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教育心理学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育心理学论文

教育心理学论文:中学物理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利用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

众所周知,物理是一门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利用适当的实验去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是我们教师教好物理,学生学好物理的关键。在初二学生学习物理的及时节课,我就要求学生回去自己通过实验验证摆的等时性,重现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通过用长短不同的绳子和轻重不同的石块研究摆动规律,并做实验记录。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有的分组实验有的家长协助,虽然所得结果略有出入,记录方法各有不同,但学生通过此次实验初歩体验了科学家们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及实验技巧,他们的判断分析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人的感知与思维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对物理现象亦是如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本每章后配有的学生实验,选择适当的实验布置给学生回家实践,如在热学中可让同学自测自己24小时中早,中,晚的体温,了解人的体温的变化规律;光学中可自制针孔相机,了解小孔成像原理及特点等。这些我都让学生做过,收效都不错,学生积极性很高。如在做小孔成像时,书上是个圆筒,可生活中很难找到,在我布置实验的第二天很多同学拿给我的有方型,三角型,做得很成功。

二、精心设疑,激发思维

人们的思维活动,求知欲望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实际,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一改以往满堂灌的疲劳教学法。例如:在讲光的折射时,可先将一硬币放入碗中,让两位同学各找一个刚好看不见硬币的位置保持不动,然后向碗中加水,要求学生仔细观察重见硬币的现象,并由此引入新课,学生的好奇心一下调动起来,便会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情去关注老师的教学,在获得新知解决问题后,学生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愉悦心情,觉得学物理挺有意思,再由学生的亲身体会讨论解释为何在游泳时看见池水很浅而实际下水却很深这一现象,进一步解释碗中筷子弯折现象,达到巩固新知目的。再如在讲大气压强一节中,可先提问为何我们吃的田螺要剪掉尾部?为何家中吸盘式挂衣钩能悬挂一定重物?由此引入大气压强的教学,解开学生心中疑问。这种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学生熟悉生活现象设置悬念,激发思维,即由旧知引入新知,从“熟”引入“生”的教学方法是符合认知过程中循序渐进原则的,也为很多教师所采用。

三、适当应用正反对比方法引发学生思维

任何事物都是在与它的对立面作斗争中巩固和发展起来的。我们可以编写典型错例,引起争论,让同学们在争论过程中辨明事非,明确概念。例如:在讲功的计算时,可举二例,(1)某人用一只手托着一只鸡蛋(50克)在水平方向移动1米,问此人做了多少功?(2)某人用100牛的力将一球踢出30米远,试计算此人的脚做了多少功?同学们有的或计算或讨论,这时可由回答正确的同学指出别人的错误讲明自己的观点,老师同时正确引导,进一步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知道有力作用而在力的方向上未通过距离属“劳而无功”,而虽移动距离却在此移动方向中上无力作用属“不劳无功”。这种做法可以达到以反面强调正面,分析错的树立正确概念的作用,不但学生思维活跃,理解深刻而透彻,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四、讲练结合,以练促思,切忌欲速而不达

目前,由于学生试卷等复习资料太多,且学生分不清哪些是重点难点,这就要求教师依据教纲要求有所取舍地选编习题,注意易错易忘,易遗漏易混淆之处,注意规范解题格式,教学生抓住解题要领,明确解题思路,总结解题规律,分清重点主次,切忌欲速而不达。这一点在我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就犯过急躁的毛病。在考前复习过程中,给学生的试卷太多而未加选择,学生囫囵吞枣而没来得急消化,这样既占用学生时间又不能收到良好效果,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得吸取教训,做到教学有轻有重而忌面面俱到急于求成。另外,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我们应重点训练,如有许多学生遇到简答以及实验题时往往显得思维无序而混乱,理不出头绪,不能切重问题要害本质。如某些实验题要求用相关字母表示你认为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并推导出所求物理量的表达式此类题型时,很多同学感到棘手,可经过类似专题训练后他们应用物理概念的概括总结和公式推导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作者:陈莉 单位:景德镇市一中分校

教育心理学论文:中职英语教学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关注中职学生不同心理状态,改进其学习态度、增强其求知欲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快,为了更好的获取世界各地的行业信息,并进行国际上的交往,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具备一定的英语能力非常重要。想让中国发展能与世界同步,那么具有扎实的英语能力及专业技能于一身的人才必不可少。许多学生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顺利拿到毕业证,而提高自身英语能力、获得英语学习的成就感很少能得到激发和实现。英语学科中包含了大量的语法、句型、词汇等,要求学生必须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去学习和记忆,这就让很多学习意志不坚定的学生出现了放弃学习英语的情况。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其学习的原始推动力,只有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求知欲得到提高,才能保障学生学习的持久动力。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可以通过音频、视频、文字等各种手段,帮助学生明白英语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所以,英语老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到学习英语所存在的社会意义,端正其学习态度,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的学习求知欲和兴趣。

二、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增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英语课其实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英语技能的提高少不了课堂活动的开展。所以,建立起和谐的教学环境非常重要。英语教学中可以多运用“启发式”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情景式教学等方法,为学生建立起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英语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多提问题,相互讨论思考,解决问题。要让学生从完成题目、回答问题、参加情景表演等里获取到更多的成功感。这种成功后的喜悦感及满足感能推动学生的学习,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可以多开展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活动,让学生更好的体现自我价值,感觉到英语学习中的乐趣。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能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学生能够很好的融入到心理教学环境中,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为学生的学习建立起了和谐的心理环境,让学生的各种潜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因此,老师在教学时不可以出现打击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言语,课堂教学时要多给予学生表扬和肯定,多说一些激励学生的话语,对回答不是很完整的学生也要多给予鼓励。这样的教学氛围,才能更好的树立起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增加学生对老师的好感与认可,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三、心理学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

心理学家曾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要培养,学生的成长要关心,对学生的诉说要耐心倾听,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及热情。老师的教学中可以把语言学习和情感教学法有效结合,情感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更好的培养,让学习成果得到提高。老师可以提前几分钟进入教室,与学生简单的聊一聊生活及学习等方面的问题,也可以与学生聊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的学习焦虑感得到释放。然后,老师的备课及授课可以坚持自己的个性化。英语课上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讲解英语知识,打破传统的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让教学成果得到进一步提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相应的任务情境,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和掌握知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方式也就是“任务驱动”法。相关理论指出,在实际情境中完成学习,能让学习者在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上更好的学习新的知识。设立问题推动学习,同时学习就是为了要解决这些问题。所以,老师进行学习情境设计时要将不同的背景资料引入设计中,为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英语学习模拟环境。比如说,英语课上老师讲完“Showingtheway”及“Askingtheway”用语之后,可以给学生设立出“问路”的任务情境,将学校做为任务场景,新生来报道作为任务背景,让学生之间完成老师为其设计的角色扮演,让学生把自己所学到的英语知识运用到其中,这种教学方式让教学课堂变的更加轻松愉快,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让教学成果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结语

根据中职学生的不同心理情况,英语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把教育心理学原理合理的运用到其中,依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完成教学设计,让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同时,老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自己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为国家培育出更多的人才。

作者:秦刚 单位:湖北省宜昌市机电工程学校

教育心理学论文:中职英语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中职学校教授英语课程的实际状况

随着我国人才市场的需求,高等教育的普及面越来越大,各大中学都会对学生进行扩招。这就导致了中职类的院校招生数目变少。不仅如此,与其他学校的学生相比,中职学校的学生素质,也不如中学学校的学生。这就说明了,中职类学校的学生,英语方面的学习能力较差。这也是中职学生对待英语较为排斥的原因。中职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会显得较为吃力,不仅如此,对于英语知识的学习,总是一种逃避的状态,这也体现出了中职学生对于学习英语知识的厌恶情绪。这种情况,只能导致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更加懈怠,更加没有信心,中职学生在这种状态下是无法提高自身学习英语的能力的。针对中职学生对待英语学习态度的这一现状,应该如何解决呢?这也是中职英语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我国现代化教育改革的发展,已经步入到繁盛时期,各类学校也应该迎合新教育改革的发展,将传统模式的教学方法进行革新,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除此之外,还要针对学生当下的心理,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以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中职类学校的学生,与中学类学校的学生相比,在个人素质方面有明显差异,就连学校培养学生们的目标也不大相同的。因此,这就决定了对待中职学生的教育方式,与对待中学学生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使中职学校教育学生的方式,成了独有的特点。中学学校的学生,都是因为成绩达到学校的标准,而被准许入学。因此,在个人素质上要比中职学生更加。除此之外,中学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专心度、投入力度、对待学习的热情等等,都要比中职学生更加。通过中考考试来讲,中职学生算是这场考试的失败者,不得以才进入了中职类院校。因此,与中学学生相比,中职学生的心理肯定会有很大的落差,会有深深的自卑感以及降低对学习的兴趣度。由此可以得知,教师的责任,就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这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必须掌握的。

