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级会计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中级会计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级会计论文

中级会计论文:中级会计学课程个性化教学及其改革

--> 中级会计学课程个性化教学及其改革

摘要:以个性化教育思想为指导,对中级会计学课程个性化教学改革进行探讨,认为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从“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设计教学方案,借助网络工具与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强调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网络环境; 中级会计学; 个性化教学

中级会计学课程是面向会计学专业继会计学基础( 或原理) 后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学习会计学专业其他专业课程( 例如《高级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等) 的基础,对会计学专业学生十分重要。中级会计学课程内容主要针对企业的财务会计,重点讲授企业常规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及报告编制,内容比较繁杂,不易掌握。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有些学生掌握得比较扎实,而且能够融会贯通,但有些学生根本入不了门,学习效果非常差。针对这种现象,有必要在中级会计学课程中引入互联网工具,开展个性化教学改革尝试,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有效学习,缩小成绩差距,达到课程学习目标。

一、个性化教育与个性化教学

孔子在《论语》中有很多关于个性化教育思想的论述,总结归纳起来它包括四个方面,即“有教无类”,注意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独特性; “为仁由己”,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和而不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非常强调个性化教育,他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 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目的。所以,教育事业当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1]。

在西方,个性化教育思想更是备受推崇。罗素在《社会改造原理》里谈到教育时,认为会计毕业论文范文“只要教学的目标是产生信仰而不是思维,是强迫青年对于可疑的事情持有一定的意见,而不是使他们看到可疑之点来鼓励他们独立思考,那么,防止自由发问是无可避免的。教育应该培养追求真理的愿望,而不是相信某种特殊的信条就是真理”[2]。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基本上都是实施模式化教育,对同一专业学生实行统一的教学目标、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统一的考试制度与评价体系等。这种教育模式虽然具有规范性、系统性和高效性等优点,但它存在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个性和创造能力[3]。因此,许多高等院校已经开展个性化教育的改革尝试,例如推出学分制、加大选修课程比例及积极开展社会实践等等。个性化教学是套用个性化教育的一个概念,是个性化教育的组成部分,从属于个性化教育。它的基本思想是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贯彻个性化教育思想,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例如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基础知识准备及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强调教与学的联系,以保障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地学习并能达到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二、中级会计学课程模式化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在已往中级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采取的是模式化教学,主要依靠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很少关注学生的自我学习,缺少及时的评价和反馈,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对学生个性差异的评价。传统的模式化教学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掌握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缺乏充分的了解,对所有学生都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安排、方法和手段,未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来及时调整教学,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2) 不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中级会计学课程仅依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还需要学生在课余花较多的时间自我学习训练,这就需要学生必须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传统的模式化教学未能根据不同学生学习态度上的差异,有针对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调动学习积极性,导致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异非常大,有些学生能够积极自我学习,但还有不少学生课余基本不愿花时间自我学习训练,甚至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态度就不认真。( 3) 不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接受、理解、记忆、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自我学习方法等方面。传统的模式化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在讲授知识,忽视了学习和思维方法的传授,未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导致学生学习能力差异非常大,对于同样知识有些学生听教师讲授一遍、自己练一遍就基本掌握了,但有些学生听教师讲授了多遍,自己练习多遍还是不能掌握。另外,在自我学习方法上也存在较大差异,有些学生在自我学习过程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但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有效地自我学习。( 4) 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毕业论文传统的模式化教学更多地关注课堂教师的知识讲授,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双向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仅限于教师课堂上的提问。这样一方面导致教师不能充分了解学生

--> 学习反馈信息,不能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掌握情况等方面做出正确评价,进而有针对性调整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另一方面学生学习遇到的困惑不能及时得到教师的讲解,问题越积越多,影响后续的学习。

三、基于网络环境的中级会计学个性化教学探索 &nbs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p;

( 一) 基本设想

中级会计学个性化教学改革基本设想是转换教学和学生角色定位,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起辅助作用,主要依靠学生自我学习,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辅导,达到所有学生都基本能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在专业素质和能力上都能得到提高。但是,现在高等院校教学班级学生人数多,课时一再压缩,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根本无法实现以上设想。因此,引入互联网工具来辅助实现以上设想,因为互联网沟通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大大提高教师与学生沟通联系的效率。

( 二) 具体实施

1. 评价学生个性差异

调查问卷从学习积极性、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等方面来充分了解学生,关注他们在这些方面的差异。具体操作中按“学习积极性”、“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三个维度将学生分为八种类型,每个维度分为好与差,如图1 所示( 图中的数字 1—8 分别指大立方体中的 8 个小立方体,每个小立方体代表一个类型的学生。第 5 个小立方体位于第 1 个小立方体背面) 。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辅导方法,见表 1。2. 设计教学内容和进度根据以上评价,针对课程课时安排和学生平均情况来设计教学内容和进度,具体做法为: 将教学内容分为课堂讲授内容和课外学习内容,同时用重要程度和困难难度将知识点划分为四类: ( 1) 重要、简单;( 2) 重要、困难; ( 3) 不重要、简单; ( 4) 不重要、困难。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1) 类知识点: 重点讲解,适当加快速度,适当练习; ( 2) 类知识点: 重点讲解,放慢速度详细讲解并反复练习; ( 3) 类知识点: 不讲解,自我学习; ( 4) 类知识点: 讲解关键点,学生自主学习.

3. 建立课程网站

建立课程网站的目的是方便教学资源共享、学生自我学习以及教师与学生的联系沟通。这个课程网站采取实名注册会员制,有多媒体课件、课程主要知识点、章节练习题、财税知识、问题讨论交流等几个模块。其中,多媒体课件模块的主要功能就是在线观看课程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能够复习课堂学习内容; 课程主要知识点的主要功能是教师将本课程主要知识点总结归纳出来,并对每个知识点按重要和难易程度都标上标签,让学生清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章节练习题模块的主要功能是教师将每一章节精选练习题放在网上,学习可以自我测试练习,并可以自我找错,另外教师还可通过自测练习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财税知识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将近期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财经税收法规等材料放在网上供学生拓宽视野; 问题讨论交流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学生在学习中碰到问题可以及时提出来,教师提供解答,其他学生也可参与讨论,这相对过去一对一交流的好处是可以共享,有同一问题的学生都可以得到解答,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4. 教师讲授与辅导

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 1)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是学生学好本课程的前提。在实际教学中,通过职业成功案例、美化多媒体课件设计、教学互动等方法来实现。( 2)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针对大多数学生情况来控制教学节奏,循序渐进,不能让学生一开始觉得太吃力而失去学好本门课程的信心。在实际教学中,学习企业经济业务会计处理前,先让学生充分理解经济业务整个流程以及资金在这个过程中的运动情况,然后再来分析其对会计要素的影响,讲解科目设置及会计处理。( 3) 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教学生如何思考、如何看教材、如何练习、如何归纳总结,让学生有意识地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课后辅导过程中,教师应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 前面评价结果) ,帮助其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重点和计划,并且要及时检查其计划完成情况和目标实现程度。教师利用网络即时聊天、电子邮件、电话及课程论坛等形式充分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向和学习情况,并且及时跟进辅导。

( 三) 效果评价

中级会计学课程个性化教学在两届学生进行了尝试,取得了明显效果,主要体现在: 学生学习态度明显改善,基本能够做到积极自我学习; 学生都能明确自己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学生学习能力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成绩差距两极分化现象显著得到控制,从期中期末成绩的标准方差分析可以看出差距有显著缩小趋势;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领会会计精髓,深刻理解企业经济业务流程和资金运动来龙去脉,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和职业素质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模式化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个性化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实行个性化教育,需要对现行的教育体系方方面面进行改革,而课程改革是包含其中的一个方面。

中级会计学个性化教学改革设想就是在这样背景提出来的,并付诸了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其效果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主要体现在: 教学资源无法满足个性化教学的需要,例如师生比例小、学生上网条件受到限制、教学场地条件差、缺乏教学辅助工具等,而这些仅依靠课程改革是无法解决的; 学生的学习习惯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变,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习惯了被动式学习,而个性化教学强调自我学习,这种转变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 教师角色转换短时间内也难以适应,模式化教学中教师只需按教学大

--> 纲要求和教学安排完成相应的课时讲授,布置一定数量的课后作业并批改,基本就不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但个性化教学需要教学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效果,这需投入相当于以前的数倍精力与学生进行沟通联系,才能实现个性化教学的设想,这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因此要达到中级会计学课程个性化教学的预期效果,教学管理部门和高校后勤部门应努力引进各种先进的网络辅助教学工具,提升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为个性化教学创造条件,教师应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转换角色,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要求。

中级会计论文:中级会计职称考试备考经验

去年的职称考试已过去几个月了,回想那次考试的过程,我觉得自己之所以能够顺利的通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学的学习方法。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为曾经尝过懒于计划的苦,所以这次考试我为自己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其主要内容有:

一、制定合理的学习进度计划,进行、系统的复习。

首先我把整个学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及时个阶段是泛读阶段,自领取教材后到一月底这段时间内把三本书通读一遍,大概了解一下教材的脉络和各章的主要内容;第二个阶段是精读阶段,这个阶段大概需要两个半月的时间,主要是按照每门课的章节来学习,重点掌握每章的具体内容,特别注意基础知识的掌握;然后乘热打铁及时做各章的习题,用理论联系实际来加强对教材的熟悉;第三个阶段是巩固练习阶段,因为虽然通过了前面一个阶段的学习,对于教材已经基本掌握,但练习也仅仅是针对各个章节,而我们无论是在实际工作中还是面对考试,需要解决的多不是单一的问题,所以在前面一个阶段学习的基础上,对于整本书的内容应该进行融会贯通,多做一些针对性较强的综合练习题,通过练习做到举一反三,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掌握所学的东西;一个阶段是总复习阶段,也就是冲刺阶段,因为中级考试的题量较多,时间比较紧迫,所以这段时间应着重针对应试作一些训练,适当作些模拟题,以便更好地适应考试。

二、讲究学习技巧,做到三门功课均衡发展。

由于职称考试要求应考者所有课程的成绩都要达到规定的分数线才算合格,因此我对三门功课都很重视。在学习过程中,我采用了三门课同时开始学习交叉进行的方法,即在每天不同的时间分别学习不同的课程。如果早晨看了财务管理,那么晚上就看经济法或会计实务。在学习一门课程中遇到难点,一时看不懂或感觉疲劳时,采用这种交叉的方法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我采用了针对不同的时段分别记忆不同内容的方法。由于早晨和夜晚人的记忆力比较好,又能保障学习的时间,因此我坚持每天早晨和晚上各花一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来学习新的内容,工作的间隙和中午休息时间比较短,我就用来复习一些已经有些印象的内容加深记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我想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临场发挥是我能通过这次考试的主要

《中级会计实务》考试主观题命题规律探讨

【摘 要】 对全国中级会计师职称考试中的《中级会计实务》命题规律的探讨常年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在该领域的探讨主要是会计教育专家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从考试动态出发,以历年真题为样本,归纳命题规律。现有研究在方法上以定性分析和描述性统计为主,在抽取的样本上最多选取过往3年的考试真题,由于方法的限制和样本量较小,其结论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为了客观和地揭示命题规律,文章基于贝叶斯模型,运用大数据分析的思维方法,在梳理2006年至2016年共计12套(2016年两套)考试真题中主观题考点的基础上,计算出各考点出现的条件概率,并运用数据分析软件Netdraw绘制出考点关系网络图,清晰地反映出各考点的出现规律及考点之间的相关性,广大考生可根据结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复习策略。

【关键词】 中级会计实务; 命题规律; 贝叶斯模型

一、引言

《中级会计实务》是全国中级会计师技术资格考试的科目之一,其考试难度相对较大。原因在于该考试涉及知识点众多,综合性和实务性较强,考生受知识水平制约、工作范围所限,使其成为全国中级会计师技术资格考试中公认的拦路虎[ 1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通过该科目的考试,多位学者以及一线的会计职称考试培训专家历年来对《中级会计实务》考试作了深入而持续的研究,例如:高志谦[ 2 ]依据2011年中级会计实务教材内容所做的调整,对试卷中各题型的命题特征及考点进行了解析,并着重就计算分析题的考点和题目设计模式进行了预测,相应列举出了典型案例;张志凤[ 3 ]凭借其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对考试动向的把握,编制了当年中级会计实务考试的模拟试题,以供考生复习参考;李维清[ 4 ]基于中级会计实务考试命题以“3年”为一个周期的命题规律,通过梳理2012―2014年3年的考试真题,观察相应考点的分布情况,归纳出了考点的出现“规律”,并据此提出了一套复习策略。对该领域的研究文献得到了诸多杂志的连年刊载,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不再一一列举。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不难看出,现有关于《中级会计实务》考试的研究具有如下特点:及时,现有文献几乎都提到了考试的“命题规律”,并将其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前提来预测未来的考试;第二,在研究方法上,多以过去3年的真题为依据,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第三,在判断命题规律和考点预测上,研究者或多或少结合了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对考试动向的深刻把握,但具有一定的主^性。

在处于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大数据思维及其相关技术已经在各个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贝叶斯模型分析,来挖掘《中级会计实务》的主观题命题规律。贝叶斯模型作为一种分类工具和预测工具,在先前应用于不同领域的研究中都有良好表现[ 5 ]。与多数的回归方法相比,贝叶斯方法对于变量的总体分布没有要求,而且可以轻松地应对包含不完整的中介变量与相互作用的变量间复杂联系建模。对于样本观察值来说,贝叶斯方法也不要求必须是完整信息,含不数据的观察值依然可以用来训练或检测模型,贝叶斯模型具有更的可解释性和更易理解等优点。本文基于2006年至2016年《中级会计实务》试卷中的主观题部分,先归纳出各年出现的考点,进而运用贝叶斯模型计算出各个考点出现的条件概率,并根据其相关性运用Netdraw软件绘制出考点关系网络图,试图揭示该科目主观题的命题规律。

