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经济预测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经济预测论文:经济预测建筑工程技术论文
1建筑工程技术经济预测的原则
1.1以全过程经济效益为主,结合阶段性经济效益预测
建筑工程有效地开展,需要进行以下几个工作环节,分别是:对项目目标的确定、技术方案的提出、方案的筛选、工程的实施以及经济效益的分析等等。每一个工作环节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然这些流程中也有所重点,经济预测要突出全过程的经济效益。然而,在以前的建筑工程经济预测中,往往忽视了工程技术的经济效益,只重视施工阶段,从而导致主次不分,很难有效的提升建筑工程技术经济效益。所以,建筑工程技术经济预测的首要原则就是立足于全过程经济效益的预测。
1.2化预测与满意度预测的结合
在进行建筑工程技术经济预测的过程中,要遵守原则化的处理方案,这种思想由美国经济学家西蒙所创造,其中关键词汇为“满意程度”,因为人们在对建筑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环节时自身处理问题的容量与问题本比较十分渺小,所以要想在实际生活中做到科学、有效的实施途径十分困难。为此该经济学家提出满意程度一词,用满足度来替换化,在预测建筑工程技术经济效益期间合理的结合化与满意度,这样便能够降低盲目追求高效率,却事倍功半发生的几率。
1.3以主动预测为主,结合被动分析
建筑工程技术的经济预测就是要将系统处理问题时即将面临的状况进行评估,从而确保工程实施的高效性。以往的操作方式是将实际值与预期值进行对比,倘若实际值较预期值相差甚远,便分析其内部因素,并采取进一步的改进措施。这种预测方式被称之为被动分析,只能对已经出现问题的系统评估和改进,无法达到预测的效果。如今,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已经将控制理论与体系理论融入到经济预测的内容中,事前主动的分析施工状况,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以主动预测为主,结合被动分析将成为今后实施途中的主要原则之一。
2建筑工程技术经济预测的方法
2.1定量预测方法
定量预测方法主要包含以下三种具体方法,分别是:平均移动法、平均简单法和平均加权移动法。平均移动法对实际发生的数据信息进行求平均值,一般在时间周期方面要移动一个周期左右,所得数值即作为下一个周期的经济预测值。平均简单法通过对以往的数据信息分析来预测未来的经济效益值,这种方法的操作较为简单,适合处理短期的经济预测情况。第三种平均加权移动法利用加权来反应数据信息之间存在的区别,该方法的经济预测平均值比较。
2.2定性预期方法
定影预期方法主要由专家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组成。专家分析法的经济预测评估对象为专家所提出的建议,专家通过自身的丰富经验和所掌握的建筑工程技术知识,来从以往的项目中寻求规律,并对未来的发展走向做出判断。判断提出之后,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整理以及归纳环节。专家分析法还分为个人分析与集体分析,个人分析的优势在于可以充分调动专家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集体分析的优势在于专家能够提出大量的数据信息,所涉及到的影响因素较为,有利于专家之间的沟通交流,经济预测结果精准程度较高。德尔菲法通过匿名的形式对专家的建议进行分析、整理,可以算作专家分析法的一种延续。
3建筑工程技术中的决策方法
3.1非确定性决策
非确定性决策主要包含以下几种决策方法:及时,较大最小后悔值法,首先需要选定一种建筑工程技术的施工方法,从而其化方法便得到确定,倘若一开始决策方法并不是化方案,实施人员便可能会后悔,为了避免这中现象的发生,在作抉择时便应该采用较大最小后悔值法,后悔数值即为所应用方案的效益值与较大化效益值的差值。第二,最小较大效益值法,首先寻找出各个决策方案的最小效益值,然后在这其中选择出效益值较大的方案,并将其作为化方案,这种方法在实施过程中一般不会出现操作失误等问题。第三,较大较大效益法,顾名思义,该方法与最小较大小效益法正好相反,选取效益值较大的决策方案,即各个方案中处于自然状况下收益值较大的方案。
3.2风险性决策
风险性决策也包含两种决策方法,及时种决策方法为等概率方法,又称之为合理性标准,该方法的实施条件一般是在统计数据资料不足或是参考资料缺失的情况,该方法假设正常状态下的自然概率均相等。第二种决策方法为标准期望值法,通过对每个方案进行期望值的计算,选择出损失最小或是效益较大的方案。期望值即某种方案在自然条件下所出现的损失值。由于该数值无法获得性的数据,便将其称之为期望值。
4结论
在建筑工程技术实施过程中,要做好经济预测,并选择好决策方法,以保障工程的顺利实施。由此不难发现,建筑工程技术的经济预测以及决策方法在各项工作环节中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有效的控制工程的经济效益,才能较大程度的降低成本,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本篇论文主要从建筑工程技术经济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建筑工程技术经济预测的方法、建筑工程技术中的决策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
作者:万东操 单位: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预测论文:经济预测的工程技术论文
1建筑工程技术经济预测的原则
1.1以全过程经济效益为主,结合阶段性经济效益预测建筑工程有效地开展,需要进行以下几个工作环节,分别是:对项目目标的确定、技术方案的提出、方案的筛选、工程的实施以及经济效益的分析等等。每一个工作环节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然这些流程中也有所重点,经济预测要突出全过程的经济效益。然而,在以前的建筑工程经济预测中,往往忽视了工程技术的经济效益,只重视施工阶段,从而导致主次不分,很难有效的提升建筑工程技术经济效益。所以,建筑工程技术经济预测的首要原则就是立足于全过程经济效益的预测。
1.2化预测与满意度预测的结合在进行建筑工程技术经济预测的过程中,要遵守原则化的处理方案,这种思想由美国经济学家西蒙所创造,其中关键词汇为“满意程度”,因为人们在对建筑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环节时自身处理问题的容量与问题本比较十分渺小,所以要想在实际生活中做到科学、有效的实施途径十分困难。为此该经济学家提出满意程度一词,用满足度来替换化,在预测建筑工程技术经济效益期间合理的结合化与满意度,这样便能够降低盲目追求高效率,却事倍功半发生的几率。
1.3以主动预测为主,结合被动分析建筑工程技术的经济预测就是要将系统处理问题时即将面临的状况进行评估,从而确保工程实施的高效性。以往的操作方式是将实际值与预期值进行对比,倘若实际值较预期值相差甚远,便分析其内部因素,并采取进一步的改进措施。这种预测方式被称之为被动分析,只能对已经出现问题的系统评估和改进,无法达到预测的效果。如今,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已经将控制理论与体系理论融入到经济预测的内容中,事前主动的分析施工状况,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以主动预测为主,结合被动分析将成为今后实施途中的主要原则之一。
2建筑工程技术经济预测的方法
2.1定量预测方法定量预测方法主要包含以下三种具体方法,分别是:平均移动法、平均简单法和平均加权移动法。平均移动法对实际发生的数据信息进行求平均值,一般在时间周期方面要移动一个周期左右,所得数值即作为下一个周期的经济预测值。平均简单法通过对以往的数据信息分析来预测未来的经济效益值,这种方法的操作较为简单,适合处理短期的经济预测情况。第三种平均加权移动法利用加权来反应数据信息之间存在的区别,该方法的经济预测平均值比较。
2.2定性预期方法定影预期方法主要由专家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组成。专家分析法的经济预测评估对象为专家所提出的建议,专家通过自身的丰富经验和所掌握的建筑工程技术知识,来从以往的项目中寻求规律,并对未来的发展走向做出判断。判断提出之后,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整理以及归纳环节。专家分析法还分为个人分析与集体分析,个人分析的优势在于可以充分调动专家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集体分析的优势在于专家能够提出大量的数据信息,所涉及到的影响因素较为,有利于专家之间的沟通交流,经济预测结果精准程度较高。德尔菲法通过匿名的形式对专家的建议进行分析、整理,可以算作专家分析法的一种延续。
3建筑工程技术中的决策方法
3.1非确定性决策非确定性决策主要包含以下几种决策方法:及时,较大最小后悔值法,首先需要选定一种建筑工程技术的施工方法,从而其化方法便得到确定,倘若一开始决策方法并不是化方案,实施人员便可能会后悔,为了避免这中现象的发生,在作抉择时便应该采用较大最小后悔值法,后悔数值即为所应用方案的效益值与较大化效益值的差值。第二,最小较大效益值法,首先寻找出各个决策方案的最小效益值,然后在这其中选择出效益值较大的方案,并将其作为化方案,这种方法在实施过程中一般不会出现操作失误等问题。第三,较大较大效益法,顾名思义,该方法与最小较大小效益法正好相反,选取效益值较大的决策方案,即各个方案中处于自然状况下收益值较大的方案。
3.2风险性决策风险性决策也包含两种决策方法,及时种决策方法为等概率方法,又称之为合理性标准,该方法的实施条件一般是在统计数据资料不足或是参考资料缺失的情况,该方法假设正常状态下的自然概率均相等。第二种决策方法为标准期望值法,通过对每个方案进行期望值的计算,选择出损失最小或是效益较大的方案。期望值即某种方案在自然条件下所出现的损失值。由于该数值无法获得性的数据,便将其称之为期望值。
4结论
在建筑工程技术实施过程中,要做好经济预测,并选择好决策方法,以保障工程的顺利实施。由此不难发现,建筑工程技术的经济预测以及决策方法在各项工作环节中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有效的控制工程的经济效益,才能较大程度的降低成本,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本篇论文主要从建筑工程技术经济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建筑工程技术经济预测的方法、建筑工程技术中的决策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
作者:万东操单位: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预测论文:美国对日本贸易经济预测探讨论文
[摘要]本文研究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的实证分析和演化模型。根据美国1974年1月到2006年2月年的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统计资料,借助于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了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演化模型,并得出如下结论: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已越过其相变点,以缓慢的速度接近其饱和值14686和6545(百万美元)。
[关键词]美国对日本贸易统计数据实证分析经济演化模型经济预测
一、引言
利用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历史统计数据(历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借助计量经济学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找出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演化规律的形式的某些方面,建立美国经济演化的一个计算机仿真模型,是一个有意义的工作。以此模型为基础,根据经济学原理,可以解释这个模型各个参数的经济学意义,从而通过对各种参数的调节或变动所导致的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路径的偏移进行计算机仿真展示,把握住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演化的某些客观必然趋势,以及对我国与美国和我国与日本进出口贸易额的影响,预先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从而增强我国的经济安全保障。
本文研究进行这一工作。
二、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历史数据的实证分析和经济演化模型
美国经济在建国200年所打下的坚实基础之上,借助其科技优势、美元的支配地位等有利因素而高速发展。用计量经济学软件,我们对其1974年1月~2006年2月的对日本进出口贸易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1.先进行数据截取:19741月年至2006年2月的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演化数据作为模型创建样本;用以预测2008年至2020年的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主要指标取值。所用数据来自历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中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指标数据。
2.然后对主要经济指标系例数据作出散点图(图1中的圆圈表示)。
3.据数据散点图进行回归分析。函数形式设定:因为经济系统常态发展具有较大可能值(经济系统的较大负荷)和对负荷的一定的占据速率(经济增长速率),因而有可能具有如下的函数形式:
首先确定各参数的粗略估计值。L是曲线较大极限值即经济系统的负荷,b是曲线的增长速率因子即经济系统对其负荷的本征侵占速率,a近似是曲线的缩小因子即经济系统内在的交易费用等耗散因素的作用强度,据这三个参数的意义其估计值可近似由统计数据的演化态势进行估计。我们取为:L=6000,a=7,b=0.8。
在此基础上,借助计量经济学软件,对统计数据回归函数的参数进行优化估计,得出的统计数据回归函数完备表达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一步骤可能进行多次,以便使残差最小。得出的优化参数值是:L=6546,a=6.7,b=0.9899,残差值为151093044。
于是我们得到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演化的数学模型(百万美元):
图1美国对日本出口贸易额演化模型(据1974年1月~2006年2月样本数据)
4.据回归曲线进行主要经济指标在未来20年~30年(取2008年至2030年作为预测区间)的取值预测(图1中的加号表示)。公务员之家
