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园林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园林规划与设计论文: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重大转变与对策
内容摘要 阐述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重大转变,从学科观念,支撑专业,人才教育,实践趋势等方面,论证转变期该学科专业的定性,定位,定型和定向以及相应的人为对策。
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学术研究的影响,工程实践的示范,国务院学位办对于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以及环境艺术与旅游规划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来自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影响,制约,激励,促使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正在进行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重大转变。对此,作者基于多年的研究,认为确有必要认清形势,理顺思路,明确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所处这一转变的定性,定位,定型和定向,采取相应的实施对策。
1 定性——加速学科专业观念转变
与全世界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潮流同步,向国际同类先进学科专业看齐,在过去的20年间,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与教育正在从以古典园林为核心的传统园林设计转向以现代景观为核心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知识体系,实践取向这四方面都发生着结构性的转变,并且,随着新世纪的进入,这种转变正在加速。对此,本文称之为转型期我国风景园林世界的转变。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国国务院学位办于1998年之前制定的本科专业目录名称,1999年起,该专业名称取消,仅在硕士点设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方向专业中有此名称][国际学科名称为Landscape architecture]在国际上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而独立存在的。在中国,尽管在过去的大半个世纪中,该学科依附于传统园林,已有断断续续的生产发展,然而,就现代与国际接轨的学科意义而言,这一学科专业目前尚处于形成初期,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结构分化,重组,转变。学术方面,一是受到中国传统园林,农林园艺,建筑规划的影响,二是受到国际景观建筑学学科专业的推动;社会实践方面,一方面,迅速发展的景观与园林建设的市场需求为该学科专业提供了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鱼目混珠,外行多于内行的状况,导致该专业实践成果缺乏原则,“克隆”国内外景观实例成风,水平难以提高。对此,首先需要在学科专业观念上有一个重大转变,是解决转型期该学科专业“定性”问题的基本出发点。这一观念转变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学科关注重点的转移和范围的扩展;从传统园林到现代景观的重点转变,从单一传统专业扩展为综合交叉的现代专业;二是随之而来的学科核心内容的转变;从以植物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到以包括植物等多种元素构成的以景观为核心的综合环境规划设计。中国风景园林界的这种观念转变已具备了客观条件基础,其来源于近年迅速扩展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市场需求与工程实践。与过去几十年的实践相比,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项目种类,规模和工作深度均以大大扩展。列如,在许多城市发展规划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已从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中分离出来而作为一项相对独立的规划;又如:近年兴起的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滨水区规划设计,街道景观设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新型的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交通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等等。事实上,这些景观工程实践的类型,规模,深度已经与国际同类行业的实践接轨。随着国外高水平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介入和国内景观规划设计院所日趋国际化的景观规划设计的操作方式,学科专业观念的转变与国际接轨的实践操作已深入人心,势在必行。这一观念转变的主观条件是国内一批专家学者数十年坚持不懈的追求,倡导,宣传,开拓。诚然,时至今日,在专业名称的理解上,仍然主张各异,称呼有别,反映出对于该学科专业理解上的差异和观念转变上的不同。对此,作者呼吁,重要的不在称呼,关键是需要就以下三方面学科专业基本原则达成共识:
(1) 专业现代核心:广义的景观规划与设计;
(2) 专业传统根基:园林营造;
(3)与近邻专业的关系:该专业在建设界是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形成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相互无法替代的学科专业。
面对来自主客观两方面的转变,作者认为,对于原本就属于交叉学科的,多元化的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百家争鸣,各抒己见,这是需要的。然而,纵观古今中外学科专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在学科专业根本问题上,在学科专业的基本定性上,的确需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求大同,存小异”,协调出一个统一的认识。
2 定位——实行学科专业的实质性扩展
当今中国风景园林学科正在迅速扩展。传统风景园林界由园艺植物和建筑规划共统天下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传统风景园林,环境艺术,旅游游憩三大专业共创景观规划设计天下的“三国格局”。不足为奇,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其核心就是这三大方面综合而成,即所谓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刘滨谊1999]。一元是艺术,即以景观环境形象为核心的景观艺术,在这方面,环境艺术专业最为擅长;一元是物质环境的规划设计,即以植物的综合运用,以环境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艺术与技术,这是园林专业的强项;此外,园林绿化也好,环境艺术也好,所营造的景观园林环境终究是为人类所使用的,这就涉及到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什么样的环境为人们所喜爱,什么环境下会引发什么样的行为活动,等等,进一步通过组织人的活动,安排娱乐休闲时间,这样又引出一个大的分支,国际上叫有憩娱乐学。在中国名义上没有这个专业,但在实际上正在从旅游管理、风景园林学科中产生。这就是三元中的又一元。从与这三元相对应的教育来看,目前全国,设有园林专业的大专院校有约100所左右;设有规划专业的大专院校有50所左右;设有旅游管理(旅游规划方向)类专业的大专院校约80多所。尽管迄今中国还没有“景观规划设计”这一学科专业名称,这些院校专业背景也不尽相同、专业名称各异,或是一级学科、或是专业、或是某专业中的方向,但都在培养着从事景观规划设计的人才。从与这三元素相对应的规划设计院所来看,国内已存在风景园林类、环境艺术类、旅游艺术类、旅游策划规划类三类规划设计院所,其工程实践的核心也都是景观规划设计。
从学科基本组成而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科包含这三大方面。从专业操作过程看,环境艺术以“设计”为全过程,风景园林以先期“规划”、后期“设计”为全过程,游憩娱乐以项目选取、游人活动组织管理的先期“策划”和风景园林景区运营的后期“管理”这四个过程的结合构成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全过程。
从学科发展演化来看,环境艺术、游憩娱乐都是近现代、工业革命以后引入的,园林专业则较为传统。
学科支撑专业的增加、过程的完善、实践领域的扩展,这是当代任何具有竞争生存力的现代学科的必备条件。对于当前中国风景园林学科,面对未来学科之间的竞争,这种学科与专业的扩充无疑有利的。但是,目前国内三个专业及其托主管部门之间缺乏交流、各自为主的局面已经造成了学科上的混乱。应当改变目前这种群雄逐鹿的“三国格局”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三位于一体”。为此,对于这一学科专业的整合“定位”,中国风景园林界和国家建设部理应为主,担起重任。
3 定型——实施专业教育的大调整
首先是专业教育结构层次的调整。要使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其专业教育需要有三个层次:
(1) 面向学科:为长远学科建设培养的高层次博士、硕士人才;
(2) 面向社会:为国家园林管理和规划设计建设部门培养的大学本科、硕士人才;
(3) 面向中国数量与质量日益高涨的风景园林建设市场:为各类规划设计院所、园林工程公司培养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
在这三个层次中,第三个层次已运转多年,为中国风景园林事业培养了上万的专业人才。第二层次也走上了正轨。专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完善,将为学科未来的加速发展铺平道路。
与世界各国的同类专业教育相比,三层次教育中,大学本科专业教育当为基础。但是,目前,恰恰是这个基础被釜底抽薪。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科)本科专业取消,独立硕士点降级为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点中的一个方向,在轰轰烈烈、日渐上升的风景园林事业表象背后,教授、讲师们已感受到了由于这种专业教育大地震所造成的日蒸显露的学科危机:专业人才短缺,后继乏人,高层次人才培养断源,外行大量涌入,学科专业水平难以提高。对此,需要一个专业教育上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恢复工科本科和硕士点专业目录;实行“曲线前进”,采取多层次、多途径、多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申办全新专业:景观规划设计。
其次是专业知识结构的调整。当前中国社会的风景园林需求孕育着机关报型的专业人才知识结构。除了环境艺术(文科),旅游管理中的规划(理科)专业的兴起,一批近邻、边缘学科专业的实质性介入也大大扩展了传统风景园林专业的知识范围:建筑学科、地理学科、计算机与信息学科等。原有的传统风景园林专业教育课程设置面临着扩展转变的需求。对于这种转变,作者主张:一方面,要考虑引入环境艺术、旅游策划的专业课程;同时,还要引入建筑学科、地理学科、计算机与信息学科、社会人文学科等专业知识。这是以课程设置为实质的专业知识结构调整。对于一名适应现代潮流的景观规划设计师,如果要把三大专业及其近邻边缘学科知识都浓缩于一身在4~5年内,他应当如何掌握如此广泛的知识呢?作者认为,可以把知识获取的渠道方式分解为三种:一是通过看书、听讲座、思考学到的;二是必须动手实践才能得到的,比如园林规划设计;三是并非靠学校书本,而是通过社会实践靠阅历、经历去逐步积累起来的。这三方面的比重不同,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也就大不一样。与传统风景园林教学相比,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生培养所要求三方面的比重需要一个大的调整。这也是专业教育大调整的又一关键。
总之,培养什么样的景观规划设计人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专业的知识?出好人才、多出人才、快出人才,这些都直接关系着中国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壮大,关系着学科专业的“定型”。
4 定型——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为导向
这是一个更加需要仔细斟酌、共同探讨的问题。从国际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作者认为,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方面中均蕴含着三个层面不同的追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
(1)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义景观设计,对应理论:景观美学;
(2)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人文与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对应理论:景观生态学;
(3) 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对应理论:景观行为学。
如同传统的风景园林一样,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这三个层次,其共同的追求从古至今始终贯穿于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三个层面。作者将上述三个层面予以概括提炼,引出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大方面:
(1) 景观环境形象/景观美学;
(2) 环境生态绿化/景观生态学;
(3) 大众群体行为心理(/景观行为学)。
作者称之为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三元(或三元素)。
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三元素,源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实践。纵览全球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例,任何一个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无不饱含着这三个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所不同的只是视具体规划设计情况,三元素所占的比例侧重不同而已。
景观环境形象是大家所熟悉的。主要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实体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
大众行为心理是随着人口增长、现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
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元素对于人们环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通过以视觉为主的感受通道,借助于物化了的景观环境形态,在人们的行为心理上引起反应、创造共鸣,即所谓鸟语花香、心旷神怡、触景生情、心驰神往。一个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带来的感受,必定包含着三元素的共同作用。这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三境一体——物境、情境、意境的综合作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同样包含这一传统中国园林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强调景观环境形象首先需要的是鲜明而优美的视觉形象;强调环境生态,首先要有足够的绿地和绿化;强调群体大众的使用,首先要有足够的场地和为大多数人所用的空间设施。这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恰恰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与传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侧重的差异所在,也正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建设自始至终所面临的三大难题。考察时下中国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只要能够首先把作眼点放在解决这三方面的问题上来,就可以算是一半。
当前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在形象总体上,从南到北,照搬模仿;思想追求,俗不可耐;很少有个性鲜明、耐人回味、境界高远、意味深长的作品。而且不少设计往往被僵化地局限于传统园林的模仿照搬。
环境绿化,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园林规划设计往往侧重于构成园林环境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荫一类“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园林绿地建设中,各类岗砖、花岗岩、石料、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所占比例是越来越多。相比之下,绿地草皮、林木花卉、河池水体则往往处于从属地位。回顾古今中外人类风景园林塑造的历史,硬质景观材料适合那些纪念性的建筑:如市政广场、墓地、遗址等。软质景观材料才适合大众所需要的充满生活性气息的环境。试想,没有林木,那来的鸟语花香;而一连鸟类都不愿意停留的地方,人类还能健康地聚居生存吗?
场地问题,这是不难体会的。众多的人口,几十年来户外环境空间建设的“欠帐”,其结果是户外环境场地空间的极度缺乏。习以为常之后,甚至就连风景园林师们也丧失了“提供足够的活动场地”这一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意识和追求。当今,对于居住,人们都知道建筑面积、人均居住面积的术语;可是,对于居住的景观环境,若要问一下,一个人起码应该有多少的户外活动场地才适合,恐怕就连我们专业人员也很少去认真思量。对此,仅仅计算绿地率之类的指标,还是远远不够的,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所应强调的不仅仅是为人所“看”,更不是为少数人所“鸟瞰”,而是要为众人所“用”,为芸芸众生身临其境而活动其中!
