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世界建筑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世界建筑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世界建筑论文

世界建筑论文:世界建筑结构设计论文

一、捆住地震内力的结构体系

1、现行建筑结构抗震(理论)技术存在的错误:世界各国采用的抵抗地震破坏的建筑物体的基本类型,都是以吸收地震能量为主的插入式整体结构(对地球而言),即将建筑物的基础和上部结构设计为不可分割的刚体插入地球,因而建筑物抵抗地震破坏力的受力分析和设计,就不得不从结构整体考虑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地震破坏力是通过土层和岩石冲击建筑物的基础并直接将冲击力传递给上部结构,上部结构的作用力(荷载)加上地震产生的内力又反作用于基础,因而建筑物基础的强度设计要求,应是地震力和上部结构反作用力的叠加。

地震破坏力是往覆水平剪切力,上部结构的反作用力是垂直于地面的。这样两个方向互相垂直,并处于运动冲击状态的作用力,在一个平面上会交了。地震破坏力以强大的往覆水平推动力,推动着(抓住)建筑物基础做水平往覆运动,因而很容易分析,在这两种力的会交面上,实质上形成了远大于地震破坏力的往覆剪切力。因此,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在插入式整体结构中是很难达到实际抗震设计要求的,现在的建筑物一般都是偏于保守的理想设计和建造,因而投资也在大大增加,即便如此,在实际的地震灾害中,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依然是很严重的,进而也无法摆脱和减轻地震灾害,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

历史的教训足已充分说明,插入式建筑结构体系受到了严峻的检验,即似地球为相当好的惯性参考系,又将建筑物体插入地球,形成不可分割的刚体。在过去的年代,建筑物还处于低层范围时,问题还不严重,而在现代化高层、重型建筑中,仍然是采用插入式刚箍捆住内力的结构,在实际的地震灾害中存在着严重的隐患。插入式整体建筑物结构体系在正常情况下,即非地震静止状态,是没有问题,而在地震灾害爆发时,插入式整体建筑物体系的结构受力传力路线明显发生混乱,建筑结构设计的极其重要的力学原则:

(1)、不论在任何情况下,结构的传力路线必须清楚。

(2)、以当地的最不利外界因素为设计依据,如很多地区必须考虑可能发生的较大地震破坏力。这就是说建筑物抵抗地震破坏的正确条件是:运动中建筑结构内力的传递必须正确、清楚。

插入式整体建筑结构在地震时,将地震破坏力直接传递给上部结构,使上部结构发生摇晃,由于上部结构是刚箍捆住内力的结构,因而在摇晃中产生的巨大能量没有释放点,而被迫返回基础,地震又很快的不断的冲击建筑物的基础,向上部结构输送地震能量。这样上部结构返回的作用力,同基础传来的地震内力发生冲撞,冲撞最厉害的集中点,就是能量集中释放的突破点,也是结构的破坏点,通常都在基础与上部结构的交面上,破坏的形式是剪切破坏,而整个建筑物不是倒塌就是倾斜。

目前,许多国家在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方案中,已经出现了新的结构,如:美国纽约的42层高层建筑物,建在于基础分离的98个橡胶弹簧上,日本的建在弧型钢条上防地震建筑物,前苏联的建在与基础分离的沙垫层上的建筑物,以及在中国已经获得了美国、中国和英国发明专利权的,刚柔性隔震、减震、消震建筑结构与抗震低层楼房加层结构,都十分成功的应用于工程实践中,都明显的在建筑结构体型上,改变了传统的插入式刚箍捆住内力(吸收地震能量)的结构体系。总之都在建筑设计的结构方面设法摆脱在地震灾害时,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的插入式刚箍捆住内力的结构体系。其实质都反映了对“似地球为相当好的惯性参考系”为指导理论,所制定的现行抗震硬抗、死抗地震打击设计规范的动摇,本质上也是改变了建筑结构受力体系,而不在似地球为静止不动的惯性参考系了。

1、现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与地震场地效应的问题现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根据结构力学和建筑结构设计的理论基础而来的。结构力学和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将地震破坏力简化并规定为在建筑物上部结构中的水平运动力,对建筑物的水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硬抗平衡,这一规定实质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错误。

其一:地震爆发时,首先是大地在做往覆水平运动,由于建筑物基础插入大地,因而必然随大地的往覆水平运动而运动,建筑物上部结构也因此被迫运动,但是建筑物上部结构的运动形式不是水平运动(因而根本就没有受水平的作用),而是因基础在受地震水平力运动中,产生的运动力传递到上部结构,迫使上部结构沿地震受力方向,作反方向S形式倾斜摆动;

其二:地震爆发时的冲击波只有两个方向,而现在所有城市的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是根据城市的道路按东西南北方向和建设的需要各自排列的。将建筑物上部结构视为受水平运动,也只能有30%的建筑物的结构抗震设计受力方向与地震冲击波受力方向相同,而70%的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受力方向与实际地震冲击波的冲击方向,处于非常不利的位置,当地震爆发时,只有少数正好与地震冲击波方向协调一致的建筑物不一定破坏,而大多数与地震冲击波方向不一致的建筑物,自然就很难逃脱地震冲击破坏倒塌的后果。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破坏,主要是对建筑物基础产生的水平往覆冲击剪切力,从而使基础被冲击破坏失去稳定后,造成上部建筑物的破坏和倒塌,地震冲击波首先是破坏了基础,而不是破坏上部建筑结构,所谓万丈高楼从地(基)起,就是这个道理。基础都破坏了,上部建筑自然就保不住了;

其三:城市中建筑物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反映在超高层、高层、多层和轻重型建筑之分,而这些不同类型的建筑,又以基础深度的差别体现在地震冲击波的大小上,基础越深、越大,受地震冲击波的冲击自然很大,在加上城市地下建筑设施不少(如:地下建筑、地铁、地下大型管道等),都是构成城市地震场地效应发生互相变化的种种直接因素。现行抗震设计中,都没有考虑地下建筑设施的自身抗震,以及对地面建筑物基础和地基的地震场地效应所产生的严重问题。

2、现行建筑结构抗震桩基设计与地震场地效应的严重问题现行抗震设计中的桩基础的设计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端承桩类型,另一种是摩擦桩类型。端承桩是将深层的地基反作用力通过桩传递给地面,构成对上部建筑物作用力(压力)的平衡。摩擦桩是通过桩基础与一定深度的地基土层十分紧密的挤压结合中产生足够的反作用力,通过桩传递到地面,构成对上部建筑物的作用力(压力)的平衡。这里必须指出的是,这两种类型的桩基础在对上部建筑物的作用力(压力)构成平衡的充分条件是:静力荷载,即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成立的。

在端承桩中,端桩是反作用力的顶点,桩身是传递反作用力的通道,桩身四周的土层是给桩身起到了极其重要的稳定作用,由此,可以定义:桩端的承载力,桩身的强度是和桩身四周的土层构成了端桩基础的整体,缺一不可。

在摩擦桩中,桩身的强度与桩身四周土层紧密挤压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构成了摩擦桩基础的整体,也是缺一不可的。这两种类型的桩基础在地震爆发时,强大的地震水平往覆冲击波,改变了上述状态,使端承桩在地震冲击波中,使端承桩的承载力发生水平往覆运动,不但失去对桩身的稳定,反而对桩身构成了往覆水平冲击,其结果:端承桩不是破坏,就是下沉失稳。随着端承桩的破坏和失稳,建筑物上部结构自然也就处于破坏倒塌的危险境地,而摩擦桩的危险就来的更快了,地震冲击波迫使摩擦桩桩身必须与四周土层与桩基松开,失去摩擦桩身必须与四周土层紧密挤压的必要条件,并且土层对桩身构成水平冲击力,随着摩擦桩中四周土层与桩身摩擦力的解除和改变,桩不是破坏就是失稳,其上部建筑物随之处于时刻会破坏和倒塌的危险之中。

3、现行予应力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严重问题所谓予应力建筑结构,是人为的在建筑结构的主要承力构件中,对主要承力构件中混凝土施加予应力,一般是通过对结构中承力构件的钢筋进行张拉,利用钢筋的回弹力挤压混凝土来实现的。根据对承力构件中钢筋的张拉,与混凝土的先后关系,又可分为先张法和后张法两大类。

从建筑结构中的予应力构件,到予应力结构的发展,已经有较长的时间了,在建筑结构中应用予应力构件和发展予应力结构的优势,在很多城市的建设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推广和应用予应力构件和予应力结构,的确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结构动力学问题需要特别注重,所谓建筑结构动力学方面的问题,也就是地震爆发时,地震冲击波迫使建筑结构产生振动的动态反应,地震冲击波冲击建筑结构,使其产生的内力在结构中传递,而予应力构件和予应力结构的力学模型是:1)予应力张拉两端的固端成支座,是不允许有任何改变的;2)予应力构件或予应力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其构件和结构是不允许发生水平推动,振动弯曲和上下振动的。也就是说,予应力构件和予应力结构,只有在没有任何外力的情况下,才能达到予应力构件和予应力结构设计的使用要求。因此可以定义:予应力构件和予应力结构的安全使用条件,是不能承受任何外力(尤其是地震冲击力)的静力使用状态。

地震冲击波在建筑结构中,将无情的迫使建筑结构中的所有梁、柱、板、墙体等受力构件发生变形,即地震冲击力能改变予应力构件和予应力结构的两端边界条件,使其构件和结构中的予应力偿失。任何在使用中的予应力构件和予应力结构,当予应力衰退和偿失后,其构件和结构必然破坏。因此,在地震设防城市的建设中,是不能使用予应力构件和予应力结构的。但是,现在许多城市的建设中都使用了予应力结构,这是十分危险的。因此,应尽快在地震爆发之前,采取补救措施,否则,后果一定是十分严重的。

综上所述,现行世界各国所实行的建筑结构体系,是与地震冲击波相对抗、硬抗(死抗)的捆住地震内力的结构体系。从结构动态平衡的根本原理来分析,这种与地震力相对抗的结构体系的静态平衡在地震中破坏了。也就是说,现行的建筑结构体系,只能满足静态(无地震冲击波)状况下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平衡。当地震爆发时,建筑结构内力的静态平衡被破坏了。这就是现行建筑结构体系抵抗不了地震冲击破坏的根本原因所在。现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只是加大了建筑结构的刚变,使其增加了对地震冲击力的对抗力(死抗力),没有从结构动态平衡的基础上去寻求,建筑结构与地震冲击波的动态平衡,建立一个与地震内力相适应(不是相违背)的“释放地震内力的建筑结构动态平衡体系”。

总之,几百年来,人类所推行的静态(加大刚度)的建筑结构体系,违背了地球地震的客观规律。因此,给人类自己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人类为了在地球上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得从根本上解决适应地球地震客观规律的建筑结构体系。因此,一种与地震力相适应的“释放地震内力的建筑结构动态平衡体系”的动态平衡的力学理论的建立,并制定新的建筑结构释放地震冲击波的设计标准(在也不是对抗的标准),将是人类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二、释放地震内力的建筑结构体系1、释放地震内力建筑结构体系的理论基础我们从现代地球物理学家关于地球板快运动理论的力学分析中,以及对地震客观规律的不断揭示,更进一步对地球的认识,有了新的力学见解,我们认为地球是一个在运动中自身求得内力平衡的结构体系,它有两个阶段的运动规律:

(1)、地球内力的平衡阶段:地球结构体,在自转和围绕太阳周转运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力,在平衡阶段,地表运动处于内力平衡,地球运动处于静止状态,此阶段可似地球为惯性参考系阶段。

(2)、地球结构体系处于内力平衡阶段后,其内力仍然在不断的增加,而地球结构体不能承受日益增大的内力,而在运动中,通过地球板快的运动,地震和火山等形式释放出来,以求得新的内力平衡,这个阶段是地表的活跃阶段。其不断增加的内力将在地球内力集中点释放出来,此阶段可似为非惯性参考阶段。地球内力平衡过程中的这两个阶段,在地球内部不断循环下去,形成了地球生态平衡的必然规律。

人类是在地球生态的环境中生存的,因此,人类必须遵循地球生态环境中的各种自然规律去发展。从人们开始认识到对过去认识的不足,即理论上的不足和错误,又不断的在生活实践中,提高了对地球生态环境的认识,进而不断的揭示自然规律,掌握和运用规律为现代人类和将来造福。应该明确的指出,人类对地球认识的提高和深化,其指导人类如何适应地球生态的科学理论,也就随之进入了更高的阶段。

2、释放地震内力建筑结构体系新技术的应用:已经获得中国、美国和英国发明专利权的新技术“建筑物抗震减震装置”、“建筑物消震装置”和“高层建筑隔震消能装置”改变了传统的插入式刚箍捆住地震内力的建筑结构体系,将建筑物整体有机的隔离成两个受力体系,这样地震破坏力的传递媒介改变了,由直接传递转化为间接传递。不言而喻,“建筑物抗震减震装置”将大大减少地震对上部结构的冲击,反之,上部结构对基础的作用力也大大减小。

新技术的设计依据是以柔克刚的动态平衡原理,该技术的主要特点是:能十分有效的大大减弱地震灾害对建筑物的打击破坏。目前,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科学家们在研究抵抗地震灾害方面,都从过去只是单纯考虑建筑结构加大刚度的硬抗(死抗)方式,而向建筑结构隔震减震的方面发展了。原因十分清楚,过去几百年来建筑物硬抗地震灾害方法的不断失败,告诉和启发人们要寻求一种适应地震客观规律的抗震方式。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以柔克刚,才能达到建筑物在地震冲击中的动态平衡,而不被破坏,反之,以硬抗来对抗地震的打击,即以刚克刚设计的建筑物是根本抵抗不了地震的打击的。因为人们设计建筑物的刚度,不可能达到(保障)比地震破坏力还要大得多的程度。否则现代的专家们去研究建筑物的消震、隔震与减震,不就失去意义了吗?

