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综合素质评价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综合素质评价论文: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幼儿教师论文
一、研究目的与现状
科学规范地评价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先得将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评价指标确定下来,所以首要任务就是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作为幼儿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需要先研究已有的信息资料,基于此来从价值上判断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状况,这样做主要就是为了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虽然国内外有关幼儿教师评价研究成果颇丰。然而就幼儿教师评价理论研究看来,还是有不少不足存在的:及时,当前国内以定性研究为主,缺少定量研究;第二,就研究层面而言,基本上只是停留在现状层面;第三,就教师评价指标体系而言,基本上是对中小学的套用,对于幼儿教师的个性化要求就被忽略了;第四,缺乏合理的根据来实现对幼儿教师评价的量化,所以其结果往往不够科学;第五,不能地评价幼儿教师,主要只是进行工作评价,缺少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来与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相适合。所以,将一套较好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起来,以便与幼儿教师实际相符,并做到定量和完善。
二、构建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模型
就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模型而言,其系统是按照从高到低多层次的,包括诸多构成要素,例如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指标权重等。这同时也作为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要素。
(一)评价对象和目标的确定
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对象自然是幼儿园的教师。要按照一定的目标来进行指标体系的设置。如今我国的幼儿教育有着良好的发展形势,要想促使这种发展更加有序化和迅速,就需要引进和打造一支的幼儿教师队伍。但是,就当前的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来看,不尽如人意,并且成了发展的制约因素,限制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在幼儿教育实践中首先一定要将这一问题解决好。研究对象指定是幼儿教师,就是要从价值角度对其综合素质作出判断,从而达到激励教师的目的,以便学校能够更好地选拔、任用和培训幼儿教师的选拔,进而实现科学化的管理。
(二)各级评价指标的确定
在将评价的对象和目标确定下来之后,及时个需要完成的任务就是按照教育方针政策和评估的目的为依据来进行目标的分解。还要考虑到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管理多种理论,主要采用的方法有:文献法、访谈法和问卷法等。该体系主要按照三个维度来划分,即专业理念和师德、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其中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涵盖了2个二级指标,即关于职业理解与认识等,还有8个三级指标;专业知识所涵盖的二级指标有3个,三级指标有2个;专业能力涵盖的二级指标有4个,三级指标有13个。
(三)标度和等级的确定
标度,顾名思义就是达到标准的程度。可将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划分为优、良、中、差四等级;可以就幼儿教师综合素质所达到的等级程度采用描述性语言来分等级进行区分,四个等级为“符合、大部分符合、基本符合、基本不符合”。采用量化形式表示则分别对应的是100、80、60、40。
(四)权重的确定
由于评价指标存在不同,所以对对象预定目标实现情况的判断,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所谓的指标权重,顾名思义就是该体系中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如何,同时促其数值化,而这个数值便是所谓的权重。确定权重的方法有专家咨询费、层次分析法、平均数加权法等。通过整理和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设计出具有较强合理性的问卷结构,具有比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这时候取得数据就可以来对研究期望获得的结果进行验证。由此也表明了问卷所获数据所具有的参考价值,如此便为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深入研究打下一定基础。
(五)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试评
在拟定评价指标体系之后,进行试评,以便再次修订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规定,以便使该指标体系更加充实和完善。
三、结论与建议
对幼儿教育质量进行评价并促进其提高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评价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而且也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幼儿教育应努力将一支专业高效的教师队伍培养起来,如此,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稳步健康发展。本文提到的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然而学前教育和社会的需求都在不断发展,所以要动态地制定指标体系,促使其逐步得到完善,从而使其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作者:张亚婷 单位: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综合素质评价论文: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下的幼儿教师论文
一、研究目的与现状
科学规范地评价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先得将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评价指标确定下来,所以首要任务就是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作为幼儿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需要先研究已有的信息资料,基于此来从价值上判断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状况,这样做主要就是为了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虽然国内外有关幼儿教师评价研究成果颇丰。然而就幼儿教师评价理论研究看来,还是有不少不足存在的:及时,当前国内以定性研究为主,缺少定量研究;第二,就研究层面而言,基本上只是停留在现状层面;第三,就教师评价指标体系而言,基本上是对中小学的套用,对于幼儿教师的个性化要求就被忽略了;第四,缺乏合理的根据来实现对幼儿教师评价的量化,所以其结果往往不够科学;第五,不能地评价幼儿教师,主要只是进行工作评价,缺少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来与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相适合。所以,将一套较好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起来,以便与幼儿教师实际相符,并做到定量和完善。
二、构建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模型
就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模型而言,其系统是按照从高到低多层次的,包括诸多构成要素,例如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指标权重等。这同时也作为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要素。
(一)评价对象和目标的确定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对象自然是幼儿园的教师。要按照一定的目标来进行指标体系的设置。如今我国的幼儿教育有着良好的发展形势,要想促使这种发展更加有序化和迅速,就需要引进和打造一支的幼儿教师队伍。但是,就当前的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来看,不尽如人意,并且成了发展的制约因素,限制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在幼儿教育实践中首先一定要将这一问题解决好。研究对象指定是幼儿教师,就是要从价值角度对其综合素质作出判断,从而达到激励教师的目的,以便学校能够更好地选拔、任用和培训幼儿教师的选拔,进而实现科学化的管理。
(二)各级评价指标的确定在将评价的对象和目标确定下来之后,及时个需要完成的任务就是按照教育方针政策和评估的目的为依据来进行目标的分解。还要考虑到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管理多种理论,主要采用的方法有:文献法、访谈法和问卷法等。该体系主要按照三个维度来划分,即专业理念和师德、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其中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涵盖了2个二级指标,即关于职业理解与认识等,还有8个三级指标;专业知识所涵盖的二级指标有3个,三级指标有2个;专业能力涵盖的二级指标有4个,三级指标有13个。
(三)标度和等级的确定标度,顾名思义就是达到标准的程度。可将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划分为优、良、中、差四等级;可以就幼儿教师综合素质所达到的等级程度采用描述性语言来分等级进行区分,四个等级为“符合、大部分符合、基本符合、基本不符合”。采用量化形式表示则分别对应的是100、80、60、40。
(四)权重的确定由于评价指标存在不同,所以对对象预定目标实现情况的判断,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所谓的指标权重,顾名思义就是该体系中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如何,同时促其数值化,而这个数值便是所谓的权重。确定权重的方法有专家咨询费、层次分析法、平均数加权法等。通过整理和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设计出具有较强合理性的问卷结构,具有比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这时候取得数据就可以来对研究期望获得的结果进行验证。由此也表明了问卷所获数据所具有的参考价值,如此便为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深入研究打下一定基础。
(五)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试评在拟定评价指标体系之后,进行试评,以便再次修订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规定,以便使该指标体系更加充实和完善。
三、结论与建议
对幼儿教育质量进行评价并促进其提高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评价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而且也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幼儿教育应努力将一支专业高效的教师队伍培养起来,如此,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稳步健康发展。本文提到的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然而学前教育和社会的需求都在不断发展,所以要动态地制定指标体系,促使其逐步得到完善,从而使其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作者:张亚婷单位: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综合素质评价论文:基于BP神经网络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算法设计
摘要:该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种评价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了利用BP神经网络理论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算法设计。
关键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BP神经网络;算法设计
学校德育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在学校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德育涉及大量定性和定量的数据处理,为了体现其科学性和公平性,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学生综合素质量化评估势在必行。
1 问题的提出
据调查,目前在学校里对学生素质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定性描述法
在学期或学年结束时,班主任根据学生在班级、学校和社会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运用文字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描述,作为对学生的评价。这种方法在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时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不明确,要求不统一,带有一定的主观片面性和模糊性。
2) 等级划分法
