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高校学生管理要分析大学生情绪情感问题
摘 要:处于青春期的高职学生,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自己独有的特点。文章从高校学生情绪发展特点与情感障碍分析等方面入手,提出引导学生学会控制情绪的方法,以期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职学生管理;情绪问题;情感问题
一、高职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分析
1.大学生情绪的丰富性与差异性
从心理成长的方面来看,高职学生的情绪发展趋近成熟,开始关心自己的未来、自己所处的环境和自我评价问题。广泛的人际交往关系让他们感情较为丰富,逐渐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价值观。
高职学生的感情丰富,有各自不同的思想,且不同年级有不同表现。大一新生刚进入校园,对未来生活充满向往,大W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很新鲜。大二的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已经显得成熟老练,他们将更多的精力用来思考个人发展问题,怎样适应社会和未来的生活等。大三的学生差异性表现得更为明显,情绪则会更复杂。
2.大学生情绪的稳定性与波动性
有些学生则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事情不够冷静,情绪极端。这种例子很多,本来关系很好的朋友因为小矛盾就失控动手打架甚至伤人。总之,高职学生情绪的差异性比较大,既有稳定性也有波动性,这也是大学生情绪问题的重要表现。
3.大学生情绪的强烈性与冲动性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心理不够成熟,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大学阶段一些学生容易冲动、感情用事。有些学生面对老师的批评,选择跟老师大吵大闹,情绪严重失控。还有的会因为输了球而砸东西发泄,情绪比较暴躁。这些都说明高职学生的心理不够成熟,需要加以引导,让高职学生能够冷静成熟地处理自己学习、生活上的一些问题。
4.大学生情绪的外显性与内隐性
高职学生年龄较小,喜怒形于色,将自己的情绪表现在脸上,这说明大学生情绪具有外显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学生开始逐渐掩盖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把自己的情绪表现在脸上,把自己的想法掩藏起来,显得内敛成熟,外在的情绪和内心感受不一致,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
二、高职学生主要的情感障碍分析
1.压抑
高职学生共同的一个情感障碍就是压抑。大学生善于想象,情感世界丰富,理想跟现实的差距造成了他们的压抑。压抑导致学生学习生活的紧张,如果不能及时地去引导,有可能造成高职学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抑郁、苦闷、孤独甚至仇视社会等。
2.逆反
逆反心理是高职学生心理的一个典型,一些学生表现得特立独行,喜欢跟别人对立,逆反情绪严重,如早操,要求学生及时出勤,但总有个别学生睡懒觉不出早操。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表现在对学校、家长的不信任,对周围事物的不信任,喜欢跟别人对着干,喜欢跟别人反着来,甚至把老师和周围同学视若敌人,这是逆反心理的典型特征。高职生的逆反心理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就会导致极端的情绪出现。
3.狭隘
还有一种不良的心理感情是狭隘。一些大学生心胸狭隘,经常因为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对别人怀恨在心,斤斤计较,对自己的得失特别在意,对很多事情胡思乱想,不能客观地去分析问题,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烦恼,让自己的大学生活不快乐。
三、引导学生学会控制情绪
以下提出几种解决不良情绪的方法,当有不良情绪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加以调节。
1.环境调节法
当心情压抑的时候可以观赏一下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看看大山,看看大海,让自己坏的情绪得以释放。
2.宣泄情绪法
哭和倾诉也是宣泄的方式,哭可以让悲伤的情绪得到释放,向他人倾诉可以让自己情绪得以发泄。情绪发泄后可以让心情好转。
3.注意力转移法
学生有不良情绪时,应把心思放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不要重复想一件事情。将自己的情绪转移有利于情绪的调节。
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大学生情感教育中的问题及成因思考
[摘要]大学生是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新一代,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因为他们肩负重大的责任,因此要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和健康的体魄,还需要具备健全的人格、道德修养、心理素质等。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育是指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道德、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即使学生的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但由于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情感教育匮乏的现象十分严重,很多人不了解什么是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有什么作用。所以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我们要对情感教育进行高度重视。
[关键词]情感教育 匮乏 成因 对策
一、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现状
(一)道德标准的模糊
德国著名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写道:“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崇高的道德是我们毕生的追求,道德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情感教育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所以情感教育的匮乏,导致大学生道德标准的模糊。
