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艺术与科学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艺术与科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艺术与科学论文

艺术科学论文:艺术教育与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探微

一、普通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不可分割

(一)从教育历史来讲,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从来没有分开

纵观教育史,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融为一体、相互联系、交相辉映。战国时期,老师对贵族子弟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包括了科学和艺术的内容,孔子对他的弟子所教授的就是这些教育内容。古希腊的教育被称为缪斯教育,在希腊神话中缪斯是主管艺术与科学的神,缪斯教育就是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的通称。在中世纪的欧洲,文、法、神、医是大学中普遍开设的四科。由此可知,历史上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是不分彼此、血肉相连的。把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分开是错误的做法,不符合教育历史,也不符合教育规律。

(二)从教育内容来讲,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是高

校教育内容均衡发展的两冀实践探索表明,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是高校教育内容均衡发展的不可会缺的两个方面。一是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都是追求真理,只不过艺术教育是追求人类生活的真理和意义,科学教育更多的是追求自然界的真理。二是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都以文化创造、创新为宗旨,共同的基础都是人类的文化创造力。艺术教育为科学创造提供想象的翅膀,科学教育为人们艺术素质和艺术生活提供理性的思辩。三是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都需要文化的渗透和想象思维,艺术直觉思维有了科学思维的支持,才能成为一种持久的文化创新原动力;科学理性思维有了艺术感知思维的帮助,才能培育一种科学的灵性和悟性。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都交汇于想象思维上,想象支配联想,联想创造形象,形象成就艺术,这是艺术创造的基本规律;想象诱发猜想,猜想接近真理,真理成就科学,这是科学创造的基本规律。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必须统一起来、结合起来。

(三)从教育效果来讲,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交融有利于创新素质的培育

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科学有其内在的统一性,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对培育人学生的创新素质和科学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艺具有传播思想观念和启发人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文化艺术所承载思想内容和价值观念引导和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从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史和文艺发展史来看,艺术的复兴常常是历史性重大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的开端,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是以艺术的发展为先导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经说过:“科学家应该学点艺术,艺术家也应该学点科学。”世界历史上很多著名科学家都有很高的艺术素养,一些大科学家在科学和艺术两个领域同时对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达•芬奇是杰出的画家,也是工程师、雕刻家,在解剖学、工程技术等领域也有很多建树。爱因斯坦在现代物理学领域做出划时代的历史贡献时,他的小提琴演奏也很出色。

二、普通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科学素质提高的作用分析

科学素质的核心内容是具有一种创新、创造的内在品质,而艺术自身的特点就是不断创新,艺术设计和创意本身还是技术创新和专利设计的前提,艺术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

(一)艺术教育能促进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和提升

艺术教育是指通过音乐、美术、文学、影视等艺术形式,对人进行教育培养,使人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鉴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素质的审美活动。艺术教育最明显的特点是非功利性,它能提升人们的思想精神境界,丰富人们的文化艺术修养。艺术教育鼓励学生“求异”、多元化地看待世界,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都得到健康的发展,塑造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美好的心灵和人格。这种人格的较大特质就是具有创新性,具有创新思维,不排它、不守旧。历史表明艺术总是批判的、经验丰富于时代的,一个时代新艺术的兴起总是推动着思想的变革和科技的创新。艺术教育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品质的形成。创新人格的形成还体现在艺术教育促进学生的创新实践上。任何一种艺术门类的掌握都离不开亲身的实践,想学绘画就必须拿起画笔在纸上描画,想学书法必须拿起笔来书写,想学雕塑必须拿起刻刀凿石头……艺术教育有很强的实践性,能够锻炼学生创造性的实践技能,鼓励每一位学生“创意付诸实践,实践获得创新”,在艺术实践中实现创新、创意。

(二)艺术教育能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升

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成果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通俗地讲,创新能力就是实现新设想的能力。美国创造心理学家提出创新能力由8个要素构成:知识、自学能力、好奇心、观察力、客观性、怀疑态度、专心致志、毅力。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创新能力由智力和非智力两种因素构成,智力因素主要有观察力、注意力、想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非智力因素主要有意志力、创造欲、进取心等。把艺术教育融入到科学教育中,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视觉敏感力、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造型能力等,鼓励学生找到尽可能多的设计方案,较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艺术教育个性鲜明,要求接受者进行个性化的再创造,这种创造是一种跳跃式的艺术思维,能较大限度地突破传统的单向性思维模式,促进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模式,进而形成创新能力。

(三)艺术教育中的创意设计是培养大学生发明创造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艺术教育中的绘画美术专业是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各种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科技发明、专利技术、工业新产品新工艺等都离不开设计。可以说,没有创意设计就没有创新创造,就没有新产品新工艺,而创意设计的基础就是绘画美术。绘画美术中的创意灵感,能带给学生空间设计、平面设计的灵感和创新,这种创意设计的变化直接带来新的专利技术、新的厂业产品和工艺流程,带来新的建筑外形。所以,艺术教育中的绘画美术和创意设计是发展创造创新的前题和基础。

三、以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的建议

(一)要转变对理工科学生教育中忽视公共艺术教育的思想观念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对象是在校全体学生,在每所高校它都是不可缺少的。经调查,近几年来大部分理工科大学成立了艺术教育研究室或中心,但还是附属在人文学院、艺术学院或者校团委,多数没有形成独立的管理部门。文科院校和少数理科院校虽然设立了独立的公共艺术部或公共艺术教研室,但力量不强,作用发挥的不够。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转变思想认识。一要转变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认识误区。破除认为艺术教育对于理工科大学生可有可无的思想,破除艺术教育只是一种娱乐及欣赏活动,与专业教育和科学素质提高无法相提并论的思想,调动理工科大学生自觉参与的艺术教育、艺术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要转变高校领导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误区。破除公共艺术教育不是理工科学生主课、不重要、不影响学生专业学习和科学素质提升的错误思想,把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理工科专业课及其它专业课教育放在同一地位,加大投入,加快发展。

(二)要多途径加强普通高校理工科学生的公共艺术教育

一要加强公共艺术教材建设。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各高校自成系统、自主编教材,一些高校将专业艺术院校的教材“压缩”后用于公共艺术教育,缺少对公共艺术教育和教学规律的认真研究。二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据调查,当前从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人多是美术或音乐方面的专业人员,戏曲、电影、文学、舞蹈、雕塑等方面的人才欠缺,这就要求增加能讲授其他艺术门类教师的比例。三要建立健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评估体系。规范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评价内容、评价形式,通过、科学的评价,建设促进大学生素质发展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

(三)要加强高校特别是理工科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要发展以高雅艺术为内容的艺术教育活动,促进精品艺术进校园。以举办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节为契机,结合国庆、元旦等重要节日举办庆祝演出活动,向校园引进高品位的艺术精品。二要开展多层面的大学生艺术实践活动。如,经常组织理工科学生开展“书画展览“”才艺大赛”等艺术活动,为不同特长的学生提供艺术活动舞台,使他们通过艺术实践活动,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三要积极组织理工科大学生开展创意设计大赛。组织开展这样的活动,有利于把理工科大学生的艺术水平、审美能力直接变为科学技术创新和发明专利创造,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的实际能力。

作者:李灵艺 单位:黄河科技学院

艺术与科学论文:科学与艺术发展进程及未来综述

1利用科学思维能够提升艺术家素养

作为艺术的创造主体,艺术家为了能创作出杰出的艺术作品,要求他们拥有水平较高的艺术素养,其中包括艺术专业创作技巧、艺术表达能力、艺术创新思维等,只有这样,艺术家们才有可能创作出具有创新性,又不失审美精神的艺术作品,间接推动艺术事业的发展。从这个层面上总结,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以艺术家的艺术素养作为基础,而科学思维在提升艺术家素养方面,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笔者认为,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是科学思维的前提,可以帮助艺术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摆脱朴素的自发方式,从而有效地帮助艺术家自觉地学习文化知识,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科学思维为艺术家提供科学的分析方法,帮助他们在艺术积累中,通过鉴别大量原始材料和理清材料之间内在联系,奠定产生艺术灵感的基础。通过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交互作用,共同为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提供完整、有序、合理的思维基础,以便艺术家更加深入到艺术创作的实践之中。

2利用科学思维加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

艺术创造活动是一个系统和复杂的过程,通过对其阶段性进行合理必要的分析,才能清醒的认识和自由把握科学思维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作用。不过,在艺术实践中这三个阶段并非截然分开、先后出现的,我们不能将三个阶段作机械的分割和理解,而是要层层了解、环环相扣和相互渗透,总而言之,科学思维在这几个阶段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推动着艺术的发展。

3将科学思维融入艺术鉴赏活动

作为艺术作品鉴赏的主体,鉴赏者通过感官对艺术作品的意蕴进行思索和想象,对作品作出评价。笔者认为艺术鉴赏作为艺术活动的环节,鉴赏者的满意与否,是推动艺术品产量化发展的关键,因此鉴赏者作为艺术作品鉴赏地方主体,其科学思维对艺术鉴赏的质量和水平具有很大的影响,从另一方面又会促进艺术工作者素养的提升,为鉴赏者的理解和艺术工作者的再创造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因此我们可以将科学思维融入到艺术鉴赏当中,促进艺术的发展。

