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经典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经典教育论文:文学经典艺术教育论文
文学经典是艺术生获取知识的宝库、认识生活的教科书。当今的艺术专业与其他学科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相互迁移、融会贯通,使艺术生获取通识知识,依然是专业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同时,生活是艺术的创作源泉,积累生活阅历是加强艺术修养的必备功课。中国电影戏剧理论家洪深认为,演员好自己去阅历人生,次之直接观察人生,即对生活的直接体验与间接体验都有助于艺术才能的发挥。文学经典是知识的宝库,是生活的教科书。《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内容丰富。读《卫风•伯兮》《小雅•采薇》,可窥见古代徭役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读《郑风•子衿》《邶风•静女》《郑风•将仲子》《邶风•谷风》《卫风•氓》,可了解古人对待爱情婚姻的态度;读《豳风•七月》,可明了奴隶在一年中的劳动与生活。孔子说读《诗经》可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即能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红楼梦》里,生活图景洋洋大观,园林建筑、酒水菜肴、衣着服饰、方剂药单历历在目。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的现实主义历史,人们从中所学到的东西,甚至“比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
文学经典能够潜移默化地培育艺术生的情感表现力。情感是艺术的法则与灵魂,直接影响艺术的表现。《乐记》肯定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认为“凡音而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斯坦尼在他的表演体系中表示“及时个和最重要的统帅,创作的推动者和动力”就是“情感”。当今时代,人与人之间有疏远、淡漠的倾向,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感情世界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一个人情感丰富不丰富,善不善于体验、表达、处理情感,表明了一个人的情感表现力。情感表现力是人的情感发生、感受、表达、提升、创造、处理等的综合能力。比如演员在创造角色形象时,情感的创造非常重要。而创造角色情感首先要有相关的情绪和情感体验。缺乏情感表现力,就无法创造人物的情绪体验,反之,就比较容易把握角色的情绪与情感,从而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情感表现力既是先天质素,也是后天能力。可通过日常生活实践培养,也可以在文学艺术活动中培育。情感是文学的本质。经过审美的提升,文学情感比日常生活情感更具美质。文学经典以恰当精妙的语词,以描写、叙述、比喻、暗示、象征等手法,细腻地展现人的复杂的内心活动。通过系列练习,读者可增强情感感受能力。
文学经典可提高艺术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文学经典作为艺术,首先是审美的。“没有审美价值,文学经典就失去了灵魂,失去了立命之本。”通过美的艺术形式,文学经典把现实中的自然之美和社会之美,典型地表现出来,形成美的艺术形象。审美感知能力是最基本的审美能力,对作品欣赏品评时,欣赏者凭借感知能力捕捉形象画面,对审美对象形式的把握能力会得以培养和强化。审美想象能力是最突出的审美能力,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是带有创造性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可以使人才思敏捷,一个情节的叙述、一个场景的描绘、一个比喻的运用、一个词语的取舍,无不与作者的想象力相关。艺术对想象力的要求是丰富而活跃的,对艺术来说,想象力是极为可贵的品质。黑格尔曾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是文学经典飞翔的翅膀,“在文学的建筑工艺学上,想象力成为最重要的建筑师”。马克思推崇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因为它们有丰富的想象力。艺术想象贯穿在文学意象创造和文学欣赏再创造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文学创作训练和文学欣赏操作可以培养受教者的审美想象能力。此外,描写艺术的佳作让受教者体验各种口味的美感。“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林嗣环《口技》),让人体验民间仿声艺术的魔力;“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魏学洢《核舟记》),让人体验微雕工艺的精巧绝伦;“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让人体验琵琶女演技的高超;“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让人体验公孙大娘刚柔相济、吞吐自如的舞蹈风神。在此,文学与艺术水乳交融,引人无限遐思。
文学经典能够拓展艺术生的精神空间,塑建其审美境界。艺术是精神活动的产物,人的精神活动越丰富,艺术创造力就越强。“艺术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人们在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活动中产生一种身心的喜悦,一种美感的喜悦,从而进入一种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人生境界。”文学最本质的功能就是让人的精神活动越来越丰富,精神空间越来越宽广。学者钱理群曾指出,要用“科学的眼睛”和“文学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才会丰富多彩。文学经典构筑了独特的心灵空间,“在超感性的体悟中,人们摆脱了感性物态和现实生活的种种羁绊,使精神获得升华,从现实境界进入到理想的境界”。通过对文学的审美形式意味的感受、领悟,使情感、心灵受到涤荡、净化,从而塑建审美的人生境界。
文学经典能够健全艺术生的心理与人格,提升其道德水准。艺术之路漫漫,既有快乐幸福,也有辛苦、痛楚甚至折磨。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是专业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作为心灵活动的具有代表意义的载体,文学经典是心灵的栖息地。“在什么地方人才能找到自己梦牵魂绕的心灵家园呢?回答当然只能在文学与其他艺术里,因为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东西能使人既置身于一个个十分具体的境界又可以对它们来开审美的距离,获得心灵的满足。”文学经典让人宣泄内在情感,心灵得到解放。“艺术在我们身上引起的温和的麻醉,可以暂时抵消加在生活需要上的压抑。”文学可以疗伤,“艺术本质上是肯定,是幸福,是生存的神话,是人们的自我救治、自我保健。”文学经典使人心胸开阔、心灵纯洁、人格完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游于艺”,孔子认为,君子人格的养成从始至终都离不开文艺经典的熏陶与启迪。“文学的目的……就是在人们的灵魂中间唤起羞耻、愤怒和英勇,并想尽办法使人变得高尚有力,使他们能够以神圣的美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文学经典的精神道德力量巨大。屈赋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杜诗的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圣洁情怀,保尔相信自己、不怕困难,牛虻信念坚定、敢于牺牲,令众多读者受到鼓舞、获得力量。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说:“文学不是一门职业,但是,它对于人们认识自身的感情世界的丰富性,洞察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学习美,感受美,传播美,进而提高人的整体性修养,有着根本性的意义。”要之,以文化人的重要功能使文学经典与其他艺术门类具有共通性质,能使接受艺术教育的人触类旁通,对艺术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作者:邢香菊李斌娟单位:河北传媒学院
经典教育论文:红色经典影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 弘扬红色经典影视主题。加强红色经典影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重大问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握红色经典的精神实质和文化内涵,探索新方法,多方位系统化的实现红色经典教育。
[关键词] 红色经典影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与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各国文化的频繁交流,影视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传播方式,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直观曲折的故事情节,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的精神生活,对高校大学生产生广泛的影响。而其中的红色革命经典作品,是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影视教材,是每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的文化宝库。
红色经典影视的发展也有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在建国初期到结束前,红色经典如《烈火中永生》、《地道战》、《南征北战》)等,在艺术的表达手段上确实存在例如高、大、全,存在极端的理想主义和阶级斗争的痕迹等。但是,这些红色经典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思想界、文艺界、教育界的主旋律,直至今天,其对主流文化仍然存在强大的渗透和影响功能。结束后,《红高粱》、《大决战》、《战争子午线》等走红全国。尽年来,《亮剑》、《狼毒花》等红色经典更是引起了人们特别是大学生的广泛讨论。这些红色经典深深打动和震撼着人的心灵,用潜移默化、深入人心的方式净化了人们的灵魂,为人们的行为方式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建立了一个强烈的认同方式。红色经典之所以称得上经典,正是因为它经历过时间的检验,历久弥新。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二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三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仔细学习中央的要求,就会发现,红色经典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些经典,青年人可以直观的了解历史,深刻地感受到共产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力量。
但在具体教育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才能真正使红色经典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要把握红色经典影视的精神实质和文化内涵
红色经典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积淀形成的,它与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它本身蕴涵的厚重历史培养了人们坚定的政治信念,其传承与发展促进党的政治文化生成一种巨大的政治价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坚持这条道路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红色经典凝聚这种巨大政治价值的背后,还蕴涵着先进的思想伦理价值。它包括了许许多多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以及中华民族复兴而英雄奋斗的爱国事例,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壮丽场景,这已经融进了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气质里,还有党在革命时期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及时位的崇高思想,把人民的幸福,国家的强大始终作为奋斗目标的崇高使命,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予以重点强调的思想财富。当然。要更好地发挥红色经典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还要注意政治严肃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红色经典以及其中的革命英雄人物决不容许随意演义、戏谑,甚至篡改:同时,要注意保持并发挥影视题材本身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二、要紧跟时代,针对新形势,研究新问题,使红色经典真正走进学生
红色革命经典大多叙述革命年代的英雄事迹,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他们对红色年代的时代氛围也有一定的隔膜。这就要强化专业课教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利用他们在学生中的影响优势,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育人作用,努力使红色经典影视精炼化、通俗化、生动化,以便广大学生完整而不是零碎地、而不是随意地、实际而不是空洞地掌握其精神实质。唤醒和激发大学生纯真心灵中最真挚的感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大学生是善良、纯真和容易感动的,是可以为人间真情和崇高品格所感染的。所以,找寻沟通学生心灵的桥梁至关重要。要充分发挥红色经典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关键在于找合适的“切入点”,而找到这个“切入点”的最根本原则就是“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头脑。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了解大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红色经典影视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并由感情升华带来理性思考,使得大学生群体对那段历史、对英雄人物,对政治正面宣传的认识和接受变得自然、容易,而且深刻。
三、要树立多方位教育、系统教育意识,使红色经典影视能够真正对学生发挥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树立多方位教育、系统教育意识。从空间上说,要充分发挥全社会的教育作用。营造健康的社会氛围。从时间上说,要从大学一年级抓起。保障思想教育的连续性、常规性和养成性。由于经济全球化以及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呈现出多样性、复杂化特征,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在对大学生进行红色经典文化教育的时候,必须注意系统性,要有选择的选取红色经典影视,在思想教育的连续性上考虑教育的节奏。
红色经典教育还要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的一切工作有机结合,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机结合。把红色经典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全过程,渗透于学生的全部生活。比如建设具有爱国文化内涵的红色人文影视景观,组织红色经典文本研习小组,举办红色经典影视的观赏,组织红色经典影视的鉴赏,校际间联合组织系列先进人物、英模巡回报告团等等。同时,要特别重视让学生多接触社会,让他们正确了解历史,了解国情,深入认识社会现实,深切感受社会发展。
但纵观现实,我们对红色经典的重视程度和宣传力度却远远不够,没能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有的作用。其实和平年代仍然需要传播这些经典中弘扬的革命精神和崇高人格,尽管这些被颂扬的精神和品质在新时代的表现形式会有变化。所以。今天,我们应该大力宣传红色经典,这种宣传也不是活动纪念性的,而是平时性、经常性和以一贯之的。这样才能真正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有声有色,富有活力。
经典教育论文:以红色经典影视激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形课程
摘要 在新的形势下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面临新的挑战,遭遇发展瓶颈。将红色经典影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形课程鲜活的教材,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形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红色经典影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隐形课程
通常。把从“”,即1966年以前创作的对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带有明显“革命”色彩的文学艺术作品称之为红色经典。而红色经典影视剧即这个大概念范畴内的影视类作品,如《小兵张嘎》,《钢铁是怎么炼成的》,《红色娘子军》等。从建国到的十七年间,这些作品不但广为人知,深入人心,更是代表了这一阶段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精神理想和追求。人们的全部精神生活几乎都源于此,而红色经典影视剧中的主要人物也多成为了人们的精神榜样。
一、红色经典文化发展历程及现状
回顾红色经典文化走过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诞生期,自建国后至“”结束之前(1949-1976)。这一时间段大致为红色经典产生的时期。沉寂期,自“”结束至80年代末(1977-1989),红色经典文化遭遇了十年左右的平淡期,文艺反思和新文艺思潮的冲击,当代文学史教育与研究中的断裂,以及大众与精英的双重逃离,共同造成了红色经典由最初诞生时的喧嚣转为沉寂。新生期,自1990年以来红色经典文化再度成为大众的注目焦点,历史怀旧语境,国家文化建设的策略需要,文本艺术价值的再认识,以及市场的推波助澜,又合力推动了红色经典的再度走红,以往的老经典电影也是不断改编重拍,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前几年新版电视剧《小兵张嘎》《林海雪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的热播,国内再次掀起了一股红色热浪。据广电总局统计,从2002年始至今,已拍,正拍,规划要拍的属于“红色经典”的影视剧有40余部。然而,推出后的效果确是不尽如人意,批评声音不断,也引发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人们看到毕竟今日消费主义观念下的“新红色经典”毕竟已与“红色时代”里为理想、为信仰、为祖国、为人民的红色理想不尽相同了。就此,国家广电总局向全国各地下发了《关于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严肃对待红色经典的改编。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认为,学校教师与学生在教边会和指导,让学生去实践他们需要学会的东西:而学生则有义务对教师的指导有某种程度的信任和尊重,并且愿意从事某种学习活动。一旦学生没有求知欲,或教师不能鼓励学生们的求知欲,实际上学生或教师就废除了这一契约。
