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隔代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隔代教育论文:隔代教育论文
[内容提要]:随着社会的变革,隔代教育存在的利弊,必将给学生的教育带来的不良的后果和危害。作为教育孩子的学校,就一定要从培养国家建设的栋梁,推动社会发展的高度出发,扬弃隔代教育的利弊;探究隔代教育的模式及家校教育的合力。苦练教育者的内功,夯实素质教育的根基。紧紧围绕学生健康成长这个中心,以强烈的责任感,无限的爱心,高尚的师德,的师能,全力架起隔代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金桥。
关键词:隔代 教育 思路
在家庭教育中,既有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还有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是中国社会形态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从原始社会开始,上至皇家世胄,下至平民百姓,源远流长的沿续到今日。众所周知,家庭教育在培养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中举足轻重,而隔代教育的状况、水平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品质。隔代教育的优劣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有着深远的影响。当今中国,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深刻变化,家庭规模持续缩小,“空巢家庭”异军突起,隔代家庭显著增加。隔代教育已经成为家庭教育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深刻地改变着家庭教育的现状,广泛地影响着学校教育,并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人的成长,甚至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从教书育人,推动社会发展的高度,审时夺势,把握隔代教育的利弊;科学探究隔代教育与学校教育配置;主动对接,不断摸索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路径;适应社会和家庭教育变化的现状;狠练内功,夯实素质教育的根基。努力探究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思路,架起隔代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金桥。
家庭教育主要是做人的教育,而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这样的隔代教育形式,有其自身的优势:一是老年人大多经受生活的磨炼,人生观稳定且鲜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能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较好的传承给孙辈,例如像勤劳朴实、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遵纪守法、热爱祖国、拼搏进取等一些美德,能潜移默化地传给子孙,有的甚至能形成家风,形成儿童成长的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二是祖辈家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人生感悟和生活经验。对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等相关知识,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他们能自然而然地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孩子,让孩子从中获益。三是老人教育孩子的时间充裕,有足够的耐心。祖辈充分的怜爱、责任,在管教孩子时通常比年轻的父母更有耐心,能够细致周到的照顾孩子,帮孩子答疑解惑,不太会对孩子发脾气。四是物质生活条件较好。老人通过几十年的奋斗和积累,从物质条件来看,一般比较优越,这对孩子的成长、发育是有好处的,加之隔代的爱很浓,老人舍得为孩子成长投资,一般来说对孩子成长在物质方面是能满足的。五是由于祖孙的血缘关系以及普遍存在的隔代疼的心理,老人会本能地对孙辈产生慈爱之心,使得隔代育儿有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加之多数老人特别喜欢和小孩玩乐,极易形成融洽的关系。因此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祖辈丰富的生活知识和深厚的人生阅历是教育孩子的有利方面,然而,由祖在生理与心理上必然的老人特性不可逾越,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差别。因此,隔代教育对孩子的个性发展难免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任性等不良个性。由于第三代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老人们生怕孙辈出差错,生怕儿女责怪,于是事事依着孩子,处处围着孩子,对孩子的错误也不能及时纠正、不合理的欲望也常会无原则地让其满足。而当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祖辈们又会出面干涉,时间一长,孩子会以为自己是家庭的“主宰”。二是保姆式呵护影响了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责任感、自信心的形成。比如怕孩子被开水烫着,孩子喝水由爷爷倒。出门怕不安全,爷爷总是拉着孙子的手等等。三是祖辈在几十年生活中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已成定势,其思维不能伴随社会的发展和及时更新观念,观念相对滞后。在与孩子相处时,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于孩子出现的诸如破坏行为、尝试行为等一切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探究行为,总是急着加以阻止。比如,当孩子正兴致勃勃地“破坏”一辆玩具汽车时,祖辈总会加以阻止和批评。影响了孩子们们探究事物的特点的创新行为的养成。四是隔代教育影响孙辈身体平衡发育。首先,在合理膳食、营养平衡方面,老人们往往按照自己的经验行事,不太注意各种营养成分的合理搭配。其次,老人们总是担心孩子着凉感冒,总是给孩子穿过多的衣服,也不爱开门窗通风,造成孩子们体质下降。再则,老人通常腿脚不灵便,怕孩子有个闪失,孩子参与符合孩子天性的活动机会偏少,所以,现在校园里有不少身体敏捷度不高,体质偏差的小胖墩。
综上所述,隔代教育的利弊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该扬长避短,不断探究隔代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点。
众所周知,教育是家庭、社会、学校三者共同的责任,只有三位一体,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教育的较大功效。然而,当今社会由于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有很多父母外出打工或经商,使农村家庭体系发生了裂变,不可逆转地产生隔代教育现象。作为学校,我们就是要从当前教育实际出发,探究家校教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的做法:一是把学生的爷爷、奶奶们请进来,办好隔代家长学校。我们利用双休日把隔代家长请进学校里。开展六讲,即,请相关领导讲有关国家教育的方针政策、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请教育骨干讲素质教育、新课程教学的目标;请教育专家讲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请班主任讲学生个性发展、品德形成和心理健康养成途径;请隔代家长讲隔代教育的好做法;请班主任教师们给隔代家长释疑解难。通过学习,隔代家长们学会了在和孙辈的生活中扮演好两个角色,即首先我是老师,其次我才是爷爷。让孙辈们对隔代家长既
有对老师的敬畏又有对爷爷的亲切感和安全感。二是走出去改进家访形式。在实践中,我们摸索出家访的“三改”,即,一改单访一个家庭,为依据生源分布,由校行政领导带领班主任、任课教师等错时、分批到村或居民小区集中座谈。这样既照顾到了隔代老人,又拉近了学校和家长的距离。此做法的优点是:同一村庄或居民小区的隔代家长由于人员熟悉,交流起来无拘无束,且有横向可比性。二改传统家访的通报式为探讨式。以往的家访往往是“告状式”或“通报式”,这种家访往往使学生很厌恶、家长很紧张,特别是隔代家长,往往把老师讲的每句话都看作大事,常常小题大做。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身心焦虑,家长对孩子教育失去信心。为此,我们把家访改为“聊天式”、“商讨式”,家访过程中,家长、教师、学生都在场,互动交流,共同探讨,这种形式家长和学生都容易接受,教师也容易了解孩子真正的一面,从而对症下药。三改家访只改就孩子讲孩子,为联系孩子讲教育方法,议学习技巧,谈提高素质的途径。提高了家访的效率。三是利用现代手段改善家校联系方式。教学实践中,我们除利用“家校联系单”、“书信联系”、“电话联系”等形式作为家校联系的方式外,还开通了手机短信校讯通,每天都有学校大事通报、家庭作业等信息。拓宽了家校的信息渠道。四是设立“家长开放日”。为了让一些隔代家长能及时与学校沟通,我们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征,设立“家长开放日”,分批次和隔代家长面对面的交流、促膝式的长谈。认真听取家长们反映的意见、建议和想法等。我们还根据课程安排,把学生家长请到学校,让他们深入到课堂中去,深入到学生中去,让家长与学校零距离接触,使家长进一步了解子女,了解学校教育。以上做法,有效地拓宽了家校交流的渠道,加强了学校与隔代家长的联系,形成了家校教育的合力。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教师则是提高素质教育的引擎。在新形势下,要摒弃隔代教育方面的弊端,关键在学校,动力在教师。为此,要做到三抓:即,一抓教师的责任教育。大家知道,责任胜于能力,责任承载着能力,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负责任的人。教师的责任意识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而要解决隔代教育问题,教师的责任教育是关键。要夯实素质教育的根基,就要围绕一切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一切为了学生长远发展这个目标,加强对教师的责任观的培训,通过教育让教师确立“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和高效落实责任的执行力。进而提高教师责任意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加大了教师学习硬件的投入,如购买责任文化、教育教学理论图书、建立图书室、设立教师学习室、请特级教师来给老师们讲座等。其次是建立教师的学习制度,形成行之有效的学习机制。通过学习帮助教师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的方法,以强烈的责任心积极地投身于隔代教育问题的探究。二抓师德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师的仪表是教师精神面貌的外在体现,更是其内在素质和个人修养的标志,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所以教师应做到举止稳重端庄,着装整齐清洁。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保障。教师的人格之光对学生心灵的烛照深刻且久远,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是围绕“爱与责任”这个主题,抓住加强学习和整改提高这两个环节,着重解决好思想、工作作风、管理三个方面问题,提高了教师教书育人责任感和自觉性。三抓师能教育,推动教师向专业化发展。大家知道,高素质的教师,既要有高尚的师德,又要有精湛的师能,你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为了灌满这一桶水,我们通过组织教师撰写教育后记、教育案例、教育叙事、教育论文等途径进行反思性研究;引导教师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现代教育理念,学校多管齐下,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和、鼓励教师大胆冒尖、营造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良好氛围,努力打造一支“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的名师队伍,教师的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隔代教育的弊端不可忽视,解套隔代教育弊端的关键在学校,重点是老师和隔代家长,中心是接受隔代教育的学生。只要我们有的放矢的,采取积极的转化措施,扬隔代教育学生之长,补接受隔代教育的学生之短,接受隔代教育的学生就会健康成长。我们围绕爱、辅、帮、管、查五个字做文章:一是爱,即用爱凝聚学生的向心力,用爱赢得学生的信赖,用爱激发学生奋进。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既是教育界的共识,也是教育的途径。师爱不是解决温饱,而是塑造灵魂;师爱不是人之情感,而是民族的意志和时代的要求。接受隔代教育的学生由于隔代教育的局限性,或多或少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转化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求教师把更多的关爱、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同学,用爱引导他们纠正自己的不足。我遇到过这么一件事:班上有两个同学开玩笑开过了火,互相都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有一个同学还把爷爷叫来,在他爷爷庇护下,双方差点动起了手。隔代教育养成的唯我独尊的习惯暴露无遗,一时间我无力说服双方。事后我分别找他们谈心,我首先肯定他们对的、处理好的地方,象妈妈一样指出他们没有做好的原因。真诚的批评,爱心感化,使他们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同学之间也握手言和。二是辅,即:强化心理辅导。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从幼稚迈向成熟,从依赖趋向独立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情绪是不稳定的。尤其是十一、二岁的小学生将进入青少年期,不但没有摆脱儿童期情绪的特征,且增加了强烈性和不协调性,再加上隔代教育弊端等因素的影响,更容易产生一些心理困惑和矛盾。作为班主任,就应该用尊重、平等、商讨问题的方式与学生沟通,及时给予他们疏导、帮助、启迪和鼓舞。如:我班王少君同学自尊心强,好表现自己,但因人际关系差,常常没有表演场所。于是,他对老师与同学产生不满,并滋长了报复心理和攻击性行为,经常无理取闹,惹事生非,甚至有时还暴跳如雷。经过分析,我们感到他的不良习惯是因为隔代教育养成的“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和自由散漫的个性。为此,我专门为他制订了辅导计划。通过加强家校联系,逐步引导他有话好好说。通过及时的表扬鼓励,多给他参加集体竞赛活动等方法,他的心理问题逐步得到疏解,不良行为也逐渐减少。三是帮,即:结对互帮。结对互帮是加强隔代子女教育的有效方法。由于隔代子女教育存在诸多方面问题,他们需要取长补短结对互帮。为此,我们让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法制辅导员、少先队大队干部等与隔代教育子女结对子,开展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等各种形式的帮教工作。采取化整为零,从面到点,分散教育,细化操作等方法,从正面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心理、行为等方面开展帮助和指导,通过结对帮助地把握其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实现超前引导,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四是管,即:实行细化管理。学校的管理关键在“细”字。我们首先是从狠抓学习、
卫生、纪律等制度的细化管理入手,根据他们在学习、个性、品德等方面的共性问题,把大整体划分为若干小整体,开展小集体的管理活动。提高了管理和教育的针对性,增强实效性。其次是专项档案管理。班级建立隔代教育教育子女的专项档案,详细记载这些学生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他们父母的通信地址、电话,并做到定期查访,使学校动态的把握每位学生的情况。五是查,即:建立规范的督查体制。只有科学的检查制度,才能使教育的有效性得到保障。解决隔代教育子女在学习、品德、个性心理等方面的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1、隔代教育问题将长期存在;2、外因总是要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个长期的过程;3、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具有反复性。因此,为保障教育的效果,就要积极开展监督和检查。我们在校内监督学生的行为规范;校外则根据地域的分布设立校外监督员,并建立定期汇报制度。由于建立了一个规范的监督检查机制,保障隔代教育的效果。社会的变革,使得隔代教育的利弊客观存在。两代家长之间教育观念上形成的代沟,必将给学生的教育带来的不良的后果和危害。学校作为教育孩子的健康成长的主阵地,就一定要从教书育人,推动社会发展的高度出发,审时夺势,把握隔代教育的利弊;科学探究隔代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模式;主动对接,不断摸索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路径;紧紧围绕社会和家庭教育变化的现状,狠练教育者的内功,夯实素质教育的根基。以强烈的责任感,无限的爱心,高尚的师德,的师能,紧紧围绕学生健康成长这个中心,扬长避短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思路,全力架起隔代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金桥。
