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会计论文范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会计论文范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会计论文范文

会计论文范文:新会计环境下预算会计论文

一、我国现阶段预算会计环境分析

(一)公共财政体系的构建

一是政府工作人员的工资有原来的财政部门将资金转拨到单位由单位向工作人员发放工资,转变为国库直接向政府工作人员发放工资,此过程需要政府部门编制预算时要省去此内容;二是政府采购制度的推行改变了政府部门资产采购的预算流程,政府部门不再对购买资产的费用进行细致的金额预算,而是直接由国库给予支付,其在预算报表中只要反映资产的增加或者费用的增加;公共财政体系的构建要求政府财政预算编制的内容更加的详细,并且预算的内容要细化到具体的项目,要求预算会计不仅要充分地体现收支情况信息,还要体现单位固定资产以及其他财务方面的信息。

(二)政府部门受托责任的履行

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职权部门,其在进行经济活动时要保障其活动符合社会公共利益,而且公众对政府的评价也主要体现在对政府的财务报告中。因为政府财政是社会公众的资产,其是为社会所服务的,政府财务信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政府部门只有公布完整的财务信息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才能将公众的委托赋予完成。在某种程度上政府财务信息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人们的生活以及政府机构的等,因此政府部门要对财务信息进行详细的公布,对于每笔资金的使用方向要进行详细的规划。

二、我国现行预算会计体系存在的缺陷

随着我国政府部门职能的日益完善,政府预防财务风险意识的提高以及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使目前的会计预算制度与当前的会计工作之间存在着某些距离,严重阻碍着会计预算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现行预算会计核算范围过窄,难以反映政府资金运作

预算会计体系创立的初期主要是为了分配资金,其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因此它的主要任务也是积极应用于资金的核算功能以及核算单位的资金收支情况,而对于其他的一些预算功能没有充分的体现与运用。随着经济市场的发展,我国的会计预算功能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但是预算制度却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主要表现在:一是会计预算对政府固定资产的核算不。虽然我国财务部门规定了政府部门应该对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会计核算,但是却没有明确规定核算的内容,结果导致对固定资产的核算没有真实的进行,导致了单位的资金一旦用于购置固定资产后,政府部门就会对其不进行有效地会计核算,就会不在计入预算核算体系中,导致财务部门对这部分资金不能有效地监管。再者即使财务部门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但是对固定资产的估值没有考虑固定资产的折旧问题,使得固定资产在财务报表中的真实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价值差距就会越来越大;二是没有对投入国有企业的资金进行确认与核算。政府预算会计仅仅反映的是当前的财务收支情况,而对于政府财政拨付给国有企业的资产其并没有进行确认、登记以及核算,一旦政府财务投入到国有企业中,这些财务就会脱离政府部门的监管,因此政府部门也不容易对国有企业的经济收益等进行有效地管理,因此这些财务预算管理的缺失势必会造成政府资产反映的不真实;三是社保基金独立于政府财务预算之外。目前我国的社保基金独立于政府财务预算,社保基金目前处于政府监管之外,但是社保基金的承担者却是政府部门,因此这种尴尬的局面造成政府资金预算存在不少的变数,如果社保基金的运行情况不尽如人意就会直接涉及政府财政预算,因此通过社保资金的运行情况并不能清晰地了解政府财务,也不利于防范财务风险。

(二)收付实现制的预算会计基础存在着局限性

由于政府部门的财务是具有公益性的,其不追求经济利益,因此政府部门的预算主要反映政府财务在某个时期的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的情况,以保持收支平衡,但是这种预算模式适用于我国计划经济,随着我国会计预算环境的变化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逐渐显露出其固有的局限性,一是不能反映财务成本以及会计费用支出,对于推进绩效财务管理制度具有阻碍作用。目前政府部门在积极推行绩效工作,而分析绩效的主要手段就是考察政府提供服务的成本与政府财政支出的绩效比例,而简单的通过收付制度不能的反映政府提供服务的成本与效率之间的比例,其在投入与产出方面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二是不能清晰反映政府的负债情况。收支预算职能反映当期的财务收支平衡情况,却不能对政府的负债情况进行清晰的说明,比如政府部门承担的养老金,收付制度只是反映政府给予员工的养老金的支出情况,而对于政府采取何种方式的资金却没有反映,又比如政府部门的负债情况,有的债务发生时需要本年度的财政预算支付,但是政府的负债却是往年产生的,结果这种收付制度也没有明确的说明,结果产生了许多政府的隐形债务,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潜在危险。

(三)会计报告信息不完整、透明度不高

一是我国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没有统一的规定。目前我国会计法律法规对财务报表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制定了统一的纸式报表,但是单位在报表中的会计信息没有按规定进行统一的记录,尤其是在反映政府各种资源的合并报表中还没有清晰的制度,同时政府部门财务报告中反映的信息非常的少;二是预算报表中反映的信息不完整。目前我国预算会计主要是为预算管理工作而服务的,导致我国预算报表中反映的信息也主要是与预算收支情况有关的信息,而对于财务预算有间接关系但是对财务信息具有重要依据的信息却没有反映,而且即使在报表中进行了反映但是其反应的内容非常简单。三是财务报表科目设置不合理。比如在资产负债报表中就设置了一些没有必要的科目,负债报表反映的是政府单位在某个时期的负债情况,但是我国的负债报表中却罗列了财务收支类科目,并且收支类科目在收入报表中也有反映,由此可见我国的财务报表科目设置存在重复的现象。

(四)未能充分与国际惯例接轨

我国经济的发展缩短了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距离,增进了我国经济与世界的联系,我国与世界联系的增强必然要求我国会计制度也要与世界接轨,因此积极探索一条既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国情也符合国际惯例的会计预算制度是我国会计制度发展的必然要求。就目前看我国的财务预算制度如论在预算内容、预算目标以及预算基础等等方面都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增强我国与世界的联系需要改变现状,缩短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惯例的差距。

三、改革预算会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会计体系具体措施

(一)总体改革构想

由于会计预算环境的变化、政府职能转变以及政府工作绩效制度的确定对预算会计工作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政府预算制度要进行改革,通过预算改革能够反映出政府预算情况以及政府管理下的各种资源的运行情况等。因此改革会计预算、构建政府会计体系是我国会计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此我国的会计预算改革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努力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构建系统完善的发展保障制度。当然我们说的会计预算改革需要采取渐进的方式。首先分析当前的问题,针对现有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其次在会计制度不断变革的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推进会计预算制度的完善与建立,实现我国预算会计与世界的接轨。

(二)改革的具体实施构想

1.改进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适应新业务的核算要求

首先规范会计预算体系,重新划分政府部门的会计归属问题,根据政府部门的性质进行重新划分,如果政府部门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事业单位就应该按照企业的会计预算制度对其进行规定;如果其不是盈利的要看它是否属于国有企业,如果属于国有非盈利机构就应该将其纳入会计核算体系中;其次优化预算会计科目。目前我国预算会计进行了深刻的改革,对此我国的会计核算内容也要进行必要的调整,比如为了如实反映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需要政府报表中增加能够反映固定资产价值的会计科目,进而能够地反映单位的资产情况;对于特定的业务,要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如前所述,国库集中收付制的建立,改变了预算资金的流转程序和单位收支的确认时点,收付实现制将受到挑战。若对预算单位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这也是权责发生制的体现。

2.扩展预算会计,构建我国政府会计体系

我国现阶段预算会计主要以预算资金运动作为会计对象,仅仅反映了各级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及结果,对于政府其他资金运动的过程没有反映,会计核算对象缺乏性和完整性。所以,拓展预算会计,构建政府会计体系,就是要把会计核算对象由预算资金运动扩展为政府的价值运动,首先应在会计核算中,增加对政府固定资产的核算与反映,同时提供政府资产的增量和存量两方面的信息。其次,对国有股权的政府资产进行会计确认和核算纳入政府会计范畴。再次,将社会保障基金的整体运行状况以及中央政府的债权、债务纳入政府会计核算的视野。

3.完善政府会计的确认基础

为了真实反映我国政府的财务活动情况及财务状况,使信息使用者更客观公正地分析、评价政府财务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对我国现有的预算会计确认基础应当予以改进和完善。但是,我国的政治制度、财政管理体制等方面与国外差异较大,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国际经验,而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由修正的收付实现制或修正的权责向权责发生制稳步推进。

4.建立统一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财务信息的使用者是来自不同行业以及债权人,因此政府部门的财务信息不仅仅单独向政府机构反映,还要向政府债务人、社会纳税人以及政府监督权益部门等组织结构提供政府财务信息。因此政府财务报告应该在这些方面进行多方位的信息公布。首先,集中反映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以及目的,检验政府财政预算的资金使用方向是否与预案相符;其次,体现国有资产的财务情况,尤其是关于国有资产价值增值、减值的财务信息,能够让社会了解国有资产的财务;再次政府要将社会保险基金使用情况进行公布,保障社会保险基金的透明度;,对政府的公共产品采购资金使用进行信息公布,体现政府财政采购的透明度。

5.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

政府财务报告信息的与否需要相关的部门对其进行必要的监督与审计,以此保障政府信息的客观性。因此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是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通过审计可以提高政府财务信息的质量,通过对财务信息的审计约束政府行为,避免出现信息失真现象;其次通过审计也可以有效监督政府部门对资金的使用,有效避免出现政府部门以及相关人员贪污政府财务的行为,督促政府将财务用于公共事业,防止政府财务被政府部门挪威它用。通过审计制度可以降低政府部门的受托责任,提高公共对政府财务信息的认知信心,提高社会对政府的信任度。

作者:史冬琦单位:渤海大学管理学院

会计论文范文:权责发生制下预算会计论文

一、会计核算的现状

总预算会计其对外的信息披露基本方式为财政部门对人大的工作报告。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政府报告只向公众说明预算的贯彻、落实情况,提供简单的预算执行信息,不能客观反映财政实际结余和预算执行结果,已经难以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对政府财务状况、运行成本、绩效管理情况等信息需求。只有采用权发生制才能更、的对政府的财政、财务信息通过报告的形式对公众作出有力的交代,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体现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度。

二、权责发生制应用的必然性

1.国外的成功经验。

权责发生制会计在公共部门的兴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相比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会计在反映政府绩效治理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因此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赢得政府改革者的广泛关注,进一步推动和完善了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基础的政府会计和预算管理。权责发生制下政府预算和财政收支得到了公开透明,政府的绩效也得到了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2.权责发生制引入的迫彻性。

在收付实现制模式下,政府的财政信息无法系统的揭示,已经难以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对政府财务状况、运行成本、绩效管理情况等信息需求。财政信息不够透明已成为当今政府财政的顽疾,期望引入权责发生制,不断的规范和细化面向人大预算报告制度,逐步建立面向社区公众的预算信息批露制度,做到预算信息规范、、及时地公开,最终实现预算在财政部门透明、政府透明、人大透明以至全社会透明。引入权责发生制后,财政报告更为,能够改变现行的总预算会计对人大的工作报告只能提供简单的预算执行信息,不能客观反映财政实际结余和预算执行结果尴尬境地。可以充分有力地向公众说明本年预算的贯彻、落实情况及往年结转项目资金的安排使用情况,将政府的很多隐性的负债加以揭示,提高政府财政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对政府财务状况、运行成本、绩效管理情况,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得到扩大,政府的绩效也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三、权责发生制下的会计目标

总预算会计工作是财政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环节,作好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日常核算与管理,对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预算执行情况分析,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编制预算,加强预算单位财务监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标之一:通过权责发生制达到对预算收支的全流程控制与反映,确保政府立法、监督等内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包括公共财政、基金运营及国有资本金的预算收支信息,有助于对预算资金使用的合规性、使用效率与效果进行评价,实现政府预算会计的预算管理目标。目标之二:通过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能对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和预测,总结财政预算收支规律和特点,把握经济财政运行状况和预测下一步走势,达到及时发现预算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相关政策的意见和建议,为科学决策和提升管理水平提供依据的目标。目标之三:通过权责发生制,达到对历年结转结余资金规模比较大的项目,与使用单位研究完善资金使用政策,督促单位强化预算执行,对符合资金支付条件的项目进行清理,及时办理申报用款计划,抓紧办理拨款手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目标。

四、权责发生制下的几个优点

权责发生制能反映政府的资产和债务,能充分有效分析政府资金的运用效果,帮助政府做出合理的经济决策,以期实现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

1.能够督征清欠,整饬税务。

税收收入的持续平稳增长是地方财力支出的坚实保障,税收收入的完成程度与年度预算执行完成程度紧密相关,要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实行权责发生制,首先要确保税收的征缴能够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加强监管及征收。因此政府要与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手段有效结合,强化质量控管。不断加强重点税源在税收质量监管和纳税评估中的应用,并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不断扩大重点税源监控范围,达到堵塞漏洞,纠正偏差,提高税收质量的目的。

2.能完善预算管理。

新公共管理目的是提高公共管理效率和公共资源使用效益。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的引入对于提升政府公共财物管理绩效、财政透明度、保障公共资源提供者和公共服务对象利益及知情权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的政府预算能够提供更完整的财务信息,稳定了政府支出,使权责发生制下政府预算和财政收支得到了公开透明,政府的绩效也得到了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3.提高预算执行率,有效实施项目绩效评价。

首先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就要求预算部门编制项目绩效说明书,明确绩效目标,对经论证评估绩效较好的项目优先安排预算资金,对项目的进展、目标完成、资金使用效益等情况进行监督、考核,实行事中绩效评价,加大对部门和直接责任人的问责力度,这样逐步减少预算执行率低下,减少结转资金的闲置等问题,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4.能有效防范债务风险。

政府债务(包括利息),特别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债务或对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基础性投资项目,采用权责发生制,不仅能反映当期实际的还本付息数,也将应由本期负担、以后年度偿付的利息数通过预提的方式在预算会计报表中反映出来,为决策者提供更有利的政府举债的决策依据,避免过度举债,减少政府的财务风险。

五、对财会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求

做好财政管理工作关键是人,人是在财政管理中最活跃、最有决定性的因素,是财政管理的及时资源。因此,总预算会计核算体系从收付实现制到权责发生制的转变不是短期就能达到的,而需要在各级财政部门内树立明确的观念。首先,会计核算的落实重点在于会计从业人员,只有权责发生制的观念深入会计人员的心里,并且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及时有效地改变工作方式,会计信息的质量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会计核算方式的转变才能取得的成功。其次,相对于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的核算方法对财务人员的工作要求更高,所以会计人员在树立正确观念之后应该及时学习权责发生制的具体工作方法,尽快适应新的核算体制。,在会计人员学习的同时,单位结合实际开展分级分类培训,并在提高财政干部岗位技能的基础上,培养一批业务骨干,加强对他们专业素质的提高、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职业继续教育。只有单位和个人共同努力,不断深入对权责发生制的理解,不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会计核算质量才会得到不断的发展。

六、结语

在完善预算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财务会计体系,有利于加强政府财政财务管理,提高财政透明度,实现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也有利于有效预防财政风险,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增强财政宏观挑控能力。

作者:杨玉燕单位:南海区九江镇财政局

会计论文范文:事业单位预算会计论文

一、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会计监控不严格

很多企业的预算会计信息监控制度不严格,存在较大的监控漏洞,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严重,会计信息的性难以达到预定的会计目标。会计信息管理和控制中操作不合格,出现一系列管理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原始凭证的管理。会计中原始凭证的审核和监督是保障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关键环节。在工作过程中,由于会计人员对具体的业务活动不直接参与,对经济事项的发生情况只是单纯依靠票据进行判定,在票据报销过程中预留了较大的操作空间。根据会计核算的日常规定,只要相关人员所使用的报销发票手续完整而且符合相关的法律规定,不论其反映的经济内容是否完整,会计人员都应该对发票进行报销,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公款私用和弄虚作假的行为预留了较大的空间,使得管理中出现公共资源的浪费现象。

(二)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地位的局限性

预算会计一般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其中心是预算管理,一般的预算会计不直接参与物质生产。传统的预算会计只要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也逐渐推进,一些事业单位实现了市场化,使得其性质发生了改变,不但具有提供服务的功能,还具有经营性的效益,可以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一些会计事务所和民办学校逐渐变得更加商业化,使得事业单位由公益性转向营利性,从而实现了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对预算会计的地位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不断推动预算会计地位的改革。

(三)会计核算和财产物资的管理联系不紧密

一些单位的会计中心主要集中记账和算账,财产物资需要反映客观的经济事物,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较为分散。单位领导人和报账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工作的疏忽就会导致提供的资料不真实,从而使得会计中心难以得到真实的资产运行情况。涉及到固定资产的项目,会计中心只是核算总账科目,对于明细账一般都会交给单位进行保管,对于财产物资一般由原单位进行统计,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核算和物资管理的脱节,给违纪违法的行为滋生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二、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主要改革策略

(一)建立健全权责发生制管理

要从本质上解决预算会计体系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对预算制度进行改革,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决定了财政体系的复杂性。事业单位要实现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就需要对会计制度循序渐进的做出相应的改革。改革以往的收付实现制,在会计中实现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可以对事业单位的基本财务状况的反映,对收支和结余水平控制,使得会计信息更能够真实的反映财务状况。会计人员可以将各项实际收入和支出登记入账,使得会计信息更加完整。使用权责发生制可以使事业单位的内外资金流动情况较为的反映出来,可以使各项经济财务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进一步缩小会计违规行为的操作空间。权责发生制度的建立可以反映出事业单位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率,对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事项的完成情况可以客观、、及时的反映出来。

(二)加强对预算会计的监督

为了避免因监督不严格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应该加强对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监督。1.应该加强事业单位预算计划的编制工作,对预算具体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将事业单位的全部收入和支出纳入到预算体系,然后进行系统的核算,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预算外资金的流入和流出,确保了资金管理的规范性。在财务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可以采用部门综合预算模式进行编制,能够避免各项目的重复编制,确保预算编制的性。2.地方政府部门应该对事业单位预算的执行情况加强监督。各项预算经费的支出应该由财务部门进行仔细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对于涉及金额较大的资金流出流入重点进行监控和跟踪,确保资金的流向有一定的根据和正确性。为了提高资金监控的及时性和性,可以使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对资金进行监控,事业单位可以使用会计电算化的手段借助于互联网等各类通讯工具对所有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管。3.要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可以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较好的会计道德和会计行为准则,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使得他们的工作质量更好的提高。

(三)建立预算审核机制

在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管理中,应该建立预算会计的审核机制,根据部门预算的实际情况编制预算的费用定额,制定预算审核的各项标准。为了确保审核的公平性,还需要成立预算审核的小组,小组成员可以由财务部门、生产技术部门、计划部门和人事部门的人员组成,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让审核小组通过讨论逐个对预算审计情况进行检查,以此提高预算的质量。对于收入预算应该实行标准的收入预算方法,对单位经费的核定方式进行细化。做好预算会计的定期通报工作,对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加强督导,事业单位和各个部门之间不断进行座谈沟通,让部门对预算执行的力度更加重视并不断加强。同时,行政领导应该以身作则,承担预算执行中的主体责任,让各个部门的财务领导明白预算支出的重要性,加快政府工作的落实进度,从而更好的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效益。

