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古建筑保护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古建筑保护论文:数字媒体艺术在金华古建筑保护中的运用
摘 要:借助数字媒体艺术对古建筑的保护是一种前沿技术研究。文章力图通过数字媒体艺术这条纽带,综合分析国内的研究现状,探索出数字媒体艺术实际应用到金华古建筑的保护、修复、传播与研究的新策略。通过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减少传统保护手段对古建筑的损耗与破坏,有效解决开发与保护古建筑之间存在的矛盾。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古建筑;保护
当前,金华市政府正在力推“世界古村落保护大会”长期落户金华,利用数字媒体艺术的各种表现方式,可以对古建筑进行虚拟展示、复原修复、数字平台传播等研究,从而为金华古建筑的保护、修复、传播和研究提供了更为科学合理的保障。金华古建筑的数字媒体艺术化保护和传承的研究,开辟了金华古建筑保护全新的途径和思路。
1 数字媒体艺术概念与现状
数字媒体艺术是集传统艺术和数字化技术与一身,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图形的设计、制作与创作,产生真实的立体场景和动画,也就是说,数字媒体艺术是一种涵盖了听觉和视觉的动态艺术,其设计的角色形象和传承的内容比传统艺术多得多。通常状况下,数字媒体艺术涉及网络数字艺术、网络数字媒体艺术、虚拟现实艺术、数字动画、数字图像、数字音频艺术以及综合数字媒体艺术等。因此,一切由电脑技术制作的媒体文化艺术作品,都可归属于数字媒体艺术的范畴。数字媒体艺术是一种真正的技术类艺术,是建立在技术的基础上并以技术为核心的新艺术,以具有交互性和使用网络媒体为基本特征。
近年来,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对古建筑保护上做出了大量的成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有效的保护措施,使很多古建筑遗产得到了保护、修复和传播,古建筑的数字媒体艺术保护工程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例如,2004年,同济大学运用数字扫描成像技术,建筑史专家路秉杰教授修复了元代大佛。2008年,故宫博物院与 IBM 合作,采用三维采集成像、虚拟在线等技术实现了交互艺术项目《虚拟故宫》的制作,并把该项目至网络,以客户端的形式进行传播,使人能随意从各种角度观看和欣赏建筑、文物,同时还能通过角色扮演穿越回到古代体验故宫的生活和古代人做游戏。另外,国内著名的动画公司水晶石,对清北京、元大都、秦陵封土台等历史场景进行了虚拟再现,非常形象地向人们展示了古建筑的建造过程。这些数字艺术工程都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动了我国古建筑保护的研究发展。
2 金华古建筑状况
金华古称婺州,自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建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金华就开始有了人类生活的印迹,已在浦江白马镇、兰溪新周乡等地发现古人留下的众多遗址遗物。金华现存元明清古建筑2600余座,2007年,金华市被评为部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座(东阳、兰溪),部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佛堂),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2处。兰溪的诸葛八卦村,是全国较大的诸葛亮后裔聚居地,也是全国历史文化村落保护最完好的村之一;磐安的榉溪村是江南孔子后裔较大的聚居地;浦江的郑宅,被朱元璋赐名为“江南及时家”,东阳卢宅有“民间故宫”之美誉。金华古建筑总体呈分布广泛、年代悠久、 保存完好、建筑精美、研究价值高等特点。
3 数字媒体艺术在金华古建筑保护中运用思路
数字媒体艺术在金华古建筑保护中实际应用,是未来古建筑保护发展的一种趋势。笔者主要通过古建筑虚拟演示、古建筑数字影像、古建筑文化传播推广三个方面来阐述。
3.1 古建筑虚拟演示
数字媒体艺术中的虚拟演示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模拟出真实的三维环境效果,让人们身处其中,在听觉、视觉、触觉一体化的场景中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实现信息的高效传递。尤其是在一些实际操作性相对较难,在现实情况中无法完成或者在短时间内不能观察到效果,通过应用数字媒体艺术的虚拟演示技术,虚拟演示古建筑的整个过程,这种虚拟演示技术创造的特殊虚拟世界,人们通过各种特殊的装置将自身融入这种虚拟的世界中进行操作和控制,完成古建筑的虚拟再现,这样通常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古建筑数字影像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影视制作的水平不断提高,通过数字影像能够将金华古建筑的人文景观,生动地展示给受众者,从而激发人们的旅游兴趣,促进了旅游地旅游业的发展。数字影像从前期的制作到后期的声像处理,到的压缩保存以及画面的展示,都实现了数字化或部分数字化,使古建筑影像生动形象地展示在了人们面前。如2015年,金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出资为今后寺平古村落拍摄的旅游微电影《一生一世一寺平》。
3.3 古建筑文化传播推广
数字媒体艺术为受众带来了丰富的视觉和听觉体验,从而提高了传播推广效果。数字媒体艺术合理地利用了数字技术,提高了古建筑的视觉表现力,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在古建筑文化的传播推广过程中,传播者如果能很好地利用文字、图片、视频、音效等形式,会给人们带来多方位的体验,其传播效果会更加。例如,有一段关于金华八咏楼古建筑的微博,不仅有文字描述,而且有图片、视频,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粉丝”关注和转发评论,实现古建筑文化有效的互动传播。
4 结语
古建筑是先人创造的美丽家园,亦是后代赖以寄托的精神家园,是我们梦里的“老家”。众多的古建筑,像一颗颗散落在八婺大地上的珍珠,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重视和保护古建筑,就是重视历史、重视民族文化,更是重视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当前;我们的世界正处在一个数字化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全新时代,数字媒体艺术在金华古建筑保护中的运用研究还要努力从技术实现、思维逻辑等方面不断进步,建立以数字媒体艺术为基础的古建筑保护体系,真正应用于金华古建筑的保护、传承、传播的实践中去。
古建筑保护论文:文物古建筑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要】随着现代文化发展和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加强与重视,现代文物古建筑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的质量越来越受到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广泛关注。文章从文物古建筑的环境与历史文化氛围的保护、原貌和历史信息的保护以及文物古建筑的修缮与保护进行分析探究文物古建筑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方法。
【关键词】文物古建筑;保护;理论实践
文物古建筑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它承载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特色,是现代人们研究和瞻仰历史文化艺术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文物古建筑的保护非常重要。中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和历史文明,因此中国的文物古建筑数量非常的众多和庞大,因此,我国的文物古建筑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1、保护文物古建筑的周围环境和历史文化氛围
周围环境和历史文化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文物古建筑的变化,因此,文物古建筑的相关保护部门要想很好地开展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工作,首先,应当从文物古建筑的作为环境和历史文化氛围的保护入手。好的环境能够帮助历史文物古建筑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而坏的环境则可能影响到文物古建筑在时间的流逝中被人淡忘,变成残垣断壁,遭到很大程度上的破坏。以北京的“故宫”和历史上的“洛阳古城”这两个文物古建筑为例,北京的故宫由于周围环境的优越和人们保护意识的传承,历代都得到了非常好的保护,而历史上的洛阳古城由于周围环境的恶劣,比如说战争、偷盗等,在很久之前就被人所淡忘、烧毁,因此,文物古建筑的周围环境的保护非常重要。另一方面,保护文物古建筑的历史文化氛围。历史文化氛围是文物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外在表现之一,也是增强文物古建筑的历史气息和文化气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文物古建筑的历史文化氛围保护非常重要。相关文物古建筑保护部门可以通过完善相关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文物古建筑管理等方法来有效地保护和留存文物古建筑的历史文化氛围,达到有效地保护历史文物古建筑的目的。比如说对于一些历史文化氛围非常浓厚的千年古镇一类的文物古建筑,如安徽的“宏村”,宏村是徽派建筑最为典型的代表作品之一。相关文物古建筑保护部门应当加强其管理和保护,保留其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和氛围。
2、保护文物古建筑的历史原状与历史信息保护
文物古建筑的历史原状和历史信息是文物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的综合体现,因此,相关历史文物古建筑的保护部门应当加强历史文物古建筑的历史原状和历史信息的保护,从而达到提高和增强文物古建筑的保护效果。历史原状是文物古建筑所代表和传承的历史文化和文明的最为直接外在表现,是现代人们研究和瞻仰相关历史文化和历史文明的最为有效地方式之一。如果历史文物古建筑失去其本来面貌和原状,那么其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将无法传承下去,后人也将无法很好地保护和记忆,最终可能会随着历史时间的推移而为人所淡忘,失去其传承的历史文化和文明。比如说以现存的“秦始皇兵马俑”这一历史文物古建筑为例,相关文物保护部门在进行相关文物的发掘和保护工作时,切不可因为发掘过程中有相关的兵马俑有破损的现象而使用现代的沾和工具或者其他的现代工具对其进行粘贴、重塑一类的工序,因此这种手段很有可能使其失去其原有的历史原状。另一方面,相关文物古建筑的保护部门应当加强文物古建筑的历史信息保护。文物古建筑中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是现代文物古建筑研究人员研究和考察相关历史文化和历史文明的重要信息来源,对相关研究人员研究历史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意义。因此,相关文物保护部门应当加强文物古建筑的历史信息保护。比如说以苏州的“留园”为例,苏州的留园在历史上原本是私人的园林,园中收藏有很多的古代历史文献和字画,这些历史文献和字画中承载和蕴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可以为相关文物研究人员提供非常有利的帮助。因此,相关历史文物古建筑的保护部门应当积极加强文物古建筑的历史信息保护。
3、加强文物古建筑的相关修缮与日常保护工作
我国的文物古建筑很多都经历了千年的沧桑和时光的洗礼,许多文物古建筑在岁月的长河中被风吹日晒、地壳运动、历史变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变得破旧、残缺不全,为了保护相关文物古建筑的长期存留下去,不会因为破损而出现坍塌、毁坏,相关文物古建筑的管理保护部门应当积极加强文物古建筑的相关修缮和日常管理工作。首先,加强文物古建筑的相关修缮工作管理:及时,对于损坏程度较为严重的古建筑结构需要对其进行大修,尤其是承重的房梁、关节等结构,需要对其重点进行加固,增强古建筑的稳定性。第二,对于损坏程度较轻的文物古建筑进行逐个修缮。比如说产生位移、弯曲、小部件破损的文物古建筑结构,在充分保留其原来文化设计理念和本来面貌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修复、规整。然后就是加强对于文物古建筑的日常管理保护工作:及时,文物古建筑的日常安全管理。我国许多文物古建筑都是木质结构,这些木质结构的建筑很容易受到水、潮湿的侵蚀而产生松化和腐烂,或者由于过度干燥而容易产生火灾等安全隐患,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其日常的安全管理,比如说通风顺畅、保持适度的干燥等措施。第二,文物古建筑的定期的清洁非常重要。文物古建筑很多时候如果经历了长期的不清洁容易产生虫害、破损等危险现象,文物古建筑中的历史信息和文化物品也会受到影响。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于文物古建筑的日常保护工作。
综上所述,相关文物古建筑的保护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文物古建筑的周围环境和历史文化氛围的保护以及历史原状与历史信息保护,同时加强文物古建筑的相关修缮与日常保护工作,从而促进我国文物古建筑的历史长存。
古建筑保护论文:少数民族地区古建筑保护及其产业化利用研究
摘要:文章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对少数民族地区古建筑保护及其产业化利用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分析古建筑保护与产业化利用之间的关系;其次指出恩施州古建筑保护及其产业化利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剖析古建筑产业化利用的路径、旅游导向型古建筑产业化利用的可行性等;,提出恩施州古建筑保护及其产业化利用的有关建议,通过总体措施的研究形成良好、科学的产业化保护循环体系。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古建筑;保护;产业化利用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同志在2013年12月30日中央政治局学习会议中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特别关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的贡献,并强调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因素必须要适应现代社会,与现代社会保持和谐统一的步伐。
少数民族地区的古建筑是其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在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民族地区古建筑保护及其产业化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1]有些地方古建筑未能得到良好的保护,有些地方产业化发展过度导致开发性破坏[2]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现以恩施州为例,拟从古建筑保护与产业化利用之间的关系,古建筑保护及其产业化利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古建筑产业化利用的路径,旅游导向型古建筑产业化利用的可行性等几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恩施州古建筑保护及其产业化利用的有关建议。
一、古建筑保护与产业化利用的关系
针对古建筑保护与产业化利用的关系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
威廉姆在他的著作《历史遗产地解说》中将遗产解说和遗产保护比喻成鸡和蛋的关系,形象的指出两者的重要性不分轻重。蒂耶斯德尔,希思,厄奇(2006)提出,一个好的历史城镇应当能够将其内部发展潜能与全球化、现代化的外部发展机遇有效地衔接起来,做到既不抛弃过去,也不一成不变的固守过去。[3]
木崇根(2002)指出要处理好保护遗产地原有风貌与发展旅游业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遗产地旅游业兴起,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进一步保护好遗产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部分遗产地的真实性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又给遗产地的保护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可见两者既统一又矛盾。[4]刘晓君,王玲,王美霞等(2005)提出一个好的古建筑保护与利用政策,能够给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效益。[5]李信贤(2012)阐明了旅游开发能够促进古建筑保护,[6]等等。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论证,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案的很少,这对于指导实践操作远远不够。而如今,鄂西古建筑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其他领域一样,正面临着衰败,甚至灭绝的悲惨命运,对其进行保护和产业化利用的工作刻不容缓。
