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本科心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本科心理论文:浅论本科院校中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 高职教育;心理研究;辅导员
【论文摘要】 普通本科院校里的高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当今国家大力提倡职业教育的背景下,这一群体更加值得关注。本文客观分析了普通本科院校高职学生存在的学习心理问题,并从做好学生辅导员工作角度提出了对策。
高职学生有其自身的心理发展与特点,从中学到大学开始适应各种转变,这使得他们在高校中成为另一特殊的群体。普通本科院校里的高职生源结构多样,素质参差不齐,学生思想状况复杂,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分析他们的思想心理特点才能发挥学生的自身特长和潜能,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名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1 高职学生心理问题表现
笔者一直从事高职学生辅导员工作,经过这四年的辅导员工作经历,我发现以下心理特点是高职学生当中最普遍、最常见、最突出的心理问题。
1.1 学习缺乏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不够明确。高职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因素的激励作用比较小,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对所学专业没有激情。他们大多是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或普通高中的“困难学生”,因为考分低而不得不进入高职,专业的选择也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是出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或者是录取时调剂而成的。他们对为什么学、为什么读书等问题认识不清,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这些主要表现在:有的无理想,无抱负和期望,没有上进的愿望;有的缺乏自信心、自尊心,对于学习成绩,没有荣辱感,不及格也不觉得丢面子,没有学习的压力;有的对学习态度冷漠、厌倦、缺乏兴趣;有的不愿在学习上多花一分工夫,不愿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有的在学习上怕难怕苦,一遇到难题就退却。
1.2 自我定位偏差。就我校来说,近几年招考录取分数偏高,有些专业甚至高于“三本”分数线。这些高职学生进入大学后往往不能重新审视自己,喜欢沉浸在中学阶段的自身成绩中。把高考成绩的不理想归结为考试失利,总是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悲感情怀。因此,他们总认为自己只要使点小聪明,考试前自己稍微努把力就会及格,平时不用刻苦学,满足于一知半解,一遇到学习上的拦路虎就知难而退。
1.3 自我约束能力差,盲目接受一些新事物。高职学生大多在中学时就自我约束力较差,不良习惯相对较多。在大学,犹如进入了一个轻松的世界,没有父母的管束和唠叨,也没有老师会时时刻刻管制着。现今大学校园崇尚开放和自由,各种行为和理念一并涌进来,对于这些刚刚进入大学的高职学生来说无疑一切都是新鲜的,他们开始尝试和接触各种网络游戏,沾染抽烟喝酒的不良习惯,大肆挥霍金钱购买时尚手机和漂亮衣服,学别人谈恋爱等其他无益的活动。
2 解决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针对高职学生当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认为只有充分的了解学生,不断改进自身的工作方法,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自身的价值,才能真正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解决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障碍。
2.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个人的灵魂。有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就能以乐观的态度看待问题,不畏艰难,积极进取,在学生时期甚至人的一生一直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取得学习和事业上的成功。
面对高职学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在他们对自己前途无望时,要加强理想和前途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高职学生只要学好理论知识,重视技能学习,有一技之长,就会有广阔的社会前景。相对本科学生,高职生也有特长之处,如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就能拥有自己的一片天空。
2.2 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加深对学生特性的认识。针对高职学生的自卑落后心理,辅导员要在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基础上,调动其内在的积极因素。用“以心换心”的理念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在这个基础上,辅导员首先要了解和尊重学生,把握学生工作的规律性,把学生放在首位。从多方面信息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解决他们思想上的负担。比如对于贫困和特困学生给予他们经济上的帮助,提供勤工俭学岗位等。
学生中的意见有对有误,建议有妥与不妥,对于这些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全盘否定和肯定。承认他们提出的正确和合理的意见,就需要因人而异,尊重学生不同的志趣、习性,理解每个人的不同表现。学生通过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错误认识是堵不住,压不服的。运用强制和灌输的方法讲大道理,不符合学生思想变化发展的规律,更不能以理服人。
2.3 指导学生正确估价自己。学生过高或过低估价自己,都会产生不好的后果。估价过高,会出现孤傲、自大心理;过低估价自己,则会出现怯懦和自卑心理。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还要考虑考虑环境的利弊的各种因素。要善于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的变化,进入大学后每个人都进入到一个起跑线上,要抛掉过去的一切,调整状态迎接新的开始,避免因为这两种心理限制了自己的发展。
2.4 以身示范,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高职生大多年龄偏小,他们大都存在着自卑、焦虑、情绪波动等心理偏差,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还相当不稳定,可塑性很强,辅导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乃至自身的品质、工作态度等都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辅导员首先应加强自己多方面的素质修养,身教重于言传。
本科心理论文:高职生与本科生体育锻炼及心理健康的对比研究
摘要:通过对446名高职生和216名本科生体育锻炼行为和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研究,发现高职生与本科生在体育锻炼行为和心理健康水平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本科生体育锻炼行为和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好于高职生。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越多,体育成绩越好,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关键词:高职生;本科生;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高职生和本科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原国家教委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抽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患有心理疾病者竟达20.3%,表现为意志品质与适应力差、缺乏自信、人际关系失调、自我中心严重、心理脆弱等。体育锻炼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积极的影响,本研究结合大学生所处的现实环境,对高职生和本科生进行了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的调查,对两者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有助于为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陕西省宝鸡和西安的大学生,其中高职生446名,男生188人,女生258人;本科大学生216人,男生105人,女生111人。研究对象年龄均在18~24岁之间。
研究方法首先,自编《体育锻炼态度问卷》。参考国内外同类问卷中的有关题目,通过对有关专家和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访谈,进行两轮预备调查测试,形成问卷,包括45道题目。检验了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体育认知、体育情感、体育行为、体育动机各因子的克隆巴赫α系数分别为0.83、0.78、0.80和0.84,结果符合心理量表的标准。根据本问卷的测量方式和特点,采用分半信度法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经计算,本问卷分半系数为0.863,符合心理学规定的信度标准。根据分析,各分量表与总量表间有较高的相关性,表明问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能够地反映所要测量的特质。问卷的记分分为5级,均为正向计分。将各分量表的原始分除以各因子的项目数,得到该分量表的标准分,然后将各分量表的标准分相加,记为体育态度的总分。其次,采取症状自评量表(scl-90 symptom check list 90,1975)。症状自评量表是广泛运用于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状况鉴别的实用、简便而有效的量表,具有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能刻划自觉意识的优点。症状自评量表是由derogatia,l.r编制的,包括90个项目(见表1)。
分析方法运用spss11.0软件,用常规统计计算测试数据的平均数和标准差,用t检验确定两组研究对象的整体差异程度计算、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
结果与分析
高职生与本科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从体育锻炼行为问卷可以看出:78.9%的高职生对参加体育活动持积极态度,77.8%的本科生对参加体育锻炼持积极态度,水平稍低于高职生。高职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见图1)大致上呈正态分布,每周参加体育锻炼5次的学生最多,占24.4%;每次锻炼的时间在40分钟以内的学生最多,占67.7%(见图2);本科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见图3)大致上也呈正态分布,每周参加体育锻炼2次的学生最多,占20.4%;每次锻炼的时间在40分钟以上的学生占68.6%(见图4)。高职生每次锻炼时间较短,而本科大学生每次锻炼的时间较长,说明本科生在体育锻炼方面好于高职生。
高职生与本科生体育态度及其各因子的比较从表2可以看出,本科生在体育态度及其各因子上的得分要高于高职生。两者在体育动机、体育认知、体育态度和体育情感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这说明本科大学生意识到了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态度、体育意识、体育情感、体育行为和体育动机都会得到提高,这一点与刘振卿、刘静民、那松长等人的研究结果有相似之处。还有一个原因是普通高校的体育设施和体育氛围要好于高职院校。在体育行为上两者差异不显著,说明普通高校本科生与高职生在体育锻炼的行为上没有差异,都喜欢体育锻炼。
***p?0.001,**p?0.01, *p?0.05,下同
高职生和本科生体育成绩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比较根据体育成绩的m±sd将学生分为三组,即较差组、一般组和优良组,考查其心理健康及其各因子的影响。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体育成绩组的高职生在心理健康各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无论高职生还是本科大学生,随着体育成绩的提高,其心理健康得分值都在减少,说明体育成绩好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也高。事后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发现,整体的显著性结果主要是由体育成绩优良组与较差组的差异引起的。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体育成绩组的本科生除在敌对性与偏执因子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外,在心理健康的其他各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成绩的优劣预测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体育锻炼成绩越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反之,则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说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与漆昌柱和徐培(2003)、方敏和孙影(2005)以及许波等人认为体育锻炼对促进心理健康有一定作用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高职生与本科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从表5可以看出,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躯体化外,均比本科大学生的得分要高,说明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除躯体化外)普遍低于本科大学生。在躯体化和敌对性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在躯体化方面,高职生好于本科大学生,这可能是由于本科生学习的课程多,难度大,培养目标注重理论等综合能力以及很多本科生要参加考研等繁重的学习,导致躯体化水平高于高职生,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注重实践操作。在敌对性方面,本科生明显好于高职生。
结论与建议
结论(1)无论高职生还是本科生都普遍重视体育锻炼,他们的体育态度及其各因子都处于中上水平。相比之下,本科大学生的体育态度及其各因子普遍高于高职生。(2)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较多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体育锻炼次数较少的大学生,说明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3)大学生体育成绩越好,其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反之,则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可以通过大学生体育锻炼成绩的优劣预测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4)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低于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在躯体化因子上,高职生好于本科生。
建议(1)高职生与本科生是两个不同的体育运动群体,高校体育教育应根据其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培养他们体育活动的态度,使高校体育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应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体育锻炼,端正对体育的认识和态度,培养体育情感,提高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同时,应将体育课作为高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学计划上统筹安排,提高大学生的体育达标成绩,重视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培养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使其乐于参与体育运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健康及时”的原则。此外,学校要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更新体育教学器材,为体育活动内容的创新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3)预防与改善大学生不良的心理状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项艰巨复杂的长期任务。体育不但要使大学生的生理机能得到提高,同时也要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改善。
本科心理论文: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性别角色;心理健康 ;应用型本科高校
[论文摘要]为深入了解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钱铭怡等人编制的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与依据王倩编制的心理健康问卷进行修订的量表,对应用型本科院校 23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 了测查 ,并对结果进行 了分析 。
性别角色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 习获得的一套与 自身性别相应的行为规范。关于性别角色的早期研究集中在单一维度的研究 ,直到 1964年 ,a.s.rossi提出了双性化应为人们适合 的性别角色模式。
关于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的研究 ,一直是性别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理论模式 :一是典 型化性别角色模 式 (the sex—typed mod-e1);二是双性化性别角 色模式 (additive androgyny mode1);三是男性化模式 (masculinity mode1)。
我 国学者虽然已经开始进行性 别角色 的研究 ,但还很少 ,而且研究多集 中在 中学生阶段。中国人研究性别角色多采用外 国的性别角色量表,其研究结果的可信度低。国内研究选取的心理健康 问卷是scl一90量表 ,这个量表是症状 自评量表 ,用于测量大学生 的心理健康水 平并不合适 ,已经遭到很多人的批 评 。
基于以上三点研究 的不足 ,本 研究选取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钱铭怡 的大学生性别角 色量表(csri)进行施测 ,心理健康量表采用张向葵 老师带领的课题组编制的心理健康问卷。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 象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 院 234名大学 本科生 ,其中:男生 113名 ;女生 121名。
(二)研 究工具
