开发能力;具有数据库备份、恢复及日常维护的能力;具有对数据库性能优化的能力。⑤软件测试能力。根据需求分析和设计规范,对软件进行测试和检验,发现软件的错误或缺陷,对软件产品质量进行客观评价。掌握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熟悉软件开发过程,掌握软件测试流程和技术;具有编制测试大纲、计划、方案及设计测试用例的能力;熟悉使用常用测试工具;具有测试执行、缺陷跟踪的能力;具有测试管理能力;能够编写测试技术文档的能力。
四、课程体
系设计 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围绕软件工程专业六种能力的培养,我们如图1所示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组选课(分方向开设)、专业任选课和专项实践课所组成。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我们根据软件工程专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经过我们对多家企业的招聘信息、学生就业跟踪、以及与多家企业进行了实地接触和深入访谈,比较地掌握了企业用人需求,目前Java和。NET技术为主流技术市场,因此我们在软件工程专业设置了“。NET技术方向”和“JAVA技术方向”,采用“双线分向”教学改革,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和职业规划,自主选择其中一个方向作为主修方向,另一个方向以专业选修的方式拓展,学生所学技能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
专业项实践课是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专项实践课是在每学期的期末进行整周(每周24课时)实训,用来完成1个或几个项目(任务)。主要包括C语言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实验、数据库课程设计微机原理及汇编语言实验、C#课程设计/JAVA课程设计、ORACLE课程设计、课程设计/JSP课程设计、UML统一建模课程设计、Linux综合实验、。NET综合开发/J2EE综合开发、软件开发综合应用。不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另外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软件设计竞赛,拓展学生的视野,例如,全国软件设计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软件杯作品大赛和科研项目等。
总之,我们根据学校的师资力量、实验条件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地设置专业方向是软件工程专业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种体现。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是培养学生软件工程专业能力的基础,将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软件工程专业论文:软件工程专业设计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
在国家提出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背景下,针对信息类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如何保持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如何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如何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及学习效果,更加适应社会对软件工程人才等问题,本文通过对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结合实际给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
教学模式;MOOCs;软件工程;人才培养
1程序设计教学现状分析
1.1程序设计理论教学不同的课程对教学手段有着不同的需求,对于绝大部分侧重于理论且实践性不强的课程来说,传统课堂模式基本可以满足所有需要。但是,对于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来说,传统课堂手段就处处显示出其劣势。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不仅需要严密的逻辑思考能力而且更加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在调试程序的过程中学会编程,积累经验,逐渐提高能力。因此,教师的“教”与学生的“练”共同构成整个学习环节,但是传统课堂教学只是强调了教师的教,而学生的“练”仅仅靠学生课下自觉,这种状况很难达到满意的效果。同时,不同教师的授课风格的不同,使不同的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水平具有显著的差别,学生需要多接触不同的学习方式。
1.2程序设计实践教学通常情况下,理论课授课地点为教室,而实践课则需要到机房上课。实践课一般无教材,课前授课教师会编写一份试验指导书,并在上课时发给学生,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完成实践课任务。一般情况下,实验指导书会包含实验内容、练习要点、实验目标及实验要求,同时也包含一些代码及提示信息。关于实践课中实验完成方式一般分为独立完成和小组合作完成两种,若程序工作量不大,就安排学生独立完成,若程序复杂且工作量大则可采用分组完成形式。实践课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练习巩固环节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实践课做得好会对学生未来工作带来直接的益处。
2新教学模式带来的挑战
