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心理护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心理护理论文:心理护理中腹部外科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患者知情同意及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腹部外科择期手术患者127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Ⅰ组,n=65)与对照组(Ⅱ组,n=62)。排除既往精神病史或心理疾病史患者。其中胃次全切除术47例、胃癌根治术38例、结肠癌根治术42例。其中男69例,女58例,ASAⅠ~Ⅱ级,年龄26~74岁,体重42~70kg。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入院时简单介绍医院环境,术前常规访视,对手术前、中、后注意事项进行简单介绍,鼓励患者以轻松心态面对手术。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心理护理,具体如下:①术前心理护理:重点介绍患者关心的问题,包括疾病知识及手术必要性、医院技术力量及安全保障、同类疾病多个成功病例、手术麻醉流程以及胃管、营养管及术后引流管的必要性与可能出现的不适。②术后心理护理:及时告知手术结果、正确认识疼痛及不适、放松身心、同时动员家属一起做好患者思想工作、对患者的进步及时鼓励和肯定。
1.3观察指标
①采用Zung焦虑量表(SAS)和抑郁量表(SDS),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SAS及SDS评分。②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0~10:0分为无痛;10分为重度疼痛)分别评估两组术后3天,并计算其平均得分。③出院时所有患者填写满意度调查表(分满意、一般、不满意)。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身高、体重、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及手术种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各项评分比较
入院时SAS及SDS评分两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高于国内正常人测试结果(SAS37.23±12.59,SDS41.88±10.57),说明手术患者均存在一定焦虑及抑郁情况。观察组(Ⅰ组)采用心理护理后,焦虑、抑郁心理有所好转,且术后SAS及SDS得分情况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术后疼痛评分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术后护理满意度调查比较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手术是一种侵入性操作,得知要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或多或少存在紧张与恐惧心理,而紧张焦虑情绪会导致非自主神经系统兴奋,出现心率增加、血压升高、免疫力下降等,因而作为现代医学模式下护理的重要内容—心理护理,对疾病的愈后及机体的康复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本文研究,发现我们从临床中进行心理护理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均有好转,可使患者的心理、生理调整到较理想的状态来面对手术治疗。作为外科手术的副产物,术后疼痛具有潜在的危害性,它可引起机体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并可诱发多种术后并发症,然而疼痛并非简单的感觉而且具有主观特性,许多研究证实,患者的负性心理可增加疼痛,术前焦虑、抑郁等情绪可增加术后疼痛敏感性。本研究也证实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减轻,其原因正是通过心理干预措施,帮助患者降低负性心理因素,从而消除“疼痛的心理性成分”,加强机体自身的疼痛调控机制,缓解患者的术后疼痛,增强患者的治疗、康复效果,进而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4结语
综上所述,对外科手术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其焦虑、抑郁情绪,同时也可降低患者术后疼痛,增强患者战胜疾病信心,提高患者对医疗护理的满意度。
作者:惠萍 郑文琳 虞青 黄伶俐 张莉 单位:安徽省立医院西区腹部外科
心理护理论文:心理科开放式护理管理论文
1.心理科开放式护理管理的必要性
开放式护理管理模式与传统的封闭管理模式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对于心理科来讲,患者家属的陪护是非常重要的,家属陪护是心理疾病患者的一种心理寄托,家属陪护对于患者情感方面的支持是十分重要的,不仅能对患者重返社会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家属对患者衣食起居的照顾以及患者各种出行的带领和安全监护架起了患者和社会之间的桥梁。很多患者家属对患者的病后生活照顾缺乏精神卫生知识,患者对家属的过于依赖使得患者丧失了基本的生活技能,患者家属对坚持服药意识的淡薄会造成患者服药依从性差进而不愿意服药的后果,这些错误的精神卫生意识和管理思想都会给患者的康复带来负面影响。心理科开放式护理管理模式通过对患者家属精神卫生方面的培训,让患者家属对患者的病情和相关方面的知识有所把握,进而可以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康复工作。面对这一个心理与行为异于常人的特殊群体,心理科护理员必须具备专业的职业技能与素养,具有心理疾病的患者心理构造并不健全,心理构造的残缺会导致思维发生紊乱沉浸于自己的世界而脱离现实,对客观事物不能正确到位的理解与认识,以至于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生活。受病态支配的心理科患者不仅对自身疾病缺乏自知力而且行为不受到大脑的支配,因此日常生活中十分容易发生譬如自杀、伤人、破坏公务或者走失等意外。由此可见,针对心理科患者的护理工作必须是多方位的,不仅对患者进行日常的发药和输液等基础护理还要对心理患者进行开放式护理,开放式护理包括对患者的行为约束、心理疏导护理工作以及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等几方面内容。心理科开放式护理管理模式的展开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要依据不同患者的状况提供一套科学的、个性化的护理对策,使患者尽快康复。
2.心理科开放式护理管理方法
2.1患者管理
患者的自我认识十分必要,到位的心理护理工作不仅能启发患者正视自身的疾病,还能认识到疾病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调动起精神病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配合治疗,打消悲观消极的生活念头重新振作起来。只有彻底消除患者的心理顾虑和内心的恐惧不安才能避免患者出现自弃的现象。护理人员应当正确的引导患者表达出内心痛苦的感受与体验,从而帮助患者减少自身的焦虑感并且重新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患者主动寻求帮助的时候及时传授给患者缓解危机的方法。
2.2家属管理
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患者本人以及患者家属要对患者病情有着及时的认知,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要认真指导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用药以及其他的重要事项。护理工作人员一定要向患者家属交代好注意事项,尤其是药品监管与监服这一项目,患者家属一定要及时向医院汇报患者的情绪变化、异常言行以及药物引起的各项副作用等状况,护患之间的及时沟通交流可以确保患者的顺利康复。除此之外,护理工作人员要和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及时指导纠正患者陪床的陪护方法存在的问题并且可以给患者家属进行一些简单的护理培训,要重视起患者家属对于患者病况的一些反应,做到及时进行处理。还要教育患者家属一些日常需要注意的事项,譬如哪些食物可以帮助患者有效地稳定病情以及哪些食物患者需要忌口等各项问题。
2.3护士管理
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的时候要加强对患者的人性化管理,要考虑患者自身存在的不同情况,从患者的角度进行思考,要对患者的生活习惯有着深入的了解,并且尽量满足患者的各种需求。护理人员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一切利益为了患者,要有着明确为患者服务的意识,为患者解决生活上的问题并且医院要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素质考核。护理工作人员在上岗工作之前,医院一定要统一对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让护理工作人员对护理安全有着正确的认识,减少由于自身言语或者行为上的过失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再度影响或者生活当中的不安全感。护理工作人员的医疗技术和职业素养一定要过硬,医院要对那些技术水平低下或者不熟练的护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或者淘汰,医院的护理工作人员的数目一定要充足,要给患者提供周到的服务,要对每一床的患者及时做到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及时解决问题。
3.结语
纵观全文可以看出,、心理科开放式护理管理工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心理科开放式护理管理人员就担当着十分重大的责任,心理科开放式护理管理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工作期间不仅要确保患者的人身安全,还要时刻提防患者是否对自己怀有敌意随时准备攻击。要想真正确保心理疾病患者的康复工作就必须仔细的了解到每个患者的内心世界以及每一时刻的心理动态,从而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状态来制定一套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护理措施,进而真正的确保患者的顺利康复。因此,有关心理科开放式护理管理的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当中应当凭借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每一位患者,做好真正到位的开放式护理工作,对患者实施的护理来为患者的早日康复提供高品质的护理。
作者:韦彦 单位:云南省及时人民医院
心理护理论文:产科中的心理护理论文
1妊娠期妇女的心理护理
1.1心理特点
及时,精神比较紧张。国家在施行了计划生育这个政策之后,初产妇的比重占据了巨大部分。在这部分妇女中,大多数妇女对生育知识没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当她们一旦怀上小孩,加之部分妇女会出现一些比较强留的妊娠反应,避免不了就会产生一些紧张的心理;还有的妇女因为怀孕而受到家里的重点保护,这不仅让她们产生一种过分的谨慎心理,同时还会出现过分的依赖心理;每当她们的身边没有人的时候,就会出现孤独、害怕、寂寞的不良心理。
1.2恐惧和不安
妇女妊娠是一个很正常的生理现象和过程,但由于很多妇女对妊娠的理解不够透彻,他们大多数人在某种程度上认为自己是病人,从而在心理会产生一种对胎儿和自身的健康状态会感到不安。通常情况下,妇女在妊娠期间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有:严重的失眠、精神不振、食欲不佳,对于医生、护士的谈话相对来说较为敏感,甚至还会有一些人由心理上的恐惧和不安逐渐转变为绝望等。
