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学教育教学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中学教育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学教育教学论文

中学教育教学论文:中学:服务小县大城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服务小县大城发展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根据县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的统一部署和县教育局有关贯彻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我校在结合实际制定学习实践活动方案的前提下,按计划正在开展及时阶段——学习调研阶段的活动。通过召开“学习动员大会”;集中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 邓小平 论科学发展》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分组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法规,并组织进行讨论、书写学习体会,使我们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思想理论和科学方法论,我们必需努力去学习和实践并认真贯彻它。

办有一定影响的学校;办标准化、现代化、信息化、特色化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学校。这是全社会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我们二中人不断追求的目标,我们有信心实现这样的目标。当然,目前我们最主要的工作是正视现实,发现问题,寻找对策,通过破解难题,努力工作推动我校教育教学事业和学校内涵建设的不断发展才能最终实现目标。

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观念还不能适应目前生源结构的变化需要,这严重制约了教育教学的高效性,影响了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

2、教学质量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的差距。

3、整体师资水平滞后于教育事业的发展,骨干教师数量不足。

4、教师的质量意识存在片面性,至少在行动上过分追求分数而轻视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习得和素质的培养。

5、教师对学校半封闭全程管理造成的高强度工作量还没有适应,教师中以奉献为荣的主旋律还没形成,师风师德有待进一步提高。

6、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还有不到位的地方。

这些是滞碍我校发展的主要因素,必须得到重视和解决。科学发展观的及时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下阶段深入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坚持发展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展要依靠师生、家长、社会的思想。采取边分析,边整改(二个阶段有机结合)的做法。主要工作:

以“责任和习惯”主题活动为载体,以师德主题教育、学校内涵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等各项活动为抓手做好各项工作。

一、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和管理,深化教师的培训

1、开展师德主题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在全体教职工中认真开展“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师德主题教育活动,提升我校教师师德修养,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倡导敬业奉献,树立教师崇高形象。

目标要求:通过教育使“三个标准”得到确立,“四个目标”得到实现,“六个做到”得到落实。

具体活动:通过集中学习十七大会议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提高教师的思想理论水平。通过学习三个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育部关天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提高教师依法治教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通过观看抗震英模片、名师楷模孙维刚、魏书生、于漪和胡总书记给孟二冬女儿的一封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千名教师进万家活动、“六查六看”和“十不准”落实活动来规范教师的行为改变教师的工作作风。通过组织教师参加“我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教工之声” 歌咏比赛,“我的育人故事”征文活动、开展教师阳光工程和“德艺双馨人民教师”评比丰富教职工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

2、建设制度强管理,科学评价重绩效

我们认识到“向管理要质量,向科研要成绩”不能总是停留在口头号上,加强管理必需从加强制度的建设和落实上面下力气,今年我们重新修订并在通过教代会上审议通了,《教职工年度考核方案》、《教职工请假制度》、《教育教学事故处理办法》、《课堂教学常规管理办法》、《班主任月考核办法》、和《教学质量评价奖励方案》,并打算在暑期编成教师手册和学生手册,对师生的各项活动进行科学规范,提高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同时,还制定了涵盖教师工作量、教育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班主任工作、教学质量、年度工作考核等五个方面的《教师绩效考核奖励方案》对教师工作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奖励,奖励金额拉大差距侧重绩效,真正实现奖优罚劣,奖勤罚懒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建设学习型的组织,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

①坚持中层干部的夜学制度,要求每学期形成一万字的政治理论和业务方面的学习笔记;②要求干部发挥的领头雁作用,工作上率先完成“123”工作,上班实行ab制,并每学年对干部进行民主测评和考核;③坚持在教师中公开选拔中层干部是我校多年来一贯的做法,在今年8月份公开选拔了3位思想和业务的教师充实到中层科室,通过充实和调整,提高了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现在,一个年轻化、讲政治、讲原则,讲学习、懂业务、会工作、效率高的干部队伍已基本形成。

4、加强培训,提升师资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发展,“一所好学校,必需靠好教师”,我校在近几年师资严重外流的情况下,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建设显得更加迫切,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打造一支和谐的教师队伍,我校所有一线教师进行了中长期发展 规划。把教师根据专业发展状况分为三个层级,为各层级教师的发展创设多样平台,鼓励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尽快成长。 一一(1)骨干教师的发展 一一我校制定了《__县第二中学“名师培养工程”实施方案》,根据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水平,课堂实践能力和潜力及自身的期望确定骨干培养对象,通过“名师培养工程”,优先安排他们参加各级的教师培训和外出学习,培训和学习的方式主要有听取专家报告,参加培训班及与民名校结对教流(先后与桐乡六中、桐乡启新学校、桐乡市求是实验学校结对交流,并组织骨干教师们前往取经和学习)等,同时学校还为他们创造展示平台,如给同学科教师讲座、争取机会上市县公开课等,并鼓励他们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和评比。目前,我校的骨干教师参加省“名师培养工程”,省、市“领雁工程”、市“绿谷名师”、“县骨干教师培训班”等培训共 30 人,08学年参加省、市、县级各类培训共100多人次,费用达 7.52万元。

(2)成长中教师的发展

①由骨干教师组成的校“学术委员会”对中青教师发展的指导。学术委员们不定期对他们进行“推门听课”,课后马上从教学设计、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方面对他的课堂教学进行点评,以提出改进意见为主,第二个月又以同样的方法听课指导,监测他们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水平。“学术委员会”活动的开展,促进了一大批中青教师、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

②“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互助。师傅由学校的市、县学科带头人担任,徒弟是学校的部分中、青年教师,通过拜师结对后开展师徒帮扶活动,过程记录由徒弟填写学校提供的“青蓝工程”手册,每月由学校教科处负责进行过程性的巡查和考核。每学年评出的两对师徒,推荐参加县教科研“青蓝工程”年度奖评选。我校的“青蓝工程”活动本着“过程看师傅,结果看徒弟”的宗旨,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听课学习、师徒研讨、教学反思、科研指导等活动,为年轻教师的成长奠定了坚石。

(3)全校教师共同发展

①融校本教研、校本培训为一体的学校特色校本培训。以教研组为基本单位,坚持一周一研,以主题为特色,以方式不同的活动为载体,开展了 “素质提升工程”校本培训、“班主任校本培训”“五分钟论坛”“你眼中的好课”校本论坛、教师“国旗下的讲话”“教师智慧读本”“课堂观察五十问”“课堂教学十个问”“我的教学风格”“如何编制一份好试卷”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励教师们深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鼓励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基本的教育科研理论知识,加强对所遇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②鼓励教师开展立足实际的教育科学研究。一是抓教师的教学反思和行动研究。要求教师定期完成教科研阶段性作业如教学反思、教育叙事、读书笔记等;每个学期各层级的教师都要完成不同的期末作业,根据完成的质量,以《教职工年度考核方案》对其发展情况作出评价。二是抓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鼓励骨干教师带动其他教师参与课题的研究和指导论文撰写,学校通过《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给予全力支持;三是开展暑期特色师德培训。我校师德培训的较大特色就是24小时必是教师军训,让教师以学生的身份走进运动场、走进军营。

二、抓常规、重效率,抓补偿、重落实,多管齐下提质量

我校在县《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办法意思见》的指导下制定了适合本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办法》、《课堂教学常规管理办法》、《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反馈登记》及处理办法和《学习常规》等,狠抓落实:实行一周一小结、反馈,一月一考核,有效地保障了我校教与学秩序的有序进行;同时,我校还做好以下几项抓质量的举措:规定一周一次的学科组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研究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探讨提高质量的办法;做好生补优工作和薄弱学生的补偿工作,既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办好思维培训班和基础辅导班;每年做好教学质量分析和教学目标的分解并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和奖励的依据;制定学段、全过程的《教学质量评价奖励方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通过以上的举措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转变观念、以生为本,努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传统的唯分数论成贩的单一评价方式已经过时,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必需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必需确立的质量观,必需为关注学生的发展,必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校一方面利用环境优势努力营造和谐文明的文化氛围:①做好环境的和谐文章:让学生作品上墙,让墙壁说话;让花更艳,让树更郁,让草更绿;让卫生更整洁,让灯更亮,让校园更美;②营造书香校园:我校利用县图书中心的优势,认真开展“读书工程” 规定了读书时间(每天课余半小时、每周一节阅读课)、阅读内容(推荐书目)、阅读量(24小时3000字,初中三年230万字)、阅读方式、检查方式,使“读书—学习—反思”成为每位学生的行为习惯。实现读书启迪心智,读书滋养心灵,读书涵养人生目的。③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学校开设“历史的今天”宣传栏,由校团委组织学生会搜集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在宣传栏上展示相关历史知识与给今天的启示。介绍“祖国大好河山”和祖国地理风貌和各地的风土人情,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型纪念日活动,如“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18日九一八事件纪念日”、“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④关注学良好习惯和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新生始业教育和师生野外长途拉练。⑤关注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深化青年志愿者行动:到“凤凰山公园”就是我校认养的绿地,组织“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青年志愿者行动,开展“关爱公物·爱我家园”活动,组织116名“文明小使者”走进元和广场,江滨公园,开展学做文明人“快乐洗手,健康一生”的活动。

另一方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结合县教育局提出的壮苗工程(困难帮扶工程、读书工程、兴趣特长培养工程、行为习惯养成工程、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工程)、“四节”活动(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体育节)、开展好每周三天的“体艺二加一”活动和大课间活动和长跑活动,不断地总结 经验与尝试实践,力求办出自己的特色课程,学生个性在活动中完善,技能在活动中形成,特长在活动中发展,综合素质提高。如我校的篮球队所取的好成绩正是基于我校开展的体育二加一活动的扎实开展。

四、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的教学设施,较为长久的办学历史所形成的文化积淀,综合学科教师的优势给我校办出特色创造了独特的条件:抓好几个运动队,如校篮球队,乒乓球队,游泳队等是我校办学特色的突破口。

五、廉洁奉公,勤俭节约,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中学教育教学论文:[中学化学]化学教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讲到素质教育,有以下几个问题想提出来和同志们商榷。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智力因素培养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关系及在化学教学中如何着眼于素质教育等问题。

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没有考试的教育也是不的教育,显然也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谁也不会认为“交白卷”是素质高的表现。然而,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发展的公民,而不是培养“考试得高分,其余不沾边”的高分低能的公民。事实上,随着考试内容及考试方式方法的不断改进,高分低能现象也在逐渐减少至低程度。从这个意义讲,考试与素质教育的方向是一致的。

化学教师如何在突出素质教育的化学教学中驾驭考试呢?一方面,考试所涉及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自学、思维等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对于观察能力(图片观察除外)、化学实验的动作技能及德行、体质等难以通过考试检测,但学校及教师是不是只要抓住了“对付考试”就抓住了一切呢?显然是行不通的,及时,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不再单纯看升学率,同样,学校评价教师也不再以升学率为尺度。第二,经验表明:化学教师除了上好课外,也应与学生沟通情感,关心他们的思想品德,身体健康等诸方面的进步。即素质教育抓好了,考试成绩也一定会上去的。相反,倘若对大纲所规定的“掌握、理解、了解、常识性介绍”等不同层次的要求视为多考与少考、重点考与非重点考、考与不考来组织教学是有害的,即那种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做法应理智地予以摒弃。

二、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关系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个性特征,主要包括:兴趣、动机、理想、气质、性格、品德、情操、情感和意志等等。它在人的行为的或心理的活动中起着动力性和方向性的作用。而中学时代,正是一个人的智力因素迅速发展,非智力因素逐渐形成、发展和趋于稳定的关键时期。

对待这个问题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发展,而非智力因素则认其自然地发展,认为后者是学校和教师所管不了的,是社会和家长的事情。另一种态度则认为非智力因素也要像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样,使之与智力因素得到同步的发展。有位心理学家说得好:人的心理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任何一方出现“病症”,都会抑制另一方面的健康发展。非智力因素应如何培养呢?它与智力因素一样,同样有着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

如学习化学的良好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就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即好奇兴趣喜爱爱好热爱。化学教师往往利用化学实验中的发光、发声、发热、颜色变化、状态改变、气味等奇异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但好奇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接着,教师又通过形象生动、明白的讲授、以及性质联系用途、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加以引导和巩固,还有作业与考试的成功的鼓舞等,逐渐使好奇发展为兴趣。兴趣比好奇要深刻、稳定、具体清晰且有力。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发展为喜爱、爱好和热爱。当学习成果常与荣誉、理想和抱负联系在一起时,喜爱、爱好和热爱就融有强烈的情感和意志色彩,具有稳定、持久而强烈的动力特征。

