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学教学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中学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学教学论文

中学教学论文:初中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教学论文

在科技迅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国家对人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如何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国家认可的新型高素质人才呢?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变化,教育工作与时俱进,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形式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面对新课程的变化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做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来说,在拥有了普通计算器到超级计算机的今天,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仍有着积极的意义。下面就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运算能力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此,教学中应经常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实际问题,通过审题,分析问题,引导学生灵活选用解法解答问题,真正实际学习致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这一理论,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强化学生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安全能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强大的运算能力基础之上,这一能力的培养需要从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抓起,它是一个长期锻炼提高的过程。

总之,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需要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做一个有心人,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有机结会,时时处处去研究、总结,也需要我们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认识到数学运算能力是数学学习的保障。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重点是理解有关知识,熟练有关运算的方法、步骤。随着运算技能的形成,逐渐简化运算步骤,灵活运用法则、公式,合理选择简捷运算途径,在各种应用中,逐渐积累提高运算能力。

中学教学论文:中学政治课教学论文-浅说课前新闻评说

浅说课前新闻评说

在我们政治课教学中,课前五分钟采用新闻与评说的方式,即让学生自行选择一段新闻,也可以是社会某一现象或社会热点(为保障质量,教师可事前了解),让学生通过简短的合作式讨论,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挖掘其意义,使自己的认识得到升华,从中获得启迪。这种方式如能长期坚持,会带来许多好处。

及时、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与信息量。我校是地处偏僻的农村学校,走出去的机会少,加上家庭经济条件限制,除了书本上、电视中了解一点、从别人那里听到一点外,几乎没有什么信息。况且很多学生自觉性很差,他们不善于甚至不愿意从别处获取信息。而课前五分钟的新闻与评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点这方面的不足。

第二、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对某一社会现象、某一社会热点的思考和分析,能营造一种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促进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习惯,主动发言,善于倾听,乐于吸纳,综合理解,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第三、有利于形成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讨论和分析,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优化了师生互动的方式,通过学习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学生的分析评论与教师的概括归纳,密切了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从对老师的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形成师生平等、协调的课堂氛围。

第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课前的内容是大量的社会现象、社会热点或近期消息,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品质。如有两位同学选择的内容:一是刘翔在奥运会上为我国获得及时枚110米跨栏金牌;二是近期发生的一件车祸。通过对真善美的讴歌和对假恶丑的鞭挞,使学生受到了自我教育,增强了法律意识和爱国意识,提高了思想觉悟。

第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问题是思维的开端、学习的起点,在学生新闻后,教师从中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分析直至解决,这一过程本身就蕴含着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式的讨论又能促使学生勇于标新立异,进行发散思维,同时也释放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也从那些与己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迪,促使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另外,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的效果也很显著。

首先,它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才和胆量。有位学生及时次参加这项活动时,慌慌张张地从座位上跑到讲台,对其他学生边鞠躬边说:“今天我来一则新闻,新闻的题目是……”本该把题目说出来,但他心里一直告诫自己:及时次新闻一定要成功,要给老师和同学留下好印象!结果在慌乱中把题目忘了,引得其他同学哄堂大笑。他的脸红了,声音发颤了,这一次发言当然不会成功。这之后,他下定决心学好新闻,还主动多次申请此项活动。一年之后,在学校举行的演讲比赛中,他代表班级登台演讲,还获了奖。他的成功是练出来的。

其次,它有利于净化班风。一段时间,我给学生规定了四个方面内容:一是时事新闻述评,二是畅谈个人理想,三是提炼生活感受,四是班级一事一议。有位同学看到个别学生给同学起外号,就以“让生活充满友爱”为题发表评论,他分析了这一庸俗做法的危害:“我们朝夕相处在一个班集体里,我们有共同的理想,有共同的追求。班集体就是我们的‘家’,‘家’中的兄弟姐妹应有亲情友情。我相信,一位有高雅情趣的同学是不会对‘家’中的兄弟姐妹喊外号的。待我们长大成人时,我们还会想起这充满亲情友情的‘家’。”他的评论紧紧围绕班级的一件小事而议,比喻形象,说理感人。同学们听后,再也不喊同学的外号了。班风净化得益于贴近班级生活的评说。

再次,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要取得评说的成功,学生首先必须通过写好讲稿这一关。每次学生活动前,教师可对同学评说的题目、开场、主体、结尾等部分以及论据、语言等进行提示,活动以后再从上述方面评议,长期下去学生就自然会写讲稿了。我所带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他们的写作水平上了一个台阶,书面表达能力也提高了。

课前评说好处多,但要使这种多好处全部落在实处,还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精心准备,认真组织。每次下课前,教师要将下节课的评说的大致范围布置下去,由课代表安排一至两人准备。讲稿写出后要先由课代表检查,后交任课老师审阅定稿,再由学生练习、准备、精心构思评说过程。二是循序渐进,水到渠成。评书不能急于追求高水平、高标准,要分阶段实施。具体来说要做到三个“先后”:先照本评说,后脱稿进行;先用有声语言,后辅之以体态语言;先老师评价,后学生讲评。三个“先后”可同时进行,逐层深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用好课前五分钟,必将为一堂课教学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学教学论文:中学课堂教学论文

中学课堂的常态与变态

在后现代主义的天空,高举创新的旗帜,借现代科技之东风,课堂教学改革可谓如火如荼,品质课、示范课、公开课等,品种齐全;对话式、活动式、讨论式、改编式等,样式丰富。甚至,有一些地方还将一些“创新”经验规定下来,如“一节课(40分钟),教师讲课的时间不能多于15分钟”“一节课提问不能少于20次”等。冷静地考虑一下,就会发现,这一切热闹都局限在课堂教学形式的高端。眼前的现实是,只要贴上“创新”的标签就不能质疑。创新的兴奋已经使人们不再考虑:课堂教学的基本是什么,我们违背了没有?譬如课堂的基本元素,这些元素有什么特性,元素之间是怎么互相影响的,课堂上有没有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认真考虑一下这几个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可悲的现实:对课堂形式这一高端的热情乃至痴迷,已经使我们迷失了课堂教学的基本。

课堂改革已经到要重归本原,到了对课堂元素的特点进行清醒认识的时刻。

课堂的基本元素是教师、学生和教材。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的互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课堂教学中,三者的情况千变万化,从而使具体的课堂行为千变万化。然而,在千变万化中,高效原则应该永远不变。为实现高效,则必须要求课堂各要素扬长避短,各尽其能。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材承载的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是联结教师和学生的桥梁。知识有陈述性知识、习得性知识等。习得性知识主要靠动手掌握,习得性知识一般要在掌握了相应的陈述性知识的基础之上。陈述性知识越丰厚,习得的效率就越高。教材知识主要是陈述性知识。这些知识是人类长期积累的智慧结晶。每一点知识的认知都是一个异常漫长的过程,人类对许多知识的认知往往是从艰难到简易,一旦被认知则可以通过接受学习十分便捷地被掌握。马克思说:“再生产科学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同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一个学生在一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1而二项式定理的发现,天才的数学家们经过了长期的摸索。牛顿也说:“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我将这个巨人理解为历史上所有曾经贡献知识的人。我们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我们之所以能够比前人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感谢前人曾经将越来越多的知识简单化。我们现在通常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往往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辛苦钻研。像对宇宙的认识,从“神创说”到“地心说”,历时从人类产生到哥白尼,从“地心说”到“日心说”,是几百年,从“日心说”到“爆炸说”又是几百年,然而,现在,读《宇宙的未来》,不需要一个小时,即使是读《时间简史》,也用不了24小时的时间。到目前为止,这些陈述性知识就集中在教材中,这就是教材为什么对我们而言不可忽视的价值。然而,现在,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已经使人们不再能够静下心来学习这此陈述性知识了。单调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人们已经觉得腻味了,他们希望中学生乃至小学直接拥有“创新”的能力。目前,从小学到中学都盛行“研究”“习得”“探究”“创新”,我们一点也不考虑:空中楼阁虽美,仅仅建立在虚幻中就足够了吗?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生”乃后生之意,学乃是对知识有需求。学生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习知识,提升能力。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学生的特点是知识的相对缺乏和对知识的渴望。所以,作为学生应该有学习的主动性,他们主要是接受知识,为以后的创新作准备,而不是像当今的许多课堂,力主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试想中学生甚至小学生都可以“创新”了,艰苦的积累知识还有什么用?有些专家堂而皇之地高讲:“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探索出5分,胜过教师传授给他10分。”我认为这个“5>10”的结论就像它的表象一样荒谬。我相信的是,甲学生的知识储备高出乙学生很多的话,他的“创新”能力也会高出乙学生很多,而不会是相反。

“教师”是有能力从事教学工作的掌握了足够专业知识的人。教师的基本特点是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良好的传授能力。“教师”二字,“师”是尊称;被称为“师”的前提是你在某陈述性知识上有优势。“教”偏重于指教师应该有帮助学生掌握习得性知识的能力。师范院校的大门口写得很清楚:学深为师,品正为范。丰厚的知识素养是教师的基本特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近景保障;端正的师德影响着教师的责任心和爱心,是教学活动成败的远景保障,是为传授知识服务的。虽然,教师有组织课堂、激励学生等许多任务,最终仍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重。现在,许多“创新”课堂都提倡学生的参与、学生的活动、学生的探究是正确的,然而,也有不少人打着“创新”的口号否定教师的讲授(称之为满堂灌),甚至否定教师的主导性,就大错而特错了。

我认为,在中学课堂上,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吸取知识,教师进而引导学生形成能力,这是常态。教师知道,就是不说,然后看着学生费力地“探究”,或者绕着圈子诱导学生去“发现”知识,这是变态。

现在变态的课堂多于常态。而且常态大受批评,变态大受追捧。

我们睁眼看看,看这是不是事实。目前的中国中学界正在演绎着世界教育史最宏大的奇观!(编辑:圆圆)

中学教学论文:历史教学论文如何做好素质教育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摘要:素质教育下中学历史教师如何实现素质教育?本文从历史教师所应具有的素质,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和体现历史的价值等三个方面来论述 ,以此体现历史教学的特色性和时代性。