1.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采用钱铭怡等编制 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 csri,其中包括男性正性量表20题、男性负性量表 20题 、女性正性量表 20题、女性负性量表 20题和中性 干扰量表 20题。要求被试采用“不符合”到“符合”5个等级逐项评定量表 中形容词符合 自己的程度。
2.心理健康问卷。该问卷依据王倩编制的心理健康问卷进行修订 ,共有 35道题 ,采用 likert五点量表计分,“完 全不符合 ”计 1分 ,“基本不符合 ”计 分 ,“不清楚 ”计 3分,“基本符合 ”计 4分 ,“符合 ”计 5分。正 向题 目正 向计 分 ,反 向题 目反 向计分 ,分数越高 ,说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3.统计分析。数据录入与分析 ,在 spss11.5上进行数据录入、管理及统计分析 。
二 、结果
(一)大学生性别角色的结构
根据测验的结果 ,对问卷 的分量表 进行分类 汇总 。男性正性量表与女性负性量表呈显著的负相关(r=0.439,p<0.001),男性负性量表与女性 正性量表呈显著的负相关(r=0.305,p<0.001),男性正性量表与女性正性量表呈显著的正相关 (r=0.131,<0.001),男性 负性量表与女性负性 量表呈显著 的正相关 (r=0.338,p<0.001)。
(二)四种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情况
用 spence的中位数分类法划分每个被试的性别角色类型,即计算男性正性量表得分 (简写为 m)和女.陛正性量表得分 (简写为 f)的中位数 ,然后 以此为标准 ,把被试划分 为四种性别角色类型 :高 m高 为双性化类型,高 m低 f为男性化类型,低 m高 为女性化类型,低 m低 f为未分化类型。(见表 1)
从上表可以看 出,四种性别角色类 型中未分 化类型的人数最多 ,其次是双性化类 型、男性化类型和女性化类型的人数 ,x 2检验 的结果显示四种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三)不 同性别角色类型的心理健康水平
根据测验的结果,对性别 角色类型和心理健康关系进行统计,得出以下结果。(见表 2)
由上表中可以看出 ,四种性别角色类型 中,双性化类型学生 的心理健康总分较高,未分化类型学生的心理健康总分低。
三 、讨论
首先 ,男性正性气质与女性 负性气质属于 同一维度 ,但分别位于本维度的两极 ;女性正性气质与男性负性气质属于同一维度,也分别位于本维度的两极。
其次 ,在大学生当中,四种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 ,未分化类型占大多数 ,其次是双性化类型和女性化类型的学生 ,男性化类 型相对来说要少一点 ,且 四种 性别 角 色类 型 的分 布存 在 显著 性差异 。
再次 ,四种性别角色类型中,双性化类型学生的心理健康 总分较高,未 分化类 型学生 的心理健康 总分低。这说明双性化类型的个体心理键康水平较高 ,男性化类型和女性化类 型的个体心理健康水 平也不错 ,未分化类型的个体 的心理健康水平低。
可以得出,双性化类 型是 最理想 的性别角 色类型。这可能是 因为双 性化类 型是一 种兼备男 女正性 、积极特质的综合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长处与优点 ,既独立又合作,既果断又沉稳 ,既敏感又豁达 ,既 自信 又谨 慎,既热情又成熟。这种类型的个体自我意识强 ,目标稳定 ,能长时间坚信 自己决定 的合理性 ,在困难 面前不退缩 ,在压力面前不屈 服 ,在引诱面前不动摇 ,坚 持不懈地实现 自己的 目标 而努力 。他们乐观 向上 ,为人豁达 ,真诚待人 ,有 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能正确认识 自已、评价 自己、善待 自己 ,自我调节与 自我控制能力强 ,关心社会热点 ,视野 开阔 ,对社会行 为能作出正确 的评价。因此 ,双性化类型 的个体有较 良好 的心理健康水平及社会适应性能力。
本科心理论文:探索本科护生的心理问题
作者:吴曼青 单位: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
护理教育是一门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阶段的临床实习中,本科护生们都面临着学业、社会、情感、个人等多方面的压力,同时由于本科护生们均是青春期的少年,个人的世界观正处于成形期,而且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对外在刺激极其敏感、心理变化复杂,而对本科护生们这么一个特殊阶段的心理问题却鲜有研究和关注。本文就此方面问题作一初探,并提出一些防范对策,以期对进一步改善护理教学、特别是临床实习阶段的心理教学提供帮助。
1.常见原因
1.1与压力有关:压力是人们在社会中所面临的种种刺激做出的生理和心理的反应。由于刺激来源不同,我们所说的压力主要包括社会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和文化性压力源[1-2],这些都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我们的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很多本科护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处于学生向护士的角色转变中产生的问题,若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对护理实习生今后的从业道路将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现在的本科生多为独生子女,正处于特殊的时期[3],受其年龄的影响及文化结构、逻辑思维方式、思想成熟程度的制约,容易产生主观和客观的反应,而这可能是大多数本科护生心理问题的根源。
1.2与理论教育和临床护理的差异有关:罗先武[4]认为:其心理问题可能与理论教育和临床护理的差异所致,并分析了4个原因:护理技能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滞后,护理技能教学师资力量薄弱,方法单一;学生缺乏对技能的迁移能力;部分带教老师的操作不严谨的负面影响,使本科护生在临床中不能尽快适应而产生心理问题,此类问题的产生与前期临床护理教学的质量影响有关,造成护生在实习中目的不明确,角色定位不准,理论与实践脱节;同时不可否认与个体的受教育程度有关。
表面看来心理问题与个人的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有关,实际上是我们教育存在的问题所致。
2.对策分析
2.1缓解压力。心理问题的产生相当一大部分来自于教学的死板,使我们学生不能灵活地面对多变的世界,面临压力时不能正确处理,从而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Lindop研究指出英国在1981年~1986年间有30%的人因为压力而中断护理学习,我们担心初期的临床实习生因为压力和心理问题最终放弃护理职业,造成护理人才的流失。因此更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们实行多元化护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而,缓解学生心理压力,须从刚入科开始,护生刚到科室实习时,由于环境的陌生,对带教教师个性的未知,怕自己做不好,担心教师、患者责怪等因素,会出现紧张与恐慌,从而产生心理压力。因此,作为她们的带教教师,及时印象的好坏会给护生带来很大的影响。端庄大方的仪表、整洁得体的着装、和蔼亲切的语言、温文尔雅的举止及亲切真诚的微笑,会一下拉近师生关系,在最短时间里消除护生的紧张心理,快速地缓解了心理压力,愉悦地跟随教师开始临床实习。
2.2理论知识和临床护理相结合。在学校,学生的主要求知途径是课堂,而实习的主要求知途径是临床及社会实践活动。这种角色转换体现在学习行为上的转变。及时,从以记忆式的学习为主转向理解式的学习为主。第二,从课堂灌输式的被动学习为主转向临床的主动学习为主。第三,从以知识发展为主的学习转向以人格发展和角色发展的学习为主。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经过几年的理论学习,终于可以亲自实践,应指导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提高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
2.3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要求带教老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娴熟的临床护理技术,能指导护理科研和论文写作,通晓和掌握教学方法,更需要具备高尚的医德、师德,热爱护理工作,具有无私奉献精神。教师在带教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人格,一视同仁,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她们的慎独和乐观向上,爱岗敬业的精神,同时实行师生互评双向教学评价的教学模式,调动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教学情况自由作出评价,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提出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并帮助解决。
根据护理教育现状及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随时掌握护生每个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了解护生近期动态,熟悉她们的年龄结构、知识水平、思想状况和知识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临床实践活动,同时启发护生的主动思维和加强人格心理方面的塑造,发挥护生的较大潜能,从而培养出一批批具有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本科心理论文:本科护生心理状况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疗技术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护理实践的范畴也在不断扩大,现代社会对护士的资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护理工作的直接服务对象为人,这就决定了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1]。但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护理专业教育尤其是在专业学习阶段的培养对其的影响很大。护理专业学生,尤其是护理本科生(以下简称本科护生),作为护理事业蓬勃发展的后备力量,其专业能力的培养已逐步被重视,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意义也同样十分重要。本研究从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出发,探讨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为本科护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心理咨询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法,于2011年10月—2011年11月抽取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新乡医学院的全日制一、二、三年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1.2.1.1一般情况问卷 包括性别、年龄、年级、居住地、是否独生子女、学习成绩、家庭情况、学费来源、父母学历。 1.2.1.2症状自评量表(SCL-90) 采用王征宇[2]修订的SCL-90,量表共90个条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9个症状因子,各条目采用5级评分,症状从无到严重分别评定为1分、2分、3分、4分、5分,得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因子分为组成某一因子的各项目总分/组成某一因子的项目数,任一因子评分≥2分为心理症状阳性;总分为90个项目之和,总分≥160分为心理问题检出阳性。 1.2.1.3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supportratingscale,SSRS) 选用肖水源等[3]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共10个项目,包括客观支持(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物质支持)、主观支持(主观的、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支持利用度(使用社会支持的多少)、社会支持总分4个因子。分数越高,说明社会支持水平越高。 1.2.1.4应对方式问卷 采用肖计划等[4]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该量表包括6个分量表,即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与合理化,共62个条目,采用“是”与“否”2级评分。问卷中除解决问题与求助是成熟应对方式外,其他为不成熟应对方式。主要统计指标为6个分量表的因子分,即分量表因子分=分量表单项条目分之和/分量表条目数。 1.2.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小组成员到选定的学校发放问卷,现场发放问卷,现场收回并检查回收问卷的答卷有效性,漏答率>5%为无效问卷。本研究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49份,有效回收率89.8%。 1.2.3统计学分析 将所得数据输入SPSS17.0统计软件,采用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结果 2.1一般情况 研究对象中男15名,女434名;年龄17岁~24岁(20.23岁±2.93岁);城镇155名,农村294名;一年级97名,二年级268名,三年级84名;独生子女43名,非独生子女406名;学习成绩:好45名,一般381名,差23名;家庭情况为双亲416名,单亲32名,其他1名;学费来源:父母364名,借钱32名,贷款33名,其他20名;父母学历均为高中(含)以上73名,有一人高中(含)以上155名,其他221名。 2.2本科护生心理健康状况 SCL-90总分为90分~337分(136.11分±39.11分);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为20.5%。各因子阳性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强迫症状34.3%,人际关系敏感24.5%,焦虑19.8%,抑郁19.4%,偏执15.8%,其他15.4%,敌对14.7%,精神病性12.2%,恐怖11.6%,躯体化7.3%。本科护生SCL-90评分与全国青年常模[5]比较,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6个因子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强迫症状、焦虑、精神病性因子的得分高于全国青年常模;所有因子分均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3本科护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本组本科护生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呈正态分布,SCL-90得分与一般情况问卷、社会支持、应对方式量表各因子得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 2.3.1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除社会支持量表的客观支持因子与SCL-90的总分(r=-0.093)、强迫(r=-0.100)、人际关系敏感(r=-0.106),支持利用度因子与SCL-90的抑郁因子(r=-0.096)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社会支持量表的其他维度与SCL-90各因子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2.3.2本科护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应对方式量表的求助因子与SCL-90的躯体化、强迫、敌对、其他因子的相关性以及解决问题与敌对、退避与恐怖因子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均与SCL-90呈不同程度的相关性(P<0.05)。详见表3。#p#分页标题#e# 2.3.3影响SCL-90总分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本科护生SCL-90总分为因变量,一般情况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各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SCL-90总分为因变量(<160为心理健康筛查阴性,赋值为0;≥160为心理健康筛查阳性,赋值为1),社会支持量表、应对方式量表的各因子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最终解决问题(OR=0.069)、幻想(OR=8.870)进入回归方程。见表4。 3讨论 3.1本科护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本研究显示,本科护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与全国青年常模相比仍存在一定心理问题(强迫症状、焦虑、精神病性)。整体而言,有20.5%的本科护生存在心理问题。与封丹珺等[7]的研究结果相似。社会支持水平较低,采用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等不成熟应对方式的护生心理问题较严重。这与护理工作对护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较高要求不相适应。分析其主要原因,除了大学生常见的人际关系不协调、学习负担过重、情绪不稳定、适应能力差经济困难等因素外,还可能与其职业认同感差[8],且女生较多,其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影响,容易使其出现内向、敏感的倾向,易陷入心理矛盾[9]中有关。 3.2本科护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应对是应激源与应激反应之间重要的心理中介变量,应对方式将直接影响人的情绪状态。本研究显示,应对方式的选择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显著相关,与陆小兵[10]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解决问题与求助是积极的、有助于维护心理健康的应对方式,自责、幻想、合理化是消极的、不利于护生心理健康的应对方式。当个体面对应激刺激,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进而缓解精神紧张。而一味幻想一些不切实际的情景,既不能解决问题,最终事情的发展或结果又距离幻想的情景太远,这样易于使人沉浸于不良心境中,从而导致某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在本研究中解决问题(OR=0.069)是本科护生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幻想(OR=8.870)是其危险因素。因此,应加强护生的应对能力和应对技巧的训练,引导和鼓励护生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去面对问题,增强其适应环境、承受挫折的能力,使其积极主动、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总之,应积极探索提高护生应对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培养其形成成熟的应对方式,面对困难和压力,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从而达到身心健康。
本科心理论文:生本教育理念在应用心理学本科教学的应用
摘要:生本教育的核心涵义是在教育中必须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依靠学生。该理念在中小学教育领域已有一定的运用。而在大学教育领域,本是以已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学习能力的大学生为教育对象,但仍是以教师为主体,至今并未被生本教育的理念所覆盖。本文认为,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教育过程中具有实行生本教育的必要性。对此转变,必须关注教学内容、评价模式、课堂氛围以及学习任务等问题。
关键词:生本教育;大学教育;心理学