师生之间这种一方或双方都自动废除指导关系契约的情况,在高校教学过程中是十分普遍的,大学生由于学习动力不足而导致的厌学是表现之一。教师不负责任或讲课态度不认真、讲课水平不高也是十分典型的表现形式。但如果我们平心静气地研究,就很容易发现。高校师生之间自动废除契约的情况,发生几率在意识形态类课程要比在自然科学类课程中要高得多。
原来,世界上虽然有很多种科学,但大致可分为实证科学和规范科学两大类。所谓实证科学就是企图描述世界是什么的科学,它可以用分析和经验来进行验证:所谓规范科学就是企图描述世界应该或如何运行的科学,这类科学涉及到伦理、价值而非事实本身。自然科学就是典型的实证科学,由于它的可验证性,为古今中外所有人所普遍认同,比如牛顿三大定理尽管是牛顿发明的但却为所有人接受。如果有谁表示怀疑,他可以用与牛顿类似的方法进行实验验证。如果把科学知识当作信息,那么所有的教学过程本质上就是信息传播过程。无怪乎师生之间的指导关系契约在自然科学课程中容易缔结,而在意识形态类课程中却容易废除。
那么,牵涉到意识形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传授、不能教育了吗?
三、以红色经典影视激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形课程
作为意识形态类课程的高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形课程是指区别于中央规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类“显性课程”的,由学校和教师自觉发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使学生无意识接受的,具有一定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课程。
它具有以下一些特性:一是隐形课程的潜在性。隐形课程的资源深藏于学校文化之中,这些资源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在向学生发出信号时就自然是以暗示的形式传导的,它不是直接而公开地向学生施教,而是以隐蔽的方式,在暗示中把有关道德的、审美的、知识的等经验渗透到具体的人、事、物以及活动过程之中,并传授给学生。
二是隐形课程的意识形态性。结构――功能主义学者认为,隐形课程本质上是为了提供一种“基本的社会化模式”,使学生在这种模式中受到“稳定而有规律的社会所要求的道德共识或共同价值观”的教育,并“接受一种意识形态”。
三是教育过程的无意识性。对学生来说,学校的实践活动具有发挥影响的某种潜在可能性,他们在从事一定活动的过程中,也就不知不觉地接受了隐含于其中的影响。在隐形课程中,学生进入角色的过程是自然而然地实现的,没有人向自己发出指令,他们的进入是无意识的。对教师而言,在隐形课程中也一直保持无意识的介入状态。
四是影响的长期性、间接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从学校隐形课程中通过情感融合过程习得的,其效果可能部分在学校期间就显示出来,也可能在走出校门后经历与社会的磨合后产生作用。
那么,怎样才能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形课程的针对性、有效性呢?将《亮剑》、《历史的天空》、《井冈山》、《士兵突击》、《集结号》等军旅题材为代表的红色经典影视作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形课程鲜活的教材,之所以选取红色经典影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形课程教材的原因在于:一是二者都具备潜在性,不是直接而公开地向学生施教,而是以隐蔽的方式,在暗示中把有关道德的、审美的、知识的等经验渗透到具体的人、事、物以及活动过程之中,并传授给学生:二是二者主要目的就是用于对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控制:三是学生进入角色的过程是自然而然地实现的,没有人向自己发出指令,他们的进入是无意识的:四是二者对学生的影响效果是长久的、稳定的,甚至在其一生中都受着这种影响。通过这些非意识形态的鲜活的教材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提高学生听的兴趣,重新缔结由于意识形态课程形式使学生自动废除了的师生间的指导关系契约,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形课程不陷入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使“三进”的目标得以实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形课程实现新突破,从而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形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经典教育论文:红色经典影视剧的精神实质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 红色经典说法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里程碑式的人和事。其精神实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积淀形成的,它与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红色经典改变热折射出的“红色情绪”下大众对红色精神的渴望回归的心理,弘扬红色经典主题,对青少年树立科学理想信念,普及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及培养青少年优良社会品质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红色经典,精神实质,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经典影视剧(以下简称红色经典)是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沉寂和90年代后期的再度走红,几经沉浮时至今日改编红色经典已愈发炙手可热。近年,以《亮剑》、《特殊使命》、《仁者无敌》等为代表的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持续升温,并引导青年学生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的作品鼓舞人,为我们认识红色经典的精神实质并对青少年加强思想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材。
红色经典就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里程碑式的人和事。再扩大一点,从广义上说可以认为:凡是在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对实现中国共产党的意志和主张起过较大进步和推动作用的人和事,都应归为红色经典。如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是在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实现党的意志和主张的,也应算红色经典影视剧。
与红色经典相对应的是红色原创。红色原创是群众公认的、影响较大的、收视率较高的、描写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的经典影视作品,其意义不单纯在于商业价值,更在于为当代社会建立一个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使整个社会通过其塑造的典型人物找到自己的政治模型和文化方位。当然,红色经典都是当年的红色原创,所谓的红色原创,是指进入本世纪以来创作的影视作品。
一、红色经典及其精神实质
1 何谓红色经典。
红色经典是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特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习得的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的综合体。红色经典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文化资源,它和其他文化同样具有复合性、象征性、多元性、传承性、共享性等特征。
2 红色经典的精神实质。
红色经典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积淀形成的。深入挖掘红色经典的价值内核,它与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基石。
红色经典作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思想文化形态,是随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确立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的。其传承与发展促进党的政治文化生成一种巨大的政治价值,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得以进一步的巩固。在新历史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红色经典作为先进文化形态,必然成为意识形态的主阵地。
红色经典作为民族文化的天然构成,是革命、建设年代留下的特殊文化形态。它本身所蕴含的厚重的历史承载培养了人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坚持这条道路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红色经典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广义的红色经典不仅包括物质形态的,即在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所留下的革命活动遗址、遗物、文献、作品等,也包括非物质形态的即在革命与建设年代留下的丰富的精神财富。这些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了取得民族独立、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主义情怀。红色经典不仅是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鲜活教材,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载体。
二、挖掘红色经典主题。促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经典反映着中华民族文化前进的方向,满足人民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红色经典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必将构成一种文明或文明的生活方式,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和谐共存。
1 大力弘扬红色经典,坚定青少年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红色经典的重要内容,也是红色经典的宝贵财富,深入挖掘红色经典中关于理想信念的经典题材,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使其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科学把握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培养其热爱党、拥护党、坚定不移地跟党走的思想感情,并最终树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2 通过红色经典的感染力,对青少年普及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题。红色经典在本质上是爱国主义文化,它包括了许许多多中国共产党为了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的经典爱国事例,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壮烈场面。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和民族气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用红色经典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青少年,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其从内心深处产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立志成长,报效祖国。
3 挖掘红色经典价值形态,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红色经典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部分,也是当代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广大青少年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指导功能。将红色经典本身所蕴含的人本思想与责任的培养,诚信教育,同情心、爱心的激励,珍爱生命,珍惜生活等思想结合在一起,帮助青少年理解周围正在迅猛发生的价值冲撞与变迁,使其知荣辱、明大义。
4 以红色精神培育青少年优良的社会品质。
红色经典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富含着独特的红色精神。它包括了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以及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形成的64字创业精神、伟大的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航天精神……红色精神作为我党的文化遗产,历经八十多年的磨炼、丰富和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一部分。以红色精神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教育广大青少年,培养其艰苦奋斗、求真务实、自主创新、富有正义、乐于奉献、自强自立的优良品质,使其形成健全的、积极的社会人格。
除此之外,还可以进一步挖掘青少年喜欢的红色经典元素,创造新的红色经典精品,以多样化的、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不断弘扬红色经典的精神实质,增强红色经典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经典教育论文:红色经典影视作品与高校政治思想教育
摘要 当今社会正处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当代青年大学生,面对时代飞速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文化的激烈碰撞,带来思想的复杂和困惑。无论是在影院还是在课堂,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客观上发挥着教育的功能,没有人排斥被教育被感动,但人们更渴望平等的教育和真实的感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是离不开红色经典影视剧这样的好教材。
关键词 红色经典影视剧,思想政治教育;鲜活教材
以《亮剑》、《历史的天空》、《井冈山》、《士兵突击》、《集结号》等军旅题材影视剧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坚持“三贴近”,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以男儿本色承载家国精神,高扬英雄主义,部部激荡人心。
无论是在影院还是在课堂,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客观上发挥着教育的功能,没有人排斥被教育被感动,但人们更渴望平等的教育和真实的感动,校园里的年轻人更是这样。当大学生手挽手走入电影院观看“集结号”时,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校园主旋律教育的反思。“看一场生动真实的电影,比单纯的课堂说教有效果得多。”
当今社会正处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我国的文化建设也相应处在一个拐点上。对于当代中国人,特别是青年大学生,面对时代飞速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文化的激烈碰撞,犹如走进了阿里巴巴的宝洞,五光十色,琳琅满目。当代社会物质的丰富不可避免地给他们带来思想的复杂和困惑。思想的困惑就要涉及一个文化选择和取向的问题。我们惊喜的发现:逐年升温的“红色文化热”强烈地吸引了大学生的眼球,他们对红色经典影视剧的关注,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是英雄的豪迈气概和男子汉的铮铮铁骨吸引了他们,甚至在他们生活的语言里,也有了诸如李云龙、巩向光、石光荣的名字!这种现象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真情和信仰的呼唤,是一种对纯粹物化生活的批判。红色文化犹如漆黑的夜里燃起的一堆篝火,当他们的灵魂在荒野中迷失,正感到无处可依时,突然发现这样一堆温暖的火光在他们眼前闪烁,那就是感性的、鲜活的、跳跃着激情和信仰的红色经典影视文化,让他们感到无比亲切与欣喜。当代大学生企盼面对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毋庸置疑,当代中国社会从总体上讲是好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社会上还有一些腐败和丑恶现象存在,群众对此十分不满。也正因如此,大众怀念那个红色年代,怀念李云龙、石光荣、杨子荣、王成等“杀尽不平方太平”的正义英雄。英雄的光环也同样照亮了大学生们年轻的灵魂,英雄的壮举也同样感染和震撼着学子们的心灵。红色经典影视剧的教育作用就显而易见了。他们自发地阅读、欣赏红色经典,重温我国的红色历史,挖掘红色文化的底蕴,对中国的革命历史表现出空前高涨的热情,这种现象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经历了新一轮文化反思之后,对建设一种以坚守正义、充满真情、回归英雄主义为主导价值观的新文化的期盼。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而当代大学生则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创造力的生力军,我们何不把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更生动活泼一些,更形式多样一些呢?让红色经典文化也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呢?