隔代教育论文: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论文
一、朝鲜族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现状
(一)道德教育现状
1.隔代家长注重儿童道德教育。
大部分隔代家长对儿童的道德教育较为注重,教育内容等多为:不要说谎、不要打架、不要乱讲别人的坏话、长大后要做一个孝顺的人等。部分隔代家长也会教育儿童要懂得谦让,特别是有弟弟、妹妹的朝鲜族留守儿童受到此方面教育的较多。
2.隔代家长注重文明礼貌教育。
朝鲜族是一个重视礼节的民族,文明礼貌的教育内容普遍占隔代家庭教育的50%以上,隔代家长不允许儿童使用不文明的语言,在礼节方面会经常教育儿童遇到认识的长辈一定要鞠躬并大声地问好。同时,隔代家长也很关注儿童在学校的文明礼貌表现,教育儿童见到老师要恭敬地问好,下课后要给老师鞠躬并说老师辛苦了。隔代家长还注重儿童在餐桌上的文明礼貌,会教育儿童:长辈没有吃的时候你不能动筷子。朝鲜语中分敬语与平辈语,对长辈或不认识的人要说敬语,隔代家长也较重视此方面的教育,从小让儿童树立根深蒂固的长幼有别、尊敬师长的思想。通过观察与访谈,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尊敬师长方面的行为表现没有显著差异。
(二)生活习惯教育现状
1.隔代家长较注重儿童日常生活习惯培养。
隔代家长对生活习惯教育的较多,如吃饭时不要说话、饭桌前行为举止要端庄、睡前要仔细洗漱、不要摸脏的东西等。儿童不遵守时,大部分隔代家长会选择进行适当地批评与纠正。
2.小部分隔代家长重视儿童生活能力培养。
本研究的对象均为9~10岁的儿童,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家中不做任何家务,隔代家长认为9岁或10岁的儿童仍太年幼,无法做一些洗、擦的家务,自己尽全力照顾孩子饮食起居,希望孩子专心学习。只有小部分隔代家长重视儿童生活能力培养。来自核心家庭的儿童普遍比留守儿童做家务的意识强,部分会选择在周末打扫自己的房间,或者选择帮助妈妈扫地、擦地。
(三)学习指导与学习习惯培养现状
1.隔代家长侧重于口头教育、监督。
通过访谈发现,隔代家长关于儿童学习方面的教育侧重于口头教育的形式。简单地口头教育儿童要努力学习,听老师的话,将来考入名牌大学。大部分隔代家长很少能像父母一样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进行直接辅导,部分对学习较关注的隔代家长也仅限于口头监督。8个隔代家庭样本中只有2位隔代家长会监督儿童的作业是否做完,只有完成作业后,才能够进行一些如看电视等其他活动。其监督的形式为口头询问:“作业都做完了吗?”并未真正去做实质性检查。部分文化程度较高的隔代家长较重视儿童的读书习惯培养,周末或其他休息时间,会督促儿童读书,读物大多为儿童版名著、韩国故事书等,隔代家长会偶尔开门查看孩子是否在阅读。
2.大部分隔代家长将教育全权托付给学校。
大部分隔代家长认为自己文化程度不高、身体不好、教育能力差,孩子的学习全部依赖学校,对儿童作业完成情况不进行过问。例如:M的姥姥认为,现今学校的教育很好,自己只要负责儿童的饮食起居,教育交给学校就可以了。
二、朝鲜族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由于隔代家长的文化程度不高、身体状况欠佳、曾接受的教育内容与现今的教学内容差异大的原因造成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中学习指导缺失
通过访谈发现,15个家庭中4个核心家庭的孩子学业上有疑问时经常能够得到父母的帮助,11个隔代家庭除I与K的家庭外,其余9个家庭都不进行学习指导,其中5个家庭对儿童作业完成情况不过问,4个家庭采取口头询问的监督方式。大部分隔代家长依赖学校及课后辅导班,课后辅导班教师的素质令人堪忧,有些非专业教师上岗后,讲述的内容与学生在学校学习内容不符,造成学生不必要的困扰。缺少家庭方面的监督或帮助,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上有明显的差别。例如,核心家庭样本A、B、C、D学习成绩均较突出,隔代家庭中除H、I成绩优异外,均呈现出学习成绩较好、中等或中等偏差。笔者曾访谈I的姥姥,她是一位很健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老人。访谈时笔者问到:“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较大的苦恼是什么?”,姥姥回答:“孩子很听话、懂事,学习成绩很好、钢琴也弹地很好,基本没有什么大问题。只有一件事我和她姥爷十分苦恼,我们老人不会用电脑,孩子有些使用上不明白的,我们不能及时地教她,还有学校留的一些作业需要使用电脑打字或者其他功能的,我们只能到家附近的复印部去寻求帮助。”科技发展迅速,老人接受新技术的能力慢,儿童需使用计算机完成的作业逐渐增加,有操作方面的疑问时,不能像核心家庭的孩子一样得到解决,这也是大部分隔代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朝鲜族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学习指导缺失问题的成因主要为:隔代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身体状况欠佳;曾接受的教育内容与现今的教学内容差异很大。N的奶奶在访谈时谈及孩子的学习指导时说道:“我们以前年代学的东西和现在不同了,现在孩子的学业负担多重啊,学习的内容也多。我看她们的汉语书,我们以前要学到6年级的内容,现在的孩子们到3年级就都学完了,而且年龄大了,眼睛也不好了,没有那个精力去学习孩子学习的内容再去教她。”K的爷爷曾辅导K学习数学,但后期放弃,K说道原因:“我发现爷爷给我讲3年级的数学题时,格式要求跟老师说的不一样,我按爷爷讲的写了,答案都对但老师给我扣分了,爷爷之后就告诉我还是认真听老师讲的。”
(二)由于隔代家长教育观念不正确、身体状况欠佳造成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中沟通、理解、亲子关爱缺失
通过访谈发现,留守儿童在学校受到表扬或考试成绩很好时,会回家简单沟通,让亲人开心。但存在一些苦恼的问题,例如与朋友发生争吵甚至打斗、受到欺负或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并不会回家与隔代家长诉说,也不会通过电话与父母主动沟通。久而久之,朝鲜族留守儿童在隔代家庭教育中无法很好地找到情感慰藉,造成儿童与长辈之间的沟通障碍,家庭教育的内容也就会随之减少。I较大的愿望是和爸爸妈妈一同生活,笔者追问:“姥爷、姥姥对你那么好,你也很爱姥爷、姥姥吗?为什么特别想跟爸爸、妈妈一同生活?”I答道:“因为我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过,有些学校的作业是让回家与父母一同做的,这种作业即使我再努力也无法完成,所以很羡慕和爸爸、妈妈一同生活的孩子。”I还说因为妈妈在自己1岁生日后就去美国了,现在连妈妈的样子都记不得,妈妈打来电话经常哭泣,我不明白她为什么哭,我只能用妈妈的声音来记住妈妈。H说自己与妈妈和哥哥一同生活的日子很幸福,现在和奶奶、大娘一同生活,感觉自己变得有些忧郁,因为总是有自己被冤枉后长辈也不听解释的情况发生,这种时候H选择躲到洗手间偷偷哭泣。此问题的成因主要包括:隔代家长教育观念不正确。M的姥姥认为自己没有文化,不懂教育,况且老师的教育挺好,不需要自己再去教育什么。隔代家长身体条件、精力有限。韩云霞在《新型的隔代教育模式初探》一文中指出:“祖辈家长应具备身体健康,比较有精力,心态年轻,乐于养育孙辈。”M的姥姥是一位糖尿病患者,她独自带着孙子,照顾孩子已经很力不从心,无暇顾及其他。
(三)由于隔代家长身体条件及精力有限造成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中个人卫生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效果差
笔者访谈的班主任在探讨留守儿童的问题时说道:“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通过简单地观察是分辨不出来的,可能大概看上去你看不出哪些是留守儿童,哪些孩子是非留守儿童,但是细细观察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个人卫生你就会发现,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个人卫生普遍较差,特别是爷爷、奶奶年纪较大的留守儿童,书包、书桌以及自己座位的地面上不会是特别整洁的,穿戴不整洁、不会勤洗手,在生活的一些细小的行为上与非留守儿童有着明显的区别。”研究对象N很苦恼自己没有朋友,同学们认为她很脏不和她一起玩,她曾尝试通过改正个人卫生问题来获得友谊,但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她也向亲属及心理老师诉说自己的苦恼,但爷爷告诉她:“你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好。”心理老师也没有为她提供帮助,多方尝试失败后,N至今仍很苦恼。研究对象O的个人卫生极差,一些行为问题较多,上课时,她经常不集中精力,在书桌上玩断了的铅笔芯或橡皮擦过后留下的残渣,书包也很久没有清洗过。在某堂课上,O的同桌忘记带书,老师说:“你和O一起看”同桌展露很反感的表情。来自核心家庭的儿童与其他11名留守儿童相比,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讲卫生,家庭教育内容包含更多的个人卫生教育。例如,B的妈妈会经常检查B的书包是否整洁;C的妈妈会经常检查他的指甲是否干净;D的妈妈经常教育她:“衣服穿了一次如果脏了一定不要再穿。”此问题的成因为:隔代家长身体条件、精力有限。通过访谈与观察,并不是全部留守儿童都存在此问题,隔代家长年事已高或身体不健康的情况下,留守儿童普遍出现个人卫生及生活自理能力差的情况。前文提到N关于个人卫生带来的烦恼,N的爷爷今年71岁高龄,奶奶也70岁了,两位老人都是患者,照顾N已很吃力,无法做到更加细致。O的爷爷今年70岁,无法照顾O的日常生活,O还有一个亲妹妹才2岁,所以家中雇用保姆负责做饭与洗衣服。但保姆除自己负责的内容外不会多做任何事情。
三、反思与建议
(一)隔代家长应提高教育能力
作为儿童的监护人,是负有教育责任的,不能采取不闻不问的方式,把儿童的教育全部依赖学校。隔代家长可主动与班主任沟通,了解儿童情况、咨询教育方法等,也可购买书籍、寻找网络资源或向一些教育机构寻求帮助来提高教育能力。
(二)隔代家长应注重与儿童的情感沟通
隔代家长应成为儿童的情感慰藉者,即使儿童并不主动沟通,隔代家长也应主动与儿童进行沟通,询问其24小时学校生活如何,最近有没有烦恼的事情,在儿童坦白地说出自己曾犯过的一些错误时,不应采取发火、过硬批评等回应方式,而应选择与其沟通的角度,认真倾听事情原委后,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隔代家长应加强儿童的个人卫生及自理能力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进一步加强儿童的个人卫生及生活自理能力教育,有不良习惯出现时要及时地帮助儿童改正,平时让儿童多多锻炼,自己能够完成的事情偶尔让其练习自己去完成。不能忽视日常生活习惯的培养,这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节。
作者:金晓丹 俞爱宗 单位:延边大学师范学院
隔代教育论文:隔代教育下 窝里横 行为个案研究与分析
一、个案研究基本情况
(一)自然情况
幼儿名叫好好,男,汉族,6岁,喜欢看动画片、拼搭玩具等。
(二)家庭情况
因工作繁忙,父母很少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在孩子身上投入的精力较少,平时由爷爷奶奶看管孩子。每次送孩子来上学,总是两个老人一起送,放学也是早早的来到班级门口等。
(三)表现情况
1.老师观察:好好在幼儿园里很文静、很听话、从不替老师添乱的‘好’孩子。平时玩游戏、玩具等都不争抢,懂得谦让。平时不太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喜欢自己拼搭玩具。自理能力较好,能自己穿脱衣服。
2.家长控诉:好好在家很活泼,出去以后却变得很扭捏,不敢大声说话,有小朋友抢他的东西也不敢吭声,只会哭。早上醒来不抱他去上厕所就尿床上。衣服也不肯自己穿。爷爷奶奶总抱怨: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脾气怎么这么不好。在幼儿园,老师都夸他,一旦回到家里,却变成动不动就爱发脾气、大声叫喊、顶嘴,甚至会乱摔东西不讲理的‘坏’孩子。要什么就买什么,爷爷奶奶对他是有求必应。家里给他个绰号“窝里横”。
二、研究目的
(一)探析幼儿“窝里横”的原因,寻找相应的教育对策。
(二)提高幼儿身心素质,促进幼儿全方面的健康成长。
(三)为纠正家庭教育中的不良习惯提供参考。
三、原因探析
孩子窝里横,家庭环境是祸因。窝里横的宝宝,多半生活在长辈过分保护、溺爱的家庭中,特别是隔代带养的宝宝。案例中好好都是由爷爷奶奶带养,老人护孙心切,总怕自己的宝宝受别人欺侮或出什么事故,不许宝宝出门与同龄伙伴交往,或者吓唬宝宝说外面有坏人,孩子自然胆小。当他处于陌生环境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应当怎么处理,只会变得扭捏,期望成人能够保护自己。
家庭教育中的“马太效应”告诉我们,当给宝宝越多的时候,宝宝的索取也就越多。好好要什么就买什么,爷爷奶奶对他是有求必应。上厕所、穿衣服······一点点小事就想要让大人帮自己做。一味迁就下去的话,宝宝就会认为长辈为自己做事情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就该为自己服务,甚至会下命令来指使家人。久而久之,就培养了宝宝称王称霸的习惯。
四、教育对策
(一)家庭教育
1.家庭应改变溺爱的教育方式
隔代教育下,长辈过分溺爱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关系,导致孩子变得自大、自私和任性。因此,家长应改变教育模式,对孩子要严爱相济,让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成为受教育者和家庭普通成员,重新制定家庭规则,而且每个人都要遵守。
2.教会孩子懂礼貌,守规则
这两点在人际交往中是重要的两点,只有充分尊重别人的权利,你的权利才会被尊重。只有遵守共同的规则,生活才会井然有序。
3.停止对孩子的过度保护
案例中爷爷奶奶爱孙心切,总是认为我们家孩子还小,这怎么会!对于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应当要求孩子自己尝试去做,由于孩子在这之前一直是被大人帮着做事情,所以,一开始时他还会说帮我做,这时不要再满足他的要求,而是应该对他说:自己试着做做看。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渐渐地开始鼓起勇气自己试着做起来。孩子有一点成功,有一点努力,都应当及时地夸奖孩子,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要责备孩子,责备会让他更不知所措。孩子需要家长的引导。但是在这个阶段不要给孩子设置过高的目标。一旦孩子产生挫折感,就会产生失落感,产生自卑。
4.不比较
不要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孩子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记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优点,努力补充自己的不足才是最重要的。
5.创造交往机会
孩子的勇气与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爸妈可以代替给予的,必须是孩子自身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获得的,这是谁也给予不了的。爸妈要给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主动地带孩子到户外玩,让孩子多接触同龄小朋友,让孩子在与小朋友交往中学会谦和合作。孩子在交往中发生的争吵,只要没有危险,爸妈好不要干涉。遇事让孩子自己动手去试试,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自信心,减少依赖性。
6.家长要有耐心
要孩子由胆怯变得勇敢大方需要一个过程,但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只想办法让他变得不胆怯,而是要从本质上提升孩子的自我力量。在这一点一点成功经验的过程中,孩子会逐渐产生这样的自信:我能行!只有家长放开保护的大手,孩子才能敢字当头,要有意识锻炼孩子的胆量,坚持一贯地培养,就会开花结果的。
(二)幼儿园教育
1.幼儿园需做好家园沟通及时向家长介绍新的改善措施或方法。
2.利用故事、榜样的方法激励幼儿懂礼貌、守规则。
3.多提供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在游戏中帮助幼儿学会谦和合作。
4.及时记录幼儿的点滴进步,向家长反馈,增强家长的信心。
五、研究成果
通过家园沟通,家长的努力,一年了,好好比以前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每天早上能自己起床,刷牙了,虽然偶尔还会发脾气,但不会乱摔东西了。更重要的是,在家还能帮助奶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妈妈的生日还画了张贺卡给妈妈,在幼儿园里也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了。最重要的是不会赖在超市要买某个物品了,看到她在这一年里所取得的进步,我们都是激动万分。
六、反思
(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忙着自己的事业,孩子都是由老人看管教育,“窝里横”现象已经很普遍,我们应了解幼儿“窝里横”的根源,鼓励年轻父母抽出时间陪伴孩子。
(二)牢记家庭教育中的“马太效应”,当给宝宝越多的时候,宝宝的索取也就越多。应当给予孩子正确的教养方式。
(三)家园共育,利用家庭资源。
隔代教育论文:谈留守学生隔代教育的弊端
据调查显示,在全国近五成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换而言之,随着社会高龄化趋势的形成,我们已经进入了隔代教育的时代。
在心理咨询中,常听到许多家长谈到老人抚育孙子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一名16岁的高一男孩小伟,在刚刚升入高中的时候,给人的感觉还是不错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同班同学逐渐地疏远了他。在各项活动中,大多数时候只有他独自一个人看着大家活动。大多数学生反映是:跟他在一起很没劲,说话让人很难受,而且什么事情都要以自己为中心,又不肯为集体做事,还很喜欢发脾气。到了高中,一般的学生都能够与同学相处得很好,像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