1何谓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是由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郭思乐教授提出,其核心涵义为“在教育中必须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其特色是还原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中的原有位置,力求坚持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体现了教育的真正本质和规律,能让学生愉快学习,快乐成长。而反观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则可看作是一种“师本教育”,即以教师为主体,忽视学生的个体发展,其课堂教学模式以讲授式教学为主,以成绩为最直接和最重要的考评依据,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因此容易产生各种教育问题。生本教育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课堂的中心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以及其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的指引者。因此,学生能真正从接受性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生本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终身学习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以这种理念为指导,自1999年开始研究者们已在国内、香港、澳门等地100多所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等进行实验,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小学、初中的生本教育体系,已形成一定规模,甚至有些科目配套编写教材。现在生本理念正逐渐渗入高中教育。大学教育同样必须实行生本教育。只是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还很缺乏。
2生本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必要性
大学教育至今并未被生本教育的理念所覆盖,但大学课堂本身又是一个极其需要生本教育理念的地方。大学生是一群有着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学习能力的人,并且在不远的将来就要进入社会独立生活与工作。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在大学教育中贯彻生本教育理念的必要性。其作用和意义如下:(1)“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能对心理学教学工作进行指导,帮助教师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进一步反思,以便进一步设计出符合学生兴趣以及现有水平的课堂教学内容。(2)让心理学学生在“以生为本”的课堂氛围中更多地运用自身已有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发挥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学习能力。(3)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中,为学生提供问题情境能刺激他们思考。如果给学生提出的问题接近现实情境,就能够帮助心理学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情境间的联系。思考现实问题能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4)让学生多次陈述自己的观点看法,能帮助他们提高组织、沟通、操作、口头表达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3心理学本科生教学中实行生本教育的可行性
本研究针对心理学本科生,在这个学生群体中尝试结合生本教育的理念,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并辅以初步的实践。郭思乐教授所提出的生本教育理念现有的应用范围,局限在中小学,在大学中尚未有应用。那么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特别是在心理学本科生中,生本教育理念是否适用?如果可行,其理论基础又是什么?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即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这便告诉我们,所谓的教育并不能只是去追求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改变学生的内在能力。就像爱因斯坦所说:“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当我们把理论知识忘却的时候,留给我们的只有精神层面的东西,正是这些指导我们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对我们的人生起到指引作用。因此如何在大学教育中应用生本教育的理念,这本身是个大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从两个基本的方面来展开,探讨大学教育与生本教育理念相结合的可能性的问题。一是在课堂中将原有的知识与实际的情境和需要相结合。
大学生需要学到一身过硬的本领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真正获益。要做到这一点,仅仅依靠学习、记忆课本知识点是不够的。但这些课本中的知识点又是来源于前人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因此,这些东西一定是有其价值的。因此,关键问题是如何将这些书本中的精华部分,还原成它原本的样子,可能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这需要教师对所授课程非常熟悉之外,还要及时掌握本学科的应用更新,跟进社会发展的步伐,寻找到其与课堂教学的结合点。二是尝试采用较为灵活的教学模式,将老师讲授与学生讨论、讲演相结合。教师授课内容的变化会导致教学方式的变化。如果在课堂中增加知识向实践转化的这部分内容,会加强学生将所学的理论进行应用的动力,提高他们思考的积极性。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讨论及讲演机会,将他们的所思所想进行展示,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锋与互动,让课堂氛围接近一次头脑风暴的会议。在讨论时,老师仍应保持规划、引导与管理的身份。
4应用心理学本科教育中实施生本教育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应用心理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实际需要,具有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在教育、咨询、研究、管理等领域胜任专业工作的应用性、复合型心理学人才。这个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教学的实际效果。应用型的人才必须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锻炼实用的能力。因此,须依据生本教育的理念对应用心理学本科教学进行改革,着重解决下列问题:
一是教学内容上的探索。如何为学生增加一些与实践相结合、符合其兴趣但同时又围绕课程内容展开的教学内容是重中之重。在课堂上为学生讲授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之后,教师需要将注意力转向引导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转换,与自身经验相结合,加深学生的理解。更进一步,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些问题情境,在这些情境中,学生要通过思考,结合前面甚至更早前学过的一些知识内容,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从而促进他们对于知识的深入理解,并培养其积极思考的习惯。这部分内容的把握要靠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积极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并且善于利用各种资源不断收集新的信息这些方法来进行完善。
二是对学生的评价模式进行相应的转变。既然在教学内容上加强了问题讨论这部分内容,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应该在评价学生时对学生在这部分内容中的表现给予相应的反馈。以前的学生考核方式是以期末考试加平时分的形式给出,期末考试大多情况下都是紧紧围绕课本内容进行考核,学生们应对考试主要靠记忆背诵。而平时分中的大部分分数,主要以考勤、作业等项目为基础,虽然课堂表现也会有加分,但仅仅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并没有占据较大的比例。而如果以生本教育的理念来看,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应是对其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评价内容。学生在课堂讨论与讲演环节中的表现能非常充分地显示其真实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甚至合作意识。对这些方面进行评价能让学生逐步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明确努力的方向在哪里。因此,教师需要考虑如何对评价方式进行适当调整,增加学生课堂表现的相应分值。
三是课堂氛围的营造。加入学生讨论与讲演环节需要教师营造出一种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才有可能顺利实施。大部分学生从前习惯的是听教师讲授,自己可能一直保持沉默,只有少数学生会比较活跃。而加入学生讨论与讲演的部分意味着学生们都要加入讨论,如何鼓励他们完成这项课堂任务是个难点。首先要给予这部分环节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有机会展开充分的讨论,学习观摩他人的表现,让学生逐渐进入角色,并准备自己的发言,而后才能充分展现。这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学、有所悟。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歧视后进生,也不能偏爱优等生,这样才能让学生们各抒己见,采众人之长,共同进步。
四是学生学习任务的变化。学生除了要完成现有的课程学习内容之外,还应投入一些精力到对课程内容的准备与总结上。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大学生们并不满足于了解课本内容,他们原本就希望能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而且他们也有足够的能力去收集相关的信息。因此,如果想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可将与课堂讨论和讲演环节相关的内容作为课前作业交给学生,让他们进行更加充分的准备,而在讨论后,要求学生对整个过程进行回顾与总结,除了知识层面的内容,更要对自己的能力层面进行反思,督促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
作者:李琼 单位:武汉体育学院健康科学学院
本科心理论文:本科院校运用心理学发展的难题
在教学过程上体现为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一些如心理测量、心理咨询等实践性的课程基本上都是以教师单纯的理论授课为主,学生很少有亲身实践的机会,专业实践能力不足,毕业生进入学校后遇到实际问题时无法解决而陷入尴尬境地,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又无其他核心竞争力。
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着专业课程设置难以适应社会需求、专业训练与专业技能质量不高等问题,尤其在专业基础知识、基本专业技能等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3]谢爱武[4]早年对关于高等师范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进行研究与实证调研,认为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课程设置问题上也沿袭了国内部分高校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课程设置偏向基础性、理论性和研究性,实践教学偏向师范性和教学性,独立设置的技能训练课程比例不高,缺少足够的实践实训场所和时间。[5]对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理应对数学等统计知识有较高的要求,而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很少开设数学相关课程,对心理统计学、SPSS软件操作等课程也只是进行简单的入门教学。学生对数学相关知识的重要性意识不高。有的师范类新建本科院校为了突出课程的丰富,增加了许多如教育学、教学技能、公共关系学、病理学等教育学、管理学、医学等相关课程,使得应用心理学课程过于臃肿不堪,忽视了应用心理学专业技能的培养。
培养出的学生实践能力欠缺实践能力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必备素质之一。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及时,学校在实验实践教学方面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缺少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教师。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缺乏,许多对学生实践教学中的指导也都流于形式。第二,学校的教学设施滞后和资金缺乏,实验室仪器设备不足,教学设备得不到保障,结果是许多操作性的实验根本开展不起来,一些昂贵的现代实验仪器因资金不足而难以购置,相关实验课程学生只能在教师的描述下“听”实验操作步骤。第三,学校的实践基地有限而且数量单一,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实践基地基本上都是中小学、心理咨询机构,很少有去监狱、精神病医院、企业等实践的机会,所学心理学理论没有运用到实践的机会,实践经历与能力不足很大程度上影响毕业后求职的社会竞争力。
教师师资力量不足就目前来看,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心理学教师主要是教育学背景或有着社会学、思想政治等学科背景的教师,很多心理学背景的青年教师大都是应届硕士毕业生,实践经验不足,教师背景与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据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人数不足是制约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的首要因素。[6]新建本科院校中由于心理学专业教师缺乏使得心理测量、心理统计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只能进行简单的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教学过程中一名教师身兼多门学科教学的现象普遍,担任专业必修课程的教师同时担任选修课程的教学,教师工作量大、负荷重影响着教学质量。教师师资队伍力量不足也已成为影响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根据本校资源优势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模式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对心理学的需求越来越多,心理学工作者队伍逐渐壮大,根据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心理学将有更快的发展,在社会生活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心理学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7]新建本科院校应明确各自的办学定位,继承师范院校心理学优势的同时立足当前,摒弃单一的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本校的资源优势审时度势地应社会发展,制订符合学院办学理念而又适应市场人才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当前已有学者提出新建本科院校应该突出“地方性”、“师范性”、“本科性”、“应用性”的办学定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能够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人才。[5]
设置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具体支撑与实行。车宏生[8]等人总结了国内外高校心理学(含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认为应该用现代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心理学思想与方法来组织、构建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进一步精练、更新教学内容,整合相关内容与学科,使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具有高起点和前瞻性。新建本科院校在借鉴国内外高校办学理念与成功经验的同时,需要设置适合各自办学特色的课程体系,针对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相应的课程。笔者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该区别于研究型大学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的课程设置,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应该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味照搬国内外的课程体系设置。
引进教师,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师是教学环节的重要因素,学科的发展需要一批学术带头人,一支的师资队伍对于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尤为重要。通俗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对“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进行深入研究。李国强[9]等认为应从创造条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加强对教师的在职培养与进修学习培训、试行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导师制”、广泛开展教研活动以及建立兼职教师队伍、补充在职“双师型”教师的不足五个方面培养应用心理学“双师型”师资队伍。
建立制度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少讲精讲心理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中引入实践实用性、主体参与性的教学观念,注重教学手段现代化。针对学生见习、实习等流于形式化现象,在增加实践教学基地的情况下将毕业生见习实习制度标准化,学生只有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才能在实际运用中找到自身专业学习上的薄弱环节。另外,学校应该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保障力度,做到政策保障、物质保障、师资保障。[3]崔景贵[10]、卫萍[11]等早期对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上进行了相关的探讨,主要表现在整合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优化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开展特色的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做好应用心理学专业见习与实习工作等,对于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体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汤倩彭苏浩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