二、主观题命题规律研究

(一)主观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分析

2006年6月财政部了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10月又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从2007年1月1日开始施行。鉴于新准则的颁布使得《中级会计实务》的考试大纲产生显著调整,因此本文较大程度地选取了新准则颁布以来的考试真题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对2006年至2016年共计12套考试试卷(其中,2016年有两套试卷)主观题的梳理,提取了主观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如表1所示。

通过对表1的分析,可以看出,同一道主观题往往会涉及多个知识点,即对多个考点进行复合型考查,比如,2006年第五题的第1小题中,同时考查了3个知识点: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固定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以及债权重组的会计处理,考生只有同时掌握3个知识点才能正确解答此题。有的考题甚至出现了3个以上的知识点,比如2008年第五题的第2小题,同时考查了5个知识点。

(二)各考点出现的频次分析

根据表1所提取的知识点,对其进行汇总分类,将考查相同内容的归类为一个考点。比如在2016年(一)中,第四大题第2小题考查了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以及减值准备、固定资产的处理,笔者在此将其合并为对于固定资产初始计量和计提折旧、减值准备、处置的一个考点。对长期股权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股票)、投资性房地产、交易性金融资产等都作了相同处理。整理后共总结出27个考点,如表2所示。

根据表2,将27个考点与其出现的年份相对应,并计算出相应考点的出现频次,编制了表3,该表注明了考点、题号及其总计出现的频次。比如考点3“长期股权投资初始计量、后续计量、相关转换”在这10年的主观题中总计出现了6次,分别是:2007年第四题第1小题、2010年第四题第2小题、2012年第五题第2小题、2013年第四题第1小题、2014年第五题第2小题以及2015年第五题第1小题。根据出现的频次,考查频次最多的首先是15考点“合并报表内部交易抵销分录、投资抵销分录(资产负债表)”以及18考点“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各考查过8次;其次是23考点“固定资产的相关内容、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以及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共考查过7次。根据出现的频次,考生在准备考试时需要高度重视这些高频考点。

(三)各考点相关性分析

从表1中可看出,考点与考点之间并非是独立的,考点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接下来就对考点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倘若两个及以上的考点出现在同一年的相同考题中,即为考点之间存在相关性。倘若大于两个考点同时出现,则视为两两相关。根据表3,使用可视化数据分析软件Netdraw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图像化处理[ 6 ],可以得到考点关系图,如图1所示。

下面就图1进行具体分析,可以从相关性的角度将考点分为三类:

(1)独立考点的考查:图中左上方单独的四个点分别是1、10、16和21,表明这四个考点易单独成题,不与其他的考点相关联。

(2)双考点的打包考查:下方单独的两条线说明了9考点和11考点,19考点与20考点易配套出题。

(3)多个考点的混合考查:如果考点的连线越多,说明它与其他考点的相关性越高,最多的是8考点,共有9条线,它与4、5、7、13、18、22、23、24、27考点都有相关性;其次为4和18考点,分别有7条连线。考点的混合考查,对于考生熟练掌握各考点并运用的能力要求较高。

通过图1可以看出考点之间的相关关系,但并未就其相关性的强弱进行量化。为了明确其相关性的强弱及概率大小,笔者对表3考点数据进行了进一步整理分析,出现频次最多的3次,分别为8考点与18考点,8考点与23考点,14考点与15考点。从中提取出出现频次较多(出现的频次数大于等于2次)的关联,列出了表4考点交叉出现矩阵图,横纵坐标为考点编号,矩阵内数字代表两个考点在一年考试同一题中同时出现的频次。从表3已知8考点为高频考点,而表4得出当8考点出现时,18与23考点伴随出现的可能性也较高。这就为考生指明了方向,在备考时进行捆绑式复习。

为了量化分析此问题,对某一考点出现后另一考点交叉出现的情况计算条件概率,若P(A)>0,那么在A发生时B的条件概率可以表示为:

P(B│A)=■

同时,在此项问题的分析中,每一项事件(即每个知识点出现时)构成了完备事件组,根据贝叶斯公式,对任意事件A,P(A)>0,有以下公式:

P(Bi│A)=■=■

根贝叶斯公式,为了简化得到的答案,除去单独出现的考点1、10、16以及21,以列为条件,可得到表5。从表5中可发现,较大的条件概率为0.28%,以第24行第8列带阴影的数据为例,即P(24│8),此数据代表了当24考点出现时,8考点出现的概率。

高概率的事件更易发生,P(24│8)、P(27│8)、P(26│12)、P(17│15)、P(20│19)、P(17│18)、P(24│23)、P(2│25)的概率是较高的,相关性是最强的。

由表4可知,15和18考点出现的频次数是最多的,应当重点关注,行是15的数据代表了15考点出现时,其他考点出现的条件概率,14考点的条件概率较高,所以要重点关注14考点,其次为3和18考点,再次为17和25考点。当18知识点出现时,最有可能出现的是8考点,其次为15和22考点,再次为4、5、7和17考点。

三、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及时,通过表1―表3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15考点“合并报表内部交易抵销分录、投资抵销分录(资产负债表)”和18考点“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出现的频次最多,考生应重点复习。

第二,通过可视化数据分析软件Netdraw的分析(图1),可看出各个考点之间的相关关系,将其分为“独立考点”、“双考点”和“多考点混合”三类关系,考生可据此“考点地图”制定复习策略。

第三,通过表5条件概率矩阵的分析,P(24│8)、P(27│8)、P(26│12)、P(17│15)、P(20│19)、P(17│18)、P(24│23)、P(2│25)的概率是较高的,相关性是最强的。考生可根据条件概率的大小加强复习相关考点。

中级会计论文:中级会计职称《财务管理》备考导引

【摘 要】基于多年职称考试辅导经历,笔者以2009年的考试大纲和指定教材为依据,结合《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从学习方法、重点内容与主要考点、难点释疑和应考注意事项四个方面,探索中级会计职称《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和应试技巧,供各位考生参考。

【关键词】学习方法; 重点内容; 难点释疑; 注意事项

2009年中级会计职称《财务管理》课程考试将于5月16日举行。不少考生感到《财务管理》比较难。事实上,只要把握教材内容,掌握重点,理解难点,注意应试技巧,成功应考就不难。笔者依据2009年职称考试大纲的要求和指定教材的内容,结合近10年职称考试辅导经历,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研读教材辅以适量练习

《财务管理》课程考试的题型、题量与分值,自2002年以来一直保持稳定,总题量为51题,其中客观题为55分(单选题25题、每题1分,多选题10题、每题2分,判断题10题、每题1分),主观题为45分(计算分析题4题、合计20分,综合题2题、合计25分)。

从历年情况看,出题皆以教学大纲为准,试题全部在指定教材内容之内。其中55分的客观题多数直接取自教材,有不少是教材原话。因此,考生一定要熟读教材,把握教材所阐述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方法。

详细阅读教材。教材至少要阅读3遍,忌“扫描”。第1遍力求读懂;第2遍则边看边记(忆),每读完一章,回想其主要内容,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和相关公式的整理;第3遍应在回忆已掌握的要点与公式的基础上,对尚不熟悉的内容补缺。与以往相比,这两年主观题更趋综合,计算题也会涉及多个章节。因此,考生在复习时,应重视章节之间的联系,从财务管理的内容和环节上整体把握各考点。

学习教材。考试的题量达51题之多,指定教材共计12章45节。因此,试题的覆盖面很广,指定教材的每一章都会有试题,节的覆盖率也在70%左右。因此,考生一定要复习准备,忌盲目猜题或押题。

适度习题练习。《财务管理》试题的计算量较大,除45分的主观题外,客观题中也有不少是与计算有关的。如果考生只看书不练习或练习少,就会导致运用公式不熟练或计算能力差,更何妨做习题是掌握和理解公式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要认真解读历年试题,尤其是2007年和2008年的试题,并选择一本(不宜过多,一本就够)专业培训机构推出的辅导材料(如北大东奥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用书等)进行习题的练习。虽说学好《财务管理》一定要做题,但也千万不能陷于“题海”,阅读教材才是学好这门课的根本。

二、理解与掌握重点内容

《财务管理》试题虽然覆盖面广,但重点比较突出,特别是主观题的考点比较突出。复习备考时,应对这些内容给予更多的关注,并有针对性地加强练习。

一般来说,考试的重点主要是本学科的核心内容、新增或新修订的内容。当然,对与当前经济热点问题相关的内容也应予以一定的关注。中级会计职称《财务管理》教材,在2007年进行重大修改以后,这两年基本没有变化,只有一些微调及错误的修正。笔者认为:2009年考试的重点会落在本学科的核心内容、2009年进行过实质性修订的内容、2007年新增但前二年没有考过的以及与当前经济热点问题相关的内容。

关注重点章节。从章节内容看,以第4章项目投资最为重要,每年的分值都很高;第2章风险与收益分析、第3章资金时间价值与证券评价、第8章资金成本和资金结构、第11章财务控制和第12章财务分析也是比较重要的章节。建议考生对风险的衡量与收益率计算(包括采用历史数据计算标准差等相关指标)、股票与债券估值和收益率计算、项目投资现金流量测算、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的计算与运用、衍生金融资产投资例题、存货经济批量模型与保险储备、资金成本和杠杆系数的计算与运用、现金预算的编制、成本差异分析、因素分析法和营运能力等主要财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等内容予以适当关注。第3章第1节资金时间价值是财务管理的基本理念,除了会出客观题外,一些主观题,如股票和债券估值与收益率、投资项目评价指标和融资租赁租金等的计算与解答也要用到。因此,对这一节内容考生一定要牢固掌握。

掌握重要考点。45分的主观题通常是落在教材的一些重要考点上。《财务管理》的主要考点有单项资产和投资组合风险衡量与收益率(包括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股票和债券估值和收益率、基金单位净值与收益率、认股权证理论价值和投资收益(率)、项目投资现金流量测算、更新改造差量现金流量的测算、投资决策评价指标计算与运用、现金持有量确定、信用政策决策、经济进货批量与保险储备、资金需要量预测、融资租赁租金计算、资本成本和杠杆系数计算、变动成本与息税前利润计算、资金结构决策方法和计算、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现金预算编制以及预算编制方法、投资中心评价指标、成本差异分析、财务指标计算与分析等。对这些考点,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为什么,需要在读懂教材例题的基础上,注意以往考题的解析,并辅以适当的习题练习。

公式的记忆与掌握。《财务管理》考试有大量的公式需要记忆与理解。建议考生用小纸片将相关章节主要公式记录下来,粘贴在指定教材每章起始或结束处,以便记忆。记忆公式要注意技巧,不能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应用。例如: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公式,知道了普通年金终值和现值计算公式,即付年金终值、即付年金现值、偿债基金系数和投资回收系数就明白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公式理解了,项目投资中的净现值和内含报酬率的计算、股票和债券的估值与收益率的计算、融资租赁租金的计算等就变得非常简单了。

三、几个难点的释疑

(一)收益与风险分析

⒈单项资产收益与风险

预期收益率是指在不确定的条件下,预测的某资产未来可能实现的收益率。预期收益率的衡量方法主要有:一是已知概率,以概率为权数计算未来各种情况下收益率的加权平均数;二是根据历史资料,预期收益率是所有数据的简单算术平均值。

风险衡量指标。标准差是反映概率分布中各种可能结果对期望值的偏离程度的一个数值。其计算公式是:

标准差与方差、标准离差率的关系。方差是标准差的平方;标准离差率是标准差与期望值之比。标准差和标准离差率用于计量全部风险,包括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对单个项目而言,标准离差越大,风险就越大;如用于不同项目风险程度比较,标准差前提条件是期望值相同,而标准离差率则不受期望值是否相同的影响。

必要报酬率。必要报酬率是投资者对某资产合理要求的低收益率,其确定公式之一是:

必要报酬率=无风险收益率+风险价值系数×标准离差率

无风险收益率由资金时间价值和通货膨胀补贴两部分组成,通常用短期国库券利率近似地代替;风险价值系数的大小取决于投资者风险的偏好,对风险的态度越回避,风险价值系数就越大。

⒉资产组合的风险与收益

资产组合的预期收益率是组成资产组合的各种资产预期收益率的加权平均数;投资组合的风险低于这些资产风险的加权平均风险,其中两项资产组合的风险为:

上述公式可运用(a+b)2=a2+b2+2ab和(a-b)2=a2+b2-2ab原理进行理解记忆。当两项资产呈正相关,投资组合风险为单项资产风险的加权平均值,组合不能降低风险;当两项资产呈负相关,风险能充分地抵销,甚至消除;当两项资产正相关、负相关或不相关时,投资组合的风险低于单项资产风险的加权平均值。随着资产组合中资产数量的增加,资产风险逐渐减小;当资产组合中资产数量足够多时,投资组合将只剩下系统性风险。

⒊系统风险的衡量——β系数

β系数是反映单项资产或资产组合收益率与市场平均收益率之间变动关系的一个量化指标。

投资组合的β系数是投资组合内所有资产β系数的加权平均数,权数为各种资产在资产组合中所占的价值比例。

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理论框架下,假设市场是均衡的。在均衡状态下,每项资产的预期收益率等于其必要收益率。

