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体育心理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体育心理学论文:体育教学中的体育心理学论文
1.体育心理学解读
体育心理学实际上就是为体育服务的,体育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二者缺一不可。体育心理学有狭义体育心理学和广义体育心理学,研究整个人类的体育活动中产生的心理变化的规律称之为广义体育心理学,而研究学校体育活动中产生的心理规律称之为狭义心理学。在体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和发展的规律结合体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教育,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提高教学的质量,真正的帮助学生使其能够身心健康的发展。一个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不仅会影响比赛的成绩,还可能会对自身的身体造成伤害,而这两方面又反过来影响人的情绪,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所以,心理的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2.体育心理学的意义分析
任何人这一生都需要运动的陪伴,良好的心理是健康发展的基础,体育心理学同样是体育运动训练和竞技的基础,只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帮助学生的发展。体育教学是运动训练的基础,初步教学掌握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是运动训练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外在的体能训练和技能训练,但是心理素质教育是体育教育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是影响学生最终成绩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2.1心理活动的作用学生在体育的学习中会有多种不同的体育情境,体育学研究表明在这些不同的情境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也是复杂多变的,而心理现象的改变和体育活动的锻炼是相互影响的,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是一个人精神的体现,可以影响人的决定和行为,现在的教学已经不会忽视人们内心的需求,心理教育也是实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角色。
2.2消极心理的转变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社会的实际情况的变化,教育教学的方式也在不断的改进,现在提出的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界的宠儿,各大中小学和高校都提倡进行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各个方面,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体制,体育教育并不被教师所重视,实际的体育教学质量不高。然而,体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它和学生的身心健康、运动能力、学习能力、记忆力、学习态度等都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体育心理教育是改变人们对体育教育消极心理的重要因素,所以,转变消极的心理,提高体育心理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是很必要的。现在的学习压力非常大,体育心理教育要遵循现代社会发展的形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帮助学生积极的对待体育教育,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让学生能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素质教育发展的目标。
2.3提高掌握知识的能力体育不是蛮力的运动,简单的跑步、跳跃,在体育的教育过程中也是要掌握一定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巧的,然后不断的训练,才能实现体育教育的价值。学生往往把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学习减压的方式,一种情绪的宣泄,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心理教育的知识来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用正确的运动方式和态度减缓压力和宣泄情绪,这是体育心理教育的目的,也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
3.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3.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各科目的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有些学生非常不喜欢体育运动,害怕在运动中受伤或出丑,以消极的认知来对待体育的教学,这是不对的。学生往往对自己的能力缺乏正确的评估,对一些从来没有做过的体育动作有着错误的理解,从而产生一种逃避心理。所以,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心理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对体育的恐惧心理,不断鼓励学生,并耐心的示范,使学生对体育有着正确的认知心理。学习兴趣是学生各科学习的推动力,体育教学中也同样如此,学生对体育教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才会有健康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才有克服的信息和勇气,这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而体育心理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的认识社会意义,矫正一切不利的心理因素,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2克服学生体育训练中的心理障碍一般学生的体育运动并不会有台高难度的动作,往往都是体力和耐力的训练,但是仍然有一些学生对体育有一种恐惧和胆怯的心理,一方面是担心不能完成动作,一方面是担心在运动过的过程中受伤。学生一旦产生这种心理不容易被解除,会缺乏自信心,心理的变化一定工会影响学生的动作反应,尤其是产生恐惧、害怕心理时,行为就会变得迟钝,动作不精准,甚至是四肢颤抖,手脚发软等情况,这时候学生肯定是不能完成体育技术的授课的。在体育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安全的防护,寻找学生的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帮助学生由简入难,有层次的训练,并根据学生的个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进行针对性训练。
3.3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减少体育训练的伤害一个人瞬间的心理活动变化就可能造就不同的结果,尤其是体育运动,更要集中注意力,否则不但影响成绩,还可能发生意外受伤。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根据学生呢的学习兴趣和态度不断改善教学内容,从而制定出更受学生关注和喜爱的教学模式,这样同学才能在学习中更加集中注意力。
心理是一个人健康成长比较关键的一个方面,在体育教学中,更是多有涉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体育心理教育是贯穿体育课程始终的,各项体育活动都和体育心理过程脱不开关系。如何把握学生体育心理教育是体育教师应该关注的重点,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条件。
作者:崔兰英单位:呼伦贝尔学院体育学院
体育心理学论文:体育心理学教学反思
1经过几年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探讨出了科学的教学方法,但仍然需要改进和完善。如:课程教学指导思想单一、体系散乱、教材内容老化,教学方法传统,评价考核体系单一,体育心理学教学时数少,满堂灌的“讲演式”方法占据课堂主导,很少有课堂讨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等环节,现代化教学手段没能充分利用,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目标无法实现。这将需要继续深化体育心理学的教学改革,从而为新世纪培养更多的实用性体育人才,本文在充实、促进体育心理学课程改革方面,起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等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2.2专家访谈法 访谈了从教一线的体育心理学专家。 2.3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了12所师范院校(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体育教育专业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现状。 2.4质的分析 对研究现状进行深入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深入实际,转变教学指导思想 坚持教学联系学生实际。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在实验、实践中运用和探讨体育心理学原理和规律,同时,开展自学和小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坚持教学联系科研实际。教师向学生介绍反映学科前沿的新动向,充实教学内容,同时,激励学生通过阅读期刊、报纸等,了解体育心理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思路,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及时代性。 坚持教学联系学校体育教学实际。学习体育心理学旨在运用心理学原理和规律更好的指导学校体育教学,教学中,要重视心理实验和实践课部分。 3.2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咨询一些专家,他们认为体育教育本科生应重点掌握体育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有关运动技能基本过程学习的知识和体育教学心理的基础知识。目前的教学内容多为静态的描述或叙述,忽略了人的体育心理是一个整体的、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对人的体育心理的开放性很少或根本就未涉及,滞后于心理学理论的发展。 体育心理学知识,较多集中在体育活动中动机、兴趣、态度、习惯的培养,学生注意力、情绪的调节和基本的心理训练方法等。但较为重要、与学生实际结合较紧的“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体育教学心理”“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心理和谐”等被忽视,在改革中,必须改变这一局面,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同时,实验课和实践教学环节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键环节,不能忽视。 3.3丰富教材教法 目前,对体育心理学课程的学时设置一般要求为48个学时,对于体育教学、体育心理学研究并没有对实用性不大的内容应进行精简,在学习《体育心理学》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普通心理学》公共课,掌握了心理学的一般概念和理论,因此,《体育心理学》中的这部分内容应做一些调整,需进一步融合和精简,建立自已的体系,将教学重点放在运动技能学习、体育教学心理和体育心理健康、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等方面,吸收国内外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更新内容,逐步建立了体育心理学的教材体系;理论尽量与实践相结合,用体育教育中的实例来说明和解释一些心理学的理论。 另外,各章的写作可以创造性的采用包括内容摘要、学习目标、关键词、正文、主要结论、学习评价、参考文献和推荐参考读物等类似论文的格式。总览教材整体结构,依据科学性、基础性、整体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等原则,可将教材整体结构内容分为以下5个部分:第1部分:绪论部分,应该包含体育心理学概论和体育运动心理学发展与探索,体育心理学概论应涉及到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性质、对象、任务与学科体系以及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体育运动心理学发展与探索应该重点探讨国内与国际体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概况与展望。第2部分:体育心理学基本理论。第3部分:体育教学心理与体育教学比赛心理,是体育心理学教材的核心部分之一。第4部分:体育与心理健康,也是体育心理学教材的核心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体育与青少年的心理建设;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以及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关系及其理论假设等,第5部分是体育心理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体育心理实践与实验部分。 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采用发现式教学,即创造环境,激发学生情绪。比如,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兴趣,学生自觉、主动参与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启发;对于重难点内容,要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以分组讨论,代表报告为主要的形式。教师再对内容作简要概述,对一些理解有分歧或不够明确的问题,则结合实验进一步详细讲解。心理技能训练、运动技能学习等章节,可通过观看录像进行学习并结合实验教学进行,课后,提供实验班,分组进行教学实验运用。 3.4重视加强教学实验 现在,体育心理学的教学实验几乎被忽略,即使进行,也主要集中在纯心理学实验和心理量表的操作上而忽视了体育心理学实验在体育教学方面的作用。 上述调查的12所学校,均有实验室,尽管部分学校仪器不全,但基本的实验教学是可以实现的,而教学实验落实这方面却不容乐观、不被重视。没有诸如保健学、解剖学科的实验指南,在教材中,也没有专门章节。体育心理学的教学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因此,抓好实践环节尤为重要。教师在理论课堂教学中要讲清理论用于实践的方法,提供典型情境或案例,组织学生观看教师的教学录像,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此外,需要组织学生观摩室外术科教学并见习,让学生在理论指导下增加实践感,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组织学生观看录像或实地见习之后,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分析、评议录像或见习中看到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的情况,并要求结合专题内容写出书面作业。#p#分页标题#e# 3.5改善教学考核 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获知,《体育心理学》的考核一般分两部分:为平时考勤和作业一部分(30%);另一部分为期末考试(70%),题型主要为:名词解释、填空、单选、简单、论述。尽管与以往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相比有改进,但是还需要不断完善,可以探索性地采用一些评价方法:如在总评价时按日常测试成绩10%;考勤、作业成绩10%;讨论、发言10%;实验成绩20%;课程结业小论文15%;期末考试成绩35%比例综合计算而得出系统的总评价。在期末考试中,分三个部分,基础理论只是考试(闭卷),论运用和能力测试(开卷):实验、教学运用(实践操作)。扩大知识覆盖面,同时有意出一些运用所学的体育心理学原理来解释心理现象和散性较强的题目,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在克服了一次性考试带来的问题,同时及时监控学生的日常学习,重视了实践和实验环节的考察。
体育心理学论文:撑杆跳高教学中体育心理学原理的应用
1.前言
撑杆跳高已经有以前多年的历史,在以前只是被当作一种游戏,但现在已经作为田径运动项目的一种。撑杆跳高项目可以让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到的发展,可以培养学生勇往直前、顽强拼搏的运动精神。撑杆跳高在技术上的难度比其他一些田径项目要难些,在进行撑杆跳时,不仅对体力和身体的灵活性有要求,而且对人意志和清醒的头脑有着很大的要求。这项运动的危险性也是大大的高于其他田径运动项目。撑杆跳高技术上的难度和其具有的危险性,这对教学任务是一个不小的困难。要是能把体育学心理原理合理的运用到教学里面,对学生的心理上进行一定的疏导训练,这样对教学会有这不可小觑的作用。
2.撑杆跳高中的体育心理学原理
2.1激发鼓励学生对撑杆跳高的内在驱动力
教师在进行撑杆跳高的教学时,可以学给生讲讲撑杆跳的历史,讲一些有关撑杆跳高的人物和故事,让学生脑中浮想联翩,对其产生一种向往之情,进而在学生的思想上建立一个正确的动作表象,激发学生对对撑杆跳高的内在驱动力。学生一般对撑杆跳接触的比较少,一般都只是在电视上看到,因此对撑杆跳高都有一种好奇心,教师便可以利用学生对其的好奇心,来适当引导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要给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思想观,要让他们明白,这个项目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能够强身健体,而且这也对国家的体育事业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这不是一个人荣誉,而是国家的荣誉。从而使学生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样可间接的激发学生对撑杆跳高的内在驱动力[1]。
2.2对学生学习撑杆跳高的兴趣进行培养
要想让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一直保持下去,那就必须使学生在两方面达到一致,分别为:理想和兴趣。教师在进行撑杆跳高教学时,一定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让学生在心里有一个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就会进行自我要求,进而学生的兴趣也会一直保持下去。教师在撑杆跳高教学时,不可只是一味的按照教学大纲上的内容来进行教学,要时刻关注现在撑杆跳高的近期动态,比如说现在国际上有关于撑杆跳的比赛,或者是新闻。教师可以把了解到的这些信息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关于撑杆跳高的知识。从而让学生对撑杆跳高运动产生兴趣。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利用学校的一些制度来要求学生,还要用自己的友好诚恳的态度去与学生进行交流,慢慢的去引导学生,切不可急于求成,要是这样,那反而会事与愿违。
