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海洋资源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海洋资源论文:论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及环境保护
摘 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资源的需求量更大,海洋资源开发可以为社会提供丰富的能源和资源。但我国长期在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过度开发、开发方式粗放、效率低下、污染环境等问题,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通过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并注重环境保护,可以更好地让海洋资源服务我们的生产生活。
关键词: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海洋资源是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自然价值。我国海域辽阔,纵跨3个温度带,具有多种海洋生态系统。中国不同海域海洋生态系统差异较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较好。随着近些年来对海洋开发力度的加剧,出现了较严重的海洋污染事件,另一方面,海洋自然灾害也会造成海洋污染。在对海洋开发过程中,应充分发掘海洋的潜力,让海洋更好地造福人类社会的同时,应重视对海洋的保护,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重视环境保护。
1 我国海洋污染程度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海洋水产业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多年增长速度超过20%,海洋水产业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一般以上,沿海的造船、交通、旅游、海盐、石油、水产品等产业快速发展。虽然我国对海洋资源的利用程度总体还比较落后,但在开发过程中不合理的行为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和能源的浪费,在发展过程中缺少发展监管,对海洋资源承载力缺少评估,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海洋污染物主要有废水、废渣和废气。海洋中大部分污染物来自于陆地,近海区域排放的污染物尤为严重,每天产生的废水和废物流入海洋,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极大破坏[1]。
我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比较晚,技术不成熟、监管不到位等问题,造成海洋资源开发效率比较低,容易发生海洋污染。海洋污染的同时,也造成海洋资源质量下降,资源利用价值降低等问题。虽然我国海洋面积辽阔,海洋资源丰富,但无序开采,对海洋资源造成了巨大损失,不能很好地发挥海洋资源对经济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
2 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1 海洋开发思想观念落后
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转变,海洋资源价值也逐渐被认了认识并利用,在开发过程中如果不加约束地进行开采,就会破坏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一些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仍然存在,海洋资源具有流动性,一个地方海洋资源被过度开发,不仅会影响本区域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还会对相邻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甚至影响我国的国际关系。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功在千秋的事业。可持续发展是关乎子孙后代的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还要满足后人对海洋资源开发的需要。在进行海洋资源开发时,应重视开发、利用、再平衡,做到可持续科学发展[2]。
2.2 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我国政府依法治国,法律是海洋资源管理的依据,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需要地方和国家逐级进行审批,一些地方从自身利益出发,过度保护本地经营者利益,造成法律制度制定落后。我国对海洋管理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但法律法规分散,缺乏统一的执法标准,执法过程缺乏严格的程序,造成海洋环境被污染。
2.3 海洋开发利用效率低,开发方式粗放
我过对海洋资源的开发长期以来存在高投入、高速度、低效益的粗放发展方式。这对海洋多样性是违背的,海洋资源在开发过程中缺少多层次重复利用。一些具有综合利用效率的资源往往只使用了一部分。比如,海洋资源可以为我们提供食物、药材等材料,但人们对海洋资源的开发还比较单一,只注重了食用价值的开发,不太重视其他价值的开发。在开发过程中,高碳开发,忽视了自然资源的平衡,对环境造成了很大危害。
3 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建议
3.1 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进行整体规划
根据每个区域海洋的特点,结合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对近岸海洋的开发利用进行整体规划,在满足沿海城镇发展需要的同时,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对近岸海洋生物资源开发进行严格监管。因地制宜发展水产养殖,建立良性的生态系统,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3]。
3.2 树立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意识
先污染后治理的开发方式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治理需要花费昂贵成本,同时也造成周边事物,不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低碳开发模式应遵循科学发展模式,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开发之前要先考虑开发的后果,这样才能让海洋资源造福人类。在推进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的过程中政府要发挥主体性作用,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发展规划中,提高“高碳”行业开发的准入门槛,通过政府管理创新,提高环境保护水平。
3.3 完善海洋资源开发相关法律体系
我国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污染浪费严重,受到人们观念和经济利益的影响,还受政府的立法、执法的影响。有关部门通过立法和执法,形成低碳、高效的社会意识形态,通过详细的低碳发展规划,推行低碳生产模式。通过法律对捕捞量、捕捞期,污染物排放等进行严格限定,通过执法保障违法必究,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并注重环境保护,可以更好地让海洋资源服务我们的生产生活。
海洋资源论文:辽宁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科技需求和政策研究
[摘 要]作为一种新兴探索领域,海洋资源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辽宁面向渤海与黄海,是我国的海洋大省,海域面积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渔业、海洋空间资源、矿产业以及旅游业等资源也异常丰富。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辽宁在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海洋经济因此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海洋资源保护的政策还存在许多漏洞,又如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并不成熟,只有妥善处理好这些不足之处,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反之将严重阻碍辽宁省海洋资源长远发展。
[关键词]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科技需求;政策措施
一、辽宁省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现状
(一)辽宁海洋渔业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辽宁省地理位置非常优越,面向渤海与黄海,海域面积广阔,据统计,海域面积已达到15万平方千米。随着渔业的兴起,辽宁省近年来不断将强对渔业捕捞的强度,大面积而且不分种类的对海洋中的鱼类进行捕捞,不仅对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而且过度捕捞导致渔类减少,自身阻碍了辽宁海洋渔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辽宁省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渔业资源环境是发展海洋渔业的重要物质基础。〔1〕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沿海地区受益于政策优惠,经济快速增长,人口不断涌入沿海地区,随之带来的就是一系列副作用,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以及农村的农业废水大量排入海洋,水质恶化,海洋鱼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再加上沿岸的滩涂浅海被大量占用,鱼类生存空间被挤压,对辽宁海洋渔业的发展造成了冲击。
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外消费市场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如今,切实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俨然成为社会共识,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海洋水产品也不例外。目前,辽宁省渔业资源环境质量不断下降,水质遭到污染,而且渔民滥用药物情况存在,导致鱼类产品的安全性保障需要加强。
3.科学技术是及时生产力,科技创新的支撑是海洋渔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3〕辽宁省近年来对海洋渔业方面的科研投入以及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投入明显不够,而且政策扶持方面也明显不足,缺乏有力的机制保障,阻碍了辽宁海洋渔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辽宁海洋空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经过长期发展,辽宁省已建设成以大连港、营口港为核心,以锦州港、丹东港以及葫芦岛港作为辅助的海上交通综合运输体系,不仅与国内其他沿海地区的港口互联互通,而且与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建立了海上贸易网络,海上交通十分便利。但是港口建设仍然存在着自身的不足:
1.港口质量建设存在欠缺。目前,我国90%以上的外贸物资通过港口进出。海上煤炭和石油的运输量分别占其总量的30%和45%。〔4〕然而随着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对港口的建O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扩大港口数量这一层面,而是将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入到加强港口管理,以求提升港口总体质量这一层面,这样不仅能够在世界竞争的浪潮中脱引而出,而且能够较大程度的发挥港口自身的优势。
2.海洋环境污染严重。我国的港口建设技术水平还比较低下,处于初级阶段,辽宁省亦是如此。由于陈旧落后的设备,再加上港口建设技术比较低下,在建设港口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废料,没有妥当的后期处理技术,这些废料会被丢弃到周围海域中,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三)辽宁海洋矿产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辽宁省优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丰富的海洋矿产资源,全省主要分布有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砂矿资源,储量非常丰富,也有相当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已探明的砂矿资源中,金刚石的产量名列全国前列。但是在矿产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不合理开发导致海洋环境污染严重。近年来,辽宁省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方面出台的政策相对比较宽松,这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科学技术水平落后,也造成了粗放式开采方式的滥用,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也对海洋环境形成了威胁。
2.勘探开采技术落后。辽宁省目前对海洋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技术研发尚存在不足,对矿产资源的勘探范围与规模还不能满足需求,再加上现在资源开发利用规模较小,政府的资金投入也不够,因此,增强勘探力度对辽宁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至关重要。
(四)辽宁滨海旅游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辽宁已经形成了以大连市为首的旅游城市,丹东、锦州的旅游项目也正在兴起,构成了辽宁东部沿海各市的滨海旅游带。在滨海旅游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旅游项目创新不足。当前辽宁省的旅游业主要是满足于底层级的海洋旅游需求,集中于水上游乐、观光探险等项目,旅游业的种类与活动都比较单一,传统旅游项目居多,创新性不足,这也直接导致了辽宁海洋旅游项目无法满足高层级的海洋旅游需求。
2.旅游业高端管理人才缺乏。高端管理人才的缺失,将严重影响海洋旅游业的服务质量,而目前辽宁海洋旅游业在这些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只有妥善处理好,才能保障辽宁省的海洋旅游业向可持续发展、合理发展方向进发。
二、辽宁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层面的问题
科技是及时生产力,任何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只有科技才能解决发展中的瓶颈,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开发利用也是如此。经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发现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例如针对辽宁海洋渔业的产业化程度较低,对资源的消耗和浪费严重等问题,〔5〕科技都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综上所述,辽宁省在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中科技方面存在的不足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技术的研发以及在转化方面还不成熟
辽宁省在科学技术的研发以及在转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技术装备这一方面,在科研机构研发出成果之后,并不能及时的转化到海洋企业的实际生产当中,在加上政府对科研机构投入的资金较少,导致技术装备的研发与生产进程也相当缓慢,如此一来,更是拖慢了科学技术在转化方面的进度,不能形成实际的生产线和产业规模,从而抑制了辽宁省的海洋经济的发展。
2.科技创新能力与国际合作能力尚存在欠缺
辽宁省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而且与发达国家的双边与多边合作都也不是十分紧密,造成了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资源闲置与浪费的情况严重,不能发挥效益的较大化,特别是在远洋海域以及深海海域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还在初级阶段,存在诸多科技难题。如此一来,辽宁省在参与竞争大型海洋开发研究项目中,就会丧失竞争力,失去竞争的机会,影响到辽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的发展前景。
(2)政策法规层面的问题
近年来,辽宁省的海洋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相比之下,辽宁省出台的海洋政策并不能十分契合海洋经济发展的进度,要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从政策的整体指导思想到具体实践的方方面面都要做出改变。归纳而言,辽宁省在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以及不完善的法律法规
当前,辽宁省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缺乏整体的政策指导思想,正因为如此,在落实到具体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中,由于缺乏政府的财政支持,劳动力缺乏。而且政策支持力度的不够也影响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与完善,海洋环境污染以及资源的非法开采都缺乏法律法规的规制,导致海洋资源的非法开发利用现象严重。
2.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监督管理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
辽宁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监督管理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这是阻碍辽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一个环节。缺乏合理有序的管理导致在资源开采的过程中浪费现象不时发生,而且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从而影响到辽宁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三、 辽宁省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科技需求
(一)海洋渔业资源的科技需求
1.海水养殖技术的科技需求
近年来辽宁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技术发展势头非常强盛,研发速度很快,特别是以海水养殖技术为重点项目的开发引人注目。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辽宁省的海水养殖技术要依靠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养殖病害的问题。另一方面,科研机构还要加强对基因组的研究以及基因转移的研究,然后有效运用于海洋生物资源中,改良海洋生物遗传基因,培育优良品种,以求提升辽宁省海洋生物资源的市场竞争力。
2.海洋声学技术的科技需求
海洋声学技术对于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作用,该技术不仅使用方法简便快捷,探测鱼群度高,探测的鱼群范围也相当广泛,具有度高的特点,并且通过海洋声学技术,能够对海洋中的渔业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聚集时的密度情况进行地测量,为渔民的渔类捕捞提供了地支持,从而促进辽宁省的海洋渔业发展。
(二)海洋空间资源的科技需求
1.港口建设的科技需求
随着船舶业的不断发展,海洋强国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重视对港口的建设,建设拥有先进技术的装置配备的品质港口,提升港口的质量层次,是每一个海洋国家的追求。而辽宁省紧追世界发展的潮流,随着近几年的发展,辽宁省在研究沿海深水海道以及海岸、巨型河口航道整治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成果终将会转化到实际的运用中来。
2.海上城市建设的科技需求
当今社会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激增,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人口拥挤,交通堵塞,所以许多沿海国家开始慢慢实施海上移民策略,而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建设海上城市已经成为可能。现在辽宁省海上城市的建设方法主要是通过填海造陆等方式为主,随着科技的不断提升,未来将有更多形式的海上城市的建造方法。
(三)海洋矿产资源的科技需求
1.海洋传感技术的科技需求
目前,海洋传感技术主要是应用于海底矿藏勘探、海洋潮汐检测以及海底地形地貌探测等领域,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海洋传感技术对于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具有重大意义,今后的海洋传感技术应该更多地向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靠拢,充分发挥该技术的较大化效益。
2.海洋油气资源的科技需求
油气资源在海洋矿产资源中占有重要的比例,所以重视研发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技术,从对油气资源的勘探到油气资源的开采全过程,都需要科技的支撑。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今后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将趋向于电子化、数字化、自动化,在海洋四维地震勘探技术、海洋遥测地震探测技术、海洋数字漂浮电缆技术、多频海底探测技术、深海钻探技术、海底探测数据自动传输技术、深潜和遥控运载器技术、深水钻井技术、采矿系统组合技术、水下自航式海洋^测平台技术等方面将取得重大进展。〔6〕
(四)滨海旅游资源的科技需求
1.旅游产品的科技需求
辽宁省近年来滨海旅游业快速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特别是旅游业的周边产品,存在着雷同产品普遍、品种单一、创新力不足等现象,再加上旅游业配套服务、旅游服务水平等不能跟上滨海旅游业的发展速度,所以,加大对旅游产品的科技创新力度势在必行。滨海旅游的科技需求主要包括:完善旅游业基础设施、创新高端旅游项目、提高旅游业服务水平、形成旅游产品文化等。通过科技创新来拉动滨海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以提升自身魅力来吸引消费者,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海洋资源论文: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综合效益评价及其空间关联分析
[摘 要]海洋资源是海洋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海洋资源及其开发效益关系到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是海洋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通过构建海洋资源开发综合效益评价模型,运用均方差权重法,探讨2002―2013年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综合效益的时间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区域海洋资源综合效益呈现波动增长趋势,区域间增长速度存在差异,各区域的综合效益排名随着时间变化而发生变动。结合局部自相关分析法研究沿海地区2013年海洋资源开发综合效益的空间积聚特征,将区域划分为H-H型、L-L型、H-L型和L-L型四大类型区,针对不同的区域应采取不同的海洋资源开发策略。
[关键词]海洋资源开发;综合效益;局部自相关分析法;空间关联
被誉为“蓝色国土”的海洋,是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海洋资源是指与海底、水域以及海面直接相关的,在现在和未来,可被人类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物质、能量和空间的统称[1]2。海洋资源是海洋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海洋资源的开发程度及其利用效益直接关系到海洋产业的现实竞争力和未来发展潜力。我国海洋资源丰富,包括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滨海旅游资源、沿海空间资源和海洋新能源资源等多种类型,与陆域资源有着较好的互补性[2],为海洋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3]。进入21世纪,我国沿海地区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优势发展海洋产业,海洋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贡献日益显著。