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这是基本的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仅仅满足这三方面,肯定还远远不够。但这毕竟是远期景观建设发展的基础,对于未来景观建设的腾飞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正是基于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景观规划设计流派中,三种新生流派正在脱颖而出:
(1) 与环境艺术的结合:重在视觉景观形象的大众景观环境艺术流派;
(2) 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结合的城市景观生态流派:以大地景观为标志的区域景观、环境规划;以视觉景观导向的城市设计,以环境生态为导向的城市设计;
(3) 与旅游策划的结合: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策划的景观游憩流派。
这三种流派代表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
5 结论——中国风景园林学科专业迫在眉睫的三大转变
实现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定性、定位、定型和定向,需要相应的人为转变:
5.1 观念的三个转变
(1) 从以建筑为核心的传统人居观转向以景观—城市—建筑三位一体的现代人类聚居观,确立现代风景园林在人类聚居环境建设中的统领作用和地位;
(2) 从传统的“园林”观念转变为现代的“景观”观念;
(3) 广义理解“景观建筑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中的“建筑学(Architecture)”,不是实体的“建筑设计”,而是景观的“规划与设计”;
5.2 学科专业的转变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以人类聚居环境规划设计为专业核心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专业”教育;
5.3 体制转变
尽快实施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师注册制度,确立该专业及从业人员专业实践的责任与权力。
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基金》资助项目。
园林规划与设计论文:谈谈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与创意艺术
我国的小区园林建设是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起来的,主要作用是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构建和谐氛围。随着人们生活追求的提高,对居住的环境条件不断提升。房产商想方设法通过园林规划设计来吸引消费者,而购房者也在不断的对园林规划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规划设计除要紧密结合居住环境的特征,突出地方人文特色外,还要打破传统思维框架,应用各种艺术设计出独具特色的景观。
一、居住小区的现代特点要求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气侯类型丰富,文化艺术和生活习惯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建筑种类和形状各异。但是居住小区改善了市容市貌,促进了房地产业发展,改善了人们居住条件。它是集居住、服务、经济、社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缩影,因此,它的建设与以往城市住房建设具有不同的特点要求。
(一)规划协调而统一
以往的建筑参次不齐,居住小区根据“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原则,优化了小区资源配置,使其整洁美观。
(二)规模大而功能全
居住小区一般为多层、多栋楼体建筑群,这些楼体建筑群,除住宅楼之外,还有商业大楼、超级市场、电影院、体育馆、音乐厅、医院等综合性结构。
(三)综合光照强而面广
现代居民楼外墙体多为彩色粉刷,有的还贴瓷片,封阳台以及大窗户也用了大量的玻璃,使阳面光照更大。阴面也不再是浓荫,尽管造成了眩光现象,但对喜光树种的生长却有积极作用。
二、居住小区园林规划存在的问题
居住小区的园林中不同的板块有不同的功能,设计时要有不同的侧重点,避免单一死板。尽管现代住宅区发展迅猛,但在住宅小区的园林规划设计,尚有不少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设计规划观念陈旧。
一些居住小区设计方案粗糙,仅仅满足符合规范或绿化法规条例的要求,但缺乏情趣、有人情味的可持久的绿化空间设计。有些住宅区的园林甚至有拒人于园外的感觉,草坪、花坛、绿地景观被铁栅栏、围栏包围,这样的绿化虽然覆盖面积达标,但其实用功能却远远不能发挥它的作用。
(二)模仿性强,缺乏创新
经常可以见到许多居住小区园林工程都是生搬硬套,没有特色,识别性不强,以致来访的客人很难较快找到他们所处的位置。许多园林规划设计上都是在不切实际的刻意模仿,没有因地制宜。有的小区为了跟风,不惜将原来的树木砍光建草坪。也有的小区跟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栽植棕榈类植物,没有考虑气候原因,结果一到冬季,都死光了。
(三)过分重视草坪,忽略植物群落。
在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上,过分追求大面积草坪的时尚风席卷全国。无论什么设计都侧重在草坪上,但也经常出现草地成道路的场景,既没起到美化作用,又破坏了居住环境的和谐。植物群落可以制造层次感、神秘感,使小区避免出现一眼望穿之感。
三、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思路
在进行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时,其设计思路决定了设计效果,决定了设计者的水平,所以设计思路是设计基础。但是设计并不是凭空想象,在设计之前必须要到基地实地踏勘,了解小区构造,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分析生活方式和习惯,才能够有好的思路。
(一)定位——人为本
进行一个项目的园林设计首先要确定这个项目的定位,有了正确的定位,其设计才能丰满起来。居住小区主要组成部分是人,所服务对象也是人,这就要求在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服务对象的行为感受与需求。因此有必要在规划设计的前期先对其服务对象的行为特征和需求进行一次的调查,走群众路线,听大众的意见,充分发扬民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避免单纯的由设计师根据个人主观设计。
(二)风格——环境与自然相结合
园林风格与居住小区建筑风格、气候条件、环境特征、园林主题等密切相关。如苏州的园林,常为私人游憩,怡情休养之所,故其设计,不崇庄严伟大,但精巧,不重对称,免呆滞之感,而须曲折,有引人人胜之概,常以建筑为主体,以花木为培衬,感觉有天之真趣,给人感情之舒适,陶醉之感觉。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要充分抓住四周景观特色,并将其引入到园林造景中,将园林自然山水融合,形成多层次,丰富且风韵独特的园林景观。
(三)布局与分区——实用与艺术兼备
居住小区的每个区域和景点的具体设计才能保障设计的统一协调性和可行连贯性。居住小区园林设计不同于公园设计,在居住小区设计中,要注重实用功效和美学艺术。现代人趋向于情感与文化品位的生态化人居环境,正如斯坦利·怀特所阐述的那样“如果我们的设计能含纳草地、森林和山,那我们能占据的景观将富含原土地之奥妙。景观特征应被加强而不是被削弱,而最终和谐应存在于一个复合体上,这些人为化的景观是最动人、最可爱的,只要景观的结构和灵魂能被保留,我们就会感到快乐和兴奋”。因而在其景观效果表达上要结合人文内涵,创造出充满情趣的生活空间。在规划设计中,还应充分考虑居民要求,满足小孩嬉戏,老人活动、品茶、下棋以及居民体育锻炼、健身等。
(四)空间与流线——层次与立体感并驾齐驱
斯蒂芬·拉伯德和汉斯·罗易德认为:“空间的序列是一些连续的、独立的空间场所,他们之间以通道相连;人同时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个空间”。园林空间与流线是从竖向与空间角度、人的行为角度、人车交通满足角度等方面对设计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设计思考方向。所以,在居住小区园林设计时,要将小区分割开来,使空间具有层次和立体感,避免一览无遗、平乏无味、人在园中无景可赏。
四、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艺术
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要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民族风格,地方特色,时代要求,节约,就地取材,植物造景为原则,再加上专业的设计艺术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一)因地制宜——结合居住场地特征
一块场地有他的独特的内涵,在进行设计时要挖掘出所蕴涵的内涵,才能因地制宜的设计出合适的园林景观。的把握场地特征、因势利导。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小区的交通和人文关怀。如人行车行出入口、停车场、休闲运动区、后公园等。
(二)因时制宜——结合气候特征
每个地方的气候特征不一样,植物所适应的气候也不尽相同,所以设计时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特别是在经济和技术条件比较薄弱的地区,尤显重要。切忌盲目引用北欧风情、海南风光。
(三)民族特色——结合地方特征
近年来国内园林建设中出现许多不切实际的现象,如在住宅绿地设计中出现“欧陆风”城市建设中出现“广场风”,一些园林设计作品追求西化,追求气势,追求整齐划一,缺乏个性、没有民族特色的园林作品随处可见。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民族特色,设计突出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建筑独特,民族风味十分明显,其园林设计就要摆脱的西化,在保留民族味的建筑中搭配协调的园林设计。
(四)节约——挖掘乡土资源
适地适树是植物造景中植物选择的基本原则,是保持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之一,也是体现地方特色的要素之一。盲目的引种不仅植物存活率不高,浪费资金,而且破坏生态平衡,澳大利亚野兔引种事件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乡土植物具有资源丰富,适应性强,繁殖容易,管理粗放等优势,有利于丰富园林植物的种类,突出地方特色和保持长期的生态稳定。目前我国园林树木资源十分丰富。原产中国的木本乔灌木多达8000种,其中乔木树种约2500种。同时我国还有许多特产树种,如银杏、水杉、水松、银杉、金钱松等。它们在世界城市园林绿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城市园林绿地中应用的树种数量很有限,一般大城市才200~400种,而中、小城市约100种左右.这个数字与我国丰富的树木资源是极不相称的。应该栽植驯化多种绿化树木,美化城市。
总之,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结合了多门学科,既包含了生态学,又有建筑学;既不能是单纯的追求美感,还要兼备实用性。要做好园林设计需要不断学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才能突破思维,创新设计。
园林规划与设计论文: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状况与对策
现代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需要在了解当地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状况的基础上开展,才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际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受到传统陈旧观念、设计人员植被搭配的失误、创新元素的缺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效果始终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以上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并进行处理。
(一)现代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状况
1.观念相对陈旧
在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中,我国虽然大胆的引进了许多国外元素,为国内该行业的发展注入了血液,但是相关作品缺乏创新性,多数都是在抄袭,大多缺乏中国元素。环境绿化设计中从属不清。大多数设计者,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环境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荫一类的软质观。各类缸砖、花岗岩、石料、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所占比例过大,相比之下,绿地草皮、林木花卉、河池水体则往往处于从属地位。除此之外,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很多对都缺乏场地意识。
2.只会模仿,不会创新
当前我国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大多是抄袭、模仿出来的,这种方式缺乏创新元素,同时也影响了当地文化、本土民俗的有效融入。在现实的设计中,虽然设计者具备一定的园林规划设计功底,但是却缺乏创新精神,最终导致其只会模仿,从而影响了下现代景观园林的良好发展前景。
3.未能对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予以重视
受到技术与经验的影响,设计人员在园林设计中会出现重美观轻生态的问题,最终使得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将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另外,在设计中其也会过多重视景观的视觉感受,最终使得景观园林具备了“美与艺术”,却丧失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功能。
4.在进行植物的选取与搭配中存在问题
一是设计人员在设计之初没有考虑建园的土壤、气候等,且过分重视植被的名贵性,最终出现植被“水土不服,大量死亡”的状况;二是设计人员对本地植物没有重视,并过分依赖外来植物,最终使得园内物种特色丧失;三是设计人员未能做好乔灌木的搭配,使得园内景观植物单调乏味,丧失了美观性。
(二)城市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问题的相关对策
1.重新树立规划理念
基于当前国内城市建设发展要求,可大致划分三种设计理念。首先是游憩型设计理念:该理念要求在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设计中找到平衡点,通过两种景观的合理搭配,设计可以满足旅游、休憩的园林场地;其次是景观型设计理念:其要求设计人员充分运用各种建筑景观,有效彰显当地风俗习惯、文化底蕴等,同时要融入新时代特征,从而迎合现代景观园林的未来发展趋势;是生态保护型设计理念:该理念要求设计者应多方位了解所有生态保护区的自然状况,然后使用合理的监控措施及设计方式降低景观园林设计产生的危害,进而让景观园林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发展成为现实。
2.放弃照搬照抄,积极开拓创新
首先,基于视觉景观角度分析:设计者应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思想认识角度出发,融合现代及传统园林设计手段,打造视觉特色突出的景观园林。比如,在色彩上就应该大胆的使用橘红、分红等颜色,打破植被单一颜色效果的格局,创新园林布局;在比如在空间布局中,要敢于使用不同新创的空间,利用假山、水波等形成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空间,打造玄幻之美,提高园林景观效果。其次,基于精神景观角度分析:一是要借助植被寓意传达景观园林的思想文化,比如玉兰花、海棠花等表示“金玉满堂”,梧桐树表示“始终不渝”,梅花则表示“坚忍不拔”,竹子表示“清风亮堂”等;二是设计者要通过自然的设计方式,将山水景色的灵性表达出来,为园林营造意境与氛围;三是要结合传统与现代铺砖方式打造园林特色,将历史遗留砖块与现代时尚砖头搭配铺设,通过对比效果,提高景观园林观赏价值;四是做好本土风俗、文化的彰显,通过将在景观园林设计中融入当地民俗风情、文化等方式,提高景观园林的文化内涵与吸引力。例如,在大雁塔四周园林规划设计时,将陕西八怪做成景观雕塑,展示当地文化特色,提高景观园林人文气息。
