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美术研究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美术研究论文:义务教育中美术课欣赏审美教学研究论文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特征
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欣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欣赏则更难。这也许因为在欣赏传统的再现性作品时,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学生一时无法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阈限,因而使教学发生了困难。对“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并不是日常意识和习惯所能企及的,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这并不是说对再现性作品的欣赏不是一种审美意识的活动,但一个不具有较强审美意识的人,往往能欣赏前者而不能欣赏后者。曾在上海举办“法国250年绘画作品展”会上,从男女老少、各界人士的交流中我发现,人们似乎都能顺利地欣赏这类写实作品。然而,另一个事实却让我吃惊,在“毕加索”、“米罗”的画展上,许多学美术专业的学生都向我提出这样疑问:“这些画好在哪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觉到了什么”等评价性的意见。他们大有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的情绪。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观者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当面对着新的审美现象时,其评价标准就失去了有效性。
以上列举的事实可以说明,从审美意识出发去评价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发审美体验的形式因素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旦我们认识到,教学必须要达到这一目的时,那么再现性作品欣赏和表现性作品欣赏教学所碰到的困难是相同的。
我们已经知道,欣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审美。然而,这个属于审美范畴的教学离开了审美功能,专注于认识和教育功能是否符合欣赏教学的要求?假如,我们从伦勃朗作品中感知到铜盔的金属质感,能否成为帮助学生认识某种物理属性的辅助教材;假如,一幅画讲述的是某些伦理道德、社会思想和时代精神性的内容,是否可以作为一种传达思想观念的工具去完成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回答是肯定的。但不禁要问,欣赏教学本身的特征是什么?也许我们教学最终都是一种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但通过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是欣赏教学的主要特征。从欣赏中不断获取多种功用是审美欣赏中继发性的作用。正如在其它学科教学中,偶尔得到一些类似艺术中审美感知的内容一样也是继发性的作用,并不是该教学的主要特征。
二、艺术的审美价值与评价
1.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在欣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如,一个人在丧失亲人时,热烈欢快的形式也不会被其感知为愉快的东西。反之,一个时逢喜事的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也会感受到欢庆的气氛。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一幅山水国画也难以被一个西方人所接受,主体的评价与价值客观性符合与否,还要看主体所操持的欣赏媒介是否符合主体的欣赏习惯,一个不会下围棋的人,无论其有多少美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很难感知到棋盘中形式之美。同时,还要看主体能否在理智的作用下将普通情感升华至审美情感。一个具有欣赏水平的人,能感知和体验各种媒介的审美现象,甚至能将日常信息转换成审美信息进行体验。从中我们看到,减弱客体媒介中所粘附的非审美信息和压抑主体的非审美情感是评价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的重要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欣赏材料的选择和教师的讲评是极为重要的。倘若欣赏材料选择不当,教学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在学生鉴赏力尚处于低水平时,让他们欣赏人体艺术,可能使教学无法开展。同时,需要教师在课前查阅多方面的史论资料和作品分析的文章,从中抽绎出普遍性的规范和准则,这样才能使评价标准更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2.审美评价的功利性
在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社会功利性。一方面,审美意象和信息在激发主体审美经验的同时,也可能激发起个人的现实意识,即审美判断中潜伏着利害判断。如,对画中苹果的色彩和形状产生美感时,也可以作为“望梅止渴”的情感体验。即是纯粹几何形所传达一种普遍情感也能激起个人无意识的利害判断。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着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如果将壮观的战争场面看成是一种总体艺术,那么人们是不会想往那种艺术的。因为审美价值的判断要受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的制约,即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制约着审美价值判断。如,有时代和地区风格的作品或为某集团的个人情感所认可的形式规范,都可以作为审美评价的标准。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存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故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
3.审美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
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体感受在审美现象上的多样性。欣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份,这些成份造成欣赏活动的复杂性,也造成评价难于统一。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份。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的和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长期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使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诚然,教师对作品的评价总具有一定的性,并在教学中表现为一种灌输性。但任何评价都是对客体价值的主观选择和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灌输”是疏通走向人性中共同的自由本质和理性精神的渠道。一种培养审美鉴赏力的教学,离开主体从个别至一般的评判过程,任何定性的灌输有可能造成学生在欣赏上的“伪敏感”,即缺乏主见的泛泛而谈和人云亦云的假象。这是教学另一个偏颇之处。
三、绘画欣赏中的评价
1.作品内容与形式
一般认为,再现性作品形式服务于内容,而表现性作品内容往往体现于形式的本体之中。尽管二者的侧重有所不同,但任何绘画都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的多重性内容。在具象绘画中,再现性内容处于显处,而表现性内容处于隐处。如,达芬奇和丁托莱托所创作的《的晚餐》,其再现性的内容相同,但因形式处理(构图、人物造型、透视等)不同,就有了隐藏着的另一种不同的内容,即不同的形式因素给观者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试想,让一个不知此圣经故事的人去欣赏这两幅画时就出现这样的情况,达芬奇的画透视焦点居中,呈一种对称式构图,加之空间处理的平板装饰性,给人一种平静稳定之感。在平衡中人物的动态变化,略使画面产生从静到动、从安稳走向骚动之感,使观者体验到一种事物处萌芽状态,但预示着即将来到的运动最普遍的经验。而丁托莱托的画,由于透视焦点偏向一边,长形餐桌向纵向消失产生倾斜的纵深感。不对称的画面失去了稳定性,加之人物的前俯后爷相互重叠,以及画面上方飞动着的小天使,更加剧了动荡不安的感觉,使观者体验到事物发展中矛盾对抗即将解体的一种普遍经验。而在表现性绘画中,表现性内容处于显处,再现性内容则相反。如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音乐》,乍一看,使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理性秩序下的欢快气氛。这种错落有致的点线面构成失去了现实形象的支持,使我们感受而不是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处于一种均衡缜密的网络系统监控下的普遍经验。在冷色调中透出澄黄的直线;在线与线之间点缀着大小不一的深红、深蓝的色块,仿佛象五线谱上的音符,给人一种机械性跳跃的节奏感。对这些表现性内容的体验,只要放弃从画中索取现实形象的要求就能得到。然而,另一种再现性内容通过想象也时常从画中迸发出来。如井字形直线象街道、大小色块象建筑物等。由于绘画具有多重性内容,在教学中必须分清它们的主次关系,使我们的感知和评价有的放矢。
2.欣赏与形式分析
在这一阶段的评价,需要我们把注意力比较长久地固定在作品上,并试图把握其中那些相互作用着的主要成份。如塞尚的《苹果与桔子》,产生顺畅、和谐及愉快情绪的形式机制是由那些主要成份造成的,线条是流畅的、形状是柔滑圆润的、色彩是暖调的;静物在大面积白衬布映衬下,整个明度是高调的。构图是由各种大小方向不一的三角形组成,变化而统一。桌面向左倾斜造成圆滑的果子不稳定感,但似乎又在右倾斜的果盆强力牵制下取得了平衡。这样画面既有欢快的动感,又有祥和定静的均衡感。但这些定性的分析必须后于学生的评价,教学应当首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因为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胜不过对形式的直觉,直觉是对形式综合性感知,是动态的。而剖析是将形式分解后逐一定格,是静态的。在教学中,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我们需要直觉形式,但不能把直觉神化。另一方面,直觉后的理性分析帮助我们了解所能直觉的东西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我们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尽管对形式的剖析会使欣赏失去了愉悦性,但对提高形式的直觉水平是极为重要的。整个教学是一个从引导感知分析(史、概念、形式因素)再感知的循环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的直觉水平从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的高度。
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教学的重要部分已毋容置疑了,然而,在对作品分析时所使用的语言、方法及教具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如,在构图分析时,可将相似和相反的作品进行比较,卡尔夫的《有银水壶的静物》是一个“金字塔”形的构图与塞尚的静物画不同,具有稳重的矜持感。再如色彩分析,可以将色彩强烈的作品制成黑白灯片或教具画进行对照,使学生体会色彩在画中的作用。如果要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构图的均衡作用,可以抽掉画中某一部分的色彩和形象进行试验。这种视觉实验性教学对高中生来说,是不会感到枯燥和乏味的。当然,教具的设计必须是经济又合理的。随着教学不断深入,形式的分析从笼统简单向细微复杂发展。可以说,对整体形式意味的感悟和对局部形式因素的体察和剖析都具有非生物学的意义。超级秘书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对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是一种建设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任何作品都是某一时代和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反映,作品审美价值的各种现象都有其局限性,或侧重于技法、或侧重于观念;或侧重于唯美性、或侧重于文学性等等。只有用历史的辩证唯物的态度,才能较而客观地评价作品,一味迷信和排斥都不能揭示多种现象背后的审美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的过程就在于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审美鉴赏力的评论高手。
综上所述,使我们明白了欣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教学的开展都必须依据学生前一阶段的基础,提出具体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对实际作品进行多维的和有效的审美评价,是达到这一宗旨的途径。
美术研究论文:民间美术创作研究论文
摘要:源自中国农业社会的民间美术,顺应了民间文化的观念、性质和特点。民间美术通过特有的观察和思维方式,以及对历史传统遣型的重新建构,实现了创作语言的自由和个性化的要求,具有强烈的审美感染力。民间美术表达了创作者真挚,朴素的情感,并使这种艺术形式最终实现了大众化。
关键词:民间美术;造型;表现;创作
民间美术的创作手段是以民族根源上流传下来的造型语言为基础,民间美术成为创作者对于自我主观意识的强烈自信。它们有一些共同的表现特征规律一一不以再现客观现实为目的,而形成了艺术创作中重视直觉、意念、臆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重建美好的现实、理想和必然。民间美术色彩热烈、喜庆,造型夸张、幽默,艺术形式生动活泼,表现技法质朴无华而又大胆、鲜明,使得劳动人民的情感在创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一随意性的特点
民间美术的审美意象是追求情感上的真。因此,不注重形象上的真,“不求形似,但求神似”是主观的真实,创作的随意性就是基于这个道理。民间美术随意性的造型特点源于;民间艺人娴熟的技艺所创造的“熟能生巧”之作和因陋就简条件下的“弄巧成拙”。这类创作表现出“即兴发挥”,造型上显现“随意、稚拙”的特点。在创作过程中民间艺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洒脱,他们的精力集中在创作主题的渲染上,乎略细节的处理,表现出一些违背生活常识的不合理情节,让理念服从于意念、情理服从于情感。在造型中并不依赖对自然的观察和简单的直观反映,而是靠记忆力,借助意象进行创作,这样一来造型的随意性也就顺理成章了。老百姓常说,“我想啥就画啥,只要心里有,看不到的东西也可画在纸上”。这些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中国民间美术创作者的心理状态,在他们看来,“画是随心草”,表达了民间美术创作的自由性、随意性,同时又反映了老百姓对待现实生活、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当你询问民间剪纸艺人,为什么侧面牛的眼不是一只?他们说:因为牛都长着两只眼睛;为什么大牛肚子里有一只小牛?他们说:牛怀着孩子就是这样的。这是他们所见,在他们眼里,这是最写实的。民间美术创作的随意性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艺术世界:老虎身上长着刀;老牛拉车可以两只蹄子走路、两只蹄子扶辕;打腰鼓的人可以三头六臂、七八条腿;老虎可以赶来拉碾,耕地的两头牛背靠背躺在地上;莲花开花、生藕、结子、生出胖娃娃都在一起,鹊桥相会里有牛郎织女、天上人间、日月星辰、银河、燕子,河里还有牡丹鲤鱼等等。不同时空、人神鸟兽都可以集聚成一个整体,这种随心所欲、轻松自由的创作令人难以想象。他们以为自己的剪纸、绘画、泥塑最正确地再现了客观现实。他们没有像专业艺术家那样有意识地概括、简化、夸张、重新组合。民间美术造型的“心里有”、“爱啥就画啥”是他们自由无羁、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的心理写照,他们并没有将自己心灵的感悟当作是真实的客观存在,所表达的只是“心里有”的东西。在审美创造活动中自己既是审美主体,又是客观的观察者;既可以自由地面对审美客体,又在冷静地注视自己。“爱啥就画啥”是一种“心上之音”、“得意忘象”的审美境界,强调审美创造的自我意识;而在艺术表达的时候则是积极主动的,客观现实物象都被纳入到作者的审美范畴中,各种造型有所依据,又不是客观现实的影子,这种主观认识又必定符合民众的内心要求和审美感受。