但与此同时,盲目投资、过度开发、围填海活动、海上溢油事故等人为因素造成的海洋污染,以及频繁的海洋自然灾害[4]对沿海经济发展、海洋生态环境、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等都带来了巨大威胁,降低了海洋资源的开发效率,阻碍了我国海洋开发进程。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53个沿海城市中,有近90%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当前我国滨海湿地面积较20世纪50年代丧失了57%,海洋经济动物资源面临着严峻形势,近海渔业资源整体处于衰退状态[5]。
中共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海洋强国”国家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思想,《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5)》重点指出发展海洋经济、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等是新时期我国海洋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随着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以及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资源开发也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海洋资源含义及分类研究[6]、资源调查与评价[7]、价值评估研究[8]、资源开发负外部性与影响评价[9]、资源开发利用现状[10-11]、综合实力评价[12]和法制管理等[13],但海洋资源开发效益评价定量研究不够深入,缺乏针对我国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的海洋资源开发效益演化研究及地域差异比较分析。为此,本文将以我国沿海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海洋资源开发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分析我国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的海洋资源开发的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综合效益及其时间变化特征,并利用局部自相关系数深入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积极探索海洋资源开发效益提升策略,从而达到合理配置海洋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促使海洋产业高效发展的目标。
一、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根据海洋资源与环境系统所具备的多样性、脆弱性和复杂性等特点,以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性开发利用为目标,借鉴已有研究成果,选取能够综合反映开发效益的28个指标,包括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四个方面[14],构建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运用均方差权重法和局部自相关分析法,以我国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2014年)和《201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中的统计指标,提取各指标数据样本,从时空角度对海洋资源开发综合效益进行定量研究 。
二、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综合效益的时序分析
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受到经济、社会、自然、生态和区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而不同地域不同时间段所产生的效益存在差异。先根据公式(1)-(6)计算得出结果(见表2),再对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综合效益进行时间演化特征分析。
(一)海洋资源开发的综合效益
我国海洋资源综合效益呈现波动增长趋势,从2002年的0.2927上升到2013年的0.4163,年均增长率达到3.25%。各区域总体保持增长趋势,但区域间增长速度存在差异,各区域的综合效益排名随着时间变化而发生变动。从增长速度来看,上海、天津、山东、广东、江苏、辽宁增长速度较快,充分表明该区域发挥经济、政策与区位优势,有效利用海洋资源,科学发展海洋经济取得了的成就。河北、广西、浙江、海南和福建的综合效益发展趋势相对平稳,表明区域海洋资源开发有序发展,但是发展速度和开发力度有待提高。福建综合效益年均增长速度为1.3%,在沿海地区低,在沿海地区的排名由第2下降到第9,反映区域海洋资源开发综合效益较低,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深,开发水平有待提高,亟须相关发展政策的支持,规范沿海海洋产业开发行为,减轻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促进区域海洋资源综合效益的提升。从沿海各区域综合效益数值来看,2002年各区域海洋资源开发综合效益数值处于[0.2584,0.3286],其中浙江、福建、广东、海南高于沿海地区平均水平,2013年各区域海洋资源开发综合效益数值上升为[0.3440,0.4844],其中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海洋资源开发综合效益数值高于沿海地区平均水平,并且山东、上海、天津、江苏、辽宁在沿海地区的排名有所提升,浙江、福建、海南在沿海地区的排名有所下降,河北、广东、广西在沿海地区的排名保持不变。
(二)海洋资源开发的分类效益
1.资源效益
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资源效益具有不平稳发展特征,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资源效益从2002年的0.0653上升到2013年的0.0977,年均增长率为3.73%。从区域发展速度来看,各区域海洋资源资源效益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山东年均增长速率高于沿海平均水平,广东、浙江、福建、广西、海南海洋资源效益平稳增长。从各区域发展水平来看,2002年沿海各区域海洋资源开发资源效益数值位于[0.0242,0.1023],其中辽宁、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的海洋资源开发资源效益高于沿海地区平均水平。2013年数值上升为[0.0512,0.1415],其中浙江、辽宁、山东、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海洋资源开发的资源效益高于沿海地区平均水平。2002―2013年浙江海洋资源优势显著,其海洋资源效益水平较高,持续排名第1;天津海洋资源效益一直位于低水平,表明天津受到自然条件限制,海洋资源开发基础薄弱,海洋资源开发效益有待提高;河北持续位于第8,海洋资源开发缓慢而稳定;山东海洋资源开发的资源效益水平从第7上升到第2,广东从第5上升到第3,辽宁从第6上升到第4,福建从第3下降到第6,广西从第2下降到第5,海南从第4下降到第7,上海、江苏分别在第9、第10交替。
2.经济效益
2013年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值在四大类效益中得分低,说明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经济效益有待提高,海洋资源开发经济价值仍需深入挖掘。从时间范围来看,沿海各区域经济效益均呈现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为7.83%,天津、上海、江苏、山东、河北的增长速度较快,增长率均高于沿海地区平均水平,表明区域海洋产业经济效益逐年增长,开发进程加快,在未来的海洋产业发展格局中将会占据重要地位。辽宁、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的增长速率相对较低,表明区域海洋经济效益增长缓慢,有待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增强海洋产业竞争力,提升海洋经济效益。从各区域经济效益数值来看,2002年各区域海洋资源开发经济效益位于[0.0175,0.0742],其中福建、天津、上海、浙江、广东、海南排名前6,并高于沿海地区经济效益平均水平,2013年上海海洋资源开发经济效益较大,达到0.1944,广西经济效益最小,为0.0451,排名前6的其他地区有天津、河北、江苏、广东、辽宁。
3.社会效益
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社会效益从2002年的0.0697增加到2013年的0.0945,呈现逐年增长发展趋势,总体上以2.8%的年均增长率不断发展。其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为广西,年均增长率达到5.54%,其次为辽宁、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广西,增长率均高于沿海地区平均水平,表明区域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大力开发海洋资源为区域社会的就业、教育、海洋科研等方面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贡献。社会效益数值方面,2013年上海海洋社会效益持续第1,广西始终排名,其他排名前6的地区有江苏、河北、山东、天津、广东。
4.环境效益
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环境效益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0.8425%。广西、山东、广东、辽宁、河北、浙江、福建的环境效益增长较快,增长率均高于沿海地区平均增长率,表明区域海洋经济开发的同时更加注重海洋环境保护投资,从而提高污染处理水平和综合利用效率。天津、海南的海洋环境效益也呈现增长趋势,但是增长速度较慢,低于沿海地区平均水平,表明区域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意识有待增强。上海、江苏海洋资源开发环境效益呈现负增长态势,表面区域海洋资源开发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使区域呈现降低趋势,应加强海域管理,加大海洋资源保护力度。环境效益数值方面,2013年河北、广西、江苏、山东、浙江、广东排名前6,表明区域海洋环境得到治理或保护,而上海因在有限的海域空间高强度开发,福建因沿海海洋灾害,导致两省海洋环境效益保持在较低水平,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灾害监测预警机制有待加强。
三、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综合效益的空间特征
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综合效益较高,空间差异显著。综合效益排名前6的地区包括山东、上海、广东、天津、浙江、江苏,综合效益值均大于0.4257,均高于沿海地区综合效益平均水平,表明区域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程度较高,产生的综合效益较大。河北、辽宁、福建、广西、海南综合利用效益均低于沿海地区平均水平,海洋资源开发效益有待提升,亟须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完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体系。为进一步分析海洋资源开发综合效益的空间积聚相关特征,这里运用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将2013年海洋资源综合效益的得分值作为基础数据代入公式(7)(8),计算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的局部自相关指数,并将其划分为四个区间(见表3)。
(一)H-H型高值积聚区
即LMIi>0,且Zi>0,主要包括上海、江苏、浙江,集中在长三角地区。表明3个省份海洋资源开发的综合效益值在空间上的积聚效应高于周边区域,并且被具有较高综合效益的区域所包围。另外该区域内部的省份之间具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呈现积聚型空间格局,可视为我国海洋资源开发效益的核心发展区域。
上海海洋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高,但是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较低。上海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区位集聚效应、经济基础和科技实力[16],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快速提升。2013年上海海洋及其相关产业总产值和海洋产业贡献率在沿海地区排名靠前,分别为第3和第2,但是区域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优势并不突出。浙江的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较高,综合效益得分值排名第5。浙江的海岸线长度在沿海地区排名第1,海洋资源丰富,特别是海岛资源、渔业资源在我国均处于优势地位,海洋资源效益排名第1,但海洋产业经济贡献和社会贡献程度不高。江苏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对较高,综合效益得分值排名第6,海洋资源具有开发潜力,海洋经济效益及其经济地位有待提升。
总体上来看,区域内各省份的经济发展加大了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同时更应加强海洋资源优化配置,以环境保护为前提,保护沿海自然保护区以及河口、湿地、海湾和海岛生态环境,限制近海捕捞强度,合理规划和开发沿海和海岛旅游资源,严格控制海域围垦以及海域环境污染行为,建立健全海域预警机制,进一步提高海岸防灾、抗灾能力,从而推动区域海洋环境质量的提高;加强区域合作,促使区域经济实力、基础设施条件、海洋科技水平和海洋人才队伍等资源共享,贯彻落实区域海洋发展规划和海洋发展战略,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升海洋产业集群效益。
(二)L-L型低值积聚区
即LMIi>0,且Zi
(三)H-L型高值离散区
即LMIi0,包括天津、广东、山东。表明区域发展较好,海洋综合效益值高于周边区域,但其周边区域数值较低,相邻区域的空间负相关性较高,呈现离散型发展模式。天津海洋产业地位日益提升,海洋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高,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相对较低。2013年,天津海洋产业贡献率在沿海地区排首位,达到31.69%,应积极推进滨海新区建设,以资源和环境保护为潜力,不断提升海洋资源开发综合效益。广东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经济实力一直在我国沿海地区居于优势地位,海洋资源开发的综合效益排名第3,资源效益和经济效益较高,但是由于其海洋产业贡献率处于中等水平,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待提升,应发挥资源优势、经济基础条件和科技实力,加快建设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重点培育新兴产业,增强海洋产业对周边区域的带动效应。
山东海岸线长度居全国第3,海洋资源种类多样,海洋资源开发综合效益优势显著,排名第1。特别是“海上山东”战略的实施以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极大地推动了山东海洋资源开发,海洋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沿海地区排名靠前。但其邻省河北、江苏的海洋资源开发综合效益相对较低,使得山东海洋资源开发未能形成集聚效应。
本区域应以发展海洋经济为主,统筹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在区域各项海洋规划以及政策法规的指导下,加强海洋资源的开发力度,积极发展滨海旅游和海岛旅游,加快海洋产业和科学实验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区域海洋资源的经济效益,同时严格规范海岸围填海工程,促进沿海地区实现经济、社会、自然和环境效益的和谐快速发展。
(四)L-H型低值离散区
即LMIi
总体而言,本区域应以海洋资源开发为重点,树立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科技和人才资本投入,规范开发秩序,增进区域间合作,综合利用海洋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渔业资源及生物资源发展海洋产业,积极创新新兴海洋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同时加强海岛、红树林和珊瑚礁生态系统与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高资源开发综合效益,进一步增强区域海洋经济竞争优势。
四、结论
1.构建了由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四个方面28个指标组成的海洋资源开发综合效益评价模型。运用均方差方法,从时间维度分析2002―2013年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综合效益的演变趋势;结合局部自相关系数,从空间角度探讨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综合效益的区域空间积聚程度和相关机理。对于其他地区的海洋资源时空评价具有借鉴意义,并为区域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2.我国海洋资源综合效益呈现波动性增长趋势。总体来看,各区域间增长速度存在差异,各区域的综合效益排名随着时间变化而发生变动。2002―2013年,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综合效益年均增长率达到3.25%,其中上海、天津、山东、广东、江苏、辽宁增长速度较快,增长率均高于沿海地区平均水平。沿海各区域综合效益数值方面,2002年海洋资源开发综合效益数值高于沿海地区平均水平的有浙江、福建、广东、海南4省,2013年则为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6省,表明我国各区域海洋资源开发综合效益总体得到提升。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资源效益年均增长率为3.73%,其中浙江、辽宁、山东、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海洋资源开发的资源效益高于沿海地区平均水平。经济效益增长最快,年均增长率为7.83%,2013年海洋资源开发经济效益排名前6的地区有上海、天津、河北、江苏、广东、辽宁。社会效益方面,年均增长率为2.8%,2013年排名前6的有上海、江苏、河北、山东、天津、广东。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环境效益增长最慢,年均增长率为0.8425%,河北、广西、江苏、山东、浙江、广东排名前6。
3.根据局部自相关系数计算结果,分析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空间分布特征,并将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四个类型区。1.H-H型高值积聚区,即LMIi>0,且Zi>0,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区域海洋资源开发的综合效益值在空间上的积聚效应高于周边区域,并且被具有较高综合效益的区域所包围;2.L-L型低值积聚区,即LMIi>0,且Zi
总之,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经济基础、产业背景和政策保障,但各区域海洋资源开发存在区域差异。我国应针对不同区域实施不同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树立海洋资源保护意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管理水平,规范海洋资源开发秩序,从而提升我国海洋资源的综合竞争力,推进我国海洋强国建设步伐。
海洋资源论文: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
摘要: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普通生态学是青岛农业大学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科基础课。针对传统生态学教学固有模式的缺点,本文结合学情分析,围绕普通生态学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探讨了案例教学、专题研讨、微课与翻转课堂、实习实践等教学模式创新。通过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普通生态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课程改革
普通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当今世界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大到广袤的宇宙、深邃的海洋,小到分子基因,处处都有人类的印记,人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影响着地球环境。与此同时,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海洋垃圾、生物多样性缺失、生态系统功能破坏等一系列生态问题接踵而至[2]。生态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态学是新兴的、多学科交叉渗透并与人类、生物生存、现代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息息相关的前沿学科,其知识体系涉及现代科学的各个领域,其中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生物种群动态及其调控等理论,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当前的生态学教学也从自然科学领域拓展到社会科学领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学科交叉与融合[4]。生态学前沿的飞速发展对生态学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普通生态学是青岛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我们结合社会对专业和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探索课程教学改革方向。根据高等学校教学发展的目标与要求,针对当前生态学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形势,本文结合学生情况及专业需求,对普通生态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调整,为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开展生态学的教学及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一、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效结合