2.3撑杆跳高中的表象训练
2.3.1在撑杆跳高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表现训练,来让学生在脑中对所学动作进行的不断的演练。这样对学生所学动作的熟练度是一个很有利的帮助。由于撑杆跳高在技术上的难度,教师要对其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小点,都要对学生有一个直观性的了解,教师要对持杆助跑,插穴起跳等动作,用慢镜头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演示[2]。要让学生对其有一个清晰的视觉表象。让每一个细微的动作能够在脑中清晰的呈现出来,这样学生就会在没有进行动作练习之前,就已经在脑中练习了一遍,这对动作的熟悉度有非常大的作用。
2.3.2可以用语言来对学生的情绪进行调节。学生们一般在受到外界的鼓励之后,都会在信心上有一定提高,会抵抗一些负面的情绪,比如说心理上的恐惧等。在一个教师在进行撑杆跳高的教学时,对与一个动作不要一气呵成,直接就把这个动作教给学生,而要把这些动作进行一个分解,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的视觉表象,在之后的练习中,学生就可以进行体感练习,这样会是事半功倍。
2.3.3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或者是在晚上睡觉之前,都可以进行表象训练,研究表明,不断地进行表象训练,可以使学生在脑中形成一个清晰地动作画面,在进行实际练习的时候,可以比较快速的进入到练习当中,不会因为对动作的不熟悉,或者是忘记动作而导致的无法练习下去。学生要是生病,那么学生可以进行动作表象训练,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因病不能实际练习的损失[3]。
2.3.4用系统脱敏法来对学生的心理障碍进行疏通由于撑杆跳高有一定的技术性难度和危险性,比如说学生对与横杆的恐惧,学生在心理上一旦对一些事物产生恐惧感,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不利,而且也影响着学校的教学活动。这样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也就成了教学活动中的必备课程。老师可以自己先给同学做一个示范,或者是让跳得好的同学给这些心理上有恐惧的学生示范一遍,然后再对其进行教导,在起初训练时,可以先用绳子代替横杆,让学生慢慢的进行练习,等到学生能够很好的完成这些动作时,在把绳子换为横杆。在学生进行训练时,应该要让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处于放松的状态。老师可以先进行动作示范,同时还可以在难度上进行降低,比如说可以把撑杆跳高的高度进行降低,这样来让学生进行训练,经过反复的练习之后,然后在慢慢的增加难度。如果有一部分学生做得比较好,有一部分学生心理还有一定恐惧感,那就让做得好的同学来进行示范,也可以让这些学生来对有恐惧感的学生进行辅导,学生心理也会产生一种,别人都可以做好,我为什么不行的心理,这样对自己克服心理上的恐惧有很大的帮助[4]。
2.3.5心理暗示,增强自信心学生与学生之间在体能上,和心理素质上都是不尽相同的,教师要对那些体能和心理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以心理暗示的方式,使其在心理上放松起来,并且要让学生学会用自我暗示,这样老师在不在场的时候,也可以使自己心理上不至于那么紧张。在上课之前,老师可以在言语上来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表现的非常积极,并且对学生要有充分的肯定,以此来消减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的恐惧之感,让学生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关于一些比较消极的言语或者是一些表情动作之类的,要尽量避免,要尽量用一种积极地语言表情动。那些消极的只会使学生的心理更加恐慌,对自己更加的没有信心。在课程结束之后,学生要对自己进行自我暗示,在心里告诉自己很棒,以此来缓解在课堂中受到的一些压力。当然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自我暗示训练,来缓解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所受到的压力。
3.撑杆跳高教学中体育心理学原理的在田径其他项目中的应用
撑杆跳高教学中体育心理学原理是可以运用到各个田赛与径赛项目中的。
3.1在各种田径运动中,对与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同样,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讲这些运动项目的一些起源和历史,还有当前一些近期的,有关于这些田径运动项目的新闻,把这些都可以讲给学生,让学生在内心深处对其产生好奇心,同时也可以建立学生正确的思想观,让学生把这当成一种责任,一种荣誉,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
3.2兴趣对任何课程来讲都非常重要。
有兴趣,学生自己就会去学习,不用教师逼着去学习。教师在进行田径教学时,也是可以按照培养撑杆跳的方式来进行培养学生的兴趣。要与时代接轨,把一些近期动态讲给学生,让学生感到不会太枯燥,这样学生也会对田径运动产生兴趣,只要保持这种做法,学生的兴趣便会从无到有,从有而趋于稳定[5]。
3.3表象训练是体脑结合的一种新型的训练方式
这个训练方式适用于各种田径运动,表象训练可以有效的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当学生在休息时,可以继续训练,不过用的是表现训练,因为表象训练并不会消耗体力,对人在身体也不会造成伤害,因此在休息之时,可以用表象训练来对所学动作进行巩固。表象训练还可以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因为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时,学生会把动作做错,或者是不到位,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一种焦虑的心理,有些还会慢慢的丧失掉自己的自信心,表象训练便会从极大程度上降低这种情况的出现[6],学生可以在脑中对所学动作进行反复练习,这样便会在动作上出现较少的失误。这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也会带来非常大的帮助。
3.4系统脱敏法在其他田径运动中同样适用。
学生如果在学习训练当中有恐惧心理,那就可以用系统脱敏法来对其进行训练,消除内心的恐惧。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把难度降低,或者是进行一种模拟训练,让学生对这项运动的恐惧心慢慢减弱,经过反复的模拟训练或者降低难度的训练之后,再逐步的提升难度,或者逐步的趋于真实化训练。当然也是可以让做得好的学生,来进行示范,给这些心理有恐惧感的学生做一个好榜样。
3.5在各项田径运动中,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对与心理的调控是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能力,这种能力在生活中也非常有用。对心理控制能力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在进行学习时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不至于会因为紧张而忘记动作,经常犯一些小的失误。学会了心理调控能力,这可以使学生的心理不断得到完善[7]。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撑杆跳高教学中体育心理学原理的田径运动中的运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能够使田径运动更好的进行下去。本文对撑杆跳高教学中体育心理学原理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激发鼓励学生对撑杆跳高的内在驱动力、对学生学习撑杆跳高的兴趣进行培养、在撑杆跳高中的表象训练和心理暗示,增强自信心。并且进一步对撑杆跳高教学中体育心理学原理的田径运动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使得撑杆跳高教学中体育心理学原理在田径运动中的应用得到了进步的深入,笔者希望能有更多的有志之士,投身到这个课题的研究当中,指出笔者在文中的不足之处,同时也能够我国的田径运动事业做出自己一份应有的贡献。
作者:黄北翔 杨锋
体育心理学论文: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规律性
1体育心理学的概况及运用于体育教学的主要机理
1.1体育心理学的具体概念
体育心理学是以体育为自身主要研究对象的,最终的研究结果一定要为体育来服务,但这里所指的体育不是单纯的体育竞技运动。体育可以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狭义上的体育单纯是指学校体育发展,而广义上的体育指的是保持健康、增强体质、娱乐消遣等一切非生产性质的人身活动。学校体育以“育人”为主要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自身体质,还在智育和德育方面进行着重培养。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也可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上的体育心理学主要指的是对各个年龄段的人的各种体育活动的探究;狭义上的体育心理学则是以学校的体育活动中的心理学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1.2相关学科和体育有关系的心理学科并不只是有体育心理学一种,还有教育心理学、运动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等多种学科。体育心理学是将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成果应用到体育教学之中。体育学习并不等同于一般的学习行为,自身有着其它学科所不具备的特点,所以体育心理学不单单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具体分支,而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人从学习中所收获的适应性行为的技能领域,体育运动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进行的一种有意识的身体运动,这也是体育心理学与学习心理学的区别之处。
1.3体育心理学运用于体育教学的主要机理
每一个人对于体育活动的心理素质是有不同差异的,具体反映出对待体育活动的心理反应也是不尽相同的。比如有的人喜欢体育活动,有的人不喜欢参加体育活动;有的人喜欢观赏体育运动,有的人则不喜欢;有的人喜欢这一类体育活动,有的人喜欢那一类体育活动;有的人对某些体育项目感到恐惧,有的人即使不擅长某类体育活动,也愿意大胆尝试。正因为每个个体对待体育活动体现出的心理素质具有很大差异,所以,在具体的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注意力也大有不同。这种个体注意力的具体范围、时空判断能力的高低、操作思维的方式等都会有很大的区别。体育心理学主要阐释的是体育活动中个体的心理品质及相关心理活动,以及这种心理活动具体的变化发展规律。如果是针对学校的体育教学,就要通过体育课程向学生讲授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体育观念,向学生传授具体的体育动作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要达到体育课程的最终教学目的,就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让学生喜欢体育活动,可以主动学习相关的体育技能。这就要求学生对于体育运动有自己正确的心理认知,需要体育心理学理论来为学生奠定相应的理论基础。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各种心理现象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规律主要体现在体育心理学的具体理论中,因此将体育心理学运用于体育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
2体育心理学的意义
及时,提高知识掌握的能力。进行体育活动,需要掌握一定的运动技巧和运动知识,才能最终实现体育教育的真正价值。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体育心理学的知识来积极引导学生去参与体育活动。这是体育心理学的最终教育目的,也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第二,心理活动作用。学生在体育活动的具体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情境,在这些不同的情境中,学生的心理状况也是复杂多变的。心理活动是一个人内在精神的外部表现,可以影响个体的自身行为,体育教学不应忽视学生的内在需求,心理教育也应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部分。第三,转变消极心理。随着教学情况的不断深化发展,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我国的教学模式中,体育教学通常不被重视,具体的教学质量并不高。但是,体育教学对于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它与学生的运动能力发展、身心健康状况、学习能力等有着很重要的影响。的体育心理教育,是改变个体对于体育教育消极心态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育教学要合理运用体育心理学,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探寻学生心理发展的变化规律,让学生能够积极对待体育活动,进而促进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发展。
3体育心理学贯穿于体育教学中的主要作用
3.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全身机能
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体育心理学可以很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其产生足够强的学习欲望。学习兴趣的产生需要具有一定的前提条件,这个前提条件就是学生要明白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清楚知道体育活动对自身的好处,不能轻视体育运动,也不能曲解体育教学的真正内涵。要想让学生产生学习欲望,科学合理地运用体育心理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具和手段。某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目的教育,让学生可以真正认识到体育学习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就会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该学校的体育教学,将体育心理学与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紧密结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学校让每一个学生明确具体的学习目的,抓住学生的个人心理特点,进行合理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兴奋度和参与度,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提高自身的身体机能。
3.2调节学生的个人情绪
学生对于体育教学,往往缺乏正确认识,大多将体育教学视作游戏。很多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由于自身缺乏相应的运动技能,便会对体育教学产生无助、焦虑等一系列负面情绪。学生一旦出现这些负面情绪,就会在心里强化和放大这种情绪,认为自己根本无法达到体育教学的要求,发展到不愿参与体育活动。这就需要学校运用体育心理学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鼓励学生合理控制情绪,摆脱负面情绪,积极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
3.3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
将体育心理学合理运用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当中,也能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率。在体育教学中,教学氛围很重要,可以让学生改变固有心态,积极投入其中,促进教学的整体发展,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
心理是个体成长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体育教学中也是尤为重要的。体育心理学是贯穿于体育教学整个过程的,各种体育活动都无法与其脱离关系。合理运用体育心理学,可以促进体育教学的良性发展,引导学生积极成长,帮助学生提高体育技能,进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作者:王普玉 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文化集团文化艺术中心
体育心理学论文:体育心理学在课外活动中的意义
一、根据体育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多样的活动训练方法
根据对体育心理的体系进行科学研究发现,如果课外活动中的训练项目和练习方法过于单一,很有可能会抑制学生大脑皮层中高级神经的活动状态,更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劳。这是正常的心理规律和生理规律,因而体育心理学中较为注重这方面知识的研究,着重于对人脑中正负诱导技能在大脑皮层中的活动情况进行研究,并将其所造成的结果进行体育课外实践与运用。相反,如果采取的是多样而又新颖的活动方法就能够实现身体机能与大脑皮层的镶嵌式活动,会大大减少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身体疲劳与精神紧张,从而会对体育活动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课堂外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和不同性格、体质的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的不同心理特点而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体育教师需要利用练习、游戏、讨论等多种体育训练手段的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在体育课外活动中对不同训练项目进行抽象与形象思维,对直接与间接兴趣、有意及无意注意等心理效应进行运用,较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在体育课外活动中的学习效果。
二、根据体育心理规律对教学语言进行艺术性提升
肢体语言能够反映出学生在体育课外活动中对不同活动内容的心理特点,是学生课外活动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在指导课外活动时不仅要有清晰的思维、标准的语言发音,在训练内容的表达和肢体示范的过程中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艺术性,这对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以及促进学生的心理规律特点,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有积极的作用。传授知识的过程是与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的过程,具备美感的语言更容易被学生所接收,反之,甚至可能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要求体育教师能够自如的清楚而简洁、巧妙而的活动语言,对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都有很好的帮助。
三、根据心理规律进行标准化的肢体示范
