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我国贫困山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研究
我国贫困山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研究
1.引言
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区面积630万km2,占国土的2/3,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全国有570个贫困村,其中460个分布在山区。目前山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越来越大,全国还有2300万人口尚未脱贫。为了改善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寻求山区经济发展模式,振兴山区经济已成为科技界关心的问题,因此,本文就我国山区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2.我国山区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1人地矛盾突出,粮食短缺
目前我国人口已达13.4亿,人口过剩,而全国耕地面积由1949年1.45亿公顷降至1.22亿hm2,人均耕地0.094hm2,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的1/4。秦巴山区的云阳县人口由1958年的63万增至130.47万,人均耕地由0.11hm2降至0.06hm2,土地已负荷超载,远于临界状态,这必然带来粮食短缺。在山区人多地少、粮食短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人口增长率超过了粮食增长率,就不能保持山区经济持续发展。目前南方山区人均耕地仅0.062hm2,人均粮食335kg,基于粮食生产与人口增长率均服从s型考虑,设定山区农业总能力为常态,将粮食增长率()简单表示为:
=f(x)
同理可以构建人口增长率函数,分别以fx和fp来表示粮食和人口增长函数,在一定的年度内,若fx≥fp,则山区粮食增长是持续的,若fx<fp,则山区粮食就不能保障持续供给。因此,控制山区人口恶性增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生物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走周年立体栽培,开发荒山资源发展木本粮油是解决山区粮食短缺的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重要途径之一。
2.2森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森林状况经过退耕还林还草和城市林园建设,局部得到改善,但整体仍不乐观。森林生态系统正沿着森林→疏林→草丛逆向演替,目前森林资源总面积13380万hm2,覆盖率上升到18.5%,全国因建设、病虫害、山火每年损失林地41万hm2。国家林业局曾对四川、云南、重庆三省26个县调查,森林面积比建国初期减少了45%,四川泯江上游50年代森林面积7400km2,覆盖率32%,到90年代末只有4670km2,覆盖率下降到20%以下,该流域植被破坏后,山地环境稳定性下降,致使松潘、汶川、黑水等县河谷地带变成干旱河谷。三峡库区的云阳县沿长江两岸水保柏树林遭鞭角华扁叶蜂〔chinolyda flagcllicornis (f.smith)〕危害,成灾面积1435hm2,出现大片死树。有的省市森林逐步在消亡,覆盖率太低,青海省<1%,宁夏1.45%,黄土高原6%,由于森林遭到乱砍滥伐,生态结构破坏,山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而带来水资源缺乏,水土流失加剧。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65万km2,占国土面积37.1%,每年损失耕地6.7万km2,流失土壤泥沙50亿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50万km2,土壤侵蚀模数>5000t/km2,太行山系水土流失面积高达72%,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了粮食生产,加剧了山区贫困。
2.3土壤退化,石漠化严重
山区植被破坏后,必然影响土壤肥力。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要,毁林开荒,陡坡垦殖,水土流失愈来愈严重,广布的坡耕地土层变簿,加之滥用化肥,有机肥施用减少,造成土壤退化。如武陵山区以东,土地面积69.27万km2,耕地面积892万hm2,土壤贫磷化365万hm2,占耕地的40.9%,土壤贫钾化占29.9%,土壤水分不调占27.5%。土壤退化后,土地生产力下降,影响了粮食增长。
我国是喀斯特岩溶面积较大的国家,总面积344.5万km2,占国土面积1/3。其中裸露型岩溶面积90.7万km2。近几十年来,由于森林植被破坏,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土壤侵蚀加剧,石漠化面积扩大,特别桂西北、黔东南地区近10年来以91万hm2扩展,土地石漠化后成了不茅之地,植被难恢复,土地生产力下降,贫困人口增加,制约了山区经济发展。
2.4山地灾害频发
山地灾害是在一定地质基础上地貌与气候相互作用的灾害,主要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和雪崩等灾害,是人类难以抗拒的自然灾害。2008年9月24日北川发生大规模泥石流灾害,2010年“8.8”甘肃省舟曲县久晴遇暴雨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链和堰塞湖灾害链,死亡1765人,财产损失惨重。我国频繁的山地地质灾害,给人民带来灾难,这是自然对人类破坏了生态环境的惩罚。
3.实现山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对策
为了改善贫困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发展经济,消除贫困(poverty alleviation),振兴山区经济,生产更多的产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wced),是我们未来共同追求的目的。因此,在战略上必须树立生态经济学的观点,开展以绿州为中心的生态环境建设,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保护性开发山区资源,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理,走中国生态农业(chinese ecological agriculture)道路,把发展经济、建设环境、培植节约资源结合起来。为此,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3.1发展林业,改善生态环境,恢复生态
森林是绿地的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
此,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根据山区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滞后、山高坡陡、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欲求山区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实现山川秀美、江水清澈、林茂粮丰、根治贫困,必须从改善生态环境着手,把治山与治水结合起来,平治梯田(土),因地制宜种树植草,封山育林,绿化荒山,把林业建设放在山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以三峡库区的云阳县千丘乡为例,1992年人均收入1820元,近10年来,全乡3100hm2荒山承包给农民栽植油桐(alenritis fordii)、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山楂(cratae guspinatfda)、油茶(camelliaol ifera )、金银花(lonicrera japonica)等经济林,对25o以上坡地种植生物篱笆(liyinghcolge)植物,如苜蓿(medicago linn)、黑麦草(ldinm perenne l)、苦蒿(artemisia ammual)等,扩大坡面利用系数,使全乡60%的荒山得以绿化,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生态环境大大改善。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340元,粮食345kg,农民开始走向富裕,实现了生态经济系统健康运行。
3.2推行农林复合经营
混农林业(agroforestry)是山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进行的有效模式,目前在世界各国已广泛应用。它是恢复生态学(restoration ecological)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在一定自然经济地理条件下林地生物性生产组合,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把农林牧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组成系统的作用,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和产品产出率,从而获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如桐(油桐)粮间作、果粮间作,或者林下养鸡、养羊等立体种植模式,各地应因地制宜,灵活选用。
3.3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振兴山区经济
为了解决目前山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过程中出现的规模小、经营分散、比较利益低与市场的矛盾,实现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生态化、国际化是我国山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今后我国山区经济的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信息交流,以科技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企业为龙头带基地,通过兴修水利,推广优良品种,防治病虫等科技手段,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确定主导产业,招商引资,联合经营。把种、养、加、科、工、贸结合起来,走公司+农户+市场的新型路子,结束农业长期供应原料的历史,这是振兴山区经济的必由之路。
3.4开发荒山资源,发展畜牧业和经济林
我国南方山区有6666.7万hm2草地,北方有许多草地也分布在山区,这些荒山草地要合理利用,要以草定畜,推行圈养,大力发展牛、羊、兔、鹅节粮型草食牲畜。物质能量多层次利用,产品实行深加工增值,提高经济效益,对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及云贵山区属亚热带气候资源,要因地制宜发展柑桔、油桐、茶叶、核桃、板栗、中药材等,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山区贫困面貌。
3.5发展庭院经济
我国有3亿多农户,村宅占地666万hm2,户平0.027hm2,靠近农户,便于管理,要充分利用房前屋后闲散土地,因地制宜发展小果园、小茶园、花卉园、畜禽园和建立沼气净化池,既增加了有机肥源,节能减排,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为城市人民提供无污染绿色生态食品。
3.6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科技素质
我国人中数量多,人均资源少,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今后应加强计划生育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增长,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山区人口科技素质,这是保障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文章提出农村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基础保障这一观点,基于理论分析基础上结合农业发展实质性问题展开探讨,综合得出通过改进农业生态环境来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发展规划,帮助快速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建设目标,为管理计划落实创造有利环境。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生态农业经济;经济发展
1农村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基础保障
1.1生态农业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内涵
生态农业发展中提出资源循坏利用,对所要排放的废弃物进行加工处理,其中的部分成分通过过滤提取等方法可以继续运用,最终经过处理的废弃物排放后也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人工种植区域与自然环境之间能够更好的融合,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协调发展,这样的发展计划也具有可持续性,所投入的建设资金能够为农业发展区域创造更可观的经济收益。传统的农业发展理念中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存在过量的现象,导致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并且难以恢复,这一点在生态农业经济体系中得到了解决,能够在污染问题发生前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将影响降至低。
1.2生态环境平衡是促进经济长期发展的前提
依靠牺牲环境来实现的经济发展计划,不具备生命力,这样的农业发展建设计划开展一段时间后,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缺乏资源支撑必然会停滞不前,所需要投入的建设资金也逐渐增大,最终影响到区域内的均衡发展。通过农业生态环境的建立,较大程度避免生态失衡现象出现。
2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与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对策
2.1转变观念,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基层中的宣传教育工作,只有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提升,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计划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工作观念是首先需要转变的,传统的农业管理体系中注重过程监管,缺乏关联体系的建立,不利于全民生态环保意识的提升[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宣传工作模式,这样能够帮助建立起更适合基层工作任务发展的环境,基础农民运用环保技术开展农业种植生产后在经济收益上得到提升,才能真正认识到开展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并自觉的投入到基础建设中去。
2.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管
虽然现阶段的环境保护体系已经十分完善,但常常会出现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不利于生态农业经济计划的开展,针对这一问题,要加快完善监管制度,对所开展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进行监督[2]。
2.3增加资金投入,发挥生态区域示范带动作用
在所开展的工作计划中,通过示建设范区域,可以更好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其他农村生态区域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加大生态农业经济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确保各项建设发展计划开展过程中都能够得到充足的资金保障,避免建设中的计划终止。经济发展计划需要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符合环境特征才更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可以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域,并指派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种植区域内多生产技术做出指导,种植成果目标实现后,可以进入到更深层次的推广运用,避免其他区域所开展的生态农业建设出现技术上的误差问题。
2.4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遏制生态恶化趋势
针对现阶段所存在的生态环境失衡问题加大治理力度,同时环境污染的预防措施也要在经济发展区域内落实。要对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做出合理的控制,这样才能够深入基层解决环境保护问题,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提升可供利用的资源。充足资金保障前提下,实现环保治理工作还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因此更要注重对先进技术的宣传落实,以免影响到基层工作任务的深入开展。通过预防与治理措施还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与物种的多样性,符合农业发展需求特征。
结束语
