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经济类毕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经济类毕业论文:经济类专业经济法论文
一、经济法实践课教学国内研究现状
总体上,我国的相关研究得出的结论都是经济法学课应开展实践教学。但是,学者们对法学课程的任务驱动法研究甚少,有研究者也仅限于刑事案件处理能力训练、公司法方面,而对合同法、经济纠纷解决、财税法、市场秩序法等方面还没涉及。虽然近年来市场上也出现了《法学实践性教学与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课题以及《经济法实务》方面的教材,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是针对法学专业学生而言的,而且大多是建构在实训基地建立、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校外实习、实地观摩、义务法律咨询等层面上,实训的设计及组织等问题谈及较少。学者们通过研究非法学领域方面的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及它带来的正面影响,进而将非法学的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应用于公司法、刑事诉讼法、环境法法学课的教学过程中。这是对法学领域实践教学模式的一大创新。但是,这一创新对非法学专业(主要是经济类专业)学生法学教育的合理性和实效性值得商榷。首先,这种将任务驱动法应用于法学课堂的研究都只是理论,没有付诸实践。其次,法学课的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是照搬别的学科的任务驱动法的设计方式进行的,而对是否适合经济类专业学生没有研讨。再次,法学知识能否用任务来驱动以及实际效果如何值得商讨。
二、对经济类专业学生经济法教学的思考
本研究试图将这些纯理论教学或大篇理论教学的模式用任务驱动方法进行替代,进而详细分析任务驱动法与经济类专业学生经济法课程的适用性与实效性以及如何实施等问题。特点是:(1)以实训为重点,重新组合经济法教学内容;(2)在实践的方式上不拘泥于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实习实训、实地观摩等方式,而是以任务驱动为主线,有效结合“案例导入、问题引出、分组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根据所学知识特点灵活运用这些方法;(3)在学生知识的获取上,与时俱进,结合经济前沿新现象或典型案例,争取每块知识都能用线条直观地表现出来。为此,本课题重点要研究的是适应经济类专业学生的经济法课程内容设计以及经济类专业学生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方式改革两大问题。课题组成员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等多种方式进行调研,以学生“有所学、有所用、有所悟、有所知”为目标,以“合理、适度”为原则,设计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为以下四大模块:(1)企业法模块:主要包括企业设立实训、企业机构治理实训、企业合同管理实训、企业用工管理实训;(2)财税法模块:主要包括政府预算实训、政府采购实训、企业涉税(缴税实务与节税实务)实训、基础会计记账实训、审计实训;(3)市场秩序法模块。主要包括竞争法实训、产品质量法实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训;(4)经济纠纷解决模块。主要包括谈判实训、调解实训、仲裁实训、民事诉讼实训、行政复议实训、行政诉讼实训。教学方式确定为:以“针对性、实践性、灵活性”为原则,以“任务驱动”为主线,“案例导入、问题引出、分组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相结合的方式。实训的组织行式是:大模块情景假设/问题引入———子模块之间的关系———子模块实训环节(认识子模块———子模块情景假设———学生讨论———法律分析———角色扮演———实训评价———作业回顾)———总结大模块所学知识。
作者:祝华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类毕业论文:高校经济类专业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论述
摘要:毕业论文是对大学生四年专业学习的一次综合检验。它判断经济类专业毕业生是否具备了以下技能:用于解决经济问题的逻辑思维;从数据中进行观察和推断;运用良好的笔头写作和口头表达来阐述思想。毕业论文不但不应取消,而且应从选题、过程、写作及答辩等环节,进一步完善论文指导工作。其中,选题环节除学生自选和教师指定外增加双向互动式选题;过程指导重视文献阅读和实地调查;写作环节突出现作范式和逻辑思维;答辩环节实行回避制和匿名制。
关键词:选题;过程指导;写作指导
自参加工作以来,笔者每年都会参与经济类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和答辩工作。总的感受是,只有三成左右的学生论文写得比较令人满意,另外七成左右的学生论文写得不令人满意,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主要问题表现为:从学生方面看,一些学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态度不认真,不愿意投入时间,只是从网上复制、粘贴和拼凑,勉强糊弄一篇论文,敷衍了事,空耗指导教师的精力;从指导教师方面看,一些教师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把关不严和混工作量的现象。这两方面原因共同导致了许多高校在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和答辩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放水”现象。针对上述现象,近些年来,国内教育界出现一股声音,认为本科毕业论文创新有限,空耗师生的时间,应该取消毕业论文。笔者认为,这种看法片面而短视。毕业论文具有一定的考察难度,是对大学生四年专业学习的一个综合检验。就经济类专业而言,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主要是检验通过四年经济学的学习,毕业生们是否具备了用于解决经济问题的逻辑思维;是否掌握了相关经济理论和方法,并能够从数据中进行观察和推断;是否能够运用引人入胜的笔头写作和口头表达来阐述思想。因此,毕业论文不但不应取消,而且应该采取措施加以完善。指导教师应尽力与学生一起合作,争取每个学生都能做出一篇好的论文。学生撰写的毕业论文不够理想,除了学生对自己的论文不负责以及指导教师不尽心以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师生对毕业论文所涉及到的科学研究、写作技巧以及指导方法等存在认识不足。本文将就教师指导毕业论文和毕业生撰写毕业论文,谈一谈笔者十年来的认识和感悟,借此机会,抛砖引玉,以便更好地推动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虽然本文分析的主要对象是经济类专业,但是对其他社会科学专业也会有所启发。由于目前许多省属高校采用毕业论文(设计)智能管理系统,因而本文将按照该系统管理的流程:选题、过程和答辩,探讨毕业论文指导工作。
一、选题指导
每年大约11~12月份,高校便会布置大四学生毕业论文任务,若干学生会被分配给系里指定的教师。学生的及时件事就是找到指导教师,商讨选题事宜。对于师生来说,选题非常重要。如果选题目正确,则后续工作比较容易开展,而如果选题不当,则后期学生可能面临写不下去或写不好的困境,甚至不得不因此重新换题。教务处和各个二级教学单位对此项工作也很重视,会检查学生的选题,一些高校为了强化选题论证,甚至要求进行开题答辩。毕业论文选题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学生自选,另一种是教师指定。学生自选是一种“自下而上”地选择论文题目,这种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选题自主权,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意愿。这种选题方式虽然暂时省掉了指导教师的麻烦,但是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学生囿于知识和经验,对选题缺乏必要的鉴别能力,选题缺乏理论和实践价值,而且容易造成学生之间选题重复或与往届重复。另外,学生选出的题目五花八门,一些选题明显超出指导教师的指导范围,导致教师难以跟踪和指导学生后续研究和写作。教师指定是一种“自上而下”地选择论文题目。指导教师结合自身所承担的科研项目、研究方向以及研究热点,给学生指定题目。由于指导教师长期从事科研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科研经验,具有较强的学术鉴别力,因而指定的题目往往学术或应用价值较高。但是,这种“命题式”作文有时不一定符合学生自身的兴趣和特长,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研究积极性。上述两种选题方式各有优劣。不同的学生适用不同的选题方式。除上述两种方式以外,笔者认为,还存在第三种选题方式,即指导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选题。比如,指导教师或者由几个教师组成的团队根据团队科研情况,向学生提供一组选题“菜单”,学生在此基础上凭借兴趣自由选择题目。这种选题方式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是师生互动式的。指导教师既不强行指定题目,也不放任学生选题不管。它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自主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选题在教师科研领域范围之内,指导教师有能力实际指导,并且师生可以组成研究团队。部分教师认为,本科生水平低,不具备科研能力和经验,因而不愿意将学生纳入自身的科研活动中。笔者认为,将学生吸收到科研活动中,充当教师的研究助手,一方面学生通过“真刀实枪”地参与科研活动,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协助完成社会调查和数据录入,有助于节省教师宝贵的时间,教师可以腾出时间从事更重要的科研工作。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过程中,学生对课题的建议有时也会给教师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因此,第三种选题方式对师生是互利的,也有助于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目标。在毕业论文选题方面,教学管理部门通常要求学生选题时应遵循“宜小不宜大”原则。“宜小不宜大”原则在实践中如何把握呢?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教学管理部门要求学生的论文题目名称中不出现“中国**”这样的大字眼,选题要定位于解决某个地区或者行业的经济问题。但是,笔者认为,这种理解方式存在偏差,比如,“**市产业结构优化问题与对策研究”和“国外对华反倾销对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的影响”这两个题目孰大孰小呢?显然,前一个题目实际并不小,后一个题目实际并不大。选题的关键是寻找恰当的科学命题,不应仅仅以地理和产业为界。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选择利用资源的学问,研究议题涵盖范围广泛,既可以是农村、农业和农民方面的经济问题,也可以是城市、工商业和工人方面的经济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应注意把握三个原则:一是评估学生是否有能力完成所选择的题目,能否搜集到必要的资料数据;二是尊重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好的老师,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克服毕业论文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三是适当结合学生未来的工作事业发展方向,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过程指导
在题目确定以后,许多学生仍然不知道该研究什么,怎么开展研究,缺乏研究思路,甚至于一些基本概念都搞不清楚,更谈不上凝练出科学命题。在学生研究和撰写过程中,指导教师需要及时地给予学生指点,必要时还需“手把手地”教。首先,指导学生阅读现有文献。大量阅读研究领域内国内外文献,是开展科研工作的一项必要任务[1]。阅读的、经典的文献,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放任学生参考质量低劣的网络材料,则容易导致学生论文呈现"garbagein,garbageout"状态。指导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的纸质或电子资源,如何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挑选出与课题研究最相关的三五篇文献。指导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向学生推荐与课题相关的文献。然后,学生精读这些重要文献。文献阅读是一个“批判性或挑战性阅读(criticalreading)”过程。它不仅要求学生知道一篇文献的主要观点,而且要了解背后所依赖的假定条件和逻辑关系,能够指出文献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如何进一步改进,等等。文献阅读不仅仅是浏览,还应学会做阅读笔记。其次,鼓励学生深入基层,实地调查。经济学是经世济民的学问,与社会经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坐在宿舍冥思苦想,不知如何下笔时,不如深入基层,实地调查,从现实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科院的周立三院士曾讲过,没有到过的地方,不要写文章。通过调研,有助于学生了解基层面临的真实经济问题,获得感性认识。指导教师要为学生深入基层调研积极创造机会和条件。在指导学生实地调查时,要尽量避免走马观花,道听途说,一定要实际到现场看,跟当事人聊,倾听受访对象的陈述,重视跟“懂行”的基层人士交流,因为他们提供的信息往往更有价值。将调查中搜集的相关资料数据,带回学校研究。,在做毕业论文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习新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经济类专业科学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2]。理论研究主要是利用数学或文字语言进行演绎推理,给出经济体中几个关键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经验研究则通过统计和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收集数据,归纳或检验有关经济理论的推论或假说是否成立。目前,学生按照“现状、问题和对策”三步骤来研究和撰写的比较常见。严格意义上讲,这种研究范式属于传统的对策研究,不属于现论和经验研究范畴。这种对策研究想要做得好,需要一定的功底,需要对经济问题有透彻的了解,通过入木三分的刻画,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拿捏住问题的“七寸”。但是,大多数学生还达不到这个水平。今后应鼓励学生采用现代的研究范式,进行理论和经验研究。由于纯粹的理论研究相对比较困难,不是大多数学生的努力方向,因而鼓励学生尝试经验研究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根据笔者的指导经验,虽然经验研究刚开始时比较困难,需要学生自学相关经济理论和定量方法,花时间搜集和整理数据,比较繁琐和辛苦,但是一旦获得正确的结果,那么后续的论文撰写就会比较容易。相比之下,一些学生选择对策研究或理论研究,到后面常常感觉到写不下去。
三、写作指导
每个学生刚开始时都不太清楚如何撰写规范的毕业论文,不知道论文的基本结构,缺乏必要的写作技巧。指导老师可将往届的毕业论文提供给学生翻阅,帮助学生明确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和格式。通常,现代规范的经济类专业毕业论文结构包括引言、文献综述、理论分析、实证分析、结论以及参考文献等。引言部分介绍研究背景,交代为什么要研究该题目,引出研究意义,以及点出主要观点。文献综述是现代学术研究的规范要求,突出该课题研究在现有研究领域中占据的位置。理论分析部分说明课题研究依旧的理论框架,构建有关经济变量的逻辑体系,给出有待检验的推论假说。实证分析部分交代研究所使用的模型、数据来源、估计结果及其经济意义解释。是结论部分,总结全文,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毕业论文写作的表述方式包括文字、数据图表和数学模型等。不同方法各有其优点和缺点。目前,多数学生习惯于文字表述。实际上,一些理论观点好借助直观的数据图表或抽象的数学模型来阐述,因为这样会更形象、更简洁。许多学生没有掌握制作精美的统计图表,以支撑文章观点,有的文章中即使有图表,也没能够进行详尽科学的说明;同时,缺乏抽象思维能力,不能够灵活地运用数学语言来表达经济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写作包括完成初稿和最终定稿两个阶段。在学生撰写初稿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一鼓作气写下去,着重构建出文章的逻辑体系,不必过多地关注词藻修辞。撰写初稿时,宜尽量多写,以备修改时删减。指导教师在辅导学生论文初稿修改时,重点是查看论文的框架是否合理,思路是否清晰,逻辑是否严谨,有没有明显的漏洞。在定稿阶段,指导教师则要适当地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水平,语言要尽可能地简单、地表达,句与句之间要有语义的逻辑联系,力争做到通顺、规范。
四、结论与建议
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的一次综合锻炼。指导教师应对学生严格要求。指导教师严肃态度,学生才会端正思想,认真学习和研究课题内容,最终完成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为大学四年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通过毕业论文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学思想理论、技术方法和写作表达,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了更好地指导毕业论文工作,结合工作中的体会,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及时,师生之间要定期或不定期保持沟通。指导教师应鼓励学生带着问题来找自己讨论,并平等地对待学生。由于大四学生外出找工作或者到就业单位实习,经常不在学校,因而指导教师可建立论文指导QQ群,这样既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一些共性的问题也可及时地向所有学生指出,有助于提高指导效率。第二,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协调好找工作和做论文之间的关系。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是毕业生的头等大事,也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指导教师在论文指导过程中,要关心学生找工作的情况,指导学生协调好找工作和做论文的时间安排,努力做到工作就业和毕业论文两不耽误。第三,指导教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一方面,不能拿硕士博士或自己搞科研的高标准来要求每一个毕业生。毕竟现在学生找工作的压力非常大,时间比较紧。对于省属普通院校而言,本科毕业论文不一定要有多大创新,但一定要求学生把所研究的问题讲清楚。另一方面,也不应认为本科生水平低,不可能做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因而疏于指导,放任自流,导致论文漏洞百出,学生什么东西也没学到。指导老师要耐心地指导每一个学生,也许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第四,论文答辩环节尽可能实行回避制和匿名制。在以往的毕业论文答辩中,出现过由于答辩委员对学生论文提出较为尖锐的意见而导致同事关系紧张的情况,或者参加答辩的教师因为学生的指导教师是学院领导而不好意思就论文提意见。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是实行答辩环节回避制和匿名制,即分组答辩时指导教师不参加其学生答辩,同时,要求学生上交的论文隐去指导教师的姓名。据笔者了解,目前绝大多数院校实行了答辩回避制,但是匿名制执行得不够。通过匿名制,答辩委员可以不必顾忌同事或领导的人情关系,大胆、实事求是地就每篇学生论文指出其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修改完善的建议,有助于提高论文质量。
作者:张旭青 单位:淮阴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经济类毕业论文:高职经济类专业经济法论文
一、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教学法在运用过程当中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它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而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合作学习。它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在探讨交流中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本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宗旨,将精心选取的案例带进教室,通过案情展示,启发式提问,再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交流研讨,提出问题解决方案。这一过程有助于深化学生所学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要想上好一堂案例讨论课,案例的选择至关重要。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已具备的知识结构,对案例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以达到教学效果。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考量。在运用案例进行教学中,教师要对案例所涉及的法律法规熟练运用,要对学生的意见进行及时正确的点评,要引导学生思维,带动课堂气氛。因而案例教学的成功运用有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案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不高
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时候,我发现,经常出现教师讲得兴致昂扬,但学生兴趣索然,不积极参与。本该热烈讨论的课堂变成了一言堂的尴尬局面。这样一来,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针对不同的法律内容,学生的感兴趣程度也不一样。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合同法等与学生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教学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参与案例讨论的兴致要高一些。但诸如公司法、金融法、企业法、专利法等内容,则因离学生生活较远而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与热情大为减弱。
(二)教师对案例教学课堂把握不到位
在案例教学的课堂当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要对整个案例的进展,课堂气氛把握控制到位。部分教师在案例讨论的过程当中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容易出现冷场,或是讨论拖沓偏题的情况。而且由于长期以来受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有的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简单地采用讲授法,本该师生互动的教学变成了教师独角戏的个人分析,严重背离了案例教学的实质与精髓,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调动起来,其自我研修、合作探究、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也没有得到提升。
三、案例教学改革建议
(一)精心选择教学案例