本科心理论文:心理学本科生心理咨询技能提升探析
摘要:针对目前高校应用心理学本科生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案例督导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做、评、思”五个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和提升应用心理学本科生的心理咨询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本科生;心理咨询技能;实践教学模式
随着时代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急速的社会变迁也引发了各种社会心理问题,人们对心理学专业也越来越重视,自从1998年应用心理学专业被列入本科专业之后,全国有23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心理学专业。但是从社会对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来看,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的需求间还存在巨大差距。以某重点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情况为例,就业率保持在百分之八十到九十,虽然只有少数学生毕业后没有就业,但是有将近百分之四十的学生找到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关系不大。这样的现状使得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处境非常尴尬。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一般为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监狱、医院和企事业人力资源管理,但是用人单位认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够,初入职场的毕业生则认为是在学校的学习中缺少实践教学的环节。而应用心理学专职教师也一致认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缺少心理咨询的实战技能,是目前心理学学科发展面临的困境。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这一短板也直接制约了专业的发展,因此,要提升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必须改进实践教学的模式,以便培养受社会欢迎的专业型人才。
一应用心理学本科生实践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应用心理学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在各高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有的高校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比如浙江大学采用导师制与核心课程相结合的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北京师范大学“6+1”培养模式以及沈阳师范大学采取小学期实践教学的方式[1]。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及时,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过程不够深入,一般都倾向于形式化;第二,学校内的实训基地的真实度不够,和校外的基地合作流于形式,没有让学生进行长期的实践,没有“走出去”的实战演练。第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分离,以学习心理咨询技术为例,学生学习了咨询心理学和心理治疗学的各个理论流派,也熟记了每个流派的方法,但是不能将所学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地运用,还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难题之一;第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教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多学生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教学实践环节,不能主动学习,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追求创新的精神,习惯于老师的灌输式学习,面对老师布置的任务,不能自觉开动脑筋。
二“案例督导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的提出
工作坊教学模式是实践性非常强的教学模式,它最初起源于德国,在20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产生。其主要特色是在一个互助的小团体中形成轻松的、有趣的氛围,每次活动设定一个专题内容,围绕主题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互动活动。通过心理体验活动学习理论知识、增加体验领悟。本文主要以“表达性绘画艺术案例督导工作坊”为例,从“教、学、做、评、思”五个环节来阐述如何通过心理辅导和体验互动解决应用心理学本科生心理咨询技能提升遇到的瓶颈,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咨询专业技能。
(一)“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
“教”指的是在工作坊模式下教师教授参加者关于工作坊主题的相关知识,当然这些知识的讲授并非传统的认知教学模式。传统的认知教学模式是以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考核为主,而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的教师的“教”教的是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以“表达性绘画艺术案例督导工作坊”为例,在工作坊开始前采用自愿报名的原则,在系统学习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基础课程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中选取20名对绘画心理治疗感兴趣并有意愿参加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学生,参加每周一次,每次2.5小时的表达性绘画艺术工作坊活动,“表达性绘画艺术督导工作坊”分为两个阶段,及时阶段为理论讲授的主题是:(1)及时单元:绘画治疗总论;(2)第二单元:线条颜色绘画心理分析;(3)第三单元:树木测验与心理疾病筛查;(4)第四单元:人物测验与自我认识;(5)第五单元:房树人测验绘画分析;(6)第六单元:五维画测验;第二阶段为以小组为单位的团体绘画心理活动体验阶段:(1)及时单元:画出你心中的自己;(2)第二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3)第三单元:心中曼陀罗;(4)第四单元:我的家庭图;(5)第五单元:风景构成法;(6)第六单元:离别和祝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案例督导工作坊的教学模式是开放的、崭新的、活泼的,不拘泥于讲授形式的,在每个单元课程内容开始前,教师会带领学生做一个热身活动,以便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并活跃团体氛围,会选择有趣的心理活动,如“大风吹”“松鼠和大树”“进化论”“轻揉体操”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重要转变[2]: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播者而是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在工作坊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作用是启发学生思考对活动的感悟,对自我的发现和对人生的理解。
(二)“在做中学”的学习策略
美国教育家泰勒[3]认为:“学生学到什么取决于他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在做中学是有效的学习策略之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表达性绘画艺术工作坊”为例,学生的理论学习和体验活动是和去福利院基地实习一起进行的,讲授完一个单元内容,参加的学生们就去福利院给孩子们做相应的心理绘画体验活动,再将收集的福利院儿童的画作在下一周工作坊的时间进行小组分析讨论和教师讲解,根据每一位孩子的画作特点(如色彩、画作内容、表达心情等)进行心理学解读,明确心理干预方向。所以案例督导工作坊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有以下优势,及时,在“做”中学习掌握绘画心理咨询的技巧,学会了绘画技术应用于心理辅导工作[4]。学生一边实习一边进行理论学习。第二,在“做”中学会运用理论知识,提升了对理论学习的自信心,能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提升学习兴趣。第三,在“做”中学会了团队合作,了解小组成员的需求和愿望,能够形成凝聚力。例如在“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单元教师让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没有语言交流的团体绘画,每人每轮画一笔,然后经过十几轮过后,形成一幅整体的画作,再给画作命名,并以小组为单位全班展示。整个过程既是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又是心理咨询技术的运用,增进了小组的成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培养了互助合作的精神。第四,在“做”中学会了探索,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发现能力。探索自己的内心深处的同时,体察他人的内心世界。比如“画出你心中的自己”这个单元,教师涉及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绘画的形式发觉自己的性格特点,更加了解自己,增进自我认识。同时也会安排以小组为单位的互相讨论,就小组成员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
(三)“互动评价”的教学活动
在案例督导工作坊中,互动讨论是工作坊的重要环节,以“心中曼陀罗”活动为例,参加者在创作完曼陀罗作品后,说出自己对画作的感知和理解,同时小组成员也会参与到讨论之中,与创作者一起讨论画作反应的心理内涵。再如在福利院儿童的画作中,房树人绘画测验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内容,通过同伴的讨论,开阔了眼界,更好的学习绘画心理咨询的技术,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有利于掌握技术的精髓,所以“互动评价”这一环节在案例督导工作坊教学模式中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质疑的良好品质,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同时联系了表达沟通的能力。
(四)“反思提升”的训练方法
“反思提升”中的“思”包括以下两点,及时,是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结束后收获的反思。在案例督导工作坊中,每次工作坊活动结束前,教师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小组成员用一句话来表达今天参与活动的感受,这也是反思提升的训练。第二,学生在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结束后收获的反思。在案例督导工作坊中,教师会对参加福利院社会实践的应用心理学本科生布置家庭作业,每个学生每次去福利院后要形成当天的工作记录,在整个12次志愿服务工作结束后,结合老师同学的案例分析,也要撰写一份整体的案例报告,案例报告的撰写过程就是实践反思的过程。另外,学生的“思”主要是对自己从“教、学、做、评”方面实践教学训练状况进行反思。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要定期反思,这样才有益于学生的成长,达到提升内涵的效果。这样教与学的双方经过课后的“反思提升”实现学会反省自己,有益于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5]。
三小结
结合福利院社会实践基地的效果,我们就以下几个方面对“案例督导工作坊”实践教学效果予以评价,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其具有从事心理咨询或人力资源相关行业的基本职业素质和能力。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学生的认识能力显著增强,学生能够通过案例督导工作坊活动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扩大自我意识范围,开阔眼界,更客观地评价他人和周围环境;其次,学生的专业能力显著提高,活动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在实践过程中进行重新体会,针对实践中的案例教师予以及时地指导,实际接触了真实的心理辅导工作,增加了学生对专业的热爱,能够稳固树立专业思想;再次,学生的实践能力迅速提升,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边学边做,在做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开拓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了积极性;,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所提高,综合能力包括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自我认识能力等综合素质,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获得提升,进而使得学生的就业信心显著增强。
作者:于晓宇 程淑英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心理学院
本科心理论文:非预防医学本科生心理需求分析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我校部分大三本科学生500人进行调查。其中,护理专业65人、中西医专业95人、口腔专业28人、药学专业35人、临床及相关专业255人。
(二)方法。本次调查共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78份,回收率为95.6%。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心理需求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课程设置、理论教学的需求、实验教学的需求。采用SPSS13.5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专业学生在各种需求之间的差异性。
二、结果
(一)不同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的需求结果。表1显示,不同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教学的总学时以及各章内容要求都不同。临床医学及其各专业方向学生对预防医学教学的总需求量较大,并且实践课程所占比例比其他专业高。大部分专业在自然环境与健康、职业环境与健康、统计与流行病学方法、疾病预防与控制、社区预防服务与临床预防服务等章节的教学需求所占比重较大。临床医学和药学专业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与临床医生的作用”内容的教学需求所占比重相对于其他专业偏大。
(二)不同专业学生对课程内容分配比例需求结果。表2显示,总的来说,各个专业对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方法、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原理与方法、社区服务与临床预防服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这6部分内容的教学需求所占比例较偏高,但每个专业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偏重于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方法、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原理与方法、社区预防服务与临床预防服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中医专业偏重于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行为与健康、社会因素与健康;口腔专业偏重于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方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药学专业偏重于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方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与临床医生的作用;护理专业偏重于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行为与健康、社区预防服务与临床预防服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
(三)不同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实践教学需求调查。各个专业对预防医学实验需求不同:临床及相关专业对开设社区卫生服务见习的需求较高,其次开设统计上机实习和疾病控制中心见习,社会实践需求低(χ2=13.42,P<0.05);中西医结合专业对实验室实验需求较高,社区卫生服务见习次之,对疾病控制中心见习需求低(χ2=8.93,P<0.05);药学专业对实验室实验需求较高,其次是统计上机实习,低为社区卫生服务实习(χ2=18.23,P<0.05);口腔专业学生对实验室实验需求较高,其次是社会实践和社区卫生服务见习,对疾病控制中心见习需求低(χ2=21.83,P<0.01);护理专业对社区卫生服务见习需求较高,其次是统计上机实习,疾病控制中心低(χ2=23.64,P<0.01)。对于同一实验不同专业需求不同。对于实验室实验:药学专业>口腔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临床相关专业>护理专业(χ2=15.98,P<0.05);统计上机实习:临床相关专业>护理专业>药学专业>口腔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χ2=25.90,P<0.01);疾病控制中心见习:临床相关专业>口腔专业>药学专业>护理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χ2=22.19,P<0.01);对于社会实践:口腔专业>临床相关专业>药学专业>护理专业(χ2=13.65,P<0.05);社区服务见习:护理专业>临床相关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口腔专业>药学专业(χ2=25.47,P<0.01)。
三、讨论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教学要求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为我校进一步推动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不同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理论和实习、实验类型的需求不同。这可能与不同专业以后的工作性质不同、服务对象不同、以及课程设置不同等有关。但我们目前的教学模式在不同的专业差别不明显,并且实验教学的比重偏低,实验模式单调(主要是实验室实验,几乎没有社区服务见习和社会实践以及疾病控制中心内容的实习)。因此,下一步的教学改革应针对不同专业,进一步修订教学大纲、完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学时、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把实验室教学、社区实习及进入疾病控制中心实习有机结合起来,在完成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大多数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要求,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的兴趣。同时,在整个实习教学过程中将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预防医学及社区医学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懂得群体预防,又懂得个体预防[4]。使其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了解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增强,强化其预防医学的群体观念和整体性思维改革。对疾病的预防教育意识实行四个转变:从传染病预防扩大到一切病的预防、从重点预防扩大到预防、从技术预防扩大到社会预防、从生物预防扩大到心理预防,为培养21世纪新型医学人才做好铺垫。