又如良好道德情操的培养和形成也有一个知、情、意、行的谐调统一的发展过程。由此可见,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存在着一个开发和引导、稳定和巩固、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不仅如此,它还有一个特点是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反复性,此外,也受到智力因素的制约。因此,只有让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得到同步发展,其心理才能算是真正的健康发展。

三、化学教学如何着眼于素质教育

前面讲过,“双基”教学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在化学教学中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重视实验教学

有人提出: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我国化学家戴安邦先生也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因此,我们不应该因为升学考试中对化学实验的动作技能测试不到而忽视实验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已深有体会: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化学知识、培养科技素质。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实验中的时间和空间的运筹能力;通过计算和称量实验是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量”的概念呢?通过“打开试剂瓶盖要倒放”的动作技能的训练是否可以让学生养成“揭开茶杯(或电饭煲锅盖等)要倒放”——以防止污染的习惯呢?至于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等就不再赘述了。

(二)重视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突出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我们应当想方设法,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丰富多采的。如组织和指导学生办化学小报、化学墙报、化学魔术表演、自制仪器和自找代用品、做家庭小实验、举办化学讲座、化学竞赛、搞社会调查、组织参观化工厂、化学兴趣小组开展化学实验等活动。就拿这次全区义务教育化学样本班研讨会期间组织教师们参观遂川火柴厂来说,与会者亲眼看到小小的一根火柴,制造出来竟要这么多的设备和工序!不仅验证了课本上写的:火柴盒侧面所涂物质是红磷、三硫化二锑等混合物,火柴头上的物质是氯酸钾、二氧化锰和硫磺等,使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结合起来,而且还体验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时,同样还需要人们创造性的劳动,也充分体现了工人阶级的智慧和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伟大创业精神。这必将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紧密地联系社会,取得课堂上难以取得的效果。

(三)重视练习与学法指导

现在谁都知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很重要,应如何来培养呢?我认为有两条途径值得重视,一是指导阅读,二是指导练习。指导阅读就是要有组织、有

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特别建议:好的阅读材料是教材。初中化学新教材图文并茂,思考性、可读性强。且正好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既起到课前预习的作用,又能使自学成果在课堂上得到及时的验证,从而增强自学信心和激发自学的兴趣。教师给出适当的阅读任务——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对教材中的文字说明、图象图画、数据等应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指导练习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为学生选择适合的练习题,使学生免入题海之苦。这里若将习题分为两类的话,一类则是为学生及时消化和巩固新学知识,使新学内容与原有知识同化后,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即所谓“形成性练习题”。另一类则是提高题,即对某一知识点从各个不同方面和不同深度进行揭示,使解题时对该知识有深刻的理解,以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需要运用类比、分析、归纳、综合等多种思维方法,使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严密性、创造性等各种思维品质得到有效的锻炼。

二是要通过典型习题讲解,不仅教给解题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练习之后去整理知识、使知识在头脑中清晰化、条理化、网络化。因此,每做完一道习题应该进行一番反省思索工作,如这一问题我是怎样解决的,应用了哪些相关知识?我是怎么想到这种解决办法的?还有其他解决办法吗。

综上所述,有关在化学教育中突出素质教育的问题,一要提高认识,二要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浅中学教育教学论文:议中学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教育教学现状与思考

中学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教学现状与思考

宁乡一中:彭惠才

[内容概要]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把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在中学教育教学当中,在升学考试当中,存在着重理轻文的做法。笔者如实地反映了这些问题,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以期引起各方关注,自中学阶段开始,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以更好的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

〔关键词〕中学教学 哲学社会科学 发展繁荣

问题 措施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把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意见》指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意见》的这一论断,把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的高度,有利于中学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教育教学教研,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

中学教育教学有没有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和义务?答案是肯定的!现行中学语文、历史、政治、地理等学科的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文学艺术、伦理学、哲学、宗教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教师能否教好这些内容,学生能否学好这些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他们今后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和态度。可见,中学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教育教学,对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起着奠基石的作用。

但是,中学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教学的状况又如何呢?在此,笔者抛开成绩看问题,如实地说,中学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教育教学状况,令人堪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副科”地位难以动摇

中国对待哲学社会科学,自近代史开始,逐步形成两种极端的认识。至封建社会后期,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世致用”的思想仍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代表“格物”的自然科学知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认为是“末业”。当时读书人学习自然科学技术,常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的体现。鲁迅在《<呐喊>自序》对学业的选择及其母亲的态度,便集中体现了当时社会的这种思想。同时,一方面由于西洋人凭借“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打破了晚清政府“大清帝国”的美梦,屈辱之中政府主导的洋务运动开启了西学之路;另一方面,中国留学生看到西方工业革命所取得的巨大物质成就,对自然科学的伟力顶礼膜拜!他们回国后,不断向国人宣传西方的物质文明,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自然科学逐渐取代了“经世之学”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统治地位,成为“本业”。改革开放之初,社会喊出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更加体现了自然科学在人们心目中的主导地位。当代高速发展的物质文明又为“理科至上”提供了外在而有力的注解。又由于哲学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技术那样直接创造物质文明成果,哲学社会科学也就变成了不少人们心目中的“副科”!总之,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在不少人心目中的“副科”地位根深蒂固。中学生选择文理科时,选择文科在不少人心目中是无奈的选择。

二、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

教学中,哲学社会科学在表现形式上,主要以文字为载体,表现形式较单一,不象自然科学那样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文字、图像、试验、实物、公式、定理等多种途径来表达和体现。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表现形式的单一性,既难激发教者的施教兴趣,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严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把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当作纯知识教学和学习,忽视了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和思考,弱化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在伦理道德、思想政治、人生价值等方面的教育功能。

三、升考“指挥棒”,削弱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在中学、社会上的地位

目前,高中文理分科,高校分科录取的招生体制,直接影响中学教育教学的理念、选择和行为,也直接影响中学生学习的理念、选择和行为!升学考试“指挥棒”作用决不亚于科举制度对整个封建社会的影响。高中文理分科时,学文学理人数比例的依据直接受制于高校录取文理学生的比例。这个比率大致在文理1:2左右,因此,文理科的班数比例和人数比例也大致如此。这种分科,强有力地影响整个中学教育教学。初中,由于高中招生考试中,升考的主要课程是语、数、外、理、化,政、史、地要么干脆不考,要么考而不计入总分,要么计入总分而所占比例极低,导致这些科目的教师认为自己没有用武之地,主动放松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教育教学,学生也自然放松了这些课程的学习。高中,“升学率”的高低更是学校存亡的关键,是考查学校领导政绩重要砝码,不少学校的课程设置、各科的课时安排围着高考“指挥棒”转,置国家课程开

设计划而不顾。上述问题,影响了中学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影响了学生学习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积极性,不利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不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笔者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中学政治教师,对此深感痛心和忧虑!为此,笔者建议各方,从以下几方面致力于中学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教学教研工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打下扎实的基础,开辟崭新道路。

一、 大力宣传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具有先导性、革命性、指引性。特别是在社会发展的重大变革时期,这种作用尤为突出。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社会学这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神权的人文主义思潮,无情的揭露了教会的腐朽,把人们从封建教会的精神桎梏中解放出来!继文艺复兴之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继续对封建神学统治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深入的批判,对未来社会作出了许多天才般的构想,进一步掀起了整个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人文学者的思想,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建设,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程!卢梭、孟德斯鸠等人的思想,像黑暗中照亮人们心田的太阳,像瓦解封建神学统治的利剑,像指引人们不断前进,冲锋陷阵的旗帜!他们的光辉思想,是人类永恒的精神财富,不仅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当今社会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指导之下的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科学,不仅指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而且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不仅影响、指导改造着中国,而且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上个世纪末英国多家媒体通过网络评选“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的得票数雄居榜

首。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以其伟大的主义,以其对人类历史的巨大、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当之无愧地被评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

由此观之,哲学社会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巨大而深远的,是自然科学不可替代的。在此,作者并无意否定自然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旨在唤起我们对中学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的关注与重视。

二、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社会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热情是兴趣之源,兴趣是好的老师。学生对学科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一方面来自学生本身对学科的认识和爱好,另一方面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科的正确的评价和引导。人非生而知之者,学生对学科的认识,一开始主要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我们这个社会,在教育子女、教育学生、教育青少年的问题上,带有太多的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色彩!不可否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金钱指挥棒”的影响和导向。青少年不大喜欢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认为这些学科将来不能给自己“一技之长”,不能给自己带来高收入。我们在重视培养青少年对自然科学学科学习兴趣和爱好的同时,也要把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到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学习上来。这里好有一比,自然科学知识好比人的躯体,社会科学知识好比人的灵魂,二者不可偏废!只有躯体,没有灵魂的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其实,许许多多的自然科学家,不仅自然科学研究领域成就,而且其人文精神之高尚可与日月同辉,诺贝尔、爱因斯坦、钱学森便是典范。他们研究成就的取得,本身就是与他们有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与对人类、对社会的高度献身精神密不可分的。我们要明确的告诉学生,要想在自然科学研究工作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就必须不断地努力学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使自己拥有一个高尚的灵魂!

三、培养大批具有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敢于开拓创新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教师

振兴中学阶段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离不开培养和造就一支年富力强、具有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勇于开拓创新的教师队伍。中学阶段,特别是在农村初中,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教师大多是“门外汉”,兼课的现象比较严重。据报道,有一所初中,20个教学班,教政治的老师就有18个!这些学科自然被“边缘化”了!思想政治课,名义上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说起来重要,可在实际工作当中,具体操作起来,就不重要了,成了其它学科教师的“搭头”!为考试而教学,教导学生标标划划,死记硬背就是兼课教师的天职!有其师必有其弟子,学生也就成了死记硬背的机器,这些学科在学生的心目中也成了死记硬背的学科,只注重其知识的记诵。一句话,老师与学生都忽视了这些学科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失去了教的兴趣和学的兴趣。笔者每接到一届高一新生,都要花很大的精力和很长的时间来矫正学生对学科的错误认识和错误的学法。笔者认为,中学阶段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教育教学,首先必须重视培养一大批的专业专职教师。再次,作为教师自己,也必须不断加强自修,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把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上成学生喜爱和欢迎的课程。

四、改革考试制度,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考查力度

发挥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作用,是加强中学阶段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研工作,提高学生素质的现实选择。根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而在现行的升学考试当中,明显存在着重理轻文的做法,存在着不利于中学阶段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的做法,笔者在前面已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由于高考科目的设置是整个中学阶段大多数学生重理轻文的直接原因,笔者认为,在现有的招生考试体制下,推广文理大综合考试是治本之策。这既能促使学校文理并重,又能促使学生文理兼治,克服三分之二的学生重理轻文,三分之一的学生重文轻理的中国特有的“跛脚”现象,也能促进整个社会形成文理并重的良好社会氛围。有种观点认为,升学考试科目越少,学生的负担就越轻,大综合只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殊不知,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改革实践证明,只要存在升学考试,存在竞争,哪怕只修四门功课,学生负担也一样沉重!所以,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在于课程的增减,而在于考试内容、考试制度、招生制度的改革和规范,在于竞争秩序的整顿和规范!如

对现有招生考试制度进行根本性变革,我们可借鉴西方的高考考试和招生制度,实行学分制,把集中的考试科目分解到各个学期,取消三年“毕其功于一役”高度集中的考试方式。这样,既能达到适当分散学生课业负担,又能达到学校、学生、社会“文理并重”,有利于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中学教育教学论文:浅谈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要求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四大要求:教育观念要求、历史教师素质要求、教育教学目标要求和教育教学方法要求。目的是为历史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方向。

关键词:新时代; 历史;教育教学

在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之后,各国之间的竞争已由对受教育者数量的需求转向了对受教育者质量的需求,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问题。高素质人才除了较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外,还必须有良好的人格结构,必须融合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历史学科属于人文学科,在培养人的人文素质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代大背景下历史学科究竟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就是说为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何在?笔者试图就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要求谈一点自己的设想。

一、教育观念的要求

新时代的教育核心是创新教育, 专家指出,围绕创新教育,应树立四大观念:一是树立人本教育观念。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二是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育活动,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三是树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质量观。学校无差生,只存在有差异的学生,教师的责任是扬长避短,使他们都成为人才。四是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价值观。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的毅力,创新的体力。[1]“‘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中心’开展教育教学,必将是新世纪人才培养领域被广泛认同的基本教育教学观”。

[2]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历史教育教学理应树立这些观念。

二、历史教师素质的要求

有人说,面对推行素质教育,我们的教师迫切需要由传授型向学者、科研、交流、特色“四合一”型教师的革命性转变,把自己造就成一种创新型全能型教师。[3]也就是说,从事创新教育的教师应该是学者型、科研型、交流型、特色型“四合一”型的教师。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教师形象。一般来说,创新型的历史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一)教育思想端正,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每一方面。

