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美术作品赏析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抽象美术作品赏析

一、视觉艺术与美术作品

视觉艺术⋯是一种传达信息的“语言”,和我们日常使用的口头语言及书面文字一样有着自身的结构和规则。这就要求我们通过自己的视觉来理解与领会艺术作品所传达的信息和意蕴,要在一定程度上来认识与感受艺术作品所传达的视觉形象语言。通常,艺术家在传统的视觉艺术形式下,采用娴熟的技法将大自然中被认为美的人和物描绘下来。视觉语言是由视觉基本元素租设计原则这两部分组成的一套传达意义的规范与符号系统,视觉基本元素基本上有:质感与空间、线条与形状、明暗与色彩,等等,这些是组成一件美术作品的基本。视觉设计原则有:布局和对比、节奏和平衡,等等,这些是艺术家们用来组织与运用视觉基本元素进行艺术作品表达的原则和方法。所以,艺术家们会根据需要,运用相应的素材以及表现形式,采用相应的原则和方法,从而形成一件能够表达一定内容的艺术作品。美术也是视觉艺术的一种表达形式,它也是采用视觉语言来表达艺术家感情的艺术。所以,欣赏美术作品是欣赏者通过视觉对于美术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美术作品的感情内涵的认识过程,以及自己的内心情感与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行融合的过程。因此,无论是对一般的民众,还是对艺术家来说,运用视觉的心理感受来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是一种不错的感情体验。所以,艺术家在创作美术作品的时候,如果只是注重展示表现手法、物质材料和作品结构等方面,而没有内在感情投人的话,那么他的美术作品就不能给予欣赏者视觉上的感受。一位有经验的英国美术教育家曾告诫说:“除非你也有过达•芬奇画《蒙娜丽莎》时激动的感觉,或是认为你也有这种情感,你才有权利说你欣赏她。”L2美术是艺术家用来表达内心感情的艺术,在美术作品中蕴含着多彩且丰富的情感内涵,因此,当欣赏者在欣赏美术作品时的视觉心理感受与其内在蕴含的感情有交集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美术欣赏。

二、区分具象美术作品与抽象美术作品

在美术领域中,通过以绘画作品和自然对象的相似程度上来划分,可以分为具象美术作品和抽象美术作品。具象美术作品是指作品的艺术形象和自然对象基本相似或者极为相似的美术作品。欣赏者在欣赏的过程中可以很清楚地理解和感受艺术家要表现的内容和蕴含;抽象美术作品是指所描绘的艺术形象与自然对象外观大幅度的偏离或是不同的美术作品,它是艺术家的情绪和感觉的映现。抽象艺术作品来源于艺术家对现实世界的主观印象,不受客观形象的束缚,强调艺术家的个人情绪和感情表达。抽象美术作品虽然和现实世界有着一定程度的、潜在的联系,但抽象美术作品更主要的是艺术家把将现实世界中所获得的形象做了主观化的和情感化的处理,已经突破了我们在经验世界中理解的物理定律,从而创造出了一些只能在艺术作品世界中才会存在的图像。艺术家在进行创作这写美术作品的时候运用了一些表现方法,例如,夸张、变形和重组,或是突出事物的结构特点、将客观物象的比例改变或是打破通常的经验和时空概念等,这些表现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尽管我们能够辨认出表面上的形象,但所描绘的事物形象跟现实世界中的形象还有一定的差距,与日常生活的逻辑不相符合。

三、抽象美术作品的美学价值

德国哲学家沃林格的著作《抽象与情移》最早谈到:抽象主义是由抽象绘画发展的,进而形成了美学领域的一种观念,这是一篇具有震撼力的文章。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有着“情移的冲动”和一种与之不同的叫做“抽离的趋势”的冲动的影响。“抽离的趋势”是因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而产生的,人们觉察到自然空间和现象的不同,内心对自然空间存在着畏惧。所以,既然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不能在自然不停变换的现象中享受到安宁,那么只能在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寻求慰藉;既然难以从自然的事物中发现美,那么只能将自然事物抽象化从自然的偶然性中抽离出来,使之得到应有的价值。沃林格的作品影响了一些艺术家,如康定斯基,他是沃林格的朋友,他积极支持表现主义运动,并扩大其影响。抽象美术作品中不仅受到逃避现实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工业和科学技术推动的影响0当今的建筑与环境,需要概括性的、精练的及简化的艺术形式为之表现;现代机械的速率、能量和效率这些方面对视觉来说是很抽象的因素,这就需要艺术家来进行抽象美的创造,抽象美术作品的产生是对写实艺术作品的补充。“情移的冲动”与各种具象艺术相对应,抽象美术作品不以现实的客观事物为创作目标,而是运用线、块面、色彩、形体和构图来表达各种情绪,进而激发欣赏者的想象和思维。艺术大多都是有主题的,包括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其主题往往是为了反映现实社会、生存、道德、民族或是政治问题,这些主题让艺术作品成为工具。但是也可以不作为一种思想的表达工具。当艺术作品作为表达生命存在方式的时候,那么其目的形式就是为了形式而存在的,抽象则为了抽象而存在的,这就是抽象艺术纯粹的目的和意义_4j。

四、抽象美术作品的审美基础与审美特点

1.抽象审美基础

“抽象美”是指不反映具体物象的轮廓或不产生关于特定的物象联想的抽象形式给予人的美感_5J。抽象美术作品的组合形式包括:形、光、色和线等,这些都不表现自然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这是与在具象美术作品中体现具体以及客观事物不同,它需要欣赏者能够将自己的感受和创造性地和美术作品交流,通过自身的“视觉观察”去体验作品中的美。这种自身的“视觉观察”,来自于内心的感受、修养及品味。康定斯基在《论艺术中的精神》中谈到:“无物象的抽象艺术的创造和欣赏,需要内在的眼睛,这种内在的眼睛是一种精神能力的高级阶段,是复杂的、超越性的领悟力。”抽象艺术来源于抽象艺术家的内心,而抽象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则来源于对现实社会的不同理解。现实社会中的虚伪的、粗俗的和世俗的文化以及功利主义的影响都能够使艺术家偏离对现实社会的认识。艺术不仅艺术家是对“美”的表达,也是对现实社会印象的表达,但是在艺术作品中的表达的“真实”不能说是对现实社会的刻画,而是艺术家根据内心的感受创造出来的“真实”。现实社会中的事物,常常是短暂易变的。虽然表面上看与自然差别巨大且抽象,但是从艺术方面来看它却是越来越具体了。

2.抽象审美特点

抽象美术作品作为现代艺术作品中的一种,有着与现代艺术作品相同的特点,现代艺术的基础是建立在:“绘画不作自然的奴仆”、“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绘画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与“为艺术而艺术”等。这是与传统艺术的区别。抽象美术作品自身具有的特点:(1)美术作品是反映事物的内在的东西。(2)作品不反映现实的具体物象,而是用“抽象”的手法来表现(3)组成美术作品的像点、线和面等基本元素,都有其内在的价值。

五、提高抽象美术作品欣赏水平的措施

1.转变观念,培养审美情操

欣赏者对与抽象美术作品的认识还要注意几个方面:首先,明确作品概念,区分作品分类。美术作品有很多的艺术流派,而且各派风格不一、特点不同,所以,欣赏美术作品要划分好流派。其次,宽容对待,认识抽象美术。艺术的本身就是有宽容性的,作为主观性的创作产物,在其创作之初,就会或多或少地带有艺术家本身的感情观念。所以,我们应该带着宽容的心去欣赏艺术,尤其是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抽象美术作品。再次,突破传统的欣赏观念,创新欣赏方法。欣赏抽象美术作品时,要突破传统的欣赏观念,运用一种全新的角度来体会艺术家想要在作品中所表现的内心感受。

2.以适当的“视觉”角度来欣赏抽象作品

抽象艺术相对具象艺术来说是非具体的。因此,具象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一般是抽象艺术作品所要避免的。所以,欣赏者如果以欣赏具象艺术的“视觉”眼光来欣赏抽象艺术肯定是不受用的。抽象艺术家不表达或描绘自然环境的事物,只是反映艺术家本身内在的精神世界,它不会提供现成的欣赏感觉或理解,而是要欣赏者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感觉来实现对艺术作品的认知。

3.使抽象艺术生活化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正逐步进入人们的生活。抽象艺术其实就是以欣赏角度和视觉思路进行突破和创新,这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可以将抽象艺术的方式融人现实生活,使得抽象艺术生活化,进而丰富抽象美术作品。在公众场所,我们可以使用抽象美术做一些提醒标语,像“小草青青,脚下留情”等,采用夸张的手法将其表现出来,这样不仅具有震撼力,还能使抽象艺术走进大众,走进人们的平常生活J。

六、结语

总之,作为抽象美术作品具有无与伦比的魅力,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但是抽象美术作品因其“抽象性”,很难为大众所接受与认可,所以,欣赏抽象美术作品就要我们转变欣赏观念,培养审美情操,释放我们的“视觉”,以适当的“视觉”角度来欣赏抽象美术作品,使抽象美生活化,这样才能更好地欣赏抽象美术作品,进而促进抽象艺术事业的发展。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幼儿园美术作品赏析过程分析

【摘要】:绘画是幼儿的第二语言,而对其作品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孩子审美能力的发展。在实施过程中,以往的鉴定式、总结式的评价不能适应现代幼儿发展的需要,我在教学中根据幼儿园现状积极探索美术作品评价的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确立了多元化评价幼儿美术的方法。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是培养幼儿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有效地组织美术欣赏教育活动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创作灵感,促进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多元化 评价 理解 鼓励

(一)、幼儿美术欣赏艺术教育内容的选择

美术欣赏涉及到对美术作品形式的感受,意义的领会等方面的内容。三至六岁的幼儿,喜欢画面上所描绘的物象完整,环境单纯而不杂乱。在表现技法上,他们喜欢用笔简练、形象突出的作品。对于造型奇特、形象美观的图案、色彩鲜明的动物、人物尤其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欣赏活动中,必须遵循高度艺术性与幼儿可接受性相结合的原则,了解他们的欣赏习惯和心理要求,结合他们的实际,选择他们能理解的美术作品。

及时,选择作品要注意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多彩。

1、抽象性作品的选择,抽象画虽然既没有真实的物体,也没有具体的人物,有的只是各种线条、形状、颜色的不同组合,但这些 “有意味的形式”的东西恰恰最容易为儿童所理解、欣赏和接受。如米罗的《人反鸟一石子》;蒙德里安的《棋盘》等抽象作品是一大内容。在欣赏过程中,幼儿对抽象作品所作出热烈反应,他们对线条、形状和色彩的感受,他们就作品所表达的意象和情感表现所展开的丰富想象,让人惊叹!

