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现代化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现代化论文:现实社会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现实社会主义;落后国家;现代化模式;选择
论文摘要:社会主义,可以分为“理想社会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自从诞生社会主义国家以来,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其较大特点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通过苏联模式的现代化的挫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巨大成功,可以看出现实社会主义是落后国家现代化的成功模式。
马克思、恩格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始终坚持了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依据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分析,论证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客观历史必然性。但是,对于将来的这个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将要经历自身的哪些发展阶段,他们都认为只能由处在这个将来社会中的将来的人们,依据其当时的实践去做出判断,而决不能在这种实践产生之前,就毫无根据地凭空猜测。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
一、理想社会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
要认识社会主义,有必要区分“理想社会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理想社会主义是指经过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基础上,从典型的、成熟的资本主义形态中推演出的能够替代资本主义的人类社会高级形态。
现实社会主义则是指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业国和20世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与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理想社会主义社会有所不同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却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理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有着很大的差距。过去曾经存在过和目前仍在发展的现实的社会主义,都是产生在资本主义没有高度发展的不发达国家,其较大特点是经济、文化落后,尤其是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及时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诞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越南、朝鲜等十几个经济比俄国更落后的国家,通过不同的发展道路,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各民族各国家如何走向社会主义、确立怎样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要受各国经济、政治、历史、文化背景,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途径和方式是多样的。
二、现实社会主义的实践
20世纪产生了两个社会主义大国,一个是苏联,另一个是社会主义中国。对当代社会主义而言,与这两个社会主义大国有关的两个事件具有全球性的重要意义,一个是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的崩溃,另一个是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一)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与现代化
苏联在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环境中,根据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需要,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现代化战略和与之相适应的一套体制,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被推行到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曾取得过历史成就。但是,随着历史环境的变化,这种现代化模式的历史局限性日益显露,并最终成为导致苏东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首先,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不符合世界现代化规律。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是集权型的现代化国家结构、社会主义公有制与计划指令相结合。以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单一公有制、工业赶超等为主要特点的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但后来这种模式被当作优越于资本主义模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固化了。现在看来,一种模式是否优越,应当在把它放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审视,是否适合历史条件,是否符合现代化规律。
其次,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苏联把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等同于现代化规律并且认为优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忽视落后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而偏重强调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模式,却又没有区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主义与实现了现代化的社会主义,而是从教条式的社会主义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在把科学社会主义教条化了的情况下,用现实形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按照理想社会主义目标,进行现代化建设,实际上主要是搞工业化,结果严重地束缚和扭曲了现代化,也葬送了社会主义实践。
,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东欧国家国情不同于苏联,苏联却根据自己的全球战略把苏联模式强行推广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中断了东欧各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导致现代化进程受阻并一再出现危机,到20世纪80年代末这种模式在东欧走到了尽头。这时苏联自己也逐渐陷入了发展性危机,并且引起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大规模变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是双向选择的进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关系逐步明确起来。现代化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始阶段的主题,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由于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拓展和深化而越发显示出中国特色。
首先,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化的历史选择和现实要求中国现代化在艰难推进过程中呼唤出了社会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才开辟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道路。历史的发展证明: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都始终强调,中国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经过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坚持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从切身体验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历史结论。
其次,中国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相联并进过程中得大于失。开创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建设相联并进的道路,但是,领导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尝试终未成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代表中央领导集体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及时地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强调了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特色,确定了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思路,提出了三步走战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拓了一条新路。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总体上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上,我们越来越突出了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也越来越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初级阶段的特色。
再次,在重新认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是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概念包括“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两个方面。这两方面在时间段上是不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现代化只是这个长过程中的一个发展阶段。中国在现代化实现之前,现代化建设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目标和任务、战略和途径等方面是重合的、一致的;在实现现代化之后,中国还要继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直到实现共产主义。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关系,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起点、生长点和着力点。
三、现实社会主义制度的当代意义
现实社会主义制度是在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过程中一步步发展和成长起来的,其出现是有着历史必然性的,是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现实社会主义是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现实选择
现实社会主义是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新途径。资本主义的扩张一方面导致经济全球化,另一面又造成分裂,抑制落后国家资本主义因素的发育。落后国家现代化起步晚,虽具有后发优势,但在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中很难通过传统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实现现代化。要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就必须冲破帝国主义体系。这就是中国发生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原因。因此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成为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社会主义开辟了一条与资本主义迥然不同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以全体人民的福利为根本取向。社会主义为什么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的影响,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因。就中国而言,现实社会主义道路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使一个动荡百年的国家趋于稳定,解决了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使这个国家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水平这不能不说是社会主义在自身历史发展中的一次伟大胜利。
中国确立了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典范。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上的发展中国家举步维艰。中国没有走许多拉美国家那样的依附性发展道路,也不可能像个别小国或地区借助国际政治、经济冲突中某些有利的因素而实施现代化。中国依托社会主义的制度资源解决了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例如,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经济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以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广泛地动员了人力资源;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与国家的宏观调控有机结合,找到了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解决了现代化进程中的又一重大难题,如此等等。作为发展中国家来讲,中国解决了资本主义现代化难以解决的难题,当然是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一个重大贡献。公务员之家
事实说明,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并以此为前提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符合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历史发展规律。
(二)现实社会主义将会实现对资本主义的超越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总是要与一定的民族国家形式相联结的,这就必然首先要求社会主义民族国家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迅速实现后发赶超的目标。社会主义国家产生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在国际领域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表现为两者既相互竞争又合作共处的国际外交关系。社会主义既是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她自始就与资本主义相比较而存在,以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克服资本主义矛盾和战胜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为己任,这就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在人类文明主干道上更好地体现历史发展的方向,要求处于执政地位的共产党人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先进性。社会主义在社会制度层面上对资本主义的超越,与社会主义民族国家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超越目标是密切相联的。换言之,没有社会主义民族国家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赶超,社会主义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就不可能最终战胜和代替资本主义。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在实现后发赶超的进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科学本性。列宁曾经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较高标准”嘲。邓小平同志也认为,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显然,要充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唯有循着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轨迹不断探索前行,才是一条科学的光明之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充分考虑到前进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既要不断地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及其内在矛盾,更要充分重视克服各种前工业文明势力或思潮的干扰,充分重视“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唯有如此,才能成功实现后发赶超的战略目标。历史的经验和客观的现实都告诉我们,随着人类历史沿着现代工业文明主干道更深入地进入到全球化的阶段,现实社会主义制度也必将为社会主义各国迅速实现后发赶超的现代化目标带来新的动力和机遇,必将为美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希望和生机。
现代化论文:后勤物资现代化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当今世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物资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技术、劳务、运输和财务等多方面的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现代工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组织水平,这就要求管理现代化。企业物资管理现代化包括四大内容:管理思维现代化、管理组织现代化、管理人才现代化和管理手段现代化。
【关键词】管理;物资;现代化
一、管理思维现代化
思维现代化是实现企业物资管理现代化的先导。
首先要有系统的观念。系统是由一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个有机整体(集合)。系统思维即把研究管理的对象作为系统,从整体的角度把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加以处理与协调,使系统发挥出其较大效能的思维方法的总称。系统工程既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又是一门现代化的组织管理技术。
其次要有质量管理思想。质量管理(TQM):是指在社会的推动下,企业中所有部门、所有组织、所有人员都以产品质量为核心,把专业技术、管理技术、数理统计技术集合在一起,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保障体系,控制生产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以品质的工作、最经济的办法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的全部活动。
企业物资质量管理主要有四个特点:①的管理,②全过程的管理,③全员参加的管理,④全部的方法。企业物资工作质量管理的对象是物资供应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满意程度,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所供应的物资的技术特性满足企业的质量要求,通过正确的计划采购、运输、保管等工作为保障;②所供应的物资时效性强;③所供应的物资质量,品种齐全、数量足够;④供应过程工作效率高、差错少、费用低、物资流转速度快。
二、管理组织现代化
管理组织现代化是指按合理组织生产的客观规律建立管理机构和规定管理职责。企业管理组织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建立与现代化企业制度相匹配的企业治理结构和企业其他组织结构,严格企业的各级岗位责任制。现代化的管理机构在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时,能够作出及时积极的反应,迅速制定对策,保障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
根据物资部门的自身特点,它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直线制、矩阵制等。其中以矩阵制应用较为广泛。矩阵制即目标管理制组织结构,它是一种多功能的、有效的组织机构。其优点为:①灵活机动性强,可应对多变环境中的多种情况;②便于协作,可调动多个管理职能部门;③有利于提高个人责任心及积极性;④发挥每个人的作用,提高了管理效率。
三、管理人才现代化
管理现代化的关键是人才现代化。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人才的竞争已成为世界著名企业之间的实际竞争。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的人力资源即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需要的劳动力。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各种社会组织对员工的招募、录取、培训、使用、升迁、调动、评价及合理开发,并使人力和物力保持比例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包括从数量上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劳动管理和从质量上对企业人力资源的行为管理。现代企业应注重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管理,从过去粗放的经营管理模式转变为以提高综合效益的管理模式。
2.企业人力开发方法
①全员培训随着企业现代化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员工们现有知识既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也不利于个人素质提高。进行定期的全员培训,将企业的战略目标更有效地迅速传播到每一个员工,使他们掌握必要的生产经营业务知识和技能,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
②引进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可以迅速改变企业,随着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人才部门所有制将不复存在,企业引进高素质人才会更强的生命力。
③调动现有员工积极性根据员工特长,给予员工合适的岗位,并通过员工的动态组合与职位相互交替轮换,提高企业整体功能,充分调动个人积极性。
3.人事激励方法
企业的管理者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通过已树立的管理,干预并影响被管理者的行为,使每个人在达到个人目标的同时,实现企业的组织目标。这种行为从某种角度讲就是激励系统。
(1)人事激励机制结构
1)人事激励机制的组成
①激励对象。被激励的特定人群。
②激励因素。起到激励作用的因素,例如升迁、金钱、职称等。
③激励因素的媒介。各种管理制度、管理决策、管理措施,尤指各种人事管理制度和人事决策。
2)激励机制的运行方式
首先是将激励因素转化为人事管理制度、决定策略、采取措施的过程,即转化过程;然后是将含有激励因素的人事管理制度、决定策略、采取措施对员工施加影响的过程即刺激过程。
(2)人事激励因素分析
人事激励的重要一环即分析激励因素,明确激励的项目,运用合适的激励方法。
1)对员工进行分类。根据职务的高低、工作项目的不同分类。
2)运用合适的方法,按照人员分类进行激励因素调查。例如采用问卷调查法,将职员们所乐于接受的激励因素调查出来。
3)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采用图表法等方法直观表达。
4)绘制”激励因素一览表“,为制定人事制度时供决策者参考。
四、管理手段现代化
管理手段现代化是指企业管理中逐步采用电子计算器、现代通信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先进的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方法的速度和水平,使管理工作真正做到、及时、经济、高效。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普及,各行各界管理领域普遍建立起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它不但能综合物资流通过程中的信息,控制管理业务;而且能够建立物资管理数据资源,有利于各种现代管理方法的实现。公务员之家
以计算机为现代化管理手段,建立企业物资管理系统,保障供应,压缩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物资使用监督,提高物资管理水平,对企业很有必要。
五、总述
物资管理现代化的五个方面是有机结合的,管理思维现代化是先导,管理组织现代化是保障,管理人才现代化是关键,管理手段现代化是条件。物资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相关部门的工作质量与水平,物资管理作为后勤管理的重要部门,要率先实现现代化,实现降低成本、加速资金流转、增强企业盈利、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现代化论文:语文教学现代化发展运用探究论文
[关键词]现代教学手段语文教学教学质量
[摘要]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而言,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它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现代教学手段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1874年日本首先提出了把幻灯用在教学上,幻灯的使用揭开了教学现代化的序幕。二十年以后。电影又开始在教学中运用了。紧接着,1925年又发明了电视,1932年美国把电视运用在了教学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电视在教育、教学方面开始广泛地使用,1958年美国IBN公司沃斯顿研究中心设计了及时个计算机教学系统,从此揭开了计算机教学的序幕。近十年来又根据教学的需要把不同的教学媒体进行有效地组合,以实现化的教学效果。从此,随之而来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迅速地发展起来了。
在语文教学中,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手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抑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挫伤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所以,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科学地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那么,现代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具有哪些优越性呢?