4利用科学思维能引导艺术批评活动

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评判和研究等科学认识活动,是需要在一定的理论指导前提下的,对艺术进行批评其实是一种理性的审视,所以他要求批评者具有明晰的理性思维,具有严谨的理论性社会科学知识,科学思维具有概括思维、判断思维和推断思维,艺术批评需要理性,科学思维正好符合这点要求,因此说科学思维在艺术批评中起到重要作用。科学思维提升了批评家的理论能力、逻辑能力和推理能力,从而保障了艺术批评的科学性;科学思维的逻辑性与敏锐性帮助批评家及时把握艺术发展的动态,引导艺术的发展;科学思维的客观性与逻辑性关系到艺术批评的性、客观性、科学性并使批评方法得以科学实施。简单言之,科学思维与生俱来的逻辑性、理论性、系统性和敏锐性推动了艺术批评发展。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学思维是一门既有思维科学特性和技术科学特性的交叉学科,其具体特点是理性、逻辑性、系统性以及创新性,而艺术在创作的过程当中,体现出艺术的灵感性特征,以及形象性和抽象性的特征等,科学思维对艺术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就是说,科学与艺术是互相影响的学科,两者的关系与“天地大美,殊途同归”的哲学理念不谋而合,艺术需要借助科学思维获得理性发展,从更高层次上提高意识发展主体的创新能力。

作者:史佳楠 单位:苏州大学 艺术学院

艺术与科学论文: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之关联

1当代数字科技对艺术设计思维的变革

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应用型的美术种类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影响着现代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人类在实践过程所取得的新的科学技术也影响着艺术设计,改变着艺术设计的具体实现形式。如人类商业历史上及时种销量超过百万件的商品是托内特椅,这种椅子首先出现于19世纪中叶,很快成为当时十分著名的酒店椅子,而其被发明的直接原因就是当时托内特工厂发明了弯木与塑木新工艺。托内特椅子直接启发了之后钢管椅的诞生,而这种商品至今还是咖啡厅中最常见的椅子。技术是艺术设计人员实现设计思维和设计理念的有力工具,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艺术设计者提供了更多新工艺和新材料,对于拓宽艺术设计者的思路具有重要意义,对艺术设计产生了直接影响。如,在汽车领域,福特汽车流水生产线的发明降低了汽车生产成本,使汽车成为普通大众消费得起的商品;而汽车商品的大众化使工作地点与生活地点的分离成为可能,在工业时代各种城市化问题凸显的背景下,方便了城市中的中产阶层迁居到城市郊外生活,进而改变了城市各种功能区的布局设计和规划。对于建筑业,钢材料的应用和建筑技术的进步直接催生了摩天大楼的设计,使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对商品进行大批量生产的前提是拥有庞大而均匀的市场,消费者必须购买标准化的产品,这就要求商品生产者对市场拥有较强的控制力,使得广告设计行业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起来。此外,以数字科技为基础的新媒体迅速发展,信息传播日趋快捷,数字科技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中,改变着人们的沟通和互动方式,甚至改变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感知。同时,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也改变着艺术设计的工具、载体、传播介质和表现方式,影响到艺术设计的思维层面,深刻影响艺术设计的美学功能,导致艺术设计对设计师素质要求的改变。

2数字时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态势

数字环境为艺术设计构建了一个新的发展环境,同时也对设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在现在的艺术设计中需要使用大量新技术和新工具,这要求未来的艺术设计者必须具备熟练使用数字科技的能力,并具有流畅的数字设计思维。

2.1艺术设计行业范围更广

随着数字科技的迅速发展和普遍应用,网络媒体成为集信息、通信及影音传播为一体的新媒体的核心,强大的网络互动功能与良好的信息传播环境构成了今天的数字信息时代,也催生出一个以提供服务和非物质产品为基础的社会,同时派生出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新的艺术设计门类和品种,如数字动画、网页设计互动和数字媒体设计等,使艺术设计行业的涵盖范围更加广泛。新媒体使信息传播变得相对便捷和公平,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信息交流渠道,在很大程度上也改变着人们的信息感知习惯。如,人们的生活被很多碎片化的信息切割,注意力成了一种稀缺资源。为了提高信息传播效率,信息的面貌必然会趋于视觉化、动态化、多感官化和界面化,以实现外貌的悦人程度并减少互动的障碍,这也要求信息的制作更加专业,带来了艺术设计应用在计算机和网络、媒体等领域的拓宽和深入,扩大了行业范围。

2.2艺术设计门类更加多样

在数字时代,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会被非物质化的数字视觉信息传达设计逐渐取代,在商业的推动下重视吸引受众注意力。人们关注一个主题、一个事件或一种行为的持久度是有限且无法复制的,因此,动态形象取代静物形象、数字化的视觉形象取代纸媒印刷形象、多媒体感官体验取代单媒体视觉感受、虚拟非物质数字产品取代物质的纸媒产品、数字手段取代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会成为艺术设计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由于激烈的注意力竞争,设计者会寻求更丰富的表现、方法和形式。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设计者在设计时不再单纯依靠手工制图来实现设计构思,甚至可以不再进行手工制图。数字化技术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更丰富的设计语汇,如增强现实技术可以使设计在现场直接模拟完成,环境艺术设计也不再拘泥于真是的空间布局与六个界面和陈设的处理,其设计范畴可以超越到“虚拟现实”场景的搭建,或者利用计算机三维技术生成多样而逼真的设计形象。数字时代对服装设计较大的冲击来自虚拟现实的数字化人体数据采集和应用,上述技术使“人体工学”的探索得以实现,服装产品从设计、打版到剪裁和制作均可以实现自动化,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实现路径,客观上也使艺术设计门类更加复杂多样。

2.3艺术设计教育思维发生转变

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发端于美术教育,在“实用美术”和“公益美术”等基础的传统设计教育中发展而来。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一直依赖精英教育大背景下学生个人领悟能力和个人审美素质的自然养成,强调对学生个体表现技法的培养。这一教学传统形成了固定的教育模式,且根深蒂固、影响力巨大,这决定了将数字化融入艺术设计教学会是一个逐渐深入地缓慢过程。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设计行业开始引入数字化设计手段,尤其平面设计和三维设计方面使用较多。因其多样化的设计工具和便于修改和储存等数字技术所起特有的优势,设计软件吸引了大量设计者使用,数字化辅助设计很快在行业中流行开来。相应地,各大院校设计专业也陆续将计算机辅助设计引入教学,并在教育中占据了越来越多比重,甚至成立了电脑美术设计等专业。

3结语

总之,艺术设计与科技有着天然的联系,艺术设计发展的历史透露了科技发展的轨迹,科技发展推动着艺术创作的变化。在今天的数字时代,艺术设计与科技形成了更紧密的互动关系,而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科技与艺术的渗透必将给双方带来更多活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作者:付静 单位:郑州市技术工程学校

艺术与科学论文:科学与艺术设计的人文研讨

建筑设计如此,其从属的艺术设计意义相同。科学发展与艺术设计相依相伴,使得设计在具有功能性的同时,艺术性也大大提升。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艺术设计产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变革之中。现代艺术设计需要借鉴新兴的科技成果,充分发挥艺术设计的功能价值和美学价值;同时科学本身也致力于各种实用化的需求,这促使了科学技术更进一步的发展。在科学技术高速度发展的当下,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种各样的新型设计不断涌现,不仅要满足功能上的用途和心理需求,需要美观与实用融为一体,也促使更多人性化的产品出现。这种普遍性的原理决定着在未来的设计道路上,二者因为其本质的相同性所产生的结合运用将会越来越多。

关于这个题目的讨论,李政道先生曾于1996年5月23日在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所作的学术报告中解释到艺术和科学的不可分割性,这是在学术界第三次明确提出科技与艺术的关系的话题,也是具影响力的一次。他将绘画、诗歌、雕塑等艺术作品与科学中的天文学、数学、物理学等联系起来,发现了惊人的相似之处。我们难以否认,通过科学的解释,从任何一方面来说,科学与艺术都是难以分开的。它们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设计作为艺术的一部分,自然意义相同。现在许多人甚至直呼:“设计”就是“发明”,我们暂不讨论其论题的正确性,但是不难看出,科学技术贯穿于设计创作之中,没有科学技术作基础指导,任何一项设计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一、创造性的根基作用