首先,大学生对于道德的认知仅限于书本的知识性理论和社会的道德表现。但对于什么是道德,道德具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起着什么样的作用等都存在着疑问。部分学校道德品质教育缺失,在道德认知方面的不,使部分学生误入歧途。
其次,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大学生而言,由于一些判断、评价能力的缺失,一些负能量的事件所造成的不好的影响也引发了大学生判断评价的偏差。社会道德状况的判别与评估需要进行积极教育和引导,教育与引导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大学生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
(二)理想信念的缺失
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随着当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不断发生变化。理想信念是人们的精神支柱,是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不竭动力。很多时候,我们谈理想信念时,在一定程度上都对其产生期望。每个人的理想信念不同,但却都在为自己的未来不懈努力。理想信念推动我们不断向前,使我们在面对困难、挫折、失败时不会轻易放弃,使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
再者,在学校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对于理想信念的重视度不高,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不够,认为学生掌握专业教育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即可,因此造成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缺失。学生的思想与教师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差异,老师没有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缺乏对学生思想的了解时,所进行的理想信念教育就会与学生思想实际相脱节。
(三)心理问题的产生
虽然大学生已有自我驾驭的能力,但仍受到情绪的影响,产生学习、人际关系、恋爱情感等各种问题。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关注学生行为方面来了解学生内心想法。
首先,有的大学生会因为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感情不顺心或家庭条件不好等等原因产生自卑的心理,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自己不行,对自己失去信心。这种自卑心理得不到缓解的话,日积月累,学生就会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甚至家长和老师都无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其次,大学生在面对部分事情时会出现偏激行为。有些大学生心理还是很不成熟,在个性品质上还存在着一些缺陷,这些通常削弱了个体对抗挫折的能力。社会的快速发展下,学习负担过重、情感危机的出现以及就业形势的严峻都极易让大学生产生颓废的心理,做出偏激的行为。
二、大学生情感教育匮乏成因
(一)社会教育的边缘化
社会是学生即与家庭学校以外第三个主要接触的环境。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在社会上发展。社会仍是学生的归属地,社会教育在方方面面都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社会不断进步,信息传递方式多样,新媒体、电视网络、微信微博等等传播中介方式的存在,让人们在了解最快近期的新闻同时,也会遇到负面的、带有功利性的新闻。手机、笔记本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使得网络信息的了解更加便利。学生受到各种信息的熏陶,社会负面现象也会毫无保留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社会教育时时刻刻存在于社会之中。很多人把教育狭窄地进行定义为传统的教师授课,但是社会这个大集体对我们也起着规范、警示、学习的作用。社会教育是隐性的,社会现象、社会风气、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等等渗透我们的点点滴滴当中。正是因为社会教育的隐性,所以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社会教育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使社会教育边缘化。
(二)学校教育应试化
首先,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所以在学校是最为重要和集中学习的阶段。然而,在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下,我们的大学依旧没有朝着多方位、全方面去培养学生。大学生的考试仍然是注重学生的知识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考察则有待加强。
其次,校园文化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良好情感的培养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学生能在悄无声息中感受到学校的学习氛围。但实际中,校园文化的开展却不是很理想。而且大部分学校很少开展心理咨询室,就算开设,一般也不经常进行辅导。由于没有专业心理老师的指导,所以在学生心理问题出现时不能地进行解决。大学生面对生活、学习、情感、社会压力等等心理问题时都需要及时进行解决。
(三)家庭教育传统化
每一位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只要是为孩子好的,家长都愿意付出所有来支持。但是就是这种想法也会使家长在教育方式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家长施加过多的压力就会造成负面的影响,不利于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大学生是还未走进社会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代表着的流行文化,所以他们身上背负着来自家人亲戚朋友的期盼,压力可想而知。