二、恩施州古建筑保护及其产业化利用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恩施州加大了古建筑保护及其产业化利用的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说,其所面临的问题依然很多。
(一)保护及产业化利用的现状
1.保护工作得到部分落实
恩施州委、州政府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特别注重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恩施城内的车站、机场等设在原居民较少、建筑不多的航空路一带,而以舞阳坝为中心的老城区居民较多,政府在规划时尽可能的保护原有建筑的面貌。同时,在对古建筑进行保护时,提倡使用科学的手段。修复古建筑前,一般都做了详细的史料调查和考古研究,并勘察地形和建筑内部情况,经多领域分析讨论后决定最可行的方案。
2.产业化利用取得一定成效
近年来,恩施州古建筑在产业化利用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1年旅游综合收入86亿元,占GDP的20.5%,其中古建筑旅游占比22.9%;2012年旅游综合收入119亿元,占GDP的24.6%,其中古建筑旅游占比28.7%;2013年旅游综合收入148亿元,占GDP的26%,其中古建筑旅游占比33.3%。可见,古建筑旅游占比呈不断上升趋势。
古建筑保护论文:土楼古建筑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摘 要]福建土楼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是古代人民智慧、技术和文化的结晶,是一种文化传承方式,保护土楼古建筑对于现代人民研究古文化、继承古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现有的土楼建筑进行有效的保护。本文以福建土楼绳武楼为例,深入研究土楼古建筑保护的意义和措施,为今后的土楼古建筑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楼古建筑保护 意义 措施
福建遗留了许多的土楼建筑,这些建筑是研究闽粤地区建筑的重要资料,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但是由于战争、年久失修、保护不到位等多种因素导致许多土楼古建筑被破坏或残缺不全。近年来,随着对土楼古建筑保护意识的提高,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土楼古建筑的保护。因此有必要以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福建土楼绳武楼为例,深入分析土楼古建筑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1.土楼古建筑保护的意义
1.1 土楼古建筑承载着古代的历史文化
福建土楼古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传承。以福建土楼中具有代表性的绳武楼为例,绳武楼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西南部的平和县芦溪镇蕉路村,距芦溪镇政府0.5公里,向东距平和县县城52公里。绳武楼建于清嘉庆年间,清光绪元年(1875)竣工入住,系芦溪叶氏第十八代孙叶处侯营建。2001年作为福建土楼的组成部分,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绳武楼从蕉坑叶氏第十八代孙叶处侯设计、起建,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个朝代,至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竣工,前后历时五十余载,建成之后,主要为叶氏后人居住并利用,也曾经作为政府办公处使用。绳武楼成为福建土楼建筑的典型代表,正是因为它保留了当时闽粤地区的历史文化痕迹,通过这样对一个古建筑的设计、修建、发展的历史进行研究,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一段历史文化的变迁。如果这些古建筑遭到破坏,也就无法从其实物中追溯历史,只留下单调的文字资料是不能够促使人们将这些历史文化不断传承下去的。土楼古建筑作为古代历史文化的一种承载形式,用一种更加实际、生动的形式向后人传播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变迁。
1.2 土楼古建筑是建筑技艺的传承
福建土楼古建筑用实际例证向现代人民展示当时的匠人们巧夺天工的建筑技巧。因此土楼古建筑可以说是建筑技艺发展的一种重要传承,不管是对于建筑技术历史发展的研究,还是对现代建筑艺术的启发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是非常有意义的历史资料。以绳武楼为例,绳武楼平面为圆型,直径43.8米,占地面积1691平方米,建筑面积1266平方米,坐西朝东。整个建筑分为内外两环,外环3层,内环1层。共26开间,其中门道1间,正厅(议事厅)1间,其余为住房。住房采用单元式布局,每两开间为一个单元,从内环房进入。一层是厅堂、厨房和次要卧室,每间有楼梯通往第二层;二层是主卧室;第三层为仓房,用于储粮存物。绳武楼外围结构为厚重的夯土墙壁,一、二层无窗,仅在朝东方向开辟大门,三层隔间开方形小窗。内侧,出于主人隐私保护和安全的需求,二层围廊按单元分割,各不相通;二、三层之间没有直通楼梯,在一层大门门道设楼梯直通三层,三层设内通廓,可通全楼。此外,还用围楼围合出一个直径17.23米的圆型天井,天井满铺石块、卵石,中间有一口水井,提供楼内居民生活用水。天井内有石刻水道,可将生活污水排至楼外。楼外围有排水明沟环绕。绳武楼保留有大量的木雕、砖雕、石雕、灰塑、彩绘。其中,木雕多达600余组并每组雕刻和寓意都不相同,墙头灰塑彩绘不下百处。绳武楼的整体建筑结构以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同时又不失艺术性,尽管绳武楼在经过国家文物局批准后进行过修缮,但整体结构大部分保留原样,这证明了古代建筑家们的高超雕刻技艺和丰富的建筑经验。这些古建筑正是对这些技艺的一种传承和保留,只有加强保护,才能给后人留下更多的研究资料,促进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
1.3 土楼古建筑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土楼古建筑目前大多都已经不具有完善的建筑使用价值,更多的成为了一种地区文化和历史的象征,吸引着各地的游客进行参观、游玩。因此,福建土楼古建筑目前是旅游行业发展的一个重心,保护良好、具有鲜明的古代地区特色的古建筑可以支撑起一个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绳武楼未来将会成为平和县人民政府的一个重要的旅游项目,绳武楼所在的蕉路村及相邻的芦丰、田寮等村,保留有福峙楼、植壁楼、丰作阙宁楼等土楼,风格形式与绳武楼均有一定区别,与绳武楼共同构成了芦溪镇的土楼景观。蕉路村北侧还有叶氏家庙,与绳武楼有不可分割的文化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线路。除了福建绳武楼以外,还有福建南靖土楼、福建永定土楼等,在各自的地区形成了一个旅游圈,并且带动周边的环境、资源的交流和沟通,为当地政府创造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保护古建筑也就是保护一种地区旅游特色,不管是从历史文化方面,还是实际经济效益方面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土楼古建筑保护的具体措施
2.1 加强土楼古建筑保护意识的宣传
土楼古建筑的保护首先需要人们提高保护意识,才能正确认识到土楼古建筑保护的意义,遵守古建筑保护措施,更加自觉地加入到保护古建筑的行列中。宣传土楼古建筑保护意识有多种途径,及时,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可以将一些主要的条款印成宣传海报或者传单,增强公民的文物法律保护意识;第二,加大文物知识的宣传,提高民众对土楼古建筑艺术的认知,从而自觉地珍惜和保护土楼古建筑。第三,加强媒体舆论宣传和报道,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破坏土楼古建筑是一种违背道德和违反法律的行为,加强舆论约束。通过多种有效途径,逐渐在社会中建立土楼古建筑保护的意识,促进人们主动对土楼古建筑加强保护。
2.2 加强土楼古建筑周边环境监测和保护
土楼古建筑的保护与周边环境情况也有重要的联系。例如绳武楼在修缮前的周边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等对绳武楼本身造成了较严重的破坏。绳武楼所在村落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各类污水直排入芦溪;原排水设施残损或缺失,住户在房屋里饲养家畜家禽,生活污水影响环境卫生;村内垃圾缺乏管理,芦溪河道被垃圾和杂草淤塞,污染严重,影响街巷和芦溪河道环境。针对这些周边环境问题,应该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例如绳武楼的保护规划项目在获国家文物局批准后,深入整治改造与绳武楼有一定距离且风格不协调的民房的外观,对高度超过控制要求的房屋采取降高处理;部分拆除距离绳武楼过近的新建民房,疏通参观廊道;整治芦溪河道,清理垃圾和杂草;河道维持原有形态;整治绳武楼周边的环境卫生创造良好的景观环境;改造周边排水系统,通过政府投资建设排水设施,解决生活污水直排芦溪的状况。不同的土楼古建筑有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问题,可以启动环境监测计划,实时地对土楼古建筑周边环境进行监测,以便制定更加合适的改善措施,促进土楼古建筑保护。
2.3 土楼古建筑的灾害防治和修缮保护
土楼古建筑多为土木结构,这些古建筑结构很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破坏,例如水灾、火灾、虫灾等。像福建绳武楼、福建南靖土楼,福建永定土楼这一类土楼,在建筑时充分考虑了水灾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减小了水灾的破坏性,但也难以避免白蚁等虫灾对建筑的破坏。应该加大白蚁防治力度,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控制和防治土楼古建筑的白蚁蛀蚀;定期开展白蚁病害检查和防治工作,确保防治质量和效果。
结束语
加强土楼古建筑的保护,就是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对于现代人民的历史研究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对土楼古建筑的保护,使得这种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古建筑保护论文:试论中国古建筑保护理念
摘 要: 中国古建筑保护是文物保护的一部分,是继承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对古建筑保护的理念和内容,分析了在古建筑保护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更好地开展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古建筑 保护理念 传统工艺
前言: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的古建筑,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世界建筑中独树一帜,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与西方石制古建筑不同,中国的古建筑多为木质材料,无论是木质材料的构架结构,还是榫卯结合的形式,都表现出中国独有的特色。作为古建筑保护工作者,应清楚古建筑的损坏特点和修缮方法,在修缮的过程中,较大限度地保存其历史与艺术的价值,经常维修,从而使古建筑永葆健康状态。
一、中国古建筑保护的理念
由于古建筑是一定时期文化环境影响下产生的艺术品,因此都具有各自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在保护与修缮的过程中,针对的只是古建筑的物质组成部分,而不改变古建筑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因此在保护过程中,针对不同价值的古建筑,需要对其价值进行意义评估,从而拟定不同的保护对策[1]。
在对古建筑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古建筑保存状况的研究,通过对其材料、保存环境等的研究,找出古建筑损坏的原因和实现古建筑长期保存的办法。此外,还可以利用传统和现代的技术,对古建筑加以保护和修复。在保护和修复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相关的资料,而不能凭借自己的主观想象随意改变,从而破坏了古建筑的历史原貌。
二、中国古建筑保护的内容
对古建筑的保护,首先要保护的是古建筑的本体,包括古建筑原先的平面格局、造型以及艺术风格等,每个古建筑都有自身的时代特点和地域文化特色。保护古建筑,就是不改变古建筑的原状,不损毁、改建或者拆除古建筑。古建筑的原状,指的是古建筑最初建成时的样子,通过建造时间、类型和工艺手法等找出依据,从而恢复其本来面目,再现当时的风采,进而保留古建筑的文化传统特性。
其次是保存古建筑的材料,以及原有的结构[2]。古建筑的材料主要由木、石、砖、瓦、灰五种构成,由于我国的森林资源缺乏,木材通常是供不应求,基于此种现状,我国的古建筑方式需要采用现今的建筑方式,而湿木材通常难以保障古建组修缮的质量。砖瓦的制作也是古建筑修缮的问题之一,由于传统工艺的大量缺失,现代的砖瓦厂很难烧制出原有的砖瓦,从而使古建筑修缮质量大打折扣。建筑结构决定着建筑类型,古建筑在修缮过程中如果不能保持原有的建筑结构,就会降低古建筑的科学价值,同时也改变了古建筑的形式。
此外还有保存原有的工艺技术,用原有的材料、原有的工艺、原有的技术完成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工作,是实现古建筑保护和修缮的根本保障。当原有的技术难以完成古建筑的保护工作时,可以利用现代的技术实现古建筑的保护工作。
三、中国古建筑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古建筑的保护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从而不利于古建筑的保护。首先是公众的古建筑保护意识不足,人们在参观古建筑的同时,如乱涂乱画等现象,会造成对古建筑的破坏。由于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的兴起,部分人为了眼前的利益,对古建筑进行彻底翻新,从而造成了对古建筑的破坏。
其次,古建筑的保护略显表面化,相关方面的措施不够。部分古建筑的保护仅限与对周围环境的改造,而忽视了对其内部的原状的保护,外表上颇有古韵,而内部则是钢筋水泥加固,失去了古建筑原有的韵味。中国的古建筑多为木质结构,消防设施的缺乏通常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如2009年7月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怀德堂突发大火,短短几个小时后,百年建筑毁于一旦[3]。
此外,在古建筑保护过程中,通常会忽视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古建筑的保护仅仅停留在单个建筑上,而忽视了建筑周围的历史环境与文化氛围。久而久之,古建筑的历史文化氛围也将逐渐消失。
四、解决中国古建筑保护问题的对策
针对中国古建筑保护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应进一步提出应对措施,首先,提高广大群众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对古建筑的保护,成立相关的保护团体,宣传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意义。广大群众和政府部门相配合,共同开展对古建筑的保护工作。
其次,要加强对古建筑的维护,不仅要维护古建筑的外表,更要维护古建筑的内在。定期对古建筑进行修复,在修复过程中保持古建筑的原状。强化古建筑的消防措施,尽可能地减少火灾发生的概率,在发生火灾时也能较大限度的减少对建筑的损坏。加强火灾预防技术的应用,通过各种探测报警系统,做到防患于未然。
再次,将古建筑保护与城市建设结合。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坚持古建筑保护和城市建设结合的原则,合理规划古建筑保护范围,做到对古建筑本身及周边的文化保护。在城市的建设上,做到与古建筑风格保持协调。
此外,加强对相关人才的培养。通过在高校开设相应的专业来培养专门的人才,通过开设古建筑工艺技术等方面的课程,从而使传统的工艺技术得以代代流传下去。通过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从而扩大古建筑保护的队伍,提升保护人员的整体水平,从而便于古建筑保护工作的更好进行。