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班主任对他进行家访。据父母说,这孩子从呱呱落地开始就由四个老人照顾,父母亲工作都很忙,没有时间来照顾他,他在家庭中的地位是较高的,四位老人是服从他的意志,父母又没有时间来教育。在家访中,班主任还了解到:他从小到现在几乎没有做过家务活,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家里许多事情都依着他的性子;小的时候在学习方面老人还可以帮助辅导一下,基本上能够解决问题,到了高中,课程的难度增加了,老人没有能力来辅导,父母又没有时间,而他自己遇到了问题又无法通过与同学交流来解决,时常回到家里就为学习的事情发脾气,几位老人很苦恼,父母也束手无策,结果成了现在这样。
不少专家、学者一直在呼吁关注隔代教育给儿童带来的心理等诸多问题。小伟的例子就是典型的由隔代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孩子,他的问题也反映了隔代教育的弊端。隔代教育很容易导致早期教育的缺欠,而早期教育的缺欠极易导致学生长大后无法适应社会生活。从中国目前的状况来看,隔代教育确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
隔代教育弊端多,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偏爱、溺爱。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私、任性等不良个性。许多老人家常会存在着一种补偿心理,将自己年轻时无法给予子女的,全数转移投射到孙子孙女身上,什么事都一手包办代劳,以致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结果。同时老人心理上会有一些顾忌:若出差错,怕儿女责怪。于是老人们总让孩子处于说一不二的核心位置,事事依着孩子。孩子不合理的欲望也常会无原则地得到满足。在祖父母的庇护下的孩子,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是胆小怕事、不合群、应变能力差、性格内向;另一个极端则是专横跋扈,是个小霸王。有资料显示,在中国有60%以上的少年失足,与隔代老人教育不当有关。有些犯罪少年就是在隔代老人袒护下一步步走向深渊的。很多老人不懂得什么叫大爱、什么叫真爱,只是一味地溺爱,这样的是不胜枚举。
对于这样的一个群体,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做好这些学生的转变工作。
一、开主题班会——认识问题
隔代教育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长期与爷爷奶奶生活的过程中,自身一些心理问题未被自己所认识。认为自己的这些错误言行是理所当然的。因此,要解决此问题,必须使其认识到该问题及其严重性。
只有在他们自己认识到问题和问题的严重性后,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才会积极配合。
教育是集体的行为。教育学生应充分利用集体舆论与班级组织的育人功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利用主题班会的形式,通过对问题的研究讨论来认识自身的问题,比如开展以“我与祖父祖母”、“怎样做守纪的学生”等为主题的班会,通过表演、辩论等形式把这种学生的心理问题一一予以展示,在看、讲、辩的过程中运用集体舆论的力量让他们明辨是非,并认识其心理问题对自己产生的负面影响。这样使学生产生一种改正自身不良行为,消除不良心理影响的动力。
二、加强心理教育——适时开导
隔代教育的孩子在生活中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在学校难免会成为问题学生,因此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进行必要的指导,不但要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而且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结合他们的生活经历、感受,随时随地地进行生活化的教育,不仅仅是对他们进行理论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而是在他们的生活体会中插入心理健康技能教育。能让学生在学习、生活时产生了心理问题后及时给予疏导,化解他们内心的焦虑,引导他们的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及时化解其心中苦恼并学习解决烦恼的方法。
三、丰富“课余生活”——拓展视野
如何拓展隔代教育学生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呢,关键要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上下功夫,因为学生在学校,爷爷奶奶对他们的影响几乎为零。可以从 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指导读课外书。(2)巧借大众传媒。(3)参加课外活动。
四、加强“家校”联系——指导家教
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只靠在学校的教育是很难改变的。教师要想办法及时纠正家庭教育中的误区,不但要让家长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弊端,而且还要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庭 教育辅导课、家长会、亲子活动等多种形式,培养家长的责任意识,家长的教育理念提高了,有利于培养出合格的学生。教师要尽量地让孩子的父辈与祖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多沟通,为孩子多想一些,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要尽可能地达成一致,加强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合力纠正孩子各个方面的不良习惯和行为。
此外,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但要认识到隔代教育所带来的弊端,也要认识到隔代教育的优势所在。不少祖辈家长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愿意花时间和孩子在一起生活,而且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祖辈家长具有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祖辈家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阅历和人生感悟,是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有利条件。身为教育者的我们,应尽可能想办法举行一些老年人对下一代教育的研讨会,让家长能够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延长避短,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据报载,辽宁省有一所“隔代家长学校”,先后有800多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在这里学习,取得了显著效果。愿意到这里“上学”的老年学员越来越多。
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坚持不懈以人为本,制定合理的教育措施,改善孩子目前的家庭教育状况,使我们的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隔代教育论文:探讨隔代教育的现代家庭教育服务功能
摘要:隔代教育主要是指祖辈对孙辈的教育,它与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共同构成了我国家庭教育的两种主要教育形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作为学校教育有力补充的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父母迫于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压力,不能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子女的教育上,许多年轻的父母也没有能力更好地胜任独自教育子女的重任,因此隔代教育越来越在家庭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彰显其积极作用。根据有关部门对我国30个省市的3080个老人家庭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有58%的家庭在帮助照管孙辈。但是目前我国对隔代教育的看法不是十分恰当,有些认为隔代教育弊大于利,更有甚者认为隔代教育是许多问题儿童产生的根源,是导致教育失败的直接原因,抹杀其积极作用;但又有人认为隔代教育有利无弊,没有正确认识其缺陷。因此,正确认识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并在此基础上克服隔代教育的弊端,以便更好地发挥其功效,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关键词:教育服务功能 隔代教育 现代家庭 教育子女 家庭教育 教育形态 亲子教育 现代社会
一、隔代教育在当代家庭教育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1、祖辈具有教育、抚养孩子的实践经验
作为已经养育过子女的祖辈,在教育、抚养孩子的实践经验方面较之年轻的父母更为成熟。他们对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处理办法要比孩子的父母知道得更多。祖辈社会实践比父母丰富,积累了丰富的阅历,重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要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孩子的营养和身体状况)并提前加以预防。因此隔代教育的子女,一般而言,身体的素质较好,他们在对孩子的生活照料和安全保障方面明显要优于非隔代教育的子女。
2、祖辈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养育孩子
相对年轻的父母而言,祖辈不再有工作的繁重压力,时间和精力比较充足,而且心态平和,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同时,祖辈的带养可以减轻父母在事业和生活上的负担,有利于家庭的稳定和发展,使孩子的成长有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上有了较好的保障。
二、隔代教育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纵然隔代教育具有优势性,但由于祖辈在教育观念上比较保守、落后,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比较片面、单一,以经验育人,因此隔代教育也存在不足。不恰当的隔代教育将对孩子的成长带来难以弥补的缺陷。我们要正确认识其弊端,并将之尽量地最小化。
1、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
隔代教育中的孩子往往受到祖辈极度小心的保护,与父母相处时间不多,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较少,使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心胸不开阔,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养成。祖辈的过分溺爱和迁就,对孙辈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余逸群在对首都1000户独生子女家庭的调查结果显示,老人过分溺爱孙子的占86%。这容易导致孩子形成“自我中心”意识,增强他们的依赖感,变得任性而娇气。由于祖辈本身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不易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影响,不懂得因特网等现代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
2、不利于孩子优良品德的培养
同样由于祖辈对孙辈的无限度溺爱,事事包办,百依百顺,导致孙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利于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意识,从小养成怕脏、怕累、怕吃苦的坏习惯,更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及探究问题的能力。祖辈对他们的百依百顺,纵容护短,致使孩子自高自大,不利于培养他们中华民族传统的谦虚、礼让等优良品质。同时,祖辈想尽一切办法来满足孙辈的物质需要,宁可自己节省也不亏了孩子,导致孩子从小不知道勤俭节约,浪费成习。
三、改进方式,积极发挥隔代教育对现代家底教育的服务功能
虽然隔代教育具有其不足之处,但是我们并不能由此认为隔代教育一无是处,历史上许多大家都是由祖辈养育成才的,如英国的哲学家罗素是由其奶奶带大的,俄国文学家高尔基是由其外祖母实施的早期启蒙教育。可见,要想发挥隔代教育的积极作用,关键就在于改进隔代教育的方式方法。
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对隔代教育进行正确指导
家庭是儿童的及时级学校,家庭教育是儿童整个教育的基础,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
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家庭教育所具备的特点,决定了其始终是学校教育的有利补充。因此,家庭教育不是盲目进行的,应该接受学校的指导和帮助,对于隔代教育问题更是如此。学校是传授系统知识的场所,是接受教育理念的机构,可以对隔代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加以正确的指导,让祖辈从理论层面上对隔代教育有清晰的认识,在教育孙辈的过程中能够用正确的理念和方式方法进行指导。
学校对隔代教育的指导在时间和方式上可以灵活多样。一是可以通过开展讲座的形式,对教育、隔代教育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培训;二是可以通过开展座谈会的形式,了解隔代教育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加以解决;三是建立学生的有关隔代教育方面的档案,随时了解学生家庭教育中隔代教育的状况,并及时解决问题;四是在隔代教育出现问题时,可以点对点地开展个别性的沟通和交流,深入地了解学生家庭中隔代教育的困难,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参考性方案。
2、祖辈主动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以适应现代家庭教育的需要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祖辈应该知道,再用以前教育孩子的方式来教育孙辈已经不合时宜了。因此祖辈要想使隔代教育发挥积极作用,就应该努力更新观念,主动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从以往的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
首先是努力学习有关教育、家庭教育、隔代教育的基本知识,特别是要学习隔代教育的正确方法和方式。这就需要加强与学校老师的交流。参加学校举办的有关隔代教育的培训,主动向老师咨询有关问题。其次应该努力了解现今儿童的普遍心理特点以及自家孩子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第三是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能与孩子进行畅通交流的新知识与新信息。能听懂孩子们流行的话语,知道孩子们喜爱的文艺、体育、政治明星,与孩子有共同的话题进行交流。明白孩子的想法,教育起来才能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发挥好的效果。电视、书籍报刊、因特网等媒介在祖辈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祖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加强新技能的学习。比如获取新知识、查阅新信息的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使用技术等等。
3、祖辈要主动参与学校、家庭及社会等各方面协调、配合与沟通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的协调和配合,单靠某一个方面的作用不可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隔代教育中的祖辈也要与各个方面作好协调、沟通等工作,以促进教育合力作用的发挥。
首先,祖辈应该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与各方面加强沟通协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教育合力的意义,改变以往独力教育孩子的错误看法。只有在思想观念上有了改变,才能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做到积极、主动地加强协调与沟通。第二,祖辈要协调与沟通的对象是多维的。对象一是学校中的老师。老师不仅可以对祖辈的教育方式方法加以指导,解决在隔代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同时通过与老师的交流,可以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孩子在学校中的近况表现,并使老师掌握孩子在家中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共同协商如何教育好孩子。对象二是孩子的父母。虽然现在年轻的父母较之老一辈人更重自己的事业发展,为接受日益激烈的挑战而不断地进行学习和教育,关心子女的时间非常少。但作为人之父母则必须承担应有的责任,尽量抽出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的亲情需要。经常性地与祖辈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状况,通过协商使两代人在教育子女的意见上达到一致。而且父母较之祖辈经常接触社会的新信息、新经验,更容易接受养育子女方面的新知识,可以在某些教育问题上对祖辈加以纠正和指导,帮助祖辈教育孩子,使孩子取得进步。对象三是隔代教育的对象,即孙辈。我们常说,孩子是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的人,祖辈在教养孩子时应以民主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交流,明白他们的感受,考虑孩子的需要,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非事事代劳包办,培养他们基本的优良素质和公民意识。
