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建筑风格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建筑风格论文:建筑风格与服装设计论文
一、高迪建筑风格概述
(一)高迪建筑风格的界定
西班牙建筑师高迪的建筑风格在建筑史上可谓独树一帜,巴塞罗那的精彩,很大一部分在于高迪为他抹上的独特艺术色彩,看过高迪的建筑,很少不为他的设计而惊叹,他是蜚声世界的建筑“怪才”,高迪的建筑的风格是在他的建筑艺术实践中慢慢形成的,他将东方伊斯兰风格、新哥特主义以及现代主义、自然主义等诸多元素和谐而又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创造出具有震撼力的近乎怪诞的个人独特风格,我们将他个人这种风格称之为“高迪建筑风格”。
(二)高迪建筑造型特点及具体表现形式
高迪这位建筑大师在设计建造建筑时,将自然与技术结合,从视觉艺术的自由和严谨的几何、力学两个方面去建造充满艺术感的建筑,能将感性和理性如此结合,真是令人折服。
(三)高迪建筑色彩特点及具体表现形式
色彩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段,在包括建筑在内的设计构成诸多要素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具有鲜明性、认知性、真实性、感情性、与审美性的功能。是视觉反映最敏感的因素。一件设计作品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色彩运用的好坏。美的色彩具有美化的装饰效果,能影响人的感觉、直觉、联想、感情等,并产生特定的心理作用,激发共鸣,产生吸引力。色彩的持久影响会改变人们的思维注意力。
二、高迪建筑风格
在服装上的具体表现形式建筑和服装作为姐妹艺术,有着太多的共同点,他们共同为人服务,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艺术广泛交融的今天,将高迪建筑风格引入服装设计领域,或许可以在服装设计中迸发令人兴奋的新碰撞点。
(一)服装造型上
1.曲线惊叹于上帝造物精湛的手艺,人体本身就有着优美的曲线,舒缓而自然,服装作为贴合人体的覆盖物,塑造出自然流淌的曲线则更加能烘托出人体的美。从左至右曲线的应用各有不同,前者依人体之势利用曲线夸张放大人体曲线,宛若一条流淌的河流;中者运用看似不经意的不规则曲线,使服装平添许多趣味和美感;后者则用面料折叠产生的曲线来增加裙子的体积感和存在感,装饰效果呼之欲出。曲线本身有着无限种可能,从而引发无数种造型方式。
2.几何形体几何形体在服装中的应用往往会带来夸张地视觉效果,令人过目不忘,使服装添加浓郁的戏剧性和符号性。同时几何形体也可以极大程度的丰富服装的层次和深度,扩展人们的想象空间。通过空间中形体的镜像、拉伸、旋转等创作手段,达到象征与隐喻的目的。一件好的艺术作品,除了需要给观者留下视觉的冲击,还必须具有发人联想的张力,这种张力,可以通过几何形体的纵向与横向的不断变化而延伸和扩展。
(二)服装色彩上
1.同种色系的运用色彩是有生命的,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由色彩带来的进而转化为激情和灵感的事物。我们通过对同种色系的运用可以更好的保持作品的整体性与系列感。同时,结合对比例的良好拿捏可以使作品更具和谐的美感。达到一种值得长久品味与联想的效果。
2.对比色的运用对丰富的色彩的运用,可以结合对比色的冲突性,从而使服装达到一种视觉的冲击力。另外,对比色的运用也是结合了色彩的文化属性并通过作用于一种人们的长期积累的主客观思想因素,起到表现设计主题与理念的目的。浓烈的对比色往往伴随着强烈的灵感闪现,猛烈的文化冲突等等主题。同时,也是有着一种情绪和文化暗示。
三、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和研究西班牙建筑设计师高迪的建筑设计风格,从而理解大师的建筑设计语言的运用,并在他的建筑思想和原创方面学习高迪的建筑语言,这也对我们当下的创作有现实的意义。在服装设计中,学习高迪的建筑风格,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高迪重视文化艺术内涵、重视技术、凸现个性,并且要尊重历史和自然,只有这样创造出来的作品才是真正的的艺术,不会在艺术和历史的大浪中轻易的被淘汰,成为历史的篇章中的一个长期的闪光点。
作者:郝蕾单位:西安工程大学
建筑风格论文:我国古典园林建筑风格款式分析研究论文
简介:中国古典园林自成一体,有其独特的风格。封建的儒家与宗教思想在中国园林中的深远影响。
关键字:建筑特点建筑形式建筑风格文化
前言
使用和造景,观赏和被观赏的双重性,园林建筑既要满足各种园林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又是园林景物之一;既是物质产品,也是艺术作品。但园林建筑给人精神上的感受更多。因此,艺术性要求更高,除要求具有观赏价值外,还要求富有诗情画意。
园林建筑是与园林环境及自然景致充分结合的建筑,它可以较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及环境的有利条件。任何建筑设计时都应考虑环境,而园林建筑更甚,建筑在环境中的比重及分量应按环境构图要求权衡确定,环境是建筑创作的出发点。
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它与自然因素之间似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统一起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气息。园林建筑只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协调、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责任只能是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环境的美。这种自然美和人工美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人在园林艺术上不断追求的境界。
东西方园林之中,建筑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他是满足人们生活享受和观赏风景所必须的。西方园林中,如法国的古典主意园林,意大利的庄园、府邸和宫殿往往集中式布置,层数一般两到三层,可以居高临下俯瞰全国景色。在中国园林中为满足可行、可观、可居、可游的要求,需配置相应的廊、亭、堂、榭、阁等建筑。从我国发展史来看,园林中建筑密度越来越高,生活居住气息越来越浓。当然建筑也不纯粹作为居游的生活需要来设置,它本身也是供人欣赏的景物之组成部分,融合在园林的自然景色中。自然景色若有人工建筑做适当的点缀,可现出神采而富有魅力,为景观添色。
一、古典园林建筑的特点
建筑与环境的结合首先是要因地制宜,力求与基址的地形、地势、地貌结合,作到总体布局上依形就势,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
其次是建筑体体量是宁小勿大。因为自然山水中,山水为主,建筑是从。与大自然相比,建筑物的相对体量和尺度以及景物构成上所占的比重都是很小的。
另一要求是园林建筑在平面布局与空间处理上都力求活泼,富于变化。设计中推敲园林建筑的空间序列和组织好观景路线格外突出。建筑的内外空间交汇地带,常常是最能吸引人的地方,也常是人感情转移的地方。虚与实、明与暗、人工与自然的相互转移都常在这个部位展开。依次过度空间就显得非常重要。中国园林建筑常用落地长窗、空廊、敞轩的形式作为这种交融的纽带。这种半室内、半室外的空间过渡都是渐变的,是自然和谐的变化,是柔和的、交融的。
为解决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问题,中国园林建筑还应考虑自然气候、季节的因素。因此中国南北园林各有特点。比如江南园林中有一种鸳鸯厅是结合自然气候、季节好的离子,其建筑一分为二,一面向北,一面向南,分别适应冬夏两季活动。
总之,园林建筑设计要把建筑作为一种风景要素来考虑,使之和周围的山水、岩石、树木等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优美景色。而且风景是主体,建筑是其中一部分。
二、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形式
廊有覆盖的通道称廊。廊的特点狭长而通畅,弯曲而空透,用来连结景区和景点,它是一种既“引”且“观”的建筑。狭长而通畅能促人生发某种期待与寻求的情绪,可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弯曲而空透可观赏到千变万化的景色,因为由可以步移景异。此外,廊柱还具有框景的作用。
亭子是园林中最常见的建筑物。主要供人休息观景,兼做景点。无论山岭际,路边桥头都可建亭。亭子的形式千变万化,若按平面的形状分,常见的有三角亭、方亭、圆亭、矩形亭和八角亭;按屋顶的形式有掂尖亭、歇山亭;按所处位置有桥亭、路亭、井亭、廊亭。总之它可以任凭造园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丰富它的造型,同时为园林增添美景。
堂往往成封闭院落布局,只是正面开设门窗,它是园主人起居之所。一般来说,不同的堂具有不同的功能,有用作会客之用,有用作宴请、观戏之用,有的则是书房。因此各堂的功能按具体情况而定,相互间不尽相同。
厅堂是私家园林中最主要的建筑物。常为全园的布局中心,是全园精华之地,众景汇聚之所。厅堂依惯例总是坐南朝北。从堂向北望,是全山最主要的景观面,通常是水池和池北叠山所组成的山水景观。观赏面朝南,使主景处在阳光之下,光影多变,景色明朗。厅堂与叠山分居水池之南北,摇摇相对,一边人工,一边天然,既是绝妙的对比。厅的功能多作聚会、宴请、赏景之用,其多种功能集于一体。因此厅的特点:造型高大、空间宽敞、装修精美、陈设富丽,一般前后或四周都开设门窗,可以在厅中静观园外美景。厅又有四面厅、鸳鸯厅之分,主要厅堂多采用四面厅,为了便于观景,四周往往不作封闭的墙体,而设大面积隔扇、落地长窗,并四周绕以回廊。鸳鸯厅是用屏风或罩将内部一分为二,分成前后两部分,前后的装修、陈设也各具特色。鸳鸯厅的优点是一厅同时可作两用,如前作庆典后作待客之用,或随季节变化,选择恰当位置待客、起坐。另外,赏荷的花厅和观鱼的厅堂多临水而建,一般前有平台,供观赏者在平台上自由选择目标,尽情游赏。
榭常在水面和花畔建造,藉以成景。榭都是小巧玲珑、精致开敞的建筑,室内装饰简洁雅致,近可观鱼或品评花木,远可极目眺望,是游览线中的景点,也是构成景点最动人的建筑形式之一。
阁是私家园林中较高的建筑物,供游人休息品茗,登高观景。阁一般有两层以上的屋顶,形体比楼更空透,可以四面观景。
舫为水边或水中的船形建筑,前后分作三段,前舱较高,中舱略低,后舱建二层楼房,供登高远眺。前端有平?与岸相连,模仿登船之跳板。由于防不能动又称不系舟。防在水中,使人更接近于水,身临其中,使人有荡漾于水中之感,是园林中供人休息、游赏、饮宴的场所。但是舫这种建筑,在中国园林艺术的意境创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知道,船是古代江南的主要交通工具,但自庄子说了“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邀游,泛着不系之舟”之后,舫就成了古代文人隐逸江湖的象征,表示园主隐逸江湖,再不问政治。所以它常是园主人寄托情思的建筑,合适世隐居之意。因为古代有相当部分的士人仕途失意,对现实生活不满,常想遁世隐逸,耽乐于山水之间,而他们的逍遥伏游,多半是买舟而往,一日千里,泛舟山水之间,岂不乐哉。所以防在园林中往往含有隐居之意,但是舫在不同场合也有不同的含意,如苏州狮子林,本是佛寺的后花园,所以其中之舫含有普度众生之意。而颐和园之石舫,按唐魏征之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由于石舫永覆不了,所以含有江山永固之意。
三、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风格
1、表现含蓄
含蓄效果就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追求含蓄乃与我国诗画艺术追求含蓄有关,在绘画中强调“意贵乎远,境贵乎深”的艺术境界;在园林中强调曲折多变,含蓄莫测。这种含蓄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其意境是含蓄的;其二,从园林布局来讲,中国园林往往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曲折多姿,含蓄莫测。往往巧妙地通过风景形象的虚实、藏露、曲直的对比来取得含蓄的效果。如首先在门外以美丽的荷花池、桥等景物把游人的心紧紧吸引住,但是围墙高筑,仅露出园内一些屋顶、树木和圆内较高的建筑,看不到里面全景,这就会使人引起暇想,并引起了解园林景色的兴趣。北京颐和园既是如此,颐和园入口处利用大殿,起掩园主景(万寿山、昆明湖)之作用,通过大殿,才豁然开朗,见到万寿山和昆明湖,那山光水色倍觉美不胜收。江南园林中,漏窗往往成为含蓄的手段,窗外景观通过漏窗,隐隐约约,这就比一览无余地看有生趣得多。如苏州留园东区以建筑庭园为主,其东南角环以走廊,临池面置有各种式样的漏窗、敞窗,使园景隐露于窗洞中,当游人在此游览时,使人左右逢源,目不暇接,妙趣横生。而今天有许多好心肠的人,唯恐游者不了解,水池中装了人工大鱼,熊猫馆前站着泥塑熊猫,如做着大广告,与含蓄两字背道而驰,失去了中国园林的精神所在,真太煞风景。鱼要隐现方妙,熊猫馆以竹林引胜,渐入佳境,游者反多增趣味。
2、强调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意境“二字,多以自然山水式园林为主一般来说,园中应以自然山水为主体,这些自然山水虽是人作,但是要有自然天成之美,有自然天成之理,有自然天成之趣。在园林中,即使有密集的建筑,也必须要有自然的趣味。为了使园林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之地,园林中必须建筑各种相应的建筑,但是园林中的建筑不能压倒或破坏主体,而应突出山水这个主体,与山水自然融合在一起,力求达到自然与建筑有机的融合,并升华成一件艺术作品。这中间建筑对意境的表现手法如: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乃仿浙江嘉兴烟雨楼之意境而筑,这座古朴秀雅的高楼,每当风雨来临时,即可形成一幅淡雅素净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情画意图,见之令人身心陶醉。
园林意境的创作方法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和深远的文化根源。融情入境的创作方法,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体物”的过程。即园林意境创作必须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对特定环境与景物所适宜表达的情意作详细的体察。事物形象各自具有表达个性与情意的特点,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如人们常以柳丝比女性、比柔情;以花朵比儿童或美人;以古柏比将军、比坚贞。比、兴不当,就不能表达事物寄情的特点。不仅如比,还要体察入微,善于发现。如以石块象征坚定性格,则卵石、花石不如黄石、盘石,因其不仅在质,亦且在形。在这样的体察过程中,心有所得,才开始立意设计。
“意匠经营”的过程。在体物的基础上立意,意境才有表达的可能。然后根据立意来规划布局,剪裁景物。园林意境的丰富,必须根据条件进行“因借”。计成《园冶》中的“借景”一章所说“取景在借”,讲的不只是构图上的借景,而且是为了丰富意境的“因借”。凡是晚钟、晓月、樵唱、渔歌等无不可借,计成认为“触情俱是”。
“比”与“兴”。是中国先秦时代审美意识的表现手段。《文心雕龙》对比、兴的释义是:“比者附也;兴者起也。”“比是借他物比此物”,如“兰生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是一个自然现象,可以比喻人的高尚品德。“兴”是借助景物以直抒情意,如“野塘春水浸,花坞夕阳迟”景中怡悦之情,油然而生。“比”与“兴”有时很难绝然划分,经常连用,都是通过外物与景象来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意的方法。
3、突出宗教迷信和封建礼教
中国古典建筑与神仙崇拜和封建礼教有密切关系,在园林建筑上也多有体现。汉代是园林中多有“楼观”,就是因为当时人们都认为神仙喜爱住在高处。另外还有一种重要的体现,皇家建筑的雕塑装饰物上才能看到的吻兽。吻兽既是人们对龙的崇拜,创造的多种神兽的总称。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炎黄子孙崇拜的图腾;龙所具有的那种威武奋发、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理想的象征和化身。龙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人们仍可见到“龙文化”在新建的仿古建筑上展示,如今的龙文化(装饰)不仅仅是为了“避邪”;而且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海内外,凡饰有“龙避邪”的,一定是华人宅府),凝聚了民族的魂之所在。吻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的,显示了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在其它古建筑上一般最多使用九个走兽。这里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只有金銮宝殿(太和殿)才能十样齐全。中和殿、保和殿都是九个。其它殿上的小兽按级递减。天安门上也是九个小兽。北京故宫的金銮宝殿“太和殿”,是封建帝王的朝廷,故小兽最多。金銮殿是“庑殿”式建筑,有1条正脊,8条垂脊,4条围脊,总共有13条殿脊。吻兽坐落在殿脊之上,在正脊两端有正吻2只,因它口衔正脊,又俗称吞脊兽。在大殿的每条垂脊上,各施垂兽1只,8条脊就有8只。在垂兽前面是1行跑兽,从前到后,最前面的领队是一个骑风仙人,然后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共计10只。8条垂脊就有80只。此外,在每条围脊的两端还各有合角吻兽2只,4条围脊共8只。这样加起来,就有大小吻兽106只了。如果再把每个殿角角梁上面的套兽算进去,那就共有114只吻兽了。而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乾清宫,地位仅次于太和殿,檐角的小兽为9个。坤宁宫原是皇后的寝宫,小兽为7个。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小兽又减为5个。有些配殿,仅有1个。古代的宫殿多为木质结构,易燃。传说这些小兽能避火。由于神化动物的装饰,使帝王的宫殿成为一座仙阁神宫。
因此吻兽是中国古典建筑中一种特有的雕塑装饰物。因为吻兽是皇家特有的,所以也是一种区分私家和皇家园林及建筑的一种方法。
4、平面布局简明有规律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这是封建礼教在园林建筑布局上的体现。超级秘书网
5、地域文化不同园林建筑风格有异
洛阳自古以牡丹闻名,园林中多种植花卉竹木,尤以牡丹、芍药为盛,对比之下,亭台楼阁等建筑的设计疏散。甚至有些园林只在花期是搭建临时的建筑,称“幕屋”、“市肆”。花期一过,幕屋、市肆皆被拆除,基本上没有固定的建筑。
而扬州园林,建筑装饰精美,表现细腻。这是因为,扬州园林的建造时期多以清朝乾隆年间为主,建造者许多都是当时巨商和当地官员所建。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财富、粉饰太平,因此带有鲜明的功利性。扬州园林在审美情趣上,更重视形式美的表现。这也与一般的江南私家园林风格不同,江南园林自唐宋以来追求的都是淡泊、深邃含蓄的造圆风格。
四.结论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表现在古典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观,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
建筑风格论文:文化建筑论文:陪都文化建筑风格探究
本文作者:李秉奇 单位:重庆市设计院
重庆的建筑设计开始注重将西方理念与地方特色紧密结合,着眼实用。对当时陪都的城市建设产生了极大影响。国难关头,经济凋敝,物资匮乏,城市建设必须尽可能缩短工期、节约成本,同时也必需满足基本的审美要求。为此,设计者在建筑选址、材料取舍、规划设计上将中国传统元素与西方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相结合,就地取材,因势就形,成功筑造了一大批建筑。这些建筑既实现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而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在建国后的学校、科研、政府办公楼的设计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沿袭和发展。陪都建筑所具有的典型的中西结合或中西混合的风格,在目前现存的许多旧建筑中,仍可以切身感受到。这些建筑糅合中西,并加以发挥,呈现出多种品貌:政府办公楼多采用砖石材料,庄重典雅,简洁质朴,稳妥牢固;官邸别墅依山就势,砖木结构居多,突出实用和审美;民居建筑简而易行,竹木材料大量使用,滨江、山地吊脚楼相得益彰……各阶层的各种使用功能的建筑组合成了重庆的独特城市风貌,成为重庆自己的时代标志。长期以来,我们都没能重拾抗战时期建筑的这些历史文化元素,城市建筑无视传统的承继与发展,本土特色无以彰显,直至城市现代化设计日益陷入盲目的尴尬境地。为此,我们希望对前辈的建筑文化元素加入吸收、利用和创新发展,探索出一条能够营造山城独特建筑气质的道路。
