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咨询心理学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咨询心理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咨询心理学论文

咨询心理学论文:心理咨询师上岗证培训感悟

带着一个初学者对“心理咨询”这一领域的好奇与期待,怀揣着沉甸甸的希望与憧憬,我有幸参加了 “全省监狱系统心理咨询师上岗证培训”。舒适的学习环境,科学的课程 安排,让我累并快乐着。心理学泰斗们精彩的授课让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不仅是一次团辅、沙盘、个案知识的培训,更是一次心灵成长的旅程,内心的感概如泉涌,我想从两个方面加以诠释:

转变观念

到达培训基地的及时天,一条醒目的电子横幅映入我的眼帘:“热烈欢迎参加XX省监狱系统心理咨询师上岗证培训班的各位学员”,心理顿时“咯噔”一下,我是心理咨询师吗?!对这个称号我很不自信,虽然三级咨询师证是自已埋头奋战二个多月付出辛勤汗水考出的真实成绩,问心无愧,但我知道那远远不够,因此踏上培训之旅,我是抱着“学习并解决问题”而去,带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样的惯性思维去学习。于是,起初,我认真学习,希望掌握技能,然后,希望能解决问题,可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却惊奇地发现,学习不是最重要的,掌握多少知识成为几级心理咨询师不是最重要的,让咨询师自己成为“尊重每一个生命,大爱,随缘自在”的人才是最重要的,我从两个误区中走出来:

一是走出“明察秋毫”的藩篱,学会“用心陪伴”。原以为,一个的心理咨询师,一定是非常自信,有着强大的气场,有很好的口才,有较高的职称,能深入“探究”求助者的内心世界,一针见血地指出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能“驾驭”整个咨询过程,擅于采用各种“立竿见影”的快捷方法帮助求助者,就像一位高名的手术医生一样“刀到病除”。于是,我怀着这样的目的,非常迫切地希望掌握各项技能,从而达到“明察秋毫”“一叶知秋”的境界。然而,殊不知,这恰恰只是一个心理咨询师的低境界。通过几天的学习和感悟,特别是听完XX治疗大师王求是老师的授课后,我如梦初醒。他整个的课程没有教案,没有课件,不是标准的授课模式,书上的知识只字不提,却全凭一张嘴将佛学、禅学甚至茶道、太极拳融为一体,以非常幽默诙谐的方式娓娓道来,让人在轻松中慢慢悟出所蕴含的精华,过去模糊的理念逐渐变得清晰。作为心理咨询师有三层境界,前面是及时层,第二层境界是,心理咨询师拥有较多的心理正能量,内心丰富的知识和智慧足以让他表现出沉静、低调、稳健,他很自信,但这种自信没有外显的张力不会给他人以压力,接近他就象靠近春天太阳般的温暖和舒适。在咨询中,不管他如何巧妙地运用各种流派的方法,人本主义的精神都会贯穿始终。他不会唐突地指出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而是以非常隐晦和温和的方式让求助者自己去探究可能需要解决的心理情结,使求助者感觉不到任何伤害而产生阻抗,却感激他无私的关怀和爱。到了这一步,应该说已经达到了常人所无法企及的高度。然后,这还不是较高境界,第三层境界是,他已经没有了角色的概念,整个人都和谐统一了。一眼望去他是如此平凡,但走近他,却能感觉他象大海般深邃、平静的博大胸怀。他尊重每一个生命,无论是直接地或委婉地,他都不会给求助者任何结论或价值评判,甚至他只会静静地呆在那里,你就能感觉到从他身上发散的那种对全人类的悲悯之情,这博大的、没有偏见的淡淡的无形之爱无声地影响着周围的人,即便是罪人在他面前也不觉羞愧,就象孩子绝不会因为在慈爱的父母面前自然地表现出弱点而羞愧一样。到了这样的高度,他的存在就是一种治疗,一切的流派一切的技术都隐退了,只有这化育万物的精神存在……

有了大师级老师的指点,我的脑子里不断地浮现这些词:“一两拨千斤”“润物细无声”“道可道,非常道”“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此时无声胜有声”。整个咨询或咨疗过程重要的不是“说教”、“改造”,而是用安宁平和的不加任何个人价值评判的心态去“陪伴”,就像一位母亲陪伴自己的孩子一样,个体咨询就是一个人陪伴一个人成为一个人的过程,团体心理辅导就是一个人陪伴一群“人”成为一群“人”的过程,重要的不是用“脑”去“揣摩”,而是用“心”去“陪伴”,犹如清风拂面,月光挥洒,不见花开,却有暗香浮动,我想,这就是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较高境界。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二是卸下“撒网”的枷锁,知道“量力而行”。踏上培训之旅,最初有些惶恐不安,因为这将意味着未来的责任重大,学以致用,如何靠“心防”来促进监管安全,让每一位求助者或干预对象通过我们心理中心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各个击破”,特别是如何解决监狱目前诸如邓某等几个“老大难”问题,所以对学习抱着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然而,通过大师们的指点,我终于明白,要学会“量力而行”,学会“放下”,心理治疗不是万能的,正如一个博学的监狱心理咨询师所言,对于这些“心理癌症”患者,再高明的咨询师也是无能为力的,特别是讲授“个案”课程已七十多岁高龄具有几十年丰富实践经验的方老师也如是说,我更深信无疑。我想,咨询师也要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要能“走进去”,更要能“走出来”,要学会“随缘自在”,不要给自己树立过高的“期望值”,否则自身的心理健康也会难以保障。

三是,转变“孤军奋战”的观念,推进“全员参与”。心理咨询工作并不只是心理中心几个咨询师的事,也不是监区几个咨询师的事,而是每名警察无形中都在充当着这个角色,因为一个警察外显的气质、人格力量、个人魅力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服刑人员,一个具有独特人格魅力的人,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服刑人员的心理治疗!

他山之石

几天下来,课堂上同学们踊跃发言,和这样一群大多处于八十年代左右的年轻人相处,他们的博学,他们对这份职业的热爱,让我深深感动。按照省局的安排,我狱心理中心陈红同志作为我狱代表作了经验发言,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建设,我狱心理咨询及矫治工作均得到了省局的充分肯定,然而,我们深知,在我省乃至全国,服刑人员心理咨询及矫治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各方面还很不成熟,各兄弟单位也都在使出浑身解数,各有特色,值得我们借鉴,特别是省局领导的总结讲话大大开启了我们今后的工作思路,我们深信,未来我们一定做得更好!湖南监狱系统会做得更好!

“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也许我永远也达不到这样的境界,但是已行走在这条路上,领略一路的风景,开心!快乐!

感谢有这样一次珍贵的培训,一次心灵成长的旅程!

咨询心理学论文:论心理咨询与德育的关系

心理咨询与德育从不同的角度促进个体人格的完善和品德的发展,具有促进个体素质发展的共同目的。 心理咨询有着不容忽视的德育功能,但心理咨询与德育依据的理论、运用的方法、涵盖的内容及运行的机制等 存在差别。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者之间往往存在角色冲突而使两者不能有机地结合。为此,必须加强心理咨询 与德育之间的联系,以丰富德育的内涵,提高德育的效率。

一、两个误区:心理问题德育化与德育问题心理化

近几年来,我们逐步体会到,德育要与心理咨询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其内涵,扩展其功能,才能收到更 好的效果。为此,我们建立了心理测试咨询中心,研究了心理测试咨询在德育中的作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然而,正像“心理学”不同于“德育学”一样,心理咨询毕竟不是德育。能否在认识上明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 区别,对于能否成功地完成教育任务,特别是德育工作者能否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但目 前在德育与心理咨询的关系上至少存在着两个误区,既心理问题德育化和德育问题心理化。

长期以来,很多人是把心理与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的,没有弄清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因此在德育中 ,容易把心理问题当成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导致了心理问题的德育化。其主要原因是:(1 )长期以来,人 们的生活水平不高,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温饱问题上,心理问题没有受到关注。甚至有人认为心理咨询是现代社 会的奢侈品,就像“休闲文化”是发达地区的奢侈品一样。(2)过分强调政治, 往往把人们的一切心理问题 都看作是思想觉悟和政治观念问题,不能科学和客观地认识和对待心理问题。(3)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容易把个体的动机和需要简单地看成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而忽视社会变革给人们内心世界带来的震荡和不安。 (4)对人的素质要求上只重视思想觉悟、 知识水平,而忽视了人们心理素质的提高,往往把心理问题归结为 品德问题,甚至把心理疾病同思想认识上的错误混为一谈。这就导致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心理问题时往往束手 无策或事倍功半。

但近年来随着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有些人又过分夸大了心理咨询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认为心理咨询应 该代替德育,导致德育问题心理化。随着心理咨询热的不断升温,一些人认为传统的德育工作已经过时, 提出心理咨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崭新道路”,是“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一种新形式”,并由此片面地 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主张用心理咨询代替德育,用心理咨询取代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 。这就致使德育工作矫枉过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以上有关心理咨询与德育关系的两种认识偏向,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是不利的,必须在理论 上加以纠正。而这首先涉及到的是对人格与品德这两个基本概念的界定及其关系的认识问题。

二、两个范畴:人格与品德(道德品质),心理咨询与德育

1.人格与品德。习惯上,我们认为心理咨询是解决人格问题,而德育是解决思想品德问题。在心理学与教 育学中,人格一词虽然广泛使用,但却很难为之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本文倾向于将人格定义为“个体在适应客 观环境时所显示的独特个性”[1],此个性是在环境、遗传、 教育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个体的心理倾向和 各方面的特征。一个人的人格只有一种,但组成人格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却有很多,可供描述的如人的兴趣、动 机、需要、理想、信仰、世界观、性格和能力等。而思想品德通常指个体的内在政治、社会信仰、世界观、道 德观及法律意识等等。人格与品德是既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两个范畴。

(1)它们都指个体内在素质因素, 都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二者均属于心理现象的范 畴。虽然这种反映包括一些共同的要素,如信仰、理想、信念、世界观等,而且这些要素所包含的主要意义相 同,但反映的色彩却是有差别的。反映思想品德的客观事物偏重于一定社会或阶级意识。如社会主义的学校要 求学生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备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而我们在研究人格 结构时,却并未强调个体所处一定社会的阶级利益、政治背景等与社会意识相联系的社会倾向因素。如《卡特 尔十六种个性因素》测试,对于“乐群性”个性特征的测试,某些学生表现出缄默、孤独、落落寡合、处事谨 慎等;也有些学生外向、热情、合作随和、适应能力强等。从这些特征中我们无法知道个体的政治立场、思想 和道德状况如何,一个缄默孤独和一个外向热情的孩子都可能是热爱祖国的。

(2)它们虽然都有优劣或好坏之分, 但二者的具体标准存在差别,同时又具有统一性。如我们在讲人格 健康的标准时,一般强调个体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能正视现实,接纳他人;能协调 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对社会有责任心;具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心地善良,对他人有爱心;有独 立、自主的意识等等。我们讲品德(道德品质)的标准时,一般指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政 治素质包括鲜明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思想素质包括社会主义的思想觉悟和共产 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素质包括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和生活道德等等。因此,思想品德着眼于社 会、国家和时代的任务,而人格内容强调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等。因此,思想品德着眼于社会、国家和时代的 任务,而人格内容强调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的关系等。相对来说,品德更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而人格更强调 个体的自然属性。但二者又有统一性,是表现在同一个体身上的不同素质特点。所以有人从两者的统一性出发 ,把它们归结为人的心理素质的10个要项:强烈的爱国心、进取心、献身精神;正直、诚实、守纪律,遵守社 会公共行为准则,法制观念;集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善于合作,正确评价自己,善于理解别人 ;适应社会环境,懂得适时、适度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具有广阔的视野和灵活的头脑,乐于接受新事物 、新观点,以积极心态对待变革和变化;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有不断吸收新知的自觉要求,善于自学并灵活 运用知识,树立攻克难题的心理优势;自信心、意志力、勤奋刻苦精神,敢于面对挑战,正确对待挫折,锻炼 受挫的恢复力;具有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投入生活;脚踏实地,乐于从基础实践做起 ,

从“基层”起步;树立效率观念,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学会以最少投入获较大效益等等[2]。从上述要项 可以看出, 它们是个体的人格与品德因素的高度综合,因此人格和品德是统一的。

(3)两者的联系还表现为形成过程的统一性。 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个 体人格的完善过程。因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的实质是个体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而知情意行的活动过程是 许多人格因素,如动机、理想、情感、意志等的参与及协同作用的结果,并且思想品德要求最终要落实到个体 的动机、信念、理想、能力水平等一些人格要素上。因此,无论人格的发展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是诸种心 理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

2.心理咨询与德育。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 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德育旨在使个体具有一定的政治观点和立场,具有一 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及一定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等等。而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 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促进自我认识、自我完善 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因此,它是一种技术性的服务,也是一种教育影响。心理咨询与德育有着共同的目的,即 培养人格完善的发展的人,但它们的内容、实施方法及其理论依据是有区别的。

(1)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心理咨询主要是以心理学理论, 如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及认知分析的理论和 方法为基础,德育主要是以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2)虽然有共同的目的,但具体任 务不同。德育主要是解决政治观念、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规范及法律意识等问题。心理咨询则强调个性和谐 ,使对象摆脱消极情绪,确认内在价值,了解自身需求,洞悉自身心理特点,提高自我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明 确生活目标,建立“社会一个人”协调的生活模式。(3 )两者的内容不同。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劳动观念及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等,而心理咨询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 卫生、学习生活、智力发展、恋爱婚姻、人际关系、职业选择、人格评定、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变态心理等 。(4 )两者采用的方法不同。德育主要采用说服、集体教育、环境陶冶、实践锻炼等方法,具有公开性、群 众性等特点。心理咨询则注重渲泄、暗示、自由联想、角色转换等方法,具有个别性、保密性、教育者倾听等 特点。(5)运作机制不同。 德育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规范”过程,个体被动适应它提供的价值体 系、行为模式。“符合”就予以公开性肯定、奖励,“不符合”就予以公开性否定、批评、惩处。而心理咨询 虽然也会提供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健康心理的模式让学生参照,但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在自己接受的基础上改造、 建构其心理世界。在心理咨询中教师一般没有对学生的否定权,教师永远理解、尊重、信任、接纳学生,即便 对有严重心理障碍者也一样。这与在德育工作中对待犯了严重政治、思想错误的学生的态度是不同的。

3.心理咨询的德育功能。以上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德育与心理咨询的联系与区别,但心理咨询究竟对德育 有何作用或者说具有哪些德育功能呢?