班主任根据平时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行为划分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它只能说明每个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程度,在班集体中所处的地位,但缺乏具体内容,学生对于自己或他人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个人今后的努力方向都不明确。
3) 自我总结法
这种方法是以学生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自己的收获,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并写成书面材料,然后写在操行表的自我总结栏内。这种方法是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它对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没有老师和同学们参加评价,其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
4) 小组评议法
是以班级小组评议为主。通过开评议会的形式,对全组成员分别进行评议,肯定成绩,提出缺点,把大家的意见集中起来,作为对学生的评价结果。它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可是,没有教师参加评议,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上述各种方法的都有一定的长处,也有一定的缺点。例如,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结构,没有明确统一的规定和具体要求;不能同时吸收各方面的意见参加评价;没有制定较为符合需要的综合素质量表和采用科学的测量手段等等。所以,评价的结果往往带有主观片面性,评语内容的不确定性,以及处在同一等级的同学之间存在差异的模糊性。于是最近又提出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定量进行测量和评价。
5) 定量分数法
将构成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种因素数量化,并制定出综合素质量表。在具体的进行测量和评价时,把学生综合素质所含每种因素的发展程度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每个等级分别对应一定的标准值。对不同因素确定不同的权重大小,再综合学生每个因素所取得的标准值,得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分。
用定量的方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程度进行评价时,不同因素需要确定不同的权重大小。权重的大小对评估结果十分重要,它反映了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由于对不同的因素的权重是人为给定的,而学生综合素质的各项因素对学生的整体素质存在不可确定的影响程度,因些在对学生的测量和评定过程中必然受到主观因素及模糊随机性的影响。并且这种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为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根据BP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用神经网络自我学习的方法,对中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测量和评价。BP神经网络能利用经验样本对神经网络的训练,达到神经网络的自我学习,在网络中自动建立一个多输入变量与输出变量间的非线性映射过程,无需建立具体的数学模型和规则,可以处理那些难以用模型或规则描述的过程或系统。神经网络具有自组织、自学习、自适应的特点,能通过连接权重的不断调整,克服权重确定的困难,弱化人为因素,自动适应信息、学习新知识,最终通过学习训练对实际学习样本提出合理的求解规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整体评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我们来了解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2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1) 神经元网络基本概念
神经网络是单个并行处理元素的集合,从生物学神经系统得到启发。在自然界,网络功能主要由神经节决定,可以通过改变连接点的权重来训练神经网络完成特定的功能。如图1所示。这里,网络将根据输出和目标的比较而进行调整,直到网络输出和目标匹配。
2) 神经元网络结构
图2所示为一个单标量输入且无偏置的神经元。
神经元输出计算公式为:a=f(wp+b)。神经元中的w和b都是可调整的标量参数。可以选择特定的传输函数,通过调整权重 和偏置参量 训练神经网络做一定的工作,或者神经网络自己调整参数以得到想要的结果。
3) BP结构及算法描述
在实际应用中,神经网络用得最广泛的是反向传播网络(BP网络),典型的BP网络是三层网络,包括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各层之间实行全连接。
BP网络是采用Widrow-Hoff学习算法和非线性可微传输函数的多层网络。网络的学习过程由正向和反向传播两部分组成。在正向传播过程中,每一层神经元的状态只影响到下一层神经元网络,如果输出层不能得到期望输出,就是实际输出值与期望输出值之间有误差,那么转入反向传播过程,将误差信号沿原来的连接通路返回,通过修改各层神经元的权值,逐次地向输入层传播去进行计算,再经过正向传播过程,这两个过程的反复运用,使得误差信号最小。实际上,误差达到人们所希望的要求时,网络的学习过程就结束了。
4) 反向传播算法
反向传播学习算法最简单的应用是沿着性能函数最速增加的方向一梯度的负方向更新权重和偏置。这种递归算法可以写成:
xk+1=xk-ak*gk
这里xk是当前权重和偏置向量,gk是当前梯度,ak是学习速率。在神经元中,学习速度又称为“学习速率”,它决定每一次循环训练中所产生的权值变化量(即该值的存在是神经元网络的一个必须的参数)。大的学习速度可能导致系统的不稳定,但小的学习速度将会导致训练较长,收敛速度很慢,通常情况下取值在0-01~0,8之间。
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学生综合素质量化评估模型
从上述对神经元网络基本概念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BP神经网络主要根据所提供的数据,通过学习和训练,找出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求取问题的解,而不是依据对问题的经验知识和规则,因而具有自适应功能,这对于弱化权重确定中的人为因素是十分有益的;其次能够处理那些有噪声或不的数据,具有泛化功能和很强的容错能力;由于实际对学生量化评估往往是非常复杂的,各个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呈现出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人工神经网络为处理这类非线性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因此与其它评定方法相比,基于神经网络的评价方法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结合学校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估考核的具体问题,我们提出以下设计。
3.1量化评估内容的确定
1) 确定学生的综合素质结构
学生的综合素质结构,主要是根据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要求、学校对学生的传统要求,以及各个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征来确定的,它具有一定的社会性、科学性、可行性。以教育部提出的职业学校学生发展目标为依据,评定内容包括: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职业技能等6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包括各种因素,各层次和因素之间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它既反映了社会的、学校的具体要求,又符合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和形成的规律。当然,在实际评价学生中,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特点进一步确定各要素,进一步构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构设计
用BP神经网络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构的设计如图3所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量化评估时,从输入层输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n个评价指标因素信息,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入层,其输出值y即为学生评估结果。这n个评价指标因素的设置,要考虑到能符合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和形成的规律,能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
网络结构的参数选择十分重要,由于输入层与隐含层神经元个数的增加会增加网络的表达能力,不仅会降低系统的性能,同时也会影响其收敛速度和增加噪声干扰。所以首先必须确定输入层神经元的数目。为使模型即有理论价值又有可操作性,本例对应于对学生综合素质考核结构的六个因素,本文采用6个输入神经元,分别为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职业技能等评价指标。由于目前隐单元数尚无一般的指导原则,为了兼顾网络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隐含层神经元的个数选择采用试算法,在网络训练过程中进行调整。笔者首先选定15,用训练样本来学习,然后减少隐含层单元数后再进行学习,通过观察训练误差变化的大小来调整隐单元数。其原则是:若在减少隐单元数进行训练时过程平衡(即逐步收敛并达到较小的误差)且误差无显著增加,则说明减少隐单元数是合适的;否则表明隐单元数不宜减少,而应增加隐单元数直到满意为止。选择一个输入神经元为学生综合素质最终评价结果,分别以0、0,5、1对应于学生评议等级的优、良、中三种不同的评价结果。经过多次实验,得到适宜的网络模型为6-4-1网络模式。
3.2 量化评估模型
1) 指标体系的规范化处理
根据神经网络计算规则,为了保障输出在线性部分,不到两端去,应保障输入输出在0-1之间,反传达时也一样,输出应在0~1之间。因此要将原始数据归一预处理,变换为[0,1]区间的数值,得到规范化数据,作为输入输出节点的样本数据。原始数据采用我校高一年一个班级的50名学生的学生综合素质各项指标因素样本数据,将实际数据分为两组:前40名学生的各项指标因素成绩样本数据作为学习样本,后10名学生的成绩数据作为测试样本。
2) 学习算法
本模型采用6-4-1BP神经网络结构,其中输入层为6个指标值和一个阈值。模型初始化时对所有的连接权赋予(0,1)上分布的随机数,阈值取1。权值的修正依据带惯性因子的delta规则。根据多次试验的结果,其中,惯性因子α=0.075,学习率η=0.85,将样本数据40组为一次循环,每次循环记录40组样本中较大的学习误差。经过多次的学习,观察网络输入与期望输出的相对误差,当误差小于0.005时,学习结束。可以得到如果增大样本的个数,精度还会进一步提高。
本文探讨了神经网络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上的应用方法,可取得较为理想的结果,它可以解决用传统统计方法不能或不易解决的问题。但是由于它是一种黑盒方法,无法表达和分析评估系统的输入与输出间的关系,因此也难于对所得结果作任何解释,对求得的结果作统计检验;再者,采用神经网络作评价系统时,由没有一个便于选定最合适的神经网络结构的标准方法,只能花大量时间采用凑试法,从许多次实验中找出“最合适”的一种;还有样本数据需要足够的多,才能得到较为理想的结果。
综合素质评价论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尝试与思考
一年来,我校在积极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的核心工作中深刻地认识到:加快教育评价改革,建构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体系,已成为新课程推进与实施的关键环节。以“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课题,我校已经逐步完善了以单项的学业评价发展为多元的、兼非学业的多方位评价,走出了一条在小学德育工作方面具有发展性评价特征的新途径。下面,将我校有关评价方面中的一些做法整理如下:
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为学生评价改革把握方向
为保障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我校围绕着“素质教育”这一核心内容,倾注了大量精力对教师进行培训、指导,坚持用正确的理论为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掌舵定航。通过学习,使我们重新审视评价的目的与功能。评价是提供信息、做出决定、促进发展的过程。评价最根本的目的是提供教学方面的信息,促进教与学的改进。评价即反馈,评价即激励,评价即帮助。素质教育是面对明天的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就要放眼明天;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发展,提倡素质教育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
二、完善考试改革,为学生评价改革找准突破口
反思以往的教育评价,从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素养的提高,以及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等方面存在许多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基于对传统的教育评价的反思,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尝试了在“考试”评价领域的改革探索,从改革命题内容、方法和结果的处理入手,逐步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考试制度作为改革评价的重点工作来抓。
1、考试结果呈现方式的变革
(1)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
在县教体局的指导下,开始了考试成绩以“等级制”代替“百分制”的尝试。具体操作方法是:将终结性试题分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能力三部分。此项改革淡化了分数意识,评价最终以优、良、及格等形式呈现,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人文关怀,而非冷冰冰的分数面孔,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
