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财务管理分析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财务管理分析论文: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分析论文
一、引言
根据财务分析完善医院各项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医院的运营能力和管理能力,这对于有效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整体竞争力有积极效果。
二、财务分析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缺乏有效的财务分析体系。财务分析作为财务管理中的一个环节,可以通过分析处理公立医院财务信息来得到医院具体的工作情况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医院大多主要关注医疗工作,对医院的管理方面投入精力不足,特别是在财务分析工作方面缺乏完善的工作体系。医院对于财务分析的结果利用率也不高,没有将相关结果转化为实际的工作优化措施,导致医院的管理工作较长时间不能得到提高。(2)财务信息有效性与正确性不足。财务分析工作需要医院的相关财务和统计信息才能完成,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较高。医院财务和统计信息的质量决定了财务分析工作结果是否有效。现在公立医院的财务分析的质量不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医院的部分信息不够完善和,其中包括国家划拨的工作资金、医疗保险支付的相关资金收入以及在运营过程中的各项经济支出,由于拨付时间差异、金额差异等造成匹配错位,统计信息也时常出现差错或次月的更改,所以在进行财务分析工作时不能收集到的财务信息数据,在这样的工作条件下也不能够得到精准的财务分析结果。(3)财务人员工作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财务人员是财务分析工作的执行者,所以财务人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将会对财务分析的具体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公立医院的财务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升,整体的财务工作能力相对不强,而医院对财务人员的培养也不足。财务人员整体工作能力不足同时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所以不能够有效利用现阶段近期的财务分析方法来完成相关工作,同时不能够有效地进行分析和处理工作,不能协调医院各部门完善医院自身的管理工作。(4)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和风险控制。财务分析与其他财务工作一样,需要在必要的监督管理下才能够保障工作质量并及时完善在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财务分析有关的监督工作开展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于医院财务工作监管不足,其次是对于财务分析工作的监督不足,这两个方面共同导致财务分析不能有效开展并将相关结果反馈至财务管理当中。此外财务分析没有将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结合起来,对近期以及以后医院可能面临的运营和管理风险不能做出相应的判断和具体的应对措施,这对于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不利,特别是遭遇财务风险时容易造成巨大的财务损失。
三、完善财务分析措施
(1)构建财务分析工作体系。财务分析工作需要在完善的工作体系下才能够有效地开展,这也是公立医院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有效的工作体系,需要包含财务分析的工作制度、财务分析的执行部门以及相应的结果利用方案等,通过该工作体系将医院的各个部门工作联系起来。医院在开展财务分析工作时,需要根据该体系来实行,及时获得相应的分析结果,并根据结果来完善医院各部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优化工作方式并整合医院的工作资源,同时可以推动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合理有效,可以有效明确财务管理的优势和劣势,对于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质量有较大的帮助。医院还需要重视财务分析体系的完善工作,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优化,确保该体系能够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并推动医院的优化发展。(2)提高财务信息的性。财务分析工作是建立在有效且的财务和统计信息基础上进行的,所以需要控制相关信息的整体质量来保障财务分析能够有效开展。提高财务信息的性,首先需要保障财务信息的性,这需要医院建立完善稳定的财务数据信息库,将医院涉及到的财务信息地记录到该数据库中,不仅可以保障财务信息及时被使用,同时还可以结合定期披露医院的财务状况等措施来提高财务信息的公开透明度,避免因为财务信息不而导致的分析出现效果不佳。其次加强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经常对统计信息质量进行定时检查,对于其中错误的数据及时处理,特别是对于恶意财务数据的事件需要严肃处理,保障相关信息的真实性,使财务分析可以地把握医院的管理状况并根据财务信息指导财务管理工作。(3)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公立医院需要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通过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工作素质和能力带动医院财务管理的效果与质量。首先需要提高财务人员工作的规范性,在执行财务分析工作时能够严格按照相关的要求来完成,避免因为操作不规范而发生人为错误。其次医院需要组织财务人员对近期的财务分析方法以及其他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学习,并提供一系列的操作实践活动,使财务人员能够在具体的实践当中规范工作提高自身的工作素养,能够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来实行进一步的财务管理,同时使其具备较强的分析和处理能力。除了对财务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以外,财务人员必须熟悉医院各科室工作流程和职能,经常深入相关科室进行调查了解,掌握财务分析时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完成医院的管理工作。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仅仅可以优化财务分析工作,同时对医院整体的财务管理能力都有极大的积极影响,能够促进医院更好更稳定地发展。(4)优化监管工作和风险控制工作。公立医院要想保障财务分析在医院内发挥引导作用,必须实施相应的监督工作。首先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工作制度,该制度需要集中监管力量在财务分析工作与相应结果的反馈工作两个方面,前者是确保财务分析工作能够按照相应的要求进行,并经过财务人员的分析和处理后得到医院各部门的工作方案,而后者是需要确保该工作方案能够在医院各部门中可以积极实施,确保医院工作整体的有效优化。同时通过财务分析与医院发展目标的结合可以开展财务管理方面的风险控制工作,根据医院的发展需求、医院的实际运营情况以及未来医院所处的发展环境来综合分析医院在财务管理方面可能遭遇的风险,并根据风险报告做出具体的风险控制工作,避免未来突然遭遇财务风险而无法及时应对的窘迫局面发生。公立医院应不断完善财务分析。有效的财务分析能够提高财务管理效果,防范并应对未来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这对于保持公立医院在复杂环境中的竞争优势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者:宋海峰 单位:青岛市市立医院
财务管理分析论文:企业精益化财务管理分析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很多企业面临巨大压力。打造精益化企业已成为一些企业走出困境的选择。为了适应经营管理精益化活动过程,企业必须采用精益化财务管理系统。本文从财务预算、成本管理、财务流程以及财务部门工作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企业实施精益化财务管理的做法。
关键词:精益化财务管理内容做法
精益财务管理或称精益化财务管理,是以“精益管理”的思想为出发点,在企业的财务预算、成本管理、财务流程、财务部门工作等方面,把精益管理思想与企业财务管理的思想相结合,设计的一套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模式。具体地说,精益化理念的精髓就是“精”——少投入,少消耗资源,少花时间,尤其是要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投入和耗费,高质量。“益”——多生产出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升级的目标,更加精益求精。简而言之,精益化财务管理的核心就是以最小的资金获得较大的效益。
受前两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许多从事外向型或低端产业的企业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打造精益化企业已成为一些企业走出困境的选择。由于精益模式聚焦于消除浪费、为基于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流提速,所以越来越多采用精益化模式的公司发现传统的财务系统已经很难支撑公司的精益化业务管理。为了更的描述精益化活动过程,使财务信息更地反映公司的真实业务发展,财务部门必须采用一套集监督与衡量精益活动进展的精益化财务管理系统。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如何实施精益化财务管理的内容和做法:财务预算精益化、成本管理精益化、财务流程精益化和财务部门工作精益化。
1财务预算“精益化”
传统的预算方法存在以下不足:年度预算的时间长,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坏境和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预算的编制过程漫长且浪费巨大;传统的财务预算通常只关注财务结果,往往看似专业,却不能满足企业实际的运营需求。
“精益化”的财务预算则是建立在运营规划基础之上的,运营规划完成之后,企业便掌握了与预期销售额、生产、改进和新产品相关的诸多有用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以及对企业相关成本的理解,企业便可快速完成财务预算。“精益化”的财务预算不再强调预算数据本身的,它要求预算管理工作做细,要求把影响企业效益的因素考虑齐全,从而能够在洞悉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同时,客观评价对企业的影响,为企业经营者做出经营决策,调整企业经营策略,实现既定目标提供财务专业支持和服务。从一定意义上讲,“精益化”的财务预算将成为连结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年度经营计划和企业经营环境的纽带。
“精益化”的财务预算是动态的,这样可以使预算管理达到精、细、全的标准,从而持续优化成本结构,减少无效、重复的支出,确保利润的不断增长;能更好得完善预算管理的指标体系,加强单项预算间的衔接;能根据生产实际修订成本定额,提高预算的可执行度;能综合分析各单位预算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各单位预算的协调和平衡。
在预算管理流程设计方面,公司应制定一套完整的预算工作流程,包括预算编制、跟踪控制、考核分析、调整等各个环节,通过这套流程,使得企业整个预算管理有章可循,提高工作效率,公司也可以通过这套流程明确各部门在预算编制和预算控制中的职责,理顺各部门的相互关系,保障权与责的一致。
公司的预算跟踪分析工作应是一项日常性的工作,财务部专人对各月度的预算数据于快报数据进行对比,通过对差异的分析和对未来经济环境的判断,形成较为详细的月度预算完成情况分析报告。报告可以作为经营管理者顺利完成年度经营计划,适度调整经营策略,把握重点收入,成为成本项目动态的重要参考文件加以利用。
财务预算要切实做到上述“精益化”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包括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重视;固定的财务预算编制流程和参与者的积极配合;对预算的相关环节和每个部门的问题进行持续不断的改进等。
2成本管理“精益化”
精益化成本管理是由日本丰田公司首创的一种杜绝浪费的新型的成本管理模式。它由成本规划、成本控制和成本改善三大支柱构成。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在思想体系和具体做法上有着明显的差异。精益化成本管理将原始的“成本+利润=售价”变为“成本=售价-利润”意即以用户能接受的市场售价减去企业必要的利润得出的用于制造的成本。它的理念是利润来源于降低成本的不断追求之中,这样就把企业为保障利润需要提高售价与保障客户价值这对外在矛盾转变成降低企业成本的内部矛盾,实现从成本决定售价到售价决定成本的转变。
精益化成本管理是构建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前提之上的,以供应链成本最小为目标,从而实现对整个企业供应链成本管理。精益化成本管理以客户价值增值为导向,融合精益采购、精益设计、精益生产、精益物流和精益服务技术,把精益管理思想与成本管理思想相结合,形成了全新的成本管理理念——精益化成本管理。精益化成本管理包括以下要素:
2.1成本规划。成本规划是指产品开发过程中进行的降低成本的活动,也叫新产品目标成本的控制。国外资料表明,在成本起因上,80%的产品是在产品设计阶段形成的。但传统成本管理工作却并未将其作为重点,设计人员往往只注重产品的性能指标,不关心成本的多少、售价的高低。成本规划工作要贯穿产品规划的全过程,大体上要遵循以下程序:一是确定新产品开发任务的同时规定新产品开发的成本;二是目标成本按照产品结构分解落实到产品的各个总成本和零件上;三是产品开发的每个阶段对目标成本实际达到的水平进行预测和对比分析;四是根据分析对比发现问题,通过价值工程和价值分析方法,研究采用降低成本的措施,保障不突破目标成本。
2.2成本抑减。“成本抑减”一词来源于西方国家,其意是指有组织、有计划地运用各种技术方法和管理措施对企业成本形成的环境进行改造,以消除和减少无效成本的管理活动,它包括检查成本花费的目的,以及通过各种方法消除或减少花费的需求。它是企业运用计划或预算和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从消除浪费、挖掘潜力、增加生产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以有效支出代替无效支出等方面进行考察和评价,达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的一种成本管理方法。2.3成本改善。精益化成本管理对传统成本管理中的计划、控制、核算和分析四个过程做了改进,将把成本降低到实际水平以下的活动称之为成本改善。成本改善是在生产制造过程进行的降低成本的活动,是通过彻底排除生产制造过程的各级浪费达到降低成本的活动。一级浪费是指存在着过剩的生产要素,如过多的人、设备和库存,它引发出过多的工资、折旧和利息支出;二级浪费是指产品制造过多或任务完成时间过早(精益生产不提倡超额完成任务,而强调适时适量);三级浪费是指制成品过多;四级浪费是指多余的搬运、仓库管理、质量维持等。这四级中每一级都比下一级更加综合、更加重要。控制住第二级生产过多或过早就可以减少第三级、第四级的浪费。
精益生产成本的改善有下列几种方法:一是改善制造技术降低成本;二是开展价值工程和价值分析,把技术和经济结合起来考虑,在确保必要功能的前提下,求得低成本;三是依赖精益生产,消除一切浪费,实现精益生产成本管理。精益生产方式的成功实现需要全体员工的积极支持。团队活动和全体员工的自觉化是精益生产方式很重要的特征;四是采用作业成本管理。在作业成本管理模式下,通过作业对资源的消耗过程、产品对作业和资源消耗过程的成本动因分析,判别作业和产品对资源的耗费效率,识别有效作业和无效作业、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从而消除无效的或不增值的作业,使成本控制从产品级精细到作业级,在一定意义上真正体现了精益成本管理思想。
精益化成本管理与现行的成本管理较大的区别在于,它是的成本管理,主要体现在:一是成本概念的性;二是成本目标的全局性;三是成本构成的全动因性;四是成本形成的全关系性;五是成本计算的多方位性;六是成本管理的全过程性。
3财务流程“精益化”
财务流程设计关系到企业整个财务系统运行的效率和顺畅,传统的财务流程是以“财务会计功能”为核心的,已无法满足企业对于“精益化生产”的要求。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精益化”原则的指导下,对其自身的财务流程进行变革和重新设计。
3.1“精益化”财务流程再造的原则。一是战略的原则,要从战略的高度理解和实施财务流程再造。二是顾客价值原则,明确“精益化”财务流程再造的核心是顾客价值。企业的使命就是了解市场和市场上顾客的需求,并有针对性地、经济地提供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价值的增值。三是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充分发挥员工的个人潜力和积极性,强调合作精神使流程发挥更大的作用。
3.2“精益化”财务流程再造的目标。一是健全财务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决策支持系统、专家咨询系统和内部协调系统,形成科学投资的决策系统,提高投资的效率。二是建立健全以会计控制为核心的内部控制制度,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适应国际、国内多变的市场环境。三是通过人力资源的投资、开发、激励和保护,形成专业的管理团队,严格贯彻执行财务流程再造。公务员之家
3.3“精益化”财务流程再造的内容。一是“精益化”财务流程的分析。通过对内因、外因及作业流程的效率分析寻找出需要再造的关键流程,锁定再造目标。二是“精益化”财务流程的再造(包括优化及重构)。财务流程的系统优化实际上是在分析现有流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整合,消除或减少非增值作业,从而创建出新流程。财务流程的重构则是着眼于企业运营的创新考虑,对财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一般而言,系统优化用于短期绩效改进,风险较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绩效的改进程度会逐渐降低,因此,企业财务流程的优化应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
4财务部门工作“精益化”
减少资源浪费和提高财务效率一直都是财务部门面临的紧迫问题。构建“精益化”财务部门必须遵循三项原则,即:关注外部客户、分析连锁反应(也就是说解决一个问题会揭示其他问题)和深入发掘问题的根本原因。
4.1关注外部客户。现代企业的财务部门应采用一种有效的机制,即让公司外部的客户成为重要的被咨询的对象,向外部客户了解公司的哪些行为创造了价值,哪些行为造成了浪费。以一家制造公司为例,销售部门认为客户对催款单都很敏感,担心因催收账款而得罪客户,因此一般不大愿意让财务部门接触重要客户。但事实上,客户对公司急于收回款项非常理解,甚至会感激财务部门在收款过程中帮助他们找出了流程中存在的导致拖延付款的问题。如果财务与销售两个部门能达成一致意见,让财务部门向所有客户提供服务,并对大部分应收账款负责,销售部门只对几个关键客户的一部分应收账款负责,并定期更新财务部门负责联系的客户名单。这样不仅能提高财务部门工作的精益程度,而且事实也证明财务部门与外部客户进行直接沟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会更为有效。
4.2分析连锁反应。引进一套更关注效率的管理系统的价值并不一定会明显地体现在流程的每一个步骤之中,但总体的效果肯定会逐步显现。因为对某个问题的一项解决方案往往会暴露出其他方面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公司随之可以实施一系列的而非单个的跟进改进措施,形成一套的解决方案,这些问题最终都将被一揽子解决。
4.3深入发掘根本原因。无论一家公司面临什么问题,在财务方面人们总是认为应该添置新系统或者数据库来应对各种复杂的局面和提高工作效率。尽管这些措施的确能帮助企业应对复杂的局面,但它们却很难真正解决问题。如在关键绩效指标(KPI)的制定过程中,高级管理层不应等到每个业务单元建立和定义了自已的KPI后才调整战略规划,而应从一开始便将KPI与公司的战略方向联系起来。这样有助于形成一个更精简的流程,可减少流程中最遭人诟病的重复,提前为KPI建立明确的假设,并更紧凑地界定各个部门的业务解决方案空间。
财务管理分析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分析研究论文
摘要: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主力军,目前,我国已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已达1000多万家,工业生产总值占全部工业生产总值60%以上,提供的就业机会约占全国社会就业机会的75%,约80%的新增就业人口是由中小企业吸收的。但是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生产规模小、资本和技术力量薄弱,加上传统体制和外部宏观经济的影响.使其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与自身发展和市场经济均不适应的情况。我国中小企业近五年的淘汰率约为70%,近30%左右的中小企业处于亏损状态,究其原因有相当部分企业是因财务管理薄弱而造成的。因此,研究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
1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财务管理观念陈旧,财务管理水平低下一是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财务管理观念陈旧,过分追求短期利益较大化,管理中一味地注重控制成本的额,靠减少短期投人来提高企业利润。二是财务管理内部人控制,财会人员任用“家族化”、“亲缘化”。中小企业财务会计职位多由家族成员或有血缘关系的人员出任,缺乏健全有效的财务管理机制,缺乏相互约束与相互制衡的内部控制机制。三是财务管理职能无法发挥,重会计核算,轻财务管理。中小企业限于生产经营环境或产品的制约,经营活动涉及的时空范围相对狭窄,资金流转简单、资金流动量和结存量小,导致其会计业务相对单一,并使企业会计职能仅限于日常的记账、算账和报账上,而组织、控制、监督、预测、预算、检查和分析等财务管理职能作用很难得到发挥。四是会计信息失真,会计造假、违规现象严重。许多中小企业为达到融资、避税、转移或隐匿资产等目的,往往虚造数据,少列收人、多列支出、设置账外账和小金库,编制多套会计报表,应付银行、工商、税务等各种不同的会计信息需求。
1.2筹资渠道窄,资金严重不足资金不足一直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及时不利因素资金筹集主要依靠内源融资,缺乏外源融资渠道。其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主要表现为生产规模小,不能形成规模效益:管理落后,经营风险大,短期行为较为普遍还贷诚信不足贷款风险大;二是制度安排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直接的资本市场融资基本上不考虑中小企业,没有创业板市场;间接融资中没有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而商业的金融机构出于种种原因将贷款向大企业倾斜,以致使中小企业贷款徘徊不前。
1.3资金运营机制缺失中小企业现金管理效率低下,资金闲置或不足。有些中小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丧失增值机会;有的因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过量购置不动产,造成资金流动性差,陷人财务困境。应收账款周转缓慢,坏账比例高。因为没有严格的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无科学合理的信用调查和评价力法及有效的收账方法,造成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形成坏账,资金周转失灵。中小企业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在存货管理上,“压储”是一种最常见的力法,但ABC分类法、经济订货量法及定额管理法等先进管理方法却并不多见。不少中小企业的管理者,重钱不重物,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管理不到位,出了问题无人追究,资产浪费严重。公务员之家