家长与孩子因为年龄的差距产生代沟,认为自己的思想跟不上子女的,最主要是因为缺乏与子女的沟通。有的家长忙于事业,没有时间跟孩子相处,单纯认为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就可以了,这样也是不正确的。家长只有通过沟通,了解到子女的情况,才能更好地与孩子相处,更好地进行教育,否则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
(四)片面教学观念产生的影响
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便是进行知识性的传授,然而却忽视情感交流,以为教学任务便是让学生学会书本的知识,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即可。三维目标的设定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也加强对于学生情感、态度、行为方面的学习与教导,更加有利于学生全方面发展。但在实际生活中,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老师一般都会简化或忽视对于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
在课堂上,我们都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辅,让学生自主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在许多地方,课堂教学仍以老师为主体,学生不与老师进行互动、不愿学习,只是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等等。日积月累,教师逐渐丧失教学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学仅仅为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更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进步空间逐渐缩小。而且大部分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单一,多为重复记忆与知识性堆积,缺乏创新,很少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事实上,创新的重要性同样适用于教学方式上。
三、加强大学生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重视社会教育,潜移默化育人
首先我们要积极建设博物馆、图书馆、文体宫等教育场所,因为它们有共同的属性就是社会性,因为它们面向的对象就是全体社会成员,功用更为广泛。人们可以通过观看、思考,学习到许多的知识。我们要加强这些教育场所的建设,提高运营管理的技术水平,这样能够更好地为人们展示文化的魅力。学生在博物馆、图书馆、文体宫等社会教育场所的学习,有别于学校的知识传授,这样更加形象、直接、具体地接触文化,内涵和外延也要丰富得多,能够在娱乐中了解到许多书本上学习不到的领域,从而拓展学习的知识面。只有大力加强社会教育场所的资金投入,完善服务体制和监督体制,才能使学生更好地享受社会教育。
其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全国都加大对文化设施的建设。在建设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文化公共文体设施的作用则是关键。一定要充分发挥社会的积极、正面的引导作用。
现在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至关重要。大学生身处于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团结友爱的社会环境,潜移默化中也会形成良好的传统美德和价值情感,能够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更加有勇气去面对挑战与挫折。这就要求媒体发挥正确舆论的导向作用,宣传正能量。只有社会上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很好地培养大学生的情感态度。
(二)完善学校建设,加强情感教育
同志指出:“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在往年,推进素质教育的口号虽然很响亮,但效果却不大,归根结底因为落实不到位。教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教育学生如何成为一名自身的、更好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
目前大部分学校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其实,一个学校的学风、校风如何,体现了整个学校的成功与否。对于学校而言,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更好地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起到促进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的展开,对于学生情感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也将更好地促进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教育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学校教育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还有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拥有敏感脆弱的内心,迫于学习或者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压力与烦恼,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然而大部分学校没有重视心理咨询工作,这样就需要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中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和行为的问题,建立心理咨询室和配套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并对全体师生开放,便于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突破传统观念,树立现代家庭教育思想
首先,家长是孩子的及时任老师,所以家庭教育很重要。子女会在与父母的朝夕相处中耳濡目染地学到父母的言行举止,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子女树立良好的典范。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家长应该多多关心他们的精神方面,所以要加强对于孩子精神需求的关心。