2、具象性作品的选择。教师选择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和把握的作品。如米勒的《伏乐加河上的纤夫》等一些作品,一方面儿童可以通过这些人物的神态和身体动作来感知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及整个画面的色调、构图等方面来感受作品的意韵。教师在欣赏过程中不必苛求按照作者的原意来理解,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作品进行解释。

3、选择作品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美术作品多如繁星,难以计数,教师必须对众多的作品进行认真的比较,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作品。这些作品必须能为幼儿理解和接受,其色彩和形象必须受幼儿欢迎和喜爱,其艺术境界必须能够对幼儿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这样的欣赏作品才能够拨动他们心灵的琴弦。如欣赏同伴成功的画,幼儿在欣赏同伴的作品时,对反映他们自己生活内容的图画感到特别亲切。可以拿大班幼儿的画,给小、中班幼儿欣赏,从幼儿最敏感的色彩开始,激起幼儿自己创造的欲望。

(二)、教育活动模式的实施

1、集体欣赏活动形式

这是欣赏活动最主要的组成。即教师预设、教师组织的集中的全班或小组的活动。

①教师:作为教师本身,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具有一定的美术鉴赏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先理解美术作品各部分的意义,再根据各部分进行整体意义的解释,从而形成一个或多个合理的解释。这种对整体的理解又反过来加强儿童对作品各个部分的理解。

③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因对象而异。幼儿园大、中、小都可以开展美术欣赏教学,但由于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的限制,各年级的欣赏教学形式与内容深度可以有所不同,小班欣赏重在感受和理解,以激发其对美术兴趣为主。中、大班幼儿则应在感受、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表现和创造。可以按观览欣赏―理解和感受―绘画或操作―展现作品的模式进行教学。

2、个体欣赏活动形式

教师创设欣赏或操作的环境,幼儿个体自选的或自发生成的欣赏或操作活动。包括活动角的活动,户外的参观活动,绘画日记等。绘画日记,是幼儿独特的一种形象语言,可以通过它来记录生活,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进行记录。记录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美的体验。

(三)、活动的指导方法

1、对话法:

在美术欣赏教学实施过程中,最主要运用对话法。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儿童与艺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平等的对话关系是对话能够进行的条件,也是儿童乐于对话的前提。教师必须鼓励幼儿根据自己对作品所传达的信息的体验和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发表自己的见解。幼儿在美术欣赏中常常会感受到教师意想不到的东西。

2、多媒体辅助法:

在对作品某些特色作感受和体验时,往往受固定画面的限制,不能比较。多媒体解决了这一问题。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作品时,教师利用多媒体的互动性,把作品中大量的黄色改成其他的各种色彩,让幼儿强烈感受到在作品中,橘黄色体现了盛开的向日葵,黄黑色体现了凋谢的向日葵…等等。

四、效果

1、美术欣赏艺术教育的实施,促进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首先这丰富了幼儿的感受美。教师带领幼儿充分感受大自然、社会生活、艺术作品中的美,如,带领幼儿嬉戏于自然美景中,引导他们欣赏鸟飞蝶舞、小桥流水、蓝天和彩虹、鸟语蛙鸣,使他们领略大自然的万千气象,无限风光;带领幼儿徜徉于优美的生活环境中,引导他们观赏整洁美观的室内布置、丰富多彩的节日装饰、色彩艳丽的绘画、造型优美的雕塑、生动有趣的玩具各具特色的亭台楼阁,这些都能唤起幼儿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神住,丰富他们对自然与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2、美术欣赏艺术教育,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在充分感受大自然、社会生活、艺术作品中的美之后,幼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有话可说,有话要说。而且,绘画日记、操作表现等活动都有助于幼儿语言的表达。给予幼儿在做中说、做后说的机会,符合幼儿思维的特征,让说话变得简单,变得容易,从而增强了幼儿说的兴趣,满足了幼儿说的需求,提高幼儿说的能力。

结语:

总之,幼儿园的美术欣赏活动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学,它需要连续的不间断的坚持,每一个活动都不可能是最的过程,教师要勇于面对活动中的不足之处,共同探讨、总结反思,才能在实践研究中成长,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也不断的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美术作品赏析之我见

美术作品赏析是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增长知识,还可以在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欣赏作品时要注意氛围的营造、文化情境的创设。

美术课时少,欣赏课更少,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渴求;美术欣赏课的内容不充分、信息量少,而且作品的选择有的缺乏代表性和典型性;教材内容多而不够严谨,课题多与课时少的矛盾突出,给学生造成不科学的印象。教学实践证明,每周一节美术课不适合美术教育的特殊性,尤其是训练课,但美术欣赏课却可以每周一节,而又不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学生从中有所受益。因而,在无法解决课时与课题内容矛盾的情况下,每周一节的美术课最适合开设美术欣赏课;另一方面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美术欣赏课有强烈的渴望。再者,目前中学生每周一节的美术课如果是以美术欣赏课型出现的话,能够暂时地缓解当前学生的学习压力,在精神和心理上相对减轻负担,使情绪在某种程度上能得到一定的放松。同时,在欣赏课中又能扩大视野,丰富知识,提高一定的审美力,并调节了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与同是美术课的训练课型相比较,所获知识要多得多。

一、尽可能创造一些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上好鉴赏课的前提

要在文化情境中来认识和理解美术,“情境”,即指影响各个时期美术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美术作品中所反映的各种思想、观念,都与艺术家所受到特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的影响有关。

比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可以放一段中国古筝名曲《高山流水》,这样一方面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使其进一步理解山水画面的意境;有时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文学情节的作品供学生欣赏,如,在欣赏任伯年的作品《苏武牧羊》时,教师可吟唱起“牧羊北海边,雪地又冰天”的词曲,使学生能尽快进入到作品欣赏的情境中来。

二、学生如何在欣赏中与画面交流

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审美经验、知识修养的不足,能对美术作品积极主动地欣赏是比较困难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讲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怎么唤醒沉睡的人?”我想这句话应该能给我们以启迪。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和激发,其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其一是引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形象、情节,特别是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如蒙娜丽莎的神秘的微笑等等,再通过生动恰当的语言描述,以此为突破口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其二是适当提出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但是问题不要太多,要少而精,重点要突出。其三要以肯定的态度来评价学生的回答,这一点很重要。

三、通过比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美术鉴赏活动主要的就是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作出艺术评价。开始,主要对作者和作品做些初步的了解。例如,他是什么年代、什么地方的人?他的艺术经历和师承关系。作品所表现的题材和思想内容是什么?出自什么动机、采取了什么艺术表现形式等等。进行比较,也就是要找到作者和作品在美术发展上的坐标,从纵向方面看,他属于哪一个美术门类,这个门类的发展状况和特点如何?这位作者和作品在这个美术门类中有没有代表性?艺术水准高不高?有没有独创性?从横向方面比较,是与同时代同门类以至不同门类美术家和作品的比较。如果你对美术史论和美术现状有比较多的了解,就很容易从其与上下左右的比较中,分析出作者和作品的长处和短处,就有条件进行分析、评论。

让学生通过一个最直观、最生动、富于体验、富于情感的方式来获得信息,那么对他们的帮助就会是非常深刻深远。因为知识是没有生命的,但是我们面对的学生是鲜活的、富于情感的,当我们面对他们的时候,我们要不断地去总结创新,创造性的采用各种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鉴赏课提高一个档次,更上一个台阶。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浅谈影视中语言的美术赏析

一、用心灵感受影像中的象征性语言

它不是由时空来控制,而是由激情或联想来组织。象征性语言与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的象征主义有些相似又有些不同。在象征性语言中,符号性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普遍经验和心理感受。作为一种语言,象征性语言却极其特殊,言语很难将它表达清楚,但它却有很多生动的表现形式,比如现实中的绘画、影像,以及非现实的梦、神话。既然影像和梦都作为象征性语言的表现形式,那么二者一定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促使我们更进一步探究影像应该像梦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与我们的心灵进行沟通的目的,这也是电影象征性语言的独特魅力。“梦是愿望的满足。一定的梦境总是用以表达做梦者一定的愿望的,不过这个愿望的满足可能是经过伪饰的,不是那么一目了然。”大卫?林奇的电影就常常带有像梦一样的象征成分。他总是在营造一个个怪异、荒诞的梦境。从“象人”到“蓝丝绒”,从“我心狂野”到“残酷蒙太奇”,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剪辑怪异的作品总会把观者带入一段混乱的梦境。电影《穆赫兰道》充满了强烈的寓言隐喻,电影放弃了传统的叙事顺序,从影片始终两个点相向而行,也成为我们开启大卫?林奇内心深处的梦幻钥匙。这部影片中并没有采用色彩的渐变与闪回的表现手段来区分现实与梦境,使得我们在希望读懂这个故事时显得有些费力。但是当我们看完这部电影,却分明像是经历了一场他人的噩梦。整个影片有14场梦境,从这些梦境中我感受到了现实中的贝蒂所压抑的情感,她杀死丽塔的后悔、愧疚;逃避真实的自己;感到不敢面对对自己有养育之恩并怀殷切希望的姨父姨母;无法宣泄的强烈疑虑和恐惧;对亚当的夺爱之恨以及现实中的孤独、无助和忧郁。她用梦来伪装自己,使得愿望得到暂时的满足。但是梦境是虚幻的,残酷的现实仍将来临。观者身临其境地触摸到了他人的内心深处。

二、创造电影象征性影像的方法

影像中的象征性语言是艺术灵感的直接迸现,作为喜爱、学习影像艺术的人,我们既是象征性影像的接受者,也是创造者。在实现创造电影象征性影像的具体方法上,对情节片断、意象、声音以及化妆、道具、场景和人物造型的设定是十分重要的。而其中任何一个元素都要由整体的背景所决定,也就是说我们所经历的那个环境对于象征影像的意义是极其关键的,它决定有过共同经历的观者达到情感的共鸣。另外,“蒙太奇”的剪辑方式也是象征性影像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使电影得以在表现形式上脱离戏剧的限制,从而成为独立的影像与镜头,画面与组合的自由艺术。因而,当电影用彼此毫无关联的镜头,透过一连串影像的并置,并借着镜头之间的对立在观者内心产生反应时,剪辑所体现出来的象征性影像就呈现在我们面前。

三、结论

梦中的影像如果成为具有普遍象征性的梦境,那么影像就能够传达内心的情感;如果我们将呈现于观者面前的影像更多地使用形象思维,应用灵感,释放我们的潜意识,那么影像的语言也将会变得更有生命力;如果我们面对具有象征性语言的影像时,放手于事件本身,用我们的感官、经验,用心灵去体会情感时,那么我们就会听到心灵的声音。电影中的象征影像似梦,但又不同于梦,因为我们能够通过它进行心灵的沟通。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谈影视中语言的美术赏析

一、用心灵感受影像中的象征性语言

它不是由时空来控制,而是由激情或联想来组织。象征性语言与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的象征主义有些相似又有些不同。在象征性语言中,符号性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普遍经验和心理感受。作为一种语言,象征性语言却极其特殊,言语很难将它表达清楚,但它却有很多生动的表现形式,比如现实中的绘画、影像,以及非现实的梦、神话。既然影像和梦都作为象征性语言的表现形式,那么二者一定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促使我们更进一步探究影像应该像梦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与我们的心灵进行沟通的目的,这也是电影象征性语言的独特魅力。“梦是愿望的满足。一定的梦境总是用以表达做梦者一定的愿望的,不过这个愿望的满足可能是经过伪饰的,不是那么一目了然。”大卫?林奇的电影就常常带有像梦一样的象征成分。他总是在营造一个个怪异、荒诞的梦境。从“象人”到“蓝丝绒”,从“我心狂野”到“残酷蒙太奇”,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剪辑怪异的作品总会把观者带入一段混乱的梦境。电影《穆赫兰道》充满了强烈的寓言隐喻,电影放弃了传统的叙事顺序,从影片始终两个点相向而行,也成为我们开启大卫?林奇内心深处的梦幻钥匙。这部影片中并没有采用色彩的渐变与闪回的表现手段来区分现实与梦境,使得我们在希望读懂这个故事时显得有些费力。但是当我们看完这部电影,却分明像是经历了一场他人的噩梦。整个影片有14场梦境,从这些梦境中我感受到了现实中的贝蒂所压抑的情感,她杀死丽塔的后悔、愧疚;逃避真实的自己;感到不敢面对对自己有养育之恩并怀殷切希望的姨父姨母;无法宣泄的强烈疑虑和恐惧;对亚当的夺爱之恨以及现实中的孤独、无助和忧郁。她用梦来伪装自己,使得愿望得到暂时的满足。但是梦境是虚幻的,残酷的现实仍将来临。观者身临其境地触摸到了他人的内心深处。

