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景观设计构思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景观设计构思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景观设计构思论文

景观设计构思论文:外国景观设计分析论文

1.丹麦的设计背景

1.1作为北欧国家的丹麦

北欧国家在地理、文化、语言、政治、经济等方面具有很多的相似性和趋同性,历史上这一地区的政治单元分分合合,相互交融,经过数世纪的演变才逐步形成现在这样五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作为其中一员的丹麦在各个方面表现出许多北欧特质,这些也深深地影响着丹麦的设计风格。

北欧国家地处偏远的欧洲大陆北部,多属高纬度国家,受海陆位置和西风环流的影响,这里比同纬度地区气温明显偏高,但温和的夏季仍然短促,冬季依旧寒冷而漫长。北欧地区属于多云的地区,降雨量大,充沛雨水滋养了这里广阔的森林。由于北欧地区的冰盖消退的时间晚,这里的森林林木种类比较少,生态环境比较单一。除木材外,其他的天然资源比较缺乏,特别是矿产资源比较稀缺。

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北欧国家在历史上较为远离欧洲主体的成熟文化,但也形成了自身浓重的地域文化色彩。寒冷的气候不适宜长时间的户外活动,这使得北欧人不得不栖居于室内,也导致他们非常重视家庭的温暖生活,讲求舒适性和人情味。而久居室内的行为也形成他们较为平和、宁静和细致的气质特征。这亦影响到他们对材质的特殊关注和对精制细腻的细部追求。

在农业社会和早期的工业社会中,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依赖性很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贫乏的资源使得北欧国家相较于欧洲大陆其他国家是贫穷和落后的,并一度产生了令人生畏的“北欧海盗”。能商则商,不商则盗,北欧海盗们无形中促进了欧洲大陆先进文明在北欧国家的传播。然而落后却不屈的民族往往能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着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在十九世纪末兴起的北欧民族主义运动中这种精神特别得到了充分体现,各国都不遗余力地挖掘和恢复自身的文化传统,并将民族文化振兴和国家经济振兴联系在一起。

同样,落后也无法阻挡北欧人对民主、富裕生活的向往和追求。19世纪以来,北欧国家为摆脱贫穷落后的国家状况而做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并终于在20世纪60年代摆脱了经济上的贫穷,并建立起为世界所瞩目的国家福利体制和社会民主制度,形成一个全民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高收入、高税收、高福利,成为北欧国家的代名词,而这也导致了北欧国家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民主社会结构,各阶层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差距较小。人数众多的中产阶级有着一种务实、平和、理性的工作和生活态度,讲求工作的效率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他们要求一种稳定安宁的生活状态并追求良好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情趣,节俭经济的同时又要优雅体面。而国家的艺术领域的审美情趣也正是由这些社会的主体来决定和影响着,于是设计没有朝着贵族化和奢侈品的方向发展,而是体现出一种理性的大众化和平民化倾向。

1.2作为北欧国家的丹麦

丹麦处在欧洲大陆的一角,与其他北欧国家相比,丹麦与欧洲大陆的联系更加紧密。它的文化中既包含着北欧国家的共同特点,又相对更多地受惠于欧洲大陆的成熟文明,展现出更为优雅的一面。

丹麦面向英国和西欧的海岸线漫长,交流方便。历史上丹麦皇室与英国皇室之间有着密切的通婚关系,贸易关系源远流长,这使得英国的设计风格也对丹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相较于北欧的其他国家,丹麦的设计透露出更多的优雅、从容之感。

丹麦与德国国土紧密相连,德国的设计思想也深深地影响着丹麦的设计领域。简洁而严谨的形式、对功能的重视也突出地体现在丹麦的设计中。

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也是从欧洲大陆传播到丹麦以及北欧其他国家。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运动传入丹麦时已没有初期的气势,却带给了丹麦更多的思考缓冲时间,新思想与国家和民族的既有传统相结合。于是丹麦的现代主义保留了功能主义与简洁的形式,同时又软化了过于冷漠生硬的线条,从而产生了更为柔和、更富于人情味和地域特色的现代主义。

2.丹麦现代景观特点

2.1功能完善,形式简洁平和,富有人情味

丹麦的景观没有华丽的装饰,也不追求磅礴的气势,景观的构成总是出于对功能的分析研究,这无疑是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然而,丹麦的设计却很少出现冰冷的直线,笔直坚挺的棱角总是被温和的曲线所代替。正是这“让线条带一点点微笑”,使得丹麦的设计更带给人一种温情。而这其实是基于对功能的更广泛的理解,是一种人文功能主义的手法。正如芬兰著名建筑大师阿尔托所说,“技术功能主义只有扩展到心理学领域才是正确的。”形式服从于功能,形式也能够完善功能。于是我们看到的是简洁、平和、优雅和更具人情味的景观。

位于哥本哈根博物馆岛的BertelThorvaldsensPlads就是一例。这是一个博物馆前的广场,南边紧邻丹麦国会大楼。在这里没有复杂的活动要求,场地较大的功能要求就是对周围古老建筑的烘托。于是设计师用了一个几乎与地面平齐的浅浅的水池,池中是之字型的花岗岩条带装饰。没有过多的元素,也没有突出的标志物,景观只是谦逊地融在建筑的氛围中。但一个薄薄的水面,一个甚至会由于粗心而被忽视掉的艺术品,却把丹麦设计的简洁、优雅、精致、平和表现得淋漓尽致。阳光下,水池闪着濯濯的光,倒映着天空和周围的建筑,历史和现代在这里共荣。

Havnegade庭院则是一个居住区环境设计的实例。作为一个被建筑围起来的三角形地块,庭院是属于这个组团建筑的居民的,更像是一个扩大了的私家庭院。从功能上讲,这里要求的是可供不同人使用的丰富的空间。而从人文功能上讲,则更强调一种生机和情感。于是设计师在这片庭院中只留下了一个重要特征——草坪上一道迂回曲折的山毛榉绿篱。柔和而蜿蜒的曲线充满温情,而层层叠叠的绿色则围合出一个个不同的使用空间,也将院子点染得生机勃勃。

而Christinansbro是哥本哈根Nordea银行的新总部庭院,面向码头。由于建筑的安全私密性要求,这些庭院并不与办公楼贯通。庭院的主要作用就是满足公司职员视觉放松和思维放松的要求。设计师Sven-IngvarAndersson采用了两种处理方式。一些庭院中铺满白沙,矮篱和三年一换的小柳树在其上组成地毯般的图案,笔直的石板条穿插其中。白色与绿色的搭配加强了视觉刺激,而小柳树则增加了竖向上的变化和绿色感受,同时又不会过多遮挡来自建筑的视线;而另一些庭院则设计了极缓的水台阶,向码头方向缓慢跌落。建筑像从水中升起,而水又似乎流向大海,既加强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也暗示着曾经在这里出现的码头水面两种庭院都没有追求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但十分简单的处理手法却使环境无比纯洁,充满禅意,也带给银行职员心灵和视觉的双重享受。

2.2关注场地历史

对历史的关注和重视是一种态度,大到国家和民族而小到场地。在丹麦的景观作品中,如果说国家历史传承和民族传统是一个设计的背景、产生的是一种潜在影响,那么场地历史则常常作为具体设计的一个契入点。景观设计师总是探索用不同的方式将场地的历史展现出来,并与现在的功能、形态等相结合,创造符合自身结构的新的景观。

GammelDok曾经是一个船坞码头,但在20世纪20年代这里干涸了,并被覆盖成为一块陆地。现在这块陆地周围是建筑展览中心、丹麦艺术工艺品中心以及政府外事部门的办公楼。面对这样一个曾经的码头,设计师JeppeAagaardAndersen努力挖掘场地历史中“水”的特性,用一个切合原有水面形式的水池来暗示曾经的船坞,并用一个“半岛”强化这种感觉。在曾经的木甲板的位置,设计师用枕木沙石铺地,重塑历史的路径。而靠近水边的地方则采用木平台,仍旧与场地的历史感受相呼应。整个形态处理简洁、材料选择古朴,设计没有过多的处理手法,却将场地的历史特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2.3挖掘材料特性

丹麦的设计总是深入研究材料的内在特性,使材料以的表现形式出现。地方石材的使用就是一个鲜明而生动的实例。

丹麦的景观设计师喜欢使用产自北欧的花岗岩。在哥本哈根城市步行街的一系列广场项目中,设计师没有做过多的装饰改造,许多广场只是简单地用花岗岩对场地进行重新铺装。这些花岗岩铺地与城市的建筑协调统一,以一种谦和的姿态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建筑和空间,而又从丰富的细节中展现自己的精彩。

天然石材的丰富纹理、色彩和结构也带给了设计师多样的设计可能性。设计师抓住丹麦多雨的气候特点,通过石材的使用使简单的设计变得丰富,耐人寻味。雨中,天然石材(如花岗岩)的花色纹理比干燥时更加清晰、更加突出也更加美丽。丹麦的一些设计师选择不同纹理和色彩的花岗岩来拼合场地铺装,并构筑小品,使场地更加生动有趣。

Vejle交通站广场(trafficterminal)就是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场地面积3000平方米。广场上,一个椭圆形的浅浅的溢水池上立有一个名为“天梯”的浅浮雕柱,这似乎形成了广场的全部。而其实,这个广场最有特色的是石材铺地。广场的地面是由6种不同规格和颜色的石材组成,他们以不同的组合方式连接,形成了45种不同的图案。特别是在雨中,各种色彩、纹理的相互穿插,清晰而明确,形成强烈的动感,好象水波在荡漾,生动而有趣(图9)

2.4关注细部、工艺精细

丹麦设计简单,但却丝毫没有简陋之感,反而处处体现出优雅和品味,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精致的细部处理和近乎的工艺丹麦有着悠久而闻名于世界的手工艺传统,而资源的缺乏又使得丹麦选择了以工艺作为国家发展策略。正如彭妮。斯帕克(PennySparke)在她的《设计顾问》一书中所说:“德国以科学之名销售设计,意大利以艺术之名,斯堪的那维亚以工艺之名,而美国则以商业之名。”

丹麦的景观设计中,作为景观细部构成要素的灯具、座椅等设施常常是针对每个具体项目而单独设计的。

JarmersPlads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广场位于哥本哈根市中心的保险公司总部大楼前。广场采用了和保险公司大楼立面相似的材质、一致的比例关系,创造出一个的建筑室外客厅。灰色的挪威花岗岩板升起于地面,形成一个与建筑呈垂直关系的平台。与建筑立面呼应的地面铺装划分亦将座椅和灯具纳入体系。简洁的条形座椅与灯结合,使得每一个元素的位置都严谨而理性。而嵌于座椅内的灯不但散发出低于膝盖的灯光,同时也将座椅的方向性、结构性突现,带来场地与建筑的统一感除了灯具和座椅的细致,连接街道和广场的花岗岩平台的金属楼梯如同一件高品质的工业产品,简洁而精致为此项目而特意设计定制的产品与场地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细部关系,展现了一种整体的统一。正是依靠这些精心处理的细部和极其精湛的工艺,才使得简洁的要素和简单的结构却能显示出优雅和品位。

3.结语

不标榜、不炫耀,一切都那么简洁、平和,却又无比的从容优雅、耐人寻味。这是很多设计师期望达到的一种理想状况。在丹麦,设计是作为一种国家策略的。战后的百废待兴、国家的贫穷薄弱,要依靠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来加强国力,也要通过设计来弘扬传统文化和恢复民族自尊心。将历史与现在融合,将本土与外来融合,将技术与艺术融合,正是这种看似缺乏变革魄力的中间道路,却塑造了丹麦景观自身的个性。基于社会、基于传统、基于生活,又具有在与世界的对话中吸收、创新和改革的勇气,这正是丹麦景观设计的魅力所在。

景观设计构思论文:高速公路景观设计论文

1.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意义

高等级公路的建设促进了沿线地区物资、信息交流,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改善了沿线居民的生活质量,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1988年实现零的突破到2003年底,我国高速公路已通车里程达29745公里,跃居世界第二位,高速公路遍布中华大地。然而高速公路在我国是新鲜事物,设计与施工过程中,优先考虑的是高速公路的基本功能要求,即道路线型的“平、直、缓”以达到“短距离、高速度、大流量”的目的,而忽视了其环保效应和景观效应。高速公路的兴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并影响天然的植被、地形、水系等,特别是在公路营运期间车辆排放的尾气、扬尘、废水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将会给生态环境带来长期的不利影响,这一点已逐步被主管部门、建设部门和设计单位意识到,为此建立了高速公路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开展环保设计,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使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得到有效的控制。

高速公路的建设,除了进行功能、环保设计外,还应进行景观设计。所谓景观,是指人类(景观主体)所感受到的给人带来视觉享受和情感上认同的物质形态及空间氛围的综合构成体。而高速公路为了达到“高速”目的,建设中往往“逢山劈山、遇水架桥、过村拆房”,成为附着在大地上的一条超长的“黑色拉练”,导致岩石裸露,水系紊乱,森林减少;有的村落一分为二,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形态;施工中的取土和弃土缺少统一规划和管理,乱挖乱堆;甚至有的地质景观和文物古迹也难逃厄运,破坏了高速公路沿线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景,与原始的大地景观极不相融。高速公路的兴建不仅要给人类带来物质文明,而且应该带来精神文明,使其成为展示地方文化特色、经济特色和精神风貌的长廊。因此,高速公路必须结合原始的大地景观进行景观设计,营造良好的视觉形象,使乘客有“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良好情感,带来一种审美愉悦,使其成为匍匐在大地上的一条绿色长龙。

2.高速公路景观的空间层次

高速公路景观空间主要由景观廊道和景观节点组成,与城市街景有一定的相似性,二者均为带状空间,但又不同于城市街景的功能和特征。城市街景人工性、围合性强,视域有限,而高速公路景观空间自然性强,围合性弱,视域宽广,同时要求有很强的导向性。

2.1景观廊道。景观廊道是高速公路景观空间的主体,它由三个空间层次组成,及时层次为道路空间,其环境生态组成要素有行车道、路肩、隔离带、防护栏、隔音屏、指示牌、天桥及桥身广告、路基边坡和行使的车辆;第二空间层次为道路两侧的带状绿化空间,其环境生态组成要素有乔木、灌木等树木及花草等地被植物、道路两侧的山体护坡、广告等,其宽度一般10-15米;第三空间层次为高速公路两侧的视域空间,其环境生态组成要素有田野、村庄、山体、水体和劳作的人们及各种动植物。及时空间层次包容在第二空间层次中,第二空间层又包容在第三空间层次中,共同营造景观廊道,构筑新的大地景观。

2.2景观节点。高速公路景观节点包括三种类型:及时种为高速公路的进出站口,是高速公路整体景观空间序列的起点和终点,是进入一个城市或地区的门户,其景观环境决定着人们感受一座城市或地区的及时印象,它的环境生态组成要素有收费亭、防撞设施、广告牌、车辆、工作人员、其它服务性建筑及小品等;第二种为高速公路服务区,按照高速公路适当的里程并结合两侧的地形地貌来设置,其环境生态组成要素有停车场、加油站、维修站、厕所、车辆、司乘人员、服务人员、绿化、广告、小品建筑及住宿、餐饮、购物的主体建筑等;第三种为互通区,它是由道匝及横跨的桥梁和涵洞围合而成的内向型空间,其环境生态组成要素与景观廊道的道路空间层次生态组成要素相同。

3.高速公路的景观元素

3.1山体。山体类似于城市中的建筑,是空间的垂直界面,对分隔空间、丰富空间层次发挥着重要作用。高速公路两侧没有山体,其空间层次单一而缺少变化,如湖北宜黄高速公路武汉至荆州段穿过江汉平原,虽然视野开阔,但景观单一,知其一而知其二,容易使人困乏。同时山体作为景观元素又优于生硬的城市建筑,其自然和谐、优美酣畅的曲线加上山体上的奇峰异石、绿树葱茏,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感受,是在城市当中享受不到的大自然的美。