(2)“等级+评语”和“等级+评语+特长”
我校在实行“等级制”的基础上,进行了“等级+评语”的有益尝试。即:在给学生一个等级的评价的基础上,使用鼓励性的语言,有针对性地、客观地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同时指出学生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能、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此举更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我校的部分学校还进行了以“等级+评语+特长”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这些都揭示了“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现代教育理念。让每个孩子从中看到了付出努力后得到的发展,使家长和教师与孩子们一样,内心感受到的是成功的喜悦,扬起的是不断进取的风帆。
三、关注学生非学业评价,为学生评价改革拓宽渠道
在、深入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只关注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已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对学生的评价,时时刻刻发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日常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如何有效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让学生甩掉仅以学生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的束缚,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是我们对学生进行非学业评价的最终目的。因此,对学生非学业评价的改革创新在我校呈现了以下局面:
1、运用“档案袋评价”——让学生学会评价自己
“档案袋”的含义是指有目的地收集学生的作业、奖励及学习的轨迹,从而反映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的努力、进步或成就。“档案袋评价”是形成性评价方式中的一种,它是动态的、发展的、面向未来的,突出了激励反馈的作用。给每个学生建立“档案袋”,改变了单纯书面评价为各种综合评价,从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袋中往往有以下内容:学生最满意的试卷、能力测查试题、曾获得的“小红花”、“小星星”、荣誉证书、小奖状、自己最得意的作业、曾参加实践活动的照片、“四心评语”等等。它本着“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原则,对学生实行了多维度评价,既关注了学生的终结性评价,更重视了过程性的评价。在我县的各小学,“档案袋评价”已成为一种校园文化,它让学生注意到了自身的纵向比较,更为学生的发展刻画下了成长的轨迹。
2、实施“坐标式评价”——关注学生人格的动态发展
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因此,教育评价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品质,行为品质及积极的人生态度等。因此,我们把评价的着眼点还定位在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上。
3、校本评价——帮助学生形成特长,树立信心
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所采用的评价,是一种多元化、多渠道的评价方式。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系统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展示个人才华的机会,使学生在不同方面实现了个人价值,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形成特长,获得成功。
总之:评价不是目的,提高和改进教学才是根本。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证明,而是改进。评价的作用是激励和推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综合素质评价论文: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策略
摘要:在课程改革以及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之中,我国十分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的多方位发展以及落实素质教育意义重大。但是,在对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许多老师以及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该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意义,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的参与积极性都较低,同时现有的评价机制也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本文首先对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进行分析,将理论分析与实践相结合,了解该工作在落实过程中的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一定的解决策略,以期推动我国思想品德教育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素质教育;思想品德;综合素质;研究策略
一、浅谈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
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健康与运动、学习能力、道德修养、合作与交流、表现和审美以及个人素养这六个指标,我国在落实思想品德教育时严格按照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要求积极践行素质教育。
(一)促进学生的多方位发展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多方位发展意义重大,素质教育以思想品德教育为基础和核心,不再过于注重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考量和评价,而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客观而又公正的考核,积极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许多学校已经建立了相对较为完善的评价机制和体系,积极地落实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质,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和表现的机会。由此可以看出,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于促进学生的多方位发展有着一定的作用。
(二)落实素质教育
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传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同时课堂参与积极性降低。相比之下,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能够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需求,积极地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和落脚点,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发展动态以及个人的成长需求,老师以及学校在学生的学习以及实践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对学生个人实际情况的分析来设置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保障课程安排的合理性以及公正性,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
(三)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不再以学生的成绩作为最终的衡量标准,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个人的综合素质,每个学生能够在这种教育模式之下充分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升。同时,这种评价机制还能够积极践行素质教育,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自我的机会以及途径,老师也能够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方法,通过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励法及小组教学法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这一点对于促进教学质量以及效率的提升意义重大。
二、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
(一)评价主体太单一
在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许多学校科学结合自身的综合实力以及教学情况推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落实,作为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会直接决定最终的教学效果。但是通过本文的实践调查以及资料收集可以看出,许多学校在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评价主体过于单一,往往由老师一个人完成所有的评价工作,这一点不仅加重了老师的课业负担,还导致最终的评价结果不符合实际情况,难以保障评价的客观性以及性。同时,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往往以最终的考试成绩为主,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以及个人素质的评价和考核,评价主体的单一性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评价结果,无法真正落实我国的素质教育,德育教育工作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推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仍然较低,许多学校以及老师始终无法突破应试教育的桎梏。
(二)过于注重性评价
在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时老师往往过于注重性的评价,以统一的评价标准以及考核指标进行分析,最终导致实际的评价结果难以反映学生的个体特征。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构建以及教育背景都有所区别,因此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差异较大,不管是最终的学习成绩以及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都有着一定的差别,如果仅仅以一套的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那么就与现有的素质教育核心和初衷相违背。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在于许多老师还没有意识到综合素质评价的核心内涵,同时过于注重评价的统一性,忽略了每一位学生的层次性和差异性。除此之外,在实际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学习成绩仍然占有较大的比重,许多老师以学习成绩作为最终的评价标准,这种性的评价也忽略了学生的多方位发展,无法落实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以及素质教育。
(三)教师认识不足
在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养,实现学生的多方位发展,该环节能够有效地推动学校德育目标体系的完善以及构建,帮助我国的教育部门多方位地了解学校的德育工作的效果和落实情况,以此来检验学校的管理方法。但是从目前来看,许多老师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大部分的思想品质评价工作以教师写评语的方式为主,这一点既无法反映学生的个体特征,同时也难以对学生的个人表现的优劣进行判断和比较。
(四)评价体制缺乏实践性
作为落实素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提高我国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多方位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从本文所搜集的资料以及实践调查可以看出,在落实各环节的工作时我国许多学校尽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评价机制,但是现有的评价体制缺乏一定的实践性,往往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学校过于注重评价机制的设置,忽略了评价机制以及其他辅助条例的完善,难以真正落实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同时也无法突破素质教育改革中的瓶颈,许多学校的素质评价工作往往浮于表面,最终的评价结果既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也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导致大量的评价资源被浪费,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无法落到实处。
三、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策略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体存在单一化的现象,最终导致评价结果不符合实际情况。为了突破这一不足,我国学校必须要保障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除了需要注重老师的课业评价之外,还需要为社会、学生个人以及学校提供参与评价的机会和渠道,将老师评价、自我评价以及互相评价相结合,同时需要提高评价对象自我评价的比重,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保障最终评价结果的合理性。