二、运用正确的教学摸式,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中职学校的学生,之所以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具有排斥的心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英语学习的难度,以及中职学生的心理落差及英语基础较差,从而觉得英语难学,产生学不好英语的自卑心理。中职教师想要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就要对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变,采用正确的教学模式。除此之外,从学生的心理上,要让学生对自己有肯定的态度,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这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想要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及能力,就要从教学摸式及心理辅导两个方面下手。采用互动性教学模式,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氛围,对于英语口语及英语知识的学习是尤为重要的。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自由的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努力的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快乐地学习。从教育心理学方面来解释,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学生打开心扉,是建立快乐、活跃课堂氛围的基础,也是打开学生对待英语放松学习的心门。因此,采用互动性教学模式,有效的进行心理沟通,是教师提高学生对于学习英语热情的重要途径。中职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十六岁到十八、十九岁之间,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学习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和行为上的差生成为现阶段中职学校学生构成的主要成分。作为教师,想要对学生心理进行积极的辅导,必须要对每个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了解、观察。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情绪波动、情感变化、学习态度,特别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毅力。对症下药,对每个学生实施不同的心理辅导方法。从心教起,引导学生有积极的人生观,乐观的学习态度,以及克服学习困难的决心和毅力。由于每个学生所对待学习英语的态度都是有所差别的,想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积极向上的引导,及在上英语课时,每个人的不同表现,以此来判断学生对待学习英语的不同的心理,这样也方便教师对学生心理进行不同的辅导。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观察以及积极的引导,是每一个教师的义务。学生只有从心理上接受了对英语知识的学习,这才能对于他们学习英语的能力提高有所帮助。教师要在课堂上与学生增加互动。例如以提问的方式,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待学习英语的看法,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的胆量,敢于提出不同的问题,对于不懂的知识点,也敢于发问。只有让学生自己开口主动提问,教师才能逐步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了解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辅导。使学生点点滴滴、积少成多地学会英语,提高学生对于学习英语的勇气及积极性,从而提高学好英语的自信心。运用正确的教学模式,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于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才能够提高学生,在英语知识学习方面的自主学习能力。中职英语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中提到在英语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当今教育界,也一直强调,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管是什么学科,都要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这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锻炼。因此,我们应该紧跟教育界的发展提倡,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创新教学方法,不再是传统的、枯燥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和学生多多沟通、成为朋友,使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更好地提高学习积极性。学生进入中职学校进行学习,开始时,由于环境的改变、课程设置的不同,学生难免会有一定程度上的不适应。这时候,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状态,使学生尽快地适应新的环境,逐步地把心思投入到学习当中。尤其是对于英语这种有一定难度的学科,更加将学生快速带入良好学习的状态,以打下夯实的英语基础,这对于学生以后学习有难度的英语知识,也是十分有帮助的。因此,教师应该从心理上对学生进行健康的辅导,减轻学生对于学习英语的惧怕心理压力,使学生克服心理因素,提高对于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度,这才会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具体操作方法

1.从心理层面对学生进行辅导。

教师和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层面的沟通,对于学生消除对学习英语的排斥感,是十分有必要的。想要学生毫无戒备的打开心扉,对老师畅谈心里的想法,需要教师用爱心来关爱学生,我们都说“以心换心、以情动人。”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亲和力,老师的真心所在,才会收起对老师倾诉的胆怯,勇敢地向老师诉说,自己对于学习英语知识点看法、观点。在学生学习英语知识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及时时间对学生的困难进行解决及帮助。由易到难,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学习英语,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及自学英语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只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使学生对于难点知识的学习能够学的透彻,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就是学生和老师有很大的距离感,这并不利于教师和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因此,除了课下老师要与学生多进行沟通交流,还可将学生进行分组学习,例如全班40个人,那就每4个人一组,一共分成10组,进行课下的英语口语练习、讨论交流,学生还可以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交换学习意见,这样也有促于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及信心。教师也应该进行实时的引导,除了上课教学、进行提问,还可以组织一些有关英语知识的小组比赛,英文歌曲ok赛,在学校设英语角等等。这样学生会有更多交流的机会,有更多接触英语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英语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的功能,通过一些动画短片,英语教学片或推荐的英语纪录片、电影、电视剧给学生,让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境有直观的认识。同时对英语知识进行教学,使学生对于学习英语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也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觉性、主观能动性及自主能力。

3.教师与家长相配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对于学校的学生而言,学校和家庭是最重要的环境。如果缺失任何一方,我们的教育都是不的,学生的心理发展也是不健全的。家校联系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有利于老师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开展针对性教育。当教师发现学生情绪波动,学习自觉性、积极性下降时,应及时的与家长沟通。查找原因,因地制宜地给学生以心理疏导。与此同时,家长也应该与老师进行定期的沟通,了解学生在课堂时的上课状态,针对学生的状态及知识技能,为学生量身订造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家长要努力配合,监督学生按照设定好的学习计划去进行学习,这种方式会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也会使中职学生对于学习英语知识来说,不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除了语文和数学以外,英语是第三大基础学科。根据我国就业形势,及人才需求市场的情况来看,英语是一门高级技能,很多工作都需要要求工作人员精通英语,英语的流行程度也是波及到多个国家。因此,将英语学好,必须从一开始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中职学校的学生,对于学习英语的热情并不高,甚至有一种排斥心理,觉得英语很难学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心里的障碍和负担。因此,中职英语教师的责任,便是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辅导,从教心开始,师生互动,使学生面对英语课程的教授时,不会产生排斥心理和逆反心理。除此之外,一个合理的、科学化的、系统化的、完善的教学方式和教育体系,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将心理教育辅导,与创新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才有可能培养出学生爱学习英语的热情。与此同时,家长也应该与老师配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争取改变学生对待英语的态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及能力。

作者:梁晓萍 单位:广西工艺美术学校

教育心理学论文:高中英语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心理学对英语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高中英语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促进者”,师生互动的过程。它不仅是教育学意义上的活动过程,而且是心理学意义上的过程。众所周知,教育心理学对于优化课程设计,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动机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难题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合理使用一些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便能够更合理地安排教学,更好地进行师生互动,更有利于教育教学效果的优化。然而,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是博大精深的学科,作为普通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很难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加以利用,而教育心理学效应却是实实在在的案例,形象生动,启示性强,教师如果能对教育心理学效应进行分析探索,了解学生心理上的个体差异,结合英语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这无疑会对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更好地发挥教师“促进者”的作用,提高高中英语的教学效果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笔者在日常英语教学过程中,积极尝试活用一些教育心理学效应,颇有收获。因此,对一些教学实例加以整理,以期对于广大师生高中英语教学有所帮助。

二、教育心理学效应及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1.皮格马利翁效应

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爱上了他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像。他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她接受。爱神阿芙狄罗忒被他真挚的感情和真切的期望所感动,就赋予雕像以生命。这个效应给人们的启示是:积极的期待能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而消极的期待会使人往坏的方向发展。因此,要想使一个人发展得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待。高中学生虽然已经过中考的筛选,学生间的差异不再像小学初中那么巨大,但是个体间的差异仍然存在,单个学生自身各门功课之间的差异仍存在。因此,即使是同一个班级,学生在英语这一门课程上的基础、能力和成绩也存在不小的差异。如果教师给学生草草地贴上“优等生”、“差生”的标签,并加以区别对待,那么无疑,所谓的“差生”可能会因为教师和同学的消极期待而产生自我否定。这种心理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是极为不利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类是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的,这些愿望和潜能在合适的条件下才能释放出来。一旦学生接受了“差生”的标签,他就失去了激发自己才能的条件。笔者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则注重寻找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积极因素”,注重向学生传递积极的期待。笔者有一位学生,她在高一时英语成绩较弱,但是,笔者发现她的英语书写字体优美,每次作业卷面整洁。于是,在与她的沟通中,刻意强调她的英语学习态度认真,表扬她“字如其人”,并列举了一些开端并不顺利但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些名人事例,对她进行激励,给她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她相信自己在英语学习上是具有很大潜力的,同时针对她的较为薄弱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细心辅导。到了高二上学期,这位同学英语成绩和能力都达到了班级上游。

2.及时印象效应

所谓及时印象效应就是指人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产生的印象对人们今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形成的影响。由此可见,及时印象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一个人对某个人或事物产生了错误的及时印象,这会影响到他对事实的判断。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及时印象效应同样能影响到一个学生的英语学习。在高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得到的启示是:打破错误的“及时印象”。很多高中英语老师有要求学生培养整理错题的习惯,认为把错题摘录下来,整理在一起,有利于提醒学生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但是,实践证明许多学生总是“跌倒在同一条阴沟里”。往往学生形成了错误的及时印象,再经过整理错题,无形中加深了错误的及时印象,因此学生在同一知识点上犯同样的错误就不足为奇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用记忆来代替思考,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这是使儿童变得愚钝,以至最终丧失学习愿望的一大弊端。”但笔者并不否定英语的错题整理,正确的做法应强调先打破学生错误的及时印象,然后分析正确的思路,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确立新的及时印象。以高中英语单项选择题的错题整理为例:1.每周梳理一次错题,把梳理时还是做错的题目和老师强调的重要的题目,整理在错题本上,这样轻易就能得出正确答案,并能举一反三。2.努力回忆教师讲解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尤其要关注解题的切入点,也就是“关键词”等。3.通过翻阅资料或向老师求助,强化理解,并尽量多地进行“举一反三”的练习。4.错题整理应遵循一定规则:在错题本上不要出现及时次做题时出现的错误答案,取而代之的应是正确答案和正确的解题思路和例题。而且,题目、答案和解题思路应该分开整理。例如,题目和例题整理在一页纸的正面,正确答案和解析整理在纸的反面。学生整理好的错题本应该是一本新的个性化习题册。4.指导学生定期复习,也就是重新做这些题,包括补充的例题。通过这种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及时印象,真正理解并掌握知识,同时学会学习。

