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教育核心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育核心论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论文
摘要:
青年的价值取向直接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是青年一代的核心,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深远。要有效地在大学生当中树立起一面价值观念的旗帜,必须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辅导员工作实践,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外化为学生的主动行为。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时代赋予了当下的大学生群体崭新的气象和风貌,思维活跃、价值取向多元、个性张扬、更加解放,但同时,也出现了价值观的缺位、偏离等现象“。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是青年中的群体,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保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深远的政治意义,必须要在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基础上,挖掘适合大学生群体的价值理念,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指导他们成长成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要想有效地在大学生当中树立起一面价值观念的旗帜,必须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辅导员工作的全过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外化为学生的主动行为。
(一)加强自我修养,注重教育示范
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容易模仿、接近和趋向自己的老师。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和神圣使命,必须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在不断学习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知识水平、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以高尚的师德、优良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时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践行者,给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才能引导广大同学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创新工作方法,注重情感渗透、价值启蒙
辅导员要以学生的生活环境为基础,从学生现实生活世界出发开展工作,引导学生做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及时:到学生中间去,成为良师益友。通过辅导员下寝室、下班级,到学生生活世界中去。辅导员下寝室不仅仅是为了防火防盗查安全,核心是深入学生大本营,了解、关心学生,关注学生生活环境、生活状态,拉近与学生之间距离,及时了解学生内心想法,适时进行情感沟通和价值引领。通过谈心谈话,用心的教育,用爱的指引,到学生内心世界中去。高职高专学生来讲,在高中时代是被老师抛弃的一个群体,以冷漠和叛逆来掩饰内心对爱的渴望,他们更需要关心、理解和帮助。通过主动与学生聊天,关心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需求,并适时进行价值启蒙教育,既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又达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第二“:一班一品”创建,促进班风、学风形成。现在的大学生,独立性很强,但同时也缺乏团队精神和责任心,缺乏自我约束力。通过一班一品创建,让每个班集体根据同学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制定富有特色班级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班级活动,形成特色文化。比如工程1201班,叫“汽车文化大观园”,通过汽车品牌文化展、安全驾驶展、模拟汽车营销等,打造属于自己的班级特色,既凝聚人心,又学习知识。同时,通过制定班歌、班训、班级规章制度、奖惩制度等,严格要求,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第三:开展富有特色的主题班会活动,凝心聚力。辅导员要从班级文化建设入手,通过班级文化活动、文化氛围,感染每一个班级成员,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主流价值观。如,开展以“一封家书”命名的感恩教育主题班会,通过爱的追忆、爱的等待、爱的告白、爱的祝福、爱的誓言五个篇章,以音乐、视频、朗诵、合唱等形式,教育同学们懂得感恩、理解爱、学会爱,将恩情融化在我们心中,用点滴行动彰显大爱无言!通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主题班会,使同学们感受到青春易逝、时光难返,鼓励广大同学珍惜大学时光,树立人生理想。第四:利用优势资源,由点到面,辐射带动广大同学。党员、团学干部是学生中的群体,辅导员要抓紧并利用好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四大马车:党员、团委、学生会、班干部!学生党员是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党组织的辐射力、影响力。通过“党旗导航”“、记念一二•九运动”等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对党的认识,提高思想觉悟。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不仅是整治灌输,更重要的是日常文化熏陶。团委和学生会在职责范围内,开展各项有意义、有内涵的活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寓教于乐。班干部是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学生,又是我们的工作得以延伸的手臂,我们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干部进行思想引领、价值启蒙,使其成为一种重要的德育资源,从而辐射带动整个学生群体。
(三)依托校园文化,营造学习氛围
学校是学生的家,校园文化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我院在鼓励广大师生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积极通过校园宣传栏、海报、广播等形式进行宣传。鲜艳的颜色、醒目的字迹、丰富的内容,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借助校园营造的学习氛围,我们积极开展“激昂青春•舞动我心”红色舞蹈比赛“、红歌班班唱”比赛等活动。在准备每一个舞蹈、歌唱作品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认真学习、体会和领悟时代背景、创作意义、历史传统,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情怀,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归属感和认同感。
(四)深入社会实践,强化价值认同
以社会为依托,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培养德智体美发展的人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马克思曾明确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也是造就发展的人的方法。”根据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要求,我院组织学生到“中山舰”“、红楼”等革命纪念地参观访问,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和民族精神教育。先后三次组织师生参加记念“一二•九”汤逊湖暴走活动,以缅怀学生们的爱国之举,传承强国之志。同时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青年志愿者、清除校园“牛皮癣”等公益活动,学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
(五)职业规划辅导,领悟人生真谛
职业既是个人谋生的手段,也是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推动社会不断前进和发展的标志。作为大学生来讲,是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一代,从校园到社会,需要获得社会的认同,这种认同感来自于职业的归属感、成就感。作为辅导员,从大一开始就要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从个人的兴趣、爱好、人生理念出发,选择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引导学生在满足个人基本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价值的实现,在为他人、为社会的奉献中,发掘人生的乐趣。“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青年一代是我们民族兴旺发达的力量源泉,大学生群体是青年一代的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必须要结合实际、深入实践,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
作者:梅杰 周闻峥 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教育核心论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摘要:
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地提出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此,在当今大学生的教育当中,要注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学习。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国家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的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加强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首先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内容进行了阐述,分析表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研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义;内容;策略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发展中,我们需要重视对大学生的培养,按照国家的发展方向,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毕业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理解党的相关政策方向,有利于高校落实发展的方针,坚持宣扬爱国主义精神,鼓励学生理解民族的精神和时代的理念。大学生是国家建设未来的力量,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可以更好地建设祖国,提升培养人才的标准。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向导,才能真正指引学生做到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总之,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加强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大学生逐步成为建设祖国的主力军,国家一再强调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大学作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阶段,要始终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能否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体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人们想要认识世界,并且进一步改造世界,就需要有属于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当面对社会中遇到的问题时能够积极解决。在现代社会中,教师需要将学生培养成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人才。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现代社会,世界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看到世界的变化,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学生在获取大量知识的同时,也会受到不良的影响,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我国发展的方向和理念,上文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内容进行了阐述,分析表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接下来,我们进一步研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
高校可以将校内和校外的活动相结合,确保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参加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参观革命老区,讲授革命事迹,用革命先烈的精神激励学生。高等院校教学不同于初高中教学,教师要注意将学生所学习的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根据专业的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理念,深化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能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对党的基本政策进行解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精神为指导,培养合格的人才,引导学生自觉感知国家政策,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2.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理论,对大学生的教育应当践行社会主义的相关思想,帮助学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首先,需要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的文化中,将学校的办学理念融入教学计划中。其次,要坚持在高校内举办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将党的思想方针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培养。
3.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坚持党的领导方针,认清社会发展趋势,每一名大学生都要明确认识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要指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思想进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旨在帮助学生明确发展的方向,面对每个大学生要做到尊重差异,因材施教。例如,在大学的本科阶段,学校为了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侧重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明确将来的发展方向,把握学习规律,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标准。
作者:姜品竹 单位: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林伟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J].武夷学院学报,2015.