二、创造电影象征性影像的方法

影像中的象征性语言是艺术灵感的直接迸现,作为喜爱、学习影像艺术的人,我们既是象征性影像的接受者,也是创造者。在实现创造电影象征性影像的具体方法上,对情节片断、意象、声音以及化妆、道具、场景和人物造型的设定是十分重要的。而其中任何一个元素都要由整体的背景所决定,也就是说我们所经历的那个环境对于象征影像的意义是极其关键的,它决定有过共同经历的观者达到情感的共鸣。另外,“蒙太奇”的剪辑方式也是象征性影像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使电影得以在表现形式上脱离戏剧的限制,从而成为独立的影像与镜头,画面与组合的自由艺术。因而,当电影用彼此毫无关联的镜头,透过一连串影像的并置,并借着镜头之间的对立在观者内心产生反应时,剪辑所体现出来的象征性影像就呈现在我们面前。

三、结论

梦中的影像如果成为具有普遍象征性的梦境,那么影像就能够传达内心的情感;如果我们将呈现于观者面前的影像更多地使用形象思维,应用灵感,释放我们的潜意识,那么影像的语言也将会变得更有生命力;如果我们面对具有象征性语言的影像时,放手于事件本身,用我们的感官、经验,用心灵去体会情感时,那么我们就会听到心灵的声音。电影中的象征影像似梦,但又不同于梦,因为我们能够通过它进行心灵的沟通。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美术教育中赏析课的重要性

一、美术赏析对美术教育的作用

美术赏析在美术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美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欣赏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和表达美的能力,所以从一开始就应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从而达到审美能力的培养。美术赏析,有时候会因为某个艺术品的生动描述而唤起了欣赏者的记忆,它是一种对生活经验的验证,不仅唤起了人们的情感,也使得人们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欣赏者和作家对作品的很多理解都一样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所以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家对美的评价,自己也经受了美的熏陶。而美术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必修课,他对学生审美能力以及艺术修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对于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美术赏析。

二、美术赏析与课堂训练的关系

在当今的美术课堂上,欣赏教学和实践训练都是同时开展的,在很多年级的课堂上,欣赏课都占了很大一个比例。所以处理好美术教学和课堂训练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美术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美术课程又不同于其他科目,它是一种用线条、色彩、空间来表达内心所想的视觉艺术,所以在美术课堂中不容忽视的还有实践教学。如今美术课可谓是多元化教学,手工、影视欣赏、电脑制作等等,这些都是通过直观形象和直观感受获得新知识体验的教学手段。我们要牢牢抓住美术具有可视性这一点,通过美术技法的学习来更加具体地表达我们内心的直观感受。

(一)赏析课与实践课相辅相成

在美术课上,课堂实践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光懂得欣赏而不懂得表现也不行。有很多人因为能力有限而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这就是平时训练太少造成的,所以技法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一种让学生懂得欣赏美之后去创造美的过程。学生通过构思、观察、情感的冲动而创作出来的图画,是通过不断的训练和探索所形成的能力,所以从学生作品的形式和构成能体现出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协调关系,而通过美术鉴赏对作品相关知识的了解也促使学生在理念内容上不断地推陈出新。所以课堂训练是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来创作作品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技法表现和创新精神的过程。在欣赏课中,我们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并能够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制作过程和方法。不仅如此,还要了解作品中的绘画知识,这样才能在欣赏课上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欣赏能力的提高能够促进实践能力的提高

创新意识是美术创作中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心理素质,另外还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需要经过思考和周密计划,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能力。但是个性的发展也很重要,没有个就很难有真正的美术创造。绘画作为一项动手实践的活动,新的材料、媒介,以及新的技术更容易激发我们的兴趣,而且还能培养我们的探索精神。我们在美术创作活动中要真正体现个人的自身价值,要主动自觉地参与其中,树立强大的自信心来激励我们自己。兴趣是学习好的催化剂,只有当你对学习产生了兴趣,积极性才能较大程度地发挥。通过美术欣赏教学来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内心的情感,让学生们都能够主动学习。

三、当代我国美术教育模式下美术赏析的意义

美术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自始至终都离不开美术赏析,所以美术欣赏课的开展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现在的课堂,美术欣赏课却很少,一般学校都是一周一节甚至两周一节,这就满足不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需求。美术赏析课的设立,不仅能让同学在美术赏析课上学到新的知识,拓宽视野,提高审美力的同时也调节了学生单调的学习生活。所以在美术课的课型中,美术赏析课能获取更多的知识。高校美术欣赏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事物形成一个正确的审美判断,也能够让学生形成自身的审美标准,并使其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为作品是作家想象的挥洒和情感的倾注,这些作品都能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产生美的向往,从而达到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的目的。所以一幅好的作品,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升华情感、陶冶情操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美术赏析就没有美术教育,美术赏析和美术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要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及心理特点,通过对直观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分析,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表现能力,也要使其心灵得到净化,道德情操得到提升,这对当今高校美术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晴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谈影视中语言的美术赏析

一、用心灵感受影像中的象征性语言

它不是由时空来控制,而是由激情或联想来组织。象征性语言与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的象征主义有些相似又有些不同。在象征性语言中,符号性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普遍经验和心理感受。作为一种语言,象征性语言却极其特殊,言语很难将它表达清楚,但它却有很多生动的表现形式,比如现实中的绘画、影像,以及非现实的梦、神话。既然影像和梦都作为象征性语言的表现形式,那么二者一定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促使我们更进一步探究影像应该像梦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与我们的心灵进行沟通的目的,这也是电影象征性语言的独特魅力。“梦是愿望的满足。一定的梦境总是用以表达做梦者一定的愿望的,不过这个愿望的满足可能是经过伪饰的,不是那么一目了然。”大卫•林奇的电影就常常带有像梦一样的象征成分。他总是在营造一个个怪异、荒诞的梦境。从“象人”到“蓝丝绒”,从“我心狂野”到“残酷蒙太奇”,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剪辑怪异的作品总会把观者带入一段混乱的梦境。电影《穆赫兰道》充满了强烈的寓言隐喻,电影放弃了传统的叙事顺序,从影片始终两个点相向而行,也成为我们开启大卫•林奇内心深处的梦幻钥匙。这部影片中并没有采用色彩的渐变与闪回的表现手段来区分现实与梦境,使得我们在希望读懂这个故事时显得有些费力。但是当我们看完这部电影,却分明像是经历了一场他人的噩梦。整个影片有14场梦境,从这些梦境中我感受到了现实中的贝蒂所压抑的情感,她杀死丽塔的后悔、愧疚;逃避真实的自己;感到不敢面对对自己有养育之恩并怀殷切希望的姨父姨母;无法宣泄的强烈疑虑和恐惧;对亚当的夺爱之恨以及现实中的孤独、无助和忧郁。她用梦来伪装自己,使得愿望得到暂时的满足。但是梦境是虚幻的,残酷的现实仍将来临。观者身临其境地触摸到了他人的内心深处。

二、创造电影象征性影像的方法

影像中的象征性语言是艺术灵感的直接迸现,作为喜爱、学习影像艺术的人,我们既是象征性影像的接受者,也是创造者。在实现创造电影象征性影像的具体方法上,对情节片断、意象、声音以及化妆、道具、场景和人物造型的设定是十分重要的。而其中任何一个元素都要由整体的背景所决定,也就是说我们所经历的那个环境对于象征影像的意义是极其关键的,它决定有过共同经历的观者达到情感的共鸣。另外,“蒙太奇”的剪辑方式也是象征性影像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使电影得以在表现形式上脱离戏剧的限制,从而成为独立的影像与镜头,画面与组合的自由艺术。因而,当电影用彼此毫无关联的镜头,透过一连串影像的并置,并借着镜头之间的对立在观者内心产生反应时,剪辑所体现出来的象征性影像就呈现在我们面前。

三、结论

梦中的影像如果成为具有普遍象征性的梦境,那么影像就能够传达内心的情感;如果我们将呈现于观者面前的影像更多地使用形象思维,应用灵感,释放我们的潜意识,那么影像的语言也将会变得更有生命力;如果我们面对具有象征性语言的影像时,放手于事件本身,用我们的感官、经验,用心灵去体会情感时,那么我们就会听到心灵的声音。电影中的象征影像似梦,但又不同于梦,因为我们能够通过它进行心灵的沟通。

作者:李勇 单位:山东省青岛第六中学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美术赏析在美教中的地位

在快速升温的美术高考现象中,我国美术教育似乎已经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从客观而理性的情况分析来看,尽管学美术的人很多,但是实际培养出来的成为有用的美术专业人才却很少,当然产生这种现象问题很复杂,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美术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功利化倾向的,当然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这些问题不是我们在这篇文章中讨论的重点,但其中一个关键性的原因值得我们研究,那就是美术欣赏课在高中美术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一般情况下,中学美术教育主要以美术技法教育为主,教学过程中基本上忽略了美术欣赏课的地位。近些年来,笔者考察过许多学校,中学在美术教育中已经提供了比较好的教学设施,然而从老师的教学过程来看,中学美术教育主要还是以技法训练为主。在一般人看来,美术课就是在纸上画画而已,再加上美术没有作为考试的升学要求,通常情况被学校列为“豆芽学科”,而不会引起学校的重视。那么从美术教育的性质来说,单纯的技法教育就有一定的问题,因为许多学生并不一定喜欢画画,学习美术仅仅就是一种爱好或者作为一条进入大学门槛的捷径,所以许多学生是为了考大学而痛苦的画画。整个美术课教育过程中缺少美术欣赏这一个重要的环节,那么美术欣赏课有那些价值与意义呢?