3.2水系。水系和山体一样,既是大地景观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高速公路的景观元素。水系或曲折或开张,富有动感。有的高速公路跨过水系,形成水系和高速公路的节点,把人的视线切换到另一景观空间。高速公路沿线山水交融,湖光山色,婉若一幅美丽的图画。

3.3绿化。绿化是大地的肌肤,绿色是大地景观的主色调,在高速公路景观空间中,绿化景观包含行车道中间的隔离带、两侧的绿化带和相邻大地空间上的森林植被、农作物等三个层次。特别是隔离带和两侧的绿化带,经过有规律的种植、养护,成为重要的人工景观元素。

3.4桥涵。桥涵是高速公路两侧居民及动物的生命通道,是高速公路空间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桥涵在满足流通功能要求的同时,应结合结构技术和地方文化特色,加强造型设计和色彩设计,使其成为高速公路景观元素。

3.5边坡。高速公路在兴建过程中,难免开山填土,形成了山体的边坡和路基的边坡。为了避免山体滑坡和路基崩塌,需将边坡上裸露的岩石和土壤进行加固。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诞生及边坡的垂直高度不同,边坡的加固方法有多种多样,常见方法有块料护岸、轮胎固土、混凝土浆锚喷等,不同的加固方法其构造形式也不相同。边坡是高速公路空间的垂直界面,是人们的视线不可回避的地方,也是形成该道路印象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不管是那一种形式,在满足加固要求的同时,应将其进行景观化设计,如京珠高速湖北段两侧的边坡有的采取岩石或混凝土预制块等块料护岸,有的采用混凝土浆锚喷,在其表层都进行了景观化处理,块料护岸通过块料有规律的排列形成丰富的肌理,并在其表层雕上具有楚文化的图案,混凝土浆锚喷的边坡在其表层绘上色彩明快的卡通画,使其具有较强的观赏性。

3.6建筑。高速公路景观空间的建筑包括高速公路两侧的民居或其他建筑、服务区建筑、进出站口建筑等。高速公路在线形设计时不可避免的要穿过一些村落,破坏了原有的自然形态,对自然景观带来了负面影响,而高速公路两侧的民居是展示当地经济状况、历史文化、精神风貌的窗口,代表了一个地方的形象,无论高速公路和地方都有必要将其景观化处理。但民居产权归属各异,是高速公路建设中最难协调的问题。高速公路建设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应在加强对两侧民居建设管理的同时,给予适当的经济扶持,统一设计,统一改造或兴建,使其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服务区建筑是司乘人员可以亲密接触的建筑,设计时应充分结合现有地形地貌,在完成基本功能的同时注重造型的奇特性和色彩的刺激性,使其既发挥商业效应,又丰富道路景观。目前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多为“欧陆”风格,主色调一般为红色,具有一定的观赏效果,但过于重复反而丧失了特色,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个性化设计。出入口处服务性建筑位于城市和高速公路的过渡空间中,一般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之中,而收费亭的设计以安全、简洁明快为主,以免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但其构图和材质应以新颖,具有时代特色为旨,使其成为道路一景。

3.7防护及引导设施。该元素位于廊道空间的及时空间层次内,离司乘人员最近,重复频率较高。主要有高速公路两侧的防撞栏、隔离墩、隔音屏、里程牌、安全指示牌、安全线、反光板(器)等,其有规律的重复、特有的形状和色彩构成了高速公路特有的景观,使人从中得到了快速、高效的体验。

3.8其他景观元素。包含高速公路两侧的雕塑、壁画、浮雕、广告等,壁画和浮雕一般附着在边坡上,前面已经阐述。雕塑是最直观的形体语言,她凝聚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产业特色、民族风情等,同时具有较强的艺术性、观赏性,提升了高速公路的品质,使其成为文化长廊。如京珠高速湖北段是湖北境内的及时条景观高速公路,在其节点空间上设置了具有不同象征意义的雕塑,令司乘人员回味无穷。高速公路广告是时代的产物,其形式主要有高速公路两侧的广告和桥身附着广告,广告丰富的色彩和构图及具有趣味性的广告词形成了高速公路的另一道风景线,展现了当地的经济特色。

4.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就是在完成“高速”功能的前提下,利用上述道路组成要素及周围的地物、地貌等自然要素和本地域的人文要素等景观元素,按照一定的尺度、比例、线形、形态、色彩、质地、韵律、节奏等基本法则进行构图,创造良好的视觉形象和生态环境,给人带来一种审美愉悦和良好的情感反响。

4.1高速公路景观规划设计

4.1.1借景。高速公路线形设计时,在满足“平、直、缓”的同时,应避开风景名胜区和其它历史古迹,以保护现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生态环境,同时合理借用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将其引入到高速公路景观空间中来,或将高速公路的节点延伸到景区当中,如宁杭高速公路宜兴太湖服务区设计时借用太湖风景,主体建筑远离公路,依湖而建,变成了宁静的观赏太湖秀丽景色的好去处;南京东芦山服务区借用山势建在山腰之间,司乘人员可尽情享受登高远望的惬意,把山水美景尽收眼底,消除旅途的疲劳。并在建设中和地方政府协调,将道路红线以外的山体和农田纳入整体规划,将其借入到道路景观中来,如宁杭生态大道沿线500米范围内的采石场都全部关停,并进行了封山育林,对荒山秃岭、采石塘口进行绿化美化、恢复植被。同时,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面积种植经济林带和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使其两侧形成了一幅绵延的画卷。

4.1.1形成有序的景观序列。高速公路线形选定后,根据两侧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等条件和服务区设置要求(一般50公里设置一个)合理地设计景观节点,形成有序的景观序列。其景观序列形式为起景(入口)——廊道——节点(服务区、小型互通)——廊道——高潮(大型互通或风景名胜区)——廊道——结局(出口),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各个节点形似镶嵌在景观廊道上的珍珠,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4.2高速公路景观形态设计

4.2.1沿路带状景观。廊道空间上人们是在快速移动中感受物体,瞬间一逝而过,根据人的视觉感受活动特征,只有这种物体不断重复,才能给人产生印象。因此,廊道空间景观通过其景观元素(绿化、防护栏、反光器等)有规律的重复形成带状景观形态,产生较强的封闭性和导向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韵律感。

4.2.2节点景观斑块。互通节点是公路景观设计中场地较大、立地条件好、景观设置可塑性最强的部位,其景观形态为斑块。骨架部分由直线和流线道路围合而成,直线是交叉干道的主线形,一般位于立交的底部,流线是两条或多条分流路线的连接道路,具有与其它干道相适应的立体特点。此处车速减缓,相对廊道来说感受时间增长,且可以居高临下,其景观构图可以草坪、小灌木、大灌木等元素为主,其图案有模纹式、模纹式和自然式的结合式、自然式等,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4.2.3景观元素形态设计。高速公路路面的引导、隔离、防护设施具有较强的安全性要求,其形态、尺寸有严格的控制标准,而两侧的雕塑、壁画、浮雕等有较大的自由创作空间。壁画一般附着在两侧的边坡上,并且提供快速前进的乘客观赏,其图案应用夸张的手法,扩大尺度并沿前进方向伸展。雕塑一般设置在节点空间,不可能象其它元素不断重复,要使其能给司乘人员留下深刻印象,必须有较大的体量,其高度在15—20米之间,并用抽象的体块进行构图,不宜精雕细琢。

4.3高速公路景观色彩设计

高速公路景观不同于城市景观,其组成要素和界面以自然因素为主,人工因素为辅,是大地景观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除了路面的黑色外,其它色调以绿色为主,如路面上的里程牌、指示牌、防护栏等均为绿色,与大自然色彩统一协调。但为了丰富道路景观,消除司乘人员的疲劳,可以点缀其它色彩。如服务区建筑、雕塑敷上红色后,“万绿丛中一点红”,活跃了景观气氛。横跨路面的桥涵也可以敷上与绿色协调的冷色调,如蛋清色、浅灰色等。边坡上的壁画因为色块面积大更是满目画卷、洋洋大观,给司乘人员带来视觉享受,提升道路形象。

4.4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

4.4.1两侧绿化带景观设计。两侧带状绿化是建设绿色通道工程的主体,是景观环境再造、协调公路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基本措施,其绿化配置的好坏不仅影响到生态环境,而且关系到高速公路的建筑美和景观美能否充分展现。这部分绿化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形成一道壮观的绿色风景线,其宽度根据两侧的地物、地貌确定,一般10-15米为宜。同时,绿化设计要根据公路的线型特征以及高速公路的特点,营造出一种韵律感,植物配置应以行列式为主、大块面组合,树种根据土壤、气候等特征和树种的人文寓意来选定,一般以常绿为主,如杜英、樟树、竹林、茶树等,且为了视线通透,分枝节点在6米左右。树林下面可以种植一些地被植物或花灌木等,丰富绿化带的景观层次。

4.4.2中央绿化景观设计。中央隔离带绿化除了遮光防眩、诱导视线外,还可以改善道路景观。防眩树种应选择抗逆性强、枝叶浓密、常绿、耐修剪的树种,按防眩效果和景观要求,一般选择刺柏,其高度1.6米为宜,单行株距2.0米,刺柏有规律的排列,形成了一定的韵律感。中央分隔带的地表绿化,种植草坪和地被植物,使地表得以有效覆盖,防止土层污染路面,达到保湿效果,同时通过花灌木的不同花期、花色以及叶色变化,减少刺柏的单调感,丰富隔离带的景观。

4.4.3互通区绿化景观设计。互通立交区是高速公路的出入口,如前所述,其空间由道匝立体交叉围合而成,绿化设计必须满足行车功能的需要和视觉要求,构图分规则式和自由式两种。面积相对较小的空间采用规则式构图,根据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地方文化特色,选择不同的模纹式图案,其构图以地被植物为背景,用颜色各异的低矮的灌木搭配种植。面积较大的空间可采用自由式构图,类似于中国的传统园林,乔木、灌木搭配,但其种植密度需满足通视要求。道匝边坡可种植草坪并辅以少量的小灌木,既可以护坡又可以观景。

摘要:高速公路兴建除了满足“短距离、高速度、大流量”要求外,还应注重其环保效应和景观效应。本文系统地分析了高速公路景观空间层次和景观元素,并对如何进行高速公路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形态设计、景观色彩设计和绿化景观设计进行了探讨,以探求合理的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方法。

关键字:高速公路;景观空间;景观元素;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构思论文:居住区景观设计论文

1小区绿化与大院文化

1.1住区的简单绿化设计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中国社会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住房从未成为商品。那时候也有一些具有相当规模并且配套设施较为完善的“住区”,它们大多是由“单位”出面组织规划设计的。那时的住区规划设计中还没有“景观设计”的说法,如果有,会被称为“绿化设计”或“小品设计”。

这一时期人们对景观的认识还很粗浅,居区的景观要素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绿地、室外活动场地(游憩场地)和园林小品,这一阶段的住区环境设计可概括为“绿化+场地+小品”的小区绿化模式。这种模式下的环境设计集中表现为绿地的分级与组织以及环境要素的配置,强调绿化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的高低成为衡量住区环境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

此时的广州居住区规划设计、环境设计亦属于这种“生活型”模式,仅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从这一时期的住区建设也可以看到,由于主要矛盾集中在建设量的不足上,住区建设仅仅是建筑层级的创造和设计,没有更多关注住区景观的问题,简单绿化就是人们所拥有的全部景观。整体环境不足令得住区景观质量不高。

1.2丰富的大院文化

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住宅规划设计体制与原则给这三十年的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比如城市福利制度与条块分割体制下的“单位社会”居住形态——“大院”。“大院”是指单位体制下城市独立地块,是广州乃至中国现代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中特有的一种功能混合型的用地组织单元和物质形态类型。现代人可能认为,当时人们的居住质量低下,住区文化生活也必然贫瘠,其实不然。

虽然小区中只有“绿化”或“小品”这些非常简单的“景观”,但是曾在“单位大院”度过童年的人们,一定会记得曾经在草地上捉过蚂蚁,在小水池里捞过蝌蚪,放学后在造型朴素的花架下做过作业,周末的篮球赛、乒乓球赛以及热闹的舞会……它们给人留下的深深的场所记忆甚至是今天的很多设备完善,景观优美的住区无法企及的。

计划经济时代的这种“大院”住区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形态,那种文化氛围的形成源自当时的社会形态、经济背景,住区内居民之间的特殊关系,还有住区与所处的“单位”之间或从属或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住区文化并非刻意的追求和营造,却是今天我们住区景观营造渴望达到的效果。

2商品住宅与文化缺失

2.1商品房景观品质的提高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随之而来的是住房消费无可避免地成为最昂贵的生活基础消费。广州的住区景观建设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一部分先富起来的阶层对生活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温饱型居住”的基础上追求舒适度。设计师的思想得到解放,住宅设计开始注重外观设计以及景观的营造。物质的丰富给住区景观建设带来了新的材料、新的构造方式、新的植物种类。与此同时,居住景观质量成为城市居民住房消费的重要考虑因素。

20世纪90年代初,小区会所的概念由香港传入广州,会所成为居住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同时设置绿化、休闲场所的架空层设计也广泛出现在广州各个小区。90年代中期,景观规划意识有了进一步提升,外来设计力量的引入使整体设计水准不断提高,景观设计向精细化发展。住区设计中景观的优劣成为房产开发商和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一些开发商为了吸引买主,甚至在房屋尚未建成之时就将绿地、水池、景观小品等环境设施先行建好,以促进楼盘销售,广州第二代的居住景观建设进入“舒适型”发展时期。

2.2贫乏的社区文化

中国绵延几千年的文化,是建立在深厚的邻里和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尤其是广东民风讲究“远亲不如近邻”,老城区、街坊邻里之间同声同气,亲如一家。而现代商品房住宅楼则存在“邻里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通病。传统生机盎然的胡同变成了漠然的电梯井,淳厚的邻里之情荡然无存。但是,无论经济如何发展,交往毕竟是人的根本需要,邻里交往是最基本、最直接、最容易实现的交往方式。

因此人们怀念起“大院”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虽然欣赏明亮的阳光、绿地,却也缅怀曲折幽暗的街巷;追求设备齐全,风格各异的景观设计,又怀念那拥挤旧陋的“大杂院”。人们意识到,住区景观环境具有承载居民交往和体闲活动的功能,适当的公共空间有利于邻里间的交往与沟通,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归属感,真正实现居住环境的人性化和人情化的需求。

3生态住区与社区文化网络

3.1以人为本的生态设计

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居住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更高的追求。环境意识的加强导致择居价值观的改变,房地产开发商着手将小区内的绿化、小品、硬质景观、水景等委托专业设计师完成。广州进入住区景观专业设计的时代,景观设计成为楼盘除“地段”以外的另一重要卖点,开发商藉此提升楼盘素质,提高楼盘的可识别性和亲和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这个时期环境景观设计思想空前迅速发展,再加上国外景观设计思想的融入,“绿色住宅”、“生态小区”、“新住宅运动”等新的设计理念横空出世,人们对住宅的体验完成了从钢筋水泥盒子——房子——家——人文空间的演变过程,发展商对人本主义思想开始认同。这个时期主要特点是在综合考虑人的多项生活需要的前提下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研究生活需要的同时,营造高标准,多层次的居住空间。整体规划彻底打破了行列式布局的传统,小区多数分为若干个组团,采用围合式、半围合式等多种形式布局。住宅的建筑、景观风格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小区配套设施多兼具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如人造瀑布、仿沙滩泳池、亲子乐园等;空中花园等立体绿化手法更加普及、居住环境设计出现小而精和立体化的趋势。广州第三代居住区向“享受型”发展。