有效的教学手段是完成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紧跟时代潮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5]。生态学的知识更新迅速,覆盖面广,信息量大,仅仅依赖传统的板书和教材难以及时将近期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入视频剪辑、图片、照片、动画、纪录片等,充分利用计算机对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形象化教学,为学生提供多方位听觉和视觉感受,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清晰,更富有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个体生态学部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其中有形态适应、行为适应、生理适应、营养适应等不同方式,以及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等概念,如果单纯依赖板书和老师讲授,学生难以有直观印象。通过多媒体引入各种美丽的图片,比如有些拟态生物,学生需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图片中或者视频中隐藏在环境中的动物;比如放映同一种鸟儿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鸟喙出现分化的照片,来表现趋异适应;通过鲸鱼和各种鱼类图片比对,表现趋同适应;图片欣赏提升感官冲击力,学生能直观理解这些概念和知识点。实践表明,利用剪辑的经典纪录片(如《冰冻星球》《生命》《行星海洋》等)在生态学教学中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由于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缺乏灵活性和编辑性等缺点,因此,要求教师做到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灵活结合,既要强调以老师为重心的“教”,也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做到师生互动,将课堂授课变成艺术。比如讲到“逻辑斯蒂方程及其应用”的内容,如果直接在PPT上放映逻辑斯蒂方程,学生难以了解该方程是如何得来的。此时结合板书,画一个圆圈代表环境容量,在圆圈里面用点代表生物增加的过程,同时列出指数增长方程及逻辑斯蒂方程的推导过程,通过板书过程的对比,学生能够直观认识方程的由来,理解环境容量对生物种群增长的制约,并区别于指数增长方程。此时,再利用多媒体展示具体的事例,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直观认识和理解。另外,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互动,提前将下节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及相关的知识拓展内容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下载提前预习和学习,这将有助于教师利用上课时间将知识点内容进一步深化。总之,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手段,教师需要意识到现代化教学手段仅是一种工具,而非教学的核心内容,只有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任何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都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二、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改革要以科学的研究范式为指导,以近期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教育现场综合持久的实践探索为动力[6]。教学模式改革要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7]。生态学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中很多的知识点可以和有趣的自然现象相结合,因此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说教式的上课,以学生为主体,针对不同授课内容和知识点的特点,灵活采用案例教学、专题教学、课堂讨论、学生讲课、参与研究、学科渗透交叉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1)结合案例教学。例如关于“生态入侵”的内容,事先通过网络平台提前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概念等告知学生,学生利用课下时间了解生态入侵的概念,课堂时间以生态入侵为专题,以福建的大米草、美国的亚洲鲤鱼、德国的大闸蟹等具体生物入侵的案例,讲授生态入侵的危害及防治策略,并引出天敌逃逸假说、空余生态位假说等学说的内容和前沿研究,引导学生就生态入侵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生态修复等开展讨论。通过讨论和学习,学生普遍能够从新的视角认识生态入侵,并找到相关解决方案。老师引导讨论,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如讲授“生态系统食物链和食物网”内容时,把我国的“桑基鱼塘”“水产综合养殖技术”等养殖模式与之联系起来,学生就能够明白完善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增加食物链长度等,可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并引导学生思考构建新的养殖模式。
(2)教学与近期研究成果相结合。这就要求课题组积极申报科研项目,用科研成果反馈教学。学生课后也可以参与老师的研究项目,体会书本中的知识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热情。例如我们研究鱼―参―藻―贝复合养殖系统,不同生物间的搭配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养殖水体利用率,这部分内容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食物网等知识点相关联,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何补充人工生态系统缺失生态位,将更多能量向人类有利的方向流动,让学生了解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的基础理论和技术。
(3)与其他课程和学科交叉渗透。普通生态学面向陆地生态系统的内容多,面向海洋内容少,因此,课程应该和海洋环保技术、养殖生态学等专业课程相互交叉渗透,在讲授陆地生态系统理论的同时,结合海洋生态系统,实现跨学科和跨领域的思维转换。同时,将普通生态学中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点与养殖生态学、海洋环保技术等专业课程的应用结合起来,拓展学生思维宽度。如海洋环保技术中的海洋溢油、污水排放、珊瑚礁破坏、过度捕捞、海洋生物入侵、海水酸化等一系列专题,以及养殖生态学中的环境因子与养殖生物的关系均是生态学基础知识的具体体现,应结合普通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另外,邀请专家开展专题报告,将专家报告中的内容与生态学的理论基础相结合。比如邀请中科院海洋所知名专家杨红生研究员做了“美丽海湾的养护与保护:现状与展望”、邀请中国海洋大学的董双林教授做了“水产养殖产业发展的结与解”等专题报告,其中的生态修复、粮食危机等问题,均与生态学基础知识息息相关,学生理解知识的同时,领略了专家的思想和科研精神。
(4)与微课、翻转课堂相结合。生态学的许多知识点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跳跃性,可以开展碎片式学习和跳跃式学习。因此,普通生态学的授课可以和微课程结合起来,将每个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学生可以利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学习,从而为课堂讨论和深入研究提供可能。微课又与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专题研讨等有机结合,形成翻转课堂。
(5)与实习实践相结合。本课程没有足够学时开设实验,为弥补不足,可以与本科生的实习课程、大学生创新立项、挑战杯、导师制等相结合。例如我校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在第六学期有一个月的实习课程,这段时间组织学生到污水处理厂、海区、水产养殖企业、码头等地方开展资源调查,开展资源状况评估、水质检测、浮游、底栖生物生物量及理化环境因子调查等项目,老师指导实习过程中结合课堂理论知识,并与其他专业课结合,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我校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蓝鲸导航”导师制,每个本科生跟随一名导师开展实验研究,申报校级立项。例如通过课堂讨论,溢油产生的污染对海洋生物的危害引起了王丽萍同学的关注,她通过课外查阅资料及跟随导师开展研究,组建团队申报了校级大学生创新立项“石油烃胁迫对海参生理响应研究”;王亚茹同学则充分认识到了水产养殖自身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及生态修复的重要性,开展了水产养殖系统有益微生物的筛选并组建团队主持了大学生挑战杯项目“水产养殖益生菌筛选与水质效果测定”。目前,王亚茹的团队已经筛选出5株品质芽孢杆菌并保种,为老师的科研提供了材料。
三、教学考核评价方法
课程教学方式的成功,需要建立相应的课程考核体系,考核应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8]。考核体系不仅包括学生对基础知识和理论的掌握, 更要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生态学教学的目的和教务处教学改革的要求,我们设立了三位一体的评价方式,即平日成绩、考试成绩、考勤成绩相结合。将平日成绩比例提高到30%,包括课堂讨论、科研论文、实习报告,并设立相对应的评价标准。科研论文的评价应包括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积极性,对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已有知识和资料的运用能力,对科技论文的撰写格式的掌握程度、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等方面,由导师给出意见。在考试成绩中,加大综述题和主观题比例,结合社会热点设置题目,以考查学生运用生态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做好学情分析,了解学生需求
做好学情分析是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学情分析的目的是“以学定教”,对影响学生学习
过程的有效因素进行分析,侧重于方法论和实践层面[9]。目前在校的大学生以“90后”为主体,由于时代的特征,信息技术发展飞快,学生群体对知识的追求更多趋向趣味化、游戏化、体验式学习,并且学生对手机和网络的利用和依赖更高。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以研究型学习为主,学生中“学霸”较多,多以考研为主,目标明确。学生已经学习过生物学课程先修课程,对生态学有初步的了解。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学生群体更关注实际应用,希望能够学以致用。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更需要得到关心和关注,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人为本,摒弃老师高高在上的思想,与学生为友,快速记住学生姓名,利用课堂和课下时间主动和学生交流,征求学生对该每堂课的认识和意见。了解学生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
总之,普通生态学的教学不应拘泥于固有的模式一成不变,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师说教式的知识灌输,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以艺术的形式展现科学的自然历史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与国际前沿接轨,了解社会热点,在科研领域不断探索,及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同时,还要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跟随时代变迁,接受新事物,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新技术,将新知识以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的形式展现出来。
海洋资源论文:中国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综合管理研究
摘 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口数量的增长使得陆地上的资源不断锐减,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为了维护我们共有的赖以生存的陆地家园,也为了促进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各国逐渐将目光由陆地转向海洋,充分合理地利用海洋资源,加速海洋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未来国家发展的重点。我国作为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有着广阔的海洋海域面积,海洋资源丰富多样。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不断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在技术水平等方面还是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差距。该文通过分析我国海洋资源的概况与当前的发展现状,积极寻找新的思路,推进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与综合管理的研究,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海洋资源 开发 综合管理 研究
新时期,向海洋资源进军已经成为人们获取资源的重要途径,海洋经济逐渐成为临海国家、岛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我国作为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有着绵长曲折的海岸线,拥有渤海、黄海、东海以及南海四大海域,可以说海洋资源极其丰富。随着海洋矿产、海洋油气、海水利用等的不断开发与利用,我国在海洋上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就,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难题制约着我国海洋产业的发展。我们要不断克服开发与综合管理中的诸多问题,逐步推动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我国海洋资源的概况
我国可以说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绵长的海岸线,从北向南依次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域,横跨温带、亚热带以及热带三个气候区。受地理、自然环境的影响海洋资源丰富多样,不仅有海洋生物、石油和天然气,还有海洋矿产、动力资源和滨海旅游等,开发潜力巨大。其中海洋生物已记录的就高达2万多种,可以占到世界海洋生物总数的1/10,主要用于食用、药材、饲料、能源等多个方面,涉猎范围广泛,经济价值极高。另外珍贵的海洋矿产资源中深海石油资源量就有200多亿吨,随着开采能力的提高,每年保持着较高的开采增长态势,在大陆架的浅海域中,铜、煤、锌等资源具有极大的储备量。其次新型材料可燃冰也在我国海域中广泛存在,只是由于存在的环境复杂,开采难度大,利用率较低。近年来,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使得滨海旅游成为人们旅游的,这一新兴产业对于海洋经济的发展作用也不容小觑。
2 当前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与综合管理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规模不断壮大,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在某些方面仍旧存在着较大的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非常大,我们要地认清当前发展的现实情况,才能推动我国海洋资源更好地进行开发与综合管理。具体的不足包括以下四点。
2.1 海洋观念落后,缺乏整体的规划和政策的指引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认为海洋资源是自然力量所创造,没有对海洋资源存在经济价值的观念,这就导致了在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无序,但是近年来这种观念逐渐淡化,国际海洋法的出台将1/3的海域划分到沿海国家进行管理,这也加剧了国家之间对于深海大洋的争夺。在此情况下,我国更加注重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十六大上首次提出了海洋开发的战略方针,并逐渐把建设海洋强国作为我国发展的目标。但是,从整体而言,尽管国家领导层高度重视,但仍没有统一的、能够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出台,对海洋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的能力还不具备。
2.2 海洋资源浪费严重,无法进行充分利用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长时间计划经济以及重陆轻海的政策,使得我国海洋产业的规模相对较小,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较低,这就与发达国家产生了较大的差距,浪费严重。同时海洋开发与综合管理的科技储备不足,海洋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使得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一些新型的产业没有经济的支持导致无法形成一定的规模,而传统的海洋产业产能极度落后,仍停留在粗放型,无法形成规模上的优势,加之各项技术的不健全,致使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极低,浪费程度严重,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一些海洋资源的勘探与开发上,受技术水平制约导致的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也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
2.3 海洋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近年来,我国海域不断受到污染,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其中主要的生态问题包括环境污染、生物入侵、生境丧失、生物多样性大大减少。陆地污染物排海严重是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据监测显示,有八成之多的入海排污口存在环境污染,另外,围填海、养殖业的扩大等都直接导致了环境的破坏。随着近年来全球气候的逐渐变暖,也加剧了赤潮的发生,这些海洋环境的污染成为制约海洋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的重要因素。
2.4 法律法规不健全,综合执法力度不高
海洋法律法规的建立是保障海洋可以有序开发、合理利用的基本保障,当前我国为了规范海洋资源的开发与综合管理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法律法规,但是纵观这些法律,还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体系,在一些方面仍旧存在诸多漏洞。这就使得无论在立法上,还是监督与执法上都存在较多的不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就使得综合的执法力度不高,在管理上存在交叉和空白,无法满足当前海洋资源开发与综合管理的需要。海洋资源权属不清楚,常常以行政权、经营权代替所有权的管理,没有明确的界定导致的不必要纠纷也阻碍了海洋的综合管理与开发。
3 中国海洋资源开发与综合管理的措施
海洋综合管理的概念是由美国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经过不断发展逐渐定义为通过制定相关的实施战略、政策、规划与立法监督等对管辖海域的资源、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统一规划管理的体制下统筹协调,达到对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的目的。通过分析我国存在的诸多海洋资源以及当前的发展现状,联系对海洋资源进行开发与综合管理的概念,总结经验,提出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四点。
3.1 建立综合的海洋管理机制,推动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综合的管理机制可以统一规划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就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海洋资源的无序开发,规范了海洋的开发秩序。以国家的海洋管理部门为主体,建立一个协调控制、相互监督的管理体制,进而协调各方利益,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达到有序开发。另外,转变海洋管理的模式,可以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新型海洋管理体制,加强各部门的职责,弥补管理空白区,使整体的海洋资源在有序的环境和统一的引导下进行开发与利用,达到可持续的理念要求。
3.2 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加大投资力度逐步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海洋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是制约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因素,一些落后的传统产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这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背道而驰。当前只有不断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新兴产业发展才能逐步推进海洋的发展。我国的八大海洋产业,海洋捕捞业、海洋交通业、海洋化工业等由于发展较早,聚集了较多的劳动力,低水平的盲目发展已经不适应现展的需要,我们首先要加大这些产业的转型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另外,滨海旅游业、海洋医药等新兴产业自出现以来就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国家要不断加强资金技术的支持,培育新兴产业,推进海洋资源的开发与综合管理。
3.3 加强海洋资源的保护管理,走创新发展之路
在当前的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加剧了海洋环境的破坏,我们要首先意识到海洋环境的恶性发展将会直接影响沿海地区人民的生活,所以在对海洋资源不断开发利用的同时,更要注重对海洋环境的保护,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在环境上,要严格控制海洋排污,强化海水养殖废水、工业废水的排放管理,维护海洋的平衡发展。重点治理保护河口、海湾、城市临海,建立城市生活、工业废水的处理设备设施。另外,不断提高污水处理的水平,积极进行各项创新,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与综合管理水平。
3.4 完善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
针对当前海洋资源开发与综合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国家要在现有的法律基础之上不断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的建设,从全局观念出发,整合海洋发展的诸多漏洞,形成一套完整的推动海洋资源开发与综合管理的法律体系。这也是保障我国海洋资源规范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一点我们国家必须虚心学习国外的理论,海纳百川地汲取各方的经验教训,立足于本国的国情,加强海洋资源的协调有序管理。另外,要清晰地理顺海洋各行业主管部门、海洋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方职责,避免交叉管理、空白管理的存在,不断与时俱进,研究适合当展的管理制度,加大海洋执法力度,为海洋资源的开发与综合管理提供保障。
4 结语
总而言之,立足于国家发展一定要有全局观念,要与时俱进,意识到海洋资源的开发与综合管理在当代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巨大潜力,针对我国海洋资源极大丰富的优势,我国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推进海洋资源的发展。当然,我们不仅要看到海洋资源带来的诸多益处,还要理性地看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海洋环境污染、立法不健全、产业不合理等情况,要及时发现,及时改正。充分发挥法律的基础性作用,规范海洋发展的秩序,合理地对海洋资源进行开发与综合利用,是推进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家必须高度重视,从全局上营造一种良好的发展氛围,促进我国海洋产业的不断发展。
海洋资源论文:由《海洋法公约》浅谈海洋资源共同开发
[摘要]《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颁布,让以前强国占据海洋的时代成为过去,《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对领海的规定,使全世界对海洋划界问题有了新的依据,也使世界各国对于领海主权的重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全世界基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也各自制定和完善了本国的海洋法律体系。与此同时,全世界的目光主要都是放在了法律研究和国家政治研究,而在经济层面上分析海洋资源开发共同发展的研究较少。文章就中韩两国为例,在东海的领海专属经济区范围争端和资源开发方面进行简单分析,目的寻求的解决海洋争端办法。
