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班教育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小班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班教育论文

小班教育论文:小班幼儿的家庭养成教育论文

一、调查结果分析

1.家庭基本情况(1)家庭的经济收入从家庭人均月收入情况看,绝大部分家庭的收入相对稳定,月平均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占总数的85%,个别从事个体经营的家庭收入不固定,占总数的15%。另外,通过访谈得知,很多幼儿的家庭还有家里老人们的资助。为了孩子的未来发展,家长们都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稳定的经济收入为孩子的养成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调查结果见表1。(2)家长的学历父母的文化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思想与方法,而父母的学历层次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水平的高低状况。从调查结果来看,鸿智幼儿园家长的学历达到大专以上的约占调查总数的一半,总体水平较高。这也与幼儿园所处的地理位置有一定关系,这是一所位于屯溪中心城区的幼儿园,家长多为在城区企事业单位工作的职工。(3)家长的职业父母的职业差别也是影响家庭教育的客观指标之一。家长所从事的职业不同,会对幼儿的家庭环境、家庭学习条件、学习气氛、幼儿的心理发展等带来不同的影响。从调查结果来看,鸿智幼儿园小班幼儿家长职业为机关干部及企事业人员约占调查总数的一半左右。这个比例大致与表2家长的学历层次一致,说明了家长的学历同其职业相对应。除去10%的留守儿童的家长,90%的家长都在屯溪区范围内工作,并且大部分孩子是和父母共同居住,因此家长是有能力、有时间对幼儿进行家庭养成教育的。调查结果见表3。2.家庭的教育观念本次关于家庭养成教育情况的调查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1.生活卫生习惯养成方面;2.生活自理方面;3.学习习惯方面;4.品德行为方面;5.家长对幼儿养成教育的培养情况。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家长在本次调查之前对家庭养成教育不甚了解,在完成调查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家庭养成教育的概念和内容。100%的家长都认为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养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约有45.5%的家长对目前自己家庭的养成教育表示满意。在家长对幼儿养成教育的培养情况环节的调查中,90.9%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同等重要;85.6%的家长能够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但只有27.3%的家长能够坚持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幼儿的教养方式方面,87.3%的家长选择说教、打骂、以及榜样,只有极少数的家长会使用激励和做游戏、讲故事等科学的教育方法。我们结合问卷中家长的教育理念来分析其它四大方面的养成教育情况。(1)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通过访谈得知,在卫生习惯较好的家庭中,幼儿的生活卫生习惯一般也比较好,特别是家长在医疗卫生部门工作的幼儿,都有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由于职业特点,这些家长能给幼儿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而在那些家长平时不太注意自身卫生习惯的家庭中,幼儿的生活卫生习惯一般也较差。调查结果见表5。由此可见,在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家庭教育至关重要,特别是家长的示范行为,直接影响幼儿行为。(2)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养成家庭结构是影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养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查结果反映出在目前的幼儿家庭中,大部分家长认为幼儿年幼体弱,缺少生活经验和能力,需要得到大人的关心和呵护,特别是在三代同堂的家庭里,对孩子过分溺爱、娇宠,不让孩子做自己该做的事,由于是隔代教育,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往往存在“孩子还小一切慢慢来”的心理,更愿意包办代替,放松了对必要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逆境中锻炼意志的机会,形成这一部分孩子自理能力普遍较低的现象。调查结果见表6。(3)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学习习惯的好坏与家长的学历存在较大关系。在家长学历水平较高的家庭中,更强调对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而家长学历较低,常常忽视这一点,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4)幼儿良好品德行为的培养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幼儿能够正确地使用礼貌用语,能做到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物品,但只有少数幼儿会主动去帮助和关心他人,能够做到父母提出的要求。结合幼儿养成教育的培养情况来看,如果家长平时在家能够言传身教,那么在这些家庭中的幼儿都有良好的品德行为表现。调查结果见表7。

二、结论和建议

幼儿养成教育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每个家庭的养成教育的侧重点和力度有所不同,因此在幼儿养成教育的具体方面存在差异。在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家庭教育起到了其它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这种独特的作用。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养成教育观念古语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可以影响他的一生。但遗憾的是,现代家庭教育普遍重视孩子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品德、行为习惯和情感的教育。这不仅导致很多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习惯依靠父母和长辈,而且导致了中华民族的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等传统美德也趋于淡化,孩子更多表现出较强的占有欲,不懂得关爱他人,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

(二)掌握有效的家庭养成教育方法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一项教育都必须适应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否则就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小班幼儿年龄一般是3-4岁,他们刚从婴儿期过渡到幼儿期,既带有婴儿的“痕迹”又带有幼儿期的显著特点,主要表现在爱模仿、情绪化和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等方面,因此,家长应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来进行科学的养成教育。1.树立良好的榜样模仿是小班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孙敬修老前辈曾对家长们说:“孩子们的眼睛是照像机,脑子是录音机,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刻在他们的心上,要做好榜样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小班幼儿的思维具体,只能从表面去理解事物,主要依靠动作来进行。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幼儿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家长平时的一些坏习惯、说的一些不文明的语言、甚至不良行为都可能在无意中被幼儿效仿,而一些幼儿的性格、行为习惯会从父母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2.运用科学的养成教育方式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他们的行为常常会受到情绪的影响。[3]小班幼儿容易激动,常常越哭越兴奋,即使家长给幼儿讲道理,幼儿也不愿意听,这时只能用行动使他安静下来,比如拿毛巾给他擦擦脸,用温柔的声调说话,让他感到亲切,情绪上渐渐不再对立或者暂时转移注意,等他冷静下来以后,才能对他进行说理教育。所以,对小班幼儿的教育应使用耐心说服和引导的方式。幼儿心理发展的泛灵论特征,在小班幼儿尤其突出。家长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可以利用幼儿这一特点,创设拟人化情境,利用各类小游戏吸引幼儿注意力。真实的或虚拟的生活情景、小故事都会收到非常好的教育效果。表扬法在幼儿教育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方法,对于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家长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并提出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例如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如果仅有语言上的表扬和鼓励是不够的,这时家长可以采取多样化的表扬手段来肯定幼儿,比如利用奖励小红花,奖励糖果等物质奖励方法,或采取榜样激励法等多种手段来鼓励幼儿。3.教育方法保持一致教育的一致性是家庭教育的原则之一。在家庭教育中,家庭不同成员之间,常常因教育观念、教育态度、管教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存在差别形成不一致。[4]比如父母对子女要求不一致,就会造成家庭教育者管教要求之间的矛盾,结果削弱了教育效果,还容易造成幼儿“两面派”的性格。此外,在三代同堂的家庭中,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们格外疼爱自己的儿孙,他们总是想让孩子更多地得到爱,但是过度的宠爱,常常会使孩子依赖于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庇护,甚至当受到父母的正常教育时,他们也拒绝接受,而以祖父母、外祖父母作为反抗这种教育的武器。这种爱,对孩子不仅没有好处,反而会害了孩子。只有家庭中各成员间不同的教育观点统一在正确的科学的基础上,保持教育过程的一致性,才能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营造和谐、温馨的养成教育氛围,使孩子健康成长。

(三)家园合作持之以恒地进行养成教育小班孩子的习惯养成基本上还没自觉的意识,需要通过成人的提示和帮助。好习惯的“养”不难,但要“养成”就需要持之以恒,多次强化。因此,家长可以为幼儿制订一个生活日程表,内容要具体化、生活化,具有可操作性。把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渗透于孩子们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从小就依照一定的时间进食、睡眠、活动,为以后的良好生活习惯打下基础。同时,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能单靠一个方面。除了家庭教育,还需通过家园合作。[5]家长们在家园合作中则应建立主人翁意识,积极与幼儿园沟通交流,共同搭建起幼儿成长的阶梯。小班幼儿在生理、心理上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其行为习惯尚未真正形成。只要家长们树立正确的家庭养成教育观念,掌握了科学的家庭养成教育方法,并能够与幼儿园合作,持之以恒地进行养成教育,一定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者:柯俊单位:安徽黄山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小班教育论文:小班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论文

一、树立榜样,激发幼儿积极参与兴趣

小班幼儿的模仿力较强,尤其是对教师言行较为信服。因此,在小班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并以幼儿同伴为榜样,通过鼓励激发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兴趣。首先,要以教师良好的行为习惯感染和熏陶幼儿。如在教学中教师的书本掉到了地上,此时教师可说:“小朋友们,老师的书掉到地上了,我可不想让书宝宝变得脏兮兮的,我要把它捡起来擦干净。”接着教师捡起书本擦干净。然后以问题“小朋友们,如果你的书或其他东西掉到地上该怎么办?”引导幼儿,让幼儿明白“东西掉了要捡起来并擦干净”的道理。如此,通过教师的言行感染幼儿,让幼儿有学习的榜样,促进其行为习惯养成。其次,要发挥同伴的榜样作用。如在“安安全全滑滑梯”的活动中,幼儿发生了碰撞现象,一个幼儿马上向另一个幼儿道歉了,此时教师及时对该幼儿进行表扬,并号召其他幼儿向他学习。此时,幼儿受到教师的鼓励,获得了满足感,其他幼儿以其为榜样,起到了相互激励和督促的作用,激发了幼儿形成良好习惯的兴趣。

二、行动训练,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有赖于实践活动,行动训练即要结合幼儿的一日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行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把养成教育渗透到每一个环节,做到兼顾,突出重点。首先,要注重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渗透到活动的每个环节。如针对有的幼儿饭前没有洗手的习惯,教师可亲自示范并以儿歌“手心搓搓,手背搓搓;小手干净,吃饭没病”激发幼儿的兴趣。此外如午睡、争抢玩具等,教师也可在幼儿出现此类情况时及时引导,以正确的做法示范。以后遇到类似情况教师就可先引导其他幼儿说说什么该做,然后教师带领大家一起做,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得到行为习惯的强化,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要注重以游戏方式渗透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如在搬小凳子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儿童口吻引导幼儿轻拿轻放,如“小凳子乖乖,轻轻抱起,慢慢放下,我带你回家”。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边说边拿,参与兴趣较高,轻拿轻放的习惯得到培养。同时,要注重以对比方式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打针吃药我不怕”的教学中,有的幼儿害怕吃药打针,此时教师可让较勇敢的幼儿先示范,然后鼓励其他幼儿,让幼儿在榜样的带动下参与到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勇气。