结语: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国家实力的日益增强,国家与社会对古建筑的保护的关注也逐渐加强。不断发展古建筑保护的理念,关注古建筑保护的内容,针对古建筑保护过程中出现的诸如公众对古建筑保护意识不足、古建筑保护不够、忽视相关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等问题,提出提升公众对古建筑保护意识、加强对古建筑保护、将古建筑与城市建设结合的对策,从而更好地开展对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古建筑保护论文:古建筑保护理念与管理浅析
[摘要]古代中国建筑物从设计风格上讲在世界建筑领域也是别具风格的,有超高的艺术价值。关于古建筑的保护,其主要目的就是尽量保存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同时也是保护中华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方式,在进行古建筑保护的时候,要运用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两者互相结合来解决保护修缮古建筑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从而为中国古建筑保护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关键词]保护;古建筑特色;修缮;建筑结构
1中国的古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建筑具有自己的设计特色,富有东方美,其主要的内部材料是木头,然后再辅以石头、瓦、砖等材料发展建造起来的。从外形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上、中、下,上是指屋顶部分,中是指中间的柱子、门窗、以及四周的墙,下是指基座。而东方古建筑,特别是中国古建筑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在柱子上面和屋檐下面穿插有斗拱。斗拱一方面起到了装饰作用,另一方面也衬托了天花板和梁。
从类别上来分,古代的中国建筑物分为:生产性、宗教、社交、陵墓、防御、宫廷、居民、桥梁、祭祀、文娱、商业、水利、纪念、点缀性等类别的建筑。而这些类别的建筑又可以细分归类。虽然类别较多且繁杂,但是中国古建筑的主流结构依然是以木质材料为主。
相比西方古建筑,中国古建筑更偏爱木质材料,不仅仅限于结构上,对于其他部分的材料选择也偏向于木质。木质的构架,主要是通过顺檩、立柱、横梁等不同部分组成的,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结合是通过榫卯。从而使结构的变换较多。这种技术的应用在距离今日七千年之前就已经存在于中国的浙江余姚河姆遗址。
因此,要分清以石质为主和以木质为主结构的建筑物的区别,认真严肃的对古建筑的修缮方法、损坏的特征进行研究。东方的古建筑是木质的,柔性的,对于木质材料为主的东方建筑而言,出现的主要问题就是腐烂。东西方的古建筑由于损坏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截然不同,从而导致其修缮过程中使用的保护方法也不一样。中国古建筑修缮者们,根据中国古建筑物的特点早就有针对性的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修缮方法和措施,所以需要我们古建筑保护工作者们,要针对不同情况,进行不同规模和不同方式的保护与修缮,为了让古建筑更长久的保存,就要经常修缮。
中国的古建筑在古建筑的世界历史中也是独具特色的,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和文物一样,古建筑也是历史留下的产物,是不可再生的,一旦毁坏,其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将荡然无存。因为古建筑是历史遗留下的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的产物,我们可以通过古建筑了解当时社会的科技水平、生活水平、生活方式、艺术趋向、社会风俗等等非常有意义的知识。因此我们必须要采取科学合理的保护修缮的方式来对古建筑进行保护,较大程度的延长它的寿命。
2对古建筑的保护理念
文物的保护,在中国已经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并且整体的机制体制较为完善,保护经验较丰富,手段较多,法律上也有明文规定。然而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却是一个急需解决的新问题。对于目前所使用的保护手段和方式也需要时间的验证,保护理论也处于摸索的阶段,而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并不是非常的完善。目前最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保护理念。由于古建筑一般而言都属于纪念性质的遗物,因此保护古建筑实际上来说就是对古建筑进行保存,主要的目的就是保持现状,努力恢复原状。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手段一般而言是修复、加固、防护,只有非常少的特殊情况会需要重建,即使需要重建,也要经过非常多的手续,并且要求极其严格。
为了达到对于保护古建筑的科学认识,我们需要综合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多方位的了解和研究,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规范标准。古建筑,有一个统一的特点,就是有极高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这也是我们对古建筑进行保护的根本原因。另外,对古建筑进行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估是非常关键的,因为这影响到我们对于古建筑保护管理措施的制度。
3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
从物质的角度来说,对古建筑进行修复,仅仅只能修复它的物质部分,不能对它所包含的历史意义和价值进行影响,这是修复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古建筑,根本上来说,任何人为的、自然的、或者是材料上的问题,都会对它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在进行保护工作之前一定要充分的研究古建筑的现状,这对于后期制定保护修缮的方法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1)修复方法,在必要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可以把传统技术和现代科技进行结合,对古建筑进行修复介入的工作,虽然这样的工作会损失掉古建筑的一部分价值,但是为了让古建筑更多更长的保存下去,这种“损失”有时候是必要的。而介入的强度和规模,要根据不同情况的古建筑而定。
(2)修复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历史评判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观察、不断修改的过程。修复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清楚的了解到,造成古建筑损坏的主要原因,分清楚损坏的类型,并考虑到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要对古建筑的损坏过程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了解,清楚的知道哪些部分可以去除,哪些部分必须保留。对于古建筑所传达的历史认为意义和价值,要尊重。虽然我们没有办法让人们看到修复工作的细节,但是作为一个修复工作着,一定要有客观公正的精神,不可以随意加入自己的主观偏向,不能随意的改变古建筑的特定意义。对于古建筑而言,保护好它的历史原真,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3)修复原则,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历史文献或材料作为依据。在修复工作进行的时候,一定要有详细的记录,包括修复进行的图片、照片,以及相关的分析报告记录,并保留到档案里,并对于工作的每一个阶段都要有一个详细的记录,主要目的就是要确保古建筑的历史真实性。在进行古建筑修复工作的时候,一定要保障古建筑的真实性,要保障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有一个和谐的平衡。对于到现在为止的古建筑修复工作来说,修复理论和实践已经变的更加的科学合理,理念也更加的完善,但是仍然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4保护古建筑的内容
对于保护古建筑的工作者而言,需要明确知道的是,古建筑的保护,就是对中华文化的保护,无论是修复还是保护,都不可以对古建筑的历史特征进行介入,这点是非常关键的。对于古建筑的每一次修复和保护工作,都要有正确的指导。每一次的修复和保护工作都要做好基础的史料文献的调查、分析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多个学科进行的合作。
因为古建筑所体现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需要通过古建筑的外在物质本体来体现,所以我们在进行古建筑保护的时候,首先要保护的就是本体,包括古建筑的风格、造型、布局等等。任何一个朝代和时期的古建筑都有其不同于其他时期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也反映了当时的建筑工艺和生活水平,甚至宗教信仰等,所以对于古建筑保护而言,其主要关键点就是保护古建筑主体。《文物保护法》规定了古建筑文物的修缮原则:“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使用不可移动文物,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负责保护建筑物及其附属文物的安全,不得损毁、改建、添建或者拆除不可移动文物。”2003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规定:“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按照国际、国内公认的准则,保护文物本体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部门和人士在对这条原则进行解释时明确指出,文物法所提的“原状”是指该建筑物初建时的状况,是健康的状况,而不是残破的状况;是未经后人拆改的状况,而不是被拆改后的面目全非的状况。所谓“恢复原状”,就是不改变其原有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如果恢复原状的史料和根据不足时,可以先“保存现状”,以便在依据充足时再“恢复原状”。但不管“保存现状”还是“恢复原状”,都是指文物的健康状况,而不是残破衰败的状况。
古建筑的原状,就是指古建筑在当时建成后的状况。我们可以对古建筑进行仔细的勘察调研,了解到哪些部位是后来修改的,哪些是原来就保留的,从而确定是否是古建筑的原状。我们可以通过本建筑的特点来进行分析,也可以通过对建筑的建造时间、朝代、建筑类型方面进行研究。时间较短的近现代古建筑,往往因为时间短而能够很好的保留现状,但是存留时间较长的古代建筑,往往因为经历了风吹雨打而导致原状早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有部分古建筑因为修复的不合理,导致其价值已经被损坏的非常严重。另外古建筑进行保护的时候一定要使用一样的材料。原来使用什么样材料的古建筑,在修复的时候也一定要使用相同质地的材料。所以,建筑的艺术、结构以及材料之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需要综合他们来对修复工作进行考虑。
古建筑,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古代科技的发展水平。中国古建筑中采用的木质材料,所使用的木材的树种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物理关系,也对建筑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些问题也同时反映出当时建筑工匠们的技艺和当时社会的科技发展水平。伴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不同科技水平下建造出的建筑物也不一样,这些差异都很好的反映了当时建筑的科技水平,是当时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的体现。
古建筑的材料有很多种,但是主要的只有五种,包括石、砖、瓦、灰和木。石、木是自然就有的天然材料,而砖和瓦是后天经过人工加工的材料,灰则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材料。目前的古建筑修复工作,对于材料的需要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对于中国古建筑而言,木材料的缺乏是非常大的一个问题,特别是那种体积较大的木材。由于国内的木材料市场的需求是非常大的,而本身国内的木材是非常短缺的,古建筑修缮的时候因为受到工期、资金这样的外在因素的影响只能现采现用,不能等到自然风干后再用,导致木材的含水率较高,非常容易腐烂。
是要保存原来的工艺技术。要真正达到保存古建筑的原状,除了保存其形制、结构与材料之外,还需要保存原来的传统工艺技术。修缮古建筑要用原有的材料、原有的技术、原有的工艺,这是文物修缮原则,是搞好文物古建筑修缮的根本保障。所有的新材料和新工艺都必须经过前期试验和研究,证明是有效的,对文物古迹是无害的,才可以使用。”通过现代科技更、深入、确切地认知古建筑,利用现代科技解决传统技术难以解决的问题,维修保护工程采用现代科技是必要的,应该是我们领域的一种创新。
随着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对古建筑的保护势必会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作为古建筑保护工作者,应勇于担负起这个历史赋予的重任,努力提高专业素质,应从前期研究开始,到制定保护方案并予以实施,直至建立保护修复档案,使古建筑保护研究的整个过程都在科学的古建筑保护修复理论指导下进行。
古建筑保护论文:论古建筑保护和修缮中的质量管理
【摘要】古建筑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只有市民自觉地加入到保护的行列中,古建筑才能长期长存。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一直是业内技术难题。只有不断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推陈出新,让那些活灵活现的奇迹再现。文章涉及到修复前测绘、材料和技术、安全消防以及生物损坏的防治。
【关键词】古建筑 修复测绘 材料技术 蚁害防治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民对文化的需要将更为迫切。古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通过古建筑,可理解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某个城市“历史记忆的符号”和“城市文化发展的链条”,因为,它们见证了这个城市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一旦破坏,就再难以恢复和接续。一座古代的建筑无论如何破旧,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与千年的历史痕迹是无法被替代的。反之,一座当代的仿古建筑无论在外形上做的多么神似,但如果其内在的历史遗迹几乎为零,其文化内涵肯定无法达到与古迹相同的高度。记录历史,展示文化,载托灵魂,就是古建筑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将古建筑的历史因素进行完整的传承与表达,便是今天古建筑保护的真正意义。因此,我们再去欣赏古建筑时不应只关注其外在的美学特征,更应透过古建筑的砖墙看到其内在的文化魅力。
1.修复前对古建筑现状测绘
修复和保护好古建筑,首先要把握保存现状和恢复原状的分寸,否则,就要走偏方向。因此在修复前,做好古建筑现状图测绘工作、保障古建筑现状资料的完整性,是古建筑修复与保护能否顺利进行的直接因素,是贯彻古建筑修复原则的关键要素之一。在修复测绘时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古建筑现状进行科学、的测绘,绘制古建筑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以及大样图等建筑图与结构图;将破损部位、破损程度在图上绘制,掌握相关数据。对其裂、腐、歪、错、脱、残等进行勘查,也可进行拍照记录,从建筑外观、内部结构、色彩处理和建筑装饰等方面真实客观地记录古建筑的现状面貌,这些图像资料就是古建筑被毁损后需要进行修复与保护最直接的参考资料。做好对古建筑的现状面貌, 包括其历史文化、建筑规模、外观风格、空间布局、人文地理及环境空间等文字方面的客观记载,保障古建筑档案资料上具备相对的完整性。
(2) 对古建筑确定是否“原状”和破损程度,进行现场勘测调查和鉴定。调查分析哪些是原有的部件,哪些是后加的部件;对破损程度和破损原因进一步进行分析,弄清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查阅档案和维修文献,确定修复时间,研究每次修理细节,为修复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2.解决好材料和技术问题
