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心理大学毕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心理大学毕业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论文
[摘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一环。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变化,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作为高校教育管理的心理健康系统,在此基础上要认真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努力为高校学生解疑答惑,积极发挥其重要作用,促进大学生的心灵成长。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教育管理;角色
一、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戴尔•卡耐基认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们的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是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关注心理健康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大趋势。然而,大学时期是人的心理与生理发展趋向于成熟的重要阶段,在如此关键的时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与健康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高校的教育理念是将大学生培养成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的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这一理念的支撑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在大学生群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表现
随着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而就大学阶段来看,大学生们主要面临着学习、生活、就业这三方面的压力。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环境变迁。这一问题主要集中在刚进校的大一新生上。生活环境的变化,让他们对陌生的城市产生消极、害怕的情绪,要适应周围的变化则需要花费一段的时间,良好的生活环境对大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人际关系的变化也让许多大学生难以适应,面对来自各地风格各异、特点各异的新同学,如何建立协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则成为了让他们的头疼的问题,人际关系的交往对大学生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当然这其中还包括对新的学习生活的适应,大学生的学习不同于初高中,初高中的学习多依赖于教师,而大学生的学习则主要表现在自主学习上面,这一学习方式的转变让许多学生难以适应。如何进行自我调适、如何适应外部环境问题,这些都是高校对大学新生所进行的及时课教育。面对这些问题,许多高校都进行了相应的主题教育活动以及相关的团体辅导培训。以宿迁学院为例,在新生军训期间,心理健康中心会以“和谐班级,你我共创”为主题进行团体辅导培训,这一活动使班级学生意识到班级群体是一个“家”,同学之间是彼此互帮互助的家人,学生们可以通过各种游戏得到放松,同时,在这一基础上让学生逐渐打开心扉,让同学们和谐良好的相处。这一主题活动的开展为最终建设积极向上的班级群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人际关系。大二学生逐渐开始适应大学生活,在此基础上,诸多问题层出不穷,而其中最为明显的则是人际交往问题。随着自己的个性特征逐步显露出来,对于朋友的选择,有了自己的取向,面对宿舍里、班级上性格各异的同学,同学们开始变得不适应或者不习惯,冲突会更加明显,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面对这一问题,高校会举办心理情景剧。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来看,心理情景剧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一种治疗方法,让来访者把自己的焦虑或者困惑用情景剧的方式表现出来,心理咨询师在一旁进行点评,并借此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进行指导治疗,来访者在咨询师指导以后继续表演情景剧,直到最终对自己的问题解决有所帮助。而高校中举办的心理情景剧,团体成员扮演日常生活问题情境中的角色,让成员把平时压抑的情绪通过表演得以释放、解脱,同时,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及获得处理问题的灵感并加以练习。同学们通过举办心理情景剧,把生活中的事情搬上舞台,敞开心扉,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分享。这样,心理情景剧为同学们的个性释放提供平台,台上台下可以进行互动、一起解决,使更多的同学从中得到启发。同时团体辅导以及户外拓展训练,促进同学们能够相互分担、互相扶持,从而共同成长。再次,认识自我。大三阶段的学生,已经强烈意识到“自我”,也注意到了自我的脆弱,因此产生出强烈的充实自我、发展自我的需求。有的同学在追求发展自我中顾此失彼,没能达到期望的目标,产生了不良心理反应;有的同学在发展自我过程中,放大了自我弱势、忽略了自我优势,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而采取防御机制,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甚至产生了烦恼与恐惧不安等严重问题。由于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学生会选择采用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学院一般会选择开展心理课堂、心理咨询热线又或是心理沙龙,让同学们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对于学生的问题,心理健康教师也会相应地给予咨询与治疗,运用合理健康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职业规划。怎样进行良好的职业规划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是困难的,往往无从下手。职业规划对于大四学生而言就成为非常重要的一环。良好的职业规划对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世界观、人生观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在这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开设选修课,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将职业规划作为一门课程提供给学生选择,甚至在大二就提前开设此类课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为职业规划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一份的职业规划不仅需要有正确的认识,还需要教师的引导与评价。在这个问题上,高校要定期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需求,让学生能够建设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体系,让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更加完善,同时也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服务,通过系统、完善的教育,让学生了解自我,走向成功。
三、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在大学教育管理中的角色定位
通过前文的描述,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每一个年级段的大学生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因而,高校的心理健康系统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高校众多的学生组织与学生社团,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一个的存在,它以自己专业的理念参与着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所以,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在大学教育管理中的角色定位,我认为应当分为以下几种:
(一)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主要以教师和学生干部为主。面对大学生的心理困惑,我们往往会采取团体辅导和咨询的方式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干部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并对高校的心理工作制度、基本的咨询方式有具体的了解。对于全国开展的“5•25”心理健康节,教师和学生可以以此为契机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心理健康系统承担着本校的心理健康的重任,教师和学校则是主要的领导者,要善于利用各种主题日的活动来帮助学生们解疑答惑。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并没有深度的认识甚至不了解,这就提醒我们,要多开展相应的活动,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进来,主动咨询,从而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学会帮助自己,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扮演朋友者的角色
高校的运行离不开各个学生组织之间的配合,如果说学生会是以行政工作为主,学生社团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为基本目标,那么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则是以建设学生心灵工作为宗旨,同样是他们学习生涯中的重要一环。良好的心理健康建设,可以让学生快速适应学校,在大学这个平台上提高自己、发展自己,为自己的未来奠定基础。所以,在这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要学会将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让他们能够相信心理健康机构,信任心理健康的教师,从而让学生们学会倾诉、学会倾听、学会减压、学会交往,这些都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帮助。因此,想让学生能够健康地发展自己、学会规划职业生涯,那么我们就需要将每一个来寻求帮助的人当作是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家人一样呵护,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合理的建议。
(三)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扮演管理者的角色
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作为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学生的教育管理也是其中的工作项目之一。例如开学的新生讲座、毕业生的职业规划等活动,其中都有心理教育工作者的身影。因此,在这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要充分发挥好管理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积极举办相关活动,引领学生的成长,让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它在成长生涯中的关键作用。以宿迁学院为例,在开学之初,我校会让学生做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大一新生对于新生活的适应程度如何,这一做法能够充分地帮助辅导员认识、了解自己的学生,为教师了解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专业的数据分析,辅导员可以清楚地看见自己的学生会有哪些困惑、哪些难题,这对于学生日后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管理方式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涯,更好地树立自己的目标,确立自己的地位,这些认识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四、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学校管理工作中关键的一个环节,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可以帮助学生的成长,让学生生活在和谐健康的氛围中。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必须充分发挥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作用,正确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希望以此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与生活品质,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促使他们日后成为一个具备高素质与好心态的人才,这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
作者:张剑宇 华夏 刘翠英 单位:宿迁学院文理学院
心理大学毕业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音乐教育论文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要保持心理健康需要长期的维护,唯有在一个持续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大学生才能够对于生活中所面对的各种问题和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并通过合理的方法予以解决,有利于大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当中稳定发展。然而,根据数据调查统计,我国高等院校每年都会出现数十人自杀的情况,平均每五名大学生当中就有一位具有心理障碍,因此,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事实上并不容乐观。大学生的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问题以及环境适应能力薄弱、人格障碍等现象占据全国大学生统计数据的16%-30%。近年来,人们不难在新闻报道中看到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人群做出一些荒诞、恐怖的事件,同学之间互相残杀的现象,这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突出表现。处于社会转型发展的这一大环境之下,大学生面临的社会压力和生活压力日渐增大,心理上的障碍也随之呈现上升趋势。大学生阶段是心理产生激烈变化的时期,心理的发展和成长面对一系列的困惑与不安。由于我国经济实力在迅速增强,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日益提高,在大学生群体当中,就会出现身体发育与心理发育不平衡的现象。心理能力仍没有成熟到能够真正控制生理能力的地步,所以大学生在行动上会较为冲动,心理驱动力具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偏激的一面。要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磨练过程。
二、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一)培养丰富感情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通过音乐教育能够为大学生开拓感性抒发的平台,音乐的欣赏本身就是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大学生在聆听不同类型的音乐时会产生不同的心情波动。音乐通过旋律的构成,能够演绎出不同的心理状态,欢快俏皮的旋律能够让学生心情变得开朗;缓慢悲伤的旋律能够让学生体会到音乐当中浓厚情感的流淌;而激昂向上的旋律能够为学生增添激情与力量。通过这样一种音乐熏陶的形式,大学生能够在美好的环境下感受到生活的真谛,从而让那些悲伤、孤僻、极端的心境得到改善,使学生变得开朗而感性。
(二)树立正确价值观
大学生群体中之所以会发生类似马加爵锤杀同学的事件,是因为当代大学生在心理健康上会受到不正确价值观的诱导。受身体状况、学习成绩亦或是家庭环境等条件限制,当代大学生更多的从利益与满足角度来理解和认知价值观念,长此以往,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社会整体的发展都具有消极影响。而的音乐作品具有一定的故事性,通过恰当的音乐选择赋予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意义,优美的旋律、变换的节奏以及音乐的创造背景和著作者创造是的心态,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将相关的知识渗透给学生并加以欣赏引导,能够让大学生对音乐产生深刻的印象和感染,让大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感受他人的故事,得到启发。音乐能够在这种教育形式下深入到大学生的潜意识当中,与之产生共鸣,进而规范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对世界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音乐教育方法分析
(一)音乐聆听方法
聆听是沟通的桥梁。通过有意识的为学生选取与之心态相适应的音乐旋律和故事,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聆听,这是利用音乐来改善学生心理状态最为直观而简单的方法。可以以优美的音乐作为背景,同时为学生灌输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在音乐的配合之下,学生能够更进一步理解自身是否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使之化解。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的音乐语言的暗示,让学生能够在音乐环境下放松心情,敞开心扉,让学生自身能够理解其真实的内心,为学生创造一个释放的空间。经相关教育者的引导,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构建。
(二)主动参与方法
这种音乐教育方式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参与程度,也就是让学生能够对音乐进行亲身体验,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和放松。可以在学校中组织乐队、合唱团体亦或是舞蹈团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在音乐活动进行的过程当中,不但能够为学生们建立一个相互建立友谊的平台,让学生变得开朗起来,同时也在音乐的配合下,为学生灌输了快乐的心理动态。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来引发学生们乐观、积极的情绪,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缓解心理压力,改善心理状态。
四、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我国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更加需要借助于音乐的力量来舒缓其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通过愉快、向上的音乐旋律为学生创造抒发情感的平台,事实证明,音乐教育的实施切实可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到我国未来社会的正常运行与和谐发展,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唯有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正确的认识和对待,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才能够真正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
作者:李梦娇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心理大学毕业论文: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1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在西方国家开始得较早,从调查和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这一部分学生群体对关注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近期的研究结果中,EileenM的研究表明:在国际上美国的高校在校生抑郁,学习障碍,适应障碍等问题的发生率一直在持续增长,而适应障碍问题特别突出.我国的情况也并不乐观.2012年,浙江某应用型本科高校曾展开过一个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随机调查工作,调查结果表明: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我们针对我校大学生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调查,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67份,统计结果表明,42.1%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忧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由此可见,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容忽视.所以,应用型高校有必要结合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去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环境.