要想提起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案例的选择要恰当。首先,所选案例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使他们有一种现实感和求知感。其次,案例的选择上要注重时效性。教师要跟紧时代,不断更换补充新案例,好涉及时下的热点问题。案例的来源渠道有很多,教师可以从《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电视媒体上收集;可以从专业的法律网站上收集,如中国法律信息网、中国民商法律网;还可以多多关注发生在校园里和校园周边地区的事件。再次,教学案例应带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能融会贯通所学的相关法律,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地加以学习并深入领会教材的重点知识。
(二)运用多种案例教学模式
1.案例导入法
将案例导入教学的方式有几种,一是在讲新课前,抛出案例,引发学生思考,这种方法关键在于案例的选择上要有一定的吸引力,好能让学生有讨论的空间。二是讲授过程中插入,通过典型案例的讲解和讨论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重点、难点的掌握。三是讲授后运用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在此阶段,教师选用的案例覆盖的知识点要些,具有一定的难度,通过这个案例能将学生的所学知识梳理一遍,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讲授内容的不同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来正确选择案例导入的方式,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导入案例引发学生讨论时,教师要注意有效组织课堂、调节课堂气氛。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若发现个别学生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可以进行点名提问。对认真讨论的学生,教师要用适当的语言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增强学生的积极性。若学生在讨论时出现不同见解发生争论时,教师不必马上给出答案,而是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课堂演讲法
课堂演讲法是将课堂交给学生。在学习法理相对浅显易懂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寻找相关案例,分组制作PPT,推选代表上台来进行演讲。比如,在讲《产品质量法》时,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分组选取以往“3.15”的打假案例,针对一项生产者、销售者的责任和义务为主题进行演讲,其他组的学生可以提问或进行辩论。这种方式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充分准备。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极大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诸多能力。
3.模拟实务法
模拟实务法是让学生扮演角色,参与到案例当中去。例如,在学完《企业法》后,教师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让学生分组,选择感兴趣的创业模式。可以是开公司,或是创办一家合伙企业。让学生在企业中各司其职,撰写公司章程或是合伙协议,准备申请材料。其他学生扮演工商局的工作人员,评判小组成员所填写的文件以及章程、协议的合法性,并对不合法的或不适当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在这期间,放手让学生去做,对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很有好处。而且大家因为共同完成任务会给每个人带来一定的成就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4.多媒体影像教学法
通过播放影像资料,重现真实案例,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案例。如在学习《商标法》时,因为学生觉得这部法律离自己较远,条条框框的法律条文学起来很枯燥,没兴趣。我通过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了今日说法之“谁的太阳神”,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案件情景里去了。在看完影像视频后,要求学生谈感想,聊收获,学生表现得特别积极,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作者:言雅娟 单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类毕业论文:经济类课程教学中的案例教学论文
一、开放教育经济类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课堂讨论氛围,学生主体地位不强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主体性、主动性,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交互式教学方式。在开放教育教学实践中,由于成人学生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缺乏理论知识储备,知识面较窄,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接受案例教学有一定的难度,主动加入案例讨论与分析的积极性不强,导致课堂缺乏讨论氛围,案例教学效果不明显。加之部分教师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把握,没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阻力,不注重课堂讨论与交流,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二)缺乏系统性、实用性经济学案例教材及编写的专业体系经济类课程教学中需要大量的实际案例素材,然而,目前所用的教材和教学案例几乎都是源自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相对滞后,缺乏适合本土化、实用性、有针对性的经济案例教材,有些案例时间跨度长,内容陈旧过时,导致学生在理解上往往缺乏感性认识,难以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经济类课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内部存在必然的联系,学生的学习就是要构建课程的内部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案例教学要遵循理论性与系统性的结合,然而,在案例教学的实际中,经济类课程的案例的编写常常是孤立的,缺乏必要的内在联系。
(三)缺乏对案例教学的组织管理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对案例教学掌控,成为有效的指导者和推动者,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思考分析。案例的选择和组织尤为重要,从目前电大开放教育的案例教学来看,部分教师对案例教学的把握肤浅,没有对案例进行严格的筛选,案例的选取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教师对案例教学的组织管理不够,案例的导入缺乏设计,课堂教学缺少必要的沟通与交流,对学生的分析讨论没有进行有效的引导、评价和总结,无法达到课堂案例教学的预期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在开放教育经济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开放教育课程引入案例教学,能更好地实现“学导结合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在经济类课程的实际教学中要发挥案例教学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和完善案例教学应用水平,体现电大开放教育教学的优势和特色。
(一)更新学习观念,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其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参与度,在教学中推行案例教学重点是转变教学观念,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简单讲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与案例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推导、运用基本概念和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宜占用太多的时间讲解和论述,而是将话语权交给学生,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二)提高案例选取、编排与呈现的针对性、实用性与合理性1.案例的选取。在经济类课程的案例教学中,选取好的案例是关键,案例的内容应适应教学环节的需要,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代表性,能尽可能涉及所授的理论知识,达到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对所教课程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宏观的把握,紧扣教材内容和重点,把控好案例的难易程度,选择合适的案例,激发学生思维的能动性。教学中要尽量选取近期的材料,结合当前的重大时政和热点信息,选取接近现实生活和我国企业的实际案例,尤其是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操作的案例,如本单位、本地企业,这样也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讨论中积极主动参与,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自主构建,真正发挥案例教学的价值。2.案例的编排。在课堂教学中,案例的导入不是简单机械的陈述,而应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编排,使案例发挥较大的应用价值。案例应根据知识点特点和教学需要合理地进行导入,既可以在讲授知识之前或之后引入,也可以穿插在知识点的讲授中,灵活运用,使学生能够通过案例深入浅出地理解理论的内涵。如在讲授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时,可联系二手车市场、保险市场等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紧密的问题,组织开展讨论,并要求学生也举出相关的案例,激发学生的思维。3.案例的呈现。在课堂教学中,案例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教师口头陈述案例;二是给每个学生印发文字案例;三是通过投影将案例投射到黑板上;四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案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其中将多媒体技术融于课堂教学,能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难以表述的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为学生创设各种逼真情境,使课堂由静态的学习变为图文并茂的动态传播过程,通过一环扣一环问题的创设和层层深入的启发,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节省时间,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加强教师对案例教学的组织管理在开放教育经济类课程案例教学中,教师是主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采取组织课堂讨论、专题辩论、专题报告、实地考察等方式开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场地也不仅仅局限于教室,可以到企业、各实际部门等参观访问、利用双向视频系统等方式来进行。同时,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案例教学是一种技巧性、难度性较高的教学方法,对教师本身知识储备、知识结构与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需要关注学术前沿,不断完善和更新知识结构,并对经济学热点和现象有高度的灵敏度,对案例教学的理念、方法不断探索,才能做到实施得法。学校应有计划地选派任课教师接受案例教学系统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案例教学的水平,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实践教学互动,在实践中收集典型案例,为案例教学做充足的准备。在开放教育经济类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体现了开放教育“学导结合教学模式”的内在要求,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好评。但也应该意识到案例教学不能完成取代基础理论教学,应将基础理论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推进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作者:谢敏红单位:宜春广播电视大学
经济类毕业论文: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论文
一、目前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有很多院校已经建立了一些实验室,如会计手工实帐实验室,ERP沙盘实验室,金融实验室等,可以说这些院校已经在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方面有了很多的动作,但是从一些调查中发现,很多经济类专业的实验室的利用率不高,实习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能动性不高,实验中的过程记录材料非常不完善,学生们的实验总结报告普遍存在抄袭等现象。还有些院校针对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拓展了很多的校外实习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工厂环境下去体验。这些校外实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体能素质,但是对于经济类学生的专业水平提高甚微。因为三本院校的学生,进入银行、证券以及一些投资公司的实习机会很少,他们并不能在切合专业的环境内去实习,导致很多同学认为,学校安排的工厂实习实际上就是打工,这可以从目前的工厂实习普遍有报酬的现象得出这样的结论。
二、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与作用
(一)构建思路。利用目前社会上的企业仿真软件组建一个综合的实训平台,通过对真实企业设置的仿真模拟,企业由4-6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每个企业的成员分别担任虚拟企业的总经理、财务总监、营销总监、生产总监、研发总监、人力资源总监等岗位,并承担相关的管理工作。通过对市场环境与背景资料的分析讨论,完成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各项决策,包括战略规划、品牌设计、营销策略、市场开发、产品计划、生产规划、融资策略、财务预算等等。这样的实训平台可根据学生的实习人数搭建,并配套建立银行、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国税地税、社保中心、证券公司等模拟机构,另外搭配论坛、产品以及人才信息中心、产品展示中心。学生可以在里面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总经理负责统筹全局,制定战略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变化,进行企业绩效分析、总结;生产总监负责安排产能的大小和产地,适时的调整和升级,控制废品率、质量等级,调整雇佣工人数目,把生产成本降至低,分析和跟踪对手,研究各组产能变化情况;营销总监负责跟踪对手,计算整个行业供需情况和每个市场的供需情况,从而确定价格、折扣、零售店和专卖店数量、广告费用等等来促进销售获取更多的利润和投资回报;财务总监负责根据战略规划安排公司资本结构,适时的减少额外的利息支出、发型和赎回股票、债券,从众多方面分析和跟踪对手,进行财务状况分析和协助决策等,其它还有产品总监、采购总监以及人力资源总监等。该模拟系统可以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使所有的参与者都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企业在运行中所存在和发生的各种问题,锻炼了危机处理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这样的平台经济类各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实习角色,并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充分的锻炼。会计专业的可以在模拟会计事务所帮助企业进行财务预算、核算以及财务报表的制作,法律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模拟律师事务所里帮助企业处理日常的纠纷以及各种合同文本的审核,金融专业的学生在模拟银行、证券公司帮助企业进行投融资操作以及股票投资和上市操作,营销专业的进行营销策划和实施,设计专业进行产品设计,等等。他们在平台上通过团队成员的努力,使虚拟公司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并在所有的模拟公司中脱颖而出。
(二)该模式的作用。在这个虚拟平台上,学生可以研究市场发展前景,依据市场机会,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然后进行企业设置及部门划分、角色安排;并安排分工,制作工作职责及管理制度;以及产品设计及成本估算、确定资金来源;进行经营战略及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预估利润并进行风险分析,经研究、讨论,形成共识,制定相关计划。通过对一个为期2年的模拟经营,综合了现代企业管理、财务信息管理、市场营销、网络营销、会计处理、销售管理、渠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遵循“体验-分享-提升-应用”这一基于工作过程的体验式教学,着重培养学生五个方面的职业技能,引导学生建立企业经营的大局观;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企业“进、销、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市场预测与决策能力。除以上之外,项目仿真实训还会具有以下用处:①在实训之中,发现选拔学员参加全国性的企业模拟竞争大赛,提升学院知名度。②有可能的话可以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建议结合图书馆建立一个小型的专业书籍书房,大一大二学生进行基础性知识的学习,从进入大三开始,就进入企业仿真实训,让学生在实训中发现问题,有问题就结合老师然后在相应的专业书籍中寻找答案,进行主动式的学习。③企业仿真实训平台如取得成功,将可能会成为企业人才的培训基地,为社会相关企业提拱人才进修培训服务。
三、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
(一)操作思路。本科经济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以专业岗位群所需实务能力培养为主,要打破现行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模式。首先需界定各专业人才培养面向的行业岗位群的基本业务是什么,所需的知识与能力的结构是怎样的;依据行业岗位群所需知识与能力的结构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实施方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要融合在行业岗位基本业务的项目或任务中进行(先行后知);组建有行背景的教学团队;整体设计和实施项目或任务,通过建设,初步形成经济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二)考核评价体系。对实习学生的考核,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进行企业仿真实训项目学生的考核,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方面是参加实习的全体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一方面是由公司总经理(或外部机构负责人)对团队成员的评价与团队成员对总经理的评价;一方面是由实习指导教师对实习学生的考核评价;是由实习管理人员对实习学生的考核评价。还有一个是模拟部门的考核:如模拟工商管理部门的考核,应考核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企业服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个人业绩的综合得分,实习指导小组将根据个人业绩综合得分,作为评定实习成绩的主要依据。模拟税务人员应该掌握税法知识,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税法知识办理相关税务业务。例如流转税的计算、征收;按照税法规定所得税税前扣除,核查各个公司对会计利润和税法利润的调整是否正确等。对模拟商业银行的考核,应包括对银行的经济效益和个人业绩进行考核。银行的经济效益主要通过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手续费收入等主要业务收入与利息支出、费用支出等相抵后的差额即利润指标来反映。
作者:陶建辉 单位:郑州科技学院
经济类毕业论文:经济类学位论文写作
一、开题报告的步骤与内容
开题报告是关于开展课题或论文写作的计划报告,由毕业生个人完成,向导师、评议小组等汇报,目的是①说服导师、评议小组同意报告人进行下一步的论文写作工作;②对下一步的工作如何做得到导师和评议小组成员的修正、指导。开题报告的字数大约占毕业论文字数的10~20%。
(一)开题报告的步骤。开题报告的步骤具体包括:选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对课题进行初步研究;确定题目;开题报告的书面写作;向导师、评议小组汇报;进行论文写作或重复上述步骤。
1、关于选题。
(1)选题应是本人熟悉的内容,应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内容应是与本专业相关的,部分本科生在毕业论文的选题时不自觉地写其他专业的题目,这应是极力避免的。
(2)选题的题目要小,即讨论问题的范围要小,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较之“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在选题范围上要小,而写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资金的筹集、运用或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其中的一个方面则更有针对性。
(3)选题要有时效性,而实效性是相对的,如现在“三农问题”是热点,分析唐宋时期的土地制度可能对我国未来的有借鉴意义,但分析1955~1978年之间我国的土地制度可能就过时了。
(4)题目的名称要规范、简洁、无歧义。
2、关于资料的收集。
(1)在资料的收集上,前期面亦广,后期亦窄,故应尽快确定题目;
(2)论文写作需要参考与课题相关的各种文章书籍资料,一般而言,学士、硕士、博士论文可能分别需要10、30、100篇左右。从已经出版成书的博士论文看,参考文献有30篇的,也有300多篇的。
(3)重要的资料可采取复印的方式保存,看到与论文相关的资料时,可记录下该资料的名称、观点、页码等,以在以后的写作中参考。同时,收集资料时要记录下对参考文献要求的各个项目。
(二)开题报告的内容。开题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选题意义。选题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前者指能够提出一种新的理论、观点或用具体的数据验证某种尚待证明的已有理论,后者则涉及研究问题的现实背景、能够对有关的经济主体和政策当局提供建议或做出评价。
2、文献综述。文献综述部分包括理论的渊源、国内外在该课题上已有的研究,本人对有关理论演进过程的评价等,在此基础上指出已有研究的欠缺之处,并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