3.做好与当地生态环境的融合
在景观园林的设计中,设计者要做好现代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观念的统一,实现资源节约型、绿色环保型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思想的推广与使用,在确保城市发展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情况下,进行尽管园林的规划设计。另外,还要大胆应用国外成熟经验及技术,让景观园林的鉴赏与生态保护价值得以提升,进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4.做好园林植物的选择与搭配
首先要遵守植被多样性原则:设计者应科学选择、搭配乔灌木植物,提高植被群落的稳定性、做好空间的利用、完善光照效果,从而提高生态效益。其次要完善植被的整体规划和协调统一:在园林规划时,要实现乔灌木、花草等植被的层次设计,做好结构调整,并应重视当地特色植被的引入,要突出景观园林的本地植物特点。然后要合理引入植物:在外类植物的引入中,应基于当地土壤、气候等条件,根据外来植物的生长习性等,做好植物的引入,切忌为了美而引入无法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城市园林的植物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要密切观察植被的全年生长状况:为实现园林的“四季皆景”效果,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观叶观花植被,改善园林景观状况。结束语:受到城市化快速推进、人们生活品味不断升高等因素的影响,在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设计者必须大胆的引入创新思想与理念,在基于本土风俗、文化与现代新技术、成熟经验的借鉴融合下,实现现代景观园林的设计,突出其生态保护、促进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传承效果的发挥。
作者:余琳琳 单位:大庆油田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规划与设计论文:园林规划设计理念与适应性原则
摘要:本文就是根据当前时展的需要具体讲述了城市园林规划的相关理念,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希望能对提高城市园林规划水平有所帮助。
关键词:城市园林建设;设计理念;建设水平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住房环境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因此城市园林已经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在园林设计中愈发重视艺术设计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因为它同时折射出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和发展水平。目前城市园林建设中最为流行的就是风景园林,这种园林充分体现了自然之美,将青山绿水融入到城市的发展建设之中来。本文就是详细讨论了不同园林的建设风格,并针对园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粗略的讨论。
一、有关城市园林建设的基础问题研究
提到园林设计就不得不说一说视觉艺术效果了,正常人视觉的产生是由于光作用在人的视网膜上使人的视觉神经细胞产生兴奋,神经细胞再将信息传递到大脑从而产生兴奋。通常情况下人们在看到了有视觉冲击的景物以后都会产生兴奋,在心灵上有一种愉悦的体验,进而在脑海中留下印象。人们获取信息的过程恰似一部分辨率极高的摄像机,双眼就是获取信息对焦位置。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物体都会反色不同的光线,绿色光的波长在人眼的分辨范围之内。在接受了光线的信息之后,经过大脑的分析人们能够分辨出不同的颜色,人们就是凭借这些原理不断的认识了解世界的,同时也产生了源源不断创造力。
二、园林设计美化城市景观
在园林设计中最关键的因素有三点,事物的形状、颜色以及光线的明暗。其中最为重要也最为基础的就是形状,在认清事物具体轮廓的同时人们就随之接受了光线和颜色的信息,通过光线的明暗色彩的变化产生视觉的冲突。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设计的好坏主要受画面的气质以及艺术性质所决定,只要色彩、明暗和线条搭配得当就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
2.1园林设计中的线条设计
这里首先要说的就是线条了,几何学中我们都知道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理论知识,在进行园林设计时线条的运用十分关键,由线条的变换形成不同的形状产生不同的视觉冲突。例如垂直的线条给人一种平稳整齐的感觉,而曲线则给人一种优雅舒适的感觉,总之线条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是十分关键的。在一些比较小巧精致的园林景观中,线条的运用更时能给人一种视觉的享受,线条就是轮廓,是全景的基础。
2.2园林设计中的形状设计
一提到形状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物体的几何形状,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物体的基本形态。园林设计中是物体抽象形态例如树、山、水池的形态,他们都是具体的艺术形态,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在自然界中的形状往往都不是中规中矩的,而是有棱有角亦或是弯弯曲曲给人一种意象美,总之形状是景物最基础的形态。
2.3园林设计中的明暗设计
一提到明暗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光线,光线明暗相间的对比则给人十足的立体感。在园林设计中则是通过深浅不同的色彩来体现明暗的变化。阳光能够带给人们温暖,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明亮导致愉悦心情,而暗淡则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在园林设计中设计者们利用明暗色彩带给人的不同体验和感觉,交替变换打造色彩丰富,明暗相间,有感情的园林艺术。
三、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建筑理念和特征
中华民族受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在古典园林建筑的设计上都极力追求自然和谐为主,满足人类娱乐享受要求。设计中充分考虑山水景观、植物特色、亭台楼阁的依势而造,不去特意雕琢,最终建造出和谐、自然、宜人的风景园林。设计中对空间构造有着独特的设计理念,追求天地自然尽在园林之中的目标。
1.由点及面,实现空间视觉效果的较大化。中国古典建筑中,园林设计师往往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段,通过各个景物之间的联合,让观赏者尽可能的感受到天地之意,延伸观赏者的感受意识,充分体会到自然山水之意。
2.巧妙搭配景物,实现景观外延的空间效果。古代园林建筑设计中采用延伸风景自然性、连续性的手法,不拘泥于一院方庭,采用借景、引进的手段,实现视觉边界与自然景色效果的扩延。通过加强庭院景观与外界景观的呼应和联系,以实现园林景观对人们追求自然化回归思想。
3.景观多变,不拘一格。中国古代园林景观往往有着步移景异,动静结合的效果特征,步入园林都会让人有着虚虚实实、渐入佳境的观赏效果,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流连忘返。许多古典园林中都有园中园的设计,不同的景观地点设计不同的园林特征、形状特性,通过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局部空间交错、整体景观统一的布局,让人在有限的空间里看到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效果。
4.完善的景观体系。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古典园林设计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景观体系。依据在园林景观中运用障景、借景、引景等不同的造景手段使同一景观在整体景观中发挥着不同效用。此外,在景物变化、色彩、格调方面,古典景观园林也有着不同的运用效果,各景区间透过渗透、穿插的艺术手法,实现景点的相互串联。四、城市传统与现代园林景观的适应性提升手法
4.1对景
对景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对景可分为正对和互对两种,这种对于对景的使用,其实对于设计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使用对景必须要严格的控制,最主要是选择最为恰当的位置。
4.2借景
借景也是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会经常使用到,我们看到了一个亭子的水中倒影,即使亭子没有出现在人们的视线,我们依然还是会知道,在这个景观中是有亭子。目前借景的方式也较多,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因时而错都是比较常用的形式,借景的设计要求也是比较高的。
4.3框景与夹景
在框景的运用当中,一般是选择一个比较特殊的位置,比如在山洞中我们是可以看到山外的情景,从窗户中我们是可以看到窗外的情景,因此对于画面的渲染效果是非常好的。但是框景的设计是有讲究的,其中先后的顺序是非常重要的,先开窗还是后开窗的景色是截然不一样的。五、结束语园林景观是城市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当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中,讲究的是一种实用和经济性,设计当中无处不有传统的园林设计元素,传统园林艺术对当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具有深远的影响和作用,的运用可以创造出一个美丽的城市园林环境。
作者:孙树勇 单位:泰安市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中心
园林规划与设计论文:探讨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与后期景观园林施工的关系
[摘 要]随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随之有了提升,对娱乐设施以及生活环境的要求也有了相应的提高。而现代城市建设的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便是景观园林施工,景观园林的施工建设能够有效地提高城市质量、改善城市环境,所以提高景观园林的建设质量、提高养护技术至关重要。文章就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与后期景观园林施工的关系展开分析和探讨,希望可以促进景观园林施工质量。
[关键词]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景观园林施工
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推进,人们对环保意识的增强,园林景观设计在城市建设中越来越重要,如何科学、合理的进行园林景观设计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已经提上日程。文章对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与后期景观园林施工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介绍,目的是提高对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质量。
1 景观园林设计与施工的关系
1.1 相互独立
在目前国内景观原理项目的建设中,设计与施工往往是分开单独进行招标的,设计单位在完成方案设计和施工图制作之后,提供图纸给建设单位拿来进行施工招投标,由中标单位进行设计方案的具体实施阶段。在这种模式下,由于设计单位不进行直接施工,要将的构思理念变成现实作品,很大程度上依赖施工方的技艺水平。这样就导致了两种情况的出现:一种是部分设计师缺乏施工经验,不了解施工工艺,设计作品难以在施工中制作出来;另一种则是中标施工单位设计素养低,无法理解设计理念甚至篡改设计方案,最终无法满足设计师的要求,建造符合设计理念及要求的作品。
1.2 相互依存
我们把一个景观项目的建设看做一个完整过程的话,那么设计与施工则分别是其中的一部分,是两个紧密相关的不同阶段。就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言,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部分会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又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一般情况下,都是先有设计后有施工,少量情况也存在边设计边施工的情况。这两个不同的部分,对于整体而言起着不同的作用,但整体是归于某一明确目标的,因而部分之间需要相互依存、相互协调。景观园林工程建设中,设计和施工的相互配合融洽,可以杜绝单独工作带来的不良效果,提升项目建设的整体效益。
2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2.1 虚拟现实在园林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虚拟现实技术对园林景观设计开始产生冲击,虚拟现实技术正多方面的改变园林景观设计的手法。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根据人的视高、头部运动特征、视野特征和运动中人眼成像特点等,使人们在模拟的虚拟园林环境中漫游。参与者在漫游过程中,不仅能在“现场”直接感受到园林景观设计的便利性舒适性和层次性,而且能得到近乎“亲临现场”的效果,比二维想象要好许多。同时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国际互联网,可以使公众参与到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中。
2.2 仿生设计在园林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仿生设计是园林景观划设计的一种创新手法,是对园林景观设计思路的一种拓展。仿生设计模拟自然界中无数生物形态,经过人们的提炼与升华,将自然生物赋予艺术内涵,使其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将仿生学设计应用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突破了传统的规划设计手法,拓宽了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思路。仿生设计作为21世纪的一个热点。这一领域的创新也是园林景观设计与自然界融合的一种新思路,这使景观、人和自然界三者交融距离缩短。
3 景观园林工程施工的技术要点
3.1 景观园林施工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做好材料准备工作。在景观园林工程的准备工作当中,主要涉及到的设备准备工作与施工材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及时是将机械材料和设备的保管工作做好,防止在施工建设中由于材料或设备出现问题而耽误施工工程的进度;第二是根据景观园林具体施工要求制定出相对应的采购计划,同时采购工作交给专业人员安排;,在进行材料采购之前,应当先提前把市场调研工作做好,努力采购到真正物美价廉的施工材料。
然后是做好人员准备工作。所谓人员准备工作主要是指在景观园林施工中的人员配置问题,在景观园林的施工过程中做到人尽其才的工作要求,要做到合理的安排人力资源。同时在景观园林施工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根据施工人员的工作能力来分配任务,保C在提高施工进度的同时也能提高过程的施工质量。
是做好现场准备工作。在景观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做到对现场交通情况、水文和土质进行详细地勘察,并且对施工现场进行清理,比如铺设水管、修筑便道等,做好相应的现场准备工作。
此外施工单位还应当在工作中做到处理好和周围居民的关系,同时要与设计单位及时进行沟通,深入了解设计的最终目的及设计意图,最终达到确保施工工程的美观效果及施工质量。
3.2 景观园林施工的技术要点
首先是景观园林绿化施工图纸的制定。在施工前需进行认真会审,包括地被线条是否优美顺畅,立体感、层次感、空间感是否合理,色彩搭配是否丰富,园林绿化布局是否合理,景观园林绿化效果定位等进行认真综合会审。
同时,施工图纸还应当做到以施工图纸为主,现场实际优化为辅,结合现场进行综合优化施工,如果现场出现了与施工图纸相悖的情况,例如管道偏浅、现场有窨井等,要领会设计意图,在保障所种苗木的观赏效果与价值的前提下,结合现场进行灵活种植。