(二)创新能力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具有创新能力。目前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师大多数属于“知识传授型”。他们对于历史知识的传承和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文化素质的培养,曾经起过重要作用。在今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这些教师及其教法在教坛上仍可占一席之地,但已日趋不能适应时展和社会演进的需要了。历史教师及其教学应尽快实现由“传承”知识型向现代的“智能型”转变,即由“传承型”向“创新型”转变。

(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历史教师应掌握计算机、电脑投影仪、国际互联网的运用方法,现代电子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方法以及其它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能够利用网上资源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下载教学的图片和课件;能够利用光盘在电脑上教学等等,以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研究型的教师。历史教师应参与教改课题研究,具备一定科学研究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一般的通常的步骤,并能对1/2门研究性学习课程进行较有成效的指导。

(五)复合型的教师。历史教师不仅要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还应努力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对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及实际问题的了解,以利于在教学中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还要尽可能多地学习和了解其它学科的理论和实际知识,如科技、经济、法律、信息技术等,主动地实现学科间知识的自然交叉和综合,成为符合型教师。

打好学者的根基,每时每刻注意教科研,以学生的引导者、鼓励者、合作者的姿态从教,最终成为一名独具特色的教师,这是我们追求的根本目标。

三、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

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怎样学习,指的是学习方法问题;怎样思考,指的是思考方法问题。具体到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能力和健全的历史人格。

(一)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当今正处于学习化社会,学习化社会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人人都要学会学习,所以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授学生终身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课堂上应努力诱导学生参与教学,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进行自主的学习,探究式的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既学到基础知识,又提高思维能力和思想认识,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袁拯国教授说:“创造性首先是一种精神状态。所谓具有较高的创造性,就是指具有极强的问题意识,能将已学的知识作为方法和手段去探究未知知识”。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对历史学科有一定的注意力和探索精神,并且运用记忆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等,从多角度看待事物,并做出判断和选择,提出自己新的认识。这种新型认识的提出,便是学生的创新能力了。[4]学生有了较强的问题意识后,历史教师再有意识地进行侧向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和想象力的诱导,历史思维能力就培养起来了。

(三) 培养学生健全的历史人格。个体历史创新潜能的释放需要对已有历史经验的开放,对不确定性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容忍,对历史概念外延的灵活性,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评价的内源性,需要坚持某一认定方向的意志力,总之,需要健全的历史人格。有关专家也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主要不在于其专业知识,而在于其人格、其道德,这是建立在学习化社会的教育目标。历史教育是要学生在研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轨迹及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增强学生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历史责任感;继承和发扬自己的文化精华,理解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传统和遗产,尊重其他民族和国家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正确看待国际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真诚善良、积极进取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教育教学方法的要求:

既然历史教 学的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那么如何达到这一目标?这就是需要我们共同探讨的一个教育教学方法问题。笔者认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历史教育教学方法应该是多种教育教学方法优化组合。具体地说应具备如下要求:

(一)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现代化人才的培养,要求调动学习者多种感官去学习,要求有现代化的教具相配合,即要有相应的教育教学科技含量。在历史课堂上,应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创造性地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历史课堂图文并茂、动静相兼、声情融会、视听并用。

(二)贯彻“以史为鉴”的原则,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历史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传承文明,这种传承文明包括传授历史知识、文化遗产、文化传统、民族精神等;也包括对历史规律的探索,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对历史教训的汲取,等等,这就需要贯彻“以史为鉴”的原则,而贯彻“以史为鉴”的原则也意味着需要创新,因为实施创新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教育传统和成果的发展。而且,继承和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继承的创新,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创新的继承,只能是机械重复,不会有生命力。历史教学应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密切联系现实,突出时代主题和时代精神,注重实际运用,并在实际运用中创新。

(三)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蕴“学法指导”于同步教学之中。历史上有关重要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教材上一般都有现成的结论,但学生对如何得出结论的过程并不清楚。按照英国哲学家波普尔的观点,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应追求批判性的思维。要批判首先要学会怀疑,因此,他们已不满足于教师对事物现象的解释,不轻易相信教材上的结论。这正是历史教学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的心理基础。学习化社会的教学必须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的培养和提高,让学生学会学习。所以,有人提出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应做到:组织教学内容要想到学生的学;选择教学方法要考虑学生的学;教师的语言要针对学生的学;板书、投影片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检查教学效果要帮助学生学。[5]这种学本思想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在课堂上应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蕴“学法指导”于同步教学之中。教师讲课应尽量暴露思维过程,优化思维品质,变学生被动接受历史知识为主动探求历史问题,把教师的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发现和探求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过程。

(四)在加强学科教学的同时提高综合意识。现代社会要求培养符合型人才,注重多维思维的发展和理论水平的提高,要求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应积极联系政治、地理、语文等学科知识,转变传统封闭的学科观念,努力探索不同知识交叉、渗透、综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有计划地开展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科学精神,发展个性特长,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正是我们历史学科教育教学追求的目标。

中学教育教学论文:中学教育教学研究浅谈中学语文课的目标教学

[作者] 韦绍祥

[内容]

美国教育学家卢布姆说:“目标是预定的教学成果”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受教育者能自己解决问题。教,就是为了不教。”这就是说,教学目标就是教师所预期的学生达到的某种程度和变化。它是教学大纲要求在教学中的具体化,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是素质教育中学生应达到的水平标准。而目标教学,就是将教学目标贯串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共同努力。语文课的目标教学,就是语文教师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课文的实际内容,制订出严密的教学目标并付诸教学实践以期达到预期效果的教学。

与其他课程的目标教学一样,语文课的目标教学必须解决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为此,教学实践中各阶段应做到:

课前要做好目标展示与自达。这是调动师生双边积极性以期共同为达标而努力的重要一环。所谓目标展示,就是课前对学生布置预习内容时,把所需掌握的有关内容和要求,如文章的作者、出处、时代背景、生字新词、语法修辞等,告诉学生,以便学生在预习时做到心中有数。所谓自达即学生按所定目标进行预习,通过自学课文,查阅工具书和借助已有的旧知识,解决识记、理解和一般运用这几个低层次的目标。目标展示与自达,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兴趣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理解的能力,是一种极好的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到,在对学生的问卷中发现,学生对教师的上课表示满意,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提问、检测等都不错,但在关键性的高考中,语文成绩并不理想,特别是阅读分析题的失分情况更加严重,这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学生的独立理解能力差。因此,语文课目标教学的及时步,首先应解决学生自学兴趣和自达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学,自己发现问题,并加以识记、理解,进而运用。只有这样,预习才算是达到了预期目标。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就为教师在导读讲授中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重点、难点和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的研讨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换句话说,目标展示后学生能够自达,那么,目标教学的及时步,就是成功的,反之,就是失败的。

课间是协同实现目标教学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取决于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目标明确。就语文课而言,所教授的内容必须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双基怎样,特色如何等等,教师都必须心中有数。只有这样,在实施目标教学时才能讲有依据,授有章程,循序渐进,得心应手,经过师生的双边努力,教学目标才有可能在较大程度上得以实现。诚然,课堂教学还必须教法得当,设疑、点拨、诱发、拓展都要恰到好处,在注意纵横联系,前后贯通。如“咽”字,在课文中就有多种读音和多种意义:(1)yān,如把握命运的咽喉;(2)yàn,如狼吞虎咽;(3)yè,如哽咽悲伤。只有这样纵横联系,紧靠课文前后贯通,学生才能得到综合性的提高。也只有这样散发性与综合性的反复练习,目标教学才能得以实现。否则,要提高语文成绩,那只能是一句空话。此外,课堂教学不管是授课还是板书,语言都应精炼、,富于条理性和启发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上面所举到的“咽”字,若归纳则为:用作名词谈yān;用作动词读yàn;形容哭泣读yè。这样的概括,学生定能心领神会了。又如教授古代文化常识的农历的干支纪年法与公历换算时,更应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如已知1968年是农历戊申年,以此推算,1898年和1993年是农历什么年?象这样的题,除了要求学生必须熟记十天干、十二地支外,还必须教会学生,在已知年份的基础上,年份增加的,天干地支纪年换算向右推;年份减少的,向左推。这样,1898年向左推70年,而实际上六十甲子轮回转,所以只须向左推10年即可,则得出1898年为农历戊戌年。而1993年,是在1968年的基础上向右推25年,实际上天干向右5位,地支只须向右1位,则得癸酉年。经过这样画龙点睛的概括性总结解释,再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一练,“换算”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得活记得牢,趣味无穷,以后不管遇到怎样的变换,学生都可以毫不费劲地解决问题了。

课后是目标教学的补救和延伸。课堂教学的结果,如果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基本掌握了所授的知识,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并顺利地通过了达标测试,那么可以说,目标教学算是成功了。但由于学生素质的差异,学生的领悟程度必然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因此,我们要对那些领悟较差的“后进生”进行填漏补缺,对他们进行个别的或集体的辅导帮助,使他们顺利地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对于那些尚有余力的“尖子生”,则应指导他们在达标的基础上拓宽加深,以课内学到的知识或规律向课外扩展延伸,去研究解决课外的实际问题。在这方面,我深感我们的语文教师实在做得还不够。不少教师注意了差生的辅导,却忽视了尖子生的再提高,或反之。因此,要想使语文成绩获得大面积的丰收,课后的补救和延伸实在不可或缺。差生辅导好了,我们丰收的面积就扩宽了;尖子生辅导好了,我们的“单产”则更可观。只有这样,语文课的目标教学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语文课才更加显得阿娜多姿,妙趣横生。

语文教学目标的制订,是重要的;但语文课的目标教学,则比制订教学目标更重要。因为只有目标教学得以实现,教学目标制订才有其现实意义。否则,蓝图再好,也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或称之为构想而。

中学教育教学论文: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策略研究

一、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方面的制度不够完善。

中学体育教学的整个管理体系不够健全的话,在整个的教学工作中就不能发挥出体育的作用。所有的教学工作都不能是表面上的,要真正地实施起来,如体育场地的布置、体育器械的安装、体育老师的选拔、体育课间及课外的活动方案等,都要制订一系列完整的制度,并严格执行。

(2)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活跃性。

一直以来,我们都秉承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学也不例外。通常都是在课上让一位老师向全班学生进行演示授课,学生们认真倾听,渐渐地就形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被动关系。这恰恰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更不是我们体育教学工作的最终目的。教学模式没有灵活性,既不能带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也给老师的教学带来难度,这样的课堂会显得非常单一,最终孩子们对体育课失去兴趣,不仅使学生们的身心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也给体育教学工作带来了阻碍。

(3)学校的负责人不重视体育教学工作,使得体育的活动场所小以及设施不齐全等。

大部分的中学把教育重点放在语、数、外这类学科上,忽视了体育课的重要性而且校方往往不愿意在体育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他们认为购买体育用品的花费很大程度上高出其他学科的成本。所以,改变学校对体育教学的认识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4)体育老师的整体素质偏低。

作为体育老师,要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与职业道德,因为在整个体育教学中,老师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试想,一支整体素质偏低的教师队伍怎么可能培养出的中学生来?所以提高体育老师的综合素质也是非常关键的。

二、中学体育教学的整改措施

(1)提高对体育教学的认识。

对老师、学生进行宣传,让他们充分认识体育的重要性。只有大家真正地重视起体育教学,领导才会加大体育方面的投入;老师才能超常发挥自己的能力;学生们才能真正对体育产生兴趣。这样,才能将体育教学工作做好。

(2)将学生放在首要位置,一切从孩子的角度出发。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教、学生听,一切都是老师占主导地位,忽略了孩子们的感受。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站在学生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让学生们觉得他们是体育课的主体。这样,既能带动学生们对体育课的积极性,也使老师们的工作变得更加轻松。比如,我们要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身体条件,体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我们要根据每一位孩子的情况制订不一样的教学计划,让所有的孩子不要因为自身的原因而放弃体育;而且,老师要及时地了解每一位孩子内心的需求,因为他们的情感在体育课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一切从孩子出发,也是中学体育教学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3)扩建体育场所,增设体育项目。

大部分的学校由于对体育不重视,导致没有体育场所和体育项目甚少的情况发生。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使中学生的体育教学环境得到改善,应扩建体育场所,增设体育项目。我们可以向学校的负责人请示拨款来改善体育场地的环境,还可以寻求社会的帮助,或者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一些体育器材,这样既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还能让孩子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使体育用品不会很快被损坏。所以,体育场所及用品的扩充也是体育改革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项任务。