教育核心论文:学生小学教育核心素养论文
一、保护、尊重是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受教育者有能力过更健康的生活。生活是动态的、变化的,教育也不是固定僵化的,不要把过于宏大、笼统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生硬地灌输给儿童,而是引导用积极的生活经验与态度认同正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想用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很糟糕的事情。太看重输赢、成功、成才,很可能适得其反,因为小学儿童的生命小苗刚刚破土,生命之树开始生长,生命之花远未绽放。我以为,这个阶段培养儿童,在一定意义上,保护、尊重比开发更加重要,过度开发有可能酿成日后的悲剧。教育要让儿童认识到学习活动是自己有意义的劳动,是体现自己生命价值最重要的活动形式,儿童需要在这种劳动过程和积极快乐地参与中发展自己的素养。清华附小确立了“为学生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育人使命,体现他们对小学教育的价值追求:一是聪慧,即聪明和智慧,育人目标不仅是知识传授、能力发展,而且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发展;二是高尚,是对学生人格道德素养的培养目标,体现了他们希望培养的学生有高尚的人格和道德素养;三是奠基,是对小学阶段性目标的界定,体现了注重培养的阶段性和适应性;四是人生,是对学生生命全过程的关注,关注了学生的持续发展。清华附小以聪慧与高尚为儿童奠定生命底色,并具象为“身心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五大核心素养,有利于儿童形成完整的人格。这样的理念落实在课堂上,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样态。我曾经听过窦桂梅校长两次课,及时次是她带领学生阅读绘本《我爸爸》,在书中认识了那个虽有缺点,却也不乏可爱,最重要的是永远爱我的父亲的形象。当课堂的,在温暖的音乐声中,学生模仿着书中的句式说出“我爸爸像长颈鹿一样高,像大猩猩一样强壮”“我爸爸的肚子像西瓜一样圆”“我爸爸像雨水一样温柔”“我爸爸笑的时候像蛋糕一样甜”……一份感动涌上心头,让我不禁湿润了眼眶。此后我又听过她执教《大脚丫跳芭蕾》,让我们惊讶的是道德教育专家希望学生建立的价值观,从四五年级的孩子嘴里竟然十分自然地、理直气壮、生动地表达出来。应该怎样对儿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按理不到特定的年龄,儿童并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但是核心价值观认同又确确实实是一个人道德修养、人格形成、公民品质、精神饱满的必经之路。可是很多学校和教师,为什么要做得那么生硬呢?透过窦校长的课,我能够感受到清华附小在力图寻找一些途径,比如:阅读、动手操作、辩论、比较、探究等,将一些抽象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进行链接,在一步一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来调动、牵引、凝聚共识,让孩子们自己感受价值观、体认价值观、表达价值观。这个过程是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孩子是感到安全惬意的,而这,恰恰有利于儿童道德价值观与审美情趣的形成。
二、分科教学与课程整合共促学生素养发展
课程整合中有两个问题特别值得我们关注。一是如何解决分科与综合的问题。我曾与美国研究教学模式整合的有关专家进行过对话,了解到他们主要是将原有的学科变成知识领域,此外还有主题教学、主题大单元等整合方式。我们知道,每个学科有不同的性质和核心知识,也有不同的方法和相应的训练,现在进行学科整合后,到底应该怎样处理分科与综合的关系,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二是提高教师的素质非常重要。现在我们说课程整合,通常是指学校层面上进行整合,而一旦进入课堂,怎么做还得看教师。教学是高度情境化的,教师如果没有整合的知识基础,没有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呼应,那么整合在课堂上就很难实现。清华附小“1+X课程”打破了过于以学科为中心、以分科为基础的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学科成绩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指标,改变了碎片化、功利化的教学倾向,凸显了促进完整人健康发展的教学理念,回避离开学生谈学科、离开学生谈教育、离开生活谈学科、离开真实的综合性活动谈智育、德育、美育的弊病。“1+X课程”既保留了传统分科教学的精华,当然是通过整合的方式,但同时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进行整合,把教与学进行整合,把既有的资源与生成的资源进行整合,将原有国家课程分类整合,形成按领域组合的学校课程设置,整合为五大板块,即品格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解决了学生应当学什么、重点学什么,以及怎么学等一系列核心问题。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戏剧课、创新实践课等整合形式,其效果十分明显。在教师层面,清华附小也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同一领域学科组的老师能根据本学科课程规划和学校课程设置计划,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处理教材,促进课程内容间的融合。每一个老师进入课堂后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用好学校研发的课程系列成果,通过《学科质量目标指南》让课程标准可视化,通过《乐学手册》让课堂目标可视化,通过“一单、一问、一练”让学生的课堂学习自主化,这样便很好地把握了课程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清华附小的课堂上,我看到了学生活泼泼的精神面貌,这让我觉得那就是孩子们本来该有的样态,是以课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应有的样态。
三、教育改革没有的价值尺度,学生的发展是其核心
小学教育与教育体系内其他教育阶段相区别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基础性、全民性、义务性和公益性等方面。而最重要的特性是基础性,其核心是奠定儿童长远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我们对基础性的理解:一是强调它是整个教育制度的基础,小学教育是为学生升入中学作准备;二是强调培养目标上的“双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即使现在课标中加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但在一些课堂上,仍然是有名无实。近些年,日益激烈的“应试教育”,已经从中学蔓延到小学。众多家长把小学作为竞争的起跑线,提前演绎升学竞争。这种状况使小学生过早地丧失其本该具有的童年的纯真与欢乐,结果是学生学习热情随年级升高而下降,甚至对学习厌倦和逃避。对小学教育功能与价值的重新定位,可以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对每个学生个性潜能在尊重、保护基础上的开发,为健康个性的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所必需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初步形成做适切的教育工作,将逐步替代对文化基础知识的灌输,它们应成为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具体包括:一是道德品质发展的基础。进入小学的儿童,随着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道德问题,小学教育应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的道德观念,并养成相应的道德习惯。二是智慧品质发展的基础。小学时期的儿童,正是知识潜力逐步显现并迅速发展的时期,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应当放在启迪儿童智慧发展上,知识教学应为智慧发展服务,反过来智慧的发展也会促进其对知识的需求。三是个性品质发展的基础。小学时期是儿童的个性倾向开始显露的时期,小学教育应当尊重、发现、维护,并培养儿童的个性,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四是身体发展的基础。小学是儿童身体迅速成长的时期,应当使儿童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掌握锻炼的基本技能、技巧,培养健康的体育精神,以保障儿童的健康发展。要促进儿童的发展,传统分科课程与当今课程整合,都具有其特有的价值,并不是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排他性关系。虽然我们目前在进行课程整合的改革,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科教学一无是处。美、英等国,来向我国的基础教育学习,让我们冷静思考:传统学科教育的优势何在?美国长期存在的教育观钟摆现象以及美国著名学者诺丁斯的研究提示我们:有可能走折中的道路,最重要的是要培养有激情、会关爱、善思考、能行动的人。教育应该为社会培养多种多样的人,教育必须适应不同的生命、不同的孩子,教育应当承认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知识形态,不同的方法论、工具和学习方法。并非每个学生都要求学到同样高的水平,可以允许水平的差异,但必须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个性。清华附小的老师们在用自己的行动冲破束缚,不断地突破当下以分数、以升学、以所谓成才改变命运的枷锁,为培养儿童健全、完整的人格,率先身体力行。他们努力丰富自己的教学思想和知识结构,走出了传统那种“左手教材、右手教参、学科本位、各自为战”的工作方式,由原来的课程执行者变成了课程创生者。他们的许多具有创造力的工作,比如,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种子课程”,为有特殊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水木秀场”,利用各种所谓的边边角角的时间开设的“微课程”等,总之,他们在尽一切努力,调动起全部热情为学生的成长与成功提供各种可能性。他们的教育理想、教育探索精神感染着教育界,激励着希望中国基础教育有所改变、尽快改变的人们。
作者:朱小蔓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教育核心论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教育论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内涵及联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是当代社会成员应当遵循的共同道德准则。党的十八大提出,要面向全社会各阶层群众积极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基本内容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更是当代青年大学生包括高职学生应该切实学习和践行的道德规范。职业道德指的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①,具体来说“包括职业道德认识、职业情感、职业责任感、职业价值取向、职业意志、职业理想以及职业行为与习惯等”②。广义上,职业道德泛指各行各业劳动者应该共同遵循的公共性的职业守则和职业精神,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狭义的职业道德,是在广义职业道德的基础上针对各个职业的内容和特性提出的一些具体行为准则和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中的“敬业”和“诚信”,体现了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职业道德的内涵随着时展不断更新丰富,在新形势下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一致性。二者都是广大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培育和践行的道德和行为准则。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适应职业教育改革新形势的要求。
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提出“对于职业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会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两个重要文件相继颁布。9月,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在北京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工作座谈会,重新启动修订工作。这一系列会议精神和重要措施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改革和发展形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新形势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明确要求之一,也为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改进指明了方向。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与时俱进,密切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其时代内涵,适应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求。
(二)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
随着近年来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更加看重劳动者的综合素质,除了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包括道德修养、学习能力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今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发展起到思想引领、价值导向与行为规范的作用,也成为了广大劳动者共同遵循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当前,各行各业都积极开展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劳动者的工作实践,恪尽职守,精益求精,不断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之一在于,学生在校期间已经明确从业方向,学校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符合行业、岗位要求的培养方案,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尽快与社会接轨,胜任相关岗位要求。新形势下的高素质劳动者,应该具有高技能、高素质,能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和改进自身工作,不断追究求进步。因此,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将学生视为准劳动者,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不仅要教授知识、培训技能,更要注重培育他们的职业道德修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对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发挥指导作用,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迅速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
(三)有助于加强高职院校及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
尽管职业道德教育对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当今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职业道德教育往往被弱化,具体体现为: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课程比例较小,教学内容、方式单一;专业师资缺乏,教师素质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低,采取忽视或者漠视态度;等等。有些高职院校甚至没有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只将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或专业课程中的一小部分。在职业道德教育弱化这一现状背后,有其复杂的内外原因:部分高职院校受到传统职业教育“技能中心”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片面重视职业技能训练,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的培养;社会转型时期的秩序重组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造成一定的观念冲击,部分大学生中间出现了重物质、轻道德的功利性倾向;网络和手机平台等新媒体的崛起,使大学生可以轻易接触到海量信息,但缺乏筛选过程和途径,其中存在的一些不健康信息可能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产生影响;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中具有的道德价值观念,在全社会得到推广和践行,渗透到每一位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一言一行之中。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重心,得到学校及师生的高度重视。在当前形势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职业道德教育,让职业道德教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及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改进和发展职业道德教育。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进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一)完善课程设置,加强理论引导。
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课程建设,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线,组织专门师资,构建具有系统性、持续性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涵盖公共课程和各专业的专门课程。将职业道德始终贯穿于学生的在校学习过程之中,分阶段分内容,做到各有侧重有的放矢。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可着重进行普适性的职业精神和责任感教育,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奉献意识的培养;对于高年级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可结合专业实习,着重进行针对具体行业岗位的职业准则和职业操守教育。及时调适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与时俱进,补充近期的科学理论、观念和事例,增强职业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例如,在全社会大力推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各行各业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劳动模范,可将这些榜样事例纳入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讨论,发挥榜样引导作用。