“建筑物消震装置”发明专利技术,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地震爆发时对建筑物基础的安全保护,其形式是沿建筑物四周一定距离内,在基础底面到地面的位置,设置“建筑物消震装置”,该装置的作用是从任一方向切断地震波冲击基础的传力路线,使基础处于安全保护之中,基础都安全了,上部建筑自然也就安全了。如果是高层建筑,还要结合采用另一项“建筑物抗震减震装置”发明专利技术,将更加有效的保护高层建筑的安全使用。该技术还可以用于50—80年代旧建筑物的消震保护,特别是对大会堂、大礼堂、展览馆、影剧院等,对无法抗震加固的大型建筑和古建筑的消震保护是十分有效的。该发明专利技术是在不影响旧建筑物的继续使用,不用搬迁的情况进行,比常规抗震加固安全,还节省40%左右的投资,用于新建筑中,比常规设计节省20%左右,并能达到地震设防要求。该专利技术已经成功的应用于中央党校、国务院二招等旧建筑的加高和消震减震工程中。创新科技经评审已列为中国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国家科委成果办发文向全国推广,中央电视一台、二台、十台均新闻和专题报道。

“建筑物抗震减震装置”和“建筑物消震装置”适应于新建筑结构,也适应于使用中的已建成的建筑结构的抗震、减震和消震措施。即适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铁路桥梁和公路桥梁、塔式和倒摆式结构、大型水库的大坝以及地面和地下的建筑物。地震给人类造成的灾害,使人类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是人类在地球生态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类为了更好的在地球生态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必须不断的认识地球的生态环境及自然规律,不断的提高科学理论和更先进的技术水平,使人类建造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建筑物适应地震破坏力的能力不断增强,以减免地震灾害时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

世界建筑论文:世界上的山村建筑模式

1998年3月,作为福建省永定县博物馆馆长,胡大新到福州参加培训。

在和福建省文物局的人聊天时,他得知福建武夷山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后来他说,当时,听了这个消息,心里一震。作为研究土楼20多年的专家,胡大新有了一个特别的想法:“既然老祖宗留下这么好的东西,我们应该尽可能把它推出去。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引起全球关注,使它能够永远地保存下来。”

在福建,土楼相当普遍,这种民居建筑在公元13世纪以后就已经出现。现在,仅在永定,就有2万多座,有方形、圆形、八角形、日字形、一字形、殿堂式围楼、府第式方楼等30多个种类,分布于各个乡镇。

永定土楼申报“世遗”,是从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开始的。

1999年,永定县湖坑镇,因洪坑村内建于明清年代的洪坑土楼群,被评为福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胡大新说,这让他们及时次感到土楼的价值被认可。

同年,国家文物局文化遗产研究家参观考察漳州南靖土楼后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初步符合申报“世遗”条件。随同的福建省文物局专家当即打电话给胡大新,让他赶紧着手准备申报报告。

2000年4月,福建省省长办公会议正式确定,把福建永定、南靖和华安三地联合起来,以“福建土楼”的名义申报“世遗”。2007年,福建土楼作为中国2008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正式向联合国申报。

坚固的土楼

福建土楼,被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教授茂本计一郎描绘成“天上掉下来的飞碟,地下冒出来的蘑菇”。

上世纪60年代初,某国情报机构在卫星照片中发现福建西部崇山峻岭间,有类似核反应堆的东西,引起一阵恐慌。后来谜底揭开,所谓的核反应堆不过是几百人聚居的圆形土楼。

为什么客家人会把自己包裹在一个“飞碟”一样的圆形建筑中?

从公元4世纪开始,居住在中原的汉族人饱经战乱,不断南迁,历经几次大的迁徙,逐渐在福建聚集,形成了客家人的大本营。

“身在他乡为异客”,为了抵御外敌和防范当地人欺生,客家人 “聚族而居”,堡垒式的土楼则成为他们保护自己的选择。

土楼大多分布在高海拔的山间盆地中,一部分还在大山深处,大多三四层高,看起来如同碉堡。

今年60岁的胡大新跟土楼打了一辈子交道。他解释说,建造土楼的原料皆就地取材。土是三合土,即是土、砂、石灰的“桃园三结义”。很多大型土楼的墙体,还要加入大量鸡蛋清和红糖作为粘合剂,有钱人家还要掺入糯米浆,凝固后的土墙连钉子都很难钉入,比现在的水泥还坚固。闽西南流传着一句谚语,“一碗猪肉换一碗三合土”,可见其价值不菲。

土楼的坚固还在于其“墙骨”。夯墙的时候,通常要在墙里加入杉木枝条,相当于现代建筑钢筋一样的作用,谓之“墙骨”。当地有“水泡千年松,风吹万年杉”之说,老的杉木枝条比较坚硬,不容易腐烂,几百年挖出来,还会坚硬如初。

客家人的防御意识使他们特别注重墙体的厚度,土楼的墙体厚度1米到2米多不等,有人甚至把土楼等同于军事防御建筑。20世纪30年代,永定的遗经楼内一度驻守过一支1000多人的红军队伍,他们武器简陋,被几千名武器精良的国民党军围在土楼里面,因为楼内有粮仓、咸菜、两口水井,还有两个花园可以种菜,这些红军水米不缺,蔬菜不断。外面枪击、炮轰均无济于事,用炸药包连续爆破三次也没有攻克。

土楼的“风水”

“客家人相信风水,土楼建造前,定要请风水师来选址。”胡大新说。

这些风水学上的窍诀包括,楼址要避风向阳,要有好的水源,还要注意楼门的朝向。当然,这些都是老辈人的讲究。今天的年轻人看来:所谓风水,说科学点儿,就是大家住在一起互相影响。

上世纪60年代后,传统的土楼已基本停建。年轻人很多都在山外住起了城市里惯有的泥砖房,更多的年轻人则去厦门、泉州等地“闯世界”,土楼则变得越来越像是有人居住的“活古董”。

记者到达的承启楼是永定县的名楼,已有300年历史,是当地规模较大的客家土楼,承启楼的名字也许你感到陌生,但说到它“曾经上过中国邮票”,相信很多人会有印象。1986年,中国邮电部发行一组中国民居系列邮票,其中福建民居邮票就以承启楼为图案,这套邮票在日本还被评为当年邮票。

鼎盛时期,承启楼住过800多人,看起来颇像一个迷宫,本楼人进进出出,闭着眼也摸得着家门,但外人进去难,出来更难,若无楼内人指引,要费好大劲才能出来。小偷进去,怕是插翅也难逃。

时过境迁,今天,土楼里的客家人首先以居住方便为目的,下洋镇党委副书记江胜说得概括:圆形土楼意味着大家平等,去掉了方形建筑的四个角,每一个房间基本一样。方楼受风面积大,有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在早期的防御功能上,也容易产生死角,而圆楼比方楼节省土地和材料,也使房间受光均匀,有利于大家庭的平等和谐。

江胜的江姓氏来自河南兰考,由南宋宰相杨万里的弟弟一支传到福建。记者随江胜品尝当地客家人正宗的早餐牛肉面搭配牛肉丸,据说,客家的牛肉被剁成肉泥后,要反复捶打,那肉泥睡了醒,醒了睡,直到变成另外一种物质,吃到嘴里才够味。

土楼是“活”的

在当地人看来,有人居住的土楼是“活”的,土楼似乎极喜欢“人气”,一旦无人居住,便会迅速退化破败甚至腐烂,所以当地有“以人养楼”之说。

一楼厨房,二楼粮仓,三四楼居住,几乎是土楼设计的统一定式。为了防范,一楼均不设窗户。

一楼设为厨房,承启楼60多岁的江维生有他的解释:一楼潮湿,用作厨房,烟火可以除湿,另外,烧柴火做饭,烟味夹杂着炒菜的油渍味熏向木板,会在木板上形成一层保护,可防范白蚂蚁的侵害。

除了这些参差的圆形土楼,客家还有很多方楼。当然,那就免不了有四个边角,但从客家历史来看,不管是圆楼还是方楼,分房都以抽签为主,以示公平。客家人相信手气,这种时候,往往会派出家中手气好的人,代表全家抽签。

福建土楼处于地震多发地带,圆形抗震,是一种共识,最有说服力的是永定的环极楼,1918年,经受了一次强烈地震,墙体裂开一道3米长、20厘米宽的口子,震后不久,这道裂口却自然弥合,仅留下一道细纹,堪称奇迹。

秘鲁著名建筑专家马图克多次来永定考察,回去后,在他的家乡如法炮制,也建造了一座土楼。落成后不久,即遭遇了一次地震,震中距他的土楼仅10公里,周围房屋全部倒塌,惟有他的土楼安然无恙,这位建筑师写信给永定的朋友,对土楼的抗震性大为赞叹。

几百人的大家庭

“看!这是张大千的老师写的楹联。”在振成楼月牙形天空下,楼主阿耕指着大门的门扉说。

私塾学堂遍布,是土楼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几乎每一幢土楼都有旧日的楹联。

从历史上来看,这些南迁的客家人,很多是当年北方的衣冠士族,基因里流淌着祖上的学养。也因此,一个家庭出几个博士的事情并不少见。客家人家家户户都有修族谱家谱的习俗,这些谱系,从原来的手抄到后来的雕版印刷,在中国堪称是最为完备的家族纪录,作家阿城甚至说,客家人的族谱是人类学的一大财富,从中可以看到一部汉族人“客来客去的世俗史”。

17世纪以后,出外闯世界的客家人逐渐增多,他们主要经营条丝烟行,很多人到南洋谋生,永定县去海外谋生的人数甚至超过了整个县目前的总人口。这些在海外闯荡的客家人发财后,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回家盖豪华土楼,荫及子孙。在福建,凡是有较大土楼的地方,都有私塾学堂。土楼进门处皆设有祖堂,好像一个单位的大会议室,宗族议事、婚丧喜庆都在这里举行。

客家人“聚族而居”,每一个土楼形同一个家庭。土楼里居住的人都有一些亲缘,也因此,一个土楼一个姓氏是常有的事。在一些地方,小孩出生后,胎盘要埋在土楼里,表示根在这里,年纪大了终要回来。

过年时,有人会挨家挨户征收购买对联的资费,每家出三五元,把整个土楼打扮起来。假如哪天狂风大作,谁家在外面晒了谷子,全楼人都会出动帮忙,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按照客家传统,每年除夕之夜,外出打工的人都要回家,他们见多识广,回来后,不管是谁,都要在祖堂里请大家吃饭,每家一壶酒,一盘菜,整个楼里的大小族亲聚在一起畅谈,把一年的糟心事情就地解决,除旧迎新。

规模较大的土楼,都有四通八达的廊道,夏天很多人在那里纳凉,尽情享受凉爽的“巷子风”。江胜从小在土楼长大,女儿1岁时爱哭,他太太抱着孩子在土楼里挨家串过,每家坐一小会儿,看看阿公在做什么,阿婆在做什么,一圈下来,孩子就不哭了。

客家人

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聚居在广东梅县、兴宁、大埔、五华、惠阳等县。江西、四川、广西、湖南、台湾、海南、福建部分地区,分布约120余县。先世居黄河流域,西晋末年(4世纪初)、唐代后期(9世纪末)因战乱大批南下。1279年南宋灭亡后又迁至赣、闽、粤等地。自称“客家”或“来人”,以区别于本地人。客家话是汉语方言之一,保留较多古汉语音韵。历史上,客家出了很多名人,包括文天祥、袁崇焕、宋湘、丁日昌、黄遵宪、丘逢甲、孙中山、廖仲恺、、叶挺、、曾宪梓。

客家人5次大迁徙

及时次:西晋末年,永康元年的“八王之乱”,继之又在永嘉年间(即公元307―313年)爆发了各地人民反对晋王朝的战争。不堪奴役的汉人大举南迁,他们由中原经河南南阳,进入襄樊沿汉水入长江迁向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一带:朝东则由九江到鄱阳湖,或顺赣江进入赣南山区。其前锋已抵达今之梅州大埔。

第二次:唐朝“安史之乱”后,战乱中唯有赣东南,西南和粤东北“比较堪称乐土”,于是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江州溯赣江而上,来到今天的赣南、闽西、粤东北的三角地带定居。这次南迁,延续到唐后的五代时期,历时90年。

第三次:北宋都城开封于公元1126年被金兵攻占后,宋高宗南渡,在临安(今杭州)称帝,建立南宋王朝。随高宗渡江南迁的臣民就达百万之众。此时,处于黄河流域的汉族人为躲避战乱又一次渡江南迁。早先迁入此地的客家人,为寻安宁的生存环境,又继续南迁,进入粤东的梅州、惠州一带。

第四次:这次迁徙有两个原因:一是满族入主中原的影响,有随郑成功到台湾的,有向粤北、粤中、粤西搬迁的;有的则到了广西、湖南、四川;二是客家内部人口膨胀,适逢清政府于康熙年间发起了“移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于是,由中原移居两广两湖的汉民,便大量入川。

第五次: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从1851年到1864年,辗转征战长达十数年之久。在此期间,粤中地区发生了持续12年土客械斗,清政府为解决土客之争,特划出台山赤溪地区用以安置客家人。客家人开始了又一次的大迁徙,迁到海南,迁到广西,甚至漂洋过海到海外谋生。

世界建筑论文:浅谈高职建筑类实训项目与世界技能大赛竞赛项目的有效对接

摘 要:通过对世界技能大赛项目职业健康及安全规则的分析,比照高职建筑专业实训项目,提出了高职建筑类实训项目如何有效对接世赛的建议。

关键词:世界技能大赛 建筑类实训项目 职业健康及安全规则

世界技能大赛的前身为“技能奥林匹克竞赛”。自1950年首届举办以来,至今已有65年的历史,象征着国际技能和技术培训的顶峰。2010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技能组织(WorldSkills International),并于2011年10月参加了2011年世界技能大赛(Worldskills London 2011),取得了总分第二的好成绩。2013年在德国莱比锡举行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我国参赛的建筑类项目中有建筑类砌筑(Bricklaying)、瓷砖贴面(Wall and Floor Tilling),均取得较好名次。2015年43届世界技能大赛于2015年8月10~16日在巴西圣保罗进行,我国再次派出选手参加建筑类项目,世界排名居前。