5.据回归曲线进行经济系统演化态势分析:由仿真曲线可以看出,美国经济加速增长期目前已经越过其相变点(仿真曲线的拐点即经济增长相变点);但是,仿真曲线显示,缓慢增长渐渐接近其饱和值还有着巨大的区间(一直延伸到2025年以后);在接近极限点附近(6546百万美元),就是美-日经济结构的变革期。
同样地,美国对日本进口贸易额演化模型为:
残差为:354647648。相应地,美国对日本进口贸易额模型曲线图如图2。
图2美国对进口贸易额演化模型图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美-日贸易作为一个大的复杂自适应演化的经济系统,在美国科技优势、美元支配地位等有利条件下,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得以充分开发,各种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利用,各种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得以充分沟通,科技创新借助于因大量引进各国人材而使美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突飞猛进,制度创新随着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而日新月异,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机制不断趋于配置,使得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总体态势在经过高速增长长达20多年后,目前处于渐渐接近饱和值的稳定发展的时期。认清这一基本态势,从各个方面规划和协调我国对美国和日本的经济贸易和科技合作等各方面的关系,促进我国经济协调可持续高速发展,应该是未来二十年我国对美经济政策的重要参考。
四、结论
美-日经济贸易系统是一个紊乱的、以逻辑斯蒂模型为主线演化的、进出口差额越来越大的复杂自适应演化系统,它的演化值将在不发生世界大战或或严重自然灾害的条件下,缓慢接近其饱和值14686和6545(百万美元),经过20年左右的稳定期和一个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再进入新一轮的逻辑斯蒂演化。
经济预测论文:经济预测方法及应用探讨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与深入,处理、收集、分析、利用数据变得越来越普遍,统计思想、统计方法以及众多的统计分析技术成为诸多领域和部门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本文主要就应用统计中的经济预测方法及其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进行分析和介绍。
关键词:经济预测方法定量研究回归预测模型
经济预测方法分类
经济预测是一门边缘性科学,它依据经济学原理,应用数理统计学以及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的方法对客观经济过程及其要素的变动趋势作出描述,从而达到预测未来的目的。它所提供的方法,对于我们制定各种经济、管理计划、政策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应用得比较广泛的经济预测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类:专家评估法、回归分析预测法、时间序列平滑预测法、模型法、马尔柯夫预测法。
经济预测方法的应用
经济预测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必须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根据所研究问题的具体特点和性质,采取多种较为适合的方法,进行综合比较,才能够得出比较的结论。
在预测过程中,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者之间相互补充。下面具体举例说明经济预测方法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要求用回归分析预测法预测2001年的净利润(1992-2000年民营科技企业净利润及上缴税金增长情况统计表略)。
试配合适当的回归模型并进行显著性检验;若2001年民营科技企业上缴税金是1100亿元,当显著性水平а=0.05时,试估计2001年民营科技企业的净利润。
绘制散点图
设净利润为y,上缴税金为x,根据公式要求先算出xy、x2、y2,如表1示:
分别以x、y为横、纵坐标,绘制散点图(图略),由散点图看出两者大致为线形关系,可以配合一元线形回归模型。
建立一元线形回归模型
计算回归系数。由上表计算有关数据的结果以及利用MicrosoftExcel中的粘贴函数功能可直接求得b=1.2085,a=50.0384
所以所求回归预测模型为:=50.0384+1.2085x
检验线性关系的显著性
当显著性水平а=0.05,自由度=n-m=9-2=7时,查相关系数临界值表,得
R0.05(7)=0.666因为R=0.7994>0.666=
R0.05(7),所以在а=0.05显著性水平上,检验通过,说明两变量之间相关关系显著。
预测。计算y的估计标准误差公务员之家
由MicrosoftExcel中的粘贴函数功能可得Sy=46.4166;当显著性水平а=0.05,自由度=n-m=9-2=7时,查t分布表得t0.025(7)=2.36;由已知得x0=1100亿元,所以y的点估计值为:=50.0384+1.2085x0=1379.3884(亿元)
所以预测区间为
即:当2001年民营科技企业上缴税金是1100亿元时,在а=0.05的显著性水平上,2001年民营科技企业的净利润的预测区间为:1209.8703——1548.9065亿元之间。从《中华工商时报》上查得2001年民营科技企业的净利润为1450亿元,属于上述预测区间。
应该看到,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大增多了社会运行中的不确定性,这为经济预测方法的大量应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经济、科技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为经济预测方法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可以预见,预测的蓬勃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将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经济预测论文:中国宏观经济预测论文
摘要:2004年中国政府推进新一轮的宏观经济调控成绩斐然,全年GDP增长9.3%,然而对于中国经济而言,说我们的经济调控已卓有成效为时尚早。2005年将是中国经济在新形势下自我调整的及时年,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指导下,个别高能耗、低水平的行业在未来几年内将会被逐步淘汰。因而2005年中国经济运行总的态势是:继续以较高速度增长,但势头将有所放缓,从“进中求稳”到“稳中求进”。
关键词:宏观经济分析国际经济安全人民币汇率
纵观2004年中国经济,一方面宏观调控的力度增加,宏观调控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在一定形式上暂时控制了国民经济的粗放型增长势头,另一方面,国民经济中的深层次矛盾被触及却并没有被解决,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增加。这一切都将对2005年的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根据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全国非公有制经济界人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表彰大会》所作的报告中指出,尽管2004年宏观经济调控已初见成效,2005年国内经济增长将面临六大问题:(一)粮食进一步增产和农民进一步增收的难度加大。(二)国内投资总规模仍然偏大,部分行业过度扩张有反弹的迹象;(三)煤电油运紧张的问题仍十分突出,电力紧张局面还会持续;(四)价格上涨面临较大压力,使明年物价呈上涨趋势;(五)社会矛盾不容忽视,就业、再就业压力大;(六)深层次矛盾没有得到解决,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形式粗放,体制、机制转换滞后。
然而困扰中国经济的顽症不止于此,总的来看,对明年中国经济所面临的考验可以分为国内、国际两个方面:
从国际方面的因素主要有:
(一)国际经济安全与贸易保护主义。随着世界保守主义势力的抬头,国际经济形势变得更加不稳定,尽管刚刚出版的《2004年中国国防白皮书》一再指出“和平与发展依然是世界的主题”。从亚太地区来看,一方面俄罗斯和印度积极加强和中国在国家安全领域的合作,欧盟也将提出尽快解除对华武器禁售的问题。与此同时我们的近邻却在变得不安定,随着伊拉克问题的接近尾声,美国将其战略安全的目标从中亚转向了东亚,朝鲜问题成为国际安全的下一个焦点。
如果不发生大的改变,美国将推行其“三条线政策”,针对朝鲜,遏制中国:
其一,继续从经济和军事上支持“台独”势力,对台湾继续出售高技术武器,在拉动本国军事产业从而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其在亚太地区的下一步全球战略;
其二,鼓动日本宣扬“中国威胁论”,尽管我们一再声称中国的崛起不会威胁任何人,但日本已经越来越不满于其经济与政治上的不平衡状况,继续积极寻求其在世界事务中的发言权,在通过国外经济援助寻求代言人的同时,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开始登台,明年日本将继续修改各种《安全法案》,作为其在海外出兵的由头。这样日本将会建立起“国民军”,购买美国军火,正符合了美国的利益;
其三,在基本上结束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通过其对中东石油资源的控制,延缓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这样中国近土的石油来源只剩下了西伯利亚(俄罗斯)。从2004年来看,中国进口石油近1亿吨,随着国内油井的枯竭,明年石油进口将突破1.2亿吨。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在减缓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将减缓中国经济增展的势头。一方面是油价上涨会使中国的进口总额增加,仅此一项,可能导致几年后国际收支逆差的出现;另一方面,油价的上涨将带动新一轮物价上涨,尤其是生产资料和产品生产价格的上涨,将会压缩原有的一些外向型企业和行业的利润空间,外向型出口业近年来面临着一次大的洗牌。
国际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和国家(中日美)间意识形态因素的增加,中日、中美的贸易增长受限致使中国经济增长放缓。
(二)人民币汇率问题。2004年人民币的汇率问题受世人瞩目。国际经济学家、金融学家提醒我们,人民币的汇率已经存在严重低估的现象。由于我们依然坚持人民币盯住美元政策,有数据表明,一年多以来人民币已经对世界主要货币缩水近10%。如果再次当选的布什政府将继续执行弱势美元政策,在新一届任期内贬值近10%。这样从目前总的趋势来看,直到2008年,中国的国民财富将会再次无条件缩水10%左右。排除掉印尼海啸等威胁世界的自然性灾害,随着中国人民出多旅游的增多和中国所接受的境外游客的增多,以及中国的直接和间接性(制造业)输出劳务的增加,人民币汇率的持续走低对国民极为不利;从政府来看,这届政府推行的“亲民”政策也将大受影响。
我国政府推行的也是“弱势”人民币政策,维持国内较低水平的“温和”的通货膨胀,但10月29日,央行突然加息,表明“弱势”人民币政策已经开始有所变动,我们还看到,金人庆部长、周小川行长今年参加了G7会议,中国政府对待人民币汇率的问题已经有所缓和。尤其是近一个月来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固定在8.2765的焦灼状态,种种迹象表明人民币汇率问题到达了一个关口。
问题的积累将在明年后半年,尤其是9月下旬之后有较大的反应,人民币的汇率将会有持续小幅上升,首次调整载3.5%左右,伴随的是轻微的物价上涨,以缓和汇率上涨的压力,这会对一部分微利的外向型制造行业产生影响,外贸的增长速度将放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会有所变小。而且汇率的上升有利于减少对华反侵销的迅猛增长势头(如果汇率不作变动,在美国的示范下,明年的对华反侵销将超过75起,涉案金额可能超过150亿美元,同样会减慢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仅从经济方面来看,2004年中国外贸总额将超过1.2万亿美元,相对于1.5万亿美元的国民经济大盘而言已经显得有些庞大,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了80%,远远超过了国民经济安全警戒线(毕竟美国的外贸依存度也在30%以下),今年国民经济增长9.2%的成就有着外贸的巨大贡献。
根据上面的分析,2005年出口总额将难以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尤其是高附加值行业,“外需”难以被大幅拉动。相对固定需求状况下的促进产品和产业升级将是未来几年内我国大企业和国民经济面临的较大难题。
国内方面,2005年一些行业的增长将放缓,某些行业面临大的调整。总的来看,国内问题也比较突出:
农业方面,由于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大农业依然可以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但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种植的增长幅度有限,根据马凯主任的分析,由于粮食播种面积、单产、财力支持、粮价等上升的空间有限,以及天气等不确定的因素制约,明年粮食产量难以大幅度增加,大多数农民增收变得十分困难。由于今年中央政府开始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2005年物价依然会有小幅上升,但空间不会很大。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带来人民收入的迅速增加,一些固定收入者将再次调整其收入分配政策,耐用品的市场比较看好。
汽车业方面,截至目前为止,中国依然有106家形形色色的汽车厂,年产量超过10万辆的只有十家,占总体产量的近一半,其余的近百家汽车厂商基本上不具备国际公认的规模生产竞争力,2004年实施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取消了实行多年的进口汽车保税政策2005年,汽车关税税率继续下调,2006年降至25%,明年将使中国汽车业大调整的一年,对于20万汽车业从业人员的很大一部分面临再就业的问题。