本科心理论文: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从而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通过对诸多院校的调查发现,随着高校的扩招,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和查找原因,说明应用型本科,尤其是三本院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可采取的一些措施。同时说明,加强学生心理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应用型人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素质教育
一、概述
自本世纪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从1977年的570万人起,高考人数增加到2015年的942万人,其中2008达到1050万人。办学模式有一本、二本、三本和高职高专等多个层次。录取人数,1977年为27万人;2015年为700万人,录取比例达到74.3%,是1977年的25.92倍。据2015年的统计,招生院校有2553所,成人高等学校292所。除此之外,还有研究生、成人、函授和自考等多种教育形式。截止目前,培养的研究生有180多万人,其中博士生24万人。这样的发展速度,在我国和世界教育史上都是没有过的[1]。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教学和教学管理中的异常
任何事物大发展无不具备两重性,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不例外。十多年来,作者曾在职工大学、广播电视大学、专修学院、高等职业学院、成人教育(函授)学院、独立学院任职任教,其中有公办、民办和部队院校,遇到过许多问题或称异常。近年来,一些新闻媒体也报导了一些这方面的问题。比如,高考时出现作弊行为,录取时有人冒名顶替;在一些院校,学生入学后,包括一些研究生,不好好学习,承受不了学习上的压力,走上了极端;一些教师不认真钻研业务,上课时敷衍了事,避难就简;考试前泄题或泄漏答案,以追求高通过率;阅卷时,随意加分或更改考试成绩;在试卷的评价上又不公平的现象。一些管理人员通过降分提高及格比例,以彰显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也有一些不法分子兜售假文凭、假证件,甚至实现网上查询。学生,在上课时说话,睡觉,玩手机,甚至无故旷课,课后不做作业;上自习时,上网聊天。在一些学校,包括一本和二本院校,是都存在这样的现象。有些学校有些课程,学生上课时的到课率不足。考试很难及格。而一些学校管理部门无视现实,要求考试不及格率不能超过10%。也有一些院校,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不让授课教师阅卷,美其名曰“考教分离”。“考教分离”原本是用来检查授课教师的授课情况,而在这些院校里,成了管理人员弄虚作假的托词。尤其是一些民办院校,数十年过去了仍然没有固定的校舍和稳定的教师队伍,没有与专业课配套的实习实训基地、设备或场所,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教学计划。开学后,能请到什么样的老师,就开什么样的课;实习实训时找校外的培训机构,或者把学生送到工厂顶岗劳动;毕业实习由学生自找门路。一些国家重点的211/985院校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比如假论文、假成果、假芯片。在研究生的培养中降低标准,没有严格的要求。2014年本人参加一所211学校硕士生论文答辩。一个学生的研究论文仅相当于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并且答辩水平不高,成绩并不公正。在其他一些方面也存在着要求不严的现象。
三、什么原因
什么原因?作者认为,归结起来主要有七点。首先是教育行政部门监管力度不够,对一些非法行径听之任之,甚至在决策上没有严格要求;二是招生规模不断地扩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给教学及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三是一些学校的校长,为保持学生的毕业率,没有做到对其严格要求;四是一些授课老师欲通过较高的及格率彰显自己的教学水平;五是不能因材施教,授课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学习时难以理解和记忆,这也是最基本的一条;六是一些民办院校的院(校)长为了节约开支,或者资金短缺,无法购置教学设备,无法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七是普遍存在的用人单位对应聘人员不切合实际的高标准要求,比如银行职员,过去仅是中专生,现在要求国家统招本科生或研究生。这些问题汇集到一起,导致各种弄虚作假的行为层出不穷,影响了教学质量,而且玷污了学生的心灵,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措施
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这就是说,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对学生心理与人文素质教育,关乎国家的长远发展,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是实施十八大以来国家发展战略、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举措[2]。下面,结合作者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和设想。首先,要有一个觉悟高、作风正、忠诚于教育事业的领导班子和一支素质高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其次,是因材施教。也就是有一个好的领路人;然后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分门别类制定出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常言道,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有了的领导,就可以聘请好的教师,制定好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制定与学生实际水平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重德,重教。他会认真工作,把学生看做自己的兄弟姐妹或者孩子,认真施教,使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正常运转。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取决于学校的办学层次、学生的水平和办学模式,决定整个的教学环节。本人所供职的学校是一所民办本科院校,相当于“三本”。表1所示是部分省市2015年本科生录取分数线。显然三本院校的本科录取分数线要比一本和二本低很多。比如在陕西,2014年一本录取分数线(总分750)为503分,二本为452分,三本为342分;2015年一本录取分数线为480分,二本为440分,三本为350分。由于录取分数线相差悬殊,学生的基础课程的水平也就会相差很大。这样,就不能用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如今,比较三类本科同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虽有区别,但是区别不大。对于一些基础理论课,比如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等,虽说没有严格的学时限制,但是互相攀比。由于教育部下发的课程指导要求出自国家教育部课程指导委员会。而指导委员会的成员一般是国家重点大学的专家学者,他们面对的是高考分数高端的精英,因此会有高标准的要求。对于应用型三本院校的学生来说,攀比,就不合适了。在我所遇到三本院校的学生中,大学一二年级的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往往是他们的“拦路虎”。也是一些学生刚进入大学,就产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结合专业,结合学生的层次和基础。作为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个指导委员会的委员们,应当充分注意到这一差异性。作为三本院校教学管理者,也应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制定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做到切实可行。
五、加强应用型三本学生心理与人文素质教育
学生的水平不仅仅体现在专业课的学习成绩上,更重要的还涉及心理和人文素质。各类学生都是当今社会成员中的一部分、未来国家的主人。因此,也要重视应用型三本院校中的学生心理和人文素质的教育与培养。除了正面说教之外,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合理分配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在坚持少而精的原则的基础上合理搭配。“思想品德”课可结合时政;基础理论课可在学生能理解的基础上,删繁就简;适当增设文艺、美术、古典文学、诗词鉴赏、音乐、诗歌创作类的课程。其中有些可纳入教学计划,有些可作为课外选修课,或者采用讲座的方式,或者通过学生社团活动来开展。在大学的三年或者四年里,应使人文社科类的课程、时政课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这样,不仅有利于活跃学生的课余生活和校园气氛,也有利于学生走出“基础课学不好”的困境,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国心。一般而言,在理工科大学学习中人们往往忽略美术课和音乐课。美术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领悟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给学生一种美的追求和向往。古典文学,包含丰富的人文思想和哲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音乐不仅仅是娱乐,可使学生抒发情感,驱散忧郁,鼓起勇气。鉴于总课时的限制,这类课程可用业余时间组织实施。这样,可使学生树立起健康向上的思想,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相比之下,这类课程相对容易学习,容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也有助于消除学生对学习的恐惧和厌倦心里。有了向上的精神,就能激发学生学好专业课的愿望、信心和勇气。学习好了,素质提高了,心里舒坦了,社会风气也就好了[3]。
六、结束语
加强领导、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制订切合实际合理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材施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措施。加强学生心理和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重要的举措。
作者:陈建铎 李海峰 刘联会 单位: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本科心理论文:积极教育在应用型本科心理教育的应用
一、积极教育的基本内涵
积极教育是建立在积极心理学的基础上,通俗的说就是积极心理学中对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是以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素质为出发点和目的;“通过主动地多方位的积极、快乐的教学而使其产生幸福体验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人格的教育活动,同时也不纵容和忽视学生的缺点与不足,最核心的理念是主动寻找并开发学生的潜在积极品质,也就是积极人性,”积极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方针政策的反思;近些年,我国关于教育改革层出不穷,但“以成绩说话”的事实还是存在。古人曾说“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自焉游焉。夫然后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教师们为了在一定时间内“填鸭式”的传授学生更多的知识,让学生一直循环于讲解、背书、考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慢慢都会丧失了求知的热情,更不用说“愉快地”上课了,很多教育家提出中国的学生被培养成失去“主动学习能力,积极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教师队伍也不同程度的出现了“职业倦怠”的现象,甚至有人说“愿意奉献的教师更容易出现倦怠的症状”。
为了避免这些现象的出现,将积极教育理论引入应用型本科心理教育体系是很有必要的。不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要求,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师队伍“职业倦怠”现象的出现。再者是积极教育是对传统观念的反思;古人云:“不打不成器”,“三日不打,上房揭瓦”,“玉不琢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学记》:“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踖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方式已经不太适应应用型本科教育。目前有论者提出:“积极是个带有价值导向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在我们的理解中积极教育是指教育者以学校和师生现实状态为出发点,以积极的理念与行动为手段去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求知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与人生态度的教育”。积极教育就是即重视学生的成功,同时也和学生一起面对学生的失败。
二、应用型高校的特点和学生基本心理特点
(一)应用型高校的特点
应用型本科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种,与学术型本科有着很多不同的特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点是:为了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毕业生不仅需要具备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应用型本科培养方案、课程内容体系都以“应用”为目的;注重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充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达到提高学生社会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充分发挥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应用型本科不仅是高校教育一个层次,同时还凸显了职业教育的特点。蚌埠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就提出了“地方型、应用型、工程化”的办学定位和“实基础、适口径、重应用、强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二)应用型本科学生心理特点
应用型本科办学特色决定应用型本科学校学生的心理和传统本科学校学生的心理,既有着相似处,同时还存在不同之处:首先,应用型本科目前还处于探索期,还未在我国形成普遍理念,导致大部分学生毕业后要不选择择业,要不就是考学术型研究生,但择业面临的现实和理想的矛盾在他们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甚至有些应用型本科学生还未理解应用型本科是何意,在一般人看来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院校是差不多的,甚至有的学生觉得自己读了四年的本科还不如读三年的专科,心理上感觉不平衡,继而导致消极、自卑,因此对于研究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不仅需要针对整体还需要针对个体的心理,应该积极引导他们改善消极心理,增强积极情绪,培养积极人格品质,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心理素质,以便更好的建设我国应用型本科学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其次,还要归结于学生自身原因,社会对他们的期望过高,同时他们对社会的期望也很高,导致不能很好地协调好社会与自身的关系;再有就是目前应用型本科大部分是二本、三本,学生生源质量不是特别理想,加上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师资力量缺乏、没有专门的教材,甚至课程安排等方面,这样老师只能被动的关注有问题的学生,纠正已经发生的问题,不能提前、主动地解决萌芽状态的心理问题。各方面的原因导致现代高校只关注学生整体,然后“各个击破”,而对于问题学生没法做到预防为主。一定层面上,这样的心理教育方式不能体现我国一直以来坚持的“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传统的教育方式和被动发现为主的心理教育已经没法适应应用型本科的心理教育。“应用型本科需要建立一种常态化,生活化的心理教育机制,引导学生心理发展,促进学生成长,‘使每个人的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三、积极教育在应用型本科心理教育中的应用——以蚌埠学院为例
(一)“5.25”心理健康月活动及举办各类活动丰富学生活动
积极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积极情绪和积极体验。蚌埠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之一,将积极教育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已初步的涉及:2009年蚌埠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心理互助协会成立大会,协会举办了“阳光互动课堂、慰问希望之家孤儿院演出”等各种特色活动,有效的净化了校园风气,提高了在校大学生的美德,成功的塑造了心理健康、积极向上有美有德有爱的蚌埠学院学生形象。每年还借助心理健康教育重要项目——“5.25心理健康活动月”,在全院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2014年以“中国梦校园情健康心”为主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勇于面对现实,和谐地与人相处,树立远大的理想,以崇高的境界、宽广的眼界、豁达的心态、饱满的情绪,坚韧的毅力挑战人生。每学期学院还对各班心理委员进行培训、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危机排查工作,举办“趣味心理,健康成长”的心理知识竞赛,经常举办各种大型心理专题讲座:“积极心态、幸福人生”、“发现自我之旅”、“悦纳自我,善待他人”……
(二)建立三级机构培养学生积极人格特征