就目前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而言,亟待从宏观调控的战略高度改进农业生态环境,以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使“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只有树立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效益,环境就是生产力的观点,才能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才能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白建英 单位:原平市畜禽繁育工作站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人类和生态环境问题
(一)资源问题
全球的各种资源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包括森林、草地、耕地等资源。全球的热带森林已经被严重地破坏了,如果不及时地采取措施去保护和还原,那么再过数年,全球的热带森林会几乎全部被毁,到时候水土流失、土地的沙漠化会更加的严重,将会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后果更是人类无法承担的。
(二)食物问题
随着人口逐渐在增长,所需要的水和粮食也在逐渐的增多。根据资料统计,世界上已有60多亿的人口,在很多的国家都出现了粮食短缺的问题,尤其是在很多非洲的国家,全国几乎有30%的人营养严重失调。
(三)城市的问题
目前,在很多大城市中,频繁出现雾霾天气,城市堵车、噪音等问题也是非常的严重,人类的生活和工作都严重地受到了影响。综上所述,虽然科技不断的在进步,经济不断的在发展,但是却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环境,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条件。因此,如何既能发展经济又能够保护好生态环境,成为了当今时展的重中之重。强化人类的环保意识,强化环境的有效管理,使人类与环境能够和谐发展,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人类要选择的、也是必须要走的最明智的道路。
二、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地球是属于人类的,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去享受它。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在不同的国家或者同一国家的不同城市,人们在占有资源以及后期的利用时,其方式方法上也是极为不同的,这就造成了人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认知和需求也是不同的。某些发达国家提出的先将经济发展上来,再进行环境污染的治理,走这条道路的结果就是牺牲了全球人类的共同利益,是建立在相对经济不发达、部分落后国家的利益上,是不可取的道路。从较为长远的利益出发考虑,发达国家应该走一边发展、一边治理的道路,发展中国家更是要注重学习和积累,在不断发展新科技的同时,也要提高本国国民的素质,尽量减少、甚至避免经济发展造成的生态环境的污染。《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曾经提到:人与自然能否和谐统一相处,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目标、新思想。所谓建立的共产主义社会,其中有一条就是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对于那些严重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进行严重的批评和抨击《。马克思主义思想》提出:要想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首先要确认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在自然界中都有自己的地位与权利,人类要善待生态环境,要正确看待自身的利益,要让人类与大自然相融合,这样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才能够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内容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包括着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一内容,而且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通过生态环境保护。现在生态环境被破坏得越来越严重,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力度进行环境保护。因此,政府就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政府必须呼吁人们群众在寻找经济发致富道路的同时,必须合理利用我们的生态环境资源,不可过度开采,过度污染。必须对资源进行有限的利用,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考虑,这就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所在。针对我国的生态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来看,本文提出以下两点建议:及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对于违法者必须采取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原则,不可以进行包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第二,继续修订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通过新的法律法规来限制人类致富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四、结语
总的来说,目前的中国还在处于发展中。自改革开放以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本国经济是中国广大人民长此以往的愿望。虽然目前的综合国力在逐步加强,但是生态环境也在一步步的恶化;同时,我国人口也在不断的增长,人们的生存环境面临着极大的压力,近几年的自然灾害在我国更是频频的发生。所以,我们国家的首要任务就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速度,提高人民的素质,每一个人都要尽自己的努力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只有这样,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够继续走下去,才能够迎来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灿烂的明天。
作者:李亚梅 单位:米易县环境保护局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生态环境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石,必须得有效的保护。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问题不断恶化,对如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考验。本文在总结历史经验和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现状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的发展是离不开生态环境的,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共同良性发展尤为重要。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农业的发展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负面;农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紧密相连,二者缺一不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业生产的粮食产量也将大大减少。农业可持续的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平衡。
1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
这些年来,为了发展农业而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从短期上来看,农民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但如果长此以往,必然带来生态的危机,最终得不偿失。因此,必须重视起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水环境,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世界上排名靠后。节约用水的意识不强,水资源的浪费严重;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现象严重,有数据表明,我国每年的水土流失量是50亿t,约占世界的1/12。我国1/2的土地处于干旱地带,常年少雨水,沙漠化现象严重,平均每年增加3000km2。滥砍滥伐现象严重,导致草地退化、沙化现象严重,生物的多样性遭到破坏,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2.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合不合理,直接决定资源是否得到优化配置。落后的农业产业结构,浪费了大量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产出效果也不理想。我国地大物博,但是区域差异明显,各地资源分布不均。对于这样的特殊情况,我国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从实际出发,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根据不同区域的特性,进行不同形式的农业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比较优势原理,实现农业产业的结构升级。我国沿海地区应该适当减少粮食种植,多种植特色植物和农作物,充分利用其有效资源,实现资源配置,从而实现利益较大化。而我国东北和内陆地区可以发挥其地理优势,多种植粮食作物,足够满足全国粮食需求,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增加农民收入。
2.2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广泛推广科学技术与服务,利用科学技术建设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供保障,同时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还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农业成果的转化率以及科技贡献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所以,我国在科技兴农方面,还需要加大投资的力度,不断地进行摸索和创新。
2.3实施城镇化战略
实施城镇化战略,推动农村过剩的人口向城市转移,减缓农村生态环境压力,从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由于我国城乡人口不合理的现实情况,致使全国大部分人员滞留在农村,导致农村环境破坏严重,生态环境压力过大。因此,加速农村人口城镇化,对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有直接且高效的作用。我国也要保障人口的科学布局,不仅要保障农村人口能够转移到生活条件好的城镇,同时保障农村人民能够在城镇生活下去,这就要求政府在城镇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稳定房价,为转移的人口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使其能够适应城镇生活,并生存下去,实现人口向城镇的转移,从而减缓农村生态环境的压力,保护和重建生态环境。
2.4加快农产品的结构调整
长期以来,我国农药、化肥品的投入量不断增长。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及时大国。我国在农药化肥使用方面严重超标,市场上充斥着许多“毒”产品,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农药和化肥是造成土地污染最严重的因素,土地板结、碱化,严重的导致土地无法再生,无法种植农作物。在进行农业生产时,要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发展科学技术,发明绿色环保的农药,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平。
3结语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之间不可偏废。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在不断地恶化,出现了许多问题,严重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关执法部门依法管理,全国人民自觉形成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只有这样,农业才能取得可持续的发展,人民才能更加安康,国家才能更加稳定和富强。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探讨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发展农业会带动非常多行业的进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我国总体实力开始有了非常大的提高,可是因为之前为了单纯的利益目的,很多工程、区域的发展都选择将环境牺牲掉。虽然经济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环境破坏的非常严重,当人们开始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来不及。到回头花费大量资金治理环境,已经无力回天。文中将重点分析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情况。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
人们可以长久的生存下来,依靠的就是农业。只有农业能够得到好的发展,国家才能保障更加稳定的粮食储备。另外,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情况需要农业的发展程度来进行衡量的。想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无法不对农业生态保护进行关注,我们需要合理的保护生态环境,对我国的农业生态结构进行科学的调节,实现农业可持续进步。因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最关键的问题,所以,只有对农业生态环境不断的改善,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目标。
1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问题
1.1农业生产结构不科学
农产品种类非常单一。农业区域的重点目标就是保障全国所有地区所需要的农作物的使用用度,当中还要包含喂养牲畜禽类等的粮食用量;而且我国还有很大面积不合理开发使用的山地以及草原。高速发展的农业范围以及农业机械水平的快速发展,就直接给地下水开采量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目前,用水量已经超过了标准量,最终造成土地表面出现沙化情况,将盐碱地面积增长了。尤其是还在城市旁边建立大规模的养殖基地,只会直接增加用水量,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更大的负担。
1.2农业自然灾害增多,危害增大
人们过度的对森林滥砍滥伐、荒地开垦,直接造成了地表植被严重受到损害的情形,扩大了出现自然灾害的几率。极有可能出现水土流失灾害,土壤当中微量元素的大量流失,让土壤养分流失,大地变得更加无养分。还可能出现土地沙漠化,让耕地开始被吞没,可耕种土地面积逐渐减少。还会出现全球变暖情况,直接造成旱灾或者洪水泛滥情况。一旦不关心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变,农业受灾范围就会逐渐增大。
2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宣传工作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可以促使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功能不仅仅具备生态功效,同时能够行之有效的将人们的实际生活品质提升,确保人们的食品安全。想要更好的将生态农业环境改变,就要确保人们群众有非常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深刻到人们群众心中,让群众思想觉悟提高,增强群众法制概念,同时是增大环境保护宣传最根本的目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要从最根本的导致农业生态环境出现问题的原因着手,彻底的解决这些污染源,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降低垃圾的出现几率,这些方法,都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增强了保护农业生态保护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2.2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使用,需要对农业可耕土地面积进行合理使用和开发。国家有关部门要对可耕地进行科学的划分范围和种类,对农业使用土地积极的开展保护措施,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内部使用的耕地面积严格掌控,提升土地农业耕地资源的使用率。要合理开发使用水资源。例如:我国的贵州因为不合理使用肥料造成土壤出现了酸化板结的情况,给农业生产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同时将不合理使用肥料改善同时使用有机肥料,能够将农业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发挥不可估量的效果。