其次,大学生人格已经形成,家长的教育方法不能像过去一样,在处理问题上应该以引导为主、沟通为辅。现在很多家长忙于事业,缺乏与子女的沟通,认为孩子已经成年,这样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父母与子女存在年龄的代沟,两代人思想文化都存在着差异,只有沟通才能让对方更了解你,在出现问题时就可以用最温和的办法解决。
四、更新教育理念,转换教学方式
教师与学生接触多为上课时间,课堂上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该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都是以教师为主,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应扮演的角色是辅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综上所述,重视大学生情感教育可以更好地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我们应该加强对于大学生的多方位培养,将情感教育渗透到学生的一切活动中。
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浅谈当代大学生情感问题
【摘 要】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状况的发展阶段,还存在着许多不成熟,导致他们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心理特征,进而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产生影响,因此,如何针对大学生心理特征制定有效性的情感观及价值观培养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情感;价值观;心理
在各个高校毕业的季节,一则关于硕士研究生带着老婆,孩子一起毕业的新闻跳到了公众的视野,被众多网友评论为人生赢家!对于大学生情感问题,恋爱,结婚在现代法律上已经认可,但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恋爱观,成为了重要的问题与课题,因此,有必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一、大学生心理特点
(一)自主性强
大学生在恋爱问题上,个性突出,重感情、易冲动,不受传统习俗的局限,在确定恋爱关系前,甚至在确定恋爱关系后,一般都不征求双方父母的意见。
(二)恋爱动机简单化
许多大学生在恋爱中没有考虑到将来的结婚,不是清楚地自觉地意识到应选择一个终身伴侣,他们恋爱,只是因为需要爱和被爱。
(三)自控力与耐挫力较弱
大学生一旦陷入热恋之中,不往往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任感情随意放纵,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对恋爱对象过份依赖,稍有波折就痛苦万分。一旦恋爱受挫,即会情绪失控,无法自拔,对学习造成严重影响。
(四)不成熟性与不稳定性
当前大学生的恋爱,呈现低年级化,人数呈上升趋势。一年级就开始谈恋爱的已不是个别现象,有的学生甚至一进校就谈恋爱。这些低年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思想单纯,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需要,还没有一个很清楚的概念,造成在对待恋爱问题上简单、幼稚和不成熟。在择偶标准上,往往重外表,轻内在。在恋爱方式上,往往重形式,轻内容。在恋爱行为中,往往重过程,轻结果;重享乐,轻责任。这种恋爱问题上的不成熟性,加之他们在就学期间经济上尚未独立,恋爱过程中感情和思想易变,缺乏妥善处理恋爱中情感纠葛的能力,极易造成恋爱的周期性中断,或对恋爱对象的选择漂泊不定,恋爱的成功率很低。
二、大学生情感培养方法
在学校必须重视大学生情感课程的开设,并且要着眼于大学生情感观、价值观的培养。从传统的智育层面转移到情育上,保障每个大学生在走出大学校门之后是一个独立坚强的对生活有着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自然个体,这才是大学应该给予学生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必须要提高教师的情感素养,其实我们说许多大学生之所以会产生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与教师自身的情感控制能力是离不开的。所以学校必须要重视教师情感上的感化作用,要保障每个教室都能将热爱学生看作是教师的基本道德,并认真的落实这种道德标准,保障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和平共处的关系,只有双方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教师才能够通过自身情感来对学生的情感诉求进行有效的引导。而且我们说,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收获成效的,也不是一节课就可以树立一个良好的情感价值观的,情感本身就是一个交流的过程,所以各高校必须要严格树立高校教师高尚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并真心诚意地去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梳理和安抚。其次就是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突破口,为学生营造积极的生活环境,释放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之间的压力,为学生创建交流交往的平台,用情感与感化情感,并进一步升级大学生的情感欲求,从小情小爱中脱离出来,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以活动的形式来教会他们如何自重、自尊与自爱。再有就是各高校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情感教育,情感课程的开设,要为大学生建立更加高尚的情感世界,通过座谈、个谈等方式深入的了解大学生的情感状况,并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愈。当前我国的大学在许多时候感觉更多的是与学生之间有巨大的鸿沟的,学校不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而学生对于学校也没有所谓的归属感,所以当前高校要解决大学生情感教育的问题就必须填平这种鸿沟,真正让学校成为学生们的学校,用更良好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对于学校的归属感,这样才能有利于学校情感教育的实践。
结 语