二、圆满的造型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中,有一基本信条:就是一切事物莫不在变化之中,宇宙是一个变易不息的大流。中国人自古形成了往而复返的空间观念和周而复始的时间概念。古人的这种宇宙观与人生观与佛教哲学上“因果报应”、“三世轮回”的人生观不谋而合,表现在民间美术造型上即崇尚圆满,浑沌思维的整体性。民间艺人对事物的完整、的追求一一崇尚,这便是“天人合一”思想与人们主观情感同外界事物同形同构的关系所致。圆满的造型观,反映出民间美术“求垒”、“求美”的特点。民间美术的创作是以全部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来综合表现对象,把长期观察所得到的体验充分表现在造型中。其一是通过透明透视,把对象的各个侧面和背部进行垒方位的展现,体现了崇尚完整、圆满的观念。所描绘的对象内外重叠或前后重叠,互不遮挡。例如:透过虎、牛的肚皮可以看到腹内的小仔,透过房屋的墙面可以看到屋内的景象等。民间美术之所以能突破透视规律的局限,在于民间美术抛开了自然对象的实体真实,即立体的、占有一定空间的真实,而是以全部感性与理性的认识来综合表现对象,观看得真实已让位于观念的真实,客体形象的真实已让位于心象的真实。这种造型的特征在各地的民间美术作品中都有体现,山东潍县木牌牟画中的骑虎,湖南年画“老鼠嫁女”不是在侧面身上出现正面头,就是在侧面头部出现正面的两只限,产生二维平面上的多维感。质朴的思想感情和审美需求,形成对民间美术造型的性要求。其二是通过看不见的内部真实,表现出造型上的求全求美,在表现石榴、葫芦、南瓜一类的瓜果时往往剖开物体,使其露出籽来,透过母鸡可以看到腹内的鸡蛋,公鸡肚子吞下了五毒,在老虎、牛、羊、鹿身上装饰梅花等图案。把完整与美好有机结合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其三是民间美术对事物完整、圆满的理想化审美定向。因此,在民间美术作品中,很少看到残缺的人物形象,讲究构图的完整性,常将画面看成独立的舞台,形成与外界隔离的小天地,通过完整形象的巧妙组合,达到集中、内向、充实、饱满的艺术效果。山东潍坊木版年画《男十忙》里描绘了十三个庄稼汉在耕田、耙地、种麦、锄草、轧垄、收割、运粮等田间劳动情景。《女十忙》画面中的十一个妇女,有的弹棉花,有的纺纱、捻线、织布,其间穿插有儿童、花猫、黑狗既填补了画面空白又活跃了气氛。在剪纸中男女老妇,衣服都饰以花纹,连老虎、狮子、鹿、狗动物身体上都描画出花草的形象,为的是使画面丰满、完整、突出喜庆热闹的主题。为了达到的效果,民间美术的造型不拘泥于一般生活现象,创造出异想天开的画面,完整与美好有机结合,达到和谐与统一的美学境界。
三、造象的抽象性.概括性
劳动者是从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获得了抽象创作的原动力,原始美术和民间美术成为抽象艺术的先导。民间艺人在形象的塑造上,多因时、因地、因材制宜,不假虚饰,以抽象性的手法表现出物象自然、质朴的本来面貌。抛开现实形象的细节,用极简单的线条概括抽象现实形象:在织绵刺绣和桃花这类民间美术种类中,除少数具象图案外,大部分都是点、线、面组成的几何形图案。这种抽象造型能力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彩陶的表面有圆点、三角、旋涡、波折、齿纹、鱼纹、蛙等多种纹样,抛开现实本身的各种细节和不规则因素,用极简单的线条概括抽象现实的形象。把各种动物、植物、抽象为几何图案,不但要仔细观察。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集中概括,夸张变形,而且还要饱含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古老的造型意识;云南沧源文化和古老的造型意识具有的抽象、象征含义。汉族的民间服饰,日用品装饰上也可以看到概括的抽象几何图形,如百家衣、百纳幛。这种以菱形的碎布拼制而成,以色彩的拼接和几何状的结构,完整呈现出某种动物、植物造型,色调鲜艳和谐;生殖崇拜的华中树、鱼人、鸡头鱼、双鱼,气氛热烈喜庆。民间美术概括性表现在程式化造型。如“十斤狮子九斤头,一斤尾巴掉后头”的画诀,表现出大胆取舍,夸张、提炼其本质,舍弃、弱化细枝末节,并夸张画中的内容:贵州民间泥玩中,野猪的造型十分奇特,头部和嘴占了大半位置,躯干几乎被省略了,却将野猪的生猛表现得鲜活生动。河北武强木版年画为突出门神的勇武,尽量横向夸张,把人体比例缩减为四个头长,形成方厚如山的气度,而仕女则被刻画得格外清秀,细腰削肩极尽婀娜之态。民间木刻版画在处理大场面时,以简略的笔画表现出多种物象。在戏剧表演中,几个兵卒就是千军万马,版画中几组细浅排列的草就是一片草地,这种造型上的省略手法存在合理性,言未尽而意已明。
结束语;
民间美术是千百年来集体意识和劳动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的结晶,民间美术的创作者是劳动群众和民间艺人,其中决大多数是在劳动之余创作的,主要为劳动者自己欣赏、使用,因此表现了他们的愿望、心理、信仰和生活观念。民间美术和民俗活动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民间美术是伴随民俗活动而发展的。民间美术是在生活中发生、并为现实生活服务的文化表现形式,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始终无法摆脱创造者的群体意识、情感气质和习俗心理,它是为生活而创造的艺术。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体系和造型体系,这种艺术体系和造型体系不是取法自然的真实形象去表达作者的某种观念,而是用观念去看待和描述某种事物,使作者的观念暗寓其中。民间美术是最自由、最有生命的艺术,是没有雕琢、不做作,用简单的形式表现出古老的民族风俗的艺术。
美术研究论文:应用型本科动漫游戏美术研究论文
一、动漫专业软件在游戏美术中的运用
应用型本科专业中CG游戏美术创作不仅仅需要有良好的绘画基础与美术功底,更要熟练掌握各种游戏美术制作软件。所使用的常用软件有:Photoshop,最出名的图像处理软件,有丰富的图像编辑处理功能,也是CG创作常用的工具。在游戏美术方面,主要是用于绘制游戏原画和游戏贴图。Flash,绘制矢量图的软件,也可以用来制作简单的交互动画和视频效果,是制作网页游戏常用的工具。3DMAX、Maya作为最主流的3D游戏开发软件,被广泛应用与游戏动画和模型建模方面。Zbrush是一款专业的高精度模型雕刻软件,可以进行高分辨率的专业模型制作。2D图形方面:传统的2D游戏都是以JPG、PNG之类的CG图形文件来表示。早期的游戏基本上是平面的,所以都是用2D图形来表现。最初的2D游戏美术由于技术的限制,画面都比较简单粗糙。如今的CG技术已经可以让PC电脑游戏上的2D图形支持1600X1200或更高的显示,展现非常逼真华丽的图像。3D图形方面:3DCG图像主要是应用在游戏的动画或者即时演算方面,通常使用3DMAX或者MAYA软件来制作。3D的使用使游戏画面更加的真实,也给了设计师更大的发挥空间。效果越高、多边形越多的3D模型,对机器的要求也越高。
二、CG在游戏美术各部门中的具体应用
在游戏美术部门中,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可以细分为许多小部门。以下阐述CG技术在各游戏美术部门分工中的作用。原画:原画负责整个游戏美术部门的基本工作:根据策划部门所提出的故事需求与策划目标,决定游戏项目的整体美术风格,设计所有角色、道具、场景的具体形象。原画师的主要工作是设计,因此对于美术师基本功底的需求非常高。原画设计师常用的CG工具有Photoshop、Painter、Flash等,主要还是通过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三维模型:三维模型制作师根据原画师的设计图,用3DMAX、MAYA等工具制作出3D基本模型,并使用二维绘画软件画出贴图,这样就完成了从2D到3D的转化。这个工作需要设计师具有良好的空间感、对物体结构的理解、绘制贴图的能力。角色动画:紧接着三维模型师的工作,给3D模型的人物角色设计动作。设计师需有足够的动画原理知识来让人物的动作鲜活、可信、流畅。特效:特效负责游戏最终画面的润色,为画面添加光影、雾气、爆炸、抗锯齿、动态/静态模糊等等视觉效果。设计师不仅需要熟知动作规律,也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三、各国次世代游戏美术中造型特点
次世代游戏美术作品除了给游戏爱好者带来惊叹的视觉效果,也对游戏行业人才,特别是专业游戏美术师在画面的质量和细节的表现技巧上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通过国际间的交流与竞赛不同国家游戏团队的协力制作,不断有包含品质美术造型的游戏作品诞生,从这些成功的作品中对比各国次世代游戏美术特点。游戏厂商开发游戏项目内容的不同,主创团队对游戏内涵理解的不同,特别是所属美术制作团队对游戏中所要体现的美学观点认识的不同,使最终所展现的次世代游戏美术风格迥异,美国游戏更关注现代甚至未来条件下,人类如何通过高科技武力手段赢得战争,进而夺取资源获得权力的主题,为了追求临场感,游戏美术展现出极其强烈的硬科幻写实风,游戏中的武器设计都有其物理学与人机工程学依据,场景中道具的类别与摆放,建筑的风格样式可以模拟真实世界中的实际景观,并极尽所能达到影院级视效,同时和游戏性相互交融互补,就技术条件而言,美国游戏可说是走在游戏美术设计道路的顶端。日本索尼公司推出的次世代游戏,用宏大的异想时空和高清绝美画面包裹着的和风游戏,虽然游戏中的人物场景和怪物造型带有其他次世代游戏造型所共有的真实奇特等特征,但是游戏的人物造型相比欧美游戏更趋于唯美,特别是主要角色的形象,明显带有东方人的体貌特征,怪物的设定介乎于日本古代神话原型与欧美系怪兽造型之间,符合日本动漫作品所共有的造型标准符合现代日本人的游戏需求主要人物性格的刻画,语言的表述,字幕声音的运用,都可以使游戏玩家明显体会到这是一款日本游戏。中国次世代游戏借鉴美日强国与韩国的发展路径,目前投入的重点主要在拥有最广泛覆盖率的网络游戏上客观地说,游戏美术的水平通过开发者技术的不断沉淀,加上新一代引擎的展示效果,能够有较大的提高以改编网络热门小说为题材居多,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国内的游戏美术行业还是刚刚起步,专业素质过硬的设计师与教师并不多。很多游戏美术教师都是美术专业科班出身,或者从动画、漫画、影视行业转职而来,虽然基本功不错,但是对游戏并没有足够的了解,随着CG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游戏美术也必将与国际接轨,所以高校教师必须提高自身能力多深入到企业中踏上更高的台阶。
作者:任杰 单位: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美术研究论文:从理论到实践美术研究论文
一、美术的兴起与中国特色—及时次美术热潮反思
美术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兴起是在1949年之后,其标志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1956-1965)出现的美术研究的及时次热潮,这是一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美术大讨论,当时的各大报纸、杂志都有专栏讨论各种美术问题,总计有近百人发表文章参加这次讨论。美术也因此在民众中具有广泛的“知名度”,似乎是人人都可说上几句的理论问题。这及时次热潮已经经过了多次的回顾与反思,每次反思都可从中发现新的东西,这主要是随着时间的积淀,历史上一些司空见惯的事情往往会显现出别样的意义,给后世不断以新的启示。及时次美术热潮讨论的议题为美术的对象、美的本质、美感、自然美、马克思手稿中的美术思想等,又以美的本质问题为中心。在“美的本质”的讨论中,形成了以高尔太、朱光潜为代表的主观论派和以蔡仪、李泽厚为主的客观论派等多个学派。主观说以吕莹和高尔太为代表。吕莹在其《美术问题》一文中提出:“美,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对于美的看法,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相同的。同是一个东西,有的人会认为美,有的人却认为不美;甚至于同在及时次美术热中,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满足了新中国建立之后新的社会、政治、文化的需要,成为近代以来中国美术的终结和当代美术的开端。但美术理论依附于哲学之上却使美术丧失了本性。在第二次美术热潮中,美术得到了现展,划定了自己的研究范围。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生活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特别是审美需要已经迅速上升为与物质需要居于同样重要的甚至更高位置的需要,人类消费已从生存型消费向着享受型、发展型消费快速转变。艺术与文化推动经济发展并不是夸大其词,而是当下的经济事实。审美文化产业需要美术来解答其有关美的具体问题。这就是美术的当代使命,也是新的美术热潮的发展方向。关键词:中国美术;当代使命;热潮;审美文化产业中图分类号:B8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987(2014)06-0011-05从理论到实践一个人,他对美的看法在生活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因此,“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1]416。所以,美是人的主观意识。高尔太认为,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是主观的,人的心灵是美的源泉。他论证说,大自然给予蛤蟆、黄莺和蝴蝶的都是一样的,而人觉得黄莺与蝴蝶是美的,而蛤蟆是不美的,这样“,美的主观性就显现出来了。”所以他说:“美是人的观念,不是物的属性”,“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只要人感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到,它就不存在”[2]1-4。后来,高尔太明确提出美是自由的象征,而“自由是一种体验,一种经验形态,一种快乐和幸福”[2]37,因此,在高尔太那里,美就是主观的。朱光潜对美的本质问题的解释被简称为主客观统一说,却还是被归到主观论一方。他早年在《文艺心理学》一书中提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但这种关系并不如康德和一般人所想象的,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它是心借物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美都是经过心灵的创造。”[3]154-155在这次美术大讨论中,朱光潜正式提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这里,主观是指不带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客观是“物理”,是使人觉得美的可能性。松树是美的,美在什么地方?一方面是苍翠劲直,这是客观的;一方面是高风亮节,这是主观感知。客观的物、自然的物是“物甲”,不是美感的对象,而是形成“物的形象”的条件。美感的对象是“物的形象”而不是“物”本身。物的形象是物在人的主观条件的影响下反映于人的意识的结果,可称为“物乙”。物乙也是物,是知识形式的物,夹杂着人的主观成分的物,只有物乙才存在美不美的问题。因为物乙的产生需要自然物的客观条件加上人的主观条件影响两方面因素的结合,所以是主客观的统一。在朱光潜看来,统一的过程实际上是艺术加工的过程“,物的形象”也就是“艺术形象”,所以美只是艺术的特征。主客观统一说在当时被批评为客观符合主观说或是主观消融客观说,认为还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客观说以蔡仪为代表。他提出“:美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在于这事物本身,不在于我们的意识作用。”[4]237在他看来,美是独立于主体的意识之外的,美感是对客观的美的反映。