2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应用型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也随之不断在改革和进步,但是由于起步较晚,起点较低,研究和深入发展比较缓慢,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2.1应用型本科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觉得学生只要不要出大事,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对心理健康问题还是停留在认识期.有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也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小组,制定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和工作流程,但是在具体落实执行的时候却欠缺力度,很多只是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在人员配备,经费支持上也不够到位,导致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虽然有心理辅导室,但是却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因为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没有得到应用型本科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现实问题较多.为了进一步研究,笔者对本市高等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高校中,72%的高校都有心理教育场所,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上都有,而应用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场所设置不完善,很多都是临时场所或教师办公室,没有固定场所;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75%的高校都配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用型院校在这方面相对薄弱.
2.2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士较为缺乏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专业人士是指心理学,精神医学上的专业人员,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处理学生的心理疾病和人格障碍等问题,而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却是很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士,广州医药大学的赖丽曾在08年做过一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13所高校之中,有61.5%的高校配有专业人士,其中重点本科院校配备专业人员的比例占到了83.4%,而在被调查到的应用型高校里面,基本上都没有配备相关的专业人士.这组数据也说明应用型高校专业人士的缺乏,也是他们正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大难题.目前虽然教育部门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所投入的经费,人员编制,待遇等问题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和相应的保障.但在应用型本科高校里面,心理健康老师普遍都是行政编制,很难在岗位上有很大的发展和突破,且待遇偏低,使应用型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处在一个较恶劣的环境下,这些问题也导致应用型本科高校很难招聘到的专业人士.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并没有进行专业的培训,培训内容和标准不完善,这些也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再者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所欠缺,有的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却缺乏实际经验,而有的经验丰富却缺乏很好的理论知识,而这些都是影响应用型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和深入的重要原因.
2.3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过于传统
当下,我国应用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以单独辅导为主,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并没有很好的普及下去.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也是适应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个性和共性的需要.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应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团体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在和谐的大环境下去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其次,开展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心理学课程的学习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因为其不仅能让大学生学习到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建立起良好的心态,而且还能使学生正确的去面对困难、挫折并能积极的调整心态.目前已有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了心理学的教育课程,但是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说教形式,只是将相关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并没有针对性的去展开实践,因此所起的作用不大,不能在真正意义上让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的在学生中普及.
3应用型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
从以上分析可见,目前国内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为了控制和减少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针对新时代新情况,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迫在眉睫,学校和相关部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在开展好心理学课程学习和实践的同时,要针对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去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方式,开展相关活动,使应用型高校的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3.1引进心理教育专业人士
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所以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培养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在教育体系方面,学校可以将心理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且还要掌握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将他们的心理向积极的方向去引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态,提高心理素质.这样就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在一起,达到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有条件的高等师范类院校也可以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专业,为高校培养输送高素质、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
3.2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再认识
应用型高校的管理者,应该站在时展的前沿,研究当今90后大学生的成长特点,高度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新问题要客观分析,正确认识,从而做出相应的教育指导.同时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具体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心理科学,其主要是为了预防心理障碍和增进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学习心理指导,健康的情感教育,人际关系的指导等等,所以要清楚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并使其与德育教育结合.
3.3进一步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应用型高校要贯彻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确保安全稳定,就必须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在高校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经常组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在大学中营造出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氛围,同时也可以借助现代高科技发达的网络力量去宣传,创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网站,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在新形势下实现健康稳定发展.
4结束语
总之,应用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持久战,需要不断创新和推动具体工作,我们需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并不断的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去改进,这样才能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持续的发展,使我国的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身心更加健康.
作者:王薇 吴永 单位:安徽新华学院外国语学院
心理大学毕业论文:自我认知团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自我认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自我认知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客观积极的自我认识在个体形成良好的人格特质方面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健全的自我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各部分和谐一致的自我概念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Pajares、Vispoel、Bandalos等研究都发现,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指标。青少年较高水平的自尊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减少面对困难、挫折时的躯体化倾向、神经症等反应。所以,自我认识失调的确是会严重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自我认知对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作用
大学阶段,是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经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选拔考上大学,发现周围都是与自己能力水平差不多甚至高于自己的人,发现自己不如以前出类拔萃,以及远离熟悉环境开始独立生活等。如若不适时正确调整自身心态,就会有产生自卑、嫉妒甚至敌对等心理的可能,进而使一部分大学生不愿意参加活动,对他人漠不关心,认为自己对别人来说可有可无,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阻碍大学生的综合发展。
(一)自我认知团体模拟实际环境为实际问题解决提供范例
在自我认知团体活动中可以生动模拟还原实际情况中出现的问题,并为案主提供了更为综合的模拟社会现实环境,易于将辅导中收获的效果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去。在辅导中使案主接受到多方面刺激,来思考、学习、面对自身的现实问题。团体中沟通交流与现实中的相似使得辅导效果更容易巩固与应用。团体辅导中指导与学习正确解决方式的过程也促进了案主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除此之外也为案主建构了适合其自身的社会支持体系。需要对自我认知进行团体辅导的成员大多因为社会支持薄弱对自身现状感到无助、无力与悲观。而在自我认知团体中因各个成员的相像性以及建立的平等和团体中的归属感、被认可的社会场境以及相互扶持、共同进步的环境,事实上又建构成或改善了成员的社会支持体系。
(二)自我认知团体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成员在团体中找到了共同体归属感。在团体中因成员有着相同的经历或相同的愿望,所以成员间有着平等的感觉,有着强烈的被接纳感受,自己不再被边缘化,感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对团体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可以创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学习机会。成员通过诚实地回应其他成员的成长,表达的是对他人的接纳和肯定。这种接纳和肯定使成员彼此之间愿意和乐于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实现共同成长。
三、自我认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作用
依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中。烦恼增多,孤独感、压抑感增强。而随着生活环境变化与社会活动变化,自我在生活环境中找到的共鸣就越来越少,从而产生对自我的怀疑、否认等负面态度。较敏感的大学生因为以上心理性压力源而焦虑,对自身莫名自卑起来。一到人多的地方就感到不自在,封闭自己,超常地需要他人同情地尊重。希望同学们尊敬他,真情地爱护他,自己焦虑的对待考试,对于一切竞争的活动都不敢参加。自卑的焦虑,使其与人的关系上发生了各种障碍。会强颜欢笑地去向人表示友好的态度,因为做作与小心更容易使他人怀疑虚伪,又因为自己时时在做作与虚伪中,导致不敢相信他人对自己的夸奖。他人善意的批评会激怒他。不能听到和他不同的意见,认为这是看不起他的明显的表示;但又不放心别人会真心地采纳自己的意见。多疑、焦虑、敏感、封闭自我,心理防御机制过重。总觉得与他人缺少话题,难以交流。使人际关系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使机体处于不平衡状态。而恰恰又因为得不到满足有与人恰当沟通的强烈愿望。经调查发现因为自卑而造成沟通障碍问题的群体大都因为对自我意识存在偏颇的理解。理想我与现实我,主体我与客体我难以统一。如成就期望与现实失望间的冲突,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冲突,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冲突,自信心与自卑感的冲突,追求上进与消沉的冲突等。无法正常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言语沟通能力与情绪表达方式存在障碍,知、情、意、行、人格未协调,无法适应环境。为了减轻此群体的不安情绪,增强其适应能力,开发其潜在能力,建议此群体组成自助团体,在团体中深入了解、认识和探索自己,从而较大限度地启动和运用自己的内在资源及外在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解决存在的问题并促进个人正常健康的发展。针对自身自卑而产生的沟通障碍的共性问题,建议团体内部成员之间彼此提供建议、彼此之间加强沟通、协作、进行相互鼓励及情感支持。如对大多遭受过的共同经历,团体成员一起分享当时的情绪感受,并讨论出较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而建立起能够相互理解共同进步的共同体关系,达到相互支持的目的。在可以安全的自我暴露的环境下进行自我认知与探索,从而克服自身的不足,达到接纳自我、正常沟通的目的。大学生群体是成长中的人,是变化的,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动态的。模式体系要讲究艺术性与技术性相结合,也要注意周期性与变动性。大学生本身就处于渴望交流,希望被理解的心理发展阶段,自我认知团体对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实际的意义,是大学生们心理健康发展、保持个性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大学生中的问题群体通过自我认知与自我探索改变了现有问题,提高自身能力,实现自我成长。通过正确的自我意识客观的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无条件的正视和接纳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并能够将这些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使自我不断趋向完善。摆脱了现存困境。重新愉悦的融入到具有青春朝气的大学生群体中。
作者:潘乐 李雪 鲁顺珍 朱琳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法学院