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堂教学开启了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自从2008年MOOC这个术语被提出以来,尤其是2011年之后,这种以MOOC为代表的新型在线教育模式有了爆发式的发展,涌现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教育教学平台,例如斯坦福大学牵头的Coursera项目、哈佛与MIT共同参与的edX项目,以及较早的免费大学教育企业Udacity。随着一些知名教授等相继上线各类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使实体大学的教师们产生了压力,学生被这种在线课堂吸引过去从而出现不来上课,或者不重视学校的传统课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既保障学生的课堂兴趣和学习效果,又能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这是对教师提出的紧迫要求。
同时,教育部于2015年4月13日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②文件规定了各高校要在在线课程建设上需要达到的目标。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慕课”、“微课”以全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正在“翻转”着大学的课堂,如何应用好这种新的教学形式,促进高校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也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按照文件要求各高校不仅需要做到传统课堂阵地不失手,而且要在在线课堂建设上做出成果。为此,教育部西南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分别于2015年10月16日-10月21日、2015年10月30日-11月4日分别在上海和成都举办两期“高校慕课、微课建设与翻转课堂教学应用实务培训班”。对于学员中学习成绩者,将推荐参加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每年组织的“全国多媒体课件和微课大赛”,优异的课程将获得开课平台的经费支持,课程建设完成后将在国内知名慕课平台和运行。
3对策与建议
3.1基于大数据的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有、正确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对症下药”并提高教学水平。因此要注意与教学相关信息的掌握和搜集,只有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才能分析并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和解决方案。学校教务部门的各种相关简报是重要的数据资料。以重庆邮电大学为例,目前教务处的各种教学质量季报、教学督导简报都可以在校园网上检索下载,每份简报都包含大量的统计分析数据信息和意见建议信息,目前已经有60期督导简报可供下载。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数据资源,了解学生学习问题、了解其他教师教学经验和教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2“工程师班”计划目前,重庆邮电大学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学校成立了“工程师班”,其成员从所有班级同学中挑选学生进入“工程师班”学习,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同时,“工程师班”的成员不是固定不变的,每学年要有15%左右的淘汰率和补录率,保持了“工程师班”的流动性和先进性。在教学方面,“工程师班”不再将理论课与实践课分开上,而是合为一体,每次课课时为4个学时,包含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两位教师上课,一位教师主讲,一位教师辅导,授课地点安排在机房,兼顾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通过工程师班计划的执行,一方面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得到了空前的激发,课堂上不再出现以前的沉闷现象,学生做到了积极思考,互相帮助、主动发问,学习效果明显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学生视在“工程师班”为一份荣誉,为了保持不被淘汰而努力学习,同时那些没进入“工程师班”也在提高成绩努力争取加入“工程师班”,这样形成了一种良性竞争的学习环境,带动了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3实践与实训相结合目前大的软件企业不仅开发产品,也在做培训,在线教育也是这些企业的核心业务之一。这些企业做在线教育的天然优势就是可以与实际项目结合,可以让学员进行实际项目开发。这种模式不仅锻炼了学生能力,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企业所需的人才。因此,作为重要环节的实践课,学校可以采用实践与实训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学好程序设计。在及时阶段,教师在学校指导学生实践,学生将学到知识在实践中重新梳理并巩固,同时将没有掌握好的知识点弄清弄懂,为参加企业实训打下基础;之后进行的第二阶段就是学校派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训,让学生体验企业工作方式,在实际环境下解决问题,提高编程能力,也为就业打下基础。
3.4与在线教育结合大规模在线教育的兴起带来了课堂革命,高校及教师要抓住这个机遇,按照教高[2015]3号文件要求,开发在线教育课程。重视在线教育课程不是可以忽略传统课堂授课方式,两种教学方式各有优势,各级教师需要做到将两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传输知识,答疑解惑是教师的职责,其中知识的传授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在线教育的手段,将基础的、简单的知识采用微课形式让学生课下主动学习,课上主要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和不容易懂得重点问题,这种手段也被称为“反转课堂”。这种方式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可以提高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率。需要注意的是,采用此方法教学班规模不宜过大,好控制在50~60人为宜。