艺术设计与科学是密不可分的,创造性作为一种激进而又融合的能量贯穿渗透于科技和艺术设计之间,给这锅美羹加入了很多新的滋味。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我们可以看出: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核心部分,成为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自主创新,同样作用于我们的艺术设计中!二者的根基一样,本质上也是相同的。从欧洲文艺复兴的发展便不难看出,科学作为基础的技术发展产生了各种思潮,同时为设计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创新思想一直跟随在二者之间,从未变离。创造能力作为一种人类所独有的能力,发展了科技和设计的同时,缩小了其间的差异性,与此同时也推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1、设计中创造性作用的反应科学与设计不同,从一个创造出来的设计产物,我们可以探索到当时设计师的思维活动。科学的开始是一个没有结果的探索,科学的论证实验,得出的数据只能说明一个结果,并为下一步确定一个方向或者只是另一条道路的开始。科学不同于艺术创作的感性,它将自己的思想隐藏在非人性化的科学语言之中。当阐述一种理论或假设的时候,如一些高新纳米材料或微生物,其语言不是用来描述事实,而是用来表达意象。对于一些超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世界下面,科学家们只能用想象出来的意象来说明事情的合理性,以此解释并打动别人。其中人的主观能动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创造性的开发和训练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无疑已经成为了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在我们无法直接跨进的区域里面,不管是微米世界还是几千亿光年的宇宙世界,人们总是首先作理论假设,再利用已知的数据对假设的结果进行证明,用来支持这种论证,之后从论证出发,进而论及一些新的现象。

艺术设计中创造性作用的体现就更不难想象了,其运用的广泛性涉及各类作品的创作。从欧洲最古老的洞穴壁画便可以看出,这些图画反映的是最古老人们的创造想象力,一些带有神秘巫术思想的神秘壁画,是将人的思想从可见事物之上,再加之以联想、假设,可以说这是古老的平面设计。在艺术接受无限创造性的作用下,古今观赏者进行艺术接受的过程中,人们臆想中的世界也加以不断延伸。现代的艺术设计师同样将创造发挥到,并用在各类作品的创作之中,以便于人们的使用。不管在造物的过程中,还是艺术品的创造之中,创造力一直紧紧跟随在我们的生产过程中,自古及今,概莫能外。

2、创新推动了科学与设计的融合一方面,在科学与设计的结合中,创新能力不断激发出人们的创造热情,加快了新生事物的出现和发展,另一方面,创造力与二者之间的联系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和契合作用。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人们适应世界,改造世界,让许多设计变得更加人性化,更便于为人所用。创造能力将科学与设计结合起来,并归纳总结,每前进一步都是人们的创造力前进发展的结果,分析逐渐加深,概念逐步清晰,新产品也多种多样。设计中的科学,科学中的设计,也使世界的层次多变复杂,世界中有世界。相信创造力的不断增强,在科技与艺术设计的结合之后,会产生更多新的领域和新的创造发展。后面所提到的分子美食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事实体现。

二、科学精神影响下多样的艺术设计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不仅仅局限于一般的艺术设计或科学范畴,在食品、服饰、医学等方面也都有着同样的具体体现。科学的进步,给设计以更多更新的表现形式。以不可思议的分子美食来说,1988年及时次正式提出分子美食学,利用科学技术将食物中的成分优化、分解,并进行烹调,事实证明,分子美食已经被人们接受并投入到实践应用之中。分子美食是一项科研活动。不是由厨师实行而是由科学家完成的,是欧洲烹饪的一个艺术流派(这是百度搜索给分子美食的解释),这是艺术与科学结合的产物。科学技术的融入,将厨房变成一个实验室,增加了食物本身的口感之余,还给人以出乎寻常的视觉享受。艺术的情感性加之科学的知识性,二者的结合,与李政道先生的解释不谋而合,艺术与科学所具有的普遍性原理和意义的相同性也再一次得到了新的证明。新的设计在不断追求功能性与美观的过程中,高科技成就自然而然地促成了二者的成熟,成为了二者有机结合的润滑剂和加速剂。在设计过程中展示现代科技的美感表达,并以艺术设计展示现代科技之美,同时用科学技术丰富完善高科技美感设计。在科技的发展中,人们也冲破了二维空间的束缚,三维、四维、五维的产品都相继诞生,并逐步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运用。这些高科技手段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设计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就像某商城的广告词:电脑越变越薄,鞋底越变越厚,围巾变屋里戴的,丝袜变冬天穿的,手机变成看的,书变成收藏的。科技要我们这样变,使这种变成为了可能。科技将美带到了人们日常生活之中,把工业化环境中的技术带到了普通家庭之中,将其工业化的精密技术结构带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公共环境带到了私人的私密空间之中。这种转换赋予了设计以新的意义。当然,设计也反过来给工业性增添了艺术美的色彩,使得机械生硬无感情的工业化产品出现简洁化、结构化、科技化、艺术化的设计特点,展示出一种现代技术之美。

三、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世界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不断地交融,中西方设计的差异性也越来越小,设计这种综合多样的性质表现更加突出。科技联系着设计,科技的创造方式制约影响着设计领域的发展。世界要进步,设计要发展,就必须结合高新科技、高信息化技术。从世界艺术设计史发展历程来看,中外各国任何时期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科学技术,二者是水乳交融的。这种关系也必将一直跟随着多元化进程设计发展的道路变化。设计在中国的发展,还需要正确看待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拥有四大发明的灿烂历史告诉我们科技的重要性。汉代张衡的地动仪是现今最早且能得知地震地点的仪器,它既是一件科学应用于实践的产物,也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高度统一。八条龙口含龙珠,下方各有一只蟾蜍与之对应,外部造型独特,威武无限,其巧妙神奇的构思和内部精妙的结构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改革开放后,各种文化思潮蜂拥而至,对现代艺术当然也有着不小的冲击,在不断地影响艺术领域的同时,我国科技也随着全球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前进。在国际化的世界大环境之下,要想在国际上被普遍接受,就需要着重突显出本民族的个性特征,与世界设计水平接轨,并有所突破与超越。因此设计师们也开始更多考虑如何借鉴和利用好本民族的宝贵文化传统与资源,用科技武装自己,用民族的精神充实自己,并借鉴世界现代设计提高自己。以独具特色的设计显示自己的个性特征、民族特征。与此同时,要特别注意,整个现代设计在关于科技与艺术的关系上,现阶段设计艺术观念落后于科学的观念,特别是中国的现阶段,出现了不对称的比例关系。运用好科学技术的同时,设计本身的思想性特质,功能性、观念性及艺术性才是其灵魂的真正价值,任何”新技术”也终究会成为“旧技术”。我们不仅仅要把握好设计的美观性、实用性,还需要注意到设计作品的本质特征。如何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我们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是需要高度重视的。怎样做到科学合理为设计所用,将科学和艺术结合,发挥好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更多紧跟时代潮流并真正成为经典实现永恒的新设计是当今设计师们需要关注的话题。

作者:孟文怡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艺术与科学论文:艺术教导与科学结合的问题诌议

作者:王君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一般人都认为技术注重的是实用性,而艺术注重创造性,可是很多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却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而且课程设置往往应该根据院校的学科特色、教育资源和专业优势进行合理安排。其次,学生艺术素养不高。很多院校在招生的过程中并不注重对生源艺术素养的考核,这就使得学习数字艺术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理工生,这些学生由于缺乏基本的艺术课程的学习因而艺术素养较低,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数字艺术以艺术为出发点的宗旨。再次,教学师资力量有待提高和改善。很多学校的数字艺术专业的教师大都是从计算机专业或信息工程等其他相关专业转过去的,这些教师对于技术方面的研究可能相对较多却忽视了技术所支撑的美学修养的提高,这就使得教师的艺术素养偏低,不能胜任相关教育工作。,人才培养无法与市场对接。很多学校是在教学资源缺乏、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下盲目地开设诸如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的,这就使得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实现精英化的教学模式,而是走上了产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学校为了短期利益而实行的短视的做法,在这种情况下培养的人才一是动手能力不强,缺乏实践能力,二是创造性思维不强,艺术想象力萎缩。所以高校必须积极采取措施解决相关问题以推进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这样才能培养一大批符合社会需要的数字艺术人才。数字艺术教育体系不完善数字艺术教育包括数字、艺术和教育这三个方面,数字意味着数码技术,或是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数字艺术形式的创新和应用,艺术体现着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审美情趣的改变,教育则反映在实现数字艺术发展和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普遍发展之中,为的是培养社会急需的数字艺术方面的人才。当前我国数字艺术教育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集中表现在数字艺术教育体系的不完善。由于数字艺术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因而难以实现数字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特别是很多学校对于数字艺术教育的研究没有将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艺术形式的变化结合起来,这就非常不利于科学技术发挥作为数字艺术发展助推器的重要作用。数字艺术教育体系不完善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很多院校对于数字艺术类的专业并不重视,特别是专业教学内容没有体现现代数码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平面设计、影视设计和动画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关于数字艺术专业的课程呈现出混乱和不专业的趋势,相当多的教学材料已经陈旧,没有反映近期的数字艺术发展成果,特别是关于提高传递视频和音频能力的多媒体技术也没有在课程中得到合理安排;,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是以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特别是技术实用性和艺术享受性方面的需求为目的的,可是现代数字艺术的渗入很可能使得艺术呈现一种不纯洁性,因为数字艺术不是单纯的艺术创作,而是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实现的,这就需要人们正确地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是相当多的数字艺术教育形式却没有考虑到这一问题。