3.鲇鱼效应

挪威的渔民们捕获沙丁鱼后总是急忙赶到市场去销售,但是由于沙丁鱼好集群又不好动,往往窒息而亡。唯有一个老渔民总能售卖活蹦乱跳的鲜鱼。原来奥秘就是在沙丁鱼群中投放几尾生性好动的鲇鱼。由于鲇鱼在沙丁鱼群中游来游去,沙丁鱼群也就因此受到挤压,只能摇摆尾。这样,空气得到了流通,沙丁鱼的活力也得到增强。我们的高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和沙丁鱼的生活习性有共同之处。比如说在英语课堂上,学生们习惯于听老师讲课并记笔记,往往缺乏主动思考和创新思维。为此,笔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应用“鲶鱼效应”。在课堂上,笔者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各小组的成员组成大致均衡,有一两位英语基础好或特别活跃的学生,也有英语基础一般或不是特别活跃的学生。在课堂上给他们分派不同的任务,同时要求小组内的每一位同学必须都要参与活动,强调团队的集体成果。在活跃的学生的带动下,小组内各个成员团结协作,各自发挥特长,形成合力。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就提高了,相应地,英语学习的效果也就更好。例如,在上牛津高中英语Unit2WishYouWereHereProject—Makingatravelleaflet这一课时,笔者要求每一小组完成一个旅游宣传册。在引入“鲶鱼效应”的理念后,笔者发现:活跃的同学马上开始积极投入,统筹安排任务。在这些同学的影响下,小组内各个成员积极分工,各自认领任务,有的负责简介,有的负责旅游手册内容的翻译和排版,有的负责美术设计,有的负责联络其他小组,进行组与组之间的协调和比较。最终,全班完成了多个高质量的英语旅游宣传小册子。学生们的英语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结束语

总之,教育心理学与高中英语教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注重研究并运用教育心理学能够改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相信通过更多的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的这种教学实践,高中英语的教学能更好地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学上取得更好的成绩,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能与国际接轨的人才。

作者:宋云霞 单位:江苏省常熟外国语学校

教育心理学论文:学生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教育心理学最早是由克斯坦罗琦提出来的。然而及时次提出教育心理学的思想的是捷克的夸美纽斯,当时并没有教育心理学的概念,他只是支出教育要遵从自然心里思想。“教育心理学”这个短语最早是瑞士国籍的裴斯泰洛奇提出。在德国,有一个叫做赫尔巴特的人,他经过多次理论和实践,明确的指出教育要建立在心理学的学科的基础上。在1867年,俄国的乌申斯基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最终成书《教育人类学》,并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书中有对教育心理学的解说。《教育心理学》最终问世是在1877年,同样也是在俄罗斯出版,是由伟大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卡普杰列夫编写。随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根据学校的详细情况和学生们日益增大的压力,慢慢教育心理学就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当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真正的学问的时候才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开端。1913年,桑代克的著作经过扩大编写改变成三大部分,主要研究学习心理学、人的本性和个别去其他差异的原因。20年代主要的课题就是针对这本著作体术的三大定律开展的研究。桑代克提出的教育心理学主要着重于心理学的研究,导致人们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偏差,但是这就是教育心理学的起源,教育心理学就是发展与此。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20年展的教育心理学还偏向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此时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一个萌芽,也算是为萌生做了努力,到了3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就开始一步步的步入正轨。这个时期的教育心理学在学科心理方面有很大进展,顺着学科心理就开始展开了研究,虽然并不是主要研究对象,但是也为心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从此以后,学科心理也融入到教育心理学中。40年代教育心理学领域又融入了新的研究,是关于儿童的性格心理,社会的现实问题相关的心理问题以及人类的心理卫生问题。50年代出现了新兴科技,在关于高科技领域兴起的时期,信息的教育心理理论更受到广大的关注,这也在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成熟与完善阶段。1960年代早期,美国教育心理学协会成员首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纸上谈兵终觉浅,要想把理论变成货真价实就要实践。在此意见提出之后,首次付诸于实践,并取得理想的后果。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心理进行教学,80年代以后,计算机问世,计算机网络技术也逐渐发展起来,教育学家们根据计算机的功能做了很多的研究最终将计算机运用到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计算机会得到更大的青睐。这也是教育心理学的成熟阶段,在计算机问世之后,教育心理学家们根据教学特点,更加完善了教育心理学理论,从此教育心理学走上了成熟的道路。

二、教育心理学性质特点

六十年代的时期,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也受到影响,正是因为教育心理学才发展起来还不成熟的缘故。在之后发展繁荣后,真正运用到教学中。70年代末期教育心理学编程教材进入同学们的课本中。教育心理学实际上就是教育与心理的科学,要具体研究教育心理学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细细讨论。教育者的性质特点。教育心理学中研究一般授课过程中教师的特点,教师的行为会对学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教师的平时表现会带来哪些不一样的效果,以及教师的心理思维。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理念和与授课方法,有些不负责任或者说是没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的教师就会采取上课讲自己的课,不管学生听不听,懂不懂,只管自己讲课完成就行;然而有些老师确是很有一套,将自己的想法全都传达给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幽默风趣的授课手段获得学生们的一致认可。还有一些老师采取放养方式,让学生们自主学习,只在一旁旁敲侧击,这样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能力。多种教学方式可以获得多种教学效果,这都取决于老师的心理思想。受教育者的性质特点。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也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寻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要。大多数的人出生时的智商都差不多,然后上学考试总能看出差距,这并不是智商的原因而是学生自身的努力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句俗语说勤能补拙,即使思维不活跃,也可以通过一定的努力获得显著地效果。教育心理学中,研究学生的心里想法,更针对性的根据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好的传授方式,从而理想的教学效果。教育者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联系老师和学生之前的纽带。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状况,老师应该因材施教。采取什么方法教学学生更容易接受,不同学科该用哪种教学方法都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实践中的教学方法会根据学生们不同的心理老师的心理产生不同的效果。每个老师都有意要自己的教学方法,每个学生也都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每个人的心里特点。总的来说,教育心理学就是根据关于教育的人群中的每个人不同的心理进行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特点也就是研究对象的特点。这门学科对教育教学中人们的心理展开探索,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研究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在21世纪将人类心理的研究看得非常重要,教育心理学也别当做重要的学科,形成学科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高,学生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培育好高材生就是对祖国甚至地球未来经济、政治、科学各个方面的发展。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根据学生所想进行教学,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授课效率,同时老师从中了解从别人角度看到的自己的心态,更容易摆正自己的位置,从本质上实行教学。教育心理学从提出开始便一步步的发展,教育心理学的开端就是根据人类的需要研究的。继续研究教育心理学是对一门学问的发展,也是对学问的探索。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学问,对以后人类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薛璠赵璨乾马单位: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育心理学论文:高校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总体构建思路

理论和实验教学合理衔接重视课程实验,对理论和实验教学进行合理搭配,使这两者之间能够更好的衔接。注重实验教学,做到教学有针对性,在此基础上开展电脑技术应用课程。让每个学生的学习都能做到有的放矢,而且对不同学习层次、不同学习要求的学生都能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将现代技术性实验和仪器设备与实验有效结合在过去的心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学内容需要计算机来辅助完成,比如说信息加工,利用计算机对实验可以起到控制的作用,有助于实验结果,保障实验结果真实。现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可操作的仪器设备已经被计算机所取代,但有些心理学实验是不能依靠计算机来完成的。所以,必须将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以往传统的心理学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有效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提高心理学实验教学质量。重视实验室的标准化建设,建立开放性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实验室的建设要从学生学习需求、实验仪器的功能及作用方面考虑,同时实验室的环境要满足学生需求。在教学管理方面要打造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模式,要让学生在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会有积极性,才会不断地发挥自身学习潜能。

二、内容建立多层次的教学模式

1.对学生进行分类。其一,将研究生、普通本科、三本的学生划分在一个层次中;其二,结合心理学实验实际要求和特点,将其分为基础实验类、增强实验类及研究实验类这几种。对于基础实验类主要是演示经典的实验项目,其主旨是对心理学实验原理进行科学验证,并把握好实验规律,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综合性实验主张技能的多元化,设计性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研究型实验主要使学生加深对心理学实验的研究和实践,并对一些心理现象本质进行揭露,探索其原理,这里对实验内容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不仅要具备前沿性,同时还要遵循科学规律,这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划分,让学生逐步掌握更多的实验类型。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学习需求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打造更专业的心理学教学模式,比如说开展学生心理辅导活动来增强心理学科的实用性,总之,设置的内容以及开展的各项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来展开,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实施过程整个教学工作安排应该交给实验中心来完成,在新学期刚开始之前由实验中心结合学校每个专业培养人才的不同特点来制定方案,并将实验教学进行模块划分,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建立相应的教学模块以后,还要从教学大纲出发,再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并确定模块中还要涉及哪些内容可以供学生学习,哪些内容应该舍弃,再将各个教学实况落实给教师。对于情况比较特殊的学生,应该增进了解,之后才能使实验中心知道学生的学习所需,再制定实验项目。实验项目主要分为必做和选做这两种情况,必做主要需要在课堂上完成,教师要给学生进行现场演示,并指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而选做主要是指主张教学的开放性,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来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三、营造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要想顺利构建实验教学保障体系

1.建立适宜的实验室环境心理学实验所面对的对象是人,这就对实验室环境有了较高的要求,比如说实验室要有良好的通风效果,实验室的温度也要进行控制,同时实验室的灯光也要符合标准。实验室环境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实验者的心理感受和实验的成功与否。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高校已经在努力打造较好的心理学实验室环境,并对实验室的管理进行了严格的要求,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摸索,但还是希望能尽早制定出心理学实验室环境建设的科学规范。