总之,正确认识隔代教育的利弊,采取正确的方式加以改进,才能更好地发挥隔代教育的积极作用。
隔代教育论文:隔代教育的不良影响及解决对策
【摘 要】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它是和亲子教育相对的一种概念。这种教育方式,使已有养育孩子经验的祖辈能够在各方面将孩子照顾得很好很周到,但是,它所带来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对儿童的成长、发育等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本文主要分析隔代教育给儿童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隔代教育;问题;对策。
一、隔代教育及其形式。
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它是和亲子教育相对的一种概念,它是一种家庭教育。由于工作压力、社会竞争等因素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把孩子交给父辈养育,使隔代教养已成了家庭幼儿教育中的一种很自然、普遍的现象。社会上对隔代教育的关注也就越来越多,该种教育形式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可以充分利用祖辈的社会经验,既发挥祖辈余热,又解放年轻父母。但是,隔代教育的弊端也不容忽视。在本文里,笔者主要分析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出可行的对策以期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隔代教育可以分为隔代教育和不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指父母亲长期与孩子分离,孩子的生活和教育由祖辈承担。这种形式以农村为主,因为有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只好由祖辈来抚养;不隔代教育是指父母亲和孩子短暂分开,例如城市父母由于工作原因暂时由老人来照料孩子,或者祖辈与父辈住在一起共同教养孩子,这时候,祖辈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在某些方面也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称之为不隔代教育。
二、隔代教育带来的弊端。
诚然,隔代教育有其合理的一面,如老人养育小孩的经验丰富,有助于缩小“代沟”的差距,减轻年轻父母的负担等。但笔者认为,隔代教育的弊病很多,主要有如下表现:
(一)易导致过分溺爱儿童。
祖辈会比父辈更加溺爱孩子,他们不辞劳苦地为孩子做所有的事情,对于孩子所提出的过分的要求,老人们千方百计会满足,这种过分的溺爱会引起很多问题。
1.生活方面:生活中所有的问题祖辈都已经帮忙安排好,孩子不需要考虑任何问题,等待享受即可,导致其生活常识少,自理能力差;对孩子物质需求的过分满足,营养的过分吸入,体质差,锻炼少,使孩子的身体素质较差,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越来越认识到身体素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甚至是性格的影响。
2.能力方面:一方面,孩子受挫能力差,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由于孩子已经习惯于祖辈家长凡事都听从自己的意见,走出家门后,当面对他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他们往往不知所措,怨天尤人,而不会去动脑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另一方面,溺爱导致儿童独立性差,儿童的所有事情由祖辈承包,自己无需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一旦需要他们独自面对问题时,他们就会变得束手无措。
3.性格方面:性格孤傲,以我为中心。由于在家庭中,儿童就是中心,祖辈围绕他转,一旦离开家庭,走入社会,发现自己并不是众人瞩目的焦点之后,容易导致情绪失落,甚至走上邪路;另外,溺爱导致自私,儿童习惯于被照顾,根本就没有关心照顾他人的概念,所以,虽然老人们为孩子付出了很多甚至是自己的全部,到头来很有可能是养了一个“白眼狼”。
(二)阻滞儿童智能的开发。
对于接受过较高教育的老人而言,这方面的负面影响可能会小一些。而对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老人来说,教育孩子的任务就有些力所不能及了。因为他们跟不上信息时代的节奏,对现代社会人才标准和要求缺乏了解,缺乏超前意识,早教观念不强,对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缺乏科学的认识,凭陈旧思想观念与过时套路来教育孙辈,在教育过程中以经验代替科学,不能正确、及时、有效地开发孩子的智力,导致对儿童的教育质量下降。
最为突出的是,儿童此时正是处于好奇心最强的时候,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问题比如生活常识还好解决,但当孩子问及科学知识或其他知识的时候(如十万个为什么中的一些问题),老人有可能由于知识面狭窄而回答不出来,而此时如果他们不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或者粗暴地批评孩子不要问这么多问题,又或者自己编造一些答案来敷衍、误导孩子,很有可能就导致孩子的积极性降低,不再对知识有渴求欲,不再对世界有好奇心,不再对事物有创新的精神,不再想探究这个世界的秘密,这就扼杀了孩子的天性,阻滞了儿童智能的发展,对于孩子的将来也是有很深远的影响的,而一旦错过教育期,孩子所呈现的很多问题就较难解决了。
(三)易养成儿童不良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这就说明了家长的一言一行、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以及价值取向等会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劳动习惯,道德习惯产生很深刻的影响。
儿童处于生命之初,可塑性强,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年龄,但这年龄段儿童自控能力差,如果家长不重视培养,极易染上不良行为习惯,对其以后健康成长产生难以弥补的缺憾。而隔代教养中,祖辈家长对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喜忧参半。
很多祖辈家长们,尤其是没有接受过较高教育的老人,在这方面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更是是令人担忧。例如有些老人个人卫生做不好,有随地吐痰、随地扔垃圾等不良行为,而这些行为很有可能被孩子记在心里,而孩子的模仿意识正是最强的时候,很有可能就把这些行为作为自己的学习对象了,这就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不仅是生活习惯方面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负面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儿童终生。
(四)易引起家庭教育冲突。
祖辈家长由于有着长期的工作经历、丰富的人生经验、大量的社会阅历,以及大量的教育子女的经验,确实有着教育孙辈的一定的优势,而父辈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要高,思想观念更为现代化,在教育子女方面有更多的理论知识。
祖辈和父辈由于社会阅历、教育程度、时代背景以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存在着上文所提到的不同,这就使祖辈和父辈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内容、标准、重心以及具体方式方法等方面多有分歧和差异,若在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易导致家庭教育冲突,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大家各行其事、各自为政,不能有统一的教育方法,这样孩子也无所适从,进而形成双重人格或分裂人格。
三、解决对策。
由于儿童期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不能较好地对儿童进行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自我意识和道德意识及行为,都会产生很大影响。为了更好地发挥隔代教养的作用,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笔者认为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问题。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祖辈这一方面。对此,笔者就祖辈应该如何进行隔代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转变溺爱的教养方式,理智地爱孩子。
祖辈家长要以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要爱得适度,正确的爱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对其生活、性格方面会有积极的影响;要明白放手等于爱的观念,让儿童学会独立,学会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这比一味帮助儿童解决所有问题更有利于儿童适应社会;加强对儿童的社会化教育,常带其外出去认识周围世界,而不是只让其做温室里的、不见阳光的花朵;适度地开展逆境教育,这也是矫正隔代教育缺陷的有效措施。
(二)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
祖辈们应该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儿童观、世界观,将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抚养、教育孩子,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正确地引导儿童,并与儿童一起成长。
切记不可对好奇心很强的儿童所提出的问题横加指责、言词粗暴,而要细心、耐心地进行正确的引导。另外,要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在养育时遵循这种规律性,根据儿童的需要,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及时进行各个方面的教育,以免错过教育期。
(三)提高素质,做好表率。
因为孩子良好的品德和是非观念等,不是通过说教完成的,而是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完成的。因此,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祖辈家长应提高自身遵守公共道德的意识,注意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祖辈们的行为要自慎,处处做孩子的表率;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用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引导教育孩子,而且要特别注意生活中的细节,这也是隔代教养中应该给予重视的一个方面。
(四)创建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刻性,这就不仅要求祖辈们之间要和谐交流,还要求祖辈多与孩子父辈讨论育儿心得,扬长避短,相得益彰,寻求教育的较大合力;另外应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其父母多接触,疏通亲子感情,只有父辈与祖辈协调一致,相互理解与支持,才能为下一代创造一个欢乐、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在互补中给子女较为完善的教育。
(五)统一思想、标准。
儿童的祖辈应与父辈在对儿童在教养目标上求得一致,在方法上走向趋同,在儿童不在场的情况下,提前作出统一的决策,做到不将分歧呈现在孩子的面前,不能一个要求儿童这样做,而另一个要求儿童用不同的方式去做,这样容易会出现儿童面对各个家长的要求不一样而不知所措,不知道到底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不对的,结果使得孩子的教养力量抵消,容易养成两面性格。
(六)以民主平等的心态与儿童交流祖辈应与儿童多沟通,倾听其内心的想法,关心其心理世界。祖辈家长不能以自己的经验多、阅历广来限制孩子的发言权,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愿望代替儿童作出决定或者选择,但也不能一味听从孩子的意愿,而应该多与儿童交流,把双方的观点同时表达出来,平等协商后作出适合儿童的决策。当儿童犯了错误时,不能一味地批评或纵容,要向孩子说清楚错在哪里,正确的应该是怎样做,让孩子真正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这样的交流,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语言表达能力进而影响儿童的思维、智力的开发;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儿童的自我中心性格的养成,也使儿童更接受祖辈的教育。
隔代教育论文:隔代教育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论文
1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现状
1.1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大量农民工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他们在父母离开家外出打工期间需要与祖辈生活在一起,并接受当地农村学校与祖辈的教育。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必然会在思想、学习、生活以及日常行为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首先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不容乐观,他们只能得到祖辈们对他们吃饱穿暖的基本需求,却没办法提高生活质量。其次,由于父母外出,孩子有时候会受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甚至受人欺辱。再次,农村留守儿童为了帮助分担家庭负担,会有比其他孩子更多的劳动体力活,而且长期不能与父母见面,缺乏亲情沟通,对他们的性格的形成影响很大。
1.2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的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留守儿童身上,他们在学习上被冠以“差等生”、“问题生”等称号,学习成绩差,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进取心差,厌学、逃学等成为习惯行为。隔代老人思想保守落后,留守儿童得不到正常孩子应有的鼓励与赞扬,缺乏对信任和责任的感受,造成心理扭曲,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甚至导致他们只重视物质而没有信念与梦想追求。隔代老人对孩子产生溺爱,随之任之,孩子会出现很多不礼貌甚至不道德的行为,这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另外,隔代教育还使得孩子与父母之间关系淡化。总之,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给孩子的成长造成极大的影响。
2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2.1祖辈自身条件限制了品质家庭教育的形成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出身于贫困家庭,他们的祖辈更是由于受自身的历史条件和年龄等特点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祖辈考虑到家庭贫困对子女的照顾不周,于是把这种疼爱全部附加在隔代身上,形成溺爱,溺爱下成长会扭曲儿童的性格与价值观念。祖辈思想观念陈旧,不能培养孩子的创新发散性思维,甚至给孩子灌输一些封建迷信等思想,错误引导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另外,祖辈由于自身文化素质偏低,没有接受过较高的文化知识教育,很难带给孩子知识的熏陶,为孩子补习更多新知识。有的老人不但对儿童学习起不到作用,还会出现不鼓励孩子念书,认为读书无用,有早点辍学劳动的想法,这样更进一步阻碍孩子的成长,更远离了品质家庭教育的目标。
2.2学校单调的课余生活
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公平,农村地区教育落后,缺乏教育基础设施,儿童校园娱乐设施等,使得儿童课外活动薄弱,在学校的课余生活变得单调不堪,孩子没办法在课余时间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样无法培养孩子的兴趣,也不能够弥补孩子缺失的那部分亲情的温暖,学校这种单纯的教学环境进一步拉大了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的距离,让留守儿童在课余时间里依然处于一种忧郁悲切的状态,不利于打开孩子的心灵之窗,长此以往,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不利。
2.3政府对不良文化的监管力度不够