在对市委礼堂进行改造前,时任重庆市市委提出了三项原则:一是礼堂改造不搞现代设计,需要充分体现重庆特殊的文化内涵,结合市委大院风格,要有文物感、历史感,体现文化概念;二是要保持坡地特色,营造依山就势的韵味;三是要本着经济适用的原则,只能做减法,不能做加法。看似简单的三项要求却为今后进行同类型建筑设计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这一改造项目于2008年完工。作为陪都风格建筑设计的比较成功的尝试,笔者在此将其作为一个例子进行探讨,希望对类似业界有所助益。
礼堂位于市委大院内,总建筑面积5700m2,基地呈矩形,所在地段为坡地,与原国民政府办公楼相近。此区域内还有、宋美龄、李宗仁、张治中公馆。这些均是庄重内敛的国民政府时期建筑,而市委礼堂则是上清寺片区具有典型的抗战陪都风格的建筑群落的代表。礼堂最初为国民政府小礼堂,后在80年代拆除,经过重新设计,灰白色砖饰面平屋顶和生硬的轮廓线造型脱离了大院原有格调,造成了视觉上的割裂感,与机关大院内众多的抗战陪都时期风格的办公楼格格不入。由于此建筑在汶川大地震后产生大量裂缝,必须及时采取处理措施。经市委研究确定该建筑为排危加固改建工程,同时也对建筑外形的适当改造提出了要求。所以,在特殊的地理位置空间中处理好少拆除、维持依山就势的坡地建筑韵味,同时要做出历史文化感,成为项目设计的整体指导思想。
改造设计中的及时任务是对礼堂进行加固,并达到抗震要求。这需要在改造中改变以往的承重设计,对结构予以重新调整。第二任务是完善功能。重点是理顺关系:紧紧围绕礼堂主要使用区域,合理布局各个功能部分,从时间和空间上理顺其内部关系,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要求设计完成后要达到各功能区域既相互独立又联系方便,同时还必须有效地避免交叉和干扰,满足各种功能单独或同时使用时的不同要求。第三是处理好礼堂和市委大院之间的建筑风格协调问题。设计需要在“尊重历史、尊重环境”的前提下,采用地域主义建筑处理手法,以抗战陪都风格来打造礼堂形象,赋予其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韵味。设计上通过对建筑形式,色彩,材料肌理,细部构造等方面的处理,使该建筑融入市委大院的建筑群中,并成为新亮点,提升环境品质。
改建后的礼堂对部分分区和功能进行了重新设置。负一层为配电房。一楼为礼堂大厅、舞台,并附设休息厅、宴会厅及艺术长廊。二楼夹区为办公区域。礼堂共设五个出入口,分别为主出入口、次出入口、休息厅出入口、办公出入口和舞台出入口,保障了使用功能的完善和分区明确。在建筑设计上,改造后的礼堂集中了本区域的建筑特点,即将礼堂视作有机整体,外立面前后对称,联系紧密,浑然一体。主出入口为欧式拱形门,顶上加传统的中式大屋顶,体现了中西合璧的典型陪都风格。外墙为白浆勾缝的深灰色墙面,中式歇山大屋顶采用陶瓷波纹瓦饰顶。
旧礼堂、楼厢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周围附属用房采用砖砌体承重结构,而两种大相径庭的结构体系不分彼此地结合在一起是抗震概念设计中的大忌。楼盖全部采用预制板,大跨度屋面采用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屋架和预制预应混凝土大型屋面板体系,整体性较差。在加固改造工程设计中,礼堂四周和后面的楼厢、两侧的双墙及前面的台口梁、台口柱、耳光房被保留下来,拆除了全部承重砖砌体及预制板楼盖、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屋架和大型屋面板。在周围已拆除的位置,根据改造后的建筑平面布置了新的框架结构体系。保留下来的原有框架结构通过植筋技术与新增的框架梁结合,通过现浇楼盖的整体作用连接成了一个新整体。
市委礼堂改造完成之后,坡屋顶、青水砖墙、拱门入口等典型的抗战陪都风格基本元素紧密呼应了市委大院的建筑气场,与桂园、周公馆、特园、张骧公馆等抗战陪都时期人文建筑景观相映衬,一扫旧礼堂对周边区域的割裂感,自然地融入了整体环境之中。
一座有文化的城市必然是有记忆的城市,是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意义的城市,这是城市的文化价值所在。抗战文化是近现代中国的特殊产物,各种文化、科学技术短时间的迅速集聚催生了早熟的陪都文化。打造陪都时期建筑群落可以引发人们对时代的共鸣与认同,也是对重庆城市文化建设底蕴的有力提升。改造设计完工之后的市委礼堂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正是对这种历史人文情结的认同。
可喜的是,目前重庆打造历史文化建筑群落工作已经展开,中国派历史陈列馆、市政府办公楼改造等设计项目与上世纪30-50年代的建筑相呼应,并辐射周边的布局正在形成,这无疑将成为一片重庆陪都风格的代表性建筑群落。这是对设计界追求单体建筑新、奇、高、大风潮的矫逆,是城市新地标理念的一次刷新。我们应投入更多精力,在维护旧有建筑风貌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重庆城市文化独特品质,展现城市特有的风貌。
建筑风格论文:建筑艺术论文:国内建筑风格的艺术语言鉴赏
作者:朱文丽单位:陕西财经学院文法学院文学艺术系
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瓦和瓦当在西周中晚期,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发达。具有代表性的瓦当是汉代的瓦当,它具有装饰美感,成为中国古建筑最有代表性的艺术语言。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建筑方面也取得了很多重要进展。西汉时期以长安为中心的宫殿建筑,如长乐宫、未央宫、明光宫、北宫、桂宫、建章宫等,规模宏大壮丽,而在这些建筑上必用瓦当以显示皇家的气派与威严,这就为瓦当在汉代大放异彩奠定了广阔的发展基础。
瓦当的图形美
汉瓦当图形十分丰富的,有文字图形、动物图形,植物图形、吉祥图形和象征图形。以动物图形最为,除了有代表性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当外,还有龙纹、蟾蜍纹、玉兔纹、鹿纹等品种繁多,造型生动,形神兼备。这类题材的瓦当,既是对动物形体的崇拜,又是对生命活力的向往,具有自然的美和浪漫的美。
文字图形在汉代汉瓦中占的数量较大,具有突出的地位,内容多吉祥颂德之辞,例如“千秋万岁”、“与天无极”、“万寿无疆”等,绝大多数为阳文,字数从一到数十不等。字体有小篆、鸟虫篆、隶书、真书等,布局疏密相间,用笔粗犷,成为中国陶制品中独具魅力的珍藏。吉祥图形瓦当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云纹,这种瓦当一般在圆形上作四等分,各饰一卷云纹。圆心饰以多为圆钮,或饰以三角、菱形、花瓣纹等。其变化比较多,或四面对称,中间以直线相隔,形成曲线与直线的对比;或作同向旋转,富有节奏感。瓦当上饰以云纹,耸立在屋檐,形象的显示了祥云缭绕,瑞气东来。这类图形是对现实生活中具体形象的高度概括、提炼和抽象,具有抽象的美。
瓦当的造型美
瓦当的造型包括瓦当自身体积的造型和瓦当上所饰图案的造型。汉代瓦当瓦头一般是半圆形和圆形,圆弧是一种富有动感和韵律美的造型,作为纹饰造型的背景和映衬,更容易表现画面动静关系,充分发挥瓦当自身体积造型的衬托作用。人们常用“秦砖汉瓦”来形容秦汉两代在建筑材料方面的成就。汉瓦当在成熟期的制作是当面和筒瓦的一次成型,通常瓦当的制作主要有几个步骤:制瓦当坯、续制筒瓦、切割晾干、焙烧。有花纹和文字的瓦当的制作方法,都是先刻出木模,然后用木模在泥胎上压制出图案,将瓦当范放入窑内烧制。因此汉瓦当的造型流畅、朴素浑厚,很少有生硬的刀痕,这种艺术风格与汉代的制陶工艺有一定的联系。
汉代瓦当在图案的造型上,融汇了浪漫主义色彩。如四神瓦当,它是由四种动物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组成的一组瓦当,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别代表春、秋、夏、冬四个季节。如图1四神瓦当以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奔放不羁的线条塑造出生动古朴、豪迈奔放的艺术形象。外轮廓线夸张变形,不做细部的描绘,但这一切却增加了它们力量、气势的美,构成汉代艺术古拙质朴的风格,夸而不饰,饰而不娇。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那种昂扬向上、天真狂放的气势,呈现出中华民族整体性的精神。
瓦当构图美
瓦当的美还体现在图案的构图上,多采用对称构图、同心辐射构图和均衡构图,这几种构图能使图案主次突出,节奏明确,画面效果统一,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这种构图考虑到瓦当作为建筑配件,在相当高度的檐头的位置,在有限的面积上,在远视或仰视的条件下,以最明晰的构图实现自己的装饰性。
对称构图是艺术基本的构图形式。它是以中轴线或中心点为支撑,向上下左右配置相同形状和大小的纹饰,使整个画面既庄重大方,又富有节奏和韵律。如图2金鸟瓦当,以鸟的头到尾巴为一条竖直的中心线左右对称,外轮廓线简单概括,线条的组织有主有次、疏密变化有序,使对称构图朴拙中透漏着生命的灵动,画面整体洋溢着飞扬流动的美感。同心辐射构成以圆心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伸出辐射线,如太阳纹,伸出的辐射线条,尤如太阳光芒,给人一种旭日东升、朝气蓬勃的感受。此外有葵纹,图案从运动状态向左或向右旋转,强调图案的相互衔接和画面的完整性,整个画面具有强烈的韵律感和活泼向上的审美情趣。
均衡构图是以一个图形为主体,如四神瓦当,画面虽不对称但是视觉均衡,汉代表现动物的纹饰主要是这种构图,画面自由舒展,不拘一格,都有一个主体纹饰占去画面绝大部分,以不对称的灵活构图烘托出形象的动感,以朴拙生动的线条勾勒出一种单纯、烂漫的生命形象,整个画面古拙朴实,构图饱满。
结语
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构架,造就了飞檐这种独特的建筑气质,造就了瓦当这种中国建筑特有的“艺术语言”。瓦当作为中国传统的一种建筑及装饰材料,是人们在满足建筑的实用功能之后,追求精神满足的具体表现,具有独特的装饰意味和较高的审美价值。汉代瓦当体现了瓦当的较高艺术成就,图案造型生动,构图稳重不失动感,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昂扬向上、豪迈奔放、雄浑有力的气势,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特点和深厚的文化韵味,是中国建筑特有的艺术语言。在当今,随着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各地相继建造大量的供人游览观赏的传承中华文明的古建筑,可以相信瓦当艺术及产品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和生命力而会得到大力发展。
建筑风格论文:明清建筑风格的构成要素探究论文
【摘要】明清民间建筑的地方特色十分明显。这些建筑风格的形成与当时中国的自然条件、宗教政治、生活习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明清建筑;建筑风格;形成因素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一个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古代建筑虽然在单体建筑的技术和造型上日趋定型,但在建筑群体组合、空间氛围的创造上,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明清建筑的较大成就是在园林领域。明代的江南私家园林和清代的北方皇家园林都是具艺术性的古代建筑群。中国历代都建有大量宫殿,但只有明清的宫殿——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得以保存至今,成为中华文化的无价之宝。现存的古城市和南北方民居也基本建于这一时期。明清北京城、明南京城是明清城市最杰出的代表。北京的四合院和江浙一带的民居则是中国民居最成功的典范。总之,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并非一味地走下坡路,它仿佛是即将消失在地平线上的夕阳,依然光华四射。
以往的建筑历史研究者,常常因明清时期单体建筑艺术性的下降而贬低明清建筑。实际上,明清建筑不仅在创造群体空间的艺术性上取得了突出成就,而且在建筑技术上也取得了进步。明清建筑到达了中国传统建筑一个高峰,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形象。官式建筑由於斗拱比例缩小,出檐深度减少,柱比例细长,生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梁坊比例沉重,屋顶柔和的线条消失,因而呈现出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建筑形式精炼化,符号性增强。官式建筑已定型化、标准化,在清朝政府颁布了《工部工程作法则例》,民间则有《营造正式》、《园治》。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此时期用砖建的房屋猛然增多,且城墙基本都以砖包砌,大式建筑也出现了砖建的“无梁殿”。由于各地区建筑的发展,使区域特色开始明显。
明代的官式建筑已高度标准化,定型化,而清代则进一步制度化,不过民间建筑之地方特色十分明显。这些建筑风格的形成与当时中国的自然条件、宗教政治、生活习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自然因素
北方:气候寒冷,为防寒保暖,建筑物墙体较厚,屋面设保温层,加上对雪荷载的考虑,建筑物的用料较粗大,建筑外观显得浑厚、稳重。
南方: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房屋通风、防雨、遮阳等问题显得更为重要,墙体一般较薄(或仅用木板、竹篱笆),屋面较轻,出檐大,用料细,外观显得轻巧。
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合院建筑的代表。它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游廊联接,起居十分方便。由于北方气候寒冷,为了增加室内的保暖性,四合院的墙体一般都比较厚重;为了抵挡风沙、防噪音,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四周都不设窗,对外只有一个街门,主要靠朝向内庭院的一面采光,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温馨空间。一家人在里面和亲和美,其乐融融;为了增加日照,四合院的院落非常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由于气候炎热,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一颗印”,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江浙一带很多地区的住宅都设天井,不仅达到采光通风的效果,又能减少一定的太阳辐射。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结构,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南方民居多用粉墙黛瓦,给人以素雅之感,房屋的山墙喜欢作成“封火山墙”,可以认为它是硬山的一种夸张处理。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防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西双版纳干阑式民居通风非常好,首层架空既可以避免首层地板的潮湿,又可以防虫蛇。西藏高寒地区的厚墙、小门小窗。这明显是为了增强建筑的整体保温。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燥,粘土厚度由十米至百余米,开洞后不会坍塌,适合做窑洞住宅,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由此可见,自然条件的影响,对建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宗教政治因素
封建社会,衣食住行均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特别是建筑,不仅具备使用功能,更多表现出的是等级的社会功能。
四合院的布局主要是对称式的平面,封闭式的外观,这与我国封建礼教、宗族制度有很大关系。家族观念中等级制度最为重要,讲究长幼有序、内外有别、主尊奴卑。因此,四合院的等级主要表现为: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四合院是由北房、东西厢房和倒座四面建筑围合起来的院落。
通过一座小小的垂花门,便是四合院的内宅了。封建社会,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东西耳房可单开门,也可与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书房。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也可将偏南侧一间分割出来用做厨房或餐厅。中型以上的四合院还常建有后军房或后罩楼,主要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
三、战争因素
客家土楼是世界上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土楼分方形土楼和圆形土楼两种。圆形土楼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最为震撼人心。客家人原是中国黄河中下游的汉民族,1900多年前在战乱频繁的年代被迫南迁。在这漫长的历史动乱年代中,客家人为避免外来的冲击,不得不恃山经营,聚族而居。起初用当地的生土、砂石和木条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多层的方形或圆形土楼,以抵抗外力压迫,防御匪盗。这种奇特的土楼,后来传布到福建、广东、江西、广西一的带客家地区。从明朝中叶起,土楼愈建愈大。在古代乃至解放前,土楼始终是客家人自卫防御的坚固的楼堡。
福建永定承启楼是土楼的最典型的代表,建于清顺治年间。外圆环平面直径达72米,高12.4米,布局上共有4环,中心为大厅,建祠堂,内一圈为平房,外一圈为2层,最外一环底层用作厨房、畜圈、杂用,二楼储藏,一二层对外不开窗,上2层为卧室,回廊相通各室。外环高大,但内环和祠堂低矮,故内院各卧室采光通风良好。出于防卫需求,土楼外墙高大厚实,一般达1-1.5米,外环楼层开箭窗,外小、内大,既利防卫又利使用。土楼具有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和强烈的宗族特性。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大门一关,自成一体,万一被围也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公务员之家
此外,我国其它地方的民居也都很有特色。总之,民居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法式”、“则例”等条条框框的约束,其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
建筑风格论文:建筑风格探讨论文
摘要:文章通过对益秀园小区建筑设计的功能布局、平面设计、立面设计等多方面细部设计的阐述,详细探讨了其建筑设计美学格调中,对现代精美主义建筑风格的理解、传承和表达。
关键词:精美主义建筑;建筑设计;传承;表达
1引言
讲究技术精美是精美主义建筑的显著特点,其在设计的手法上属于比较“重理”的风格,精美主义建筑在构造上非常,建筑物内部柱小空间大,纯净透明恬静这一格调特点贯穿了建筑物的结构、形体和内部空间,20世纪60年代精美主义建筑曾风靡全球,涌现出了一大批建筑经典。基于这一建筑风格特点,益秀园住宅小区在建筑设计上揉合国内传统设计手法,大胆地传承取舍和借鉴应用。
2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益阳市秀峰路与龙洲路交叉的西北角,南边临近奥林匹克公园,新一佳超市,朝阳国际实验学校;地块周围中学,医院,邮电,超市,酒店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周边亦无工业污染,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该项目用地呈多边形,临秀峰路长341m,临龙洲路长94m,总用地约16107.8m2,小区有3栋多层,2栋高层,总建筑面积62616.93m2。
3现代时尚的设计理念
为充分利用项目资源,并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益秀园小区在设计理念上首先坚持人本主义思想原则,并结合现代人生活需求与未来发展趋势,力求在建筑物的功能性、艺术性、健康性、前瞻性等方面做到化。在这一总的设计原则下,人居品质成为设计师首先考虑的因素。为达到现代都市人越来越高居住需求,在项目布局上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布局和文化意蕴来设计居住的空间;建筑风格上凸显现代精美主义建筑格调,与传统院落景观交相辉映;在建筑细部设计上,不追求建筑的曲线、折线,而在用材、色彩上追求社区时尚的语言;在细节设计上寻求现代精美主义建筑纯净、雅致的美学风格。
4追求简约宁静的功能布局
4.1空间布局
建筑空间在形式上打破早期街坊式的概念,强调小区的整体性和动态感,空间上可以渗透,反映了现代都市生活空间的基本特点。由于用地的性质,临街部分底部均为商铺,内院为住宅,临龙洲路的5#楼高层建筑利用地形设地下停车场,并综合考虑人防设计;小区内部设计相应规模的庭院景观,用花、草、水、石表达不可触及的视觉想象,注重生态性,让人在有限的空间内感受到小区的绿意盎然。绿化空间呈带状绿化、节点绿化等形态,住宅布局则基本成行列式组合的关系。在满足红线退让的前提下,建筑之间均满足防火、日照间距的要求。