3.2社区文化网络的建立

随着“以人为本”成为新时期的追求,建立成熟的社区文化网络亦是开发商与消费者共同的愿望。现代的城市居民追求的是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他们既要求充足、合理、舒适的住宅内部空间,还要求雅静、恬适的住宅外部景观。人们希望住宅内外都充满了生活,希望住区景观能够社会生活化。他们不再满足于宽阔的绿地与新奇的硬质景观,而是需要在自己生活的周围充满现实的自然气息和融融的邻里情感。于是通过住区景观来营造社区文化网络成为吸引住户的一大法宝。一些开发商把注意力投向于院落空间的营造,强调回归传统的邻里交往模式,并得到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的景观设计应与住宅有机联系,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统一。未来广州要想成为富有特色的文化广州、生态广州,居住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功能单元,对于形成城市有机的生存单元、满足住区居民的精神感受来说,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住区景观建设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以文化为背景,以建筑为依托,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不断创新,从而营造出更具亲和力和地方特色景观及独特社区文化网络。

摘要:介绍了广州建国以后城市居住区景观建设的发展状况,意在形成对居住区景观的纵向研究。建国至今,广州市居住景观建设已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希望随着住区景观研究的深入,进一步探索适合广州的城市居住区景观建设模式。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发展历史;广州

景观设计构思论文:景观设计的形式美分析论文

1.多样统一

多样统一又称和谐,是一切艺术形式美的基本规律。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一个基本要素孤立存在在景观设计当中是很少见的,通常各个景观要素组合在一起形成“场所+景观”,各要素的数量、位置、颜色、形状、线条、动静、质感及比例等,即要有一定的变化用来显示多样性,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有统一感,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一个不和谐的要素会引起视觉紧张和视觉冲突,失去美感。过于繁杂则会让人心烦意乱,无所适从,而平铺直叙,没有变化,又会显得过于单调呆板。景观作品的美感是从统一的整体效果中感受到的。因此,只有做到既多样又统一才能使景观达到和谐的境界。

2.节奏与韵律

节奏与韵律是音乐中的词汇。节奏是指音乐中音响节拍轻重缓急有规律的变化和重复,韵律是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一定的情感色彩。景观要素的节奏与韵律是通过体量大小的区分、空间虚实的交替、构件排列的疏密、长短的变化、曲柔刚直的穿插等等变化来。

同一种或同一组造型要素的连续反复或交替反复能够在视觉上造成一种具有动势的丰富的秩序视觉效果,给节奏带来了多样性,使其具有视觉感强烈的韵律美。在单一造型要素重复出现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插入截然不同的新形态来寻找突破,可以产生强烈冲击力的视觉效果。

3.尺度与比利

圣·奥古斯丁说:“美是各部分的适当比例,再加一种悦目的颜色。”人们的空间行为是确定空间尺度的主要依据。

任何物体,不论任何形状,必有3个方向,即长、宽、高的度量。比例就是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任何园林景观,都要研究双重的3个关系,一是景物本身的三维空间;二是整体与局部。园林中的尺度,指园林空间中各个组成部分与具有一定自然尺度的物体的比较。功能、审美和环境特点决定园林设计的尺度。尺度可分为可变尺度和不可变尺度两种。不可变尺度是按一般人体的常规尺寸确定的尺度。可变尺度如建筑形体、雕像的大小、桥景的幅度等都要依具体情况而定。园林中常应用的是夸张尺度,夸张尺度往往是将景物放大或缩小,以达到造园造景效果的需要。

4.对比与调和

对比是指造型要素之间显著的差异,调和是指保持差异的同时强调共性,一般来讲对比强调差异,而调合强调统一。对比与调和也就是美学上的“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这样才能获得高层次的审美。缺少对比变化会使人感到单调、缺乏美感,可是过分的强调对比变化就会失去景观的协调一致性,会给人造成视觉上的混乱。正确运用对比与调和可以使各种要素相辅相成,互相依托,活泼生动,而又不失于完整。

在景观设计中常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题或引人注目,用得好,可以突出主题,烘托气氛。我国造园艺术中的万绿丛中一点红就是对比手法的一种运用方法。西安盆景园中有一处大草坪,草坪上只有一株红枫,在绿色的草坪上红色的枫树纸条细柔斜出,使空间顿时明亮起来,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形成独特的意境,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

在景观设计领域中,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单体还是群体,在大与小、曲与直、虚与实、动与静、以及形状、色调、质地等等要素中都要巧妙的结合。

5、对称与均衡

对称与均衡是一切设计艺术最为普遍的表现形式之一。对称构成的造型要素具有稳定感、庄重感和整齐的美感,对称属于规则式的均衡的范畴;均衡也称平衡,它不受中轴线和中心点的限制,没有对称的结构,但有对称的重心,主要是指自然式均衡。在设计中,均衡不等于均等,而是根据景观要素的材质、色彩、大小、数量等来判断视觉上的平衡,这种平衡给视觉带来的是和谐。对称与均衡是把无序的、复杂的形态组构成秩序性的、视觉均衡的形式美。

西方古典园林及其讲究对称和几何图形化,也就是规则式均衡,一般是指具有中轴线的几何格局,最有代表性的是巴黎的凡尔赛宫,整个布局以东西为轴,南北对称,以静感为主导,满足其追求排场或举行盛大宴会、舞会的需要。中国皇家园林故宫也是典型的对称格局。对称常常给人一种严肃庄重的感觉,增加崇高的美感,但是对称由于过于而缺少变化,处理不好就会显得呆滞、单调,均衡则弥补了对称状态的单一化,使景观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具有变化美。自然式均衡则常用于花园、公园、植物园、风景区等较自然的环境中。

6、主从与重点

每个整体都由若干要素组成,每个要素有自己不同的重要性和地位,总有主角和配角,如果每个景观要素都突出,即便排列整齐,很有秩序,也不能形成统一协调的整体,各种艺术创作中都有主与从的关系。

景观设计中,视觉中心是极其重要的,人所注意的范围一定要有一个中心点,这样才能造成主次分明的层次美感,在设计时就要有意识的突出这个视觉中心重点,使它明显的处于从属地位。近年来艺术家经常提到“趣味中心”这样一个词汇,也就是指整体中最引人注意的重点,对这一部分重点可以打破全局的单调感,是景观整体有朝气,强调这个中心关系到能否让观看者的目光一下集中到景观的主题上来,但趣味中心有一个就足够了,如果没有,就会使人感到平淡无奇,如果太多,就会显得过于松散,从而整体的统一性就会荡然无存

结语:

以上是景观设计中常采用的一些手法,形式美规律对景观设计一直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它们是相互联系综合运用的,并不能截然分开,我们只有在充分了解多样统一、节奏与韵律、尺度与比利、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均衡、主从与重点等方法,加上更多的专业设计实践,才能很好地将这些设计手法,熟记于胸,灵活运用于方案之中。赋予自己的景观作品以灵魂,是景观作品在自然美、建筑美、环境美与使用功能上达到有机统一。

摘要:形式美法则,通常是属于构成设计的范畴,看似与景观设计大相径庭,事实上,当我们把一个舒适、恬静的,让人感到赏心悦目的景观设计进行提炼以后,会发现这些景观具有各种形式美法则的影子,这就说明,美具是有共通性。

关键字:景观设计;形式美

景观设计构思论文:符号在景观设计中运用论文

一、景观构成的符号学分析

1.符号学

符号学是经100多年而发展起来的学科,最初是语言学家研究语言及语言学规律而形成的,后来符号与各种专业结合,形成新的学科。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讲“一个符号总是以简化的形式来表现它的意义,这正是我们可以把握它的原因。不论一件艺术品(甚至全部艺术活动)是何等的复杂、深奥和丰富,它都远比真实的生活简单。因此,艺术理论无疑是建立一个有效于生动现实的心灵概念这样一个更为伟大事业的序言。”符号活动已经包含了某种抽象概念的活动,已经不再停留在个别之上,它经历了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抽象过程。

2.景观作为符号的文化含义

运用符号学的观点、方法分析社会文化中各种物质的、精神的和行为的现象,包括各种部门符号学,如建筑、电影、戏剧、仪式符号学等等,都属于文化符号学的范围。景观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景观是人类传播文化信息的符号。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有句名言:人是“符号的动物”。“景观的核心是在于为创造一种合理的人类户外生存环境”。景观作为人类生活方式的物质媒介,其符号特征是显而易见的。

二、景观特色符号的分析

1.景观的符号学特征

景观符号包含符号的能指、所指与实物,能指可视为景物的形式和空间,所指代表景物传达的台义,而实物则指具体的景物。对于使用者来说,形式是直观的、感性的;意义是间接的.有文化背景的;景观是一个由众多符号按照一定结构组成的、可以表述人类思想及历史和文化的信息载体。也就是说,景观变成了文本,可以在其中阅读、理解它。如古典园林里经常可以看到大量的装饰图案,用以表达一定的思想,如图腾图案、动物图案、植物图案及故事性图案等。事实上这些图案往往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神话意识和社会意识等的混合物”。中国古典园林构景要素被文人当作一种符号表象,动植物、山水势头和构筑物都被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用以象征当时文化背景下的情感和精神状态。其主要的手法就是在铺地上镶嵌各种各样的图案符号,作为一种象征。据史料记载,图腾纹样较早与铺地材料结合在一起,后来图腾纹样的形式被赋予多种素材,如植物图案、故事图案等。人们把图腾当作赐福的祥瑞生命符号,是一种吉祥的象征,籍之寻求心灵的保护。如《礼记·礼运》所称四灵:麟、凤、龟、龙,都是由远古图腾崇拜演变而成的理想动物。

2.景观的符号学运用

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交流的频繁,“词汇”和“语法”在发展中趋于统一的态势,但是环境中总会有一些特有的符号和排列方式。就如同口语中的方言一样,设计者巧妙地注入这种“乡音”,加强环境的历史连续感和乡土气息,增强环境语言的感染力。天津“格调竹境”小区最有符号特色的“月洞门”用瓦片堆叠而成。总结了中国月洞门的一些传统做法,有很多艺术的原型符号在里面。改变材质,并改变功能(如月洞门流水而不让人从中间走而从两边绕行等)。瓦片的“波浪”的细部,以及和不锈钢两种材质粗与细的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中轴线保留的大树散落随意地沿路布置,并且和景墙、古董摆件一起形成一条天津市井步道,很有天津的地域文化。在材料上,将现代的景观材料和传统的中式材料相融合。里面不仅有中国的传统、文化、材料、风俗等的影子,还有现代的材料玻璃、钢结构、不锈钢的质地、肌理和感觉等等。

符号的使用与创造一定要、要恰如其分,要与其他造型因素相统一并成整体。符号的表现物可以是艺术品,也可以是器物,还可以是植物、石头、水……富有创造力的设计师能把生活中有意义的东西变成视觉符号。在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园里,用东北稻作为景观符号,设计了一片校园稻田。在四季变化的稻田景观中,分布着一个个读书台,让稻香融入书声。用最普通、最经济而高产的材料,在一个当代校园里,演绎了关于土地、人民、农耕文化的耕读故事,诠释了“白话”景观的理念,也表明了设计师在面对诸如土地危机和粮食安全危机时所持的态度。中国的“耕读”传统在这里被赋予全新的内容,中国的农业文化得到了活生生的展现,不同于中国传统园林中矫揉造作的田园意境。

3.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问题

文化的时代性特征使得当代的文化背景与传统出现差距,传统园林的形式表达难以与当代文化的有机秩序相协调。从表面上看,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对于中国园林艺术因为缺乏同样的土壤而无法体现文化上的延续。但是,中国园林艺术已经融会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从园林蕴涵的内在精神——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到巧宜因借、以小见大的设计手法,到假山石、景窗、景洞等典型元素的“原型”化、“符号”化都是中国城市景观设计的可接见因素,并由此成为连接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延续性因素。

结束语: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传统历史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形成的园林艺术为我们今天的园林设计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借鉴经验。中国传统的文化、传统工艺的造型、装饰都是我们进行景观设计创造时灵感的源泉。设计师主将传统的造型,民间的生活习惯,不同材质等因素运用到景观设计中,以传统而又时尚的手法,创造出新旧共生的城市景观符号。

[摘要]景观是一个符号传播的媒体,是有含义的,它记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历史”。一个地域的景观特色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景观典型元素的“原型”化、“符号”化是连接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延续性因素。

[关键词]景观符号语法构成创新

景观设计构思论文:现代高速公路景观设计论文

1乡土景观的发掘

衡炎高速公路将湘赣边境井冈山革命老区,部级旅游景区五岳独秀的衡山、部级森林公园桃源洞自然保护区、中华民族始祖神农氏安寝之炎帝陵相连通。穿行于绵延不绝的山地丘陵、风景秀丽怡人的水库、树木葱茏的森林公园;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化出许多千姿百态、雄奇壮美的地形地貌风光以及多样的气候类型和完整的生态环境体系。路线经衡东、攸县、茶陵,到达目的地炎陵,线路辐射周边腹地井冈山和南岳衡山,该区域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老的传说,还有具有江南特色的自然景观。公路沿线比较有特色的乡土景观表现形式:

1.1低矮丘陵、田园风光

路线(K0+000~K17+900、K29+100~K72+300、K76+600~终点)段基本穿行于低矮丘陵和田园之间,丘陵与丘陵之间的垄中分布着平坦的耕地,两侧为起伏的山丘,位于山丘坡脚两层的楼房、长条的青瓦房掩映在翠绿的松杉林中,构成了一幅闲适、恬静的田园风光。该景观的显著特点是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与周围松杉林的宁静典雅、朝气蓬勃的环境相得益彰,映入人们视野的是一片和谐、安宁和悠然自乐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情景。对于久居喧闹城市的人们将是极富震撼力和吸引力的景观。

1.2峡谷景观

路线经衡东县四峰山、茶陵县云阳山、到炎陵县湘赣边界的大洋山山区;较大海拔高695m,一般海拔高70~270m,相对高差在20~120m,该路段均为峡谷地形,中间溪流潺潺,两岸地势陡峭。自然植被丰富。山岭青翠、物种多样、一路奇险秀丽,景色迷人!