心理大学毕业论文:大学生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近年来,国内高校大学生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1999年,同济医科大学等几所院校对在校大学生调查显示,25%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2002年,第三军医大学对该校264名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和分析,发现11.7%的大学生存在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2.3%有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2006年,南方医科大学对该校774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17.2%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2007年,山西医科大学孟小平对某医科大学824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14.8%的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在强迫、人际敏感、焦虑、敌对性、恐怖、精神病性6个因子分上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形势不容乐观,已引起大学生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各高校也不断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力度,着手进行实证研究,从实例中分析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以便在实践中探讨操作性较强的应对策略。影响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与她们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心理素质和认知方式等密切相关外,还与大学生面临的以下各种压力有关。学习压力。由于从紧张的高考中脱颖而出,许多大学生到了大学就想放松一下,而大学的学习方式跟高中有很大的区别,从“圈养”到“散养”,使刚进入大学的学生还不适应,造成学习压力增大,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困难等学业问题。就业压力。大学生扩招及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度大幅度增加,就业压力正逐渐凸显。虽然大学生所学知识的专业性强,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市场需求相脱节,还有部分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使大学生的就业举步维艰。人际交往压力。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90后”的独生子女,生活上的娇生惯养,使他们很少经受挫折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差,“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较严重,大学生活与梦想上的落差,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稳定,导致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心理障碍。婚恋压力。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受生物荷尔蒙刺激,使行为异常,心理和行为相互矛盾,容易偏激和冲动,缺乏处理恋爱中感情纠葛的能力,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复杂、多变,具有独特性,其引发原因多种多样,在具体处理过程中应细致地分析其诱因,以便对症下药,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
1.学习压力引发的心理焦虑。
很多大学生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调查显示:大一阶段考试不及格的人数是最多的。目前,很多高校实行的是学分制,即使各个科目都及格如果学分绩点达不到1.5就不能毕业。一些学生由于在大一不及格课程多就有可能降级,有的甚至有不能毕业的危险。这就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部分学生因学习方法不当而产生挫败感,由此导致的紧张不安情绪就是焦虑。适度的焦虑水平及必要的觉醒和紧张对人的学习、工作是必要的,但持续而重度的焦虑则会使人丧失自信,干扰正常思维,从而妨碍学习。
2.就业造成的心理压力。
农村牧区收入较低,一个家庭的收入全部用在供孩子读书,父母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大学生承载着改变家庭状况的全部责任。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是个普遍问题,而要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就更难。这些都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3.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收入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手机与电脑基本普及,而且多数学生的手机都能上网。由此引发的大学生手机依赖、电脑依赖现象特别严重。加之计划生育带来的城市家庭兄弟、姐妹概念淡化、邻里交往缺乏,青少年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使他们不善于交际。另外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得多,要求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步走向社会化。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际障碍。人际关系不良会导致沟通缺乏,心理紧张,情绪压抑,产生孤独感,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4.理想和目标的失落。
高中阶段,有明确的高考目标,虽然身心疲惫但目标明确,因而生活紧张但却充实。进入大学后,在新的目标尚未建立之前,学习上提不起兴趣,情绪低落、彷徨迷失。要么陷入网络游戏的泥潭,不能自拔,要么心随“信飞“,不能安定。
5.自我价值感的丧失。
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角色的变换,造成心理落差,面对新一轮的排列组合,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无形中会带来心理上的失落,导致自我价值感丧失。
三、运用“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的适用对象是心理基本正常,能够意识到自己心理状态出现失衡,经过及时有效的调节,能够恢复到健康状态的人群。相对同期出生的青年,大学生的心智发展较为成熟,有受高等专业知识教育的优势,具备应用“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潜能。帮助大学生通过“自助”方式解决潜在或现存的心理健康问题,培养大学生“自我修复”的能力,使大学生在“自助”的过程中锻炼应对压力,提高心理素质,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大学生完成“自助式心理探究”,利用网络协助大学生完成“自助式心理辅导”。通过群团组织帮助大学生完成“自助式心理激励”,同时紧密结合目前常用的心理咨询等方式,共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大学生完成“自助式心理探究”提供理论支持。
“自助式心理探究是学生自主选择与自己心理发展、心理问题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取心理知识、掌握心理疏导方法、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心理专业知识最直接、有效、系统的途径,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大学生进行自助式心理探究搭建平台,帮助他们深刻认识自身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采用积极、成熟的方式加以解决。同时,有效预防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出现消极行为,为未来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一些专家认为,大学生开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包括以下内容:对客观心理活动(客观人性)的理解,自我人格的分析和理解,心理危机的干预技术,心理应对,人际交往心理学,沟通技巧,心理诊断技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技术,健康教育手段、方法等等。大学生通过接受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强化心理健康意识,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从而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才积淀素质和经验。
2.创建网络教育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协助大学生完成“自助式心理辅导”。
大学生在完成心理探究、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后,需要通过一定渠道完成心理辅导。网络具有虚拟性、匿名性、开发性、便利性以及突出使用者主体性的特点,可以较大限度地保护使用者的隐私,随时为使用者提供自我宣泄的空间。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有效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心理辅导,通过创建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如开设心理健康专栏、网上在线心理测试和网上在线心理咨询等,提高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主动性,为自助式心理辅导提供有效载体。调查显示,相对于学校的心理咨询室、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医院心理科而言,绝大多数大学生对象是网络咨询。在网络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活中的必要组成部分的今天,它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越来越多的学校管理部门也开始应用网络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大学生心理测评系统,对大学生进行在线测评,并设有专业的指导教师对测评结果进行统计、反馈,这对于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有效干预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网络虽然具有明显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网络咨询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难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咨询质量;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使用者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利于身心发展的因素。因此,相关部门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逐渐完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并加强管理,保障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杜绝不良事件的发生。
3.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创新团体辅导内容,帮助大学生完成“自助式心理激励”。
“自助式心理激励是指同学之间相互给予积极的刺激,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以积极的心态对事、对人、对己。”除了大学生的自身努力外,学校搭建彼此沟通的平台,帮助他们完成“自助式心理激励”。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受过专业训练的辅导者的帮助下,团体成员以共同关心的问题为主题,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分享经验,分担相似的痛苦。大学生群团组织可以聘请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以心理健康发展的共同领域为切入点,精心设计团体辅导的内容和形式,组建学业、就业、人际交往、婚恋等不同主题的团体,把具有相同或相似心理疑虑及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通过团体紧密的联系起来,成员之间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相互反馈来更好地调整自己和适应环境。团体心理辅导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从不同侧面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如:举办心理健康周或心理文化月等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并以心理剧表演、心理故事演讲、心理知识竞赛等为载体,促进大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此外,开展团体活动也可以有效协助大学生完成“自助式心理激励”,大学生群团组织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一方面,积极向上的集体活动使大学生的才华得到充分展示,从而调节情绪、释放压力、培养兴趣、增强自信心,使精神生活更丰富、更健康;另一方面,丰富的活动使大学生扩大人际交往范围,提高人际沟通和协调能力,使他们在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同时,提高自我认知的能力,心理素质得到锤炼,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同时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作者:吴白乙拉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心理大学毕业论文: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1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认识,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在自我意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自卑、自负等,并且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大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让学生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的,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通过自我评价、他人评价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活动开发自我的潜能,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和自信心。
2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对大学生来说,面对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和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和老师之间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关系。①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让学生回眸自己的成长之路,通过思考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是怎样成为今天的我的?”之类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到父母以及家庭教育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所起的作用,从另一个方面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了解父母在抚养和教育自己成长时所付出的努力,体会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疼爱和无偿的付出,引导大学生和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②由于大学的课堂相对中学来说更加自由,大学的师生关系相对中学来说更加民主,整个教学活动过程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对大学新生来说是一种压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在个人成长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教育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让学生明白每堂课背后教师所付出的努力,意识到要珍惜每一堂课,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有利于大学教学的顺利进行,为大学生各科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③大学对学生来说类似于半个社会,而大学里的人际关系也是大学生比较关心和关注的问题。在人际关系上,很多大学生存在着不愿交往、不敢交往、不善交往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些技巧,帮助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以后工作的顺利进行。
3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学习
学习心理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比较重要的内容,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不良学习心理,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改善不良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学习。