红色经典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广义的红色经典不仅包括物质形态的,即在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所留下的革命活动遗址、遗物、文献、作品等,也包括非物质形态的即在革命与建设年代留下的丰富的精神财富。这些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了取得民族独立、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主义情怀。红色经典不仅是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鲜活教材,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载体。红色经典反映着中华民族文化前进的方向,满足人民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年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红色经典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必将构成一种文明或文明的生活方式,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和谐共存。
一、大力弘扬红色经典,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红色经典的重要内容,也是红色经典的宝贵财富,深入挖掘红色经典中关于理想信念的经典题材,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使其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科学把握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培养其热爱党、拥护党、坚定不移地跟党走的思想感情,并最终树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二、通过红色经典的感染力,对大学生普及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题。红色经典在本质上是爱国主义文化,它包括了许许多多中国共产党为了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的经典爱国事例,涌现出的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壮烈场面。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和民族气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用红色经典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大学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其从内心深处产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立志成长,报效祖国。
三、挖掘红色经典价值形态。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红色经典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当代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广大青年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指导功能。将红色经典本身所蕴含的人本思想与责任心的培养,诚信教育、同情心、爱心的激励以及珍爱生命、珍惜生活等思想结合在一起,帮助大学生理解周围正在迅猛发生的价值冲撞与变迁,使其知荣辱、明大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四、以红色精神培育当代大学生优良的社会品质
红色经典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富含着独特的红色精神。它包括了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以及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形成的64字创业精神、伟大的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航天精神、抗击雪灾精神……红色精神作为我党文化遗产,历经80多年的历练、丰富和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一部分。以红色精神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培养其艰苦奋斗,求真务实、自主创新、富有正义、乐于奉献、自强自立的优良品质,使其形成健全的、积极的社会人格。
除此之外,还可以进一步挖掘青年学生喜欢的红色经典元素,创造新的红色经典精品,以多样化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不断弘扬红色经典的精神实质,增强红色经典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经典教育论文:红色经典影视作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摘 要] 红色经典影视作品作为积极向上的具有引导与教育意义的文化形式,以其独特的时代性与先进性、民族性与科学性起着独有的作用。在现代社会,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逐步体现,它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以其独特形式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还以“动静结合”的方式结合内在的精神引导和激励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实践中前进。正是由于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的重要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对其加以运用时,应当注意与时俱进有效整合,恰当地将其作用发挥到。 [关键词] 红色经典影视作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教育的工具已经不再局限于书本、静态模具等,影视作品以其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直观曲折的故事情节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已经开始成为教育的一种新手段。尤其是一直以来的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对人们的思想进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即从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及其特色入手,具体阐述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并对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价值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及其特色
红色影视作品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我国开始兴起与发展以来,到现在已经大半个世纪了,在这近70年的发展中,其内容形式都已经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与时俱进的多重特色。
(一)红色经典影视作品
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就是指以革命话语为主要形式创作的影视作品,它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解读:广义上的红色经典影视一般认为凡是反映共产党人、爱国进步人士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所进行的浴血奋斗以及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付出的艰辛努力的影视作品,都可以视为“红色影视”①;狭义上的红色经典影视则是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先进事迹的作品。本文中所提到的红色经典影视作品,是以广义为主的。
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而发展,同时也要顺应相应历史下当时社会成员的思想变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结束前,《烈火中永生》《南征北战》等作品,反映的是当时革命时期的斗争、生活以及人们的思想,同时也是对当时人们的思想具有教育与引导意义的;“”期间的一系列红色影视作品由于当时社会的混乱以及指导思想的歪曲而充斥着极端的理想主义和错误的阶级斗争的痕迹,对当时人们的思想也起到了反面的作用;而改革开放至近年来不断显现的《战争子午线》《亮剑》等红色影视剧则结合现实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更为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情景,对现在人们的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指导意义。应当说,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在其充满波折的发展过程中已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社会成员的思想,震撼着人的心灵,它们已经成为体现民族品格和时代精神、负载国家意志和社会规范的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思想指导性工具。
(二)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的特色
红色经典影视作品之所以能够指导全社会的思想,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具,与其独具的特色不可分割,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的“红”,主要表现的就是其民族性,在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和民族建设的奋斗中,这对社会发展下的人的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而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的科学性则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积累的,从一开始的反封建到后来的中国人民敢于和善于抗争再到建设中的向往新生活、热爱祖国、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红色经典影视作品所不断形成的民族性与科学性相融合的精神对人民的指导意义更加显著。
二、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的特色使人们很容易看出,其对不同社会环境下的人们的思想、行为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近一个世纪的实践证明,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红色经典影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以其独特形式营造良好氛围
1.红色经典影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影视是当代社会文化信息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之一,其对社会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红色经典影视作品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负载着国家的正确的主体意志和全社会所公认的规范,传达着各种各样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品德信息,具体说来,它饱含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精华,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从对电影表现内容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感悟,从而提高精神觉悟。这一载体将理想信念相融,既让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了解了当中的丰富教育内容,又让其得到了不同教学方式的影响和熏陶,寓教于乐,抓住了其实效性。
2.红色经典影视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一直以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保持着传统态势,即主要以长篇理论的灌输为主,应当说,这种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上曾经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面对新形势下的尤其是“新新人类”,可能就会束手无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形式单一、远离生活且缺乏寓教于乐的精神,基本上创造不出一个和谐生动有趣的教育氛围和环境。而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的出现则改善了这一状况,它以丰富且生动的教育资源结合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病,能更好地贴近实际、走进生活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灵活且积极向上的氛围,刺激观众眼球,使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人们在激情中轻松自如地掌握所观内容并由此发散到想,进而丰富并改善自己的思想状况。
(二)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动静结合”引导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实践中前进
1.红色经典影视动态引导着人们践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行动所表现出来的,这些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往往本身就是实干家,他们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抛头颅、洒热血,不怕牺牲,苦干实干,本身就从行动上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与示范作用。如《王进喜》《焦裕禄》等歌颂人物的红色经典电影,都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着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使观看影片的人们不自觉地就会去效仿其行为,并由这些行为衍化到改善自己的思想,使自己找到正确的思想定位,进而延伸到整个社会。
2.红色经典影视作品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信念
在红色的经典影视作品中,先辈、领袖们等“大人物”的革命经历和事迹以及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小人物”的动人故事都感人至深,他们既揭示了英雄人物的作用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真理,又让这些真理在潜移默化中触动观看影视作品的人们,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有的信念直观且生动地传递给受众。以动静结合的姿态使人很容易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洗礼。
(三)红色经典影视作品以其内在的精神激励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
1.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独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提升整个民族素养创造基础
红色经典影视作品之所以吸引人,其原因并不单单是主人公伟大英雄形象,其内在所没有表现出来的精神气息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这些精神气息,不一定非要通过某些场景、某些人物特定表现,它可以自始至终贯穿影视作品,如电影《我的法兰西岁月》,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等,他们所再现的是无产阶级领袖们的早期生活,在那时,领袖们也还只是进步学生,还没有做出影响历史的伟大事件,如电影《闪闪的红星》《青春之歌》等,也只是描述了平凡的人在平凡地生活与工作,但正是这些潜在的推动着人物的前进,也深深地影响着观看影视剧的观众,对他们来说,这些都是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充满着强大精神潜力的内容,正是这些内容,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成为观众积累自身素养的源泉,为其自觉、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当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是宝贵的思想财富
红色经典影视作品能够被称作是经典,其当中所蕴含的思想伦理价值尤其是民族精神功不可没。几乎所有的红色经典影视作品中都包含了许许多多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以及为中华民族复兴奋斗的爱国事例,如《英雄儿女》《党的女儿》《》等,里面英勇大义、为国捐躯的战斗英雄们所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深深地融入了民族气质,这些内容能让观众自始至终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强烈氛围以至于无形之中被这些精神的价值所感动,受到激励,从而不断坚定其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一切的信心。久而久之,这些精神被沉淀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思想政治财富。
三、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正是由于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随便对红色经典影视作品进行推广与讲解,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一)教育者要紧跟时代,与时俱进地把握“红内容”价值使其真正走进学生