2.3对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
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同时发展农业要关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工作,确保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积极使用有效方法进行治理。因此,就需要加强建设农业基础设备,确保农业进步。保障农业和我国科学技术以及经济水平共进步。农业生态环境的快速进步的首要环节就是加强建设农业基础设备,通过将基础设备健全来实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2.4重视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
根据我国目前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我国政府开始颁布了一些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可是跟随者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水平,出现了更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改变完善有关的法律规范已经势在必行。因此,国家要充分了解法律法规健全的重要程度,有关单位要保障做好立法工作,提供了实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2.5将技术方面的优势发挥到状态
农业环境安全评价体系当中要使用监测和普查技术,能够更好的将环境质量改善,同时将已经成熟的生物技术以及各种有关技术进行推广使用,将农药、化肥等农业资源合理使用效率提高,降低因为这些导致环境受到损害的几率。加上,推广农业技术管理系统,不断对农业技术管理改善,将综合防治技术建立起来,利用实践经验,科学合理的对使用结果进行技术的选择,从而获得更为有效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技术。
2.6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作用
每层政府和领导阶层需要加强生态保护观念,才可以确保农业可持续进步,利用有关会议的展开和有关规章制度的确定,构成健全的法律系统,同时要农业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健全的法律系统当中的规范制度进行,将财务人员的自身素养提高,从而提高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水平,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提高。
总而言之,人类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充分的了解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性,同时农业生态环境的进步能够带给经济快速发展积极效果。只有农业生态环境得以有效保护才能保障农业可以持续发展下去,在比较牢固的生态环境当中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加强基础设备利用、使用科学技术等来帮助农业可持续进步,保障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发展能够共同进步,保障我国总体经济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作者:刘俊虎 单位:吕梁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解析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
一、广开投资渠道来推进水利配套工程建设
我们应大力争取国家有关政策扶持性资金的投入,并充分利用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资金进行,中低产田的改造和盐碱地的改良都需要进行灌溉改造,其目的主要是让灌区工程配套齐全。设立专项补助资金,有效治理旱涝碱沙荒,将田间工程配套与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工作作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其次,扩大资金统筹工作中的本级投入。大力组织乡村干部和相关部门扩大队伍的建设,群众民主决策是村级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采取政府补助的方式,有效引导农民投资和投入劳动。对于塘、坝、涵闸、扬水站、田间渠道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项目建设来讲,要采取奖代补的措施给大家精神上大力的支持。再者,我们要提高吸纳社会资金的力度,有效开引导民众的投入。要给自愿投劳投资进行农田水利设施的农民一定的资金扶持;对于那些经济效益叫明显的水利建设项目来讲,资金不足我们就需要采取招商引资的方法解决难题,要适当采取优惠政策吸引民众的眼球,让他们加入进来。从而形成业主进行开发、政府实行监督以及社会资本踊跃参与的良性投资模式。,专项资金和管理部门的设立十分的必要,还要适当的补贴村级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各级政府可以通过列支专项资金来对现有农民购买的水利设备以及村级的水利设施进行相应的补贴,从而有效激发社会兴办农田水利工程的热情。
二、加强引黄灌溉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并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
2.1节水改造配套建设这一措施就是要把大中型灌溉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作为主体,完善灌区节水改造配套建设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大力推进田间工程的节水改造,以项目建设为契机,积极地引导农民开展田间节水工程建设、工程改造及工程维护,把灌区的整体效益充分发挥出来。
2.2培养高素质的农村水利队伍并普及节水灌溉技术,政府部门要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打造出一个专业的高素质水利从业队伍,为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而努力、完善管理队伍的专业水平,建立起健全的水利合作组织发展的框架体系。另外,要积极的推行水灌溉,加快制定节水灌溉发展有利于计划用水的步伐,并制定出实施方案。从而使水资源得以高效利用,更进一步的实现高效现代农业的发展。例如:抓好大中型灌排泵站的创新工作,积极地普及和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以及微灌等比较先进的节水技术,并加快扩大节水以及抗旱设备的补贴范围;积极发展旱作农业,有效推广地膜覆盖、深松深耕、秸秆还田以及保护性耕作等技术。
2.3改革税费制度的实施有效的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
并实行按方标准进行收费。以往人们总是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没有珍惜水资源的概念,还有大多数人认为水资源可以免费长期的使用下去进而产生量浪费。因此,促进农田水利的发展是我们目前所必须采用的经济手段。为进一步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我们就需要加强税费制度的实行并实施按方收费的标准措施,将水费的收费标准适当提高,进一步落实好按方收费的这一举措。
三、明晰产权来盘活村级农田水利设施资产
村级农田水利逐渐步入了市场民营化,因此其产权必须具备基本的明晰化,只有产权明晰才能有效的解决归属问题。打造水利资产清查的专业队伍,主要以清查现有村级农田水利设施为主,并进行详细登记,进而加快村级农田水利工程的产权制度的改革发展步伐。以谁进行投资就享受利益这一原则,有效统一责、权、利三者之间的关系,必须明晰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所有权,并将管护责任主体落实到实处。另外,有效分离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所有权、经营权以及使用权有利于日后的工作,尽较大能力盘活村级农田水利设施资产。
四、结束语
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目前我国富民和改善民生都离不开农田水利的基本建设,有效提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力度十分重要,扩大研究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力度和提高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手段,为加快实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奠定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这也是目前我国必须面对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作者:耿云仁单位:黑龙江省肇州县榆树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在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环境保护方向讨论绿色产品与农业发展
摘要 随着我国环保型、质量型农业的开发,发展绿色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农业发展中的当务之急。现在我国不断强调走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后代着想,其实发展绿色农业也是其中的一种,同时也保护了我们周围的环境。只有通过强化环境管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健康环保的绿色农业,才能对我国的农业起到创新和改型的作用。
关键词 环境;绿色产品;农业
1 绿色产品的农业生态环境背景透视
随着我国经济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不仅大量的“三废”被排入到农业环境,而且能耗大、效益低、结构简单,产品品种单一的传统农业,更多地依赖于传统的石油产品,这就更加严重的造成土壤、水源和农产品的严重污染。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因没有很好的利用资源,随意开采、挖掘,这导致了农业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利用,使农业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1.1土地退化导致生态环境恶劣
1)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不断开采,城镇、道路、住宅等的建设,土地占用也越来越大,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2)水土流失严重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等原因都在导致水土流失;
3)土地沙漠化不断扩大
由于土地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利用,导致森林和植被的严重破坏,造成沙漠化;
4)草地退化严重
由于放牧的超载过啃,我国的草地面积也在不断的减少。
1.2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随着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不断增大,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所以,发展绿色产品与农业发展对于环境保护是起到很大的作用的,它可以不断改善我们周围的环境,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生态环境。
2 发展绿色产品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2.1开发绿色产品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现在的物质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了,而人们对于饮食方面的性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近年来,我国人民越来越倾向于有机绿色产品。有机绿色产品是利用植物、微生物、以及土壤本身的自然能力,通过满足土壤自身营养和健康的需要,来实现对作物的持续、平衡、充足的营养供应,促进自然的良性循环,追求土壤资源的可持续有效利用,达到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健康发展。
2.2发展绿色产品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环境保护有两种方式,分为主动保护和被动保护。绿色产品开发是将环境保护与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机结合的主动环保的典范。绿色产品的生产可以较大程度的限制农药、化肥、植物生长剂等的过量使用。
3 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绿色产品发展的思考
3.1强化农业环境管理
根据我国现在的国情,有关部门应该颁发一些文件和条令,让有关部门来起到监督作用,以此规定和抵制任何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行为,尤其是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更应该监督,要求其限期整改,严重者关停。完善农业方面的相关法定法规,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国家要充分利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强化农业的环境管理。
3.2大力加强生态农业建设
生态农业建设不仅为发展绿色产品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前提条件,而且也为发展绿色产品提供了技术基础。绿色产品是生态农业研发出来的成果,而绿色产品这个成果则是生态农业和市场农业之间的连接。也可以说,发展绿色产品就是进行生态农业的建设。国家应该注重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开放,尤其要抓好县级生态农业试点建设和生态农场建设,推动区域的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绿色产品的深度和广度的开发。争取将生产区域建大并扩大化,把绿色产品种好并推广品种。只有当试点建设的成功才能激发更多人来参与建设,促进绿色农业的飞速发展。
3.3加强水土流失的管理
水土流失破坏地面的完整性,并且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危险城镇安全,影响农业生产,家具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有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为创造良好的绿色产品生产环境,我们应该注重水土流失的管理。
1)工程措施
包括修水平梯田,引洪灌地,建霸储水等措施。
2)林草措施
根据科学研究,植树仲裁可以有效的减轻水土流失,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地形的不同和降雨量不同来种植不同的植物,并且大力营造农田保护林,分水岭防护林。
3)耕作措施
根据不同的地形决定不同的耕作,从人为因素方面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引起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科学的发展农业是遵循自然发展的有效措施。
4)政府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
包括加强人民群众对水土流失的认识,退耕还林,严格控制人口等措施。
3.4加大农业资源环境问题的科研力度
改善农业的资源和环境的问题,最根本的出路是依靠科技进步来改善现状,毕竟科学技术是及时生产力。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对我国农业现状进行分析,并建立资源信息系统;二是建立农业开发部门,为我国农业的进步发展研发一些产量高、品质好、营养丰富等的农作物;三是开展科技攻关,发展高科技技术,应用于农业中,减少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3.5加大有机肥、生物化肥的开发
由于落后的生产力,导致我国现阶段很多地区的人名仍旧使用一些对土地危害大的农药,这样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对人体健康也有影响。应积极开展工业化的生产有机肥,来降低成本,提高肥效,保护农业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
4 结论