4.2平面设计方案
根据设计文件的总体要求,在平面设计上采用了多套设计方案,并进行挑选,多层和高层部分在平面设计上其户型都不尽相同,但都应做到实用性、安全性、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4.2.1多层部分平面设计
1#、2#、3#楼的一、二层为商业门面层,其余为住宅,门面采用大空间的形式,可以灵活分隔方便使用,上部住宅共有基本套型6种,三室二厅3种,四室二厅2种,二室二厅1种,变化后共有11种,其中跃层式套型5种。内部空间由于柱少无梁或少梁设计满足了现代人追求实用的心理;在内部功能分区上采用动静分区,客厅大、主卧大,户型方正,私密性好,在房间内部追求线条的生动性和建筑空间的可流动性;在设计用材上十分考究,舍弃繁琐的装饰构件,寻求纯净透明的空间效果;双阳台和多阳台设计使小区清风、阳光自由摄入;两厅之间内部不设置隔断墙,仅设置品质铝合金玻璃推拉门,内景与外景能自由相互渗透,让客厅也成为休闲的场所。从而在住宅平面内部形成使用面积紧凑,尺度应用合理,南北通透,结构层次感分明的设计特点,呈现出精美主义建筑外部追求“精”、“美”,内部寻求实用的风格特色。各套型特征见表1。
4.2.2高层部分平面设计
在基地的北部和东部设4#、5#两栋高层,总建筑面积41780.39m2,4#楼为16+1层的住宅,建筑面积19662.03m2,5#楼为17层的商住楼建筑面积22118.36m2,均为二类高层。
4#楼为一梯二户的住宅,底部架空做绿化停车用,顶层为复式楼,基本户型为三室二厅。5#楼为商住楼,一、二、三层为商铺,4~17层为住宅,基本户型有6种,三室二厅4种,四室二厅1种,二室二厅1种。地下室采用平战结合布置了设备用房,停车位,同时兼做人防。
在高层建筑内部功能设计与多层较大的不同是客厅和主卧采用了凸窗和大平面窗等设计,每户都设有观景阳台和露台;并引入生态建筑的设计手法,在细部的处理上强调生态性,诸如设计入户花园等。多次采用互借的设计手法,使高层建筑尽可能多地获得采光通风面和观景面,充分满足现代人时尚、绿色、健康的居住需求。各套型特征见表2。4.3竖向设计
4.3.1小区内道路的坡度、坡长、路宽均充分考虑消防需要,在高层登高面,多层消防车作业面等路段,路面纵向坡度均小于1%,以利于消防车作业。在高差变化大的路段纵坡均小于7%,以利于消防车行驶,道路转弯半径不小于9.0m。
4.3.2小区内自然地面标高相差大的区域均设有地下室,通过地下室的设置减小填挖土方量。
4.3.3小区内组团场地标高的确定可以使场地内地表水有组织排放。
5时尚流畅的立面设计
益秀园小区户型多样,立面形式力求简洁、现代、大方。在设计上巧妙地利用空调搁板,阳台栏杆,弧型窗等建筑符号元素,通过精心设计布置成一种时尚流畅写意的建筑美学。屋面采用平坡错合,同时在屋顶和裙楼的适当位置设置一定的构架来强调建筑立面风格的和谐统一,并在立面设计上揉合现代精美主义建筑经典的欧式符号,运用色彩与立面造型变化上的视觉落差,从整体上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现代与传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从而给心灵上带来一种震憾、贴切与自然……
此外,为追求外型的协调,建筑物外墙以暖色调为主,线角、空调机位采用白色,色彩明快,并在临街适当位置预留广告位,使商业氛围更显浓厚,又不影响建筑物本身外部形象。从而从型色上与建筑物和谐搭配浑然一体,且不会给人留下杂乱无章的印象。
6营造自然舒适的小区景观
小区在整体布局上强调建筑物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充分满足现代人回归自然的居住要求,在小区景观设计上也着力体现其生态性和合理性。由于用地限制,小区内的绿化主要是宅前带状绿化与节点绿化相结合;为与周边环境相互融合,特在小区引种一些如桂花树、东青绿等常绿树种,以保持植物的多样性和生态景观的层次感;用碎石和人造铺地材料营建清幽小径,并在适当位置设置景观石和休憩椅凳,满足小区居住者休憩和休闲的需要;在内院住宅底部架空层结合停车位布置局部绿化,使整个小区的绿化带能相互渗透,同时在整体上使建筑物融于小区景观,小区景观同时融于建筑物,且与周围的活动场所契合。益秀园小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3。
7结语
益秀园小区在设计上按照总规划的要求,从建筑物功能布局、造型、景观等各方面运用现代精美主义建
筑设计手法,并糅合我国传统建筑美学的设计精髓。尽管小区受用地限制的影响,在小区景观设计上发挥的空间相对较少,但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建筑物与景观之间尽可能做到了和谐搭配;在细节设计的考量上,诸如材料和建筑物本身尽可能使用绿色环保节能材料,以满足对小区建筑的生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要求。总的说来,益秀园小区在建筑设计上冷静诠释了整个住宅小区自然和谐、简约写意、纯净透明、时尚健康的现代精美主义建筑的美学新概念。
建筑风格论文:古典园林建筑风格赏析论文
简介:中国古典园林自成一体,有其独特的风格。封建的儒家与宗教思想在中国园林中的深远影响。
关键字:建筑特点建筑形式建筑风格文化
前言
使用和造景,观赏和被观赏的双重性,园林建筑既要满足各种园林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又是园林景物之一;既是物质产品,也是艺术作品。但园林建筑给人精神上的感受更多。因此,艺术性要求更高,除要求具有观赏价值外,还要求富有诗情画意。
园林建筑是与园林环境及自然景致充分结合的建筑,它可以较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及环境的有利条件。任何建筑设计时都应考虑环境,而园林建筑更甚,建筑在环境中的比重及分量应按环境构图要求权衡确定,环境是建筑创作的出发点。
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它与自然因素之间似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统一起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气息。园林建筑只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协调、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责任只能是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环境的美。这种自然美和人工美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人在园林艺术上不断追求的境界。
东西方园林之中,建筑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他是满足人们生活享受和观赏风景所必须的。西方园林中,如法国的古典主意园林,意大利的庄园、府邸和宫殿往往集中式布置,层数一般两到三层,可以居高临下俯瞰全国景色。在中国园林中为满足可行、可观、可居、可游的要求,需配置相应的廊、亭、堂、榭、阁等建筑。从我国发展史来看,园林中建筑密度越来越高,生活居住气息越来越浓。当然建筑也不纯粹作为居游的生活需要来设置,它本身也是供人欣赏的景物之组成部分,融合在园林的自然景色中。自然景色若有人工建筑做适当的点缀,可现出神采而富有魅力,为景观添色。
一、古典园林建筑的特点
建筑与环境的结合首先是要因地制宜,力求与基址的地形、地势、地貌结合,作到总体布局上依形就势,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
其次是建筑体体量是宁小勿大。因为自然山水中,山水为主,建筑是从。与大自然相比,建筑物的相对体量和尺度以及景物构成上所占的比重都是很小的。
另一要求是园林建筑在平面布局与空间处理上都力求活泼,富于变化。设计中推敲园林建筑的空间序列和组织好观景路线格外突出。建筑的内外空间交汇地带,常常是最能吸引人的地方,也常是人感情转移的地方。虚与实、明与暗、人工与自然的相互转移都常在这个部位展开。依次过度空间就显得非常重要。中国园林建筑常用落地长窗、空廊、敞轩的形式作为这种交融的纽带。这种半室内、半室外的空间过渡都是渐变的,是自然和谐的变化,是柔和的、交融的。
为解决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问题,中国园林建筑还应考虑自然气候、季节的因素。因此中国南北园林各有特点。比如江南园林中有一种鸳鸯厅是结合自然气候、季节好的离子,其建筑一分为二,一面向北,一面向南,分别适应冬夏两季活动。
总之,园林建筑设计要把建筑作为一种风景要素来考虑,使之和周围的山水、岩石、树木等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优美景色。而且风景是主体,建筑是其中一部分。
二、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形式
廊有覆盖的通道称廊。廊的特点狭长而通畅,弯曲而空透,用来连结景区和景点,它是一种既“引”且“观”的建筑。狭长而通畅能促人生发某种期待与寻求的情绪,可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弯曲而空透可观赏到千变万化的景色,因为由可以步移景异。此外,廊柱还具有框景的作用。
亭子是园林中最常见的建筑物。主要供人休息观景,兼做景点。无论山岭际,路边桥头都可建亭。亭子的形式千变万化,若按平面的形状分,常见的有三角亭、方亭、圆亭、矩形亭和八角亭;按屋顶的形式有掂尖亭、歇山亭;按所处位置有桥亭、路亭、井亭、廊亭。总之它可以任凭造园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丰富它的造型,同时为园林增添美景。
堂往往成封闭院落布局,只是正面开设门窗,它是园主人起居之所。一般来说,不同的堂具有不同的功能,有用作会客之用,有用作宴请、观戏之用,有的则是书房。因此各堂的功能按具体情况而定,相互间不尽相同。
厅堂是私家园林中最主要的建筑物。常为全园的布局中心,是全园精华之地,众景汇聚之所。厅堂依惯例总是坐南朝北。从堂向北望,是全山最主要的景观面,通常是水池和池北叠山所组成的山水景观。观赏面朝南,使主景处在阳光之下,光影多变,景色明朗。厅堂与叠山分居水池之南北,摇摇相对,一边人工,一边天然,既是绝妙的对比。厅的功能多作聚会、宴请、赏景之用,其多种功能集于一体。因此厅的特点:造型高大、空间宽敞、装修精美、陈设富丽,一般前后或四周都开设门窗,可以在厅中静观园外美景。厅又有四面厅、鸳鸯厅之分,主要厅堂多采用四面厅,为了便于观景,四周往往不作封闭的墙体,而设大面积隔扇、落地长窗,并四周绕以回廊。鸳鸯厅是用屏风或罩将内部一分为二,分成前后两部分,前后的装修、陈设也各具特色。鸳鸯厅的优点是一厅同时可作两用,如前作庆典后作待客之用,或随季节变化,选择恰当位置待客、起坐。另外,赏荷的花厅和观鱼的厅堂多临水而建,一般前有平台,供观赏者在平台上自由选择目标,尽情游赏。
榭常在水面和花畔建造,藉以成景。榭都是小巧玲珑、精致开敞的建筑,室内装饰简洁雅致,近可观鱼或品评花木,远可极目眺望,是游览线中的景点,也是构成景点最动人的建筑形式之一。
阁是私家园林中较高的建筑物,供游人休息品茗,登高观景。阁一般有两层以上的屋顶,形体比楼更空透,可以四面观景。
舫为水边或水中的船形建筑,前后分作三段,前舱较高,中舱略低,后舱建二层楼房,供登高远眺。前端有平?与岸相连,模仿登船之跳板。由于防不能动又称不系舟。防在水中,使人更接近于水,身临其中,使人有荡漾于水中之感,是园林中供人休息、游赏、饮宴的场所。但是舫这种建筑,在中国园林艺术的意境创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知道,船是古代江南的主要交通工具,但自庄子说了“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邀游,泛着不系之舟”之后,舫就成了古代文人隐逸江湖的象征,表示园主隐逸江湖,再不问政治。所以它常是园主人寄托情思的建筑,合适世隐居之意。因为古代有相当部分的士人仕途失意,对现实生活不满,常想遁世隐逸,耽乐于山水之间,而他们的逍遥伏游,多半是买舟而往,一日千里,泛舟山水之间,岂不乐哉。所以防在园林中往往含有隐居之意,但是舫在不同场合也有不同的含意,如苏州狮子林,本是佛寺的后花园,所以其中之舫含有普度众生之意。而颐和园之石舫,按唐魏征之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由于石舫永覆不了,所以含有江山永固之意。
三、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风格
1、表现含蓄
含蓄效果就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追求含蓄乃与我国诗画艺术追求含蓄有关,在绘画中强调“意贵乎远,境贵乎深”的艺术境界;在园林中强调曲折多变,含蓄莫测。这种含蓄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其意境是含蓄的;其二,从园林布局来讲,中国园林往往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曲折多姿,含蓄莫测。往往巧妙地通过风景形象的虚实、藏露、曲直的对比来取得含蓄的效果。如首先在门外以美丽的荷花池、桥等景物把游人的心紧紧吸引住,但是围墙高筑,仅露出园内一些屋顶、树木和圆内较高的建筑,看不到里面全景,这就会使人引起暇想,并引起了解园林景色的兴趣。北京颐和园既是如此,颐和园入口处利用大殿,起掩园主景(万寿山、昆明湖)之作用,通过大殿,才豁然开朗,见到万寿山和昆明湖,那山光水色倍觉美不胜收。江南园林中,漏窗往往成为含蓄的手段,窗外景观通过漏窗,隐隐约约,这就比一览无余地看有生趣得多。如苏州留园东区以建筑庭园为主,其东南角环以走廊,临池面置有各种式样的漏窗、敞窗,使园景隐露于窗洞中,当游人在此游览时,使人左右逢源,目不暇接,妙趣横生。而今天有许多好心肠的人,唯恐游者不了解,水池中装了人工大鱼,熊猫馆前站着泥塑熊猫,如做着大广告,与含蓄两字背道而驰,失去了中国园林的精神所在,真太煞风景。鱼要隐现方妙,熊猫馆以竹林引胜,渐入佳境,游者反多增趣味。
2、强调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意境“二字,多以自然山水式园林为主一般来说,园中应以自然山水为主体,这些自然山水虽是人作,但是要有自然天成之美,有自然天成之理,有自然天成之趣。在园林中,即使有密集的建筑,也必须要有自然的趣味。为了使园林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之地,园林中必须建筑各种相应的建筑,但是园林中的建筑不能压倒或破坏主体,而应突出山水这个主体,与山水自然融合在一起,力求达到自然与建筑有机的融合,并升华成一件艺术作品。这中间建筑对意境的表现手法如: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乃仿浙江嘉兴烟雨楼之意境而筑,这座古朴秀雅的高楼,每当风雨来临时,即可形成一幅淡雅素净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情画意图,见之令人身心陶醉。
园林意境的创作方法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和深远的文化根源。融情入境的创作方法,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体物”的过程。即园林意境创作必须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对特定环境与景物所适宜表达的情意作详细的体察。事物形象各自具有表达个性与情意的特点,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如人们常以柳丝比女性、比柔情;以花朵比儿童或美人;以古柏比将军、比坚贞。比、兴不当,就不能表达事物寄情的特点。不仅如比,还要体察入微,善于发现。如以石块象征坚定性格,则卵石、花石不如黄石、盘石,因其不仅在质,亦且在形。在这样的体察过程中,心有所得,才开始立意设计。
“意匠经营”的过程。在体物的基础上立意,意境才有表达的可能。然后根据立意来规划布局,剪裁景物。园林意境的丰富,必须根据条件进行“因借”。计成《园冶》中的“借景”一章所说“取景在借”,讲的不只是构图上的借景,而且是为了丰富意境的“因借”。凡是晚钟、晓月、樵唱、渔歌等无不可借,计成认为“触情俱是”。
“比”与“兴”。是中国先秦时代审美意识的表现手段。《文心雕龙》对比、兴的释义是:“比者附也;兴者起也。”“比是借他物比此物”,如“兰生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是一个自然现象,可以比喻人的高尚品德。“兴”是借助景物以直抒情意,如“野塘春水浸,花坞夕阳迟”景中怡悦之情,油然而生。“比”与“兴”有时很难绝然划分,经常连用,都是通过外物与景象来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意的方法。
3、突出宗教迷信和封建礼教
中国古典建筑与神仙崇拜和封建礼教有密切关系,在园林建筑上也多有体现。汉代是园林中多有“楼观”,就是因为当时人们都认为神仙喜爱住在高处。另外还有一种重要的体现,皇家建筑的雕塑装饰物上才能看到的吻兽。吻兽既是人们对龙的崇拜,创造的多种神兽的总称。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炎黄子孙崇拜的图腾;龙所具有的那种威武奋发、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理想的象征和化身。龙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人们仍可见到“龙文化”在新建的仿古建筑上展示,如今的龙文化(装饰)不仅仅是为了“避邪”;而且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海内外,凡饰有“龙避邪”的,一定是华人宅府),凝聚了民族的魂之所在。吻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的,显示了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在其它古建筑上一般最多使用九个走兽。这里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只有金銮宝殿(太和殿)才能十样齐全。中和殿、保和殿都是九个。其它殿上的小兽按级递减。天安门上也是九个小兽。北京故宫的金銮宝殿“太和殿”,是封建帝王的朝廷,故小兽最多。金銮殿是“庑殿”式建筑,有1条正脊,8条垂脊,4条围脊,总共有13条殿脊。吻兽坐落在殿脊之上,在正脊两端有正吻2只,因它口衔正脊,又俗称吞脊兽。在大殿的每条垂脊上,各施垂兽1只,8条脊就有8只。在垂兽前面是1行跑兽,从前到后,最前面的领队是一个骑风仙人,然后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共计10只。8条垂脊就有80只。此外,在每条围脊的两端还各有合角吻兽2只,4条围脊共8只。这样加起来,就有大小吻兽106只了。如果再把每个殿角角梁上面的套兽算进去,那就共有114只吻兽了。而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乾清宫,地位仅次于太和殿,檐角的小兽为9个。坤宁宫原是皇后的寝宫,小兽为7个。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小兽又减为5个。有些配殿,仅有1个。古代的宫殿多为木质结构,易燃。传说这些小兽能避火。由于神化动物的装饰,使帝王的宫殿成为一座仙阁神宫。
因此吻兽是中国古典建筑中一种特有的雕塑装饰物。因为吻兽是皇家特有的,所以也是一种区分私家和皇家园林及建筑的一种方法。
4、平面布局简明有规律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这是封建礼教在园林建筑布局上的体现。
5、地域文化不同园林建筑风格有异
洛阳自古以牡丹闻名,园林中多种植花卉竹木,尤以牡丹、芍药为盛,对比之下,亭台楼阁等建筑的设计疏散。甚至有些园林只在花期是搭建临时的建筑,称“幕屋”、“市肆”。花期一过,幕屋、市肆皆被拆除,基本上没有固定的建筑。
而扬州园林,建筑装饰精美,表现细腻。这是因为,扬州园林的建造时期多以清朝乾隆年间为主,建造者许多都是当时巨商和当地官员所建。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财富、粉饰太平,因此带有鲜明的功利性。扬州园林在审美情趣上,更重视形式美的表现。这也与一般的江南私家园林风格不同,江南园林自唐宋以来追求的都是淡泊、深邃含蓄的造圆风格。
四.结论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表现在古典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观,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
建筑风格论文:浅谈建筑风格设计与特殊创意
摘要: 设计风格“最贫乏而无益的,莫过于被现代性蛊惑纠缠,并且刻意忘记历史。古代文明留传给我们的浩瀚遗产乃是建筑与设计最堪彪炳的地方之一。这是古今之间的一种活生生的对话。但我们所要传达的讯息不应是描摹设计发展的历史,而是一种远为深切的领悟:只要我们可以想到的东西,没有什么是建造不出来的”。
现代的建筑风格独特而富现代化格调的设计工程,仿佛已是城市的商标;综观过去多年来的城市改造工程,在种类和风格上均是多元化的,无论是古典、传统或是现代化的呈现、凭着设计者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创意,经过他们的一番塑造之后,房舍的每一处,都散发出独特的神韵。
在发展设计事业的初期,设计者虽然把目标放在城市的住宅设计上,但对商业设计的市场从未忽视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办公室、酒店、餐厅、商场,还是住宅等各类工程在设计上是向往自由自在、我行我素的创意空间。随着设计业的蓬勃发展,设计者对每一个新的工程就是一项新的挑战,他们将会全力以赴去创造自己的新作品。设计是凭个人的主观感觉出发,具体来说,一位主观性强的人走进现场环境里,一眼便能够洞悉出它的利弊所在,知道其适当的处理手法,这就要他们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对周边事物有主观性的认识。再者,对周围事物不断观察可以训练自己的分析能力,随着观点与角度的转变,视野的拓宽,又可进一步激发设计灵感和创意,而且,经常赏析别人的设计做到知已知彼也是十分重要的。