4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压力调节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会认识自身面临的压力,了解压力应对的方法和步骤,掌握调节压力的一些技巧,甚至变压力为动力。帮助学生积极地看待自己的情绪,掌握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法,学会有效地识别情绪,积极地调节控制情绪,合理地表达情绪,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5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保持健康的恋爱行为,培养大学生识别爱、表达爱、拒绝爱、发展爱的能力,帮助大学生处理恋爱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指导大学生学会面对失恋等。这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恋爱问题,避免因感情问题而影响大学生的正常成长。
6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能力倾向以及职业价值观等,认识自己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及时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认识自己有助于大学生将来的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规划还有助于学生了解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就业方向和具体的就业岗位以及每种岗位的工作内容、任职资格。通过对自我的分析和对工作环境的分析,有助于大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且在职业目标的驱动下做好在校学习的规划,为进入社会就业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着重要的作用。
7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高职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对于学生的人际交往、学习、恋爱有着正面导向作用,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压力和情绪管理水平,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郝传慧 单位:潍坊工商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心理大学毕业论文: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1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认识,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在自我意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自卑、自负等,并且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大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让学生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的,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通过自我评价、他人评价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活动开发自我的潜能,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和自信心。
2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对大学生来说,面对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和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和老师之间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关系。①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让学生回眸自己的成长之路,通过思考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是怎样成为今天的我的?”之类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到父母以及家庭教育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所起的作用,从另一个方面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了解父母在抚养和教育自己成长时所付出的努力,体会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疼爱和无偿的付出,引导大学生和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②由于大学的课堂相对中学来说更加自由,大学的师生关系相对中学来说更加民主,整个教学活动过程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对大学新生来说是一种压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在个人成长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教育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让学生明白每堂课背后教师所付出的努力,意识到要珍惜每一堂课,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有利于大学教学的顺利进行,为大学生各科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③大学对学生来说类似于半个社会,而大学里的人际关系也是大学生比较关心和关注的问题。在人际关系上,很多大学生存在着不愿交往、不敢交往、不善交往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些技巧,帮助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以后工作的顺利进行。
3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学习
学习心理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比较重要的内容,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不良学习心理,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改善不良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学习。
4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压力调节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会认识自身面临的压力,了解压力应对的方法和步骤,掌握调节压力的一些技巧,甚至变压力为动力。帮助学生积极地看待自己的情绪,掌握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法,学会有效地识别情绪,积极地调节控制情绪,合理地表达情绪,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5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保持健康的恋爱行为,培养大学生识别爱、表达爱、拒绝爱、发展爱的能力,帮助大学生处理恋爱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指导大学生学会面对失恋等。这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恋爱问题,避免因感情问题而影响大学生的正常成长。
6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能力倾向以及职业价值观等,认识自己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及时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认识自己有助于大学生将来的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规划还有助于学生了解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就业方向和具体的就业岗位以及每种岗位的工作内容、任职资格。通过对自我的分析和对工作环境的分析,有助于大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且在职业目标的驱动下做好在校学习的规划,为进入社会就业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着重要的作用。
7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高职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对于学生的人际交往、学习、恋爱有着正面导向作用,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压力和情绪管理水平,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郝传慧 单位:潍坊工商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心理大学毕业论文:大学生健全人格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1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关系
人格是人的心理面貌的综合体现,大学生人格健全与否对于其心理健康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通常一个人待人处事的态度和观念会折射出这个人的人格特点.健全一个人的人格,不仅是使他能够以正确的观念和态度接人待物,更好的完成各项事务,同时也能够在此过程中享受到快乐与舒适,感受到来自内心的满足与充实.一个人格不健全的人,其心理更容易被压抑或扭曲,在待人处事方面易产生危机.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观念定型的重要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人格随着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逐渐成熟而发展.因此在这个时期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既是为了健全大学生的人格,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取决于大学生人格的健全程度,同时健全人格的形成离不开健康心理的支持.影响个体人格形成的因素可以大致划分为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影响这两大类.通常情况下,后者对个体人格形成的影响更大,主要涉及个体的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童年生活和学校教育等多个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使得个体的受教育年限被拉长,在人生的头二十几年中,几乎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不再是单纯的文化知识传播基地,同样也肩负着培养和塑造学生价值观念和人格的重任.学生在校期间所形成的人格将对其在未来社会中的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在现实中,受我国升学制度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升学竞争压力,不少的家长和学校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性质的主要标准,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导致学生在人际交往、人格塑造和自理能力上相对薄弱.这也就造成本应该在中学阶段完成的心理健康教育被延至高等教育阶段,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对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2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作用
具体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三观”作为大学生人格构建体系中的重要支柱,是大学生人格健全的基础,是大学生在待人处事过程中正确立身处事的前提和导向.只有当大学生能够以正确的心态和眼光来看待事物时,其才能有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处事方式.其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自尊自爱,促使学生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使学生形成坚定的意志.要想形成高尚的人格,学生必须学会自尊自爱,为理想不懈奋斗,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克服内心消极的心态,积极面对人生.其三,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超越意识,借助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性竞争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开拓,不断挑战和超越自我,从而缓解或化解自身可能存在的人格障碍,同时通过不断开拓和良性的竞争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大学生在未来竞争更加激烈的社会中能够更快的适应.其四,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消除大学生人格中的缺陷和不足,促进大学生人格发展活动的开展.在现实生活中,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在大学生的人格中必然存在“短板”,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正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强化学生心理因素,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特点,为大学生营造出了一个相对积极、轻松的人际交往氛围,能帮助大学生净化心中的消极心理情绪,促使大学生学会体谅他人,从而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全.
3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途径和方法
3.1完善大学的心育组织机构,积极发挥心理教育的作用
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要求高校从学校、院系、班级三个层次建立起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并不断对该网络加以完善.一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承载体,高校应以此为中心,面向全校大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针对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特点,有效的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借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的专业优势,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丰富大学生的心理卫生知识,有效的增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或咨询师以及其他专业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和干预,以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就院系和班级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言,教师应主动深入学生,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有效的沟通了解大学生内心的想法和需求,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予以高度的关注,以尽早的消除学生人格中的缺陷,使学生的行为更加规范.其次,利用班会和团会的机会,向大学生普及一些有关如何增进心理健康或者消除心理困扰,舒缓压力的有效办法和途径.通过谈话和讨论的方式,增进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交流,既提高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又消除了大学生的不良人格,使心理教育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力地促进和维护大学生人格的健全.
3.2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大学生是未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生力军,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促进我国和谐社会发展,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客观要求.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对自身有更加透彻而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有利于高校促进学生发展教学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人格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颇为重要的角色,因此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将其作为高校教育中的重点环节,将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强烈的独立意识以及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得当代的大学生更加渴望来自于家长和教师的信任、理解、支持与尊重.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必须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在增强和激发学生自信心和积极性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力量来克服性格中的弱点并发展和挖掘自身的闪光点,以此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3.3关注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预防障碍性人格的形成