关键词:历史教学 素质教育 教师素质 学习兴趣

正文: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的热门话题,也是中国教育的出路所在。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花大力气进行教育改革,并在一些地方进行素质教育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教育改革阻力较大,也是个好大的工程,做好它很不容易。总的来说,现在素质教育改革雷声大、雨点小。旧的教育观念,传统教育方式、方法,应试教育仍是占主体地位。当然这是当前高考、中考应试评价的结果。如何改革?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显得无奈、也无力,但素质教育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要尽量往这一方向去努力。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育者,如何做好当前背景下的素质教育呢?我认为:在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前提下,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更新传统教育方式、方法,多样化教学和评价促进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本人就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具体的论述:

一、 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的素质。这是当前背景下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如何提高素质呢?不是在那光喊光叫就行的,要拿出实际行动。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不断增加和提高“一桶水”的容量和质量。

作为教师都明白“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但教师决不能满足于“一桶水”。有些教师自以为“一桶水”足已,不求知识的扩展和加深,经过几年或多年的教学更是“自命不凡”,学生要“一杯水”简单得很,年复一年以“一桶水”来满堂灌。要知道,新时代教师再也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学生在某些知识方面超越教师是常有的事。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显然满足于“一桶水”是不够的,要加强自身的历史专业知识,可参加夜大、网大、函授或自学等形式不断提高。

历史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历史知识的广度。历史是贯通古今,包罗万象的一门学科。时空跨度大,知识内涵丰富,囊括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各个领域。历史事物经常通过辐射,将触角伸向四面八方的其它历史实体。又经过辐射,将周围上下各历史实体的触觉集中到自己身上。因此,每一个历史知识都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自然系统、社会系统、人造系统等不同的子系统构成的大系统。这就要历史教师必须具有:贯通古今中外的通史知识结构;鉴别和运用史料的能力;主要的分类史(如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科技史、军事史、民族史、国际关系史等)知识;与史学密切相关的其它学科知识(如文物考古知识、古汉语、外语、地理学、经济学、法律学等)。

2、提高历史教师系统理论修养。

一位合格的历史教师,就不能把教学活动看成是单纯的历史知识传授。他必须培养学生学会正确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必须能够站在理论和现实结合的高度观察以往的历史过程,给历史科学以合乎客观实际的评价,揭示历史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揭示历史的规律。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必须具备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学习教育学理论,系统地掌握史学理论,不断吸取当今史学研究理论和成果来充实自己。

3、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教学主体在“教与学”上,渊博的专业知识、高深的理论修养如何“教”以致让学生更好的学?那就须要教育教学的能力。素质教育强调“授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要想培养学生的“渔”能力,那教师首先要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的能力。因此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必要,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才能“授之予渔”,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初衷。

历史教师要具有扎实的教学基础,如语言表达、板书板图、动手操作等。历史是具体的、有情感的个人及群体,在一定的时间里、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活动。历史人物有血有肉有情感,历史现象具体丰富多彩。历史教师就要在课堂上用的、历史的、形象的、逼真的、生动的、幽默的语言,充满激情的情感再现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曲折多变的历史事件。在讲述时,历史教师要有角色意识,像一个出色的演员,既要十分投入,表现出色,又能及时变化,适应新的角色。当然还要富有敏锐的教育观察能力,及时发现学生的创造火花,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对教育教学过程出现的突变情况,能正确判断,恰当处理。更要有驾驭课堂的组织管理能力,要做到教学结构科学完整,教学方法得当灵活,教学活动有序热烈。

4、做复合型的历史教师。

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已越来越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时代呼唤新的教育方式、手段的到来。历史教师应掌握计算机、电脑、投影仪、国际互联网的使用方法,现代电子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方法,以及其它现代教育教学技术,能够利用网上资源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下载教学图片和课件,能够利用光盘在电脑上教学等,以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

尽可能地学习和了解其它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现代科学分工越来越细,但学科之间的联系却越来越紧密,掌握独自一门学科的知识已远远不够用了。同时,现代对人才的培养是多方面的素质要求,需要复合型的人才,科目学科之间逐渐走向综合性,文科政、史、地的小综合就是典例。因此,教育教学更需要复合型的历史教师。除了要掌握本门历史知识外,还需要多掌握政治、地理及科技、经济、法律等知识,主动地实现学科间知识的自然交叉和综合,从而成为复合型历史教师。以学生的引导者、鼓励者、合作者的姿态从教,最终成为一名具有特色的教师,这是我们追求的根本目标。

5、教育思想端正,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素养。

即使历史教师有渊博的专业知识、高深的理 论修养,但如果没有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素质,教师就不可能履行其基本职责,更不可能完成素质教育。因此,敬业精神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保障。

“身正为范”,树立良好的师德师表。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待人,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像陶行知那样,作为一位留美归国的博士,拒绝高官厚禄,心系平民百姓,创办乡村师范,挽起裤腿与学生一起种田,甘做"蜡烛",甘做"人梯",引导青少年向未来前进。在照亮别人的过程中,同时

升华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己的主体价值。

当前,由于市场经济和教师地位等原因,真正具有崇高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素养的教师还是比较少的。这要靠自身的修养了。

二、创新教学方法,促成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现在虽然都倡导素质教育,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仍未有多大变化。这让学生早已厌卷了,历史学科在中学教学中的附属地位更令学生不爱学。如何实现现代历史教学的素质教育更是难上加难,大环境暂时无法改变,只好自身去作努力了。

1、确定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旧的教学观,将教师视为知识的传递者、能力的培养者、思想认识的教育者。在这种观念下,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的自主性活动或是缺乏设计,或是停留在一问一答浅层次的认知活动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化,也造成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历史课上,教师以自己为中心,讲述时间过长,学生主要是听教师讲,处在被动地位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地存在。其结果是,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真正提高。

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我们认识主体、

尊重主体、发展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就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过程。

认识主体,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认识主体还要突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旧观念,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调整教材内容,删繁就简,以保障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尊重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发展主体,探索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

2、打破“”的信仰,树立“信仰”的,宽容“异端”的声音。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来说,教师、教材、学习辅导材料等是“”,这些“”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但“”不等于“真理”,总要受到时代或个人认识的局限。因此,要坚持“信仰”,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物。“当仁,不让于师”,对一些问题大胆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之间交流探讨获得“真理”。

随着历史学科研究的不断突破和创新,使历史教材的滞后性更加明显,特别是一些陈旧的历史观点和结论,已经明显的过时了,甚至被证明是错误的。学生在学习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历史事物、判断历史结论,大胆地对教材的某些观点结论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主张,并引用史实加以论证或驳斥,不能盲从“”。

因此,对于学生的“异端”声音,言之有理的,历史教师就要多鼓励和表扬,千万不可按“常理”一棍子将其打死。对于“异端”的声音要以宽容来对待。一般每份教学资料都会为它上面的题目提供相关的参考答案,这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我们教师常常陷入思维定势,人为地将参考答案当成标准答案来向学生讲授,只要学生意见与之相左,一概加以否定,长此以往,教师这种惰性与奴化的思想必然在不知不觉中带出一批不会用脑,只会盲从的学生!这种学生怎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怎能担起建设祖国的重担?怎能参与国际社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而立于不败之地? 为了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不妨多听听“异端”的声音。

3、历史评价的多样化。

教育教学评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形成素质教育机制带有关键性的一项任务是解决教育教学评价问题。中学历史学科要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改进教学评价特别是课堂教学评价。

在传统的历史评价中,评论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是考试的成绩,这固然有它有利的一

面,但是它不利的一面也是相当明显的。特别是成绩不好的同学一直不能受到老师的肯定或表扬,时间一久,他们就会失去对历史的兴趣,从而历史教学任务和目标很难完成。提倡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和课上参与情况应在学期历史学成绩中占一定比例。历史课的学业成绩考核除了书面考试还要有实践活动,要鼓励学生进行历史演讲、历史小制作、历史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撰写:请记住我站域名历史小论文,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成果应计成绩。历史书面考试也要从重知识考查向重素质考查、重能力考查转变,逐渐扭转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局面。历史评价的多样化,就地要示老师创造各种机会,给一同层次的学生以肯定,使学生能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历史。

4、历史知识的个性化。

历史知识个性化的特点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讨论会、演讲会、写历史论文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历史,独立地做出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它强调学生的活动。

为开拓学生视野,培养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由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些报刊上有争论的,又有教育意义的材料或直接就书上的人物、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展开讨论。专题讨论可开阔学生的眼界、形成历史思维,从而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和从现象在场看本质的能力。

在学生讲故事的基础上,选择内容较好、思想性强的材料,由表达技能较高的同学,举行历史故事演讲会,并进行评比。这对普及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都将起一定的作用。

5、历史知识的文学化,即语文教学法。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历史课和语文课的共性实在太多了。在历史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是可行的。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 (有少量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可将历史知识故事化、诗歌化、戏剧化等,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乐趣。

把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历史课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讲述历史原因、结果,分析历史观点 ,介绍历史场景及历史文物,则采用议论文、说明文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甚至在考试中,也可采用作文的方法,把论述题,改为“历史作文”。例如:考世界古代史,我要求学生写一篇“由新航路的开辟所想到的……”的文章,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实践证明,历史教学参考语文的教学方法 是很有益处的。

6、运用多样化、现代化的教育技术。

从培养适应21世纪人才的角度思考,显然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已远远不 能适应需要,合理、创造性地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资源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而从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现性的特点和较其他学科更为严重存在的“师讲生听”的状况看,如何实现现代化教学媒体为历史课服务的功能,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社会变革的动因,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也就是说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是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目标相联系的。

当然,教学模式不改变,仅仅是内容、手段、方法的先进,是不可能真正使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的。我们主张,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多媒体交互性强、共享性好等特点和超文本、网络特性,开发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两者相结合的教学软件,促进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建构。