1.3森林景观

路线(K732+200~K76+600)通过隧道穿越被道家视为“可以隐居,可以长生”的神仙福地“小南岳”的云阳山国家森林公园,因线路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适宜植物生长,因而,沿线植物群落景观结构丰富、层次分明、色彩鲜艳夺目。同时由于长期水流冲刷而形成的溪流,带着哗哗的水声顺着山谷一泻而下,岸边长满树干覆盖着青苔和寄生藤的大树;不远的山头孑然挺立一棵一棵树形优美、红叶满枝的枫香树,好一派壮美古朴的原始生态森林景观。

1.4公路景观

路线部分路段与省道、县道平行和平交,从快速行驶的高速公路上俯瞰蜿蜒曲折的省道,一排排挺拔整齐的杨树、曲线流畅的公路、公路旁时隐时现的农田、高低起伏的山地丘陵、色彩鲜明的经济林构成一幅幅流动的画轴。

1.5独特的丹霞地貌

路线(K90~K102)从山地中穿行,两岸随时可看见由独特的丹霞地貌为主构成的山地景观,当那造型怪异的、色彩斑驳的、千疮百孔的山崖跃入人们的眼帘时,一定会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1.6河流、水库风光路线(K25~K50)基本沿洣水往西延伸,时而与洣水擦肩而过、时而又与洣水并驾齐驱、时而一桥飞架跨越洣水,随着洣水的缓缓流淌,高速公路的飞速奔驰,洣水河畔的风光不断发生变化,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沿途不时闯入眼中的还有满眼碧透、倒影婆娑的水库风光。

1.7历史、人文景观

路线地处湘赣边境井冈山革命老区,连通了部级旅游景区五岳独秀的衡山、部级森林公园桃源洞自然保护区、革命圣地井冈山和中华民族始祖神农氏安寝之炎帝陵;茶陵的南浦铁犀、秦人古洞、南宋古城墙;攸县山川秀丽,名胜古迹甚多。攸州八景之一的灵龟峰,现为株洲市佛教协会圣地。始建于唐代的阳升观,历经千年风霜,至今仍香火绵延,钟声不绝。酒埠江风景区被有关专家誉为“西有张家界,东有酒埠江”,区内白龙洞钟乳石千奇百怪,堪称人间奇迹;炎陵县域内让人寻根谒祖的炎帝陵、革命先辈“星火燎原”相关革命活动的历史遗迹和故址、“人间仙境,世外桃源”的国家森林公园桃花洞风景区、“巧对佳话”传诵至今的湘山公园等,均为令人无比神往的历史人文景观。

2多土景观在公路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公路选线过程中,注重乡土景观的保护和利用。尽量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尽量减少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同时通过景观设计,构建高速公路更合理更优美的环境景观体系。

2.1路线景观设计

线路K0~K15段,选线时考虑不占用农田,减少山地植被的破坏,保持原有的山地丘陵、田园风光的完整性。因此,路线顺应低矮丘陵山脚的走向布置与山丘坡脚、谷地和垭口,不影响农民的耕作出行。同时通过绿化恢复,可基本保持田园的宁静的特点。同时公路保持一定的标高,植物采用开放通透式配置,为行驶人员提供一个观赏山景和体味田园美景的角度,使这段公路成为开放式的观景廊道。

线路K29段穿越处于大滑坡地段的罗家屋场,森林植被茂盛,古树名木较多,为避让和保护它们,线路在此路段调整线形半径使路线恰好从树群中间的真空地带穿过,从而十分有效地保护了自然景观,同时又能欣赏到浓郁的绿色美景。此路段利用弃土将路基加宽,可使行驶人员做短暂停留观赏美景。

线路K25~K50段,随着洣水河的蜿蜒曲折,线路时而横跨俯视洣水风景、时而远离遥遥远眺江畔树影、时而并驾齐驱可驻足饱览洣水的秀丽风光、时而擦肩而过让人只能匆匆一瞥,通过多视点、多角度的变化,将迷人的洣水风光展现得淋漓尽致。此路段可在K25+500m~K25+900m线路左侧沿洣水河畔,利用本地石料垒砌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观景平台。

线路(K90~K102)两岸山峰此起彼伏、高低错落,为保护特殊的地形地貌——丹霞地貌,线路基本上顺着峡谷和山地坡脚走线,同时调整线路标高,既保护了自然景观,又能使行驶人员在一定高度,从的角度更好的观摩丹霞地貌形成的独特景观。在K99~K100段线路的两侧山峰中选择视野开阔,施工难度小的一座山峰作为观景平台,采用当地石材修筑登山蹬道和木材修建富有地方特色的休息亭。

2.2公路绿化景观设计

绿化是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改善道路景观,美化环境。调节气候,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净化空气,改善大气环境。降低交通噪声。稳固斜坡,防止水土流失,保持路基稳定。诱导视线,防眩遮光,确保行车安全。因此衡炎高速公路的绿化,应围绕“回归自然、拥抱绿色”的主题和“安全、舒适、环保、和谐”的原则来布置和规划高速公路绿化。同时应注意:公路绿化设计重点应放在主线和路基边坡的绿化;色彩基调以绿色、红色和青色为主,图案则主要采用线条流畅、简洁传统装饰图案为主;绿化工程要进行总体规划,体现经济与实用、绿化与美化、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的原则。沿线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在绿化植物品种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尽量采用适地适树品种,并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土质、气象等),结合设计要求及本地区草木的生长情况确定;采用“简单的、淳朴的、自然的”表现手法进行绿化植物的配置,使沿线绿化景观与大自然的景观融为一体;绿化施工的工期是雨季到来前,绿化物种的外形、体量和色彩需注意季相的变化,并注意提高绿化植物的管理水平及绿化工程本身的社会效益。因沿线山区保护动物多,应考虑在野生动物出行频率高的地段,设立动物通行天桥,既保护动物免受伤害,又为公路增添一道风景。

互通立交景观设计结合地形的高差变化及立交桥附近预留的绿地进行设计,植物配置以草坪、灌木和草花为主,选择树形优美的乔木作为孤植树,其余树种作为点缀布置.在互通区大环的中心地段,在不影响视距的范围内,设计稳定的树群,可常绿与落叶树相结合,乔木与灌木相搭配,既增加绿量,又形成良好的自然群落景观,自然而壮阔,同时可减少人工抚育管理。

隧道景观设计注重洞口形式和进出口的绿化设计。洞口设计主要结合当地的文化和建筑风格进行造型设计,选择洞门结构形态时,还应注意视觉上的相对感及与其它建筑物的主从关系,凸现隧道洞口的美学效应。隧道进出口绿化需满足视觉的要求,缓解明暗急剧变化给驾驶员带来的不适感,另外,洞顶和洞侧植被应与山体植被一致,过渡自然,能很好的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2.3房建服务设施景观设计

目前国内高速公路服务区的选址与具体设计基本上采用按里程指标控制,沿公路主线两侧基本呈对称方式布置服务区建筑(有时甚至一条高速公路的建筑方案也或基本相同)。从而造成服务区直接与高速公路相接受公路交通噪声与汽车废气的污染较大,是一种缺乏“人性关怀”的唯设计师设计思路,尤其是山区高速公路服务区若采用上述选址方式往往还会产生新的大填大挖,既不利于发挥服务区的服务功能,又对环境景观造成较大的破坏和负面影响。衡炎高速公路正是穿行于山地丘陵、河流谷地之间,自然环境优美,因此衡炎路的服务设施选址,应协调公路建设于优美的自然景观的关系,突出体现服务设施的服务主体为“使用者”及周边的居民,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贯穿设计的全过程,并结合当地的地理条件、人文景观,将自然景观有机的融入其中。服务区、停车区选择在风景优美,山水俱佳的地方,尽量依山傍水,随坡就势,这样在方便司机停车、加油、休息的同时还可观赏到优美的自然景观。

本次在杨林服务区的选址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的运用。将杨林服务区定在山地植被丰富,绿意盎然的地段。在服务区的布局上,可以结合服务区的功能特点合理利用自然地形或利用弃土人工设计微地形使服务区于主路之间隔离开来,使服务区的主体建筑和停车场等设施尽量布置在公路视线可及范围之外,利用线形自由灵活的减速、加速车道将服务区与主路连接,于闹中争得一块相对安宁、且景观环境优美的服务区。服务区内利用造园手法,将自然景观巧妙的借入服务区,同时利用植物群落和游路的区划,将服务区分成风景各异的绿化空间,使整个服务区山水交融,风景怡人,成为衡炎高速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结合沿线居民居住特征,在房建设计中,秉承着“历史传承,和谐创新”的原则,尊重当地地域特征和文脉,在建筑造型上,吸收当地民居建筑中的,有代表性的建筑元素。通过对建筑的实质的深刻理解和对当地文化的深刻挖掘设计出极富地方特色的建筑。采用当地的建材和现有常规建材为构筑手段,巧妙地驾驭材料的质地、肌理,创造性地美化建筑空间形态、空间序列,精心打造绿色的建筑外环境,采用朴素、简约的建筑风格。通过建筑单体之间的灵活自由的组合,既达到不同功能建筑之间的融合,又通过组合变化产生强烈的空间感。

3乡土景观对现代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意义

3.1保护乡土景观有利于现代高速公路的持续发展

衡炎高速公路沿线自然风光秀丽,因此在沿线的景观设计中应树立面向节约资源的设计理念,较大强度地保护和利用现有景观资源、较大可能地避免浪费资源、较大能力地挖掘开发新资源、较大限度地回收利用废弃资源。

衡炎高速线路设计和建设阶段已充分考虑尽量避免破坏自然环境和原有风景,充分保护各种动植物、河流水域、名胜古迹。在特殊路段必要时还适当地修改了设计和施工方案以保全原有风景、甚至是一棵古树(如K29大滑坡处枫香和古樟的避让和保护利用)。在保护原有风景的同时,作为现代化的生态旅游公路,设计为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衡炎路灵活运用多种元素,构筑旅游公路的特色景观环境,使之成为现代化生态环保的时空走廊。

3.2发掘乡土景观有利于自然融合与环境协调

衡炎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着重考虑公路环境与沿线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的问题,减少人为雕琢和人造景观的痕迹。在考虑平纵、横断面相结合、填切土方平衡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相结合,努力做到不仅不破坏自然环境,还能通过对局部地形、物种的调整改善沿线生态环境,不仅考虑到公路线形美观,还考虑到司乘人员良好的心理和视觉的感受,做到“显山露水”,使衡炎路真正做到源于自然、融入自然、高于自然。从公路建设一开始就应当杜绝乱开挖、乱取土、随意施工、肆意破坏环境的行为;排水和防护工程应当配合景观设计,视线范围内的截水沟可利用植物进行隐性化处理:道路互通范围内的内侧边坡尽量因地制宜、随坡就势、坡度普遍放缓,逐步取消违反人性化的圬工防护工程,采用地被植物替代;道路边沟充分考虑保护农田,沿线服务设施、各种桥涵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建议采用本地石材、木材等结构(如木栈道、古城墙等)应充分体现当地特色并与周围自然环境、景观相协调。

3.3利用和营造乡土景观为当地人的生活设计

衡炎路景观设计的主题为“回归自然、拥抱绿色”。围绕这一主题,充分发掘沿线各地域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特征加以利用,由此表现出各自的特色和韵味,适当的进行艺术加工和变化,如构筑物的风格、造型、色彩以及线形的弯曲、起伏等,既使司机在行车途中感受到沿途景观在一片充满生机的绿海中,随着公路的延伸富有节律感、多样性景观、使人心情愉悦达到消除疲劳提高行车安全的目的;同样也为沿线经年累月生活在与自己有着密切关系的公路周边环境中的当地人,提供一个相对熟悉、和谐的景观。

3.4现代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创新的灵感源泉

乡土景观是当地人适应地域气候、土地上的自然人文过程的适应的物质形态的表露。利用和回避风的形式、利用和回避太阳光的形式、利用和回避水的形式、利用和回避动物及人流的形式、以及多样化的乡土形式所给人的独特体验都为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高速公路景观提供了不尽的源泉。

一种理想的景观,无论是没有设计师的、基于经验的前科学设计,或是基于科学理论和方法的现代设计,最终都将走向天地、人、神的和谐(俞孔坚,1998,2000)。发掘和利用乡土景观如同掌握最现代的科学和技术一样,都有助于景观设计师的作品离理想景观更近些、与自然环境更贴近些、更和谐。

摘要:本文对沿线乡土景观进行发掘,并论述了解读乡土景观对现代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意义。提出充分保护和利用乡土景观是进行现代高速公路景观设计、贯彻“安全、舒适、环保、和谐”公路设计新理念的重要手段;了解乡土景观对现代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意义在于理解乡土景观是乡土经验的一种历史记载,帮助设计师用一种新的、非自我的视角,设计高速公路延续的、动态的景观,从一种不自觉的、没有设计师的原始景观和唯设计师的人造景观,走向自觉的为使用者而设计的和谐景观。

关键词:乡土景观;现代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和谐景观;回归

景观设计构思论文:高速公路景观设计论文

1.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意义

高等级公路的建设促进了沿线地区物资、信息交流,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改善了沿线居民的生活质量,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1988年实现零的突破到2003年底,我国高速公路已通车里程达29745公里,跃居世界第二位,高速公路遍布中华大地。然而高速公路在我国是新鲜事物,设计与施工过程中,优先考虑的是高速公路的基本功能要求,即道路线型的“平、直、缓”以达到“短距离、高速度、大流量”的目的,而忽视了其环保效应和景观效应。高速公路的兴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并影响天然的植被、地形、水系等,特别是在公路营运期间车辆排放的尾气、扬尘、废水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将会给生态环境带来长期的不利影响,这一点已逐步被主管部门、建设部门和设计单位意识到,为此建立了高速公路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开展环保设计,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使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得到有效的控制。

高速公路的建设,除了进行功能、环保设计外,还应进行景观设计。所谓景观,是指人类(景观主体)所感受到的给人带来视觉享受和情感上认同的物质形态及空间氛围的综合构成体。而高速公路为了达到“高速”目的,建设中往往“逢山劈山、遇水架桥、过村拆房”,成为附着在大地上的一条超长的“黑色拉练”,导致岩石裸露,水系紊乱,森林减少;有的村落一分为二,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形态;施工中的取土和弃土缺少统一规划和管理,乱挖乱堆;甚至有的地质景观和文物古迹也难逃厄运,破坏了高速公路沿线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景,与原始的大地景观极不相融。高速公路的兴建不仅要给人类带来物质文明,而且应该带来精神文明,使其成为展示地方文化特色、经济特色和精神风貌的长廊。因此,高速公路必须结合原始的大地景观进行景观设计,营造良好的视觉形象,使乘客有“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良好情感,带来一种审美愉悦,使其成为匍匐在大地上的一条绿色长龙。

2.高速公路景观的空间层次

高速公路景观空间主要由景观廊道和景观节点组成,与城市街景有一定的相似性,二者均为带状空间,但又不同于城市街景的功能和特征。城市街景人工性、围合性强,视域有限,而高速公路景观空间自然性强,围合性弱,视域宽广,同时要求有很强的导向性。

2.1景观廊道。景观廊道是高速公路景观空间的主体,它由三个空间层次组成,及时层次为道路空间,其环境生态组成要素有行车道、路肩、隔离带、防护栏、隔音屏、指示牌、天桥及桥身广告、路基边坡和行使的车辆;第二空间层次为道路两侧的带状绿化空间,其环境生态组成要素有乔木、灌木等树木及花草等地被植物、道路两侧的山体护坡、广告等,其宽度一般10-15米;第三空间层次为高速公路两侧的视域空间,其环境生态组成要素有田野、村庄、山体、水体和劳作的人们及各种动植物。及时空间层次包容在第二空间层次中,第二空间层又包容在第三空间层次中,共同营造景观廊道,构筑新的大地景观。

2.2景观节点。高速公路景观节点包括三种类型:及时种为高速公路的进出站口,是高速公路整体景观空间序列的起点和终点,是进入一个城市或地区的门户,其景观环境决定着人们感受一座城市或地区的及时印象,它的环境生态组成要素有收费亭、防撞设施、广告牌、车辆、工作人员、其它服务性建筑及小品等;第二种为高速公路服务区,按照高速公路适当的里程并结合两侧的地形地貌来设置,其环境生态组成要素有停车场、加油站、维修站、厕所、车辆、司乘人员、服务人员、绿化、广告、小品建筑及住宿、餐饮、购物的主体建筑等;第三种为互通区,它是由道匝及横跨的桥梁和涵洞围合而成的内向型空间,其环境生态组成要素与景观廊道的道路空间层次生态组成要素相同。

3.高速公路的景观元素

3.1山体。山体类似于城市中的建筑,是空间的垂直界面,对分隔空间、丰富空间层次发挥着重要作用。高速公路两侧没有山体,其空间层次单一而缺少变化,如湖北宜黄高速公路武汉至荆州段穿过江汉平原,虽然视野开阔,但景观单一,知其一而知其二,容易使人困乏。同时山体作为景观元素又优于生硬的城市建筑,其自然和谐、优美酣畅的曲线加上山体上的奇峰异石、绿树葱茏,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感受,是在城市当中享受不到的大自然的美。

3.2水系。水系和山体一样,既是大地景观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高速公路的景观元素。水系或曲折或开张,富有动感。有的高速公路跨过水系,形成水系和高速公路的节点,把人的视线切换到另一景观空间。高速公路沿线山水交融,湖光山色,婉若一幅美丽的图画。

3.3绿化。绿化是大地的肌肤,绿色是大地景观的主色调,在高速公路景观空间中,绿化景观包含行车道中间的隔离带、两侧的绿化带和相邻大地空间上的森林植被、农作物等三个层次。特别是隔离带和两侧的绿化带,经过有规律的种植、养护,成为重要的人工景观元素。

3.4桥涵。桥涵是高速公路两侧居民及动物的生命通道,是高速公路空间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桥涵在满足流通功能要求的同时,应结合结构技术和地方文化特色,加强造型设计和色彩设计,使其成为高速公路景观元素。