(四)重新界定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地位

事业单位的会计可以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企业需要具备一定的获利能力,而事业单位不以获利为宗旨,不能将其界定为企业会计。预算会计具有非营利性的特征,主要是对社会提供公共物品。一些事业单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转向营利性,具有一定的竞争性,使其经济效益显著增强。针对这类事业单位应该采用企业会计,不适合采用预算会计制度。对于一些仍然保持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应该使用预算会计。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渐深入,一些社团和基金会在向社会提供管理和服务的同时不断追求收益,在管理的过程中按照财务资源提供者的期望提供更多的管理和服务,以此来达到经营的目的。所以非营利性会计的说法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更具有代表性。

三、结语

预算会计是涵盖各个部门资金管理的完整资金核算,预算的编制一般是以部门为单位进行编制的。部门预算的编制采用的是综合预算编制的形式,为了确保其预算的性,需要加强对预算的管理,进一步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完善预算制度,确保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更好的资金保障。

作者:吴慧萍单位:河北省食品药品检验院

会计论文范文:中职成本会计论文

1有效教学的意义

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对于成本会计的教学来说,如果能做到有效教学,让学生学得轻松,学以致用,就达到目的了。

2成本会计课堂有效教学案例展示———品种法教学案例分析

品种法是成本计算方法中最基本的一种方法。教材以某企业一个基本生产车间和一个辅助生产车间一个月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例,以多张表格的形式讲述了品种法的应用过程。对于初次学习品种法的学生们来说,有较大的学习困难,连表格数据的来龙去脉都很难理解清楚,更别谈实际操作了。本次课堂教学从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程度出发,以真实的招聘资料为教学案例创设情境。以品种法的计算程序为导向,从编制要素费用的会计分录入手,逐步填制记账凭证、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呈现完整的账务处理流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品种法的应用程序。课堂教学采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与任务驱动式教学相结合并开展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以学生明确任务、实施任务、完成任务、展示任务为主线,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学会操作为目标,真正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2.1创设工作情境,发放资料,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广州某企业2013年7月校园人才招聘笔试题:某企业有一个基本生产车间和一个辅助生产车间。基本生产车间生产甲、乙两种产品。辅助生产车间是一个机修车间,为基本生产车间和行政管理等部门提供修理劳务,该辅助生产车间不设“制造费用”账户。企业采用品种法计算产品成本。要求根据所发生的经济业务编制记账凭证并完成甲、乙两种产品明细账的登记。该企业2013年10月份生产车间发生的有关经济业务如下:1)领用材料基本生产车间生产甲产品领用材料249600元,生产乙产品领用材料182400元。基本生产车间领用一般消耗性材料56640元,辅助生产车间领用一般消耗性材料57600元。2)分配工资基本生产车间生产工人工资192000元(按甲、乙两种产品耗用的生产工时比例进行分配,甲产品的生产工时为28800小时,乙产品的生产工时为9600小时),基本生产车间管理人员工资38400元;辅助生产车间生产工人及管理人员工资共72000元;行政管理人员工资81600元,共计384000元。3)计提福利费按照工资费用的14%计提职工福利费。4)计提折旧费基本生产车间固定资产原值960000元;辅助生产车间固定资产原值为384000元,按月折旧率1%计提折旧。5)其他支出基本生产车间发生其他支出43584元,辅助生产车间发生其他支出29280元,共计72864元,均通过银行办理转账结算。6)10月份辅助生产车间(机修车间)共提供劳务43200小时,其中:基本生产车间提供38400小时,为行政管理部门提供4800小时,辅助生产费用按受益原则进行分配。7)基本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按生产工时比例在甲、乙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甲产品的生产工时为28800小时,乙产品的生产工时为9600小时。8)甲产品本月完工产品4800件,月末在产品1920件,原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加工费用完工程度为40%。乙产品本月完工产品1600件,月末在产品500件,原材料投料程度为80%,加工费用完工程度为50%。采用约当产量法分配完工产品成本与在产品成本。引用公司招聘考试资料,贴近学生实际。在当前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每位同学都想在自己求职过程中能够顺利通过。因此,相对课本案例而言,资料可以满足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激发学生们的挑战欲。在学新知识之前,学生们就已经具备积极主动的心态了。这对于本次课的课堂教学而言无疑是开了个好头。

2.2布置任务一:小组合作-分角色完成前7笔经济业务记账凭证的填制

班级共36人,分为6小组,每组6人(分别是从1号到6号的同学,每组类推)。每组设出纳一名,会计主管一名,其余同学都是充当会计角色。(4位扮演会计角色的同学都要自己填制凭证,由统一的出纳盖章,主管审核。)扮演会计角色的同学能够很好地了解会计处理的流程,也是编制会计分录、填制记账凭证的一个很好的复习机会。扮演出纳角色的同学,对于哪些凭证应该出纳签字,会有更清晰的认识。扮演会计主管角色的同学则可以深刻体会审核记账凭证的严谨。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也更有利于同学们展开讨论,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学习的趣味性。相比传统的讲授式课堂,学生学得更轻松,更主动。

2.3师生核对记账凭证、精心设置抢答环节

在各小组分角色讨论、填制、审核完记账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核对记账凭证、分析经济业务。其中第6、7两笔经济业务设置为抢答题。规则为在5分钟内最快举手的组员进行回答。回答正确,该组加5分。若回答不正确,其他每组说出自己的答案,正确的组加5分,不正确的组不加分。将第6、7笔经济业务设置为抢答题,一是因为相对前5笔经济业务而言,难度增加了,也有一定的综合性。二是为了增强组间的竞争性,同时也调动学生的学习气氛,增强集体荣誉感。

2.4任务一成果展示:老师随机在各组抽查座位号相同的学生进行成果展示

如果把每组所有组员填制的凭证全部展示出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是不可能的。利用随机抽取相同座位号的方式比较公平。将所抽取学生的记账凭证用投影仪展示出来,全体同学一起观看学生作品。师生一起对6位学生的记账凭证打分(得分细则表包括:每张凭证日期、附件、摘要、会计分录、画线、金额、人民币符号、记账员签字发、出纳签字、主管签字)每张凭证满分为10分,共7张记账凭证。(第8笔经济业务暂时不做)

2.5布置任务二:以品种法的计算程序为导向,学生自己完成第八笔经济业务记账凭证的填制

招聘资料的设置很好地诠释了品种法的计算程序。学生在编制记账凭证时就可以清楚地了解每笔经济业务之间的联系,绝大部分同学可以领悟其中的顺序结转过程。第8笔经济业务比较综合,是成本计算的一步。要将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采用约当产量法需分三个成本项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分别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对于学生们来说,虽然前面第八章已经讲过约当产量法,但与品种法结合起来运用学生还不熟练。我采取先让学生思考,自己填制凭证的方式。

2.6任务二成果展示

各组仍然会抽取一个座位号相同的同学上交作业,作为组内成果。在我巡视过程中同学们都在积极讨论,学习气氛很好。这说明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可以激发学生的挑战欲和学习热情。当然任务的布置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既不可太难也不可太易,才能有比较好的学习效果。大部分同学计算正确,并完成了记账凭证的填制。

2.7布置任务三:第1-3小组完成甲产品明细账的登记,第4-6小组完成乙产品明细账的登记

两种产品都需要登记明细账,由于受课堂教学时间的影响,我决定分组分别进行。第1-3小组完成甲产品明细账的登记。第4-6小组完成乙产品明细账的登记。明细账的登记也是一个比较综合的过程,需要思路清晰,谨慎仔细。小组同学通过讨论可以正确填制完产品明细账。现场观察来看,同学们学习热情很高,都在进行激烈讨论,集体荣誉感很强。

2.8任务三成果展示:甲、乙两种产品明细账

各组上交产品成本明细账。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分析两种产品明细账的登记过程,然后利用投影仪展示各小组产品成本明细账。根据评分细则,师生一起对各组明细账进行评分。由于之前各小组在登记明细账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思考,现在老师再稍加点拨,同学们就能顺利说出答案。从各组上交的明细账来看,有2组全对,2组填错了1个数字,1组填错了2个数字,还有1组全错。同学们掌握的情况还是比较理想的。

2.9统计各组成绩,对成绩排前三名的小组进行奖励

在本次课的设计中,我将各个环节的评分做到具体可操作化。我们排出了名次表。对于前三名的小组,我们给予了物质上的奖励。后三小组虽然没有获奖,但课堂上的表现也是很好的。

3教学反思

本次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的。教学目的是以学生最终学会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品种法进行成本核算,注重学生动手实操能力。将情境教学、案例教学与任务驱动式教学巧妙结合,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课堂体验。在本次课堂活动中,每个小组都表现出了对学习的热情、对胜利的渴望、对团队合作的信任。让我深刻感受到本次课堂教学给同学们带来的快乐,也让我对今后成本会计的教学充满信心。

作者:谢敏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市东方职业技术学校

会计论文范文:现代成本会计论文

一、现代成本会计管理理念与方法

现代成本管理理念与方法,包括很多种,包括价值链分析、作业成本分析、零存货与及时生产、质量管理、约束理论以及持续提高理论等。

1、价值链分析法

价值链分析法是探索适应新环境下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理念过程中关键的环节。价值链指的是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从产品研发到生产、销售以及整个运营的过程,与企业产品的价值具有很重要的关系。对企业价值链分析,需要认真的分析企业产品的价值,这首先就需要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价值不增值作业与增值作业进行严格的区分,适当的减少不增值作业,这样才能起到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目的。企业的价值不增值作业有很多,比如,大部分企业都会保存一些存货,目的就是降低企业的风险,但同时需要为这些存货实施管理,产生一定的管理费用,这些费用成本并不能增加企业的价值量,所以属于企业不增值作业。另外,企业生产的半成品也不会增加企业的价值量,也属于企业不增值作业。因此,需要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尽量的减少企业不增值作业,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2、作业成本分析法

作业成本分析法又被称为作业成本法,就是在企业成产作业过程中,对企业生产作业成本进行分析与计算,为企业作业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提供原料、资金、人力等资源的总体被称为作业,可以说是介于产品之外的执行标准。作业是企业生产、运营的具体工作,没进行一次,就会消耗一定的资源,而每一次作业的成果也会逐渐的转移到下一项作业中,最终会转移到成品销售客户。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也就是作业的消耗资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价值,但有的作业会产生价值,有些作业却无法产生价值,这些不产生价值的作业被称为不增值作业。进行作业管理的目的,就是合理调整企业生产结构,减少不增值作业,实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利益的目的。企业生产成本动因,受生产成本、费用等因素的影响,实施作业管理的难点也正是成本动因。我国企业生产的方式各种各样,生产的产品也不尽相同,所以产品的形式也就有所不同,这就导致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资源以及成本存在差异,成本动因也就各色各异。

3、零存货及时生产法

企业一般都会有存货,目的就是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这就需要配带相应的存货管理。由于存货管理并不会增加企业的价值量,属于不增值作业。因此,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常常采用零存货的方法。单纯的零存货方法会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主要的由于供货商如果不能按时供货,企业就会造成较大的损失。这就需要采用零存货的企业选择信誉度高的供应商,另外,还需要及时的生产,在接到订单后,企业就需要及时的生产,只有这种零存货及时生产理论,才能有效的推动企业健康发展,有效的降低企业生产的风险,减少生产成本,实现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目的。

4、质量管理

企业生产管理中,管理是一个及其重要的环节,其核心是服务质量管理,而服务质量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息息相关,关系着企业的整体服务质量以及管理水平。实施质量管理,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生产水平,提升企业的服务质量,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持续发展的保障。一些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对产品的质量并没有进行严格的把关,忽视了企业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导致产品的质量欠佳,这虽然能够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但是质量存在问题的产品,将面临着退货、维修等问题,这个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额外费用。经大量的实践证明,质量合格的产品,通过生产销售等环节,产生的利润往往大于质量欠佳产品给企业带来的利润。西方发达国家一些企业的“质量免费”理念也与这个现象相吻合。企业生产质量,是每一个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企业的成本效益管理工作,需要根据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实施,而企业长远的目标必然是占据更大的市场,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保障企业能够健康持续发展。企业要求生产产品零缺陷,保障产品的质量,为企业不断扩充市场,增加客户。如果一个企业的生产质量出现问题,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其顾客量以及市场份额必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造成的损失也是无法估量的。质量管理,在现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就是以客户的要求为基准,在保障生产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不断的提升客户对产品的满意度。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可以看做客户对其的满意程度,客户满意的产品就是质量好的产品。但是企业在追求质量的同时,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产生一定的成本,包括质量预防成本、产品检验成本、内外部缺陷成本等。这些成本,是为了保障生产产品质量合格而产生的成本,是企业成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成本。目前,许多大型企业将质量管理当做企业发展的动力,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确保企业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5、约束理论

约束理论是现阶段企业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理论,其主要指的是:企业一般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缺陷,这种缺陷的存在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约束理论就是为了帮助企业找到这一缺陷,并不断的完善企业的生产经营环节,促进企业健康的发展。在现阶段,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并不是单一的环节,需要经过多重工序,但是由于每一个环节的生产水平、设备使用以及机械完整度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程序中生产力不同。利用约束理论,找出生产力最为薄弱的环节,尽量的提升该环节的生产质量,保障该环节的生产能力得到提升,这样就有效提升了整个企业生产经营的生产力,实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目的。企业坚持约束理论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需要企业不断的利用。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不断的利用约束理论,找出企业生产薄弱的环节,并加以改善,就能提升企业的生产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不断的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确保企业能够在激烈竞争中稳步发展。

6、持续提高理论

持续提高理论是企业现代成本管理中关键的理论,该理论的关键在于寻找企业生产成本的基准点,这个基准点,主要指的是企业生产产品过程中,低的生产成本。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成本管理理念下,企业需要以达到这一基准点为生产目标。这就需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坚信能够做到,并付出一定的努力。其偶也生产低成本这一基准点并不是一沉不变的,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变化,并且是呈降低的趋势变化。企业要想的找到这一基准点,除了提高生产质量,采用新型生产工艺外,还需要与同行业的企业生产做比较,参考同行业的生产成本。因此,持续提高理论的实施需要行业间共同参与,实现企业共同发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效益的目的。目前,一些大型企业在成本管理过程中,就利用了这一理论,并去得到显著的效果,比较典型的企业有日本本田、福特等。

二、成本管理理念与方法的系统性分析

现代成本管理理念与方法是在同一个时代背影下产生的,在本质上具有共同性质。其中,进行价值链分析以及作业成本分析法,其主要的做法都是尽量减少企业中的非增值作业,实现减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效益的目的;而零存货及时生产也是在减少非增值作业的基础上实施的;服务质量是整个企业质量管理的核心,强调顾客至上,提升企业服务质量,增加企业顾客,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约束理论以及持续提高理论也是贯穿于企业整个生产过程。根据上诉的观点可以看出,现代企业成本管理,主要是以提高企业生产质量为中心,并提高服务质量满足顾客的具体需求。这一体系是现阶段企业发展中理想的体系,这种体系并不是静态的,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其最终的生产目标就是不断的降低生产成本,满足顾客多样化的要求。如果将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当做一个有机的整体,那么就可以将作业成本法与价值链分析当做现代成本管理的基础,而质量管理是企业现代成本管理的目标,零存货及时生产是现代成本管理的主要手段;两个理论——“约束理论”以及“持续提高理论”贯穿于整个企业成本管理的过程中。这个有机的整体,与企业价值量共同存在与企业生产经营中,是一个高效而复杂的综合性管理过程。

三、现代企业中的应用问题

(一)现代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现代成本会计在新的环境下,在企业发展中的具体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现代成本会计为企业实践管理提供有效的服务,可以为企业高层决策管理提供及时有用的多样化信息,促进企业决策过程中,能够对目前市场具有宏观的了解以及细节上的掌控,及时的了解行业竞争对手的动向,做好战略准备。另外,还可以及时的了解客户的需求,结合企业发展目标,抓住机遇,为将要应对的挑战做好准备。在企业成本管理中,利用成本会计,既可以不断的提升企业生产质量,还能提升企业的服务质量,提高企业成本管理的水平。企业生产成本管理中,会计成本认为产品的采购不应该仅仅包括采购成本,还需要综合考虑采购运输、采购质量等因素,包括这些因素产生的间接成本,这主要的因为,如果采购货物质量不过关、采购货物性不高或者运输不及时,往往会使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产生一定的成本。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想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就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市场定位。在成本会计系统中,企业的市场定位主要包括产品类型定位以及产品在同行业间的定位两个方面。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要及时的掌握市场信息,注重市场信息的收集,包括市场对本类型产品的需求量以及生产组织、财务信息以及销售信息等,在获取信息后,要结合企业内部的资源以及市场环境,制定不同环境下的发展目标与方案。结合价值链分析以及作业分析法,根据管理者丰富的经验,根据市场调研的结果,选着最适合企业发展的方案以及备用方案。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售后问题,这就需要进行有效的售后服务。企业售后服务管理中,应用现代成本会计,可以有效的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售后服务成本。首先,在产品生产阶段,要正确处理成本与产品质量的关系,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第二,定期的进行市场调查,将市场调查的结果及时的反馈给企业会计部门,完成成本质量的优化工作,消减隐没成本;,要不断的提升企业的售后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招揽更多的顾客,以售后促进销售。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大,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需要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实施有效的成本管理。现代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体现在决策管理、成本管理、市场定位管理以及售后服务管理等方面,有效的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二)我国企业应用现代成本管理理念与方法时应注意事项

西方发达国家发现并率先使用现代成本管理方法,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发展,这种理念与方法在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我国国情、生产结构等与西方国家不同,所以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一是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企业成本管理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现代成本管理方法,结合企业所有员工一起实施,共同参与。这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发员工的参与热情,将企业成本管理与员工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二是企业成本管理是一个贯穿于企业发展过程的复杂工程,应用现代成本管理方法时,需要注意应用的性,实现上传下达,确保企业各项命令能顺利执行;三是企业成本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所以应用现代扯成本管理方法也需要有持续性,以企业长远发展为目标,不断的提升企业的实力。

四、结束语

随着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企业生产结构正逐渐的发生变化,传统的企业管理理念与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环境下企业的发展。企业成本管理是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手段,随着企业生产结构的变化以及市场经济发展,成本管理理念与方法也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在这个背景下现代成本会计管理理念与方法产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现代成本会计管理理念与方法,包括价值链分析、作业成本法、质量管理、零存货及时生产、约束理论以及持续提高理论,企业管理中应用现代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但同时在应用现代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同时,要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企业发展实际情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意成本管理的性、综合性以及持续性。

作者:符晓晖单位:湖南省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会计论文范文:新形势下财务与管理会计论文

一、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可以融合的成因分析

虽然管理会计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新生的一门事物,但随着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重心的转变以及会计系统的不断更新完善,在新形势下,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二者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从理论上来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对象上的相似性

所谓会计对象是指会计审查和监督的内容。而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企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活动总是由相应的资金运动来加以反映的,一定的资金运动以及它所揭示的企业经济管理活动就是会计审查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会计对象。在新形势下,会计对象的研究内容也随之加大,会计管理模式也从传统的监督财务会计向知识资本管理进行转化。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对象已经不能再局限于企业一定的资金运动,在新形势下还应当包括与物质运动、资金运动、信息运动息息相关的,体现投资者、经营者、客户等利益相关方的产权运动。所以,从整体上来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对象上非常相似。