1.2对妊娠期妇女进行心理护理的主要是措施
1.2.1适合的语言
对孕妇施行护理的时候,其温和、轻柔的语言对孕妇的心理护理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人际交往中,语言是最主要是的交流方式,因此,护理人员在对孕妇进行观察的时候需要充分的利用语言职能,对妊娠妇女的心理护理是临床上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例如我们在临床中遇到一个妊娠高血压妇女,该患者由于不能忍受长时间的临床治疗,出现了与医护人员不合作的现象,并且她坚持要出院;当我们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首先我们要耐心、细心的为她讲述妊娠高血压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该病对孕妇自身和胎儿的发育成长具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其次,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为了胎儿的健康成长,鼓励她积极的接受并配合治疗;,当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及时的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以便做好各项工作,从而有效的降低患者因为心理因素而引发相关的并发症。
1.2.2提升医德
孕妇在接受产检、生产前的住院之前,作为医护人员的我们,除了要给予孕妇洁净的环境,其态度、行为、操作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对待孕妇采用和蔼的态度、礼貌、文明的行为、熟练、轻巧、精准的操作等不仅能降低甚至是消除孕妇只心理上的不良因素,同时,还能给孕妇带来安全感、舒适感、亲切感,为临床操作、心理护理等的有效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因此,在医院的护理科,我们始终要倡导“高效品质的服务”、“人性化的护理”、“视患者如家人”等的护理、服务理念;通过这样的服务,不仅仅是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一种治疗方法。
2分娩期的心理护理
2.1孕妇在临产之前的心理特征
2.1.1焦虑和恐惧
当孕妇在面临分娩的时候,孕妇首先会产生一种人生闯关、前景叵测等的感觉,避免不了在分娩之前会产生一定成都的恐惧和焦虑心理;加之现在大多数产妇是及时次生产,过分的害怕疼痛、害怕胎儿畸形、害怕出血等,甚至有的孕妇在生产前经B超检查之后显示脐带出现绕颈现象,导致产妇会担心在子宫内的胎儿;还有的产妇主要是担心顺产失败会改为剖宫产的恐惧心理等。
2.1.2因疼痛导致精神高度紧张
在临床上,虽然分娩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大部分的产妇是及时生产,没有经验,加之家庭、社会对分娩的高度重视等,自然就造成产妇对宫缩时出现的疼痛感更加的难以接受。有的产妇在分娩的过程中会大喊大叫,不能很好的配合医生,甚至有的产妇因为畏惧疼痛而出现休克等症状。因为这些现象从而延误了分娩的进程。
2.1.3担心手术式的分娩
采用手术方式进行分娩的主要是因为产妇自身的盆骨不对称、子宫内的胎儿出现了窘迫现象等较为危及情况才实行的。但是又害怕麻药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手术之后伤口的愈合不好、担心手术过程中会出现异常状况等。
2.2对分娩期妇女进行心理护理的途径
助产护士在全程的分娩过程中,应该与产妇进行亲切的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她们的思想状况,以及产妇对分娩的生理知识、妊娠知识等的掌握情况等,有助于护理人员在助产的过程中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助产人员要根据产妇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鼓励和安抚,通过交谈降低产妇的疼痛感。同时还要及时的、尽可能的满足产妇的需求,以便消除她们内心的不安和紧张。针对比较烦躁的产妇,助产人员要给予耐心的照顾,适时的激发产妇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还要指导产度做深呼吸运动,并且为帮助产妇按摩下腹部以及腰底部,有利于减轻产妇的疼痛感。除此之外,还要仔细的观察分娩的进展,并在分娩的过程中将有关的检查结果主动的告知产妇,从而增强他们的分娩信心,积极的配合医生。当胎儿在娩出之后,首先要告知产妇胎儿是健康的、正常的,以消除产妇心中的不安;若是产妇理想的性别,可直接告知并祝贺;若是不理想的性别,可告知产妇孩子很健康、很可爱,接着,再向产妇解说男孩女孩都是一样的道理,避免产妇因为受到精神上的打击而导致产后大出血等并发症。
3结语
总而言之,在产科临床护理中,加强对产妇的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增长护士的护理知识、责任心、爱心,还能消除产妇心中的不安、恐惧、害怕,有助于产妇顺利的妊娠、分娩,最终提升产科的护理质量。
心理护理论文:心理干预视角下儿科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把本科2011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90名儿科患者分为两组,经结合症状体征、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测、实验室检查确诊,符合《儿科学》的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对照组45例,男:女的比例为26:19;年龄1个月~10岁,平均(6.24±3.79)岁;病程2d~3个月,平均(14.23±6.78)d;消化类疾病17例,呼吸类疾病21例,其他7例。观察组45例,男:女的比例为23:22;年龄2个月~9岁,平均(8.45±4.29)岁;病程3d~2个月,平均(15.36±7.66)d;消化类疾病19例,呼吸类疾病22例,其他4例。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不影响实验客观性,故资料存在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以常规护理。安排患儿床位,避免交叉感染;测量脉搏、呼吸、体温、体重,发热患儿每隔4h测量一次体温;保障病房环境舒适安静通风;观察患儿大小便及其他临床指征;根据医嘱给予营养合理易消化的食物;按时给药,就患儿病情及时与医生沟通。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观察患儿及家长行为、表情等,了解患儿的心理变化,用热情的态度,温和的声音去跟患儿沟通。组织培养护士“逗”“哄”的技巧,利用为患儿准备的卫生安全玩具、动画片和儿童歌曲,缓解患儿在陌生环境紧张焦虑害怕的心理。
1.3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治疗一个疗程后,病情显著缓解或临床治愈;有效:治疗一个疗程后,病情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和缓解;无效:治疗一个疗程后,病情没有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8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若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若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可见观察组显效率、有效率以及总体有效率都高于对照组的显效率和总体有效率,计算得P<0.05。
3讨论
由于患儿对自己的病情无法描述,且情绪化。在医院陌生环境下和医护人员陌生人面前,患儿会出现排斥和防御心理,表现为哭闹、不听话等。且患儿的异常心理会对患儿身体本身造成损伤,因此及时必要的心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疗效,本文的临床数据表明,心理干预组的显效率和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
4结语
综上所述,当护理骨外科患者时,应当制定标准规范的护理管理流程,采用品质管理护理可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本文的研究结果和理论分析,均支持上述的结果,可作为骨外科术后护理的临床参考。
作者:石仁萍 单位:莆田市及时医院
心理护理论文:糖尿病患者心理护理论文
1社区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点
①焦虑心理:糖尿病患者在早期的时候症状并不明显,社区群众大多是在无意间的体检中才得知自己患上了该病,因此,多数患者没有心理上的准备,甚至患者的家属很难一时间接受。导致患者心理压力大,逐渐消沉,心理焦虑。②急躁心理:由于疾病普及力度不足,社区群众对各种疾病不甚了解,群众在得知患病后会不自主的产生一种想法:病情是否会恶化?是否有生命危险?致使心理情绪急躁不安,甚至对医护人员态度也较为粗暴、生硬。③恐惧心理:当患者对治疗的方法不了解时,就会产生一种恐惧和排斥的心理。加之为了要调整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的剂量,几乎每小时会给患者量一次血糖,这会给患者到来疼痛。而糖尿病护理周期长,在多次治疗后,病情见效慢,患者易产生不安心理,变得信心不足,对病情感到恐惧。④忧虑心理:糖尿病属于终生性的疾病,因此治疗的时间较长,加之医疗的改革,医药费用的改变,所以又一些患者时常会担心医药费的问题,以及以后的工作生活等问题,从而产生各种忧虑心理。
2社区卫生站护理人员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2.1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能力
患者在进行疗后护理中,因对自身的糖尿病不甚了解,产生恐惧感和悲观心理。这一切都是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不足导致的。所以卫生站医护人员要帮助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能力,讲解有关糖尿病患者病情的相关医学知识,让患者真确科学的了解糖尿病,客观看待自己的病情,调整自己的心态以适应客观要求,以积极健康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2.2让患者及时了解病情,稳定患者情绪
患者一旦被确诊为糖尿病,就要住院,此时的护理人员就因该让患者接受现实,并且让患者及其家属及时的了解糖尿病的发病原因、特点、过程等,鼓励患者讲出自己承受疾病的感受;针对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护理人员要及时的解答,并且注意言行举止。因为此时的患者最需要关心和尊重,和蔼的态度、热情服务,能使患者的心理得到安慰。护士在向患者做卫生宣传时,及时的让患者知道糖尿病目前是不能根治,但是合理的饮食习惯、适当的锻炼身体、科学的服用药物,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情,并且还能延缓该病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使其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工作、长寿等。同时,稳定病人情绪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如文化素养、性格及心理承受力等。对一些重症患者要采取适当方式让病人知道自己的诊断,可通过细致的行为诱导,能使病人情绪渐趋稳定,面对现实,配合治疗。医护人员对病人的解释务求一致,善于引导,给予精神上的支持。
2.3加强与患者沟通
由于社区群众主要依靠打工作为家庭经济来源,糖尿病患者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就耽误了工作,家庭收入下降,患者心理压力增大,日久就会表现出孤独感、忧郁,无所作为。所以此时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就显得尤为总要。与患者除了语言交流之外,还应利用手势、眼神等,表达对患者的关心和同情,认真倾听患者的诉说,减轻患者孤独感。在交流过程中注意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以免给病人造成不良影响,精细的护理可减轻病人的痛苦。