留守儿童正处于快速成长期,经常会叛逆,容易受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文化滋染。广大农村地区出现的黑网吧,游戏厅等场所,让许多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误入歧途,陷入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这些儿童由于无人看管,对新鲜事物的辨别能力有限,把网络游戏当作自己的课余活动,不仅耽误学业,而且极大浪费时间和父母的血汗钱,甚至滋染的不良习性造成严重后果。近些年政府对导致不良文化产生的黑网吧等加大了管理力度,但是由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以及管理人员素质的局限,加上农村文化的复杂性、多变性,使得对农村不良文化的监管效果并不理想。政府虽对城市的不良文化监管取得一定成效,但尚未形成一套农村监管体系,倘若政府忽视广大农村地区不良文化的传入,将会对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
2.4农民缺乏多渠道的收入来源
民间一直流传这样一句话,“土地是农民的命根”,自古以来农民都是靠土地生存,但是赶上天灾农民就会一贫如洗,无法保障家庭生活。为了增加收入,农民选择外出务工,而农民工本身缺乏专业知识文化,政府又很少为他们提供专业培训,所以只能从事收入较低的工作。家庭的低收入无法给予孩子更好的教育,更没有机会让孩子接受城市里品质的教育,因此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隔代祖辈教育下成长。
3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3.1祖辈要更新教育观念,建设良好的家庭文化
祖辈既然担负起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就应当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改变自己的落后的思想观念,孩子固然是家庭的宝贝,但是过于溺爱会起到反作用,反而不利于正确引导孩子成长中各个方面。同时还应当主动与孩子沟通,架起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桥梁,关注孩子的心理、思想、行为等不同阶段的变化,及时与孩子进行互动,并且从思想上摒弃封建落后的思想文化,通过接受再教育、新闻电视等媒体学习先进文化,建设良好的家庭文化。儿童在良好的家庭底蕴中生活,人生观价值观必然不会偏离,祖辈更新教育观念,就能够改善留守儿童房隔代教育现状,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3.2注重儿童的心理需求
心理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产生的问题,大量留守儿童从小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直接的爱,缺乏正常家庭的监管教育,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拥有父母在身边的权利,过早地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大多留守儿童内心孤独忧郁,有自我封闭的倾向,他们情感脆弱,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上的偏离。祖辈作为监护人应当注重儿童的这些心理需求,给孩子提供尽量多的与父母见面沟通的机会,多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并且培养孩子独立承担家庭事务、增强自信心、抵抗挫折的能力,孩子具备了自我保护的能力,就能够坚强地面对生活。
3.3改进与儿童的沟通方式
传统家庭教育下,家长生硬的命令或粗暴的打骂,只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导致沟通失败。要改善这种被动的局面,就应该改进与孩子的沟通方式,跟孩子沟通的时候,接受、容纳、解读孩子传达出的各种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做出相应的回应,与儿童一起做游戏,讨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能够把握住孩子思想、行动的方向,这对于增加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有积极的意义。
3.4加强对渗入农村不良文化的监管
农村地区的网吧、游戏厅、娱乐厅等场所是传播不良文化的主要途径。因此要加强对渗入农村的不良文化的监管,就应当加强对这些场所的管理与整治,加大违法惩治力度,增强从业人员素质,对于渗入农村的不良文化及时发现及时消除。政府也应当加大扶持资金,建设农村基础文化娱乐设施,配备专业人员进行宣传引导,让健康文化驱逐不良文化。
4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是儿童成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中,有着一些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如家庭环境因素、学习环境因素、政府社会治理因素等。而要改善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状况,就应当针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更具有针对性的提高。无论是祖辈监护人还是学校、社会,都应当齐心协力保障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茁壮成长。
作者:姜汉沛 单位:绥化学院教育学院
隔代教育论文:农村隔代教育分析
一、祖辈角色适应维度构建
(一)教养心理
在以往研究中隔代教育被认为能让祖辈享天伦之乐,体现自己的价值,感觉自己的重要性。而对农村祖辈来说处于五、六十岁的年纪,依旧具有养家糊口的能力,笔者认为,对祖辈而言,在很大程度上教养孙辈并不是人身价值的重现,而是在传统思想影响下做出的牺牲,因而教养孙辈获得的快乐具有情感补偿性。“有时候家里事一多,又要照顾伢,累啊,再伢的开销又大,(孙辈父母)给的钱也只那多,你这还要贴。”……“不过个伢也晓得事,有时候做事回来,他晓得搬个凳子叫你坐,个心理舒服半头(很多)。”(个案三,祖辈女,56岁,孙辈男,4岁)作为孙辈的主要教养人,祖辈会在工作、家务与照顾孩子间形成事务冲突,也会因照顾孙辈经济负担增加,从而身心疲惫,经济压力增大;但另一方面在教养孩子过程中会给祖辈生活带来很多乐趣,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祖辈因照顾孙辈产生的身心困扰。
(二)教养信心
在教养信心方面,一方面,祖辈有着丰富的育儿经验和生活阅历,会感到教养经验上的自信;另一方面,农村祖辈因信息闭塞,对现代化、科技化产品的不适应,从而产生现代化的自卑。,祖辈身体状况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也会对祖辈教养信心产生很大影响。个案二中祖辈就表示:“个伢24小时到晚神大气足,人总像被搞伤了神,人老了,身体愈是差”;而教养孙辈的多种开销使很多祖辈生活在经济困扰当中,“养个伢,开销几大哦,吃喝,三病两痛,还不是为钱愁死了”(个案四,祖辈女,49岁,孙辈男,2岁)
二、角色行为适应:教养行为与教养身份
(一)生活习惯
隔代教育中的祖辈倾向于将孙辈作为其日常生活的中心,并且使自己的生活习惯与教养孙辈相协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日常开销方面,对待自己的吃穿仍然节省,但有关孙辈的吃、穿、玩和学习用品的支出上则表现出态度支持、行为慷慨;“我这代人七苦都七惯了,对自己不讲究……不过每天会为小家伙买点合口味的菜,伢要么事也都会买……”(个案二)二是在平时工作娱乐方面,平时除农活和其他工作外,生活重心就是孙辈,并且农活和工作还会因照顾孙辈而相协调。“以前还阔以打个小牌,冒得事还阔以到处玩哈,正咋就把个伢给楔住了”(个案四)……“屋滴种了一家伙田,有时候在地里回晚了,个伢就闹饭七,搞得做事总做不了一哈就要回。”(个案五,祖辈女,67,孙辈男,7岁)
(二)教养方式
“疼”和“惯”似乎是祖辈教养方式的代名词,也是孙辈形成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的罪魁祸首。“疼”和“惯”固然是祖辈所表现出的一种共性特征,但“教”也是祖辈教养方式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现在农村祖辈大多只有一个孙辈需要照顾,祖辈愿意尽量满足一个孙辈的要求,对于孙辈的过分行为,祖辈虽不舍打骂,但表示愿意用一种民主柔和的方式来教养孙辈。个案一中某奶奶就说到“就这一个孙子,惯要惯,但也要教好”。同时,农村祖辈对于一些传统伦理道德比较看重,会教育孙辈尊敬长辈,不准拿别人家的东西,要有礼貌,对于只有一岁左右的孙辈,祖辈也比较注重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在平时生活中会教孙辈识别自己的五官、小动物等。
(三)人际关系
该人际关系主要指家庭人际关系,笔者在访谈中发现,每个被试与不同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会有不同特点。主要有以下表现:及时,祖辈与孙辈的关系会随孙辈年纪的增长由亲密依赖逐渐向疏远对立转变,按个案二中祖辈的表述就是,越大越喜欢跟你对着干。第二,祖辈与父辈因教养孙辈的方式、经济问题等,会存有一定程度上的摩擦,但都会以孩子作为其关系调节的中介。第三,祖辈同其他子、媳的关系是孙辈在处理其人际关系中最为敏感也最容易出现摩擦的一部分,例如在访谈过程中,某奶奶说道:“正咋照顾的是小儿子的伢,二媳妇老觉得你偏心,跟你怄气,我也冒得办法啊,两个老的哪有那多精力,其实之前也把她的小姑娘照顾了一段时间……”(个案五)
三、祖辈角色适应的影响因素
(一)祖辈自身特质对祖辈角色适应的影响
农村祖辈的教养行为和教养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都与祖辈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特质息息相关。年龄较小的祖辈,一方面消费观念与现代年轻父母更为接近,例如在孙辈吃穿方面更为大方主动,更舍得为其买玩具、带其上街等;另一方面在与孙辈互动上,年轻祖辈有更多精力带孙辈进行游戏、串门等形式的动态互动。在教养孙辈的过程中,女性祖辈和男性祖辈有着明显的家庭分工,依旧沿袭着“女主内、男主外”的家庭分工模式。孙辈的日常生活事务由女性祖辈全揽,而男性祖辈主要承担孙辈经济支持者这一角色。同时在与孙辈日常生活互动中,女性祖辈比男性祖辈更有耐心,更容易赢得孙辈的亲近。女性祖辈因其角色分工和性别特质使其更容易感受到教养孙辈的疲劳感以及被孙辈喜爱的自豪感,其教养行为和心理也被该双层体验影响着、调试着。承担孙辈主要教养人这一角色,对祖辈的身体状况提出很大要求,几位祖辈均表示自己健康状况已大不如从前,而教养孙辈过程中,有些孙辈因年龄太小,祖辈每天不得不对其进行全程照顾,同时作为农村中的祖辈,他们还有比较繁重的农活和家务需要顾及,因此容易陷入身体状况下降、教养孙辈事务增多的困境。
(二)家庭对祖辈角色适应的影响
家庭对祖辈角色适应的影响,笔者主要是通过孙辈、家庭关系、家庭经济状况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养孙辈对祖辈而言虽是一种自然的义务承担,但孙辈的年龄、性别、性格,也会给祖辈教养孙辈的积极性造成很大影响。在访谈过程中,首先,几位祖辈均有表示孩子小比较听话,孩子大了爱闹在教管上常常力不从心;其次,在农村地区,不少祖辈还存有重男轻女的心理,因此孙辈是男是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祖辈教养积极性;,活泼好动的孙辈一方面会给祖辈带来很多乐趣,另一方面也对祖辈的精神和体力状况提出了要求,个案二中的余爷爷说道“个伢24小时到晚神大劲足,拉你做这做那,人年纪大了,有时候就想坐哈,哪那么多劲。”家庭成员关系的紧张或缓和程度也是祖辈在教养过程中产生困扰问题的一大因素。父母与祖父母关系越好,祖父母越乐意提供对孙辈的支持和照顾。而对很多祖辈来说,他们同时也是子辈和父辈,因而这些祖辈由于家庭角色的多重性会造成角色冲突同时也会面临更为复杂的家庭关系。尤其是家庭结构较为复杂的联合家庭,处于该家庭的祖辈常常会因照顾谁的孩子多一点、谁的孩子少一点与儿媳发生隔阂甚至冲突。这使祖辈在教养孙辈过程中需要承担等多的精神压力。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祖辈角色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该因素也是祖辈在教养过程中形成不同的教养观念和教养行为的主要因素。在访谈过程中,几位祖辈都表示教养孙辈得需很大一笔开销,而孙辈父母并非有能力全部承担其子女的教养费用,常常需要祖辈额外补贴,无形中会给祖辈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
(三)社会因素对祖辈角色适应的影响
本研究所指的社会因素主要是针对学校、社会政策两个方面。具体而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家庭教育更需要学校教育的引导,而隔代教育更是如此。学校对孙辈的教育方式以及学校与祖辈的交流与沟通,会对祖辈形成一种示范作用,访谈中有祖辈表示,孙辈老师提的建议他们一般都会采纳,对祖辈而言,老师始终是一种教育。而社会政策发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经济支持为主的政策帮扶上,他会增强祖辈的教养信心,这一因素主要是针对孙辈是孤儿或有残疾的情况。社会的援助一方面会减轻这类家庭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会增强祖辈的教养信心,缓解其精神压力。总之,本文主要是针对几位祖辈在隔代教育中的角色适应问题进行的共性研究,旨在探讨几位祖辈在角色适应上所表现出的一般特征。而有关对祖辈角色适应影响因素的分析是提高祖辈角色适应能力,强化隔代教育正功能的关键所在。本文认为,有关隔代教育中祖辈角色适应的问题,还有以下方面值得探讨:分别作为教养孙辈与外孙辈的祖辈角色适应是否存在不同的心理表现与行为表现?祖辈性别与其角色适应的关系是怎样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隔代教育作为一个既定事实已存在着与发展着。在以往研究中,对隔代教育者的持否定态度的研究者相对多于持肯定态度者,为了从现实层面上弱化其消极影响,研究者应该对其进行多维度研究。然而转型中的隔代教育又将面临哪些新的问题,只有把有关隔代教育各个方面的问题了解,才能寻得真正的解决之道,让隔代教育的负面影响尽量最小化,从而朝一个良性的方向发展。
作者:余盼 熊峰 单位: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
隔代教育论文:学前儿童隔代教育质量强化
一、兴办隔代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在我国的很多地方都已经存在,它已经成为指导家长实施良好家庭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在家长学校的学习使祖辈家长更新教育观念,发现教育方法的不足,掌握正确教育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胜任教育任务,提高家庭教养质量。这类隔代家长学校可以由幼儿园,也可以由妇联、教育部分等政府机关,还可以由社区居委会、农村村委会单独举办或者多方联合举办。
1.增加隔代家长学校的数量
为了让更多的祖辈家长享受到家庭教育指导,需要兴建的隔代家长学校数目不小,而隔代家长学校的兴办需要一定的投入和管理。因此,为了解决投入和管理的问题,可广开门路,多方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家长学校,在这些学校中只需将举办形式和培训内容改得更符合祖辈家长即可,相对比较容易实行。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政府部分给与一定的政策优惠和宏观指导,让有志于公益事业的投资者进入家长学校行业,分担办学成本。还可以等通过让居委会、村委会等提供办学场地等条件,引导有能力的家长、教育者举办免费的隔代家长学校。
2.提高隔代家长学校的教学质量
在隔代教育中,祖辈们大多数不懂教育规律,教养是凭感觉、凭经验,隔代家长学校的教学内容上也需要斟酌,要针对不同的隔代教育情况给予适合的指导。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培养重点,因此培训的内容可以按照年龄阶段来划分,指导祖辈们按照年龄阶段发展规律去教育孩子。隔代家长学校也可以在进行教学前做些简单的调查,了解来学习的祖辈们最想了解什么、目前的教育困境在哪里,以此来安排教学内容,这样更能提高祖辈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二、强化幼儿园对隔代教育的作用
随着学前教育的普及,许多幼儿都会在一定的年龄走入幼儿园。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幼儿园在隔代教育中的作用对于提高隔代教育质量显得十分重要。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其教育性质决定了其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更为主要的是这种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够解决隔代家庭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在隔代教育中幼儿园可以发挥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做得好可以适当弥补隔代家庭教育的不足。
1.发挥幼儿园教育的作用在隔代教育的幼儿入园后教师要给予这部分幼儿更多关注,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生活自理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充分利用祖辈家长在接送幼儿、主动向教师关心幼儿情况等时候传递给他们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方法。从幼儿入园开始就要建立成长档案,详细记录幼儿的变化,以便让祖辈家长从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孩子的成长进程,教师也才能有针对地对每个孩子的教育问题给出合理的指导意见,以此来促进孩子更健康快乐地成长。2.建立良好的家园合作幼儿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影响,建立与家庭的育儿合作,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在开展家园合作过程中,要重视对隔代教育的关注,重视与祖辈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建立幼儿园与祖辈家长的家园合作模式。由于祖辈家长的文化层次不同,书面联系或电子邮件、QQ等现代化的家园沟通方式并不是十分适合他们,幼儿园在与祖辈家长进行育儿合作好的方式是面对面交流。到幼儿家庭中进行家访,和老人进行直接的沟通与育儿指导;召开家长会,请老人们走进幼儿园;组织专门的隔代教育家长委员会,提供祖辈家长们相互交流的平台,对家长教育工作的进行指导。这些都可以作为幼儿园与隔代教育家庭开展家园合作的有效途径。