2.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根本目标上的相似性

传统企业观念认为:财务会计的目标在于编制出反映企业经济管理运营活动并且向外进行公布的财务报表;管理会计的目标在于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管理,实现企业利润的较大化。但是,实质上,在资本经济化的当前形势下,企业的管理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管理的重心已经转变为知识资本和智力资本。而由于智力资本集中体现在财务会计信息之外,因此,企业的管理层必须要求由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同时提供相应的信息来作为做出决策时的参考。现代会计系统一方面要求财务会计必须提供真实、的对外供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方了解的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另一方面要求管理会计改进和创新企业的内部管理较大程度的维护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二者结合起来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服务,因此,二者在根本目标上非常相似。

3.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信息来源上的相似性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都是对企业的运营管理情况作出的会计分析,都来源于企业运营各个环节和过程的数据信息,只是会计人员对数据信息归纳、整理的重点不相同才导致信息形式上的不同,但实质上,从总体上来说,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信息来源上是相似的。

二、新形势下如何才能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

虽然不仅从理论上来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有融合的可能性,而且从实践上来看二者融合也是当下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如何在新形势下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仍然是一道难题。一般来说,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科学的会计观念

在企业传统的管理观念下,往往重视监督财务会计而忽略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在新形势下,这一传统观念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当前的发展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者必须树立科学的会计观念,实现监督会计向管理、服务的重心转变,真正将这二者结合起来共同实现“维护投资者利益、提高企业管理效率”这一终极目标。

2.改进并完善企业的会计体系

会计制度贯穿于企业运行的各个方面、各个过程、各个环节,完善的会计体系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所以,现代企业应当逐步改进并完善企业的会计体系,明晰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责和权力范围,使企业的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根据企业决策的需要来做出相应的调整,共同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此外,在科技信息化时代,通过计算机等的应用实现两者之间的信息共享也是在新形势下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重要方法。因此,转变企业管理观念,努力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是企业面临的必然选择。

作者:李芝芬单位: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会计论文范文:高水平管理会计论文

一、普及性理论与管理会计的本土经验

普及性理论由Rogers于1995年提出。所谓普及,可以定义为“新发明在社会系统的成员之间通过一定时间的相互交流,以某种方式简捷地传播出去的过程”(Rogers,1995)。Perera等2003年针对澳大利亚能源公司近10年的转移价格的普及情况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即使借助有关战略及组织结构方面的理论,也难以说明为什么该公司的转移价格制度曾经在1995年一度被中止,而进入1998年又再度采用的内在原因。根据Rogers的理论框架,组织的价值、规范或过去的经验是解释管理会计工具导入、放弃、再导入的重要因素。此外,Malmi(1999)依据Abraha-mson(1991)用于解释管理会计工具普及与中止的理论框架,说明了芬兰企业作业成本法(ABC)普及的主要原因。Abrahamson(1991)的理论观点包括外在的影响和其他组织模仿这两个维度,以及由此构成的四种观点。[3]表1中,及时种“有效性的选择”是来自驱动性摩擦的想法。所谓驱动性摩擦是指当组织目标与达成的可能水平不一致时环境的变化引发不同的组织产生类似的摩擦现象。对于具有类似目标的组织,由于采用相同的管理会计工具,会诱发驱动性摩擦的倾向,因此对那些处理这方面摩擦没有经验的组织,或者具有不同目标的组织,可以考虑不采用同样的技术(管理会计工具)。第二种“迫于压力的选择”是假设政治集团之类的外部组织通过对创新普及所产生的影响程度而表现出的性。譬如,迫于政治压力等组织外部的性考虑而采用某种或几种管理会计工具,其结果可能会形成这样的局面:由于这些非效率的管理会计工具(技术)的普及实施,导致原有的具有效率的管理会计工具(技术)受到阻碍。换言之,对于这种情况下采用管理会计工具的组织意图,是不能够发挥出创新的普及功效的。第三种“流行”,仍然是外部组织具有的对普及施加影响力的情况,但它不是那种迫于压力选择程度的影响力。流行的推动者通常是营销公司或大众传媒机构等。将流行的视角区分为是否存在模仿,其关键点在于对不确定性的把握,在决策环境不确定性高的场合,会认为组织具有模仿其他组织的倾向。第四种“一时性流行”,它不受流行推动者的影响,处于模仿地位,即采用其他组织已经使用过的管理会计工具(技术)。组织基于减少经营风险,或者为了回避竞争对手,以获得竞争优势,考虑模仿其他组织的管理会计技术。Malmi(1999)的调查发现,管理会计创新在普及的初期阶段,受来自有效性选择的影响大。之后,这种创新发展到广而周知的阶段时,一些企业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会加入进来,进而受这种流行的影响就会变大。再之后,这种流行的影响会逐渐萎缩,经过一段时间后,受到来自模仿行为(一时的流行)和有效性的选择的影响又会出现增大的趋势。Perera等(2003)认为,Rogers(1995)普及性理论的贡献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揭示出创新特性中所包含的风险;二是有关组织的创新应当按阶段分别予以确认;三是创新具有层次,既有适用于组织内部的个人层次也有适合于集团层次的创新。同时,对Abrahamson(1991)的管理会计工具(技术)普及和受阻的观点也作出了一定的理论贡献。譬如,Malmi(1999)采用诱导因素研究ABC的灵活应用情况,说明某些管理会计工具或系统为什么能够普及或被采用。Rogers认为Abraham-son的观点对在这些方面展开调查是有帮助的。根据普及性,本土企业的管理会计经验总结要考虑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典型性。在管理会计创新成果的普及过程中,应当增加“有效性的选择”,避免因管理会计工具等的专用性特征而影响其他组织的实施效率与效果。[4]应有针对性地对中国本土情境明显的企业进行研究,尤其是采用“情境依赖”与“情境嵌入”等手段开展案例研究①。案例企业要具有代表性,能够反应一定时期或某一阶段管理会计知识的典型性特征,符合本土企业的具体情境。二是自愿性。管理会计创新成果的应用,如管理会计工具的推广、普及,应当是非“迫于压力的选择”。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具有客观性和透明性,是一种普遍性的知识系统,能够对企业经营决策、战略规划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5]要寻求驱动企业自愿应用管理会计工具或方法的意愿和冲动,通过实施环境应对的权变性、组织结构的扁平化、销售市场的多样化以及企业运作的集团化等手段,发挥管理会计在积极应对和适应组织变迁、社会转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成为落实组织战略,增加组织和社会等经济可视性的重要机制。三是可操作性。管理会计创新成果在普及的过程中,首先要突出的功能就是管理工具的实用性与便利性。其次,是结合普及性理论中的“流行”与“非流行”特征,对管理会计工具进行整合,在认清各种工具优缺点的基础上,提高选择的有效性。高水平的管理会计本土研究,不能仅强调管理会计方法的科学性、系统性,还应当注重应用的可行性与简便性,即增强其可操作性。

二、管理会计研究的本土化特征

管理会计研究的本土化特征是指在管理会计研究中,既考虑了本土企业的具体情境,如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与社会文化等因素,还尽可能将这些因素抽象为指标,通过自变量与调节变量等予以方程式化,进而构建出相关的理论模型。然而,现实中有许多因素对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研究产生影响。

(一)管理会计的相关性

管理会计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二是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后);三是权变性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上述第二阶段的发展过程中,管理会计教学与研究曾一度大量引入数学方法来对管理会计学科加以改造,似乎管理会计的理论构建离不开数学模型的支撑,其结果是,管理会计对实践的有用性大大降低了。1987年,美国学者约翰逊和卡普兰两位教授发表了《相关性消失了———管理会计的兴衰》一书,[6]针对管理会计指导实践功能的降低以及为企业创造价值效果的不理想等,提出了管理会计不能过于依赖计量模型和会计信息系统,应结合企业实践的需要对管理会计体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等建议,并促进了管理会计发展向新的阶段转变,即进入了权变性的管理会计阶段。管理会计研究的本土化,一方面要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多变量的影响,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适时调整企业的决策与行为,提高管理会计的相关性。国际主流的管理会计研究强调用定量的方式,采用实证研究(以实地研究、案例研究为主)等方法对管理会计开展本土化研究。高水平的本土研究应体现相关性的要求,如使用本国的语言,构建易操作的计量模型等。以日本管理会计体系中的“成本企画”为例,“企画”这一概念展现了日本语言的特色,其概念的量化模型为“收入-利润=成本”,这种“倒逼法”形成的会计方程式,不仅易理解且便于操作,其普及性自然就强,同时因其内涵的“朴素”性,便容易融入到普遍性的知识体系之中。诚然,如何将这些本土化的概念予以量化的确存在一定的难度①,但充分体现相关性的精神则是高水平本土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管理会计的情境选择

高水平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研究,同样会因研究者所依据的理论学派的不同而对具体的情境选择产生影响。以上面提到的三种流派来分析,基础研究学派一般采用的是以概念为中心的研究范式,[7]其研究过程往往与情境无关,在学术上强调理论的精致性和超前性;咨询研究学派往往采用以案例为中心的研究范式,注重情境的嵌入与情境的依赖,其研究过程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有时其典型性也会受到冲击,高水平的本土化研究需要关注这些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积极地予以解决。而批判研究学派则是对上述两种学派的观察与思考,通过对两种范式形成的理论与方法的评判与分析,促进各个学派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进而满足管理会计研究的高水平需要。从我国现阶段的管理会计研究现状看,学者们热衷于采用经验检验法,即借用欧美国家学者的模型,用中国沪深两市资本市场的数据进行套算,亦即运用中国的样本来检验国外已有的“假设预期”的一致性。这些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不仅依赖于对不同问题的选择,也随研究者的理论背景、思路和习惯而变化。这种研究范式实际上没有体现出中国的“情境”特征,或者说,并未真正得到对本土企业管理会计问题的统计检验。在经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在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判断时,往往采用两种形式来进行,一种是预言有效性(predictionvalidity),指的是研究提出的概念之间关系的预言能够得到实践证据的支撑。另一种是并存有效性(concurrentvalidity),指的是研究提出的概念之间关系与其他已有的或同时期的研究检验结论一致。也就是说,这种有效性是通过某种标准来观察的,它实际上是假定了作为标准的事物的有效性。这种判断方法看来不仅与概念的有效性有关,也与内部有效性和外部有效性有关。因为预言有效性所说的证据支撑,如果特指自己的研究证据与预言假设一致,那就是内部有效性定义;如果指的是以后自己或其他学者在不同时间、地点、环境下的检验证据,那就是外部有效性定义;而并存有效性是使用其他研究作为自己研究有效性的参照物。

(三)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

中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还很年轻,管理会计理论基础与学科体系等尚在探讨与构建之中①,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水平的管理会计本土研究产生了影响。管理会计学科建设一般以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理论作为自身的理论基础,经常应用的管理学理论主要有:行为理论,如组织行为理论、管理决策与管理信息关系、个人行为理论等;组织理论,如并行工程和精益生产、企业战略联盟、敏捷制造、虚拟公司和插入兼容式企业等。经常应用的经济学理论主要有:权变理论、人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外部性理论、企业产权理论、信息经济学、政策选择理论、网络经济理论等;此外,还有一些批评性理论,如冲突和权利问题,主要有马克思劳动过程理论和福柯学派理论等等。近年来,生态、环境等学科理论大量被管理会计学者引入到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中来,为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特征提供了新的元素。考虑到上述本土化的因素与思想,结合中国企业管理的具体情境,笔者认为,高水平管理会计的本土研究,应当坚持如下一些原则。一是关联性原则。这是基于管理会计相关性的思考,即研究者要考虑实践关联性和理论关联性。从实践的关联性考察,本土化的研究成果必须是从本土企业的实践中提炼与升华出来的东西,它体现了企业组织的知识与文化,也是管理者素质的外在体现,这种实践关联性必然重视实践中可操作性,管理会计的创新成果应当既有效又有用。从理论关联性来讲,高水平的管理会计本土研究必须是国际化的,其方法也应该体现主流精神,这样理论基础、计量方法、研究模型等需要与情境相匹配。为了促进管理会计的关联性,有必要构建一个新的扩展的管理会计功能结构体系,即将管理会计功能按坐标轴分为“信息支持系统的功能”与“管理控制系统的功能”②,如果前者为横坐标的话,后者就是纵坐标。这种设计便于将管理会计功能的扩展与有效应用揭示得更加科学与合理,同时为高水平本土研究提供更强大的理论与方法支撑。二是有效性原则。管理会计本土研究必须同时满足理论深度、内部有效性和外部有效性的严谨性标准。在本土化研究过程中,能够将管理会计活动中的概念量化,以加深对某个问题的解释程度,此时该理论(如量化的概念)在这个问题上就表现为是有深度的,这里的难点是如何寻找与此相关的变量。同样地,在本土化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所依据的用于研究发现的理论基础应该是排他的,即对于研究的问题而言不能用几种不同的理论各说一套,必须用一种认为可以信服的理论来对所研究的问题加以解释。此外,本土化研究要具有科学性,其成果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即具有长期的外部有效性,并能促进管理会计研究成果提高普及效率与效果。从有效性角度看,管理会计创新知识如果普及面广,则其贡献大,外部有效性就强。总之,无论是哪种情境下的本土研究,判断其对全球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是否作出贡献,关键就在于其成果的原创新、有用性,只要是高水平的研究产物,就应该遵循有效性原则。三是合理性原则。这里之所以没提“性”,是因为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它无须遵循公认会计准则的要求,但其“合理性”的基本道德规范还是需要遵循的。从管理会计研究中的情境选择而言,这种合理性是指在何种程度上度量管理会计事项可以较大限度地避免随机误差情况的发生,以减少其误差概率的成分。度量值与合理值的关系式为:度量值(X[0])=合理值(X[T])+系统误差(X[S])+随机误差(X[R]),当X[R]=0时,表示这种度量是合理的,当X[S]+X[R]=0时,度量有效,即具有的结构有效性。[8]四是归纳性原则。要发现新情境或新现象中的管理会计发展规律,有必要开展实地研究(主要是案例研究),并充分运用总结、归纳等方法。“情境嵌入”与“情境依赖”条件下的案例研究,其总结与归纳手段是不同的。采用“情境嵌入”,将一种新理论或方法应用于某一具有代表性的本土企业之中,这种应用效果所产生的新现象就必须加以的总结,并通过归纳的方法加以提炼与深化。采用“情境依赖”,将某一企业中存在的现象,应用新的理论或方法加以归纳总结,这种本土化的研究成果会因研究者的知识存量、技术手段等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但其基本思想与大致内容是相同的,它是对新情境下熟悉的现象进行的扩展或完善。五是适用性原则。结合本土企业的情境开展管理会计研究,必须坚持适用性原则。高水平、本土化的管理会计研究要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等特征,能够容纳各种新生事物,符合理论创新要素特征,即围绕本土企业环境与文化要素体现管理会计的创新情境。[9]适用性原则应用于本土化研究,需对中国企业的具体情境进行高水平的剖析,并提炼出它们的共同点及发展规律。

三、高水平、本土化的研究路径

经济全球化使企业处于一种开放式、多方位的经营环境之中,面对全球化市场的顾客需求,企业与企业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企业已不是单一的管理主体,而是全球市场链中的资源整合者,它要求企业与企业间加强战略合作,分享共同的利益。一方面管理会计通过信息支持系统给管理会计主体提供各类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另一方面,通过管理会计控制系统帮助企业有效决策,提供长期的竞争优势。对于中国企业而言,面对生产能力过剩的外部环境,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提高自身的经营能力,将过去只有投资才能形成的生产能力(属于一种固定成本),通过租赁等方式转变为可变成本。高水平、本土化的管理会计研究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扩展。

(一)开创新的方法论

影响管理会计创新的重大因素包括制度集合的变化、技术的改变、管理的惰性、组织文化因素以及需求的变化等。我们应当对本土企业开展有选择性的高水平、本土化的管理会计研究,与此同时,开创出新的方法论思想。余绪缨(2001)将这种新的方法论归结为三个“重于”和三个“并重”。这三个“重于”是:“衡量”(measuring)重于“计算”(counting);认知性(cognition)重于性(preci-sion);悟性重于理性。[10]三个“并重”是:量化与非量化并重;量化的各种形式并重;量化的各种形式中,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重。它体现了人本因素、精神因素和文化因素的融合。高水平、本土化的管理会计研究要注重与主流方法的衔接,只有持续不断地创新才能与全球管理会计的发展同步,才能与世界同行进行交流,也才能推动我国的管理会计创新知识向世界各国进行传播。从某种意义上讲,管理会计体系对于管理的作用是基于普及性理论的普遍性知识为“导向”来加以体现的,它通过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与管理控制系统,对组织的价值创造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提高管理会计知识的“普及性”,诱发组织实现共同价值观,必须创新管理会计方法,高水平、本土化管理会计研究的一种倾向是将组织成员融入于组织的知识创造之中,这方面较有代表性的是“小利润中心”模式,如上汽集团的“人人成为经营者”制度、海尔的SBU(战略事业单位)制度等。

(二)选择情境化的研究形式

体现高水平管理会计的本土研究,要突出“情境”特色,[11]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体现本土化特征。在管理会计的本土化过程中,研究者应自觉地将本土情境嵌入管理会计之中,使其得到凸现,而不是将“情境”蕴涵于理论和研究方法之中。二是整合本土化理念。要将本土化的“情境”与现有知识积累进行联系,在理论架构与制度设计中设计好情境化路线,使本土化理念嵌入到具体的情境研究之中。这样才能对全球管理会计知识作出贡献,也才能增进全球性学术对话。三是强化本土化特性。高水平的情境化是通过用新观察来体现熟悉的理论这种策略加以实施的。尤其是某种情境的文化根源与西方文明不同时,情境化尤其重要。此外,环境对管理会计的影响以及管理会计制度变迁程度的状况等都是本土化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构建本土化的理论模式

可以采用不同的情境程度(shadesofsitua-tion)来描述管理会计本土化研究可能采用的各种理论模式。及时种是与情境无关的理论(深度适用模式)。从管理会计两大研究范式来看,这是一种以概念为中心而开展的研究范式。它偏重于理论的分析与推演,其创新成果适用于不同的社会、文化或政治背景的国家或企业。[12]这种模式基本不体现情境化特征,但其作用是明显的,即它通过超越一般的情境理论或知识,为高水平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研究者在进行高水平管理会计研究过程中,可以借鉴与应用这种理论所构建的通用模型,将一些本土化的元素纳入其中,使其为自身的情境化研究服务。第二种是情境嵌入的理论(中度适用模式)。由于“嵌入”对象的复杂性,这种模式适用于部分而非全部情境。在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研究中,要注意应用现有的知识或理论体系,但不受已有理论框架的局限。高水平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研究不是比较研究或跨文化研究,其宗旨是解释一种特定情境中的某些现象。因此,必须认真考察和思考所要研究的对象,并从中挖掘具有知识贡献型的管理会计本土化成果。第三是情境依赖的理论(浅度适用模式)。由于研究对象的强“依赖性”,这种模式只在某种特定情境下有效。为此,这种模式要避免受到现有概念模型的约束,在管理会计本土化研究中要注意研究样本的独特性以及这些特征对所研究现象的影响。要积极提倡实地研究,促使管理会计理论与经营实践相结合。这对管理会计工具“专用性”特征明显的企业组织而言,具有很好的效果。高水平的管理会计本土研究不能仅仅用来证明用欧美以外的样本进行研究的正确性或合理性。本土化研究不是现有计量方法的重复检验,研究者们应以这些计量方法为起点,考虑中国情境的特殊性与共同性特征,并保持管理会计本土研究的连贯性,从而促进本土化的创新成果,与国际或主流(西方)的学者展开对问题本质、潜在局限性和扩展现有理论的探讨,进而为全球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作出贡献。