2.4纠正错误思想,灌输正确心理思想
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非常的注重自己病情的变化程度,当对现有的病症以及有关检查项目不理想时,就会过分的担心的病情是否会恶化,从而加重了心理负担,情绪变得不稳定。同时由于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差、迷信等因素,有的患者因受到疾病的折磨,到处求医寻药,听信偏方,加之受到市场上所谓能治“百病”的补药,的影响,一些患者滥服补药、贵药,不仅不遵循对症治疗的原则,而且还耽误了病情。此时,卫生站护士应该及时的向患者耐心的解释科学用药的作用效果。从思想上纠正患者的错误,遵照医生的嘱咐,坚持在医院接受科学的治疗,调动患者积极的心态,提升内在的自身的健康心理。
2.6患者在出院之前,护理人员做好出院之后的指导
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方法是饮食的调整、控制,以及适当的锻炼。社区卫生站医护人员应做好出院之后的指导引导患者接受正确的血糖测量,尿糖和血糖仪的使用;指导患者掌握胰岛素的使用剂量和注意事项,以便正确的注射胰岛素;引导患者保持皮肤、指甲的情节卫生等;注意避免其他疾病的感染;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对低血糖的预防,了解掌握低血糖症发生的前驱症状,如大汗、头痛、烦躁、不安等;若患者出现语言不清时立即口服果汗、糖尿以及食物,若不见好转,立马送往医院;叮嘱患者定期到院复诊、检查,因为糖尿病患者的抵抗力较低,并发症较多并且不好控制,所以预防和治疗是非常的重要。
2.7告诫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
现代的医学证明,焦虑、易怒会导致交感神经的兴奋,使大量的儿茶酚胺和去甲肾上腺素释放;从而导致全身的小动脉血管收缩,使血压得到升高,也增加了胰高血糖素的释放;若血糖增高,这会促使病情的加重。因此,使患者保持良好、平静、乐观的心态好情绪,避免不良的刺激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是医护人员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3结语
总之,对于社区糖尿病患者,卫生站的医务人员工作不应限于传统的疾病治疗和护理,还应重视教会病人如何预防糖尿病、对待糖尿病,如何坚持正确治疗护理,坚持正确的生活习惯。因此做好行为实施方面的糖尿病健康疗养,不仅能提高患者遵医的自觉性,使患者积极主动参与到糖尿病健康疗养计划中来,减少和延缓并发症,而且能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医疗费用。
心理护理论文:强直性脊柱炎心理护理论文
1、病例的选取
选取自2008年3月至2009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男56例、女性40例,年龄13—69(30.75±10.65)岁;病程0.35—50年,平均(5.56±6.28)年。对照组38例,无慢性疾病史及类风湿性疾病,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15—68(29.25±15.75)岁。两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收入和居住状况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患者组病人的年龄、性别、疾病病情及严重程度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所有病例临床资料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协会制定的诊断标准[5],抑郁的诊断参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诊断标准。
2、研究方法
2.1、病例资料的选取
本调查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简易精神智能测定量表(MMSE)等表规项目由经过培训的2名评定者与受试者采用交谈与观察的方式填写问卷。问卷内容一般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人均月收入、住居情况、病程等。应用简易精神智能测定量表(MMSE)、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对9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和38例正常对照组的认知功能和心理状况进行评分,将每项评分相加得简易精神智能测定量表(MMSE)评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
2.2、统计方法
简易精神智能测定量表(MMSE)评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采用统计计算软件(SPSS10.0版本)进行t检验。各组数据均以表示。采用单因素相关回归分析两组对能够影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MMSE评分、HAMD评分和HAMA评分的因素。非计量资料文化程度采用1-4档分类变量。
3、研究结果
强直性脊柱炎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的认知功能和心理状况评分比较见表1。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较对照组的简易精神智能测定量表(MMSE)平均评分明显下降,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明显增高(P<0.01)。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组简易精神智能测定量表(MMSE)评分小于16分者(痴呆)达10例(10.4%),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大于17分者(明显抑郁)21例(21.8%),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大于14分者(明显焦虑)29例(30.2%),明显抑郁并焦虑者12例(12.5%)。经t检验,与对照组比较强直性脊柱炎组简易精神智能测定量表(MMSE)评分明显下降,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明显增高(P<0.01)。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认知功能和心理状况评分与患者强直性脊柱炎病情、病程、年龄、文化程度、月人均收入的相关性分析。简易精神智能测定量表(MMSE)评分与强直性脊柱炎、文化程度和月人均收入呈正比例,与年龄和病程呈负比例;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与强直性脊柱炎、文化程度、月人均收入呈负比例。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与病程、年龄相关无显著性。
4、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除有关节病变外,分部分患者还会患有有心脏、眼部、肺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损害。由于此病属于呈进行性加重态势,最终的结果导致脊椎、各关节畸形并且医学界尚无特效根治办法。所以,患者往往对自己的病情不是很了解,病情带来的疼痛常常造成患者对疾病有很大的恐惧感。若病情长期久治不愈,必然导致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下降,经济损失,社交受限,家庭及各种社会关系的改变等一系列的现象出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不可避免地担负各方面带来精神压力,产生抑郁情绪。Hinkle和Wolff[3]提出在基层的医疗机构中至少有30%的病人伴有精神障碍。田亚莉[4]报告平均病程(6.38±3.2)年的偏头痛患者中抑郁(HAMD≥7分)发生率达32%。抑郁是强直性脊柱患者在整个病程中精神障碍的主要表现,从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抑郁症状的患者占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总数的52.8%。文化程度越高,脑力劳动患者产生抑郁机率要少些。中年以下患者的抑郁症状明显多于中年以上者,这与他们过多注重自己的外表,面临的求偶、社交、工作、下岗等压力等有关。同样,未婚、离异和丧偶的缺乏家庭温暖的患者,所产生抑郁机率也要高于已婚者。另外,我们还发现经济状况的差异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患者抑郁的发生有明显的关系,经济状况条件好的患者,抑郁发病率低;经济状况差者抑郁的发病率较高。
5、结论
从生物治疗模式向心理模式治疗转变,再从心理治疗模式向社会医学治疗模式的转变,是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可见,患者的病态功能否直接恢复深受其心理康复效果的好坏的影响。心理治疗对焦虑抑郁疗效是有显著作用的。患者的认知行为治疗对其抑郁治疗的效果可与抗抑郁药物治疗相媲美已被医学界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心理治疗不仅可以帮助患者提高对其自身疾病的认知能力,还可以增加患者服药的依从性,促进医生与患者正间的沟通。可见心理治疗有着药物治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强直性脊柱炎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不应忽视患病过程长、病情较重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抑郁患者应给予必要的治疗,防止抑郁症加重和持续时间过长,对患者身心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心理护理论文:病人术前心理护理论文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就诊的临床外科手术患者60例。其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42-76(52.7±7.3)岁;文化程度:小学以下25例,中学20例,高中9例,大专以上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职业、经济条件、受教育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干预方法
对照组按外科常规护理,观察组除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术前心理护理干预:①向患者说明手术重要性、安全性,介绍手术室环境、仪器设备和手术相关知识及配合方法。②了解患者对手术的认知情况,纠正患者思维角度,根据事实分析想法和现实差异,告知对可能在手术中出现的一些需要配合的步骤或对疼痛不适的地方进行具体方法指导,应如何化解。③在手术室护理中与患者亲切交谈,为患者解惑,对心理恐惧者及时安慰、体贴,告知手术成功率。④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疏导、解释、分散,进行放松训练,如听轻缓音乐、古曲等,同时请术后的患者现身说教,以降低患者术前不良心理症状,提高心理防御。⑤让患者的家庭亲属给予患者鼓励,取得必要的社会支持,如具有信仰的患者允许在不影响麻醉、手术情况下,可佩带幸运符,增强患者安全感。
1.3评价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括患者术前强迫症、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精神病性等五个项目。每一项目采用5级评分法,无为1分,轻度为2分,中度为3分,相当重为4分,严重为5分。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l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所有计量采用±标准±s)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a=0.05。