美术欣赏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是人们在接受美术作品过程中经过玩味,领略,产生喜悦,爱好的过程。它对于提高的人艺术素养,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具有重要作用。[1]

美术欣赏是观众对艺术作品的直观视觉感受和情感交流的传达过程。在美术展览馆里面这种感受更加深刻,然而在中国能够提供这种直观感受的机会只有在大一点的城市才能做到,对于一般的普通城市的中学和广大的农村中学来说,让学生得到美术欣赏的机会并不多。在这些地方进行美术欣赏,他们依靠的是通过教材或者计算机、幻灯机、投影仪等媒介传递出来的图像来进行,然而美术欣赏并不是让学生看懂一些美术作品那么简单,美术作为人文学科中的一门,它与其他人文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学生懂得美术欣赏可以对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有一定的帮助。那么在一般中学里面怎样上好美术欣赏课呢?它与其他人文学科又有什么关系呢?只有了解了这些知识,我们才能知道美术欣赏课的价值所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美术与文学的关系,学习西方美术史我们发现,美术作品与文学作品有着内在的联系,同样在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中文学与美术作品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可以说文学与美术本身就是一对“孪生兄妹”。中国绘画作品中,文学与艺术关系更加密切,由于元代以后文人绘画兴起,许多文学家就是画家。文人写诗、作画、甚至刻印,明代以后逐渐形成诗书画印共存的局面。当我们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我们可以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去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去理解美术作品与诗歌的关系。美术与历史的关系,美术的概念在历史上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解释,近代美术的概念包含古迹遗存、绘画、舞蹈、雕塑。“机械艺术”即手工技艺和机械技艺等,基本奠定了现代艺术概念种类所属方面的内涵。现代、后现代以来,美术进入到“开放的艺术”阶段。这一阶段,从美学形态上看,艺术除了原来的“美的艺术”之外,还增加了丑的艺术、荒诞的艺术、“反艺术的艺术”(如观念艺术和行为艺术)等;此外从通用的艺术概念来看,现在又再一次把从近代以来“美的艺术”中划出去的工艺艺术(包括现代设计艺术)、建筑艺术等也包括了进来。

打开高中美术教材,美术作品内容丰富,包含了美术作品各种风格和各种门类。可以说,美术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美术欣赏课有利于学生掌握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它用图像化的方式便于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对古代人生活的了解,当然对于高中生来说,欣赏美术作品时,理解美术与哲学的关系是比较困难的,这是因为美术作品是比较直观的视觉心理感受,而哲学则是抽象的比较难于理解的思维过程,但是从美术与哲学的发展过程来看,美术与哲学是相互关系的统一体。在欣赏西方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西方哲学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深入的体会到艺术作品的内涵,同样道理,在欣赏中国画的时候,我们须得了解中国哲学尤其老庄思想的内涵,才能读懂中国绘画的意境。也许有人会说,对于高中生你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他们的升学压力那么大那里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欣赏艺术作品,还要读懂里面的哲学内涵,简直是天方夜谭了,但是笔者认为,尽管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我们无法做到让每一位老师、学生去理解美术与哲学的关系,但是有一点还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教学观念的改变和循序渐进的方法,我们相信只要学校重视了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学生就肯定会取得一定的进步。其实高中美术课并非不能用哲学的方法去思维,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辩证唯物主义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辩证法里面有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在美术技法课中,素描作品中强调黑、白、灰的面积大小对比,色彩作品中强调色彩冷暖鲜灰的辩证统一,速写作品中强调线条的疏密、大小、长短的对应关系,这些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其实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中矛盾对立统一关系的绘画表现方式。

另外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色彩的冷暖、颜色的鲜灰、线条的优雅与质朴,直线与曲线的对比都可以反映出人在审美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人的视觉偏爱。

从美术与文学、历史、哲学的关系可以看出美术欣赏课的作用不仅仅是美术作品欣赏本身,关键是美术欣赏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感受,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用图像的方式去理解其他人文学科的内涵。美术欣赏课有那些好处呢?一,它可以建立美术与文科类课程的联系,在学习文科类课程之余,让学生通过直观美术作品来理解文学作品、历史、哲学等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另外美术作品比较直观,学生欣赏作品时可以更加形象的帮助学生对文科知识进行记忆。例如中国美术史上,原始社会的陶器,夏商周的青铜,魏晋南北朝的书法、石刻,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都带有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和视觉观照方式,这些美术作品都可以形象的帮助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和图形记忆。二,美术欣赏课与技法课可以产生很好的互补作用,一般情况,初学绘画的时候,学生对具象的和写实的图像比较感兴趣,通过美术欣赏课可以让学生了解各类风格,诸如印象派、抽象主义、表现主义等其他美术作品的魅力。这样学生在初学美术的阶段就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

综上所述,美术欣赏课与其他学科是相互联系互为基础的。据有关部门调查,尽管我们很多学校有一定的美术欣赏课教材,但这些教材形同虚设,美术欣赏课在我国中学美术教育中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尤其在升学教育的背景之下,开设美术课就仅仅是一个形式。另外传统的观念认为,教美术课就是画画,只要画得像就是高手,这种现象只能说明审美教育的缺失在初高中美术教育中多么的严重。这些年来,报考美术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但是社会上真正成为专业的美术人才极少,这不得不是我们中学美术教育中思考的一个问题。这篇文章是笔者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实践过程中得到的点点心得和体会。如果美术欣赏课真正能够得到推行,学生不仅仅提高的是艺术的审美修养,而且对他们文化学习的进步,道德素质的培养都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美术绘画作品赏析

美术绘画作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从古至今人们对于美术绘画作品的欣赏热情从未中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扩张,以及国内美术绘画作品的不断创新演变,使得国外与国内美术绘画艺术灵感不断碰撞,美术绘画作品对于大众的吸引力日益增强。近几年,我国随处可见的美术作品展、绘画培训班等各类宣传美术绘画形式的活动对于大众审美能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中,笔者就结合自身多年从事美术绘画的工作经历,基于各类美术绘画作品理论研究著作的参考,从审美能力的涵义、美术绘画作品的阐述、美术绘画作品赏析的重要性以及美术绘画作品对于审美能力培养的积极影响等几个方面,来浅析美术绘画作品赏析对大众审美能力的影响。

一、审美能力的涵义

基于不同的观点和角度,学术界对于审美能力概念的阐述和归纳也各有不同,其实从字面上理解的话,审美能力又被称之为艺术鉴赏力,是指人们对于美的艺术形式进行感受、判断、想象、创造的能力。结合中外艺术界、学术界相关文献著作对于审美能力的阐述和笔者自身从事美术绘画行业的经验,审美能力是基于人类的学习、训练、实践、思维能力和艺术教育等而形成发展起来的能力。它是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类对于客观艺术形式的主观感知为基础,对于艺术形式进行创造、加工、认知的过程。纵观古今中外,审美能力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和历史经历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就是说,审美能力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国界性,它对于人民大众的思维意识具有提升和促进作用,可以激发人们用美的思维和认知来改变社会、改变世界,助力更为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形成。审美能力主要分为审美感觉力、审美想象力和审美理解力三个部分。首先是审美感觉力。审美感觉力主要是指人的审美感官,是人类感受任何美的形式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是人类所特有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其次是审美想象力。审美想象力是基于人的审美能力作用于任何美的艺术形式,并将美的艺术形式经头脑加工、重新激发新的认知和感悟的能力。审美想象力是人类对于任何美的艺术形式从客观形态转化为主观认知感受的必要途径。它有助于激发人类对于客观艺术形态产生美的感知能力,审美想象力的主要形式有类比联想、关系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再次是审美理解力。审美理解力是人类对于美的事物形态上升到审美感受的主要阶段。只有基于理解力的加工,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觉才会向着美的意识提升和转化。只有建立在理解力基础上的审美感知才是具有美学意义上的审美能力。

二、美术绘画作品的阐述

美术绘画作品是指以线条、色彩或其他方式为形式和手法,勾勒出来的或平面或立体的艺术作品。基于实用性的角度来划分,绘画作品属于纯美术作品,也就是说,它是专门供人类观赏的美术作品形式。人类历史的发展源远流长,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人类珍贵的美术绘画作品灿若繁星。从古至今,拥有丰富审美意蕴的绘画作品数不胜数。就近现代著名画家的绘画作品就有西方的《梦》《格尔尼卡》,梵高《向日葵》,中国近现代的齐白石《不倒翁图》《虾》,徐悲鸿《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奔马图》,张大千《黄山松》《山水》,吴冠中《北国风光》《长江万里图》《狮子林》等著作。这些都是人类在认识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珍贵财富和宝藏。虽然目前美术绘画作品种类繁多,而目前我国的艺术市场上所出现的相关美术绘画作品赏析之类的书籍著作质量却不高,绘画书籍赏析的作者出自各类人士,书籍和出版社也大多不成规模,书籍著作里面的内容大多浮于表面,对于美术绘画作品的解读过于浅显,大众读者通过这些书籍著作很难获得更为深入的美学认知,因此要想通过对于美术作品的赏析来获得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更是难上加难。所以说,提升目前艺术市场上关于美术绘画作品赏析的书籍质量迫在眉睫。

三、美术绘画赏析是提高和塑造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艺术审美对于提升人民群众的自身创造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却并不是一劳永逸、短时间就可以养成的事情,它需要人们不断地学习、探索和钻研,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只有将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作为一件常态化的事情来做,才能有足够的经验知识的认知和累积,才能形成对于美的认知和欣赏感悟能力。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和实践的验证,美术中的绘画作品赏析以其独特的艺术形态和气质,对于人类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具有着意味深远的促进作用。因此,如果想要提升大众审美能力,就需要积极营造审美的氛围,尤其是重视美术绘画作品的强大审美能力提升、促进作用,充分依赖美术绘画作品来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能力,进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美术绘画作品对审美能力培养的积极影响

美术绘画作品是最为典型的、也是在我们生活中最为常见的艺术形态,它以形象的艺术表现形式、独特的审美功能以各种形式或形态存在于社会民众的生活和生产当中。有学者称美术绘画作品是培养和提升大众审美能力的捷径。笔者接下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美术绘画作品对于审美能力培养的积极影响,以期探索培养审美能力的方式方法,促进大众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快速提升。

(一)增强审美的意识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其最根本的特征是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之一就是人类具备欣赏和感悟美好事物形态的能力和意识。物质和精神是大众需求的两大形态。随着大众物质追求的满足,他们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也随之迫切提升。基于实践和认知的反馈,美术绘画作品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形态备受大众青睐,因此也成为了大众审美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凡艺术作品大多是源于生活,美术绘画作品也不例外,它是作者基于现实的艺术加工。大众通过对美术绘画作品的赏析过程,可以挖掘其中生活的真谛和感悟。下面笔者就要以法国印象派著名美术家莫奈的《日出•印象》为例子来进行说明。《日出•印象》是1873年莫奈在阿佛尔港口所绘制的一幅写生画作,它主要描绘了薄雾中阿佛尔港口的日出景象。整幅《日出•印象》画作中由淡蓝色、水蓝色、成色、红色和黑色五种色彩组合而成,通过这五种色彩的科学合理的搭配与组合,描摹出薄雾中日出时的阿佛尔港口的美丽景色。整幅画作朦胧中透露着真实、雾气蒸腾中蕴藏着灵动。这种全新的表现手法和美妙的画作构思让人们感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意境之美。再比如我国绘画界闻名遐迩的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的《庐山图》,画卷从庐山含鄱口起笔,以细腻的笔法绘制出雨雾飘渺、壑底生烟、层峦叠嶂的庐山景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大众通过对于《庐山图》绘画作品的赏析,于画作细节处感受庐山的气势磅礴之美,以此唤起内心深处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悟,促进大众审美意识的提升,有助于爱国主义教育。

(二)培养高尚的情操

美术绘画作品的作者都有着独到的审美理念和认知,他们基于现实客观事物,并结合自身的审美素养和艺术技能进行加工、创造,以赋予美术绘画作品全新的生命力和艺术形态。大众通过对于这些画家所绘制的作品进行赏析,可以从画面的艺术形态上领悟到作家关于美的认知,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笔者以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笔下的《八骏图》为例来进行说明。徐悲鸿先生的这幅《八骏图》是向从战场上凯旋而归的陈纳德将军致敬的著名画作,它以细腻灵动的笔调描绘出八匹昂首奋蹄的骏马,虽然画面上展示的是马的写意,但将这幅画置于当时的历史时期,这其中虎虎生威的八匹骏马无疑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写照。整个画作所散发出来的那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氛围让众多受众深深着迷、叹为观止,大众的性情得以陶冶,爱国主义情操亦被激发。