3.5边坡。高速公路在兴建过程中,难免开山填土,形成了山体的边坡和路基的边坡。为了避免山体滑坡和路基崩塌,需将边坡上裸露的岩石和土壤进行加固。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诞生及边坡的垂直高度不同,边坡的加固方法有多种多样,常见方法有块料护岸、轮胎固土、混凝土浆锚喷等,不同的加固方法其构造形式也不相同。边坡是高速公路空间的垂直界面,是人们的视线不可回避的地方,也是形成该道路印象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不管是那一种形式,在满足加固要求的同时,应将其进行景观化设计,如京珠高速湖北段两侧的边坡有的采取岩石或混凝土预制块等块料护岸,有的采用混凝土浆锚喷,在其表层都进行了景观化处理,块料护岸通过块料有规律的排列形成丰富的肌理,并在其表层雕上具有楚文化的图案,混凝土浆锚喷的边坡在其表层绘上色彩明快的卡通画,使其具有较强的观赏性。

3.6建筑。高速公路景观空间的建筑包括高速公路两侧的民居或其他建筑、服务区建筑、进出站口建筑等。高速公路在线形设计时不可避免的要穿过一些村落,破坏了原有的自然形态,对自然景观带来了负面影响,而高速公路两侧的民居是展示当地经济状况、历史文化、精神风貌的窗口,代表了一个地方的形象,无论高速公路和地方都有必要将其景观化处理。但民居产权归属各异,是高速公路建设中最难协调的问题。高速公路建设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应在加强对两侧民居建设管理的同时,给予适当的经济扶持,统一设计,统一改造或兴建,使其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服务区建筑是司乘人员可以亲密接触的建筑,设计时应充分结合现有地形地貌,在完成基本功能的同时注重造型的奇特性和色彩的刺激性,使其既发挥商业效应,又丰富道路景观。目前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多为“欧陆”风格,主色调一般为红色,具有一定的观赏效果,但过于重复反而丧失了特色,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个性化设计。出入口处服务性建筑位于城市和高速公路的过渡空间中,一般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之中,而收费亭的设计以安全、简洁明快为主,以免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但其构图和材质应以新颖,具有时代特色为旨,使其成为道路一景。

3.7防护及引导设施。该元素位于廊道空间的及时空间层次内,离司乘人员最近,重复频率较高。主要有高速公路两侧的防撞栏、隔离墩、隔音屏、里程牌、安全指示牌、安全线、反光板(器)等,其有规律的重复、特有的形状和色彩构成了高速公路特有的景观,使人从中得到了快速、高效的体验。

3.8其他景观元素。包含高速公路两侧的雕塑、壁画、浮雕、广告等,壁画和浮雕一般附着在边坡上,前面已经阐述。雕塑是最直观的形体语言,她凝聚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产业特色、民族风情等,同时具有较强的艺术性、观赏性,提升了高速公路的品质,使其成为文化长廊。如京珠高速湖北段是湖北境内的及时条景观高速公路,在其节点空间上设置了具有不同象征意义的雕塑,令司乘人员回味无穷。高速公路广告是时代的产物,其形式主要有高速公路两侧的广告和桥身附着广告,广告丰富的色彩和构图及具有趣味性的广告词形成了高速公路的另一道风景线,展现了当地的经济特色。

4.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就是在完成“高速”功能的前提下,利用上述道路组成要素及周围的地物、地貌等自然要素和本地域的人文要素等景观元素,按照一定的尺度、比例、线形、形态、色彩、质地、韵律、节奏等基本法则进行构图,创造良好的视觉形象和生态环境,给人带来一种审美愉悦和良好的情感反响。

4.1高速公路景观规划设计

4.1.1借景。高速公路线形设计时,在满足“平、直、缓”的同时,应避开风景名胜区和其它历史古迹,以保护现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生态环境,同时合理借用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将其引入到高速公路景观空间中来,或将高速公路的节点延伸到景区当中,如宁杭高速公路宜兴太湖服务区设计时借用太湖风景,主体建筑远离公路,依湖而建,变成了宁静的观赏太湖秀丽景色的好去处;南京东芦山服务区借用山势建在山腰之间,司乘人员可尽情享受登高远望的惬意,把山水美景尽收眼底,消除旅途的疲劳。并在建设中和地方政府协调,将道路红线以外的山体和农田纳入整体规划,将其借入到道路景观中来,如宁杭生态大道沿线500米范围内的采石场都全部关停,并进行了封山育林,对荒山秃岭、采石塘口进行绿化美化、恢复植被。同时,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面积种植经济林带和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使其两侧形成了一幅绵延的画卷。

4.1.1形成有序的景观序列。高速公路线形选定后,根据两侧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等条件和服务区设置要求(一般50公里设置一个)合理地设计景观节点,形成有序的景观序列。其景观序列形式为起景(入口)——廊道——节点(服务区、小型互通)——廊道——高潮(大型互通或风景名胜区)——廊道——结局(出口),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各个节点形似镶嵌在景观廊道上的珍珠,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4.2高速公路景观形态设计

4.2.1沿路带状景观。廊道空间上人们是在快速移动中感受物体,瞬间一逝而过,根据人的视觉感受活动特征,只有这种物体不断重复,才能给人产生印象。因此,廊道空间景观通过其景观元素(绿化、防护栏、反光器等)有规律的重复形成带状景观形态,产生较强的封闭性和导向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韵律感。

4.2.2节点景观斑块。互通节点是公路景观设计中场地较大、立地条件好、景观设置可塑性最强的部位,其景观形态为斑块。骨架部分由直线和流线道路围合而成,直线是交叉干道的主线形,一般位于立交的底部,流线是两条或多条分流路线的连接道路,具有与其它干道相适应的立体特点。此处车速减缓,相对廊道来说感受时间增长,且可以居高临下,其景观构图可以草坪、小灌木、大灌木等元素为主,其图案有模纹式、模纹式和自然式的结合式、自然式等,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4.2.3景观元素形态设计。高速公路路面的引导、隔离、防护设施具有较强的安全性要求,其形态、尺寸有严格的控制标准,而两侧的雕塑、壁画、浮雕等有较大的自由创作空间。壁画一般附着在两侧的边坡上,并且提供快速前进的乘客观赏,其图案应用夸张的手法,扩大尺度并沿前进方向伸展。雕塑一般设置在节点空间,不可能象其它元素不断重复,要使其能给司乘人员留下深刻印象,必须有较大的体量,其高度在15—20米之间,并用抽象的体块进行构图,不宜精雕细琢。

4.3高速公路景观色彩设计

高速公路景观不同于城市景观,其组成要素和界面以自然因素为主,人工因素为辅,是大地景观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除了路面的黑色外,其它色调以绿色为主,如路面上的里程牌、指示牌、防护栏等均为绿色,与大自然色彩统一协调。但为了丰富道路景观,消除司乘人员的疲劳,可以点缀其它色彩。如服务区建筑、雕塑敷上红色后,“万绿丛中一点红”,活跃了景观气氛。横跨路面的桥涵也可以敷上与绿色协调的冷色调,如蛋清色、浅灰色等。边坡上的壁画因为色块面积大更是满目画卷、洋洋大观,给司乘人员带来视觉享受,提升道路形象。

4.4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

4.4.1两侧绿化带景观设计。两侧带状绿化是建设绿色通道工程的主体,是景观环境再造、协调公路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基本措施,其绿化配置的好坏不仅影响到生态环境,而且关系到高速公路的建筑美和景观美能否充分展现。这部分绿化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形成一道壮观的绿色风景线,其宽度根据两侧的地物、地貌确定,一般10-15米为宜。同时,绿化设计要根据公路的线型特征以及高速公路的特点,营造出一种韵律感,植物配置应以行列式为主、大块面组合,树种根据土壤、气候等特征和树种的人文寓意来选定,一般以常绿为主,如杜英、樟树、竹林、茶树等,且为了视线通透,分枝节点在6米左右。树林下面可以种植一些地被植物或花灌木等,丰富绿化带的景观层次。

4.4.2中央绿化景观设计。中央隔离带绿化除了遮光防眩、诱导视线外,还可以改善道路景观。防眩树种应选择抗逆性强、枝叶浓密、常绿、耐修剪的树种,按防眩效果和景观要求,一般选择刺柏,其高度1.6米为宜,单行株距2.0米,刺柏有规律的排列,形成了一定的韵律感。中央分隔带的地表绿化,种植草坪和地被植物,使地表得以有效覆盖,防止土层污染路面,达到保湿效果,同时通过花灌木的不同花期、花色以及叶色变化,减少刺柏的单调感,丰富隔离带的景观。

4.4.3互通区绿化景观设计。互通立交区是高速公路的出入口,如前所述,其空间由道匝立体交叉围合而成,绿化设计必须满足行车功能的需要和视觉要求,构图分规则式和自由式两种。面积相对较小的空间采用规则式构图,根据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地方文化特色,选择不同的模纹式图案,其构图以地被植物为背景,用颜色各异的低矮的灌木搭配种植。面积较大的空间可采用自由式构图,类似于中国的传统园林,乔木、灌木搭配,但其种植密度需满足通视要求。道匝边坡可种植草坪并辅以少量的小灌木,既可以护坡又可以观景。

摘要:高速公路兴建除了满足“短距离、高速度、大流量”要求外,还应注重其环保效应和景观效应。本文系统地分析了高速公路景观空间层次和景观元素,并对如何进行高速公路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形态设计、景观色彩设计和绿化景观设计进行了探讨,以探求合理的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方法。

关键字:高速公路;景观空间;景观元素;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构思论文: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论文

1、马家沟概况

马家沟是流经哈尔滨市中的一条内河:最早为季节性河流:在城市改造前一直是哈尔滨的排污泻洪的通道。1996年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对马家沟做出了系统的规划。马家沟的功能将会发生转变:景观作用将成为河道改造后的主要功能:同时兼备泄洪作用。根据马家沟流经市区的位置和两岸的自然与建设情况:将河段划分成三大景区;

森林植物景观区,从工农水库至和兴桥,为城市边缘区段,两侧主要为农田和省森林植物园,规划中提出应创造独特的森林景观;

城市中心台园区:从和兴桥至大有坊桥,为城市的中心地带,在原有的动物园、儿童公园的基础上规划出若干个小型公园,目的是在城市居住区提供休闲的场所;

观光游览区,从大有坊桥至松花江,属城市边缘区段,两侧为农田和河滩,自然景观较好。规划的目的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欣赏自然风光的场所。

2、场地性分析

场地是纠集自然和人文成为承托自然和人文衍生变化的平台[1]。场地是有性格的:它的性格就来自于活动在其中的自然和人文:同时也成就这些自然与人文的活动。

示范段位于任家桥—和兴桥:全长1.2km:河道控制范围1.2km:设计宽度为从河道中心向两边推算50m。设计范围内的基地状况处于荒芜状态:除河道的硬质景观以外:两岸均没有进行人工的设计和改造。

区域内的三条主要干道哈平路、和兴路及文昌街均穿过马家沟河:两岸濒临植物园、花圃、黑龙江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及实验林场、文新小区、林总医院等单位。

通过对马家沟沿岸场地性的分析:归纳为以下几个特征(三条线)。

2.1风景线

马家沟流经市区是从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开始流经动力区、南岗区、太平区后流入松花江的。森林植物园是反映黑龙江森林自然风光、东北植物森林景观的一个缩影。马家沟始于森林植物园流入市中心区:正是人与自然交汇的一个良好开端。

2.2经济线

通过对马家沟河道的整治规划:使其滨水区成为城市新的亮丽的风景线的同时:也成为拉动城市建设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最突出的是沿岸的居住区房价提高:示范段内的科大小区、文新小区等已建成小区:其滨河区的绿地游园比较完善:良好的居住环境:成为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前去居住的重要条件。

2.3知识线

示范段内马家沟沿岸分布着的数所高校:承载着城市的知识文脉。一过任家桥:两岸隔岸相望的便是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和黑龙江大学:这条线是重要的场所特征。21世纪的大学会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日益显露出重要的社会地位:知识社会为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大学将不再是保存知识、培养学生、做做学问的场所:再不是被动适应社会的附属品:而是主动服务社会、改造社会的强大的“推动器”。这种城市知识功能新空间的出现:使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了质的飞跃。知识经济时代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需要尊重人性化的场所[2]:它是以高技术人才之间的信息与知识交流的形式出现的:体现知识经济时代的较大特色:而沿岸的各高校正是培养高技术人才的摇篮。

3、规划设计原则

①坚持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的原则。宏观上以建设马家沟生态廊道为主要原则:按照规划中的模式划分:布局合理:充分发挥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中观上突出重点:特别是桥头、居住小区、高校等场地性特征的地段:建成风格各异:满足不同功能的园林景观。微观上创造不同特点、不同风格的园景:以绿带为纽带:把风格各异的游园联结起来:建成完整的带状空间。

②设计手法上强调各具特色。在园林布局、地形变化、驳岸处理及植物配置等方面要有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

③突出文化内涵。设计中:努力挖掘文化内涵:创造各个文化空间:积极营造深厚的文化氛围。

④植物造景。应用树木、花卉、地被草坪品种:体现植物的多样性:充分利用植物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征、季相特色:营造多品种、多色调、多层次、多形式的园林景观。

4、设计构思

设计以田园(任家桥桥头绿地)、创新园(文昌桥桥头绿地)、和合园(和兴桥桥头绿地)为三个主要绿地空间:构成沿岸的三个中心广场:并分别赋予它们以文化内涵。从田园到创新园发展的历程:也证明了随着人类以简单劳动为主的农业时代走向以复杂劳动为主的后工业时代:城市也从田园城市发展到了以信息时代高科技发展为时代特征的现代化城市。

这三个主题绿地只是纠集场地性的一个凝聚:而各时代的发展过程:成全了一松散的串联式开放体系:以滨河步行空间串联起动态游憩广场和静态观赏广场及各个绿色文化空间序列:并分别体现了空间的节奏设置和变化。

5、景区划分

5.1田园(任家桥桥头绿地)

通过几个整合的椭圆形态构成三角形的广场中心:并向四周发散。以圆形表现人类与自然原始的协调相处的状态:同时以纵向的长条形丰富构图与联系空间:表现田园城市最初的形态。开敞结构既能充分吸引周边及广场内部的视线:同时也创造了中心景区的等级序列:使游人能有向心感:又能步移景异:充分享受丰富、流动的多层次景观。

5.2林园与民园

东北林业大学与对岸的文新小区的滨河带状空间:由若干个无主题但有个性的广场、种植、小品等相关因素的变化和不同组合衍生而成:成为丰富完善整个景观体系的一个个必要的亮点。而主题雕塑则承担着对各段落主题的揭示和阐释。

林园设交流广场:为师生提供一个欢乐的交往空间:以舒缓压力:启迪思维:激发灵感;以眺望、观看、诉说、沉思、倾听等几个雕塑串联各个空间:用以表现当代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及对自我价值实现、报效社会的渴望。

民园作为居住区的滨河游园:园内设计“丝语园”和“童趣园”:分别布置门球场、太极广场及一些儿童活动设施等满足不同人群对活动空间的需求。同时:以具相与抽象、常态与维美的人物雕塑散落布置: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态度:截取若干日常生活状态下的普通民众:强调了场所的现实感:渲染了城市的生活气氛:并就此成就了一种特色景观。

5.3创新园

以体现人类发展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开拓创新为主题。园内以较大的椭圆形广场表现当代人海纳各派文化的胸襟:同时为市民提供了滨水集散的空间;而动态的曲线摹写浪潮翻腾的情状:通过这一瞬间的刻画:将极度的动感凝固下来:从而使场所充满张力。

5.4和合园

位于和兴桥入口视觉轴线:借用《易经》的“和合”思想:寓意“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城市从田园经过一系列的城市发展:又回到原来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但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螺旋式的上升:是更自觉、更科学、更理智地创造人类生存的温馨环境。

