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大学生毕业综合素质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生毕业综合素质论文:大学生综合素质下的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素质教育分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法律素质及道德素质。思想素质有思想情感、思想认识、思想方法三方面,政治素质有政治观点、政治信念、政治立场三方面。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道德及政治观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习过程中形成和体现出的创造发明素养,以及运用所学所能将个人目标或任务付诸实践的能力。法律素质是其所具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行为的综合体现。道德素质是其做人及行为实践过程中对其自身起规范作用的心理品质。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一直提倡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进,但实际情况不近人意,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难入人心,。在这个价值观高度多样化的时代,学生现有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和相关课程内容差异大,施教者难以有效输入新的思想政治认知。
2.人文素质教育难以深化,现行人文素质教育只达到人文知识教授层面,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人文思想、法掌握人文方法,更无法遵循人文精神。
3.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原动力,普遍只想顺利完成学业并获得工作,缺乏高层次追求。4.大学生法律和道德意识薄弱,缺乏维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道德素质存在道德评价失准、道德价值取向混乱问题。
三、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们,我们需要理论结合实际,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引导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逐步形成,解决高校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其一,用皮亚杰的建构学说中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建构认知结构的方式的理论来指导思政素质教育。思政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会将施教者所教授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加强和丰富原有的结构,只是这一同化过程学生会过滤和改造施教者给予的外界刺激。也就是说,学生已有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如果和施教者所授结构不一致,那么他们就可能不接受甚至排斥。这正是目前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虽然思政教育在同化过程中受挫,但是我们可以在顺应过程中找到改变这一现状的希望。因为受教者的认知无法适应客体要求时,就会创造新的认知结构来适应环境需要,这是一个自我改造的过程。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政素质教育如果能把握好学生在同化和顺应过程的中认知结构变化的节奏、时间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度,那么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就可能发生实质性的转变,建构起大学生全新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
其二,高校若能重视和提高学生的认知驱力,那么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将实现由现目前学生仅仅是机械接受人文知识的层度到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的深层次转变。认知驱力是奥苏贝尔三大成就动机中最重要和最稳定的一项,此外还有自我增强驱力和附属驱力。我们需要认识到这种动机就是对求知的需要。人文教育无法深化的原因在于对实利的追求。而奥苏贝尔对认知驱力的重视本质是对认知和理解的价值的追求,这种追求同学生作为学习者的心理倾向契合。所以只要高校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认知驱力,就能转变大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没有现实意义的想法。
其三,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介绍给大学生,并引导学生追求较高层次的人生需求,帮助他们找到创新意识的原动力。文献显示我国大部分大学生在高校就读期间的人生需求模糊,甚至是缺失,尤其缺乏对自我实现需求的追求。马斯洛理论把需求由低到高层次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我们可尽力引导大学生追求马斯洛理论的高层次需求,鼓励他们将自我实现作为自己的终身人生目标。
其四,高校可在法律道德教育的课程中引入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以唤起大学生的道德和法律意识以及对责任感的考虑。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分为六个阶段,而我们要重点引荐给学生的是第六个阶段,即普遍性伦理原则阶段。这一阶段的人确立起了一种用于社会治理的道德观,他们懂得德性的本质、以尊重人为目的而非手段为前提。执此道德观的人是推动社会道德发展的力量。具体可选用科尔伯格的“海因茨难题”这一经典道德两难问题作为课堂开放式讨论话题,了解学生的道德观和法律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而后,为其讲解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基本法律知识以激发和普及大学生的法律道德意识。
大学生素质的形成看似由外至内,其实也是一个内心变化引起外在行为表现变化的外化过程,是需要施教者带着潜移默化的意识耐心引导和培养的过程。因此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有效提高综合素质是顺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当然,本文的研究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有所帮助。
作者:邓丽萍王昊灿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
大学生毕业综合素质论文:大学生综合素质科技创新论文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的探索与实践
1.做好导师和项目的遴选工作为保障STITP能切实有效地开展,项目指导教师一般为各专业的骨干教师,且有在研项目,学院则在科研资源的利用分配、评优、工作量等方面给予指导教师倾斜,以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项目选题主要是以学生自主选题和教师根据在研的科研项目组织选题。这些项目大部分为教师在研项目的子课题,保障了STITP项目来源的稳定性,促进师生科研学术工作良性发展。
2.确立导师负责制项目和指导教师确立后,学生要和导师签订协议,导师向学院负责,同时负责指导学生进行负责项目的立项、实施与完成。如引导学生选题,撰写项目申请书、立项书等,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团结协作和组织实施等综合能力。5.建设合理的学生科技活动梯队为保障学生科技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搭建金字塔型的学生科技活动梯队尤其重要。一年级是学生打基础的时期,可以通过开展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的科技活动来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在二年级及时学期,要在广泛参与一年级学习活动的基础上,选拔、挑选部分学生开始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前期工作;第二学期使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项目,并开始项目申报;三年级开始科研试验与结题,并将可继续深入的项目发展成毕业论文。
二、科技创新训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体现
1.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科技创新训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在科研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利用学校的各种有利条件对不同学科进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在探索、研究、创新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精力充沛,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富有进取和探索精神,在教师的指导下,可能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突破,对其以后的研究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本科生科研训练可以服务校外,将社会提供的服务和课程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参加服务的活动中满足社会需求并形成社会责任感。
3.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大学生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其项目从论证、立项、实施到实验结果的分析都要进行多方位的权衡比较,得出化的决策,需要与老师、同学以及其他人交流协作,单靠一人力量很难完成。有助于学生培养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学会处理各种关系,提高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4.有利于塑造学生独立精神品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应该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把大学塑造成创新者的精神乐园。在整个过程中,逐步形成健康的道德品质、顽强的意志力以及思维和行动的独立性与做事一丝不苟的品质。
5.有利于提高学生创业、就业的竞争力科技创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拓展空间。也是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的重要砝码。
作者:陈国梁 白占涛 刘冲 孙志宏 贺晓龙 单位: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大学生毕业综合素质论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下人文精神论文
一、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
(一)理想信念与责任心的缺失
受各种价值观的冲击与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当前许多大学生的功利意识浓厚而理想信念不明确。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缺乏有效的规划,没有明确的理想信念,抱有过好每24小时、享受每24小时这样的思想。此外,当前许多大学生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其努力的核心与目标,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长远利益,只关注个人利益而忽略了集体利益与社会利益。据调查与了解,近年来,我国“啃老族”的数量不断扩大,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难以正常就业,给社会的发展造成了非常大的隐患。
(二)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较低
在当前的高中教学中,许多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导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较差,且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很大的被动性与强制性,自学能力非常差。到了大学阶段,学校的学习环境较为宽松自由,在这种环境氛围之下,那些自制力较差且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就很容易变得消极懈怠,长此以往,他们的文化素养就会降低。此外,当前的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素质较差的问题。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大力推行,当前许多大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从小被溺爱,以至于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一定的沟通能力,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矛盾。当前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学生的心理素质较低,很容易产生迷茫、失落等不良情绪,进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三)个人主义和物质主义较为严重
当代大学生存在着严重的个人主义问题,这与其家庭和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等密切相关。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得到了学校、家庭甚至社会的过分关心,导致其过分注重自身感受与荣辱得失而忽略了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在班级活动、学校活动与社会活动中缺乏集体意识,我行我素,无法顾及到自身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此外,据了解,许多大学生都存在着过分追求物质生活而忽略自身的精神生活的现象。例如,许多大一的新生在入学之初就要求父母为其配备笔记本电脑、新型智能手机等设备,给家里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许多学生去名牌店高价购买服装或者名牌包包,不依据自身的实际支付能力来进行购买,不符合理性消费的理念;部分学生拿父母辛苦赚来的钱吃喝玩乐等。
二、音乐人文精神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音乐人文精神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教育的宗旨在于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公民。大学教育不仅应当注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使其懂礼仪,知廉耻。音乐人文精神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它是求真与想象的结合,是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国家以及世界的有效途径。音乐人文精神的培育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增加大学生的人生经验和人生哲理,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其心灵得到升华,人格更加健全。
(二)音乐人文精神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构成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两个方面。将音乐人文精神融入教学活动中,使其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与科学技术相联系,可以有效缓解高科技对于人性发展的负面影响,促进大学生的发展。在价值观方面,高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们价值观的扭曲,音乐人文精神的培育,可以降低大学生对高科技的依赖,改变其价值观。
(三)音乐人文精神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养