三、引导父辈家长回归家庭教育
虽然在压力巨大的现代社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隔代教育已经成为了中国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但是教育孩子首要的责任人是亲生父母,父母必须要对孩子承担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1.观念上重视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中父辈家长的参与是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前期是人的性格形成、行为习惯养成和亲子依恋关系建立的关键期,也就是说如果在这个时期父母的角色缺失将对孩子的一生造成无法估量的影响。因此,父辈家长必须在观念上重视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认识到即使工作再忙,对于子女的教育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的重要性。只有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让父辈真正回归到家庭教育之中,承担起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
2.家庭教育中的优势互补
一般而言,祖辈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养育经验丰富,而初为人父(母)的年轻一代则信息广,育儿理论知识多。祖辈喜好按经验行事,年轻人则较信奉书本知识,依葫芦画瓢;祖辈注重对孩子生活的照料,年轻父母则急于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在家庭教育中需要将父辈与祖辈的优势相结合,每一个问题发生时父辈和祖辈要及时沟通,父辈要看到祖辈在照顾幼儿方面的丰富经验和接受他们的合理意见。当出现矛盾时,父辈们首先要尊重祖辈的劳动价值,肯定他们为幼儿的付出,然后再去针对某一教育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较为艺术的处理两辈人在教育方面的矛盾。好能形成一定的教育分工,为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有效提高隔代教养的质量。
四、结语
总之,隔代教育是我国在经济发展的特殊阶段不可回避的现实,而隔代教育有利也有弊,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如何充分发挥隔代教育的优势,摒除其劣势,提高隔代教育质量,是现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必须面对的,也是值得祖辈和父辈家长思考的。
作者:余盈盈 单位:绥化学院教育学院
隔代教育论文:幼儿教育中隔代教育出现的问题及应对
摘要:一些家长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对孩子进行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教育,而是将这些教育任务全部交给孩子的祖父、祖母们,他们因为有育儿的经验,加之与孩子有血缘关系,所以对孩子能进行很好的教育,但是有些隔代家长很容易出现太宠或期望过高两方面的极端。这些极端就会导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不能独立发展、失去创新能力、失去本我能力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本文根据这些问题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措施:运用移情的方法,让幼儿学着关心他人;祖辈要理智控制情感、接受新思想;父母和祖辈对孩子的教育思想要达成统一。
关键词:幼儿;隔代教育;问题;措施
当今中国,经济成长速度飞快,一些年轻家长忙于工作或因长期在外地打工、离婚等问题无暇照顾孩子,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全部推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老一代人,这些老人们自觉地成为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于是便形成了隔代教育。回顾中国历史其实隔代教育从古至今一直都存在,上至皇家贵胄,下至平民百姓之家,不难发现其踪影。究其原因在于:1、祖辈有较多的育儿经验,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2、老人与孩子有血缘关系,老人会本能地对孙辈产生怜爱与爱护。3、多数祖辈家长常有一种“补偿心理”,由于大部分家长受自身年龄和历史条件等特点的局限,教育孩子时会出现过于溺爱和期望过高两个极端,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连锁问题。然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也实属正常,下面我们将对大家所面临的疑难问题做一一剖析。
1隔代教育出现的问题
1.1幼儿以自我为中心:许多隔代家长常会存在着一种补偿心理,将自己年轻时无法给予子女的优越生活照顾,全数转移投射在孙辈身上,而这种宠爱往往很容易变成毫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大事小事都一手包办代劳,从而很容易造成幼儿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再者有些隔代家长因过度疼爱幼儿而护短,致使幼儿的缺点因长期得不到矫正,逐渐养成不良的行为,最终影响幼儿性格。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幼儿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无视他人等不良性格。
1.2阻碍幼儿的独立发展:因隔代家长过分的保护,遏制了幼儿独立性的发展。教育学家陈鹤琴曾经说过:“凡是孩子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做。”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主能力和责任感,增强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但在隔代家长心中,孩子就是孩子,孩子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他们往往为幼儿做好了一切。这样做的结果,会让幼儿没有机会独立的面对一些挫折,克服一些困难,犹如温室里的花朵,根本经不起风吹雨打,无法培养出幼儿的独立性。
1.3致使幼儿失去创新能力:在隔代教育中,部分隔代家长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事物较慢,在对孙辈的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目前很多新兴时尚事物,他们都很难接受,也很难学习。例如电脑已普及化,但隔代家长对此看法不一,由于他们自己不了解,所以对幼儿很难进行教育,使得幼儿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较少或者根本没有。他们只是希望幼儿乖巧、听话,而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方式引导孩子,这样容易泯灭孩子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造性,遏制了孩子创新能力的发展,久而久之致使幼儿失去了应有的创新能力。
1.4幼儿失去本我能力: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本我是从动物进化过程中带来的,也是先天的原始的我。幼儿的本我就是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生理需要做出一些“可爱”的举动,不需要任何人的指点。在我实习期间,有个小朋友对我说:“老师我昨天晚上吃火锅了”,因为我们住在一个院子,我就故意逗她“怎么不叫老师呢?”“我爸爸说再不叫了。”这就是幼儿的本我反应,可是在教育过程中有一部分隔代家长,硬是把自己的思想灌输在幼儿的脑海里,让幼儿成人化,失去幼儿在这个年龄阶段该有的天真,从而变得世俗。
2相应的对策
那么如何优化隔代教育,扬长避短,充分发挥隔代教育的优势,消除隔代教育的劣势,为幼儿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2.1运用情感转移的方法,让幼儿学着关心他人: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情感更具直接性、情节性,让幼儿学会关心他人,就要寻求一种切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方法。情感转移是由他人情绪情感状态引起,并与之相一致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情感共鸣的反应。美国心理学家霍夫曼指出情感转移的能力对幼儿形成关心他人行为的重要意义。让幼儿在了解别人的需求与感受的基础上,萌发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进而产生关心他人的行为。
2.2理智控制情感,接受新思想:隔代家长必须注意要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不能包办代替,过度保护。曾有专家做过一个研究,将从小在幼儿园长大的幼儿,与隔代家长带大的幼儿进行心里比较,发现有很大的不同。在幼儿园长大的幼儿适应能力好,胆子大,许多事都能自己动手做,而由隔代家长带大的孩子则不然,事事不愿动手,像提书包这样的事都要别人代做。稍不如意就撒娇哭闹,甚至和同龄孩子都难以相处。根据这点,隔代家长必须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2.2.1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做:尊重幼儿做事的愿望,把幼儿当作一个个体,尊重他的选择,不要因为担心他做不好而帮他做原本应该让他自己做的事情。哪怕到了吃饭、喝果汁的时间也要孩子完成手中的“工作”。尊重幼儿的正当要求,即便是嫌幼儿动作太慢,担心他自己吃饭把饭吃凉,也要尊重幼儿自己吃饭的要求。
2.2.2延迟满足:隔代家长对幼儿的要求满足得“太快”,不等幼儿说出口,想做的事情隔代家长已然代劳。我正好知道这样的一个案例,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小侄女两岁的时候就聪颖过人,只是不肯开口说话。我观察之后找到的症结是,爷爷奶奶对侄女的要求满足的太快,不等侄女说话就能提前得到她的要求,久而久之,侄女便不肯开口。我休假期间,有意识地延迟小侄女的要求,等她说了才满足。开始时,小家伙儿急得脸都红了,爷爷看了气愤得不得了,让我甭管,说宝宝是他的心肝儿,说不说话都不碍我的事儿。我就找好多机会单独陪侄女玩,说服弟弟、弟媳跟我一起坚持,继续贯彻我的教育方法。没几天,小侄女开始说话了,虽还不多也不是很清楚,但是却让全家人看到了转变。祖辈们要想在隔代教育中发挥作用,首先要提高祖辈家长自身的素质。有好多祖辈家长懂得的文化知识不是很多,教育观、儿童观、世界观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他们应该主动的加强学习,接受新的知识和信息,更新自己知识储备。现在有些地方已经开设了家长学校,祖辈们可以在这样的学校里学习到如何教育好孙辈的知识和理论。我觉得应该将这一形式推广开来,让更多的祖辈家长获得新的知识和新的观念;祖辈还可以和孩子共同学习,经常请孩子给祖辈讲故事,或讲讲他们所学的东西,这样既能增加祖辈的知识,也能帮助孩子巩固知识,锻炼其语言表达的能力。
2.2.3父母与隔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思想达成统一:隔代家长应当和年轻父母在教育上达成共识,隔代家长要认识到自己处于教育的辅助地位,放眼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认清社会的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重视幼儿的发展和创新精神、创造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全家的力量才能形成合力,不能过分溺爱也不能管教过严,在幼儿犯错误时,大家能采取一致的态度,使幼儿改正错误,从而进一步发展。总之,隔代教育具有不可避免性,它的存在必然会引发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每个家庭都或多或少存在的,在其发挥教育优势的同时应认真克服其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使幼儿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进,使幼儿快乐、健康的成长。
作者:杨儒花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幼儿园
隔代教育论文:小学龄留守儿童隔代教育调研
兰陵是蔬菜大县,其流动人口流出方向主要在长三角地区,留守儿童问题具有典型性。在对兰陵县父母双方均外出、跟随祖辈生活的小学阶段儿童的教育情况较集中的几个乡镇的调查中,发现有许多共性的问题。
一、兰陵县农村小学龄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兰陵县人口130万,是闻名全国的“大蒜之乡”“牛蒡之乡”,常年有三十万人在长三角从事蔬菜经营,仅上海一地就有14万之众,甚至形成了一些“兰陵村”。在当前各种社会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关注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问题,应该有所侧重,这样才能使应该被关注的群体得到充分的照顾。从教育规律上讲,父母一方在教育上的缺位,对儿童的成长造成的影响,较双方同时缺位是要小得多的。所以,应该把父母只有一方外出的儿童排除在留守儿童的概念之外。父母同时外出的留守儿童,多数是交给祖辈抚养教育,根据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调查报告》,留守儿童中的79.7%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小学阶段的儿童相对于处于中学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形成、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依赖性更强,隔代教育对他们的影响更大;相对于学前教育及年龄更小的儿童,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数量要大得多,毕竟孩子太小而父母同时外出打工的情况不是太普遍。在兰陵,留守现象最为突出的是南桥镇、向城镇、长城镇。由于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夫妻同时外出务工倾向于将男孩带在身边,女孩容易成为留守的优先对象。根据对南桥镇中心小学教师的走访调查,在其所授课的班级,留守女童的比例远高于留守男童。
二、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在所调查的小学阶段不同案例中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儿童十分懂事,知道体贴家长,学习成绩在班级中靠前;有的成绩不突出,但也没有什么不良行为,基本中规中矩。但总体上,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在留守儿童中出现的比例要远高于非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多种多样,调查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隔代监护人的年龄大,文化素质不高
作为小学生的隔代监护者,其年龄基本都在50岁以上。如果被监护人是小学高年级或外出打工者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较靠后,则隔代监护人往往都要在60岁以上,70岁以上的也并不是个案。在这个以55-65岁为主体的隔代监护者中,其上学年龄正是在时期。一方面,受时代的影响,其文化水平一般在三年级及以下,初中以上的都很少。建国前,兰陵郯城一线是社会治安非常混乱的地区,民风彪悍,对文化学习的重视度不高。建国后到结束,兰陵的初级教育仍相对落后,在这样环境成长起来的隔代监护者,其对孙辈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现在由于学前教育的普及,小学教材比几十年前难度要大得多,颇有小学初中化的味道。隔代监护者望书兴叹,有心无力。
(二)隔代监护人的教育主动性不足
很多隔代监护人不愿意照顾孩子,表示这是没有办法迫不得已的选择。自己年岁已大,还要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孩子。但孙辈是家中的希望,是自己身上流淌的血脉,作为祖辈也盼望自己的后代能健康成长。为了家庭的长远发展,他们不得不挑起了照顾孩子的重担。走访案例1:南桥镇王某,62岁,和老伴带着二儿子家的7岁的男孩。“俺老两口带这娃可受难为了。大儿媳意见很大,说俺偏心眼,她闺女没给拉巴(抚养),这都不上俺的门。这个娃,也不听话,才上一年级,就不想上学了,天天念叨着要跟他爹娘去江苏。一催他做作业,一瞪眼就跑出去了。”“学习也就是让他把作业做完,还能怎么样?有老师教着。”在走访的几个案例中,隔代监护人都认为学习是学校老师的事,自己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对比临沂城区的孩子,周末、寒暑假父母带着去上一个一个的辅导班,留守儿童的课余时间是散漫无聊的,他们在以后的竞争中必然和前者没有可比性。主动性不足,主要体现为多数隔代监护人的教育态度。“孙子是豆腐上的灰,打不得吹不得”,要是严厉了,孩子会告状,儿媳会有意见。爷爷疼孙子,非常容易溺爱。据相关教师反映,有相当一部分隔代家庭教育背景下的留守儿童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作业完成情况糟糕,抄袭作业或经常不完成作业的司空见惯,有的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后甚至出现了厌学、弃学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隔代监护人的教育态度有问题。走访案例2:刘某,女,35岁,小学教师,三年级班主任。“爷爷奶奶带的孩子,特别难管。我们班有个学生,打架了,让家长来处理。爷爷来了,先说几句好话。就把矛头对向别家的孩子,袒护着自己的孙子,倚老卖老,胡搅蛮缠,我们也没办法。有的就说,小孩这么小,老师多费心,我也没办法呀。我一让他写作业,他就掉眼泪,他爸爸电话里让我使劲揍,我哪能下得了手?”