1.4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一方面,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势必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中小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在这些企业中,企业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并且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差,管理思想落后。有些企业管理者基于其自身的原因,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2加强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2.1强化资金管理,加强对务控制提高认识强化资金管理,使资金运用产生效果,加强财务控制必须贯彻落实到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①要使资金的来源和运用得到有效配制,要充分预测到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否则,易造成收支失衡、资金拮据。②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要进行调研评定,定期函询核对已形成的应收账款,制定完善的收款管理办法,严格控制账龄,对死账、呆账要在取得确凿证据后,进行妥善的会计处理。③对存货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对存货要尽可能地压缩过时的库存物资,避免资金呆滞,并以科学的方法确定存货资金的结构。
2.2正确进行投资决策,努力降低投资风险中小企业的投资应充分考虑市场需求与变化。及时,应以对内投资方式为主。对内投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新产品试制的投资。二是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三是对人力资源的投资。目前应特别注意人力资源的投资,从某种角度说,加强人力资源的投资,拥有一定的高素质的管理及技术型人才,是企业制胜的法宝。第二,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中小企业在积累的资本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可以搞多元化经营,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从而分散投资风险。第三,规范项目投资程序。当企业在资金、技术操作、管理能力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实力之后,可以借鉴大型企业的普遍做法,规范项目的投资程序,实行投资监理,对投资活动的各个阶段做到精心设计和实施。另外,要注意实施跟进战略,规避投资风险。
2.3建立现代企业价值观,明确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小企业也应把“企业价值较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因为投资者建立企业的目的在于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这种财富首先表现为企业的价值。企业的价值不是账面资产的总价值,它反映的是企业潜在或预期获利能力。投资者在评价企业价值时,是以投资者预期投资时间为起点的,并将未来收人按预期投资时间的统一口径进行折现,未来收入的多少按可能实现的概率进行计算。这种方法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与投资的风险价值,可以促使企业资产保值和增值,有利于克服企业的短期行为,有利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
2.4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全员的管理紊质目前,不少中小企业会计账目不清,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企业领导营私舞弊、行贿受贿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设置账外账,工作弄虚作假,造成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的假象等等。究其原因,一是企业财务基础薄弱,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又受制于领导,无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二是企业领导的法制观念淡薄,忽视财务制度、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必须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政治思想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加强全员素质教育,首先从企业领导做起,不断提高全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只有依靠企业全员上下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改善企业管理状况,搞好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财务管理分析论文:网络财务管理分析论文
一、网络财务概述
网络财务是以会计信息使用者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对会计信息处理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并以集成化的方式,面向对象并行地进行重新设计,将现代网络技术与会计理念有机结合,具备预算管理和资金动态控制能力,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远程报表、报账、查账等远程处理,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支持电子单据与电子货币,改变财务信息的获取与利用方式,以期充分实现整个企业内部及时的管理,并提供网络环境下财务管理模式、财务运作方式及其各项功能,使其能为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完整、、合理的会计信息,发挥财务的决策支持作用,以使财务能较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通过网络财务的实施,最终实现财务管理的网络化。
二、网络财务的实施途径与具体方案
1.网络财务的实施途径
网络财务一般通过网络财务软件和网上理财服务两种途径来实现。网络财务软件是基于网络计算技术,以整合实现电子商务为目标,能够提供互联网环境下财务管理模式、财会工作方式及其各项功能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
网上理财服务是以专营网站方式,具备数据安全保密机制,在网上提供的专业财务应服务。这样一来,中小型的电子商务企业可以不用购买软件,而是购买财务处理服务,由服务提供商直接在网上提供会计处理和财务管理服务。
2.网络财务管理的具体实施方法
对于网络财务的实施,一般来说有以下两个步骤。
(1)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需求分析,确定到底要利用网络财务系统完成的工作,网络财务系统应用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企业管理核心在于抓财务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网络财务的需求分析,确定开展网络财务应做的工作和要求。①要使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紧密结合,实现财务业务管理一体化;②要实行集团财务集中监控;③支持电子商务,能提供方便的网上应用;④具有良好的可扩张性和融合性;⑤软件功能实用。
(2)根据企业需求进行网络方案设计。目前常用的高速网络技术包括以下几种:①快速以太网,②FDDI(分布式光纤数据接口),③ATM(异步传输模式),④干兆位以太网。前两种技术价格较低,性能也不错,适用于一般企业,后两种技术性能远远超过前两种,但价格较高,投资很大,适用于有实力的大型集团企业,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就是用ATM技术和千兆以太网技术。对于一般企业,可以采用快速以太网或FDDI技术建立自己的局域网,远程子网可以用DND专线连接,移动用户群可以用电话连接。在网络设计时可采用GS或B/S的结构技术,主要依企业自身条件而定。
企业无论是建立自己的网络财务信息系统,还是购买财务软件公司的网络理财服务,都想实现财务、业务协同运作,信息自动传递共享。典型的网络财务业务一体化数据流程如下:
—采购计划系统生成物料采购计划,传递到采购管理系统据以生成采购定单。
—采购管理系统录入采购发票,在应付系统核算该发票的款项。
—采购管理系统录入采购入库单,在库存系统对该入库单登记出入库明细账,在存货核算系统核算采购成本。
—销售系统开出销售发票,在应收系统核算该发票的款项。
—销售系统开出销售出货单,在库存系统对该出货单登记出入库明细账,在存货核算系统核算销售成本。
—库存系统录入各种出入库单,登记出入库明细账。
—库存货核算系统生成存货成本的凭证传递到总账。
—存货核算系统可以为成本核算系统提供原材料领料单。
—成本核算系统为存货核算系统提供入库产品成本。
—工资系统为成本核算系统提供人工费资料。
—固定资产系统为成本核算系统提供折旧费资料。
—工资系统生成计提工资凭证传递到总账。
—固定资产系统生成折旧等凭证传递到总账。
—应收系统生成销售收入以及款项收回等凭证传递到总账。
—应付系统生成采购以及支付款项等凭证传递到总账。
—资金管理系统生成利息凭证传递到总账。
—财务分析系统可以制定各项支出费用等预算,在总账系统中进行控制。
—报表和财务分析可以从总账中提取数据进行财务指标分析。
—现金流量表系统可以实现现金流量表的自动编制。
—决策支持系统可以从各个系统提取数据进行决策数据推算。
—行业性单位和集团性公司通过行业(集团)报表进行报表上报及汇总。
—系统数据生成Web数据可根据权限自由。
企业网络财务系统主要由这三个子模块共同构成,模块1以库存管理为中心,主要负责对实物资产的管理;模块2以总账为中心,模块2的数据进入应收、应付系统,连同其它子系统数据输入总账系统,这里的总账系统与前面网络财务系统模型中的账务处理系统功能相同,都是接收数据输入,在将其处理后的数据传到模块3;模块3是报表汇总、合并系统,财务分析系统,生成行业集团报表、合并报表、网络财务WEB版数据、决策支持数据等等。自行开发从这三个模块展开,系统设计好各个模块的接口,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选取需要的模块,还可添加企业需要的其它模块,这种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可以与企业的发展变化相适应。
三、总结与展望
网络系统的安全是网络财务发展的前提。由于财务问题涉及资金问题和公司机密等,任何一点漏洞都可能导致大量资金流失,因此,对其传递手段和储存工具要求严格。网络是网络财务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对其安全性
和性要求高于现有网络系统,因此,发展适合网络财务的新技术是网络财务发展的基础要求。
总之,网络财务管理是未来财务管理发展的方向,我们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扩展财务管理的空间范围,由此完善、加强和拓展财务管理的各项功能。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在网络经济的人潮中傲立潮头,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也必然会得到增强,竞争优势同样会得到提高,在全球经济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将会更加巩固和稳定。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财务管理的网络化将更加得到重视和发展。本文首先对网络财务管理做了简单介绍,并阐述网络财务在企业的实施途径与具体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财务管理;网络财务;对策
财务管理分析论文:企业财务管理分析论文
一、科学决策、合理安排资金结构、充分利用激励机制,是现代企业生存的基础
本案例中,企业的老板在与俄罗斯及东欧国家的边贸中曾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在银行建立了良好的信誉。伴随边贸的不断降温,该老板果断作出向加工业转移的决策。经过较长时间的调研,最终选择了液体奶的加工。据该老板介绍:之所以选择液体奶加工,是因为哈尔滨的周边地区是世界三大奶牛带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企业确立的发展目标是建立中国较大的液体奶加工基地。为了充分利用各方优势,企业以中外合资的方式选址在哈尔滨的近郊。由于体制上的优势,仅用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就建好了3条生产线,迅速投入运营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暂时取得的成绩面前,公司的决策层对公司的未来发展模式产生了分歧。结果是中方的合营者从企业中退出,由外方合营者(实际为本案例中所称的老板)买断了该部分股份,改制为外商独资企业。由于该老板以前在银行建立了良好的个人信誉,改制为外商独资企业后很容易就从银行开出了信用证,从瑞典进口了另外四条生产线,以便向建立中国较大的液体奶生产基地的目标迈进。四条新生产线上马后,企业的生产经营却陷入深度危机之中。突出表现是:流动资金周转紧张,销售市场网络的开发跟不上,财务费用负担日渐沉重。在突如其来的压力面前,该老板没能很好地冷静分析、稳定心态,不能够通过激励机制依靠各方面的专业人士来克服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该老板在不懂专业的情况下,频繁更换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导致企业人心涣散,人员流动率较高。以至于该老板在言及此现象时,悲壮地说:“我这里成了中国液体奶加工业的黄埔军校。”目前,该企业仍在艰难地维持着不关门的状态。该老板早已把折旧、财务费用等置于脑后,在日均存款不超过5万元的情况下,只能勉强支付原材料、水、电、煤、气、人员工资等费用,期待银行再注入资金,使企业起死回生。
经过对该企业和该行业的深入了解后,笔者感悟到了该企业运转失败的真正症结。原来该企业属于流动资金密集型行业,具体表现是:生产设备只能使用设备供应商生产的专用包装材料(砖式包装盒),且在购买该包装材料时,供应商规定了低限量。而作为保鲜产品,如果没有良好市场营销网络,很难以最快的速度送到千家万户,这在液体奶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现实中是非常残酷的。如在保质期内还不能将产品售出,最终只能割包、倒掉,所有投资血本无归。
由此不难看出,本案例企业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盲目决策,资金结构安排失调,忽视激励机制的建立。
二、现代企业离不开财务监督、科学的制约和制衡机制
本案例企业的控股股东是一个净资产为5亿元左右的企业集团。该集团主要从事房地产、物业管理、传统加工业等业务。集团的领导者敏锐地意识到,集团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力争营造一个百年企业,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发展趋势,集团的领导者果断地作出向高科技产业进军的决策。经过多方努力,该集团将高科技企业定位在高科技人才济济的上海,并得到了上海某著名高校的60余位从事IT行业研究的博士的技术支撑,最终定位在银行系统的平台结算系统的研制与开发。为确保该企业的高效运作,集团的领导者对该企业的运作模式定位为股份制加年薪制,以期吸引高素质的IT人才加盟到企业中来。具体做法是:集团通过出借资金的方式将资金借给掌握关键技术的科技人员,借此确立了关键技术人员在企业中的合法股份,该类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近40%;授权关键技术人员招聘技术人员,所聘用的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一律实行年薪制,年薪在15~20万元之间,对外地人还一次性支付10~15万元的安家费;为充分调动关键技术人员的积极性,集团不介入该公司的日常财务管理。我们从中不难清晰地看到,该集团试图超脱地以大股东身份分享高科技给其带来的丰厚回报,该集团的领导者的胆量和气度确实令人赞叹。
那么该企业的实际运作效果如何呢?经过一年的实际运作,实际的结果与该集团的预期大相径庭,一年的实际亏损近2300万元。这一数字令人震惊!经过深入了解,笔者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概括一句话则为:缺乏制衡机制、管理失控、费用开支过大。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工资过高且冗员过多;二是财务监督形同虚设、费用开支没有约束。实际已经面临不追加投资公司运转不下去、追加投资有去无还的境地。透过这些表面的现象,经过认真的分析后,笔者感悟到如下两点:及时。没有任何约束条件的高额年薪制,不能真正发挥激励作用,只能助长人们的惰性;第二,股份制作为良好的企业组织形式,只有在科学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下,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优势;第三,当自然人不是以“真金白银”投资人股,而是以超越其自身的偿债能力被动地从他人那里获取所谓的准“干股”时,并不能激发起这些所谓的股东的自我约束意识。面对出人意料的结果,该集团的领导层痛定思痛,客观分析导致企业运转不理想的症结,并果断地作出调整企业运行机制的决策。一方面,对高额年薪制附加了相应的约束条件,将高科技人才真正推向市场,让他们依托自身优势到市场上去挣工资;另一方面,将财务主管人员聘用的决定权交给公司董事会,强化了财务监督,以便将公司所制定的激励机制真正落到实处。目前,经过近两个月的实际运作,该公司的运作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受聘员工的紧迫感明显增强,冗员大幅度减少,控制项目费用率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我们有理由相信:该公司在新的运行机制下,依靠高科技人才的强有力支撑,一定能够实现该公司投资人与公司受聘员工双赢的格局。而不再是“牺牲”大股东,“幸福”打工人。
三、充分利用本行业内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以人为本、科学决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是企业成功运行的根本保障
本案例企业的主人公是一群有着特殊经历的人,他们共同来自于某知名的上市公司。两年前,该知名上市公司的二号人物,因为体制上的原因带领近50名生产经营各环节的中层和基层干部愤愤地离开了他们十分眷恋的公司,踏上了新的创业征程。之所以50余人同时离开该知名的上市公司,一方面是因为领头人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人认识到他们的组合具有强大的“无形资产”。离开上市公司后,这群人倾其所有注册成立了本案例企业,人人都持有股份。带着自己投入的真金白银,他们开始了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运营。由于他们已经掌握了该知名上市公司的市场营销网络,只要能生产出产品就能顺利销售出去。但是,企业刚刚组建尚不具备生产能力,他们就将视野盯在本文的案例中的某企业上。他们一行九人集体受聘于案例中某企业,主管该企业的供应和生产。由于案例中某企业流动资金周转紧张,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他们就设法与该企业签署委托生产协议,借助该企业的生产能力迅速生产出产品,利用该知名上市公司的营销网络迅速将其品牌推向市场。尽管半年左右,案例中某企业的老板发现了这些人的真实身份,解除了聘用合同,但此前他们已经选择了另一家加工企业,从而保障了产品顺利供应。在采用委托加工方式迅速占领市场的过程中,适时利用所赚取的利润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及时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在产品有了一定知名度的前提下,该企业逐步上了生产线,一方面减少对受托加工企业的过分依赖,另一方面提高产品利润率。通过上述的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该品牌在全国已经有了较高的知名度。
可见,该企业充分利用本行业内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以人为本、科学决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是其成功运转的根本保障。
四、结论
通过对上述3家企业实际运行案例的介绍与原因剖析,笔者试图对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做如下小结:
1、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现代财务管理方法的充分运用。一般说来,股份制企业能够构造出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展开创造必要的外在环境。即该类企业的财务管理的主体明确、动力充足。这样就可以使该类企业在财务结构和资金成本安排与选择、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利润分配中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取舍、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流动比例的把握乃至各项业务周转率的控制中,充分利用现代财务管理的科学方法,借此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行之有效的年薪制作为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确保企业利益的较大化,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员工收入较大化,实现企业效益与员工收入双赢的格局。
2、现代企业制度不会自发地形成科学的财务管理。通过本文对案例二企业实施股份制和年薪制实践过程和实际效果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该企业控股股东的决策者简单地认为,实行股份制并附之于年薪制就会产生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作为大股东可以分享“丰盛的晚餐”。而实践的结果远非如此,沉痛的教训应足以引起我们的思考。实施股份制后,必须利用其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的相互监督和制约机制,使管理层在限定的范围内活动,才可以避免管理失控。年薪制只有配以相应的考核指标时。才能激发其员工的积极性,经过不懈的努力,实现了企业和员工的“双赢”格局。否则,在人们固有惰性的作用之下,企业只能见到“费用频频发生、不见收入进账”。股份制只有在科学的监督、约束和考核机制下,才能发挥其真正的功效。
通过对案例实际运转状况的介绍与剖析,我们不难看出:虽然现代企业制度下产权是明晰的、实施财务管理的主体是明确的,但如果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其财务管理活动实际上只能按照“老板”的意志和悟性来进行,往往会发生贪大、求快、盲目扩张的现象,企业的资金结构安排不合理,流动资金周转趋于紧张,到期债务偿还较难。
[摘要]民营企业虽具有先天体制上的优势,但必须拥有科学使用的财务管理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首先是科学决策、合理安排资金结构、充分利用激励机制,这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其次,现代企业必须要有财务监督和科学的制衡机制;,要充分利用本行业内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以人为本、科学决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这是企业成功运行的根本保障。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科学决策;合理安排资金结构;科学制约和制衡机制