3、研究方法。即论文写作涉及的研究方法,具体的名称很多、含义不等。在开题报告中可以简略陈述自己的“研究方法”,因为这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而方法论又与哲学相联系,往往难以表达清楚而容易导致歧义。
4、可能取得的创新之处与可能遇到的困难。应清楚地写出预期的成果或创新之处,这是开题报告的重点,有创新、有成果才能让别人觉得你的工作有价值。同时对已经具备的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困难、问题进行客观的陈述,以获得评议小组老师的帮助和指导。
5、论文提纲。对于论文提纲有两种看法:一是粗略的提纲即可,一般具体到章;二是详细的提纲,细化到章下面的每一节。详细的提纲可能更好,因为这表明报告人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开题报告更容易通过。
6、参考文献。列出的参考文献应包括:①已经看过的;②已经搜集到但没有看过的;③尚未搜集到但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需要别人提供的。论文定稿后,参考文献则只涉及引用或借鉴过的。参考文献的引用要规范。
二、学位论文的结构与内容
一般而言,经济类学位论文应包括四部分内容:①文献综述(包括研究意义、问题的提出等);②理论分析;③实证分析;④研究结论及政策含义。这四部分内容的逻辑是: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观点,其次从理论上对该问题进行分析、证明,然后再对该问题或观点用事实加以证明,得出结论、给出结论的含义。
关于论文的结构,即如何组织上述内容,最紧凑的是采取顺序型结构,即按“提出问题——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得出结论”的顺序组织内容,但难度往往较大,尤其是讨论问题的范围较广、论文篇幅较长时。另一种常见结构是先总后分型结构,即先提出问题,对问题给出若干解释或分解成若干子问题,然后对每一种解释、子问题给出“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如果论文的各个章节存在一种逻辑关系,表明论文在结构上很严谨;如果各个章节之间没有逻辑关系、联系不密切,是一种松散的结构,内容再好也很难称之为一篇的学位论文。
(一)文献综述。该部分与开题报告中的相关内容近似,具体包括①选题意义;②文献综述(文献必须是与要讨论的问题相关的,做的好可以单独构成一篇文章);③问题的提出;④分析的框架(范式)、对有关名词、术语、概念的界定;⑤研究方法;⑥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等。
(二)理论分析。
1、理论分析应注意的问题。理论分析的目的是在理论上支持、证明论文提出的观点。经济理论是解释经济现象的一套简单的逻辑体系(林毅夫,2005),可以用文字表述,更多的是用符号(如数学符号)表示。如果论文中提出的观点、理论能够很好的解释一种经济现象、并能够预测某一种经济现象的发生,就是一种好的观点或理论。但同一种经济现象,可由不同的理论来解释,而不同理论流派首先或基本的区别在于其前提假设上(当然,主流经济学有着共同遵守的假设,比如理性人假设、资源的有限性假设),如考夫曼(2001,p.507)分析的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在前提假设上存在的区别、王广谦(2003,p.413~415)讨论的金融市场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在前提假设上的区别,而两种理论由不同的前提假设出发,经分析推理得出的结论及政策含义就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在论文写作、进行理论分析时,讨论应在一套理论体系(或者说一个分析平台、框架、参照系)内展开,借用、引用不同的理论时应注意彼此在研究的前提、得出的结论上是否冲突;同时理论的正确与否应看其内部逻辑推理是否一致、能否被经验证明或证伪,不要断章取义、随便引用某个经济学家的话来佐证论文的观点;不要出现同时赞同市场和赞同政府的倾向,观点在前后应该具有一致性;如果论文讨论的是非主流经济理论,比如行为金融理论,那么引用某些普遍的结论,如竞争比垄断更有效率、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等也要慎重;另外,在一篇文章中,自己提出的观点(或“理论”、“理论”的结论及推论)应是自洽的,能够相互解释、相互之间不矛盾。
2、关于理论分析中的创新。一篇论文的重点、价值在于创新,但理论创新难度很大,因而一般尽量不要试图提出什么新的理论或试图综合两种理论。但在理论分析中,创新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已有的理论进行评述,将部分文献综述的内容扩展、加以详细论述,来证明论文提出的观点。这往往是理论分析的普通形式,是部分硕士、博士论文的大头。
(2)在他人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理论或模型进行演绎、推理,或补充、改进,得出新的结论,以更适应我国当前的现实(这应该也算一种创新)。
(3)评述若干种理论,指出其不足之处,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虽然你没有在理论上证明该观点,而只是在后面的实证分析中证明。
(4)用一种新的方法或过程证明一种理论或观点,虽然别人曾经证明过,但你的论证更有效率(证明更简短)、或更新颖(如使用博弈论来证明原来的观点),这构成了理论证明过程的创新。
(三)实证分析。实证分析也可称为经验分析,目的在于用事实来支持论文所提出的观点或证明某一种理论,具体包括两种分析方法,一是统计分析,其中案例分析是其中的特例(样本只有一个),二是回归分析。对于某一种的观点,只要举出一个例子来证实就可以了(暂时可以被接受),而如果验证的结果是事实与理论不符,应分析其可能的原因:①事实与理论不对应,该理论本来就不是解释这种现象的;②理论不正确,只要一个反例就可否定一个理论(用事实来证伪),没有反例的理论被认为是暂时可以接受的假说;③理论提出的背景与我国当前的现实不一致,要分析不一致的地方,然后改进理论,或提出改变现实的政策建议。
与理论分析相比,实证分析应成为写作、选题的重点。因为理论创新很难,而实证分析则可以且能够体现论文写作过程中付出的工作量,使论文可较易通过。毕业论文(尤其是学士、硕士毕业论文)应以实证分析为主,实证分析的内容可包括:
1、案例的调查、分析,可包括: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案例分析,如果该案例可以否定一个理论,或者说明这个理论在某个领域不适用;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调查,如当前有关“三农”问题的调查;在一个新的领域内做的调查,别人没有做过或很少做过,如结合自身情况对大学生借贷状况进行的调查。
2、发现一个证据,可以证明别人已经提出的但尚未被人证明过的理论,如林毅夫(2000,p.261~295)的文章“食物的供应量、食物获取权与中国1959~1961年的饥荒”,是及时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检验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Sen的理论(“食物获取权的被剥夺是饥荒发生的最根本原因”)的论文,属于实证分析中的创新。
3、用大样本的数据来验证一种理论,或用一种新的方法验证一种理论或观点,虽然他人曾经用过同样的数据,但自己使用的数据更多、周期更长(如利用每年都在增长的股市数据)、论证更有效率(证明更简短)、更有说服力(如使用计量经济学的近期成果来证明),则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
4、进行历史分析或比较分析,收集的资料比别人全,或发现新的证据、能够提出新的观点,或有及时手的资料(如直接翻译的外文或自身调查得来的资料),这样的实证分析往往会成为论文中的出彩点。
5、研究结论及政策含义。这是论文中所占比例最少的部分,大约占论文整体的5%。研究结论是论文各部分得出结论的总结,政策含义(建议)则是根据结论自然延伸、推导出来的,后面不需要再解释原因。因而,各条研究结论、政策含义可能只需要一句话。
6、论文写作中其他应注意的问题。论文的写作是建立在他人已有研究基础上的,肯定涉及他人的观点、资料(包括外文资料),但引用时均应注明出处,切忌抄袭;论文不要写成说明材料或教科书,而应有自己的观点,因为论文是给导师以及这个领域内的专家看的;也不要将论文写成领导报告或政策建议,论文的重点在于其创新之处。
三、论文写作的一个实例分析
以下以林毅夫的《中国的农村改革与农业增长》为例,对其内容、结构进行简要分析。该文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中文版见林毅夫(1994,p.76~106)。
该文共分六节,及时节“引言”,包括:文章分析的背景,提出论文分析的目的,指出已有研究存在的缺陷,指出研究的理论基础-格里克斯生产函数,以及数据的来源。第二节“中国的农村改革”,对中国的农村改革进行了回顾,包括价格改革、制度改革、市场与计划改革。第三节“数据”,简要概述了经验评价中使用的数据。第四节“函数形式的说明与结果”,讨论了估计方法,报告了经验结果。第五节“1978~1984年和1984~1987年农业增长的源泉”,报告了1978~1984年及1984~1987年的增长测算结果。第六节“结论性评述”,总结了研究的结论(“1978~1984年间农业产值的增加中,农作制度改革的贡献占46.89%,化肥增加或者说技术的贡献占32.2%,购销体制或者农作物价格提高的贡献很小”)和政策含义(“家庭农场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增长更为适当的制度,中国的未来改革应该加强刚刚建立起来的农户制度的地位”)。
在结构上,这篇论文的及时节可认为是文献综述部分,之后并没有单独的理论分析,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从第二节到第五节的实证分析上,一节属于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这篇论文用生产函数理论、中国的制度变革数据验证了“制度对产出具有重大影响”的新制度经济学观点,并量化了“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很大的开创性,所以被刊登原创性论文的《美国经济评论》录用,成为中国在该杂志的及时人。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在取得相应学位前必须经历的一个环节,本人结合自己在取得经济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感受,就经济类学位论文的开题及写作谈几点看法,重点讨论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应包含的内容及如何取得创新。本文结构如下:及时部分分析开题报告的步骤与内容,第二部分分析毕业论文的内容与结构,第三部分给出论文写作的一个实例。
经济类毕业论文:经济类节目详细内容管理论文
主持人是传播者是和受传播者之间的一座人物化的“桥梁”,它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发挥自身的传播器官的作用,有效地传达节目内容,以影响受众的心理和行为。
不管是哪种类型节目的主持人都离不开说话,因为说话不仅是主持人表达节目内容最重要,最直接手段,而且也是反映主持人个性和才学的重要方面。
对于广播主持人来说,有声语言是其表达节目内容的手段,这不必多说,但对于电视主持人来说,有声语言并不是与受众的沟通方式,因为通过电视画面,主持人的眼神、表情、身姿、手势、修饰等等都可能与节目内容产生关连,与受众者更好的沟通。因此,非言语讯息的运用,对电视主持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非言语讯息,别称为人体语言,身态语言,形体语言,行为语言等等,对于口头语言来说,上述这些称谓是转意上的语言,就是说它们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但又能起表意的语言作用。
行为科学家以及语言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人类的沟通方法中,大多数是通过手势、姿态、位置和距离来实现的,不论在办公室、宴会上和电视上,只要有人活动的地方都存在非言语讯息。并且人们还发现,大多数基本沟通的姿态,在当今世界是一致的,如高兴时会发笑,悲伤或生气时会皱眉或拉长脸,点头表示“是”或“肯定”,摇头表示“不”或“否定”,招手表示“来”,摆手表示“去”等等。
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非言语部分也有差异,主持人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生活中被非言语讯息的普通性规律所支配,主持人作为大众传播者,他们使用的非言语讯息就要提炼,以达到明白、的要求,并采用受众能理解的通用姿态,而不用使人误解或不恰当的姿态,这就要求电视主持人重视学习和掌握非言语沟通的知识和技巧。
至今,有关学者已发现并记录了近百万种人体语言讯号,电视主持人并不是也不可能都去使用它们。人体语言使用的多寡,与经济、文化阶层有关。一般地说,经济、文化阶层较高的人,能清楚地使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达,较少使用人体语言;而经济、文化阶层较低的人则较多的使用人体语言来表达意思,而电视主持人既不应忽视非言语讯息的使用,而显得刻板单调,又不应手舞足蹈,过多使用非言语讯息而显得层次低下,电视主持人注意的是那些经常使用的非言语讯息,大体有下列数种:一、距离:这里的距离,主要是指主持人与被访问者、参与演播者以及现场观众等之间应保持的适当距离。
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人类普遍存在一种私人空间的概念。私人区域的范围,因经济、文化背景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如中国人、日本人比较习惯较窄的区域距离,而西方人则较喜欢较宽的区域距离。
因此,主持人在工作中应注意和别人保持适当距离,一是不要过近,尤其不要轻易进入亲密区域,以免侵犯他人的私人空间,引起别人的反感,二是不要过远,使人感到生疏。在多数情况下,主持人和别人保持的空间距离介乎于私人区域和社交区域之间为宜,也就是1米左右,具体地说,就要看什么内容什么形式的节目以及什么性别和什么风格主持人了,若被访问者是领导,则应保持稍远些的距离,若被访问者比较熟悉或岁数大耳目不灵,所保持的距离可稍近些,但是决不能侵入被访问者的亲密区域,若是把手搭在被访问者的肩上,那效果一定很糟糕。
主持人的身体和别人所保持的距离,就是一种非言语讯息,不仅是他们的合作者,而且包括观众在内,都会从主持人在握空间距离上看出他们的教养程度。
二、握手:
现代人在交往过程中,握手表示礼节性的问侯,电视主持人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经常遇到握手,当主持人把握手作为一种非言语讯息的同时,有三个要注意:
及时,应该先伸手,握手是为大众接受的一种习惯,在生活中,与人及时次见面或与不大熟悉的人见面时,谁先伸手与对方握手往往有些迟疑,有的人在伸手前会犹豫:“我受对方欢迎吗?”或“对方喜欢我吗?”如果是肯定的,就会主动热情地先伸手与对方握手,如果没有把握,就会显得犹豫不决,一般在对方伸手后会马上作出反应;如果是否定的,便不会先伸出手来。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先伸手是不明智的,甚至是产生反效果,但是主持人不能这样,主持人同被访问者或参与节目演播者握手是一种职业行为,是表示对合作者的欢迎,不管对方是否欢迎自己,自己都要表示欢迎对方,因此,一般情况下都应该伸出自己热情的手。
第二,应该采取平等的握手方式。主持人在同对方握手时,一般不应该采取支配性风格,应平和、谦虚,因为你尊重他人,他人也会尊重你,有利于开展良好的业务活动。
许多电视主持人忽视握手所能表达的信息,是缺乏仔细的观察和有意识地锻炼,其实,握手是运用非言语讯息的一个重要方面。电视主持人使用握手的非言语信息,虽然不与观众直接联系,便却影响着合作者,因而影响着传播活动。
三、眼神
眼睛是人与人沟通中最清楚、最正确的讯号,因为它是人身的焦点。人们通常所说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她的眼睛会说话”、“他的眼神不定”,都是说眼睛对人类行为的巨大作用。有关专家在研究用眼睛加强沟通方面,把注视分为以下几种:谈正事的注视,社交的注视,亲密的注视,轻轻的一瞥。
电视主持人的眼神通常介乎于社会性注视,和亲密性注视之间,也就是说比一般社交性注视略微亲密些,又比亲密性注视略为严肃些。有些用谈正事的注视,如访问高级领导人或谈论重大政治问题,但一般不能用轻轻一瞥这样的眼神。主持人的眼神是非言语讯息的一个重要方面,多数情况下,眼神和面部表情以及语气、语调配合使用。运用眼睛来加强沟通,是人人都会遇到,人人都会做的事,但对主持人来说,这种沟通就超出了日常生活范围,而带来了职业意义。演员们用眼睛做戏是一种很高的演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主持人不是演员,也不必象演员那样用眼睛作戏,但其眼神要求真切、自然。有些主持人的眼光,过于热情、亲密;或过于冷漠呆滞;或眼大无祥,目光分散;或东张西望,不善注视,如此等等,都与他们缺乏管用眼睛传递讯息的技巧有关。这种技巧的获得,首先要对眼睛传情表意的作用有正确的理性认识,其次要有意识的做适当的练习和实践。
四、微笑:
每个人对客观外界的刺激,都会迅速做出反应,而这种反应往往首先从面部表露出来,即使脚被碰了一下,虽然痛在脚上,但脸上却会皱眉或咧嘴,听到一件可笑的事,讯息虽然是从耳朵进来,但面部却立刻露出笑容。全世界的人,不论其文化背景有多大差异,几乎都用笑来表示。
笑,分大笑、狂笑、微笑、冷笑等多种类型。每种笑容发出的讯息也不一样,主持人的笑,一般都是微笑,而不大笑,更不是狂笑、冷笑。
微笑所发出的讯息是很丰富的。它因不同场合、不同情况表示出愉快、友好、亲切、赞同、欢迎等多种意思。主持人的微笑一般有两种情况:就主持人的个性而言,有天生的爱笑和不爱笑;就节目的内容而言,有严肃和活泼之分。这样,便产生了一个笑的掌握问题。
每个人都会笑,也都笑过,但爱笑不爱笑,人与人就不同了,爱笑的人一般会给人以愉快,亲切或甜密的感觉,不爱笑的人难免给人严肃或冷漠的感觉。主持人该如何掌握笑呢?好问问别人,特别是问熟悉自己的人。自己在节目中笑的多了,还是笑的少了,他们的评价如何,然后再对天赋的笑作有意识的调整。一般说来,应该听其自然,不爱笑就不要勉强。过于勉强,会使人感到你皮笑肉不笑,效果不好了。当然,爱笑的人也要善于控制,特别是内容严肃的节目,笑容过多,往往破坏节目的整体效果。一般说来,抿嘴而笑比张口大笑的信息量要大的多,是主持人尤其是女主持人应该学会和掌握的重要技巧。
电视主持人不可不问青红皂白,出面就笑,也不可不问节目内容和对象,一本正经。试想,如果让中央电视台的张宏民、罗京微笑着播新闻,而让鞠萍板起面孔主持《七巧板》,观众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恐怕都会觉得别扭了,这说明主持人的“笑”不单要自然,而且要受到节目内容和风格的限制。
电视主持人的“笑”掌握,还同有声语言相关,除了礼貌,要求主持人作出适当微笑外,多数情况下是因节目内容需要主持人以微笑来配合,使说话和笑容,表意和传情融为一体。
以上所述,使大家对非言语讯息有了了解,下面我们谈一谈非言语沟通技巧。
电视主持人拥有非言语沟通的知识和技巧,有利于在主持节目中传情达意。而忽视非言语沟通,或使用不适当的非言语讯息,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节目效果和主持人本人的形象。
一个有较强能力的主持人,不单本身会不断发出而简炼的非言语讯息,而且能从合作者或在场者发出的非言语讯息中判断其参与的程度,随着作出相应的调整。
主持人的非言语沟通技巧,分天赋和获得两部分,主持人先天拥有的非言语沟通技能有高低之别,后天经过学习而获得的非言语沟通技巧也高低不同。首先主持人应该应用能够显示自已个性特征的身体姿势,电视主持人如果期望显示出具有个性特征的公众化形象,应先发现和调查一下自己,多问几个人,请他们从你的身体姿势或行为特点方面用最少的字来描述你,他们很可能会把“潇洒大方”“扭捏作态”“动作急”等特征和你联系起来,你若是希望显示你天生开朗乐观的性格,那么,怎样来使用你的面孔?你若是希望看起来象个知识渊博的教授,那么怎样使用你的双手?总之,要想想,除了通过言语系统来显示外,非言语系统方面有哪些姿势可以帮助你,比如,用你的笑容,急促的语调和张扬的步态来突出你愉快的天性。一般地说,电视主持人至少应该有两、三种行之有效,立即可用的姿态来帮助传递非言语讯息,这些姿势当然应该是天生的,而不是造作出来的。任何一个电视主持人都不要试图去使用自己不具备的身姿特征,否则,就会使主持人以及节目显得不伦不类。
主持人除了应该选择能显示自己个性特征的身体姿势外,还应该重视学习身体语言,因为在电视主持人中,缺乏非言语沟通知识,忽视通过身体。动作来传递信息的现象,至今仍带有普遍性.有的缺乏这种意识,视为自然而忽视学习和锻炼;有的使用不当而不知利弊,如此等等,都是不明白身体语言固然是天赋的,但也要学习。以电视台主持人来说,这种学习已超出了日常生活的需要,而变成了工作的需要。
学习身体语言的方法,一是观察,二是实验,只要有人活动的地方,人们都在使用身体动作,都有非言语讯息存在。在车站、码头,人们表现出来的殷切、快乐、焦虑、急躁、愤怒以及其他一些情绪都比较明显,各种集会,宴会也是观察非言语讯息的理想场所。主持人应用心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观察。
电视主持人从电视本身中也能学习身体语言,可以向别人学习非言语沟通的技巧,就是把语言声音关掉,试着仅由图象显示的人体姿势来猜想,理解内容,每隔一定时间,再把声音开开,检验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也可以从自己的实践中学习,并拿自己和别人做比较,看看自己非言语沟通方面是否正确,哪些精彩,哪些不当,在使用量上是多了,还是少了,这样久而久之,非言语沟通就会成为一种习惯,才能主动加以掌握,使之成为自己实现传播服务的手段之一。
所谓“日新月异,渐益堆积”,是说每天学习都有些成绩,每月学习有些进步,天长日久,实得大益。学习和锻炼,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知识在于积累,意志在于锻炼,对于一个用心的主持人来说,应在固有的气质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刻苦地锻炼,用几年、几十年的辛勤努力,去换得屏幕上话筒前的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经济类毕业论文:经济类节目主持人管理论文
主持人是传播者是和受传播者之间的一座人物化的“桥梁”,它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发挥自身的传播器官的作用,有效地传达节目内容,以影响受众的心理和行为。
不管是哪种类型节目的主持人都离不开说话,因为说话不仅是主持人表达节目内容最重要,最直接手段,而且也是反映主持人个性和才学的重要方面。
对于广播主持人来说,有声语言是其表达节目内容的手段,这不必多说,但对于电视主持人来说,有声语言并不是与受众的沟通方式,因为通过电视画面,主持人的眼神、表情、身姿、手势、修饰等等都可能与节目内容产生关连,与受众者更好的沟通。因此,非言语讯息的运用,对电视主持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非言语讯息,别称为人体语言,身态语言,形体语言,行为语言等等,对于口头语言来说,上述这些称谓是转意上的语言,就是说它们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但又能起表意的语言作用。
行为科学家以及语言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人类的沟通方法中,大多数是通过手势、姿态、位置和距离来实现的,不论在办公室、宴会上和电视上,只要有人活动的地方都存在非言语讯息。并且人们还发现,大多数基本沟通的姿态,在当今世界是一致的,如高兴时会发笑,悲伤或生气时会皱眉或拉长脸,点头表示“是”或“肯定”,摇头表示“不”或“否定”,招手表示“来”,摆手表示“去”等等。
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非言语部分也有差异,主持人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生活中被非言语讯息的普通性规律所支配,主持人作为大众传播者,他们使用的非言语讯息就要提炼,以达到明白、的要求,并采用受众能理解的通用姿态,而不用使人误解或不恰当的姿态,这就要求电视主持人重视学习和掌握非言语沟通的知识和技巧。
至今,有关学者已发现并记录了近百万种人体语言讯号,电视主持人并不是也不可能都去使用它们。人体语言使用的多寡,与经济、文化阶层有关。一般地说,经济、文化阶层较高的人,能清楚地使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达,较少使用人体语言;而经济、文化阶层较低的人则较多的使用人体语言来表达意思,而电视主持人既不应忽视非言语讯息的使用,而显得刻板单调,又不应手舞足蹈,过多使用非言语讯息而显得层次低下,电视主持人注意的是那些经常使用的非言语讯息,大体有下列数种:一、距离:这里的距离,主要是指主持人与被访问者、参与演播者以及现场观众等之间应保持的适当距离。
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人类普遍存在一种私人空间的概念。私人区域的范围,因经济、文化背景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如中国人、日本人比较习惯较窄的区域距离,而西方人则较喜欢较宽的区域距离。
因此,主持人在工作中应注意和别人保持适当距离,一是不要过近,尤其不要轻易进入亲密区域,以免侵犯他人的私人空间,引起别人的反感,二是不要过远,使人感到生疏。在多数情况下,主持人和别人保持的空间距离介乎于私人区域和社交区域之间为宜,也就是1米左右,具体地说,就要看什么内容什么形式的节目以及什么性别和什么风格主持人了,若被访问者是领导,则应保持稍远些的距离,若被访问者比较熟悉或岁数大耳目不灵,所保持的距离可稍近些,但是决不能侵入被访问者的亲密区域,若是把手搭在被访问者的肩上,那效果一定很糟糕。