(三)丰富审美的体验

古今中外的美术绘画作品灿如繁星、数不胜数,但是不同类型的画作队会给予大众以不同的审美体验。广大民众要想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就一定要注重开拓审美眼界,多接触美术绘画作品、多进行品质作品的赏析,积累成习惯、习惯成自然,在接触美术绘画作品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丰富内心意识里对于美术绘画作品的认知。尤其是青少年阶段、家长或相关教育机构一定要注重对其审美习惯的引导,从小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丰富其审美体验,助力青少年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极大满足。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是相辅相成的,当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其精神文明素养也迫切需要提高,审美能力作为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能力之一,对于人类精神文明、意识形态的塑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基于实践和相关理论的认知,美术绘画作品汇集了人类意识形态的精髓,美术绘画作品赏析是大众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的重要且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我们要重视美术绘画作品赏析的相关书籍著作等质量,切实为人民大众营造良好的美术绘画作品的审美氛围,让美术绘画作品赏析助力大众审美能力的提升,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作者:王虎森 单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中职公共艺术美术课赏析艺术作品教学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以学生参与艺术学习、赏析艺术作品、实践艺术活动为主要手段和方法的。”赏析艺术作品能够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促进学生个人审美观的形成。如果说实践艺术活动代表“动”,那么赏析艺术作品相对地代表“静”。我校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听理论型美术课,或反映课堂体验不愉快,如何解决这一现象,是教师进行赏析艺术作品教学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赏析艺术作品课是否等于浪费时间。学生以否定课程或自我否定为前提,是开展赏析艺术作品教学活动遇到的首要问题。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和中小型乡镇,受家庭和周边环境等因素影响,许多非工美专业学生为了今后顺利参加工作,以成为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首要目标,认为美术课可有可无。同时,一部分学生过去接受的美术教育较少,认为自己没有美术细胞,天生和美术绝缘,赏析艺术作品就是对牛弹琴。越是没有深刻体验过赏析艺术作品带来的精神震撼和愉悦,学生越是怀疑自己对艺术的感知及鉴赏能力。长此以往,将来他们走上社会和他人交流涉及艺术相关内容时很可能会有自卑情绪。

2.忙于听讲的赏析艺术作品教学。赏析艺术作品教学被不少学生称为“不画画的美术课”。学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用做,只要听课即可。通过学校定期抽选学生进行的教学质量反馈和测评结果,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讲解所占比例过重。赏析艺术作品一般是针对课本中某张作品图片,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分析作品名字含义、时代背景、作者简介、作品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再结合专业美术知识分析用色、构图、设计等多方位多角度地赏析一件艺术作品,从而引申至精神层面,达到以美育人,提高修养的目的。如此全套赏析包含了大量的历史、地理、自然、哲学等学科的知识,不过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前期就被庞大的知识体系打败,对后续的引申教育已经麻木,无力思考,造成了学生的固有印象———赏析艺术作品就是一个听讲过程。

3.一口气“喝”四十五分钟“白开水”。虽然课本中选取的艺术作品都是有代表性的经典佳作,但是不少作品年代背景久远,采用的技术脱离学生实际生活,趣味性大打折扣。同时,大部分非工美专业的中职学生之所以选择其他专业,是因为本身对其他专业的兴趣远大于美术。诸多因素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无法理解作品,更不用谈产生共鸣。理性、专业地讲解赏析艺术作品,既不符合非工美专业学生的兴趣方向,也不符合该年龄段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导致学生觉得教学内容食之无味,课堂体验就像被动地灌白开水。教学过程中各个学科知识的补充、不同艺术作品间的切换,无非是稍微改变了“开水”的温度,有所调节但本质不变,这样学生课上容易走神。

二、有效的教学对策

1.摆正心态,走出误区。学习赏析艺术作品并不像部分学生认为的那样毫无用处,反而益处众多。不少美术知识当下看着似乎没有用处,其实是存在生活的细节中而没有被人意识到。教师应先向学生说明美的应用无处不在,包括衣食住行等遍布现实生活和虚拟网络的各个角落。绘制黑板报、拍摄摄影作品、设计网页、设计公司VI形象等,这些都需要用到美术知识,而赏析艺术作品是掌握美术知识的必要途径。教师可以以此来说服学生摆正心态,端正学习态度。部分学生表示自己没有美术细胞,这是一个自我认识误区。美的感受源自视觉,是人人都能感觉到的。摆事实讲道理,教师可借由学生觉得校服不美于是普遍不喜欢穿校服,来展开说明对服装的选择这一小事上体现着每个人对美的感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服饰进行分析,对好的部分加以肯定,给予鼓励,增加学生对赏析行为的亲近感。

2.内容有取舍,增加互动性。赏析艺术作品时,面对课本中大量范例和涉及各个学科的海量知识点,教师需要有所取舍,不用面面俱到。处处重点等于没有重点。每个例子都按重复步骤赏析,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比如,赏析西方印象派绘画时课本有三个范例,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教学:范例一系统地详细分析、范例二简略分析同时加入涉及该范例的短视频观赏、范例三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法,让学生参与进来,打破全程教师说、学生听的局面。审美是相对自由的,公共艺术美术课不是培养学生流水线式的审美,而是在学生固有的个人审美的基础上,往积极的方向引导,使学生健康成长。使用问题引导教学法可以让学生针对教师设置的问题,自主地思考,根据已学的系统全套分析方法,举一反三,学会赏析的方法,思考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在问题的设置上,教师不要设置开放式的问题,如:关于这幅图你有什么看法?这样的问题易造成课堂冷场。

3.挖掘教材魅力,提升课堂趣味。非工美专业的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关注点和工美专业学生不同,比较随性。如:对画面角落的奔跑的动物、架子上的一块猪肉、墙上的一个花纹等次要琐碎的部分给予大量关注。这样欣赏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和正统主流赏析切入点不同。专业美术赏析或许会分析画面构图、色彩情感,然后引申展开,但学生可能更关注配角人物的一个表情。只要学生肯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切入点稍微另辟蹊径也没有关系。教师不能光说自己想说的,也要兼顾学生想听的,挖掘教材中学生可能感兴趣的部分,要制定多种方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切入点和话题做出相应调整。如果能在课堂导入环节引起学生兴趣,就能激发其学习欲望让后续教学顺利进行。在兼顾讲解课本知识点的情况下,教师可添加与时俱进的学生喜欢的例子,让课堂成为“一包刺激的跳跳糖”。只有解开学生抵触学习的心结,才能让学生积极、自愿、快乐地学习。教师也要不断反思,改进现有教学方法,才能让赏析艺术作品教学发挥更大作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逐步实现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以美育人,使学生未来人生更美好。

作者:吴黛 单位:福建理工学校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中学美术赏析课教学魅力思索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画师出了个“深山藏寺”的题目,令其弟子作画:大弟子画了一座山,山中一座庙;二弟子也画了一座山,树木掩映下露出庙宇的屋顶,远望去颇有点“藏”的味道;而三弟子思忖良久后,画了一座山,一条河,一个和尚挑着水往山里走。三者相比,显然后者高人一筹,含蓄地体现了主题,余味隽永,含不尽之意于画外,自然得到老画师的赞赏。这种言不尽意、意在象外的无尽妙处给我们以非凡的启示:艺术手段的精深微妙,可应用于教学艺术之中。古人论画,常有无法中有法,入乎规矩之中,又超乎规矩之外的说法,教学艺术的本质在于合乎教学规律并具其独创性。“深山藏寺”给予我们的微妙领悟应用于美术欣赏教学实践中,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寓教育于艺术良方之中,寓教育于文化艺术之中,教学艺术因之而升华,教学也因此富有个性魅力。

一“藏”知识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旧注:“学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笃,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深。”孔子的名言不仅是指深入学问深浅层次,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学习态度上的区别。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由爱学而入境,会学而晓理,乐学而动情。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好的刺激就是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据此,在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在保持艺术本身的含蓄之美的同时,努力做到引起学生探究其文化内涵的兴趣,从而加大有效知识(指教学中的新观点、新材料,学生不懂、不知的,学后有所得、有所感、有所获的内容)的传授量,增添教学魅力。

在欣赏课教学过程中,结合美术自身特点(静态地、含蓄地表达人的情感、思想与认识)和高中学生思维特点(不限于对事物外部现象的了解),教师可挖掘美术自身的趣味性因素,适度引导,留有余味,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如,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国画时,不应把其特色与精神作平铺直叙的介绍,可选择在中国文化艺术中学生既有兴趣又有疑问,既有期待又有困惑的内容导入,比如象形文字的演变。(虎;-虎-)首先,教师展示象形文字挂图并设疑:“挂图中的图象是什么?象什么?”学生有了各种答案,同时有了困惑,也有了期待。随后,挂图逐页翻过的同时质疑:“文字的源头是最古老的绘画,由最古老的绘画又演生出文字,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讨论逐步得出结论:“书画同源”。再质疑:“草书与最初的甲骨文相比较有何突出特征?”又共同探讨出:有了一种超越物象本身的神采。由此便迁移到国画中来,总结出国画的一大艺术特色——形与神的统一,与西方传统绘画(放有关幻灯片)相比较,体现着中国艺术独特的魅力——人与自然的融合、感情的真挚与感觉的质朴。整个教学过程由于较好地保持了艺术本身的含蓄性,有效知识的传授是潜移默化的,创设良好的探究问题的情境,最终使学生领悟到“藏”在国画艺术之后的中国艺术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由此可见,由艺术本身的含蓄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保持了这种含蓄而引发起探究情境,使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对教师亦产生了敬佩之感,自然增添教学魅力。

二“藏”观点

心理学研究认为,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只是单纯的认识方面的信息交流,必定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灵的相通。据此,笔者以为教师的观点与倾向性不要特别地讲出,要从情节中自然流露,自然地同化学生心理,使教学富有魅力。

的艺术作品打动人的是自然流露的真实情感,而富于魅力的教学也应是浑然天成的,特别是欣赏课。“欣赏”本身就是心与心的交流,美术欣赏课要求教师将教材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教师即为教材),再以自己的心去同化学生的心。这就需要教师将自己的观点、认识及倾向性融入情感、语言等教学意向活动中,自然地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心去同化学生的心,用自己的灵魂铸造学生的灵魂,从而步入一种师生相融的微妙世界,魅力随之而生。如笔者在中国工艺美术欣赏课中,与学生共同探讨“凤”的形象:学生说“凤首”象鸡,教师补充:它给人的感觉又不象鸡那样好斗;学生说“凤翅”象燕,教师说又没燕子那样轻巧;学生又说“凤颈”象鹤,教师又补充,感觉又不象鹤那样轩昂。学生在余味中感觉到教师是在说人而不是在谈“凤”。在和谐的师生相融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不仅领悟到了“凤”的风格也领悟到了人的象征,领悟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民族风格。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思路,使学生体验到教师自然流露出的感受与认识,那种将问题想透了而带来通体透畅的感觉从教师这里自然地曼延开来,充满整个课堂,能够激发师生内心的追问真理和热爱智慧的热情,师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教学魅力亦在其中。

三“藏”方法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三强说:“什么叫‘名师’?并不是手把手教就是名师,而是善于启发诱导,让你敢‘创’。”这就是说,教学的目的,最终应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逐步掌握学习方法。教师所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是因为时代在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二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与群体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发挥自己的独创精神,灵活运用教学原则,去选择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对于美术欣赏而言,“欣赏”本身是一种创造,为使学生完成这一创造性的“欣赏”过程,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一种启迪思想、促进理解的角色,持有一种着意开放的心态,尽量避免以假定去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要求进一步澄清问题,创设一种良好的开放的课堂氛围,通过富于魅力的教学启发、引导学生去领悟欣赏“方法”。