(4)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养。

作为体育老师,不光是带领孩子们跑一跑步这么简单,是要求老师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的。不仅品德要好,文化功底也要过关。对待每一节体育课,都要提前制订出计划,写出教案,而且教案要合理,要针对每一个孩子的实际情况。教案还要出新,一成不变的课堂,会让学生们感觉枯燥,渐渐失去兴趣。作为老师,要带领孩子们喜欢上体育课,在体育课中不仅放松心态,又增强体质。所以,我们要重视起老师队伍的培养,择优录用。这也是做好中学体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

三、结语

总的来说,中学的体育教学工作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我们要从提高认识、一切从孩子出发、加大投入、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养等方面来进行改革。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大家要团结起来,朝着将体育工作做好这一目标奋斗。

作者:林桂红 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后溪中学

中学教育教学论文: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要求研究

教育教学一直在进行改革之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教育教学更好的适应时展的需求。中学历史课程在整体初中教学中,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原因在于历史学科教学模式相对死板、枯燥,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而历史教师在教学上一直沿用传统模式,阻碍了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针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创新进行阐述,促进新的教学理念以及模式能够更好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1改变教育观念

创新教育不仅是一句口号或是一种形式,而是将创新作为一种理念传递下去,因此,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引导者的作用,督促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在以往的初中教学中,历史学科一直未得到关注,学生学习历史只是为了应对考试,而进行机械的背诵,创新教育时代背景下,对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改变教育观念,注重历史教育,并且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方法等措施,促进历史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行。

2提高历史教师素质

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是整个课堂的引导者,督促者,因此必须对历史教师进行创新教育,使其能够提高教学技能,改变以往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向着“四合一”型教师努力,即学者型、科研型、交流型以及特色型,这是现代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分析历史教师应该如何提高教学。及时,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端正思想,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并且落实到每一个学生,从多个角度剖析学生学习情况。第二,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历史教师想要引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就必须从自身找原因,对历史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就目前而言,绝大多数的历史课堂教学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属于“知识传授型”,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将历史文化代代相传,但是无法适应创新教育,更无法满足时展要求。因此,历史教师应该尽快进行角色转变,进行创新式教育。第三,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不断深入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掌握对历史教师来说,应该是其必备的教学工具,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如计算机、投影仪等辅助完成历史教学,历史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教师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使自己的教学更加适应时展,培养现代化人才。

3教学目标要求

在整个创新教育背景下,提出了总体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针对中学历史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例如在历史学科中,一些事件的历史年份很难记住,教师可以将其编成顺口溜方便学生记忆。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如何进行思考,例如:对于一些历史人物的看法,应该脱离教科书,培养学生自我思考能力,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回答加以点评,引导学生正确进行思考。对于历史课程中的诸多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渗透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掌握学习的方法至关重要,而历史学科基本上是我国文化的结晶,教师应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历史的意识,促进其能够了解我国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并使其更加努力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知识传授知识的教学理念,而是将学生作为主体,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参与课堂,例如:教师可以将一些历史小故事做出幻灯片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播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应该与学生积极互动交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4改变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以便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应该积极备课,熟悉教学内容,制定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教学方式的突破。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采用粉笔写板书,以课本为基础,进行历史知识的灌输,这样的教师形式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促进历史文化的传承,但是无法获得长远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追求教学方式的创新,借助一些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将课本中历史知识通过课件的形式进行展示,如历史图片、纪录片等等形式,使历史课堂教学更具多元化,例如: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充当一节课的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剖析,教学活动如何开展,这样的教学尝试也会得到不一样的历史课堂。例如:某市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开元盛世》这一堂课的教学时,该教师在课前制作历史课件,用图片、视频以及文字等形式相结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上,教师首先在多媒体设备上播放一首诗,即杜甫《忆昔》,然后提问学生这首诗歌描写怎样的一幅画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补充,紧接着教师让学生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并且请同学描述,教师借助同学的回答引入教学,紧接着播放一些关于开元盛世的图片以及视频片段,使学生对这段唐朝文化进行了解,如当时的皇帝是谁,为什么会形成开元盛世的局面,这一部分的教学,教师采用了分组探究,推选小组代表进行回答,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说明,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完整。这样的教学形式新颖而且教学效果较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历史教学创新的成果。

4.2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综合性人才,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中,要注意进行学科整合,因为历史教学中会涉及到地理以及政治学科的内容,教师可以适当在课堂中进行点化,帮助学生能够将学科知识进行联系。例如:历史教学中会涉及到一些地理知识,如红军长征过程中,经过地方具有一定的地形特点。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成为复合型人才。

5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历史教育在创新背景下,不断寻求改革,本文从几个方面简要概述了其在教学中的创新,并根据具体事例进行具体分析,进一步促进了中学历史教育改革之路的不断完善。

作者:刘砚侠 单位:山东省烟台市第四中学

中学教育教学论文:数字化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引言

目前,我国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和通讯技术,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等。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互联网的到来,人们越来越依赖计算机与网络来处理生产、处理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比如书籍、商业文件、报刊、电影、视频等等。在当今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而信息的数字化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通过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培养来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处理的信息应用到生活与工作的实践当中去,从而让学生们能够很好的融入到社会与工作中去,增加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二、数字化学习中的教育双方

所谓的数字化学习指的是在教育的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学习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通过都称之为网络化的学习。数字化的主要资源是通过计算机将获取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如此一来就可以在网络的环境下运行该处理的多媒体材料。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的让学生可以自主的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信息、分析信息、到处理信息的整个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新的能力,从而使得数字化学习能够很好的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于数字化学习中的教育双方教师与学生而言将发生颠覆性的改变,及时个就体现在教与学两个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讲台上教,学生坐在讲台下学,如今数字化的学习将打破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接收知识的方法也不再是单纯只由教师一个人教那么呆板,教师不再是教育的主体,而学生才是教育的中心,现在的教师主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去学习,是引导学生走上自我学习的道路,是让学生们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潜能并将潜能发挥的极限。因此,这样一来学生就由传统的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变成了知识意义的构建者。如今,随着数字化教育的深入,学生学习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往的教学中大多都是教师在讲台上对着课本照本宣科的讲学,课本是学生们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也是的方法。现在不一样了,自从有了数字化信息技术的介入后,多媒体的使用使得课堂的教学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数字化的设备将课本里枯燥的知识转变为非常好玩的情境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数字化设备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们的视野变得更加的开阔,特别是那些理科课程很多知识非常重要,可是又因为太过于抽象使得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变得不那么高涨,而数字化的设备可以通过建模型,将公式等方法将那些抽闲化的知识重点更加的具象化,从而使得学生能更直观的去学习到更多深涩难懂的知识。

三、数字化在当今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数字化的教育要想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就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及偶遇环境,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及时是教学过程的构建,教师不再像以前一样唯我独尊,而是能够很好的换位思考,以学生的思维去设计教学过程。第二就是学生基于网络进行学习过程的构建,如今,对于教师而言最主要的就是要将教育的观念给转变过来,从而带动教学方式的改变。数字化在当今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蛀牙哦可以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所谓的让学生具有终身的学习能力就是要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来确定继续学习的目标,通过学生们的自我计划、自我管理等多种方式达到学习目标的过程。

(2)使得学生的个人信息素质得到提高。数字化的学习使得学生们可以不再只是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现在只要想学什么课程就可以在网络上找到什么课程的教学的视频,想什么时候学都可以,数字化的学习为学生的自身学习提供了非常多的机遇。然而中学生要想充分的利用好数字化学习就必须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才可以将终身的学习看成是自己的责任,才可以对信息化处理后所得到的知识有一个的了解。

(3)学生通过数字化的学习之后,学习能力又了稳步的升高。很多课本里无法将清除的知识难点、重点太过于复杂,比如数学、化学、物理等的课程太抽象,教师无法给学生们讲解清楚,学生学习起来也很困难。而数字化的学习可以让教师将知识难点重点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转变成图片、视频等等,通过这些多媒体呈现出来的图片或视频等就可以将知识点变得更加的很直观,从而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四、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信息化技术的时代已经来临。教育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把先进的数字化信息技术应用到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将会加快教育的改革步伐。因此,我们要在教育中去大量推进数字化学习,从而使得数字化的教育模式得到普及。

作者:张日俊 单位:扬州市江都区丁沟中学

中学教育教学论文:研究中学新课标的教育教学

一、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启发了我们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真正的教育是什么?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品质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关于能力培养,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以学生为主,相信学生,把时间还和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较大的尊重和信任,让学生在学习上有足够的自由,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不仅可以快乐地学习,而且学会了计划,善于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他们的自主设计能力增强,自我规划优势明显提高。关于个性发展,素质教育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应极力创造让学生敢想善想、敢问善问、敢做善做、敢说善说的课堂教学环境。非智力因素在智力开发、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都能促进智力水平的提升,用智力水平的提升来促进非智力水平的发展,把智力开发和非智力因素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智力活动水平与非智力因素水平协调发展,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二、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

新课标实施前,关于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争论很多,但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犹如雾里看花,笼统而又模糊,看似正确又不知如何下手,新课标的实施,为中学一线教师提供了实践的舞台,让我们看到了素质教育的方向,让我们开始触摸到了教育教学的规律,随之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也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积极的变化。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成为中学教师主动要做的工作。

1.领会课程标准,落实课标精神。国家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是指导教育教学的一面旗帜,它的提出是站在世界的高度,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充分酝酿、反复实验总结出来的,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课标》以新的理念和视角,多方位、多角度构建了一个新的教学体系。三维目标的提出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体融合,提高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和谐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加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方式、主观发展;课程目标详实地对各学段学习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实施建议方面既注重了指导性,又具备了灵活性,作为一线教师,必须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深入领会其精神内涵,并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心贯彻执行。

2.钻研文本知识,大胆实现整合。新课标下的教材版面繁多,内容各异,校选自主性强。但无论是哪一种教材,作为教师都必须深钻细研、吃准、吃透。每一堂课都要精心构思教学课案,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深悟领会文本中主旨,认真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把文本中蕴藏的知识、智慧、神韵、力量充分挖掘出来,让每位学生从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启迪心智,受到教育。同时教师又不拘泥于文本,努力向更广阔的领域开拓视野,敢于把文本知识同社会实践相结合,抛弃传统的照本宣科,打造一堂堂思维深刻、内容丰富、视野开阔、多元参与、具有个性的高效课堂。

3.关注师生关系,张扬学生个性。九零后的学生个性较强,思维多元,爱好广泛,不拘一格,教师必须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到因人而异、宽严相济、对症下药,表扬与批评、奖励与处罚、沟通与交流、学习与休息有机结合,尊重其人格,尊重其个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因为这些往往也就是学生他们今后的人生转折点。而善于观察学生行为的老师一般也会和学生进行心灵上的交流,这有利于学生的人格个性发展。在课堂上,老师并不只扮演着老师的角色,另外还有组织者、参与者、实践者、合作者、交流者、指导者、促进者和评价者的角色,以及管理者角色等多元整合的教师角色。

三、适应潮流,主动提高

从一定程度上讲,新课标的实施给予了一线教师提升自我素质和能力的机会,新课标代表了我国目前教育的趋势,体现了教育的发展方向,新课标的精神就是我们应有的工作精神,新课标的理念应成为我们工作的理念,目标已经明确,方向已经清晰,我们自己要做的就只有提高,主动提高,提高认识水平,提高师德修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工作艺术,只有这样,才能顺应历史潮流,成长为新时代的、富有人格魅力的、带有个人特质的教育人才。

作者:付广林单位:枣强中学

中学教育教学论文:中学历史心理教育教学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亟待解决问题,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生身体心理健康成长,德、智、体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因而,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渗透就成为当今教育发张的必然趋势之一。

一、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历史学科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多元化目标之一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学历史教学要教育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中学历史学科教育功能的性、深入性和发展性

古人云:“读史使人明智。”这里的“智”,不仅是指知识能力,更是指做人的准则、处事的经验。长期以来,中学历史学科教学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和国民素质的问题,因此进一步挖掘、发展历史教育的功能,教育学生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已成为历史教育发展的必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这一必然的具体体现。

(三)中学历史学科的特色决定了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科学,它博大精深;那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本国反动统治者的斗争所体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世界史那波澜壮阔而又曲折坎坷的历史过程等等,在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生活和学习等生存环境能力,预防和矫正各种异常的心理和行为,消除心理和行为障碍等方面有着无比巨大的优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大,立足点高,理性意蕴深,是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相比的。历史教材中那丰富的伦理价值内容,众多名人伟人嘉言懿行对促成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学历史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作为中学历史老师,在教学中如何预防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呢?