由于数字艺术教育并没有实现与科学技术的结合,这就要求我们针对数字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以进一步明确数字艺术发展的走向,推进数字艺术由技术性向艺术性的重大调整。虽然促进数字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存在着相当多的困难,但是在正确的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对症下药一定能够取得数字艺术教育的重要转变,从而实现数字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并推动数字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完善数字艺术人才培养机制为了完善数字艺术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促进数字艺术人才的培养,高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科学合理地设置培养目标,具体说来就是要发挥学科特色,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特别是要明确提出数字艺术人才应具有的专业能力,从而为学生提供长久可行的能力培养机制,当然,在设置目标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培养目标,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社会实践平台,也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更多的途径。其次,构建更加完善的数字艺术专业课程体系,这就要求要将技术教学课程和艺术教学课程结合起来,充分地让学生掌握这两方面的能力。数字艺术的课程一般来说包括五大课程,分别是公共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实践课和毕业实习,这就要求学生充分认识到每门课程的重要性并合理地安排好系统学习这些课程的时间,在学习这些课程的同时还应该重视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只有具有完备的知识储备体系才能在运用数字艺术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再次,要充分地利用、开发多种教育资源,在教育资源这方面必须加强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特别是一些诸如实验室、工作室和图书馆等基础的教育设施,除了强化这些教学设施外,对教材进行系统的编排也是非常必要的,一些陈旧的内容应该被新技术取代,在师资力量方面应该要充分地认识到引进先进人才并对数字艺术人才进行系统培训以实现为教学发展服务的目的,这其中特别要重视教师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当然,提高学生的素质,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也是相当重要的。,要实现差别化培养,这主要是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以及社会对不同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等提出来的,但非常符合实际,应该被重视并在具体实践中付诸行动。只有充分地运用这些策略,完善数字艺术人才培养机制,才能促进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健全数字艺术教育体系针对教育体系中出现的一些混乱,必须及时地采取措施,健全数字艺术教育体系。在健全数字艺术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还应该从多方面提高数字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一些符合当前数字艺术发展情况的教学措施:首先,要以艺术为主导,将艺术看做数字艺术创作的灵魂,在数字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要强调技艺并存的思想,因为数字媒体艺术需要通过想象获得创作的灵感并利用独特的思维能力和科学技术进行加工,由此看来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其次,既要重视传统艺术又要重视创新,虽然传统艺术对于数字艺术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应用的层出不穷,人们在发展数字艺术的过程中就需要通过创新来寻找更理想的设计,并促进数字艺术的新发展。再次,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数字艺术特别是数字媒体艺术在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引入新技术,课堂是传播知识、交流思想的地方,也是将技术运用到实践中的地方,因此在课堂上及时引入新技术也是非常必要的。

加快数字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融合为了加快数字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融合,应该充分地发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新兴企业等相关组织和机构的力量。尽快地在影视、网络媒体、游戏制作等领域寻找数字艺术的应用空间,及时地利用这些行业需要发挥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功能的条件,打开数字艺术的应用市场。就当前中国社会数字艺术发展的情况来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首先,把握数字艺术所包含的内容,尤其是交互媒体设计、数字影像设计、虚拟媒体设计和新媒体艺术等方面,根据数字艺术的外延性和拓展性,构建其与科学技术结合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要通过反复试验、总结和推广来加速数字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进程。其次,学校在发展数字艺术这类专业的时候要将人才培养作为主要目的,要在教学设施、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方面认真准备并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还应该将课堂作为推动数字艺术和科学技术结合的舞台,充分发挥青年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技术作为数字艺术发展的坚实基础。数字艺术专业的教师都应该参加必要的培训,在平时注重经验的交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特别是注重让学生养成以科技创新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数字艺术创作习惯。,企业应该成为数字艺术发展的堡垒,尤其是要发挥校企联合的作用,在环境艺术设计、商业展示设计、装潢设计、商业广告设计领域都要创新发展模式,形成艺术设计、产品开发、市场推广和技术更新的一系列循环演进过程,这才利于数字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

结语数字艺术的快速发展是当前我国社会呈现的一种大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实现数字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是最正确的方法。数字艺术发展要通过教育来实现突破,教育在艺术指导和技术基础的支持下将数字艺术的发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虽然实现这一目标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但是相信在有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一定能够取得巨大的成果。

艺术与科学论文:市场经济与艺术科学的改造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科学与经济的关系十分紧密,不可分割。艺术的发展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与后盾。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会受到文化艺术活动的影响。近年来关于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问题,其讨论日益深入。许多人达成了一致的认识:艺术作品既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还具备商品属性。在现实中艺术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市场艺术,另一种是费市场艺术。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艺术作品无意识地成为市场有形营销与无形营销的重要手段之一。毋庸置疑,市场经济与艺术科学是联系紧密,不可分离的。

一、经济与艺术的关系

经济与艺术,这原本是两个不同领域的学科,也不是同一范畴。但是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这两方面逐渐紧密联系起来。艺术生产是重要的经济手段,艺术产品是重要的商品。对于艺术科学的商品化倾向与商品属性,中外专家曾经一度持否定的态度。但是这并不能阻止艺术科学作为商品,参与经济活动。相反,艺术科学的商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逐渐成为发展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甚至,人们在艺术中发现了经济的影子。在农业文明社会中,艺术家们、作曲家们、音乐家们是为任何有需要的消费者而服务的。而艺术与经济的间接关系和艺术生产与经济生产的不平衡关系,都不能否认经济生产活动制约艺术活动、艺术影响经济活动的事实。因此可以说,音乐艺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社会经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音乐艺术的社会经济作用

(一)音乐艺术的商品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一般来说,现代音乐艺术不像严肃音乐通过学术的途径传达给受众,也并非与主流音乐一样通过政治途径强制性地传达给受众,而是像大众音乐一样通过市场运作的途径深入到受众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大众参与音乐艺术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市场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音乐艺术的价值得到拓展,它不仅仅具有审美价值,还具有商业价值,拥有投资的意义。满足大众需求,不断被生产与销售,具有极大的商品价值。

(二)音乐经济活动与音乐商品音乐经济活动主要是指在音乐活动领域内的一切经济活动,或者是与音乐活动相关的商务活动。在音乐经济活动中,音乐商品是核心内容,它包括音乐的生产、分配、消费等环节。音乐商品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综合音乐的传播特点与应用范围,可以把音乐商品分为流行型、冻结型、媒体型与隐伏型音乐商品等四大类。

(三)现代音乐文化对社会资本的作用许多人对现代音乐存在这样的看法:现代音乐是灰暗的,缺乏积极的因素,不利于社会弘扬道德。只有市场才是流行音乐发展的方向。从本质上来说,现代音乐文化是一种演奏者与听众共同参与的社会经济活动集合体。它打破了传统音乐的表达方式,超越了传统美学范畴,对社会资本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音乐艺术的发展策略

从前文可知,音乐艺术的社会经济价值已经得到了一致的肯定。通过社会经济活动,音乐艺术发展的资源更多了。目前音乐市场还存在许多不良现象,如音乐学术研究造假、音乐作品剽窃、音乐表演欺诈等,严重扰乱音乐经济市场秩序,阻碍了音乐艺术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提出相应的策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健康的音乐艺术。

(一)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在音乐艺术发展过程中,既要重视音乐艺术的社会经济价值,又要重视音乐学术研究,通过课题申报的形式使得更多的人都投入到音乐艺术与市场经济的科研工作中来。同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不断促进音乐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建立音乐市场监控体系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通过建设多渠道、多层次的监督平台,完善监督制度,对于那些违法市场经济秩序的不良行为要坚决打击,把那些违法活动扼杀在摇篮里,避免音乐经济活动出现过分、过量、过激的现象。

(三)加大对音乐经济市场的宣传目前音乐经济市场堪忧,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宣传。重视构建与音乐行业相关的导报等媒体,及时对音乐经济市场的调查情况、发展空间、发展现状,并设立专家门诊,把调研成果及时反映到经济市场中去,增加音乐经济的透明度,在音乐经济各行业中实现资金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结语

音乐伴随着人类社会而产生,是我国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音乐艺术与市场经济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正如所言: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继续增加对音乐艺术的投入,大力发展音乐文化产业。提升音乐艺术的经济价值,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黎敏 单位:云南大学

艺术与科学论文:探求科学技术与设计艺术的联系

1科学技术与设计艺术的交织与发科学技术与设计艺术的关系探讨

1.1科学技术与设计艺术的交织

技术与艺术自古以来就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原始社会还是近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与设计都是联系紧密,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设计是“艺术化的造物行为”,它与科学技术一样,都需要创新,这样制作出的物品才能够满足使用者的心理与使用需求。如西汉长信宫灯:宫灯灯体为鎏金,双手执灯静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由头部、右臂、身躯、灯罩、灯盘、灯座6个部分分别铸造组成,头部和右臂可以组装拆卸,便于对灯具进行清洗。宫灯部分的灯盘分上下两部分,刻有阴阳家的铭文,可以转动以调整灯光的方向,镶嵌于灯盘沟槽上的弧形瓦状铜板可以调整出光口开口的大小来控制灯的亮度。右手与下垂的衣袖罩于铜灯顶部。宫女铜像体内中空,其中空的右臂沉积于宫女体内,不会大量散逸到周围环境中,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可以说长信宫灯非常符合现代人体工学和以人为本的概念,在环保功能与光学照明方面的设计运用。