及时景标是用紫叶小檗修剪的圆球:象征着太阳。其后是蜿蜒曲折的飘带绿篱:象征银河。左右用绿篱造型布置九大行星:依其大小比例修剪成星形;各行星的天体运行轨迹用不同色彩的卵石铺成的游园小路:游人沿路可亲身体验形体的运行规律:直观感受宇宙之奥秘。

6、植物景观规划

6.1种植设计原则

①标准段设计区域内为狭长的滨河地带:在植物造景上应采用连续的构图方式:种植采用疏密相间的形式:使空间有开有合:丰富植物的平面及立面构图。

②充分考虑绿带的外部环境:因地制宜:分区布局:形成以绿为主调的滨水长廊。

③突出乡土树种:强调整体植物景观:适当配置垂直绿化给水生植物:丰富绿化层次:增加绿量。构建物种多样性、相对稳定的植物廊道。

④考虑哈尔滨市冬季漫长的季节特点:重视常绿针叶树的种植。

6.2植物景观分区

①春花灌木园:田园区因地处植物园及花圃:乔木比较丰富:周围的绿化环境较好。因此:配置一些春季开花的灌木:如连翘、榆叶梅、丁香、树锦鸡儿等春夏开花的灌木:以丰富植物景观及群落的层次结构。

②秋叶硕果园:民园和林园的植物配置在符合总体设计原则:即针叶树与阔叶树、乔、灌、草搭配合理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秋色叶树:增加绿地的季相变化;同时:林园内种植适当配置果树:春华秋实:勉励同学们刻苦学习:一分汗水:一分收获:珍惜青春美好年华。

③科普实验园:林园与创业园区:适当增加一些植物的栽培品种及实验品种:丰富植物的种类的同时:可增加同学们及市民的植物科普知识。

④花卉芳香园:东北林业大学实验林场段:属于自然生态发展空间:滨河地带均是高大的乔木。因此:以林下种植地被、宿根花卉及草花为主:濒临文昌街及和兴路的桥头地段:种植荷花、睡连、芦苇、千屈菜等水生花卉:丰富滨水绿地的植物景观。

⑤整形植物园:和合园以突出植物的整形景观为主要特色:在符合设计主题的同时:创造较开敞的现代植物景观。

7、结束语

马家沟滨水绿地示范段的设计:无论是布局结构的安排:还是植物景观体系的构建:都坚持了与场地特征吻合的原则。而前述主题的确定:更加强调了场所精神的表达。这种表达也最终提升了地段的文化品位和景观品质。

摘要:以哈尔滨市马家沟的一段滨水绿地的景观设计为例:从场地性分析入手:提出现代城市滨水绿地规划设计的思路和策略。

关键字:滨水绿地;景观设计;场地性;马家沟

景观设计构思论文:园林景观设计在小区规划中作用论文

1小区景观设计的意义

设计发展更高阶段的人性化设计,是人们对设计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人性化设计是以人为轴心,注意提升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动态设计哲学。在以人为中心的问题上,人性化的考虑也是有层次的,因此,小区景观人性化设计应该是站在人性的高度上把握设计方向,以综合协调景观设计所涉及的深层次问题。

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不仅是给生活带来方便,更重要的是让使用者与景观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它会较大限度地迁就人的行为方式,体谅人的感情,使人感到舒适,而不是让使用者去适应它、理解它。同时也考虑到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年龄人活动的特点,所以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形成动静有序、开敞和封闭相结合的空间结构,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人性化设计更大程度地体现在设计细节上,如各种配套服务设施是否完善,尺度问题,材质的选择等。

小区景观设计对于心理层次上的满足感不像物理层次上的满足那样直观,它往往难以言语和察觉,甚至连许多使用者也无法说明为什么会对它情有独钟。

人们对景观的心理感知是一种理性思维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才能做出由视觉观察得到的对景观的评价,因而心理感知是人性化景观感知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对景观的心理感知过程正是人与景观统一的过程。无论是夕阳、清泉、急雨、蝉鸣、竹影、花香,都会引起人的思绪变迁。在景观设计中,一方面要让人触景生情,另一方面还要使“情”升为“意”,这时“景”升为“境”,即“境界”,成为感情上的升华,以满足人们得到高层次的文化精神享受的需要。

2国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

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最早发展于西方发达国家,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工业的迅猛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迫使相关国家开始重视环境设计。70年代,日本率先制定了改善居住环境的方针政策,提出了居住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舒适、优美、安全、卫生、方便。80年代,英国在新城市和居住区建设中提出“生活要接近自然环境”的设计原则,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我国住宅环境设计则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引进组团绿化概念。80年代末,开始学习国外居民社区集中绿地、规模绿化概念。90年代,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开发业蓬勃兴起,人们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和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在购房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住宅小区景观环境的丰富、和谐和活力。人们生态的居住观,给小区绿地环境设计注入了新的内涵,同时也向小区绿化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人们的住房消费更趋于时代性,人们追求的是高品位的家园,居住区及周围环境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据主导地位,居住区景观设计日益受到关注并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

3园林景观设计在小区环境中的作用体现

(1)园林景观设计在小区环境中的功能作用。

早在20世纪初,现代建筑刚刚兴起时,著名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就特别强调居住区里除居住的功能外,还应特别重视满足居民运动和休闲的需要。在其得意作品马塞公寓中,就曾经在屋顶平台上设计了一条长长的环形跑道,以作为楼内居民运动的场所。同时运用粗壮的鸡腿柱将整个楼架空,将楼底的空地全部设计为绿地,这样就将底层的土地争取为居民悠闲运动的场所。如此煞费心机的考虑,无非都是为了满足居民运动的需要。因为,现代建筑所带来的高层住宅,使人类的居住远离了大地,所以,必须在居住区的高楼中间,为居民留出足够的运动场地和建造小区园林满足其需要。所谓景观人性化就是指在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多考虑一些人性化的设计,可以在休闲广场中,设计散步的林荫道、人造的小园林、休憩的池塘,健身运动设施等等。而所谓运动的景观化就是指将许多运动设施作为一个景点来考虑,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景观化运动,从而也就将运动及休闲设施作为一个景观有机地组织到了居住区绿地系统中,充分的体现了人性化设计的独到之处。

(2)园林景观设计在小区环境中的空间作用。

现在的小区居住空间不是很大所以更重视空间环境设计的实用性,各类空间有不同的功能。活动空间是供居民进行各种活动的场地,静止空间是供居民室外休息、交往、观赏用的空间,常与各级绿地结合设置,有的可在院落绿化或组团绿地中,进行人工的园林绿化建造,形成居民交往活动、观赏、消闲的中心地带。园林绿化重视室外空间层次的划分和空间序列的完整性,更要注意环境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使整个小区的空间序列更为完整,也使得人性化设计能够贯穿始终。

(3)园林景观设计在小区环境中的协调作用。

居住、生存、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类与自然界在生态、社会、文化、经济上都是相互依存的,人们能否在某个地方定居下来,主要取决于这个地方的环境条件是否满足人们的三大需要,即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和精神需要。身心疲惫的现代人以更大的热情渴望自然,希望生活于近自然的环境中,具有绿地景观生态系统的居住区便成为人们择居的地。而这些绿色居住区始终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环境因子组成有机整体,体现环境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其次要从非自然造景要素,如人文景观小品、建筑、灯光、道路等景观以及人类思维行为等诸方面来规划住宅绿地生态系统,使居住区绿地空间不仅有绿化的数量,更要考虑绿地的质量和功能,即创造回归自然、融于自然的诗意景观天地,使居住区景观生态建设不仅仅停留在生存、生理需求的生物层次,而是迈向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的高尚层次,是对美和情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居住区环境的社会活力,才能同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规划设计理念相对应,使居住区内和居住区外的绿地景观系统连接成网络即绿脉。居住区外设置区域过渡性或广场性绿地,成为居住区内外绿地的过渡和延续,作为居民放松游憩的场所,同时形成绿色屏障,美化、净化居住区环境,使人文景观和户外活动空间掩映其间,使生态环境、视觉景观形象、人文大众行为等诸方面相得益彰。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坚持住宅空间形态规划格局、建筑风格、环境品质、文化特色,做到住宅和环境的和谐、功能的完善,使住宅建筑、人文景观、户外空间、绿化系统等交融在一起,即赋予绿地空间多样性与功能的兼容性,形成良性住宅区绿色景观生态系统,并进而和大地自然景观生态系统相连。让住宅区存在于可持续发展的绿地景观生态系统中,让人们生活于近自然的环境中。

总之,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切景观设计的宗旨,小区规划的环保意识提高有利于居住者的身心健康,同时促进生态平衡。现今居住小区环保发展的趋势惟绿色生活,绿色植物就是主要元素,它既可与人工建筑物亲和,又能与山水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在小区规划中充分利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为人们赢得绿色环保的居住空间,创造一个“崇尚自然、以人为本”的绿色环保小区是当代居住环境设计的新课题。

景观设计构思论文:公路景观设计论文

1.国内外公路景观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的公路景观设计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及时阶段,仅注重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确保行车安全通畅,主要着眼于道路线形设计、结构设计、力学计算等公路本身的建设,尚未提出系统的公路景观设计理论;第二阶段,开始重视道路以外的附属设施、环境保护、管理等配套设施建设,使道路的功能得以更充分地发挥,但公路景观设计大多作为环境保护的一部分提出,初步的公路景观设计理论开始出现;第三阶段,着眼于道路的多功能利用,不仅使用路面,还利用立体空间(诸如立体交叉及地下空间),公路景观设计理论出现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的态势。现代公路景观设计正在成为一门涵盖土木工程学、生态学、计算机、植物学、美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边缘性科学,公路景观成为信息化时代的多信息载体。当前国内外公路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公路景观设计滞后于路基路面及其他附属设施的设计,有的甚至忽视了景观设计,条块分割,人工雕凿痕迹明显。许多已经出版的书籍和已经成文的规定都把公路的景观设计等同于“美化设计”或“绿化设计”。

(2)设计中过分注重形式美,对司乘人员实际的景观体验重视不足。设计者常采取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手法来设计公路景观,许多公路被“装饰”成富丽堂皇的绿化带;缺乏全局意识,过分注重形式美,忽视了人们在车辆高速运动中的景观体验,造成过往旅客和驾驶人员眼花缭乱,易产生视觉疲劳和不良情绪。

2.基于动态特性的公路景观设计的基本思想

公路沿线的周边环境不仅要满足交通功能,而且还应该赋予人们优美、宜人的景观视觉。公路的景观设计,一方面要强调公路与沿线的自然环境、交通设施、车辆等的协调统一,使公路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另一方面也要强调根据车辆高速行驶的动态特点,实时调整景观的表现形式,既满足静态视觉的要求,同时也满足车辆行驶中人的动态视觉的要求,为司机和乘客提供实时变化的审美效果。

动态中人的景观尺度感、动态中人对环境的参与特点和人的心理感受是公路景观设计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公路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人的视觉及行为特点,满足动态变化的要求。基于动态特性的公路景观设计方法是指根据司乘人员的动态视觉特性,充分考虑行车速度对景观尺度、人的美感特性、景观组合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从人的动态体验出发,对公路沿线各种景观要素进行组合和优化设计。

公路景观设计面对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处理速度(V)、时间(T)与景观效果的关系问题。这里的V和T不是传统物理学意义上的车速和时间,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两地之间的位移跟速度和时间的线性关系。动态景观设计理论对V、T的理解,需从景观设计角度进行如下阐释:以车辆为参照物,V可以理解为公路景观以及与公路相关的自然景观(包括大地景观、气象景观、植物季相变化景观等)、人文景观(城市、河堤、名胜古迹等)的不断运动;T应该理解为上述一系列运动景观的动态组合。也可以这样表述:公路景观设计应该营造出一系列闪现在人视野中犹如电影胶片般的动态、连续的画面。由于公路上的车辆一般都会经历起步、提速、持速运行、减速、再提速、再持速运行……这样一系列不断反复的运动,相应的,这一系列动态画面景观也经历着同样的运动和变化,设计人员进行公路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这种变化,区分具体情况下人的不同视觉感受,而不能采取一刀切式的设计。

3.基于动态特性的公路景观设计基本要素

3.1.动态中的景观敏感度

景观敏感度是指景观引起人们注意力难易程度的量度,相对于静态景观而言,车辆行驶过程中,公路景观的动态敏感度在很大程度上将会被弱化,因此,欲使道路景观对行驶中的司乘人员起到与静态相同的视觉效果,就必须通过专门设计,弥补车速对动态景观敏感度的弱化影响。动态中景观敏感度(S)的大小和车速(v)、司乘人员前方视野中能清晰辨认景物的较大距离(Dmax)、清晰辨认景物的最小尺度(Hmin)、路侧能清晰辨认景物的最小距离(Dmin)四大因素密切相关,其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S=f(v,Dmax,Hmin,Dmin)

根据相关研究成果,为了达到动态景观敏感度(Smax),不同车速(v)与Dmax,Hmin,Dmin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见表1。

表1车速(v)与Dmax,Hmin,Dmin关系表

(Table.2relationamongspeed-v,Dmax,HminandDmin)

V(km/h)2060100140

Dmax前方视野较大晰辩距离(m)150370660840

Hmin前方视野晰辩最小物质尺度(m)0.351.102.003.00

Dmin路侧晰辩最小距离(m)1.715.098.5011.9

以限速60km/h为例(当处于特定路段比如起步区、隧道内、急弯区时,需慢速行驶),司机前方的景观或景观单元的最远距离不应大于370m;不应小于5.09m;它们的高度应大于1.10m。当景观或景观单元的三维尺度超出这些阈值时,司机的景观敏感度为零,即对这个速度下行驶的司机来说是“视而不见”的。

导致动态中景观敏感度变化的因素很多,除了本文列出的v、Dmax、Hmin、Dmin等四大因素外,敏感度的变化还受景物表面相对于视线的坡度、景物在视域内出现的机率、景物的色彩、质感、明度和人的视力、情绪以及天气的变化等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再详细叙述。

3.2.动态中人的景观尺度感

静态中人的景观尺度感是在人的生活起居中形成的,包括人的对周围环境形成的空间感、场所感,一般是宜人的小尺度;而在车辆行驶情况下,车辆的运行使人们对公路沿线景观的尺度感发生了变化,进而带来道路与周围环境产生新的比例关系,路边景物一晃而过,只有尺度较大的物体才能看清,这种大体量的景观尺度是人们视觉的需要,符合动态中人的心理感知和生理特点。高速行驶下的汽车只有穿行于大尺度的景观空间,司乘人员才能产生融入自然的感觉而不是被排斥感,所以,动态中人的景观尺度感常是宜车的大尺度。因此,公路景观设计中景观尺度的确定,应充分考虑动态中人的视觉、心理和生理的变化,根据路段的性质、车速等因素来综合确定。

3.3.动态中人的视觉特性

(1)公路上司乘人员的视点一直以一定的速度在运动,对景观的视觉感受也在不断地变化,在不同的路段环境中视觉感受是不一样的。在直线路段,沿前进的方向,视线正前方的画面呈单灭点,且视点在该画面上的位置保持不动,两侧景物稍瞬即逝;在曲线段,视线正前方的画面变为双灭点,画面虽在不断地变化,但因视野开阔,视觉停留的时间较长;而在互通式立交的匝道上,视点沿着某一半径的圆弧运动,圆心部位往往是视线的焦点,视觉停留的时间最长。

(2)根据人机工程学(HumanEngineering)理论,行人在街上行走或在车辆低速行驶时,眼睛视力最强的部分看到物体细节时的视场角为3°,如集中精力观察某物体时人眼的舒适角度为18°,有些情况下人们观察物体时头部不动而需转动眼球,一般眼睛容易转动的角度为30°,其较大界限为60°,如看不清,在身体不动情况下转动头部,视场角范围可扩大40°~120°。公路上的司机和乘客,随着速度逐渐提高,头部转动的可能性也渐渐变小,注意力被吸引在车道上,视域会越来越窄,注视点也会逐渐变远。