体育教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实现主要依靠教师的讲解与动作要领的指导。对体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视觉效果与听觉效果相比更为直观,也更加形象,人类在与外界信息接触的过程中主要依靠的便是视觉。学生对运动的技术动作的感知同样如此。标准化的动作指导更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有利于教师树立精准的形象。利落、大方、优美、的视觉表象会引发学生逼真的模仿,从而大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贯彻心理反映对科学化教学进程的影响
科学化的体育教学进程需要充分的考虑到课外活动中学生心理变化的情况,而影响到学生心理变化的因素又是多样的、复杂的。通常情况下,热身活动与课后放松的阶段学生心理负荷的变化较小,而在动作学习、练习以及素质考核的过程中心理负荷的变化相对要大。按时间分析的话,课堂前部15分钟时为注意力的高峰期,同时也是学生情绪的高峰期之一,适合安排动作技术的学习以及知识的掌握。20至30分钟为学生意志的高峰期,此阶段可以安排一些心理负荷相对较大、动作难度较高以及较为复杂的运动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消化。36至40分钟处也是情绪的高峰期,同时课堂教学接近尾声,此时适合安排一些游戏性的和身体负荷较小的活动,从而起到缓和情绪的作用。综上所述,根据体育课外活动中学生的心理变化,通过科学化、标准化、艺术化、多样化、合理化的教学方法,创造一个符合体育课堂心理健康标准的教学环境意义重大。
作者:谭海豪 李继春
体育心理学论文:体育心理学教学质量探讨
摘要:心理健康是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四大领域目标之一,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体育课堂教学进行研究,运用优化教学措施、教学环境手段,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心理气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各种教学因素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心理学;教学法;教学行为
较以往体育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一项特别的是心理目标,成为了新课程标准目标领域的4个领域之一。其目标主要有4个方面的解释:及时是让学生了解体育活动对自身的心理健康有什么样的意义,认识身心发展的方法;第二是通过体育活动,了解什么是自尊、什么是自信,体育活动与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三是要加强体育锻炼,并了解在活动中形成调控情绪的方法,并在生活中学会调控情绪;第四是在体育活动中学会克服遇到的困难,并在生活中运用自己的顽强意志品质去克服遇到的生活问题。我们从心理领域目标的这4个方面的要求就知道新课标非常重要,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形成良好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等方面的心理目标。所以,我们要在体育教学中既要重视对学生的技能方面的教学,又要防止忽视心理健康目标达成的现象,要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这2个方面的能力,运用较好的教学手段,加上具有科学性的情境创设,促进学生的心理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中,都要努力向学生的心理健康方向发展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1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优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心理品质、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既重视学生的智力能力的形成,还要考虑学生的非智力能力形成,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干预,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对学生的心理激励,引起学生的学习重视,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心理激励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刺激学生心理的手段,形成一种内驱力,促进学生的行为活动的方法,从而使学对体育学习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激励的来源有2个:一是来自于学生内部的自我勉励,二是来自于外部对学生的影响产生鼓励,二者合一,促使学生的学习更为有效。在体育学习中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如学习兴趣、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运用的能力等,都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心理鼓励。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喜欢一项工作或者学习,那么他往往会对这些有着浓厚的兴趣,是兴趣推动着他去探究,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质量。所以,我们要研究学生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激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1.1优化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对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体育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一定要进行优化,因为好的教学行为才能与学生一起造就一个更好的体育课堂。良好的教学行为对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师教学行为的作用下,可以对学生施加影响,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有了这种互动,课堂上便会有积极健康的体育课堂心理气氛。由教师作为主导,创造一个建设性的、积极健康的体育课堂心理气氛,其中包含着2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教师的自身的因素,另一个就是学生的因素。这种课堂的心理气氛相对于学生的原来的心理环境来说,是外在的环境、是新的环境,并且对学生的内在的心理环境产生作用。如果是好的外部环境施加给学生而生成的内部环境,那么学生的内部环境也是好的,而且这种好的内在的心理环境的重复发生,就会使学生的心理发生重构并得到优化,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1.2在体育课堂上营造良好的教学心理氛围
在体育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自由学习、自由成长。只有具备良好的教学气氛才能保障有效教学的真正实施,这也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条件。但是,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造者是人,即教师、学生,所以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形成良好课堂环境的基础。在体育教学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所需要的积极健康的体育课堂心理气氛是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种互动下形成的,教师与学生的这种关系虽然是一种知识的学习活动,但这不是的活动,而是情感与情感传递与影响才得以产生的,所以其中包含着很浓厚的情感因素。换一种说法,就是良好的体育课堂心理气氛是靠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情感作为扭带而产生的。所以,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技术的教授不是的任务,而是要营造一个积极而健康的体育课堂心理气氛,注重与学生民主交流,把学生的学习与自己的学习看成是一体的,教师帮助学生,学生也在帮助教师,只有在平等的关系中,才能构建起一个具有优化的体育课堂心理环境,教师要非常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1.3运用的教学方法,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
1.3.1鼓励法
在体育学习中,学生是需要鼓励的,因为在学习上的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学生可能会遇到学不会的技术,也有可能学习的情绪不高,这时他们往往表现出沮丧、忧心的样子,此时学生最需要教师的鼓励,才能树立学好的信心。比如,在小学高年级进行山羊分腿腾越教学时,不仅这个动作难度大,而且学生的力量有限,他们在学习中具有心理上的畏惧情绪,并想在同学、教师面前表现却有心无力,此时教师的鼓励非常重要。教师可以把不敢跳的学生集中起来,让一些能力强、胆子大的学生试做,并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从心理上打消不敢跳学生的顾虑。然后,在教师的保护与帮助下让学生试跳一次。教师对这部分学生要求很低,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只要从山羊头的这边跳过去就可以了。教师给学生的保护力度要加大,一是要保障学生的安全,二是要保障能让学生跳过去。当这些从来不敢跳的学生一旦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一次动作后,那么,他们就可以做第二次、第三次等。
1.3.2诱导法
教师在教学中可能也会有一种不好的心理,就是技术难度高的内容往往不愿意上,上的时候课堂上也没有很好的气氛,从这一点来说,难度大的运动项目教学时并不是项目自身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需要教师有信心地教会学生,从心理上给自己打气。所以,教师以自己的信心去引导学生的信心,在上课时信心十足地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在这里,教师对学生的鼓励非常重要,鼓励学生排除一切困难。对于难度大的项目,我们可以运用分散难点的方法,把消极因素暂时放在后面或者隐蔽起来,把重点与难度逐个突破,之后整合完成教学任务。比如,在武术的套路教学时,学生会出现动作多而遗忘的现象,这正是学生所担心的。所以,教师要把套路分解,把分解的动作分散到课的每个部分中学习,然后尝试进行两两的整合,合成一个完成的套路,使用这种方法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套路。
1.3.3示范法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表率,也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决定性作用。教师的各个方面包括道德品质、专业知识、教学水平、组织管理、性格特点等都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影响因素。所以,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智能水平,运用好教学机智,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用好自己的示范能力,给学生做出优美的示范,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在学习模仿与探究中出现问题,教师看出问题的具体情况,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特别示范,而且让学生注意观察要注意的点,这样学生在下次的练习中就会刻意地对此不好的地方进观察与练习。教师这种根据学生的情况示范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从内心钦佩、尊重教师,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1.3.4成功法
学生只所以对一件事物感兴趣,是因为他在这件事物上尝试到了甜头,还想再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他尝试到了成功的体验。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变换,在每一个环节技术教学中让学生在技能上得到很好的训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比如,在教学支撑跳跃时,为了让不同的学生个体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教师可采用不同教学难度的分层教学。对年龄小的学生运用难度小的要求,如山羊的高度低一点,踏跳距离与山羊近一点,对动作没有过高的要求;对高年级的学生则可加大要求,适当调高山羊高度,距离拉大,运用要求提高;对能力弱的学生要求可低一点,能力强的学生要求高一点,让他们都能在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围内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就可逐步培养他们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1.3.5组织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改革内容的同时,也要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课堂上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如果我们的教学还是按原来的方法,学生的注意力不会立即集中到学习中来。在课开始时教师也不能按以前的老方法,让学生围绕田径场跑上几圈,再做一套徒手操就算完成热身活动了,这样的方法过于单调枯燥,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被调动,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所以,在课的开始部分,要运用既新颖又丰富多样的教学法,如可以运用游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入体育课堂。小学生都好动,更喜欢做游戏,有趣的游戏能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基本部分是学习技术的关键环节,在这一部分的教学对学生学习的组织好坏,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为了组织好教学,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做到精讲多练,讲解生动有趣,有启发性。练习要有针对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对重点非常明确。运用的组织教学法一般是分组教学法,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比如,运用分层分组法、按性别分组、按能力分组、按兴趣分组等等。多采用竞赛的方法,让竞赛激励学生学习,通过竞赛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在结束部分的教学时,也不要做几节放松操就可以了,此时学生已经很疲劳了,教师可以运用有趣的放松方式,如音乐放松法、游戏放松法等。在小结时要对学生的优点进行肯定,对没有达成目标的学生要鼓励。对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评价,鼓励他们下节课再努力学习。
2结语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师加入了心理教学的各种因素,学生在学习上较没有心理干预的情况下有更为明确的效果。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在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是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加大心理教学目标的研究,对教学对象进行心理教学,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周燕 单位:江苏省昆山新镇小学
体育心理学论文: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导中的实用性
体育心理学与体育运动关系
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中心现象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它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们在从事体育活动的专门条件下所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体育心理学也是教育心教育教学理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心理品质[10],是研究参与身体练习活动的人,研究的内容涉及人的心理活动,如认知、情感、动机、个性等,研究的侧重点在于如何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在参与体育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的一门科学[11].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学生身心发展出现的特点,激发了体育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者对体育心理的、深入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环境的变化使运动心理学家们逐渐重视体育心理的发展,体育心理利用人类的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和原则试图解释、预测或改变与运动相关的行为,在其中找出一些原则和指导方针使体育专业人员能够运用,帮助人们运动并从中获益[12].在人们运动的过程中会相应的产生一定的心理,即体育心理.它是与体育运动同时产生的,人的大脑与肌肉的信息是双向传导的,神经兴奋可以从大脑传至肌肉,也可以从肌肉再传至大脑,肌肉活动积极的情况下,可以往大脑传递的冲动就越多,大脑的受刺激程度就会越高,随之情绪高涨,体育运动可以改善情绪,还能培养人的意志.体育教育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增进身心健康,传授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对终身体育的实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体育活动也可以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关系更加和谐,让人们正确的认识自我等.这些都是与人的心理相关的.学习体育心理学有助于未来或在职的体育教师、教练提高自身的运动意识,熟悉符合心理活动规律的新的教学方法,并掌握测量和提高人们的潜能,也是基本的手段和实验方法.对于体育心理学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将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和知识运用于体育运动实践中,使学生了解运动参与的心理能力.而且除了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外,还能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和技巧,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为体育教学中合理的教学,训练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13].