房地产业在2004年的“十大暴利行业”中位居榜首,这已经是房地产业第三年蝉联该冠军地位,根据胡润“中国百富榜”的数据,2004年在中国的前一百位富翁中,涉及房地产的为45人,占据了近半数。与此伴随的是2004年,近乎疯狂的房价继续快速攀升,涨幅高达13.4%,上海上涨21%,宁波上涨19.9%,天津上涨16.7%,南京上涨16.2%,重庆上涨15%,均创出8年以来的较大涨幅。由于国内利率上升,贷款买房受阻,而且银行已经开始出现大量由贷款买车房带来的呆账坏账,大摩、高盛等国际银行集团指出2004年中国(尤其是上海)的房地产已经存在严重泡沫,尽管建设部的官员一再否认和一部分国内学者一再否认。但房地产的价格上涨速度之快已经明显的超过了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2005年房地产仔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风险的同时,已经难以保持2004年的增长势头。
总的来看,由于收入不能大幅度增长,一些行业的市场化步骤不协调,在收入分配制度没有实现大幅转变情况下,个别行业市场化进程相对过快,尤其是教育产业化(高校后勤社会化),百姓的主要支出项目,即所谓的“五子(孩子、车子、位子、票子、房子)”中,下一代的预期教育费用增加;汽车业价格下降,尚未到达人们的心理底线,持币待购的现象比较普遍;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预期支出呈上涨趋势,在没有发现新的消费增长点以前,对固定收入者而言,明年的“内需”也难以大幅拉动。
但在投资方面,由于2004年宏观调控并没有抑制地方政府投资冲动,1—11月份,全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3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近30%。这些投资的联动效应及带动效应将在明年年初得到体现,除此以外,各地方的小水泥、小钢铁依然会有一定程度的复苏。这对带动2005年GDP的增长是有作用的。
在经济指数方面,明年总体物价水平呈上升态势。CPI指数上涨3%左右,利息上调3%,汇率水平上升5%—7%。预测2005年GDP增长不会超过8.5%,可能在8.3%左右。
经济预测论文:农业经济预测仿真释解
1农业经济预测原理及难点问题
1.1农业经济预测原理
农业经济预测是收集农业经济历史数据和农业经济影响因子,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选择最适合的预测方法,建立最适合预测模型,采用建立的农业经济预测模型对对将来某一时刻农业经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1.2农业经济预测中的难题
从式(1)可知,农业经济预测结果的高低就是要通过f()建立一种预测结果和影响因子的关系,当前农业经济预测方法多达几百种,然而在实际应用中,都没有的考虑农业经济变化混沌性、非线性和时滞性,难以建立农业经济预测模型。针对该难题,本文利用混沌理论挖掘隐含于农业经济数据中的混沌性特性,采用神经网络挖掘农业经济数据中的非线性特性和和时滞性,以提高农业经济的预测精度。
2农业经济预测的建模过程
2.1非线性农业经济数据变化线性数据
农业经济时间序列数据受到政策、气候、农业加工企业、人口、土地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呈现非线性变化特点,建立预测模型之前需进行平稳化处理,变化线性数据。
2.2挖掘农业经济数据的混沌特征
大量研究表明,农业经济时间序列数据具有混沌性,因此对其混沌性强弱进行分析,然后进行相空间重构,将隐藏于农业经济时间序列数据变化规律揭示出来。设收集到的农业经济间间序列为:{x(t)};t=1,2,…,n,其中n表示样本数。
2.3农业经济预测模型的建立
设一个具有非线性特点的农业经济时间序列输用BP神经网络建立非线性预测函数f(),从而建立农业经济时间序列预测模型。3.4混沌理论和神经网络的农业经济预测步骤1)对某一个具体需要预测的农业经济数据农业经济指进行建立,然后根据所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农业经济数据收集。2)对收集到农业经济数据中异常的数据进行剔除,并采用平均方法进行替代,然后采用式(1)和(2)对数据进行预处理。3)对预处理数据进行相空间重构,本文采用C-C法确定农业经济时间数据序列的延迟时间(τ)和嵌入维数(m),并根据τ、m对农业经济时间序列样本进行重构,将混沌农业经济时间序列恢复成为有规律的农业经济时间序列数据。4)将重构后的农业经济时间序列数据划分成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两部分,训练样本用于建立农业经济预测模型,测试样本对建立的农业经济预测模型进行测试。5)将训练样本输入到BP神经网络进行学习,并采用遗传算法对BP神经网络的参数连接权值(w)及阈值(θ)进行优化,从而建立的农业经济时间序列的非线性预测模型。6)采用建立的非线性的农业经济预测模型对农业经济时间序列测试样本进行预测,检验模型有效,对将来时刻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预测。
3仿真研究
3.1数据来源
为了防止单个数据集的预测结果偶然性,选取两个不同农业经济时间数据作为仿真,数据1为1952~1980年中国农业总产值指数(y)与农业税(x1)、农业劳动力(x2)、粮食产量(x3)。数据2为某地18年春粮产量(y,5×105kg)与化肥使用量(x1,5×105kg)、春粮播种面积(x2,hm2)、水稻扬花期降水(x3,10mm)、饲养猪头数(x4,万头)(见表2)。
3.2评价标准和对比模型
预测模型的实际应用能力应该是其独立预测精度,而非回代拟合精度。因此,采用一步预测法对模型性能进行检验,即在预测第i+1个样本时,第i个样本需加,采用预测结果的均方误差(MSE)作为模型预测性能的度量指标。
3.3确定延迟时间和嵌入维数
对农业经济数据集1和数据集2进行预处理,然后采用C-C方法对具有混沌特性的农业经济数据进行相空间重构,确定它们的延迟时间(τ)和嵌入维数(m)为:数据1的τ=1,m=6;数据2的τ=1,m=3,分别如图2和3所示。对于数据1,采用τ=1,m=6对数据进行重构;对于数据2,采用τ=1,m=5,对数据进行重构;然后分别将它们输入到BP神经网络进行优化,建立数据1和数据2的预测模型。
3.4结果与分析
将数据1和数据2的5个样本集作为测试样本,采用建立的预测模型对它们分别进行预测,得到的预测结果如3和表4所示。
4结束语
农业经济时间序列数据是多种因素综合结果,具有复杂性、动态性、混沌性和非线性等特点,传统方法只能够对部分变化特点进行预测,因此存在预测精度低、误差大等难题,为此提出混沌理论和神经网络相结合的农业经济预测模型。仿真结果表明,Chao-BPNN提高了农业经济时间序列的预测精度,降低了预测误差,在农业经济预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蒋夕平 吴凤凰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理学院
经济预测论文:联合国世界经济预测分析
发达国家经济前景堪忧
报告预测,美国经济增长在2011年明显放缓,估计只有1.3%,预计2012年增长率将维持在1.3%左右。尽管美联储已明确将“零利率”的货币政策维持到2013年,但财政政策前景很不明朗:美国国会的“超级委员会”没能按计划在2011年感恩节前就如何在今后十年削减1.2万亿美元财政赤字达成任何协议。在2012年大选之前,政治角斗将加剧,很难出台既能在短期内刺激经济增长,又能在中长期将公共债务降低到可持续水平的有效财政政策。政治僵局,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不足,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低迷的房地产市场,以及仍然脆弱的银行业,这些因素之间的恶性循环,很容易使美国经济陷入低增长,甚至衰退的泥潭。欧洲经济的前景更糟。即使在乐观的假设前提下,将主权债务危机控制在希腊等少数几个国家,欧洲的经济增长预计在2012年也只有0.5%左右。日本灾后重建有望刺激经济在2012年增长2%左右,但是灾后重建所需的资金仍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此外,如果欧美主要发达经济体陷入衰退,日本经济也会受到很大牵连。
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趋缓
报告预测,发展中国家经济在2011年增长6.1%,明显低于2010年7.5%的增长率。预计发展中国家在2012的增长将进一步放缓到5.6%。发展中国家在2011年增长减缓,主要是这些国家为应对通货膨胀和信贷增长过快而采取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结果。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在中印的带领下仍然会高于其他地区,但中、印两国的增长在2011年已比2010年放缓了一个百分点左右。中国从2010年的10.3%下降到2011年的9.3%,印度从2010年的8.5%下降到2011年的7.6%。预计中国在2012年的经济增长还会有所下降,降至9%以下。拉丁美洲的增长已从2010年的6%下滑到2011年的4.3%,预计2012年将继续下滑到3.3%。
风险主要来自发达国家
报告认为,世界经济在2012年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发达国家能否及时有效控制主权债务危机,是影响2012年全球经济走势的关键因素。这些国家的主权债务风险、金融系统的脆弱性、低增长和高失业率以及政策空间受到的政治和经济制约及其间的恶性互动,不但可使发达国家陷入另一次经济衰退,也将严重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与稳定。报告认为,欧元货币机制面临着历史性的挑战。统一货币的背后,其他方面的一体化进程,特别是财政一体化,远远滞后。欧洲必须抉择是加快推进财政等方面的一体化进程,还是任由货币一体化的倒退,即欧元区的分裂。报告认为,一旦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失控,该地区商业银行将蒙受巨大损失,引发信贷紧缩,很可能会引发类似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时所造成的金融市场崩溃。其结果将使欧洲经济陷入衰退,并影响到其他国家。这种风险很大。报告认为,美国经济陷入另一轮衰退的风险也很大。风险之一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导致美国银行蒙受巨大损失。更严重的风险则来自国内政治决策的“瘫痪”。如果欧洲和美国同时陷入新一轮的经济衰退,其他国家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在联合国的“悲观预测方案”中,如果上述风险变为现实,欧洲经济在2012年可能会衰退1.6%,美国衰退0.8%。受到上述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将从2011年的6.1%大幅下滑到2012年的3.6%。全球经济增幅将下滑到0.5%,以人均收入来衡量,全球经济将陷入衰退。
经济预测论文:中国经济预测和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内容摘要:
2013年,世界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央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保持宏观经济平稳增长,主要指标完成预期目标。展望2014年,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将迈出新步伐,宏观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应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通过改革释放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增强信心,稳定预期,保持宏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2013年经济形势基本特征及全年预测
2013年,中央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牢牢把握“宏观政策要稳住、微观政策要放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措施,着力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升级,不断改善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平稳开局。
(一)“稳增长”政策逐步见效,可以完成经济增长预期目标
适应世界经济进入低速增长的新常态和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阶段,十八大后,我国不再追求高经济增长,更加重视结构调整和增长质量,提高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从我国经济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科学确定经济运行合理区间,保障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只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就要尽量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定不移深化改革,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消和下放了2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同时,扩大了“营改增”试点范围,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铁路等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资源性产品价格等领域改革。着力调整优化结构,积极培育信息消费,增加节能环保、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中西部铁路等方面的投资,促进养老、健康、文化、教育等服务业发展。这些稳中有为的配套政策措施,稳定了市场预期,增强了市场信心,保障了经济平稳运行。特别是三季度,经济运行出现企稳回升态势。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分别增长7.7%、7.5%和7.8%,累计增长7.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9.6%,工业企业效益出现恢复性增长,前8个月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2.8%。预计全年GDP将增长7.6%,CPI将上涨2.7%,均可完成全年预期调控目标。
(二)需求保持基本稳定,投资发挥关键性作用