关键词:公路景观设计中的动态特性理论分析研究公路动态特性书籍

景观设计构思论文:传统园林在现代小区景观设计中应用论文

1我国小区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1.1景观设计重形式、轻功能

目前许多小区的园林景观,从设计到营造都未充分考虑“功能及时”的原则,如居民的活动、休闲、游憩、停车等基本功能的缺乏考虑,景观营造侧重于外在形式的美观表现,惊叹于设计图纸平面图案的美妙绝伦,使“景观”成为“仅观”,参观的作用代替了园林参与性、共融性的功能和作用。

1.2景观设计重气势、轻成本

一些小区的园林景观为追求表面的美观和气势以达到促销的目的,不惜重金追新求异。例如,在一些小区中营造的大体量水景,当水景开放时场景非常壮观,然而却没有充分考虑增加的投资成本,增加了购房者的房款支出,同时后期高昂的物业管理费用也使得当时壮观的场景一去不复还。

1.3景观设计重人工、轻自然

小区景观设计没有与周围的环境和本身的地理条件联系起来。一些现代居住小区为了增加建筑密度和容积率,设计时往往将小区中非常难得的自然条件如山体、水系等加以推平、填埋和改造,使得原有的天然石块被移走,原有的涓涓细流泉水被填平,原有肥沃的表土连着野花用洗过的砂砾覆盖,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外来的树木花草创造的植物景观……,这样的“人造的天堂”实际上是破坏了自然面貌,造成与四周极不协调的“风景污点”,自然美和生态性极差。

1.4景观设计重模仿、轻个性

目前,很多小区景观都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各地的景观趋于雷同,缺乏个性。景观设计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专业,它最终将以空间景观的视觉形式展现给人们,使人可以享受其中的艺术产品。同所有门类的艺术一样,创新是其生命力的源泉,简单模仿抄袭则是一种短期行为。因此,要避免“特色危机”,景观设计师必须保持清醒的意识,对所处的环境和地方文化要有深刻独到的理解并融入设计,同时认真分析地块、谨慎开发,依居地块的特征来做策划,设计才不会雷同;重视和挖掘历史人文以及本土文化,把握人们的精神需求,以创新理念塑造出体现本土文化人文生活环境,使业主真正回归“心灵家园”。简言之,设计要有自己的思想,才有灵魂,才具备个性。

1.5景观设计重外表、轻意境

为了改善居住环境和小区楼盘销售的需要,目前小区景观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景观外在表现形式的地位也越发突出。然而在大多数小区中,在场所的意境表现方面做得不够,很少有象中国传统园林中的那种诗与画一样的意境。当代中国的居住景观,就是要在注重舒适、开放和生态的同时,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以增强居住空间的艺术感受,提高整个楼盘的文化品位,这种意境的营造需要融合现代和传统的手法,整体上是体现自然生态和现代简洁的风格,通过空间、路径和材料的设计,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特有神韵。

2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2.1设计理念的生态性发展

人性化、生态化的设计理念将引领21世纪住宅景观的设计。生态园林景观在设计观念上强调“以人为本”,追求“生态平衡”,建筑、人、环境相结合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因此,在生态园林景观中不单纯追求大片中央绿地,而更强调推窗见绿、出门观景、进园闻香的自然生态环境,景观设计要尽量体现自然之美,充分发挥和利用自然的优势,让自然的本原的东西发挥作用,做到草坪可憩、林中可游、水溪可亲,真正营造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自然境界。

2.2设计主题的多样化追求

由于小区所在地理位置、居民嗜好、居住文化均具有多样化的要求,因此,不同的小区景观在设计主题方面将会出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主题多样化的设计将直接导致环境景观的艺术性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2.3景观文脉的延续性营造

居住区环境文化氛围的营造,在实际操作中将更加注重居住区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及地方建筑景观的特征,挖掘并提炼和发扬所在地域的传统历史文化,同时兼顾环境文化的丰富性、多元性与连续性,使现代人居景观环境具有高层次的文化品位与特色。强调并突出居住环境景观文脉的延续性是创造小区景观特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2.4传统家园景观的再重视

中国传统园林被世界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造园艺术对世界园林特别是对日本、欧洲园林影响极大,从十七世纪直至今日,这种影响有增无减。中国园林中的家园传统造景手法可思可用,可观可游,既可脱凡俗,又能使游人置身其中而不损园林之神貌,这种住宅景观以其独有的魅力为世界各国人士所好。这是先人为我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它在我国未来居住景观设计中将重新受到设计者们的高度重视。

3中国传统园林在小区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发扬

中国传统园林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发展,已形成风格各异的多个流派,技艺精深,内涵丰厚。中国现代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不能脱离民族的文化背景和居住习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是小区景观设计发展的健康之路,也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在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发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传统造景手法的借鉴

如杭州西湖十景中的“因时而借”:“苏堤春晓”是春景;“曲荷院风”是夏景;“平湖秋月”是秋景;“断桥残雪”是冬景。从一日时间变化看,则“苏堤春晓”是晨景;“雷峰夕照”是夕景;“三潭印月”是夜景。这种因时而借、借景命名的手法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经常采用。再如苏州拙政园,通过枇杷园的圆门洞看雪香云尉亭,从倒影楼窗口看宜两亭,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借景、对景和框景”的设计手法,透过特意设计的门洞或窗口不经意间看到一处美景,这个美景的构图如同一幅画嵌于画框之中。这种设计手法在极其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增强景观的深度感和层次感,而得到意境的深远。

在现代居住景观设计中要很好地继承中国传统园林高超的手法,通过现代的景观元素,多层次地借景和对景,创造出令人惊喜的空间感受和诗意般的意境体验。

3.2空间处理方式的运用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的处理手法主要体现在空间融合、空间划分和空间对比等几方面。

小区景观设计发展至今,中国传统园林的借鉴和运用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在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建设中可以得到全新的诠释和发展。我们可以相信,一门新的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景观设计学将在现代景观建设的发展中逐渐充实、完善和成熟。因景生境,景观无所不在的人居美好环境将是园林设计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和境界。

摘要:结合多年的园林设计实践,文章分析了我国小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对中国传统园林在现代小区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关键词:中国传统园林;现代居住小区;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构思论文:符号在景观设计中运用论文

一、景观构成的符号学分析

1.符号学

符号学是经100多年而发展起来的学科,最初是语言学家研究语言及语言学规律而形成的,后来符号与各种专业结合,形成新的学科。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讲“一个符号总是以简化的形式来表现它的意义,这正是我们可以把握它的原因。不论一件艺术品(甚至全部艺术活动)是何等的复杂、深奥和丰富,它都远比真实的生活简单。因此,艺术理论无疑是建立一个有效于生动现实的心灵概念这样一个更为伟大事业的序言。”符号活动已经包含了某种抽象概念的活动,已经不再停留在个别之上,它经历了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抽象过程。

2.景观作为符号的文化含义

运用符号学的观点、方法分析社会文化中各种物质的、精神的和行为的现象,包括各种部门符号学,如建筑、电影、戏剧、仪式符号学等等,都属于文化符号学的范围。景观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景观是人类传播文化信息的符号。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有句名言:人是“符号的动物”。“景观的核心是在于为创造一种合理的人类户外生存环境”。景观作为人类生活方式的物质媒介,其符号特征是显而易见的。

二、景观特色符号的分析

1.景观的符号学特征

景观符号包含符号的能指、所指与实物,能指可视为景物的形式和空间,所指代表景物传达的台义,而实物则指具体的景物。对于使用者来说,形式是直观的、感性的;意义是间接的.有文化背景的;景观是一个由众多符号按照一定结构组成的、可以表述人类思想及历史和文化的信息载体。也就是说,景观变成了文本,可以在其中阅读、理解它。如古典园林里经常可以看到大量的装饰图案,用以表达一定的思想,如图腾图案、动物图案、植物图案及故事性图案等。事实上这些图案往往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神话意识和社会意识等的混合物”。中国古典园林构景要素被文人当作一种符号表象,动植物、山水势头和构筑物都被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用以象征当时文化背景下的情感和精神状态。其主要的手法就是在铺地上镶嵌各种各样的图案符号,作为一种象征。据史料记载,图腾纹样较早与铺地材料结合在一起,后来图腾纹样的形式被赋予多种素材,如植物图案、故事图案等。人们把图腾当作赐福的祥瑞生命符号,是一种吉祥的象征,籍之寻求心灵的保护。如《礼记·礼运》所称四灵:麟、凤、龟、龙,都是由远古图腾崇拜演变而成的理想动物。2.景观的符号学运用

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交流的频繁,“词汇”和“语法”在发展中趋于统一的态势,但是环境中总会有一些特有的符号和排列方式。就如同口语中的方言一样,设计者巧妙地注入这种“乡音”,加强环境的历史连续感和乡土气息,增强环境语言的感染力。天津“格调竹境”小区最有符号特色的“月洞门”用瓦片堆叠而成。总结了中国月洞门的一些传统做法,有很多艺术的原型符号在里面。改变材质,并改变功能(如月洞门流水而不让人从中间走而从两边绕行等)。瓦片的“波浪”的细部,以及和不锈钢两种材质粗与细的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中轴线保留的大树散落随意地沿路布置,并且和景墙、古董摆件一起形成一条天津市井步道,很有天津的地域文化。在材料上,将现代的景观材料和传统的中式材料相融合。里面不仅有中国的传统、文化、材料、风俗等的影子,还有现代的材料玻璃、钢结构、不锈钢的质地、肌理和感觉等等。

符号的使用与创造一定要、要恰如其分,要与其他造型因素相统一并成整体。符号的表现物可以是艺术品,也可以是器物,还可以是植物、石头、水……富有创造力的设计师能把生活中有意义的东西变成视觉符号。在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园里,用东北稻作为景观符号,设计了一片校园稻田。在四季变化的稻田景观中,分布着一个个读书台,让稻香融入书声。用最普通、最经济而高产的材料,在一个当代校园里,演绎了关于土地、人民、农耕文化的耕读故事,诠释了“白话”景观的理念,也表明了设计师在面对诸如土地危机和粮食安全危机时所持的态度。中国的“耕读”传统在这里被赋予全新的内容,中国的农业文化得到了活生生的展现,不同于中国传统园林中矫揉造作的田园意境。

3.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问题

文化的时代性特征使得当代的文化背景与传统出现差距,传统园林的形式表达难以与当代文化的有机秩序相协调。从表面上看,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对于中国园林艺术因为缺乏同样的土壤而无法体现文化上的延续。但是,中国园林艺术已经融会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从园林蕴涵的内在精神——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到巧宜因借、以小见大的设计手法,到假山石、景窗、景洞等典型元素的“原型”化、“符号”化都是中国城市景观设计的可接见因素,并由此成为连接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延续性因素。

结束语: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传统历史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形成的园林艺术为我们今天的园林设计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借鉴经验。中国传统的文化、传统工艺的造型、装饰都是我们进行景观设计创造时灵感的源泉。设计师主将传统的造型,民间的生活习惯,不同材质等因素运用到景观设计中,以传统而又时尚的手法,创造出新旧共生的城市景观符号。

景观设计构思论文:居住小区环境景观设计论文

1现代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的现状分析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居住环境得到了空前的改善,然而由于有关居住区环境的景观设计研究滞后[1],且开发商从商业炒作出发而缺少一定的眼力,再加上大量非专业以及专业素质不高的设计人员加入到这一行业,使居住区环境设计出现了诸多弊端,导致居住区环境塑造走入一些误区。目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存在以下的主要问题:

1.1风格与环境的协调的忽视。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尊重地域文化背景及居住区周边环境状况。然而,设计师们看到欧洲几何对称的园林,开阔的大草坪很壮观,于是欧陆风、草坪风等风格的住宅小区不断涌现;追求西方皇家园林的豪华气派成为了风气。在我们的居住环境中适当引入国内外居住区环境景观的一些特点,特别是对外籍人士现在生活、活动频繁的区域,适当营造欧式居住环境,对丰富我们的居住区形态,满足多元的居民审美需求会有所帮助。但是成为“风气”和“时尚”,就走入了误区。

1.2环境景观的生态效率的忽视。自二十世纪80年代至今,草坪风久盛不衰,许多居住区的绿地系统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疏林草地,忽视了乔木、灌木、地被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采用单一的草地,不但结构单一,生态效率低下,而且为大面积草坪的养护管理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一些设计师们往往忽视了居住区景观环境诸要素在各种不同空间的具体要求及相互冲突。没有在各种环境空间的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围绕着提高生态效率来处理好各种要素之间关系。

1.3功能和空间的多样性的忽视。设计师往往花很大精力去研究居住区环境的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过于强调居住区视觉形象营建方面的作用,却常常忽略了它的功能。设计的出发点往往不是为住户营建亲切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而是为了追求强烈、震撼的视觉刺激,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不注重从功能要求上合理安排开放和隐蔽空间,导致出现过于空旷、单调的空间效果,缺少空间的多样性。

1.4人性化设计欠缺,缺乏亲切感。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终极目标是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因此人性化设计在居住区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忽视居住区人性化设计的情况不在少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设计者和用户缺乏沟通,不尊重居住者的需求;居住区的安全性问题考虑不周,诸如预防火灾、水灾的系统建设,预防突发事件的绿色通道系统和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建设等;居住环境的健康性设计没有足够重视,如日照、通风、防尘、消除噪音等问题。

2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要点

2.1绿化种植景观的设计居住区绿地是人们活动、游憩的重要场所。植物在绿地景观中犹如建筑材料可作为地面、天花板、墙面等,其变化极为丰富多彩。植物又不同于建筑材料,它们富有生命,会随着季节生长、开花、结果。它们是活的建筑材料,被称为软质景观。它们与硬质景观的建筑等相互衬托,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形成生动的居住绿地景观。

①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他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②植物配置。植物以其优美的姿态、鲜明的色彩和旺盛的生命力极大丰富和美化着自然环境,并有制氧、滤尘、遮阳、挡风、灭菌、防噪声、调节温度和湿度等作用。每一种植物的配置要充分考虑其造型、色彩、落叶期和花期等各种因素,合理地搭配,使每个季节都呈现出不同的景色[2]。配置时应根据绿化的功能要求,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和自然植被分布特点,选择抗病虫害强、易养护管理的植物;充分发挥植物的各种功能和观赏特点,合理配置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相结合,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达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自然和谐。

2.2道路景观的设计居住区的道路景观设计中强调将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通过阻止无关车辆的进入,并对街道的线形、宽度、铺装和小品等进行精心设计以降低车速,达到人车共存。以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伸入小区内;在空间形态特征上,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设计时结合住宅楼的入口、停车位、廊道做拓扑变形,扩展出形态各异的院落空间,同时结合绿化、铺底划分空间,作为满足多种功能的居住性公共场所,即作为邻里交往、临时停车及儿童和老人活动场地,同时道路也起到景观欣赏的路径作用。

居住区的道路系统设计时,要分级明显、构架清楚、通而不畅、顺而不穿,分流合理,考虑便于居民出入以及消防和救护等需要;减少对居民区的影响,保障居民区安宁为原则进行布置。步行路和路侧的植物种植要形成绿荫带,且景观道路要有生动曲折的布局,使人经过时受到环境气氛的感染。

2.3建筑小品景观的设计小品在景观设计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体量不在于大或小,而在于除要体现本身功能外,还对环境起点缀作用。根据功能,可分为五种:①建筑部位艺术化小品,如室外楼梯、走廊等;②室外工程实施艺术化小品,如出入口、挡土墙等;③公共设施小品,如垃圾箱、路灯、指示牌等;④活动设施小品,如儿童游戏器具、休息亭等。

活动设施,尤其是儿童游戏器具的场地设置要特别注意,一是要阳光充足、通风良好,二是远离主要的交通干道、停车场和地下车库的排风口,三是地面好铺设防滑、防撞的橡胶垫,以保障儿童安全。