众多的设计者认为现在的设计主流就是80年代的简约主义的复苏,设计师多随大流,因此设计出来的作品风格都十分接近,显得毫无个性,我主张不断注入新元素,推陈出新,不容许因循或抄袭,惟有这样才能创出佳作。但如果太拘泥于此,整个设计会不够饱满。所以,它必须借鉴装饰艺术和现代艺术装饰模式。建筑设计非常注意彰显不同区域的个性,同时,为了形成一种视觉上的连续,不至于由于风格的过于强烈而形成跳跃感,设计时也十分小心地遵循协调一致的原则,其间的尺度就显得相当微妙。对设计者们的较大感悟是,“最贫乏而无益的,莫过于被现代性蛊惑纠缠,并且刻意忘记历史。古代文明留传给我们的浩瀚遗产乃是建筑与设计最堪彪炳的地方之一。这是古今之间的一种活生生的对话。但我们所要传达的讯息不应是描摹设计发展的历史,而是一种远为深切的领悟:只要我们可以想到的东西,没有什么是建造不出来的。”
众多的设计者挟建筑师之名而投身于室内设计的范畴里,确实是一有利的条件。一个专业、品质的设计师,并不局限于对家具配搭上的安排,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把整项装修工程联系起来,例如规划电器的位置、冷气机和风喉的装置等等,在懂得这些土木电工的知识之后,才能拟定出一个能得以实践的设计构思,否则,出来的效果便会跟原先的大相径庭,又或变得不切实际了。因此,具有建筑学知识背景对于室内设计工作确实有莫大的助益。
谈及设计风格,明净简洁最为设计者所喜爱,并多以富有现代感的表现手法去处理。在各种设计元素里,空间的安排与运用最为重要,宽敞的空间带给人舒适自然的感受,因此着重视觉上的空旷感,间隔上的妥善分配就是其重要的处理手法之一。其次是物料的搭配和色彩的组合,物料的选取主要取决于环境因素,例如一所海滨之屋,为了避免潮湿,地板不宜选用木料,而选择云石、麻石之类则较适宜;至于色彩的组合,设计者可根据个人偏爱的色调,想象的背景下,有利于营造气氛和突显特殊的设计风格。但是必须强调在着手进行任何设计中,从来都没有既定预设的“房子风格”以套用于单位设计里,要知道自己的审美观念和标准是不能强加于客户的,应该反而注重空间的利与弊和格调的配合,当然不难忽视客户的要求和喜爱。在满足客户所需的条件下,再加入自己的设计意念,通过适当的处理手法,营造出别具风格的生活环境。
室内设计中经常碰到有些住宅面积小,个人占有的空间不多,因而,在空间的运用上,主张以简单的手法去处理,习俗达到空间倍增的效果。所谓的简单,是泛指一种简约的格调,主张利用不花巧的线条,不复杂的材料,营造一个舒适自然的场景,以增加视觉上的空间感。同样地,较为浅的色调容易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再者,淡素色泽有助光线的折射,能加强室内的光度;在一片素净的背景下,不管是强烈的对比,又或是和谐的配衬,都能突显出室内每一处设计。灯光在室内设计上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元素,灯光控制有助于营造气氛,增加层次感,因此,每当进行一项工程时,设计者们必定会在灯光效应花大量的时间和心思,务求达至。作为一位专业的设计师,经验的累积是十分很重要的,犹如一个宝库,无论是好的,还是来好的经验,都有鞭策自己的作用,欣然接受别人的批评、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并从中不断反思和寻找,才能突破自己,跨越樊篱而迈向前方。
解决小面积住宅的设计技巧。在于使空间与家具有更多复合性的使用,借以扩展原有的狭隘格局。运用地面的高低差,解决家具中桌椅的使用需求,也平添了层次和深度。用较单纯的色调,能增加视觉上的延伸。而用镜子营造的错觉感,则巧妙争取到了未曾实际出现的等倍空间。做错层的本义并非压缩空间,而是在考量居家的实用性后.充分运用可资利用的三度空间.用交错与堆叠转换上下间的垂直与连接,令水平面积有更多的扩展。
做小面积住宅的设计,必须寸土必争,锱铢必较,但是完成时它又得有恢弘的气度。设计不是光图好看,极尽雕琢。而是争取空间给人用.使用户生活上得到便利——设计的价值就在于此。当然是灯光的经营。室内要有光的表现,而非孤立的灯具陈列。他的习惯是减弱灯的造型,看光照的效果才最重要。光影在墙面上(或其他物体上)画出明暗和变化很有美感。餐厅里用吊灯是因为要光线集中,把桌面照亮,所以可用吊灯打出均匀光。住家不需要办公室那样的通亮,而是要温馨个性的层次来营造气氛。灯光应打在该亮的地方.不需亮的地方则让它暗下去。这就是我们设计光效的原则。
小空间没有必要舍弃什么,大空间不一定非要一屋子满满的物件,很多机能需求有的时候是人与人之间比较出来的,不见得需要。其实,空间整个做满后,这个空间就等于死了,是没有生命的。所以,设计师便要有一定的敏锐度,去感觉环境、认识空间,甚至参与客户的生活里,然后起造最“切题”的空间。想要做的是“纯然”自然的空间,留白和从容。规划功能是设计师最基本的能力,设计最难的就在挖掘出最自然的灵性美丽,所以,很少看到名师的作品有昏暗封闭的空间,日光云彩是最重要的元素。“如果你喜欢享受阳光、绿意,你就会想办法将这些美好的事物进入生活中”。设计师除了具备基本的绘图知识、设计理论及美学的概念外,他更必须有很强的观察力和分析力,要灵活、客观和耐心,多看多想多做。即看看周围环境,想想人们的生活模式,考虑事物对心理的影响,然后辨别客户的实际需要。分析空间的布排。从而作出好的方案。设计师一定要客观地了解及处理方案。尽量体会用户如何去利用空间,不能过于自我和不切实际。另外,对于设计师来说,永远是要为客户考虑而不是为了表现自己。我们不是艺术家。我们只是用艺术的手法来做实用的东西。
人本主义——怀旧、追求身心灵的释放与满足科技进步随之而来的负面效应,也让人产生一股回归内在的原动力,一方面缅怀救世代的美好,一方面开始以人为主体,转向精神生活层面的满足,期望在自己家中追求身心灵的释放与满足的主张。『人本,即是设计时考虑到阳光、空气、动线、舒适性等问题,把空间当成背景,『人才是设计时的主角。然后以『人本为出发点,做到『新、速、实、简。『新是观念新颖,符合时代潮流;『速是符合工法,譬如:设计很环保,配合环保理念;『实是使用实实在在的东西;『简是简约的空间及空间弹性化的使用与可变化性。东西方文化一直在持续融合当中,东西方的家具、装饰的搭配也是同样的道理,会呈现不同的意念与风格。自由、包容的生活态度,以及简约、俐落的空间处理应对在居家上,便是融合全球艺文化的多元风格出现。无论是现代的、古典的、东方的、西方的、优雅的、狂野的、高贵的、朴实的、创意的、丰富的,都汇整融合在一起,其中还透露著透有的人文特质和人文风情。
极简、怀旧、艺术品味登堂入室千禧年的家俱的选择及空间陈设概念将回归到反璞归真的自然隽永风格,不论在造型、色彩或世居是动线的安排、居家风格的呈现上较不同的是,简约不再只是简化的线条和单调的形制,设计元素加入了更多对“人”的尊重及人性化的温暖设计。住宅新规划、新建议。新──新的人文思考与价值观速──正确精准而有效率的快速工法实──真材实料与实用性检──造就长期维护方便性与弹性应用的检洁设计方法
追求的是一种简致和美的风格,反对过分夸张、奢华和浮躁。建筑的造型,比例上的合理是我追求达到的目标,这也是设计的较高境界。设计应该是恒久的。也就是说在经过很长一段岁月后仍然具有耐看的质感。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生活显得越来越精致了。每个人都在设计自己的生活。确实,生话是需要设计的。当我们被越来越纷繁的时尚事物迷住了心眼的时候,会发现那些设计方向也越来越模糊。
有的设计师喜欢简洁明快,不太倾向于仿古的设计。他认为“传统的精华是无法通过模仿这么简单就能达到的。古旧的风格是因为当时的审美意志和时代个性造就的,那种美发球历史也是一次性的,我们后人是无法轻易追赶的,如果生搬硬套便于工作会失去美感,失去当代的气息。”当然,作为一个设计师,你的风格不能太极端,或者仅局限在一个层面。设计是服务于人群的工作,它太具体而常常需要你把握住现实和美感的分寸。对空间的布排有一种职业的敏感。整体空间的掌握,决定了设计的方向;风格的形成、技巧的变换,均取决于空间调配的结果。比例、尺度、切割……都是修正空间需要的技巧。而运用穿透、环抱、层次、借景,能够再造一个空间。但千万不要做虚拟个人空想的空间转换,住宅设计要帮用户达成空间的美梦。设计师要时刻以很专业的眼光和态度来处理手上的设计案例。
纯粹功能性的解决,只是一个设计的雏形。所谓“理性的工程”;而设计的较高境界应涉及艺术感的层面。开始是以功能性来考虑,靠空间来解决实际住宅的需缺,则以艺术性来表达,让人感到美,感到舒服。这样的兼顾需要刻苦的专业精神、活学活用的专业知识、敏锐的艺术通感,还有不断累积的各种实践经验。做过千多个案例,亦是经过无数历练才形成自己一套可以自如挥洒的成熟手法的。
作为一名声名卓著的设计师,已经形成了自己成熟的设计风格。风格代表着观念,当然所谓经典并非豪华古老的那一种。也可以很简洁,也可以很现代。其个人比较喜欢宁静、平和的东西。不是那种常去disco之类喧闹环境的人。另一方面。他希望他的作品能有长存的艺术价值。因此自我追求的是一种简致和美的风格,反对过分夸张、奢华和浮躁。建筑的造型,比例上的合理是其追求达到的目标,这也是设计的较高境界。如果设计追求一些很表面的东西的话,会很快失去价值。设计应该是恒久的。也就是说在经过很长一段岁月后仍然具有耐看的质感。他的设计看起来是很平谈的,但里面贯彻了他的理念。世事往往如此,平凡的感觉是最难达到的。
对于设计师来说,设计理意往往来自个人对生活的体验看法,他的理念是否有类似的思想根源呢?很多人回答是:平时喜欢读各类书籍。其中有许多关于名家思想的东西,把这些文化上的影响融入其设计理念。当然,设计并不因之理论化教条化.而是追求实用和美观的结合,让表象上的设计具有更丰富的涵义。
简约、质朴的设计风格是众多人群所喜爱的,生活在繁杂多变的世界里已是烦扰不休,而简单、自然的生活空间却能让人身心舒畅,感到宁静和安逸;藉着室内空间的解构和重组,便可以满足人们对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让他们在纷扰的现实生活中找到平衡,缔造出一个令人心弛神往的写意空间。把这种理念融入设计里,摒弃了吹毛求疵的形式美,否定过分的堆砌和浮夸,通过清晰,简明的线条剪裁和素净质朴的家具组合,构建出舒适、自然、明快的居家风格。
然而,作为一名专业的设计师,不应该把自己局限于某一特定的方向,更不应该默守一成不变的设计风格,而应该跟随着时代和潮流的步伐不断进取,拓宽自己的视野,并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更新和突破自我,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出更丰富的设计意念,创造出更多化的作品。应该在设计风格逐渐趋向于多元化,不要在设计上侧重于个人主观感情的投射,爱从大自然入题,造就出具有大自然风尚的居家风格,随着将来的发展和现代潮流的趋势,现在则较偏爱西方现代设计意念,喜以简约主义的手法去处理。设计不只是艺术。进行纯艺术的创作,只求个人单一满足,属于个人化的行为,无需在乎旁人的指点;但设计不能崇拜个人主义,因为最终使用者仍是客户,因而在设计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客户的各种需要,又要切合使用者所需要,不可妄顾一已创作欲上的自我满足,而忽略客户的意见和要求,因为客户才是居室的使用者,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自己的需要,因此设计师只有在与客户沟通后才把想象出来的空间通过其专业的手法而落实下来。
因此,看来一个成功的设计方案,应该是美观现实用并重的。只有美感而欠缺实用性的设计,对设计师来说,可能已是称心之作,既切合设计追求美的目标,又能满足设计师一已的创作欲,但对于最终的使用者而言,只能带来悦人眼目的效果,从而因未充分考虑实用性而引起诸多不便,结果成为失败之作。
设计属性是由过往经验形成.曾经在多所设计公司任职,不少名师认为自己受到环境影响不少,从早期的古典风格到以国外设计师为主导的设计工作中,都是自己今天设计风格形成的原因,而且从早期认为应该提升屋主的生活水准,到今天诊断设计要与居住者的生活结合在一起,设计师们发现,为屋主所做的设计应该延伸到多年后的生活。主因是建筑物无法针对个人需求来调整,也因为国人对生活的要求改变,造成室内设计如此蓬勃发展,但是设计师如何让自己脱离“装璜”,真正走向“设计”。首先要培养对外围环境强烈的敏镜度,才能从各自经验归类出自己的风格;其次是将空间的优点焕化成自己的优点,也说是说,能将空间看成三度立体来设计时,就能掌握完成之后的协调度;要在理想与屋主需求中求得平衡点,和屋主做良性沟将,将视觉美感与生活结合。
生命在探索,所以设计也在探索的前进中,设计与禅修同步进行, 有一位从事室内设计十年设计师,曾有人问他,在这些年里,他是否遇到了好业主?对于这项提问,他说:重点不在遇见好业主,而是碰到一个业主,就把心里所想的“好东西”发挥出来,关键在“心里所想”的是什么?设计者在生活中的观念是不是开朗的,否则,别无意义。对于此,他举证了一个可以检视的例子说道:尝试让脑子清晰地去看到每一个意念的起伏,就象剥衣服,先脱掉外套,愈脱至里层会愈脱不下去,因为将要赤裸示人,但假如无分别心,就没有这层顾虑了。而也就是因为还没认识到自己是否真能够欣赏某个空间,“创作”出来的空间自然就接不上了;先从自我深层对话起,才有空间实相的产出。
如何处理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是每个设计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因此众多认为:在设计前会与客户进行很深入的沟通了解他的性格、生活习惯。因为设计的最终结果是供客户使用所以设计中虽然有个人的风格,但一定要符合客户的个人喜好。与客户的关系是从认识到了解,最终成为朋友。而在设计办公室时,更是要了解这个公司从老板到员工的要求,还包括公司的内部结构、部门分配以及公司的整体形象。客户的特殊性对于设计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每个客户一定会有不同的要求。设计师所能做的就是将自己的设计概念详尽地解释给客户听,与客户进行沟通,尽量在动工之前让客户了解我们的想法。因为设计很难直观地向客户解释清楚,所以好的设计师还有一个技能就是懂得表达。 客户知道他的风格一一追求淡雅而高级的格调,所以才去找他。客户和设计师,首先会在保持低调,平和这些理念上达成共识。一般那些富豪的居室都很低调,但质量上要求非常高。无论做谁的设计,都必须很认真。靠沟通,阐述,变通,找到合适的方法。不用太触目,但一定要够经典、够个性。 遇到很麻烦的要求时,就很灵活地应变,因为处理设计的手法有很多,也可以借力打力用其他的东西来配合客户的要求。这种能力往往需要经验和灵感来解决,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大部分客户都比较尊重设计师。设计环境相对宽松。他相信人与居家互为影响。室内设计不是一桩草率的事情。设计师和客户之间的沟通很重要。要注重用户的生活感受和情感要求。对于设计方案,常常会迂回反复数次,最终达到客户满意,设计师在专业上也能认同。
从事设计的人都很有自己的看法与意见,而且会有一种想努力完成某种事情的热情,讨厌站在时代的末端,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特质是具有心里透视的能力,如此设计师们方能清楚了解消费者的需要,然后满足需求。绝佳的设计应是配合建筑物施工期,共同考虑结构、环保、对外环境、建筑与室内的界面处理等关系所规划,工程程序安排与建材种类的配合不至于浪费人力、物资,在预算及时间内,搭配建筑物的工程,共同达成空间的精神,让使用者接收一个圆满的住宅空间。设计不单是一项空间美化的工作,它是一项掌握预算、工作时间、控制施工过程,然后以有效率、正确、的方式来执行的工作。综合来说,设计是一项结合了人文、艺术、历史、科技、预算、设备、灯光统合的工作。
设计的标准是什么?设计师又凭那些技巧提升设计创意?设计师们凭着以多年的经验归纳出,对使用素材百分百的了解,有助于兼顾客户的需求与创意之间的平衡点。
“简化”还原设计本质。从繁复的古典、强调造型的现代到简化的现在,发现想在合理的经费中完成屋主需要的空间,“简化”正是其中的关键,因为强调造型的物品通常比较昂贵,欲只有视觉效果,而“简化”却能让设计者还原设计的本质,藉由素材的真实面来表现。深入了解素材使设计更落实。在平面完成之后,紧接着便是材料选择,判断素材是否适合空间使用,要先从“机能”出发,也就是说,设计观念的架构要正确,才能在怡当的地方使用恰当的素材。要达到能游刃有余,最扎实的方法就是认清素材,清楚了解素标的特性,才能发挥素材的优点。
当设计师对某种素材特性不够了解时,就容易被施工单位牵着走,施工单位可能碍于施工方法复杂,而以各种理由推翻设计者的设计图,造成整个空间完成度变低,如果能了解素材的优点时,设计师本身更容易发展出具创意的设计。以曾经流行一时的玻璃屋为例,由于台湾的玻璃屋技术不够完整,导致玻璃屋成了热的玻璃盒子、耗费能源多,又难清理、容易漏水,对客户来说,产生使用上的困难,最後便乏人问津,这便是对材料和环境不够了解之故,反观国外的玻璃屋设计,同时考虑自动清洁系统、防紫外线的设计,连卷帘都可以和玻璃屋结合在一起。唯有清楚素材的优缺点後,设计者才能避免使用不当的产品。以玻璃和盖房为例。在多年的设计生涯中,谭精忠设计师使用过不少玻璃与金属,从外墙、隔间到天花,这两类材料在他手中几乎无所不能。认为设计最值得骄傲的是,在有限的条件中创造空局无限价值才值得称许。因为使用最基本的素材完成的成就感较大。
本人根据相关的资料总结出五项秘诀供大家参考:
一、了解产品种类:素材组合本身就有无限可能,但首先要非常清楚想使用的材料有多少选择,以金属来说,常旯的就有镀锌、毛丝面、阳极处理、亚光、铝、铜等产品,玻璃就有清玻璃、喷砂玻璃、胶合玻璃、裂纹玻璃等,愈清楚产品种类,就愈能组合出丰富多变的作品,发挥设计创意。
二、了解规格:如果想精简预算,就要使用规格内的产品,以他自己的办公室为例,便是在玻璃和金属的规格品中,做最恰当的分割,如此一来不但节省经费,完成结果舆原始设计相差无几,也就是说,“完成度”很高。
三、因应表现方式,选择接合材料:素材与素材之间的接合往往也是例外之一,在他的办公室的设计为例,为了呈现更“纯粹”的效果,表现玻璃质感,玻璃介面的处理方法便很重要,例如胶台玻璃做成45度角交接能使介面看来最单纯,并且使用透明的矽力康胶接合。
四、媒介:在素材与素材的碰撞中,都会有媒介这部分,也就是说,设计师想形成的“器形”,适些细节组合起来构成空间中重要的元素,也就是说,中间的媒介也会影响素材形成的结果;以不锈钢和玻璃为例,不锈钢和透明度高的玻璃给人的感觉是属于“理性”的材料,但在两者间加上木料或其他媒介素材,结果就不相同,给居住者的感受也大不相同。当然“媒介”存在也有必须与否的问题,他建议设计除了回归简化本质之外,媒介也要有同样观念,使所有的媒介片空间而言都是必须的。
五、使用目的:任何素材都有他存在的目的,以玻璃而言,玻璃透明度高,容易营造气氛,也具有暗示另有空间的意义。所以素材必须因架构意义来使用,更能发挥材料本质的美感。“为生活加分”是设计者的目标。设计不只表现个人,更重要的是符合环境、符合生活等所谓的“限定条件”。以他自己的办公室为例,周围采用通透的强化玻璃,在设计之初,他考虑了环境被限定的条件,也就是周围受风面的风压大小、光源、周围环境人潮与保养方法,最後决定大胆使用强化玻璃为外墙,如今他的办公室与周围的公园绿意结合,对邻近居住者而言,多了一个美丽的视觉焦点,对公司同事来说,反而“偷”到公园无价的绿景。也就是说,“为屋主生活加分”应是设计者最重要的目标,如何在屋主的预算中完成适合屋主与符合设计的生活,这才是设计者的骄傲。
在设计的同时设计者要很好的审视自己的设计态度。这样才能为自己的特有风格而设计。多数人认为设计师的职责在于发现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然而,空间与人的心灵有关,无关乎改造或发现,只有回归的问题,回到人的最深层。以为设计师工作是要担任引导的一方;而不论空间还是人,都有无限可能可以被挖掘,当人在庸碌的生活以后,开始想暮然回首,不论是在旅程里、旅程中途或是行旅末了,追求深刻的心里深处的家,是一个起点。拿穿衣做比喻,怎么穿质地都稳当妥切,才是最终的境界;如果质地不稳,便需要穿成某一种特色,形成某一种样式,好突显身份,却都不甘个人的本质。如果一个外在服饰简单的人,空间不会凌乱不堪才对,但其内心世界,又如何呢?空间要的是单纯却不是单调,就怕“创造物”表现简洁,但内心其实是单调,作品风格反变成掩饰内心空洞的手段。但如果内容物很深,那么是可以很有力量的。所以很多事物都只是在“色”的变化,追求稳当的质地,是因为要回归生命本质。
刚从事设计之初,很多设计者发现自己常常为了某种感觉,而要影响生活中的很多细节,造成不方便,由此可见人的思想局限,因为我们以为有一种东西叫做”美感”,而大家只能看着这个美感,却不能用。 这样设计者们将会经历了一连串的身心变化与设计生命的不同阶段。以往,要透过技术或规划来达到设计上的美感与要求,但设计里不会有美,因为是人做出来的东西,怎会有美感,只有一个人的框架和局限而已。而认为这里面只有恐惧,如尚且害怕不够,害怕作品不够突出吸引人,用了许多与空间气质不相符的物件,届时反扼杀了空间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必须认识拒绝任何精神的,做批判性的思考;提示人解放原本应是全然自由的心,在人生旅程中清楚的观照。
设计的目的是创造美好的生活空间,这个空间最终是供人居住的,在设计之中,实用和美观是同等重要的,而且往往是先考虑实用,再考虑造型。设计并不仅仅起到美化的作用,最终的目的是合理地利用空间。美化是设计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我们是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考虑环境、空间等方面问题,完整地分配、布局。在这之后才进入美化的阶段。美化的理念也要根据客户的不同个案来进行调整。例如酒店是各色人等共处的场所,在设计上就要采取中庸之道,使进入这里的每个人都不会产生不舒适的感觉, 要尽量利用每一个空间,使之能合理化地分割,然后按不同功能,配衬上合适的设备和装置,并加以美化、修饰,营造出与之调和的氛围。当然,美化的程度有深有浅,更有不同的风格,做得好不好就看设计师的功力了。设计没有固定的方程式。空间的处理手法是变化多端的。同一空间里存在不同的元素,互相影响。互相配合。即先要考虑实用。再研究造型。一个忧秀的设计师必须能找出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加以发挥。