(一)历史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这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是一个发展、和谐发展的高素质的人,一个有着健全个性、健康心理的人。人的健康,不仅是生理健康,还包括更高一层意义的心理健康,尤其对于教师来说,心理健康的价值更大,它直接影响着其他行为的优劣和教育的成败。

绝大多数历史教师受自专业的熏陶,练就了高尚的品德,完善的人格有自己丰富的个性,鲜明的风格,爱岗敬业,默默耕耘,做学生的“经师”,更做学生的“人师”。但历史学科在中学阶段长期以来是一门被忽视的学科,历史教师普遍不被重视,既要容忍社会上的一些偏见,又要承受社会激烈的竞争给老师带来的压力,很容易产生心理疾病,而教师的心理,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青少年学生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心理影响的深刻性、长远性和多面性,只有教师心理健康,才能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一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所以在当今历史性的转变时期,历史教师要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保持健康的心理,要性格开朗,乐观,有朝气;要有毅力,有恒心,敢于面对挑战,面对困难和挫折做生活的强者;要有涵养,情绪稳定,不浮躁,不任性,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要能自觉防治和克服不良嗜好。

(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尊重个性,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杜绝产生心理不健康因素的根源

课堂教学是学校中的基本活动,也是一种独特的社会交往方式。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认知和情感的双向交流过程。因此,努力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活动环境中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不仅是教学成功的保障,也是学生形成积极学习态度、正确学习动机、愉悦的学习情绪的重要途径,是实施学科心理教育的必要前提。

对历史老师来说,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提高有间的教育教学效果尤为重要,我认为可以从引发学生兴趣,尊重学生个性、人格、尊严、权利、兴趣、求知愿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三个方面着手。

三、积极深入挖掘中学历史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中学历史课程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但它不直接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蕴含于历史知识中。因此,要有效的实施中学历史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深入万巨额中学历史课程中的教育资源。课程教育资源的挖掘,需要历史教师有“透视”眼光,能看到历史课程内容深层次暗含着的心理健康教育因《天方夜谭素,充分挖掘历史课程中的“潜台词”,把文章做足。通过多年的历史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从中学历史课程理念现代化角度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许多传媒都已报导过,青少年自杀的现象在上升,自杀甚至成为青少年的及时大死因。因此,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引导教育青少年理解生命的尊严和意义,认识生命的宝贵,从而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努力发挥生命的价值,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历史学科本身就蕴含着大量的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如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雷锋的名句“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等等。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名人名言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价值的内涵。同样,我们还可以利用历史上伟人的高大形象,给学生树立榜样,帮助学生学会悦纳自我,热爱生活。如斯大林、拿破仑、邓小平等伟人的个子虽不高,但都很成功;爱因斯坦相貌虽丑陋,可全世界的人都仰慕他;通过这些事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独特及自己存在的价值,树立和培养“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

此外,还可利用虎门销烟的历史事件,使学生认识是全球性的公害,它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进步,帮助学生增强禁毒意识和自觉抵御的能力。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珍惜生命,远离的目的。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历史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颖的现代化理念。例如,认为历史是史学家通过证据建构的知识,这种建构是可以改变的。历史不仅是论述富人、名人和强人的知识,而是包括普通人在内的,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等。如今的中学历史课程注重基础性,突出学术性和探究性,注重运用历史学研究和考古发信啊的近期成果,体现了现代化的课程理论。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实施心理教育要从课程理念现代化角度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一是通过射击学习板块和学习主题等形式,自觉运用大历史观,重组学习内容体系,删繁就简,淘汰艰涩难懂的内容,加重与社会生活相关内容的份量,照应学生的生活基础和兴趣点;而是开发、设计专门的“探究活动”模块,入“寻找历史”、“破解彩陶之谜”、“我走丝绸之路”等,让学生在模块中自主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开展探究活动;三是不断了解史学研究的新成果,适当的将其引入历史课堂,因为这些成果本身就是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历史思维的好素材。

(二)从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综合化角度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通读《历史新课程标准》,不难发现,它比较注重历史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知识的综合性明显增强。例如,“教学活动建议”就要求“学唱《国际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我的祖国》、《英雄赞歌》等歌曲”;“讲述《天方夜谭》中的故事”;“结合所学历史知识,针对当前中东地区发生的重大事件,出一期板报”;“收集反映近代服饰、建筑、交通、习俗等的有关资料,描述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等。类似这样的综合化设计,教材大量引用经典诗歌或歌谣、神话传说、文学名著等内容。教材“自由阅读卡”中还有不少跨学科的材料,如“品种多样的饼食”、“华丽的匈奴妇女头饰”等。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综合化的趋势带来了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综合化的倾向。为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整体把握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强调历史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甚至是自然科学的融合与联系,特别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且能体现多学科整合的主题开展历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多学科的背景下,对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进行质疑和反思,从不同的视角探究事物发生的原因、影响和联系,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兴趣和团队精神。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历史教材中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容极其丰富。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到现代籼型杂交水稻的出现;从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到哥伦布“新大陆”的发现;从瓦特蒸汽机的改良到莱特兄弟飞机的问世;从中国的万里长城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这些教材一旦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应用,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因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利用教材内容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大宝库,如汉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儒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原素。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上述内容之时,配以图片、音像等资料进行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欣赏富有感染力的佳作,从中领略其优美、高雅之处,并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从而提高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情操、修养等各方面发生良好的变化,培养他们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观念。

(三)从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生活化角度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对于学生来说,生活的现实社会是他们学习的方向,挑选那些对于现实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进行心理教育,更能为学生所认同。“越是现代的历史越应给以关注,而对遥远的古代的选择应以对当解是否产生影响与有利为准绳。”基于此,教师需对历史课程进行取舍,在保留必要的历史线索的基础上,突出历史知识的现实性与借鉴性,使所选取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只有这样,中学历史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社会的各项活动,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综合运用整体素质去解决问题,提高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综合认识水平。也只有这样,中学历史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立足于与社会接触,适应社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有志者事竟成”,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坚强意志的支持,才能获得成功。意志的培养,除在生活实践中锻炼之外,也可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渗透的方式来培养。历史教材内容中的名人凭借顽强的意志获得成功的事例或史实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好素材。如司马迁踏遍全国各地、历尽十年艰辛,终成《史记》;中国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一生中三起三落,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使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大发明家爱迪生靠着坚忍不拔的意志,排除各种的压力,经无数次的实验,终于发明了电灯泡;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所形成的长征精神、对革命圣地延安的开发所形成的延安精神……通过大量的史实,使学生深刻领悟孟子所说的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开发教材内容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历史是一门既有科学史实,又有人文情感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拥有诸如故宫、长城、敦煌莫高窟、平遥古城等大量的历史文物和历史古迹,同时亦拥有诸如九寨沟、黄龙、张家界等世界自然遗产。这是我国的荣耀,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此外,传统文化中体现忧国忧民思想内容的文章贯穿着我们民族的悠久历史,从屈原《离骚》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杜甫的“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曲曲回荡千古的民族精神颂歌,与岳飞、戚继光、林则徐、邓稼先……这些人的爱国行为,无不凝聚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教学中,教师以历史的真实感化学生,以先辈的真情感染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爱国真情所陶醉,进而产生心灵的共鸣。

其次历史教材中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做个有心人,善于发掘这方面的因素,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就能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四)从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生动化角度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从现在使用的新课程历史教材来看,比较注重表达形式的生动化,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方式。在内容选择、编排设计方面力图突破传统历史课程编写的案臼,使新教材充满时代气息。历史教师应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教材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乐趣。精美的图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生动化的设计,无形之中拉近了学生与历史、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五)从学生学习方式个性化角度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挖掘中学历史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必须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发展。历史教学做到“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为每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和表现的空间,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较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大限度地提高的学生创造精神和群体协作精神;有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学习渠道,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学习材料,较大限度地提供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心理教育讲究的是主体参与性原则,不再是教师在讲台前一味地讲受,而更多的是要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去体验、去感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理念揭示,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赋予广大教师的职责。而历史课外活动就是让学生走出课堂,参加社会实践,动手去做,去实验。让他们在“做”和“动”的过程中学习、体验和感悟。因此,开展课外活动既体现心理教育的原则。又体现出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课外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较佳;活动的内容有许多,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对乡土历史进行调查和研究,又可以利用各种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进行有关方面的资料收集和宣传。也可以是制作历史小报、历史小制作……活动的方法就是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按“异组同质,同组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合理搭配分成若干个活动小组。各小组根据自身的特长、兴趣等实际情况,通过讨论研究选取活动的内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之后,再撰写调查报告、考察报告、参观后的感想、制作模型过程的心得体会和活动总结。活动可与开放性考试结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被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所陶醉,不知不觉地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同时,学生在搜集资料,编辑、整理成文的过程中,既发展了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又发展了对信息的反思和辨认的能力,从而形成健康的信息伦理。这种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的课外活动,还培养了学生协同合作、共同进取的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证明,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既是学生进行实践锻炼的好机会,又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途径。

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营造一切有利条件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学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思想和中学地理教育改革

摘要中学地理教育改革对可持续发展教育来说是一个契机。地理课是渗透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核心科目之一;在中学地理教育改革中应进一步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更深一层的协调人地关系,关注人类社会发展。注重地理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重视对学生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环境教育是实现持续教育的重点,科技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地理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当代最重要的科学思想,同时也是人地关系较高道德水准,运用科教手段,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可持续发展促进了中学地理教育理论的系统化、科学化、时代化

20世纪初期以来,由于世界一些落后民族的相继独立和经济的发展,使世界人口急剧增加。资源的匮乏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地球环境日渐恶化。如何协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已经成为国际地理学界面临的主要研究课题。世界许多国家在地理教育中开始了新的改革和创新,逐渐形成了较系统的科学的现代地理教育理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又进一步充实了人地关系和谐论的地理教育思想。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通过了《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了全球共识。因此,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和谐论必将成为未来各国地理教育发展的基本理论,这表明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现代地理教育理论日臻完备。

2可持续发展思想敦促了中学地理教育的目的化、综合化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的变革。公众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也是环境的管理者;提高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倡导公众积极参与,是中学地理教育目的的新内容,同时也是中学地理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全体学生———这支未来可持续发展参与者的大军进行可持续发展思想意识教育。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激励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从观念上改变自己错误的环境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积极推动社会的参与,使人们不断提高环境意识,从我做起,从日常行为活动中做起。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人类和生态朝着良性方向持续发展。1992年8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27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通过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呼吁各国重视地理教育,并对地理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策略等做出统一的、规范化要求,其意义就在于此。拓宽了中学地理教育目的,使其化、综合化。这也是中学地理学科相对于基础教育其他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它使学生具有21世纪建设人才参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环境意识、地理素养和地理能力。为此,中学地理教育应受到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的重视,使其在21世纪这一历史时期有效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为未来人才的素质建设做出贡献。

3可持续发展思想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

随着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和改革,许多现代地理的新知识、新成果,及时反映到地理教学内容之中。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内容的加入,加强了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要求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水、土地、能源、森林、草地、矿产、海洋、气候、矿产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形成类型齐全、分布合理、面积适宜的自然保护区,建立沙漠化防治体系,强化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绿地建设,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将成为地理教育的主要内容,体现出教学内容改革的时代特征,同时这也是世界各国地理教育改革的新趋势。

3.1增加新的地理观念和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

为适应参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在地理教学内容中增加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地理观念以及新的生产观、消费观、发展观、价值观等的教育内容。这些新的地理观念和信息,可参考《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和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以及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等文件。这些内容的增补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行为习惯。

3.2减轻知识学习的负担,加强地理能力的培养

地理能力是顺利完成地理活动,即地理认识活动和地理实践活动所必需的能力的总和。现代教育观认为,能力培养是基础教育阶段及时位的任务。因为接受知识是一个终身过程。随着知识的快速更新,使学生具备各种学习过程所需要的能力,比获得知识更有价值和意义。所以,中学地理教育也应把地理能力的培养视为中心任务。

3.3系统地理要强化人地关系,突出学科的应用性特色

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改革必须走出为学知识而学知识的误区,同时也要避免在知识上面面俱到。在人地关系的教育上应改变重说教、轻能力的现状。避免只是从消极方面对人类活动加以限制,而要从积极的角度指出人与自然持续发展的方向。

为此,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要体现两条原则:一是强化人地关系,使学生懂得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预测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以正确地调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消费的活动方式;二是突出地理应用的特色,使学生明确所学各类地理系统及要素性质,物能的流动和转化,演变和发展规律的意义,并掌握利用、改造和保护各类地理系统的基本方法及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方式和途径。

3.4区域地理要突出区域发展条件、问题和区域发展方向、策略两个方面

参与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地域为依托。区域地理研究的意义就是在具体的地域范围内,对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考虑,协调解决。区域地理的教育目的不能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地理名词和地理分布,了解区域地理现状,而是要让学生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区域地理问题。所以,区域地理教学内容能更深刻地揭示人地关系,为地理应用提供广阔的领域。为此,从区域条件、问题,区域发展方向、策略这一新的视角重建教学内容结构模式,培养学生以后参加地区持续发展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4可持续发展对地理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在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中起到关键作用,教师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培养。因此,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应不断了解国内外近期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动态,提高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便于更好地、更快地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4.1积极掌握和充实新的理论性知识