修复古建筑要用原有的材料、原有的技术,这是贯彻修复原则、搞好古建筑修复的根本保障, 因此在当前的古建筑修复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重视木结构修缮中的偷梁换柱、拼镶补缺、墩接暗榫以及砖石结构中的补石剔砖等传统技术。文物及建设等各级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完善管理制度,落实专项资金,将宝贵的传统工艺技术的经验传承下去,使古建筑传统技艺得以传承和发扬。
(2) 保障维修古建筑的材料质量合格,做到工精料实。尤其是彩画原料、琉璃瓦件、木材砖石等质量要合格。
(3) 在不损害古建筑原有价值的前提下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有利于施工和维修加固的效果,也更有利于古建筑的保护。
(4) 如采用环氧树脂配剂灌注、充填解决柱加固问题。环氧树脂配剂可用于粘结木料,拼镶构件的残缺、破损部分及粘结加固、灌注填充砖石建筑、古窟崖壁。
(5) 利用钢、铁、铜和锡等加固古建筑的传统材料, 用于木结构梁柱劈裂加固的铁箍等。
(6) 采用新的测绘技术和设备, 从而更、更迅速地指导修复前的古建筑情况,采用照相记录, 以便更好地进行分析和制订方案。
(7) 现代化运输、施工机具的使用,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工程质量,如钻孔、磨砖、刨平等。
3.古建筑的消防安全改造
由于古建筑主构件是木材,决定了其具有燃烧物多、火焰大、温度高、蔓延快的特点, 其火灾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用火不慎、电线电器设备起火、雷击等。所以在古建筑的修复和改造中,必须做好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保障修复和改建后的安全使用,同时合理布置消防设施, 与建筑的整体风格相呼应,尽量做到不影响建筑的内部结构,满足功能需求,使其能较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和生活的需要。因此古建筑修复中的防火改造也是面临的难点和需要协调的技术重点之一。在古建筑防火中应做好以下几项防范措施。
(1) 利用古建筑原有的防火设施, 设置有效的避雷设施,古建筑内的可燃饰物等易燃材料要采取必要的阻燃措施,按安全技术规程设置电器照明设施等,严格控制火源。
(2) 进行火灾危险性分析及安全评估,参照现有的消防技术规范,采用可行方法解决防火间距问题,开设消防通道,实行有效的防火间隔。
(3) 在尽量保持原建筑风格的前提下,对古建筑的柱、梁及楼板等承重木构件表面进行阻燃处理。
(4) 加强消防设施和自救能力。如增加消防水池、室外消火栓系统等消防设施;安装火灾自动报警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配备移动式灭火器。
(5) 重视安全疏散、配置辅助设施。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和用途的特点设置缓降梯、直爬梯等辅助疏散设施,确保人员疏散安全。
(6) 加强宣传教育, 建立健全防火管理制度,落实消防安全检查和管理制度,对存在的火灾隐患及时整改。
4.解决古建筑修复中的虫蚁害
古建筑历史久远,木构件多,特别是村落建筑周围生态环境优越,使古建筑难免存在白蚁危害。要达到古建筑长期处于免受白蚁危害的安全状态,需制订科学可行的白蚁防治技术方案,杜绝白蚁入侵。预防措施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选择抗白蚁树种木材(水曲柳、紫檀、苦楝、香樟、柏木、柳杉及木莲等)。
(2) 为了防治地面和地下水对建筑物的破坏,造成古建筑出现漏雨使木构件长期处于潮湿状态,引起霉腐并产生蚁害。必须在古建筑修复中, 设置良好的排水系统,保障不漏雨, 所有的木柱都加柱础, 隔离地下水。
(3) 用药物对木构件进行涂刷、灌注、诱杀处理。在保障不改变建筑物原风格的前提下,应考虑与防虫蛀、防霉腐、加固等材料的兼容性,避免出现相互影响药效的情况。新型古建筑白蚁防治剂必须是高效、低毒的,使用时不应对文物的彩画等产生不良影响。
(4) 对建筑群周围房屋采取封闭式防治措施,以免邻近房屋建筑的白蚁入侵危害。
(5) 建筑内外的园林绿化综合防治措施。灭治建筑内外树木和草坪的白蚁;埋设防治监控系统于树木或草坪边诱集白蚁并定期检查, 一旦发现白蚁危害须立即灭治,必须找到蚁源,彻底根治。
5.结束语
古建筑保护措施的合理与否,对古建筑的安全与价值至关重要。古建筑不能再生,在保护措施上的任何疏忽,其造成的后果是不可挽回的。因此,古建筑保护措施的合理性决定着修缮保护项目的质量和水平,而衡量修缮的质量和水平,关键是要看修缮后古建筑自身价值得到了多少保护,安全隐患是否得到消除,是否最有助于其社会价值的体现。
古建筑保护论文:浅析古建筑保护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摘要】本文作者对数字化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进行简要探析,从技术层面上加强对古建筑保护的力度。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古建筑保护;应用
1、数字化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重要性
古建筑是我国特殊的文化信息载体,历经时间洗礼,古建筑成为人类文明的艺术瑰宝,所以对古建筑进行有效保护是我们当代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我国旅游事业的迅猛发展,人为因素和自然损害使很多古建筑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变形和损坏,古建筑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古建筑中大多是木质结构,容易受当地气候条件的影响发生变化,突发的自然灾害和人为造成的损坏更是雪上加霜,古建筑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古建筑散落在全国各地,是当地特殊的文化资源,它们并且不可替代,古建筑中很多考究的工艺细节,给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民族元素。目前掌握精湛工艺的匠人越来越少,古建筑中特有的工艺元素也没有得到广泛学习和发展,其工艺手法渐渐失传。古建筑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以,对古建筑加以保护也是对我国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我们应以历史记载为主要依据,参考当地其他古建筑中相同图案或元素进行复原,在尊重当地建筑风格的基础上,保留地方特色,体现出地方古建筑的多样性。
查询传统的纸质文献中记录古建筑的构造、工艺、历史背景等信息资料的方式具有一定缺点,原始的纸张和书籍等材料不但厚重还占有较大的空间,并且容易损坏,纸质文献中的图片资料也不够完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摄像技术的发展才使文化遗产信息的记录能够以图像和视频的方式得以保存,但是这些资料也出现难以长期保存和不够的问题。
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并且为古建筑信息资料的长期保存和记录创造了有利条件。数字化技术首先解决了信息保存的问题,高精度和高逼真度能够使信息记录更加,还可将各类信息转化为计算机数据为不同地区间古建筑保护提供资源。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能够帮助我们在尊重古建筑真实性的基础上,更好地完成古建筑的保护和展示工作。
2、数字化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
2.1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应用
传统的测绘方式是利用钢尺和水准仪来量取建筑物的平面、立面或剖面特征点的位置和相关特征线的距离等,然后根据所量数据和几何关系绘出线性特征图,这种传统的测量方式耗费人力物力,并且耗时长,得到的数据不能保障其度。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古代建筑的测绘技术也随之发展,运用GPS、全站仪、测量机器人和近景摄影测量等技术改进传统的手工测量手段,但还不能满足对古建筑高精度的要求。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与传统测量技术的区别在于,它能够深入到任何复杂的现场环境中,并且能够快速完成建筑物表面数据点的扫描测量工作,从而获取精准的三维坐标点云数据。通过将这些不系统的三维数据传输到电脑中,就能构建出建筑物表面的三维模型。并且这些数据能够为古建筑保护研究工作提供完整、、长期的数字资源,并通过数据的记录能够为古建筑保护和修复提供依据,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已有数据的基础上还原应经不存在的古建筑。
2.2 全站仪和GPS技术的应用
全站仪全名为全站型电子速测仪,是当前技术工作中的常用仪器。是一种集光学、机电为一体的高技术测量仪器,能够观测建筑物的水平角、距离、垂直角、高度差等,通过全站仪观测的数据,我们能够计算出任意观测点的坐标。全站仪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利用,能够测量古建筑的形状、大小和空间位置,还能绘制出古建筑的平面、立体面和剖面图。先进的全站仪中配置有马达自动照准目标,免棱镜全站仪还能够实现不瞄准测点,测距光束经过自然表面的反射后能够直接测量距离和坐标。立面测绘是古建筑测绘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免棱镜全站仪能够实现任意安置点,将棱镜的高设置为零后,瞄准古建筑的特征进行高度测量,得到各位置的高度标注在草图上。
GPS是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GPS由终端用户设备、空间卫星和地面控系统三部分组成,并且具有全天候、高精度、全球性的特点,导航、定位也及时,通过GPS的动态和静态等定位方法,将GPS仪器与摄影仪比如RC30相互连接,再安装惯性导航系统,能够实现在航空摄影的瞬间,摄影中心的空间位置和摄影仪状态由GPS和惯性导航系统得到。GPS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极大地简化了摄影测量户外控制工作,同时保障数据能够及时处理。
2.3 数字化保存
通过各种数字化仪器提高了建筑物测量的效率,也保障了数据的高精度,而这些数据还需要真实的数字化保存与存档技术。激光扫描技术是数字化摄影有效结合的产物,通过激光扫描能够捕捉到肉眼难以察觉的细节,记录激光从发出到被物体反射或折射的时间,利用软件加以计算和处理,就能得到建筑物的角度、材质和位置,从而形成三维图像。数字化保存是指将先进的二维三维扫描和数字摄影以及三维建模与图像处理等得出的古建筑图形结构和纹理等信息的高精度获取和保存。利用计算机建立的数字模型,为文物信息保护、修复、研究等提供的数字信息。建立古建筑数据库能够加强对古建筑的管理,能够使古建筑在有利于古建筑保护的基础上增加数据的利用价值,能够为政府部门的管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持,还能满足行业研究机构和博物馆数据的需求,真正实现技术层面实现古建筑的数字化监管,从而较大限度地发挥古建筑数据库的作用。
2.4 实现数字化监管
图像处理技术的基础上产生了图像之间的对比技术,这项技术主要是根据图像的颜色特点、形状和纹理特征等对图像进行比较,并根据这些统计特征对图像之间的相似度做出评价。在对古建筑信息进行数字化保存的基础上,可以对古建筑定期检查,结合图像处理中的图像匹配度,将近期采集的图像数据和已经保存的图像数据进行比较,所得出的数据在通过专家的研究后,及时发现古建筑中某部位腐烂或损坏等信息,有利于保护工作及时开展,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通过精准的仪器对古建筑进行现场采集数据后,经过对信息的整理和处理,实现古建筑资料的数字化,数字化测绘图是虚拟模型建构的基本依据。通过多种仪器得到的图像数据,只有数字图片还是不够的,比如古建筑的立剖面和构件的大小等,要反映这些实物信息,还应借助一定的绘图软件技术,如CAD技术。
结束语
数字化技术为古建筑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途径,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古建筑的完好保存和复原,并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通过对古建筑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利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全站仪、GPS、GIS等数字化技术完成古建筑保护工作,挽救濒临消失的古建筑。同时呼吁社会人民,爱护当地古建筑,爱护我国灿烂的文化遗产。
古建筑保护论文:研究西湖山地公园古建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留下来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是古代文明的有效载体,有着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是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随着城市发展建设不断加快,由于城市建设理念的差异和市场利益驱使以及人文精神的缺失,城市中的古建筑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使很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长期消失,这是对古文化遗产的一大损失。本文分析了西湖山地公园古建筑保护中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存在问题;修复措施
一、山地公园
1.1概念
山地公园是依山而建且具有城市园林化游赏景点和承载公众日常休闲活动的综合性公园。现代科学对山体的关注始于地理学,山体是指陆地表面形成的高耸地貌形态,一般应具备两方面的地理学特征,即有一定的高度和有一定的相对高度.狭义的山体包括极高山、高山、中山和低山,广义的山体包括山体、丘陵和高原。基于风景园林学原理,山体与平原等地带明显不同,是具有特殊环境特征的园林基址,带来人们独特的可利用性和特殊的心理感受。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山地公园进行了研究探讨,然而对山地公园的概念界定尚未统一。但综合来看,关于山地公园概念:位于城市或城市近郊且大部分面积具备山地地貌特征,满足公众休闲、游憩和娱乐等功能与山体环境密切相关的公园。
1.2早期建成的山地公园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山地公园作为一种城市公园类型,是人工和自然生态系统紧密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
1.2.1建成年代较早,多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受当时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这些山地公园总体规划不完善,景观建设不成体系,已跟不上现代人们的游园需求。
1.2.2地处市区或近郊,面积较大,地势较高,未开发的区域较多,并且往往处于自然状态甚至成为公园死角,有待开发建设增加新的景点,从而改善园容园貌。
1.2.3公园经过多年的养护管理,山林植被较完好,并有许多规格较大的树木,这是这些公园的较大资源,但开花植物和色叶树较少,植物品种较单一,导致公园四季景色单调。
1.2.4已建成一些建筑、铺装等硬质景观,但由于年久失修景观效果较差,每个景点之间没有一定的联系和过渡,各景点有待整合协调和贯通。
1.2.5大多城市山地公园往往具有一些古迹、遗址,但都因种种原因一直维持现状疏于维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园整体景观。
如虎跑公园位于西湖西南隅大慈山(今虎跑后山)下,自唐元和十四年(819年)寰中禅师开山建寺,1100余年绵延流传,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以“天下第三泉”的虎跑泉著称。此处山水共色,野趣横生,富有特色的原寺庙建筑群融和了经久流传的性空、济公、弘一法师等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康熙、乾隆、苏轼、苏辙也都在此留下了足迹与佳作,使之成为西湖风景名胜区一处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具有鲜明山水特色的山地公园。虎跑作为西湖新十景之一,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近100万人次。
虎跑现有建筑物面积约5500平方米,纵横两座庙堂的格局,是历史上僧众分派、竞争香火,在南北向的老定慧寺以南,建造东西向的虎跑寺。虎跑历史上曾三次大毁大建。一次重建系在清雍正四年(1731年),距今已有250余年历史。目前所见建筑,属清式民间朴素的山林寺院类建筑形式。近年来,随着西湖综合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新景点的推出和免费公园的开放,虎跑公园作为老景点,市场竞争力下降,虽然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及久负盛名的“虎跑泉”,但每年的游客数仍逐年下降。提高景区品味,完善景区基础设施,满足现代化旅游市场的需要,显得尤为紧迫。在近几年的修缮保护工程中,对建筑物采取去粗存精、留优去劣的办法,不是全部推倒重来,也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旧复建,而是采取有选择地进行改建整理。总的精神是以保护为主,古为今用。
二、当前古建筑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外部环境因素