(二)评价方法多元化
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老师所选择的评价方法会直接影响最终评价结果的公正性,老师必须要保障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和科学化,建议老师可以通过差异性评价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这一点可以有效地落实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并为该工作提供明确的工作方向和指导。差异化评价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培养的方向,保障学生能够真正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老师对学生的具体素质评价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个人发展,因此对整个社会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其次,将差异性评价和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多元化的评价和考核,针对每一位学生的个体需求以及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的分析,保障综合素质评价的合理性及科学性。学校以及老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每一位学生在学习及实践过程中的真实情况,设置不同层次的评价机制,保障评价体系的安全性以及层次性。其次,还需要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并参照其他的评价模型,注重对学生进步程度的评价。除此之外,差异性评价能够立足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对学生的能力以及成绩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综合差异比较,真正推动学生的多方位发展,为我国素质教育的落实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评价时空全程化
在落实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时,老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及价值。老师是评价工作的践行者以及推动者,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老师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认识不够深入,因此在实际评价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不足,往往只在学期末进行素质评价,为了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我国首先需要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帮助老师树立正确的素质评价理念,站在全局的角度,将期中、期末以及平常的阶段性评价相结合,采取有效的评价方法提高最终评价的性以及客观性。
四、结语
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意义重大,老师以及学校除了需要重视思想品德教育之外,还需要掌握正确的综合素质评价策略,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着眼点,注重不同策略的优化组合和充分利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多方位发展。
作者:蔡明真
综合素质评价论文:政治教学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迫切的需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改革落地生花,成果显著。新课程改革更为关注学生个性特征的培养,更为重视学生的发展,更为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在、有个性、可持续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因此,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评价的内容与实施,评价的策略与方法,评价的模式与标准等问题要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开拓,在开拓中创新。笔者现就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策略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进行探究。
一、经常性评价贯穿学生生活
单一的评价必定会束缚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单纯的阶段性、终结性考试评价只能会使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成为机械的知识搬运工,只会放大高分者的低能而忽略低分者的潜能,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弱化考试评价,使学生生活无处不有评价,使经常性评价寓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活动中。《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可以成为学生自我评价的标尺,让学生据此检测自己每天的言行,并给自己一个总结性的评价。还可以让学生把在学校的表现反馈给同学、朋友,征求他们、的评价意见,此外激发学生“公示”自己在家在社会的表现,以期得到教师、同学的评价,这样评价融入了学生的生活,他们会注重自己的行为,尊重他人的评价,会从中发现自己的优点,查找出不足,以促进多发面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贯穿“星级评比”此类的活动,活动中有主题、有活动安排,在有序的活动开展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寻求发展。
二、互动性评价激励学生进步
中学生敏感且好奇心强,他们渴望得到肯定和赏识,他们在乎不同的人的评价。做好互动评价无疑成了学生成长的动力和助力。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主体应是多元的。学生本人、身边的同学、家长、各科教师、社区人士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但最了解学习情况的是学生本人,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评价中来,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品质和风格,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家长虽然无法了解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情况,但对学生的课前准备与课后巩固等内容有较大发言权,因此,学习评价还应发挥家长的优势和作用。在评价中个人、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等多种渠道的评价,会给学生带去赏识和自信。
三、特色性评价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评价要追求策略性、艺术性。评价要形成习惯,形成风格和特色。教师要在多元的综合素质评价中做到有序开展,形成稳定和谐的评价文化。校训、校歌展示学校风范、校风、校貌,展示学校风采,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下,教师要力求特色性评价。要把握好课堂上的不同方式的评价“语言”,要有分数评价,还要有其他试卷评价的形式做有益补充。生活中的评价要自然而然,活动中的评价是学生愉快的要求,互动的评价是主动地参与,这样才能发挥到评价的妙处,学生乐于参与评价才会乐于主动提高。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科教学形成特色评价。思想品德课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评价的机会往往稍纵即逝,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各种表现,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地接受和反馈学生的信息。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思维的敏捷性和流畅性,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尽量少用或者不用“不对”“错误”等否定性语言,禁止使用一些有损学生自尊心的语言,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重视学生的尊重需要,用能够激发学生自信和自尊的鼓励性评价,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心情愉快地融入教学之中。心灵的工作需要教师用美的语言、美的行为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在品德课上要善于发现美并宣扬美,要用发展的眼光挖掘学生的“成功点”“闪光点”并给予肯定。要关注学生的不同起点,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进步。这种的激励性评价渐渐地形成习惯,形成风格,学生在这样的评价中会要求进步,道德品质会向健康方向不断发展。
四、性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评价的真正价值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学校管理与学科教学不能分离。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发展主要由学科教师合作完成,不能流于形式,也不能品德教师管道德品质,体育教师负责运动健康,美术教师只管审美评价,而是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开展评价,教师不仅关注学生认知领域,更要关注学生非认知领域的评价。要将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道德素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创新精神及综合实践能力等内容纳入评价之中。为了更好地进行评价,教师还要分析学生探索新路,积极开展活动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在有益的活动中能愉快充分地表现自我,这样教师可以收集到大量的实证材料,评价会更到位,更有利于教师寻找相应的对策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在良好的评价氛围和评价方法中,评价功能与评价焦点发生了质的改变,由重选拔到重发展、由重结果到重过程,由学生被动地接受评价到学生对评价的认同以及原有状态的改善。可见,新的课程评价是对学生发展、提高、未来的关注。
作者:徐斌 单位:河北省保定市五尧乡总校部
综合素质评价论文:新形势下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已实施十多年,从开花到现在的渐入沉寂,如何将其纳入高考体系成为近几年的焦点话题。实施十多年,有经验积累,有弊端显现。显然,仅将它作为高考的“录取参考”已不够,现在到了要变革前行的关口,只有将其直接纳入高考,才能调协各方积极性参与其中,才能改变单一的考试评价制度,提升素质教育的质量。在改革中,可参考“综合素质评价+高考成绩”的混合录取、“差额投递”“推荐自荐”等方法。实现直接纳入高考体系需要专家团队顶层设计魄力,需要完善监督体制和违规的重典罚则,还需要信息化平台的运用。
关键词:高中综合素质评价;高考;直接纳入
近来,有关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如何纳入高考体系的说法甚嚣尘上。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十多年以来,从最早的遍地开花到如今的渐入沉寂,它已到了需变革前行的时候了。2016年5月福建省颁布闽政〔2016〕20号《福建省关于印发福建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出“2016年秋季,在部分普通高中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试点;2017年秋季,全省普通高中新生开始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笔者认为,将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的直接依据之一,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一个突破点,要做且必须做好。
一、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在各地已迅猛开展
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十多年以来,经验很多,但疲态已显,弊端已现。究其原因是它的结论仅供高考“录取参考”,大大制约了评价实施和创新积极性,已到了非变革不可的时候了。国务院在国发〔2014〕35号《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福建省教育厅相应的在2016年6月确定福州、厦门、泉州、三明市为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实验区,实验工作自2016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实施,周期三年。可以说,现在全国各地自上而下,均在探索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办法。
二、“直接纳入”高考的概念辨析
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直接纳入”高考就是使综合素质评价像高考成绩一样,作为高校招生的直接依据,实现与高考分数同样的地位,实质性地影响学生的升学,而不是“录取参考”。至于是以折算成分数或是以等级加评语的形式由各省市和高校依实际情况制定。
三、现行办法实施中存在的弊端
1.意见模糊,导致实施两难陷入
在现行各级文件中,均以“录取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说法,实际上对高考中如何使用评价结果持模糊态度,操作性不强。如果纳入,评价的结果可能缺乏信度,最终大家评价都是好,无实际价值;如果不纳入,评价走过场,形同虚设,素质教育的美好愿景又会落空。
2.可操作性不足
综合素质评价的观测点的赋值标准难以确定,赋值困难,评价结果合成也存在困难,这些均导致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不足,如何将定量和定性的观测点公平操作,这是一个难点。
3.可信度不高
因涉及高考,对每个考生而言均是高利害关系。家长与学生本人均是评价的主体,如何保障对自身评价的公平公正?