一、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可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这样的教学手段不仅是课堂容量小,学生一节课下来所接受的知识量小,而且由于形式单调,没有新意,枯燥乏味,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出现昏昏欲睡的现状,根本无法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谈不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是运用了录音、幻灯、电影、音乐、投影、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话,那么教师就会表现出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内容,其效果之大是教师的一张嘴要表达的所不能企及的。
例如:笔者在讲授《哈姆莱特》一课时,首先通过课件教学中的文字说明、画面、色彩、声音的渲染使学生既形象又生动地对作者的生平简介以及他的创作经历和社会背景都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并通过对当时英国社会现实的了解加深了对戏剧中人物形象品评的力度。这样既节省了很多的板书时间,加大了传授知识的容量,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本课中所需掌握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为进一步理解全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课堂效率。然后又通过光碟把这部电影进行了完整的播放,使学生对应掌握的内容有了进一步地理解和认识。
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好的老师,它是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学生只要有兴趣,就会主动去学、去思考。假设我们运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一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一看栩栩如生的美的画面,欣赏品味一些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情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就会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景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荷塘月色》一文时,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分析课文之前,笔者首先播放了一遍配有轻音乐的朗读课文的录音这样在优美舒缓的轻音乐中配上丝丝入扣的配音员那优美圆润的朗读,使学生很快便进入了所学内容的情境氛围中,真有一种如亲临其境中所看到的、闻到的、感觉到的那种在月色下荷叶、荷花、荷香所诱人的轻柔飘逸的美景以及作者对美景的欣喜之情。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掌握了一定的教学内容,同时又使学生受到了美的教育和熏陶。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得到了精神的愉悦。然后在第二遍播放配乐朗读课文时,我让学生跟着配音员的朗读小声跟着读,移情人景,仔细品味,达到了当堂理解成诵的目的。
再如讲授《乡愁》时,笔者仍采用播放配乐诗朗诵的录音形式进行教学。配音员以那字正腔圆、优美圆润、抑扬顿挫的朗诵将全诗四节中的叠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回环往复的音乐节奏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更显出的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使学生在倾听录音时沉浸在一种在柔美的音乐中而又略带哀伤的“思乡曲”中了。
三、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可调动多种感官用于学习中
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接收信息的能力是不同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过:味觉可以接受1.O的信息量,触觉可以接受1.5%信息量,嗅觉可以接受3.5的信息量,听觉可以接受11.0的信息量,视觉可以接受83.O的信息量。由此可知,听觉和视觉器官所接受的信息量是较大的。一些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都证明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并运用到学习中,学习效率是较高的。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幻灯等形式,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地丰富学生的感知,使学生披文入境,视听并举,左右脑并用,全身心地投入,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特别是一些生动多变的画面,开心启智的音乐创设了特有的教学情境,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动感性,使学生的耳、目、口、心各种感官得以调动和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讲授《历史的抉择》一文时,笔者先作了播放前和播放后的提示与指导。因这篇课文是电影政论纪录片的解说词,所以笔者采用了播放影视图像的形式突出了视觉、听觉效果。通过形象的文字、直观形象的图像、轻松优美的音乐以及不同的语音、语调进行画龙点睛的解说后,使学生比较轻松容易地理解和感受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作出的“你们要搞快一点”的历史抉择,是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大事。
事实证明,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学,可以表现出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表现的内容,达到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可以使学生更轻松、更愉快地接受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时,我们不能盲目地使用,切忌走形式主义。现在似乎有一种倾向,不管什么课程,不管什么内容,凡是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这就是先进的教学形式,否则,反之。还有一种错误的倾向认为,借助的媒体越多,表现得越花哨越好,其结果是流于走形式主义。所以,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要讲究实效,科学使用。公务员之家
总之,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语文教学,能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使教学生动形象,调动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多种感官作用,把学生领入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去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现代化论文:我国现代化进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论文
根据孙的说法,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属于“后发外生型”,是在殖民侵略,国家遭遇外部挑战的情况下“被迫”开启的,可以说是一场激变,一次剧烈的脱节,一次对外部挑战的积极回应。
中国的现代化觉醒从林则徐、魏源到李鸿章、曾国藩,再到康梁和五四时贤,对西方的学习经历了由军事到技术再到制度到全盘吸收西方文化的过程,并且最终选择了革命这条最彻底的道路。
在遭遇殖民侵略之前,中国自身是缺乏足够的现代性因素积累的,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中国社会对现代化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转变。“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的手段是创新,而“后发外生型”国家的主要手段是“采借”,因为他们可以在早发型国家的现状中看到自己未来的前景。但中国在“采借”的过程中呈现出一些畸形的表现:以西方的现代化指标为标准,一味追求“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以西方的理论为圭臬,一味的强调民主、人权,将几千年的中国经验化为零,缺少对现实的反思和对传统价值的认同,我觉得,这种将西方价值理念奉若普遍真理的思想实际上也是中国现代化过程遭遇的深刻危机。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西方是不同步的。中国刚进入前工业时期,西方“早发内生型”国家已经步入了后工业时期,而且“后发外生型”国家的现代化具有“一揽子解决”的特点,因此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与西方相比,除了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贫富差距大,腐败滋生,道德失范、环境恶化等,也有一些不同于早发内生型国家的特殊问题.
这种现代化进程的不同步一方面使中国可以采借西方国家已经积累起来的现代化因素,另一方面也给中国现代化造成了不利的国际环境。西方国家虽然鼓吹自由贸易自由市场,但他们无法容忍中国与之自由竞争,他们掌握着全世界的话语权,必然会利用其所谓的道德优势维护自己的霸权地位与经济利益。根据沃勒斯坦的“核心-边缘”理论,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属于依附型的地位。我们通常只看到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却没有看到在GDP的快速增长中,中国付出了劳力和血汗,过半的利润是流向外资企业的!另外,中国也存在盲目跟随国际潮流的问题,在实体经济未发展成熟时将注意力转向金融业,其实是将自身置于被动、危险的境地,因为世界金融体系是以美国为主导的,美国利用金融工具向全世界借钱,中国用产品换取了大量外汇,而拿到的只是账单不是货款;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又把“负责任大国”的帽子扣给中国,试图让中国为其危机买单。
政治方面,以西方为主体的现代化在全球蔓延的过程实质上也是西方意识形态在全球被兜售、推销的过程。中国的现代化催生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群体,就是所谓的金融买办集团。这些人是现代化的既得利益者,自然也成为西方意识形态的消费者和宣传者,再加上中国历史上缺少明确的“国家”观念,多强调“天下”观念,因而中国现代化不仅没有像“早发内生型”国家那样强调民族国家甚至民族主义,相反,却引发了我们民族认同的危机和“西方化”危机。
文化方面,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贯穿着一条向西方学习的主线。五四时贤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全盘否定,对西方文化进行了歌颂,后继的知识精英们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也习惯性的忽视了本土文化资源,传统礼俗和社会人伦。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他的认同。为了维护其知识的有效性,他们也必然要维护西方的意识形态,而不知甄别辨析。这种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切断了民族文化传播的途径,是一种单向的文化选择,中国思想界逐渐失去了精神独立,中国的知识界逐渐失去了支持产生的热力,知识精英将西方的思想理论奉若神明,在社会科学界表现为学科主体性的消失,一味的崇拜西方经典理论和研究方法,不能立足中国经验、回应中国的现实问题,这种知识界自信心的消失其实是现代化过程中中国人思想精神崩溃的写照。公务员之家
其实在路径选择上,西方现代化的道路并不具备普遍性,现代化道路和模式的选择首先要基于本土的文化、历史传统。现代化的思想中包含一种目的论的历史观,把人类社会的实践理解为一个通向终极目标的途径,这一点与马克思的思想有契合之处,马克思也把社会主义看作是一种现代化工程。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所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是西方国家不曾经历的,如孙提出的四大现象:错位、失衡、畸变、两难。因此我们找不到解决问题的范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世界秩序的不公、西方话语霸权更是为中国现代化设置了障碍。中国,尤其是中国的知识界应该如何应对现代化的冲击?“早发内生型”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标榜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思想,而在“后发型”德国,李斯特也提出了“幼稚工业保护主义”,实际都不具有普遍性,都是国家利益本位的。将西方的东西理想化,拿来作为我们抽象的价值模式,不注重文化特殊性,就会导致全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就等于默认了西方的霸权主义。我觉得,中国首先应该从精神奴役中挣脱出来,创造出符合中国现实的维护自身现代化利益的学说,掌握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性,而不是去寻求同西方的现代化理论对话,更不是去拥抱西方的意识形态,而是与之分庭抗礼。就像摩罗在《中国站起来》中讲的,在“文明的交往中,区分‘我们’与‘他者’,寻找那些使我们成为我们的东西”,要敢于挑战世界的潮流,承担自己的历史使命
现代化论文:林业建设现代化发展探讨论文
摘要: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已基本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但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市场经济发育不全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各级林业部门的职能转变尚未到位,行为方式还不尽规范、合理。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林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从林业的机构改革、职能转变、意识建设等方面入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林业决定精神,加强林业法制建设,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
关键字:林业能力法制建设和谐发展
一、林业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林业行政能力角度看,林业部门主要存在机构组织结构、林业法制建设和科学技术应用这三方面的问题,制约着林业行政能力的正常发挥。
1、林业行政机构职能定位不科学林业行政机构职能定位跟不上市场经济改革的步伐,越位、错位和缺位同时存在。这主要表现在:1)林业行政机构职能界面过宽,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2)是职责不到位,应由林业行政部门履行的职责没有很好地承担起来。3)是职责不清,导致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和不作为、乱作为。4)是责任泛化,模糊了责任主体。
2、机构设置不合理1)机构的设置和精简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缺乏科学性、法制性。我国的行政机关虽然经历了5次机构改革,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2)机构设置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机构设置考虑上下对口、照顾现实多,通盘考虑、整体设计少;分工过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机制,造成各自为阵、多重管理或管理真空。
3、机关运作不规范近几年,各级各部门都制定了一些工作制度、办事指南,并推行了政务公开,但是在林业部门还没有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尤其是在曰常审批办事中,往往缺乏明确具体的、可操作的工作规范和审批标准,办事机构和人员自由裁量权过大,“潜规则”常常起关键作用;传统的“人治”思想和“官本位”思维模式仍然影响着实际的运作。
4、行政成本意识淡薄目前我国的运行成本处于历史高位,缺乏成本意识还表现在,“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做事“不计成本、不惜代价”的思想仍然左右着一些地方、部门领导干部的行为方式。
5、管理方式、手段落后在管理方式上,主要表现在重事前审批、轻曰常管理,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方式、方法,忙于繁琐的行政审批。