三、家园合作,增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发现,一些幼儿在幼儿园形成了一定的习惯,但经过周末或假期,到园后习惯又变了。究其原因是幼儿在家庭环境中将已经形成的习惯破坏了。由此可见,家园合作对幼儿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要形成良好的家园合作模式,首先要和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除了每日家长接送幼儿的沟通,教师还可借助校讯通、飞信、班级博客等及时反馈幼儿在园内的表现,让家长了解幼儿的情况,及时进行教育。另外,要在教育方法上给予家长指导,这可通过家长会、家访、非正式交流等多种方式实现。总之,在小班教育教学活动中,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重点工作,教师要以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发展规律为出发点,积极引导,渗透,让幼儿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作者:杨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丹阳幼儿园

小班教育论文:小班幼儿园礼仪教育论文

1生活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培养小班幼儿园的礼仪习惯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特别是刚入园的小班孩子,家里的长辈们不管是什么事都依着他、让着他,生怕他受一点点惊吓和委屈,孩子们自然成了家中的“老大”,什么事都是孩子说了算,滋长了一些作为独生子女而引发的不良习气,不懂得尊重他人,与人交往不懂得谦让、不讲礼貌,公共场所不守秩序等。为此,我们把礼仪教育渗透在小班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入园、盥洗、进餐、睡眠等各个环节中,包含着大量的礼仪教育契机。如每天早上我们老师精神饱满、面带微笑的迎接每一位孩子,哪怕是碰到不愿打招呼的孩子,我们也是主动笑迎:“小宝贝,早上好。”“宝宝,今天你真帅气呀。”“宝宝,今天的这件衣服好漂亮啊!”接着就抱抱或亲亲宝宝,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热情和关爱,慢慢地就会有更多的孩子愿意主动和我们打招呼,把我们老师当成他的妈妈或家人,也就懂得来关注和信任我们。事后及时表扬这些有礼貌懂礼仪的孩子,这样不仅给孩子们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且给每一位孩子和家长带来舒心和放心,营造出了和谐、温馨的氛围,从而培养了小班幼儿园的礼仪习惯。

2集体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巩固小班幼儿园的礼仪意识

礼仪教育无处不在,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使之时刻受到良好语言和行为习惯的熏陶,促进小班幼儿园、和谐、平衡地发展。孩子们在家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把较大的或是自己最喜欢吃的东西留给自己,在小班幼儿园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比如在吃点心时,碰到自己喜欢吃的就专挑较大的,有的甚至把别人的一份也吃了,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专门设计了流传千古的礼仪故事《孔融让梨》,让孩子们在故事中懂得了与人相处应谦让的一些简单道理,增强了为他人着想的意识,同时通过实践的分享活动体验到了谦让所带来的快乐,为此在以后的吃点心、午餐、吃水果等环节中不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了,有些能力强的孩子反而当起了小组长,把好的、大的分给一组的同伴,留给自己的却是小的和不完整的。

3游戏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规范小班幼儿园的礼仪行为

游戏是小班幼儿园的主导活动,也是小班幼儿园成长必经的过程。在游戏活动中,孩子们不仅需要克服困难,还需要与他人合作共享成功的乐趣,这时向小班幼儿园渗透礼仪教育并落实到行为中,真是礼仪养成的时机,同时也融入了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和待人之礼。比如在每天和孩子们开展的角色游戏“点心店”中,小顾客们要按着顺序排队买点心,轮到时会和点心店老板进行简单的对话,一声声“叔叔、阿姨,你好,我要买××。”老板也很有礼貌地问:“你好,请问你要买什么?”买完后相互告再见,显得是那么自然那么温馨,又是那么的有礼貌。买好点心,孩子们会到我们准备的餐桌前去吃,虽然是小班孩子,他们知道买的东西不能浪费,要全吃完了才可以放到回收站后才可以离开,这时的服务员们也很有礼貌地说:“欢迎下次光临。”为了让小班幼儿园更好地将礼仪行为落实到游戏中,笔者有意识地以角色身份参与到做客游戏中,适时地渗透礼仪知识,让孩子在游戏中模拟了真实的生活情景,把良好的待客和做客言语、行为表现出来,真正落实到小班幼儿园的游戏行为中,促进良好文明礼仪的养成。

4亲子互动中渗透礼仪教育,树立小班幼儿园的礼仪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及时任老师,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接触最多的就是他的家人,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所以只有在孩子身边树立正确的榜样,才能促进孩子间的和睦相处、友好交往。但有的家庭没有认识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家长本身的礼仪习惯不是很讲究的话,那么他们的孩子对待他人时就会显得不够有礼貌,如我们班上有这样几位家长,由于早上上班来不及,把孩子送到教室门口就匆匆离开了,也不和孩子说要和老师问好,当我们看到孩子想和家长说话的时候,家长早已不见人影了,可见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主动问好还是有点难度的,甚至有时我们主动和孩子问好时孩子也无动于衷。反之,注重礼仪榜样的家长和孩子来园时,时时会提醒孩子要和老师说“老师,早上好。”开始有的孩子也不愿意和我们打招呼,但在家长天天榜样的树立中,让孩子明白了礼仪的重要,慢慢的也就会从他人的提醒到自己的主动问候,再慢慢的会扩展到大些范围的问候,会主动和同伴的家人打招呼。对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时时处处都有教育的契机,时时刻刻都可以做得恰到好处,只要我们家长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就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小班幼儿园良好的礼仪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一事一物的一节课、一个活动就能见效的,它既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显性课程”,又要有多方位、多渠道、多渗透的“隐性课程”。小班幼儿园的礼仪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它的养成是由一个从生疏到熟练,再由熟练到主动的过程,完成这一过程我们必须要求在实践中的一贯性和一致性,要有针对、有系统地将礼仪教育渗透于小班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家园携手共同努力,坚持从正面出发,塑造小班幼儿园良好的品质,启迪小班幼儿园幼小的心灵,相信礼仪教育会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作者:邹卫欢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妙桥小班幼儿园

小班教育论文:积极实现小班幼儿生活教育游戏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可见游戏在幼儿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但在幼儿园大课程观背景下,我们无法要求每一项任务都用游戏来完成,而是倡导幼儿园各项活动本质上应该具有游戏的性质,幼儿园应该追求游戏轻松愉快的成分和游戏性的精神。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到:“应珍视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一日生活是幼儿园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指南》中各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和幼儿的生活是密切相联的,幼儿的学习在吃、喝、拉、撒、睡、交往、探究活动中发生着、进行着。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们针对生活环节所开展的教育活动随意组织的多,精心准备的少,专门研究的更少,这使各个生活环节蕴含的教育契机和教育价值不同程度地流失了,幼儿在生活环节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幼儿洗手时玩水、玩肥皂,不愿意主动喝水,喝不完的水随手倒掉……当老师面对幼儿的这些“违规”行为时,常常以维持秩序为首要目的,使用的语言多是强制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简单粗放的,其结果是让幼儿在生活中显得消极被动、压抑紧张。

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我积极探索如何在一日生活环节中融入愉悦、乐观的游戏精神来解决幼儿的生活问题,让幼儿在玩乐中实现教育的目的。

一、创设游戏化情境,使幼儿在饮水、餐点等活动中得以发展

游戏是一种主动性的过程,在领会《指南》精神、领悟游戏精髓的过程中,我在一日生活的很多环节创设了游戏化的情境。如饮水环节我创设了“快乐饮吧”情境,引导幼儿把饮水点想象成一个经营性质的饮吧,里面有果汁、咖啡等饮品。幼儿来到快乐饮吧“消费”时,我会主动热情地说:“欢迎光临!请大家自觉排队,文明喝水,不推、不挤、不加塞,主动给端饮料的顾客让路,剩余的饮料不要往地上倒。本店将为每人提供2~3杯饮料。”此时,幼儿在游戏性的情境中体会到了乐趣,也会在老师的提醒下自觉排队,努力变成彬彬有礼的“小绅士”“小淑女”。幼儿接水时,我会在旁边温馨提示:“先生(或美女),您要喝什么?”对于个别待在一边不站队的幼儿我会主动、热情地招呼他们:“您喝杯果汁吧,您想喝什么果汁呢?”这样,幼儿就会自然地进入游戏情境中,产生“喝一杯”的欲望,喝了一杯“橙汁”,再来一杯“可乐”,还要来一杯“奶茶”。幼儿在喝水时不断思考、想象自己想喝的饮料,有的幼儿还会创造性地提出其他各种各样饮料的名字――果汁奶茶、可乐咖啡、彩虹水、月亮水等。这种游戏化的情境充满礼仪教育的对话,温暖又快乐,不仅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每天的饮水量,也发展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游戏的情境中,幼儿还获得了一个轻松的语言交流的环境,达到了让幼儿想说、敢说、有机会说的目标。

吃点心时,我创设了“自助餐厅”的游戏情境,为幼儿提供了自我服务的游戏情节。幼儿在“自助餐厅”主动自觉地排队,按秩序取盘子、拿点心。我还把“按数取物”“一一对应”“内化生活常规”“生活礼仪”等内容融入其中,这不仅避免了硬性约束给孩子带来的不快,使他们保持了良好的心情,还关注到了点数、按数取物能力发展较慢的孩子。

二、用轻松愉快的方式引领幼儿完成对生活技能的掌握

洗手是保障幼儿健康、防止传染病的及时道防线,可是要教会小班幼儿按六步洗手法认真、仔细地洗手却非一件易事。于是我把六步洗手法的动作编成了手指游戏:

指尖向下,冲冲手心,冲湿手背,关上水龙头;

一、二、三,打肥皂,掌心相对搓泡泡;

掌心相对搓指缝,布包空拳揉一揉(两手动作交替进行);

手指交叉搓手背,左右互换搓手背;

指尖并拢手心转,两手互换手心转;

拇指为轴转一转,两手互换转一转;