一是补偿功能。(1)观念补偿。 心理咨询使德育工作者进一步丰富了德育观的内涵,它明确了德育工作 者的地位不仅是主导者、者和塑造者,而且更应是协助者和治疗者。一方面,德育工作者在德育过程中不 仅是组织者和设计者,更应该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在德育过程中不仅是组织 者和设计者,更应该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 学生内在信息的接受者。因此,德育过程不仅是以掌握道德知识、训练行为习惯为基础的过程,更是一个注重 学生潜能开发、元认识能力培养及其他人格因素发展的过程。(2 )方法补偿:传统的德育主要运用说服、榜 样、评价、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虽然这些不失为重要的方法,但 在具体运用时往往过分强调外在强化,强调社会要求等外在影响。而在心理咨询中,教育者的地位由主导者、 者变为协助者和治疗者,因此,教育者往往根据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和认知分析等理论中的具体方法,如 疏泄、自由联想、暗示、系统脱敏、厌恶疗法、催眠疗法等来发掘学生心理中的潜意识能量,注重依靠学生自 己的力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病态行为等人格问题,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3 )内容补偿:传统的德 育,主要使学生在政治观念、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较高层次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它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哲学思想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问题,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一些最起码、 最基本和最一般的人格内容,如学生的社会适应、职业选择、应付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而心理咨询 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为德育内容提供了补偿。

二是指导功能。(1)在对象的研究上, 心理咨询为德育提供了客观基础。如通过心理咨询中常用的测试 、疏泄、自由联想等手段和方法,掌握学生的“内在冲突”、“心理危机”、“行为障碍”及人格特点,有利 于分析学生人格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2)在方法上提供了理论基础。 传统 的德育把学生当作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要求,在心理咨询中,我们把学生当作人际关系中一个具体的 人来要求,它强调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人格缺陷。教育者一般不急于对学生暴露了思想和行为问题作出判 断,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合适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三是调节功能。(1)克服意义障碍。 影响教育效果的内在因素是学生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所谓学生的 意义障碍是指由于学生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的存在,使其对道德要求和意义的理解受到阻碍,从而对教育目 的要求、措施手段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和消极行为。学生产生意义障碍是不可避免的,教育者如果采 取不恰当的方法,如压制、惩罚等,一般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如果采取心理咨询中 的一些方法,如疏泄、暗示、角色变换等方法,效果肯定会好些。(2)建立良好的心境。心境具有弥散性特点 。 如心情愉快时会感到周围的一切充满生机,富有一种喜悦的情绪色彩;抑郁不快时,就可能“见花落泪”、 “对月伤心”。因此,良好的心境有利于调动人的主动性,提高活动效率。心理咨询则能改善学生的不良心境 ,指导他们采用自我暗示、适当发泄、转移注意等方法来调节自己的心境,以达到人格发展与环境和谐统一。 (3)矫治心理疾病。目前, 许多学生由于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而产生了各种生理、心理反应,如 恐怖症 、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一般的医药措施只能缓和症状,采取德育手段也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但如果 采用咨询中的某些行为治疗方法,则能帮助他们克服某些行为障碍,从而进一步改善情绪和消除不良生理、心 理症状。

三、德育与心理咨询的角色冲突与统一

在实际工作中,无论德育工作者还是心理咨询工作者,常常会产生多种角色的冲突。

首先是工作依据上的冲突。作为德育工作者的角色体验,工作的依据是比较确定的政治观点、哲学思想和 道德标准等,常常使用它们来教育学生掌握其内涵并以此来评价自己的所作所为,从而让学生作出价值判断, 并通过强化途径来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作为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角色体验,其工作的依据是充分尊重、理解学生 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不把自己对生活的看法、真善美的标准等强加给学生。由此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 出现“价值导向”观点与“价值中立”观点的冲突。

其次是工作重心上的冲突。前面已阐述过德育的着眼点在于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方面,强调社会的政治观 念、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等,倾向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而心理咨询是着眼于个体的自然属性,强调 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本能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取向,达到独立自主,自我实现,倾向于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由此,在工作中,常出现是以“社会利益为重”还是以“个体利益为重”的矛盾与冲突 。

再次是工作原则上的冲突。工作原则是工作指导思想的保障,德育要求教育者要有敏锐的眼光,要有强烈 的责任感,发现问题要及时向有关方面汇报,与有关人员取得联系并尽快解决好问题,这是一种“公开的”教 育原则。心理咨询却正相反,“保密性”是心理咨询的首要原则。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学生怀着对心理咨询工 作者的信任,倾述自己内心的隐密,期望得到同情和帮助。为来访的学生保密是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也是心理咨询取得学生信任、取得成效和提高声誉的重要保障。因此,工作中常有“公开性”与“保密性”的 原则冲突。

面对德育工作者与心理咨询工作者角色的种种冲突,我们应开拓视野,寻找减少冲突、协调发展的突破口 ,有效地促进心理咨询与德育间的联系,以提高学生做人的素质。

因为从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实践中可以看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其认知观念上的偏差。这就 需要我们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真正的内心感受,从德育的角度来把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从心理学的 角度去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弄清楚学生中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原因,以及思想认识上出现的误区, 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他们。这就要求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自身要具备的思想品质、良好的 心理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认真研究和掌握心理学规律,有效地改进我们现有的工作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减 少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两种角色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德育工作,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

咨询心理学论文:戒毒的心理矫治、心理咨询与方法研究

当前,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的戒毒人员,他们既具有一般人所具有的普通心理,也具有作为一名戒毒人员的特殊心理。他们在戒毒康复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也一定程度的破坏了强制戒毒所的秩序,更重要的是他们带着严重的心理问题回归到社会时,会产生叛逆或者报复的心理,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生命安全,而他们自己也进入一种“吸毒—强制戒毒—复吸—劳教”的恶性循环中。因此,在对戒毒学员的帮教过程当中,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自己的心理状况和动态,学会自我保护与调适心理,努力克服心理矛盾和冲突,对他们回归社会,适应各种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戒毒人员心理矫治

(一)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落实心理健康课堂化教育。通过对戒毒人员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把戒毒人员的身体情况、家庭背景、社会关系进行基本的登记,并对其性格特点、行为特征、气质、心理状况等进行初步的测试,以便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档案是对戒毒人员进行心理矫治的重要依据。同时,落实心理健康课堂化教育,坚持做到“三化”,一是具体化,即课堂化教育必须结合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大脑神经的传导系统,对戒毒人员做直接的、感官的心理机能介绍;二是形式多样化,即改变“老师管讲,学生只听”的传统“填鸭式”教育,结合戒毒人员的自身实际,提出问题,大家一起讨论研究,或进行辩论比赛等形式;三是生动化,即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可以积极开展各种有益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活动,寓教于乐,使教学内容更容易为戒毒人员所接受,教学的气氛更加和谐。在教学内容上,通过对心理学基础、心理健康定义、心理健康的意义和作用、心理健康的标准等知识的初步介绍,教育戒毒人员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学会心理的自我调节,努力克服在戒毒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良行为和心理障碍。总之,开展课堂化教育的目的是变被动为主动,防范于未然,使戒毒人员的心理问题迎刃而解。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

1 、可以设立心理健康信箱,让戒毒人员把自己想说的而不敢说,或不好意思说的心理话通过写信,投入信箱中,由心理辅导员对其进行复信,以此解决其心理上的疑虑。

2 、可以进行预约谈话,约定具体的时间和心理辅导员进行面对面的谈话聊天。

3 、可以开设心理健康门诊,邀请心理专家或心理医生进行心理咨询,利用心理测试软件进行心理测试和诊断。

4、 可以邀请各种帮教团体和戒毒人员进行谈话聊天,让戒毒人员抒发自己的心理感受,学会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心情。

5、 可以开设心理健康专栏,通过报纸、电视、黑板报、广播等形式,针对某些带有普遍性的突出的问题,进行心理咨询回答,并介绍心理健康的一般知识。

二、戒毒人员心理特点及对抗心理的分析

(一)、戒毒人员心理特点现状分析

从近年收戒的戒毒人员的实际看,使吸毒成瘾者的人格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严重的影响其思维、行为和情绪,对于吸毒的意志力、注意力、记忆力、耐受力、持久力等都具有明显的破坏作用,对的依赖性使吸毒者丧失了效率、兴趣、责任感、羞耻感等,表现为反社会性、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缺乏有效的防御机制、追求立即的满足、缺乏羞耻感、伦理道德扭曲等。也有少数吸毒者有精神抑郁、自卑感、无能感、性心理和性行为异常、喜好刺激、逃避现实、自恋等病态心理特征。戒毒人员明显的特征有:

1、心理依赖性顽固。戒毒人员入所后,通过一段时间的生理脱瘾及康复治疗,其急性戒断症状或迁延性症状会逐渐减轻甚至基本消失,从而在生理上控制了毒瘾,心理上也获得某种程度的恢复。但由于吸食海洛因、鸦片类能够给人带来极大的欣快感及舒服感,情感体验非常深刻。虽然他们在教育改造过程中难以获得,可一些特定因素仍会唤起他们吸食的情感记忆,其对的追求和向往并不会消失,还将长期存在。

2、心理变异及人格改变明显。国内外学者的大量研究表明,心理失调和心理变异是戒毒人员最为常见的人格特征,其抑郁、焦虑等神经症状表现显著高于一般人群。他们性格孤独、多疑、抱怨的变态心理及反社会型人格障碍,阻止了他们适应场所改造环境及与其他戒毒人员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对民警的管理教育也常常抵触,甚至进行对抗。

3、自我调控能力差。据有关资料反映,戒毒人员入所前,他们一方面体验到吸毒后产生的极度欣快感,另一方面也饱尝了吸毒行为对精神、身体的巨大伤害,有着强烈的戒毒意愿,可是由于海洛因、冰毒及鸦片类药物的巨大成瘾性,加上自身意志薄弱,使得他们在戒毒/!/上一再受挫,认为人一旦吸毒后根本就无法戒除,于是意志消沉、自暴自弃,对自己、他人及任何事情都失去信心和信任,以致在“吸了戒,戒了吸”的怪圈里越陷越深。

心理戒毒是让吸毒成瘾者在取得生理戒毒的基础上,正确认识自己的吸毒行为及其成因,充分认识吸毒的危害,利用各种戒毒的有利条件,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坚定戒毒成功的努力方向,积极接受包括心理治疗在内的各种治疗,改变原有的恶习和心理偏差,从生理上和心理上摆脱毒瘾,杜自己、他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

生理脱毒后,处在康复阶段的戒毒人员除了家庭和社会给予一定的关心、支撑外,心理治疗也不能疏忽。心理治疗大致可分为“情绪消沉阶段的心理治疗”、“心理矛盾阶段的心理治疗”、“自我保障阶段的心理治疗”和“重塑自我阶段的心理治疗”四个阶段。专业人员可以根据心理戒毒规律,针对不同戒毒人员的具体情况,把每一个阶段每个心理戒毒人员的心理戒毒工作做实、做细、做出成效。

对吸毒者的心理治疗主要有认知行为治疗、个别心理治疗、集体心理治疗、家庭治疗等。各种方法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但是其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采用心理干预的方法,使吸毒者从心理上脱离这个“魔鬼”,保持终身不再吸毒,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

三、戒毒人员教育措施

(一)配套矫治设备设施

“工要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戒毒人员进行心理矫治必须完善各种设备设施。如对他们进行心理测试必须购买心理测试软件,目前常用的软件有成人艾森克个性测试(epq-a)、卡特尔16项人格测试、明尼苏达测试(mmpi)、行为类型测试、气质测试等;对患有心理障碍的戒毒人员进

行心理辅导时,可以用生物反馈仪、厌恶治疗仪、电子声光催眠器等科学仪器帮助他们疏导心理,减缓压力;对患有心理疾病的吸毒人员进行矫治时,可以建立发泄室,让他们利用各种工具发泄自己的情绪或不满,然后进入反思室,在一个安静、清雅的环境中冷静下来,或是用冷水淋透全身,使其清醒镇定,等情绪稳定下来,再到心理辅导室,让戒毒人员尽情倾诉心中的烦恼、委屈和悲伤,让心理辅导员对其进行指导和劝慰,再到心理测试室做一次心理健康测试,并做好记录。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遵守四大原则

1、 平等信任原则。心理辅导员和戒毒人员必须营造一种平等友好的气氛,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密切配合,平等交谈。

2 、严格保密原则。对前来咨询的戒毒人员的基本情况、咨询内容、测试结果、诊断类型必须严格保密,不能随意传播。这样才能使咨询者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

3、耐心倾听原则。作为戒毒人员这群弱势群体的心理辅导员,对他们的心声、怨言、不满都必须耐心地倾听,的了解,才能提出建设性意见。

4、 疏导启发原则。针对戒毒人员咨询的实际情况,要认真地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其心理疑虑,再引导他们树立信心,启发他们通过自我的心理调节,克服心理障碍。

(三)加强心理专业人材的培训

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心理学是一门非常专业的学科,由于社会越来越重视心理学的研究,各行各业都需要心理学方面的人材,所以戒毒所不仅要从学校引进心理学专业的人材,还要在懂得戒毒业务和了解戒毒人员心理的民警中培养专业人材。

(四)理论联系实际,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

必须努力把心理学的理论精髓和戒毒场所的具体实际结合,在以往的管理和教育的"经验论"中,推陈出新,大胆探索,在戒毒人员中推广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认识心理学,学会心理学,平衡自己的心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心态重新回归社会的怀抱。同时,对戒毒人员中不认罪认错,不服从管理,不接受教育,心理出现障碍,或是有明显的心理疾病的人,要充分利用心理学的优势,把理论渗透于实际地教育工作中,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采用一些行而有效的心理矫治措施,帮助他们解除困扰,消除心理疾病。

(六)领导重视,财政保障

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强制戒毒工作深入地结合起来,探索矫治戒毒人员复杂心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必须靠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领导的重视是做好戒毒工作的关键,通过领导的组织步署,有选择,有重点地在戒毒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试点,组成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引进心理学的专业人才,加强与社会有关部门的合作,举办心理学讲座或开展专题研究,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帮教戒毒人员的新武器。同时,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购买各种心理健康设备器材,购置各类心理健康测试软件,建立心理咨询室、矫治室、发泄室等。有经济允许的单位还可以组织民警到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先行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学习。

总之,我们通过综合了解戒毒人员的心理,从而了解他们变态的心理和扭曲的人格,再进行多元化干预,建立完整的行为及认知人格心理治疗体系。心理咨询矫治的开展和有效作用的发挥需要场所教育改造环境的密切配合,需要戒毒所的领导及广大民警在教育观念上保持一致,体现心理素质教育的思想,对戒毒人员进行多方位的心理关照,营造成一个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以宽容、爱心促进戒毒人员良好心理的形成。

咨询心理学论文:浅析音乐表演专业学生舞台焦虑心理咨询的个案研究

论文关键词:舞台焦虑 心理咨询 个案研究

论文摘要:舞台焦虑是一种与舞台表演或参加表演活动有关的焦虑,已成为舞台表演者关注的焦点。特别对于一部分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舞台紧张是灾难性的。本文特别选择了一位艺术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心理咨询中的典型案例为例,综合运用了“心理分析”、“认识领悟”、“行为疗法”等治疗方法使来访者对这一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有所领悟和认识,然后采用系统脱敏法、放松和模拟情境,逐步减轻求助者与人接触的紧张情绪,达到咨询目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舞台焦虑是一种与舞台表演或参加表演活动有关的焦虑,是一种舞台紧张( stage stress),又称表演焦虑( performances anxiety ),或怯场( stage fright)。表演者在舞台上进行艺术表演的过程中,几乎都会体验到不同程度的紧张,有些人并不为此所困扰,因为这种紧张是可以承受的;有些人甚至喜欢一定程度的紧张,因为这种紧张状态会使他们超常发挥,表现出比平时更好的水平;[1]但还有相当一部分音乐表演者,特别是初入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舞台焦虑是灾难性的,常常令他们痛苦不已。

一般来说,当舞台表演者对当前的或预计到的情境产生担忧倾向时,易引起舞台焦虑。引起舞台焦虑的心理因素有意识、动机、心境、无意注意,性格、承受能力等,[2]以上因素常常严重地影响音乐表演者的表演质量,使他们在台下训练时的水平得不到正常发挥,甚至导致演出失败,进而引起更严重的舞台焦虑。不少人由于陷入这种恶性循环不可自拔,最终被迫改行,离开舞台生涯(Lockwood, 1989[3])。应该说,舞台焦虑者主观上都愿意有更好的表现,但“评价恐惧”(evaluation apprehension)使得他们害怕别人对自己的表演做出不友好的反应(社会拒绝),从而选择缄默这一自我保护的策略。从自我主观上而不是依据客观世界做出的负面评价,很可能使表演者的表演才能无法正常发挥。

这种现象在艺术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中也大量存在,其在舞台上的失败体验往往还会严重地影响到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日常生活情绪,出现抑郁、焦虑、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和神经衰弱等症状,使日常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状态恶化。所以说,舞台焦虑是许多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除了影响他们的专业成绩和信心以外,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负担。