主持人的身体和别人所保持的距离,就是一种非言语讯息,不仅是他们的合作者,而且包括观众在内,都会从主持人在握空间距离上看出他们的教养程度。
二、握手:
现代人在交往过程中,握手表示礼节性的问侯,电视主持人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经常遇到握手,当主持人把握手作为一种非言语讯息的同时,有三个要注意:
及时,应该先伸手,握手是为大众接受的一种习惯,在生活中,与人及时次见面或与不大熟悉的人见面时,谁先伸手与对方握手往往有些迟疑,有的人在伸手前会犹豫:“我受对方欢迎吗?”或“对方喜欢我吗?”如果是肯定的,就会主动热情地先伸手与对方握手,如果没有把握,就会显得犹豫不决,一般在对方伸手后会马上作出反应;如果是否定的,便不会先伸出手来。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先伸手是不明智的,甚至是产生反效果,但是主持人不能这样,主持人同被访问者或参与节目演播者握手是一种职业行为,是表示对合作者的欢迎,不管对方是否欢迎自己,自己都要表示欢迎对方,因此,一般情况下都应该伸出自己热情的手。
第二,应该采取平等的握手方式。主持人在同对方握手时,一般不应该采取支配性风格,应平和、谦虚,因为你尊重他人,他人也会尊重你,有利于开展良好的业务活动。
许多电视主持人忽视握手所能表达的信息,是缺乏仔细的观察和有意识地锻炼,其实,握手是运用非言语讯息的一个重要方面。电视主持人使用握手的非言语信息,虽然不与观众直接联系,便却影响着合作者,因而影响着传播活动。
三、眼神
眼睛是人与人沟通中最清楚、最正确的讯号,因为它是人身的焦点。人们通常所说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她的眼睛会说话”、“他的眼神不定”,都是说眼睛对人类行为的巨大作用。有关专家在研究用眼睛加强沟通方面,把注视分为以下几种:谈正事的注视,社交的注视,亲密的注视,轻轻的一瞥。
电视主持人的眼神通常介乎于社会性注视,和亲密性注视之间,也就是说比一般社交性注视略微亲密些,又比亲密性注视略为严肃些。有些用谈正事的注视,如访问高级领导人或谈论重大政治问题,但一般不能用轻轻一瞥这样的眼神。
主持人的眼神是非言语讯息的一个重要方面,多数情况下,眼神和面部表情以及语气、语调配合使用。运用眼睛来加强沟通,是人人都会遇到,人人都会做的事,但对主持人来说,这种沟通就超出了日常生活范围,而带来了职业意义。演员们用眼睛做戏是一种很高的演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主持人不是演员,也不必象演员那样用眼睛作戏,但其眼神要求真切、自然。有些主持人的眼光,过于热情、亲密;或过于冷漠呆滞;或眼大无祥,目光分散;或东张西望,不善注视,如此等等,都与他们缺乏管用眼睛传递讯息的技巧有关。这种技巧的获得,首先要对眼睛传情表意的作用有正确的理性认识,其次要有意识的做适当的练习和实践。
四、微笑:
每个人对客观外界的刺激,都会迅速做出反应,而这种反应往往首先从面部表露出来,即使脚被碰了一下,虽然痛在脚上,但脸上却会皱眉或咧嘴,听到一件可笑的事,讯息虽然是从耳朵进来,但面部却立刻露出笑容。全世界的人,不论其文化背景有多大差异,几乎都用笑来表示。
笑,分大笑、狂笑、微笑、冷笑等多种类型。每种笑容发出的讯息也不一样,主持人的笑,一般都是微笑,而不大笑,更不是狂笑、冷笑。
微笑所发出的讯息是很丰富的。它因不同场合、不同情况表示出愉快、友好、亲切、赞同、欢迎等多种意思。主持人的微笑一般有两种情况:就主持人的个性而言,有天生的爱笑和不爱笑;就节目的内容而言,有严肃和活泼之分。这样,便产生了一个笑的掌握问题。
每个人都会笑,也都笑过,但爱笑不爱笑,人与人就不同了,爱笑的人一般会给人以愉快,亲切或甜密的感觉,不爱笑的人难免给人严肃或冷漠的感觉。主持人该如何掌握笑呢?好问问别人,特别是问熟悉自己的人。自己在节目中笑的多了,还是笑的少了,他们的评价如何,然后再对天赋的笑作有意识的调整。一般说来,应该听其自然,不爱笑就不要勉强。过于勉强,会使人感到你皮笑肉不笑,效果不好了。当然,爱笑的人也要善于控制,特别是内容严肃的节目,笑容过多,往往破坏节目的整体效果。一般说来,抿嘴而笑比张口大笑的信息量要大的多,是主持人尤其是女主持人应该学会和掌握的重要技巧。
电视主持人不可不问青红皂白,出面就笑,也不可不问节目内容和对象,一本正经。试想,如果让中央电视台的张宏民、罗京微笑着播新闻,而让鞠萍板起面孔主持《七巧板》,观众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恐怕都会觉得别扭了,这说明主持人的“笑”不单要自然,而且要受到节目内容和风格的限制。
电视主持人的“笑”掌握,还同有声语言相关,除了礼貌,要求主持人作出适当微笑外,多数情况下是因节目内容需要主持人以微笑来配合,使说话和笑容,表意和传情融为一体。
以上所述,使大家对非言语讯息有了了解,下面我们谈一谈非言语沟通技巧。
电视主持人拥有非言语沟通的知识和技巧,有利于在主持节目中传情达意。而忽视非言语沟通,或使用不适当的非言语讯息,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节目效果和主持人本人的形象。
一个有较强能力的主持人,不单本身会不断发出而简炼的非言语讯息,而且能从合作者或在场者发出的非言语讯息中判断其参与的程度,随着作出相应的调整。
主持人的非言语沟通技巧,分天赋和获得两部分,主持人先天拥有的非言语沟通技能有高低之别,后天经过学习而获得的非言语沟通技巧也高低不同。首先主持人应该应用能够显示自已个性特征的身体姿势,电视主持人如果期望显示出具有个性特征的公众化形象,应先发现和调查一下自己,多问几个人,请他们从你的身体姿势或行为特点方面用最少的字来描述你,他们很可能会把“潇洒大方”“扭捏作态”“动作急”等特征和你联系起来,你若是希望显示你天生开朗乐观的性格,那么,怎样来使用你的面孔?你若是希望看起来象个知识渊博的教授,那么怎样使用你的双手?总之,要想想,除了通过言语系统来显示外,非言语系统方面有哪些姿势可以帮助你,比如,用你的笑容,急促的语调和张扬的步态来突出你愉快的天性。一般地说,电视主持人至少应该有两、三种行之有效,立即可用的姿态来帮助传递非言语讯息,这些姿势当然应该是天生的,而不是造作出来的。任何一个电视主持人都不要试图去使用自己不具备的身姿特征,否则,就会使主持人以及节目显得不伦不类。
主持人除了应该选择能显示自己个性特征的身体姿势外,还应该重视学习身体语言,因为在电视主持人中,缺乏非言语沟通知识,忽视通过身体。动作来传递信息的现象,至今仍带有普遍性.有的缺乏这种意识,视为自然而忽视学习和锻炼;有的使用不当而不知利弊,如此等等,都是不明白身体语言固然是天赋的,但也要学习。以电视台主持人来说,这种学习已超出了日常生活的需要,而变成了工作的需要。
学习身体语言的方法,一是观察,二是实验,只要有人活动的地方,人们都在使用身体动作,都有非言语讯息存在。在车站、码头,人们表现出来的殷切、快乐、焦虑、急躁、愤怒以及其他一些情绪都比较明显,各种集会,宴会也是观察非言语讯息的理想场所。主持人应用心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观察。
电视主持人从电视本身中也能学习身体语言,可以向别人学习非言语沟通的技巧,就是把语言声音关掉,试着仅由图象显示的人体姿势来猜想,理解内容,每隔一定时间,再把声音开开,检验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也可以从自己的实践中学习,并拿自己和别人做比较,看看自己非言语沟通方面是否正确,哪些精彩,哪些不当,在使用量上是多了,还是少了,这样久而久之,非言语沟通就会成为一种习惯,才能主动加以掌握,使之成为自己实现传播服务的手段之一。
所谓“日新月异,渐益堆积”,是说每天学习都有些成绩,每月学习有些进步,天长日久,实得大益。学习和锻炼,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知识在于积累,意志在于锻炼,对于一个用心的主持人来说,应在固有的气质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刻苦地锻炼,用几年、几十年的辛勤努力,去换得屏幕上话筒前的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经济类毕业论文:经济类节目非言语沟通管理论文
主持人是传播者是和受传播者之间的一座人物化的“桥梁”,它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发挥自身的传播器官的作用,有效地传达节目内容,以影响受众的心理和行为。
不管是哪种类型节目的主持人都离不开说话,因为说话不仅是主持人表达节目内容最重要,最直接手段,而且也是反映主持人个性和才学的重要方面。
对于广播主持人来说,有声语言是其表达节目内容的手段,这不必多说,但对于电视主持人来说,有声语言并不是与受众的沟通方式,因为通过电视画面,主持人的眼神、表情、身姿、手势、修饰等等都可能与节目内容产生关连,与受众者更好的沟通。因此,非言语讯息的运用,对电视主持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非言语讯息,别称为人体语言,身态语言,形体语言,行为语言等等,对于口头语言来说,上述这些称谓是转意上的语言,就是说它们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但又能起表意的语言作用。
行为科学家以及语言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人类的沟通方法中,大多数是通过手势、姿态、位置和距离来实现的,不论在办公室、宴会上和电视上,只要有人活动的地方都存在非言语讯息。并且人们还发现,大多数基本沟通的姿态,在当今世界是一致的,如高兴时会发笑,悲伤或生气时会皱眉或拉长脸,点头表示“是”或“肯定”,摇头表示“不”或“否定”,招手表示“来”,摆手表示“去”等等。
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非言语部分也有差异,主持人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生活中被非言语讯息的普通性规律所支配,主持人作为大众传播者,他们使用的非言语讯息就要提炼,以达到明白、的要求,并采用受众能理解的通用姿态,而不用使人误解或不恰当的姿态,这就要求电视主持人重视学习和掌握非言语沟通的知识和技巧。
至今,有关学者已发现并记录了近百万种人体语言讯号,电视主持人并不是也不可能都去使用它们。人体语言使用的多寡,与经济、文化阶层有关。一般地说,经济、文化阶层较高的人,能清楚地使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达,较少使用人体语言;而经济、文化阶层较低的人则较多的使用人体语言来表达意思,而电视主持人既不应忽视非言语讯息的使用,而显得刻板单调,又不应手舞足蹈,过多使用非言语讯息而显得层次低下,电视主持人注意的是那些经常使用的非言语讯息,大体有下列数种:一、距离:这里的距离,主要是指主持人与被访问者、参与演播者以及现场观众等之间应保持的适当距离。
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人类普遍存在一种私人空间的概念。私人区域的范围,因经济、文化背景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如中国人、日本人比较习惯较窄的区域距离,而西方人则较喜欢较宽的区域距离。
因此,主持人在工作中应注意和别人保持适当距离,一是不要过近,尤其不要轻易进入亲密区域,以免侵犯他人的私人空间,引起别人的反感,二是不要过远,使人感到生疏。在多数情况下,主持人和别人保持的空间距离介乎于私人区域和社交区域之间为宜,也就是1米左右,具体地说,就要看什么内容什么形式的节目以及什么性别和什么风格主持人了,若被访问者是领导,则应保持稍远些的距离,若被访问者比较熟悉或岁数大耳目不灵,所保持的距离可稍近些,但是决不能侵入被访问者的亲密区域,若是把手搭在被访问者的肩上,那效果一定很糟糕。
主持人的身体和别人所保持的距离,就是一种非言语讯息,不仅是他们的合作者,而且包括观众在内,都会从主持人在握空间距离上看出他们的教养程度。
二、握手:
现代人在交往过程中,握手表示礼节性的问侯,电视主持人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经常遇到握手,当主持人把握手作为一种非言语讯息的同时,有三个要注意:
及时,应该先伸手,握手是为大众接受的一种习惯,在生活中,与人及时次见面或与不大熟悉的人见面时,谁先伸手与对方握手往往有些迟疑,有的人在伸手前会犹豫:“我受对方欢迎吗?”或“对方喜欢我吗?”如果是肯定的,就会主动热情地先伸手与对方握手,如果没有把握,就会显得犹豫不决,一般在对方伸手后会马上作出反应;如果是否定的,便不会先伸出手来。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先伸手是不明智的,甚至是产生反效果,但是主持人不能这样,主持人同被访问者或参与节目演播者握手是一种职业行为,是表示对合作者的欢迎,不管对方是否欢迎自己,自己都要表示欢迎对方,因此,一般情况下都应该伸出自己热情的手。
第二,应该采取平等的握手方式。主持人在同对方握手时,一般不应该采取支配性风格,应平和、谦虚,因为你尊重他人,他人也会尊重你,有利于开展良好的业务活动。
许多电视主持人忽视握手所能表达的信息,是缺乏仔细的观察和有意识地锻炼,其实,握手是运用非言语讯息的一个重要方面。电视主持人使用握手的非言语信息,虽然不与观众直接联系,便却影响着合作者,因而影响着传播活动。
三、眼神
眼睛是人与人沟通中最清楚、最正确的讯号,因为它是人身的焦点。人们通常所说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她的眼睛会说话”、“他的眼神不定”,都是说眼睛对人类行为的巨大作用。有关专家在研究用眼睛加强沟通方面,把注视分为以下几种:谈正事的注视,社交的注视,亲密的注视,轻轻的一瞥。
电视主持人的眼神通常介乎于社会性注视,和亲密性注视之间,也就是说比一般社交性注视略微亲密些,又比亲密性注视略为严肃些。有些用谈正事的注视,如访问高级领导人或谈论重大政治问题,但一般不能用轻轻一瞥这样的眼神。
主持人的眼神是非言语讯息的一个重要方面,多数情况下,眼神和面部表情以及语气、语调配合使用。运用眼睛来加强沟通,是人人都会遇到,人人都会做的事,但对主持人来说,这种沟通就超出了日常生活范围,而带来了职业意义。演员们用眼睛做戏是一种很高的演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主持人不是演员,也不必象演员那样用眼睛作戏,但其眼神要求真切、自然。有些主持人的眼光,过于热情、亲密;或过于冷漠呆滞;或眼大无祥,目光分散;或东张西望,不善注视,如此等等,都与他们缺乏管用眼睛传递讯息的技巧有关。这种技巧的获得,首先要对眼睛传情表意的作用有正确的理性认识,其次要有意识的做适当的练习和实践。
四、微笑:
每个人对客观外界的刺激,都会迅速做出反应,而这种反应往往首先从面部表露出来,即使脚被碰了一下,虽然痛在脚上,但脸上却会皱眉或咧嘴,听到一件可笑的事,讯息虽然是从耳朵进来,但面部却立刻露出笑容。全世界的人,不论其文化背景有多大差异,几乎都用笑来表示。
笑,分大笑、狂笑、微笑、冷笑等多种类型。每种笑容发出的讯息也不一样,主持人的笑,一般都是微笑,而不大笑,更不是狂笑、冷笑。
微笑所发出的讯息是很丰富的。它因不同场合、不同情况表示出愉快、友好、亲切、赞同、欢迎等多种意思。主持人的微笑一般有两种情况:就主持人的个性而言,有天生的爱笑和不爱笑;就节目的内容而言,有严肃和活泼之分。这样,便产生了一个笑的掌握问题。每个人都会笑,也都笑过,但爱笑不爱笑,人与人就不同了,爱笑的人一般会给人以愉快,亲切或甜密的感觉,不爱笑的人难免给人严肃或冷漠的感觉。主持人该如何掌握笑呢?好问问别人,特别是问熟悉自己的人。自己在节目中笑的多了,还是笑的少了,他们的评价如何,然后再对天赋的笑作有意识的调整。一般说来,应该听其自然,不爱笑就不要勉强。过于勉强,会使人感到你皮笑肉不笑,效果不好了。当然,爱笑的人也要善于控制,特别是内容严肃的节目,笑容过多,往往破坏节目的整体效果。一般说来,抿嘴而笑比张口大笑的信息量要大的多,是主持人尤其是女主持人应该学会和掌握的重要技巧。
电视主持人不可不问青红皂白,出面就笑,也不可不问节目内容和对象,一本正经。试想,如果让中央电视台的张宏民、罗京微笑着播新闻,而让鞠萍板起面孔主持《七巧板》,观众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恐怕都会觉得别扭了,这说明主持人的“笑”不单要自然,而且要受到节目内容和风格的限制。
电视主持人的“笑”掌握,还同有声语言相关,除了礼貌,要求主持人作出适当微笑外,多数情况下是因节目内容需要主持人以微笑来配合,使说话和笑容,表意和传情融为一体。
以上所述,使大家对非言语讯息有了了解,下面我们谈一谈非言语沟通技巧。
电视主持人拥有非言语沟通的知识和技巧,有利于在主持节目中传情达意。而忽视非言语沟通,或使用不适当的非言语讯息,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节目效果和主持人本人的形象。
一个有较强能力的主持人,不单本身会不断发出而简炼的非言语讯息,而且能从合作者或在场者发出的非言语讯息中判断其参与的程度,随着作出相应的调整。
主持人的非言语沟通技巧,分天赋和获得两部分,主持人先天拥有的非言语沟通技能有高低之别,后天经过学习而获得的非言语沟通技巧也高低不同。首先主持人应该应用能够显示自已个性特征的身体姿势,电视主持人如果期望显示出具有个性特征的公众化形象,应先发现和调查一下自己,多问几个人,请他们从你的身体姿势或行为特点方面用最少的字来描述你,他们很可能会把“潇洒大方”“扭捏作态”“动作急”等特征和你联系起来,你若是希望显示你天生开朗乐观的性格,那么,怎样来使用你的面孔?你若是希望看起来象个知识渊博的教授,那么怎样使用你的双手?总之,要想想,除了通过言语系统来显示外,非言语系统方面有哪些姿势可以帮助你,比如,用你的笑容,急促的语调和张扬的步态来突出你愉快的天性。一般地说,电视主持人至少应该有两、三种行之有效,立即可用的姿态来帮助传递非言语讯息,这些姿势当然应该是天生的,而不是造作出来的。任何一个电视主持人都不要试图去使用自己不具备的身姿特征,否则,就会使主持人以及节目显得不伦不类。
主持人除了应该选择能显示自己个性特征的身体姿势外,还应该重视学习身体语言,因为在电视主持人中,缺乏非言语沟通知识,忽视通过身体。动作来传递信息的现象,至今仍带有普遍性.有的缺乏这种意识,视为自然而忽视学习和锻炼;有的使用不当而不知利弊,如此等等,都是不明白身体语言固然是天赋的,但也要学习。以电视台主持人来说,这种学习已超出了日常生活的需要,而变成了工作的需要。
学习身体语言的方法,一是观察,二是实验,只要有人活动的地方,人们都在使用身体动作,都有非言语讯息存在。在车站、码头,人们表现出来的殷切、快乐、焦虑、急躁、愤怒以及其他一些情绪都比较明显,各种集会,宴会也是观察非言语讯息的理想场所。主持人应用心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观察。
电视主持人从电视本身中也能学习身体语言,可以向别人学习非言语沟通的技巧,就是把语言声音关掉,试着仅由图象显示的人体姿势来猜想,理解内容,每隔一定时间,再把声音开开,检验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也可以从自己的实践中学习,并拿自己和别人做比较,看看自己非言语沟通方面是否正确,哪些精彩,哪些不当,在使用量上是多了,还是少了,这样久而久之,非言语沟通就会成为一种习惯,才能主动加以掌握,使之成为自己实现传播服务的手段之一。
所谓“日新月异,渐益堆积”,是说每天学习都有些成绩,每月学习有些进步,天长日久,实得大益。学习和锻炼,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知识在于积累,意志在于锻炼,对于一个用心的主持人来说,应在固有的气质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刻苦地锻炼,用几年、几十年的辛勤努力,去换得屏幕上话筒前的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经济类毕业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经济类学科中的应用
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经济类学科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既文理相通又学有专长、既有创造和开拓意识又具有应变能力和合作意识、服务意识的综合型职业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全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创素质教育新局面在高职院校受到广泛的关注。经济类学科是综合性应用学科,要求学生要具有高尚的职业精神和道德情操,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经济类学科学生的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校教育重教学、轻德育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在所有高校教学过程中所占比重都是很大的,许多高职院校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理论的传授,常常偏重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学习和提高,轻视了相邻学科的兼容和渗透,特别是对学生们创造性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认为素质教育无非是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补充一些人文知识,提升学生审美品位等,挤压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空间和时间,最终忽视了学生们对于社会科学知识、文化的了解与学习,忽视了对学生们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其视野受到了极大地局限。
1.2学生实用主义倾向明显
当前,高职院校经济类学科的教学模式仍以书本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理论讲授为重点,这就造成了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失衡,使得“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教学模式长期阻碍着高职院校学生们的学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习。
学生们大都认为:到了学校只要安坐教室,静听老师传授知识,就能学得一技之长,忽视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练习的双重掌握;而且学生学习多有实用主义倾向,有针对性的、有目的选择对他们日后就业竞争有利的课程,而对提高学生素质的课程却很少有人问津。这种忽视学生发展、片面追求实用的倾向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是深远的。
1.3认为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低对就业影响不大。
众所周知,就业率是衡量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高职院校学生在缺少学历优势的情况下,要想扭转被动局面,首先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作为支撑。学生们所学的技术、技能能否或是多大程度上能被正确运用,受其人文素质的高低所制约。高职院校毕业生如果人文素质不高,就可能片面逐物,唯利是图,难以成为影响其以后潜力发展的积极因素,而且即使技艺娴熟能得到一时重用,由于其底蕴不足,缺少发展后劲,在激烈的竞争中也同样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威胁。
2.高职院校经济类学科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能力
2.1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素质。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成份的多元化必然会导致人们思想的多元性,作为新时代青年,学生们要多关注国家、社会政治形势、经济动态,了解社会多元化发展,要有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觉悟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2尊重职业道德,注重素质提升。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学生们是未来的“职业人”,要习得各种职业技能,更要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注重自身素质的综合提升。
2.3与时俱进、敢于创新。国家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三位一体的紧密结合,学生们要与时俱进,要善于吸收本民族的科学文化传统,更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各个领域科学文化的成果,勇于创新,学以致用。
2.4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均衡发展。为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学生们必须注重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素质的均衡发展,要有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坚忍不拔的心理素质。
3.将素质教育充分渗透到经济类学科教育教学中
3.1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类学科学生培养的校园人文环境
经济类学科在专业课开设的同时,要注重在文、史、哲、艺术方面选修课的选择,要着力营造浓厚的学科人文环境,营造学科人文气氛,积极建设校园文化。如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文、史、哲、艺术等方面的学生社团活动,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人文修养,推进学科文化的蓬勃发展,激发同学们的青春活力与集体精神,提高学生们的审美情趣。
3.2整体提升经济类学科教师的综合素质