(二)更新校园文化,营造教育氛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工作重心,指引着校园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校园文化的构建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可以通过社团活动、院校各级比赛活动等方式进行,可以运用多种媒介载体尤其是网络、手机平台等新媒体对学生产生持续影响。在校园文化的更新和建设过程中,融入职业道德的相关内容,能够为职业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让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课内外学习和活动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校企合作,加强实践实习指导。
专业实训、实习和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专业学习中的必修课程,学生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工作实践,是他们了解行业岗位特点、锻炼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认同感和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导向与行为规范,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改革发展过程中起到指引作用。学生融入劳动环境、接触一线工作者、了解企业文化和职业内涵的过程,也是其接受职业道德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充分运用实训、实习和顶岗实习机会,分工实施相关课程,共同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在当前社会形势下,作为劳动者队伍的预备力量,高职学生应该具备过硬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相结合,才能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赵小菲 单位:漳州城市职业学院教师教育系
教育核心论文:学生隐性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质是道德内化的过程
当外界新信息被感知后,个体就会对感知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判断,在与原有的价值观念比较的过程中,要么否定新知识,要么暂时接受或搁置,形成道德理性,然后不断寻求信服的依据。因此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如果只一味灌输,就会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学生知道了并不代表接受了,应然结构并不代表着必然,道德理性还需向道德情感转化。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会在现实社会中检验被暂时接受或搁置的新信息。如果社会现象或事件能够对新信息提供足够的实践佐证,新的信息将替换或瓦解原有的价值观念,形成道德情感。如果不能,则反之,或者更为严重,会使个体产生不屑或叛逆的心理。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道德事件,并作出正确引导,突出社会道德模范,增强教育的现实感,在时代背景和现实生活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经过了实践佐证的新信息就会被理性的个体存储在价值观念中,内化为个体的道德信念。道德信念是个体对于外在所倡导的道德规范、价值标准等最深度的认同,并使个体对于社会道德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道德信念一旦形成,社会道德就会转化为个体内在的信念而成为个体道德最深层的根据。其中道德意志是道德信念形成的中介,至关重要。道德意志体现出自觉、果断、坚持、自制的特性,能够排除内部或外部的障碍,使个体表现出坚持精神和坚强的毅力。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学生的道德信念,首先就得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沉重的责任感和光荣的使命感。个体形成道德信念并不是道德内化的终点,而是第二个阶段的起点。成功的社会道德内化是以自觉的外化道德行为逐渐养成道德习惯并最终形成道德品质为衡量标准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行”。只有通过从感知到内化到行为外化的过程而确立的道德信念才更加牢固,对个体行为的自律意识也最强。可见,道德内化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过程,是一个内外界信息交流交换的过程,并非单向流动或单纯的主观建构过程。
二、隐性教育与道德内化的契合性
1.隐性教育的渗透性
隐性教育的渗透性体现在教育环境、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多方面。隐性教育秉承“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热衷于创造和谐灵动的校园环境,用环境去感染和熏陶学生;教育主体“学为人师,行为师范”,率先垂范,用人格魅力去教育学生;教育内容丰富多彩,来源于现实生活,具有时代性;教育手段多样,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和选择判断的权利。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就渗透到了环境、文化、娱乐、网络、舆论等非正式教育载体中,使学生由非认知心理获得这些感性道德信息,不仅排除了学生对道德说教的逆反心理,而且能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意愿。这些都将有利于道德内化过程中感知阶段、判断阶段和培养道德情感阶段的顺利进行。
2.隐性教育的交互性
隐性教育的渗透性使得受教育者获得的信息以感性认识为主,感性认识还有待于向理性认识转化。转化的过程需要教育者的引导和点拨。而QQ、微博、微信、娱乐活动等都是很好的隐性教育的载体,借这些载体,教育者改变了高高在上的模样,受教育者也改被动为主动,两者之间成为一种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教育者不仅可以实时对受教育者提供指导,帮助受教育者归纳、总结、升华感性认识,逐渐形成理性认识。更重要的是受教育者会敞开心扉表达真实的想法和看法,很多在课堂上不敢表达的疑惑或不满都可以借这些载体表达出来。教育者还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人生经历,了解学生已有的默会知识,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纠正。隐性教育的交互性使得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时间空间距离都缩短了,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及时对某一现象或热点问题进行及时的分析和答疑解惑,为学生新的价值观念提供更多更现实的佐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道德理性向道德信念转化的关键。
3.隐性教育的实践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个知、信、行的过程。其实质是让学生把外在的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并外化为自觉的行动,行是最终的目的,行更是强化信仰的方式。大多数的感性认识要通过实践获得,而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也需要社会实践来培养或锻炼。同时,受教育者是否具备了核心的道德信念也需要实践来检验。隐性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课堂内的讨论、答疑、演讲,课堂外的参观践学、志愿服务等都能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激发他们的爱国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学生走出象牙塔,深入到群众中开展社区服务、敬老扶困等实践公益活动,能逐渐形成良好的价值认知、判断和行为能力,能使学生在关爱他人中磨练自身的毅力,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和节俭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4.隐性教育的长效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绝不是一朝一夕,或一个学期能够完成的。隐性教育注重引导受教者自悟自省,秉承“水滴石穿”的精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开展将具有长效性和稳定性。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需要多元的教育者,需要学校教育者们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塑造。隐性教育社会化的特点使得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能成为教育者。核心价值体系内化的两个过程不是一次单循环,他需要周而复始的运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培养道德意志,强化道德信念,规范道德行为,纠正偏差,总结经验并上升为理性认识,然后再实践再总结。隐性教育的长效性特性恰适应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这一要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隐性教育途径
1.创新认知方式,增强渗透性
首先,把隐性教育方式渗透到教育理念中。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体,具有主体性。教育者应充分意识到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了解学生的默会知识、满足学生的需求、解决学生的困惑开始,尽量做到施教于无痕,受教于无形。其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育中。价值观教育不仅只有思想政治课承担,历史、地理、化学、物理等等几乎所有课程都能成为价值观教育的载体。并且由于这些课程非政治性的特点,更容易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渗透到学习、生活的全环境全过程中。环境创造了人,人是环境的产物。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从课堂上拓展到整个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中,用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崇高的道德环境去感染和熏陶他们,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接受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并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2.借助多媒体网络,增强交互性
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发散性的信息传播结构使得政府和教育者对于信息和网络舆情的控制力大大下降。但是,网络的隐匿性消除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即时性缩短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广泛性丰富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最重要的是增强了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教育者可以隐匿在网络中,实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地对一些片面或虚假的新闻报道作出阐释,扫除社会瘴气,匡扶正气,传播正能量,引导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教育者可以通过创建专题论坛、红色网站,开设微博,建立微信公众账号,通过QQ、微信、邮件等在线答疑等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3.强化体验教育,增强实践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意识,而且价值观也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外化出来。教育者可以开展多层次的体验教育。及时层次,课堂上。课堂上可以通过讨论、演讲、答辩、情境教学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创造“人人参与、人人思考、人人施教”的学习体验氛围,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感知力度。第二层次,社会实践。突出社会实践的自主选择性。社会实践的主题、地点、方式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让大家充分感受到“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的需求我选择”,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理性认知培养出道德情感,并进一步形成道德意志。第三层次,人生体验。秉承“一日为师,终身为友”的理念,和学生互为良师益友,相互鼓励扶持,教学相长,使其在漫漫人生路上,用自身人生历练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悟出人生的真谛,形成道德信念,并激励学生不断地去践行理想信念。
4.发展社会教育,增强长效性
学生终会离开学校,但始终将在社会中,并融入社会。社会教育即是终身教育的好方式。发展社会教育,首先应创新社会教育的机构。除了传统的图书馆、文化宫、广播电视台外,每一个单位都可以通过树立道德模范、建立道德奖惩制度、组织教育活动等方式开展社会教育,传播主流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创造集体文化,凝聚力量。同时,政府应鼓励建立进行社会德育的社会志愿者团体、民间组织等机构。其次,充分发挥新闻广播、影视出版等大众传媒部门的教化作用。要注意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只有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才能有效地引导人们的行为。再次,注重娱乐设施的熏陶和教育作用。人们在电影院、KTV、健身房、公园等娱乐休闲设施和场所中的活动,其实深深地渗透着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可以以此为载体,“寓教于乐”,使娱乐性、艺术性与思想性、价值性、规范性相统一,让人们在艺术欣赏和健身娱乐中潜移默化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社会道德监督体系。社会道德监督体系应能对现实和网络中的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歪曲的价值观和言论进行抨击、廓清并纠正,形成全民自律、全民监督的氛围,让不道德的行为和观念无处遁形。
作者:龙春霞 单位:武警学院部队管理系
教育核心论文:大学生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重要性
1.1为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工作方向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大学生党员呈现出明显的个性化发展倾向,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被他们所接受,他们不再盲目的认同外来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这些变化给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提升价值认同,因此有着最深厚、最长久的生命力。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向,尊重个体差异,从学生党员需求出发改进教育内容和方式,使他们能够真正理解和接受,最终转化为真正认同的价值取向。
1.2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使命
随着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规模日益扩大,大学生党员成为了高校乃至全社会一股不可忽视的生力军。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有效融入到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培育大学生党员在学习、实践等各方面成为学生群体的先锋模范,为社会培育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道德品质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了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使命和新的工作方向。
1.3有利于大学生党员健全人格的形成
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学生中的先进代表,在全社会全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肩负着率先践行的重要作用。在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其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意志力量和信念品格,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多元价值取向中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引导他们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帮助他们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而不断前行。
2当前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摸索出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大学生党员主流是健康、积极的,能自觉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工作中能够踏、肯干,能够起到较好的先锋模范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改进和解决的问题。
2.1后续培养不足,不够均衡
高校十分重视发展党员阶段的培养和考察,在学生正式加入党组织前,会有各种培训、考核、汇报、考察,发展过程比较严谨。但是学生入党后,高校对党员的管理和教育明显松弛,党内学习几乎仅限于基层党支部,培训次数也十分有限。导致部分党员入党前后态度迥异,政治觉悟降低,不能在学生中发挥其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的后续培养教育工作明显不足,整个教育过程不均衡。
2.2教育形式单一,缺乏活力
当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大多为灌输式的党课培训及专题讲座等,形式比较单调,缺乏活力;此外,理论培训的内容与社会热点问题、时政实事也缺乏一定的有效关联,与学生自身发展和成长成才等现实需求有些脱节,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无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原有的初衷。
2.3教育方法片面,欠缺科学
目前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普遍缺乏系统性、科学性。重大的会议精神和新理论、新论断常被集中于某一专门时期学习,且大多以专题讲座、专题报告等形式开展,缺乏对理论系统性的定期学习,造成理论学习零散,不够系统。此外,对大学生党员的理论教育远大于实践教育,造成很大部分学生党员政治理论扎实,但实践能力缺乏,在职业规划、求职过程中无法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中出现的问题,缺乏科学性。
3提高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路径探索