1 高职建筑类实训项目应借鉴世界技能大赛竞赛项目经验

在世界技能大赛中,每一个竞赛项目对应着实际业界的具体工作角色或职业,通过竞赛,对每个技能竞赛项目国际性标准的工作内容进行了定义,体现了业界对此职业或工作角色的理解。结合世界技能基金会2012年开展的职业技能精英项目,将对该职业的国际性的工作角色、职业表现进行定义,包括了对选手专业方面的自律(Self-regulation)、认知能力(Recognition)等关键素质、好实践方法等。

高职建筑类实训项目是对实际工作的模拟,是通过场景、操作模拟来实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规范操作技能流程,进一步深化,并逐步适应理论-实践的转换的差异,从而为今后的工作实践打好基础。高职学校普遍重视实训,有的学校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的成长规律,结合专业特点,将实训教学划分为认识实训、工种实训、综合实训、项目实训4个阶段,贯穿了高职五年的全过程。

技能大赛项目与实训项目是相似的,均是来源于工作且高于工作,世界技能大赛是国际技能界的顶尖赛事,中国正式加入世界技能组织并主动接轨世界技能大赛,有利于学习借鉴世界各国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的经验,为中国技能人才走上国际舞台创造条件,对宣传中国高技能人才工作和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成果。

高建筑类实训项目借鉴世界技能大赛项目有利于学习世界先进经验,有利于理解世界职业定义要求,有利于接轨行业标准工作内容。

2 高职建筑类实训项目需有效对接世界技能大赛

高职建筑类实训项目需要有效对接世界技能大赛,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吸收其有益成分。实训项目的内容,因各个学校的条件不同,并不能照搬世界技能大赛项目,如需要借鉴,一定要进行调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后才能符合我国建筑标准。而世界技能大赛的安全理念确是可以直接拿来使用的。

2.1 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职业健康与安全规则理念

世界技能大赛的职业健康与安全规则规定了世界技能组织、大赛主办国的职业安全相关法律、规定及认证要求,并对参赛所需穿戴的个人安全防护设备认证标准级别、乃至竞赛中的安全操作、检查方式进行了规定。于竞赛项目所采购携带设备、工具的集训、竞赛中使用的个人防护用品采购及认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有的主办方还可能提供《健康与安全手册》或者其他类似的文件。

以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为例。在职业健康与安全规则中分为常规职业健康及安全规则与专业技能相关健康及安全需知两类。常规职业健康及安全规则分为事先准备、避免风险、紧急处理3个方面,共有31项目具体做法。专业技能相关健康及安全需知分为场地示意图、个人防护两类,详见表1所示。

做为该次大赛的职业健康与安全规则,代表了世界潮流,融合了包括德国、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技能类操作规则,对个体的劳动保护,事先预防,风险规避,应急处理方面做出了详尽的说明,非常值得我国高职建筑实训借鉴。

2.2 安全理念的比较与对接

目前在一些实训较规范的学校,高职建筑类实训在职业健康及安全规则中做了较规范的要求。不过在于世界技能大赛中常规职业健康及安全规则比较中,就有了一些不足。世界技能大赛中常规职业健康及安全规则分为事先准备、避免风险、紧急处理3个方面,共有31项目具体做法。当前较规范的高职建筑类实训只满足世赛常规职业健康及安全规则的10项,达成率32%。

2.3 技术理念的对接

世界技能大赛中竞赛项目技能标准规范将贯穿整个竞赛之中,在竞赛可实施的范围内,测试项目、评分标准将基于上述标准进行设计。对于具体技能能力项目,将设定特定的配分权重百分率,以规范并指导测试项目(Test Project)的开发及评分标准的设计。开发并使用技能标准规范(WSSS)主要有两个目标:(1)确保所有技能标准规范的质量;(2)确定并使用得到公认的国际企业规范作为参考标准。

设立技能标准规范(WSSS)的目的旨在“有目的性的将世界技能大赛与各成员国、地区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联系起来,以帮助技能标准规范成为一个稳健的、被全球认可的实践标准,并反映技能在全球经济发展及社会中的变化和多样性”。

对于高职建筑类实训项目设计应该立足于国内行业的实际情况而开发。对于技能标准应源于国内的实际标准,部分参照技能标准规范(WSSS),这样可以使高职建筑类实训项目更具备通用性。

3 结语

高职建筑类实训项目是建筑类专业理论实践联系的桥梁,是非常重要的实训教学抓手,对接世界技能大赛可以借鉴世界先进经验进行自我改造。通过对接寻找不足,改善后可以提升实训教学的有效性。在对接世界技能大赛项目中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如何以人为本,注重工作全过程的安全保护;如何以项目为主体,注重不同项目安全的差异性;如何将场外场内安全保护一视同仁;如何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安全评价;如何长期积累,形成高职特有的安全保护成体系;如何在项目开发中源于工作、高于工作;如何考虑实训项目团队性、合作性;如何在高标准下兼顾艺术性等。世界技能大赛项目留给我们的思考很多,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地方也很多。

世界建筑论文:世界生土建筑遗存的奇迹地坑院

地坑院,又叫“天井窑院”,地说,是地下窑洞院。一座座窑洞院连在一起,就是一地坑院村庄。这样的村庄被称为中国最神奇的地下村庄、凹在地下的村庄、刻在黄土地上的符号、人类居住文明的活化石,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一种生土建筑群。

如果你来到一个村庄,远远望去看不到一座房屋,却隐隐约约能听到地下有人在说话,还不时传来一声声鸡鸣犬吠,你是否会感到惊讶呢?这并非梦境或者是电影里才有的场景,也不是什么神话传说。在中国河南省西部的三门峡市黄河岸边的黄土塬上,就星罗棋布地分布着一个个这样的村庄。在这里,进村不见房,见树不见村,闻声不见人。这,就是中国豫西地区特有的一种建筑――地坑院。 俯瞰陕州地坑院

人与自然抗争的产物

寻找地坑院的渊源,应该先从窑洞说起。而窑洞建筑,是人类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改造和利用自然创造出来的一种居住方式。它既可以反映出早期人类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又可以看到人类利用自然为自身创造生存环境的物质遗存。

《黄帝内经》记载:“往古之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韩非子・五蠹》中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这里说的是,在一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是住在树上的,他们构木为巢,结绳为记,过着一种原始生活。之后,他们又逐渐从树上下来,住进了一些天然的山洞,如在我国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遗址那样。随着人类自身的不断进化,人类对生存条件的选择也在不断进化、发展。到了距今约一万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又从深山里走出来,来到浅山区和平原上,创造了地穴、半地穴居住方式。窑洞建筑大约就起源于这个时期。1999年,在山西翼城枣园遗址发现的F1建筑遗址,距今7000年左右,考古学家认为“是迄今为止山西省境内发现最早的窑洞遗迹,即使在中国也是较早的实例”;1974年,在山西夏县的东下冯遗址上,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等单位发掘的房屋有半地穴式、窑洞式和地面建筑3种,共30余座,以窑洞式居址最多。窑洞就断崖、沟壁掏成,居室平面有圆形、椭圆形和方形3种,均为穹庐顶,面积在5平方米左右,内有壁龛和火膛,个别的还有烟道通向室外。这些遗址的考古年代为公元前1900年左右。由此可见,中国的窑洞建筑已经有了7000年左右的历史。在约4000年前就已经发展得比较普遍了。

在中国的黄土高原地区,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山、丘、梁、峁、沟、坡、塬、原等等。坡坡岭岭,沟沟壑壑,高高低低,错综交织。在这样的地貌环境下,人们创造了各式各样的窑洞建筑。主要有三种样式:一种叫靠崖窑,就是在沟坡之间,将坡地削直成90度的直壁,再在壁下挖开一个个窑洞,这种窑洞在黄土高原中部地区常见。一种叫箍窑,是在平地上用土坯、石头、砖等垒砌起墙,在上面起拱成券,建起的一孔孔窑洞,这种窑洞在中国黄土高原各地区均有分布。第三种就是我们这里说的地坑院窑洞。这种样式适合于黄土高原的塬形地貌,在黄土高原末端地区的晋南和豫西地区常见。

生土建筑的奇迹

所谓生土建筑,就是以自然生土为材料建造的建筑。这种生土以塬形地貌为主要存在背景。塬,是黄土高原末端地区一种特有的地貌。黄河经过黄土高原中部地区以后,在豫、晋、陕交界处的潼关风陵渡地区改由北向南流向为由西向东流向,进入豫西和晋南的黄土高原末端地区。在这里,从北边的中条山和南边的崤山发源的一条条河流将两岸的黄土原下切成一个个三面成沟的半岛式地貌,这种地貌就叫“塬”。这些塬大的有几百平方公里,小的有几十平方公里。厚度在几十到200多米深不等。这种塬就是建造地坑院的理想地区。在塬上,人们选择一篇理想的地方,由平地上向下凿挖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坑,深度6~8米左右、长宽12~16米,再在坑底四周向各边内挖洞。窑洞的数量,以需要居住的人口多少而定。一般有6~10孔窑,多的有12~16孔。可以住两代、三代人,也可以四世同堂。院和窑洞的方向,依通风、采光为主要选择条件,并尽可能满足人们居住、生活、生产、安全和环境选择等条件。院里窑洞开挖的方向,也依照传统的八卦方位确定。分为“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北坎宅”。依据用途分为居住窑、客房窑、厨房窑、牲畜窑、仓储窑、茅厕窑等等。迎门的叫主窑,相当于地上四合院的上房,住家庭中辈分较高的长者,两侧的客房窑依辈分或长幼住晚辈。而仓储窑、牲畜窑等一般都放在窑院内的两边侧角。进地坑院的出路,一般是在院内偏角的地方挖一个拐弯的洞,向上成斜坡状,渐成露天通道直到地面,供人、畜出入,也可出入人力车。 独具特色的农家穿山灶

为了解决排水问题,在地坑院的上部边沿砌起高一米左右的挡墙,也叫“女儿墙”“拦马墙”。既可以防止地上的儿童或牲畜掉入院内,也可以挡住来自地上的雨水灌入。挡墙以外,则碾轧成广场,既可以防止雨水下渗,又可以让地面上的水尽快排走,还可以用作农忙时的打谷场。夏秋季节,在上面打场晒粮。粮食晒干后,就从下面仓储窑的上方挖一个圆洞,将粮食直接灌入下面的仓库中。至于院内的雨水,是在院内中间向下挖30厘米左右的浅坑,再在坑中挖一个容量适中的水窖,让雨水流入,慢慢下渗。这些雨水,还可以用来饮用牲畜或浇花浇树。至于人的饮用水,则是在窑院的入口一侧打一个小窑,再在窑内打井汲水。

地坑院的上下都还可以进行绿化、美化。将院内四周的坑壁用青砖垒砌,或用细泥磨光,既可以保护坑壁不被雨水冲刷,又起到美化、硬化的作用;女儿墙的下面,还可以建挑水檐,布上青瓦或红瓦,既可以防水,又非常美观。至于绿化,可以在院内栽植一两棵乔木,一般是梨树、杏树等树干较高的花果树。春天来了,红白花开,露出地面,一树出墙,就是一户人家。夏天,还可在院里纳凉聊天,其乐融融。

地坑院的长期存在,几千年来一直沿用至今,自有它的道理:一是就地取材,省工省料。二是采用拱穹,抗压抗震,坚固耐用。三是防风、防尘、隔音、安全幽静。四是冬暖夏凉。冬天窑内温度在10℃左右,夏天在20℃左右,恒温保暖,是真正的天然宜居。五是环保节能,除了原始的自然生土, 几乎不需要其他建筑材料。六是适用于大小家庭,容纳和谐美满的家庭成员,创造出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如果我们把地坑院的创建和使用放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广阔空间,融入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历史长河,联系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传承的阴阳风水学、天圆地方观、皇天厚土说、天人合一论来考究,这其中蕴含着丰富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哲学理念,似乎这一切都出于同一个元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传承的无穷魅力和顽强生命力。也正是由于这些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传承,所以对地坑院的保护,历来引起了各级政府和民间人士的重视,地坑院的建筑技艺是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地坑院作为地球上仅存的生土建筑,2013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坑院的命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特别是当社会进入了工业化、信息化时代以后,社会城镇化,生活数字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地坑院,作为一种传统的居住方式,当然有好多地方适应不了当代人的生活需求。比如,由于处于地下,小轿车开不进院子,出入不方便;由于地层较厚,电视、手机信号太弱,信息交流受阻;由于地坑院建筑四周都是生土墙壁,不能进行现代化装修,满足不了当代人居住环境的现代化要求;由于年代久远,很多窑洞院子坍塌严重,维修比较困难;还有,随着人口增加,新建地坑院,占用耕地较多,与农业生产用地又发生矛盾。如此等等,给地坑院的使用和延续带来了诸多问题。

地坑院的命运如何?传统的地坑院如何保护?如何使用?成了摆在当代人面前的一个难题。

近几年来,地坑院所在地的政府和居民,探索出了一些解决以上诸多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在一些保护较好,还可以继续居住的地坑院里,依然居住着一些对地坑院有很深留恋之情的居民。 地坑院农家生活

对于一些地坑院比较集中,且保护状况较好的,则申报为文物保护单位,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将其长期进行保留。并将其中坍塌较严重的院子和窑洞,采用传统的地坑院营造技艺将其进行维修,保持了它们的原生状态。与此同时,对集中连片的地坑院村庄,制定整体保护规划,划定重点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连同周边的环境共同进行保护。对于没有划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地坑院村庄,则开发为旅游景点。对景区内的地坑院进行整体评估,制定开发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并动员其中的居民搬迁,住进高楼大厦,去享受现代人的生活。按照旅游发展规划,将留下的地坑院,按照当地传统的生产、生活、民风和民俗,一个院一种内容,一个院一种风格,进行布展陈列。比如,按照当地农耕文明的传统,从农业生产的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将农业生产的所有过程进行系列布展,让观众参观后了解传统农业的生产全过程。按照当地农民生活的传统方式,比如,婚俗、节庆、民间文化等诸多民俗进行复制,在地坑院里进行演示。这些演示,生动活泼,真实亲切,俗而不土,雅俗共存,让游客身临其境,享受参与和体验。再将一个个的坑院用地下通道连接起来成系列展示,又方便了游客参观。开业以来,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车水马龙,人山人海,一时间,成为当地一张靓丽的旅游名牌,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地坑院,一种传承了几千年的人居方式,一种至今世界仅存的原生态生土建筑形式,一种濒临消亡的文化遗产,在今天,经过当代人利用符合时代需求的消费思想、消费观念、产业理念的激活,不仅将其很好地保护了下来,而且让它们焕发了青春活力,又为当代人的生活增添了魅力无穷的生命力量。