由于虎跑四面环山,谷内地形高低错落,山上林木葱茏蓊郁,地形多变,自然景观极为幽美。虎跑的庙宇建筑,具有东西、南北两条丁字式轴线组成,因大树参天环绕其周,对建筑产生一定的影响有:1)造成屋面瓦片破损、长草等问题。2)场地潮湿,建筑墙面霉烂。3)虫蚁之害,古建筑木构件的较大危害,部分木构件出现腐烂。
2.2古建筑原有记载不详
在古建筑保护立法方面,中国至今尚没有出台专门的有关古建筑保护的法律、法规,缺少了法令的严明保护。
2.3人才和专业施工队伍的匮乏
古建筑保护对保护人员的专业水平有严格要求。而我国古建筑保护人才稀缺,另外,专业的施工队伍逐渐减少,老工艺、老手艺人缺失,这也是目前古建筑保护面临的一大问题。
三、古建筑保护对策分析
3.1、古建筑属于珍贵文物、不可再生,因此,对其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是就显得非常重要。由于我国古建筑的材料主要是木材,其主要损坏原因是木材的腐烂,定期对古建筑进行保养维修和修复十分重要。对古建筑的维护应该坚持原真性,即保持古建筑本身和它所代表的历史性和美学性,仿照古代建筑风格,利用现代科技将古建筑维护过程中的环境及人为损坏程度降到低。
对古建筑维护的方法主要有:
1)、在保留原有建筑的形态、组织结构及原有建筑材料,对历经多年自然侵蚀与人为损毁,已经有残缺,或者对外观已丧失原有风貌的建筑进行修复。
2)、在现有建筑整体结构较好,只是在局部出现腐朽、裂缝、移位等情况的,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木构件的检测,主要有腐蚀检测,通过视觉检测、声音检测、钻孔检测、取样检测,以及特别侦测仪器的超声波法、敲击振动法等方式。我们在虎跑公园古建筑保护中进行了尝试,首先对建筑进行一次系统“体检”,再针对各部件的情况进行对症下药。主要采用碳纤维、环氧树脂等方式加固,取得很好的成效,对于一个收费公园来说,既节约成本又节省维修时间,同时又满足对古建筑维修实施“最小干预”的要求。
3)、加强白蚁等虫蚁防控,定期检查及防治。
3.2、虽说我国在古建筑方面有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跟西方国家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表现在古建筑保护理论知识方面还比较薄弱,实践经验少,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不断地总结经验并上升为理论,再用理论指导我们的古建筑维修的实践,还有就是专业性人才缺乏。因此,需要加强专业人员培养,提高古建筑保护理论研究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向国外学习先进的古建筑保护理念和修复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来解决新时期我国古建筑保护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开创古建筑保护的新局面。特别注重以严谨的态度对历史建筑基础资料进行收集,对历史建筑遗存的历史信息进行详细记录。
3.3、对古建筑进行合理开发,积极发挥古代建筑在旅游业中的作用,发展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让开发和利用相互促进发展。有很多古代建筑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实用价值。对这种建筑要赋予其新的实用功能,挖掘其再利用的因素,将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相互融合,使其具有新的实用功能。再者在历史、科学、艺术等方面的古代建筑的价值已大大超过自身的物质功能价值。我们可以利用古建筑作为陈列馆、展厅,供专业人士考察、借鉴等。
以虎跑公园为例,为淡化虎跑公园商业氛围,注重人文景观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1)、恢复咏泉诗碑群:虎跑多名人,苏轼、苏辙等文人墨客曾到此赋诗,清代两朝皇帝康熙、乾隆都巡幸于此,并题词赋诗,“天下第三泉”即为乾隆皇帝所赐封。历史上虎跑曾有诗碑群,但其中大多碑刻已遗失,此次整治工程将整理名人诗集,恢复咏泉诗碑群。
2)、充实改造李叔同纪念馆、叠翠轩、济公展厅等:李叔同纪念馆和济公殿作为对虎跑人文文化的展示,充实关于李叔同大师和济公和尚的展品,对展厅格局加以调整。根据史料整修恢复“名寺”风貌、人文景观资源的挖掘与展示、水系整理及水景营造、配套基础设施完善等;突出“名泉”、“名人”、“名僧”整体文化价值,保持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真实性、完整性与可持续性。
虎跑每个历史建筑都拥有它的独特气韵,保持历史传统风貌的前提下对历史建筑进行加固、修缮,是历史文脉保护工作的成败关键。我们在实施历史建筑维修前对有关前期现状调查报告和历史文献资料进行研究,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图纸、现状测绘和检测等多方位调查,研究历史背景、沿革和现状情况,发掘这些历史建筑的价值所在,明确该建筑物特有历史背景、制作手法、结构特征、突出成就等,作为我们保护和利用的依据。
整修工作中我们不仅对残毁部分如何修理进行研究,而且还对原状进行科学仔细的分析,并会同相关高校应用先进的雷达、超声波对木结构进行检测采集数据。
传统建筑修缮是技术复杂、标准很高的维修工程,必须掌握一定技术的熟练人员才能从事此项工作。在虎跑历史建筑进行修缮时,我们严格遵守不改变原状的原则。保存原来的建筑形式、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工艺技术。总的精神是以遵循严格保护历史建筑原貌为主,保持原格局不变的原则,保障修缮过程中不损害建筑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尽量保存原有的历史记忆和原真性,保护建筑风格特点,提高历史建筑的使用价值。
结束语
重视古建筑的保护,就是在重视古代文化的传承,同时古建筑的保护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因此在保护古建筑的时候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不能半途而废。在保护古建筑时要遵循原地保护、修缮保护为主的原则,不对古建筑的原有状态做出改变,保持古建筑的原有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古建筑保护论文:探析长沙市古建筑保护的现状
摘要:古建筑是文物宝库中璀璨的珍珠,是无价之宝,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向世人展示古代文明的窗口。长沙,作为我国及时批 24个部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楚汉名城”之称,拥有着众多的古建筑,而就在城镇化不断推进的今天,其遗留的古建筑的生存及保护现状令人堪忧。
关键词:长沙市 古建筑 保护
1 古建筑及保护古建筑的意义
古建筑,是指“古代人类从事生产、生活及活动等的建筑物及构筑物的总称。”在本文里的古建筑泛指现存的各类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街区、村落、城市的旧城区乃至整个古城。
在梁思成的《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一书中,“古建筑”被称为“历史的界标”(historical landmark),是古代物质文化遗存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古建筑是文物宝库中璀璨的珍珠,是无价之宝。对今天的人们来说,具有极高的科学、艺术和历史文化价值,它是文化和历史的缩影,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向世人展示古代文明的窗口。
保护古建筑的意义,在人文方面,则是保护一个时期的风俗风貌;在科学、艺术方面,古建筑则是当时科学艺术的集中体现,是尊重科学,展示艺术,传承文化的体现;而在历史文化方面,保护那些见证了重大历史事件的建筑及有特殊意义的建筑,则更具有历史纪念意义。
2 古建筑保护现存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得以不断向外扩张、壮大,除了在人口、交通、建筑、环境、气候等各方面的变化程度上有差异之外,在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中,还存在的共性的问题是“特色危机”、“千城一面”,城市之间互相抄袭趋同现象十分普遍,造成“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许多的古建筑被摧毁破坏,使一些原来颇具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正被房地产开发商用模样一致的新建筑所淹没。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古建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政府及民众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不强或缺乏。在城市化过程中,有些城市为发展地方经济或者为了所谓的“政绩工程”,违规进行一些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人为地造成了一些古建筑遭到破坏。
对古建筑保护的基础很差。所谓保护基础条件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保护经费不足;二是保护技术落后。许多的古建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经风吹雨打,甚至天灾人祸,破损已相当严重,然而由于政府或民间对这种古建筑的保护投入的经费不足,造成这些古建筑没有得到应有的、及时的修缮,从而加速了古建筑的衰败。
城市规划设计性破坏。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发展的指南针,也是城市建设的源头所在,假若在源头上就忽视了对古建筑的保护,那么对于古建筑而言,这简直就是灭顶之灾。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缺少文化品位,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都如此。我们说:没有文化积淀的建筑物是没有生命力的,不可能持久,同样,没有文化、没有品位的城市就像失去灵魂一样,迟早也是要衰落的。
城市建设性、开发性破坏。在城市化过程中,绝大多数的房地产开发商为了眼前的个人私利,无视法律法规,从建设项目的选址开始,就忽视古建筑的存在,大刀阔斧,一拆到底;更不用说在建设、开发过程中,去考虑怎么样保护、利用及开发古建筑。
自然性破坏。自然环境对古建筑的破坏问题本身是客观存在,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许多自然现象的产生与变化已经有了规律性的掌握,比如风雨雷电、地震海啸等,这些都已经有了可预见性的措施,所以,只要政府对古建筑保护工作给与足够的重视,采取一定的预防性保护措施,有些自然性破坏也是可以避免的。
3 长沙市古建筑的保护
长沙市,素有“楚汉名城”之称,城中心位置历经 2000 多年没有改变,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长沙,比一般城市拥有更多古建筑。如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田野实地调查工作中,通过实地考察和认真研究分析,发现了新的文物古建筑达到了1995处,其中新增加了313处古建筑为长沙市不可移动文物。同时通过加强文物古建筑的建档工作,规范登记程序,目前为止,长沙市共有2543处的文物古建筑建立了档案。由此可见长沙拥有着众多的文物古迹及古建筑,且近年来长沙市政府及市民对文物古迹和古建筑的自觉保护意识得到增强,各方面媒体也在不断参与,但是这些保护力量仍然薄弱,其遗留的文物古迹和古建筑的生存及保存现状却颇为令人堪忧。
4 长沙市古建筑保护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长沙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近十年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如图1),使长沙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老城区,成片的传统老街和古建筑被推倒,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对于长沙来说,除了1938年的“文夕大火”,这又是一次更大的,更彻底的破坏,因为这一次是成片的开发,成片的拆除。而这种成片的开发、拆除今天仍然还在继续着,而那些散落在小街小巷里的老公馆及代表着长沙近代一段特殊历史的古建筑,也在城市大开发、大改造中一个接一个地消失,甚至有些已经被指定保护的建筑也被拆掉了。例如中山纪念堂、福禄宫、陈明仁公馆、左学谦公馆、沩宁试馆、左宗棠公馆、望麓园、予园、交通银行旧址、游击坪4号公馆等古建筑,现均被陆续拆除。
一些不良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商业利益而破坏古建筑。一般的城市改造和再建设,往往会以旧城为中心向外扩展,此时位于城市中心的老城区便成为房地产开发商的生财宝地,而大量的古建筑就集中在此。房地产开发商以追求经济利益至上为原则,使老城区成为开发商追求较高利益的目标。于是,在传统的历史文化街区,古老的麻石路面却被无情的挖掉,而铺上沥青、水泥;许多的古建筑被无情推到,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摩登大楼;对破落的古城墙,因为担心影响市容而被人为地贴上了瓷砖,以此“遮羞”等等。随着这些传统街区及古建筑,一个个被无情地破坏摧毁,城市特有的气质不断散失,城市的历史文化也慢慢消失殆尽。
政府保护措施无法真正得到落实。尽管在近几年为了保护这些古建筑,长沙市出台了一系列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如《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市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图》、《都市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图》、《长沙历史建筑抢救保护管理办法》等,可现实还是有些历史街巷和公馆没有得到有力的保护。如“游击坪4号公馆”在被列为文物3个月后,就被房地产开发商无情地推毁,现已不复存在。2005 年长沙市政府对历史街巷和历史旧宅的保护方面,已经选择了白果园、化龙池等11条历史街巷和程潜公馆等23处历史旧宅(老公馆),将要在统一规划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修复保护,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这件事却由于政府换届等种种原因搁浅,导致半途而废。尤其是近两年来,媒体频频曝光,有关学者及市民对于拆除某一处老公馆或者其他古建筑所采取的抗争,其的结果大多是以房地产开发商胜利古建筑被强拆而告终。由此可见,长沙市对古建筑的保护现状颇为令人堪忧。
一个城市不能没有过去,城市应该是文脉的传承、发展和延伸,保护好城市的古建筑和历史传统街区,将过去的文化、宗教、社会活动的丰富性地传承给后人,这是我们国家在城市发展和转型的过程中所应有的觉悟。也正是因为有这些古建筑和历史传统街区的存在,才让城市有了根,有了魂。保护这些历史传统街区和古建筑,就是保护历史,传承文化,铭记先辈,恩泽万代,使我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繁衍昌盛之大事。
古建筑保护论文:我国古建筑保护现状及其开发利用
【摘 要】现如今,伴随着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那一座座瑰丽的古建筑所带来的巨大文化价值令世人叹服,同时古建筑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是对古建筑当时时代背景下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建筑风貌的展现,同时又是对时代历史发展脉络的记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古建筑在时间的年轮中一点点的自然以及人为因素逐渐的破坏。然而,对于如何对我国的古建筑进行一定的保护以及开发再利用成为古建筑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主要以石窟古建筑为例,进而对我国石窟古建筑的建筑特色以及其价值体现进行了一定的说明,进而分析了我国石窟古建筑保护所面临的问题,探讨了我国古建筑的开发利用以及其保护对策。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现状;开发利用
石窟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的石窟文化主要存在于黄河流域。同时石窟作为我国现代化的重要文化遗产,其重要的历史价值以及经济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但是就其实质性而言,石窟古建筑在其保存的过程中难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本文结合石窟就我国古建筑保护现状及其开发利用进行研究分析,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我国石窟古建筑的建筑特色及价值体现
1.1 我国石窟古建筑的建筑特色