财务管理分析论文:财务管理与财富管理分析论文
一、构建财务管理学理论体系的理论依据
财务管理学是一门既涉及经济学,又涉及管理学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该学科的任务,一是要阐明财务管理的种种规定性,即财务管理是什么;二是要揭示财务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即如何进行财务管理。前者属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后者属财务管理的应用理论。
一般来说,基础理论性学科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表述规律,即从一个最简单、最抽象的逻辑范畴出发,通过将形成该范畴时所舍象掉的其他因素逐步地包含进来,再现研究对象丰富的规定性,从而使人们获得对研究对象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复杂而不是简单的,生动的而不是僵死的认识。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同样遵循上述规律。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方法,并不等同于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与其体系的构建方法不同,遵循的不是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表述规律,而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到简单的思维规律。既然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要从一个最抽象、最简单的范畴出发,那么,科学地确定这一范畴便成为合理地构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关键。
与基础理论的任务不同,应用理论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怎样去做事情,因而,应用理论无疑应具备鲜明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既然二者的任务与性质不同,其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的依据也就不同。基础理论的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应遵循的是人类思维活动的规律,应用性理论的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规律。
二、财务管理学理论体系研究现存问题
为了构建起科学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有必要对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研究中现存的问题作一剖析。
1.有关财务管理学的内容构成。我国的财务管理学,迄今为止,其内容构成基本与西方国家的财务管理学相同,大致包括三部分内容。及时部分,总论,阐述财务管理的概念、内容、职能、目标、环境等基本理论问题;第二部分,介绍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与财务风险的测算等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第三部分,介绍投资决策、筹资决策、股利政策、营运资金管理等财务管理实务处理的理论与方法。其中及时部分为财务管理学的基础理论部分,第二、三部分则为财务管理学的应用理论部分。财务管理学内容体系存在某些不科学、不完善之处。
2.有关财务管理理论起点的确定。对财务管理学起点范畴的确定,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将复杂的范畴作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一些复杂的范畴,比如“财务管理”,被作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勿庸置疑,“财务管理”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综合性极强的范畴。它既是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运用和收益分配种种财务活动的总和,也是财务预测与决策、财务控制与监督、财务成果评价与考核种种财务管理职能的总和。有赖于其他一系列范畴才能予以说明的综合性如此之强的一个范畴是无法充当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起点的。
(2)从财务管理学体系以外寻找起点。比如,将“环境”作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环境对事物发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因而不是外因。只有在明了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本质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揭示环境对事物发展的影响。这就意味着环境不可能处于起点的位置。
(3)将财务管理假设作为起点。任何科学研究都有一个假设问题。这是因为世间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自存的,都会与其他事物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从而使研究对象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之中。为了使研究得以进行,便需要首先对研究对象所处的环境条件加以限定,这种限定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假设。然而,如前所述,理论体系的起点并不等同于理论研究的起点,该种观点的不妥之处就在于将理论体系的起点与理论研究的起点混为一谈。
(4)将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与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的起点混同。如前所述,财务管理理论包括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与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两大部分,二者的性质与功能作用不同,其起点也必然有所不同。
三、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
1.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构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首先要解决的是逻辑起点问题。作为财务管理的对象,有人认为是财产,有人认为是价值,有人认为是资金,也有人认为是本金。而在笔者看来,财产、价值、资金、本金,均是财富的不同社会形式,都可以抽象为财富。
(1)财富及其社会形式。财富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作用于外部世界所获得的物质或精神的成果。任何财富的生产都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特定的生产关系赋予财富特定的社会形式或属性。撇开社会属性、社会形式等社会规定性,财富是人类所创造的劳动产品或使用价值。在自然经济社会,财富直接体现为使用价值,在商品经济社会,财富的存在形式由直接的使用价值形式转化为间接的价值形式。股利、利息、工资、税金等既是财富的分配形式,也是不同经济利益关系的载体。
(2)财富运动及其管理活动的多样性。在社会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财富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的,如数量的增减、形态的转化、产权的变动等等。人们必须把握这一过程,自觉地实施对财富及其运动过程的管理。对为国家所控制的财富进行的管理,就是财政;对为企事业、行政单位等多种经济组织所控制的财富进行的管理,就是财务。广义的财务管理,既包括国家的财政管理,也包括事业、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
(3)财务管理目的的二重性。财富不断地被消费,又不断地被生产出来。财富的生产总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财富的生产过程,既是使用价值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也是生产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与此相应,进行财富管理必然具有双重目的:一是追求经济效益,用既定的耗费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二是维护经济利益关系,保障各利益相关者实现各自的经济权益。
(4)财务管理职能二重性。财务管理的目的不同,其管理的职能也就不同。为追求经济效益,财务管理被赋予对财务活动进行规划、调控、评价的职能;为维护经济利益关系,财务管理被赋予对财务活动实施规范、监督的职能。随着财富生产、流通规模的扩大及其社会化、国际化的推进,人们对财务活动中经济利益关系的维护与协调,不再限于经济组织自身,而是突破单个经济组织的边界,逐渐成为国家乃至国际性经济组织的行为。
2.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因为财务管理应用理论是对企事业、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亦即微观财务管理活动规律性的描述,所以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实际上也就是企事业、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理论体系。
(1)与追求经济效益相关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目前与追求经济效益相关的企业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一般是按照财务管理活动的环节,即投资—筹资—权益分配来构建的。笔者认为,这一体系应该遵循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活动的规律来构建,而不应该按照财务活动的环节来构建。也就是说,要把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该理论体系的起点,并按照财务规划、财务调控、财务考核与评价三大基本职能顺序展开该理论体系的内容。
(2)与维护经济利益关系相关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追求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利益相关者得到各自的经济利益。如果在经济利益关系的处理上出现偏颇与失衡,就会使生产经营活动受到阻碍,甚至难以为继。笔者认为,该理论体系的构建,同样应遵循财务管理实践活动的规律来进行。该理论体系由管理目标设定的理论与方法、管理职能实施的理论与方法、管理实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三部分组成,其要点为:企业对经济利益关系管理的目标,一是为保障企业财产的安全与完整,二是为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由此财务管理被赋予规范企业财务行为与监督企业理财活动两大职能。为了行使两大职能,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依据《公司法》、《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对企业的财务行为进行规范与协调;发挥财务会计及内、外部审计的作用,进行事中、事后的财务监督;采取会计核算、财产清查、牵制等方法,保护经济组织和利益相关者的财产安全与完整,等等。
摘要:财务管理理论包括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两大部分,其中应用理论又由与追求经济效益相关的财务管理理论和与维护经济利益关系相关的财务管理理论构成。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应遵循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表述规律来构建,财务管理应用理论则应遵循财务管理实践活动规律来构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财富,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财务管理目标”。
关键词:财务管理;财富管理;本金
财务管理分析论文:公路经营企业财务管理分析论文
1公路经营企业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选择
1.1平均年限法
采用平均年限法撮关键的是如何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和固定资产的净残值。
——公路及构筑物的使用年限,一般采用省【自治区】级以上人民政府“收费批文上批复的收费年限,而非公路的实际使用年限或其寿命。
——公路及构筑物净残值比例的确定,其他部门企业财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净残值比例为3%~5;外商投资企业的净残值率为10;《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台理地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有鉴于此,考虑公路经营企业对公路及构筑物只有在进行收费活动时才作为固定资产管理.且在收费期限月;满后将无偿移交交通部门。因此.净残值比例应按考惠否则,公路及构筑物价值就不能彻底补偿。
1.2工作量法
公路及构筑物计提折旧最关键的一点是如何预计收费年限内的交通量,此时的交通量应以标准车交通量(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为小客车,二级公路为中型载货汽车)为准,且预计的交通量应和使用年限法相一致。下面举例说明公路经营企业如何计提折旧:如A公路经营企业“固定资产——公路及构筑物”原值为27000万元,规定收费年限27a,收费期间预计标准车交通量5400万辆,及时年通过收费站的标准车交通量平均为I2.5万辆/月,第二年通过收费站的标准车交通量平均为I3万辆/月,第三年通过收费站的标准车交通量平均为I3.5万辆/月(假设仅设一个收费站)。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计算:
年折旧额一公路及构筑物原值÷收费年限一27000万元÷27—1000万元
每月提取折旧额=1000万元÷12—83万元
采用工作量法计提折旧计算:
每标准车应提折旧一公路及构筑物原值÷收费期
间预计标准车交通量=27000万元÷5400万元=5元/标准车
公路及构筑物及时年应提折旧颧一125000×12×5=750万元;
公路及构筑物第二年应提折旧额=130000×12×5—780万元;
公路及构筑物第三年应提折旧额=135000×12×5—810万元。
另外,对通讯、收费、监控设施等固定资产采用平均年限法和加速折旧法时,也存在一个折旧选择问题。从企业理财角度看,因公路经营企业运营初期收费额较中后期少,再加上初期享受国家所得税优惠政策(如“二免三减半”、15税率等),因而其折旧计提应前期少,后期多。在固定资产原值相同情况下,平均年限法较加速折旧法符台上述趋势.而加速折旧法中的年数总和法叉较双倍余额递减法符合上述趋势,因而公路经营企业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如:某一监控系统原值500万元,预计使用5a,残值20万元,刚采用平均年限法时:
每年提取折旧额一(原值残值)÷使用年限一80万元÷5—96万元。
采用年数总和法时:
年折旧率一尚可使用的年限(折旧年限已使用午数),预计使用年限的年数总和[折旧年限X(折旧年限+1)÷2]
圭三折旧额=(原筐一预计净残值)×年折旧率各年计算列于表1。
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时:
年折旧率=2/折旧年限X100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年折旧率备年计算列于表2。
各种折旧方法在同一年累计差额计算比较如表3所列。
2资产管理方式的选择
如上所述,公路经营企业取得公路收费经营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投资方式即“BOT”方式,另一种是受让公路经营权。因此,相应的资产管理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直接投资方式下,困涉及建设、经营、移交3个期问,公路及构筑物等资产的入账价值属于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故需按公路工程预算及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全部支出,作为公路及构筑物的入账价值。因此,在建设期间发生的基建支出,要分两种情况才能形成公路经营企业的经营用固定资产。
一根据交付使用财产明细表,从“基建工程支出中转入形成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经营用固定资产——公路及构筑物、安全设施通讯设施监控设施、收费设施、房屋及建筑物
贷:基建工程支出一根据项目概算内容购入的不需要安装设备和为生产经营准备的工具,直接形成固定资产和周转材料。{酱:固定资产——经营用固定资产——机械设备(摊铺机、压路机等)、车辆(巡逻车、工程抢险车等)、其他(复印机、打字机等)
周转材料
贷:银行存款等结算科日
工程物资——为生产准备的工具及器具
②在间接投资方式下,公路经营企业直接出资购买已建成的公路,困不存在建设期间,只涉及经营、移交2个阶段,其形成公路经营企业的经营用固定资产比较简单除需支付公路及构筑物等建造成本外,还要支付受让公路收费经营权的购置成本——无形资产。
此时将购买价大于公路建设成本的部分作为“无形资产——公路经营权”来核算。
借:固定资产——经营用固定资产——公路及构筑物、安全设施、通讯设施、监控设施、收费设施、房屋及建筑物
无形资产——公路经营权
贷:银行存款等科目
综上所述,公路经营企业要加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首先要选择好适台于本单位的会计制度,要加强公路及构筑物等资产形成的管理,选择好固定资产折旧的补偿方式。
【论文关键词】公路经营企业财务管理棱算
【论文摘要】从公路经营企业如何把公路及构筑物作为资产管理、如何计提折旧、选择何种会计制度进行介绍并提出一些办法,旨在引起从事公路经营企业的投资决策者和财务人员的重视,使企业的管理更加适应市场经挤的要求。
财务管理分析论文: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分析论文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构想,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的是使国有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因此作为对国有企业具有监督管理权力的财政部门,必须按要求将国有企业的微观财务管理权限下放给企业,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具体财务活动。面对新形势,有人提出市场经济下财政部门要不要管理企业财务,财务管理面是缩小还是扩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笔者的意见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财政部门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一、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依据
无论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还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形成以后,财政部门对国有企业财务的管理都不应该削弱,这是由财政部门本身所具有的职能决定的。
及时,从分配职能看。分配职能是财政的基本职能。社会主义国家管理和组织经济建设,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避免出现因畸轻畸重某方面而给国民经济建设带来的不利影响。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企业内部的分配是国民收入初资分配,其分配构成状况直接影响整个国家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比如企业产品价格的高低、折旧水平与方式的调整、工资分配的变化、税制的改革,等等。而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较大价值份额,这不仅决定了它自身的分配状况影响积累与消费的分配关系,而且会诱导整个企业领域对全社会积累与消费比例关系的冲击。因此没有对企业财务的规范管理,要达到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比例关系的目的是不可能的。
第二,从调节职能看。社会主义国家不失时机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进行调节,是保障国民经济伊朗有序发展的必要手段。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是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尤其是在加大市场调节力度的情况下,靠“无形的手”的调节也必然会出现一些负作用,比如农、轻、重的比例,各农、轻、重内部的比例,及时、二、三产业的比例等,都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协调问题,这些都需要通过财政筹措资金或制定相应的政策予以调节。比如,近十几年,财政部门倾其财力进行能源交通建设、原材料工业的建设、高科技产业的建设等,都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而这又恰恰是财政管理企业财务的主要内容之一。第三,从监督职能看,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企业,而国有企业提供的各项税收和利注又占财政收入较大份额,所以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和能否认真执行国家的各项聚财政策,将直接影响到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由于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不一致性和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不同,财政部门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执行各项税收政策的情况必须实施一定的财务监督。实际工作中,由于监督不力,有的企业不顾市场情况,滥上项目和管理粗放,使国家资财受到巨大损失,更有的企业不认真执行国家的财会制度和税收政策,搞两本帐,实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偷漏税收,造成财务秩序混乱,此类情况在实际工作中不乏其例。
二、对目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
从上述分析看,财政部门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能削弱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从实际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看,整个企业领域财务秩序混乱、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管理粗放、效益低下的现象令人堪忧,其中国有企业的财务状况也并不比其他晨国有企业的情况好多少,这又是为什么呢?我认为:
及时,认识片面。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片面认为自己的自由度要不断加大,财政部门片面认为自己管理财务的力度要减少,然而在这种财政管理力度弱化而企业自身有效的约束机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问题的发生显然是不可避免的。廊房市直一个重点企业,原本是各方面管理基础都很好的企业,前几年市政府聚集各方面的资金力量对其进行改造,使其成为“小型巨人”企业。然而经济几年的改造,当“小型巨人”被造就“成功”以后,厂长离任审计时发现该企业潜亏2700万元,1995年当年亏损700多万元,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内部管理不善,原材料、产成品严重亏库,有关部门(包括财政部门)因该企业“先进”而对其放松监督管理所致。