世界建筑论文:世界各地的神奇绿色建筑

编者按:地球是人类惟一的家园,人类的发展离不开适宜的生态环境。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加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适应自然规律的生存方式,追求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建筑风格。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修建了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指在设计与建造过程中,充分考虑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利用光能、风能等自然界中的能源,较大限度地减少能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绿色建筑的室内布局十分合理,尽量减少使用合成材料,为人们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室内装饰不使用合成材料,如油漆要求不含有致癌的化学物质,地毯应为无污染的纯毛毯。玻璃也是节能的,热量透过这种玻璃的损失可比普通玻璃减少70%,充分利用阳光,节省能源。

本文将带您走进世界各地的神奇绿色建筑。

美国生态房

美国诺次大学设计并建造了一座生态房。这座四居室的生态房,隔热性能特别优良,它的热能来源于人工散热、阳光及使用家电设备所产生的热量。家庭用电依靠安装在凉亭上的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来提供。用水是从屋檐流下来的雨水,蓄存在地下室,使用前用沙床过滤,粪便和污水则流入一个堆肥坑里,经发酵后供花园施肥用。

美国生态村

在面积为488公顷的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维寺的海岛上,建起了150栋生态房屋,叫生态村。这里保留着原来的自然面貌,没有一点人为破坏的痕迹。设计者在建造生态村时,用合住的方法替代了以前的独住,如每6~8个住宅单元合用一个能源中心、一个煤气锅炉、一个家用热水器和一个通风系统等。但仍有独住的成分,如每家每户还是有自己的卧室、浴室和厨房等。能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变得切实可行。据测算,这种生态村里的居民其能源用量仅为原居住地的五分之一。

美国绿色办公室

美国国立资源保护委员会总部是以节能、保护环境及健康为原则,以废旧回收物品的再生材料为主要材料建筑绿色办公室。该栋办公楼从外表看,与普通写字楼并无区别。但它的墙壁其实是由麦秸杆压制并经过高科技加工而成。但其坚固性并不次于普通木结构房屋。其地板系由废玻璃制成,办公桌由废旧报纸与黄豆渣制成。具特色的是其外墙外绕爬山虎等多种蔓生植物。这件绿衣不仅使办公室显得美丽清爽,并且能调节空气,使室内冬温夏凉,有益于身心健康。

德国生态楼

德国柏林建造了及时座生态办公楼。大楼的正面安装了一个面积64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来代替玻璃幕墙,其造价不比玻璃幕墙贵。屋顶的太阳能电池负责供应热水。大楼的屋顶设储水设备,用于收集和储存雨水,储存的雨水被用来浇灌屋顶上的草地,从草地渗透下去的水又回到储存器,然后流到大楼的各个厕所冲洗马桶。楼顶的草地和储水器能局部改善大楼周围的气候,减少楼内温度的波动。

德国生态住宅区

德国汉诺威市建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名为“莱尔草场”的住宅区,这住宅区是按照“植物生态建筑”建造的。每栋楼房外表各有特色,内部设计也不尽相同,每栋楼房结构为砖木骨架,四壁用木材,显得朴实无华。居室里铺设的是麻织地毯或用玉米皮或麦秆纺织,沙发大都采用纯棉布料制成,符合环保要求,图案讲究雅洁,以简单的条纹、格子或碎花等图案为主,甚至是净色的。家具多采用不喷任何涂料的原色木器家具。

“莱尔草场”修起了绿色的生态化公路。这种新型公路不仅两旁种植了高耸的林带和繁茂的花草用来防止空气污染和减少噪声,而且还在路面上实施了绿化。

日本环境生态高层住宅

日本九州市新建了一幢环境生态高层住宅,这幢住宅是按照省能源、减垃圾的“日本环境生态住宅地方标准”要求建造的。该生态住宅的电力由风车提供,温热水由太阳能供给。这种太阳能收集器,在晴天可使储水箱中的水加热到沸腾,即使下雨天,也能使水加热到约55摄氏度。每户家庭的阳台上都装有垃圾处理机,将每户家庭的生活垃圾进行处理变成植物的肥料。大楼前装有风车,由风车发电为公共场所照明提供辅助电源。据测算,这里的每个住户一年可节约电费和煤气费约57000日元。

日本无化学住宅

日本东京比埃克斯设计事务所推出了“无化学”住宅。该住宅没有在楼板或地板下等处喷涂有机磷等防白蚁的化学药物,而用具有防虫效果的桧叶油、干馏木和密蜡加工地板材料;在地板下铺炭层,利用其吸湿性来防霉菌和防白蚁;不使用石化油漆,而改用涩柿子。

荷兰环保屋

荷兰推行的“环保屋”屋顶铺草皮,使原来光秃秃的屋顶成为绿色屋顶;四壁装有太阳能电池板,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排水管用陶瓷代替塑胶管,并增加使用多种“循环再造材料”,避免混凝土及乙烯基等化学材料的过多使用;引雨水冲洗厕所,以节约用水;在室内设置了温度、灰尘、化学品、放射性毒素等测量计,监测室内的空气污染。目前,在荷兰建“环保屋”其成本约比建普通房子高10%。

丹麦和瑞典的健康建筑

丹麦和瑞典等北欧国家,近年来也在积极实施健康住宅工程,如丹麦早在1984年底,在丹麦Arhus市已建成了“非过敏性住宅”建筑,这是有111个单元的两层建筑。建筑材料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健康建材,主要结构选用混凝土以及层压的木材制成。饰面涂料是以无机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建筑涂料。采用机械装置通风,每小时换气1次,是普通住宅的2倍。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世界建筑论文:从世界的建筑装饰设计发展来看中国建筑装饰

[关键词]世界建筑装饰;中国建筑装饰;设计发展

当今世界建筑量大面广,种类繁多的建筑类型包罗万千,装饰千姿百态,从建筑的意义上看,商店、大型超市、体育场馆、医院、学校、住宅、会馆、电影院、娱乐城,随着与迅速发展起来的世界经济相互竞争和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伴随着建筑形式的不断变革,装饰结构也在不断地革新。近年来,建筑的大型化也给建筑装饰业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新形式、新特点,无一不说明了世界性各国的传统,建筑装饰方式向着更加复杂的方式转化.

五十年代后半期,日本出现了现代的超市和连锁店,它的建筑面积可大、可小,但外装饰和内装饰都要求要统一色调,统一商标,统一灯光的标识和统一的展板,在经营、公用设施、绿化、空间整体上相互配合协作、在舒适、美化环境和公共设施方面比传统商业街有明显进步,如把食堂、酒吧装饰成火车车厢停放于车站的样式。又如大泉学园购物中心在外部设计了一个模仿蓬皮杜中心的外露自动扶梯。其意图是为了顶层单独利用时管理方便,且又结合地形。三井大厦广场降低标高后利用与道路的高差设人工瀑布和花台,利用一条装饰性的步行平台架空道作道路与建筑外装的空间联系体,既起交通、观赏作用又为底层瀑布水池休息廊遮风避雨,而且广场分内外两部分,空间富有变化。把高层建筑地面装饰部分的空间处理得富于公共性、舒适感和人情味,俗称阳光城的池袋60层大厦,商店街中心布置贯通到顶的中庭,设有音控变化喷泉。在街道转角部设提高标高的公园广场直通商店街顶部屋顶广场。对我国通称街头的小品的公用装饰设施(日本称为街具),根据使用性质分为:休息用具――座椅、凳子。美国从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就出现了沿高速公路开设的商店――包括一个超级市场、一个杂货店和几个服务性商店组成的小型邻里中心。在70年代引入到新建或改建的城区商业中心,并常常与展览、剧场、旅馆、办公设施等结合形成新的综合中心、1―2个大型商店布置在30―50个专业商店的两端作为人流主要的吸引点,长廊两侧布置约定150家各种专卖店。楼上餐厅与通向室外的平台相连,内部各层色调变化不同,在“拱廊大街”为极其东方特点的黑、白二色,而在“虹的园亭”中随着自动扶梯的上升,处理为虹的七色光谱变化,加上顶光射入,产生出人造虹的效果。

俄罗斯鄂畚斯克市商业中心位于市区的一个传统商业区,占用原来老商场的大片空地,是中央广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行道的步行人流交叉口,这些环行道口好像是该商场内部交通的延续,并和商场空间连在一起。

比利时布鲁塞尔第二购物中心的门面装饰别具一格的形状,颜色,材料使人们从很远的地方就能认出它。不仅如此,它还保持了与周围环境,原有街道和其他商场之间的协调。

联邦德国汉堡汉司斯商业街的设计师们将美食市场安排在新型的现代化的入口处,入口处的空间更有诱惑力,从这里可以看到多层的,上面覆盖着玻璃圆顶的四季庭。在夜晚或非假日时,游客漫步在商业街里购物或消遣,增加了拱廊商业街的顾客,两着互为补充。使设计摆脱了简单化的感觉。镶嵌在拱廊地板上的历史画,青铜浮雕等,创造了汉斯人最引以为容的和谐,高雅,庄重的气氛,汉斯商业街也因此闻名。

中国的建筑装饰行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迅速发展成为一门专业性很强 ,十分实用的新兴边缘科学上,如何从我国国情出发,把群体性建筑或标准中见俊秀,这种外表淳朴简约,内部富丽堂皇的建筑风格的形成, 动物为主的吉祥纹样,还有取材本地的黄山松涛,白岳飞云, 白湖光等自然风光。作为国家或地区象征的建筑如北京国宾馆,新疆迎宾馆的装修都是以不同的形式追求着民族风格,按照中国园林的布置手法去安排梳密有序的空间序列,组织不同层次的景区。各景互相衬映,庭院道路蜿蜒曲折,达到步移景异,富于变换,妙趣横生,让人一领中国园林的情趣,迎宾院有的装修为伊斯兰,平面布置讲交对称,门窗沿用伊斯兰特有的尖圆拱券,特征明显,在中原郑州嵩山饭店,你会觉得他们的装饰设计色调典雅,改善了吧台环境景观,还起到了多幻觉空间的多象征性装饰的点睛之用,如顶棚采用砖裸露,显然是建筑外形的造型再现与室内,达到了建筑装饰内外视觉共享的效果。这种把建筑外墙的自然韵味,且粗犷结构之美带入室内,是室内设计向大自然回归,也体现了适应身处室内。我国的古代传统装饰不仅影响中华文化的世代传承,也影响着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越南,泰国等。北京奥运村娘娘庙的重新装修,飞天娘娘的雕塑,古钟的设计都充分反映着站在拱桥上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扬光大,激情和梦想齐飞,奋斗与超越同在,盛会虽然过去,圣火不熄,奥运留下的文化物质遗产永在,古都风貌的重现,城市环境的美化,奥体中心地带绿树环绕,林水相映,北京奥运会的场馆有两个“世界之最”世界上跨度较大的钢结构建筑――“鸟巢”,世界上首个基于“气泡理论”建造的多面体钢结构建筑――“水立方”,奥林匹克水上公园碧波霞飞,站在拱桥上眺望赛场,迷人景致远近错落。作为北京特色之一的胡同,四合院,是构成北京旧城风貌的基本之素,京城内外,中轴南北。时光在古老的街巷与红墙绿瓦的宫闱间流动,现代化的楼盘与皇家的建筑群相互辉映,古风天地间,京城神韵犹在。

保护文化遗产,守住精神家园。让世界建筑更加辉煌。让中国建筑再为世界文化遗产倾注新的血脉。让它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丽宝藏,是人类共同的物质精神财富。

世界建筑论文:米兰垂直森林:世界上具创造性的绿色建筑

意大利米兰的“垂直森林”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且具创造性的绿色建筑”,因其800多棵树和1.4万株植物而闻名于世,这相当于1万公顷的森林种植量。它们尚在建造时期,就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近期,这两座“垂直森林”终于竣工,并迎来了首批入住居民。这两座摩天“树塔”,分别高约111米和80米,是世界上及时对绿色公寓,也是建筑和自然元素相结合的又一典范。

这一对被命名为“垂直森林”的建筑是著名建筑设计所“博埃里工作室”的负责人、现年39岁的米歇尔・布鲁内洛从2006年开始设计的,其灵感来自一次植树活动。布鲁内洛说:“为什么不能将平铺的森林叠立起来,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里建造一个人与自然共同的家园呢?”