(三)思想道德教育不到位,留守儿童价值观出现偏差
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主流是好的,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孩子在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方面出现了危机。比如,他们有的为人处事带有盲目性和冲动性;有的存在小偷小摸的行为;有的还流入了社会不良群体中,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犯罪的动机多种多样,兰陵县检察院办理的一起留守儿童盗窃案,其盗窃的目的竟是为了让父母回来看看她。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对个人的影响是至关重大的,而隔代监护人一般采用温饱式的教育,根本无法切实感知和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动态,难以实施正确的引导教育。有的隔代监护人试图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矫正,却由于巨大代沟的存在而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监护人认为已经是离经叛道了,被监护者却认为同学们都这样,监护人是老古董。有的留守儿童对祖辈的辛勤劳动和热情关心不是心存感激,而是抱怨他们动作慢,爱唠叨。多次沟通失败甚至是发生冲突后,监护人不得不退让,回到了温饱式教育的原点。“管不了,不管了,让他爸爸回来时管他”。外出闯荡的基本动因是改变现状,家长们对留守的孩子多有深深的内疚,对孩子进行物质补偿就成了他们心理安慰的方式。比起非留守儿童,很多农村留守儿童手中有很多钱,并能自己支配。调查中有非留守儿童这样表述:“妈妈很少给我零花钱,有时能要到两三元,手里有五元钱的时候很少。他们(指班上的几个留守儿童)有时都拿着百元的大钞来上学,手里有十元二十元钱是经常的事,我和他们都玩不到一起去。”由于农村物价较低,特别是小学周围垃圾食品充斥。对于追求味觉的小学生来说,“有钱的感觉真好”,这就极易形成儿童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价值观。他们认为,读书辛苦,还不如过几•54•年像父母那样出去卖菜赚钱。
三、缓解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结构大变迁的必然产物,不可能有彻底解决的方案。只能试图寻找办法,把问题的负面影响控制在尽量小的范围内。尤其是要把投入重点放在有严重不良倾向的儿童身上,防患于未然,避免其因失败的自我体验而成人后走上反社会的道路。
(一)现行常见应对措施中存在的缺陷
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有很多的对策思路,一般常见的有:1.发展地方经济,减少人员流动[1]。但这样的看法实际是不符合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产业要地区有分工,流动是不可避免的。尤其像兰陵这样的蔬菜大县,人员从事蔬菜生产存储运输销售的各环节,更是如此。2.政府工作人员多多参与救助。这个方案看起来可行,很多政府部门也确实采取了行动,抽调人员当“爱心妈妈”“家长”。但因一般都是兼职行为,可持续性是个很大的问题。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帮助和爱护应当是持续性的、长期的,最忌讳的是搞形式主义和运动式的“一阵风”。走访中,就有知情人透露了一些和媒体报道大相径庭的情况。搞活动启动仪式,挂个牌子,拍几张照片,就没有下文了。很多活动集中在节假日,采取上一堂法制课,送一些书包、文具之类的学习用品。3.乡镇社区积极介入。乡镇社区工作人员加强对留守儿童隔代监护人的教育,并教给他们有效的教育方法和观念。乡镇可设置教育机构,开展社区教育。社区应为放学回家的留守儿童开辟一个固定的活动空间,对他们的业余活动进行规范和引导。社区可以通过一些社区教育活动,塑造留守儿童的优良道德品质。这种建议很好,但在当前基层政权建设相对薄弱、事务繁杂的情况下,实际是很难做到的。4.父母作为直接监护人要尽好责任。孩子的父母要时刻关注家里的状况,给老人多一点关怀,给孩子多一点关爱,经常给家里打电话。父母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将孩子带在身边一起生活,一方面可以照顾孩子的学习,发现问题及时更正[2]。事实上,儿童留守,是父母不得已的选择,正常家庭没有谁会有这样的主观故意。在外打拼,十分辛苦,甚至过春节都会因各种原因不能回来团圆。所以这样的提法,也只能是一种善意提醒而已。
(二)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素质教育已经提了很多年,也有了很多探索,但基本还没有找到应试之外的有效办法。在成绩的巨大压力下,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只能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转。在办学理念、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下,教师无法对留守儿童在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予以足够的指导和帮助。为了提高升学率,追求质量,好学生、有潜力的学生得到老师的充分关注。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很多年轻有为的老师都调到城市工作,农村有些教师对于学生的生理、心理问题很少顾及,也缺乏相关的教育技巧,根本无法帮助学生走出困惑和误区。当然,老师本身的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每个班的学生数量多,不可能关心到所有的学生,提出成绩之外过多的要求也是不近人情。学校是留守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其重要性甚至要超过家庭。老师的喜爱和关注程度对其自我意识的形成和良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儿童在进行自我认知和评价时,往往参照老师这一“”的观点,即使是看似“玩世不恭”的学生,实际内心也十分在意老师的评价。好学生差学生的标签,一旦有意无意被贴上,就很难揭下来了。所以,老师即使不能对其充分关注,也尽量不要进行打击,尤其不要伤害自尊。当然,班里有捣乱的学生,影响了班风,想学习的学生会大受影响,管理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三)在学校设立负责留守儿童教育的专职社工岗位
要解决好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关键还是要有专业人员来进行常规化的日常管理。隔代教育者文化素质不高、教育缺乏主动性,学校教育应试化等问题,都不是简单采取什么对策就可以根本解决的。不能做到好,最起码要努力防止最坏的情况发生,保障留守儿童将来不至于走上社会对立面。关键是要有专职人员让其感觉到社会的关怀,这样的人就是在学校中专设的社工人员。由于现行教育体制下一切以成绩为中心,教师不可能对留守儿童予以足够关注,已经背离义务教育的本质。所谓义务教育,首先应该是公民教育,让一个个儿童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公民教育中显现出适合继续深造的群体可以走上文化课的精英教育之路。成绩上适合不适合继续深造,都是有尊严的。人的能力有差异,承认有差异才是较大的教育公平。经过社会工作专业学习的大学生,具备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和能力素养,可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让他们到这样的学校做留守儿童的工作,是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的。设立社工岗位,有便利的现有条件可以利用。有政府部门、学校先期做的一些工作,如兰陵县向城镇中心小学设立的“留守儿童之家”、沂南县在部分中小学设立的“检察官工作室”、兰山区在半程镇中心小学设立的留守儿童“爱心家园”。让这些场所先安排进一名专职社工,做好试点,根据成效做进一步的改良推广。总之,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当前是一个紧迫需要更多资源介入的大事。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够提供资金,牵线搭桥,让各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人力、技术特长与农村社会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共同为这一事业贡献力量。
作者:许彦博 单位:临沂大学
隔代教育论文: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问题诌议
我国农村人口几乎占了全国的一半,农村经济相对落后,每年进城务工的农民数不胜数。而父母走了,孩子的家庭教育便成了一个大问题。关于留守儿童监护的类型有好几种,而什么样的监护类型才适合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当下农村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和类型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
“留守儿童”最早出现于1990年,最开始被定义为“父母在海外,半工半读,很难抚养孩子,因此,由上一代帮忙抚养的儿童。”从广义上来说,“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到其他地方,而孩子留在户口所在地。狭义上来说,“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由于外出打工,将孩子留在家乡并委托其爷爷奶奶以及其他监护人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由于我国农村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城市,因此,我国很多父母为了挣钱从而外出打工或者经商,将孩子留在农村,使得我国有较多的留守儿童。
(二)留守儿童的类型
在我国所有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占全国的86.5%,约有1980多万人,在这些留守儿童中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二是上代监护,三是同代监护。隔代监护是指双方父母都外出打工,孩子由农村子女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护;上代监护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孩子留在农村由孩子父母的同辈进行监护;同代监护是指父母双方外出打工,而孩子由其哥哥嫂子或姐姐姐夫进行监护。在我国农村中家庭隔代监护所占比例较高。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隔代教育问题
(一)缺乏长期交流
我国大部分农村父母为了生计常年在外打工,因此孩子一般过年才能与父母团聚,一些偏远地区的儿童甚至几年才能见到父母一面,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也仅限于电话,这样使得父母与孩子缺乏交流,父母与子女的爱无法真正表现在生活中。而且,孩子对父母的概念很模糊,甚至会抵触与父母的交流。长期下去,会造成留守儿童变得内向,缺乏与人交流的能力,从而导致不健康的心理。同时,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祖辈身边,祖辈用教育父辈的教育方式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或过分苛刻,或过分宠溺,容易使留守儿童养成扭曲的性格。
(二)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力度不够
在我国农村学校中,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还不高。因此,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力度还不够,甚至是没有对留守儿童进行管理。农村的经济相对落后,在教育方面投入的资金较少,师资力量不够,且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和学校的教育理念相对落后,这些教育方面的问题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导致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力度不够,很容易让留守儿童受到不良诱惑从而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
(三)留守儿童监护效果不佳
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是老年人,并且祖辈普遍存在监护能力不够以及文化程度不高的现象。因此,如此的监护环境导致了留守儿童的监护效果下降。祖辈的年龄普遍偏大,只能简单地对孩子进行饮食照顾,而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祖辈来说,孩子还要为祖辈洗衣做饭,这样的监护环境对儿童的学习没有太多帮助。并且,祖辈与儿童年龄差距较大,大部分农村祖辈很少接受教育甚至没有接受过教育,不认识字。因此,祖辈只能用其保守的思想理念对儿童进行教育,这种做法使农村留守儿童从小就与同龄人产生代沟,不能及时的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而且在沟通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最为重要的是,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祖辈往往不了解儿童内心的想法,也没有进行过多的交流,长期下去会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自闭心理以及养成暴躁的脾气,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有些消极作用。同时,一些农村家庭由于祖辈太过年迈,因此有时会让其他监护人进行监护,也正是由于监护人的不断改变,使留守儿童没有得到还有关心,使留守儿童没有安全感,从而养成孤僻的性格。因此,监护环境使留守儿童的监护效果不理想。
三、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改善途径
(一)父母要多与孩子沟通
父母是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性格塑造以及人格发展有些重要作用。父母是儿童最合法的监护人,因此父母要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不管父母在哪里,都应该给予孩子最基本的关心和爱,让孩子明白即使父母不在其身边,但是一样关心着孩子的发展。所以,进城务工的父母不仅要经常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同时也要在电话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在短暂的通话时间里建立与孩子沟通的习惯。父母可以在电话里对孩子进行语言关心,让孩子将学校发生的事分享出来,培养孩子说话的能力,同时可以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在父母准备挂电话时,告知孩子明天还会打电话回家,并且父母可以每天给孩子布置一个简单的任务,第二天打电话时由孩子汇报完成的结果。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另一方面,可以让父母随时了解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状况,父母虽然不在孩子身边,但是不能丢失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时间。
(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力度
在解决农村问题中,政府管理是最为有效的解决方法。政府要加大对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并对学校进行严格管理,提高学校对留守儿童管理的力度。同时,学校自身也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引进的师资力量,为留守儿童提供好的教育服务。换言之,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严格管理,保障留守儿童在健康的教育环境下规范其行为,从而树立一个健全的人格。
(三)建立良好的监护环境
我国农村父母大多进城务工或经商,留下孩子与祖辈等一起生活。在此时,学校就应该肩负其留守儿童的教育重担,学校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使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拥有健全的人格以及与时俱进的思想。学校应该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针对留守儿童的特征开展品德讲座以及情感讲座对留守儿童进行品德教育以及情感教育,同时还要经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留守儿童树立健康的心理以及走出心理的阴影。除此以外,家庭监护环境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也很大。父母若要将孩子委托给被人照顾,则首先要对监护人的综合条件进行筛选,不能选择不健全的家庭,如经常家暴等的家庭,将孩子留给祖辈有好处也有坏处。因此,好将孩子留给有祖辈以及父辈的健康家庭,并且父母若要将孩子委托监护,则要长期委托在那家,不能经常更换。将孩子委托在祖辈和父辈同堂的家庭里,能营造出一个正常家庭的氛围,从而引导孩子树立一个健全的人格。
四、结束语
儿童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栋梁,国家应该多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父母、监护人以及学校要多注意留守儿童的行为举止,对留守儿童给予充分的关心,避免留守儿童形成孤僻的性格,从而影响孩子一生。
作者:胡晓刚 单位: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隔代教育论文:类似隔代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一、类似隔代家庭教育相关概念
1.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的是家庭监护人对自己的被监护人实施的教育。其中监护人包括祖辈、子女的父母及子女的养护人,即:从事家庭教育的教育者对子女的教育[5]。目前,我国主要出现两种典型的家庭教育模式:亲子教育和隔代教育。亲子教育是通过对父母的培训和提升而达到对亲子关系的调适,以爱护婴幼儿身心健康和开发潜能、培养婴幼儿早期性格以及行为能力为目的,以脑科学发展为基础的教育模式[6];隔代教育是经济转型的产物,一部分小孩子的父母为了生活中某些原因外出打工或夫妻分离,将自己的子女托付给祖辈照管,形成的一种祖辈养育孙辈的教育现象[7]。