体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
缺乏体育心理学指导可能导致以下严重问题:1)影响青少年的兴趣爱好的培养以及智力的发挥.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和身体都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的意志力容易动摇,看法和认识相对浅短、片面,对有些体育项目带有盲目性和兴趣性以及冲动性等,因此,体育心理学的指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假若缺乏心理学理论的指导,那么会不利于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技能的同时开动脑筋,大胆创造,也不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影响学生的聪明才智的挖掘和主观能动性的加强.比如在攀爬这项体育运动中,假如教师没有适当的运动心理学理论来指导学生来完成这项运动,那么有的学生可能会对攀爬形成胆怯心理,会退缩.而有的学生会对攀爬形成好奇而自作主张地去攀岩,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兴趣爱好的培养.2)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心理素质高于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实现人际关系良好的前提.比如篮球、足球等很多集体运动就可以增强学生们的凝聚力,使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团结,能相互认同和赞扬,促进彼此的学习,会加强人际间的交往,降低人际困扰率.如果我们把体育课堂视为社会的缩影,那么就应该把体育教学视为人际交往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既有教师的传授,也有学生的亲身体验,假若缺乏体育心理的指导,就不能很好的传授给学生正确的观念,会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3)严重影响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假若在体育运动中没有体育心理的指导,学生就不能对体育保持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体育运动关.学生只是在盲目的参加运动,掌握不了体育活动的技能,感受不到体育活动带来的益处,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就可能会丧失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比如在登山这项体育运动中,假如没有体育心理学来很好的指导,那么学生在登山中只会感觉到身体累,根本体验不到登山的乐趣所在,反而会降低他对登山这项活动的兴趣,从而降低运动频率,缺乏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精神,根本不会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这样一来会严重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
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方法
掌握体育心理学的知识重在运用,学习体育心理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体育心理学作为研究人们各种心理现象的科学,在推行学生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教学由于它的特殊性,应用理论进行体育教学就显的至关重要了.具体体现为体育心理学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把体育心理学理论运用到现实教学中,比如运用心理学理论中的表象训练法来实践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各项体育运动技能的形成,并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表象是对过去感知事物形象的再现,在体育教学训练和运动竞赛中运动员正是凭着自己的表象进行运动来练习或表演,假若在表象的基础上加以想象这一体育心理理论,则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注意规律就是有预定目的的,人的足额系,受训练,知识的增加等任务都是有意注意的作用,在教学中这种注意是一种主动的,服从于当前一定任务的,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任务的重要性理解越清楚,越深刻,则完成该项任务的愿望也就越强烈,从而也能够坚持有意注意.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和练习过程是以感知做基础的,如果教师能利用体育心理理论来有效指导,从各方面丰富学生的感知,让学生通过身体肌肉来感知动作,则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讲解要无误,语言简洁,以免学生产生误解,影响教学活动.在体育教学中时时刻刻伴随着复杂的体育心理活动,在教学中掌握体育心理学基本理论和运用心理学规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贯穿着整个体育教学,所以体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心理学理论在现实教学中的应用.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教学,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因材施教是现代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学生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实践体育学是符合教学发展趋势的,因此,要改革教育机制,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置学生以情感交流的情景之中,反复感受成功与愉悦,在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中,重建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男生不喜欢集体练习,集体练习这种体育活动有束缚性,负荷小,形式单一,缺乏新颖性,无兴趣等,同时男生好动也不喜欢集体练习,女生则与男生不同,她们较喜欢集体项目,不喜欢自由练习,原因是女生有依赖性,单独训练时常有害羞的心理,所以在女生训练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可以开设其他集体练习的项目,由此来适合女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因材施教才能使体育教学更好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调整和改进体育心理学理论要深入实际,转变教学指导思想,坚持教学练习学生实际,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和探讨体育心理学原理和规律,发现优点和不足之处,以便更好的改进.体育心理学学科发展及其学科体系的建立,必须以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为前提,在重视具体问题研究的同时,还要将研究成果的分析上升到理论层次,建立有特色的体育心理学,坚持教学联系科研实际.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反映学科前沿的新动向,充实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更加深刻的认识体育心理学的发展,有利于改革体育心理学理论.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在教学实践中调整心理学理论,就必须优化和更新课程的教学内容.还要丰富教材的教法,目前对于体育教学,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并没有对实用性不大的内容进行精简,因此,体育心理学理论需要进一步的精简与融合,建立自己的体系,吸收国外体育心理学的教材体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对改进体育心理学理论有很大的帮助.同时,重视加强教学实验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观看教师的教学录像,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除此之外,还需要将特定文化情境中的体育心理学知识再造,努力进行体育心理学的教育学辩护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体育负担着应有的育人作用.而且,体育不能与其他教育相脱离,不能孤立地看待体育,更不能狭隘地看待体育,体育是教育的重要载体,体育不仅给人以健康的体魄,还能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发展等其他方面的发展,给人以生命的提升.因此,只有对体育心理学理论做认真全力的辩护,才是改进和改革心理学的前提.多种体育心理学的交汇融合,是体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心理学发展的取向,多种体育心理的融合就包括自然层面、生理层面、教育层面和社会层面研究成果的有机融合.只有将融合的内容在体育实践中及时发挥作用,才能更加有效地将体育心理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今后我国研究体育心理学理论也离不开多种体育心理学的交汇融合,融合研究也会越来越重要.体育心理学研究的科学融合并不是多种理论的纯粹拼凑,而是要经过综合的系统认知,是要经得起体育实践检验的综合融合.假若对心理学的研究停留在理论学习和实验的层面上,体育心理学研究必然存在很大的缺陷,使心理学理论出现闲散,毫无头绪可言的状态,缺乏理论性和逻辑性,无法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总而言之,体育心理学的融合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综合,是在更高层次和更高理论水平上的综合创新.多种体育心理学是以一个结合体的形式存在和发展起来的,而从更高更广的视觉,我们可以认为学科发展的源头在于实践的要求,因此,多种体育心理学相融合也是实践的需要.体育心理学的蓬勃发展本身就是各种科学研究成果包括自然层面、生理层面、教育层面和社会层面研究成果的有机融合的现实产物.体育心理学的科学综合观赖以确立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现代科学心理学领域与人文历史心理学领域的整合重建.综上所述,将多种心理学进行相通融合有利于体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更好的应用.
虽然体育心理学对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促进作用已经被人们所证实,然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体育心理学的价值,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事实上体育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具体的实践应用一直都存在一个落差,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对体育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深入的研究,掌握其中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规律,经过反复的实践,将体育心理学的教学实践方法合理的应用于教学实践过程中,才能够获得相对理想的教学成果,并结合体育教学的内在规律,总结和发展一套实践性强,应用效果佳的教学实践应用方法.
