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环境心理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环境心理学论文:环境心理学建筑设计论文
一、环境心理学简介
自20世纪70年代起至今,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主题始终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据罗玲玲等的统计和分析,认为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环境社会学与文化、环境行为学、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设计评估是环境心理学的五大研究方向,这些研究本质上关注的都是人和环境之间的互相关系。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环境心理学家Stokols教授提出的人—环境交互作用模型很好地表述了人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见表1)。该模型分为两个基本的维度:其一为人—环境交互作用的认知和行为形式;其二为人—环境交互作用的作用和反作用阶段。将这两个维度的分类两两匹配,获得人—环境交互作用的四个模型:解释模型(认知、作用)、评价模型(认知、反作用)、操作模型(行为、作用)和反应模型(行为、反作用)。[2]解释的模型与个体对环境的认知表征和结构有关,涉及空间环境的认知表征与人格和环境两个方面。评价的模型是人们针对预定的性质标准对情景进行评价,包括对环境的态度和对环境的评价。操作的模型是个体的活动穿过或者直接影响环境,包括对与生态相关行为的实验分析和人类的空间行为。其中重点关注的是人们的空间行为。反应的模型是环境对个体的行为和幸福感的影响,包括物理环境的影响和生态心理学。
二、人—环境的互动:面向建筑设计专业的环境心理学课程
建筑环境心理学面对的环境以建成环境为主,在Stokols教授的人—环境交互作用模型表中,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认知层面的解释模型和行为层面的操作模型。结合上述对心理学研究内容的分析,建筑环境心理学研究大致分为三个层面:(1)认知层面:探讨个体的基础心理活动与建筑环境的关系,研究内容为建筑环境的色彩、光线、材质、形体等对视觉、听觉和嗅觉等感知通道所带来的心理体验。(2)意识层面:探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与建筑环境的关系,主要研究个体在不同价值观、世界观和审美观的影响下对建筑环境的理解和追求。(3)行为层面:探讨人的行为与建筑环境的关系,研究交往尺度和习惯行为方式与建筑环境的领域感、私密性等,并结合人体工程学探讨建筑环境的舒适性。依据以上三个层面,笔者对环境心理学基本原理与建成环境设计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类,探讨面向建筑设计的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并将其应用于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实践中。虽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虚拟环境同样是环境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范畴,但是本文仅以建筑设计专业为研究对象,探讨范围仅限建成环境部分。从表2可以看到,认知、情绪和意志等心理过程是认知和解释世界时所有个体都遵循的共同性过程,其中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是环境心理学领域的基础研究。主要关注的问题有:个体面对环境时在知觉层面、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的心理过程;基本的空间认知(如空间客体的知觉)与宏观的空间认知;认知地图与认知图式等相近的概念,了解这些概念能够帮助建筑学专业学生从本质上理解设计基础中,关于形状、形态、形式等与人类个体知觉和认知的关系。空间认知的基本理论则对空间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有较多启示作用。关于人格与环境的研究则关注特定个体在解释环境过程中的独特组织结构和表达。学者坎特认为环境心理学中的人格研究至少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是环境倾向的概念和测量;二是利用已有的人格测验来预测人们对物理环境的使用和改变以及环境对人的影响。毕生发展的概念能够引导建筑学专业学生关注环境使用者所处的人生发展阶段对建筑空间、环境的不同需求,这是设计的依据和灵感来源。而社会心理学的内容,关注的是空间使用者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关系引发不同交往情境下人们对不同空间形式的需求,以及不同的空间对其使用者行为方式的影响。
三、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环境心理学课程实践
(一)建筑环境心理学课程
1.课程大纲北京工业大学环境心理学课程为专业选修课,设置在大学三年级及时学期,课时为16学时,授课对象为建筑学专业的本科生。通过对国内主要建筑类院校相关课程设置的调研发现,开设环境心理学课程的学校虽不在少数,但是其课程设计大多参照目前常见的环境心理学课程教材,缺乏深入思考以及与专业实践的结合。笔者多年从事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积累了一些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实践经验,也有一些实践思考。本文从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出发,结合授课对象的专业特色,寻找二者之间的深层逻辑关联,并尝试构建和完善适合建筑设计专业的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体系———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环境心理学课程体系。上述针对心理学原则及其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可能涉及的相关内容的分析,成为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设置的理论依据。在教学实践中,从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把与建筑设计专业联系紧密的环境心理学内容分成若干主题明确的教学内容模块,同时结合授课对象专业知识水平的差异。建筑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从环境使用者和环境设计者两个不同角度进行教学内容设计。首先,对环境使用者而言,从共性的心理过程、独特的个性心理和社会的个体互动三个方面,介绍环境心理学以及它和建筑设计的关联,并针对社会物理环境中与建筑设计专业紧密相关的建成环境部分,从城市、社区、单体建筑三个不同层面应用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进行设计指导原则的讲解和讨论。其次,对环境设计者而言,如何发挥创造力潜能,形成良好的设计思维,在设计过程中与相关各方密切合作、良好沟通、说服他人,以执行自己的设计意见和设计想法,这些都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应重视并掌握的能力。因此将其作为一个单独的主题列入教学计划做简要介绍。2.课程作业环境心理学本身就是一个以具体问题为导向的学科,因此,环境心理学课程作业设计亦遵循问题导向的原则,以人—环境的交互作用为主要研究对象,作业内容与教学大纲基本同步。根据作业难易程度分为小组完成和个人完成两类,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给出的具体作业指导书,从下述题目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2-3个课题进行研究。
(二)建筑环境心理学课程未来发展计划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环境心理学课程已开设6年,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反映以及对学生作业情况的分析,每年都会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作业进行相应调整。作为主讲教师,更关心的是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尽可能地介绍环境心理学中对建筑设计专业学生有实际意义的内容,使其与设计课程实践结合得更紧密。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环境心理学课程未来建设规划主要有三个方面:(1)尝试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实验室合作,为学生创造噪音、温度、光照等环境知觉的实验环境。(2)加强与设计基础课、建筑设计课的结合,课程作业设计与设计课程作业同步,以解决学生设计过程中的具体问题。(3)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认知风格、学习倾向性有一个基本认识,以提高学习效率。
作者:赵睿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环境心理学论文:环境心理学背景及方法探讨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及美学等领域中,有关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各类研究进行文献调查,从五个方面整理概括出评价自然环境的心理学方法。这对我国环境心理学领域中存在的“理论滞后于实践”这一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自然环境评价心理学方法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生物学、法律学、经济学、建筑学及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在探索人类幸福生活方法时,把关注点集中在环境问题及环境与人类和谐发展的问题上。心理学领域,研究人类行为最主要的是探求人类生存环境和人类知觉、认知及学习的因果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心理过程就是对环境的不断适应过程,就人类发展来讲,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适应环境是其发展的前提。但是,人对于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适应,通过认识和实践去改造环境是人类适应环境较大的特点。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借鉴多种科学知识,反应出交叉学科的特点。与其它研究相比,环境心理学一个相当明显的特点是,关心自变量(环境)对因变量(人类心理)的长期效应。
二、环境评价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景观评价的心理物理学研究方法。
20世纪70年代,Daniel等人开始采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进行景观评价的系列研究。即探求景观的物理特性(例如,地形、植物、水等)与心理反应(例如,选择的喜好、风景的感觉等)的相互关系研究。
景观评价的心理物理学研究方法是把风景与风景审美的关系理解为刺激——反应的关系,再把心理物理学的信号检测方法应用到风景评价中来,通过测量公众对风景的审美态度,得到一个反映风景质量的量表,然后将该量表与各风景成份之间建立起数学关系。所以,心理物理学的风景评价模型实际上分两个部分:一是测量公众的平均审美态度,即风景美景度;另一部分是对构成风景的各成份的测量,而这种测量是客观的。
(二)景观评价的心理学方法。
Daniel认为景观评价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注重人的景观经验多元分析。虽然在研究程序上景观评价的心理学方法与心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比较类似,但是在解释景观选择和喜好时,不是从物理特性上解释,而是运用心理学的各种概念来解释。
1.Berlyne的对照刺激特征(collativestimulusproperty)。Berlyne根据实验美学的研究结果,提出美的反应是人的视觉刺激所具有的复杂性(complexity)、新奇性(novelty)、不协调性(incongruity)及意外感(surprisingness)等相互对照特性与此类刺激诱发的探索行为的函数关系。也就是说Berlyne认为通过不同的刺激类型的特性,可以促使不同唤醒的产生。这就是Berlyne的对照刺激特征概念。
根据Berlyne的对照刺激特征概念,Wohlwill以人工景观、自然景观和二者混合景观等3类景观为评价对象,对人的景观喜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及时,3类景观中自然景观的喜欢程度较高,人工景观的喜好度低;第二,无论是自然还是人工,中等复杂程度的景观受欢迎;第三,新奇性、不协调性及意外感与喜好程度成直线关系。其中,新奇性和意外感与喜好程度成正比关系,不协调性与喜好程度成反比关系。
2.Kaplan的风景审美理论模型。
Kaplan以进化论为前提,以人的生存需要出发,提出了风景信息的观点,相继提出并完善了他的风景审美理论模型,他认为,人为了生存的需要和为了生活得更安全、舒适,他必须了解其生活的空间和该空间以外的存在,他必须不断地去获取各种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去判断和预测面临着的和即将面临着的危险,也正是凭借着这些信息,去寻求更适合于生存的环境。所以,在风景审美过程中,他将人的风景认知中质的信息归纳为,复杂性、神秘性、统合性和明瞭性等4个方面。同时,他又指出人对风景质的要求是既要风景具有可以被辩识和理解的特性“理解性”(Makingsense),又具有可以不断地被探索和包含着无穷信息的特性“探求性”(Involvement),如果这两个特性都具备,则风景质量就高。随之Kaplan又把这两个特性分别在风景信息是否马上使用(即时),还是作为线索使用(推测)两个侧面进行了扩展,于是形成了四维量的风景审美理论模型。
(三)自然环境的减压功效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Ulrich开始将研究的重点投入到自然对人的心理及生理压力的缓解上。首先,他为了解释人对自然环境的感情与美的反应,提出了心理进化模型。此模型详细地描述了人的感情形成的基本过程,其中特别强调到了人接触新环境时的感情状态。其次,将人对环境的喜好作为重要的感情考虑,并将其视为压力调节中众多情感(如,恐惧、关心、愤怒及悲伤等)中的一份子。由此可见,心理进化论体系,不仅包括美的反应,也包括压力调节、自然的形状及内容等众多情感的反应与生理反应。
近年来,Ulrich等人用脑电图、心电图等精密的科学测试手段,来客观地测量人的情感反应,避免了语言表达测试的种种弊病,使得该理论体系更趋于完善。Ulrich认为,自然风景的作用并不仅仅在于其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它也直接影响着人的其它生理和心理的各种反应,他的研究发现,自然风景往往明显的加速病人的恢复,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而城市风景则延缓病人的恢复,产生消极的心理反应。
(四)原生态自然体验研究。
环境体验课程的目的是借助于教育手段,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使整个社会对人类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有一种新的正确理解和态度,使人们了解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激发人们关心环境、爱护环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一批保护环境、治理环境所需要的各种专业人才。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而环境体验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Talbot和Kaplan在其一项长达十年(1972-1981年)的纵向研究中,对参加野外环境体验者进行了跟踪调查。在这项研究的初期结果表明,所有参加者对原生态自然体验的价值都给与了极大的肯定。经过野外环境体验,与其他人相比,体验者不仅关心他人,同时在自我认知、自信心和日常生活的计划等方面都有极大提高。