6、林业法制建设还很不完善我国现行林业法规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森林法规和与林业有关的法律法规组成,这些法律法规对我国的林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法律法规也还有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作进一步修改。
二、精心打造高效的林业行政机构
决策科学、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效能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最基本角色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是责任、法治、服务、透明、高效的统一体,是实现科学执政、执政、依法执政的基础。建设效能不是一项单纯的政治任务,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从观念、体制、管理模式及人员素质等方面,经过较长时间的不懈努力,精心打造起来的,实质上是多方位的==再造工程。就林业部门而言,要建设高效的运行机制,应该从林业的机构改革、职能转变、意识建设等方面入手。
1.切实转变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为确保林业机构高效运行,首先,必须严格行政管理边界,即凡属市场行为或法律管辖范畴的事务,都通过市场法则和法律的途径予以解决。其次,借分类经营之机,将现有企业与原投资或主管单位彻底剥离,实现真正的“政企分家”,放开企业手脚,把其推向市场。
2.合理设置林业组织机构
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法制化、规范化的原则,进一步改革现行林业机构,系统、科学地设置办事部门,厘清部门职责,建立部门沟通、协调机制,清理、压缩并严格控制各类非常设机构,切实发挥现有职能机构和工作体系的作用。要按照实施《行政许可法》的要求,明确执法主体,解决政、事不分的问题;按照“人随事走”的原则,合理调配行政审批事权调整后的人员编制。
3.转变管理理念,树立效能意识
转变管理理念,树立效能意识,首先要从加大行政文化建设入手,提高林业职工的服务和自律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其次是要强化林业意识。
4.创新林业管理方式,引进竞争机制
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创新林业管理方式,在组织内部建立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益的激励机制。要加快建立相关市场的监管构架,制定公正、公开、透明的程序、规则,制订并强制实行林务公开制度,提高林业行政事务透明度,改进公共服务的质量。
三、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建设现代化林业
将当今先进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及时地应用到林业生产中去,发展先进的林业生产力,提高林业发展速度,实现林业现代化。
1.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提高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要积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快实现机关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服务现代化,并以此为契机,重组优化组织结构、工作流程;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整合共享信息资源;要充分利用现代办公手段,如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移动通讯、远程办公等,改进办文、办会、办事方式,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要以门户网站为政务信息、网上办事服务的总平台,通过内网改造和业务系统建设,逐步构建全天候、一站式的“电子”,从而极大地提升林业行政效能。
2.科技兴林,建设发达的大生态产业体系转变观念,加强高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将当今先进成熟的高新技术迅速推广应用到林业生产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林业法制建设
林业政策是林业战略理论的实践,林业法规则是林业政策具体应用。因而,林业政策法规建设只有在先进的林业战略理论指导下,才能使林业活动符合林业客观规律,实现林业高速发展。
1.森林法的修改对现行所有的有关森林法律法规进行清理,简化合并,根据实际情况,并入森林法或者森林法实施条例。例如,可以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中的要点是条款并入森林法,将其中的详细规定并入森林法实施条例。公务员之家
2.森林法实施条例修订细化林业许可制度,细化林业调查规划管理、林业工程建设管理监督、林业职工岗位责任制管理与监督等条文,增加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管理内容,将所有森林公园和所有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纳入林业管理。
只有建立结构合理、决策科学、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林业组织机构,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林业决定精神,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发图强,才能把我国林业推向快速健康协调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现代化论文:铁路通信技术现代化发展特征分析论文
关键词:铁路通信技术;接入网技术
摘要:随着铁路列车向高速化与准高速化方向的迈进,为保障有效的人机控制和提高运输效率,要求建立一个功能完善的、技术构成先进的铁路通信网。主要介绍了在现实的铁路通信工程建设中,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铁路传输技术
1.1SDH传输技术
SDH是取代PDH的新数字传输网体制,主要针对光纤传输,是在SONET的标准基础上形成的。它把信号固定在帧结构中,复用后以一定的速率在光纤上传送。SDH是在电路层上对信号进行复用和上下。当带着信号的光纤通ODF(光纤分配架)进入ADM时,信号必须通过O/E转换和设备上的支路卡才能下成2Mb/s的基本电信号,并经过通信电缆和DDF(数字配线架)接到用户接口或基站BTS(基站收发信机)。
1.2ATM网络传输技术
ATM是一种基于信元的交换和复用技术,即一种转换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信息被组织成信元。它采用固定长度的信元传输声音、数据和视频信号。每个信元有53个字节,开头的五个字节为信头,用以传输信元的地址和其他一些控制信息,后面的48个字节用以传输信息。利用标准长度的这种数据包,通过硬件实现数据转换,这比软件更快速、经济、便宜。同时,ATM工作速度有很大的伸缩性,在光缆上可以超过2.5Gbps。
在网络传输中,为了使多个用户共享高速线路,通常采用时分复用方式。时分复用方式又可分为同步传输模式和异步传输模式。在数字通信中通常采用同步传输模式,这种传输模式把时间划分为一个个相等的片段,成为时隙,一定量的时隙组成一个帧,一个信道在一个帧里占用一个时隙,一个用户占用一个或多个信道。而在异步传输模式中,各终端之间不存在共同的时间参考,各个时隙没有固定的占用者。在ATM中时隙有固定的长度而且比较短,一个时隙传输一个信元,每一个信元相当一个分组。各信道根据业务量的大小和排列规则来占用时隙,信息量大的信道占用的时隙多。
1.3MSTP传输技术
MSTP依托于SDH平台,可基于SDH多种线路速率实现,包括l55Mb/s、622Mb/S、2.5Gb/s和10Gb/s等。一方面,MSTP保留了SDH固有的交叉能力和传统的PDH业务接口与低速SDH业务接口,继续满足TDM业务的需求;另一方面,MSTP提供ATM处理、以太网透传、以太网二层交换、RPR处理、MPLS处理等功能来满足对数据业务的汇聚、梳理和整合的需求。
1.4RTKGPS网络传输技术
随着GPS无验潮测深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传统电台数据链的传输模式已不能满足长距离RTK作业的需要。而网络RTK技术则是利用网络来取代UHF电台进行数据传输,它传输距离远,信号稳定,抗干扰性强,已成为数据链传输的新宠。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是在GSM系统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分组数据承载业务,GSM是一种使用拨号方式连接的电路交换数据传送方式。GPRS利用现有通信网的设备,通过在GSM网络上增加一些硬件和软件升级,形成一个新的网络逻辑实体。
1.5WDM传输技术
WDM(或DWDM)是在光纤上同时传输不同波长信号的技术。其主要过程是将各种波长的信号用光发射机发送后,复用在一根光纤上,在节点处再对耦合的信号进行解复用。WDM(或DWDM)系统在信号的上下上既可以使用ADM、DXC,也可以使用全光的OADM和0XC,WDM(或DWDM)是基于光层上的复用,它和SDH在电层上的复用有着很大的区别。同时,通过OADM进行光信号的直接上下,无需经过O/E转换,而拥有EDFA的WDM(或DWDM)可以进行较长距离的光传输而不需要光中继。
二、接入网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铁路通信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铁路部门必须采用先进的、现代化的有线和无线通信的传输和接入方式,实现铁路通信网的升级,发挥铁路通信网在国民经济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接入网技术是铁路通信中一项关键技术,由于原有用户铜缆接入的普遍性和现在光纤技术的发展,接入网建设就必须考虑通信网络的现状与发展,这就决定了接入网技术的多样化。接入网从接入方式上可分为有线接入和无线接入。
2.1有线接入技术
(1)高速率数字用户环路技术。
通过2-3对双绞线双向对称传送基群数字速率信号,传送距离为3km-5km,上行速率与下行速率相等。通过回波抵消技术实现在一对双绞线上全双工传输,通过特定的编码和调制方式提高传输质量,用多线对并行传输,以降低每对双绞线上的传输速率,增加无中继传输距离。
(2)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技术。
它的上行速率和下行速率不相等,下行速率可高达(9-10)Mbit/s,上行速率只有数十或数百kbit/s,此技术适用于视频点播VOD系统;其高速下行信道可向家庭用户提供多路的数字图像信号及低速语音信号,而上行信道用于传送用户控制信号。ADSL的优势在于它几乎不需要对现有的对1双绞线作任何改动就可获得高传输速率。
(3)混合光纤同轴电缆接入技术。
它是基于有线电视系统CATV发展起来的。在有线电视中心与地区中心、地区中心与光节点之间采用光纤连接,光节点与用户设备之间采用同轴电缆连接。其主要是使用副载波调制,将CATV原有的单向传输系统改造成双向传输系统。HFC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CATV网络,进行少量投资,就可形成一个支持多种业务的宽带综合业务网。
(4)光纤用户环路技术。
以光纤为主要传输媒介,根据光纤向用户延伸的距离,可以分为FTTC(光纤到路边),FTTB(光纤到大楼),FTTH(光纤到家)等。FTTB是用户接入信息高速公路的最终理想目标,但根据现有通信发展的实际,FTTC、FTTB与铜缆相结合的用户接入,虽然是有过渡性质的折衷方案,但价格相对经济,并且在时机成熟时易扩展到FTTH,所以是现实并且可行的。
2.2无线接入技术
无线接入网是在接入网中部分或全部引人无线传输媒介,为用户提供固定终端业务和移动终端业务。无线接入可分为固定接入和移动接入两大类。其基本结构由控制器、基站和用户终端设备构成。应用技术主要包括微波1点多址技术、蜂窝技术和微蜂窝技术等。无线接人由于其灵活方便易于建设,目前已得到极大的重视。
集群通信系统是一种功能强大的专用移动通信系统,是通信与微处理机技术、程控交换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它集交换、控制、通信于一体,通过无线拨号的方式把一组信道自动地动态分配给系统内部用户,较大限度地利用系统资源和频率资源,降低系统内呼损,提高服务质量。由于它具有群呼、组呼、强插、强拆等功能,特别适合于调度指挥以及应急、抢险等场合,并较好地解决了通信频率合理分配的问题,因而倍受专业运营管理部门的青睐,被确定为现行铁路移动通信方式的类型。公务员之家
三、结语
铁路通信网是保障行车安全、提高运输效率的有力工具,我国铁路引入现代通信技术还不久,对铁路通信工程建设还需要一段时间对其了解、分析和试验,对其中所要注意的问题,特别是技术问题要认真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为铁路通信现代化作出贡献。
现代化论文:中药制剂分析技术的现代化探讨论文
关键词:中药生产技术
摘要:中药若要进入国际市场,其现代化势在必行。其中制剂工艺与生产技木的现代化是相当关键的坏节。近年一些中药制剂新技木以及一些新技术在中药制剂领域的应用大大促进了中药现代化的进程。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木利用超临界流体扩散系数高,流动及传递性能好、溶解能力强的特点,通过调节压力、温度以及加入适宜夹带剂等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中药挥发油、生物碱、黄酮类等多种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另外,超临界流体的快速膨胀过程,超临界反萃取过程等也可应用于中药生产领域。
中药生产技术与工艺现代化是我国中药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虽然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成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使中药生产枝术及工艺工程化有了迅速的发展,与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相当数量的中药仍未能改交“粗、大、黑”的面貌,严重阻碍了中药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开发研究适合中药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已经成为广大中药工作者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一、流体萃取技术
超临界流体(SCF)是温度与压力均在其临界点之上的流体,性质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有与液体相接近的密度,与气体相接近的粘度及高的扩散系数,故具有很高的溶解能力及好的流动、传递性能,可代替传统的有毒、易燃、易挥发的有机溶剂。最常用的SCF-CO2由于具有临界条件温和(Tc=31.3℃.Pc=7.48×106Pa)、对大部分物质显化学惰性、无色无味无毒、无溶解污染、易制成高纯度气体、不易燃等优点,已被广泛庆用于SFE、超临界溶液的快速膨胀过程(RESS)、超临界反萃取过程(SAS)和超临界高分子合成中。
二、中药澄清技术
我国中药制药工业对中药提取液的澄清,经典的方法是醇沉法。但已有不少报道认为将乙醇作为澄清剂有诸多不合理性,如把不溶于醇的无机物成份作为杂质除去是不妥的,许多现代研究具有生物活性与免疫作用的蛋白质、多粮也级易被醇沉淀。另外,醇沉工艺时间长、成本高、损耗乙醇量一般在30%以上,成品中残存的乙醇也可能对药效有所影晌。近年来,一些新材料、新技木开始应用于中药药液的澄清,不仅可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也能保障制剂稳定性及有效成分的含量。
1.澄清剂的使用
(1)101果汁澄清剂成份为食用级原料,是水溶性的胶状物质,安全无毒,不引入杂质并可随沉淀后的不溶性杂质一同除去,通常配5%的水溶液使用。有研究证明,101澄清剂应用于黄芪,茯苓提取液的澄清,能保持药液中氨基酸与总有机酸等有效成分的含量。
(2)甲壳素甲壳素是一种含氨基多糖的天然高分子物质,带正电荷,可沉降药液中带负电荷的悬浮物。有人将其用于生脉饮的澄清,效果优于醇沉工艺。用于白芍水提液的澄清,不影响芍药甙的含量。有人将壳聚糖(脱乙酰基甲壳素)用于黄芪口服液的澄清,既能除去杂质又不影响黄芪甲甙及多糖的含量。
(3)ZTC天然澄清剂可除去鞣质、蛋白质、胶体等不稳定成份,并且不影响中药的有效成分,如黄酮、生物碱、苷类、氨基酸、多肽、多糖等。有人将其用于荆防品服液的澄清,效果满意。应用于八珍口服液的澄清,药液中芍药甙、氨基酸、多糖、总固体的含量高于水醇法所得药液,药理实验也证明该法所制得药液,其作用优于八珍丸。
(4)明胶、鞣酸、蛋清及其他明胶、鞣酸、蛋清主要作用是除去鞣质,还有酶、焦糖等除去杂质成分的。
目前有高速离心与超滤两种较先进的分离技术。其中超滤技术是以多孔性半透膜—超滤膜作为分离介质的一种膜分离技术,具有破坏有效成分的可能性小、能量消耗少、工艺流程短等优点。许多文献都证实采用超滤法澄清中药注射液,主成分损失率低,除鞣质、蛋白质、淀粉效率高,澄明度及制剂稳定性好。用于口服液的澄清,也能较好的保留有效成分,且澄清度、稳定性及除菌效果均比水醇法好。用于中药浸膏制剂(片剂、胶囊剂、浓缩丸等)能有效地除去大分子杂质、胶体、细菌,较多地保留有效成分,而且能够克服中药浸膏制剂崩解时间长、服用剂量大等缺点。
三、中药分离工艺
1.大规模制备色谱的应用色谱方法的起源、发展与天然产物的研究工作密切相关。色谱方法由分析型逐渐发展到制备型,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展。中药属于天然化学品范畴,成分多而结构复杂,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很困难,色谱分离技术无疑是这类物质精细分离的有效手段。目前,亟待研究与开发的制备色谱大概有以下几种:
(1)大规模高压液相色谱(HPLC)大规模的制备型色谱同一般制备色谱不同,需采用专门的设备,如可以提供高流速洗脱液的输液泵及可承受高压的色谱柱,色谱分离条件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由优化的分析型直接转化为大规模制备型。有报道用大规模HPLC从伞形科植物红柴胡中分得三种皂甙成分Saikosaoninsa,c.和d.,从紫杉的针叶分得7-epi-cephalomannine。