在人类还没出现之前,自然界就有了美。那么美到底是什么呢?蔡仪说:“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一般的东西;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4]238所谓典型,是具有突出的、生动的现象并能充分表现出本质和普遍性的个别事物。李泽厚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的解释也是客观说,不过他所肯定的美是客观的,不等于蔡仪所说的客观性,美不是一种自然属性或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美的客观性是指“美的不依赖于被反映被感知的个人主观的客观存在性质”[5]239。美的社会性并不是指主观性,而是强调“美依存于人类社会生活,是这生活本身,而不是指美依存于人的主观条件的意识形态、情趣”[5]233,因此,美是一种人类社会生活的属性、形象、规律。它客观地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是社会生活的产物。美既然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而社会存在是客观的,所以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再次回顾与反思美术的及时次热潮中对美的本质问题的讨论,一个突出的感觉是:这是美术热潮吗?大讨论中,口口声声讲的是美术问题,但实际上呢?可以说是哲学问题,特别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反映论问题,可以说是意识形态的斗争问题,但就不是美术问题。不是吗?以“获胜”的客观论派学说来说,蔡仪的客观说把美等同于客观事物或客观事物的属性,认为美感就是对美的反映,把美归为事物的典型性上,因而受到了许多人的诘问,提出了诸如典型的猴子、鳄鱼、毛毛虫、鼻涕、高利贷者等等是否是美的问题。而李泽厚提出的美的根源是自然的人化、美的本质是自由的形式的观点,却使自然美成为了美术的一个难题,因为很难把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于自然美研究上。有这些明显的不足而“获胜”,主要的就是因为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这也就体现出当时的美术兴起的背后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我国美术的及时次热潮或美术的兴起是有历史背景的,这一时期是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现实社会的政治变革时期,相应的学术研究也必然被要求符合政治变革与意识形态变革的需要,特别是要求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所以,这次美术大讨论的目的是清理旧的唯心主义美术思想,在美术中确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研究风气和理论意识,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美术。这就注定美术要批判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资产阶级利益。或者说,美术讨论的并不是美术,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正因如此,无论主观论派的学说中有多少合理的思想,但只要•当代学术回顾与思考•被归为唯心主义,那就丧失了话语权。美术问题就是哲学问题,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当时美术所表现出的鲜明中国特色为:以西方美术的三个模式即以美为中心、以艺术为中心和审美心理或审美经验为中心的美术体系所涉及的美术问题为美术的范围,以美的本质问题作为基本问题或线索,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特别是实践观点对美术的本质问题进行解答,并以此为基点解决美感与艺术的问题,从而形成中国美术的体系[6]。而其实质是为阐明马克思主义反映论原理,充当的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因此,美术理论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把美术作为反映论的一个部分,一种例证,讨论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美感是对美的反映、美是否是主客观的统一等等问题,令人对美术顿起轻视之心———如此简单地套用反映论,或提出人类实践创造了美等等看上去高深圆满的而又非答案的答案,正证明了美术理论的苍白。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的合理性与应有域限并不需要美术去证明,美术理论依附于哲学之上却使美术丧失了本性。但及时次美术热潮毕竟使美术在中国兴起,满足了新中国建立之后新的社会、政治、文化的需要,成为近代以来中国美术的终结和当代美术的开端。这次讨论为70年代末期以后美术的振兴做了理论上的准备,可以说,没有这次大讨论,也不会有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美术研究的迅速发展与理论深化。
二、美术的复苏与现展—第二次美术热潮
回顾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的结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国各项工作开始复苏,美术也得到复苏。美术复苏初期的著述主要是为恢复和争取美术研究的地位而作,大多针对十年“”中“左”的思想路线和文艺政策及其造成的实际状况,进行理论上的批判、清肃。接着,在改革开放实践的推动下,在不断增进对全球学术发展和美术研究成果的认识基础上,美术研究则开始了理论上的中兴和发展,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产生了中国美术研究的第二次热潮。这次热潮在量上的表现是大批美术论著出现、各高校美术课程的开设和美术专业的建立、各种美术科研机构和学术组织的建立等等;而在质上的表现则是美术理论研究中对美的本质问题探讨的深入与体系的建构;美术史研究中对中国传统美术思想的发掘和研究,对西方美术史与当代美术研究以及比较美术研究的展开和深入;部门美术(指各门类艺术的美术探讨)、美育与应用美术(美术理论的具体化、实践化、操作化)也铺开。复苏后的美术在20世纪50-60年代研究的基础上起步,首先受到重视的必然是美的本质问题与美术体系的构建。不过在重新研究时,有了新的角度。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1982年前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美术问题的讨论,把有关“美的本质”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层次。“美的本质”转向“美的本质是不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显然更有力度。《手稿》中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美的规律”、“自然人化”或“人化自然”等问题给美的本质研究拓展了基础“,手稿热”引发了更大规模的“美术热”,构成了当代中国美术研究走向深入的关键性契机,成为当代中国美术研究中的一条分水岭,许多思想观点、学说由此或分化、或合流、或重组。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观与客观统一论派演进为艺术实践派,注重艺术的生产实践性质,强调人通过实践来创造对象世界的原则既适用于物质生产,也适用于包括哲学、科学和文艺在内的精神生产。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论派演进为“美的规律”派,坚持美的客观认识性质,强调“美的规律就是美的事物的本质,或者说是美的事物所以美的本质”。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的美论派演进为“社会实践派”,注重美的社会实践性质,提出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观点,引起很大的反响。之后,他又提出美是“自由的形式”,他说:“我把美看作自由的形式,而不看作是什么自由的象征。因为‘象征’是种符号性的、意识观念的标记或活动,而自由的形式恰恰首先指的是掌握或符合客观规律的物质现实性的活动或活动力量。”[7]465可以看出,李泽厚所指的自由,指行动的力量、符合和掌握客观规律的自由;形式是指主动造型的力量———改造对象的力量。在客观行动上驾驭了普遍客观规律的主体实践所达到的自由的形式即美,它是人类实践的历史成果。
此外,还有美的自由显现说,美的和谐说、价值说、生活说,或从信息论与系统论、分析哲学、语言学、生命哲学、哲学人类学等角度提出新的命题。在美术理论方面进展较大的是审美心理研究,主要是围绕审美中的主体活动、审美经验、形象思维等问题进行。研究者认为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体性存在和活动是解决全部美术问题,特别是审美经验性质和过程之奥秘的关键,针对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审美态度、审美心理要素、审美理想等进行探讨。与此同时,形象思维、艺术感知觉、艺术家创造心理、自然审美中的主体心理机制等问题,也在新的视野和基点上取得了研究进展。有大量论文与相关专著问世。此时的研究与我国心理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和状况相关,大多数研究还停留于内省与思辨的描述,没有有效的实验验证手段和过程,结论多于分析,主观判断多于客观考证,而且研究的最终目标仍是指向对美的本质问题的解决。如李泽厚此期对审美心理非常重视,认为审美现象必须结合美感来谈,所以要研究审美心理,要建立新感性。建立新感性就是建立人类心理本体,也就是从人类学本体论来看美感。而新感性的建立是历史的构建,是自然人化的结果,因此新感性有社会性的特点。这种对审美心理的研究表明李泽厚所重视的人是作为人类集体的人,是“大我”,而他对“大我”的研究依据的仍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美的本质问题相关的是美术学科体系的创建。在及时次美术研究热潮中,人们的注意力还在于具体问题的研究与讨论,也没有形成美术体系。只有在1981年出版的王朝闻主编的《美术概论》,因为是60年代形成的初稿,可以看作是那个时期形成的美术理论体系。第二次美术热潮中,与美的本质问题的研究相关,人们热衷于美术体系的构建。这时期出版的数十本美术原理方面的著作都是按不同的体系构建起来的。早期较有影响的除了王朝闻的《美术概论》外,还有十所民族院校所编《美术十讲》、刘叔成等《美术基本原理》、杨辛等《美术原理》、蔡仪《美术原理》等。20世纪80年代末有蒋培坤的《审美活动论纲》(1988)与叶朗的《现代美术体系》(1988)。从人们对美术体系建构的热衷也可以看出美术理论的发展,因为一种理论如果没有自己的理论形态与整体体系,是很难称之为理论的。因此,第二次美术热潮带来了美术的复苏与发展。此时,人们对于美术的研究对象已经采取了一种综合的态度,即认为美术是研究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的科学,美术研究也从这几个方面展开为比较严谨的体系。美术划定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应该肯定的是,此期美术讨论的问题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沿袭及时次美术热潮的讨论结论,特别是美的本质问题在此期美术研究中仍占有核心地位,也表明美术研究仍然受到哲学认识论的束缚与局限,但也已经明确提出了美术自身的对象与任务,对审美现象、艺术现象等等有了实质性的关注与研究,开始回答现实中提出的各种美术问题。特别是应用美术的提倡,使得美术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开始从纯理论研究向应用性研究扩展,在美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处寻找自己的位置,涉及并力图解决生活中的与美相关的问题。
三、美术的深入与当代使命—第三次美术热潮
期待第二次美术热潮悄悄地结束于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美术研究出现由“热”转“冷”的局面。美术不再是表面上的轰轰烈烈,而是开始了一种真正的有深度的研究。这种有深度的研究主要表现在美术研究者是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促成反思趋向形成和发展的有三个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在美术研究探索的深入中,在总结以往美术成果的同时,一些研究者已从着重于引经据典的阐释印证走向独抒己见,建构新的系统的美术体系。这种新的体系的构建势必引发对美术学科性质、美术理论和美术研究方法的反思性探讨与评论。第二,美术热的退潮也表现出理论上的困难。迅速扩张的美术部类,大量提出的新课题、普遍采用的许多新方法,既促进了美术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也产生和积累了许多问题。特别是针对美术体系的建构,许多研究者感到,不解决原有的问题就不可能真正产生体系建构的前提,迫使大家返身思考自己的工作。第三,随着当代西方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成果以及当代西方美术理论的大量引入,美术研究急需解决许多认识上和方法上的困难,解决当代中国美术与西方相参照而呈现的“滞后”,把握美术发展的时代进程。因此,反思性的研究必然表现出一种理论深度:在宏观上对中国美术进程重新考察,寻找当时美术陷于困境的历史原因,并对美术未来走向进行预测性的探讨;在微观上关注从美术体系的具体建构原则、方法,到美术的对象、研究方法的合理运用,美术的现实应用机制、中西美术理论的对话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等问题,力求在这些问题上的突破能够带动中国当代美术达到理论的具体深化。反思性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延续到21世纪初。此期美术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出现过衰退与再兴的局面。衰退是指对美术基本理论研究热情的削减,特别是对美的本质问题的研究的停滞而导致以该问题为中心构架的美术理论体系建构的停滞。但由于这是美术的一种基本研究,不可能不给予一定的重视。特别是在对美术的相关方面的研究中,总是会碰到美术基本理论的问题,因此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的目光又有所回视,当时的国家项目也以美术基本理论为中心,美术出现再兴的局面。再兴突出地表现在“新实践美术”与“后实践美术”的出现,这是在对占主导地位的实践美术的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的,表明一种想要超越实践美术的倾向。诸如模糊美术,审美人类学(或称人类学美术)、生存(超越)美术、体验美术、生命美术都是属于这个序列。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提出与实践美术不同的美术研究重点问题与中心问题,或使用不同的方法。
与此相应,美术的学科体系框架也呈现出开放的态势,即一元结构向多元取向转换。美术研究的理论视野进一步开阔,理论方法多元开放,与其他学科的合作进一步加强。随着对美术是人学的观点逐步得到共识,对具体的、经验的审美过程、审美现象的研究加强了,这表明了研究者对于人自身的高度重视,也表明中国的美术具有了较高的哲学-文化意识层次。而且美术理论注重切入当代文学艺术实践和现象研究,既提高了美术对文艺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又完善了美术自身。这一特征也表明中国美术逐步趋近于当代西方美术研究进程。而我们的美术史研究也已从美术思想史发展到审美文化史,美术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在这样的背景下,美术从理论走向实践有了扎实的基础,美术研究与现实的许多方面开始接轨。生态学与美术的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生态美术、研究人类生存环境审美要求的环境美术、从审美角度揭示休闲的人本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休闲美术以及美育等等在进入21世纪后有了长足的发展。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市场化冲击着社会的各个方面。经济全球化必然影响到文化,原有的思想观念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迅速崩溃,新的理想观念却来不及确立。于是,金钱文化出现了,拜金主义重现了,感官享乐时髦了,歌星影星被崇拜了……而人的精神却陷入空虚之中:可以说,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市场化提出了整个社会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也同样给美术提出了全新的课题与问题。我们发现,“美”这个字眼,现在是用得多了而不是少了,“最美妈妈”、“最美保安”、“最美民警”“、最美的哥”、“最美外来工”等等,呼唤着美术理论对美的再次诠释。更重要的是,经济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商品化带来的,21世纪最重要的产业就是文化产业。如果我们把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以文化内涵来满足消费者智力、情感需求的服务产业称为文化产业的话,还可以把其中凡能满足消费者审美需要特别是精神性的审美需要的产业称为审美文化产业。这些产业,都以生产或提供审美产品和审美文化符号作为自己的主要产品。这是因为随着现代生活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特别是审美需要已经迅速上升为与物质需要居于同样重要的甚至更高位置的需要,人类消费已从生存型消费向着享受型、发展型快速转变。艺术与文化推动经济发展并不是夸大其词,而是当下的经济事实。所有的审美文化产业,可以说都与美术有着密切的关系,都需要美术来解答其有关美的具体问题。这就是美术的当代使命。如果美术要担当起这当代使命,那么,新的美术热潮必然指日可待!