在此项研究的中期,通过问卷调查,对野外环境体验者在观察原生态自然反应变化过程中,面临知识、理解等困难时所产生的感情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体验者不仅在野外环境的体验过程中,有意识、自觉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而且不分男女老少都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和斗志。此项研究的两年,研究者主要考察了体验者的支配环境情感。研究结果显示,体验者无论参加时间长短,也不分男女老幼,都表现出无意支配自然,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的感觉。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在直接接触自然的活动中,能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
(五)自然环境自身的机能评估。
在物理环境中,动物和植物等有机体与土、水、大气等无机物在相互影响的同时,构成一个统一的体系。目前的研究已经不仅仅关注景观对于土地、空间的利用等自然环境的直接效果,还包括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自然环境和人的关系也成为研究关注的重点。
日本学者青柳等人在制定森林环境保护机能概念体系的基础上,以附近居民为对象,对森林管理基层单位从4个方面:风景保护;和自然亲密接触场所的提供;文化财产与历史遗迹的保护;生活环境是否安定等进行了调查研究。学者横张在林地评价上设定了多种环境保护机能,在居民中实施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8种农林地的环境保护机能:生物生态体系保全;水保全;风景保全;保健修养;微气象暖和;居住环境保全;大气保全和土保全。
三、结束语。
上述研究方法具有接近真实生活、研究范围广泛、结果易于推广等优点,它不仅仅适合对自然环境评价心理学领域的应用,也适合心理学整体学科的应用。众所周知,现代工业文明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和满足的同时,也带来了令人担忧和困扰的环境污染等问题。笔者认为,21世纪,摆在我们人们面前较大的课题将是我们人类如何和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因此,环境心理学必将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门学科。一个学科合理有序的发展是建立在科学的研究方法基础之上的,本文对自然环境评价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归纳总结,必将对环境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环境心理学论文: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应用分析论文
摘要:人体工程学和环境心理学都是近数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兴综合性学科。过去人们研究探讨问题,经常会把人和物、人和环境割裂开来,孤立地对待,认为人就是人,物就是物,环境也就是环境,或者是单纯地以人去适应物和环境对人们提出要求。而现代室内环境设计日益重视人与物和环境间,以人为主体的具有科学依据的协调。因此,室内环境设计除了依然十分重视视觉环境的设计外,对物理环境、生理环境以及心理环境的研究和设计也已予以高度重视,并开始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
关键词:室内装修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
及时节人体工程学的含义和发展
人体工程学(HumanEngineering),也称人类工程学、人间工学或工效学(Ergonomics)。工效学Ergonomis原出希腊文“Ergo”,即“工作、劳动”和“nomos”即“规律、效果”,也即探讨人们劳动、工作效果、效能的规律性。
人体工程学起源于欧美,原先是在工业社会中,开始大量生产和使用机械设施的情况下,探求人与机械之间的协调关系,作为独立学科有40多年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科学技术,开始运用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坦克、飞机的内舱设计中,如何使人在舱内有效地操作和战斗,并尽可能使人长时间地在小空间内减少疲劳,即处理好:人—机—环境的协调关系。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把人体工程学的实践和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运用到空间技术、工业生产、建筑及室内设计中去,1960年创建了国际人体工程学协会。
及至当今,社会发展向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过渡,重视“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人体工程学强调从人自身出发,在以人为主体的前提下研究人们衣、食、住、行以及一切生活、生产活动中综合分析的新思路。
日本千叶大学小原教授认为:人体工程学是探知人体的工作能力及其极限,从而使人们所从事的工作趋向适应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的各种特征。“
其实人—物—环境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系统,今后“可望运用人体工程学主动地、高效率地支配生活环境”。
人体工程学联系到室内设计,其含义为:以人为主体,运用人体计测、生理、心理计测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合理协调关系,以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取得的使用效能,其目标应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适。人体工程学与有关学科以及人体工程学中人、室内环境和设施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人体工程学的基础数据和计测手段
一、人体基础数据
人体基础数据主要有下列三个方面,即有关人体构造、人体尺度以及人体的动作域等的有关数据。
1、人体构造
与人体工程学关系最紧密的是运动系统中的骨骼、关节和肌肉,这三部分在神经系统支配下,使人体各部分完成一系列的运动。骨骼由颅骨、躯干骨、四肢骨三部分组成,脊柱可完成多种运动,是人体的支柱,关节起骨间连接且能活动的作用,肌肉中的骨骼肌受神经系统指挥收缩或舒张,使人体各部分协调动作。
2、人体尺度
人体尺度是人体工程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数据之一。
3、人体动作域
人们在室内各种工作和生活活动范围的大小,即动作域,它是确定室内空间尺度的重要依据因素之一。以各种计测方法测定的人体动作域,也是人体工程学研究的基础数据。如果说人体尺度是静态的、相对固定的数据,人体动作域的尺度则为动态的,其动态尺度与活动情景状态有关。
室内设计时人体尺度具体数据尺寸的选用,应考虑在不同空间与围护的状态下,人们动作和活动的安全,以及对大多数人的适宜尺寸,并强调其中以安全为前提。
例如:对门洞高度、楼梯通行净高、栏杆扶手高度等,应取男性人体高度的上限,并适当加以人体动态时的余量进行设计;对踏步高度、上搁板或挂钩高度等,应按女性人体的平均高度进行设计。
二、人体生理计测
根据人体在进行各种活动时,有关生理状态变化的情况,通过计测手段,予以客观的、科学的测定,以分析人在活动时的能量和负荷大小。
人体生理计测方法主要有:
1、肌电图方法
把人体活动时肌肉张缩的状态以电流图记录,从而可以定量地确定人体该项活动强度和负荷。
2、能量代谢率方法
由于人体活动消耗能量而相应引起的耗氧量值,与其平时耗氧量相比,以此测定活动状态的强度,能量代谢率的计算式,以及不同活动的能量代谢率(RMR)。其计算式如下:
运动时氧耗量-安静时氧耗量
能量代谢率(RMR)
基础代谢率耗量
3、精神反射电流方法
对人体因活动而排出的汗液量作电流测定,从而定量地了解外界精神因素的强度,据此确定人体活动时的负荷大小。
三、人体心理计测
心理计测采用的有精神物理学测量法及尺度法等。
1、精神物理学测量法
用物理学的方法,测定人体神经的最小刺激量,以及感觉刺激量的最小差异。
2、尺度法
以顺序在心理学中划分量度,例如在一直线上划分线段,依顺序标定评语
可由专家或一般人,相应地对美丑、新旧、优劣进行评测。
第三节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由于人体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人体工程学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有待于进一步认真开发,目前已有开展的应用方面如下:
一、确定人和人际在室内活动所需空间的主要依据
根据人体工程学中的有关计测数据,从人的尺度、动作域、心理空间以及人际交往的空间等,以确定空间范围。
二、确定家具、设施的形体、尺度及其使用范围的主要依据
家具设施为人所使用,因此它们的形体、尺度必须以人体尺度为主要依据;同时,人们为了使用这些家具和设施,其周围必须留有活动和使用的最小余地,这些要求都由人体工程科学地予以解决。室内空间越小,停留时间越长,对这方面内容测试的要求也越高,例如车厢、船舱、机舱等交通工具内部空间的设计。
三、提供适应人体的室内物理环境的参数
室内物理环境主要有室内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重力环境、辐射环境等,室内设计时有了上述要求的科学的参数后,在设计时就有可能有正确的决策。
四、对视觉要素的计测为室内视觉环境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人眼的视力、视野、光觉、色觉是视觉的要素,人体工程学通过计测得到的数据,对室内光照设计、室内色彩设计、视觉区域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第四节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
在阐述环境心理学之前,我们先对“环境”和“心理学”的概念简要地了解一下。环境即为“周围的境况”,相对于人而言,环境可以说是围绕着人们,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外界事物。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可以认为环境是一系列有关的多种元素和人的关系的综合。人们既可以使外界事物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了的事物,又会反过来对行为主体的人产生影响。例如人们设计创造了简洁、明亮、高雅、有序的办公室内环境,相应地环境也能使在这一氛围中工作的人们有良好的心理感受,能诱导人们更为文明、更为有效地进行工作。心理学则是“研究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学科。
关于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的关系,《环境心理学》一书中译文前言内的话很能说明一些问题:“不少建筑师很自信,以为建筑将决定人的行为”,但他们“往往忽视人工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损害,也很少考虑到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以往的心理学“其注意力仅仅放在解释人类的行为上,对于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未加重视。环境心理学则是以心理学的方法对环境进行探讨”,即是在人与环境之间是“以人为本”,从人的心理特征来考虑研究问题,从而使我们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对怎样创造室内人工环境,都应具有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
一、含义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心理学与多门学科,如医学、心理学、环境保护学、社会学、人体工程学、人类学、生态学以及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室内环境学等学科关系密切。
环境心理学非常重视生活于人工环境中人们的心理倾向,把选择环境与创建环境相结合,着重研究下列问题:
1、环境和行为的关系;
2、怎样进行环境的认知;
3、环境和空间的利用;
4、怎样感知和评价环境;
5、在已有环境中人的行为和感觉。
对室内设计来说,上述各项问题的基本点即是如何组织空间,设计好界面、色彩和光照,处理好室内环境,使之符合人们的心愿。
二、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
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
下面我们列举几项室内环境中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方面的情况:
1、领域性与人际距离
领域性原是动物在环境中为取得食物、繁衍生息等的一种适应生存的行为方式。人与动物毕竟在语言表达、理性思考、意志决策与社会性等方面有本质的区别,但人在室内环境中的生活、生产活动,也总是力求其活动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须的生理和心理范围与领域,人们不希望轻易地被外来的人与物所打破。
室内环境中个人空间常需与人际交流、接触时所需的距离统盘考虑。人际接触实际上根据不同的接触对象和在不同的场合,在距离上各有差异。赫尔以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确定人际距离,即分为:密切距离;人体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
每类距离中,根据不同的行为性质再分为接近相与远方相。例如在密切距离中,亲密、对对方有可嗅觉和辐射热感觉为接近相;可与对方接触握手为远方相。当然对于不同民族、宗教信仰、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因素,人际距离也会有所不同。
2、私密性与尽端趋向
如果说领域性主要在于空间范围,则私密性更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私密性在居住类室内空间中要求更为突出。
日常生活中人们还会非常明显地观察到,集体宿舍里先进入宿舍的人,如果允许自己挑选床位,他们总愿意挑选在房间尽端的床铺,可能是由于生活、就寝时相对地较少受干扰。同样情况也见之于就餐人对餐厅中餐桌座位的挑选,相对地人们最不愿意选择近门处及人流频繁通过处的座位,餐厅中靠墙卡座的设置,由于在室内空间中形成更多的“尽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时“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
3、依托的安全感
生活活动在室内空间的人们,从心理感受来说,并不是越开阔、越宽广越好,人们通常在大型室内空间中更愿意有所“依托”物体。
在火车站和地铁车站的候车厅或站台上,人们并不较多地停留在最容易上车的地方,而是愿意待在柱子边,人群相对散落地汇集在厅内、站台上的柱子附近,适当地与人流通道保持距离。在柱边人们感到有了“依托”,更具安全感。
4、从众与趋光心理
从一些公共场所内发生的非常事故中观察到,紧急情况时人们往往会盲目跟从人群中领头几个急速跑动的人的去向,不管其去向是否是安全疏散口。当火警或烟雾开始弥漫时,人们无心注视标志及文字的内容,甚至对此缺乏信赖,往往是更为直觉地跟着领头的几个人跑动,以致成为整个人群的流向。上述情况即属从众心理。同时,人们在室内空间中流动时,具有从暗处往较明亮处流动的趋向,紧急情况时语言诉引导会优于文字的引导。
上述心理和行为现象提示设计者在创造公共场所室内环境时,首先应注意空间与照明等的导向,标志与文字的引导固然也很重要,但从紧急情况时的心理与行为来看,对空间、照明、音响等需予以高度重视。
5、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
由各个界面围合而成的室内空间,其形状特征常会使活动于其中的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曾对他的作品——具有三角形斜向空间的华盛顿艺术馆新馆——有很好的论述,他认为三角形、多灭点的斜向空间常给人以动态和富有变化的心理感受。
三、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运用环境心理学的原理,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面极广,暂且列举下述几点:
1、室内环境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例如现代大型商场的室内设计,顾客的购物行为已从单一的购物,发展为购物——游览——休闲——信息——服务等行为。购物要求尽可能接近商品,亲手挑选比较,由此自选及开架布局的商场结合茶座、游乐、托儿等应运而生。
2、认知环境和心理行为模式对组织室内空间的提示
从环境中接受初始的刺激的是感觉器官,评价环境或作出相应行为反应的判断是大脑,因此,“可以说对环境的认知是由感觉器官和大脑一起进行工作的”。认知环境结合上述心理行为模式的种种表现,设计者能够比通常单纯从使用功能、人体尺度等起始的设计依据,有了组织空间、确定其尺度范围和形状、选择其光照和色调等更为深刻的提示。
3、室内环境设计应考虑使用者的个性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境心理学从总体上既肯定人们对外界环境的认知有相同或类似的反应,同时也十分重视作为使用者的人的个性对环境设计提出的要求,充分理解使用者的行为、个性,在塑造环境时予以充分尊重,但也可以适当地动用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引导”,对个性的影响,甚至一定程度意义上的“制约”,在设计中辩证地掌握合理的分寸。