经济比较贫困、学业落后、日常生活散漫、生理存在缺陷的大学生即为本文中所指的大学生“特殊群体”.在这个特殊的群体中心理健康问题是比较普遍的,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其人格向不良方向发展,因而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定要对这些特殊群体的心理状况予以关注和重视.学校和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针对贫困生,要注重对他们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精神的培养,鼓励他们勇往直前;而针对存在违纪现象的学生,学校则需要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加强对其思想教育,使其认识到自身行为的危害性,从而及时改正自己的行为,向着更加健康阳光的方向发展.
3.4创建良好的校园心育环境,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
上文我们曾提到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而校园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环境,笔者认为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教育的有效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辅助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大助力.因此学校应积极创建良好的校园心育环境,通过环境来感染和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进而在无形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人格观念.所以鉴于此,笔者建议学校应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物质载体,通过心理信箱、心理咨询师、心理小报等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同时通过举办心语沙龙、校园心理剧和心理社团的方式来强化大学生内心的良性情感,从而推进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作者:高云峰 单位:赤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心理大学毕业论文:个体咨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与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确立一套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并用此诊断大学生出现的相应心理问题,是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发展心理学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认知能力正常;意志健全;情绪健康;人格完整;社会适应良好;人际关系良好;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以这一标准作为参照,可以将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突出表现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人际关系紧张,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和对他人的信任;神经衰弱焦虑,其中学习焦虑和就业焦虑表现得尤为突出;情绪困扰,消极情绪体验过多,自我调节情绪能力较弱;迷茫与困惑。在大学阶段一些学生会有困惑丛生、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这些心理问题在社会转型期有加剧的趋势,依靠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是不能够予以解决的,这就要求我们探索新的工作方法,个体咨询方法介入就是其中之一。
二、个体咨询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运用个体咨询介入方法,有助于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从而促进他们的发展。其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促使个体咨询的介入。大学生离开家庭开始学校生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长久以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总是以教育者为中心,仅仅采取灌输的方式,督促大学生无条件地服从。例如仅仅讲授教育知识,很少与学生的具体生活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手段相对落后,教育者单纯地讲解,大学生单纯地听受等等。这些不足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个体咨询介入法则强调社会工作者与工作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这些对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有重要启示,可以积极借鉴。其二,大学生不断产生新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得个体咨询介入成为必须。有的教育模式在解决心理问题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运用个体咨询有助于克服这种局限性,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运用个体咨询个别化的原则和沟通会谈的技巧,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问题、情绪和行为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具体到个体咨询的治疗模式包括:一是工作者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有关理论和技术,把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心理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二是运用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有关理论和技术,使工作者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误区,使大学生自己帮助自己宣泄情绪。三是运用行为修正模式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利用放松疗法、系统脱敏等帮助大学生改正不良行为。
三、个体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个体咨询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拥有很好的推广运用前景。首先,“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个体咨询以学生为主体提供了基础。以人为本就是在工作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提高自己的能力。大学生心理问题仅仅依靠工作者很难得到的解决,这就需要大学生自己学会调节的能力,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开发自己的潜能。大学生在解决自己问题的同时使个人价值得到了体现,从而促进了大学生更好的发展。其次,个体咨询的目标和功能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提供了基本前提。个体咨询的目标是帮助人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协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其基本功能是预防心理疾病、恢复心理健康、稳定和发展心理功能。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不仅要满足其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还要促进其的发展。再次,个体咨询的实践过程为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了指导。个体咨询致力于工作对象做出改变的过程,需要遵循一套工作程序。科学的工作程序有助于提高工作的实际效果。大学生心理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其解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个体咨询从预估到的评价,其程序是非常完备的,遵循这一过程可以深入地挖掘到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从而寻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结语
总之,个体咨询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有利于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
作者:姚型彬 胡新峰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心理大学毕业论文:大学生自我实现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的探究
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和消息,可以说如今大学生已经成为心理弱势群体。根据相关部门调查,2005年前半年内。有25名北京的大学生是属于非正常死亡,自杀身亡的就有10人。2003年,卫生部和北京心理危机研究所数据消息,全国有大约3000千万的青少年有不同的心理问题,而在这问题中,自杀已成为首要问题。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刑事犯罪也在大幅的上升,其中大学生占到17%。通过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当今大学生面临着重大的心理健康问题,希望可以通过社会的呼吁以及重视,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自我实现的原因
1.感觉自身能力不足
由于自身的不自信,从而怀疑自己的各种能力,导致不能实事求是地完成自我评价。正是由于这种过低的自我评价使自己的潜能与才干不能有效的发挥,使大学生不能在学习中或者工作上取得满意的成果,从而引发自己内心的冲突和严重的情感挫败感。而导致自身不自信的原因是因为在这个强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了大学生强烈的成才意识。因为过高的期望值设计了较高的理想目标,可现实与理想是存在差距的,正是因为这种差距使大学生产生了不自信的心理。
2.不能实事求的实现自我
由于知识的增加和社会阅历的增强,大学生开始有了强烈的自尊心。但也正因此出现了一些因为自尊心所引发的问题,比如自尊心过胜。导致这种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大学生长期处在学校简单的环境中,使其人生观、价值观并不是十分的完善。这种不完善导致了大学生理论多于实际,缺乏对各个方面的现实态度。而在自尊心过胜和理论多于实际的情况下使现在的大学生不能实事求是的分析问题,从而阻碍了自我人生价值目标的实现。
三、针对上述问题的相关对策
1.调整好健康的心理状态
健康不止是身体没有疾病和残缺,还应该是心理的完整。认知能力的正常就是一种良好的表现,大学生在学习和解决问题时应该有良好的思维能力、极强的专注力、长久的记忆力和灵敏的观察力。在这之外大学生还要正确的面对现实,处理好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积极的情绪能让大学生处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中。自身会合理的处理消极情绪,能控制协调好消极和积极所带来的影响。在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影响下也会使自身的品质随之提升,在实现自我价值中可以解决各种困难和不良事物所带来的影响。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获得,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有以效的控制和调节不良情绪的发生,可以长久的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正是这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变得更加和谐。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开阔自身眼界与知识,使其能对社会现状实进行了解,以此来纠正自己不现实的理想,使大学生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在面对各种复杂状况时,有良好的心态去应对。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可以完善自身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可以促进自我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在大学生面临的不仅是就业难问题,更重要的是对自身认识不够真实的问题,没有实事求是的根据自身制定合理的目标。而在当今这个发达的社会如果没有切合实际的目标、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品质、持之以恒的精神是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自我实现的,因此,自我实现与心理健康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作者:胡华 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心理大学毕业论文: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1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状况
大学是知识青年成才的关键时期,是知识青年自身发展具有突破性的黄金时段。因此,对大学生的教育更须倍加谨慎,使其向优良方向学习发展。而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条件,是大学生吸收知识和提升能力的保障。健康的心理教育能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成就自我。目前,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广泛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由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历史不长,经验不足,尚存在诸多问题,也面临种种困境,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研范围不够广泛、分析不够具体深入、教育师资力量的匮乏,教学方法不完善等等。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相关研究人员积极寻找对策,制定出比较完备的解决方案,从教材、师生关系、教学方案、课程安排等方面一一着手,并对未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做了进一步的展望。但是否能有效实施,还有待考证。
2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指导界定不统一
及时,不同地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得出的研究结论千差万别,数据高低差距很大,使得部分理论知识没有相对的界定,部分理论内涵和概念模棱两可,缺乏具体的针对性。第二,各高校地区特色不同,教育目标也各不相同。部分高校侧重于大学生全身心综合素质的发展,授予大学生心理保健知识和技能,注重教学过程;而部分高校则侧重现实问题,从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需求出发,目的性显著。
2.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指导方法不完善
及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研结论不统一,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人数低仅有4%,较高确达64%,中间还出现各种参差不齐的数据。这使得从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对研究指导陷入困惑,不知应根据何组数据进行教育研究工作,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第二,部分教育人员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解不够透彻,对心理健康教育性质混淆不清,容易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指导教育混淆,制定出的教育方案也不够恰当,没能从根本上指导教育学生预防或解决心理健康问题,达不到真正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目的。第三,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心理问题的预防措施不完善。大多数高校心理辅导老师都是根据大学生已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予以咨询和帮助,往往容易忽视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治标不治本。所以,应对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策略也少之又少,应加以重视。
2.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未来发展道路不明确
由于调研数据和结论的不统一;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工作人员交流合作较少;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欠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多为兼职人员,工作相当不专业;部分大学生不重视,不积极配合研究等多方面的原因,成为心理健康工作的重重障碍,进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展望工作无法得到真正落实。