四、结束语

时至今日,各国学者对管理会计本质的理解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未形成一套国际公认的真实、完整的管理会计模式,从而对实践的指导性往往力不从心。中国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文化观念等方面都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异,管理会计的实践和研究不可能忽视其“本土化”问题。经济全球化要求中国企业加快国际化步伐,并实现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GlobalCorporations)的转变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全球公司通过其经营触角能够将管理会计本土化的知识成果带向世界各地,高水平、本土化的管理会计研究要注重对全球公司的经验总结与提炼。换言之,高水平管理会计本土化研究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解决全球公司面临的特殊管理会计问题,提高管理会计实务的操作能力,以及谋求管理会计在全球范围内的规范化和科学化。高水平、本土化的管理会计研究是一项值得长期探讨的研究课题,也是当前财政部建设管理会计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从理论上讲,它有助于促进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创新,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制度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从实践上讲,高水平、本土化的管理会计创新成果有助于提升中国公司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促进全球公司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与控制系统的规范化运作,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核心竞争力。

作者:冯巧根单位:南京大学商学院

会计论文范文:新形势下管理会计论文

一、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可以融合的成因分析

虽然管理会计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新生的一门事物,但随着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重心的转变以及会计系统的不断更新完善,在新形势下,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二者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从理论上来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对象上的相似性

所谓会计对象是指会计审查和监督的内容。而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企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活动总是由相应的资金运动来加以反映的,一定的资金运动以及它所揭示的企业经济管理活动就是会计审查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会计对象。在新形势下,会计对象的研究内容也随之加大,会计管理模式也从传统的监督财务会计向知识资本管理进行转化。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对象已经不能再局限于企业一定的资金运动,在新形势下还应当包括与物质运动、资金运动、信息运动息息相关的,体现投资者、经营者、客户等利益相关方的产权运动。所以,从整体上来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对象上非常相似。

2.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根本目标上的相似性

传统企业观念认为:财务会计的目标在于编制出反映企业经济管理运营活动并且向外进行公布的财务报表;管理会计的目标在于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管理,实现企业利润的较大化。但是,实质上,在资本经济化的当前形势下,企业的管理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管理的重心已经转变为知识资本和智力资本。而由于智力资本集中体现在财务会计信息之外,因此,企业的管理层必须要求由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同时提供相应的信息来作为做出决策时的参考。现代会计系统一方面要求财务会计必须提供真实、的对外供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方了解的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另一方面要求管理会计改进和创新企业的内部管理较大程度的维护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二者结合起来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服务,因此,二者在根本目标上非常相似。

3.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信息来源上的相似性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都是对企业的运营管理情况作出的会计分析,都来源于企业运营各个环节和过程的数据信息,只是会计人员对数据信息归纳、整理的重点不相同才导致信息形式上的不同,但实质上,从总体上来说,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信息来源上是相似的。

二、新形势下如何才能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

虽然不仅从理论上来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有融合的可能性,而且从实践上来看二者融合也是当下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如何在新形势下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仍然是一道难题。一般来说,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科学的会计观念

在企业传统的管理观念下,往往重视监督财务会计而忽略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在新形势下,这一传统观念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当前的发展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者必须树立科学的会计观念,实现监督会计向管理、服务的重心转变,真正将这二者结合起来共同实现“维护投资者利益、提高企业管理效率”这一终极目标。

2.改进并完善企业的会计体系

会计制度贯穿于企业运行的各个方面、各个过程、各个环节,完善的会计体系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所以,现代企业应当逐步改进并完善企业的会计体系,明晰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责和权力范围,使企业的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根据企业决策的需要来做出相应的调整,共同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此外,在科技信息化时代,通过计算机等的应用实现两者之间的信息共享也是在新形势下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重要方法。因此,转变企业管理观念,努力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是企业面临的必然选择。

作者:李芝芬单位: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会计论文范文:剖析管理会计论文

摘要:本文在对管理会计实践运用和理论研究考察的基础上,得出两个基本评价:一是在实践运用中“用非所书”,二是在理论研究上“书非所用”。基于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背离,使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重大变革,它必须回归到“成本管理”这条道上来,而不是其它。

关键词:管理会计;实践运用;理论研究;变革

审视管理会计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二十年来的进展,不难发现,其应用效果远远落后于其理论预期。问题的症结在哪里?这种现象已引起会计理论研究工作者和会计实务工作者的极大困惑。究竟是理论上的扭曲?抑或是实践上的失灵?还是认识上的模糊?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本文在对管理会计现状的考察基础上,着重阐述以下两个评价:(1)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用非所书”(“书”指现有教科书构成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应用局限于个别行业和企业,缺少拓展空间;(2)管理会计在理论研究上“书非所用”,热衷于纸上谈兵,缺少实用价值,难以创新发展。

一、对管理会计在实践运用的基本评价

1.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的运用状况

单就管理会计所囊括的各种方法看,其中一些方法可追溯至“泰勒”式管理时代。如果从我国算起来,也可追溯至五十年代初“鞍钢初轧厂的班组核算之前。”(杨继良语)。可以认为我们今天讲的管理会计,就是过去“生产+核算”模式,这种模式与“成本管理”有着基本一致的含义,如果仅就这个层面上说,管理会计的应用在实践上不仅有悠久的历史,也有普遍的推广价值。但它与我们今天所指的管理会计所言及的盈亏平衡点、经济订货批量、回归预测法、贡献毛益法等等方法已经大相径庭了,而这些新方法在实践中究竟有多大用处呢?杨继良同志曾就“经济订货批量方法不能确定每增加一个定单金额增加多少成本”和“回归方法在实务上不能用于成本分离”这样两个问题询向美国三位会计教授,他们“其中一位教授在办公室里坦承上述两个方法,实际上几乎无法应用,只是让学生有一个理论概念。其它两位教授,则‘王顾左右’了”。①这的确是对管理会计的一种嘲弄。笔者多年来指导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曾向来自实践及时线而又有理论基础,勤奋好学而又善于思考的考生作过调查,他们几乎众口一词认为管理会计派不上“大用场”,笔者也曾向多位企业家作过调查,他们一致认为“成本管理”很重要,只是苦于方法难寻,这说明管理会计的方法实际?“正视我国管理会计现实,人们要么探讨一些所谓的基本理论,给人们隔靴抓痒的感觉;要么介绍一些所谓前沿,使人感到‘可望不可及’;要么罗列一些具体问题,找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再提出一些原则性的改进建议,只能供人‘一次性’消费;要么沉溺于数量分析技术,在一些不切实际的假定下,构造几个‘貌似天仙’,但不食‘人间烟火’的模型”。①现状就是如此。我们承认在我们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确有能创造出富有经济效益的一系列成本管理方法。在冶金行业中,已形成群众路线为特色的企业管理和成本管理方法。诸如五十年代鞍钢“班组核算制度”,六七十年代冶钢的“五好小指标竞赛”,同期鞍钢、本钢、马钢推行的“内部利润制度”,八十年代首钢“包、保、核”为基础的层层承包做法,九十年代邯钢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上述各种卓有成效的方法如果勉强纳入管理会计方法(“群众路线”方法就难能说是管理会计方法),那么这些方法也只限于冶金行业,而其他制造业和化工业,还鲜有类似的系列方法。同时我们还看到即使在冶金行业,各个企业在加强“成本管理”中也有自己的成本管理特色,邯钢就提出“炼铁学马钢,炼钢学鞍钢,中板学济钢,轧钢学唐钢;主要指标学安钢,利用系数学济钢,这就表明成本管理不能形成模式。同时我们还发现在冶金行业的企业能够推行丰富多样且具特色的成本管理方法,也有其产品的特殊性,因其产品功能、规格、样式比较一致,产成品便于比较,成本也便于比较。而在制造业,特别是产品功能差异大,质量规格多样性情况下,就难以总结有特色的成本管理方法。家电业和生化业等科技含量高的行业以及电子网络行业运用管理会计方法就更是寥若晨星了。可见管理会计在二十年来,虽有管理层大力的鼓与呼,理论界的捧与吹,但在实务界鲜有进展,是因为管理会计的方法论只能区限于个别行业和个别企业。象邯钢的“市场模拟,成本否决”之类生产管理方法能否牵强附会到管理会计方法范围去,是很值得商权的。我们不能把成功的管理方法都纳入到管理会计的范围内来,把明显失败的方法都推到非管理会计的区域去,这样做既不合情也不合理。

2.管理会计在实践中失灵的成因

管理会计在实践中难以得到广泛应用,既使有所运用,其效果也不是非常明显,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在会计组织机构设置中,由于管理会计的职能部门和专职人员缺位难以组织运作,同时它自身既定的作用,形成有它无它无所谓这样恶性循环;二是在管理会计提供的方法中,其抽象的数量模型反映不了客观实际的需要,方法抽象,基本资料难以筹集,这是由于其理论体系不完善而造成的。

首先从及时个原因看,会计工作与审计工作、统计工作一样,是一项应用性很强的工作,其业务活动的开展,必须有专门的责任机构和责任人员承担,才能卓有成效的开展业务活动,财务会计工作就是如此。目前在企业中,财会、统计、审计都有实实在在的职能机构和专职人员。但是纵观管理会计的机构设置和专职人员的情况,从现有掌握的资料来看,全国几乎还没有一家企业能这样做。在全国500家大企业里,也没有把管理会计工作看得很重要,这表明我国对管理会计业务活动的开展在企业中还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即使在个别企业对管理会计进行一次性运用,也是把各项任务分解到有关职能部门去承担,把预测职能分配给统计部门,把计划职能分配结业务部门,把预算职能分配给财务部门,把决策职能分配给决策当局,把控制职能分配给生产或施工部门,这就把原本连续系统完整的一项活动割裂得七零八碎,降低了各项职能应有的效果。各部门把承担管理会计所分配的相应任务,也看作“苛捐杂税”和额外负担,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很容易想象其最终的效果。

其次,管理会计在实践中不能得到发挥,不被人们所重视,还由于其抽象数量模型方法所造成的。抽象数量模型方法适于做一般性的分析,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具体的运用,特别是解决经济活动中的某一具体问题,单纯用数量模型的方法去解决是注定要失败的,需要结合经验方法,更需要善于观察思考的方法,但是现实中的人们经常采取“机械主义”和“拿来思想”,照套公式,照填数据,歪曲了数量经济模型的本来用意。之所以在管理会计肯定抽象的数量模型,是提倡由数量模型所倡导的理论和思路,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外要否定的是不少数量模型往往把事物本质属性扭曲了,为模型而模型,而不是为解决问题而模型。举一简单事例,管理会计介绍一种直线回归预测方法,它需要大量的数据,通过复杂的计算才能求出未知参数b。而b计算公式的基本原理是其一阶导数等于零时有极小值,并建立标准方程,这需要高等数学知识,经过如此两弯三绕最终人们就不知道b的基本内涵了。实际上它的本来意义就是一个平均增加量,如果用小学三年级的平均数方法求解b,含义既明确,计算也简单,运用意义也直观,而两者计算结果可以说相差无几,而管理会计取难而弃易来建立数学模型值得吗?所以说象回归方法这些“貌若天仙”而不食“人间烟火”的模型充斥?诠芾砘峒浦姓媸怯泻ξ抟妗?梢匀衔?数量模型,它对纯经济学这样抽象的理论学科来说,使抽象的内容直观了,确实是一种进步;而对管理会计这样具体的应用学科来说,使明确的事物变抽象了,确实是一种退步。可以设想,我们能用几个模型去解决财务会计的核算吗?它只会造成会计工作的混乱。

二、对管理会计理论价值的基本评价

1.管理会计从其会计学科地位上看,它是不能与财务会计相提并论,而去占有现代会计两大领域其中之一的。从某些层面看,管理会计的失败,其中一点就是过度拔高了其学科地位,从而失去了人们的信任而导致运用的失败。无论从管理会计的形成的渊源和现存的内容构成来看,它就是研究成本的制订和成本控制,也即成本的管理。而成本的管理,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一直做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的,其理论研究也持续不断地进行着,可以说成本管理工作既有着深厚的传统,也有着广泛的基础。但是由于后来“食洋不化”,在没有弄清“管理会计”的“根”和“本”是什么的情况下,一举将其提高到与其不相称地位,从而使“管理会计”的边界越拓越宽,使理论工作者和实务操作人员对它感到莫衷一是,搞不清它“是什么”,也搞不清它如何成为“两大领域之一的”,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它“迄今使人感到内容上变幻莫测,方法上复杂多变,应用上曲折艰难,均盖源于其理论体系上的匮乏”①和混乱。说得严重一点,正是管理会计的引进,削弱了人们对成本管理研究的重视和注意力集中,使得成本管理研究停滞不前。《会计研究》杂志于1995年组织的珠海“远方杯”和1999年组织的“金蝶杯”管理会计有奖征文,从所发表的全部论文中看,单纯讨论成本管理题目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说明了人们对管理会计已有了理性回归,集中讨论其“成本”这一根本问题,这肯定会产生积极影响。同时我们也看到在管理会计专题的征文中,还有不少涉及财务管理(如1999年第9期《成熟期企业并购战略》),生产管理等习作,这也说明人们对管理会计在认识上还存在很大混乱,同时也分散了对“成本”这一根本问题的深入讨论。至今为止,人们对管理会计的基本问题还说不清楚,造成了思想、认识、学术上的混乱,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例如人们津津乐道的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十大不同点,它既不能反映会计研究问题的主流,也不是会计理论所阐述的基本问题,匆忙就得出两者并列为会计二大领域的结论,事实是至今人们也没有看到它怎样与财务会计并列的。它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运作没有也不应该占有现代会计两大领域之一的地位。

2.管理会计从其内容体系上看,部分内容脱离了“成本”这一主导线,从而使其内容体系显得很不系统。如上所述,管理会计的根是“成本”,几乎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雏形”。(朱海芳《管理会计学》),无非管理会计侧重成本管理,包括成本分析、成本计划(预测)、成本决策(制订)、成本控制,而成本会计侧重成本事后核算,这一点应该是非常明确的。如果现有的管理会计体系沿着“成本”这一主导线沿伸下来,无论在系统性,还是在逻辑性,以及深入性方面都会有更合理的安排。但是目前在大家认可的体系中,硬要把属于财务管理内容的投资决策,预算等内容穿插于进去,从而在内容体系上显得很杂乱,并且模糊了管理会计的本质属性,造成了思想上一定程度的混乱。

3.管理会计从其方法论体系上看,它并没有形成独特的方法论。在方法论体系中基本按照预测、决策、控制三大板块安排的,实际上这些方法论是管理学的主体内容,另外管理会计还吸纳了统计学方法、经济学方法(杠杆即弹性系数)、高等数学和初等数学方法,但它没有像统计学那样由统计调查、整理、分析组成系统方法论体系,也没有象管理学那样对预测、计划、控制等方法论做出科学解释,更没有像会计学所形成的划分科目、填制凭证、登记入帐、试算平衡、编制报表这样严密紧凑的方法体系,更不用说会计学独特的复式记帐(特别是“借贷”)方法所组成的平衡关系。所以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管理会计的方法论体系不能纳入“会计”体系,它与“会计”核算的基本特点是格格不入的。撇开会计理论不谈,人们对“会计”所形成的心理定势,凡是应用学科的“会计”,包括工业会计、银行会计、预算会计、税务会计,都必须含有复式记帐方法,如果缺少复式记帐方法,一律不宜称为会计。包括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它虽有五大帐户,虽有资产负债表,虽有现金流量表,但由于其数据不是从借贷帐户中取得的,只能把它划入“统计”范畴。管理会计中由于没有“会计”特有的方法,而在已有的方法中又显得杂乱无章(特别是短期经营决策一章),没有普遍推广的价值,所以说它在方法论上也是不成功的。

4.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也处于几度“夕阳”状态。目前对管理会计有所研究的人员主要是来自高校教师(个别来自企事业单位),而这一部分教师也大多数不愿从事专职的管理会计讲授,他们仅把管理会计的研究也作为一种业余爱好,难得有较深入系统的研究。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在过去八年间,每年约有25名经国家统考入学会计专业研究生毕业,而以管理会计领域作为毕业选题的每年只有1到2名,并且有几年甚至无一人以管理会计为题做为毕业论文”①,这一数据基本体现我国各高校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的总体情况,也比较集中体现在较高层次上目前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状况,即使我国管理会计最初热心介绍和引进的学者,也开始转移自己的研究方向,这都说明理论界对管理会计的由热转冷发展趋向。现状如此,其理论研究出路,也是值得深思的。

三、管理会计路在何方

管理会计的现状已引起学术界和实务界的极大忧虑,它将如何发展也引起了理论工作者和业务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因此在基于以上两个评价的基础上,重点解决以下两个方面问题,探索比较可行的出路。

1.清理思想,强化管理会计的“管理”理念,淡化管理会计的“会计”地位。本文从来不想否认在企业中,加强企业的内部核算和成本控制是极其重要的,特别是在制造业和重工业加工业中,非常需要强化“成本管理”这一环节。实践也证明,凡是坚持强化“管理”理念的企业,凡是把“管理”提高到非常重要地位的企业,无论市场有多少困难,也无论企业面临多糟糕的环境,企业都能保持一种良好的运行状态和较好的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强化“管理”这一理念。“在我国解决管理会计应用的问题,既不能停留在一般理论研究上,也不能满足于成功案例的推广上,更不是通过知识普及就能奏效的,而应从基本理念上提高管理会计应用实效理出一条清晰的思路。”②在这里杨雄胜也特别强调“基本理念”,实际上也就是强调“管理”的重要性,具体而言就是强调要加强“成本管理”,例如像邯钢所推出的“市场模拟,成本否决”所贯穿的基本理念就是强化成本的全员“管理”和“管理”,可见“管理”二字非常重要。

结合我国冶金行业成本管理的实践,我们不难看出,在成本管理的各种方法中,内核就是“计划”方法。包括标准(目标)成本的预测、制订以及控制,实际就是对成本计划的安排、执行和监督。像邯钢的成本管理方法就是把成本用计划指标方式分解到每个责任人头上。所以说在成本管理理念下,就是要用计划的方法组织企业活动,包括成本制订计划和执行计划。改革以来,人们对计划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予以深恶痛绝,无疑是正确的,但这决不能否定“计划”这种科学管理方法。计划经济属于经济体制范畴,计划方法属于管理科学范畴,但是在市场经济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对“计划”两字讳莫如深。王斌同志最近在《企业预算管理及其模式》(会计研究1999年第11期)一文重提计划管理方法的重要性无疑是正确的。所以在企业中要强化“管理”理念,也要重视“计划”方法,这样做肯定是一种正确抉择,肯定要比空谈“管理会计”是现代两大会计领域之一要有效果的多,肯定要比空谈提高管理会计的地位口号而缺少落实措施要有明显的效果。这也就是说要淡化管理会计的“会计”地位。

2.端正名分,管理会计就是成本管理。

现有的管理会计只所以给人们莫衷一是的感觉,主要在于它的名不正,言不顺,理不足。因此需要加大整合力度,对其内容体系彻底改造,使它回归到成本管理这个范畴内。把管理会计原有的内容体系,分解到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两个学科中去,把其有关职能落实到财务管理部门和成本核算部门去执行,从而解决管理会计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两个误区。分解的结果是让管理会计“名亡实存”,在学科上使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的内容体系更加系统化,在实践上解决管理会计有职能无机构、有任务无人员的虚置状态。