环境心理学论文:浅析环境心理学视角下的城市场所
摘 要 环境心理学自60年代起源以来,已逐渐发展成一个研究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跨科学领域,本文关注的是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固有的心理过程,从心理学的视角解读了场所对人的意义是什么,人们是如何认知环境的。阐述了营造场所可以从地域文化、人性关怀、氛围营造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如何体现场所的人性化设计。
关键词 环境心理学 心理因素 情感需求 场所 人性化
1环境心理学与“场所”的心理学概念解读
环境心理学在环境问题的研究上把环境分为了两个层面:及时层是关注作为行为背景的环境,只有把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放到一定的背景中去理解才有意义,也就是说,环境决定了行为是否可能、行为的难易程度以及是否会成功。第二个层面上,环境心理学也关注人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着眼于物质环境系统与人的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对环境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两方面进行研究,是一门研究人与周围各种尺度的物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场所”渗透在人与人的各项联系中,与我们的生活交织在一起,我们至少应该明确“场所”的含义。“场所”通常指一个地点、一个住处或者一个所在。词典中的解释是:“空间的一个特定部分。被一个人或物品占据的某部分空间。一个特有的或自然形成的地点、情形、环境。”然而在心理学中,场所的含义则越过了特定的区域界线,延伸到了可标识一个地方的特征或定位,包括与之相关的文化。
2城市环境的场所感营造
场所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它是人们产生归属感及认同感的基础。现代城市场所特色的创造,应该时刻以有利于人的归属感、认同感的形成为目的,这种特点不仅包括环境的物质属性,也包括难以依靠感官体验的文化上的联系,以及环境中的居民在漫长的时间跨度里因使用场所而使之赋有的某种环境氛围等。
场所感营造包含地域文化的因素。人类文化具有地域性,我国民间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说法,古代也有“南橘北枳”之说,这些都是城市文化地域性的体现,从某个角度而言也揭示了贯穿于地域文化差异中的文化归属性,每一种文化都有其产生的的背景条件。地域文化的}络生长在各自的区域,文化附着在环境中并能够发展出气质独特的场所,伴随时间推移,场所能够持久地散发自身的文化与精神,使得城市可识别性非常明确。
场所感营造包含环境氛围的因素。的说,氛围是存在于场所间的抽象物质,有质量的氛围通常是依靠时间的积累和生活气息的熏陶,它既是营造场所感的关键也是场所中最能引起人们心理感受共鸣的部分。无论是在个体还是在群体环境的氛围里,人都是氛围中的重要参与者,这意味着人与环境有着动态的联系,人影响氛围的起伏与变化,反过来氛围也会影响人,其中包括身体健康、行为以及情感。
场所感营造包含人文关怀的基础因素。环境的设计应该体现人文关怀,尽可能多地重视人的情感,满足人的基本情感需求。在心理学里,人与环境的互动是一个解码过程,人从知觉与联想的方面对环境做出反应,从环境中得到暗示与线索,发现细节上的人性关怀,得到情感上的满足,这些线索在现代城市环境中外化的体现可总结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环境尺度体现出的人文关怀;另一个方面是场所设施体现的人文关怀。
3城市公共场所的社会效应分析
公共场所是空间与物质实体,同时也是人活动的载体,在现代都市,城市景观是公共场所的重要体现。城市居民在这些空间活动的过程中,与社会环境发生联结,由于公共场所的社会性必然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
私密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私密性与交往性是人的心理天性的两个方面,既矛盾又统一。私密性意味着人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有选择地控制何时、何地、与什么样的群体交往,以哪种方式交往。个人的心理状态的好坏与生理状态的好坏紧密相关,私密性与交往性的处理好坏会关系到个体的自尊感与自我价值,对个体的幸福感、焦虑感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受人喜欢的城市景观必然是私密性与公共性的统一。
公共场所间的人际交流。人有交流的需要,交流可以使信息沟通、思想沟通、情感沟通,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提出人际交往具有传递信息与满足个人心理需要的功能。交流同时是情感与精神层面的需要,城市本就是交流的场所,对话是城市生活的较高表现形式之一,这也是城市生命力的所在。
4结语
城市里各种场所的设计目的不是将城市建立成的终极环境,城市在发展的过程是活态的不是静止的,会发生连续变化。这一变化的过程中,身处其中的人投入大量的情感去融入环境,场所的设计者应当更多的考虑环境使用者的心理感受,以人为本,不断进行调节,分析使用者们高层次的精神世界,较大限度的保障环境自由度与弹性,将城市设计与城市发展相结合,以适应进化的环境。
环境心理学论文:基于环境心理学原理的幼儿园环境创设
摘 要 环境创设是幼儿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环境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资源,为孩子创设“有准备的环境”用以支持幼儿的发展,是当今幼儿园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环境心理学原理出发阐述了环境心理学对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意义以及如何从环境心理学的视角来创设幼儿园环境,从而进一步提升幼儿园环境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 幼儿园 环境心理学 环境创设
1环境心理学对区域环境创设的意义
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是一门研究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心理学前沿学科。这里所说的环境不仅指社会环境,更多的是指空间、建筑设计、空气质量等物理环境。环境心理学主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环境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揭示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环境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积极的情绪,提高人的工作、学习效率,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避免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影响,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幼儿在幼儿园的时间每天长达8-9小时,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来说非常重要。怎样的环境是对幼儿的发展真正有益的?幼儿园环境创设现有两种倾向:一种顺应幼儿的性格,认为幼儿性格天真活泼,环境中需要色彩艳丽的对比色,这样才是幼儿需要的环境;另一种则体现幼儿的个性,认为幼儿园的环境需要有童趣,所有设计要求多变,多用跳跃的线条或色块设计。
3~6岁是幼儿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幼儿不断地探索世界、认识世界,与世界对话。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和行为的特点是:(1)具有形象思维,把观察到的事物简化,由此对事物进行认识。(2)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3)以自我为中心,逐步建立与他人一致的目标和生活准则,过渡到社会人。(4)渴望建立私密空间的本能。3~6岁的幼儿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在他们的认知活动中,感知觉占据重要地位。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中,不能忽略幼儿的这些心理特点。以环境心理学为指南,可将心理学知识有效运用到区域环境创设中。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应用环境心理学可以整合学校资源,引导学生在温馨、舒适的环境下有效互动,团结合作,使幼儿园环境发挥较大的功效,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2环境心理学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应用
2.1生活环境的创设
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可以突出培养幼儿的各种基本生活技能,对自理能力较差,年龄较小,对家人较为依赖的幼儿尤为重要。为增强学生对幼儿园的归属感,减少新入园的幼儿的不适应性,幼儿园在空间设计上应该多使用纱幔、棉布等柔软的材料,营造出一种温暖的家庭氛围。在幼儿园的整体风格设计上,可以以梦幻的童话为主题,广泛使用夸张、灵动的动物形象,拉近幼儿园与学生的距离,让幼儿主动亲近学校,减少对学校的抗拒心理。其次,为增强幼儿园的生活气息,使幼儿对学校更为依赖,幼儿园可以创设独属于幼儿的生活区域,例如在墙上张贴每一个孩子的照片,允许学生带自己最喜欢的玩具进校,并放置在指定的地方等。,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生活能力,幼儿园必须将各个生活区域分割开来,例如午休房、食堂、玩具区等,引导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做合适的事,培养幼儿生活自理、作息规律的生活方式。
2.2游戏环境的创设
游戏是幼儿参与社会生活,获取人生智慧,调整心理健康的宝贵经历,幼儿在熟悉幼儿园环境后,活动范围大大扩大,与人交往的需求也迅速发展,幼儿园必须重视幼儿这一发展特点,在环境创设方面突出童心童趣,拓展幼儿的游戏空间,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为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空间和资源,教师可以将生活区与游戏区相结合,例如,在玩具区设置美工区、益智区、音乐区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游戏区域,增强各个区域的互动,让学生在有限的区域内体会到更多的游戏乐趣。剪纸、画画等美术类游戏可以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手指灵活度;积木、迷宫等益智类游戏条件要求低,学生自由度大,可以锻炼幼儿的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幼儿园将不同类别的游戏结合使用,可以有效地分配物理空间和人力资源,创设灵活自由的游戏环境。
2.3学习环境的创设
为培养幼儿良好的求知探索态度,鼓励幼儿好学好问,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幼儿园应该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在材料的选择方面,可以使用竹子、藤条等古色古香的材料,也可以使用钢丝、齿轮等现代的工业材料。同时,为了增强学生之间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幼儿园可以以主题的形式布置学习场所,例如在“海底世界”这个主题下,教师可以广泛使用蓝色,再穿插各种色彩缤纷的小鱼图片,让幼儿感受到海底世界的美好和绚丽,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2.4运动环境的创设
幼儿大多活泼好动,室内的游戏例如堆积木、拼图等无法满足幼儿的运动需求,因此幼儿园要拥有一定的户外空间,充分考虑幼儿园的绿化条件,结合周边特点,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运动环境。除了一般情况下必备的跷跷板、滑滑梯等幼儿运动设备,幼儿园还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设计一些野趣环境,让幼儿亲近大自然,体验运动的乐趣。除此之外,幼儿园还可以在大厅的横梁上悬挂多功能秋千,充分利用空间,或者设置一面简单安全的攀岩墙,锻炼幼儿的力量和肢体协调能力,满足幼儿多种运动需求。然而由于幼儿年纪小,身体脆弱,易受伤害,幼儿园在设计运动设备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保障W生的人身安全问题,例如在地面铺软垫,部分运动(如荡秋千)由教师带领开展,降低意外发生的可能性。
2.5文化环境的创设
良好的文化环境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热爱阅读,自主阅读。幼儿园应该设置相应的文化环境,建立阅读角和幼儿图书馆,根据幼儿的年龄提供相应的读物,鼓励家长与幼儿共同阅读,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幼儿带自己喜欢的书籍与其它同学共享,鼓励幼儿之间的交流学习。为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幼儿园在阅读区要设置柔和的灯光,使用良好的隔音材料,还可以摆放舒适的小沙发、小坐垫,让幼儿可以舒适地阅读。
2.6公共环境的创设
公共环境是幼儿园重要的一部分,以班级为单位的行政管理方式使得公共环境缺乏相应的负责人,因此这些走道,门厅,楼梯等公共区域缺乏合理的开发,幼儿园可以以一种开放的观念来布置这些公共环境,充分利用资源,拓宽幼儿的活动范围。在走廊的墙壁上,可以张贴幼儿生活、学习、运动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提醒家长注意,也可以设置空白的墙面,让幼儿自己在上面随意创作,尽情发挥想象力。在楼梯上,幼儿园可以在每个阶梯上贴满行为准则,让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不断强化自己的礼仪教育。
3结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因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在教育上,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孩子从环境中吸取所有东西,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无声的环境往往蕴藏着无限的教育价值,需要我们每一个幼教工作者去关注,去思考,去实践。幼儿的发展离不开环境,好的环境创设,不仅要让幼儿乐于参与,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认知成长,还要让幼儿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中不断丰富和生化经验,主动发展。将幼儿园的日常教育融入到环境中去,创设适合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从而让幼儿更愉快地学习,更健康地成长。
环境心理学论文:浅析环境心理学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影响
摘 要:本文阐述了环境心理学的概念和指导意义,从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关系入手,在色彩、材料及光影等方面探讨环境心理学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影响及作用。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心理行为;室内设计
引言
h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从哲学意义上讲是研究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信息环境之间的关系。人们使用空间的过程其实就是事物与人之间的交流过程。室内空间设计的及时原则就是要“以人为本”,人的心理行为是空间设计与环境设计的重要依据。作为室内设计师,想要完成一个出色的设计作品,就要遵循这个重要原则,深入了解环境心理学对室内空间的影响,从人与空间交流的情感出发,遵循其中的设计规律。
1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