我国石窟古建筑主要存在于黄河流域,是佛教文化的一种载体,在佛教东传之后,佛教文化主要通过对石窟进行雕琢进而实现文化的传播。目前全国最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则是响堂寺石窟,位于邯郸城的鼓山上。本文主要结合炳灵寺石窟,进而对我国石窟古建筑的特色进行一定的分析。炳灵寺石窟位于我国甘肃省的永靖县,炳灵寺石窟三个最重要的组成成分则是下寺、洞沟以及上寺,有216个窟龛,800余尊造像,1000平方米笔画,345件臧品。
我国佛教兴盛于西秦、北魏、唐代以及明代这四个阶段。西秦时期的石窟中的第169窟北壁主要保存于西秦建弘元年,我国最早的造窟题记源于于此。同时西域佛教艺术风格也是逐渐的创新。北魏时期的石窟主要通过对秀骨清像、裹衣博带佛教艺术风格的一种反映。我国石窟最兴盛的一个时期莫过于唐代了,有135个窟龛,依山雕琢的石胎泥塑弥勒大佛高达27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石窟进行一定的修缮,但是其至今仍然保存的,其独具魅力以及小巧玲珑的特色成为当今时代石窟别具一格的建筑特色。
1.2 我国石窟古建筑的价值体现
石窟古建筑作为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以及佛教的厚实沉淀区,无论是整体建筑的构思还是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地方特色充分的体现出来,尤其是石窟建筑的雕刻艺术上,更是让后人叹为观止。
2 我国石窟古建筑保护面临的问题
由于我国石窟大多散布于黄河流域,但是黄河流域的气候以及水文有着其独特的特征,以至于石窟严重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从北凉时代开始,人们便开始了对石窟古建筑的保护,往往石窟在保存的过程中经常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破坏。
2.1 石窟的崖面问题
目前我国石窟古建筑石窟崖面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则是龙门石窟,从现存的龙门石窟来看,其最主要的原因则是后来出现的崖面断裂的问题,因为龙门石窟在实际的设计上总是对石壁进行一定的掏空,进而使得其崖面上的洞窟越来越多,进而使得崖面的结构相对的不稳定,进而也就发生了洞窟。
2.2 自然风沙的威胁
我国石窟古建筑在其保护的过程中,由于主要位于黄河流域,且黄河流域的风沙相对较多,进而使得许多的洞窟残破,导致建筑结构相对的不稳定,受到风和沙的作用下,进而形成了风化的现象。石窟在实际的建筑过程中,由于时代的相对落后,难免会对少部分的木结构进行一定的使用,但是就其实质性而言,木结构在石窟建筑的过程中,随着年代的久远,很容易造成腐朽损坏。同时在黄河流域的风沙吹进石窟的过程中,怎样清理石窟中的积沙同样也是我国对石窟古建筑保护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2.3 带有宗教意识的修复
前面我们讲到过,石窟主要是佛教文化传播的载体。虽然在古代就已经有对石窟进行保护的想法,但是就其实质性而言,古时由于各个政权对宗教的价值观的认同度不同,进而使得我国石窟修补的进程不一致,从根本上造成了我国石窟内的建筑以及其设计理念是千秋各异的。
2.4 我国相关政府对石窟没有引起极高的重视
虽然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对石窟保护的政策,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石窟进行一定的修缮,但是就其实质性而言,由于一些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对石窟的破坏,并没有引起相关政府的极高重视。没有从根本上培养公众对石窟的保护意识,仅仅通过一定的处罚,但是这种潜在意识的处罚对于石窟的保护没有起到知识性的作用。
总而言之,我国石窟古建筑使我国历史上瑰丽的一个宝藏,是历史文化沉淀的精髓所在,更应该加大对石窟保护的力度,从根本上将石窟石窟所传承的历史文化传播起来。
3 我国石窟古建筑的开发利用以及保护对策
石窟建筑文化是对历史文化的充分体现,在石窟建筑中,木雕、砖雕以及石雕这三大雕刻技术,一方面是对历史的再现,其独特的构造风格、其伟大的建筑特色,是历史博大精深的精髓所在,令人叹服;另一方面,石窟的修复从古时就已经开始了,为了更好地使得石窟保存完整,前人对环境保护以及生态保护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我们从根本上将古建筑的保护利用以及石窟文化的弘扬继承有机的相结合。
3.1 获国家技术性支持,拟建石窟古建筑“博物馆”
为了更好的对石窟古建筑进行一定的开发利用,我国政府应该从根本上出发,从实际出发,结合石窟古建筑的文化特点以及时代背景,尽可能的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并且保存相对完整的古村落,进而较大程度上对石窟古建筑进行“博物馆”拟建,由于现阶段河南的开封有着一定的古城特点,尽可能的可以将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拟建在开封这座古典特色的古城中,进而实现整个文物资源保护的目的。
3.2 从根本上对石窟进行有针对性的修复
对于石窟受到自然因素风沙的影响,从根本上对石窟修复的技术进行一定的完善,尽可能在石窟的崖面上绘制壁画,通过土胚墙的加固方式以及水利上的 保护进而从根本上对石窟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保护。
3.3 明确对石窟的保护意识,加强我国政府的管理
明确石窟的保护意识,加强政府的管理,一方面就要成立石窟古建筑的保护单位,对石窟古建筑保护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有目的性的进行贯彻和补充,尽可能的为石窟古建筑的保护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另一方面则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集资进而为石窟古建筑的保护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同时加强石窟古建筑保护科技以及其人才队伍的建设,为石窟古建筑的保护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4 结语
总而言之,石窟古建筑是历史遗留的重要瑰宝,是一座价值非凡的宝藏,要想从根本上对我国古建筑进行一定的保护,就要本着科学的理念,从实际出发,将我国璀璨的古建筑文化以及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古建筑保护论文:城市改造中古建筑保护法律问题
摘 要:城市现代化的步伐不停,对于城中建筑的改造或重建也如火如荼,但是城市改建中的古建筑却处于鲜有人问津的境地。此外,我国对于古建筑保护的法律法规也不完善,界定古建筑的定义模糊不易操作。本文多角度细化古建筑界定标准并在深入分析国内外古建筑保护方式后,为无锡也为我国未来的古建筑保护提供切实可行的法律建议。
关键词:古建筑定义;古建筑保护;古建筑保护法律漏洞及完善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人口迅速膨胀,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加紧向城市中心地块的旧城区迈进。此时,处于新城建设与旧城改造矛盾交汇点上的古建筑更加需要被保护。可是,我国关于古建筑保护的法律并不完善,实际操作起来也多有不便。本文将立足无锡市的若干改造工程,结合国内外古建筑保护方式的利弊之处,为无锡同时也为我国城市改造中的古建筑保护提供一些可行的法律建议。
一、古建筑的法律内涵界定
古代建筑作为能够体现各个时代文明程度的物质文化遗存,在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占有很大比重。
我国现存古建筑数量众多,种类丰富,涵盖范围极广,要对古建筑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不仅要研究法学领域已有的定义,还应该结合其他各个相关领域对于古建筑的定义。现有法条法规中对于古建筑的定义大多有其局限性,本文参考了与古建筑相关领域的资料,运用抽象概括加列举的方式为古建筑法律内涵的界定提供一定的标准。
1.建筑学意义上的“古建筑”
从建筑学的角度看,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来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在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一书中,建筑学意义上对于“古建筑”主要是从其突出的结构特点及建筑用途进行分类和列举。因而可以初步将建筑学意义上的“古建筑”定义为:古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的用于居住、宗教、科教文娱、军事布防、经济生产等用途的建筑。
2.美学意义上的“古建筑”
美学在建筑方面要求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结合,才能造出既有艺术欣赏性又具有哲学思想性的“美”的建筑。《时代建筑》刊登的一篇名为《中国古建筑美学精神》,强调建筑在美学上的极高价值体现在,其不仅满足人类生活的物质功能,还具有比例、尺度、协调、统一,同时体现了时代的哲学理念,又具备传承历史和精神寄托功能。
根据美学这样的特点,可以适当将“体现美感、色调搭配、空间比例”的标准加入古建筑界定标准中。
3.科学社会视角下的“古建筑”
程孝良、冯文广、曹俊兴在所著《中国古建筑的社会学含义》一文中这样阐述古建筑:古建筑是在对社会中既有的建筑形式和包含其中的空间―社会结构模式的潜意识进行深刻分析、提炼之后的形式的“创新”。在“建筑”中,空间―社会关系成为了思考和分析的对象,“建筑”探索的是形式和空间组织与它们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和功能之间在普遍意义上的联系及其可能性,并通过对它们之间关系的提炼和总结来提出建筑形式的各种可能性选择。
4.历史意义上的古建筑
古建筑承载着巨大的历史价值。人类创造、发展、巩固自己文化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建筑。因为人们可以通过生动的表征文化直接地感知和认同自己的文化。早期文明的兴起也是源于建筑的集合。由于文化具有易于流失的特性,通过建造比人的寿命长很多的建筑和地标来记载曾经发生过的文明与文化,这样的方式比文字更加生动,人们可以在古建筑的环境中体会、理解自己的文化内涵。文字再栩栩如生与古建筑创造的文化氛围相比仍然是干涸而呆板的,而建筑则可以承载文化的灵魂。
5.法律法规中的“古建筑”
从各地的保护条例及中央的诸多文件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古建筑保护还是十分重视的。但是不管是条例还是中央文件对古建筑法律内涵的界定仍不够明确或存在缺陷,难以实际操作。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这两份文件中同样缺少对于“古建筑”的相对确切的界定,只是强调了其属于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没有给出具体的保护措施。
《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第四十七条及时款中规定: “历史建筑,是指经城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这份文件中对于“古建筑”或“历史建筑”的界定是以行政部门是否确定公布为标准的,这样的界定过于强调了人为主观而忽视了其客观存在。
《苏州市古建筑保护条例》是这样界定古建筑的:“本条例所称古建筑,是指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下列建筑物、构筑物:①建于1911年以前,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民居、寺庙、祠堂、义庄、会馆、牌坊、桥梁、驳岸、城墙、古井等建筑物、构筑物;②建于1949年以前,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的建筑和名人故居。”苏州在古建筑保护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是如果像苏州这样单纯以时间界定的话,某些不能被概括到这一时间标准中去的建筑就会被漏掉,并不能将古建筑纳入保护条例的保护范畴。
《无锡市历史街区保护办法(2007年修订)》的界定就更加抽象了。“历史街区是指古建筑、近代现代代表性建筑比较集中,能够基本完整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古镇、街巷或地段。”无锡的城市改建中涉及的多为历史街区,因而其在文件中只对历史街区做了简单定义。而且从定义来看,并没有相对客观的标准,取而代之的是对历史街区内在或结构、构成的限定。历史街区与古建筑有一定差别,历史街区是一个更大的范围概念。对于古建筑和历史街区的保护和重建不能用同一种方法,应该针对其特点采取措施,而如今的保护办法还没有能够达到这一程度。
本文认为结合上述界定方式的优劣之处可以以时间为划分界限,加以概括性描述与列举相结合的方式,给出较为明确的界定标准以便为执法所用,付诸实践。对于古建筑的法律内涵可以这样定义:“古建筑,是指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下列建筑物、构筑物:①建于1911年以前,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民居、街区、寺庙、祠堂、义庄、会馆、牌坊、桥梁、驳岸、城墙、古井等建筑物、构筑物;②建于1949年以前,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的建筑和名人故居;③其他建于1949年至今,具有明显时代划分特点的建筑物群、构筑物群。”
二、无锡古建筑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将视线拉回无锡,无锡的古建筑改造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实地考察和走访中,我们发现无锡的古建筑保护状况总体上做得很好,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1.政府部门对古建筑保护认识不到位
政府组织古建筑保护工作固然高效,但也有明显漏洞。我们询问了无锡的老市民,市民反映:政府有时等到卖完地了才发现古建筑需要保护,事先并没有很好地规划,等发现了,施工的地方已经把古建筑破坏得面目全非。政府往往会将古建筑的保护与城市现代化进程相结合。这样一来在古建筑群中就出现了过多不适宜的经营性商铺,使得古建筑群过于商业化而失去了其原有的韵味。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约有39%的市民认为无锡政府对古建筑保护认识不到位,工作还有漏洞。
2.政府对无锡古建筑保护措施不得力,只是将建筑外面翻新,然后夹杂商业,使得商业化越来越浓
约有42%的无锡市民认为这个问题比较严重。58.5%的市民更倾向于外观、内在文化底蕴兼顾,比如南长街―清明桥改造工程因其待改建部分是条老街,故而保留沿街店铺的外部只将内部改建成各种酒吧、茶室、手工艺品店等等。只是这样的改建,从长远的发展角度看会渐渐过于商业化。惠山古镇侧重于将无锡地方艺术、饮食等文化与古建筑保护相结合,加之地处惠山脚下,周边环境宜人,是改造工程中保护得最为适宜的。这样的保护既保留了古建筑群又不会使其与现代化的城市格格不入。而巡塘古镇因其还未被充分开发,现阶段只有零散的周边市民和慕名而来的零星游人前去,所以是几处中改建痕迹最弱的,也是原貌相对保存较好的。不难看出,政府在对这几处进行保护时的不同设计方案将会引导古建筑走向不同的发展方向。
从无锡到国内再到国际,不同发展程度的城市对待古建筑保护的态度不同导致古建筑保护的力度差异极大。发达一点的城市重视城市文化底蕴的建设,就势必会对古建筑的保护更加上心;欠发达的城市忙于发展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势必就会对古建筑保护不是很上心,实施保护时就会只注重表面而草草修缮了事。这样一来,同样应该被重视被保护的古建筑,就会单纯因为城市间发达程度的差异而遭遇截然不同的命运。
三、完善措施及可行性分析
1.改进措施的借鉴
(1)借鉴国内外古建筑保护方法,通过比较寻找适合无锡自身的道路。
①福州三坊七巷历史街区产业保护―恢复古建筑原貌,开发产业。福州三坊七巷历史街区产业化保护坊巷格局与周围环境,体现历史风貌,整修喝河道,以重现明清时期福州古城繁荣的景致。同时针对坊巷面目全非、建筑构件损坏的现状,按照部级文物保护标准,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制定修复规划并投入巨资进行维修。福州三坊七巷文化精髓与福州人文精神息息相关,并且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和地方风格。修旧如旧,从外观上保持了古建筑应有的真实性。挖掘古建筑的文化精髓也是古建筑保护应有之义,有思想的建筑才是真正活的建筑。
但是这种方式的缺点也十分明显: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并且古建筑里的文化精髓与文化产业、商业价值如何权衡是一个难以处理的问题,实践中往往只是纸上谈兵。此外商业用途一定程度上也会给保护带来很大阻力。
②北京新旧建筑冲突的缓和方法―划分保护范围及控制地带。北京所有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90%都划定相应的保护范围及控制地带。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分为五类,五类地带都有明确规定。这种划分保护范围的方式是北京市比较独特的缓和新旧建筑冲突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这种“划分保护范围及控制地带”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保护旧建筑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与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开发商的开发行为,为更好地规划古建筑附近的建筑布局提供了空间和时间。