因此让成本会计去汲收成本管理相关内容,定名为“成本管理会计”或“成本会计与管理”,其研究对象就是“成本”,其研究内容就是成本核算、成本规划、成本控制,也就是在原有成本会计的基础上,汲收管理会计中所有与成本相关的内容,如成本习性、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标准成本、责任成本、成本控制。调整后的成本管理会计涵盖了成本事后核算、事中控制、事前规划这样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由企业中的成本会计核算人员承担以上全部工作。公务员之家:

另外,把管理会计中出现与财务相关的内容分解到财务管理学科中去,如把管理会计中的资金预测分解到财务管理的“筹资管理”中去,管理会计的短期经营决策纳入流动资产“投资管理”中去,管理会计的长期投资决策纳入固定资产“投资”和金融资产(证券)“投资”中去,把预算控制纳入到“损益管理”中去消化,因为筹资、投资、损益的管理以及资金管理都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这样既合情又合理,因为经过这样处理,就会使财务管理的筹资、投资、损益三大管理内容更加充实,更加系统。同时凡属“资金”范畴,凡属筹资、投资、资金分配的职能一律由财务人员承担。如此对管理会计的分解,就达到了正名分目的。首先解决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内容交叉重复的问题;其次又克服了管理会计“空中楼阁”问题,解决了职能机构和人员配备的虚置状态,保障管理会计原有的职能在实务中得以延续和开展。对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向,是会计理论中迫切解决的问题,宜早不宜迟。如何解决固然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但是需要正本清源,从根本上彻底解决管理会计在理论和实务之间严重背离,是非常有必要的。

对管理会计的态度,不应坚持“全部拿来”,要坚持“中学为本,西学为用”的价值取向。包括管理会计发详地美国著名的会计学教授约翰逊和卡普兰也认为“现行的管理会计体系应该有一个根本性的变革”①。改变旧有的观念,这里存在着“理论唯上”还是“实践及时”的哲学观问题,不同的哲学认识会有不同的出发点和不同的结论,本文的结论是:

管理会计的出路在于变革,彻底的变革。

会计论文范文:破产企业特点构建破产会计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破产对会计要素划分的冲击;破产会计要素的构建;破产清算会计报表的框架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在传统财务会计中,会计要素划分的依据有两个、企业进入破产状态后,破产会计的目标表现为向债权人、人民法院、资产、负债、清算净资产和清算损益能够清晰反映清算过程和结果、资产是破产企业持有的用以在破产清算期内偿付各种债务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破产资产的确认应符合确认标准、破产资产包括内容、负债是破产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在破产程序终结前偿付的债务、清算净资产是指破产企业所有者权益净额、清算损益是破产企业自破产宣告日起至清算结束日止的清算期间的清算成果等,具体请详见。

一、破产对会计要素划分的冲击

在传统财务会计中,会计要素划分的依据有两个,一个是适应会计揭示的需要;另一个是企业资金运动的特点。依据这两个标准,我国将会计对象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个会计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两张基本会计报表。但是,企业进入破产状态后,破产会计的目标表现为向债权人、人民法院。清算组等提供破产企业资产变现、破产债务偿付程度等信息,监督破产财产分配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公平性。同时,破产企业资金运动经过接管、变卖、清偿、分配环节,以清算资金偿付债务、分配财产后,资金运动终止。其资金运动在空间上没有依次性和继起性,也不可能产生经营成果。这决定了传统财务会计中的会计要素已经不适应破产会计的需要,有必要结合破产企业运动的特点,重新构建破产会计要素。

二、破产会计要素的构建

破产企业在破产宣告日至破产程序终结日这一清算期间内,将实现破产的最终结果——法人主体资格消失、终止生产经营活动、变卖资产并偿付债务。因此,破产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所关注的是,资产、负债、清算净资产和清算损益能够清晰反映清算过程和结果,并构成破产清算会计报表框架的项目,这成为破产企业会计要素构成的内容。

(一)资产。资产是破产企业持有的用以在破产清算期内偿付各种债务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资产按其归属对象分为担保资产、抵销资产、受托资产、应追索资产、破产资产和其他资产。担保资产是指根据法律或协议规定,对企业的债务提供担保,使债权人享有物资保障的资产;抵销资产是指破产企业与债权人互为债权、债务人时,根据破产法的规定,以债权抵销债务的那部分资产;受托资产是指破产企业在破产前接受其他企业委托,所有权属于其他企业的资产;应追索资产是指所有权属于破产企业,但由其他企业、个人占有或因破产企业发生破产法所特指的无效行为或欺诈行为而转移的资产,这部分资产追回后归入破产资产;破产资产是指根据破产法规定,在企业被宣告破产后,用以支付破产费用、偿付破产债务的资产;其他资产是指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属于国家专有、个人或社团组织所有的资产以及为满足社会保障需要而限定的资产。

破产资产的确认应符合如下确认标准:(1)破产资产必须是具有一定价值的、能够清偿债务的资产。(2)破产资产必须是破产企业可以独立支配的资产。(3)破产资产必须是符合法律规定时限的资产。(4)破产资产必须是可以依照破产程序强制清偿的资产。

依照破产资产的确认标准,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破产资产包括以下内容:(1)破产宣告时,破产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资产。(2)破产企业在破产宣告后至破产程序终结前取得的资产。包括破产企业收回的各种应收款项形成的资产、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前6个月至破产宣告之日,破产企业由于无效行为如隐匿、私分或无偿转让资产等,依照法律规定应由清算组追回的财产等。(3)破产企业未到期的、应在将来行使的财产请求权。(4)担保资产大于担保债务的差额。(5)抵销资产大于抵销债务的差额。(6)其他。

(二)负债。负债是破产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在破产程序终结前偿付的债务。负债按其对资产的要求权的不同分为担保债务、抵销债务、受托债务、优先清偿债务、破产债务和其他债务。担保债务是指有一定财产作为担保的债务;优先清偿债务是指根据破产法的规定,在破产债务之前、从破产资产中优先偿付的债务,包括应付破产清算费用、应付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应交税金;抵销债务是指破产企业与破产企业的债权人互为债权债务人时形成的能够抵销的债务;受托债务是指债权人不依破产程度而取回在破产企业存放的财产的权利;破产债务是在破产宣告前发生的,依法申报确认,并从破产财产中获得公平清偿的债务。

破产债务的确认标准为:(1)破产债务首先必须符合普通债务的条件,在破产宣告前成立并未得到偿付的债务。(2)破产债务必须是按照破产程序在规定的时间申报、经人民法院和债权人会议确认、清算组核实的债务。(3)破产债务必须是债权人对债务人整体财产的财产请求权,包括无财产担保债务和放弃优先受偿权利的有财产担保债务。(4)破产债务必须是按破产清算程序公平的、强制执行的债务。破产债务的个别、自由清偿反为法律所禁止。(5)破产债务的履行受债务人财产价值的限制,破产资产价值是债务人履行破产债务的较高数额。

依据以上确认标准,破产债务包括:(1)无财产担保债务。指破产宣告前成立的、没有提供财产担保、不具有优先受偿权利的债务。(2)放弃优先受偿权利的债务。(3)担保差额债务。指有财产担保的债务额超过担保资产的价值而未受清偿的那部分债务。(4)保障债务。指为破产企业的债务提供保障的保障人,在代破产企业清偿债务后形成的代为清偿债务。(5)抵销差额债务。指破产企业和破产债权人互为债权债务人时,破产企业的债务额大于破产债权额的差额。(6)赔偿债务。指企业被宣告破产、清算组接管破产企业后,由于清算组解除破产企业未履行的合同而给另一方当事人造成损害的损害赔偿额。(7)其他债务。指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为满足社会保障等需要而发生的债务。

(三)清算净资产。清算净资产是指破产企业所有者权益净额,它表现为资产可实现净值总额与确定的债务总金额的差额。它由接管破产企业时所接管的原所有者权益总额和破产宣告日至破产程序终结日发生的清算损益构成。

(四)清算损益。清算损益是破产企业自破产宣告日起至清算结束日止的清算期间的清算成果。它包括清算收益、清算损失和清算费用。(1)清算收益是指在按可变现净值计价和重新确认债务中,以及由于其他原因发生的资产价值增加和负债金额减少。(2)清算损失是指在按可变现净值计价和重新确认债务中发生的资产值减少和负债金额增加。(3)清算费用即破产费用,是指在破产清算过程中合理预计的、为破产债权人的共用利益而由破产财产中支付的费用。它包括各项清算管理费用、诉讼费用、共益费用等。

三、破产清算会计报表的框架

破产企业应编制破产宣告日、破产清算结束日以可变现价值为基础的破产清算资产负债表和破产清算期间的破产清算损益表,表中各项目按破产会计要素进行分类和排列。

会计论文范文:企业会计准则规范会计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会计政策在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中存在的问题;会计政策在企业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企业运用会计政策应注意的问题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企业会计政策应用得正确与否,关系到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与性、会计政策的具体实施分布到各相应的会计准则中、会计政策外延不够宽泛、会计政策解释不明晰,相互矛盾、会计政策在各准则间的规定不协调、企业运用会计政策的选择不恰当、会计政策应用不、会计政策的选择应考虑企业的具体情况、理解会计政策的内在含义,正确运用会计政策、正确处理好会计政策在使用中的创新问题等,具体请详见。

企业会计政策应用得正确与否,关系到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与性,关系到信息使用者决策的正确性,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正确选择会计政策,不仅是会计问题,也是企业管理当局必须高度重视的管理问题。如果在企业会计准则中,会计政策的规范不、不,企业在执行中又产生一些偏差,就会导致会计信息质量受到严重影响。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将若干会计政策进行了规范。但我们发现,在这套会计准则体系中,对会计政策的相关规定并不。另外,通过对一些企业进行实际调查发现,会计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就可能导致会计处理错误,使会计信息失真。

一、会计政策在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中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中将会计政策解释为:“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在会计准则讲解中,将“原则”理解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的,适合于企业会计核算所采用的具体会计原则;将“基础”理解为为了将会计原则应用于交易或者事项而采用的基础,主要是计量基础。将会计处理方法理解为在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按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规定采用或者选择的适合于本企业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由于企业会计业务的复杂性,会计政策的具体实施分布到各相应的会计准则中。综观企业会计准则,关于会计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政策外延不够宽泛

会计政策除了包含会计原则、会计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以外,还应该包括会计惯例和会计程序。会计惯例是会计工作者在多年的会计处理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具有科学成分的一些习惯性业务处理方式。企业能否采用会计惯例,也是构成企业会计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对企业来说,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与费用就是一个会计惯例。企业按期结账,提供中期会计报告也是会计惯例。会计人员定期轮岗,参与本单位生产实践活动也是会计惯例。会计人员的内部牵制制度也是会计惯例。诸如此类问题都应属于会计政策问题。

会计程序是指一个企业处理会计业务的先后顺序。由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内容和业务过程的差异性,企业会计处理过程和流程可能有很大差异。对原始凭证的取得、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审核、登账,会计报表的编制程序等问题的处理是每个企业会计业务的独特体现,这些也应构成会计政策。在会计准则中,将这些内容遗漏掉,会使得会计政策的构成范围约束力下降,使得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受到影响。

(二)会计政策解释不明晰,相互矛盾

判定企业会计处理是否属于会计政策范畴,要看其是否涉及会计确认原则、会计计量基础和会计核算方法。如果涉及其中的一项,那就应当认定为会计政策问题。如果是在某项业务中涉及价值估算和时间长度的确认问题,则属于会计估计问题。对会计政策变更和对会计估计变更处理不同是我们认定政策和估计区别的核心所在。错误认定,就会产生不同的会计结论。在会计准则讲解中,将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认定为会计政策,而将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认定为会计估计,这种解释令人难以理解。因为这两个会计事项没有本质的差别,两者的初始计量同属于按历史成本计价,后续计量也都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它们的会计处理方法也一致。因此,两者同属于会计估计问题。

(三)会计政策在各准则间的规定不协调

会计政策在指导会计工作的不同准则之间应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否则会使会计处理无所适从。比如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明确规定应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这就是说计算的顺序是先计算实际利息费用,推导出折、溢价的摊销额。而从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中给出的算法看,借款的利息是应先算应付利息,然后再计算折溢价的摊销,从而求出实际利息费用。因此,同为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在不同的准则中规定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失去了会计政策的协调性。

二、会计政策在企业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政策应用的正确性能确保会计信息的性和相关性,有利于会计作用的充分发挥。但在实际工作中,会计政策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不加以解决,将使会计作用的发挥大打折扣。

(一)企业运用会计政策的选择不恰当

1.不考虑企业的具体情况,随意采用新政策。有些会计政策的使用是有条件的,比如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其应用条件是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要有活跃的交易市场,同时还要求能从该市场获得的价格信息。如果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应采用实际成本进行计量。可是,有些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虽然有活跃市场,但由于房屋本身存在特殊性,使其公允价值计量产生困难。如果采用其他房产的价格作为公允价值,则不能代表企业房产的真实价值。

2.不注意会计准则的变化,因循守旧。在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中,对原有的会计政策进行了调整和改进,同时也采用了许多新政策。比如对存货发出的计价删除了后进先出法;长期股权投资持股比例达到控制时要采用成本法进行后续计量;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要考虑弃置费用;无形资产的摊销可采用多种摊销方法;商业企业存货的采购费用可计入存货的成本;所得税的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和借款范围都进行了扩大;合并报表的合并理论也从母公司理论改为实体理论等。很多企业无视这些变化,在发生与此有关的业务时,仍然采用原来的会计政策,使得会计改革成果无法在会计信息中体现。

3.会计政策选择没能与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相结合。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应考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变化情况,在会计上做好充分的事先准备。比如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有很多,如果企业存货的周转速度快,产销两旺,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计价;如果企业的生产周期很长,存货流转速度慢,那应该采用加权平均法计价。再如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要充分注意会计准则的规定,流动资产减值后可转回,而长期资产减值后则不能转回,计提时要考虑企业未来经济情况的变化后再做决定。忽视企业的实际情况,不从自身的实际状况出发,盲目照搬照抄,这样做所产生的会计信息不能体现企业自身的真实情况,无法反映本单位的会计特色。

(二)会计政策应用不

要想使会计信息作用得以充分体现,企业除正确选择会计政策外,还必须注意应用会计政策,对会计政策的本质应该有一个清楚的理解,并将其应用在具体业务当中。在实际工作中会计政策应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会计政策的含义理解不。比如公允价值的应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有些企业对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时,公允价值的选取就按市价计算,不区分买价或卖价。当具备多重市价时,没能考虑到某项业务的具体情况及其发生地情况,也不考虑人为操纵价格情况,不能对市场价格做出合理调整。对于无市价的公允值确定,估值技术的采用简单不规范,使得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会计信息不着边际。

2.会计政策的实际操作方法不正确。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业务的处理赋予新的操作方法和计算程序,一些企业没能注意到这些变化。如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的核算,在计算投资收益时,不能简单地以被投资单位的账面损益作为基数,而应以投资取得时被投资单位净资产公允价值为基数将其账面净损益进行调整,同时还需调整投资双方顺流交易和逆流交易所产生的未实现交易收益。对这些问题不注意,仍然沿袭老方法,那就产生了错误的会计结论。

3.会计政策变更过于随意。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在每一个会计期间和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没能遵守会计政策变更条件的规定,很随意就变更了会计政策。比如一些企业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随意确定合并范围,从需求结果出发确定合并范围。对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资本化或费用化的做法前后处理不一;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前后期也不统一,同样的资产却被确认为不同的会计项目。这样执行会计政策,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三、企业运用会计政策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经济的大融合,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日益复杂,会计业务的复杂性和新颖性在不断提高。选取恰当的会计政策并加以正确运用,是摆在每位会计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1.会计政策的选择应考虑企业的具体情况。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必须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从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出发,选择与企业生产经营思路吻合的会计政策。企业如果是大量大批生产,那就应该选择品种法计算成本;如果是小批单件生产,那应该选择分批法计算成本。在选择会计政策时,还要注意会计政策的运用条件是否具备。公允价值计量、资产组减值、债务重组、所得税会计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会计处理等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企业在运用相关会计政策时,一定要注意这些条件是否具备,并注意运用成本效用原则加以衡量。

2.理解会计政策的内在含义,正确运用会计政策。要想使会计政策真正发挥作用,除正确选择会计政策外,还要理解会计政策的内在含义和相应的处理程序。会计政策不能拿过来即使用,在使用前应对其进行仔细研究,细微之处要认真分析,不同的原则和不同的要求要严格区分,这样才能确保会计政策的运行效果。比如对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一定要判明属于研究支出还是开发支出;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一定要分清是否具有商业实质;对职工薪酬的处理就是要弄清职工的界定和薪酬的范围。在会计准则中,对每项会计政策的选择条件和解决方法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包括使用方法。企业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将所选取的会计政策理解好,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科学有序、合情合理地加以运用,以确保会计信息的正确性。

3.正确处理好会计政策在使用中的创新问题。对于大多数会计业务,企业都能够从会计准则中选取合适的会计政策。但在实际工作中,也会发生一些新业务,产生一些新问题。这些问题在会计准则中没有规定和说明相应的处理方法,就需要会计工作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真分析经济活动的内容和实质后,根据相关会计准则的要求和自己的经验,找到合理的、有说服力的解决办法。比如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确认、对重要性的判断、对多重市价下公允价值的选取、对可弥补亏损的所得税收益确认等都需要会计工作者找到适当的解决方法。会计工作者要具有创新精神,敢于打破原有准则和制度框架限制,大胆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制定先进的会计政策。

会计论文范文:加强法制宣传规范会计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对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作了具体规定、会计行为主体在会计目标的驱动下,对外部环境刺激和内部条件制约所作出有目的的会计反应活动、制约会计行为的内在因素,是指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制约会计行为的外在环境,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国家财政、税收政策以及信贷政策等,将制约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经济活动行为、会计行为的方向和规范化程度受制于企业行为的方向和规范化程度、保障会计行为的良性运行,就得有一系列行为规范为基础、会计行为道德规范是一定社会为调整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职业规范。新的《会计法》于2000年7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会计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这对于规范会计行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会计法》突出了“规范会计行为,保障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立法宗旨,现就会计行为规范谈谈我的一点认识。

关键词:会计会计行为会计行为规范

新的《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并对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作了具体规定;同时对假账作出特别规定。要求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必须依照《会计法》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使会计核算规范化。

所谓会计行为,就是会计行为主体在会计目标的驱动下,对外部环境刺激和内部条件制约所作出有目的的会计反应活动。就一个企业来说,生成并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是会计工作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会计行为。会计行为的制约因素有很多。它与会计行为主体所处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

制约会计行为的内在因素,是指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各种条件在质量上的综合。概括起来,主要有政治素质、知识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等等。新《会计法》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这就是要求我们应重视和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培训,督促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道德准则处理会计事项,不做假账、不畏权势,以适应和胜任本职工作。