作者:王旭晓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美术研究论文:影视美术与美术研究论文
1影视美术体系的转型与兴起
近些年来,在影视美术领域的一系列研究中发现,影视界的部分研究者对影视的探索和研究速度很陕,这一现象值得人们注意。此外,根据目前的形式也可以看出影视美术的研究越来越与经济产生紧密的关系,应经形成产业化发展趋势,这一趋势远远不同于之前的美术、文化等领域所关注的问题,影视的最前端已经逐渐从“影视文化”向着“影视产业”进行转型。至于美术领域,它实际上也在经历一段悄无声息的变革,那就是它正在从传统的美术研究和美术教育的“两史一论”逐步向理论研究、设计技巧以及艺术管理等产业研究方向发展,形成了“大美术理论”的新局面,对于这样的巨大转变,美术界目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过去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美术的研究体系一直都以“两史一论”为核心,包括中外美术史和美术概论,此外还包括一个特殊的部分那就是美术批评。
目前的美术理论和美术原理都是以这个理论体系为基础建立的,同时这样的体系的形成也是结合了模仿文学、美学等许多人文学科的精华共同创造的结果。本文以著名学府中央美术学院为实例,详细描述了美术体系的改革现状,中央美术学院最早建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当时代表了中国最早一期的美术体系,在后来八九十年代的几次改革后改名叫做美术学系,该学院主要研究中外美术历史,在变革幅度较大的九十年代也并未发生较大变化,然而目前在影视美术的强烈冲击下,该院校的美术理论教育已经发生根本性变革,美术史系仅仅作为刚刚设立的人文学院的一个系别,除了开设美术史这个专业外,还设有艺术市场、艺术产业、展览策划等一系列新型的专业,且这些专业每年招到的新生人数大大超过了传统的美术专业的学生人数,这无疑证明出影视美术的发展对传统美术的巨大影响。
2影视美术学术改革的背景
美术的学术背景同时也包括其内在的知识体系,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发生着一次又一次重大的蜕变,每一次的改变都可以说是根本性的变革。最主要的过程就是从狭义的“两史一论”最终发展成为当今符合美术产业发展以及当前研究背景的广义上的美术理论。对于新时期的美术研究者而言,他们不仅需要具备美术领域的技巧,同时也要兼顾到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等学科,这些复杂的学科相互交织,对美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时展和社会需求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在众多学科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下,影视美术应运而生,同时设计艺术、文化创意等几大产业也随之兴起,这显然对于传统美术理论来说是强有力的冲击,新的理论体系对许多原有的理论开始相悖,新旧理论的交汇使得美术理论变得混乱。美术产业所面临的改革浪潮,驱使其必须在外延作出相应的拓展,必须要从传统理论快速过度到新的美术理论体系上去。
在之前提到的美术批评理论中,它是美术领域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批评相对于传统的两史一论的美术体系而言,对美术实践的认识显得更加积极主动,建立起美术批评的目的在于它可以对一定范围内的美术产业方面的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但是其又无法对美术产业做出整体上的指导。它的产生是由文学批评和美术批评二者结合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传统人文科学的影响。当今社会,对于美术理论的研究不再是对已经存在的美术理论做出解释,更重要的是对未来美术的发展趋势做出前瞻性的预测,让新的形势引领美术理论的发展。美术理论研究并未对其具体任务做出明确答复,所以,美术理论的发展趋势和知识框架应尽快有单一的美术向其他社会学科转变,不能满足于过去美术艺术在整个社会呈现出的一枝独秀的旧形式,为新的思维和视野的打开提供方向。美术学院是最早的美术理论的发源地,各大高校有些就为此做出了鲜明的表率作用,但现如今社会上一些原本源于美术产业的其他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尤其是影视美术行业,这样使得美术的理论知识体系难以继续维持,这是由于各大高校的文化背景仅限于单一的学科知识,而美术领域的快速转型需要美术、创意、影视等各大产业综合起来作为背景。这种新形势的学科不仅仅指传统学科,更深层次的是指经济学、管理学等当今较为先进的自然科学。
3社会科学的融入对影视美术以及美术研究的挑战
3.1社会科学融入带来的挑战
要做到将传统的美术理论与当代的先进的人文科学充分的结合,以后在对美术进行研究时就要放宽视角,不单单的仅在美术的领域内发展,而是要在整个社会所包含的各种综合信息的范围内,对美术理论做彻底的研究。例如:将心理学或者管理学方面的专家与美术方面的大师进行学术上的细致交流,实现理论上的进步与飞跃。这样的例子也可以在影视美术上看到,影视美术的研究领域较为宽泛,从而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大美术体系。现如今,影视美术逐渐从美术领域独立出来,并在飞速的发展,渐渐地开始成为一种具有独立性的学科。影视美术的发展对于旧的美术理论研究产生了与之相悖的一些概念,这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冲击。当今的美术专业的大学生在写毕业论时都要求写出对美术理论的研究方法,然而在过去的学术论文中却从不涉及所谓的研究方法。但是另外的一些问题出现了,关于美术的研究方法为什么要作为毕业论文中的必须阐述的话题,以及研究方法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美术理论的研究者。对于某些高校开设的关于研究方法类的课程,例如:图像学、现象学等等,但是我们知道方法论与研究方法并不是一个概念,方法论是哲学上提出的概念,是人文科学的主要表现,而并没有对如何研究美术做出解释。所以,当整个大学课程结束时学生仍旧并不理解怎样将社会学科的知识与美术理论相结合。
3.2影视美术与美术探究方法
对于美术研究的挑战研究方法可以从影视美术的角度去思考和借鉴。一般情况下,人们将影视学划分为传播学的范畴,所以,影视学方面的研究者通常进行过严格实践训练,对于实证研究显然掌握的很好。在影视界,关于社会学科的研究、统计学类等知识都早已成为训练人的研究方法的必备课程。在社会学科的学习中,包括经济学、传播学以及社会学等都是大学学生的基础课程。这样做的理由主要是要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做好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向,以及对实践研究与理论研究加以区分。如果要写的论文只涉及社会文学,并不是有着严格规定需要写出实证所用研究方法,这对于美术方面的学者而言,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SPSS成为帮助学者进行数据分析的主要工具,对于传统方式形成了不小的挑战。另外,影视美术方面的相关研究方式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我国各有关职能部门以及一些电影发行机构对其进行了很详细地统计,因此,在美术方面不依据数据,空谈文化艺术的现象是不存在的。传统的美术形式已不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新形势下的美术即影视美术是对其的补充和发展,而不是的取而代之。在整个美术的理论体系中,起到最为基础和关键作用的是经济学等相关社会学科,影视美术的发展是传统美术与这些社会学科的结合,必然对传统的美术产生冲击和挑战,但是,传统的美术艺术并不是一无是处的,想要摆脱这种落后的问题,就需要学者们对美术的理论体系进行深度的探索和研究,真正的保持原有的美术理论的艺术气息。
4结语
总的来说,传统的美术教育今后必须要进行彻底的转化和变革,虽然美术文化仍旧保留在美术学院或者某些艺术学院,这是由于学术上的归屙陛。当然,对于美术学界而言,想要对影视美术对其的冲击做出强有力的回应,不仅要凭借自身的不断转型,也要借助政府的有关部门的帮助对美术理论做出进一步的宣传,对艺术市场上的数字进行统计,合理分配在美术的学科上支出的经费,这些外部条件与美术自身的改革相结合,必然能够应对影视美术发展对其造成的影响,使美术事业的发展更加稳固。
作者:卫保国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美术研究论文:民间美术研究论文
1湖南民间美术研究现状
就国内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外不少学者长久以来对湖湘文化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地域文化研究,取得了较完整较系统的区域视觉文化研究成果。湖南省群众艺术馆、湖南美术出版社合编,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湖南民间美术》,分民间棉织、民间刺绣和挑花、民间印染、民间雕刻、民间年画、民间陶器、民间竹编等7个方面。文牧江、曾景祥2002年《湖南民间美术的主要形式及分布状况初探》;鲁宁2013年《湖南民间美术原色在礼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陈雪苗2013年《湖南传统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专业的传承》。但是,对于在湖南大地上或显性或隐性存在的传统视觉设计思想进行探索,明确与现代视觉设计相结合并进行针对性的探讨与思考几乎接近空白。实际上,在湖南境内能找到的传统民间视觉设计现象品种繁多,其中不乏经典的作品,然而能潜心研究并将之整理推广并提升的有心之人却微乎其微。
2湖南民间美术遗存及保护现状
湖南民间美术作为传统视觉文化的代表湖湘文化历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和文化形态市湖湘地域传统视觉设计的基石,每一部分都形成了湖湘文化的独特旗帜,正是这些点点滴滴构成了该区域视觉研究不可或缺的来源,也只有通过它们才得以让人窥探真正的湖南传统视觉设计。湖南的视觉文化构成有着丰富的民间美术遗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民间绘画(纸绘、瓷画、门神、年画、墙绘、纹饰、文字)、建筑(民居、庙宇、古戏台、门环、门檐、雀替、窗饰、柱础)、雕刻(石刻、砖刻、木刻)、陶瓷(陶器、瓷器)、刺绣(绣花、挑花、杂绣)、纸品(剪纸、灯彩、纸塑、纸本)等。这些内容的研究分类需要深入一些偏远山区进行考察、搜集和整理。遗失任何部分都是无法弥补的损失,也是现代视觉设计思想深度遗憾的缺失。在研究过程中,应分类挑选出凸显湖湘文化特色的民间美术品类,以地理概况、历史发展脉络、历史文化名人、宗教文化和出土文物研究为依托,从衣、食、住、行、用、娱、祭的原发性、变异性、传承性、规律性等层面展开关于传统和发展脉络的研究,着重探索其审美特征、造型意识、色彩认识和物象形态等视觉艺术规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他们的问题意识的启发下,采取综合的研究方法,结合人类学的调查,艺术学的、历史学的求真,社会学的分析和宗教学的探讨。争取在跨学科的研究中拓展视野,使得问题深化而不僵化。
3湖南民间美术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文明是从对图像的描绘和辨认开始的,几乎每个民族都经历了这一过程。几千年来,图画与文字共存相生共同发展,完成各自的使命。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媒体生成的丰富对象,传播结构与传播途径,使这种图文平衡变得更加岌岌可危。更广义地说,图像正在越来越多的侵入文字的领地,挑战长期由文字占据的各种传统领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了“图像时代的话语权”现象。人们阅读图像的兴趣大大超过了阅读文字的兴趣,图像正在挤压文字的话语空间而逐渐成为建构交流的主要资源之一。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图像依赖症”,习惯于图像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对图像的兴趣远高于其他媒介。我国古代的主流艺术和文化基本是以上层阶级为主,呈显性形式;传统中国的文明史,是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历史,民间美术传统呈隐性形式。二者有着不尽相同的性质和特征,而事实上两者之间相辅共生,彼此相互影响,呈现出一种纠结、交织的状态。民间美术更是主流文化艺术的氧气和水分,是一种本元性的文化、母体性的艺术,创作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生活需要,在创作观念、审美观念、戒指尺度、思维方法等方面都反映了传统民间文化的特质和特征。因而,促使大众进一步了解认识民间美术与视觉设计的渊源、文化传统和现代的审美观念之间的渗透,对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湖南民间美术现象的研究重点就是希望以视觉文化为基点,拓宽传统地域视觉设计思想的研究,在方法上给予当代研究以一定的启示。通过学术努力给地方带来艺术管理和文化经济上的推动,为湖湘区域传统视觉设计的抢救整理和开发应用提供帮助。如果以民间美术与设计的视觉图像为主线,电视为画面载体,突出影像“平面视觉传播”效果,用文化专题电视片的形式,集文字、声效、图形、思想为一体的多媒体方式,全貌展现湖湘本土的传统视觉艺术。
4结语
对自然界的肆意掠夺和践踏导致自然生态的严重失衡,自然生态的危机、灾难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而文化生态的失衡和无序也同样使我们面临精神的危机,因而呼唤文化生态的健全和可持续发展如同人类呼唤自然生态的伦理观一样,是现代文化和艺术发展的理想之路。发达国家及国内对民间美术文化保护的措施和策略可以对我们保护、健全民间文化生态基础、传承延续民间美术提供借鉴并有所促进。
作者:蒋伟华 陈蕾 单位:南华大学 设计艺术学院
美术研究论文:民间工艺美术研究论文
1、民间工艺美术的创新
1.1民间工艺设计理念的创新
在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民间工艺艺术品也有了新的材料和新的制作手段,同时也具有了新的设计理念,民间工艺艺术品要反映出艺术观念的时代性、作品的个性化特征和人文内涵,主张传统与现代兼容并蓄,从设计理念上反映出作品的艺术性、体现出形式美和独特的创意,展现出艺术与人的审美方式、艺术与时代之间的关系,创造出富有积极审美意识和人文价值的剪纸艺术作品。它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装饰品,还要注重内在的设计理念和文化蕴涵。
1.2民间工艺思想内容的创新
民间工艺美术是从群众中来又到到群众中去的,民间工艺艺术品要在内容上表现出积极乐观的生活状态以及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内容形式上。现在的人们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冲击,打破了过去审美情趣单一的局面,变的丰富多彩起来,在艺术的创作中,许多艺术专业出身的艺术家参与进来,这使得艺术作品呈现出更多的表现内容、表现风格,以较大的限度去满足现代人们对审美趣味的多元化要求。
1.3民间工艺艺术形式的创新
在这个艺术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民间工艺艺术品的制作同样也受到了各种艺术形式的影响。如今,民间工艺艺术品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发展,突破原有的形态、色彩、技法等方面的限制,积极吸取借鉴其它民间工艺品的闪光点,在表现形式上追求新、奇、异,新的工艺技法为民间工艺艺术品的表现形式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产生了形式多样的新的审美感受,通过对传统工艺的发展,对设计理念创新;另外,还可以通过借鉴、融汇其它民间工艺的技法,用现代装饰手法对民间工艺艺术品进行创新,使其更具艺术趣味、装饰性。
2、民间工艺美术表现形式的传承与发展
把民间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形式、理念巧妙的结合起来,从而创作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的艺术作品,保持民族风格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尽量避免在表面上简单地将传统的图形与符号进行重组和挪用来传达某些历史信息;而是应该基于民族传统又结合生活实际,对工艺作品进行挖掘与创新,突显出作品的民族特色。通过一系列的改造创新,使得工艺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剪纸文化进一步升华,从而在未来的发展中逐步的完善自己。
3、民间工艺美术审美要求上的传承与发展
民间工艺美术是一个巨大的艺术宝库,如果对民间工艺进行深入的发掘与整合,然后再在原有审美观念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的审美理念,对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元素进行深入地提炼再创造,这样既延续了民间艺术,又可以进一步展示民间艺术的魅力,唤起人们对民间艺术的重视。传统的手工艺往往被人们看成是艺术品,我们应该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将它转化为设计作品。艺术重在表现个性、表现生活,感性内容较多一些,而设计的目的是用于服务人类、服务社会,因此,民间工艺美术要与时俱进,跟上社会生活的节奏,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应该主动适应社会而不是被动地被社会所选择,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民间艺术可持续性地发展。正如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里所说的一样:“在艺术的继承中,人类审美意识的连续性对艺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时代性、根据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再进行深加工,才能更好的保障民间工艺发展的继承和创新。
4、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发展与对策研究
根据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一般原理,当民间工艺艺术品由自娱自乐的单纯目的的作品走向市场谋取利润时,民间工艺艺术品就具有了劳动价值,就转换成了劳动产品,就成为了商品,这项民间工艺也就成了艺术生产劳动,它面对的消费者就是那些花钱来购买民间工艺作品的人,生产与消费的规律就开始了,确切的说这就是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规律,要想持续发展就得遵循市场经济里的规律也就是要满足市场供求关系。据分析,传统民间工艺萎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间工艺创新匮乏、发展不平衡、后继乏人或后继无人,无以形成市场化。艺术作品要想持续性发展下去也应走市场化的道路,同时要注重产品质量、技法应精湛。商品只有经过流通才能实现其价值,这种工艺美术作品不经过流通也是难以实现其真正价值的,商品的价值只有在商品消费中才能得以体现,工艺美术师生产出的作品,无论其蕴含有多少劳动力,有着多大的实用性和审美性,如果缺少了市场的需求,没有消费者的购买,那它的价值也就无法实现,“以活态的形式把民间工艺艺术传承下去,才是实现民间工艺艺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作者:宗彦 单位:长春建筑学院
美术研究论文:能力培养视域下的美术研究论文
一、教师对自身综合能力提高的再认识
1.课程的开发、科研能力。
美术课的评价标准是多样的,而且科目的特殊性也使得美术课堂的灵活性、情趣性、活动性更强,所以,美术教师具有课程改革和实践的更大优势,具有发挥多种才能的更大空间,也就更有利于我们开发和研究出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一套教学方法,增加美术课堂的吸引力。“教书匠”一去不复返了,教育科研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才是为我们教育进步保驾护航的基本能力。
2.沟通、合作能力。
沟通、交流在传统教学中也是重要的一环,但在研究性学习中更为重要。作为课题组的一员,教师既是指导者,也是参与者、合作者,所以和谐的语言交流,顺畅的沟通是合作的基本前提。同时,与同事的融洽相处,与家人、家长以及社会的良好沟通合作能力,都将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有很大裨益。
3.跟上时代潮流,掌握当下的信息技术。
教师要学会使用网络资源,在整个互联网时代的环境背景下,网络资讯的普及使得教师的学习和学生获知的渠道变得四通八达。网络就是博物馆、图书馆、资料库和图库,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搜集整合资料,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拓宽知识面,打开视野,为我们的课题服务。与此同时,除了能灵活地使用电脑,加强整合网络信息的能力,还要学会使用网络上流行的QQ、E-mail、MSN、微博、微信等对话方式,拉近师生距离,随时沟通交流。
4.为了很好地胜任“引导者”的角色
教师应学习一点管理学知识,加强领导能力、统筹能力、跨学科学习能力以及资料汇编能力。
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转变职业角色,采用以学生为主,围绕学生设计教学活动的课堂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不再是三尺讲台的“主宰者”,不再是课堂的“独角戏”演员,而是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学习、研究。在开展美术研究性学习中,课程的性质需要教师以引导者与协助者的身份介入到学生的课题研究中来,师生之间应该体现出“对话”的关系。教师以学习伙伴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研究课题,及时了解学生的兴趣点,面对疑惑时能给予启发和指导,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统筹安排。尤其是关于课题的选择上,教师更应该把主动权和选择权交给学生,无论是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方向、方法都应该允许学生按照个人兴趣提出并经过筛选等方式最终确立下来。教师首先要把课题布置给学生,学生搜集资料就会相对容易和真实,课题的扩展空间也会相对变大,学生学到的知识自然就越多,教学效果自然更好。
三、教师的指导要张弛有度
研究性学习在本质上还是属于一种课堂活动,而不是科学创造,所以不能对学生的要求太高,或者课题选择太难、太深,都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但也不能“随意”“自由”,对学生不管理、少辅导;或者依赖多媒体,忽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不精心备课,只是充当了“放映员”的角色。有的教师把学生带到画室,让学生自己随意绘画,没有任何研究主题,采用“放羊”式的管理,自己“袖手旁观”,美其名曰为“自主学习”“自由创作”;或者带到网络教室,让学生自己随意搜集网络资料,没有选题,没有指导。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教师参与的过多,原本的协助者成了代替执行者。担心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或者教师自身的教学角色转换不过来,总是不能地放手和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而是过多地干涉甚至代替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失去了研究性学习的初衷。这些现象告诫我们:
1.教师的指导和辅助作用,是有计划性的,有目的性的,教师要事先统筹好课题的开展,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题目。