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要达到使学生进一步获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应重视地理教育发展趋势,及时适当地调整地理教育工作,积极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地用新理论、新知识充实头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关注国家发展,让教学工作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培养合格的中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理论基础。同时应密切关注地理教育理论的充实、更新,及时了解掌握地理教育新理论。除此之外,作为地理教育的工作者,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应注意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内的新思想、新观念,以便在教学中恰当借鉴利用其研究成果。

4.2提高思维能力、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地理教学法的研究和利用。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操培养时,必须充分研究教材,利用教材,设计出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具有启发性、思考性特点的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增大教学活动容量,改进和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圆满完成地理教育工作的时代使命,最终贯彻可持续性发展思想。

5构建新的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体系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确定的情况下,教学模式、方法就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保障。要完成地理教学目标所提出的新任务,不是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方法所能承担的,而是需要多种教学模式、方法所组成的结构体系共同完成。所以我们要探索多种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使它们在实现地理教学新功能中发挥优势,最终实现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

中学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结构及培养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迫切要求学校教育既要培养学生具有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又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学习和敏于创新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学习能力是学生适应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获得学习效果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能力,既包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技能,又包含形成自主内化知识和把知识转化为才智的能力。所谓内化知识,是指学习者把习得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和认知结构之中,使新、老知识相融合产生新的知识系统认知结构。所谓把知识转化为才智,是指学习者把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能在新的情境或客观实际中灵活、机智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至进行创造的智慧和才能。

学习能力和内容非常丰富,结构十分严谨。就中学生而言,它主要包括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伴随学习过程而发生手观察、记忆、思维等智力技能。

1、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力。教育情境中的组织学习活动能力是指学生在课内外的知识学习、动作技能学习、心智技能学习和社会生活规范学习的活动中,组织本人或集体进行学习的能力。它包括确定学习任务、制定学习计划的能力,选择适宜学习方法的能力和自我考核、自我评价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先导。

2、获取知识的能力。它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很好的理解、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善于通过有效方法和途径寻找有关知识,不断完善自己认知结构的能力。它是学习能力的重点和关键。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听记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3、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知识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学生会把掌握的知识在学习上、日常生活中以至在今后工作中加以灵活、有效运用的能力。它是学习能力的升华和归宿。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智力技能。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其认知发展的过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智力活动。关于智力的概念,众说纷纷。我过新理学界大多认为智力是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它包含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但由于注意力与其他各种认知能力同时发生,想象力与思维力关系密切,有时甚至难以分辨,故有的心理学家注重于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的研究。认为观察是基础,记忆是桥梁,思维是核心。对于学习能力来说,观察、记忆、思维是它的智力技能。智力技能是学习能力的灵魂。

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它贯彻于学生的整个中学学习阶段。中学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认识中学生学习能力的结构和发展规律,掌握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主动权,从而事半功倍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关于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主要从培养原则、培养措施和培养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1、培养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原则。这主要有五条:一是实践性原则。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在有意识的学习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离开实践的能力是不存在的。因此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同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步进行,要同课内外学习实践相结合,要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逐步让方法自动化为习惯,让习惯上升为能力。二是主体性原则。学习能力的形成,学生本身的努力是内因,教师的指导是外因。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已有学习能力与现实学习需要的矛盾,以强化学生努力提高学习能力的内因;同时教师在教学中适时而科学地进行学法指导和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能力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三是理论指导原则。知为行之始。要避免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盲目性和简单经验总结的狭隘性,就要对学生学习能力发展进行理论指导,例如对学生进行有关学习能力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能力培养方法的指导。四是层次性原则。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一个心理发展的渐进过程,是一个由量变积累到质变飞跃的过程。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规律,既要按不同年纪提出该年龄段的共性要求,又按不同个体的个性特点进行个别指导,因此要制定分学段、分年级的学习能力培养目标体系、方法体系和考核体系,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五是渗透性原则。由于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掌握,离不开实践经验的丰富,所以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方法上要注意渗透性,要在各科的教学中,在班级、团队的活动中,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中,从各学科,各活动的特点和学习实际出发,进行学习能力的渗透教育,寓隐形的学习能力发展于有形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2、培养中学生学习能力的措施。从宏观上讲,主要有三条:一是加强“中学生学习能力”的理论研究,各年级教育科研机构和教育理论研究人员可从理论上对中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地位、内涵、外延、结构、发展规律、培养策略等方面,多学科地进行综合、系统的研究,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小学生学习能力的教育体系,以至建立一个新兴的实用性边缘教育科学--《学习能力教育学》,从而为中学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二是制定学习能力大纲。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中学教育的特点、培养目标和我国教育实践,组织有关人员制定《中学生学习能力大纲》,编写相应教材,对中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任务、原则、内容、方法和考核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以便各中学贯彻实施。三是组织实验研究。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科研单位可以选择适当类型的、条件具备的学校进行学生学习能力的教育实验,探索规律,总结经验,以便逐步向广大中小学推广。例如上海实验学校和杭州天长小学关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教育实验已进行多年,且成效显著。

从微观上讲,培养中学生学习能力的措施也有三条:一是教师培训。用适当形式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学习论等与中学生学习能力知识有关的教育科学,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有关教育方针政策,学习国内外有关教育改革信息,提高教师理论和业务水平,提高教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自觉性。二是制定相应教学计划。各中学应对本校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目标、方法、考核等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规定和安排,并由点到面地逐步实施、推行,对执行计划情况定期进行总结、表彰,推广成功经验。三是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使学校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估等有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培养中学生学习能力的途径。这主要有四条:一是各科教学。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和中介。学生学习能力是在掌握各科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各科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渠道。各科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作为一项使学生终生受益的任务来完成。其具体方法有:及时,树立目标,即根据学科的特点和要求,制定本学科学习能力培养目标,使每个年级、每学期以至每节课的教学都有机地渗透培养学习能力和内容;第二,激发动机,即在教学中调动学生求知、求思、求解和讲究学法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有意识探索学法、培养学习能力的强烈愿望;第三,典型示范,教师在教学中,或者自己对学习能力的有关方面进行示范,或者向学生介绍培养学习能力的典型材料,或者由学习能力发展较好的学生向本班介绍经验,使学生得以借鉴、学习;第四,创设情境,使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组织学习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发展智力技能的情境,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有效锻炼的机会;第五,引导点化,即教师对学生在知识掌握或能力发展上出现困难时,即使地排除障碍,点明关键,指引思路,使学生在学习和发展的关键时刻迈过难关,步入坦途。二是开设专课或讲座,专门传授有关知识,进行专项能力训练很有必要。一般在起始年级开设专课或讲座较好,若能各年级都开,则效果更佳。三是班集体建设。班级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学生成长最直接、最重要的环境之一。良好的班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积极的熏陶、促进作用。在班集体建设中,首先要培养勤奋好学、求思上进、你追我赶的良好学风,其次经常开展有利于学习能力发展的集体活动,如进行学习方法经验交流等;再次建立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品质的班级管理制度。四是第二课堂活动。这是学生发展能力、特长的广阔天地,应有计划地灵活地开发利用。例如组织读书会、报告会、演讲会、信息交流会等对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都大有好处;组织学生竞赛、制作、操作、文艺等活动,对发展学生特长,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实践能力都有裨益。同时,组织第二课堂活动本身,就是对学生组织学习活动能力的实际锻炼。除以上四条外,象家庭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等也是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可缺少的途径。

我们相信,只要今天的学生在掌握知识同时,真正具备了学习能力,学会了学习,他们在未来世界的高科技挑战中,将会娴熟地运用“学习”的武器,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成为生活的强者、时代的强者!

中学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教学加强大学和中学德育衔接和建议

内容摘要:大中学校德育衔接工作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而在我国的大中学校德育工作中,对于德育工作衔接规律的探讨与研究还比较薄弱。笔者着重探讨了这一问题,并从德育衔接工作的领导、交流管道、网络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中学校德育衔接;思考;对策

为了明确大中学德育衔接工作的目标,探索大中学德育衔接的规律,我们对武汉市一中、二中、四中、十一今、十六中、二十六中等6所中学、武汉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江汉大学等3所大学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调查,通过集体座谈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中学校德育工作衔接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人一生的路很长,但关键的就在那几步”。德育工作是有内在规律的,是一门科学,这是毋庸置疑的。目前我国大中学德育工作中,德育工作衔接规律的探讨与研究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因此,亟待摸清其规律,加强对德育工作衔接的科学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德育指导思想。

搞好大中学校德育衔接,关系着大中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尤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的今天,认真搞好大中学校德育的衔接更显迫切。所谓大中学校德育衔接工作,是指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四有人才这一目标过程中,担负着不同任务的大中学校德育,根据本阶段任务要求和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而搞好分工与协作。在这里,衔接的宗旨在于使人才培养能不间断地进行,在不同阶段之间不要出现任何断档、混乱的状况。一是衔接对照的标准应是培养目标与要求,出发点应是不同阶段学生思想发展规律和状况。二是要认识学校德育现状,找准“切入点”。三是要精心安排,强调落实:要抓住重点、抓住中心,要抓好德育主要方面的衔接。为此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搞好大中学校德育衔接工作。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定出措施促进德育衔接工作尽快到位

(一)切实加强党对德育工作的领导

1.充分发挥大中学校各级党组织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作用。各级党组织要使团委、学生处(政教处)、班主任、输导员、两课教师等方面形成合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大中学校各级党组织要组织强有力的德育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强化德育衔接工作。

3.强化德育在学校工作中居于首位的意识。明确德育衔接工作对学生健康成长的至关重要性,加强对衔接工作的科学认识。

4.对于各种有关大中学德育衔接的建议进行汇总、归纳,不断总结好的做法和经验,确立德育工作中的重难点,提出对策,指出方向、不断指导德育衔接工作顺利开展。

(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具体措施.运用行政调控职能促进德育衔接工作

1.要提出一个横向到位、纵向贯通的杨达的大中学校德育衔接机制,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对策,提出保障措施。

2.建立大中学校德育工作衔接评估体系。拿出成熟的衔接考核评估标准,建立定期的检查评估制度,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者的岗位责任制。

3.教育主管行政部门要定期检查大中学校德育工作衔接的进展情况,进行评议,提出建议,督导其整改,不断提高德育衔接水平。同时给予德育工作搞得好,抓得有实效的大中学校和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从而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4.各级科研主管部门,尤其是各级教育科研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大中学校德育衔接理论研究的支持力度,更多地相关课题,加大经费支持和理论支持。

二、加强交流,完善大中学校德育工作衔接的交流管道

(一)加强大中学校、尤其是重点中学和大学一年级德育工作,抓好大中学校德育衔接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中学德育要具有前瞻性,要加强对中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中学生初步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他们高中的学习更有内驱力。同时,中学也要有意识地介绍大学学习与生活的一般要求和各级各类大学对于中学生的特殊要求,使尚未成为大学生的中学生们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有一个初步了解,不至于将来难以适应新的环境。

大学也要加强对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德育工作。及时,除了一般性的思想调查相思想教育外,大学德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与辅导员要多与新生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与生活,倾听他们的呼声,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以及思想上的困惑,通过面对面的接触,提高德育的有效性与针对性。第二,要加强管理,帮助新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方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是,由于当前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娇惯下养成不良的习惯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一年级必须严格管理,在管理中育人。第三,更多地开展人文讲座和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大学生的理论和道德素养,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建立并完善大中学校德育衔接工作的交流管道

1.提倡大中学校之间相互交流,鼓励大学教师到中学去讲课,做报告。同时,有意识引导中学生到大学参观,感受大学的氛围;聘请中学的毕业生回到母校作报告、讲他们的亲身体会,使中学生们明白中学阶段知识积累与素质养成的重要性。

2.发动大中学校联合进行课题研究。主要由大力学校老师参加,以加强两级学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通过交流讨论,弄清大中学校德育衔接之间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攻关。

3.大中学校要定期召开德育工作文流会、恳谈会、务虚会等,互通信息,交流经验,使德育衔接工作步入科学化、制度化轨道。

4.建立网上交流管道,使大中学校德育工作交流适时化。随着因特网的快速发展和学校逐步普及因特网,有必要在网上建立固定的大中学校德育衔接工作交流网址或网站。鼓励大中学校德育工作者上网交流,使他们适时、快捷地了解大中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及时做出反应。

(三)积极加强与国外德育界的交流与联系

大中学校要鼓励德育工作者积极参加高水平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选派德育教师与专家赴国外进行考察,评价其德育工作之得失,为我们更好开展德育衔接工作提供借鉴。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各种媒介,学习西方德育方面的近期成果为我所用。