预期收益率=必要收益率

=无风险收益率+β×市场平均风险溢酬

=无风险收益率+β×(市场平均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

市场风险溢酬即市场平均风险收益率,是投资者为补偿承担超过无风险收益而要求的额外收益,即风险价格。风险溢酬越大,证券市场线的斜率越陡;风险溢酬的大小取决于整个市场上所有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程度。如果投资者偏好风险,风险报酬率就越低,证券市场线的斜率就越小。

(二)证券估价与证券投资收益率

⒈证券估价

在财务管理中,资产的内在价值为资产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普通股的内在价值,是由普通股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决定的。股票给持有者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入包括股利收入和出售时的收入。如果企业长期持有股票,且各年股利按固定比例增长,则股票估价计算公式为:

非固定成长股票的价值为预测期各年股利现值之和加后续期价值。后续期价值按股利固定或股利固定成长模型测算后折现到零时点(即估值时点),其计算公式为:

债券的价值,是本金和每期利息以市场利率(债券投资人要求的报酬率)折现后的现值之和。从债券估值公式可知,影响债券价值的因素包括债券面值、票面利率、市场利率、期限和付息方式等。分期付息债券,当市场利率等于票面利率时,债券按面值发行;当市场利率高于票面利率时,债券折价发行;当市场利率低于票面利率时,债券溢价发行。这一规则不适用于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和零票面利率债券。需要注意的是:流通债券的价值,其折现期数为剩余到期时间。剩余到期时间可运用画时间轴方式确定,轴下写上0、1、2、……n,上面标注债券发行日起的时间点,再在轴上点出估值时点。

⒉证券投资收益率

如果持有时间较短(不超过1年),证券持有期收益率的计算一般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其公式为:

如果持有期间较长(超过1年),应按每年复利一次计算持有期年均收益率,即计算债券或股票带来的现金流入现值等于买入价时的折现率。

公式中的持有期年均收益率可运用内插法求解得出。

债券的到期收益率也可运用上述公式求解,只是式中的持有年限由剩余到期年限替代,出售价由到期值替代即可。股票无到期收益率,只有预期收益率。如果资本市场有效,固定成长股票的预期收益率可用下列公式求解:

(三)项目投资

⒈项目净现金流量的测算

建设期某年的净现金流量=-该年原始投资额

原始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其他长期资产投资以及流动资金投资等。前三项按题目给出数据估算,某年流动资金投资额等于本年流动资金需用数减去上年流动资金需用数,某年流动资金需用数为该年流动资产需用数与该年流动负债可用数之差。

运营期某年所得税后净现金流量=该年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税率)+该年折旧+该年摊销+该年回收额-该年维持运营投资

式中的经营成本(付现成本)是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中需要付现的部分;经营成本加上非付现成本(包括固定资产折旧、无形及其他长期资产摊销等)即为总成本费用;营业收入扣减总成本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即为息税前利润。经营成本是项目投资在运营期都要发生的主要现金流出量,与融资方案无关,即利息属于无关现金流量。不过,估算固定资产折旧时,固定资产原值要考虑资本化利息。需要提醒注意的是:项目投资中的现金流量是增量现金流量,即接受或拒绝投资方案时企业现金流量的变动。

固定资产更新改造项目的现金流量,是指更新设备与继续使用旧设备的差量现金流量,即上述净现金流量计算公式中所有项目均为差量。旧固定资产变价净收入作为更新改造投资额的减项。在项目计算期的第1年,还有一项因旧固定资产提前报废发生净损失(账面价值与变现收入的差额)而抵减的所得税。

⒉投资决策评价指标及其应用

投资决策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净现值、净现值率、获利指数和内部收益率四个主要指标和静态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两个次要或辅导指标。指标的计算中,净现值是关键。净现值是在项目计算期内按设定折现率计算的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的代数和,内部收益率是使净现值为零时的折现率。如果说净现值是a-b,那么获利指数是a/b,获利指数加1就是净现值率。

对独立投资项目,依据主要指标判断是否可行,依据次要或辅助指标判定是基本还是;对互斥项目决策,计算期和投资额均相同可用净现值法,计算期相同而投资额不同可用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投资额和计算期均不同可用年等额净回收额或计算期统一法。多个投资项目的组合排队按净现值率或获利指数大小排序后进行组合选择。

(四)成本差异分析

成本差异是指实际成本与实际产量下标准成本的差异。

⒈变动成本的差异分析

用量差异=(实际用量-实际产量下标准用量)×标准价格

价格差异=(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用量

计算用量差异时,用标准数;计算价格差异时,用实际数。材料价格差异中的实际用量是领用量还是采购量,材料用量差异中的实际用量是领用量还是耗用量,要依据题目给出的条件灵活把握。同时,要注意:工资率差异和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是价差,人工效率差异和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为量差。

⒉固定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

两差异法是将总差异分为耗费差异和能量差异,三差异法是进一步将能量差异拆分为能力差异(产量差异)和效率差异。能力差异是指实际工时未达生产能量而形成的闲置能量差异,效率差异是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而形成的效率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

固定制造费用能力差异=(预算产量下标准工时-实际工时)×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工时)

×标准分配率

(五)财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

⒈财务指标的计算

财务分析指标主要有偿债能力、运营能力、获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等四类。考生要把握这些财务指标的计算公式,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评价。这一章的指标很多,可以借助一些常用的规则记忆:(1)什么什么率,在前的放分母,在后的放分子,如资产负债率、营业利润率、营业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等;(2)什么什么比或比率,在后的放分母,在前的放分子,如现金流动负债比率;(3)什么周转率,就用相应的周转额除以什么资产的平均余额,除存货周转率用营业成本外,其他均用营业收入;(4)各项资产的周转期均为计算期天数除以周转率等等。

⒉因素分析法的运用

因素分析法是依据分析指标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有连环替代法和差额分析法之分。

连环替代时要注意比较值和基准值的正确选用,其要点是:正在替代的因素用比较值替代基准值,已经替代过的因素用比较值,尚未替代的因素用基准值。差额分析法的要点是:正在分析的因素用比较值去减基准值,已经分析过的因素用比较值,尚未分析的因素用基准值。考生应能运用这一方法对一些财务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周转率或周转期等进行因素分析。在答题时,要根据题目要求或因素出现的前后程序进行解答,不可随意颠倒。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因素关系式为:

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平均每股净资产

=营业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平均每股净资产

解题时是用连环替代还是用差额分析,要根据题目的要求。题目没有说明的,如因素分解式中只有乘号,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相同;如因素分解式中有除号或加减号,要选择连环替代法解题。

四、应考注意事项

(一)合理安排时间

考试的总题量为51题,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这就要求考生分清轻重缓急,先易后难,合理分配时间,把握好答题速度。一般来说,2题综合题要花40分钟左右,4题计算题也要花40分钟左右,剩下的70分钟里,至多只有60分钟时间能拿来做客观题,因为要留下10-15分钟的时间进行检查。故而,单选题每题宜控制在1分钟左右,多选题和判断题每题解答的时间不要超过2分种。做不出的题目不妨先跳过,待做部会做的题目后有剩余的时间再解答。

(二)客观题的应对

选择题要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或多个符合题意的答案。一定要注意是选择“最符合题意”和“符合题意”的答案。对自己很熟悉的知识点,可直接选择;对把握不定的,应考虑先将备选答案中不正确或不符题意的选项删除,从剩余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对于确实不会的题目,可进行猜测,不要空白,因为选择题是不倒扣的。

判断题实行倒扣分制度,在答题时要谨慎。目前会计职称《财务管理》考试评分方法是:答正确的得1分,答错误的扣0.5分。建议考生:对于把握不大但有感觉的题目,不妨做一做;对没有把握的题目,则千万不要猜测。

(三)主观题的解答

首先,需要仔细研读题目的要求,然后带着要求有针对性地看题目所给资料;其次,要确定题目问题所涉及到的章节,回忆相关公式,判定已知什么,求解什么,以提高题目的解出率及正确率。评分时,主观题是按步骤给分的,计算过程一定要列示,也不要忘记标注单位。至于公式,要写上的是代入相关参数的公式,原始公式可写可不写。

综合题通常是把几个知识点联系起来考。所以,要以开阔的思路将各知识点联系起来归纳和分析,并注意答题的系统性。不过,职称考试的综合题脉络非常清晰,题目中会有多个具体的要求,通常不需要在做题之前进行步骤与思路的分析,可按所问问题的顺序解答。

中级会计论文:中级会计实务考试分析与展望

【摘 要】 中级会计实务是中级职称考试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广大考生要想顺利通过考试,除了要有顽强的毅力和刻苦精神之外,对往年命题规律进行深入分析,科学预测当年命题走势和考点分布,采用系统有效的复习方法,避免陷入误区,这些因素对考试成功同等重要。

【关键词】 命题规律; 复习方法; 新内容解析

一、中级会计实务命题特点及规律分析

中级职称考试属于部级正规考试,尽管其考试难度越来越大,对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这种部级考试,其命题一定是有规律可循的。悉心剖析试题特点,总结命题规律,不仅能更加地掌握命题走势和考点分布,更能有助于化解试题难度,进而助推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中级会计实务考试命题一般以滚动式的三年为一个周期,笔者将近三年各章分值进行了统计,见表1。

通过对各年命题走势认真分析,可发现很多特点和规律:

(一)各章命题分值具有“轮回性”特征

所谓“轮回性”,就是各章分值在多年内具有类似抛物线式的变化规律。比如,固定资产一章,2012年出题2分,2013年出题8分,2014年出题7分,按此规律,2015年本章再出现高分值可能性就不大了。相反,第十一章负债及借款费用,2012年分值9分,2013年分值2分,2014年分值4分,按此规律,本章2015年分值一定会提高。另外,本章2015年增加了应付职工薪酬的大量新内容,“新内容”是的重点(后文还要提到)。新内容得以贯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其作为考试内容。有关其他章节的特点在表1中作了标示,考生可以按照这样的规律,对其他各章进行分析总结。

(二)传统的重点章节,不论内容如何变化,始终都是“雷打不动”的重点

不论内容如何变化,那些传统重点章节始终都是考试的重点。比如长期投资、所得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政策、会计差错更正、财务报告等章节就是如此。近几年综合题、计算题均在上述章节中出现。另外,还有一个特点,财务报告一章,偶数年必出综合题,如2008年、2010年、2012年、2014年都在本章出综合题。复习考试,系统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抓不住重点,“地毯式”推进,是不会取得好成绩的。

(三)试题覆盖面广

中级职称考试《中级会计实务》指定的教材由原来的20章扩充到22章,除个别年份的个别章节没有分值分布外,其他各章均有命题。这也就提醒大家:忽略哪一章都是不行的,有时1分、2分就决定成败,复习一定要。

(四)综合性强,注重应用能力的考核

一是近些年客观题中的单项选择题,需要通过计算才能确定答案的比例一直很高,有的年份达到(11/15)73%。另外,还有一个新的特点出现:如果单选题需要计算的比例下降,则后面计算题或综合题的难度一定会增加(2013年为8/15,而综合题难度明显加大)。二是多项选择题也突出综合性,如2013年多选题“当期损益”一题,涉及很多章节的内容。三是综合性、复杂性呈常态趋势,也是考试向难度迈进的标志。计算题原来一般只是局限在某一章范围内考核,而现在往往要涉及多章内容同时应用,综合题的综合性就更不必多说了。综合题是最能考核考生水平的试题,当然,也是难度较大、最容易丢分的试题。所以,考生不能孤立地学习每一章,而是要把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网状的知识体系。

二、复习方法推介

根据笔者多年的考前辅导经验,把考生复习方法概括出一句话:“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前笔者在《会计之友》上也曾提到该方法,在此,再次推介给广大考生,供参考。

“一个中心”就是牢牢地以教材为中心,千万不能抛开教材,企图走捷径而扑在各种复习资料上的复习方法是不可取的。教材是根本,教材是考试大纲和全部考试内容的具体体现。

中级职称考试和注会考试不同:注会考试要提升难度,因此,其命题是以教材知识为基点,充分扩展出去,所以,注会考试只停留在“吃透书本”上是远远不够的;而中级职称考试的难度要比注会考试低得多,其命题思路和基调也与注会考试不同,从考试试题看,尤其是客观题,考核的都是教材的基本内容,甚至好多都是教材的原话。另外,考生在研读教材时,还要注意本年教材与上年教材的变化之处,这是考生必须高度注意的,因为,调整变化之内容必定是考试命题的重点。

每年的新教材往往都在考试前几个月才下发,考生一定要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把教材的基本原理扎扎实实地搞清楚,一步一个脚印,也只有把教材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搞透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很多考生,由于考期临近,往往把新教材草草地学一遍就搁置一旁,而将大量时间用在了习题集上。我们不是反对做题,尤其会计考试不做题是不行的,但是,不把教材研读熟练,盲目做题是毫无益处的,因为,习题只是个案,它得不出“共性的结论”。况且,有些习题集档次极低,把往年的习题翻版印刷,根本不注意考试大纲更新和教材内容的变化,更有些习题,错误、漏洞百出,对考生产生严重误导。

“两个基本点”是指具体学习方式及方法。基本点之一是指要复习,强调“面”;基本点之二是指要抓住重点,强调“点”。只有“点”、“面”有机结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首先要复习。新教材下发后,一定要逐章逐节仔细研读教材,特别是新增加的以及变化的内容,更要高度关注,这都是命题的重点。从职称考试命题来看,考点越来越分散,覆盖面很广。客观题部分,只有、深入地研读教材,才能从容作答。