(2)超临界流体色谱(SFC)FC具有比HPLC分离速度更恰似,比HPLC更易除去分离产物中溶剂,与SFE配合使用,提取、浓缩、分离可一次性完成,以及可适用于不挥发及热不稳定化合物的分离等一系列优点,因而具有更广阔的应用领域,常可替代气相色谱(GC)和HPLC,有报道综述了SFC在天然产物分离中的应用,国内也有这方面的报道。(3)逆流色谱(CCC)CCC是一种不用固态吸附剂的全液态色谱方法,采用一个液态的固定相和一个与固定相互不混淆的液态流动相,对样品进行分配分离。其中,离心分配色谱(CPC)由于其高的回收率、分辨率以及能突现梯度操作、分离大量样品、实现反相操作等优势,而广泛地应用于黄酮炎、口山酮类、蒽类、生物碱、三萜类、木脂类、皂苷类化合物等的分离。(4)分子排阻色谱(SEC)SEC又叫做凝胶过滤色谱(GFC),在多孔亲水性担体上,样品经过立体排阻过程按分子大小递减的顺序被依次选择性地分开。SEC具有根高的样品回收率,方法简单、快速,可用于蛋白质、氨基酸、多糖、核酸、核苷酸等物质的分离与制备。(5)离子交换色谱优点是方法比较成熟,成本较低,易于实现大规模生产,因而可广泛应用于蛋白质、肽、核酸、糖类等成分的分离。有报道用离子交换色谱和SEC法,从车前叶中分得具有补体活化作用的多糖。离子交换色谱较适合与反相色谱配合使用,作为最初的分离手段。(6)反相色谱(RPC)RPC是利用组分之间的亲疏水性差异进行分离的,RPC分辨率高于离子交换色谱与疏水作用色增(HIC),是进行制备型或生产型肽类纯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技木,也可以进行分离提纯。大孔吸附村脂的血用大孔吸附树脂于70年代未开始应用于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是提取分离水溶性成分的一种有效方法、有助于制剂工艺的改进。如用于三七、人参中总皂苷的分离,提取率高,并能除去糖类等水溶性杂质及大部分脂溶性杂质,也可用于绞股蓝皂苷的分离提取、白芍总苷的分离等。公务员之家
四、中药制剂新技术
近年来,一些新的制粒技术在制剂工艺改进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包括超细粉碎技术、超临界流体重结晶过程、微丸制备技术、微胶囊技术等。薄膜包衣薄膜包衣可广泛应用于片剂、丸剂、颗粒剂,尤其对吸潮、开裂、褪色的中药片更为适宜,中药片剂目前仍大多为糖衣片,滑石粉用量大,易受温热的影响,且生产周期长,操作繁复,而薄膜包衣所用滑石粉的量大大减小,增重小,衣膜可塑性好,抗潮性能好,包衣时间短,有助于改善中药片剂的外观及内在质量。
现代化论文:民初法学对传统法律现代化变革的作用论文
近代新式法学教育自清末兴盛后,到民初仍沿着强大的惯性在运行并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所不同的则是将法政学堂改称为法政专门学校。这一时期新式法学教育潮流的激荡起伏、奔腾分衍,不仅表现了民初社会政治法律发展对教育变革的急切呼唤,而且也折射出志士仁人对法制现代化的执著追求,是近代中国社会急遽变迁下法学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结果,对我国传统法律的现代化变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民初法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民初,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实现了由封建帝制到民主共和的历史转变。在辛亥革命民主主义精神的指导和鼓舞下,民初的壬子—癸丑学制既继承和发展了清末学制的合理部分,又批判和改进了它的不合理部分。经过此后逐步深化的教育改革,1922年诞生的新学制———壬戌学制,“奠定了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基础”。由于民初学制正处于历史的转型期,高等教育的先天不足导致理工类生源奇缺,文科类却因政体变革的特殊需要形成法政专业的一枝独秀。其发展之迅猛,与清末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对此,黄炎培深有感触地说:“光复以来,教育事业,凡百废弛,而独有一日千里,足令人瞿然惊者,厥唯法政专门教育。尝静验之,戚邻友朋,驰书为子弟觅学校,觅何校?则法政学校也;旧尝授业之生徒,求为介绍入学校,入何校?则法政学校也;报章募生徒之广告,则十七八法政学校也;行政机关呈请立案之公文,则十七八法政学校也。”黄炎培的这番话生动地描绘了民初法学教育遍地开花、盛况空前的局面。据统计,1916年8月至1917年7月,全国共有专门学校65所,其中法政科就高达32所,占49.2%.与此同时,为适应民初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法学高等教育体制也进行了重大改革。
在1912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专门学校令》中,高等学堂被改为专门学校,以“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其中,法政专门学校得到了充实,分为法律、政治、经济3科。但旧教育向新教育的转变,难以一蹴而就。民初法学教育的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民初法学教育的兴旺仅仅表现在量的增长上,其教学质量却相当糟糕。当时各地法政专门学校承清末旧制,多于本科、预科之外办有别科,还有不设本科而专设别科者。从民初教育部调查中所反映出来的实际情况来看,法政学校泛滥的程度相当严重。例如广东省的法政专门学校“多办别科,有本科者殊少;且学生程度亦参差不齐,非严加甄别,恐不免冒滥之弊。”民初法学教育中存在的诸多弊端与其教育部制订的法政专门学校规定相违背,严重制约了法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针对民初法学教育貌似繁荣实则混乱的办学局面,1913年10月,教育部下令法政专门学校应注重本科及预科,不得再招别科新生,该年11月,又通知各省请各省长官将办理不良的私立法校裁汰。1914年9月,教育部又责令各省将严格考核公立、私立法政学校。在政府的严令限制下,民初法政教育“遂若怒潮之骤落。其他专门教育机关,亦多由凌杂而纳于正规。”1916年,法科专校已降至学校总数的42.1%,学生数降至55.7%。尽管如此,法政学校的数量仍高居各种专门教育之首。
民初法学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其一枝独秀不是偶然的,有着历史与现实的客观原因:
1.民初政治法律制度的革新迫切需要新型法律人才。民国肇建,百端更新。资产阶级在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后,迫切需要对在职官员进行法律培训,使各级政府人员更新旧有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和文化素质,从而征集一批具有民主共和新知识的各级官员。尤其是在订定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法律的高潮中,更迫切需要从西方法律制度中去寻找理论依据,急需大量的法律专门人才。可以说,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是民初法学教育兴盛的根本原因。
2.受到官本位传统观念的推动。民初法政专门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其宗旨在于“造就官治与自治两项之人才”,但由于法政学子入仕做官具有相当的优势,众多学子受官本位传统观念的淫浸,出于功利考虑,竞相投身其中。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学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民初北京政府鉴于“改革以来,举国法政学子,不务他业,仍趋重仕宦一途,至于自治事业,咸以为艰苦,不肯担任”的现状,提出“法政教育亟应偏重造就自治人才,而并严其入宦之途”的整顿方针。显然,民初法学教育兴盛有其深厚的社会和思想基础。
3.法学的学科特点,为其教育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民国肇始,教育经费严重短缺,若兴办综合性大学或理工类大学,现有师资、校舍和实验仪器设备根本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而开办法政专门学校则不然,所需经费较少,不需多少仪器设备,校舍可因陋就简。在当时一般人看来,法政学校与理工类学校不同,其主要靠教师之口授和私室之研究,每班人数略多也无妨。
加之,在自清末兴起的留日热潮中,大部分留学生进入的是法政类学校,其中一部分已学成回国,此时比较容易凑齐办学所必需的师资队伍。这些都为民初法政专门学校的兴盛提供了客观条件。
综上所述,由传统律学教育向现代法学教育的转化,是民初社会转型的本质要求和历史进步的伟大潮流。同清末相比,虽然民国时期无论在法政专门学校的制度、教育规模、学科标准、教育质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但法学教育仍过度膨胀,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此外,民初法学教育的大发展,虽与近代中国社会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总趋势相符,但也折射出千百年来的习惯势力不可能一下子失去作用。中国法学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必将经历一个脱胎换骨的痛苦的转型过程,其对民初法制现代化的影响,给我们提供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二、民初法学教育对法制现代化的推进
从总体考察,民初法学教育的发展,是与社会变革、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的,对正在兴起中的法制现代化起着促进作用,这是它的积极方面,也是它的主流。这主要体现在:
1.民初法学教育有助于普及法律知识,并培养了一大批新型法制人才。民国建立伊始,孙中山就明确指出:“现值政体改更,过渡时代,须国民群策群力,以图振兴。振兴之基础,全在于国民知识之发达。”民初法政专门学校的普遍设立虽有急于求成的功利色彩和量多质不高的问题,但也有部分法校办得卓有成效,造就了一大批懂得近代法律知识的人才。清末民初法学教育的骤然勃兴,对普及法律知识的作用也是很明显的,可以说,这一时期旧教育的崩溃和新教育的生长,促进了西方法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清末新式“学校的种种办法与其课程,自然是移植的而不合中国社会的需要,但西方文化的逐渐认识,社会组织的逐渐变更却都植基于那时;又因为西政的公共特点为民权之伸张,当时倡议者为现行政制的限制而不能明白提倡民权,但民权的知识,却由政法讲义与新闻事实中传入中国,革命之宣传亦因而易为民众承受,革命进行亦无形受其助长。所以西政教育积极方面较大的影响,及时是西洋文化之吸收,第二是中华民国之建立。”而民初壬子—癸丑学制,原以癸卯学制为蓝本,自然民初新式法学教育也继承和发展了对西方法文化传播的传统。民初法政专门学校的普遍设立虽有急于求成的功利色彩,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社会的法制化进程,对中国社会法律知识的普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民初法学教育促进了法制建设,推动了西方法律制度的移植。清末,以日本学制为楷模而订立的癸卯学制,已在法律形式上基本体现了中国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民初法学教育则进一步深化了从清末开始的法学教育改革,批判和改造了它的不合理性,继承和发展了它的合理性,充实和发展了清末法学教育的内容和体系。在西法东渐的大背景下,西洋法学对民初法学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由于“民国仅仅继承了大清帝国为数有限的法律文献,而又无法读懂西洋法律书籍,这便很自然地转而求诸日本人大多以汉字写的西洋法律著作??以北京法政专门学校为例??学校所用教材的70%是从日本翻译过来的”。由此,民初法学教育的发展加快了资产阶级民主法律制度的建设和西方法的移植。
3.民初新式法学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教育立法,促进了近代中国教育法制现代化。民初政策的制定者和法学教育工作者继承清末新式法学教育的传统,大力引进西方法学教育制度,推动了教育立法。1912年10月,教育部颁布《大学令》,大学分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1913年1月,在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规程》中,法科又细分为政治学、法律学、经济学三门,并详细拟定了各学科的学习科目。自此,大学学科门类有了比较完整明确的划分,课程设置的规定也大体适应甚至个别超前于民初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针对私立法校办学质量的低劣,1913年11月,教育部又为此专门颁发了《1913年11月22日教育部通咨各省私立法政专门学校酌量停办或改办讲习所》,进一步调控法学教育的规模,整顿法学教育秩序,提高法学教育的质量。
民初法学教育立法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适应了民初社会生活及其主体的利益需要。在新式法学教育立法的带动下,民初陆续制定并颁布了涉及教育行政、学校教育、留学教育等方面的一批教育法规,从而建立起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教育法律体系。其虽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但毕竟对民初资本主义教育起到了确立、规范和积极推进的作用,为民国教育法制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民初法学教育的勃兴及其立法活动,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中教育转型的必然,是西方教育立法影响的结果,它推动了近代中国教育法制历史演进现代化。可以说,民初法学教育及其立法活动,总体上体现了近代资本主义教育的基本精神,顺应了世界教育发展大趋势和教育法制现代化的基本走向。
三、民初法学教育对法制现代化的消极影响
民初法学教育的发展为我国法制现代化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创造了无限生机。但民初法学教育的发展也出现了偏差,存在着种种弊端,对我国法制现代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滞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民初法政专门学校过度兴旺,造成教育的结构性失衡,导致法政毕业生相对过剩、质量下降。民初法政专门学校数量居于专门学校首位,大约占专门学校的一半,其结果是法政专门学校过度兴旺,法政毕业生相对过剩。郭沫若回忆说,辛亥年间“法政学校的设立风行一时,在成都一个省城里,竟有了四五十座私立法政学校出现”。
据统计,1912年全国专科学校学生共计39633人,而法政科学生为30808人,占77.7%;1914年全国专科学校学生共计31346人,法政科学生为23007人,占73.3%;到1920年,法政学校学生占全国专科学校学生之总比例,仍达62%以上。民初法学教育的畸形繁荣,使此时教育内部结构比例严重失调,造成法政学生相对过剩而其他门类毕业生相对紧缺。
民初法学教育发展在规模失控的同时,其教育质量也难以保障。民初不少法政专门学校,尤其是一些设在地方的私立法政专门学校并不具备基本的办学条件,它们的创办多由利益驱动,“借学渔利者,方利用之以诈取人财。有名无实之法校,先后纷至。”私立法政专门学校泛滥的程度已相当严重,其教学质量自然毫无保障,结果使法政人才培养陷入到名不符实的尴尬境地,无法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
2.民初法学教育模仿有余而创新不足,严重脱离中国国情,致使仕途拥滞,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政治的腐败。由于清末民初勃兴的新式法学教育的样板是西方法学教育,在中国没有先例可循,因而在创办新式法学教育的过程中只好照搬照抄西方法学教育模式。以民初学制为例,壬子—癸卯学制效仿德国,壬戌学制则承袭美国。人们满以为新式法学教育制度引进后,就能造就满足社会转型所需要的法制人才,但历史的发展却告诉人们,西洋教育不能整体照搬到中国来,必须斟酌中国国情,作出适当的选择。民初在引进西方教育制度并建立新式教育后,其实际状况是:“凡所以除旧也,而旧之弊无一而不承受,而良者悉去矣;凡所以布新也,新之利未尝见,而新之弊乃千孔百疮,至今日而图穷匕现。”
民初刻意追求的新教育精神,受到了科举陋习的侵蚀。就民初新式法学教育而言,其宗旨在于“造就官治与自治两项人才”,但此时学生受“学而优则仕”的引导,“以政法为官之利器,法校为官所产生,腥膻趋附,熏莸并进”,亟亟乎力图“以一纸文凭,为升官发财”铺路。因而民初“专门法政教育,纯一官吏之养成所也??萃而为官吏则见多,分而任地方自治之事则异常少见也”,使得地方自治人才缺乏,地方自治事业难以推进。
为克服青年学生热衷仕途之弊端,民初规定对于法政专门学校的毕业生“不得与以预高等文官考试及充当律师之资格”,欲以此堵住法政学子进入仕途的通道,但收获甚微。据梁启超估计,民国初年全国“日费精神以谋得官者,恐不下数百万人”,其中法政专门学校的学生就是求官大军中的主力之一。
为求得一官半职以遂心愿,法政专门学校的学生四处奔走,钻营请托。1914年,北京举办知事考试期间,学习“政治法律者流咸集于各馆,长班颇为利市,考员亦复打起精神到处探询何人可得试官。”大批法政学生跻身仕途,腐蚀败坏了社会政治,“凡得官者,长官延揽百而一二,奔竞自荐计而八九,人怀侥幸,流品猥芜”。公务员之家
综上可见,民初新式法学教育在促进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民初法学教育的畸形繁荣,导致在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种种问题,拖了我国法制现代化的后腿。这充分表明,民初法学教育改革并非一蹴而就,中国法制现代化是在曲折中前行的。
现代化论文:医院信息统计管理现代化论文