20世纪以来,科技文明的进步,使得科学与技术、艺术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提高了。21世纪后现代艺术设计要求设计师要更科学、更理性的去创造与认识一切,这样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成为设计师设计创造的更有力的支持与保障。所以说现代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兄弟关系。比如现代一个不懂计算机技术的设计师很难展开他的设计活动,或者说不用计算机的辅助,会在速度以及效果图上落后于其他熟练操作各种辅助软件的设计师。又比如即使是在传统绘画方面,也面临着在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作为一个现代的艺术工作者,既要有返璞归真的思想也要有勇于创新的勇气,不能单一的去追求某个方面,否则就会走进思维的死胡同。

1.2科学技术推动艺术设计的发展

科学技术服务于人类的生活与生存需求,与设计的目的几乎相同,同样都是为人而设计。设计艺术需要借助科学技术创造更新、奇、异的效果。科学技术同样也离不开艺术,因为他需要艺术的外壳来包装自己、推广自己、以最快的方式得到大众的认可。所有的艺术都离不开日益更新的科学技术,有了新技术的血液注入,传统的艺术形式才能够得到继承的同时被完善和发展,从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但是由于活动的种类与规模的不断拓宽,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大面积自然的过度开发。

所以人类开始重新思考正确的发展模式,通过创新新能源或改进原有能源技术从根本上进行治理,提高现有能源的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等。

在七十年代,格鲁斯在德国首先提高了再生循环处理设计思想,这种设计思想就是生态设计,也称为绿色设计或生命周期设计,这是一种新的设计观念,是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中,进而帮助设计决策方向。如今,人们开始进入“数字化”的时代。从前的二维设计状态不断地受到三维四维设计的冲击,设计师在不断探求新的领域,而受众也在不断尝试接受新的设计状态。由于技术的支持,艺术家的思维也延续到其他领域中去寻找突破的灵感。所以说“数字化”时代的科学技术为艺术设计创造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的造型基础,现代艺术设计也逐渐由传统设计方向向“数字化”方向转变。

2结语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设计的媒介变得更加宽广了,新的科学技术能够更好的去帮助设计师将灵感转换成现实。反过来艺术设计帮助各种新的科学技术被人们快速接受,同时,艺术设计的灵感通常是超前的,那么超前的创造性思维会推动科技的更快速地发展。所以科学技术与艺术设计两者之间是互相推动,共同发展的。

作者:姚晓晗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艺术与科学论文:文学翻译的艺术与科学研讨

一、翻译的艺术性与科学性的关系

翻译的艺术性与科学性,二者自觉辩证综合。奈达对翻译的界定是:“翻译的含义远比科学大。它也是一种技能。但归根结底,令人满意的翻译始终是一种艺术。翻译“也是一种技能”——skill,skill即技巧、技艺、技术之类。”法国的马鲁佐强调翻译的实践性和经验性,兼有综合艺术性和科学性。同时,奈达将skill与ar(t相对)、并与science(科学)相应,无意中指出了科学性包含着艺术性。所以,他后来指出,翻译既要靠乔母斯基说的主观先天语言才能,又是一种客观社会符号的相互作用,前者突出了艺术创造,后者表明了科学的规律性,唯有二者有机结合才是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道。弄清了“艺术”与“科学”的含义以及它们在理论上的辩证关系,可以切实地阐明翻译实践中体现的艺术性与科学性的辩证统一。翻译,即实践,对于原作的阅读主要从两方面来把握,即原作的思想内容与风格,那么,在翻译实践中是否成功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达到二者的辩证统一,是决定译本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思想内容与风格形式

(一)语言形式与风格形式的统一内容指的是作为语言信息的思想实质的意义信息,它作为语言形式所承载和传达;形式,是语言符号的物质外壳及其体现的文体风格,其作用是表现思想内容、意义信息。二者辩证关系的复杂性,内容意义的丰富多样性,以及形式风格的多层次综合性,决定了翻译的语言形式和风格形式。单一语言的这种复杂性和矛盾,决定了双语转换复杂的矛盾,也从根本上决定了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创造性之间复杂的平衡关系。它在翻译效果上表现为:1.从内容意义到形式风格的所谓严格对等;2.内容意义忠实而形式风格有异;3.形式风格相近而内容意义相差;4.内容意义和形式风格都不相近。

(二)内容与形式的严格对等从内容意义到形式风格的所谓严格对等,是科学忠实性与艺术性创造的统一。由于单一语言中内容与形式统一的现象存在,以及人类思维和语言的共性,决定了这种翻译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但是,又由于矛盾的性,更决定了这种情况的相对性。例:WelikeBeijing.——我们喜欢北京。大概算是严格对等了。但是,“喜欢”一词,英语对应的还有befondof,love等,选哪个才算严格对等。在这种选择中,既有双语对应的规律问题,又有译者的主观考虑和体味,这便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体现。例:Practicemakesperfect——熟能生巧。Ofthysorrowbenottoobesad,ofthyjoybenottooglad——悲勿过悲,喜勿过喜。Killtwobirdswithonestone——一石二鸟。以上都是严格对等的例子,不只是单方面的字面对等,而主要是在忠实传达原文语义内容的同时,在现了同等语际功能、语气气味和问题风格。这无疑要靠译者的严格的科学分析,又要靠她的艺术创作力。

(三)内容意义忠实而形式风格有异这一情况在翻译中占绝大多数,造成这种合理的、可接受的形式风格差异,总的来说是不同的语言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下面看例子,来体会内容意义忠实而形式风格有异。原文:Hehatedfailure;hehadconquereditallhislife,risenaboveit,despiseditinothers.译文:他对失败深恶痛绝;这辈子失败一直不是他的对手,被他踩在脚底下,见到别人失败,他总要嗤之以鼻。译文把hated,despised分别译为“深恶痛绝”、“嗤之以鼻”两个常见成语,增加了表达的力度和生动性,但未超出原文的语义范围。两个谓语动词采用了正话反说的反译法,也起到了同样生动有力的效果。若直译为“他讨厌失败,他一生一直战胜了失败,并且藐视别人失败。”是可以的,但这是侧重于科学的直译,在形式风格上贴近了原文,有同等功能效果,只是相对于前一个有着艺术创作的活译,显得缺乏文采。因为汉语自有其鲜明生动性的标准,所以第二个译本对译文读者的吸引力要差些。

(四)形式风格相近而内容意义相差那么,“同”其实也是相对的,只是“功能对等”;形式的差异必然影响、带来内容差异。于是,有人将形式风格方面与原作的尽量接近,以求得内容意义的忠实。这样做不会等同于原文,造成了形式风格相近而意义相差。但很容易造成只得到外在形式类似,实际的风格内容相差很大,造成机械的硬译、死译。因此,是否注重了二者得矛盾统一,致力于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才是关键。原文:That’swhyIdidit,forgood,cold,pragmaticreasons,Iwantedouremployeesandoursupplierstobethinking:”Icanfollowaguywhosetsthatkindofexample.”译文:我之所以这样做是有正当的、冷酷的和实用主义的理由的。我想要使我们的职工和我们的供应商认为:“我可以追随一个树立了这样榜样的人。”

译文与原文“字当句对”,是简明的陈述风格。因此,易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再现。但由于译者未做深思熟虑,而把good、cold、pragmatic照字直译,导致译本相差太大,使人不知所云。好作如下改译: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出于充分的、冷静的、注重实际的考虑。我要使我们的员工和供应商这样想:“此人树立了这样的榜样,我得遵从。”形式风格相近而意义相差的情况,启示了两点:一是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割,二是二者并非机械地一一对应。解决好这一矛盾的出路,是科学忠实于艺术创造的统一。

三、结语

众所周知,理论与实践时密切联系、辩证统一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同于描述翻译实践即双语转换活动本身的客观性质,包括译品的质量。译者对于原作的阅读主要从原作的思想内容与风格,来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达到二者的辩证统一。较大程度上理解原文内涵,在选择合适的译入语表达出来,这也正说明了“不能简单的机器地对应等同”的根本原因,也是充分体会原文思想和风格的重要手段。

作者:张童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艺术与科学论文:艺术设计与科学的研讨

一、艺术与科学之间的感知差别

艺术之所以成为公认的人类劳动的一个合理组成部分,正是由于艺术家能够通过激发一种清晰、连贯地反应艺术家的思想目的的想象力,用声音、绘画、语言、物体结构或设计等特定的形式,把它们表现出来。任何艺术都不需要以一种简单的关系来顺应我们所感知的客观存在,也就是说艺术的表达是可以天马行空自由驰骋的。同样的春天,在画家看来是多彩的,在诗人眼里或许是朝气,在设计师的心里或许是动韵……然而科学是不会用直觉来定义客观存在的,就算是再有想象力的科技创新,最多是初期的想象和直觉,真正的实现还需要不断的逻辑求证和理性思考。感知在整个科学技术范畴里所占的比重虽很小的,但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大多数的科技发明都是人们一瞬间的灵感,或者说是由幻想而引发的。无论是电力技术、石油化工技术还是互联网、数字媒体技术皆因如此。但是,是否逻辑科学和艺术设计是对立与矛盾的呢?事实上,早在文艺复兴以前,科技与艺术在观念上基本是一体的。那时人们对自然、社会、艺术、认识多停留在和谐、均衡、比例等感性认识上,科学与艺术在真、善、美的原则下是融入一体的。科学与艺术在目的、手段和思维方式上有着相似的部分,他们实际所采用的工作方法比他们实际所承认的有着更多的相同之处。