这两座“垂直森林”为什么建在米兰?众所周知,意大利米兰是时尚之都,然而其颗粒污染很严重,小污染物颗粒(大于10皮米的颗粒)导致的癌症和呼吸疾病胜过欧洲的其他城市,更“荣登”全球最脏的10座城市之一。事实上,据意大利环境组织―意大利环保联盟的研究称,米兰的烟雾比欧洲其他任何城市都多,而其臭氧含量水平排名欧洲第二。

设计师希望这对姐妹楼能够降低城市交通污染,也为当地居民遮挡地中海的炎炎烈日,并可以随季节的变化而自然改变建筑外观―春天绿意青葱,秋天五彩斑斓。“摩天森林”的居民将不仅仅是人类和植物,通常以米兰各个广场为家的鸟类、昆虫及小动物们也将居住于此。同时,城市高密度区域如果有两个中心成为“城市森林”,城市中央将与郊区获得同样的生态环境。

建筑师和植物学家一起为“森林”选树种,只有能在高空低温的环境中生存、并经得起风洞试验的植物才有资格登上“垂直森林”,而今后几年会有专门的养护团队进行养护。

“垂直森林”的植物将会随着季节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景色:春天,这些树木将成为一道充满绿意的风景线;夏天,它们的枝叶可以为公寓主人遮挡地中海上空的阳光,用浓荫给住户带来清凉;秋天,这些不同种类的树木叶子将形成五彩斑斓的美景;到了冬天,“垂直森林”建筑上的树木叶子掉光后,光秃的树木也不会影响住户坐在阳台上晒太阳。

据悉,该公寓的户型及价格并不统一,有售价56万英镑(约合537万元人民币)的80平方米小户型公寓,也有售价170万英镑(约合1631万元人民币)的200平方米大户型观景豪宅,后者能让住户俯览全城。

值得一提的是,楼内的花草树木都是非卖品。这些植物并非属于购房者所有,而是由设计人员根据建筑的层高及空间布局来事先定好的。这意味着,购房者在选房时不单要考虑户型、朝向等传统要素,还要考虑自己希望与什么样的植物生活在一起。

“垂直森林”获得2014年国际建筑较高奖,许多建筑大师都认为它可能成为未来城市建筑的典范。“垂直森林恰好迎合了人们想要亲近大自然的愿望”,评委会主席克里斯托弗这样评价道:“毫无疑问,对如今人口密集的欧洲和其他国家来说,‘垂直森林’都可以称得上为一栋激进而大胆的建筑。”这栋建筑包括两个园景塔,共有113个公寓,能为住户提供宽广的观赏视野。除此之外,“垂直森林”安置太阳能热板,可以满足整栋楼的能源需求。整栋建筑中灌溉植物所需的水,也是从复合废水中过滤而来。

世界建筑论文:徜徉建筑艺术殿堂 走进可爱动物世界

建筑是无声的诗歌,是凝固的音乐。第三单元的课文将带领我们走进建筑艺术的殿堂,让我们品味人类寄托于建筑艺术之中的特殊情感以及凝结于建筑本身的高超智慧。我们可以通过寻美、品美、吟美三步法,跨越千年,飞跃万里,感受建筑之美。

在这个单元,我们可以领略到我国历史上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两座丰碑的风采――巍峨、雄伟、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整齐、宁静、肃穆的巍巍中山陵;我们也可以一起走进驰名世界的法国第二大标志性建筑――金碧辉煌的凡尔赛宫,感受西方建筑的艺术魅力;我们还能领略到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神韵――黄鹤楼的高古雄浑、极富个性,以及于园的奇特磊石和幽远意境。“诵读欣赏”中的四段文笔精华,会让你发现天坛的庄严、神圣、神秘以及斗技场的宏大繁复;花街海棠的胜景,苏州小巷巷中景和巷中人共同构成的完整画卷,也会让你印象深刻。

美的建筑需要美的语言来介绍,本单元文章的语言各有特色,值得好好品味。《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以说明为主,兼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的表达方式,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巍巍中山陵》虽然是一篇介绍中山陵的说明文,但是语言生动优美,文中多处运用描写性语言与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在读者面前展示了“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这些生动的描述性语言,使所要说明的事物――中山陵更加形象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为了比较地再现巴黎凡尔赛宫的魅力,《凡尔赛宫》一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介绍凡尔赛宫由宫殿和园林两大部分组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凡尔赛宫占地面积大;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对其某些特征作具体说明;此外,用比喻、描写等手法说明凡尔赛宫的艺术价值高等,方法多样,生动而。

《黄鹤楼》以“仙”字贯穿全文,短短的篇幅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且句式多变,多用对偶。《于园》一文则按照空间顺序极有层次地说明介绍,雅语、俗语兼用,富有表现力。

在这个星球上,动物是我们最亲密的伙伴。和人类一样,动物也是地球这个大家庭的成员,各种动物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因而构成了异彩纷呈的动物世界。学习第四单元,我们将跟随布丰、法布尔等数位作家一起走进神奇而美妙的“动物世界”,去看看漂亮、驯良、乖巧的松鼠,去倾听松树金龟子的歌声,去欣赏丰满可爱、性情温驯的大熊猫。

《松鼠》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章结构比较简单,说明对象突出。它充分体现了说明文平实的语言特点。《松树金龟子》科学、详尽地说明了松树金龟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国宝――大熊猫》则清晰、具体地介绍了大熊猫的特点、习性及其成为国宝的原因。《黔之驴》是一篇古代寓言,全文文字较简练,故事生动有趣,极富寓意,让我们在阅读中得到许多人生启迪。

第四单元的课文除了向我们介绍大自然诸多可爱的动物之外,还让我们知道,在写作时,要想、生动地介绍动物的特点,必须对动物的形态、动作、习性仔细观察,深入研究。例如,法布尔为了了解松树金龟子的发音,对松树金龟子进行跟踪观察,从早到晚,连续数天。他不仅拿放大镜仔细察看,还“把食指浸湿,按在玻璃板上来回摩擦”,探求金龟子叫声的成因。因而,法布尔笔下的昆虫世界十分生动、传神,达尔文赞扬他是“难以效法的观察家”。

在第四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不仅要了解自然界的动物,对它们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要学习观察动物的特点,并能抓住某一种动物的特点,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别人介绍,给人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世界建筑论文:水上乌托邦世界的无痕建筑

荷兰建设出世界上及时个飘浮于水上的公寓,马尔代夫要建造水上聚落,挪威特罗姆瑟于2016年将建成一座只有乘船才能抵达的旅馆……你或许看到过这些与水上建筑有关的新闻,当中大部分都离不开一个人名:Koen Olthuis。这位高大帅气的荷兰建筑设计师一直致力于设计“未来水世界”,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人之一”。

因为气候环境剧烈变迁,澳洲昆士兰省的城市机能几近停滞,令人怵目惊心的画面历历在目,人们的生存发展遭受莫大考验,应未来环境发展的议题,位于欧陆的荷兰,极力采取防御性措施,期望可解决海平面逐渐升高而引发的后续效应。

“飘浮建筑”的空间和发展弹性

Olthuis所创立的建筑师事务所Waterstudio.NL,以设计能够漂浮于水上的住宅――漂浮房屋而著称,其概念不只是单一建筑物,而在于创造能够漂浮的社区。他采用乐高积木的概念,让每一栋漂浮房屋都可跟任何其他的漂浮房屋连结扣合,当洪水来临时,整个社区就能一起安全的漂浮在水面上。

漂浮房屋的结构为建筑开启崭新面向,这种多元的建筑形式不同于陆地上的静态建筑。漂浮的房屋与都市的组成创造了自由性。其可移动性更打破建筑既往驻在固定地的概念,它可以更不需 要依附在固定的环境方位中。

Olthuis认为:“好的设计来源于建筑物本身,它可以适应不同阶段环境气候的变化。换句话说,这个建筑的设计应该是多用而高效的。”

他创立的Waterstudio.NL(水上建筑事务所)并不按常理出牌,而是将重心放在应对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水灾及城市化等问题而建设水上漂浮建筑物,并借水上作为建筑地基的概念,从而改变全球城市建筑模式。

为此,他为这种建筑方式创造了一个术语:Scarless Development(无疤痕的开发)。面对别人的质疑,Olthuis坚定地表示对未来的想象并非乌托邦式的,他的设计都很符合现实。

在设计上遵守了严格的设计规范,也就是对独栋建筑高度的限制,利用了地下层的额外建筑空间,在有限的建筑外围护结构规模之下多争取到了一些建筑面积。

该建筑由白色边框构成,勾勒出了宽阔的玻璃表面,与整体暖色调的木材相得益彰。入口为房主设计成了一个迎接朝阳的空间,而立面则交替使用了可丽耐材料和玻璃。

为了在整个方案中延续这种透明的感觉,在内部用了最少量的门。一层包含起居室、厨房和餐厅,而卧室和私人的功能区位于地下。Olthuis也负责项目的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用一个简单的小花园将一条小河引入基地。

水上漂浮房屋让人们居住在都市水域的可能性成真。Olthuis认为居住在水上,只是城市的组成与空间密度演进过程中的一个选择,城市的纹理将会朝着水域进行,但是依然贴近既存的大都会城市。

纽约、东京、首尔等国际性大城市,将可能会有一定比例的水域城市(Hydrocities)结构。漂浮的房屋、办公室与公园,将创造新的密度与弹性空间,为挣扎于气候变迁与都会发展的城市作准备,而不会流失现今的繁荣文明。

气候变迁与都市化已是全球性的问题,水上漂浮房屋的平台将成为基本需求,这些平台为各个种族文化创造了在水上自由活动的可能性。

漂浮房屋的创意是在环境气候变迁的趋势下产生,对于四分之一国土面积位于海平面以下的荷兰来说,以现今的智慧与科技设法提出解决之道,学习与水共存,反映了他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想法。或许从更源头来思索,人类本身自省对于环境的共同责任,才是让地球得以继续维持人类生存的动力。

建筑设计与环境生态之间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间,两者是关联的,一方会随着另一方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需要找一个让两者都可以融入其中、适应其中的载体,而Olthuis选择的这个载体就是水。

水面就是生活空间的延续

荷兰The Citadel

该项目拥有60套豪华公寓、一个停车场,还有一条进出大楼及游船码头的浮动道路。在面积这样小的区域内建造如此多的公寓单位,其住房密度将达到每英亩水域30个公寓单位,这样大楼周围便可留有更多的开阔水面。

每个公寓单位将配有独立花园阳台,以及“无敌”湖景。大楼四周都建有玻璃暖房,水则通过水下管道抽上来作为冷却源。由于公寓单位四面环水,腐蚀及维修便成为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有鉴于此,该大楼外表采用铝,因为铝的使用寿命长,而且易于维护。每个公寓单位都由预制模块构建而成。“城堡”将建造在一片浅水区域,今后,还有许多建筑物、大楼及住宅将建造在它旁边,一起浮在水上。

美国纽约Sea Tree

Waterstudio.NL设计了一种生态摩天楼“Sea Tree”,可以帮助世界上一些过度发展的大城市恢复生物的多样性。摩天楼由飘浮的阶梯状的平台组成,可以为不同种类的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而人类不能到达这里。

Sea Tree用钢缆拖到河流、湖泊和海洋的底部,它的高度和形状随它所在的位置而定。Sea Tree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海上石油钻井平台,Waterstudio.NL试图说服石油公司在他们所工作的城市赞助建造一个造价450万美元(约2900万人民币)的Sea Tree,以显示他们对环保所尽的义务。目前,Sea Tree将建造在伦敦、纽约等河流上。

荷兰阿姆斯特丹Water Dwellings

这个坐落于阿姆斯特丹IJburg群岛上Water Dwellings是世界上较大的飘浮住宅区。

这些外观看似普通房子的建筑物,制造原理与船相同,甚至是在造船厂量产后,通过水路拖到制定地点安装的,是荷兰传统船屋的近期现代版本。

居住在水面上有许多独到的特点,如不同的视野、不断晃动、船可停泊在自家后院、更浪漫独特、能明显感受气候变化、在房子周围滑冰等等。

马尔代夫Greenstar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马尔代夫除了搬迁国家,目前还有另外一种选择,那就是修建漂浮岛屿。

由Olthuis设计的漂浮式岛屿Greenstar各种设施齐全,包括会议中心和几座高尔夫球场。Greenstar是星形的多层样式,室内空间则位于绿色草坪之下,在岛屿中央还修建有游泳池和海滩。

不过,这只是可漂浮岛屿的初步设计图,Olthuis目前还未公开这些岛屿的具体细节。但他表示,岛屿上的水利开发不会对海洋生物造成影响,也会尽量避免人类活动对周围生态系统造成损害。

孟加拉国达卡City App

设计延续荷兰水上生活的船屋传统,提出都市应用程式“City App”,使城市建筑像手机应用程式一样随时可以更新、移动,并尽可能不破坏自然环境原貌。

拼图式飘浮建筑不但能利用地球上的水面积,还可随时代、环境条件的不同而重组、移动,并尽可能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原貌。

世界建筑论文:建筑格局中的世界观

现代化带来的变化,也在巴村悄悄发生。对当地建筑来说,较大的改变就是柱的消失。

柱,是传统藏式民居中必不可少的结构。村民洛珠非常贫穷,在巴村作为扶贫项目为他修建的一柱半房屋内,他对我讲了一番藏式建筑理论:“建藏房一定要有柱。你看,甘丹、哲蚌、色拉、桑耶,不管大小,哪个寺院建筑没有柱子?按我们藏人的说法,屋中有柱子就是宝贝,没有柱子,屋子就是空的。藏房屋顶铺木头,上面放石头,再放土,冬天屋子暖和;汉房顶用水泥,冬天不暖和,不好。”

如同汉族传统建筑能够体现天地人和的观念,藏族传统建筑格局中也隐藏着藏族人的世界观。而经由出生的那栋房子,每个家庭成员的生命史都和建筑紧密相连。

嬷次尼的家,神殿位于二楼正中,西边是储藏室,东边是待客、娱乐之处,也是起居室,厨房设置在院门北边,厕所则在院门南边。这符合由肮脏至洁净的秩序。

神殿平日里秘不示人,但最重要的宗教仪式都是在神殿完成。神殿中设置装佛经的经书架和佛像柜,有些人家的佛像与“央”并存,央是一种特殊的柜子,据说装藏的是全世界的粮食。有的在装藏时,先要买一种特别的小棒子,必须到父母双全、由父母从小带大的七兄弟之家去买;要准备富裕人家的粮食,将小棒子插入粮食中;将用100头牦牛制成的酥油倒进一种叫“扎西塔杰”的碗里;放入珍珠、金、银、铜、松耳石等,用布给坛子封口,然后放入柜中。这个柜子必须由念经的僧人打开,我一开始不知道这个柜子的重要性,好奇地想打开一看究竟,差点让主人家“钱财外泄”。