红色经典影视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英雄事迹和思想的高尚之处,虽然从理论上无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但是要想让这些价值与学生真正契合,还需要冲破一定的隔膜。尤其是对于那些时间比较久远的革命时期的红色经典影视作品,教育者更要花费心思将其价值与学生所能接受的价值观结合,毕竟学生没有经历那个年代的艰辛,无法从实践上切身体会到那些内容所应当给予本身思想的冲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们就应当紧跟时代,了解当前学生的思想动态,与时俱进地把握其思想中的闪光点,并找好其与当时红色内容的契合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精炼化、通俗化、生动化地理解并接受其中所具有的红色教育价值,地把握其在当前社会发展状况下的精神实质,从而起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真正渗透作用。
(二)教育者要对红色影视教育作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创设新环境
从上世纪中期到现在产生并发展的红色经典影视作品虽然主题众多,内容十分丰富,但是由于大部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不同环境下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将有所变味。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教育者们就应当花大气力整合相应的红色影视教育资源,寻找到其所能针对的环境以及情形,并对那些时代性较为不明显的资源内容进行整合,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内在心理需求为其树立新形势下的学习样板,创设出创新环境,扩大其视野,使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新环境下深入人心。
综上所述,红色经典影视作品以其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与价值丰富了当代社会人们的精神宝库,为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厚的土壤。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的思想教育价值研究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与时俱进与有效整合过程中,已开始彰显其创新的理性光芒,为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思路、新命题。
经典教育论文: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国学经典教育现状探微
内容摘要:即使在职业导向越来越明显的新大纲的“阅读与欣赏”模块的课程内容中也安排了古代诗文,这体现出对国学经典阅读与欣赏能力的重视,对传统文化解读和理解的重视。中职语文教学深化国学经典教育要始终体现职业特色,与企业文化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现代职业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从而深入理解现代职业精神,成为敬业高效的高素质劳动者。
关键词:职业特色 国学经典教育 中职语文教学
一、在中职学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一)中职语文教学实施国学经典教育的几种形式
1.在语文课程中设置国学经典诵读模块
现行中职语文教材采用模块结构的设计体现了中职语文课程规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较好地适应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变革提出的要求。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的需要,按照语文运用能力听说读写的内涵,我们将课程设置为信息阅读、口语交际、应用写作、规范书写以及国学经典诵读五大模块,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种课程结构使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针对职业素养对语文运用能力的要求开展语文教学,培养语文运用能力的指向更明显,职业特色更显著。在武汉现行的中职语文教学中,国学经典诵读作为专门的模块开展教学,各学校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需要选择模块开展教学,并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能力水平的不同,安排国学经典诵读模块的教学。这不仅体现出该市中职语文教学对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视,也彰显出国学经典教育在中职教育中展现出独有的特点。国学经典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性,学生对国学的接受和理解呈现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随着对专业、对社会、对职业理解的不断加深,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完善,国学经典教育不断深化,篇目难度不断提高,对经典的解读不断深入,学生的视野也不断得到开拓,思维逐渐复杂深邃,审美情趣得到逐步提升。
2.在语文教材中安排国学经典篇目
除了课程结构中专门设置国学经典诵读模块以外,在教科院主编的《职场信息阅读》或倪文锦主编教材的“阅读与欣赏”模块中都安排了国学经典篇目,这体现出对国学经典阅读与欣赏能力的重视,对传统文化解读和理解的重视,即使是在职业导向越来越明显的新大纲的指导下,现行的语文教材仍然安排有国学经典篇目。中职语文大纲职业模块对“阅读与欣赏”部分,明确提出了“阅读中提高搜集相关职业信息的能力,从阅读中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培养职业意识。”阅读能力既是信息搜集和整理分析的能力,也是人文素养培养的能力基础。虽然新大纲对文言文教学内容做了大幅调减,但新大纲基础模块仍将教学要求确定为“诵读教材中的古代诗文,大体理解内容、背诵或默写其中的名句、名段、名篇”,“重在增加积累”。如此看来,古代汉语的阅读能力依然是不能忽视的语文运用能力的一个方面。
(二)对目前中职学校国学经典教育实践的反思
1.将国学经典诵读与学生道德情感价值观教育挂钩,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学经典实践活动。
2009年,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大纲在课程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然而当前中职学生实际语文水平是否真的达到了九年义务教育大纲的要求了呢?据调查,在某学校随机抽取的两个班级学生中,95%的学生写不出一张完整的请假条,70%的学生不会做简单地自我介绍,50%的学生普通话不标准,近乎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写错别字,70%的学生书写歪歪扭扭难以识别。与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关联的,中职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不强,情感价值观体系尚未形成。这造成许多中职学生目标不清晰,发展方向不明确,学习发展动力不足,从而出现许多心理、情感和管理问题。在尝试了许多发放后,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未根本解决。近年来,在国家的提倡下,众多文化学者纷纷呼吁重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出从经典中找寻民族精神之源,从而解决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而中职学生的许多行为习惯都与社会现状有关,塑造他们的道德素养和人格修养也必须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有效途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徐梓教授认为“国学经典教育是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和素质教育”。
现在在武汉市的许多中职学校都结合国学经典的学习诵读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试图让学生通过学习诵读经典篇目,理解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的内容。比如,结合诵读《弟子规》开展“孝亲尊师”的感恩教育、开办解读《周易》讲座宣传“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读《论语》、《道德经》理解和谐相处的团队精神,同时结合经典诵读开展“明礼义,知廉耻”的礼仪教育和美德教育活动。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形成完善的道德价值观,塑造良好的人格修养。
2.课堂教学设计在品读理解文本的同时增加职业拓展教学模块,将经典篇目中输出的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与学生的职业生涯实际接轨,将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职业素养挂钩。
3.坚持国学经典诵读,积累文化底蕴,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除了由教师精心安排教学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经典并从中获得职业感悟以外,同时也指导学生诵读经典原著,通过大量反复吟诵,声情并茂地朗读佳韵美文,感受经典的音韵美和古典哲趣,在浓厚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化的兴趣,从而感悟传统文化的精髓,,“修身、齐家、治天下”的理想、“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的胸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见贤思齐”的人生态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哲学等等。
二、在中职学校继续深化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和建议
(一)在中职学校深化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
中职学校现在已经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国学经典教育,这不仅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外在需要,更是提高中职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内在要求。中职教育倡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德树人”的职业教育改革精神。职教改革形势下的中职语文教学应当认识到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与其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之间的联系,从而深化中职语文教学改革,重视国学经典教育在新形势下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联系,真正做到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二)在中职学校深化国学经典教育的几条建议
1.深化国学经典教育应从博雅教育着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服务,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国学经典教育要符合中职教育的最K目标,即为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服务。语文运用能力是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方面,是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基础。而国学经典教育是中职语文教育的一个模块,课程内容为国学经典篇目,教学着眼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养成,语文思维能力的塑造,审美情趣的培养,是一种博雅教育。与口语交际、写作等课程不同,它在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上的作用和过程不是直接的,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也是潜移默化的。但美育在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中具有重要地位,对语言的审美、对文本内容的审美关乎思维的深邃复杂特征和良好语言表达习惯的形成,因此国学经典教育不能忽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而应将这种博雅教育与职业素养结合形成具有中职特色的国学经典教育。
2.深化国学经典教育要始终体现职业特色,与企业文化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现代职业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从而深入理解现代职业精神,成为敬业高效的高素质劳动者。
国学经典教育承担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是向企业输送合格劳动者的教育主体。避免国学经典教育的泛人文现象,主要还应该从传统文化对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的作用方面着手。其中,开设企业文化课程或讲座,让国学经典教育的成果与企业文化联系起来,与对社会政治经济世态人情的认知结合起来,搭建传统教育与职业教育、企业培训的桥梁。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实现了学生的知识技能体系由过去的仅涵括学科知识和基础能力,向职业劳动者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结构的转变;也实现了受教育者由学生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化。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交通学校)
经典教育论文:经典诵读与中职学生人格养成教育相融合的研究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了经典诵读对中职学生品德养成、审美与价值取向引导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阐述了中职学校经典诵读的实施策略,探索了经典诵读与中职学生人格养成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中职学生 经典诵读 人格养成教育
一、中职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背景
近几年,国内学者逐渐意识到经典诵读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对中华经典诵读的研究逐渐增多。综合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当前,国内外对经典诵读的研究多集中在基础教育及高等教育阶段,而对中职学校经典诵读的研究涉及很少,研究面较狭窄;研究多集中在对经典诵读的价值研究、在语文教学中提升经典诵读的方式方法、经典诵读活动对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等方面,而对经典诵读对中职学生人格养成教育的积极意义以及推动作用涉及不深,尚缺少系统的研究。因此,从课程优化、信息化推广、活动载体三个层面探索经典诵读与中职学生人格养成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经典诵读对于中职学生品德养成、审美与价值取向引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职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意义
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这为教育领域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提出,积极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等活动,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明确表述了开展经典诵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1.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的经典诵读是涵养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为立人、育人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和宝贵的精神食粮,是重要的理论资源和品质资源。例如,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真、善、美的思想品质,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这些都诠释了高尚的精神追求,蕴含了积极、向上、向善的人生态度,是孕育和滋润中华民族精神的资源库,积极影响着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经典诵读是培育中职学生健康人格的有效途径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完整的人格教育思想,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以仁、义、礼、智、信、忠、孝、勤、公、省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创建良好的校园诵读文化,建立经典诵读资源库,不断创新完善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阅读诵读兴趣,将中华传统文化与中职学生人格养成教育相结合。在诵读过程中,与古代先贤对话,汲取先哲的智慧和力量,有利于形成培育良好人格的生活环境、社会氛围,使良好的价值熏陶像空气一样,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助力学生筑梦、追梦、圆梦。
3.经典诵读是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重要桥梁