三、运用“热点”问题,让学生体会学史有所值、有所用。

历史教学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注重课文知识点的讲授,就事论事。这就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更感觉不到学历史有何作用。如何让学感觉到学史有所用、有所值呢?当然方法很多,我觉得结合时代的“热点”问题,用史分析、理解和运用,效果较佳,而且学生也非常喜欢。在现代社会里,由于电影、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的作用,使学生接受了大量的课外信息,其中就有很多他们所感兴趣的“热点”。教师如果能立足于课本,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使学生对学习历史兴趣盎然。 例如,电视台播放金庸小说在中学生当中掀起了一股“金庸热”,同学们喜闻乐道。在上《中国古代历史》时就可充分利用金庸小说与史结合的特点,激发学生急于了解历史,区分历史与小说。这样一来,既使历史知识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意识到艺术作品与历史的区别,在愉悦中掌握历史知识。

在讲授《美国的霸权政策》时,可利用中美撞机事件的“热题”。在上这一课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讨论题:“美国的霸权是怎么回事?” 要求学生去查找资料,用事实来揭穿美国的霸道嘴脸。于是学生纷纷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翻阅、摘录或复印资料,或是上网查询相关资料,然后推选出本组的发言代表,为讨论课作了充分的准备。讨论课从一开始就非常热烈,学生们从中美撞机事件到北约袭击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再到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从美国侵略朝鲜到发动越南战争;从海湾战争到北约轰炸南联盟;从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废除《京都议定书》到极力推行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学生所举的例子已远远地超出了教材的内容,充分地揭露了美国的霸权主义。紧接着我又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美国如此霸道?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呢?”引导学生追本溯源,去了解美国战后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冷战政策”是如何出台的,探讨我们应该怎样去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一种启发和引导的作用,把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中。学生既学到了系统的历史知识,又扩大了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潜能和聪明才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及个性特长等等都得到了应有的施展。这些对于他们将来成为创造性人才是非常有用的。

可见,利用“热点”问题可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同时又可权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出路在于改革,实行素质教育。历史教学应从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值、学有所用等方面找出素质教育、改革的出路,从而体现历史教学的特色性和时代性

中学教学论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美育探讨

清朝张潮有句名言:“文章乃案头之山水,山水乃地上之文章。”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近二十年,在这期间,多次改版的语文课本我都教过,发现课本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精妙佳作,那美不胜收的画面,精妙绝伦的修辞,鲜明浓郁的感情色彩,使这些作品具有丰富的美学内容。针对当前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要求,笔者根据多年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美育,谈谈几点肤浅认识。

一、 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一段时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美育力度不足以及对培养人才目标的负面影响困扰着学生。在文章阅读教学中重智育、轻美育的情况并不鲜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知识点落实,学生阅读能考出高分就算万事大吉,有些语文老师或压根儿不提文章阅读中的美育,或将美育视作阅读中智育的附庸,可有可无,零打碎敲,力度明显不足。教师很少有目的、有系统地进行文章阅读美育教育,学生对美的感知力,鉴赏力、创造力很难诱发,或许有时智“肥”,但美“瘦”乃至苍白却是不争的事实。于是,什么是美,相当数量学生不知;怎样在阅读中感知美、欣赏美、鉴赏美也很难理喻。这样,甭说德、智、体、美、劳发展目标难以达到,就连起码的美学修养和鉴赏能力也不可能实现。个别学生美丑不分,使教师劳神伤心,疲于奔命,还有些学生视丑为美,除了分数什么也没有。审美教育的尴尬境地影响了阅读成效,影响了学生健全人格、综合素质的提升,当然也影响了培养人才目标的实现。在倡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文章阅读中的美育教育,势在必行。

二、 文章阅读中实施美育的途径

1、掌握丰富的词汇语句,为美育提供知识积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必要的美学知识,难以实施美育。对初中生用抽象的美学原理就概念到概念大谈美的类型等知识是无用的,也是徒劳的,应结合教材内容有计划逐步地展开并从语境中自然得出。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中写道“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落在石板边上……”。这一片断,表现了蔡老师严而有方的品质,从美学上看,显示了人的心灵美,这点可以在对语言揣摩、领悟中得出。“好像要落下来”、“轻轻地落在石板边上”等,这些优美的语句不正激荡着先生为师美的一面吗?“文章不是无情物”,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中展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情感美。《与朱元思书》一课中对富春江两岸的描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貌,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泛泛作响……”显示了生活中的自然美。《珍珠鸟》一课末尾句:“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顺理成章地揭示了哲理美。语文老师在教读这些文章时,可以依据美学知识,有意识地使学生对美的形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所直观了解和凭借,不致于架空。这样,为美育提供了一些知识积累,为入境创造了条件,即“明知”。

2、运用联想,引导学生进入审美境界

的文学作品各有独特的意境。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揣摩作品美的意境,产生情感共鸣。如教《你在哪里》这一课时,让学生展开联想,诗人拟人的手法使山河生感,草木动情,生动地描绘了四幅各具特色的画面与有何关系?经过思考、联想可知,四幅画面体现了总理崇高伟大、光辉灿烂的一生,二至四幅体现总理和人民在一起的生动情景。这样运用联想,进入了美的境界。类似地,在《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中,写了“主席仰起头……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见吧”时,主要运用朗读法入境。指导朗读,读出深沉悲痛的基调,缓慢有力的语气,感受情感,领会语言意蕴。面对岸英牺牲的噩耗主席既有常人的悲痛,更有伟人超凡的自制力。“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见吧”,道出了一个领袖从沉痛、苦思中得以超脱,作出抉择的宽阔胸襟和伟大人格,字里行间折射出主席的品质美。教师以自身强烈的感情投入和外显去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学生入境了,教师忘情了,就会产生感情涟漪,促进审美想象和情感交融,促进师生感情共鸣,提高对语言感受能力和对内容美质的把握和挖掘,形成智、美共育的良性循环。这种运用朗读、鉴赏和联想,创设感情投入和外显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审美境界,即“入境”。

3、结合语境,阐发美的哲理

刘心武的《起点之美》一文,显示了人生之美在于全身心投入,展示了一种人生追求、人生理念,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鼓舞人们奋进。在鉴赏、思考、阐发哲理美时,教师一方面应有足够力度联系直接描写起点之美的佳句,诸如:“……各自凝聚起他们灵魂的注意力拼搏进取,并透过他们的每一块肌肉每一根筋腱显现出他们肌体所蕴藏的爆发力、弹射力、承受力,他们简直就是一列力与美的活雕像”,“凡凝神谛听他的指令并全力准备投入的人,都 是美的”。另一方面,对照文中所罗列的一个个生活中的起点,譬如:“一个想向文坛进军的青年,在深夜灯下铺开了稿纸……”,“一个明天要应考的中学生,捧着课本贴在胸前,忍痛关闭了电视机,前点着下巴背诵、学习。”并可生发开来或教师揭示或学生发掘说说生活中美的情形。上述各步均需自然结合语境,运用审美眼光,引导学生入情入理,调动学生对审美的理解,感受跳动着的优美语言,领会深刻的哲理美并对照自身行动,促进学生树努力之心,鼓奋斗之劲。学生阐发了与人生有关的美的哲理,会诱发对人生问题的初步思考和正确看法,摆正自身位置,走好人生之路,树立起初步的正确的人生观,达到智育和美育的融合,即“阐理”。

4、积极引导,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积极引导,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摒弃不健康的情感,即“引导”。《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中鲁达那三拳打得“镇关西”鼻子歪斜,眼珠迸出,动弹不得,真可谓痛快淋漓。鲁达的嫉恶如仇可见一斑,读者为之喝彩,这是人性美的显示,也是见义勇为的显露。物及必反,如果教师不注意联系小说中鲁达所处的时代,简单仿效,默认打坏人就可往死里打,那就极有可能使学生美丑不分,善恶不辨,甚至稍有不顺就抱以拳头打天下的心理,势必走歪了人生之路。再如《百草园》末尾处,有“为什么要将我送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最严厉的书塾”。文字中似乎透露出作者对读书的反感,欣赏到此,学生可能心存疑虑。作为教师应牢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社会责任,可 设计“读书真的令人厌恶吗?”让学生思考,从引导、分析中明确:一方面突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显示童趣、童真;另一方面,可适当联系下一段《三味书屋》的内容,至少使学生了解鲁迅是对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而不是对读书本身的厌恶,否则他也成不了文学巨匠。基于这些,应坚持健康的审美情趣,摒弃可能会出现的不健康的情感也就非常必要和重要了。

5、开拓美的领域,积累美的情感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在生活”。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人天性中一个重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从美育的实际情况看,人们接触最多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美。用审美的眼光观察、感悟自然、社会和生活,美不胜收,目不睱接。灿烂的阳光、和煦的春风是美的;果香飘逸的果树林是美的;和蔼可亲、甘为人梯,诲人不倦是美的;同样,孜孜以求,勤奋攻读也是美的。……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缺少感悟。引导学生对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和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广泛接触,留心观察,尽力发现,及时捕捉周围的美,积累美的情感,即“善观”。正如夏丐尊先生在《触发》一文中所坦言的“我希望你于有字的书以外,更留心去读读没有字的书,在你眼前包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发,这些有新味的触发不正是生活中的美吗?美就在生活,美就是生活。

教师在文章阅读中的美育涉及感觉、知觉,审美想象、情感和审美理解的参与融洽,是个动态过程。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活,任何期望一厢情愿,一蹴而就就达到美育是不切合实际的。通过教师情感投入和外显,学生内心的美好感情不断被唤起、激发,也不断地得到净化、升华,逐渐积淀为高尚的审美情感,美育的目标逐步达到并向更高层次迈进。明知——入境——动情——阐理——善观是文章阅读中实施美育的大致过程。

综上所述,文章阅读中美育教育,在“明知、入境、动情、阐理、善观”的动态过程中实现了。这对提高审美感知力、鉴赏力,丰富人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发展的人,逐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都有重要意义。一句话,推动文章阅读效果的优化,实现人的、和谐、自由发展。(编辑:圆圆)

中学教学论文:[作文教学论文]中学生作文要养成写提纲的习惯

不少中学生作文时都没有写提纲的习惯。有的不懂得写提纲的重要性,怕耽误时间,会写而不写;更多的是不会写或不会写合要求的、有用的提纲。作文前应该写好提纲‘这是保障作文成功的一项重要举措。老舍先生说:“有了提纲心里就有了底,写起来就顺理成章;先麻烦点,后来可省事。”由此可见,学会写提纲,养成作文前写提纲的习惯,应该是中学生写作学习的重要任务,是有效提高写作水平的好方法。

提纲犹如工程的蓝图、作战的计划,要力求写得符合要求。有些同学常写“1.事情的开始;2.事情的经过;3事情的结果”一类的“提纲“.这太空洞,对作文没有什么用处,不成其为“提纲”。也有同学把提纲写成文章的内容提要,这又太繁琐,也不好。还有的同学把提纲写得呆板、生硬,缺少变化,缺少特色,这样的提纲当然也不算好提纲,也会严重影响作文的质量。

应该如何写提纲才合要求呢?