[关键词]国际海洋法;海洋资源;争端;共同开发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于1982年12月10日在牙买加的蒙特哥湾召开的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会议上通过,1994年生效,至今已获得150多个国家批准。我国也于1996年正式通过了《公约》。
在《公约》中,明确规定了每个国家从各自领海基线起12海里为该国领海的概念,同时规定了每个国家从领海基线起24海里范围为毗连区、不超过200海里的范围内为专属经济区;沿海国所占有的大陆架为其陆地领土的延伸,直到大陆的外缘最远可延伸至350海里,如不到200海里者,则扩至200海里等。这些规定对世界各国瓜分海洋有着重要的影响。世界各国依据《公约》重新划定了自己的海域,其中那些海岸线长和岛屿多的国家利用《公约》的规定获得了较大的实惠。比如,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等。
1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存在的问题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内容包括序言和17个部分,共320条和9个附件及议定书。可以说是至今为止最完备、最公平的国际海洋法律,它几乎涉及了世界各国在开发和利用海洋时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
但是《公约》中有些规定还是比较笼统和模糊,导致有些国家歪曲其意思,不顾邻国的主权利益,而进行一些单方的占有、开发海洋的行为。所以使全世界的一些海域相邻国家在划分海洋界线时,难免会出现各种纠纷。而且,在海洋划界上的纠纷往往会引起国家间的政治冲突,甚至战争。
公约的生效,同时也拉开了开发海洋的热潮。随着陆地资源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世界人民已将目光转向海洋。由于《公约》的颁布,其中的一些规定为各国开发海洋提供的便利和保护。如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制度,极度有利于沿岸国的利益。《公约》规定,沿岸国对其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内的所有资源,具有勘探、开发、使用的专属权利。非经该国同意,任何国家都不得侵犯。这项规定有利于保护一些科技不发达国家的海洋资源不被掠夺,让该国在科技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有能力开采时再开采,也能够有效的保护该沿岸国的未来发展。由此,世界各国都日渐突破了传统的海洋产业,逐渐建立了海洋油气开采、海水淡化、海洋矿产开采、海洋能利用等新型海洋产业。
《公约》至今已经不断地完善,是迄今为止最完备、最公正的国际海洋法律,它几乎涉及了人类利用海洋的所有问题,反映了大多数沿海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因而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但是有些实际问题在《公约》中还是难以一下子找到解决争议的途径。对于一些相对尖锐的海洋争端问题,还是无法彻底解决。我国一直主张和平的外交政策,对于一些尖锐的争端问题,我国主张暂时搁置争议,先对该区域内资源共同开发,在合作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待时机成熟之时,再在公平原则的基础上协商解决,从而真正做到周边友好的海洋划界关系。
2 中韩之间东海争议问题
中韩东海的争议面积为18万平方公里,此面积争议比我国与日本之间的争议面积16万平方千米还要大。在《公约》颁布之前,由于韩国经济的发展需要中国市场,并且在地缘政治方面,为了朝鲜半岛的稳定,韩方也没有因海洋划分原因与中国产生过大的分歧,双方都是就划界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多提。但是在《公约》颁布以来,韩方便一直以“科考”的名义,在苏岩礁海域不断制造小动作。2001年于苏岩礁上建立所谓的“韩国离于岛综合海洋科学基地”在2003年完工,之后便在东海的划分问题上主张济州岛以南要求自然延伸,向西又要求中间线原则,侵占苏岩礁正是为了以此划分东海大陆架的基线。
而按照《公约》规定,暗礁是不具备作为领土的法律地位,不能成为海域划界的依据,更何况苏岩礁位于中国专属经济区内,且苏岩礁海底不与朝鲜半岛连接,所以苏岩礁与韩国可以说是没用关系的。韩国大费周折的在苏岩礁打造科学基地,面积约1320平方米,包括灯塔、直升机停机坪、卫星雷达和小型港口,还有常驻人员维持设施,另外,韩国海洋研究院的职员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登上该科学站在上面居住一周,韩方已经视其为国土的延伸,这一切的一切无非就是为了制造既定事实。
3 共同开发的利弊分析与建议
我国对于中韩的东海划界问题一直是主张和平友好的解决方式,由于《公约》也没有确切的解决办法,所以我国目前好的解决办法还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随着世界人口不断膨胀,陆地资源有限,日益消耗殆尽,能源危机日益明显。而海洋资源储藏丰富,可以缓解陆地资源锐减带来的压力。而且有了陆地资源过度开采的前车之鉴,以及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合理高效可持续的开发海洋资源打下了基础。
3.1 合作解决争议的积极方面
海洋资源的开采要比陆地资源开采更加的困难,要求更高的科学技术支持。海洋资源种类多样,并且其中还有很多可再生的能源。比如,一是化学资源。海洋中发现的化学元素种类丰富,但开采技术要求较高,目前开发程度达到工业规模的海洋化学资源主要还是以食盐、淡水为主。二是生物资源。从远古时代开始,人们就开始从海洋中捕捞和采集海产品。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也大大提高了人类的捕捞和采集的能力。三是矿产资源。大陆架浅海海底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砂矿等矿产资源。四是海洋能(海水运动产生的巨大能量)。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差能等。但是依目前世界各国的科技水平,想要的利用海洋能,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并且利用海洋能需要的工程投资较大,收货的效益也不是很高,开采海洋能的科学技术还有待开发。而开发海洋能的好处是海洋能储量巨大,无污染、可再生。
目前在海洋能利用方面,韩国的开采技术要优于我国。因为韩国三面环海,其蕴藏的海洋能丰富,韩国的潮汐发电以及海水淡化技术也一直处于世界的经验丰富水平。所以,如果我国与韩方对于东海问题采取搁置争议、达成共同开发同盟,这样方便我国学习韩方的海洋资源开采技术,对我国的海洋战略也是十分有利的。所以,我国对于海洋争端问题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政策,是和平解决我国与周边国家海洋争端的好办法。
3.2 合作解决争议的消极方面
虽然共同开发可以带来更大的收益,但是其中仍存在政治、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要数政治方面的问题。两国的合作在一定情况下是不被国民所理解的,国民大多认为海洋主权就应该是本国无可争议的主权,根本没有与别国谈判、共同开发的需要,主权问题是不可谈判的。可是,国民如果不深刻体会是不会明白领导阶层的意图的,军事手段永远是鲁莽者的做法,为了国家的和平稳定发展,此办法无疑是好的选择。此外还有一些其他问题。比如经济上资金供应问题、科学技术方面的难关与危险开发问题、管理上的经营不良与可持续发展管理问题等。
3.3 关于两国共同开发的建议
面对共同开发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简单对策如下。及时,政府方面,在不违反原则和不伤害国家利益的情况下,应该对两国的海洋共同开发合作予以大力支持。第二,行业方面,海洋共同开发合作的相关行业协会应该发挥其职能,为合作提供方便,发挥积极作用。第三,企业方面,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响应号召,为海洋资源共同开发事业发挥自己全部实力。
4 结 论
近些年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问题不断增多,这样的形势启示我们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和平外交大方向下,还要不断地增强国家法制建设,完善我国的海洋法律体系,制定健全的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提高自身综合国力。在出现争议时,基于友好关系出发,先将问题搁置一边,以后再提出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不要因此而发生军事冲突。我国之所以采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办法不是在主权方面的妥协,而是为了通过合作增进相互的了解,为最终合理解决主权的归属创造条件。
海洋资源论文: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研究
【摘 要】海洋资源保护非常必要性。一方面这是吸取陆地资源已经破坏严重、生态难以恢复的历史教训产生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使得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现行海洋资源保护与管理的制度体系,更加重视海洋资源的保护问题。
【关键词】海洋资源;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前言:除了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海洋对人类而言,还是巨大的资源宝库,蕴藏了大量人类所需要的食物资源、药物资源、矿产资源和其他能源,并为人类提供了舟楫之便和各种优美的自然景观,是各大陆人们进行商业、文化交流以及迁徙的重要通道和文化、娱乐尤其是旅游发展的一大场所。长久以来,海洋以其自身的环境承载和净化能力为维持人类与自然界的平衡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海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一、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概念和特征
(一)海洋资源属于自然资源的一个类型
所谓自然资源,是能够为人们所利用作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来源的自然要素,从最广泛意义上说包括在改造自然与征服自然过程中自然界一切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有形的土地、森林、水体、动物、植物、矿藏和无形的光、热等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资源。自然资源经过人类劳动投入和改造就成为经济资源即社会财富,它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是社会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
(二)海洋资源的定义及其特征
有的学者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界定海洋资源的内涵,认为从狭义上讲,海洋资源是指与海水水体本身有着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也就是说,海洋资源指的是能在海水中生存的生物、溶解于海水中的化学元素和淡水、海水中所蕴藏的能量以及海底的矿藏资源。广义上讲,所有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当前和未来人类福利的海洋自然环境因素都称做海洋资源,通常把港湾、海洋航线、水产资源的加工、海洋中的风能、海底地热、海洋景观、海洋空间以及海洋的纳污能力等等都视为海洋资源。
海洋资源的自然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海洋资源是不依赖于人类的主观意志而客观存在于海洋空间的自然要素和自然条件,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其二,海洋资源是地球生物圈的组成部分。生物圈理论指出,地球是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构成的,海洋资源分布在海洋的海面、水体、海床及底土之中。其三,海洋资源没有凝结必要的社会劳动,即海洋资源是非劳动产品,这就使其区别于一般的物和社会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说,海洋资源是大自然对人类社会的恩赐。其四,海洋资源具有质、量、形态、时间、空间等多种自然属性。
二、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一)海洋资源开发过度,严重衰退
近年来,我国近海资源开发利用过度。以海洋渔业资源为例,我国近海传统品质渔业资源日趋枯竭,生物资源严重衰退,一些珍稀物种处于濒危状态。中华白海豚近年来数量骤减,已成为濒危物种,斑海豹、宽吻海豚、江豚、克氏海马、黄唇鱼等国家保护动物也遭到人类过度捕捞。80截至2002年底,我国共有海洋机动渔船27.9万多艘,其捕捞强度大大超过了海洋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由于海洋渔业捕捞活动大多集中于我国近岸海域,强大的捕捞力量与有限的作业渔场、薄弱的资源基础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渤海品质鱼类占总渔获量的比例已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50%下降到不足30%。由于掠夺式的捕捞生产,使主要经济鱼类品种逐渐衰退,海洋生物之间的平衡被打破,种群交替现象明显,导致渔获物构成的营养级水平逐年下降,低龄化、小型化和低值化日益加剧,给海洋渔业生态循环和资源恢复带来很大难度,海洋捕捞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二)海洋资源综合利用不合理,水平低
海洋资源综合利用不合理、水平低是造成海洋资源破坏与浪费的一大原因。由于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缺乏对海洋资源环境的总体规划,造成了海洋产业布局的不合理和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如砍伐红树林,把典型的海洋自然生态区域破坏而进行水产养殖区建设等等,未能根据海域自然属性、可利用条件确定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把资源和经济增长优势变为劣势。不合理和低水平利用资源的后果往往是资源的浪费,不能让海洋资源向最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方向转化。
三、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研究
(一)我国海洋资源保护法律体系的现状
海洋资源保护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制定的有关合理利用、保护和改善海洋资源方面的法律。我国目前还没有以直接保护海洋资源为名义的法律,但是我国已经制定了很多自然资源方面的法律,都涉及海洋资源保护问题。
我国《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法律颁布实施后,沿海各省市大都根据这些法律规定的精神,结合本地情况制定或修改完善了相应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以使其与法律的规定相一致并保障其有效地贯彻实施。
(二)我国海洋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存在的缺陷
虽然从立法体制来看,我国海洋资源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是整个体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有关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法律仍显不足;海洋资源管理综合性法律和专项管理法律法规稀缺;我国管理海洋事务或活动的机构众多,制定海洋法规部门众多,条块分割十分严重,造成现有法律法规的不系统、不协调等。
我们必须重新规划海洋资源立法体制,规范授权立法,杜绝部门立法的弊端;制定急需的海洋资源法律法规,废除不合时宜的法规;颁布司法解释或者相关规定,解决法律交叉,加强薄弱环节的立法。
四、结语
海洋环境保护这项艰巨的工程不是靠一个公约或几个合作议定书就能完成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建立也不能预防和解决所有的海洋环境问题,毕竟法律不是万能的。但伴随着日益严重的海洋环境污染威胁,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对我们的子孙后代负责,努力了不一定有收获,但不努力一定没有收获。
海洋资源论文:浅析共同开发海洋资源争端的解决
[摘要]防止争端的发生是共同开发协定所追求的目标。在共同开发中协定涉及的各个方面都要详细、清晰,但这并不意味着争端不会发生,争端解决程序不重要。实际上,争端解决程序本身就能对不当行为的发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并能促进解决分歧达成一致。将争端解决程序规定在协定中,当事国会认为这可缓和国家间在敏感的海域划界问题上的对峙。
[关键词]共同开发;争端;海洋资源
位于世界海洋不同地理环境的国家,在面临处理跨界或争议海域石油储藏时,各自要考虑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因素是不一样的,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以及历史传统文化等也不尽相同,因此每个共同开发协定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环境。原则上讲,目前并不存在一个可以作为世界各地均可采用的共同开发范例。英国国际法和比较法学院曾指出,共同开发案例“每一个都可能有很多的变化形式,似乎尚未有一个案例能值得不同政治经济制度、冲突传统和民族敏感性的国家普遍接受”。但从国际法归纳的角度,就各个地区共同开发协定加以比较分析,不难看出这些协定对共同开发活动作出的一些政策性和原则性的共同规定,如对岛屿主权或划界问题的处理、对第三方地位的处理、共同开发区的划定、管理模式、税收制度、收益分配、海洋污染防治、法律管辖及适用以及争端解决程序等。这些都是共同开发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针对共同开发争端的解决进行简单的分析。
预防争端的发生应是共同开发协定所追求的目标,因此首先共同开发协定在涉及的各方面都应尽量制定得详细、清楚些,但这并不意味着争端不会发生,争端解决程序不重要。实际上,在协定中规定争端解决程序,本身就能对不当行为的发生起到一定的预阻作用,并可促进就解决分歧达成共识。将争端解决程序规定在协定中,当事国会认为这可缓和国家间敏感的海域划界问题上的对峙,投资者则会认为它能增加协定执行的可预见性并可营造一个好的投资环境。因此,绝大多数共同开发协定都有争端解决程序。
1争端的分类和解决方式
协定是当事国意愿的体现,因此就争端解决程序在协定中作出相应规定并不是强制的。
共同开发区争端按争端的主体可划分三类:及时类是共同开发协定的解释和适用争端在各个当事国之间;第二类是开发机构与承包商有关石油的解释和适用发生的争端,这里开发机构可指国家,也可指联合管理局(或委员会);第三类是承包商之间就共同经营协议的解释和适用发生的争端。
11当事国之间的争端
跨界或主张重叠海域共同开发协定的解释和适用,与其他国际条约一样,缔约国进争端解决程序,以预先确定有关协定的解释和适用问题争端的解决途径。
有的共同开发协定规定以外交谈判来解决,如马来西亚和泰国谅解备忘录仅原则规定争端或纠纷应通过协商或谈判以和平方式加以解决。除此之外并未作其他进一步的规定。
有的协定规定以调解方式解决。如冰岛和挪威等协议第九条规定:双方谈判争议的问题进行协调,如果不能达成协议,问题应该提交调解委员会由三个人组成的。在调解委员会提出建议之前,除了可以说出详尽理由外,合同双方不能进行或继续勘探开发活动。签约双方应各指定一人为调解委员会成员,委员会主席由两国共同任命。
有的规定仲裁解决。如英国和挪威的有关弗里格油气田的协定第二十八条规定,关于条约的解释,适用引起的任何争端,许可证持有人,管道这些所有者之间的任何其他协议的剩下问题应该交给政府间谈判,或向弗里格协调委员会解决。如果没有处理好,任何一方政府可以将争端提交仲裁解决。仲裁对双方均有约束力。
有的规定由国际法院或国际组织来解决争端。在苏丹和沙特阿拉伯协定里,如双方不能通过协商解决纠纷,将争端提交国际法院。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协定指定三种方式来解决纠纷,分别是一种友好的方式,诉诸阿拉伯国家联盟,诉诸国际法院并接受强制管辖权和指示临时措施,如果一方不遵守国际法院判决,他方就可以解决协定规定里所承担的义务。
英国国际法和比较法学院提供的共同开发示范文本规定,当事国之间关于本协定的解释或应用产生的分歧或争端,首先要提交调解,如未能解决,则提交仲裁。为此,协议规定了较详细的仲裁程序和组成方法。
可见,当事国之间就共同开发协定的解释和适用而发生的争端,可以参照《联合国宪章》第三十三条的规定,用协商、谈判、和解、仲裁、国际法院、外交途径等任何和平方式加以解决,并不存在一致性或倾向性的争端解决方法。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基本要求与对方协议选择适合其争端情况的任何和平解决方式,不受任何其他限制。
12开发机构与承包商之间的争端
这里,开发机构可以是一个缔约国或联合管理局(或委员会),另一方为承包商。开发机构都与承包商订有石油合同,合同规定的最常用的争端解决方式是仲裁或商事仲裁。如果没有规定解决方式,有学者认为,华盛顿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ICSID)可能是个合适的选择。根据该中心的规定,它适用于争端当事方一方为缔约国,或是该缔约国的任何下属机构或机构,另一方是另一缔约国的公民(自然人或法人)的情况。选择该中心的优点包括对所提交争端的不可撤销性及其裁决的易于执行,但选择该中心的前提条件是有关开发机构的国家和承包商的国籍都必须是1965年华盛顿《关于解决国家与他国国民之间的投资争端公约》的缔约国。
13承包商之间的争端
共同经营协议一般都会对承包商之间的争端解决作出规定。许多情况下是将争端提交当地法院,也可以由任一承包商所属国的法院管辖,甚至可以推到承包商所属国的政府加以行政解决。在对争端的解决方式不能达成协议的情况下,承包商之间也可以协商将争端提交仲裁。
2争端解决适用的法律
争端解决适用的法律,主要是根据上述争端分类的不同,分别依据共同开发协定、石油合同或经营协议的有关规定来确定,一般争端条款中适用法律的选择都分别规定在这些文件中。
共同开发制度中的法律关系主体也很多,如两个签约国政府间、政府(通常以国家石油公司或该国能源部长为代表)与设立的共同开发联合机构间、政府(通常以国家石油公司或该国能源部长为代表)与承包商间、联合机构和承包商间、承包商同经营人间、承包商同第三方服务供应商间、经营人和经营人间等都存在着法律关系。这些关系均由“可适用的法律”调整。
共同开发协定在这个类似金字塔的结构中占据着较高地位,它统领共同开发的整个法律体系。共同开发协定通过设立共同开发区、确定管理模式(如超国家的联合管理局)和基本合同形式、分配管辖权等,将法律的适用作了基本的原则性规定。由于共同开发协定是国家依据国际法签署的,而国际法只规范国家间关系,不能直接对日常石油经营活动作出实际控制,如果要对承包方、经营人产生约束力,实现共同开发区的商业开采,则它需要借助石油合同、经营协议等国内法加以实施。而石油合同和经营协议的法律适用,必须与共同开发协定原则性的规定相符合。上述法律关系和法律不同层面的适用,都是为了保护共同开发及其商业性开采活动的顺利、合法进行,也是为了避免日后协定执行或经营活动中可以产生的争端。
当发生争端时,共同开发协定、石油合同或经营协议一般都指明了法律的适用。如果这些法律文件中没有指明,可根据下列四种方案选择适用的法律:①选择两当事国之外的法律体系,即第三方的法律。这种选择往往是发生在私人性质的业务合同,其中石油合同中还偶尔出现在国家和承包商之间。当然,国家基于主权的考虑,一般不允许国家及其机构采纳这种方式。该法律被选择的概率主要取决于特定的法律制度在国际层面上的使用情况以及该法律制度在英美法或大陆法中是否有类似的基础。②“最小公分母方式”,当事方国内的法律系统的中共有的法律原则。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和他方签订一系列的合同,1986年,英法海峡隧道协议,在争端解决适用法律上采用了这种方式。英法协议说道:合同由英国和法国共同法律原则调整,没有统一的原则情况下,由国内和国际法院所适用的国际贸易法的一般原则调整。③以国际公法代替原适用的国内法。最初这种方式主要限于国家之间的合同,后来在国家与外国投资人以及私人之间的金融协议中也得到运用。但这种选择并不太适合处理需要适用具体规则的案件。④与国内法同时适用国际法或一般法律原则。这实际上是试图用国际法或一般法律原则来限制国内法的适用,或者说是用国际法来评判国内法。如果国际法或一般法律原则已构成国内法的一部分,适用任何一种法源都可得到一致的结果。1965年华盛顿《关于解决国家与他国国民之间的投资争端公约》第42条1款规定:当缔约方发生争端而没有指明法律适用时,法庭应适用争端一方缔约国的法律(包括冲突法规则)以及适宜适用的国际法原则。
在适用法律未指明的情况下,以上四种方式只是为共同开发区争端各方选择适用的法律提供了一个参考。各当事方可根据争端的类型及争端的主体确定解决争端适用的法律。
海洋资源论文:我国出台海洋资源开发新战略
8月20日,经总理签批,国务院《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组成部分,是我国科学开发和调整优化海洋空间的行动纲领,也是深入实施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要举措。
《规划》分为规划背景、总体要求、内水和领海主体功能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及其他管辖海域主体功能区、保障措施等五部分,还包括四个附件,即我国传统渔场、海洋部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部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我国已公布的领海基点等内容。
《规划》的出台,意味着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实现了陆域空间和海域空间的全覆盖,对于推动形成陆海统筹、高效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空间开发格局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对于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提高海洋开发能力、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海洋空间区划分为四类区域