北京采取的这种方式的缺点是使富含历史文化精髓的古建筑成为了单纯的“摆设”。此外不论要拆除的建筑的价值大小,一律“打死”的做法,不仅严重浪费现有建筑资源,而且对有其他研究或使用价值的周边建筑缺乏保护的远见,同时严重破坏原有古建筑的周边环境,并不能真正有效地保护古建筑。
③山西平遥―“保护”。平遥古城的保护措施基本履行了原定“旧城旧到底,新城新到家”的指导思想。将保护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清楚地洞悉了古建筑保护的意义,不是一味地修旧如旧和严格区分旧建筑和新建筑的界限,也不是组织旅游、创点外汇,而是在保护旧建筑的同时,加强居住环境的治理、引入新生活理念。这点是需要其他城市借鉴的。
然而即使是“保护”也不应“一成不变”。在这种治理理念的引导下,古建筑保护很容易被置于一个被忽略的尴尬境地,很容易被“有心人”利用而本末倒置,古建筑得不到很好的保护甚至被大面积破坏。
④英国:英国政府有个古建筑保存条例,根据规定,凡是1840年前的建筑物,一律要加以保护,不得更改外观;1900年前后的建筑物,根据是否有保留价值而定;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筑,凡是不适应的可予重建。英国的保护方式根据建筑物建造的年代和保留价值区别对待,更好地保护有价值的建筑物的同时,也避免了资源浪费。“不能翻新仿造”,而是“做好维修加固工作”也很好地体现了古建筑保护的理念和目的,切实履行了活的古建筑的理念,这是对古建筑的较大尊重。这一原则值得借鉴。。
尽管英国的方式有先进之处,但也存在缺点。绝不翻新仿造,太过笼统,同时对建筑水平要求很高,加固成本也是要考虑的。
⑤韩国:韩国以其对古建筑较为的保护而自豪。韩国采用影视拍摄和旅游支撑古迹复原。他们在遗址原地复建原建筑,并复原室内陈设,既将它作为电视剧拍摄场地,同时也作为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参观点。因为是在有历史意义原址复建,其参观和保护价值都大于一般的影视基地。将旅游资源和古迹复原融合在一起,是一个双赢结局,充分发挥了活的建筑的理念,既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又将古迹复原理念深植人心,同时进一步推动国民历史和爱国教育。
但是随着影视拍摄和旅游过度情况的出现,其维修成本过高,频繁破坏的可能性也大,监管不力则会导致古建筑损毁。
⑥日本:日本对古建筑保护的认识强调修旧如新,即按照旧工艺旧样式,采用新材料制作、建造。日本人每隔20年重修一次古建筑,他们的建筑大多为土木建筑,重建整治时,他们把损坏的木头取掉,再加入同年代的木头,木头和木头之间用扣件扭紧,再用几千年前的方法来重建这些古建筑。日本人有计划地进行古建筑修筑,且用同时代的材料进行重建体现了对古建筑保护的理念,修旧如新还原古建筑真实面貌。
但是古建筑如果已被破坏了,用如此珍贵的同时代的木头进行改造有些滥用资源。此外,平均每20年的重修频率一定程度上也会破坏到古建筑而且会使资源太过浪费。
通过对上述方式的比较分析,我们认为无锡古建筑的保护不能本末倒置而将“古建筑保护”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有的保护一味追求旧的样子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之周围环境脱离使得古建筑的历史意义精髓无法体现。无锡在保护古建筑时应考虑如何伤害最小,效益较大。
(2)建立一套创新性的机制来完善现有古建筑保护现状。这套机制是由一个政府与民众合办的基金会和政府内部设立城市改造中专管古建筑修缮的部门相结合来实现的。
①政府与民众合办的基金会。如果由政府单方面出资进行古建筑保护,不仅对政府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也会造成政府一方做主无视古建筑保护将其改造成“徒有其表”的商业化产物。如果由民众自愿加入出资与政府合作,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由于有民众出资保护古建筑,政府在设计古建筑改造方向时就不能够无视民众的意愿了。在每一个改造工程投入实施前,设计稿都应该在听证会上受到民众的听证以便进一步改进。
②政府内部设立城市改造中专管古建筑修缮的部门。目前古建筑的保护归文物保护部门管理,但是不难看出古建筑只是文物大概念的一个小分支,如果不单独再设立一个专管古建筑修缮的部门,而是全部一股脑由文物保护部门管理,极有可能导致文物保护部门分身无术、管理缺失。
2.可行性分析
官民合办的古建筑保护基金会,在实施中可能会出现民众积极性不高、民众投资能力有限的问题。对此其实可以发动民营企业家进行保护投资。首先民营企业家比普通民众更有资金实力,其次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家都对公益事业十分重视,投资当地古建筑保护无疑可树立他们及其企业的良好形象。普通民众可以量力而行,既可以现金出资也可以把自家的古物捐出来放在古建筑中进行展览。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民众积极性也可以使古建筑不仅仅是空荡荡的房屋。
在将官民合办的基金会与政府新设的专管部门结合后进行试点,在发达城市实施有效的话,可以由发达城市给予支持和指导,使欠发达城市也可以享受到实效。
参考文献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
古建筑保护论文:对中国古建筑保护的现状及传承问题的研究
摘要:现代社会要保护古代建筑需要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做到既让古代文化保存于世,也让部分古代文化遗产产生利用价值。对于具有深刻影响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保障古建筑的原貌。对于需要考虑它们的利用价值的古建筑,让古建筑具有古代的外貌,并具有现代的生活条件设施或者是现代与古代设施共有的条件。由于考虑到社会发展的因素,保护古建筑有很大的难度,政府应该重点保护那些典型的古建筑,不至于全部的古建筑消失殆尽。本文对中国古建筑保护的现状以及其传承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传承;发展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认知历史、传承文明的有效载体,能否将它们保留和继承,既关乎民族文化传承,也关乎世界文化发展,切不可等闲视之。 中国古建筑在世界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科学价值,古建筑保护修缮的目的就是要较大限度地保存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以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工艺技术相结合,在保护古建筑本体的同时,解决好古建筑原来的建筑形制、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以及工艺技术等问题,并在保护修缮过程中深入地认知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所在。
一、中国古建筑的现状
东方古建筑,特别是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来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有斗拱穿插,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斗拱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又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
从建筑类别上说,中国古建筑包括宫廷府第、防御建筑、纪念性和点缀性建筑、陵墓建筑、园囿建筑、祭祀性建筑、桥梁及水利建筑、民居建筑、文娱建筑、宗教建筑、社交建筑、商业建筑、生产性建筑等,每种又可细分为若干类。分类虽繁杂,但木构建筑一直是中国古建筑发展中的主流,亦即体现中国传统建筑区别于西方建筑的较大不同所在。
与西方古建筑相比,中国古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爱木材,几千年来一直如此,并以木构架结构为主。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这种榫卯结合的形式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建筑遗址中已有发现,表明它在距今7000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
二、保护古建筑的主要内容
保护古建筑就是保护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古建筑修复中要充分认识到其特殊性,并保障在保护和修复过程中不改变古建筑的历史、有形与无形等特征,这是至关重要的。古建筑保护的每一项干预、修复活动均需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以前期周详的史料和考古研究、调查、勘测、记录、分析等为基础和前提,并开展相关的多学科合作。
(一)古建筑保护首先要保存古建筑的本体,古建筑包含的许多历史综合信息只能依赖建筑本体而存在。
保护古建筑的本体包括古建筑原来的平面布局、造型、艺术风格等等。我们知道,每一个朝代的建筑布局都有它的特点,不仅反映了建筑制度,也反映了社会情况、民族和地区的特点及思想信仰等。保护古建筑本体的关键是保护古建筑本身的原状。《文物保护法》规定了古建筑文物的修缮原则:“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使用不可移动文物,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负责保护建筑物及其附属文物的安全,不得损毁、改建、添建或者拆除不可移动文物。”2003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规定:“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按照国际、国内公认的准则,保护文物本体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部门和人士在对这条原则进行解释时明确指出,文物法所提的“原状”是指该建筑物初建时的状况,是健康的状况,而不是残破的状况;是未经后人拆改的状况,而不是被拆改后的面目全非的状况。所谓“恢复原状”,就是不改变其原有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如果恢复原状的史料和根据不足时,可以先“保存现状”,以便在依据充足时再“恢复原状”。但不管“保存现状”还是“恢复原状”,都是指文物的健康状况,而不是残破衰败的状况。
(二) 古建筑的“原状”应是其建成时的原来状况。
确定是否为“原状”应经过充分的勘测调查,分析哪些是原有的部件,哪些是后变的。可以从本建筑中找依据,也可从建造时间、类型、工艺手法等方面找例证。近现代文物建筑因变化不大,可以保留现状,但古建筑往往经历了多个时代的变迁,“原状”已被改变歪曲,有的甚至已经过破坏性修理,其技术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大大减少,这样的现状就不能保留,而应把破坏性修理的东西去掉,恢复本来面目,正确再现历史的精华。
(三)要保存古建筑的结构和材料,根据不同建筑结构的需要而选择使用不同的材料。
什么样的建筑物用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样的材料产生什么样的结构与艺术形式。因此,建筑材料、建筑结构与建筑艺术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
四、古建保护传承所面临的问题
(一)许多传统的工艺在不断的丢失。尤其像许多濒临灭绝的“行业”例如俗称“八大作”(木、瓦、扎、石、土、油漆、彩画、糊)的各作之中还有细分工。有些就濒临失传只有其名,没人见过更没人会做了。而这些传统的工艺和技法在文物保护尤其是古建筑的保护修缮工作中又是非常重要的。怎么样把这些技能“行业”通过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抢救传承,并为文物保护,古建筑保护有效地服务。也是文物保护古建筑保护工作中的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对传统材料的抢救,不仅仅要做到抢救珍稀材料,重要的是抢救其加工,保管和使用技术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理论研究。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和素质的不断提高,对于文物古建保护也是尤为重要的。
五、古建筑保护传承的几点有效措施
(一)关于“保护标志”。对地面上的不可移动的文物如:古建筑,古塔,古桥梁,石窟寺和石碑等确实能起到明示,“保值”的作用。所以这项工作应坚持完善并随着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不断增加,现场树立标志一定要及时,不能滞后。
(二)关于“保护范围”。它应当是动态的管理,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建设,10―20年需对保护范围进行复核,而不能一成不变。需要进行调整的应进行调整,并依据《文物法》进行保障实施。这也要求我们日常的文物保护工作应是以发展的动态的眼光与思路进行工作而不能只抱着过去的成绩和经验办法来对待文物保护中的新问题,新动向。否则的话无异于刻舟求剑,闭门造车。
(三)关于“科学技术档案”。20世纪60年代要求对一处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有较的评估。要求对碑刻有拓片,要求对壁画有临摹本(足尺原大临摹本)要求有详细的照相记录,要求有工程用得测绘图纸其程度是一旦原物毁坏,根据图纸可以复建。这是一件技术要求而工程量极大的工作。当时全国各地都已开展。今天开来仍是一件基础的不可缺少的工作。因此不难看出测绘工作是保护工程和研究工作的基础。只有亲手测绘才能深入了解古建筑的结构研究工作才能深入进行。这就对我们的测绘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脑绘图的发展。我们应更的详尽的对研究对象以及古建筑进行了解,进行测绘。以便与更好更的进行研究与保护。
(四).关于“专人管理”。随着社会的进步,文物,古建筑保护的不断完善,已经建立起专业的,人数众多的保护队伍。今后还应更重视队伍专业性的培养,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古建筑的保护与研究涉及的方面,学科非常的多。应更加综合的的学习并运用于具体的实践工作中。依靠所在地的人民,提高认识,保护文物。
这些措施都是从实际工作中出发,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对文物,古建筑的保护研究的具体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古建筑保护论文:古建筑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
摘要:古建筑旅游是我国目前旅游发展的一大趋势,古建筑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矛盾是我国古建筑面临的一大难题。基于旅游业对旅游地区经济、文化、环境等产生的负面影响,本文从旅游学角度对古建筑的保护及发展进行研究,首先对古建筑的特点进行了阐述,剖析了古建筑在保护方面面临的问题,进而研究了古建筑与旅游的关系,提出若干建议与对策,以期两者能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古建筑 保护 旅游 可出续发
1.引言:
古建筑具有艺术价值、科研价值、历史价值等,是人类重要的物质财富和历史遗产。20世纪下半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给古建筑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古建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各国都在探索古建筑的保护方法。然而古建筑的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科技的支持,制度的保障等。结合古建筑保护面临的问题,很多国家以及国际性古建筑保护组织倡导对古建筑实施利用式保护,即提倡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后工业时代,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增强了人们对历史文化需求的加强,伴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古建筑的旅游利用模式迅速发展,很多古建筑开始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发展当地旅游业的同时对古建筑也起到了保护作用。
利用古建筑与游客的规律研究古建筑旅游对古建筑保护的影响。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古建筑的保护历程,分析了古建筑旅游发展历程,最终得出正确协调好古建筑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方法。其次,说明古建筑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关键在于可持续,即可持续旅游发展观是最适合古建筑旅游开发的理论。,围绕古建筑保护与旅游利用这一核心话题,解决古建筑旅游开发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要从古建筑、政府机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多方位、多角度的进行动态管理模式的研究中寻找古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使古建筑保护与旅游利用走上可持续化的发展道路,为古建筑旅游的开发利用提供相应的参考,并丰富我国古建筑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