其次,在选购树种时,应当按照当地的气候条件来选择合适的树种,遵守园区土方平衡原则,除了要尽量不外运淤泥或土方等垃圾土,还要做到营造出园区高低起伏的微地形,以此来使客户及业主在园区便能欣赏到优美的环境;然后结合施工地点的实际情况,做到“随挖、随运、随种”一步到位,保障苗木能够到场即时种植,保障苗木的展示效果及成活率,做到不隔夜、不假植。
,对于苗木的种植,需要结合苗木的习性具体种植,例如一些忌积水的苗木(如桂花、鸡蛋花)进行种植时,可以采用高培种植法以防止苗木后期因积水而死亡;对于建筑物周边的苗木种植,还应当充分考虑客户的通风与采光,做到在不影响业主通风与采光的同时,还可以在建筑转角进行苗木软化;对于乔木的种植,要进行加固支撑以防止乔木因浇水而倾斜,进而损坏土球,影响苗木成活,乔木支撑牢固后,应及时浇透定根水。
4 结语
综上所述,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与后期景观园林施工的关系密不可分,从设计与施工之间的细节抓起,完善其缺陷,改善其不足,促进我国景观园林建筑行业向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园林规划与设计论文: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研究
摘要:随着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空间和资源已经不能够满足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的需求,乡村尽管已经开始成为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过程中的主要内容。本文从乡村景观的特点出发就风景园林设计中融入乡村景观设计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乡村景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意义
园林文化是中国且久远的传统艺术,是中国人民对自然的山水风光的审美意识和感悟。乡村是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环境之一,因为现代风景园林的不断发展前进,对乡村景观的合理规划更为必要,它不仅有利于对传统乡村风貌的保护、提高乡村景观的品质,还能改善乡村居住人民的环境、促进乡村的经济发展。
一、乡村景观概述
总体来说,与城市景观相比,乡村景观具有自身的特征:一方面,与城市景观相比,乡村景观的自然属性更加明显,景观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对较小;另一方面,乡村景观所具有的田园文化和风景以及因为农业而形成的生产景观也是城市所没有的。具体来说,乡村景观所具有的特点主要包括:首先,区域性。乡村景观中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都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其次,生产性。生产性景观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乡村景观具有明显的生产性。再次,生态性。较为理想的乡村景观在生态性上基本都有较为充分的体现,表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生态多样性的特征。,历史与文化的统一性。乡村景观也是对乡村地区历史变迁和文化繁衍的真实反映。
二、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融入乡村景观的原则
(一)开放性原则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遵循开放性的原则能够让设计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因此,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应该对外开放,采取大众的意见,但这并不意味着无限度的开放,要把握开放的度。比如,在设计中不能一味地开发土地,要限制性开发,尽可能地保留文化底蕴深厚的景观,这样更有利于乡村景观更好地融入设计中,再加上乡村景观本身就具有的文化底蕴,使景观更加具有文化气息。
(二)协调性的原则
乡村景观具有自身的特点,在将其融入风景园林规划时,要综合二者的特点,做出方案,协调两者之间异同。在设计中,必须要突出两者的相同之处,要综合比较与融入不同之处,两者兼顾。另外,在融入的过程中,要统筹全局,根据乡村的地域特色以及园林的实际环境进行统一部署,协调合作。真正做到地域文化、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底蕴相结合,将协调发挥到。
(三)规划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融入乡村景观,实际上就是在风景园林中再次展现乡村景观中一些具有意义与价值的资源。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利用和保护乡村景观,而且还能够提升风景园林的文化底蕴。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肆意开发自然环境,生态环境逐渐受到破坏,从一定程度上说,将乡村景观融入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也是对乡村景观的另一种恢复。
三、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主要意义可以从以下3点看出:及时,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改革建设,对于风景园林的设计师来说,乡村景观也是一个新的发展空间,是建设美好国土的开始。在乡村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中,能够重视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重视乡村生态环境的建设,提高乡村的视觉感受,提高乡村景观的价值。第二,乡村景观是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点的景观,属于乡土风景,能够显示乡村的气候特点、土地资源、自然风光、人文风情等情况,让人们能够更加直接地感受景观的特点,了解当地的风俗文化以及历史内涵。第三,乡村景观是人类和自然的相互作用下而产生,有着十分和谐的美感,其自然资源更加S富,给风景园林的规划和设计提供了很好的资源,也能让相关的设计人员不断产生新的思路。
四、乡村景观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相融合的方法
(一)对农业体验加以保存
乡村景观是人们对自然界产物的完善,也是对乡村地区历史文化与经济状况等等的融合,将文化价值记录档案。但是如今的园林景观在规划的全程中,要使得乡村景观中的场所能够展现出文脉以及历史,展现出现代化景观场所的别具一格。
(二)对乡村场所的文脉和历史加以延续
将乡村的古老的文化进行完善,传播且发展乡村场所的历史与文脉,且把乡村景观中古老的乡村文化集聚,将地域历史展开的探析,建设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且城市与乡村经济的能够协调、统一的发展。这是乡村景观在融入现代化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时,对乡村场所的文脉和历史加以延续。
(三)对田园风光加以借景
借观景平台与田园风光的特殊性等等,从而使乡村景色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些是乡村景观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融入常使用的手段。这使之拥有自然的生态环境氛围,达到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与乡村景观融合时更加的完善、和谐。
五、结束语
在当代社会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有了一定的提高。按照环境保护的方向,将生态环境展开多角度、多方面的探索与升级,且将历史文化与乡村文化展开的保护与传承,不断完善中国现代化园林景观艺术设计前进的步伐,将城市与乡村氛围的更加协调,使当代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更为科学、合理。
园林规划与设计论文: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初探
摘 要:近年来风景园林规划在形式上逐渐展现出多样化趋势,在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引入乡村景观,既保留了乡村景观的人文风貌,也扩大城市风景园林景观规划的视角。由此可见,对于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有效地促进了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将对乡村景观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其在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意义以及实现路径。
关键词:乡村景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意义;分析
0 前言
在风景园林景观规划中,除了延续的国内外古典园林造型外,还可以从古典园林的本质出发,即追求自然,遵循自然。将园林规划从自然的视野扩大到乡村景观这一人工化的自然中,从地域的乡村景观中得到设计灵感与启发,从而创作出本土化的风景园林作品。乡村景观在人工景观设计之上,更多加入了自然情怀,在城市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中特点突出。
1 乡村景观的特点
乡村景观从发展角度上分析实际上是城市景观所或缺的,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为主,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被后天改造的较少,并且与乡村当地人文环境特点相互结合。如在乡村景观中比较常见的山川、河流、树木等,这些景观元素都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同时其景观内容与人们的生a生活相关,包含村落、耕种以及驯化的动物等,基于以上可见乡村景观具有生产性、生态性、审美性等特点。[1]
2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从设计灵感上实现了景观设计的多样化,弥补了城市景观的缺陷,将乡村文化传统、自然景观呈现出来,能够让人们认识到生态自然的重要性。从景观设计的手法上分析,乡村景观是人们在农事活动中所逐渐形成的天人合一景观,与城市园林景观相比,具有一种不刻意雕琢之美。总体而言,将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融入,能够将景观的自然之美体现出来,也促进了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2]
3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实现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实现,首先是乡村田园风光在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其次是乡村历史文化在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乡村经济发展与园林规划设计的融合。
3.1 乡村田园风光在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
对于乡村生活而言,具备田园风光特点的就是农事活动,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融入田园风光,能够让城市的人们近距离的了解农事活动,并且将传统的农耕模式演变为景观风景。因此,在具体的景观规划设计中,首先需要根据地域农事活动特点,对其进行科学的规划。例如,将某成片的乡村草莓种植规划为草莓种植园,设置在景区内,以游客自助采摘草莓的方式,让人们品尝到最为新鲜的水果。基于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能够为的景观设计带来经济利润,也能够的将农事活动体现在景观规划中,即保持了当地居民传统的农耕方式,也能够丰富了园林景观设计。[3]
3.2 乡村历史文化在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
乡村历史文化是乡村发展以来的珍宝,伴随着乡村逐渐城市化,乡村样貌发生了变化,但是其原本的历史文化依然还在。在进行乡村景观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可以以乡村历史文化为规划依据,秉持着保护乡村文化为规划设计原则,在景观设计中充分地体现出乡村人文情怀。如设计师在进行景观设计环节中,可以将城市风景园林的设计延伸到乡村边界上,保留城乡相通的端口设计,保障游客能够在景区中看到乡村的耕田、房子等。例如,在云台山的景观规划中,该山与花果山紧邻,那么借助花果山的深化故事,与云台山的乡村景观设计相互结合,打造集古代、神话以及幽深等主题于一体的乡村景观。
3.3 乡村生态与经济效益在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从经济角度出发,以农村特色经济运行模式,实现风景模块。以河南云台山的一座半开放式的5A级风景区是规划为例进行分析。由于该风景区属于自然景区,从山脚下到山顶需要步行三天,游客在游玩时不能24小时到达,而该景区的路途穿过村庄,在景区规划中将该村庄规划在景区板块中,为游客建造吃住行等一条龙服务。基于这样的模式即能够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也保障了游客的生活需求。乡村人家所开设的农家乐等都是保留了当地原始风貌,当地居民依然过着正常的生活。景观科学的景观规划,从而有效地实现了景观设计与经济效益的统一。[4]该地区景区旅游项目规划如下:
4 结语
在本文的研究中能够发现,乡村景观具有生产性、审美性、自然性等特点,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拓宽了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思路。在本文中介绍了三种乡村园林景观设计模式:及时,乡村田园风光在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以田园风光为景观设计主体元素,提升景观规划的自然性,并且保留乡村风情;第二,乡村历史文化在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以乡村历史文化为背景,增加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性;第三,村生态与经济效益在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
园林规划与设计论文:继承与创新的文化原则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大,人们对生活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了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园林规划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适应城市的发展和要求,满足居民的物质文化需要,随着现代社会的步伐不断加快,继承与创新的文化原则在园林规划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园林设计原则及继承与创新的文化原则的内涵,提出如何在园林规划设计中成功应用继承与创新的文化原则,把园林设计与时代主题紧密结合起来。
关键词:继承与创新;园林规划设计;文化原则;应用
继承和创新有机结合的文化原则是现代园林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现代文化发展的主题,也在发扬继承中国园林的文化传统精神的基础上,利用现代设计手段,满足现代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当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也是纷繁多样,应用于城市建设中,常常会出现与城市不和谐统一,造成经济的浪费,所以,在园林设计中注重运用继承和创新的文化原则,解决了园林设计中的很多问题。
一、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原则