其次要突出重点。职称考试复习是十分必要的,但在此基础上还要突出重点。对重点问题能否把握,是考试能否通过的关键。

重点怎么把握?一是按照历年命题规律和走势进行深入分析,判断出本年的命题重点,做到有的放矢。二是“新内容”是的重点。财政部会计司2014年新及新修订的会计准则,如应付职工薪酬准则、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等,是2015年考试的重中之重,提醒考生要高度重视。三是教材中调整、变化部分也是重点。调整变化部分,是知识更新和改进的体现,肯定也是要求考生重点掌握的部分。

如果说“复习”是应对客观题的有效手段,那么,“突出重点”则是应对主观题的方法。实践证明,不分主次、水平推进的复习方法,是不会取得好成绩的。

三、2015年考试辅导教材主要变化

2015年中级会计实务辅导教材在5月初就已经上市了,通览教材内容,和2014年教材相比较,其变化情况归纳如下:

(一)新教材总体变化

通过与上年教材比较,2015年教材内容变化振幅大,波及面广。主要体现在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及应用指南的,导致新教材的相关内容发生增加和修订。每当企业会计准则有大动作,必然带来考试内容的震荡,如1998年、2001年、2006年及2015年,情况都是如此。

(二)新教材具体变化

第五章长期股权投资,按照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和应用指南,对本章内容进行了重新编写。

第十一章负债及借款费用,按照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和应用指南,对应付职工薪酬部分重新编写。

第二十章财务报告,按照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和应用指南以及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及其应用指南,本章内容进行了重新编写。

另外,原来散落在各章的有关资本公积的内容,符合新准则要求的,从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中剥离出来,并入到“其他综合收益”科目核算。

总之,2015年教材变化很大,对考生来说,增加了陌生感和复习难度。要想考试过关,不能回避,必须正确面对。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更加、高效地掌握新内容,笔者对2015年教材新增内容进行了梳理和解析。

四、2015年教材新增内容解析

2015年教材内容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大板块,择其要点予以阐述。

(一)长期股权投资

1.长期股权投资准则适用范围的变化

CAS 2(2014)明确规范权益性投资,即投资方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以及对其合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的其他投资,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CAS 22),且按22号准则规定采用成本法计量,不会对实务产生过大的实质性影响。

新准则将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范围进一步缩小,并与风险特征相匹配。CAS2(2014)规范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方承担的是被投资方的经营风险;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的其他投资,投资方承担的是投资资产的价格变动风险、被投资方的信用风险。出于风险管理的要求,对于不同的投资,应采用不同的风险控制机制,因而也应当在不同的会计准则中进行规范。

2.长期股权投资具体变化内容

(1)新准则明确规定,投资企业采用成本法核算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时,被投资企业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投资企业应当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取消了原准则中以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为限确定投资收益、超过上述数额的作为初始投资成本收回的规定。

(2)新准则明确规定了投资企业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如何确认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损益和其他原因导致的净资产变动的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新准则在此着重提出了“其他综合收益”的概念。对于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其他综合收益,投资企业按应享有或应分担的部分,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同时,并计入所有者权益(计入“资本公积”)。

(3)新准则明确规定了投资企业在计算确认应享有或应分担被投资单位的净损益时,与被投资单位之间发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归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应当予以抵销,在此基础上确认为投资收益。此项变化原准则是没有规范过的。

(4)新准则明确规定,对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全部或部分分类为持有待售资产的,投资方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的有关规定处理,对于未划分为持有待售资产的剩余权益性投资,应当采用权益法进行会计处理。

已划分为持有待售的对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不再符合持有待售资产分类条件的,应当从被分类为持有待售资产之日起采用权益法进行追溯调整。也就是说,不符合持有待售条件的,要适用追溯调整法还原回去。

3.新准则对各项投资类别相互转化的核算规定

为了更方便地表述此项变化,笔者用代号分别代表各项目投资。

①代表控制;②代表共同控制;③代表重大影响;④代表前三项以外的其他股权投资(主要是化为金融资产的股权投资)。

(1)④②③(追加投资,升级)

新准则明确规定,投资企业因追加投资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但不构成控制的,应当改按权益法核算,并视同原持有的股权投资自取得之日起即按照权益法核算的账面价值加上新增投资成本之和作为权益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

(2)④①(追加投资,升级)

新准则明确规定,投资企业因追加投资等原因能够对非同一控制下的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应当按照原持有的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加上新增投资成本之和,作为改按成本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股权投资按照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有关规定进行处理的,原计入其他综合损益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应当在改按成本法核算时转入当期损益。

(3)②③①(追加投资,升级)

新准则明确规定,投资企业因追加投资等原因能够对非同一控制下的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应当按照原持有的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加上新增投资成本之和,作为改按成本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股权投资因采用权益法核算而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应当在处置该项投资时采用与被投资企业直接处置相关资产或负债相同的基础进行会计处理。

(4)②③④(处置投资,降级)

新准则明确规定,投资企业因处置部分股权投资等原因,导致丧失对被投资单位的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处置后的剩余股权应当改按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其在丧失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之日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原股权投资因采用权益法核算而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应当在终止采用权益法核算时采用与被投资企业直接处置相关资产或负债相同的基础进行会计处理。

(5)①②③(处置投资,降级)

新准则明确规定,投资企业因处置部分股权投资等原因,导致丧失对被投资单位的控制的,处置后的剩余股权能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应当改按权益法核算,并对该剩余股权视同自取得时即采用权益法核算进行追溯调整。

(6)①④(处置投资,降级)

新准则明确规定,投资企业因处置部分股权投资等原因,导致丧失对被投资单位的控制的,处置后的剩余股权也不能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应当改按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其在丧失控制之日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二)应付职工薪酬

可能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早在2006年出台的38项具体准则中,其最核心的准则居然是职工薪酬准则。

随着新情况不断出现,该准则很多问题也陆续暴露出来。及时,关于离职后福利的会计处理不规范,导致会计实务中离职后福利的会计政策、披露的内容与社会保障体系、职工薪酬制度不匹配。第二,现行职工薪酬准则对有些具体会计事项缺乏规定性和可操作性。例如,长期辞退计划导致的应付职工薪酬的估计和折现等问题。第三,现行职工薪酬准则线条太粗,过于笼统,对有些具体事项比如带薪缺勤、利润分享计划没有给出系统的解释。

1.职工薪酬准则框架的主要变化

(1)职工薪酬包含内容重新分类

原准则将职工薪酬分为8项,尽管在当时来看这些分类项目已经比较了,但随着情况不断变化,原来的分类无论是项目内涵还是类别归属都显背时。新准则对原来的分类进行重新整合,对原来的构成要素大幅扩容,充实了很多新的内容,并将职工薪酬体系重新分为4类。

新会计准则职工薪酬的4类包括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和其他长期职工福利,涵盖了除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以外的各类职工薪酬。这种分类内涵更加明确,更加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2)增加多个新的概念

为了表述和界定职工薪酬体系,新准则在职工薪酬框架下,增加多个新的概念,如短期薪酬、带薪缺勤、离职后福利、设定提存计划、设定受益计划、其他长期福利、利润分享计划等。理解和把握这些新概念,对掌握和应用新准则是十分必要的。

(3)正式规范了离职后福利的相关内容

在现行准则中,职工薪酬只规范了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各种社会保障费用和企业年金,没有提出离职后福利的概念,也没有关于离职后福利的相关规范。

新准则增设“离职后福利”一章,区分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完整地规范了离职后福利适用的会计政策、具体会计处理方法、披露要求等内容。本项内容是职工薪酬体系核算的难点。

(4)对辞退福利的会计处理进一步补充和规范

现行准则中提出了关于辞退福利的定义及其会计处理规定,但相对简单。例如,实务中企业向职工提供长期辞退福利的现象比较普遍,现行准则规定了长期辞退福利的折现率如何确定,但对其他变量所造成影响的处理尚未规范。

新准则进一步明确了辞退福利与职工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并不直接相关,要求明确区分辞退福利与离职后福利。同时,在报告期末十二个月内不需要支付的辞退福利应适用其他长期福利的有关规定,这为职工内退等长期辞退福利的会计处理提供了更充分的指南。

(5)引入其他长期职工福利,起到兜底分类的作用

现行准则中没有提及其他长期职工薪酬。新准则为了避免有遗漏,提出了其他长期职工福利的概念,包括除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和辞退福利以外的所有职工薪酬。

增设其他长期职工薪酬,主要考虑实务中,企业提供的职工薪酬种类繁多,准则无法列举。在列举常见的三类职工薪酬(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的基础上,增设“其他长期职工薪酬”有助于囊括实务中可能存在的其他职工薪酬,以完整规范与职工薪酬相关的会计处理问题。

2.具体修订的内容

为了更好地掌握本准则修订的主要内容,下面对其4项内容分别简要阐述。

(1)短期薪酬

短期薪酬是指企业在职工提供相关服务的年度报告期间结束后十二个月内需要全部予以支付的职工薪酬,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除外。短期薪酬具体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医疗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短期带薪缺勤,短期利润分享计划,非货币性福利以及其他短期薪酬。

短期薪酬的内容将原8分类下“五险”中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以及“因解除与职工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剔除,补充增加了带薪缺勤和利润分享计划等内容。

企业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将实际发生的短期薪酬确认为负债,并计入当期损益,其他会计准则要求或允许计入资产成本的除外。

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应当在实际发生时根据实际发生额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成本。职工福利费为非货币性福利的,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

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以及按规定提取的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三险、两费、一金”),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根据规定的计提基础和计提比例计算确定相应的职工薪酬金额,并确认相应负债,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成本。

带薪缺勤分为累积带薪缺勤和非累积带薪缺勤。企业应当在职工提供服务从而增加了其未来享有的带薪缺勤权利时,确认与累积带薪缺勤相关的职工薪酬,并以累积未行使权利而增加的预期支付金额计量。企业应当在职工实际发生缺勤的会计期间确认与非累积带薪缺勤相关的职工薪酬。

(2)离职后福利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养老金的支付压力越来越大,靠单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金支付需要。我国目前养老金制度采取多支柱的保险模式,其中基本养老保险是养老保险制度中最重要的部分。然而,现行准则在养老金核算方面存在种种弊端。

为了进一步缓解上述矛盾,新准则增加了离职后福利相关内容,这也是本项准则变化最突出且难度较大之处,尤其是设定受益计划。

离职后福利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在职工退休或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和福利,短期薪酬和辞退福利除外。

离职后福利计划,是指企业与职工就离职后福利达成的协议,或者企业为向职工提供离职后福利制定的规章或办法等。离职后福利计划分类为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

其中:设定提存计划,是指向独立的基金缴存固定费用后,企业不再承担进一步支付义务的离职后福利计划;设定受益计划,是指除设定提存计划以外的离职后福利计划。

企业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将根据设定提存计划计算的应缴存金额确认为负债,并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成本。

根据设定提存计划,预期不会在职工提供相关服务的年度报告期结束后十二个月内支付全部应缴存金额的,企业应当按规定的折现率,将全部应缴存金额以折现后的金额计量应付职工薪酬。

设定受益计划是指企业保障在职工退休时一次或分期支付一定金额的养老金,只要职工退休时企业有能力履行支付义务,企业是否按时提取养老金以及提取多少都由企业自行决定。设定受益计划,是在企业年金计划中根据一定的标准(职工服务年限、工资水平等)确定每个职工退休后每期的年金收益水平,由此倒算出企业每期应为职工缴费的金额。

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处理很繁琐,其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设定受益计划里,企业需要通过精算假设来计量每期的应计年金负债和年金费用;二是设定受益计划经常会产生精算损益;三是在设定受益计划中,需要选择折现率对应计年金负债进行折现。

(3)辞退福利

辞退福利,是指企业在职工劳动合同到期之前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或者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给予职工的补偿。

企业应当按照辞退计划条款的规定,合理预计并确认辞退福利产生的应付职工薪酬。辞退福利预期在其确认的年度报告期结束后十二个月内支付的,应当适用短期薪酬的相关规定;辞退福利预期在年度报告期结束后十二个月内不能支付的,应当适用本准则关于其他长期职工福利的有关规定。

企业向职工提供辞退福利的,应当在下列两者孰早日确认辞退福利产生的职工薪酬负债,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不能单方面撤回因解除劳动关系计划或裁减建议所提供的辞退福利时;企业确认与涉及支付辞退福利的重组相关的成本或费用时。

(4)其他长期职工福利

其他长期职工福利是指除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之外所有的职工薪酬,包括长期带薪缺勤、长期残疾福利、长期利润分享计划等。

另外,从应付职工薪酬构成内容来看,它已经不是流动负债,有时已经符合长期负债的特征了,如其他长期福利。教材第二节标题为长期负债,而应付职工薪酬也包含长期负债成分。由于是新内容,教材出现认知上的差错也属正常,但考生需要有该项内容的储备。

(三)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一章,主要由财务报表列报准则和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构成。

1.财务报表列报准则的主要变化

(1)新准则增加了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价标准

新准则规定,在编制财务报表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层应当利用所有可获得信息来评价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评价结果表明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怀疑的,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评价时需要考虑宏观政策风险,市场经营风险,企业目前或长期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财务弹性以及企业管理层改变经营政策的意向等因素。

持续经营是企业会计核算最重要的假设之一,如果持续经营遇到阻碍甚至有可能清算或停止营业的,则表明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财务报表不再合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当采用其他基础编制财务报表,并在附注中表明财务报表未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的事实、披露未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的原因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

旧准则仅仅指出“企业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报表。新准则对持续经营作出了系统的表述,有利于增加会计信息的性和相关性,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