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现代企业对于中职学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仅仅具备专业技能,已难以满足现代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很难获得发展。中职学校要培养一专多能和发展的现代职业人,培养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以经典诵读为切入点,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学习先贤高尚的品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提升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成长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人文素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中职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实施策略
1.经典诵读策略化
中职学校要有效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尤为重要。只有在调查的基础上,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经典诵读策略研究,将经典诵读与中职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相融合。
一是调查研究。深入中职学校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的形式,分析当前中职学生经典诵读的现状及问题,并探索经典诵读与中职学生人格养成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是文献研究。学习相关的政策法规,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探讨当前中职学校经典诵读研究现状,了解目前中职学校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及学生人格养成的研究现状及成果,综合分析经典诵读对学生人格养成教育的积极作用。
三是行动研究。分析中职学生经典诵读能力现状,分析经典诵读与学生人格养成教育的内在联系,研究以传统文化为内涵的经典诵读对中职学生品德养成、审美与价值取向引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构建以经典诵读活动为载体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人格培养的校本文化教育课程体系,搭建经典诵读实践平台,创建良好的校园诵读文化环境,构建经典诵读的信息化模式。
2.经典诵读课程化
从课程优化层面探索经典诵读和人格养成的融合点。结合中职学校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的经典诵读与人格培养的校本文化教育课程,甄别选择适合中职学生阅读的经典,建立经典诵读资源库,探索经典诵读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和先贤对话,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促进学生的发展。
3.经典诵读信息化
从信息化推广层面探索经典诵读和人格养成的融合点。当前,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信息化语境下构建经典诵读模式尤为重要,要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优势,让学生由被动学转变为乐学、爱学。学校网站可开辟“经典诵读”版块,开辟网络交流平台,开设读书论坛专栏,打造经典诵读微信公众号等,利用网络便捷、传播快速的优势,为学生提供阅读资源,提供有效的诵读指导与帮助,形成经典诵读网络新风尚,逐渐探索构建经典诵读信息化推广模式。
4.经典诵读平台化
从活动载体层面探索经典诵读和人格养成的融合点。搭建经典诵读活动平台,让学生在校园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经典文化的涵养。学校可以开设经典诵读兴趣班,在校园广播站开设《经典诵读》栏目,开展“经典诵读”主题活动月,举行经典诵读讲座等。通过搭建经典诵读活动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经典诵读活动,形成良好的经典诵读文化氛围,在实践中形成并完善基于中职学生人格养成教育的经典诵读推广模式。
四、小结
中职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对中职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起到了良性引导的作用,经典诵读活动能积极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用经典诵读传承文明,浸润灵魂,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成长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人文素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学生发展。
(作者单位:广西玉林农业学校)
经典教育论文:浅谈经典教育在当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结合运用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也备受重视,尤其是在现代教育中,经典教育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经典教育不仅可以让小学生了解古老的中华民族智慧,还可以引起学生对古文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从将经典教育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入手,重点研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经典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经典教育
新课改以前,小学教育多以“填鸭式”教学为主,无论学生喜不喜欢,感不感兴趣都要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得很多学生出现了厌学情绪。新课改以后,小学教育方式发生改变,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将中国经典教育应用进来,不仅让学生从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还增强了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经典教育的意义
通常情况下,如果人的情商较高,智商也会很高,因此,教育的重点就落在培养学生的情商上,而不是智商上。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培养高情商,而经典教育的本质就是提高学生的情商。在经典教育中融合了中华民族的智慧,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些都是其他教育中不存在的。我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累下来的智慧也很多,这些智慧就是值得学生学习的地方。同时,经典教育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与逻辑能力,小学生正处于各种能力发展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能力也会提升,让他们学习经典教育很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让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懂得更多的人生道理。如在经典教育中发现,小学生在记忆《三字经》《弟子规》中的内容时,能力远远超出成人,由此可见,小学生的记忆能力与罗就能力都在经典教育中得以提升。此外,经典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现代社会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小学生身心也受到损害,学习经典教育可以让学生静下心来,长期学习经典教育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如近期有一则关于小学生写文言文作文的报道,很多成年人都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可见,经典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有必要将经典教育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经典教育的措施
2.1从语文课堂出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是哪一阶段的学生只愿意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要将经典教育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就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小学生在学习中更A向于带有图画的诗文,且对节奏感强的内容感兴趣,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就要注意这两点。首先,在读诗文的过程中读出节奏感。不仅要求学生读准每一个音,还要具有节奏感,小学生还很争强好胜,在阅读中也很小心,特别是在一起诵读时,希望自己读得准,且声音洪亮并带有一定的节奏性,如《弟子规》是学生最喜欢读的书,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就要多应用。其次,增强学生的感悟,让学生反复读、用心读,让学生感受与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意,如在诵读《长相思》这首诗歌时,教师可以用语言为学生描绘一下诗中的场景,引起学生的想象,并引导学生将自身实际联系在一起,教师向学生提问“当爸爸妈妈很长时间不在家,自己是什么感受?是不是很想念他们?想念他们的时候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样的?”这样一来,学生的灵感也会被激发出来,获得与作者同样的感受,为增强学生的理解,教师还要让学生想象有一下不同的场景,强化学生的感悟。
2.2注重课外阅读,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为发挥经典教育的作用,教师也要重视课外读物的应用,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喜欢上传统文化。首先,任务教学的应用。就是在学生学习完古诗词以后,为学生准备一些或是出自同一作者的作品,或是属于同一题材的作品,增强学生的理解。如在学习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李白的《静夜思》之类的作品,这样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与家长有关的知识。同时也可以选择相同题材的诗词,让学生感受一下诗人在描绘场景中所运用的手法。其次,启蒙教学的运用。经典教育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到传统文化学习中。如在学习《游子吟》这首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一下妈妈对自己的关爱,妈妈做的哪些事让自己很感动,久久不能忘怀,然后再为学生讲述一下这首诗的内容,增强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交流教学的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就是在与学生交谈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文章深意,如在学习“父母在,不远游”时,有些学生就会问“为什么父母在,不能远游?”教师就可以为其解释“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如果远离父母,父母会很伤心的,就像现在爸爸妈妈离开自己时,大家心里是不是很难过?”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了解其中的深意。
2.3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做好经典教育,还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舒适的学习氛围。在校园中应多贴一些传统文化标语,在每个班级也要贴上宣传标语等,用传统文化包围学生。同时,学校方面也要经常组织经典教育比赛,或是背诵比赛,或是节目表演等,也可以让学生以某首诗为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绘画天赋,促进学生的发展。此外,教师也要积极与家长沟通,让家长每天监督孩子阅读一篇传统文化小故事,了解学生的理解能力,这样家长也会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孩子的影响,通过家庭与学校两方面共同培养学生,不仅教师的教学压力就大大减轻,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得以提升,这些都是将经典教育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措施。
3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得知,经典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还能引起学生对语文知识、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高情商,针对这种情况,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要将经典教育与语文教学融合在一起,丰富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做好小学生的教育工作。
经典教育论文: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国学经典教育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紧密。为了与世界接轨,培养国际型人才,英语教育成了焦点,与语文、数学并列为三大主修课程之一,从小学一年级始就开设了英语课,各社会办学也掀起了“英语热”。在这样的英语学习热潮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应该如何保持?小学生的国学素养应该如何培养?
关键词:小学英语;国学;教育
前一阵子,总结为三件奇事:四川一位年轻老师由于坚持学习国学和教授国学而被当作新闻人物;孔子、老子两位古人画像被穿上西装、打起领带,成为商家推出的衣服品牌的“代言人”;再是韩国有人宣称孔子、西施、李时珍是韩国人。可见现在的中国人对于国学和本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已经到了何等地步?
就细的方面来说,当今的小学生用了很多时间学习英语,课内课外英语热潮,孩子们张嘴Yes, 闭嘴No! 英语成绩提高了,学校英语氛围浓了,但是孩子们礼让的少了,娇气的多了,懂得孔孟的少了,知道Christmas的多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尴尬!
作为教育一线的我们,尤其是小学英语教师,不禁时时担心,时时提问:这样学习英语是否过于投入了?这种学习是否就真的可以掌握一门外国语言并得其神髓?小学英语教学究竟应该教孩子什么?怎样才能培育出中国的阳光新一代?
一、国学素养对小学生的影响
国学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放弃的精髓,能使我们以健康的心态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变迁。更重要的是国学能够使孩子们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儿童在诵读经典的同时,会自觉不自觉地用圣人的言行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学会做人的道理,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修养。正是“读千年美文,做少年君子”。一个民族的语言就跟这个民族的遗传基因特征一样,是该民族身份的一部分,也是该民族创造文明的方式。如果一个民族的语言受到冲击,其成员对文化身份的认同势必受到影响。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的身份证明,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和睦相处、携手发展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几大文明古国之中绝无仅有的延续至今的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在的活力。因此,让孩子们了解国学,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更能激起爱国热情。
二、英语教学中渗透国学文化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除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外,还应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这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它同样诠释了英语教学与国学素养之间的关系。
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国学文化?
1、英语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离不开相应的语言环境。因此,在课文阅读教学中直接渗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W生既能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从而激发爱国情绪。比如我在教学小学五年级《Easter》一课时,讲授了西方第二大节日复活节的来历,教授了阅读技巧,将新授任务完成后,及时设计练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中国的传统节日---D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在小组讨论学习中感受中西方各有的魅力。给孩子们归纳Day与Festival的区别,感受传统节日的独特。课后,我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孩子们自由讨论自己所爱的节日及原因,进一步升华课堂教学!
2、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留下的故事千千万万。教师利用课前的三两分钟,用简短的英语加上丰富的态势语,给孩子们讲述国学中的经典故事:孔融让梨、东郭先生、守株待兔……这些故事,在教材中、互联网、幼儿英语都可以找到,这样,既锻炼了孩子们的英语听力能力,激发了学习英语的热情,同时,也为小学生的国学课堂开启了另外一种模式。课外、班会、节日的时候,让学生自己配音,自己扮演,老师配以音乐,让国学故事在英语的舞台上尽显风姿!长此以往,我们的小学生就能以流利的英语讲述中国的传统故事,并以此要求自己,形成“讲流利英语、塑圣人美德”的新型阳光少年!