手心手背冲干净,关上水管甩干手;

好习惯,每天做,细菌、病毒不入口。

在生活中,我带领幼儿反复做洗手游戏,在幼儿对儿歌和动作烂熟于心的基础上再引导他们实际操作,使洗手过程游戏化,结果幼儿很快掌握了洗手的方法。

我还利用幼儿喜欢当老师的心理,开展了“我教爸妈学洗手”活动。家长反映,幼儿教家长洗手时特别认真,对每一个动作要求都很严格。有一位家长洗完手忘了甩三下,就被自己的孩子叫回来说:“你忘甩三下了,地上有水,小朋友会滑倒的。”一位当医生的家长评价说:“孩子教我们的洗手方法比专业医生还细致。”对于个别掌握慢的幼儿,我利用每一个盥洗时间耐心指导他的洗手过程,努力做到让幼儿按自身的速度向着目标前进。

我还采用“说做一体”的模式教幼儿学技能,把生活技能动作进行分解,按动作的先后顺序编成简洁有趣的儿歌,引导幼儿边说边做,让他们在语言与动作的对应中学习,轻松愉快地掌握生活技能。如用“关关门、系纽扣,抱抱臂、点点头、弯弯腰”几个动作,引导幼儿系纽扣、叠衣服等。

三、创设游戏化的就餐情境,让幼儿愉快进餐

很多幼儿就餐时喜欢左顾右盼,不是和旁边的幼儿说话,就是用勺子拨拉着饭菜玩,就是不好好吃饭。如果教师用讲道理的方法督促这些吃饭不专心的幼儿,并不足以提高他们的就餐兴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把自己假想成喜欢的小动物,于是我抓住幼儿这一心理特点,创设了游戏化进餐情境,调动了幼儿进餐的积极性。如:一个平时很喜欢恐龙的幼儿吃饭时趴在椅子上玩,我就会说:“小恐龙怎么还不吃饭啊?不吃饭他怎么让自己比其他恐龙长得高、跑得快呢?”这个幼儿冲我一笑,赶紧坐好吃起饭来。

早点时分发小面包有许多幼儿会摇头不接。吃饭时也有不少幼儿看着碗里的鸡蛋面不愿意动小勺,老师苦口婆心地劝说效果也不理想。这时我想起前段时间带领幼儿种植土豆时的情景,于是我就用“小土豆要长大”作为游戏的主题,点心和饭菜都是“小土豆”快快长大必需的营养,让幼儿们赛赛谁吸收营养时用时短、吃得多。在这种游戏情境下,幼儿很愉快地把饭吃完了。

不断探索生活教育游戏化让我懂得,创设一个充满游戏精神的生活情境,充分表达了对幼儿个体差异的尊重,最容易为幼儿所接受。我愿意创设一个充满爱与尊重的、富于理解与激励的环境,帮助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本栏责编 黎 明)

小班教育论文:谈小班幼儿的校园常规教育

摘要: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享受社会生活,这是幼儿生长的需要。首先要注重常规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幼儿认识常规要求。其次,要进行日常生活的指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一贯一致的教育,是培养良好校园常规的必需。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常规教育

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享受社会生活,这是幼儿生长的需要。校园常规虽然所处的地域不广,但是它所涉及的点也还是比较多的。小班幼儿刚入幼儿园,对幼儿园的常规一点都不懂,更别谈是遵守了,因此,我们要想让孩子学知识、学做人,首先就要先让幼儿学会遵守幼儿园的常规。常规教育的开展形式很多,只要我们能够抓住教育的点与面,那我们就能在很多教育环节中开展常规教育,亦能够利用多方面的素材来培养幼儿的校园常规。笔者通过多年的日常教育与经验的积累,在小班的校园常规教育中有了自己的点滴感想,现诉诸笔端,与大家共勉、进步。

一、常规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幼儿认识常规要求

形象的儿童人物画面以及可爱的动物形象画面是幼儿最喜欢的图片,这样的画面中所表现出的内容更能让幼儿感兴趣,能激发幼儿多次观看,而在幼儿看的同时亦能够慢慢照着画面中的要求来做。因此,我们就选择了一些类似的常规习惯图片,例如:正确搬椅子的方法、排队倒水、来园时跟老师相互问早等图片,分别布置在我们班级的一些墙面上。在老师布置之后,幼儿就经常会聚在一起看看、讲讲,有的说自己是跟照片上一样搬椅子的,有的说自己今天也跟老师说早安了……在潜移默化中,幼儿了解了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常规要求,同时也能慢慢照着常规要求来做。又如我们引导孩子养成有序入厕的习惯,但由于班级中孩子人数较多,进出厕所门口时常会有拥挤情况,因此,我们在厕所的门口贴上进出的剪头标记,并且注意进出标记都是靠右侧地面贴,这样幼儿就学会了看标记、沿着标记进出,慢慢也就养成习惯,同时在这个习惯的养成中也懂得了走路要靠右侧走。

二、日常生活的指导,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常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常规指导是很有必要,并且也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洗手的问题,刚开学时幼儿洗手尚不会弄湿衣服,但是穿了长袖衣服后,就发现常有幼儿弄湿衣袖,因此,我们就教幼儿卷袖子。幼儿的早点是在早操之后的,因此,我们就利用从操场走到活动室这一路段上的时间,提醒并指导幼儿卷起衣袖,为洗手提前作准备。虽然从操场走到活动室的时间不长,但老师天天提醒幼儿,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帮助,因此幼儿学得很快,并且在之后也养成了习惯,洗手时把衣服弄湿的情况也就不会再有了。又如学习穿脱衣服的问题。我们除了在生活活动中教会幼儿穿脱衣服的方法之外,还经常在午睡前后,让幼儿进行脱衣服、穿衣服的比赛。老师先向幼儿提出比赛的要求:把脱下的衣服按平时的要求叠好放整齐,如果遇到困难,可以相互帮助,看哪些小朋友能够先睡下。虽然说这是一次比赛,但我们能够看到幼儿之间的相互帮助,如你帮我拉袖子、我帮你拉裤管。在比赛中,老师还给先按要求睡下的半数以上的幼儿贴了小红花,这也激励了平时速度比较慢的一些孩子,第二天再进行比赛时,就有好几个以前速度慢的幼儿也贴到了。

三、故事人物的渲染,是激发幼儿有效模仿的良药

幼儿都喜欢听故事,因为故事中的情节幼儿最易理解,教育最能让幼儿接受。“巧虎”是许多幼儿都熟悉的一个动画人物,他身上的一些特点正是我们小班幼儿常表现出的情况,因此,我运用“巧虎”的系列故事对幼儿进行相应的规则教育,也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许多习惯的养成。例如刚开学时,由于幼儿刚进入幼儿园这一集体生活,及时次这么长时间地离开自己的家人,离开平时一直帮着自己做事的人,因此好多小朋友还是不习惯自己动手,习惯于让老师阿姨帮着做。我就让幼儿观看巧虎视频《自己能做好》,让他们看到故事中刚上幼儿园的巧虎是如何做的,使幼儿懂得自己的事要自己做。然后,我再举例表扬一些平时能自己收玩具、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的幼儿。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都能开始自己动手了,慢慢地学着自己的事自己做。又如在午饭之前,我让幼儿看巧虎的视频故事《我不偏食》,然后根据故事中的内容进行提问与教育,使幼儿懂得“多吃水果身体好,多吃蔬菜营养好,多吃鱼肉身体壮,多吃米饭长得高”。然后在幼儿吃饭的时候再加以提醒。之前有很多幼儿都有偏食的情况,通过故事中的巧虎的经历,使幼儿能真正理解水果、蔬菜、鱼肉、米饭的用处,懂得了不能偏食,而且这是在饭前进行的教育,因此起到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

四、一贯一致的教育,是培养良好校园常规的必需

在校园常规教育的一致性方面,包括班级中老师与老师的一致性教育,也包括老师跟保育员对孩子的一致性教育。因此在期初,我们班级的保教人员就应该先一起简单商量一下,对班级中的一些常规要求有一个相同的认识。在及时次向幼儿提出一些规定之后,班级中的全体师生就必需坚持执行下去,而不能随意去违反或者是去除。并且在培养幼儿良好的校园常规中,我们还可以借用家长的力量,例如,我们要求幼儿饭后养成漱口的卫生习惯,就要请家长一起配合,让孩子在家也能坚持做到。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为了让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而我们把各种游戏化的形式渗入到常规教育中,这能使幼儿在生活中获得游戏性体验,使常规活动更加游戏化。

总之,常规是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它对于维持班级正常的保教秩序和促进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形式推动细节管理的常态化,有效地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及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使幼儿养成学会等待、室内不奔跑、出入门口右行和慢行,活动时会保护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习惯,把开展“平安校园”活动落到实处。

小班教育论文:适应小班化教育模式,有效调整教学策略

实践证明,“小班化教学”是时展的需求,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组织形式。所谓“小班化”教学,就是以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与发展为目的,在减少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教育的教学策略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班级教学活动形式。

1.互动教学

互动教学策略应用在小班化课堂教学中,旨在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单一的教学传递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具体体现为:教学目标变单一的知识技能传授为多元的综合素质培养;教学结构变师讲生听、师问生答为学生自主学习、多向交流;教学方法变学生的被动参与、部分参与、形式参与为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实质参与;教学组织形式变个体独学为集体共学、多向学习。

2.合作教学

组建各种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让每个学生按不同的教学需要参加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小组学习的进程一般是:提出学习任务――启发独立思考――导入讨论――巡视、及时调整-全班交流、师生评价――围绕课程、深入学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协助,相互竞赛,相互促进,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

3.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法实际上体现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它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分级教学,分散教学中的难点,注重对以前知识的复习与联系,使学困生可以在课堂上和课堂下得到更多的关注。对于学优生可以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当然,分层教学在大班中也可以实施,但教师显然顾不过来。分层教学的另一含义就是在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课堂提问、作业布置等方面体现出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在学习上都有所收获。