对于现阶段的我国国情来说,发展绿色产品和绿色农业依旧任重道远,可能还需要一个世纪的人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取得的成效,但是相比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农业发展还是非常快速的,而且也在不断朝绿色农业这方向迈进,这需要我们全民的投入和参与,来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平衡农业资源与环境 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摘要]:近年来,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由于人们的活动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导致水资源被污染严重、水土流失现象严重以及土壤的肥力也有所下降,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保障生态环境不遭受威胁的重要策略,同时生态环境的安全性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与基础。所以本文所研究的生态环境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的几点思考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1、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依据农业生产的特性可知,农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农业生产的特性源自农业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之间的交叉所产生的特性。有许多因素会对农业自然再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周期因素、区域因素、季节因素以及自然环境因素,它们都可能对农业产量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农业是一种弱质性产业,农业的发展只依靠政府的投资与帮助是不能够保障产量的,生态环境因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态环境就是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且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因素的总称。通常情况下,农作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可以对环境造成正外部性影响,但是如果农业生产存在不合理之处,也有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负外部性影响。
2、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问题
2.1农业生产结构不科学
农产品种类非常单一。农业区域的重点目标就是保障全国所有地区所需要的农作物的使用用度,当中还要包含喂养牲畜禽类等的粮食用量;而且我国还有很大面积不合理开发使用的山地以及草原。高速发展的农业范围以及农业机械水平的快速发展,就直接给地下水开采量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目前,用水量已经超过了标准量,最终造成土地表面出现沙化情况,将盐碱地面积增长了。尤其是还在城市旁边建立大规模的养殖基地,只会直接增加用水量,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更大的负担。
2.2农业自然灾害增多,危害增大
人们过度的对森林滥砍滥伐、荒地开垦,直接造成了地表植被严重受到损害的情形,扩大了出现自然灾害的几率。极有可能出现水土流失灾害,土壤当中微量元素的大量流失,让土壤养分流失,大地变得更加无养分。还可能出现土地沙漠化,让耕地开始被吞没,可耕种土地面积逐渐减少。还会出现全球变暖情况,直接造成旱灾或者洪水泛滥情况。一旦不关心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变,农业受灾范围就会逐渐增大。
3、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合不合理,直接决定资源是否得到优化配置。落后的农业产业结构,浪费了大量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产出效果也不理想。我国地大物博,但是区域差异明显,各地资源分布不均。对于这样的特殊情况,我国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从实际出发,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根据不同区域的特性,进行不同形式的农业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比较优势原理,实现农业产业的结构升级。我国沿海地区应该适当减少粮食种植,多种植特色植物和农作物,充分利用其有效资源,实现资源配置,从而实现利益较大化。而我国东北和内陆地区可以发挥其地理优势,多种植粮食作物,足够满足全国粮食需求,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增加农民收入。
3.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让农业资源及环境发展达成平衡状态,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统筹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做到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一是要加强农业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氛围,在政府的引导下,让农户主动参与其中,奠定群众基础;二是要做好统筹规划工作,对农业种植结构、作物布局等进行优化、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以资源循环、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为发展方向,并不断规范市场秩序,形成分层次发展模式。在上游山区应实施退耕还林;在坡地及丘陵地带,则应该重点种植经济林果;在河谷平原地带应扩大稻谷、烤烟等作物种植规模,并发展淡水养殖。另外,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大力引进先进技术,例如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绿色种植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让农业生态资源得到合理开发。
3.3将技术方面的优势发挥到状态
农业环境安全评价体系当中要使用监测和普查技术,能够更好的将环境质量改善,同时将已经成熟的生物技术以及各种有关技术进行推广使用,将农药、化肥等农业资源合理使用效率提高,降低因为这些导致环境受到损害的几率。加上,推广农业技术管理系统,不断对农业技术管理改善,将综合防治技术建立起来,利用实践经验,科学合理的对使用结果进行技术的选择,从而获得更为有效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技术。
3.4不断强化M织领导和宣传教育作用
每层政府和领导阶层需要加强生态保护观念,才可以确保农业可持续进步,利用有关会议的展开和有关规章制度的确定,构成健全的法律系统,同时要农业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健全的法律系统当中的规范制度进行,将财务人员的自身素养提高,从而提高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水平,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提高。
3.5加快农产品的结构调整
长期以来,我国农药、化肥品的投入量不断增长。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及时大国。我国在农药化肥使用方面严重超标,市场上充斥着许多“毒”产品,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农药和化肥是造成土地污染最严重的因素,土地板结、碱化,严重的导致土地无法再生,无法种植农作物。在进行农业生产时,要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发展科学技术,发明绿色环保的农药,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平。
结语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之间不可偏废。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在不断地恶化,出现了许多问题,严重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关执法部门依法管理,全国人民自觉形成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只有这样,农业才能取得可持续的发展,人民才能更加安康,国家才能更加稳定和富强。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简析环境与农业在古蜀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自然环境是文明发展的载体,农业是文明发展的基础,一个地区文明的发展与这两者有着必然的联系。而这两者自身的发展,也并非是独立的。先秦时期西南古蜀文明的发展即是对这一看法的很好例证。
关键词:古蜀文明 农业 自然环境
“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革出发。”[1]由此,若要对古蜀地区的文明历史进行记载,则离不开对该地区本身具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古蜀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农业、商业、手工业等各项活动的记载。因此,本文主要从古蜀之自然环境和农业两方面对古蜀文明作一简单探究。
一、古蜀之地理范围
若要对古蜀文明史进行探究,及时件事即是明确古蜀之地理范围。到底何处才为古蜀?这一问题,众多史料中并无明确记载,或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任何一个区域的地理范围本身也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划分或规定,因此,这也就成了众多学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较为关注的话题。综合此前各类文献记载与古今学者之研究得知:古蜀大致以今四川盆地西部和中部为腹心,向北有今汉中盆地,向南跨有今川、滇、黔交界地带,向西进抵岷山以西的横断山区,向东直达今川东地区,并曾较长时期及于长江三峡干流沿岸;同时也有学者称:“其中心或主要部分即为今成都平原及附近区域”[2],约略相当于今天的四川省,介于东经97°21'-108°31'和北纬26°03'-34°19'之间,面积为485万平方公里。[3]如清嘉庆《四川通志・食货・田赋上》中所载:“古所称蜀地……大抵成都近地言之。”这样看恚古蜀文明的发展即是大致以成都平原地区为主要部分而发展开来的。
二、古蜀之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一个地区本就存在的事物,区域文明发展以此为载体,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古蜀文明也不例外。
从地势上来看,“早在一亿年多年前,当四川盆地隆起上升时,成都平原却下陷成一个凹陷深度从数百米至上千米不等的内陆湖。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发源于西北山地的岷江、沱江及其支流自下游携带大量泥沙,沉积于湖底,逐渐形成了一个由西北向东南略微倾斜的典型的冲积扇平原。”[4]后经学者考古发现,其地面上覆盖第四纪松散堆积物,整体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状态:“大致以岷山、邛崃山、峨眉山为界,形成东部和西部两个截然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划。西部是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的高原,高原北部属青藏高原主体的东缘。南部属横断山脉的北段。四川东部是著名的四川盆地,自西向东由盆西平原、盆中丘陵和盆东平行峡谷组成。”[5]同时,在盆地北部还有横亘的秦岭、大巴山。
北部秦岭、大巴山这24小时然屏障,使得四川东部盆地整个区域范围内在冬季不会太容易受到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影响,也就不会出现极冷的天气现象,反比同纬度其他地区的温度稍高,全年无霜期也长达337天;同时,由于其特殊的纬度地理位置,使得该区域每年受到太阳的照射时间或接收到的太阳能也不算太少,位于我国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较多,平均气温在164℃左右,全年积温为4900℃-5000℃。降水量、热量条件都较为优越。根据相关学者研究可知:“当时年均温度比今高约2℃,同时降水量也更加充足”[6],即“在夏商西周时,中国西南气候普遍比现在温暖湿润,地表水面比现在广阔。这是与竺可桢气候变化图中公元前3000-4000年的温暖期大体吻合”[7]。如此优越的气候条件,使得该区域成为适宜古蜀人定居并开展各类活动的好地方。
川西地区虽和东部盆地差不多同处一个纬度,却因其海拔较东部高,气温相对较低,霜期较长,全年降水量和湿度均低于东部地区;同时,也因其海拔较高使得其受到太阳辐射的时间较长。
境内由于先前形成的内陆湖并未消失,各处仍零星散布着多处小湖泊;加上境内以长江水系为主的多条河流,使得该地区水源较为充足:贯穿于高山峡谷间从西北高原至盆地西南边缘的金沙江;“由西北而南东,与自北而南平行注入其中的雅砻江、安宁河、大渡河、岷江共同构成的岭列东西、河贯南北的平行状水系”[8];在盆地东部,则有长江自西向东穿梭于平原峡谷间,更有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等河注入长江。这些河流、湖泊或沼泽等的存在,无疑为该地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盆地内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得来自川西北高原的河流到了东部相对较低的地势后,河流所带泥沙因地势原因而不再随河流动,沉积下来,形成广袤的冲积平原。据相关考古学者研究发现:“这种土壤具有土层深厚,富含铁、钾、磷等养料物质,保水肥力强,土质柔软、疏松,易于农业耕作的特点,是成都平原最肥沃的土壤。”[9]
作为自然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植物、动物的生长与繁衍也毫不逊色。“早期成都平原是以江河湖泊密布的平原水网沼泽地为主,水草丰盛,植物繁茂,同时又参错森林地和稀疏林木地。当时的植被面貌以常绿阔叶林和草本植物为主。木本植物包括榆属、山毛榉属等;草木植物中,以禾本科占主导地位,还有以菊科和水龙骨科为主的草本、蕨类植物等。”[10]而此时的古蜀地区的动物以野生为主,如:“梅花鹿、水鹿、赤鹿、白唇鹿、犀牛、象、猕猴、豪猪、黑熊、灵猫、家鼠等林栖性兽类,以及乌龟、陆龟、鳖、鲤、鲫等两栖和水生动物。”同时,境内广汉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等地出土的“数以吨计,属国内罕见”[11]的象牙表明当时的蜀地还有大象等的存在。而大象实为更易于在温暖湿润的气候下存活的生物,与前面所述当时气候较现在更加温暖湿润吻合。当时,如此多的象牙出土也是与《华阳国志・蜀志》载蜀“其宝则有……犀、象”相一致。这样看来,大象等热带动物在当时即是成都平原本地所拥有的。
如此优越的自然环境,怎能不吸引古蜀人民在此定居呢?事实上,新津宝墩文化遗址、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成都金沙文化遗址的发现也证实了古蜀人民的智慧,他们充分利用这些优越条件,定居于此,开展活动,形成灿烂的古蜀文明。
三、古蜀之农业经济
越的自然环境使古蜀人民在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广大蜀地定居下来,而要继续生存下来,古蜀人民也尽力发挥其智慧,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大力发展农业经济,使得当时的古蜀农业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也形成了独有的古蜀农业文明。接下来,我将主要通过对当时农作物种类、渔猎业的描述简单了解。
(一)农作物种类
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古蜀人民的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古蜀地区繁多的农作物种类即是对此的好的见证。虽然在“迄今为止的古蜀考古中,尚未发现直接从本地野生植物的栽培转化而来的早期农作物的实物遗存”[12]。同时“稻作农业的开端,也因迄无资料,不能予以确定”[13]。但总体说来,不论古蜀地区的农作物种类是否为古蜀人民“原创”,当时的各类农作物后来也经古蜀人民的发展而成为古蜀地区先进的农业文明的一个象征。
《山海经・海内经》云:“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其城方三百里,盖天地之中,素女所出也。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聚爰初。”[14]其中,“都广之野即为成都平原,已为学者之定论”[15]。当然,关于《山海经》一书的成书时间,蒙文通先生曾做过专门的论述,很多学者也已有所涉及,这里也就不再赘述,因此,大可不必怀疑其中所述场景是否为古蜀时的情况。其中,“膏菽、膏稻、膏黍、膏稷”即为当时的几类主要农作物。“膏”之意,晋人郭璞注解道:“言味好皆滑如膏”,大抵是说:当时菽、稻、黍、稷的味道较为细腻、润滑,正如膏一般,因此,可以说当时的这几类农作物品质是极为优良的;同时,冬夏两季都能种植的“百谷”也会在人们撒下种子后自然生长,并最终成为人们饮食所需之必需品。
除了上述几类农作物以外,古蜀人民还将当时蜀地的稻作农业发展得很好。当然,国内外很多学者认为蜀地并不是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地,“很有可能是从四川盆地外引进的一个农作物种类。”[16]如李昆声先生认为“云南极有可能是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中心”[17]。暂且不谈蜀地是否为中国稻作农业之起源地,当水稻传入蜀地后,古蜀人民仍是将其作为能满足人们饮食需求的一种粮食作物大力发展。汉扬雄《十二洲箴・益州箴》记川西“有粳有稻,自京徂畛,民攸温饱”。还有现今大量考古发现当时人们还将稻谷壳、稻草用于建筑,即当时房屋大多先在里外两面涂草抹泥,后经火烘烤使其成为坚实的泥墙式墙壁,稻谷壳、稻草也就成了这种建筑的理想材料,因此,当时人们不仅以稻作为满足生存所需的粮食外,还将其不能食用的稻草、稻壳以他用,这可真是古蜀人伟大智慧的体现。