一、提纲要切题。例如,有同学写《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提纲是这样写的:1.“有心”就是有明确的目的;2.“有心”就是有正确的方法;3“有心”就是有认真的态度和创造精神。认真审一下题便可知道,这一种提纲就比较切题。

二、提纲要体现体裁特点。假如要以《门》为题分别写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则其提纲,应该分别体现出不同的体裁特点。

议论文提纲:

总说“门”启迪我们要入好、把好人生的扇扇大门。

知识、生活、社会的大门,门门入好:①入好知识门,才能获得知识;②入好、生括门,才会懂得生活;③人好社会门,才可能成为社会的好成员。

家庭、国家、思想的大门,门门把牢:①把好家门防风雨盗贼;②把好国门防敌人侵犯;③把好思想门防腐蚀变质。4 努力入好、把好扇扇人生的大门,让生命的航船扬帆远航。

说明文提纲:

l.门有古老的历史——与人类向时出现。

2.门有独特的构造——由门面、门框、门袖等构成。

门的种类多种多样——按质地分,有金属门、非金属门;按作用分,有多用途门和专用门;按位置的所属物分,有建筑物的门、交通工具的门、其它器具的门。

门正向轻巧、牢固、美观、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记叙文提纲:

首先,舅舅家是一扇寒伧的小门;

后来,有了一扇红漆大门;

现在,新楼前是一扇威武的大铁门。

三、提纲要简洁。写提纲要根据需要或详或略。但详不是繁琐哆嗦, 略也不是空洞无物,要

做到不管详略,都力求简洁、精炼。

例如有同学写《十年以后返校来》时,其提纲是:

1、宣传窗内,有声有色地放映看历届校友和在校三好生的动人事迹。

2、展览厅里,小爱迪生们的小发明干奇百怪,琳琅满目;

3、图书馆名著荟萃,座无虚席......

其实,这些提纲可以精简成:1.宣传窗有声有色;2.小发明琳琅满目;3.图书馆座无虚席.

此外,提纲还要求,明确等,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

中学教学论文: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裁体,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基本功能是传递人类之间的信息和情感,帮助人们进行交际。通过对文化的理解就能更好地培养学习者对语言运用的敏锐性和地道性。加强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跨文化能力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项任务。因此,中学英语的跨文化教学要得到实施,教师首先要理解新课标对跨文化教学的要求,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和文化内涵,重视跨文化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实现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语言 跨文化意识

长期以来,中学英语教学非常重视对语言形式和结构等知识的传授,这时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却忽视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综合使用语言的交际能力薄弱,不能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新课标对中学英语的跨文化教学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文化知识、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从新课标对文化内容中可以看出,基础的文化知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是比较丰富的。比如:了解英语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如手势、表情;恰当使用英语中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了解、区别英语中不同性别常用的名字和亲昵的称呼;了解英语国家的饮食习惯;对别人的赞扬、请求、致歉等做出恰当的反应;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赞扬、请求等意义;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历史等;了解英语国家的人际交往习俗;了解世界上主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了解世界上主要的节假日及庆祝方式;关注中外文化异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能初步用英语介绍祖国的主要节假日和典型的文化习俗。从以上不难看出,初中英语的跨文化教学主要聚焦在基础文化知识本身,还没有达到跨文化交际的层次。文秋芳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三部分: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也有研究者提出良好的跨文化能力是指:(1)对别人表达尊重和积极态度;(2)对别人表达看法是以一种描述和非评价性的方式;(3)能辨认个人所持知识观点的个别性特点;(4)能换位思考和理解他人;)(5)能在不同的情景下进行交际;(6)能在讨论中及时根据他人的需要和愿望进行话轮的转变;(7)对所处新的环境和不确定的环境不轻易表现不适应或不愉快。根据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解,新课标对高中英语跨文化教学目标的描述其实是在初中基础上加强了跨文化深层装饰的了解,培养文化的敏感性、宽容性,一期初步形成中学生今后面临文化差异带来冲突时应有的灵活性:(1)初步了解英语语言与英语国家文化的关系,(比如词汇的文化背景);(2)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能发现隐含在语言中的对他国文化的态度(如文化崇拜和文化歧视);(3)对英语和英语国家的人民及其文化传统有比较客观和公平的认识;(4)初步了解主要英语国家重要文化现象的渊源;(6)初步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价值观的体现。

通过对初中和高中的文化目标比较,可以看出新课标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从文化知识逐渐过渡到更深层次的文化价值观的理解,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中学生今后的国际交流做好准备,同时对中学生的人格素养的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受到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英语课堂并没有真正把这一目标渗透到教学中。究其原因,与教师本身跨文化交际能力欠缺有关,因此,跨文化教学是一个薄弱环节。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该从我们开始,从文化知识开始,尤其是先从核心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入手,建立宏观的文化知识体系,才能根据课程内容渗透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深层地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要从宏观和广义的层面上首先了解文化是什么,世界上有哪些文化模式,以及中西方价值观,才能真正理解文化差异,打开思维,为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做好准备。

什么是文化?文化包含哪些元素?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精神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它包含了八大元素:语言、宗教、价值观态度、教育、社会结构、技术、政治和法律。美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专家Robinson把文化的元素分为三大类,及时类是文化产物;第二类是文化信仰;第三类是行为文化。根据新课标五级标准,初中阶段的文化教学内容主要是行为文化。高中阶段则包含更多的文化理念和文化产物,如诗歌、文学等。文化具有五个特点:及时,文化可以习得,即通过代代相传,或是学校教育可以习得;第二,文化是隐形和潜移默化的,文化外在的表现是文化产物和文化行为,而起到核心决定作用的是观念文化,观念文化恰恰是隐形和潜移默化的;第四,文化是动态的,文化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生改变;第五,文化是以本民族为中心的,潜意识中会以本民族文化为荣,以本民族文化为标准。

正确理解本国与外国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充分理解中西文化尤其是深刻的认识两种文化的异同。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可以从以下入手:

1、养成跨文化意识。

中学英语教学过渡关注语言知识的学习已经是一个共识,老师们也知道新课标提出了跨文化能力培养,但很少有人探索钻研这种能力的本质及其重要性。社会语言学、语用学都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语言与文化共生融合关系,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文化的学习和体验的,文化是维持学生学习兴趣和掌握一门语言的必备内容。从长远来看,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国际交往能力,跨文化教学更是英语教学必须包含的内容。

2、采用多种跨文化教学方法。

能力要经过体验和实践才能真正获得。基于中学英语的文化内容,“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实施教学:1)词汇渗透法。作为语言基础的词汇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主要作用,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不同,对相同的事物也会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比如说“狗”在中>!

mad dog”, “a running dog”, “a dog catching a mouse”来表达,在西方国家则被视为忠诚的象征如,“you are a luck dog”, “every dog has its day”等等。2)体演发,把课本上所学习的行为文化通过表演的方式呈现,让学生亲自体验中西文化的差异。加深文化差异的认识,如高一英语中有有一篇文章“Body language”通过学生表演来加深印象更多地体会

文化差异。3)视听发,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歌曲、电影、幻灯片等手段给学生直观的感受,鼓励学生去找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4)阅读法,除了课本,2进行课堂汇报或展演。5)图片谈论发,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谈论并揭示其中的文化差异。总之,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是有机联系的,语言学习是文化学习的承袭。文化知识是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文化具有民族性、独特性、是变化的。离开英语文化,要地掌握和运用英语是不可能的。因而,英语教师要努力引导学习加深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在学习运用外语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维,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学教学论文:职业中学计算机个性化教学论文

摘要:

就目前而言,当代中学生对计算机已经十分熟悉,其操作也十分熟练,但是由于某些特殊因素的影响,职业中学生之间也存在一些个体性差异。教师在教学的工程中应当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并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研究了个性化教学法在职业中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个性化教学 职业 中学生 计算机教学

当前,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职业中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较往年相比,职业中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大部分职业中学生所熟悉的是计算机操作是网络游戏以及一些聊天软件,对计算机的系统知识则知之甚少。职业中学计算机课程在引导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需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应用方面的技术。

一、将游戏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倾向于实践性的课程着重考察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计算机课程也是一门建立在掌握理论基础上的实用性课程。因此,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应当将学生的个性和发展需求考虑到教学计划当中。在进行打字训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游戏引入到教学当中,比如说让学生通过QQ聊天的方式,让学生在聊天的过程中掌握打字的技巧。这样,学生就能融入到情景化教学当中,让学生在聊天中开始打字的训练,即使是一些不会打字的学生,也不会因为打字慢或者是不会打字技巧而觉得课程枯燥无聊。此外还可以通过顺口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记忆各种操作技巧,这些顺口溜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记忆计算机的各个部件以及操作过程。