三、提高德育队伍素质,建立德育网络,优化育人环境

(一)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大中学校德育队伍

建立定期的培训机制,提高大中学校德育工作者的学历和素质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可以来取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两种形式,加大对德育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努力使德育工作者成为学音化、专家化的新型人才。

同时,要完善中学德育工作者职称体系,改变目前户学德育工作者职称挂靠其他职称系列的状况、以真正体现中学德育工作者的价值,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完善学校内部德育网络,建立“三育人”体系

大中学校内要真正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定期予以考核,对先进的“三育人”单位与个人予以表扬和表彰,对落后的“三育人”单位与个人予以批评和处分,做到赏罚分明,从而使德育工作真正地硬起来,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三)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优化育人环境

1.成立家长委员会,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交流。大学要与一年级新生家长建立并保持经常性联系,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学生。调查显示,家长与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之比是70%:30%,可见家庭对学生的影响之深。大学生及时次远离父母,更加思念亲人,搞好与家长的配合,是教育好学生的重要手段。在大学生入学时,学校要主动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建立档案,并向家长宣传学校的育人方案以及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取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此后,定期把学生在校的情况通过电话或信函及时通知家长,使家长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发挥他们的亲缘优势,搞好学生的思想教育。

2.大中学校可与所在社区配合,加强对本社区学生的引导。可以开展以下工作:组织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参加各种有益于社区的劳动,利用他们所学的知识为居民服务等;组织各种兴趣小组,使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他们的生活,学校会同社区聘请专人对他们进行学习辅导,对他们作报告,培养他们的情感;组织社区的大中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使他们互相了解,互相帮助;坚决清除本社区内影响学生成长的各种不良因素,为学生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中学教育教学论文:乡村中学教育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分析

摘要:文章以自己从教20多年的亲身经历,结合课堂、监考和家访三个在教育教学中的典型事件,提出问题、解决答案。联系乡村中学的独特环境,提出别具特色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乡村中学课堂监考家访体会

我从事乡村中学语文教学有20余年,同时担任班主任也达10余年。班主任号称是“天底下最小的主任”,却是育人大厦的基石,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前沿的带路人。在乡村中学,班主任同时也扮演着“父母官”的角色,是学生成长旅途中重要的引路人。因此,一个用心的乡村中学班主任身上肯定有其独特的“土办法”。同时,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要想在符合乡村中学学情的基础上使其能“吟唱”出语文的灵性、生机与活力,使学生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尽情地释怀、智慧尽情地迸发,那么教师就要明确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同样,一个用心的乡村中学语文教师身上肯定也有其独特的“土办法”。

1趣味课堂

国家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但效果不够理想,多数教师新课改的观念不强、理念不新,尤其在课堂教学方法上,讲解式、注入式、题海式教学方法早已根深蒂固,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厌学现象严重,教学效果不佳,这种现象在我们乡村中学尤为突出。如何改变这种僵局呢?我自有我的一套“土办法”。首先得让学生喜欢你。这种喜欢不是讨好,是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愿意接近你。有很多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只能跟随爷爷奶奶生活,还有的父母文化水平处于小学低年级阶段甚至不识字的都有,这些状况远远不能满足处于青春期孩子的精神需求,他们虽不善表达,但渴望爱和理解的眼神怎么能逃过我的眼睛呢?农村孩子自有其特有的质朴善良,一个有心、用心的老师会用爱心呼唤爱心,用善良唤醒善良,用理解换取理解。父母不在身边的,我会从日常的穿衣、吃饭进行关注提醒。家庭困难的,我会整理出自己孩子的衣物送去。记得刚工作时,曾将自己的很多衣物都送给了家庭条件困难的女生,而他们也用最质朴的方式表示感谢,今天你带几根萝卜,明天他带几个山芋。除此之外,课余时间经常是跟学生聊天,聊生活说学习谈天说地,力争做最忠实的倾听者好的开导者。同时,我还会经常参与学生的各种活动,共同劳动,共同跑步跳绳等。20余年的时光,我也从学生眼中的大姐姐转变为阿姨妈妈了,但不管时光怎么转变,只要我用一颗最真的心来对待学生,学生怎么会不喜欢我呢?怎么会不喜欢听我的课呢?其次,要想办法激励学生。我从未通过让学生增加作业量这种不可取的办法来提高成绩。从教以来,我带的班上学生手边只有一套学校发的《基础训练册》和自己订阅的一份报纸,其它没有任何额外增加的复习资料。我认为好的成绩并不是靠大量的习题练习得来的,这样得不偿失、增加负担、抹杀兴趣,甚至无异于摧残生命!农村中学的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较弱,如何将它夯实呢?借助家长的力量是不可能的,读完初中的家长都寥寥无几,更何况还有很多是在爷爷奶奶身边呢。只能通过课堂各种方式的反复检查巩固,当然简单机械的方式学生会厌烦的,需要利用初中生骨子里好胜、爱面子的心理特点,比如我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是:给学生记账。让语文课代表准备一本记账本,将每个人每次检查的成绩换算成“存款”,两个星期结一次账,账目是负数的在手上象征性地打几下,正数的会得到奖励———练习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账目数字是正数,并且课下还经常炫耀,而这些基础知识,只要学生用心去掌握,都能做到,这样,“存款”是正数的学生就越来越多。甚至在课堂上遇到难题时,学生竟然跟我讨价还价起来了要求额外增加“存款”,我也被他们逗乐了。再次,老师不能只盯着考试成绩。为了考试而设的课堂,功利性太强,趣味从何而来?语文素养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考虑到农村孩子课外阅读量是少之又少,很多家长不让孩子看课外书更别说主动给孩子买了,他们觉得只有看学校发的书,只有动笔写作业,才对学习有利,或者是老师要求买的书,家长才会给孩子买。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精力又是那么旺盛,仅仅靠一本语文书怎能满足他们的精神成长呢?这样的语文课堂该是多么的单调乏味啊。我又开始了我的“土办法”——读书。每个星期都会拿出两节课,给学生们读经典,读杂志上的美文,同时也让学生做好“听书”笔记,从学生的眼神里,我能看出他们在那两节课上的快乐幸福。当然,现在有条件买书了,不需要再“读书”,我就想到了集体购书集体阅读的方法,同样每周拿出一个中午的时间让学生举行读书报告会,有时甚至会让学生观看同名影片,语文课堂上看电影,这可是农村学生想都没想过的乐事呢?这样的语文课堂,哪个学生不喜欢呢?

2家长监考

在10余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明显地感觉到了农村孩子的变化,特别是在关于诚信考试方面,我们学校的每个班主任都有这样的困惑:难道孩子们的德育越来越缺失吗?以前的学生根本不需要监考老师烦神,都是诚信考试,但现在监考老师真是防不胜防,更不可思议的是抄到的同学根本不以为耻,甚至炫耀。抄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学生可能不想抄,但看到别人相互抄袭或对答案,如果自己不抄就会觉得不公平。为了减轻老师负担,学校每场考试只安排一个人监考,面对这样的孩子,哪能照顾得过来呢?这样下去得想法子。偶然间,办公室有个老师随口说了一句:请家长来监考。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这真的不失为一个良策,现在我们这儿因为工业园的发展,农村里很多妈妈们不用务农,专门在家照顾孩子,请家长参与监考,既可以加强家校联系,也可以让家长更好地了解老师的工作,更能协助我们,减轻监考的负担,严肃考场纪律。征得学校的同意后,我和同年级的班主任商量,从本班找了几个文化素养高一点的家长参与到期末监考,这样每个考场就等于有了两个老师四双眼睛了。家长也很乐意参与到学校监考中来。这个“土办法”效果好,我们都感觉到学生安静多了,那成绩自然也都是百分百干货。配合这样的方法,发挥语文老师当班主任的优势,在假期布置关于“诚信”的各种准备活动:诚信故事演讲、诚信主题作文、诚信主题班会等等。通过这样的家长参与监考活动,既拓展了家校合作的新方式,又让家长亲身体会到了学校严谨的作风和务实的态度;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由此可见,生活中很多看似无法解决的所谓难啃的硬骨头,只要你肯用心下决心去啃,办法一定会有的,不管是“土”还是“洋”,适合的就是好的。

3暑期家访

在长达两个月的暑假中,乡村孩子该如何度过?如何加强学校和家长的沟通和联系,做好安全意识的宣传和学习方面的督促?除了定期有针对性的电话交流外,上门家访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上门家访较大的好处是老师可以直接深入了解他们假期的生活学习情况,其中最主要是是想看看他们在家的学习环境,是否有独立的学习空间,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如何,提醒孩子假期的各种安全注意事项。找机会和这些孩子家长当面沟通。以前,乡村孩子在暑假里主要是帮父母干农活或做家务的较多,现在,大部分农村家庭父母外出打工或就近打工的较多,孩子们不用干农活,做家务的也少了,有大量的空闲时间,白天独自在家的比较多,看电视几乎成了学生们假期主要的精神寄托,网络也开始遍及农村,游戏也逐渐成学生假期活动的主角,很多父母或者爷爷奶奶都会对此感到束手无策。当询问家长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时,家长基本处于茫然状态,觉得自己水平有限管不了孩子的作业,整个假期孩子的学习还是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放羊式的教育仍然是农村孩子家庭教育的基本状态。通过上门家访,我们不仅跟家长强化了安全意识,特别是农村孩子的防溺水安全教育,还和家长、孩子三方面一起共同探讨假期的学习生活安排情况,对孩子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很多家长当着面就说:“老师的一句话顶家长的一百句。”虽然有点夸大,但也可看出家长对于老师的辛苦到访是肯定和感谢的。学生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的教育固然重要,但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多方掌握学生的动向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实地家访,与家长面对面沟通,实地查看孩子的学习环境,了解假期学习生活的安排,对学生学习生活进行实际指导,有利于加强家校两方面教育的配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育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道德的基础上,而家庭教育是一门培养人的科学。”当然,顶着烈日上门家访,老师的确很辛苦,特别是农村学校,偏远的学生较多,不集中,给上门家访带来不少的难度。不过,相对于收获而言,多流点汗又算得了什么呢,也许这就是一名乡村教师的价值所在吧。总之,乡村中学的教育教学要想真正踏上一个新的台阶,与时俱进,就必须要求一线教师根据本地实情不断大胆创新,“金点子”也好,“土办法”也罢,只要一切为学生着想,用心对待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我想乡村中学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作者:李照英 单位:芜湖县赵桥中学

中学教育教学论文:中学体育教育教学浅析

摘要: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形式,素质教育的本身就以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符合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德智体美的发展,而德智体美的发展离不开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本文就从中学体育教育教学入手,简要浅析素质教育下的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相关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方式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基本宗旨,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德智体美等发展。素质教育符合当前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模式,有助于学生的发展。而中学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其本身也对提高全民素质,增强学生体魄,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及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和不畏困难的学习态度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素质教育下的中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竞争的加剧,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各个方面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他们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从“专才”到“全才”的培养,是素质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当前中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教育要面向学生,要以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宗旨,而不是单一的以应试为目的,尤其是中学作为中学生人格塑造和思维养成等关键时期,素质教育更加显得尤为重要。素质教育离不开德智体美的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而体育教学作为德智体美教育教学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畏困难的体育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鉴别形体美、健康美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同时对传承和继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等方面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素质教育下的中学体育教育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教育部门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素质教育下的中学体育教育教学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无论是从教学手段,还是教学理念和方式上,都在逐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但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中学体育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中学体育的教育教学方式单一

中学体育的教育教学方式是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关键。当前的中学体育教育教学方式还比较单一,例如有的学校忽视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而单纯地开展户外体育活动。还有的学校体育活动以长短跑等田径方式为主,教学内容缺乏创新。

2.中学体育的教育教学缺乏科学规划

由于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课时比较少,课程安排也比较紧凑,教学方式也有别于语文和数学等教育教学,因此科学规划显得很重要。但中学体育的教育教学在科学规划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课程安排没有针对性,课程安排的随意性比较大,以及课程安排没有结合当前中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有效展开等。此外,中学体育的课程设计也大都以考试大纲为主,内容编排也缺乏合理有效地规划和论证。

3.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有限

中学体育课程需要大量的体育资源,例如足够的训练场地,完备的体育设施等,此外还需要足够的课时保障等,另外体育教师资源也需要专业的人员来担任。这些教育教学资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的投入。因为体育课程的受重视程度不同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有的学校在体育教育资源方面有着很大的缺失,甚至部分学校无法正常开展大型的球类运动,如篮球等。此外,由于学校相对于偏重语数外等课程而忽视体育、美术和音乐课程,也使得部分体育教师有主科老师担任,课程教学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等。