正确情感观、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影响学生的学校生活,甚至影响学生的人生发展,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情感问题,还要时刻通过各种方法来培养学生正常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高职学生管理要分析大学生情绪情感问题
摘 要: 高职学生仍然处于青春期,他们的生理已经发育成熟,但是心理却没有成熟,很多不成熟的言行举止都表现在情绪情感上。学习和生活环境也使他们在情绪情感上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关键词: 高职学生管理 情绪发展 情感障碍 控制情绪
一、高职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分析
1.大学生情绪的丰富性与差异性
从心理成长的角度讲,高职学生的情绪发展已趋向成熟,逐渐关注自身将来的发展前途、自身的定位和自己跟社会的关系,人际交往的广泛性使得他们的情绪情感比较丰富,都感到自己已经是大人,有很强的独立和自我意识。
高职学生的情绪情感不仅丰富,差异性也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不同年级。一年级大学生由于刚进入大学校园开始新的生活,大学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新的,对崭新的教学楼、图书馆、舒适的宿舍和新鲜的面孔充满好奇与美好的憧憬,同时经过“艰苦”的高中三年学习,都有“松一口气”的感觉。但入学不久就发现,首先是专业课的学习有很大难度,学校的校规校纪也非常严格,然后大学校园的社团活动丰富多彩,让人应接不暇,一时间忙碌不堪,感到凌乱和彷徨。
大学二年级,学生已经适应大学生活,并且很多都能够处理好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关系。这个阶段多数学生都在考虑怎样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怎么适应将来的社会和将来的个人发展问题,开始憧憬自己的未来。但是部分学生在大二变得消极,思想上认为大学不过如此,情绪上对任何事情都漫不经心,无所畏惧。更有部分学生大一新鲜劲一过,就感到无所事事,情绪消极,这都是一些严重错误的现象。
大学三年级,大学生的情绪更为复杂,差异性更大,因为即将离开校园,步入社会,大部分学生感到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能力上都没有准备好,个人选择犹豫不决。有的学生刻苦学习考入本科感到情绪高涨,有的学生没有考上感到遗憾和悲哀,有的同学专业能力强,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有的学生只能混个毕业证,难以找到好的工作。面对这些情况,学生的落差很大。
2.学生生情绪的稳定性与波动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学生的情绪情感比较稳定,处事比较冷静和理智。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很多学生都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出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沉着和稳定性。但某些学生处理事情莽撞不理智,情绪上往往极端化,这样的实例不胜枚举。有时候学生之间的关系挺好,因为一些小的摩擦,情绪失控动手打人,甚至动刀伤人。有学生恋爱遭受打击,情绪一落千丈,坠入深渊,也有学生被社会阴暗面影响,情绪容易被“挑拨”,说出一些反动言论。总之,高职学生情绪的稳定性与波动性是并存的,这也是大学生情绪情感特点的重要体现。
3.大学生情绪的强烈性与冲动性
由于大学生还处于青春期,心理没有成熟,往往控制不好情绪情感,因此有人用“暴风骤雨”形容大学生的情绪。在大学阶段,某些学生往往感情用事,容易冲动;某些学生犯了错误,老师批评教育他,他反而对老师大吵大嚷,情绪严重失控;某些学生因为自己喜欢的球队输了一场比赛,情绪强烈爆发,打砸东西发泄情绪,这些都说明高职学生的情绪情感还不成熟,需要加以引导。
4.大学生情绪的外显性与内隐性
高职学生属于年轻一族,高兴的时候喜形于色,忧伤的时候一脸阴霾,“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这说明大学生的情绪具有外显的特点。某些学生随着心理的不断成熟,掩饰自己的内心感受,自己的情绪不在外表上流露出来,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掩盖”、“雪藏”起来,这样外在情绪和内心感受往往表里不一,显得非常含蓄、内隐。这些特点都充分说明了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外显性和内隐性,有时候内隐性反映出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断成熟,更练达于人情,但是情绪不能够释放出来,心理很难得到调整;情绪不加控制流溢于外表,有时候会带来很多误会和麻烦。
二、高职学生主要的情感障碍分析
1.压抑
压抑感是很多学生,尤其是高职大学生共同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障碍,因为大学生是一帮情感丰富、善于想象的年轻人,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但现实跟理想有时候差距很大,造成他们情感压抑。某些学生因为高考发挥不好来到高职院校而心生压抑,某些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而压抑感更强,压抑感造成学生的生活紧张。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排除这种压抑,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比如引发对周围环境和事情的不满,也可能引发空虚、寂寞、孤独、苦闷等其他负面的心理感受。
2.逆反
逆反是不少高职学生心理障碍的代表,很多学生的个人表现跟大多数学生对立,甚至逆向情绪很严重,比如对于早操,大部分学生都能及时出勤,但是每个班级总有极少数学生睡懒觉不出操。逆反心理其实是一种不信任,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定势。很多原因导致这些学生对老师不信任,对家长不信任,对周围的环境不信任,从而思考问题和做事情喜欢反着做,采用对立的态度应对周围的人和事,甚至把老师和周围的同学当成敌人来看待。
3.狭隘
狭隘是一种不良的心理情感,现如今,某些大学生心胸狭隘,经常因生活中的小事耿耿于怀、斤斤计较,对很多事情妄加揣测,胡思乱想,片面思考问题和不客观分析问题更会适得其反,最终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烦恼。
三、引导学生学会控制情绪
高职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学会控制情绪,当情绪不好的时候,应问问自己是什么烦心事引起的不良情绪,当弄清自己所烦恼的事物的理由时,就要寻找适当的方法和途径加以解决。比如,因为考试没有把握而焦虑,就要寻找适当的方法和途径解决,就要积极把精力转移到学习上,集中精力搞好学习。当一个人处于不良情绪状态时,常常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调节。