当然,当时蜀地的经济林木、瓜果蔬菜等也是为后人所惊讶的。《华阳国志・蜀志》载:“(蜀)其山林泽鱼,园囿瓜果,百谷蕃庑。四节代熟,靡不有焉。”[18]《汉书・地理志》里也说道:“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食、果实之饶。”当时的古蜀人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发展各类农作物。其实,像这样的一些植物大多是在川西地区种植的,川西地区由于海拔高、日照时间较长、昼夜温差大等条件,充分发展蔬菜瓜果,使得其口味绝妙。
(二)渔猎业
原始时代的农业以刀耕火种为主要特点,而人们的吃、穿主要是来通过对大自然野生的生物的采集而获得。除了对普通的较“素”的一类植物的采集外,还有对野生动物的“采集”,如打鱼、捕猎等。到了古蜀时期,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农业技术等,种植多类农作物,有了大量的农业生产工具,并开始将一些野生动物圈养起来使其有了家禽、家畜的饲养。同时,他们仍未放弃由来已久的打鱼和捕猎生活。这仍然作为当时人们肉类食物的另一来源,以弥补家禽家畜不能满足人们需求的现象。显然,这一类型的农业经济并非占当时的主导,而只是“农业经济的辅助手段”[19]。
大量的遗址和考古发现的一些现象为其提供了佐证:大量兽类骨骼如虎、鱼类等的出土;生产工具中出土的石镞、铜镞等都为狩猎的有用工具;石网坠、陶网坠等为捕鱼的工具……我们显然不能简单地将古蜀时仍存在的打鱼、狩猎视为当时社会落后的标准,因为,这不仅是当时古蜀人充分利用当地野生动物资源的表现,打鱼、狩猎所获得之物也满足了当时人的肉类事物的渴望。
四、古蜀之文明
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形成了古蜀时期西南蜀地独有的自然环境;同时促进了蜀地各类农作物及农产品的生长;农业的发展又使古蜀具有了特有的农业文明。不得不说,自然、农业两者之间的确有着较大的联系,而二者的共同作用则促进了古蜀文明的发展。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简析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摘 要:生B环境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石,必须得有效的保护。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问题不断恶化,对如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考验。本文在总结历史经验和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现状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的发展是离不开生态环境的,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共同良性发展尤为重要。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农业的发展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负面;农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紧密相连,二者缺一不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业生产的粮食产量也将大大减少。农业可持续的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平衡。
1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
这些年来,为了发展农业而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从短期上来看,农民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但如果长此以往,必然带来生态的危机,最终得不偿失。因此,必须重视起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水环境,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世界上排名靠后。节约用水的意识不强,水资源的浪费严重;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现象严重,有数据表明,我国每年的水土流失量是50亿t,约占世界的1/12。我国1/2的土地处于干旱地带,常年少雨水,沙漠化现象严重,平均每年增加3000km2。滥砍滥伐现象严重,导致草地退化、沙化现象严重,生物的多样性遭到破坏,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2.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合不合理,直接决定资源是否得到优化配置。落后的农业产业结构,浪费了大量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产出效果也不理想。我国地大物博,但是区域差异明显,各地资源分布不均。对于这样的特殊情况,我国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从实际出发,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根据不同区域的特性,进行不同形式的农业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比较优势原理,实现农业产业的结构升级。我国沿海地区应该适当减少粮食种植,多种植特色植物和农作物,充分利用其有效资源,实现资源配置,从而实现利益较大化。而我国东北和内陆地区可以发挥其地理优势,多种植粮食作物,足够满足全国粮食需求,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增加农民收入。
2.2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广泛推广科学技术与服务,利用科学技术建设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供保障,同时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还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农业成果的转化率以及科技贡献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所以,我国在科技兴农方面,还需要加大投资的力度,不断地进行摸索和创新。
2.3 实施城镇化战略
实施城镇化战略,推动农村过剩的人口向城市转移,减缓农村生态环境压力,从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由于我国城乡人口不合理的现实情况,致使全国大部分人员滞留在农村,导致农村环境破坏严重,生态环境压力过大。因此,加速农村人口城镇化,对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有直接且高效的作用。我国也要保障人口的科学布局,不仅要保障农村人口能够转移到生活条件好的城镇,同时保障农村人民能够在城镇生活下去,这就要求政府在城镇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稳定房价,为转移的人口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使其能够适应城镇生活,并生存下去,实现人口向城镇的转移,从而减缓农村生态环境的压力,保护和重建生态环境。
2.4 加快农产品的结构调整
长期以来,我国农药、化肥品的投入量不断增长。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及时大国。我国在农药化肥使用方面严重超标,市场上充斥着许多“毒”产品,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农药和化肥是造成土地污染最严重的因素,土地板结、碱化,严重的导致土地无法再生,无法种植农作物。在进行农业生产时,要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发展科学技术,发明绿色环保的农药,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平。
3 结语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之间不可偏废。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在不断地恶化,出现了许多问题,严重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关执法部门依法管理,全国人民自觉形成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只有这样,农业才能取得可持续的发展,人民才能更加安康,国家才能更加稳定和富强。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平衡农业资源与环境 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摘要:生态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也是现代农业重要的发展趋势。在农业资源持续减少、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的情况下,生态农业愈来愈受到重视。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创造更多的农业经济效益,也有利于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在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带来环境效益。基于此,本文对四川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生态;农业;经济
1生态农业概述
生态农业是结合生态学原理、生态经济规律,根据实际环境设计、构建、调整及管理农村经济、农业生产的系统化工程体系。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远远高于传统农业。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要求发展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并且要将农业种植与林、牧、渔业等关联起来,即把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联合起来[1]。在传统农业经验与现代农业技术的共同支持下,构建出生态工程,让农业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
2制s四川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因素
大环境来看,四川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具有一定的基础条件支撑,但也受到了部分因素限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农业生产占据主导地位。四川境内大部分地区,农业发展依然以传统模式为主。在平坝地区,灌溉及耕作条件较好,主要依靠大水漫灌及化肥进行种植,整体产量较高。但种植品种较为单一,品质不高,价格相对较低,并且长期使用化肥、农药对部分种植区域土壤性质产生了一定影响,不利于生态环境持续发展;二是森林系统退化较为严重。四川部分地区森林资源开采过度,境内森林覆盖率下降幅度较大。尽管加大了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力度,但新增林中多数为中幼林,层次结构较为单一。新增林当中草本植物、灌木植物较少,甚至部分区域地表存在裸露的情况,森林生态功能不健全,无法达到生态平衡的要求。同时,四川境内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存在不足,导致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三是整体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受体制因素、资金因素、人力资源因素及科技创新观念因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四川农业科技水平的发展。相对于东部地区,四川农业在农业水资源利用率、化肥利用率及农业机械普及率等方面明显落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40%,加工技术、品质技术存在明显不足。
3促进四川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
3.1发展节约型农业
水土资源流失及生态环境质量日趋下降,已经成为了制约四川地区生态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发展节约型农业,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农业循环发展,让农业经济与生态协调化[2]。一方面,要注重土地资源节约。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以遵循生物互利共生、种间互补的原则,对农业生产层进行深度开发,让自然资源例如光资源、热资源得到多层次的吸收利用,以此来提升单位资源的产出率,提高农业种植效率。另一方面,要完善节水管理。通过农田节水、保水技术及优化种植布局,来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同时,通过节水技术推广、节水宣传等,增强农业种植户节水意识及节水技能知识储备,形成规模化的节水效应。除此之外,在强化节水、节地的同时,还应该适当转变畜牧业及渔业发展模式,推广节粮――食草型畜牧业及节饵――多层型渔业。
3.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让农业资源及环境发展达成平衡状态,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统筹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做到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一是要加强农业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氛围,在政府的引导下,让农户主动参与其中,奠定群众基础;二是要做好统筹规划工作,对农业种植结构、作物布局等进行优化、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以资源循环、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为发展方向,并不断规范市场秩序,形成分层次发展模式。在上游山区应实施退耕还林;在坡地及丘陵地带,则应该重点种植经济林果;在河谷平原地带应扩大稻谷、烤烟等作物种植规模,并发展淡水养殖。另外,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大力引进先进技术,例如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绿色种植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让农业生态资源得到合理开发。
3.3加大农业生态资源及市场保护力度
加大生态农业政策扶持力度。地方政府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构建出适用于生态农业的环境检测体系,特别要关注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发展情况。一旦发现假药、假种子销售行为,要给予严厉打击,让市场能够保持稳定的发展秩序。要加强水资源、林业资源的统一管理保护,继续加强水土流失治理。通过加强生态农田建设,为生态农业发展奠定基础,保障农产品质量及安全达到标准。
4结语
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技术及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未来生态农业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不容忽视。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浅析水库对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意义
[摘 要]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水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发电、灌溉、防洪等工程离不开水库,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如饮水等也都离不开水库。因此,水库的数量及其质量对于社会的正常运行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水库 农业发展 生态环境
蓄水如蓄粮,保水如保粮。我省近年来不断受到干旱气候的影响,水库可以有效地蓄水保水,其蓄水保水能力大小直接影响到下游农作物收成的多少,明显改善了全省供水不足地区的用水情况问题,文章就水库对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功能作浅要分析。
1 前言
水库的建立是一种对水资源极端缺乏地区的很好的开发模式。它们的建成是对环境的一个重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但要抓紧环境保护工作,“发挥”水库改善水质、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这要靠水库管理单位以及水库周边的工厂企业、地震、环保和各级地方政府等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奏效。
2 水库对生态环境的利与弊
水库的修建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对气候、水文、土壤、地质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都会产生相关的影响。因此水库的修建在造福当地农民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2.1 水库对生态环境的有利方面