在欣赏课教学中,总会有学生问怎样欣赏这类或那类的美术作品,教师可借鉴有法而不言法的艺术处理方法,通过独特的方法引导、启发学生自寻欣赏“方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情感,同时也增添了教学魅力。如笔者应用“空白”艺术理论追求不教之教。“空白”原本是作品中未画出的却是向观者所暗示的部分,教学中的“空白”即未明确讲出的部分。比如在国画欣赏课中,教师设疑:“如何认识一个人?”学生答:“内在品质及外表。”教师引导:“观画如观人。”学生在赏析过几幅作品后总结出国画内在神韵与外在笔墨的欣赏品评标准。这样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巧妙地留出教学中的“空白”,留有余味,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达到了不教之教之目的。再如,现代设计艺术欣赏课中,由于它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所以教师只需稍加引导令学生自己去赏析。笔者曾带了实物(壁纸刀、收纳桶等)到课堂上,引发学生谈论生活中的设计,随后又举出反例(如一些城市垃圾箱、土产商店一度出现的“猫壶”等),再质疑:“与拙劣的设计品评标准是什么?”最终学生讨论出现代设计体现现代人文意识的主题。这种帮助学生画龙,令其自点睛的“空白”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也使学生领悟到欣赏该类美术作品的“方法”。

诚然,影响教学魅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运用以上“三藏”的方法,意在将“深山藏寺”之良方应用于教学当中,从而自然地增添教学魅力。实践证明,这一做法不仅体现了艺术本身的含蓄之美、意境之美,同时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丰富了情感、陶冶了情操,并使教学呈现内在、持久的魅力。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初中美术赏析方法

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在欣赏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和协助下,通过对美术家生平、社会背景的了解,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进一步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感悟美术作品内在的精神内涵,达到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陶冶艺术情操,扩大知识视角,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目标。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解析作品,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欣赏。大多数学生对美术欣赏课没有持久的兴趣,细究学生不感兴趣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理论型"与"故事型"

"理论型"教学,主要是采用了"专业思维"模式,僵化的分析限制了学生通过其他途径来欣赏作品。如讲解一幅美术作品,教师对着一群没有受过长期美术专业学习的学生,细致分析构图法则"三角形"、"s形",认真交接"环境色、光源色",甚至"色层厚薄,肌理丰富"。这样即使教师阐述的合理,学生也只会茫然不知所云,美术在学生眼里变得技巧深奥,深不可测,严重挫伤学生的浓厚兴趣,影响教学效果。

相反,"故事型"教学主要是错误低估了初中学生接受能力,作品分析流于表象,无助于形成学生尖锐洞察力和犀利分析力。教师采用艺术家是生平、轶闻秘事来吸引学生,分析作品简单概括,一带而过。这种重点不明,只图热闹的教学只能让学生走进作品,但不能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统一答案"与"知识盲区"

如果教师在分析作品中一味坚持教材或个人观点。那么,通过长期的暗示、诱导,学生就会抛弃自己的认识,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美术欣赏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在欣赏的过程中必须有不同的评论,任何一件美术作品不同的人看,就有不同的评价;即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观赏,也会有不同的评价。因此这种"统一答案"教学方法在美术欣赏课中应该坚决摒弃。

三、多媒体教学误区

多媒体工具走进教室,银幕上的展示内容又蹦又跳,又会唱又会响。课堂气氛出现了新的面貌,许多教师以为找到了欣赏课的灵丹妙药。但在华丽的银幕背后,许多教师忽略了一个重要现象--一成不变的课件并不能适应不同班级、不同对象的学生,每个学生特点、每班教学情景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如果忽视这些具体情况,教学活动其实也就成力量多媒体的存在而设计,从而偏离了教学目的。

为了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和不足,只有坚持因生施教、因材施教,才能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作为美术教师应该怎样才能上好美术欣赏课呢?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融合贯通法

我们通过寻找与美术作品有关联的食物或知识,来引导学生多美术作品的理解,以达到欣赏的目的。例: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教学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区领略画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不同时期山水画面貌和意境都各不相同,对于自我意识和现代意识强烈的学生来说,它们之间出现了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为此,可以在教学设计一座"虹桥",即从体会古诗的意境入手区体会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因为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与古诗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即"诗中有画,话中有诗"。通过诗与画之间的对比与联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能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比较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有了精彩的引入,那么设计的教学也就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在欣赏中国民间美术作品时,要让生活在现代电视、电脑游戏的学生去关注并认同民间美术,应采用现代中学生较为熟悉的事物为切入点,才容易被接受。如可以先让同学们欣赏一首英文歌曲和一首中国民歌,并让他们对两首歌曲的风格进行比较,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喜爱流行的英文歌曲,并以为中国民歌"太土气",以至于不愿接受,甚至产生排斥的心理。这样就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们思考,我们今天要欣赏的中国民间美术是否也遭到同样的厄运?为什么一些原本有着传统和浓郁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逐渐被所谓的现代人淡忘?为什么它们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的冲洗,却依然能完好的保存下来呢?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思考,从而创设一种渐入式的心理引导,以消除他们的排斥情绪,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教学活动铺平道路。

三、谈话法

谈话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最简单、最质朴的交流方式。利用谈话法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从教师的谈话中受到启发和感染,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言为心声,慢慢引导,细细解释,交流沟通,效果颇佳。

四、想象法

想象在美术课中用得教多,往往能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利用想象,可以使抽象变具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欣赏能力,也可以让学生联系文学(作文)、历史等知识来触类旁通,通俗易懂,深受学生的喜爱。

五、示范法

示范是对人的视觉最直接、最形象、最生动的刺激,教师可以采用临摹教学步骤法,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以示范模写作品程序和表现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艺术家的创造思路,从而贴近与美术作品的距离。身同感受的模拟情境,学生身临其境般地体验一定难忘。

六、感悟法

感悟就是让时光倒流,追悟艺术家所处的历史时代,感受艺术家创作的历史背景,用自我之心融入艺术家之心,从而体悟艺术作品美的魅力和生命力。

除此之外,美术欣赏还应该充分利用宣传专门举办专题欣赏讲座,组织书画比赛,观看美术展览等方法和途径,对全体学生进行广泛的、的、有序的教育和引导,使美播种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间,让美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田绽放出奇彩多姿的花朵。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偏远贫困地带美术赏析课教学初探

[摘要]边远农村学校美术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最薄弱的环节,而转变教育观念,多角度,多方位,开发式思维的美术教学,是使贫困地区美术教育健康开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边远贫困地区创新观念思维教学法两元模式

《美术欣赏》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尤其要让他们掌握如何去欣赏、认识和理解这些美术作品的方法,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所以,在美术欣赏基础课程的学习更应调动学生自发的思考,自主的探究。而边远农村学校的美术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最薄弱的环节。可以采取开发式思维,并结合当地的资源,使贫困地区美术教育健康发展。

一、边远贫困地区中学美术欣赏课必要性的理论依据

1.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在美术欣赏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追求个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与平等。

2.新课标的要求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3.美术欣赏教学的认知功能认知功能就是对现实生活、生动、形象、能动的反应。所有的美术作品都能使人获得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有助于人们透过美术作品透视作者及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

4.美术欣赏教学的教育功能通过形象的感染与激发效能,启发观赏者的意识与情感活动,从而达到提高思想、品德和情操的目的。

5.美术欣赏教学的审美功能从人的现实主体方面入手,不断满足和提高人的审美需要,发展和完善人的审美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和情感力。

6.美术欣赏教学的情感培养功能情感是艺术的特质,艺术所表现和传达的情感是高尚优美,艺术对人的情感陶冶有着独特而重大的作用。

7.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创造美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美术教学的基本要求。在美术创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去表现美、创造美,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对目前美术欣赏课中常用教学方法的分析

1.讲授法:教师对美术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法以及美术作品进行讲解和说明。缺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容易陷入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优点是教师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知识的传授量。

2.提问法:教师根据知识(美术知识、文学和历史知识等)、原理以及作品的直观特征(内容、色彩、材料)进行提问,学生回答。

3.讨论法:以学生为主体对作品展开讨论,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宏观调控。

4.探究法:运用启发性的手段引导学生用探求、研究的心态去进行深入的感受、理解艺术作品。

讨论法和探究法的缺点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美术知识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优点是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艺术作品从形式到内涵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欣赏的能力。

5.比较欣赏法

可以分为(1)横向比较法:文化背景的比较,艺术家间的比较。

(2)纵向比较法:不同发展时期的作品比较,艺术流派不同发展时期的纵向比较,艺术家不同成长阶段的纵向比较。

6.情境教学法

指教师在美术欣赏课上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造出情境表象,使学生通过情境加强直观感受。

7.“五让”教学法

“五让”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指的是“让学生读书本、让学生讲见解、让学生议三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找规律、让学生写总结”。要注意课前对教学步骤中的问题情境精心设计。

三、边远贫困地区高中美术欣赏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把握学科特征,基础知识学习和作品欣赏并重,注重学生见解,实现师生互动,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2.防止由于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致,将美术的“边角余料”过多阐述,没有回到审美教育的主渠道上来。

3.防止以美术家的介绍代替美术欣赏。

4.防止以“文学性解释”代替美术作品欣赏。如果把作品的文学性同美学特征割裂开来,那也不是真正的美术欣赏。

四、思维教学法

美术欣赏课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学习上的一个难点,新课堂要求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所以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转变观念,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和培养。求异质疑,启迪创造思维,要求学会与别人不同的思维,用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而思考问题,这就是创造思维。

五、思维教学的基本原则:两元模式教学

1.知识+创造

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作品欣赏重在感受美,基础知识重在研究美。如果美术欣赏课只注重对作品直观感受的分析,而忽视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美术欣赏课的开始把这堂课的重要知识点从教材中提炼出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记忆。下面,介绍一些促进思维的教学策略:

(1)音乐法。音乐可以使人的意志清醒,身体放松,大脑活跃,思维敏捷,能够促进灵感的产生,加速信息的收集。

(2)要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将一个完整的内容进行细化和解构,形成几个要点,以点及面,强化学生的理解。

(3)鼓励提高法。对学生多多鼓励会增强其参与的信心与热情。

(4)分享快乐法。在快乐的学习中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效率也会提高。

2.故事+问题+合作+评论

(1)授课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美术作品的内容、情节、形象、色彩有其自身的魅力和形式美的内涵,讲故事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2)现代心理学家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而告终。

(3)在合作部分给学生交流的时间,由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根据思维创新的原则,设置同桌交流、小组讨论、伙伴学习等环节,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对于一堂课的欣赏内容,让同学之间互相评述,谈谈自己的收获与看法。对美术作品的赏析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教师应尊重、保护、鼓励学生的见解,引导学生充分发表内心的观点、感受,鼓励学生发表真正属于自己的主张。

针对贫困地区的教学情况,应该提高教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水平,不能把美术欣赏课理解为让学生简单知道一些作画知识,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观念,真正发挥美术课的作用——让学生通过美术教育,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趣,使他们热爱、维护、创造美好的东西,憎恨、遗弃、改造丑恶的东西,同时让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逐步发展。而学生审美观的变化,将会对整个地区产生影响。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谈论普通美术赏析教学