二、艺术设计与科学的联动

关于科学与艺术,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在主编的大型画册《科学与艺术》中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所包括的范围较大,有音乐、绘画、诗歌……艺术设计集合了现代科技与视觉艺术,是现代社会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种表达形式。从艺术设计作品中我们能看到艺术与科技更密切的沟通与交流。

1.艺术设计与科学有着共同的研究规律

首先,科学知识需要通过一种形式或逻辑结构,使之可以被传播、交流、接受、认知、取舍,使之变成一种可以普遍交流的东西,以便所有的人能够依据公认的统一尺度,决定对它的取舍;而艺术设计同样也需要类似的传播方式。其次,科学内容在概念意义上的物体和我们在感官上实际接触到的物体不一样;而艺术设计作品所反映的现实也与自然状态的现实不一样。一件设计作品应当有它自己的独特的表现形式,不应当只是我们在自然界里所看到和触摸到的事物的翻版。但那种翻版可以随时提醒我们意识到,最初的表现想象或幻想的艺术设计。艺术设计的本质不仅仅是设计师们自我表现,更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而是一种长期的交流。就算是很多年前的艺术设计,都能与承袭了这种设计风格的其它当代作品或设计师之间进行交流或是协作。比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波普之风、流线设计与今天的街头流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作品甚至就是那个年代的翻版。从今天的服饰流行来说,基本以三十年为一个阶段进行反复循环,这正是设计精神的继承者与前人进行的对话与合作。就此我们能得出一个结论:无论是纯艺术还是设计艺术,他们的精神与思想会因为某件作品或是风格而流传,而这种精神的继承者们与其精神一起组成共同的家园,形成一种真诚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自从有了人类精神启蒙以来就已经存在了。而科学的发展及其研究规律与艺术设计有着相同的境地,人类现实的科学研究正是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而逐步发展出来的。通过正规的手段传播思想,很容易使人们联想起形成现代科学本质的过程。设计是以形体或是结构的形式或方法进行交流,而科学是以理论、公式进行交流的。为了证实某个科学原理,按计划进行同样的科学实验,不断地得出近似正确的结论,直到被证明而成为真理。科学真理在某种连贯性思想中发挥实际作用并接受普遍的检验,从而证实它们的合法合理性。这种证实与被证实,继承与被继承的关系与设计艺术的研究与发展规律是相同的。

2.科学改变了艺术设计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科学与艺术的新综合体的趋势愈来愈明显,尖端科学和高科技不不仅改变了自然,也改变了人的自身。艺术设计对科学的引进,科学促进艺术设计的变革成为了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科学的进步对艺术设计有着巨大的影响,可以说科技的进步与创造成就了当代艺术设计。事实上,“设计”这个词早在工业革命以前是不存在的,在封建王朝的统制下,社会普遍的审美观点都是跟随着统制阶级的喜好自上而下来的。也就是说,皇帝的喜好决定了人民的审美,在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过去,社会普遍审美需求的源头并不来自于劳苦大众。当科学技术改变生产方式提高生产力后期,“设计”才从幕后高端走向广大民众。大机器生产促进了“设计”行业的发展,普通民众积极的参与设计使社会审美有了更丰富的层次。到二十世纪后,各种科学创新发明,使艺术设计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无论是外观、结构,还是视觉、触觉与之前相比较都有巨大的不同。从新材料的发明来说,塑料、合金、异形纸张、化学纤维是当代设计最常见的,从而我们有了一次成形的廉价日用品,舒适贴身的弹力服饰,轻便精巧的小家电,高云耸天的现代建筑。从新技术来说,如纳米科技、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光电技术是当代艺术设计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新产品、新影像无不与之有着密切的关联。现代设计艺术因为有着科学技术的支持正在走向与之前不同的新天地。可以说没有科学技术的日渐更新创造,就没有当代艺术设计的新风貌。在这里,科学与艺术是的结合,是不矛盾的综合体,正视科学与艺术之间的思维与表达形式上的差别以及他们之间的相同关联,是艺术设计未来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

3.艺术设计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尽管“科学”这个词就像许多其它不经意使用的词一样,包罗万象,没有确切的范围。但如果它表示的是一个方法,那么它的性质是的,内容是世界性的。科学不会老化也不会被代替,它是世界性的语言,正因如此,科学技术更具有普遍性。在人们的眼中,科学与艺术设计是根本不能融合的两类学科,因此这种普遍性的艺术表象往往被大家忽略。事实上艺术设计在科学领域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并具有显著的形式感。艺术与科学结合的作品中,达芬奇的素描手稿无疑是好的。他创作的艺术作品不纯粹是他事先深思熟虑构思的产物,而是他对事物产生的即兴反应产物。他的大多数素描作品都如同科学笔记一样,思维逻辑性强,结构严谨,用敏锐的观察力记录自然客观存在。比如他的几何图解表上面有一些未完成的人面像,在数学计算中,还有一幅众所周知的、精致的“勒达”素描像,在一张建筑设计图纸上,有一束花叶并茂的紫罗兰。

在现代社会,艺术设计在科学技术中的运用范围更加多样化,如集高科技一身的高速铁路列车车厢的设计,为减小风动阻力而设计成流线型的样子,这种流线型的形式感正是工业设计里外形设计的经典。家居电器的外观设计既要符合科技的合理性,更要符合人们的普遍审美观点。因此艺术设计在科学技术面前会自然减小其艺术的张扬,增加理性的部分以配合科技的发展。我们在看待艺术设计与科技之间的关系时,不能单独把其中的一个分开来看,设计对科学技术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总之,科学与艺术之间未来的综合进程是人类对自我综合、完善与把握的过程,艺术设计作为艺术与科学结合的综合体,完整地表达了这两类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有计划的教育,或是通过对科学与艺术自然的熏陶,并同时具备对科学符号和艺术形象的综合感与理解力,是未来人类的最基本的素质。艺术设计与科学之间的沟通、相互渗透是现在及未来的这两个学科发展方向,与此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必将引起更普遍的关注和更广泛的理论兴趣。

作者:任怡单位:湖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

艺术与科学论文:艺术设计与科学之间的融合

学习科学的重要性对于学习艺术的青年大有好处。“需要精密观察一切事物”——这是艺术家和科学家都应具有的科学态度。此外,徐先生还曾把科学中的推理形象地比喻为艺术中的韵趣,艺术家在艺术中寻求韵趣的过程一如科学家在科学中寻找推论,都要具备而微妙的表述。

人们为解决艺术与科学技术在设计艺术中的关系而一直努力,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1919年在德国成立了包豪斯设计学院。包豪斯在设计艺术教育上的出发点是寻求在设计艺术中实现“艺术与科学的统一”,达到创造出符合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设计产品。在实际的教学中因为教员多为当时杰出的艺术家,从而在解决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中更多侧重了艺术的内容。而战后在德国成立的乌尔姆设计学院,由于战后人们理性的回归和当时急待复苏经济的社会背景,乌尔姆设计学院则更侧重科学中的技术。这两种不同的设计艺术教育理念正是说明自现代设计艺术发源之时就从未分离过艺术设计与科学之间。

而1956年接任乌尔姆设计学院院长的托马斯•马尔多那多则更关注艺术设计与科学之间的联系,他将设计艺术注重单纯的艺术教学进行改革,从而转向与设计艺术相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相结合的领域。在教学中增添了数学、符号学及社会科学等内容,并强调学生研究人体工程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及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除此之外,乌尔姆设计学院还特别注重新技术在设计领域中的作用,特别强调实证主义为准则的科学基础,发展严格系统化的设计模式,并建立高度理性的系统设计方法体系。

我国的钱学森教授在晚年十分关心艺术与科学的教育并建,他指出,科学与艺术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学问,其目标是一致的。科学与艺术是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以不同手法去探索世界的奥秘和揭示事物的真理。1995年11月,钱教授解释分析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思维过程。他说:“从思维科学角度看,科学工作总是从一个猜想开始的,然后才是科学论证。换言之,科学工作者是先艺术,后才是科学。相反,艺术工作必须对事物有个科学的认识,然后才是艺术创作。在过去,人们总是只看到后一半,所以把科学与艺术分了家,而其实是分不了家的。科学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科学。”科学家在运用理性的逻辑思维过程中,需要具备以独特的视角敏锐观察客观世界,以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执着求索的艺术热情发现真理和表现真理。而艺术家在艺术创新之际,更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如果没有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与科学分析,其艺术作品也难展现无穷的艺术魅力和艺术境界。