4.区分度较差
现在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有两种:等级和评语。评语无区分度可言;等级呈现的区分度稍好,但也是较差,区域、校际无统一标准。这直接导致大家都是好,几乎没有区分度,录取时高校几乎不看,这是自身存在问题造成的。
5.反作用
现在的评价实施中,存在突击整理材料、走过场、弄虚作假等不良现象,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消极应付,对学生起到很消极的反作用。
四、将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直接纳入高考体系的建议
1.加快专业研究,加强顶层设计
华中师范大学罗祖兵教授撰文指出:“在过去十年中,没有提出过任何具有原创性的综合素质评价理论。”十余年无大进展,缺乏专业研究和顶层设计是重要因素。因高考关系千家万户、地域差别大,只有高瞻远瞩的专业研究才能兼顾全局,只有顶层设计才能确保公平。
2.优势素质呈现和个性化呈现
综合素质有别于学科,具有整体性和个体性等特点,必须采取综合性的评价思路,其内容应具有优势素质和个性化呈现。较好的操作程序应是先由学生书面陈述除学科成绩外还有哪些优势突出的素质展现给高校并提供证据,然后由高校录取人员依据自己所得信息和证据材料进行认定,得出结论。
3.差额投递法
将综合素质直接纳入高考,关键在于找到具有可操作性的办法,否则,再好的设想都会夭折。差额投递法就是采取基于综合素质评价的差额录取的办法,即在高招投档时按照高校实际录取人数的一定比例(如,110%、120%等)设定,然后由录取高校根据自己的特色需求选择综合素质上达到自己需求的学生。
4.混合排名录取法
实行“综合素质+高考成绩”混排的录取方法,即对所有的投档考生按高考成绩进行首轮排序,接着按所报专业对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进行二次排序,按照各专业对不同素质的要求择优录取。
5.“推荐入学”与“自荐入学”
参照国外的成功做法,不拘一格选人才。引入“推荐”与“自荐”,即国家根据招生需要,确定一条基本的分数控制线,对于在综合素质中特长特别突出的学生,只达到了这条分数线,就可以通过“推荐”和“自荐”上大学。“自荐”入学指学生对照个人综合素质状况与目标大学的招生要求是否一致,而后向大学提出入学申请,由大学的招生委员会组织鉴定,符合条件经公示后予以录取。“推荐入学”指达到国家控制分数线且综合素质评定中特长特别突出,并得到一批大学教授的联名推荐,经公示后就可以予以录取。所有信息的公开接受舆论监督。
6.应用信息化平台
综合素质评价的录入、整理、统计数量庞大,必须依靠信息化技术平台。尽可能地将资料电子化,学校为学生建立综合素质评价电子信息档案,建立省级电子管理平台,既用于高校招生,又利于通过网络监督确保评价的公平、公正。
7.制定违规罚则
高考牵涉万千考生,需要各方合力打造公平、公正的环境。在顶层设计时,必须制定对违规行为的严惩重典。对学生和家长而言,仿照国外的做法,只要在综合素质评价中违规,至少禁止其三年之内再高考;对于已入学后查出的违规学生,要毫不犹豫地开除其大学学籍,并禁止其三年之内再高考。这样的惩罚增大违规者的“人生成本”,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对于违规的国家工作人员,谁签字谁担责,违法的直接移送司法机关。只有如此,高考的纳入操作才会风清月明,整个社会的诚信才会改善。
诚然,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直接纳入高考体系都还处于改革探索阶段,这是一个长期深入完善的过程。但凡改革者,成败皆可理解,但我们要有打破僵局、勇于创新的锐气。改革开放以来,人才培养模式随着课改不断变革,将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直接纳入是高考体系调结构、转方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也是我国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历史必然。可以预见,其实现之时,必将树起招生制度改革的一座丰碑。
综合素质评价论文:军校学员综合素质评价模式的思考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在学员学习质量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综合素质评价模式”、“外部评价模式”、“自主评价模式”、“结果评价模式”等四种学员学习质量评价模式。
【关键词】学员;综合素质;评价模式
教学评价是推进院校教学工作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新一轮教学评价“1+X”方案①作为院校教学评价的纲领性文件,肩负“使命任务、部队建设、岗位需求”的时代要求,必须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着眼创新、重在发展”的原则,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步伐,提升院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学员学习质量评价,作为“X”方案编写的基本任务之一,其模式的研究必然成为研究的重点,改进学员学习质量评价模式,成为解决学员学习质量评价问题的有效途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 拓宽评价范围,采用主体多元的综合素质评价模式
《军队院校教学评价方案(基本方案)》(以下简称《基本方案》)中指出,学员学习能力的评价主要包括军政素质、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岗位任职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六个建设(关注)点。为确保对学员综合素质评价的性,我们采取主体多元的综合素质评价模式,即采取多元评价考核对象。1)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外部评价”指上级考核组评价,“内部评价”指院校评价。采取“考核组评价为主、院校评价为辅”的综合评价模式。上级考核组评价突出专项评价,学院评价突出综合评价,是综合评价与专项评价相结合的具体体现。2)平时成绩与结课成绩相结合。平时成绩主要以学员的课堂表现(积极思考、回答问题踊跃等)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为主,综合判定。结课成绩通常在课程结束时进行,可采取 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可根据课程性质,对平时成绩与结课成绩分配不同的权重,综合评判学员的考核成绩。3)导师评价与学员队干部评价相结合。导师突出学术科研能力的评价,主要从创新能力、专业水平、学术论文的发表情况等方面进行。学员队干部突出日常行管方面的评价,主要从服从管理情况、军事体能技能训练情况、履职尽责情况等方面进行,多方位进行评价。4)教员评价与学员内部自评相结合。教员评价突出学员学习情况的评价,主要从课堂学习质量、学习的积极性、知识的接收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学员自评突出对自我学习能力的评价,主要从学习的状态、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效率的高低、学习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情况等方面进行,结合“自评与他评”进行评价。
2 完善评价机制,创新部队跟踪调查的外部评价模式
《基本方案》规定,院校跟踪毕业学员质量及部队意见反馈机制必须健全。笔者认为,我们应完善评价机制,创新部队跟踪调查的外部评价模式。即制定“毕业学员部队评价表”。该表制定需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反馈的时间。“毕业学员部队评价表”分为一式三份,其时间划分为第1年、第5年、第8年。第1年突出评价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突出考查学员是否能及时适应部队生活、学习内容是否与部队接轨、发展前景是否看好等方面内容。第5、8年突出评价学员的发展状况,突出考查学员的职位调升是否顺利、军事基础教育是否扎实、发展前景是否看好等方面。2)反馈的内容。反馈的内容以《基本方案》中部队评价项目为准,并根据时间的不同有所偏差,其内容主要包括职务及调升的时间、特长、立功受奖、参加的重大活动、需要具备的素质、岗位需求以及急需解决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反馈。3)反馈的形式。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1)统计表的形式,即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统计;(2)采取“评语+等级”的评价形式(具体内容同结果评价模式),即通过上级领导根据考评学员的部队表现给出结论性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基本方案》中的部队评价项目),同时给出等级划分。4)运行方式。毕业学员部队评价表是伴随档案一同递往部队,由被评学员所在的干部部门分发给测评学员的直接领导,每年年底,被评测学员将“毕业学员部队评价表”填写完整,由直接领导将《基本方案》规定的加分项目补充完整。由直接领导签字,并送往上两级领导审核盖章。,由学员本人将“毕业学员部队评价表”递回原学习院校。院校可根据需要,结合“毕业学员部队评价表”,进行年度自评。
3 发挥主体作用,探索“审核+水平”相结合的自主评价模式
为发挥学员的主体地位,实现学员自主评价,我们采取了新一轮教学评价以发展性评价思想*为基础,以审核式评价为主、水平式评价为辅的模式,即“审核+水平”式评价模式。采用“审核+水平”相结合的自主评价模式,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1)学员学习质量目标的制定。学员学习质量目标的制定,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根据课程性质确定学习质量目标;(2)根据学员自身实际确定学习质量目标;(3)分阶段制定学习质量目标。2)学员学习质量目标的审核。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审核:(1)设置的合理性;(2)设置的科学性;(3)设置的个适性。3)学员学习质量的评价。采取“水平评价模式”的方法,对学员学习质量的水平所达到的程度进行评价。
4 改进评价方式,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结果评价模式
《基本方案》规定,二级指标“部队评价”中“毕业学员质量反馈”为必评的建设(关注)点,其中加减分项目有,总部组织的院校毕业学员调查中排序情况、毕业学员是否服从分配、是否安心部队工作、院校跟踪毕业学员质量及部队意见反馈机制是否健全、服务部队意识以及作用发挥情况等。通过以往的情况来看,为获取一手资料,院校教员通常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将需要了解的问题划分成若干个方面,编制问卷,分地区分对象发放、回收、统计、整理、分析,从而得到想要的数据。在问卷调查中,往往会出现数据不真(如毕业学员是否服从分配、是否安心部队工作)、工作量繁重等,既耗时又费力,结果又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基本方案》为我们提供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模式,简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结果评价模式”这就要求我们摒除旧的思想观念,另辟新径,采取“评语+等级”的评价模式,其中,“评语”是定性的体现,“等级”是定量的体现。“评语”的写作是由被评价学员的直接领导负责的,是对学员在部队表现的真实反映,当然,其评价项目是由《基本方案》规定的。为确保其评价的真实有效性,采取责任制,需要直接领导签字。同时,要求上二级领导审核确定,并签字盖章,从而确保了“评语”的性、真实性。“等级”的确定,采用新一轮教学评价结论等级划分,分“、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通过等级划分学院可以直观的了解到该学员的培养的成功与失败,通过“评语”我们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学员的学习质量。其运行方式是同“毕业学员部队评价表”,我们可以在“毕业学员部队评价表”中,开辟专栏用于评价毕业学员的实际状况。在结果运用方面,由于“评语”中包含了《基本方案》所要求的项目,我们可以根据不同项目的不同评语,判断当前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的整改,达到提高学员学习质量的目的。因此,采用“评语+等级”的评价模式,是评价毕业学员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相比问卷调查,省时省力,是值得借鉴的。
综合素质评价论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创新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探索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方向基础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及其能力培养的模式以及有效途径,重点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实际,以“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能力、核心能力、创新能力构建教育”为主线,以“素质拓展学分”项目来创新能力评价方式,制定科学可行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学分制
0 引言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推行,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关键。本文在分析高职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定义的基础上,探讨了学分制评价基本模式,剖析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论证了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创新路径。
1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是实施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我们在构建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坚持科学性与人本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将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培育与学分定量评价制度紧密结合一起,以个人申报集体评议为基础,按照预先设定的测评指标体系,对高职大学生的核心素质能力进行学分制激励评价。
1.1 高职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定义