环境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及行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从人的行为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人和环境之间的化。而且人与环境总是会通过某种相互的作用来达到一种平衡并且希望在这种平衡中使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走向进步和完善。当我们处于某一环境中会因该环境的不同氛围而有不同的心理感受,从而会促使我们做出不同的行为,同样的空间如果装饰成截然不同的环境就会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由此可知环境对人的心理与行为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1.1安全性。
安全性是指一种具有依托的安全感。当人们在公共空间活动时从心理感受来讲并不是越开阔越好而通常会选择可以依靠可以遮挡可以有所依托的物体,因为这样会有足够的安全感身处其中从而不会使自己感到恐慌,所以当人们不论处于何时何地都需要有一个能受到保护的空间。如今,室内空间设计中所做的全封闭空间以及半封闭空间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空间。
1.2领域性与人际距离。
人际距离主要分为亲密距离、安全距离、社会距离和公众距离四种。亲密距离指的是关系非常亲密的人在交往时彼此的距离,但这种距离在公共场合会让其他人感觉到强烈不安,安全距离适合亲戚朋友日常熟悉的人群交谈言欢,社会距离常用于非个人的事物接触如同事间商量工作等,公共距离则是距离较远交流时的方式,这个时候人们无法观察到细部信息。但这四种距离也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反而会因为环境、性格、职业和文化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差异造成人际距离的适当变化。
1.3私密性。
私密性是指对交往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和控制。它表现了人与空间之间的心理约定,同时私密性也有助于建立自我认同感的作用,私密性在室内设计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在任何空间都要提供适合的私密范围供人们活动,即使是人们离不开的居住环境同样如此。而像餐厅这种公共场合在设计时设计师都应该考虑到私密性因此在布置餐桌餐位时会利用置物架、植物、隔断等软装饰产品起到遮挡分离的作用。
3环境心理学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环境心理学对室内空间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色彩、材料及光影三个方面。
3.1色彩对心理环境的影响。
眼睛总是人们观察事物,感受环境的及时个器官,从视觉角度来说,在某一特定环境中感受到的便是色彩,当人处于某一室内空间中经过对看到的色彩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会对人的视觉审美、情绪及工作效率都有影响。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觉,色彩联觉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即色彩在空间设计中就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色彩比形状更能引起人的视觉反应,不仅如此,它还会对人的心理与情绪产生直接影响,是因为视觉的感知是人体感知器官中最主要的感觉。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起室内空间设计,他们也认识到色彩对于室内空间设计的重要作用,并且大胆地运用色彩制造空间气氛,烘托不同的环境氛围,从而可以营造出更加舒适宜人的室内环境。
3.2材料在心理环境中的影响。
材料的使用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每一种不同的材料都有不同的色彩以及质感,又能够构成具有不同特色的装饰细部,因此在创造空间时对使用的材料选择和对材料的处理方式十分重视,不同材料的纹理都会给人不同的感受,例如石材就会给人一种沉稳踏实的感觉,而木材则会让人觉得温暖柔和的心理感受。
3.3光影在心理环境中的影响。
在人们的居住环境中,光作为视觉感知的基础能够使我们感受到色彩的冷暖、判断空间距离的远近以及辨别物体的大小等,所有这些感受都是光通过视觉这些感受是通过视觉作用于人的感知系统所产生的反映,与此同时,光的反射、折射等物理现象既富有动感又具有非凡的表现力,也因此能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环境气氛来激发出人的各种心理反应。
4结语
环境心理学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在近几年的时间里发展的越来越迅速,也被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所应用和遵循其中的原理和规律,不同的空间设计也会有不同的所采用的环境心理学的原则。例如火车站和餐厅的设计,在火车站的设计中更多的会考虑到安全和拥挤的问题,因为火车站属于交通重要的枢纽处,人车比较多。而在其他的空间则会更多的考虑私密性,在一定的区域和时间范围人们是不希望被打扰或妨碍的,所以环境心理学在生活及室内设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环境心理学论文: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
摘 要:环境艺术设计是当今社会发展环境下的衍生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的要求也就相应的提升。研究表明,人们在生活中对环境的关注程度在不断提升。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发展条件下人们对环境艺术设计的需求,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人的心理需求,把环境心理学的思想和环境艺术设计结合起来,这样能够更好地提升环境艺术设计的标准。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环境心理学;应用
一、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心理学概念
(一)环境艺术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比较大的范畴,其设计和规划的对象是一个整体的环境工程,是对环境与设施计划、空间与装饰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材料与色彩计划、采光与布光计划、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计划等等融合起来的一个设计形式。环境艺术设计是把环境和艺术两个领域结合起来发展而产生的一门新的学科,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兴起提升了环境设计的标准。
(二)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就是以心理学的方式对环境进行探讨,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化,即以人为本,从人的心理特征来考虑和研究问题,环境心理学非常注重生活与人工环境中的心理倾向,它是心理学的一部分。
二、环境艺术设计中环境心理学的应用
在环境艺术而设计中,由于现代社会人们对环境的心理需求不断提升,环境心理学的应用程度也越来越深入,环境心理学中的相关思想和理论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也逐步应用起来。
(一)安全性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在空间设计中,不同的设计理念设计出来的环境空间,会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我们在平常的设计中,对于不同形状空间的设计感受是不一样的,例如圆形的空间给人的感觉比较和谐,矩形的空间,会让人内心感到一种稳定,长度、宽度的设计不同,组合成的空间特点也会有差异,在一定情况下,这种不同的空间差异感受会因人而异。安全性是人们在空间设计中比较追求的一种感受,以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空间设计而言,人们在空间中追求的不仅仅是一种美感的享受,起码的安全感是必须的。一般情况下,空旷的空间会让人内心感觉比较迷茫,缺乏安全感,空间设计相对紧凑,会带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包围氛围,这就是一种安全性的保障。当然,一味的追求安全感和空间紧凑度,容易造成空间的拥挤,所以,过犹不及,安全性设计思想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要充分考虑到环境的空间,形状等等,分析人心里需求,结合安全性空间设计思想,形成一个比较舒适的环境。
(二)私密性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私密性是指个人或群体控制自身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在什么程度上与他人交换信息的需要。对于私密性的要求是人出于本能的一种要求,任何人都需要有一个自身的私密空间,来释放不愿意被他人关注到的一种情感,这是一种心理上的需求,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私密性空间的存在,对于人而言是一种心理上的解脱。空间设计中,私密性的心理的诉求,表现的也是非常突出的。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根据不同的环境空间,设计者往往会留出一定的私密空间,让人能够在寻求一种私密性体验感受的同时,对这个空间的存在产生一种诉求,并且能够充分运用起来。事实上,私密性空间的存在和带来的感受,是根据人的心理需求特点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都存在有一个无形的空间,供我们支配,随我们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个人空间”的存在其实是人的私密性的一种保障和体现,人的心理距离的存在体现了一种私密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层次需求,这也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私密性心理特点的应用。
(三)向光性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向光性是人的一种视觉本能,当人们在空间内行动时,往往会存在一种由暗处向明处的行动趋向,同时,黑暗带给人一种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和恐惧心理,这时候,就需要有一种向光性来促进人们的心理安全感满足。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这种向光性的设计也是比较突出的,在空间设计中,要充分分析空间照明带来的导向作用,针对环境设计的空间情况不同,选择更加适合空间照明的设计方案,在空间内部设计中,要注重多种设计元素的整合,既保障空间位置安全性的设计,又能够满足人心理需求中对向光性的满足。
三、环境艺术设计与环境心理学的关系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需要综合到环境、工程、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其中,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和表现是一种外化的形式,而这种外化形式对人的要求的满足,还要有心理学知识的支撑。
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角度来讲,环境心理学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一种依据,环境设计中,什么样的设计标准和理念能够更满足人的心理需求,这些都需要从环境心理学的额角度来揣度人的心理需求标准。人对环境空间的设计有不同的心理需求,这种心理需求通过环境心理学形成理论,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把这种理论和具体的设计方案标准相结合,这样能够更好地实现对人心理需求的满足。
同时,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心理学的结合还要带有一定的时代性,由于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理念和人们的心理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为了更好地满足时展带来的种种变化需求,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对时代变化的适应性,以更好的适应环境变化带来的需求。
四、结论
环境艺术设计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中,环境心理学的变化影响着环境艺术设计的标准,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方向。未来的环境艺术设计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心理需求,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环境心理学论文:浅谈环境心理学与现代室内设计
摘要:我国是最近这几年才开始将环境心理学融入到室内设计中的。现代室内设计是从人的需求出发,为达到人们的某种心理期望而进行的室内环境设计,环境心理学给现代室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对现代室内设计大有裨益。本文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环境心理学与现代室内设计进行了有关探讨和研究,以期能够为现代室内设计领域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室内设计;应用
室内设计是涉及美术学、工程学、艺术学、生态学、计算机科学和环境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室内设计的存在是为了什么?归根究底就是为了使人们的居住环境更加舒适、安全和惬意,而在室内设计中我们必不能忽视环境心理W的作用。这是由于室内设计最终的效果是由人们的满意程度作为评判依据,与人的心理密切相关,而脱离了人们心理的室内设计是不具有任何意义的。因此,对室内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进行系统性分析是非常必要且迫切的。
一、环境心理学的概念
环境心理学主要分为环境和心理学两个大的方面。环境,在这里指的就是人们居住地周围的环境,室内环境中的每一个构件,包括模式、结构和格调等都会对人们的行为和感官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人的情感、思维、认识和性格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那么环境心理学则是研究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室内设计中,设计师以心理学为基础来进行环境设计。
二、环境心理学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现状
环境心理学这一理论起步晚,在现代室内设计领域已得到了初步的运用。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人们的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以前较为传统的室内环境设计,而期望其居住的环境能够更为舒适、安全和方便,在这一基础上,设计师利用环境心理学进行室内设计,满足大众需求。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自己的居住环境往往不是非常满意,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们往往对室内设计抱有各种美好的期待,但是这种美好往往是难以用语言和文字表现出来的,由于词不达意设计师不能明白人们的心中所想,使得设计师的最终设计效果与人们的期待稍有偏差或相差甚远;室内本身的建筑格局和空间环境条件有限,使人们的想象和创造受限,环境限制心中所想;人们的经济条件达不到心理对室内环境的需求,物质基础限制细腻环境需求。
三、人们在环境中的心理行为