我们一直在设计创新中强调的创造性思维也就是艺术思维结合科学思维的产物。钱先生始终在强调,科学家应该学点艺术,艺术家也应该学点科学。他还特别提倡艺术工作者多与科学工作者交朋友,要多了解科学技术,了解科学家,这样才能创作出的艺术作品。

正如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所述:“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从设计艺术的长期学科建设来看,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有利于设计艺术学科的完善和拓展。设计艺术类院校应以艺术学科为主干,人文及工科交叉融合,以致力于培养学生同时兼备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及艺术创新能力。这三种能力是现代设计艺术人才的必备素质,而且这样的综合能力既是设计艺术学科体系发展的要求,也是设计艺术实践的需要。

作者:杨宇萍单位: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艺术与科学论文:银行资产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科学和艺术是人们观察世界、探索世界的两种模式和方法。在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领域,同样存在科学和艺术两种管理模式和方法: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业务总量、匹配结构和定价水平的合理把握,需要运用科学有效的资产负债模型和工具;而对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与业绩回报、资本约束与业务增长、当期收益与长远价值之间关系的合理平衡,则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艺术上的统筹协调。因此,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在管理的各项活动中,哪些表现出更强的科学性或艺术性?如何有效实现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这都是需要认真思索的问题。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新阶段:、动态和前瞻的综合平衡管理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金融机构为了维持资产负债结构的平衡大力收缩信贷和流动性,造成流动性过剩在旦夕之间蜕变为信贷紧缩,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爆发。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迫切需要一种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来协调不同的经营风险,实现银行的综合风险防范。因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也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动态和前瞻的综合平衡管理。具体而言,这种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对资产和负债管理,既管资金来源,又管资金运用。在对资产负债管理的同时对资产和负债的数量、结构、收益、成本进行规划和控制,使得资产和负债在规模、期限、利率、币种等要素上相互匹配。

其次,致力于短期利益与长期目标相互协调。资产负债管理既要确保银行短期利益(净利息收入)不断增加,更要促使银行在长期内实现市值较大化,力求在银行的短期盈利目标与长期价值目标之间建立平衡。

,其是一种动态的前瞻性管理方法。资产负债管理要基于对宏观经济与市场走势的预测,对资产负债存量和增量的规模、结构进行合理规划,同时考虑资产负债间的相互影响,动态调整管理策略。

显然,在当今全球大型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实践中,、动态和前瞻的综合平衡管理体现为一种多方位的管理方法,不仅需要科学运用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模型和工具方法,更需要在商业银行业务风险和收益相互平衡的基础上,合理协调商业银行短期目标和长期价值,实现银行价值较大化。

资产负债管理的科学性体现:数量化模型和工具

实际上,数量化模型和工具在资产负债管理中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其根本目标是实现既定风险限额内的经济价值较大化,传统的定性研究无法很好回答这一问题,而数量化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型则具有明显的优势;其次,资产负债管理终究是一个决策过程,与传统的定性分析方法相比,数量化模型和工具能更为理性、客观地分析问题,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和偶然性以及主观认识的局限性,从而能更有效地控制非系统性风险及人为因素导致的风险;,资产负债管理也是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外部经济环境和政策变化、同业竞争态势、风险偏好和业务数据等诸多因素,人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数量化模型和工具的系统性特征能够提供多层次的量化模型、多角度的观察及海量数据的分析等,从而能够高效处理信息,获得更优的决策结果。

当前,随着金融全球化趋势突飞猛进,国际银行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通过有效运用数量化管理模型和工具来提高营利能力和实现价值较大化已成为多数商业银行的共识,数量化模型和工具这一资产负债管理的科学性载体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不过,与全球同业的经验丰富实践相比,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仍侧重于对资产负债的规模、结构、期限、价格等单因素和单指标的配置和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各个环节的科学化、数量化、模型化程度较低。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相继完成股改上市,我国银行业必将通过合理运用数量化的模型和工具来提升资产负债管理的科学水平。

资产负债管理的艺术性体现:

管理者在不确定性下的统筹协调

实际上,数量化模型和工具也绝非放之四海而战无不胜的秘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无法单纯依靠几个模型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数量化模型只是一种工具,数量化模型的成功还取决于管理者是否真正掌握了数量化模型蕴涵的科学意义。同时,数量化模型也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数量化模型中最重要的就是管理者的科学管理思想,包括资产负债管理的总体战略、风险偏好等。所以,数量化模型最终都是建立在这些管理思想和观念之上的。而管理思想和观念毫无疑问更多地包含有艺术成分。因此,这也诚如爱因斯坦所言,判断一个模型和公式成不成立,首先要看它美不美。可见,科学的较高境界离不开拥有美感的艺术。

对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活动而言,管理的艺术性主要由三个方面决定:首先,资产负债管理上一种动态的前瞻性管理,其较大的魅力就是致力于在不确定环境下作出正确的管理决策,与科学所表现出的规律性相比,艺术更有助于从不确定性中找出确定性,从无序中找出有序。其次,资产负债管理本质上仍然体现为管理者的判断与决策,而人类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和感情色彩决定了资产负债管理活动所具有的艺术性。,资产负债管理要统筹平衡风险控制与业绩回报、资本约束与业务增长、短期目标与长期战略、当期收益与长远价值之间的关系,合理协调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利益,这就要求具有管理的艺术,特别是要把握好“度”以及在具体应用时进行灵活的变化。的确,对于资产负债管理这样复杂、的社会活动,绝不可能仅靠一些科学模型就可以行遍天下。例如,系统工程一直是被人们认为最讲究科学、充斥着模型的学科,但软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创始人切克兰德就一直提醒我们“自主的人类复杂性远远超过了我们目前智慧工具之所能及”,我们必须明白“我们对世界的描述及关于世界的模型,即使经受了充分的检验,仍然不是世界本身”。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资产负债管理活动必须要讲科学和理性,但更应该追求艺术、充满灵活性。

资产负债管理:在科学与艺术之间飞翔

资产负债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并不矛盾。资产负债管理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方法来指导;要遵循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运行的基本原理、原则,管理必须科学化;管理艺术性发挥也必然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艺术性发挥,离开科学的基础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艺术性。但是,任何管理理论都是对管理实践活动所作的一般性的概括与抽象,具有较高的原则性。在资产负债管理实际中,每一项具体的管理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展开的,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服务,即体现了艺术性。因此,在资产负债管理领域,科学与艺术是有机结合的,资产负债管理就是在科学与艺术之间飞翔。

艺术与科学论文:幼儿教师语言应用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教师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的口才和叙述能力,是教师进行幼儿教育的一种语言。教师语言的要求从客观来说,既要将幼儿的情绪稳定住,还要在各样环境中教给孩子各种不同的知识,想要使孩子在学习和成长中获益,幼师应用语言时应当赋有科学性和艺术性。

一、幼儿教师语言的科学性

1.注重语言的科学性

教师语言的与否,即是否符合科学性。而在概念上来说,语言交流中用词恰当、合理没有丝毫偏颇,就说明语言应用有科学性。而在当前幼儿教育中着眼,大部分幼儿教师所使用的语言距离“科学性语言”相差甚远。幼师语言应用不具有科学性,就无法地将教育内容和方向提供给幼儿。本人觉得注重语言科学应用,应当体现在下面几点:在幼师使用语言时,应当顾忌到幼儿的心理承受程度。在表面上来看,大多数幼儿思想单纯,幼儿的思维改变受到父母或者环境的影响,而呈现出多样性。幼师在说话时,幼儿都会展开思考,不过他们没有形成系统的思想体系,所以在理解幼师讲话时与幼师想要表达的思想存在一定差距。幼师重视语言科学性的同时,还需要与幼儿进行交流。当前开展幼儿教育工作,不只是稳定幼儿情绪和给幼儿讲故事,还应当通过的语言激励,使幼儿能够直面挫折和失败。

2.重视语言的逻辑性

严谨的逻辑性结构是构成科学的骨架,当应用的语言逻辑不通时,就说明该语言不具有科学性。幼儿的认知和年龄决定了他们的思想纯真、语言结构简单。而这时幼师要重视语言逻辑性,才能够给予幼儿正确的引导。这需要幼师做以下努力:(1)幼师要确保语言没有漏洞和语法错误。幼师与幼儿进行交流互动中,确保逻辑性的用语,就使得幼儿在模仿时,模仿正确的语言逻辑能力,为以后的语言发展铺平道路。(2)长期的言传身教是保障幼儿语言逻辑性的基础。即使幼师在语言上逻辑,但这并不代表幼儿能够一直按照正确的语言逻辑来模仿,所以,教师一定要积极地对幼儿出现的语法错误进行改正,来保障幼儿语言的正确性。

二、幼儿教师语言的艺术性

幼儿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幼儿处于一个语言发展期的年龄中,因此他们的语言一般具有形象、生动和灵活性。这就要求幼师在教学时要保持生动灵活、节奏欢快,然而抓住幼儿的心理和年龄层次来让语言生动形象相对较难,因此幼师要注意以下事项:

(1)幼师应用语言时要抓住孩子的心理特征充分吸引他们的注意。不管是带着幼儿上课时,还是课外活动时,都要立足于用吸引孩子的语言来使他们在教学中学到东西,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教师如果大声喊,就会给孩子心理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2)使用语言要本着对孩子有益的原则。幼儿喜欢听故事,在讲故事时不但要生动形象,还要让学生能够在语言和故事美中,真正地将故事中的精华吸收到,从故事当中培养他们的美德。幼儿处在一个较为特殊的年龄阶段,然而幼儿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老师,注重使用语言的艺术和科学性,对于孩子成长有重要意义,只有加强幼师队伍建设,使他们在应用语言时与幼儿的年龄阶段相吻合,这样才能够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

作者:王慧青 单位:宁夏盐池县及时幼儿园

艺术与科学论文:科学与艺术教育论文

1概述

在新课程背景下,幼儿在园内的学习生活内容应该更为丰富多彩、各式各样。因此,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需要将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有机地联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幼儿各类教学活动的互补性,使幼儿在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生活等科学、艺术领域中快乐的学习,灵活地开动大脑,促使幼儿发展。

2国内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2.1国内幼儿园艺术教育体制现状。目前,我国研究幼儿教育理论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其研究方法往往比较陈旧和单一,大多数教师观念还停留在只重视幼儿的技能训练及知识拥有量等旧观念上,而缺乏正确认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一般认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教育目标是教会幼儿掌握一定的文学、美术、舞蹈、音乐等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趋向于“技能化”和“专业化”。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比较容易忽视幼儿对学习的感受过程,片面专注于显性知识而忽视隐形知识,专注于知识的授予而忽视科学与艺术教育的相结合。

2.2科学、艺术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思考。幼儿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各国对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强烈,人们越来越关注艺术教育对幼儿的个性影响。每个国家都制定了对各级各类学校的艺术教育课程标准。我国在新课标中强调艺术教育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把艺术教育与人文、科学相结合,让艺术教育综合化,贴近学生的生活。

3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促进幼儿学习发展

3.1艺术教育领域促进幼儿学习发展。教师如何实施艺术教育工作以促进幼儿的发展?本人经过长达17年的科学与艺术教学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选取一些古今中外比较经典的带有浓郁民族特色且适宜幼儿欣赏水平的舞蹈、戏剧、音乐和美术等艺术作品。这样的艺术作品不仅可以使幼儿获得艺术欣赏的经验,还能引领幼儿感受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多元文化,形成理解、尊重与包容多元文化的心理。②教师要从欣赏的角度来组织艺术学习活动。幼儿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经历“欣赏-体验-创造”的过程,因此,我们从欣赏入手来组织幼儿进行艺术学习,这样可以不断激发幼儿学习艺术的兴趣,也能符合幼儿艺术学习的自身规律。

3.2生活化科学教育促进幼儿学习发展。在幼儿教学领域中包含着各式各样的科学成分。生活既是艺术也是科学,例如,幼儿在走平衡木的时候。广大教师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幼儿思考:可以使用什么方法才能让自己的步伐更为稳定?在《建高楼》结构游戏过程中,应该寻求哪种方法让高楼建得又稳又高等多种案例。教师需要善于掌握契机,挖掘教育生活领域中的科学元素,采取有力的方式促进教学事业的发展。适时教育,让幼儿体验科学,懂得科学不仅仅局限于形式,更是他们的好朋友。这些科学知识与情感对幼儿来说是终身受益的。而且通过实践观察也能提高幼儿的语言的丰富性、思维敏锐性、情感的愉悦性。因此,在实施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不同水平、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以及种类不同、风格不同的文学作品,正确引导儿童充分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各种感知器官来感知文学中的意蕴,挖掘隐形知识,充分调动儿童的语言、动作、思维与想象,以此帮助幼儿对作品的理解,促进教学。

4科学与艺术教育的有效联合

4.1在艺术与科学教育中激发幼儿的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以音乐教学为例,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只是单方面的讲、幼儿盲目地去听,也需要依据幼儿活泼好动的性格,激发幼儿的情绪,充分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广泛参与。例如,播放曲子《蜜蜂》及《天鹅》,让幼儿跟随音乐的节拍,采用自己喜欢的跺脚、敲击、拍手等多种方式,领会音乐的韵律特点,让孩子们进行总结并提问。然后,教师使用类比的方法向孩子们解释:“音乐中音符起伏的快慢称之为音乐的速度,与物理课当中所讲的车或者人行进的速度是一个概念”。只有将艺术与科学有效结合在一起,在艺术与科学教育中激发幼儿的自主性,才能使幼儿发展,继而促进教学事业发展。

4.2多种模式下的科学、艺术教学,促进幼儿多元化发展。多种模式下的科学、艺术教学,能让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促进幼儿多元化发展。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包括发散性、逆向思维训练,其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对知识质疑的心理,寻找对象的差异性,来训练幼儿的发散、逆向思维,例如:《小兰和小黄》中以撕贴纸构图,打破固有的思路,通过变化、色彩对比、转移,让画面简单而不失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同时里面含有三原色的科学元素,给幼儿们提供了想象空间,促使幼儿多元化发展;再如:《月亮的味道》中含有物体垒高的科学元素;《好饿的小蛇》中,含有物体形状的科学元素,这种思维无疑不是科学的教学策略,从而训练幼儿发散性、逆向思维,促使幼儿发展。

5结束语

在未来的幼儿教学领域,只有将科学与艺术教育有效联合在一起,重视幼儿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成长特点,开展多元化教学,才能较大程度地促进幼儿发展。

作者:孟瑶单位:胜利油田胜中社区泵公司幼儿园

艺术与科学论文:浅论科学与艺术的发展趋势

1利用科学思维促进艺术发展的建议措施

1.1利用科学思维能够提升艺术家素养

作为艺术的创造主体,艺术家为了能创作出杰出的艺术作品,要求他们拥有水平较高的艺术素养,其中包括艺术专业创作技巧、艺术表达能力、艺术创新思维等,只有这样,艺术家们才有可能创作出具有创新性,又不失审美精神的艺术作品,间接推动艺术事业的发展。从这个层面上总结,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以艺术家的艺术素养作为基础,而科学思维在提升艺术家素养方面,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笔者认为,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是科学思维的前提,可以帮助艺术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摆脱朴素的自发方式,从而有效地帮助艺术家自觉地学习文化知识,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科学思维为艺术家提供科学的分析方法,帮助他们在艺术积累中,通过鉴别大量原始材料和理清材料之间内在联系,奠定产生艺术灵感的基础。通过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交互作用,共同为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提供完整、有序、合理的思维基础,以便艺术家更加深入到艺术创作的实践之中。

1.2利用科学思维加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

艺术创造活动是一个系统和复杂的过程,通过对其阶段性进行合理必要的分析,才能清醒的认识和自由把握科学思维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作用。不过,在艺术实践中这三个阶段并非截然分开、先后出现的,我们不能将三个阶段作机械的分割和理解,而是要层层了解、环环相扣和相互渗透,总而言之,科学思维在这几个阶段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推动着艺术的发展。

1.3将科学思维融入艺术鉴赏活动

作为艺术作品鉴赏的主体,鉴赏者通过感官对艺术作品的意蕴进行思索和想象,对作品作出评价。笔者认为艺术鉴赏作为艺术活动的环节,鉴赏者的满意与否,是推动艺术品产量化发展的关键,因此鉴赏者作为艺术作品鉴赏地方主体,其科学思维对艺术鉴赏的质量和水平具有很大的影响,从另一方面又会促进艺术工作者素养的提升,为鉴赏者的理解和艺术工作者的再创造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因此我们可以将科学思维融入到艺术鉴赏当中,促进艺术的发展。

1.4利用科学思维能引导艺术批评活动

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评判和研究等科学认识活动,是需要在一定的理论指导前提下的,对艺术进行批评其实是一种理性的审视,所以他要求批评者具有明晰的理性思维,具有严谨的理论性社会科学知识,科学思维具有概括思维、判断思维和推断思维,艺术批评需要理性,科学思维正好符合这点要求,因此说科学思维在艺术批评中起到重要作用。科学思维提升了批评家的理论能力、逻辑能力和推理能力,从而保障了艺术批评的科学性;科学思维的逻辑性与敏锐性帮助批评家及时把握艺术发展的动态,引导艺术的发展;科学思维的客观性与逻辑性关系到艺术批评的性、客观性、科学性并使批评方法得以科学实施。简单言之,科学思维与生俱来的逻辑性、理论性、系统性和敏锐性推动了艺术批评发展。

2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学思维是一门既有思维科学特性和技术科学特性的交叉学科,其具体特点是理性、逻辑性、系统性以及创新性,而艺术在创作的过程当中,体现出艺术的灵感性特征,以及形象性和抽象性的特征等,科学思维对艺术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就是说,科学与艺术是互相影响的学科,两者的关系与“天地大美,殊途同归”的哲学理念不谋而合,艺术需要借助科学思维获得理性发展,从更高层次上提高意识发展主体的创新能力。

本文作者:史佳楠工作单位: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