2结果
观察组在干预后SCL-90各因子评分中,强迫症评分为1.54±0.29,比对照组1.56±0.33降低了0.02±0.04;人际关系评分为1.51±0.39,比对照组1.63±0.56降低了0.12±0.17;抑郁症评分为1.50±0.35,比对照组1.75±0.49降低了0.25±0.14;焦虑症评分为1.28±0.29,比对照组1.72±0.34降低了0.44±0.05;精神病性评分为1.31±0.27,比对照组1.37±0.31降低了0.06±0.04。两组五个不良心理症状具有差异显著性(P<0.05),且观察组与国内常模相比较,护理干预后五个项目均具有差异显著性(P<0.05)。
3讨论
3.1提高护士素质并加强医学知识宣传
护士素质是进行护理干预的首先条件,护士应积极提高自身医护能力及素质,使之具备高尚医德、专业护理知识、健康心理及语言沟通能力[2]。同时在护理过程中,针对外科患者住院长、护理周期长的特点,应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症状进行医学知识的宣传教育,针对不同患者进行独具行的问题解释,在宣教过程中以强烈的责任心向患者说明术前、后的注意事项,让患者在了解自身情况后增强恢复健康的信心。
3.2对患者主要进行心理干预
有学者认为:不良心理因素会导致机体整体调节功能减弱,使病情加重,引发与心理因素相关的并发症。因此,关注患者在手术前、后的心理问题,对促进患者的康复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有学者建议[3],外科护理人士不仅要努力对病患的信息进行探求,更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满足他们需求,使他们了解到护理的重要性,以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特别对于术前患者更应加大心理疏导,向患者解释病情及在手术室需要的术中配合要点,纠正患者主观不良心理压力,根据事实进行分析并告知患者差异,对不良情绪的根源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疏通,以正面配合引导患者树立信心,使患者能在情绪稳定的良好状态下进入手术室。
3.3大力倡导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能使患者稳定情绪,帮助他们面对现实,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进而打破消极不良心理。社会支持系统主要源自于家人、朋友、同事、组织、团体、社区等,这些系统是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的最主要的支持力量,便于提高患者的抗挫折能力。
4结论
本研究通过以上心理护理干预改变外科手术患者不良心理因素,使外科手术患者用积极的应对和接受的态度来面对手术,增强乐观的情绪调节能力。实施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情绪、食欲、睡眠有很大程度的改善,护理人员及社会支持系统的配合使患者日常生活状态良好,对自身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对治疗有积极态度,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心理护理论文:乡镇卫生院对糖尿病的心理护理论文
1农村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点
①焦虑心理:糖尿病患者在早期的时候症状并不明显,乡镇群众大多是在无意间的体检中才得知自己患上了该病,因此,多数患者没有心理上的准备,甚至患者的家属很难一时间接受。导致患者心理压力大,逐渐消沉,心理焦虑。②急躁心理:由于疾病普及力度不足,农村群众对各种疾病不甚了解,群众在得知患病后会不自主的产生一种想法:病情是否会恶化?是否有生命危险?致使心理情绪急躁不安,甚至对医护人员态度也较为粗暴、生硬。③恐惧心理:当患者对治疗的方法不了解时,就会产生一种恐惧和排斥的心理。加之为了要调整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的剂量,几乎每小时会给患者量一次血糖,这会给患者到来疼痛。而糖尿病护理周期长,在多次治疗后,病情见效慢,患者易产生不安心理,变得信心不足,对病情感到恐惧。④忧虑心理:糖尿病属于终生性的疾病,因此治疗的时间较长,加之医疗的改革,医药费用的改变,所以又一些患者时常会担心医药费的问题,以及以后的工作生活等问题,从而产生各种忧虑心理。
2乡镇卫生人员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2.1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能力
患者在进行疗后护理中,因对自身的糖尿病不甚了解,产生恐惧感和悲观心理。这一切都是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不足导致的。所以卫生院医护人员要帮助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能力,讲解有关糖尿病患者病情的相关医学知识,让患者真确科学的了解糖尿病,客观看待自己的病情,调整自己的心态以适应客观要求,以积极健康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2.2让患者及时了解病情,稳定患者情绪
患者一旦被确诊为糖尿病,就要住院,此时的护理人员就因该让患者接受现实,并且让患者及其家属及时的了解糖尿病的发病原因、特点、过程等,鼓励患者讲出自己承受疾病的感受;针对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护理人员要及时的解答,并且注意言行举止。因为此时的患者最需要关心和尊重,和蔼的态度、热情服务,能使患者的心理得到安慰。
2.3加强与患者沟通
由于农村群众主要依靠农作收入及打工作为家庭经济来源,糖尿病患者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就耽误了劳作,家庭收入下降,患者心理压力增大,日久就会表现出孤独感、忧郁,无所作为。所以此时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就显得尤为总要。
2.4纠正错误思想,灌输正确心理思想
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非常的注重自己病情的变化程度,当对现有的病症以及有关检查项目不理想时,就会过分的担心的病情是否会恶化,从而加重了心理负担,情绪变得不稳定。同时由于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差、迷信等因素,有的患者因受到疾病的折磨,到处求医寻药,听信偏方,加之受到市场上所谓能治“百病”的补药,的影响,一些患者滥服补药、贵药,不仅不遵循对症治疗的原则,而且还耽误了病情。此时,卫生院护士应该及时的向患者耐心的解释科学用药的作用效果。
2.6患者在出院之前,护理人员做好出院之后的指导
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方法是饮食的调整、控制,以及适当的锻炼[1]。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应做好出院之后的指导引导患者接受正确的血糖测量,尿糖和血糖仪的使用;指导患者掌握胰岛素的使用剂量和注意事项,以便正确的注射胰岛素;引导患者保持皮肤、指甲的情节卫生等;注意避免其他疾病的感染;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对低血糖的预防,了解掌握低血糖症发生的前驱症状,如大汗、头痛、烦躁、不安等;若患者出现语言不清时立即口服果汗、糖尿以及食物,若不见好转,立马送往医院;叮嘱患者定期到院复诊、检查,因为糖尿病患者的抵抗力较低,并发症较多并且不好控制,所以预防和治疗是非常的重要。
2.7告诫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
现代的医学证明,焦虑、易怒会导致交感神经的兴奋,使大量的儿茶酚胺和去甲肾上腺素释放[2];从而导致全身的小动脉血管收缩,使血压得到升高,也增加了胰高血糖素的释放;若血糖增高,这会促使病情的加重。
3结语
做好行为实施方面的糖尿病健康疗养,不仅能提高患者遵医的自觉性,使患者积极主动参与到糖尿病健康疗养计划中来,减少和延缓并发症,而且能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医疗费用。
心理护理论文:隔离病房患者心理护理论文
一、隔离病房患者常见心理反应
(1)恐惧和紧张。
患者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和被隔离的事实,缺乏心理准备,加之隔离患者所患的疾病一般具有传染性且病情比较重,所以大部分患者都会不同程度的表现出紧张和对疾病的恐惧。
(2)无效性否认。
约有50%病人产生无效否认行为,一般发生在入住隔离病房后第二天开始,第三、四天达到高峰。有时候对一些疑似传染病的患者需要隔离,但患者表现不典型或者病情轻微,所以往往患者认为自己没有患病,或者认为自己病情比较轻,不需要隔离进行监护治疗。
(3)“隔离综合症”。
患者在隔离过程中出现的以精神障碍为主,兼具其他表现的一种综合症。表现为情感障碍、思维紊乱、行为动作异常。
(4)自我形象紊乱。
患者对身体结构外观功能的改变。在感受、认知、信念、价值观等方面出现健康危机。如对一些器官移植的患者,总感觉移植的器官不是来自自身的就有异物感、排斥感。
(5)愤怒与敌对。
患者得病被隔离后,心理极不平衡,认为认为受伤和患病忍受病痛折磨是不公平的,为什么这种不幸只发生在自己身上,不发生在别人身上。最终导致其自制力下降心理防卫机制转移,表现为对家人和医务人员面带怒容、双眉紧锁、尖叫等
(6)孤独与忧郁。
进入隔离病房之后就隔绝了患者与外界的联系,同时受探视时间限制,各方面与患者的信息交流减少,日久就会出现沟通障碍,表现为孤独感、忧郁,甚至出现自杀倾向。
(7)对各种仪器依赖心理。
如对一些肺功能障碍或者呼吸衰竭的病人要用到呼吸机,长期机械通气,习惯被动辅助通气,产生依赖,担心如果停止使用呼吸机后,又出现呼吸困难和窒息发生,患者对自己缺乏信心,对普通病房医护人员缺乏信任。
二、导致隔离病房患者不良心理反应的原因
(1)疾病认知所致。
不良心理反应,取决于患者对疾病的体验和对外界刺激的认识和评价;对疾病的经历和认识水平使同样疾病,相似严重程度的患者产生截然不同的心理反应;对疾病的错误认识能引起不良心理反应。例如麻疹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对麻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实际上就是把传染源控制起来,因为麻疹患者是该疾病的传染源。这样,对保护易感者,防止疾病蔓延都有好处。麻疹疾病本身一般不严重,只需对症治疗。而如果认为麻疹被隔离是很严重的疾病,就很容易加重患者心理负担,引起心理问题。
(2)治疗所致。
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有些药物或者治疗手段会引起患者心理问题。[4]如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可引起情绪抑郁、易激动、妄想、幻觉等;利多卡因可引起嗜睡、情绪抑郁、定向障碍、坐立不安、欣快、短暂的兴奋状态。同时有些创伤性检查和治疗,因为容易导致患者疼痛不适等其他不良感受,所以容易引起患者恐惧不适。
(3)病室环境所致。
隔离病房单调的空间和医疗设备的摆设,容易导致患者生物钟节律紊乱,睡眠不足,身心疲乏;同时隔离病房一般谢绝探视,病区保持安静,容易导致患者分离性焦虑;而病区隔绝了患者与外界的联系,患者缺乏信息交流,而医护人员不能与患者充分交流致患者产生消极情绪。
三、隔离病房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一)稳定患者情绪