2.提高心理学实验教学质量杜绝使用以往比较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要不断地挖掘人才,培养人才,这样才能使实验教学顺利实施。加强高校教授、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为实验教学出谋划策,开拓教学实施思路,为高校培养能力型、研究型人才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还可以将心理学实验室进行开放性管理,组织学生来管理实验室,让学生增强自身责任感,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将心理学实验室日常的管理工作与开放性的管理理念结合在一起,作为技术性人员,要和教师进行联系,这样方便教师从学生那里了解更多的需求,进而发挥实验室的整体功能和实用价值。高校还需要建立监督机制,主要是对心理学实验教学情况进行监督,教师可以随时去听课,考查心理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教学质量的评价。同时还要加强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的有效管理和利用,定期检查设备有无破损或者老化的现象,如有问题应该及时解决,以避免影响仪器工作效果而造成实验结果的失真。为了提高心理学实验教学质量,保障心理学实验教学与保障体系构建与实施顺利完成,需要从工作的细节做起,真正发挥高校心理学实验教学实效。综上所述,高校心理学实验教学能否顺利进行,需要从实验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在教学内容方面必须保障经典的实验项目与现代的实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在教学体系建构方面,要从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及需求方面着手,然后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实现各自的学习目标。教学体系构建的有效性,对于培养专业化的人才,对于提高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具有较深远的意义。

作者:陈烨单位:集宁师院幼师学院心理学实验室

教育心理学论文:成人学习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国外成人学习状况

1.成人智力技能国外成人学习中,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在智力技能方面有一些问题,限制了成人学习能力的提升。如有一小部分国外成人在学习中,在听、说、读、写、推理方面,有明显的困难,存在着智力问题,影响他们的学习。但更多的情况是,成人在学习过程中,在智力技能的获得方面,由于成人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学习者,不再是全日制的学生,他还同时肩负着家庭、工作和社会的责任,能专心用于学习的时间大打折扣,因此对于学习过程中事物特征的辨别、形成概念时共同本质属性的概括、以及规则形成时对概念间的关系的认识等等,由于时间的不充分和无法静下心来,因此而不够精细、不够深入、也不够,以至于影响了高级规则的形成,影响了运用高级规则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导致成人学习的效果不理想。

2.成人言语信息国外成人学习中,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存在着对于教学中语言提不起兴趣的问题、存在着成人之后记忆能力略微下降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成人教育的教师教学艺术和语言艺术运用的欠缺,另一方面是成人学习者自身不仅缺乏对言语知识的主观认识意向,同时在言语学习过程也缺乏毅力,不能有效地利用言语的各种要素,比如语音、语义以及语法、语形等对语言进行处理、加以记忆,不能将言语信息有效地转化为成人自身的知识结构,因而降低了成人学习的质量,影响成人学习的整体水平。

3.成人运动技能国外成人学习中,从心理学角度加以分析,可以看到成人运动技能缺乏,国外成人学习中缺乏实践、操作、应用等方面的运动技能的配合。在成人学习中,“远程教育的学习者主要以职业成人为主,虽然识记等学习能力有衰弱迹象,但由于元认知能力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使他们仍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避免成人学习时间的限制,给予成人学习更多的空间,提升成人运动技能。

二、从心理学角度改进国外成人学习的措施

1.提升成人智力技能在成人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充分利用心理学的知识,指导学生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能力方面的发展,通过以各个学科的知识为载体,逐步训练成人学习者进行辨别、形成概念、运用规则的能力,即提升其智力技能,并要求成人学习者将这些智力技能运用到新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中,从而提升成人学习的效力。“成人学习是一个涉及心理、教育、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复杂问题,对成人学习基本信息的采集,是科学规划与实施全民学习项目的前提”。而对于少部分的学习障碍者,由于近年来心理学方面对于学习障碍的研究成果斐然,在有这方面问题的成人学习者我们运用阅读障碍学习者的音素操作训练和阅读技能训练、数学问题解决中的模式识别、表征与思维策略训练、多媒体辅助学习困难者学习的研究等成果,通过提升学习者的智力技能从而从根本上来解决成人学习中的困难问题。

2.优化整合成人言语信息在成人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关注自身教学语言艺术的提升,增加教学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可以借用对于言语信息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引导成人学习者采用适当的方法,掌握言语能力,正确理解言语教学表达的含义,从而提升成人学习兴趣,提升成人言语的应用技能,从而提高成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英语语言学习中,生词过多是产生阅读障碍的原因之一,心理学的研究就建议教师要教会学习者利用各种线索进行词汇意思的猜测,如利用词的前缀、后缀进行猜测,利用同义和反义线索、因果线索、解释说明线索、上下文的语境线索等进行猜测,这些猜测活动生动有趣,学习者不是被动、枯燥地接受,容易吸引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各种线索的利用,又符合心理学关于记忆的原理,从而帮助了成人学习者有效地扩大词汇量,扫除阅读障碍。通过类似的对心理学研究成果的运用,让成人学习者可以较为有效地掌握相当数量的言语信息,这些是什么的言语信息将为其智力技能和运动技能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必将大大提高成人学习的热情和效力。

3.增强成人运动技能在国外教育中,为了可以更好地促进成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消除国外成人在其自身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实现在教育体系内的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之间的认证与转化,有效建立和完善国外成人社区学习中心,做好对国外成人学习的宣传、教育工作,拓宽学习渠道,消除成人学习障碍,注重实践的培养方式,开发自我导向学习、问题导向学习、经验学习等学习方法,强调成人的动手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在学习问题上,人本主义学派的罗杰斯提出自发学习是最持久深入的学习,大量的经验是通过“做”学得的。国外教育中,可以将成人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特点作为切入点,以此来探索和成人学习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激发成人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培养成人运动技能的创造,提高成人学习效率。因此在国外成人学习中,教师应该为成人学习者构建更多的自我学习和实习实践的机会,增强成人运动技能的学习,借此提高学习效力。比如在成人数学课程学习中,增加一些证明题,使成人可以在实际操练中加强数学思维,加深对数学理论的理解;比如在语言学习中更多地通过辩论、演讲、小组社交训练等形式,让成人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学习语言等等。

4.学习和掌握认知策略在成人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成人学习者掌握良好的学习策略,即掌握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还要特别注重成人学习者元认知策略的学习和掌握。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典型的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认知、监视及控制的策略。在当前知识经济背景下,“成人教育在整个终身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凸显。成人作为成人教育的主体,已经被许多理论证明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然而由于成人学习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导致成人学习者在参与学习时仍然会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对于国外成人学习中,“在心理学角度,根据成人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习特点,优化成人学习进程,帮助成人教育者科学设计课程,有效实成人教育,使成人在学习中可以掌握认知策略”。故此,提升成人认知策略水平,这是成人学习者能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所需的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如果一个人没有使用认知策略的愿望和技能,他就不可能成功地进行计划、监视和自我调节,就不可能学得更省时、省力且高效,他的学习过程就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挫败,这是心理学又一重要的研究成果在成人教育中的运用。

三、结论

综上所述,应该高度重视成人学习中的心理问题,能够从心理学角度,充分认识并培养成人在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以及学习自信心,指导成人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索,通过实现“认知—亲历—体验"三位一体的成人教育工作,提升成人的智力技能、言语信息和运动技能等,最终使更多的成年人投入学习中,并在学习过程中收获自己,有助于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造福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

作者:洪华灿单位:中共宁德市委党校

教育心理学论文:英语教学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心理障碍

受到母语的影响,在学英语之初,有些学生发音不准,考试失利,被同学嘲笑,便慢慢自我放弃,潜意识里告诉自己学不好英语,逐渐变得内向,孤僻、胆怯、自卑,之后便形成了心理障碍,屏蔽掉了一切和英语有关的学习内容。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优化英语教学语言教学离不开心理学的指导,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是各理论的基础之一。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其基本规律对英语教学有直接关系。通过探讨教育心理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期对教学有所启发,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排除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

1.北大英语博导胡壮麟教授曾为英语学习描述规则,认为“动机+兴趣”决心持之以恒见效。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兴趣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和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发展智力潜能的契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学习动机和兴趣对英语学习所起的重要促进作用。可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首先,应当加强英语学习的目的性教育,把英语学习的目的与现实生活的教育结合起来;其次,创设问题情境,布置学习任务,实行启发式教学;再次,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创造性的编排教学内容,使枯燥的课程变得生动,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及时反馈学习结果,鞭策学生发奋努力。在教学过程中,介绍英语国家文化,讲解英汉语言异同,逐渐排除英语学习障碍,增强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一方面能激发人的动机性思维,另一方面也会影响意志行动的坚持性和对压力的耐受性。

2.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扬长避短,使教学方式个别化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志向水平的差异,认知方式与认知能力也存在差异。认知方式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信息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如场独立型的学生在认知信息的加工中倾向于依据个人的内部参照,自我与非我的分化程度高,偏爱自然科学;而场依存型的学生在认知信息加工中倾向于依据外部参照,自我与非我分化程度低,对人文社科有较大兴趣,社科成绩好。认知能力的差异一方面指人的实际能力,另一方面指潜力即智力。个体的智力差异主要表现为智力水平和智力结构的差异。根据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要求老师认识到每个学生都具有八种基本智力,应当了解学生智力的优势和弱点。扬长避短,发挥每位学生个体的优势,使学生从自身获得积极成功的体验而增强自信心,让学生们能够更加客观的评价自己,不再因为偶尔或者是某一方面的失败而否定全部的自己,停滞不前。

3.注意营造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场”,优化教学效果随着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进行填鸭式教学的教育模式已经逐渐让位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民主开放的课堂模式。学生与老师在教育内容上是授受关系,人格上是平等关系,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所以,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卡尔·罗杰斯说“课堂氛围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并把教学活动看成是真实、接受、理解的心理氛围。教师满腔热忱的启发学生,正确的回答给予表扬,不的回答给予补充,错误的回答给予鼓励,让学生体验正确回答问题的成就感以及老师对自己的殷殷期望,增加自身的学习兴趣以及克服困难的决心。通过这样良好的,情感的双向交流与反馈,师生之间感情融洽,配合默契,形成了一种有利于信息交流的“心理场”,达到化的教学效果。