良好的专业素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构成必不可少的部分,音乐人文精神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明确其学习方法与学习方向,促使其治学态度更为严谨。学习方向反映了大学生的鉴别能力,学习方法反映了大学生的学习过程,而治学态度则体现了大学生的价值观,音乐人文精神从这三个方面对大学生产生影响,从而促进大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与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
(四)音乐人文精神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科分化与学科扩张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学问普遍存在功利化的倾向,人文学科的地位越来越低,领地越来越窄。教育体制导致了科学与人文的隔绝,许多科学家都缺乏人文关怀的精神。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音乐人文精神可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完善其人格,帮助大学生找到其理想中的精神家园,提高其审美情趣,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结语
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要求,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对策,音乐人文精神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各高等院校应当注意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人文精神渗透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文艺汇演、专题讲座以及板报等形式来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作者:鲁芳 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大学生毕业综合素质论文:大学生综合素质就业论文
一、对工作经验的限制
目前,为了降低单位的人力资源成本,大多数企业都对求职者的工作经验有一定的要求。要求求职者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能够有效地避免企业因招聘大学生而带来的附加培训成本、风险成本以及机会成本。但由于大学生很少有接触社会的机会,工作经验更是无从谈起,导致就业时碰壁现象比较严重。
二、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的相关对策
想要促进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高校和大学生自己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公平就业的制度保护;此外,高校应该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对大学生未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大学生作为就业环节中的重点要素,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保障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促进自身的公平就业。
(一)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决定大学生就业机会的主要因素就是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为此,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是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实力的首要因素。首先,学生们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是保障其获得良好学习成绩的前提。由于经过了高考,大部分学生将大学视为是一个享乐的场所,心态的适度调整是该阶段的一个难题。由于我国大学秉承着严进宽出的理念,多数学生并没有太大的学习压力,对于就业的意识还不够深刻,为此,大学生一定要有忧患意识,将就业的客观压力转换为学习的动力。其次,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获得良好成绩的关键,大学生需要构建一个合理的知识框架,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增强其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干部也要意识到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的重要性,把握机会锻炼自己。,大学生要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由于大学的教学模式与高中有很大差异,如何做到自主学习,是大学生需要掌握的关键。
(二)调整就业预期和就业意愿在双向选择体制下,大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就业风险,只有打破传统的被动就业模式,树立灵活的就业观,才能更好地应对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压力。对就业的预期过高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就业范围,从而增加就业难度,“高也成、低也就”的就业意愿,能够帮助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更加合理的调整。此外,大学生还要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意识,由于部分高校存在短期就业率的思想,致使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十分慎重,担心求职人员跳槽从而增加企业成本,为此,高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就业观,让学生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帮助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三)主动寻找就业机会在经济体制转轨阶段,市场发展还不够完善,行业行为也不够规范,为此对就业机会选择的主动性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对简历的设计、投递以及对面试环节的充分准备都能够帮助大学生增强选择就业机会的主动性。要知道,作为求职者的及时印象资料,简历的设计一定要简练、别致,此外要把握好投递简历的数量,并根据个人偏好对面试单位进行适当舍取,以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公司。
三、小结
综上所述,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近几年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每年的毕业人数都在呈上升趋势增长。随着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心的重点话题。就业似乎成了每一个大学生都要面临的最严峻考验。想要解决就业问题,首先要增强大学生自身的素质,要知道,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是呈正相关的。此外,想要把握好就业机会,就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对大城市的就业预期以及对高薪行业的觊觎都不利于大学生的就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学生应该通过不断的完善自己来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也为营造一个和谐、公正的就业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陈晨单位:河南省水利水电学校
大学生毕业综合素质论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论文
摘要:加强文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结合工作中所接触到的实际问题提出在培养文科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一些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文科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新的管理理念、工作方式和人才选拔机制为支撑的新型企事业单位对高校文科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由于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学生的就业心态不够理性以及专业技术的切入点较低等原因导致文科大学生就业面相对理工科大学生较窄,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结合文科大学生在综合素质形成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探讨高校应该如何加大对文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对培养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合格大学生提高文科大学生的就业率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文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形成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综合素质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多个方面。文科大学生的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需要各个高校针对专业特点、学科设置和学生的个性特点有的放矢地从多个角度多方位全过程地对文科类大学生加以教育与引导。从目前各个高校在实际工作中所接触到的情况和用人单位对文科类毕业生的评价中可以看出文科类的学生群体中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值得大家共同关注与思考如何切实有效地去解决。
1、某些文科大学生尤其是90后的一代由于长期处于娇生惯养的家庭环境以及“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应试教育背景下缺乏文科生理应具有的较高的人文素养,其道德水平不高缺乏基本的礼貌和感恩之心。有些学生甚至将自己和学校的关系视为简单的“买卖关系”。对于学校的教育存在抵触心理,很多问题的理解未能从全局、大局考虑而是从利己、狭隘的角度去看待和处理。很多的学生在优越的物质环境和肤浅的流行文化抚育下成长,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高等教育应该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研究,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理解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由于文科生长期受到感性教育居多,心理承受能力较脆弱,对于一些事情比较敏感。在一些实际问题的处理上,通常是消极的态度去面对,缺乏必要的克服困难的勇气。对于教师的言语行为喜欢从细节上去揣摩,很多教师“不以为然”的话语可能对文科生的负面影响较大。高等教育要引导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人际关系、个人情感等问题上应该如何去面对,有哪些处理压力的技巧可供参考。要特别关注专业满意度低、家庭成员关系异常、性格抑郁内向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成长。
3、对于课程的学习,由于受到外部就业形势的影响往往偏好于与“考证考级”相关科目的学习。有的文科生对于中外名著知之甚少、对于中华文化的鉴赏品味低、对于优美的古汉语诗词的学习更是提不起精神认为没有多大实际用处。这些现象的出现令人担忧也促使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优化教育方式方法,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接受专业教育。
4、很多文科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不高,对于诸如“高等数学”、“计算机程序设计”、“普通物理”等理工科课程的学习存在“畏难”和“抵触”情绪。由于文科学生的理工科学习基础较弱加上自身的学习热情不高,这对高校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文理交融的复合型人才是十分不利的。由于理工科专业的工作其技术切入点较高、技术壁垒较厚,加上理科生在逻辑思维、动手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使得很多理科生在毕业后从事文科类的工作反而更有优势。但很少有文科生具备以后从事理工类工作的能力,这也使得很多文科类工作被理科生“侵占”更增加了文科生的就业压力。由于文科生很多从事记者、教师、行政机关等工作,所以具备较高科学素养的文科生对于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有着深远的重要意义。
二、文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思路探寻
文科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队伍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他们担负着传承中华文化与价值、塑造时代精神、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运转提供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他们的素质也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民族的希望,其作用不容忽视。所以教育工作者如何以研究的态度去拓宽思路换位思考帮助我们的文科大学生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以笔者之见,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去解决这一实际问题1、在理工类高校中文科专业的建设发展往往与学校的主流发展方向融合的并不是十分紧密,这也造成文科专业在这类学校的发展空间狭窄,学院间学术水平、综合实力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也直接影响到这类学校文科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的培养。教育公平这一基本教育原则要求我们要防止出现专业教育上的马太效应,要做到专业发展的均衡协调发展使各个专业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的教育资源。
结合各高校的发展特色尤其是行业特色高校,要将其他非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主动融入到特色专业的发展中。要将包括文科专业的建设采用一种宽口径、强基础、重实践的办学思路真正贯彻下去,在特色专业和非特色专业中找到结合点使得学科间交叉融合促进学科建设发展、促进学生“T型”综合能力体系的培育,增强文科生综合素质使得其在与特色专业相关的行业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空间,扩大就业渠道。
2、在新的历史时期下,社会的多元化也引起了大学生在价值观念取向和标准上呈现出多样化,部分带有消极的堕落思潮。处于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一线的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积极开拓有效途径,做好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于文科学生以女生居多,其面对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也相对较弱,对于外界支持的依赖性也较大。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这种互尊互信的师生关系能够良性循环下去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促进学生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标准是十分有利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是极其重要的,所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业务水平、政治觉悟、职业道德和人格魅力对于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人文情感的渗透。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要与时俱进,应该改变昔日的教条式说教和空洞式灌输,要正确处理好共性与个性、传承与发展、理性与感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主体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位学生注入教师新鲜的情感血液。