在国外,对于舞台紧张的药物治疗方面,β阻断剂(beta—blockers)通常是医生的药物。β阻断剂可以迅速有效地降低紧张焦虑的症状,而且并不破坏演出者的表演状态。但是这毕竟是一种临时解决的办法,长期服用这种药物的潜在副作用尚不清楚,而可能造成音乐家对药物的依赖性的危险则是显而易见的(Dubovsky,1990;[4]Nubé,1991;[5]Nies,1990[6])。而对于不很严重的舞台焦虑现象,目前无论国外或是国内,在专业上通常采用两种方法:及时对所要表演的音乐内容进行反复分析和练习,以降低可能的失误概率;第二反复排练,以提高对舞台紧张的承受能力。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方面,心理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在不同心理学理论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治疗方法。而这其中认知行为疗法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一例舞台焦虑个案的心理咨询,阐述了系统脱敏法、放松和模拟情境等行为疗法在舞台焦虑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一、个案一般情况介绍

求助者,女,16岁,音乐表演专业钢琴方向中专学生,因不敢参加钢琴比赛由教师介绍并劝说来到心理咨询室。本人自述“害怕表演、没有表演欲、缺乏自信心,希望能改变性格”为主诉前来就诊。平素身体健康,家族无精神疾病和器质性伤病史。

由SCL-90量表显示: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强迫高于常模,其中,强迫症状(3);焦虑因子(2.9);恐怖因子(2.71);敌对因子(2.5),提示有中度焦虑。

由卡特尔16PF个性量表可见:持强性(E)因子显示被试自信心缺失,即使处在十全十美的境地也常有“不如别人”的感觉,在人群中通常有些羞怯,有不自然的姿态和强烈的自卑感,拙于发言、不愿和陌生人交谈;敏感性(I)因子显示被试是一个敏感、感情用事、具有艺术气质的人;忧虑性(O)因子中被试显得忧虑、抑郁、容易烦恼,时常觉得世道艰辛,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八九,甚至很沮丧、悲观,时时有患得患失之感;紧张性(Q4)因子显示被试常为紧张所困扰,陷在激烈的挣扎之中,通常缺乏耐心,心神不定,过度兴奋,虽时常感觉疲乏,却又无法彻底摆脱以求宁静;适应与焦虑型(X1)因子显示被试对当前的学习、生活环境适应得不是很好,容易激动焦虑,对于自己的境遇常感觉不满意,缺乏毅力,常半途而废,不肯奋斗努力,高度的焦虑不但减低学习的效率,而且也可能影响身心健康。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型(X3)因子显示被试做事一般会经深思熟虑后才下决定,是一个较为含蓄的人,情感丰富,温文尔雅,讲究生活艺术,但是情绪多困扰不安,通常容易因挫折而气馁。

由音乐表演专业舞台焦虑量表显示:没有在观众面前表演的愿望;表演前晚往往难以入睡;担心自己跑调卡壳,能获得表演的成就感;表演时注意力不集中;上台前情绪紧张,心情沉重;看到台下观众呼吸急促;不自信,觉得很难坚持到;上台时头皮发麻,四肢僵硬;在台上头脑一片空白;不能全身心的投入表演;不敢看台下的观众;面对观众,头脑空白,思维混乱,语言不连贯;不认为上台表演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表演时手发抖;口干舌燥;在乎别人的评价;上台时容易忘记表演内容;不喜欢在台上的感觉;认为在台上表演的效果比别人差;上台前总会胡思乱想;自认为是一个自娱自乐、孤芳自赏的人。

而其专业教师则认为该求助者在钢琴学习上悟性很高,专业成绩也,很多曲子教师认为按照其能力是可以弹下来的,但其一直对自己不自信,遇到演出或者比赛这种事情通常及时反应是自己不行的而选择回避。

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内向,对于紧张情绪缺乏自我调适的能力,在碰到音乐舞台表演、考试或比赛时,情绪不稳定,甚至影响到其他社会功能。阶段性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的异常表现属于心理问题的咨询范畴。诊断:根据心理异常区分的三原则,病程持续时间较短,能照常学习生活,意识清楚,自知力完整,情绪低落,因此诊断为舞台焦虑。[7]

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对于即将面临的钢琴比赛有焦虑和退缩情绪;缺乏自我调适、减压的能力;学习适应性不良。

二、治疗过程简介

咨询过程大致分为心理诊断阶段、帮助和改变阶段与巩固和结束阶段三个阶段。第1次面谈,和求助者建立治疗关系,收集资料进行诊断,完成心理测验,并与求助者讨论治疗的目标、时间和设置,每周两次,每次50分钟,总8次。第2次治疗,与来访者一起从生物、社会、心理等方面对症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1)生物学原因:来访者正处于青春后期,自尊心强,情绪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2)社会原因: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近期经历了刺激强度较大的负性生活事件,自信心严重受挫。(3)心理原因:对自我极高道德和主义的要求,以及反逻辑思维和不良的归因倾向的存在,对现实问题的误解和错误评价,并布置家庭作业,收集舞台表演中焦虑的事件。

第3~4次治疗,求助者回想起在专业学习中的一件往事,因为同学之间的嫉妒造成了一些口角和不愉快,在后来的相处中总感觉心理有阴影,总觉得有人在嘲笑自己,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对老师交代的事(如演出、比赛等任务)也总是不如别人自信。治疗师向来访者介绍了认知治疗理论,启发她认识到心理问题是她的认知出现偏差所导致的。对求助者的负性思维进行盘结,帮助她理解其自动负性思维的不合理性,同时与求助者一起引导其摒弃错误观念和认知,寻找用合理的思维来替代不合理的自动思维,建立积极认知,以引导求助者逐步以客观积极的思维替代消极扭曲的思维,走出原有的循环误区,并布置作业,进行认知治疗每日记录。同时建议找关系较好的同学了解你在舞台表演中的“不自然”状态是否确实,目的是通过调查,克服“想象观众”的作用。在这两次治疗中还结合求助者关于记谱的问题和她探讨了音乐教育心理学和音乐应用心理学的一些方法,帮助她运用记忆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学习,以克服她最害怕的忘谱和记谱的问题。

第5~7次治疗,对求助者在思维、领悟及行为上的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求助者逐渐认识到情绪是不应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应“顺其自然”,以平和的态度面对舞台表演。教会来访者在指导下练习肌肉渐进性放松训练,如:坐在椅子上,按手臂、头部、躯干、腿部的顺序,先紧张,后放松的方法,通过了解紧张与放松的不同,最终体会全身放松的状态。在此基础上,根据家庭作业建立等级脱敏表,并开始实施系统脱敏。首先找出舞台表演过程中感觉焦虑的环节,按各环节的恐怖程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依次从引起轻微焦虑到最焦虑的顺序突然呈现在来访者的面前,让来访者体察自己的情绪反应和心理反应,通过反复训练达到在想象中能够自如的进行舞台表演。要求她回去后按照所教放松方法每天做二至三次想象——放松训练,以达到两三分钟内迅速放松全身的目的。在想象训练达到目的后,进行实际情景演练,逐渐在现实生活中形成健康的观念和行为。第8次治疗,求助者感觉好多了,其症状的改善:情绪稳定,舞台表演改善,学习生活处于良性循环中。同学和教师反映求助者比以前更自信和主动,也顺利地参加了教师要求的钢琴比赛并且入了围。心理测验的结果:SCL-90各因子分均在常模范围;SDS:抑郁严重指数为0.45,没有抑郁;SAS标准分46,没有焦虑。对治疗过程进行总结,请求助者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并总结整个咨询过程中的成长。

三、总结与反思

在本案例中,治疗师与求助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地掌握了求助者的情况,取得了她的信任,并且和该求助者的专业教师及时沟通(这一点在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来说至关关重要,特别是该生专业老师的点滴言行都会影响她的情绪),因此在咨询中得到很好的配合。求助者的智力水平以及悟性也是咨询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础。治疗师针对求助者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以及具体情况,在治疗过程中应用认知疗法协助求助者调整认识观念,从而改变了其负性情绪,综合运用了“心理分析”、“认识领悟”、“行为疗法”等治疗方法,并且告诉求助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其领悟到的很多东西是要在长期的训练下才能见到效果,保持自己的耐性很重要的。正如求助者后来的自我评价一样:“现在上舞台的时候,突然发现有种享受的成分注入其中,那种感觉是一般人都感受不到的,有时面对台上的灯光、台下的观众,心情竟然非常澎湃,丝毫没有了以前紧张、恐惧感,而且非常想倾尽全力地将热情传达给观众,这是让我和老师一直都感到欣慰的。而在将来的舞台生涯中,这些进步也将带给我无限的帮助。音乐的较高宗旨是享受,当音乐表演者解除了外界带给她的紧张压力之后,在表演过程中的放松的享受,那才是真正所要获得的。”

咨询心理学论文:浅谈美国运动心理咨询师奥运会心理服务分析

论文关键词:竞技体育 体育社会学 运动心理学 运动心理咨询师 美国

论文摘要:在奥运会比赛前和比赛过程中,运动心理咨询师在给运动员和教练员提供运动心理服务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与体育伦理相关的问题。与传统的运动心理咨询服务相比,这些问题有扩大化趋势,要求运动心理咨询师在工作的任何时候都要注意伦理道德行为。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委任的运动心理咨询师面临的一些体育伦理问题,主要包括:奥运会延长了随队长途旅行的时间;工作中各种关系复杂化;与奥运会相关问题的媒体应对;团队认同;多队同时服务;运动心理咨询师自身照顾等问题。

每四年举办一次的夏(冬)季奥运会是真正的全球体育与文化盛事。没有哪一个体育比赛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包括如此多的体育比赛,奥运会的巨大影响力吸引着全世界的运动员。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参赛队伍共205个,仅参赛的运动员就多达11526名。这些数字说明,奥运会被认为是最有挑战的顶级赛事,因此,运动员、教练员心理训练和心理准备至关重要。

在过去的30多年中,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渐渐地将运动心理学原理应用到比赛的准备中。许多国家通过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或单项体育联盟给运动员提供运动心理学服务。美国奥委会毫无例外的也是这样。作为运动心理学发展的一部分,应用运动心理学从业者正在奥运会中出现增多的现状。越来越多的运动心理学咨询师在运动领域受到信赖,并在奥运会中给委托人提供品质服务。

目前,美国奥委会运动心理学全体职员有四批拿有执照的运动心理咨询师,他们都受过体育科学教育和运动心理学教育。目前的使命是:引导和关注国家队运动员从国家队水平到国际水平(奥林匹克成功)的跳跃。他们提供的所有服务都是以影响某一水平的运动成绩而服务的,这当中所有运动员的心理问题都需要全盘考虑。为运动员的服务包括从咨询、认知一行为方法到运动心理学心理技能的建立。

随着运动员和教练员对心理学原理的运用,包括运动心理咨询师组成的训练问题变成热门话题。但从所检索到的文献可以了解到,很少有人研究所面临的具体而特有的伦理问题。本文重点强调心理咨询师在奥运会准备阶段和奥运会中所面临的具体伦理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一、奥运会延长了随队长途旅行的时间

美国奥委会委任的运动心理学咨询师时常与所服务队随队旅行,通常每个赛季有好几次,并且在非赛季还跟队进人训练营。在奥运会前几年,他们与所服务队平均每个月有一个星期在路上。Andersenetal研究指出运动心理咨询师对传统心理学专家与委托人关系提出了挑战。运动心理咨询师随队旅行过程中,通常离运动员很近,与队员一起住、一起吃、从实践到观察、学习和演示有效性、开教练员会议、队员会议、也单独与运动员和教练员一起工作。这样加班加点的工作方式被运动员和教练员作为团队的一部分而接受。能够在训练和比赛中提供心理训练、支持的定点心理咨询师与运动员和教练员处得越来越融洽。

由于他们长期的努力,运动员用自己的方法与心理咨询师一起工作。有些运动员基于个人问题提出咨询,而有的运动员通过参加团体会议与咨询师达成共识。另外咨询师还有一些零碎工作是不断了解运动员周围的不同信息,这被McCann, Giges和Petitpas称为“像坐缆车观光一样”作了一个快速而粗略的了解。这种处理建立在已有关系基础上有目的地去学习和改变行为的时候最有效。

这种服务模型的明显优势是根据有效接触、增加信任和更快发展工作关系,这种模型也存在不足,有些运动心理咨询师已经注意到,尽管在角色上保持不断联系,咨询师在路上保持长时间不休息的工作方式使他们感到精疲力尽。在一个团队中一般只配备运动心理咨询师,为了支持咨询师工作,在旅途中应尽量减少专业性问题的咨询。咨询师远离家庭的支持,使得他们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张。

二、工作中各种关系复杂化

在工作过程中,咨询师个人时间紧迫,再加上特殊的身份在高压力环境中与运动员、教练员保持亲密关系,这引发了复杂的伦理问题。界定界线和谈话的机密性问题以及在开始阶段角色定位和关系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样的压力环境中处理个人问题的好办法是在旅行过程中与另一个运动心理咨询师结伴而行。

(一)日常工作过程中各种关系复杂化

咨询师与运动员、教练员相处时间较长,他们之间的问题涉及专业问题到社会问题再回到专业问题。那不是简单与运动员、教练员一起吃饭或总是谈运动心理学问题而是谈个人生活(如婚姻、孩子、爱好等)。咨询师认为这样相互交流要真诚,有利于与运动员之间建立信任(这是咨询师工作成功的关键因素)。如运动心理咨询师正与服务团队一起吃饭,同时谈一些社会话题。此时一位与咨询师没有委托关系的运动员介人其中,而这个运动员的话题从社会话题谈到与运动成绩相关的话题。咨询师能继续进行专业问题的谈话吗?咨询师选择了继续谈话,但此时与这个运动员要么很明确的谈与他相关的机密性专业问题,要么警惕在场的其他人的态度而注意自己的谈话内容。尽管这个例子说明在这种背景下咨询师与运动员关系模糊,那也说明作为团队一部分的运动心理咨询师处处了解运动员的好处。这是获得犹豫不决的运动员委托人许多方法中的一种。还有另一个例子。饭桌上的一个运动员开始取笑队友受压力影响的脾性并且大声地对大家说运动心理咨询师所做的能帮助那个运动员。同桌所有的眼睛都转向咨询师。这样能挑战任何人迅速做出决策的能力。这种情景明显说明一个问题:虽然切人点很重要,但这种情形既不舒服也让咨询师很难去处理。

当咨询师同时给运动员、教练员和工作人员提供服务时,咨询师多重角色的界定问题变的很突出,主要委托人的界定显然是个关键问题。如咨询师向教练组一个成员了解情况,但这个教练与主教练有矛盾,然后咨询师就向主教练了解关于队里的问题,并与一个运动员一起理解主教练所做的评论。咨询师再进一步与两个运动员讨论成绩问题,与此同时还想讨论他们队员彼此之间的矛盾和这种矛盾如何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和整个团队凝聚力。队长也想找咨询师谈谈他们团队凝聚力的问题并想获得一些信息等等。工作在这样一种团队环境中,伦理问题更难处理。关键是让团队的每个人知道咨询师在这个过程中角色的多样性。而且,尽管各种关系交织在一起,每个关系的机密性都非常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在运动心理学上建立关系和取得信任的过程是如此的重要。教练使团队的执行力成为可能,他不愿意放弃控制他的运动员而让给运动心理咨询师。但是没有机密性的保障,有些运动员(和一些教练员)在和咨询师探讨一些必要的问题时就会感到不舒服。

(二)在奥运会比赛过程中各种关系复杂化

奥运会比赛的气氛本身就是有压力的和让人兴奋的,咨询师们为住在不同地方、可能服务时间相同的运动队服务—这种现象是奥运会中独有的。这给运动心理咨询师的服务带来极大的挑战。作为奥运代表团的成员,咨询师与运动员和其他人员每天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的开会时间是5分钟到2个小时,包括深夜的时间。有时,这种会议必须在公共场所(体育馆、游泳池边、奥运村来去的公交车上和奥运餐厅里)进行。有些会议需要在秘密的背景下进行,远离队友、教练和对手,但是找这样的地方是不容易的,有时咨询师要用“侦察机”才能很幸运地找到这样的房间。如果咨询师呆在奥运村,他们就用自己的房间开会,因为这是运动员或教练组成员能放松警惕、感觉到真正信任的地方。在运动员允许的情况下,努力使他们感到舒适(如让门窗微开)。