《规划》指出,海洋主体功能区按开发内容可分为产业与城镇建设、农渔业生产、生态环境服务三种功能。依据主体功能,《规划》将我国海洋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四类区域是基于不同海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以是否适宜或如何进行高强度集中开发为基准划分的。《规划》指出,我国已明确公布的内水和领海面积为38万平方公里,该区域是海洋开发活动的核心区域,也是坚持陆海统筹、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区域。
《规划》明确了到2020年的中期目标,即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海洋空间利用格局清晰合理。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形成“一带九区多点”海洋开发格局、“一带一链多点”海洋生态安全格局、以传统渔场和海水养殖区等为主体的海洋水产品保障格局、储近用远的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格局。海洋空间利用效率提高,沿海产业与城镇建设用海集约化程度、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得到改善,海洋生态服务功能得到增强,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海洋保护区占管辖海域面积比重增加到5%。入海主要污染物总量得到有效控制,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保持稳定等目标。
(1)优化开发区域。该区是指现有开发利用强度较高,资源环境约束较强,产业结构亟须调整和优化的海域,包括渤海湾、长江口及其两翼、珠江口及其两翼、北部湾、海峡西部以及辽东半岛、山东半岛、苏北、海南岛附近海域。该区域主要集中在海岸带地区,承载了绝大部分海洋开发活动,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海洋资源供给压力较大,必须优化海洋开发活动,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重点开发区域。该区是指在沿海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发展潜力较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可以进行高强度集中开发的海域,包括国家批准的沿海区域规划所确定的用于城镇建设、港口和临港产业发展、海洋资源勘探开发、海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海域。高强度集中开发活动大都会改变海域的自然属性,或给海洋自然环境带来难以恢复的影响,因此应严格控制其规模和面积。
(3)限制开发区域。该区是指以提供海洋水产品为主要功能的海域,包括海洋渔业保障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海岛及其周边海域。在该区域必须限制高强度的集中开发活动,但允许开展有利于提高海洋渔业生产能力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开发活动。
海洋渔业保障区包括传统渔场、海水养殖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我国沿海有传统渔场52个,覆盖我国管辖海域的绝大部分。海水养殖区主要分布在近岸海域,面积约为2.31万平方公里。我国现有海洋部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51个,面积为7.4万平方公里。在传统渔场,要继续实行捕捞渔船数量和功率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执行伏季休渔制度,调整捕捞作业结构,促进渔业资源逐步恢复和合理利用。另外,目前我国有部级海洋特别保护区23个,总面积约为2859平方公里。
(4)禁止开发区域。是指对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的海域,包括各级各类海洋自然保护区、领海基点所在岛屿等。目前,我国有部级海洋自然保护区34个,总面积约为1.94万平方公里。我国已公布94个领海基点,领海基点在有居民海岛的,应根据需要划定保护范围;领海基点在无居民海岛的,应实施全岛保护。在该区域除法律法规允许的活动外,禁止其他开发活动。
海洋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
2014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为59936亿元,比上年增长7.7%,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4%,与“十二五”规划10%的目标已很接近。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以及中共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海洋事务、涉海合作已成为热点问题。近几年来,国务院相继批复了山东半岛、浙江、广东、海南、福建等多个海洋经济区域规划,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环北部湾和海南六大海洋经济区。《规划》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为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和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规划》明确了海洋经济的投资政策:“加强海洋监测、观测等能力建设,提高海洋立体观测能力。加大海堤、海岸防护林等建设投入。强化海洋灾害应急和防御能力,督促相关企业加强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和防范能力建设。加大海洋科技投入,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继续支持海洋类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和相关学科、专业、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快培养海洋复合型人才。”
《规划》在产业政策方面提出,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建设,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合理开发海洋资源。支持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可再生能源等产业发展。积极培育海洋主题公园、海岛旅游等新兴旅游业态,重点发展休闲渔业、海上运动休闲旅游等项目。
综合来看,我国的海洋强国战略有望加速推进,造船、海工装备、海洋监测和海洋能等产业均有望步入发展快车道。
保障措施落实到位
围绕《规划》的实施,国家发改委、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认真贯彻实施《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严格按《规划》中推进形成海洋主体功能区布局的各项措施开展工作,制定相关政策等。
据相关部门介绍,一是要开展《规划》宣传解读工作,多层次、多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规划》宣传培训活动,使社会各界对《规划》明确的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和主要内容有清晰的认识,营造贯彻落实《规划》的良好社会环境。二是要细化落实《规划》各项政策措施。国务院有关部门将进一步研究落实财税、投资、产业、海域和环境等政策,制定实施细则和具体措施。三是要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评价。做好规划实施的监督指导,加快监测评估系统建设等。
海洋资源论文:创新能力本位教育模式对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教育改革的思考
摘 要: 创新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强调对各种创新应用能力综合详细表述、学习和训练的教育模式,即教育的最终表现为学习者获得了预期的创新应用能力。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强调对各种能力(知识+技能)的综合详细表述、学习和训练的教育模式,即教育的最终表现为学习者获得了预期的能力。文章系统总结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具备的特点和能力本位教育模式的基本内容,并进一步探析了基于创新工程教育模式和能力本位教育模式的创新能力本位教育模式对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 创新能力本位教育模式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 教育改革
引言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近期成果[1-3]。自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MIT)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组织,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1-3]。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以产品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的理论、技术与经验。其教学大纲满足美国、加拿大和其他华盛顿协议国家职业工程师组织对工科教育的要求,其教学框架体现了创新的教育思想[1]。“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简称CBE)为近年来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育思想和课程模式。我国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引入,九十年代逐渐推广[4,5]。本文拟对创新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Innovation 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简称ICBE)对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启示等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一、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特点
1.具备大工程理念
CDIO模式根据这样一个大工程的理念建构课程体系,CDIO模式培养的不仅是技术专家,而且是能在现代组织管理模式和市场运行机制下从事产品系统开发的工程师,更是以人类福祉为宗旨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工程人才与社会文明的缔造者。如CDIO的培养目标中涉及:明确工程师的目标和角色,明确工程师的社会责任;了解工程对环境、社会、知识和经济体系的影响;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历史文化传统;了解当代重要的政治、社会、法律和环境问题和价值观;具有全球化的视野;意识到不同企业文化的差异;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和规划;具有技术创业的意识,了解创业融资和组织;理解管理的功能,了解组织内各种角色和相应的责任,了解组织内的变化、动态过程和演化。CDIO模式正是从系统宏观的视角培养工程人才,从培养目标到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无不在这样理念的统领下。
2.注重培养综合素质
CDIO模式是MIT历经数年时间通过对企业和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和实践逐步研究完善的。MIT根据社会和产业需求,制订综合系统的CDIO培养目标,CDIO不仅注重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还注重合作沟通等社会能力,解决问题、批判创新、系统思维、计划等综合能力,终身学习等自我提升能力,良好的职业伦理等职业态度。这个目标是多方位的,不仅包括专业技术知识,还包括实践能力,即在社会和企业环境下,对产品、生产流程、工程系统进行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能力,同时还包括个人能力、职业能力和态度、团队工作和交流能力等,涵盖在组织中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全部能力。
3.密切联系产业
CDIO教育模式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教学内容和方法与产业发展同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合格的工程人才为目标。CDIO标准直接参照工业界的需求,其中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四个环节是企业在真实社会环境中的一个产品开发流程。CDIO模式要求学生具备通过这4个环节进行产品系统开发的能力,要求学生开展2个或更多的设计实践,其中一个为初级,一个为高级,以项目为导向,使学生把学科知识与真实的产品研发实践结合起来。同时CDIO模式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根据技术创新的步伐不断更新工程的能力。在对专业的评估中CDIO模式要求不断听取来自产业的反馈信息,从而根据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教育教学。CDIO模式是融于产业发展与产业发展同步的工程教育模式。
4.系统的工程教育改革
CDIO教育模式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教育改革,评定CDIO教育模式有12条标准,包括:以产品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周期作为工程教育的主线;具体的培养目标;一体化的课程计划;工程导论课程;设计实践;工程实践场所;一体化的学习经验;学生主动学习;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教师相应的教学能力;考核方式;专业评估。CDIO模式是一个涵盖工程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验实训条件、师资标准、学生考核方式、专业评估等因素在内的系统综合的工程教育改革,实施CDIO教育模式需要学校、社会和产业密切的合作,需要学校各环节、各部门的积极配合,需要从方案到实施和评估一系列的具体环节,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
二、能力本位教育的基本内容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产生于二次大战后。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能力本位教育以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供产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员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它是以从事某一具体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评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思想与实践模式。因为各国或各学校对能力本位教育的理解不同,所以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不尽相同,能力本位教育在不同地区或机构被视为一种“学习过程的管理”、“职业技术教育的系统开发计划”、“课程开发模式”或“教学模式”。
能力本位教育中的“能力”是指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包括四个方面:与本职相关的知识、态度、经验(活动的领域)和反馈(评价、评估的领域)。四方面均达到要求才构成一种“专项能力”,专项能力以一个学习模块的形式表现出来。若干专项能力构成一项“综合能力”,若干综合能力又构成某种“职业能力” 。
能力本位教育的五大要素:
1.以职业能力为教育的基础,并以之作为培养目标和教育评价的标准;以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以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专项能力的由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和学习计划。
2.以能力为教学的基础。根据一定的能力观分析和确定能力标准;将能力标准转换为课程,通常采用模块化课程。
3.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以能力标准为参照,评价学生的多种能力,即采用标准参照评价而非常模参照评价。
4.教学上的灵活多样和管理上的严格科学。通常采用适应个别化差异的个别化教学。
5.授予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学分。
三、创新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ICBE)对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在全新的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中,除了保持教学中重点突出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外,还增强了实践环节。教学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者交替循环的进阶式总体思想,从而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相连。然后,以教学过程工程化管理的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能力目标培养。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强调以公共课、外语和计算机教学为基础,以海洋科学、海洋地质学、海洋测量学、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等有关知识与技术为先导,以海洋空间信息科学与遥感技术数据采集、数据编辑和海洋地理空间信息管理与应用三大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海洋环境监测与信息系统、海岸带规划管理与信息系统、海域使用管理与信息系统、海洋环境规划与评价为主线贯穿教学过程,完善学生的系统开发、维护、空间分析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以培养应用性人才培养为目标,教学改革要突出能力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应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可以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解决问题和技术创新能力。为此采取严格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一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工程化管理,利用不同学科的优势,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本科生课外科技活动和实践训练计划,组建多学科渗透交叉的师资队伍,构筑全新的多学科渗透交叉的海洋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以教学过程工程化管理的岗位型产学结合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集中式培养。即组织教学过程工程化管理, 创建教学过程工程化管理体系和保障能力目标培养质量反馈控制和评价机制,运用模块化问题教学法,将理论与综合实践相结合,制定工业级课程标准,进行工程化教学管理,积极探索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教学大纲明确将教学过程中成绩考核作为重点内容,避免以往只重视教学与考试,不重视教学过程考核的现象。课程考核一改期终一次性考试方法,将其与课程单元模块考查相结合。单元模块考查形式各样,有课堂综合练习、讨论、小设计、小论文和小招贴等。考核指标以国家部颁的《规程规范》为依据,通过考试改革,避免学生临时抱佛脚。教师在考核时也减小压力,避免人情分,按学生的实际水平评定考核,促进学生通过实践锻炼都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四、结语
像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工程本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技术基础、宽广专业知识、综合工程系统能力和良好团队协作能力的实践型人才。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重视个人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重视专业知识而忽视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它是目前国内进行工程类本科教育改革的方向。基于创新工程教育模式(CDIO)和能力本位教育模式(CBE)的创新能力本位教育模式(ICBE)为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教育改革提供一个很好的框架和理念。通过专业教学培养方案的市场化改革和探索,最主要的是将培养目标的重点转移到如何适应用人单位和有利学生就业上。通过产学结合,将技能培训岗位化、社会化,学生的技能最终得到应用岗位的鉴定和市场的认证。专业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更新观念,不懈努力,实现预期目标。
海洋资源论文:内陆高校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效果
摘 要 该文分析了内陆高校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在建设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进行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总结了该专业在扬州大学设立以来所进行的主要实践教学创新措施以及短期内取得的效果。
关键词 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 实践教学 创新
自新的《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学校要突破传统观念和限制加强海洋教育以来,许多院校,包括内陆有条件的一些高校纷纷设立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海洋资源与环境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在它的专业教学中,必须给予学生们大量的实践机会,以便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同时该专业也是一个创新性很强的新专业,各院校纷纷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与内容,以期让学生们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运用新的知识,获得成功的信心并体现自己的专业价值。①②③为此,原有的一些专业建设所采用的实践教学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必须对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创新探索并及时总结。
1 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必要性
1.1 社会认知和学生认识方面对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要求
长期以来,人们对海洋学科的认识停留在海洋类专业只能在临海高校才可以进行研究教学等工作,而非临海高校无法设置这类专业。基于这种认识,很多人对非临海高校开设的海洋类专业不了解,不愿报考内地高校海洋类学科,这导致该学科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调剂方式招收进来。这些学生进入校后,对专业了解不足,对专业的学习感到迷茫。这必将导致这些学生缺乏学习动力,不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也不能很好地掌握专业技能。随之而来的是他们毕业后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以及就业困难。事实上,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深入,国家和社会,对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实验技能以及富有创新精神的海洋科技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结果是,一方面海洋类学生在学校没有获得足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能够满足海洋强国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许多涉海产业的快速发展急需海洋类科技人才。必须依赖于改革教学体系,尤其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来化解这一矛盾。与理论教学体系相比,实践教学体系更能培养一个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依靠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开拓思想,增加专业认知,并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出符合建设海洋强国要求、立志于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1.2 学生兴趣爱好与专业学习有效结合的要求