本文作者:黄陆工作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心理学论文:撑杆跳高教学中体育心理学原理的运用探析
摘 要 体育田径项目教学中,撑杆跳高教学占据着举重若轻的地位。对于这个田径项目,在教学中,实施比较困难。一是由于撑杆跳高的技术难度大,二是这项运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教师若能够合理将体育心理学原理引入到撑杆跳高教学中去,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并能够使教学能够很好的开展下去。以此类比,若能够将体育心理学原理引入其他体育项目,则会使整个体育教学体系的构架更为牢固。
关键词 体育心理健康原理 撑杆跳高 田径运动
一、撑杆跳高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不置可否的是,撑杆跳高这项体育项目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但是之前一直作为一种休闲游戏,并未纳入到田径运动项目中去,之后是在1896年,男子撑杆跳高纳入到奥运比赛项目中,随后在2000年,女子撑杆跳高也纳入其中。由于撑杆跳高自身的特点,让许多初学者望而生畏。一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因为顾虑到学生的生命安全的问题,并未将撑杆跳高教学放在体育教学的重心,造成了一些本具备撑杆跳高能力学生的流失。二是,不少高校或中学所聘请的体育教师,本身也不具备专业的撑杆跳高的能力,在教学中,未给撑杆跳高一个合理的平台。三是,学生在初见撑杆跳高时,都会有点怵,不敢贸贸然尝试,学生这种畏难心理一经发酵,就会造成更多的学生不敢勇于尝试。四是,学校在配备撑杆跳高所需的硬件设备时,并不达标,更有甚者,基本没有办置这些必要的设施。硬件设备的缺乏,导致教师无法正常开展教学活动,也会影响学生学习撑杆跳高。
撑杆跳高的运动精神,旨在培养运动员的敢于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它在化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去起到了辅助作用,因为撑杆跳高这个田径项目,可以将人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参与活动,他要求学生在进行训练时,不能在任意时刻松懈,不仅仅是在体力方面,更是在灵活能力方面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另外,撑杆跳高技术难度性明显高于其他田径项目,更是它所具备的危险系数更高。教师在开展这一教学时,难免会遇到诸多问题,尤其是在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方面,教师更是得尤其注重,需要尽快找到解决方案。而体育心理学原理则在帮助教师教学时,能够很好的起到作用,帮助教师能够尽快解决教学上的难题,让学生能够勇于跨出及时步,为撑杆跳高这项体育运动,增加不一样的色彩,接下来,我们以体育心理学原理来进行剖析。
二、体育心理原理在撑杆跳高教学中的运用
(一)激励学生对撑杆跳高的内在渴望
在进行撑杆跳高教学时,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首先了解撑杆跳高的起源于发展史,通过讲述有关撑杆跳高一些著名的人物和经历,使学生通过阅读、聆听或观看视频,对撑杆跳高有一个具体的意象,让学生在讨论中,能够不由自主地将撑杆跳高的动作要领重复出来,激发他们对撑杆跳高的内在渴望。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学生出现对撑杆跳高的内在渴求时,能够适时引导学生对撑杆跳高树立一个积极、正确的形象,之后再思想方面,教师应该熏陶学生,让学生知道撑杆跳高不仅仅可以用来娱乐或强身健体,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正是因为有众多像我们这样的学生,撑杆跳高也会迎来,明媚的春天,让撑杆跳高这项运动日益繁荣。
(二)培养学生对撑杆跳高的兴趣
要知道,要想让一个人孜孜不倦的为某一项事业做出贡献,最为核心的就是让他首先爱上这项事业。撑杆跳高同样如此。教师在进行撑杆教学时,一方面要注重锻炼学生的动作要领,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撑杆跳高的兴趣能够长此以往保持下去。这就需要教师不能按照教学方案,一成不变进行“填鸭式”教学,忽视对撑杆跳高的动作要领的贯通。教师可以结合当下,近期、最火的关于撑杆跳高的体育消息,拿来与学生分享、交流。另外体育教师作为一个可以和学生直接进行情感交流的教师,应该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努力与学生沟通无阻碍。
(三)撑杆跳高教学中训练进阶
教师在结合体育心理学原理之后,应该更为人性化对学生进行训练。及时步,教师可以反复重复一个动作,让学生在临摹时,能够有一个具体意象,也可以将整套动作分解化,让学生对每一个细节做到精益求精,让学生在进行训练时,做到胸有成竹。第二步,学生在进行动作训练时,教师可以适时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在进行撑杆跳高时,教师应该让学生能够冷静思考,之后屏气凝神专注跳高,在每一个学生撑杆跳高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大大的拥抱,让学生知道自己并不是一个人。第三步,教师在设置考核标准时,应该要全方面考虑学生的每一个特点,针对每一个学生,设置不同的考核标准,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点出学生的优点及不足,让学生能够多方位了解自己。第四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能够对撑杆跳高的每一动作,每天在头脑风暴几次,反复记忆。深入到学生里的骨髓中去。第五步,校方应该及时配置达标的撑杆跳高的硬件设施,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伤害,另外,学校也应该转专门为进行撑杆跳高教学的学生及教师,配备专门的医疗小组,给学生及教师一个安全的保障。第六步,学校也不能居于一隅,要时刻与兄弟院校进行友谊赛,让学生在竞赛中,领略撑杆跳高的魅力。
体育心理学论文: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演变回顾与思考
摘要:体育心理学应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精神,紧扣体育专业的改革方向和新课改的理念。对目前体育心理学教材进行分析,提出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应注重基础知识和实践运用的结合;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加大体育心理学教材结构体系的创新;体现电子教材,网络文档与书面教材的协调结合;体现体育心理学教材内容知识的渗透交叉和多元化。
关键词: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回顾与思考
0引言
“十七大”报告中反复强调要“与时俱进”,把握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可塑性”“协调发展”体育专业人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亦是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教学,教学知识及思想的来源就是教材,因此,研究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实施教学尤为重要。体育心理学在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体育心理学是体育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教材质量会影响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了更好的发挥体育心理学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本文对体育心理学的教材体系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了解体育心理学知识及思想体系的发展脉络,找出其中的问题,提出着眼未来发展的思考,把握体育专业教学改革形势下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改革方向。目的更好地服务于高校体育专业教学。
1体育心理学教材版本系列演变及总体印象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体育心理学从教材的编排及内容的安排上已比较系统。到目前为止,有代表性且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中应用的体育心理学教材版本大致有如下几个版本:马启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1996年4月版的体育心理学;祝蓓里,季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年5月版的体育心理学;高发民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6月版的体育心理学;刘淑慧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年7月版的体育心理学;季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5月版的体育心理学;殷恒婵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8年6月版的体育心理学(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体育专业方向教材)。
从体育心理学教材出版时间来看进入21世纪,教材版本明显增多。这与体育心理学学科的研究发展及2002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课程指导纲要》不无关系,这是一个欣喜的局面。但是,还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国体育心理学的正常发展仅仅走过三十年,各方面研究还比较稚嫩,还需要努力提升体育心理学专业学科的研究质量和层次。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马启伟教材版本是最早被大多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作为体育心理学教学的教材版本,到现在许多高校还在使用。本人认为,作为体育心理学教学应根据据时展和具体形势适时选择具有时代气息和研究进展并符合实践需要的体育心理学教材,当然,本人不提倡“卸磨杀驴”的做法。有句话叫“前人栽树,后人纳凉”,过去的研究成果是未来研究的铺垫,因此,在原有体育心理学教材基础上,积极借鉴采纳和创新新的知识点和研究成果是体育心理学学科研究及高校体育心理学教学中应该提倡的。
《体育心理学》教材新版本的不断出现,反映了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研究的走向,对体育心理学学科发展起到了“发动机”作用。从体育心理学教材不同版本的内容分析来看,随着体育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体育心理学本身依附于其母学科心理学的现象越来越少,自成体系以初见端倪,而且体育心理学的实践性越来越强,有“三十而立”的气势。尤其2006年季浏主编的“十五”规划的体育心理学教材,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有十四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教材的编写,研究成果及应用性有了质的飞跃,说明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我国体育心理学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是,从这些版本的教材内容设计来看,有的教材版本“太泛”,而有的版本“太微”,并且与实践结合还是只停留在“婴儿踏步车里走的阶段”。本人认为,这不利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教材的“融会贯通”,更不利于今后学生工作过程中的“活用”。
2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演变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2.1 教材内容选择缺乏先进性和实践性的协调体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是运用体育心理的方法和技术解释和控制体育行为。在实践基础上探索符合体育行为发展规律的体育心理学新理论和新方法,达到二者有机结合在目前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中还比较欠缺。编写教材只一味的强调“研究新进展”而脱离实践,这对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刚涉及体育心理学学生以及体育心理学学科发展来讲还是“过犹不及”。
2.2 教材的功能目的缺乏性和针对性体育心理学目的功能应包括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和控制功能,即体育心理学应阐述体育心理的发生发展过程、分析体育心理及行为产生的原因、科学的预见和推测体育行为,并且运用体育心理的手段和技术、按照体育心理规律干预、控制人的体育行为。然而现行的体育心理学教材强调的大多是描述功能和解释功能,体现为陈述性知识和部分程序性知识的介绍,而忽视预测功能和控制功能,缺乏策略性知识的介绍;只有一般原理,缺乏应用指导,使学生感到学习之后难于掌握体育心理学的方法,不知如何应用,对今后的工作往往是雾里看花,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2.3 教材的概念和理论“自我革新”程度不够目前编写的体育心理学教材,在概念和理论上大多是简单的“移植”,未能很好的完成自我革新。结合新课改,结合中小学体育教学实际,切实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做到知识的拓展和运用还有待提高。
2.4 教材内容排列缺乏系统性和整合性课程结构体系缺乏整合性,出现了概念众多、知识点条块分割、借鉴的理论拼凑多、无明晰的主线组织教材、内在逻辑性联系不强。
3适应时展的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设计构想
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学校更加重视“民生工程”“人文关怀”,本着“学生发展”的思想,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兴趣,更加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加重视体育活动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体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1]。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寻求体育带来的快感以“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思想越来越迫切。可以认为,体育心理学在今后学校体育改革和休闲体育与健康指导中必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应立足于我国体育专业教学及指导全民健身的实际,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理论和方法,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明确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的框架构想。
3.1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内容的安排应范例在前,知识点在后的格局目前体育心理学教材大多是先表述概念和理论,在概念和理论中简单列举一个或几个小例子,有的甚至也不列举例证,这样直接导致的就是学生理解和领悟知识时费劲,学习效果差。本人认为,教材知识点和例证必须协调结合,且打破原有教材知识点在前的惯例,改变为先列举某一体育事件,然后以设疑的方式逐步归纳总结出相关的体育心理学知识点。
3.2 体育心理学教材应多提倡书面教材配电子教材电子教材中可制作体育项目的动画创作,动画中嵌入体育心理学知识点,有“金镶玉”的感觉,这样在体育心理学教材教学时更具有直观性,而且,信息时代,同学们在阅读电子教材时,还能体验到“操作”的乐趣。对提高学生对体育心理学学习兴趣以及对体育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必有很大好处。
3.3 体育心理学教材内容章节应设计前后章节的对比分析和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不断的分析比较和思考,才能真正领略知识的真谛。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中设置前后章节的对比分析和思考,有助于学生对整个教材知识体系的把握,能够寻找到体育心理学学习的脉络。
3.4 体育心理学教材章节概要应放在本章节后面,且内容应多样化目前体育心理学教材内容提要往往放在每一章节的前面,而且大多只是简单的对本章涵盖内容的介绍,本人认为对于学生学习没有用处。“反其道而行之”往往可以收到好的效果,因此提倡,章节概要放在每章章节后面,概要部分不应仅仅是章节内容的简单介绍,应包括:内容知识的概括;理论知识与体育实践结合思考;教学与课外实践指导建议;课外学习读物推荐等。这会提高学生对该章知识点的熟悉和运用程度。
3.5 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构建应做到学生通俗易懂,学以致用
体育心理学教材的编写应做到学生学以致用,适用社会。因此,在编写体育心理学教材时应体现体育心理学教材内容知识的渗透交叉和多元化,随着人类生存环境中突发事件的增多,在编写体育心理学教材时应有意识的设置体育运动与突发事件相关的心理章节,如体育运动与应激等。并且要做到教材内容的直观和通俗易懂。