隔离病人多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顾虑重重,常失去治疗信心而悲观失望,甚至想自杀。这些不良情绪对机体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使病情恶化。因此,护士应具备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尊重病人,热诚关怀,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尽力消除不良刺激,并取得家属的紧密配合,满足病人情感上的需要。[5]稳定病人焦虑情绪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如文化素养、性格及心理承受力等。对一些重症患者要采取适当方式让病人知道自己的诊断,可通过细致的行为诱导,能使病人情绪渐趋稳定,面对现实,配合治疗。医护人员对病人的解释务求一致,善于引导,给予精神上的支持。
(二)加强与患者沟通
进入隔离病房之后就隔绝了患者与外界的联系,同时受探视时间限制,各方面与患者的信息交流减少,日久就会出现沟通障碍,表现为孤独感、忧郁,甚至出现自杀倾向。所以此时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就显得尤为总要。与患者除了语言交流之外,还应利用手势、眼神等,表达对患者的关心和同情,认真倾听患者的诉说,减轻患者孤独感。在交流过程中注意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以免给病人造成不良影响,精细的护理可减轻病人的痛苦。
(三)帮助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
患者在进入隔离病区治疗后,因对自身的疾病不甚了解,以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所以产生恐惧感和悲观失望,有的甚至产生自杀的想法。这一切都是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不够导致的,所以要帮助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可以讲解有关患者病情的相关医学知识,让患者真确科学的了解疾病,客观看待自己的病情,调整自己的心态以适应客观要求,以积极健康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心理护理论文:基层医院糖尿病患者心理护理论文
1患者的心理特点
1.1焦虑型
糖尿病患者在早期的时候症状并不明显,患者通常是在体检中才得知自己患上了该病,因此,多数患者没有心理上的准备,甚至患者的家属很难一时间接受。还有的患者是因为害怕耽误工作,心理压力特别的大,逐渐变得消沉。
1.2急躁型
糖尿病患者因为平日的工作较为繁忙忽略了对自己身体的照料,往往错过了体检的时间,直到身体出现了明显的病症,影响了其工作才引起重视,当患者到医院检查的视乎,病情已经不轻;此时,患者不自主的产生一种想法:病情是否会恶化?因此情绪变得急躁不安,使患者缺乏了复查和治疗的时间,甚至有的患者对医护人员态度较为粗暴、生硬。
1.3恐惧
当患者突然从熟悉的环境换到陌生的医院时,以及对治疗的方法不了解时,就会产生一种恐惧和排斥的心理。加之为了要调整患者的胰岛素的剂量,几乎每小时会给患者量一次血糖,这会给患者到来皮肉之苦;患者在短时间内接受过多的治疗,也会产生不安的心理。
1.4忧虑
糖尿病属于终生性的疾病,因此治疗的时间较长,加之医疗的改革,医药费用的改变,所以又一些患者时常会担心医药费的问题,以及以后的工作生活等问题,从而产生各种焦虑的心理。
2护理的措施
2.1让患者及时的了解病情,尊重关心患者
患者一旦被确诊为糖尿病,就要住院;此时的护理人员就因该让患者接受现实,并且让患者及其家属及时的了解糖尿病的发病原因、特点、过程等,鼓励患者讲出自己承受疾病的感受;针对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护理人员要及时的解答,并且注意言行举止。因为此时的患者最需要关心和尊重,和蔼的态度、热情服务,能使患者的心理得到安慰。护士在向患者做卫生宣传时,及时的让患者知道糖尿病目前是不能根治,但是合理的饮食习惯、适当的锻炼身体、科学的服用药物,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情,并且还能延缓该病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使其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工作、长寿等。
2.2正确心理思想的灌输
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非常的注重自己病情的变化程度,当对现有的病症以及有关检查项目不理想时,就会过分的担心的病情是否会恶化,从而加重了心理负担,情绪变得不稳定。此时,护士应该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结合客观实际,向患者疏导正确的思想;确保患者在院治疗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的配合治疗。
2.3纠正错误的治疗思想
有的患者因受到疾病的折磨,到处求医寻药,听信偏方,加之受到市场上所谓能治“百病”的补药,的影响,一些患者滥服补药、贵药,不仅不遵循对症治疗的原则,而且还耽误了病情。此时,护士应该及时的向患者耐心的解释科学用药的作用效果。从思想上纠正患者的错误,遵照医生的嘱咐,坚持在医院接受科学的治疗,调动患者积极的心态,提升内在的自身的健康心理。
2.4患者在出院之前,护理人员做好出院之后的指导
治疗本病的基本方法是饮食的调整、控制,以及适当的锻炼。引导患者接受正确的血糖测量,尿糖和血糖仪的使用;指导患者掌握胰岛素的使用剂量和注意事项,以便正确的注射胰岛素;引导患者保持皮肤、指甲的情节卫生等;注意避免其他疾病的感染;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对低血糖的预防,了解掌握低血糖症发生的前驱症状,如大汗、头痛、烦躁、不安等;若患者出现语言不清时立即口服果汗、糖尿以及食物,若不见好转,立马送往医院;叮嘱患者定期到院复诊、检查,因为糖尿病患者的抵抗力较低,并发症较多并且不好控制,所以预防和治疗是非常的重要。
2.5心态保持的重要性
现代的医学证明,焦虑、易怒会导致交感神经的兴奋,使大量的儿茶酚胺和去甲肾上腺素释放;从而导致全身的小动脉血管收缩,使血压得到升高,也增加了胰高血糖素的释放;若血糖增高,这会促使病情的加重。因此,使患者保持良好、平静、乐观的心态好情绪,避免不良的刺激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是医护人员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心理护理论文:肝病住院患者心理护理论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年**月至****年**月我院共收治肝病住院患者80例,其80例患者中产生不健康心理患者42例,男18例,女24例,男:女=1:1.3。
1.2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在42例肝病住院患者心理特征表现中,出现沮丧心理13例;揣测心理8例;“忿世嫉俗”心理17例;自杀心理4例,通过护士对症下药进行心理护理,病情有所控制。
2、结果
沮丧心理13例肝病患者由于自己得了慢性肝病,从而联想到疾病经久不愈,需长期治疗,导致沮丧、不安等情绪。从慢性肝病患者复发率显高的背景看,患者因受不了长期疾病折磨,缺乏治愈的信心,便会精神萎靡,一蹶不振;同时由于肝病不能坚持工作,导致家庭关系紧张,周围人也鄙薄歧视,给工作、家庭、经济、社交活动带来影响,使患者灰心丧气、孤独失望或表现相反,患者到外诉苦,牢骚满腹,办事不如意,动则暴跳如雷,这些都是沮丧情绪的发泄。揣测心理8例慢性肝病患者一年多次住院,病情呈现治不愈或反复发作,其心理顾虑较多。其心理表现为:肝功能指标稍有好转就情绪高涨,症状稍有新的发展就联想到是否有了肝硬化、肝腹水,甚至肝癌。这种患者对各种化验、检查的结果都比较熟悉,不少患者经常翻阅关于自己所患疾病知识的书籍,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所了解,可谓“久病成医”。一位肝硬化患者并发胆囊炎,平日里肝区即胀痛不适,因吃了油脂较多的食物,引起肝区剧烈疼痛,随即认为自己患了肝癌,并对子女做了“临终”交代。揣测心理严重影响肝病患者的身体健康,使本来可以好转甚至可以治愈的肝病变得难以恢复,甚至恶化。“忿世嫉俗”心理这类心理表现在我院肝病患者中占据17例。因为慢性肝病大多是传染病,而有些家属不懂得消毒隔离方法,产生惧怕心理,对患者采取避讳甚至厌烦的态度,周围的朋友、同事也有所顾虑,不愿与之交往。如此种种,都可能使患者产生“老天不公平”的感觉,因此肝病患者会在住院期间溜到饭店吃喝一通,或在好转出院后到公众场合与不知情者同吃、同住。这种逆反心理极易危及到全体公民的健康。消极绝望自杀心理在我院出现自杀心理患者的5例中,多数是那些病程长,经济来源比较困难的农村病人,一次化疗,介入疗法要花去近千元的费用,对他们负担很重。因此这类病人往往表选对这段治疗无动于衷,出现自我损害的表现,如拒绝服药、打吊针、拒绝配合化疗,经常对医护人员及家属发脾气,对生命延续失去信心,往往会想到自杀,离开人间的念头。
3、护理对策
3.1加强心理护理诊断
在护理诊断中不仅要了解患者所有的心理护理问题,还应对潜在的影响和可能的变化做出预测,应分析患者心理障碍的原因,对可能发生的心态变化做到心中有数,及时采取应变措施做好宣传咨询工作,让其从不利的心态中解脱出来,教会患者运用有效的心理应变措施来控制和调整自己的心态,并可适当运用医学知识充实患者头脑,鼓励其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3.2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
根据心理护理诊断,对患者的心理变化和表现进行细致的观察。对每个患者采取相应的辨证施护措施,做到关心体贴患者,了解其心理障碍的原因,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疾病。沮丧者心理护理要让其认识到慢性肝病虽无特殊治疗,但只要掌握疾病的规律,就有希望治愈疾病。如保持情绪稳定,少思勿躁,清心静养;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保持足够热量、蛋白质(肝昏迷患者应限制蛋白质摄入),及充足的维生素B和维生素C,脂肪不宜太多,但不强调高糖和低脂饮食,多食蔬菜水果,禁止饮酒;根据病情适当休息,避免过度疲劳;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如此疾病虽然没有彻底痊愈,但患者还是能够维持一定的健康水平,并且能够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揣测心理患者护理要让其以及疾病基本知识,以及疾病和情志之间的关系,告知患者慢性肝病与内伤七情关系密切,多由郁怒忧思而成,躯体疾病与心理疾病可以相互转化,相互作用[2]。“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都是常见的,鼓励患者随时调整心态,以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以利疾病的稳定和恢复。忿世嫉俗患者心理护理肝病患者借助各种理由与其亲属、医护人员及周围的人吵闹,对任何事情都感到不顺心,有的患者认为身边所有的人都嫌弃自己,看不起自己,甚至与医护人员不说话、撒谎,拒绝接受治疗。因此,护理人员要对他们态度诚恳,尊重他们的人格,注意与他们谈话的艺术和技巧,观其言行,剖析其心理,通过具体的生活小事来感化他们[3]。比如:帮助患者买药、送水、打饭、周末送鲜花等形式,使患者从心灵深处感觉到温暖,从而减轻其冷漠愤怒的心理。
4、结语
消极自杀患者心理护理首先要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反复交流、沟通,家属最了解患者的心理特征、挫折忍受力、生活态度和对病情的认知程度,从中找出患者心理最薄弱、最脆弱的问题,进行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把症结化解,从而消除患者的自杀意念和不良的隐匿心理。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护士必须要和患者建立彼此信任的良好人际关系,而且护士应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洞悉患者的内心活动,才能充分把握时机,进行心理干预。其次,护士要通过每一次谈话,每一次护理,每一次治疗,使患者能够客观地了解自己的病情,不要回避确定存在的心理问题,寻求合理的解决方式,帮助患者做出适当的、符合自己情况的选择。如肝癌患者的疼痛,一定要和医生制订出一套解决疼痛的方案,把疼痛对患者的折磨降到低点,这可以减轻患者对疼痛的恐惧,提高其生活信心。在后半夜,可以增加巡视次数,严密观察患者。陪护可以改变休息方式,在患者最需要的时候,陪在他身旁,避免意想不到的后果。在患者具有巨大的精神压力时,建立患者宣泄途径是疏导患者心理压力的有效方法。所以护士在发现患者精神压力过大时,应及时鼓励患者宣泄,以减轻精神压力[4],使其情绪逐渐稳定。