人的心理与环境之间存在着根本性差异,这就造成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人们通常对那些自己所不认可的范围领域采取排斥态度,因此室内环境设计就必须要了解人们彼此之间的环境、距离、行为特点和亲密程度。人们之间的相处不可能是透明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私密性的角落,在室内设计中就必须要注意到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私密性设计也比较常见,例如,住在同一宿舍的若干学生,在铺位选择时他们都会选择那些靠近角落或者是尽头的床位,这些床位由于比较远离人群中央而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学生们选择这种地方的床位比较不被打扰,工作或者是休息都比较舒服和惬意。不管是休息地点还是工作地点,人们大多会将这一地点选择在空间较为狭小的地方,由于习惯的影响,人们即使在开阔的地方也会寻找居住地或者是一个物体来进行依托生存。因此,设计师在室内设计中要考虑到人们的“依托”心理,从这种心理出发来进行具体的设计实施工作,在开阔或空旷的地方选择一些可以信赖依托的家具或物件。
四、环境心理学对室内设计存在的影响
设计师在室内设计中充分考虑人们的心理感受已经成为当今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当面对一种特定的环境时,眼睛这一感觉器官及时时间与这一环境进行接触,大脑接收这一讯息后对这一环境做出好坏评价,也就是说,对环境好坏的判定是由大脑和感觉器官共同合作完成的。因此,设计师在室内设计中对认知环境要结合感觉器官和心理学,这不仅提高了设计的理论概念,另外比起设计图而言也更加具有说服力。环境心理学是一种人们对外界环境认知的反映学科,也是一种使用者对个性环境的应对措施,可以用环境来引导使用者,让其可以体会到理想的环境,因此,在室内设计中掌握心理情感变化是极为重要的。
五、室内设计与人的心理关系
室内设计中,人的心理和设计的使用功能是其基础,室内设计务必要保障其功能,只有保障了功能的性的情况才有可能使室内环境更加舒适和惬意。设计方案的成功取决于功能的好坏,室内设计要通过满足精神功能和物质功能来对人们的感官感受进行有效调节。室内设计是各种不同的设计造型的“相加”,从心理学来分析的话,人们偏向于喜欢那些有规律的形体或者是一些有规律的形态,因此通常设计师在考虑这一点的基础上,在室内设计中都会避免采用造型夸张的设计造型。在室内设计中要注重设计理念与人的心理发展变化相符,每一种不同的设计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效果。此外,色彩对心理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这种色彩对心理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行为和感官来体现,这也一方面表明了心理与室内设计之间存在着的某种必然联系。室内装饰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通常老年人喜欢具有古典怀旧风、有文化韵味的装修风格,而年轻人则比较喜欢具有时尚元素、现代感强的装修风格。室内设计中的设计风格具有地域性,不同的民族和国家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中国的室内设计风格通常走含蓄清雅路线,而欧洲的则具有多样性,这是由于欧洲的思想较为开放,通常在设计风格上不拘一格、勇于尝试,最终使其呈现出了一种多样的设计风格,这是他们的一种心理体现。总而言之,人们心理发展和变化会影响室内设计的多样化发展,在时代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今天,室内设计也将同步发展。
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形势良好,在室内设计中我们尤其要注意环境心理学的重要性,将其运用到每一个室内设计工作中去。设计师的室内设计工作最终是为了为人们创造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设计师在特定的室内环境中利用空间环境资源将自己的才能和想象力充分地发挥出来,将用户心中所想和自己心中所想用室内设计表达出来,在室内设计中运用环境心理学能够较大程度实现和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因此,环境心理学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
环境心理学论文:基于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中对环境心理学的运用探析
[摘要]: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作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与大自然进行亲密接触的重要场所,因此,如何构建出优良的公园植物景观模式,成为了众多研究者不断探寻和追求的重要目标,本文以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中对环境心理学的运用为视角进行研究,将环境心理学充分的运用到城市公园景观的设计当中,从而为城市植物景观的设计和规划引入全新的理念,更好的促进今后的发展和开拓。
[关键词]:城市公园 植物景观 环境心理学
1、植物景观及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括
1.1植物景观的基本概念
对于植物景观而言,其主要指的是:通过自然界当中的植被、不同的植物群落以及植物个体共同展现的一种形象特点,从而通过人们的视觉感官传达到人们的大脑皮层,进而形成一种实实在在的对美的一种特殊的感受或者联想,除此之外,植物景观还值得是通过人工制作的方式,运用植物的题材对一种场景进行塑造,从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具有特殊特点的艺术表现形式。
1.2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环境心理学主要通过对人的心理特点以及行为习惯之间所表现的一种特殊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也被人们称之为生态学或者是生态心理学。而我们在这当中所阐述的“环境”一次也同样包括社会环境,其主要指的是物理环境,在这当中同时还融含了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个人空间等不同元素。
环境心理学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心理学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其主要的原因则是在环境当中对人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在,从系统论的观点去进行分析,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这一个统一的关系,二者对于人的行为发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与人的生活、生产、经济发展都有极大的关联,因此,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
2、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2.1植物景观设计仅为绿化而绿化,缺乏对人的考虑
现如今,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喊打一部分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工作紧紧只是为了“绿化而进行绿化”,我们可以从它们对于园林设计策略的相关方案就能够看出,绝大多数的城市绿化的设计仅仅是为了满足国家关于符合规范和绿化的法规条例的要求,但是却在关于绿化实用上以及人的心理上缺乏可持久性的绿化空间设计,甚至有的城市的景观设计有一种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而这样的园林景观设计虽然满足了整个城市的绿化覆盖面积的相关要求,但是实际上该城市的绿化设计却远远没有发挥它自身的绿化实用性功能以及作用,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这些绿化用地并没有很好地与城市居民建立密切的联系,这些绝大多数的绿化工程都是在城市中心或者繁华地段,而在居民生活密集的地区绿化工作却不尽如人意。
2.2城市公园景观构造上对主体元素的忽视
目前的城市G化建设,绝大多数都是在过分的追求草坪的设计和保护,大面积的草坪建植过于单一,并且草坪建植的规模越来越大,这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是极为不科学的策略,草坪相对于植物群经管的设计而言,它的观赏性更强,更为美观,但是大家却因此忽略了它的较大的弱点:实用性很弱并且养护费用过高,而大面积的草坪建植,它自身高昂的养护费用和建植费用对于一个城市的绿化资金投入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2.3缺乏一定的后期维护和管理
园林绿化是“三分种七分管”,管是长期的任务,但是,许多城市往往在构建出一定的城市植物景观之后,很少对其进行及时的修建、维护,导致许多植物由于长期无人搭理,进而走向衰落。园林养护有抗旱、补水、排涝、整枝、修剪、施肥、补植、病虫害防治等专业工作和环境卫生。一块绿地的植物种类少则几十种,多则上百种,每种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不同,对上述专业工作的要求也不同。因此技术性很强,而且劳动强度也大,又较为繁琐,成本开支大,每平方米6.22元的养护费只能在面上做好这项工作,要做精是远远不够的。
3、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3.1“以人为本”,注重人心理的承受程度
在进行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过程当中,要做到“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心理承受程度进行有效的设计和完善,从而更好的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城市公园植物景观作为城市居民生活和娱乐的重要场所,因此在构造上应当着重对人们使用的便利性以及出行的方便性进行要求,在进行设计规划的时候,对城市景观的不同节点都进行细致的考虑,依据节点位置存在的不同,对植物的不同种类进行搭配,保障居民在进行游玩的时候拥有较为良好的观景视角;而对于景观路径的设计来说,通常要以人们出行的便利性为主,充分运用绿地之间的场地,建造一个通达的游览路线,进而发挥植物景观所具有的真正价值,使人们能够达到一种愉悦的心情。
3.2注重景观设计中对人的安全性保障
对于景观中的安全性而言主要包括物理层面和心理层面这两种不同的类型特点。从物理的类型上来说,植物景观设计应当选用一些无毒、无刺、无落果的植物品种,从而减少城市居民在进行观赏和游玩当中出现不必要的损伤;从心理层面上来说,要适当的在植物配置上基于人们一定的空间,减少植物繁杂、密集所带给人的一种逼迫感,因此,应当选取视线通透性较强的藩篱式结构对公园进行合理安排。
在城市植物景观构建过程当中,是为了寄予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舒适而安全的休憩场所,在这里进行游玩、观赏的城市居民,大多都是想更进一步的与自然进行接触和交流,因此在对城市植物公园景观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居民的这种特殊的心理需求,并依据这一理论不断的提高城市公园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因此,在公园当中,植物的配置一定要遵循多样性的原则,不能够通过一定固定的配置和简单的植物分布对景观进行简单的构建,这样往往会导致游览者产生一种视觉上的疲劳感,所以,要通过不同的植物类型、外貌特点以及不同的之感与纹理对植物进行有层次的配置,构造出开敞式的植物空间。考虑到季节变换因素,植物景观设计需要进行合理配置,借此凸显出植物的季节特色。
作者简介:姓名:李沁妮;出生年月: 1992,10-; 性别:女; 籍贯:甘肃天水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职称:2014硕士; 研究方向: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论文:建筑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上的应用
摘 要:在环境科学中,建筑环境心理学是其中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建筑环境心理学就是运用心理学的相关方法及知识点,对建筑环境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建筑与环境还有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起一个能够满足人们身心发展需要的建筑环境,实现人与建筑环境更加和谐的相处。在对建筑环境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同时还能进一步为人们带来更好的服务。在建筑环境心理学的应用中,其中涉及到了很多其他方面的学术领域,比如环境工程学、建筑学,还有城市规划学等,所以对建筑环境心理学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这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将其应用在建筑设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建筑环境心理学;建筑设计;应用
建筑环境心理学在我国的建筑行业中得到应用,是在近几年才兴起的。但是,在这段时间内,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且在建筑行业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建筑环境心理学进行研究,因为研究建筑设计以及环境设计时,都需要通过建筑环境心理学为基础对其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由此可见,建筑环境心理学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只有通过对相应的规律以及知识进行更加灵活的应用,才能设计出一个符合人们需要的建筑环境,让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因此,本文主要对建筑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论述,希望对今后的建筑设计提供必要的参考依。
1、在建筑空间设计方面的应用
通过对空间环境心理进行充分的研究以及认识,有助于帮助人们对生活空间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这样可以更加充分的了解人们的日常生活情况,从而找到心理距离以及实际距离之间的差异,将个人空间以及他人空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对于空间的开敞感以及封闭感进行有效地控制。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或者是对环境进行设计时,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合理的对空间进行组织,对建筑物以及建筑群落加以科学的布置,将人与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并且在必要时,可以对建筑的面积以及高度的问题加以调整,这些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建立在环境心理的基础之上,只有设计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了,才能够满足人们在心理方面的最本质的需求,为人们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空间环境。
2、在建筑形式设计方面
环境心理学在建筑形式的设计过程中也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因为在对环境心理学进行研究的环节中,其在建筑环境心理学中占据着很大一部分。人们更加容易对一些形状新奇或者是特殊的建筑物产生极大的好奇心,进而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反映。由此就形成了视觉心理这一概念。在建筑形式中,包含很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图形、背景或者是建筑物的线条以及工艺质量等,这些因素都会让人们的视觉产生不一样的感受,同时还具有不一样的作用,这些都可以成为主要的客观环境影响因素,进而对视觉环境带来不同的效果。对视觉环境心理进行充分的了解以后,就可以对建筑物形式进行更加完善的设计,使之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将建筑形式变得更加美观。同时,建筑物的功能性要求也能得到满足,与周围的环境保持协调一致的效果,进而人们对于环境的心理要求也就得到了满足。
3、在建筑色彩设计方面