三、总结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因此每个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情况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的心理状况也各异。这就要求我们英语老师要学习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并用其规律来指导我们的英语教学课堂实践。通过对学生个体心理状况的了解,形成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的心理氛围,既尊重个体差异,又要求共同进步,实现的教学效果

作者:苏艳华

教育心理学论文:后现代主义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心理学评估标准的构建由教师评价趋向学生自我评价

1.有效建立自我个体评价机制

创建心理学评估新标准自我个体评价机制的构建是高校教育心理学逐步走向快速发展道路的标志,以自我评价为根本,对心理学评估标准不断提高,自我评价机制的建立从根本上转变了教师评价存在的“片面性”,提高了教育心理学对高校受教育者的自我评价作用。自我个体评价机制的科学建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监督机制的构建作为主体部分,发挥对自我主观能动性的监督作用;二是将参评互评过程作为自我评价机制构建的重要元素,通过实施参评互评,使高校受教育者从根本上认识到自我心理发展所面临的根本状况,以此提升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价值。这是高校心理学评估新标准有效建立的基础,对自我个体思想意识的形成能够产生积极作用,同时也体现了高校教育心理学后现代时期的发展特点。

2.以“合理化”为基础,推动心理学评价主体创新发展评估

标准“合理化”发展,主要体现在评估过程及对评估对象的选择科学合理。高校教育心理学评估,主要是对受教育者的内心意识及能力性格进行有效评估,通过教育心理学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内心发展进行有效引导,从而使受教育者自身的内在发生转变。评估对象“合理化”主要体现在以自我评价为主体,突出评价过程中自我监督机制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进而发挥评价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得高校教育心理学自身的教育价值不断提高。评估过程及评估对象的科学转变,是高校心理学评价主体创新发展的根本体现,使心理学评估标准从传统意义逐步提升到现代标准,为高校教育心理学走科学发展道路提供有力保障,促使高校教育心理学形成创新发展的局面。以评估标准“合理化”为基础,提高了教育心理学评价的自身发展价值,以此为后现代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思想基础,满足高校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需求。

二、以心理学构建为契机,加快教育时代背景下“中国梦”复兴步伐

1.优化目标,实现心理学教学

推动“中国梦”发展脚步教学结构优化是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潜在动力,为高校受教育者自身心理优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外部保障。教学结构优化首先对教学目标进行科学设定,设立三维度教学目标,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别进行确定,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及“针对性”;其次在于对教学内容的引导过程有条不紊地科学整理,从高校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依据性格特点进行有效分类,从而为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人格及意识提供坚实的基础;针对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力特点,对其思想意识进行科学引导,逐步使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正确树立,达到新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优化发展的最终目的。这是高校心理学教学间接推动“中国梦”发展脚步的重要体现,为高校教育心理学形成创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持,促使高校心理学教学从成功走向又一个成功阶段,提升了心理学教学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引导作用。

2.遵循规律,体现“中国梦”对心理学构建的指导作用

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构建应与时展规律相统一,突出时代教育特色,形成具有“创新性”的教育体系。教育管理机制的构建应以监督机制为根本,加强教育管理的针对性,提高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适应性”,以此对高校教育心理学进行行之有效的监督及评价。将教育心理学学科设置为重点,对受教育者自身的性格培养、意识形成、能力发展、知识掌握、技能强化等分别进行合理设置,突出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时展特点。这是高校教育心理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础,带动了教育心理学逐步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发展格局,推动着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构建不断创新。这是后现代时期对高校教育心理学构建所提出的新要求,充分体现出“中国梦”对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指导作用,满足了时代社会对受教育者自身心理发展的内在需求,使得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教育意义不断增强,体现了其教育意义及发展价值。

3.以构建主义思想展现

心理学“中国梦”发展内在潜力构建主义教学思想的核心在于运用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进行教学研究,通过对受教育者自身的心理发展阶段进行充分了解,从而将外部环境因素科学融入,使得两者之间形成相互作用,以此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产生正面积极影响。外部环境因素主要体现在科学实践过程中,内部心理因素则是根据高校受教育者的性格、意识等特点进行有效观察,通过外部环境因素对受教育者心理产生的刺激,使得受教育者心理活动能够得到外部体现。这是构建主义教学思想对当代高校教育心理学产生的积极作用,对受教育者自身的心理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突破后现代时期高校心理学发展规律,体现心理学构建价值

1.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创造后现代心理学发展新方向

高校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世界泛指学科相关领域中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是教育心理学的主体,对高校受教育者的人格构成特点、性格培养方向、知识技能获取及运用、情感与价值观等进行科学构建,以此完善高校教育心理学知识世界的构成。生活世界是指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中,以生活实践为基础对高校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检验,从中对高校受教育者的人格、性格及社会意识进行多方位培养,转变传统实践过程中单纯依靠学科实践的现象,使生活实践活动脱离学科的束缚,以此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进行正确引导。这是新时期后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创新教育思想,将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进行有效融合,提升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教育目的,从而达到教育心理学对受教育者内心正面启发的积极作用,将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以此满足后现代时期高校教育的发展需求,提高教育心理学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2.突破传统模式,体现后现代主义

高校心理学教学价值传统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实践活动的目的及要求并不能顺应当今社会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需要,实践活动自身存在的价值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随着当代教育背景的逐步转变,后现代教育风格已经被广大高校受教育者所认可,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道路应以后现代教育风格为基础,对社会实践活动模式不断创新,以融合社会为手段及目的,不断探索崭新的发展方向。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模式应以融入社会为前提,对社会生活现状及形式不断地了解及探究,探索生活实践对高校受教育者心理所产生的启发,从而发挥高校教育心理学对受教育者心理的引导作用。以生活实践活动模式为基础,对当代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方向展开深入研究,突出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构建与时展的“同步性”,逐步形成创新发展思想,促使高校教育心理学形成以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智力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基础,实践活动为检验过程的科学发展模式,充分展现后现代主义高校心理学的教学价值。

3.以风格为目标,强调教学评价

在心理学构建中的位置时代飞速发展使高校教育风格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后现代教育时期以教学风格贴近社会发展为根本,以自由教育风格为主体,将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作为重要的教育参考依据,从而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变化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这是后现代教育发展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构建过程的重要特点,教学评价以受教育者的自主评价为基础,不断加强受教育者之间的参评与互评过程,从而突出“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心理学构建过程中的重要位置,以此更好应对时代教育发展的挑战。实践活动是教学评价实施过程的主体部分,通过实践过程对受教育者心理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自我评价,以此对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功能不断完善,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及知识技能达到科学发展的目的。

4.探索后现代主义风格

体现教育心理学研究“前瞻性”对内部心理构成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对受教育者心理影响过程的广泛探索,是后现代主义教育风格发展的重要特征,而外部环境因素是对受教育者心理产生刺激的重要途径,因而在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占有决定性位置。以外部环境影响因素为基础,深入探索学科教育实践活动,以此对教育评价过程进行有效转变,对教学结构的科学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后现代主义教育风格具有一定的时展的代表性,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使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结构产生质的转变,发挥了教学评价的积极作用,对高校心理学教育体系的科学构建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促使高校教育心理学以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为根本,提高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广泛性”,使实践教育活动成为满足高校受教育者心理引导的重要途径,以此体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前瞻性”。后现代主义发展风格能够满足时代教育背景发展的切实需求,对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具有时代意义,推动高校教育心理学构建过程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形成高校教育的良性发展循环。

作者:蔺艳娥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教育心理学论文:实践研究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1980年以后的教育心理学发展

有人用“科学的春天”来形容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各学科领域的发展,心理学也不例外,各项研究均取得了丰硕成果。

1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

(1)在基本理论方面,开始关注心理发展动力问题以及发展智力与掌握知识多少的关系。

(2)硕果累累的德育心理研究:首先是李伯黍在其著作《教育心理学的一门新分支—德育心理学》中,首次把德育心理学作为教育心理学的一门独立分支,对德育心理学的形成、发展、研究对象、任务、方法均作了系统的研究;接下来是章志光关于品德形成的“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定型结构”三维结构设想;还有1988年陈琦以认知学派的“生成学习模式”为依据提出的“道德行为准则学习过程模式”,再加上林崇德教授在吸收了国外一些心理学家关于品德结构理论见解的基础上,发表的“品德结构是一个多侧面、多形态、多水平、多联系、多序列动态开放性的整体与系统”的言论,呈现了百花争艳的局面。

(3)学习心理方面有燕国材教授在1983年初提出的IN结合论、邵瑞珍等的知识分类学习论、蔡燊安和李祝华于1984年提出解决问题的“定向—逼近—成型—引申”四阶段理论等,也是各领风骚。

(4)教学心理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了北师大教授冯忠良的“结构—定向”理论,冷冉的情知教学理论,邱学华的尝试成功教学理论,国家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理论等。

(5)以介绍国外理论为主的差异心理,主要是体现在智力、人格两方面,而亮点是在差异测验方面修订了许多西方量表。

2实证方面的研究成果

(1)德育心理的实证研究以“南李(李伯黍)北章(章志光)”为格局而进行,彻底改变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粗糙、落后局面,开始向纵深发展。

(2)在学习心理方面有始于丛立新发展到燕国材、马加乐的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沈德立的非智力因素与教育研究;杨治良教授探索了概念形成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3)在教学心理上,进行了识字、语文教学、作文教学、数学教学等心理研究,收获颇丰。