兴趣是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起着动力作用的因素。但目前相当多的大学生缺乏真正的专业兴趣,尤其是对那些通过调剂招收进来的学生。同时大多数学生或多或少都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有些热衷于网络,喜欢从网络中获取知识,并建立相关的网页网站;有些热衷于摄影,喜欢拍摄自然界的各种生物景观等;有些热衷于旅游,喜欢到各种生态环境中考察……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应当考虑如何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调整或者提升兴趣目标。在专业学习和兴趣爱好相结合的过程中,使得专业知识学习和兴趣发展有机统一,相互促进。
1.3 学生就业和创业对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要求
自高考改革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然而我国高等教育的许多环节仍沿用精英教育的模式,这使得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和我国的产业调整与发展出现了一些脱节。特别是对当前蓬勃发展的非公有制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很多非公有制企业不能吸纳或者吸引更多大学生就业。创新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也是新时代的要求。对毕业生的回访也证明,许多在社会上取得成功的毕业生,在以往的实践教学中不仅获得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通过实践教学增加了对相关产业的直观认知,开拓了眼界。从而早早地为将来的就业以及创业确定了目标,打下了基础。
如何通过教学改革,让专业实践教育环节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亮点,加快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与专门化,使得实践教学体系向着有利于社会认知、社会需求、学生认识、学生学习和发展等等方向进行深度的改革创新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2 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措施
2.1 优化专业课实验教学内容
海洋资源与环境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专业实验课所要求的基本实验技能以及专业技能,这是学生达到专业培养方案的前提,并且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地开拓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们首先优化与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理论课程紧密结合的实验课程内容,在实验教学上适当减少验证性实验,较大限度地增开综合性实验以及设计性实验。并且为了适应实验课程的优化,专业教师在已有专业实验手册的基础上,加入了新的适应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内容,同时针对实验类型的不同,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方法。精心确定每个实验课的目的、理论、实验内容、数据分析等内容,区别对待不同类型实验项目,将实验项目要完成的要点涵盖整个实验教学体系。使得实验教学体系既能满足于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2 强化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主干课程的集中教学实习
在掌握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开设海洋资源与环境的集中教学实习,并通过集中教学实习这种方式,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将各门基础实验课学到的各项技能综合到一起并能熟练应用。对于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海洋调查方法》和《海洋防污染与环境保护》,我校开设了四十课时以上的专业实习,并组织配备经验丰富的教师以及相应企事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实习指导工作,使学生在强化各项技能的基础上开拓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为学生在将来应用以及更深入地学习专业知识打下了坚实基础。针对专业基础课程《海洋浮游生物和生物饵料培养》和《海水养殖学》,在江苏如东海产品养殖基地进行教学实践实习。通过这些专业技能的集中教学,学生提高了动手能力,开拓了视野、培养了科学的精神以及态度。
2.3 丰富课外实践方式
基于学生个人情况因材施教。在学生基本专业技能强化训练和实践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实践训练。这些方式包括:及时,在大二学生完成专业技能强化训练之后,建立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去,熟悉科研创新工作。第二,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创新基金的申报,获得资助的团队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创新基金的研究工作。第三,鼓励学生实性践学习,从三年级开始,让学生参加实践基地的生产过程,在技术人员的指导参与各类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的调查统计工作,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四,鼓励学生组建创业团队,进行创业设计或根据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开设的专业发展课程,进行创业初期研究,例如:根据《海水养殖学》课程的内容选择某一种海洋生物,例如经济藻类、鱼类、贝类、海参等进行饲养,了解它们的养殖过程,计算成本和收益,为毕业后创业做准备,从而达到培养创业型人才的目的。
3 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效果
学生专业兴趣逐渐增强。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增强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理解,使得学生可以系统性以及连贯性地把知识点融会贯通。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是被动地接收专业知识,更多的是连贯式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他们对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伴随着学生们的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互助、相互协作、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在积极拓宽课外实践方式的同时,我们鼓励学生申报各级科创基金。近年来学生共申报50余项科创基金。这些创新基金申请有一半以上获得了校级、省级以及部级的立项。这些立项是对学生科创能力的肯定,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积极性以及参与科研的热情,使得他们更愿意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科研。近三年来,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共有3个学生创新团队获得学校的科创表彰,学生以及时作者或参与三十余篇。
学生专业素质普遍提高。通过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学科实践教学体系更加适合学生学习以及发展的需要。在这个体系的创新假设中,我们以专业实验教学为基础,以专业实践为综合,以专业实习为开拓,以学生参与科研、参与科创基金申报、参加科技服务小组等活动为增强点。这些方式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开拓了他们的专业视野,增加了他们的专业认同感。
海洋资源论文: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我国海洋开发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及大众对海洋认知的误区,对在保护海洋环境的基础上更好地开发海洋资源提出了见解。
关键词:海洋资源;开发;问题;对策
海洋环境不同于陆地,它的生态条件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科学技术和资金投入的依赖性大,技术难度高,风险大。海洋空间利用已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扩大到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等诸多领域。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域,海岸带纵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3个气候带,大陆海岸线长达1.84万千米,加上岛屿海岸线共3.2万千米。我国拥有内水和领海的海域面积37万平方千米,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海洋资源种类繁多,包括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气、海底固体矿产、海洋动力资源和滨海旅游等资源。我国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四大海域有海洋生物超过3000种,其中可捕捞、养殖的鱼类约有1700种。经济价值较大的有150多种。
目前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岛屿的命名与大多数人的认知存在出入
我曾经觉得“岛屿”这个词的概念在我心中很清楚,教了这么多年地理,怎么能不知道什么叫“岛屿”?但是最近,面对岛屿,我茫然了。我们一听说“岛屿”这个词,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四周环水的一块陆地的形象。但实际上,这只不过是我们这些生活在温带或寒带的人脑海中的“岛屿”形象。但是问那些生活在热带海洋的珊瑚礁岛国中的居民什么叫“岛屿”,他们未必会给出同样的答案。像在南海中有很多覆盖着一层薄薄海水的珊瑚岛,在国际海洋公约中,这些面积巨大的珊瑚岛是不被承认的,但是海南岛的渔民对这些水下岛有着详细的分类和命名。高潮时淹没、低潮时显现的珊瑚礁,如果远望排列呈线,渔民称之为“线”;如果礁顶平坦似铲,渔民称之为“铲”,对低潮时也不出露的珊瑚礁,渔民称之为“线排”、“沙排”等等。
为什么海南岛渔民对这些水下岛礁的各种类型分得这么细,并一一命名呢?原因是这些水下岛是他们的劳作之地,他们在这些水下岛的珊瑚丛或湖里捞海参、拾鲍鱼、捉海龟、捡海螺……这些辛苦劳作的人本来是这块土地的主人,对他们劳作的土地应该最有发言权,然而恰恰是这些主人对劳作之地的种种命名无人知晓。他们命名的岛礁甚至在自己的国家也得不到承认,更谈不上在国际社会了。国际海洋公约中关于“岛屿”的定义,规定了“岛屿”的权利,排斥了珊瑚礁等水下岛的权利。
二、我国海洋领土争端复杂
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南沙问题十分复杂,已经形成“六国七方”介入、“四国五方”军事占领的格局。与我国有海洋争端的国家有日本、韩国、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尤其是中日的钓鱼岛之争,中菲的黄岩礁之争尤为突出。蓝色国土中,南海南沙群岛,资源丰富,又处在国家边界,是资源位置重要的区域,也占有重要的军事地位,所以我国的海洋开发与保护任重而道远。
三、开发经验短缺,资源得不到良好配置
中国政府为了更好开发和管理南海,2012年6月21日设立三沙市,三沙市能否比马尔代夫做的更好?如今已过去近两年的时间,并没有多少重大消息公布于世,看来三沙市的开发建设还处在规划设计阶段。三沙市是中国最神奇、最独特、最有价值的土地,但是对比一下马尔代夫之后,才发现它们开发的差距。马尔代夫是印度洋中的一个珊瑚礁岛国,自然条件与三沙极为相似:国土都是由海洋中的珊瑚虫建造的珊瑚礁,珊瑚礁构成各种美丽的环礁,环礁中间围绕着水色美如翡翠一样的湖,巨大的礁坪上点缀着一个个沙滩银白、椰林婆娑的小岛,但是马尔代夫的那些小岛经过人类适度开发、不露痕迹地修饰,变成了被世界游人赞誉为“人间天堂”的梦幻之地。而我们三沙的那些小岛还是一片被损坏了的荒野景象。
三沙市与马尔代夫相比较大的问题在于,三沙市没有充分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比如三沙市首府永兴岛,在以往的开发中没有注意灰沙岛的稀缺性、珍稀性。如果我们将永兴岛和马尔代夫首都所在的马累岛的城市建设比较一下,就很清楚了。它们都是珊瑚礁上的灰沙岛,面积也都在2.1平方公里左右。但是马累已经建设成一个常住人口超过10万的国际化大都市,永兴岛还是一个人口稀少的小镇。
四、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
目前,总的来看,中国的海洋环境,基本上还是处于良好状态。但在某些沿岸的海湾、河口及局部海域,如大连湾、辽河口、锦州湾、渤海湾、莱州湾和胶州湾等,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某些海洋水产资源衰落,渔获量减少,少数珍贵海产品受损,一些海洋水产资源质量受到影响;部分滩涂荒废,滨海环境遭到损害。就海区比较,渤海沿岸污染较严重,东海和黄海次之,南海污染较轻,基本尚属正常。
当前,污染和损害中国海洋环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路源污染物(2)船舶排放的污染物(3)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污染。(4)人工倾倒废物污染。(5)不合理的海洋工程的兴建和海洋开发,使一些深水港和航道淤积,局部海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海洋环境与陆上不同,一旦被污染,即使采取措施,其危害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治理海域污染比治理陆上污染所花费的时间要长,技术上要复杂,难度要大,投资也高,还不易收到良好效果。所以保护海洋环境,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合理开发,综合利用。
首先,海洋的自净能力也是一种资源,我们应充分利用海域的自净能力,以降低治理“三废”的成本,发展生产,同时有效地控制污染物的入海量,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其次,政府部门及环境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与海洋资源开发的角度出发,从根本上改变人们“重发展,轻环保”的错误理念,强调绿色经济的必要性,推广环保经济。要解决好海洋争端,不让其他国家以非正当理由侵略蓝色国土,共同开发海洋资源。
海洋资源论文:海洋资源类企业海域使用权核算分析
摘 要:通过对大连市海洋资源类上市公司基本情况的介绍,对比分析在现有会计准则规范下各企业对于海域使用权的具体会计核算现状。在此基础上,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海洋资源;海域使用权;上市公司;大连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可持续观念的逐步深化,海洋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度愈来愈高,“蓝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发重要。要充分发挥海洋资源的效能,不仅要理顺海洋资源产权关系,明确其性质、归属和产权代表,还要从微观的角度行进核算,加强海洋资源的资产化管理,防止破坏和浪费。
作为海滨城市,大连具有发展海洋经济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大连有很多经营海洋资源的企业,从会计的角度思考,其涉及到的海洋资源的核算是一个需要明确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其中的上市公司为例,调研并具体分析海洋资源中海域使用权的核算,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关建议。
一、调研企业概况
本文拟选取的企业分别为大连獐子岛集团、壹桥苗业两家上市公司,通过其对外报送的2011及2012年度的年报,对比分析不同企业对于海域使用权的会计核算状况。
獐子岛集团是以海洋水产业为主,集海珍品育苗、增养殖、加工、贸易、冻鲜品冷藏物流、客运、休闲渔业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海洋食品企业。
壹桥集团主营鱼、虾、蟹、海参、贝类、藻类育苗、养殖、销售,海产品冷藏、销售,水产品收购、加工等。
二、调研企业海域使用权核算现状及分析
(一)獐子岛集团海域使用权信息披露情况
獐子岛集团2011年年报关于海域使用权的信息披露如下。
1.獐子岛集团2011、2012年年报无形资产明细
海域使用权账面原值合计2011年初数为225 180 800.00元,年末数为225 180 800.00元;累计摊销年初数为15 747 582.64元,年末数为30 792 363.24元;账面净值合计年初数为209 433 217.36元,年末数为194 388 436.76元;减值准备合计年初数为0元,年末数为0元;账面价值合计年初数为2 094 332 217.36元,年末数为194 388 436.76元。
海域使用权账面原值合计2012年初数为225 180 800.00元,年末数为227 555 996.65元;累计摊销合计年初数为30 792 363.24元,年末数为46 074 663.66元;账面净值合计年初数为194 388 436.76元,年末数为181 481 332.99元;减值准备合计年初数为0元,年末数为0元;账面价值合计年初数为194 388 436.76元,年末数为181 481 332.99元。
2.獐子岛集团2011、2012年年报无形资产金额变化说明
2011年年报无形资产金额变化说明:
①本期摊销额17 913 478.09 元。海域使用权摊销15 044 780.60元。
②抵押、担保的使用权
抵押的海域使用权面积为832,033亩。
2012年年报无形资产金额变化说明:
①本期摊销额19 613 554.58 元。海域使用权摊销15 282 300.42元。
②抵押、担保的使用权
抵押的海域使用权面积为10 019.40亩,原值13 799 893.32元,已摊销1 839 985.76元,净值为11 959 907.56元。
3.獐子岛集团2011年、2012年年报海域使用权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披露
①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估计情况
海域使用权预计寿命为15年,摊销方法为直线法,依据为海域使用权证规定年限。
每期末,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进行复核。
经复核,期末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与以前估计未有不同。
(二)壹桥苗业海域使用权信息披露情况
1.壹桥苗业2011、2012年年报无形资产明细
海域使用权账面原值合计2011年初数为90 000 248.00元,年末数为116 404 027.76元;累计摊销年初数为10 250 140.80元,年末数为19 767 726.04元;账面净值合计年初数为79 750 107.20元,年末数为96 636 301.72元;减值准备合计年初数为0元,年末数为0元;账面价值合计年初数为79 750 107.20元,年末数为96 636 301.72元。
海域使用权账面原值合计2012年初数为116 404 027.76元,年末数为116 404 027.76元;累计摊销合计年初数为19 767 726.04元,年末数为31 874 082.04元;账面净值合计年初数为96 636 301.72元,年末数为84 529 945.72元;减值准备合计年初数为0元,年末数为0元;账面价值合计年初数为96 636 301.72元,年末数为84 529 945.72元。
2.壹桥苗业2011年、2012年年报无形资产金额变化说明
2011年年报无形资产金额变化说明:
①本期摊销额9 672 549.66元。海域使用权摊销9 517 744.63元。
②抵押、担保的使用权
抵押的海域使用权面积为10 019.40亩,原值13 799 893.32元,已摊销1 839 985.76元,净值为11 959 907.56元。
③无形资产期末10 588.90万元,较期初增加23.55%,主要系本期收购海域使用权资产增加所致。
2012年年报无形资产金额变化说明:
①本期摊销额12 412 856.43元。海域使用权摊销12 106 356.00元。
②抵押、担保的使用权
用于抵押的海域使用权原值为13 799 893.32 元,已摊销3 219 975.0元,净值为10 579 918.23 元。
3.壹桥苗业2011年、2012年年报海域使用权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披露
①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估计情况
本公司于每年年度终了,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进行复核,与以前估计不同的,调整原先估计数,并按会计估计变更处理。
本公司期末预计某项无形资产已经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将该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全部转入当期损益。
海域使用权使用寿命为10年,按收益期限内进行摊销。
②公司主要税种和税率
税种为海域使用金,计税依据为海域使用权面积,税率为100 元/ 亩/ 年。
(三)2家上市公司海域使用权会计信息披露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将无形资产定义为: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一)与该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该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地计量[1]。从对无形资产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无形资产主要有以下特征:
①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
②无形资产属于非货币性资产;
③无形资产是为企业使用而非出售的资产;
④无形资产在创造经济利益方面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首先,海域使用权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企业通过支付使用费而获得对海域的使用权,目的并非出售。其次,海域使用权作为一种权利,不具有实物形态。再次,海域使用权可以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因此,企业将其确认为无形资产。
獐子岛集团通过外购取得海域使用权,按取得时的成本确认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按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的期限内按直线法摊销。如有明显减值迹象的,期末进行减值测试,估计其可回收金额。可收回金额根据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无形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无形资产的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壹桥苗业通过租赁取得海域使用权,租赁费用为100 元/ 亩/ 年的海域使用金。购买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其成本为购买价款的现值。按直线法的收益期限内进行摊销。如有减值迹象,期末进行减值测试,按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可回收金额。无形资产的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三、海域使用权核算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各企业不同的会计处理,本文认为目前的海洋资源类企业对于海域使用权的核算,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于海域使用权的会计信息披露不