3.5灵活的考核手段程序设计不同于其他理论课程,它对动手调试的要求非常高,传统的笔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成绩考核的需要。在考核方式上,重庆邮电大学从2013年开始对程序设计课程进行了考核方式改革,改革后采用计算机上机考试的方式,初期具体采用读程序做选择题的方式,考试题目从题库中随机抽取,题库规模超过5000道题,基本涵盖所有知识点,保障参加考试的学生所做题目具有极低的相同几率,机考系统在学生答完题当场给出成绩。同时,重庆邮电大学也不局限于期末机考这种方式进行考核,例如定期在全校范围内举办读程序竞赛,竞赛中获得相应名次的同学可以分别获得程序设计课程的优、良等成绩。
4注重教学内容更新
目前,绝大多数程序设计教材中都是以简单的零散实例来介绍各知识点,这些实例之间没有关联,造成学生无法从整体上把握整个课程的知识。因此,需要设计一个好的教学实例,例如一个MIS系统,该实例要尽可能涵盖所有的知识点。随着授课的深入,知识点的不断学习,该实例不断完善和扩大,到授课结束时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通过这种方式授课,学生不仅把握知识更具完整性,而且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一些软件工程的思想。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就是在学习就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学校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不断将课程内容中的陈旧内容用新内容替换。市场是最灵敏的机制,它可以捕捉到任何不易察觉的方向,学校教育不能封闭,必须与市场保持紧密联系,能够获知外界的需求。学校要做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以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进行课程体系设计,这样学生毕业时都能成为市场、企业急迫需要的人才,这也实现了教育的根本目的。
5结语
软件工程专业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要求学生在思维创新的基础上,提高技术创新和工程创新能力,提高软件工程实践和软件工程管理能力。程序设计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的核心和基础课程,也是学习后续课程(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和软件工程等)的基础。因此,程序设计课程必须要瞄准行业的前沿,在教育教学方面进行深化改革,以促进软件工程学科的发展和软件工程教育的成熟。
作者:贾朝龙 夏淑芳 刘玲慧 单位:重庆邮电大学软件工程学院
软件工程专业论文: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探究
摘要:
软件工程专业应培养适应软件产业发展的实用型软件工程创新人才。中北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以“山西省共享式软件人才实训暨培训基地”为平台,积极探索“产业人才云”概念下的共建共享模式,构建了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和市场需求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对该模式、体系运行效果进行分析,为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关键词:
软件工程;产业人才云;教学体系;课程体系
软件工程专业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基础,主要培养能够从事软件开发、测试、维护和软件项目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北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自成立以来,积极摸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11年,由山西省发改委、山西省经信委、省教育厅、中北大学共同投资,由中北大学软件学院承担建设了“山西省共享式软件人才实训暨培训基地”,已同IBM、微软、Oracle、SAP、戴尔、浪潮、Adobe、AutoDesk、阿里巴巴、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建立了校企联合实训实验室,在此基础上对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了明确定位,探索共享模式下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体系、课程体系。
1“产业人才云”概念下的共享模式
高校传统教学一般采用“3+1”模式,即前3年为课堂教学,1年为实习(训),教学任务主要由本校专职教师承担。“产业人才云”模式下,形成产业界、教育界、政府、机构和个体从业者间的良性互动机制,规模化、高质量培养产业所需的合格人才[1]。如图1所示,学生大一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学生选择技术方向(如PHP、JAVA、Andriod、大数据等)。充分利用各种共享资源为企业进行定制化培养,然后进入“人才云”库,既可以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又能使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及特长选择技术方向,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通过“山西省共享式软件人才实训暨培训基地”平台开展不同层次的共建共享。及时层:硬件环境共享。所有联合实训实验室互为支撑,实现企业信息化、云计算应用软件开发、数字媒体、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物联网应用、数字校园以及智慧城市、大数据等技术开发环境共享,将多元化的元素集中化,方便学生学习相关领域知识。第二层:软件资源共享。将Oracle、SAP、Adobe等国际主流软件部署到服务端,学生可以访问各种资源,拓宽学习途径。第三层:校企共享。