4.角色教学

我们都知道,英语中有大量的对话练习和短剧,这些教学内容如果采用角色教学策略,效果将非常好。学生参与的热情高,非常投入,留下的印象深刻,最能充分地体现“在用中学”的英语教学原则。角色教学给人数少的班级的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体会到学习英语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教授形容词的比较级时,首先可以让三名学生到讲台前方,就他们的高矮胖瘦进行比较并用英语简单地表达,让他们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然后分发事先准备好的资料让他们通过个人自学、小组讨论、小组表演的形式进行学习。学生通过自学学到了知识,是一个主动获取的过程,通过小组讨论解决了自身不会的地方,通过表演把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这一连串的活动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效果肯定非常好。

5.作业的布置

学生的英语作业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小班化教学”由于人数较少,便于作业实行面批。教师采取布置个性化作业的方式,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自由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程度的作业,这远比被动地应付教师规定的作业效果好得多。教师列出作业范围及要求供学生选择。作业范围包括基本作业、选择作业、自主作业。基本作业是必须完成的,人人都应完成。选择作业是教师列出作业内容,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可全做,可选做,可不做。对于自主作业,教师只提范围,无作业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确定。例如,预习某一单元内容时,可以就单元内的某一主题,如“alien”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资料。

6.评价手段

充分利用小班班额的优势,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让评价不仅反馈教学质量,而且充分发挥激励、导向功能。例如,即时评价,当场面批,及时订正;多元评价,摒弃书面考核的单一做法,检测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多次评价,淡化考试,重视平时随机练习;分层评价、弹性作业和交互评价相结合。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班化模式是一个值得我们不断摸索的新课题,它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对于每位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艺术来说都是一大挑战。我们只有积极探索,不断改进,才能实现小班化教学从内容到形式的巨大变化。

小班教育论文:运用差异教育理念 提高小班化教育的效能

小班化教学给教师创造了更多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和对其指导的时间和空问,充分利用好差异教育理念,能优化小班化教学,提高小班化教育的效能。因此,在小班的课堂教学中,以差异教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特长发展,培养其创造精神。

一、对差异教育的认识

现代生理学、遗传学、心理学等研究表明,由于遗传素质、社会背景和家庭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性格、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生的心理、情感等等也都客观存在着差异。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把“差异”看作是“差距”,总是尽可能地减少学生之间的差异,对不同的个体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形成了全班“齐步走”、“一刀切”的局面,导致有些学生“吃不了”,有些则“吃不饱”、“吃不好”,学生成了规格统一的“产品”,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还有教师打着发展学生个性的旗号将学生按照考试成绩分为三六九等。在课堂上,教师把一些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或活动抛给了一些比较好的学生,而一些简单甚至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则给了一些学困生、后进生。这样的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其实只有一部分学生得到了发展,教师没有顾及一些能力较弱的学生的发展。有些学生因此对学习丧失信心和兴趣,产生厌学的情绪,反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这些做法显然与素质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

而差异教育是一种“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别的需要,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能更切实地贯彻和落实“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

作为一名小班化教师不仅要承认学生的差异,适应学生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并关注差异,合理照顾和运用差异,把学生的差异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的增长点,实施差异教育,以实现“不求人人成功,只要人人发展”的目标。

常规的大班化课堂往往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全班统一学习机会多,个人学习机会少;接受学习的机会多,展示学习效果的机会少;学习水平高的学生参与机会多,水平低的参与机会少。教师难以顾及“每一个”,只能寻求一种适合与班级多数人的普适性教育策略――“抓中间,带两头”。大班化课堂更关注学生知识掌握的“平均值”,难以兼顾学生多样的学习类型和个别化的需要,容易导致学业水平较低的孩子与群体的落差不断加大。

而小班化教育追求对每一位学生提供适性的教育,强调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经验、能力、兴趣、性向等个别差异,采取适合个别学生的教学策略。教材的选择与教法的应用,力求配合学生的能力、经验、兴趣及需要。教师适时给予学生各种发展机会,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

二 、差异教育,特别注重教学的针对性

过去的教学关注的主要是文本,忽视学生不同的学习起点和个性差异。而小班教学特别强调通过教学前置性调查来充分了解学生,是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1.建立学生学情分析档案。教师对学生的家庭类型、心理特征及学习状况进行调查,通过整理、归类、研究,客观、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习惯、兴趣、能力等。

2. 进行学科教学起点的基础性调查。各学科在教学的起始阶段,首先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及学习需要进行摸底,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起点,了解影响学生学习的相关因素。在调查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分析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采用个别化的设计,因材施教。

3.课堂教学的前置性学习单。在教学每个学习单元前,教师都会通过前置学习单的检测,充分把握学生学习的难点、疑点、兴趣点,及时调整教学设计,缩小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的距离。

三、差异教育,特别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小班化班级的学生数减少了,个别化关照程度高。学生有较多表现和发展才能的机会。但并不等于每个学生一定能得到较多的表现时间。笔者曾经做过小班化课堂学生发言频次的统计,发现一些班级虽然只有25名学生,一堂课却有八九个学生没有得到一次发言机会,而有的学生发言达到七八次之多。没有切实的举措,小班教学扫除课堂盲点和盲区的理想是难以实现的。在南京小班化学校的探索中,看到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1.个案式的备课。教师在备课室,将前置调查情况分析细化到教学环节的设计中,设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每一个问题旁都标注要提问学生的名字,以提高针对性。对需要特殊关注的学生,教师预先准备个别指导方案。教师心中无盲区,课堂才能无盲区。

2.课堂中的有意关照。有的小班化课堂,在黑板的一角画有学生座位图,教师记录每一位学生发言的频次,这样可以对学生发言的情况一目了然,从而及时提问没有发言的学生;有的小班化课堂,教师常常设计分层学习认为,采用小组编号的方式标记每一层次的学生,便于记住与每一组任务相对应号码学生发言的情况,减少疏漏;有的小班化课堂,在提问时采用学生“开火车”或“PK”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学生共同参与回答的积极性;有的小班化课堂,采用一班双师制教学,一堂课配备两位教师,更有利于师生互动,减少教学盲区、盲点。

四、差异教育,特别注重学生自主选择

让学生拥有一定的选择权,是个别化教育的目标之一。要想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学校就要给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的机会。

1.提供更为充分的学习资源。还有不少学校通过设置丰富的校本课程,为学生多样化的选择提供支持。

2.关注选择过程中学生自尊心的保护。在给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的机会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智能类型。

五、差异教育,特别注重及时强化和及早跟进

个别化教育的优势之一在于教学内容可以及时得到强化,小班教学应发挥这一有利因素。现在有的教师,尽管置身于小班教学的课堂,但并没有个别化教学的视角。学生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及时解决,给他的后续学习带来了障碍。

因此,小班教学需要教师更关注个别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强化学习成果。教师也应更多采用面批作业的方式,是指导更为精细。另外,建立学生学习档案,把握学生学习的发展轨迹,使用适切性的教育策略,也是个别化教育的有效方式。

总之,差异是必然的,实施差异教育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才能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小班化教育中,只有充分运用好差异教育的理论,才能真正落实小班化教育的理念关注“每一个”,了解“每一个”、激励“每一个”、成就“每一个”学生,体现教的精致性,实现小班化教育的效能。

小班教育论文:小议小班幼儿的绘画教育

摘 要

前儿童美术是幼儿的一种生命活动。在幼儿园里,美术活动是很频繁的,它融入幼儿的基本活动之中,也是幼儿的一种体验方式。工具论的代表人物罗恩费尔德曾经在对盲童和正常儿童的美术进行的比较研究中发现,早期的美术依赖于幼儿体觉的发展。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这种心理现象与幼儿身体活动的体验联系在一起,认为幼儿是在寻求一种结构式的对应和阐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十分明显的。小班幼儿的身体与手的动作不如中大班幼儿那么灵活,特别在精细动作方面,他们的小肌肉发展并不成熟,所以在绘画教育中,家长和教师要注意幼儿的用笔,可以引导幼儿正确的使用画笔。在与小班幼儿互动时不难发现,他们爱模仿,常把假想当真实,具有“泛灵性”,所以家长和教师在幼儿绘画时,还可以简单的运用一些语句,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引起幼儿的泛灵。

关键词

绘画 活动 美术教育 儿童美术

学前儿童美术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概念是指导幼儿绘画教育实践的理论依据,它在整个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幼儿的绘画教育实践不能偏离素质教育的方向,而了解这些概念是很必要的。

一、学前儿童美术

(一)从本质上讲,学前儿童美术是幼儿的一种生命活动

在幼儿园里,美术活动是很频繁的,它融入幼儿的基本活动之中,也是幼儿的一种体验方式。工具论的代表人物罗恩费尔德曾经在对盲童和正常儿童的美术进行的比较研究中发现,早期的美术依赖于幼儿体觉的发展。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这种心理现象与幼儿身体活动的体验联系在一起,认为幼儿是在寻求一种结构式的对应和阐述。

(二)从认知上讲,学前儿童美术是幼儿对语言的思考领悟

我们每个人从一出生就具备了良好的感觉,感觉便是对艺术领悟和认知的开始。通过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幼儿会对周围的一切产生新的认知,理智感也会油然而生。当幼儿表达对形状、颜色、声音及气味的偏爱时,他们实际上是在进行选择,这恰好是学前儿童美术的范畴。幼儿在身心放松的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此外,学前儿童美术也是幼儿进行情感表达与交流的工具,是幼儿个性表现的方式之一,也是对材料的一种操作游戏。

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美术教育称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通常分为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审美教育是指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一种以情感教育为主的教育,在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的同时,健全其审美心理结构。艺术教育是以音乐、美术为手段和内容的教育,它大致包括艺术知识、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三个内容。审美教育是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艺术美进行审美教育又被称为艺术教育,所以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持的。

三、绘画教育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分为三大部分,即绘画教育、手工教育和美术欣赏,而学前儿童绘画活动是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最主要活动形式。瑞吉欧有种观点认为:“儿童有一百种不同的语言”,绘画就是其中之一。幼儿时常用绘画来表达心中的情感,诉说他们眼中的世界,学习接受大自然的美,同时绘画又统合了幼儿的个性与社会性,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在对幼儿的绘画教育中,幼儿通过初步学习用造型、色彩、构图等美术语言进行创造性表现,体验绘画的乐趣,并尝试不同绘画工具和材料的用法,形成良好的绘画习惯。在指导幼儿绘画的同时,家长和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共同绘画,这样效果会更好。