世界建筑论文:太行深处天台庵全世界罕见的晚唐建筑

为了保存天台宗的教义和香火,天台山的僧人们不得不远走他乡,在交通极为不便的太行山深处建起了这座小小的天台庵。

这座庙宇始建于唐天佑四年(907年),属中国佛教“天台宗”庵院,是全世界罕见的晚唐建筑。

进入山西平顺县后,人们往往会有种错觉,认为来到了江南:因为在这片太行山腹地中,竟然拥有4条河流,河流两旁绝壁千仞,碧水涟漪……这片绝美罕见的太行山腹地,因此又被称为“太行水乡”。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一千多年前,一群避难的江南僧人,悄无声息地来到这片“世外桃源”。他们在平顺县一个叫作王曲村的地方,建立起一座名叫天台庵的寺庙,为自己灵魂深处的信仰寻找一个归宿……

王曲秘史:

从江南到太行山

平顺县王曲村,有一段少为人知的秘史。在唐朝时,王曲村并不叫“王曲”而是叫“新丰”。关于“王曲”一名的由来,当地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和唐朝开国名将马三宝有关。

隋朝末年,马三宝出生在王曲村,多年后,他跟随后来的唐高祖李渊、以及秦王李世民南下北上,建功立业。唐王朝建立后,马三宝被封为国公。但不久,由于太子李建成与李世民的不和,马三宝卷入宫廷斗争,最终未能进入“凌烟阁”。

不仅如此,有人还掘了马家的祖坟,并在四周撒上了一层石灰,使其寸草不生——这在古代是最恶毒的诅咒之一。马三宝的老乡们为忠臣鸣不平,因而将村名更为“王屈”村,后来为了避免受到官府追究,才把“王屈”改为了“王曲”,并流传至今。

翻遍王曲村历史,千百年来最著名的或许就数马三宝了。但谁也想不到,这个在中国版图上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到了一千多年后的21世纪,竟然会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可以触摸的唐朝印记”。

历史如此书写:在风云巨变的唐朝末年,各地佛教都受到战火以及灭佛运动的致命冲击。此时,创建于浙江天台山的佛教天台宗,在当地富甲钱氏家族的保护下,于江南一带“夹缝中求生存”。到了唐天佑四年(907年),天台山上的僧人们为了保存天台宗的教义和香火,避免天台宗教派毁于兵火战乱和官府围剿,作出了一个决定:远走他乡,另求庇护之所。

庇护所的选择也颇费周折,关于此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传说——当年,天台宗曾派出许多弟子寻觅建庵新址,有两位大师选择了同一块风水宝地:一位将一枚铜钱放于此处,另一位则将一根筷子插在这里。后来,弟子们循着“筷子正插于铜钱眼中”的指示,一路来到了山西王曲村——弟子们二话不说,立马动工,以天台宗之名命名的天台庵,就这样从江南来到了交通极为不便的太行山深处……

天台庵传说

“五爪金龙”与“十二美女”

躲避是为了生存,谁知这一隐藏,千年时光就过去了。

直到千年后的1956年,当山西文物普查的工作人员来到王曲村时,最初也误认为这只是“一座清时的古庙”。一直到了17年后的1973年,天台庵的真实身份才浮出水面:专家认定,这座庙宇始建于唐天佑四年(907年),属中国佛教“天台宗”庵院,是全世界罕见的晚唐建筑。

笔者曾有机会专门到王曲村进行过采访。从山西长治市出发,一路上,漳河沿岸数不清的历史遗迹,让人恍惚间真有一种走进了历史烟波里的感觉。到达目的地后,几经打听,好不容易才找到负责看管的老大爷去打开了庵门。

虽然笔者事先已经听不少人说过,这座天台庵非常简陋。但亲自到实地一看,还是不免大吃一惊:如今,这里剩下的只有一座规模不大、非常简陋的正殿。能证明它唐代建筑身份的,是它具有唐建筑元素的“巨大而平缓的屋檐”和“转角斗拱的铺作”。而整个寺内除了一尊放在地上、披着红布的崭新的小佛像外,四周空空如也……

兴许是看出了笔者眼中的失望,随行专家指着殿内梁架上的满身金甲的彩龙,让我们数数龙爪是几根。顺着他所指的方向,笔者看到梁栿上的金龙无一例外,每一条都是“五爪”。

对此,专家解说道:“一般的龙都只有‘三爪’或者‘四爪’,而这里的龙却是‘五爪’,这在国内是比较罕见的”。而庙中文献则告诉我们,关于这些金龙还有个传说:相传历史上王曲村曾爆发过一次大规模的瘟疫,为了拯救当地受苦受难的百姓,金龙腾云驾雾驮来一座寺庙,为村民们消灾祈福。等到瘟疫过后,这些金龙并没有返回天上,而是飞到了天台庵的大梁上……

此外,据当地人介绍,天台庵正殿内原本还有被称为“十二美女”的十二尊泥塑,只不过这些泥塑已经全部毁于“”时期。这些“美女”塑像究竟为何物,当地人语焉不详。

有学者推测,当地人口中的“十二美女”,极有可能指的是佛殿中的“十二圆觉”塑像。因为从现存于天台庵附近的法兴寺宋代“十二圆觉”像来看,这十二菩萨塑像全部都是面相俊秀、神态自然的女性形象——因此,天台庵正殿中极有可能也是供奉的“十二圆觉”塑像,塑像被破坏后,也许因为方言口音的缘故,百姓口口相传时讹传为了“十二美女”……

无论如何,如果天台庵是引领我们返回大唐王朝的一个历史路标,那么王曲村便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传说与现实的纽带。在这里,天台庵的斑驳和绚丽,不仅代表了大唐盛世的奢华与荣耀,见证过一个王朝的兴替,也承载着消失在时光深处的历史细痕。

世界建筑论文:中国建筑走向世界与国家管理制度升级浅论

摘 要:为了更好地实现我国对外建筑市场良性发展,我们需要回顾我国建筑法律体系的科学性,总结在对外建筑活动中我国建筑管理体系的优势利弊,促使我国建筑管理制度升级,更加体现我国不但有庞大的建筑群体,更有科学的与时俱进的管理制度。

关键词:建筑;美国;规范;钢筋

中国建筑风卷残云般地改变着世界,影响着各个国家:也只有中国人具备的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能够短平快地摧毁一切,建设一切。中国人在建筑领域实际操作经验、知识水平上足以通吃全球领域的建设任务:我们国家拥有世界上最严格的管理制度,但它却不具备为自己产品输出扫清路障的功力,也无法阻击外来产品的渗透。却为中国产品的输出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效应。双刃剑伤的都是自己的国家利益。世界上,包括美国标准,它的建筑质量标准具有浓重的商业主义色彩,貌似宽松的质量标准下掩盖的是确保其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长距离、长时间的输出,追求本国资源输出较大化。排他性的质量检验标准是为防御他国产品、资源入侵的另一把利剑,在欧美这一文化体系内,其强制的涉及安全的检验标准远远地排除他国设备、装备的进入,这就是世界的本质。相反,我国一些看似科学复杂的管理制度,在美洲(美国)现行制度条件下却变成一地鸡毛,在非洲却可以大行其道,重复着国内的故事,浪费了惊人的财力、物力,一大堆内业资料到底有何意义?

1.关于项目现场管理(监理)控制的差别:

2011年初,笔者共同在南美工作分属不同的项目工作,其中,巴哈马群岛度假村项目是当时中国海外及时大项目:总投资23亿美元,这是中国人及时次正面接触美国建筑文化:美国人设计、美国人投资、美国人管理、适用一切美国建筑法典。如此超强度投资项目只有四个美国现场管理工程师,承担着政府、设计、业主的三方委委托,负责项目监督管理。现场只检测钢筋安装质量、实测混凝土强度两项,不需要做任何文字资料,也没有像国内不可思议的钢筋复测、模板检测记录、隐蔽记录、材料报验等毫无用处文件资料,在美国法律框架下,供货商提供试验样品时,还应提供一份证明,确认样品能够代表将要使用的材料。应将样品和证明提交给承包商、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如不能向建筑师/工程师提供充足的钢材(钢绞线)系统信息,那么建筑师/工程师可以要求对系统进行试验,承包商应承担这些试验的相关费用。美国的建筑法典在此严格定义钢筋(钢绞线)商业行为中质量行为准则,“如果需要外部审查,生产商应该向代表购买者的检查人员提供所有合理的设备,证明材料是按照本规范的要求提供的,使其满意。如果是在订货时间内,并且达成共识,所有的试验和检查应在装运之前在生产商的场地进行,并且和生产商的经营不应存在不必要的冲突。”“购买者在填写订单时就应该声明是要求外部审查还是放弃”(详见A416/A416M-06-11,此标准已由美国国防部的联邦机构获准使用)。该项目中美双方交接点就是设计出一个双方人员都可以接受的报验流程及相应报验表格-作为给地方政府备案的依据,除此,别无他求。如此目标单一但却严格的质量控制在国内项目管理活动中闻所未闻。相应,中方也简化了项目质量组织机构,项目区域经理直接对接美国工程师申请报验,程序上杜绝了我国国内的项目监理(管理)控制包治百病的传统模式。我国在非洲援建项目甚多,却依旧是国内监理(管理)程序,有些小国家不具备钢筋检测条件,要转移到国内检测,更甚者,在属地检测合格后监理工程师非得要求再次回国内检测。根据FIDIC协议,若第二次检测合格,此项费用应由业主(监理)承担,但是,此项条款根本无法执行,承建商的利益无法得到关心。我国援建项目所用材料一般在出口前已经做过质量检测,有必要现场重复检测吗? 浪费的非但是资源,更大的是我们国家形象。“建筑管理当局有权命令对混凝土施工中使用的任何材料进行试验,以鉴定其是否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见ACI318-3-1材料试验),严谨的法令与简单现场管理相得益彰,在我国援外项目中,监理工程师的权利可以无限扩张,任意妄为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的。

2.关于建筑设计理念差别:

(1)钢筋搭接差别:中国建筑在柱体结构钢筋设计中有柱体钢筋搭接面积不大于50%理论,这种理论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形成,且根深蒂固影响着每一代人:我们一直以为不可更改。在美国,这种设计被摈弃,全部是一个断面搭接。这种搭接意义何在?节约了制作人员在钢筋制作中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解放了建设者劳动强度,“因为承包商很少能承担起具体设计和结构自身要求的责任,这些都要求设计者有详尽的设计方面的专业知识”(ACI 318M-05)。也简化了设计者的工作。为什么我国真的就100年不变吗?“建筑师/工程师也应当意识到这是在确定混凝土立柱垂直角度的标准的工业实践,在以上的混凝土立柱中的钢筋使用适当的接头长度。不管钢筋的尺寸怎样,此种方法仍旧适用。”美国钢筋搭接与接头标准图(详见ACI315-99,第三部分—图形与表格图,表4-立柱接合详细图)

(2)关于钢筋保护层厚度的要求差别:美国标准下,钢筋保护层尺寸是个非常严格的概念,“建筑师/工程师应在并列的钢筋以及钢筋和格式之间制定合适的距离,用以很好的浇注混凝土且合理的覆盖上混凝土保护层。”建筑师/工程师必须为钢筋制定合适的混凝土保护层。(详见ACI315-99,2.5)。这也是一项钢筋安装合格与否的重要指标:设计40in的钢箍,保护层厚度(宽度)为2.5in,大于这个尺寸可以,但是,小于这个尺寸不可以。为什么?这里的意义非常重要,讨论起来内涵颇为广泛,但是,在美国建筑法中,防火安全这个理念至关重要:保障保护层厚度可以在建筑物着火时延长建筑物倒塌的时间0.4-1h,这对火中求生的人意义重大。“更多的允许公差已经被应用在一个距成形拱腹的最小的净距范围内因为是相对于耐久性和防火性的重要性,并且因为钢筋一般被以规定的公差时可行的方式进行支撑。”(详见ACI318R7.5.2)反观我国,基本上保护层厚度都小于美国的规定,而且,保护层厚度检测有个正负误差之别,管中窥豹,差距天壤之别!“预应力钢筋应该干净和表面无油渍、脏物、蚀斑和过量的铁锈。在铁锈上进行涂层应该是允许。(详见ACI3187.4.3)受弯构件和受压构件的最小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的允许误差应该按照下面的要求制定:

(3)关于钢筋质量一般规定:美国规范前期的质量控制“在执行需方合同的整个时期内,代表需方的检验员可自由进入生产厂与订货产品生产有关的所有部门.生产厂应为检验员提供一切所需设施,以确保按本标准对所提供材料进行检验。除非另有规定,所有试验(除成品分析外)和检验均应于发货前在生产厂进行,并不应使其对工厂的作业有不必要的干扰。”此项内容为美国生产企业提供里生产检验标准,同时,美国产品的输出为全世界范围,为了保护本国的尊严,它排除了第三国、第三方的质量认证,即使这种检测是合法的,但在美国制度下也是无效的。“变形钢筋应根据公称重量[质量]计算,重量(质量)允许偏差应不大于公称重量(质量)的6%。变形钢筋的超重(超质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作为拒收的理由。”“只要经钢丝刷刷过的试样的重量、尺寸、横截面积和拉伸性能不低于本标准的要求,锈蚀、裂纹、表面不平整或轧制铁皮均不作为拒收的理由。”(详见ASTM A615/A615M一96A)

3.我国建筑体系急需升级

我或是建筑大国,五大洲各国都有中国建筑工人的身影,不论是在建筑施工、设计、建筑管理与咨询领域,我们的管理水平的确存在着急需改进的地方,这不单是节约资源的问题,更是有利于我国技术、产品等整体资源的输出,更为建筑领域各参建主体提供一个科学、公平的环境。同时,建设主管部门、中国住各国大使馆商务部门更应主动为决策提供高水平的决策意见,捋顺、畅通对外建设通道,任何机构只是对外援助的实体单位,不是执法机构,真正的威信来自国家,来自国家法律,来自能够抗衡外来产品渗透又能保护国家利益的法律。