要培养出好的学生,首先要抓好专业教师的培养,注重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经济类学科教师的综合素质。在专业课教育教学中,要求任课教师要融入人文知识到专业课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文知识,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力,促进文化素质的提升。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要在教书的同时注重育人。经济类学科教师在注重专业知识讲授的同时,应时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技能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不仅要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教育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3切实推进经济类学科学生们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
人文素质的高低反映出学校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视与否,对于高职院校经济类学科学生——“准职业人”在以后的发展中影响深远。学校培养人才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们在学得一技之长、独立生存的同时,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要注重加强学科基础素质、创新素质、人文素质、合作与交往素质、精神和心理素质等素质的培养,不仅重视人的发展需要,而且重视社会的发展需要,将人才的培养和市场需求、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
学生们终有24小时要走出校园,进入社会,不能仅靠一个专业技术或技能简单生存,要有自己的事业目标和人生理想、要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要为社会发展承担时代的责任。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素质教育在经济类学科中的广泛应用,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各个学科领域的综合发展。
经济类毕业论文:经济类院校概率统计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中国加人确TO后,也将进一步融人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之中。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数学教学的传统思想观念和方法必须革新,才能顺应时代的需要。在我们国家的财经类院校中,数学教学应注重与经济的结合,努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增强学生用数学眼光分析经济现象的意识,提高学生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概率统计知识与方法是现代工程、信息、社会和经济研究运用的基本方法,在经济类院校的许多专业如统计、金融、数量经济、投资等专业中也越来越成为不可缺少的知识与方法。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实际应用相脱节,学生虽然系统地学习了概率统计知识但却不知如何应用,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尝试进行了一些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具体分为几方面: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专业性、层次性;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注重多样性、灵活性、创新性;注意加强数学实验课、数学建模课的教学。其指导思想是强调数学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丰富的、有趣的、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案例中学习概率统计知识,领会概率统计思想,掌握概率统计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从近几年的教学情况看,这样的教学改革收效很好。
1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专业性、层次性
1.,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
针对经管类学生特点,在概率统计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数学与身边经济现象的结合。通过使用与经济问题相关的引例、例题、习题来剖析数学知识,使学生深刻认识数学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并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周围的经济问题。下面介绍两个教学案例。
1.1.1案例1:古典概型的案例教学
在以往古典概型一节的教学中,往往举一些取球、排队等陈旧的例子,学生觉得非常枯燥,也不感兴趣。近几年,我国开始发行彩票,笔者就尝试用这个身边新出现的经济现象讲解古典概型,效果很好。笔者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排列组合方法先计算彩票的各种买法中中奖概率的大小。比如,福彩35选7的中奖概率等于弃,足彩1;场比赛的中奖概率等于弃,而3D的中奖概率等于而石石。通过此案例教学,学生不仅熟悉了排列组合各种算法的不同,而且在论文比较各种中奖概率大小与政府关于奖金设置方式的联系中真正体会到彩票中返奖率、税收等经济政策的制定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其具体的数学依据的。笔者以彩票作为案例教学并不是提倡学生投机,而是希的建设,扩大建模课的普及范围丁让学生们都参与进来,在自己的动手过程中,理解数学理论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微机技术与数学软件结合进行数学实验,也是培养大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作为改革试验,数学教学应适当开设数学试验课。在实验课的教学中,适量介绍一些数学软件,并结合概率论介绍软件中与课程各章节有关的语句,介绍软件的操作及注意事项,使学生通过在计算机上学习数学,加深对数学概念、公式和基本运算的理解,并可以学会运用数学软件技术实现数学问题的求解过程。
4结语
大学数学教学改革是一个积少成多、集思广益、不断积累的过程。笔者在这里抛砖弓}玉,相信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把好的教学经验逐步地充实到实际教学中来,为我国教学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经济类毕业论文:经济类院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摘 要: 本文提出针对目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的问题,经济类院校应充分利用资源和学科优势,借助经济和管理类学科的支撑,通过利用特别设计的部件库最小系统软件,将计算机科学实践与经济管理实务结合在一起,创建特色鲜明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方案。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实验;部件库最小系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信息社会尤其需要既懂技术又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综合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运筹学、管理科学、统计学、系统科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形成了一门独具特色的综合性边缘学科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鉴于此,大多经济类院校都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列为了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这充分说明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重要地位。但在实际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却出现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被动以及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等令人尴尬的一面[1]。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这种社会需求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反差问题与实践环节设计有很大关系。学生没有社会实践的经验,尤其是管理经验,因此难以联系实际主动地学习。实际教学中,可以用部件库最小系统,快速搭建管理系统原型,让学生身入其境,进入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者的角色,融会贯通,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3]。
1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基本特点及目前教学中的问题
1.1基本特点
(1) 要求学生具备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涉及的知识不仅涵盖了管理学、运筹学、统计学、系统科学等各专业前期课程的基础知识,还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系统工程等方面的知识。
(2) 实践性强。课程包含的很多概念和方法需通过实验和课题设计等才能深刻理解和掌握,需要学生了解企业具体业务流程,能动手利用软件工具做出模拟系统[4]。
1.2目前教学中的问题
1.2.1培养目标定位不明
社会既需要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人员和开发人员,也需要系统维护人员和实际操作人员。经济类院校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各专业,在规划教学内容时,应认识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经济类院校不能忽视与管理学、经济学、系统工程等知识的整合,而把管理信息系统变成简单的开发课程。
1.2.2教学内容滞后
目前国内的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内容、理论相对比较陈旧。
例如国外发达国家,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方法主要以原型法和面向对象方法为主流,而我国的大多数教科书仍以传统的生命周期法作为主线,对原型法和面向对象的方法只作一般的介绍。可以说,教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目标的实现,造成了课程学习内容严重滞后于当前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水平。这就使得学生掌握的开发工具与社会的需求严重脱节[1,5]。
1.2.3实验安排不合理
由于经济类院校学生编程能力普遍有限,有些学校只能安排一些认识性的实验,流于管理类课程的范畴;有些学校采取案例教学法,以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一个系统设计的实验为全部目标。这种安排过于偏重理工、偏重软件开发,由于学生在程序设计方面耗费过多精力,忽视了WEB-MIS、ERP、DSS等新内容,不能为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服务,无法让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技能。
2经济类院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建议
经济类院校应充分利用资源和学科优势,借助经济和管理类学科的支撑,开设有自己特色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来说,他们的目标是成为能够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需要的、具备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具有宽基础、强能力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专门人才[1,5],这就要求本课程要与时俱进、定位明确。
2.1教学目标
经济类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
(1) 应当掌握管理信息系统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知识,例如管理信息系统的意义与功能、一般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设计过程与一般设计方法、某些典型系统的特点与关键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与维护知识等。
(2) 应具有信息意识,具备在信息化环境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
(3) 利用软件工具,以原型法为研究方法做出一个系统,真正弄明白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质。
但是,要实现这些能力决不是将本课程变成代码设计课程,而应该掌握系统的科学思想和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的技术方法,并能将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管理、评价和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经济管理工作中。
2.2引入部件库最小系统辅助教学
部件库最小系统是在总结大量信息系统结构普遍规律的基础上,抽取其共同特征,研究设计的一套信息系统即插即用型软部件,可以用于多种应用系统,使原来极为烦琐的一些程序代码设计工作几乎无须时间就可以完成;使得原来必须专业人员才能做的编码与系统维护工作,普通未经特别训练的人员也能进行。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上使用这种软件,可以使学生从代码设计中解放出来,更好地对管理信息系统有一个整体的概念。
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往往在与实际问题联系不够紧密的情况下用大量时间讲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内容枯燥,学生学了不知有什么用,也不知道在计算机上如何操作。
引入部件库最小系统制作范例教学,及时次课就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学生管理,先由老师提出相应的数据库结构,让学生利用部件库最小系统中的部件自己动手构建一个具体的管理系统,并具体对系统进行操作,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它是做什么用的,是怎样构成的,一般功能要求有哪些。这样学生对本课程就建立了一个整体的概念,了解了课程的基本要求。
接着,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与上机实践:通过对部件库中各个部件的使用,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常见界面的设计需求以及对性能的一般要求。学会利用ROSE完成一个实际应用系统的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并根据需求分析的内容利用部件库建立一个具有自适应性的管理系统。可以进行ERP和电子商务系统模拟,了解ERP系统构成及其基本原理以及电子商务系统的一般体系、结构、流程。
在教学全过程中,我们准备了数十个课程设计题,要求学生随着教学进程实地进行设计应用系统[4]。设计工作由模仿逐步转向创新,开始时由教师指定数据库结构与功能要求,学生自选部件建造系统。随着教学的深入,进一步提出实际课题的工作过程与数据要求,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管理信息系统。
在关于系统功能要求、性能要求、数据模型、关系数据库特性、函数依赖、范式、数据完整性与安全性、数据库设计等理论教学中,我们都提供一些典型的实例,要求学生使用部件建造系统,并总结体会数据库的概念与设计理论的具体含义。
经济类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本身已经具有一定前导经济、管理专业知识,通过部件库最小系统范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将以前所学知识运用到管理信息系统中,看到一个具体的系统,而不是枯燥的理论,既增加了学习兴趣,又更好地理解了前序课程,真正达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开设的要求。
3结语
我们按照以上设计组织了一届教学实践,涉及会计、财务管理、公共管理等多个专业本科教学,均取得满意效果。代码设计薄弱的学生也只需要几次上机,就能实地动手开发系统。成功的实践能激发学生高度学习热情,也引导学生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组织学习,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动手能力加强,对本课程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掌握也就加深。通过实验环节,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企业具体业务流程,对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有了整体认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各自专业在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经济类毕业论文:独立院校经济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探索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独立院校经济类专业学生在学习应用统计学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关键词:应用统计学;独立院校;经济类
一、独立院校经济类学生的特征
1.独立院校经济类学生的基础
独立院校高考分数线普遍介于普通二本和大专录取线之间,学生的基础没有一本和普通二本的学生基础扎实,但是很多独立院校的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偏科,偏科也是导致很多被独立院校录取的学生没能考上更好的大学的主要原因之一。独立院校经济类学生普遍存在理科学科基础薄弱、文科学科基础较好的特点,特别是大多数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数学思维不理想、逻辑思维较差。
2.独立院校经济类学生的学习习惯
大多数独立院校经济类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够理想,很少有学生能够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大多数学生善于背诵,不善于理解逻辑较强的理论和较为抽象的公式。另外,不少学生养成了平时不认真听课、考前进行突击的不良学习习惯。独立院校的收费较高,选择独立院校的学生的家庭普遍较为富裕,所以不少学生没有刻苦学习的钻研精神。
二、独立院校经济类学生学习应用统计学的困难
1.应用统计学的特点
应用统计学主要运用概率论建立模型,收集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并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应用统计学分为描述性统计学和推断性统计学,描述性统计学主要是收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得出数据的一些特征,推断性统计学主要是运用样本数据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推断性统计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推断性统计学是统计学的重难点。应用统计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特别是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非常普遍,所以大多数高校都把应用统计学列为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应用统计学用到了很多的数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不少理论较为抽象,不少公式较为复杂,要想弄懂这些理论公式的来龙去脉有时是很困难的。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到了很多学科,应用统计学的学习也离不开计算机,应用统计学主要是运用计算机软件例如EXCEL、SPSS等进行数据处理。
2.学生学习统计学的难处
在上文我们已经分析了独立院校经济类学生的特征以及应用统计学的特点,由此可以知道学生在学习应用统计学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畏惧心理:不少学生在学习应用统计学之前就对这门课抱有畏惧心理甚至“敌意”。(2)基础薄弱:首先不少学生数学基础薄弱、逻辑思维较弱;其次,不少独立院校经济类专业并没有开设概率论这门课程,而应用统计学是建立在概率论的基础上的一门学科。(3)无用论:不少经济类的学生认为应用统计学主要是数学专业学生该学的课程,他们会觉得应用统计学这门课对他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没有什么帮助。(4)缺乏兴趣:应用统计学这门课程相对于大多数经济类课程来讲,会更加枯燥,再加上这门课较为抽象,所以不少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
三、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统计学的效率
1.虽然应用统计学这门课程存在理论抽象、公式复杂等特点,但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应用统计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一些相关问题,特别是对于独立院校的学生来讲,能够对理论进行运用胜过对理论的理解。所以对于一些特别抽象的理论和特别复杂的公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告诉学生先不用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可以要求学生先记住公式和定理的结论,并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这些公式定理去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学生学习应用统计学的畏惧心理,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应用统计学的兴趣。
2.对于一些较为复杂或者抽象的知识点,可以在讲授这些知识点之前给学生巩固或者补充一些较为基础的知识,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去理解较为复杂或者抽象的知识点。例如大学的应用统计学教材在介绍概率密度函数曲线的时候,大都是直接给出概率密度函数曲线的定义,而这个定义对于大多数经济类的学生来讲会比较抽象,要想让学生比较轻松的理解概率密度函数曲线这个抽象的知识点,可以先给学生复习高中数学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和折线图,然后再给学生介绍概率密度函数曲线与频率分布折线图之间的联系,通过这样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会使得大多数的学生比较轻松的掌握概率密度函数曲线这个较为抽象的概念。