不少设计仅仅停留在装修这个层面,而内部环境的布置和搭配都由客户自已进行选择.这往往造成整体上的偏差的惰况。建筑设计与装修设计是息息相关的,但二者有分别。设计者应该在未动工装修之前,按建筑物赋予的条件和客户的要求。先作出计划。计划包括空间分割、选用设备材料,把色彩、家具、灯具等等揉合成一个整体的方案。才把这个方案交给合适的装修单位去实现出来。其实建筑设计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并不仅仅是装修.它还包括了家具、装饰品的设计、摆放和搭配,这甚至可以具体到一个杯子。室内空间里每一个物件都是整体风格的一部分。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现在这方面的欠缺原因可能是在技术方面没有达到一定的制作水准。
还有一个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少客户不了解自己的需求,也不清楚美学的脉络,所以往往盲目地制定出一些不太合理的要求,比如单纯模仿欧美的风格等等。这样可能对设计师造成一定的限制。我希望客户提出要求和审批方案时,应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尽量鼓励设计师发挥创意。西方设计的历史很长,它不但浸润过世界各地的文化,而且也秉承着东方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所以有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城市的居住和工作空间都很紧张,我们就更重视处理空间感,务求每寸地方都能合理地利用。所以西方设计师的灵活性特别好,处理小空间的手法亦比较丰富和细腻。
潮流的趋势将是理性消费——实用与品味兼具生活的纷扰压力集世纪末全球性不景气导致工作、住所充满变数,人们对生活充满危机感,对未来感到捉模不定却又存在著美好幻想。这种渴望安定又有美丽期待的矛盾情结,形成一种既理性又强调自主性的消费模式,消费欲望由原来的“跟著感觉走”转变为“有节制、有选择性”的消费,因为买得越少,就买得越谨慎精。
而进入千禧年,历经世纪末的一切乱象、不安之后,新的二十世纪究竟会过怎么样的生活?虽然仍充满不确定性,但还是可以从居家流行风尚中窥得线索,由生活态度及消费行为改变的趋势,勾勒出未来生活蓝图。整个社会受到居家风尚所带来生活态度的转变,未来住宅、家俱设计和居家摆设也呈现出新的气象和新的风貌。
现在城市的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一些大城市,但是其设计力量与香港及国外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是这里的设计师接触的新理念比较少一点。国内的设计行业可以说刚刚起步。质量正在慢慢提高,出现了一些好的设计作品,整体上正日臻成熟。会有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加盟这里的建设。而本地设计师也会逐渐成熟,走向国际的舞台。因为人们的眼光放得很远,而且品位较高,对于的事物有敏感的接受力
建筑风格论文:试论印度尼西亚建筑风格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论文摘要:印度尼西亚号称千岛之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信仰多种宗教,其建筑风格受中国文化、宗教信仰影响深远木结构房屋、门面排房、宗教建筑、园林景观等都体现中国文化的印迹。
论文关键词:印度尼西亚:建筑风格:中国文化
印度尼西亚地处亚洲东南部,俗称“千岛之国”,公元3世纪,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代就与印尼古奴隶王国毗骞国互派使者来往,中国南部的少数民族也陆续与南亚的种族融合,将中国文化带入到东南亚各国,公元15世纪初中国明朝郑和下西洋。更是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成就传播到印尼各岛,对印尼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1.印度尼西亚木结构建筑风格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1.1印尼的木结构房屋则随各民族的习惯而建造不房屋同式样的住房,如爪哇人、巽达人的住房,一般是方形的,多数建在抬高的地基上,但也有高脚屋,不过离地面不高;米南加保人的住房,屋顶两端翘起来,形成马鞍形,房屋内部很宽敞,分为好几间屋,供年长者、孩子、新婚夫妇居住;巴厘人的住房,一般都盖在一个小院内,院子用土墙围着,院内有住房、附房和家庙;因为雨季时雨水多,印尼大多数民族的木结构房屋都是高脚屋,地板离地面高2米或更高。一般木结构住房内也会分为几间屋,有卧室、有厨房,房子门前都设有梯子,大部分木结构房屋建筑能体现了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特点,斗拱结构,崇尚自然,着重通风,遮阳,隔热,防潮,轻巧通透、淡雅明快。
1.2中国唐朝时代的商船常在马六甲海峡与古印尼人交换香料和珠宝,同时中国的斗拱结构形式也传入印尼,印尼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多风雨。不适合建造多层的木结构房屋,因此多为一层或两层房屋,采用过渡搭接方式连接支撑方木或圆木柱和横梁,形成上下层柱和屋顶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保障了木结构房屋的牢固安全。
1_3印尼木建筑在结构并不非常复杂,房屋支撑住支撑顶部骨架,既满足不同地域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精美的具有民族特色建筑形体,显示不同建筑风格,房屋构架以支撑立柱和纵横梁搭接后使用藤条缠绕加固组合成不同形式的房屋骨架,使木结构建筑物上部受力荷载由屋梁架、支撑柱传递到地面,房屋木墙就是起到围护和分隔作用。基本不受力,就算是有几面的墙倒了,房屋也不会倒塌。
1.4印尼木结构建筑其外观由基础、屋身、屋顶三部分组成,下面有的是短圆木支撑木地板。有的木地板直接铺在砖石砌筑的基础上;用木制柱支撑屋顶骨架,木板或者竹板钉制成墙面,墙面上预留安装门窗,上面是木结构屋顶架,屋顶可以做成柔和雅致的不同曲线,有的层叠高耸,有的层叠展开,有的四面起脊,有的两面起脊,上面覆盖着棕榈茅草、细密竹席、或者青灰瓦片。
1.5印尼木结构建筑的室内隔断可以用隔扇、门、屏等便于安装和拆卸,能随意划分,随时改变,使房屋内布局既满足当地人生活习惯,又能及时迅速改变空间布局。有的还建有走廊,和很大的盖顶庭院,甚至有的庭院就和房屋屋顶一体化,作为室内和室外空间的过渡段,或是室内和室外空间的有机结合;有的运用木片或竹片雕刻出不同花纹图案装饰木结构建筑的墙面和门窗;有的在屋顶结合地方民族特色起脊,有的如马鞍,有的如宗教佛塔,有的如灯塔,更好的展现了当地的民族特色。
2.郑和下西洋推动印尼宗教建筑建造
2.1中国的航海家郑和在1405—1430年间曾率领舰队七次远航’}氐达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的许多地方.每到一地都要举行仪式并宣传伊斯兰教义,并建立华人穆斯林社会区以传播伊斯兰,使得东南亚地区,尤其是在印度尼西亚使伊斯兰教迅速地发展起来。
2.2郑和下西洋沿途经过了印尼的泗水、雅加达、三宝垄、北苏门答腊、亚齐,所到之处宣传穆斯林教义,备受海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促进了伊斯兰教在印尼的发展,印尼华人为了纪念他建造了郑和清真寺。郑和清真寺位于印尼泗水市戛丁街2号,那是一幢5层楼宇,飞檐画栋,红墙碧瓦,赤柱镂窗,装修堂皇,左前方矗立着一座色彩鲜艳的八卦亭,雄伟壮丽,风格独特,清真寺的建筑模式,以绿、红、黄为主色调,体现华人穆斯林特点。清真寺右侧绘有郑和宝船和郑和下西洋的巨幅浮雕像,寺内主建筑屋顶呈八角形。长11米,进深9米,其规格有来历:l1米系天房最初的长度和宽度,9米象征印尼9位伊斯兰教圣哲。清真寺一楼刻有碑铭,碑文分别用印尼文、华文、英文镌刻于花岗岩上,碑文歌颂郑和在28年间七次下西洋亲善万国、传播伊斯兰教、开展中外文化经贸交流,郑和清真寺,奇特处在于三教合一,融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于一体,它不仅是印尼华人信奉伊斯兰教的启蒙圣地,也是印尼华族与其他族群交流、沟通并促进相互了解的桥梁。它将成为印度尼西亚各民族融为一体的象征,促进了中印尼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3.印尼华人致富起步的排楼建筑
从中国明朝郑和下西洋开始,掀起了中国广东和福建两省的沿海居民下南洋淘金的热潮,前期主要是出口买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再船运拖回印尼的香料卖到中国,帝国主义者入侵中国使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中国沿海居民为了谋求生机,大批居民下南洋,下南洋的主要地点就是印度尼西亚,早期印尼华人建造不同样式的沿街排楼建筑,在一层楼做门面零售,在二层楼居住,印尼华人靠着其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头脑,使其的生意不断扩大,通过几代人的共伺努力。逐步从小作坊和小店铺发展成为印尼煤炭、矿产、造纸、房地产、小商品零售等行业龙头,目前印尼华人约占全球华人的四分之一,占印尼人1:3的6%,却拥有印尼60%以上的财富,印尼华人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将中国的文化发扬传播。
4.结语
印度尼西亚分隔了印度洋和太平洋,是海上重要的通商港口,众多民族聚居于此,各国商人汇集于此,在不同时期融入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郑和下西洋带动印尼伊斯兰教盛行,也掀起了华人下南洋的浪潮,从而将中国文化带入印度尼西亚。其中表现在建筑风格上的木结构房屋,沿街排楼,商业店铺,综合建筑,大型商场,都是华人在其经商过程中留下的印迹,我们在雅加达、巴厘岛等景点看宗教寺庙,观海边日出,品园林风景,也能感受到中国园林和宗教文化的光芒,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对印尼建筑风格有着深远影响。
建筑风格论文:小城镇建筑风格控制初探
摘要:文章从建筑风格的历史因素和建筑风格形成的原因研究入手,简要阐述了建筑风格的几种成因和表现形式。以苏州渭塘镇为具体研究案例,对渭塘的建筑风格形成,建筑风格定位以及今后建筑风格的控制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建筑风格 城市风貌 渭塘镇 风格控制
建筑风格是指建筑物通过平面布置、立面形式、空间组织,结构方式形体、装饰、色彩以及建筑群体组织等多方面的处理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的艺术形象或艺术样式。对城市建筑风格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规划,有助于理清城市的发展脉络塑造城市整体的景观形象进而提高城市的知名度给城市带来一系列的收益。
1、建筑风格的古今之情
哲学家赫勒认为:“这个世界来自于两种想象资源:历史想象和技术想象这样的两种想象是建筑创作的主要源泉也是建筑情感表达的主要方式。历史想象赋予建筑以意义技术想象则能够丰富建筑的语言城市建筑风格的引导在注重现在与面向未来的同时也应当适当地“怀旧”,在时代的连续中求变化。
1.1 建筑风格的历史情结
建筑风格孕育着城市的记忆,历史的想象则是使建筑得以产生意义及审美文化的蓄水池,是创作的源泉。在这里,“历史的”并不仅仅是时间意味上的含义,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解释思维的痕迹它包括民族的、地方的生活、行为、城市发展的事件以及信仰、习俗与真理等等。从许多的要素当中选择那些特别的事件构建设计的切入点并给予相关的解释,这是建筑设计“回应”历史的重要方式。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变化从而形成了多样的建筑风格。历史想象能够使我们的城市在全球化的社会大背景中,找到自己的个性,恢复特色。我们需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开拓我们的视域,将现代社会的想象渗透到历史想象中去。
1.2 建筑风格的现代情愫
每一个时代的建筑风格与其它时代相比都有着不同的生存样式、品质和文化情境。“技术想象”是建筑风格得以创新的主要源泉。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革新带来了建筑艺术的多变风格及动态性的特征,但是很多建筑风格表现出了短暂性、暂时性以及主体的个性,并不能够成为永恒的经典。面对当今建筑形式的趋同现象,在技术的应用上可以结合生态的、人又的地区的历史的、经济的观点,进行特色处理从而推动建筑艺术的发展,真正做到“殊途同归”。
2、渭塘建筑风格的定位
苏州,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二千余年的历史积淀和江南水乡的濡染,赋予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它特有的城市风貌。渭塘,作为苏州北部相城区的副中心之一,在建筑风格和建筑形制上,融入了渭塘人民的智慧和汗水。体现出渭塘传统文化的古典风格建筑之藤,必将在渭塘未来的建筑生长中蔓延壮大。
2.1 渭塘建筑风格的形成
一个城市的风貌,反映出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它的自然风光,而更重要的是它与环境结合的人工创造的建筑物的形态和布局。人人都说苏州美、美在它的青山绿水,美在它的江南水乡的风采,美在它亲水环境的创造,是吴文化在建筑上具体的反映。
渭塘,秉承了苏州在建筑风格上的特征。而营建出渭塘特有的街市、院宅、水巷、石桥、园林等各种建筑和环境,它们所拥有的样式、比例、尺度、材质、色彩、空间关系、虚实对比等建筑语和手法。进入近现代以来,新的功能、新的材料、新的结构,如何来表现“渭塘味”,规划师和建筑师们承受着巨大的来自继承传统和现代需要的双重压力。
2.2 渭塘建筑风格的定位
近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渭塘的规划和建筑设计事业。在设计中不断的思索着如何创造渭塘风格的建筑,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是既对立又统一,既矛盾又和谐的难题,是既平凡又伟大的工作。这些年来纵观渭塘乃至苏州的城市建筑,出现了许多很的作品。有的很有性格,有的很有气氛,有的很有情调。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功能、新的材料、新的结构,新的理念交融,现代建筑气息也是我们所着重强调的。因此,我们将渭塘的建筑风格定位为“苏州风格,现代气息”。具体的做法如下:
1.标志性建筑
标志性建筑要着力凸现渭塘建筑特色。在很好的把握苏州建筑风格的基础上,结合渭塘的地方特色,延续传统文脉形成当地标志性建筑。(如中国珍珠城)在标志性建筑的设计上可以采用仿造、贴加、摘用、萃取、转化、再生、升华的多重手法。在某些重点地段的设计上,可以适当加高建筑高度,来实现标志建筑的全局控制性。
2.一般公共建筑
一般公共建筑要各具特色,但风格统一。既保持建筑形式的多样性,又在全局上力求做到统一的风格。在建筑设计上,可以考虑样式、比例、尺度、材质、色彩、空间关系、虚实对比等建筑语和手法的运用统一;而具体功能和细部处理上,可以各具特色。在材料选取上,建议公共建筑采用石材贴面,体现建筑的稳重和厚实感。
3.住宅建筑
住宅建筑的设计上,要以苏州传统建筑风格为基础,添加现代建筑符号、语言,形成有渭塘现代气息的建筑风格。住宅建筑是一个城市建筑的主体部分,它的建筑风格关系到城市建筑风格的整体印象。在住宅建筑的色彩方面,主要控制为黑白两种基调,以体现苏州城市粉墙黛瓦的传统特色。
4.内部商业建筑
内部商业建筑的设计上,不但要考虑建筑风格的统一和协调,建筑空间的塑造也是一个考虑的重点。在建筑处理上,可以考虑“化大为小”的做法,使建筑显得灵巧而不拥塞,统一而又有变化,丰富而又不繁复,照顾到任何道路转角处的几个方向的造型景观。
5.沿河水巷建筑
在沿河水巷建筑的处理上,要着重考虑滨水建筑界面的统一性和变化性。小桥、流水、河渠纵横的水乡环境,朴素、淡雅的粉墙黛瓦的渭塘民居,为沿河水巷建筑的建筑风格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本底素材。
在传统与创新,在民族化、地方性和现代化的争论与彷徨中的建筑界里,吹起了一缕清新的和风,我们要为之欢呼、鼓舞。塑造苏州风格,现代气息的新渭塘建筑风格,使渭塘这片美丽的土地永葆青春。
3、渭塘建筑风格的控制规划构想
严格地说,风格是无法规划的,但却是可以控制的。因此,我们建议应该在渭塘镇区范围内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具体的建筑风貌,建筑风格的调查。并以此为基础,对渭塘建筑风格讲行规划控制。进而为有效控制和引导渭塘城市建筑风格向着完整、协调、统一、有序,而又具有特色的方向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城市的建筑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的特色风貌。渭塘建筑风格的规划控制,可以分别从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角度,对建筑风格的保护、协调与发展,所进行的一种尝试性的研究,使城市体现出“多样、兼容、开放、纳新”的文化特征,以应对大规模城市建设对渭塘建筑风格发展的各种影响。
建筑风格论文:谁来为千城一面的建筑风格埋单
摘要: 五月二十二日下午,深圳市福田区16幢共计5.1万平方米的二十年楼龄的高楼被“控制爆破”,多数媒体都以“中华及时爆”为题宣传爆破技术如何进步,惟个别媒体在议论“谁来为当年的错误埋单”?不难预料,未来中国各城市都会面临大量的拆迁楼,那将不只是因为住房空间需要进步,更多的是因为建筑审美的不断进步。试问,谁来为或者谁能为今天城市化运动中普遍忽略文化艺术的“躁动”埋单?
关键词: 建筑风格 文化艺术 拆迁楼
在中国这个当今世界上较大的房地产市场中每年都有无数个展览、会议、讲座和论坛,却很难有一次机会在让人们认真地讨论有关中国的现代民族建筑风格问题。大多数人都在急功近利的忙碌中忘记了自我也忘记了别人,忘记了将来不可避免地会为今天过于注重经济进步而忽略文化创新的建设行为而要为我们遗憾的那些后人。
繁荣背后的遗憾
统计数字反映了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持续繁荣,在二四年上海国际住交会的入门正墙上有这样一组数字—中国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二三年中国gdp增长的9.3个百分点中,有1.8个百分点是由房地产业直接贡献的。中国房地产业直接带动了五十七个相关产业的产出增加,没有任何一个其它行业有如此广泛的行业推动力。一九九八年以来,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竣工面积、销售面积始终保持了年均20%左右的增长。二三年中国住宅投资占gdp的比例超过了美国,已经达到了5.7%.而在人均gdp已是中国40倍的美国,房地产业作为国家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汽车、医药、房地产)之一已经持续了五十多年。二二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将达到10.2亿,年均增长4%,城镇住宅存量面积将达到330亿平方米,比二四年将净增198.5亿平方米,年平均需净增12.4亿平方米。
l 因此确实可以讲,中国房地产还有至少二十年的好景,尽管途中免不了还会有几番周折。
然而,在繁荣的数字背后有一个悲凉的现实—举目望去,我们在整体上竟然找不到属于我们民族自己的并且又是新的建筑风格,即使在上海这座中国目前、最发达和最海派的城市里也是如此。我们可以看到上海从一九九年对外开放之后所创造的无数建筑奇迹和技术成果,却难于看到本来也应该在这座从来就敢为人先的城市里人们对新时代的民族建筑风格的探索和创造行动。
遍寻建城至今七百一十四年、“海天富丽、工商云集”、明清时代已是“江南之通津、东南之都会”的大上海,我们能够看到的“风格”不外乎以下几种—历史上留下的古迹,包括古镇、园林、祠堂、寺庙、会馆、古塔、老桥和宅邸等在内;殖民时期租界留下的以外滩洋楼群为代表的欧洲风格的公建和私人建筑;已有近百年历史的值得称道却也已不新的近现代特色建筑—石库门弄堂;以陆家嘴为核心的现代和后现代建筑群;在近几年房地产热潮中拷贝过来的多种“原味”或者变味的欧陆建筑:“穿西装、戴瓜皮帽”的那些多少有些欧式建筑符号但在欧洲却看不到的不伦不类的“伪风格”和“反风格”;五十年代出现的一批受到前苏联设计思想影响的建筑;当代新型住区里大量存在的现代的却没有任何民族特色的风格,多以台湾建筑师发明的“飘屋顶”为特征;更多的也是最多的则是建国以来陆续“制造”的那些军营式、火柴盒式的无风格可言的工业产品式楼宇,它们不得不接受“平改坡”的手术来掩饰其实在不堪入目的平庸。
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中本来具有独特的东方血统,而纵观和横视上述几种“风格”,我们不得不为今天的我们和这个民族捏一把汗—在存量如此大增量也如此大的城市建筑物的浩瀚场阵当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座具有现代东方风格的建筑物,它们多半还是由外国大师设计的。事实上,上海在整体上已经成了一个万国建筑的博览会。
“合理的兼容”是美术理论中重要的一种,问题在于我们眼下的这种杂乱的兼容很不合理。今天的中国以经济成长的速度和传统文化的持久而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居于首位,今天的上海以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的经验丰富而在中国百城中居于首位,为什么上海偏要成为一个万国建筑博览会?