世界建筑论文: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顺应自然的建筑观

在方案构思阶段,建筑师便邀请艺术家先期介入,提供艺术品设计概念,探讨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与艺术品的整合问题,建筑师、地质学家及艺术家互相沟通,逐步深化概念,更使得建筑、景观、室内及艺术展示得以有机融合。

王屋山地质公园拥有一系列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稀有性及美学价值的典型质地遗迹,详细记录了距今25亿年来华北地区海陆变迁的过程,系统地反映了古大陆增生、拼接和裂解的全过程,具有世界对比的意义。2003年王屋山申报国家地质公园成功,2006年9月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王屋山正式获得世界地质公园的资格。

建筑师希望在愚公的故乡设计一座顺应自然的建筑,在设计过程中,以利用自然地貌及保留原生乔木为核心。

地质博物馆是地质公园的必要设施,选址位于天坛山主景区内,用地为一面向西南的坡地,西北向可远眺天坛山主峰。北面背靠连绵山峦,南面两山之间为谷地,景区内主要交通道路沿南面山谷碗蜒经过,场地窄小,竖向复杂。针对这种特殊地形条件,建筑师将建筑体量打散并分置于各台地之上,既满足地质学家提出的按地质年代分设展馆的要求,又创造出丰富的户外空间,同时减少填、挖土方量。

复杂的地形关系为创造丰富的室内空间及组织灵活的交通提供了可能。一号厅坐落于南侧陡坡之上,据此,建筑师设计了局部下沉空间,增大的墙面正好用以展示地球剖面;4号厅前后高差达4米,建筑师据此在建筑的东西两侧设计了不同标高的两个出入口,结合博物馆动线,二层的出口恰好形成了与新生代广场的连接。

在方案构思阶段,建筑师便邀请艺术家先期介入,提供艺术品设计概念,探讨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与艺术品的整合问题,建筑师、地质学家及艺术家,逐步深化概念,更使得建筑、景观、室内及艺术展示得以有机融合。

世界建筑论文:迪拜地标 疯狂的世界建筑奇迹

“世界及时高建筑”、“世界及时家七星级酒店”、“世界较大人工岛”等各种建筑在迪拜横空出世;现今,这里已俨然成为世界设计师纵横驰骋的舞台,一个又一个奇迹般的建筑,不断地挑战着人类的想象力……

外界曾对迪拜酋长的执政颇有误解――迪拜并非是酋长的一言堂,国家政策制度都是通过古老的议会制度,与各界人士协商而成。向沙漠要土地,向海洋要岛屿,这是迪拜人的未来发展目标。迪拜的石油储量并不巨大,居安思危的老酋长作出了颇具长远眼光的决定:用有限的石油,把迪拜打造成世界级的旅游贸易中心。

几乎就在一瞬间,各种疯狂的建筑在迪拜河边拔地而起:“世界及时家七星级酒店”、“世界较大人工岛”、“世界及时高建筑”……它们让这个新兴城市马上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焦点――城市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迪拜就是设计师的天堂,只要你有好的理念和创意,就有可能变成现实。”

“世界制高点”迪拜塔

还未亮相,就成为恐怖袭击目标

迪拜塔828米的高度,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制高点,每个去迪拜的人,都渴望去感受一把站在“世界之巅”的奇妙风景,据说天气晴好时,在塔上可以看到80公里外的伊朗。

这座“世界较高”建筑的修建初衷,仅仅只是为了争夺“及时”之名――2003年,台北的101大楼竣工后,以509米的高度成为当时的世界之最,这个结果大大刺激了财大气粗的迪拜人,他们决定修建一座大楼,将“世界及时”之名夺到迪拜名下。

最初,大楼的设计高度为560米,刚好超过台北101大楼,但从2004年开工建造之后,大楼的高度被不断提高。据大楼的结构工程师透露,大楼的高度先是被提高到了650米,随后,为了防止被其他建筑超越,又被曾加到了705米,但开发商仍然要求继续追加高度,以致于原本预计在2008年竣工的迪拜塔,直到2010年才竣工。

对于竣工的迪拜塔,迪拜人有着近乎盲目的自豪,它的项目主任格雷格曾表示:“飞机不可能像穿进世贸大厦那样穿进迪拜塔”,但令迪拜人没想到的是,这座世界较高建筑,早就被恐怖分子暗中盯上了。

2009年10月,一名迪拜警察在迪拜塔周围巡逻时发现一名男子在街头满身酒气,胡乱转悠,警察上前询问时,他却慌张地跑开了――警察原以为只是个闹事的酒鬼,想抓回去关几天就算了。不料,却在该男子身上搜出了一份迪拜塔的建筑地图。

这立即引起了警方和情报机构的高度重视,通过突击审讯,发现这名男子居然是在为恐怖分子袭击迪拜塔侦察情报。最终,全副武装的特警攻占恐怖分子的窝点,当他们破门而入时,大量武器弹药,以及制作中的自杀式腰带炸弹让他们大为咋舌――这些武器足以炸毁两座迪拜塔。

警方逮捕了这些恐怖分子,并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审讯,得到了阿联酋境内的恐怖分子正在进行袭击迪拜塔的初步计划――但可惜的是,这些人只是负责运输武器弹药的外围人员,真正的策划和实施者却是一个谜。

阿联酋情报机构和警方大为恼火,不得不与美国FBI合作,加强安保力量确保大楼无虞。甚至迪拜官方还推迟了迪拜塔的亮相仪式,将原本定于12月9日的亮相仪式推迟到了2010年1月4日。

全球有超过20亿人观看了迪拜塔的竣工典礼直播,当庆典结束,警方才长舒了一口气。为了庆祝夺得“世界及时”,迪拜塔被官方命名为“哈利法塔”――在古阿拉伯世界中,“哈利法”为“伊斯兰世界较高领袖”之意,同时也是历史上阿拉伯帝国统治者的称号……

向海洋要岛屿

举国之力建造的棕榈岛、世界岛

当迪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时,林立的建筑也迅速挤压迪拜的空间,到了20世纪90年代,迪拜人发现了一个令他们惊讶的事实――他们所有的海滩都被开发,已经找不到新的地方来打造新建筑。

不过,这并没有难倒拥有无穷财富的迪拜人,王族幕僚们灵机一动,决定在海滩外建设人工岛,以此增加迪拜的海滩面积与土地――这项计划很快就通过了议会审定,大家决定让王族控制的纳赫勒公司来负责这个计划:新建的人工岛将由三个岛组成,每个岛都被设计为棕榈树的形状,因此也被叫做“棕榈岛”,棕榈岛完工后,迪拜的海岸线将增加到720公里。

2001年,三个岛中的朱美拉棕榈岛首先开始修建,迪拜人对于这个计划野心勃勃,认为它将成为迪拜与新加坡、香港竞争世界商业中心,与拉斯维加斯竞争世界休闲之都的较大一张牌。为了保障建筑的形状按照设计实施,王室甚至不惜动用“伊克诺斯”卫星来给人工岛定位,而这颗卫星的本职工作,是用于国家防御,军队制图,反恐作战等领域――足见王室对于建岛工作的重视。

棕榈树的独特形状让施工成为噩梦,除了卫星之外,施工方又派了5个人专门每天绕岛测量,来获取数据建立网络坐标,好让施工船按照坐标精准施工。终于,在2007年10月,这个世界上较大的人工岛建成了,有超过500户富豪家庭选择在岛上建造他们的别墅,岛上最豪华的亚特兰蒂斯酒店在2008年11月开张时,燃放了超过当年北京奥运会7倍的焰火。

遗憾的是,关于棕榈岛的繁华盛宴遭到了金融危机的致命打击,其余两个岛一个仅完成了填海,另一个则连填海都没完成,何时能竣工成为了至今无解的疑问。

和棕榈岛有一样遭遇的还有世界岛――这项工程受到棕榈岛的启发而来,它最初的打算是按照七大洲的板块模型来建造人工岛,后来发现这么大的岛没有人能买得起,于是改为300多个小岛,按照世界各国及地区名字命名,如“爱尔兰岛”、“泰国岛”和“也门岛”等,也有中国的北京、上海、香港……

酋长曾下令要在2008年完成世界岛的及时阶段工作,但金融危机让世界岛的工程在2009年被搁浅,而负责建设的阿联酋迪拜世界集团,也在此时宣布将欠下的数百亿美元债务延迟6个月偿还――这不但令世界岛的资产价值缩水,也令全球各大证券市场遭受重挫。

更让迪拜人震惊的是:现在的世界岛,居然开始面临下沉的危险――英国媒体最早爆料,说卫星上看到的世界岛,似乎所有的小岛都在朝中心靠拢。而美国航天局(NASA)在国际空间站上拍摄的照片也显示,世界岛的版图正在收缩,并不断下沉,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迪拜官方也发表消息,证明世界岛将缓慢沉入海底。2011年,谷歌公司曾宣布有意购买这些陷于困境的群岛,对岛屿进行加固,并将其改造成谷歌标识的形状,建设成为各自独立的漂浮城市群――不过,至今这个“意向”仍未变成现实。也许再过一段时间,我们将再也见不到世界岛了……

七星级的奢华

一两黄金一块砖

一提到世界上最豪华的酒店,人们所联想到的,必是迪拜帆船酒店无疑。这家真正名字叫作“阿拉伯塔”的酒店,是世界上及时家“七星级酒店”。

这家酒店的奢侈程度令人瞠目结舌,在世界上威名远播。帆船酒店接送客人的车辆,全部是劳斯莱斯,甚至还有专用的直升机供客人直飞机场――大楼顶端,有一个圆形的突出平台,就是酒店的停机坪,平时也被当作网球场――2005年,当时世界排名及时的网球名将费德勒,正是在这里与美国网球传奇老将阿加西进行了一场友谊赛,这块距离地面有200多米的网球场,也因此被称为“世界上较高的网球场”。

帆船酒店最令人震惊的是“黄金屋”。据不统计,整个帆船酒店当初在装饰时用掉了40吨黄金,其中24K纯金就有9吨,用“一两黄金一块砖”来形容毫不过分。酒店的大厅、中庭、套房、浴室……任何地方都是金灿灿的,甚至连门把手、水龙头、烟灰缸、衣帽钩、便条纸这些细微的部件都镀满了黄金,带给人强烈的冲击力。就连已故的世界时装大师范思哲先生,在帆船酒店住过后,也被酒店的奢华所震撼,赞扬其“我已经找不到什么语言来形容它了,它的确与众不同”。

比奢华更可贵的是服务,帆船酒店以贴心和完善的服务,捕获了世界各国游客的芳心――酒店招募有来自全世界90多个国家的服务员,个个都是语言专家。当你在前台登记的时候,酒店就已经按照你的国籍,给你配备了专属的管家,打开房门就有专属管家用你的本国语言向你问好,并细心为你提供服务。曾经,一名头一次到酒店的韩国客人不知道房间内的按摩浴缸的用法,于是叫来了管家,管家并未简单解说,而是亲自给客人操作放水,然后询问是否需要放盐,再详细解说浴缸中每个按键的功能,直到韩国客人明白才起身离去。

“有需要请随时叫我,我们不会说不的”――在帆船酒店,这不仅是每个服务员的口头禅,更是他们的服务标准。

世界建筑论文:浅谈全球化世界中的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及其特点

摘要:“全球化”表现在建筑和景观上的同化作用迫使当代建筑师利用包括“批判性地域主义”在内的理论,作出新的选择来关注地方文化,贴近地域的地理特色并延续它们的存在。在对建筑的地域主义价值进行严密的分析与重估时,将讨论置于宽阔的历史背景之下,用丰富的图例巧妙分析并严密论证了当代建筑最显著的一种趋势在全球范围内的价值与活力。

关键字:全球化、地域主义、批判性

古典著作中对地域主义建筑最直观的描述,见于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地域主义是只建筑上吸收本地区民族的、民俗的风格,在建筑中体现出一定的地方特色的设计思潮。从广义来说,地域建筑的含义是宽泛的,建筑的空间性和地点性决定了任何建筑都有地域性。而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是基于特定的地域自然特征、建构地域的文化精神和采用适宜技术经济条件建造的建筑。“批判性地域主义”其实质就在于它既精辟地关注地域建筑的文化内涵,又能高瞻远瞩的发扬时代批判与创造精神。批判地域主义承认现实生活和技术发展,但强调对技术强制性应用;也尊重文脉、环境、历史和文化,但反对折中主义的建筑式样;对于现代主义运动采取批判的态度,但绝非某些历史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所有的全盘否定的态度。在全球化满眼的今天,“地域主义”的气质仍然鲜明,甚至更加光彩夺目。一方面是全球化干涉无孔不入的渗透,另一方面则是地方性的挣扎和艰难地延续。

芒福德认为地域主义并非是简单的采用“地方材料”或“结构”,这两点中的任何一个都无法与“全球化”相抗衡。他认为“地域主义建筑”必须力图克服世界上不同民族之间的鸿沟...... [1]芒福德重新定义的地域主义,还担负着协调人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的作用,使人们能够“感到安适自在”。一直以来接触现代主义,明白建筑的空间的重要性,太过理性的去看建筑,就会慢慢失去对于建筑感性的思考,建筑的地域化和多样化阐释,使建筑摆脱了过分现代的阴影,真正的建筑大家,如斯卡帕做好每一个建筑的局部到做好建筑的整体,基本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进行批判的地域主义实践的建筑师已经成为建筑实践和理论领域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弗兰姆普顿在《走向批判的地域主义》[2]一文中就已经讨论了阿尔托、博塔、西扎等欧洲建筑师,以及日本的安藤忠雄等从地方要素入手所进行的独特建筑实践。在他的《现代建筑—— 一部批判的历史》[3]的“批判性地域主义”一章中举出丹麦建筑师伍重,巴西的尼迈耶,苏黎世的E•吉塞),米兰的格里高蒂,奥斯陆的费恩,威尼斯的斯卡帕和雅典的康斯坦丁尼迪斯作为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批判的地域主义”建筑实践的建筑师。他特别分析了始于20世纪50年代反对国际主义的西班牙加泰罗尼亚民族主义运动建筑师的建筑实践。1951年加泰隆建筑师波伊加斯发表了《产生一种巴塞罗那建筑的可能性》[4]从而表明了现代地方建筑文化的复杂和混杂性原则。巴塞罗那建筑师J. A. 科德尔奇在1951年建成的八层高的ISM公寓便典型地表现了批判的地域主义策略,它表现出当地的地中海风格。这便是一种批判的地域主义的精华和精神之所在。批判性并不必然意味着持有对抗性的态度,它所意味的是自我挑战、自我检查、自我疑问、自我恒量、自我评估,因此它还要有对自己采取批判的精神。近来更多的第三世界建筑师的实践也被建筑设计和理论界加以介绍,如希罗德在她的《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5]一书的“批判的地域主义”一章中所介绍的。当然,今日更为人们所注目的批判的地域主义实践仍然是那种有机的结合现代技术、材料、设计方法和地方要素的设计。批判的地域主义是一种辨证的表现。它有意识地寻求打破普遍性和大同化等现代主义的价值和形象。