2.教师在课题开展过程中参与进来,成为研究的一份子,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帮助指导解决。
3.开发利用信息环境下的美术课程资源,而不是依赖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教师需要对信息环境下的美术课程资源,哪些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哪些课程资源可以进入课堂转化为现实的课程进行鉴别、开发、积累和再使用。职业中专美术欣教学的对象是朝气蓬勃的年轻学生,这一阶段正是他们世界观、性格、创造力、想象力发展的黄金时期。研究性学习正好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学习模式,让他们的探索欲、研究欲和创作欲得到施展和发挥,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得到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更好地完成美术教学的根本任务。
四、结语
美术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肩负的责任重大,要想真正发挥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功能,美术教师就要不断地提高教育水平、教学质量和自身素质,除了不断地学习和吸收、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外,还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实践、反复探索。“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装备,付出辛勤,哪怕只有点滴的进步,也将最终迈向理想的教学目标。
作者:林斌 单位:晋江职业中专学校
美术研究论文:地域性工艺美术研究论文
一、芜湖铁画对地域居民审美意向的建构
拥有300多年历史的芜湖铁画得到过刘海粟、郭沫若等诸多大家的肯定,韩美林等当代艺术大师都曾参与设计制作。芜湖作为它的发源地,其居民的相关审美意向是一块需要深耕的土壤,要从本源着手多方面建构。
1.芜湖铁画对当地居民视觉经验的建构需要加强其与民众生活环境的关联
(1)芜湖铁画在城市景观公共空间中的运用和规划城市景观是地域视觉文化重要的载体,居民生活在城市空间中就意味着经历视觉性的经验塑造,城市视觉景观是居民积累经验和美感的重要载体。随着城市快速扩张化,原有的及新的城市空间建设需要更多地考虑与当地工艺美术的关联。芜湖铁画原有聚集地是原工艺美术厂所在的镜湖区九华山路,这是一条很有特色和历史文脉的街道,对面是多年来本地居民最常去的广济寺、赭山公园和徽州艺术博物馆。虽然近十年来这条街道进行了大量的改建,加强了原有街道围绕赭山所形成的徽派建筑和园林风格,也保留了历史特点,但是对于铁画来说,除了几家销售店面之外,在公共空间设计中难觅踪影。除此以外,作为芜湖的重点景观沿江而建的滨江公园和传统城市休闲中心镜湖公园,以及东部重点新规划的神山雕塑公园,都没有作为城市名片的铁画的参与。对于芜湖的许多民众来说在视觉经验上铁画是缺失的,民众对铁画的视觉印象固定为狭隘的铁画店面。这是铁画一种单一的、狭隘的发展,也是工艺美术今天较之前衰弱的原因之一。铁画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性工艺美术形式,如加以多层次地提炼其形式语汇和精神意蕴,并将其运用到城市公共空间的装置艺术、景观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当中,将在芜湖城市形象中注入铁画元素,形成属于这个城市的独特的视觉文化符号。(2)加强芜湖铁画在家庭个人空间中的应用设计,也就是工艺美术在生活装饰中的美感培育功能家庭空间是个人场域,带有典型的个人审美偏向。传统欣赏铁画的方式就是将其装框加背成画挂在墙上。在现代家居装饰设计手法多样化的情形下,针对铁画具有独有的工艺和材料这一特点,若将其融入家装设计的方方面面,如与铁艺、家具、装饰等设计的多面结合,可以增加视觉设计形态,从形式、功能到精神空间拓展铁画视觉语汇与精神文化的应用。
2.芜湖铁画对当地居民视觉经验的建构需要增加居民参与体验型的视觉素养教育与培育
(1)中小学设立工艺美术体验互动课堂中国不少城市已经开设传统文化体验课,如北京一些中小学就将京剧及其脸谱服饰文化艺术体验课纳入素质教育规划,将传统艺术形式渗入新生代的教育过程。对于像芜湖铁画这样的地域性工艺美术来说,在芜湖及周边地域中小学中开展铁画艺术体验教学,邀请铁画非遗继承人或铁画工作坊加入,让学生通过学习铁画制作工艺技巧和范例,自己动手设计制作喜爱的小物件。这是非常生动有趣的课堂,对新生代视觉经验构建有重要作用,也是培养传统工艺美术审美意向的温床。(2)当地大学、职业教育学校与铁画的产学研模式芜湖工艺美术厂曾在数年前作为委培单位,订单式地连续几年在芜湖六所职高培养了几十名专业人才,但是在整个行业萎缩、工作环境艰苦、工资待遇低的情况下,一些学员在实习期满便转投其他行业了。新人才加入不多—缺乏创新—铁画发展慢,如此恶性循环,直接导致铁画市场萎缩,铁画人才就业空间压缩,为教育机构的再介入带来难题。近几年来,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美术专业的教师对芜湖铁画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成立了铁画研究室,设立产品设计(铁画设计)专业,招收了本科生。其他高校如安徽工程大学以及芜湖中华艺术学校等职业学校也陆续开展了不同方面的产学研究,着手培养具备多层次创意、管理、营销、文宣、设计、实践技术的人才,实现师徒传承与现代艺术教育模式相结合,从高等教育本科和应用型的职业教育两个层次为铁画艺术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3)加设地方性工艺美术博物馆及加强其社会教育职能和社会参与设立芜湖铁画博物馆,展示清末以来不同时期的铁画代表作品,并设立体验区、纪录片影像播放区、多媒体互动平台。除进行铁画的固定展示外,还应加强工艺美术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设立网络专区,传播铁画文化及博物馆信息。由博物馆定期邀请相关传承人、研究专家、美学理论专家教授举办相关的铁画技法、美学、设计、应用等方面的讲座,让社会中更多的人能够获得铁画的审美体验。
3.芜湖铁画对当地居民视觉经验的建构需要加大与当代艺术家的合作
“从文化形态和特征上看,当代艺术在很多方面都和大众文化形成鲜明的对照。格林伯格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了这个现象。因此,在视觉性方面,当代(先锋)艺术显现出迥异于大众文化的特征,具有某种激进的视觉性。”②当代艺术家,特别是先锋艺术家群是对文化潮流最敏感的人群,他们的作品往往具有颠覆性的视觉符号,会在传播中被大众不断重构解读,成为视觉文化的引领者。传统工艺美术所出现的思维僵化、困步不前正需要借助敏锐而深刻反思的实验艺术精神予以改变,将地域性工艺美术加入先锋艺术的创作语汇,能够激发出新的视觉思路。
4.芜湖铁画对当地居民视觉经验的建构需要地方政府文化艺术政策的大力扶持
随着从国家到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与重视,各种相关政策法令得到完善,为铁画等地方特色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一方面,铁画行业需要建立和完善铁画技艺评级评价与检验机构的管理服务引导体系,制定行业标准,加快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另一方面,铁画行业要依靠相关具体政策扶持。此外,加强推广宣传有利于增强铁画的影响力,如相关艺术节庆日的设定有利于提升独特的文化城市形象。
二、结语
信息时代的全球化与本土化洪流中,地域文化形象以自觉自省姿态异军突起,其凝练的独特视觉文化的重要性无需赘言。但地域性特色视觉文化是如何通过视觉形式的生产、流通和接受而作用于社会居民,并反过来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不仅仅是艺术问题,也是很复杂的社会问题。通过对于个案芜湖铁画这种地域性艺术现状的观察、分析,笔者提出如下芜湖铁画对当下地域性公民审美意向建构对策:通过在不同场域空间中加强传统工艺美术视觉设计,加强传统工艺美术与民众生活环境的关联,积累多层次的视觉经验;将地域性传统工艺美术渗入教育各阶段,以参与体验型构建视觉素养;通过政策规范引导扶持、先锋艺术家等具有视觉文化话语权的加入;等等,最终形成社会主体民众对地域文化形式的主动认同和视觉归属感,完成地域性公民审美意向的建构。
作者:许丽云刘玉龙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
美术研究论文:文化企业工艺美术研究论文
1.引言
蔚县剪纸产业经历了从最初农闲时候的业余生产,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集体企业生产,再到九十年代的厂家林立专业生产这三个过程,如今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全县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师1名,工艺美术家5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21名,一级美术家4名,工艺美术家11名。蔚县22个乡镇561个行政村中,有16个乡镇96个行政村分布着剪纸艺人,其中剪纸专业村28个,剪纸专业户1100户,从业人员3万余人。蔚县年产剪纸500多万套,年收入2亿多元,产值占到全县GDP的4%。[1]
2.王老赏周永明世家剪纸公司简介
周永明世家剪纸公司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南张庄,是一所有限责任公司。周永明世家剪纸公司历史悠久,在蔚县剪纸产业中拥有特殊的地位。1979年,周广之父,蔚县剪纸艺术大家王老赏的弟子周永明建立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以来蔚县及时家剪纸作坊,1985年周永明世家剪纸厂正式注册,即为王老赏周永明世家剪纸公司前身。董事长周广是周永明长子,是当代蔚县剪纸界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首届河北省民俗文化十佳人物之一,首届河北省民俗文化十佳人物之一,首届河北省民俗文化十佳人物之一,张家口市拔尖人才之一,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中国民间美术家,张家口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公司为家族性企业,分为设计,生产和销售三个部门,结构简单,合作紧密,分工明确。员工约有150人,人数不固定,工资采用计件制结算方式,1000至3000元不等。公司几乎没有现代办公设备。周永明世家剪纸公司具有较强的典型性,是蔚县众多剪纸企业的代表。
3.SWOT分析
3.1优势条件(strength)
企业拥有较高的美誉度。由于企业发展源于蔚县剪纸杰出大家王老赏弟子周永明所建的周永明世家剪纸厂,故企业在蔚县剪纸行业内拥有特殊的地位。企业的剪纸产品品质优良且与时俱进,深得国内外顾客的喜爱。企业拥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周广先生是当代剪纸艺术大师,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中国民间美术家,代表作有《八仙》、《北大百年校庆系列剪纸纪念品》等,其作品在全国性比赛上多次获奖,其事迹选入《2000年中国风杰出人物特集》,1998年上半年,周广、周淑英兄妹剪纸在美国尼加拉大学展出。企业接受部分顾客的来样加工,来稿加工和创意加工订单。企业有较好的发展历史条件。由于1979年周永明建立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以来蔚县及时家剪纸作坊,1985年周永明世家剪纸厂正式注册,即为王老赏周永明世家剪纸公司前身。相比于蔚县其他剪纸企业,历史悠久,地位重要。企业拥有“王老赏”商标专利。公司及时前往北京注册了“王老赏”商标专利。并且“王老赏”商标专利拥有其自身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其他剪纸企业相比据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企业开展积极开展校地合作。目前企业和南京大学艺术与创意学院展开合作,即将建立南京大学的艺术与创意学院实习基地。河北科技大学副校长亲自邀请周广先生前往学校授课。同时,许多学校争相与企业在各个方面展开合作。企业领导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周广先生与其兄弟姐妹合称“剪纸七杰”,其中二妹周淑英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周广先生曾担任张家口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多次担任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作为当代著名的剪纸艺术大师,周广先生多次参加国际级剪纸艺术展览,剪纸文化活动,享有极高的声誉。
3.2弱势条件(weakness)
营销手段陈旧,有限。目前蔚县的营销方式主要是电话订购或者上门订购,未能采取网络营销手段。营销企业没有中间商,也没有开设区域性的销售中心,产品通过第三方物流系统送到客户手里。部分产品只能通过中间介绍人获取更大的客户市场。专业人才缺乏。企业的人才缺乏既是制约企业发展直接因素,也是根本因素。企业既缺乏普通的剪纸工人也缺乏高端的剪纸艺术家,更缺乏企业管理人才,特别是文化企业专业人才。宣传方式有限,在全国范围内缺乏知名度。蔚县剪纸产业的宣传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蔚县政府对剪纸产品的整体宣传,二是央视等媒体对蔚县剪纸文化产业的整体宣传,三是通过各种展览进行宣传。但前两者是对“蔚县剪纸”的宣传而非企业宣传,第三者则是通过展出者既高端艺术家来带动企业和产品的宣传。三者都不是对产品、品牌、企业的直接宣传。故而收效有限,使企业具有较高美誉度但缺乏知名度。缺乏现代管理思想、制度、设备。企业的运作流程落后,企业结构简单,缺乏现代化信息设备和生产设备。
3.3机会条件(opportunity)
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扶持。2012年《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和《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的出台,给予小微文化企业进一步的的政策支持,在宏观层面给创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一年可给予企业几十万的资金支持,政府宣传单位帮助其进行宣传,同时在土地政策,财税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国家经济发展,国民文化需求进一步增加。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教育的发展,国民的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文化需求进一步增加,剪纸产品的需求也进一步增加。紧邻全国文化中心北京,有较多的发展机会。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也是全国的文化产业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强。同时,北京也是国际文化产品市场的窗口,为剪纸艺术品国际文化贸易提供可能。蔚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促进。蔚县拥有“空中草原”、“小五台山”等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蔚县剪纸的市场。
3.4威胁条件(threat)
剪纸产业链尚待开发。目前剪纸产业仅停留于原始产品阶段,剪纸周边产品,剪纸文化旅游等产品开发尚处于起始阶段。剪纸产业后备人才不足。原因如下:首先,剪纸艺术教育和剪纸艺人培养依旧采取学徒工这一落后的方式,剪纸艺术学校的建立正在商讨中。其次,剪纸艺术未能有效的传播推广。,对于剪纸艺术企业管理,剪纸艺术产业研究等专业技术人才明显不足。信息化文化企业发展和社会科技迅速进步。蔚县科技落后,社会观念落后,缺乏专业人力资源,剪纸产业难以跟上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部分竞争对手发展较好。部分竞争对手建立了自己的网页,采用了先进技术,发展情况良好,发展势头迅猛。
4.基于SWOT分析的对策建议
4.1S-W对策
4.1.1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加强企业公共关系建设4.1.2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学习现代企业管理思想4.1.3引进、培育相关人才,购置现代管理设备4.1.4利用企业美誉度和良好的顾客关系拓宽销售途径
4.2S-T对策
4.2.1基于自身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延长剪纸产业链,开发剪纸周边产品4.2.2加快企业现代化建设,紧跟科技进步步伐,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4.2.3积极进行政企互动,推动蔚县剪纸产业聚集区的建设和发展
4.3O-W对策
4.3.1积极利用国家、政府的相关政策,推动企业发展4.3.2拓展销售途径,增加产品销量,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国民文化需求4.3.3利用北京区位优势,在北京建立产品销售与推广中心4.3.4与相关组织部门合作,促进蔚县文化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5.结束语从全国范围来看,蔚县的剪纸文化产业在工艺美术类产业中发展较好。在原有的较好的文化资源禀赋上加以政府的扶持,剪纸企业的初步发展是十分顺利的。但要实现蔚县剪纸产业的长远发展,就必须实现市场化运作。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唯有突破制约因素,实现现代企业的升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杨佳续李洁馨单位: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美术研究论文:民间工艺美术研究论文
一、闽南民间工艺美术融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资源保障
传统民间工艺品种繁多,艺术独特,历经千百年的锤炼,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世代相传,融合中外,推陈出新,闽南民间工艺从单纯的手工技艺上升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闽南文化和艺术的活化石。它以物化的形式融合于闽南民间的日常生活,体现出民间艺人质朴、纯真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闽南石雕整合了工艺元素和文化艺术,化顽石为神奇,极富艺术之魅力,繁多的种类、独特的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驰名中外,独树一格。闽南木雕始于先秦,兴于唐宋,成熟于宋元,明清时期步入巅峰。既有古朴、淳厚的中原雕刻工艺的痕迹,线条流畅,人物造型生动,又具有闽南文化精巧的成分,充分表现出闽南侨乡的艺术特点,作品更是享誉海内外。闽南陶瓷均属民窑,从内容到形式,处处反映出民族化、大众化的特色。独特的瓷烧技术,精巧的工艺,简洁的装饰,体现了民众淳厚、质朴的审美情趣。闽南花灯将雕刻应用于骨架的设计上,绘画和书法融于纸面的花色调配上,造型和漂染工艺应用于花灯创作的整个过程。丰富的造型、柔美的线条、精巧的工艺,创造出一种意蕴和谐之美。闽南纸扎千年传承,内容丰富,造型生动,简练概括,经过剪、镂、镶、贴形成强烈的装饰效果,作品在海内外颇具影响力。闽南民众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美术资源具有丰厚的民俗内涵,艺术的原发性、创造性和手工技艺正是一切艺术表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同时也成为具有闽南特色的民间艺术手工制作课程的资源库。
二、闽南民间工艺美术融入当代艺术设计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分析—以漳浦剪纸为例
漳浦以“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享誉中外,素有“金漳浦”之美誉。漳浦剪纸艺术源远流长,据《漳浦县志》记载:“元夕自初十放灯至十六夜,乃已神祠家庙,或用鳌山运傀儡,张灯烛,剪彩为花,备极工巧。”可见唐宋时期漳浦剪纸艺术就开始应用于花灯装饰等民俗活动。⑤剪纸俗称“铰花”,与刺绣艺术有关,常被应用于刺绣底样的创作。在中原文化如贴“窗花”习俗等影响下,漳浦剪纸逐步以独立方式使用在各种婚庆典礼、祭拜祖先等民俗活动中。如今漳浦剪纸已被世界认可,并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和产生影响,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继承传统、力求创新是任何民间艺术发展的关键,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漳浦剪纸在中国民间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主要表现在其艺术风格的独特性、艺术技法的原始趣味性和艺术品自身焕发出的美感。通过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从理论上探讨漳浦剪纸的构图形式、造型手法、创作意识等,增强在当代艺术设计中民族性、本土化的创新与应用,并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探索漳浦剪纸与环境设计、装饰设计、平面设计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结合点,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以新的设计艺术形式、设计语言符号使设计产生新的飞跃。
1.漳浦剪纸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漳浦剪纸所反映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包括闽南地区的地理环境、百姓的日常生活和传统习俗活动以及民间神话传说等,这些都以独特的符号融入剪纸作品中。例如,茶壶就是剪纸中最常见的装饰图案,这无疑渗透着闽南人爱喝茶的习惯;剪纸中常加入一些龙虾、鱼、螃蟹等水产品,这充分体现剪纸的闽南地域性和其来源于生活的传统特征。作为一种独特的设计素材,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文化的传承上,都将成为本土风格环境设计的创作源泉。同时漳浦剪纸在艺术表现上立足本土,注重主观想象,艺术构图奇巧、简练明朗、古拙抽象,表达着古老的民俗文化传统,具有浓厚的“原生态”趣味及“乡土味”气息,这对设计本土风格的环境设计具有重要意义。设计师应该以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为己任,唤醒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记忆,将其融入现代城市功能设计中,赋予建筑内外部的空间乃至整个城市浓厚的本土特色风情。漳浦剪纸主要运用红色,通常以单色为主,其他颜色作陪衬,在对比色中求谐调,颜色上的创新运用突出了工艺装饰效果。这对设计闽南本土风格的室内空间有着重要意义。例如,在现代环境设计中可运用漳浦剪纸的图案,采用闽南地区的红砖、白石为装饰材料,设计出有关闽南红砖文化的主题浮雕、壁雕等作品。漳浦剪纸造型独特,收放自如,运用在现代室内外立体造型的细部装饰上,如隔断花墙、装饰品花架、屏风等,具有通风采光、借景叠景等功能,不仅起到了特殊装饰和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也增加了艺术氛围。另外,还可以运用闽南文化元素的剪纸图案制成各种镜框式、挂历式的装饰画和装饰品,以此带动室内陈设品行业的发展。窗帘、沙发靠垫、沙、桌旗、布艺床品等都可以采用漳浦剪纸传统图案,这不仅使室内空间更具本土色彩,还能寄托民众美好的愿望。