培养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推进高校和企业间的合作,共同探索“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资源共享”的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2]。引进企业加入基地平台,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打破传统“3+1”模式中仅一学期实习的模式,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安排实习、实训。既满足学历教育的要求,又满足企业用人要求。同时将现代企业理念和规范管理融入实训教学和学生管理中。讲授和实验同时进行,在学生管理上以学校管理制度为主,融入企业相关制度,考试方式采用项目形式进行。鼓励教师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将项目划分为不同阶段,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第四层:“人才云”共享。建立毕业生资源信息库,招聘企业可以通过该平台查询、录用合适的毕业生。同时,建立校友平台,将毕业学生就职岗位在平台上,为在校学生提供参考。
2教学体系构建
2.1“1+2+1(学年)”教学体系共建软件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计划,搭建实训平台,开展课程建设[3-4],改革传统的“3+1”模式,按“1+2+1(学年)”模式培养。传统的“3+1”模式下,前3年授课,1年学生到企业实习或实训,而第四学年学生面临考研、找工作,实习实训时间难以保障。将课程结构分为综合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实践课程4部分[5],采用“1+2+1(学年)”模式,即第1学年进行公共课程、专业通识课程教学,第2、3学年完成方向课程学习,第4学年由企业进行培养,完成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且实训时间提前一个月,大三暑假即开始;兼顾就业需求。具体模式如图2所示。2.2课程体系共享模式下,要求学生具备软件工程学科的基本素养,适应市场不同领域的技术需求。基于此思想,依据“基础型———专业基础型———方向应用型———工作型”的思路和“个性化培养”的原则构建课程体系。及时学年完成“基础型”教学,主要让学生了解软件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和软件开发的基本思想;第二学年完成“专业基础型”教学,要求学生具备软件开发的基本能力,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知识,完成软件工程专业主干课程,并掌握一门基础的软件开发技术;第三学年完成“方向应用型”课程学习,培养从事某一方向技术工作的基本能力;第四学年以项目形式完成实训、实习及毕业设计。该课程体系更好地实现了学校教育的“标准化培养”和企业的“定制化培养”,将软件工程专业所应具有的理论素养和市场所需的综合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模块化”的知识传授和依托企业项目的“整体化”传授有机结合。具体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3教学改革效果
(1)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促进软件产业发展,亟需培养适应软件产业发展的应用型软件工程创新人才[6]。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软件工程创新人才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障,“1+2+1”模式增加了实践时间,且真正融入企业中进行,缩短了学生入职后的岗前培训时间。(2)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近几年,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软件专业类大赛,平均每年获奖60多项。2012-2015年,共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省级奖项6项,部级奖项3项。“基于Android的液晶视力表”、“基于移动终端的云签到平台”、“数字化校园平台下即时通讯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被评为部级项目。(3)适应市场需求。在合作企业遴选上,学院组织专家对意向合作企业进行筛选,要求企业进行为期一周的公开课,结合学生反映、教师评价进行选拔。通过与所遴选出的企业联合培养,在教学中跟上新的技术方向,切合市场技术发展动态,适应市场需求。(4)提高就业率。通过教学改革实践,中北大学软件学院2011、2012级学生的就业率有一定幅度提高,且就业层次有所提升,部分为知名企业和上市企业,如阿里巴巴、上海商派、广联达等。招聘过程中,企业非常认同学生的综合能力,认可学院的培养模式,并有意建立合作关系。(5)实现资源共享。“共享平台”并不单为本校软件学院学生服务,将实训结果推广到中北大学以及山西省其它相关院校,兄弟院校可利用“共享平台”进行课程设计、实训、实习,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为“共享平台”建设积累经验。
作者:孔祥艳 宋文爱 李波 单位:中北大学 软件学院
软件工程专业论文: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办学的思考
摘要:软件工程专业是工程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对于普通本科院校,需结合实际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和探索,才能培养出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以昆明学院为例,分析了普通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开展校企合作应用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软件工程;应用型;校企合作;探索
一、引言