三、校园文化集合中西方优势,汲其精华,去其糟粕
人是社会中的人,每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相应的环境,尤其是如纸如沙的小学生!“孟母三迁”的故事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因此,给学生一个健康、向上、积极、活泼、内在的校园环境是每个学校都应该完成的一项基本任务。草地、走廊是能向孩子提要求的好地方,教室、展板是向孩子讲述故事的场所,英语角、活动舞台是展现自我、飞扬个性才华的魅力所在……
当年梁启超曾说:“我希望我们可爱的青年,及时步,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第二步,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第三步,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第四步,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我们应该顺应国际化的趋势,充分利用我国精道的传统文化背景,汲取西方自信个性的勇我精神,培育出真正内外兼修的中国接班人!让英语与国学并肩前行!让传统敬畏仍在,展现自我尽开来!
经典教育论文:关于文学经典危机与文学教育的实践探索
摘 要: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并且社会的经济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在社会经济不断取得成绩的同时,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却未能赶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在大力倡导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人们丰富精神生活,注重文学素养的提升,但是目前文学经典危机的日益加深,也使得文学教育举步维艰。文章主要研究的是文学经典危机背景下如何进行文学教育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文学经典危机 原因 文学教育 实践 意义
1 引言
在当今社会,文学经典危机仍在继续,文学经典危机的主要表现是人们对文学经典的了解程度不足、文学经典对人们的影响力降低、文学经典的传播扭曲等。文学经典危机使得人们不能够充分在文学著作中汲取知识的养分,这也使得文学教育的发展陷入了困境。因此有必要对文学经典危机进行深入的了解,找到危机产生的原因,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开展文学教育的实践。
2 文学经典危机产生的原因
2.1 宏观层面上
从宏观层面来看,文学经典危机的产生是时展进步带来的一种现象,由于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整个人类都向前走出了一大步,世界开始逐渐连成一个整体。可以说自从20世纪以来,人文艺术的发展就面临着危机,尤其是文学经典危机愈发严重。
2.2 微观层面上
实质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虽然各类文学作品层出不穷,但是在现代社会被称作“经典”的文学作品屈指可数,这也是文学经典危机的一个主要表现。从微观层面来说,社会所缺失的是一种人文主义的语境,从社会的科研投入就可见一斑,很多人文学科的研究以及人文教育的经费投入有限,导致从事人文科学研究的项目不是很多。
同时虽然目前社会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着力进行教育改革,但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十分深远,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受教育者关注的重点在于分数,而不是学习的内容,由于文学教育多是在课堂中进行,但是受到教育体制的影响,使得学生的文学素养不能够得到提升,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文学教育的时效性薄弱[2]。因此在今后的文学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文学教育观念的改进,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与手段,才可以更好地推动文学教育的不断向前发展。
3 文学经典危机下文学教育的实践
在素质教育被大力倡导的现代社会,学校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素质教育形式受到社会广泛地重视,教师不仅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想要实现人的培养与发展必然要重视文学教育,尤其是在文学经典危机背景下,文学教育的缺失使得人才的培养陷入了困境。
质上文学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指的是人们通过参与文学活动而受到的教育启发,狭义的文学教育专门指的是学校教育中所开展的具有针对性的与文学相关的教育活动[3]。在今后的文学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充分认识到文学经典危机给文学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而不断顺应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改进文学教育方法,充分发挥文学教育的功能。
3.1 文学教育观念的与时俱进
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时代的进步中不断改进与创新的,之所以会出现文学经典危机,原因就在于社会对于文学经典的教育观念陈旧,这就造成在进行文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够让学生充分感知到经典文学作品的魅力,想要做到文学教育观念的与时俱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提升经典文学的教学地位,树立符合时展的文学教育目标。由于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社会盛行,这就使得文学教育尤其是对于非文科生的文学教育有所缺失,文学教育的缺失实际上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今后的文学教育过程中,学校应该注重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学教育活动,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应该开展经典诵读、经典文学讲座等校园活动。
二是要强化教师培训,提高文学教育的师资能力与水平。文学教育在当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之所以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与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素质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文学教育过程中,只有教师使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不断对文学经典的内涵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经典文学的兴趣,这样才有利于经典文学的传承。
3.2 使用正确的文学教育方法
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使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在对学生进行经典文学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重使用恰当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够做到事半功倍。首先在文学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4]。由于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有其社会背景与环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经典文学作品的选择性教学,并且要对学生既有的文学基础进行了解,这样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保障学生对于经典文学知识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学生的文学基础薄弱,教师还应该对学生基本的文学知识框架进行重构,只有具备良好的知识底蕴才利于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内涵丰富的经典文学作品。
其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媒介素养,注重利用传播媒介进行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在进行《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名著的讲解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播放百家讲坛等节目的相关内容,使得学生更乐于对文学名著产生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例如如今的诸多经典名著存在着肆意改编的现象,教师也可以截取各类电视剧、电影中的片段让学生找出不符合文学著作或历史事实的地方,这样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形成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3.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学经典观念
文学教育除了要教会学生了解中外经典的文学著作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学经典观念。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社会,人们很容易受到各类不同思想潮流的影响,使得人们不能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在对待文学经典作品方面,不同的人也具有不同的观念,很多人对经典的文学都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因此想要进行经典文学的学习,就必须要用辩证的眼光去对待经典的文学著作。在具体的文学教育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文学经典尤其是我国经典文学作品的意义所在,经典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我国的经典文学著作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底蕴与精神,对于文学经典的学习是了解一个民族、社会成长历程的好方式,只有对于国家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才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当代社会出现的种种现象,更好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
二是在文学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具备独立品读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一些作品之所以被捧为经典,原因在于它们所代表的是不同时代的印记,因此在面对文学经典时,学生应该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这样才可以保障文学教育得以延续与发展。
4 文学经典危机下开展文学教育的意义
在文学经典危机的背景之下,提升文学教育的质量与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经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对文学经典进行深入的学习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经典文化的了解,这样才能够保障经典的文化得以进一步的传承与发扬[5]。经典文学所体现的是人文精神,从经典的文学作品中汲取养分,才可以最终领悟到人文精神的真谛。
其次有效的文学教育有利于实现人的发展,培养人的精神文化素质。对文学经典的W习可以提升人的审美能力与情感力,人作为社会动物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各类圈子当中,良好的为人处世方式可以使人做到左右逢源,有效提升人的情商,这样具备高情商的人更容易在社会中获得成功。人通过文学经典的教育更能够加深对高雅文化的理解,获得真正的幸福感。
5 结语
总而言之面对文学经典危机,社会应该强化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丰富人的精神世界,重视文学教育,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更好地进行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作者简介:高健(1970-),女,安徽省萧县人,学历本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职称:讲师,研究方向:现代文学。
经典教育论文:经典教育的必要性及实行方法
摘 要:近代中国经历了由于自然科学落后而挨打的历史,所以学校教育把与自然科学相关的数理化作为重点,为经济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这样的教育无疑是成功的。但当下,我们的经济蒸蒸日上,但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在校生学习缺乏动力,精神世界贫瘠。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学校教育应该回归传统教育的精髓。的确,学习的内层次由高到低分为道、德、法、术四个档位,现在从小学的基础教育到大学的专业教育,关注的基本属于“术”层面的东西,至于较高层次的“道”和“德”在现代教育中被弱化,而“传道受业解惑”的教育功能已经有名无实。即便是中小学的语文科目也是以工具性为主。
关键词:经典;基础类;结构类;装修类;系统读经;累计式方法;学校教育
经典教育属于“根”的教育,有利于更好地开展“道”、“ 德”教育和人格教育。"五经、"四书"等经典,里面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如孔子的"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厚德载物"、"知义明耻"、"和为贵"的思想,是全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仍是当今社会塑造人性品格的起码道德要求,是健康人的基本素质。"修身"、"立德"等道德文化关于为人处世的论述,指引立身行事,潜移默化成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处事习惯,"化"于日常学习、生活、工作,可以提高内在修养。不仅如此,经典教育还可促进智力教育。
中小学生诵读蒙学读物和几本经典,对开发智力很有好处。十三岁以前多多诵读,不仅充分运用了自身记忆能力很强的资源记忆大量经文,而且能起到全脑开发的作用。十年读经,十年解经,十年用经。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起到开智慧的作用。
有一份资料,说的是“国学经典诵读十大益处”:
(1)人格优化,身心健康――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会在更高的起点上迈步。
(2)专注力提高――经常进行诵读经典的训练,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一、头脑里少杂念、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读书习惯,从而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
(3)记忆力大大提升――经常背诵经典,孩子的记忆力将获得明显提高。
(4)语文能力增强――背熟《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大学》、《老子》、《中庸》、《孟子》、《管子四篇》、《中华经典精粹选读》等经典后,孩子的识字量将达到5000字(这是中文系教授的识字量)左右。此后,孩子作文、发言时就会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很有深度。
(5)阅读兴趣和能力大为提高――读懂经典,孩子会形成博览群书的习惯。许多诵读经典的孩子,在6岁-10岁时,能主动找书读。一个7岁前诵读10部左右经典的孩子,可创造1年阅读500册到1000册书的奇迹,从而视野开阔,智慧流溢,比不诵读经典的孩子的智商高出许多倍。
(6)对其他科目的学习有很大帮助――通过诵读经典,孩子的形象思维(右脑)获得的锻炼,从而为学习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经典的内容早一点存储到头里边,孩子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会潜移默化地进行消化,从而使理解力也获得提升。
(7)才艺、体育、劳动等技能的学习变得很轻松――“心灵手巧”是诵读经典的另一种效益。
(8)取得文化治疗的效果――当代社会,流行读物泛滥,信息过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非常容易滋生浮躁心、傲慢心,某些人甚至会产生无法摆脱困惑和焦虑,经过经典的熏修,可让孩子从小树立 “立功、立言、立德”等人生志向,懂得如何更好的实现人生的幸福和成功。
(9)提升自信,有利于身体健康――许多经典是家长们也没有接触过的,因此,父母(包括爷爷奶奶)等家庭系统会更加赏识孩子,从而增添孩子的自信。
(10)对“文言文”有了天然的亲近感――有的家长认为经典以“文言文”为主,担心孩子不理解,其实,在孩子记忆力好的时候,关键的关键是把这些经典先背诵下来,并不一定让孩子去理解,以后,经过复习及日常的应用,则“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具有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基于此,读经运动在民间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各式各样的读经班如雨后春笋,但其中却存在诸多的问题。如:在同一个读经班孩子年龄相差较大,而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心智水平不同,年龄特点各异,放在同一个教室学习相同的内容显然不科学;且所读内容缺乏统一标准,随意性很强,很多人认为经典教育只是《弟子规》,《三字经》、《论语》,这些与真正的经典教育差距很远。
与这样的情形不同的是系统读经。系统读经是就是指读经要系统,不可偏废;国学经典从功能上进行分类包括基础类经典,结构类经典,装修类经典。《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这些都属于基础类。所谓基础类,就是用来教你怎么做人的经典。有了地基, 还要学习结构类的经典。即要学习整个世界运行的规律,以及做人做事的规律。讲解世界天地之道变化规律的结构类经典首先有《易经》,其次还有《孝经》、《诗经》、《道德经》、《黄帝内经》、《金刚经》等由圣人所整理所撰写的经。第三类是装修类的,如《唐诗》、《宋词》。此类经典重视审美和抒情,已经为大众教材所采纳。
人才的培养跟盖房子一样,及时步,打地基。打地基的同时,要设计好准备盖多少层的楼。这就有一个结构的问题,即人格的培养。打好地基,做好结构, 还要装修。因此要学装修习类经典,更要学习基础类经典、结构类经典。对一个孩子的培养,如果不知道什么是人的地基、结构,就会培养出大量的没有地基、没有结构,只重视装修的人。
目前系统读经多是以家庭为单位,由于不是学校必学课程及家长认识水平、指导能力、家庭经济基础都有限,大多数孩子无法接触到国学经典而错失了人格构建,道德培养的时期,甚至以后终身也无缘经典。而学校作为教育的主导,有条件运用累积式方法实行系统读经。累积式诵读法即为每天累积式读经。每天至少读一遍,最多七遍;每样经文约读十分钟,但不超过十分钟;24小时可以选择读三到七样经典;如同时读《论语》、《易经》、《老子》《千字文》、《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唐诗选读》;且连续7天重复相同的内容。如从星期一到星期日重复读《论语》、《易经》、《老子》《千字文》、《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唐诗选读》里相同的内容。不管孩子熟记不熟记,背诵不背诵,读完7天就进入下周W习。如此,孩子两年左右就可以熟记甚至背诵《论语》,《大学》,《易经》,《中庸》,《道德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朱子治家格言》,《笠翁对韵》等将近十多部经典。
“累积式”教育法的特点是什么?