2.漳浦剪纸在装饰设计中的应用漳浦剪纸将闽南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以图案的形式表现在作品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折射出闽南人的性格和意识形态。漳州剪纸利用本身图案的抽象造型来反映闽南地区的意识形态和思想,糅合闽南传统文化。现代装饰设计对于诸如漳浦剪纸这类传统工艺的应用遵循“批判和继承”的原则,既尊重其自身发展特性,又对其进行产品创新,既将其作为现代装饰的补充,又在现代装饰中很好地对漳浦剪纸进行有效地传承。传统漳浦剪纸在线条、构图、剪功等方面具有特殊性,折射了闽南文化多元化的特征和细腻雅致的审美取向,传达了浓郁的乡土气息。现代装饰艺术中对于漳浦剪纸的应用可从以下方面为出发点:一是结合装饰设计作品的主题,充分挖掘漳浦剪纸的特点,在作品中对其在材料、线条、构图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二是根据不同设计作品的特殊风格,在刺绣种类、色彩选择、图案设计等方面进行搭配,凸显出漳浦剪纸的固有特性,同时又在装饰作品中呈现出典型的剪纸特性。3.漳浦剪纸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鲁迅先生说过:“在现在,艺术上是要有地方色彩的,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⑥漳浦剪纸蕴藏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韵味,具有特殊的地域性和造型手法。比如,漳浦剪纸通常采用“排剪”技法,结合“阳剪”为主、“阴剪”为辅的表现手法,形成其在工艺上纤巧细腻,构图上线条简练、圆满匀称、对称平衡的特征。同时在物象形态的刻画上应用的简约意象表达方式或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等都可以为现代平面设计所利用。因此设计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考虑,一是将设计主题与剪纸图形意蕴相联系,从创意选题的角度思考选择恰当的主题表意,有目的地去把握对象的整体结构式样;二是从创新的角度在图形、材质、风格等方面上将漳浦剪纸包含的图形图像或其他意象特征进行夸张变形、化繁为简、重组创新,深化对漳浦剪纸艺术的价值认识,同时与现代平面设计的构型审美相结合,利用剪纸图形的形似和神韵创造出贴切的图形语言;三是在表现技法上运用“排剪”技法创造出新的设计表现语言,扩展设计的表达形式,将漳浦剪纸的视觉特征融入现代平面设计之中。
三、民间工艺美术融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方法
“生产者的艺术是世代人民所创造、所传播并表现他们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文化艺术形式。”⑦民间工艺美术作为生活世界的认知和诉求,是群体意识与思想认识的一种反映方式,不仅包含了大量原生态艺术图形和工艺技法,还体现了人类本源的思维意象、审美观念和情感表现。因此,在艺术设计教学中不仅是要拓展学生的技法表现手段和途径,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民间工艺美术的文化价值,真正体味到民间工艺美术的文化内涵和情感魅力,并应用于现代设计。
1.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开设民间工艺美术课程审美认知与创造力的培养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核心,民间工艺美术样式几乎都同时具备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基本要素。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应以其审美鉴赏、技艺造型、品格精神等为基本内容,积极开设具有本土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题材的艺术课程。在教授过程中,采用教与学的互动方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突出创造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造型能力、材料的把握和认识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精神,激发独立思考的意识,并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诸如剪纸、雕刻、漆艺、陶艺、编织等课程,着重把研究民间美术功能的实用性、技巧的高明性、题材的丰富性、装饰的生动性、形式的多样性置于首要地位,把创造具有独特性和地域性的艺术文化作为教学的宗旨,做好民间工艺美术资源向地方工艺美术课程的转化,由此将传统与现代、现在与未来相互融合,形成未来艺术设计教学的新方向。
2.成立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研究机构,定期举办展览和讲座发挥地方的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优势,发掘和整合地方文化资源,成立高校民间工艺美术研究机构。组建一支以地方高校教师为主的研究团队,同时聘请地方各个门类的工艺美术大师、领军人物为客座教授,共同探讨民间工艺美术资料的收集、整理、理论研究和相关教学工作。通过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保护、创新、开发和研究,积极运用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将传统工艺的实用性、经验性和学术性特征应用于校本教材的编写中,用时代和科学的态度加以继承和改造,通过条分缕析、去芜取精、发展提高,形成一个特色鲜明而又具有时代感染力的文化产品体系。在教学中将民间工艺如雕刻、剪纸、编织等引入课堂,活化课堂教学,同时又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民间工艺美术的独特魅力以及其在设计领域中的突出表现。另外,可以让民间工艺大师将制作工艺直接带入课堂,通过举办专题活动,从表演技艺开始给学生讲授和示范制作工艺,让他们亲身体验民间工艺美术的神奇。定期开展民间工艺美术展览、学术交流、课题研究和专题研讨等,形成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将民间工艺美术资源真正融入现代艺术设计教育。
3.创立民间工艺美术校内工作室和校外实践基地根据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种类,结合其美术特点对艺术设计教学实验室进行改造形成专门的工作室,以工作室为载体,通过选修等方式实行开放式教学,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如漳州剪纸工作室、惠安雕刻工作室、闽南“妆糕人”泥面塑工作室、树脂彩绘工作室等。工作室的教学主要采用艺人的“技”和教师的“艺”结合,即通过教师对设计作品创作思想的理论阐述与“请进来”的民间艺人的技术培训相结合,实现与艺人零距离的“手手相传”,将工作室中的工艺技术应用于作品的创作中,寻找与作品主题的契合点、差异点,改进民间工艺的表现形式,突出表现民间工艺技术的独特性,从而引导学生用民间工艺的手法来进行创新设计,提高设计水平。同时,“走出去”设立校外民间工艺美术实践基地,让学生到民间亲身去感受当地乡土乡情,欣赏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品,培养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的情感和认同感,创造学习民间工艺美术的氛围,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研究水平。
四、结语
民间工艺美术文化是当代设计好的教学范本。把传统手工艺所构成的资源宝库作为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引入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于民间工艺美术文化的认知,通过不断挖掘民间工艺美术的精神内涵、造型方式和语言特征,为学生设计提供新的激发点和创造点,形成特色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在艺术设计教育的过程中融入民间工艺美术,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的途径,实现教学和传承的双赢。
作者:赵洋单位:华侨大学美术学院
美术研究论文:仙作工艺美术业研究论文
一、仙游县工艺美术业发展逐步规范、产业链初具规模、影响力不断扩大
1.工艺美术人才不断涌现、产品专利不断增多、地域品牌逐渐创立。随着人才引进政策不断完善落实,产业工人薪酬水平的大幅提高,仙游已成为全国各地雕刻艺人、木工能手聚集的“高地”。全县现拥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人、省工艺美术大师14人、中级工艺美术师408人、技师206人。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建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市级5家,创新产品获得外观设计专利有113项。全县工艺企业在国内各类展览展销中已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福建省工艺美术“争艳杯”大赛和部级举办的博览会评选的金奖156个,银奖236个,铜奖175个、获得中国驰名商标2件(山中及图、三福)、省名牌产品37项、省著名商标28件。仙游县于2007年申请注册了“仙作”商标,于2010年度获得CCTV“品牌城市”称号,于2011年顺利通过“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复评。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精品频道“魅力中国”栏目组分别录制报道了“仙作”专题节目,“仙作”品牌深受国内红友们青睐,其声誉已超过苏作、广作和京作。
2.产业链初具规模。一是营销网络不断健全。全县在外从事营销人员约有5000多人,在县外开办的直营店、加盟店共有1000多家。目前,“仙作”家具的产量、产值、销售额在同类产品中居全国首位,占有全国各大城市的市场份额约60%以上,还远销东南亚和欧美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二是原材料供应市场不断扩大。全县从事原材料购销的公司有120多家,人员有2000多人,年交易额超百亿。占地56亩的仙游家更美国际名贵木材交易中心即将开业运营。三是配套物流服务不断完善。驻地物流企业18家,年运输量1500多万立方米,及时提供木雕、古典家具等产品的包装、运输、仓储、送货上门等配送服务。
3.仙作工艺影响力不断扩大。注重仙作品牌推广,以系列活动为契机,扩大仙作工艺影响力。今年以来,举办了“2014世界木材日暨首届国际木文化节”、“仙作中国行”北京品牌展、深圳精品展,组织200多家企业参加了深圳文博会、第四届中国国际轻工消费品展览会、莆田艺博会、5.18海峡经济贸易交易会等七次大型展会。在上述系列活动中,据不统计,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400多名中外嘉宾出席,参展的中外木艺术作品超过5000件,参观人员逾10万人,期间共实现交易额1亿多元和近7亿元的销售意向,使仙作工艺美术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成为地理标志品牌。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仙游县工艺美术产业发展迅速,但从目前发展规模和水平来看,与其所拥有的资源优势还不协调,发展潜力还未充分发掘,存在主要问题表现为:
1.工艺美术业发展平台有待整合,企业规模偏小。仙游县多数工艺美术厂家植根于农村,大部分为手工作坊式和家庭式管理的中小企业,且以传统技艺组织生产,处于小规模手工作业水平,生产流程管理不规范,缺乏监督,导致质量有瑕疵。
2.品牌意识有待增强。大部分企业对实施品牌战略重视不够,欠缺应有的成长战略、品牌战略和营销战略。商标意识不强,知识产权、产品专利维权意识不强。企业规模偏小小,资金少,宣传广告跟不上,产品包装不到位,无法打响自己品牌,绝大部分是为北京、上海的经销商贴牌生产,产品附加值较低。
3.竞争无序,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个别企业存在抢市场,挖技工,争客户等无序竞争现象,极大地扰乱了其他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也影响了整个产业健康、有序、持续发展。
4.是高精尖工艺美术人才偏少。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偏低,工艺美术高端人才偏少,大师级人才硕果仅存,人才出现断层,这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艺术价值,目前产品偏向于以机械打版为主,有高附加值的大师作品稀缺。
三、几点建议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为仙游县古典工艺家具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目前是仙游工艺美术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古典工艺家具产业是仙游县具传统、具特色、具优势、具潜力的产业,经过多年来的发展,产业初具规模,区域品牌不断打响,产业链条日益完善,企业规模持续壮大,已经具备在新的起点上跨越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仙游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把工艺美术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来重点培育,计划重点建设一批带动性强的产业园区,发展壮大一批工艺骨干企业,推动现有工艺企业上规模、创品牌、铸链条。力争至2015年,规模以上古典工艺家具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其中超亿元产值企业40家以上;工艺美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25%以上;税收6亿元以上,从业人员20万人,为把仙游县打造成为中国较大的红木家具生产基地和交易市场,实现本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当前应做好如下工作:
1.抓好工艺美术业的整体规划。落实“十二五”工艺美术产业发展规划,大手笔规划产业发展平台,重点打造“一城、六园、五中心”产业发展平台。在“一城”——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博览城的辐射效应下;做好“六园”的建设:仙游工艺创意产业园、盖尾工艺产业园、坝下工艺产业园、度尾艺雕产业园、赖店古玩产业园、油画国画产业园;做好古典工艺家具生产、展示、营销、仓储、研发、物流以及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强化“五中心”建设,即建设工艺美术展示中心、研发中心、检验检测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工艺美术博物馆。
2.培育龙头企业。在扩建厂房用地、信贷资金、税收政策等方面予以扶持,出台优惠政策引导现有规模工艺企业进入园区,规范化、集约化生产,形成规模效益。重点培育三福、大家之家等一批快速成长、带动力强的古典家具龙头企业,在古典家具行业内推行产销分离,引导个体转公司、规下转规上、公司转集团,大力支持山中古典、连天红等上市后备企业实施股改工作,争取早日实现上市。力争到2015年,实现年产值20亿元以上企业2-3家、10亿元以上企业5-8家以上,特别是要组合成1-2家能够涵盖原材料供应、产品研发创新、品牌营销、人才培养、市场信息、抗风险能力强的集团公司。
3.完善产业链规模。围绕“2015年建成300亿元产业集群”目标,重点围绕产业链上下游缺失环节开展点对点招商,推动由生产加工环节为主向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延伸,争取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有一批骨干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带动产业整体的提升。
3.1完善原材料采购。加强与珍贵木材产地的联络协调,疏通红木进口渠道,保障木材供应;依托莆田秀屿部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保障紫檀、酸枝等红木原材料供应;巩固降香黄檀等名贵树木基地,逐年扩大种植面积。3.2注重研发设计。重点发挥县古典工艺家具研发中心作用,鼓励企业创建技术中心、实训基地,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
3.3加强生产加工工艺创新、推进产品展示。继续巩固古典工艺家具生产,做大产业集中区,整合提升六编六雕、古玩、国画、油画、石雕等产业,形成规模集群效益。在展示交易上,建设古典工艺家具展示中心,高起点建设一批档次高、规模大的展示厅,完善产品展示、产品体验、产品交易、产权谈判与交易等功能,成为宣传“仙作”的窗口。
3.4做好包装设计及银企对接服务。深化全县工艺美术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促进实体购销渠道和网络购销渠道互动发展,以电子商务为导向,重点扶持发展一批从事印刷包装等企业,在物流配送上,鼓励现有物流企业做大做强,继续招引一批物流企业,发展本地物流企业,满足产业发展运输需求。做好银企对接,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基础、做好工艺企业授信贷款事宜,优先安排资金支持技术研发、市场推广、品牌打造等事关产链发展的关键环节,对评选出的仙作工艺百强企业授信放贷,开通放贷绿色通道,简化审批程序。
4.做大做强品牌。做好“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和“品牌城市”的宣传、运作,扩大在全国乃至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举办中国(仙游)古典工艺家具博览会暨“仙作”家具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扩大品牌效应。在福厦高速公路、306国道、仙港大道等境内交通主干道设立“工艺品牌大道”,打响“仙作”品牌。制定名牌产品、驰(著)名商标三年滚动培育计划,督促工艺企业严格实行生产许可证、安全认证等质量监管制度。鼓励企业根据自身规模以及品牌建设所处阶段,创建不同层级的品牌,形成“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互促互动格局。
5.多渠道开拓产品市场。大力发展一批专业市场、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推进古典工艺家具博览城和坝下、度尾、大济等一批红木交易市场建设,打造成为全国较大的红木市场。继续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大型工艺美术品专业会展、博览会、展销会和网上交易会,展示仙游工艺精品,拓宽产品市场。协办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举办“仙作”品牌产品巡回展,每季度选择一个大中城市进行展览,宣传推介“仙作”产品,扩大“仙作”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引导企业创新营销模式,在传统的批发销售、定点专卖、展示推介的基础上,构建营销联盟、开办连锁店、电子商务等新型销售模式,提升“仙作”古典工艺家具行业的市场覆盖率。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根据异域文化元素、生活习惯和生态理念的特点,选取异域消费群体喜好的名贵木材、文化题材和经典款式,开发出中式或欧式的古典工艺家具精品,参与筹办国际性红木家具精品展览会,抢占世界家具领域的高端市场,打造世界品牌的红木家具。
6.培养后续人才。建立工艺美术人才信息库,重点培养一批部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和专业技术人才。支持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仙游职业中专学校、省内美术学院与工艺美术相关企业联合建立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对承担工艺美术实训任务的大师和企业予以经费补贴。进一步优化职校工艺美术的专业设置,重点培养产品造型设计、雕刻艺术设计等产业发展急需专业人才。鼓励龙头企业与大师、名师联合举办工艺美术培训班。鼓励企业参与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旅游工艺品创新设计大赛等大型活动,推动更多的作品和人才脱颖而出,形成结构合理、工艺精湛、业务超群的古典家具人才队伍。
作者:黄慧群单位:仙游县统计局
美术研究论文:美术鉴赏课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人文精神乃美术教育之灵魂,人文教育的较高目标也是素质教育追求的较高境界。美术鉴赏课是高校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美术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人文精神的重要学科。人文与科技之间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与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着极其重要的关系。高校美术鉴赏课的开设,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生的自由与和谐发展。
关键词:美术鉴赏;大学生;人文精神
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深入,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化。进入21世纪后,我国进入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的新阶段,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育必须进一步发展,不断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教育改革和发展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但中心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普通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应高度重视,要加强文、史、哲、艺术理论的教育。为此,高等院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和人文艺术精神的陶冶,培养出适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一、高校美术鉴赏与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关系
美术鉴赏课以一种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在普通高校教育之中,对于学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教育目标非常明确,即是一种素质教育。如果说其他课程赋予学生的多是理性知识的话,美术赋予学生的则是敏锐的眼睛、灵巧的双手、丰富的想象力和一颗善感的心。美育是学生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眼光来认识周围现实,也在于培养艺术上美的创造力。美术鉴赏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指导,对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学习,广泛地接触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态,了解不同时期的不同艺术流派及特色,感受文化艺术中不同的审美趣味,达到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情操及创造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教育目的。普通高校美术鉴赏课根据美术教育的目标、要求,结合学科内容多元化的特点,采用综合型的教学方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鉴赏为主线的审美活动,实施“创造性地教与学”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美育中的人文精神内涵与价值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道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断价值,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在人本主义教育内涵中,不仅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并且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谐共处。