在奥运会比赛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受到外界资源的影响。在奥运会比赛中,没有提前准备,就不可能有心理咨询服务的成功。

三、与奥运会相关问题的媒体应对

在奥运会中,记者比运动员还多。媒体的攻击可能使最有天分的运动员发挥失常,尤其对那些平时很少受媒体关注的项目。同时,运动心理咨询师对这种现象的预期和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在奥运会中运动心理咨询服务需求是很高的,这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记者对关于运动员的机密性的问题和咨询师一运动员关系问题尤其关注。

媒体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了解运动心理学以及咨询师和运动队的关系。有时,咨询师团队的信息是公开的,例如,咨询师是团队的一部分,所以经常在媒体、团队照片中出现。有时,咨询师和运动员个人的关系是秘密的,在每届奥运会中部分运动员愿意将运动心理学纳人他们的准备阶段。曾经发生过媒体直接找咨询师了解情况的现象,尤其是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时候。在成绩滑坡时,咨询师们宁愿在尊重媒体工作的情况下尽可能远离媒体。实际上,媒体的关注使咨询师为训练提供服务的价值得到体现,也让观众对运动心理学有所了解。达到这样的目的不能以妥协运动员的机密性为代价,不要谈论个体运动员,即使运动员允许这样做,因为咨询师的讨论有被误解而无法控制的风险。即使运动员允许咨询师与媒体交流,咨询师谈的越多,越会伤害咨询师和运动员之间的关系。因此,在现实的奥运会中,尽管让运动心理咨询师匿名的做法是不现实的,还是要尽量控制泄露与运动员有关的内容。

在奥运会中运动员的表现出乎意料,运动心理咨询师在媒体中受到过分的信任,这种情况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媒体认为运动员运动成绩表现突出,简单地天真地归功于运动心理学;另一种是归功于运动心理咨询师个人。对一个运动心理咨询师进行如此的关注是没有建设性意义的。及时,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原因是复杂的;第二,对运动心理咨询师的作用估计过高。

四、团队认同问题

Andersen等注意到对运动心理咨询师过分认同的问题,运动员(队)的输赢变成运动心理咨询师的输赢这并不是什么好事。过分简单地认为咨询师的作用而不认同整个团队的作用,会让咨询师疏远团队,而且在许多方面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在一个运动队中,用“我们”而非“他们”是加强团队凝聚力的有效方法。为在一个运动队有效的工作,被认为是团队的一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咨询师没有和运动队融为一体或被认为是局外人,那什么事情也干不了。当然,成为内部成员不是件容易的事。看下面的事例:一个咨询师与一个运动员一起工作了4年,咨询师给运动员提供的是的准备,但她表现不佳没有在奥运会 中获得金牌。咨询师必须对她和对自己的失望反应正常而热情。正如在体育世界中所说的,体育是真正的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作为咨询师,为运动员能体验胜利的喜悦和经历失败的痛苦而感到高兴。对于情绪控制的技巧、适当角度的谈话、在面对输赢的态度和对于别人的期望,这些技巧不仅仅是要求运动员去面对的也是咨询师必须面对的。

在奥运会单项项目中,团队中有一个或两个运动员获得奥运会比赛资格,咨询师同时为多个运动员服务的相关问题,从结果角度来看,咨询师挑选几个更的运动员更易成功。咨询师可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挑选一个有希望的运动员并提供更好的服务,“运动员X没有希望,我在她身上浪费我的时间”。但咨询师为机会运动员排队,其实潜在的这种偏见是产生负面影响的关键因素。运动员之间的细微差距会影响运动员的自信心水平。

关于咨询师在赛后和谁在一起的问题,赢的人实现了奥运梦想,而输了的人不可能再有一次机会,在比赛后即刻,咨询师好与输了的运动员一起度过。可能不需要咨询师说什么,而是出现在他们面前就可以了。取得胜利的运动员有许多朋友,少了一个通常也不在乎。咨询师从运动员中得到的反馈是:失败后他们希望咨询师和他们在一起。

即使是最认真的教练在奥运会中也无法避免压力。在奥运会比赛中,一个尊重、信任咨询师的教练不止一次地走过来问:“我看见Jack和你谈话,他在做什么?他准备去了吗?”在这一瞬间,咨询师很难平衡这种形势,在不泄露运动员自信心的情况下帮助教练员处理她自己的赛前焦虑。在2004年奥运会中发生了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一个有拿牌可能的澳大利亚赛艇运动员忍受不了焦虑而在中途停止划船。如果有咨询师为运动员做工作,在赛前注意克服她的焦虑症状,或咨询师为教练和团队做点什么,则有可能避免。在这种背景下,不需要明白谁是委托人,是一个运动员、8个划手的团队、教练或者他们所有人。这种情形在体育中很常见。这件事提醒咨询师建立角色清晰度的重要性和有效为运动员和团队提前在奥运环境中做准备的重要性。

五、多队同时服务

美国奥委会只会在奥运会中限制运动心理咨询师为不同团队服务的数量,因为所有的队都在同一时间在同一地点比赛。例如,在雅典奥运会中,一名咨询师要求为2~4个奥运会团队服务。这样公开发表声明并做细致的要求是认为运动心理咨询师对一个团队的成功是不可或缺的。虽然咨询师出现在赛前、赛中、赛后许多地方,但咨询师的出现作为运动员成功的必需条件是很难详细评述的,它虽然重要但同时仅仅占奥运会成绩表现中的一小部分。

因此,咨询师在奥运赛前已经用大量时间主动接近但关系不能深人的团队,努力迎合他们的需要。咨询师尽较大努力与教练员和运动员交流,以实现安排,在比赛中希望他们自己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咨询师的安排。当形势变化和危机爆发的时候,咨询师花时间预先的设想往往成为泡影。在奥运会中的每24小时,咨询师在哪里的时间都要做好事先安排。例如:咨询师与团队A中一个运动员在预先安排下表现得非常好,需要咨询师为她第二天的比赛提供帮助,不幸的是,这常会使咨询师错过返回奥运村的班车,扰乱了事先答应团队B安排的团队会议。咨询师团队迅速打电话作重新安排,但是每24小时都做这样的应急处理压力是很大的,超负荷的工作有可能使咨询师的效力打折扣。

六、运动心理咨询师自身照顾

在奥运会过程中,作为服务提供者,心理咨询师注意自己的睡眠、运动、营养、与家人的一般性联系、多角度谈话、同伴咨询是非常关键的前提。在奥运会中,足够的睡眠是个很大的挑战。由于奥运会本身的特殊性,只会对睡眠的要求加剧,更加需要咨询师的工作,将日常的心理训练在奥运会这样的环境中通过自我暗示等干预方法来完成。为了减缓比赛所带来的压力,一要注意适当的营养,二要通过多角度谈话,保持与家人的联系是多角度谈话的一部分。

自我照顾的重要是因为咨询师作为咨询者同样受到奥运会的压力和影响。咨询师已经感觉到同伴咨询在保持伦理标准和专业效力中的重要作用。如果一起工作的四个咨询师有一个在多次奥运会中有工作经验是非常幸运的,他能为团队提供帮助,并减少其他人为此所花的时间。咨询团队也应保持与其他参加奥运会工作的运动心理服务提供者的联系,以便提高团队的工作效力。

随着运动心理学的广泛应用,与之相伴的体育伦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的解决之道是需要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共同努力的。本文所提供的在奥运会比赛前后运动心理学的应用和出现的体育伦理问题,希望能为运动心理咨询服务的参与者提供帮助。

咨询心理学论文:试析如何开展罪犯心理咨询与矫治工作的初步探索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监狱事业的迅速发展,一种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理念的新型改造手段和心理学知识在改造罪犯中的推广应用,心理矫治逐渐成为改造罪犯的一个辅助手段,司法部在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的验收标准中也把是否开展罪犯心理矫治工作作为条件之一。本文就心理咨询与矫治和思想教育在改造罪犯中的地位和作用,心理咨询与矫治与思想教育的相互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开展罪犯心理咨询与矫治工作进行初步的探讨和论证。以求提高罪犯进行劳动改造的效果,使他们回归社会后能够适应社会,对社会能有所贡献。

论文关键词 心理矫治 心理咨询 思想教育 罪犯

矫治罪犯要以尊重罪犯为前提。心理咨询与矫治作为一种改造手段,通过改变罪犯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完善他们的人格,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不致再重新犯罪。然而,这种改变要以尊重罪犯,建立矫治双方相互信赖关系为必要条件。在心理矫治中,不论是通过心理测验间接地推测罪犯的心理,还是通过咨询、治疗促使罪犯自我面对问题,如果没有罪犯的真诚配合,任何高明的心理专家都无所作为。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罪犯的配合呢?唯有矫治者的爱心和以这种爱心为基础的对罪犯的尊重。然而,对罪犯没有真正确立“恨其罪,爱其人”观念的矫治者,又怎能和罪犯平等相待?怎能耐心倾听并关注来访罪犯?

一、心理咨询与矫治在改造罪犯中的地位和作用

为提高改造罪犯的质量,监狱系统已开始把心理咨询与矫治作为改造罪犯的一种辅助手段来使用。罪犯心理咨询与矫治一般分为四个部分,即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卫生。心理矫治通过心理测量了解罪犯心理的实际情况,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消除罪犯情绪障碍、个性偏激、不良习惯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并通过心理卫生使罪犯能够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有意识地采取各种措施,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培养坚定、顽强、乐观、开朗健全的性格,提高罪犯对改造生活的适应能力。心理矫治在改造罪犯中的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及时,心理咨询与矫治采取坐诊待询与主动干预的有机结合是做好个别教育的有效补充。狱内罪犯的素质较社会上非犯罪人群要差得多,主动要求进行心理咨询的罪犯始终是廖廖无几。因此,为了提高罪犯的心理素质,消除罪犯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提高监管改造工作的质量,我狱的心理矫治工作人员采取主动出击、主动干预的方法,矫治罪犯在服刑期间的不良情绪和消极心态,克服影响罪犯正常服刑的心理障碍。所以我们要做到:

(1)是积极组织,对全狱罪犯开展以“心理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此营造良好的心理矫治工作氛围。(2)是改变过去由单纯等罪犯上门诊咨询为配合顽危犯转化和个别教育工作,主动下到监区和分监区,找有心理问题的罪犯进行心理干预、心理转化工作,使得心理咨询与个别帮教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能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二,狱内心理咨询与矫治是科学认识罪犯心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利用心理咨询与矫治所具有的特殊优势,解决思想教育过程中所不容易解决的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罪犯入狱后,在刑罚作用下承受了一定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同时由于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承受力的不同,部分罪犯出现了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严重者甚至诱发精神疾病,干扰了正常的监管改造工作,甚至出现危及监管安全的事故。而监狱在罪犯心理门诊过程中反映出的罪犯种种心理问题,无疑是监狱科学、深层次了解罪犯心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在罪犯中存在的不良情绪问题,对抗管教民警问题,歪曲认知问题,严重心理障碍等比较突出和集中的心理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想方设法地去消除这些不利于监管改造和监管安全的问题。这主要是指:

首先,心理咨询与矫治充分地考虑了人的心理变化机制,运用了心理学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增强了心理矫治的合理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其次,罪犯心理咨询与矫治所采用的平等、保密、友善、倾听、同情、中立等原则都体现了矫治者与被矫治者处于平等的地位,这就区别于思想教育中管教干警与罪犯所处的不平等地位,容易实现心理医生与罪犯心理的沟通,而了解罪犯的真实思想。

再次,罪犯心理咨询与矫治可根据罪犯的具体心理灵活采用不同的矫治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强、罪犯容易接受、矫治见效明显的特点。

第三,狱内心理咨询与矫治为罪犯提供了渲泄不良情绪的场所和有效途径,对于改造一些由于情绪障碍、个性情偏激、不良习惯或心理品质差而导致犯罪的罪犯有决定意义。罪犯中最突出的心理问题是不良情绪问题,而这种不良情绪在监区、生产车间又往往得不到有效渲泄,不良情绪的长期干扰或压抑必然会导致心理障碍或心理危机,以致出现危及监管安全的行为。心理咨询与矫治这一形式为他们提供了正常发泄的场所。

第四,狱内心理咨询与矫治发挥了其它改造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心理咨询与矫治侧重于对不良心理或心理障碍的矫治。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民警总是把对罪犯的心理矫治与对罪犯的个别教育等同起来。而实际上,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罪犯几乎均经过管教民警反复的个别谈话教育,但“心病尚须心药医”,罪犯的心理问题通过个别教育往往难以消除,个别罪犯的心理症状甚至可能加重。狱内心理门诊通过运用心理学的专门技术,结合改造心理学的知识,与监区、分监区密切配合,创造一个有利于罪犯矫治转化的氛围,使罪犯的对立情绪得到渲泄,抗拒、逆反心理得到转化,歪曲认知得到纠正,行为方式得到改变,进行心理矫治可以逐步提高罪犯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培养罪犯坚定、顽强、乐观、开朗健全的性格,增强罪犯纠正不良习惯意志行动中的目的性、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持久性,达到罪犯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目的。最终使罪犯现实地对待服刑环境、对待自我、对待民警,使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得以消除,维护了正常改造秩序,提高了改造质量,也维护了罪犯的身心健康。让其感受到刑罚的正义性和行刑的人道性,才能激发罪犯改变的内存动力。

二、思想教育在改造罪犯中的地位和作用

不容质疑,心理矫治和思想教育都是改造罪犯的手段,都在改造罪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两者在改造罪犯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怎样的呢?应当是思想教育在改造罪犯中是主要手段,是居主导地位;心理矫治在改造罪犯中是辅助手段,是居从属地位。这是因为:

首先,马克思主义犯罪学说对犯罪原因的认识决定了思想教育是改造罪犯的主要手段和思想教育在改造罪犯中的主导地位。罪犯的犯罪心理都是由罪犯的犯罪意识所支配的,任何犯罪都有其内在的、深层次的思想根源,离开罪犯的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而单纯从犯罪心理上查找原因,是不能科学地揭示罪犯的本质的。那么,要改造罪犯的错误思想,即对罪犯进行思想教育。那种把心理矫治当作是改造罪犯基本手段的观点,容易误导人们产生罪犯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罪犯的心理缺陷或心理疾病的错误认识,进而推论,我国监狱惩治的不是在犯罪思想支配下有犯罪行为罪犯,,而倒是一群有心理疾病的罪人。同时,这种观点也极容易淡化罪犯的改造??馐叮?焕?谧锓傅母脑臁?BR>

其次,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明确地规定了思想教育地改造罪犯中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教育在改造罪犯中处于关键地位,起着关键作用。这不仅是我国监狱四十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而且有着政策、法规和法律据。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改造条例》规定,改造罪犯必须认真执行“惩罚管制与思想改造相结合,劳动生产与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方针”。《监狱法》第四条规定:“监狱对罪犯应当依法监管,根据改造罪犯的需要,组织罪犯从事生产劳动,对罪犯进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技术教育”。《监狱法》第六十二条又规定:“监狱应当对罪犯进行法制、道德、形势、政策、前途等内容的思想教育”。