蚌埠学院建立了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机构:学院一级、系部一级、班级一级。班级设立心理委员,辅助系部心理辅导员工作,系部设立心理辅导员辅助学院心理部门工作,实现覆盖面的拓宽。学院定期开展各班级心理委员的心理培训,各系部定期开展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培养专门的心理辅导员,从而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兼顾每一位学生。三级心理机构的设立也为学院主动发现问题学生,防患于未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应用型本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就需要提供有利于他们创新的环境。蚌埠学院通过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分三步去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求知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与人生态度的教育:及时步防治心理障碍,各个击破;第二步完善学生心理,帮助学生调节心理;第三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已达到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与人生态度。
四、积极教育在应用型本科心理教育中的思考和尝试
虽然应用型本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用积极教育,但还是有需要思考和尝试的方面:
(一)对于教师的“积极教育”
对于教师的“积极教育”,主要是为了改变教师以往“填鸭式”教授学生知识的方式。表面上看教师教授学生知识越多显得越积极,但其实从侧面来说却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会导致消极后果——学生厌学,不能接受学习的知识,甚至不能很好的运用所学知识。应用型本科的教育是为了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将积极心理教育寓于普通教学工作中,积极心理教育将会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关注应用型本科教师的“积极教育”更是至关重要。
1.良好校园环境
好的校园环境里不是只有“只会学习不会娱乐”的学生们,而是指良好的师生关系。应用型本科大部分都是二本、三本院校,同时大部分学生又处在叛逆期。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老师,自觉学习,教师很好的教授学生知识。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成功,学生学业成功,形成良性循环。实现积极教育的最终目的“发现和培养天才的能力”。
2.积极教学研究
目前大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许多教师教学责任意识淡薄,有的教师上课不备课,甚至就算备课也是消极对待。作为应用型本科的教师,不仅需要教授学生基本理论知识,还需要教授实验课程,所以教师应该以专研的态度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应用型本科的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加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应用型本科教师需要参与学生的发展,目前很多高校教师一下课就不见人了,平常也没有固定的办公室,学生有问题想咨询都没办法;教师应该对学生充满自信、充满期待,特别是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是以校企合作为主,应该积极参与到学生学习和实习中,和学生一起去企业体验,及时鼓励学生和纠正学生的错误。
3.积极关注学生
积极教育不仅是强调关注学生积极地一面,同时也要求不忽视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作为教师,既要关注成绩差的学生,在帮助成绩差的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教育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一个也不能少”。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怎么从“困境”中走出来,同时还要那些处于“顺境”的学生学会怎么更上一层楼。积极教育就是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帮助学生改正他们的不足,同时需要发现学生的优点。
(二)对于学生的“积极教育”
学生的“积极教育”应该体现在各方面:
1.自主学习
应用型本科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学生应该在学习方面自主:计划和管理好学习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内容,调节自我的学习策略,甚至每年期末应该学会自我评价这学期的学习成效,并列出对下学期的补救措施。
2.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中积极的、对自己有促进作用的就是对自我的认可;反之,消极的自我认识,会导致学生丧失自信心,越来越觉得自己无能,甚至自暴自弃,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积极教育需要适当的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树立积极自我认识,认识自身错误。
3.自我调节
积极教育主张学生在合理的自我认识,应该懂得自我调节。要以积极地自我调节手段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迎接光明的未来。积极教育不是不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而是更关注学生的优点和价值。在预防方面,积极教育更具备积极预防的作用。积极教育其实就是“以积极取代消极,以积极精神改造教育的价值观、学生观、教学观,既符合时代精神,也符合应用型本科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所以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将积极教育应用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积极的实践和现实意义。
作者:张玲玲 单位:蚌埠学院
本科心理论文:艺术类本科生生活与心理健康论述
1贵州大学艺术类本科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以生活事件子维度为自变量,以心理健康子维度为因变量,进行一般相关分析,贵州省艺术类大学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内部各子维度之间呈现出较适中的正向相关。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12个维度上总体上呈现中度或低度相关关系。其中,人际关系与自卑的相关度较高,相关系数值为0.41;学习压力与焦虑的相关度较高,相关系数值为0.46;受惩罚、丧失、健康与适应、其它与心理健康子维度的相关度较低。从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概念的角度看,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6个维度上总体上呈现中度或低度相关关系。其中,焦虑、抑郁、自卑、偏执、退缩与学习压力相关系数值都达到了0.4以上,为中度相关;其它各因子与生活事件6个子维度相关度较低。以生活事件子维度为自变量,以心理健康子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及时,四个典型相关系数都达到0.05以上的显著性水平,说明6个自变量主要通过4个典型相关因素影响因变量。第二,在及时个典型因素分析里,主要是自变量中的学习压力与人际关系变量,影响艺术类学生心理健康。同时,其结构系数都为负数,可见学习压力与人际关系这两个生活事件压力越大,艺术类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就越低。前文的数据已经佐证,艺术类大学生最经常的生活事件是学习压力与人际关系,再通过典型相关分析表明,艺术类大学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存在相关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因子是学习压力与人际关系,这就进一步表明学习压力与人际关系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影响。
2研究分析
从研究结果看来,贵州大学艺术类本科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常模,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躯体化、自卑、偏执、退缩、攻击这5个方面。研究原因可能有:(1)从社会角度来看,正如徐学智、程明莲的调查结果所显示的那样,i社会有机体对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本身就存在一种歧视与偏见,往往认为艺术类学生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才去学习艺术,导致艺术类学生心理压力较大,体会到的关怀与尊重与自身需求不符合,一旦遇到生活事件,极易冲动;(2)从家庭角度看,艺术类学生的家庭在对子女的学习上投入更大,有些家庭会因为子女学习成绩不好的而让子女选择学习艺术已达到上大学的目的,不过却忽视了学习艺术需要一定的天赋事实,自然家庭给艺术学生的压力可见一斑;(3)从艺术生自身的角度看,艺术生自己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表示怀疑,对自己身份的价值认同度不高,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表示担忧;(4)艺术的学习是一件熟能生巧的事情,学生需要大量反复的练习,长年大量反复的练习与训练,给艺术类大学生的躯体化带来一定的影响。影响贵州大学艺术类本科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生活事件是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其次就是受惩罚事件。这与余圣陶等人的研究认为“大学生的生活事件主要集中于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及就业上,受惩罚事件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这一研究结果即有相似点,又有不同的地方。本文来自于《华章》杂志。华章杂志简介详见
具体来说,与普通类大学生一样,艺术类学生在学习压力与人际关系两个方面压力较大,这可能与中国传统教育理念有关,中国传统教育向来唯分数是论,在高考这一指挥棒的指导下,中国的家长往往只要求子女搞好学习,提高考试分数考个满意的大学,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缺失,使得大学生们人际冲突严重,人际关系紧张,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心理负担;其次,艺术类大学生自身的和自我主导意识观念较强,这些个性特征使得他们在应对惩罚应激时承受能力较差。因此,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着重加强学习适应、人际关系、挫折与压力应对等方面的教育。
作者:宋超 张波 杨琴 付玉红 单位:贵州大学艺术学院
本科心理论文: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高职本科贫困生心理素质的作用
【摘 要】近年,随着市场导向和国家政策引导,国内高职本科教育发展迅速,随之高职本科贫困生也日益增加。本文从高职本科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以团体心理辅导为核心,帮助高职本科贫困生摆脱心理困扰,从而提高贫困生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高职本科 贫困生 团体心理辅导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时期,迫切需要大量高水平、复合型的职业人才。随着市场导向和国家政策引导,国内要求开办高职本科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多省市进行了多样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然而,在高职本科教育中贫困生现象随之凸显,严重影响着高职本科教育的稳定发展,有针对性地做好高职本科教育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办好高职院校本科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有研究显示,贫困大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从定量研究来看,图雅、曾天德等人的研究显示,经身心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在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躯体化因子分、强迫因子分、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抑郁因子分、焦虑因子分、恐怖因子分、精神病性因子分、其他因子分共11个维度上,贫困生某几个维度或全部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非贫困生,可能存在轻度以上的心理问题。从定性研究来看,已有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因经济上的贫困造成心理的相对贫困问题较为突出,有学者认为贫困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是:生活上的忧虑和学习上的焦虑使贫困大学生心理负担过重;过于自尊和敏感,不愿袒露物质上的贫乏;自卑心理严重,自我封闭意识强,惧怕交往(尤其是与异性交往);心态冷漠,情绪波动大,内心比较脆弱,感情容易受伤害。
为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院从大学生的基本情况、思想政治状况、道德状况三个方面开展调查,发现我院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差异较大,贫困生存在心理矛盾、道德滑坡、思想消极甚至偏激等特点;同时,结合我院心理咨询个案与贫困生日常管理工作,总结出我院贫困大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心理问题及其成因。
一 自卑与自尊并存的矛盾心态
自卑,又称“自我否定”。由于经济补给不足,现实生活窘迫,一方面是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致使贫困生及其家庭背负起沉重的经济包袱,严重影响了贫困生的学习与生活;另一方面是大学校园文化中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使其引以为傲的成绩与非贫困生的多才多艺相形见绌,容易使他们重新以消极否定的基调重新定义自我。另外,社会主流价值中贫困大学生被认定为是弱势群体,大众的过分同情与怜悯,还有或多或少的嘲讽、蔑视或侮辱等不公正对待,使其产生了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不良的社会风气让大学校园出现了“拼爹”、炫耀、攀比之风,贫困大学生无法满足此心理需求,低人一等的不良情绪体验慢慢在内心深处滋长。因此,诸多因素导致贫困生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情绪。
自尊感体现在个体对自我价值的一种肯定与认可。贫困大学生作为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有强烈的自尊需求,内心非常敏感,不愿过多袒露物质上的贫乏,想通过自立自强改变外界对他们的偏见。部分贫困生自我认识狭隘、个人价值观老旧,坚信自己是“千里马”,只是没有遇见“伯乐”,不愿意把目光投向外界,不能跟随时代进步而更新自我的认识。
二 焦虑和忧郁
焦虑指对当前或将来会出现的对自我的自尊心、生存环境、未来发展等方面有潜在威胁,可能会有某种不良后果出现时的紧张、不安情绪。目前,贫困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如大海波浪,一浪接一浪拍打在他们身上:经济压力(学费、生活费等)、学习压力(专业知识、职业
技能)、毕业压力、就业压力、人脉压力、前景压力等等。他们需要顾虑的事情太多,精神长期处于一种过度紧张的状态,影响了日常的学习生活,导致心神不宁、注意力分散,做事达不到预期目标,长此以往就会出现自尊心损伤、自信心丧失,失败感和愧疚感进一步引起忧虑、紧张、失望、不安、恐惧、焦急、羞愧等负面情绪。
三 人际关系敏感
人际关系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已有研究显示,人际关系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由于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例如贫困、社会偏见、过分同情与怜悯,部分贫困生易引起无助、多疑、自我封闭等不良情绪体验,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喜欢采取退缩、逃避、离群等行为方式来保护自我,同学间的聚会、学校的集体活动或节假日的结伴外出活动他们都不愿或无力参与,这使他们与身边同伴的关系慢慢疏远,同学关系也随之紧张。此外,生活习惯与文化背景也是影响贫困生人际关系敏感的一个主要因素,一些贫困生内向、羞涩,不善言语,与周围同学存在沟通障碍,对于同学之间的误会、摩擦和碰撞不能及时解决,久而久之同学关系疏离,矛盾激化甚至产生敌对情绪。
四 思想偏激
贫困大学生由于自卑、内向、敏感、焦虑、忧郁等特质,内心非常脆弱,自尊心又极强,学习生活中的不如意,常常让他们感觉受到极大“伤害”,情绪波动强烈;又加上成长环境的单一,使自身认识片面、陈旧,人生观、价值观跟不上时代的进步,自我意识狭隘,心胸不够宽广,导致他们对待身边的人和事难免带有成见与偏见,有化、片面化倾向,缺乏理性的态度和客观的标准;爱钻牛角尖,认死理,喜欢用放大镜来看待事物中的消极面,极易产生消极厌世的观念。有时对待不满意的事情,言辞激烈,莽撞从事,不顾及后果。
五 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
针对我院贫困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再结合我院办学特色与理念:培养心理健康、专业知识过硬、职业技能过强、有理想、有信念的有为青年,学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来提高贫困生的心理素质,其中最核心的活动是团体心理辅导。借鉴前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应激环境、自我意识、自信心、观察力、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团队协作、生涯规划八次团体心理辅导来提高贫困生的健商与情商。
此次团体心理辅导评估调查结果显示,贫困生对团体心理辅导的评价良好,大部分参与者认为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是愉快的,活动过程逻辑性强,有目标;团体氛围友善、温暖、融洽、轻松、信任、接纳;辅导内容有价值,对个体实质性的帮助非常大,能够帮助他们或多或少地克服一些不良的情绪体验,能够加深自我认识,增强自信心,增进人际交往,学会一些生活技能,更好地投入学习生活,展望未来。成员们表示:“团体心理辅导让我学会了很多课堂里学不到的知识,真正感受到了人的多面性,学会了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我在活动里探索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自我形象,引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其实,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自己存活的方式,使我学会了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贫困。”“我从团体活动中看到了信任、责任、团队协作,让我懂得了团结协作就是力量,增加了对他人的信任,对别人的责任感,学会了去加入团队,发挥自己的才能。”
已有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具有有效性和长期性,我院对参与成员进行了长期跟踪,对其行为举止进行长期观察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交心谈心,发现参与者的行为举止有所改变,学习主动性增强了,与人交往相较之前增多;价值观也有所改变,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和正确认识贫困,有意识地抵制校园里存在的不良现象。
高职本科贫困生的心理特点既有固有的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因此在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提高重视程度,充分发挥心理辅导的功能特性,有针对性地加强贫困生的思想引导,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扰,从而提高贫困生的心理素质。