三、美术鉴赏课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舞台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我国的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美术共同构成世界美术的多元文化。
1.通过对美术鉴赏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2.美术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在鉴赏中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使大学生较为地理解美术与自我、美术与社会、美术与自然等方面的关系,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理解美术文化,形成文化素养。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3.通过美术鉴赏让学生较为广泛地接触中外美术作品,拓宽美术视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探索人文内涵,提高鉴别和判断能力,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尤其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祖国文化的理解。使学生认识生存的意义,珍视生命,热爱生活。
四、了解美术文化、形成人文素养
1.在鉴赏中认识作品的文化情境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谓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因此,在美术鉴赏教学时,借助作品联系当时的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的意义、形式和风格特征,并且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理解美术文化,形成一定的人文素养。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首先需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与故事。如北魏时期的敦煌莫高窟壁画《鹿王本生图》、《萨埵那太子本生图》、《尸毗王本生图》,这些故事通过生离死别、水淹火烧等悲剧性场面的描绘,将所谓“忍辱牺牲”、“施舍”等大慈大悲的主题思想形象地表现出来。早期壁画中本生故事最为流行,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故事的主题正切合了南北朝这个分裂、苦难时代的社会需要,人们在黑暗的现实中将希望寄托于虚幻的彼岸世界,盼望着像尸毗王、萨埵那那样“舍己为人”的救世主的出现。宗教绘画将现实的污浊与苦难形象地展示出来,并以此衬托出佛祖的高尚和佛国的美好。
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的激烈变革,在全盘西化、中西融合以及新儒学思潮浸润的20世纪后期,中国绘画不断发展的进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李可染就是推动当代中国绘画发展的著名画家。在错综复杂的文化环境中,他“以较大的功力打入传统,以较大的勇气打出传统”,并将西洋画中的明暗法、几何造型法、封闭立体主义构图法等技巧,透过自己的领悟,适切地融入个人的绘画中,不但塑造出具有创造性及成熟的绘画风格,并成功地完成中国绘画的改革。李可染的绘画讲究点、线的搭配,注意点线面的节奏感,山水构图圆中见方,饱满严谨,画面明暗层次丰富,云烟朦胧,亮点活跃;人物、动物、墨块笔痕清晰有力,简练拙朴,生趣勃勃,尤多农家自然清新气氛。他主张苦学,主张深入学习传统、深入观察大自然、深入思考、深入实践,人称“苦学派”。
2.在鉴赏中认识美术作品与文学的渊源
文学是一种具有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可以给人以足够的想象空间。南宋的山水画与北宋的山水画有明显的不同,突出表现在追求诗的意境。现存许多南宋山水画作品的标题就很富有诗意,如寒江独钓、风雨归舟等。南宋著名山水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就很有代表性。以马远为代表的南宋的山水画尽管题材、场景、画面小得多了,但由于极力追求诗的意境,善于进行大胆的艺术概括,运用以少胜多的艺术手法,作品的意境更为浓厚、鲜明,显示了中华民族美学传统的重要特色。再如,魏晋时期顾恺之的代表作《洛神赋》,此图是作者以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为脚本加以描绘的,曹植的原文借对梦幻之境中人神恋爱的追求,抒发了爱情失意的自我感伤,表现了在封建礼教束缚之下,男女爱情受到压抑的悲剧主题。顾恺之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的艺术才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形象生动地将原文的精神实质托展出来。
3.在鉴赏中了解体会作品背景故事
很多美术作品创作的背后都隐含着这样或那样的趣闻轶事,让学生用智慧的双眸去看大师,去看大师背后的故事,更有利于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和人文素养的提高。通过故事,学生一旦被带入情节,便会被情节中的戏剧冲突所吸引,这种情感甚至会占据他们的整个心灵,让他们的心潮为之澎湃和感动。如徐悲鸿的代表作《愚公移山》,画中故事出自《列子》,画家试图借这个故事表达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画中的愚公是一白发白须的清癯老叟,他侧面扶锄,正与儿媳说话,占据画面主要位置的壮汉们是他的儿孙,在横长的构图中挖山者左右横向排列,他们顶天立地,赤裸着身躯,高举铁耙,挖掘不止。此画作于印度,印度国防大学的学生们争着为他作模特儿,因此,画中多数人非中国人模样。再如,五代时期顾宏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描写五代南唐不得志的高官韩熙载,为了免遭攻治迫害而故意纵情声色、夜宴宾朋的情景。是一幅描写当时的现实生活,反映真人真事,揭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具有深刻主题思想和较高艺术性的作品。
总之,美术鉴赏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涵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里面渗透了各门学科的知识,所以说一定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欣赏美术作品。
美术研究论文:美术教育培养研究论文
【摘要】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综合型专业。文章就如何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综合型专业。其专业特征一是职业导向明显,二是带有很大的综合性。[1]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一方面要合理把握美术专业内涵和美术课程结构,另一方面要充分兼顾到学科类课程和小学美术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特点。
一、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
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综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的艺术教育人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2)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3)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围绕这三个方面从以下几点来思考,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培养。
(一)良好的人文素养
无论是美术专业知识还是美术专业技能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是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人文素养是指个体掌握的历史、哲学、文学、宗教、艺术、审美等学科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生存充满深情关怀的意识,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人文科学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精神。良好的人文素养是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陶而成的修养和气质,是融进了自已理解和悟性的认知结构,是对人格心理及人生定位有着巨大影响的“遗传基因”。[2]
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人文知识是指史学、哲学、文学、法学等人文类学科的知识。
(二)较强的创新思维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国教育的现状,还是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过程分析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多是科学主义的理性分析法,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培养。
艺术教育具有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养创造性人格的价值,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其创造性人格,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它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观,即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的教育观,它是人本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和健全的人格教育观。它不仅要求教育者倡导民主的教学作风,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不轻易否定受教育者的思维结果,而且还要注重在校园范围内营造有利于师生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涵养创新素质、取得创新成果的文化环境,以及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为关键,注意激发、培养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三)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的新理论和新战略。创新教育的结果是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创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3]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为基础,以科学技术的知识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支柱,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形态。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还要与人文素养和自身能力诸方面和谐发展,才能确保其主体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并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
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的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旨在使每个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广泛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会逐步提高教育质量,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四)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
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教育改革速度加快以及新型的教学方式,要求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素质。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支点是教育,一个支点是现代技术,它是先进教育思想与先进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并且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由于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给人强烈的活动感、立体感等特点,所以能极大地引起受教育者探求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无味感,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能力结构
根据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审美教育能力;(2)组织教学能力;(3)专业活动能力;(4)美术科研能力;(5)获取信息能力。根据以上五个方面,教师培养他们的能力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审美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及时位
席勒说:“若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4]面对小学美术教育的预备军,要想他们将来成为审美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对学生审美教育能力培养的基本任务是:1.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2.的审美鉴赏能力;3.初步的审美创造能力。而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是在相应知识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审美知识的传授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上。
(二)组织教学能力和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组织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培养,而且还要把儿童心理和生理与儿童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如何科学地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综合提高儿童素质上下功夫。
专业活动能力是组织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它包含两个方面:1.了解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研究小学美术知识和技能,具备给儿童传授知识和指导学习方法的活动能力;2.具备美术专业创造能力。这要求教师在美术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环节中,融入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的科学教育知识和广泛的各科基础知识,具备丰富的美术知识和基本表现技能,并培养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三)美术科研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发展的要求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将来推动素质教育和时代进步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符合时代的要求。由此,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必须培养具有时代开拓精神和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小学美术师资。
对学生的美术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两点:1.对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科研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将来深化教学各方面的改革;2.对美术学科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艺术创造和艺术思维的提高。
对学生能力结构的培养,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小学美术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合理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
总之,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应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思维、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和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以及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和科研活动能力为任务,使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能更快更好地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
美术研究论文:中学美术运用研究论文
摘要:新课程标准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学习方式的改进和指导,明确“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尝试教学法”主张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先学后教”,概括出以“尝试”贯之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在中学美术教学实践中大有用武之地;“先试后导”实现了美术教师角色的换位;“先练后讲”实现了美术自学能力的培养;“先学后教”实现了美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尝试教学中学美术教学主体尝试作用
中小学教育改革轰轰烈烈,但传统的“注入式”、“—言堂”仍普遍存在,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方面还做得不够,学生自学能力弱。创造能力低,这种情况在我们欠发达地区显得尤为突出。在当前美术课教育中,也存在同样的弊端,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绘画兴趣,束缚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开拓型人才。尝试教学理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自由探究,主张“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具体操作是“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采用灵活多样的尝试策略,为教学理论注入,新鲜血液。笔者认为美术课以练为主的学科特点非常适合运用“尝试教学法”,中学美术教学界有借鉴运用尝试教学理论的必要,“尝试教学法”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有利于推动美术教学改革,充分发挥美术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促进全体学生在素质教育中均得到同步发展和提高。尝试教学法在中学美术课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先试后导”实现了美术教师角色的换位。
“先试后导”是指让学生根据教学目的先自己进行尝试。教师根据学生的尝试情况再进行指导,强调先让学生试一试。以练习为主的美术课正适合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先不讲绘画技法或制作方法,而是让学生自行观察范作先试着画或试着做,这样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体地位,而教师则退居”幕后”,对课堂实行监控,及时指导.及时矫正,发挥主导作用。“先学后教,以学为主:先练后讲,以练为主”,充分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的精神,改变了教师主宰课堂的现状,实现了教师角色的换位。这正是当前实行创新教育所必须的。
二、“先练后讲”实现了美术自学能力的培养。
“先练后讲”是指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先练习,教师在学生练习的基础上再进行讲解。当前,许多学生在美术课上习惯于听教师讲解后才进行练习,根本谈不上动脑筋自学。而尝试教学法将从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现象。尝试教学法,从问题开始,经自学自我解决间题,再经讨论才去听教师讲解,是有主体意识的学习。“先练后讲”的教学模式非常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在其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特别具有深刻性,它不仅使学生学会一些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在学会绘画技巧的过程中培养自学能力,掌握思考方法,发展智力,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达到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如笔者在《美术字》的教学中,就是鼓励学生一边看步骤图及课本中的美术字写法与步骤,一边进行练习,给于尽可能大的空间发展其自学能力当学生碰到了百思不解的难点时,教师再及时给予讲解,这样在学生学会写美术字的同时培养了自学能力。