应用中医理论:强调标本兼治,明确提出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中医里的“疗程”概念。
采用跟读法,教学内容定量,教学时间周期性:累按周组织教学进度,因此课程管理简易方便,易于坚持。离散教学的原则:累积法的教学不占用大段的时间,不影响孩子其他正常的生活、学习习惯,对希望开展经典教育,但又不希望正常的教学计划受到影响的学校、幼儿园,能够方便的渗透进来,开展有效的经典教育。无为而为的原则:累积法要求每天抽很少的时间读诵经典,但是并不要求背诵,只是要求每天坚持。这种教学形式让孩子、家长和老师都非常轻松,没有什么负担,教学效果通过累积自然达到。
基于这些特点,经典教育更适合在学校教学中进行。
经典教育论文:国学经典引入到初中音乐教育内容的应用研究
摘 要:21世纪以来,国际上开始重视“软实力”竞争,世界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人们不再盲目追求GDP的增长,而是更加关注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人文情怀以及历史积淀。如何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的竞争之中处于不败之地,成为我国当下实施文化强国战略需要解决的问题。盲目地崇洋媚外,以及一味地“拿来主义”显然已经不适合我国的发展需要,所以我国要回到过去,去重拾中国文化的经典,即国学。将国学教育与音乐教育结合起来,可以避免单纯学习国学的枯燥乏味,也是我国教育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国学经典;音乐教育;应用研究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国都意识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更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目前,提高我国文化的软实力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文化的传承是依靠社会教育来进行延续的,可见教育在文化的传承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不但构成了文化的本体,对于文化的发展和延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音乐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程,它既可以对音乐文化进行传承,又可以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传承。现阶段,有很多国家把对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作为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而国学经典则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智慧和文化的结晶,因此学习国学经典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同时也是国家振兴的需要。
为了更好地将国学经典引入初中音乐教育内容中,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学的内涵与国学经典教育,进而阐述了国学经典与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接着对初中音乐教育中的国学经典进行了应用研究。对国学经典引入初中音乐教育内容的应用研究提出了专业化建议。
一、国学的内涵与国学经典教育
近年来,国学成为一个越来越热门的话题。很多人只是听说过国学这一名词,但是对于具体什么是国学,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国学”一词最早是出现于我国古代的文献《礼记》当中,而其中的“国有学”只是古代的一个教育机构。把“国学”定义为“知识、学问”是在19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的影响,“国学”一词才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统称。所谓“经典”学术界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的、重要的,而另一种则是专指儒家的经典典籍。“国学经典”就是指那些展现我国人文情怀、体现我国丰富文化底蕴的传统经典著作。国学经典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健全学生的人格,让他们成长为品德高尚、行为优雅的现代中国青年。
二、国学经典与音乐教育
传统的国学知识较为生涩难懂。我国的国学作品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进行书写的。这对文言文水平不高的初中生来说,读起来难度较大,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将国学经典与其他学科进行一定的融合。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人们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好的途径之一。所以,将国学经典与音乐教育进行结合,可以使国学经典变得大众化,让学生感受到国学经典离自己并不遥远,而是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同时,在音乐课程中加入国学经典的成分,也可以使音乐教育变得更加有内涵。
三、初中音乐教育中国学经典的应用研究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初中音乐教育与国学经典的结合,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因此而提高对国学经典的认识。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是由于家长和老师并没有对这门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加之很多教师本身的国学经典素养稍差,所以在讲课的时候避重就轻,使学生对教学重点掌握得不明确。另一方面,在教材的编写上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在音乐教育中过于生涩地融入国学经典的热荩会使教材看起来缺乏和谐感。
四、国学经典引入初中音乐教育内容的建议
1.加强政府、学校、家长之间的互动
转眼间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数十年。在这些年里,我国教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很多教师已经形成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有的教师却在相对成熟的体制之下变得日益麻木,这种教学状态会严重阻碍我国教育的发展。国家需要适当组织一些教学或者是科研活动,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为了将国学经典引入初中音乐教育的课堂,加强政府、学校、家长之间的互动是十分必要的。首先,政府部门要端正态度,意识到国学教育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对国学经典进行宣传。其次,学校领导也要转变教育观念。不能单纯地重视学生对数学、语文、外语等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把我国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在重视音乐教育的同时,还要对传统的音乐课程进行创新,融入一定的国学内容,可谓一举两得。,家长要对学校的音乐教育给予支持和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对音乐课程的学习。
2.加强音乐教师的国学素养,端正音乐教师对国学的态度
音乐教师在国学经典引入初中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是最主要的中间力量。首先,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国学经典引入初中音乐教育的基础。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路人,他们的世界、价值观以及人生观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如果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本身就对国学知识的储备不足,或者是对国学存在一定的偏见,那么这种态度会在无形之中影响学生,进而给他们的国学学习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教师要端正对国学的态度,对于国学在音乐课程中的尝试,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其次,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主动了解和学习国学经典。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较为深奥的国学知识,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基础。
3.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学校经常会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中,与音乐课程相关的也有很多。比如,教师经常参加的音乐品质课程评选活动、音乐基本功比拼大赛等活动。适合学生参加的活动也有很多,比如各种文艺成果汇报演出、校庆以及主题表演等。笔者认为,学校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要适当加大国学相关的活动在整个校园活动中的比重。学校可以依托学生会等组织举办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进而加强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认识和传承。也可以将音乐活动与国学经典活动进行结合,这样既丰富了国学活动的形式,又使得它与音乐教学的结合变得更加
紧密。
国学在沉寂了很多年以后,终于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再度复兴,这期间国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很多民族危难的时刻,国学曾被诋毁,甚至被一度归结为民族危亡的罪魁祸首。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终于意识到国学对于我国发展的重要性。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探索国学教育与音乐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并对国学经典引入音乐教材进行不断的尝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贡献力量。
经典教育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教育探讨
很多学生是不爱看书的,特别是不喜欢看经典文学,觉得经典文学太深奥,自己读不懂,对于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课文,学生也没有丝毫的兴趣,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经典教学也不是很重视,没有收获到经典教育应有的效果,没有让学生感受到经典的魅力,这样的现象是不正常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教育,让学生从经典教育中受到启发。
一、经典教育的定义
所谓的经典,就是一些永远不会过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再被关注,反而会因为时间变得愈加的晶莹璀璨,时间不会让经典蒙上灰尘,只会给它增添更多的光辉,经典的作品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而且,经典作品就是可以经得起我们反复读、反复推敲的作品,我们每一次读都会有一些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比如说,《红楼梦》这本书是中国的四大名著,是经典中的经典,很多人花费了自己毕生的经历都在研究这本书,甚至出现了“红学”。
经典教育就是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经典作品的选段,通过对这些经典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接触到经典,感觉到经典不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也不要把经典束之高阁。经典教育就是强调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课文中经典的教学。比如说,小学语文中的一些古诗词,像《望庐山瀑布》、《出塞》,还有我们学过的一些文言文,以及《三字经》都是一些经典,对这些内容进行了解和领悟的过程就是在接受经典教育。
二、经典教育的好处
1.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一个好的途径,就是多阅读,学生不仅可以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接受经典教育,也可以在课堂外接受经典教育,学生可以自己主动去阅读一些经典,比如说中国的四大名著、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鲁迅的小说、《茶花女》、《呼啸山庄》等都是可以的,学生在阅读这些经典名著的时候,肯定就会对故事的情节进行思考、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思考,在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和水平也会得到提高。
2.扩展我们的知识面
只要是读书都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了解一些自己以前不知道的知识,更不用说阅读经典了,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审美水平,还扩大了我们的知识面,让我们了解中华五千年的文化,让我们也可以接触到西方文化,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不一样的宗教信仰、不一样的风俗习惯,让我们可以到一个更大的世界,开阔我们的视野。因为知识是非常渊博的,学习知识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也就是说其实每个人掌握的知识都是有限的,每个人都是一只井底之蛙,但是我们要选择让自己的井口可以变得更大一些,能看到更大的天空,视野也变得广阔。
3.健全学生的人格