三、心理咨询与矫治与思想教育的关系

心理咨询与矫治与思想教育在改造罪犯的过程中,既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又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心理矫治尽管在改造罪犯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毕竟有它的局限性。心理矫治的原则是平等、友善、倾听、同情、保密等等,思想教育则具有明显的改造性、强制性和法定性。心理矫治的特点、原则,决定了管教干警虽然在思想教育过程中也可以运用心理矫治的一些方法,但是大量的正规的心理矫治工作还必须由专业的心理医生去做。在对罪犯进行心理矫治的时候,要涉及到心理教育的内容;在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也涉及到心理教育的内容。例如,广大干警对罪犯进行的个别教育,就是对罪犯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以后进行的思想教育。其中既包含着对罪犯理性认识的启迪,也包含着对罪犯心理情绪和心理障碍的疏导矫治。现在我们把心理矫治单独作为改造罪犯的一种手段,是现代社会学科发展分工更加专业化、具体化的结果。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心理矫治是为思想教育疏通渠道的,是起辅助作用,处于从属地位的;思想教育是为心理矫治指明方向的,是起主要作用,处于主导地位。切不可本末倒置,把两者的地位和作用等同起来,甚至颠倒过来。

四、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罪犯积极性不高、参与面不广

一是认为心理咨询是看精神病;二是认为心理咨询浪费时间,劳动指标又不减少,耽误时间影响了自己完成指标,直接影响到自己的计分考核;三是认为心理咨询就是与心理医生谈谈话,与民警的个别教育没什么区别;四是认为自己的隐私和想法会泄露出去。上述这些模糊认识,直接压抑了罪犯参与心理咨询的积极性,导致主动要求心理咨询的罪犯廖廖无几的结果,个别罪犯甚至在出现心理危机中绝望地走向极端。

(二)管教民警对于心理咨询与矫治在提高监管改造工作质量上的作用的认识还须进一步提高

近几年来,尽管广大管教民警对罪犯心理咨询与矫治作用的认识有了提高,但由于管教任务繁重,自己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又不多,不能简单区分思想问题还是心理问题,也不能简单区分生理疾病还是心理障碍。甚至少数民警对心理咨询与矫治的作用还存在错误的认识。一种是“无用论”,认为心理咨询卖卖嘴皮,能有什么效果,还是电警棍解决问题。另一种是“担心论”,担心罪犯心理咨询与矫治过程中会暴露监区、分监区或民警在执法中的不足,面子不好看。这些认识反映在工作中也就很少支持、鼓励罪犯参加心理咨询与矫治。

几年来的工作实践表明,监狱罪犯的心理咨询与矫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监狱教育管理罪犯的科学化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为了提高罪犯心理咨询与矫治的工作质量,更好地发挥心理咨询与矫治在改造罪犯中的作用,我们必须积极研究罪犯心理咨询与矫治的广度和深度问题,创造深入开展罪犯心理咨询与矫治的工作氛围和条件,以便使罪犯心理矫治这一科学手段更好地发挥其在教育改造罪犯中的效用。

“爱心———尊重———信赖———沟通———改变”,构成了矫治罪犯的丰富内涵。

咨询心理学论文:心理咨询与治疗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增进心理健康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需求。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提高全民族的心理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心理咨询正是人们开始普遍重视精神生活的产物。以此为背景,近年来,心理咨询与治疗在我国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并表现出一些突出的发展特点。

一、主要特点

(一)技术整合趋向明显

技术整合是指心理咨询或治疗工作者针对来访者的个性特点、问题层次,在咨询与治疗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进行咨询或治疗。

作者对《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创刊十一年来案例报告中采用的治疗方法进行统计归类,结果表明单纯使用一种方法的案例比重明显下降,技术整合趋势明显。并且,整合疗法一般遵循同一模式:在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氛围中,侧重于行为—认知疗法的综合使用。

(二)组织机构发展壮大,咨询与治疗范围广泛、方式多样。

自1985年9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到1996年6月,协会已建立专业委员会13个(其中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系统分会3个,省级心理卫生协会24个,地区协会35个,会员2万余人。

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从一开始就超出了医学的范围,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心理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各种社会服务人员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进行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或治疗。现在在全国范围内,各大综合医院、精神病医院已普遍建立心理咨询门诊,全国许多高校已建立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在社会上也开办了婚姻、职业、儿童等各种心理咨询中心,以及热线电话、危机干预机构。

目前,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直接咨询和间接咨询,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按咨询途径可分为电话咨询、通信咨询、门诊咨询、现场咨询、报刊专栏咨询等。

(三)相关出版物增多,概念日益普及

近十年来,有关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概念在大众传媒中被讨论和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学校心理咨询》、《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实用心理自我疗法》、《心理卫生》、《现代人生心理学丛书》、《学生心理健康文库》等有关书籍大量出版;继《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创刊后,1990—1994年短短五年,《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杂志》、《心理与健康》、《青年心理咨询》、《心理世界》等学术性或普及性刊物相继创刊;此外,在《大众心理学》等多种刊物中设有心理咨询专栏;国外的许多有关资料也被介绍到中国;借阅和购买有关心理咨询与治疗图书的人数迅速增长,如:《心理与健康》从1994年创刊,13个月共发行37万册,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以上成绩可喜可贺。但另一方面,做为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人员,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该领域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相当突出的问题。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否则势必影响心理咨询与治疗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二、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资格认定与审查制度亟待建立

目前,我国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门诊、热线电话等日益增多,但缺乏管理,咨询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现象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大众对心理咨询与治疗产生了误解。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还没有制订有关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员的资格认定制度及审查制度,从而无法保障服务质量。

要求我国马上出台切实可行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员资格认定与审查制度是不现实的,建议针对我国咨询与治疗工作者专业素质偏低的现实,首先推出督导培训制度,以确保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员在工作中得到连续有效的指导和系统化的培训。

(二)对理论研究与交流重视不足

目前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多半仅注重技术应用,发表的论文主要是疗效报告,而对各种疗法的理论基础及本土化等问题涉及较少,深度不够。

要想使心理咨询与治疗在我国得到长期健康的发展,一方面必须进行一定的理论研究,及早改变在西方国家后面亦步亦趋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也应注重在不同学说之间发展起足够多而且较规范的共同概念,以便于进行讨论交流,促进学科发展。

(三)宣传不够,咨询意识有待加强

在中国,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人仍对心理咨询与治疗持有偏见。有的人对其作用持怀疑态度,认为心理咨询就是说教;一些想要咨询的人怕被人当做精神病看待,不敢去咨询。据调查,某大学相当一部分来访者希望咨询中心设在隐蔽的地方。与此同时,仍有相当多的人不知道心理咨询这个词。

为此,应广泛宣传、普及有关知识,使人们增强咨询意识,不以咨询为耻,相信科学。

综上所述,中国大陆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水平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从其广泛的社会需求和近十多年的发展趋势看,我们有理由相信,心理咨询与治疗这项开创性的事业在我国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咨询心理学论文:论心理咨询与德育的关系

<FONT size=2>提要:文章集中讨论了人格与品德、心理咨询与德育、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者得角色冲突与统一等问题。心理咨询与德育从不同的角度促进个体人格的完善和品德的发展,具有促进个体素质发展的共同目的。心理咨询有着不容忽视的德育功能,但心理咨询与德育依据的理论、运用的方法、涵盖的内容及运行的机制等存在差异。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者之间往往存在角色冲突而使两者不能有机地结合.为此,必须加强心理咨询与德育之间的朕系,以丰富德育的内涵,提高德育的效率. <BR><BR>

一、两个误区:心理问题德育化与德育问题心理化<BR><BR>

近几年来,我们逐步体会到,德育要与心理咨询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其内涵,扩展其功能,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为此,我们建立了心理测试咨询中心,研究了心理测试咨询在德育中的作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正像“心理学”不同于“德育学”一样.心理咨询毕竟不是德育,能否在认识上明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于能否成功地完成教育任务,特别是德育工作者能否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在德育与心理咨询的关系上至少存在着两个误区,既心理问题德育化和德育问题心理化.<BR><BR>

长期以来,很多人是把心理与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的,没有弄清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因此在德育中,容易把心理问题当成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导致了心理问题的德育化.其主要原因是:(1)长期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温饱问题上.心理问题没有受到关注.甚至有人认为心理咨询是现代社会的奢侈品,就像“休闲文化”是发达地区的奢侈品一样.(2)过分强调政治,往往把人们的一切心理问题都看作是思想觉悟和政治观念问题,不能科学和客观地认识和对待心理问题.(3)随著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容易把个体的动机和需要简单地看出对物质利益的追来,而忽视社会变革给人们内心世界带来的振荡和不安.(4)对人的素质要来上只重视思里觉悟、知识水平,而忽视了人们心理素质的提高,往往把心理问题归结为品德问题,甚至把心理疾病同思想认识上的错误混为一谈.这就导致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心理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或事倍功半.<BR><BR>

但近年来随着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有些人又过分夸大了心理咨询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认为心理咨询应该代替德育,导致德育问题心理化。随着心理咨询热的不断升温,一些人认为传统的德育工作已经过时,提出心理咨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崭新道路”,是“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一种新形式”,并由此片面地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主张用心理咨询代替德育,用心理咨询取代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这就导致德育工作矫枉过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BR><BR>

以上有关心理咨询与德育关系的两种认识偏向。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是不利的,必须在理论上加以纠正.而这首先涉及到的是对人格与品德这两个基本概念的界定及其关系的认识问题.<BR><BR><BR>

二、两个范畴:人格与品德(道德品质),心理咨询与德育<BR><BR>

1.人格与品德.习惯上,我们认为心理咨询是解决人格问题,而德育是解决思想品德问题。在心理学与教育学中,人格一词虽然广泛使用,但却很难为之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本文倾向于将人格定义为“个体在适应客现环境时所显示的独特个性”,此个性是在环境、遗传、教育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个体的心理倾向和各方面的特征.一个人的人格只有一种,但组成人格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却有很多.可供描述的如人的兴趣、动切、需要、幻想、信仰、世界观、性格和能力等.而思想品德通常指

个体的内在政治、社会信仰、世界观、道德观及法律意识等等.人格与品德是既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两个范畴.<BR><BR>

(1)它们都指个体内在素质因素,都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二者均属于心理现象的范畴.虽然这种反映包括一些共同的要素,如信仰、理想、信念、世界观等,而且这些要素所包含的主要意义相同,但反映的包彩却是有差别的.反映思想品德的客观事物偏重于一定社会或阶级意识.如社会主义的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备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而我们在研究人格结构时,却并未强调个体所处一定社会的阶级利益、政治背景多与社会意识相联系的杜会倾向因素.如《卡待尔十六种个性因素》测试。对于“乐群性”个性特征的测试,某些学生表现的缄默、孤独、落落寡合、处事谨慎等;也有些学生外向、热情、合作随和、适应能力强等.从这些特征中我们无法知道个体的政治立场、思想和道德状况如何,一个缄默孤独和一个外向热情的孩子都可能是热爱祖国的.<BR><BR>

(2)它们虽然都有优劣或好坏之分,但二者的具体标准存在差别,同时又具有统一性.如我们在讲人格健康的标准时,一般强调个体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能正视现实,接纳他人,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对社会有责任心;具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心地善良,对他人有爱心;有独立、自主的意识等等.我们讲品德(道德品质)的标准时,一般指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包括鲜明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思想素质包括社会主义的思想觉悟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素质包括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和生活道德等等.因此,思想品德着眼于社会、国家和时代的任务,而人格内容强调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等.因此.思想品德着眼于社会、国家和时代的任务,而人格内容强调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的关系等.相对来说,品德更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而人格更强调个体的自然属性.但二者又有统一性,是表现在同一个体身上的不同素质待点.所以有人从两者的统一性出发,把它们归结为人的心理素质的1O个要素:强烈的爱国心、进取心、献身精神;正直、诚实、守纪律,遵守社会公共行为准则.法制观念;集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善于合作.正确评价自己,善于理解别人;适应社会环境.懂得适时、适度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具有广阔的视野和灵活的头脑,乐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以积极心态对待变革和变化;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有不断吸收新知的自觉要求,善于自学并灵活运用知识.树立攻克难题的心理优势;自信心、意志力、勤奋刻苦槽神,敢于面对挑战.正确对待挫折,锻炼受挫的恢复力;具有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投入生活;脚踏实地,乐于从基础实践做起,从“基层”起步;树立效率观念.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学会以最少投入获较大效益等等.从上述要项可以看出.它们是个体的人格与品德因素的高度综合,因此人格和品德是统一的.<BR><BR>

(3)两者的联系还表现为形成过程的统一性.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个体人格的完善过程.因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的实质是个体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而知情意行的活动过程是许多人格因素,如动机、理想、情感、意志等的参与及协同作用的结果,井且思想品德要求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动机、信念、理想、能力水平等一些人格要素上.因此.无论人格的发展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是诸种心理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BR><BR>

2.心理咨询与德育.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

教育者施加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德育旨在使个体具有一定的政治观点和立场.具有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及一定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等等,而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促进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因此,它是一种技术性的服务·也是一种教育影响.心理咨询与德育有着共同的目的,即培养人格完善的发展的人.但它们的内容、实施方法及其理论依据是有区别的. (1)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心理咨询主要是以心理学理论,如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及认知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德育主要是以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2)虽然有共同的目的,但具体任务不同.德育主要是解决政治观念.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规范及法律意识等问题.心理咨询则强调个性和谐,使对象摆脱消极情绪,确认内在价值,了解自身需求,洞悉自身心理特点,提高自我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明确生活目标,建立“社会--个人”协调的生活模式.(3)两者的内容不同.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劳动观念及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等,而心理咨询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卫生、学习生活、智力发展、恋爱婚姻、人际关系、职业选择、人格评定、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变态心理等.(4)两者采用价方法不同。德育主要采用说服、集体教育、环境熏陶、实践锻炼等方法.具有公开性、群众性等特点.心理咨询则注重渲世、暗示、自由联想、角色转换等方法.具有个别性、保密性、教育者倾听等特点.(5)运作机制不同,德育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规范”过程.个体被动适应它提供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符合”就予以公开性肯定、奖励.“不符合”就予以公开性否定、批评、惩处.而心理咨询虽然也会提供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健康心理的模式让学生参照,但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在自己接受的基础上改造、建构其心理世界.在心理咨询中教师一般没有对学生的否定权。教师永远理解、尊重、信任、接纳学生,即便对有严重心理障碍者也一样.这与在德育工作中对待犯了严重政治、思想错误的学生的态度是不同的。<BR><BR>

3。心理咨询的德育功能。以上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德育与心理咨询的联系与区别,但心理咨询究竟对德育有何作用或者说具有哪些德育功能呢?<BR><BR>

一是补偿功能。(1)观念补偿。心理咨询使德育工作者进一步丰富了德育观的内涵,它明确了德育工作者的地位不仅是主导者、者和塑造者。而且更应是协助者和治疗者。一方面.德育工作者在德育过程中不仅是组织者和设计者,更应该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内在信息的接受者。因此,德育过程不仅是以掌握道德知识、训练行为习惯为基础的过程,更是一个注重学生潜能开发、元认知能力培养及其他人格因素发展的过程.(2)方法补偿:传统的德育主要运用说服、榜样、评价、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虽然这些不失为重要的方法,但在具体运用时往往过分强调外在强化、强调社会要求等外在影响.而在心理咨询中.教育者的地位由主导者、者变为协助者和治疗者,因此,教育者往往根据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和认知分析等理论中的具体方法,如疏泄、自由联想、暗示、系统脱敏、厌恶疗法、催眠疗法等来发掘学生心理中的潜意识能量,注重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病态行为等人格问题,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3)内容补偿:传统的德育,主要使学生在政治观念、辩证唯物主义思

想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较高层次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它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哲学思想及杜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问题,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一些最起码、最基本和最一般的人格内容,如学生的社会适应、职业选择、应付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而心理咨询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为德育内容提供了补偿.<BR><BR>

二是指导功能.(1)在对象的研究上,心理咨询为德育提供了客观基础。如通过心理咨询中常见的测试、疏泄、自由联想等手段和方法.掌握学生的“内在冲突”、“心理危机”、‘行为障碍”及人格特点,有利于分析学生人格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使德育工炸更具有针对性.(2)在方法上提供了理论基础。传统的德育把学生当作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要求,在心理咨询中,我们把学生当作人际关系中一个具体的人来要求,它强调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人格缺陷.教育者一般不急于对学生暴露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作出判断,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合适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BR><BR>