一、中国古代较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

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为他们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例如象形器皿和供摆设的小型工艺雕刻。一类为建筑(包括陵墓)装饰雕刻,例如一般欣赏教材中都会列举的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顺陵石狮。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上以外,还反映在明器艺术与宗教造像上。明器是随葬用品,其中雕塑品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动物雕塑,一般教材都举秦始皇陵陪葬坑兵马俑和唐三彩俑、马为例。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动物雕塑也用来代替活体陪葬,它们的实用性很强,并非纯粹的雕塑艺术品。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们是供信徒顶礼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欣赏教材多以南北朝和唐代的作品为例,因为这些时代的佛教造像艺术水平普遍较高。宋元和明清也有好作品。佛教造像有宗教上特殊的造型要求,它们和古希腊那种以人为范本的真实自然的神象有所区别,在欣赏时需要了解经规仪轨的种种规定,如佛象两耳垂肩,手长过膝等等,否则很容易认为比例不,解剖有错误而加以否定。纯粹的雕塑一般以纪念性雕塑为代表。中国古代重视绘画艺术,纪念性人物和事件,通常以绘画来表现而极少使用雕塑,例如汉唐功臣和历代帝王像,都是画在壁画和卷轴画里。纪念性雕刻在帝王上大夫染指绘画之前的西汉时代偶有创作,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欣赏教材都有介绍的霍去病墓石刻“马踏匈奴”。此外,东汉四川都江堰李冰像和五代前蜀主王建坐像,也是现存的古代纪念性雕刻,实属凤毛麟角。中国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艺术的特殊性。我们不能因为纯雕塑品少就不承认带实用性的雕塑品,也属于雕塑艺术而拒绝认识它们、理解它们和欣赏它们。

二、出于上述原因,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

这是它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最显著的例子是欣赏教材中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使之显出浓厚的装饰性。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种蔼人的亲切,因为装饰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却又是中国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司空见惯的艺术真实,所以有此效果。同时,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所要求表现的庄严肃穆气氛,也十分有效。辟邪石狮的整体造形,经过装饰化变形,犹如青铜器或玉器上的某个装饰部件。身上更有线刻图案来加强这种装饰品格。装饰性的变形处理是夸张概括的手法之一。经过这样处理过的石兽,往往比写实的雕刻石兽更威风、更勇猛,且更神圣不可侵犯,能更好地发挥它们作为建筑装饰的功能。(辟邪和石狮多为陵墓的仪卫性装饰品,用途在于显示墓主的。)

三、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

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塑形绘质”,在雕塑上加彩(专业术语称作“妆銮”)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现存的历代雕塑,有许多就是妆銮过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今天的雕塑艺术西化了,不再加彩,但民间雕塑仍保持妆銮传统。西方古代雕塑也有加彩,到文艺复兴以后,除宗教神像为求逼真效果,大多继续加彩外,一般雕塑不再加彩。中国塑绘不分家,导致了雕塑与绘画审美要求的一致性。在中国古代,绘画受到比雕塑高得多的重视。雕塑始终由工匠从事,文人士大夫极少参与。早期绘画的作者也只有工匠,但从东汉晚期开始,文人士大夫乃至帝王参与了绘画创作,从此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创作队伍的骨干力量。他们是国家、社会及文化的统治者,自然也统治了绘画,使绘画地位高高凌驾在雕塑之上,并以其艺术观念影响雕塑,因而雕塑染上了明显的绘画性。其绘画性表现为不是注意雕塑的体积、空间和块面,而是注意轮廓线与身体衣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这些线条都象绘画线条一样,经过高度推敲概括提练加工而成,和西方古典雕塑以块面和空间的丰富变化来体现轮廓与衣纹的形状异趣。后者体积感强,前者只有大的体积关系,局部大多平面性很强。有时在平面上运用阴刻线条来表现肌肤和衣服的皱褶,仍然没有立体感,只有绘画的平面效果。因此,通常雕塑表面光滑,没有西方雕塑那么多明暗起伏的细微变化。这种特点,在教材最常引用的汉唐陶俑、敦煌莫高窟唐塑和麦积山石窟宋塑佛教造像,以及太原晋祠宋塑侍女,大同下华严寺辽塑菩萨、平遥双林寺明塑和昆明筇竹寺清塑罗汉像等等作品上都可见到。中国雕塑从这一特点历代相沿,至今民间匠师仍然大都先勾人物线描草稿,象人物画白描一般,再复制成雕塑。也有人直接在硬质材料上勾线描稿,再雕而刻之。这样创作雕塑,带有绘画性就可以理解了。中国古代雕塑绘画性强,自有一种东方趣味,符合中国古人的欣赏习惯,他们是从绘画艺术的角度去看待雕塑艺术的。今天我们欣赏古代雕塑,也需要借用中国画的审美眼光,才能把握美感要点。如果只用西方古典雕塑的艺术标准来指摘中国古代雕塑缺乏雕塑性,那无异于为适履而削足。

四、中国古代雕塑的另一个特点是意象性。

西方雕塑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现自然,写实性极强。中国雕塑和绘画很迟才脱离工艺美术的母体而独立门户。在漫长的几千年间,它们只是工艺美术品的两种装饰手段,这是塑绘不分的主要原因,也是线刻和平面性浮雕——画刻高度结合的中国式造型方法特别发达与持久的主要原因。装饰不求再现,只追求表现物象,因此发育出中国雕塑与绘画的共同品格——不求肖似(高度写实地再现自然),形成了高度的意象性特点。中国画无论工笔还是写意,都不象西洋画那样地写生刻画对象,而是主要依据观察体验所得印象,再加上想象,经过主观加工美化而成艺术形象,和客观对象保有相当距离。中国画不画光影(这是表现主体感真实感的重要因素),色彩只表现固有色(所以写实性有限),造形与画面效果的平面性很强。背景一般为纸、绢的空白,不求空间深度,而把注意力放在物象的“神韵”表现上。因此,若按西洋画的解剖、比例、透视和色彩等等度很高的科学化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绘画,便会觉得一无是处。但若理解中国艺术自成体系、自有追求,便懂得和喜欢品味中国画的美感。中国雕塑也是如此,它和中国画观念是一致的,而且贯穿了整个古代雕塑史。秦始皇陵兵马俑虽然表现出高于其他时代的写实性,但那也仅仅集中在俑的头部刻划上,而且形象也只是分为几种类型,不是每一件都各不相同,身体部分则无一例外是十分写意的。就是比较写实的头部,也不能和西方雕塑同日而语,它只是象中国画有工笔一样,比较深入细微而已,本质上依然属于意象性造型。其他汉唐陶俑、霍去病墓石刻、历代宗教造像无不显示意象性特点。它们和中国画一样,追求神韵,不求肖似。如果用西方古典雕塑的标准来看待它们,就能挑剔出解剖、比例不够,质感塑造不够充分等等不足,造成欣赏上的障碍。我们必须换一种眼光,使用我们自己民族的艺术标准和审美习惯,来欣赏中国古代雕塑“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这样,当我们从敦煌菩萨,晋祠侍女、筇竹寺罗汉塑像上体会到“栩栩如生”这一句成语的含义时,就不是象欣赏西方古代著名雕刻,如欣赏教材常会介绍的掷铁饼者、拉奥孔群像和奥古斯都像等等那样,是个从形到神都得象真人一般的概念,而只是感受到一个艺术品所传达的人的生命力、精神状态和宗教境界等等形而上的东西。

五、中国古代雕塑语言精练,这是意象性衍生的另一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雕塑始终没有发明西方雕塑的造型术(modelling)来地塑造物象,而多从感觉和理解出发,象中国画一般运用经济的语言,简练、明快,以少胜多而又耐人寻味,常常给人运行成风、一气呵成、痛快爽利的艺术享受。夸张乃至变形来强调人与动物的神韵,是普遍运用的手法,汉代四川说唱俑和霍去病墓石兽最有代表性。这些作品只是服从作者对物象的感觉和理解,他们所关心的不是比例和真实效果,而是说唱者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的表演神情以及虎、象、马、牛、野猪等动物的不同习性和旺盛活力。这样必须有所取舍,有所夸张变形甚至抽象,其效果更突出对象的特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给人的印象更特殊而深刻。这一点和西方近现代雕塑有相似之处。西方近现代雕塑一反传统的写实为变形,追求雕塑语言的多变性和雕塑空间的自由性,不被客观物象所役,使艺术创造更纯粹。中国古代雕塑实际上也是达到雕塑语言的多变性和雕塑空间的自由性这种艺术境界的。霍去病墓石兽采取“因势象形”的手法,充分利用岩石,自然的令人联想接近某种动物的形状,只进行低限度的艺术加工,使石兽的造形显出空间的自由而不斤斤计较于形似。加工的语言有圆雕、有浮雕、也有线刻,是根据岩石形状与动物形象的双重需要加以多变性运用的。这种圆、浮、线雕并施的语言,在汉唐陶俑、历代石兽以及佛教造像中均可见到。它们使中国雕塑在精练中块面更整体,因而有时更具雕塑感甚至建筑感,例如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和龙门奉先寺唐代大佛,就是杰出代表。

六、中国古代雕塑既然是意象性的,注重“以形写神”,必然也象中国绘画一样,注重头部的刻划。

中国古人认为“头者精明之主也”。(《黄帝素问》)“头者,神所居,上圆象天。”(《春秋元命苞》)从原始时代起,人面或人头,在工艺装饰中就受到特别重视,这应是中国古代造型艺术发展为特别重视传神的原因之一。这种重视贯穿了几千年,直到今天,在民间雕塑和农民画中,头部仍是艺术家首要表现的部分。头部以外的人体部分,便被看作是从属的,较为次要的。这样,在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中,头大身小逐渐变成一种习惯造型,一旦头身关系处理不好,在视觉上便难免造成不舒服的特点,这是不必为古人护短的。然而的作品常常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缺点中吸引转移集中到刻划精彩的头部来。这些头部看似没有西方雕塑深入,可是结构十分严谨。搞过雕塑的人都有体会,临摹西方雕塑易,临摹中国古代雕塑的头部却相当困难。它们不如西方雕塑结构分明,却另有一种性,神完气足,很不易临摹到那种境界。在头部以外,又用充满韵律的身体衣纹线条来发挥美感,使人受感染的不是比例结构的本事,而是传神美化的功夫。龙门奉先寺大佛、服侍菩萨与天主力士像都严重头大身小,但依然很美,非常典型地说明了中国古代雕塑的这一特点。

七、中国古代以“温柔敦厚”为诗之旨,这和中华民族的气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及其他文化因素密切相关。

另的艺术也如此追求,表现在造型艺术上便是含蓄美、内在美。雕塑亦然,中国古代雕塑给人的感觉不象西方古典雕塑那样一览之下、历历在目,而是神龙露首不露尾、含不尽之意于象外。没有剑拔弩张,向外张扬的火气,而是象中国书画用笔藏锋那样将力量包裹在内部,给人更多品尝的余味。例如严阵以待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载歌载舞的汉唐女俑、孔武威风的唐代天王力士,乃至雄强猛厉的南北朝辟邪和唐代石狮,都有这种效果。比较一下掷铁饼者力量的紧张迸发和拉奥孔群象情绪的激烈发泄,就能够领会中国古代雕塑含而不发的美感特点。它是与其他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理想相一致的,就象西方雕塑与绘画的审美理想也相一致一样。欣赏中国雕塑时也许会觉得不如西方雕塑痛快顺溜,这就象喝酽茶和喝咖啡不同一样,不能相题并论。喝茶需要品味,如若不谙茶道,便永远进不了茶的境界。

八、中国古代雕塑风格往往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精神。

儒家哲学尊天命,受其影响,中国艺术反映为崇高、庄严、壮丽、重穆、典雅等等风格。道家哲学崇自然,在艺术上则表现为飘逸、雄浑、淳厚、古朴、淡泊、天真、稚拙等等风格。中国画和雕塑都具备这两个系统的风格特征,例如佛教造像和陵墓仪卫性雕刻,一般具备前一系统的风格,龙门奉先寺大佛最为典型。它是唐代武则天出资修造的,寓有帝王的精神气度,风格上必然强调崇高、庄严、重穆和典雅。明器艺术中的俑和动物雕塑多属后一系统的风格,它们和生活关系密切,风格上追求自然,朴拙可爱。两者各异其趣,各有千秋。西方古典雕塑风格比较接近前一系统,却少有后一系统的风格特征。希腊古风时期的古拙是艺术技巧幼稚阶段的自然产物,不是刻意追求的风格。中国画和雕塑却有意返朴归真、退熟回生,追求一种内在美,一种原始美,一种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这些追求是难于站在西方艺术角度来理解的,所以一般习惯欣赏写实性雕塑的人,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总有障碍。这就需要提高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从根本上来认识中国艺术,否则欣赏也好,创作也好,都很难进入堂奥。