心理护理论文:心理问题精神科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精神科工作的74例在岗护理人员,向其发放调查问卷74份,其中男21例,女53例;年龄21~49岁,平均年龄(33.1±4.21)岁;护龄1~24年,平均护龄(7.21±2.14)年;文化程度:24例中专,30例大专,20例本科;婚姻状况:26例未婚,41例已婚,7例离婚;所选的护理人员均未见有不良嗜好,无严重的精神疾病或者躯体疾病。
1.2方法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问卷调查,将所得结果与国内常模进行对比。症状自评量表具体包括90条项目,9个因子,具体是指强迫症状、躯体化症状、抑郁症状、人际关系方面、敌对症状、焦虑症状、精神性症状、偏执症状等;运用0~4分的记分制度,0分表示没有症状,4分表示极严重。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本文所选的护理人员进行分析,其中19例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占25.7%;其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科护理人员在人际关系、躯体化、焦虑、抑郁以及偏执等方面均比国内常模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敌对、强迫、精神病、恐怖等4项与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人员出现心理问题与其婚姻状况、护龄等因素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而与学历无明显相关性(P>0.05)。
3讨论
当社会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患有心理疾病。医院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护理工作者需要面对患者和工作两方面的压力,同时护理人员的工作繁重,夜班无法休息,对其睡眠质量和时间均造成影响,长期的处于高强度压力下。因而,精神科护理人员成为一个突出的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群体,其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比一般人群低。精神科长期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会导致机体平衡失调,出现内心冲突。通过研究发现,精神科护理人员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①面对特殊的服务对象,护理人员长时间的处于精神应激状态;②护理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导致身心疲惫;③传统价值观念给护理人员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④管理人员不够重视护理人员心理问题。根据这些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措施:①对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重视;②提供缓解和减轻护理人员压力的条件;③提高护士社会地位,纠正不良社会偏见;④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心理问题及专业素质培训;⑤鼓励社会各界及亲朋好友对护理工作给予支持;⑥加强护理队伍的建设。综上所述,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其他科室的护理人员,管理人员应制定有效的措施来对护理人员心理压力进行缓解,这样有利于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进而提升护理质量。
作者:隋吉龙单位:长春市第六医院
心理护理论文:心理疏导应用下的心内科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心内科患者60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按照时间就诊顺序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8~78岁,平均(56.7±2.5)岁,疾病类型:脑出血11例(36.67%),高血压10例(33.33%),冠心病9例(30.00%)。试验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54~79岁,平均(58.3±2.4)岁,疾病类型:脑出血10例(33.33%),高血压13例(43.33%),冠心病7例(23.33%)。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疾病类型等基础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护理方法包括换药、保障科室内卫生及环境整洁。试验组在其基础上给予心理疏导干预,护理方法包括:①要求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给予鼓励与支持,使其树立疾病治愈的信心。②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疾病的治愈、转归,并向其说明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不适感,使患者做好心理准备。③面对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过度紧张、焦虑等患者,学会站在患者的角度出发向其解释疾病治疗的难点并与其家属做好相关沟通作用,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临床治疗及护理过程中。④护理人员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并鼓励其积极参与户外活动,以维持良好的情绪及心态。疗效评价指标:观察与对比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护理方式下的生活质量满意度情况。将临床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3个等级。①显效:将患者经过护理后心情愉快,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②有效:将患者经过护理后心理状态及情绪有所转变,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明显好转迹象;③无效:将患者经过护理后情绪较差,不愿主动配合医师治疗,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好转迹象。总有效=显效+有效。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对生活质量满意度情况对比:对照组经过护理后对生活质量满意度达显效9例(30.00%),有效11例(36.67%),总有效率66.67%。试验组经过护理后对生活质量满意度达显效12例(40.00%),有效17例(56.67%),总有效率96.67%。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临床调查资料显示,心血管疾病已成为目前临床上一类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由于心血管疾病的起病急,早期症状并无明显,这就使得患者对于疾病的发生未能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同时由于其对于疾病的起因、治疗过程及经济方面较为担心,易出现紧张、焦虑及抑郁等不良情绪,且高度的焦虑及抑郁等不良情绪易造成严重心理障碍,甚至对患者的治疗过程带来影响,导致病情恶化。因此,对于心内科患者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以往临床上实施的常规护理无法达到令患者满意的效果,易导致护患纠纷的出现。现我院为了提升患者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了心理疏导干预,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经过护理后对生活质量满意度总有效率分别96.67%、66.67%,结果提示,实施心理疏导干预的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与李小波在2013年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综上所述,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有效的心理疏导干预可显著提高护理服务质量,能够有效促进功能恢复及心理健康,同时提升患者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帮助患者调整不良心理情绪,值得在临床范围内进行广泛推广。
作者:张秀芹刘玲单位: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县中医医院
心理护理论文:心理健康教育精神科护理论文
1在精神科护理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1精神科护理学的含义《精神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精神科疾病的防治和护理以及精神科患者的科学管理方法的一门学科,它与其它临床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作为临床医护人员都须具备一定的精神医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个性人格品质、提升心理整合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是精神科护理教学中的重要举措。
1.2护理专业的特点护理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大学生相比,既有相同点,又有其特殊性。不但要储备丰富的医学知识,还要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要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学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他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等。加之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对身心健康具有极大的影响,长时间作用于个体就会引发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心理健康状况的损害,因此,医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他们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
1.3在精神科护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进行精神科护理教学中客观地将医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改变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培养而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单一性。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既满足学生知识的渴求,又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提高学生面对问题的识别力和心理保健意识,帮助学生解决所面临的学习、择业、人际交往、婚恋、社会适应能力等问题,及时调节学生的认识偏差、情绪障碍和不良行为。