二、利用案例演示和练习锻炼学生的能力

在进行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利用案例演示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也是锻炼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案例,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揣摩自主进行操作。比如说在进行网页制作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制作一个辅助教学的演示文件,同时还可以提供一些网络教程的网址,供学生自主前往观看学习。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制作网页所需要的图片素材,以及其他可能会需要的素材。在设置插入层时可以设置层的属性,然后让学生自己练习并掌握。当鼠标指向网页上的某一处图片时,在鼠标的旁边就会出现关于此图片的相关内容,以及在网页特定位置滚动播放的文字和图片。通过详细的操作演示,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操作练习,这样就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分层教学的优势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众人拾柴火焰高,合作学习往往要比一个人学习取得的效率高,合作学习能够各抒己见,将不同的想法和创意联系在一起,在合作的过程中,各个成员之间也能进行更好的交流,这样才能深入地分析和处理问题同时也可以加强不同成员间的默契程度。例如,在学习WORD和EXCEL的时候,能够熟练操作的分在及时组,不能熟练操作但是稍微了解一些的分在第二组,一点都不懂又不会操作的分在第三组。这样对学生进行区分层次的分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如果遇到简单的问题就可以在小组内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也可以在班内解决,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计算机的知识,也可以增进学生间的友谊。而且计算机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起学习有利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对于PHOTOSHAO的学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同,而教学大纲的要求只是针对一般学生,将兴趣程度比较深的分在一组能够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激发他们制作美图的兴趣。四、做好反馈工作,深入教学个性化个性化教学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主要目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个性化教学是给学生的自由,任由学生自己玩耍。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给学生过多的自由时间,反而会激发学生玩的天分,将精力放在聊天、玩游戏、看网页等对学习没有太大帮助的东西上,信息技术的水平也很难有大幅度的提高。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而且在学生学习之余,教师应及时的收集反馈信息,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如果班级内大部分人出现相同的错误,教师就应该统一讲一遍,避免学生们再出现同样的错误。而且,信息的反馈有利于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出学生的问题所在,然后再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这样就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们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四、总结

综上所述,职业中学计算机教学中运用个性化教学的方法不仅能够完成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更能够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发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教师在进行个性化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还需要做到统筹兼顾,提高班级整体的学习质量,让学生展示和发展自己的个性。当然个性化教学并不是那么简单,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研究和创新。

作者:郭英华 单位: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邓庄职业中学校

中学教学论文:中学足球教学论文

作为世界及时运动的足球,深受中学生的喜爱。它不仅能磨练意志、增强体质,同时对提社交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培养中学生的拼搏进取的团队精神更具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中学生来说足球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是不可替代的,为此,笔者将根据中学足球实践工作经验对当前中学足球教学进行几点探索。

一、细化足球教学目标

中学足球运动依据班级人数多和场地规模,参考每个锋位上对球员的身体条件、身体素质、技术特点和比赛需求等的要求不同,在教学中对场上每个队员都有相对固定的位置和分工,课堂上将学生按不同的场上位置分为几个教学小组(前锋、前卫、后卫、守门员等),分别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技战术教学与训练。同时轮流学生在日常比赛过程中进行裁判实习工作,以此做到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使教学目标更为细化,充分发挥出学生的潜能,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细化足球教学目标中,要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多维发展,在落实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科学、人性化设置足球教学体系,以满足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将足球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竞技性相结合,运用游戏法、竞赛法及多媒体教学法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要延续中学生足球学习的兴趣性,逐步培养中学生足球锻炼习惯和终身足球锻炼习惯的形成。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中学足球教学中,应启发和引导学生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新精神,逐步提高其反思能力,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知提升过程。传授某一技术动作或技战术时,首先向学生简明扼要传授动作要领,让学生对此动作在脑海中形成一种表象,接着教师来分解示范,然后由学生边复述动作要领边进行练习,让学生自己学习踢球的方法。再如布置某一技战术动作时,由学生来讲解示范给其他同学,教师再强调补充。另一方面还要多安排接近比赛条件的练习和各种活动性游戏,以提高学生在对抗中巩固技战术。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能迅速提高其实战能力。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也要尽量把射门、对抗和比赛结合起来,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增强纠错的能力。另外,每次课都应安排一定时间的比赛,这对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认识自身的足球水平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评价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一般认为教学评价的对象主要是学生的考核分数。评价的依据是教学目标。目前普通中学足球的普修和专修课的学习评价主要由体育教师考核学生的基本技术为主要依据,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必然导致学习内容的狭隘、方法手段单一,从而导致学生的足球知识结构单薄。因此,在新课改精神指导下应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应包括认知、技术技能和情感三方面;在评价方式上,要根据教学目标进行,不仅要评价教学活动的结果,还需要评价教学决策过程,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为此应改革现行的评价方式。足球专修和普修考试不应仅注重基本技术,应将理论知识笔试、教学实践能力考察以及对足球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态度等结合进行,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从教学要求上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小结

中学的足球教学是普通中学体育课的基本科目,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化,中学的足球教学也日益完善。但中学的足球教学只有在中学体制、师资建设以及学生的整体水平三者的相互协调下,才能够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作者:田中伟 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第二十九中学

中学教学论文: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一、依据书本,找寻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在进行八年级的《消费者的权益》的授课过程中,就可以依据课本的知识,在授课过程中汇入人文精神教学,进而使得学生实现素质的培养。在授课过程中,老师首先依据课本内容对教学知识进行讲解。通过详细的讲课,使得学生理解社会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在这个模式里面,我们需要诚实、平等、自由等等。随后,老师可以突然问学生:“想象你们当前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而你们目前的任务就是把公司业务开拓到较为落后的国家去。这个国家的技术水平比较低下,对产品的监测要求比较少,这就表示你能够运用比较低的技术去实践,进而节省资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请问同学们是保障自己公司的利益还是用户的利益?不同的处理方式会产生什么样不同结果?”老师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还没有表达自己的看法时,老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接连播放“三聚氰胺”“苏丹红”等等事件。而这些真实的事情也让学生展开了讨论,也使得他们对消费者权益的了解更加深刻。利用这样的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这门课的知识,而且还具有诚信的认知,道德素质得以培养。

二、因人而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

以人为本,思想品德的教育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而相应的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特性。老师在授课时,需要知道学生的差别所在,而且理解认可这种差别。思想品德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情操。然而,老师需要知道,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不可以要求学生思想一致,也不可以要求学生品行相似。在如今倡导以人为本的社会,自由民主的教学方式才是老师所应该追求的。在对思想品德的授课中,教育的方式因人而异是关键所在。老师要引领学生建立高尚的情操,同时也要认可学生之间的差别,不要要求一样的教学成果,那样只会背道而驰,同时也是不可能的。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理解学生之间的差别,进而使得教学得到了很大的收获。在《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的授课过程中,老师并不急于实施课本知识的讲解,而是让学生首先说一说自身的理想和自身对理想的看法。起初,没有学生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种情况下,老师便首先说了自己小时候的理想。在老师营造的休闲氛围中,课堂的气氛开始活跃起来,而学生也变得不那么紧张了。然后,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慢慢地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理想。有些学生的理想比较高远,老师便对这表示认可和肯定;有些学生没有实际的理想,只要求过安稳的日子,老师并没有嘲笑他们,而是表示充分的理解,而且引领学生对理想做深刻的分析。对于学生的大理想以及小愿望,老师并不要求学生都需要高远的志向,而是依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同时认可他们的差异。在如此轻松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变得勇于发言,也比以前更自信了,不仅对老师以后的授课内容印象很深,同时也明确了自己的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规划,培养了自身的道德素质。

三、注重实际,整体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对学生的道德素质的提高,不仅仅只是嘴上说说。学生素质的培养、人生观的生成,都需要学生不断的实践操作。而以人为本的授课方式也需要老师从根本上实施,使得学生充分地理解实践,再结合实际对道德素质进行培养。所以,初中思想品德的授课,不单单是要结合书本知识,使得学生能够彻底理解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而且更要超出课堂授课,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进而使得学生就算在实际生活中,也可以自我学习,培养学生的自身道德素质,进而变成真正的国家人才。相对于学生的成绩高低,学生的道德素质应该更加被老师和学生重视。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授课中,老师应该以人为本,切合实际情况,因人而异,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意义

思想品德的教学兼有新知识的传授和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道德素质更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所在。对初中生实施思想品德的教学能够使他们明白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意义。而且思想品德的教学也深刻地贯彻了教育改革创新的需要,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道德素质,建立诚信、平等的社会体系,让学生成为的祖国人才。学生作为祖国的重点培养对象,拥有高尚的人格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实施思想品德教学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所以老师要充分利用思想品德教学的机会,开拓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方式。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思想品德的授课过程中,老师不可以只知道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而忽略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不可以轻视具体的实践教学而只知道强化书本知识。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地使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手段把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与思想品德教学合二为一,使得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作者:徐海梅 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景芳中学

中学教学论文:中学语文审美化教学论文

一、素质教育的需要

语文审美化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在审美中进行教学,充分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需要创造,学生同样需要创造。教师在备课时要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教学,强调主观上师生的自主和谐,这样主体和客体就会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自我教育和教师的超我教育两种力量交汇在一起。教师的教育作用促进了学生的自觉、自动、自主、自由,促进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永恒的、持久的兴趣。语文学科本身具有极强的形象性、人文性、情感性。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应该是美的感性显现,是美的象征。教师应该用美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去感受书中的美,感受“形式中的意味”与“意味中的形式”,由此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感受生活中灿烂的阳光,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健康的人(心理、精神、人体)。这一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不仅用知识育人,还应用文章的情思启迪人、陶冶人,铸造的人格。字、词、句、篇、章、语、修、逻只是工具,只是美的载体,关键是把由此构成的美文用审美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自主地追求美的生活、的文化、独特的精神,选择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奠定终身学习、发展和生活的基础。

二、语文审美化教育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主体性潜能是主体性范畴之一。人的主体性包括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三个部分,表现为具有主体意识的人通过发挥全部能动性以实现自己存在价值的过程。主体潜能虽然有体能和智能两个方面,但通常只指智能。因为表现体能的体力劳动在文明发展中的相对价值在降低,而以科学技术为标志的智慧活动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源泉。智能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但基本的表征是创造力,创造力又主要隐藏在人的潜能里,语文审美化教学方式就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正因这样,激活学生的智慧潜能,尽量地发掘学生的才能,实则就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创造怎样的教学环境、氛围、条件。语文审美化教学的民主性、宽容性、激励性、讨论性、研究性、成功性、乐趣性是实现此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审美化教学是要通过美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体现自己的主体性,备课须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方式、接受能力。在语文审美化教学的方法里面,已深刻地印上了教师的本质力量。语文审美化教学是教师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例如,笔者在讲课文《春》时,先用各种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绘几幅画:“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春草图”,学生以文字欣赏画面,不用教师多讲解,就可以体验和感受。学生在自在自为中联想、体验,自然输入识记系统。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得到培养,并在感受美的画面中学习,主体也体现了出来。在互动中,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掘,主客体彼此交流,共同寻到了创造的活力。