3解决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策略
3.1从存在问题着手,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和方案
针对已发现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制定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可结合各地区不同的教育特色,运用网络教学平台相互交流教学信息,分享学习资源,与时俱进,及时发现教学问题并加以解决。还可从大学生专业理论学习课程中渗入心理健康教学,多方面着手教育,加深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印象。还需加强对师资的培训力度,使其具备更强的教育实力,更专业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3.2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组织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可自行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社团,帮助更多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也为大学生和辅导老师交流沟通搭建了便捷的平台。社团可组织开展相关活动,鼓励更多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活动中来,还可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3.3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人的心理活动大多都是由身边的环境影响形成的,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校园环境等,都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学校可通过创造优美的学习环境,缓解大学生学习压力。学校应相应党的号召,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大学生的学校生活多多关怀,满足学生健康合理的需求,为大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引导大学生乐观积极向上,避免负面影响对大学生心理造成危害。
4总结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才华的发挥和应用。大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关乎社会的发展,关乎祖国的建设。为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寻求解决策略;对于工作部分,应继续发扬。并在不断的实践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和大学生共同努力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定会有更大的突破。
作者:赵海宁 单位: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心理大学毕业论文: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中学体育论文
1.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1.1高校体育文化的概念
体育文化是指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它相对于校园特定环境下的体育文化来说是一种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不仅包括体育设施、体育活动、体育竞技等表象内容,也包括体育风尚、道德观念、体育精神和价值等深层内涵,它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人才[1]。
高校体育文化在体育环境中表现出体育独特的育人功能、培养目标、价值观念、管理特色、道德规范、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等内容,是体育在高校环境中的集中体现,涵盖了体育在学校的全部内容、形式、价值和特征,是体育文化在高校中最广义的概念。
1.2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又与竞技运动文化、大众体育文化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2]。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形态之一,具有强烈的个性,它来源于社会大文化,以社会文化为背景,滋生于社会而又不同于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它包括学校体育的目标与任务、师生的体育爱好与志向、学校体育的风气、传统与习惯及各种业余体育团体的组织机构、群体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各类竞赛、场馆设施的建设,以及体育管理制度等诸多方面,还包括体育道德风尚、体育精神的价值等内涵[3]。
1.3高校体育文化的特征
人们通常把文化划分为意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三大类。校园文化是从属于文化的“亚文化”,高校体育文化从属于校园文化,也包含于三大文化之中,使其表现出鲜明的文化特征:
1.3.1意识文化特征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高校体育意识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弘扬体育文化,在体育运动中追求公平竞争、重在参与、遵守规则、尊重对手的体育道德精神。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主动性,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1.3.2行为文化特征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的表现包括:学校的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健身锻炼、运动竞赛、体育的规则制度等。由于校园体育文化多是以群体活动的方式出现,人多面广,活动范围大,加之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特点,所以,在开展活动时,既要提倡只有参与,又反对放任自流。
1.3.3物质文化特征
高校体育物质文化主要表现在高校体育场馆器材设施的建设情况,体育象征性建筑、雕塑及宣传性体育宣传栏、报刊栏的现有情况,体育服务、用品等,它们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结果,也是体育精神文化的载体,凝聚着人们对学校发展的希望,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特质,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体育建筑设施及各种器材是大学生开展高校体育文化进行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1.4高校体育文化的价值导向
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首先是高校体育文化的价值导向的问题,价值观是体育文化中最深层的核心,价值观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民族)的关系及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问题,“价值导向问题是一个时代文化建设中价值观念体系指向什么方向,什么目标的问题”。高校体育文化的目标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公民。培养“四有”新人的要求与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整个民族、全体国民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根本定位及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标准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德、智、体民展和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目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有:焦虑、自卑、怯弱、孤傲、冷漠等,从而导致问题行为以及躯体化等症状,具体表现为:过度依赖、不能自理自立、任性、自我中心、情感淡薄、骄横、不合群、不善交往、缺乏承受挫折能力和生存能力等。处于即将步入社会的过渡时期,大学生心理是否健康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由于大学生的心理障碍而导致的问题行为呈上升趋势。据有关数据统计[4],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大学生23.35%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2006年已达到30%。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高校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2.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和特定社会角色的要求,其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满意的心境、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个性等。公认的心理健康状况评价指标有三条原则和七种能力。三条原则是:心理与环境的协同性、心理与行为统一性、个性的稳定性。七种能力是:适应能力、耐受能力、控制能力、知觉能力、思维能力、社交能力、康复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生活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3.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高校体育文化是关系人发展的文化,是关系到人的素质提高的文化。人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所以体育文化的发展必须面向未来。高校体育文化的关键是塑造具有现代精神的新型人格,其内涵包括:解放思想,尊重科学,实事求是,面向世界,走向未来,以天下为己任;自强不息,努力拼搏,自觉奉献;自尊自重,平等待人,维护正义。一方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使其在力量、耐力、速度、灵敏等方面得到提高,提高机体各器官功能,从而使学生体验健康的愉悦;另一方面,许多学生将体育活动方式,作为娱乐消遣的生活方式之一固定下来,让身体的生理改造和心理调适在健康的活动方式中得以实现。
3.1高校体育文化能使大学生评价与认识自我
高校体育文化的主要任务是使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通过参加各种体育社团,参与球类、棋类等健身活动,参加各种校园体育项目比赛,以及野营等形式的户外活动,来维持和增进大学生的正常情绪状态和生理状况,适应环境和各种变化刺激,形成健康心理,提高机体各器官功能,使大学生在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中体验健康的愉悦和自豪[5]。能够体验自己存在的价值,即能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做出恰当的客观评价,不会提出苛刻、不切实际的期望和要求,能持续健康地发展自己的内在潜力。
3.2高校体育文化能使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体育运动是一种互动的活动,大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中既要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又要互相配合协助,共同体会体育的真正内涵,既要征服自我,又要征服对手,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态,把成功和失败都当作一个新的起点,不断拼搏[6]。这种精神能为大学生在完成许多体育项目时,以多人合作配合来感染在场的参观者、服务者,增强同学之间的合作与友谊,使个人利益融于集体利益。因此,良好的高校体育文化可以给大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教育或接受教育的良好契机,能培养与他人合作或团结协作的精神,能使大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3.3高校体育文化能使大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
大学生在紧张文化课学习之余,参加体育活动和观看体育比赛,有利于心理调适并恢复到心理状态。体育给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和心理宣泄的机会,在动作完成过程中及胜利的喜悦中均得到心理满足,产生愉快情绪,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以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挑战[7]。能够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自尊、自重、不畏惧、不贪求,争取在社会行为准则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
3.4高校体育文化能使大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改造自我、适应社会的过渡阶段,自身对外界的心理承受压力的可控性显得尤为重要。丰富多彩的高校体育运动情景能培养学生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团结合作、交往沟通这样的一些意识和观念,达成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同时在体育活动中,大学生还可以利用公平合理竞争来表现自己,这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在竞争中表现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上进心,无畏困难、敢于拼搏,有利于相互协作,促进个体社会化。
4.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举措
4.1制定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规划
高校体育文化规划是高校体育文化长远发展的重要条件。规划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积极倡导健康的体育精神,如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以及拼搏进取、竞争、敬业精神等;规划应把体育文化与学风建设融为一体,制定出远期目标和近期的具体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师生认识到强健的身体是人生的及时财富,是现代人生的基本条件,培养对体育的爱好,加强与终身体育的衔接,使大家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4.2完善体育设施的建设
体育设施是高校体育文化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在学生对学校可利用的体育场馆设施的满意程度上。由于体育具有的实践性特质,体育文化的传递和继承,都与活动、练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学校内拥有场地器材的多少,场馆设施的质量等一系列物质条件,都将极大地促进或制约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播。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相对于高校其它文化建设来讲,场馆设施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应将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到学校整体物质文化建设的规划中去,通过良好的体育设施及环境激励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动机,用优美的体育建筑、良好的体育设施增加学生对体育的亲和力。
4.3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体育文化
高校体育文化的特色是指一个学校在体育方面形成并能够延续的相对稳定的一种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形态,表现为自觉的经常的基本特征,并具有教育、导向、规范、凝聚和激励的力量。由于各高校的类型、规模、办学条件和师生结构等不同,以及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等差异,决定了建设高校体育文化的思路不同。因此,在建设高校体育文化过程中,各个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体育文化。
5.结语
总之,大学生是高知识群体,具备较为丰富的文化底蕴。他们学习体育文化范畴内的各种体育运动知识或运动技能,正是源于其对体育文化的认同、理解和需要。校园体育文化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育为手段、以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为载体,锤炼大学生的意志,促使学生奋发进取,培养集体观念,加强组织纪律,协调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使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顺利完成学业,而且可使大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各种职业和环境。使大学生在环境中长期熏陶,形成终身体育观,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作者:姜生成 单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
心理大学毕业论文: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描述研究论文