[摘要]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使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本文旨在剖析新时期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的有效渠道,以满足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统计信息管理医院现代化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国内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统计信息工作为医院高层制订和完善医院规划、目标考核提供的科学依据,已成为当今医院管理发展的重要环节。但新时期下,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而医疗事业要得以长足的发展却又不可避免地触及这一领域。因此,如何充分认识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工作的现状、如何充分发挥医院统计信息的职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现状
目前,医疗服务体系中的统计工作正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其内容、范围及服务对象均有较大的拓展和延伸。医院统计工作是实现医院内部发展的必要渠道,但统计工作现状却不尽人意,远不能满足医院现代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的需要,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医院统计专用程序体系相对落后。随着科技信息产业的发展,统计系统得以更新和完善,但医疗统计报表的固定模式和单一统计指标不能满足医院医疗管理的多层次需要。统计指标程序体系不完善,势必影响医院多方位、立体化统计数据的展示,容易误导医院高层决策。同时,国内医院的统计程序大都停留在单机运行和手工操作阶段,使一些医院信息系统数据无法直接提取利用,统计人员需要重新进行抄写、计算、录入,这就造成了医院人力、物力资源不必要的消耗。
2.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尚未得以充分认识。现阶段,大部分医院的领导者认为统计只是简单的数据汇总和统计而已,是一项可有可无的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辅助性工作,却忽略了对数据信息的有效利用,将统计科室其归类于后勤部门,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舍不得投入,导致使用医院信息系统(HIS)和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MIS)的医疗卫生机构非常少,大大降低统计人员的主动性。
3.统计数据检验方法匮乏造成医院统计数据的失真。国内医院统计数据收集模式不相同,各科室按日或按月定期报送,统计人员再按其所报数据进行录入整理。但所报送数据的性和规范性却缺少相应的检验措施,而个别临床科室为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出院病人人均费用,对住院时间较长的病人采取“假出院”的方式,让病人中途结帐出院,再次办理入院手续,人为增加医院出院病人数量,造成统计数据的失真,降低数据的可信度。
4.统计队伍人员配备不合理,整体素质相对偏低。据不统计,医院统计人员大部分并非专业出身,知识贮备陈旧,医学统计理论匮乏,卫生统计专业技术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对统计工作获得的大量数据只能说“是什么”,不能回答“为什么”,由于手工操作工作量大,又长期处于较封闭的环境中,以致于对统计信息缺乏深层次的研究和分析,跟不上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
二、加强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的有效途径
新时期,医院统计工作要适应医院的深化改革,是统计工作改革的重点。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提高医院统计工作水平,充分发挥统计在医院管理中的职能。
1.加大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的硬件和软件的投入,提高对统计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医院管理正处于高度信息化时代,医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的发展使统计工作的基础性地位更加重要,医院领导应重视统计工作,将其列入医院管理体系,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不断改善统计工作条件,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统计信息系统,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咨询、监督、预测的整体功能,以更好地为医院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2.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增强信息的时效性和性。加强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必须从单一业务分析向综合分析转变,建立一套与医院管理、医疗、经济运行相适应的指标体系,形成统计数据分析成果,使决策层对医院情况多方位把握,将医疗质量统计、医疗效率统计、社会效益统计有机结合起来,运用比较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成本性态分析法等手段强化成本效益的分析,建立起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业务核算三位一体的指标体系。
3.制定可行的统计数据核查体系,把好统计信息质量关。统计的生命在于数据的性。制度不健全、统计口径不统一,势必导致医院统计数据误差,影响统计分析的结果。因此,要完善内部统计制度,健全各种原始登记、台帐和报表制度、规范统计工作制度、统计监督制度、统计周期数据普查制度,提高统计工作规范化、统计分类标准化、数据处理现代化水平。要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监督核查,强化临床、医技等业务部门对统计人员的业务指导,规范数据采集点的数据质量,确保采集数据无误。
4.明确统计信息管理的重要作用,健全医院统计工作机构。目前有些医院没有单独设置统计机构,由兼职人员负责统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统计工作,影响了统计作用的有效发挥。通过设立一个统计机构,对全院各项业务统计工作实行汇总、组织、指导、协调、监督,有效地实现统计工作主体明确化、统计职责具体化、统计工作责任化。
5.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搞好统计工作归根到底要靠专业人才,需要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统计人才。统计人员必须严格贯彻《统计法》,遵守统计工作职责,拓宽知识面,掌握与医院统计相关的多学科知识,熟悉统计业务,掌握一定计算机知识,增强统计服务意识,能根据管理需要分析统计资料,调整统计项目,灵活运用统计方法,满足不同需要,认清当前形势,不能被动等待,应积极地去面对问题,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医院发展的需要,为医院管理服务。公务员之家
总之,在医疗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将面临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关注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开拓创新,将统计工作与医院现代化管理密切联系起来,实现统计信息规范化、标准化和资源共享,大大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和统计工作的效率,为医院的现代化管理和稳步发展提供保障。
现代化论文:茄子种植发展现代化论文
摘要:介绍我国茄子种植业的概况,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期规划。同时,通过分析,指出了制约我国茄子种植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之所在。
关键词:茄子种植;概况;发展趋势;效益
一、我国茄子种植的概况
茄子在全世界都有分布,在亚洲、非洲、地中海沿岸、欧洲中南部、中美洲均广泛种植。因在欧美等地,只有在较低纬度栽培,品种不多,故世界各国中以中国茄子栽培面积较大,总产量较高。据FAO年鉴的统计资料,2004年全球茄子收获面积为170.1万公顷,总产量为2984万吨;我国收获面积为81.7万公顷,总产量为1653万吨,分别占世界收获面积和总产量的一半左右。2005年我国茄子种植面积为70.26万公顷,产量32.2t/hm2,总产量2263.4万吨。我国茄子种植面积较大的6个省依次是山东、河南、河北、四川、湖北、江苏。
茄子是我国南北方主要的蔬菜种类之一,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各地栽培普遍,尤其是在广大农村,茄子的栽培面积远比番茄大。东北、华东、华南地区以栽培长茄为主,华北、西北地区以栽培圆茄为主。茄子适应范围广泛,容易栽培,生长期长,产量较高,是夏秋季的主要蔬菜之一。
在自然条件下,我国长江以南无霜地区可以一年四季生产,北方地区只能在无霜期季节栽培,每年7月、8月、9月采收供应市场。过去,在漫长的冬春季节,北方吃不到新鲜的茄子。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中后期,塑料中、小棚开始应用于蔬菜栽培,可以把茄子生产时间提前或延后1个多月,经济效益明显高于露地。同时,用塑料薄膜替代玻璃作为温室透明覆盖物,促进了我国塑料温室的发展,加盖外保温设施(草苫、纸被),可使茄子生产再提前1~2个月。这样在北纬40°左右的地区可在2~3月份吃到新鲜茄子,经济效益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到了80年代中后期,随着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和功能性塑料薄膜的发展,加之内外保温设施和先进栽培技术的应用,使北纬40°左右的地区,冬季在不加温的情况下能生产出茄子,并在春节前后上市,创产值达30万元/hm2。
目前我国的茄子生产已经实现了周年供应。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形成了塑料棚、地膜、遮阳网三元覆盖型周年系列化保护栽培体系;黄淮海平原地区形成了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塑料棚、地膜、遮阳网四元覆盖型周年系列化保护栽培体系;东北、西北、内蒙古及山西的大部分地区,形成了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塑料棚、地膜三元覆盖型周年系列化保护栽培体系,使这一地区在不加温的情况下,茄子能够全年生产和周年供应。由于茄子较耐贮运,它已成为由蔬菜生产基地运往城镇、南方运往北方的大宗蔬菜之一。茄子的产量高,市场广阔,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在生产规模上已由农村的一家一户零散栽培发展到大规模的商品化生产,成为菜农致富的项目之一。在山东寿光,十几年来,利用日光温室保护,对茄子反季实施秋冬茬、越冬茬、冬春茬大面积栽培,使其成为冬春季也能大量外销的主要鲜嫩浆果商品蔬菜之一,因反季节价格高,一般每茬茄子产鲜果150~225t/hm2,纯收入30~45万元/hm2。
二、我国茄子种植的发展趋势
2.1栽培品种专用化
茄子不同栽培方式及生产目的对品种有不同的要求,特别是今后随着茄子标准化生产的发展,要求茄子的各种栽培方式都将有与其相配套的专用优良品种。
2.2设施栽培规模将不断扩大
温室、大棚茄子生产的规模将不断扩大,露地茄子的生产规模将日益减少,茄子的生产和市场供应将日趋均衡。设施栽培具有栽培环境易于控制、产品质量好、受自然条件影响小、栽培期长、产量高、效益高,特别是设施栽培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节生产时间、安排栽培茬口、避免产品的上市时间过于集中等一些优点,是蔬菜高产高效栽培的发展方向。同其他蔬菜一样,作为主要的设施蔬菜,茄子设施栽培的规模也将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2.3栽培管理措施更加科学
茄子的生产技术日趋完善,栽培技术将配套化,各种栽培方式都将有与其相适应的科技含量较高的配套栽培管理措施。
2.4管理技术现代化
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管理技术被普遍推广应用,其中诸如嫁接栽培技术、新法整枝技术、化控技术、再生栽培技术、微灌溉技术等科技含量较高的先进技术将受到重视。
2.5茄子生产已向质量、安全、效益、标准化方向发展
现在人们对蔬菜的品质,尤其是蔬菜的安全卫生特别重视,国内不少市场已实行蔬菜市场准入制,而国际市场绿色壁垒更加严峻,因此菜农必须生产无公害蔬菜。在无工厂废气、废水、废渣污染的基地种菜;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对症选用高效低毒农药,严格控制浓度、用量、安全间隔期;尽量使用腐熟农家肥,控制使用化学氮肥,避免蔬菜中硝酸盐含量超标,在此基础上生产的有机蔬菜(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激素),才能以高价在国内外市场畅销。
茄子实行标准化生产是大势所趋。标准化生产是按照一定的生产流程和操作规范对蔬菜进行生产管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控制茄子的生产环境,减少化肥、农药和其他有害物质的使用量,确保蔬菜生产过程无公害,生产出符合有关质量标准要求的茄子产品。
三、当前制约茄子种植效益提高的关键问题
3.1缺乏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
目前大多数茄子品种在结果能力和果实的品质方面表现得比较好,但在抗病性方面,特别是在抗土传病害方面表现得较差。虽然也有一些茄子品种对常见病害具有比较强的抗病性,但在结果能力、果实品质等方面却表现得比较差。另外,在保护地栽培方面,也还缺乏温室和大棚专用的茄子品种。
3.2栽培方式单调、落后
目前,我国茄子栽培主要采取的是露地栽培和简易小拱棚栽培2种形式,高产高效的塑料大棚、温室等大型保护地栽培方式的应用程度还比较差,远远落后于黄瓜、番茄等蔬菜。
3.3茬口安排过于集中
目前我国茄子栽培茬口主要是早春茬与晚春茬,而栽培效益更高的秋冬茬与越冬茬却安排得比较少。茄子的上市时间主要集中在6~9月份,造成茄子季节性局部过剩,不仅不能保障茄子全年均衡上市供应的要求,而且由于茄子盛产期价格偏低,也影响了栽培效益。
3.4病虫害危害严重
随着茄子种植面积的扩大,茄子病虫害呈逐渐加重的趋势。由于受品种的抗病能力限制以及茄子严重重茬的影响,加上茄子害虫和病原菌抗药性的不断增强,目前茄子生产上的病虫危害普遍较重。不仅茎叶发病厉害,而且如黄萎病、线虫病等一些土壤传播病害的发生程度也较严重,一些发病严重的地方,特别是重茬严重的保护地里,已到了无法继续种茄子的地步。
3.5种子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市场上茄子品种很多,来源复杂,种子质量参差不齐。农民选种时应慎重,以免给自己造成损失。
3.6高新技术推广普及的程度还比较差
目前,多数地方仍沿用传统的、落后的茄子栽培技术,特别是在保护地栽培中,与保护地栽培相配套的新法整枝技术、微灌溉浇水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烟剂防治技术、二氧化碳气体施肥技术、化控技术、再生技术等应用得更差,相反更多的是把露地茄子栽培的一套做法搬进了温室、大棚内,从而限制了保护地茄子的生产潜力发挥。
我国茄子的供应主要是通过增加种植面积来取得的,茄子的单位面积产量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公务员之家
3.7无公害生产程度偏低
由于盲目追求高产,以及受落后的栽培方式和设备的限制,目前茄子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氮素化肥和剧毒农药的使用量在一些地方长期居高不下,导致茄子产品中的硝酸盐和农药残留严重超标。
现代化论文:土地制度创新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作用论文
摘要:从坚持集体所有权不变和家庭经营方式不变的前提出发,我国应选择土地股份投包制作为农地制度创新的目标模式。这一模式是希图在较易得到政府和农民双方接受并支持的基础上,建构起土地合理流转和有效集中的机制,从而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顺利过渡。
关键词:土地制度;家庭承包制;土地股份投包制;创新
前言
21世纪上半叶,中国将完成农业的现代化改造。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升,现代农业对规模经济的要求与现行分散承包的土地制度之间的矛盾将日渐加剧。如何通过现行土地制度的创新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
一、土地制度创新的约束条件和方向选择
土地制度不是某种因素、某种力量作用的简单函数,它是某个特定时期特定政治、经济及社会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土地制度创新必须充分考虑到制约其生成的种种条件。制约我国当前土地制度创新的主要条件有:
及时、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始终被认为是决定经济社会主义性质的基础。由于土地的特殊重要性,决定了土地制度不仅是农业部门最重要的制度安排,而且是整个社会经济制度最基本的方面。特别是对于那些农业比重还很高甚至是国民经济主体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土地制度更成为整个经济制度的基础和核心。鉴于我国整体经济性质和土地制度在整个经济制度安排中的重要地位,现阶段土地制度的创新不能也不应当越出公有制的框架。