投资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1-9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0.2%,较上年同期放缓0.3个百分点,但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速同比加快约1.4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增长24.2%,增幅同比加快11.6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增长19.7%,增幅同比加快4.3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仅增长18.5%,增幅同比放缓5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强,前三季度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是55.8%,较上年同期提高5.3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4.3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将增长20.1%左右,超过18%的预期调控目标,房地产开发投资将增长18.5%左右,增幅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
消费增速基本稳定。1-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2.9%,增幅同比放缓1.2个百分点,剔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1.3%,同比放缓0.3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减速以及零售物价涨幅回落使得消费增速放缓。此外,中央提倡勤俭节约严格公务消费有效抑制了公款吃喝,1-9月餐饮收入增长8.9%,增幅同比放缓4.3个百分点,下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0.5个百分点。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左右,大大低于14.5%的预期调控目标。
外贸出口平稳增长。1-9月份,我国外贸出口同比增长8%,增幅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不计算对港贸易的出口仅增长4.6%左右。由于我国经济的逐步企稳回升以及大宗初级产品价格的明显上行,三季度我国进口增速回升至8.5%,较二季度提高了3.5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外贸出口增长8%左右,接近完成预期调控目标,进口将增长7.5%左右,外贸顺差2585亿美元,增加11.9%左右。
(三)消费物价温和回升,生产价格降幅收窄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工业品价格连续下跌。在国内货币流动性相对宽松、工资等成本压力较大等作用下,居民消费价格保持温和上涨态势,1-9月份CPI同比上涨2.5%,涨幅同比放缓0.3个百分点。受新涨价因素累积、季节性以及极端灾害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四季度CPI将上涨3%以上,全年CPI上涨2.7%左右。受国内产能过剩、供过于求等因素影响,工业生产者价格已连续保持了19个月的下跌状态,1-9月份PPI同比下降2.1%,降幅同比扩大0.6个百分点。预计全年PPI将下降2%左右。
(四)服务业发展较快,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服务业延续较快增长态势,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长8.4%,较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45.5%,同比提高了1.6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发展迅猛,上半年,全国信息消费规模达2.07万亿元,同比增长20.7%,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4.35万亿元,同比增长24.3%。东部地区创新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信息、医药等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东部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和资本密集产业向中西部加快转移。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潜力和比较优势得到释放,东中西地区各自的动态比较优势逐步形成。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降低3.4%。放开许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资准入,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1-9月,民营企业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份额接近25%,增速达到35.6%。
(五)就业弹性明显提高,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增强,特别是随着就业容量较大的服务业发展加快,相对较低的经济增速可以创造较多的就业岗位。近年来我国就业弹性大幅提高,每1个百分点GDP吸纳的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由2005年的86万人,增加至2010年的112万人,到2012年进一步增加至164万人。同时,劳动力供求关系正在发生变化,企业不会轻易主动裁员。前三季度,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66万人,同比多增42万人,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同比增加525万人,增长3.1%。
二、2014年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及趋势展望
(一)国际经济环境总体稳定
1、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有望进一步好转。经过五年的调整,发达国家系统性金融风险明显降低,并率先启动了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除私人和公共部门经历持续“去杠杆化”外,欧美等国还提出了“再工业化”等结构性调整措施。从目前看,发达国家经济调整效果初显。美日私人消费重新启动,房地产市场持续复苏,欧元区出口竞争力回升,工业产能利用率等指标较去年同期均有明显改善,制造业出现回流迹象。据IMF预计,2014年美国经济将增长2.6%,比今年提高1个百分点,欧元区经济有望实现微弱增长。发达经济体经济好转总体上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
2、部分新兴经济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新兴经济体增长动能疲弱、结构性矛盾突出,可能成为2014年世界经济中的重要不稳定因素。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影响难以避免,将引起国际金融产品的重新组合,导致全球资本市场、大宗商品市场波动,新兴经济体货币将承受较大的贬值压力。在增长放缓、资本外流和本币贬值三者叠加下,部分国家金融乃至实体经济可能出现危机。目前来看,三类国家面临的风险较大:一是政府债务占GDP比重过高的国家;二是财政贸易“双赤字”国家;三是资源型出口国家。
3、全球经济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一是美国高度依赖借新还旧维持其偿债能力的模式将不断增加联邦政府债务偿还能力的脆弱性,导致主权债务时刻处于危机边缘,这将不仅冲击国际金融市场和全球经济信心,而且进一步削弱未来美国经济复苏的动力。二是欧元区由于严苛的减支条款加剧了重债国执政当局与国内民众间的矛盾,2013年希腊、葡萄牙、意大利等国都出现了政治动荡,引发市场对欧债危机再度担忧,从而危及这些国家财政整顿和国际援助计划的顺利实行。三是中东地区动荡局势仍会持续。叙利亚内战、埃及政治动荡、伊朗在核问题上与美国的矛盾等,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和各方博弈将使该地区充满动荡,对国际能源价格和供给安全带来负面影响。
4、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由于我国低端制造业向外转移,发达国家需求回升对我国出口拉动有限,而新兴经济体增速下滑对我国出口将带来不利影响;我国吸引外资难度将加大,外资流入将进一步放缓。但新兴经济体减速将推动国际市场大宗初级产品价格稳中趋降,有助于降低我国进口成本,并减轻输入性通胀压力。
(二)当前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
我国经济从10%左右的高速向目前8%左右的中速转换后,出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包括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新兴产业尚在培育中,货币政策扩张后大量资金进入房地产和其他虚拟部门,政府通过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使政府债务风险增加,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财政收入减缓等。这些突出矛盾和风险与体制改革滞后有关,也是应对金融危机期间大规模扩张政策的代价。这些问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处理不好不仅会加大经济下行压力,影响短期经济增长,也会降低潜在经济增长水平,影响中长期经济发展。
1、产能过剩制约经济回升。我国产能过剩呈现行业面广、过剩程度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一方面,我国产能过剩行业已从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造船等传统行业扩展到风电、光伏、碳纤维等新兴产业,许多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75%,处于严重过剩当中,有的处于过剩状态。另一方面,尽管产能呈现大面积过剩,但过剩行业的投资仍在增长,而且大部分为现有水平的重复投资,新的中低端产能继续积累,必将导致过剩程度进一步加剧。
2、财政金融风险增加调控难度。目前,我国财政问题与金融问题不断交织,导致系统性风险加大,严重影响经济增长稳定性。近年来,财政收支矛盾日渐显现,加上政府融资平台负债增长较快,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提高。根据IMF估计,我国广义政府债务已占GDP近50%左右,这些负债的本息中很大一部分只能依靠出售土地收入偿还,或者举新债还旧债。为了规避信贷控制,继续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融资,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大规模扩张影子银行业务,随着国内企业效益下降破产增多,部分理财产品信用违约风险提高,这些因素积累导致金融风险不断上升。
3、房地产市场分化加剧系统性风险。一方面,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泡沫风险继续累积,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房价不断飙升,远远超出居民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三、四线城市由于土地供应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较快,但产业升级步伐缓慢,难以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房地产需求不足,出现了严重过剩局面,“鬼城”现象增加,部分城市房价出现连续下跌。一旦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普遍出现衰退,将可能引发房地产系统性风险,并引起融资平台偿还困难、金融机构资金链断裂等连锁反应,导致金融危机。
4、企业经营成本上升。首先,在产能过剩影响下,2013年以来,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连续负增长,企业实际融资成本显著提高。新增资金主要流向大型企业、房地产和融资平台,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其次,2005-2012年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货币工资年均增长14.4%,2010-2012年农民工收入年均上涨17.4%,企业用工成本提高。再次,污染严重、节能减排、地价攀高、水价上调等因素使企业面对的环境、土地等成本呈刚性上涨趋势。企业负担加重导致大部分企业在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微利经营,影响未来投资、技改等生产活动。
(三)我国仍具备保持稳定增长的基本条件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国内需求和供给潜力巨大,短期内企业库存回补仍将继续。
1、改革开放将继续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新一届政府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在财政、金融、行政、价格、城镇化等领域加快改革步伐,将极大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释放制度改革红利。
2、努力打造“经济升级版”,调整优化结构展现良好态势。区域方面,东部地区不断调整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初步成效,经济增速率先企稳,并带动全国经济稳步运行。产业方面,第二产业比重回落,第三产业增长加速,新兴产业增势良好,新兴业态蓬勃兴起,经济增长潜力逐步累积。企业方面,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在市场倒逼下,部分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升级,加大研发投入,科技创新水平有所提高。
3、我国国内市场空间广阔,扩大内需潜力巨大。当前我国储蓄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有利于保持较高的投资水平。在高铁、城市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节能减排、棚户区改造以及保障房建设等领域仍有较大的投资需求空间。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改善民生,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农民收入水平都有明显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奠定了基础。我国不断突破户籍障碍,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为内需增长注入新动力。