雕塑是景观设计的重要表现手法。传统的雕塑多在绿地的中心部位或结合水池、喷泉设置,成为视觉中心。现在的雕塑无论在造型、材料、色彩,还是设置位置都比以前有较大的发展。造型既有具象的又有抽象的,既有真实的又有变形的。位置有些看似十分随意,如在休闲步道上设置一组妈妈推着婴儿、夫妻手挽手的散步等真人大小的雕塑,真实地反映生活场景,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类雕塑虽只起陪衬作用,但在造型上是以理性的方式塑造场景与装饰空间,在功能上烘托气氛与增加情趣。

3结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人们对居住的需求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要求居住区不仅有居住的功能,同时也是人们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地方。人们不但关注内部的居住空间,对居住的外部空间环境也越来越重视。如何以全新的生态环境观念,创造宜人的、富有精神感染力的居住区环境,并使居住区环境更的满足人们的需求,是建筑师与规划师不容推卸的责任。

景观设计构思论文:滨水绿地景观设计论文

1项目背景与概况

中汾泾为浦东新区支河河流,规划为Ⅱ级河道,无通航要求。本次中汾泾拟整治河段(三林塘港至川杨河)位于三林世博家园地块西侧,河道紧靠浦三路,沿线景观三林北港,长约2.3km。东侧距离城市次干道浦三路平均约15m,最宽处56m。河道沿线除华夏西路——三林北港段外均无护岸结构,基本为自然坡,河道两岸局部地段杂草丛生,部分堤岸已经坍塌,水质污染严重,亟需改造。

2设计理念

本次中汾泾综合整治是以迎接2010年世博会为契机,消除原有河道的黑臭现象,还市民一个“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良好生态环境为目标的。“沟通水系、引清调活、截污治污、营造水景、改善生态”,是浦东新区整治河道的“总方针”。

中汾泾的东侧就是三林世博家园,世博园区规划的理念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始终贯穿的理念是:和谐城。因此,本次中汾泾景观综合整治设计仍然延续这一理念:

人与人的和谐:通过人性化的休闲、活动、亲水空间的塑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

人与自然的和谐:保留和运用原有的优势植物资源,减少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摒弃过分人工的绿化形式,汲取传统造园艺术精髓,模拟自然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让植物自然、快乐的生长,营造更怡人的现代都市生活的滨水景观。

历史与未来的和谐:对绿地中原有的古迹(贞节牌坊)进行保护和修复,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3设计原则

3.1防洪、生态、景观多功能兼顾

很多城市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水缺乏严格管理,直接排入城市内部河道,使本来清澈的河水变成“黑水河”、臭水沟。本次河道的综合整治除了满足防洪使用功能的要求,还包括改善水质,消除黑臭现象,改善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增加滨水绿地的游憩和景观功能,提升周边区域的形象等要求。

3.2以人为本,生态优先

滨水绿地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为市民提供一个舒适、安全、怡人的亲水、健身、观景、游憩的场所,增进市民之间的人际交流。随着社会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速,人们对环境质量需求也日益提高。滨水绿地的另一个重要生态功能,即净化空气、净化污水、涵养水源、改善小气候环境的生态功能,也日益受到重视。因此,滨水绿地景观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为前提,兼顾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强调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延续,不能以牺牲环境质量来达到开发的目的。在满足市民的生活娱乐需求的同时,应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城市滨水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中栖息的生物的干扰,维护生态平衡,继而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3凸现地方风韵、景观个性

挖掘区域地理、人文、植物特色,利用景观手法加以表达,对提高城市滨水绿地的活力、趣味、文化品味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汾泾滨水绿地的环境景观设计应充分体现上海城市、滨海城市、浦东新区的地方特色,在利用原有地形的基础上,使城市、道路与绿地景观巧妙而有机地融合,以简洁明快的造园手法,创造出一个环境优雅、明快清新、景观丰富而又适宜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滨水绿地。

3.4植物造景为主,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滨水绿地的生态和景观功能,主要是通过植物来实现的。滨水绿地是自然地貌特征较为丰富的景观绿地类型,自然状态下的河岸带常表现为物种丰富、结构复杂的自然群落形式,所以在设计时应以植物造景为主,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河道生态群落结构,以乡土树种为主,坚持适地适树、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增加景观异质性,营造稳定的植物群落,恢复城市滨水绿地退化的自然生态功能,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4设计构思

4.1景观空间序列的设计

滨水绿地是一线性景观生态廊道,利用蜿蜒的游览步道串联起一个个景观空间,通过虚实、开合的空间变化设计形成多元的游览空间单元,达到步移景异的景观空间序列效果:

1)开敞空间——亲水平台、广场、砂石河滩

在临近居住区域设置亲水平台、小广场作为景观节点,在人流相对较小的区域设置砂石河滩,吸引居民来游憩、戏水,同时也是欣赏风景的透景线。设计间距约300~400m,步行时间约4~5分钟(按步行游览速度)。

2)半开敞空间——疏林草地、倒影

临水种植枝干挺拔,疏朗的水杉和落羽杉混交林,郁闭度控制在0.4~0.6之间,以营造一个具有一定的空间围合感、寂静的休憩思考空间;同时滨水植物在逆光方向会形成水中倒影,在对岸看来倒影在水中树影婆娑、碧波荡漾、隐约迷离,会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和“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

3)密闭空间——密林、林荫小道

通过乔灌木的群落组合形成密林,郁闭度控制在0.7以上,减少人类的活动范围,为野生动物、昆虫提供一个优良的栖息地。在林中布置一条随地形起伏、蜿蜒曲折的汀步,形成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寻求“林间漫步、曲径探幽”的野趣。

4.2环境保护和生态设计

水的质量是滨水绿地开发的关键,城市的滨水绿地开发需从河道清污、净化水质开始。目前我国利用滨水植物治理水质污染的技术已经取得很大发展,无锡长广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规划通过运用低养护性和非结构性的手段来实现长广溪水系及周边区域水质的改善以及雨水、洪水的过滤与排放,创造河系独有的生态系统并维持可持续发展,2007年获得了加拿大景观建筑学会的较高荣誉——国家奖。这种利用湿地植物系统吸收、过滤和降解水中污染物,来净化、改善水质的方法相对于普通的污水处理厂具有成本低、效果长、多效兼顾等特点。常用的湿地植物有:芦苇、菖蒲、香蒲、荷花、菱角、泽泻、水葱、茭白、睡莲、千屈菜、萍蓬草等。

植物、动物是构建和恢复滨水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因子。本次设计对原有植物资源进行深入调查,尽量减少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保留和运用了原有的优势植物资源。

在征询相关水务部门意见后,在临近三林塘港河口处建一生态保护岛——“鸟岛”,为野生生物提供栖息地,宽度10~20m不等,面积约为2300m2,同时引入天然植被要素,模拟自然植物群落,构建一个结构复杂的生态环境,满足鸟类、昆虫的食、栖、隐匿等各项需要,力求通过自然曲折的岸线及丰富的植物种类营造一个“水上森林”。设计过程中我们还咨询了一些专家关于当地的主要鸟类、昆虫的品种及喜食植物,设计了一些招鸟、蜜源、水生植物来吸引各种鸟类、昆虫来栖息。选用的植物有香樟、朴树、桑树、樱桃、女贞、拐枣、黄连木、荚迷、枸骨、乌桕、火棘、枸杞、枇杷、八角金盘、海桐、南天竹、花石榴、胡颓子、香蒲、水葱等。

5具体设计

5.1护岸设计

1)护岸断面形式设计

采用可渗透的自然缓坡护岸形式,由于现状土质较差,为防止护岸被流水冲刷坍塌,设计采用混凝土砼导梁护坡,顶标高控制在常水位线以下,既保障河岸具备一定的抗洪强度,同时也保障了河岸与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

“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沿河岸线散置一些园艺景石,并结合种植一些水生、湿生植物对生硬的护岸进行软化,同时也能起到较好的景观效果。

2)护岸的平面线型优化

规划河道为笔直的直线,缺乏自然河道的美感,一方面在亲水平台处局部调整河岸线,另一方面通过水边植被的疏密种植、园艺景石的随意摆放,弱化、柔化笔直生硬的河岸线,使其更加自然、柔美。

5.2地形设计

采用微地形处理,以增加竖向视觉的节奏变化。游览步道根据地形起伏变化,为确保行走舒适和安全,园路较大纵坡控制在8%以内,临水护岸较大坡度控制在40%以内。

5.3亲水平台设计

亲水平台的设计既要满足人的亲水需求,又必须要保障安全。由于水位的变化幅度较大,亲水平台临水处设计了多个台阶,以适应不同水位的变化,并在水边设置人性化的警示标志。

6植物设计

6.1植物群落的设计

通过水生、湿生、林地植物群落的组合设计,乔灌草结合的方式,形成多层次、交叉镶嵌、物种丰富的生态景观带,增强了景观的异质性,提高了抵抗外界破坏和干扰的能力,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形成。

6.2林缘线、林冠线设计

通过不同特征群落的组合,空间的收放、开合,形成进退有序、疏密有致的各种小空间和变化丰富、意境优美的林缘线。

滨水绿地景观是一带状景观带,通过不同形态、高矮物种的组合和地形的高低起伏,可形成优美的林冠线。

6.3季相景观设计

根据上海绿地GIS(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各类绿地中,常绿乔木与落叶乔木比约为1∶1,季相景观不够丰富。本次设计加大了落叶树种的比例,常绿树与落叶树的设计比例为1:2。选用秋色叶树种乌桕和海滨木槿作为特色树种,以营造特色的秋季景观,同时也兼顾其它季节的景观,合理配置一些观花、观叶、观果、香花、蜜源、招鸟等植物,以形成丰富的季相景观。

6.4植物品种的选择

以选用乡土树种为主,如:香樟、垂柳、水杉、乌桕、枫杨、桂花、蚊母、香泡、苦楝;、同时也适当引进一些新优苗木,如:金叶皂荚、海滨木槿、细叶芒、血草、花叶香桃木、蛇莓等。

临水种植的树种必须要具备一定耐水湿的能力,乔木主要选用耐水能力较强的垂柳、落羽杉、枫杨、榉树等;水生、湿生植物选用玉蝉花、野茭白、黄菖蒲、水烛香蒲、花叶卢竹、水竹芋、千屈菜等。

7结语

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需要考虑的要素较多,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它涉及到植物学、生态学、生物学、行为心理学、美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有时还需要协调航运、河道治理、植被及动物栖息地保护、水质净化以及建筑和城市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如何在满足防汛、航运、灌溉等一些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较大限度的发挥滨水绿地的游憩和生态功能,,做到“以人为本、生态优先”,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和完善。

摘要:滨水绿地对一个城市来说是非常珍贵的自然资源,是城市的生态肺,也是市民游憩、观光的理想场所。城市滨水绿地的开发和利用是近年来的热点,本文以中汾泾滨水绿地景观设计为例,浅析城市滨水绿地的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滨水绿地;景观设计;生态绿廊

景观设计构思论文:现代景观设计论文

一、景观设计的过于平面化

人们往往惊叹于设计图纸平面图案的美妙绝伦,但事实上,亲身置身于施工完的景观现场,体会不到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大尺度的平面布置,使景观设计成为纯粹的装饰品,和人产生了很大的距离。然中国园林注重空间变化,讲究竖向尺度,重视与人的交流与对话。不同境界的次要景象围绕着主要景象,形成一个主次分明,景色多变的园林景观。每种景象本身又是一幅立体式的空间画面,随着观赏方位和角度的改变,都会使画面变化。通过并对景象进行详尽的分析比较和组合,设计出几条的游览路线。这些路线把各种动态观赏点和静态观赏点有机串联在一起,使所观赏的景象形成一幅有开合变化、虚实对比和节奏韵律的、统一的连续画面。现代景观设计者应该把握这其中的设计思想,在设计中把实际情况和平面图纸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一开始就能从空间的角度、与人的交流方面考虑其设计,这样的设计才能散发出勃勃生机。

二、景观设计过于孤立

这里的孤立是指设计的东西没有与周围的环境和本身的地理条件联系起来。现在的一些建设者常用的方法:先整出一大片平地,然后把景观安排在视线好,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位置上,原有的天然石块被推土机埋葬了,原有的涓涓细流泉水都填平了,水进入了地下管道,肥沃的表土连着野花都用洗过的砂砾覆盖,引来一些外来的树木花草代替了原有的植物景观……,这样的“人造的天堂”。实际上是破坏了自然面貌,造成与四周极不协调的“风景污点”。中国园林却崇尚“自然”。从老庄思想到以表现自然美为主旨的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园林的出现、发展,都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这个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创作,强调“法天贵真”、“天趣自然”,反对成法和违背自然的人工雕凿。计成在《园冶》中论及叠山时,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也是把“自然”作为园林景象创作的原则和艺术标准。

景观建设最理想的是利用自然界原有的地形,它是亿万年逐步形成的,具有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协调,利用起来既省工力又有丰富的自然情趣。景观设计师在设计规划中要借鉴一下前人的思想,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向自然风景学习。自然界创造的风景,在宏观方面要了解它的地质构造,了解地形和水系的依赖关系,了解它的形态表现。有一定的熟悉以后,再进一步纪录自然风景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过程。如果是准备利用开发的自然风景,还要进一步详细调查,要以土地的自然属性来决定它的用途。如果不加调查就武断的决定,它的利用就会遭到失败。

2.要远近结合。自然地形在必要时可以容纳人为的设施,其中包括各种人文构景。在时间上要远近结合,为考虑将来的发展应留有余地。比如在道路景观设计中,如果设计者没有调查清楚地块的性质,将要拍卖出去的地块当作长期地块进行系统的高造价设计,而不是以临时绿化代替,那么无疑造成了人力和财力上的浪费。在空间上也要远近结合,因为任何一个人文构景既用来观赏风景,又被远处的游人观赏,这也正是中国园林中所说的“借景”的艺术手法。“得景无拘远近”,“嘉则收之,俗则屏之”。借景借得巧妙,就能形成美丽的画面。

三、景观设计内容与思想的苍白

这一点有两层意思:一是设计者本身为建景观而景观,根本就没有想到能结合文化来做点文章;另一是设计者在设计前了解了很多历史文化的东西,在设计说明中也很好的把这些运用进去,并给了它一个响亮的主题,但在最终施工结束后,人们根本不能感受到一点文化的气息,甚至与设计意图大相径庭。换句话说,就是不能把实际的设计与设计思想融为一体。我们自己在学习西方园林的过程中把它的本质和精神丢掉了,只是模仿了一点形式,没有文化底蕴的设计未免显得单薄没有生命力,而且也不利于整个城市,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这一点在中国园林中又被诠释的淋漓尽致。

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的较大特点就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表现形外之意,象外之象,也就是所谓意境。意境,实质上是园主所向往的,从中寄托着情感、观念和哲理的一种理想审美境界。它通过园主对自然景物的典型概括和提炼,赋予景象以某种精神情感的寄托,然后加以引导和深化,使观赏者(包括园主本人在内)在游览观赏这些具体的景象时,触景生情,产生共鸣,激发联想,对眼前景象进行不断的补充与拓展,感悟到景象所蕴藏的情感、观念,甚至直觉体验到某种人生哲理,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享受到审美的愉悦。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不可能像古人一般整日赏花饮酒,闲情雅致,也不会产生那么多丰富的情感。但作为社会整体的一员,必定时刻与周围的一切产生联系。好的设计能洞察人的情感,体会文化与哲理的审美,其必将与社会单体产生更多的共鸣。

综上所述,中国园林仍然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并应该在现代景观规划中得到新的补充和发展。可以相信,一门新的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景观设计学将在社会主义现代景观建设的发展中逐渐充实、完善和成熟。

【论文关键词】:现代景观设计;中国古典园林;作用;传承发展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现代景观设计与中国古典园林在形式、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分析与对比,总结出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景观设计发展与创新等多个层面意义和作用,使中国园林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并逐步完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