第二,改革的失误。近20年的企业改革,从实行企业的基金、利润留成到“两步利改税”和承包制,改革所尊循的一直是对企业放权让利的思路,尤其是承包制的实行,在“一包就灵”的理论指导和中央某大企业多年实行承包所取得“辉煌业绩”示范下,财政部门对企业过去一直行之有效的管理受到很大冲击。强调制度被认为是保守,注重监督又被认为是不尊重企业主权。所以,面对企业改革中出现的诸如雹盈不包亏、财经纪律松驰和国有资产流失等重要问题,财政部门显得无可奈何。第三,配合不利。从改革的趋势看,今后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是由财政、税务和社会中介机构共同承担的。财政部门主要是负责国有企业发展的资金筹措和企业财务制度的设计和实施,中介机构和税务部门负责企业具体财务政策的执行。比如,通过所得税的征收,可以对企业执行国家财务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中介机构通过资产评估、验资、年终查帐等对企业使用国家资金的运作情况履行“经济警察”的职能。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三个方面的管理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财政方面,由于财政困难,特别是市县财政没有足够的资金力量扶持国有企业的发展,使财政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缺乏应有的手段;税务部门在征管中不同程度存在的包税制,又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财务制度观念,使财务制度难以执行到位;中介机构又多属挂靠制,在政企尚未有效分开的情况下,中介机构的中性作用很难发挥。在上述三方都有问题的前提下,很难形成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合力,出现财务秩序的混乱是必然的。
三、切实把握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着力点
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财政部门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不应削弱的,然而决不是在管理的内容和方法上沿用过去的那一套,财政部门必须依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标模式的客观要求来确定管理内容,寻找新的方法。
(一)积极参与对国有企业实行现代企业罐2的改造。对国有企业实施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是集我国十几年企业改革实践探索出来的一项根本性改革。这项改革不是重走过去的老路,而是制度上的创新,财政部门应积极投入到这项改革中去。在产权方面,要敢于克服左的禁锢,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能实行股份制改造的实行投份制改造,解决好产权模糊问题,那些只有纯粹的国有制才是社会主义、多种产权构成的企业不是社会主义的观念必须摒弃。在权责方面,凡是应当由企业享受的权力,要全部下放给企业,对企业应当承担的责任,比如资产的保值与增值、经济效益的逐年提高等也要视其完成情况施之严格的考核的奖惩。在政企关系上,要彻底解决好长官意志、滥摊派、滥涨价等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种干预行为,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管理上,要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尤其是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要及时总结和推广企业内部管理的新鲜经验,并加以推广。当前特别要认真推广好“邯钢经验”,千方百计帮助和督促企业强化管理,降低消髦,提高经济效益,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下决心扶持一些优热企业的发展。当前国有企业特别是市县国有企业普遍不景气,产品竞争力差,资金短缺,资产负债率高,亏损面大,效益不理想。当然这些问题悄是一朝一夕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求各级政府部门区别对待,分类管理,突出的是要集中力量扶持和搞活一部分优势企业,只有先集中力量率先搞活一部分优热企业,才能带动整个企业的振兴。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政府当好参谋,尤其是在资金上要千方百计,多方筹措,要充分利用好贴息引贷、周转金扶持以及税收增长返还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优势企业排忧解难,减轻债务负担,使其得以健康发展。
(三)分工协作,搞好配合,加强企业财务的监督。由于国有企业的改革正处于进行之中,加之新的财务制度和税制改革实施时间不长,财政部门对企业的财务监督是不能忽视的,一是要抓住监督的重点和事前、事中、事后监督,通过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费用摊消是否合理、盈利是否真实等问题。二是主动与税务、审计和中介机构搞好配合,分工协作,定期沟通情况,以堵塞跑、冒、滴、漏,确保国爱的财政收入和真正实现企业的平等竞争。
(四)加强企业财务信息的分析和反馈。作为财政部门要强化财务信息的集成和分析工作,建立灵敏、的企业财务反应机制,保障财务规划的实施。重点要建好三大系统的建设:一是财务信息系统。财政部门要扩大财务信息的采集面,提高信息的加工程度,做到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相结合,会计信息和生产、销售信息相结合,原始信息和加工信息相结合,实现物流和财务信息流的有机统一,尽快形成集收集、筛选、整理、反馈于一体的完整、规范的财务信息处理系统。二是财务分析系统。要建立企业财务综合分析数据库,定期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送财务分析报告,及时提出财务建议和财务备选方案。三是财务预警系统。要按照新的财务评价指标要求,选择有关企业经济运行状况的敏感性指标,根据日常收集整理的财务信息,把握并连续不断地反映企业动态变化趋势,及时发出预警信号,超前提出财务建议。
财务管理分析论文:中小企业纳税筹划与财务管理分析论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作为企业经营费用的重要内容,对中小企业的影响举足轻重,而如何进行纳税筹划以节税减负,已成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对中小企业如何进行纳税筹划以达到节税减负的目的作了探讨。
[关键词]中小企业;纳税筹划;财务管理;方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强化自身内部管理,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纳税筹划(Taxplaning)是指纳税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事先进行筹划和安排,较大限度地利用税收优惠条件,选择的纳税方案,以达到税负最小化目标的纳税规划。纳税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部分,其实质是依法合理纳税,较大程度地降低纳税风险,以求企业经济利益的较大化,具有合法性、合理性、筹划性、目的性等特征。纳税筹划不同于偷税、漏税、逃税或抗税,它是在不违法的前提下进行的。中小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它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现对中小企业在筹资、投资、经营三大方面的纳税筹划略陈管见。
一、筹资过程中的纳税筹划
筹集资金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先决条件,企业可以从多种渠道以不同方式筹集所需的资金。一般来说,从纳税筹划的角度分析,可将企业的筹资方式分为(1)负债性筹资(包括:向银行及非金融机构的贷款或企业借款、企业内部筹资、发行债券等)(2)权益性筹资(包括企业自我积累、发行股票等)(3)其他筹资(租赁、赊购等)三种形式。[1](P44)从纳税角度看,这些筹资方式产生的税收后果有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进行筹资决策。在筹资决策中进行纳税筹划,有助于企业降低资金成本,优化资金结构,增加所有者收益。通常情况下,企业内部集资和企业之间拆借方式效果好,金融机构贷款次之,自我积累效果最差。其原因在于内部集资和企业之间的拆借最容易使纳税利润规模分散而降低。就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筹资而论,发行债券比发行股票更为有利。这是因为,发行债券所发生的手续费及利息支出,依照财务制度规定可以计入企业的在建工程或财务费用。财务费用作为抵税项目可在税前列支,企业也就可以少纳所得税。而发行股票支付给股东的股利却是由税后利润支付的,比发行债券要多纳所得税。另外,租赁已成为中小企业实现节税筹划的重要手段。对承租人来说,租赁既可避免因长期拥有机器设备而承担资金占用和经营风险,又可通过支付租金的方式,冲减企业的应税所得额,减轻所得税税负。对出租人来说,出租既可免去为使用和管理及其所需的投入,又可以获得租金收入,此外租金收入按5%缴纳营业税,其税收负担比产品销售收入缴纳的增值税低得多。因此,企业筹资时在不违反国家经济政策的前提下,可通过税收筹划实现资金的筹措却又节税增资的目的。当然,应该注意到,在筹资决策的税收筹划中,有时税收负担的减少并不一定等于所有者收益的增加。因此,不能只关注筹资中的所得税,而必须以企业是否能获得税后较大收益作为选择筹资方案的标准。[2](P121)
二、投资过程中的纳税筹划
税负轻重,将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在投资决策中的税收筹划,主要从投资方向、投资地点、投资方式及投资伙伴的选择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行优化选择。(1)就投资方向而言,国家为了优化产业结构,在立法时对鼓励类和限制类行业制定了不同的税收政策。可投资国家鼓励类项目,借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减轻税负。(2)从投资地点来看,国家为了支持某些区域的发展,一定时期内对其实行政策倾斜,如对经济特区及西部地区的税收政策。根据不同的投资地点,也能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有很大的纳税筹划空间。(3)从投资方式来看,企业投资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是指把资金直接投放于生产经营性资产的投资。如购置设备、兴建工厂、开办商店等。间接投资是指对股票或债券等金融资产的投资。税法规定,购买国库券取得的利息收入可免交企业所得税,购买企业债券取得的收入需缴纳所得税,购买股票取得的股利为税后收入不交税,但风险较大。这就需要企业进行权衡。直接投资涉及的税收问题更多,需面临各种流转税、收益税、财产税和行为税等。(4)从投资伙伴上来看,股份有限公司的营业利润除征企业所得税外,投资者分配的股息还需缴纳个人所得税,而合伙制企业的营业利润不交纳企业所得税,只交所分收益的个人所得税;外资企业中的紧密合作型企业,享受国家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而松散合作型企业,则部分享受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总公司所属的分公司,因其不是独立的法人,虽部分的承担纳税义务,但不能享受地区的税收优惠待遇,而子公司不仅可独立的参与市场经济活动,而且可以享受注册地区的税收优惠。[3](P205)
由于企业的经营目的不同,应该根据自身的状况,谨慎选择投资方向、投资地点、投资方式及投资伙伴,已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
三、经营过程中的纳税筹划
经营过程中的纳税筹划是依照国家制定的财务政策所允许的收入确认原则、成本核算方法、计算程序、费用分摊、利润分配等一系列规定进行的内部核算活动。通过有效的纳税筹划,使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达到值,实现减轻税负的目的。但是,企业财务政策一旦确定,不得随意变更,故在选择财务政策上要有前瞻性。
1、收入结算方式的选择与纳税筹划
主要是通过对取得收入的方式、时间、计算方法的选择、控制,以达到节税的目的。具体表现在销售收入结算方式的选择。企业销售货物有多种结算方式,不同的结算方式其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不同。现行税法规定:采取直接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不论货物是否发出,均为收到销货款或取得索取销货款的凭据,以将提货单交给买方的当天结算;采取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以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的当天结算;采取预收货款方式销售货物,以货物发出的当天结算;采取托收承付和委托银行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以发出货物并办妥托收手续的当天结算;委托其他纳税人代销货物,以收到代销单位销售的代销清单的当天结算。这样,通过销售结算方式的选择,控制收入确认和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可以合理归属所得年度,从而达到减税或延缓纳税的目的。[4](P132)
2、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与纳税筹划
存货计价方法不同,企业营业成本就不同,从而影响应税利润,进而影响所得税。根据现行税法规定,存货计价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平均法等不同方法。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纳税的影响是不同的,采用何种方法为佳,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在物价持续上涨时,应选择后进先出法对存货计价,这种方法符合稳健性原则的要求,可以使期末存货成本降低,销货成本提高,从而减轻企业所得税负担,增加税后利润;在物价持续下降时,应选择先进先出法来计价,可以使期末存货价值较低,销货成本增加,从而减少应纳税所得,达到“节税”目的;而在物价上下波动的情况下,宜选择加权平均法或移动平均法,可以避免因各期利润变动造成企业各期应税所得上下波动而增加企业安排资金的难度。
3、折旧方法的选择与纳税筹划
由于折旧要计入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直接关系到企业当期成本、费用的大小,利润的高低和应纳所得税的多少。因此,折旧方法的选择、折旧的计算就显得尤为重要。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等,不同的折旧方法对纳税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如选择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等加速折旧法,可使得在资产使用前期提取的折旧较多,使得企业少纳所得税,起到推迟纳税时间和隐性减税的作用。延缓纳税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从国家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降低了企业的资金成本。在计算折旧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净残值和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由于新的会计制度及税法对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这样企业便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对企业有利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来计提折旧,以此达到节税及企业的其他理财目的。对于处于正常生产经营期且未享有税收优惠待遇的企业来说,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往往可以加速固定资产成本的回收,使企业后期成本费用前移,从而获得延期纳税的好处。
4、成本列支、费用分摊的选择与纳税筹划
对费用列支,纳税筹划的指导思想是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列支当期费用,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减少应交所得税和合法递延纳税时间来获得税收利益。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费用应当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在确认有关收入的期间予以确认。费用摊销时的确认,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直接作为当期费用确认;二是按其与营业收入的关系加以确认;三是按一定的方法计算摊销额予以确认。企业在计算成本时可以选择与已有利的方法。同时已发生的费用应及时核销入账。如已发生的坏账、呆账应及时列入费用,存货的盘亏及毁损应及时查明原因,属于正常损耗部分及时列入费用。对于能够合理预计发生额的费用、损失,应采用预提方法计入费用,适当缩短以后年度需分摊列支的费用、损失的摊销期。例如低值易耗品、待摊费用等的摊销应选择最短年限,增大前几年的费用,递延纳税时间。对于限额列支的费用,如业务宣传费业务、业务招待费等,应掌握其允许列支的限额,争取在限额以内的部分充分列支。
5、资产减值准备项目的纳税筹划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以提取的减值准备有八项,不得刻意多计提或计提不足。对于那些由于经营情况变化如原材料上涨、投资的股票债券升值、子公司业绩提升等原因引起相应准备的冲回,仍将按有关会计准则处理,并将冲回的准备计入当年的利润。但目前税法对各项准备允许扣除的数额并无具体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及时地、灵活地计提各项准备从而增加计税时的可扣除金额。[5](P138)
纳税筹划是一个企业走向成熟、理性的标志,是一个企业纳税意识不断增强的表现,但由于它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受到企业内部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需要企业的财务、供应和销售、企业管理等多个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在企业纳税筹划的过程中,一定要树立风险意识,认真分析各种可能导致风险的因素,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少风险,同时应加强与税务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并致力建立一种协调融洽、诚信互动的税企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规避纳税筹划风险,节约税费支出,达到创造较大经济利益的目的。
财务管理分析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分析论文
摘要:在分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办法,希望对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财务控制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完成工业总产值、实现税利和解决就业人口分别约占全国总数的60%、40%和75%,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然而中小企业受各种条件制约,在获取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增强经营管理和理财能力等方面大都存在困难和弱点,而且由于其产出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较低、受传统体制和外部宏观经济影响等因素,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较大阻碍。
1目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状况
目前,年营业额在500万元以内的中小企业,只有一半的企业雇用专职的会计人员,高达四成的企业用的是兼职会计,还有10%的企业用会计公司,只局限于简单记账水平的财务管理,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管理思想僵化落后,使企业管理局限于生产经营型管理格局之中,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体制的影响,中小企业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也遇到了阻碍。例如,政策的“歧视”使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不能公平竞争;地方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大量的干预,使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短期化;财务管理受企业领导的影响过大;等等。
2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财务控制薄弱。
中小企业受规模和人员素质的限制,财务控制存在以下弱点:①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很多中小企业月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超过营业额的两倍以上,造成资金呆滞、周转失灵。②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原因是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形成呆账。应收账款控制不严,造成资金回收困难。③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有些中小企业,认为现金(包括银行存款)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未参加生产周转;而有些企业恰恰相反,资金使用没有计划,大量购置不动产,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陷入财务困境。4、重钱不重物,资产损失浪费严重。不少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很重视对现金的管理,收支严格,保管妥善,出了差错及时查找。而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却不严,保管不善,出了问题也无人查找,资产损失浪费严重。
(2)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
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势必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而且,中小企业大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企业领导者集权力于一身,并且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另外,受到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方面的限制,管理思想落后。有些企业管理者基于其自身的原因,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有些企业到现在还采用传统的手工记流水账,没有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3)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资金紧缺是困扰中小企业的老大难问题。其主要原因:及时,中小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及其高倒闭率,加上它在市场变化和经济波动中显现的脆弱性,造成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第二,国家没有专设中小企业管理扶持机构,国家的优惠政策未向中小企业倾斜,使之长期处于不利地位。第三,政府对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缺乏鼓励措施,导致银行缺乏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第四,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许多企业缺乏有关财会信息的书面或计算机存储的资料,导致金融机构不愿发放贷款。此种现象在我国中小企业中比较普遍。