4、宏观调控水平不断提高,宏观政策仍具备运用空间。2013年以来,我国在宏观调控上提出了“底线思维”理念,确定了按“上下限”调控的合理区间,采取了“稳中有进、稳中有为”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在调控方向、力度和时机的把握上,在调控手段和工具的使用上,都增加更多的鲜活经验。总体上讲,当前我国宏观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仍具备较大的空间,国家总体资产负债安全,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余额均处于安全线内。银行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较高,有足够多调节流动性的手段和工具。
三、2014年中国经济预测和目标建议
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分析,如果继续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稳定,2014年我国经济增速有望保持基本稳定。
(一)我国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平稳增长态势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会加大经济下行的压力,而释放改革红利、基础设施投资和库存回补因素将推动我国经济稳定增长。国家信息中心开发的经济景气指数系统显示,至2013年8月我国综合先行指数已连续20个月稳中回升,表明我国经济2014年有望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预计我国GDP将增长7.5%左右,工业增速稳中略降,工业增加值实际增长9.3%,同比放缓0.3个百分点。
(二)投资增幅高位趋缓
基础设施建设是稳定投资的关键因素。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范围和领域扩大有利于激励服务业投资,服务业投资将会加快。制造业产能过剩会降低企业投资意愿,制造业投资会稳中趋缓。受开工面积连续两年增速较慢和部分地区销量迟滞的影响,房地产投资将稳中略降。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19%,较2013年放缓1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名义增长15%,较2013年放缓3.5个百分点。
(三)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2013年我国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有所放缓,将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但我国就业形势比较稳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财政支出不断向社保、公共卫生、教育、低保等民生领域倾斜,有助于推动消费稳定增长。信息消费、社区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进一步显示出较大潜力。严格公务消费对抑制餐饮等消费的滞后影响基本消失。消费需求基本稳定,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13%,与2013年基本持平。
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回暖,美国经济复苏势头增强,欧元区经济出现改善迹象,日本经济在强力政策刺激下步入复苏轨道,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压力减小,我国对发达国家出口将有所好转。由于新兴经济体增速下滑,贸易保护主义依然严重,出口难有大的改变。国内需求减弱使进口增速难以加快。初步预计,2014年出口将增长9%左右,进口将增长7.5%左右。进出口贸易增速与2013年基本持平,全年外贸顺差3000亿美元左右,国际收支保持小幅顺差。
(四)物价呈温和回升态势
从工业品价格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基本稳定,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大。我国工业产能较大,供大于求的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工业品价格会基本稳定。从服务业看,人口结构变化带来低端劳动者工资上涨推动部分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价格上升。从食品看,2013年粮食再次增产,但夏季南方高温干旱以及北方主产区的涝灾将会对秋粮地域格局带来一定影响,有可能影响未来粮价的稳定。初步预计,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将上涨3.2%左右,工业生产者价格将下降0.5%,房价同比小幅上涨。
(五)2014年的建议调控目标
考虑需要和可能,兼顾当前和长远,建议把2014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为7%,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进出口增长目标确定为8%,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为7%,与经济增长率同步。这样的目标确定,一方面,能较好地协调经济增长、就业、物价三者的关系,合理利用好现有的生产能力,使发展、改革与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另一方面,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留有一定的余地,可以引导政府和企业把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不再盲目追求高速度,更加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保障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相协调。
四、宏观调控政策建议
做好2014年经济工作,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积极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此,在宏观调控中要把握好四项原则:一是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按照改革开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力求取得突破,从制度建设层面防范和化解各种潜在风险,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二是坚持有扶有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以市场调节为主,综合运用财税、金融、产业、技术、区域等政策手段,化解过剩产能,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三是稳定宏观调控政策,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把握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和节奏,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和就业不滑出下限,价格总水平不超出上限。四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发展。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同时又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服务职能确定民生投入。
(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一是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建议2014年中央财政赤字规模安排9000亿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中央代地方发行5000亿元地方债,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全国财政赤字规模增加到14000亿元,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与上年基本持平,保持在2%左右。二是加快地方主体税建设,除共享税外,地方政府逐步形成以消费税、房产税为主的稳定收入来源。三是加快深化政府预算体制改革,以法治为导向,建立“科学规范、完整透明”的预算管理体制。四是逐步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融资机制。研究建立一个以市政债市场为基础的、由中央确定总盘子的市场调控性地方债制度。
(二)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一是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坚持中性操作,为“调结构”创造良好的资金环境,为“稳增长”提供稳定的货币条件。M2增长13%左右,“社会融资总量”增长规模在18万亿元左右,其中人民币信贷增长规模在9万亿元左右。二是继续以数量型工具为主,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增强价格型工具的有效性。三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与窗口指导引导货币信贷资金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引导商业银行降低信贷资金成本。四是通过窗口指导在保障信贷资金总量合理、稳定增长的同时,加强信贷资金结构调整,“盘活存量”,“用好增量”。
(三)切实推动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夯实消费增长基础
一是努力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尽量减少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对居民部门的挤压,同时缩小社会各阶层收入差距,提高居民实际收入,为扩大消费打下坚实基础。二是不断改善民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重点关注农民工、小型经济组织成员、社会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情况;重视结构性失业问题,鼓励技术教育培训,同时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研究考虑将国有企业上缴的部分红利投入社保基金、养老基金等领域,实现国有资本收益全民共享。三是积极培育扶植养老、医疗、保健等行业。尽快促使财政、税收、金融等配套措施积极跟进,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境外资本,打造多元化投资体系,建设多层次养老、健康消费市场体系。四是结合 “宽带中国”战略、“信息惠民”工程等,促进信息消费发展,打造消费增长新引擎。
(四)大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增强投资增长动力
一是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取消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切实保障企业和个人投资自主权。二是推进融资渠道市场化,为企业投资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通过发展非银行金融和直接融资来实现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市场化,提高全社会融资效率,切实有效地支持企业投资活动。三是提高政府投资效率,发挥政府投资对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通过政府投资的宏观导向作用,促进社会对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投资,促进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积累;增加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农业现代化、环境治理等公共投资支出。四是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深入贯彻落实“新非公36条”,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促进民间投资持续健康发展,增强投资稳定增长的内生动力。
(五)加快推进自贸区建设,推动进出口稳定增长
一是推进上海自贸区建设,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天津、深圳等地不同规模自贸区试点,不断探索改革新路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国发展。二是密切跟踪国际服务贸易协定及重大区域自贸区谈判进程,逐步完善金融、证券、保险、物流等服务业的制度建设,主动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积极参与制定新标准和新规则。三是加大对国际大通道内外互联互通建设的协调力度,积极推进陆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加快落实泛亚铁路大通道建设进程,努力开拓国际经贸合作新领域。四是充分发挥走出去对出口的带动作用,拓展企业出口途径,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五是抓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滑的时机,扩大战略性资源进口。提高原油、贵金属等初级产品进口,健全能源、资源储备体系;增加农产品、粮食等商品进口,开展大宗商品直接贸易,提高相关产品国际定价能力。