制约会计行为的外在环境,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从宏观上讲,国家财政、税收政策以及信贷政策等,将制约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经济活动行为,从而影响会计行为。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和会计规章,限定了会计人员的行为范围,会计主体的行为不可能超出会计法律之外。市场环境,也限制着企业经济战略行为,从而影响着长期和短期会计行为。从微观上讲,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决策行为、战略方案,以及对内部机构的管理行为等,对会计主体的行为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企业内,会计行为的方向和规范化程度受制于企业行为的方向和规范化程度。从实际情况看,很多违法行为是在企业负责人授意、指使、强令下进行的,如指使会计人员造假,虚增利润骗取贷款,隐瞒利润逃避交税,转移国有资产,账外设账,虚列数据来掩盖其贪污受贿的罪行等,致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因此,新《会计法》明确单位负责人为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这就抓住了矛盾的关键,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对规范会计行为和保障会计信息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此外,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培养出的会计主体,有利于会计行为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很显然,要保障会计行为的良性运行,就得有一系列行为规范为基础。从会计系统的目标和会计行为的主体出发,会计行为规范着重以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为主,以此在强大的外部监督体系下发挥行为主体的能动作用,达到优化会计行为的目的。

会计行为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实施的。我们国家的会计法律制度包括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和会计规章。它通过对会计人员的权利、方法、责任、义务的规定,以确认、维护和发展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的社会关系和经济秩序。会计行为法律规范概括性强,是会计行为主体必须普遍遵循的行为模式,可据以判断衡量会计行为是合法还是违法,是符合规范还是不符合规范,只有通过会计立法,才能使会计职能得以有效发挥,使会计工作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会计行为道德规范是一定社会为调整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所要求的会计人员和会计组织遵循的行为规范。它具有强烈的职业性和社会性,在法律和道德规范下的会计行为,必须达到合情、合理、合法的效果。行为的合理化体现为会计行为在追求本单位的经济效益目标的同时,力求保持与社会效益目标的一致,会计行为规范必须在会计法制的前提下,而各单位在追求本单位经济利益目标的同时,也应力求保持与社会利益目标的一致,遵纪守法。

总之,只有自觉维护会计法规的尊严,正视会计监督的法律地位,单位负责人才能严格自律,遵守会计法,维护会计法;加强会计人员法制教育,进一步规范会计行为。只有如此,才能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帐、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的会计职业道德风尚。

会计论文范文:重视人行为发展现代管理会计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行为科学的含义及主要理论;行为科学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行为科学在平衡记分卡中的应用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人们对行为科学有着不同的理解、行为科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1924年的霍桑实验开始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双因素理论、协助企业正确地进行目标多样化的决策、协助企业做好纵向各个层次的多目标之间的协调配合、用多样化的指标体系进行业绩的计量、评价和控制、平衡记分卡的原理、平衡记分卡中体现出的行为科学、提倡共同参与、通过学习提高员工实现目标的期望几率等,具体请详情见。

【摘要】本文以行为科学在平衡记分卡中的成功应用为例,指出现代管理会计的职能在本质上是一种行为职能,重视人的行为研究应该成为现代管理会计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

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会计执业界运用行为科学研究的成果,开始进行会计行为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会计学的一个分支——行为会计学,其中行为科学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是其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行为科学的含义及主要理论

人们对行为科学有着不同的理解。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用类似于其他自然科学的试验和观察的方法对人和低等动物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进行研究的任何学科,得到公认的行为科学有心理学、社会学、社会人类学以及在观点和方法与之类似的其他学科的部分”(1982美国管理百科全书第三版)。即把行为科学理解为社会科学或社会科学各学科中对人(动物)行为研究成果的集合。从狭义上来讲,人们通常将行为科学理解为借用社会科学各门类中某些原理的行为研究成果去研究企业管理的学科,即组织行为学。美国管理学会1970年出版的《管理手册》中将行为科学定义为:“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管理中人的方面及人际关系进行的研究。”行为科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1924年的霍桑实验开始的,特别是梅奥等人对职工的行为及心理的研究为后来的人际关系学说奠定了基础。

行为科学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的行为科学和后期的行为科学。早期的行为科学又被称为人际关系学说,着重研究职工在生产中的人际关系,研究作为“社会人”的职工及其社会需要的满足问题;后期行为科学在很多方面比人际关系学说更加细致和深入,主要集中于个体行为和组织行为。主要理论有麦格雷格的X理论与Y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麦克利兰的三种需要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罗伯特·豪斯的目标——途径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库尔特·卢引的团体动力学说、莫雷诺的团体成员关系分析理论等。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

这五个层次的需要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称为较低级的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称为较高级的需要。随着现代公司的不断发展,许多公司的工作条件(安全、基本生理需要)和薪金对于人的较低层次的需求来说,一般都是可以接受的,基本上是“令人满意”的。用马斯洛的观点来看,虽然不存在获得满足的需要,但那些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也不再具有激励作用,未满足的需要才是影响人的行为的主要因素,因此集中力量改进工作环境的因素不大可能导致优异的成绩。

(二)美国心理学家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双因素理论,即“保健因素——激励因素”的理论及启示

赫茨伯格通过调查发现,导致员工极端不满意的因素主要有:公司的管理政策;技术监督系统;与主管的关系;工作条件;薪金;与公司的关系;个人生活;与下属的关系;地位;工作安全。他认为,当这些工作环境和条件不具备时,会使员工感到不满意,会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如果具备这些条件,虽然能维持员工的现状,但不会因此而提高其积极性。以上各种因素称为保健因素。同时,赫茨伯格也发现使员工感到极端满意的激励因素主要有: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绩能得到认可;工作本身富有挑战性;职务上的责任感;个人发展的可能性。他认为,这些因素的改善能够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会经常性地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如果这些因素没有处理好,也能引起员工的不满,但是影响不是很大。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可给公司管理层带来如下启示:1.告知一个事实,采取了某项激励措施之后并不一定就能带来满意,更不等于劳动生产率就一定能够提高。2.满足各种需要所引起的激励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物质需要的满足是必要的,没有它会导致不满,但是即使获得满足,它的作用往往也是有限和不能持久的。3.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工作的安排,量才录用,使其各得其所。注意对人的精神鼓励,给予表扬和认可,注意给人以成长、发展、晋升的机会。用这些内在因素来调动人的积极性,才能起到更大的激励作用,并维持更长的时间。

二、行为科学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

实际上,从科学管理之父泰罗根据工人“搬运生铁试验”总结出的“科学管理方法”而得来的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法,到现在的增值管理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行为科学始终伴随着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只是以古典管理理论为基础形成的现代管理会计以服务于企业利润较大化为目的,局限于提供以货币形式表现的经济信息,对人的激励局限于经济利益。以行为科学为基础的现代管理会计致力于:

(一)协助企业正确地进行目标多样化的决策,决策方法由化准则向最满意准则转变。

(二)协助企业做好纵向各个层次的多目标之间的协调配合,以达到企业总体目标与各级、各部门以至组织成员个人目标之间的协调一致。

(三)改变过去靠行政命令强制进行管理控制为主的做法,取而代之以充分发挥各种激励因素的作用,采取最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励、引导企业各部门、各单位以至组织成员为实现企业的总体目标做出较大的贡献。同时,使他们感到他们各自的目标和需要也可以从中得到较大的满足。

(四)用多样化的指标体系进行业绩的计量、评价和控制,最有效地调动企业内部各级、各单位、各部门以及组织内部各个成员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以好的状态完成预定的目标体系。平衡记分卡的应用就是一个管理会计与行为科学相结合得很好的例子。

三、行为科学在平衡记分卡中的应用

(一)平衡记分卡的原理

平衡记分卡起源于199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S·卡普兰和复兴方案国际咨询企业总裁大卫·P·诺顿对十二家大型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的成功经验的总结。平衡记分卡是一个绩效衡量系统,它的功能在于识别和监控企业各个层级上的关键衡量指标,主要目的是将管理层制定的战略与运作层面的活动整合起来,通过在四个常常冲突的衡量指标值中实现平衡而发挥作用。这四个衡量指标是:企业的财务健康度、客户满意度、内部流程的优化、学习和成长。至于为什么是四个指标而不是五个、六个指标,难以通过数理方法进行证明,包括平衡记分卡的创始人卡普兰和诺顿在内的许多人也都难以给予明确的回答。从1992年起,平衡记分卡被广泛应用于实践中。1996年,卡普兰与诺顿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题为《将平衡记分卡作为战略管理系统来使用》的文章。自此,平衡记分卡逐渐被财富1000强中近半数的企业组织采用。这些企业逐渐认识到平衡记分卡不仅仅是一个绩效衡量系统,而且是一个战略管理系统。那么,为什么来自经验总结的平衡记分卡会具有如此广泛的代表性,在全世界得到推广并能在不同的企业发挥作用呢?一方面是由于它紧密围绕公司战略制定业绩指标,注重贯穿四个维度的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强调主要指标之间的相互平衡;另一方面是由于它在应用中十分重视“人的行为”,战略目标的传递、业绩指标的理解、奖励机制以及支持系统无不体现出行为科学中的有关理论,这符合现代管理理论、管理方式的发展趋势,也符合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

(二)平衡记分卡中体现出的行为科学

1.提倡共同参与

“参与”本质上是一种激励机制,参与为员工和较低层次的管理人员提供了在企业管理中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因而有利于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平衡记分卡帮助企业寻找成功的关键因素,建立综合衡量的指标,然而,指标的选择和确定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而定,并根据状况的变化不断调整。在这个过程当中,平衡记分卡提倡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如企业将制定的战略目标在内部信息网上公布,并通过E-mail收集公司各级员工的反馈信息,使员工都主动地参与到战略的制定中来;同样,在目标的分解过程中,也要根据各部门讨论的结果和员工反馈回来的信息,确定指标的主要负责部门和主要支持部门。这样做的好处是:(1)对参与者来说,通过参与,实际上将“自我”融入到工作中,有利于提高士气,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因为可以将他们参加执行标准的测定看成是其对执行标准的认同,可增强其主人翁的责任感。(2)员工的参与可以降低其与指标相关的压力和担心,因为参与者已经知道指标是合理的和可达到的。让执行者参与指标的制定和考核,他们执行起来就不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完成指标时会更加顺利、积极、有效率和效果,并可以在执行中更好地修正和完善现有的指标。平衡记分卡中的参与性融合了行为科学的理念,是满足组织成员受尊重和自我完善需要的手段。

2.注重团结协作

在平衡记分卡的奖励机制中,每个员工的经济利益不但与自己的平衡记分卡的完成情况有关,还与本部门的指标完成情况有关,与整个企业战略目标的完成情况有关。通过平衡记分卡创造出了一种激励环境来激励人们,确立了这样的行为准则:进入组织的成员不能脱离整个组织而有所作为,也不能脱离组织而各行其是,在组织和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关系;组织的每个成员只有为整体目标的实现做出较大贡献,成员的个人目标才能从中得到较大的满足;组织的上下级之间均以组织目标与组织成员个人目标两者之间的“协调一致性”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这正是组织行为观的核心。为了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各部门之间需要经常沟通,员工除了完成自己的指标,还要帮助本部门的其他员工完成指标,形成团结协作的精神,满足了员工“感情和归属上的需要”。

3.通过学习提高员工实现目标的期望几率

期望几率模式是美国科学家佛鲁姆提出的。他认为,一个人对某一个行动成果的评价和此人对这一行动导致后果的可能性大小的判断共同作用,决定了此人采取某一行动内驱力的强度,激励力促使人们采取行动,行动取得成果,通过成果得到满足。因此,为了激励职工,组织管理当局应该一方面让职工知道行动成果的强度;另一方面要帮助职工实现其期望,提高他的期望几率,以提高激励力。平衡记分卡中的学习和成长正是通过投资于雇员培训、改进技术和提高学习能力来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提高他们实现目标的期望几率,进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例如,壳牌润滑油有限公司通过对销售人员在技术知识方面的培训,使“外行认为你是内行,内行认为你不外行”。此外,还通过销售技巧、个人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提高销售人员的工作能力,从而帮助员工更好地完成指标,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4.通过支持系统实现自发的反馈

根据目标设置理论,反馈有助于员工了解自己所做的与自己所想的之间是否存在差异。也就是说,反馈可以指导行为。自发的反馈,即员工可以监控自己的工作过程,比来自外部的反馈更具激励作用。平衡记分卡的支持系统,即是根据企业内部流程开发的专用的数据库系统。对记分卡上的数据来源进行过滤和转化,经处理后,将所形成的有用信息提供给相关的人员(每个员工的个人电脑都与公司建立的内部信息网相通),则所有人员都可以在网上查询公司近期的经营成果,看到自己是否完成了指标,或差距在什么地方,也可以看到其他部门和人员的完成情况。适时的信息反馈,能够使员工自我指导、自我控制,增强了为达到目标而工作的愿望,而这正是工作动机的主要源泉之一。

现代管理会计的职能在本质上是一种行为职能,不通过人的行为、人的作用,管理会计信息就不可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产生实际的效果。因此,为了发挥现代管理会计应有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重视人的行为的研究,这是现代管理会计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

会计论文范文:战略高度完善战略管理会计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战略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战略管理会计存在的问题;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设想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战略管理会计产生的现实条件、战略管理会计的特征、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战略管理会计着眼于长远目标、注重整体性和全局利益、战略管理会计假设、战略管理会计假设分为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会计计量假设、战略管理会计原则、对战略管理会计的认识不足、缺乏战略管理会计的内部环境、缺乏战略管理会计人才、树立战略管理会计观念、创设战略管理会计环境、培养战略管理会计人才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目前,现代管理会计已难以满足企业的战略管理和要求,而战略管理会计以其长期性、全局性、外向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从战略的高度满足了企业发展的需要。本文对企业如何建立和完善战略管理会计进行研究。

【关键词】战略;成本;管理

一、战略管理会计基本理论

(一)战略管理会计产生的现实条件

现代管理会计的前身是成本会计。历史上,管理会计之所以取代成本会计,是因为成本会计的理论对经营决策缺乏相关性,不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近年来,随着企业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竞争压力的增强,现代管理会计已难以提供与战略管理相关的信息,战略管理会计则从更高的起点重新界定了管理会计的内涵,为企业的战略决策寻找方向、把握契机,使战略管理登上历史舞台。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源于管理会计自身的缺陷及企业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特征

战略管理会计着眼于长远目标、注重整体性和全局利益。当企业间的竞争已上升到高层次的全局性战略竞争时,抢占市场份额、扩大企业生存空间、追求长远的利益目标已成为企业家最为关注的问题。战略管理会计适应形势的要求,从多种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以最终利益目标作为企业战略成败的标准。战略管理会计放眼长期经济利益,以企业管理的整体目标为较高目标,从整体上分析和评价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动。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

长期、持续地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是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提供内外部综合信息是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可包括:通过统计的、会计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涉及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数据和资料;提供尽可能多的、有效的内外部信息以帮助企业做好战略决策工作。

(四)战略管理会计假设

战略管理会计假设分为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会计计量假设。会计分期和会计计量假设有其特殊性。在会计分期上,战略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不能将一个企业的全部经营期间人为地划分为一段段相等的较短期间。由于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是获得长期的、持续的经济效益增长,战略管理会计分期的年限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制定5年或10年规划,这5年或10年的年限就可作为战略管理会计的会计期间。在会计计量上,企业战略管理会计不能单纯地利用货币形式进行计量,还必须广泛使用实物量、相对量和其它计量形式,对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效果进行记录和计算。

(五)战略管理会计原则

会计原则是会计活动的科学规范,是对会计实践普遍规律的归纳和总结,也是会计工作的一般性指导规范或基本指导思想。相应地,在战略管理会计领域也应制定原则来规范和指导战略管理会计工作,战略管理会计原则应包括真实性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及时性原则、横向协调原则和重要性原则。

二、战略管理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对战略管理会计的认识不足

战略管理自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多为政府部门及外资企业所使用。进入90年代后,国内企业才涉及运用战略管理,但大多数为一些经营规模较大、经营意识较先进的企业,如长虹、海尔等。绝大多数国内企业的战略意识仍然是比较薄弱的,更不用说学习和掌握战略管理知识并在实践中运用了。经营目光的短浅、狭隘的经营意识也是导致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的一个原因,资源的重复配置、资源的浪费在市场经济建设初期比比皆是。在缺乏战略意识、战略思维的企业里开展战略管理会计,显然是比较困难的。

(二)缺乏战略管理会计的内部环境

目前,企业会计工作的重点仍在财务会计上。尽管传统的会计体系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但是在国内企业的会计工作中,仍然是重财务会计、轻管理会计。无论在会计机构的设置还是会计人员的聘用上,大多数企业仍是把会计工作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主要投向财务会计工作,而将管理会计作为财务会计的一个附属品。这种现状导致战略管理会计工作缺乏实践的内部环境,人员得不到实践锻炼,战略管理会计很难开展。

(三)缺乏战略管理会计人才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企业对战略管理会计还没什么认识,缺乏超前意识,也就无法开展广泛的研究。开展战略管理会计所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除会计学外,还要涉及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及企业文化等,这就对会计人员或其它要从事战略管理会计工作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依目前我国会计人员及其它管理人员的素质来看,还不能适应战略管理会计的要求,其素质还有待提高。

三、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设想

(一)树立战略管理会计观念

要建立战略管理会计,许多传统的会计观念必将受到挑战和冲击,一些传统的会计概念、原则、方法都要从新的角度加以认识。战略管理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新分支,无论是其理论基础,还是其对象、内容和方法都与传统会计大相径庭。因此,研究战略管理会计,首先要摆脱传统会计的旧框框,用全新的观点来看待新生事物。在建立战略管理会计的过程中,我们要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大力宣传战略管理会计的先进性、优越性,强调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这对明确它在会计的发展、企业行为的调整、会计的转轨变型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同时,还必须在企业界广泛开展战略管理的学习和讨论,使企业经营者树立起战略管理意识。

(二)创设战略管理会计环境

要加强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理论研究的目的是指导实践。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框架,而在实务中,在某些领域已涉及到了战略管理会计,这种理论研究滞后的状况将影响到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要改善这方面的工作,可以成立一些专门机构来负责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比如,可设想成立“战略管理会计专门委员会”,吸收会计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和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参加,对一些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方案,逐步完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达到指导实践的目的。

(三)培养战略管理会计人才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更加强调知识对其保持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并日益重视信息的价值,这在实务中表现为企业对软件(人、技术)和硬件(信息工具、网络)的管理和运用的不断加强。应培养战略管理会计人才,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环境的变迁、管理思想的发展和管理方法的变革。

综上所述,战略管理会计是一种以外部性和长期性为核心特征的管理会计形式,是管理会计的发展,是在企业生存环境日益不确定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展望未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强,战略管理会计必将有长足的发展,战略管理会计理念将渗透到整个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信息,使企业获得持久的战略竞争力。

会计论文范文: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战略管理会计论文

摘要:本文将围绕战略管理会计(简称SMA)理论和技术方法在商业银行的应用这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和探讨,使之能成为推动商业银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发展的有力工具。

关键词:战略管理;管理会计;商业银行

前言

近年来,各种创新的会计理论与实践正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而层出不穷。理论和实践均不再局限于原有的理论框架与模式,边缘化的现象日趋明显。战略管理会计(简称SMA)理论与实践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目前,SMA在我国仍处于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阶段。