(4)投资盲目,缺乏科学性。
由于中小企业投资所需资金短缺,在投资过程中追求短期目标,很少考虑扩展自身规模,致使其在投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有些企业管理者甚至在做投资决策时,没有做项目评估,只凭个人经验和想象做决策,投资方向难以把握,资金浪费较大。
3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办法
我国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由宏观经济环境和自身双重因素造成的,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须从政府和企业自身两个方面寻找对策。
首先,政府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尽快制定或完善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
(1)国家应针对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资金经营的能力差等致使它在市场融资中资信很低的特点,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并给予适当的扶持。如日本的《中小企业基本法》和《中小企业现代化促进法》、美国的《中小企业法》和《公平执行中小企业法案(1996)》等。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值得欣慰的是,我国也于不久前出台了《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据悉,由九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起草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不久将出台。
(2)成立中小企业基金。包括特定用途基金、担保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互助基金等,其资金来源可以是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及中小企业的入会费,管理上实行基金封闭运行,集中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3)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以服务为宗旨的中介组织,不能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担保费的收取,不能以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为代价。不久前,国家经贸委、国家工商总局、财政部等10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就引导中小企业增强信用观念,改善其信用状况以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以及加快我国社会化信用体系的建设步伐。这标志着我国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社会化信用体系建设开始启动。
其次,中小企业应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加强财务监管,并进行科学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
(1)强化内部财务控制,加强资金管理。
①加强财产控制。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安全。财产管理和财产记录一定要分开,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不能把财产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一系列工作交由一个人去做。定期检查盘点财产,督促管理人员和记录人员保持警戒而不至于疏忽。
②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运用产生的效果。为此,首先要使资金的来源和使用得到有效配合。比如决不能用短期借款来购买固定资产,以免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其次,要充分预测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如应收账款什么时间可收回,什么时间应进货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就容易造成收支失衡、资金拮据。,要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使流动资金与固定资金两者有效配合。
③要保持适当的流动能力。中小企业在改善资本结构的同时,在资金运用上,要维持一定的付现能力,以保障日常资金周转灵活。日常应十分重视存货的控制,以及应收账款等的管理。
(2)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全员的管理素质。
目前,因为中小企业财务基础薄弱,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又受制于领导,无法行使自己的财务监督职能,而且,企业领导的法制观念淡薄,忽视财务制度、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致使不少中小企业会计账目不清,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企业设置账外账,弄虚作假,造成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的假象,企业领导营私舞弊、行贿受贿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更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企业应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政治思想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加强全员素质教育,从企业领导做起,不断提高全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只有依靠企业全员上下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改善企业的管理状况,搞好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促进企业健康向上的发展。
(3)加强投资项目分析,降低投资风险。
在投资决策中应以对内投资方式为主。对内投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对研发新产品的投资,②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③对人力资源的投资。目前应特别注意人力资源的投资,从某种角度说,加强人力资源的投资,拥有一定的高素质的管理及技术型人才,是企业制胜的法宝。实行多元化经营,分散投资风险,降低投资风险。应规范项目投资程序。当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操作、管理能力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实力之后,可以借鉴大型企业的普遍做法,规范项目的投资程序,实行投资监理,对投资活动的各个阶段采取实施跟进战略,规避投资风险。
财务管理分析论文: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从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入手,在分析了两者联系和区别的基础上,认为:造成目前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两门学科研究内容交叉、重复、混乱的主要原因是学术界对两者的研究对象认识不清,关系没有理顺。并以财务分层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关于两者关系的新的构想。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研究对象;资金运动;
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是会计专业的两门重要课程,但这两门课内容重复严重,以至于一些学校把其中的一门砍掉,不予开设。这样做虽然可以避免教学内容重复之弊端,但也使许多有用的知识无法进行教授。笔者认为:我们对这两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的认识模糊不清甚至混乱是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
一、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联系——研究对象均为资金运动
从最早的管理会计专著之一,奎因斯坦的《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一书的书名上我们不难看出,奎因斯坦所指的管理会计是财务管理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另外的一门学科。其次,从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来看,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虽然学术界有各种表述,但都不可避免地与财务管理对象重合。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尽管各派观点存在差异,均离不开资金二字。即管理会计的活动目标也离不开资金或价值。1999年第11期《财会月刊》发表了王曾清、楼胜亚《浅论管理会计的对象》一文,文中对管理会计研究对象的描述可以说颇具代表性:“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质上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创造和实现的过程,而价值量是通过货币来表现的,因而在商品经济社会里,必须同时运用实物的形式和商品的价值形式即货币形式来保障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资金在运动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存在形式,如现金、原材料、产成品和固定资产等。它们虽然形式不同,但具有质的同一性,都代表了一种价值,可以用观念的货币来统一表现。由于商品生产运动从价值形式来看就是价值运动,而价值量用货币来表现,价值运动也就表现为货币的运动。在货币转化为资金的条件下,资金运动成了价值运动的表现形式”。“资金运动涵盖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完整地描述着价值系统静态和动态的变化,从而更的反映着企业价值运动”。会计“作为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直接面向企业的资金运动,也即会计的对象是资金运动,因为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也是联结作为法人的企业和企业内部、外部的纽带。而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之一,和财务会计同属于一个系统,因而两者的对象应是一致的,即管理会计的对象仍应是资金运动。”由此可见,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在研究对象上有着惊人的相似,这种相似造成两门课程内容的大量重复。
二、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研究对象的区别——资金运动的不同层面
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都是资金,却是资金运动的不同方面。财务管理区别于管理会计的显著特征在于其主要是一种实体管理。日本学者宫匡章在《会计信息手册》一书中这样写道:“财务是以资本为对象的实体活动,会计是以财务活动及其结果为对象的情况处理活动。会计的机能是组织情报,不处理资金筹集、供应与运动,仅在必要时反映其结果,这就是说财务是进行有关资金筹集、供应与运用的意向决定,会计是为这种意向决定提供情报的。”因此,财务管理内容应涉及财务制度制定,财务机构设置,财务人员安排,外部财务环境的适应,内部财务环境的协调及资金筹集、运用、分配等方面,并要具体组织财务预测、决策和财务控制等财务方法的实施。而管理会计只是为财务活动的组织及财务关系的处理提供相应的信息。如在投资筹资活动中,企业高层财务管理者根据企业内外部理财环境,确定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并据以提出投资战略,围绕投资战略,管理会计应广泛搜集资料,进行预测、决策分析,为高层财务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当投资方案确定后,高层财务管理人员应按照决策方案制定筹资战略,提出各种可能的筹资方案,管理会计人员则围绕这些方案广泛搜集资料,进行预测、决策分析,为筹资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并据以编制财务预算。财务管理人员负责安排预算的执行、协调,控制。
根据企业运用管理会计的目的,可将其视为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为财务管理提供价值信息,换言之,就是对企业资金管理活动提供信息。目前,管理会计的内容虽然较多,但最终均可归到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中。这样的处理有利于确定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可使管理会计的其他理论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也有利于理顺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关系。作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会计,应将筹资、投资、资金运用、资金耗费、资金收回及资金分配活动作为其研究对象,将预测分析、决策分析、控制分析和评价分析作为其主要环节,目前管理会计的内容在系统的分析整理后均可找到适当的归属。
三、财务分层理论为界定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如果更进一步分析的话,管理会计属于经营者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在现代企业两权分离的体制下,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是出资与受资经营的关系,这种关系实质上是一种财务关系,因为出资与受资经营本身都是一种财务行为。企业财务管理权必然要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分割,形成所有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所有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均需要相应的信息体系,会计的两大分支正好可以分别侧重于其特有的服务对象。财务会计,我们通常称之为对外会计,即主要通过记账、算账,并定期编制报表的专门方法,提供企业一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情况的一整套信息处理系统。尽管财务会计也向企业管理当局传输财务信息,以便加强财务管理,但它的服务主要是外向的,侧重于对企业外界有经济利害关系的团体和个人进行报告。企业与所有者的财务关系作为现代企业的主要财务关系,所有者作为企业的主要利益相关者,理应作为财务会计的主要服务对象。换言之,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而言,财务会计主要服务于所有者财务;而管理会计主要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它有关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对比、分析,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日常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并帮助经营者作出各种经营决策的一整套信息处理系统。管理会计的服务主要是内向的,侧重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而言,管理会计主要服务于经营者财务。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这样构架财务管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关系:即企业财务首先可分为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两部分,财务会计作为出资者财务的信息系统,管理会计作为经营者财务的信息系统。由于财务管理研究的对象是企业资金运动的各方面,而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仅涉及其中的信息方面。财务管理应包括管理会计,而管理会计应属于财务管理的组成部分。两者可以合二为一,但也可以自成体系,就象财务管理属于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价值方面,但并不排斥其有自己的体系。管理会计属于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但也同样不排斥其独立成为一门学科,因为其毕竟有独特的研究内容。
持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合二为一观点的专家和学者并不乏其人。如李天明教授在其《管理会计研究》一书中为会计专业设制的专业主干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和《会计理论》六门,没有《财务管理》。财政部组织编写的中等财经学校教材《企业财务管理》中,将管理会计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组成部分。但通常情况下,两者可自成体系。
四、对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学科目前状况所进行的反思
管理会计这样一门被誉为可以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学科,一些西方会计学者认为其已出现了严重的危机。这主要表现在管理会计讫今为止仍没有一套完整的能够解释、指导并可以应用于实践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学科之间的界限没有明确的界定。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CIMA)前任主席、伦敦经济学院布罗姆威奇(M.Bromwich)教授指出:目前管理会计看来缺乏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反映在杂志和教科书中的管理会计似乎是一群松散的材料,没有在理论水平上形成一个整体。世界各国对管理会计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务中都明显缺乏规范化或规范化程度较低。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就是由于没有解决好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管理会计的归属等基本理论问题,难以确定经济活动的哪些内容属于管理会计的研究范畴,哪些内容不属于管理会计的研究范畴。所以,确定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理顺其与财务管理的关系,不仅影响的管理会计的发展应用,也影响的财务管理的发展和应用。
目前,大多数财务管理教材存在着重预测分析、决策分析和控制分析,轻财务活动实体管理的缺点。一方面,从西方财务管理中引入的数学模型大量充斥其中,而这些模型往往建立在一些并不存在的假设的基础上,难以实际操作;而另一方面,对财务组织、财务实施、财务控制与协调等涉及较少,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也就是说,目前大多数财务管理教材所研究的内容应由管理会计来进行研究,为避免重复,财务管理应着重研究财务制度设计、财务组织设置、财务预测、决策、控制和协调等活动的具体实施,及具体从事筹资、投资、收益分配、各部门业绩评价等工作的方法和步骤。惟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理顺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关系,并避免两者之间的重复现象。
财务管理分析论文:公司治理财务管理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从全新的角度认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从公司治理结构的高度来把握财务管理目标的发展变化,进而归结到根本性的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当前我们在对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的过程,如果不从根本上把握公司法人治理的内在逻辑,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在其架构下运行的财务管理目标,企业财务管理乃至一切管理活动也就难以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CORPORATEGOVERNANCE),或称公司治理结构(STRUCTRURE)、公司治理系统(SESTEM)、公司治理机制(MECHANISM),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架构。现代企业制度区别于系统企业的根本点在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或称所有与控制的分离(SEPARATIONOFOWNERSHIPANDCONTROL),从而需要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机制,用以对企业进行管理和控制。现代企业中的公司治理结构正是这样一种协调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关系的一种机制,它涉及到激励与约束等多方面的内容。简单地说,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处理企业各种契约关系的一种制度。
财务管理,作为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中存在和运行的一个重要管理系统,其目标直接反映着理财环境的变化,并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适当地进行调整。公司治理的逻辑变了,或者说公司的目标变了,则公司进行财务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必然要相应变化,也就是作为财务运行驱动的财务管理目标也要相应变化。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将产生不同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深刻理解公司治理结构这一南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正确认识公司治理的逻辑,进而科学确定财务管理目标,对于优化公司理财行为,实现财务管理的良性遁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公司治理结构是西方发达国家通行的一个关于公司战略导向的概念。尽管由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历史演进轨迹的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着差异但最近20年来人们在对西方大公司的研究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国际社会对于如何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国家把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当作增强经济活力、提高经济绩效的基本手段。