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我国第6号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按照无形资产的类别在附注中披露与无形资产有关的下列信息:无形资产的期初和期末账面余额、累计摊销额及减值准备累计金额;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使用寿命的估计情况;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其使用寿命不确定的判断依据;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用于担保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当期摊销额等情况,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金额[1]。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0年6月通过的第142号准则公告――《商誉和无形资产》(即SFAS142)中规定,每一个会计期间应该在财务报表或附件中披露以下信息:摊销无形资产包括账面总额、累计摊销额的总额和分类额,本期的总摊销费用,以后五年估计的摊销费用;不摊销无形资产的总账面价值和每个重要无形资产的类别的账面价值;商誉账面价值的变化等内容。
由上述对比可知,虽然我国的会计准则对于无形资产的核算,从内容定义到摊销、减值的确认和计量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和美国的会计标准相比较而言,我国会计准则中本身对于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要求不够充分,导致披露的信息量的不够[2]。
2.仅限于对海域使用权的计价、摊销、减值等核算上,鲜有涉及到对于海洋环境责任的披露
海洋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既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重要条件,又会为人类的污染和破会降低功效[3]。如果只强调对于资源本身进行价值量的核算而忽视对于环境的影响,就容易造成对于海洋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例如,IASB就对于采掘业的矿区废弃做出了规定,ASBE27确定企业对矿区废弃义务要承担责任且将来需支付废弃支出,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企业承担的矿区废弃义务符合ASBE13《或有事项》中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应当将义务确认为预计负债,并相应地增加井和相关设施的账面价值;二是该义务不符合确认条件的,将矿区废弃时发生的支出计入当期损益。
四、完善海域使用权核算的建议
1.完善无形资产的会计信息披露
本文认为对于完善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应该进一步完善现无形资产的会计准则,不仅在报表中披露无形资产的确认、摊销、减值和计量的等信息,还应加强对于企业拥有无形资产详细信息的披露。例如,《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第16、17、19号意见书》,要求每一项主要的无形资产都要单独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中。若拥有大量的无形资产,必须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更为详细地列出每一项的金额。购买无形资产的支出必须清楚、明确地反映在“财务状况变动表”上。无形资产摊销额一般直接冲减“无形资产”账户,但也允许在资产负债表或附注中作为一个独立的项目来反映[4]。如海域使用权可以增加实物量、现在信息以及未来预知的等信息的披露。
2.增加企业对于海洋环境责任的确认、计量和列报
加强企业对于环境责任的披露,有利于避免企业在发展中对于环境的污染和破环,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发展。例如,矿区废弃后所承担的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恢复义务,满足《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中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就应当确认为企业的一项预计负债进行披露。由此,海洋资源类企业在对环境责任进行披露时,可参照照或有事项准则进行核算。
(1)由于对海域的污染和破坏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应确认为预计负债:①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②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③该义务的金额能够计量。
(2)确认的预计负债,应按一定折现率折现后的金额,增加海域使用权的原值,同时增加长期负债。
(3)按实际的海洋环境支出,冲减预计负债。
(4)对海洋环境的义务列报,可以在表内预计负债内进行披露。
海洋资源论文:粤闽鲁浙琼五省海洋资源及海洋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摘 要:海洋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如何更好更快地发展海洋经济并从中获取良好收益,既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要思考的问题,亦是各沿海省市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本文将从粤闽鲁浙琼五省的海洋资源禀赋、海洋经济产业、海洋文化三大方面进行比较,并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找出广东发展海洋经济的短板,从而为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粤闽鲁浙琼;海洋资源;海洋产业;海洋经济
一、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2001年,联合国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了“21世纪是海洋世纪”。因此海洋经济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各地对海洋经济发展都相当重视。2012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相继获批而上升为国家战略。加上新成立的舟山群岛新区,在整个沿海地带,从北往南,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河北曹妃甸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渤海新区、江苏沿海经济带、福建海西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带状和点状空间布局基本成形。
根据海洋经济综合实力[1]评价模型,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主要有上海,天津,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海南和福建。本文就粤闽鲁浙琼五省的海洋经济发展进行对比,对五省的海洋经济做出分析,希望能对区域海洋经济的未来发展有好的指导作用。
二、粤闽鲁浙琼五省海洋经济比较
(一)粤闽鲁浙琼五省海洋资源禀赋
粤闽鲁浙琼五省沿我国海岸线曲折分布,广东省是海洋大省,位于中国大陆南部,邻接南海,海域和海岸呈条状自东北向西南分布。福建省,东面濒临台湾海峡,南面近临港澳,拥有200米等深线,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千米。山东东临海洋,西靠大陆,东部的山东半岛突出于黄海、渤海之间,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遥遥相对。浙江位于我国“T”字形经济带和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是全国“两纵三横”城市化战略格局中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省是中国海洋面积较大的省份,位于中国的南端,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面与菲律宾、文莱及马来西亚海域为邻,西邻北部湾与越南海域相连。
总体上看,由于五省的海洋经济区海岸线,海域面积不同,使得其资源禀赋差别较大。(见表1)。
(二)粤闽鲁浙琼五省海洋经济产业比较
海洋产业结构是海洋经济的基础,是反映海洋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我们对鲁浙粤三省进行比较(见表2)发现,广东省的第三产业占总的海洋产业比值较高,其次是浙江,山东相比福建、海南,海洋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要快。
五省的产业布局存在相同点:(1)及时产业的占比都在不断减小,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加,这与我国经济的调整布局是一致的。(2)滨海旅游业是五省重点发展的第三产业,2010年,滨海旅游总收入增长速度最快的为浙江省,全年滨海旅游总收入超过1776.21亿元,同比增长24.2%。跟随其后的是山东省,同比增长22.7%,排第三的是海南省,增速达到21.7%。
不同点在于:五省的资源禀赋不同,所选择重点发展的产业就不同。山东省的海洋科研技术较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好。浙江确立“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空间布局和“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故其临港先进制造业、港航物流产业最能体现其海洋经济发展的路径。福建省凭借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拓宽了闽台海洋高端产业的对接。海南省重点发展的是海洋油气综合开发,但这对海南省海洋产业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广东省的海洋产业发展侧重于整体的海洋管理,海洋资源勘探开采、海堤工程、海洋环境保护、海水综合利用等产业的未来投资将会更加庞大。
(三)粤闽鲁浙琼五省海洋文化对比
粤闽鲁浙琼五省,自古以来,都有各自独特的海洋文化。山东的蓬莱素有人间仙境之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说法便来源于此。近年来,山东不断发展其海洋文化产业,如青岛奥帆节,中国海军节等等,都在不断打造其海洋文化的厚重度。
历史海上丝绸之路中,广东是历史最早、年代最齐、港口最多、线路最长的古代海洋文化大省。广东各沿海市的海洋民俗更是多姿多彩,如舞火龙、木鱼、三月三的赛歌,赛龙舟,中山咸水歌等等[2]。
随着明州、温州大量建造海船,浙江已成为造船业发达的地区之一。同时浙江也产生了一批艺术水准较高的海洋文艺作品,如苏东坡、陆游、柳永等文学大家创作了不少具有独特美感的表现涉海的审美文学作品[3]。
郑和下西洋时期,福建人利用其制造的大型商船往来于世界各国之间进行海上贸易,体现出了开放进取的海洋精神。福建人前往东南亚各国经商,久而久之便定居下来,因此现在东南亚很大部分的华侨是来自福建。另外,福建莆田的妈祖文化更是全国闻名。
海南的海洋文化,与中国内陆海洋文化有所区别。在海南海滨形成的生产和生活风俗、涉海的规制管理、开辟的海洋航行和海外交流、积累的海洋知识认识等等较其他四省更加[4]。
五省的海洋文化多多少少都与古代的海上贸易有联系,但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造就了不同海洋文化和人文特征。五省各异的海洋文化特色,既是自身优势,也是一个增加海洋经济发展过程的文化底蕴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三、五省海洋经济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地理条件和区位因素
地理与区位是提升五省海洋经济发展空间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提。地理条件直接影响气候变化,间接影响能源资源分布状况,以及生物物种和数量的丰富程度,如表1中的“生物及能源”所示。区位条件则影响到区域性合作,对内与对外的合作发展格局决定了五省海洋经济的发展优势、定位和分工(如表3)。
表3 五省的区域性合作比较
(二)政策和制度因素
五省在长期发展中制定的政策,无疑会对海洋经济发展造成影响。浙江坚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制定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举措,使海洋经济具有活力。山东省政府已制定《关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和《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意见》,有助于科技创新成为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广东凭借着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验,再借助港澳优势,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极大地促进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随着大陆台湾两岸关系的改善,福建发挥侨胞台资的作用,闽台海洋经济合作迎来良好机遇,有利于深化闽台海洋产业的对接以及海洋文化与科技的交流。作为中国经济特区之一的海南,在2009年底,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2年11月1日,海南离岛免税购物政策正式实施,海南滨海旅游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三)经济发展模式和结构差异因素
经济发展的模式和结构对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有密切影响。浙江经济发展模式又称温州模式,把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的小商品销售到全国范围的大市场中。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结构模式,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也同样如此,浙江鼓励中小企业发展,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近20多年来,福建沿海县域形成了民营经济、特色产业、农业产业化三大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了以前及时产业占比高于第二产业的情况,为福建海洋经济建设奠定基础,加快了福建海洋经济第二产业的发展。
山东沿海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分为民营经济带动型、产业集群带动型、生态经济带动型、城乡一体化带动型、农业产业化带动型五种发展模式,其中民营经济带动模式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广东经济发展模式又称珠江模式,即珠江三角洲借助临近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优势发展“三来一补”,并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创造性的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外向型快速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模式[5]。
海南大力推行循环经济模式,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既能保护环境,又能促进滨海旅游业的繁荣,有利于海南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五省海洋经济对比对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增强科技实力
广东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虽然排在全国及时位,但与排在第二位的山东差距不大,最主要的原因是广东的科技实力还需大幅度提升,而山东的海洋科技力量却发展迅猛。因此,广东省应时刻将增强海洋创新活动产出能力的效益当作全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加强海洋创新中的创新投入能力,创新活动建设能力和创新活动产出能力,使海洋科研力量服务跟上海洋经济开发的速度。
(二)创造广东特色的海洋经济
国家划分山东、浙江、广东、福建四大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相较之下,山东的海洋经济特色在于科技创新,浙江、海南与福建的海洋经济特色在于滨海旅游,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特色还不够明显,亮点不足。原因在于广东省多年来一直都偏重视陆地经济的发展,而忽视利用海洋资源发展经济的构想。面对这样一个局面,广东海洋事业的重点是挖掘广东海洋的更深层价值,创造独具广东特色的海洋文化,从而拉动广东海洋经济。
(三)加大海洋经济的宣传
广东省的海洋经济推广渠道少,且力度不足。就传统媒介电视而言,浙江卫视有中国蓝品牌标志,蓝天下官网,《海阔天空一路是蓝》、《梦想天空分外蓝》台歌,蓝巨星吉祥物等。由此可看出,浙江的美丽海洋能够深入人心,宣传的作用必不可少。但对于广东省来说,想要使海洋经济走得更远,飞得更高,就必须宣传政府对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宣传广东海洋经济的发展特色及政策,打造出广东省是海洋经济强省的形象。
海洋资源论文:浅谈地理教学中开展海洋资源\环保\法制意识的教育
【摘要】 海洋是生命的源泉、资源的宝库、人类新的生存空间和未来的希望,也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在地理教学中开展海洋资源、环保、法制意识的教育,对于学生很有必要。
【关键词】 地理教学 海洋资源 环境意识 教育
一、海洋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海洋是生命的源泉、资源的宝库、人类新的生存空间和未来的希望,也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将开发海洋作为重要的国策。
中国拥有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6000多个岛屿,14000公里的岛岸线,37万平方公里的内海和领海,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家管辖海域,是一个海洋大国,有巨大的开发利用潜能和优势,海洋对我国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但由于受传统的“重陆轻海”的观念影响,造成了国民守土敬业、偏于内向发展的思想倾向,大多国民缺乏比较强烈的海洋意识和活跃的海洋进取精神。调查数据表明,现有97.8%的大学生不知道我国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家管辖海域。因此,对全民、特别是对作为未来的建设者的学生进行海洋意识教育,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二、海洋资源意识教育
1.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事业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0.8%,是地球上较大的沉积场所,也是水生生物最广阔的活动场所,是巨大的资源宝库,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海洋生物、海水化学、海洋矿产、海洋旅游资源。
20世纪中期以来,由于海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远不及陆地直接、深入和持久。人类对其开发利用主要在渔猎和航运方面。随着陆地矿藏、耕地等 资源的减少与相对短缺、人类开发利用海洋技术的提高和对巨大海洋资源经济潜力认识的深化,海洋逐渐成为现代化大规模开发利用的新领地。20世纪60年代以来,海洋开发与原子能工程、宇宙空间技术一起并列成为当代三大尖端技术。海洋开发除了传统海洋产业的现代化改造和扩展外,还表现在以高新技术开拓陆地替代资源,形成新兴产业等方面。我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又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和资源相对不足问题,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显得非常必要。但就我国海洋产业现状,其产值和海洋开发的综合指标仍徘徊在2%~4%的低水平,不仅低于海洋发达国家14%~17%的水平,而且低于5%的世界平均值;海洋利用单项指标,如鱼类人均消费量、商船吨位、海运和海上石油贸易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海洋科学家人数均很低。就港口分布密集程度而言,我国为3%,日本高达32%。这与我国海洋产业起步晚、基础薄弱有关,但真正制约我国海洋事业快速发展的还是滞后的海洋意识教育。因此,应尽快提高全民的海洋资源利用意识,以促进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
2.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海洋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虽然海洋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但是海洋矿产资源、海洋石油资源等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它们在短期内不可能得到更新。因此,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时,一定要合理开发,坚持节约和保护原则,禁止掠夺式开发,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海洋环保意识教育
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生产和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对海洋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导致了不同程度的海洋环境问题。因此,树立海洋环保意识,防止海洋环境的进一步破坏和恶化具有重要意义。
1.查明海洋自净能力,掌握海洋环境容量,以减少和防止海洋污染。海水对进入海洋的污染物质有自净能力,但当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数量超出了环境的自净和容纳能力时,便会引起海洋污染,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健康。如目前世界每年有200万~1000万吨各种油类物质排入海洋,对海洋产生严重的石油污染,造成一些地区气候异常,导致“海洋荒漠化效应”。因而应科学地估算海域中的环境容量,严格控制入海的污染物,采取有效手段,切实加强海洋环境保护。
2.适当生产作业和合理开发资源,防止海洋生态破坏
由于有些海岸工程建设和围海造田缺乏科学论证,破坏了海洋环境和海岸生态系统;由于人类对某些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物资源数量减少,质量降低,使部分物种濒临灭绝。特别是由于海水富营养化致使大量海洋生物死亡,数量锐减,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特别是海洋赤潮现象,是一种对水产养殖和捕捞业具有危害的海洋生态灾害。近年来,赤潮在我国近海发生的范围越来越大,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危害越来越严重。因此,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意识,遏制海洋生态恶化的趋势,具有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四、海洋法制意识教育
1.制定海洋法律,明确权属,依法维护海洋权益
1994年11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制订并生效,把世界海洋开发管理引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公约》将国家管辖海域划分为具有不同法律地位的内海、领海、毗连区和专属经济区等部分,沿海国在不同的区域享有不同的权利,行使不同的管辖权。各国纷纷制定海洋法律法规,宣布本国拥有的管辖海域,提出自己的权益主张。面对世界海洋秩序、利益大调整的国际形势,我国也十分重视自己的海洋权益,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6年5月15日正式批准了《公约》,之后相继制定了《领海及毗连区法》、《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法》等法律法规,明确了我国国家管辖海域的范围和权属。同时,《公约》还规定,国家管辖海域的界限因国家间海岸的相邻或相向而出现争议时,应在《公约》原则基础上协议划定。
我国在国家管辖海域的划定上,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形势。除渤海为我国的内海外,在黄海、东海、南海,我国分别与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等国在海域划定上存在着严重的争议。目前,上述国家在上述海域单方面划走了我国近100万平方公里海域,几乎相当于我国专属经济区面积的一半。其中已有数十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已成为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的实际开发区。因此,应从国家海洋战略的角度认真研究有关海洋法律制度,为制定国家海洋法律、与有关国家解决争议、切实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提供法律支持。
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依法管护开发海洋资源