一、背景

我国的管理会计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在引进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众多学者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发展还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在企业中的地位及其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管理会计有依附性的缩小化倾向,被看作是对财务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由于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附于财务信息这个主体,所以其本身就成为了一种辅助行为。使我国的管理会计从一个独立的过程缩小为依附性的后继活动,在本质上就限制了管理会计的深层次发展。管理会计的应用,需要借助于数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中的一些分析方法。譬如回归分析等,这些方法不但要求有大量的数据资料,而且还要有一定的计量软件操作,这就决定了会计工作不仅有繁杂的计算过程,还要具有这方面知识的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方法得出的分析预测数据还要包含着一些假设条件,还要再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处理和修正,不能直接与市场环境接轨。这就很容易造成“貌似天仙”的分析模型,却不食“人间烟火”的效果,从而阻碍了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在实务中造成了一系列的“并发症”,如专业人员缺乏造成组织性不强、理论模糊造成工作目的性不强等等,使管理会计的发展障碍重重,处于一种地位重要、效果不显著的尴尬境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它对企业运行的贡献已在西方经济的发展中得到印证。但同时,西方理论也发现了其自身的一些缺点,于是管理会计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使得SMA横空出世。

二、SMA与传统管理会计的区别

从SMA的产生来看,它弥补了传统管理会计“轻战略、重战术”的不足,对传统管理会计提出了挑战。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战略管理会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SMA更注重企业外部环境。SM成功的企业就是要创造和保持持久的相对竞争优势。管理会计应该指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相对地位,提供有利于企业进行战略调整的各种信息,但传统的管理会计却未能提供这种信息。SMA跳出了单一企业这一狭小的空间范围,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提供超越企业本身的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其中。有关竞争对手的信息对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至关重要。因此,SMA特别强调各类相对指标或比较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如相对价格、相对成本、相对现金流量以及相对市场份额等等,使企业管理者做到知己知彼,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企业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

(二)SMA提供更多的与战略有关的非财务信息。在目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衡量竞争优势的指标除财务指标之外,还有大量的非财务指标。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还必须依靠众多的非财务指标。如产品质量、生产弹性、顾客满意程度、从接受订单到交付使用的时间等。传统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更多的是财务信息,忽略了非财务信息对企业的影响,使企业的管理者忽视市场、SM等方面的许多重要因素。而SMA则提供了大量极为重要的非财务信息,包括战略财务信息和经营业绩信息、竞争对手信息以及与企业战略相关的背景信息,如市场占有率、与战略成本有关的数据、企业经营业务、企业资产的范围和内容、产业结构对企业的影响等。

(三)SMA更加注重长远目标和全局利益。传统的管理会计着眼于有限的会计期间,以“利润较大化”目标为驱动,注重单个企业价值较大化和短期利润,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容易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忽视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重要因素——外部风险,SMA超越单一的期间界限,着眼于企业长期发展和整体利益的较大化,着重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它更注重企业持久优势的取得和保持,甚至不惜牺牲短期利益,以实现企业整体价值较大化的目标。

(四)SMA是一种性、综合性的风险管理。传统管理会计一般偏重于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缺乏的、综合的风险管理。而SMA既重视主要生产经营活动,也重视辅助生产经营活动;既重视生产制造活动,也重视其他价值链活动;既重视现有经营范围内的活动,也重视其他各种可能的活动。因此,SMA从战略的高度,把握各种潜在的机会,规避可能的风险,如从事多种经营而导致的风险,行业产业结构变化而导致的风险,资产、客户、供应商等过分集中而出现的风险,流动性差而导致的风险等,从而较大限度地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三、SMA的理论基础

从管理会计的历史发展进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管理会计是在吸取了管理学、行为科学、信息经济学等现代管理科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发展和完善的。研究SMA也正是基于将战略管理(简称SM)、经济学等科学运用于管理会计,并结合客观经济环境,形成了SMA的有关理论与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会计的理论基础之一,无疑它也是SMA的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SMA研究的方法论,就是要运用其“普遍性”理论,将SMA活动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综合同化,构建一个与SMA理论相适应的思维方法体系,以解决SMA中的认识和方法上的问题,并能对企业管理活动中的SMA问题进行客观、深入、细致地研究,探索其本质及规律性,使SMA适应客观经济环境和企业管理的需要。

(二)经济学认为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决策,决策需要信息系统支持,于是建立SMA信息系统就成为SMA的必然要求,经济学中的信息经济学将信息看作是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资源,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其具有价值和成本,因此SMA信息的形成和使用应以信息经济学的原理为指导,将信息的效果和经济性统一起来。另外,经济学中的委托理论也为SMA中的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管理学始终把改进企业管理者的管理实务作为其目标,它关心的是企业管理者所面临的问题和要解决的问题。由于市场竞争和环境的变化,SM要求提供竞争优势方面的会计信息,这是建立SMA的直接动因之一,因此SM理论是SMA理论的基础之一。

(四)行为学对管理会计的一个主要贡献是注意了功能紊乱的设计所导致的功能紊乱行为。此外,管理者还可通过行为学在一定程度了解传统管理会计对行为的影响,SMA中的顾客价值分析、业绩评价与激励、成本控制的行为观等都与行为科学密切相关。

(五)系统论分为平衡理论和非平衡理论。在研究和探索SMA时必须以“系统论”为基础和指导,因为SMA涉及面广、包含的因素多,所以必须运用系统的观点来描述、分析SMA内在的规律性。SMA中所要使用的一些基本范畴,如成本、效益等,如果仅仅从企业内部考察,而不从企业所属的更大的社会经济环境来分析和考察,是不可能得到正确计量和评价的,从非平衡理论来看:SMA是一个开放系统,系统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它与社会环境的交流,它需要不断地借鉴其他学科的成果来完善和发展自己,不断地收集信息,加工整理信息,向管理者提供信息。

四、我国商业银行实行SMA的必然性

在我国,SMA尚属新生事物。但基于以下几个原因,它必将在商业银行的管理中得到很快的发展。

(一)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商业银行真正开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商业银行拥有极大的自主权,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主决定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这就为SMA的实行提供了可能。也就是说,商业银行有权适时地制定自己的经营战略,并贯彻执行。这是SMA实行的必要前提。同时,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使得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成本大大降低,从而为SMA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成熟,目前商业银行正处于产权重组、调整和上市的关键时期。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顺应历史的潮流,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制定适当的经营战略,成为商业银行管理上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而传统的管理会计在这方面往往是无能为力的。因此,SMA的实行就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一种竞争经济。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商业银行要想能够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上,进行科学管理,做到知己知彼。首先要把握正确的方向,制定适当的经营战略,然后才能通过有效的控制取得的竞争优势。而这种优势若能加以保持,商业银行就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获得长足的发展。如果商业银行的方向有误或战略不当,随后的管理不仅无济于事,而且还可能会越走越远。因此可以说,市场经济也使SMA的实行成为必要。

五、SMA在商业银行的应用

(一)成本分析的应用: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资金就是银行的产品,产品成本就是资金成本,资金成本高低主要取决于资金来源结构的变化,降低资金成本主要就是寻求负债的结构,强调负债结构的同时,要将工作的重点放在负债和资产规模结构的动态平衡管理上,努力把负债结构调到状态,使降低负债成本成为筹资战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实现成本经验丰富战略。

(二)产品和客户利润能力分析的应用:在开发新的金融产品过程中,会计部门要以战略的眼光高瞻远瞩:1(1)采用成本经验丰富战略,就要特别注重开发成本,精打细算,尽量以最少的投入取得较大的效益,使自己的开发成本低于竞争对手,以成本低取得优势,这样,竞争对手的成本分析、营销的威本分析和成本在定价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就显得很重要。(2)采用产品差异化战略,就要注重产品的高质量、服务的高水平等因素,在开发产品时,可适当增加投入,旨在取得高质量、高水平的产品,以赢得客户,这样,竞争对手的成本分析就由重要转变为必要,营销的成本分析和成本在定价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2.客户利润能力分析分存款户和贷款户,在银行吸收存款的过程中,会计人员应与信贷人员紧密配合,首先会计人员根据客户的情况作出预算,如:吸存的费用、存款的期限和种类等,将预算的收入与预算的支出进行比较分析,制定适当的战略;贷款时,会计人员也要积极参与对贷款户的资信、效益、利润能力等的分析。

(三)竞争对手分析的应用:商业银行的竞争对手主要有外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等,外资银行规模大、实力雄厚;股份制银行能灵活地掌握政策,经营方式机动灵活;城市商业银行虽然规模小,但机制灵活,面对这样复杂的局面,商业银行不应该在决策时只考虑内部情况而忽略外部环境的变化,应考虑竞争对手的情况,应该在银行建立一个反映竞争对手情况的数据库,记录各种途径得到的竞争对手的数据,并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以制定市场竞争战略。

(四)价值链分析的应用:银行的价值链包括吸收存款活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贷款活动等,商业银行应理顺自己的价值链,选择不同的战略。1.会计部门服务客户的战略。会计部门应借助自身综合性强的优势,充分利用关系,树立良好的形象,在吸收存款、扩大客户时赢得支持,加强同客户的交流,在办理业务时,协助客户选择适合的方式,尽量做到“量体裁衣”,提供个性化服务,做到高效、快捷,赢得客户的信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创、人赶我转”,就象罗伯特·卡普兰在其名著《平衡记分卡》中举过的“大都会银行”的案例那样,为客户提供多方位的服务,这是对传统职能的一种创新和突破,使员工从机械地满足客户提出的需要雇员转变为客户尊重和信赖的积极的财务顾问,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取胜。2.面向贷款户的战略。会计部门应对贷款户建立科学的量化指标体系,确定风险等级,建立监测表,通过计算企业经营风险边际率等多项指标,综合分析出企业的经营风险、经济实力、贷款保障程度等情况,以确定贷款对象的风险等级,做到“防患于未然”。3.行业价值链分析,银行的行业价值链是指存款户、贷款户、同业竞争对手之间的商业链。商业银行通过与同业中其他企业进行比较,了解竞争对手的优势,分析自己在行业中的竞争位置,从而为制定新的竞争战略创造条件。首先,会计部门应确定行业的价值链和各层次的收入、成本及资产状况;然后,分析自己在现在的层次上的竞争实力,努力寻求潜在的因素,以期达到维持竞争力长久的目的。

(五)业绩评价方法的应用:1.业绩层次法。根据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和部门职能关系,可将其分为若干层次,分别考核每个层次的业绩。例如将商业银行划分若干中心(成本中心、利润中心等),对其职能和责任目标进行考核。2.平衡卡评价法。银行的会计部门,通过把各层次的业绩评定和实际指标完成情况记录下来,来评定银行各层次管理人员的工作成绩,以推动商业银行竞争战略的实施。3.对比法。商业银行可连续拿出本单位的各项指标与其他企业进行比较,评估自身的业绩表现。要查找差距。找出差距的原因;然后通过对比分析,建立自己的责任目标和实现该目标的战略。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会愈来愈激烈。SMA的核心就是面向外部竞争,帮助企业制定竞争战略。商业银行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运用SMA,势在,必行。

会计论文范文:电子商务影响财务会计论文

一、电子商务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一)电子商务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影响

会计假设是根据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所作的合理推论。现行财务会计是建立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四项假设之上的。随着电子商务的到来,原有的会计所依据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会计假设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1.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组织,规定了会计活动的空间范围。这个特定组织是有形实体概念。而网络公司作为一种虚拟公司(virtualfirms),为了完成某一目标会在短时间内结合形成一个存在于计算机网络的临时结盟体,它没有固定的形态,没有确定的空间范围。组成网络公司的各独立企业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或减少组合方。换言之,网络公司作为会计主体具有可变性,这就使得对会计主体认定产生困难,使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如果会计主体不确定,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就没有空间的归属,那么,会计信息使用者就无法理解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因此,我们可以将会计主体看作一个相对的概念,以确定网络公司“虚”的会计主体:计算机网络上各独立法人企业组成的临时结盟体。这样,我们就要用相对的会计主体假设替代现行的会计主体假设,就可以确定电子商务时代的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从而正确地确认和计量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

2.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持续经营假设的基本含义是: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持续下去,在可预见的未来会计主体不会因清算、解散、倒闭而不复存在。只有在这一假设下,企业的再生产过程才得以进行,企业资本才能正常循环,会计才可用历史成本而非生产价格来确认。而在电子商务时代,网络公司只是一个临时结盟体,在完成目标后可能立即解散,持续经营假设将不再适用。同时,会计核算否定了持续经营假设,我们就要借鉴破产清算会计中的破产清算及破产清算期间假设,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公允价值、收付实现制等确认、计量基础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这样才有利于加强对"网上实体"的风险管理。

3.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会计分期是指将会计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为各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其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据以结算账目、编制财务报告,提供有关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而在电子商务时代,会计分期假设将会被否定,其原因:及时,由于计算机网络的使用,网络上的一笔交易可在瞬间完成。网络公司可能在交易完成之后立即解散,换言之,网络公司的存续时间即是某项业务从开始到结束的期间,具有很大的弹性。在公司存续期间不确定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存续时间很短的情况下,仍进行期间划分,不仅难度很大,而且实际意义也不大。第二,在电子商务时代,由于财务报告采用实时报告系统(realtimereportingsystem),任何时候,会计信息使用者都可以从网络上获得近期的财务报告,而不必等到一个会计期间结束由报告企业编制财务报告后才得到。在这种财务报告模式下,根本不需要对会计期间进行划分。

4.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货币计量假设包括币值不变(一致性)假设和记账本位币(性)假设两个附带假设。一方面,“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性,使得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快,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从而加剧了会计主体所面临的货币风险,也冲击了币值不变(一致性)假设;另一方面,“网上银行”的兴起,“电子货币”的出现,则强化了记账本位币(性)假设,使得货币真正成为观念的产物。因此,面对货币计量假设所受到的冲击与强化,有可能产生一种浮动的、全球一致的电子购买力单位。这样,货币计量假设会可能被人们扬弃,最终形成电子购买力单位计量假设。

同时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在现代电子商务中,通过货币反映的价值信息已不足以成为管理者和投资者决策的主要依据,诸如创新能力、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虚拟企业创建速度等表现企业竞争力方面的指标,更能代表一个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而它们又不能在报表上用货币来表示。随着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产生了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的商务模型,对无形资产(特别是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的计量、对高级技术管理人员价值的计算、对高科技企业潜在的高额风险回报的计量、对通货膨胀的计量等,都成为突出问题。因此,会计计量手段将不仅仅局限于电子货币,而会向多元化发展。

(二)电子商务对会计职能的影响

会计具有反映、监督、参与经营决策三大职能。计算机处理环境的变化和电子交易形式的出现,使建立基于网络化的会计信息核算系统已是时代必然。在这个新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中,企业发生的各项业务,能够自动从企业的内部和外部采集相关的会计核算资料,并汇集于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进行实时反映。由于会计信息实现了实时和自动的处理,那么会计监督和参与经营决策职能就变得更加重要。监督职能主要是监督自动处理系统的过程和结果,以监督国家财经法纪和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这时,监督的形式也将发生变化,如可以通过网络对经济活动进行远程监控和实时监控。参与经营决策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功能强大的预测决策支持系统来体现,这样,企业经营者和外部的信息使用者,可随时利用企业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的未来财务形势作出合理的预测,有助于作出正确的决策。

(三)电子商务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会计要素是为实现会计目标,在会计假设的基础之上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要素。现行财务会计一般从企业资金运动的“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将会计要素划分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要素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要素。这种划分模式使财务报告的结构简单、易懂,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较清晰地了解会计信息。但是,在电子商务时代,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导致经济信息的复杂性。经济信息在向会计要素转化时,现有的会计要素分类不一定能反映经济活动的全貌,即实际经济信息和会计信息之间发生偏差。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却在提高,所以,对会计要素进行更深层次的划分成为必然。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高速处理器的出现,使信息加工的速度越来越快,也使对会计要素进行更深层次的划分成为可能。会计要素将会被划分得更有层次,从而能更加地反映企业资金的运动状况。

二、电子商务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一)电子商务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1.会计核算方法信息化。传统的会计方法逐渐由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取代,主要体现在无纸化交易方面。

2.会计核算内容多样化。在买方市场上,传统的商业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厂房、卡车等曾经决定着企业竞争力的资产等不再是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财务分析成为会计工作的主流,人人都将是会计信息的处理者,传统的会计核算不再是主要工作,会计信息管理、决策分析将占了主要部分。

3.企业会计信息公开化。在电子商务中企业将会计报表放在Web网上,缩短了企业报告的形成时间与使用时间,且透明度很高,既做到信息共享,又可有效遏制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形成社会化监督。

(二)电子商务对历史成本原则的影响

历史成本原则是指将取得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成本作为其入账价值,在资产处置前保持资产价值不变。其在电子商务时代的具体影响:(1)历史成本原则是以持续经营假设为基础,然而电子商务否定了持续经营假设,因此历史成本原则将失去存在价值。(2)网络公司的交易对象多是处于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其市场价格波动频繁,历史成本不能如实反映网络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相关性极差。(3)历史成本是一种静态的计量属性,它对网络公司的经营业绩的反映滞后,经营管理者无法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会计参与决策的职能无法发挥。

在电子商务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资产按现时价值、可变现净值计价成为可能。通过在线访问,可以从网络上获得近期的资产成交价格信息,用现时价值对资产计价。如与美国芝加哥交易所联网的公司可以很容易地知道采用“盯市(marketingtomarket)”制定的期货产品的当日价格。采用现时价值计价,将可以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三)电子商务对权责发生制的影响

权责发生制是指在收入和费用实际发生时进行确认,不必等到实际收到或支付现金时才确认。凡在当期取得的收入或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凡不属于当期取得的收入或负担的费用,即使款项在当期已经收付,都不能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权责发生制是针对会计确认时间而产生的一项准则,它以会计分期假设为基础。而在电子商务时代,由于采用了实时报告系统,不再需要进行会计分期,因此权责发生制将失去存在基础。由于电子商务否定了会计分期,而采用收付实现制。这样,网络公司的经营所得和实际支出的款项直接作为其收入和费用,可以更好地反映公司的现金流量。

(四)电子商务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现行财务报告是综合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的书面文件,由财务报表和附表组成。提供财务报告的目的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电子商务时代,财务报告受到的影响是:

1.现行会计信息系统是为某一特定模型服务,将所有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提供一种“通用的”财务报告。然而,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有不同的决策模型,“通用的”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并不能满足使用者不同决策模型的需要。

2.国际贸易剧增,币值波动大,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并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3.现行财务报告缺少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揭示。而网上交易的主要对象是金融工具,风险性较大。因此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这方面的揭示,以便他们合理地预计风险和未来现金流量,做出正确的决策。

4.知识和信息作为一种全新的资本及一种关键性的生产要素进入经济发展过程,企业的生存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和创新,知识资产、人力资产将在企业资产中的地位越发重要,而现行财务报表对此反映较少。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集电子交易、核算处理、信息随机查询于一体的“动态实时报告系统”,可实时满足不同层次的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多元要求,在会计报表中,也应将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源作为主要资产项目加以重点列示。而反映的侧重点应由关心“创造未来有利现金流动的能力”,转向关心“知识资本拥有量及其增值的能力”。

此外,财务报告还要能反映大量的非货币性信息,如企业员工素质、企业组织结构等。

三、电子商务时代财务会计面临的其它问题

(一)会计信息安全问题

电子商务时代,电子符号代替了会计数据,磁介质代替了纸介质,会计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递。由于Internet的开放性特征和本身的资源缺乏,从而使会计信息安全易受到威胁。具体表现在:(1)原始会计信息虚假。内部人员对原始会计信息进行非法篡改或泄密,造成会计信息在传递之前是虚假的。(2)会计信息被篡改。会计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被网络黑客或竞争对手非法修改或恶意修改,使会计信息失真。(3)会计信息保密性被破坏。保密的会计信息泄露,如果被竞争对手获取将会造成重大的损失。(4)网络系统遭到破坏。如硬件故障、软件故障、非法操作、计算机病毒、黑客入侵都可能导致整个网络系统陷入瘫痪,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受到影响。