2.类似隔代家庭教育类似隔代家庭是在灾区“后人口再生育”时期衍生的一种社会现象,是指父母生育年龄超过正常父母生育年龄,与孩子年龄差距偏大(年龄差>40),在年龄上类似祖辈与孙辈组成的家庭。在年龄结构上,这种家庭类似隔代家庭,但按家庭代际层次划分,这种家庭依旧是亲子家庭或核心家庭。类似隔代家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介于亲子家庭与隔代家庭之间,但与这两种家庭家庭相比,特征尤为显著:(1)再生育父母年龄偏大,与孩子年龄差较大,这是最显著的特征;(2)地震灾害导致劳动能力退化,造成择业岗位压缩;(3)父母大多小学、初中水平,受教育层次普遍较低;(4)家庭收入微薄,教育支出不足。类隔代家庭家教育既不同于以上两种典型教育模式,又与之有联系,它是在灾区实行“再生育”政策后,衍生的一种介于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之间的一种新的教育现象(如图1),监护类型上主要是父母教育孩子,但父母与孩子年龄却属于祖辈与孙辈的年龄段。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家庭教育的文献,增进对“5.12”地震灾区中出现的类似隔代教育的现状的了解,并以国内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文献为该研究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在综合了解受灾情况、再生育家庭的规模及分布情况下,选取“三川”地区35个村社的再生育家庭,由于灾区文化水平不高,问卷采取一对一入户访问,由笔者代填的方式调查,以充分了解灾区类隔代家庭教育及发展现状。
3.访谈法。为了深入了解这些家庭教育情况,以弥补问卷的不足,本次研究还通过政府、村委会综合了解再生育家庭状况,对典型的家庭进行个案访谈记录,以补充问卷调查。本次问卷采用组编的《“5.12”地震灾后再生育家庭人口问题研究调查表》,其中关于再生育家庭发展、教育以及教育期望的问题总计56道。总样本量为166份,回收有效问卷164份,占四川省再生育家庭总数的5.28%,达到中国五年1%人口抽样调查标准,因此该样本调查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类隔代家庭教育的调查结果
1.“三川”地区类隔代家庭教育的现状本研究共发放166份《“5.12”地震灾后再生育家庭“发展+教育”问题研究调查表》,有效卷164份,有效率达98.8%,所有问卷均采用EXCEL与SPSS软件进行统计,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调查地区的类隔代家庭教育情况。(1)类隔代家庭的基本情况本问卷主要从家庭婚姻组成与家庭经济情况两个大方面着手,进而了解类隔代家庭的基本情况。表1显示:灾区被调查的再生育家庭主要包含原配家庭、重组家庭与单亲家庭,其中原配家庭最多,占问卷家庭总数的81.7%。调查中,再生育母亲年龄在35岁及以上共有157位,占问卷总数的95.7%,41-46岁有106人,占65%;原配家庭35岁以上生育数为131人,所占原配家庭高龄比率为98%;重组家庭所占重组家庭高龄比率约为85%;单亲家庭全部是高龄生育。另外,再生育母亲较大年龄46岁,最小年龄25岁,生育的平均年龄为40.56岁。由此可知,地震导致家庭破碎后,再生育小孩是维系家庭的纽带,对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发挥重要作用(表2)。但再生育母亲年龄普遍偏大,大多数为高龄产妇,经受因年龄过大带来的生育困难后,又与孩子的年龄差距过大,这也将是影响孩子家庭教育问题的重要因素。表3显示:父亲作为家庭主要劳动力的比重为86.59%,有142户;母亲作为主要劳动力的比重为2.43%,有4户;父母均为家庭主要劳动力的有9户。综合父母均为主要劳动力的家庭得出:父亲是家庭主要劳动比重为92.07%,母亲是家庭主要劳动力的比重为7.93%。从家庭职业状况看出,父亲务工比例达到50%,其次是务农比例达36.24%;母亲务工比例为18.89%,务农比例为50.6%,其他待业比重也比较大较高达32.32%。另外,74.39%的家庭认为当前家庭收入比灾前减少(表4),经济支付能力减弱,经济条件明显下降。这说明灾后家庭经济变化确实很大。再生育家庭中父亲是主要劳动力,并且多外出务工,其次是务农,经济来源主要靠父亲赚钱维持;母亲主要在家务农的同时,还要负责照看与抚育孩子。地震灾害造成家庭经济条件下降,支付能力减弱,家庭经济来源本就单一且单薄,但灾后重新抚养孩子的后续费用又给家庭经济增加了重荷,所以孩子的家庭教育投入并不乐观。(2)类隔代教育施教者的基本情况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行为的指导者[8]。因此,作为施教主体的父母各方面因素对孩子的成长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表5可以看出:再生育家庭中父母年龄段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35岁以上占95.7%(表1),与孩子年龄差普遍偏高。由此可知:在再生育地区类似隔代家庭教育普遍存在。文化程度方面,14.02%的母亲是文盲,35%左右的父母是小学水平,41%左右的父母是初中学历,高中及以上仅占15%左右,施教者文化水平主要集中在小学初中水平,因此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主要工作方面:父亲外出务工占50%,务农占35.3%,主要是母亲在家照顾小孩,95.1%的母亲除了照管孩子,还要做家务和务农,大多数都比较繁忙。(3)类隔代家庭教育观念的调查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是家庭所有教育因素的根本动因,它直接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行为[9]。本次调查主要从父母的教子观与养育观入手,进一步了解再生育家庭的教育现状。通过对表6数据分析得出:①再生育家庭中,62.80%的父母教子观比较理性,但35.37%的父母依旧会溺爱孩子,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这可能与灾后得子的不易有关,但这样对孩子的长远发展并不好;②40%左右的父母对孩子早期教育意识淡薄,并把希望寄托于幼儿园或学校教师;③有84.76%的父母认为学校教育更重要,认为孩子的教育关键靠老师,进而忽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表6得出:父母在早期养育孩子过程中,最关注的是营养和身体健康,较大比重为40.24%,其次是对孩子的倍加爱护,比重为25%;关注身心发育环境的比例只有14.02%。这说明灾后父母深知生命的来之不易,更多的关注孩子的健康,这样难免会忽视孩子以后的心理健康。(4)类隔代家庭教育行为的调查关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行为调查,本次问卷与访谈设计主要包括教育知识来源、教育方式、教育时间以及父母教育期望几个方面。在家庭教养知识来源中,从图2可看出,电视和书籍是父母获取养育知识最重要的途径,比例分别为84.73%和82.93%;其次,就是与其他父母交流经验的比例为82.05%;比例低的为从医疗人员或专家获取,经常交流的仅为5.49%,从不交流的占53.05%,有时候交流的比例41.46%为六种教养知识来源的低值。这说明大部分父母从电视、书籍、与其他父母进行交流经验获取教养知识,而通过面对面的与医疗人员,或专家进行交流较少。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得出:父母让小孩经常与附近小孩玩耍的比例较高,为64.02%;父母或家人普遍是在空余时间陪孩子占53.05%,还有15.85%的从不给小孩讲故事。孩子的时间大部分是在看电视、与小伙伴玩耍中度过。由此可见:由于父母忙于务工或务农,和孩子相处时间并不多,给小孩进行家庭教育的机会较少,感情沟通自然也不多。表9显示:类隔家庭中坚决制止孩子不良行为比例较高,达到55.49%;注重思想影响的父母也较多占54.27%教育注重物质提供的比例较少,仅18.29%;而有时或经常担心孩子叛逆期心理发展与教育比例偏高,共占70.12%,且对孩子未来发展有一定的担忧。由此看出:父母对孩子的育多是坚决制止,并试图希望用自己思想品德去影响孩子,而不是和孩子对面沟通,进而引导孩子。由于文化程度和经济情况的限制,很多父母开始担忧孩子叛逆期的心理健康及教育。从表10中父母对再生育小孩的期望可看出:由于受地震灾害的影响,37.19%的父母希望子女平安健康,对其期望值降低,但大部分父母(57.93%)还是希望孩子有高的成就;59.14%的父母认为孩子至少上完中学;第三,高达92.07%的父母希望孩子接受更高教育水平,好能上大学;孩子接受更高教育的支持率较高;也有57.92%的父母认同掌握一门技能很关键。由此看来: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非常高,都希望孩子功成名就,但这种高期望难免会忽视孩子的兴趣爱好、真实想法以及心理动态。
2.“三川”地区类隔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6年前政府出台的“再生育”政策,使灾区很多家庭因新生儿诞生而重获希望。而如今,这些孩子已经步入幼儿教育阶段,随之又衍生出一系列家庭教育问题,又大大消减他们对未来生活的信心。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和相关资料分析,本研究归纳出“5.12”灾区类隔代家庭教育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严重的年龄差易产生代沟父母与孩子存在严重的年龄差,是类似隔代家庭的重要特征,也是类隔代教育存在的核心问题。从上文调查分析我们得知:再生育父母与孩子年龄差普遍偏大,平均年龄差为40.56(见表1)。在当地正常家庭中,他们本应该是快做爷爷奶奶的年龄,但现在又重新开始做小娃娃们的父母,其中的尴尬与辛酸可想而知。如今,这些孩子已经开始上幼儿园,与同龄的小伙伴对比,他们会经常疑惑:为什么别人的爸爸妈妈既年轻又漂亮,而我的父母却这么老,反而像其他小伙伴们的爷爷奶奶?再生育小孩与小伙伴间的对比,难免会增加心底的落差或自卑,甚至有些孩子因父母太老不愿让父母来学校接自己,长此以往,孩子对父母的偏见自然加深,进而从心底开始生疏。伴随孩子的成长,父母却越来越老,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由于年龄差距太大,孩子不愿与父母分享心事,父母与孩子的共同话题也越来越少,因而父母对孩子越来越不了解。因此,这些父母们普遍开始对孩子未来的教育忧心忡忡。案例1:在北川再生育家庭中,43岁的福XX是一位再生育母亲,现在的娃娃才3岁。她22岁时生的及时个孩子,如果不出意外现在应该23岁,她应该也快要抱孙子了,但是地震夺去了她及时个孩子,丈夫也在地震中受了伤,所有的美好在那一刻瞬间崩塌。当问及孩子的家庭教育,福XX最担心就是类似隔代教育的问题:“随着(娃娃)年龄的增长,我们岁数也大了,跟这个时代,有点落后了;我就是希望暑假呀,寒假呀,她可以到外面去培训一下”。她的担心应该是每个“再生育家庭”都面临的问题。社会在飞速发展,正常的代际之间尚且存在不小的代沟,何况是类似隔代。如何了解孩子的内心,如何满足孩子的需要,如何制定孩子的教育规划,未来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等,无不是再生育家庭父母将面临的难题。(2)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本研究通过调查发现82.05%的父母通过和周围亲人或邻居交流教育经验来进行家庭教育(图2),缺少科学系统的家教知识。父母多年前的成长环境不同于现在的教育环境,因此,之前的世界观与现在的教育观自然会有差异,即使有丰富的教育经验,教育观念也应该与时俱进。每个孩子的性格、性趣、智力水平各有差异,家长也应以科学的态度,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采取适合的家教方法。从表9看出,大部分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对孩子不该做的事情会坚决制止,只希望孩子温顺乖巧、听话懂事,而不懂得对孩子进行创造性的引导,这样很不利于孩子早期智力开发。另外,这些父母受教育水平主要集中在小学初中水平,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表5),他们由于缺乏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教育观念陈旧,只重视学习而忽视孩子性格成长,甚至认为父母负责孩子衣食无忧就算尽责,教育最关键要靠学校和老师(表6)。这种重知识轻心理成长、把教育责任推给学校老师而忽视家庭教育意识的观念,非常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及性格健全成长。(3)缺乏情感沟通与引导通过上文分析得知,74.39%的家庭认为当前家庭收入比灾前减少,加上再生育的孩子,家庭经济负担更加严重。但由于灾后得子的不易,父母对孩子更加疼爱,大部分家庭更注重孩子营养健康,还会尽力满足孩子物质要求,因此大半的父母都是外出务工或忙于务农。由于这些父母白天忙于工作或农活,无暇顾及孩子,陪孩子的机会自然很少,更不会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感情。据调查,96%的孩子都是在看电视、与同龄小伙伴玩耍中度过,与父母有很少的情感交流,孩子只能将内心的苦闷或问题放在心里。就在父母为孩子生活忙于务工、务农、赚钱养家,难以权衡教育与工作的过程中,他们满足了物质需求,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由于自身素质有限,父母在空闲教育孩子时,态度也是比较简单并缺乏耐心,要么不管,要么明令禁止,缺乏沟通性引导。父母从来不会像孩子表达自己的感情,孩子也不会向父母吐露内心烦恼,这样孩子与父母的心理距离就会越累越远。长久之后,孩子对父母没有情感依赖,很容易导致他们性格孤僻自闭或冷漠,亲情意识淡薄。(4)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灾后得子,让再生育家庭再次有了生活的希望,但孩子的教育开支则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于是他们大部分外出务工,时刻忍受社会上不公平待遇与歧视的目光。他们想改变现状,但由于年龄和身体状况限制,他们只能将使命寄托于下一代身上,对孩子寄予较高教育期望。调查显示:高达92.07%的父母希望孩子接受更高教育水平,好能上大学,出人头地,为家庭增光添彩。家长只顾将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他们不惜一切教育开支,教育投入越多,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就越大,使得家教成为以适应社会为目的本位教育。这不仅使孩子不堪重负,还忽视了孩子品德、责任感的教育,延误了孩子兴趣爱好以及个性的形成与培养。过高期望给未成年人带来的巨大压力的同时,也剥夺了他们五彩斑斓的童年,很易造成致孩子厌学甚至心理畸形发展。即便孩子达到预期期望,也只能适应社会,缺少道德责任感的人也未必是可造之材,未必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四、讨论与展望
家庭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年龄主要集中于义务教育阶段或之前阶段,幼儿期是孩子性格形成时期[10],家庭教育对于灾区的再生育儿童尤为重要。综上分析得出“5.12”灾区类隔代家庭教育存在因年龄退化和劳动力退化引起的教育代沟、教育观陈旧、沟通欠缺、对孩子期望过高等潜在问题。因此,针对再生育父母的双功能退化引起的类隔代家庭教育困境,急需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对解决该教育困境,政府是关键,需依托政府政策的支持。就像最初为解决众多失独家庭问题,政府出台“人口再生育”政策,并须长期长效支持一样。因此,“人口再生育”政策衍生的后续家庭教育问题,同样需要政府出台“人口再生育政策”的延续政策。另外,社会一些公益、非公益组织依然要发挥救助作用,比如家庭教育中心帮助宣传家庭教育,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在孩子受教育期间,举办各种家庭教育讲座为父母进行专业的教育知识培训,更新他们的教育观念,推广科学的家教方法等。与此同时,类隔代家庭本身的“自我提升”也不可或缺,只养不教属于父母的失职,父母应该强化自己的教育职能。父母需要进行“教育充电”,提升自我素质,注重科学的教育方法,不能一味等待政府和社会的支援。只有保持自身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与教育行为与时俱进,才能更好的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自我提升、国家支持和社会帮扶“三位一体”的人口再生育延续政策,应该是未来出台政策的方向,不能仅是谈政策就是政府政策,还应该包括自我提升和社会帮扶。否则,解决问题的突破仅局限于政府,类隔代家庭教育问题永远都得不到持续有效的解决。而“三位一体”的人口再生育延续政策综合考虑再生育家庭、社会组织和国家的交互补充作用,其融合效应会扩大。全社会只有形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格局,再生育家庭教育问题才能得到有序高效的解决。
作者:刘云 张果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隔代教育论文: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探讨
一、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现状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中国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农村的一个普遍问题,留守儿童的本质是父母外出打工而无法将其未成年子女带在身边照顾,是亲子分离而形成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的关爱和指导,学业和个性的发展都受到影响,导致一些极端的事例的发生。2015年3月21日,全国妇联在中国妇女活动中心召开了全国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和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的会。在会上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人数、学龄比例以及地区分布等都做了详细的统计。《报告》是将2012年全国1%人口作为调查对象,从《报告》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已超过6000万人,在未成年不满1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4000万以上,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69%。尤其是在2006年后,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及规模迅速增长呈直线上升。在全国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