第二、从总体技术特征来看,我国尚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广大中、西部地区,传统农业的特征还相当明显。全社会70%左右的人口仍然要依靠这个最原始产业提供生存保障,近50%的社会劳动人口仍然只能从农业中得到就业机会。根据马克思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原理,现阶段土地制度安排必须与农业发展过度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而不能超越农业发展阶段去建构现代农业阶段的先进的土地制度模式。
第三、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追求的而且是希望尽早实现的目标,现阶段土地制度安排应有利于将农业生产导向现代化目标。鉴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以及工业化加速导致农业资源的非农转移,粮食安全问题已成为政府推动农业发展的目标。政府这一农业发展目标偏好,决定了它必然倾向于有利于上地产出率提高的土地制度选择。增加农业生产收人,缩小农业生产与非农生产之间的利益差距,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所追求的最现实的目标。上地制度的设计必须有利于满足农民对收人增长目标的追求,这#才能使农民成为推动农业发展最积极的力量。我国现阶段土地制度的设计,既要有利于政府产量增长目标与农民收人增长追求之间的协调,又必须使它纳人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早日实现的长远目标的轨道。
第四、一种土地制度是否合理有效,最终只能由农民在这种制度下的行为反映作出检验。一种可行的土地制度,不仅不能背离广大农民的意愿,相反应当反映他们的利益要求。在我国农业发展现阶段,占有土地是广大农民最基本的愿望,土地的流转化程度低就是证明;产权不受侵犯是来自农民最强烈的呼声,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农民对过重负担的抵制和抱怨;家庭经营是最受农民欢迎的生产组织形式,改革前后农民截然不同的工作态度是最有力的说明。
土地产权制度的有效性,来自制度安排与其所对应的约束条件的协调性。针对不同的约束条件,只能实行不同的土地制度安排。我国新型土地产权制度,只能在上述约束条件给定的框架内生成,并且只能是这些条件的内在要求处在耦合和均衡状态时的产物。上述约束条件给定的我国现阶段土地制度的创新空间是相当狭小的。它们决定了我国土地制度创新只能沿着如下方向推进;(1)在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寻求产权主体明确、产权权能完善的新型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也就是说,虽然对现行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改革是必要的,但这种改革好是集体所有制的完善或新型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建构,而不应是对集体所有制的替代。(2)在家庭经营不变的基础上探求土地资源有效配置方式和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实现的土地利用方式。家庭经营方式的改变,不仅背离了广大农民的意愿,也会使政府粮食总量增长目标至少经受不确定性的风险。
二、土地股份投包制:新型土地制度模式的设计
在理论界提出的各种土地制度模式中,完善家庭承包制模式对现阶段土地制度创新约束条件的考虑相对最为充分,因而它受到政府的推崇并成为我国现阶段上地制度建构的主体模式。这一模式最积极的意义在于对家庭经营方式的充分肯定。这种肯定首先源于推行改革20年来农业家庭经营的成功实践,并且可以从世界农业发展的普遍经验中获得支持,同时现代产权理论和农业发展经济学中亦不乏理论依据。但是,家庭承包制完善模式的较大问题在于,它对传体体制下形成的土地集体所有的权属关系存在的固有缺陷采取回避态度,试图绕过所有制通过经营形式的改善来克服根源于所有制的产权缺陷。不可否认,这只能延缓和积累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现有土地产权制度的不足进而刺激农业增长。
在现有土地制度创新模式中,土地股份合作制具创新意义。一方面它在集体所有制或公有制的前提下比较好地实现了集体产权的明晰化,另一方面又为土地的集中和规模化经营提供了一条极富启发性的思路;一方面它迎合了农民实实在在占有土地的愿望,另一方面又满足了政府土地制度创新低政治风险的要求。不难分析,土地股份合制与我国现阶段土地制度创新依赖的约束条件之间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协调的,因而它的出现受到理论界和决策部门的高度关注。现有土地股份合作制探索反映出来的最突出问题,是存在着以合作化经营或集体化经营否定家庭经营的倾向。尽管其出发点是试图克服家庭分散承包带来的规模不经济,但这种倾向还是值得认真反思的。因为农业中集体经营的低激励效应和高管理成本不制转变为土地股份共有制,并把股份共有制视作集体所有制的新型实现形式。土地股份投包制提出的主旨在于消除一些土地股份合作制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误区,即忽视农业产业特性而试图以集中化、统一化经营取代农户的个体经营。因此,与土地股份合作制相比,土地股份投包制的突出特点,是试图使家庭经营方式在土地产权清晰健全、土地配置规模合理的基础上继续成为农业持续增长和农业现代化实现的制度性保障。
三、家庭承包制向土地股份投包制的过渡
土地股份投包制设计的基本目标,是希图在较易得到政府和农民双方接受并支持的基础上,建构起土地合理流转和有效集中的机制,从而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顺利过渡。土地股份投包制的现代化指向和规模经济偏好决定了其建构的主要条件是,农村非农产业应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农业劳动力能够实现较大规模的非农转转移,使目前紧张的人地关系与劳地关系得以改变。如果没有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出相对宽松的人地比例关系,70%左右的农业人口依然凝固在农业上实现就业和维持生存及低水平发展,那么,以减小土地有效流转阻力的土地股份化设计必然失去意义,以扩大农户经营规模的投包机制亦无发挥作用的可能。
土地股份投包制建构条件表明,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二、三产业发展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还不具备该模式普遍推行的条件。因此,上地股份投包制在我国的建构,及时,在时间上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我国农业人口的比重还很高,农业人口的非农转移任务还相当艰巨;第二,在空间上将由点到面逐步扩展,首先在二、三产业发展较快地区形成,然后随着非农产业发展的地域扩张而逐步推开;第三,在农业发展战略上,应把土地股份投包制的建立与加速二、三产业特别是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
土地股份投包制是土地制度变迁的目标模式,而这一制度变迁的起点则是现行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由于在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方面的一致,使得两种制度模式之间能够实现较好的衔接。其衔接过渡可以通过三个阶段完成:
1、由农户土地承包权向农户土地股份所有权转换阶段。(1)认定目前集体土地按人均承包的合理性;(2)限定这种合理性的有效期限为截止目前。以后土地不再根据人口的变动而调整;(3)在承包权稳定化的基础上,赋予农户对经营的集体土地份额的股份所有权;(4)实行土地股份所有权和相应份额土地经营权的统一,农户可以直接经营自己应占股份的土地。公务员之家
2、股权与经营权统一向股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转换阶段。在农村二、三产业获得一定发展和非农就业机会增加的基础上,确立股份共有土地的经营数量下限,促成小规模经营农户在持有土地股权的条件下寻求农外就业和放弃经营土地,将土地逐渐向少数种田能手手中集中。
3、股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完成阶段,即社区农民股份共有上地的少数农户规模经营阶段。这时,原大部分农民持有土地股权而在非农部门就业,少数农民通过竟包在完成农业税和交纳地租的基础上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
现代化论文:药理学现代化传媒工具教学论文
摘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革药理学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减少教学难度,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培养适应药理学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药理学现代化传媒工具教学质量
药理学是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的重要基础课之一,是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一门主干桥梁课程。多少年来,基础医学教学基本上沿袭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形式。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讲授内容主要以教材为主,脱离实际。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加强药理学课程建设,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积极进行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以适应药理学的发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成为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近几年的药理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教学存在教学时数相对少、教学内容多、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陈旧等问题。药理学涉及内容广泛、理论性强、需要掌握的内容较多,学生常常对药理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缺乏主动探索和学习的积极性。针对药理学课程的特点及21世纪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药理学教学应力求通过合理运用现代化传媒工具如图书馆、期刊网、多媒体、课件等,教会学生阅读、查阅文献,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使教学形象生动,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的学习潜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求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把药理学某些研究领域中的近期研究动态、所面临的难题、近期研制的新药及被社会广泛关注的医药方面的问题引入到教学中去,取得了初步成果。
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便于理解和记忆
由于电教多媒体提供了生动直观的形象,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兴趣和情绪,在课堂上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帮助他们认识事物,理解知识,使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掌握和运用知识。例如,在讲解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及解救药物时,先给学生看一个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临床病例,都有哪些症状,接下来提问,“有机磷中毒的病人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症状?”并结合图像向学生提问,哪些是M症状,哪些是N症状和中枢症状,然后向学生提示,有机磷酸酯类是一类持久性胆碱酯酶抑制药,启发学生结合图像从作用机制上进行分析;接下来再应用药物解救,一组病例应用阿托品后,哪些症状迅速得到缓解。另一组病例同时应用阿托品和解磷定,使M症状、N症状和中枢症状都得到缓解,并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体内酶浓度和活性,既形象直观,学生又记忆深刻。在期末考试中,相关内容答题的正确率达97%。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减少教学难度
在药理学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涉及的问题抽象,内容复杂,教学难度大,不易被学生接受。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使教学形象生动,学生感知鲜明印象深刻,可使教学内容具体化,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例如,在讲解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时,如果通过简单的抽象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通过做成形象的课件,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三维演示,融文本、动画、图像为一体,可将这一重点、难点内容的讲解变得生动、形象。同时,教师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进行讲解和讨论。利用多媒体课件对感官的直接刺激,使知识的接受更为轻松、记忆更为深刻。在期末考试中,相关内容答题的正确率几乎。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实践机会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学生也是教学主体,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扩大课堂活动面,减少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和束缚,使学生摆脱被动局面,积极地投入到整个课堂活动中,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成功因素。药理学中呼吸系统药、消化系统药是临床常用药,内容较多、作用机制相对简单,把这部分内容分成几个部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去图书馆、期刊网查阅参考资料,请小组同学讨论、归纳出讲稿,各组同学派代表在课堂上发言,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可以把自学的方式引入教学中去,让学生担任课堂的“主角”,充分展现他们的才华,并使学生在学习讨论中发挥团队精神,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公务员之家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药理学开设在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我们在学期的后阶段给每个学生一个题目,鼓励学生去图书馆、校园期刊网、实验室多媒体课件查阅资料,写成2000~3000字的论文,从中挑选出立题新颖、内容丰富、不乏学科前沿理论进行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与学的互动。针对临床上抗菌药物应用最广,滥用现象比较普遍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方案。
4.1抗菌药物的滥用表现由细菌、病毒等多种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遍布临床各科,其中细菌感染最为常见,因此抗菌药物成为临床最广泛应用的药物之一。在抗菌药物治愈并挽救重多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不良后果,如不良反应的增多,细菌耐药性增长,以及治疗的失败等,给患者健康及生命造成重大影响。抗菌药物的滥用表现在诸多方面:无指征的预防用药,无指征的治疗用药,抗菌药物的品种、剂量的选择错误,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及疗程不合理等。
4.2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①尽早确立病原学诊断;确立正确的病原是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的先决条件。②熟悉抗菌药物的抗菌谱、适应证和不良反应,根据临床用药效果调整用药方案进行治疗。③按照患者的生理、病理、免疫等状态合理用药。④预防或局部应用抗菌药物要严加控制或尽量避免。⑤选用适当的给药方案、剂量和疗程。⑥要考虑病原菌的耐药性。⑦掌握联合用药指征,以期达到协同抗菌,减少不良反应,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通过此种教学形式,使学生拓展了视野,了解了该领域的近期研究动态,而且对国家面临的棘手问题有种紧迫感,培养他们献身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经过我们的教学实践,学生们反映他们不仅掌握了教材中最基本的药理学内容,而且开阔了视野,了解了药理学某些领域的近期研究进展,还可以把药理学知识与一些临床所面临的问题如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常见药物中毒等联系起来,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以致用、树立科研工作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的意识。运用现代化传媒工具,图书馆的利用、文献的查阅,对培养他们科学研究素质、增强创新意识和提高参与意识大有裨益。总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改革与探索。我们将认认真真、持之以恒地做好每一项教学工作,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合格实用型人才而努力。