被人们认为是“欧美快餐”的“万国”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西方殖民时代的文化艺术入侵加上国人崇洋意识的泛滥,再加上我们自己的建筑师们在民族建筑新创作方面的无所作为。汽车之“万国”尚可容忍,毕竟汽车的寿命远不及房屋那样久远,汽车的可移动性也不同于固定房屋那样必需要考究视觉上的相生或者相克。何况,每个国家的汽车也是有着自己的风格的,例如美国的林肯、英国的捷豹、法国的雷诺以及德国的奔驰等等都展现了自己国家的审美习性和文化品格。
在一个大步迈向国际化的大都市里容留有一定数量的外国建筑,无论她纯粹或是不纯粹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把“万国博览会”视为合理甚至引为荣耀,重要的是我们在这种文化艺术的继续殖民过程中所普遍表现出来的麻木,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懂得—在盛世强国中一个民族的艺术必须完成集体的创造,从而留下千古的绝响。
不能再有的文化殖民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六个相对“兴盛”的时代:周、秦、唐、宋、明、清,其后在近代的一度衰落是因为西方殖民文化的东进,导致“礼失求诸洋”。饱受殖民主义之痛的中国至今还没有摆脱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尽管西方文化中确实有不少的东西。不算少数的同胞们走过了一条从“尊夏卑夷”到崇洋媚外的历史道路。
在上海的外滩地区一共有五十二座殖民时期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一方面是建筑艺术的文物,述说着大约在上个世纪初至三十年代的三十年左右的一段时期内西方设计师们在远东的不朽创作;另一方面也如同难以抹去的伤痕,写照着那一段被外族人和他们的文化奴役的辛酸日子。
西方文化之于中国,从正面讲带来了新的文明、新的艺术和新的技术,让人们看到了比封建社会体系更加进步的一面。与之同时,也严重地阻断了中国人在艺术上的本能创造,长时期的文化屈从和被动认同导致了民族艺术观的一个历史断层的产生。
不容忽视的是,在自一九九八年开始的这一轮历史性的城市发展中,大量的来自西方的楼宇文化和建筑设计过多地、毫无遏制地弥漫于中国城市中,这与历史上任何时期相比都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大家却不但没有知觉反而大加赞赏。
在欧洲旅游观光,我们有理由为欧洲几乎所有的城市和乡镇的美轮美奂而叹服。有人甚至感叹“把欧洲的美丽分一点给我们吧”!历经若干个完整的艺术风格时代的欧洲,以那来源于也本属于她的艺术风格让人们感受到西方艺术观中那种丰饶、华美、富丽、阳光、和谐与大气。
在欧洲我们应当敬佩而不能指责欧陆的建筑艺术,但我们毕竟生活在东方亚洲这个历史远比欧洲久远和深沉得多的地方,我们有理由为欧洲的文明惊叹,但绝无理由因为徒有这种惊叹而在自己的土地上碌碌无为。中国的城市今天心甘情愿地把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这块较大的艺术蛋糕拱手让给了许多西方人和他们的崇拜者,让他们在东方古国和东方大国的土地上痛快地献演着历史上较大规模的并且愈演愈烈的文化殖民。当中国人以非凡的大度敞开胸怀迎接来自世界各国的多种文化和艺术形式的时候,只有极少数可怜的学者们在羞涩和胆怯地研究着民族创新的理论,祈盼着有朝一日终会到来的艺术复兴。“太现代了”和“太国际了”的呼声成了伴随着褒赞的无情批评。
上海的城市建筑在中国城市建筑中颇具代表性。一方面相对而言上海的城市建筑在数量上较大、综合素质也好;另一方面上海的城市建筑也折射出中国城市建筑在艺术风格的走向上普遍的偏失—过于国际化和过于现代化。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不少,最根本的一个原因是本土的一部分有审美引导权的建筑师们、一部分有投资决策权的老板们盲目并且普遍地崇洋,他们对本民族的艺术源泉缺乏深刻的理解,故而对本土的艺术风格缺乏创造的自信,只好甘拜下风、甘当配角。
二十多年前,英国皇家建筑学会会长帕金森先生曾对中国建筑大师吴良镛先生说:“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太可珍贵了,不能允许它们被西方传来的那些虚伪的肤浅的标准和概念的洪水淹没。我确信你们遭遇了这种威胁,你们需要用你们的全部智慧、决心和洞察力去抵抗它”。
西方人早在半个世纪前就在批评的“国际主义”和“现代主义”建筑艺术如今正在中国到处流行。如果说几乎悉数由外国人设计的上海陆家嘴建筑群的整体风格相对于代表着“过去”的外滩应该定位于“现代”的话,那么将来的北外滩和东外滩的整体风格不应该简单地在“现代”的前面加上“更加”。今天,中国的现代建筑太缺少“中国性”,“更中国”比“更国际”和“更现代”都更为重要,菲薄民族、地域和历史人文的现代主义必然会面临审美危机。
上海。海派。新海派
上海实在是中国的一座特殊城市和一座对中国有着特殊贡献的城市。这座曾经产生过中国近代、现代和当代无数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城市,其文化责任与经济贡献一样重要。中国因为有了上海而有了海派的文化、海派的商人、海派的艺术、海派的美食和海派的思潮。海派的建筑艺术在中国是占有重要一席的,遗憾的是除了前文所述的八种风格之外,我们并没有看到今天的海派建筑艺术家们在当代的民族风格问题上做出了多少思考和行动。
上海似乎过于注重现代化和国际化而忽略了这座城市在中国真正应当有的文化地位。中华民族赋予上海的责任不只是国家经济的火车头,还更有民族文化复兴的探求。在民族复兴的浩荡伟业之中,经济永远只是一种手段,而最本质的彼岸是文化艺术的复兴。一个城市的复兴最终所要表现的不只是经济上的繁荣,更要有文化艺术的积极传承和不断创造。现代建筑艺术所弥漫的“非历史态度”造就了一种割断历史联系的非情境状态。
在今天上海的舞台上,英国的《猫》和美国的《剧院魅影》等以平均300元的票价分别持续了45天53场和120天100场,而国产的戏剧无论是传统的还是创新的都未曾有过如此长久的生命。许多人本来听不懂西方的音乐剧却趋之若骛,而对本土的民间的戏剧却无动于衷。这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发生在今天有它的合理性也有它的不合理性。遗憾的是几乎没有人在思考其不合理性。
在上海每天开闭各几十家的餐馆中,除了来自全中国和全世界的许多菜系和菜式之外,常常可以听到“海派”和“新海派”的字眼。这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尝试,但我们实在不希望“新海派”只是局限在烹饪大师们的菜单上的一种“小文化”,毕竟美食文化只是民族文化中的一个极小的分支。
我们实在很难想象在法国的巴黎和英国的伦敦成片地出现大量亚洲风格的建筑将会是一番什么景象,但是我们却已经无奈地接受了在中国的城市里成堆的欧陆风格建筑的这个现实。当上上下下都特别关注上海的楼价和楼市的时候,很多人忘记了上海这座在中国率先将房地产业确定为“支柱产业”的城市对于中国房地产和中国经济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同时也很少有人在认真地关心这座城市今后还将义不容辞地为中国的文化复兴再要做出哪些贡献。
上海曾经因为有过“海派”的文化而骄傲过,上海还应当为一种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海派”文化的创造而努力。“新海派”包含着华洋融溶和古今交汇的“新东方主义”,“新东方主义”的艺术观也最应当萌生于今天中国的上海。
原创艺术的不竭宝库
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二十多年中,中国有不少艺术家们和官员们多次去欧美考察之后普遍地感觉到了在当代审美意识上中国与欧美的差异,这种差异所造成的精神疲劳使得人们失却了一个大民族的文化定力,他们过多地看到了本民族艺术观念落后的一面而忽视了本民族原本可以也必需通过创新的传承而重新优于西方的另一面。
美学大师李泽厚先生在其《美的历程》一书中曾有过这样的叙述:“把最为生动鲜艳、只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那种无羁而多义的浪漫想象、与最为炽烈深沉、只有在理性觉醒时刻才能有的个性人格和情操,最地融化成了有机整体。”这句话似乎道出了“新东方主义”的真谛。
传统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人们对民族精神和生活习俗的认同。虽然以今天的审美标准来看,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形态在整体上确实已经落伍,但是其中历经千年而创造与传承的大量弥足珍贵的元素、符号、语汇、思想理念和哲学精神一经被创造性的演绎和运用,都会成为相当珍贵的文化要素。
诞生在公元前的《周易》被学界认为是七千年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居于世界三大经典(《易经》、《圣经》、《吠陀经》)之首。易经对于中国的规划与建筑等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它强调气、势、理、形等地理特征,提倡“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互补”。有专家曾说—人类的居住问题实际上源自于中国的《易经》理论,而中国的风水学问又归宿于人居建筑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探讨的过程。
禅是佛门宗派和东方文化的内核,代表着中国人追求平和与安适的心态和一个大民族的达观。儒家美学是华夏美学的基础和主流,具有深刻的传统渊源和哲学理念。中国人从来强调生命的感觉,主张在艺术审美中去实现人生的本体真实。在“五行”之中,“金”是人类的生活空间,“木”如自然界的植物,“水”为生命的源泉,“火”似太阳赋予的力量,“土”乃一切生灵之根—表明了人与住宅和环境的关系。又如荀子之“天地节奏”描述—“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亦如孔子之文化理念—“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国艺术讲究“端正周方斯为美”,“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章法之妙,不见句法;句法之妙,不见宗法”,强调“点到为止”、“惜墨如金”、“计白当黑”、“以少胜多”、“起承转合”“神来之笔”等等,反映了中国人充满技巧的审美智慧。
古典建筑更是人类精神结构中的历史情结和原型图式,历经千载锤炼的古典建筑语言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中国建筑的文化格局中的“多源多向”、“广谱多样”和“法无定法”等等思想更远早于西方也高于西方。
印度伟大的诗人和哲人泰戈尔曾经说过,“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比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更值得宝贵的”?可叹的是,我们今天的文明太多地依附于外来的审美信息并牺牲了最为宝贵的本属于我们自己的大状而久远的内在价值。
世界各国的建筑大师们,如美国的赖特、芬兰的阿尔托、法国的柯布西耶、美国的路易康、日本的丹下健三等都曾经受到过国际和现代思潮象征手法的影响,但他们更善长于诠释乡土文化与社会特色。我们的本土艺术家们容易忽略摆在他们眼前本来最为宽广的出路,是在传统与现代的对立统一中去创造一种更加富有时代张力和本土生命力的新型和谐艺术。
从“经营城市”到“美化城市”
这些年来,各界人士津津乐道于“经营城市”四个字。在“经营城市”的猎猎军旗之下,伴随着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千城一面”现象日渐明显,中国的这种急功近利的城市运动有可能使民族现代建筑风格的整体改观延后许多年。这正是“经营城市论”者较大的破坏性,“权力审美”和“政治美学”严重地伤害着一个民族当代的浪漫主义情怀。
每每说到上海市的高楼总数已位居世界及时,有不少会喜形于色。但是,如林的高楼不但带来了众多的社会难题—空气污染、交通拥堵和人口稠密等等,而还有一个较大的遗憾将是这些楼宇中几乎有过半在艺术风格上是不能容忍的而又无法再行拆建。这是一个不容被忽视而事实上却已经被广泛忽视的问题。即便在今天的“科学发展观”下,也没有多少人在关注这个自然资源以外的文化资源问题。难怪有西方人嘲弄我们的无知说:“中国人穷得只知道建高楼了!”
以每平方米城市土地的gdp贡献能力而论,上海是北京的两倍,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数字。但是,上海市更应该以她的城市区位和地位,以她文化渊源以及上海人的聪慧,为中国城市的美化而不仅仅是现代化做出些更重要的贡献。
政府的责任本不在于“经营城市”而在于通过营造新型的都市来充分地发展社会—“让生活更加美好,让生命更添价值”。城市的首长都应该认真思考和践行一个沉重而深刻的命题—如何将传统的与现代的文化,将地域的和广域的文化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既符合时代潮流又具有恒久生命力的新的文化艺术系统。
用属于中国自己的新的时代语言去勾画我们城市未来的整体形态,是我们这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重要责任。我们的民族有那么丰厚的传统文明和文化艺术的资源,为什么要把我们身边的美丽任由西方人去描绘?
该中国人说话了
美国著名建筑大师密斯曾有一句名言是“造,不说”。今天我们却要说“造,还要说”。“间。隔”艺术事件的策展人汪建伟有一句话,说“是中国的艺术家说话的时候了”!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勇气。中国这几年内gdp连续超过英国、超过法国,直逼世界第三的德国,我们拥有这样的总体经济实力,为什么要在文化和艺术的创新方面如此缺乏底气和自信?
没有经过创新的东方建筑艺术确实在现代审美观念中处于劣势。五月份上海黄浦江上出现的那艘石库门形态的游船和本地媒体对她的追捧说明了这一点。难道我们的创造性就可怜到只能抄袭前辈的作品了吗?
我很欣赏斯大林时代在俄罗斯的重要城市中普遍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也就是五十年代苏联援建中国的北京展览馆和上海展览中心的那种风格。细长的金色尖柱和尖顶上的五角星是这种建筑的点睛之笔。在莫斯科市这种建筑物不少,如莫斯科大学主楼、外交部大厦和乌克兰饭店等等。“社会主义的内容加上民族的形式”是其理论基础,我们姑且把它称之为“斯大林风格”。这种艺术风格的经济基础是斯大林时代的工业强盛,正如普列汉诺夫说的“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总是同它的经济有着最密切的因果关系”。
“斯大林风格”与其之前在俄罗斯城市中广泛流行的欧陆各时期的风格不一样,在这种新风格中人们可以找到欧陆曾经流行过的巴洛克、洛可可、文艺复兴和新古典等风格的基调,又能感觉到社会主义工业强国的时代精神;既兼容了当时俄罗斯对古今俄外艺术的挂念又表达了斯大林时代的英雄主义气概。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钟楼、圣彼得堡的彼得女皇教堂和海军部大厦,还有东正教教堂的建筑符号,是“斯大林风格”最早的原始图腾。
至今,尽管由于人们对斯大林的某些看法有所改变,“斯大林风格”没有能在更多新的建筑物中继续采用,但这种风格的建筑物在俄罗斯城市中的艺术魅力却丝毫未减弱。这是一种可以与欧洲古典和现代建筑兼容和媲美的艺术风格,这是一种半个世纪前在俄罗斯流行的“新东方主义”。在那个时代,日本的城市建筑与之相比也是逊色的。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与“斯大林风格”差不多的时代,中国首都北京曾经出现过一种风格,这就是在“”中迅速建成的“十大建筑”—北京火车站、人民大会堂、革命博物馆和民族文化宫等,这一批建筑好像是“斯大林风格”与中国建筑传统理念的文化结合,是新的东方艺术观的一次很值得纪念的尝试。
人们欣喜地发现,今天国际时装界出现了“chinoiserie”一词,形容那些有中国味道的设计。近几年,上海市的一些最重要的公共场所和较高级的宾馆饭店的室内设计正在不约而同地在采用一种兼容了民族传统语言和现代设计意念的室内设计和装修风格。这样的风格,我们在外滩三号、外滩十八号、金茂君悦、波特曼、锦沧文华、威斯汀和虹桥万豪等时尚的地方都可以看到。这是一种在经历了对西方艺术的沉溺和迷茫之后的艺术觉醒和顿悟,一些艺术家们正殊途同归于对传统艺术的创新思考之中。我们期待着民族艺术从传统到“新统”的流变、演变和嬗变,“在今天、在中国”将成为艺术家们共同的理想诉求。
和许多人一样,我也曾经怀疑过中国的艺术是否还有超越西方艺术的可能性。只有在面对中外艺术家们在东西方艺术融合方面的探索而产生的新艺术方向—“新东方主义”的作品的时候,我才相当欣慰地发现,原来大可以有一种新的艺术观可以重树东方艺术的地位,并足以与西方艺术抗衡。未来必将复兴的中国文化和艺术将发生一个从传统到新统的、从输入到输出的历史过程。新兴的中国艺术在世界艺术中的价值和地位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倍受重视。
“新东方主义”作品尊重了传统和本土的艺术但又有所创新,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兴趣,是一种能让国人心灵感动的高级审美享受:“新东方主义”有广博而深沉的东方文明和文化基础,故而有着巨大的创作空间和相当强的生命力、影响力和渗透力:“新东方主义”作品以“扬弃”的哲学态度尊重了西方的古典和现代艺术:“新东方主义”可以与中国传统、本土的艺术品或者与西方古典和现代艺术并列共存而不显得唐突:“新东方主义”为中外艺术家们打开了一个可以持续创造的无空:“新东方主义”是中国当代文化艺术从输入走向输出的重要源泉。
马克思曾认为,“中国文明是一个早熟的婴儿,其发育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超前特征。”一位大师曾经说过,“中国建筑艺术的过去孕育着世界建筑的未来。”今天的中国在政治上、外交上、经济上对世界说话的份量越来越重,而更加重要的是中国这个当今发展最快的文明古国应该在文化上、艺术上加重对世界说话的份量。那么,集传统意识与现念、汇东方哲学与西方艺术为一体的“新东方主义”艺术观将可能成为中国人在世界上说话和感动世界的一种重要武器。
当年梁思成到美国拜见建筑大师赖特时,大师问梁先生来的目的,梁先生说“我是来学习建筑理论的”,赖特当即一挥手说“回去吧,好的建筑理论在中国”。中国需要发展但不能忘却自己的历史文脉和对人类社会所负有的文化责任,中国需要开放但不能任由西方的文化艺术占领这个文明大国的巨大建设空间。
詹克斯曾说:“建筑应该感动我们和劝说我们的艺术。”人类因为有感动而活着,而中国城市和市民的感动将源自于一种集西方美学理性和东方文化浪漫的新艺术观的合理兼容,中国需要“新东方主义”。
建筑风格论文:城市建筑风格设计探讨
摘要:文章从建筑风格的历史因素和建筑风格形成的原因研究入手,简要阐述了建筑风格的几种成因和表现形式。以苏州渭塘镇为具体研究案例,对渭塘的建筑风格形成,建筑风格定位以及今后建筑风格的控制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建筑风格城市风貌渭塘镇风格控制
建筑风格是指建筑物通过平面布置、立面形式、空间组织,结构方式形体、装饰、色彩以及建筑群体组织等多方面的处理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的艺术形象或艺术样式。对城市建筑风格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规划,有助于理清城市的发展脉络塑造城市整体的景观形象进而提高城市的知名度给城市带来一系列的收益。
1、建筑风格的古今之情
哲学家赫勒认为:“这个世界来自于两种想象资源:历史想象和技术想象这样的两种想象是建筑创作的主要源泉也是建筑情感表达的主要方式。历史想象赋予建筑以意义技术想象则能够丰富建筑的语言城市建筑风格的引导在注重现在与面向未来的同时也应当适当地“怀旧”,在时代的连续中求变化。
1.1建筑风格的历史情结
建筑风格孕育着城市的记忆,历史的想象则是使建筑得以产生意义及审美文化的蓄水池,是创作的源泉。在这里,“历史的”并不仅仅是时间意味上的含义,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解释思维的痕迹它包括民族的、地方的生活、行为、城市发展的事件以及信仰、习俗与真理等等。从许多的要素当中选择那些特别的事件构建设计的切入点并给予相关的解释,这是建筑设计“回应”历史的重要方式。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变化从而形成了多样的建筑风格。历史想象能够使我们的城市在全球化的社会大背景中,找到自己的个性,恢复特色。我们需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开拓我们的视域,将现代社会的想象渗透到历史想象中去。
1.2建筑风格的现代情愫
每一个时代的建筑风格与其它时代相比都有着不同的生存样式、品质和文化情境。“技术想象”是建筑风格得以创新的主要源泉。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革新带来了建筑艺术的多变风格及动态性的特征,但是很多建筑风格表现出了短暂性、暂时性以及主体的个性,并不能够成为永恒的经典。面对当今建筑形式的趋同现象,在技术的应用上可以结合生态的、人又的地区的历史的、经济的观点,进行特色处理从而推动建筑艺术的发展,真正做到“殊途同归”。
2、渭塘建筑风格的定位