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高校在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时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探索提高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路径。
3.1探索党员分阶段教育模式
大学生党员从递交入党申请书到成为一名正式的中共党员,需要经过不同的考察培养阶段。因此,在开展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有差别、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较大限度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在入党申请人、积极分子阶段,要加强对其进行党的基本理论知识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党组织,并形成正确的入党动机;在预备党员阶段,要加强党的纪律性和纯洁性教育,使他们坚定党的理想信念,从思想上与党保持一致;针对正式党员尤其是党员骨干,要加强先进性教育和群众路线教育,使他们保持永不脱离群众,并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新全意为身边的同学服务。形成一种多方位培养,分阶段教育的优化模式,增强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3.2实现大学生党员教育均衡化
学生加入党组织后,组织要继续加强对党员的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建立系统的培训教育体系,定期召开支部讨论会、民主生活会等研习马列主义理论和党章等基本知识,同时积极关注社会时政热点,深入贯彻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并将中国梦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融入到职业生涯规划、诚信考试等学生实际生活中来,不断提高大学生党员的理论修养、思想政治水平和综合素质,切实保障大学生党员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入党前后教育工作的连续化、均衡化。
3.3植根校园文化宣传教育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各种思潮交汇、碰撞与融合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植根于校园文化,营造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文化氛围。依托有内涵、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开展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在真真切切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民族和时代精神以及理想信念教育渗透到党员中去,从而帮助大学生党员更好的树立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开展“学雷锋、一二九升国旗,清明节网上文明祭扫”等活动。
3.4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触角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顺应时代要求,积极利用网络媒体这个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充分利用其交互性、及时性、开放性等特点,积极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触角,搭建类别丰富、教育功能突出的思政网站和党员论坛,并利用微博、微信、论坛等自媒体工具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声音,建立“微支部”、“微党课”等大学生党员微信公众平台,并安排党员专门维护,为党员及时推送社会热点和学习材料,学校各类党员活动通知。将对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传播、渗透。
3.5坚持“三个走出、三个走入”
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模式无法摆脱时空限制,也无法满足当前形式下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要求和培养目标。尤其对于处于新媒体时代的90后大学生党员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更加新鲜和丰富。因此,要积极拓展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坚持“三个走出、三个走入”,即“走出教室、走入宿舍;走出课堂、走入社团;走出校园、走入社会”。“走出教室、走入宿舍”。宿舍是大学校园生活的细胞,舍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班风、院风甚至是校风。因此对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大胆走出教室,深入到学生宿舍,通过开展“党员宿舍挂牌、先进文明宿舍评比”等活动激励大学生党员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并且自觉接受群众同学的监督。实现一个党员影响一个宿舍、进而影响一层宿舍楼、一栋学生公寓。“走出课堂、走入社团”。除了课堂上基本政治理论教育之外,思想政治教育也要走入社团。学生组织是高校最活跃、最积极、凝聚力最强的群体之一,要积极探索在学生会、团总支、社团等基层学生组织中建立党小组,使党员的示范效应深入各级学生组织,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面,在学生活动中增强大学生党员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因此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政治理论为基础的同时,要增强大学生党员的实践教育。在校内,通过党员带班、担任助理班主任和学生干部的方式锤炼学生党员,树立服务意识;走出校园,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寒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广大学生党员在实践和服务社会中受教育、受启发。如组织参观周邓纪念馆,带领大学生党员进社区宣传网络新媒体、大学生党员争当志愿者服务社会等,使大学生党员在广阔的社会实践中磨砺意志,坚定信念。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形成渠道多、覆盖广、互动强的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牢牢把握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方向,并引导他们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出应有的引领示范作用,使他们成为实现中国梦伟大目标的推动者和中坚力量。
作者:王菲 单位:天津城建大学
教育核心论文:大学生信仰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
一、当代大学生信仰异化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一)信仰异化的表现
1.信仰的真空化。
改革开放开始之后,大学生原来的信仰体系逐步有了改变,新的信仰体系正在逐渐地确立起来,但却不断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和其他影响力的冲击和挑战,这就造成了许多大学生中出现了“根本没有信仰”的信仰空白状态。这里笔者引用2011年研究单位对北京海淀区五所重点大学的在校大学生的一份调查结果。关于“你是否有信仰?”的一项问卷调查中显示,有12.8%的学生表示‘没有信仰’,32.8%学生表示‘说不清’,两项合计高达45.6%,接近调查人数的一半。”这充分说明了大学生信仰面临着缺失的危险,出现了信仰真空化的趋势。
2.信仰的功利化。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产生了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思想和人的社会生活的功利化;“个人主义”、“追求利益较大化”等经济理念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校园文化生活之中,并逐渐地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产生负面影响。大学生们更重视现实利益而忽视了对“终极关怀”的关注,这样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这样被一些人逐渐地淡漠甚至抛弃。
(二)信仰异化的成因
1.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经济制度和政治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利因素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导致部分人奉行个人主义,缺乏社会责任感。这种社会风气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的信仰。
2.多元文化的传播误导。
应该说高校的信息化程度是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电信网络、互联网等新的媒体所汇聚的良莠不齐的信息——低俗的视频、图片、游戏——通过网站、论坛、博客、微博、手机等途径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和信仰建构。
3.宗教思想的渗透冲击。
大学生群体的愤世嫉俗、惩恶扬善的心理特点往往会与某些宗教思想产生共鸣,所以许多大学生寻求宗教信仰来作为精神寄托。据调查,现在信仰宗教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他们对于宗教并没有足够的分辨能力,甚至有些封建迷信思想也对他们产生了微妙影响。再加之家庭环境因素、国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应该得到重视。
4.腐败现象的不良影响。
部分党和国家干部的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玩忽职守的违法犯罪行为,产生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也对部分大学生的思想信念产生负面影响和对党的错误的认知,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信念发生了动摇,进而影响了其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判断、选择与坚持。
5.个体心理的健康差异。
由于中学教育的局限性,学生承受了太多的压力,升入大学后,他们潜在的心理问题可能就逐渐显现出来,这就造成了很多大学生的心理呈现亚健康状态。这部分学生表现出自卑、迷茫、消极、悲观,甚至对社会产生敌意、厌世,这些心理亚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到他们科学信仰的确立。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内容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不动摇
马克思主义是党带领人民群众认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统领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也是我们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工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信仰的指导思想,并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夯实大学生科学信仰的基础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大学生信仰教育需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大学生的理想追求结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大学生群体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正如主席所说,“人人都有追梦的权利,也都是梦想的筑造者”。在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注重夯实基础,在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中,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引导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释放强大的青春正能量。
(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大学生坚持科学信仰的精神动力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爱国主义是一种强大的凝聚力,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改革创新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鞭策我们在经济建设的大路上阔步向前。在各种社会思潮和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下,高校教育者要积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引领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
(四)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匡正大学生信仰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它契合了传统文化的弘扬,协调并规范了社会发展秩序,从道德评价和实践检验的角度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提供标准。所以,不能忽视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个最为基本的价值标准和评价尺度。只有深刻理会和遵循了“八荣八耻”原则,才能使大学生时刻反思自己,树立科学信仰。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途径
大学教育,要实现“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一)加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
1.辅导员。
辅导员是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老师,学生崇高信仰的确立,离不开辅导员的言传身教。只有辅导员的率先垂范,才会促使大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并以此来实践自己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然而当下的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还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辅导员带班多,学生也多,专业不同,任务繁重,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他们往往忽视提高科学信仰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所以说,大学应该开展一系列的工作,例如政治学习、组织生活、社会实践、经验交流等多重途径来提高这支队伍的素质和战斗力,从而强化信仰教育工作的成效。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高校“两课”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授课要求能使大学生理解并接受马克思主义,不教条、不形式。要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满对社会良性发展的信心以及对党和政府的信赖,从而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研究,在课堂上可以深入浅出地诠释马克思主义的精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重视信仰教育的情感升华。
3.其他专业课教师。
除了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其他专业课教师对于大学生信仰教育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任课教师可以形式灵活地在专业课教学中增加对学生信仰教育的内容,利用讨论交流、辩论启发等形式来展现任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信仰坚持,增强对大学生信仰确立的影响力。
(二)加强大学生活日常教育与管理
1.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先进群体,他们有相对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素质,是校园中科学理论和先进文化的积极传播者。他们表现言行的好坏对其周围的同学会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
2.开展主题鲜明的文体活动。
在基层学生教育工作中,要启用可以调动的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主题贯穿于这些活动中。例如开展主题讲座、文艺联欢、主题团会、党小组民主生活会等,以这些大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构建全校园范围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格局。
3.开展特色社会实践活动。
很多大学生都有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心理趋向和能力,所以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一定要结合目的明确、组织规范的社会实践活动来配合课堂教育,才能达到期望的效果。例如每年一度的“学雷锋”活动、暑假的“三下乡”和志愿者服务活动、寒假的就业市场调查等活动,都应该旗帜鲜明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高校在制定教育教学计划时,应努力创造机会让大学生走出去,把社会实践纳入到学生课程表中,有学时、定学分,作为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一部分。
4.加强校内民族宗教事务管理。
国内高校留学生、外教、少数民族、有宗教信仰的学生数量逐渐增加,导致宗教思想影响在广大学生群体中也有扩散的趋势。所以,既要遵守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又要引导学生确立共产主义信仰,成为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事务。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统战部门,会同学生处、学院党组织、保卫处、外事处等相关职能单位,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就大学生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加强协作与配合,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格局。在遵守国家民族宗教政策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和打击校内外的各种非法宗教活动。
(三)四个环境的优化
1.社会环境。
优良风气是社会和谐的必要因素,整个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氛围对大学生信仰的形成起着关键的外因作用。所以我们在加强学校管理的同时,政府也要担负起责任,整治社会治安,惩治贪污腐败,解决社会问题,给大学生信仰教育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社区、传媒的工作和作用也不容小觑,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干部队伍,应充分利用社区贴近百姓的优势,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家庭和政府形成合力,共同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信仰。