(4)差异心里在实证方面的研究较之于其理论研究有了长足进步,所涉领域和范围都有所拓展,如在国内的许多地区进行区域性差异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并尝试编制符合我国国情的智力量表;随着及时批独生子女的出现,一些专家学者开始关注独生和非独生子女的个性特征差异,并对其进行比较研究,与此同时对超常儿童和特殊儿童的心理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3实践研究方面的进展

(1)在德育心理方面,于实践中对传统的“知、情、意、行”德育模式进行了发展;以特级教师梅仲荪为代表的学者在北京的幼儿园、中小学进行了爱的系列教育模式探讨,提议在语文、政治、史地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和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活动中,有针对性的开展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而在品德不良的转化过程及应对方法的研究方面也有突破。

(2)学习心理上,对非智力因素的实践研究颇有建树,很多从事教育实际工作的学者、老师获得了成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研究主持的自学辅导实验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3)教学心理的研究上,顾泠沅小组在上海青浦开始进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教改实验,黎世法在武汉地区进行了中学教学方式实验,魏书生的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的教学心理研究,卢家楣关于情感教育的心理学研究等,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实践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结束语

纵观半个多世纪的新中国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用“前进中的曲折,曲折中的前进”来形容最贴切不过。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心理学工作者,为新中国的教育心理学发展可谓是呕心沥血。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了现如今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格局。

作者:徐丽霞单位: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心理学论文:儿童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对儿童音乐教育中应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一)可多方位启发儿童学习积极性在儿童时期

因为儿童的心智发育并不成熟,其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有限,对于音乐虽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在教育上如果不能够引导他们的好奇心转换为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儿童的主动的学习性,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儿童的好奇心将会逐渐转移到其他方面,丧失对音乐的兴趣。因此,怎样去了解儿童的好奇心,知道儿童对什么样的音乐感兴趣,并引导儿童主动积极地去学习音乐,则就要看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引导能力是否能担任这一任务。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儿童一般对活泼生动的、具有很强感染力和情趣的事物感兴趣,且容易接受,积极性强。因此,在儿童音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预先准备与所教学音乐歌曲相关的,具有童话故事背景或是生动形象的文字图片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或者可以在教学课堂上采用各种各样的小游戏,比如拍手、点数等节奏小游戏,将音乐充分融入教学之中,并结合儿童特有的爱表现,想接受赞扬的特点,尽可能地举办音乐演出,在班里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举行各种多样化的音乐小比赛,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增加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的同时,解决儿童学生的一些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提高儿童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使儿童集中注意力注意力是人们对事物认知过程的开端

经过大量的注意力实验表明,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注意力集中持续时间也随之变化,小学生的一节课时间为四十分钟,而在中学,大学期间,课堂时间则延长至四十五或五十分钟,就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注意力来制定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则难以学习到该学科的知识。而在儿童阶段的小学时期的课堂上,学生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实际时间其实更少,这是因为儿童的注意力容易被其他事物影响,导致注意力的集中时间自然不长,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大多在前半节课。因此,在儿童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运用相关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前半节课的时间里,快速明确地讲解教学内容,而在后半节课则利用游戏等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同时也是对教学内容的巩固和复习,让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注意力集中更为、专注。

(三)多方位启发儿童创造性思维音乐教育

不仅仅是让儿童来学习音乐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儿童的记忆能力、协调能力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教师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得对儿童创造性思维进行启发,在教授音乐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让儿童运用自身丰富的想象力来理解音乐的内涵,提高对音乐节奏的体验,提升自身乐感,发展音乐素质。在教学课堂上,运用综合的教学方式,比如,准备大量的教学用具,通过用游戏的方式让儿童认识音符和曲目名称,用形象直观的画片让学生联想音乐,或是反过来听音乐画图等等,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能够表现音乐,更能事半功倍地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四)符合儿童个体心理差异的发展

正如同“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世界上也没有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是的个体。个体的心理差异表现在能力、素质、性格三个方面,就如同在音乐上具有音乐才能的人所具有的曲调感、听觉表象能力和节奏感来说,大多数儿童具备的只有其中之一。例如,有的人擅长唱歌,有的擅长跳舞,有的觉得自己是“音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此举例,吸引学生对这个话题关注的同时,对不同的形象的例子作出分析,结合学生不同的心理表现,因材施教,对唱歌好的进行赞扬,对其他的进行安慰,鼓励他们根据自身实际,找出属于自己的长处或优点,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二、儿童音乐教育中实施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相关对策

在音乐教育史上,著名的音乐心理学家们在教育过程中有很多实施成功的案例和方法,下面就借鉴几位著名音乐家的方法来分析。

(一)使用创造性教学对策

提高教学有效性德国的著名音乐教育学家,奥尔夫的元素性音乐教学法是一种创造性教学法,元素性音乐教学是结合音乐和语言,舞蹈以及乐器在儿童教育过程中激发儿童的兴趣,能够充分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在儿童音乐教学中将此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用于指导,在相同的旋律或音乐上,不同的学生所变现的是不一样的,表达出来的是属于自己创造的作品,“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教学效果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

(二)加大情感体验力度

使儿童乐感得以培养根据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分析,在儿童的音乐教育过程中,儿童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享受到了音乐中的情感,诸如生日歌,健康歌等。因此在培养以及引导学生在音乐上的理解时,结合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及其行为表现,教授不同的、与学生情绪相适应的音乐知识,让学生更能体验到音乐中的情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三)通过音乐节奏

调动儿童积极性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所提倡的体态带动,在儿童音乐教育中,通过音乐的高低起伏,节奏鲜明来激发儿童的兴趣,在儿童感受音乐的同时可以加上肢体动作的律动,这样既让学生学得开心,也能够唱的,还能在课堂上愉快的跳动,借鉴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倡的体态带动,儿童积极性在音乐教学的节奏中更能调动。

(四)运用体验式教学措施

提升儿童体验乐趣学习音乐课程时,综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在有乐器的配合使用中,教师先示范,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来学习使用乐器演奏乐曲,在对儿童进行例如唱歌等音乐教学课程时,教导学生亲身学习,这类型的体验式教学措施能让儿童在体验音乐课程的乐趣的同时,完成后的成就感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相应的专业心理学知识,借鉴科学的教育方法,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表现,在儿童音乐教学中恰当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来确保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李亚男单位:河北艺术职业学院

教育心理学论文:大学生健康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综述

(一)研究数量与质量

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用“积极心理学”并含“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主题,查找相关文章,时间限定为2004年1月1日至2014年7月1日,采取全部期刊、匹配查寻,共搜寻到810条结果,其中硕士学位论文84篇,博士学位论文1篇。但单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查找同期研究文献,可搜索到多达45170条结果。单以“积极心理学”为主题查找,可搜索到多达3732条结果。从研究数量上来看,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积极心理学视角研究成果占比很低,需要相关研究人员继续努力。从研究质量来看,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用“积极心理学”并含“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主题,查找相关期刊,时间限定为2004年至2014年,选择全部期刊,可以搜索到513条结果。但如果搜寻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只有32条结果,即使再加上核心期刊,也只有107条结果。由此可见,当前研究成果中高质量研究成果并不多,研究质量亟待提高。

(二)相关概念界定对于“积极心理学”的界定

乎所有研究者都认同美国心理学家赛利格曼的观点。张孝凤、杨晓梅、陈淑萍等研究者都认同美国心理学家赛利格曼在1998年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首次提出的“积极心理学”概念,倡导心理学不应只研究人类的弱点,而应同时研究人类的美德和优势。张忠宇、蒋宗文等研究者都认为赛利格曼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积极心理学导论》标志着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学派正式诞生。

(三)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

梳理发现,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中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作者大都根据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为实践基础,论述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主要观点,描述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如张忠宇、蒋宗文、张爱菊、刘翠兰、陈慧君等。在定量研究的文献中,作者大都采用随机抽样法,使用问卷法和量表法收集资料,对数据统计基本采用描述性统计,极少研究者采用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对调查结果采用演绎法进行量化分析,并加以概括和分析,形成研究结论。如黄伟对重庆10所大学26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提出了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模式。

(四)研究内容梳理研究成果

可以发现,目前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来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许多研究者都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如蒋宗文、郭世魁认为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自杀预防教育,过于局限;偏重于心理问题矫正教育,引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忽视心理正常的学生;偏重于心理问题预防教育,造成学生误以为有病的人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造成消极暗示。陈慧君认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推行的是“问题模式”或“疾病模式”,控制学生自杀、自伤等恶性心理事件的发生,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患病比率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理念和主要目标。“问题模式”强化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活动的排斥,形成了“心理健康=没有疾病”的错误认知,窄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与功能。二是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研究者大都从转换目标、改进方法、重设内容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如陈慧君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转向应从目标、内容与方法等三方面重新定位,把优势与美德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新定位,把情绪与性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新定位,把活动与体验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新定位。宋志英认为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为首要目标,以塑造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为重点内容,以丰富和深化大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为手段,以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组织系统为保障。三是研究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如张孝凤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构建原则上要凸显积极理念;在课程架构上将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的体验、积极的课程环境营造等贯穿于其中,注重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注重课堂教学和实践体验相结合,注重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欧贤才、杨晓玲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以积极心理学理念统领整个教学,增加社会心理健康内容,明确学生的中心和主体地位,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形式活动化,课程设置系列化,课程教学与心理咨询实践相结合。林晓桂提出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应对、积极成长”等五方面来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缺失

通过对近十年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看出,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学者们在认识现有心理健康教育不足、探索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改造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和方法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对日后相关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虽然如此,但相关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这正是探索运用积极心理学改造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内容单一,质量相对较弱