苏州,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二千余年的历史积淀和江南水乡的濡染,赋予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它特有的城市风貌。渭塘,作为苏州北部相城区的副中心之一,在建筑风格和建筑形制上,融入了渭塘人民的智慧和汗水。体现出渭塘传统文化的古典风格建筑之藤,必将在渭塘未来的建筑生长中蔓延壮大。
2.1渭塘建筑风格的形成
一个城市的风貌,反映出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它的自然风光,而更重要的是它与环境结合的人工创造的建筑物的形态和布局。人人都说苏州美、美在它的青山绿水,美在它的江南水乡的风采,美在它亲水环境的创造,是吴文化在建筑上具体的反映。
渭塘,秉承了苏州在建筑风格上的特征。而营建出渭塘特有的街市、院宅、水巷、石桥、园林等各种建筑和环境,它们所拥有的样式、比例、尺度、材质、色彩、空间关系、虚实对比等建筑语和手法。进入近现代以来,新的功能、新的材料、新的结构,如何来表现“渭塘味”,规划师和建筑师们承受着巨大的来自继承传统和现代需要的双重压力。
2.2渭塘建筑风格的定位
近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渭塘的规划和建筑设计事业。在设计中不断的思索着如何创造渭塘风格的建筑,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是既对立又统一,既矛盾又和谐的难题,是既平凡又伟大的工作。这些年来纵观渭塘乃至苏州的城市建筑,出现了许多很的作品。有的很有性格,有的很有气氛,有的很有情调。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功能、新的材料、新的结构,新的理念交融,现代建筑气息也是我们所着重强调的。因此,我们将渭塘的建筑风格定位为“苏州风格,现代气息”。具体的做法如下:
1.标志性建筑
标志性建筑要着力凸现渭塘建筑特色。在很好的把握苏州建筑风格的基础上,结合渭塘的地方特色,延续传统文脉形成当地标志性建筑。(如中国珍珠城)在标志性建筑的设计上可以采用仿造、贴加、摘用、萃取、转化、再生、升华的多重手法。在某些重点地段的设计上,可以适当加高建筑高度,来实现标志建筑的全局控制性。
2.一般公共建筑
一般公共建筑要各具特色,但风格统一。既保持建筑形式的多样性,又在全局上力求做到统一的风格。在建筑设计上,可以考虑样式、比例、尺度、材质、色彩、空间关系、虚实对比等建筑语和手法的运用统一;而具体功能和细部处理上,可以各具特色。在材料选取上,建议公共建筑采用石材贴面,体现建筑的稳重和厚实感。
3.住宅建筑
住宅建筑的设计上,要以苏州传统建筑风格为基础,添加现代建筑符号、语言,形成有渭塘现代气息的建筑风格。住宅建筑是一个城市建筑的主体部分,它的建筑风格关系到城市建筑风格的整体印象。在住宅建筑的色彩方面,主要控制为黑白两种基调,以体现苏州城市粉墙黛瓦的传统特色。
4.内部商业建筑
内部商业建筑的设计上,不但要考虑建筑风格的统一和协调,建筑空间的塑造也是一个考虑的重点。在建筑处理上,可以考虑“化大为小”的做法,使建筑显得灵巧而不拥塞,统一而又有变化,丰富而又不繁复,照顾到任何道路转角处的几个方向的造型景观。
5.沿河水巷建筑
在沿河水巷建筑的处理上,要着重考虑滨水建筑界面的统一性和变化性。小桥、流水、河渠纵横的水乡环境,朴素、淡雅的粉墙黛瓦的渭塘民居,为沿河水巷建筑的建筑风格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本底素材。
在传统与创新,在民族化、地方性和现代化的争论与彷徨中的建筑界里,吹起了一缕清新的和风,我们要为之欢呼、鼓舞。塑造苏州风格,现代气息的新渭塘建筑风格,使渭塘这片美丽的土地永葆青春。
3、渭塘建筑风格的控制规划构想
严格地说,风格是无法规划的,但却是可以控制的。因此,我们建议应该在渭塘镇区范围内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具体的建筑风貌,建筑风格的调查。并以此为基础,对渭塘建筑风格讲行规划控制。进而为有效控制和引导渭塘城市建筑风格向着完整、协调、统一、有序,而又具有特色的方向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城市的建筑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的特色风貌。渭塘建筑风格
的规划控制,可以分别从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角度,对建筑风格的保护、协调与发展,所进行的一种尝试性的研究,使城市体现出“多样、兼容、开放、纳新”的文化特征,以应对大规模城市建设对渭塘建筑风格发展的各种影响。
建筑风格论文:别墅建筑风格管理
简介:杭州别墅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在产品类型、物业形态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从最早的四坡顶简单别墅到及时个建设高峰期组合多样的经济型别墅等,别墅产品形态的发展中注入了更多的实用色彩和人性内涵。
关键字:四坡顶组合多样杭派别墅建筑风格
杭州别墅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在产品类型、物业形态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从最早的四坡顶简单别墅到及时个建设高峰期组合多样的经济型别墅等,别墅产品形态的发展中注入了更多的实用色彩和人性内涵。
一、杭州建筑风格审视
在近代杭州住宅的发展史上,西湖名人故居堪称顶峰之作,汪庄、刘庄都是建筑与自然融合的别墅作品。现代商品别墅在杭州的出现,是在1993年商品房出现后以杭富公路沿线物业梦湖山庄、洪福山庄为代表的独立别墅,当时别墅品质不高。
随后杭州房地产业度过相对漫长的调整时期,直到1995年,第二代独立别墅应运而生,出现以城西蒋村南都城市别墅、丹桂、月桂别墅为代表的近郊独立别墅。此类别墅基本与公寓混合于一个小区,在建筑的外形上仍未能揣摩到真正的别墅生活形态。
杭州房地产的开发日趋成熟和不断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全新的建筑理念,使得开发商在开发思路上有质的突破。随着大杭州城市发展方向的提出,原来地属城郊的风景区划入城市开发规划范围,以九溪玫瑰园为代表的第三代独立别墅诞生了,此类别墅首次将建筑审美与山水风景结合,根据原始地貌设计别墅户型。而如林语别墅之类的城市独立别墅因其深得欧美建筑的神韵也受到市场追捧。
1999年,星洲花园率先推出了新加坡风格的排屋,为杭州别墅市场又引入了一种新的别墅建筑类型。2001年开始江南乡土风格的物业相继出现并取得较快发展。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至今,以多联、双拼等经济型别墅为主体的别墅类独院住宅成为了杭州置业安家的新选择。面对范围日益扩大的目标消费群体,杭州的别墅产品类型及相应建筑风格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多种级别的产品类型及时间跨度较大的建筑风格并存,在当前细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杭州地产商及建筑师对别墅产品风格不断追求。直到2003年,杭州迎来现代主义建筑的初春,浪漫和山别墅以首个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为亮点推出市场,深受消费者关注。浪漫和山体现了现代主义建筑所提倡的新建筑美学原则,表现手法和建筑手段相统一,其在构图上灵活且非对称,处理手法简洁,体形纯净,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
从建筑风格上看,杭州别墅多为西洋风格,对中国古典风格、题材和韵味挖掘不够,还需丰富;同时在别墅设计、表现手法上也迫切需要创新。有专家指出,前期开发的别墅往往是欧式的外立面加放大面积的户型,或采用空运的舶来品,所强调的豪宅概念更多地表现在面积的大小上。概念的模糊、混乱的审美与本土的自然景观、人文背景相去甚远,缺少亲和力。随着国际文化交流和新时代观念的冲击,别墅的开发理念和市场对别墅的选择都发生了很大改变,一个有创造性的别墅产品的设计不仅能够地触及客户深层次的需求,而且还能参照国际流行标准开发产品引导消费,引领时尚。为体现产品的差异化和别墅品质,开发商必须更加注重产品的定位,并在规划设计上强调实用功能空间分布。
二、建筑风格与房地产开发关系的探讨
购房者对“建筑风格”的偏好
对建筑色彩和建筑立面造型的选择,与人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也与人的文化素质有关,杭州是个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因而人们在别墅的建筑色彩和建筑立面造型上更多地接受较为含蓄和抽象的造型及色彩,就杭州目前别墅外立面色彩来看,基本采用了暗红、深灰、淡灰色等色系,而在建筑材料运用上也基本是油毡瓦、石材、陶土砖、硬木等,基座也基本采用自然文化石。
建筑师与开发商的配合问题
玫瑰园及桃花源的整体建筑风格在杭州如此具有代表性,其中也有开发商对别墅整个设计流程非常重视的因素在里面,开发商从购买土地后就开始介入设计,先经过基础调查,实地勘察地形、树木,尽量不破坏原有的自然风貌;其次根据地形做场地设计,使户内外风格融为一体;进行建筑、景观等的详细设计。设计师从头参与,使每一步都有衔接。设计应尽量做到和谐统一,使房子能与周围的自然融为一体。
三、建筑风格表达基本程序
现代建筑认为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并在实践中特别注重空间的组织与塑造,使建筑空间在技术飞跃的基础上产生了巨大的发展。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已从传统的静态空间,逐渐发展到现代建筑的动态空间,即“空间—时间”的概念,在传统三维空间上增添了人在其中连续位移而产生的时间因素,因而使建筑空间表现出更多的自由、变化和丰富。
建筑风格别墅消费中不排除有追求身份、地位象征的成分,但只是次要方面。追求拥有室外环境与开放的空间感觉才是真正的目的。诸多现象表明别墅消费者已走过了只重视别墅室内空间豪华、气派与超大的时期。这要求市场上提供的新的别墅的品质要靠空间设计与环境质量来实现。
外部空间与尺度
杭州别墅群外部空间发展遵循着西方造园的传统美学,尽管其中也掺入了些许东方特色,但整体发展变化幅度不大。近期,伴随着别墅住宅的建设高峰,大量的造园语汇被引入,本地的别墅外部环境呈现了如下特征:
山水交融的外部空间
杭州绝大多数品质别墅以“山水”为主要卖点,这首先要从人们对理想居住模式的认识来分析。符合中国人的理想居住环境是:建筑基址北面要有连绵高山群峰为屏障,左右有低岭岗阜环抱围护,前有池塘或河流宛转经过,水前有远山或近丘作对景呼应。
山水文化的优异品质浸润于中国古代居住文化中,它突出表现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追求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与统一;在这里“山水”的含义已远不只是“山和水”,而是那些与山和水相关的花、木、鱼、虫、雨、露、云、雾等自然产物,它几乎涵盖了那些与山水相关的整个大自然,同时,山水也是中国人文中一个重要的精神场所,山水别墅从选址到规划设计、建筑、景观,乃至社区氛围,都应渗透出浓厚的山水人文精神。在人居环境上,生活建筑与山水文化形成有机的一体,伴随着这种山水审美意识而来的是建筑所呈现出的对人、文化、山川和历史的深刻理解,将建筑园林、中国山水诗和山水画融合在一起;采取渗透、融合等多种手法将不同风格的景观要素有机统一。
具象的外部空间
盛行于杭州的住宅环境景观目前大多来自西方及港台的景观设计公司(如澳洲的贝尔高林、美国的泛亚易道)之手。典型的古典轴线变化或无轴线、具象而量化的景观小品设计是目前杭州住宅环境设计的具体表征。
内部空间与尺度
杭州别墅内部空间的组织目前仍主要采用传统的功能布局,大部分案例空间流线单一,也有部分物业对新的空间秩序做了细微的尝试。
室内空间开放化
现代建筑认为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并在实践中特别注重空间的组织与塑造,使建筑空间在技术飞跃的基础上产生了巨大的发展。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已从传统的静态空间,逐渐发展到现代建筑的动态空间,即“空间—时间”的概念,在传统三维空间上增添了人在其中连续位移而产生的时间因素,因而使建筑空间表现出更多的自由、变化和丰富。别墅住宅室内,开放式的平面设计已被普遍采用。厨房的位置变化大概最能说明别墅内部空间的演变。在早期的例子里,厨房经常被置于地下室或不起眼的角落,因为早期的住户多是有钱人家,而厨房是佣人们的劳动场所。今天厨房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与起居室结合在一起成为家庭活动的中心。
室内空间庭院化
深深的院落情结是中国几千年建筑文化积淀的结果,北方的四合院和南方民居的天井都是从空间上区分了屋的内外,也从心理上界定了家的内外。正是对院落空间不同体验的表述赋予了住宅建筑尤其是别墅建筑个性的魅力。杭州早期的别墅单体对内部庭院空间这一灰色空间设计元素考虑较少,随着浪漫和山内庭式空间的产生对庭院空间的初步体验正逐步在杭州被演绎。
从空间尺度上看:古典秩序空间重新解构
杭州别墅空间发展时间不长,其大部分空间形式依旧固守古典秩序,中规中矩的室内功能空间紧凑排布,其外在表现更皆以方正为主。以这样的别墅单体作为实体去填充自然环境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往往是那样的景象:以“点”为实体的室外空间而非以“点、线”为实体虚实交融、丰富多彩的外部空间。
四、建筑风格的五大现实问题
目前杭州建筑风格存在五大现实问题:(1)没风格;(2)抄袭、跟风现象严重;(3)简单化处理;(4)风格处理上局限性大;(5)在风格运用上较少考虑到本地的自然特征和文化特征。
五、建筑风格的未来趋势
从杭州别墅建筑风格未来趋势看,(1)个性化时代来临;(2)设计理念更加理性成熟;(3)建筑风格多样化;(4)建筑风格精致化。
建筑风格论文:现代中式建筑风格及文化内涵研究
摘要:在全球化的时代,多元文化的交融愈加剧烈,传统文化的保留及传承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中国的古建筑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然而在现代建筑风格的冲击下,中国传统建筑不断的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本文将就新式建筑中传统建筑的具体表现进行探讨,以近年来新建起的新中式建筑———成都远洋太古里为例子,从空间意境、色彩处理和建筑元素等方面考察其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继承与发扬,希望“新中式”建筑能够在传承中国传统建筑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新中式建筑;地域性;文化内涵;远洋太古里
0引言
由于全球化和城市化对中国建筑领域的冲击,传统建筑的形象愈发被世人们模糊和淡忘,有识之士呼吁保护传统建筑,传承其文化内涵,发扬中国独特的建筑风格。本文探究传统文化内涵在现代化建筑中的体现,思考传统建筑在未来的城市化发展中的存在形式,能够为现代中式建筑在未来的发展提供建议,引起人们对继承传统建筑风格、保留建筑文化遗产的反思。目前已有前人对现代中式建筑进行了探究,如王川[1]详尽分析了传统空间意境的特点及其在现代中式建筑中的表达;王保卓[2]为现代中式建筑概括出了一系列的设计手法。但总的来说,文化和建筑相结合的细节表现的探究尚显不足。本文将以成都远洋太古里为例,对现代中式建筑风格及其文化内涵进行探究。
1现代中式建筑的文化内涵
现代中国的建筑为了适应时代的节奏,往往缺少地域性的文化特征,丧失了文化的内涵。出于反思,近年来兴起了建筑地域性的思潮,强调文化、重视生态、关注建筑的场所性与地域性,也涌现出了不少的作品。成都远洋太古里是以大慈寺为前身进行的商业中心改造,其文化内涵体现在对原有的空间布局的尊重,以因地制宜的“快里慢里”概念设计,同时满足了快节奏的商业模式和慢节奏的大慈寺宗教气息,较大限度地还原了历史中大慈寺的本土风貌和文化内涵,让人们于热闹商业街市中充分体会到寺庙的幽静。类似的还有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以群体性的空间构造和“园”“院”“亭”的组合,抽象化地表达出了江南一带古典的庭院特征和园林特点,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3]。上述两者,一个是旧建筑改造,一个是纪念性博物馆,均处处体现着本土文化风貌,是现代中式建筑的佳作。具体来说,新中式建筑的文化内涵往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下面以太古里为例一一介绍:
1.1空间意境的表现
中国传统建筑令人赞叹之处便是依托浓厚的文化氛围,在特定的空间结构中营造出的独特的意境。成都远洋太古里的街巷依循历史原有的布局,利用多个小型广场和开放性的走廊营造出了公共空间,保留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宽窄不一的小巷和院落。同时,新建建筑结合传统的深出檐和坡屋顶,让行人亲临于大慈寺的历史文化氛围中,拉近了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距离。
1.2建筑色彩的处理
一个建筑的色彩布局,往往能够反映一个建筑的主题内涵,渲染一种独特的氛围。成都远洋太古里依托大慈寺的文化内涵,以中式古建筑的传统色彩———陶土色和灰瓦色为主,反映出其古老的宗教背景,在“快里”的包围下渲染出一种别样的幽静。另一方面,太古里大部分建筑由临街的玻璃橱窗围成,在夜晚能让店家自由发挥创意,展现出变幻无穷的光艳色彩,达成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同样在色彩处理上有极大亮点的还有苏州博物馆,在色彩上借鉴了苏州传统黑、白、灰的建筑用色,通过黑、白、灰不同位置、面积、明度的对比,形成了色彩层次丰富、古典雅致的艺术效果。这样的处理与周边的苏州本土建筑风貌相得益彰,具有本土特色,继承并发扬了苏州园林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3]。又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在色彩表达上遵循传统的范式,运用中国画的水墨表达,黑白相称,传达了中国画的意境和品格,实现文化传承和艺术表现的双重目的。
1.3抽象化的符号表达
在现代都市中复刻传统建筑形式是不现实的,对传统建筑符号的抽象化、概念化地再现,不仅能够保留传统建筑的文化资产,同时也能满足都市化的时尚感官。在成都远洋太古里的设计过程中,就保留了大量川西建筑的特色,在都市潮流街区下不失本土传统文化的展现。例如如下几个方面:①建筑构造:太古里沿用了骑楼、穿斗结构、粉墙、砖墙、花窗等传统建筑中的表现形式,进行了部分抽象变形.②山墙:在太古里相对大型一点的建筑侧面,对传统穿斗结构进行了抽象表达,玻璃橱窗上线条框架也为太古里商业街区提供了一种别样的时尚元素[4]。③建筑雕塑:在太古里大大小小的广场或庭院中,不时会发现有别具风样的具有艺术气息的建筑雕塑,它们都有各自背后的故事。例如在二层小平台上一个银色质感的樱桃雕塑,是源于大慈寺里一个小巷边卖樱桃的商铺;一对父子的雕塑,父亲对着奔跑中儿子的呼唤,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传承,旨在告诉人们现代与传统的和谐共存[8]。这样设计,能为太古里增加不少趣味。④水池:在通往太古里的主干道的进口处,有一个“L”形的水池,是由曾经于大慈寺边上流过的小溪抽象变化而来的。这种对原来地理风貌的抽象化的再现,是对场所精神的一种尊重,也使得现代与历史的衔接更为自然。
2对新中式建筑的展望
在现在全球化的发展下,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侵蚀、磨平了那些最本真的文化内涵。北京胡同、江南园林、福建客家土楼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却是耸起的高楼大厦,全盘西式的花园洋房,我们的文化正在经受着考验。传统中式建筑凝聚了几千年老祖宗的智慧,我们更应义无反顾地拾起这份责任,顺应时代的变迁,将这古老的建筑文明传承下去,乃至发扬光大。诚然,全盘复古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更应着眼于现实,让新式建筑与旧式建筑对话,为每一个建筑丰富其文化内涵。如此,中国传统建筑才能跟随时代的脚步,浸润每一代人的内心,最终成为中国屹立于这个世界的标志。伟大的中国梦,从保护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资产开始,从传承开始。
作者:林典懿 单位:四川大学附属中学(成都市第十二中学)
建筑风格论文: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建筑风格的应用
摘要:从气候、宗教、色彩、图案四个角度介绍了吐鲁番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研究了吐鲁番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并以吐鲁番市滨湖小区为例作了阐述,展现了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符号相互融入,和谐统一的效果。
关键词:现代建筑,传统建筑,文化,传承,风格
1吐鲁番传统建筑风格艺术
1.1地理气候的影响