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在不同学者的解读下,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学生核心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大学竞争能力、大学生职业能力等,但其内容大部分都可以概括为“是指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1],但这些定义往往却没有考虑企业对高职大学生能力的需求,因而导致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与企业人才需要脱节的问题出现。因此,本课题组借用企业核心能力的基本内核将高职高专核心能力划分为职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人发展和创造的基础,是以个人专业能力为核心,掌握信息收集和筛选、制定工作计划、独立决策和实施的能力,从而形成一种可以快速融入社会,被社会认可,独具个人特色的核心能力。
学习能力就是怎样学习的能力,因所处环境和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下形成的、积累性和概括性的经验或习惯,它直接影响了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取得的成效。其本质上要求学生学会对日常学习工作进行反思,对实践结果进行阶段性总结,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学习,通过对学习和实践的反思形成一种自我激励的能力。与此同时,学会学习也意味着其他能力的隐性发展,学习能力是其他职业核心能力成长的必要基础。
创新能力即指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运用新的思维或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日常学习以及实践积累的感悟,形成的工作学习方式的能力。创新力是以其他核心能力为依托,进而成长起来的能力,需要相关基础的积累,是一种具有综合性、独有性的核心能力。
创业能力指拥有发现或创造一个新的领域,致力于理解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能运用各种方法去利用和开发它们,然后产生各种新的结果。创业能力是高职大学生核心素质能力的直接表现。可以说,创业力是其他核心能力能够成功地综合运用的结果和呈现。
1.2 学分制评价基本模式
学分制是一种重要教育模式,其与传统教育模式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学分”或“绩点”对学生学习实效性进行综合管理的评价制度。对高职大学生核心素质能力进行学分制评价,构建出以“基本分+奖励分-惩罚分”的素质拓展学分制度模式,是健全顺应时展潮流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是实践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育人理念,促进高职育人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目标的重要举措。
2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体系的形成不够重视。部分高职院校虽然根据教育部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将职业能力、专业能力作为基础课程加入了课程设置当中,但实际上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重视综合素质能力的教育,未在教学过程中将各项核心能力、评价体系贯穿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如调查组通过问卷调查关于“你对学校素质评价制度的看法是?”的问题中,表示认同的仅有18.23%,高达32.23%的受访学生表示不认同,选择“不知道”和“无所谓”的分别占18.68%和30.86%(如图1所示)。
可见,高校的素质能力评价制度并没有得到学生的真正认同,甚至还有些同学“不了解”或“不知道”学校的素质能力评价制度是什么。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前高校教师还是以传统综合测评体系作为学生能力评价标准,评价比例还是侧重于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往往“会应试”和“背多分”学生能够成为这种评价制度的“受宠者”,这种评价导向的“误区”、评价功能的“片面”、评价方法的“单调”严重地阻碍评价制度引导性和激励性功能的发挥。
其次,高校的素质能力评价制度只注重静态数据的分析或偏重共性表征信息的搜集,忽视个体个性的表现,忽略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导致评价结果不能正确评价学生能力,无法科学合理地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测评结果。如部分高职院校的综合测评制度按照学生的年级、学习成绩、参与实践活动的表现等来评价学生,这虽然能够通过一定的指标来定量描述学生在某一阶段的表现,但却不能反映出大学生在成长过程的动态变化。而且在这种综合测评制度中,往往采取“一票否决制”的方式,譬如学生如果出现违规违纪的情况,就取消一切的评优评奖,更有甚者还会影响学生下一个学年乃至整个大学生涯的评优评先,这种评价的方式不仅不能够充分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而且还会严重地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你认为学校的综合测评制度合理吗?”的调查反馈中,有高达73.24%的受访学生认为“不合理”(如图2所示)。
可见,这种缺乏对高职大学生多元动态发展进行反馈的单一评价制度,最终会导致学生不能充分的认知自我存在,成为一部只知道学习的机器,变成“高分低能型”的存在,这必然不符合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造成他们进入社会后很难快速进行学生角色与员工角色的转换。
,当前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部分高职院校仍处于理论阶段,缺乏针对实践性的各类具体实施方案。部分高校虽然有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评价的范围之中,但在评价准则中却没有进一步地对实践活动类别进行细化和归类,不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通过“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去真正地拓展自己的核心能力。有42.83%的受访学生对于“你认为学校开展的课外实践活动对你有帮助吗?”问题的反馈是“没有帮助”,有12.42%学生认为“学校没有举办或者自己不知道有课外实践活动”,这种对实践性活动缺乏有效规划进一步导致大学生“知易行难”、”纸上谈兵”的状况出现。
3 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创新路径
3.1 以职业能力为切入,提升评价体系的性
职业能力是高职学生将来能在社会安身立命之本。在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标准中应该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一起,通过实践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育人理念,开设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将职业能力、专业能力作为基础课程加入到课程设置,结合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并形成可持续的、科学的学生能力培养指标。譬如要加大学生在“第二课堂”或“校外实践活动”表现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测评体系的评价比例。从而让学生在认真学习相关职业能力教程为及时课堂之外,也能在课外通过开展商务谈判、礼仪风采、技能大赛、学生素质联赛等的第二课堂、校企合作社会实践基地的第三课堂中得到职业能力的锤炼、提升和深化,从而改变过去学生综合测评制度当中偏重学习成绩的“应试教育”评价模式,提升评价的性和客观性。
3.2 以学习能力为目标,增强评价体系的人本性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薄弱,我们应该通过综合素质能力评价的引导与激励,进一步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将学生素质能力的评价与“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式教育模式紧密结合一起。例如,可以将专业课本的内容变成一项项的“任务”与“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运用相应的专业知识“动手”去解决这些任务,并且根据这些“任务”的完成情况来认定和评价学生的能力素养。这就打破过去“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机制,并且在此过程中能够真正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真正寻找到对该专业的兴趣点和兴奋点。
3.3 推行“素质拓展学分”制度,凸显评价体系的发展性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开发、塑造和深化学生的潜在能力,譬如“创新”已经成为“新常态”背景下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自主创新能力无疑成为大学生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如何让学生自觉培育自主创新能力,这离不开大学生评价体系的引导,其中“素质拓展学分”制度的推行是重要的环节。在推行“素质拓展学分”制度的过程中,有几点是需要注意:一是推行的主体必须成立专门的部门机构,如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素质拓展的认定工作本质上就是一种内容复杂、涉及面广、认定时间长的繁重工作,如果没有专门负责的人员进行规划设计、协调沟通、跟踪反馈,这必然会使大学生的素质拓展流于形式。二是推行的内容必须细致,在以“基本分+奖励分-惩罚分”的学分制度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应该将“奖励分”的内容进一步地阐释和细分,让其能够基本囊括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方方面面,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的同时获得加分的奖励,极大调动他们投入、参与和创新的积极性。三是推行的形式可以灵活多变。譬如可以建立网络素质拓展学分的“微商城”,利用新媒体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素质拓展的项目、完成项目对应的学分、学分记录直观地展现在他们面前,并且获得的素质拓展学分可以发挥类似“虚拟商品”的功能,用以兑换一定比例的奖励分、公共选修课学分。激发学生素质拓展的主体要求,增强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
3.4 积极打造学生创业平台,完善评价体系的实践性
首先,要求高职院校在课程中设置创业相关课程的同时积极开展各类创业竞赛活动,在创新实践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环境下,培养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市场敏感度等,具体而言,如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创业指导、创业法律指导等基础理论,在课程外积极开展“淘市场”、“商务谈判”等校内创业比赛,形成激励机制,出台《学生学科竞赛奖励办法》、协同就业指导中心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等激励学生参加各类创业大赛。其次,在校园内构建大学生创业基地,为高职学生进行创业提供平台,强化学生实践意识,建立健全的创业基地的管理机制,探索基地的运行模式和长效机制,力求培养一批创新创业人才。在校园内发展对创新创业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社团,激发学生创业兴趣,营造良好创业氛围。,形成工学结合模式下人才培养,要求教育模式应是向创新教育转变,重视学生潜能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或行业共同培育人才,进行优势互补的合作,将学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各种资源整合,以“培养适合企业或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校园内形成良好创业文化”[2]。
综上所述,提升评价体系的性、增强评价体系的人本性、凸显评价体系的发展性、完善评价体系的实践性是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创新路径。
综合素质评价论文: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策略与路径研究
【摘要】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助力学生成长。改革评价制度,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对于推动学生成长和区域教育生态变革意义深远。因此,我们立足现实,紧密围绕学生发展这一中心,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式,将评价融入学校管理、课程、课堂、教育均衡等诸多方面,实现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发展和区域教育生态的优化提升。
【关键词】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区域教育生态 构建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它是一个慢的过程。而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品德、潜能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视并促进其发展的评价,这正是教育农业性质的体现。
一、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背景意义
1.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
当下,教育面临两项新的使命――如何适应当前并促进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本身如何贯穿未来社会的要求,从而培养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人。[1]可以说,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完成这两项新使命的基本前提。从教育生态层面看,用什么样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直接影响教育的基本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2.新课改的必然要求