现代化论文:《画皮》的现代化改编论文
论文关键词:画皮改编现代情
论文摘要:电影《画皮》的成功与导演陈嘉上的现代性执导理念息息相关,这是以新时代的价值观、爱情观、审美趣味和商业意识对原著进行的创新性改编,将封建志怪小说,改编成了具有现代性内涵的爱情大片。
由陈嘉上执导,陈坤、甄子丹、周迅、赵薇、孙俪、戚玉武等多位著名影星主演的电影《画皮》,目前在全国公映后获得广泛好评,具有值得称道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该片的成功与导演的现代性执导理念息息相关,这是以新时代的价值观、爱情观、审美趣味和商业意识对原著进行的创新性改编,将封建志怪小说,改编成了具有现代性内涵的爱情大片。
一、改编注重现代气息
依据对原著的符合程度,改编的方式大体可以分为忠实原著与自由创造。忠实原著的改编方式,强调主旨内涵、人物形象、情节内容等与原著相符合;自由创造的改编方式,则对此不大顾忌。传统的改编原则(尤其是中国大陆)侧重于忠实原著,这和早期改编的不发达状况有关。随着改编的盛行,某个作品甚至被多次改编,后来者如果继续坚持忠实原著的方式,就会雷同,意义和价值就会大大减弱。随着改编实践的发展,改编理论也逐渐成熟,持自由创造式改编观的人越来越多。西方的改编观念远远比中国开明。贝拉·巴拉兹认为:“如果一位艺术家是真正名副其实的艺术家而不是个劣等工匠的话,那么他在改编小说为舞台剧或改编舞台剧为电影时,就会把原著仅仅当成是未经加工的素材,从自己的艺术形式的特殊角度来对这段未经加工的现实生活进行观察,而根本不注意素材所已具有的形式”克莱·派克认为:“一部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决不是原始材料的一种机械复本,而是从一套表现世界的成规转化和变换成另一套。
香港深受西方文化影响,而且市场经济发达,影视业以满足文化消费需求、获取利润为宗旨,形成了开放和多元的文化氛围,改编观不受传统思维定势束缚,不死板地坚持忠实原著,而是灵活自由,大胆前卫。作为香港著名导演,陈嘉上浸染了香港现代文明,既注重电影艺术自身的特性,又考虑观众的审美趣味:“《画皮》拍了很多版本,除了戏里的演员换了一拨又一拨,创新不是很多,重拍没有创新不如不拍。”
《画皮》原著产生的时代与现在相去甚远,其宣扬的伦理道德带有明显的封建、陈腐气息,与现代文明相悖。如王生的好色和对妻子的压迫,陈氏在“三从四德”封建思想影响下,对丈夫的压迫行为不计较,陈氏为救人却要忍受人格侮辱等。陈嘉上对此表达了严重不满:“我及时次看到《画皮》原著的时候,及时感觉就是:好烂!这个男人好烂,受到女鬼的蛊惑。这个道士好烂,每次只是飘飘然地给些意见,从来不真心帮人。老婆好烂,这样的老公让他死了好了,干嘛还要去救他?这样的故事我没兴趣去写,它的角度太封建了,没有一丝现代的气息。”因此,在陈嘉上看来,改编不简单地是两种文本形式的转换,主要是在文化观念上的如何处理的问题。
二、现代爱情观
主题的转换主要是因为文化观念的冲突:“时代过去这么久了,我们对很多事情有新的、比较开明的看法,尤其对人、男女关系、爱情、婚姻有很多新的命题。”从爱情的角度改编,体现了陈嘉上对现实社会爱情、婚姻的关注和思考:“从现代人的角度看,就是老公和另一个女人有了关系,那么作为老婆,你该怎么做?尤其是你遇到的还是一个‘法力无边’的第三者。我觉得所谓‘妖’,不过是夫妻关系之外的另一个女人。至于这个第三者到底是妖是鬼还是人,其实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无所谓的。所谓‘妖’,还不就是心魔?”为了多角度展示爱情,影片设置了多个“三角恋”,不但有小唯、王生、佩容之间的“主三角恋”,还有庞勇、佩容、王生之间,佩容、庞勇、夏冰之间,王生、小唯、飞天晰蝎之间的“辅三角恋”,错综复杂。观念的现代性转变、情节的精心设计和演员的投入表演,使爱恨情仇、生离死别,真实感人,震撼灵魂。
原著显示了王生和陈氏夫妻地位的极不平等,王生根本就不在意妻子的感受,而妻子没有办法,只好忍受。王生遇见女郎(女鬼所变),带至家中书房共寝,而且过了几日才将此事告诉陈氏,陈氏劝说王生打发女郎走,王生不肯。恩格斯指出一夫一妻制的貌似公平的虚伪:“一夫一妻制的产生是由于大量财富集中于一人之手,并且是男子之手,而且这一财富必须传给这一男子的子女,而不是传给其他任何人的子女。为此,就需要妻子方面的一夫一妻制,而不是丈夫方面的一夫一妻制,所以这种妻子方面的一夫一妻制根本没有妨碍丈夫的公开的或秘密的多偶制。”
在电影《画皮》中,庞勇作为王家军前统领,虽然爱佩蓉,但没有利用权力霸占对方,而是选择了离开,因为佩蓉爱的是王生。同样,飞天晰蝎虽然深爱小唯,法术高强,但并没有强迫小唯,而是为她奉献,甚至杀人,在情势危急的时候也不肯离开,牺牲自己也毫不顾惜。王生虽任都尉之职,但并没有压迫妻子,也没有妻妾成群,他始终珍视和妻子的感情,甚至为了妻子能够复活而牺牲自己。古代以女性的牺牲为代价来满足男性,双方为爱牺牲—不单单是女性,这才是现代的爱情。爱情、婚姻中男女地位的平等,不是和古代而是和现代相联系。“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现代的,同单纯的性欲,同古代的,是根本不同的。及时,它是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的;在这方面,妇女处于同男子平等的地位,而在古代爱的时代,决不是一向都征求妇女同意的。第二,常常达到这样强烈和持久的程度,如果不能结合和彼此分离,对双方来说即使不是一个较大的不幸,也是一个大不幸;仅仅为了能彼此结合,双方甘冒很大的危险,直至拿生命孤注一掷”。
三、时空变化的现代内涵
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看,原著并没有写明具体时代;在1965年鲍方导演的《画皮》中,女鬼的故事发生在明朝;在1979年李翰祥导演的《鬼叫春》中,女鬼故事跨越千年,分别是唐朝和清朝。在陈嘉上导演的《画皮》中,故事发生在汉代,对此,陈嘉上给出了这样的理由:“清朝离现在比较近,明朝又太有规范,所以索性把时间推得远一点,就放到了汉代。有一段汉代的狐仙,会感觉不一样。”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都深受宋朝以来的理学影响,封建思想严重;与明、清相比,汉朝则不那么“规范”(儒家独尊的现象也只是在汉武帝出现后),人的自由空间相对大。将故事发生的背景放在汉代,能够为人物形象的重新塑造提供时代条件。“因为汉朝的东西非常的不同凡响,那时候的人视野很大,不仅关心身边的事情,还关心几千公里外的事情”。更能够因为时代的具体化而增强影片的现实意义:“新版《画皮》的主题、年代、表现方式应该能引起今天观众的共鸣,应该有一些现实意义,否则就又有可能走上惊惊道路,这也是以前多种翻拍版《画皮》相对雷同的原因所在。所以我没有通过虚化年代的手法去实现魔幻情节,而是选择了现实感较强的生活环境,这种环境只不过是发生在己经逝去的不同凡响的时代而己。中国绝大多数观众并不喜欢纯粹虚构年代中发生的纯粹虚构的电影故事。”
从故事发生的空间背景看,原著的空间范围比较小,主要是王生家中和集市;而影片的空间很大,从西部大漠到江南都城。导演把狐妖出现的地方设置为西部大漠,这种变化,能够增强视觉冲击力:大漠上的激战,使观众欣赏到功夫的魅力。茫茫大漠,浩瀚无边,给人一种粗狂、奔放的感觉,使影片显得大气,扩大了观众的视野,这与城市的狭小空间形成对比,就像陈嘉上导演所说:“我希望西部的风情能为这个戏带来大气、宽广的视野和剧烈的反差。大漠的宽广与城市里困兽犹斗的对比。”
四、人物形象符合现代性观念
在人物塑造上,首先来看画皮女鬼,原著中的女鬼面目狰狞,阴险歹毒,吸精血吃人心是她的目的,是她的本质。而陈嘉上导演的《画皮》,女妖小唯吃.人心是不得己的,她只是在迷失了爱的方向时,以此为手段保持人形,去接近所爱的人。她对爱情执著、为爱情献身,可爱、感人。对画皮女鬼丑恶形象的解构和颠覆,既是陈嘉上出于影响的焦虑而另辟蹊径的结果,更是来自他内心深处对婚姻爱情的现代性思考和诉求:“他(指陈嘉上—笔者注)称在影片中加入了自己的爱情观—第三者并不可耻,所以周迅的角色并不像从前的‘凶狠’,反而美丽单纯,‘如果两人关系真的好,抢是抢不走的,但如果抢走了,则代表那两个人的爱情可能比你的更伟大。’他表示自己其实比较同情周迅的角色,她的错只在于她‘来迟了’。”
原著中王生只是个书生,好色狠琐,风流不羁。在陈嘉上导演的《画皮》中,王生被塑造成武将,重情重义,锄强扶弱,英勇善战。他并非是个放荡不羁的好色之徒,爱上女妖不是单纯的肉欲驱使;他尽职尽责,具有正义感,在以为妻子是害人的妖精时,能够大义灭亲;他珍视与妻子的感情,宁可牺牲自己来换取妻子的复活。陈嘉上对王生形象在身份和品行上的双重改写,既是为了以新鲜感刺激观众的观赏欲望,也是为了把功夫元素带入影片,增强观赏性。公务员之家
在王生之妻的形象上,原著中的陈氏对丈夫的出格行为睁只眼闭只眼,并不计较。在王生遇害后,陈氏受尽羞辱来挽救丈夫。在注重“三从四德”的封建男权社会中,陈氏堪称为“模范”。然而这些“模范行为”是以女性的牺牲为代价来满足男性的欲望,以现代性的观念来看,与自由、平等相悖,是应该批判的。陈嘉上导演的《画皮》中的佩容,更符合现代人们的爱情观念,更能够取得观众的认同,丈夫有了别的女人,肯定不能毫不在乎,而是要尽力维护自己的爱情和婚姻。佩容为了女妖不再害人,宁可牺牲自己,承认自己是妖精,其行为具有了深厚的社会内涵,而不仅仅是一己之爱。
现代化论文: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论文
摘要:在网络信息时代,高校档案管理应适应时代要求,加速以自动化、信息化、社会化建设为主的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从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内容与意义,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加快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几点建议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搞好高校档案工作的思路。
关键词: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
随着经济、信息与科技的发展,高校档案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其服务领域也由原来的高校内部逐步向社会诸多领域扩展。社会发展需要高校加速以自动化、信息化、社会化建设为主的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因而,高校档案开放式的网络现代化管理与服务,已成为高校广大档案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课题。
一、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内容与意义
高校档案一般有文书档案、教学档案、科技档案、声像档案、编辑档案、外事档案、会计档案、人事档案等,有的学校划分的类别更细。这些档案都是师生在工作、学习中产生的,应视为一个整体,实行统一管理。每一类档案的管理、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有其专业要求。业务的统一管就是要使每一类档案业务工作的开展都在学校档案机构的督促、检查之下,即严格要求档案工作人员按照不同的业务规范要求,认真完成每一道工序,使档案的整理、归档、技术保护等各个方面达到档案业务建设的要求,有效地为高等学校各项工作服务。
(一)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内容
档案管理现代化是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原理和方法,遵循档案工作的客观规律,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行动,合理地使用档案系统的人力、财力、物力,以最小的投入实现较大的服务功能。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内容包括档案管理观念的现代化、档案管理装备的现代化、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高级化、档案管理工作的法制化、档案管理方法的科学化。
1.档案管理思想现代化
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创新高校档案的建设、管理和改革工作,使这项工作有责任、有秩序、上水平、提质量,使其真正成为领导的智囊库、参谋部,为各项工作和“史”、“志”工作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要使这项工作达到四有,即有人员、有馆舍、有设备、有制度。要对档案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以档案专业为基本内容的培训、考核,提品质案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管理水平和素质。
档案管理人员要专业化、知识化,好年轻化,要自上而下,形成体系。档案管理人员要有高度自觉和不怕苦累的敬业精神,要像媒体记者一样吃苦耐劳,勤奋进取,积极主动,善于采访、收集、积累各类素材,而绝不能贪图安逸,“守株待兔”。
2.档案管理组织现代化
实现高校档案组织管理,这是时代的要求。我国档案部门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探讨计算机管理档案,目前已取得了长足进展。
实现高校档案自动化管理,购置设备、开发软件,仅是必备的基本条件。在实施自动化管理的过程中,还必须处理好大量的数据输入与有限的人力、物力的矛盾,要尽快实施和完善文档一体化管理,这样可以避免大量未数字化处理的档案数量成倍递增,“老账”未清,“新账”又来,如此循环往复,数据准备工作将顾此失彼。
3.档案管理方法现代化
目前,针对高校合并、规模加大和“一校多区”的具体情况,通过建立教学档案网络管理系统的办法,改进高校院系档案管理工作,效果明显。(1)加大档案管理宣传力度,增强教职工及有关领导的档案管理意识。(2)运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电子档案,形成以电子档案为主、纸质档案为辅的档案管理系统。(3)及时收集完善各种院系档案文件,提高归档资料的完备率和规范程度,同时坚持开放档案文件,方便师生检索查询,发挥档案的资料价值。(4)加强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目前的电子档案资料散存于部门或个人的电脑中,不规范、不系统,安全性也令人担忧。如果遇到电脑病毒或人为操作失误,就容易造成电子文件的丢失。
4.档案管理手段现代化
档案管理手段现代化是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档案,达到优化目的,取得效益的过程。高校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观念现代化。要确立高校档案是重要的信息资源这一观念。二是管理现代化。
要正确确立高校档案管理的概念,并要制定一套与现代化管理相适应的政策、法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三是技术现代化。要用计算机、扫描仪、档案管理软件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对档案信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利用,提品质案的服务水平。建设现代化还必须有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理念、现代化的技能,尤其需要的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保持高校档案事业各项工作协调、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从而为学校和社会大众提供更品质的服务,使学校档案现代化管理、信息化建设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5.档案管理人才现代化
高校档案是反映学校历史面貌和发展变化轨迹的真实记录,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源,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因此,建设一支忠诚事业、业务精良、作风过硬、一专多能、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档案人员队伍,是做好高校档案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根据高校档案管理的具体要求和发展需要,高校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有以下策略:争取领导重视,保障档案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更新观念,提高高校档案管理人才队伍的创新意识;强化激励机制,稳定高校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加强继续教育,提品质案管理人才队伍的素质。