吐鲁番属独特的暖温带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日照长、气温高、昼夜温差大、降水少、风力强。因地制宜,吐鲁番地区的建筑具有墙厚、窗小、密度高,通过中庭改善微气候等建造特征。其中,庭院是吐鲁番传统居住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其内部还设有果园。炎炎夏日,果园中,葡萄架下都是清爽纳凉的好去处。吐鲁番传统建筑在建材上通常以生土、土坯、烘培砖、木材、芦苇和草等材料为主;而在建筑装饰上,则多使用木雕、彩绘、石膏花、砖拼花、毡毯织物等工艺复杂的装饰彰显民族特色。
1.2宗教信仰的影响
吐鲁番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伊斯兰教是吐鲁番市较大的宗教,它不仅影响了吐鲁番的建筑风格与城市格局,也为它带来了独特的文化符号与装饰技巧,那些尖拱造型与几何图案便是伊斯兰教义的深刻内涵,也正是这神秘的宗教力量极大地丰富了吐鲁番传统建筑的内容。尽管土壤结构力学决定了生土建筑的拱形圆弧,但其样式却多受文化内涵的影响。随着伊斯兰教在新疆的传播,其独有的尖拱造型在疆内盛行,它两边对称的形制是祈祷神圣的象征。另外,得意于建筑厚土胚墙身的良好可塑性,多种样式的壁龛被设计装饰在其上边,这些壁龛在阳光下获得优美的阴影效果,既加强了室内装饰,又丰富了室外造型。
1.3色彩
吐鲁番的居民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风格常用的颜色主要有黄色、蓝色、绿色、白色以及红色,并且喜爱将以上色彩混合搭配,碰撞出一种象征着民族与性格特征的,热情好客的,氛围浓烈的色彩搭配理念。其中绿色被大量使用于宗教建筑上,蓝色大多用于建筑的墙面、房门或立柱上,红色被使用在建筑室内外装饰上,白色普遍用于建筑内外墙壁、梁、柱和部分织物装饰上,而黄色则是传统民居使用的本土颜色。
1.4图案
图案方面的装饰特点与建筑风格和类型的联系十分密切,建筑的图案装饰特色是一种具有民族传统性的艺术表达。图案特色的发育和成熟较为缓慢,其较大特征便是当和它相适应的某一种建筑类型消失了以后,它依然能够单独存在继续反映于人们的生活中。只有当人们的活动行为及审美情趣逐渐发生改变,才会促进图案来适应当地建筑业中出现的新方法、新材料以及新样式。具有独特风格的维吾尔族伊斯兰教建筑总是与周围的人文和社会甚至地理环境相适应。它的建筑风格和建筑类型在表达感情方面上非常的热烈开放,与其封闭严肃的内部特征相对立。维吾尔族人民的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常常表现在覆盖于建筑物的各个表面,尤其是给建筑的结构装假面的装饰样式上。但是这种素有“无限图案”之称的装饰风格不会给任何将注意力引向它自身的焦点或中心带来影响。这种修饰风格不仅存在于建筑中而且在大部分的艺术类型中都有使用,是伊斯兰教装饰艺术的基本手法。
2吐鲁番现代建筑设计理念
2.1吐鲁番当地传统建筑文化内涵的传承
为了使广大民众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新疆吐鲁番传统建筑风格与艺术的重要价值,建筑从业人员必须不断地分析和探究当地传统建筑的特点,将现实与传统密切的结合起来,共同推动吐鲁番现代建筑的发展进程。我们只有从哲学的角度具体思考新疆吐鲁番的当代建筑艺术风格与当地传统的建筑艺术风格所具有的内在联系时,才能在更深层次上对传统有所继承与创新。但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诸多因素不可避免的影响着吐鲁番现代建筑的技术方法的改进、情感表达方式的提高等一系列建筑实践活动。怎样才能正确的传承当地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笔者认为应当做到认知与领悟传统建筑风格和艺术内在的审美意境、民族的精神信仰以及人们对空间的特殊认识,去除抽象的部分,留下真正的民族精神内涵往往是现代建筑中最缺乏的因素。因此,要避免一味地对传统的样式、风格和部分原型的直接拼凑、简单的使用和重复性的模仿,较大限度地避免把新疆的“地方性”、当地居民的“民族性”庸俗化和简单化了,才能在传统建筑风格艺术的基础上做到继承与创新,才能形成独具一格的现代吐鲁番建筑风格。
2.2确立吐鲁番传统的建筑基本建造理念
1)遵循大自然规律。首先将新疆吐鲁番当地传统的建筑风格类型和艺术样式当作是一个具备生命力的有机整体,我们从大自然的生态环境系统以及当地的建筑生态环境中可以看出,这些传统的建筑风格类型和艺术样式方方面面都强烈地反映了遵循大自然规律的建筑艺术设计理念。其次,根据环境地势而建、拥有舒适和良好的自然地理环境,保持拥有良好的日照通风是吐鲁番传统的建筑风格从自身客观的生态环境出发。,保障了当地传统的建筑必须遵循自然条件,做到循环代谢以及趋利避害,积极建造适合人们的最理想的、最舒适的生活环境以及建筑空间。这种建造方法表明了吐鲁番传统建筑风格遵循大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和意义。因此,要坚持相信“建筑设计理念与大自然有机结合”才是当代新疆吐鲁番建筑的建造艺术设计的正确道路。
2)吐鲁番现代建筑风格与大自然的互动与演进。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大自然的相互协调与适应,从古至今都进行着周而复始地更替和演变。新疆吐鲁番地区的现代建筑能够有机生长的重要价值,在于它不断地适应,改造,并且人为地补偿大自然。此外,建筑也要充分利用生态资源,较大限度地节约利用大自然赐予的资源,如合理使用土地;保护和节约生态资源,如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吐鲁番地区严重缺水,重视用水尤为重要;吐鲁番昼夜温差较大,因此要多利用大自然的温差来御防寒冷;充分利用吐鲁番本土的良好建材,并不断发挥本土材料的天然性能。
3)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不同地理和环境条件下,人们有着不同的审美习惯和生活习惯,在方案设计的各个阶段都应该充分听取各个方面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设计师应将专业的建筑艺术设计理念用生动的图示化语言表述出来再不断进行沟通和交流。建筑工作人员在建筑实践活动过程中要做到互动与合作,必须不断地在建造实践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建筑艺术设计时,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指导下,需要强调以人为主体的建筑艺术个性化设计,迎合人们的向往与追求,并尊重人们的各项权益,只有这样,建造的实践活动才能够为人们提供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以及令人满意、舒适的建筑环境空间。因此,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对实际建造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3吐鲁番现代建筑设计案例分析
居住建筑设计———以吐鲁番市滨湖小区为例。吐鲁番滨湖小区位于吐鲁番老沙河子路,地理位置优越,景观环境良好,配套设施完善。在住区规划过程中,建筑师设计庭院来提高吐鲁番当地居民的安全感,并促使形成和谐的邻里关系。同时,围合的建筑布局,利用建筑南北外墙的阴影而形成建筑自身遮阴,对绿化遮阴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节约成本支出。建筑立面设计上,住宅主体以土黄为基色,立面凸出及凹陷部分辅以白色线条。小区的骑楼和商业公建部分大多采用的是毛面石材。设计师们非常注重建筑色彩的体量关系以及丰富街景立面,不仅装饰了建筑的主入口和单元的出入口,还提取了吐鲁番当地的传统建筑元素,以大进深和厚重的艺术形象作为该小区和该单元的显著标志。除了主入口和单元的出入口外,屋面部分也吸取了当地传统建筑风格艺术的特点,并以高耸的体量和装饰来体现吐鲁番的地域风情。笔者认为,该方案形象生动的展现了吐鲁番传统建筑风格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设计过程中并未生硬的套用传统建筑的形制,而是在现代建筑的基础上适当的融入传统建筑符号,取得和谐统一的表达效果。
4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的频繁交流,地域性特色的建筑越来越少,如何发扬传统建筑的文化,是亟待社会思考的问题。部分建筑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并没有去详细了解当地独特的文化背景及风俗习惯等,只是一味地强迫人们去适应现代设计所营造的新环境,这样不仅失去了现代建筑所提倡的地域文化特点,更忽略了建筑最终为人服务的这一基本宗旨。传统建筑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富的文化遗产,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才能形成传统的建筑风格,不仅是几千年来我国逐渐形成的特色文化之一,也是各个时期的劳动人民创造的智慧的结晶,它能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非常丰富的设计要素,其中那些理性的合理的部分值得当代建筑师去详细研究,通过与现代建筑设计相结合,使其精髓得到发扬。
作者:孙倩 单位: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建筑风格论文:哥特式建筑风格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影响分析
摘要:哥特式建筑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建筑形式,而这种建筑风格对服装设计的影响也很深远。文章首先介绍了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特点,其次论述了哥特式风格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总结了这种风格对于服装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哥特式 建筑 风格 服装设计
一、哥特式建筑风格与服装的联系
哥特式建筑整体较为修长,又高又尖。整个建筑形式上扬,具有开阔的底部和高耸的外观,这与宗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欧洲中世纪的建筑中,哥特风格盛行,尤其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教堂,这时候的教堂十分常见,宗教文化对建筑产生了极深的影响,可以说,哥特式风格的建筑是宗教文化的产物。这种建筑形式流行于当时,同时深深影响着这个时期的服装,当时的服装设计也受到了哥特式风格的影响。服装设计不是一种孤立的设计,而是与很多领域相互交叉的一种综合性的设计,它也受到建筑风格的影响。其中,具代表性的就有欧洲的哥特式风格,它不仅仅是中世纪欧洲服装风格的一种特色,这种风格和审美观念也对现代的服装设计有着很深的影响,并在流行服饰设计中掀起了时尚的浪潮,为人们所青睐。
二、哥特式风格在服饰设计细分中的表现
中世纪,欧洲很多建筑具有哥特式风格特点,这种设计理念也对这一时期的服装设计产生了影响,包括服装的外轮廓造型、细节设计、服装配饰等,都具有明显的哥特式风格。如果联系宗教文化,就不难理解这种风格的诞生了。从某种角度看,这个时期的服装设计是随着建筑风格的变化而变化的。中世纪,服饰也进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时代,人们的服装朝着装饰化、层次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服饰行业也开始细分起来,从服装的设计与制作到花边装饰的制作,以及服装的裁剪、服饰配件(皮带、鞋子、手套等)、服装印染、皮制品加工与定制等,都会有专门的部门。这也体现出当时服装设计内容的复杂以及服装在细节表现上的精细程度。
三、哥特式风格与服装外形
哥特式风格对服装外形的影响,是其风格表现中最为明显的部分。从整体轮廓上来看,其服饰整体以瘦、窄的版型为主,在上装中,服饰的袖子以泡泡袖、耸肩袖等高高挺起的袖型为主要特点。从服装的配件上来看,帽子会具有尖锐的形状,鞋子也会长长、尖尖的,或具备富有尖锐棱角的造型。所以,在哥特式服装中经常会看到帽子很高很尖,鞋头尖而又翘起,肩部或者衣角的轮廓都会有明显的尖锐感。这一时期,为了突出服装的紧身性,款式、造型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设计特别注重收腰和服饰的立体感,服装的裁剪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革新,开始注重立体裁剪,尤其是省道的变化。所以,从哥特式风格的服装中,人们可以看到明显的曲线感和三维效果。这种风格也是人们对传统服饰造型审美观的一种革新,对于服饰款式而言,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点。从此,哥特式风格的服饰渐渐向着越来越注重制作细节、具有越来越多的款式结构变化的方向发展。
四、哥特式风格与服装装饰
首先,哥特式装饰表现在丰富的刺绣装饰上。这种装饰大量地出现在服饰中,体现一种繁复的气息。其次,服装部位的立体装饰。领子的部位卷起,如,有的领子大大地翻卷出来,还有各种花边的造型;袖子上会垂下很多的装饰布,可以是多种色彩的,材料也是多样的,而且有长有短,配在袖子上显得非常有节奏感。五、哥特式建筑风格与现代服饰哥特式建筑的设计给当时的服饰设计带来了启示,大大增强了服饰本身的美感,契合人体曲线,满足了人们的物质要求。同样,它对于现代服饰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摇滚风格盛行,其也被称为朋克之风。这种风格在服装设计中流行开来,使得服装具有明显的哥特式印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JoyDivision摇滚乐团,在他们的服装中就出现了很多哥特式风格的造型,如黑色的皮夹克、大量的蕾丝等。哥特式风格服饰在现代服装中被演绎成一种具有神秘感的服饰,多数以黑色、蓝色等冷色系为主,这种风格具有一种独特的个性,受到一些年轻人的喜爱。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音乐产业的发展,这种由建筑风格催生的服装风格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这种充满个性的服饰风格在当时被看作一种非主流的流行文化,具有消极、颓废的特点与鲜明的个性。20世纪90年代,哥特式风格在音乐或建筑领域虽然不是主流,甚至逐渐消退,但是这种风格已经给服装设计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深深地渗透到服装设计中,为服装设计的发展注入了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感。如今的电影中也存在很多哥特式风格的象征,哥特式风格时尚中永远流行的黑色紧身牛仔裤直到今天依然存在,并被更多的年轻人所接受。近年来,哥特式风格一波一波兴起,哥特式风格的皮包、服饰、鞋子总会受到一些设计师的喜爱,并且在服装风格设计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现代设计师的手中不断衍生出新的哥特式文化风格,如近些年D&G品牌服装中的印花风与配色,都是一种现代哥特式风格的体现。
结语
哥特式风格在服装设计中被赋予一种独特的时尚地位,是具有美观性与文化内涵的服饰风格。其充满个性和神秘感,往往让人无法忘怀。哥特式建筑风格对服装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哥特式风格设计是服装发展史上标志性的一节。
作者:张凯辰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建筑风格论文:探析现代都市农业园区配套建筑风格
1设计理念
作为农业园区中的活跃元素配套建筑的风貌和内涵是园区特色风貌的重要表现载体因此充分挖掘地域民俗文化塑造具有现代农业园区形象的建筑风貌是此类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同时为兼顾农业园区的观光功能打造与周边大地景观互融并成为农业景观中有一定观赏性的人造景观是对此类配套建筑的设计定位。
2具体实例
2.1会展中心会展中心是该园区对外的主要建筑前广场是会展中心室外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从会展中心及其前广场的形态入手使前广场既能与城市界面良好交接又能形成具有欢迎态势和聚集人气的室外展示和集散广场同时会展中心建筑在形态上既要能成为前广场的主体建筑又能在空间上与后部的特色温室形成良好呼应并能使两侧的温室塔和生态餐厅融入前广场起到统领的作用形成有核心与秩序感的园区形象平面设计上根据场地条件和建筑功能需要分为5个展厅位于中部偏东的4号展厅设有会务管理业务洽谈及配套服务用房每个展厅需要的设备用房利用夹层单独设置方便各展厅的独立使用并满足不同要求各展厅间侧面以张拉膜覆盖的通道连接既为通往北部的特色温室留出了通道空间又加强了各展厅间的联系图1在建筑风格的塑造上首先从宁夏地域文化出发将伊斯兰建筑中的符号进行提炼形成富有韵律感的序列廊架作为建筑与室外广场之间的过渡空间与展厅间的张拉膜下的通道空间一并形成建筑的灰空间既可引导参会人流又可丰富空间层次同时在具有配套管理洽谈功能的4号馆前设置了超大尺度的电子显示屏利用纵跨建筑的钢结构格删作为其背景构件打破了超长尺度下单层建筑平淡的天际线形成了具有一定地方特色气势恢宏韵律中又不失变化的会展建筑也成为园区在高架高速公路上快速观览的一座重要建筑。
2.2科研建筑为了保障园区内持续的科研支撑在科研开发区内设置科研楼并成立野西北宁夏设施农业产业研究示范中心冶综合办公楼位于园区东北部现有水塘北边较为安静的区域围墙北侧即为开阔的田野场地地势平缓用地宽松对建筑的布局形态限制较小结合建筑的多种功能要求和所处的外部环境该建筑的风格定位为运用简洁的造型朴素的材料塑造现代设施园艺科研大楼的风貌首先在总图设计中采取院落式的空间组合方式使建筑与室外空间互相渗透融合并在环境配置上尽量利用农业的手段作为绿化的主题使室内外功能互补并且从地面种植延伸到屋顶绿化根据现代农业的试验研究需求设置了相应的标准实验室植物工厂组培室等在西北地区示范和推广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植物工厂是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按计划周年性进行植物产品生产的工厂化农业系统代表着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平面功能组织上遵从不同科研空间的使用要求进行分区分层处理力求功能分区明确布局紧凑便捷高效在形体的塑造上用最简洁的矩形体块穿插关系太阳能板的嵌入窗口侧边色彩的组合创造出清新淡雅的农业科研建筑新形象结合西侧室外疏散楼梯将企业标志融入建筑造型并寓意科技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点名了建筑的主题和科技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地位丰富了建筑的内涵。
2.3综合办公为保障园区的持续运行并完善服务功能在综合服务区内设置综合办公楼并将其设置在交通便利景色宜人的园区东北角景观湖的北端处于科研开发区和生产示范区的中间位置方便联系各主要功能区总图设计上充分考虑建筑南面的湖面和东面的露地种植以及外围高架而过的高速公路这些外部环境作为园区东北部的中心建筑从建筑体量的处理上依然采用与大地景观有良好亲和力的低层建筑同时考虑建筑与矩形场地的吻合度和与湖面尺度的关系及景观效果采取长逾100m的扁长型建筑体量强化低层景观建筑的舒展性和对高速公路视线上的开放性使建筑与环境融合并使各自品质互相得到提升功能主要包括3个部分院即科研展示区管理办公区以及公寓住宿区设计上遵从功能和流线为先导的设计理念将科研展示区布置在建筑首层东端曰管理办公区和专家公寓分别位于建筑首层和二层的东西两侧曰三层全部为普通住宿区并设置各自独立的出入口较大限度地满足各功能的使用与管理需求建筑风格和形体的处理上充分考虑南边平静的湖面和东边碧绿的田野色彩处理上利用大面积的白色阴影处的灰色和建筑底层的砖红色形成简洁明快图对比鲜明的建筑色彩形体上南立面首层中部引入具有良好延伸感的木质亲水平台穿插于建筑主体的晶莹剔透的不规则阳光房三层出挑的绿化观景休憩平台以及北立面嵌入式大会议空间等手法使得建筑具有强烈的体块感和良好的虚实对比关系并通过南立面前端通长的景观跌水设计使建筑与景观湖一动一静相映成趣形体灵动轻盈的建筑风格营造出一种自然清新欢快活跃的现代农业建筑形象。
3结语
上述建筑在园区的运行中均已发挥重要作用也是园区整体风貌塑造的重要元素并因其恰当的定位和良好的亲和力获得甲方及游客的高度好评该园区建筑设计有幸荣获农业部工程设计一等奖农业园区的配套建筑既服务于人又因处于具有勃勃生机的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与大地景观之中而赋予其特殊的生命力与内涵成为一类个性独特的景观建筑随着园区地域的不同性质的差异和具体功能定位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由于农业产业比较效益相对较低因此加快信息工业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追求经济简洁绿色中的美观或许是此类建筑的方向。
作者:张秋玲 单位: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业部农业设施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