“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的治国方略已(下转第2页)
(上接第91页)以宪法的形式加以确定,这一原则应贯彻到各个领域。我国拥有巨大的国家管辖海域,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为现代化生产生活服务,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为了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使海洋资源能够发挥其较大效益,必须将其开发利用纳入法制的轨道,依法用海治海。一方面,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实现管护有法可依。我国已颂布了《渔业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另一方面,使制定的法律、法规真正的实施和遵守,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海洋资源论文:海洋资源利用与生物医药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探索研究
摘 要:“海洋资源利用与生物医药”是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海洋生物学等学科为基础,以食品科学、食品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学科为骨架发展起来的一门技术性很强的新兴科学。本文结合浙江海洋学院“海洋资源利用与生物医药”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探索该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机制与创新模式。
关键词:海洋资源利用与生物医药 研究生 培养 探索
2011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浙江海洋学院正式设置“海洋资源利用与生物医药”二级学科,并开始招收学术型研究生。本学科研究生培养借助基础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方法研究海洋资源,尤其是海洋生物原料及其产品的理化特性、营养保健功能、安全保藏加工原理与技术、海洋药物及其他用于卫生保健的海洋生物材料和制品等,其既与海洋科学具有相近生物学基础,又具有以化学和工程学为主干学科的专业知识体系,是海洋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支撑学科。
1.培养目标和要求
重点培养研究生海洋资源利用与生物医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使其具备实际工作和基础科研能力,以适合现代科技发展和社会需要;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其能胜任海洋科学相关教学、科研、生产、产品开发和管理工作。培养要求包括:学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科学素养,具备“团结、敬业、求实、创新”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备较宽广的理论基础和较熟练的野外操作及动手能力;熟悉海洋科学相关研究领域的专业知识,了解选修研究方向的动态;能从事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资源利用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相关的应用和研究;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学科外文资料,并具备一定听说写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2.培养研究方向
2.1海洋食品质量与安全:培养研究水产品渔药、重金属、过敏源等危害成分的风险评估与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内源有害成分的性质及其加工贮藏中变化规律、控制及去除方法;研究水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及安全生产监控体系等。
2.2海洋生物利用与加工:培养研究水产品贮藏特性及新型保鲜加工利用技术;研究水产品功能提取制备和应用;研究远洋渔业资源、低值及废弃水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海洋微生物工程化利用技术等。
2.3海洋生物制品:培养研究海洋蛋白及多肽、多糖、脂质制备工艺、理化和生理活性;研究与开发以海洋蛋白及多肽、多糖、脂质为原料的高附加值保健食品、医用食品和护肤系列精细化工产品;研究海洋生物制品质量控制技术及其质量标准的制订。
2.4海洋药物:研究海洋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快速发现和结构表征技术;研究海洋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优化技术与构效关系:研究海洋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调控机制;研究海洋药物的筛选与功效评价技术;研究以海洋功能寡糖和多肽等为原料的创新药物的工程技术。
3.学制与培养方式
海洋资源利用与生物医药全日制研究生学制为3年,课程学习阶段为1~1.5年,学位论文完成阶段1~1.5年。对于提前完成规定全部学业,成绩特别的,经专家推荐和严格考核,可申请提前毕业,但在校时间不得少于2年;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学习任务者,允许适当延长年限,但在校时间不得超过5年。
海洋资源利用与生物医药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或导师组培养方式。鼓励与校外高校、科研院所及大中型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具体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严格的科研训练与参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法。课程培养采用讲授与讨论、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等多种方法,强调教学过程中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方式,注重培养研究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严格考核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求研究生认真学好政治理论课,并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公益劳动和社会活动,经常进行形势与任务、方针与政策和思想品德的教育。
4.培养课程设置
海洋资源利用与生物医药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35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 32学分(学位课不少于21学分,其它必修环节3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科研和论文1分、实践活动1学分。
学位课:(1)学位公共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和英语,共6学分;(2)学位基础课按一级学科设置,不少于6学分;(3)学位专业课按二级学科设置。
非学位课:(1)专业选修课侧重拓宽学科知识面,增强研究生综合素质训练,并考虑学科的前沿性、交叉性。(2)公共选修课,其中《自然辨证法概论》必须选修,1学分。(3)跨专业选修课可在培养方案外选修,不少于2学分。
补修课程:同等学力或跨学科攻读硕士学位、及在招生考试时被认为基础理论或专业知识有着某些缺陷需要入学后进行适当补课的研究生,应补修相关大学本科主要课程2~3门。详细课程设置如下表所示。
5.实践和科研能力培养
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实践活动、社会调查、学术活动等也为必修环节。(1)学术活动1学分,贯穿培养全过程。要求研究生至少参加1次省级及以上学术研讨会,及时了解国内外学科发展动态;至少参加1个市级以上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培养其独立科研工作能力;至少参加1项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的申请。(2)科研和论文1学分:要求研究生必须在国内外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含收录)1篇及以上与课题研究相关学术论文(不包括综述),论文必须是及时作者或第二作者(及时作者为导师)、浙江海洋学院为及时单位。(3)实践活动1学分:包括社会调查、助教、助研、助管等,在学期间研究生应进入实验室或校外基地实习1个月以上。
6.学位论文
研究生学位申请应有开题报告、进展检查、预答辩、论文评阅、答辩等过程。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开题前,应认真调查研究,充分查阅中外文献资料,形成文献综述(不少于5000中文字)。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已有理论和成就基础上,确定研究内容和范围,设计和制定实施方案、技术路线。研究生第3学期完成开题工作,经专家评议小组评议,通过者方能进入论文研究阶段。论文研究中,研究生应开展探索性工作,进行理论或试验研究,提出新见解和新方法,对研究内容进行合理的、灵活的、概括的综合分析,得到明确结论。学位论文撰写时间一般要求在1年半左右完成,其中实验研究不少于1年。硕士研究生在答辩前2个月提交学位论文,论文篇幅要求3万字以上。
海洋资源论文: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对我国海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海洋资源开发迅速但管理措施尚不完善,且由于开发技术等原因,现阶段我国海洋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已遭到一些破坏,产生的一系列海洋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指出了为进一步深入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开发的同时一定要加强管理,加强对海洋资源的评估和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针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建议
1 引言
21世纪人类正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的严峻考验,PRED问题越来越备受人类关注,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面临的重大课题。鉴于陆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日趋极限及陆地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加上传统的海洋资源丰富理念,人类社会逐渐从陆地回归到海洋,目的是将解决人类社会生产生存发展的问题的希望寄托于海洋。海洋因此也将成为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海洋资源是自然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自然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中国海域纵跨3个温度带,分别为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具有海岸滩涂生态系统和河口、湿地、海岛、红树林、珊瑚礁、上升流及大洋等各种生态系统。中国海洋生物物种、生态类型和群落结构表现为丰富的多样性特性[1]。但海洋资源的地域组合存在很大差异,海洋的开发利用状况不同,海区自然灾害和人类开发所造成的污染程度也有很大差异,因此,要综合分析不同海洋的海洋资源及其开发潜力,充分发挥我国海洋资源优势,在开发中制定严谨的管理法律,加强对海洋资源的保护,以实现海洋资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我国海洋资源概况
人们对海洋资源的理解和定义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产生和发展的。狭义上讲,海洋资源指的是能在海水中生存的生物,溶解于海水中的化学元素和淡水、海水中所蕴藏的能量以及海底的矿产资源。广义的海洋资源,除了上述能量和物质外,还把港湾、海洋航线、水产资源加工、海洋上空的风、海底地热、海洋景观、海洋里的空间乃至海洋的纳污能力都视作海洋资源。因此,海洋资源指海洋所固有的或在海洋内外应力作用下形成并分布在海洋地理区域内的,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所有自然资源,范围涵盖海底矿产资源、海洋航运和港口资源、海洋能源、海水和海水化学资源以及海洋生物资源等[2]。
2.1 海洋资源种类划分
海洋资源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研究需要,可以分成不同种类。根据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将其分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化学资源和能源资源;按照海洋资源性质、特点及存在形态,可分为6大类:①海洋生物资源:包括渔业资源、海洋药物资源和珍稀物种资源等。②海底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物资源(金属砂矿、基岩金属矿、大洋多金属结核等)、非金属矿产资源(非金属砂矿、海底煤炭磷灰石和海绿石、岩盐等)、石油和天然气资源。③海洋空间资源:包括海岸带区域、港口和交通资源、环境空间资源。④海水资源:包括盐业资源、溶存的化学资源、水资源等。⑤海洋新能源:包括潮汐能资源、波浪能资源、海流能资源、温差和盐能产资源、海上风能资源等。⑥海洋旅游资源:包括海洋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娱乐与运动旅游资源、人类海洋历史遗迹旅游资源、海洋科学旅游资源、海洋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等。
2.2 我国海域概况
我国濒临黄海、东海和南海, 渤海是我国的内海,四海相通总面积为 473万km2。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可划归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近 300 万km2, 相当于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近 1/3。我国大陆岸线长约18000 km,岛屿岸线长约14000km; 我国大陆和岛屿岸线曲折,海区500m2以上的岛屿有 6536个, 面积在10km2以上的海湾有160多个, 宜建港的海湾和大河河口共有118个。
我国海域地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 有大量河流入海, 沿岸水域有机质和营养盐极为丰富, 每平方公里海域年平均生物生产量达到 302 t。我国海域海洋生物物种高达 20278 种, 约占世界海洋生物物种的 1/4 以上; 滩涂浅海生物达 2950种,适合养殖开发的经济生物多达238种。我国海域渔场面积为280万km2, 适宜人工养殖的浅海和滩涂面积共 133 万hm2。我国海底矿物资源比较丰富。估计我国海洋石油资源量约406亿t, 其中近海246亿t、深海160亿t, 海洋天然气资源量为8.4万亿m3。已探明海滨砂矿储量约16.25亿t,其中金属矿为 0.25 亿t、非金属矿为 16 亿t。我国海洋可再生能源理论功率约为 4~5亿kW, 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等。海水资源主要利用方向是制盐,提取钾、溴、镁等化学元素,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等。此外, 我国滨海旅游资源亦很丰富,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共有1500多处, 其中有规模较大的海边沙滩 100 多处,重要景区 273 处[3]。
3 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现状与海洋环境污
染分析3.1 海洋资源开发现状
近年来,世界上海洋领域备受重视的开发主要集中在海洋油气开采和海洋能源开发利用两个方面。至于其他方面的开发利用程度,尚无商业性的实际进展[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年均增长速度近20%,国家海洋局公布的《2006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为20958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0.01%。由此可见,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5]。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海洋产业发展迅速,海洋经济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达20%以上。海洋水产业总值达1445.27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50.6%;海洋油气业总产值212.74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7.5%;海洋盐业总产值为45.5亿元,占1.5%;沿海造船业总产值达193.84亿元,占6.8%;海洋交通运输业的总产值达540.6亿元,占18.9%;滨海旅游业收入达419.75亿元,占14.7%[6]。
但是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目前中国海洋开发的综合指标仅为3.4%,这不仅低于海洋经济发达国家 14%~17%的水平,而且低于5%的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目前主要以矿产资源为主。
沿海省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前沿地区,而海洋资源又是这些省份的独有资源。为了避免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以及海洋生态的破坏,就需要对我国沿海省份海洋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估,而开展海域承载力的研究将有助于实施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7]。根据评估的结果对各省份在未来阶段的海洋资源开发提出对策,从而实现我国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通过选取19项具有代表性的指标,经过指标数据线性变化法的归一化处理,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沿海省份海洋资源承载力分为供给功能、经济功能和环境功能3类,对我国11个沿海省份2008年海洋资源承载力进行比较分析表明,海洋资源承载力较高的是广东和山东,其次是天津、上海、福建、辽宁、江苏、浙江和海南,海洋资源承载力最差的是河北和广西[8]。
3.2 海洋环境污染现状
海洋污染物种类众多,从形态上分有废水、废渣和废气。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和毒性,以及对海洋环境造成危害的方式,大致可以把污染物的种类分为以下几类:油及其产品、重金属和酸碱、农药、放射性核素。
海洋中约 80% 的污染物质都来自于陆源。一系列数据与事实表明,近海区域正逐渐成为陆源污染的主要纳污场。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许多国家或地区的 90% 以上的废水和 70% 的工业废物,在未经任何处理的情况下排入沿海水域。意大利环境联盟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末发表的调查报告中就指出:随着工业发展及人口增加,每天陆地上产生的污水和污物也大量增加。这些污水污物进入海洋后,给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危害[9]。
随着人类的经济活动不断向海洋迈进,使近海污染状况日益加剧。据全国海洋环境监测网监测,我国近海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氮、磷、石油和有机物污染明显,渤海沿岸有217个排污口,接纳了我国沿海污水排放入海总量的32%和陆源污染物入海总量的47%。据统计,我国每年直接排入近海的工业和生活污水约80亿t,其中石油14.4万t,铅6131t,砷1万t,汞78.5t,使海域污染范围扩大,污染程度加剧。此外,海域污染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对海洋环境造成了巨大威胁。据统计,1980~1997年,我国海域共发生赤潮380起,1998年珠江口发生的密氏裸甲藻赤潮,造成养殖业损失达35亿元[10]。同时,由于过量捕捞,海洋中生物的生态平衡也已遭到严重破坏,许多鱼类濒临或已经灭绝(图1)。
目前,我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正处于起步阶段,海洋资源的开发程度较低,并且由于技术等原因开发利用效率不是很高造成了海洋环境的污染,这些污染大致由开发海洋过程的污染和陆源污染组成。海洋污染如不及时治理与维护将造成恶性循环,威胁海洋资源的质量,也将降低其本身的资源利用价值,因此,保护海洋资源迫在眉睫。
由图1可见,我国东部沿海污染较重,同时渤海湾和浙江海域海水污染程度也较重,广州附近海域海水污染程度较小,其中由于渤海是内海,海水的交换能力差,海水的自净能力弱,污染较重。因此在工业布局和设置废水排放点时,应考虑到水体的交换能力,同时分散分布污染物排放地点。
从图2可以看出,径流和点源排放和空气污染在海洋环境污染中占有绝大部分比重,为77%;船舶和倾倒也占有约20%的比重,为了提高海洋环境质量,从源头入手,截断污染物的来源。因此,对海洋污染的保护要从污染源和传播过程两方面进行着手。
我国海洋资源丰富,但无序的开发会给海洋资源造成巨大损失和破坏,不但不能发挥海洋资源的巨大优势以促进经济增长,而且由于物质在自然界的循环流动会影响海洋甚至整个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为此,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时要考虑到海洋的承载力问题,此外,更要加强防治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时的环境污染问题,在开发海洋资源时避免盲目性,要增强开采的有序性。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为实现我国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长远规划。
4 对策与建议
我国海域面积辽阔,海洋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海洋资源对于我国国情来讲显得尤为重要。不同海域海区海洋资源承载力不同,在开发利用时应该对海洋资源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进而制定出不同开发利用方案,防止盲目开发。虽然我国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有相关的法律条文规定,但并不完善,还存在漏洞,因此,要加强政府的管理力度完善管理措施,加强对海洋资源利用的立法保护。针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出的几点建议。
(1)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让人们在思想观念中有保护海洋环境的感官认识,进而逐渐在实践中加以实施对海洋资源的保护。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对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防止海洋污染有重要意义,对维护海洋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
(2)加强对海洋资源利用的立法保护。目前,我国在开发利用海洋方面的立法仍然有待完善。
(3)加强对海洋资源和海洋利用方面的知识普及。即加强对海洋环保知识的宣传力度,向整个社会发出倡导,在教育中也要向学生渗透保护海洋资源的思想,整体上提高保护海洋资源,保护环境的观念意识。用实际行动向整个国际社会做出呼吁。
(4)在提高工业废水排放标准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生活污水的排放标准,此外还要减少农业中农药的使用量,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尤其是赤潮的发生,这样能够提高海洋的水质,进而提高海洋环境质量。
(5)加强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目前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时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发生严重的浪费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技术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步伐不一致所导致,技术发展水平落后于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要求,因此,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利用资源减少浪费现象,首先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
(6)调整海洋经济产业结构,综合开发海洋资源,全力开展海洋文化,加强海洋文化软实力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