(六)加快建立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当前,完善房地产政策的关键是增加住房持有成本,降低交易环节税费,推动住房回归“居住”的本质属性。一是尽快扩大房产税征收范围,按照人均居住面积征收累进房产税,挤出投机投资房源,增加市场供应量;二是加快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联网,为征收房产税提供依据;三是增加中小户型商品房供应,加大保障房供给,满足普通居民刚性需求;四是降低交易环节税费,切实减轻普通百姓购房成本。尽快研究制定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七)下决心从体制上化解产能过剩问题
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通过加快改革解决导致产能过剩的体制性根源。一是改革财税体制,特别是理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改革政绩考核体制,消除地方政府干预企业投资的强烈动机。二是推动金融体制改革,硬化银行预算约束,理顺地方政府与银行的关系。三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要坚决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确保公平市场竞争,对国有企业采取必要行政手段淘汰落后产能。四是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减少通过转嫁资源成本获益的项目上马。五是改革现有的环境保护体制,防止地方政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吸引外资,鼓励社会公众广泛监督。
(八)积极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一是尽快建立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制度,允许地方政府合理举债,短期内加大财政部地方政府债的力度。二是加大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清理和规范力度。制定统一标准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严格限制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将融资平台的资金、负债以及项目效益等公之于众。三是建立有效的偿债机制,地方政府应通过出售、转让或证券化国有资产偿还债务。四是研究中央政府救助地方政府的条件和惩罚措施,包括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等,约束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
经济预测论文:有些失败的经济预测同样值得鼓励
两年前,网上一个叫“李佐军”的人,自称在某个特定场合,做了一次“我认为是2013年”的演讲。他通过很多分析,得出很多结论,其中最著名的预测是,“2013年前后(最可能是2013年七八月份),中国可能要爆发一场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表现:部分中小企业破产、部分银行破产、部分地方政府破产,这是我们下一步要面对的这么一个状况” 。
由于这段预测在时间上过于确定,跟算命先生说某人某天某时要遭遇大难一样,可验证性实在太高,因此被到处疯传,受到高度热捧,连一些比较正规的财经类网站都看中了,纷纷予以转载。
然而,“李佐军”所说的“经济危机”并没有到来。就此番预测失误,“李佐军”并没有出来作出解释。公众出于善意以及对学术自由的宽容,也大抵能原谅这位“李佐军”。再说,两年前作出的预测,不大会损害到具体哪个人、或者机构的实际利益,估计也不大会有人去找这位“李佐军”理论一番。
其实最近几年,经济预测失败的个案,屡有出现。比较典型的是“房价”预测,凡是预测要跌的,全部失败。根据这种预测作出不买房决定的,损失惨重。不过也没有人去找房价预跌者打官司。还有股市预测,当年在6000点的时候,很多专家言之凿凿,10000点指日可待,无数人听信其言,损失惨重,不过有言在先——“股市有风险,入市需慎重”,责任自担。
无论宏观大势还是微观经济,预测屡屡失败,不仅中国如此,西方也不例外。为此,有个美国学者编写过一本《经济学为什么还不是一门科学》,试图回答经济学不是科学的原因,无外乎现代经济学的逻辑建立在“理性经济人”之上,但“理性经济人”本身就是一个假设;研究本身离开了科学精神;决定经济走势的变量太多,经济学家不可能穷尽;等等。
不过无论预测多么失败,人们还是非常热衷,而且就像上面提到的“李佐军”预测一样,时间越,传播或相信的人越多。实际上,这是一种对未来社会生活不确定的焦虑感所致。
如果未来社会生活诸问题都可以用数理公式预测,就可以大大降低人们对未来的焦虑,而众所周知,这样的假设是荒唐的。人不可能对这种焦虑无动于衷,于是首先发明算命术,世界各地一度对能够以各种方式预测未来的人士尊崇有加。科学昌明,自然科学获得确定性后,自然而然,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引入科学研究方法,不可否认,预测的概率是大有提高的。
但无论如何引入包括数理方式在内的科学方法,都无法绕过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不确定性这个问题。即便在所谓“大数据时代”,预判也只是无限逼近未来真相而已。
无论与否,预测未来,就像人需要吃饭一样,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情,人类依靠文字和记忆保存,路径依稀可辨;对当下触手可及的事务,人类根据各种理论和认知图式予以解释,以求“安身立命”;唯独对未来的预见,除了当下显得最有说服力的理论和认知图式可作分析工具,其他没有任何路径。也因此,对未来的判断失败了,其实是可以原谅的。当然,那种哗众取宠、毫无专业功底和逻辑判断的“预测”不在此列。
人文社会学科,尤其是与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领域,预测者下判断的根据,往往是当下的社会动态与政策及其后果。而预后“良”或“不良”,都构成对政策的赞同或批判,对执政者来说,无疑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提醒,从而可以使他们及时作出政策调整,而政策调整反过来又促成预测的不。
思想的自由特性,决定了人文社会学科领域并不存在独家垄断的“预测”。客观而论,各种研究机构的“预测”结论越多,结论之间有更多的争论、相互说服和补充,未来的发展与预测之间的契合度就越高。
经济预测论文:基于RBF理论的经济预测模型研究
摘要:经济决策过程中存在大量未知或不可预知的变量,且存在着非线性模糊的关系。本文引入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理论探究经济预测模型,并与传统的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实例分析检验了RBF模型的可行性和性,能够克服BP神经网络收敛速度慢、极易陷入局部极小值等缺陷,为日后经济决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
关键词:经济预测,RBF理论,BP神经网络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各个国家和政府为了了解本国市场经济发展走势,推动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协作,越来越重视对未来经济发展前景的预测,通过经济预测可以了解本国经济情况,为制定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政策措施和经济指导方针提供理论基础[1]。然而经济预测涉及的诸多变量间存在模糊性及非线性的特点[2],其他方法均存在自身的缺陷。
本文引入径向基函数理论构建经济预测模型,通过实例分析检验RBF模型的可行性和性,并与传统的BP神经网络作对比,期望为日后经济决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方法。
二、RBF基础理论
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是一种局部逼近的前馈式神经网络[3]。
常选用高斯函数作为RBF网络的径向基函数,它的基本表达形式如下:
式中:为隐含层第个节点的输出,;为隐含层第个节点的方差,它决定基函数围绕中心点的宽度。
图1 高斯函数
径向基函数将径向基层的每个神经元()的权值向量与第个输入向量之间的向量距离与偏差的乘积作为输入值,输入表达式:
则径向基层神经元 的输出为[4],如图2。
图2 RBF神经网络隐含层神经元的输入与输出示意图
RBF神经网络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RBF神经网络结构
隐含层神经元数的确定是RBF 神经网络训练过程中的关键问题,RBF神经网络结构自适应确定、输出与初始权值无关[5]。
三、实例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松原市前郭县区域经济的GDP为数据源,通过比较分担率的大小得出区域内生产总值有着显著影响的因素:
其中:为某因素i项所占的分担率;为单影响指数;是各单因子指数之和。通过计算得出就业数量、固定资产投资、银行贷款、财政支出及研究与开发费用对区域经济有显著影响作为经济预测变量。
(二)RBF神经网络的应用
RBF神经网络模型将经济预测问题转化为影响因子和GDP的非线性问题。通过训练,RBF神经网络模型能够达到对经济预测的目的。然后同样的数据应用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对比分析两种预测方法的可行性,预测结果见表1.
表1 两种预测模型的输出值与实测值拟合结果对比
通过比较,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比BP神经网络模型得到的输出结果预测精度更高,是一种适用于经济预测的方法。
四、结论
由于经济预测的复杂性及变量的未知性及非线性,本文将RBF神经网络理论应用到经济预测模型中,结果表明,RBF神经网络模型比BP神经网络的泛化能力较强,预测精度更高,经济预测效果可行,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值得推广的经济预测模型。基于RBF理论构建的经济预测模型能够为科学的经济决策提供参考价值。但是每一种方法都不是的,RBF理论也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改进的地方,因此它的理论和学习算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作者简介:李 飞,吉林市绿化管理处,经济师,中级职称。
经济预测论文:指数平滑预测法及其在经济预测中的应用
摘 要:以1978—2008年的某省职工年平均工资作为样本数据、2009—2010年的数据作为模型检验数据,建立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指数平滑预测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指数平滑预测模型对2009年和2010年的预测值与检验样本的实际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很小(仅为0.015032和0.02207),预测结果理想。随后,以此模型预测时间序列2012—2015年职工平均工资数据。
关键词:指数平滑;预测模型;经济预测
一、时间序列分析
职工工资、平均工资等经济数据与经济基础、矿产资源、能源、人口素质等很多因素有关,这些因素之间也相互关联、错综复杂,所以应用一般的结构性关联算法模型来进行预测难度很大甚至无法实施[1]。然而,时间序列数据一般都是有一定规律的,我们可将一段时间的历史数据作为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其规律和变化趋势,并以此来预测未来的数据。
时间序列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随时间变化且相互关联的数据序列。时间序列预测方法,是把统计资料按时间发生的先后进行排序得出的一连串数据,利用该数据序列外推到预测对象未来的发展趋势。时间序列法有: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差分指数平滑法、自适应过滤法、直线模型预测法、成长曲线模型预测和季节变动预测法等等[1]。
下面以某省1978—2010年职工平均工资数据,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并通过模型预测1978—2010年的职工平均工资与实际的平均工资比较,选取最为合理的模型参数对后续的数据做出预测[2]。
二、指数平滑法预测模型的建立
指数平滑法是布朗(Robert G..Brown)所提出,布朗(Robert G..Brown)认为时间序列的态势具有稳定性和规则性,所以时间序列可被合理地顺势推延;他认为最近的过去趋势,在某种程度上会持续到最近的未来,所以将较大的权数放在最近的资料。
指数平滑法通过计算指数平滑值,配合一定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对现象的未来进行预测。其原理是任一期的指数平滑值都是本期实际观测值与前一期指数平滑值的加权平均[3]。
指数平滑的基本公式是:St=αyt+(1-α)St-1,其中St表示时间t的平滑值,yt表示时间t的实际值,St-1表示时间t-1的实际值,α是平滑常数,其取值范围为[0,1]。
首先我们绘制原始数据的散点图:
由上页图1可以看出,数据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因此选用三次平滑法比较具有合理性。由于指数平滑存在滞后现象,因此,无论一次指数平滑或二次、三次指数平滑值都不宜直接作为预测值,但可以利用它来修匀时间序列,以获得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从而建立预测模型[4]。
三、结语
结果表明,预测值与实际值误差极小,因此判断该模型能够比较地预测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以此模型预测得到时间序列2012—2015年职工平均工资数据(如表4所示),指数平滑预测结果曲线。
经济预测论文:数学建模在经济预测中的应用
【摘 要】数学模型在经济预测中应用比较广泛。本文简述了数学模型和数学建模概念,数学建模思想方法,和数学建模方法,并利用数学建模方法建立了混沌时间序列模型,且对该模型进行实际应用,把此预测结果与实际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证明其短期预测效果更好。
【关键词】数学建模;混沌;时间序列;经济预测
预测根据属性不同,可以分为定性预测方法和定量预测方法。定性预测方法就是以人的经验、事理等主观判断为主的预测方法,对事物未来的性质作出描述。因此定性预测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难以对事物发展作出数量上的度量。定量预测方法是利用预测对象的历史和现状的数据,按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建立数学模型,从而计算出预测对象的观测值。定量预测方法较少依赖于人的知识、经验等主观因素,而是更多地依赖于预测对象客观的历史统计资料,利用电子计算机对数学模型进行大量的计算而获得预测结果。因此定量预测法偏重于预测事物未来发展数量方面的描述。本文利用数学建模思想方法,建立混沌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对2003-2012年江苏省GDP这一指标数值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对于制订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数学模型和数学建模[1]