传统的园林规划设计,一直遵循科学原理和美的规律,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并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不断改进和创新,并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规划设计以“适用、经济、美观”为指导思想,并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适地适景、因地制宜原则。主要是根据当地的实际环境进行园林设计,保留自然资源,不要破坏生态平衡,如布局构图宜自然,树木整型修剪规则美与树木天然美结合。二是植物造景为主原则。园林主要是通过自然植物为主要的景色,在设计中,依照当地的生态环境,采用生态种植方式,根据自然环境建设园林设施,设计为生态环境服务。三是生态建园与文化建园结合原则。在生态学的基础上运用美学理论,通过自然景观传达文化精神。四是以人为本原则。园林设计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园林设计要有实用性及专门为人类设计的环境,通过美好的园林景观给人类带来优越的生活环境,给人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五是地方特色原则。园林设计要反映出当地地域风情和民族文化,充分利用地区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园林设计。六是整体协调原则。园林的整体设计布局要和谐、统一,能够反映园林的主题。
二、继承与创新的文化原则内涵
(一)可持续内涵。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与历史文脉不仅仅是把旧东西保留下来,把传统文化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保留下来,更重要的是要注入新生命力,使之具有活力,从而复苏城市文化环境,这是重新创造的工作,也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地域性内涵。地域性内涵反映了城市的地域环境特征及其资源特点,继承和创新即是园林文化中要符合当地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还具备地理或空间上结构特点。地域性内涵也是园林文化的重要内容。
(三)时代性内涵。时代性社会发展的要求,创新性指的即是园林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不仅继承传统的思想观念,还要结合时代的要求进行文化创新、技术创新、理念创新。这样园林才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才能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感。
(四)民族性内涵。中国园林大部分以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为基础,结合自然景观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才能构成独特的自然式写意山水园,彰显出各个地区园林的价值和意义。
(五)超越性内涵。继承即是借鉴传统园林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新要求融入现代思想理念,加以现代技术、材料去发展,最终达到超越传统园林文化的目标。
三、继承与创新的文化原则在园林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一)尊重自然地理特性。结合当地自然地理条件进行设计,不能改动破坏原有山水文脉,因地制宜,在自然的山、水空间,进行景观的点缀,有意构建山水互动的视觉效果。
(二)保留原有生态结构。保护原有的部分遗迹,并根据历史文化进行再塑造,回顾和补充完整历史景观,做到历史文脉的延续。对园林内古代景点和遗址,进行保护,不允许园林再造工程,保持生态结构,可以根据原有生态环境回顾历史。
(三)结合旧建筑进行创新。在主景区中,保留原来具有人文标志性的建筑等,可以结合现代化的思想理念进行建筑的设计,并达成风格与意境的统一,可以反映历史,也可以发扬现代化精神。通过新建构筑物的烘托,实现旧建筑物在此新社会环境下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四)加强历史文化建设。对于园林中著名的文物古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展示着古代建筑、绘画、书法、雕刻等方而的精湛艺术,以此文脉为切入点,将历史、文化、旅游融为一体。
(五)加强生活情趣设计。园林中的各种雕塑、浮雕、磨崖石刻、公共艺术品,都真实再现了该地区的历史情形,激起现代人浓浓的怀旧热情,从而进一步提升空间的艺术品格。
(六)应用传统手工技艺。巧妙运用当地素材,如地而铺装、地方特色植物等,可以更好地体现场所精神,体现地域文化和氛围。
四、结语
继承与创新的文化原则给现代园林规划设计提供了现代建设的新思路,随着现代科技的大力使用,园林文化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也给现代园林规划设计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所以,我们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时,积极开发新的资源,加强文化的建设,不断进行技术和各个方面的创新,通过建设现代化园林来打造现代化城市,为人类提供满意的服务。
园林规划与设计论文: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作用研究
摘 要:近几年来,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为了缩短城乡差距,促进城市与乡村的和谐发展,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乡村景观使人们能够更加接近自然、拥抱自然,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得到身心的舒缓与放松,这种安静、祥和的乡村景观使城市人一直在追求的生活。
关键词:乡村景观;风景园林规划;风景园林设计;作用研究
我国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同西方国家的风景园林有很大的区别,富饶的的物产资源、的自然环境使人们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多了一丝灵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设计风格。而西方国家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则显得非常冰冷与高傲,充满了贵族气息。为了改善这种现象,西方国家开始发展农业景观,乡村景观就是在这种条件下诞生的。
1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作用研究
1.1 乡村景观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乡村景观在设计过程中重点突出了乡村的概念,而说到乡村及时时间想到的就是一望无际田野,数不尽的油菜花,这种纯粹、质朴的情感正是乡村景观所要表达的。将乡村景观融入到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能够消除城市风景园林景观的奢靡气息,同时增添了一些可爱、俏皮的元素,给人们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当人们看到带着乡村景观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首先会感觉到眼前一亮,毕竟看多了城市的莺莺燕燕,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设计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城市的生活方式与乡村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又不能将二者进行融合,那样只会影响城市与乡村双方的发展,所以,设计师将乡村景观在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进行表达,也算是满足了城市人向往乡村生活的心愿[1]。
1.2 乡村景观使风景园林规划更加的合理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城市风景园林已经被高楼大厦、灯红酒绿所同化了,已经失去了风景园林景观原本的艺术气息,而乡村景观就像是与城市景观站在了一个对立面,表达了人与自然的结合。所以,设计师在进行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时候,要参考乡村景观的设计形式,在城市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加入更多的乡村元素,能够让城市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从而实现使城市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更加合理的目标[2]。
1.3 乡村景观的使用能够充分表达农业的特征
乡村景观是从农业景观中衍生而来的,其中很多元素都是借鉴了传统的农业耕作情况,因此,乡村景观也是传统的农业耕作现象的另一种表达。农业耕作是我国乡村的文化传统,具有丰富的历史色彩与特征,将乡村景观应用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不仅是为了改善其设计风格,更是一种对文化的传承与尊重。人们可以通过欣赏的风景园林景观,了解到传统的农业耕作过程,对历史文化的r值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与了解[3]。
1.4 乡村景观促进了城乡的可持续性发展
缩短城市与乡村的差距,促进城市与乡村共同发展一直是我国在积极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政府的不懈努力,也取得了很多突出的成就,但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浪费都阻碍着人类融入自然当中,从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想要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乡村景观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促进的作用,通过对乡村景观的合理利用来塑造一个和谐的城市环境,有助于城市布局与乡村布局的整体规划与调整。另外,乡村景观除了能够促进城乡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外,还能够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和谐的自然环境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基本条件,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类、社会、自然的生存空间,由此可见,乡村景观在城乡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
2 结论
乡村景观中充分表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在经济建设飞快的时代,乡村景观与其他景观相比更具优势,时时刻刻都在散发着一种独特的美,可以说是风景园林设计与自然的结合。由此可见,设计师要不断对乡村景观进行研究,发掘能够代表乡村景观的元素,并将其合理的运用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充分发挥出乡村景观的优势。
园林规划与设计论文:谈谈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与创意艺术
我国的小区园林建设是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起来的,主要作用是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构建和谐氛围。随着人们生活追求的提高,对居住的环境条件不断提升。房产商想方设法通过园林规划设计来吸引消费者,而购房者也在不断的对园林规划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规划设计除要紧密结合居住环境的特征,突出地方人文特色外,还要打破传统思维框架,应用各种艺术设计出独具特色的景观。
一、居住小区的现代特点要求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气侯类型丰富,文化艺术和生活习惯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建筑种类和形状各异。但是居住小区改善了市容市貌,促进了房地产业发展,改善了人们居住条件。它是集居住、服务、经济、社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缩影,因此,它的建设与以往城市住房建设具有不同的特点要求。
(一)规划协调而统一
以往的建筑参次不齐,居住小区根据“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原则,优化了小区资源配置,使其整洁美观。
(二)规模大而功能全
居住小区一般为多层、多栋楼体建筑群,这些楼体建筑群,除住宅楼之外,还有商业大楼、超级市场、电影院、体育馆、音乐厅、医院等综合性结构。
(三)综合光照强而面广
现代居民楼外墙体多为彩色粉刷,有的还贴瓷片,封阳台以及大窗户也用了大量的玻璃,使阳面光照更大。阴面也不再是浓荫,尽管造成了眩光现象,但对喜光树种的生长却有积极作用。
二、居住小区园林规划存在的问题
居住小区的园林中不同的板块有不同的功能,设计时要有不同的侧重点,避免单一死板。尽管现代住宅区发展迅猛,但在住宅小区的园林规划设计,尚有不少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设计规划观念陈旧。
一些居住小区设计方案粗糙,仅仅满足符合规范或绿化法规条例的要求,但缺乏情趣、有人情味的可持久的绿化空间设计。有些住宅区的园林甚至有拒人于园外的感觉,草坪、花坛、绿地景观被铁栅栏、围栏包围,这样的绿化虽然覆盖面积达标,但其实用功能却远远不能发挥它的作用。
(二)模仿性强,缺乏创新
经常可以见到许多居住小区园林工程都是生搬硬套,没有特色,识别性不强,以致来访的客人很难较快找到他们所处的位置。许多园林规划设计上都是在不切实际的刻意模仿,没有因地制宜。有的小区为了跟风,不惜将原来的树木砍光建草坪。也有的小区跟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栽植棕榈类植物,没有考虑气候原因,结果一到冬季,都死光了。
(三)过分重视草坪,忽略植物群落。
在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上,过分追求大面积草坪的时尚风席卷全国。无论什么设计都侧重在草坪上,但也经常出现草地成道路的场景,既没起到美化作用,又破坏了居住环境的和谐。植物群落可以制造层次感、神秘感,使小区避免出现一眼望穿之感。
三、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思路
在进行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时,其设计思路决定了设计效果,决定了设计者的水平,所以设计思路是设计基础。但是设计并不是凭空想象,在设计之前必须要到基地实地踏勘,了解小区构造,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分析生活方式和习惯,才能够有好的思路。
(一)定位――人为本
进行一个项目的园林设计首先要确定这个项目的定位,有了正确的定位,其设计才能丰满起来。居住小区主要组成部分是人,所服务对象也是人,这就要求在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服务对象的行为感受与需求。因此有必要在规划设计的前期先对其服务对象的行为特征和需求进行一次的调查,走群众路线,听大众的意见,充分发扬民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避免单纯的由设计师根据个人主观设计。
(二)风格――环境与自然相结合
园林风格与居住小区建筑风格、气候条件、环境特征、园林主题等密切相关。如苏州的园林,常为私人游憩,怡情休养之所,故其设计,不崇庄严伟大,但精巧,不重对称,免呆滞之感,而须曲折,有引人人胜之概,常以建筑为主体,以花木为培衬,感觉有天之真趣,给人感情之舒适,陶醉之感觉。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要充分抓住四周景观特色,并将其引入到园林造景中,将园林自然山水融合,形成多层次,丰富且风韵独特的园林景观。
(三)布局与分区――实用与艺术兼备
居住小区的每个区域和景点的具体设计才能保障设计的统一协调性和可行连贯性。居住小区园林设计不同于公园设计,在居住小区设计中,要注重实用功效和美学艺术。现代人趋向于情感与文化品位的生态化人居环境,正如斯坦利・怀特所阐述的那样“如果我们的设计能含纳草地、森林和山,那我们能占据的景观将富含原土地之奥妙。景观特征应被加强而不是被削弱,而最终和谐应存在于一个复合体上,这些人为化的景观是最动人、最可爱的,只要景观的结构和灵魂能被保留,我们就会感到快乐和兴奋”。因而在其景观效果表达上要结合人文内涵,创造出充满情趣的生活空间。在规划设计中,还应充分考虑居民要求,满足小孩嬉戏,老人活动、品茶、下棋以及居民体育锻炼、健身等。
(四)空间与流线――层次与立体感并驾齐驱
斯蒂芬・拉伯德和汉斯・罗易德认为:“空间的序列是一些连续的、独立的空间场所,他们之间以通道相连;人同时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个空间”。园林空间与流线是从竖向与空间角度、人的行为角度、人车交通满足角度等方面对设计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设计思考方向。所以,在居住小区园林设计时,要将小区分割开来,使空间具有层次和立体感,避免一览无遗、平乏无味、人在园中无景可赏。