三是调节功能.(1)克服意义障碍。影响教育效果的内在因素是学生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所谓学生的意义障碍是指由于学生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的存在,使其对道德要求和意义的理解受到阻碍,从而对教育目的要求、措施手段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和消极行为‘学生产生意义障碍是不可避免的。教育者如果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如压制、惩罚等,一般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如果采取心理咨询中的一些方法.如疏泄、暗示、角色变换等方法,效果肯定会好些.(2)建立良好的心境.心境具有弥散性特点.如心情愉快时会感到周围的一切充满生机.富有一种喜悦的情绪色彩:抑郁不快时,就可能“见花落泪”、“对月伤心”.因此,良好的心境有利于调动人的主动性,提高活动效率.心理咨询则能改善学生的不良心境.指导他们采用自我暗示、适当发泄、转移注意等方法来调节自己的心境,以达到人格发展与环境和谐统一.(3)矫治心理疾病.目前,许多学生由于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而产生了各种生理、心理反应,如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一般的医药措施只能缓和症状,采取德育手段也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但如果采用咨询中的某些行为治疗方法,则能帮助他们克服某些行为障碍,从而进一步改善情绪和消除不良生理、心理症状.<BR><BR>

三、德育与心理咨询的角色冲突与统一<BR><BR>

在实际工作中,无论德育工作者还是心理咨询工作者,常常会产生多种角色的冲突.<BR><BR>

首先是工作依据上的冲突.作为德育工作者的角色体验,工作的依据是比较确定的政治观点、哲学思想和道德标准等.常常使用它们来教育学生掌握其内涵并以此来评价自己的所作所为,从而让学生作出价值判断,并通过强化途径来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作为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角色体验,其工作的依据是充分尊重、理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不把自己对生活的看法、真善美的标准等强加给学生.由此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出现“价值导向”观点与“价值中立”观点的冲突.<BR><BR>

其次是工作重心上的冲突.前面已阐述过德育的着眼点在于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方面,强调社会的政治观念、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等,倾向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而心理咨询是着眼于个体的自然属性,强调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本能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取向,达到独立自主.自控实现.倾向于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由此,在工作中,常出现是以“社会利益为重“还是以“个体利益为重”的矛盾与冲突.&

lt;BR><BR>

再次是工作原则上的冲突.工作原则是工作指导思想的保障,德育要求教育者要有敏锐的眼光,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发现问题要及时向有关方面汇报,与有关人员取得联系并尽快解决好问题,这是一种“公开的”教育原则。心理咨询却正相反.“保密性”是心理咨询的首要原则.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学生怀着对心理咨询工作者的信任,倾诉自己内心的隐秘,期望得到同情和帮助。为来访的学生保密是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也是心理咨询取得学生信任、取得成效和提高声誉的重要保障.因此,工作中把有“公开性”与“保密性”的原则冲突.<BR><BR>

面对德育工作者与心理咨询工作者角色的种种冲突,我们应开拓视野,寻找减少冲突、协同发展的突破口,有效地促进心理咨询与德育间的联系,以提高学生做人的素质。<BR><BR>

因为从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实践中可以看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其认知观念上的偏差.这就需要找们从哲学的角区去分析学生真正的内心感受,从德育的角度来把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弄清楚学生中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原因.以及思想认识上出现的误区,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他们。这就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自身要具备的思想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认真研究和掌握心理学规律.有效的改进我们现有的工作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两种角色的矛盾和冲究.从而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德育工作.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FONT>

咨询心理学论文:心理咨询门诊154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关键词】 心理障碍;心理咨询;疾病类型;治疗方法

【摘要】 目的 探讨精神病医院心理咨询门诊患者心理障碍的类型与治疗。 方法 对心理咨询门诊1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心理障碍的类型依次为焦虑障碍,抑郁障碍,适应障碍,精神分裂症,失眠症及其他心理障碍。男性多见焦虑障碍,女性多见抑郁障碍。男性心理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χ2=10.68,P<0.01)。治疗方法多采用心理与药物相结合。 结论 心理咨询门诊患者的疾病类型较多,心理咨询是干预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心理障碍;心理咨询;疾病类型;治疗方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精神卫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心理门诊的开设为解决社会大众的心理行为问题提供了更为便利和专业的服务[1]。作者对2003年以来我院心理咨询门诊的大量心理咨询资料进行了总结分析,以期为心理咨询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样本选自2003年1月~2006年1月在我院心理门诊咨询的患者,共154例,其中男97例(63.0%),年龄19 a~60 a;女57例(37.0%),年龄19 a~65 a。

1.2 方法

1.2.1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的诊断均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进行诊断。

1.2.2治疗与评定 咨询时,首先建立具有治疗功能的咨询关系,了解咨询者的情况,明确咨询问题的实质,进行必要的躯体检查及心理测验,作出初步诊断,确定治疗原则、复诊时间。治疗方法多采用系统的支持性心理治疗、行为治疗、认知治疗、整合性心理治疗。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可选用抗抑郁剂、抗焦虑剂及抗精神病等药物治疗。疗效评定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BECK抑郁问卷(BDI)[2]。

2 结果

2.1 疾病类型构成 154例患者中,焦虑障碍59例(38.3%,焦虑症30例、强迫症17例、恐怖症4例、其他8例);抑郁障碍30例(19.5%,单项抑郁症18例、恶劣心境7例、双相抑郁症5例);适应障碍14例(9.1%);精神分裂症13例(8.4%);失眠症8例;人格障碍6例;疑病症3例;性心理障碍3例;进食障碍2例;神经衰弱1例;急性心因反应1例;不符合CCMD3诊断标准14例(9.1%)。

2.2 不同性别构成 116例焦虑障碍、抑郁障碍、适应障碍及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男性77例(66.38%),其中焦虑障碍47例(61.04%),抑郁障碍15例(19.48%),适应障碍9例(11.69%),精神分裂症6例(7.77%)。女性39例(38.62%),其中抑郁障碍15例(38.46%),焦虑障碍12例(30.77%),精神分裂症7例(17.95%),适应障碍5例(12.82%)。男性心理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χ2=10.68,P<0.01)。

2.3 心理治疗方法,见表1。

表1 心理治疗方法(略)

表1显示,116例焦虑障碍、抑郁障碍、适应障碍及精神分裂症患者中84例进行了心理治疗,对其中30例有效患者进行了疗效评定,结果痊愈6例,显效15例,好转9例。

3 讨论

本资料显示,心理咨询门诊患者以焦虑障碍、抑郁障碍、适应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失眠症为多(80.5%)。焦虑障碍包括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等;抑郁障碍包括重性抑郁症、双相障碍、心境恶劣等[3]。在心理咨询门诊患者中,男性心理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χ2=10.68,P<0.01)。男性以焦虑障碍为多,女性以抑郁障碍为多。对30例心理干预有效患者进行疗效评定显示,显效率为70.0%,总有效率为。提示心理咨询是心理障碍有效的干预手段。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概念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健康的概念已不仅仅是躯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的健康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临床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为解决社会人群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境提供了一个宽松、专业性的健康咨询途径。

咨询心理学论文:试析如何开展罪犯心理咨询与矫治工作的初步探索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监狱事业的迅速发展,一种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理念的新型改造手段和心理学知识在改造罪犯中的推广应用,心理矫治逐渐成为改造罪犯的一个辅助手段,司法部在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的验收标准中也把是否开展罪犯心理矫治工作作为条件之一。本文就心理咨询与矫治和思想教育在改造罪犯中的地位和作用,心理咨询与矫治与思想教育的相互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开展罪犯心理咨询与矫治工作进行初步的探讨和论证。以求提高罪犯进行劳动改造的效果,使他们回归社会后能够适应社会,对社会能有所贡献。

论文关键词 心理矫治 心理咨询 思想教育 罪犯

矫治罪犯要以尊重罪犯为前提。心理咨询与矫治作为一种改造手段,通过改变罪犯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完善他们的人格,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不致再重新犯罪。然而,这种改变要以尊重罪犯,建立矫治双方相互信赖关系为必要条件。在心理矫治中,不论是通过心理测验间接地推测罪犯的心理,还是通过咨询、治疗促使罪犯自我面对问题,如果没有罪犯的真诚配合,任何高明的心理专家都无所作为。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罪犯的配合呢?唯有矫治者的爱心和以这种爱心为基础的对罪犯的尊重。然而,对罪犯没有真正确立“恨其罪,爱其人”观念的矫治者,又怎能和罪犯平等相待?怎能耐心倾听并关注来访罪犯?

一、心理咨询与矫治在改造罪犯中的地位和作用

为提高改造罪犯的质量,监狱系统已开始把心理咨询与矫治作为改造罪犯的一种辅助手段来使用。罪犯心理咨询与矫治一般分为四个部分,即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卫生。心理矫治通过心理测量了解罪犯心理的实际情况,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消除罪犯情绪障碍、个性偏激、不良习惯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并通过心理卫生使罪犯能够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有意识地采取各种措施,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培养坚定、顽强、乐观、开朗健全的性格,提高罪犯对改造生活的适应能力。心理矫治在改造罪犯中的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及时,心理咨询与矫治采取坐诊待询与主动干预的有机结合是做好个别教育的有效补充。狱内罪犯的素质较社会上非犯罪人群要差得多,主动要求进行心理咨询的罪犯始终是廖廖无几。因此,为了提高罪犯的心理素质,消除罪犯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提高监管改造工作的质量,我狱的心理矫治工作人员采取主动出击、主动干预的方法,矫治罪犯在服刑期间的不良情绪和消极心态,克服影响罪犯正常服刑的心理障碍。所以我们要做到:

(1)是积极组织,对全狱罪犯开展以“心理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此营造良好的心理矫治工作氛围。(2)是改变过去由单纯等罪犯上门诊咨询为配合顽危犯转化和个别教育工作,主动下到监区和分监区,找有心理问题的罪犯进行心理干预、心理转化工作,使得心理咨询与个别帮教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能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二,狱内心理咨询与矫治是科学认识罪犯心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利用心理咨询与矫治所具有的特殊优势,解决思想教育过程中所不容易解决的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罪犯入狱后,在刑罚作用下承受了一定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同时由于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承受力的不同,部分罪犯出现了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严重者甚至诱发精神疾病,干扰了正常的监管改造工作,甚至出现危及监管安全的事故。而监狱在罪犯心理门诊过程中反映出的罪犯种种心理问题,无疑是监狱科学、深层次了解罪犯心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在罪犯中存在的不良情绪问题,对抗管教民警问题,歪曲认知问题,严重心理障碍等比较突出和集中的心理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想方设法地去消除这些不利于监管改造和监管安全的问题。这主要是指:

首先,心理咨询与矫治充分地考虑了人的心理变化机制,运用了心理学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增强了心理矫治的合理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其次,罪犯心理咨询与矫治所采用的平等、保密、友善、倾听、同情、中立等原则都体现了矫治者与被矫治者处于平等的地位,这就区别于思想教育中管教干警与罪犯所处的不平等地位,容易实现心理医生与罪犯心理的沟通,而了解罪犯的真实思想。

再次,罪犯心理咨询与矫治可根据罪犯的具体心理灵活采用不同的矫治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强、罪犯容易接受、矫治见效明显的特点。

第三,狱内心理咨询与矫治为罪犯提供了渲泄不良情绪的场所和有效途径,对于改造一些由于情绪障碍、个性情偏激、不良习惯或心理品质差而导致犯罪的罪犯有决定意义。罪犯中最突出的心理问题是不良情绪问题,而这种不良情绪在监区、生产车间又往往得不到有效渲泄,不良情绪的长期干扰或压抑必然会导致心理障碍或心理危机,以致出现危及监管安全的行为。心理咨询与矫治这一形式为他们提供了正常发泄的场所。

第四,狱内心理咨询与矫治发挥了其它改造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心理咨询与矫治侧重于对不良心理或心理障碍的矫治。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民警总是把对罪犯的心理矫治与对罪犯的个别教育等同起来。而实际上,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罪犯几乎均经过管教民警反复的个别谈话教育,但“心病尚须心药医”,罪犯的心理问题通过个别教育往往难以消除,个别罪犯的心理症状甚至可能加重。狱内心理门诊通过运用心理学的专门技术,结合改造心理学的知识,与监区、分监区密切配合,创造一个有利于罪犯矫治转化的氛围,使罪犯的对立情绪得到渲泄,抗拒、逆反心理得到转化,歪曲认知得到纠正,行为方式得到改变,进行心理矫治可以逐步提高罪犯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培养罪犯坚定、顽强、乐观、开朗健全的性格,增强罪犯纠正不良习惯意志行动中的目的性、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持久性,达到罪犯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目的。最终使罪犯现实地对待服刑环境、对待自我、对待民警,使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得以消除,维护了正常改造秩序,提高了改造质量,也维护了罪犯的身心健康。让其感受到刑罚的正义性和行刑的人道性,才能激发罪犯改变的内存动力。

二、思想教育在改造罪犯中的地位和作用

不容质疑,心理矫治和思想教育都是改造罪犯的手段,都在改造罪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两者在改造罪犯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怎样的呢?应当是思想教育在改造罪犯中是主要手段,是居主导地位;心理矫治在改造罪犯中是辅助手段,是居从属地位。这是因为:

首先,马克思主义犯罪学说对犯罪原因的认识决定了思想教育是改造罪犯的主要手段和思想教育在改造罪犯中的主导地位。罪犯的犯罪心理都是由罪犯的犯罪意识所支配的,任何犯罪都有其内在的、深层次的思想根源,离开罪犯的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而单纯从犯罪心理上查找原因,是不能科学地揭示罪犯的本质的。那么,要改造罪犯的错误思想,即对罪犯进行思想教育。那种把心理矫治当作是改造罪犯基本手段的观点,容易误导人们产生罪犯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罪犯的心理缺陷或心理疾病的错误认识,进而推论,我国监狱惩治的不是在犯罪思想支配下有犯罪行为罪犯,,而倒是一群有心理疾病的罪人。同时,这种观点也极容易淡化罪犯的改造??馐叮?焕?谧锓傅母脑臁?BR>

其次,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明确地规定了思想教育地改造罪犯中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教育在改造罪犯中处于关键地位,起着关键作用。这不仅是我国监狱四十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而且有着政策、法规和法律据。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改造条例》规定,改造罪犯必须认真执行“惩罚管制与思想改造相结合,劳动生产与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方针”。《监狱法》第四条规定:“监狱对罪犯应当依法监管,根据改造罪犯的需要,组织罪犯从事生产劳动,对罪犯进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技术教育”。《监狱法》第六十二条又规定:“监狱应当对罪犯进行法制、道德、形势、政策、前途等内容的思想教育”。

三、心理咨询与矫治与思想教育的关系

心理咨询与矫治与思想教育在改造罪犯的过程中,既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又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心理矫治尽管在改造罪犯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毕竟有它的局限性。心理矫治的原则是平等、友善、倾听、同情、保密等等,思想教育则具有明显的改造性、强制性和法定性。心理矫治的特点、原则,决定了管教干警虽然在思想教育过程中也可以运用心理矫治的一些方法,但是大量的正规的心理矫治工作还必须由专业的心理医生去做。在对罪犯进行心理矫治的时候,要涉及到心理教育的内容;在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也涉及到心理教育的内容。例如,广大干警对罪犯进行的个别教育,就是对罪犯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以后进行的思想教育。其中既包含着对罪犯理性认识的启迪,也包含着对罪犯心理情绪和心理障碍的疏导矫治。现在我们把心理矫治单独作为改造罪犯的一种手段,是现代社会学科发展分工更加专业化、具体化的结果。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心理矫治是为思想教育疏通渠道的,是起辅助作用,处于从属地位的;思想教育是为心理矫治指明方向的,是起主要作用,处于主导地位。切不可本末倒置,把两者的地位和作用等同起来,甚至颠倒过来。