(二)会计专业技术人才问题

传统会计在空间、时间和操作流程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业务一般较单一,与其它业务联系较少。而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网络环境使得会计核算简单化,整个财务成为企业业务链中的中心环节之一,会计人员必须拥有相关的管理知识和网络知识,否则财务业务流就会因此减慢,影响整个企业的效率。同时,由于会计人员要提供的成本信息等会计信息,就必须了解熟悉具体的生产过程及其工艺。如电子商务活动使得无库存生产成为可能,作业成本成为成本会计发展的方向,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具有会计知识,而且还必须掌握相应产业的基本知识,此外,会计还面临人力资源会计的构造、信息、知识等无形资产的计价等新课题,这也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还应具有创新知识的能力,以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会计国际化的问题

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信息网络的普遍应用,使人们已经能够在几秒钟之内将几十亿美元甚至更巨额的资金在世界各大城市之间相互流转。从资本流转的程度和广度来看,地球正在变小,企业之间的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企业为了谋求自身的生存,必须不断加强新产品研制和技术改造工作,往往需要巨额资金,但只有较少企业能够依靠自己积累的留存收益或本国的金融机构来应付国际竞争,大多数企业需要筹集国际资金。一个国家的资金贷出单位为了更好地制定信贷决策,必须对外国借款单位的信用状况进行调查,要求他们提供符合国际惯例的标准化的会计报表。另外,电子商务使得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而进行国际贸易必须首先要了解企业的信用和财务状况,因而有必要了解外国企业的会计报表和会计制度,并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会计程序和方法。这样,电子商务就会促进会计国际化的发展。

(四)财务软件问题

目前开发和应用的财会软件都是以模仿手工系统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主要内容的核算软件。随着电子商务的到来,会计的反映职能淡化,会计的参与经营决策职能增强,原有的核算型财会软件无论是功能范围还是信息容量都显露出明显的局限性,而带有决策支持功能的管理型软件是趋势。

同时,新一代的财务软件还必须打网络牌,采用近期的、商业领域流行的技术方案。基于网络的计算模式,对Internet/Intr

anet的支持、近期的C/S模式、WebServer应用等近期技术都将被引入到新一代产品中。特别是采用面向对象方法、组件技术,并在设计方法上引入近期的弹性化设计和安全设计,可保障会计信息更加安全、、及时。

会计论文范文:社会文化观与现代管理会计论文

一、知识、知识经济问题的社会文化观

关于知识经济问题,是我国学术界当前正在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总的说来,讨论的重点主要集中于它的技术层面,很少涉及到它的社会文化层面。

什么是知识经济?现有相关文献的阐述大同小异,多是引用“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下的定义。

我个人的认识是:“知识经济是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其基本特点表现为它是以人的创造性知识(广义理解的知识)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从而使经济的发展不再属于资源依赖型,而转化为知识依赖型(依赖于人的知识的发展程度)。由于地球上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而人的头脑中的知识却可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因而知以经济作为知识依赖型的经济,自然就可保待长期持续发展。”

现在的问题是:上述关于知识经济的界定中,广义理解的创造性知识怎样才能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呢?这就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胄先是一个社会文化问题。即涉及到“非人性化”(dehumanized)与“人性化”humanized)的问题,如果知识经济只涉及到非人性化的技术问题,那就只能称之为技术经济,而不是知识经济;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创造性知识是人的创造性思维的结晶,是人的大脑的产物。但任何人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人,而是作为“社会人”以至“文化人”而存在,总是生活在定的社会关系中。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人的大脑能个能独立自主、精神焕发地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相应地产生创造性知识,是有条件的。也就是说,它首先同人们所处的大环境、人们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条件有着直接的联系。这是因为,“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思维,往往表现为具有超常性(不墨守成规)、它有个性(独出心裁)、富有开拓精神、独创性与灵活性。”而要使真正具有上述特征的创造性思维得以自由驰骋,从加使异彩纷呈的创造性知识得以源源不断地大量涌现,又有赖于与此相适应的催人奋进的社会大环境的激发和孕育才有可能实现。这也正是至今仍有许多人总是带着极其美好和仰慕的心情,追思我国公元前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和西欧14世纪到16世纪文艺复兴时代的根本原因所在。因为这是中、西文化史上的两个黄金时代,都是真正的“思想大解放,科学、艺术处于大变革、大发展、大创造的时代,也是科学、艺术上英才辈出、群星灿烂的时代。”这两个中、西文化史上黄金时代所产生的订多出类拔萃的大师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闪耀的思想光辉,可以看作是他们所处的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反映,至今仍熠熠生辉,令人无限敬仰。

关于创造性人才(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辈出与社会大环境的关系,我国晚清大学者龚自珍对此也有极为深切的感受。从他所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九州生气情风雷,万马齐暗诚可哀。我愿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可以看到,其中的前两句充分反映了他对封建社会末期的思想禁锢压抑了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无限惋惜和哀叹。而后两句则充分表达了”他强烈要求进行社会变革,为创造性人才茁壮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的热切追求和无限向往,因而他的这一寓意极为深刻的诗篇,就是今天读来,也足以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由于知识是人的头脑的产物,是同每个人的精神状态紧密联系的,因而它就决不可能是单纯的自然科学技术问题,而应首先看作是社会文化问题。发展知识经济,使它真正为人民造福,首先要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格的独立和人的尊严,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做到以人为本、技术为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每个人的创造性思维,为促进知识经济迅速而健康的发展,提供无穷尽的精神和智慧的源泉。

二、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同宏观与微观经济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

(一)从宏观上看

首先要明确,在我国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要形成和发展知识经济,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如果没有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推动,以加速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扑面而来的以创造性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将无法在我国生根、发芽和结果,从而使我国又将失去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即导致我国经济的发展将无法融入世界性知识经济发展的大潮流,而陷入步履维艰的困境。

那么,知识经济为什么必然会同我国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水火不容呢?

从社会文化观看,须从经济与文化的关系谈起。

关于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正如“在其所著《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一定的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社会和经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当时,根据提出的‘一边倒’的国策,在经济上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主要特点是:采用国家所有制,所有企业除极少数属于集体所有外,都属于以国家为代表的‘全民’所有,国家通过下达指令性计划进行‘大统一’的直接管理;在财务上实行‘统收统支,统负盈亏’,企业没有独立自主的经营权。经济体制上的‘大统一’,要求文化上的‘大统一’与之相适应。‘大统一’的文化,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出一元性、依附性和驯服性的显著特点。

一元性是指强调‘社会本位论’,个人作为社会整体的一分子,不应有独具‘个性’的自我追求,个人的人格独立和正当利益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要求每个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否则,就会被诬为‘个人主义’严重而受到批判。

依附性与一元性相联系,强调任何人不能游离于一定的社会组织之外,其工作和生活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组织,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层层依附于上级的金字塔式的依附网络。

驯服性是指强调个人对组织必须服从,不容任何人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有任何‘越轨’之处。要求人们以做组织的‘驯服工具’为荣。

这种‘大统一’的文化,一方面将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社会成员中极少数先进英雄模范人物‘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范相等同,严重脱离社会客观实际,势必导致‘假、大、空’风气的滋生和蔓延;另一方面,它对人的‘个性’的扼杀,也对社会成员主动性和聪明才智的发挥起到严重的窒息作用。”由此而形成的知识界“万马齐暗”的局面,怎么有可能为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无限生机的精神动力与智慧源泉呢?

市场经济体制则与此不同。它是建立在自由而普遍的商品等价交换的基础上的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其基础是确认交换双方地位的平等,并不因金钱或权力、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别。而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又有利于调动人类可贵的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即我国文化传统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及时》)和“止于至善”(《大学·孔经》)的精神,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就表现为力求达到永无止境的更加境界的精神。经济生活中这种精神的发扬,有助于促进人的人本立场、主体意识和人性智慧的回归。从而可以为知识经济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奠定牢固的人文基础。

从以上关于知识经济形成与发展宏观

基础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它所涉及到的首先是社会文化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对有关问题如果不从社会文化的大视野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就有可能使人们的认识陷入机械论或工具论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二)从微观上看

再从微观上看,在企业内部建立合理的权力结构,实行真正民主的、人性化的管理,借以为知识经济在企业内部奠定微观基础,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也走了一段很长的弯路。本来西欧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TheRenaissance)和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TheEnlightenment)所倡导的“人本主义”和“天赋人权”的思想,已经促成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使广大公民(citicens)至少从理论上看,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如可参与议员和总统的直接选举等等。可是,在企业内部,长期以来,所实行的仍然是纵向的专制独裁式的集权化管理,广大员工仍处于无权的状态,他们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为等级森严的官僚体制所控制。从而使广大员工在企业内部的主人翁地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智慧和创造力,因受到种种压制而无法充分发挥。

如不彻底改变这种情况,知识经济在企业内部的落实自然无从谈起。

本世纪中叶以来,在西方企业内部兴起的“产业民主运动”(IndustrialDemocracyMovement)正是以彻底改变上述违反历史进步潮流的情况,作为其基本出发点。“‘产业民主运动’认为,企业内部传统的专制独裁式的管理等级制度所形成的管理权力结构,必须作重大的、带根本性的变革,使之与反映历史进步潮流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相适应。即认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所提出的‘人本主义’和‘天赋人权’的思想,不仅要体现在整个国家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同时也应体现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广大员工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处于无权的状况必须根本改变,要在企业内部实行‘产业民主’,将原来纵向的专制独裁式的管理转变为横向(扁平式)的分权化的民主管理,借以使员工和经理人员处于平等地位,享有同样的参与权力,把人本主义、民主管理的思想贯穿于企业管理过程的始终。从而使企业真正成为一个民主的、人性化的组织(HumanizedOrganization)。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充分发挥出来。”为知识经济在企业内部生根、发芽、结果形成广泛的人文基础。

三、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将对现行管理会计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一)企业经营目标的多元化问题

企业经营目标是企业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管理会计,作为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信息和智力支持的“决策支持系统”,其一切活动,也应以企业的经营目标为中心,力求能卓有成效地促进和服务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应怎样界定企业的经营目标?国内外各相关学科的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和发展的过程。我认为,其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又同人们对人性(personality)怎样认识有着直接的联系。

大家知道,美国学者AbrahamH.Maslow是研究行为科学的先驱者之一,他在本世纪4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HierarchyofNeedsTheory),该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5个等级,依次是:①生理的需要:是指衣、食、住等人的基本生活的需要。②安全的需要:是指人的生活及其生命、财产能得到安全保障的需要。③友好与归属的需要:是指人进入组织后,组织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友好相处,成员对所在组织形成归属感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是指人应受到尊重,在组织中形成自重、互敬的良好气氛,进而激发人们对所从事的工作产生自豪感的需要。⑤自我实现(Self-actuality)的需要:是指人对完成自己矢志献身的创造性事业,可从中得到较大自我满足的需要。这种自我实现是一种较高的精神境界。以上5个层次的需要,形成一种金字塔式的结构。

我感到,对AH.Maslow的理论.也可从另一角度来领会,据以把人依次分成三种类型,即经济人(Economicman)、社会人(Socialman)和文化人(Culturalman)。意思是可粗略地认为:侧重于第1、2层次的人属于“经济人”;侧重于第3层次的人属于“社会人”;而侧重于第5层次的人属于“文化人”;而第4层次则介乎第3层次与第5层次之间,既同“社会人”有关,也同“文化人”有关。

对人的类型作这样一种分类,有什么重要意义呢?我认为可以作为确定企业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作为由员工组合而成的企业整体经营目标的客观依据。

具体地说,在工业经济发展的前期,本世纪初以泰罗为代表的管理学家认为,企业的组成人员,都是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进行活动的“经济人”。企业整体的生产经营,也遵循“经济人”的行为准则。因而企业整体的经营目标是“利润的较大化”。对员工的激励也主要运用经济激励机制。

当工业经济发展到较高级的阶段,行为科学家则认为,不能把企业的“组成人员看作是只寻求经济利益的‘经济人’,而应把他们看作是具有感情、思想、需求。爱好和主动性、能动性的‘社会人’。因而认为,企业作为一个社会单位,是一种社会的有机联合体。在这种社会有机联合体中,不存在像‘利润较大化’这样一个单一的可以普遍适用的经营目标。从长远的观点看,应把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看作是它的总体目标。……必须努力消除以‘利润较大化’为单一目标可能导致企业侧重短期行为的种种消极因素。除利润之外,还必须同时在科技开发、产品开发、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人才开发、生产安全、技术装备水平、生活福利设施等各个方面同时下功夫,才有可能为企业长期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奠定牢固的基础。与此相联系,企业的员工作为‘社会人’,不是单纯‘经济人’,他们的个人目标也是多样化的,应包括心理、社会和经济需要等各个方面,并不会以单纯追求经济利益作为其目标。因而,对人们的激励因素也不能局限于经济因素,而应同时包括心理、社会和经济等各个方面。”

当工业经济进一步向知识经济转变,企业的组成是以高智力的员工为主体,他们已经达到‘文化人’的崇高精神境界,企业作为由文化人组成的集体,它们的生产经营当然不会以工业经济后期“企业本位”的多元化因素作为经营目标,更不会以工业经济前期所采用的“单一的利润较大化”作为经营目标,而会适应“文化人”的特点和要求,采用以服务于“社会本位”的更高层次的多元化因素作为经营目标。这种更高层次的多元化因素,从根本动力上看,必然是以非功利性因素作为主导。这是因为以“文化人”为主体组成的知识经济社会,是高度文明的社会,根植于这种大环境的企业,自然会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恢宏的气度,力求应用它所拥有的巨大优势,不断为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创造尽可能多的新价值,借以为解决社会面临的诸如资源、环境、教育等众多问题,促进社会的进步,作出尽时能大的贡献。

总括地说,企业的经营目标,从“单一的利润较大化”,到“企业本位的经营目标的多样化”,到“社会本位的经营目标的多元化”,反映了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其中,财务会计能最直接有效

地为实现较低层次的

企业经营目标--“利润较大化”服务,而管理会计则有更广的活动空间,即可为实现较高层次的企业经营目标--“企业本位的多样化的经营目标”和“社会本位的多元化企业经营目标”服务。特别是能更有效地为较高层次的根植于知识经济社会的“社会本位的多元化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服务。

(二)“决策支持系统”从为“金字塔式”的“决策系统”服务转变为同时为“倒金字塔式”和“金字塔式”的“决策系统”服务

我们曾较早地撰文论述管理会计是“决策支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首要职能是从事决策的研究工作。问题在于:我们原来在这一方面所作的论述,是以纵向的金字塔式的集权化管理模式为基点的。因而对“决策支持系统”如何进行决策研究,是把重点放在如何为企业较高领导人进行最终决策的金字塔式的“决策系统”提供信息与智力支持。这种认识显然是很不的。因为它既不符合“产业民主运动”的要求,也同知识经济形成与发展的总趋势不相适应。因为知识经济既然是以人的创造性知识作为最重要的核心生产要素,而知识又是深藏于广大员工大脑中的精神财富,是不可能依靠外力的强制(如通过上级的发号施令)把它挖掘出来的。的办法,是形成一种新的有效的机制,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员工自身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动力,使他们每个人头脑中的知识宝库都能转化为企业取之不尽的创造源泉。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改变企业管理原来的权力结构,即从纵向的集权化、控制性的管理转变为横向的、分权化的民主管理,以基层作为管理权力的基点,真正确立广大员工的主体地位,赋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知情权和参与权,即坚持员工本位的原则,使每个员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有权依据他们直接了解的情况,善于审时度势,适应情况的变化自行进行决策,形成“倒金字塔式”的决策体系,并在其运作中形成一种以”自主管理”为基础的“自行调节”、“自行控制”、“自行适应”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极大地提高企业对客观环境、条件变化的灵活反应能力,从根本上消除在集权化管理模式下凡事要层层请示汇报才能采取行动、势必贻误稍纵即逝的时机而造成损失的严重缺陷。

在建立了“倒金字塔”决策体制以后,企业的高层领导应怎样实现其领导职能呢?我认为,宜实行较为超脱的、富有感情色彩的“鼓舞性领导方式”(Inspirationalleadership)或称“支持性的领导方式”(Supportingleadership),进而收到“官闲民乐”的效果。这里所说的“官闲”,并不是指采用“倒金字塔式的决策体制”,企业的高层领导可以无所事事,而是指他们应尽量避免去直接干预其所属各层次、各单位广大员工所从事的日常具体事务,而应集中主要精力去研究企业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的大问题,从宏观上对企业整体性的发展进行高屋建瓴式的谋划;而“民乐”,则指广大员工在遵循企业总的经营规范的前提下,可以独立自主。心情舒畅地开展工作,而不致于经常受到外来的种种无谓的干扰。这样,就可以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一种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的条件,有助于促进广大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各尽所能,才思泉涌,从而创造出尽可能优良的业绩,为企业整体的健康发展作出尽可能大的贡献。

管理会计,作为决策支持系统,应怎样做才能同上述新的决策体制的要求相适应呢?我认为,上述新的决策体制对“决策支持系统”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了。因为前者要求后者:

既眼睛向下——为企业生产经营及时线的广大员工提供动态追踪式的瞬时信息沟通网络,为他们进行日常经营决策提供信息、智力支持。

又眼睛向上——为企业高阶层领导进行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决策提供信息、智力支持。

这样上下结合,使全局与局部、长远与当前、战略与战术互相贯通,就可收到的整体效果。

(三)管理会计将从“财务会计”的“二维结构”向“三维结构”转变,走上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会计的发展变化同它所依存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的发展、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会计发展史作一简单的回顾,可以看到,从它的基本结构上看,已经完成了从“一维结构”向“二维结构”的发展,即从“单式簿记”向“复式簿记”的发展,这一发展历程,是同从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向以生产社会化为基础的工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现在我们面临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新时代的转变。由于知识经济是以创造性知识为其核心的生产要素,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原有的工业经济,于是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从会计上看,依靠财务会计原有的“二维结构”模式是无法解决的。因而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管理会计要突破财务会计“二维结构”的既定框框,转变为在“三维结构”模式的基础上,走独立发展的道路,这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较具体地说,从历史上看,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特征的农业经济,生产出来的东西消费以后,如果还有剩余,是以“资产”的形式存在,不管是农民,还是地主,只会把所占有的资产积存起来,甚至把它埋在地下也就是他们只会存钱,不会用钱,更不会把所占有的资产拿去投资,使资产转化为资本,因为当时还没有出现像“资本”或“投资”这样的经济概念。在这种情况下,占有资产的人要利用会计记账,只要用“一维结构”的单式簿记就够了,因为要掌握资产占有量的增减变化,只需要了解期初原来存多少,本期新收到了多少,本期用掉了多少,得出期末还存多少、用公式表示,就是:旧管+新收-件除=实在,十分简单明了。

我在1994年写的为纪念帕乔利“复式簿记”发表500周年题为“帕乔利对复式簿记的历史性贡献为此后会计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牢固基础”的文章中,曾把会计体系比作是“一棵枝繁叶茂、繁花似锦的树”。现在再以此为基础作进一步展开。我认为,从会计结构的发展看,可以这样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