四、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艺术
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要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民族风格,地方特色,时代要求,节约,就地取材,植物造景为原则,再加上专业的设计艺术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一)因地制宜――结合居住场地特征
一块场地有他的独特的内涵,在进行设计时要挖掘出所蕴涵的内涵,才能因地制宜的设计出合适的园林景观。的把握场地特征、因势利导。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小区的交通和人文关怀。如人行车行出入口、停车场、休闲运动区、后公园等。
(二)因时制宜――结合气候特征
每个地方的气候特征不一样,植物所适应的气候也不尽相同,所以设计时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特别是在经济和技术条件比较薄弱的地区,尤显重要。切忌盲目引用北欧风情、海南风光。
(三)民族特色――结合地方特征
近年来国内园林建设中出现许多不切实际的现象,如在住宅绿地设计中出现“欧陆风”城市建设中出现“广场风”,一些园林设计作品追求西化,追求气势,追求整齐划一,缺乏个性、没有民族特色的园林作品随处可见。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民族特色,设计突出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建筑独特,民族风味十分明显,其园林设计就要摆脱的西化,在保留民族味的建筑中搭配协调的园林设计。
(四)节约――挖掘乡土资源
适地适树是植物造景中植物选择的基本原则,是保持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之一,也是体现地方特色的要素之一。盲目的引种不仅植物存活率不高,浪费资金,而且破坏生态平衡,澳大利亚野兔引种事件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乡土植物具有资源丰富,适应性强,繁殖容易,管理粗放等优势,有利于丰富园林植物的种类,突出地方特色和保持长期的生态稳定。目前我国园林树木资源十分丰富。原产中国的木本乔灌木多达8000种,其中乔木树种约2500种。同时我国还有许多特产树种,如银杏、水杉、水松、银杉、金钱松等。它们在世界城市园林绿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城市园林绿地中应用的树种数量很有限,一般大城市才200~400种,而中、小城市约100种左右.这个数字与我国丰富的树木资源是极不相称的。应该栽植驯化多种绿化树木,美化城市。
总之,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结合了多门学科,既包含了生态学,又有建筑学;既不能是单纯的追求美感,还要兼备实用性。要做好园林设计需要不断学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才能突破思维,创新设计。
园林规划与设计论文: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市民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同时面对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在工作和生活的茶余饭后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平时紧张和疲惫的身心迫切需要体会亲近自然、释放心性的感觉。传统的风景园林规划已经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乡村景观的兴起恰恰填充了传统风景园林规划的这一空白,使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变得更加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关键词】:乡村景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引言】:近年来我国的全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速度可以说是有目共睹,城市生活水品的大幅度提升也带动了周边农村的经济发展,在基本温饱问题得到切实保障的大好形势下,人们对于身边生活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关于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发展方向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一项重要研究课题。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推行,乡村景观建设即将成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全新领域[1]。乡村景观以其自身独有的淳朴、随和、自由的特性受到越来越多人群喜爱。
我们一般将景观分为三类:城市景观、自然景观和乡村景观,这三种景观是根据人们聚居状态不同所做的分类,三者都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城市景观人工因素比较多自然属性相对缺乏,而自然景观则与之相反,自然气息比较浓厚很少受到人为改变,乡村景观介于两者,既带有一定的人工气息也存在相应的自然属性,很好的规避了城市景观和自然景观的不足。
1、乡村景观的概述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关于景观概念的定义在不同的地区目前还不尽相同,主要在与关于景观所包含的范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本文侧重从地域性角度对于景观的规划设计进行分析和阐述,景观设计其本质可以理解为一种人类在进行自然活动的过程中对于大自然环境的一种改变,是人类文明在其自然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周围环境留下的一个印记。随着人类文明社会生活结构的逐步确立,城市生活环境与乡村生活环境的区别日渐明显,景观环境也就自然的形成了有规律的地域性差别,就是分为较现代化城市型的景观、具有乡土气息的乡村型的景观和纯天然源自大自然的自然景观[2]。在这三者当中,乡村景观较城市景观多了一些自然环境的保留,同时较自然景观又多了一些人为改变的生活痕迹,因而乡村景观既有城市景观的人文特点也同时具备自然景观的天然因素,是一项具有研究价值的景观。
2、乡村景观的特点:
2.1地域性
只有在事宜人类居住的平坦地区才会形成有规模的村庄,这种地理环境具有适合农业耕种的田地,流量充足水势缓慢的河流便于灌溉和满足日常起居的需求,乡村景^以农业为主多是由于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在土地上进行劳作耕耘等活动自然形成的结果,是人类与土地相互协作、相互依赖的产物,并非人们的主观意识可以勾划的,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人们根据自己所处的地貌的特点,合理安排适合自己生活和发展的地理形态,是由于人类长期对自然景观进行改造形成的。
2.2生产性
乡村的生活来源当然就是农业生产,乡村景观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乡村景观的普遍特色就以农业生活的需求而改变原来的自然环境,形成一个可以维持供求平衡的自给自足的生活环境,具有智慧的劳动人民会充分考虑大自然的先天条件进行选址,也是为了节省建设前期所需要付出的劳动力,他们会充分利用原有的地理与环境资源,只需要少做修改对原来的土地和河流进行平整或是开挖,形成适合耕种的田地,农民通过在土地上的进行劳作耕种,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对乡村景观改变的目的主要是创造劳动价值,可见生产性是乡村景观的另一显著特点。
2.3自发性
乡村景观既不是人们刻意打造出来的景观,也不是纯天然形成的景观,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乡村生产力和劳动力的局限性,对于原来自然环境进行改动是人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为了农业的正常运行又必须对环境做出人工的改造,因而对于乡村景观的形成只是为了满足最根本的需求而对自然环境做出的改变,农民根据自身所处的地貌特点进行日常劳作,来创造适合自己生活劳作的环境。农民没有刻意去打造乡村景观,乡村景观具有一定的自发性。
3、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重要作用
3.1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存在问题
乡村景观有别于其他景观的一项明显优势在于它具有着富有原始人性的纯真和质朴,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能会使人自然而然的有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很多的景观元素都是浑然天成的并非出自人类思维的刻意雕琢[3]。如果在现代化的都市当中设计一处类似与乡村景观的布景,和周围高耸的混凝土森林以及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流格格不入,却不能给一板一眼的都市文化生活带来多少大自然的生机,也并非城市的景观环境不适合生活居住,只是和乡村的生活环境相比,出自人为设计的因素远远超过了自然因素的比例,强行的将乡村景观强加在城市设计上不是明智之举。
3.2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作用
随着全民整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纵观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前景更是日新月异。便随着城市化的跳跃式发展,密集的住宅群高耸的楼宇紧密林立,在城市交通繁华的地区车水马龙的道路和高架桥交错相通,在这种高节奏的城市生活环境中风景园林的设计与规划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现代化都市的景观设计元素大都是被钢结构框架、大型玻璃幕墙和五彩缤纷的LED霓虹灯所占据,非常缺少自然元素,虽然让人感到了足够的科技感和时尚感
但是很难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感到属于大自然的舒适感。为了让广大市民在紧张的都市生活中感到一份源自大自然的温馨,在风景园林设计时充分考虑和加入乡村景观将有很好的效果。
4、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1综合开发、适当保护原则
乡村自然资源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占国家领土的绝大部分,在对乡村自然资源进行规划和设计时要注重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把对耕地的破坏降到低,乡村景观中存在很多山川、湖泊等自然景观,有许多也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因此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对这些自然资源的保护,开发和规划乡村景观不应以破坏自然耕地和自然景观为代价。
4.2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能够使园林规划师设计出来的作品更加贴近大众的审美观念,在设计之前要充分了解大众的审美需求,让每个人都是展现自己思维和创造力的空间。在进行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要着重考虑景观环境服务对象的全民性,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广泛性而不是只考虑为某个小群体进行服务,景观园林是全体民众都有权力享受的环境资源,而不是个别家庭的后花园或是某些组织群体的专属场所,只有充分考虑到使用过程中的全民性,充分开发人们大众的智慧源泉集思广益,才能充分展现设计当中的开放性。同时,在大力倡导开放性的同时也应当注意环境开放的尺度,俗说的话凡事都要讲究拿捏有度,因为有时对环境的开发过渡的话很容易造成对环境的破坏。
4.3协调性原则
乡村景观设计具有广泛的地域性,因而就会涉及到诸多不同的环境特点,有时这些环境因素对于对于远离景观的设计有很大帮助。想要把乡村景观融入到风景园林的设计和规划当中,首先要充分考虑两者之间的客观联系和共性特点,只有掌握合理的协调性原则把二者各自的特点相互融合在一起,从以确保整体协调性的角度出发来整合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在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实现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整体方面的协调统一。
5、结语
通过对本文上述内容的研究探讨,我们已经深入的了解到乡村景观是人类生活和居住的最接近大自然的生活环境,因而它具备着其他风景园林形式所无法比拟的舒适性和人文自然特点。同时,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在我国甚至是世界范围内人类活动对于生活环境的影响和改变可以说是叹为观止“人工山”“人工湖”“围海造田”,人类的生产力、创造力和影响力都在不断的壮大同时影响和改变着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在我们不断需求改变、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尽力的去保护属于自然的美,探索出一种系统科学的方法,在保障社会环境不断实现科学先进的形式下在风景园林的规划和设计中合理的融入乡村园林元素,让大家即使在繁华的都市生活中也能感受到自然的舒适和纯净。
作者简介:蔡笑昂; 男 ;工程师; 本科 ;从事景观设计工作
园林规划与设计论文:场地分析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应用的探讨与实践
摘要:指出了园林规划设计前期阶段――场地分析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场地分析在园林设计中应用广泛。通过对场地分析实践程序和内容等多方面的探讨,系统总结了场地分析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通过校园环境设计举例说明了场地分析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场地分析;探讨;实践
1引言
场地分析应用于园林规划设计的前期阶段,是对设计场地现状情况、自然及人文环境进行多方位的评价和总结。通过深入的分析,系统地认识场地条件及特点,为设计工作提供具体翔实的参考和指导。此外对于设计方案文本,必要的场地分析说明对理解方案和设计意图具有重要的意义。
2场地分析的内容及作用
场地分析是在限定了场地预期使用范围及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的。场地分析过程包括了从收集场地相关信息并综合评估这些信息,最终解决通过场地分析得出的潜在问题并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2.1前期资料的搜集
根据项目特点收集与设计场地有关的自然、人文及场地范围内对于设计有指导作用的相关图纸、数据等资料。收集资料主要包括5个方面:自然条件、气象条件、人工设施情况、范围及周边环境、视觉质量。
2.2场地分析的主要工作
2.2.1对场地的区位进行分析
区位分析是对场地与其周边区域关系以及场地自身定位进行的定性分析。通过区位分析列出详尽的各种交通形式的走向,可以得到若干制约之后设计工作的限定性要素,例如场地出入口、停车场、主要人流及其方向、避让要素(道路的噪音等)。此外,通过场地功能、性质及其与周边场地关系可确定项目的定位,并根据场地现状及项目要求结合多方面分析综合得出场地内部空间的组织关系。
2.2.2对场地的地形地貌进行分析
在设计中因地制宜并充分利用已有地形地貌,将项目功能合理的布置于场地中。地形地貌分析包括场地坡度分析和坡向分析。通过坡度和坡向分析找出适宜的建设用地,在保障使用功能完整和景观效果原则的基础上尽量充分利用场地现状地形,减少对场地的人为破坏及控制工程造价。在坡向分析中应兼顾植物耐荫、喜阳等因素,在建筑布置中更要考虑建筑室内光照、朝向等因素。
2.2.3对场地的生态物种进行分析
分析统计场地中原有植物品种及其数量与规格。植物是有生命的活体,不但可以改善一方气候环境也是园林中展现岁月历史最有力的一面镜子。因此,通过对场地原有植物的分析,指导植物造景在尽量保留原场地中可利用植被的前提下展开,在控制工程造价的同时延续场地原有植物环境。
2.2.4对场地气候及地质及水文进行分析