四、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罪犯积极性不高、参与面不广

一是认为心理咨询是看精神病;二是认为心理咨询浪费时间,劳动指标又不减少,耽误时间影响了自己完成指标,直接影响到自己的计分考核;三是认为心理咨询就是与心理医生谈谈话,与民警的个别教育没什么区别;四是认为自己的隐私和想法会泄露出去。上述这些模糊认识,直接压抑了罪犯参与心理咨询的积极性,导致主动要求心理咨询的罪犯廖廖无几的结果,个别罪犯甚至在出现心理危机中绝望地走向极端。

(二)管教民警对于心理咨询与矫治在提高监管改造工作质量上的作用的认识还须进一步提高

近几年来,尽管广大管教民警对罪犯心理咨询与矫治作用的认识有了提高,但由于管教任务繁重,自己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又不多,不能简单区分思想问题还是心理问题,也不能简单区分生理疾病还是心理障碍。甚至少数民警对心理咨询与矫治的作用还存在错误的认识。一种是“无用论”,认为心理咨询卖卖嘴皮,能有什么效果,还是电警棍解决问题。另一种是“担心论”,担心罪犯心理咨询与矫治过程中会暴露监区、分监区或民警在执法中的不足,面子不好看。这些认识反映在工作中也就很少支持、鼓励罪犯参加心理咨询与矫治。

几年来的工作实践表明,监狱罪犯的心理咨询与矫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监狱教育管理罪犯的科学化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为了提高罪犯心理咨询与矫治的工作质量,更好地发挥心理咨询与矫治在改造罪犯中的作用,我们必须积极研究罪犯心理咨询与矫治的广度和深度问题,创造深入开展罪犯心理咨询与矫治的工作氛围和条件,以便使罪犯心理矫治这一科学手段更好地发挥其在教育改造罪犯中的效用。

“爱心———尊重———信赖———沟通———改变”,构成了矫治罪犯的丰富内涵。

咨询心理学论文:心理咨询与治疗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增进心理健康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需求。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提高全民族的心理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心理咨询正是人们开始普遍重视精神生活的产物。以此为背景,近年来,心理咨询与治疗在我国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并表现出一些突出的发展特点。

一、主要特点

(一)技术整合趋向明显

技术整合是指心理咨询或治疗工作者针对来访者的个性特点、问题层次,在咨询与治疗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进行咨询或治疗。

作者对《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创刊十一年来案例报告中采用的治疗方法进行统计归类,结果表明单纯使用一种方法的案例比重明显下降,技术整合趋势明显。并且,整合疗法一般遵循同一模式:在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氛围中,侧重于行为—认知疗法的综合使用。

(二)组织机构发展壮大,咨询与治疗范围广泛、方式多样。

自1985年9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到1996年6月,协会已建立专业委员会13个(其中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系统分会3个,省级心理卫生协会24个,地区协会35个,会员2万余人。

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从一开始就超出了医学的范围,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心理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各种社会服务人员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进行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或治疗。现在在全国范围内,各大综合医院、精神病医院已普遍建立心理咨询门诊,全国许多高校已建立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在社会上也开办了婚姻、职业、儿童等各种心理咨询中心,以及热线电话、危机干预机构。

目前,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直接咨询和间接咨询,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按咨询途径可分为电话咨询、通信咨询、门诊咨询、现场咨询、报刊专栏咨询等。

(三)相关出版物增多,概念日益普及

近十年来,有关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概念在大众传媒中被讨论和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学校心理咨询》、《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实用心理自我疗法》、《心理卫生》、《现代人生心理学丛书》、《学生心理健康文库》等有关书籍大量出版;继《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创刊后,1990—1994年短短五年,《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杂志》、《心理与健康》、《青年心理咨询》、《心理世界》等学术性或普及性刊物相继创刊;此外,在《大众心理学》等多种刊物中设有心理咨询专栏;国外的许多有关资料也被介绍到中国;借阅和购买有关心理咨询与治疗图书的人数迅速增长,如:《心理与健康》从1994年创刊,13个月共发行37万册,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以上成绩可喜可贺。但另一方面,做为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人员,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该领域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相当突出的问题。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否则势必影响心理咨询与治疗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二、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资格认定与审查制度亟待建立

目前,我国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门诊、热线电话等日益增多,但缺乏管理,咨询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现象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大众对心理咨询与治疗产生了误解。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还没有制订有关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员的资格认定制度及审查制度,从而无法保障服务质量。

要求我国马上出台切实可行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员资格认定与审查制度是不现实的,建议针对我国咨询与治疗工作者专业素质偏低的现实,首先推出督导培训制度,以确保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员在工作中得到连续有效的指导和系统化的培训。

(二)对理论研究与交流重视不足

目前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多半仅注重技术应用,发表的论文主要是疗效报告,而对各种疗法的理论基础及本土化等问题涉及较少,深度不够。

要想使心理咨询与治疗在我国得到长期健康的发展,一方面必须进行一定的理论研究,及早改变在西方国家后面亦步亦趋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也应注重在不同学说之间发展起足够多而且较规范的共同概念,以便于进行讨论交流,促进学科发展。

(三)宣传不够,咨询意识有待加强

在中国,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人仍对心理咨询与治疗持有偏见。有的人对其作用持怀疑态度,认为心理咨询就是说教;一些想要咨询的人怕被人当做精神病看待,不敢去咨询。据调查,某大学相当一部分来访者希望咨询中心设在隐蔽的地方。与此同时,仍有相当多的人不知道心理咨询这个词。

为此,应广泛宣传、普及有关知识,使人们增强咨询意识,不以咨询为耻,相信科学。

综上所述,中国大陆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水平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从其广泛的社会需求和近十多年的发展趋势看,我们有理由相信,心理咨询与治疗这项开创性的事业在我国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咨询心理学论文:浅谈美国运动心理咨询师奥运会心理服务分析

论文关键词:竞技体育 体育社会学 运动心理学 运动心理咨询师 美国

论文摘要:在奥运会比赛前和比赛过程中,运动心理咨询师在给运动员和教练员提供运动心理服务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与体育伦理相关的问题。与传统的运动心理咨询服务相比,这些问题有扩大化趋势,要求运动心理咨询师在工作的任何时候都要注意伦理道德行为。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委任的运动心理咨询师面临的一些体育伦理问题,主要包括:奥运会延长了随队长途旅行的时间;工作中各种关系复杂化;与奥运会相关问题的媒体应对;团队认同;多队同时服务;运动心理咨询师自身照顾等问题。

每四年举办一次的夏(冬)季奥运会是真正的全球体育与文化盛事。没有哪一个体育比赛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包括如此多的体育比赛,奥运会的巨大影响力吸引着全世界的运动员。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参赛队伍共205个,仅参赛的运动员就多达11526名。这些数字说明,奥运会被认为是最有挑战的顶级赛事,因此,运动员、教练员心理训练和心理准备至关重要。

在过去的30多年中,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渐渐地将运动心理学原理应用到比赛的准备中。许多国家通过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或单项体育联盟给运动员提供运动心理学服务。美国奥委会毫无例外的也是这样。作为运动心理学发展的一部分,应用运动心理学从业者正在奥运会中出现增多的现状。越来越多的运动心理学咨询师在运动领域受到信赖,并在奥运会中给委托人提供品质服务。

目前,美国奥委会运动心理学全体职员有四批拿有执照的运动心理咨询师,他们都受过体育科学教育和运动心理学教育。目前的使命是:引导和关注国家队运动员从国家队水平到国际水平(奥林匹克成功)的跳跃。他们提供的所有服务都是以影响某一水平的运动成绩而服务的,这当中所有运动员的心理问题都需要全盘考虑。为运动员的服务包括从咨询、认知一行为方法到运动心理学心理技能的建立。

随着运动员和教练员对心理学原理的运用,包括运动心理咨询师组成的训练问题变成热门话题。但从所检索到的文献可以了解到,很少有人研究所面临的具体而特有的伦理问题。本文重点强调心理咨询师在奥运会准备阶段和奥运会中所面临的具体伦理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一、奥运会延长了随队长途旅行的时间

美国奥委会委任的运动心理学咨询师时常与所服务队随队旅行,通常每个赛季有好几次,并且在非赛季还跟队进人训练营。在奥运会前几年,他们与所服务队平均每个月有一个星期在路上。Andersenetal研究指出运动心理咨询师对传统心理学专家与委托人关系提出了挑战。运动心理咨询师随队旅行过程中,通常离运动员很近,与队员一起住、一起吃、从实践到观察、学习和演示有效性、开教练员会议、队员会议、也单独与运动员和教练员一起工作。这样加班加点的工作方式被运动员和教练员作为团队的一部分而接受。能够在训练和比赛中提供心理训练、支持的定点心理咨询师与运动员和教练员处得越来越融洽。

由于他们长期的努力,运动员用自己的方法与心理咨询师一起工作。有些运动员基于个人问题提出咨询,而有的运动员通过参加团体会议与咨询师达成共识。另外咨询师还有一些零碎工作是不断了解运动员周围的不同信息,这被McCann, Giges和Petitpas称为“像坐缆车观光一样”作了一个快速而粗略的了解。这种处理建立在已有关系基础上有目的地去学习和改变行为的时候最有效。

这种服务模型的明显优势是根据有效接触、增加信任和更快发展工作关系,这种模型也存在不足,有些运动心理咨询师已经注意到,尽管在角色上保持不断联系,咨询师在路上保持长时间不休息的工作方式使他们感到精疲力尽。在一个团队中一般只配备运动心理咨询师,为了支持咨询师工作,在旅途中应尽量减少专业性问题的咨询。咨询师远离家庭的支持,使得他们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张。

二、工作中各种关系复杂化

在工作过程中,咨询师个人时间紧迫,再加上特殊的身份在高压力环境中与运动员、教练员保持亲密关系,这引发了复杂的伦理问题。界定界线和谈话的机密性问题以及在开始阶段角色定位和关系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样的压力环境中处理个人问题的好办法是在旅行过程中与另一个运动心理咨询师结伴而行。

(一)日常工作过程中各种关系复杂化

咨询师与运动员、教练员相处时间较长,他们之间的问题涉及专业问题到社会问题再回到专业问题。那不是简单与运动员、教练员一起吃饭或总是谈运动心理学问题而是谈个人生活(如婚姻、孩子、爱好等)。咨询师认为这样相互交流要真诚,有利于与运动员之间建立信任(这是咨询师工作成功的关键因素)。如运动心理咨询师正与服务团队一起吃饭,同时谈一些社会话题。此时一位与咨询师没有委托关系的运动员介人其中,而这个运动员的话题从社会话题谈到与运动成绩相关的话题。咨询师能继续进行专业问题的谈话吗?咨询师选择了继续谈话,但此时与这个运动员要么很明确的谈与他相关的机密性专业问题,要么警惕在场的其他人的态度而注意自己的谈话内容。尽管这个例子说明在这种背景下咨询师与运动员关系模糊,那也说明作为团队一部分的运动心理咨询师处处了解运动员的好处。这是获得犹豫不决的运动员委托人许多方法中的一种。还有另一个例子。饭桌上的一个运动员开始取笑队友受压力影响的脾性并且大声地对大家说运动心理咨询师所做的能帮助那个运动员。同桌所有的眼睛都转向咨询师。这样能挑战任何人迅速做出决策的能力。这种情景明显说明一个问题:虽然切人点很重要,但这种情形既不舒服也让咨询师很难去处理。

当咨询师同时给运动员、教练员和工作人员提供服务时,咨询师多重角色的界定问题变的很突出,主要委托人的界定显然是个关键问题。如咨询师向教练组一个成员了解情况,但这个教练与主教练有矛盾,然后咨询师就向主教练了解关于队里的问题,并与一个运动员一起理解主教练所做的评论。咨询师再进一步与两个运动员讨论成绩问题,与此同时还想讨论他们队员彼此之间的矛盾和这种矛盾如何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和整个团队凝聚力。队长也想找咨询师谈谈他们团队凝聚力的问题并想获得一些信息等等。工作在这样一种团队环境中,伦理问题更难处理。关键是让团队的每个人知道咨询师在这个过程中角色的多样性。而且,尽管各种关系交织在一起,每个关系的机密性都非常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在运动心理学上建立关系和取得信任的过程是如此的重要。教练使团队的执行力成为可能,他不愿意放弃控制他的运动员而让给运动心理咨询师。但是没有机密性的保障,有些运动员(和一些教练员)在和咨询师探讨一些必要的问题时就会感到不舒服。

(二)在奥运会比赛过程中各种关系复杂化

奥运会比赛的气氛本身就是有压力的和让人兴奋的,咨询师们为住在不同地方、可能服务时间相同的运动队服务—这种现象是奥运会中独有的。这给运动心理咨询师的服务带来极大的挑战。作为奥运代表团的成员,咨询师与运动员和其他人员每天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的开会时间是5分钟到2个小时,包括深夜的时间。有时,这种会议必须在公共场所(体育馆、游泳池边、奥运村来去的公交车上和奥运餐厅里)进行。有些会议需要在秘密的背景下进行,远离队友、教练和对手,但是找这样的地方是不容易的,有时咨询师要用“侦察机”才能很幸运地找到这样的房间。如果咨询师呆在奥运村,他们就用自己的房间开会,因为这是运动员或教练组成员能放松警惕、感觉到真正信任的地方。在运动员允许的情况下,努力使他们感到舒适(如让门窗微开)。

在奥运会比赛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受到外界资源的影响。在奥运会比赛中,没有提前准备,就不可能有心理咨询服务的成功。

三、与奥运会相关问题的媒体应对

在奥运会中,记者比运动员还多。媒体的攻击可能使最有天分的运动员发挥失常,尤其对那些平时很少受媒体关注的项目。同时,运动心理咨询师对这种现象的预期和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在奥运会中运动心理咨询服务需求是很高的,这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记者对关于运动员的机密性的问题和咨询师一运动员关系问题尤其关注。

媒体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了解运动心理学以及咨询师和运动队的关系。有时,咨询师团队的信息是公开的,例如,咨询师是团队的一部分,所以经常在媒体、团队照片中出现。有时,咨询师和运动员个人的关系是秘密的,在每届奥运会中部分运动员愿意将运动心理学纳人他们的准备阶段。曾经发生过媒体直接找咨询师了解情况的现象,尤其是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时候。在成绩滑坡时,咨询师们宁愿在尊重媒体工作的情况下尽可能远离媒体。实际上,媒体的关注使咨询师为训练提供服务的价值得到体现,也让观众对运动心理学有所了解。达到这样的目的不能以妥协运动员的机密性为代价,不要谈论个体运动员,即使运动员允许这样做,因为咨询师的讨论有被误解而无法控制的风险。即使运动员允许咨询师与媒体交流,咨询师谈的越多,越会伤害咨询师和运动员之间的关系。因此,在现实的奥运会中,尽管让运动心理咨询师匿名的做法是不现实的,还是要尽量控制泄露与运动员有关的内容。

在奥运会中运动员的表现出乎意料,运动心理咨询师在媒体中受到过分的信任,这种情况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媒体认为运动员运动成绩表现突出,简单地天真地归功于运动心理学;另一种是归功于运动心理咨询师个人。对一个运动心理咨询师进行如此的关注是没有建设性意义的。及时,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原因是复杂的;第二,对运动心理咨询师的作用估计过高。

四、团队认同问题

Andersen等注意到对运动心理咨询师过分认同的问题,运动员(队)的输赢变成运动心理咨询师的输赢这并不是什么好事。过分简单地认为咨询师的作用而不认同整个团队的作用,会让咨询师疏远团队,而且在许多方面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在一个运动队中,用“我们”而非“他们”是加强团队凝聚力的有效方法。为在一个运动队有效的工作,被认为是团队的一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咨询师没有和运动队融为一体或被认为是局外人,那什么事情也干不了。当然,成为内部成员不是件容易的事。看下面的事例:一个咨询师与一个运动员一起工作了4年,咨询师给运动员提供的是的准备,但她表现不佳没有在奥运会 中获得金牌。咨询师必须对她和对自己的失望反应正常而热情。正如在体育世界中所说的,体育是真正的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作为咨询师,为运动员能体验胜利的喜悦和经历失败的痛苦而感到高兴。对于情绪控制的技巧、适当角度的谈话、在面对输赢的态度和对于别人的期望,这些技巧不仅仅是要求运动员去面对的也是咨询师必须面对的。