三、语文审美化教学实现的方式

语文审美化教学主要是以情动人,以形诱人,通过教师艺术化的设计、创造的各种形态,渗入真实情感,在课堂中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主体(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观照到了主体的自我,并感到了无限的乐趣。

(一)教师必须有美的教学理念

没有美的理念也就创造不出来美的形式。语文教师除了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社会见闻、丰富的情感体验、娴熟的表达技巧外,还需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不人云亦云,不迷信,敢于向某些固定的思维模式挑战,意识独立,做精神的主人,决不做别人意识的奴隶,创造全新的教学境界,吸收世界上先进的教学理念(实践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情感性学习、讨论式学习),加上自己的智慧,用美的形式进行教学。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

语文审美化教学的特点就在于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手段,通过欣赏美的事物和创造美的形式的教育活动,以激发学生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引起他们强烈的表现欲望,在愉悦中接受教育。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用直观、形象的原则,创造悦耳、悦目的教育情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语文审美化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各种感觉器官,进入学习的境界,进入作家所创造的精神世界里,进行创造性的阅读。“文以载道”。语文教学要塑造学生的人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人生启迪。语文教师应自觉运用审美化教学方式,充分体现教者的主导性和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性,不仅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情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还提高了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作者:贾俊仁 单位:甘肃省陇西县渭州九年制学校

中学教学论文:中学英语高效课堂教学论文

一、必须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洗脑

目前,仍有许多教师对高效课堂怀有质疑的态度,还是带着老一套的教学方法走进课堂。他们认为,高效课堂是在给别人演戏,是在快活的环境中欺骗自己。因此,他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去尝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更谈不上在具体的课堂当中实施和应用。所以,我认为要实施英语的高校课堂,首先要让教师充分认识目前英语课堂的教学现状,找出课堂出现问题的原因,才有可能改变传统课堂,从而有勇气和信心去尝试和面对高效课堂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

二、要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历来都是唱独角戏,一走进课堂首先整顿课堂纪律,让教室里变得鸦雀无声。接着按课本的编排向学生讲授知识,而学生在下面规规矩矩地听着。有时,老师为了节省时间,恨不得一口气把所有内容说完,根本不给学生任何讨论和发言的机会,整个教学过程非常压抑,没有任何课堂的活力。目前倡导的高效课堂要求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向积极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授课的同时,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思维空间,让他们在课堂上动起来并与同学一起交流,充分去思考老师提出的有关问题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上来,让他们形成自己的思维,从而更大地去发挥他们的创新合作思维能力。如在平时的英语课堂上,多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对话,让他们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感受英语的魅力。这样,学生不但操练了英语日常用语,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上台展示的胆量和信心。久而久之,学生会在今后的课堂上大胆发言,主动地参与,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

三、精心组织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仅仅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大胆地登台去展示并畅所欲言自己的观点,这可以说是天方夜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组织和指导好他们的预习,让他们明白预习什么、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等相关问题。应该在自己的教案中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的预习做一个精心的设计和安排。比如英语里面大量的单词,如果学生不组织提前预习,那么要保障课堂教学顺利地完成是很困难的。所以,英文单词的提前预习我认为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分组讨论单词的发音以及它们的构成,从中发现一些拼写规律,然后尽力去熟记它们。特别是一些有难度的单词,可以指定本组的小组长去领读和讲解给组员。这样,既给教师腾出了时间,能让他们充分地备课,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千方百计让课堂气氛活起来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较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想关键的是要创设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一个哑巴式的英语课堂注定英语教学会失败的。所以,教师不仅要关注课堂中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学到了本领,更要关注课堂气氛是否活跃。缺乏生机和活力的课堂只能是导致教师越讲越累,学生越听越烦,何谈课堂的效率呢?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课堂教学效率将会大打折扣。

五、教者应不断“充电”提升教学水平

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现象在当今社会中显得尤为突出,而且知识在不断更新。所以,教师一定要不断地学习,把“教到底学到底”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具体教学中,学校的安排一般都是什么专业教对应的学科。因此,教师在平时对自己的科目还有点交情,对其它学科的知识从不过问和研究。特别是英语科涉及到的边缘知识更为广阔,学科的渗透性显得异常明显。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能给学生穿插一些课外的东西,学生可能会听得更起劲,进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教学实践证明,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无法满足学生的求职欲望。目前大刀阔斧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要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变为一名“多功能”的教师。教师除了在平时把自己的课上好后,一定要抓住课外时间不懈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力争做一名学者型的老师。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更富有魅力充满活力,学生才会对课堂感兴趣。一旦学生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那么还有什么理由担心课堂的效率呢?

六、注重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使课堂生动起来

英语课堂的特殊性在于教材中包含很多对话和图片,特别是包含了大量的单词。很多学生认为单词是他们学习英语的较大障碍,中文意思很难记住。这归根到底是当时记忆得不够牢固,也就是说当时单词在自己的脑海中没有形成深刻的印象。所以,单靠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口向学生讲授是远远不够。假如教师能借助于一些多媒体技术把相关的英语单词和其图片一起呈现在屏幕上,学生将会一目了然,所教内容会更生动、更形象,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进而提高课堂效率。总之,传统的英语课堂模式已经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高效课堂的大力推广已经是大势所趋。所以,教师应不断反思过去,认真研究教法,争做学生的伙伴,力争做一名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作者:高艳青 单位: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第九中学

中学教学论文:德育立场下中学历史教学论文

一、案例分析

(一)问题审视

以上案例中,历史教学依然没有走出知识教学的桎梏。Z同学所在学校的历史教学将历史知识作为主要学习内容;L同学所在的南京某中学虽然已采用开卷考试形式,但是平时教学依然围绕历史知识点的资料收集展开,教学实践依然处于一种“考试为中心,知识为砝码”的惯性思维之中。两所学校都存在将历史教学简单等同于历史知识教学的倾向,这是上述案例所暴露的及时个问题。更为深层的问题在于:在此种知识教学模式的主导下,学生成了知识存贮的容器,花大量时间用于知识的记忆,而历史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意蕴在教学中得不到挖掘。比如Z同学认为历史教材本身对她来说具有教育价值,但是由于教师缺乏道德敏感性,很少就历史事件的道德内涵与学生进行讨论,而是就历史言说历史,更很少联系学生当下的生活。这使得历史教学的德育价值在教学中得不到体现,最终阻碍了历史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

(二)原因探析

要探析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需要从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考核方式入手。在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以试题考试为主的教学评价方式依然是最为重要、最有效率的评价方式,而考试成绩依然是评价教师教学的最主要指标。因此,平时的教学以考试为目标,学习是为了考试等固化思维依然影响着教学实践,考试这根指挥棒依然决定着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根据笔者调查,受访学校平时的考试主要是教师自己命题,这些教师受传统的应试教育考核方式的影响,依然选择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作为考察内容,其中,对客观性知识点的考核仍然占据着较大的比例。这种考核方式容易将学习结果进行量化处理,同时,客观性知识点在考核中作为答案容易辨识,可以较大限度提高教学评价的效率。由于学校跟不上考核制度变革的步调,每逢全市历史统一考试,历史成绩就会集体大跌,暴露出了学校历史教师这种固化的应试思维对整个历史教学实践所产生的消积影响。在这种考核模式的指挥下,历史教学没有摆脱知识学习为核心的痼疾,更为重要的是,德育价值被忽视,道德意涵被知识教学消解,有违教育的最终目的——育德树人。

二、历史教育的德育价值分析

历史教育的使命不仅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也承担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培养良好德性的功能。

1.历史的存留蕴涵着人们的伦理诉求,历史教育传递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理解,这对于帮助学生反思当下的生活并建构未来的美好生活具有积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历史不是一堆关于已经发生了的事实的简单堆积,而是承载着人类特定的价值诉求。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就指出,其目的在于“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而“成一家之言”即史学家借史传递其价值判断。而历史对事件真实性的追求决定了,历史必然以某些已经发生了的事实为基础。所以说历史是事实与价值判断的结合。历史不能脱离人而存在,人是伦理性的存在,因此,历史的价值判断中又包含一种伦理判断。伦理判断是对日常生活中人们行为、品性的有关“善恶正邪”的判断。历史的存留与传承必定承载着人的伦理诉求,历史教育可以通过向学生呈现历史上人类生活境况与历史故事传递丰富的伦理意涵。例如,初中人教版历史教材“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一课中“百家争鸣”,不仅呈现了每个学派的思想主张,更暗示了每个学派都有其所代表的价值立场,儒家所提倡的“仁”与墨家的“兼爱”都有具体的道德意涵,至今仍有深刻的启示。

2.历史教育能打破时间的界限,使不同时期的人与事在同一平台上得以呈现。

学生通过学习自己民族的历史,能够塑造一种民族的集体人格,从而获得一种历史责任感。个体通过回望自己的意义世界建构完整自我,每一个正在生成着的自我都离不开过去的经验,而一个民族的历史就是对民族过往的回望,通过这样的回望建构一种民族的集体人格。雅斯贝尔斯在《德国罪过问题》一文中指出,人类需要审视作为整体民族中的自我,每一次人道的灾难都是整体的民族所犯下的罪过。灾难幸存者之于死难者存在一种经由内心审判的行而上的罪责,这种来自内心审判的基础即是将自己作为人(或者说普遍理性存在者)本身去思考民族集体的人性。这种集体人格能够使我们获得存在的历史感和责任感。例如,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向学生讲述日军侵华时期我国百姓所受苦难、所有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抵抗日军侵略的故事,能够让学生获得民族归属感与责任感,通过历史教育所培育的历史存在感与责任感是其他学科教育无法替代的。