2004年之后国内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越来越多,呈现出逐年增多趋势,其中2006年之前,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刚刚兴起,国内学者研究较少,每年只有零星几篇成果。从2007年开始,研究成果开始大幅增多,其中2013年研究成果最多,达到196篇。但研究成果数量增多的同时,研究质量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特别是在CSSCI期刊上公开发表的论文更显不足。质量不高重要原因在于现有研究思路过于单一,研究成果同质化现象严重。目前,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思路比较单一,都遵循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反思现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然后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提出改进和提高现有模式的对策和建议。在研究内容上侧重个人积极品质和积极体验,缺乏对积极社会环境的研究。

(二)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

在对近10年来相关研究文献梳理后可以发现,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大都停留在理论说明层面,采用实证研究的文献非常稀少。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能否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能否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加强实证研究非常有必要,只有大量和长期的实证研究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国内学者中孟万金教授在倡导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研究对象以中小学生为主,还没有涵盖大学生。学者们需要在实证研究方面继续努力,尤其是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研究力度,致力于开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测评软件等。

(三)缺乏对中国文化背景的考虑

在运用积极心理学视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相关研究文献对积极品质、积极体验的界定大都采用了西方积极心理学理论研究成果,缺乏对中国文化背景的考虑。西方文明和价值观塑造了今天的美国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的起源更侧重西方人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中国的价值体系、思维过程、追求的人生成果方面与西方有一些内在的基本差异。“积极”的内涵受文化影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说话委婉就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优良品质,但在西方文化中,这却不是一种积极品质。因此,在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考量中国文化背景,研究中国人的积极品质、积极体验等。

作者:程治强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教育心理学论文: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关于音乐教育心理专题

上海音乐学院的张晖介绍了法国的音乐认知教育体系,她建议音乐认知体系的培养要先于乐器的学习,音乐认知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始终并与演奏紧密结合。她指出法国音乐认知教育在理论上欠缺以及我国的音乐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衔接上的不足。在认知方面,她认为法国是“知”多过“认”,而我国则相反,因此我国在互补过程中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北京师范大学的李红菊博士基于“莫扎特效应”的研究,介绍了音乐教育对人的智力发展的影响。李红菊认为,学习的兴趣会影响学习的效果,甚至影响智力的发展,由于学业的压力、家长和老师的逼迫,学生在本身并不感兴趣的基础上学习课外特长,机械地投入,可能会降低认知能力的发展。青岛大学的韩忠玲指出在大部分高校中,有关音乐教育的课程存在音乐多、教育少,中小学工作的音乐教师对理论性知识的匮缺这一现状,因此,音乐教育方面的专业性课程应包含《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法》、《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师技能》这四门必不可少的课程。

二、关于音乐治疗专题

北京市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的陈硕的《“儿歌—节奏”训练对改善听障儿童言语障碍的实验研究》论文中,从听障儿童的言语问题入手,通过他们用骨传导的方式感知节奏的特性,同时借鉴了奥尔夫的节奏朗诵训练,采用边打鼓边念儿歌的方式加以训练。经过一个月的实验,发现被试的语言节奏水平均有所提高,言语障碍和紧张、焦虑的心理得到一定改善。陈硕在另一篇论文《一例孤独症儿童钢琴学习方法与效用的分析》中,针对一例孤独症儿童的具体情况制定了治疗目标和治疗方法,通过对这名孤独症儿童进行钢琴训练,提高了患儿的注意力,加强了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能力,同时在舒缓紧张情绪和自信心的增强方面均有改善。

三、关于音乐表演心理专题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的郑茂平教授在论文《音乐表演“七因素”心理模型探讨———音乐表演偏离理论与实践研究之一》中指出音乐表演的学科理论与具有科学意义的实践研究相对滞后,特别是与表演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尤为缺失这一现状,并总结与分析了影响和制约表演行为反应形态和特征的七种心理因素。天津音乐学院艺术心理研究室主任谢鸿雁在《专家和新手钢琴演奏者乐谱阅读的眼动研究》论文研究中,采用眼动记录仪记录被试阅读简单和复杂五线谱时的眼动数据,考察了不同演奏经验的被试阅读不同复杂程度的单声部和多声部钢琴乐谱的规律和特点。此外,在声乐心理学方面,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徐行效介绍了中国“声乐心理学”和对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情况,提出用交叉学科思想指引声乐理论创新、宣传“部编教材”、开设“声乐心理学”课程和培训班等措施来扩大学科影响。

四、关于音乐与脑神经机制专题

台湾大学音乐学研究所的蔡振家教授探讨了抒情歌曲“主歌-副歌”形式对于听众脑部活化形态及周边生理反应的影响,通过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发现副歌出现前后眼眶额叶皮质的活化区域的变化,以及聆听整首歌曲的情况下手指温度呈U形曲线等,总结出副歌的酬赏性质与抒情歌曲的引导宣泄效果。李小诺博士以两个音乐片段的音响刺激的fMRI实验观察以及音乐结构分析为例,阐述其“对人脑的刺激作用”与“音乐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和“音响信息刺激”与“音乐审美体验”的不同特征,并思考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实证性与人文性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研究“方法、理念、视野、胸怀”真正跨界的急迫性。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系的侯建成博士研究了多巴胺、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5-HTT)与精氨酸-血压激素1a(AVPR1a)对音乐的认知能力起到的不同作用,并提出音乐认知能力的发展,还应参照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研究方法,这将对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进展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

五、关于音乐能力专题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何昊先后提出了感觉运动失映射说以及反向模型来解释唱音不准的感觉运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导致唱音不准的感觉运动失映射存在着映射缺失和映射错误两种类型,并提出了这两类失映射的判别方法。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佟雪的论文《蒙特利尔音乐能力成套测试在中国青少年中的应用》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马谐的论文《3-5岁儿童对中-西音乐表达情绪感知能力的发展研究》也都从实证研究的方法出发对音乐心理学领域有关音乐能力方面的问题做出了相应研究。会上,何昊、佟雪两位代表和不少学者提出将“失歌症”的称呼改为“失乐症”更为恰当。七、音乐与学习专题中国音乐学院的王腾宇通过引进和研究美国NESS,测量中国专业音乐院校学生投入各项有效学习活动的程度,同时开展教学质量评估,旨在推动中国高校教学评估改革。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宋蓓对在英国伦敦大学举办的“音乐教育中的心智与脑:连接教育学、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作出评介。

六、会议总结与建议

1.本届会议的特点及时,从研究方法上,较之以前更加科学化、多样化、更加注重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得出的研究结果更具性,对实证研究的重视进一步加强;第二,研究成果多样化,除心理学之外,还涉及脑科学、统计学、测量学等学科;第三,在研究领域上,与神经、认知、景观设计接轨,还涉国外的研究成果及国际研讨会评介。宣读论文中涉及多种研究领域,其中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在此次会议上有较多的体现,应用性心理的研究较活跃;第四,学会新会员的数量占与会代表总人数的半数以上,呈年轻化发展,一批年轻学者的涌现让我们看到中国音乐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光明前景。

2.不足之处及时,到目前为止,开设音乐心理学这一门课程的院校还为数不多,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音乐专业的学生对音乐心理学这一学科的存在知之甚少;第二,在跨学科问题上没有相关的理论支撑,论文没有说服力。其次,结论部分的方法策略的层次过于浅显,没有深入探讨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再次,在陈述论文的语言界定上不规范;第三,实证研究占论文总数比例虽然上升但比重还有待增加。

3.建议及时,在学科影响上,培养音乐心理学课程的本科生、研究生,设列学科的基础必读书籍,宣传音乐心理学的学科教材,争取降低学习门槛和难度,扩大学科影响,争取更多教育部门的重视;第二,在学科建设中要加强跨学科的合作,特别是与心理学、神经科学之间的合作,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即科学技术与音乐的结合。研究者不仅要学习本学科知识,还要加强研究中涉及的其他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理论概括能力。在研究态度上,要使用严谨的学术语言和推理思维;第三,在研究方法上重视实证研究,也要重视实证与思辨研究的结合。我们应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经验,同时关注国外近期研究成果,利用国外前沿的研究方法,有机的选择本土的研究问题进行研究。

作者:孙玮崎宋蓓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教育心理学论文:案例教学法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案例教学法的适用性分析