本科心理论文: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就业难,就业率偏低,主要原因是心理学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欠缺。要提升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不仅要制定相应的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还要制定保障培养方案能达到预定效果的辅助策略。
关键词:师范类心理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心理学专业是我校2000年新开设的师范类本科专业,根据教育部对师范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省内外师范院校对心理学专业的办学历程与经验,结合我校自身具体情况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确立我校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坚实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治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专业素养,能在中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医疗、社区服务机构等部门从事心理学教学、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2012年1月,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相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当前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并没有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总体素质不高,理论素质和应用能力都有所欠缺,尤其是实践能力不足,导致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就业率偏低。
一、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欠缺的原因
(一)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师范性窄化了心理学实践能力的范围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的若干意见》曾明确指出: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里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此,教育部于1998年增设了心理学专业,许多高校纷纷设置了心理学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心理学专业人才。截至2010年10月,全国已经有超过25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心理学相关专业。但是,由于很多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高校为了保障毕业生能够胜任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偏重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教育心理学、学校管理学等;实习见习的场所多在中小学;平时的实践能力培养方式多延续了师范学校的讲课、说课方式。正是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这种师范性窄化了心理学实践能力的范围,在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趋于饱和的现实条件下,学生带有浓重师范性的实践能力很难适应广泛的心理学就业的市场需求。
(二)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对学生实践能力重视不够
由于就业难,当前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的考研热情空前高涨,在课程设置中特别重视学科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验课等课程的比例,如考研中占分数比例较大的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华南师范大学的刘学兰等对该校心理学系1986年以来的历届本科生进行调查发现,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学校中最欠缺的技能是“心理治疗技能”和“心理咨询技能”,且学生期待加大实践课程学时的比重,认为心理学应用技能课程的学时数应占52.38%,基本理论课程的学时数应占47.62%。可见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对学生实践能力重视不够,应加大重视力度。
(三)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以考试考查为手段,无法体现学生的真实能力
近年来,由于心理学专业就业需要拓宽了就业范围,突破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种单一就业方向的局限,也开始不断地增加实践能力培养类的课程。我校心理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外,还有心理咨询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向及临床心理学方向。但由于受传统考核方法及学生学习方法的局限,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最终实现的是知识上的积累,而非能力上的转化,很难达到实践能力水平提升的目标。
(四)见习实习时间相对短暂
我校心理学专业学生在第四学期要进行为期一周的教育见习,在第七学期进行为期14周的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相对短暂。教育见习一般选在第四学期的第七周,中小学已经接近期中考试,学生在见习期间中小学生正在复习;教育实习虽然预计是14周,但实际在中小学的时间仅为四周,其余的时间需要进行大量的讲课练习并参与学校组织的统一考核。在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时量都很少,学生很难得到足够的锻炼机会。
二、确立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2015年,我校在2012年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新方案的修订工作。在这次修订过程中,心理学专业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进行了如下改动:
(一)学科基础理论课的重要地位不动摇
心理学的学科基础理论课主要有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史、心理测量学、实验心理学等,这些课程对于心理学专业学生进行进一步的专业课程学习有重要作用,对于实践类课程的掌握有重要帮助,对于学生考研有重要作用,所以,要保障学科基础理论课的重要地位不动摇。具体体现在,在培养方案中合理规划各门学科基础理论课的开课学期,保障各门学科基础理论课的课时比重,用多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考核。
(二)突出实践类课程设置
心理学的实践类课程是依据可操作性目标设置的,如心理诊断技术、行为矫正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临床心理学、心理治疗学等。我校心理学专业的实践类课程设置共分为三个方向:一是心理咨询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向课程,如心理诊断技术、行为矫正技术、团体心理辅导、认知矫正技术、学校心理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等。根据实际需要,本次修订培养方案又增开了沙盘游戏治疗、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等课程。二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向课程,如管理心理学、人事与领导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关心理学、营销心理学、培训与开发、人才测评、职业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等。三是临床心理学方向课程,如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治疗学、临床心理学、临床咨询方案与案例报告等,结合心理学近期热点,在这次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增开了积极心理学的课程。心理学专业学生可以就一个方向选课,也可以分别从不同方向选课。
(三)加大实践类课程的学分比重
在本次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心理学专业加大了实践类课程的学分比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和《吉林师范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本科专业必须修满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160学分方能毕业。心理学专业实践类课程要求学生修满38学分,其中实验课程12学分,教育实习、见习由原来8学分增至14学分,毕业论文(设计)由原来4学分增至6学分,专题实践课程由原来的3学分增至4学分,具体课程除原来的专业需求与就业、就业心理咨询与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增开了一门青少年咨询方案与案例报告,军事理论及军事训练为2学分。
三、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辅助策略
(一)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
传统心理学专业的授课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达到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的目的,但学生一是由于脱离具体情境,二是由于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试,三是由于学习和实践之间间隔的时间过长,导致学未所用。可以依据心理学具体学科的实际特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为多种授课方式,如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通过案例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产生联想,较快地将所学转化为能实际应用的能力。而在学生未来的从业生涯中,由于在学习心理学专业课程时曾对情境进行分析,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也会在其遇到实际问题时重新启动,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解决,而非经验解决,对未来提升学生的素质也有益处。
(二)改革实践类课程的考核方式
推进实践类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考核制度的转变。考核制度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方向引导,如仍按照传统的考试方式进行考核,重视知识再现,忽视实践操作能力检验,学生仍无法走出应试思维带来的高分低能的怪圈。因此,制定严格而规范的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是提高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可以实行教考分离,成立专业实践技能考核小组,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将口试、面试、笔试、心理测验、专业实验、角色表演、情境模拟等考核形式有机结合。在考核过程中不仅重视检验实践技能的真实水平,还要重视检验理论基础是否扎实,是否能用心理学的视野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合理增加见习实习时间
目前我校心理学专业学生在第四学期要进行为期一周的教育见习,在第七学期进行为期14周的教育实习,在这14周中,在学校实习期仅为四周,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相对短暂,可以适当增加。尤其是实习时间,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机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比例本来就小,并且学生在真实课堂中得到的锻炼远远超过在大学模拟课堂中得到的锻炼。因此,可高效利用这14周的时间,适当增加学生在中小学实习的时间。
(四)拓展实习基地的范围
由于实习期间学生没有工资,学校不包食宿,学生如果租房又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我校心理学专业实习学校多为本地学校。但由于本地学校数量有限,心理健康教育课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属于主课,课时少,学生并不能在实习期间得到充分锻炼。因此,要拓展实习基地的范围,预计拓展的实习基地应符合以下条件:首先,该校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发展到相对成熟的水平,课时量有保障,上课内容和形式都比较丰富;其次,该校应设立心理健康中心,有独立的心理咨询室和一定的心理咨询基础设施;第三,该校有学生或青年教师宿舍,能给实习生提供住宿。
综上所述,提高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实践能力,既要确立师范类本科心理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又要制订有助于师范类本科心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辅助策略。这样双管齐下,对于提升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提升就业率有切实帮助,也为师范类心理学专业学生在未来能独当一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科心理论文:新建地方本科毕业生心理资本和就业能力的关系研究
摘 要:通过对875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心理资本”和“就业能力”的问卷调查发现:心理资本和就业能力呈显著正相关,心理资本水平越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越强,心理资本中的自我效能感、韧性和乐观三个因子对就业能力有很好的预测作用。因此,高校可以采取有效的心理资本开发和训练策略,帮助学生提升心理资本水平,以达到促进学生就业能力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毕业生;心理资本;就业能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一大批新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开始兴起,因为本科建校时间短,在教学管理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科研能力等方面和老牌本科院校相比相对比较落后,再加上这些新升格本科院校多数处于三线的地方城市,受地理位置相对较偏、学校名气不大、人才培养模式滞后、生源质量不高等因素影响,其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比较突出。新建地方本科学校毕业生能否成功就业,不但关系到这些学校自身的发展存亡,也关系到学生未来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如何提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保障他们成功就业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和高校本身极为关注的问题。
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关研究显示,心理资本通过调动就业者自身素质,挖掘潜力,扩充社会资源,从而对就业能力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基于此,本研究从心理资本的视角展开了毕业生就业能力问题的调查,以探索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心理资本的特征以及与就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并从心理资本的角度提出促进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希望能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与对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心理资本量表和大学生一般就业能力问卷为调查工具,以河北省邢台学院、邯郸学院、衡水学院三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2015届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918份,有效问卷为875份,回收率为91.8%,有效率为87.5%。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心理资本和就业能力的整体情况
(1)心理资本总体得分情况分析
本研究以心理资本量表总均分和各因子均分表示被试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总体水平和各维度水平。被试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总均分为3.348,四个因子得分分别为3.261,3.540,3.403,3.189,均高于理论中值3,说明被试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处于中等略高水平,拥有一定的心理资本存量,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四个因子得分由高到低分别为:希望―韧性―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维度的得分较高,乐观维度的得分低。这表明被试大学生总体对未来充满希望,但残酷的就业现实情况却让他们无法乐观地对待,即理想很丰满,但是现实很骨干。
(2)就业能力总体得分分析
本研究以就业能力量总均分和各因子均分表示被试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总体水平和各维度水平。具体得分情况为:实践能力3.035,自我提升能力3.316,个性品质3.551,人际技能3.519,就业能力总分为3.295。就业能力总均分和各因子得分都大于理论中值3,即被试大学生就业能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四个因子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为:个性品质―人际技能―自我提升―实践能力,个性品质因子得分较高,实践能力因子得分低。表明被试大学生具有吃苦耐劳、责任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但是当遇到具体现实问题时,还缺少实践经验,缺乏运用自身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战能力,普遍眼高手低,心有余而力不足。大学生就业情况不乐观,自我效能感普遍较低,实践能力缺乏,反映出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发展中的一个短板,即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但是实践能力尤其是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2.心理资本和就业能力的关系分析
(1)心理资本和就业能力的相关分析
采用肯德尔相关分析的方法对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心理资本得分和就业能力得分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毕业生心理资本存量越丰富,其就业能力就越强。