(2)新准则增加了重要性的判断标准

新准则参考我国审计准则对“重要性”的判断以及当前国际上对“重要性”概念的近期进展,进一步完善了“重要性”的定义和判断。

新准则指出,重要性是指在合理预期下,财务报表某项目的省略或错报会影响使用者据此作出经济决策的,该项目具有重要性。同时又强调指出,重要性应当根据企业所处的具体环境,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两方面予以判断,且对各项目重要性的判断标准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判断项目性质的重要性,应当考虑该项目在性质上是否属于企业日常活动,是否显著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因素;判断项目金额大小的重要性,应当考虑该项目金额占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营业收入总额、营业成本总额、净利润、综合收益总额等直接相关项目金额的比重或所属报表单列项目金额的比重。

新准则的表述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具有包容性和可操作性。不过,无论是持续经营能力的判断,还是重要性标准的判断,都需要会计人员具有极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对会计人员的执业水平要求更高了。

(3)新准则增加了对综合收益的规范

新准则在利润表单独列示的信息中,增加了“其他综合收益各项目分别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和“综合收益总额”两项。

新准则规范了综合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的概念。综合收益是指企业在某一期间除与所有者以其所有者身份进行的交易之外的其他交易或事项所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变动。其他综合收益是指企业根据其他会计准则规定未在当期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

新准则对其他综合收益进行了科学分类,指出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应当根据其他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分为两类列报:一类是以后会计期间不能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一类是以后会计期间在满足规定条件时将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

本项变化主要体现在利润表当中,具有很大的难度,必须在搞清概念内涵的情况下才能悟出其中的玄机。

其他综合收益,准则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某收益目前不能进损益,只能进所有者权益,比如计入资本公积,而以后也不会进损益;一类是:某收益目前不能进损益,只能进所有者权益,比如计入资本公积,而以后满足规定的条件时,可以进损益。比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先要计入资本公积,以后处置时,可以转入损益。

2.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主要变化

(1)对“控制”定义重新修订

控制是指投资方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利,通过参与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而享有可变回报,并且有能力运用对被投资方的权利影响其回报金额。

在控制定义中,体现两项基本要素,一是可变回报,二是通过权利影响可变回报。可变回报是全新的概念。

在判断权利性质时,引入实质性权利和保护性权利的概念。实质性权利是指持有人在对相关活动进行决策时有实际执行权利。保护性权利是指在特殊情况下仅为了保护持有人利益的权利(不拥有对投资方的权利)。

(2)引入对投资性主体的编制豁免规定

如果母公司是投资性主体,且不存在为其投资活动提供相关服务的子公司,则不应当编制合并报表。

(3)新增特殊交易在合并财务报表中的会计处理

此项内容是新增加的内容,难度很大。有关特殊交易的会计处理内容解析,参见《会计之友》2015年第12期(123―126页),笔者已经作过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列举的新增内容,应该是2015年考试的重中之重。作为考生,要用心揣摩和科学分析,要有清晰的思路和全局的视野。付出必有回报,用心就会成功。

中级会计论文:论如何通过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摘要: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是我国用于考核和评价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制度。其中,初级、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实行全国统一闭卷考试制度。近年来,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越来越受到社会、用人单位和广大会计人员的欢迎。为了提高分数、顺利通过考试,借鉴一些考试经验是非常有必要的。以实际考试经验为出发点,从目标、内容、方法、效果、应试技巧等方面阐述了如何顺利通过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关键词:会计人员;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级;考试经验

随着会计工作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凸显以及职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我国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以下简称“中级职称考试”)的报名人数逐年攀升。与巨大的报名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每年的缺考比例也大得惊人。结合财政部每年公布的实考相关数据及笔者的观察,缺考率在60%左右。要想顺利通过考试,不只需要坚定的毅力,更需要掌握一套适合自身的、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笔者已通过考试,以下是在复习备考方面总结的一些体会和经验。

1 定目标、排时间

中级职称考试包括三门课程:《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和《经济法》。2010年度各们课程的考试大纲和教材都有比较大的变化。2011年度沿用上年度的考试大纲和教材。新的大纲和教材对很多章节进行了调整,并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识点,不论是“质”还是“量”都是一次升级,并且考试题量大、时间紧,大有朝CPA考试看齐的趋势。比如《中级会计实务》新增了一章“股份支付”,第五章长期股权投资增加了成本法与权益法的转换、共同控制资产和共同控制经营等内容。《财务管理》新增了一章“税务管理”。考试内容的增加和难度的提升给老考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而新考生面对砖头厚的教材、习题册也不免产生畏难情绪。

中级职称考试要求在连续两个考试年度内通过这三门课程,但“长痛不如短痛”,好全力以赴,一次全部通过。从报名到考试有七个月的时间,看似很长,但去掉休息、工作等时间,能真正用来复习备考的时间少之又少。复习要早做准备,尽量不要等到已经报名了,才开始复习,要早些从心理、时间、考试资讯等方面做准备,协调好工作、家庭与复习备考的关系。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报名中级职称考试的人大都具备若干年的会计工作经验,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给自己设定必过、一次性过三门等目标。但能做到始终朝着目标努力,不轻易放弃并不容易。复习备考贯穿于繁忙的工作、家庭生活中,专门的复习时间不多,只能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压力很大。很多人都是由于考试太难、懒于复习等原因半途而废,甚至缺考。因此,当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不要随便放弃,而是要积极通过网络答疑、向周围人请教等渠道攻克重难点知识。

如何合理安排三门课程复习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不熟悉的课程应适当多安排些时间。一般而言,根据难度,安排时间最多的应当是《中级会计实务》,其次是《财务管理》,最少的应当是《经济法》。复习过程中千万不要随心所欲、顾此失彼:简单的内容愿意学,复杂的内容连碰也不愿碰。中级职称考试是标准化考试,试题对知识点的涵盖非常广泛,越难的内容越容易出大题。

2 析内容、确难点

每年的教材直到1月份左右才出版,此时才着手复习,有些为时过晚。尽管有可能赶上考试大纲做调整,但总体框架变化不大。应尽早下手,分析考试内容,明确重难点,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

大多数会计人员从事的是会计实践工作,用到的是会计的基础知识,侧重核算,对会计准则中长期股权投资、所得税、外币折算、合并财务报表等较抽象、较难的内容接触的不多,而且《中级会计实务》的知识容量是较大的。《财务管理》很多观点都是来自欧美会计学者的专著、论文,用到了数列、极限、概率分布等数学方法。预算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等是重难点,也是分数聚集点。对《经济法》的复习是最轻松的,既不需要会计核算,又不需要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大多是需记忆的内容。公司法、证券法、合同法、企业所得税法等内容无论是对考生的实际工作,还是对复习备考,都是重难点。

3 建模式、巧方法

3.1 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并努力坚持

受报名条件所限,报考中级职称考试的人大多为在职人员,工作、生活的压力很大,复习时间非常宝贵,况且还需面对三门课程。建议可采用“零碎时间+大块时间”的学习模式。由于《经济法》各章之间没有太大联系,知识点较零碎,所以可充分利用零碎时间进行理解和记忆。遗忘是正常的,对于数字较多的内容,如公司法律制度中有关股东大会的召开条件等,要多重复背诵,不要混淆。《中级会计实务》和《财务管理》适合利用晚上、双休日、小长假等大块时间进行学习。这两门的知识是块状的,并且各章之间的联系较紧密。不论采用何种模式进行复习,贵在坚持,高得惊人的缺考率即印证了这一点。

3.2 使用高效的学习方法

学习时切忌搞题海战术。每门课程配备一本教材和一本练习册即可,一般不需额外的资料,也免得给自身增加太大的负担。

研读教材前应先分析一下目录,从整体上对各课程的基本结构有个了解。《中级会计实务》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会计理论部分(第1章)、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和记录(第2~6、9、11、14章)、财务会计报告(第17~19章)、特殊业务(第7、8、10~13、15、16、20章)。重难点集中在第二和第四部分。《财务管理》是围绕资金的筹集、投放、使用、收回和分配等环节构成的企业资金循环活动展开的。要明确各章在这一链条上的位置和作用。《经济法》包括经济法的基本原理(第1章)、市场主体法(第2、3章)、债券法(第4章)、市场管理法(第5章)、税法(第6、7章)、相关法律制度(第8章)。各章联系联系不大,但实践性较强。

复习时要以教材为根本。教材至少要研读两遍。及时遍是通读,把书读“厚”,每句话、每个案例、每个例题都不放过。第二遍是精读,对于自己已熟悉或简单的知识点可以一带而过,抓住重难点并逐一攻破,把书读“薄”。

中级会计论文:高职院校中级会计实务模块化教学的探索

[摘要]笔者主持了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的《高职院校中级会计实务模块化教学的探索》课题,并参与了所在学院《中级会计实务》的模块化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效果并将这些内容进行了总结归纳。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改革;教学实施

一、《中级会计实务》课程模块化教学在我院的改革情况

一直以来,我院的《中级会计实务》采取的都是以教师主动教授为主,以学生被动接受为辅的传统授课方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实现现代职业教育提出的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更难以满足企业对经验型人才的需求。根据“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和职业类院校的教育特色,我院于2008年开始对《中级会计实务》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改革的重点是《中级财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即采用了理论和实践融合为一体的模块化模式。(1)《中级会计实务》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为指导,构建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学,教师启发教、辅助教、因材教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是我们设计《中级会计实务》课程模块的基本理念。(2)《中级会计实务》课程模块化改革的方法。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对授课内容进行改革。对《中级会计实务》的改革也就是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实施全新教学手段的改革,以模块式模式重新构建教学内容体系,以实训来总结理论组织教学,形成了理论知识点与手工操作技能有机地、系统地、的结合在一起的一体化教学模块。(3)《中级会计实务》课程模块化的考核方案。检查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水平,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考核课程的质量与效果的最直接途径就是进行课程考核,课程考核也是是教育改革者与教师获得教育信息的重要渠道。由于“课程模块”中的每一模块的教学完成都是相对独立的,每一模块都有各自的中心,有确定的教学情境和教学结果。因此,《中级会计实务》课程模块化后,其考核要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激励功能,并达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4)《中级会计实务》课程模块化教学框架构成。针对《中级会计实务》的课程内容,结合各业务的特点,分别开设:货币资金、金融资产、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财务报告11个模块。每个模块下又设置若干个子模块,以任务驱动设置若干教学单元。

二、模块化教学实施的成效

(1)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模块化教学,解决了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难的难题,让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够体验真实的工作状态,以形成学生自我负责的学习态度,并在手工实践的基础上建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技能操作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通过规范化、标准化训练,学生的整体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初步形成“会认知”、“会做事”、“会生存”、“会与人合作”、“会探究”的基本技能。(2)模块化教学使每个教师成为专家。模块化教学的过程是一个行动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的设计者与方向的掌握者。在实施模块化教学过程中,不管是宏观层面的对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课程资源三个层次的编制,还是微观层面的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式、制作教学媒体、编写教学资料,教师不可替代的是实施模块化教学的根本。(3)有限的教学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模块化教学,课程内容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可以在同一时间开展多个班级不同模块的教学工作,提高了教学设备的利用率。(4)解决了传统会计教学相对封闭与现代会计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的矛盾。“课程模块化”将会计课程内容分解为小的课程组块,模块与模块之间是相对独立的。从其内容上来说,模块是围绕着某一个或某几个主题展开的,这样就有利于适应时代变迁和会计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及时地对课程内容做出调整。

模块化教学方法的应用,在我院会计系的教学中还只是迈出了成功的一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另外,目前我们还只是在《中级会计实务》这一门课中实现了模块化教学,其他课程的模块化教学的推广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中级会计论文:中级会计实务重点解析:资产分类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可按不同标准分类,比如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经营性资产和闲置性资产、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可辨认资产和不可辨认资产等,资产分类的目的在于提供企业资源配置的信息,在决策中非常有用。本文拟将分析资产分类在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对考试有何影响以及资产分类在决策中的运用。

一、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

按照流动性,资产可以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现将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的定义、内容和特征归纳如表1。

【案例分析1】说明不同企业流动性特点

基本情况: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SH600066)主营汽车制造,2010年12月31日总资产为67.97亿元,其中流动资产为46.28亿元,流动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为68.09%;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SZ000002)主营房地产开发,2010年12月31日总资产为2156.38亿元,其中流动资产为2055.21亿元,流动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为95.31%。

分析:宇通客车生产汽车需要厂房、生产线等固定资产,因此,非流动资产比重为31.91%,流动资产比重为68.09%,这种资源配置符合汽车制造业的特点。万科公司从事房地产开发,除总部办公大楼、小汽车和必要的办公设备外,几乎不需要其他固定资产,非流动资产比例只有4.69%,可以把主要资金投入到土地储备和商品房开发(注意:用于开发商品房的土地属于存货)。

二、货币性资产与非货币性资产

按照资产未来现金流量是否固定,资产可以分为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现将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的定义、内容和特征归纳如表2。

【案例分析2】说明不同企业货币性资产特点

基本情况: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SZ000858)是著名的品质酒生产企业,产品销量好,利润率高,业绩很好。2010年12月31日该公司总资产为286.74亿元,其中货币性资产为165.05亿元,货币性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为56.73%。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2月31日总资产为2156.38亿元,其中货币性资产为543.49亿元,货币性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为25.20%。

分析:五粮液公司货币性资产占56.73%,主要是因为货币资金为141.34亿元,占总资产的比重为49.29%。众所周知,当企业把资金存入银行,存款利率约3%左右,报酬是非常低的,可见,五粮液公司的货币性资产所占比重过大,不符合财务战略。