建筑色彩也会对视觉环境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一点与建筑形式是十分相似的。建筑色彩与建筑形式相比,更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能够对人们的视觉带来一定的刺激,从而将潜在的心理需求展现出来,从而得到良好的设计效果。由此可知,应用建筑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对建筑外观的整体效果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按照视觉环境心理的规律,建筑色彩能激发感情效果,如舒适与不舒适、紧张与松驰、兴奋与沉静;温度效果,如温暖与寒冷;轻重效果,如轻浮与沉重;明亮与暗淡,大小效果,如大与小,膨胀与收缩;距离效果,如前进与后退。此外,建筑色彩还具有联想性、象征性和记忆性。这些都属于心理效果的范礴,同样包含着视觉环境心理的规律,对于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起着指导作用。
4、在室内设计方面
室内设计,说到底,就是室内环境设计,同样要遵守视觉环境心理的规律。例如对于室内空间的区划、尺度和比例的确定。某些空间的扩充和变化,如何取得空间各部分的平衡,如何在室内突出视觉焦点,如何取得人和物的立体感等,都可按照视觉环境心理的规律进行设计。
室内饰面材料是室内设计中重要的环节。对于这些材料的质感和色彩,如何取得它们的表面效果、色彩效果和装饰效果,都可按照视觉环境心理的规律进行设计。此外,对于陈设、家具、生活用品、灯具和盆栽植物等的布置及其相互关系,如何取得光影效果和环境气氛,同样可按照视觉环境心理规律进行设计。
5、在城市环境设计方面
建筑环境心理学是城市环境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可以进一步扩充为城市环境心理学。城市环境心理学是研究城市居民心理和城市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的研究内容主要包含城市环境与居民心理的关系,城市环境的保护、改善或创造对居民产生的心理效果。前者涉及居民对城市环境的认知,在城市环境中的行为及对城市环境的评价等。后者涉及居民心理障碍的祛除,心理满意度的获得,城市经济发展的保障以及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弘扬等。
在建筑环境心理学中处理的一些问题,例如高密度居住区里出现日照、通风不足,噪声增多,生活互相干扰,室外活动用地过少等现象,造成了不良的居住环境;又如工厂地区附近的建筑物由于空气、水、土壤会受到污染,轻者影响居民健康,重者导致居住疾病流行,同样造成了不良的居住环境。类似这样的间题已不局限于建筑环境心理学的范畴,而是进而衍成城市环境心理学的内涵,但是进行城市环境设计时,建筑环境心理学的一些理论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适用,因此可以说建筑环境心理学大大促进了城市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同时也推进了城市环境设计。
6、结语
建筑环境心理学,简单的说,它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学科”,或者说是“研究人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这是将心理学引进建筑或环境,形成一门跨两个领域的边缘性学科。至今对它的理解还不尽一致。心理学界认为,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领域,它分析研究人的经验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建筑学界认为,环境心理学与心理学其他领域有明显的差别,环境心理学着重研究人与周围社会的、物理的环境关系。重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探讨解决存在于人与环境之间未被认识的问题的途径。总之,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与多门学科关系密切。所以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对于今后的建筑的设计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环境心理学论文:环境心理学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应用
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人际关系的形成,人的生活态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舒适宜人的环境可以给予幼儿必要的、安全的和舒适的心理和生理刺激,有利于培养幼儿高水平的认知能力,形成良好的个人习惯。本文以幼儿发展为本,探究环境心理学的特点与优势,并提出环境心理学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应用。
一、环境心理学的作用
环境心理学作为应用心理学领域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这里所说的环境不仅指社会环境,更多的是指空间、建筑设计、空气质量等物理环境。环境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积极的情绪,提高人的工作、学习效率,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避免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影响,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应用环境心理学可以整合学校资源,引导学生在温馨、舒适的环境下有效互动,团结合作,使幼儿园环境发挥较大的功效,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环境心理学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应用
1.生活环境的创设。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可以突出培养幼儿的各种基本生活技能,对自理能力较差,年龄较小,对家人较为依赖的幼儿尤为重要。为增强学生对幼儿园的归属感,减少新入园的幼儿的不适应性,幼儿园在空间设计上应该多使用纱幔、棉布等柔软的材料,营造出一种温暖的家庭氛围。在幼儿园的整体风格设计上,可以以梦幻的童话为主题,广泛使用夸张、灵动的动物形象,拉近幼儿园与学生的距离,让幼儿主动亲近学校,减少对学校的抗拒心理。其次,为增强幼儿园的生活气息,使幼儿对学校更为依赖,幼儿园可以创设独属于幼儿的生活区域,例如在墙上张贴每一个孩子的照片,允许学生带自己最喜欢的玩具进校,并放置在指定的地方等。,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生活能力,幼儿园必须将各个生活区域分割开来,例如午休房、食堂、玩具区等,引导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做合适的事,培养幼儿生活自理、作息规律的生活方式。
2.游戏环境的创设。游戏是幼儿参与社会生活,获取人生智慧,调整心理健康的宝贵经历,幼儿在熟悉幼儿园环境后,活动范围大大扩大,与人交往的需求也迅速发展,幼儿园必须重视幼儿这一发展特点,在环境创设方面突出童心童趣,拓展幼儿的游戏空间,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为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空间和资源,教师可以将生活区与游戏区相结合,例如,在玩具区设置美工区、益智区、音乐区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游戏区域,增强各个区域的互动,让学生在有限的区域内体会到更多的游戏乐趣。剪纸、画画等美术类游戏可以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手指灵活度;积木、迷宫等益智类游戏条件要求低,学生自由度大,可以锻炼幼儿的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幼儿园将不同类别的游戏结合使用,可以有效地分配物理空间和人力资源,创设灵活自由的游戏环境。
3.学习环境的创设。为培养幼儿良好的求知探索态度,鼓励幼儿好学好问,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幼儿园应该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在材料的选择方面,可以使用竹子、藤条等古色古香的材料,也可以使用钢丝、齿轮等现代的工业材料。同时,为了增强学生之间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幼儿园可以以主题的形式布置学习场所,例如在“海底世界”这个主题下,教师可以广泛使用蓝色,再穿插各种色彩缤纷的小鱼图片,让幼儿感受到海底世界的美好和绚丽,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4.运动环境的创设。幼儿大多活泼好动,室内的游戏例如堆积木、拼图等无法满足幼儿的运动需求,因此幼儿园要拥有一定的户外空间,充分考虑幼儿园的绿化条件,结合周边特点,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运动环境。除了一般情况下必备的跷跷板、滑滑梯等幼儿运动设备,幼儿园还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设计一些野趣环境,让学生亲近大自然,体验运动的乐趣。除此之外,幼儿园还可以在大厅的横梁上悬挂多功能秋千,充分利用空间,或者设置一面简单安全的攀岩墙,锻炼幼儿的力量和肢体协调能力,满足幼儿多种运动需求。然而由于幼儿年纪小,身体脆弱,易受伤害,幼儿园在设计运动设备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例如在地面铺软垫,部分运动(如荡秋千)由教师带领开展,降低意外发生的可能性。
5.文化环境的创设。良好的文化环境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热爱阅读,自主阅读。幼儿园应该设置相应的文化环境,建立阅读角和幼儿图书馆,根据幼儿的年龄提供相应的读物,鼓励家长与幼儿共同阅读,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幼儿带自己喜欢的书籍与其它同学共享,鼓励幼儿之间的交流学习。为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幼儿园在阅读区要设置柔和的灯光,使用良好的隔音材料,还可以摆放舒适的小沙发、小坐垫,让幼儿可以舒适地阅读。
6.公共环境的创设。公共环境是幼儿园重要的一部分,以班级为单位的行政管理方式使得公共环境缺乏相应的负责人,因此这些走道,门厅,楼梯等公共区域缺乏合理的开发,幼儿园可以以一种开放的观念来布置这些公共环境,充分利用资源,拓宽幼儿的活动范围。在走廊的墙壁上,可以张贴幼儿生活、学习、运动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提醒家长注意,也可以设置空白的墙面,让幼儿自己在上面随意创作,尽情发挥想象力。在楼梯上,幼儿园可以在每个阶梯上贴满行为准则,让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不断强化自己的礼仪教育。
综上所述,高质量的幼儿园应该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实际需求和性格特点,将幼儿园的日常教育融入到环境中去,创设适合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从而让幼儿更愉快地学习,更健康地成长。
环境心理学论文: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艺术
摘要: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着眼于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了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行为特征及其指导作用,并对环境与心理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探讨,从色彩、形状、光影三个角度分析了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发展与运用,以期创造宜人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以人为本;室内设计
一、环境心理学的概述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环境即“周围的境况”,是围绕着人们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外界事物。人们可以使外界事物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了的事物,又会反过来对行为主体产生影响。环境心理学就是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人的美好感受作为设计的终极目标。
二、环境与人的心理及行为的相互作用
人与环境总是通过某种相互的作用来达到一种平衡,在这一动态平衡中走向进步与完善。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
(一)安全性
无论何时何地人都需要有一个能受到保护的空间,因此无论是在餐厅、酒吧和图书馆等地方,只要存在着一个与人共有的大空间,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先选择靠墙、靠窗、或是有隔断的地方,原因就在于人的心理上需要这样的安全感,需要被保护的空间氛围。当空间过于空旷巨大时,人们往往会有一种易于迷失的不安全感,而更愿意找寻有所“依托”物体,所以现在的室内越来越多的融入了穿插空间和子母空间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人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空间。
(二)领域性
人在室内环境中的生活、生产活动,总是力求其活动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领域行为就是个人或团体,针对一个明确的空间所作的一种标志性的或保护性的行为或态度模式,包括预防动作及反应动作。
(三)私密性
私密性是作为个体的人对空间最起码的要求,只有维持个人的私密性,才能保障单体的完整个性,它表达了个体的人对生活的一种心理的概念,是作为个体的人被尊重、有自由的基本表现。
巩固心理环境个性的独立的室内空间,如果说领域性主要在于空间范围,则私密性更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比如就餐人对餐厅中餐桌座位的挑选,相对地人们最不愿意选择近门处及人流频繁通过处的座位。餐厅中靠墙卡座的设置,由于在室内空间中形成更多的“尽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时“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
三、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的运用
(一)色彩在心理环境中的运用
色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人会显示出各式各样的心理效果。认识到了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 我们就会运用色彩来调节空间的环境气氛,烘托室内的气质,创造舒适的室内环境以利于身心状态的调节。在设计表现上,不论是外观色彩,还是室内设计采用的色彩,都是以自身性质所引起的情感来感染人的,换句话说,它不是观者的情感,而是对象的情感。像室内色彩那样长时间引人注目的刺激,就能够激起支配人们持续性的积极的情绪,或者进一步加强由于其他事情而产生的某种情绪。
(二)空间形状在心理环境中的运用
由各个界面围合而成的室内空间,其形状特征常会使活动于其中的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曾对他的作品――具有三角形斜向空间的华盛顿艺术馆新馆有很好的论述。他认为三角形、多灭点的斜向空间常给人以动态和富有变化的心理感受。整个建筑有个中心,提供一种方向感。透过大厅开敞部分还可以看到周围建筑,从而辨别方向。七层阅览室都面向较为封闭的、光线稍暗的大厅,力图创造一种使人陷入沉思的神秘、宁静的气氛。这种宁静的气氛,就给了人们情感上的适应,因为人们需要通过思考来了解艺术,他的成功在于他的设计引起了人们对于环境产生了心理上,情感上的适应和共鸣,使得人们从情感上理解了他的设计。
(三)光影在心理环境中的运用
现代室内光环境的设计中,光不仅起照明的作用,而且还是界定空间、分割空间、改变室内空间氛围的重要手段,同时光还表现一定的装饰内容、空间格调和文化内涵,趋向于实用性及文化性的有机结合,成为建现代装饰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光和影的衬托给人们提供了愉悦的视觉刺激,是营造室内气氛与创造意境的“特殊材料”。安藤忠雄认为:光和影能给静止的空间增加动感,给无机的墙面以色彩,能赋予材料的质感更动人的表情。
四、结语
加拿大建筑师阿瑟・埃利克森说:“环境意识就是一种现代意识” 。当人们处于室内环境之中时,人们的某些心理要素也同时处在室内环境的影响中。室内设计要求我们不仅要满足使用功能,而更为重要的是营造一个舒适的、人们愿意停留和驻足的、一个能给人以视觉上和心理上,乃至行为上享受的空间环境。良好的室内环境所提供的氛围不仅仅作用于人的外在,更重要的在于它影响着人的心理,左右着人们的行为。