三、“先学后教”实现了美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先学后教”是指让学生先自学,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墓础上再进行系统的教授、尝试教学法冲破了“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先让学生大胆去尝试运用绘画技法或进行手工制作。对于没有教过的绘画技法,看不懂的画面效果或脑中还未成形的制作方法,学生能够凭借已有旧知识大胆地尝试,通过自学相互相讨论,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尝试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不断地尝试中获得新知和能力,注重培养他们试一试的精神,长此以往,便逐步形成了创新精神和能力,不断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在中学美术课中运用尝试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学生艺术思维能力的创造性等,着重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主动、轻松,视学习为乐趣。尝试教学是察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模式,只要我们美术教育者不断摸索与实践,定能让这颗现代教学中的明珠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美术研究论文:美术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研究论文
摘要: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本文从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谈起,尽而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验生活的乐趣;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整合美术与其他学科,使身心得到协调发展;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培养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美术课程人文精神培养
自新课程标准颁发以来,我校在美术与人文教育上得到充足的发展,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和对美术与人文的探索结合同事的经念,对我校美术与人文教育总结如下,以供同行赐教。
美术与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素养为核心内涵的艺术教育活动。从大的方面来说,是通过美术教育强调目前科技与经济高速发展影响下低落的人文价值和反思。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关怀,人在社会中的认识与体会,尊重个性的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质和素养。从小的方面来说;是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能力,提高对美术的鉴赏能力及动手能力。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人文与美术,我校在课程目标的制定上突出了三个层面:
A探索与创作:上好每节艺术课,挖掘教材中人文内涵,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是我校向任课老师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因为音、美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人文情怀、文化底蕴相当丰富的艺术门类。它更多的关注人的精神境界,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注人类灵魂的呼声。应当说音、美艺术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极好教材。老师们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关注美的熏陶,不光说教,不靠灌输,把教学内容中那些最富美感,具艺术感染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感悟美、发现美,从而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求知态度。关于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四个方面去教学。及时、让学生了解美术与社会的关系。美术是一种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即美术必须建立在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的,但美术作为一种艺术是对生活的加工和提炼。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第二、发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创作。美术是表现和激发学生创造才能的方式之一。美术活动最能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里。第三、联系社会:找出美术与社会的结合点,运用恰当的方式和技法表现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看法。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学会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比较、讨论、体验、思考、鉴别、判断等方法以及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等,增加直观形象感受,提高其审美能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并具有文明感和历史感,是我们应不断追求的人文精神。第四、结合学科,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现相同的题材。在方法的选择上充分遵从学生的个性,发挥其长处。取得好效果。学科间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亦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未来社会需要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时,主动地融会不同学科内容,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使他们真正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求得和谐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由于美术学科具有人文性质,因此美术学习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自身的领域中。需要在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架起桥梁,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程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时间内比较地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发展规律与趋势。美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的活动内容可表现为:
(1)美术与文学:创作童话故事的插图、连环画等。
(2)美术与戏曲:舞蹈:设计、制作并表演皮影戏、影子戏等。
(3)美术与音乐:用造型艺术的方式来表现音乐,包括描绘乐感,设计制作乐器,并用这些乐器演奏等。
(4)美术与地理:绘制地图、设计、制作游乐园模型等。
(5)美术与物理:设计与制作会发光、会转动的环境艺术模型等。
(6)美术与自然:创作居住地区昆虫、植物、风景的图鉴,创作反映居住地区风貌的美术作品等。
(7)美术与历史:调查当地文化遗产以及传统艺术,用报告、画、雕塑或建筑模型表达调查结果等。
B审美与辩证: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使每个学生能通过美术教学了解艺术的价值,重视艺术作品和文化,提升生活素养。首先、我让学生主动学习书上的基本知识,了解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了解我国及国外美术的各种风格及流派,知晓艺术发展的方向。其次、让学生参加各种活动,诸如观看画展,拜访名家并观其作画,相互交流。提高鉴赏能力。通过各种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正如英国的怀海特所说“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智慧和美感”。美术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联系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经验相联系。如利用游戏、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来参与、交流、体验、表现生活,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挖掘其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由生活激发兴趣,带着饱满的热情去体验、表现、创作。再次、分析社会与艺术的关系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对一些社会活动或建设做出比较积极的建议。
C文化与内蕴:我校美术课堂力求使每一个学生了解每种艺术的发展脉络及其风格流派。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提高鉴赏能力,尊重科学与人格,扩展艺术视野。及时、我国地大物博,有极为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让学生了解并珍视它们。第二、比较地方文化古迹、景观的特色,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了解。第三、珍视、探讨多元文化。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有象征意义,这是由文化所规定的。人类社会的神话、史诗、传说、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规定象征的重要原因。如苹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性,在基督教艺术中,由于苹果是夏娃从智慧树上摘取得禁果,一般象征着人类的坠落,而婴儿耶稣手拿苹果,其实是象征着赎救人类。这些象征关系的规定性是来源于希腊神话,如果我
们不理解这些规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读作品,甚至还可能对作品做出错误的解读。所以美术教学可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文化的总体效益,整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面教育影响,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通过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对比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通过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民俗馆,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间美术、艺术等文化,了解它们与其他地区或其它民族美术文化的异同;通过参观、座谈、调查、访问艺术家工作室等参与活动,了解中外艺术家的艺术思想、生活及作品诞生的过程,或结合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国家、民族,不同风格画派的了解与尊重。
总之,培养学生人文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教师必须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去作好这方面的工作。
美术研究论文:儿童美术教育研究论文
美术教育作为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和培养各种能力的重要手段,已为人们普遍认识和重视。然而美术教育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学科。有其独持的教育规律,在儿童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如能科学地将美术教育知识传授给他们,将会对儿童知识面的拓宽、想象力的丰富、形象思维的发达、创造能力的增强都有好处。
一、儿童绘画心理的正确认识
儿童绘画心理的发展有着他自身的特殊性,它不仅由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所决定,而且儿童绘画的发展状况同样也是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我们只有充分地了解了儿童绘画发展中各个阶段的特性,才能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而去制定相适应的教育方法。在这里我们根据儿童小学阶段的心理发展状况,把儿童绘画心理分成三个阶段,即初级阶段(1-2年级),中组阶段(3-4年级),高级阶段(5-6年级)。首先我们看及时个阶段,这个阶段是儿童由以游戏为主的学习方式,转为以学校正规教育为主的学习生活的开始。在这个阶段,作为教育者所面临的最主要课题,就是如何把儿童在入学前的自由式即兴作画的热情引导到正规学习中去,要达到这一目的,除了教材要适合此阶段儿童的兴趣外,师授课方法要正确得当。因为这个阶段的儿童刚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一方面对这种正规的学习方法感到新鲜好奇,才能得到教师的认可,因而这一时期教师的教学宜以正面鼓励和耐心细致的引导为主,如果因授课方法不当,激不起儿童的学习热情,或是指责过度,无疑将会使他们中断绘画的兴趣,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困难。
儿童在进入三、四年级后,即前面所说的儿童绘画心理的中级阶段。这个阶段被人们称作儿童绘画的转变期或过度期。在这一阶段,他们的绘画水平是不稳定状态。因为这时期的儿童基本上能看出作品的不足,但又不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此时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具备。无法解决诸如物体的结构、比例、色彩等问题,因而作画的兴趣下降,缺乏以前的那种热情和信心,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显然是儿童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度阶段。在这个时期,教师如不注意引导,过度指责,容易导致大批学生对绘画失去信心和兴趣,所以当儿童进入这个时期,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指导,通过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方式,如走出课堂、多增加写生和速写的练习,这对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顺利度过这一时期是很有帮助的。
儿童进入五、六年级,这是儿童绘画心理的高级阶段。在这一时期,儿童在抽象思维方面已得到了很大发展,爱好美术的同学此时热情更高,他们对形体的观察理解能力已有了很大提高,常规教育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样教师就需对这阶段的学生教育要有所区别,除了传授课堂知识,在课外对爱好美术的学生要系统地传授一些理论知识和绘画技巧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写生能力的训练。
二、儿童基本绘画技能的培养
儿童绘画中最基本的技能主要是临蘑写生、速写和默写四个方面,这是提高儿童绘画水平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将儿童由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的最理想途径,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能,才能使儿童的绘画表现得更轻松而得心应手。
临摹:临摹对儿童阶段的学习来说,是一个重要途径。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很注重临摹的学习。临摹要注意学习对象,低年级适于临摹简单的,线条单纯,色彩明快,令他们感兴趣的图画,可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发挥,以丰富画面内容。这既可增加他们的兴趣,也可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到中高年级,可根据儿童实际绘画能力提供给他们一些静物或风景作品,但要注意一点,临摹只是辅助学习方法,要掌握好绘画的技能,重要的还是造型能力的训练。
写生:写生是面对着实物进行的绘画,因而其较大的特点就是锻炼学生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锻炼眼、手的协调能力,经过长期有目的的写生练习,学生便能建立起正确感知物体形态、结构、比例、色彩、空间等概念,作为教师要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阶段性要求,在写生练习时要引导他们观察、分析和表现,切不可用同一种模式去要求他们。
速写:速写同写生不一样,虽说都是面对实物作画。但速写要求在短时间内把眼前的物体表现出来,这种技巧的熟练掌握,将能极大地激发儿童用画笔表现生活的欲望和热情。儿童速写可以先从易于观察理解、有特点的静物开始,然后可过渡到今他们最感兴趣的动物,进而再画人,再由简单的场面过渡到复杂的场面。随着技巧的熟练,眼光也会变得敏锐起来,从而使绘画变得更加自由了。
默写:默写是指把曾经看到的形象回忆起来,并用绘画的形式把他们表现出来,因此默写的基本前提是先要有记忆。教师在进行默写训练时,要通过组织活动,然后启发他们去回忆,想象活动中生动的场面、人或物等,然后将他们画出来。在这个训练过程中,教师的启发很重要,通过启发能使儿童们的回忆更富故事情节、更生动、更典型。但这种启发要根据儿童年龄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美术研究论文:美术课作用研究论文
美育一般通过艺术审美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美术课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直观性,包括对自然美的直观,社会美的直观,艺术美的直观。而美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欣赏、绘画、工艺三大类课业非常直接地体现着这种直观性。
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主要以的形象,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例如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可感受到作者通过构思,构图和色彩,表现了中华民族永远起来了的信心和气魄。欣赏白石老人的国画《却教蜂蝶为花忙》,透过蜜蜂在艳丽的凤仙花旁飞舞采蜜的忙碌情景喻意颂扬了勤奋劳动的精神。作者从普通的生活景致中表达出高雅的审美情趣,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品味、鉴赏激起了对普通劳动者的敬慕。
美术绘画课的教学除了学习线条、形体、空间、明暗、色彩和构图等艺术、语言”之外,还要学习临摹,写生和创作等艺术的表现手法。例如静物写生课,不管是一瓶沐浴着阳光、摆在窗前的鲜花,还是随意堆在桌上的肥硕水果;不管是一组闪耀着光泽的玻璃器皿,还是刚买回来的新鲜蔬菜,那生意盎然的色彩、情趣横生的形态,都能人学生以情的感染和美的享受。
人物头像绘画课,不仅使学生明白头型的“八格”、五官的比例尺“三停五眼”,还要懂得“形神兼备”的意义。人像的美,并不是“浓眉大眼”或“樱桃小嘴”等概念,关键是创造生活中有个性特征的感人形象。例如周思聪先生的肖像画《老矿工》,极为生动地刻画了一位从旧社会生活过来的老矿工的形象。在老矿工布满班痕的脸上,可以看到这位煤矿工人的艰苦劳动的一生,然而他又是那样善良,淳朴和敦厚。美术作品并不是以“像不像”“美不美”“好看不好看”为评价标准。教师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对形象的感受、想象与思考,认识肖像画的艺术美,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在美的感受中受到教育。
工艺课是一种带有设计意识的艺术实践活动。在美术课上学过色彩知识和造型规律,学生掌握这些形、色的审美常识,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点,对于学生盲目追求流行时装、奇怪发式的现象,有正确引导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他们思想品德的提高。
另外,美术在开发学生智力发展中起着突出作用。根据科学研究,人脑的左半球分管抽象思维,右半球分管形象思维,许多复杂的精神活动是由大脑两半球协同完成的。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一般多用左脑思维,而美术课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美术课的任务正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在绘画课上,教师总是强调学生观察、观察、再观察,由表及里的观察,由近及远的观察,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观察。只有正确的观察,才有正确的感知,也才能形成积极的形象思维,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概念的东西形象化,进而是逻辑思维的发展。这样也就有利于多方面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挥人脑的潜力。
美育被明确地列入教育大纲,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重大发展和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美术课的目的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艺术创作家,但是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发展创造性思维,陶治其情操,起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