水库的建立可以调节河流径流,改善库区气候(减小温差、增加空气湿度);防洪、航运、发电、灌溉、水产养殖、旅游等,而且它们具有较强的供水供电能力,并在生态环境及地区经济建设中发挥显著作用。
2.1.1防洪
洪水在历史长河中一直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给河流沿岸地区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国民经济的各种基础设施不仅会遭到洪水的毁坏,还会严重破坏农作物的正常发育生长、企业的正常运营生产、损坏建筑物等,为了进一步减小洪水造成的损失,就必须充分利用水库的蓄洪功能,达到预防洪涝灾害的目的。
2.1.2灌溉
水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尤其是发生旱灾的时期,用水问题就会尤为明显,严重还会直接影响到农业的正常发展。据统计没有得到灌溉的土地的粮食收成,要远远低于那些经过灌溉的土地的粮食收成。因此通过水库的建设,可以大大增加灌溉面积,同时,引水浇地工作也可以在的时间段内进行,自流灌溉面积得到了增加,扩大农业生产。
2.1.3供水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节奏的不断加快,工业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是日益增大,因此水资源缺乏问题就显得尤为严重。充分利用水库的蓄水能力,水库的建立可以改善人们对水需求量的问题。
2.2 水库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弊端
一般修建水库后,下游工农业发展,人口增加,供水发电效益显著。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水库的溃决时有发生。后果特别严重,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巨大的防洪、供水或发电效益毁于一旦;对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国民经济造成极大损失。
2.2.1水库的淹没、浸没问题
修建水库时,特别是大型水库的建设过程中,由于蓄水造成一定范围的淹没,将使库区内原有耕地以及建筑物被废弃,居民、工厂和交通路线被迫迁移改建,从而造成损失。
水库蓄水后,抬高了水库周围的地下水位,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可以促成库边或库外某些地区出现沼泽等浸没现象。浸没使农田荒芜或单产下降,饮水和居住卫生条件恶化,建筑物地基受地下水浸润并发生沉陷,道路反浆等。
2.2.2水库的淤积和冲刷问题
挟带泥沙的水流进入水库后,随着库区水位的抬升,水流的过水断面增大,水力坡度变缓,纵向流速和紊动流速都大大减少,降低了水流挟沙能力,导致了部分悬移质和推移质泥沙在库区逐渐沉淀、淤积。水库的淤积不仅缩短水库的使用年限,影响水库的有效库容和效益,而且形成“拦门沙”,扩大库尾和支流上的淹没界限,影响其他建筑物的正常使用。
2.2.3水库的坍岸和滑坡
水库的土体岸壁,在库水长期浸泡下,土体的物理、力学及水理性质发生了变化。加之,在库面波浪对岸壁的积极磨蚀作用下,岸壁的平衡被破坏,导致库岸的坍塌、再造和滑坡。
3 水库对农业、农田灌溉发挥的效益
水库对于农业、农田的灌溉效益明显增强,灌溉效益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源头水库的状况,只有在保障水库能安全蓄水的基本前提下,才能保障其灌溉效益得到充分发挥。通过近年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不仅使得全省病险水库工程安全状况得以改善,且其灌溉能力也大大提升。
4 水库的防洪功能与群众生命财产的保障
4.1 防洪功能
防洪工程广泛采用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建水库,在防洪渠上游河道建立水库可以调蓄洪水,通过水库可以拦蓄洪水,进一步削弱洪水到达下游的流量,从而减小由于洪水所带来的损失。
4.2 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
在汛期,各级领导以及相关部门应对水库大埂、泄洪道等进行实地勘查,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责令水库所在地立即处理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要求各水库的负责人时刻关注气象预告,密切关注天气、雨情、汛情等变化,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并严格做好水库汛期值班记录,重视巡堤查险,防止突发性灾害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 结尾
在当前形势下,我们需要对水库的生态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把生态环境经济评价引入到水库建设项目的评价体系中,才能保障水库开发建设既能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同时也起到了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平衡作用。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浅谈农村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
摘要:本文介绍了农村环境保护对于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总结了当前我国农村环境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当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希望为我国农村的环境保护以及我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农村环境;农业发展;问题;措施
一、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日益突出。农业一直是我国的弱势产业,而农民也一直是我国的弱势群体。农村环境的污染给他们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主要的表现可耕重的上地资源减少,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农村环境的污染使得由此引发的疾病在农民中的发病率提高。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是关乎着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持农村经济增长,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问题。
二、当前我国农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污染。水资源关乎到所有生物的生存问题。当前我国农村水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破坏。如有毒物质富集的水被农作物吸收之后,造成有毒物质在农作物中富集,影响农产品的质量,严重者甚至会造成农产品不能食用。另外,水资源的污染,对于水产养殖业带来的损失更是巨大。
2.土壤污染。土壤污染主要是由于农药的过度使用及污染物的随意排放造成的造成的,直接的后果是土壤中农药、重金属等的含量严重超标。土地污染给农作物的种植带来严重影响。在典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中,黑龙江调查区蔬菜和稻米中铅超标率分别达60%和46%,吉林调查区稻米中汞超标56.6%;山东调查区蔬菜样品中硫代硫酸盐、异狄氏剂醛和七氯的检出率分别为94.2%、86.8%和85.1%。由于土壤污染,全国每年粮食减产100亿kg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达125亿元。
3.草地破坏。由于水土流失、过度放牧等原因,使我国的草地遭到严重破坏,面积不段减少。多年以来,我国可利用的草原面积一直在不断减小,并且减小速度在不断加快。仅在2010年,我国由于草原退化而引起的鼠虫害所带来的损失就超过百亿元。近几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草原退化问题,采取各种方式进行遏制,草原退化速度才有所减缓。
4.土地沙漠化。我国水土流失严重,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土地沙漠化非常迅速。截至1999年底,全国沙漠和沙化土地总面积达174.3万hm2,占国土面积的18.2%;沙化发展速度快,20世纪90年代前5年达2460km2/a,后5年则达到3436km2/a。土地沙化导致了土地生产力的严重衰退,沙区每年损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达5590万t,折合化肥2.7亿t。
三、将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措施
1.控制乡村企业污染。首先,要做出合理的规划,对于乡村企业位置的选择要合理,尤其是一些污染较大的企业,必须远离人们的生活区及生活资源所在区域,而且应尽可能将乡村企业集中在一起,从而便于治理污染;其次,严格执法,对于有违规排放,污染环境的企业要严格处理,直至关停;,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结合当地的特色,大力发展一些生产过程清洁,附加值较高,不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绿色产品”。
2.加强农村水污染防治。水是生命之源,对于饮用水的保护,一定要不遗余力地采取最为严格的措施。对于饮用水源地要进行区域保护,在水源附近划定一个较大的保护范围。在该范围内,严厉禁止污染物的排放,对于一些较大河流的上游地带,作为饮用水源保护的重点。
3.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当前我国农村人口过多,素质过低,是造成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村人口过多,给土地带来了很大的负荷,要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就必须加大对土地的开发力度。而由于农村人口素质较低,只顾眼前利益而不注重可持续发展,大量滥用各种农药、化肥,是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元因之一。因此,要想从根本土彻底改变农村污染现状,必须控制农村人口数量,减小对土地带来的压力,同时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对农村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注意农村环境的保护。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境意识。由于农民的绝大多数经济收入依赖于土地,而无其他经济来源。而且,由于农民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只顾当前从土地中获得更多的回报,而没有认识到在开发农村资源的过程中对环境带来的破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因此,政府部门及基层干部需要加大宣传,让农民了解到农村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以及保护农村环境的重要性。使环保观念深入人心。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探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互动关系。近些年来,由于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超负荷的开发,从而使得农业可持续发展遭遇了资源与环境的严重挑战。因此,基于长远考虑,我国农业必须在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前提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农业 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农业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功不可没。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形势还相当严峻,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受到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
一、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也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作为产业基础的农业,其可持续发展思想涵盖农村、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三大领域。中国农业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以当代科学技术进步为基础,以持续增长的生产率、持续提高与保持土壤肥力、持续协调农村生态环境以及持续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为目标,以高产、品质、高效和农村共同富裕为宗旨,采用传统精细农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现代工业来武装,现代经营方式来管理,走农业集约化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政府所制定的高产、品质、高效的农业,目标明确,内涵丰富,强调了农业的生产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生态持续性的统一。
首先,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对我国实现小康和逐步走向富裕的历史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与先进国家相比,中国农业的整体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低,结构也不十分合理,资源配置效益较差,产品质量不高,一直在走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产出,追求数量(产值)增长而忽视质量提高的道路。这种靠拼资源消耗的增长模式,不仅使经济增长缺乏后劲,而且也带来了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不良后果。
再次,农业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稳定。
,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较为有力的人口控制政策,但目前每年仍以1 600万的速度迅速递增,预计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按照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及消费水平计算,届时将出现1/3的粮食缺口,粮食供求矛盾十分尖锐,必将引发粮食危机。粮食安全将成为21世纪我国的又一大难题,这就要求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强法律意识,依法保护农业环境
要加快农业法制建设,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护农,依法兴农,提高依法管理农业环境的水平。一是加强执法体系建设,各县(市)、区要加强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网络,迅速改变目前农业环境监测人员少、手段弱、设备不足、无经费难以开展工作的状况,依法认真抓好农业环境管理工作。二是提高执法人员业务素质。目前从事农业环保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来自非农业环保专业,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应加大在岗人员培训,以适应工作需要。三是要提高执法的性。各级政府要全力支持农业环保执法,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依法查处破坏农业环境行为。四是抓紧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法规,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法规宣传,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做到知法、懂法,能运用法律保护农业环境,能自觉同破坏农业环境现象做斗争。
2、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实施保护基本农田的政策。耕地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扭转耕地大幅度减少的趋势,我国政府强化了土地资源管理,建立了以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为核心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耕地损失补偿制度,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福清市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牢固树立国土资源法制观念,提高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自觉性,坚持严守我国18亿亩耕地红线不放松。另外,开展农村能源建设也是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农村能源供应主要以生物资源为主,部分地区能源短缺,中国各级政府组织开展了农村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和利用建设,特别是省柴灶、沼气、太阳能等技术的大量推广利用,使农村能源短缺矛盾得到缓解。此外,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控制水环境污染,保护水资源;强化森林资源管理,植树种草,绿化祖国。