总之,体育心理学的教材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力促体育心理学学科与体育专业教学的和谐发展。
体育心理学论文:体育心理学课程教法改革的思考
摘 要:体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体育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体育心理学课程讲解中,仅仅是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提高体育心理学教育的发展,要注意与实际情况结合到一起,综合体育锻炼、体育竞赛等等一些情况进行多方面的讲解。从实际角度出发,加强实践操作、并且在考核方式上要进行改革。
关键词:体育心理学 课程 方法 改革
在进行体育心理学课程讲解当中,纯粹的理论灌输依然是主流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都是在讲台后黑板前列出条条框框来讲述,很少有老师来和学生进行课堂互动、辅助学生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这样,学生就会对体育心理学这门课程失去兴趣、产生厌恶、即便有些学生勉强来死记书本知识,也仅仅是将经验停留在答卷上,没有真正的将应该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体育活动当中,造成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思想僵化,无法进行创新开发的思考,面对现实中存在的困难无法及时做出有效的反应,这无疑对体育心理学的发展是不利的,所以改革体育心理学课程的教法是必须的。该文根据我国教育体制现状,结合我国高校学生实际情况,对体育心理学课程改革教法做出思考与总结。
1 体育心理学教育的现状
如今,国家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并且已经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体育心理学的教育也是如此。它从原来的填鸭式的理论教学、轻视素质培养,渐渐地向着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实际应用当中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各个高校教师继续坚持改革创新地实施体育心理学的教育方针,将体育心理学教法改革进行的更加彻底。
2 体育心理学教法改革的中心方略
2.1 注重科学性、前沿性
在进行体育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引入先进的科学研究调查结论,及时地与学生们一起研究讨论体育心理学学科发展的近期消息,以此来讨论论证该学科发展的规律与先进的理论结果。
2.2 注重理论在现实的应用
体育心理学这门学科要与体育的实际活动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这和学生以后工作的主要内容息息相关,同时也是发展体育心理学所应具有的必要因素。所以,在课程讲解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讲解体育心理学在具体的体育活动或竞赛中的作用,还应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出色的体育竞赛以及体育活动都和体育心理学有着重要联系,这样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心理学的兴趣爱好。
2.3 注重讲解在学生实际当中的运用
在进行体育心理学教育的课堂中,学生不仅作为该学科的学生,又作为未来教育学生的教师,这种角色的代换是很有趣的。所以在进行体育心理学教育的过程中,要使学生们意识到这一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和实际的情况联系到一起,使得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代入感强烈,容易理解。
3 改革体育心理学教法的具体办法
3.1 完善教学体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对本节课如何来生动的导入做一个良好的构思。一个好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体育心理学课堂上,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进行导入,比如提问法、对比法、演绎法等几种方法。比如在讲解运动损伤与心理影响关联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们提问:“我们在进行马拉松长跑的时候,由于过度紧张导致比赛途中肌肉抽搐,对于这种情况应该怎么避免?”这就是提问法。通过提问来调动学生对于接下来要学习的课程的期待,学习目标明确,这不失为一个提高体育心理学课程教育的方法。
其次,教师要将知识重点做一个规划总结,按照实际的需求对教科书上大篇幅的内容进行压缩整理,不可以照本宣科地对着教材讲读。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对教材的基本概念、知识体系有个明确的了解,突出重点难点,结合当今体育心理学近期先进研究成果来丰富当堂课的教案。此外还要注意与生活实际联系到一起。相对于课本上理论概述这些静态文字,学生更能接受和他们密切相关的生活细节,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恰恰就实现了理论和实际相互结合,对于学生将来从认知到实践的过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2 加强实践教学应用
体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其特色是优先解决现实当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教师应该从实践环节重点着手,发挥出心理学的特点,重点进行体育活动以及竞赛中实践讲解,增加心理学实际应用与体育竞赛训练中所占比重,使学生们对体育训练以及竞赛的指导和安排有系统的规划总结。这样就会使得学生们在接下来的体育教育中可以拥有更好的竞争能力,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自己将来就业中会接触到的体育知识以及训练方式方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然后建立一套新颖的考核机制,由于单纯的笔试考核很难真正的考量出学生们对于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因此可以将的成绩的百分之六十放到平时的成绩当中,另外的百分之四十可以当作的理论考核。当然,对于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所遇到的困难或者可能遇到的困难所做出的应对反映都可以当作一个评分的参考。
3.3 加强教师的职业水平素质
在进行体育心理学教法改革过程中,教师的能力水平也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授课过程当中,应该突出体育心理学教育的特点,一切以实践为主,培养技术应用的技巧,面对国家对于高校体育心理学课程的改革,教师及时做出调整,充分的适应国家的改革,使学生在课堂中为主动。此外,授课教师也要不断的进行知识的更新,如今的体育心理学研究水平的发展呈非常迅猛的势头,只有教师保障始终站在世界科研理论的前沿,才能教育出将来在体育教育事业中有科研贡献以及方式革新的学生来。
3.4 增加考核方式的种类
由于体育心理学所包含的知识面比较驳杂,原理多种多样,同时课时有限,内容涵盖面积非常广。若同其他学科的考核模式一样的话,就会造成在考核试卷中的涵盖不,仅仅是填空或者问答等形式。忽视了最基本的心理学运用。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达不到考核的目的,无法对于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同时,这样的考试方法还会造成教师授课时候的压力,导致教师只能是向着考试大纲靠拢,不能正确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无法培养独立研究创新的精神。同时,在某一方面也削弱了学生对于体育心理课程的重视程度,给与学生一种在课堂上可以不用心听讲,无视老师的积极引导和鼓励,仅仅地通过考试前夕的强行背诵,硬性记忆以及临时抱佛脚的态度来考试。所以在研究了国外的一些考核方案,总体来讲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及时,要注重知识面的积累,扩大包含知识重点,这就要求试卷里面题目数量要大。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导致学生回答每个题目的时间就要相应的减少。综合考虑起来,应当加大选择题的题量。因为选择题相对于问答题来讲,具有答题耗时短,对于填空题又有机会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选择题数量的庞大可以提高涵盖知识点的面积,答案的又能提高学生的客观判断的能力。
第二,要注重平衡发展能力,在考核过程中,要做到既能考核理论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到具体实践起来应变的能力,这无疑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要做到这样,就必须对于理论研究有一个很深的把握能力,要注意运用体育心理学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发生的问题,要做到出题灵活,范围广阔、具有发散性,同时还要有客观性。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于心理知识在体育运动训练以及一些体育竞赛中的问题灵活解决,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第三,注重平时的成绩,因为要了解一个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情况,尤其是像体育心理学这种学科,更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到平时的课堂表现上。教师要积极发掘出在课堂内表现突出的学生,并且积极培养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并且还要经常监督学生课后作业完成的情况,以便于学生可以及时地将本节课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牢靠,只有理论知识扎实,才能够进而发展成发散性创新思维。同时,为了更好的进行体育心理学的深入研究工作,势必要对平时的表现程度进行评估,这主要包括在课堂的随机提问,作业完成的情况以及质量,这些都是评价学生平时学习态度以及成果的重要客观资料。
4 结语
该文通过对体育心理学教育特点进行分析,从如何改革体育心理学教法方面入手,简单讲述了该如何进行体育心理学的改革。要求教师在教授体育心理学课程的时候,要通过与实际心理学在体育竞技以及训练中的应用方面来积极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不仅对于教学的方法进行改善,还要将最终的考核方式做一个调整,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彻底地对体育心理学做出改革。
体育心理学论文:浅析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及其应用
摘要:相关研究表明,在进行不同的体育情境过程当中,人会相应产生各种错综复杂与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而这种心理活动所折射出的心理现象,同当前的体育活动当中的关系是双向性的,会产生互相作用与反作用之效,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除了受制于心理学发展之外也可以促进自身心理机能等方面的有效发展。本文将对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当中的具体作用以及应用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不断强化心理学对于体育教学的影响,进而提高体育教学水平。
关键词:体育心理学;体育教学;负面心理特征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体育心理学开始独立于运动心理学而单独存在。作为心理学领域当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体育心理学是一项致力于研究在体育活动条件之下人们心理现象发展与发生规律的一门专业学科,它是我国体育教学当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其承担着提高学生基本技能与技术、提升学生体育综合素质与学生体质等多项任务。尤其是对于专业体育院校而言,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更离不开体育心理学的辅助与支持,体育教学同体育心理学之间的有效整合,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与体育技能。本文将对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当中的具体作用以及应用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不断强化心理学对于体育教学的影响,进而提高体育教学水平[1]。
一、在体育教学当中引入体育心理学的具体作用探析
体育心理学同体育教学的关系是互相影响与支持的,二者缺一不可。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适当引入体育心理学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大致如下:
首先,从内心活动层面来看。如前所述,在长期对体育心理学进行研究的过程当中表明,在进行体育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会将自身置于特定的体育情境状态之下,因而会产生许多错缩复杂与丰富多彩的心理状态,这些产生的心理状态同体育活动之间具有双重影响性。我们知道,内心活动的关键在于表现一个人的内在与精神修养,也正因为如此,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不断提高人们内心活动模式以及需求已然成为了体育教学环节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同时,这也是素质教育得以实施的基础所在。其次,转变学生负面心理特征。当前,我国教育的方向是素质教育,在这种教育模式当中,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创新能力、发展能力的有效遵循,来达到提高与开发学生自身潜力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我们知道,在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学效果好坏与教育质量的高低会对学生运动能力以及身心健康产生正面影响,与此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动力等也会带来一定影响,在这个过程当中,对于学生综合因素也相对更为重视。也正因为如此,必须对体育心理学加以重视,充分遵循学生心理规律与社会发展趋势,最终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与运动技能。
总的来讲,对于学生心理层面而言,体育活动具有对抗、宣泄负面情绪之效,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当中,运用体育心理学当中的规律与原理实现教学,有助于减轻焦虑心理以及压力负担,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体育教学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之一,同时,也能较大程度为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提高参考依据。
二、体育心理学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当中的应用分析
如前所述,我们知道于体育教学而言,体育心理学有着重要作用,那么应如何对其进行应用,笔者将其归结为以下几点:
及时,消除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过程当中的恐惧与胆怯心理。一般来讲,当学生自我认为自身技术能力与体能水平与所需要求相差较大之时,就会自然而然产生一定的恐惧与胆怯心理。当然,体育学习也是如此。而对于体育学习而言,一旦学生在自我学习过程当中产生这种现象,进而就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无助感”。其对个人影响大致为呼吸与心率的不断加快,脸色苍白与血压升高,并伴随冷汗现象产生,破坏原有自身的动力定型。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在心理上,都会影响他们自身的行为以及反应。努力提高他们自身的“应激”能力,使之可以控制自我情绪,在此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展开适应性训练,使之恢复到正常状态[2]。
第二,提高学生自我集中力。我们知道,注意是心理层面上对一定对象的集中与指向,一般来讲,注意可分为有意后、有意与无意注意三种。在对注意进行提高之时,必须首先提高他们的有意注意,进而升华至有意后注意。在进行授课之时,也就是说教师可根据学生自身的体育兴趣来对教学进行组织,教师可实行手势、眼神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注意度。在这个过程当中,对于尚未集中自身注意力的学生来讲,教师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提高他们的注意力。比如轻松幽默的调侃、眼神的发挥等方式,都可以在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不影响到其他学生学习上的注意力,更好地服务于教学,长此以往,学生就可从无意上升为有意后注意。通常来讲,这种注意是一种无形当中所形成的默契,这种注意力可有效提学生注意力,进而保障课堂的高效性与趣味性。