3、提高文科大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迫在眉睫。科学素养是现代人的一项必备的素养,但作为国家发展中坚力量的文科生的科学素养状况经相关的调查发现是不容乐观的。这其中有学生个体的原因当然也有我国教育体制上存在的问题,这里就不在赘述。高校对文科生进行科学教育是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一件大事也是增加文科生就业“砝码”的重要举措。高校教学体系和学生社会实践创新体系要积极开展科普活动、社会热点问题调研、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让文科生参与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训练文科生的科研能力使之自发地接受科学思想的熏陶有助于文科生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的提高。这种能力的融会贯通对于任何专业的学生都是终生受用。另外在社会实践活动、科学研究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一种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这对于文科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尤为重要。高校要注重建设适合文科生的社会实践基地。实践基地体系要具有针对性、多样性和应用性,能够激发文科生的创新热情使学生毕业后能够与所从事的工作零距离对接。各高校要加大对学生社会实践的资金投入、智力支持,建立健全学生社会实践的激励机制。
4、加强文科大学生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真、善、美各个方面的追求起到精神上的助推作用。人文教育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要将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提高学生的品格修养、精神面貌与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力。人文教育要将知识的传播、文化的熏陶以及社会实践的锻炼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基本态度与做事的创新源泉,要做到知、情、意并重。高校要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开设各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人文知识的传播中传播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整体性地考虑和处理科学与社会问题,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质提供条件。作为人文教育课堂的延伸和补充,要鼓励学生多参加有益的适合自身发展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举行各类形式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塑造学生良好的个人品格,开阔学生的视野和胸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和公关能力等。在群体活动中学会做人与做事。
5、我国的文科大学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在对待文科生综合素质提高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仍然要以研究的态度去对待,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系统地制定出更加有利于文科生成长的教育模式。当然育人的过程是一项综合的复杂系统工程,也呼吁我们的社会对于我们的文科生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使文科生在迅猛发展的社会大舞台上找到自己应有的角色。
大学生毕业综合素质论文:通过社会服务工作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模式的探索
摘 要: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的四大职能之一,随着全国扶贫攻坚战号角的吹响,显得越来越重要。现代大学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把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职能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探索培养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新模式,即以社会服务工作为中心,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来让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综合型素质人才。
关键词:社会实践;大学生;综合能力
一、研究背景
(一)大学的职能
一直以来,大学具有三项公认的职能即: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说过:“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从15世纪以后,工业革命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大工业的技术基础,并要求为解决日益复杂的生产技术问题提供理论和方法,科学发展开始受到社会的重视,社会需要有新一代的人才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趋势下,大学自然就成为了培养科学研究人才最理想的场所。另外,大学作为社会科学文化的中心,在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都居于经验丰富地位,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义务去回报社会服务社会,应该尽可能的去帮助解决在理论或实际上产生的各种问题。而参与社会服务可以有很多种形式,可以根据科目和种类不同以及自己专业的特点去服务社会。
(二)高校的四大职能
高校的四大职能则为:
1.人才培养。
2.科学研究。
3.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4.文化传承创新。
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就是指导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领。可以说,把文化的传承创新明确为大学的第四大功能,是书记对大学和高等教育的重要认识,这对我们提高教育质量、建设世界大学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时代背景(以云南为例)
2016年六月份,云南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会泽县召开。会议中指出,要确保我省贫困人口2020年如期脱贫、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时间紧迫,任务量大需要再接再厉。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都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特别是对云南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把扶贫攻坚作为全省较大的民生工程,抓好建档立卡,科学编制规划,颁布实施《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瞄准四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深度贫困人口,以整村、整乡、整族、整县、整州为单元推进扶贫攻坚,建立各级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加大资金投入、项目实施力度,以求推动全省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并取得新成效。
二、研究目的
众所周知,扶贫工作如今在中国进行的如火如荼,那么在全国吹响扶贫攻坚号角的同时,我们大学生又能做些什么呢?本次项目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探索高校如何通过社会服务工作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三、我国高校大学生社会服务的现状
1.参与人数众多,积极性高。
如今各大高校都会组织大大小小不同的社会服务活动,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同学们都很积极地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中。比如,每年各个院都会在学校带领下参与三下乡活动,深入农村,了解并体会更真实的农村生活和农村文化。还有各种各样的志愿者活动,2016年的南亚博览会在昆明召开,昆明的各大高校学生都很积极的参与报名选拔等活动,可见如今社会服务在高校中已经是被大学生接受的一种方式。
2.社会实践方式方法具有多样性。
目前我国各个大学中,已有的社会实践模式有很多,比如:
(1)留校勤工俭学、家教、零工等。
(2)义工、支教、支农等,这些活动既锻炼了能力,又奉献了爱心。
(3)还有很多学生选择和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去实习,或者在实践基地或军训基地的社会实践活动。
(4)除此之外,理论宣讲、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服务、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科技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也都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其中,“三下乡”活动,在各大高校中是最为广泛也最为学生接受的一种形式。
四、云南农业大学“五结合”系统扶贫模式
“五结合”系统扶贫模式: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我校立足我校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创新精准扶贫模式,将扶贫工作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科研成果转化、市场开拓、土地资源利用相结合,实施“五结合”系统扶贫模式。要求广大教师将科研课题尽量安排在扶贫点进行,既可完成科研任务,又起到了科技示范作用,还解决了部分经费问题。为帮助扶贫点生态农产品走出大山,委托我校毕业生创立的企业把贫困村的山药、萝卜、白芸豆等农产品直接配送到学校食堂和教职工餐桌;同时还引导他们把生产基地建在扶贫点上,建设大学生农场,我校派出专家示范推广种养殖新技术、新品种,转化学校科研成果。在木署村、新华村,传统上认为不适宜种植蔬菜,通过我校的技术攻关和示范,如今变成了品质蔬菜生产基地,大量外出务工青年返回家l,在家门口的基地打工就业,建设家乡美丽新农村。将广大教师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与扶贫工作联系起来,特别与“挂包帮”“转走访”扶贫攻坚工作联系起来。此外,我校还建立了扶贫专题网站,编制了工作简报,营造了浓厚的宣传舆论氛围,让精准扶贫深入人心。
众所周知,中央提出要在“2020年如期实现小康”,这意味着要在全国实现脱贫。若要建成小康,就需彻底脱贫。脱贫又需做到精准这个要求。全会明确的指出了,扶贫攻坚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尤需注重“五个有机结合”,为精准扶贫“掌舵”。
五、本次项目探索的模式及实现方法:
1.学生社团: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并且自愿组成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参加大学社团活动是大学生培养综合能力效率较高的途径之一,当然其具体的作用还是要因人而异。
2.大学生创业:现在有各大高校都有不少的大学生创业的机会和平台,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失败和成功的例子都有很多,让大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创业工作中,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起到很显著的效果。
3.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三下乡”即有关文化、科技、卫生方面的内容知识,目的是促进农村文化、科技、卫生的发展。大力开展“三下乡”活动,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表现。从20世纪初80年代有了及时次三下乡活动后,各大高校都在坚持每年举办这个活动,
4.大学生教育课程:为解决大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好,但实践能力差的问题,各大高校都专门创办了有关社会实践的课程。以我校为例,我校是农林类大学,在农业方面成绩尤为显著,每年的小学期,各个院都会带领院里同学进行下乡实习等活动,让大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也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去做更多有用的事。
5.大学生就业:如今大学生就业困难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都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都把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执政的首要责任之一。很显然,就业难是因为能力不够,如果能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参与实习等活动,通过社会服务活动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那么大学生就不再是一纸证书,而是真正的可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人才,那么就业问题到那时也就不再是问题了。
六、结论
大学生社会服务与实践指的是,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步入社会,通过做一些工作来提高个人能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求和社会有更大的接触,对社会做出贡献。用在学校里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每个大学生都应该要掌握的一门技术。参与社会实践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这个社会不缺大学生但是缺少综合型素质人才,所以应该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服务工作,为自己累积更多的社会经验,这样既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也可以让自己更好的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大学生毕业综合素质论文:高校形体舞蹈教学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形体舞蹈课程本身是属于综合性艺术课程,其具有一套完整、科学以及系统的教学训练体系。通过形体舞蹈教学,可以塑造学生美的形体,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个人信心与气质,以及锻炼学生的意志力。而这些方面的素质,都是一个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本文主要探讨了高校形体舞蹈教学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 形体舞蹈教学 综合素质 作用
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的素质教育越来越深受重视。在现实中,很多学生虽然在专业课方面成绩很好,能力很强,但是却十分缺乏其他方面的素质,包括审美能力、社交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仅依靠专业课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专门的素质教育课程。简单来说,就是高校需要开设一些素质教育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而这些课程一般都属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形体舞蹈课程就是其中之一。笔者结合实际,对高校形体舞蹈教学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进行了浅要分析,仅供参考。
一、高校形体舞蹈教学简介
形体舞蹈指的是形体修塑与舞蹈两者的结合。其中,形体修塑具体指的是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做一些身体修塑动作,同时拉伸肌肉,以增加肌肉的弹性,提高身w线条的优美性。而舞蹈则指的是跳舞,不必赘述。形体舞蹈的动作一般都没有太过夸张的,都是一些幅度适中的动作,主要以协调四肢配合为主。通过长时间练习形体舞蹈,既可以塑造一个人的外形美,也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内在气质美。