目前,西方的公司治理结构通常有美国式、日本式和德国式等,各种模式的特点也广受关注,本文不再赘述。但如果仅仅从这种经验的角度去认识公司治理结构,则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也难以把握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趋势。建立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激励企业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以更好地实现公司的目标。但公司的目标,也就是进行财务决策时的目标,是追求股东财富的较大化,还是追求企业价值的较大化?在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上,遵循不同的逻辑,将形成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从公司治理结构主体的角度来说,前者不妨称之为"股东至上"模式,后者或可叫"共同治理"模式。两者之间的本质差异在于,公司的目标是只为股东(SHEAREHOLERS)的利益服务,还是为全体利益相关者(INTERESTGROUOPS)或当事人(STAKEHOLDERS)的利益服务。
"股东至上"模式的公司治理结构,一直广泛流行于西方国家。在这样一种治理逻辑下,股东作为物质资本所有者,其地位是至上的,而人力资本则利小势微,获得授权的经营者只有按照股东的利益行使控制权才是企业有效率的保障。因而这种治理结构的出发点是,作为委托人的股东,如何设置一个的可以对经营者行为进行激励和约束的机制,使其为实现股东财富较大化而努力工作。但是,由于经营者有着不同于所有者的独立利益目标,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条件下,经营者在获取企业控制权方面处于有利地位,在信息非对称的条件下,其自由处置行为往往有损于股东利益。至于债权人、职工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则因在企业中的"声音"弱小,相应的权益自然也难以得到保护,这样就为经营者谋取自身利益较大化创造了有利的生存环境。为了克服这种治理模式的内在缺陷,就需要实现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扬弃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目标并非地追求所有者的资本收益较大化。企业本质上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或者说是一张由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组成的"契约网",契约本身所内含的利益主体的平等性和独立性要求公司治理结构的主体之间应该是平等、独立的关系。这些相互关联的主体,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生产者、消费者、供应商及其他有关利益主体,组成了利益相关者,而企业的效率则需建立在利益相关者平等的基础上之上。在这样一种新的公司治理逻辑上,企业不仅要重视股东的利益,而且要重视其他利益相关者对经营者的监控;不仅要强调经营者的,还要强调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实际参与。具体来说,在董事会、监事会中要有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代表(如职工代表、债权人代表),以发挥利益相关者的作用。这样的公司治理逻辑就是"共同治理"模式。
企业还是一种团队生产或长期合作的集合,其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相互依赖,任何一方的随意退出或机会主义行为都可使对方的利益遭受损失。为了保护依赖性资源免于受损,团队成员只有缔结长期合约,以确保一个可预期的利益补偿。而这种多边式的合作模式即共同治理恰恰有助于保持利益相关者的长期合作,从而逐步成为各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现实抉择。
二
我国近些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着眼点始终是改进和完善政府对企业经营行为的激励和约束,即从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角度出发来构建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具体表现为政府拥有经营者任免权,控制企业的重大决策,监督经营者的行为等。可见,所有者利益较大化或股东财富较大化成了企业制度效率的基本标准。这样的改革思路大致可以称得上是"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
在这样的治理逻辑下,我国整个国有企业改革的渐进过程就表现为政府对企业的放权让利以及放权以后对经营者的监控过程。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以后,在设置公司治理结构时也是按照股东资产收益较大化的原则设置激励约束机制。但是,由于政府远在企业之外行使所有者职能,企业内并无所有者代表,不仅激励和约束机制最终难以形成,而且国有资本和政府权力的结合使得经营者可以随意剥夺其他小股东和债权人的权益,企业职工应有的参与决策权、监督权也往往因职工代表大会流于形式而难以实际发挥作用。由于国有企业这种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并没有解决关键的所有者被架空、国有资产受到侵蚀的事例比比皆是,股东权益受到损害的非正常行为屡屡出现。
党中央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出,"要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逐步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和机制,建立与健全严格的责任制度。要确保出资人到位。"这为了解决公有制经济下独特的所有者缺位问题创造了条件。但要落实这一重要文献精神,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因经营者滥用权力而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以及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的问题,还必须转变企业治理的思路,遵循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共同治理"逻辑。
事实上,我国在"共同治理"方面已有诸多实践,如在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中引入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债权人参与企业行为的监控,实行利润分享制度和员工持股制度等。我国《公司法》还明确规定监事会中应有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公司研究决定听取公司工会和职工的意见和建议等,这些都有助于改善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
但是,在我国将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时,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改制过程并没有按规范进行运作,特别是公司治理结构被严重扭曲。如有的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一人兼任,在避免领导层内部矛盾的同时放弃了制衡;有的董事会成员与经理成员高重合,为内部人控制敞开方便之门;有的对董事会集体决策、个人负责的议事规则不以为然。严格的信托责任制度未能形成等。有些做法连公司治理结构中最基本的要求都未能达到,更不用说长期以来就被忽视的企业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平等问题了。
三
1998年4月,由29个发达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以根据世界各国的公司治理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来制定公司治理结构的国际性准则。1999年5月,OECD理事会正式通过了其制定的《公司治理结构原则》,它是及时个政府间为公司治理结构开发出的一套国际标准,并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该原则旨在为各国政府部门制定有关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律和监管制度框架提供参考,也为证券交易所、投资者、公司和参与者提供指导,它代表了OECD成员国对于建立良好公司治理结构共同基础的基本考虑,其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
1、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维护股东的权利;
2、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确保包括小股东和外国股东在内的全体股东受到平等的待遇。如果股东的权利受到损害,他们应有机会得到有效补偿。
3、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应当确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并且鼓励公司和利益相关者为创造财富和工作机会以及为保持企业财务健全而积极地进行合作。
4、治理结构框架应当保障及时地披露与公司有关的任何重大问题,包括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所有权状况和公司治理状况的信息。
5、治理结构框架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性指导和对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督,并确保董事会对公司和股东负责。
以上几点是关于公司治理结构最为核心的要素。尽管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并没有单一的模式,但有关国家的实践表明,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必然具备某些共同要素。这些原则就是建立在包容现有各种不同公司治理模式的共同要素之上的。由于该原则考虑到各个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认识到一个公司的竞争力和最终成功是利益相关者协同作用的结果,是来自不同资源提供特别是包括职工在内的贡献。因此,如果这些通用原则也可以叫作"模式"的话,从逻辑上判断,我们大致可以称为"共同治理"模式。
现代公司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缔结的"契约网",各利益相关者或在公司中投入物质资本,或投入人力资本,目的是获得单个主体无法获得的合作收益。共同治理的逻辑正是强调各利益相关者应将公司的适应性能力视作自身利益的源泉,进而发展到由利益相关者共同拥有公司的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分配来相互制约。这种公司治理结构主体的多元化,符合契约主体机会平等的基本思想和现代产权理论的基本内涵,因而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
作为企业赖以运行的经济环境的一个最直接部分,治理结构确定了企业的目标,并提供了实现目标和监督运营的手段。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服务于企业的目标,当然也是由治理结构确定。财务管理目标制约着财务运行的基本方向,如果看不到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变化,不能适时调整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财务运行机制就不可能合理,进而影响公司治理的效率。
在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逻辑下,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要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为股东带来较大化的财富。也就是说,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股东财富较大化。在股份经济条件下,股东财富由其所拥有的股票数量和股票市场价格两方面因素决定,在股票数量一定、股票价格达到较高时,股东财富也达到较大,从而股东财富较大化又演变为股票价格较大化。
股东财富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与本世纪50年代以前在西方根深蒂固的利润较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相比,由于它考虑了不确定性、时间价值和股东资金的成本,无疑更为科学和合理,有其积极的内涵。及时,对于额外的风险,要求有更高的预期收益补偿,忽略风险的差别将会导致错误的决策;第二,对于相同的投资报酬,现金流入越早其价值越大,忽略现金流入时间的判别将会导致错误的决策。第三,当公司可以通过一项新的投资提高盈利水平时,如果公司的股东用同样的资金在另一项风险相同的投资中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率,那么只要从股东的利益出发,公司的经营者就会投资于收益更高的项目。可见股东财富较大化与利润较大化相比,优点甚为明显:综合地考虑了风险因素,因为风险的高低会对股票价格产生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因为不仅目前的利润会影响公司股票价格,预期未来的利润对企业股票价格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不仅要提高公司利润,还要权衡股东资金的机会成本,不能因忽视相对比较而损害了股东的利益。
显而易见,由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所决定的,股东财富较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只强调股东的利益,而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重视不够。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共同治理的治理逻辑则强调现代企业只有通过为利益相关者服务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从而使企业价值较大化成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在共同治理的逻辑下,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要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使企业总价值达到较大。这一目标考虑了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或长期稳定发展。由于企业价值的大小可以用企业持续经营期间预期报酬(或自由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之和来表示,而折现率又与企业风险相适应,因而只有在风险和报酬实现较好的均衡时企业价值才能达到较大。
与股东财富较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相比,企业价值较大化同样充分考虑了不确定性和时间价值,强调风险与报酬的均衡,并将风险限制在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而且它还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及时,营造企业与股东之间的协调关系,努力培养安定性股东;第二,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关心职工利益,培养职工的认同感;第三,加强与债权人联系,重大财务决策邀请债权人参与,培养的资金供应者,第四,关心政府政策的变化并严格执行,努力争取参与政府政策的变化严格执行,努力争取参与政府制定政策的有关活动。此外,还要重视客户利益,以提升市场占有率,讲求信誉,以维护企业形象等。显然,从经营者理财来说,以上利益相关者都能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影响:股东大会或董事会通过表决决定企业重大经理;债权人要求企业保持良好的资金结构和适当的偿债能力,以及按合约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职工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提供了人力资本必然要求合理的报酬;政府为企业提供了公共服务,也要通过税收分享收益。正是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构成了企业的利益制衡机制,如果试图通过损害一方利益而使另一方获利,结果就会导致矛盾冲突,出现诸如股东抛售股票、债权人拒绝贷款、职工怠工、政府罚税等不利现象,从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损害了企业的价值。
五
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认为,股东承担了企业的全部剩余风险,因而也应享受因经营发展带来的全部税后收益,即股东持有剩余要求权。与债权人和职工相比,由于股东承担的义务、风险较大,从而享受的权利、报酬也应较大,即股东财富较大化。实际上,现代企业不只是股东才承担风险,其他利益相关者也承担着相当大的风险,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就不能承担着相当大的风险,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就不能承担着相当大的风险,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不能只强调股东才承担风险,其他利益相关者也承担着相当大的风险,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就不能只强调相当大的风险,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就不能只强调股东的利益而不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比如债权人,由于现代企业充分利用财务杠杆而使负债率大大提高,他们实际上已变成与股东共同承担着财务风险;至于企业职工,由于简单的体力劳动越来越少,复杂的脑力劳动越来越多,他们向企业投入了大量专用性人力资本,一旦企业亏损或倒闭,不仅面临投资损失,甚至会危及自己及家人的生存。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真正在企业中倾注心血的其实还是企业的经营者和广大职工,而许多物质资本所有者作为公司的股东常常在资本市场上扮演着"投机者"的角色,他们只关心市场上资本价差所蕴含的套利机会,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并不在意。如果投资的企业业绩不佳甚至破产,他们首先想到的也是"用脚来投票",从而解除相关的利益关系。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企业和发展,物质资本所有者,而且这种依赖性越来越强。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要获得更多的利润就必须有来自人力资本的创新能力。如果没有富有创新能力的经营者和一批忠诚的职工支持,即使要维持企业现状都难以做到。
鉴于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对地位的变化越来越明显,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在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那种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逻辑必然要求转变,股东财富较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也需要相应优化。只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到保护和合理的满足,才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的较大化,股东的财富也才能增加;而企业价值实现了较大化,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则都能有所增加。这样,在共同治理的治理逻辑下,公司财务管理达到了一种良性循环。
六
现代企业制度是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企业制度。在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公司法》、《决定》及其他有关规定,公司治理结构就是要形成这样的架构:所有者通过法定形式进入企业行使职能,通过在企业内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保障所有者对企业的最终控制权,形成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激励和制衡机制,并通过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决策程序和责任制度,使相互的权利得到保障、行为受到约束。
公司治理结构受到经济、社会历史传统和国家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没有一个标准模式。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既不能简单地移植国外的现成做法,也不能忽视已有的一些通用性基本原则,特别是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共同治理"逻辑。我国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背景下发展市场经济,可能更应强调利益相关者特别是职工的利益,如果将职工作为治理结构的主体,由于其在企业内部而较为容易地观察到经营者行为,从而将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难以监控经营者行为的难题。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国际资本流动使公司得以从更广泛的投资者中筹集资金。而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是树立市场信心、鼓励更加稳定的长期国际资本流入的一项重要手段。公司能在多大程度上遵守良好的治理结构的基本原则日益成为影响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许多国家已把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安排作为提升经济竞争力的途径。近年来在金融市场的动荡中,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性再一次凸显出来。
当前,在明了公司治理结构作为公司制核心的基础上,认识到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提高经营效率的一个关键要素,进而设置好股东、董事会、经理层、职工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财务管理目标因应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而变化,进而通过财务管理活动在企业价值的增长中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对于保持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没有一整套符合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没有一系列切合目标的科学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我们的现代企业制度就不能真正建立,我们的经济效益就不能稳定提高.