3.关于世界历史的教育可以使学生获得一种世界公民意识。

全球化进程以及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使得世界各民族的发展与命运紧密连结在一起。为此,全球化时代对传统的公民身份提出了新的要求:每个公民不仅要作为一国公民积极参与本国事务,而且还要做一个具有国际视野与全球意识的“世界公民”。与此相适应,旨在培养负责任的并具有国际视野与全球意识的“世界公民教育”,也越来越成为各国公民教育共同关注的新的维度与亮点。世界公民教育要求学生不仅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而且关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从而实现多元文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相互宽容。而世界历史教育能够让整个世界各个民族的发展脉络在学生面前得到清晰呈现,在拓宽其视野的同时,培育学生对人类共同生活世界的关怀与热爱,培养作为一个合格世界公民所需的品格。因此,世界历史教育是培养世界公民这一教育目标的重要形式。

三、道德立场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要发挥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让教师走出知识教学的窠臼,具备一定的道德敏感性;其次,将历史事件还原为生动的故事,使学生更为深刻地体验历史;另外,为了使历史走进学生的生活,需要充分利用活动课的特殊价值。

(一)提高教师的道德敏感性

就教学内容来讲,历史教育本身蕴涵着丰富的伦理价值,历史教材本身就是很好的道德教育读本。提高一线历史教师的道德敏感性,使其能合理利用历史教学中的各类资源,才能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与历史进行对话与思考的平台。教师应有意识地就存在伦理争议的历史事件与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思考与判断,培养学生运用自己的道德理性思考自己当下的生活能力。例如在学习“”一课时,教师不仅需要向学生解释当时社会整体的动乱,同时也应该引导学生思考人性恶在动乱中是如何被释放与展现,又如何摧毁了人的尊严与社会正常的伦理生活。提高教师道德敏感性的另外一个层面则是建构德性的教学课堂,使得课堂教学本身具有道德性。教师需要从教学方式、与学生交往的方式等方面反思其教育是否是有道德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合德性的学校生活的一部分。

(二)将历史事件还原为生动的故事

历史,特别是人类早期的历史经常以文字而非图像为存储形式,所谓“历史感”即一种距离感,这种距离感通常使得今人对历史的理解过于模糊单调而不够丰满逼真。而现代影视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对于历史教育来讲,教师可以结合教学需要选择一些符合史实的影视作品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历史,从而获得更加真实与深刻的历史体验。影视作品能够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历史故事在学生面前呈现,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关于世界各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为世界公民教育提供良好的契机;更重要的是,影视作品以一种叙事的伦理角度让学生在移情中获得潜移默化的道德教化。例如,《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等就是让学生更深入、细致了解二战的影视作品。

(三)让历史走进学生生活

区别于课堂教学,活动课是开放的历史课堂,也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组织形式。活动课不教授相关的道德知识,但是教师可以将历史活动课打造成一个让学生获得道德观念的平台。要让活动课发挥道德教化的功能,教师应该让活动课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有关的活动主题转化成为学生可以理解甚至在平时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例如,让学生参与历史小故事的角色扮演,就历史事件展开小组辩论活动等。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上台讲述自己身边的历史故事,如在学习那段历史时,可以让学生转述亲人在那段历史中的遭遇,让学生体会历史并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活生生的人的故事。总之,只有让学生成为主体参与其中,才能让活动课成为一种真正的教化,成为孕育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生活课堂。

作者:刘小柳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

中学教学论文:中学欣赏教学及美术教学论文

一、欣赏教学对于美术教学的意义

中学美术教学与其他科目教学不同,既要秉承学术上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也要遵从艺术的发展形势,把握感性的情感表达与思想内涵。因此,中学美术教学要平衡好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关系。欣赏教学是美术课程中的基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用心感悟艺术品,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内在的思想。因此,欣赏教学的开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可以在理性教学的环境下形成感性思维,积极融入中学美术教育,有效强化美术教学的艺术特性。首先,在没有开展欣赏教学之前,学生与艺术作品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学生难以用艺术欣赏的眼光品评艺术品,难以理解艺术品深层的含义。应用欣赏教学法后,教师带领学生共同鉴赏艺术品,并在此过程中,教授学生如何欣赏艺术品及艺术品欣赏的意义。通过这种教学,学生会对艺术品产生全新的认识,建立起与艺术品沟通的“桥梁”,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悟,感受艺术品的艺术魅力。这对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以及学生人格方面的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其次,以往美术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的过程中,与其他科目教学一样采取固有的教学方法,没有根据美术学科的特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师生之间的交流存在隔阂,导致美术课堂教学质量不高。作为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教学与固有的美术教学并不相同。美术教师带领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整个过程,其本身就可以理解为师生之间的一次良性交流和互动。美术教师与学生在就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自然拉近了彼此的关系,改善了课堂的教学氛围,提升了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这为之后美术教学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随着学生思想上的不断成熟,欣赏教学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思想的表达,让学生在与美术教师交流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而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底蕴。,通过对欣赏教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欣赏教学并不仅仅是带领学生对美进行探寻,同时还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从人文到思想,从艺术到哲学,都有所涵盖。因此,学生在接受欣赏教学的过程中,会在多个方面有所提高,对知识有了多维度的认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行了有效的提升,并让学生在欣赏艺术品的过程中产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崇敬之情。这对于改善中学美术教学现状,弥补中学美术教学的不足都有着正面的作用。

二、优化中学美术教学中欣赏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

在对欣赏教学意义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欣赏教学与美术教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开展欣赏教学可以让学生转变对美术教学的看法,积极投入美术学习,并在与教师的不断交流和互动中,得到自我提升。因此,中学美术教学必须在欣赏教学的支持下才能高效、顺利地开展,并在艺术性方面有所提高。欣赏教学对美术教学至关重要,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使得中学美术教学的发展受到了限制。中学美术教师应积极解决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欣赏教学应用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使欣赏教学的质量有所提升。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欣赏教学进行完善:

1.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学生感知

以往的欣赏教学主要由教师带领学生对艺术品进行鉴赏,并使学生感知艺术品的魅力。因此,以往的欣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作用,这种陈述式的教学方法,一味向学生灌输审美思想和艺术构成方面的知识,并不能让学生真正产生对艺术作品的感悟,学生缺乏自己的想法,这与欣赏教学的教学宗旨相悖。因此,今后在欣赏教学的过程中,中学美术教师应摆正自己在欣赏教学中的位置,对学生进行有益的引导,而不是直接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美术教师要注重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主动发表对艺术作品的看法。要想做到这一点,美术教师需要改变平铺直叙的讲授方法,要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思考。如,在欣赏印象派画家莫奈的《日出》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谈一谈对该画的理解,并就该画的艺术成就做出自己的评价。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也更容易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观念。

2.营造教学氛围,强化学生感悟

无论何种科目的教学,要想提升教学质量,关键在于使学生融入学习氛围,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欣赏教学也不例外,美术教师要想真正发挥欣赏教学的作用,就要让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真正做到用心感受艺术作品,而不是肤浅地仅从外形、色彩等方面对艺术作品进行评判。首先,美术教师在进行欣赏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进行教学氛围的营造,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氛围中,情不自禁地被艺术作品所吸引。如,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中国水墨画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在班级内播放一些传统的古筝乐曲,让学生在古朴优雅的氛围中欣赏水墨作品,有效强化学生的感悟能力。其次,要对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深入挖掘,注重人文方面的教育,使学生的情感可以得到充分调动,让学生带着情感欣赏艺术作品,提升欣赏效果。

3.丰富教学手段,保障教学质量

欣赏教学以艺术作品欣赏为主,但现代中学的教育资源有限,不能为学生提供真正的艺术品,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经常带学生去艺术馆、画廊等地进行参观。因此,多数欣赏教学都是借助教材图片或者一些大型图片教具,这使得艺术作品的真正魅力很难被展现出来。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中学美术教师应借助现代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丰富教学手段,通过大屏幕向学生播放艺术作品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可以对艺术作品进行具体、、深入的了解。为了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纪录片或者教学微课,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被激发起来,真正实现欣赏课的教学意义。

三、结语

我国中学美术教学在一些地方存在不足,其中欣赏教学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改革欣赏教学需要中学美术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氛围,通过多种方式弥补欣赏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作者:王海明 来璐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中学教学论文:中学作文教学论文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在写作文时,很多学生感觉没有东西可写,当看到一篇作文题目时,更无从下笔,这恰恰反映了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少观察,缺少生活素材,如此这般,在写作文时,当然无从下笔了。那么,什么是观察呢?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爸爸的背影我们经常看到,也许也为此感动过,但我们看过之后就忘了,朱自清却写出了感人至深的《背影》;每一位学生天天都在和母亲打交道,司空见惯了母亲的爱,一切都习以为常,在学习了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后,才真正感受了母爱的伟大和朴素。由此看来,作家与平常人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有心,一个无心。细心的人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绚烂,把握生命里的火花,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如,要写一篇关于“顽强”的作文,在讲作文课的时候,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室前面的这些事物:春天到了,大地复苏,万物重生,教室前面的花园里一片盎然,尤其在教室与花园之间的水泥地上,几棵小草也探着小脑袋挤破厚厚的水泥,睡眼蓬松地看着这个世界。这样很容易让学生明白花园中的小草与水泥地上的小草之间的区别,帮助学生理解顽强的意义,获得写作的灵感。久而久之,不仅能让学生学会怎样从生活中汲取素材,还能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分析社会,关注人生。

二、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

写作文光靠观察是不行的,还需要有精湛的语言,这就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也就是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有目的地施展阅读计划。在农村,学生的课外读物是有限的,要让学生多读书,教师就必须想办法,每天固定半个小时的时间,规定内容让学生阅读,同时让学生做读书笔记,摘录书中的优美词语、妙语妙句、精彩片段并反复吟诵。只有经过长期积累,语言才会丰富,写作时大量生动的语句就会涌向笔端。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了,写作水平也提升了,何乐而不为呢?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作文标题的创新

标题是一篇作文的文眼,是展现给别人的及时印象,读来不仅要朗朗上口,悦耳动听,更应有美感。所以,我鼓励学生以古诗文做篇名,增加标题的古典美和内涵。这样,学生在拟题目时便会仔细琢磨,写出好的标题来。