在中国,一个具有先锋意义且全球公认的例子便是1987年吴良镛对北京老城区中心菊儿胡同的重建设计。他深入分析了当时的物质、社会条件的约束以及经济效率和都市新生方式的实际需求。以最小的破坏做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在一个传统的具有历史沉淀的都市里增加了一些变化,使之与新型的建筑风格互相适应。同样,王澍在中国美术学院校区的设计中重新阐述了中国传统的空间设计理念,并使用了当地的传统材料,使建筑被赋予诗情画意,做到了“山、光线与人的情感的和谐”。 今天,处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当中的现代中国建筑界,如何于变幻的多元文化中坚持自己?坚持地域主义的建筑实践而不会回归历史、流于迂腐?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惑当代建筑师的一个难题。多年的实践和艰难的思索之后 ,惟有很好地掌握“批判的地域主义”的理论并于实践中加以运用,才有可能在进步当中坚持自我,而不至于丧失地域文化的基因。遗憾的是,在现代的中国,这样的建筑并不多见,我们的建筑,好象是从一块草莽大地,而非历史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一样。中国现代的建筑,需要生长在历史文化的根上,这个“根”就是“批判的历史文化”,而绝非“考古的历史文化”。这需要我们的实践,既要兼顾到文明与文化的继承而秉持个性,又要很好地融合于世界发展的进程而不至于掉队,如此才能创造出风格明确的有自身格调的真实建筑来。客观地说,现代的中国建筑和规划设计师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对于“地域文化”坚持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一些有责任心的设计师也乐于参与到“地域主义”的实践当中去,这种实践过程是痛苦和挣扎的,问题的核心集中体现在坚持什么样的“地域主义”和以如何的态度去坚持“地域主义”这两个方面上。美国规划协会全国政策主任、院士级注册规划师苏解放对北京的建筑和规划的总体评价是“……修建丑陋的、非人性的建筑,从根本上说,是自我膨胀和各种利益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什么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北京,却要像个傻新郎一般,乐于穿上一身俗气的洋裤褂呢? 究其原因,无非是所谓“国际主义”设计思潮对中国建筑界的侵袭所造成的。“国际主义”思潮丝毫不顾项目所在的地方性,或对中国的传统文明缺乏的尊重,或对其还停留在东方猎奇式的无知。外来的强势的意识形态彻底扫荡地方性,归根结底暴露的还是“殖民主义”本质,可悲的是我们除了对越来越“国际化”而窃窃自喜之外,似乎没有提高足够的警惕性。

在今日全球化持续加温并对地区和民族文化构成极大的威胁的时候,从批判理论的角度讲,就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区域文化,而不能任其自生自长,因为在今日现代化普及和全球化泛滥的时代,自生自长便意味着自生自灭。因此如何在现(当)代建筑中体现出当地和民族文化特征就成为那些具有深远历史和文化的地区和民族的建筑师今日所面临的艰巨任务,成为今日社会和建筑设计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

世界建筑论文:论工业建筑在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及发展举措

摘要:工业建筑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之一,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环境和景观。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现代工业建筑与国外的差距,然后就我国现代工业建筑设计的发展举措进行了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创新性,供参考。

关键词:工业建筑;差距;发展举措

1我国现代工业建筑与国外的差距

1.1观念上的差距

工业建筑属于建筑范畴。工业建筑虽然有它自身的特点,但建筑设计中的一般规律,工业建筑都遵循。对建筑师来说,工业建筑与博物馆、体育馆、医院、住宅一样,都是不同功能、不同工艺类型的建筑。在国外,只要业主委托,建筑师能设计民用建筑,一定也能设计工业建筑。工业建筑要讲美学,称之为工厂美学(Factory Aesthetic),工业建筑也要讲环境设计,这不是工业建筑民用化。在我国,对于建筑师统领工业建筑设计的重视性不足,工业建筑适用、经济就可以了,美不美观无所谓。即使部分建筑师在工业建筑设计中起到作用,一般还只限于“涂脂抹粉、穿衣戴帽”。

1.2体制上的差距

从整体而言,我国工业建筑甲级设计院在整个甲级设计院的比例中约达40%,工业设计院注册建筑师的人数约占注册建筑师总数的35%。这是一支不小的设计队伍。目前,为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各工业设计院或多或少承担了民用建筑设计任务,有的设计院民用建筑占总收入的75%以上。今后各大设计院都要走企业化、社会化的道路。按系统条块分割成民用设计院和工业设计院已不能适应形势要求。

在设计院内部,分工过细而且呆板僵硬。在我国注册师制度中规定,工业建筑必须由注册结构工程师主持设计。在设计院实际运作中,由工艺专业决定平面,总图专业决定总体布置,结构专业决定剖面形式。建筑师对前面这些内容没有发言权,剩下的工作仅仅是确定开间尺寸,画个平、立、剖面图,画画楼梯、厕所详图。对于工业建筑造型设计,仅仅是推敲是横线条还是竖线条,是后现代式还是欧陆式。

而在国外,大型工业建筑项目多由小型建筑事务所承担、组织、协调。由注册建筑师主持设计,工艺设计有各独立的设备、结构事务所(公司)配合,建筑师直接面对业主,并处于监理公司的监督下。这样的工种配合和设计程序十分灵活,即能满足基本的工艺要求,而且能较好满足企业精神方面的要求,建筑师的意图也能顺利实现。因此,随着国有大型设计院改制的深入,未来我国的设计制度,也应向此方向发展,以获得较大限度的灵活性,适应市场的需求。

1.3技术上的差距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企业受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逐步提高自身产品的科技含量,这样也对工业建筑提出了技术上的新要求,以达到国际经验丰富水平。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我国工业建筑技术在工业园、科技园、无污染工业园区的规划;工业建筑建设过程中的通用性、标准性和灵活性;新型建筑结构、材料的运用;工业建筑的可持续性设计、建造、运行,实行清洁化生产;对于人类工程学在工业建筑上的使用;旧工业建筑的技术改造、更新利用、改建和迁建技术等方面与国外有着不小的差距。

1.4教育的差距

我国对工业建筑设计的教育,与国外相比有很大差距。工业建筑设计的水平,与学校教育、培训有着密切的关联。而在我国的建筑学本科教育中,全国的建筑院校在上世纪90年代来,基本取消了工业建筑原理的讲授和相关课程设计,造成了工业建筑设计在人才培养上的中断,严重影响了我国现代工业建筑设计水平的提高。我国工业建筑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对工业建筑的认识,通过建筑历史、设计原理、材料构造、工程实践等环节,让学生了解工业建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通过对工业建筑的了解,培养学生运用科技新知识解决工业建筑的整体性、综合性、灵活性等问题,并学会运用“工厂美学”“机械美学”的观念来处理好工业建筑大尺度、大比例、大空间的相互关系,进而训练其发展思维,鼓励其独创性,以弥补传统建筑教育中的不足。

2我国现代工业建筑设计的发展举措

2.1运用城市设计原理处理城市与工业建筑之间的关系

2.1.1运用城市设计原理解决城市中工厂对城市造成的干扰

在现代城市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中,存在于城市中心的工厂或工业生产项目的影响较大,而且范围最广。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危害程度将进一步加深,城市中的工厂不仅带来直接的环境污染,存在其他的问题,干扰着城市的运转。主要表现在1)占据城市中心用地,影响城市机能。2)影响城市交通的顺畅。3)损害城市文化品质。

鉴于工厂在城市中存在的问题暴露越来越多,并且严重危害了城市发展,在今后的工业建筑设计中必须结合城市设计理论,合理解决工业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对于新上马的项目,特别是重、大型工业项目,厂址的选择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和论证,一般性的项目应集中于城市工业区中,这样有助于建设配套设施、资源共享。对于城市中原有的工业厂房,要分别对待,逐步解决其对城市的影响。对于生产规模大、污染干扰大的重型企业,要逐步外迁,搬迁后的用地可恢复城市应有的功能。对于影响较小的小型企业,应限制其发展,敦促其技术改进,将其对城市的影响减到最小。

2.1.2运用城市设计原理处理工业园区与城市的关系

许多城市也积极创办各种类型的地方性高科技工业园区。在这些开发区中,大部分对城市经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在另外一方面,正是这些城市发展的“基石”,正对城市的未来带来了隐患。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工业园区与城市的关系分析,总结经验和教训。经过对我国现有的工业园区的分析,其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1)与城市中心的脱离。2)占地过大,数量过多。3)趋同性。4)布局仍受功能分区的过分影响。

因此,我们急需在以后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规划设计中,必须吸取经验教训,将城市规划原理贯穿整个规划设计过程,最终“走向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的融和”。通过对我国新型的高科技工业园区的分析、总结,结合城市设计一般性原则和手法,可以总结出下列原则,对新的园区选址、规划、建设工作起指导和帮助作用。1)建设必须依托智力密集区。2)城市开发区集中建立。3)建立卫星城。

2.2强调工业建筑的个性特征,丰富厂房造型

工业建筑因为其特殊的功能要求而需要不同的空间,这就可能形成特殊的建筑造型,如高大或超长的体量、高耸的构筑物、高架的管线或长廊、洁净车间无窗的立面、外露的结构和管线等,对这些进行整体考虑、安排、统一处理,与城市建设和周围环境配合协调,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一排高大的厂房与高耸的水塔,前后呼应,相映于水面,可以组成一幅淡雅、宁静的构图;突出屋顶的网架涂上鲜艳的色彩,配以周围的绿野,显得充满生机与活力。当然,在同样的生产要求下,不同的设计人,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处理手法,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

2.3重视对工业建筑技术的研究

尽管高技术建筑建筑在我国已经有较大的发展,并建起不少实际工程,但是,高技术工业建筑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研究工作也处在初级阶段。我国的高技术建筑乃至高技术工业建筑设计上都存在着相似的问题。

首先是在结构上存在滥用结构表现手法的现象。其结构表现不是建立在创新结构形式,以创造新的空间造型,而是将一些结构形式作为建筑符号运用于建筑中起到装饰效果,这种将结构形式转换为立面符号的做法并不是结构艺术。其次是在建造中没有合理运用材料,建造方式落后。我国的施工方法仍是手工作业为主,湿作业大,尚未实现工业化、现代化。

2.4重视人性化设计

在工业建筑中建立人类工程学的概念,可使工程设计中注意“人的因素及时”,避免在先进科技面前发生“见物不见人”的弊病。我国工业建筑已自成体系,人类工程学的应用已成为顺理成章的趋势。对于我国现代工业建筑的人性化设计,大致可以从两方面出发:首先是人与内环境的关系,即作为工业建筑使用主体的生产者与生产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指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其次是人与外环境的关系,即生产者与工厂外部环境、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现代工业建筑中人与内外环境间关系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何在工业建筑设计中树立人性化设计思想的方法和策略

2.5可持续性策略

①加强建筑的热工性能,发展被动式能源利用技术。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现代工业企业不管是产品设计,还是工艺设计,都力求以低能耗换取高收益。作为生产空间的工业建筑,因其投资大,容量大,使用周期长,对企业的节能增效起着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国内外新建工厂因产品精度要求和工艺水平提高、大都采用人工空调来调节室内温湿度,这样使得能源的耗费大大增加。因此建筑师在进行现代工业建筑设计时,从平面设计、空间设计到细部装饰处理,都尽量从节能考虑。

②将工业建筑与人类、环境、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目前,世界各国在工业建筑中,从规划到单体,从工艺到设备都特别注意工业生产可能造成的污染,如烟、尘、渣、毒、热、湿、噪声、腐蚀等。人们都希望工厂企业的建筑,既能适应生产工艺的需要,又为劳动者创造符合现代文明的生产生活环境,还不会使自然环境遭受侵害。即使是以前建成的工业企业也要通过合理改造减少生产所造成的污染。这些发展趋势对建筑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熟练运用建筑知识外,还应掌握一定的工艺及各辅助专业知识,掌握工程心理学、社会学、环境工程学等新兴学科,并有统筹各专业的能力,使工业建筑作品能把人类、环境、发展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③重视对落后、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建筑并不是一次性的易耗品,某些建筑往往因为经济进步、技术更新等原因,落后于时代需求,成为“旧工业建筑”,但一些“旧工业建筑”的建筑质量还能满足其他用途。建筑材料的生产耗费了大量能源,这些能源大部分以另一种形式转移到建筑材料中去,所以说建筑材料蕴含能量且应当得到再利用,使其真正达到实际使用周期。因此,以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对待因时代变迁而出现的众多旧工业建筑,重视对其进行改造和再利用,已成为现代建筑师的一个基本观点。

2.6强调工业建筑的文化功能

作为人类文明组成的工业及工业建筑,同样也承担着继承和发扬的责任。现代社会的工业建筑不再仅仅是生产活动的场所,也应作为传播文化的场所。现代工业建筑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文化性功能的引入。具体表现于在工业建筑中加入面向公众的历史展览、爱国教育、技能培训等社会功能。

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旧的工业生产模式已不能适应需要,因而要求工业建筑的形式随之而变化。建筑师们必须面对工业建筑创作的新的挑战,设计理论、设计方法、设计程序、设计深度,促进工业建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