3.由于应用统计学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往往存在听的懂不会做的情况,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好要讲练结合,讲完一定数量的例题之后要及时给出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程中练习,学生可以通过练习发现自己是否真的掌握了对知识的运用,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练习及时发现学生的疑难点在哪里,从而及时的给学生总结出难点和易错点。
4.在授课的过程中多举一些运用应用统计学解决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问题的例子,并告诉学生应用统计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
5.适当布置一些作业,由于独立院校学生的学习自律性普遍不高,所以很少学生会课后主动去复习,通过布置课后作业可以迫使大部分学生去进行课后复习;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布置一些更加有趣味性的课后作业,比如要求学生亲自去做问卷调查收集数据,然后让学生用所学的应用统计学知识去处理自己收集的数据,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应用统计学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觉得应用统计学是一门有用的学科。
作者:姚兴财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经济类毕业论文:探求经济类报纸的数字化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2010年“两会”期间《中国经营报》、《及时财经日报》微博的内容研究,管窥经济类报纸与微博技术的结合以及由此带来的思考。
关键词:微博经济类报纸数字化
微博,是让用户在网站上写短消息,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或手机短信来更新和近期动态信息,每条信息限制在140个字以内,就像一篇微型博文。微博的出现,不仅带来了传播模式和传播理念的转变,而且使以“自主交互传播”为核心的“自媒体”的特点更的展现出来。正是由于微博具有的传播优势,传统媒体正在尝试将微博作为自己的另一个推广传播平台。2010年两会,经济类报纸开始以微博的形式,力求提高报道的传播效率,拓宽传播渠道,增强与受众的互动。其中,《中国经营报》与新浪微博合作,推出中国经营报两会微博报道;《及时财经日报》推出自己的全新品牌:“同乐坊微博两会”。本文试图通过对2010年“两会”期间《中国经营报》、《及时财经日报》微博的内容研究,管窥经济类报纸与微博技术的结合以及由此带来的思考。
一、“微博”:经济类报纸的数字化突围
1.微博:经济报道受众互动新方式
在历年的两会报道中,往往是网站更新一则新闻后,网发以跟帖的形式留言,虽然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但是时间上的有限性仍然制约着交流互动效果的发挥。而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微博这一数字化传播方式的注入,使记者、代表、委员同受众能够在任意时间和空问中共同探讨交流,增强对两会新闻的理解,强化两会新闻的传播效果。
两会微博的互动性,给沉默的大多数带来了全新的发声机会。传统博客洋洋洒洒的观点阐释.将那些无法进行长篇大论写作的人群拒之门外,同时由于写作水平的巨大差距,传统博客还制造了意见领袖。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强势者的声音越大,劣势者则将更加陷于沉默,这是一个呈螺旋式扩张的过程。而微博简单化的写作过程,则让沉默的大多数有了更多传递信息和表达观点的机会和场所,发出自己的声音。今年两会的关键词,就业、医疗、社会保障、教育公平等等词汇的出现,都是微博和网友等“草根”群体声音的集中体现。
《中国经营报》和《及时财经日报》的两会微博报道,不仅有记者、评论员的两会现场新闻和会程预告,更有读者和网友们的声音和观点,《中国经营报》在新浪微博的数据显示(统计数据截止2010年3月211314时),两会期间其微博拥有28932位粉丝,赢得1223次关注。《及时财经日报》还在微博中开展两会投票调查,例如“如果开征了物业税,房价会跌吗?”,让记者、受众、官员等各方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受任何观点的约束。微博的开放性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弥补了经济报纸与受众的互动欠缺。
2.微博:增强经济报道现场感与人情味
两会微博新闻与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不同,它没有对采访政府官员或者委员代表提出特定要求,只需要记者将看到的会场实况和重要人物言论、现场花絮等各种一手信息发送到网络上,这样大大节省了一篇新闻的诞生时间,让网民和手机用户能够真正及时时间了解两会,进一步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同时对报纸无法呈现的内容进行了的补充。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经营报》两会新浪微博共没有19个子栏目,不同于《中国经营报》纸质报纸的内容,微博中关于两会的报道,更多地偏重于“软”新闻,是《中国经营报》两会记者采访团队以自己私人化的视角从现场发回的独特新闻,充满了更多的人情味和现场感。例如“两会现场”板块,“每年总理的记者招待会结束后,总理都足从一侧走向另一侧,然后走下主席台,和记者、工作人员告别。今年不同,他只按原路走回人民大会堂办公区,没有按往常走法。——中国经营报记者茅硕”。记者将两会会场中一个细微的变化传递给博友,以讲故事式的叙述手法,更易引起博友的共鸣,“用脖”们再用像聊天一样的模式进行评论和回复,让用户仿佛置身两会现场。与现场感紧密联系的是时效性,通过查看时码,《中国经营报》微博此篇“两会现场”的报道时间是3月14日12:34,温总理会见中外记者招待会的结束时间是12:l9,相差仪仅不到l5分钟的时间,作为纸质媒体,是无法在如此短时间内报道此条新闻的,微博真正做到了“两会现场”报道。
《中国经营报》微博中“两会温馨提示”体现出媒体的人文关怀和人情昧,提示广大博友们注意两会期间气候的变化和交通限行措施;“两会预告”、“两会议程”提醒博友们收看电视直播和报纸相关报道;“两会感育”、“两会结语”是两会记者报道团队对“嗣脖”们十几日来持续关注的感谢和两会的心得体会。
《及时财经日报》同乐坊微博中记者总结m的采访技巧,让博友渎后忍俊不禁,现场感十足,营造了“别样的两会新闻”。根据记者们的现场报道,博友们将微博内容分为:采访“乱按电梯”法、采访“暴力拦截”法、采访“嗣追堵截”法、“群殴”与“单挑”、记者会攻略、练就好眼力、提问有技巧、代表委员风采掠影等8方面内容。
3.微博构建全新两会经济报道公共领域
哈贝马斯在1964年对公共领域做出比较规范的定义:所谓公共领域,首先意指我们辛十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在其中形成。传统博客曾一直被视为话语的公共领域,而微博的兴起更是给“公共领域”这一概念带来更为贴切的诠释。与传统博客相比,在微博上以寥寥数语进行话题的讨论,更类似于生活中民众随意的倾吐,公共领域的性质得到构建,议题的设置更易形成。
可以看出,《中国经营报》微博l9个子栏日共计522条信息,这是《中国经营报》在两会期问,记者对微博上的报道进行的归类,也是对博友们讨论互动话题的分类,使博友们的讨论能够隔绕一定的话题,避免在微博客这一公共领域中造成个人话语的凌乱。如表1所示,“两会现场”233条,占总量的44.64%.从代表委员两会表现到政府官员作为、两会重要议题讨论现场等等,涵盖各式各样的花絮内容,吸引着博友的眼球,因此所占比例是较大的;一两会关注”则是有关国际话题和民生问题的消息,共89条,占17.05%,两会微博在表现现场感的同时也兼顾了新闻的重要性,显著性,引导博友言论表达的正确方向;“两会报道”是对纸质版报纸“硬”新闻的推荐,使网络和传统媒体形成互动,让博友关注更为详细的新闻报道;“两会杂拌”是各种与两会相关、不易于归类的信息;“两会考据”是解释两会中出现的民问关注排行榜和总理发言典故,增长博友的文化知识;“俏佳人两会看透透”是《中国经营报》财经记者吕静对两会热点话题的个性评论,吸引博友广泛参与讨论;“茅哥拍两会”是记者茅硕用镜头为博友展示的独家两会图片,这些照片在传统媒体中是看不到的,如“总理的表情”,让博友对总理的平易近人有了更深的体会;“其他两会报道”是博友和记者问针对阳台微博新闻提出的评论。
总体来看,《中国经营报》微博两会子栏目的设置綦本合理,部分子栏日设置过于琐碎,可与其他栏目合并处理,这样更便于博友们的阅读与查看,有利于公共话题的集中,形成互动充分的公共领域。
二、对经济类报纸微博现象的思考
1.“门水化”趋势凸显
由于微博之“微”,----有新闻价值的青语较少,而更多的是尢谓的倾吐,因而容易产生更多的网络垃圾,信息不仅易成碎片化,更出现了“口水化”趋势。微博上的内容是两会记者关于两会报道的“真情吐露”,但是博友的回复内容存在一定的无序性,许多的回复内容与记者报道的两会内容毫不相干。《及时财经日报》同乐坊微博的宣传语足“投资者社区”,或许由于特定的财经人士定位.在同乐坊的微博中,名嘴、记者、主持人关于两会的报道显示无序性,没有进行相应的分类整理,两会报道史多的是只言片语,博友的跟帖也并不切合两会报道主题。
2.微博易助长记者写作惰性
微博是今年两会报道的亮点,大大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但是作为两会报道的财经记者而言,还应清醒地认识到,用140个字写博文,是一个简短信息的途径,但不应当成为网络写作的主要方式。微博毕竟是寥寥数语的表达,不可能成为思想智慧的主要载体,因而,对于致力于以文字给人带来思想启迪的记者来说,微博这样的“懒人写作”不应当成为,只能作为传统媒体的有益补充方式。
3.微博的盈利模式难题
新浪微博靠的是名人品牌效应,腾讯滔滔靠的是增值业务,那么对于经济类媒体而言,微博的盈利模式又是什么呢?在发展新媒体方面,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比,一直处于劣势地位。如果仅仅依靠与电信运营商的短信分成作为主要盈利点,那么目前尚无一家网站能实现这个目标。何况是经济类媒体。论微博的品牌知名度而言,大型商业网站可以通过建立大平台,来吸引大量用户从而带来较多的点击率,以便吸引品牌广告的投放,而一部分经济类媒体的微博是挂靠在商业网站上,没有任何品牌增长的潜力空间。
作为传统经济类媒体,微博是一次良好的发展机遇,微博作为信息源与传统媒体在属性上有着天然的统一性,经济类媒体应将微博作为一个拓展平台,来推广自己的媒体品牌,开放API的微型博客,与媒体自己的网站实现互连,同时推广节日或报纸预订服务。经济类媒体还可利用微博来建立用户数据库,深层次挖掘用户数据和信息数据,时刻掌握用户对媒体产品的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竞争战略。
经济类毕业论文:经济类专业计量经济学实践课改革
《企业导报杂志》2015年第九期
一、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教学安排
(一)授课内容以经典线性回归模型为主。大学本科阶段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目标,应当定位在使学生掌握经济经济研究的最基本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由于民办本科院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一般仅安排一学期的入门课程,学时共64学时。因此,重点要以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内容为主,学时应达到48学时,之后选择性地介绍一些新发展的方向。经典计量经济学应用比较普遍,也是更高层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基础,符合民办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教学的实际要求。
(二)选择适合经济类专业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上,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选择适合经济类专业的教材,一本好的教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教材内容简练,深入浅出,注重实际经济案例的分析,模型的应用,计算结果的统计与经济意义分析,而对于定理、公式的推导尽可能放到附录里;并且要详细介绍计算机软件操作步骤,帮助学生理解计算结果,学会计算操作;教材结构和内容设计要具有继承性和集成性,要能兼顾国内外同类教材的精华,介绍计量经济的前沿知识,体现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三)主辅修结合,加强课程衔接,夯实计量经济学基础。计量经济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应以计量研究的基本步骤:“模型设定、估计参数、模型检验、模型应用”四个步骤为主。在上课过程中结合概率论、数理统计等数学课程的思维模式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及运算能力,而且特别有益于培养学的计量经济学理论思维和理论素养。将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设定理论和方法,以及数据的分析和诊断引入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应该成为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创新的主要方向。同时,授课教师应根据学生专业(如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的不同,安排相应的案例和实验内容,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将经济理论和计量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方法结合起来,提高学对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而且,计量经济学课程不宜开设的过早,应该在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开设相应的基础课程,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以及线性代数等,加强课程的衔接,打好基础,才能使学生灵活运用计量知识,学以致用。
(四)加大实践课学时,突出Eviews软件软件使用。实践课程学时要占到总学时的四分之一,并且去计量经济学的一些常用软件结合起来,比如Eviews软件等,使用书中讲述的方法,在相应软件上机操作中实现,并将Eviews软件的学习与各章案例分析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学习Eviews的操作方法。
二、经济类专业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内容安排
在实践教学中,使用Eviews软件来完成烦琐的计算,即将计量建模步骤中的第二步,估计参数,由软件完成,而将教学重点放在模型设定,如何通过现有经济理论或者经济事实,恰当计量模型;对于模型估计结果的经济意义检验、统计推断检验、拟合优度检验、计量经济学检验和预测检验;根据检验结果进行经济结构分析、预测、政策评价和验证理论等。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计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素质,这是开设实践课的主要目的。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及经济类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的内容,因此,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如下表1所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以辅导为主,由学生自己结合案例完成Eviews软件的操作,并进行相应的经济意义检验、统计推断检验和计量经济学检验,并形成相应的计量经济学研究报告,教师结合研究报告指出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之处,并要求学生改正。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案例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学生主要以宏观经济、微观经济中的经济事实出发,引导学生研究,激发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兴趣,从而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为以后学生的继续深造和参加实际工作打好坚实的经济学的基础。
三、计量经济学实践课程的考核
作为《计量经济学》的实课程,实践成绩直接按一定比例记入总成绩(一般为30%),不单独开列。实践成绩可以由实践准备工作、实践过程、实践报告的书写三部分构成。评分标准为:(1)实践准备是否充足;(2)实践过程是否正确与合理;(3)实践报告撰写是否规范、实践结果是否。实践准备工作主要针对学生是否对相应经济事实和理论进行充分的分析、模型建立形式是否合适、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是否充分;实践过程包括实践考勤、实践操作抽查,主要是在统计数据收集整理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对计量经济模型进行估计,求得参数的估计值,通过考察学生对Eviews软件操作的熟练性,可以反映出学生对计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实践的最终结果具体由实践报告体现。学生在完成每一个实践后,根据上机操作结果写出相应的实践报告。
作者:马红燕单位:西安翻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财务管理系
经济类毕业论文:经济类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思考
高等数学是经济类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对该专业的学生学好其专业课程和从事本专业更高层次的研究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分析了经济类专业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时所面临的困难,探索了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大学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而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理论与金融创新越来越多地需要数学。作为经济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高等数学是他们学习专业课程的一种非常必要的工具。可以说,数学已经有行无行地渗透到经济学的很多领域,比如金融学、财政学、经济计量学等。如果经济类专业的学生不能够很好地掌握高等数学知识就很难理解经济学理论中的很多概念以及内涵,也就无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这将会严重影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如何有效开展经济类专业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是目前众多高校遇到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经济类专业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1.经济类专业文理兼收,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异明显由于经济类学生招生是文科生和理科生兼收的,而在高中阶段,文科和理科在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难度上是不一样的。特别地,部分学生由于数学成绩不好而选择了文科,这样导致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差异性非常大。这种情况在经济类专业的学生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另外,高等数学的特点是概念高度抽象、逻辑严密、推理,要学好高等数学必须要有较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和一定的数学基础。从而很多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感到非常困难,而目前高等数学的上课形式是按所学的专业分班上课,从而致使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问题特别突出。
2.缺乏专门的经济类专业高等数学教材据了解,目前经济类专业的高等数学常用教材也多是同济大学版的经典教材,授课内容与其他工科类专业并无太大差异。实际上,同济版的教材对于经济类专业不是很合适,这是因为教材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高度的数学严密性,定义和定理非常多,而且抽象难懂,不够自然,特别所涉及的方法和技巧千变万化,不适合经济类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很多学生经济类专业的学生产生了学习高等数学的恐惧感,甚至是谈“数”色变。
3.缺乏具有经济背景的高等数学教师另一方面,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与经济类专业的应用衔接不够理想。经济类专业的高等数学老师都是数学专业出身,对相关经济学理论知识了解很少,因此无法将高等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讲解出来。另外,经济类专业课的内容在不断的变化,但是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和应用部分并没有紧跟专业课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就导致学生不能将所学的数学原理较好地应用到专业的学习以及研究中。
二、经济类专业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1.实施分层教学高等数学是经济类专业本科学生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是提高大学生的思维素质方式和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不可或缺的必备工具。因此,基本所有的经济类专业从本科一年级就开设高等数学课程。然而经济类学生招生是文科生和理科生兼收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在高中阶段,文科和理科在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难度上是不一样的。而且我校经济类专业是面向全国招生,不同省份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习的内容和难度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总之经济类专业的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异。如果对所有学生采用统一的授课内容和模式,严重与因材施教相违背。
2.编写经济类专业高等数学教材一本好的教材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至关重要的。而目前很多经济类专业使用的都是工科类专业统一使用的经典教材,比如同济版的。该教材内容量大,技巧性强,抽象难懂,无法适应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编写一本适合经济类专业学生学习的高等数学教材是教学改革中至关重要的。高校应该专门组织数学类教师和经济类教师进行充分讨论,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深奥难懂的数学理论,尽可能强调直观,尽可能将数学理论在经济学中的背景与应用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实例来引入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结论,让学生觉得这些数学概念是有趣和有用的。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大大减少学习高等数学的恐惧感。
3.培养具有经济背景的高等数学教师数学专业的老师一般对经济知识比较缺乏,他们对数学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比较擅长,这样对于学生有效的学习高等数学非常不利。给经济类专业的学生上高等数学的老师好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知识,弱化教学中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把数学知识与经济问题相结合,重点强调数学知识产生和应用的经济背景,这样能让学生对高等数学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能达到此目的对任课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学校可以有意识的引进具有经济基础的数学教师,比如第二专业学习过经济学的人才优先引进。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鼓励在职教师通过进修和深造经济专业知识,培养具有经济背景的高等数学教师。