(二)内容上的创新

内容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是要表达的中心灵魂,是一篇作文成功的关键。要写常人之未写,立常人之未立的主题,努力从平凡中悟出不平凡来。同样是写一个人,常人可能说是大公无私、助人为乐、宽容大度等,但除此之外,还可以从他平凡的行为中看出可敬来,要以小见大,发掘出文章的真实情感。因为作文不仅可写所见所闻所感,亦可写所幻,这样的作文才能拓展学生的思路,充分表现创新精神。

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观察现实生活,激发相关想象

无论哪一类想象作文都脱离不开现实,离开现实的想象是空洞的。例如童话式想象作文,它根据中学生喜爱动物的特点,用动物代替人的形象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这类作文实际上是对现实的再现。如要求学生对未来生活进行幻想,写篇习作。这类写未来生活的想象作文对学生而言更有难度。未来是什么样的,全凭学生的想象。其实这些想象都来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教师应在日常多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如当看到学校操场的空间过于狭窄,能不能想想未来会拥有空中操场,用升降机来回启用等,这些现实中人们追求的更加、便捷的东西,都可以让学生大胆想象它的样子、功能、形状。

(二)结合课文知识,进行文章再创造

课文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例,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课文插图,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再造想象途径。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被金钱腐蚀的菲利普夫妇对再度沦为穷光蛋的亲弟弟像躲瘟疫一样躲避他,置亲情与不顾,活脱脱地暴露他们肮脏的灵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展开想象,试想假如菲利普夫妇船上邂逅相遇的是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将会怎样,让学生在不委屈人物形象的基础上,续写一个结尾,从对比中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主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三)通过诗词教学提升学生的想象空间

学生的想象源于现实,但是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如果教师捕捉得好,仍然可以提升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在教学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时,有一句写景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们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想象边塞风光的雄奇壮丽,感受大漠风光的雄浑瑰丽,进而感受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其次,古典诗词中许多的内容都需借助想象去理解,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岳阳楼记》等千古名篇,不借助想象就不能达到文章内涵的理解。可见,想象的过程就是解析文章主旨的过程,想象的过程也是为学生作文奠定基础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举一反三,这样作文教学才会不断有源头活水,历久弥香。

五、结语

总之,素材来自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在作文训练中,我们如能切实地从以上几个方面来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积累、模仿、实践获得素材,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便可开拓出一个新局面。因为真实是作文的生命,离开了现实生活,作文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指导学生向现实取材,作文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作者:卢全 单位:甘肃省陇西县云田初级中学

中学教学论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

中学语文教学中,大多还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讲析为主线,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依然是教师领着学生一步一步往前走。学生没有经历认真阅读的过程,没有经历独立思考感悟的过程,致使学生缺乏对阅读的正确认识,缺乏创新能力。(二)训练方式单一化,模式化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阅读教学模式化,训练形式单一化。表现在让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用同一种方式阅读同一篇文章,得出同一种答案,因为答案都是的。学生不能把自己真正的想法表达出来,阅读最终归于形式。另外,阅读内容也具有局限性,很多内容陈旧落后,不能与时俱进。导致学生无法感知、理解,缺乏主动探索,进而失去兴趣。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努力方向

(一)真正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但实际教学中,还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序进行,不能让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应该真正转变观念,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没有尝试,就没有成功,不去亲身实践,就得不到结果。只有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才能真正获取知识。阅读教学中,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教师则以参与者的身份给学生以指导,不限制学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来完成。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科技的更新,也要求教师与时俱进,终身学习,不断发展,不然就会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所以,教师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广泛的知识面,并且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最终将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组建高效的学习小组,促进合作学习

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开放性和知识广博性的特点,使语文教学更适合合作学习。如何有序高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下面谈一谈我的几点做法。

1.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分组前,与同班的任课教师一起商讨分配方案,综合各方面因素搭配四人一组。怎样确定这是四个人选呢?依据以下原则:(1)按综合成绩一优一差二中等的原则。(2)男女搭配的原则。(3)表达能力及责任感的强弱原则。(4)学习资料的拥有量的原则。如:拥有课外书的多少,能否网上学习等。分组后,本组成员商讨小组名称、组长、副组长、记录员、检查员等。学生会根据本组情况确定小组名称,如雄鹰小组、无敌小组等,推选大家认可的组长,便于日后的管理。

2.建立小组奖励机制。

组建学习小组后,必须建立奖励制度,这样才能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如,按时完成作业要加分,书写工整要加分,积极发言要加分,学习进步要加分等,加分情况由专人负责,24小时一整理,一周一统计,一月一发奖。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一个持久的过程。首先,给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利用每天早读、午读时间,让每个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阅读。教师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阅读的空间和时间。其次,鼓励学生学会思考,大胆质疑,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与感悟。,赏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作者:王继侠 单位:河北省承德市翠桥学校

中学教学论文:高中学生政治教学论文

一、以教材中的素材渗透德育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育的最主要的学科,因此,开展德育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政治教材中的任何一节知识点都可以作为德育渗透的素材,而且都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哲学常识主要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为已任,不管是唯物论、辩证法,还是认识论和价值观等,都能够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观点。当教师在讲授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将德育穿插在其中进行授课是每一位政治教师的天然职责,这样的教学能够做到润物无声。再如,在讲授“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时,为了更有效的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到逆境也能成才的深刻道理,教师可以结合“青蛙效应”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其中深刻的道理;“在一锅滚烫的开水中将一只活青蛙突然投向到锅中,就在将要落入锅里的一瞬间,青蛙奋力一跳,竟然死里逃生了。接着,专家又将锅里的水换成温水,将青蛙缓慢地放入到锅中,这个时候青蛙在锅里悠闲的漫游着,但是,随着水温逐渐的升高,这只青蛙却没能跳出水面。”接着让学生分析这只青蛙的悲剧说明了什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我们是否也在上演着青蛙式的悲剧?学生们开始展开激烈的讨论,很多学生得出一致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节知识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一步地去思索:“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蕴含着的深层哲理。这样的教学,既能够优化政治课堂的教学结构,又能提高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够促使德育教育在政治学科中的渗透得到更进一步的落实。政治常识则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政党观、民族宗教观、国际关系观的有力阵地,教师可通过大量知识载体,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对我们祖国、我们人民、我们党的热爱之情。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去学习,以此来逐渐地开展德育渗透的目标。要想将高中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需要政治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以及学习方式和课后反馈等方面都把学生放在及时的位置,教学时,还要同时兼顾到教学的导向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学生实现均衡的连续性发展。德育教育可以通过课堂的互动教学、情境教学的方式来代替传统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多倾听学生的内心感受,这也能够有效地改变学生过去死记硬背的机械式的学习模式,引导他们转变自身的学习方式,逐步地转移到自主探究知识的学习方向上来。设置开放的教学氛围,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实现道德行为和认知行为的和谐统一,增强他们的认知,强化他们的思想意识,促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学习政治知识的内涵,以此来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健康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认真地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的且切合实际的教学手段,就一定能够提高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益。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既要是知识渊博的智者,同时也应该是学生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具备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精湛的业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出更多更的人才来。开展德育教育时,教师首先需要考虑自身人格对学生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并把这作为教育、熏陶学生品格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此,教师授课时,要注意自身的形象,言传身教,用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坚定的信念和意志去教育学生,去影响学生。此外,政治教师也应该具有远大的理想、渊博的知识,坚定的立场以及高尚的情操,实事求是,这些都在无形中对学生起着很好的带头示范的作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不断地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还要具有高尚的师德,比如,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坚强的意志;还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判断力,对真、善、美要由衷的敬仰,对假、恶、丑要愤怒鞭挞。教师这些素养都能够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影响。在思想政治课中开展德育教学,实施德育渗透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端正自身的教学指导思想,确立正确的德育观念。此外,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以情感人,情理交融,努力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质量;拓宽政治课堂的教学渠道,把政治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当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所需的人才。

作者:贾晓静单位:河北省唐县第四中学

中学教学论文:有效性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1.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注重自己的形象,尤其是给学生的及时印象。形象,作为一个人衣着装扮,同时会反映出一个人的欣赏水平和生活习惯。老师的着装需要注意大方得体,装扮适宜,学生对老师的印象好了,也愿意积极配合主动地学习。其次,教师必须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在上课过程中平等对待每个学生,给他们提供公平的发表意见的机会。除了在学习上帮助学生之外,中学语文教师还应该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现在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烈,作为老师在交谈了解情况的时候,需要真诚沟通,并尽力帮助学生解决其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2.注重教学语言、行为的有效性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语文是一种“具有丰富情感的课程”,要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注重自己的教学语言。首先,教师必须具备必要的语言技巧,在上课过程中要尽量使用生动的语言来讲解课文,用实际的行动来表现语文课程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并在课堂上多创造出学生发言交流的机会,针对用词不当、语言平乏等问题,当场予以指点纠正,让学生慢慢看到自己语言改进的过程和成果,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要注意言辞恰当,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另外,语文教师的肢体动作、眼神、表情等都会对学生语文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课堂上一个会心的眼神称赞、一个严厉的注视提醒、一个轻敲桌面的批评,有时比语言更有效。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课文内容适当使用肢体语言,同时要注意在讲课过程中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

3.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中,学生才是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注重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首先,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激发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甚至让学生自己讨论学习、上课的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其次,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先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同时注意问题和答案的广泛性,不以标准答案的框架来限制,倡议多种答案和自己的想法表达,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再次,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情景学习等模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4.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辅工具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学校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为了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们必须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辅工具,如多媒体等。多媒体技术通过给课文配图、配声音等形式,提高了中学语文课文的趣味性。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雪》这首词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这首词配上音乐,营造一种气势磅礴的意境,通过精美的音乐和有感情的朗诵,感染学生,让他们沉浸在诗词的氛围里,自我感受词的美、境的美。合理的借助现代化的教辅工具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乐趣、科学、高效的语文课堂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追求,为了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师必须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注重自己的教学语言和行为,同时积极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

作者:汪选桃单位:安徽合肥市庐江县龙桥镇黄屯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