(二)加强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提品质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通过网络可以使信息共享,减少重复劳动,提品质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提品质案管理水平,增强服务意识,使档案工作与时俱进,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实行档案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程序和方法,提品质案管理基础工作水平。即要求档案管理的收集、整理、鉴定、著录、保管等各个环节都要按照统一的程序和科学的方法进行工作;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实行档案综合管理,提品质案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全国高校加强了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高校档案管理已步入现代化建设进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档案管理对计算机的应用单一、功能简单、利用低效。各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进展十分不平衡,经费紧张,档案信息化建设滞后,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低等,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档案工作管理,使其处于低水平重复的状态,造成了财力、物力、人力的巨大浪费,—105—致使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缓慢。
(一)缺乏统一的网络化协调机构
网络化是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但受高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影响,各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形成了条块分割、自成系统、各自为政的局面。尽管许多高校档案部门已意识到资源共享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还是比较缺乏馆际之间的合作。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机构来规划协调高校档案馆网络化建设和资源共享工作。
(二)标准化水平偏低
由于历史的原因,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走的是一条各自为政、自给自足的发展道路。目前,研制出的不少档案系统应用软件都没有遵循国际标准,功能单一,标准化水平低,数据不完整,致使大多数档案馆无主题标引,共享性差。而国家至今没有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标准,各馆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
(三)数据库建设滞后
经过多年的努力,高校档案馆大都建成了规模大小不等的档案数据库。但缺乏整体性,数据库大都自建自用,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类型单一,数据无规范化控制,社会服务水平较差。而且大多是条目数据库,缺少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无法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许多高校档案馆虽然联网,但只能访问其主页,无法实现实质性的资源共享。
(四)人员素质较低
目前,高校档案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仍普遍较低,不适应高速发展的计算机工作环境,档案管理工作严重缺乏既懂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又精通档案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不适应档案网络化建设和高校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三、加快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抓好档案管理标准化
档案管理标准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技术保障和重要前提。没有标准化,就没有现代化。所以,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加强标准化建设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这是应用计算机技术的重要前提,也是一项十分艰巨和细致的工作。
(二)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
档案管理模式正转向以档案实体数字化信息这种主要形式向社会提供服务为中心,目标在于实现档案信息接受、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以及档案信息高度共享。而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网络是档案信息传输、交换和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在具备网络条件的高校,档案网络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在于制作各种接口,在自己的网站、网页上建立各种数字化的档案资料库,实现档案信息的网上接收、管理和传输。
(三)促进档案信息利用的社会化
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应当在保障整体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更大范围地向社会各方面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广大高校档案工作者既要强化服务意识,打破只为学校内部党政管理、教学、科研服务的思维定式,还要注意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果。公务员之家
(四)加强档案管理现代化软硬件基础设施
建设软硬件基础设施是高校档案现代化建设的基础。目前,高校自身对档案管理部门的投入仍然有限,成为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瓶颈。加大经济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在硬件方面,高校应给予财力上的支持;在网络和软件方面,高校档案部门应发挥教育网、高校校园网的平台作用,吸引和运用校内计算机、信息等学科的技术、人才力量,以高性能软硬件基础设施为档案管理系统提供保障。
(五)优化队伍结构并提高人员素质
档案人员的素质高低,是影响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要解决这一问题,人才开发是关键。一方面通过高等院校培养高层次档案现代化管理人才。充分发挥高等院校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水平高、辐射面广等优势,培养高层次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研究生教育中设定档案信息化建设研究方向,本科生教育中加大现代化、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分量。同时还可以用委培、进修等形式为各省、市培养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另一方面通过继续教育的形式,普及信息化管理知识。通过专题培训和实际操作,使人人成为档案信息产品的使用者、档案信息的管理者、档案信息利用的解答咨询者、档案信息的传播者。同时通过岗位培训,使档案信息管理知识成为入门必读,这是有效而不可缺少的重要渠道。
总之,加强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创造条件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是档案事业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加速档案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品质案信息开发与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因此,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艰巨的工程。除了高校自身的重视和努力,还需要国家和高校档案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及信息部门的大力支持。
现代化论文:依法行政推进现代化建设论文
一、概述
行政执法监督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上的行政执法监督是指各类监督主体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及有权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实行监察、督促、督导活动。是一个包括权力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执政党的监督、社会团体和社会舆论监督等多层次、多形式的监督体系。狭义上的行政执法监督是行政机关对一定范围内的行政执法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活动依法进行评判、监控、督促和制约,是行政机关内部对行政执法的层级监督。本文在狭义上探讨行政执法监督的有关问题,即政府内部的行政执法监督。
随着我国“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时代的到来,政府法制工作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在行政决策,法律事务的处理处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行政执法监督是政府法制工作的重要职权之一。主要通过行使通知限期改正权、提请同级政府处理决定权、与政府工作部门协调沟通权等权力来发现和纠正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监督的目的。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执法监督是一种内部监督,与行政诉讼等监督方式相比,在监督方式上可以更加灵活,沟通上也较为方便,一方面减少了行政机关的纠错成本,另一方面,这种内部监督更加注重从执法队伍建设等基本层面进行监督,更加有利于行政机关从根本上解决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通过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前提供一些执法意见,降低了违法行政的几率,从而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行政机关因其他监督可能成为被告的不利地位,将违法行政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低限度。但是,行政执法监督还存在着很多与自身职权不相适应的制约因素,如何正确这些因素,并找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对于更好地发挥执法监督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存在问题
一是监督力量较为薄弱,不利于我国依法行政目标的实现。改革开放之前,特别是十年内乱时期,“法律虚无主义”盛行,我国政府法制机构基本上处于瘫痪或者空白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政治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化。政府法制工作正是在这种大的经济、政治变革环境下得以恢复、重建并正常运转起来。但是,由于我国法治理念的缺失,特别是在政府行政领域,认为行政就是管理,“政府不能为非”的思想还占据着统治地位,这就造成了对政府法制机构建设重视不够,存在着机构过于简单,人员配备不齐全的情况。有些地方没有设置专门的政府法制机构,法制工作由相关部门作为一项“兼职”来对待。有些政府法制机构人员、设备配置较为薄弱、办公经费不足。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来完成对政府行政的监督职能。监督职权得不到有效的行使和落实。
二是行政执法监督理论上的缺失。在行政法学关于行政监督法律关系的论述之中,几乎没有涉及到政府法制机构的行政执法监督职能。我国行政法理论对于行政监督的论述,包括国家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以及专门的监督机关(监察、审计等)以及社会力量对政府行政活动的监督。而对于政府法制机构这一重要的政府内部监督力量,却论之甚少。理论上的缺失使得这一内部监督的存在和重要性容易被忽略。而在立法层面,我国缺少一部统一的政府法制监督法。而其他的监督方式都有与之职权相适应的立法,例如立法机关对政府的监督以《宪法》作为依据,监察部门有《监察法》,司法机关有《行政诉讼法》,作为广义上的政府内部监督行政复议有《行政复议法》作为法律支撑。而行政执法监督没有全国统一的法律文件,尽管各地大都有法律文件规范行政执法监督行为,但是,就我国行政执法监督对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性而言,制定一部统一的政府行政执法监督法,更有助于我国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
三是监督制度设计不完善,与我国行政执法现状不协调。
及时,监督制约机制过于薄弱。我国的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主要由以下几个制度来实现: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制度、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执法情况通报制度、重大处罚案件报备制度、案卷评查制度以及对政府各部门法制工作的检查制度。首先,这些制度在运行中,没有相应的反馈机制,行政机关对监督机构的处理意见采纳执行等后续行为往往陷于监督空白。其次,有些监督结果没有纳入行政机关工作考核体系之中,这样一来,工作好坏,制度落实的优劣情况就不能反映到行政机关的整体工作之中,从而也就引不起行政机关对执法工作的重视,不利于行政执法工作的提升。
第二,有些制度是“表面文章”,形式大于内容。例如执法通报制度,每个季度一报,其数字由各相关单位报送,而且对其报送的数字并不要求有相关的案卷资料予以佐证,这样就很难避免有些部门错报、漏报甚至是编造一些数字来应付,这项制度就是典型的“表面文章”,是形式,使得监督变成了统计,起不到真正的监督作用。公务员之家
第三,监督配套机制不够健全。监督内容规定过于简单,没有建立起相应的配套措施。例如对拒绝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行为,只是规定通知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提请同级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但是没有具体的制度来规定如何获得此类行为,如何认定此类行为,改正的期限以及改正后是否需要反馈给监督机构等内容。
三、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制度的对策
一是更加重视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加强行政执法监督队伍建设,夯实执法监督工作的物质、人力等资源基础。进一步规范、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岗位建设,增加岗位工作人员数量,加大建设中的人力物力投入,把行政执法监督建设成与其他监督方式力量平衡发展的重要监督方式。
二是加强行政执法监督理论和立法建设。以行政法理论和执法监督实践为基础,建立一套完善的政府执法监督理论体系,弥补我国行政法对执法监督研究缺位的不足,可以从行政执法监督法律关系着手,定位监督方与被监督方的权力义务关系。结合各地行政执法实际,统筹兼顾,尽快制定统一的执法监督法律文件,以使得该监督方式有更加具体明确的法律支持,避免监督无据、监督随意、监督不力的情况,从而促进执法监督工作的开展。
三是进一步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建立一套与行政执法状况相适应的监督制度。我国的执法监督还存在着表面化、制约机制不健全等情况,不能解决困扰行政执法的一些问题。因此,建立起一套措施得力、监督有效的制度势在必行。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设。首先建立一套行政执法动态信息收集制度。通过实地调查、电视广播、群众反映等方式,对涉及行政执法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筛选,从而将这些信息与相关行政机关的职权相联系,从而提出执法建议,建议相关执法部门开展有的放矢的重点执法活动。例如,监督机构在接受群众对某些执法部门不作为的举报,调查核实之后,就可以督促有关职权部门开展行政执法活动。第二、强化制约机制。监督需要有相应的制约机制,我国政府执法监督的制约机制过于薄弱,不利于行政机关自我纠错。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建立起一套权责统一的监督制约机制,一是建立对监督机构的处理意见采纳反馈制度。有关行政机关要重视监督机构的建议,并将处理意见采纳与否等相关情况反馈给监督机构。二是建立监督结果与工作考核挂钩制度。要把执法监督作为各部门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与单位政绩挂钩。
结语
总之,我国的行政执法监督制度作为政府法制工作的一项重要制度,在推动行政执法部门自我纠错,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打造“法治政府”实现“依法行政”的目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受传统思想、经济发展、民风民俗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只有加大监督机构自身建设,完善执法监督理论体系,加大监督制约机制,这一制度才会更加完善,从而发挥出更大的监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