三、总结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学科的发展对数学需求不断增加。经济类专业高等数学的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对经济类专业的高等数学教学进行改革是一项紧迫的任务。本文讨论了通过开展分层教学,编写专门教材以及提高教师的经济学水平等方面来改革经济类专业的高等数学教学,以期达到培养经济类人才的目的。
作者:严洁 单位:江南大学理学院
经济类毕业论文:经济类高等数学课程的案例教学探究
摘要:经济类高等数学课程里面的案例教学具有很大潜力的教学形式,这样的一种形式和有关的研究式学习联系密切,通过对于经济类高等数学案例教学形式的教学设计以及组织实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进而可以明确这个模式所具有的优势以及所存在的不足,这样可以制定彩布更加详细的教学方案,通过对于教学形式的完善进而促进这种形式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类高等数学;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
1经济类高等数学课程案例教学形式所具有的优势
1.1能够增加高等数学的经济价值
因为现阶段经济类高等数学教学案例和社会的实际问题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学生通过对于数学的学习可以更好的掌握社会中的经济问题,比如借助微积分这样的形式可以明确商品出售时机的问题,如此就能够使得学生可以真正参与其中进而闽南歌曲高等数学所存在的价值,进而增加学习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
1.2建立经济问题的量化思维
对于经济的量化的形式在进行培养经济类专业的学习的时候以及在改革教学体系的时候所具有的地位越来越明显,最简单的就是福利彩票的发行公司以及保险公司在进行运行的时候都包括概率统计,这就属于经济学中的一个知识点。高等数学是一门比较基础的课程,其中的案例教学法可以在研究经济问题的时候能够充分的使用数学工具,这样方便这个专业的学生能够使用量化思维来解决所存在的问题,进而便于这样的一种形式能够在经济学课程里面得到广泛的使用。
1.3增加学生高等数学应用能力
高等数学案教学中的案例,通常会包括对于案例的收集整理、对于案例的调查分析以及建立数学模型,还有一些案例会包括数学实验,进而这样的一种形式涉及到了参与式的教学形式,进而能够增加对于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于数学应用能力考察的重视程度,这样可以很好的增加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经济类高等数学课程案例教学里面所存在的不足
2.1不能平衡理论教学以及案例教学
高等数学里面有着比较详细的理论体系,这些可以使得授课的教师仅重视课程的教学,进而忽略掉了案例教学,再有就是,一些授课的老师很难对于案例教学进行定位,进而就会产生比较多的错误观念,这样就很难使得教学课时以及课程整体的形式进行联系。
2.2没有合理的高等数学教学案例
经济类高等数学案例需要有着较强的实用性、思考性以及发展性,所谓的实用性指的就是案例可以反映社会的经济现象,并且是一个值得高度注意的问题;所谓的思考性指的就是,案例以及教学内容能够密切联系,学习在进行解决案例问题的时候需要的使用数学理论;所谓的发展性指的就是案例涉及到了比较多的数学知识,当解决案例问题的时候对于数学工具的使用需要明确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现阶段数学案例不具备较强的吸引力,进而阻碍了高等数学案例教学的发展。
2.3不具备开展案例教学的能力
大多数的数学教师都比较使用之前的高等数学教学形式,进而就很难适应案例教学,大多数的教师没有组织以及掌控课堂的能力,当进行调查研究的时候或者进行案例讨论的时候,学生很难参与到教学中来,进而在分析问题的时候或者进行思路设计的时候,没有教师的指导进而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3促进经济类高等数学案例教学形式的发展的措施
3.1设计高等数学专题式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案
通过设计高等数学案例式教学的方案可以有效的平衡理论教学以及案例教学。有关的案例教学的形式能够使用经济类案例教学课程,不过当教师进行授课的时候需要明确,当进行解释教学形式的时候需要充分地使用高等数学的知识、理论以及结论。经济类高等教学课程需要明确数学理论教学的重要性,要是遇到了典型的问题,就需要模拟有关的场景进而来开展教学。
3.2增加高等数学教学案例库的建设
速度有关的数学案例库可以给高等数学课程进行案例式教学的时候提供的保障,要是有关的案例不能够的联系社会现象,或者是不具备实效性,就很难进行正常的案例教学,所以需要增加对于数据库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这样一项工作可以促及高等数学案例式教学的发展。
3.3增加教师的案例式教学的能力
当使用案例教学法的时候,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研究式学习形式,这样可以间接的促进评价制度的进步,不过在这个评价过程中,有关的教学形式具有比较强的过程性以及综合性,进而需要教师能够充分的了解高等数学的理论知识,并且也需要充分明确高等数学对于经济学的价值,不仅如此,也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能够及时的对于学生的个人能力做出评价。
4结语
经济类高等数学的案例教学在现阶段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且这样的一种教学形式得到了显著的发展,这种形式能够和研究式学习形式进行联系,进而也就促进了教学的改革,所以这个模式具有较大的潜力,但是现阶段这种形式在经济类高等数学教学领域壁柜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所以就需要增加有关的研究力度,并且及时的进行创新和改革,进而促进这种教学形式的发展。
作者:孔姗姗 单位:济宁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类毕业论文:经济类计量经济学教学构思
一、经济类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经济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计量经济学以经济理论为依据,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基于实际经济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手段,定量分析经济活动规律和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证实/证伪和发展经济理论,对经济运行进行预测,为微宏观经济管理奠定依据。因此,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应用”的学科。然而,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往往忽视该课程的方法性和工具性特征,造成“重理论,轻应用”等问题,特别是对于经济学类各专业的本科生,由于文理兼收,部分学生在本课程的先行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和线性代数等课程的学习中,数学基础知识不扎实,再加上《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导向性的偏误从而造成学生学习畏难、学习兴趣不高和学习效果较差等后果。总结而言,在经济学类各专业本科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定位偏误,造成教学“重理论,轻应用”问题
尽管《计量经济学》具有理论课和实践课并重的双重性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囿于授课时间的限制,更多地将该课程视为了理论课,因此,教学中将大量的课时都用于介绍理论方法——偏重介绍参数估计和各种计量检验的原理与方法,强调理论的完整性和严谨性,并重视数理推导,而将以案例教学为手段、与实际经济问题相结合的计量模型应用的实践教学的授课时数尽量压缩,由此导致学生在需要运用计量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时,往往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处理数据、如何将模型运用于所研究的问题、如何解释计算结果等。课程教学的这种导向性偏误,最终导致《计量经济学》丧失了其对于经济问题分析、管理的工具性作用,使之成为一门理论课和数学课。
2.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单一
有调查显示,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五大问题之一是教学手段较为单一,课程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模式的灌输性、填鸭式特点突出,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性交流、讨论不够。此外,对于期末学生成绩的评定,主要侧重考核学生对公式、方法和理论的掌握,而较少考核学生对于这些知识应用的掌握。
3.缺乏实践和案例教学
尽管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安排了实验、作业等实践性教学内容,但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的结合不够,二者之间往往是分离的,且时间衔接上往往脱节,导致二者独立而非协调一致的两个教学环节。另一方面,实践教学中的案例教学,立足于实际经济问题的适宜案例较少,且受学时限制,案例分析的过程过于被简化和压缩,导致学生在应用模型分析问题时,计量模型建立、数据搜集和处理、模型计算和诊断等每一个建模环节都存在诸多问题。由此,难以实现以实践教学促进理论教学和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目的。
4.计量软件操作训练薄弱
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实践课程,《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必须包含相关计量软件操作的训练,如Eviews、SAS、SPSS等。对于学生计量软件操作技能的训练,包含在上机实验环节,而实验学时的安排往往较少,如大多数高校,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时安排为64学时左右,而其中实验学时只有6-8个,时间安排上的先天性不足,难以保障学生拥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计量软件操作的训练,最终导致学生计量软件操作技能较差,在毕业论文环节难以运用计量模型来分析和解决相关经济问题。
5.教学内容安排缺乏前沿性和时代性
在经济类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上,主要偏重介绍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经典计量经济学,包括最小二乘估计、经典假设被违背时的检验和修正等,几乎不涉及现代计量经济学中分支之一即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而对于经济类的学生而言,其应用计量经济学的主要领域是微观和宏观经济问题分析,所依据的是时间序列数据,而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与否除了可能导致对经典假设的违背,更对于实证结论的性具有决定作用。但在现今的教学中,基本不涉及该内容的学习,其他协整、Granger因果检验等时间序列计量模型的内容更加不被涉及,由此导致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欠缺前沿性和时代性。
二、提高经济类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思考
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本身对于学习者的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及统计学等偏数学的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具有较高要求,而经济类的本科生数学功底往往不够扎实,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不可避免地会形成畏难情绪,再加上《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教学目标和课程定位偏向性错误等问题,必然导致经济类本科生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效果较差。因此,要搞好经济类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先对课程的教学目标界定清晰。具体地,对于经济类本科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应定为为学生能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熟练操作一门计量经济学软件,并基于软件操作能够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在该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思考如何提高经济类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1.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妥当,并适当向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拓展
经济类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安排,应以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回归分析为主,重点在违背经典假设的异方差、自相关、多重共线性等的检验及修正,同时,要增加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中关于数据序列平稳性及其检验的内容,以避免学生在运用计量模型时由于所采用数据序列不平稳造成“伪回归”问题,还可以增加协整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内容。此外,对于这些计量经济学模型和方法的介绍,其目标定位应该是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而不必“知其然”,即要使学生能够运用相关计量方法和指标来解释、分析计算结果,而不必必须明了相关计量指标背后的数学原理。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尽量简化和减少数学推导,而对于数学功底较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鼓励其了解相关数学公式的推导,且在考核中不要求学生对于数学推导的掌握。
2.重视应用,加强与其他经济学课程的联系
理论和方法是应用的基础,应用是对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深入的学习和掌握,对于《计量经济学》这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来讲,教学中必须重视如何运用相关计量模型来分析实际经济问题。而现实经济问题,往往也脱离不了微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以及金融学等经济学课程的范畴,这些课程是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理论基础,因此,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模型和方法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就必须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加强与其他经济学课程的联系,加强经济思维的传输和经济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结合。
3.增加案例,以提高《计量经济学》的应用教学
在教学中,增加案例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最终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模型去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具体地,所选择的案例一方面要能够被相关经济理论所解释,即具有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案例所涉及的问题是经济社会的热点,这样可以便利地引导学生思考计量模型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统计替代指标如何选择,并最终加强学生对计量模型应用能力的培养。
4.加强计量软件操作训练
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的便利,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对计量软件如Eviews的操作示范,另一方面,适当增加课程作业环节,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熟练计量软件的操作。此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实验课的学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计量软件操作的训练。
5.完善考核方式
对于课程的考核,以往重点考核学生对相关计量经济学原理、方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多采用测验考试的考核方式,从而不利于学生应用计量模型分析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完善的考核应重点考核学生对计量模型应用的掌握程度,这就要改变和完善以往的考核方式,改为“作业+测验+课程论文”,并赋予三个环节不同的权重,如作业20%,测验和课程论文分别占40%。测验部分重点考核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掌握,作业部分重点考核学生对计量软件的操作能力,而课程论文部分则可重点考核学生运用所学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作者:李松华 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经济类毕业论文:探究经济类实验教学
现代经济学的科学化进程割裂了道德问题,只选择理性而放弃了情感,这种回避人性多面性的选择使现代经济学呈现更多的务虚性质,行为经济学的出现恰是因这种务虚之道实在难以为继。于是,先是科斯呼吁面对现实的经济学研究理念,再到卡纳曼和史密斯等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行为经济学正式成为现代经济学的分支,其所使用的实验方法也受到推崇和普及。综上所述,正是经济学的数学化和经济学新兴分支的发展,再配以计算机技术的快速更新,使实验法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现代经济学的主要分析方法和工具之一。其影响扩展到高等教育上,就是要求在经济类专业的本科教育中广泛引入实验教学法,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实验方法,并运用于未来的科学研究、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
一、经济类实验教学受制的理论缺陷
目前,在论及经济类专业实验教学时,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实验教学体系构建和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等问题上。这些问题在实验教学使用的初期阶段确实存在,具有讨论的价值。不过,这些问题大多集中在技术层面,对实验教学与现代经济理论发展之间的关系很少涉及。这是对实验教学粗浅的认识,仅仅将其当成是教学方法的革新,远体现不出实验法引入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更难发现实验教学效果不佳的深层次理论缺陷。如前所述,实验在经济类专业教学中的使用,与现代经济学新兴分支的出现有直接关联,而这些分支大多是打着对现代经济学改造的旗号产生的,如行为经济学以人的心理作为研究基石,就是对现代经济学非现实性的“反叛”。但不可否认,这种所谓的反叛更多的是对经济学的补充和完善,而不是对经济学理论的抛弃和重构。因此,实验方法的使用,不是证经济类各专业理论的伪,恰恰相反,它的使用更多是证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真,自然受其制约。因此,若从理论根基来看,实验教学能取得什么样的效果恰恰受制于经济理论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缺陷。
1.缺乏全局意识的整体性
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理解往往是把人物作为基点和划分轴,如对主流经济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一般采用的是斯密古典时期、凯恩斯宏观干预时期和后凯恩斯分崩离析时期的三分法,但实际上,所谓的经济学传统并不局限于一套主张或者学说,而是包含了许多无法解决的争论以及没有结论的质疑,故对经济学的讲授不能说成是某个人属于或不属于这个传统,只能说经济学是各种思想观念的集合,是总体的思想观念。[7]12-13不过,在经济理论所谓的主流或边缘的区分下,这种思想观念的整体性经常被忽略,在每个时间段内,总有主流的人物和理论存在,他们坚持以他们所看重的视角来解释经济问题,甚至会用他们的视角来解读其他经济学家的观点。这样的发展模式虽有利于通过学派之争促进经济理论整体发展,但也极大增加了对经济理论整体性把握的难度。例如对斯密所作的人性假设的理解,若抛除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所作的人性利他的假设,那他在《国富论》中所作的人性利己的假设就是片面的。换句话说,斯密所提及的“看不见的手”的美好图景就是在人性利他和人性利己共同作用的条件下得以产生的,这是斯密所包含的人性哲学情怀和复杂共存的治理理念,只有各种因素同时起作用才能确保文明社会的生存发展。[8]但在之后的古典经济学家们却人为省却了斯密的利他道德思想,使经济学理论中有关斯密的内容残缺不全。理论上的这一缺陷也深刻影响到经济类专业的教学,学生只知斯密所说的利己性,却不知其所言的道德利己,四年灌输下来,学生不仅无法获知经济学的全貌以形成多视角的、人文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可能将经济狭隘地理解为成本收益比较,这样的人才难以满足宽口径要求。
2.缺乏融合精神的合作性
马克•布劳格曾给予现代经济学这样的评价:“经济学已经变成她自身的游戏,而无关于实践的结果;经济学家们逐渐将其领域转变为一种社会数理学,在该领域里,数学系所秉持的分析上的严格一统天下,而物理系坚持的经验相关性则被置之脑后。”[9]从这个评价里,可看出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缺乏融合精神,不仅仅是经济学科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间的融合,还有经济学理论与社会经济现实问题间的融合,更有甚者,连经济学科内的数学思想与物理思想间的融合都减少了,故现代经济学被批评为“抽象危机”、“黑板经济学”等。以市场理论为例,竞争市场模型就是一个极易造成误导的模型,且不论它将我们的关注点放在已达成的均衡状态而非所达成的过程上,单就这种市场模型的不可存在性就让人质疑,现实中非均衡的竞争过程是怎样被这一虚构的静态均衡状态反映的。不得不说,现代经济学对市场的描述甚至远不如斯密来得深刻,在一系列市场模型中,我们已较少讨论市场中存在的有影响能力的人、市场是否需要被组织、市场中的产权如何明确界定和执行、市场如何在产量和价格的双向动态变化中被调节。即便是有了博弈和信息经济学中对行为人的动态模拟,但行为人动态模拟的出发点依然是单调的自身利益较大化,这种对现实世界的抽象虚构是否真的有利于理解现实世界,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理解现实世界,还未可知。但不可否认的是,单一性范式更适合于从某一个角度来认识世界。若想获知现实世界的全貌,那就需要广泛的合作,经济学内的合作、经济学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合作以及与自然学科的合作。现代经济学趋势之一就是开始反思经济理论的假设,用对经验敏感的方法研究更广泛的问题,在此过程中,经济学家加强了与生物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等之间的交流合作。这说明,经济学存在的缺陷也恰是经济学需要改进的内容,在经济学走向单一固化可能的同时,还存在改进发展的可能。在经济类专业教学中,应让学生理解到这一点,即所谓的专业之专应是以宽厚的学科素养为基础,只有通晓历史发展、人情冷暖,才会形成高尚的人格和远大的目标,才会不因追求利益而放弃道德、不因一己之私而不择手段。