第三,利用多种心理教育形式来不断调整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当中的动作错误与偏差。体育教学同其他科目的教学一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同样需要一些辅助性的方式来完成教学,比如教学小结、下节预告、批评与表达等手段,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进行启发性、阶段性的信息反馈。具体而言,教师可在下课之前,根据课堂学生动作情况与教学任务的完成度,对他们所存在的各种不足加以评析,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动作进行指导与分析,让学生能够明确动作目标,了解自身学习情况,进而提高他们的体育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根据学生表现情况,对他们的技能掌握程度、学习态度分别给予批评与表扬,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所做动作加以调整与评定,并在课堂结束之时,对下节课的内容进行预告,从而有效保障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提高课程的连接度[3]。
三、结束语
在当前体育心理学对于其相关教学的促进与提高作用已经早被人们所证实,但从实践层面来看,怎样更好发挥体育教学过程当中的体育心理学自身的价值,还仍是一项有待发展与完善的课题,在理论与实践之间仍存在巨大落差。也正是因为如此,只有经过不断的研究与分析,才能加深对体育教学的掌握力度,从而有效了解体育教学规律以及其教学特点,无数实践表明,只有经过不断的实践尝试,体育教学才能同体育心理学的发展相适应,二者才能更好整合,也只有如此,才能发展与总结出一套兼具实践性与科学性的体育教学之法,更好地服务于体育教学。在今后的工作与教学过程当中,广大业内人士还要加强对其探索,只有基于实践的基础之上所得的经验才是最科学与系统的,也才能切实服务于体育教学。
作者简介:滕统华(1981-),男,籍贯:吉林省吉林市,职称:讲师,研究方向:运动心理学,单位:吉林体育学院。
体育心理学论文:论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心理学的应用研究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心理学是十分重要的。在比赛中,心理素质较好的运动员会发挥出正常水平,甚至能发挥出超水平,心理素质欠佳的运动员则往往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在开展学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掌握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减少学生情绪方面的不利因素,尽可能的提高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动性,将素质教育的这一目标落到实处,也使得教学的质量得以提升。本文从六个方面展开讨论体育教学中体育心理学在应用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体育心理学;体育教学应用;内容;意义作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竞技体育的竞争日趋激烈,于运动员而言,身体训练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体育教学中,心理素质这一影响运动状态的因素是不容忽视的,甚至于有时候在竞技比赛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体育心理学是一种专门性研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体育心理学的应用在体育教学中起基础性作用,是体育教育心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练员应根据学生各自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心理调节,促使他们的心理状态良好,利于比赛成绩的发挥。所以加强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体育心理学的内涵
在我国,体育心理学是最近一些年从教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衍生出来的一门学科,所以我国的体育心理学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就体育心理学的概念而言,它是体育心理现象研究的基础,体育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在其中有明确阐述,指导人们关于体育的教育学习,同时它也对心理学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起一定作用。
现如今体育心理学研究已经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其发展速度也很快。西方国家体育心理学的内容结构则跟它们的差异十分明显:1.苏联等国家侧重于从理论,而西方国家则侧重于从实际应用。2.苏联等国具有比西方更为严谨和逻辑性更强的内容结构。3.当谈及运动者的心理状况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时,苏联等国家所涉及的范围较窄,西方国家则考虑得比较周全。
根据上述体育心理学的内容结构三个方面的特点,我们应采取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1.结合青少年生理心理学基础特点,按照我国体育教育的总体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和探索。2.从身体锻炼的心理学特点进行研究。3.从心理特征对我国民族整体素质体育基础的提升上进行研究。4.进行体育锻炼与学习的关系方面的研究。5.关于体育学习对日常的学习起指导作用方面的研究。6.关于进行体育活动整体的心理和精神卫生方面的研究。7.人才培养中体育学习心理因素方面的研究等。只有把满足我国实际的内容与方法方面的研究明确下来,才有助于充分发挥出我国体育心理学的教育作用。
二、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体育教学指导着运动训练的开展,通过体育教学,学生应首先对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有一个了解,随后才能开展严格而又系统的科学训练,这样有利于巩固运动技术,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成绩,以更好地在竞技比赛中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取得优异的成绩。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体育心理学的应用在体育教学中起基础性作用,是体育教育心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在体育教学中应用体育心理学的作用
进行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的开展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不断健康的发展。在开展学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把握体育心理学的应用方法,减少学生情绪方面的不利因素,尽可能的提高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动性,达到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提高两不误,将素质教育的这一目标落到实处,也使得教学的质量得以提升。
(一)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产生的负面情绪
通常学生在体育的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类似恐惧,无奈,焦燥等不积极的不利情绪,这样不利的情绪如果产生,学生就会因为这种情绪无法建立充分的自信心,没有了自信心就无法发挥正常的的运动体能水平。在这样的状况下,学生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都会产生不利的变化,因而会影响教学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采取一定的办法,找到产生这些不利情绪的原因,在学生的心理方面给与一定心理学方面的干预,把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疏导,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完成学习中的动作,不断的总结,熟悉,学会掌握各个动作的要领,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断建立信心,是自身的学习过程逐步发挥更好的状态。
(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上好体育课的关键是能否吸引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通过简短灵活的问答、新颖有趣的练习、机动多变的队形操练等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比如一个关注的眼神或是一句幽默的话语,都可以让学生重新集中注意力,以使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这种轻松愉快的方法与途径,提高学生注意力,完成教学要求,达到良好的教学
(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的产生是学生自发学习的原动力,是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的重要途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欲望,而合理运用体育心理学就可以达到此目的,并为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基础。
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学习是十分重要的,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自觉地进行体育学习。
(四)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促进他们的学习开展
教学中,教师应做好教学总结,运用表扬、批评、提前告知课程内容等方式及时反馈学生信息,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态度、掌握技能的情况、教师应给予相应的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便于他们调整学习情况,在学生明确了课后练习重点后,要把下节课的内容简要告之学生,使学生能够结合上节课和下节课的内容,便于下节课的开展。
(五)掌握学生的运动负荷,保持身心健康
学生在进行基本部分练习时,有一定量的运动负荷施加给机体,这不仅使肌肉处于紧张状态,而且使运动中枢神经系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必须进行放松练习,缓解肌肉疲劳,比如环绕操场走两圈,做简单的舞蹈动作,使学生的机体逐渐恢复过来,这些舞蹈是优美的,因而大脑皮层的兴奋点转移,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得到控制。这就使紧张的肌肉得到放松,神经系统兴奋点得到转移,因而使学生的机体很快恢复过来,心理上也得到平复。这不仅是体育教学异于基础学科的一个地方,而且应该作为体育教师的教学重点。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心理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把握他们的心理活动规律,帮助他们掌握技能,提升运动能力;体育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坚实性和性依靠体育教学心理研究保障。目前,我国对体育心理学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为此,应加快我国心理学体系的建设,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指导体育教学的良好开展,发挥体育心理学的价值。(作者单位:西北大学体育教研部)
体育心理学论文:体育心理学在训练和竞技比赛中的应用
摘 要 本文利用体育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对运动员在训练和竞技比赛中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手段,为促进运动员比赛成绩的提高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 体育 体育心理学 心理障碍
一、前言
在体育比赛中,由于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变化,会导致不同的比赛结果。有的运动员训练成绩较稳定,但比赛却不能发挥、有的训练成绩平平,但比赛时却超水平发挥,这些无不与心理因素有关。体育心理学就是主要研究人们在参加体育运动时的心理过程,如感觉、表象、思维、记忆等,研究体育运动训练过程和运动竞赛中有关人员的心理特点,赛前的心理状态,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等,以帮助教练员、运动员寻找可以使运动员达到心理状态的途径或方法。为此,本文主要探讨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进行分析,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使运动员养成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确保在比赛中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
二、在训练和比赛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过于紧张或焦虑
过分紧张和焦虑情绪是引起运动员竞赛成绩下降的最常见的心理原因。一般来讲,适度的紧张有助于激发运动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过于强烈的紧张情绪,就会影响技术和心理潜能的发挥,使运动成绩下降。一般来说,在比赛前这种由紧张和焦虑情绪引起的心理障碍反应较高,在比赛中随着心理能量的逐渐释放,该不良情绪会有所缓解。
(二)注意力难以集中
注意力难以集中是指心理活动对特定的对象难以指向,注意力不能从某一对象转移到其他对象上以及不能正确地分配注意力。在比赛的,经过长时间持续高强度的集中注意力后,身体和心理都已经非常疲劳,此时心理上就会产生厌倦情绪,导致精力分散。还有的运动员是由于技术要领不熟练、缺乏信心导致的过度紧张,使运动员无法正常发挥水平。
(三)身心过于疲劳
在训练中,如果训练方法失当或练习过度就会引起生理和心理两方而的疲劳。生理上主要表现为浑身乏力、肌肉疼痛或痉孪、感觉迟钝、嗜睡等,心理上则出现厌恶、惧怕、精神涣散、紧张不安、反应迟钝等情况,这主要是由于运动负荷过大,运动员在高强度状态下持续运动产生的神经性疲劳;此外,训练内容和训练手段的单一化,以及训练环境的恶劣,如天气炎热、高压缺氧、场地器材不规范等都会引起心情紧张烦躁、压抑不安而产生疲劳。
三、运用体育心理学进行心理训练和调节
运用体育心理学进行心理训练和调节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运动员在紧张的训练、比赛中,完善、地完成活动时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是对运动员的大脑所进行的专门训练。它主要是通过第二信号系统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采用外部言和内部语言来调节运动员的心理状态。
(一)意志力的培养
作为一名的运动员,要忍受很多一般人不能承受的辛苦,因此,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是必不可少的。按照体育心理学,意志支配行动的过程首先是动机的产生,其次是行动目的的确立,再次是行动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就是克服困难执行决定。因此我们在训练中就要根据以上几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
(二)情绪的自我调节
在比赛和训练中运动员小可避免的要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心理状态要受到这些情绪的影响。那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有助于运动员的行为适应。但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或者持久性的消极情绪则是对运动员十分有害的,我们应设法避免或减轻它们对运动员的影响。
1.合理宣泄
当情绪发作时,人体内潜藏着一股能量,须借情绪的发泄来加以释放,否则积聚起来对运动员的身心是非常不利的。比赛中我们经常看到运动员在兴奋或愤怒时大声叫喊就是这个原因。情绪的宣泄途经分为自接和间接两种方式,运动员应在不伤害他人和自己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宣泄途径。
2.适当控制
对正常的情绪需要宣泄,而对不良情绪则要控制。一般情况下,运动员控制不良情绪的手段有:(1)以自己的理性认识来控制个人的情绪。(2)当产生强烈的不良情绪时,有意识地分散注意力,使情绪得到缓解。(3)用一些自我调整法控制情绪,用心理过程来影响心理过程,达到松弛入静的效果,使紧张和焦虑的情绪解除。
(三)自信心的培养
运动员参加比赛小可能总是取得理想的成绩,难免会受到挫折和失败。如果运动员对自己信心不足的话,情绪上就会产生很大的波动,这必然影响运动成绩的提高。因此,教练员要用多种方式如评价激励、心理暗示等来肯定运动员的表现,对他们的进步及时给子表扬,使运动员增强信心,提高自我心理控制的能力。