“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和需求”[2];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明确提出了评价的基础性发展目标[3];教育部启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在全国推行中小学“绿色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在教育教学中的杠杆作用正日益凸显。
3.解决问题的现实需要
以往学校所使用的评价,是自发性的、非系统的,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创新实践能力、身体心理发展等重要内容,背离了当前教育变革的形势。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综合考量,经过反复调研论证、试运行评估,淄川区立足区域和学段实际,提出并推行了构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初中生学习兴趣指数评价、高中生学习能力评价”一体化分段式评价机制,凸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以此为抓手,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二、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策略与路径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目标是构建起科学合理的新的评价体系,形成完整的认知链条和实践操作模式。区教研室采取区域推进策略,在全区着力抓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构建起了科学的具有地区特色的“五个五”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一是制定涵盖“思想品德与公民素养、身体与心理健康、学业水平与学习素养、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艺术素养”五个维度的评价方案;二是建立“区县、学校、教师、学科、年级”五个层面的评价标准;三是确立“区县、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五个方面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四是做好评价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教师发展、学生成长五方面的科学化、系统化结合;五是建立包括城区学校、城郊中心小学、城郊非中心小学、农村中心小学、农村非中心小学五种类型的学校动态分类评价体系,增强评价的实效性,促进教育的均衡内涵发展。
路径一:评估指导,引领学校实施自主评价
2012年起,试运行评估方案制定。2013年,重点实验并进行了针对性的修订。目前,评估方案已在全区铺展,全区总共55所小学已全部实施了评估,每学期现场测评学生13255人次,发放学生问卷2475余份,访谈1200余人次,组织学科教学效益、素质检测7200余人次……真正做到了学校、学科、学生评估的全覆盖。
同时,教研室还引领学校制定彰显自身定位,体现自身特色的评估方案、标准和方式,实行自我评估,激发学校的内在发展力。昆仑中心小学、鲁泰洪山小学都依托活动,创设了独具特色的学校评价模式,引导学生快乐成长。
在此基础上,教研室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引导、激励功能,依据评估数据反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的素养提升和个性化发展。
路径二:将评价与课程建设有机结合,建设素养课程
课程是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在操作层面,教研室将评价与课程建设有机结合,出现了“探索家乡”“快乐123”“和雅课程”“创意DIY课程”等基于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构建起了与育人目标一致的课程及其评价体系,有意识地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路径三:将评价与课堂改革紧密结合,打造素养课堂
为给评价改革提供鲜明的课堂样本,我们抓实课堂教学,打造了“一校一模、一科多模、一模多法”的课堂教学管理范式,构建起了基于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素养课堂”,涌现出了“快乐课堂”“‘生’‘动’课堂”等课堂模式。农村小学罗村中心校探索出了“三主四环”课堂教学模式,创设了“学、教、互教互学”的课堂生态环境,为全市中小学开展新合作教育改革实验树立了标杆。
路径四:将评价与分类评价结合,助力教育内涵发展
淄川区创新工作思路,探索建立质量分类评价机制,出台《关于建立教学质量相对分类评价体系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将55所小学分成城区学校、城郊中心小学、城郊非中心小学、农村中心小学、农村非中心小学五类,构建区域联动机制,建立“城乡研究共同体”“农村学校学习共同体”;明确考核评价指标,严格进行考核奖惩,实施动态评价,激发每一所学校的发展潜能,促进了城乡教科研的同步发展。
三、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取得的成效
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克服了单一的‘考试成绩论英雄’的弊端,更关注学生个体进步和发展潜能,学生的梯度发展、发展得到了真正落实。
泰戈尔说过:“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善。”相信在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不断推行下,学生定将绽放出属于他们的精彩!
综合素质评价论文: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研究
摘 要: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工作开展的效率、效果情况可以通过有效的评价方法掌握工作开展情况,在综合素质的测评工作开展的实际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提升措施,进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是一个系统性工作,涉及制度、方法等众多方面,系统推进才能切实整体提升测评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研究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及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概述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从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后,素质教育逐渐成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周家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必然诉求。特别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既是教育状况和人才状况深刻反思的结果,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应有趋势,也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素质提升,从教育主体的角度看,教育主体具有较大的主导性作用。大学生综合素质状况,综合素质的高与低都与综合素质的测评关系密切。当前,我国高校均开展了综合素质测评工作,采取综合测评相关方法进行大学生评价。不同类型、层次的大学针对院校实际设计不同类型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等,体现了教育特色和导向性。如代美玉等针对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方面进行了研究,而孙冰等细化研究了理工科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刘泺丹等则聚焦研究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李薇则把研究重点放在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面。从另外一个角度归纳,在综合素质和综合素质测评方面,专家学者的观点和方法,总体上可以分成:综合素质及综合素质测评基本理论问题、综合素质测评指标问题、综合素质评价各方面权重问题、综合素质测评的模型和计算方法问题、综合素质测评体系问题、综合素质测评结果分析问题、综合素质测评与相关工作的相互促进问题等。这些研究对于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开展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评价综合素质测评工作间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目前很多高校都开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但是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本身的价值却没有充分发挥。从把将党和政府相关指示精神落到实处及让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真正起到促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考虑,有必要细化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有必要系统化把握综合素质推进的各个方面,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状况掌握、综合素质潜力挖掘的重要途径,系统化开展评价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则对于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是对大学生各方面表现的测定和评价,评价工作体系各个方面有效设计和细化开展均对综合素质工作有较大贡献。其中,综合素质测评前期的制度设计、过程组织设计、测评中测评指标的体系设计、综合素质结果分析设计、基于测评结构的综合素质促进路径设计各个方面都将对综合素质有较大影响。如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既是评价大学生的基本依据,又是大学生发展的导向目标。测评的过程既是评价打分的过程,又是锻炼能力、互相学习、发现差距的过程。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之间具有明显的逻辑关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立足于大学生清楚地了解自身素质的实际以及素质提升的方向,即大学生自身素质的状况及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方向;综合素质的实际和方向两个方面都需要通过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完成,综合素质测评既让大学生清楚自己综合素质目前所处的水平,同时在指标设计及权重方面给出了导向;而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本身开展情况,需要针对综合素质测评的工作进行评价,也是一种实际工作状况的反映及导向,切实了解工作实际的开展情况,找到工作中的短板,进而改善、提升测评工作。简言之,评价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可以促进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有效开展,有效开展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有利于明确大学生自己的素质状况和素质提升的发展方向,从而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开展
实践证明有效的工作评价对于工作促进具有非凡价值,有效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综合素质本身、素质测评方面的研究非常丰富,但是鲜有研究关注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本身的评价。从具体的工作开展方面而言,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开展应做好如下方面。
(1)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制度方面。实践证明,没有规则或者制度的约束,行为就会陷入混乱,过程将失去秩序,效果则无法得到保障。为了保障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有条不紊地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客观结果,则需要建立工作评价的相应制度。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制度是工作评价主体评价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依据,是对评价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指导和要求。主要内容应该包括: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指导思想、指导原则、参与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过程安排、评价结果计算、评价结果的分析及评价结果运用等。
(2)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指标方面。任何评价的开展都需要一致性的依据,即评价的各个方面,是具体开展评价的抓手,即需要建设适当的评价指标体系。一般情况,评价的指标包含在具体的评价制度当中或者“办法”当中。但是评价指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对于评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管理评价或者工作评价时,常将指标或者指标体系单独明确。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指标方面主要内容包括:指标内容、指标体系(指标之间的关系及指标的权重)、指标含义、指标评价等级或给分标准、指标的替代和修正等。评价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或其他评价工作,均需纳入指标系统、相对合理。