二、高校形体舞蹈教学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高校形体舞蹈教学的首要目的是塑造大学生的形体美。形体美是一个人的外在美,其具体表现在人的体态美、姿态美、身体线条美以及四肢协调美,形体美不是由身体哪个部位单方面所体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头部及五官、躯干、四肢等之间的合理配合下所展现出来的。固然,形体美有一定的先天因素,但更多的却是依靠后天的锻炼所形成的。通过长时间坚持练习形体舞蹈,可以逐渐塑造出美的形体,同时形体舞蹈作为一种运动锻炼项目,也有助于增强身体素质。其次,高校形体舞蹈教学,不仅仅在于塑造大学生的形体美,同时还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内在美。这里的内在美,具体指的是审美能力、个人信心与气质、意志力等等。换言之,高校形体舞蹈教学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从而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1、高校形体舞蹈教学对培养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
形体舞蹈属于舞蹈的一种,并且是一种多元化的舞蹈和综合形式的形体训练项目,其中包含着民族舞、现代舞、芭蕾舞等等多种舞蹈的特色。形体舞蹈的动作都是舒展的、幅度适中的,它要求在优美音乐所营造出的优美环境之中,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做出每一个动作,这些动作涉及到了头部、躯干、四肢、乃至五官表情。通过长时间坚持练习形体舞蹈,一方面可以达到收腰、健胸、美腿的效果,从而塑造大学生的形体美,使之举手投足之中带有风度和美感,令人赏心悦目;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体育锻炼,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使大学生具备健康的体格和更强的耐力。因此,综合而言,高校形体舞蹈教学在对培养大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高校形体舞蹈教学对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
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他们之中大多数在内心深处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表演欲望,想拥有一个舞台,将自己的青春、美丽、魅力与活力展现给大家,从而得到大家的认可。而表演的前提除了舞台,还要拥有可表演的东西,但是对于大部分从小没有学习过课外艺术的大学生而言,很少拥有可表演的东西。在现实中,我们经常会发现,那些学过一两样课外艺术,如乐器、舞蹈、武术、绘画的人,往往更具信心和气质。而高校形体舞蹈课程的开展,正给了广大没有学过课外艺术的大学生这样一个机会,使他们也学会一门表演艺术,并登上表演的舞台,将自己的才华展现给大家。在形体舞蹈课上,教师常会让学生们分组展示,其他组的学生则都是观众。也许及时次“登台表演”时有的学生会非常紧张,表现不是很好,但这样的机会多了,学生们表演的次数多了,就会逐渐提高心理素质,减轻紧张感,增加信心,临场发挥也会越来越好。而这点对于大学生的未来也很有帮助,例如当大学生毕业后去企业参加面试应聘时,由于在学校中有过类似的经历,所以在面对面试官时心理素质会更好,不会过度紧张,应对自如。
3、高校形体舞蹈教学对培养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高校形体舞蹈教学也日趋系统化,因此其教学形式和内容亦越来越丰富。舞蹈来源于生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文化。所以,形体舞蹈的根源也离不开文化属性。高校校园是一个富有书卷气息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的地方,高校在开展形体舞蹈教学之时,也会将一些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例如,教师利用形体舞蹈来诠释各地民族风情、历史文化、民俗民风,使学生在学到形体舞蹈动作的同时,也学习到这些内在的东西,从而提高内在文化素养与审美水平,在日后的社交当中,也能够变得谈吐风雅、气质胜人。
结语:综上所述,现如今,素质教育是广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一项话题,我国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为社会输出高素质的人才。而在高校众多素质教育课程中,形体舞蹈课程是较受学生欢迎、也是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较大的一门课程。作为一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形体舞蹈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文化素质。
大学生毕业综合素质论文: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的开发
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信息化不但可以提高综合素质测评的的质量还可以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本文分析了目前各高校采用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法所存在的问题,给出了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的需求,介绍了设计系统的功能模块。
高校综合素质测评管理系统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等学校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一个测评体系,是国家提出素质教育概念后出现的,在我国已经使用多年,对我国高等学校培养发展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正在飞速地进入到信息化社会,这也对我们原始的以手工或者简易的电脑操作为主的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我们也要紧随时代步伐,要加快进入到以电子信息为平台的新的综合素质测评时代。同时,这也是国家提出的高校要加快信息化建设要求的一个部分。
一、目前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现状
国内有些高校由于学校传统或其它的原因,到目前为止还停留在“手工作业”的状态下,有些高校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起步是比较早,但鉴于当时信息技术的原因,各高校所建立起来的测评系统差别较大,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1、手工统计
在计算机没有普及之前,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像其它工作一样,都只能用纸笔进行的人工记录及汇总,这一时期我们称之为“刀耕火种”时期,工作效率极低,而且易出错。首先,在数据采集阶段,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数据来源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期,这是很容易出错的;其次,在数据汇总阶段,由于人的主观的因素或是客观的疏忽,也极易出错。在目前,我们还有部分高校仍利用这原始的办法在工作。
2、简易办公软件
这种综合素质测评方式就是使用微软公司的office办公软件或者国内开发的WPS office办公软件,主要是excel电子表格或WPS表格软件,部分还使用微软的access数据库管理软件加以简单编程来处理采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数据及汇总工作。这样的工具,虽然比起“刀耕火种”有些进步,但也有不足之处。如:在操作过程由于数据都是可见的,所以易出现误操作而出错;电子表格中的公式编写有一定的规范,没有这方面经验的人很难顺利进行工作。
3、独立的综合素质测评管理系统
一些高校已经开发或购买独立的综合素质测评管理系统,这是信息技术运用的高级阶段,然而独立的系统使学生管理各部分之间无法建立联系,数据没办法共享,应用不能集成且没用统一接口,数据标准不能一致,@样就产生了信息孤岛,这样系统虽有进步,但意义不够明显。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是为奖学金等一些奖励措施应用的,如果没有和这些应用到一起,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二、综合素质测评系统需求分析
在进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的设计开发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好与其他应用系统的连接,管理多种数据类型
学校目前存在其他各类应用系统,如教师办公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是学校花了许多钱购买来的,学校在一定时期内又不能退役,且它们的系统不开放接口,所以我们在设计系统时要注意接口数据类型的一致,即导入、导出数据类型要一致,保障系统间的无缝连接。
2、系统设计的可扩展性和开放性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在技术上应具有一定的可扩展性和开放性,保障在一定时间内,不会因技术的落后而需要大规模的调整,同时系统运行效率要高,即代码要高效,且对计算机硬件要求不能太高。
三、综合素质测评系统简介
高校综合素质测评的模型,是我们在进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多家高校使用过的方法,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权重后确定的。德育素质部分占20%、智育部分占55%、体育部分占10%、组织创新能力占15%。
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使用微软的C#语言在VS2010下进行的开发,采用C/S结构,分为前台和后台两个部分,C/S结构主要是安全性较好。底层基于关系数据库,由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实现。具体技术上,在导入导出数据时使用了多线程技术;在整体框架设计时使用了三层结构,即,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UI层,这样的优点是层次清晰,可扩展性强。
四、功能模块设计
1、后台数据维护模块
后台数据是系统运行的基础,要想系统运行起来,首先要完善基础数据。这里的基础数据包括:(1)学生基本信息数据维护,包括批量导入、导出,学生基本信息的修改、删除;(2)院(系)信息数据维护;(3)学期信息数据维护;(4)年级信息数据维护;(5)班级信息数据维护;(6)专业信息数据维护;(7)奖学金、荣誉信息数据维护。
2、登录验证模块
用户通过此模块进入系统,根据在数据库中已经存在的数据进行比较,如果用户名及密码一致,就能通过,并根据相应权限进入相应页面。
3、综合素质信息录入模块
这是本系统主要的功能区。(1)德育素质分数录入;(2)专业课程分数录入,通过功能函数,可以生成智育素质分数;(3)体育素质分数录入;(4)组织创新分数录入。
4、评奖评优
评奖评优基本参数设置、奖学金申请、荣誉称号申请、奖学金及荣誉称号审核、查询统计分析等。
参数设置:对各种奖学金荣誉称号的人数设置、金额设置、学生奖学金荣誉称号申请时间、评奖评优等限制条件的设置。
5、权限设置模块
不同的人权限不同,进入的界面也不同。分别有:班主任级别、系级别是、学校级别三个等级。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指导项目,项目主持人:蒲蓉李崧源,指导教师:周学兵许明宏。
大学生毕业综合素质论文:立足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摘 要:校企协同育人是指将高校科研教育资源与企业优势资源进行整合,使学生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学习实践,企业则对学生进行培训和管理考核,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企业或行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本文立足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探索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实现双方效益较大化,达到互利双赢。
关键词:校企协同育人;大学生;综合素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全国各高校在校企协同育人的理念下进行各项教育改革,在此背景下,研究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校企协同育人在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
1.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灵魂,企业文化则是企业的内涵和气质。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学生学习企业创业历史和企业文化,了解企业发展历程,可以唤起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助于学生培养实事求是、踏肯干、敢为人先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
2.有助于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今后就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高校必须注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不断完善。校企协同育人,使大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道路,亲身感受新时代激烈的竞争和挑战,认识到健康的体魄和完善的心理素质是成为人才的必备条件。
3.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先决条件。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高校组织大学生进入企业和实验室,参与企业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在实践操作中温习学过的知识。
4.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创新创业素质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当今时代正需要创新型人才引领社会的发展,将来的社会也注定更加需要人才的创造力。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平台,高校能够打造创新创业实践的新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二、校企协同育人在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实践
我国高校教育在实践过程中比较重视课堂上的单向灌输,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育方式导致大学生被动学习,知识面窄,质疑精神缺位,总是把书本上的知识当作,缺乏创新能力,造成书本成绩很好、实践能力不强的状况。立足校企协同育人平台,高校能够通过制订对称性互惠双赢合作方案,不断探索实践,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1.校企双方借鉴实际案例,达成共建课程、共建师资、共建基地的共识。通过系统学习,高校可为合作企业培养潜在的未来员工,也可培养潜在的未来客户。
2.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实验班的日常管理与理论教学。邀请企业高管走进课堂,可以提升授课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还可以增加课程的针对性。通过走进课堂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企业高管可以直接了解青年学生职业规划、就业诉求等方面的信息和数据。学校也可以派遣教师,参与企业市场分析、产品推荐、员工培训等方面的工作。因此,学校本部教师与企业的互动,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3.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实验班的实践操作训练。实践操作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依托校企共建的校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在企业实习交流,学习企业文化,了解工作流程,在实践中温习学过的理论知识;另一类是依托高校的实验室,加强校企之间的课题科研合作,并将实验班纳入项目,让学生真正融入与合作企业相关的科研活动中。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巩固专业知识,开阔视野,加深对企业产品的认识和了解,也有利于为合作企业节约科研成本。
4.在校园内开展系列能力提升活动。例如“企业精英进校园”,邀请知名企业经理人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举办讲座,为学生提供了解社会的窗口,丰富其社会知识;SIYB培训班为有创业意愿的在校学生提供系统学习创业课程的机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业沙龙,汇集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资源,为立志创业的青年学生提供交流平台,帮助创业青年提高自我认知,对接品质创业资源。
综上所述,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校企共同打造创新创业实践的新模式,邀请行业技术精英为学生授课,使学生了解企业需求和市场的发展趋势。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引导,激发了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渴望和潜能。