3.缺乏人文主义的道德性
经济学诞生时所面临的道德与科学之惑,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规范(价值)与实证(事实)之分,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差异中表现明显。作为科学主义,是以发现事实(真理)为己任,假如说事实是客观存在的,那科学家的任务就是发现它们、总结它们。当然,这种客观存在假定在机械论基础之上,不是由某个终极的造物主创造的,而是像某个巨大的机械装置,它运转的每个环节和每个零件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需认识并勾画出蓝图即可。故而,科学主义是物质化的,是指向外在的。与科学主义相比,人文主义在三个方面存在差异:及时,问题的根源。对人文主义而言,恶行是问题,对科学主义而言,无知是问题。第二,发展的源泉。人文主义寻找到的发展源泉是更好的道德,或者说,更为的善,故人文主义对善战胜恶持乐观态度。科学主义寻找到的发展源泉是更多的启蒙,或者说,对知识的不断渴求和应用促成了人类的发展,故科学主义对理性战胜神秘持乐观态度。第三,个体特殊性与优越性。人文主义认为,人人与众不同,是因为善恶各不相同,需要谴责恶行。科学主义认为,人的特殊性在于是否拥有知识及拥有多少,需要排斥非理性。[5]175-176综合这些差异,会发现人文主义是道德化的,是指向内在的。自现代经济学以来,科学主义推崇的发现真理的实证过程,也成为经济学极力证明本学科属于科学的过程,故经济学研究趋向去道德化、价值中立。不过,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价值事实的二分法受到质疑,如缪尔达尔在《经济理论发展中的政治要素》中认为的,价值总是决定性的问题,无论处理什么实际问题,价值才是利益攸关所在。[5]172-190这也是经济类专业教学中常让学生困惑的一点,任何一个具体问题的分析,都是在抽象掉时间、地点、文化等要素后来讨论收益成本大小,如经济学可把婚姻解释为具有不同专业化优势的、在能力与收入方面差别很大的互补的男性和女性通过婚姻形式寻求自身及双方收益较大,这种解释让学生在初次接受时很难理解。须知,实际社会秩序的建立是以人性差异为基础的,换言之,抽象概念带来简单结论,而简单结论只会造成简单判断。[5]157当然,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还存在其他一些缺陷,但正像实验法被引入现代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活动中一样,现代经济学还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它对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注意到上述缺陷,并在实验教学的应用中克服这些理论缺陷,很有必要。
二、经济类专业实验教学中实证与思辨相融合的建议
更为具体地说,在经济类专业中应用实验教学时重视理论思辨性的理由有:及时,是培养宽口径人才的要求。高校最活跃的因素本来是学生,但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影响,形成了一种狭隘的专业对口观念。大学教育过分专门化,导致学生知识面不宽,毕业生综合能力偏弱,适应力、创造力、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都不强。这对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尤其不利,因为经济领域知识宽泛,工作岗位繁多,经济类本科毕业生进入社会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不可能在本科学习期间全部解决,其中大部分应该而且只能在实践中去掌握。故相比理工科重视专业性,经济类专业更应重视满足适应性要求的宽口径,而宽口径的形成需要宽厚的理论基础。第二,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努斯鲍姆在谈及教育公民的重要性时说过:“任何社会都不是纯粹的,每个社会内部都有文明冲突。每个社会内部都有愿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其条件是互敬互重。每个社会内部也都有热衷主宰他人的人。我们必须懂得怎样更多地培养出前一种人,更少地制造出后一种人……学校该做些什么,培养学生从他人角度观察世界、培养学生正确看待人类的软弱无助、培养学生真心关心他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8]32-51这也是提高素质的内在含义,即经济类专业应培养能够互敬互重的学生,做对己对社会都有利的事,而互敬互重的养成需要人文思想灌输。第三,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现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靠单纯引进西方经济理论是无法解决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经济思想的融合,这是一种创新,即只有形成有道德的利己主义,有节制的合作主义,使各种关系受经济和伦理双重制约,我们才有可能把潜在经济增长转化为实际经济增长。只有坚持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融合,创造出适应现代经济基础和组织建构所需的新的关系结构,才有可能寻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当然,这种创新需要理论的引导和启发。因此,对经济类专业中实验教学的引进,还应从加强实证中的思辨性角度来认识,依据实验法受制的理论缺陷,加强实验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1.重视整体性,形成宽厚的实验基础
一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通识性设计。经济学起源于道德哲学,在很长时期内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宗教学等紧密相连,虽经历了数学化转型,但现今很多经济思想和理论还是需要在人文社会学科大背景下去理解才更为完整,这就要求设计出通识性的经济类专业培养方案。我们在设计经济类专业培养方案时,即按照“平台+模块+组”的模式构建课程结构体系,必修课由公共基础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组成;选修课由专业方向模块和综合素质课模块组成。其中,实验课程组安排在专业基础课平台中,共12个学分占总学分的8%,至于形成宽厚实验基础的通识学科知识主要集中在综合素质课模块中,但在实践中,因是选修课程组,教师和学生都不够重视,再加之选课困难,所起到的通识教育效果不甚理想。若师资有保障,可将通识教育思想贯穿于培养方案的整体设计中。以复旦大学为例,2010年,该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六大模块为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含24门课程;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含27门;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含33门;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含28门;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含28门;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含48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组为人文科学与艺术,含112门;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含160门;自然科学,含90门;医学与药学,含64门。其范围之大,内容之广,确实是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二是具体实验项目的整体性设计。首先,实验课程所包含的实验项目,至少应当有基础性实验项目与综合性实验项目两大块。所谓基础性实验,是以培养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原理为目标,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以西方经济学实验为例,该门课程设计的竞争市场均衡实验、信息静态博弈实验、通牒和独裁者博弈实验和公共品供给实验等,都是基础性实验。所谓综合性实验,是以巩固课程成效、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目标,通过安排学科知识综合性强、实验方法新颖、构思巧妙的实验,培养学生对知识方法的综合运用及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以ERP实验为例,该门课程模拟真实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验内容包括阐述一个制造型企业概貌、了解企业经营本质、确定产品定位和市场战略、计划预算管理等。其次,加强对基础性实验项目设计的整体性考虑。比较而言,综合性实验因更为重要且系统,能较好地满足整体性需求;基础性实验虽必不可少,但因经典案例的惯性选择和通俗讲授,反而容易忽略整体性,应加强对基础性实验项目的设计。如若以偏好理论作为实验对象,应认真设计有关启发诱因、权衡反差、极端逆转、禀赋效应和损失厌恶等原理的具体实验项目,组成实验项目组完整地反映偏好理论。
2.重视合作性,形成创新的实验内容
一是实验师资建设。经济类专业实验教学水平主要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实验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二是实验设备、软件和环境水平。若从合作性角度讲,实验教师至关重要。只有实验教师具备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意识,形成跨学科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才更有可能构建创新性的实验内容,将经济类专业实验置于广阔的学科视域下来进行。因此,学校应当重视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团队,形成一支由学术带头人负责,教学理念先进,熟悉实验技术的实验教学队伍。具体措施可以考虑:及时,鼓励理论综合水平高的教师投入实验教学工作。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不冲突,恰恰相反,理论水平尤其是学科交叉融合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实验内容创新性的高低。应通过科学有效的实验教师培养制度,培养综合性强的理论教师具备实验技能,能从事实验教学工作。第二,打破传统用人观念和制度,或有计划地引进高水平的实验技术人员,或与实验技术人员展开合作教学。例如,可以采用合同制办法,引进实际工作经验丰富且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的证券交易人员担任证券交易实验技术人员等。第三,完善岗位职责考评制度和聘任制度,引入职业风险机制,严格进行考评,对考评不合格的实验教师实行严格的退出机制。当然,还应通过荣誉和利益激励机制提高实验教师的敬业精神,使实验教师能付出更多的心血研究实验内容,提高实验内容的创新性。[9]二是紧跟经济学新兴分支的发展。现代经济学新兴分支的发展,普遍与实验法紧密相关,这既可以成为经济类专业实验教学的素材,更是经济类专业实现创新教育的基础和可能。不可否认的是,现代经济学新兴分支的发展,深刻反映了经济学到目前为止所走过的道路绝不是线性的,即便现代经济学存在单一的公理化规范倾向,但一系列的新兴分支还是再一次证明“经济学研究的基础———或明确或隐含采用的研究方法、所使用的概念以及何谓经济问题的定义本身,不仅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根据不同经济学家而不同,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经济学家群体之间也各不相同;更重要的是,它们并没有表现出明确的趋势”[3]423。正像重复博弈理论、随机过程理论、行为经济理论、混沌理论等研究内容所显示的,它们很难单一构建一种能普遍解释各种具体问题的规范体系,但它们都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众多可能性中的一种。换句话说,对应经济问题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相互交织,经济理论的发展也会走向多样性和交叉性。相应的,经济实验会呈现出更为庞杂的合作趋势,包括经济学科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经济学科与自然学科之间。因此,经济类专业的实验教学应紧跟经济学新兴分支的发展,这虽是挑战,但更多是培育各种可能的创新机遇。
3.重视道德性,形成有理想的实验态度
“经济学不仅仅是人文社会学科的一个领域,它固然为那些因个人兴趣而寻求理解这个经济世界的个体提供了一定空间,但经济学中纯智力追求作为学科发展的主题,在经济学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所有的大经济学家,几乎毫无例外,激发他们学习经济学的动力都是为了改进这个世界,现实问题注定要被织进经济学的经纬之中。”[7]41-62改进这个世界,就是从事经济实验该持有的态度,正如经济学一贯坚持的模型化分析,一系列假定下所构建的模型是用来简化经济世界的,以方便了解世界的特性,可以说,经济学就是简化版的哲学。但简化不等于忽略,更不等于放弃。如何改进世界,先进的理论和方法必不可少。不过,博弈与信息经济理论也揭示出,一个包含所有人在内的大博弈,存在一种所有人都欲罢不能的困境,所有人会选择或维持一种对所有人都不利的制度、观念、习俗和文化。这一囚徒困境的产生不是缘于理论和方法的先进与否,而是取决于研究理论和使用方法的目的,或者说,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世界。因此,经济实验的现实构建,以有道德的利己性来探索人们的互动及其后果,是对道德性缺乏的回归,更是实现经济类专业实验教学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
作者:王庆 单位:兰州商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经济类毕业论文: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浅析
一、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的特点
1、选题范围宽且时效性强。经济类毕业论文选题宽泛,涉及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既有需要深入探讨的理论问题,更有许多亟须解决的实践问题,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热点问题。并且,由于经济形势时常变化,热点也在随时切换,因此,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有很强的时效性。宽泛的选题范围给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选题带来了一定困难,一是形成了本科学生知识面有限与选题所需要解决问题宽泛而多样的矛盾,学生所选择的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往往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很难解决的;二是热点问题都是涉及面广的问题,如选题较大则本科毕业论文解决不了,如选题较小则由于所掌握的知识深度不够而深入不下去。三是选题时效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平时对经济信息有所跟踪。
2、论文多为应用性论文。由于受学生理论水平的限制,绝大多数的毕业论文都是对实际经济问题的应用研究,理论研究的论文很少。在笔者近10年的论文指导过程中,选择经济理论进行研究的学生不到5%。应用性强的论文对学生写作要求相对较高,一是要求学生抓住经济现象的本质,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实证的分析能力,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二是要求学生对所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结论上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层次;三是要求学生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寻求理论支撑,在所学理论的框架和范畴下分析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3、方法实证性多。应用性强的论文决定了其分析方法的实证性要求。分析方法的实证性就是要用现实的数据和案例来分析经济现象,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即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得出经济现象的原因和解决措施,为上升到规范分析打下可证实的基础,这是学习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典型分析过程。方法实证性多要求:一要掌握主要调研和分析方法,分析方法掌握不熟练往往不能地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二要搜集较为翔实的数据,数据要求系统性、性和代表性;三要正确说明数据分析结果的经济含义和政策含义,这是实证分析的落脚点。
4、撰写规范性严。经济类毕业论文应用性强和实证方法多的特点要求论文的撰写十分规范。一是从结构上来看对经济现象的分析要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架构和写作架构,三者缺一不可;二是理论支撑和现实问题分析要融合,即现实问题的分析要有理论支撑,理论分析也要以现实问题为对象;三是要求数据和引证科学合理,数据除符合系统性、性和代表性要求外,获取及时手数据显得格外重要。
5、论文撰写过程难以有效控制。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多数无须实验,而是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而且这一过程多在学生临近毕业的实习阶段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与其求职、考研、出国等规划发生冲突,难以兼顾招聘、备考和毕业论文之间的关系。指导老师只能通过“遥控”对学生进行指导,其效果大打折扣。
二、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易出现的问题
1、论文选题不够科学、合理。文科类的本科论文指导老师较难获得科研课题,且由于本科生的理论功底不够,本科生中只有很少人参加导师课题的研究。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均以老师指定范围或自拟为主,因此选题时常存在不够科学合理之处。据笔者多年指导本科论文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一是选题过大过空,如“论中美经贸关系”;二是选题不符合学术论文要求,如“近期中国股市走势分析”;三是选题只考虑个人兴趣而不考虑与自己所学专业的相关性,能培养和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和综合利用的能力。
2、论文缺少严谨性。部分论文泛泛而谈,缺乏实证基础,材料不能支撑论文的观点,论证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少必要的数据和例证,论点多来自自己凭空臆想;二是数据和例证的选取不恰当,只是简单罗列和堆砌,不能很好地支撑论文观点;三是数据不系统,系列数据采集较少或缺失较多,不能真实反映经济现象的本质。
3、论文格式不规范。毕业论文属于学术论文,应具备学术文体的一般特征,主要内容包括:题目、作者、提纲、摘要、关键词、正文和参考文献几个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加之论文主体是拼凑而成,毕业论文的格式混乱。如:结构不合理、论述重复、字号不统一、错字病句百出、图表不规范、文理不通、参考文献引用不规范。其中,参考文献引用不规范是比较普遍和比较严重的问题。
4、论文内容抄袭、拼凑现象较为严重。当前学生可获得资料来源很多,如往届毕业论文、专用学术期刊网、学校的图书馆、院系的资料室。特别是对于经济类而言,网络上的财经类文章更是多如牛毛。这使得部分学生在写作时采取拷贝加粘贴的方法,用几天的时间就能完成学校规定用10周时间完成的毕业论文,更有甚者直接在一些专门从事“”的业务网站上购买论文。学生自创性论文比例逐年降低。
三、提高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造成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即有学生自身方面的,如对毕业论文撰写缺乏重视、自身水平所限等等;也有来自学校方面的,如毕业论文规章制度安排不尽合理、指导老师时间精力有限等等。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笔者的多年经验,就如何提高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确保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提出以下对策:
1、提高对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对毕业论文的认识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学校管理层、教师和学生都要认识到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它与其他教学环节彼此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它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它也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四年所学知识的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是提高学生科研训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2、推行科研导师制。学生在临近毕业时面对求职、考研、出国等规划的多重压力,时间仓促,不太可能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做好毕业论文。为此,可推行导师科研导师制。即导师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社会实践等科研活动,科研导师制以科研为纽带,通过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而且学生可以提前进入毕业论文的准备阶段,如搜集跟踪资料、确立选题方向等。这样既可以发现和培养学生自身的专业领域兴趣,为后期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基础。
3、出台具体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操作规范和奖惩措施。学校管理层应出台具体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激励措施和操作规范,调动指导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使指导老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中去。对于毕业论文撰写者的指导老师给予奖励,而对于质量欠佳的毕业论文撰写者的指导老师给予适度惩罚。奖惩措施同样适用于学生。特别是对于抄袭问题而言,应制定相关的规定,对于检测出来的抄袭论文要有严厉的惩罚措施,使得学生不敢轻易抄袭。如同当前我国治理酒驾一样,严厉的惩罚措施使得驾驶员不敢以身试法。
4、指导老师对毕业论文写作进行过程管理。指导老师应将过程管理思想用于毕业论文指导中,对学生论文创作进行全程指导与管理,努力使得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得到培养和锻炼,进而保障论文的质量达到要求。鉴于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惯例,论文指导分为选题、拟定提纲、论文初稿修改、论文终稿修改几个步骤。指导老师应在每个环节进行管理和指导,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集成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毕业论文质量过程控制图见图1。
作者:何锋 涂圣华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