九、中国古代雕塑遗产大量属于佛教造像,佛教美术有其特殊的经规仪轨,形成自己的特点。

佛教美术源于古代印度,中国的佛教雕塑源自古印度的犍陀罗、马土腊和芨多等地区与时代的佛教雕塑。中国艺术家在学习摹仿过程中,逐步将它们加以改造,使其既保存了某些原产地的样式,又更多地体现出中国特色。而印度犍陀罗佛像受到希腊化时期的古典雕刻影响,它们也有个雕塑本土化的演变过程。因此,在欣赏中国古代佛像时,适当对照希腊、印度的古代雕刻进行比较,有助于加深认识和理解各自的美感区别。同时需要了解佛教造像的经规仪轨。上文提到的佛像两耳垂肩,手长过膝,就出自经规仪轨。佛像有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形象上的神化特征,两耳垂肩、手长过膝而外,又如螺发绀青相、顶上肉髻相(不是普通发髻)、眉间的毫相等等可以通过造型艺术加以表现的相好,在雕塑时都必须严格符合要求。佛和菩萨的肢体动作,特别是手势(称作“手印”或“印相”)各有含义。各种佛经人物依身份不同而有不同的造形(如有的三头六臂,有的千手千眼),不同的服饰标识(如佛和罗汉著朴素的袈裟,菩萨则衣饰华丽)、不同的姿势(如接引佛才站着,其他佛皆取坐姿)等等,都有固定的要求。如不了解,很容易觉得佛教造像怪诞和雷同。

上述各种特点,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互相关连。我们在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时,需要综合各个特点来认识,才可能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承认它们确实还有不少好处。特点不一定就是优点。但有了特点,一种艺术就有了它存在与发展的理由和价值。中国艺术,包括中国雕塑之所以能一枝独秀地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全在于它有着与众不同的许多特点。这些特点是世界所承认和尊重的。当许多中国人奔赴西方学习雕塑时,西方雕塑家也来中国借鉴中国古代雕塑。有位美国雕塑家曾对中国美术学院的雕塑系学生说过:“你们不要捧着金饭碗要饭。”这句话是我当雕塑史研究生时亲耳听到的,我把它当作一颗定心丸摆在本文的结尾,送给对中国古代雕塑的“好在哪里”尚有怀疑,不敢在欣赏课中理直气壮教学的同行,但愿有点用处。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美术赏析教学体会感言

我们常说的“寓教于乐”,这“教”就是审美教育。美育是一种运用艺术美和现实美来影响、感染、教育学生,使他们具有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活动。美术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艺术。而审美过程是人们用感觉器官耳、眼感受客体的过程。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导语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去感受美的造型、美的线条、美的色彩、美的构图、美的声音,从而唤起一种审美的快感。我认为,可以通过三个方面达到目的。

(一)图片欣赏法

百闻不如一见”。运用直观形象的插图、挂图、画像、范画等图片材料导入新课,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方法。通过直观的图片投影,丰富多彩的图片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蚭{栔赔

(二)兴趣激发法

心理学研究证明:“较大最持久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学科内容的内在兴趣”,只有这种“内在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运用实物导入

实物是最直观的,也是最有效的教学工具之一。有时,千言万语的,不如一览实物,它可以使任何繁琐复杂的事物变得简单明了,把实物运用到课堂上,不仅可以使内容变得通俗易懂,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他们的印象。我在上《汽车的造型》这一课时,我取出学生常见的汽车模型及大量精美的汽车图片投影给学生看,发现他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变得非常兴,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

2、运用谜语导入

生活中没幽默是乏味的,同样美术课上没有幽默则是枯燥的。美国保罗韦地博士曾对9万名学生进行过调查,从中得出结论:学生最喜欢具有幽默感的老师。在美术课教学中,如能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教学过程会更轻松、更有效。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师生形成心理上的相容,共同投入新的教学情境之中。

3、运用故事导入

青少年喜欢听故事,他们一听故事,会兴致勃勃,注意力高度集中,引述与上课内容有关的故事导入新课,将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想象激发法

黑格尔曾说过:“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但真正的想象是需要有情感体验的,没有情感的作用,想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想象的内容是自由的、宽广的,所以,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可通过各种方法,如生动的语法描述,音乐的欣赏,画面的展示,学生的表演等作为导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提高的想象力。

另外,一节好的美术课除了要有好的导入,教师在开展美术活动过程还需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让学生了解美,学会创造美的能力。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小议中学美术赏析课教学魅力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画师出了个“深山藏寺”的题目,令其弟子作画:大弟子画了一座山,山中一座庙;二弟子也画了一座山,树木掩映下露出庙宇的屋顶,远望去颇有点“藏”的味道;而三弟子思忖良久后,画了一座山,一条河,一个和尚挑着水往山里走。三者相比,显然后者高人一筹,含蓄地体现了主题,余味隽永,含不尽之意于画外,自然得到老画师的赞赏。这种言不尽意、意在象外的无尽妙处给我们以非凡的启示:艺术手段的精深微妙,可应用于教学艺术之中。古人论画,常有无法中有法,入乎规矩之中,又超乎规矩之外的说法,教学艺术的本质在于合乎教学规律并具其独创性。“深山藏寺”给予我们的微妙领悟应用于美术欣赏教学实践中,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寓教育于艺术良方之中,寓教育于文化艺术之中,教学艺术因之而升华,教学也因此富有个性魅力。

一“藏”知识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旧注:“学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笃,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深。”孔子的名言不仅是指深入学问深浅层次,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学习态度上的区别。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由爱学而入境,会学而晓理,乐学而动情。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好的刺激就是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据此,在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在保持艺术本身的含蓄之美的同时,努力做到引起学生探究其文化内涵的兴趣,从而加大有效知识(指教学中的新观点、新材料,学生不懂、不知的,学后有所得、有所感、有所获的内容)的传授量,增添教学魅力。

在欣赏课教学过程中,结合美术自身特点(静态地、含蓄地表达人的情感、思想与认识)和高中学生思维特点(不限于对事物外部现象的了解),教师可挖掘美术自身的趣味性因素,适度引导,留有余味,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如,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国画时,不应把其特色与精神作平铺直叙的介绍,可选择在中国文化艺术中学生既有兴趣又有疑问,既有期待又有困惑的内容导入,比如象形文字的演变。(虎;-虎-)首先,教师展示象形文字挂图并设疑:“挂图中的图象是什么?象什么?”学生有了各种答案,同时有了困惑,也有了期待。随后,挂图逐页翻过的同时质疑:“文字的源头是最古老的绘画,由最古老的绘画又演生出文字,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讨论逐步得出结论:“书画同源”。再质疑:“草书与最初的甲骨文相比较有何突出特征?”又共同探讨出:有了一种超越物象本身的神采。由此便迁移到国画中来,总结出国画的一大艺术特色——形与神的统一,与西方传统绘画(放有关幻灯片)相比较,体现着中国艺术独特的魅力——人与自然的融合、感情的真挚与感觉的质朴。整个教学过程由于较好地保持了艺术本身的含蓄性,有效知识的传授是潜移默化的,创设良好的探究问题的情境,最终使学生领悟到“藏”在国画艺术之后的中国艺术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由此可见,由艺术本身的含蓄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保持了这种含蓄而引发起探究情境,使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对教师亦产生了敬佩之感,自然增添教学魅力。

二“藏”观点

心理学研究认为,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只是单纯的认识方面的信息交流,必定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灵的相通。据此,笔者以为教师的观点与倾向性不要特别地讲出,要从情节中自然流露,自然地同化学生心理,使教学富有魅力。

的艺术作品打动人的是自然流露的真实情感,而富于魅力的教学也应是浑然天成的,特别是欣赏课。“欣赏”本身就是心与心的交流,美术欣赏课要求教师将教材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教师即为教材),再以自己的心去同化学生的心。这就需要教师将自己的观点、认识及倾向性融入情感、语言等教学意向活动中,自然地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心去同化学生的心,用自己的灵魂铸造学生的灵魂,从而步入一种师生相融的微妙世界,魅力随之而生。如笔者在中国工艺美术欣赏课中,与学生共同探讨“凤”的形象:学生说“凤首”象鸡,教师补充:它给人的感觉又不象鸡那样好斗;学生说“凤翅”象燕,教师说又没燕子那样轻巧;学生又说“凤颈”象鹤,教师又补充,感觉又不象鹤那样轩昂。学生在余味中感觉到教师是在说人而不是在谈“凤”。在和谐的师生相融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不仅领悟到了“凤”的风格也领悟到了人的象征,领悟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民族风格。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思路,使学生体验到教师自然流露出的感受与认识,那种将问题想透了而带来通体透畅的感觉从教师这里自然地曼延开来,充满整个课堂,能够激发师生内心的追问真理和热爱智慧的热情,师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教学魅力亦在其中。

三“藏”方法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三强说:“什么叫‘名师’?并不是手把手教就是名师,而是善于启发诱导,让你敢‘创’。”这就是说,教学的目的,最终应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逐步掌握学习方法。教师所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是因为时代在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二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与群体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发挥自己的独创精神,灵活运用教学原则,去选择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对于美术欣赏而言,“欣赏”本身是一种创造,为使学生完成这一创造性的“欣赏”过程,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一种启迪思想、促进理解的角色,持有一种着意开放的心态,尽量避免以假定去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要求进一步澄清问题,创设一种良好的开放的课堂氛围,通过富于魅力的教学启发、引导学生去领悟欣赏“方法”。

在欣赏课教学中,总会有学生问怎样欣赏这类或那类的美术作品,教师可借鉴有法而不言法的艺术处理方法,通过独特的方法引导、启发学生自寻欣赏“方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情感,同时也增添了教学魅力。如笔者应用“空白”艺术理论追求不教之教。“空白”原本是作品中未画出的却是向观者所暗示的部分,教学中的“空白”即未明确讲出的部分。比如在国画欣赏课中,教师设疑:“如何认识一个人?”学生答:“内在品质及外表。”教师引导:“观画如观人。”学生在赏析过几幅作品后总结出国画内在神韵与外在笔墨的欣赏品评标准。这样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巧妙地留出教学中的“空白”,留有余味,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达到了不教之教之目的。再如,现代设计艺术欣赏课中,由于它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所以教师只需稍加引导令学生自己去赏析。笔者曾带了实物(壁纸刀、收纳桶等)到课堂上,引发学生谈论生活中的设计,随后又举出反例(如一些城市垃圾箱、土产商店一度出现的“猫壶”等),再质疑:“与拙劣的设计品评标准是什么?”最终学生讨论出现代设计体现现代人文意识的主题。这种帮助学生画龙,令其自点睛的“空白”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也使学生领悟到欣赏该类美术作品的“方法”。

诚然,影响教学魅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运用以上“三藏”的方法,意在将“深山藏寺”之良方应用于教学当中,从而自然地增添教学魅力。实践证明,这一做法不仅体现了艺术本身的含蓄之美、意境之美,同时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丰富了情感、陶冶了情操,并使教学呈现内在、持久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