2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2.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的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在课堂中创设一种帮助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教育-发展”模式,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创造和谐气氛,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2.2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学生不仅是接受知识的主体,更是心理发展的主体,要深入挖掘出教材潜在的智力价值和心理价值,确定每一节课的心理培养目标,使教学内容既有意义又富有情趣。
2.3利用各种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范例来揭示各种心理问题表现与应对方法、负面情绪的宣泄方法、全纳观念的意义及养成,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控制,从而达到自我发展。
2.4以临床各科在日常工作中可能经常遇到的与精神科有关的护理问题为主,讲授精神科常见的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以及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包括精神因素在内的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了解心理治疗的基本知识,能初步对常见的精神科疾病患者进行有效护理的同时正确评价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并能及时调整或治疗。
2.5通过心理健康宣教,让学生掌握各种心理问题的症状表现及危害,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和调节、维护心理健康的技巧。使医学生学会了解自己,提高驾驭情绪的能力和方法,以更好适应环境的变化。
作者:肖爽单位:长春市心理医院
心理护理论文:乳腺癌心理问题护理论文
【摘要】有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癌症患者的平均年龄比发达国家患者要低,这应该引起重视。通过对30例乳腺癌患者的观察,我们根据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特点,有效排除她们的心里障碍,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取得一定效果。
【关键词】乳腺癌心理问题心理护理沟通技巧
几年来乳腺癌病人逐年增加,病人心理问题也层出不穷。癌症患者在不同阶段有不同心理特点和需求,根据他们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以及她们人格、情绪、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反应各有不同,下面从缝隙对象与方法入手,考察结果进行分析、简要进行探讨。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乳腺癌患者30例,年龄较大的76岁,最小的22岁,一般介于40-60年龄段。都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表现也各有不同。
1.2方法
有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记录病人处境、心态;调查只需回答有、无、程度
2结果
2.1
2.2乳腺癌病人的心理问题与其年龄、性格特征、经济状况、社会及亲人支持、疾病状态等因素有关系。其表现不同:年轻人担心1、2、3比较多;中年人担心3、7比较多;老年人担心4、6、11、12比较多。意志力强、有强烈责任感的人会有3、6、7的心里。脆弱的人会有4、10、11、12的心里。早期乳腺癌的病人相对心理问题会少一些。
3讨论
乳腺癌不同阶段患者的心理反应不同,一旦确诊为乳腺癌后,患者会出现怀疑、高度恐惧、内疚、焦躁不安等心理反应。另外,这个时期患者出现明显的信息需求,特别是晚期乳腺癌或手术效果不良的患者术后临床不良症状较多,而且身体机能状态也较差,很多患者出现严重抑郁、绝望、甚至有自伤的可能。恢复期主要是角色改变的不适应,应付复发的恐惧、社会交往障碍等。随着乳腺癌病人逐年增多,每一个病人都影响着一个家庭,而且乳腺癌病人都是女性,女性对于家庭、孩子影响巨大。同时她们也受着社会与环境的影响。由于大多乳腺癌患者多是中年人,对于中年人也分逆反型、恐惧型、暴躁型等。
3.1逆反型病人往往怕拖累家人拒绝治疗这类病人需要开导她。你可能无所谓,但是你必须为家庭着想,他们需要你。唤起良知,打消顾虑。恐惧型病人要耐心仔细与病人交谈,把病情诚恳地讲给他听并以其身边癌症患者的积极状态为例,让其看到真实病人康复状况。把紧张情绪影响疾病康复,心情舒畅、豁达开朗对疾病的康复的正面意义认真耐心将给他听,消除恐惧心理。
3.2恐惧型的病人得知患病后,会感到害怕、心有余而力不足,必须受他人的照顾,这样的现状让患者会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而产生自卑。护士应多关心,多与其交谈,告诉其乳腺癌并不是她所想的那么可怕、早发现早治疗效果是理想的,一样可以再次投入社会工作中,一样能取得成绩,护士必须用语言去打开患者的心扉,使其摆脱恐惧。另外,护士在照顾患者的同时,对表示充分的尊重,从而保持患者的自尊心;另一方面是做好家属工作,通过家属良好的心理支持作用,使患者得到安慰与支持,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3.3对待暴躁型病人,我们不能以硬碰硬,要语言温柔,以诚相待,通过关怀逐渐感化。之后以柔克刚,慢慢渗透,指出发怒、生气对身体疾病的害处,鼓励他多到室外活动。多聊天等找一些使自己高兴的事做。对于爱美的乳腺癌患者要使其认识到利害关系,孰轻孰重。生命的重要与美好。
3.4对于固执的人,不做活检的、不手术的、不治疗的。了解她们的担心,一方面以具体事例做诱导,另一方面让其他患者现身说法,告诉她们这是必须的。面对现实,增强信心。尤其晚期病人,我们要极其重视其心理护理。如术后应告知患者手术目的已经达到,详细说明手术后注意事项,如鼓励并指导患者练习腹式呼吸和有效咳嗽、排痰以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通过讲解有关知识并说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指导患者锻炼等,使之了解相关知识,消除负面心理,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超级秘书网
3.5我们护士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具有同情心,也要学习心理学、社会学、人际学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言语技巧以及自控能力,对不同疾病、不同心理状态的患者,恰当地运用表情、动作、体态姿势、语言等去引导,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在工作中要想与患者很好的沟通,关键是要把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把与患者沟通的技巧适当地运用于实际工作中,争取用的服务面对这些乳腺癌患者,有的放矢做好病人的心里护理,并延长她们的生命。
心理护理论文:妊娠剧吐心理护理论文
【关键词】妊娠剧吐;心理护理;心理支持
[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支持的介入在护理妊娠剧吐患者时的作用。方法:对我院43例妊娠剧吐患者进行分组观察,采用改善治疗环境、耐心讲解、主动和患者交流、配合家属工作等方式进行对比恢复或缓解剧吐症状。结果:观察组的患者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对妊娠剧吐患者,病房医务人员须重视患者的心理治疗和家属的心理支持,这样可明显减轻症状。
[关键词]妊娠剧吐;心理护理;心理支持
妊娠剧吐的病因与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及血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急剧上升有关,多在妊娠6周~12周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不能进食,以致引起脱水及酸中毒,重者肝、肾功能受损,危及孕妇生命,需终止妊娠[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等因素的影响,发病有增加的趋势,而妊娠剧吐的患者初起症状较轻,仅仅表现为呕吐,部分医护人员往往忽视此类患者的心理疏导。通过对43例患者的强化心理指导,表明心理支持的介入在妊娠剧吐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中起到药物无法替代的作用,可产生良好的效果[2]。
1临床资料
2002年4月至2005年7月,43例妊娠剧吐住院患者,年龄25岁~31岁,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对照组22例,两组患者年龄及文化程度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观察组的患者有专人负责,每日增加与之交流的次数和时间,对照组的患者只做一般的入院宣教。两组患者住院天数的比较,见表1。表1两组患者住院天数的比较(略)
表1显示,观察组的患者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说明对此类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可有效缩短住院日。
2护理方法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此类患者多见于性格内向、多虑、抑郁型女性,表现为焦虑、紧张、恐惧、依赖、求助的心理状态。因此,医务人员应观察患者的细微变化,给予有效的心理护理。
2.1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
为患者选择病情轻、性格开朗的同室病友,亲切介绍病区环境、床位医生、主管护士,避免患者因环境的陌生而加重紧张、忧虑的情绪。
2.2讲解妊娠剧吐与情绪的关系
告诉患者及家属紧张、焦虑等不稳定的情绪会进一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导致患者呕吐频率增加,从而加重病情;讲解病因、病程,一般约3个月后症状逐渐好转、消失,让她们看到希望。
2.3耐心与患者交流
每日交谈不少于2次,因为此类患者多数性格偏内向、多虑、脆弱,增加与之交流的时间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交流了解患者担心的问题所在,如其是否过于担心胎儿的健康及胎儿的性别,是否对怀孕和分娩过度恐惧,是否能承担母亲角色等,针对患者的心态,给予有的放矢的疏导,介绍治愈成功做母亲的患者,使她们增加信心。同时通过交谈了解患者呕吐次数、量、性质,饮食及睡眠情况,为治疗提供的信息。
2.4对于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不同的心理疗法
仔细观察患者的神态、精神状况,避免发展为神经性厌食。对住院时间长每天补液的患者,尤其加强对其心态的观察及心理分析,如一位患者因妊娠剧吐第二次住院治疗,6d滴水不进,导致肝功能异常、尿量偏少(24h尿量600ml)、说话无力,体重急剧下降,床位医生和责任护士通过细心观察,分析此患者是惧怕进食后频繁呕吐而不敢进食,依赖每日输液维持机体需要,已发展为神经性厌食。对此类患者,一味安慰、鼓励已失效,通过了解其虽然症状严重,但仍渴望有孩子的心态,医生直接向其讲清不进食的严重性、必要时终止妊娠等不良后果,激发其做母亲的力量和责任,经过医护人员共同对其心理评估、分析、治疗后,此患者心理发生了变化,自己主动要求喝水,逐渐进食流质、普食,7d后治愈出院。
2.5必须对家属进行心理支持