万科公司在房地产开发中需要巨额现金用于支付土地出让金和工程款,货币性资产(主要是货币资金)占25.20%是比较适宜的,正好满足了经营的需要,又不至于把大量资金存入银行造成浪费。

三、金融资产与非金融资产

金融资产是由于金融工具派生的资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金融工具的定义是:“一项金融工具是使一个企业形成金融资产,同时使另一个企业形成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任何合约”。合约一方拥有的合同权利就形成了金融资产,负有的合同义务就形成了金融负债。比如发行债券一方负有到期归还本息的义务,就形成了金融负债(应付债券),购买债券一方拥有到期收回本息的权利,就形成了金融资产。现将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的定义、内容和特征归纳如表3。

【案例分析3】说明不同企业金融资产特点

基本情况:营口港务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SH600317)主营港口装卸、仓储、服务、船舶物资供应,2011年12月31日总资产为113.32亿元,其中金融资产为13.54亿元(包括货币资金2.88亿元、应收票据2.64亿元、应收账款3.14亿元、其他应收款0.12亿元、长期股权投资4.76亿元),金融资产占总资产11.95%。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SH601939)是金融业巨头之一,2010年12月31日总资产为108103.17亿元,其中金融资产为106739.91亿元,金融资产占总资产98.74%。

分析:营口港务公司提供装卸、仓储等劳务服务,主要资产为固定资产(码头、仓库),金融资产比例仅为11.95%,比例不高,与其从事的业务相适应。而建设银行为金融企业,从事金融业务,金融资产占总资产98.74%,其余少量资产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业务特征非常显著。

四、经营性资产与闲置性资产

按照资产在生产经营中的地位,资产可以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闲置性资产。现将经营性资产和闲置性资产的定义、内容和特征归纳如表4。

【案例分析4】说明闲置性资产

基本情况:万科公司2010年12月31日总资产为2156.38亿元,其中闲置性资产为5.34亿元,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4.05亿元、投资性房地产1.29亿元,闲置性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为0.25%。

分析:万科公司是房地产行业的龙头老大,专注于房地产开发,闲置性资产非常少,业绩很好。

五、资产的其他分类

(1)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按是否具有实物形态,资产可以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包括土地使用权、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因为没有实物形态,会计确认和计量比较困难,在资产总额中一般比重不大。比如,万科公司2010年12月31日总资产为2156.38亿元,其中无形资产(自用的土地使用权)为3.74亿元,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为0.17%。

(2)可辨认资产和不可辨认资产。按照是否可辨认,资产分为可辨认资产和不可辨认资产。除商誉为不可辨认资产外,其余均为可辨认资产。商誉是企业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由于合并成本超过得到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而产生的差额部分,一般企业商誉比重都很小。比如,五粮液公司2010年12月31日总资产为286.74亿元,其中商誉仅0.016亿元,商誉占总资产比例为0.006%。如果商誉比重大,很有可能形成“资产泡沫”。

中级会计论文:中级会计资格考试复习方法与建议

会计职称考试报名已经结束,参加2010年中级职称考试的考生都已进入紧张的复习状态,合理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计划将有助于考生更好的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鉴于此,笔者根据往届通过者的经验,将各科复习方法与建议归纳整理如下:

《经济法》科目

中级经济法预计2010年的教材与之前的教材相比有很大的调整,目前考生复习可以先看及时章经济法总论、第二章公司法律制度、第六章证券法律制度、第八章合同法律制度。其他章节可简单看,不作为重点。

一是各复习章节情况介绍。及时章,经济法总论,本章在历年考试中的分值较小,基本以客观题的形式加以考核,本章涉及的有关概念和相关规定将在后续章节中出现,是为考生进一步学习具体部门经济法律制度奠定理论基础。因此考生应加以关注。第二章,公司法律制度,考生应注意:(1)重点掌握本章新增的内容以及与原《公司法》规定的不同之处,如比较区别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和上市公司的特别规定、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的会议制度与董事会的会议制度等;(2)本章学习应采用“比较法”,即:将本章内容与其他相关章节的内容结合学习,加以比较,找出相互间的异同点。如将本章内容与“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以及“证券法律制度”的相关规定加以联系和比较。第六章,证券法律制度,本章是根据《证券法》进行编写的,学习中要特别注意各类证券的发行、上市的条件以及发行程序。第八章,合同法律制度,本章为本课程最为重要的内容,也是历年考试的重点,可以将本章内容与其他章的内容(如“票据法律制度”等)结合。二是现阶段复习提示。辅以听课,再根据课程中老师提示的要点作为主线看书,重点内容要反复看几遍,再有针对性的做相关的习题。建议采取方法如下:先听一遍课,认真理解内容;根据课件中提示的考点看书,在书中画出;做同步训练习题,查找本章学习中所欠缺处;针对不足处有针对性进行复习。

《财务管理》科目

一是边听课边看书可以节省很多宝贵的时间,从而地把握重点,把学习时间放在重点内容上。二是财管的学习需要一定的会计基础(如折旧的计算、熟悉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知道利润表中各种利润的计算公式),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各科穿插学习,可以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三是在学习的同时要重视做题的效果,看书和做题,两者相互促进,将教材的例题弄懂后就开始做题,出现错误时再回过头来有针对性地看书。四是做题时要彻底搞懂,学会举一反三,能够将考核的相关知识点理解,以保障类似的题目出现不会做错。五是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总结,从整体上把握相关知识点,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及时进行总结,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每学完一章,通过自己的总结,要知道这一章介绍的内容,能够很好的回忆起来,晚上睡觉之前也可以想想(效果不错)。六是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暂时无法理解的内容,可以暂时做上标记,等学到后面的时候。由于知识的串联,可能前面的内容就自然而然理解。七是复习很重要,考生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当花费了很多时间把某一章的内容看完后,书本一合,什么都想不起来了。其实这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这样学过的内容才不容易忘记。

在学习财管中,公式的掌握一直是一个难点,因此更需要用一些合理的方法来掌握公式。很多考生将每一章的公式都背下来,这是一种掌握公式的方法,但并不是好的掌握方法。对一个公式的掌握有三个方面,分别是记住公式,理解公式,运用公式。这三个阶段不是分开、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例如:在财务管理第六章中,经济进货批量基本模型公式:经济进货批量(Q)=根号2AB/C,记忆该公式:首先要记住公式的表达式,同时还要记住公式中每个字母表示的含义,两个方面都要记住,缺一不可。理解该公式:它表示的是相关进货费用和相关储存成本相等时的进货批量,则,全年计划进货总量,经济进货批量×每次进货费用=经济进货批量/2×存货单位储存成本,经过变形:经济进货批量=根号2×全年计年计划进货量×每次进货费用/存货货单位储存成本。如果掌握了该公式的原理,理解该公式的来源,那么记住该公式就比较容易。对公式的终极目标是学会运用。当出题者改变题目思路时,先理解公式,然后运用公式,只要理解思路,无论出题者怎么换题,也能轻松解答。

《会计实务》科目

一是复习方法、计划及注意事项。中级会计职称中最难的科目是中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实务不简单,但也并非像众人所说的那么难。就像经济法,一个法一个法的进行学习,中级会计实务其实也是由一个个事项组成的。对于每一个章,比如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长期股权投资等等,组成一条线,各个资产负债等串起来,就成了企业的报表。而对于这条线上的资产、负债等,一般要分别定义、确认条件、初始计量、后续核算、处置的处理等等来掌握,也就是要把这条线上的每个点变粗,充实起来,便是一个企业正常的运营状态下编织成的网。首先要大体看包括什么,再分别去学习,可以自己定下计划,几天学完一章,这里的学完要包括学这章的整个流程,即预习、听课、做练习。学到后面章节时,想想和前面哪些章节有关联,综合的处理,要深刻的去理解,多做题来帮助理解和巩固理论的知识,也要注意对于特殊的处理要强化记忆。二是实例。可以参加一些有经验老师的课程进行有的放矢的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的一年会计职称考试又要开始了,作为考生一员是否已经做好准备,踏上2010年的职称学习之路,对于考试来讲,早做准备早受益,建议考生提早制定预习计划,开始为2010年的职称梦付诸行动。

中级会计论文:中级会计职称考试《财务管理》命题趋势预测

一、近三年《财务管理》的考试分值分布与分析

(一)近三年考试分值表 如表1所示:

(二)考试分值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财务管理》考题中近三年总题量保持在51题,且题型保持相对的稳定;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分值比例为55%和45%,主观题的题量虽只有6道题,但分数比重较大;而且对考生的计算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的要求较高。

二、2010年《财务管理》教材变化情况与基本结构

(一)教材变化情况2010年教材与2009年相比较,内容变化很大。由原来十二章的内容改为八章的内容:删除了原教材的第二章、第三章、第五章;将原教材的第七章、第八章合并成新教材的第三章(筹资管理),将原第九章、第十一章的部分内容合并成新教材的第六章(收益与分配管理);新增了一章税务管理,为新教材的第七章;原教材的及时章(财务管理总论)、第十章(财务预算)、第四章(项目投资)、第六章(营运资金)、第十二章(财务分析与业绩评价)改为新教材的及时章(总论)、第二章(预算管理)、第四章(投资管理)、第五章(营运资金管理)、第八章(财务分析与评价)。

从图1可以看出,《财务管理》教材共八章,分为三大部分。其知识体系的脉络是非常清楚的,具体的命题要点分析如下:

一是基础知识,本部分为及时章总论,主要出客观题。及时章,主要介绍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环节、财务管理体制以及财务管理环境,为以后章节的内容奠定基础。本章一般会出四、五道客观题,要求考生根据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阅读教材、熟悉基本内容。及时节重点掌握四种财务管理目标的优缺点;第二节重点注意各环节之间的关系;第三节重点注意分权与集权的选择;第四节重点注意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

二是财务管理的主体内容。本部分包括筹资管理(第三章)、投资管理(第四章)、营运资金管理(第五章)、收益与分配管理(第六章)、税务管理(第七章)共五部分内容,为本课程的重点内容,本部分除了出客观题,也是主观题的主要出题点。第三章,及时节注意资本金制度;第二节注意股权筹资中有关普通股筹资和留存收益筹资的优缺点,掌握股权筹资的特点;第三节注意融资租赁的租金构成和租金的计算,掌握各种长期负债筹资的特点;第四节掌握可转换债券筹资和认股权证筹资的优缺点;第五节注意掌握销售百分比法及高低点法;第六节注意掌握个别成本及平均资本成本计算,掌握三个杠杆的计算与分析,掌握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法。第四章,及时节注意投资决策及其影响因素、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第二节注意净现金流量的内容和估算,掌握净现金流量的计算;第三节着重掌握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的计算;第四节掌握独立方案财务可行性评价,多个互斥方案的决策(尤其是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年等额净回收额法和计算期统一法的应用)以及特殊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第五章,及时节注意营运资金管理战略;第二节注意目标现金余额的确定以及现金管理模式;第三节着重掌握应收账款信用政策和收账政策的决策问题;第四节注意掌握存货经济批量模型及再订货点的确定;第五节掌握与银行借款有关的信用条件的规定,放弃现金折扣成本的计算及其运用,短期融资券的优缺点和应收账款保理。第六章,及时节注意收益与分配管理的内容;第二节注意掌握指数平滑法以及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第三节注意掌握标准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方法,掌握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的考核指标的计算;第四节注意股利理论,掌握确定收益分配政策时应考虑的因素,掌握剩余股利政策和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的运用(与其他章结合出计算题或综合题),掌握股票股利、股票分割、股票回购的特点;第七章,及时节注意税务管理的各内容构成;第二节注意掌握债务筹资、股权筹资的税收筹划;第三节注意掌握研发税收筹划及直接投资税收筹划;第四节注意掌握采购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的税收筹划;第五节注意掌握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及亏损弥补的税务管理;第六节注意税务风险识别和评估、税务风险应对策略和内部控制。

三是财务管理的主要环节。本部分包括第二章、第八章共两章内容,为全书次重点。本部分除了出客观题,也是主观题的主要出题点。第二章,第二节掌握弹性预算、零基预算、滚动预算的优缺点;第三节注意目标利润的测算方法,销售预算的编制,直接材料采购预算的编制以及现金预算的编制。第八章,及时节掌握因素分析法的应用;第二节注意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第三节着重掌握杜邦分析法,注意绩效评价的评价指标。

三、近三年《财务管理》命题规律

(一)严格命题范围:考试大纲与指定考试用书考试大纲是考核时的纲领性资料,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性,包括了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框架;指定用书是大纲的具体化和细化,是考生最应该认真掌握的内容。考试大纲和指定用书既是考生复习的范围,也是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从这些年考试的试题来看,基本上没有超过考试大纲和考试用书范围的试题。因此,考生应当以书为本,吃透教材,掌握考试用书的基本内容。

(二)考试命题重实务性,兼顾理论性且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财务管理》考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实务为重、结合理论。因为会计资格考试的对象主要是从事实务工作的会计从业人员,考核目标是检验考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基本理论水平。因此,考试的重点在于对实务方法的掌握,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尤其是理论在实务中的运用。不过近几年考试中,涉及到理论方面的试题多围绕基本理论,难题、偏题、怪题较少。因此,考生在准备理论部分时,关键是要真正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如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等客观性试题中多会出现理论性问题,其目的是考查考生是否真正理解这些概念与原理。而实务操作技能主要集中在计算题和综合题,这类题目综合性强,侧重于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考生要在有效理解的基础上,积极思考,特别是结合平时实务经验,仔细体会、理解基本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好尝试用基本理论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思路。思考不仅仅有利于通过考试,也可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需要强调的是《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和《经济法》课程有一个重大区别,就是绝大部分内容不存在准则、法律规定,许多决策和分析都要依靠决策者自己的职业判断,因此,对于综合性强的试题,教材上往往没有标准答案,只有积极的思考,有意培养思路,才可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三)考试涉及面广,题量大、综合性强,重点难点突出总体看来,各年的题量都在50道左右,题量较大。仔细看来,各年试题考点覆盖面很广,考题的综合性强。特别在多选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中,涉及到多个考点,因此,考生不仅要熟悉教材,而且要对教材各章内容融会贯通,并且具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近几年命题中,虽然各章的内容或多或少均有涉及,但重点比较明确,难点也较突出,如第三章资金需求量预测的销售百分比法与其他章节的结合,