(3)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程序方面。在组织中开展各项工作都需要建立相应的工作程序,程序规定了各项工作开展的顺序,程序是将工作开展的路径节点串联起来的有效方法。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程序是对评价工作具体开展方面的细化和规范,是评价主体具体开展评价工作所遵循的工作秩序要求。评价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在程序方面主要涉及:评价工作开始节点、评价工作的环节、每个环节的开展主体、每个环节的评价对象、每个环节的评价依据及形成阶段性成果、各个环节之间关联、评价工作的结束节点等。
(4)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评价工具、方法方面。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工具是评价工作具体开展的抓手,没有相应的工具作为支撑,评价工作开展没有落点,或者开展的评价工作会陷入混乱。评价的工具主要考虑两种形式:评价管理计算机系统或者纸质版评价记录表及量表等。评价方法是评价工作的另一个重要工具,这里的评价方法指的是综合计算方法。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对于评价主体要求不同,计算过程不同,反映出来的结果可能有差异。工作评价方法上如果不要求非常精准,可以选择综合定性评价方法,这种方法简单,但是对于工作的指导作用细化程度不够,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个人感情,公平性较差。另外,还有常用的AHP(层次分析法)方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能够结合定性和定量方面,计算上也相对简单,能够反馈出存在问题的项目,便于整改,这种方法在指标和指标权重方面要细化考虑,特别是指标权重方面,必要时要综合考虑工作重点。另外还有灰色系统评价法、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各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对于一般的工作评价建议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即可。
(5)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结果分析。通过开展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目的是得到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整体表现、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各方面的具体表现。进一步来讲,无论结果如何都有深层次的诱因可以挖掘,也只有深入挖掘才能真正了解改善的基点,才能有效地设计改进的途径,即就是要进行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评价结果分析。结果分析可以分成:工作总体分析和细部分析。总体分析掌握工作总体所处的水平,细部分析是进一步掌握对于总体正反贡献的具体方面。也可以分成:横向比较分析和纵向比较分析。横向比较分析是对同时期开展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各评价单位的比较分析,而纵向比较分析是对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开展自我比较分析。
(6)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结果的运用方面。评价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是作为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管理的一部分,从管理环节方面考虑,评价结果必须形成结果反馈循环,即必须运用评价结果来改进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只有有效地利用评价结果改进评价工作才能真正促进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开展。评价结果的运用是评价结果分析的延续,是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提升对策方面的设计。评价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在评价结果运用主要内容包括:有效措施归纳和推广、低效无效方面的改进策略设计、论证及应用。
就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开展体系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制度方面、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指标方面、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程序方面、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评价工具和方法方面、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结果分析方面、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结果的运用方面工作构成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体系,形成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的封闭循环,藉此实现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逐步提升。
四、结束语
综合素质提升是教育主体的义务,综合素质测评是综合素质的实际反映也是综合素质发展的导向。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有必要深入开展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提升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有必要深入开展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工作评价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有利于工作提升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评价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作,是作为管理主体的一项重要工作。系统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应该从制度方面、指标方面、程序方面、工具方法方面、评价反馈方面、结果运用方面系统推进,以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综合素质评价论文:关于政治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运用的探究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师生不仅要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变革,同时也必须以综合素质评价取代以往片面的、终结性的评价方式。为此,教师要勇于探索与实践,寻求出对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策略及方法。在评价中,学科教师要善于开展活动,在评价中推动学生发展,激励学生进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中学政治;综合素质;评价
科学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劳动技能等综合素质,是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个性,为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是当前评价改革的重要任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有效评价能够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发展,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综合实践能力,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和提高。笔者结合政治课教学的特点,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如何在课堂中运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
一、经常性评价要贯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要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行为当中,使评价实施经常化。在课堂上,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评价是多方面的。要不失时机地评价,让无形评价悄然作用于课堂,让有形评价真切、自然。评价学生的学习方式、创新精神、评价学生的自主表现、合作意识,评价学生的潜力及发展。例如,思想品德课上,对学生流露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要给予中肯的评价,以加深学生的道德品质。整节课大部分学生伴有满足、成功、喜悦、顿悟等体验,从教材和学习中得到了生活、情感等方面较深刻的感悟,并能总结学习所得。
二、过程性评价推动学生的发展
评价的价值不在于甄别和选拔,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要重在过程性评价,多角度多侧面地观察了解、调查交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成长档案的使用可以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点点滴滴中尽显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学科教学中可以把学习档案与成长档案整合起来,记录学生的德与行、学与思。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师生共同建立《德行绩能》档案,通过师生交流确定评价标准,坚持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易于量化的内容以量化为主。而对情感领域、心理品质、德育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等不易量化的内容,则以学生的突出表现和实证材料为依据,实行分层评价。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丰富档案内容,学生的学习感受、生活反思、走访调查报告,经历体验再现,多样的信息在档案中反馈,学生综观成长的历程会生发有所激励。此外,在档案中融入教师、同学、家长以及他人的评价,会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启迪。激励学生进行档案间的交流,促使学生作横向的比较和自我鉴定,既为自己定位,也在交流中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互动性评价激励学生进步
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习惯,让学生心中有杆秤来衡量自己,并鼓励勤记录勤反思,自我总结的过程也是自我间的互动。教师引导学生主动与家长交流,主动获取家长的评价,教师还要通过座谈会、书信、家访、电话联系等多种方式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情况,在评价中给学生欣喜,去努力发现学生忽视或未发现的潜在优点来激励学生进步。同学间的评价也尤为重要。学生的言语评价客观又带着情感色彩。同学的一个眼神、一次掌声、一场辩论、作业展览、合作学习等都是无意间的互相评价的过程。教师在其间要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鼓励学生充分表现,赢得评价,引导学生评价他人,认识自我。
教师是调动互动的评价杠杆,利用好学科教学给予学生发展性评价。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人性化评价中肯;鼓励化评价真挚;赏识性评价触动学生的心灵,这样的评价真正发挥了它的导向功能。
评价就是一种鼓励与鞭策,无论是自评还是互评,都应强调其客观性并带有鼓励性,尽量找出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信心,这样的评价才能起到增强其勇气和进取心的作用。评价是一种情感互动的过程。在理智、情感与行为的统一作用下,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促进被评价者与评价者的主客体状态良好转化,起到互动作用。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和科学化,使学生增强自尊,树立信心,掌握更多的发展本领。大部分学生能自主学习、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学习。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即时即地的评价,发现学生的成绩、长处及时给予肯定,教师用激励的眼神、喜爱学生的动作,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课堂上生生之间能友好、较有效地合作学习;能相互给予指点帮助或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总之,评价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进行有效的评价。因此,教师要从评价内容、依据、主体、焦点及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尝试,有效的评价既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又是促进教师、学校发展的手段。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只要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对教学评价多学习、多探索、多研究、多实践,就一定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并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激励每一位学生都要主动学习,促进自身的发展,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活力、更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