1.环境调节法。当自己感到心情特别压抑的时候,可以散散步、逛逛街,观赏大自然的美丽美景,欢娱身心、旷达胸怀。
2.宣泄情绪法。消极情绪假如不能适当地宣泄,就容易影响心身健康。所以,悲伤时可以痛哭一场,不满时可以发发牢骚,心烦时多倾诉一下。
3.注意力转移法。设法使自己的思绪转移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使自己的心思有所寄托,不处于精神空虚的状态。
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大学生情感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大学生的情感状况,不仅关系到其本人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本文拟通过对情感教育内涵的阐述,分析当前大学情感教育中面临的问题,并探讨加强高校情感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情感教育 问题 对策
一、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教育作为高校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精神饱满地学习和生活,在学习中体验成长的快乐,在成长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发展的人。
具体来说,大学生情感教育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尊重并满足大学生的情感需要,深入学生内心了解学生,及时发现学生心灵和情感方面的问题;二是根据大学生情感的特性,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真正把个人情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相联系;三是帮助大学生积累良好的知觉经验,制约来自外界的负面刺激,形成良好的情感。另外在情感教育中还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以及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等。
二、当前大学生情感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高等教育应该以培养大学生健全健康的人格,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为目标,但在当前的大学教育过程中,不同程度上存在片面强调“理智教育”而忽视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大学生情感的“荒漠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忽视了大学生的情感需要。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特殊的情感需要,认识不到大学生强烈的主体独立意向。而大学生的情感需要如不能满足,就会引起他们消极、失望的情感体验,阻碍自身对教育的接受。
2.忽视了对大学生的情感培养和升华。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多偏重实用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目前高校的情感教育主要着眼于“小情、小爱”,忽视了情感的升华。所以,虽然高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实施人文教育,比如开展人文讲座、开设人文课程或者艺术欣赏课等等,但在各种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把人文教育与对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结合起来,而只是为了增加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或者把它当作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一种手段。尤其是一些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一种产品式的技术性教育,缺乏激发学生情感教育的手段和方法,这些不利于大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感、健全的人格。
3.没有处理好情感与智育、德育的关系。从目前的教育实践来看,情绪情感状态与大学生的学习效果之间的联系,是学校重视而且应用最广的情感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寓教于乐”,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希望通过相对稳定或积极的情绪状态来推动学习效率的提高。但这些,只是将情感作为推动学生取得好学习成绩的工具,并没有看到情感是人的内在发展要求,没有看到情感教育和智育一样,都是人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和要求。同样的,在大学的德育实践中,教育者对大学生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同学们对道德的认同感,以及不注重对道德情感的培养。因此,大学生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不统一,他们在良好的道德行为上体验不到积极的情感,造成了大学德育效果不好。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几点建议
1.提升教师的情感素养,重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高校的每个教育工作者,无论是在教学环节还是在管理环节,都应把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即以情育情。“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对老师的真知灼见和真诚友善,他们的理解也特别深刻,回应也更加热烈。其次,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高校教师担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以高尚的情操影响人”的重要任务,应以美好的心灵、高尚的人格去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第三,教师应和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情感教育是通过情感交流实现的,情感交流是个不间断的互动过程,需要大量时间。