通过对几十例患者家属的观察,发现相当部分家属目睹孕妇频繁呕吐,情绪不能自控,表现出强烈的紧张、焦虑状态,并对孕妇造成影响。医务人员首先找家属单独交谈,了解家属的想法,如有的家属担心孕妇的健康是否受影响,担心是否影响胎儿发育,强调其病因之一与情绪不稳定有关,要求家属首先必须保持情绪稳定,使用鼓励性语言,同时向家属了解孕妇的性格特征,教家属运用暗示的方法,协助患者逐渐康复。
2.6巧妙运用转移法
引导患者回忆愉快的体验,讨论患者爱听的话题;看一些喜欢的书籍,可爱的娃娃画报,参观母婴同室病房,观看新生儿沐浴,感受初为人母的欣喜;指导患者听音乐,告知优美旋律的音乐具有放松、减轻痛苦、促进食欲、有利于婴儿健康发育的作用。
3讨论
从心理学角度观察,孕妇的情绪较为低落,易受激惹,易出现焦虑,不佳性格和心理状态往往是妊娠剧吐的主要诱因[3],门诊医务人员应细心观察孕妇的性格特征,可及时给予心理预防指导。对住院患者,病房医务人员须重视患者的心理治疗和家属的心理支持,这样可减轻症状,缩短住院日。3年来,有7例患者提出做人工流产手术,通过多次心理护理,家属的积极配合,无一例终止妊娠,有效增加了治愈率。
心理护理论文:宫颈癌患者心理护理论文
【关键词】宫颈癌
[摘要]目的:通过对宫颈癌患者不同的心理反应进行心理治疗及护理,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去对待每位患者。结果: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配合治疗及护理,达到预期效果。结论:及时掌握宫颈癌患者的心理表现,进行心理治疗和护理,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宫颈癌;心理反应;心理护理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妇女的生命。患者在经受身体上的痛苦之外,还经受着巨大的精神创伤。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社会因素对恶性肿瘤发生与转归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对癌症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促使癌症患者康复已成为护理人员的职责。我科近年来共收治宫颈癌患者34例,年龄31岁~51岁,平均年龄41岁。本文通过对患者心理状态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是提高护理质量,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1宫颈癌患者的心理状态
1.1震惊、焦虑
常表现为发呆,或出现一些令人费解的自发性行为。几乎所有的病人都会产生恐惧感,会害怕疼痛,被遗弃和死亡等。经常坐立不安、失眠等。
1.2敏感、多疑
多表现为情感很脆弱,对医护人员的任何信息包括语气、表情、态度等都很敏感,总认为别人在议论自己,对自己缺乏自信心,往往认为自己的病情比医生说的更严重。
1.3否认、侥幸
患者表现为始终不相信自己会得癌症,幻想是否会误诊,仍存在侥幸心理,经常自我安慰,希望这一切都不是真的。大量研究证明,一定程度的否认,对缓解心理应激是可取的。
1.4抑郁、悲观
患者一旦知道自己的病情已被确诊,表现为抑郁、紧张及睡眠障碍。情绪低落,对未来生活充满悲观、自暴自弃、感到一切无望、顾虑重重。
1.5同情、怜悯
希望家庭及社会能给予同情、怜悯。指望医生是菩萨救世主,尽快解除其痛苦,有求生欲望心理。
1.6担心、缺乏自信心理
根据病情确定手术方案后,又担心手术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担心手术失败,担心癌症是否再复发,担心从此改变生活状况,担心自己不再是个女人。
2心理护理
2.1心理安慰
对新入院病人要热情接待,为病人创造一个舒适、安静、整洁、和谐的环境。鼓励家属、亲友多接近患者,给予心理安慰,对病人要热心、和蔼、亲切,积极发挥语言的治疗作用,帮助病人克服不良心理,尽快减轻病人对疾病的恐惧,稳定病人的情绪,耐心解答病人疑问,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取得病人的信任感
对敏感、多疑患者,护士在患者面前应表现为镇定、自如、得体。说话流利,决不含糊,随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调理,纠正病人不良状态。以微笑、周到、亲切的服务态度,适当、耐心、细致的解释说服,娴熟的护理技术,赢得病人的信赖,多与病人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病人的信任感。
2.3耐心倾听病人诉说,对病人实施健康教育,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克服侥幸心理。让病人做到既来之,则安之。激发病人潜在的生存意识,调动积极主观能动性,让患者充满信心去战胜病魔。
2.4调节患者及家属的情绪,鼓励战胜疾病的信心
随时调节患者家属的情绪,使其在与病人接触中,既能克制自己的感情不恐惧、不悲伤、不厌烦、不淡漠。始终保持镇定、热情、耐心的良好心境。对病人细心照料、尽心尽责。医护人员要以乐观的态度感染患者,建立患者对医院的信赖。护士向病人讲解癌症并不是不治之症,介绍同类病友认识,介绍治愈病例。请同种疾病的康复者给病人说亲身感受和经验,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5病人患病后情感特别脆弱,特别是作为女性患者,感情特别细腻,担心自己会丧失对家庭及社会的义务。护士对患者应多一份爱心、关爱、友谊,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鼓励病人家属积极参与,尽可能满足病人的生理及心理需要。用良好的形象和行为去消除病人心理上和躯体上的疾病。
2.6经常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
术前做好解释工作,讲明尽早手术的目的,进行各项操作的目的,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及成功的范例。语言要带鼓励性,既表示出同情,又表示会给予积极的帮助和支持。为手术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让患者对手术充满信心和希望。病人担心子宫切除后会影响性生活,应该在术前给予充分的解释和健康教育,认真倾听患者的一些想法,并给予“一样是女人”的保障,与患者共同讨论问题,解除其顾虑,缓解其不安情绪,使病人以身心状态接受手术治疗,从而减少治疗期间的心理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力,提高远期疗效。
心理护理论文:外科住院病人失眠心理护理论文
【关键词】病房
[摘要]目的:了解外科住院病人失眠的相关因素和护理办法,从而提供针对性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通过作者对3000例患者的观察结果,大部分病人存在严重的失眠,主要原因为心理因素、疼痛、环境、药物等因素的影响。结论:外科患者失眠是较为普遍的,在临床上应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积极对症处理,做好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以减少失眠率,有利于病人早日康复。
[关键词]病房;失眠;护理
失眠作为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给不少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许多困扰,它使人们的生理节律紊乱,活动能力严重下降。我科自2002年10月至2003年1月共收治3000例患者,其中2480例失眠。
1失眠的流动病学研究
据调查,全球范围内,失眠人群占总人群的40%~50%。失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大类型,前者占失眠的25%,是失眠的一种临床症状表现的一种疾病,后者则继发于疾病,精神因素属于疾病的一种临床症状。
2失眠的原因
2.1环境因素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一个得了某种疾病的患者,突然从温暖舒适的家中被送到一个陌生、有与世隔绝感[1]的环境,特别是病房的噪声,据国际噪声协会规定,日间噪声应低于45dB,夜间噪声应低于20dB。噪声可刺激交感神经,使患者的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疼痛加剧而影响睡眠。还有病房的光线、设备的运转,同室病友的呻吟和鼾声,单调的生活,规律的作息时间和医护人员频繁护理及治疗的干扰,都是患者抱怨的原因之一。
2.2护理措施
针对以上因素我们医护人员应该采取相应措施,给患者提供一个安静熟悉的休息环境,让病人生活得舒适些。比如刚入院的病人,护理人员应该让其充分熟悉病房环境、陪护、探视及作息制度,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提供柔软舒适、整洁的床铺,高度适中的枕头和厚薄适中的被褥。夜间尽量使用柔和的壁灯,对一些同室使用的仪器声、谈话声尽量降至低限度。尊重和照顾病人不同的生活习惯,协助病人制定好作息时间,防止睡眠颠倒,协助病人饮用各种热饮,及各种有助于入睡的活动。比如晚上睡前给病人用温水洗脚。合理安排好护理程序,将治疗操作尽量安排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或者尽可能不在夜间进行,做到“四轻”(走路、关门窗、操作、说话),并去除各种可能引起不安全感的因素,尽量减少对患者睡眠的干预。
3心理因素
3.1心理因素
引起失眠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由于角色的转换,大部份病人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尤其女性及中青年,都会担心疾病预后、牵挂家人、担心术后影响工作和学业,担心手术意外,害怕疼痛,担心不能忍受术后疼痛而产生害怕心理等等影响。大部分老年人曾经是工作岗位上的领导者,现在则是一个得了绝症的、受人管制的角色,心理很不平衡,而且他们中有不少人不了解自已的病情和治疗方法,缺乏信息传递而深感不安、抑郁,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睡眠质量。
3.2护理措施
医护人员应设法了解其心理状况,多与患者交谈,利用一切与病人接触的机会,与病人面对面的交谈。此时应注意交谈的技巧,考虑到病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知识层次,人际关系及信仰等情况,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健康教育内容传授予病人,针对性地将疾病的发展情况、可能产生的后果、手术大致过程及手术后情况对病人进行讲解,使病人对疾病、对手术有较的了解,从而做好应对疾病的充分思想准备,同时教会病人如何配合手术,以减少手术后不适,预防并发症。建立朋友式关系,利于护患双方的沟通和理解。他们受疼痛与失眠的双重折磨,我们护士应抱同情心,让他们在病房如同在家一样,才能取得病人信任,有目的地引导病人,建立良好的遵医行为。不能言语者,应提供纸笔或手语等方法,让其充分表达内心愿望和要求,并加强疾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必要时可充分发动其家庭社会支持系统提供情感支持,利于睡眠。
4躯体因素
4.1疼痛
疼痛是引起失眠的重要因素。外科是手术科,术后切口疼痛、腹胀等不适是常见的症状。大部分病人都会因术后留置多条管道而引起牵拉痛,或者缺乏疾病的有关知识而对疼痛时采取不适当的体位,是造成非创伤部位的主要原因。
4.2护理措施
护士应加强疾病知识的宣教,教会患者如何正确采取舒适体位,妥置管道,避免管道过多引起的牵拉痛。同时避免过频的翻身拍背而引起不适。必要时正确服用止痛药或者麻醉药和催眠药物等。有些医护人员认为毒麻药会产生成瘾[2],尽量让患者忍受疼痛,导致患者精神过度紧张而引起失眠。美国一项调查表明,在12000例用过麻醉药的患者中仅4例成瘾。因此,医护人员应该改变观念,用药的目的不是使睡眠依赖于药物,而是以药物为手段重建睡眠的正常规律。正确认识毒麻药的影响,加强对疾病认识,对毒麻药品知识的宣教,正确对待疼痛的控制。在使用毒麻药的同时,必须对使用麻醉药的患者的效果进行评价,并观察其副作用,注意利用一切可能的有利因素与这些药相配合。
5小结
外科病人失眠是常见的,与患者的生活习惯、心理因素、躯体创伤、医护人员等有关。所以,合理安排护理措施、加强心理护理、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管道的妥善固定、增进舒适是预防和改善失眠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