3、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生态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对自然的不当利用造成的,所以,解决环境问题的一条主要途径是加强宣传教育。现实生活中个人或单位环境违法行为十分普遍,存在着严重的有法不依或执法不严的现象。这固然与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有关,但最根本的还是人们的环境意识淡薄,法制观念不强。鉴于此,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提高人们的认识和觉悟,广泛深入宣传《环保法》、《土地法》、《森林法》等法律,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增强广大群众环境法制观念。普及环境科学知识,使公众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唤起人们的伦理觉悟,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社会风气,形成负责任的行为。使公众能把环保意识上升到民族意识、生存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度。特别是政府官员、环保干部,不仅要做学习环保知识、普及环保知识的带头人,而且要真抓实干,倾听群众呼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包括农业生态环境)落实到各项具体的工作和行动中去,不断提高决策水平,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我国的农业环境保护问题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形势非常严峻,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加强法制建设、普及环境教育、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推广科学技术等方面加大力度,从而进一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生态环境又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兴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农业生产力,就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功不可没。但是,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形势还相当严峻,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987年2月,布兰特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长篇报告中最早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1991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与荷兰政府联合召开了“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通过了“DenBos宣言”,即可持续发展与乡村发展宣言。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农业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农业;是一种能够永续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的农业;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使用恰当、经济能够维持、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1994年7月,《中国21世纪议程》把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确定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业投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持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二、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土地沙漠化和荒漠化、水土流失、农业用水资源匮乏、土地盐碱化和农田污染等,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它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所倡导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导致农业资源总量的减少和质量下降。水土是农业的基础,更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使土壤中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成分丧失,使土地变得贫瘠甚至荒废;蚕食耕地,可以说直接剥夺了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空间;农业水资源被污染,影响了农业灌溉,破坏了农业生态。对森林的滥砍滥伐、对草地的盲目开垦,使森林、草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能力减弱,也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工业“三废”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和不合理的使用,使农业耕地发生大面积板结,致使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失调。
其次,导致自然灾难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危害程度加剧。森林、草地的减少,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荒漠化蔓延。水土流失,使河床、水库、湖泊等淤泥增加,河床增高、水库库容减小、湖泊蓄洪面积减少,加剧了洪灾。土地沙化,使沙尘暴越来越频繁。可以说,如果目前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不能彻底改变,中国自然灾害频率加快,受灾、成灾面积不断扩大的趋势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农业生物多样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下降,人们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维护它的平衡极为重要,保持农业生物多样性是维护农业生态平衡的基础,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多年来,由于农业生态环境被破坏,使得许多地区自然资源调节功能弱化,生物多样性逐渐消退或者消亡。由于土壤成分的改变和化肥、农药等在农产品中的大量残留,使一些本来应给人体增加营养的农产品变成了携。农产品质量等级下降,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造成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包括人们的观念落后,传统观念、习惯以及错误的认识致使人们环保意识淡漠,无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法制和制度建设落后;政府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不够完善和成熟;生态农业和节约农业发展不够等。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必须根据造成环境问题的各种原因采取相应对策,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法制建设,普及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现阶段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截至2001年底,国家制定和完善了6部环境保护法律、13部资源管理法律。同时,国务院还制定颁布了有关环境与资源方面的30余部行政法规。这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既要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也要加快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环境的强大舆论。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要做到严格执法,强化法律监督。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研究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严格执行生态环境的有关法律法规。
同时,在法律进行完善的另一面,还要提高广大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这就要求大力开展环境教育,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全民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方面,政府必须在各方面强调农业环境的重要性,积极支持发展生态环保农业,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向人们宣传环保的重要性,激发人们从事环保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必须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改变“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的传统观念,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对人们有计划地进行环保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2.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结构的调整要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根据比较优势原则来进行,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差异较大,不同地区凭借自己的优势,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较大化,避免了结构趋同、供过于求、浪费资源,而且又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弊端。
例如,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山区适当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发展特色农业,既可以发挥区域优势,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中部和东北地区积极发挥固有的粮食优势,多生产粮食,保持我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保障粮食安全。这样不同的地区各有所长,实现优势互补,既提高了经济效益,满足了市场,又实现了生态效益,形成了合理的生产布局。
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和基础设施
通过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把现代科学成果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起来,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我国长期存在的过度开垦和放牧使得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草原退化严重,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实施大规模的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的生态建设工程。
同时,由于近些年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使得我国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为了切实保护耕地,稳定耕地面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通过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对耕地进行定量、定位,并附以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措施,切实保护能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耕地数量。建立和完善土地资源资讯管理系统,开展土地资源的详查工作。
4.大力发展科技,积极推广科学技术及技术服务,有效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不到50%,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仅为40%左右,氮肥利用率仅为35%,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仅为17%左右。
“十一五”期间,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围绕国家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三大任务,大力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优势农产品核心生产、加工技术攻关。加大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力度。加强已有先进、成熟技术的中试、熟化、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创新推广机制,促进科技与农业经济紧密结合,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率和转化率。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科研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农业科技新机制。最终使我国农业真正走上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综合生产能力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农业科技园区创业发展的阶段与创业环境分析
摘要:提出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园区总体上处于创业阶段,根据全球创业观察(GEM)理论,从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支持、教育与培训、研究开发转移效率、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进入壁垒、有形基础设施、文化和社会规范等9个方面对因区的创业环境进行分析。
关键词:农村科技园区;创业;阶段;创业环境
1 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的阶段分析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农业科技园区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迅速涌现并发展起来,逐渐具备了农业技术创新和技术组装的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和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载体功能。农业科技园区出现与发展的十多年来,经过不断创业与创新。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进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新阶段。农业科技园区在我国从探索到发展的时间并不长,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总体上仍处于创业阶段,其创业发展历程可分为3个阶段:
1.1 及时阶段。从1993年到1997年。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处于探索阶段
1993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全省成立10大农业科技园区,济南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率先成立,以后全省陆续成立10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探索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道路,拉开了全国各地探索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序幕。1994年,我国在北京建立了以展示以色列设施农业和节水技术为主体的示范园――中以示范农场;1995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顺义三高科技农业试验示范区;1996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孙桥现代农业示范区。