数学模型是对现实的对象通过心智活动构造出的一种能抓住其重要而且有用的表示,它是指对于现实世界的某一特定对象,为了某个特定目的,做出一些必要的简化和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的一个数学结构。它或者能解释待定现象的现实性态,或者能预测对象的未来状况,或者能提供处理对象的决策。而建立数学模型的全过程称为数学建模[1]。
二、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
数学建模的过程是一种创新过程,需要在深入了解实际问题的背景,获悉大量基础资料的前提下,弄清问题的性质、建模的目的,然后充分发挥想象力,凭借建模经验、灵感,应用相关知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数学建模方法不同于其他数学方法,没有普遍的准则和技巧,而经验、想象力、洞察力、判断力及直觉、灵感等在建模过程中起的作用往往比一些具体的数学知识更大。数学建模实践的每一步都蕴含着能力上的锻炼,在调查研究阶段,需要用到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等。在提出假设时,又需要用到想象力和归纳简化能力。
三、数学建模的方法
建立数学模型主要采用机理分析及统计分析两种方法。机理分析法是指人们根据客观事物的特性,分析其内部的机理,弄清其因果关系,再在适当的简化假设下,利用合适的数学工具得到描述事物特征的数学模型。统计分析法是指人们一时得不到事物的特征机理,便通过测试得到一串数据,再利用数理统计知识对这串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得到最终的数学模型。
四、混沌时间序列模型
根据混沌时间序列理论[3],按照数学建模方法,建立混沌时间序列模型[4]。
对,由相空间重构将此序列嵌入一个维空间中,构造出维空间轨迹序列:
现在假定已知,需要预测一步之后的,因为含有信息的最近的维轨迹点是:
故需在维空间找出的下一个轨迹点,且:
其中所包含的新信息就可以作为对的一个预测,也就是要在维空间中构造一个映射使得。
具体步骤是:在维相空间中的个点中找出距离最近的个点,即先选定一个实数作为搜索半径,在中任选个满足条件的状态点。
因为下一步迭代到,下一步迭代到,下一步迭代到,根据这个状态点的迭代规律,可利用一个多项式来拟合:
由于上述采用的是局域方法,因此在局域范围内可以认为是线性的,从而可取为线性的,即由状态点的迭代情况,依据最小二乘拟合一个形如:
的线性函数(为单位向量)。
五、混沌时间序列模型的应用和评价
按混沌时间序列模型预测方法,江苏省GDP(2003-2012)的预测值与实际值比较见表1,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2012》(其单位:亿元)为了客观地说明混沌时间序列是一种用于经济预测的较好方法,本文又建立了灰色GM(1,1)时间序列预测模型[5],从而得到如下数据,见表2(其单位:亿元)。
从表1、2可以看出,与灰色GM(1,1)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相比较,利用混沌动力学原理,建立的混沌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具有下列优点:
1、运用混沌时间序列模型所得到的预测值围绕实际值上下波动、偏差较小,比用灰色GM(1,1)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所得到的预测值精度高;
2、混沌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形式简单,在计算机上可实现自动建模、运算并输出结果,模型的可操作性较好;
3、混沌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尤其对中短期预测效果更好,使从少量经济数据中预测经济发展趋势成为可能。
因此运用混沌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对经济预测不仅是可行的,而且结果较好,为经济管理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经济预测方法。混沌时间序列预测模型还可以应用到其它社会领域,并在不断的应用中得到优化和改进。
作者简介:廖为鲲(1980-),男,江苏盐城人,硕士,主要从事经济评价,经济预测研究。
经济预测论文:经济预测与决策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摘 要 结合经济预测与决策课程的特点和应用数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以期更好地开展经济预测与决策课程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关键词 经济预测与决策 研究型教学模式 统计软件
笔者针对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具有数学基础相对扎实而经济学理论相对缺乏的特点,并结合该课程的特色和优势,进行了长期的实验和探索。着重从激发兴趣、提高能力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的实验、探索和创新,逐渐在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型”教学向“研究型”教学转变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心得。
1 完善的教学体系是创建研究型课程的坚实基础
研究型课程教材的使用,必须要紧跟社会和时代潮流、紧盯学科发展前沿,将真实的案例引用到教学中来,将近期的研究成果和教学资料及时反映到教学中来,不断完善课程教学体系。为了能及时反映国内外理论发展的近期成果,实时掌握国内外经济预测与决策的发展趋势以及教学改革的新进展,我们需要对教学文件进行修订,及时引进国内外原版教材、增添教学案例,从而形成框架齐全、特色鲜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要不断充实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完善和更新本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和完善实验大纲、上机实验指导书、统计软件使用指南,完善教学案例库、试题库,开发完善多媒体教学课件。由于现代经济预测与决策理论的日新月异,因此在课程的教授中,不仅要搜集近期的经济统计资料,而且还要及时采用近期的计量方法,注意及时反映和吸收本学科领域的近期前沿的研究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推动经济预测与决策的不断发展。
2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创建研究型课程的前提条件
针对该课程的实际情况,借鉴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特点,笔者认为研究型教学创新必须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大力加强课程教学和训练主要环节的建设,着重抓住课程讲授、课堂讨论、课题训练、考核等四个主要教学模块,把这些环节导向研究型教学方式。进一步向知识传授与探索相结合,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并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转变,加速从单向知识传授的“教学型”教学向关注创新能力教育的“研究型”教学转变。
在课程讲授方面,采用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等方式。在课堂讨论方面,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围绕某个社会经济问题,以师生互动、小组讨论学习的方式共同参与,一起体验研究性学习。如清华大学陈永灿教授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的《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探索精神》中所写“以教师引导启发创新思维,以学科前沿激发研究兴趣,以师生互动启迪自主学习,以鼓励质疑倡导探索精神”。在课题训练方面,采取课题研究小组的组织形式,在整个研究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项目。让学生做到“以我为主”,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分析论证、建立模型、设计实验、分析总结等方面的独立能力训练。老师只需适度参与,重点在总体指导、组织、评价等环节上发挥作用。在考核方式上,摒弃传统教学中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采用课程笔试、课题论文、口试答辩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形式。
3 积极的学习兴趣是创建研究型课程的重要保障
研究型课程是以学生兴趣为起点,在师生共同探究过程中逐步建构而生成的,鼓励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由学生自己设计并控制学习的整个过程,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解决社会经济中的实际问题。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一是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经济预测与决策就是从实际中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创新思维。二是统计软件进入课堂。该课程特别强调计算机的辅助教学作用,理论和方法必须通过教学实践和上机操作来加强理解,以便于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经济问题分析中。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至少要掌握一门统计软件,软件的使用为问题的可行性研究提供技术支持。目前较为广泛使用的软件有Eviews、SPSS、SAS等,针对本科生的教学,我们主要介绍Eviews软件的操作,借助于这些统计软件对具体问题的演示,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直观,让学生从一个又一个的输出结果中获得惊喜,对课程学习产生兴趣。三是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建模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计算机和其它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在适当的假设条件下转化为数学问题,再应用数学知识将其解决,这样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四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于经济中的实际问题,往往我们能够找到多种方法来解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比如面对一个季节性的时间序列,我们可以选择多种方法来进行建模,季节变动预测法、ARMA方法等,不同方法都可以进行尝试,并对方法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总结,这样可以提高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 自主的创新能力是创建研究型课程的关键所在
研究型课程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强调科研与教学并重。既要重视基本知识的传授,也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想提高创新能力,必须做到“学以致用,勇于创新”,这也是笔者对这门课程提出的教学目标。
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直采用“课堂讲授,软件操作和专题文献研读”相结合的方法,要求学生定期阅读与本专业有关的分析文献,及时学习和掌握近期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在课程结束时,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选择研究问题,完成一篇高质量的小论文,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指导学生在经济预测与决策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并完成科研论文的撰写,进行投稿并发表,从而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与创新精神。同时依托本科毕业设计、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平台,引导学生围绕所给的经济问题,开展科研训练。学生对所研究的课题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对自身科研能力提高了信心。最终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服务于社会实践的能力,为将来走入工作岗位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经济预测论文:经济预测与决策概述及其在证券市场数据中的应用
摘要:如何对股票价格进行预测是投资者所关注的话题。采用BP神经网络对股票价格进行预测,提出了将股票市场上所采用的技术指标作为神经网络输入变量,利用逐步回归方法筛选出影响股票价格涨跌的变量,从而建立起神经网络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关键词:数据挖掘 BP神经 证券市场 预测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1.1本文中运用的几个技术指标
(2)收盘价
收盘价是指某种证券在证券交易所24小时交易活动结束前一笔交易的成交价格。如当日没有成交,则采用最近一次的成交价格作为收盘价,因为收盘价是当日行情的标准,又是下一个交易日开盘价的依据,可据以预测未来证券市场行情;所以投资者对行情分析时,一般采用收盘价作为计算依据。
(3)较高价
是指某种币品当日交易中较高格。指某种证券在每个交易日从开市到收市的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较高价格。如果当日该种证券成交价格没有发生变化,较高价就是即时价;若当日该种证券停牌,则较高价就是前收市价。较高价有时是一笔但有时会有几笔.