通过对前期收集的土壤、日照、温度、风、降雨、小气候等要素的分析,可得到与对于植物配置、景观特色以及园林景观布局等息息相关的指导标准。如自然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日照、风及小气候对人群活动空间布局的影响等。此外还需注意场地地上物、地下管线等设计的制约因素,对这些不利因素需要标明并在设计阶段进行避让。
2.2.5对场地视线及景观关系进行分析
通过对场地现状的分析,确定场地内的各区域视线关系及视线焦点,为其后设计提供景观布置参考依据。例如景观轴线、道路交汇处等区域在园林设计中需要重点处理。应充分利用场地现状景观延续区域历史文脉,即设计地段内已有、已建景观或可供作为景观利用的其他要素,例如一个磨盘、一口枯井等都可以作为场地景观设计用。场地外围视线所及的景观也可借入场地中,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即是将“南山”作为景观要素引入到园内。
2.2.6对人的需求及行为心理进行分析
人与园林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人们的行为,而人们的行为也在创造着环境。不同人群对周边环境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根据场地现状资料深入分析场地潜在使用人群的需求可使设计更加人性化。不同年龄段、文化层次、工作性质、收入状况的人群,他们有各自不同的需求,而针对不同的需求所营造的景观也不尽相同的。例如,园林草坪中踩踏出条条园路就是由于前期分析缺失。设计前期进行人流分析,可帮助设计者描绘出场地中潜在的便捷道路。
2.2.7对场地的社会人文进行分析
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及现场问讯获得场地社会人文方面信息。对场地社会、人文信息进行分析可帮助设计人员把握场地主题立意思想,为场地立意提供线索。如历史文脉和民风民俗方面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人事迹、民俗风情、文学艺术作品等。而地标性及可识别性遗存也可以唤起对场地历史的追忆,如一棵古树、一座石碑或是一台报废的车床。
2.2.8对场地的风水格局进行分析
风水学是古人通过对环境的长期观察,总结出来的一套设计规划理论,在现代社会仍有一定借鉴意义,特别在别墅庭院、居住小环境设计中应用广泛。例如居住区交叉道路,应力求正交,避免斜交。斜交,不仅不利于工程管线设置,妨碍交通车辆通行,而且会造成风水上的剪刀煞地段。风水民谚有“路剪房,见伤亡”的谚语,这种地段不宜布置建筑,只适宜绿化和设置园林小品,标志性设施等非居住性设施。
每个设计项目的场地现状条件都不可能与项目要求一致,因此在了解项目要求的前提下,需要依据前期收集资料对场地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估,得出场地现状与项目计划及功能要求之间适宜程度。根据场地的适宜度找出场地现状中无法满足项目要求的因素,进而在其后设计阶段通过一定方式、方法对这些不利因素进行调整。
2.3场地分析的意义
确定了场地空间布局、功能及区域关系。通过场地分析首先划分场的功能分区,基于不同的功能分区及分析成果组织路网、布置空间。确定了植物选种及配置依据,合理选择植物品种保障设计植物的成活率。为设计方案提供立意的思想来源,通过对人文资料的收集,挖掘提取设计主题思想。为避免和解决场地中的不利因素提供了手段。指出了场地内的不利因素,包括不利的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如地上及地下管线、恶劣的小环境、土质等,使设计可轻松地避免这些问题。使场地自然生态、历史文脉及民风民俗的保护和延续成为可能。
3场地分析在校园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每个设计项目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客观情况,这里以陕北某中学环境设计为例说明场地分析在园林设计中的作用(图1)。
(1)根据项目目标“校园绿化”确定场地主要服务人群为在校学生。进而确定这一特定人群的主要需求及心理状态。高中生这一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4~18岁,生理发育基本在这个阶段完成,心理活动也逐步成熟。由于考虑到自身毕业后的前途,多数青年已经能够自觉地追求知识,努力学习,并且这种自觉性已相当稳定。因此,针对高中生的环境设计在考虑其学生特点的前提下,更应适当予以较自由的活动空间及较成熟的环境氛围。
(2)确定不同区域性质功能。根据场地中已有建筑布局及周边交通、环境关系,确定场地内各个区域的功能要求及其服务的侧重点。由现状图可知校园分东西两部分,正门道路以东为生活区、以西为学习区,针对不同使用功能上的区别东西两部分区域在定位上也应予以区别对待。东侧区域应具有较轻松的活动空间和开敞舒适的活动场地,而西侧区域则应相对规整。场地外围区域应根据其具体位置做相应考虑,东南角区域处于学校入口处,属于对外宣传的窗口,设计中主要考虑对外窗口宣传作用。而西南侧大片地块紧邻教学楼可考虑作为学生课外休息及课外教育用。外围西侧及西北侧区域由于位于校园后部且根据分析其光照及冬季风力较大因此仅做简单游园绿化。
(3)进行人流分析。学校以走读生为主、兼有住校学生,因此学校主次入口通向教学楼方向的道路应尽量宽敞且方便通达。由于校内较少车辆行驶,因此校内道路均为单行方向保障消防要求及学生安全。在各个建筑出入口前部应有一定的疏散空间。
(4)进行视线及景观分析。将区域建筑、出入口轴线延伸强化,可见由若干视觉焦点并结合人流方向将这些视觉焦点进行联系,最终可以用园林景观将整个校园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并通过景观设计将校园文化融入其中。
(5)对陕北地域环境及当地土壤进行调查为植物配置提供可供参考的资料。在以上分析基础上可以得出场地基本架构要求,再根据这些要求进行设计,最终完成设计方案(图2)。园林设计具有艺术创作的特点,相同的功能要求的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里可以将场地分析理解为在理性基础上的工作,而其后的设计则兼具艺术的感性创作成分。当然场地分析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但的场地分析可为设计提供强大的支持。
4结语
场地分析的价值在于能清楚完整地识别出所要实现功能相关的问题和场地条件,分析应在可行条件下尽可能地做到考虑广泛而深远。不论大型的景观规划还是微型的别墅庭院设计无不渗透着对场地的分析。在由场地分析转入设计阶段的过程中,应该保持设计严格遵从场地分析结论进行,避免前期分析与后期设计脱节的情况出现。通过场地分析,设计中的每一要素都应有合理的依据,从而达到“设计方案自然生长自场地中”的最终目标。
园林规划与设计论文:生态学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结合
[摘 要]当前,风景园林的设计和建设成为了社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同时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应用了更多相关的科学,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使得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的学科,生态学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主要分析了生态学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结合,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生态学 风景园林 规划设计
在我国,风景园林的设计和建设逐渐成为了城市规划和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城市的发展使得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不断的兴盛,这样一来就对环境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所以在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中也融入了生态学,使得园林建设更符合生态发展的需要。
1、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相关的主要生态学理论
1.1 生物多样性原理
生物多样性理论实际上反映的不仅仅是群落和环境中物种的丰度和均匀度等重要的指标,同时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结构稳定性,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质量在不断的下降,环境资源的丰富程度也相对较为匮乏,所以物种会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调整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样才能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物种多样性越强,其就越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景观生态学中比较强调物种之间共存的可能性,所以在园林景观建设中,应该坚持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1.2 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理论当前已经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但是就生态的概念而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在本文当中,我们主要介绍国内研究人员给出的概念,它通常就是指一个物种在某一个生态系统当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功能,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实际上和生态位是有着非常大的关联性的,这也会直接影响到园林绿地系统本身的综合功能。
1.3 互惠共生原理
互惠共生通常又被人们叫做互利共生,它通常就是指两个物种是相互依赖的,它们只有异同生活的时候才能显示出良好的生存状态,二者是相互获利的,根据这一特性,我们可以在园林中种植一些二者之间有着非常强依赖关系的植物,这样就可以充分的保障种群自身的稳定性和性。
1.4 生态平衡原理
生态学当中,生态平衡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原则,这一过程中的具体含义就是指生态系统在极其稳定的状态下,系统内部的结构是协调的,在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上也基本上没有非常大的悬殊,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出非常高的综合效益。在园林生态建设的过程中也一定要合理的去规划和布局,要从整体上去控制,同时还要将自然生态引入到城市当中,这样就可以有效的保障城市当中的生态平衡。
2、生态学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结合
2.1 应用生态学原理,保护利用场地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
2.1.1 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
相乡土植物通常就是指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物种之间的交替以后对一个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生态系统的一个总成。这些植物对环境和气候有着非常强的适应性,同时使用乡土植物可以有效的降低物种管理和维护的整体成本,同时也能体现出良好的适应性,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还能完成自我养护,物种的消失成为了当前园林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所以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对物种的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要求予以高度的重视。
2.1.2 尊重场所自然演进过程
当代人的需要和不同时期的人可能会有非常大的差异,所以在设计的时候,一定不要受到传统设计模式的限制,不过从当前生态学理论的角度上来说,新的设计形式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场所的自然过程,也就是说在设计和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实际上就是要将这些有自己特征的因素充分的体现在设计当中,从而更好的保障场所的健康和环境的质量,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较大程度的保留当地原有的一些自然特征,这样既是对自然的尊重,也可以十分有效的降低设计和建设的成本。
2.2 基于生态调控原理,利用并再生场地现有的材料和资源
生态调控原理中的循环再生,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贯穿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始终,生态的风景园林设计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和资源循环使用,较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较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新材料的需求,减少了对生产材料所需的能源的索取。
2.3 基于生态学的土壤设计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因而在设计中选择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就显得很重要。主要考虑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分析植物的生态学习性,选择适宜植物生长的土质。特别是在风景园林的生态恢复设计模式中,土壤因子很重要,一般都需要对当地的土壤情况进行分析测试,选择相应的对策。常规做法是将不适合或者污染的土壤换走,或在上面直接覆盖好土以利于植被生长,或对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壤进行技术处理。采用生物疗法,处理污染土壤,增加土壤的腐殖质,增加微生物的活动,种植能吸收有毒物质的植被,使土壤情况逐步改善。如在西雅图油库公园,旧炼油厂的土壤毒性很高,以至于几乎不适宜作为任何用途。设计师没有采用简单且常用的用无毒土壤置换有毒土壤的方法,而是利用细菌来净化土壤表面现存的烃类物质,这样既改良了土壤,又减少了投资。
2.4 以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为理论的植物配置的设计
2.4.1 植物材料的选择
根据生态位理论,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择配置植物种类,避免各个物种对空间和营养的争夺,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生长良好,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又能形成具有良好视觉效果的园林景观。根据各种植地不同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选择植物种类,尤其是高大乔木优势种的选配,直接决定了园林生态效益的发挥程度。园林生态设计中要求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营养,各个种才能协调共生。
2.4.2 运用具有生态效益的植物
不同的树种其生态作用和效益也不相同,有的相差很大。因此,为了提高植物造景的生态效益就必须选择那些与各种污染气体相对应的抗性树种和生态效益较高的树种。
2.4.3 遵从生物多样性原理,模拟自然群落的植物配置
物种多样性主要反映了群落和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和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生态学家认为,群落结构愈复杂,系统也就愈稳定。因此,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设计多个种组成的植物群落,比单物种中群落更能有效利用资源,具有更大稳定性,即保持各物种多样性如动植物种资源多样性、各种文化特质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深远的生态环境意义。
3、结语
当前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都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同时在技术上也有了非常显著的发展,生态学理论和观念已经越来越多的得到了普及,生态学理论对园林设计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也将会成为生态发展和工程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会推动我国园林规划和建设的健康发展。