(2)心理资本对就业能力的影响程度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心理资本对就业能力的影响程度,以就业能力总分为因变量,以心理资本的四个因子作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进入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有三个:自我效能、韧性和乐观。多元相关系数R为0.611,其联合解释变异量R2为0.373,说明进入回归方程的三个心理资本因子能联合预测就业能力变异量的37.3%。就个别因子的解释能力来说,自我效能因子的预测力较高,其解释量达到26.1%,其次是韧性和乐观,解释量分别是6.0%和5.2%。因此,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韧性和乐观水平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学校可以使用心理学的训练方法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韧性和乐观水平,以达到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发展的目的。心理资本对就业能力的标准化回归方程为:就业能力=0.477*自我效能+0.308*韧性+0.281*乐观。
通过本研究可知,心理资本和就业能力呈显著正相关,心理资本中的自我效能感、韧性和乐观三个因子对就业能力有很好的预测作用。由此可见,心理资本的积累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必要知识传授的同时,还应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资本开发和训练,促使学生不断积累自身的积极心理资本,为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服务。
本科心理论文: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又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视野,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具有独特的心理问题。本文将从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以及新建本科院校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新建本科院校怎样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方法三方面论述新建本科院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命题。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具有独特的心理问题。由于该类院校具有办学历史短、文化积淀浅、师资力量弱、设备条件差、区域位置偏离中心城市等特点,部分学生会产生心理上的落差与失衡,无法客观评价自我、认识与适应社会,心理问题与障碍比较明显。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思路和手段,既实现对师生物质生活的关怀,也实现对师生精神生活的关怀,关注大学生个体独特性、深层情感和发展需求,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得大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造就和养成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大学生发展,是高校实现“育人为先、德育为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新建本科院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密切
心理教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关系密切相互统一。都属于人的意识形态,是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一方面,思想对心理起决定性的作用,决定和支配着心理活动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心理影响和制约着思想,健康积极的心理促进良好高尚的思想形成。两者的最终价值目标一致,都是学校教育的内容、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都是达到对学生健康完善人格的塑造,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和提高大学生素质,从而适应时代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为党和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正确处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从情感到个性,既有针对性又具说服力地做好工作,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两者的结合还能启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多地利用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去改变和拓展自身的思维与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所产生的效果是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无法比拟的。
二、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各国文化之间相互的交融,人们的精神世界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对生理成熟而心理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受到的影响尤为深刻。作为具有鲜明个性的80后、90后大学生,他们非常渴望成功,并认为成功就是个人价值实现的首要标志。但是,当他们在追逐成功的过程中遭遇挫折而无法得到解决时,很容易偏离正确的价值取向,走向极端,甚至有的大学生产生自杀、违法犯罪的行为,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和思考。然而,在当前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偏重于学生的思想、身体、科学、文化、能力等素质的培养,对于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人际关系交往能力、情感教育、角色转变等心理素质的培养并没有作为一项必要的内容予以重视。而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则是帮助大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调适,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或者为进一步实施思想影响创造必要的健康心理条件,或者在进行心理调适的过程中解决思想问题。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大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合社会化的思想和行为.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实效性。
三、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从客观上缩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距离,使教育者易于把握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与思想脉搏,易于找到受教育者的外在要求与内在要求的结合点,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出学生的行为倾向,防忠于未然,有效预防问题行为的出现或升级。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便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从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可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两课”教学中,尤其是德育课。或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女性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等公共选修课,将心理教育融入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把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列为重要内容来讲,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方法,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载体,它用无声的话语传递大量的信息,对提升人的心理健康意识有很大的隐性教育功能。”对那些不愿去找心理咨询机构而又有需求的同学可以为他们多开展一些科普性的讲座等措施外,还要扩大校园宣传力度,比如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日等系列活动。或通过学校的校报、校广播站、校电台、校园广告等校园媒介营造气氛,形成人人重视心理健康、人人追求心理健康的良好局面。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应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工作中既要开展对“思想政治”的研究又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的研究。通过加大新建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本科心理论文:本科新生入学适应期心理问题分析与干预
摘 要 大学本科新生入学后,由于角色转变,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学习内容、自我认识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因此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上的困惑,如果出现适应不良则容易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本文旨在对本科入学新生容易出现的、常见的心理危机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其进行心理干预的对策。
关键词 本科新生 适应期 心理危机 干预
大学是高中生十分向往的地方,在经历过三年紧张的高中学习和激烈的高考之后,本科新生怀着激动的心情进入大学校园,身份上由一个高中生转变成一个大学生,但是大多数的新生在心理上不能在短时间就适应大学的生活,完成心理身份认同的转变。在适应期内,本科新生可能会出现人际关系不良、心理情绪波动、学业困境、自我认识偏差、归属感不强等问题。根据调查显示,大学新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比例较高,每年都有许多新生由于没有解决好适应期的心理危机问题导致出现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和行为不适。由于心理适应障碍造成新生休学、退学、自杀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本科大学新生在适应期的心理问题,分析本科新生在适应期的心理冲突,并且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对大学本科新生顺利度过适应期,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本科新生入学适应期心理危机
本科新生入学适应期出现的心理危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地域文化危机。我国幅员辽阔,差异巨大。大部分的本科生是都外省籍的学生,可能学校所在地的风俗习惯、人文环境、地理气候条件都跟原先就读的中学截然不同。另外,许多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从小生活在父母身边,没有远离过家门,对父母或者家庭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而上大学之后,没有了父母的帮助,需要自己独立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他们即使可能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可是却不知道如何跟别人相处,导致他们往往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束手无策,陷入烦躁、焦虑的负面情绪之中。另外,面对一些学校所在地的地域特色,比如当地的饮食、方言、风土人情也是本科新生需要适应的内容,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势必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学业危机。大学的学习和中学阶段学习不同,学习方法也可能出现很大的改变。中学时代,高中老师往往是不厌其烦的重复一遍又一遍同样的教学内容,学习的科目也相对较少,通常老师会安排好学习的进程和学习任务,只需要在老师的带领下,按部就班的学习就可。但是进入大学以后,就变成了所谓的“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以自己自学为主,要求学生自己有很强的自觉性以及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一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学习动机减弱甚至丧失,缺乏自律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造成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3)人际交往危机。在中学时代,人际关系往往相对简单,高中时代时间和精力主要花在学习上面,大多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进入大学后,需要重新建立全新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在人际交往中满足自己的需要,帮助他人并且获得他人的帮助。如果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则可能出现一系列的心理危机,比如孤僻、充满敌意等,产生压抑、孤寂、烦闷的闭锁心理。
(4)青春期的人生过渡危机。按照埃里克森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八阶段理论,本科新生处于成年早期(18~25岁)阶段,是一个从青春期过度到成年期的一个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当中,个体的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即形成积极、自信的人格,开始承担责任,如果不能顺利地度过这个阶段,而停留在青春期,将会出现转折期危机,表现出自立能力差,自控能力差,无法独立处理个人事务。
2本科新生适应期心理危机干预对策
针对本科新生入学适应期所产生的心理危机,院系学生工作管理者和心理健康辅导人员应该积极地采取干预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心理适应教育。
(1)把握正确时机,上好入学及时课,及时开展心理辅导。入学教育是新生进入大学适应期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让其对大学的生活学习以及规章制度有一个确切的认识,树立明确的目标,尽快地进行角色转换,融入到大学生活当中。这就要求入学教育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开展以达到多层次的目标,在方式上要让学生乐于接受,在内容上要贴近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入学时期,是问题的高发时期,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要求学校管理工作者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到入学教育计划当中,针对新生的心理特点和特定心理危机,积极展开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帮助他们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常识,做好心理调适工作,提高自我身心调节能力。
(2)营造氛围,提高新生自我调节的水平。一个良好的氛围有助于个人的心理健康成长,积极向上、拼搏进取、团结友爱的文化、教育环境有助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作为院系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比如青年志愿者活动、迎新晚会、书画展览、演讲比赛、辩论赛等等。在活动当中,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展示自我,满足自己对美、对知识、对交往的需求,促进心理平衡。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其主动与他人交往,提高自主调节能力,克服自卑的消极心理,建立有效的心理防卫机制。
(3)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经验主义论(下转第11页)(上接第7页)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经验。对于大学新生来说,高年级的学生作为“过来人”,他们的经验以及一些体验对本科新生尽快适应学校,更好的学习、成长能够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因为二者是在同一个环境里生活和学习并且年龄相仿,遇到的挑战和心理困惑相似,易于敞开心扉真诚的交流。因此,应该积极的搭建朋辈心理辅导平台,选拔一批高素质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灵活多样的辅导。比如可以开展新老生经验交流会,也可以通过一对一的个别会谈,给与遇到心理困扰的新生以帮助。另外,可以充分地利用网络平台,使朋辈心理辅导的时间和空间得到延伸。网络的虚拟性也减少了新生的戒备和顾虑,能够拓展心理辅导的覆盖面,帮助更多的新生解决在生活、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4)建立学生个人心理档案,定期展开心理检查。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的前后状态往往是连续的,互为因果,那么建立学生的个人心理档案,有助于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有一个连续性、系统性的把握。心理档案动态记录了学生的心理检查分析结果和以及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处理、解决学生心理危机提供了及时手的详细资料,同时也使工作人员更有针对性、更加个性化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5)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掌握心理调试方法和策略。(1)重新认识自己,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角色,新生必须尽快调整自己的自我认识,克服自卑心理同时也要避免自我中心,只要在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2)确立目标,一个合理的目标可以激发人的积极性,产生行为的动力。每个本科新生在进入大学以后,都应该尽快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优缺点、兴趣爱好建立合乎自身发展的目标,包括长远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等。只有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才能使自己的大学生活紧张而有序。(3)学习心理知识。普及心理知识对于大学生对自身心理状况的关注,寻求心理帮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部分学生往往对心理咨询形成了一些负面的刻板印象,当自身出现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的时候,也不愿意寻求专业的细腻辅导人员的帮助。因此,大学生可以选修一些心理方面的课程,并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心理咨询,让专业的心理工作人员帮助自己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