大学生毕业综合素质论文:基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志愿服务模式构建
本文分析了志愿服务活动对大学生素质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模式和方法。
志愿服务活动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志愿活动有利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道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志愿活动在提高大学生道德品质和素质上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学生在志愿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学生身份,还是公民身份,在和普通公民进行零距离接触的过程中,大学生能够加深对社会、对生活的了解,感受到群众疾苦,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体会到道德教育的内涵和要点,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道德情感的升华,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正义感。在志愿服务中,大学生将会得到自我道德升华的机会,通过这种途径得到的道德教育和形成的道德素质是影响终身的,大学生也会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主动自觉地帮助别人,整个一生都会得到道德情操的陶冶。
志愿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过程就是磨练自身意志的过程,也是完善心理素质的过程。志愿活动的过程并不是顺风顺水的,总会在其中遇到很多的困难和磨砺,这些棘手的问题会给大学生带来心理上的挫折和磨难。比如说在某市及时次地铁通车的志愿活动中,学生需要面对市民提出的各式各样的提问,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发生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情,志愿者只有具备足够的耐心和坚强的意志才能坚持下去。虽然在志愿活动中困难重重,但是如果大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来面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就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心理承受的提升和抗挫折能力的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自然在这个过程中就得到了锻炼。
志愿活动有助于大学生社交和实践技能的提升。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本身也是社交活动的一种,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以致用,将理论付诸实践,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获得灵感的火花,激发出学习的热情和态度。举例来说某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派出英语专业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他们不仅仅在地F站提供常规的志愿服务,还要帮助外国友人提供相应的语言服务,这样他们在完成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身的专业知识的巩固,做到学以致用。志愿服务为不同专业、不同学校的大学生提供了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与纽带,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加强对社会、集体的了解,形成和其他人协调和沟通的能力,笔者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志愿活动者在服务的过程中交到了好朋友,结识了友情和爱情。
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问题。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大学生本身对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不足,一些大三、大四的学生面临着就业或者考研的压力无暇顾及,一些一开始愿意参加志愿活动的学生可能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打了退堂鼓,志愿者服务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受到了影响。其次,学生参与到志愿者服务的专业化程度还有待提升。当前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活动的领域局限在环境保护、社区服务、帮扶贫困或者山区支教等,服务项目单一、内容也相对简单,这和我国志愿服务没有完整、的运行机制是有很大关系的。
基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志愿服务模型构建
鉴于当前大学生志愿活动存在的如上缺陷,笔者提出如下整改措施:
吸引政府和高校对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政府和高校技术和资金上的支持。虽然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组织队伍越来越庞大,但是受到的限制依然比较多。政府和高校应该对大学生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更多地基于资金上的支持和帮助,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一般周期较短,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协调好大量的资源和力量,高校各个部门应该和志愿服务活动组织者相互配合,进行资源的整合。帮助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有序进行。
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大学生志愿者如果自身具备较强的能力的话,那么志愿活动的开展就会少了很多阻碍。因此高校可以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活动,提升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在培训方式上应该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他们能够接受并且乐于接受的创新、灵活的培训方式。在培训内容上一方面要提升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则要根据具体的培训项目开展针对性志愿服务技能培训,使得志愿者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均得到较为显著的提升。在针对大学生进行志愿者服务培训的时候,应该关注每一个志愿者本身的个性、特征、爱好和专业,将志愿服务项目和大学生的个体特长结合在一起,使得大学生能够一边实现自己的兴趣和价值,一边为志愿活动提供良好的服务。
完善和落实志愿服务活动的激励机制。志愿服务活动具有公益性和自愿性的特征,但是对大学生的激励也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激励机制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的热情。笔者认为针对大学生参加的志愿服务活动应该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对于那些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表现的学生,学校应该给予表彰,并定期进行志愿者的评选,授予其荣誉称号。高校还可以借助自身的宣传渠道优势来对志愿者的事迹进行宣传,在校园网站、宣传栏和校报等媒介上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表彰,树立其光荣的形象,这样志愿者就会产生足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自愿地加入到之后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之中来。
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加大力度进行志愿服务的宣传。高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载体可以将志愿服务的精神渗透给大学生群体,使得志愿服务的教学纳入到课堂教学的主要渠道中来。志愿服务教育可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新内容开展下去,使得大学生了解到志愿服务的基本观念。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砥柱,是我们民族振兴的希望,大学生志愿者是志愿服务的主力,他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社交能力。并逐步形成了将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意识。在提供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中,大学生践行奉献互助、有爱进步的原则,提升了综合素养。为社会和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生毕业综合素质论文: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
摘要:本文以吉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学工品牌建设项目――“幻化成学”为例,探讨特色品牌活动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包括对大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团队建设、促进学风建设和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品牌建设 大学生 综合素质
一、品牌建设项目活动的背景
为进一步拓展思想教育载体,提升学生工作整体水平,学校于2014年3月提出了学生工作品牌化的战略思路,明确三年内实现“一院一品”的工作目标,即每个学院在三年内,打造出一个具有特色的学生工作品牌。我院积极响应学生工作处的号召,开设“幻化成学”活动作为化学学院学生工作特色品牌。
二、学工品牌“幻化成学”活动方案
“幻化成学”学工品牌以我院特色社团“应用化学协会”为依托,通过微信平台、公共邮箱等方式从校园中征集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化学问题或与化学相关的事件,致力于解决同学们的实际问题,从而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
三、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一)创新实践和团队建设
1.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创新平台
“幻化成学”活动是以化学专业为依托,以拓展学生的专业素质、科研能力、组织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为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工具。品牌开展两年多,收集同学们生活中的与化学相关的问题,选拔一些对实验感兴趣、专业上有所长的同学,由专业教师带队,以设计、实验或实践等形式展现科研成果,学生非常有成就感。经过几次活动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了明显提升,熟练掌握常用药品的特性及实验仪器的使用,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化学实验与生活问题相融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2.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幻化成学”在每场活动开展之前,老师和同学们会在一起开会商讨,针对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如何从实验角度去阐明问题原理。根据不同的生活问题进行实验分组,并准备药品和实验设计。在准备实验及现场活动过程中,每一位同学都要参与实验、设计实验并操作实验。学生在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及开拓眼界方面都有显著提升。[1]这是我们组织本次活动的首要目的,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增强集体参与、协作能力
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团队协作能力是当代高校大学生普遍缺乏的。合作共赢是主流,很多取得成功的企业和产品,无一不是由团队共同协作完成的,因此,团队协作意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幻化成学”的特色活动为例,每一组的实验活动多数都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的。各个小组都由老师和学生组成,同学与老师、同学与同学之间,相互阐述问题、探讨实验的可行性,达成共同目标,每位同学都在为团队的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最终达到共赢。
(二)促进学风建设和师生关系
1.增加专业学习的热情
品牌建设活动主要是展示生活中的化学知识,能够增进同学们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吸纳志趣相投的同学。活动不但需要专业的知识,还需要购买药品、实验器具等,同学们要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或向教师请教相关问题,在实验和活动过程中,增进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不仅加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拓宽了知识面,还增强了专业学习兴趣和工作技能。
2.推动优良学风的形成与发展
品牌建设活动带动一批学生积极投入实验学习,提高专业知识和成绩,在同学们中起到模范作用,增强学院学习、学术氛围,形成良好的学风。品牌建设取得成效,校内外知名度提高,不断有学生加入其中。在品牌活动中,夯实学生实验仪器操作基础,接触专业前沿知识,体会到专业学习的乐趣,优良的学风很自然地传播出去,并逐渐形成风气。良好的风气会带动更多的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学习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3.融洽师生间关系
大学课程参与、管理方式和高中有很大不同,高中时期教师对学生是“保姆式”管理。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和教师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很少,教师上课即讲、下课即走。由于缺少机会和渠道,导致师生关系越来越陌生,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2]通过品牌建设活动,学生有机会与教师面对面沟通和交流,诉说自己专业学习或人生规划等方面的问题。有了这样的交流,学生会进一步了解教师的兴趣和爱好,教师也可以借此机会更多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大学生毕业综合素质论文:以个体价值需求为导向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突出的是如何符合大学生个体价值需求,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本文以个体价值分析入手,找到符合大学生个体价值需求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建设方式,并进行了具体设计。
【关键词】大学生 个体价值 综合素质培养
一、个体价值相关概念研究
1.什么是个体价值
个体价值是价值关系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价值关系的主体,自然是价值关系的客体。但是,在社会实践中,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具体的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主、客体位置就不是固定不变的了。人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都具有两重属性:一方面是需要的主体,也是价值关系的主体,另一方面,又是需要的客体,也是价值关系的客体。一个人对于他人和社会来说,是需要的主体,有其自身的需要,并在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中,获得需要的满足;同时又能以其自身的存在和活动来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成为他人和社会需要的客体。就人作为价值主体来说,他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从他人和社会那里得到物质和精神的满足,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向社会的索取。在社会生活中,人的实践体现出两种价值:一是对于自身存在和发展的价值,简称人的个体价值,一是对于社会历史前进和发展的价值,简称人的社会价值。