园林规划与设计论文:试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乡村景观融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既符合城市居民对乡村景观的追求,也能部分解决乡村居民不能较快融入城市生活的难题,成为近年来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热点。该文结合实践对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进行了讨论,旨在为促进其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乡村景观;融入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基本得到满足,由此开始对周围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主要是因为城市居民、乡村居民都更加重视居住环境所带来的精神变化。此外,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无论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还是一些三线城市都在快速扩张,这就使得城市的版图逐渐向郊区乃至农村推进,逐渐模糊了城市与农村的界限。乡村景观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兼具人文性、自然性,无形中契合了城市居民向往乡村田野生活的要求,但对于城市居民而言,真正地回到乡村生活是不可能的。而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尽管城市版图的增大使其原有的居住地成为了城市的一部分,但其对于城市马路、高楼的居住环境仍然难以适应。综合上述分析,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融入乡村景观,在满足城市居民对农村生活环境向往的同时,还能解决农村居民不适应城市生活的困局,而且这也符合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导向,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要求[1]。在上述背景下,本文旨在结合已有实例,探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的可行性及意义,为此后的城市建设规划提供参考。
1 乡村景观的融入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作用
乡村景观是当地人文、历史以及劳动人民经过多年的劳作形成的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的景观,是最为淳朴、自然的乡土景观[2]。通常,这种形式的景观能够有利于来访者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多样化的乡土特色景观也给居民营造一种独特的大环境氛围,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同时这种乡土景观也为园林规划设计者们提供了设计的灵感源泉。
1.1 能够改善园林景观的品质 以往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整个方案的规划设计侧重经济价值,而忽视了园林规划,这也是很多老城区普遍存在绿化面积偏少,生态环境恶劣的主要原因。即使部分城市在规划设计时将风景园林部分纳入了统一规划,其园林规划设计的原则也是土地的敞开性而非风景园林的景观品质,这样设计原则指导下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无法发挥其景观作用。由此,将乡村景观作为城市园林景观的一种延续,进行融合设计后,能够有效的提高城市园林的景观品质,大幅度改善城区内开放空间的环境质量,从而有助于发挥园林景观的作用[3]。
1.2 能够使乡村特色得以保存 城市的发展伴随着大量宝贵的农田、耕地、林地等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景观用地就必须依赖于改造距离居民区更远的土地的景观,但随着距离的增加,居民对该景观用地的利用程度就会越来越低,这样景观园林地就失去了其设计之初的作用。但如将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融入乡村景观,不仅距离较近,交通方便,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方便的休闲娱乐场所,而且能够保存乡村的特色,减少城市建设对乡村特有文化的破坏。
1.3 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如果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不融入乡村景观,必将导致大量农民失去耕地,大量的农作物被铲除,由此造成巨大损失,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在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中,乡村景观进行统一的规划,使之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与风景园林实现融合。这样一些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农作物如油菜、西兰花,在收获前可以提供非常美丽的乡村美景,在收获后可供给城市居民卫生、新鲜的食物。同时乡村景观的存在还能够吸引居民来此游览,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为农村居民拓宽经济来源,增加收入,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 乡村景观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融合的必要性
乡村景观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融合既有营造景观的生态需求,也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现实需求。如在一些大面积的平原地区,尤其是在大面积农业用地的平原地区实施风景园林规划,根据风景园林规划挖人工湖、堆人工山,再营造一个人工的“自然环境”,不仅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而且难度极大。换个角度进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每片地域都有其特色,乡村区域本身就有它自身生长、演变的过程,本身的地貌、植物条件、文化内涵和历史文脉都是属于这个地块本身的“自然”,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景观,而不是人类强加于自然的。将其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相融合是对当地特色景观的继承与发扬[4]。
3 乡村景观与现代风景园林规划的实践
3.1 水渠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处置 我国农村很多地区为灌溉农作物都修筑了水渠,这些水渠在传统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通常是拆除。而根据乡村景观融入的观念就明显不一样了。比如设计人员在浙江镜湖地区成功地将水渠作为风景园林规划的一部分,不仅保留了水渠,而且营造了宜居的环境。具体的在景区中规划出两个区域为水渠景观带,其中一处位于整个景区的南侧,在水渠的两侧种植草本花卉,同时规划多条景观小道,或进行草地绿化,作为风筝放飞地(如图1);另外一处位于整个景区的北侧,炎水渠横向肌理线性种植园林观赏树木、名贵树木(如图2)。
3.2 鱼塘景观带的设计 鱼塘作为农村独具特色的一个景观,往往每个村落里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鱼塘,这里往往是村民夏天纳凉的地方[5]。因此,将鱼塘作为景观融入风景园林规划符合农村居民的意愿。通常的做法是在水塘中种植各类水生植物,放养部分观赏鱼,并可在水塘的湖面修筑若干木质景观道,建设水中亭阁,供居民散步、纳凉等。
3.3 农业景观区 部分农作物在某个生长期可呈现十分迷人的景色,其中目前作为景观开发最为成功的应为油菜,如安徽歙县(图3),江苏兴化(图4),虽然同为油菜花,但与不同地区周围环境相互映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景。安徽歙县在群山环绕中的一片片方块状油菜花海,加上近处环绕花海的溪流,远处的几处民居,衬托出世外桃源般的美丽景色。而江苏兴化位于长三角经济带北缘,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水乡美景。“兴化千岛菜花”位于兴化市缸顾乡,以千岛样式形成的垛田景观在全国范围内均享有盛名。据考证,750a前,缸顾乡农民在水中取土堆田,整齐如垛,并在上面种植农作物,逐渐演变成如今美丽农田生态景致。每年的清明前后,在辽阔的水面上,千姿百态的垛田形成了上千个湖中小岛,岛上开满金灿灿的油菜花,在水面上形成一片金黄色“花海”,一望无际,令人叹为观止。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乡村景观自然的融入了城市风景园林规划,成为城市风景园林景观的自然延续,可以看做是乡村景观融入风景园林规划的成功范例。此外,除了油菜花,部分中药材产地,如安徽亳州的芍药花,河南洛阳的牡丹等都是远近闻名的农业景观区。
4 乡村景观融入风景园林的基本原则
将乡村景观融入风景园林规划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融合并非二者的简单拼凑或相加,为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实际执行中应遵从一些原则的指导[6]。首先要坚持保护和规划相结合,对乡村特色的景观资源进行保护,以求尽可能的降低对耕地、鱼塘等资源的破坏,同时注意风景园林规划的整体效益,在二者之间寻找平衡。其次,要坚持开放性的原则,这就要求在融合过程中尽可能避免将私家田园或私家庭院式的景观纳入规划中;更为重要的是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协调,尽可能做到人文因素与自然因素的统一,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乡村景观在整个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呈现出统一性。
5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融入乡村景观的方法
乡村景观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融合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人文、历史景观以及其他诉求综合考虑,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乡村的文脉、历史进行延续,在乡村原有文化传承的基础上通过结合现代风景园林规划加以传播,同时凝聚浓厚的乡村气息,凸显地狱特色,从而为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此外,还要对农业生产区进行保护,避免大面积破坏耕地、林地以及鱼塘等农村居民的核心利益,这些农业生产资料的保留除具有现实的经济效益外,还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农业体验。更为重要是要善于借景田园风光,对原本存在的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乡村景观,尽可能的不去改变其原有的特点。如在温泉公园的设计中,通过设计一条通向周边乡村环境的林阴道,使人们在现代化风景的尽头能够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
园林规划与设计论文:探讨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与后期景观园林施工的关系
摘 要:就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与后期景观园林施工的关系做了重要论述。
关键词: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后期施工;关系
1 景观园林规划施工的具体步骤
1.1 前期园林规划的勘探设计工作
任何一起工程建设都不是在想象和幻想下进行的,特别是景观园林建设,每一处风景都有自己独特的美,而有的是天然形成,有的却是人为修建。但不论是先天形成还是后期建造,不可否认的是,它们都是结合实际的地理环境而构建出来,因此,要想建筑风格符合当前实际,就应实地考察该处的景观园林。
1.2 加强景观园林的独特性设计
一般的景观园林工程设计主要包括4大步骤:景观园林施工图纸设计、整体效果设计、初步规划施工方案设计以及总工程预算设计。对于专业的建筑工程师来说,他们在进行最初的景观园林施工图纸设计时,会将施工过程之中所运用的具体材料、材料的类型和数量等相关问题进行详细地统计,然后根据投资者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确定施工图纸。
1.3 进行规范的招标
景观园林的工程招标,与其它招标目的是相同的,都为了选择出具有高超的专业知识、施工团队的高信用与高效率三者兼备的承包工程建筑公司。然而在招标工程中不乏有些人为了一己之私,选择了不论规格、水平还是质量都不符合标准的工程建筑团队。因此,对于这些方面的工作人员该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感,严格把关投标选择过程,严厉批评打击不合法、不规范的投标行为,采用公平、公正、公开的态度对待任何一个投标队伍,给予他们相同的竞争机会。而在整个招标过程中,标底是投标结果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投资者需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义务,上层负责人对申报材料要进行细致地审查。
2 后期景观园林施工过程中的细节处理
2.1 景观园林的土方工程
将自然形成独特的地形地貌通过修饰的手段使其有机结合,将其改造成符合现代建筑审美风格的新景观就是当今景观园林工程的由来。景观园林工程由种植工程、土方工程、建筑工程所构成,而其中的土方工程是工程的基础性组成部分,因此,为了提供有力的施工依据,就需要利用高标图把重要地形地貌标注于设计图纸中。
2.2 植被造景
不论是古风版的传统景观园林,还是如今将自然与科技相结合的现代景观园林,植被造景都是突出其主题的重要方式,也是景观园林建筑中不可缺少的构建元素。植被的合理性搭配对景观园林的整体效果与质量带来最直接的影响。景观园林的独特性,主要是通过植被不同的形态特征和气味来展现,致力于用最质朴的本体将自然四季之美表现地淋漓尽致,因此,这类工程的主体对象就是植被,为了展示出与众不同,设计师要熟练掌握各类植被的生活习性,而日常景观园林的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植被的生长状况,积极做好护理工作。
2.3 硬质景观
景观园林工程中硬质景观的运用非常普遍,如林间小道、广场、石梯等。科技的进步与审美需求的提高,使得新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景观园林建筑中,据市场景观园林建筑材料的调查报告所示,天然鹅卵石等的石材运用需求量较大,很多景观园林之中都会使用硬质石材进行道路铺设,此举无疑提高了园林设计的档次及美观水平。然由于施工设计者片面追求景观园林的美观,忽略其鹅卵石之间的砂浆厚度,在经过日晒雨淋的洗礼后,鹅卵石小道的边缘部分经常出现鹅卵石脱落,砂浆伴着雨水冲走的情况。鉴于这样的情况,园林施工需要格外注意道路状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伸缩缝深浅程度的合理铺设。
2.4 景观的照明设计
照明景观是景观园林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各种照明灯,如树影灯、室外场地照明灯、泳池灯等,最难的一点就是在夜晚里展现出特殊的景观园林照明效果,并且与周围自然景色合理搭配。所以,施工人员在操作时,要根据周围景观合理安排灯光的色温及色调调配,综合考虑灯光照明效果。另外,让夜晚与白天的景观形成鲜明的对比,营造出不同的效果体验。
2.5 景观插曲
景观插曲的作用主要是让景观园林建设增添别样风趣,如观赏鱼塘、指示路标等都属于观赏的插曲,在自然景观里添加浮雕、石拱桥,体现古风感,与现代化建筑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性设计。注意细节性把握,像路牌与路线图的设置,一定程度上使得景观者对园林景观整体构造有所了解,所以,辅助性景观插曲设置地点的选择不可忽视,让它们能与周围环境的存在毫无违和感,进而增加现代化美感。
3 结语
综上所述,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与后期景观园林施工的关系密不可分,从设计与施工之间的细节抓起,完善其缺陷,改善其不足,促进我国景观园林建筑行业向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