(4)低价
如果在该指定时间区间内该种金融产品的价格未发生变化,则低价等于该时间区间内任意时间点的价格;若在该指定时间区间内该种金融产品停牌或未发生交易,则低价等于前一交易日收盘价。
(5)开盘价
是指某种证券在证券交易所每个交易日开市后的及时笔买卖成交价格。世界上大多数证券交易所都采用成交额较大原则来确定开盘价。
1.2本文运用的方法
(1)BP神经网络算法
1.2.1 当今改进算法概述
对给定的样本模式对,随机选定一组自由权,作为输出层和隐含层之间固定权值,通过传递函数计算隐层的实际输出,再将输出层与隐层间的权值作为待求量,直接将目标输出作为等式的右边建立方程组来求解。
(4)重复第三步就可以求出输出层m个神经元的权值,以求的输出层的权矩阵加上随机固定的隐层与输入层的权值就等于神经网络训练的权矩阵。
(二)BP神经网络在股票预测中的应用
2.1 数据的采集和整理
以吉恩镍业(600432),为了可以更加直观的看出预测的结果,我们选取2009.05.05~2009.08.31共计80个数据为样本,选择出5个和价格变化密切相关的数据指标作为输入样本的矢量:较高价、开盘价、MACD、低价、收盘价。
为了保障我们得到的数据在训练时间都熟练,以及提高训练网络的精度,并且基于我在这里使用的是给予S型的函数,他的输入范围在[0,1]最为理想。所以采用线性函数转换,即为;
2.2 对于训练网络的定义
本文使用的是三层BP网络,其中包括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输入的样本向量为5,隐藏层得个数定义为N。由于,选取隐含层的个数太多或者太少都会直接影响到神经网络的最终预测结果,所以定义为N。在输出层,我们定义为一个神经元,只需输出收盘价。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一个[5,1,1]的BP神经网络。
由于最终我们要让算法收敛,让学习速率在(0,1)区间内。训练次数是1000次,目标位是0.001,其他都是程序的默认值
2.3 BP神经网络训练结果
基于上面的设定,我分别尝试了学习速率为0.1、0.01、0.001。我可以知道不同的学习速率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基于隐含层神经元为5时的情况。(1)当速率为0.1,训练次数为5,预测误差为0.0298;(2)速率为0.01,训练次数为4,预测测误差为0.0319;(3)速率为0.001,训练次数为3,预测误差为0.0104。从这个结果中,我得知,第三种情况最为,最少的训练次数,最小的预测误差。基于这个结果,我再次尝试预测,预测结果为图1;
经济预测论文:2012—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
摘要:“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课题组基于近期的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数据调整并估计CQMM,预测2012年和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趋势。预测结果表明,中国GDP增速2012年可能下滑至8.59%,2013年可能回升至9.03%。预计2012年全年CPI将上涨3.33%,同比下降2.18个百分点,2013年CPI有可能回升至4.45%:课题组模拟了将50%的社会保险缴费还给居民对中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GDP增长率将稳中略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显著提高,与此同时投资增速放缓,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GDP比重下降,在短期会提高物价水平,但长期影响趋弱。因此,以社会保险缴费返还的方式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可以直接增加居民收入,在稳定增长的同时,调节、优化社会总需求结构。当前,我国可通过国有垄断企业利润的再分配来实现社会保险缴费返还,并同时保障社会保险资金的正常运转。
关键词: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宏观经济;政策模拟
为抑制2011年上半年不断加剧的通胀压力,以数量控制为主、旨在吸收流动性的货币政策,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央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领域投资;但地方政府投资、民间自主性投资的扩张,却支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2011年全年,中国经济(GDP)增长9.2%,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5.4%,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尽管通货膨胀未能实现年初预定的控制目标,但物价涨幅正逐步得到控制。相比较而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则相对缓慢;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以及居民内部不同阶层的收入差距亟待调整;国内关于深化改革,推进社会经济体制转轨以适应未来经济发展需要的呼声则越来越高。“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课题组基于2012年1月底近期的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数据,对2012年和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预测,并模拟了将50%的社会保险费返还给居民对中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依据模型的预测及模拟结果,课题组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评价与展望,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2012-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
(一)模型外生变量的假设
1.美国及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假定
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依然是2012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虽然2011年欧元区经济增长了1.5%,但是第四季度却明显减速,同比下降了0.3%,加上对希腊清偿债务能力的担忧,2012年欧元区的经济依然前景黯淡。IMF预测,2012年欧元区经济将收缩0.5%,其中,上半年经济减速将尤为明显,计算季节性调整后的环比折年率,及时季度欧元区经济可能收缩1.59%,第二季度收缩0.8%;下半年,欧元区经济增长将有所恢复。另一方面,美国经济伴随着失业率的缓慢下降,其增长逐步复苏,但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将减缓美国经济复苏的步伐,预计2012年美国经济可能增长1.8%。2013年,全球经济将继续好转,欧元区经济将增长0.8%,美国经济将增长2.2%。
2.主要汇率水平变化假定
根据上述对欧元区经济前景的预测,预计2012年上半年欧元区的经济减速将削弱欧元币值,至第二季度末,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可能跌至1:1.26的水平;下半年随着经济走势趋于平稳,全年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可维持在1:1.29的水平。进入2013年,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可能恢复至1:1.32的水平。在人民币汇率方面,人民币升值趋势仍难以根本改变,但受全球经济前景不确定的影响,中国出口增速将放缓,贸易顺差继续收窄,资本流入减缓。这些因素都将减缓人民币升值的速度。预计至2012年末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1:6.23,2013年末可能达到1:6.09。
3.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变化假定
通过一系列数量控制的紧缩性政策,2011年M2增速降低至13.6%。然而,2012年,特别是上半年,欧元区经济减速的风险非常高,课题组认为,我国货币政策可能会作出相应调整。前三季度,M2增速将从一季度的14%提高至18%;下半年欧元区经济走稳之后,M2增速会再度下降至16%。预计2012年和2013年全年M2增速都将保持16%的水平。
4.一年期贷款利率变化假定
假定央行将在2012年第二、三季度连续降息二次,每次下降25个基点,从而使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现有的6.56%降至6.06%;2013年维持该利率水平不变。
(三)2011-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预测
1.GDP增长率预测
在上述外生变量假定下,CQMM模型预测显示:2012年欧元区经济减速可能导致中国GDP增速下滑至8.59%。2013年,GDP增长率将回升至9.03%。从季度同比增长率看,2012年一季度GDP将仅增长8.42%,二季度可能进一步下降至8.35%;之后逐步回升(见图1)。
2.主要价格指数变化预测
2012年,由于外部市场需求因欧元区经济波动而减弱,人民币持续升值,以及国内经济增速趋缓等原因,通货膨胀压力将大幅度减轻。如图2所示,预计2012年全年CPI将上涨3.33%,同比下降2.18个百分点;到2013年,CPI有可能再度回升,达到4.45%这一值得关注的水平。分季度看,CPI自2012年及时季度起将持续回落,于2012年第三季度达到低点2.71%,之后开始持续上升,直至2013年第四季度达到新的高点5.73%。2012年,PPI涨幅将下降至1.68%,2013年PPI将上升至4.3%。分季度看,PPI于2012年第二季度下降至波谷1.18%,之后经过两个季度的小幅波动,将于2013年及时季度起重新开始新一轮的上涨,并将于2013年第四季度达到新的高点6.04%。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P_I)预计将为4.17%,同比下降2.57个百分点;2013年P_I可能上升至5.04%。分季度看,P_I的同比增速呈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从2012年及时季度的5.29%,持续下降,至2012年第四季度达到波谷为3.30%,之后转向回升,至2013年第四季度达到新的高点6.69%。2012年,GDP平减指数(P_GDP)将同比下降2.66个百分点,达到5.63%;2013年进一步降至5.59%。分季度看,自2012年及时季度开始各季同比指数呈持续下降的态势,于2013年及时季度开始转折持续上升,其中较高点为2012年及时季度的8.11%,低点为2012年第四季度的3.63%。
经济预测论文: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的经济预测模型研究
[摘 要] 本文利用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的自学习、自适应和非线性的特点,建立了经济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将经济变量数据归一化处理,然后送入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中训练,得出相应参数,再对相关经济变量进行预测,经过检验得出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关键词] 广义回归神经网络 经济预测 评价指标体系
一般常用的预测方法包括时间序列方法(移动平滑法、指数平滑法、随机时间序列方法),相关(回归)分析法,灰色预测方法等。这些方法大都集中于对因果关系回归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的分析,建立的模型不能和本质的反映所预测的动态数据的内在结构和复杂特性。人工神经网络是有大量简单的处理单元组成的非线形、自适应、自组织系统,它的重要特点是通过网络学习达到其输出与期望输出相符的结果,具有很强的自学自适应、鲁棒性、容错性、存储记忆的能力,人工神经网络具有传统建模方法所不具备的很多优点,有很好的非线形映射能力,对被建模对象的经验知识要求不多,一般不必事先知道有关被建模对象的结构、参数和动态特性等方面的知识。只需要给出对象的输入和输出数据,通过网络本身的学习功能就可以达到输入和输出的映射关系。相对于传统的根据数据分析预测方法,它更适合处理模糊、非线形的和模式特征不明确的问题。人工神经网络中有各种模型,其中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eneralized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 GRNN)是Donald F.Specht提出的一种新型神经网络,本文将探讨该神经网络模型在经济预测中的应用。
一、广义回归神经网络
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是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一种,有三层组织结构。及时层为输入层,有信号源结点组成。第二层为径向基隐含层,神经元个数等于训练样本数,由所描述问题而定,第三层为线性输出层,其权函数为规范化点积权函数,计算网络的输出。
GRNN网络连接权值的学习修正使用BP算法,由于网络隐含层结点中的作用函数采用高斯函数,从而具有局部逼近能力,此为该网络之所以学习速度快的原因,此外,由于GRNN中人为调节参数很少,只有一个阈值,网络的学习全部依耐数据样本,这个特点决定网络得以较大可能地避免人为主观假定对预测结果的影响。
二、GRNN在经济预测中的应用
本文根据对GDP影响因素的分析,这里分别取固定资产投资、从业人员数量、能源生产总量、财政支出、货运量、人均收入、进出口量,货币供应量等8项指标作为GDP预测的影响因子,以及时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作为GDP的输出因子,即网络的输出。由此来构建广义回归神经网络。
我们通过查《中国统计年鉴》,利用1990年~1999年共10年的历史统计数据作为网络的训练样本,2000年~2003年共4年的历史统计数据作为网络的外推测试样本。
应用MATLAB7编程,创建一个GRNN网络,输入向量组数为10,每组向量的元素个数为8,中间层径向基神经元个数为10,输出层有线性神经元个数3。对网络进行训练和测试。我们将光滑因子分别设置为0.01,0.02,0.03,0.04,0.05,通过不断的尝试,我们得到光滑因子为0.01时,网络的误差最小,逼近效果相对好,如图1所示,网络此时的逼近误差基本均在0附近,网络训练符合要求。
通过2000年至2003年共4年的数据进行网络外推预测测试,得到预测误差曲线如图2,网络的输出误差分别在0.12和0.25之间。应该说在训练样本较少的情况下这种误差是可以接受的。因此可以用GRNN神经网络进行预测,将2007年的相关数据进行输入网路中,就可以得到2008年的各产业的经济生产总值了。
三、结论
通过以上对GRNN在经济预测中的应用分析可以看出,GRNN神经网络模型在预测方面有很好的优势,其预测精度较高,对参数的要求较低,只需一个光滑因子,但模型本身也有一定局限,其对样本数据依耐很强,随着时间推移,其预测结果偏差会越来越大,因此模型更适合于短期预测。如要应用于长期预测,就需不断增加新样本数据,对模型进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