在奥运会单项项目中,团队中有一个或两个运动员获得奥运会比赛资格,咨询师同时为多个运动员服务的相关问题,从结果角度来看,咨询师挑选几个更的运动员更易成功。咨询师可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挑选一个有希望的运动员并提供更好的服务,“运动员X没有希望,我在她身上浪费我的时间”。但咨询师为机会运动员排队,其实潜在的这种偏见是产生负面影响的关键因素。运动员之间的细微差距会影响运动员的自信心水平。

关于咨询师在赛后和谁在一起的问题,赢的人实现了奥运梦想,而输了的人不可能再有一次机会,在比赛后即刻,咨询师好与输了的运动员一起度过。可能不需要咨询师说什么,而是出现在他们面前就可以了。取得胜利的运动员有许多朋友,少了一个通常也不在乎。咨询师从运动员中得到的反馈是:失败后他们希望咨询师和他们在一起。

即使是最认真的教练在奥运会中也无法避免压力。在奥运会比赛中,一个尊重、信任咨询师的教练不止一次地走过来问:“我看见Jack和你谈话,他在做什么?他准备去了吗?”在这一瞬间,咨询师很难平衡这种形势,在不泄露运动员自信心的情况下帮助教练员处理她自己的赛前焦虑。在2004年奥运会中发生了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一个有拿牌可能的澳大利亚赛艇运动员忍受不了焦虑而在中途停止划船。如果有咨询师为运动员做工作,在赛前注意克服她的焦虑症状,或咨询师为教练和团队做点什么,则有可能避免。在这种背景下,不需要明白谁是委托人,是一个运动员、8个划手的团队、教练或者他们所有人。这种情形在体育中很常见。这件事提醒咨询师建立角色清晰度的重要性和有效为运动员和团队提前在奥运环境中做准备的重要性。

五、多队同时服务

美国奥委会只会在奥运会中限制运动心理咨询师为不同团队服务的数量,因为所有的队都在同一时间在同一地点比赛。例如,在雅典奥运会中,一名咨询师要求为2~4个奥运会团队服务。这样公开发表声明并做细致的要求是认为运动心理咨询师对一个团队的成功是不可或缺的。虽然咨询师出现在赛前、赛中、赛后许多地方,但咨询师的出现作为运动员成功的必需条件是很难详细评述的,它虽然重要但同时仅仅占奥运会成绩表现中的一小部分。

因此,咨询师在奥运赛前已经用大量时间主动接近但关系不能深人的团队,努力迎合他们的需要。咨询师尽较大努力与教练员和运动员交流,以实现安排,在比赛中希望他们自己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咨询师的安排。当形势变化和危机爆发的时候,咨询师花时间预先的设想往往成为泡影。在奥运会中的每24小时,咨询师在哪里的时间都要做好事先安排。例如:咨询师与团队A中一个运动员在预先安排下表现得非常好,需要咨询师为她第二天的比赛提供帮助,不幸的是,这常会使咨询师错过返回奥运村的班车,扰乱了事先答应团队B安排的团队会议。咨询师团队迅速打电话作重新安排,但是每24小时都做这样的应急处理压力是很大的,超负荷的工作有可能使咨询师的效力打折扣。

六、运动心理咨询师自身照顾

在奥运会过程中,作为服务提供者,心理咨询师注意自己的睡眠、运动、营养、与家人的一般性联系、多角度谈话、同伴咨询是非常关键的前提。在奥运会中,足够的睡眠是个很大的挑战。由于奥运会本身的特殊性,只会对睡眠的要求加剧,更加需要咨询师的工作,将日常的心理训练在奥运会这样的环境中通过自我暗示等干预方法来完成。为了减缓比赛所带来的压力,一要注意适当的营养,二要通过多角度谈话,保持与家人的联系是多角度谈话的一部分。

自我照顾的重要是因为咨询师作为咨询者同样受到奥运会的压力和影响。咨询师已经感觉到同伴咨询在保持伦理标准和专业效力中的重要作用。如果一起工作的四个咨询师有一个在多次奥运会中有工作经验是非常幸运的,他能为团队提供帮助,并减少其他人为此所花的时间。咨询团队也应保持与其他参加奥运会工作的运动心理服务提供者的联系,以便提高团队的工作效力。

随着运动心理学的广泛应用,与之相伴的体育伦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的解决之道是需要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共同努力的。本文所提供的在奥运会比赛前后运动心理学的应用和出现的体育伦理问题,希望能为运动心理咨询服务的参与者提供帮助。

咨询心理学论文:浅析音乐表演专业学生舞台焦虑心理咨询的个案研究

论文关键词:舞台焦虑 心理咨询 个案研究

论文摘要:舞台焦虑是一种与舞台表演或参加表演活动有关的焦虑,已成为舞台表演者关注的焦点。特别对于一部分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舞台紧张是灾难性的。本文特别选择了一位艺术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心理咨询中的典型案例为例,综合运用了“心理分析”、“认识领悟”、“行为疗法”等治疗方法使来访者对这一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有所领悟和认识,然后采用系统脱敏法、放松和模拟情境,逐步减轻求助者与人接触的紧张情绪,达到咨询目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舞台焦虑是一种与舞台表演或参加表演活动有关的焦虑,是一种舞台紧张( stage stress),又称表演焦虑( performances anxiety ),或怯场( stage fright)。表演者在舞台上进行艺术表演的过程中,几乎都会体验到不同程度的紧张,有些人并不为此所困扰,因为这种紧张是可以承受的;有些人甚至喜欢一定程度的紧张,因为这种紧张状态会使他们超常发挥,表现出比平时更好的水平;[1]但还有相当一部分音乐表演者,特别是初入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舞台焦虑是灾难性的,常常令他们痛苦不已。

一般来说,当舞台表演者对当前的或预计到的情境产生担忧倾向时,易引起舞台焦虑。引起舞台焦虑的心理因素有意识、动机、心境、无意注意,性格、承受能力等,[2]以上因素常常严重地影响音乐表演者的表演质量,使他们在台下训练时的水平得不到正常发挥,甚至导致演出失败,进而引起更严重的舞台焦虑。不少人由于陷入这种恶性循环不可自拔,最终被迫改行,离开舞台生涯(Lockwood, 1989[3])。应该说,舞台焦虑者主观上都愿意有更好的表现,但“评价恐惧”(evaluation apprehension)使得他们害怕别人对自己的表演做出不友好的反应(社会拒绝),从而选择缄默这一自我保护的策略。从自我主观上而不是依据客观世界做出的负面评价,很可能使表演者的表演才能无法正常发挥。

这种现象在艺术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中也大量存在,其在舞台上的失败体验往往还会严重地影响到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日常生活情绪,出现抑郁、焦虑、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和神经衰弱等症状,使日常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状态恶化。所以说,舞台焦虑是许多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除了影响他们的专业成绩和信心以外,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负担。

在国外,对于舞台紧张的药物治疗方面,β阻断剂(beta—blockers)通常是医生的药物。β阻断剂可以迅速有效地降低紧张焦虑的症状,而且并不破坏演出者的表演状态。但是这毕竟是一种临时解决的办法,长期服用这种药物的潜在副作用尚不清楚,而可能造成音乐家对药物的依赖性的危险则是显而易见的(Dubovsky,1990;[4]Nubé,1991;[5]Nies,1990[6])。而对于不很严重的舞台焦虑现象,目前无论国外或是国内,在专业上通常采用两种方法:及时对所要表演的音乐内容进行反复分析和练习,以降低可能的失误概率;第二反复排练,以提高对舞台紧张的承受能力。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方面,心理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在不同心理学理论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治疗方法。而这其中认知行为疗法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一例舞台焦虑个案的心理咨询,阐述了系统脱敏法、放松和模拟情境等行为疗法在舞台焦虑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一、个案一般情况介绍

求助者,女,16岁,音乐表演专业钢琴方向中专学生,因不敢参加钢琴比赛由教师介绍并劝说来到心理咨询室。本人自述“害怕表演、没有表演欲、缺乏自信心,希望能改变性格”为主诉前来就诊。平素身体健康,家族无精神疾病和器质性伤病史。

由SCL-90量表显示: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强迫高于常模,其中,强迫症状(3);焦虑因子(2.9);恐怖因子(2.71);敌对因子(2.5),提示有中度焦虑。

由卡特尔16PF个性量表可见:持强性(E)因子显示被试自信心缺失,即使处在十全十美的境地也常有“不如别人”的感觉,在人群中通常有些羞怯,有不自然的姿态和强烈的自卑感,拙于发言、不愿和陌生人交谈;敏感性(I)因子显示被试是一个敏感、感情用事、具有艺术气质的人;忧虑性(O)因子中被试显得忧虑、抑郁、容易烦恼,时常觉得世道艰辛,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八九,甚至很沮丧、悲观,时时有患得患失之感;紧张性(Q4)因子显示被试常为紧张所困扰,陷在激烈的挣扎之中,通常缺乏耐心,心神不定,过度兴奋,虽时常感觉疲乏,却又无法彻底摆脱以求宁静;适应与焦虑型(X1)因子显示被试对当前的学习、生活环境适应得不是很好,容易激动焦虑,对于自己的境遇常感觉不满意,缺乏毅力,常半途而废,不肯奋斗努力,高度的焦虑不但减低学习的效率,而且也可能影响身心健康。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型(X3)因子显示被试做事一般会经深思熟虑后才下决定,是一个较为含蓄的人,情感丰富,温文尔雅,讲究生活艺术,但是情绪多困扰不安,通常容易因挫折而气馁。

由音乐表演专业舞台焦虑量表显示:没有在观众面前表演的愿望;表演前晚往往难以入睡;担心自己跑调卡壳,能获得表演的成就感;表演时注意力不集中;上台前情绪紧张,心情沉重;看到台下观众呼吸急促;不自信,觉得很难坚持到;上台时头皮发麻,四肢僵硬;在台上头脑一片空白;不能全身心的投入表演;不敢看台下的观众;面对观众,头脑空白,思维混乱,语言不连贯;不认为上台表演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表演时手发抖;口干舌燥;在乎别人的评价;上台时容易忘记表演内容;不喜欢在台上的感觉;认为在台上表演的效果比别人差;上台前总会胡思乱想;自认为是一个自娱自乐、孤芳自赏的人。

而其专业教师则认为该求助者在钢琴学习上悟性很高,专业成绩也,很多曲子教师认为按照其能力是可以弹下来的,但其一直对自己不自信,遇到演出或者比赛这种事情通常及时反应是自己不行的而选择回避。

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内向,对于紧张情绪缺乏自我调适的能力,在碰到音乐舞台表演、考试或比赛时,情绪不稳定,甚至影响到其他社会功能。阶段性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的异常表现属于心理问题的咨询范畴。诊断:根据心理异常区分的三原则,病程持续时间较短,能照常学习生活,意识清楚,自知力完整,情绪低落,因此诊断为舞台焦虑。[7]

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对于即将面临的钢琴比赛有焦虑和退缩情绪;缺乏自我调适、减压的能力;学习适应性不良。

二、治疗过程简介

咨询过程大致分为心理诊断阶段、帮助和改变阶段与巩固和结束阶段三个阶段。第1次面谈,和求助者建立治疗关系,收集资料进行诊断,完成心理测验,并与求助者讨论治疗的目标、时间和设置,每周两次,每次50分钟,总8次。第2次治疗,与来访者一起从生物、社会、心理等方面对症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1)生物学原因:来访者正处于青春后期,自尊心强,情绪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2)社会原因: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近期经历了刺激强度较大的负性生活事件,自信心严重受挫。(3)心理原因:对自我极高道德和主义的要求,以及反逻辑思维和不良的归因倾向的存在,对现实问题的误解和错误评价,并布置家庭作业,收集舞台表演中焦虑的事件。

第3~4次治疗,求助者回想起在专业学习中的一件往事,因为同学之间的嫉妒造成了一些口角和不愉快,在后来的相处中总感觉心理有阴影,总觉得有人在嘲笑自己,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对老师交代的事(如演出、比赛等任务)也总是不如别人自信。治疗师向来访者介绍了认知治疗理论,启发她认识到心理问题是她的认知出现偏差所导致的。对求助者的负性思维进行盘结,帮助她理解其自动负性思维的不合理性,同时与求助者一起引导其摒弃错误观念和认知,寻找用合理的思维来替代不合理的自动思维,建立积极认知,以引导求助者逐步以客观积极的思维替代消极扭曲的思维,走出原有的循环误区,并布置作业,进行认知治疗每日记录。同时建议找关系较好的同学了解你在舞台表演中的“不自然”状态是否确实,目的是通过调查,克服“想象观众”的作用。在这两次治疗中还结合求助者关于记谱的问题和她探讨了音乐教育心理学和音乐应用心理学的一些方法,帮助她运用记忆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学习,以克服她最害怕的忘谱和记谱的问题。

第5~7次治疗,对求助者在思维、领悟及行为上的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求助者逐渐认识到情绪是不应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应“顺其自然”,以平和的态度面对舞台表演。教会来访者在指导下练习肌肉渐进性放松训练,如:坐在椅子上,按手臂、头部、躯干、腿部的顺序,先紧张,后放松的方法,通过了解紧张与放松的不同,最终体会全身放松的状态。在此基础上,根据家庭作业建立等级脱敏表,并开始实施系统脱敏。首先找出舞台表演过程中感觉焦虑的环节,按各环节的恐怖程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依次从引起轻微焦虑到最焦虑的顺序突然呈现在来访者的面前,让来访者体察自己的情绪反应和心理反应,通过反复训练达到在想象中能够自如的进行舞台表演。要求她回去后按照所教放松方法每天做二至三次想象——放松训练,以达到两三分钟内迅速放松全身的目的。在想象训练达到目的后,进行实际情景演练,逐渐在现实生活中形成健康的观念和行为。第8次治疗,求助者感觉好多了,其症状的改善:情绪稳定,舞台表演改善,学习生活处于良性循环中。同学和教师反映求助者比以前更自信和主动,也顺利地参加了教师要求的钢琴比赛并且入了围。心理测验的结果:SCL-90各因子分均在常模范围;SDS:抑郁严重指数为0.45,没有抑郁;SAS标准分46,没有焦虑。对治疗过程进行总结,请求助者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并总结整个咨询过程中的成长。

三、总结与反思

在本案例中,治疗师与求助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地掌握了求助者的情况,取得了她的信任,并且和该求助者的专业教师及时沟通(这一点在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来说至关关重要,特别是该生专业老师的点滴言行都会影响她的情绪),因此在咨询中得到很好的配合。求助者的智力水平以及悟性也是咨询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础。治疗师针对求助者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以及具体情况,在治疗过程中应用认知疗法协助求助者调整认识观念,从而改变了其负性情绪,综合运用了“心理分析”、“认识领悟”、“行为疗法”等治疗方法,并且告诉求助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其领悟到的很多东西是要在长期的训练下才能见到效果,保持自己的耐性很重要的。正如求助者后来的自我评价一样:“现在上舞台的时候,突然发现有种享受的成分注入其中,那种感觉是一般人都感受不到的,有时面对台上的灯光、台下的观众,心情竟然非常澎湃,丝毫没有了以前紧张、恐惧感,而且非常想倾尽全力地将热情传达给观众,这是让我和老师一直都感到欣慰的。而在将来的舞台生涯中,这些进步也将带给我无限的帮助。音乐的较高宗旨是享受,当音乐表演者解除了外界带给她的紧张压力之后,在表演过程中的放松的享受,那才是真正所要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