环境心理学论文:风景园林专业环境心理学教学探讨
[摘要]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影响着风景园林设计者对于环境的设计与评价,是高校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重要辅助课程之一。本文通过总结风景园林专业环境心理学的特殊性,试图探索适合该专业的环境心理学教学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风景园林环境心理学教学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规划设计等多领域,因此有着众多的别称(如人类生态学、生态心理学、环境行为心理学、建筑心理学等)。[1]
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场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心理认知,而心理影响着设计的表达。因此,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环境的设计必须建立在环境心理学的基础之上。风景园林涉及城市规划、美学、建筑学、文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多专业融合是其显著的特点。作为风景园林的学生和从业人员,园林设计与工程固然重要,但是任何设计都是为人服务的,没有将环境使用者的心理研究透彻,其职业生涯也无法走的更远。因而,环境心理学已成为很多高校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重要辅助课程,在掌握风景园林设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将景观设计与人紧密结合在一起,解决人在场所中的各种需求。
笔者根据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特点,结合五年的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实践,试图探索出适合该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
1、风景园林专业环境心理学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1.1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心理学理论知识薄弱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部分基本理论来源于心理学和社会学,涉及到众多的理论和专有名词,对于没有心理学基础的风景园林本科生来说,不可能严格按照心理学和社会学体系去教学,学生们在短时间内对于复杂的理论和名词容易混淆,掌握不好;同时,由于各种理论观点在特定的领域都有它们一定的道理,而彼此之间的差异、矛盾甚至对立,让学生分辨起来难度很大,重点也就不容易把握,在学习中容易陷入迷茫。[2]
但环境心理学知识同时也具有易感性和易操作性。[3]本学科很多知识是在日常生活中可观察和总结的,同学们通过身边的实例进行分析和总结,会发现枯燥的理论即是生活中实例的总结和凝练;由于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模式,许多实例方便操作,容易验证。在讲授时,可以用小实验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能调动课堂氛围。
1.2缺乏针对风景园林设计的环境心理学研究
环境心理学,又常称为环境建筑心理学,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至今,其研究主要针对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展开,而对风景园林的相关性理论研究甚少。各大环境心理学的教材中,针对理论的案例分析也主要是建筑或城市规划方面,风景园林的案例不多,因此可供学生学习的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少,无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实例场景中进行案例分析,不能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使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2、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环境心理学教学的方法总结
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环境心理学教学中存在问题,总结出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于环境心理学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效果,使得学生将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与风景园林设计中紧密结合。
2.1凸显风景园林专业特色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针对风景园林领域的心理学原理和原则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依托于现有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框架,形成更贴近、更适合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环境心理学教学体系,以指导学生完成风景园林课程设计。课堂上可通过大量案例讲解,引导学生将环境心理学与风景园林设计理论紧密结合,如在旧城更新中,不重点以整个城市为着眼点,而是缩小尺度,以中山岐江公园和天津万科水晶城等为例,向同学们讲解更新中有选择性的保留场地上的设施对于居民心理上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重点掌握外部公共空间景观营造、植物配植、园林色彩、园林照明中的心理学应用规律等。
2.2设置“调研”环节,强化课程理论
要求学生进行课后调研,使得学生在逐渐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够不断地参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巩固心理学相关理论,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思考设计问题,为今后的设计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层次的维度。
学生可根据课堂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理论作为调研的主题,如人的行为习性、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博物馆的展品寻址、参观模式、博物馆疲劳及其应对策略的研究,老龄化社会的居住问题,社区中的人际交往问题等;针对主题,选择典型的场所、适宜的调研方式、合理的调研人群、适当的时间进行调研。可选择观察、提问、问卷、测验、模拟等方式,尽可能将过程作科学的设计。要求提交调研报告,包括问题的提出、调研方法的设定、过程简述、数据统计结果(附调查问卷、简图等原始资料)和必要的分析,并得出结论。同时制作PPT,进行汇报。
2.3授课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环境心理学理论陌生、枯燥,不易于理解是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于此,环境心理学课程授课形式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旨在激发学生设计的兴趣和灵感。比如在讲构造论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认为是先前经验的记忆痕迹加到感觉中去,构造出一个知觉形象”,可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少女与老妇系列图片进行对比展示,让同学们对枯燥的理论有非常形象的认知,从而记忆深刻;在认知地图和评价地图的环节,采取让同学们手绘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市城阳区认知地图并制作评价地图,从而发现并讨论设计的利与弊;在学习人的行为习性,如左转弯习性、抄近路习性、距离保持等时,可以设计一些小实验,在课堂上实地验证(如静立时人躲避方向的特点),不但能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丰富课堂气氛,还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从而积极的投入到分析学习之中,亦可带同学们走出课堂,进行实地的观察;课堂上根据调研的内容,让同学们进行PPT讲解,摆脱被动学习的模式,变成老师讲亦可以学生讲,学生调研汇报、老师提问、大家讨论的方式。经过几年的循环教学发现,早期学生的发现一般较为浅显,总结出的知识也不丰富,但通过师生交流与讨论,后期能得到很好的补充与提高,理论知识也得到加强。
在灵活的教学方式下,可较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导性,师生互动在教学中往返交替,学生和教师通过不断探索、完善欠缺、教学相长,能够完善知识结构,建构知识体系,将枯燥的心理学理论变得更有趣味性、更易理解。
环境心理学论文:基于环境心理学的高校院系资料室的环境建设
摘 要:高校的院系资料室是高校文献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教学、师生学习、科研等服务,本文通过研究环境心理学中环境与人的交互影响,指出高校院系资料室应回归环境建设本位,为师生学习和科研创造一个品质、专业的环境。
关键词:院系资料室 环境心理学 环境建设
过去,我国高校基本上是校、系两级建制,校有图书馆、系(部)有资料室。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高校以不同形式进行着合并、重组、优化,绝大多数高校将学科性质接近的系(部)组合成二级学院,系(部)成为学院下设的机构,根据高校科学研究的需要有些系部变成了科研所,或在系(部)的基础上成立了科研所。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原系( 部) 资料室进行整合,或保留原系资料室,或合并成院资料室,或整合成校图书馆分馆(资料中心),或并入学校图书馆。在资料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高校院系资料室如何服务、建设和发展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一、高校院系资料室的现状
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教高[2002]3号)“第八条高等学校的院系资料室是全校文献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全国各高校基本都有院系资料室,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起到了为教学、科研服务的作用,并与学校图书馆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组成了学校的文献保障体系。但是,目前高校院系资料室的事业发展却遇到了一些困境,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现状令人担忧。
高校院系资料室是师生学习、阅读、查阅资料和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在自然环境上应宽敞明亮,人文环境应舒适幽雅,然而,由于过去办公房屋紧缺,大多数资料室空间狭小、光线不足、阴暗潮湿,没有足够的桌椅、书架,报刊、书籍随意摆放,使查阅资料的师生,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随着系(部)组变成二级学院及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资料室的建设环境也得到改善,但由于经费不足及受重视程度不够,资料室的环境仍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图书资料信息化和网络化的今天,资料室缺少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传真机以及快速借还资料的设备等,使师生不能快速及时地获取教学、科研资料信息,使校内外文献信息资源得不到共享,从而使师生从心理上觉得资料室可有可无。
据调查,人们长期以来认为资料员仅是以资料管理为主,做一些借借还还的基础性服务,认为谁都能干,谁也会干。许多院系只要求资料员对资料知道、熟悉摆放和为师生提供服务,对资料员的专业、学历不作要求,所以资料员基本都不是专业科班出身,甚至有些是由普通行政人员兼任,身兼多职。
总之,高校院系资料室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当前比较突出的是环境问题:一是物资环境滞后,二是服务环境滞后。因此,改善高校院系资料室的环境是高校院系资料室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环境心理学、环境对人的影响综述
环境与人的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辞海》中, 环境是指“周围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认为环境“谓在生物周围之一切事物,能贻生物的若干影响者”,指出生物必须适应环境, 随后“环境”广泛地应用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上。
(一)环境心理学综述
20世纪60年代以后,针对环境问题的心理学研究开始大量出现,环境心理学应运而生,作为一门边缘性、综合性学科,环境心理学具有多学科性的特点,与社会学、生态学、人类学、园艺学、建筑学及环境保护与监测、城市规划与设计都广泛联系。环境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物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关系密切。许多心理学家认为环境心理学将对所有的心理学分支产生重大影响,环境心理学可以说是“人类和环境关系”这一大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作为一门应用性心理学科,环境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避免单调、紧张、焦虑等环境对人造成的不适反应。
(二)环境对人的影响
简单地说环境就是事物周围的境况,或者说是围绕某一主体的外部境况,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环境对同一事物可产生不同的影响。我国古代有句成语:“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比喻在直的环境下,蓬自然能长直。人在好的环境下,自然能成为好人。用环境心理学分析就是好的环境有利于人产生稳定的情绪和积极主动的行为,同时好的环境还能够起到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动力的作用。例如,走进图书馆,图书馆安静舒适、求知好学的环境就会使人产生一种奋发求知的欲望和博览群书的渴望,这就是好的环境对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如果处在一个散漫懒惰的环境里,就会产生消极、厌烦的情绪,会让一个勤奋的人变得懒惰。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好的环境对人的影响就是在无形之中把人给感化。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如果在一个积极向上的群体里,受到周围环境的感染,他会努力勤奋起来,行为上努力做到自己的好。人总是有惰性的,还是同样的人,如果他进入一个消极悲观的群体,那么就可能会被这个群体同化。特别是单位组织框架松散无序,人们对工作得过且过,没有规划、没有计划,周围的人都不思进取、沉迷安乐,在这种环境感染下,再勤奋的人也会变成一个庸碌无为的人,除非你脱离这个环境和积极主动改变这个环境。
(三)高校院系资料室环境对师生的影响
近几年来, 环境建设成为高校教学学习领域解决的主要问题,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需要创造一个舒适的、(下转24页)
(上接13页)高效的学习环境,满足广大师生的需要。人们很早就注意到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如我国的“孟母三迁”。人们一般把学校学习环境分为两类, 一类是硬环境, 如校园建筑、教学器材、生活设施, 教材图书资料等方面;一类是软环境,是物质条件以外的环境,如规章、制度、管理、服务、风气、人员素质等方面。近些年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的运用, 开辟了网络学习环境。