随着新一代通信技术的问世,无线智能终端、电子商务、物联网技术,“互联网+”等技术和概念的出现,计算机软件已渗透到各个领域,用人单位对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需求数量不断增加,但需求的质量也不断提高。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根据我国近5年本科毕业生的收入水平及相关数据整理而成,通过对2014届、2012届和2010届的203万余毕业生的薪酬调研而来的《2015中国大学专业薪酬水平排行榜TOP20》[1],软件工程专业以8026元、9310元、11638元居各届毕业生的榜首;从麦可思的“年度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看,连续多年,软件工程专业及软件开发业一直是学生毕业三年后薪资较高的本科专业[2]。软件工程于2011年2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增设为一级学科,说明其在国家战略上已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社会需求量大,薪资高,就业前景好的高校本科专业。然而,面对这样一个优势专业,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软件工程专业或方向的学生却无法以适应社会需要,适应软件技术的需要,毕业后选择在软件技术开发行业就业。而使大量的学生流失去其他岗位。以昆明学院为例,多年来,昆明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方向的学生,20%的学生毕业时选择了软件开发的岗位就业,但3年之后,这个比例下降到低于10%。就我们了解的情况看,新建本科院校中(1999年后办学的)这种情况普遍存在,甚至出现在一些普通本科院校中。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问题出在哪里?
二、现状分析
2.1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今天,大多数本科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采用的人才培养方案几乎都是围绕教育部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规范》[3]进行的,这个标准适合于师资力量强、生源基础好、社会资源好的大学(譬如985大学,部分211大学),并不适用于一般本科院校。对于普通本科院校而言,虽然采用一样的课程体系,但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距。因为依据这个标准,由于一些复杂原因,学生毕业时无法达到相应的专业标准,尤其是普通二本院校。譬如:数据库原理与技术,很多学校的着重点不是原理,而是用一个数据库实例来进行应用教学,对于数据库原理最多讲一讲各种关联关系,这从教学的深度上已经降低了要求。但从我们近几年的毕业设计看,要求学生根据现有的数据库(MySQL,SQLServer)设计一个管理软件或应用系统,也只有少数学生可以完成设计,并不是全体学生都能完成。如果要求按照数据库原理的要求来进行教学,要求学生理解数据库的各级抽象,物理组织,视图,层状,网状和关系数据库,查询,并行与并发等概念来设计一个模型数据库,很多学生是无法接受的。诸如此类的问题(编译原理,操作系统、软件工程),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这样,软件工程专业成了各项指标没有真正落实,课程内容无法实现的“虚”专业。
2.2师资问题。在普通本科院校中,软件工程专业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一方面是专业基础薄弱。从事软件工程专业教育的教师,不论学历,专业理论深度不够,真正懂核心专业知识的很少,专业及教学能力与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譬如计算机指令的微指令,进程、线程等重要概念,基本没有深入到编程实现的深度,导致教学只能照本宣科。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是工程经验不足。多数教师从学校到学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师与软件企业严重脱节,没有从事过软件开发,没有在软件企业的工作经历,很少有产品级软件开发经历,也就无法定义软件产品的需求、规范、标准,从而不具备一个的软件工程专业必备的实践能力。即使主观上想搞好实践教学工作,但专业能力和经验都不足。第三个方面问题是新建本科院校师资力量薄弱。新建院校还存在教师学历偏低,转行教学的问题。有的教师自己甚至连一段几百行代码的小程序都没有编过,从事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显然力不从心。有的教师转行后,只能从事程序设计这样低层次的课程,对整个专业的整体要求不清楚,教学中无法自由驾驭专业课程的教学。可悲的是这种情况还很普遍。第四个方面是教师投入不足。由于学生存在学习上的问题,如自主学习,自觉学习,独立学习的习惯没有很好地培养起来,抄作业普遍。很多专业实验课,班级学生中只要一个人做出实验,大家都做出实验的情况很普遍,另外,由于科研任务重,异地教学等问题,教师也没能严格检查,导致验证性实验和综合类课程设计流于形式。这样,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所学内容的保障教学质量的环节也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被忽视了。
2.3学生问题。对于普通地方本科院校,生源质量相对薄弱。以昆明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为例,高考的入学平均成绩为数学88分、英语87分、理科综合170分。学好软件工程专业最基础的数学、英语、理科综合学生都不及格,对于一个未来从事软件开发或者IT技术推广应用的学生,迫切需要在大学阶段打好数学、物理、英语基础,否则,专业课学生是无法学懂专业课程的。如果引导不恰当,学生在二年级后,就有可能选择放弃这个专业。另外,学生普遍存在厌学,学习习惯不好,学风不扎实,目的不明确,人生期望值不高,自主学习能力不足,自觉性差等,这些问题成了严重影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对于普通二本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如果达到本科水平,办学者该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如何选择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提高办学能力?教师该如何提高专业水平和软件开发能力,提高专业教学能力?学生该如何应对专业特点,树立理想和抱负,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成为一个合格的软件人才?