四、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也是十分明显的。小班幼儿的身体与手的动作不如中大班幼儿那么灵活,特别在精细动作方面,他们的小肌肉发展并不成熟,所以在绘画教育中,家长和教师要注意幼儿的用笔,可以引导幼儿正确的使用画笔。在给小班幼儿互动时不难发现,他们爱模仿,常把假想当真实,具有“泛灵性”,所以家长和教师在幼儿绘画时,还可以简单的运用一些语句,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引起幼儿的泛灵。比如给“小鸡”涂颜色,小鸡的鸡冠、鸡身、鸡翅的颜色是不同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幼儿:“给小鸡戴上红色的帽子,穿上黄色的衣服,瞧,小鸡也和小朋友一样,高兴的笑了”。这样用语言生动的引导幼儿,不仅不会大小小班幼儿的绘画兴趣,而且可以很好的引起幼儿的情绪情感,让幼儿在“做中学”,在“学中求进步”。

五、绘画教育与小班幼儿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小班只要求在教师指导下能观察物体的大致轮廓和颜色,使其对物体有一个整体的基本印象,讲解要特别简短有趣味,以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明确物体的主要外形特征。相对于大班,小班的教育目标是比较容易实现的,这也是与小班幼儿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有关。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3―4岁的幼儿虽然进入了心理发展的前运算阶段,但各图式和运算都相对比较低。例如,在进行绘画教育时,教师和家长只画图形的一半,可能小班幼儿就看不懂画的是什么事物,但中大班幼儿可以凭借已有的图式进行加工构造,猜出并确定所画的事物,这就说明小班幼儿的心理发展是不够完善和成熟的。因此,在绘画教育活动时,教师与家长可以多给幼儿点引导,尝试用表演和指认的方式来教育幼儿,同时要指导幼儿对生活经验的积累。

六、操作案例

活动名称:水果―葡萄

活动目标:1.尝试用不同的色彩区分葡萄结构,能掌握有关葡萄的绘画技巧。

2.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能积极投入绘画活动中。

活动准备:蜡笔,画纸(带有葡萄形状)

活动过程:1.引导幼儿复习蜡笔的使用方法

师:夏天到了,小朋友不仅可以吃到甜甜的草莓,而且可以吃到葡萄。上一节课小朋友给草莓的叶子涂上鲜嫩的绿色,今天请小朋友用同样的方法来帮葡萄叶子涂色吧。

幼儿回忆蜡笔的使用方法,教师提醒幼儿注意,在指定的部分,按一个方向画圈涂色,并且要涂满些。涂完后,将蜡笔放在盒子里。

2.引导幼儿观察葡萄的基本形态。

出示葡萄,教师提问:“葡萄是什么颜色的?什么样子的?”幼儿相互讨论,教师出示范画讲解,幼儿绘画,教师总结。

3.以引导幼儿思考怎样用颜色去美化图片。

教师可以提示幼儿注意:颜色要图均匀,尽量不要涂到线外,不要在一个地方反复涂上多种颜色。

4.展示作品并欣赏。

教师请幼儿互相评价,说一说,比一比。

七、评价与反思

小班幼儿在绘画时,常常进行的方式是涂鸦式的。开始的绘画教育,重点不在于幼儿可以完成作品,而是很好的引导他们进行涂鸦的兴趣,满足幼儿在涂鸦时的一种游戏快感,享受涂鸦动作带来的那种主动地“动”的节奏。小班幼儿更倾向于涂鸦运动而非涂鸦动作后作品的完整性与审美性。所以教师在引导小班幼儿绘画时,注意涂鸦中眼、手、脑的协调运动。

此外,社会上盛行儿童绘画考级,我认为,实质是将幼儿的绘画作品与某一个标准做比较而判断幼儿所达到的水平。因此,这一标准符合普通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这两个儿童美术教育所属范畴的基本观念。那么,这种考级或许是可以的。但是目前大多数都将美术的技能技巧作为评量标准,这就脱离了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思路,因而用不适合他们的标准来衡量是不好的。“拔苗助长”势必会带来物极必反的效果,只有在适宜的儿童美术教育下,才会帮助幼儿健全、完善其人格。幼儿的绘画并不能用“像不像”这一标准来衡量。

小班教育论文:任职教育院校开展专业课小班教学的思考

摘 要: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组织形式,是任职教育深入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任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悄然发生变化,加强任职教育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已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任职教育;小班教学;教学改革

一、小班教学的特点

小班教学,就是在缩减班级学员规模的基础上,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个别作业这几种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等环节的改革,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班级教学活动形式。

1.班级规模较小。小班教学的最显著特征就是规模较小,班级人数远少于传统的大班教学。目前班级人数没有具体规定,以我校的经验来看,多数班级的学员不超过30人,这样的班级额度显然比过去的传统班级少多了。

2.学生体验深刻。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让学员更积极更主动,让学员有更多的合作、交流机会,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这样就使得学员对所经历的教学有了深层的体验,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学生参与度高。由于教学场所显著增加了,教学中可以更好地采用小组讨论、主题研究学习等教学方式,促使每一个学员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4.更好地照顾到教学对象的差异。学员人数的减少,使教员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学员个性和独特性,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照顾学员个体差异。

二、任职教育开展小班教学的可行性

1.强烈的现实需要。任职教育是为适应岗位任职需要进行的多层次、分阶段的进修、培训。任职教育以学员岗位任职需求为牵引,注重实践,其典型特征是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小班教学突出实践性教学和研讨性教学,提倡“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注重实践训练,增加想定作业和综合演练,重视开展现地教学和参观见学,组织现场观摩和参与训练活动,帮助学员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2.丰富的理论基础。学员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学就是在教员的适当引导下,主动完成自我认知建构的过程;每个人身上有多种智力,且各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表现形式、发展顺序各不相同,倡导对学员进行多方位的了解和评价,引导学员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和交流合作;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提倡,以学员的发展为本,加强教员与学员的情感沟通,追求个性的全而发展。在小班模式下,这些教学理论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

3.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任职教育要求必须始终坚持紧贴岗位实际、满足岗位需求的改革方向,依据岗位需求变化进行教育训练活动。小班教学根据任职岗位进行分班教学,针对性强,能有效满足学员岗位任职需要。针对学员的任职需求,通过针对性教学、研讨式活动、能力训练,使学员参与教学过程,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三、开展小班教学的途径

1.科学编组是关键。必须从“求同”和“存异”两个方而着手。一是采取多种编组原则。根据培养目标,分别组织互补型编组、提高型编组或组合型编组。互组合学历与阅历的学员编成一组,相互之间交流。学型编组是集中以上两种编组的优长,将全体学员随机编组。二是定期变换编组。一次性的编组模式无法发挥各种编组方式的优势,很难取得较好培训效果。可根据问题设计和培训目标,定期变换学员编组,使学员获得不同的学习机会。

2.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小班教学的学员具有的知识、经验、阅历、能力等各有不同,对任职教育教学内容的要求也各有不同。因此要调整教学内容,满足学员不同的需求。一是要保障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教员要时刻跟踪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汰旧纳新,努力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二是要突出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任职教育以培养岗位关键任职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需要突出专业课的设置,因而要以问题为中心来设置课程。尤其是短训形式的任职教育,更要突出某个主题,并围绕该主题选择若干个重点问题进行研究。三是要体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对不同培训班次、不同班级、不同需求的学员,根据其任职需要和个人发展,通过灵活设置不同专题来体现内容的针对性,满足学员的个性化需求。

3.加强教学场地设施建设。针对小班教学的需求,加强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室、专业教室、训练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系统配套、功能完善的实践教学条件。教室的环境设计要以适应培养学员的个性发展为出发点,让学员的课桌根据实际需要随意摆放,在空间上使学员感觉到不受约束,有利于教员和学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4.改进教学评估方式方法。教学评估的主要目的是及时发现并改进教学不足,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应根据小班教学的特点,采取内外结合的评估方法。一是校内与校外评估相结合。任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培训效果无法立刻显现,采取校内评估与校外跟踪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可有效提高评估的性。学员毕业时,由学校根据其学业成绩和在校表现进行综合评估。毕业后,由单位根据其工作表现进行校外评估,学校根据单位反馈的信息及时改进教学。二是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任职教育学员人学时钓理论水平、任职经历和能力素质都有较大差异,对知识的需求也各有侧重,可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估。

小班教育论文:浅谈小班化教育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摘要]面向21世纪的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追求个人的均衡发展。发展的个人,同时也应是具有个性和主体性的人,发展人的主体能力已成为顺应历史与时展的重大课题。小班化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是在缩小班级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管理观念、办学宗旨、教学模式、评价机制的改革,促进学生而又有主体性意识的培养。本文通过剖析小班化教育中学生主体性培养的有利条件,以期对小班化教育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提出新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小班化教育学生主体性培养

小班化教育是在缩小班级规模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而有个性的培养,通过对管理观念、办学宗旨、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评价机制等进行系列改革的新兴教育形式。实施小班化教育是改变传统教育思想,贯彻实施主体教育理论,培养学生主体性最有利的现代化教育手段。

一、小班化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培养的内在机理

(一)班级规模的缩小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实行小班化教育已成为现代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是真正实现素质化教学,培养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发展的选择。小班化教育相较于大班教学较大最明显的优势在于缩小班级规模。首先,班级规模的缩小有利于教师的常规教学,由于班级人数减少,大大增加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以及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教师由原来的只关注学生,转向了全体学生。小班教学中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的各个层面,拥有较多的时间和机会展示自己,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其次,班级规模的缩小大大增加了教学的灵活性,由于课堂时间的有效运用,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将拥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参与不同的课堂学习和课后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心理生理健康和谐发展。