息税前利润的计算与第四章净现金流量、净现值以及内部收益率的结合,每股收益分析法与第七章权益筹资、债务筹资的税务管理的结合,杠杆的计算与第六章投资中心的评价指标的计算以及第八章总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结合等。

四、2010年《财务管理》命题趋势预测

(一)题型、题量预测题型、题量将保持稳定,题型仍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计算题及综合题五种。题量将在51题左右。客观题和主观题分别占55%和45%左右,其中,计算题应在4题左右,综合题在2题左右。

(二)试题难度预测由于教材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得难度大大下降,所以,估计20IO年的试题难度比2009年还要有所下降。但是必须注意2010年的试题可能更偏重与实际结合。

(三)考点预测财务管理的五大核心内容(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收益与分配管理、税务管理)和财务分析与评价仍是20lO年考核的重点。尤其是第3、4、5、7四章,考生要重点关注其中的计算和综合分析题。

五、《财务管理》学习方法

(一)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制定一个详细周密而又切实可行的计划,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考生也可以根据辅导课程的进度,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笔者建议采用“有所侧重”的原则来分配宝贵的学习时间,“有所侧重”有两层含义:前期侧重理解性章节,如第3章、第4章,后期侧重记忆章节,如第1章、第8章等;侧重当年新增、变化的内容,因为当年新增、变化的内容一般要考到,如第7章。

(二)细读教材三遍及时遍粗读,不求甚解,只要求了解《财务管理》一书的大概知识体系,对主要的内容快速浏览,做适当的标记;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教材各章节,适当选择习题加以练习和巩固主要知识点;第三遍,融会贯通,这一阶段,要注意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应快速看书,寻找自己还未记牢的知识点,对其进行重点理解;只有深刻理解知识点,反复演练习题,熟练掌握其原理和计算方法,才能真正掌握。具体时间可按排如下:及时轮(12、1月份):教材看完及时遍,要求看完就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不做题目;第二轮(2、3月份):开始做题,同时教材看第二遍。要求做如经科版《精选题库》,每门课程一本,此外看根据做题进度精读教材;第三轮(4月份):融会贯通,教材第三遍。要求开始做综合专题,精做研做,彻底搞懂,举一反三;第四轮(5月一考试前):补缺拾差,教材第四。要求做模拟题,回顾自己的专题总结,回顾历年真题,完成全部教材学习。

(三)选择典型的例题练习做练习既可检验看书的效果,又可增强看书的效果,对于应试非常既必要又重要。在看教材第二遍的同时,可就各章的内容做一些典型习题,力求掌握该章的重要知识点;在看教材第三遍的同时,要选择一些跨章节综合题(历年考题)演练,力求前后知识点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考前应做5-6套左右质量较高的模拟试题,两天一套,好安排和《财务管理》的考试时间保持一致(即上午做),一直持续到考前,做完试题后,可针对做题的情况,再将教材浏览一遍,做一次补缺。这既可以检验自己综合应试能力,也可以检验自己是否已进入考试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千万不要放弃书本,一味做题。只有弄懂教材,掌握了主要知识点,系统地掌握全书的内容,才能真正提高做题的速度和性。

(四)提高一次性计算的能力《财务管理》考试题量大、难度深,考的是知识点掌握的熟练程度和临场应变能力。考生在平时做题时只给自己一次计算的机会,不要养成检查的习惯,克服粗心的毛病,提高计算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考生可以在平时注意培养对数字的敏感性,多动手计算。

六、《财务管理》应试技巧

(一)客观题答题技巧客观题比重占整个试卷分值的55%,它是考核的具体体现,主要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及分析判断能力。客观题的得分是能否顺利通过考试的关键。如果客观题失分太多,即使主观题答得较好也很难过关。因此建议考生一定要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考生在解题时,要仔细看清楚题意和所有备选答案,解题时常用的方法一般有以下三种:直接挑选法,这类试题一般是“应知应会”内容,或者计算性的试题,考生只要掌握教材中知识的考查点,就能直接做出正确的选择,或者通过计算,选择正确的答案;排除法,即将备选答案中不正确或不符题意的选项删除,从剩余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猜测法,遇有确实不会的题目可选用猜测法,单选和多选题,选错并不扣分,其选择结果与不选是一样的,故可采用猜测法。但对于判断题,因其评分标准为判断正确的得1分,不选不得分也不扣分,判断错误则倒扣0.5分,则不宜采用猜测法。

(二)主观题答题技巧主观题主要是测试考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相对来说难度较大,涉及的概念、计算公式较多。但由于主观题的分数在一份试卷中所占的份量一般较大(45%),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如果本类试题得分不多,要想通过考试就很困难。所幸的是,在一门课程中,可作为主观题考核点的出题点范围较窄。易于把握(一般来说,成功的考生可以在考前做出预测,并且预测的率在80%以上),考生可以在考前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主观题答题的一般技巧如下:(1)先看要求,再阅读试题。对于主观题,建议先看要求。经验表明,这样做是值得的。一方面可以根据要求判断此题属于哪章或哪几章的考核点,另一方面,还可能边阅读题边答题,从而加快做题的速度。(2)不要答非所问。不需要计算与本题要求无关的问题,计算多了,难免出错。如果因为这样的错误而被扣分不划算。有些考生,把不要求计算的也写在答卷上,以为这样能显示自己的知识,寄希望老师能给高分。而事实上恰恰相反,大多数阅卷老师不喜欢这类答题方式,反而还会影响答题时间。(3)注意解题步骤。主观题每题所占的分数一般较多,判卷时,题目是按步骤给分的(比如:计算题要有计算过程、决策题要有决策理由等)。而有些考生对这个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致虽然会做但得分不全,这就是有些考生以为考得很好,但成绩公布后却分数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4)尽量写出计算公式。在评分标准中,是否写出计算公式是很不一样的。有时评分标准中可能只要求列出算式,计算出正确答案即可,但有一点可以理解:如果算式正确,结果无误,是否有计算公式可能无关紧要;但如果算式正确,只是由于代入的有关数字有误而导致结果不对,是否有计算公式就变得重要。

中级会计论文: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现金流量表考点解析

现金流量表主表编制是职称考试的重要得分点,现金流量表主表编制有一定难度,但编制有一定规律可循,笔者根据参加职称考试的学习与实际工作经验,结合新会计准则对现金流量表主表编制应试做出总结供考生参考。

一、现金流量表编制试题常见类型

一是已知资料为年末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有关补充资料,编制现金流量表或计算现金流量表中有关指标;二是已知资料为账户年末余额及有关文字资料,编制现金流量表或计算现金流量表中有关指标。

二、现金流量表数据的采集

一是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活动,数据的采集来源于年末资产负债表(或账户年末余额)、损益表及有关文字资料;二是现金流量表中的筹资活动,数据的采集主要来源于补充资料;三是现金流量表中的投资活动:数据的采集主要来源于补充资料。

三、现金流量的影响因素

一是现金项目内部的增减变动,不影响现金流量,不在表中反映。如提取现金涉及到现金增加与银行存款减少,但只是在现金内部变动,所以与现金流量表无关。二是非现金项目内部的增减变动不影响现金流量,但有些需在补充资料反映。如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涉及到非现金费用的增加与累计折旧的增加,不涉及现金流动,所以与主表编制无关。但涉及到补充资料的加“本期计提折旧”在此要强调的的是补充资料的加“本期计提折旧”,是指本期的计提数。三是现金与非现金项目之间的变动(如购置固定资产、支付银行利息等)涉及到现金的增减变动,影响现金流量,所以在现金流量表中反映。

四、现金流量表主表编制的重要思路

某些项目当无法确认现金流入流出时,可先假定收入、支出均为现金流入、流出,然后再做调整。一是如主营业务收入对应科目可为“银行存款”,也可为“应收账款”,假定主营业务收入均为现金流入,则应剔除“应收账款”的借方发生额(非现金流入);又因为“应收账款”的贷方发生额一般为收回前期的“应收账款”(现金流入),所以应加此发生额,由此推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应收账款关系=主营业务收入+“应收账款”的贷方发生额一“应收账款”的借方发生额。又如:应收账款期初额+应收账款的借方发生额一应收账款的贷方发生额=应收账款期末额。则“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应收账款关系:主营业务收入+应收账款(期初额-期末额),同理可推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预收账款关系=预收账款(期末额-期初额)二是如“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假定成本与费用以及应付福利费(新税法下原未冲完的福利费)中的职工薪酬均为现金流出。则应剔除“应付职工薪酬”与“应付福利费”的贷方发生额(尚未付现),加“应付职工薪酬”与“应付福利费”的借方发生额。由此推出“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成本与费用中的职工薪酬+“应付职工薪酬”与“应付福利费”(期初额-期末额),实际工作中,该指标计算也可直接采集“应付职工薪酬”与“应付福利费”的借方发生额。对于该指标需要强调的是,本项目不包括“离退休费用”(在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中的其他支出反映)、“在建工程”人员支出(在现金流量表中投资活动中的购建固定资产支出反映)

五、现金流量表主表编制的具体步骤

一是职称考试题量大,时间紧,应争取多的得分点,对现金流量表主表编制我的考试经验是先易后难按如下顺序;(1)确定现金净增加额(期末现金额――期初现金额);(2)确定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3)确定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与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在考试中补充资料所给指标比较明显,主表中的各项指标也较直观,一般据补充资料参考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可以直接取数,所以得分较易;(4)确定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经过前三步据平衡原理,经营现金净流量可确定,此时先确定现金流入,确定现金流出)

案例一:(已知资料为会计科目年末余额J

甲公司2007年12月31日有关科目年初、年末数见附表。要求计算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分析:已知资料的“应收账款”是会计科目年末余额,不需考虑“坏账准备”,(考试中有时会出现此干扰数据)。

若已知条件为资产负债表项目(或资产负债表科目),则需减去本期计提的“坏账准备”。在已知“坏账准备”期初、期末额的情形下,计算可依据:“坏账准备”账户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计提数-收回数=“坏账准备”账户期末贷方余额。

根据现金流量表主表编制的重要思路,本例计算如下: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主营业务收入(7000000)+应收账款(10000-40000)+预收账款(30000-15000)=6985000(元)。

案例二(已知资料为资产负债表、损益表项目及补充资料)

乙公司2007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年度有关科目年初、年末数见附表,另本年度发生火灾造成存货损失10000远,已计入营业外支出,要求计算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分析(1)本例已知条件为资产负债表项目(或科目),则需减去本期计提的“坏账准备”。本期计提的“坏账准备”:3000-2000=1000,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800000+(10000-5000)-1000=795000(元)。

(2)根据主营业务成本计算本期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与“应付账款”、“预付账款”有关:“应付账款”的本期借方累计发生额实为赊购支出(借:应付账款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的本期贷方累计发生额则为存货购进(借:存货贷: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的本期借方累计发生额为预付购货款(借:预付账款贷:银行存款);“预付账款”的本期贷方累计发生额则为预付冲销款项(借:存货贷:预付账款)。同时根据账户本期发生额与期初、期末额的平衡关系,计算如下: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主营业务成本(360000)+存货(160000-80000)+存货损失10000+应付账款(42000-93000)+应付票据(80000-100000)=379000(元)。

本例要说明的是:“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计算与存货有关,计算时对于非正常损失的存货且已计人营业外支出的数额注意要加回。(当期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应予以加回;当期盘盈、工程物资转入等增加的存货计算时则应予以剔除)如本例。

六、现金流量表中其他特殊项目的列示

一是对于自然灾害损失,若属流动资产损失归为经营活动;若属固定资产损失归为投资活动;二是与固定资产价值有关的税种如“耕地占用税”应归为投资活动;三是购建固定资产的借款利息资本化部分应计入筹资活动中的“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四是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租赁费应计入筹资活动中的“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五是“应收股利”、“应收利息”的购买与收回在投资活动中的“其他”列示。

中级会计论文:中级会计资格考试各科目分析

编者按:2010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于2010年5月15日~16日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同时举行,146万名考生报名参加了此次考试。本次考试较往年有一些新的变化与新的趋势,结合考试相关情况。编者对2010年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的大纲变化与各考试科目予以汇总分析,以期为考生提供参考及启示。

2010年中级会计职称考试各科目主体特点表现为:总体难度不大;增增强分析推理能力;注重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以下就各科目具体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中级会计实务》总体难度不大