三、进行综合教学改革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2014年,我们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了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走一条富有成效的计算机专业本科办学的道路练好内功。具体做法为:进行分类分层次教学改革,及时层次使用A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第二层次使用B模式人才培养方案。A模式采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一级学科的人才培养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B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走应用型职业化人才培养道路,与国内顶尖的IT企业合作,采用“3+1”模式,保障本科性,突出实战性,学生毕业后有能力大面积直接进入IT行业就业。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提高自身的办学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综合教学改革,加大教师培养力度,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
四、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办学的探索
2015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是今天普通地方高校的一个主题,昆明学院是云南省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的试点学校,如何进行应用型本科办学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可逾越的挑战。
4.1指导思想。在我们已经开展综合教学改革试点的基础上,软件工程专业采用B模式,培养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用提高学生高质量就业倒逼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验和实习模式,改革不适应应用型本科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与IT企业深度合作,建立校企合作联合、协同发展机制,探索应用型本科办学的新模式,转变思想,与时俱进,在应用型本科办学上走出探索一条道路。
4.2具体措施。昆明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办学,在原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方向办学的基础上,与中关村软件园进行校企合作专业共建,采用全新的“3+1”模式,保障本科性。根据市场需求双方共同协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前三年学生在昆明学院接受本科素质教育,同时引入IT企业职场认知、职场综合素质训练、IT企业前沿技术课程和实训课程,完成本科专业基础课学习,管理主体是昆明学院信息技术学院,中关村软件园辅助。后一年学生到中关村软件园的IT企业进行集中实习实训、岗前培训和就业实习,管理主体是中关村软件园,昆明学院信息技术学院提供辅助。毕业时学生可获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中关村软件园软件工程师证书”。中关村软件园每年免费为我们培养IT企业工程师若干名,教师将派往IT企业进行“工程项目驱动为措施,工程能力提升为目的”的双师型师资培养,彻底绕出高校“软件工程师不软”的应用型师资培养的怪圈。昆明学院与中关村软件园的校企合作将在软件工程专业的四个方向:大数据、软件开发开展专业共建工作。我们与中关村软件园洽谈校企合作专业共建,走一条产、教、学、研,校企融合发展的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新路子。双方签署了“昆明学院与中关村软件园校企合作备忘录”。云南省教育厅批复同意“昆明学院与中关村软件园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昆明学院与中关村软件园签署了“昆明学院与中关村软件园校企合作协议书”。今年,我们在软件工程专业按照该模式,开始联合培养的在读学生70名。
4.3学风建设,保障教学改革顺利进行。软件工程专业的应用型办学是否取得成效,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培养学生纯正的学习风气和硬朗的工作作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保障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办学各项工作的基础。“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学风不正,无法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抱负,前提是学生要自信,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要基于良好学风的养成,有了良好的学风,就可能取得不断的进步,一点一滴的进步就是自信心形成的基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年树人要从培养良好学风开始,因此,基于所招收学生的生源实际情况,我们在所有一、二年级的学生中开展上晚自习的制度,并安排专业课教师辅导答疑,在提高学习质量,培养良好学习风气这些核心问题上下功夫,来保障教学改革一定取得成功。经过两年多努力,试点班的学生,现在已经基本养成自觉做作业、不抄袭、不作弊,自觉上晚自习的学习习惯。
五、小结