(二)管理观念的更新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小班化教育以“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宗旨和行动指南。它通过对品质教育资源的运用以及对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挖掘,促进课堂中的每个孩子而富有个性地发展。因此开展小班化教育的学校要在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如重庆市某小班实验中学在学校常规管理的环节中引入了行政班值周制度,其具体职责要求为:以班主任、班干为核心,带领值周学生(值周班全班同学),参与一周全校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与管理。班主任提前组织值周学生学习有关检查内容与要求,对各值周岗位合理安排,明确分工职责,按时间到岗,认真检查;值周班级负责本周内学校大型活动的服务工作等。在班级常规管理中实行分工负责制,将学生交叉分入学生会、文体部、卫生部、纪检部等各个部门组织中,由于小班人数大多在20人左右,因此每个学生都能在一个或多个岗位任职,参与到班级管理的各个方面。在课余生活方面还可以积极组织各种自愿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教学方式的创新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小班人数的减少,教师不必再为单纯地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满堂灌的被动式教学,而是转为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来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环境的布置上,也可取消以讲桌为中心,可将学生课桌椅摆放成“口”字形、“小火车”等各种形式,以方便教师走进学生群体中,形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在教学实践中,应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摆脱学生被动学习的固有模式,让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学到新的知识,更能学会如何自我有效地运用知识。以最常用的分组教学法为例,首先教师在分组前应尽量均衡每个小组的综合实力,以学生的学业成绩、性格特点为依据,做到每组大致实力相当。其次在讨论过程中,要明确每个学生所担负的任务,注意观察是否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讨论中来,避免出现一些学生过于活跃担任所有或绝大部分任务,而有的学生却保持旁观者的角色。在完成小组讨论后,还应和学生进行交流总结经验,查看每个学生是否扮演好了自己的角色,并让学生在每次讨论中体验不同的角色。这样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锻炼提升各种能力。

(四)评价机制的革新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在大班教学中,由于学生人数多,不得不采取“考试”这一单一的评价方式,这就使得学生和家长过分注重分数,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小班化教育为改进教学评价机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例如采用“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式来弥补分数评价中的不足。“成长记录袋” 内容相对丰富完整,不仅能清晰明了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记录,还包含了教师的详细说明和对每个学生的观察、参评期学生各项获奖情况等等。通过这个“成长记录袋”,每个学生能随时反思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及时改正,而取得的进步和成绩也会给学生带来收获的喜悦和进取的动力。“成长记录袋”对于教师来讲也是极有帮助的,教师能从中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和差异,进而根据学生的特征和个性制定相对应的教学计划。也就是说,“成长记录袋”十分重视评价过程中的多主体性,特别是学生的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这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学习的内在动机。

二、 小班化教育中学生主体性培养出现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滞后

从历史层面上看,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学生和家长过分注重分数,孩子学得好不好都以获取分数的多少为标准,因此学生和家长对小班化教育和主体能力的培养的参与度和认同度较低;从教育理论层面上看,我国小班化教育研究起步晚,研究成果偏少,引进、介绍的面窄,缺乏多方位、深层次的案例思考,更缺少有针对性的、深入的、具体的理论分析;从学校管理观念层面上看,由于起步较晚,缺少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小班化教育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在学校教学目标、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内容等方面都还有所欠缺,没能形成统一高效的学校管理体系。

(二)办学宗旨失真

小班化教育的宗旨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 小班化教育的办学宗旨和学生主体性培养存在着内在一致性。然而我国目前小班化教育的试点学校多数是民办机制,依靠招收择校生、收取赞助费来筹集办学经费,学生多来源于上层社会家庭,许多学校以收钱、培养精英、提供品质学生生活条件为主,偏离了小班化教育的办学宗旨,没有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三)教学模式单一

我国的小班化教育多数是在大班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观念、教学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都还有着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子,教学方式上多采用“教师讲授――学生接受”基础上的单一分组模式,在评价方面只重视学习成绩和各种奖项的浅层次罗列展示,易于忽略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参与动机和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开发与探索。

三、小班化教育中学生主体性培养的建议

(一)革新教育理念

加强宣传培训,革新教育观念。家长和学生应认真分析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式,明确社会和个人的需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个人兴趣,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对已有研究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关注新主题和新领域,深化小班化教育研究,为小班化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观念。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摒弃不合时宜的传统管理方式,研究当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遴选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提供多样性的教育管理服务。

(二)回归学生本位

加强国家资金政策引导,回归学生本位。小班化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时展的产物。因此小班化教育必须是最品质教育资源的叠加,小班化教育实现的条件必须是优越的和充分的,需要增加新教师,培训现有教师,扩充校舍和教学设备等,这无疑都需要充足的经费支持。有了充分经费支撑的小班化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学校才能实现自立自主,才能面向更加广泛的学生群体,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

(三)拓展教学模式

蔡元培先生曾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发展自己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采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探索性地学习,把学生主体性的培养落实到小班化教学的每个环节中,促进学生发展。

小班教育论文:音乐游戏在小班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摘 要:作为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游戏已经成为幼儿初步学习音乐知识的重要方法。音乐游戏是融合游戏与音乐的艺术教育,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对于培养幼儿的美感和乐感具有积极作用。音乐游戏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广泛运用,提高了幼儿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望。

关键词:音乐游戏;小班幼儿音乐教育;应用

所谓音乐游戏是指在乐曲或歌曲伴奏的情形下开展游戏。幼儿音乐教育中开展的音乐游戏要求幼儿在游戏中的动作遵循音乐的节拍、性质、曲式和内容。儿童的世界是游戏的世界,为了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和互动合作意识,稳定幼儿情绪,结合幼儿爱游戏和爱模仿的特点,在小班幼儿音乐教育中开展游戏化教学,可以让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收获丰富的音乐知识。音乐游戏深受幼儿喜爱,容易在教学中被幼儿接受,让幼儿在美妙动听的音乐伴奏下进行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交际能力、表现力、创造力和音乐感受力,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在塑造幼儿活泼健康个性的同时实现幼儿的发展。

一、音乐游戏要选择有利于记忆音乐旋律的音乐

由于小班幼儿各方面发展不足,理解能力较差,为了保障音乐游戏的完整性,要为游戏选择歌谣或者配有歌词的曲子,便于幼儿进行记忆,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比如可以选择《点点虫》进行音乐手指游戏,幼儿可以根据其“虫虫飞,飞上屋……”的歌词自己做动作进行模仿,可以借助“点点虫,虫会爬,点点鸡,鸡会啼”的清晰的指令性语言,使幼儿轻松掌握游戏动作的要领。如果选择没有歌词的音乐曲子开展游戏活动,幼儿往往需要在教师指点下完成游戏动作,而且游戏动作生硬,缺乏美感。比如选择《小小玩具兵》进行音乐游戏活动,取得的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因此,在音乐游戏教学中要选择有利于幼儿记忆音乐旋律的音乐,选择朗朗上口、简单易记的歌词,让幼儿在教师简单指导下便可以快乐地进行游戏,独立完成游戏动作。

二、对音乐游戏活动形式进行精心设计

为了顺利开展音乐教育,必须进行音乐活动设计,而音乐活动的趣味性和新颖度与幼儿的学习动机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在音乐活动的设计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小班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小班幼儿教学目标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设计与幼儿自身特点相符的游戏活动,让小班幼儿个体得到发展,使其在音乐游戏中收获成就感。另外,要从训练幼儿基本技能,培养幼儿表现力、创造力和音乐感受力的目标出发设计游戏活动形式,并充分利用各类教学方法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提升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开展《拉拉勾》音乐游戏活动时,可以设计对唱和情景模仿表演游戏活动形式,为幼儿营造身临其境的演唱氛围,激发幼儿对演唱的兴趣和加强对《拉拉勾》歌曲内容的对比性理解,实现音乐教学活动效果的提高。

三、实现音乐游戏中音乐故事的情景化

让幼儿理解音乐游戏的趣味性和艺术性确实很难,为了在小班幼儿与音乐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笔者认为应该促进音乐故事的情景化,通过在音乐游戏中增添故事情节和角色,让音乐游戏充满趣味性,从而让幼儿带着轻松、自然和愉悦的心情进行表演,将内心的感受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在借助《摇啊摇》开展游戏活动时,教师可以添加“妈妈”和“娃娃”角色,创设妈妈抱娃娃的情景,在音乐带动下让幼儿戴着头巾抱着娃娃边唱边演“摇啊摇,摇啊摇,我的娃娃要睡觉”,让幼儿在音乐游戏中体验做妈妈的快乐。另外,在创设故事情景的过程中要加强与幼儿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同时运用逼真的表演让幼儿置身于音乐情景中,让简单的音乐游戏呈现出丰富情感,使其耐人寻味。此外,在音乐游戏角色扮演中要丰富面部表情和优化肢体动作,让音乐游戏充满生命力。比如在《找小猫》游戏中做出猫妈妈瞪着眼睛找小猫的表情,在《袋鼠妈妈》游戏中做出袋鼠妈妈轮流抱孩子的动作,在《捕鱼歌》游戏中做出渔夫勤劳捕鱼的动作。

四、创设音乐区域,延伸音乐教育

在音乐教育中开展音乐游戏,将动作、语言与音乐紧密结合,能使幼儿通过游戏活动对音乐旋律和节奏进行了解和掌握,但是单纯依靠音乐游戏无法让小班幼儿掌握这种技能。为此,有必要将音乐节奏性在音乐区域中进行延伸,开展音乐感知教育,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借助游戏模仿、乐器打击和表演来巩固音乐节奏。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及时,创设音乐区域图谱。在音乐游戏中用特殊图案表现音乐,加强幼儿理解,比如在《我爱我的小动物》音乐游戏活动,教师可以制作动物图谱让幼儿跟随音乐对动物叫声进行模仿。第二,音乐区域中充分运用音乐玩具。音乐玩具对于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具有积极作用,为此音乐教师可以在音乐区域中增设各种发声器材,让幼儿根据音乐的长短和高低进行音乐器材的选择,比如玻璃材质的酸奶瓶、铃铛、塑料瓶、碗、汤匙。另外,可以让幼儿从小鼓、小锣、沙锤、手铃等打击乐器中自主选择乐器,伴随音乐旋律有节奏地打击乐器,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节拍,达到最终的音乐教育目的。