财务管理分析论文:投资公司对外财务管理分析论文
摘要投资公司财务管理涉及的环节较多,需要处理的利益关系复杂,再加上当前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这些都增加了投资公司进行科学有效财务管理的难度。投资公司在财务管理特别是在对被投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应妥善处理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在内的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争取多方共赢。
关键词投资公司财务管理
投资公司是通过占有其他企业一定份额的股权,以股东身份对其参、控股企业依法进行产权管理,开展资本经营,谋求股东财富较大化的企业。投资公司不直接经营产品,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投资公司作为经营资本、经营企业的企业,其产品就是企业本身。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投资公司作为专业从事资本经营的企业,更应该将财务管理作为其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投资公司进行对外财务管理也就是对被投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时候,依据的是《公司法》等法律制度,主要依靠股东身份对被投企业进行控制和影响,它不能对企业进行直接的财务指挥,这就要求投资公司在对被投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时更要讲究方式方法。
对被投资企业的财务管理是投资公司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投资公司财务管理的特色所在。总体而言,投资公司对被投资企业的财务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确定被投企业特别是被控股企业经营者的财务责任。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制定一系列经济指标来考核被控股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指标完成情况,如净资产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等,由投资公司法定代表人和被控股企业法定代表人签订资产经营责任书,将经营财务目标用契约形式予以确定;②随时从动态上掌握参、控股企业财务情况及其发展趋势。为此,必须推动投资公司参与、控股企业实现财务一体化,使企业经常性财务信息、重大经济事项信息能及时、、完整地传达到投资公司,为其进行调控提供必要保障;③开展财务监控、保护投资公司的合法权益。投资公司必须依法对被投企业的筹资、投资、资产管理、成本费用、利润及财务会计报告等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的监督和管理。以下就具体从对被投企业的财务制度和财务人员管理、预算管理、内控管理、目标责任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并重点关注各个方面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不同之处。
1财务制度和财务人员管理
与内部财务管理不同的是,投资公司对被投企业的财务制度和财务人员并不具有天然的管理权限,而对财务制度和财务人员的管理对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而言又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投资公司应该尽可能通过寻求对被投企业的控股地位实现对其财务制度和财务人员的控制,即使不能控制也应该有相当的影响力,否则投资公司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就应该慎重。
对于自己拥有控制能力的被投企业或者叫被控企业,为了加强对其财务管理,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投资公司可根据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直接参与甚至牵头制定适合该企业的财务管理规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内部会计管理制度,规范被控企业重要财务决策的审批程序和账务处理程序,完善对资金、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等各项资产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使企业内部的决策、执行、监督三者之间层次分明,权责对称,责任明确。投资公司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被控企业的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进行抽查,对于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并纳入对企业产权代表的考核项目。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投资公司还可以通过建立大型计算机网络系统,将所有被控企业的财务信息都集中在计算机网络上,随时调用、查询各企业的凭证、账簿、报表等信息,随时掌握各企业的经营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与控制财务制度同等重要的是控制财务人员,毕竟财务制度最终主要是财务人员在执行。根据对各被投企业的控制程度和各企业的实际财务会计管理水平,投资公司可向被控企业委派财务总监、财务主管或财务会计人员,从而更的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情况,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杜绝会计作假行为,为投资公司的重大决策提供财务保障。
财务人员委派制是通过向被投企业直接委派财务人员来控制或掌握其财务活动,便于投资公司整体利益较大化目标的实现。实际工作中一般采用会计主管委派制。即投资公司通过投资协议或控制被投公司董事会对被投企业派出财务主管人员,委派的财务主管纳入投资公司财务部门人员编制并进行统一管理与考核奖罚,负责被投企业的财务事务,直接进入被投企业的管理层。为了避免会计主管在面临两级公司双重领导时无法有效处理投资公司、被投企业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问题,一方面应赋予财务主管较高的权力,如果只是作为被投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其参与决策的作用难以发挥;另一方面应细化对财务主管的业绩考核与奖惩,避免其处于游离状态,既无压力,也无动力。被委派财务负责人应定期向投资公司述职,年度终了应提交正式述职报告,并由所在单位领导和投资公司主管部门签署意见,作为考核依据。
除委派专门财务人员外,投资公司往往还可以向被投企业派出董事、监事,他们和专门财务人员一起构成投资公司对被投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主力和前沿。
2预算管理
作为企业日常经营运作的重要工具,预算是企业管理支持流程之一,与其他管理支持流程相互作用,共同支持企业的业务流程。通过实施预算管理,可以明确并量化企业的经营目标、规范企业的管理控制、落实各责任中心的责任、明确各级责权、明确考核依据,为企业的成功提供保障。制度是一个企业的行动指南,预算则是对制度的量化。投资公司对被投企业的控制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对被投企业的预算控制。
投资公司应该尽可能独立的直接组织对被投企业预算的制定,并尽量摆脱被投企业对预算制定的影响,但这并不是要求投资公司闭门造车,独断专行,预算制定还是应该以被投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前提,以较大限度的发挥各方潜力、较大程度的保障和平衡各方利益为原则,不过投资公司应可能的把握对预算制定程序的控制,对预算制定的决策权的控制。
全过程的预算管理是投资公司参与被投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方法。投资公司不可能了解被投企业的每一个经营细节,但只要保障被投企业的经营始终处在预算之内,被投企业就基本处在投资公司的控制之中。
预算管理过程中主要应该配套解决的问题有完善预算的控制、跟踪、预警机制;建立预算的及时纠偏机制;落实与预算管理相对应的考核、奖惩机制。
3内控管理
与制度管理和预算管理一样,内控管理也是投资公司对被投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投资公司所投企业一般是普通生产或服务型企业,其内部管理环节较投资公司自身更为复杂,内控管理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内控审计是投资公司对被投企业尤其是被控企业进行内部财务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投资公司可通过内审委员会对各被投企业定期、不定期进行审计或针对财务收支、资产经营效益、产权代表离任及其他专题进行专项审计,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企业的内控审计,必要时也可委托中介机构进行。
内控审计属于事中审计,对审计建议的可操作性和管理见效性要求很高,许多内控审计任务源于高层管理者的分析和预感,提出的内部控制审计要求一般都是针对目前或近期公司管理经营效益等重要方面的问题和管理中的重点、难点或热点。内控审计应以公司规范管理为关键点,以影响公司效益、最容易带来风险的关键环节内容为重点。
除内部审计外,投资公司每年还应该委托指定的中介机构对被投企业进行年度审计。为了真实反映问题,达到预期效果,在审计之前应先召集中介机构审计人员逐一对企业财务存在的问题和漏洞进行分析,制定审计计划和审计重点,然后再进行目的明确的审计,充分利用外部审计力量,防止走过场的例行审计。
对外贷款、投资、担保是比较容易产生风险的环节,投资公司对被投企业的此类活动应该通过参与被投企业董事会决策或签订专门协议等形式严格控制或掌握。通过对贷款、投资项目的控制,可以有效控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防止企业盲目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另外,对外担保是企业一项重要的或有负债,企业如果随意对外提供担保,其造成的损失将可能是非常巨大的。为了减少风险和损失,投资公司应严格控制所投企业的对外担保行为。
4目标责任管理
为了使投资公司掌握被控企业经营状况,正确评价其经营业绩,有效实现目标责任管理,必须建立一套适用的财务指标考核体系,以便开展财务分析与监督。可以下述指标为主,同时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和特点辅之以其他指标:以保守速动比率指标作为反映企业资产变现能力的指标;以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作为衡量公司在资产管理方面的效率指标;以资产负债率作为反映资本结构的指标;以净值报酬率和净资产增值率作为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
另外,投资公司在对被投企业进行财务指标目标责任管理的同时,还应该结合一些重要的非财务指标。目前,得到公认的评价企业成效的非财务指标有:①市场占有率,即企业在其产品市场中的份额;②产品质量与服务指标,包括产品瑕疵率、返修率、退货率和顾客满意度等;③生产率指标,它常用单位雇员增加额和每一直接人工小时生产量表示;④人力资源指标。在信息技术及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力资源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有形资产。因此,多数企业将雇员对本企业的满意程度、雇员培训与发展计划、劳动力流动状况、雇员技能、职位晋升等有关人力资源的指标作为考核子公司经理人员成效的重要依据;⑤企业创新能力指标。
投资公司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实施预算管理,把总体责任分解为各项经济指标,下达给各所投企业,同各所投企业的产权代表签订经济责任状,合理确定产权代表的收入水平,明确奖惩考核指标,充分调动企业产权代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完成资产保值增值任务。
在进行目标责任管理时,激励约束机制是否完善是该项工作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除了将目标责任与被投企业高管的薪金、奖金直接挂钩外,投资公司还可以对被投企业的高管层实行实股制、虚拟持股制、经营层融资持股(MBO)、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等长期性激励约束机制。
5利益分配管理
投资公司通过上述种种财务管理措施最终是为了使在被投企业中的股权分额得到尽可能的增值,这也是投资公司的收益来源。不过股权增值只是投资公司的帐面收益,要将账面收益转换成现金收益,就必须经过被投企业的利益分配过程。以股东身份控制被投企业的利益分配是投资公司实现自身利润的一个关键环节。
投资公司参与被投企业的利益分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内部价格转移或费用转移的形式实现利润转移;二是直接参与利润分配。
内部价格转移是指投资公司通过与被投企业之间的关联交易以高于市价向被投企业转移资产或以低于市价受让被投企业资产,从而以价差实现对被投企业利润的转移。费用转移是指投资公司将自己公司发生的费用转移到被投企业列支,这也可以实现对被投企业利润的税前分配。
价格转移和费用转移都要求投资公司对被投企业有相当的控制力,而且这两种办法还要求妥善处理相关涉税问题和利益冲突问题,所以其适用性不强,而直接参与利润分配则应该是主要的利益分配手段。
企业在进行利润分配时要合理处理股东股利与留存收益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使企业有足够的能力进行发展,另一方面,又要使投资者得到满足,使更多的投资者愿意投资,进而壮大企业。另外,对被投企业的利益分配,投资公司还应该注意处理好股东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和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财务管理分析论文:医院财务管理分析论文
摘要:依照国家的财经政策和财务管理制度,进行真实的核算和正确的反映,搞好会计监督工作,有利于规范经济工作中的经济行为,防止经济活动中的违法乱纪,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秩序的建立。如何做好会计监督工作与财务管理工作,为医院经营绩效发挥作用是本文着重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会计监督;财务管理;成本核算
1会计监督工作内容
1.1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监督与服务是对立统一、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服务不能没有监督,有监督才能更好地服务;离开了服务就失去监督的意义,离开监督也难以正确服务,监督与服务不是互不相容的,而是各自包含着对方的因素,因此监督要体现服务,在服务中体现监督。
1.2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会计监督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正确处理好重点和一般的关系十分重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对具体情况有深刻的了解,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使监督工作做得深入、细致,并达到较好的效果。
1.3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活动更加广泛,会计在履行监督职责时,应把握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对于监督中经常碰到问题的处理,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死抠硬卡,也不随心所欲,做到既不失掉原则性,又保障了问题处理中的灵活性,使会计监督工作真正起到促进事业发展的作用。
2医院财务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都在强调,提倡高科技和先进管理方法,其实所谓的高科技和所谓的先进管理方法,概括起来就是把工作做精、做细,社会分工越细,专业性越好,当然技术就越先进。财务管理也是同样道路,把财务工作做精做细,相信对提高医院经营绩效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1医院要成本核算
医院开展成本核算是为了进行成本控制,其最终目的是要控制成本,节约开支、减少浪费、降低费用,从而增加结余提高医院的经营绩效。开展成本核算最关键的、较大的难点就是要树立全体员工的成本意识和成本观念。成本核算的方法有制定定额成本、实行成本费用包干制,对节约有奖超支罚款等措施,最终使医院整体增收节支,提高经营绩效。成本核算的另一种形式是制定项目成本。
2.2医院要集团化经营
医院集团化经营能使医院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上处于优势,因为集团化经营使医院较大范围、较大限度地占领医疗市场,规模经营、规模效应能够使医疗经营成本降到低、效益较大。医院并构或重组势必形成医院集团,医院集团化经营有两层含义:首先是仅指医院的集团化经营,形成集团的各医院按专科优势分类,这样可以使医院更加专业化,使医术更加先进,这样将吸引更多病人前来就医,医院整体效益将大大提高。
2.3医院项目投资财务可行性分析
医院项目投资大小不等,但无论大小都要进行财务可行性分析,这样可以避免投资的盲目性,降低投资风险,防止投资失败,减少投资损失。要保障分析评价的数据信息来源、真实,这样才能保障分析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把分析评价的结果提交给医院有权决策者作为决策的依据,当然医院是否决定投资还要从医院的整体来考虑,如果该投资方案本身财务可行性分析不可行,但该投资方案的实施能够带动其他相关业务的增长,并使医院整体受益,这样一来,即使投资方案本身是亏损的,还是应该实施该投资方案,这样可以提高整个医院的经营绩效。