2010年《中级会计实务》题目难度,无明显变化。单项选择题方面,今年的题目难度一般。根据考查的知识点可以看出,基本上每章都涉及到了。体现出了覆盖面广的特点。通过分析历年考题,发现“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的知识点连续3年被列入考查之列,且题目基本一致,体现出了“考试突出重点”的特点。其他章节的题目也是如此,如债务重组、无形资产等内容。多项选择题方面,历年来都是考生头疼的题型,稍有不慎,就会多选、漏选。要想在多项选择题上拿到可观的分数,并不容易。这不仅需要考生对教材内容要融会贯通,而且知识面一定要广,要学会运用发散思维。计算分析题方面,今年的题并不难。如第1题,该题虽小,五脏俱全。涉及到或有事项、日后调整事项、所得税等内容,但都是简单的涉及,属于基础性内容。需要注意一点的是,该事项发生在所得税汇算清缴后,不能根据实际损失调减应缴税费――应缴所得税,应该通过递延所得税资产调整。本题中原来多确认了递延所得税资产,故转回多确认的即可。这一点绕了个弯,考生可以比照日后期间所得税汇算清缴后,发生销售退回,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处理。这是教材原版的题目,只是换了一下事项。所以,对教材内容的灵活掌握是很重要的。正应了那句话,万变不离其宗,计算题关键是掌握分析思路。综合题方面,今年综合题考查的角度确实与往年有些不同,一改历年以账务处理占主体内容的风格。变成以文字表述为主的情况。遇到主观题,一定要学会分析,尤其是从未见过的主观题更应如此。今年这类题目应该先从题目要求入手,把握要求,根据题干逐一攻克。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要先去看题干。因为一道综合题,少则千字,多则几千字,读完题干,或许半小时就过去了。考试时,每一分钟的时间都是宝贵的。所以,做题关键要从要求人手,根据要求逐一攻克。《中级会计实务》是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要想顺利通过考试,考生不仅要掌握教材内容,做到将知识融会贯通,而且还应熟悉该课程的命题规律,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和应试技巧。

《经济法》增强分析推理能力

2010年《经济法》从整体卷面看,虽然教材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但2010年试题的题型和题量均与2009年相同。单项选择题为25道、多项选择题为20道、判断题为10道、简答题为3道、综合题为1道。主客观题的分数比例大约为3:7,从分数比例来看,考生一定要非常重视客观题,客观题的率决定了考生是否能够通过考试。单项选择题单选题的整体难度不是很高,大部分的题目都是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但题目叙述的复杂程度比较高,这需要考生能对法律、法规有和完整的理解。从整套试卷单选题的命题思路和趋势来看,准备参加2011年考试的考生在学习中一定要复习。做到这一点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看教材,教材内容是考试的根本和基础。多项选择题方面,其难度主要集中在“企业所得税”这一章,其他章节的题目与2009年相比难度不大。对于以“下列关于×××内容的说法中。正确(或错误)的有”这种方式来测试的题目一如既往地增多,可以预测到,这类出题形式将继续保持为中级《经济法》考试题的出题风格。遇到这种题目。需要考生对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有一个总体性的把握,而且能够综合运用。在学习《经济法》时一定要注意,单纯的记重点肯定是不够的。因为在多项选择题的选项中,总会有一个选项并不是大家所复习的“重点”,它如果与重点的内容联系在一起考查,将是非常难以选择的。判断题方面,判断题有一些题目直接引用的是教材上的原话,本身不难。但由于采取倒扣分规则,让考生做起来胆颤心惊。另外,判断题还出现了几道考点较“偏”的题目。如果题目中故意将一种情况的特殊情形作为条件阐明的,考生就一定要格外小心,也许陷阱就在于此。对于简答题,大部分考生感觉还是比较简单的,因为没有考过于出格的题目。简答题方面,没有考查具体的所得税计算,而是让考生分析企业缴纳增值税申报时的问题。综合题方面,今年合题的考点为《公司法》、《担保法》、《合同法》、《证券法》的结合。该题目的出题风格一改往年分步提问的方式,而以“分析指出上述所有事项有哪些违法之处”一问来作为问题,从提问方式上看,增加了回答和阅卷的难度。只要认真静下心来分析过题目的考点并不难,知识点都是学习时经常遇到的。对于《担保法》部分的考查上,有一个地方稍微要留意,就是关于企业设备抵押登记的问题上。本题要求按照《担保法》的规定来解答而不是《物权法》,此处不太清楚出题人的思路,而且问题中所说的根据《合同法》回答问题,但题目也不涉及《合同法》的考点,需要考生颇费周折。综合各个题型的分析可以看出,中级《经济法》学习中要求研读教材,一定要脚踏实地的把每个知识点掌握好。另外,职称考试越来越注重在最短的时间内从题目提示的线索中找到相应的考点。因此,单纯盼记忆是行不通的,一定要在复习中注意对法理法规的理解,通过做题来增强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打通瓶颈,突破自我,顺利通过《经济法》考试。

《财务管理》注重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2010年《财务管理》从整张试卷上,能看到考试的一些变化。一是案例题测试力度加大。2010年《财务管理》教材变动比较大,对整个知识框架体系进行了调整。特别是教材新增了税务管理这一章,与实务联系比较多,增加了更多的实务分析题。这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在以往的试题中,涉及的案例题很少,一般重在理论介绍,只要考生记住公式,会套用公式计算基本就能过关。2010年教材的这一改革,在今年的考试试题中也有所体现:主观题中与实务相关的内容开始增加。主观题大约有一半是需要进行一定分析的。比较典型的是综合题第2题的第3问,原题如下:“分别站在企业和投资者的角度,比较分析甲、乙、丙三位董事提出的股利分配方案的利弊,并指出股利分配方案。”对于这样的分析题,要求考生不仅能掌握教材的理论知识、相关公式,而且要学会运用教材的理论知识,将其付诸于案例题的实践中,从而达到运用的目的。二是重点难点比较突出。考核面广通过对所有题目的知识点分析后发现,此次考试对于知识点的覆盖相当广泛。若有的考生一直只关注某些重点章节的话,可能达不到预期的复习效果。《财务管理》共8章内容,其中第1章不可能涉及主观题,那么可能涉及主观题的有7章,而考试涉及的主观题有6道,也就是基本上每章都会涉及主观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不存在重点章节之说。对于客观题,涉及的知识面同样很分散,基本上各章都涉及到几个知识点。这给广大考生以提醒作用,在进行学习和复习时,不存在重点、非重点,考试涉及的知识点是比较、分散的。新增内容突出从试卷题目看,对于教材新增内容考核的比较多,尤其以第7章税务管理最为突出。第7章的分值分布进行了简单汇总后发现,每种题型都涉及第7章的知识点,总分值达到12分。同时,对于新增内容,如果涉及到了主观题,那么主要是对教材例题进行简单的改编。因此,对于新增内容的主观题,只要考生把教材的相关例题掌握好,应该可以应付考试。重点难点比较突出,无偏题怪题从考卷试题看,大部分题目都是平时强调的重点、难点,很少有偏题、怪题出现,基本上没有超过大纲和考试用书范围。客观题主要还是以教材内容为主。同样,主观题的出题点也没有脱离教材重点内容。其中涉及的知识点分别是现金预算、上市公司基本财务分析、经济订货量、直接投资税收筹划、项目投资、资本成本、股利分配等。这些考点都是老师授课过程中强调的重点,在辅导书中也有重点体现。综合性有所增强纵观整套试卷,比较有新意的方面体现在主观题上。前文已经提到,案例分析题有所加强,对考生如何运用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考试的综合性也有所提高,很多主观题都涉及两章内容,这对考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考生对知识点有综合运用的能力。例如计算分析题第1题,就涉及了两章内容,考核的知识点分别是应收账款的收现和应收账款的保理。对于第二个知识点,要理解“应收账款保理”的概念,然后才能继续做题,如果对知识点的把握不是很到位,很可能题目不能做全。这样的知识点搭配比较新颖,无形之中增加了试题的难度。从总体来说,考试难度适中,与往年考试难度相差不多。题型也与往年相同,不同的是,今年考试的主观题中,涉及分析的内容,也就是增加了案例分析这部分,这是今年考试的一大亮点。

中级会计论文:中级会计实务考试趋势预测

摘要 中级会计实务是中级职称考试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笔者认为,考生及时要把握考试的命题规律;第二要分析2008年考试内容的走势;第三要全力以赴突破重点内容。

关键词 分析;总结;预测

一、2008年《中级会计实务》考试总体情况分析

(一)中级职称考试命题规律总结

国家组织的中级会计职称考试,从多年的走势和命题规律看。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充分体现出知识更新的要求,“新内容”是的重点。国家的新制度、新准则,其内容得以快速贯彻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考试。笔者在以前的辅导体会中,多次提到过“新”就是“重中之重”的观点,这是复习考试过程中必须牢记的。比如,在2007年职称考试指定的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投资性房地产、金融资产、资产减值、所得税、长期股权投资等章节当中,这几章分值高达45分;而分散在其他章节体现出新内容考核的比如弃置费用、职工薪酬、商业实质判断、每股收益、亏损合同等占13分。两项合计大约为58分。

2.传统的重点章节,不论内容如何变化,始终都是重点。比如,长期投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前期差错、合并会计报表等章节就是如此。2007年综合题的第2题(18分)就出在此处。在复习考试中,、系统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抓不住重点,“地毯式”推进,是不会取得好成绩的。

3.各章命题分值具有“轮回性”特征。也就是说,各章分值在多年内具有类似抛物线式的变化规律。

(二)2008年中级职称考试教材内容构成及命题走势分析

2008年是新会计准则实施的第二年。由于2007年考试指定的教材已经是按近期会计准则编制的,所以,2008年的教材内容基本保持不变,只是对书中与新的法律、法规、制度不一致的地方进行了调整。这样,考生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总体把握和分析。较为科学地预测出2008年的命题走势。笔者强调的重点内容总体未变。在这些重点内容中,2007年已经考过的内容,在2008年整体出现的概率不大,有的知识点可能还会零星出现。但是,已经构成重点内容而在2007年还没有来得及考核或考核不充分的内容,则一定是2008年考核的重点。

二、2008年《中级会计实务》考试应重点掌握的内容

笔者认为,以下内容值得关注(内容重要程度与排序先后无关)。

(一)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和计量

1.要明确投资性房地产的内涵,自用的以及作为存货的房地产不属于概念规范的内容。2.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确认和计量,主要把握对于符合定义的投资性房地产应当采用成本进行初始计量这一知识点就可以了。3.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要明确可以采用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两种计量方法。采用成本模式要计提折旧或摊销,并且要计提减值准备;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不计提折旧或摊销,也不计提减值准备,而是根据公允价值的变动情况,适时调整账面价值,并将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也是两种模式的主要区别。新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具有成本和公允价值模式。通常应当采用成本模式计量,满足特定条件时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但是,同一企业只能采用一种模式对所有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不得同时采用两种计量模式”。笔者对这一规定表示疑义:当投资性房地产已经满足特定条件并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了计量,而以后又增加的新的投资性房地产,又不具备特定条件时将如何计量?这种情况只能采用成本模式计量。而准则又不允许两种模式同时存在。不知道此问题如何解决?4.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和处置。转换时一定要分清是哪种核算模式下的转换。处置核算最重要的一点是其应用的科目:“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而不是人们习惯使用的科目即营业外收支。

(二)金融资产

本项内容从本质上说是旧内容,但是。新准则却赋予其新的分类方式和核算形式,提出了新的核算要求,这是本项内容的总体特征。1.要明确四类金融资产的分类。这种分类既具有客观性,更带有主观色彩。因此,这种分类没有定律,考试中要特别注意题中的条件说明,看清楚题中涉及的金融资产划分为哪一类。2.要明确各类金融资产的核算方法。各类资产核算方法的差别很大,一定不能混淆。3.取得金融资产过程中发生的交易费用,有的计入当期损益,有的计入成本。4.在这四类金融资产中,要重点掌握及时类和第四类。5.金融资产减值。明确哪类金融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哪些计提减值准备;计提减值准备的金融资产。哪些可以转回,哪些不得通过损益转回,哪些干脆不能转回。

(三)长期股权投资

这部分内容是永恒的重点,只要是会计考试,该内容就一定是主角。尽管2007年已经考了很多相关内容,但是,仍有出题的可能,不能掉以轻心。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1.可以分成四块:(1)对子公司的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2)对合营单位的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3)对联营单位的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4)其他投资,根据金融资产准则核算。2.分别掌握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熟悉各自的核算方法和程序。3.要把长期股权投资与企业合并及合并会计报表结合起来一同学习。

(四)职工薪酬的计算

新准则对职工薪酬赋予了很多新内容,其中,非货币性职工薪酬、辞退福利、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等内容很重要,并且,也有一定难度,很容易出错。

(五)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

新准则规定,发行可转换债券时。要对其包含的负债成份和权益成份进行分拆,将负债成份确认为应付债券,将权益成份确认为资本公积。另外,还涉及到转换时的处理。本知识点由于难度大、所涉及的金额位数多、数字计算不能取整等因素的存在。十分容易丢分。

(六)购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延期付款而采用现值入账

本知识点尽管不是很难,但是,计算比较繁琐,尤其是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很容易出错,仍然需要十分谨慎。

(七)固定资产弃置费用

虽然这部分内容2007年已经考过,但只是一个判断题。因此,仍然有进一步考核的空间和可能。弃置费用实际上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以现值的形式及如固定资产成本以计提折旧的方式实现补偿:另一部分是以计人固定资产成本的弃置费用的现值部分为基数,按照相应的利率,采用分期计提利息的方式实现补偿。

(八)无形资产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以及费用的不同处理方法

本知识点是新内容,研究阶段的有关支出在发生时应当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而开发阶段的支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应当计入无形资产成本。对于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开发阶段支出以及无法区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支出,应当在发生时作为管理费用,全部计入当期损益。

上述列举的内容应该是2008年考试的重中之重,当然,重点内容还远不止这些。考生要用心揣摩,进行科学的分析,要有清晰的思路和全局化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