2.什么是大学生个体价值
大学生的个体价值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大学生个人在社会或在生产、生活中满足个人需要所做的发现、创造,其是个人自我发展及社会对于个人发展的贡献;二是指大学生个人的社会价值,个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社会的发展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即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所以,我们将大学生的个体价值分成三个方面。一是个人成长。指的是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包括个人能力的提高,个性的发展,个人理想和目标的达成与实现。二是社会贡献,强调超越个人目标和利益要求帮助、推又芪群体的提升,小到一个宿舍、一个班级,大到整个学校、全社会。三是外界评价,指的是身边的老师、同学、父母对大学生本人的认可程度,以及个人所在周围群体中的地位、影响力等等。
二、大学生个体价值需求要求的综合素质是什么
1.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指大学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在政治倾向、理想信仰、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等方面养成的较稳定的品质,是学生思想道德认识和思想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信念,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高尚的情操,使他们成为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良好思想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2.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主要包括的科学文化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高雅的人文修养等内容,从而使得学生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科学文化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内容,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
3.创新创业素质
创新和创业需要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新技法的使用。创新素质是指开展创造性活动所需要的素质。创新素质教育为学生各种内化素质向创新素质转化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使多种素质相融合,使大学生能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并在实践中得以成功应用。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设计符合学生价值需求设计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
1.组织举办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
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对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增强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拼搏意识以及健全人格、完善个性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积极引进高雅艺术活动进校园,举行形式多样的歌剧、交响乐、京剧等艺术展演活动,将大学生艺术团的专业化与学生社团的个性化相结合,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品位,提高大学生的情趣。二是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艺术节等校园文化建设系列活动,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三是积极开展主题鲜明、内容高雅、形式新颖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通过各类主题演讲、征文、班级风采展示大赛、宿舍文化节、比赛等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中,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美学、艺术修养并增强自信心和外显能力。四是通过开展微视频征集、辩论赛、主题班会等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组织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和创造能力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迫切要求。一是拓展学生视野,启迪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充分利用专家、校友等校内外丰富的学术资源,开展名师大讲堂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专业、切合需求的指导。二是锻炼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通过创新思维模拟大赛、创新思维训练营等形式培养学生基础延伸式和优化应用式的创新思维。三是重视竞赛,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积极举办并引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研发经验和科技创新综合素质。四是加强榜样引导作用。评选“科技之星”、进行校友访谈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积极性。
3.组织多种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一是把社会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课堂,利用社会实践直观性、现实性和实效性的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巩固和深化专业文化知识,提高解决社会实践问题的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寒暑期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运用专业文化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和为社会服务的精神。二是注重学生基本就业能力的培养。开展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和求职礼仪的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三是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创业知识讲座、创业大赛等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积累经验。四是帮助学生开拓就业市场。除了寒暑假社会实践之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就业实习基地,依托校友资源、网络资源、教师资源等为学生拓宽就业道路。
4.构建资助与心理帮扶平台,加强学生的身心素质
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方面,采用勤工助学、阳光助学等活动,根据学生需求,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设立临时和长期实习岗位,组织学生参加实习,从而解决经济困难。在心理帮扶方面,定期排查、深度辅导,通过主题班会、阳光心理论坛、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对心理问题的重视并提升个人心理素质。组建体育类的兴趣小组,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身体素质。
本文系北京交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重点课题《个体价值实现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研究成果。
大学生毕业综合素质论文:锁定辩论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工具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多方面的素质,辩论赛作为一项展现思想和口才的思维竞技,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参与,本文分析了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以及辩论赛的发展起源和特点,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辩论赛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辩论赛 大学生 综合素质
引言:
有“汉语奥运会”之称的华语国际大专辩论赛正式启动以来,几经发展变化,不仅大力弘扬和传播了汉语言文化,且已经逐渐演变为集思想、文化、语言的综合盛宴,展示着一代代大学辩手的缜密思维和滔滔辩才。在辩论赛的参与以及筹备过程中,从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到习惯的养成,每个人的综合素质都会得到极大提升,可以成为高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工具之一。
一、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道德素质
首先,应该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其次,应该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人生责任这四个相互关联的问题。此外,还应对一些亘古不变的价值问题给予正确的辩证理解,以便于更好的生活,例如: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顺境和逆境对人的成长都不可缺少等问题。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还应具备一些基本的精神素质。例如强烈的责任心、吃苦耐劳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等,这些最根本的素质的确不容忽视。
2、专业素质
大学生专业素质是指大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开展课堂教学之外延伸实践的能力和素养。信息时代要求大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3、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和形象思维,有助于一个人良好精神风貌的形成,更有助于科学研究过程的逻辑思考和办事社交过程中的稳妥恰当。首先,市场经济社会要大学生学会自我推销,起码的要求就是把话讲明白,其次是要求,更高一点的就是要精练、雅致;另外,人文素养还要求大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学术论文的性、条理性、逻辑性和科学性。
4、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应具有的健康心理状态,如受挫折失败的能力、积极乐观的态度,健全的人格等。
5、 综合能力
首先是缜密的思维能力。包括价值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大学生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价值片段和逻辑推理。其次是较强的适应能力。当然,还要有是敏锐的感知能力。生活在现代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中,信息就是机遇。因此大学生必须能够及时地感觉到身边的信息。较强的社交能力也是比不可少。目前社会成员之间因其承担的社会角色不断增加,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逐渐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大学生处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中,离不开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拥有良好的社交能力成为大学生立足社会的基础性能力。
,还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不仅能让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得心应手,更会提高工作效率,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二、辩论赛的起源和发展
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曾说过:“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明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也就是说,辩论的作用就在于划清是非的界限,探察世道治乱的标准,判断区别事物同异的根据,权衡利害得失,解决存在的疑惑。墨子的话,对辩论的作用作了一个粗略的概括,同时也说明,在我国,辩论有着非常深远的历史。其实,不仅是在中国,在远古时代的古希腊政治文明中,同样闪耀着辩论的光芒。古希腊作家留下众多有关公民大会开会情况的记录,其中洋溢着热烈、公开、有序、文明的辩论和表决气息。雄辩的演说有赖于丰厚的学养,因此激烈的辩论促进了对知识的崇高与演说术的发展,雅典成为语惊四座的大演说家辈出的古代国家。
几千年来,随着辩沦广泛进入各个领域,其对于人类的认识和政治、文化、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所具有的深刻影响和重要作用也愈加清楚地显现出来。以美国大选为典型代表的国家元举方式就是以候选人辩论的方式进行,在这里,辩论对于候选人而言是展现个人才华以及政治理想和治国措施的机会和舞台,是将自己推荐给国民,进而赢取国民支持的的有效途径;对于国民而言,听取候选人的竞选演讲是他们了解候选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有时候甚至决定了他们的投票取向,美国总统奥巴马竞选时和麦凯恩仅在大选前的11月就进行了3场辩论。在过去的美国竞选活动中,总统候选人辩论通常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就辩论赛本身而言,大专辩论会最早于1986年在新加坡首创,因为参赛者都是大学和专科院校的学生,所以称为“亚洲大专辩论会”,两年举办一次。1993年中央电视台正式成为辩论会的主办方之一,辩论会也更名为“国际大专辩论会”,仍两年一次,双方轮流承办。2007年,由中国中央电视台主办国际大专辩论会。由于“大专”一词在中国有特殊含义,故2007年的国际大专辩论会更名为“2007年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加上“群英”二字,是为了凸显大学的高层次高水平。
现在,官方媒体组织的比赛已经慢慢演变成为每年多层次、大面积覆盖、多主题、多组织单位的民间组织赛事,规模较大的比如南京审计学院主办的“捭阖杯”全国二人制辩论赛,以探讨社会热点话题为主、覆盖全国;最近的有教育部思政司主办的“网络文明、你我同行”高校主题辩论赛,参与高校达32所,覆盖全国三分之二的省市自治区。
在这样的一个环境和氛围下,全各省市、各大高校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辩论体系和比赛制度。以笔者所在的湖南大学为例,湖大每年秋季都会举行规模浩大、时间持续一个多月的校级辩论赛――湖南大学大学生辩论赛,每年春季还会针对文科院系举行湖南大学财经辩论赛,以及各种学生社团内部的交流比赛,一名大学生辩手每年深度参与辩论赛的时长短则一周两周,长达三四个月。据笔者的不调查和了解,不管是近看湖南省还是放眼全国的高等院校,拥有湖大这样的辩论体系的大学不是仅此一家。正是由于当代大学生对于辩论的爱好和各高校对于辩论赛的重视,使我国高校逐渐形成一个由国际大专辩论会和全国大学生群英辩论赛为主线,贯穿以各高校以及各院系组织的辩论赛的体系。目前这一体系正在逐渐的稳固中。
三、辩论赛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辩论的载体是辩题,而辩题或为时代热点的集中关注,例如:“网络水军应该严打还是宽容”,或是人类普遍原则的终极追问,例如:“人性本善/人性本恶”,都是将真理本身一分为二并拉到理性的极限,站在针锋相对的立场说服对方或证明自己。辩论是在捍卫一部分真理,又存在着从局部借助经验感知和形式逻辑推论出真理的可能,也可以说是在朝着真理本身努力,在思维中前进,一步步的逼迫真理。俗说,“真理是越辩越明”,在科学领域,在人民内部,不同学说、不同观点之间的辩论,尽管双方观点不一,看法相异,但并不会排斥双方采用平心静气、毫无敌意的方式来进行辩论。因为在辩论中,胜者与败者同样受益,真理以及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是辩论双方共同的战利品。
那么,针对当代大学生而言,辩论赛又是怎样提升其综合素质的呢?