三、高校院系资料室的环境建设
鉴于高校院系资料室对高校师生的影响,其环境建设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一)当前环境建设的重点
正是由于现代化技术的出现,使文献资料的查阅不再困难,不到图书馆或资料室也可以实现,因此,高校院系资料室的地位越显尴尬。笔者认为,高校院系资料室的建设应回归本位,重点进行环境建设,成为师生学习和科研的必去场所。
1.加强专业环境建设。购置本专业的文献资料,整理、收藏本专业学生的论文并实现电子化。配备具有本专业知识的资料员或对资料员进行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举办专业学术沙龙或交流活动等。
2.加强自然环境建设。把资料室设在面积大,功能全,采光、通风等自然条件好的场所,积极营造有利于学习和科研的自然环境等。
3.加强服务环境建设。安装便于借阅文献资料的现代化设备,合理存放文献资料,资料员具备正确、快速使用计算机进行文献资料检索的能力等。
(二)建设的具体措施
1.营造有利于学习和科研的自然环境
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的大学图书馆,许多文献资料的查阅都已在网络上进行,师生获取文献信息已不再依赖图书馆,到图书馆去的读者人数减少,学生到图书馆更多地是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大学图书馆感到了危机,甚至出现了图书馆要不要存在等讨论。图书馆通过改善自然环境,创建舒适的学习和阅读环境吸引学生到图书馆来。又通过把图书馆划分功能区,如学习区、讨论区、休闲区等丰富图书馆的服务抓住读者。我国高校院系资料室现阶段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形,建议增加桌椅等设施,划分阅读区、科研探讨区、打印服务区等,使师生愿意经常待在资料室,并能够很好地进行学习和科学研究。
2.提供品质、专业的服务环境
高校院系资料室领导改变观念,配备具有专业知识、图书馆学知识、图书情报学知识、计算机知识的资料员,并定期派出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培训。在资料员的职称晋升和工资待遇上适当给予倾斜。尽可能购置本专业国内外具有学术价值的报刊书籍。购置或增加用于学习、科研的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等设备。制定资料员管理和服务制度,规定资料员定期为师生提供数据检索服务、科研信息服务、论文开题和课题服务、文献资源的利用服务等,加强资料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资料员思想素质培养,使他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为师生学习和科研创造一个品质、专业的服务环境。
环境心理学论文:人居区域环境设计环境心理学论文
1环境心理学理论的内涵解析及其基本概念分析
1.1环境心理学理论的内涵
环境心理学必然的与地理学、建筑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以及园林设计等专门学科紧密相关,但就具体的环境心理学理论来说,我国当前的研究课题还在进一步的规范与重建当中,在学术界还没有明确的定论。自从环境心理学在20世纪初的诞生到60年代的建立,相对来说有了完整的学科体系,但是对环境心理学的基本内涵的规定还是很模糊的,ProshanskyHaroldM.在HumanBehavior&Environment∶Ad-vancesinTheory&Research一书中对环境心理学的定义解释成“环境心理学所研究的范式”,从概念本身来说,对环境心理学的说法只是一个大概的描述,并未阐述清楚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者是谁,也没有说清楚环境心理学研究者的承担者是谁;再者,对环境静心理学研究的范式并未详细说明,是指环境对心理的影响?还是环境致于整个社会环境中的各个对象的对环境的影响?这些问题始终像谜一样的存在着。但是有一种趋势,主要的涉及到对环境心理学与生态心理学、建筑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园林设计在研究方法、方案设计上有着不谋而合的地方,这就造成了环境心理学的自身的矛盾,既要解决自身的研究方向问题,又要研究与其交叉学科的界限问题,这就为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增加了很大的难度。综合以上的分析,本文对环境心理学界定主要的取向在于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和在传统视觉之下的人文环境对整个人居环境的布局的影响,尝试着对环境心理学做一个明晰的解释,并应运于实际的操作当中。
1.2环境心理学理论所涵盖的必要要素分析
虽然环境心理学的主体概念并不是很明确,但是对环境心理学所涉及到的因素,学术界有着一致的认可。这主要的包括自然环境、建筑环境和心理环境。本节就此三者进行简要的分析。及时,自然环境。是人生存和生活创造的主要载体,围绕着整个的自然环境,我们可以进行生活和生产活动,自然环境主要的包括水体、土地、植被、动物、矿物、太阳辐射以及空气等等,这些物质构成了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的条件。第二,建筑环境。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当中,在地球的角角落落里都有着人雕刻自然的痕迹,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人类社会无时不刻的在创造着艺术形式,而这与环境就密不可分了。最早的建筑还是属于洞穴,虽然是半自然半人文化的创造物,但是因为其有了人的居住而变得温暖而更具人性化。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历史进程,推动着各式各样的建筑群的产生,在科技水平的进步与人类智力的大幅度提高,建筑水平也在进一步的提高,人类对建筑的舒适度要求也在进一步的加强,因此,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的结果。第三,心理环境。对心理环境的研究,学术界有两种比较明显的倾向,一种是心理环境影响着人的行为方式,一种是心理环境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的进程。但是详细分析,其实心理环境就是人的心理活动对环境的真实影响,因为从成人的角度来看,环境可能是熟悉而且是烦躁的,但是对儿童来说,同样的环境可能是陌生而又温和的。
2与当代人居区域环境相关的环境心理学理论
因此,遵循上文的阐述,我们可以说环境心理学虽然的研究内容还是相对模糊的,但是在学术界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理论。
2.1生态知觉理论
所谓的生态知觉理论由J.Gibson首倡,主要的比较看重人的先天遗传对环境的影响作用。主要的理论内容是指人的直觉是一个过程,人的感官器官和心理在受到环境的刺激之后,形成的一系列的行为活动,主要的包括娱乐、安全的需求。这就影响了人们对环境的需求,并对环境的好坏而产生的喜怒感受,例如,人们一般的都会选择植被覆盖率高、水源充足的地方,如果没有良好的植被覆盖率和充足的水源,人们将会选择逃离该区域,另寻去处。那么,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环境的喜好程度与环境本身的质量息息相关,这就符合人类的基本生理需求,而且人们更注重自身的心理欲求,并渴求对信息的控制能力。
2.2概率知觉理论
概率知觉理论由EgonBrunswik提出,这一理论的特征是主要的注重现实生活对环境的影响,这就必然与人类的后天学习能力相挂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更加注重自身经验的积累,以解决生活环境的问题。比如就客厅来说,从后天的知识结构中人们会说“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这种设计理论,主要的是以某种功能为主导功能,并潜藏其他的功能,比如对小区室外环境的设计之中,设计者往往会设计出比较大而且边缘比较广的碗型花盆,其主要的功能是对小区进行景观覆盖,其实潜藏的功能是缓解人的视觉疲劳。
2.3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没有具体的理论内容,但其主要的对形式和内容的合理布局,以符合人类的审美标准。如果在小区的设计中,运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简化环境处理法,环境就会被规划成合理的族群,塑造丰富的景观。
3案例分析———老年人活动空间分析以及运动场所空间分析
结合以上三种设计方式,结合现实生活中景观的实际操作,对以下两个特殊场所进行案例分析。
3.1老年人活动空间分析
老年人因其生理功能衰退和年龄因素,造成了对居住环境的特殊需求。在休憩空间的设计上,主要的应包括座椅、凉亭、方桌和简易运动设施的基础建设,并注意安全配套设施建设。因老年人性格各异,设计者要满足老年人在心理、休闲和娱乐等等的需求,提供观赏和园艺种植场所、简易运动场所、休闲娱乐场所,并设置专门的老人托管所,为老人的安全负责。
3.2运动场所空间分析
一定的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人的心理素质和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因此在小区设计中应该注重篮球场、网球场、高尔夫球场、羽毛球场和兵乓球场所的设计,在位置上应该远离车道、过道、走廊等人流相对集中的地方,并要把植被条件考虑在内,以缓解因过度吵闹而造成的噪声对环境的污染。
4结语
环境心理学理论对人居环境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资源配置当中,人居环境首当其位,因此良好的设计方案有助于居民的身心健康,提升国民的基本素质水平。
作者:毛文实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环境心理学论文:环境心理学视角中园林设计论文
一、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与环境心理学的必然结合
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不断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环境恶化的种种裂变,使人们不断追求自然健康的生活环境,高品质、合理的风景园林设计。这样不仅可以给人带来一种视觉、精神上的享受,它也是一个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综合反映,是重要的文化资源之一。实际上“生存”和“生态”的延续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最终为人们生活提供合理居住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目的。风景园林设计要素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而改善环境同时,也是环境心理学科的基本任务。而观者具有的主观性、社会性、现实性、独特性遭到了无视、遗忘,一些与现实生活、心理相关的重要课程体系也被排斥在设计范畴之外。而环境是客观性、变化性、自然性的相对于观者主观性而言只能是被受限制的,在格式塔心理学中—对人的心理、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做出了新的诠释,但这种理论并未给心理学带来根本性的变化。由此便凸显了独立的理论教学方法论的弊端所在。因此,单纯地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关系的方法论虽然在理论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但从来没有变成环境心理学方法论的选择。那么以环境心理学教学基本任务为中心,结合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特殊、固有地表现手法。最终打造未来的设计者目的、思想、理念和情感化转化;已经成为实际艺术形态的方法和过程,更好的加强在人际交往中人与环境之间的互通关系,强调风景园林设计要素在实践教学内容与人所处环境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先进性。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和他们所在环境之间作用和联系的学科。它主要研究的是环境和人们心理的相互关系,用心理学的方法去分析人们的生活与这个社会、所处环境等各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揭示人的心理在各种环境下发生发展的规律。实验证明,这门学科也是探索人类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不断去诠释环境及自身,同时也不断整合环境,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当下,城市环境破坏日益严重问题不可回避,,协调并改善人、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势在必行。通过《环境心理学》这类课程,不仅需要提高未来的环境设计者—风景园林设计师,这是形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了适应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以及生活节奏和生活理念不断更新,应培养具有实践性环境设计和理论知识的创新型人才为理念,构建与城市环境日益变化的趋势相适应的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打破单一研究人的行为与人所处的物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联教学体系的束缚。
二、风景园林设计要素在环境心理学中的应用初探
每当清晨看到洁净的露水,听到动人的鸟叫声。人的听觉和视觉同时感觉到它们的存在。人们通过五官的作用受到了客观对象的刺激,这一过程称为“感觉”。通过感觉,不仅能够了解客观事物的各种形态、属性。如物体的形状、色调、味道、质感、凹凸感等。而在风景园林设计要素创建中,也会通过感觉反映当前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在具体的风景园林专项设计中,如庭院设计;广场设计;公园设计等,应考虑到环境心理学的应用。园林中的各个节点、道路、水体、植物、及坐憩设施等设计都应该根据人的感觉、知觉、认知的关系去创建。对园区的节点及各个要素位置及朝向进行考虑,例如:园中的水体弯曲、自如、收放有着规律可循,正所谓“收之成溪涧,放之为湖海”。人们向往诗情画意、波光粼粼的精致的美景—水面荷花,水里鱼儿游来游去,身在园景中闻到了花香,看到了五颜六色的鱼群,给人亲近宜人的感觉。同时水体与建筑、山石、设施、植物构成围合的边界,突显着物体的个别属性。深受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影响,园中的植物讲究高低错落有致,树的种类及色彩搭配合理,增添趣味感,重现生机昂然那一幕,更希望观者看到“步移景异,曲径通幽”,感受到曲线美、韵律感。与观者的路线、视觉方向设置有关,认知为“宛如天成”。仿佛沉静在大自然中一样,生动有趣、无限想象。人的行为与情感的变化与环境心理学的要素是密不可分的。风景园林设计合理的教学体系应依托于环境心理学体系建立的,从而利用交叉领域的作用是一种必然。如何实现两个学科必然交叉与联系呢!在教学培养计划的指导下,打破了原有的理论式教学方式,将关键理论节点进行分类教学法,利用认知地图法、综合评估法、人类行为与环境体交互.体验法。根据方法的特点,进行重组穿插。首先,引导学生认识风景园林设计设计要素与环境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重要性。其次,分成不同小组对周边环境当中的设计要素进行感觉、知觉、认知体验的过程。然后,小组进行问卷调查方式进行现场询问及调研,根据参数化的结论绘制出认知地图,加深对设计要素与人的行为、环境之间的必然联系的重要性。因此,合理运用两种学科的理论创建人们日益需求的景观环境。要对论述与之密切相关的风景园林设计要素和环境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才能在教学中结合两种理论进行综合研究及探讨。
三、结语
在环境心理学这门学科主要研究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人的行为作及周边环境而这两者为主要研究对象,说明环境的各种因素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彼此之间“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的现象。挖掘人的行为与五要素之间的联系为目的,运用感觉、知觉、认知组成要素与风景园林设计要素之间相平衡。并在课程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综合能力。现已通过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了尝试,而且对于整体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提高,这种综合性、导向性、实践性的教学手段就将成为合理的教学手段。
作者:石昆鹏 饶美庆 童俐 卢群 单位: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