三、素质教育下的中学体育教育教学问题的对策。

1.丰富教育形式,寓教于乐

中学体育有着丰富的教育形式,例如将课堂多媒体教学与室外活动相结合,既可以将一些常见运动的规划生动化,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合理利用这些规则,以篮球运动为例,教师在教授篮球技巧时,可以将nba等体育视频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或者制成ppt或动画课件,详细解析运动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传统的战术,然后在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利用规则和战术进行实践。再例如,将一些传统的训练方式利用游戏的形式进行展开,例如将传统的短跑项目与背靠背游戏相结合,既可以增加体育的趣味性,也能在游戏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相互竞争的体育精神。

2.中学体育课程要做到科学性和针对性

中学体育课程对于中学生的成长作用十分关键,这是因为中学生正处于人格的塑造期和生理的发育期,思维和身体等都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科学有效地体育活动可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增强他们的体魄,同时还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协调能力。中学体育课程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计划,通过科学论证和实践将体育课程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这样才能真正上好体育课。

3.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要做好中学体育的统筹和监督工作

中学体育课程的展开离不开学校和相关部门的统筹和监督,学校和相关部门要合理利用当地教育教学资源开展中学体育的相关课程,并对课程的效果及时评估和反馈,以便为下一步科学规划提供依据。此外,学校和相关部门不仅要支持中学体育项目的展开,同时还要加大对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的宣传和引导,例如对中国的武术文化的宣传和引导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体育项目中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又可以体育文化的引导和宣传中继承和发扬传统体育文化,增强文化的认同感。中学体育课程是中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门,也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组成部门,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智力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中学体育课程近年来已经取得了许多发展和进步,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偏差,这就要求相关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总结,理论联系实际,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素质教育下的中学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程改革,因此教师作为改革的主力军,既要完善自身的业务素质,也要将提高学生的基本体育素质作为自己最主要的教学任务,创新教学方法。

作者:孙伟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天山六中

中学教育教学论文:跨文化理念的中学英语教育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联系日益密切,英语已成为使用最广泛的语言。由于各国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不同,产生不同的文化环境和背景。就英语学习而言,不仅要学习其语言,对语言文化的掌握也很重要,文化的差异性使英语教育从语言技巧教学转为语言文化和思想的教育。分析跨文化理念对中学英语教育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基于跨文化理念的中学英语教育教学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理念;中学英语;教育教学

一、跨文化理念对中学英语教育的重要性

1.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

社会语言学的建立和发展,使人们对语言功能和使用的研究越来越重视。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映射,若脱离文化去理解某种语言,既不现实也不合理。目前文化发展日趋多元化,语言作为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交流媒介,如果教师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知识、文化背景,在交流中很可能会产生语言分歧,影响正常的人际交流。因此,在英语学习中要加强跨文化理念的运用,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化,在掌握语言表达形式的同时,根据不同的话题、语境、文化恰当地运用语言。基于跨文化理念的初中英语教学,有效实现了跨文化交流,更加注重语言的内部结构和表达形式,将英语学习立足于文化教学之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

2.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人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在社会中承担不同的角色。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增长、科技日益发达,社会结构、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人与社会的联系和交往日趋频繁。在社会经济、网络技术、全球化发展的影响下,社交对象和方式更加多元化、多样性。基于跨文化理念的初中英语教育,加强学生跨国界、跨文化交流,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使其认识到不同文化、不同群体对文化交流的需求。跨文化背景下的英语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发展的机会,积极发挥学生才智和潜能,充分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追求平等、尊重差异,增强学生知识能力和交流技能,进而提高中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3.实现文化融合,发展本土文化

语言是交际工具,人们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因而交际能力成为衡量英语水平的重要标准。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了解所学文化背景,根据话题、情境、文化背景恰当地表达语言。这既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学生通过英语学习了解语言材料的文化背景及内涵,感受中外文化差异,加强多元文化学习。此外,基于跨文化理念的英语教育,有利于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肯定民族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在跨文化交流中求同存异,保持自身特色,突出良好文化素养和独特文化人格。

4.满足国际化教育发展的需要

基于跨文化理念的中学英语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融合外国先进教学理念和模式,正确认识我国英语教学的不足和问题,实现本土教育与国际教育的接轨。将我国教育经验与国际教育经验相融合,不断探索适合我国英语教育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全球化发展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社会对人才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国际型人才供不应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跨文化理念的应用。随着各国、各地区合作的发展和深化,跨文化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基于跨文化理念的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跨文化教育意识淡薄,教师的教学能力有限

尽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育意识有所提高,但跨文化视野明显不足。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语言知识教学,强调英语语法、句式等知识,忽视了语言的文化元素。随着交际教学法的运用,教师对英语教学中文化元素有所考虑,注意到跨文化理念对英语教学的积极作用,将语言文化导入其中,作为跨文化教育的重点。教师对英语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认识不足,在教学中不注重学生母语意识的培养,忽视了对母语文化的介绍和传播。即使英语教育早已纳入我国学校教育中,但教师的跨文化教育意识普遍较为淡薄,不具有跨文化知识,难以理解跨文化教育的内涵。

2.教学内容不明确,教学方法简单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经常把文化教学目标和文化教学成果混为一谈。没有针对跨文化教育的专业书籍,相关资料缺乏系统性,大多以介绍英语文化背景为主,对于跨文化知识介绍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跨文化理念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教师没有充足的教学参考资料,很容易出现教学内容把握不明的现象。教学中没有合适的跨文化教育方法,或教学方法过于简单陈旧,教学中不以学生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过分追求教学效率,忽略了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兴趣对教学的重要性,导致教学方法简单、实效性差。

3.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中学英语教学偏离了语言文化环境,加之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学生不能认真对待外来文化。我国以汉语教学为主,对欧洲体系的语言学习较少,不同语言其传统文化、语言特征也不同。从目前的英语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除了考试成绩没有其他可以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标准,进而导致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此外,我国国情和社会结构对传统文化影响深刻,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不正确,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教学中教师一味灌输知识,英语学习以死记硬背为主,忽视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就教育条件来看,教学经费与教育发展需求矛盾突出,教师数量短缺,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低,教师没法顾及到每个学生,进而出现学生能力参差不齐的状况。

三、基于跨文化理念的中学英语教育教学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提高跨文化教育意识

新课程标准提出英语教学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教学目标,尤其是听说能力,保障其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利用英语有效交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增强自身文化素养,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主,加强学生对外来文化的学习兴趣,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形成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兴趣,增加对英语课程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不断增强跨文化教育意识,认真学习跨文化理念,将跨文化理念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对不同语言文化的了解,开拓文化视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及效率。

2.教师积极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跨文化心理

加强学生对不同语言文化的了解,是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通过语言和文化的对比,理性地对待文化差异。首先,在教学设计环节中,将学习活动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教学情境、情景、情节反映文化差异,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借助生动具体、幽默诙谐的表达方式,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化差异的理解和认识;其次,积极鼓励学生阅读英语书刊、杂志,拓宽了解语言文化差异的渠道。教学中教师根据跨文化理论和教学需要,把教学重点转向“学”,教师不仅要教授理论知识,还要对跨文化英语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3.合理选择英语教材,明确英语教学内容

教材是课程学习的关键,是教学内容的直接反映,是教学活动方案的体现,是传输知识、价值观、教学意识的重要手段。所以在选择英语教材时要从社会需求和人才发展需要出发,协调好知识、学生、社会间的关系。在教学内容上要保障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覆盖范围广。将教学内容设计与语言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化现象和文化内涵,把握语言规则,进而形成正确的跨文化意识。

四、结语

基于跨文化理念的中学英语教育教学,近年来颇受教育界关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行跨文化教育,有利于英语教师理解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现实价值。教学中教师以身作则,不断增强跨文化理念,提高跨文化意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最终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和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唐一鸣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中学教育教学论文:内容微课在中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1.内容微课在中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1.1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微课是以视频的形式来展现的,它具备多媒体技术的一切特点,综合地运用了声音、图像、视频等,对于实现多重教学功能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由于微课教学效果是多元的,那么在微课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及实际需要进行选择。这样不仅强化了平日所学,也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查,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提高他们的学科素质和学习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

1.2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学效果

微课教学还能够优化课程设置,以便于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其围绕的核心内容都是一些很重要的知识点及疑点、难点等,这样就和具体的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了有效的链接,便于让学生吸收、掌握课堂知识。同时微课课程设计的时间一般仅在五至八分钟之间,选取了的课程时间,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总之,微课是目前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也是新课程背景下重要的教学手段,推进了教学的进步。

2.内容微课在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师生对于微课认识不深入

师生对于微课认识不足是微课在中学教学中出现的严重问题,对于通常采取传统教学手段的教师而言,他们会认为微课过于形式、没有含金量,并且这样的教学过于“娱乐化”,不如传统教学的效果明显。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微课的真正意义,那么就很难让学生从中吸取真正的知识。

2.2缺乏独到的教学设计

微课在中学教学中出现的另一个问题是缺乏独到的教学设计,很多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微课过于平铺直叙、缺乏亮点,无法根据教学内容来合理设计教学环节,这无疑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对这些内容置若罔闻,同时也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认识,还是微课内容的设置、时间的长短等方面,都是微课设计所需要重点关注的,但是这些都在微课教学中没有体现。

2.3微课过于形式化,内容不合情理

微课过于形式化、内容宽泛也是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很多课堂上,微课的内容、范围过大、内容过繁,在使用微课教学中,很难让学生抓住要点。另外,设计过多、范围过大,片面追求知识的容量及授课的精细化,导致在教学中经常出现拖课的现象。因此,教师要重点关注这个问题,在微课设置上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置,选取经典和亮点,便于直接引出课程内容。

3.内容微课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实践

3.1转变传统观念,发挥微课教学的价值

在微课教学中,首先要转变观念,对微课教学进行理解及把握。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不仅需要教师更新自己原有的教学理念,还要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微课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不同,教师必须要认识到两者的区别,同时看到微课精短、重点突出、情景化等特点,较大限度地从传统教学方式向微课教学过渡,提高微课教学水平,真正发挥微课教学的价值。

3.2合理设计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要想让内容微课在中学教学中真正发挥效用,就要不断地进行教学设计,进而让整个教学活动有序进行,提升教学效果。一般而言,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这几点:明确并制定课堂的教学目标,严格教学目标的确定;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要侧重一个“微”字,要抓住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及环节;既要保障授课的完整,又要对时间进行科学的控制;注重教学环节的衔接及完整等。把握好这几点教学环节,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效果。

3.3强调学生参与,引发积极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对于微课教学而言亦是如此,要充分强调学生的参与,引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因此,要通过精彩的教学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要通过场景的模拟、问题的设置等来启发学生思考,不断地提升他们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

4.结语

微课对于中学教学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它不仅仅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促进了教学改革。针对微课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以上问题,必须要加以重视并合理改进。在教学实践中,要通过转变教学观念、合理设计教学、强调学生参与等方式来进行教学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优化教学结构,实现微课教学的价值,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进步。

作者:王波 单位:重庆市长寿中学

中学教育教学论文:中学品德教育教学研究

一、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问题

思想品德教育的教育理念是育德为先,育人为本。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1.教育目标理想化在学校德育教育方面,一直以来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和身心发展特点,只是单纯地从总的教育目标出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将思想品德教育过于理想化。在教育过程中,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只是大而空的进行教学,没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最终致使思想品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2.教育内容抽象化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脱离学生的年龄特点,致使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概念和道理。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学习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长期以来,学生就处于被动接受的状况,这也就背离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初衷。3.教师教学方法传统化教师的教学方法影响着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缺乏灵活性,不注重学生的自我领悟与体验,而是按照课本上的知识将思想品德教育变成呆板的说教式教学,所以,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没有取得理想效果。

二、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策略

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结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根据教学情境,运用教学理论将抽象化的内容具体化,从而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1.创设民主的课堂气氛

课堂上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角色,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通过课堂氛围感受生活。初中生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渴望别人理解他们,追求自我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民主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条件,从情感上让他们感受思想品德教育的真正意义。

2.创设激励课堂教学

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抽象化,致使很多学生都认为学习思想品德极其枯燥、乏味,所以,他们在课堂上只是形式性地学习,在内心深处根本不情愿学习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结合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3.创设期望的课堂

思想道德教育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通过一些事例感染学生的情操。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鼓励的眼神或一句鼓励的话语也会影响学生自我观念的改变,日积月累,就会对学生产生一种力量和信念,从而达到教师的期许。这些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观念的形成与改变,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所以说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仅是对课本知识的学习,还应该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从而提高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效果。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关乎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变化,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明确教育目标,结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不仅对思想品德教育课感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珍爱生命并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作者:朱文杰工作单位: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城关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