2.学校环境。
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其中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要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这是大学生实现发展和形成科学信仰的需要。校园文化的环境建设要坚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框架内进行,抵御不良思潮的侵袭,提升大学生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营造健康向上、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
3.网络环境。
高校要开展教育活动力争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尤其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政治辨别力,在网络世界里分清是非、坚持信念、坚持信仰。另外,高校还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强大优势,根据本校特色和实际,举办主题鲜明的校园网站。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举办的“旗帜网”、“大学生探索网”、“理海泛舟”、“心灵故乡”等网站,用艺术化的语言文字和丰富多彩的视频音频宣传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吸引力、渗透力和说服力,形成了健康积极的网络舆论环境。
4.家庭环境。
家庭背景和知识结构千差万别,使大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也各不相同。这就使家庭环境的优化成为大学生信仰教育环境优化环节中的难点。关键在于家长思想领域的变化和行为模式的优化。所以,家长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将社会上存在的“阴暗面”带到家庭生活中,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导相结合,“三位一体”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信仰。
作者:付春晓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软件学院
教育核心论文:肺结核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论文
1.制定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计划
1.1确定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人员对每位病人指定专门督导员,在指导和督导服药的同时,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一般首要任务是由专业素质高、沟通能力强的主管护师去做,在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与家属或者病人进行心理上的沟通。此时管床医生也应有相应的专业指导。
1.2采取有效的方法
1.2.1对刚入院的患者发送入院介绍、住院需知、出院指导和健康宣传手册,采取阅读、交谈、讨论、问答等方法,进行十五分钟以上的讲解。
1.2.2采用多媒体电子屏滚动播出结核病防治知识,病区布置健康教育图版,引导病人阅读。制作幻灯片课件,组织医务人员每周定期进行讲座,授课者应准备充分,内容简练,语言通俗,易教易学。
1.2.3单独与患者谈话,不打没准备的仗,同时要掌握技巧引导病人,从而及时发现患者的问题所在,及时给于心理疏导。
2.制定健康知识教育及心理护理的内容
2.1健康知识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告知患者结核病的产生
发展,传播和控制,预后及治疗以及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同时进行健康指导,这里面包括了消毒隔离方法、辅助检查注意事项、病情变化时的特点及防范措施等,因人而异从而满足不同患者的需要。
2.2通过入院介绍及评估让患者熟悉住院环境
介绍责任医生与护士、病区环境、物品管理、便民措施、作息时间、就餐制度等,让患者尽快熟悉住院环境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配合医院的治疗与护理。
2.3督促指导病人合理用药
用药原则:坚持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治疗。应让病人知道必须规律用药,完成全疗程,万一发展成难治性的肺结核病,这个时候即使再昂贵药品,花再长时间,也难以治愈。
2.4对病人的生活指导,住院期间要加强营养
要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及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例如鸡蛋、鱼肉、豆浆及新鲜蔬菜等,应忌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对有咯血的患者还要忌葱、蒜、韭菜等。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不抽烟不喝酒,同时劳逸结合,保障每天充足的睡眠。
2.5加强消毒隔离知识指导早期发现和诊断病人
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发放痰袋或痰纸,叮嘱病人先吐在纸里后放入痰袋统一回收并及时焚烧,喷嚏,咳嗽时用手帕遮住口鼻,减少结核菌的传播,保护不被交叉感染,增强病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病区必须要经常通风,地面、床头桌用消毒液擦洗,要经常晾晒被褥,定期用紫外线灯给房间消毒。病人餐具要单独存放,用后煮沸消毒。
3.护理措施
3.1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个体化对于不同病人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
初治病人一开始难免对肺结核病感到焦虑不安,而复发的患者责担心不能治愈,很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这里呢我们应该对初治病人以安抚为主,对复发患者则着重鼓励,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平时多观察病人一言一行,了解病人的心理特征、生活需要和病情的由来和经过,这里要抓住病人的心理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教育和心理护理。
3.2心理护理要贯穿于长期住院患者的始终。
不同阶层,针对不同年龄、文化程度、性别、职业及性格,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以及病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特征和规律,对病人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估,最终决定采取哪种具体的护理方法。健康教育中必须耐心细致的给患者解释结核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病程规律的特点。心理护理的关键是要先控制病人的情绪,引导帮助病人控制情绪。
3.3心理护理与生理护理结合进行。
病人病情发生变化时会伴随着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在心理疏导的同时也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减轻病人的痛苦。如当患者感觉呼吸困难或者胸闷时,要及时帮助病人采取较舒适的体位或者遵医嘱给氧来缓解此症状;对因病情反复和由于病程较长而失去信心的病人,要多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多安慰、多鼓励,以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3.4做好患者的出院指导。
出院病人,一方面因病愈而高兴,另一方面也担心回家后没有良好的休养条件而使疾病复发,又怕会传染给亲戚朋友。所以,出院时交待患者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多休息,营养均衡,居住环境多通风,有条件的话尽量与家人分床、分室就寝;好在回家后3个月左右坚持与家人分餐;病人用物经常在阳光下暴晒2小时以上;不随地吐痰,咳嗽和打喷嚏,咳嗽和打喷嚏时应以卫生纸或手帕掩住口鼻;活动期以休息为主,稳定期可适当参加户外活动等及适度的体育锻炼,以不引起疲劳或不适为宜,活动后心率不要超过100次/分钟。冬季外出应戴口罩。护士为病人制定服药及就诊卡,并详细注明服药剂量、时间以及定期门诊复查方法与时间。在住院期间肺结核患者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因病情不能迅速好转而烦躁,也会因病情的反复而苦恼,甚至还会出现悲观抑郁,从而丧失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耐心。因此,要彻底治愈结核病,在合理进行抗结核药物治疗同时对病人要进行耐心细致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
作者:姚光荣 刘传柱 单位:湖北省宜城市郑集镇卫生院
教育核心论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学教育论文
一、内化———在“多读书,读好书”中延伸
学校按照新课标提出的学生阅读目标,以创建“书香校园”为载体,积极倡导师生多读书、读好书,陶冶师生情操,提升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认知水平。在具体工作中,按照“打基础,促提高,见成效,出经验”的工作步骤和“班班有书柜,人人有书读,管理有制度,促读有措施,评价有细则,读书有收获”的六有目标,一手抓硬件配套,一手抓制度建立和读书活动开展,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同时,要将一条条激励师生好读书的名言警句赫然于校园墙头,把书目推荐、读书方法指导、读书成果展示等内容在橱窗、走廊内展出,营造读书氛围。在校园的花前树下、楼前楼后设置座椅供学生晨读。以优雅的阅读生态,培养学生爱读书的良好习惯。以广泛开展主题演讲、古诗文经典吟诵、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读书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与精神,让师生在分享读书收获与愉悦的同时,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内化能力。通过“说、写、悟”等形式,将中华传统美德内化于学生之心。“说”就是通过开展“讲中华美德故事”、“我谈名言”等活动,帮助学生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写”就是在读书过程中,自觉的把一些名言警句摘录下来,积淀师生的文化思想底蕴,锤炼个人道德品质。“悟”就是通过写读书心得,从中感受和领悟中华文学作品的思想和领袖、英雄、科学家等人物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引导学生领悟人生真谛,教育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远大理想,使他们在健康向上的精神氛围中沐浴成长,进而形成健康的人格,为他们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外化———在“四项教育”中起步
小学时代,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期”,但也是一个可塑期。特别是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家庭不良教育和生活习俗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自私孤僻的性格和唯我独尊、我行我素、傲慢无礼的人生态度,给青少年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极大地障碍。在有序化教育板块中,以制订《教师一日常规》和《有序化教育细则》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以建立《考核制度》使有序化教育落实形成常态;以建立学生监督岗,构建学生自我管理网络。在团结友爱教育板块中,大力倡导学生奉献爱心,团结友爱,以大帮小,互帮互助,依靠学生服务学生。通过成立“爱心志愿者小分队”,引导师生争做爱心使者。设置“奉献者之歌”主题宣传橱窗,弘扬师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典型事迹,促成充满慈爱与包容的优良校风。在良好生活习惯养成教育板块中,制定《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准则》,规范学生在卫生、起居、就餐、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行为,让学生做到行为有规矩,做事有准则。建立由政教,后勤、年级组、学生监督岗共同参与的学生日常行为监督体系,以周评比,月总结,帮助学生矫正进入寄宿生活后,不洗脸、不洗脚,饭前便后不洗手,和衣睡觉等生活陋习,铸造学生自立自强,尊敬师长的品格。在礼仪教育板块中,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培养学生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礼仪。让学生自觉对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范自己的言行,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生日常言谈举止中存在的问题,从站姿、坐姿、走姿、问候、致意和接物等方面规范学生的礼仪行为,在校门口、楼道、校园等处设置文明礼仪示范岗,以“礼仪标兵”流动红旗评比活动落实学校、年级、班级量化管理制度,把个人言行与集体荣誉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改掉站立行走中存在的不正确行为和待人接物时缺少礼仪礼貌的现象,磨砺学生的实践毅力,在践行中促进文明习惯的养成。通过上述四项教育的实施,不仅让学生从小学会讲文明、讲礼貌、讲秩序、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和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而且让学生要形成礼貌待人,与人为善等优良品质,为他们健康价值观的形成打上鲜亮的底色。
三、品质———在“实践活动”中形成
农村寄宿制小学封闭式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生的思家之绪,造成学生情绪低落,生活乏味。结合“雏鹰争章”活动,开展“梦想之星”、“校园之星”评选活动,以重大节日和国家大事为契机,对学生进行民族复兴精神教育。同时,把“校园文化”和校园景观作为小学生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建好校园文化长廊,以“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家乡,爱母校”为主题,精心遴选建党、建国伟业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和反映中华民族智慧、勤劳、勇敢精神的画面,绘制墙画,精心设置反映中华民族“仁善、谦让、诚信”等传统美德的标语,深化“五爱”教育。
作者:何兴泉 单位:酒泉市肃州区银达中心小学
教育核心论文: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调查
1.学生主流信仰马克思主义,但多元化思想侵蚀作用明显。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由调查结果可知:81.09%的学生认为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肯定马克思主义的重大作用,能够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及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否定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但是,也有16.90%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多元化思潮侵蚀着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前途失去信心,这些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多数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但理想迷失现象需高度重视。
邓小平指出,要有远大的理想,才能永远保持前进的勇气和方向。“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即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也是中国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根本表现。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意义重大。调查结果显示:59.85%的学生赞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能正确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发展的作用,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但也有40.15%的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度有待于进一步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充满疑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也不能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甚至有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和他自己理想的实现没有任何关系。这充分表明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认识不够深刻,存在一定程度的理想迷失现象,关于共同理想的教育应该加强。
3.多数学生能够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但在日常生活践行中存在偏差。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调查显示:88.73%的学生对民族精神表示认可;92%的学生认为当前应大力弘扬民族精神;86.61%的学生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或者比较自豪;83.00%的学生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如果中国遭受外敌侵略,81.00%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参军;70.90%的学生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钓鱼岛问题;93.00%的学生认为不应采取过激形式表达爱国。说明当前大学生有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对民族精神认同度较高,尤其在大是大非面前,民族精神表现地更为突出,这些非常值得肯定。但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很难处处想到国家,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和规范停留在口头上,民族情感单一化、形式化,甚至有时在表达上不够理性。这些充分说明,应进一步采取措施,大力弘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对爱国主义的表达方式需要加强教育和引导。
4.多数学生坚定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但创新意识和能力欠缺。