2.4医院财务预测与计划
财务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地根据有关数据资料和近期信息对收支情况进行预测,以便计划下一阶段的收支安排,尤其是弹性较大的开支,医院虽然有完整的预算计划,但医院预算通常是以年度为基础编制的,并且是在预算年度开始之前进行编制,离预算年度时间长、主观性较强,有一定的缺点。如果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和财务预测与计划相结合,并且根据近期数据资料与信息,估计可能的业务收支结余情况及重大资产构建业务,对原先制定的预算计划进行修改、修订,以便合理计划下一阶段将要发生的费用支出,控制不合理的开支范围,这样就可以预防收支严重不平衡,防止出现巨额亏损,从而提高医院的经营绩效。
以上对做的会计监督与财务管理工作方法的分析评价结果都可以作为医院领导层的决策依据。为医院经营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具体的、定量的数据与信息,保障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及时性,促使经营决策的成功和预防决策的失败,降低经营风险、减少经营成本,从而为医院的增收节支,为医院提高经营绩效发挥作用。
财务管理分析论文:财务管理分析论文
关键字:EVA财务管理系统的理论分析
[摘要]EVA财务管理系统是由美国纽约斯特恩·斯图尔特咨询公司(SternStewart&CO.)所提出的一种业绩评价与激励系统,它的目的在于使公司管理者以股东价值较大化作为其行为准则。本文对EVA的理论渊源进行了论述,并介绍了EVA指标对GAAP的相应调整、EVA标准的制订及与EVA相关的激励制度,希望能对构建我国企业的业绩评价与激励系统有所启示。
[关键词]剩余收益经济增加值业绩评价市场增加值红利银行
目前许多美、英公司都使用EVA财务管理系统来评价企业业绩,西方学术界也出现了大量的文章对其进行探讨。有鉴于此,我们集中地论述了EVA系统的理论基础、对公认会计原则(GAAP)的调整、基准EVA的制订以及与之相关的激励制度,以探寻EVA作为一种监控和激励企业经理工具的内在性质,并希望以此为构建我国企业的业绩评价与激励系统做一参考。
一、剩余收益:EVA的思想渊源
早在19世纪40年代,一些西方会计学者就将一系列未来现金流的现值重新表述成目前账面值与未来剩余收益的现值之和(Preinreich,1938;EdwardsandBell,1961;Peasnell,1982)。奥尔森(1989,1995)、费尔森和奥尔森(1995,1996)对该方比如,AT&T,CocaCola.Chrysler.QuakerOats等等。法进行的理论分析工作更使得该方法的可信度日益增长,目前它已成为在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财务会计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框架。我们就借助于这一框架来推演作为EVA财务管理系统基础的理论公式。
要使由一系列未来现金流现值之和表述的公司价值等于由目前账面值与未来剩余收益现值之和表述的公司价值,其首要条件是满足净盈余会计联系,即:
Bt=Bt-l+NIt-Ct………………………(1)
上式中Bt表示时刻t权益的账面价(包括债权和股权),NIt表示时刻t—1到时刻t的期间内的会计利润,Ct为该期间对所有者的净支付。净盈余会计联系要求所有影响账面价值的利得与损失都应包括在利润中,即从一个期间到另一个期间账面值的变化等于利润减去股利净支付。该假设允许基于未来盈余和账面价值表示投资者获得的未来现金流,这里的收益是基于股东的角度和利润的实体观来定义的。如果采用利润的实体观,净资产等于股东权益加债权;如果采纳利润的所有权观,净资产等于股东权益。每个期间的剩余收益(则)被定义为该期间的会计利润与该期间的资本成本之差,用公式表述为:
RIt=NIt-(rXBt-1)………………………(2)
这里的r是资本成本,表示收益返还率,假设它是常量。NIt表示该期间的会计利润。
我们用所有未来现金流的现值表述公司价值:
上式中Vt表示t时刻公司权益(包括债权和股权)的价值,r是折现率(假定为常量),Ct+r代表来自未来期间的现金流,应用净盈余联系,将上式用剩余收益加以重新表述:
如果令τ趋向于∞时,Bt+r/(1+r)τ趋向于零,则方程(3b)又可表示成:
方程(3c)的成立必须以净盈余联系为前提,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稳健会计的处理方式可以改变方程(3c)右边的两个项目的相对数量,即在t时刻压低权益的账面值,但是将提高后续期间的剩余收益。斯特恩·斯图尔特将账面值和利润的传统会计计量加以调整,并将调整后的剩余收益结果称之为经济增加值(EVA)。这时,又可将方程(3c)表示成:
上式中的Bt是经斯特恩·斯图尔特调整后的账面价值,方程(3d)提供了EVA财务管理系统的理论基础。经济价值Vt与账面价值Bt之所以不同主要在于利得与损失的确认时间不同。经济价值超过账面价值的部分被认为是企业未确认的商誉。方程(3d)为该观点提供了一个正式的表述,即企业未确认的商誉是未来EVA的现值。如果企业创造的经济价值超过了它投入的资本价值,则该企业是成功的。市场是企业是否成功的仲裁者,因而企业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必然导致企业股权和债权的高市值。斯特恩·斯图尔特将市值超过投入资本的部分称为“市场增加值”(MVA),并用公式表述成:
基于上述表述,一个企业是否成功主要在于其创造的未来EVA的现值。但是,有人认为,这样定义成功存在一个困难,首先,账面价值反映了所有者投资或再投资的数量(即投入资本和留存盈余),这构成了评估未来成就的基准。第二,账面价值按年累积成就,即确认在过去的EVA中和未分配给所有者的数额。过去确认的利得越大,Bt就越高,所以MVAt就越低。他们认为应从投资基础中排除留存收益以解决该问题。而且,就在目前和将来通过MVA测试而言,过去对利得的会计确认为此制造了负担。仅仅在企业刚开始运营时,方程(4)是对企业价值的明确计量,因为在该时点,不存在不完善的会计计量歪曲企业过去的业绩。
我们用ROAt表示资产收益率,由于ROAt=NIt/Bt-l,所以,还可以将EVA表述成:
MVAt=NIt-rBt-l=(ROAt一r)Bt-l………………..(5)
NIt是经过调整后的净收益。经过以上的论述,我们认为:因为可以将EVA植入一个正式的价值评估模型中,并能将其分解成包括获利能力的项目,所以,它在理论上提供了一个引人注意之处,即能够基于会计数字表示价值动因。比如,将方程(5)带入方程(3d),能直接产生以EVA为基础的会计价值评估模型。
二、EVA:基于剩余收益对GAAP调整的产物
(一)对剩余收益作为单期间业绩计量指标的指责与回应
首先,批评者认为,投资费用是沉没成本,所以考虑固定投资的利息费用不可能提高生产决策的质量。而且,在资本量一定的情况下,由于忽视分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将主要的投资决策推至企业的下层会导致企业价值的损失。对此,斯特恩·斯图尔特指出,许多现代公司已经成长得过大而不能很好地加以管理,因此应授权给管理者使他们成为准所有者,投资决策权可以下放给分部。所有者不能回避早期资本投资的成本,作为准所有者的管理者也不能回避。所以,沉没成本的利息费应被作为剩余收益思想的一个主要优点而不是缺点。
第二,批评者认为,基于单期间剩余收益指标的激励制度会导致管理者的短期行为。剩余收益是基于公认会计原则(GAAP)来计算的,由于会计系统自身存在着未能成功反映经济真实的危险(包括没有确认特定重要的资产),可能使管理者并没有正确地关注企业的长期经营。其实会计系统所计算的实体的账面价值使其等于实体的经济价值,而通过对剩余收益调整而得出的EVA可以避免该缺陷。
(二)斯特恩·斯图尔特对GAAP的调整
斯特恩·斯图尔特调整了GAAP的120多个方面以得出EVA。但是,他们指出,对特定的公司而言,可能只需要进行10个左右的调整。斯特恩·斯图尔特对GAAP调整的目标在于创造一种能使管理者像所有者一样行动的业绩计量方式,他们的调整基于以下三个目的:
1.对稳健会计影响的调整。这里,我们仅列举了四类敏感的会计处理来说明EVA对稳健会计的调整。(1)对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的调整。斯特恩·斯图尔特认为应将所有无形资产投资(比如商誉、研究与开发费(R&D)、广告费用、教育和培训费用)予以资本化,以防止管理者的短期行为。对于商誉,他们既反对将商誉费用立即冲销的会计处理,也不赞成将其资本化并予以摊销的做法,他们赞同将其资本化但不予摊销的会计处理,认为外购商誉代表企业的一种投资,该企业必须为其创造有竞争力的收益,商誉应该以全部数量在EVA资产负债表上列示;(2)对石油天然气行业而言,不成功的勘探费用代表发现有生产能力领域的部分真实成本,所以此类成本应该被资本化而不是费用化。而目前的会计处理实务会使管理者过度地厌恶风险;(3)存货计价方式应按后进先出法予以调整,并在报表附注中增设“后进先出准备”的非正式帐户,以消除其稳健的会计效果;(4)关于负债的确认,他们反对递延税会计。首先,递延税负债会计强化了稳健主义,由于递延税负债可以被预期在未来支付以致于它的现值为零。第二,该处理减弱了管理者制订高效税务计划的动机。
2.防止盈余管理的发生。斯特恩·斯图尔特的一些调整在于消除管理者平滑会计利润的机会(至少是使其机会最小)。他们的主要目标是坏账准备、担保、存货减损。他们提出,与这些项目相关的费用应该以现金基础来确认。有证据表明,当业绩计量指标与经理红利计划相关时,应计制被利用来管理盈余(比如Healy,1985;Holthauseneta1;1995;Guidry,1998),但是,目前没有实证证据表明坏账准备、担保和存货减损就是盈余管理的手段。
3.消除过去会计误差的调整。斯特恩·斯图尔特提出了一个防止由于过去会计计量的误差而使投资者作出错误撤资决策的程序。如果一项资产的账面值不等于其经济价值(历史成本会计下该现象是非常普通的),可能影响管理者作出经济、正确的留存或撤资决策。
应当说,斯特恩·斯图尔特的方法是与传统会计实践的成果相结合的。他们对GAAP修正的目的在于防止管理者的短期行为和玩数字游戏。但是,在单一期间什么构成了的管理业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不是通过单一期间的会计计量所能做到的。各种会计调整是否能以一种方式组合,与EVA中的收益概念相一致,关于这一点还并不明确。甚至在调整之后,正的EVA不一定就表示的管理业绩,负的EVA也不一定就表明价值已经遭到减损。斯特恩·斯图尔特也明确指出,即使在他们的调整之后,各种系统偏差仍然存在。
三、基准EVA的制订:对GAAP调整的再调整
尽管斯特恩·斯图尔特对GAAP进行了诸多修正,但是偏差仍然存在。这些偏差来自于会计师记录企业交易的方式。许多企业的支出中包括“利益”的购买,这些“利益”并不直接与它们联系的项目或行动相关,一个主要的例子是“干中学”,它的成本隐藏在每天的运营成本中,这可能使企业资产自身的账面价值小于经济价值。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还有可能大于其经济价值。这种情况发生在周期性产业和“夕阳”产业,如果在折旧计划没有很好的调整以反映资产价值减少的情况下,未来EVA将可能为负。所以,由于经济环境和会计处理不完善影响的存在(也就是上述调整并不能消除它们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将EVA评价业绩的基准定位为零,而应相应地定位于零以上或以下。斯特恩·斯图尔特把这称之为“不同天赋”的问题。也就是说,在一些企业中,由于竞争优势的过去意外所得和以前的投资将使得目前的管理团队在未来获得正的净现值相对容易,而在其他的产业,目前管理团队获得甚至为零的EVA就可能代表极大的成功。
如果“零”值EVA不是一个合适的基准,那么EVA的标准应该怎样制订?
我们再一次回到方程(3d)和(4),它们将提供一个制订合适EVA基准的出发点。因为,MVA可表示成所有未来被资本市场所预期的EVA的现值和。斯提芬(斯特恩·斯图尔特公司的执行官、补偿咨询实务的前负责人)指出,应该使用在MVA中被扣掉的预期EVA作为制订未来EVA的基准,将目前MVA转变成一套未来EVA基准要求有一些假定,即关于非零的预期未来EVA将遵循时间序列。他回顾了两个方法。一个简单的方法是假定目前的MVA是预期在一个有限的“竞争优势”期间获得的未来EVA的现值。他指出,这个方法虽然简便,但是通过参照在持续经营公司的EVA和MVA的观察,MVA通常并没有在一个短期间内消失。因此,他提出一个替换的方法,该方法假定非零值EVA将无限期地持续,或者至少在任何可预测的期间之外持续。最近,斯特恩·斯图尔特的文献中提到了基于“预期的EVA改进”制订EVA的基准。这个方法能在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首先,如果对会计基本原则的调整不能消除EVA作为计量企业非正常收益的偏差,这时集中于EVA基准上的变化可能获得成功。第二,EVA改进的模型化将预期EVA与一个增长的资本基础的比例作为常量,这与假定市值与账面值比率可能在未来保持不变相一致,这意味着将依据一个长期利得的基准来判断管理者的业绩,即假定任何新的投资总能得出与过去投资相同数量级的正利得。
我们现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以市场为基础制订EVA基准的方法的要旨。假定预期EVA将长期地以一个几何方式成长。进一步假定,预期企业的市场价值和账面价值都以与EVA相同的增长率增长,因而预计市值与账面值比率将保持不变。在以上前提下,方程(3d)又可以表述成:
Vt=Bt+EVAt+1/(r—g)=Bt+Bt(M—1)……………………………………(6)
上式中的g(gEt[EVAt+1/Bt]=(M—1)(r—g)……………………………………………(7)
在这个例子中,期望EVA率(即方程左边的项目)与市值对账面值的溢价率、资本成本率与增长率的差额正相关。假定其他的条件相同,在t+1时刻的EVA如果小于(M—1)(r—g)Bt,则表示管理者的业绩是不令人满意的,所以迟早将伴随有企业市值的下降。
这个方法简要地例证了以上通过参照未来EVA的市场预期制订EVA基准的方法。但是,利用零值EVA作为基准可能是更好的,因为上述方法将导致一个困难的问题,即:将在多大程度上允许未来EVA的市场预期得出EVA的基准?EVA的实践者不得不尽力克服该问题。比如,假定一个管理团队具有很好的声誉,这会导致市场对他们有更高的未来EVA预期。如果在开始期间制订EVA基准时,这些市场预期被包括在内,那么即使管理者获得了高预期的EVA,他们也不能受到奖励。这并不是一个假想的例子,Carm(PitneyBowes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一个EVA的坚定支持者)就提出了相同的考虑。制订标准以此来奖励管理者,是因为他们付出的努力,而不是他们的“天赋”,该项任务是非常困难的。一种方法可能达到这个目的,它需要以一个“剥离价值”的基础制订EVA基准,即如果用一名具有平均质量的管理者来替代企业的该管理者,通过参照市场对企业价值的估计,来制订该管理者的EVA基准。
基于以上论述,我们认为,EVA的偏差是客观存在的,因为对经济情况人为地反映不管多么完善,总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但经过不断地调整至少是对经济真实的一种逼近。所以,我们基本赞同斯特恩·斯图尔特的调整思路。
四、EVA系统中的红利银行
斯特恩·斯图尔特指出,应设置红利银行用以管理以EVA为基础的红利奖励。他们的系统与许多公司实际的制度并不一致,所以,我们首先描述了常规的红利计划。
(一)常规的红利计划
许多常规的红利计划具有表1所表示的特点:在企业业绩较低的时候,管理者没有红利。业绩水平一旦达到了L,管理者开始获得红利,随着业绩的增加红利不断增大。但是,在超过U之后,管理者将不能获得额外的红利。在表1所描述的情况中,管理者并没有处于准所有者的位置,一个准所有者的红利支付应随业绩的提高而不断上升。当业绩超过U时,此类红利支付计划并未能有效激发管理者努力工作的动机。而且,如果企业业绩一直小于L,它也不能刺激管理者努力工作。
之所以实行这样的红利计划,其原因在于:在U点,如果管理者知道依据期间业绩的红利额没有界限,他们将会有强烈的动机从事加速收入确认的行为。他们将可能利用会计操纵或以未来的损失为代价进行投资决策以改进目前的经营业绩。L点的存在,是由于存在法定的和劳动力市场对具有较差经营业绩企业管理者的收入水平规定的界限。
(二)EVA系统中的红利银行
在一定程度上,EVA是用于避免操纵盈余进而影响红利支付的行为发生。尽管利润操纵(期间之间利润的再分配)改变了这些利润的现值与相关的红利,但是此类利润的再配置并没有改变EVA的现值。从方程(3d)中能看出这一点:将利润提前确认所带来的“货币时间价值利益”能通过在未来期间EVA中所征收的资本费用予以消除。因此,如果红利直接与EVA相关,这时就可以避免通过各期间的利润操纵来改变红利支付。然而,如果红利未反映全部(包括现在和未来的)的操纵影响,价值不变性将遭到破坏。比如,管理者未来收到的红利可能为0,或者如果管理者能在由于目前的正EVA所导致的未来负EVA效应将影响未来的红利支付前更换工作,这时价值不变性将发生改变。因为此时EVA系统之下,管理者仍然有动机加速收入确认。也就是说,在EVA系统下,仍然不能避免管理者操纵利润行为的发生。
斯特恩·斯图尔特提出了设置将红利报酬与红利支付分割开的红利银行,以防止管理者操纵EVA的行为。在红利银行的制度中,以EVA为基础的单期间管理者红利将计人管理者的红利银行帐户中,该帐户在该期间的期初余额包括以前期间的红利报酬超过以前期间红利支付的余额。本期支付的红利基于更新的红利银行帐户的余额(它由期初余额加该年的报酬组成)。具体运用时又包括各种形式,比较典型的是定期以一个不变的比例支付红利,通常是该红利银行帐户余额的三分之一。如果红利银行帐户的余额为负,将没有红利支付。本期的余额(正或负)将被结转到下一期。
红利银行制度允许公司基于单一期间的高额报告业绩,奖励给管理者高额红利,而不像通常的红利制度那样规定一个界限,但是如果以后的事实表明业绩是虚假的,更多的红利奖励在被支付之前能被终止。红利银行制度通过基于后续期间的报告业绩来修正红利支付,削减了管理者从事短期行为(即在问题变得明显之前更换工作)的动机,它也给具有高业绩的诚实经理提供了极大的激励。而且,因为以负EVA为基础的红利能基于红利银行帐户上的余额索要,这样公司能对具有较差经营业绩但具有更高报告业绩的经理实施罚款。斯特恩·斯图尔特指出,因为在该制度下管理者的风险增大,所以必须给予管理者更大的价值补偿。斯特恩·斯图尔特没有提到怎样计算红利银行帐户上余额的利息。红利银行的设置是斯特恩·斯图尔特在对上述偏差调整后的一道防线,其目的在于消除管理者的短期行为。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EVA财务管理系统作为一种有效的企业管理工具,在美、英等国家倍受关注,但也有不少反对之声,比如,毕德等(1997)经过实证研究,指出传统的业绩计量方式即报告盈余与非正常股东收益之间的联系比EVA更紧密。贝克德瑞等(1997)提出了“修正的经济增加值(REVA)”并将之与EVA比较,他们的实证结论发现非正常股东收益与REVA的相关性强于EVA。我们在这里对EVA财务管理系统所做的只是一种框架式的理论分析,主要是探寻EVA作为一种评价和激励企业管理者工具的内在性质,为广大同仁构建适合我国特征的业绩评价与相关激励制度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