1、 对大学生政治思想发面的提升
首先,辩论赛有助于大学生对国家相关政策和时事的正确理解和认识。例如:学生辩手在筹备“网络安全比网络自由更重要”这一辩题中,我们充分了解到国家进入互联网元年的时代背景,充分认识到网络安全的严峻现状和重要性,同时,对网络自由的内涵和外延也有了深刻理解:同时我们也确立,网络自由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一种动态的相对平衡,而实现这种动态平衡的基础条件就是网络安全。在准备辩题“保障食品安全主要依靠政府\企业”这一辩题中,虽然我们持“主要靠政府”一方,我们却真正了解,“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先”, 只有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企业实现“自我管制”,加大技术部门科研投入,规范媒体宣传监督,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等各方面形成合力,万众一心,才是保障食品安全更本质、更持久、更有效的途径。
其次,参加辩论赛有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例如,通过对辩题“顺境/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的深入探讨,我们逐渐认识到,真正的强者,是外界环境的掌舵者,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会以自身坚强的意志和理性的选择将其变为的前进环境,正所谓“顺境中全力释放,逆境中绝不气馁”。而在辩题“爱与被爱哪个更幸福”的辩论中,我们认识到,通过被爱感到快乐时,人类尝到幸福;因为爱感到满足时,人类读懂了幸福。只有既懂得爱还有被爱,才是完整的幸福。
,参与辩论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队员的责任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的意志。虽说一场辩论赛场上只有短短的半小时,但是在筹备的过程中工作量却相当大,大家会为一个基本定义进行长久争论,会为几个立论稿框架难以取舍,更会为准备一场关键性比赛彻夜通宵。在大家共同奋战的日子里,在深度辅导员中、潜移默化中,提高各种素质。
1、 对大学生知识积淀方面的提升
这主要体现在筹赛过程中对知识的大量摄取和消化上。
首先,参加辩论赛有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一场辩论赛的成功要求队员大量阅读相关书目,主动查找相关信息和资料,结合现实深入思考,提出问题;这无疑是一个获取知识,拓展视野,锻炼口才和胆识的有效过程;辩论所需要的总结能力可以让大学生进一步理清学习知识的思路,整理论证要点,归纳结论,积累经验。由于辩论涉及的深度和广度,会让知识量大量增加,对人文素养的提高大有裨益,对于理工科的学生尤为重要。
其次,在专业素质方面。通过辩题的形式可以用一种崭新的方式加深我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组织学生参加财经知识辩论赛,设置诸如“黄金周热门景区应该/不应该涨价”、“电子商务会/不会改变传统营销模式”、“提倡买国货有利于/不利于经济发展”等辩题,既提高学生口才,更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
2、 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辩论活动中,锻炼思维是及时位的,因为丰富而又深刻的思想是辩论取得成功的“基石”。
辩论锻炼思维可以从这样四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锻炼思维的辩证性。筹赛过程中,为了知己知彼,不仅需要掌握己方观点更要掌握对方材料,能够相互补充,丰富思想,使得对问题的认识比较,思考也比较完整。二是锻炼思维的性。法国作家福楼拜曾精辟地指出:“思想是表达的先决条件。”辩论就是要求双方在乎时就对所辩论的问题有比较深人的思考,这种思考越是能接近于问题比本质,就越是能地把握它的本质属性,辩论时才能以你的“棋高一着”而克敌制胜。三是锻炼思维的条理性。想得不清楚的东西也就说得不清楚,言词的不和混乱只能证明思想的混乱。在辩论过程中要求双方以明白无误、有条不紊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而这是以思路清晰地、有层次地展开为前提的。四是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凡擅长辩论者,都与平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思维敏捷有关,惟有如此才能在辩论时面对咄咄逼人的进攻和一连串的提问,成竹在胸,反应敏捷,迅速调动日常的知识积累,―一予以回答和辩驳。
其次,辩论还能提高队员在短时间内高效的理解能力,
第三,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流畅的表达能力。
第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辩论是辨手智慧火花的惊叹,对辩论本身美感的折服。辩论可以扫除以往的众多偏见,可以增强青年学生对不同观点包容的力度和广度。就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生辩手在“一对一”的短平快的交锋中,充分锻炼出在极短的时间内的理解和消化能力,又在极短的时间内想出应答方式,并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这也恰是时代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
以上所说的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高效的理解能力,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流畅的表达能力为学生将来面对社会和市场提供了最有效的筹码。而这一系列能力的提升加总起来又构成一种自信,这种自信可以让学生对未来的挑战从容面对。
作者简介:茹娜,女,讲师,硕士,籍贯辽宁沈阳,现任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管理;赵春先,女,助教,硕士,籍贯山东青岛,现任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该文获14年教育部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麓山会讲讲师团》资助。
大学生毕业综合素质论文: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网站设计及应用
摘 要: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素质教育测评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以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为研究对象,深入了解分析国内外各大高校在学生素质教育系统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与存在的问题,在研究基础之上 ,归纳分析出我们的特点和创新点,提出可行性分析等。建立一个特色的综合测评信息服务化服务平台,将大数据以信息化呈现,使信息更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使查询操作更加方便。旨在迎合学生教师需求,便捷学生教师工作,为浓郁校风学风贡献了一份坚实的力量。
关键词:综合测评;素质教育;系统化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入市场,企业在需要大量人才的同时,对选用人才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用人的综合素质。如何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有效的、合理性的、科学的评价,这是企业在用人评定中颇为关注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目前现状
目前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本科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各个阶段均为人为操作,包括原始数据的人为收集,活动登记卡的人为记录和数据的手工汇总,存在着可操纵性和不可避免的工作失误,不能够客观、公正地反映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最终的结果呈现也仅限于分数的大小显现,缺乏直观性的图表对比,使得学生及家长不能很便捷清晰地得出关于该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结论。
我们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网站针对现有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进行了全新的系统化研究,建立一个健全的综合测评网站,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评价大学生的素质水平,才能真正将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到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中,提高人才质量。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多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真正改变以学习成绩代表综合素质的现象。
二、建立体系作用
当前,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被各高校重视。在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深化对构建学院级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重要性的认识。作为学生教育管理一线的院,必须综合分析本校各职能部门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各项措施,结合学院实际,制订可操作性、针对性、实效性强的评价体系和实施办法,从而实现校院两级评价体系的有机统一,较大限度地激励大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从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角度,通过对现有的本科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改进,实现从数据采集到结果呈现的系统一体化,减轻学生干部的工作压力,克服获得数据不和人工操作失误性的弊端。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本院学生对于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提升的培养。
三、建立监督与反馈的模块
本体系将从江西财经大学的角度,通过对现有的本科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修改,实现从数据采集到结果呈现的系统一体化。更为重要的是,它将会克服获得数据不和人工操作失误性的弊端。为了避免以往信息录入有误的现象,本体系也将设立监督与反馈的模块,通^此种方式,在确保信息正确的同时,也可使学生互相监督,更可培养其诚信的优良品质。
四、可行性分析
在支持政策上: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文件精神;在经验方面上:结合江西某高校实际,在学校相关制度的基础上,自2014年8月21日起,会计学院已初步制定本科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评价体系,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网站的建立,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评价体系框架且拥有一定的经验;在技术支持上:我们有往事易公司的技术支持;
五、特色与创新点
大学生综合测评体制网站体系的设计与建设能够给学生更为直观且贴心的数据反馈。课题所设计的综合测评体系系统将会在较大程度上把握好“互联网+”的时代特点,做好大数据分析。力求区别于传统测评方式,改变仅仅给出学生具体分数的局面,在此基础上给予学生一份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建议。在此建议中,秉着“客观、简便、价值”的原则,学生将会看到更为直观的相关图表,阶段性总结,自身成长,系统建议等内容。此外,借助这一测评系统,将达成学生、老师,社会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强化其学习外的创新,实践等综合能力。帮助学校更好得推进教育方面的改革,实现培养人才多元化培养的目标,更快完成及时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联系与过渡。
六、项目意义
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评价大学生的素质水平,才能真正将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到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中,提高人才质量。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多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真正改变以学习成绩代表综合素质的现象。
在实践价值方面,本项目具有实用性和启发性,通过一小方面的研究可以触发更多方面的想法,将会引起更多的关注及研究。
大学生毕业综合素质论文:加强审美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意义
摘要: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在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建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新世纪大学生形象的自我完善,而且关系到大学生的发展。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虽然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掌握得比较丰富,但由于情感的冷漠和心灵的缺失,使得大部分学生的大学生活缺乏应有的丰富内涵,这与我们倡导的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目的是相违背的。高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审美教育工作,有效提高大学生审美素养,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完善他们的个性心理品质。
关键词:审美教育;审美素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在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建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新世纪大学生形象的自我完善,而且关系到大学生的发展。一般来说,审美素养的高低,与能够发现什么是美,发现多少美有着直接的联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任何一个对象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能感知的程度为限。”一个大学生如果缺乏审美素养,即使周围世界的美异彩纷呈,琳琅满目,他也会无动于衷,麻木不仁。
长期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虽然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掌握得比较丰富,但本应多彩的心灵却缺乏生活的丰富性,抽象逻辑思维背后充斥着情感的冷漠性,这与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不和谐的。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谐完善的个性心理品质。
所谓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审美观点,发展其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审美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审美情操、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使他们“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世界”(马克思)。
审美教育在完善和谐个性,培养健全人格,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完善大学生个性品质,加强审美教育应成为高校教育和培养人才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和谐型社会,离不开和谐型人才,要培养和谐型人才离不开审美教育。当代大学生作为同龄青年中的群体,即将成为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否具有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是否具有马克思主义审美观,是否具有开创社会和谐发展新局面的创新能力,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提高大学生审美素养。
(二)加强审美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发展的需要
1.审美教育具有完善品德、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教育功能