该阶段主要以新技术、新成果的展示为主。进行设施农业示范。在种植方面以推广蔬菜、花卉、果树等园艺作物为主。该阶段以济南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为标志。
1.2 第二阶段,从1997年到2001年。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1997年2月,由国家科技部正式立项启动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区。1997年建立的陕西杨凌部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由中央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筹办。国家科技部1998年批准立项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在全国不同生态区域布点。国家财政部1998年批准立项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从1999年起专门设立农业综合开发高新科技示范项目,示范区的面积一般为1万亩以上。另外。地方政府主办的地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建设一批高效的农业科技园。据农业部科教司2000年统计数字显示,我国地市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已达到600多个,县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达到2000多个(蒋和平,2001)。
该阶段强调示范功能、培训功能,探索新的运行机制和运行模式,但部分园区的政府色彩浓厚,多为“盆景”或“形象工程”,部分园区效益不显著。该阶段以国家科技部正式立项启动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区为标志。
1.3 第三阶段,从2001年起。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处于规范发展阶段
通过几年的发展,农业科技园区吸引了多渠道的向农业产业的资金投入,开发、引进、推广了一大批农业高新适用技术,通过培训提高了当地农民素质,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科技园区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有不少问题。200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肯定了农业科技园区的实践,并明确指出“要抓紧建设科学园区,并制定扶植政策”。此后科技部联合农业部等6部委制定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2001年,《农业科技园区指南》与《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按照“先行试点、总结经验、稳步推进”的原则。2001年8月和2002年4月,科技部连续启动两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使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该阶段,园区进行规范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建设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等创新服务体系。国家肯定了农业科技园区的实践,并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该阶段以2001年8月科技部启动首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为标志。
2 农业科技园区创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农业科技园区创业的区域创新环境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把全球创业观察(GEM)开发出的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支持、教育与培训、研究开发转移效率、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进入壁垒、有形基础设施、文化和社会规范等9个方面的创业环境条件分列入软环境和硬环境,与园区创业与创新的主体作用。
2.1 促进农业科技园区创业的硬环境
农业科技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三者缺一不可,互为支持关系。要实现三者的协调发展,园区需要一个好的硬环境如区位环境、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等等。硬环境又可分为不可变硬环境和可变硬环境。
2.1.1 不可变硬环境
创办农业科技园区的区位选择十分重要,将使园区具备其自然属性,因为一旦园区选址确定,将使园区创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确定,如交通距离、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及其他生态资源不可改变,或者改变时需要大量成本,如建设配套水库等。
例如,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科学技术部于2002年5月批准建立的部级农业科技园区,原有园区核心区――连丰农业园区建设中存在的水资源不足、土地费用过高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园区的可持续发展,为加快培育大连市农业科技园区的龙头。更好发挥部级农业科技园区的先导及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大连市决定将原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连丰园区)与登沙河镇大连市农业现代化园区进行整合,组建新的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登沙河)。新的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由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中心区和9个具有专业特色的分区构成,形成“1+9”模式,不仅可以解决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因空间狭小,发展受到制约的矛盾,还为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1.2 可变硬环境
农业科技园区选址一旦确定,将进行一系列的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通讯、配套的生产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是可变的硬环境。可变的硬环境体现着政府对园区的支持力度和园区建设发挥创新主体的能动能力。各级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一般基础设施如水、电、路、通讯由政府投资兴建,资本运作良好的园区可以将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化运作,由人驻园区的企业投资或融资建设。可变的硬环境越完善、配套越齐全,越利于园区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例如。沈阳沈北农业高新区从2006年起,沈北新区蒲河以南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市城建规划和城建计划,连续5年,市政府每年补贴1亿元,用于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高新区将“七通”(上下水、电、
暖、蒸汽、煤气、电讯)接至项目用地红线50米范围内,产业用地免征电力增容费和基础设施配套费。
2.2 促进农业科技园区创业的软环境
营造农业科技园区创业的区域创新环境,隐藏在硬环境背后的软环境对硬环境作用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园区创业的软环境主要表现为网络系统。即建立在区域内企业间,以及企业与科研机构和行政机构间长期合作基础上的稳定关系,这种软环境可分为3个层次:介质环境、机构环境、调控环境。
2.2.1 介质环境
介质环境包括农业科技园区文化水平、心理素质、价值观念、社会风气等,直接影响人们的创业精神、互信合作的精神等。这种环境与园区的社会文化基础有关,有赖于长期的教育投入、国民素质提高和精神文明建设。
(1)教育培训
教育培训是园区创业活动得以开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创业者将潜在商业机会变为现实的基础(GEM,2002),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十分重视教育培训活动,强调示范、培训、孵化功能,一方面引导园区产业创业成功,另一方面对广大农户进行示范、培训,引导农民使用新技术,带动千家万户农民走向国内国际大市场。与科教机构合作,引入企业管理和创业管理教育是农业科技园区下一步教育培训努力的方向,将使园区中具有更多的创业和创新精神。例如科技部很重视国家科技园区教育培训工作,将其列为园区重要的考核指标。
(2)文化和社会规范
文化与社会规范环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农业科技园区文化是园区社会群体中人们相互交流的产物。主要包括群体信守的价值观、信仰、思想、习俗和语言等方面的因素;园区社会规范是共享文化的人的相互交流,表现为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文化和社会规范不能相互独立存在,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例如,创新文化是构建整个沈阳沈北农业高新区创新体系的系统软件。由企业、研发机构、教育机构、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多种社会组织之间的充分交流互动共享,构成了一个良好的无缝联合、高效运行的创新网络。沈北园区蒲河新城良好的园区环境、便捷的工作条件和鲜明的形象标示与各种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和评价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城创新体系正在形成。在科技部门的引导下,新城共有30余家企业与大专院校合作,组建企业研发中心。其中。禾丰集团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并成立了饲料加工工程技术中心,辉山乳业成立了乳制品加工工程技术中心、大陆激光成立了涡轮激光修复技术中心等。
2.2.2 机构环境
机构环境包括各种农业科技园区内创新和创业主体之间建立联系的机构和制度。主要是指园区各种社会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以及这些机构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指导方针中明确提出中介参与,技术依托单位参与园区建设。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建设中也将科技中介建设列入重要的地位。
(1)研究开发转移
构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是农业科技园区重要的任务之一,园区的创业与创新成功的关键是园区研究开发转移的环境构建。通常园区与科技机构密切合作。选择几个技术依托机构,成立一个利益共同体,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园区以此构成良好的研究开发转移环境,促进农业技术开发和技术商品化。
例如,重庆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十分重视专家大院建设,适应了农民群众盼望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经验丰富科技致富的迫切要求,园区各农业专家大院与重庆以及西南甚至国内外的农业科研机构和院校合作,聘请专家,针对重庆市农业结构调整,进行良种牛繁育、薯类脱毒、柑橘脱毒育苗等方面的技术攻关。
(2)金融支持
为了促进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伊始就重视园区的融资问题,发起成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6个单位之一就有中国农业银行信贷部。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除了有专业商业银行的支持之外,还需要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支持,形成一种良性的造血和输血机制。园区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及上市融资也是一个很好的筹资渠道。为了促进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各种引导基金如孵化基金、种子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的设立也是必要的。
例如,沈阳沈北农业高新区成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对符合产业政策的优势企业、种子期科技企业等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等金融服务,为企业搭建融资平台,提供增值服务,解决资金瓶颈:区内蒲河新城作为国家开发银行全国“三化”解决“三农”的示范区,将积极选择、推荐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其它大型产业化企业与国家开发银行对接,争取国家开发银行的长期、优惠贷款。
(3)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
农业科技园区的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属于园区促进创业的机构环境的一部分,各种中介机构的建设如:法律服务机构、会计服务机构、各种咨询、评估机构等;各种服务体系的配套如:通讯设施、邮电网点、供电、供水、污水处理、供暖等机构、设施的健全。这些机构、设施是否健全,提供的服务水平如何。提供的服务能否使人园企业用得起等方面是机构环境建设重要的衡量标准。目前成立的各种科技园区绝大多数都设有科技服务区或管理服务区,为园区的软硬环境提供服务。
2.2.3 调控环境
调控环境是指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使园区多个创业和创新主体发生协同效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指导方针中也明确提出政府指导,就是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支持和引导园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1)政府政策
政府在促进园区创业和创新中的角色是制定政策。通过政策来影响创业者或创新主体的决策以达到政府宏观调控的目的。我国目前的高技术产业更多的是靠政府在推动。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一些促进创业和创新的法律法规,如《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促进科技人员创业。并对高技术创业企业在税收、科研经费等方面给出了相应的政策优惠。
(2)政府项目
我国比较有规模的农业科技园区都是通过政府项目建设的,体现着政府的政策导向。如陕西杨凌部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由中央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筹办,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和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区由科技部立项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由财政部批准立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项目由科技部联合农业部、水利部等6部门联合启动。
(3)进入壁垒(入园项目选择)
全球创业观察模型(GEM)提出的进入壁垒主要涉及国内开放程度。体现在创业企业在进入市场时是否存在行业准入壁垒,是否有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在农业科技园区创业和创新环境中,进入壁垒涉及对创业企业入园时所作的限制。农业科技园区是一个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缩影,体现科技、效益、生态三位一体。因此,各地农业科技园区在招商时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同时,又对一些入园企业进行限制,主要从生态、节水、节能、园区功能分区、当地产业发展方向及产业带动等方面考虑。
3 结束语
创业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是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创业的精神实质就是创新。农业科技园区创业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大系统,是多层面的有机整体。园区构筑良好的创业环境,不是靠一项政策措施或优惠条件就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系统支撑。概括地说,创业环境是创业者进行创业活动和实现其创业理想的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能够利用的各种因素与条件的总和。因此,构建农业科技园区创业环境就是创造园区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区域创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