小班教育论文:如何进行小班幼儿的常规教育

摘 要: 幼儿园常规是幼儿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小班幼儿具有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好动等特点,如果没有良好常规,保教活动就不能很好地实施。教过小班的老师都知道,小班是养成习惯的关键期,可塑性强,好习惯易于培养,坏习惯也容易养成,而坏习惯一旦养成,则矫正就十分困难。

关键词: 小班幼儿 常规教育 培养途径

对幼儿园班级来说,常规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就不易养成良好习惯,教师也会因总要花费精力维持秩序而觉得十分劳累,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对小班而言,建立良好常规尤为重要。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由于环境变化和心理上的不适应,刚开始幼儿会出现哭闹现象。这时我们要教会幼儿如何在幼儿园生活、学习,在小班常规培养中,教师应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幼儿园的各项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同时,还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以下是我教学小班的体会。

一、爱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老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这是培养幼儿良好常规的前提。自从带了小班之后,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教师对孩子的爱。小班幼儿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大、小便时不会脱裤子、提裤子,老师要不厌其烦地帮助他们一个个脱、一个个提。遇到情绪不稳定的幼儿,要想办法哄。教师的爱不止这些,还体现在了解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和幼儿教育规律上。通过老师的关心和体贴,幼儿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情感上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把关心热爱孩子与耐心教育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师和幼儿之间形成深厚的感情基础,有了这种感情基础,教师就可以科学地管理幼儿,灵活、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良好常规。如我班一位小朋友,胆子很小,刚入园时不愿参加老师组织的活动,不喜欢说话,不和其他小朋友交流。了解到这种情况后,我经常耐心地帮助他,在组织活动时特别注意他,经常提问他。渐渐地,他对我不再感到害怕,还把我当成朋友,对我提出的要求也会积极响应,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多了。是他让我明白爱孩子是对他们进行常规培养的前提。

二、创设情境,用拟人的方法引起幼儿的兴趣。

幼儿的思维具有拟人化特点,具体的模仿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户外游戏是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活动,但幼儿活泼好动,常发生追跑现象。我经常提醒,但收效甚微。于是,我试着换一种方法,对他们说:“咱们来学小乌龟走路好吗?”幼儿特别感兴趣,之后我又引导他们模仿小蜗牛走路、小猫走路、小猴踩钢丝等,他们非常高兴地慢慢走着。

三、坚持耐心说服和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正面引导幼儿。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得对,幼儿也不可能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方面,对幼儿的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小班幼儿在吃早点时,桌上、地上全是馍馍渣,这一直是不好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在幼儿吃东西时经常表扬那些吃得较干净、讲究卫生的幼儿。“某某小朋友吃东西吃得真干净,桌上、地上一点馍馍渣也没有,他吃得多香啊”。这时,幼儿们都一口口慢慢吃着,生怕馍馍渣掉在地上、桌上。吃完的幼儿还主动跑过来跟我讲:“老师,我吃得可干净了,没有把东西掉到桌上。”所以,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因为事小而吝啬表扬和鼓励,幼儿会因为你的赞许而更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

四、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引导他们理解常规。

对于幼儿来说,空洞的说教是无用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如幼儿洗手后经常不擦干,针对这个问题,正巧前段时间感冒生病的幼儿较多,我就把洗手说成给小手洗洗澡。我说:“小手洗过澡,不擦干会生病的。”由于有了感冒的生活经验,幼儿对我的话理解很快,有的幼儿边擦手边对我说:“不擦干,小手就该咳嗽了。”幼儿的常规培养是建立在幼儿亲自体验基础上的,便于幼儿理解并自觉遵守,理解之后更有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五、教师为幼儿做好榜样。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力的人,一举一动都能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楷模,为幼儿做好示范作用。例如,我们要求幼儿在喝水时排好队,即使老师口渴了也要排队,不可以插到前面直接喝。要求幼儿午睡时安静、不讲话,老师也不可以大声讲话,更不可以在午睡室聊天。因为幼儿听到老师讲话,就想和边上的小伙伴讲话。假如午睡室十分安静,则想讲话的幼儿会打消讲话念头。

六、培养幼儿要重视家园配合。

特别小班幼儿初入园时,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幼儿园,无论孩子的身心发展或行为习惯培养都应由幼儿园负责,极少甚至从不过问孩子的在园行为表现,更有甚者把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都推给幼儿园。针对这样的情况,老师要利用家长早、晚接送孩子的机会,让家长明确教育孩子的责任,明确家庭教育是终生的,幼儿园教育是暂时的。家长要密切、主动地配合教师实施教育计划,正确要求和教导孩子,创造条件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互促进,巩固教育成果。如对孩子生活、学习的要求,要家园一致,明确孩子的生活准则,培养其良好习惯。只要家园配合好,幼儿就能培养出良好、稳定的常规。

总之,幼儿教师必须保持足够的耐心,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技巧与家长积极配合,达成培养共识,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为幼儿营造民主、和谐、自由的发展环境,使每个幼儿真正富有个性地成长。

小班教育论文:浅谈小班游戏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小班的孩子的思维总是在动作中进行的,离不开对事物的感知和自身的动作,具有直觉行动性,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各种心理活动都受到当前直接感知的事物和实际活动所制约,很具体、很直接;认识的抽象性和计划预见性还很差,不会作复杂的分析综合;注意和情绪也很不稳定,同时这一时期是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他们要进行正面教育,树立模仿对象,不能光说教,更不能讲反话或讽刺话。否则常常会引起违反本意的不良效果。

关键词: 小班 教育 幼儿

小班的孩子年龄大都在3岁至4岁之间,称为学前班。特别是3岁以后的孩子,对讲话、思考、游戏,有了自我意识以及对人对事的要求。产生了独立性的需求,做突出的表现非常固执、不听成人的吩咐:有时不让他做的、他偏要做,让成人感到孩子变得顽皮了、不听话了、难带了。

从心理的角度来看,这一年龄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及时个转折期,又有人成为“及时个反抗期”或“及时个危机期”。从教育的观点来看,是做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关键期。如果教育不当,孩子的固执和不听吩咐的这些行为将会发展成任性、执拗等不良品质。

一,根据先学前儿童基本是通过实物活动来认识世界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游戏间接教育。小班的孩子年龄小、言语尚在形成过程中,发展水平很低,往往不能了解成人的言语传递,对于学前的儿童来将言语传递是主要的,而小班的孩子往往只能依靠亲身实践,在成人正确指导下实际地摆弄,操作物体,从而获得直接经验,所以小班孩子利用实物活动进行教育尤为重要,实物活动好的方法就是游戏。

1.利用有创意的游戏意境萌发幼儿向往介入学玩的愿望

老师首先要精心设计有意境的不同主题游戏方案,重在有创意的引导,以游戏口吻和游戏的形式,展示游戏的玩法;在设计不同的主题游戏的过程中,注意向幼儿正确介绍、展示一些简单的结构技能:排列和堆砌等;游戏中用充满诙谐、夸张的语言引导幼儿学习玩、爱惜、收拾玩具;以此来激发幼儿参加游戏的热情和创造性。

2、利用不断变化丰富多彩的游戏内容,引导幼儿学习爱护收拾玩具。

在一系列的游戏活动中,我们注重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的互相渗透,注重创意,利用有意境、丰富有趣的游戏内容来引导幼儿玩中学、学中玩、在玩中幼儿学会了一物多用。如积木在娃娃家游戏中是菜、鱼、鸡,在红、绿灯游戏总是各种车辆,到了工地,又变成了盖大楼的建筑材料。由于幼儿学会了根据游戏的需要寻找替代品,游戏中幼儿的乐趣更大了,思维更活跃了。

3、利用幼儿爱模仿的特点,在游戏中树立榜样。

小班的孩子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看见同伴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想要什么。所以我们注意为幼儿准备了种类不多,但同类现成玩具却很充足,并分别陈列在玩具筐内供幼儿选用。

・在游戏中,首先老师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注意言传身教。

・再者在游戏中随时为幼儿树立模仿的榜样:

“某某小朋友,你真棒,盖的大楼又高又好”,

4、根据幼儿性格分别放玩具。

性格比较孤僻、不爱动的幼儿,我们就用一些能拉走的玩具引起幼儿玩的兴趣、配上儿歌“拉拉拉,拉起我的小狗狗,谁要我的小狗狗……….”来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对于好动不安静的孩子,我们有意引导他们选择玩插片、积木、娃娃家、理发店游戏,以培养训练他们的自控能力。

二,幼儿自我意识萌芽,运用游戏教育幼儿。小班的孩子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没有是非观念,更不会谦让,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为主,无论什么事,必须达到他的满意,否则就大闹不止。对此,我们进行了下列的尝试探索。

1、看小品、演小品。

小班的孩子到了幼儿园,通过“人”与“我”,“物”与“我”的比较,渐渐认识到行为客体的外界事物和行为主体的自己,从而形成了对自己的认识,即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而自我意识是调节自身的原动力。为此,我们采取了看小品、玩小品“对不起,你坐错位了”等来帮助幼儿学习正确处理坐错位的问题,以此来培养幼儿的文明行为和语言。

2、用游戏、榜样、食物转移幼儿的注意力。

我们的做法是:不能你这样要求,我又那样要求,决不能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三、针对家长包办代替的弊端,我们采取了下列游戏教育。

1、用“我的小脚藏起来”的游戏练习穿、脱鞋,会的给予表扬

2、用玩“我会自己小便”的游戏。联系脱穿裤子,做的好给予表扬或奖励。

3、用“卖衣服的游戏”让幼儿辨认自己的衣服,学习折、整理衣服。

4、用“我的小手最能干”的游戏学习洗手,收拾玩具,搬小椅子。

通过我们的尝试探索,我们深深认识到:

通过游戏教育法,缩短了小班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的过程,缩短了小班孩子掌握道德行为规则的过程,有利于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运用游戏法进行教育教学,对促进幼儿的发展和良好的个性的品质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才能使幼儿更好地接受教育,身心也才能发展的更好。从而使最适合小班幼儿的游戏教学法,让幼儿接受并更好的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幼儿良好行为的形成,老师只有通过各种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长期的培养以及坚持训练,亲身体验,才能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获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小班教育论文:礼仪教育中小班幼儿礼貌行为的培养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居多,因此家长把孩子看成是宝,真的是有点“含在口里怕化了,放在手里怕吓着”的感觉,家长在这种有形兼无形的“疼爱”中,很多孩子的言行都失去了基本的礼貌用语和礼貌行为。而小班幼儿从一入园开始就跨入了一个陌生的集体,认识许多成人和同伴,他们的交往范围扩大、交往活动增加,一些从未碰到过的矛盾和困难由此产生。根据幼儿这一特点及结合我园习惯养成的目标,我园从11月份开始就对全园幼儿尤其是对刚入园的幼儿不懂礼貌,不会使用礼貌用语,遇到熟人不愿主动打招呼的不良习惯,进行了礼貌行为的培养,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针对这一个月的实际工作并结合自身体验,我认为对小班幼儿进行礼貌行为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教师时时、处处、事事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3―4岁的孩子模仿力极强,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孩子的模仿当中,此时的教师是“身教重于言教”,为此我们班的老师们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每天来园或离园时主动向同事、家长、小朋友问好、问早、说再见等,接待家长及来园客人做到热情礼貌 ,时时、处处、事事给幼儿做出好的示范,为幼儿做出行为学习的榜样。除此之外老师还注意引导幼儿观察同伴行为的好坏,并且每天都要把新的发现告诉小朋友。如:今天起床后,老师发现刘璐瑶小朋友帮吴俊豪穿上了马夹,吴俊豪对刘璐瑶说:“谢谢你 ”,刘璐瑶对吴俊豪说“不客气”,小朋友你觉着他们是不是有礼貌的孩子?如果换了你,你会怎么来做?孩子们便会根据老师的问题展开讨论,从而积累了经验和学习掌握了文明礼貌的方式。

二、在日常生活中利用鼓励表扬方法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

孩子的经验来自与生活,又回归与生活,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多交流,让每个孩子都愿说、想说、喜欢说、主动说,同时教师在生活中要不断发现一些礼貌行为并且表扬和肯定讲礼貌的幼儿,如“刘钊睿真棒,每天都向老师问好”“逄淑涵变的有礼貌,老师听见她和逄丞小朋友打招呼了……”引导一些不主动或逃避向老师问好的幼儿。这样,幼儿不仅学会礼貌问候,更懂得如何礼貌的提醒别人。在老师和小朋友的共同努力下, 11月份,我们小班的孩子基本能做到见到幼儿园的老师要问“老师好”,见到自己班的老师问“X老师好”、见到小朋友要问好,离开幼儿园跟老师说再见等,知道了与人交往要使用礼貌用语,因此我们幼儿园里每天传播着礼仪的气息,洋溢着温馨,在潜移默化中使幼儿初步形成了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渗透礼貌行为

幼儿良好的礼貌行为,是在各种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循序渐进和日积月累的感受中形成的。各种活动是由而获得知识和经验的重要途径,也是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的催化剂,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组织活动,注重综合各种有趣的游戏,从而发挥教育的整体效益,寓教与乐,让幼儿在玩乐中,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懂得道理,受到熏陶,达到教育过程的化。从而避免只是机械的模仿所造成的做与说的不一致,因此必须寓礼貌教育于游戏活动中。例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当有些幼儿给娃娃穿不上衣服时,教师可以及时创设问题情景,让幼儿思考“我该怎么办?”,一方面鼓励会的幼儿要乐于帮助别人,启发着说:“别着急,我来帮你的忙。”另一方面,鼓励暂不会的幼儿要有自信心,可以“让我再试一试”,实在不会可以有礼貌地请求帮助:“请你帮我给娃娃穿上衣服好吗?”得到了别人的帮助说“谢谢”等。每一次游戏,都要提出说话礼貌、行为文明方面的要求。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幼儿认知,巩固文明的言谈举止,最终形成内在的需要和自觉行为。

四、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礼貌行为

3岁以前儿童已出现模仿性活动,但能力有限,模仿活动还不多,3岁以后模仿性活动非常突出,他们模仿的多是一些具体的外部活动或动作,他们仿佛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有能力了,所以成人做的事、别人做的事都会引起他们的新鲜感,他们都想去尝试一下,因此不可低估孩子的模仿性,所以提供一些礼貌故事等,让幼儿从无意到有意,从自发到自觉去学习榜样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习惯。在11月份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结合小班社会活动《小熊请客》对礼貌教育的内容进行了运用和巩固,让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知道了一些请客和做客的礼貌用语,同时幼儿感受到友爱同伴,礼貌待人的好处,事后我引导幼儿讨论:“如果你是小熊,你会怎样来请客?如果你是客人,你会怎样到别人家做客?”等一系列问题的讨论,孩子们在讨论中各抒己见,一方面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巩固了礼貌用语的运用。

五、家园同步促进幼儿礼貌行为的形成

孩子缺乏生活经验,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麻烦,作为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教导孩子礼貌待人;别人有了困难热情地去帮助别人;适时地邀请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家的孩子来家里做客并学会有礼貌的招待客人等;同时家长还要为孩子树立榜样,经常带孩子出门走动,让孩子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学习父母的交际方式。

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对幼儿的文明礼貌教育形成行为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光凭说教就能达到目的的,而是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运用多种办法、多种形式、生动活泼地对幼儿进行礼貌的教育和行为训练,只有这样,才能结出累累硕果。

(作者单位:农安县开安镇中心校幼儿园)

小班教育论文:初中小班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小班化教育”是近年来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有益尝试和重要措施,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成为教育改革新的探索热点,是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一项重要对策。我们从2010开始,就确立了把小班化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至今才两年多。在小班化教育研究的质与态、广度与深度等层面,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发展,初步形成了我校小班化教育的基本框架,我校被定为温州市泰顺县及时批初中“小班化教育试点学校”。

一、关于小班化教育理论体系的认识

1.实施“小班化教育”的背景探幽

小班化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早已推行。例如,美国已有二十五个州推动降低班级学生人数的政策或正拟订相关计划。其中以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田纳西州的“师生比例改进计划”(StudentTeacherAchievementRatio,STAR)与威斯康星州公共教学部门于1996年推出为期5年的教育中的学生成就保障计划(SAGE)最闻名。英国教育心理学家彼得・布拉奇福特在研究中发现,中小学生都能从减少班额中受益,初中成绩最差的学生受益尤其明显。这项研究涉及了27所小学和22所中学的686名学生。无论从世界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看,还是从学生本位化与建设与 “教育”角度来认识,推行“小班化教育”势在必行。在我国,小班化教育的优越性也已显露端倪。

2.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基本框架

“小班化教育”,是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一个专用术语。包括的基本概念有:小班、小班教育、小班化教育。 所谓“小班”就是指教育组织的一种空间形式,其基本内涵指较少容量的教学班。 “小班教育”,指教育活动的组织方式。班额人数减少后,教育活动即会发生变化。

3.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原则措施

小班化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模式,每个学生都应得到应有的发展。我们遵循教育均等性原则、教育充分性原则、教育综合性原则,对所有学生的关怀、教育一视同仁,让“ 阳光普照”给所有学生。增加师生间、生生间交往的空间密度和时间宽度,让所有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知识、能力、智能的整体优化。

4.实施“小班化教育”的深远意义。

实施“小班化教育”能让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增加接受品质教育的机会,促进每一个学生而富有个性地发展。今后初一新生入学的人数将明显减少,因此,实施“小班化教育”还顺应了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小班化教育主要具有如下优势:

(1)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发展。

(2)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动脑操作能力,综合表达和表演能力也有了明显的发展。能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张扬个性,表现自我。

(4)有利于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使教师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情境的设计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探求知识的引导者。

(5)有利于营造和谐、宽松、民主、自由的教育教学环境,师生关系和感情更加融洽,教师和学生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伙伴关系。

(6)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小班化教育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习惯明显改善,学生的自理能力、 自治能力、自学能力大大提高。

我们回顾两年的小班化教育探索之路,坚持不懈地在研究和实践的征途中跋涉,在教育理论学习上,立足于求“宽”;在科学管理上,立足于求“精”;在研究实践上,立足于求“实”;在操作方法上,立足于求“活”。逐渐领悟到小班化教育的本质是较大限度地提高每一位学生受教育的程度,使教育服务于完整的人的成长历程。小班化教育的价值是学生得到自主发展,教师的人格、素养、魅力更加深入学生心田。

二、小班化教育课堂模式建构

小班化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小班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小班化教育”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变原来的面向全体学生为面向每一位学生,突出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个别辅导,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接触。教师要注重集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交替使用,分层备课、分层教学、分层辅导,优势互补,有利于每个学生都得到提高。

我校打造了“学案导航・分层教学”模式,在课堂中不断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实现知识、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小班化教育智慧课堂建设的关键是要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努力做学生的朋友,“蹲下来看孩子”,了解孩子,欣赏孩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先勇敢地退出去,后适时地走进来”,会“四让”:让时间、让空间、让讲台、让精彩。实现“四多”:多留时间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多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多创造课堂民主的气氛;多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策略。要做一个智慧型教师,要让自己的每一堂课都充满智慧,让自己的每一堂课都“亮”起来。使全校师生“人人进步,天天进步,较大幅度地进步”,“做好的自己”。这样,才能真正带着我们的孩子,在课堂这个圣殿中快乐体验,成长。我们要求教师进一步细化高效备课、高效上课、高效作业和高效教研的各项工作,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扎实推进分层教学,围绕教学分层、作业分层、辅导分层展开攻坚。教学中要时时做到“功夫花在备课上,眼睛盯在习惯上,心思放在改进上”,在课堂教学的“精辟、易懂、有趣、高效”上“肯干、能干加巧干”,关注“参与面”、“参与度”、“达成度”。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泼、学得有效。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时时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小班化教育智慧课堂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遵循了五个基本原则:即精致、分层、自主、合作、探究,积极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带着学习任务,在与教材、与自我等对话的过程中,在与同伴、与教师等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形态,使课堂不断焕发生命活力,生成多元智慧,高效达成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