[摘要]文章以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07级和08级学生抽样作《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查,并和全国大学生常模、山西省大学女生常模、漳州师范学院女生常模等比较发现,女大学生群体强迫症状明显,人际关系、抑郁因子得分也较高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但病态检出率较低,因此高校应采取教育为主、预防为主、防护为主的政策去提高女生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各种情况的高效而满意的适应,是一种积极的、丰富而持续舒适的心理状态。在高等学校退学、休学学生当中,因患有心理疾病的占总数的40%-70%,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影响大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高校扩大招生,女大学生比例越来越高,而且出现了一些以女性群体为主的高等学校。从近几年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中,女学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生的比例有上升趋势。这些现象说明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其特殊性,她们改变了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组成结构,也产生着新的心理现象和问题,关注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层次描述
(一)关于大专女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在2008年11月及时周内,从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07级和08级学生中随机选取15个班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团体测查,主试人员统一培训和要求,测试在20分钟内完成。共发放测试卷682份,回收653份,缺失值3份,有效率达95.74%。通过对调查问卷分类、编号后,我们用北京大学心理测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软件系统对所得数据输机并初步分析,然后将相关数据导入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果如下。从附表可以看出,幼专女生在90个测查项目中有反应的(阳性均数为39.6)达到44%,而且接近中等程度(均分2.42)的水平。在9个健康因子中,强迫症状明显,接近轻度反应,除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得分也较高,标准差相对也较大,说明有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问题比较严重。躯体化得分低,说明女生生理健康状况良好。与1986年全国常模比较可以看出,除躯体化因子效应明显(显著水平为P=0.011<0.05)较低外,其余因子都有更强的显著的效应(显著水平为P=0.000);与高三学生常模比较发现,除强迫症状效应基本无差异(显著水平为P=0.048<0.05)外,其余因子(人际关系和精神病性除外)都有更强的显著的效应(显著水平为P=0.000);与大学生常模比较可以看出,除强迫症状、恐怖效应基本无差异(显著水平为P=0.049、P=0.045,接近P=0.05临界点)外,其余因子(人际关系和焦虑)都有明显的更弱的效应(显著水平为P=0.000)。
(二)本科大学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2003年,王彦如遵循分层抽样的原则,对山西省15所大学本科院校按照性质分为6类,即:综合院校、医学类院校、财经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农业院校,选取了山西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华北工学院等7所学校,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按性别、专业等人口学特征比例抽样并进行个别测查,测查中女大学生样本为488名,研究发现,除了敌对外,女生在其他各因子以及总均分上得分均高于男生,其中在抑郁、焦虑及恐怖这三个因子中显著高于男生得分。这一结果与一些相关研究较为一致。我们认为,由于女性生理特点以及社会上长期形成的一些思想,我们对女生的教育比较保守,女性在行为方式等方面受到一定的约束,因此造成女生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而且由于社会仍存在的一些偏见,女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竞争更为强烈。同时考虑到女大学生本身的女性心理特征,使得女生在面对各种成长与发展的问题时表现出更多的不适应。
(三)本科学院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漳州师范学院的张灵聪和赵广平根据2001年—2006年对14714名女生进行了SCL-90测查,建立了该校女生常模。结果表明,SCL-90各因子分和总分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得分普遍高出男生,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研究结果还表明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三因子是女生心理方面较普遍的问题;随着症状的逐渐加重,敌对因子的检出效率加强。研究的结果与量表协作组的结果不一致,量表协作组全国常模认为男女间总体上并无显著差异;与以往研究大学生群体SCL-90的性别常模资料相同点是承认性别差异,不同的是量的比较方面存在不一致。这一结果提醒人们大学女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与大学生群体有较大的不同;另一方面也说明漳州师范学院的学生的心理状祝有一定的特殊性。
二、问题分析
从以上三个有代表性的女性群体心理健康状况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低于男生,而且在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表现,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和女性生理、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因素有关。
(一)传统文化和教育对女生强迫症状形成的影响强迫症状是指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根据调研结果发现,大专女生和本科学院女生强迫症状排在9个因子首位,大学本科女生也表现明显。根据唐登华等学者观点,强迫症状的出现是对一些正当情绪长期压抑的结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就应该温文尔雅、知书达理并且要“走不露足,笑不露齿”,能忍辱负重和任劳任怨,这种文化在父母传统教育、各种价值观并存的今天,对女生不能没有约束力。但今日世界诱惑多多,作为自然的人,女生的人之本性不能不受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到激发,但理性又要求她不能擅越雷池。这种观念与本性的冲突必然使女生严格压抑自己性情。特别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我们所举样本主要是师范院校,而师范教育更是要求学生要“以身垂范”,女生就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了,这还不说很多女生还是“主义”的奉行者。
(二)生理特点、性格等因素是女生抑郁的重要根源男女生理差异对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如脑成熟的时间、速度,语言及手的动作等。大学阶段的女生正处于性成熟早期,而且有非常强烈的爱情需求和“家”的归属感,但现实又不允许她们公开谈婚论嫁,还有大量的作业等问题困扰她们。从性格来看,很多女生都属于偏内向类型,特别是在传统礼教家庭中长大的女孩。根据胡胜利对厦门市10所中学调研结果,中学女生除敌对、偏执和其他3个因子分和男生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外,在其余7个因子分和总均分上均极其显著地高于男生的得分,这一结果与工极盛等人的结论极为相似,可见,女生心理健康状况从中学开始就已经表现出高危性了!由于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不能尽快消除,抑郁症状便较多地表现出来。在笔者接访中,还发现女生在秋冬季节抑郁症状明显,可能跟其心思细密、多愁善感的思维特点有关。在男性缺乏的女子院校,这类女生抑郁苦闷,生活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还表现出失望、悲观以及与抑郁相联系的认知和躯体方面的感受,有的还产生了有关死亡的思想和自杀观念。
(三)社会文化和生存环境加剧了女生的人际关系敏感人际关系敏感主要是指某些人际的不自在与自卑感,特别是与其他人相比较时更加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突出。在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感,心神不安,明显的不自在,以及人际交流中的不良自我暗示,消极的期待等是这方面症状的典型原因。从山西省大学生和漳州师院女生调研情况看,人际关系敏感突出,相对来说运城幼专女生这方面问题不大,这可能与学校存在男生多少关系密切,因为大学生异性之间的交往需要较高的技巧,在目前独生子女主流的情况下,很多学生缺乏对异性心理了解,也没有习得与异性交往的技巧,异性人际关系紧张很明显。特别是女生在学习、求职中与异性交往时,因为“性骚扰”等不良现象使她们心理更加紧张,加上社会对女性就业的歧视存在,也使他们缺乏安全感,恐怖加上天生敏感的特点导致了她们的不安全感增加,产生了人际交往困难甚至无助的不良心理。超级秘书网
三、对策建议
鉴于目前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原因分析,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必须关注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从教育教学、思想工作、社团文化、职业关怀等多维度地进行干涉。据漳州师院数据调研分析,女大学生虽然心理健康因子得分水平较男性高,但得病检出率却在统计学水平上显著小于男生,就是说女生的心理发病率相对较低,这就要求我们要以教育为主、预防为主、防护为主。基本策略可以采取顺其自然法,因为任何心理症状都有一个发生、发展、高潮、减弱和消亡的过程,要相信自己的心理调节能力,以免紧张、恐怖加重心理状况;二是采取宣泄疗法,对家人和同学说出心理创伤和紧张恐惧心理,把内心的痛苦发泄出来,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团体咨询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发泄积累的情绪;三是对已经出现强迫症状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积极转移注意力,尽可能地把时间安排得紧凑,使自己没有时间去实施诸如反复检查门锁等强迫行为,同时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可以选择运动锻炼和户外活动来充实生活,减轻强迫心理的干扰。对于少数症状明显的可以用心理治疗,好是把个体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咨询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心理健康恢复和巩固。当然,学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建设积极的女性校园文化氛围和职业帮助政策,使女生心灵充满阳光和自信的力量。
心理大学毕业论文: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教育心理分析论文
文章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大学生就业基本走向市场化。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市场化下各种因素的影响,转变就业心态,正确认识市场化、端正就业意识,多样化就业、就业重心下移,积极谋业、甚至多次就业,努力实现从择业、就业到创业的转变。
一、大众化教育下的就业现状
1973年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他根据一个国家的高等学校能够容纳适龄人口的比例,把高等教育发展划为英才教育、大众化憝育、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普及教育三个阶段。姑且不论特罗的理论是否真的适合中国教育的发展实际,但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大学生就业问题是高校和社会面临的大问题。
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新思路,到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达到33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接近l5%,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迈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中国所面临的较大问题就是就业。因为全世界的发达国家加起来所有的就业岗位是4.3亿个。中国现在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是7.4亿个。很快就要达到7.5亿个。等于说,中国用7.5亿个就业岗位提供的是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0%都不到。但是,西方发达国家仅用4.3亿个岗位就可以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60%,甚至70%。从这个反差中看出:我国现在要么是充分就业。但是平均从业人员的收入肯定不会太多,而且有可能出现高学历向下积压;要么不就业,不就业使收入差距过大。”
我国这几年教育的大发展,人才的存量资源大大增加,使得大学生人力资源的稀缺程度在下降,产生了岗位和人才学历的不对等,用人单位呈现出人才“高消费”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教育大众化下的人才浪费,从整体上说高校毕业生就业处于“买方市场”。
二、就业市场化的选择
有的学者提出“教育市场观”的观点。认为教育市场观是调节教育内部分配和教育资源配置的一种有用的观点,是一种激发教育活动效率的有效思路,它包括教育在市场中、教育成为市场、教育遵循市场规律。
就业是学生从入学到完成学业的学校教育的阶段。在学生从学校生活进入社会劳动生活,开始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和社会化的过程中.无论是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还是毕业生的就业标准,亦或是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其市场化趋势愈发明显。
(一)毕业生就业由政府行为过渡为市场行为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由过去的政府行为过渡为市场行为。市场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市场的主导作用。收入期望在调节毕业生就业流向、就业观念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上海大学生发展报告之就业专题调查(2002—2003)》指出,大学生择业的首要标准是经济收入。“大学生期望低月收入平均约3200元。与2000年的调查相比,提高了700元。’’“很多大学生宁愿到收入高但随时可能下岗的单位(占84.9%)。”西南师范大学团委专门成立了大学生就业问题调研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经济收人的期望值依然居高不下,其对收入的要求与社会实际情况相比,期望值偏高,大学生群体对于低收入的期望差别较大。
二是双向选择成为毕业生实现就业最主要的方式。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就业市场化即大学毕业生全部进人人才“市场”.企业和大学生的双向选择是必经之路。各类人才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要遵循人才“市场”的规律,立足于选择最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我价值的岗位,要应对市场的变化而择业,而不要盲目追求高工资、大单位,拥挤在大城市、大企业里。
三是部分高校学生一毕业即待业成为可能。部分同学成为就业大军的“校漂族”,部分人无业可就,部分人则有业不就。这也是市场调节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杠杆。面对市场.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经受严峻的考验。校方也在为就业率的高低而努力,因为这关系到学校的社会效益,关系到学校下一年的生源。这就是市场规则.这就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主导高校毕业生就业.主导高等教育的发展。
四是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直接进人个人创业阶段。
(二)就业市场化过程中要注意处理的几个矛盾
(1)就业市场化与人事制度改革之间的矛盾。现行的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尚不能与毕业生市场化的择业机制相协调,毕业生落户、档案划转等方面还约束着毕业生就业.社会养老金、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低生活保障费等社会保障措施尚不完善.这些都制约了毕业生的流动。
(2)就业市场化与大学专业设置之间的矛盾。当前,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实现了就业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缺乏前瞻性,没有与就业市场化实现互动。专业设置上必须适应市场的需要,但是如何适应市场需求还没有把握,盲目设置专业,一拥而上脱离市场的现象十分严重。
(3)就业市场化与大学生就业观念之间的矛盾。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社会、高校及学生在很多方面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形势,主要是就业观念落后。用人单位、学校、家长和学生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仍然存在着“等、靠、要”的思维模式,缺乏就业主动性。
(4)就业市场化与人才信息不畅之间的矛盾。就业市场化需要良好的就业信息流通.但就业市场总体上还存在着信息不畅,供需沟通渠道不畅、社会用人制度相对滞后等诸多问题,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用人单位不知何处觅人才,毕业生不知哪里找工作”。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以区域就业为主,还是围绕着接收大学教育的区域打转。
三、市场化就业的对策思考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就业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市场化的就业环境中各种就业因素的影响,多次就业,自谋职业,更为重要的是毕业生应转变就业心态,积极就业、谋业,以我为主,并努力完成从择业、就业到创业的转变。