(四)训练和比赛中常用的心理调节方法
1.音乐放松法
一些运动员在大赛前由于压力过大容易导致精神忧郁,情绪低落,对于这些运动员,听音乐可以有效地调节他们的心情,也可以帮助其集中注意力。不同的乐曲其作用也不尽相同,运动员可根据不同的心情和需要来选择不同的音乐。
2.注意力调节法
在比赛前或比赛中运动员产生紧张情绪时,运动员应主动采取措施,强迫自己的注意力从引起紧张的事物上转移到一些轻松愉快的事情上。待情绪趋于稳定后,再使注意力回到现场的竞赛中去。在平时的训练中也应多贯彻这种心理训练方法和手段,使运动员既有紧张情绪的体验又有自我控制紧张情绪的能力。
3.回忆法
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欠佳时,要保持头脑清醒,稳定自己的情绪,系统地回忆所学的技术动作和动作要领,形成正确的肌肉感知,体验当时的身体感觉和情绪感觉,进而积极找回正确感觉,以增强信心、恢复自己正常的水平。
4.放松训练法
放松训练的方法有多种,包括肌肉渐进放松、闭目养神;音乐放松、情景放松、语言暗示放松等,但基本原理都是通过意念控制使肌肉放松、宁神静气、均匀呼吸,以加强抑制和减弱交感神经的活动,使运动员从肌肉到骨骼关节,从外部感官到大脑皮层都逐渐放松。通过这些具体放松动作,使整个机体和心理活动都处于放松状态,从而缓解紧张情绪,减低心理压力,提高肌肉感和能力,增强自我调节情绪能力,进而使运动员集中注意力,信心十足地准备接下来的训练和比赛。
体育心理学论文:体育训练与比赛中体育心理学的应用解析
摘 要:主要围绕体育心理学知识进行分析,通过了解运动员在体育训练以及比赛过程中常见的心理状况,提出几种解决的措施,从而培养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在比赛中发挥出较高的水平。
关键词:体育训练;比赛;体育心理学
一、在训练和比赛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对于一些运动员来说,由于教练给运动员的任务量过大,训练难度较高,教练、家人给予了较高的期望等原因,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导致在赛前过于紧张或者焦虑。此外,在生活中,运动员也会有许多烦心事,或者由于长时间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心理上产生了疲倦,身心疲惫,注意力难以集中。大量的体育训练之后,运动员往往身体过于疲劳,或者在比赛过程中,由于自身处于不利地位,运动员很多不良情绪在内心积蓄,这些状况都严重影响运动员在比赛中成绩的发挥。
二、运用体育心理学进行心理训练和调节的措施
1.培养意志力,增强自信心
想要成为一名的体育运动员,首先要学会忍受艰辛,据此分析,培养运动员的意志力是运动员变得更加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根据体育心理学,运动员在支配身体行动时要经过大脑意志的驱使,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有行为动机的形成,然后再对行为的目的性进行明确,随后,运动员要对行动的方式以及进行的战略规划并抉择。,为了完成使命,更要不断地克服艰难险阻,出色地完成任务。在运动员的日常训练过程中,要根据上述的行为过程,对成员的各个方面进行培训,做到有针对性地各个攻破,培养运动员的行为动机教育,让他们在思想上有一种更高、更快和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并有针对性地培养运动员的行为意识、更有效的训练,以提高其组织能力,最终培养运动员训练的主动性,让运动员具备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意志品格。例如,在日常的体育训练过程中,教练要了解学生的身体情况,训练中应不断加深训练难度,逐渐增加运动量,同时,还要对运动员提出相应的要求,使他们合理运用自身的意志来完成体育训练任务。当运动员身体疲惫时,教练应该根据每个运动员所能承受的身体负荷,继续增添平时的训练任务,让运动员学会通过意志力的利用来克服困难,对心理与生理上的困难发起挑战,努力克服。这样做,不但能够使运动员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而且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到既不妄自菲薄又不骄傲自负,从一点一滴的进步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2.情绪的自我调节
(1)合理宣泄。人类都有情绪消极、兴奋或恼怒的情况,此时身体里会暂存着一股巨大的负面能量,如果不能释放出去,会严重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如果运动员存在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发挥,也会对他们的身体状况造成不利影响。
(2)适当控制。情绪一般分为正常情绪和不良情绪,针对正常情绪,运动员要学会宣泄,对于那些不良情绪,运动员要学会控制。运动员在训练或者比赛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良情绪,运动员要具备辨别不良情绪的能力,在认清不良情绪之后要尽量避开或者努力去克服。要学会分散自身的注意力,从而使那些不良情绪得到削减和缓解。要学会自我调整,从而使运动员处于心理放松的状态,缓解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
3.训练和比赛中常用的心理调节方法
(1)音乐放松法。在我国,有许多运动员在比赛之前,由于精神压力太大而精神忧郁,情绪难以控制。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运动员可以通过听舒缓的音乐来缓解情绪,使运动员在注意力集中的同时,保持正常的情绪。
(2)注意力调节法。对于一些运动员来说,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表现优异,但是在比赛之前或者正在比赛的过程中,会有非常大的压力,产生消极情绪或者紧张不安。因此,运动员要学会转移注意力,将这种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比如,和好友聊会天或者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4.教练员的正确引导
在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教练值得注意的是:(1)对运动员的训练规划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周到,做到训练内容从简单到复杂,训练量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从而培养运动员的自信心,分享成功的喜悦。(2)注重训练的情境教育,在创设情境中,要与艰苦的条件相结合,从而激发运动员的斗志,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使他们具备体育训练的主动性和责任感。(3)在一段时间内要对运动员进行测试,并针对测试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也可以适量地实施一些奖罚制度,从而提高运动员对体育训练的兴趣,调动他们对体育训练的热情。
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竞技的水准也越来越高,它已不仅仅是身体技能的竞争。不过,多年的统计显示,很多运动员由于各种心理原因,在体育比赛中发生了各种状况。因此,运动员要克服心理困难,从而实现体育竞技成绩的有效提高。
体育心理学论文: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心理素质
【摘 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无论是对大学生今后成就事业还是走好人生之路都起着至关常重要的作用。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女学生,不仅培养了自己的各种能力,同时也磨练了意志,这对女大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将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女大学生的体育教育,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使之能与未来社会相适应。
【关键词】女大学生;体育心理学;心理素质;意志品质
1、前言
目前女大学生在人数上占高校学生人数的比例越来越高,进入工作岗位女性同样将面临着工作的压力,同时将承担起家庭重任和生儿育女的责任,将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和责任,这就对现代女性提出了更高的心理素质要求。体育对意志品质、心理素质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学习、训练的同时很好的利用体育心理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体育心理学的相关介绍
2.1体育心理学的定义
关于体育心理学的定义,不同时期有着不同观点。在体育心理学的初创阶段,体育心理学被简单理解成是一门体育加心理学的学科,人们往往用普通心理学或教育心理学原理来解释体育中的有关问题。近些年来,体育心理学进入了发展的起步阶段,越来越多的体育心理学者认识到,作为教育心理学分支学科的体育心理学应该有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并应尽快建立起自身的理论体系。因此,体育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体育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祝蓓里等人指出,体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研究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包括体育教学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的专门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体育心理学被理解成是研究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和竞赛活动中心理问题的学科。
总之,体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体育教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竞赛以及体育锻炼等情景中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2.2体育心理学的意义
学习体育心理学可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要, 这有助于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可采用一些心理技能训练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和调节情绪状态;如何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提高训练水平; 怎样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使运动员处于比赛状态,充分发挥较大潜力,获得优异的比赛成绩; 如何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消除疲劳,调节情绪,恢复良好的身心状态。
3、体育与心理发展
体育对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体育实践和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可以使人的个性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表现、训练和发展。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影响有所差异,如在集体对抗项目中,学生的互助合作、默契配合、顽强拼搏的意志性格得到发展;高难、惊险的技巧项目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勇敢、果断和顽强的个性品质;通过激烈紧张的比赛,可培养学生控制自己情绪和意志的能力,发展运动智力和品德。体育教师应注意在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促其发展相应的心理品质。
一般认为,体育运动具有以下意义:①增强安全感和自发性;②提高独立性;③消除紧张;④有助于形成友谊、声望和领导地位;⑤提高自己的价值观。体育之所以能促进心理卫生主要是因为:①坚持体育运动可以使人体格强健、耐心持久,提高身心适应能力,从而增进热情积极、勇敢坚强等个性品质,克服懒惰散漫、胆怯懦弱等消极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②体育运动常以竞赛形式开展,竞赛中的成功可以提高自信心并争取更高的目标,可以得到同伴和集体的承认,可以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有利于经受挫折考验,保持社会心理平衡。③体育运动是通过身体活动进行的,它具有社会性、公开性等特点,有利于人际沟通和培养形成健康的群体心理。④参加体育运动可缓解或转移各种消极情绪,尤其是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某些持续而有节奏的运动项目如健美操、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还可以减缓或治疗某些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等。另外,体育对开发智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都有积极作用。
4、根据女生心理状态科学的运用体育心理学进行指导
人的心理状态是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总的特点,它是一种整体的综合的心理现象。心理状态对人的活动、心理发展、身心健康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体育心理状态是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总的特点,呈现出健美性、适应性、竞争性、价值性、厌倦性的特点。
按照心理活动的性质,可将心理状态划分为:动机状态;认识状态;情感情绪状态;意志状态四种。应当说明,由于心理状态是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且具有完整的性质,它们之间可以是重叠的、联系的、渗透的。在参与体育运动中,可以将体育心理状态氛围六种类型。理想型:兴趣动机较高,认知能力较好,情绪稳定,意志力强,善于人际交往。认知型:兴趣动机较高,认识能力较好,情绪稳定,意志力尚好,善于人际交往。意念型:兴趣动机、情绪态度、认知能力均高于一般水平,意志力和人际交往稍差。情绪型:兴趣动机一般,认知能力和人际交往稍差。情绪型:兴趣动机一般,认知能力和交际能力稍低,但情绪态度和意志尚好。淡漠型:动机兴趣和认知能力低,情绪态度和意志力不够,不爱人际交往。厌倦型:兴趣动机、认知能力、情绪态度、意志力、人际交往很差。
女大学生对体育的健身、娱乐、教育的价值功能的认识具有较高的共性;大多数女大学生的体育态度积极;健康、娱乐和减肥是女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女大学生的体育行为表现在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上明显不足,在体育行为上表现出与态度的不一致性,不良的外部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交互作用是其行为弱化的关键所在。
身体的发育状况与体育心理状态类型密切联系,在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中,营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环境,在意志力的培养上加大力度,对学生提出针对性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引导、调整、调控,促进女生体育心理状态的转化。
5、总结与建议
科学的利用体育心理学对学生进行指导有助于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消除疲劳,调节情绪,恢复良好的身心状态;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进取、勇于拼搏,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在实际教学运用上总结出一下几点建议有利于更好的起到作用:
(1)加强对女大学生体育参与心理的研究,探索符合女大学生身心特点的体育教学形式,开设女大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选项课,注重女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的培养,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2)在体育教育中,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德育,引导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和品质。体育教师要以身作则,特别是女体育教师要为她们做好榜样。在体育活动中,要积极鼓励她们克服困难,战胜自我,使她们深刻体会体育锻炼带给她们的良好改变,强化体育意识。
(3)学校要加强体育场馆的建设和开放,为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每学年要积极组织开展多项目、多层次、多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尤其要照顾到女大学生这一群体,鼓励和创造条件,为使更多的女大学生能够积极投身于体育锻炼中提供良好的体育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