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引导,以学生的交流辩驳为形式,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实践驾驭能力的效果。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思维是从具体的经验或具体事物获得印象并对该印象作合乎逻辑的思考,而抽象思维是以具体思维为基础所作的假设与演绎,并对假设的命题进行组合性分析。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应围绕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选择和设计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引导教学对象作合乎逻辑的思考,并以此为基础,对假设命题进行组合性分析。因此,案例教学法的适用应以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和教学案例为分析基点。从教学对象来看,案例教学法并不适用所有层次的教学,只适用大学及其以后的学生群体。在讲授抽象理性知识的基础上,举例论证所传授理性知识的可接受性,这种教学方法仍然囿于传统教学方法,并不是我们所主张的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应以具体实例为思维起点,并在思维的基础上,对所涉及的命题进行抽象思维。概言之,案例教学法的实现过程是从思维到抽象思维。按照教育心理学所分析的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7~12岁为学龄初期,12~15岁为学龄中期,15~18岁为学龄晚期。上述三个年龄段分别对应着小学、初中和高中学习阶段。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一般情况下,7岁以前为人的感觉运动阶段和思维准备阶段,7岁以后具有思维能力,12岁以后具备抽象思维能力,意即初中以上的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并不是案例教学方法的目标,心因动作目标才是案例教学法的最终目标,具备抽象思维能力仅仅是实现心因动作目标的前提条件,学生只有具备了抽象思维能力,才可能自觉实现新感知的事物与行为模式的一体化。而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同一性理论,经历青春期(12~18岁)的青少年面临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初中、高中的学生具备了实行案例教学法所需要的抽象思维能力的条件,自身也面临着实现社会自我认同的紧迫感。然而,从学校教育的社会分工来看,中学教育主要是知识教育,在大学以上的教育才面临着改造社会、维护现代社会同质性的使命。因而,在中学阶段虽然具备了实行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但是缺乏社会需求。只有在大学及以上的学习阶段,才同时具备了实行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和社会需求。从教学目标来看,案例教学法并不适用所有课程,只适用于具有实践驾驭培养目标的课程。毫无疑问,案例教学法属于方法论的范畴,而方法论是为社会主体需求服务的,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一种“万能方法”。案例教学法也同样不可能适用任何课程。目前,案例教学法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几乎泛滥成灾,甚至小学课程都采用案例教学法。经过文献考察,我们发现,大多数都是“伪案例教学法”,仍然属于传统教学法的范畴。太多以讹传讹的学术探讨只能混淆视听,使案例教学法误入歧途。不管是从案例教学法的哲学本源还是从案例教学法的实践发展来看,案例教学法都旨在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实践驾驭能力,是一种与社会实践密切联系的教学方法。哪些课程能够使用案例教学法,既不是由教学主体决定,也不是由教学对象决定,而是由教学培养目标决定。学校按照教学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不同的课程所承载的培养目标不同。只有需要学生运用抽象思维分析社会实践素材的课程,才需要适用案例教学法,否则就是对案例教学法的背离。从教学案例来看,并不是所有案例都适用案例教学法,只有对研究命题具有组合性争议的案例才适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实践驾驭能力为目标,而抽象思维是以具体思维为基础所作的假设与演绎,并对假设的命题进行组合性分析。因而,承载案例教学法培养目标的教学案例应当具有研究命题的多种假设及组合性争议。通过对具体案例相关理性认知争议的思辩,学生运用抽象思维能力进行去伪存真,在自我调节的基础上实现心因动作的教学目标。恰当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法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首先,所选的案例要具有典型的知识性。案例是传递知识的媒介,是向学生展示间接经验提高认识能力的载体。很多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在选择案例时过于注重案例的趣味性,忽视了知识性,使案例教学沦落为“讲故事”,这种做法偏离了案例教学法的本源。其次,所选案例应具有广泛争议性。案例是知识的载体,而知识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理性知识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与内部联系,只有案例所反映的理性知识具有广泛的争议,才能激发学生运用抽象思维能力,对组合性的争议进行思辩,进而在大脑中形成强烈的主观映像,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再次,所选案例应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德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表明,学习无意义材料的保鲜率呈急剧下降趋势,在学习1小时后,仅保持40%左右,学习24小时后,仅保持1/3,学习6天后,仅保持1/4左右。有意义保持与遗忘理论和弗洛伊德的压抑理论也表明,人们对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信息自发产生学习热情,并且容易记住相关信息,而对自认为不重要的信息往往容易忘记。所选案例只有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记住相关的学习信息。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现代教育的教育目标

包括认知情感目标和心因动作目标,案例教学法通过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实践驾驭能力实现上述目标,而抽象思维能力和实践驾驭能力的培养又通过教育活动当事人的行为实现。因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应围绕教育活动当事人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活动展开。首先,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应编选并下发适当的教学案例,科学构建案例展示载体。学校教育过程的实质就是塑造或改变学生的个体经验组织或认知结构。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塑造或改变学生的个体经验组织或认知结构主要通过案例进行,选择的案例要突出知识性、争议性,贴近学生生活。在上课前,教师要充分分析案例,提炼案例所涉及的争议命题,比较分析相关争议焦点,并将相关教学材料提前下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避免学生上课时被动听案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案例争议观点的思想激辩活动。教师辛苦的课前准备无形中向学生传递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期望,这种期望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教育心理学理论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选取案例材料以后,要按照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科学构建案例的展示载体。虽然案例分析法重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并不表示案例教学法对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毫无作为。案例展示形式是学生通过感知获得丰富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手段,既可通过实物、影像,也可通过言语、行动提高学生的直观感知水平,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当主持人和平等学习者的角色,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但其主动性、积极性不是由改造客观世界的时间过程激发起来的,而是需要教师调动。在展示教学案例以后,教师的任务是提示争议命题,激发学生围绕争议命题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动作、语言、表情等感知要素,营造活跃的课堂心理氛围。同时,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敏锐观察,善于了解学生的差异化,以便采取差异化激励方式。现代大学生的自尊意识和民主意识都很强,教师作为主持人,对课堂讨论要采取民主化管理方式,不当裁判员,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观点,教师认为需要深入讨论的,可适当引导,启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而不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做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和竞争学习精神,从而实现案例教学的目标。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讨论的观点进行总结和回顾,从理论和实践角度评析每一种观点,指出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存在的不足,从而帮助学生恢复记忆,使学生更深入、地分析讨论命题。

,在组织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处理好案例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法的关系。学习迁移理论认为,一种学习方法与另一种学习方法之间具有相互影响效应,相互积极的影响称为正迁移效应,相互消极的影响称为负迁移效应。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的共同要素论认为,学习迁移的产生与共同要素关系密切,且大致成比例。针对相同的理性知识,既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也可以采取传统教学法。这两种教学方法具有相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大致相同的教学要素决定了这两种教学方法之间能够产生学习迁移效应。虽然案例教学法具有突出优势,但并不能取代传统讲授教学法。传统讲授教学法具有连贯性强、知识系统、便于总结记忆等优点。从知识传播的角度,任何教学方法都离不开教师“讲”,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必须与教师的讲授相结合。从这种意义上讲,传统讲授教学法是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既要重视案例教学法,又要重视传统讲授教学法,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的知识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以抽象思维为基础,而传统讲授教学法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讲授,为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实施提供抽象思维的“养料”。因而,这两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对学生学习能够产生正迁移效果。

作者:张运书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教育心理学论文:幼儿钢琴教学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幼儿钢琴教学的现状

音乐属于情感教育,可以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幼儿的音乐情感,从而提高幼儿的音乐情商。有关调查表明,只有高情商的人才可能成为高智商的人。因此可以看出,音乐可以培养出高智商的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加之市场经济的影响,望子成龙已成为现代家长普遍的教育心态。目前,钢琴热逐步在社会上兴起,幼儿钢琴教学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从现有的幼儿钢琴教学定位来看,存在一定的偏差,主要表现在教学目的性太强。许多家长以及老师在培养幼儿时总以成为音乐家、钢琴家为目的,过分注重技巧的培养,而忽视了幼儿的审美与情感的开发,甚至让幼儿失去了本应该拥有的快乐童年。笔者在指教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幼儿在练习钢琴时的无奈与厌烦情绪,甚至会出现过激的厌学情绪,这样的钢琴教学质量可想而知。这些问题的出现进一步说明了无论是何种教育,都必须以育人为主要目的,切勿拔苗助长,好高骛远。

二、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幼儿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

新课改后,我国也进一步修订了钢琴教学教材,以适应更多年龄段的钢琴学习,体现了以人为主的音乐教学核心。目前,我国的幼儿钢琴教材比较浅显易懂,适合幼儿年龄段的学习。教学中的技巧练习则融入到可以理解的曲调当中,结合耳熟能详的儿歌、民歌等,基本上满足了幼儿心理成长过程中的情感需求。但这仅仅是基本,要想进一步提升钢琴教学质量,进一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使其产生钢琴学习兴趣,最关键的还是教师的教学方法。音乐教育心理学以音乐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交互行为为研究对象,以音乐教学中的各种心理现象以及变化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能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幼儿的心理活动。由于幼儿钢琴教学属于一项非常专业、非常特殊的学科,每一个幼儿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如果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就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幼儿钢琴教学中,通过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可以掌握每一个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幼儿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教学效果才会事半功倍。由此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心理学的运用在幼儿钢琴教学中非常重要。

三、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幼儿钢琴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一)可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音乐不但可以舒缓压力,也能陶冶情操,使人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对于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有着重要的意义。音乐可以将人们最浓厚的情感展现出来,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法形容的审美快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幼儿钢琴教学中,同样要让每一个幼儿感受到这种美感。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系下,沉重的文化课使学生压力倍增,而钢琴学习则为孩子带来了最快乐、最愉悦的时光。教师应利用情景教学模式,创设适当的情景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寓教于乐,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美感,从而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杜绝不良情感的产生,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二)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育心理学中,发展智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幼儿钢琴教学中,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对于提高幼儿对音乐的理解以及幼儿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幼儿钢琴教学中,作为音乐教师必须发挥创造性思维,通过一些直观的、生动的、形象的教学手法,调动幼儿的感官,从而激发起创造性思维。老师经过正确的引导让幼儿在感受音乐之后能够主动地表现音乐,通过创造性思维学习音乐,学习效果必然事半功倍。

(三)有利于实现育琴育人的教学目标。教学的目的就是育人,同样,幼儿钢琴教学的目的也应该是“育人”,不应仅仅局限于“育琴”。作为音乐教师,也要进一步加强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学习,并将其很好地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在发展个体的同时激发其创作能力,形成一种学习激情。这种激情不但有助于音乐学习,更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增添了更加强劲的动力,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了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在幼儿钢琴教学中,只有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另外,还要培养幼儿坚强的毅力,遇到困难、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帮助幼儿解决难题并完成各项音乐技巧的练习,充分利用音乐教育心理学,创设多种教学模式,实现钢琴教学目标。

作者:朱婕单位: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