在人性发展中,美和德是相辅相成的。美虽然不等于真与善,但本质上体现着真与善的统一。审美教育过程虽然不等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发展过程,但二者在完善人的品质、伦理结构、行为规范的终极目标上有着和谐的统一性。因此,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非常重视强调美育与德育的统一。如:孔子强调“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荀子在《乐记》中也强调“声乐入人也深,其他人也速”、“乐也者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和艺术可以净化人的感情”。西方现代美育思想先驱席勒认为“美先于自由”,即人心必须通审美状态才能由单纯的感情状态达到理性和道德状态,审美是人达到精神解放和人性的先决条件,因此,他强调“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1]
2.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腾守尧在《审美心理描述》一书中谈到美育的最终目的时说:“美育不应该仅仅着眼于美的领域,它还应对智力的开发和道德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最终落实为审美心理结构的成熟”。[2]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智育是一种认知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大脑就像一家高速运转的大工厂,短短的几年里就要摄取、加工、储存人类社会积累几千年的知识信息。而美育则成了这家工厂的“调味剂”,它丰富了整个认知活动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美育还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科学理论的学习能够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而以形象性为主要特点的审美教育则对学生的右脑开发具有重要作用,“它使人们走出二维的平面世界,进入广阔的三维的立体世界,成为一个富于想像力的人”。[3]而“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把美育与开发学生智力结合起来,会使学生的头脑更有活力,更富有创造性。
(三)加强审美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需要
传统教育比较重视教育的“显性”目标――德、智、体的发展,但对教育的“隐性”目标――心理素质的提高,却重视不够。从现代社会生物――心理――社会医学健康模式来看,人的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只有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和谐统一,才是真正的健康。而很多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在身心健康方面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这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高校也纷纷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从目前现状来看,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但靠心理健康教育课显然有些力不从心,必须通过“学科渗透”拓展它的实施途径,而美育不失是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学科渗透”的一条有效途径。因为美育强调以美导善,以美引真,以情感人,它最能穿透感性、理性的重重壁垒,直接触及人的心灵,使人的压抑得以宣泄,激情得以飞扬,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以净化。所以苏霍姆林斯基称“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在这种“体操”的召唤下,学生就会超越个人自然情感的狭隘性,升华为高尚的社会审美情感,从而使其人格更趋,这正是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二、立足校园,多途径实现对大学生有效的审美教育
重视课堂艺术教育,让大学生在艺术美的鉴赏中提高审美素养
艺术作为人类审美的较高形式,它反映世界往往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一组奇特的造型或线条组合,一种动人的舞姿或面部表情,一段扣人心弦的旋律或自然音响,就可能反映出一条规律或一种社会现象。它对人格的净化和升华作用是任何其他形态都不能替代的。在大学生审美教育中首先要通过实施公共艺术教育这一最基本最广泛和最直接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审美素质得到切实有效地提高。
为了加强艺术教育,高等学校应重视公共艺术师资队伍建设,把音乐欣赏、美术作品鉴赏、书法欣赏等艺术类课程普遍纳入公共选修课范围,落实到课堂上。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感受美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巧的同时,初步具有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随着学习的系统和深入,学生对美的本质、美的性质、美的形式、美的欣赏与创造等理论知识就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审美意识从而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审美素养也将在不自觉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大学生在浓厚的文艺气息熏陶中提高审美品位
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构建和谐的校园成长环境,让青年学生在其中思考、理解、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我,是每一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不但对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也为大学生审美素质的有效提高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和平台。
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学生社团的大学会是怎样的死水一潭。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的学生社团,高高地撑起着校园文化的猎猎大旗。
在学校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生剧社、管弦乐团、民族乐团、舞蹈协会、摄影协会、漫画协会等学生社团,立足于校园文化广场活动,各领风骚,精彩纷呈,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艺演出或展览,经常性地展现在广大同学们面前,使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在飘逸着浓厚的文艺气息的校园环境中,通过个体的主动或被动参与不断得到熏陶和升华。高雅艺术进校园,使大学生在高雅艺术的浸染下提高审美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雅艺术进校园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及学生群体的普遍欢迎。
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大学生无疑是高雅艺术整个欣赏过程的主体,同时也应该是通过欣赏和领略高雅艺术,进而创造和升华具有时代特征的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参与者。
罗丹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发现不了美,那就根本谈不上在欣赏和参与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
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可以通过热情和积极地参与“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来进一步提高。通过参与和投入‘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使他们在提高自己审美能力的同时,能进一步对自己的将来有一种新的体认:以一种美的方式看待生活,去发现美、接受美、实行美、创造美,塑造人格。
每个人都期待自己生命之花的绚烂绽放,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可以平凡,但绝不能平庸。竞争力来自于过硬的综合素质,而发现、感受、鉴赏以至创造美的审美能力是个体的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只有在下以审美能力为重要元素的过硬的综合素质的支撑下,在人生的征程中,自觉发现美的存在,接受美的事物,实行美的言行,进而创造美的世界,才能有效地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大学生毕业综合素质论文:浅析加强高校文学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摘要: 加强高校文学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加强高等院校文学教育在推进高等院校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审美鉴赏素质、心理健康素质、创新精神等五个方面分析说明了加强高等院校文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对高等院校开展文学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加强;文学教育;大学生综合素质;意义
0引言
党的十七大从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为主,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高等院校作为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与培养的一个阶段,其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应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文化修养、道德品质、思想情操、健康心理等各方面的培养。而加强高校文学教育正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加强高等院校文学教育在推进高等院校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1加强高校文学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决定的意义,将有助于学生正确的立志、树德和做人,将会影响学生一生事业的成功。而思想性的渗入和传播正是文学教育的灵魂。高尔基曾经说:“文学的目的是帮助人了解自身,提高人的自信心,发展人追求真理的愿望,同人们的庸俗习气进行斗争,激发人们心灵中羞耻、愤怒和勇敢精神,竭力促使人们变得坚强而高尚,并能以圣洁的尚美精神来鼓舞自己的生命。”文学教育中的作品都能从不同角度体现高尚的理想、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人类美好的感情。这些思想和情感既是作品的灵魂和精髓,也是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教材。广大学生从这些文学作品中能深切感受到作品的思想美,在审美体验中得到情操的陶冶、道德的完善,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2加强高校文学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激增。在这种大的环境下,我国的高等学校在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中存在着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过分重视对学生的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加强高校文学教育正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文学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了解生活、感受命运、体验痛苦与幸福,并引起对文学的兴趣”,因此文学教育是以经典文学作品为依托。而这些经典文学作品具有巨大的感发力量,让学生在心灵的碰撞中去理解感悟人生,进行各方面的情感培养与锻炼,健全各种情感的必备要素,从中进行各种情感体验,提升情感智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去感悟世界、感悟人生、感悟生命,从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文学教育的过程是使学生和先贤古人、巨著名家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是学生生活阅历丰厚的过程,它能唤起学生对永恒和伟大的渴望,使学生受到一次次感动,又会在感动之后更深切地洞察生活的真谛。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因此,将文学教育纳入学校整个教育氛围之中,从而营造一种大知识、大智力的教育环境,使教育笼罩着高屋建瓴式的人文精神,使学生从中获得真正的精神的体验、人格的陶冶、创造的启迪和生命的幸福。
3加强高校文学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鉴赏素质
社会学家认为,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是做一个现代人的必备条件。但是,在我国由于教育体制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一些缺陷,使得大部分学生在大学前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因此,在大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素质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至关重要。文学是人们借以进行审美活动的主要资料,文学鉴赏能力也是审美活动中最基本的能力。文学作品都是来自于生活,来自于社会,像一面镜子一样透视出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通过学习作品,可以使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审美观点,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因此在高校开展文学教育,就好比给学生一艘航船,让其能够自由的遨游文学的海洋,享受人类文明的精神财富。
4加强高校文学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所谓的健康主要包括强健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文学教育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娱乐人的身心,使人消除疲劳、焕发精神、增进健康、促进学习。加强高校文学教育有助于提高广大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水平,并增进人际交往,促进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使他们形成豁达开朗的性格,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素质。另外心理的健康离不开感情的丰富,只有情感丰富、乐观豁达的人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而文学教育的重要特点恰恰是讲求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丰富情感、健康心理。
5加强高校文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创新精神是文学教育的重要功能。文学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加强高校文学教育,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大学生的思维。在大部分的文学作品中,占主导地位的都是形象思维。人类社会诸多抽象复杂、难以表现的事物,在文学家笔下往往呈现出生动鲜明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说“愁绪”一词在现代指人在生活压力之下常常体验的一种心理感受,无形无迹、难以捉摸。然而,在古代文学家的笔下,“愁”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中“愁”似乎有了长度;“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中“愁”似乎有了韧性;“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愁又仿佛似流水一般。这些生动的比喻不仅使抽象的感情得以具体化,而且还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阅读者打破思维定势,以发散性思维思考问题,提高创新精神。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时代呼唤着更多有个性、有灵性、有创造性的人才。高等院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不仅要培养出的工程师,而且更应该培养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等等。因此,在高校加强文学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意义重大且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