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在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反映社会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社会近期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精神动力,目前我们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当先的时代精神。调查显示:92.25%的学生认同“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对“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调查显示:59.15%的学生认为是“创新、迎接挑战”;11.97%的学生认为是“学好课本知识”;7.74%的学生认为是“充分利用好生活学习时间”;3.80%的学生认为“懂得报恩,诚信等”。在“如果你创业失败了,你会?”这一问题的调查显示:32.39%的学生选择努力进行二次创业,63.38%的学生选择积累经验,等待时机;4.23%的学生选择不再创业,恪守本分;没有人选择“自暴自弃”。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意识到坚持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性,但有少数学生还没理解改革创新精神的深刻含义,在实践上还不能很好地践行。有认识无行动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部分大学生创新意识弱,创新能力尚需加强。
5.多数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高度认同,但知行脱节现象依然存在。
树立正确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基础。调查显示:75.35%的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表现出高度认同。对“如果您捡到一个装有巨款的包,您会归还给失主吗”这一问题的调查显示:有72.53%的学生表示一定归还,4.92%学生表示不归还,22.53%学生表示视情况而定。在回答“您对诚信是为人处事中的一种重要品质的态度”时,高达77.46%的学生表示“非常赞成”,19.01%的学生表示“比较赞成”。在对“公共汽车上见到老弱病残幼,你是否会主动让座”的调查中,选择“会”的占85.91%。在调查中也发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知行脱节的不良现象,加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任重而道远。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1.一元主导与包容差异相结合。
坚持“一元主导”,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统摄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特征明显增强。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整合多样化价值观,才能形成一致的文化认同和共同的价值追求,才能进一步巩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道德基础。坚持“包容差异”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同时,不能简单地用主导性排斥多样性。应以主流价值观为引导,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扩大认同、增进共识,努力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
2.理论灌输与实践育人相结合。
必须充分认识到理论灌输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客观上我国社会中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和各种价值取向同时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地位存在着巨大挑战;另一方面,从主体视角出发,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思想道德意识的外在灌输。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个体自觉行为,必须从外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灌输给受教育者,进而让受教育者通过理性认识、科学评判、思想内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要重视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是实践。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仰承校内正规、正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是经由社会的、实践的教育方式来塑造,而这种教育方式就是实践育人。只有把理论灌输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大学生更好地把思想观念转化成比较稳定的价值标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知、内化、外化和固化。
3.整体教育与分类教育相结合。
一方面,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向全体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使之成为大学生共同的思想价值基础;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形势和大学生不同群体特征、专业特征与个体特征进行分层次教育。一是因群施教。根据不同群体的具体特征及特殊需要,确立不同的教育目标,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引导;二是因业施教,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式,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有效结合的工作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三是因人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知识结构,合理安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内容,进行跟踪式培养,搭建学生与教育者深层次沟通的互动平台,实现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
4.纵向进行与横向合作相结合。
一方面,要根据大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思想、心理、行为特征,通过不同方式、方法进行针对性分阶段的纵向教育。以大学本科生为例,可在一年级侧重行为养成、典范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理想信念;在二年级侧重创新教育;在三年级侧重成长反思教育,引导学生反思成长历程,明晰发展方向;在四年级侧重职业价值观教育、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培养学生感恩国家、回馈社会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还要实现校内各教育要素的横向联动。要从体制入手,充分调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校政工干部队伍以及一线辅导员队伍横向连动,利用各种渠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在课堂中,渗透到学生的宿舍、班级及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之中,着力营造时时有教育、处处有引导、事事有关怀的良好育人氛围。如此实现纵向进行与横向合作的衔接与匹配,达到合力施教的效果。
5.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应把先进性教育与广泛性教育结合起来,既鼓励先进又着眼多数。一方面,注重发挥学生党员干部和先进分子的率先垂范、模范带头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先进分子的自觉行为实践。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扩大覆盖面,增强先进分子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实现以点带面,引导大学生整体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1.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首先要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一方面,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涵和基本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内容上的主导力。这主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实现从理论到教材的转变,这是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还要解决怎样教、怎样学的问题,实现从教材到教学的转化。这就要求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入脑入心。
2.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对人的培育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是促进大学生树立科学价值观的丰厚土壤。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3.融入对学生的管理制度。
大学生管理制度对学生发挥着指南、导向、约束、激励和惩罚的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规章制度、组织纪律等管理制度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力,以此来规范和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重要途径。这需要:及时,在制度制定中,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念,这是基本前提;第二,要落实管理制度,这是关键。落实管理制度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4.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中,一方面能使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理解,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能使大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增强方向引领、生活指导的自觉性。
5.融入学生日常性思想政治教育。
日常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和管理的结合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渗透于党团组织、社团活动、班级工作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让他们在自我教育中不断提高价值判断、价值评价、价值选择的能力,确定正确的价值目标,规范自己的价值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凝铸教育合力。只有坚持科学的原则,采取科学的途径,才能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向深处。
作者:冯宝强 单位:石家庄学院
教育核心论文:软件工程核心课程下工程教育论文
一、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构思和调整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目标
课程的教学目标决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有利于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传统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普遍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学生往往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其教学过程主要以教师的单纯灌输授课和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学生盲目模仿练习教师上课时使用的案例或实习教材中的案例,没有主动探索与思考;学生学习完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之后,仍然不能在具体的真实项目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过程与企业的需求严重脱轨。CDIO工程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构思—设计—实现—运作”新产品系统的能力,强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重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能力、自学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工程应用能力。因此我们将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基于案例的教学”将理论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通过“基于项目的实践”实现能力训练,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有效融合与和谐统一。
2.以真实项目案例为载体,突出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过程管理”的能力
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运用到软件工程核心课程教学中来,充分体现了其“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学习”的工程教育模式。强化基于项目案例的课程教学,遵循“软件工程理论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还原”的指导原则,把课本知识融入真实项目案例开发的过程中,在过程中介绍理论体系、指导实践,避免了以往脱离项目环境的空洞说教,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理论,提升实践能力。其中,项目案例设计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也是多年来我们探索和优化的重点。通过对实践经验的总结,确定了项目案例建设应遵循的原则:1)案例要覆盖课程的所有主要知识点,并具有一定的难度;要在教学、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时都有一定量的工作任务,且内容关联、难度递增;2)案例要选择通用的业务背景,易于学生理解,也要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吸引力,同时还要便于学生以此为基础进行扩展开发;3)通过不断积累,形成项目案例库,要求每个案例都有相对完整的文档和代码资料,使学生能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进行实践训练,利于改进和创新。
3.以“基于项目的立体化教学”为中心,设计和制订教学方案
软件工程理论不同于经典学科理论,它是软件大师们在工程实践中总结、提炼而成的。如果在没有工程实践环境的课堂上直接讲授,会因不易得到学生的深刻理解而变成空洞说教。另外,软件工程核心课程是从不同角度描述软件工程过程的各方面知识的。因此,软件工程的实践能力培养必须要打破课程界限,把几门核心课程的内容融入一个项目开发的软件过程中,在过程中介绍理论体系、指导实践,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工程理论,提升工程实践能力,从而解决“工程理论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还原”的教学课题。为此,我们设计了软件工程训练学期,实施以项目开发过程为主线、以实际项目为情景、以项目案例为示范、以学习平台为支撑、以协作学习为主导、以过程管理为保障的软件工程核心课程“基于项目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培养软件工程学生“系统思维、过程管理”的实践能力。CDIO注重实践性教学,主张课程实践教学应该从具体项目案例的实际情况出发,然后上升到理论,再把理论还原到项目的实际操作中来,以创作最终产品为教学目标。在暑期实习实践过程中,逐步建立并完善项目案例库,以真实工程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将所学专业核心课程知识点有机联系起来的方式进行实习实践。
4.以企业实习、实践为桥梁,跨越从学业到就业、产业的鸿沟
工程型软件人才培养强调企业深入参与培养全过程,在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建设、实习实训、科技创新、质量监督、学生就业等多方面都要有企业人员参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先后与IBM、中软、东软、青软等10多家软件公司进行了内容广泛的合作,已形成制度化、规范化、体系化的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合作平台为学生架起从学业到就业、创业之间的桥梁。制定完善的师资队伍配备与师资队伍建设政策,采取专职与兼职结合的方式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生在大三下半学期就开始到企业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实习,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换为生产力,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和运行模式。通过采用企业运作模式进行项目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的完整过程训练和管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应用能力。
二、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软件工程核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为了检验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软件工程核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笔者在本人教授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软件工程2011级和2010级学生的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中进行了实验。软件工程1101班作为实验班,采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软件工程1001班作为对照班,仍按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是同一专业同一学院的两个班级,班级人数和学科成绩无明显差异,学习环境、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等均无明显差异,授课教师均为同一教师,实验班和对照班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均保持一致,保障了实验结果的有效性。
1.基础理论知识
在学期末,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进行了测试,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来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实践动手能力
在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学期末,要求每位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自己独立制作一个软件项目作品,主要考查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采用统一的标准公开答辩,由教师和学生一起给出实践作品的成绩。同样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实践作品成绩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3.学习态度方面