软件工程专业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软件开发能力,而软件开发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是必须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大量地进行实际应用项目训练,通过与软件企业深度合作,把本科教学质量、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与软件企业直接联系起来,通过实习、预就业,既能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又能解决学生高质量就业的问题,这对于我们这类普通本科学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十分重要。也为我们的应用型办学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作者:余绍俊;彭晓源;王震江
软件工程专业论文: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建设研讨
1结合院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
软件工程专业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计算机科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把工程经济学领域的知识包括进来,课程设置应始终以软件开发的整个流程为主线,培养学生良好的软件编程思想、软件项目管理和软件开发的团队合作精神。财经类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应该避免照搬其它工科院校的培养方案,应该以教育部的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梳理软件工程系列课程之间与其它相关系列课程之间的关系,合理衔接,避免重复。课程设置要突出软件工程的重要地位和价值,专业模块的划分要突出行业特点及行业市场的需求。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互相衔接的课程教学体系,通过增加案例教学、添加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课程,从而较大限度的发挥课程体系的作用。
2课程体系在专业建设中的位置
通过调研、走访、学习名牌大学、重点大学、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经验和做法,总结财经类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建设,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依托财经类院校在经济、会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建设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总的建设方案指导思想是:“整体设计、分布实施、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建设的内容包括师资配置与建设、实训环境建设(包括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和课程体系建设。对于课程体系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梳理课程关系、夯实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建设、课程教材建设和实践体系建设。为保障软件工程专业建设质量,构建质量保障与反馈体系,总体建设结构如图1所示。
3课程体系主要建设内容
(1)梳理课程关系。通过划分课程群,梳理以软件工程为主线的课程之间的关系,重新梳理和制定大纲,确保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特色专业课知识衔接合理,保障知识体系的连贯性,避免知识点缺乏或知识点重复,以及知识体系不连贯等问题。
(2)夯实课程内容。通过梳理好的课程关系,筛选课程内容,保障课堂内容充实。为增强对课内内容的巩固,在课外开展“软件工程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以及认证类课程等作为补充,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软件开发素质。
(3)教学方法建设。按课程群划分,组织同类课程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研究。改革现有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精炼教案内容。以培养兴趣、激发创新激情为出发点,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通过增加案例教学、添加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课程,从而较大限度的发挥实践实训课程的作用,真正使学生体会和做到学以致用。
(4)课程教材建设。以软件工程为主线的课程群体系研究的同时加强教材建设。目前采用“内编外引”的方式,做好教材的自编与挑选工作。在软件工程类课程中的教材都要求是重点教材,规划教材或原版外文类教材,选择质量高、特色鲜明的教材。
(5)实践体系建设。建立起更加完善的、与课程群体系相适应的实验、实训、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训练课程划分五个层次,分别为基本训练、基础理论训练、专业训练、工程训练和创新训练。使实践类课程涉及到的理论由浅入深,程序规模由小到大,开发队伍由个体到团队。实训环节中还考虑了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将企业的资源优势与学校的理论知识优势充分结合,共同设计和建设课程群中的实训项目。
4解决的关键问题
(1)把握主线与特色的关系。目前已有多个示范的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根据目标不同,有向高层次培养也有的向国际化目标培养。如何地足于地方,结合财经类发展特色,对课程群内容进行筛选和改革是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特色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方针是首先确立以软件工程为课程群的主线,保障基础内容的涵盖和衔接。另一方面,结合财经学院特点,在开发案例、管理项目和课程选择上体现特色,如面向金融软件开发实践,因材施教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开设《软件项目管理与工程经济学》等课程内容。