(一)正确认识市场化,增强就业意识是前提
正确认识大学生就业压力突增的各种因素.而这些因素的解决是我国社会发展长期面临的大问题。(1)国际就业形势与中国“人世”的影响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同时,“人世”对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造成短期冲击。
(2)我国就业压力的影响。首先,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城市劳动力就业:其次。企业下岗人员再就业、机构改革分流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找工作.使得城市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焦点,就业形势日趋严峻。(3)高校连续扩招,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一是地域不平衡性。这决定着我国的就业形势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人才需求也因而显出一定的地区差异。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买方市场形成,长短线的矛盾一时难以根本解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
(二)多样化就业、就业重心下移是方向
教育的“大众化”使很多学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从“精英化”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的同时也使“精英化”就业转为“大众化”就业。这就需要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用大众化的观念来对待就业。要逐步让人们认识到接受高等教育只是提高其素质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必然和所谓的“高尚职业”联系在一起的。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毕业生平晾长仍然希望到传统受尊重的岗位就业,如政府机关、高等院校、事业单位等。而现实的状况是这些传统的接收高校毕业生的主要渠道随着改革的深入其接收能力在不断减弱;传统观念中所谓的“好工作”、“好岗位”越来越少,也正是这样的观念使他们白白丧失了许多就业机会。但是。当我们用一种新的视角看待这个社会时就会发现.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广泛采用,以及加入WTO后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新的职业甚至新的行业在不断涌现出来.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甚至创业的可能。
(三)积极谋业、甚至多次就业是选择
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要树立就业意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从招生到就业,国家“统、包、管”一条龙服务;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实行择优录用、双向选择,因此要认清形势,树立“不等”、“不靠”的思想,有意培养自己的就业意识。大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争取机会多接触社会,主动了解我国现行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增强对社会、市场的适应性。特别是要培养主动推销自己的意识,“寻找适合自己、最能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打破“一次择业,终生就业”的观念束缚.增强创业信心与能力。毕业生要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树立自信心,客观地认识、评价自我,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及社会的选择。
(四)从择业、就业到创业的转变是趋势
现在的教育模式将从职业培养人才转向创业培养人才。传统的高等教育只强调按照现有的职业岗位需要进行培养,而没有看到社会发展对职业变化的需要。在未来,创业教育将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旋律.创业教育的凸现,成为高等教育的新任务。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未来人才就业的主导方式将不再延续传统的就业模式,即不再是先由社会出现一个职业位置的空缺,然后个体去应聘.而是转变为人才自己预见到社会发展需求.然后组织成一种适应未来需要的知识模式和能力模式,并由此形成一种新的工作模式,从而创造出一种职业模式来。这种对社会发展的预见能力和自己的知识技能以及高超的组织能力结合在一起的能力就是一种创造能力。未来的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就是进行这种创业教育,创业教育也将成为现代大学制度构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超级秘书网
(五)培养目标的再确认、反思大学教育是延续
传统的大学教育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并不是直接为企业培养有用的人才,大学教育的有效性并不是体现在学生毕业后的即时就业,而是反映在学生就业若干年后的工作与大学所学的知识技术相关联的潜在能力。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改变了以往学历与职业岗位相对应的格局,必然导致在就业地位上大学毕业生的非特权化。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扩大,使大学学历在社会职业分配上的地位开始动摇,大学生就业的学历规定力在弱化。同时,就业结构的变化也加快了大学教育与就业之间的分离,呈现出劳动多极化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整个教育与培训体制,包括传统的学校教育和企业内的教育、培训目标进行重新调整,要求大学教育改变以往以完成学业程度为判断标准的传统,转为关注劳动就业。引入部分职业教育的要素。重视学生在学期间职业观的形成,帮助他们尽快适应职业生活,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使命。
心理大学毕业论文: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策略分析论文
文章摘要:大学生就业市场是一个既有市场经济的某些特征又不市场化的市场,其供需关系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不断波动。要解决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就必须从市场各相关主体的利益出发谋求解决策略。
如果将大学毕业生所能提供的专业技能服务看作是类似于商品使用价值可供消费的服务,那么,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高校则可以看作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是该服务的供应方,用人的企事业单位则是市场中对这种服务的需求方,三方在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一个供求不断变化的市场。但由于高校一般是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与其他市场中的商品供应者相比,很多时候它们并不具备市场主体的地位,这就决定它们在市场供求关系波动的情况下,因为不能随意变动其供应量而时常处于被动的境地。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关系波动的因素
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关系从以往的供小于求到现在直至今后一段时期的供大于求,其始终难以处于一个理想的均衡状态,究其原因,除经济大气候、就业市场机制等宏观因素的影响外,更多地是受种种微观因素的影响。
1.成本因素。学校培养成本。在供小于求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学校的成本收回能得到保障。但在扩招后,由于持续的供大于求的市场只给予大学毕业生们比较低廉的平均价格,与看涨的学费相比,家长们开始抱怨和质疑学校收费过高的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密切影响着学校培养成本的收回,如果不采取有力的措施刺激市场需求,扩充市场容量,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培养成本和学生接受教育成本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就业(主要为受教育的)成本。调查显示,2007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对月薪的平均预期在1200元左右,百分之二十在1000元左右。我们以一年为期限考察损益平衡下单个毕业生在校所费的全部成本,其中:单位固定成本用在校本科生一年学费的大致区间3500-6500元表示,目标利润期望值区间1000-1500元,单位变动成本用估计的生活费、书本费、其他杂费之和的区间5000-1000()元来表示,那么计算出来的单位“商品”价格区间在9800-18300元。在这个基础上乘以四,得到一个大学毕业生就读四年后就业的成本区间为39200-73200元。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平衡损益的低成本也难以在毕业生找到工作之后的两至三年或更长的时间里通过他们的薪酬得以回偿。
用人单位的取才成本。用人单位的取才成本指的是用人单位从大学生就业市场中获得所需人才所支出的一系列费用,其中包括获取相关人才信息的成本、招聘筛选成本、培训成本、机会成本、人才短缺成本及对方违约风险成本。理想的市场状态下,各用人单位都能从市场中各取所需,不存在人才短缺成本和违约风险成本,其他成本的支付也相对较少。在供大于求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用人单位似乎处于主动的地位,其人才短缺成本和对方违约风险成本似乎可以忽略不计。但仔细估量,用人单位要在参差不齐的大学毕业生中寻找到对口的人才,其获取人才信息的成本和招聘筛选的成本其实也并不低廉。
2.价格因素。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整体平均价格是随着供求关系的波动而变动的,虽然其价格受到市场因素的作用,但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市场最终还是会给毕业生一个量身而估的价格的,这不仅是优胜劣汰的结果,更是市场选择的显著体现。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类似于商品价格的毕业生的身价(薪酬)并不能通过政府的干预和市场的供求关系确定,还受到专业(行业)、具体单位、个人不同预期的影响,毕业生的市场平均薪酬不能灵敏地波动以适应不同的市场状态,价格作为商品服务市场一个最明显的因素在该市场中受到约束。就目前而言,一方面,市场的供给大于需求状态决定了毕业生一跌再跌的身价。这是价格决定于供求关系的一个极端体现。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作为一种“活的”具有长期增值潜力的商品,也不肯被动地接受市场价格。
3.价值因素。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作为商品的大学生的价值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专业技能与知识水平;二是职业素养与道德品质;三是再发展的潜力。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专业技能与知识水平直接为用人单位所用,是其用人的首要标准,用人单位可以通过大学生的成绩、证书、学历与相关测试等对此加以衡量,而单个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以及再发展的潜力一时无法用面试或其他简单形式度量。排除造假的可能性之外,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企业难以测定每一个应聘对象的真实价值,或者说做这种测定不具有经济性。然而大学毕业生群体的整体价值却可以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确定的平均价格得以反映。理想的市场状态中,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每个大学毕业生都能找到一份工作体现其人生价值,用人单位也可充分利用大学生的商品价值属性,市场给出的是一个与其整体价值相称的平均价格水平;在供小于求的态势下,市场会提供一个较高的平均价格,这个价格超过了大学毕业生的整体价值。就目前而言,大学就业市场的平均价格是远低于其整体价值的。
二、适应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关系的主要策略
我们在解决大学生就业供需均衡问题时要从市场的国家和市场各相关主体两个层面来加以思考。
1.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市场进行必要的制度安排。鉴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当前态势,政府应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力度来促进市场按其规律有效运转,政府作为市场的监管者和服务者,应制定相关制度,采取一系列措施,提供相应的保障与服务,确保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良性发展。
创建平等的交易机会与就业平台。交易机会与就业平台的建立有利于各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自由流通,使大学生这种商品能够按照自身的价值和价格顺利交易,形成一个良性的全国范围的市场竞争环境。这就要求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实行竞争上岗,择优录取;适度扩大国家公务员的录用比例;给予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更多的用人自主权,使企业敢于用人、公平用人;改革户籍、社会保障制度,为大学生毕业生解除跨区跨省就业的后顾之忧。
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法治建设,维护就业公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法律手段是政府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的基本手段。要通过法律法规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各个相关者的市场行为,确保市场的秩序与效率。对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要从立法的高度来保障他们公平就业的权利。
2.大学生就业市场各相关主体优化自身素质。需求方—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可以以较低报酬扩大比例的形式多试用应届毕业生,在合理的期限后择优录用。这种方式有利于用人单位低成本利用人力资源,也给毕业生们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上岗和积累经验的机会;对于所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职员,用人单位可在人力资源部建立人才档案,以学校或专业为类别,结合他们实际工作的表现情况,系统地分析和评价其质量和差异,从而在以后的招聘中有的放矢;用人单位应与所在地区及其他地区的高校保持联系,交流信息,有侧重地寻找适合本单位的大学毕业生,减少招聘筛选的成本;各用人单位特别是大型企业应在统筹本单位人力资源基础上制定中长期人才吸收培养计划,特别是针对特殊的领域和未来具有潜在开发价值的技术项目,定时或不定时的向社会公布其所需人才的类型和岗位不仅可以保障人才供应链的持续循环运转,还可以为大学新生提供择业风向标,向他们透露未来的市场信息,有利于人才专业结构的合理化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平衡。供给方—高校。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模式必须随社会用人机制(或谓社会人力资源配置模式)的变化而变化,否则就会出现高校育才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在如今自主择业的大学生就业模式下,高校只有适应市场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才能培养出“畅销”的人才。这就要求高校一要进行市场细分和定位。目前和将来几年,市场上大学生这种商品都将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用人单位因此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和苛刻条件,再加上我国地区经济的差异和新兴行业、朝阳产业的出现和发展,大学生就业市场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因而深化市场细分,剖析市场需求,找准学校定位是保障产品畅销的前提。二要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和进行差异化经营。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竞争之中,不仅具备与他人同等的基本素质与能力,而且还拥有他人一时难于逾越的特质与优势。这种特质与优势即是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找准产品进人市场的突破点。高校积极进行差异化经营,实施“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人才培养战略,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其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同与接纳。超级秘书网
商品—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是教育的产品,大学毕业生必须树立起自己是产品和商品的意识,积极营销自我。一要低价人市。按理来说,大学生在输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人市场时应考虑成本回收,但是由于其非市场主体地位和目前市场的低价趋势,其不可以也不能够从良好的愿望出发擅自调高价格。所以,对绝大多数毕业生而言,在当下一个整体低迷的就业市场下,走低价切人再求发展之路不失为一个现实而理性的选择。二要资源整合。在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资源整合中,最重要的就是信息资源整合,因为信息往往存在不对称、不均衡的现象。因此,毕业生谁先占有了市场信息,谁就掌握了先机,谁就能取得就业主动权。在就业过程中,毕业生必须主动出击,冲破信息的障隔,利用各种途径比如网络媒介、老师、同窗、亲朋、人才交流中心等整合信息为自身所用。三要价值营销。商品要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就必须营销其品质。大学生除提高自身进人市场的内在品质外,还要注重自己的外在品质,务必做到“形、态、礼、言”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