经典文学中塑造了很多比较经典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有一些非常具有正能量的品质,经典文学中还有一些比较积极向上的主题思想,阅读经典可以让我们和这些好的品质近距离的接触,让学生可以感悟到这些精神和品质的美好,让学生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健全自己的人格。比如说,学生在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就塑造了一个不怕困难、坚强不屈、乐于奉献的主人公,学生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就会被这个主人公所感动,然后自己自觉地拿自己和这个主人公做对比,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去改正。
三、怎样进行经典教育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重视教材中的经典教学,因为这是一个窗口,让学生爱上阅读经典的窗口,老师要在课堂的经典教育中起一个比较好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感悟到经典的魅力,让他们愿意积极主动地去阅读经典,而且,老师在课堂的教学中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去阅读经典,比如说,要先了解这个文学作品的作者的一些基本情况,要去了解这个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等。
老师还要多鼓励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去阅读经典,抓住一些零碎的时间去阅读经典,在阅读过程中收获的知识都是自己以后生活和学习中的养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在阅读经典的时候,不要一味地追求速度,可以适当地慢一些,放慢节奏,认真品味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语言表达等,让学生可以学习,然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学生把文章中自己比较喜欢的语言总结下来,以后翻看会比较方便,而且做笔记是为了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学生还可以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这个习惯对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的提高都是有很大的作用。
经典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可以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也可以帮助学生健全自己的人格,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经典课文的教学,也要鼓励学生在课外多看经典作品。
(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象湖镇绵塘小学)
经典教育论文:国学经典作品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
摘 要:国学经典作品是我国五千年文化的缩影,其中有诸多引人深思的哲理,散发着智慧的光芒。中学生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中学教育中引入国学经典,让传统的文化去感染、教育中学生,使其提升自身修养,启迪思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具备完善健全的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阐述国学经典作品在中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总结了在中学教育中引入国学经典作品需要注意的问题,旨在为培养高素质的中学生提供参考和有益借鉴。
关键词:国学;经典作品;中学教育;作用
一、引言
中学时代是人生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这一阶段对中学生“三观”的形成和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可谓人生的关键期和黄金期。传统经典文化的浸润和滋养作用,使中学生的精神家园得以建设,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以形成,正确的“三观”得以树立。国学的范围很广,它既涵盖我国传统的诗词歌赋,又包括以孔子为代表的经典儒家理论,丰富的国学作品真实地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意识、先进思想,也彰显了中华文化瑰宝的宝贵价值[1]。
二、国学经典作品在中学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
国学,是一门大学问,也是一种大精神。五千年来,国学文化浸润着每个中华儿女,在中华民族大地生根发芽,它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鲜活体现,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有力传承,它支撑着每位中华儿女斗志昂扬、奋发有为,也激励着中华民族勇敢坚毅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我国中学教育中,引入国学经典作品不仅能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学生的知识体系,也可以促进中学生德、智、体、美各个方面协调发展,能够让中学生增长知识,提高道德与文化修养,还可以实现知行高度统一。
在日常教学中引入国学经典作品,引导和带领中学生阅读国学经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使学生在阅读名作的同时体会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感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气息。因此,学习国学经典作品能够对学生学好历史知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学经典作品中富含哲学道理和名言警句,阅读和把握国学作品不仅能增强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让中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同时,对中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大有裨益,具备一定国学底蕴的学生在写作时能够熟练、地引经据典,使作文透出几分意蕴,增添几分国学味道。在中学教学中引入国学经典作品还能够积极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除此之外,对中学生进行国学教育还能够让他们在感悟经典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现阶段大多数中学生均为独生子女,独享祖辈和父辈的宠爱,在这种情形下开展国学教育,可以让学生懂得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具备最基本的道德礼仪,为成为“知书达理”的人奠定坚实基础;将国学经典作品引入中学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善交益友、乐交诤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2]
三、将国学经典作品引入中学教育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中学教育中引入国学经典作品,开展国学教育,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切勿急于求成,要认识到开展国学经典作品教育任重而道远。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一些人思想比较浮躁,在应用国学经典作品进行教育时也喜欢吃“快餐”。然而,开展国学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教师一定要脚踏实地,把握好节奏,控制好步伐,切莫抱着“一口吃成个胖子”的想法。
二是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其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中学开展国学教育离不开学校管理者的支持和重视,开展国学教育不仅要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还要求学校管理者思想上高度重视,认识到开展国学教育对教育教学和中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真正将国学经典作品传授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确保教育效果。
四、结论
总之,对中学生开展国学经典教育不仅对中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有重大帮助,还能够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逐渐培养完善的人格,为今后的W习、成长、发展打下好的基础。因此,中学要积极开展国学教育。
经典教育论文:幼儿教育传承民族经典文化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文章从创设优雅的班级经典文化环境、将民族经典文化融入主题课程和开拓多形态民族经典文化教育活动途径几方面研究如何在幼儿教育中传承民族经典文化。要让幼儿“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将民族文化之根植入幼儿心灵。
关键词:幼儿园;经典文化;民族精神;实践;探索
“少年强则国强”,培养民族精神应从幼儿抓起。因此,要尝试在幼儿园开展传承民族经典文化的实践,针对孩子天性就喜欢“诗、乐、舞、画”的身心特点,精心选择经典文化教材、用心营造经典文化校园、潜心实践经典文化传承途径,让孩子们“诵经典诗文、听经典名曲、赏经典名作、看经典动画”,让经典文化如呼吸般存在于孩子们的生活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将民族文化之根植入幼儿心灵。
一、创设优雅的班级经典文化环境
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互动式的,具有浓郁民族艺术特色的课堂氛围,让幼儿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脉络相连的关系。学生跨入班级,迎面扑来的是门廊挂满各种韵味的中国结、中国伞等民族艺术挂饰;班级活动室布置别具一格,以剪纸为特色的教室洋溢着剪纸的灵动隽美,却不乏童趣;以民族舞蹈为特色的班级,表演区陈列着各种各样的民族服饰、配件;以古诗为特色的班级,“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专栏启迪着孩子的心智。
二、将民族经典文化融入主题课程中
(1)以古诗为主线诠释的经典主题。教师要尝试把经典古诗挖掘得更深,探索经典、诠释经典的诗意主题。选择可以进行拓展的古诗词为主线生成主题,并把古诗词划分为诗词植物、诗词动物、诗词四季、诗词山水等类别。例如,以结合时间或季节为基准,选择描写四季的诗词如《山行》《春晓》等,描写植物的如《青松》《菊花》等,并围绕其精选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经典文学和艺术内容,将其淋漓尽致地进行诠释与拓展。
(2)以民族日、传统饮食为主线的经典主题。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本国本土文化内涵,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形式。各种传统节日能给孩子带来感性的影响,教师可以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七夕节等为主题,为每个传统节日设计丰富的活动内容,让孩子们深切地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如端午节主题中可以设计和奶奶一起包粽子,并加入新的时代气息,让传统与时尚结合。
(3)以适宜的本土文化资源为主线的经典主题。民族经典文化纳入教学中应尽量减少认知的传输,而熟悉的生活与文化习惯,生活的社区、乡土,随父母踏青旅游的直接经验,对不同地域的感受与照片记录的回忆则是幼儿对乡土印象的开始。取材于孩子熟悉的乡土景点与各种民间文化的资源,最能结合孩子们成长的经验,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具有深厚意义的乡土认同感与文化价值。
(4)糅合到多个领域的经典文化教育。教学中要努力做到既要完成现有的主题活动,又要注重经典文化的融合,尽量把民族文化巧妙地融入到现有的课程教育中,要根据幼儿发展水平适时地调整和补充民族艺术教育内容。比如,在“花”的主题中,可以把中华名花及名曲《茉莉花》欣赏、童谣《赶花会》等融合进去;在“纸”的主题中,可以把中国书法、《蔡伦造纸》加入其中;主题“正月里”“大中国”“中国兵器”等都可以充实进传统的民族文化内容,使幼儿在多元化的教育碰撞中更加喜欢经典文化。
三、开拓多形态的民族经典文化教育活动途径
(1)集体教学中的经典文化教育。教学中要定时根据安排的内容进行集体教学,对无以借鉴的课题进行反复研究、实践。例如,古诗、剪纸等内容的教学,教师可在大、中、小班展开层次目标制定的研讨,如剪纸“蝴蝶”确定了小班以欣赏简单的剪纸作品为主,辅以剪直线要求,中班需要图案的辅助,大班可以自由剪制。古诗教学时,教师们可以采用画面欣赏、游戏诵读、音画相承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例如,在古诗《春江晓景》教学中,让孩子和着《梁祝》美妙的乐曲像蝴蝶一样翩翩飞舞,在《渔舟唱晚》乐曲渲染下听诗想画。美妙的乐曲旋律,宛如甜美的蜜,把幼儿一点点引入古诗的意境中,使幼儿的理解达到较大化。
(2)一日活动中的经典文化教育。一日活动中处处蕴藏着民族经典文化教育的契机,如入园、离园时安排值周老师和礼仪小朋友守候在园门口,与大家彬彬有礼地鞠躬问早、道再见,让师生们沐浴在“泛爱众、而亲仁”的春风中,传承中华礼仪的精神;早晨、下午各十余分钟的琅琅读书声与德音雅乐交相呼应,构成了书香乐美的画卷;午饭后、离园前的中华民间故事与经典动画欣赏,让孩子们回顾了中华名人美德、欣赏了的水墨动画;早操更是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窗口,在热血沸腾的《中国功夫》音乐中做武术操,培养幼儿阳刚之气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四、结束语
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的经典文学、音乐、美术,更是中华文化的艺术奇葩,它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和审美观,形成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民族经典文化的沐浴中,孩子们的思想得到了陶冶和发展。传承民族文化任重而道远,幼儿教育工作者还需要继续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