以我国为例,我国历史悠久,古建筑风格多样,遗存量较大。保护古建筑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同时也是向外界展示我国古建筑的文化内涵、扩大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必然要求。目前,传统的文化旅游地以及新型的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促使古建筑旅游业迅猛发展,一方面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增强了政府及当地居民对古建筑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意识。而过度的旅游开发与利用、保护意识的淡薄等都成为威胁古建筑可持续发展旅游的因素。
一、古建筑的价值认知、古建筑资源
古建筑的保护方式多种多样,如教育利用、文化利用、旅游利用、科研利用等。其中,旅游利用被认为是解决古建筑保护问题的挑选方式。[1]将古建筑作为旅游资源并不是一种新颖的旅游方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古建筑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古建筑遗产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今,古建筑旅游业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旅游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古建筑地区不断被旅游者访问时,古建筑实际上已成为当地旅游资源。
(二)古建筑旅游利用方式研究
1、按古建筑位置划分
按古建筑保护的位置[2],如果不发生移动的保护为原地保护,否则为异地保护。原地保护方式程序较为简单,发展较为成熟,集中保护方式尚处于探索阶段,近些年才逐渐兴起,这是发展古建筑旅游业中较为成熟的两种方式。密集度高、体积巨大以及价值量高的古建筑较适合原地保护,目前已发展成熟;集中保护,则适合于小面积点状遗存,将其集中到统一的地点进行管理,便于保护。虽然集中保护方式尚处于探索阶段,但是这种保护方式在保护古建筑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按合作形态划分
根据古建筑旅游开发者的合作形态进行划分,古建筑旅游利用又分为政府经营、政企合资及企业经营三种方式。
政府经营是指当地政府对当地古建筑旅游开发的经营规划和日常管理负责。政府在管理当地古建筑的旅游开发中会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政府在经营古建筑旅游发展过程中,注重整体发展,紧密联系社区,关注当地经济收益,为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及收入。但是,这种模式主要依靠政府力量,经营思路狭窄,很容易使旅游业发展规模受到制约。政企合资通常指古建筑旅游业的管理由政府和企业双方合作,双方共同参与古建筑的旅游规划经营和管理。政企合作联合了政府和企业双方的力量。企业经营指由企业对古建筑注资、规划和开发。企业经营模式启动效果较为明显,并且在景点的开发和经营管理上紧跟市场,能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但是,企业经营容易忽略当地居民的受益。
二、当前古建筑保护与旅游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保护意识淡薄
管理部门对古建筑的保护与持续发展意识淡薄,如何协调古建筑的保护与发展旅游业关系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另外,受功利主义的驱动,许多古建筑成为城市发展的“牺牲品”。1999年,湖北襄樊将宋代时期仅存的古城墙强行拆毁;2000 年,福州的历史街区“三坊七巷”被改造为商业街;浙江舟山将定海古城的历史街区和古老住宅以“旧城改造”为名拆毁。
(二)立法滞后,管理混乱
在古建筑保护立法方面,中国至今尚没有出台专门的有关古建筑保护的法律、法规,缺少了法令的严明保护,产生政出多门、相互干扰的局面,我国古建筑的管理部门权责不明、职能不清现象比较突出。[3]
(三)旅游业的恶性循环规律
古建筑承载的信息越多,人们的期望值越大,在发挥旅游功能的同时,就不可避免地带来副作用,使古建筑面临巨大的压力。主要表现在旅游超载、庸俗化和过度商业化。在市场经济下,若以文化价值为导向,将旅游功能注入古建筑将双双收益;但旅游经营者若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古建筑的保护,这无疑是杀鸡取卵,形成恶性循环。
(四)人才和资金匮乏
古建筑保护对保护人员的专业水平有严格要求。而我国古建筑保护人才稀缺,另外,修复古建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也是目前古建筑保护面临的一大问题。
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深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日益得到认可,并于20世纪九十年代得到广泛关注。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4],宪章强调在制定旅游发展战略时,要注重维护地方特色、文化和生态环境;此后,世界旅游组织制定并颁布了《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要求各国政府要加强对旅游部门的管理,制止遗产和文化资源的衰败;1997年,亚太旅游和环境部长会议要求“所有新的旅游开发都必须可持续发展”。这些都在传达着一个思想,旅游业的长期发展离不开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旅游发展观包括可持续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内容[5],它要求在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统筹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旅游发展难免会给旅游地的环境和社会造成伤害;另一方面旅游发展又与环境保护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依赖和促进的关系。因此,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主要是协调好旅游发展与古建筑保护之间的关系。
四、建议与对策
(一)坚持“照原修复”的原则
古建筑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所承载的完整性的历史信息。“照旧修复”,是指保存现状和恢复原状,目的在于保护历史信息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二)积极培养人才
我国古建筑保护的资金有限,古建筑保护困难,因此需要动员社会资金和力量,使古建筑的社会价值较大化。应加大对资金的监管力度,使保护资金能有效地全部用于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保障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事业良性运行。
(三)健全管理机制
旅游事业的发展使古建筑重获新生,但职权不清的局面使古建筑管理陷入多部门管理的混乱局面,当务之急是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并制定专人负责管理。
(四)加快立法进程
法律法规能够强制性规范旅游管理者、经营者和旅游者的行为,减少对古建筑的破坏。我国至今未出台专门的古建筑保护法规,以至于惩罚毁坏古建筑的行为无法可依。至此,我国古建筑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加快旅游立法进程,使有损古建筑的行为有法可依。
古建筑保护论文:关于城市设计中古建筑保护的几点思考
摘要: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在书里有文字记载历史,文字之外的历史很大一部分沉淀在一座座历经沧桑的古建筑里,中国传统古典建筑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取得了很高的技术和艺术成就,以其独特的营造方式及其独特的结构,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独树一帜。但在现实生活中古建筑的保护却面对着严峻的挑战和困难。本文就古建筑保护遇到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古建筑;保护;问题;对策;
引言:
古建筑是我国的标志,是我国古代建筑话动的主要成果,是我国古代建筑技术、艺术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乃至近代政治、经济、社会话动的载体,是多方位反映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征的历史遗产,具有价值高、代表性强、分布广、时间横跨大,类型多样的特点,已成为自开展文物建筑保护工作以来我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主要对象。古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是特殊的不动产,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是城市历史的见证,在现代化建设中,它具有保护和利用的双重价值。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城市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我国的很多古代建筑正在遭受着不同程度的损坏。
一、我国古建筑保护的意义
(一)、古建筑有其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
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像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是可以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而要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此重要特点,然后再通过比较典型的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
(二)、古建筑有其独特的精神内涵
我国的古代建筑有着很大的精神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把建筑的市美价值与政治的伦理价值进行了统一。古建筑往往有助于统治者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有利于制定社会的政治制度,起到教化于民的作用。
其次是我国的古建筑都有其浓厚的文化色彩,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除了从历史遗留下来的古书去研究之外,还可以研究我们的古建筑,这些古代的建筑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同时也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精神文化和生活文化。
(三)、古建筑是启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的实物
古建是古代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也是我们认识古人、了解古代文化的一种最直接的纽带。不仅能让更多的人去崇拜和瞻仰古人,去了解那个时代人民的生话背景,而且还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话质量。
二、我国古建筑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古建筑作为历史遗存,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保护好这笔宝贵遗产,弘扬民族文化,延续历史文脉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职责和义务。通常,我们在古建筑保存时会碰到各种破坏因素的干扰,这里有人为的破坏,当然也有自然界的风光雷电雨火虫害等也在不停侵蚀着古建筑。就目前古建筑保护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石件、砖体风化
在古建筑群中,目前前砖、石风化现象较为普遍。其中砂岩、汉白玉的风化在国内更为普遍。近现代特别是当前,我国的有关专家学者虽很重视石件的保护与修缮,但因业内人士意见不同,所采取的措施也各不相同,力度也不同,所以长期以来石件保护研究上作仍然未得到理想的效果。
(二)、古建筑的大木结构很多都已经腐朽或是变形
大部分的古代建筑都是在露天的环境下,要经常的接受日晒雨淋的考验,时间长了之后,表面就会被腐蚀,随之会慢慢的渗透到内部,所谓朽木不可雕也就是这个道理。大部分的古代建筑都是用木头来搭建的框架,如果木头被腐蚀了,就会影响古建筑的整个结构。
(三)、我国公众缺乏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
古建筑是我们国家历史文化的象征,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源,我们应该去保护这此资源不受到损坏,这是我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是,从当今社会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公民的古建筑保护意识并没有那么强烈,很多人不但没有为保护我们的古建筑尽一份自己微薄的力量,反而去破坏古建筑。像我们的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长城、故宫、辽宁丹东的大东山古建筑群,这些古建筑的表面大部分都残缺了,不完整了,尤其是长城的表面,很多游客在长城的表面留下了“某某到此一游”或者是“不到长城非好汉”等字样,这些字迹使我们的古长城体无完肤。由此可见,我国公民的古建筑保护意识还是很薄弱的,这对古建筑的保护很不利。
三、我国古建筑保护的对策
(一)、搞好城市规划
城市是建筑的天然发祥地。自古以来,我国的经典古建筑大都源自名城商道,因此要要保护好古建筑,我们首先的任务是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在一个城市的城规中若没有一套完善的关于古建筑的保护方案,那么今后的建设定会对古建筑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当前,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速度都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前进,各地的古建筑受破坏程度也触目惊心,各级政府虽抢救性地提出了一些挽救与保护古建筑的方案,但还是没能很好解决古建筑保护中的很多问题。这就出台了一个方案:城市百年大计,规划为本。在国外,还有些国家提出的“让出古城,另建新城”,建议保留原始建筑,建设和古建筑相协调的现代建筑等做法都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二)、提高科技含量
我们对古建筑的保护,实质上是为了恢复古建筑的原始外貌或性状,通过再现和还原,使后人真正领略前人的衣食住行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因此保护古建筑,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到其特殊性和性。修缮前要多方收集史料,并多做科学合作研究,在充分掌握了古建筑的详细评估报告后,再制定与之配套的整修方法。在修复过程中,要及时发现问题,碰到传统技术解决不了的事情,我们虽可以利用现在科技手段,但不可盲目。因为相对于传统的技术而言,现代技术虽可以运用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测量、虚拟现实等技术来认知古建筑,呈现出很多优势,但我国古代建筑大师们纯手上杰作也不是现代技术就能轻易重现的。
(三)、增强我国个体公民的古建筑保护意识
古建筑是我国宝贵的历史资源,并且是不可再生的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想保护好这此宝贵的资源,使这此古建筑长久的存在,就要提高广大居民的保护意识,使人人都参与到保护古建筑这个大部队中来,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不事做起,提高居民的素质。不能盲目的去开发我们的旅游资源,很多地方政府迫于组织的压力,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随便将当地的古建筑开放成为旅游景点,这样虽然有利于提高古建筑的知名度,但是不利于对古建筑的保护,使古建筑成了赚钱的上具,违背了当初的原则。因为古建筑的保护不是某些人或某些政府部门的工作,它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因为古建筑不是属于某一个人的,它是我们大家的共同财富,我们要养成自觉保护的意识,自觉的形成一种民间力量来保护我们的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