从学生的平时考勤、作业提交、发帖回帖等方面考查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并量化成分数。
三、结束语
软件工程核心课程教学采用“案例引导,基于项目的立体化教学”是一种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这种教学模式将软件工程真实案例实践项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让学生亲自体验从项目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四个环节展开项目管理过程,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工程实践项目相关产品的构建,在实践过程中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最终使学生获得较为真实的软件工程开发全过程的体验,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工程应用型高级软件人才。
作者:张培颖 郑秋梅 宫法明 朱连章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教育核心论文: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下三生教育论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三生教育”的联系
“三生教育”是云南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创新教育发展理念,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破解教育发展难题,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传统教育为现代教育的创造性探索和有益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三生教育”在内容内涵、科学体系、功能作用上是相互联系的。
(一)“三生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内容内涵上是一致的
从各自的内容内涵来看,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三生教育”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三生教育”的目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三生教育”的重点,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三生教育”的为切入点,因此两者在内容内涵上是一致的。“三生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理论指导的,它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人的发展学说。“三生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教育,关注个体生命、生存、生活的问题,使人在教育活动中初步领悟生命,勇于生存,学会生活,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三生教育”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这三观又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并把它作为自己的较高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了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具有强大的感召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的目标,也为“三生教育”指明了方向。“三生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必不可少。“三生教育”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自己的教学重点,就要帮助学生树立这“两种精神”,不应该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民族精神教育和时代精神教育,而是要把“两种精神”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追求,引导学生形成爱国爱家、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勇于创新的道德品质。“三生教育”是一种人生的教育,主动追求生命、生存、生活的真、善、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三生教育”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切入点,融理想教育和现实教育于一体,使学生在正确荣辱观的指引下追求人生的真、善、美。
(二)“三生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科学体系上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内容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2008年云南省响应党的号召,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率先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三生教育”,由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个部分组成的。三个部分相辅相成,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三生教育”是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来的,他们在科学体系上是一脉相承的,同时“三生教育”又结合了本省的省情,创造性地探索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
(三)“三生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功能作用上是相同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它的功能作用表现为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坚定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激发创新意识,树立道德规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凝聚民族向心力,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为“中国梦”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三生教育”通过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最终教会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三生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功能作用上是相同的。
二、用“三生教育”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
十七大报告深刻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积极地探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云南省推行的“三生教育”为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和有效的途径。
(一)“三生教育”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领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有利于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形态。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开展“三生教育”,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理论武器,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为其哲学基础,学会运用马克思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教会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现象中认清本质,明辨是非,教会大学生运用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生命、学会生存、快乐生活,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三生教育”必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我国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追求和奋斗的旗帜。共同理想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够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是全体人民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三生教育”必须坚持的目标。在“三生教育”过程中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渗透到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的全过程中去,使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教育大学生热爱国家、热爱社会和热爱人民,知道自己肩上承担的责任,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以实际行动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三生教育”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品质和优良道德的沉淀和结晶,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在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又适应新时代的变化而形成的,是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激发社会活力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三生教育”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运用图片和一些爱国主义题材的教学影片,使大学生认识到国家处在危急关头,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社会都应该体现出这种中国精神,甚至不惜牺牲生命,从而认识到生命的价值;运用鲜活的实例告诉大学生,当宝贵的生命受到考验和威胁时,正是因为这种不朽的中国精神,我们国家才能一次又一次地战胜各种困难和灾难,取得抗击非典的胜利,战胜“5.12”大地震,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从而认识到生命的珍贵,理解生存的意义。
(四)“三生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为我们确定了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的基本衡量标准。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和希望,教育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手段,在“三生教育”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有利于教会大学生明是非、辨善恶、识美丑,旗帜鲜明地坚持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反对骄奢淫逸、腐败没落的社会风气;教会大学生知荣辱,有利于他们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积极地坚持和提倡“八荣”,反对和抵制“八耻”,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大力弘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言行,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自觉地追求人生的真、善、美。
三、结语
“三生教育”贯穿生命、生存和生活这个人生的重大命题,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自己的向导。积极探索“三生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的途径,“三生教育”始终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作者:桂芳玲 杨朝晖 单位: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
教育核心论文:核心价值观下高职院校法制教育论文
1高职院校法制教育面临的问题
1.1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师资薄弱且资源局限
在高职教育中,因为重技能轻人文的大势,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薄弱。目前,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包含在“两课”中,并没有专业的法制教育教师队伍,而在“两课”教师队伍中,受到过专业的法律教育的教师非常少,多数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哲学等专业出身,在法制教学中,连教师自己都不懂,因此在教学中比较普遍的做法就是用道德教育替代了法制教育。法制教育中除了师资的薄弱外,其他条件也是非常的局限。图书馆的资源中法制类的资源少,学生法制实践基地少,学生校内法制活动设施少,因为法制教育师资的缺乏,因此与外界联系的法制教育基地也少,同时受经费制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法制活动少。
1.2法制教育氛围不足
首先是学校的大环境没有法制的氛围。因为高职院校重视的是技能,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育,法制观念的培养几乎被忽略,一切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能技术,形象地说就像是把学生塑造成一个机器人,只有技术技能的骨架,没有诸如法律素养等人文血肉。其次,高职院校管理从上到下的行政化管理模式,也不能为法制教育提供好的氛围。法制教育要有民主的氛围与基础,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压制了民主的积极性,不能给法制教育良好的土壤,学生不能从法治的管理中汲取法制素养。第三,因为法制教育师资的不足,高职院校一般比较难组织起法制类型的学生活动。在高职院校的学生活动中,不是五彩缤纷的文艺活动,就是各种技术技能的比赛活动,在法制日、“3.15”等特殊的日子也不能见到几所高职院校有法制类的学生活动,除非开设了法律专业的学校。
2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2.1高职院校发展及学生成长需要
大学的功能,应当是对人的教育,使培养的学生能适应社会,适应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高职院校并非一个技术技能的培训机构,培养的学生不能仅仅具有技能技术的功能,不仅仅是生产的工具,更是一个法制社会下的公民个体,在工作和生活中应当遵纪守法,依法维权,维护法律,信仰法律。同时高职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的组成部分,肩负着推动社会法制进步、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任。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掌握专业技术,同时也要发展和成长。法制素养是其综合素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具备一定的法制素养,才能适应法治社会的发展,适应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也只有具有一定的法制素养才会敬畏和遵守法律,信守保障,才能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必然要求
高职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力建设者之一,在核心价值观指引下,在法治国家的建设中,理应成为法制社会建设的践行者和推动者。但许多高职毕业生缺乏法律意识,并未树立法律信仰。一方面在校高职学生违法犯罪情况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在高职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成为了社会建设者,甚至行业主力军后,一些人法制观念淡薄,并不依法依规办事,而是想方设法超越法律法规的制约,谋求不正当的利益,践踏了法制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这种情况一直在持续,但并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公布后,在理论层面对包括高职学生在内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应该被重视,应该加强。在法制较发达的国家,对大学生法制教育均足够重视,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是大学生及其毕业后的普遍意识和信仰,社会精英会不遗余力地维护法律的尊严,维护法制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大学应当是社会价值取向的引领者和推动者,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高职院校对法制社会的建设有着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种责任和义务的完成主要贯穿于对学生的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其树立法律信仰,维护法律尊严,从而推动法制社会的建设,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
3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索
3.1把法制素养纳入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体现了人才培养的方向,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不仅仅要体现在对学生技能技术的培养上,还应该体现为对人的通识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在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理应成为高职学生的价值追求,在我们大多数的培养目标中对学生的素质一般概括为德智体,把法制素养包含于德育素养之中。在核心价值观下,法制教育的理念也应进行调整。应当把法制素养和德智体一样并列设置,把法制教育单列出来,而不是把法制教育从属于德育教育之下。只有这样设置培养目标,调整法制教育的理念,从一开始就朝着培养具有法制素养的学生出发,才不会在实施中弱化或跳过法律素养的培育,使学生有机会获取法律知识,提升法律素养,从而认同和践行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的核心价值观内容。