(2)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是关系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一环。在建设中主要从三个方面强化实践内容,一是从校内的课程实践,分五个层次的实践训练培养课程;二是从校外的企业的资源优势,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三是通过实训比赛,巩固和激发实践动手能力。校内课程实践包含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践等内容。建立校外实训体系主要是学院联系社会和企业,以“请进来”和“走出去”培训和实践的方式,建立稳定、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从2009-2013组织学生参加的省级、部级和国际级的竞赛有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软件设计与开发大赛,电子商务大赛与电子设计大赛,以及全国大学生实践训练项目等,多渠道、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了课内课外多方位的实践培养,有力地保障了实践教学质量。
作者:罗养霞 单位:西安财经学院信息学院
软件工程专业论文:财经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特色定位探微
一、从动态定制课程体系的课程建设体现专业财经类院校的专业特色[4,5]
课程建设符合财经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符合学科建设发展方向,符合财经院校课程建设总体原则,即课程建设要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要求。从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实施原则、建设目标及任务、课程体系、建设内容及措施等方面,动态定制财经类院校的课程体系。
1、既要突出财经类院校的特色,也要有软件工程本身的专业特色。
2、深入细致地探讨专业发展趋势,明确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实时反映到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中。
3、人才培养应立足于地方需求,跟踪地方市场需求的变化,确定软件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4、项目驱动课程体系,以经济、管理项目的开发为主线,围绕项目开发的所需的理论和实用技术知识,结合流行的开发工具和手段,进行课程的设置。
5、“内外“结合教育机制。要以校内教师为主,结合校外相关企业的IT工程师,教师走到企业交流学习,同时聘请校外IT工程师来校做专业讲座、培训等。
二、基于财经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特色定位探讨
软件工程专业的特色,首先不能脱离软件工程本身,而作为财经类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更要体现出自己独到的东西出来。现今的财经院校是以经济、管理为主体,其他专业兼顾的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办学必须与优势学科进行结合、相互渗透、互通资源,才能培养出有自己特色的复合型人才。以贵州财经学院为例,其办学定位是“建设西部高水平的财经大学”,服务指向是“立足贵州,关注贫困,富民兴黔”,人才培养目标是“儒魂商才”,即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强烈的责任意识、健全的人格心智、高深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理论功底、较强的实践能力并富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软件工程专业也要从经济管理方面入手来探索其专业特色。[1]
1、管理型软件工程专业特色
管理类学科是贵州财经学院的一个学科优势,软件工程与管理学是密不可分的,整个软件的开发周期离不开管理活动。财经类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全校性的管理类公选课以及论坛、讲座,吸吮到更多的管理类的知识,并且学校有不同类型的管理类实验模型和平台供他们使用,这是其他类院校无法比拟的。
2、经济型软件工程专业特色
经济类学科也是贵州财经学院的一个优势学科,现今各行各业的信息化都离不开经济与管理。信息化的目的就是要增强组织的竞争优势,增强竞争优势的目的就是要有更好、更高的经济效益。软件工程专业应该利用本校的经济大环境,让我们的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经济类的知识,有利于他们更多的往如经济评价系统、经济分析系统等经济型系统方向走。大家都知道,隔行如隔山,让那些不懂经济的人从事这方面的系统开发,那所做出来的软件功能性是有了,但适用性就难说了。
3、经济管理结合型的专业特色
财经类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特色还应结合自身的经济、管理优势,把上面两个专业特色融会贯通形成一个复合型的经济管理结合型的专业特色。
三、总结
软件工程专业在财经类院校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学院不会很重视,师资力量欠缺,实验配套跟不上。在社会上财经类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同样也很尴尬,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总把它与工科院校的软件工程相提并论。要打消这样观念,我们必须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资源条件,而不是去现有的教学资源。
作者:刘向菊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