3.2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法制教育课程是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应该改变观念,把法制教育课程设立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使用独立的教材,而不是包含在德育教育之中,把法制教育放在和德育教育同样的位置。在我们这样一个人治历史悠久的国家,甚至应该把法制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培育学生的法制观念,树立法律信仰,引领社会法制观念的形成,从而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在高职院校独立设立法制教育的课程,一定会遇到阻力,因重视技术技能的教育,对人文课程不可能给太多的课时量,但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也要有所改变,必须开设必要的法制课程,以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现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追求,领会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法律价值的可贵,以树立法律信仰。在认同法律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同时教会学生一些法律的知识,懂得遵法守法,并培育法律的思维方式,通过法律的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践行核心价值观。法制教育课程的设置可以分为两部分进行,及时部分开设为公共的法制教育必修课程,主要学习法律发展的历史、法理学中法律的精神与价值追求,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与法律信仰,以及其他与公民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部门法中的内容,如劳动法、民法、诉讼法中的有关规定,掌握一些部门法的知识,解决实际当中遇到的问题;第二部分开设为专业选修课程,主要是学习与专业紧密联系的法律法规,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相应的准备。总之,只有单独开设法制教育的课程,才能彻底改变法制教育被挤压的现实,也只有单独开设法制教育课程,给予必要的课时,使用独立的教材,才能把法律的精神与价值讲解透彻,让学生能够真正领会与认同法律的价值追求,在掌握必要部门法的基础上养成法律思维习惯。
3.3提高法制教育师资队伍的法学水平
目前因法制教育内容设置在德育课程之中,多数教师并不具备法制教育的专业水平,努力的方向也不是法制教育,主要的精力放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对法制教育的部分基本上用德育教育替代。在独立设置法律教育课程后,应该由专业的法律教学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一方面对新加入法制教育的教师设置一定的门槛,要求具备一定的法律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对原来从事法制教育但没有法律专业知识的教师加强培训,并对其在法律专业水平方面提出一定的要求,如通过培训与自学拿到一定的学位或资格证书,以在一定的时间内提升法制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3.4形成法制教育的良好校园文化
法制课程课堂教育是主渠道,但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氛围对学习的效果有较大的影响力,良好的法制校园文化氛围,是法律价值体现的现实载体,使学生在民主与法制的氛围下受到熏陶,加深对法律精神与价值的理解与认同,提升学习效果。一方面学校要朝民主管理、依法治校方面迈进,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如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实施,需要透明与程序。尤其在学生的自我管理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体现公开性、程序性,在一定的规则下有序运行。
3.5整合法制教育的资源
及时,吸纳司法系统成员加入高校的法制教育。司法系统成员普遍具备较高的法学水平,同时具有法律实践经验,掌握法学界的前沿动态,拥有法学实践中的鲜活案例,是难得的法制教育导师。作为高职院校,在法制教育自身师资队伍欠缺的情况下,适当吸纳司法系统的成员作为兼职教师或实践指导教师是行之有效的。例如吸纳司法系统中负责法律宣传的成员、律师事务所中的律师等担任兼职教师或校外法学实践的指导教师等。第二,发挥高校法学专业学生作用。因高职院校学生规模庞大,要比较充分地开展法律实践活动有较大的难度,高职院校教师普遍授课量大,在全程指导学生进行法律实践活动上时间和精力难于保障,因此吸纳高校的法学专业本科或研究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担任高职院校法律教育的实践活动指导者,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点。法学院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法学理论知识,对法理学、法律发展历史等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对其自身所学专业的部门法也有了一定的掌握,他们也需要实践与锻炼的机会,可以鼓励和吸纳这些学生担任高职法律教育的实践指导者,协助教师开发和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法律实践活动。如组织和指导高职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比赛、模拟法庭、法律宣传、“3.15”活动日、联系和带领学生旁听庭审等活动。
3.6加大对法制教育实践活动的支持
高职学生在学习上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能力比较强,因此在法制教育中,可以加大实践教学活动的设置。实践教学活动的增加将对场地、经费开支、教师工作精力等提出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应对这些新的要求提供相应的软件和硬件保障。在软件上应当鼓励教师开发和实施法制实践教学活动,给教师减轻精神压力增加动力;在硬件上给予保障,开辟固定的场所作为法制教育实践教学的保障,如模拟法庭场地、法制宣传专栏、法制教学网站等;在经费上予以专项支持,以购买实践教学中需要的设备设施和运行费用,以及给予指导教师相应的课酬等。
作者:夏果平 单位: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核心论文:学生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内容 (一)道德观——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在真实的集体的条件下,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④,尤其是民族高校的学生更有义务和责任努力增强民族团结,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公正,是一种将集体置于个人先的一种社会本位的价值观。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一种责任意识,讲求社会道义和公德;其次,我们要培养自身的规范意识,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秩序,因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不仅是追求一种包容、和谐、共生,更要求一种责任与道义担当。 (二)个人发展观——恪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体现在通过为国家奉献、为他人服务的社会认同努力过程中获得幸福感,另一方面体现在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正当的物质与精神条件,前者要求高尚的爱国情怀和友善的社会处世态度;后者则是要培养大学生以诚信立身、爱岗敬业的道德情操和相应的契约精神。这是国家稳定之基、社会兴旺之本,也是家庭和睦之方。在个人发展中,诚信是修养之宝,友善是交往之桥,敬业是造福之基,爱国是幸福之本。 二、民族高校生价值观塑造的现状及特征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是非混淆、善恶不分、美丑不论、爱憎不明、正不压邪等不健康、不文明现象,这些不良风气和现象的出现使民族高校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国家层面上价值目标高调化,缺少冷静和理智绝大多数民族高校生都有强烈的国家民族认同感,都关注国家事务与社会问题。在事关国家发展与安全稳定的问题上,绝大多数学生在情感与行为上能表现出坚定支持党和国家的决定,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仍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如对待民族分裂危害性认识不足、一些爱国行为中表现极端、片面强调个人自由、盲目崇拜西方三权分立式民主等。 (二)社会层面上价值取向多元化,缺少责任和担当绝大多数民族高校生都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但当复杂环境中问题与矛盾突显时,他们义与利、奉献与索取、个人与社会等问题的选择往往茫然不知所措,更多地试图努力寻找取舍兼顾、义利共济、左右逢源的结合点。若与己直接无关,则持严以律人的批判态度;若与己相关,行为上表现出无能力,以宽于待己的态度,把问题归因于外在环境,努力为自己的不当行为进行开脱。 (三)个人层面上价值标准双重化,缺少自律和自强当下社会现实功利性氛围也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尤其是地位和财富作为人生成败与幸福感评价的标准被较大限度强化后,学生的个人理想过于趋向短期性、现实性、功利性,甚至片面坚持“幸福是造福与享福的有机统一”⑤。虽在思想认识上认同、肯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在具体行动中难以知行合一,导致自我实现和服务社会产生矛盾和差异。 三、民族高校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路径 少数民族大学生成才同样必须首先成人,成人关键在学会做人。如果说小学和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养成教育”为主,而高等教育阶段则当以“学成教育”为主⑥。学成教育是在价值观方面的提高性教育,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融入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个人生涯发展规划指导中去。“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都不可能自发地发挥作用,它必须依托一定的制度基础才能切实发挥道德教化、凝聚人心、稳定社会的效能。”⑦民族高校是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应该积极调动一切教育要素,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族院校学生中内化。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主阵地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与时俱进,一方面要突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积极输送正能量;另一方面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结合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多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客观、理性地分析和评价当代社会中各种现象及文化思潮,教育方法也要改革原来的教条化、灌输式,不仅不能回避矛盾与问题,还要通过师生互动、课堂讨论、实践体验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加深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促进其内化过程。 (二)积极发挥辅导员的引导与示范作用辅导员既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师长,更是行为示范的榜样。推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过程,辅导员自身先要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和践行,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程序管理、生活帮助上,要发挥政治导师作用,注意处理好个人与团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领导、学校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在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上,要增强地位;在遵守社会公德和处理好个人与学校、个人与国家利益上,要树立榜样形象。 (三)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熏陶和影响作用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成长的文化氛围,其中包涵了管理、教育、组织和环境建设等各个方面,的校园文化需要主动建设和营造,如组织各项活动、改良校园环境等。同时,校园文化也是一个历史积累的过程,优良传统的传承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内化融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洗涤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积极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修养,产生转化和升腾作用价值观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其不仅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外部教育和影响,更需要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⑤。对民族院校的大学生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的学习和践行是手段性的,只有自身内在素质提升,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由于学生的自我修养是多方面的,所以我们可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加强自我修养,培养一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学习意志和毅力;也可以让学生在与同学、教师的人际交往中加强自我修养。同时,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让学生和睦、友好相处,谦虚谨慎、从善如流,还要注重协调与合作,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自觉维护集体利益和荣誉。此外,我们还要在社会实践中加强学生的自我修养。如参加军训、生产实习、公益劳动、青年志愿者服务、献爱心活动等。让学生通过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内涵,通过“学”和“行”结合,完成化“知”为“智”、化“智”为“行”、以“德”率“行”的过程⑦,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针和理念上提出的一种普世价值。民族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理论高度去认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面向社会、面向现实、认识自我中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知行统一、自我完善,最终在促进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作者:汪涛 单位:湖北民族学院理学院
教育核心论文:高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
1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建设发展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真抓实干。高校践行十八大精神,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武装广大师生,努力探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新路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建设发展。 (1)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用十八大精神统领思想,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高校历来是意识形态领域比较敏感的地方,无论是讲台、论坛、第二课堂,还是科学研究的各种场合、渠道和载体,先进思想文化不去占领阵地,各种错误的思想就会去占领,决不可掉以轻心。要自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于学科建设、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成果评价等各个环节,与学校自身建设一同规划、一同部署、一同安排,以高校自身建设的突出成绩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以参与建设的自觉行动为高校自身发展增添动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学生,使高校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阵地。 (2)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高校文化资源,充分发挥高校所拥有的人才优势、社会责任感和对各种文化的鉴别能力,利用多渠道和途径,把校园文化中先进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思想意识、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现代文明行为、健康生活方式等传播、辐射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方面发挥表率作用,为形成全社会思想共识作出贡献。把深化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巩固和提高学生素质的具体实践中,把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和合理需求作为做好工作的重要依据,把解决思想问题与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结合起来,切实使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全力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三进”工作。善于采取柔性化、隐性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形式,通过渗透教育、养成教育、示范教育来推进工作。更多地发挥现代科技的作用,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技术和途径,创新工作载体,拓展工作渠道,努力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2高校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高等教育是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要自觉承担起人类精神价值传承的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和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充分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科学性、合理性,理性对待社会热点问题,深刻体会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从而达到认识自己、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目的,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把树立远大理想同时代的要求统一起来,把实现自身价值与报效祖国统一起来。总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践行十八大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 作者:邹立莉 单位:昭通学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