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环节和课余活动结合实际和学生交流,避免空对空的谈话和教条的说教。只要真诚地关心帮助学生,就会产生师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突破口,优化育人的情感环境。情感教育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首先,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注重教室、宿舍、图书馆、绿化等硬件环境建设中的精神内涵,注重校纪校规的建设,运用实用高效的校园文化传播载体和传播渠道,创造校园团结祥和、奋发进取的气氛。其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班集体、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通过活动既可以加深学生间的感情,又给他们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既可满足学生的团体归属动机和群体效应需求,又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对集体的成功与失败产生反响和共鸣,使学生的努力方向与集体发展的前景相一致,并为集体的成就自豪,这本身也是一种情绪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归属。第三,利用大学生荣誉感强、不愿落后于人的心理,充分发挥奖惩激励作用,并在奖学金、助学金及学生、干部等各项评比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对违纪学生还要敢抓敢管,轻者批评教育,重者纪律处分,使他们体会到制度的尊严,激发他们产生自责、自谴、自重、自爱的健康心理和情感。
3.增强情感教育的针对性,尊重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大学生情感需求具有特殊性。首先,工作中要树立“尊重人的需要”的观念。即使是学生的一些不尽合理的情感需求,也应给予足够的关注,而不能采取无动于衷、冷漠轻视的态度。一般可通过座谈、个别谈心、心理测试等方式进行,从而尽可能满足学生合理的情感需求。对不合理的情感需求应指出其危害,对不能满足的情感需求应通过引导促其走上正轨,防止其向消极的方向发展。其次,要帮助引导学生将情感从个人的喜怒哀乐升华为对集体荣誉、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关心,形成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同学个人之间朴素的手足情升华为富于理性的友谊,进而帮助他们建立更高尚的情感世界,形成更加宽广的胸怀、更加坚定的意志、更加健全的情感。第三,情感教育要针对学生情感方面的实际需要,但又不能局限于就事论事地解决学生具体的感情矛盾,而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他们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为目标。
4.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丰富大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可通过社会实践使大学生认识到人的价值,发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学会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如“顶岗实习”活动、“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都能起到非常好的情感教育效果;其次,还可以抓住大学生入学、军训等时机开展情感教育,抓住“五一”、“十一”、“一二・九”等纪念日设计教育活动,使大学生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深刻体验爱民、爱国的情感,激发他们关心社会、理解他人、和人相处的和谐情感;第三,还应注重结合专业特点,建设独特的院系文化,举行文化节、科技节等。
5.以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为纽带,增强情感教育的实效性。首先,要大力普及心理方面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大学生认识自己,学会控制和把握自己;其次,要完善和开放心理咨询室,对大学生在情感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疏导;第三,通过咨询热线、学生信箱、进行心理测量或调查、个别谈话等方式收集大学生在情感方面的信息,利用讲座、报告会、讨论会等活动方式解答他们在情感方面所面临的问题等等。
总之,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汇,是灵魂对灵魂的告白,是生命节律的和谐振动。教育应该是温馨的,是沁人心脾、润物无声的。而情感教育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索研究的问题,特别是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关系着当代大学生能否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在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应积极开展情感教育活动。
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大学生情感问题案例分析
摘要: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成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据一项对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有超过60%的大学生为情感问题所困惑。本文就国际经贸学院的一个真实案例,针对大学生情感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积极情绪情感的发展以及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做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 情感问题 调适策略
学生A女生,经贸学院10级某专业学生,性格开朗,但外表一般,个子不高,体型稍胖,大二开学时认识了某院男生,两个人刚处朋友的时候还是很好,每天一起吃饭,一起学习,相处一段时间后,男生感觉两个人性格不合,就提出分手,A女生当时情绪反应特别大,坚决不同意分手,当时还在北门门口发生口角和肢体冲突,后来被北门值班老师和学院值班老师制止,当时女孩子情绪很激动,通过辅导员老师谈话,逐渐平息,后两人又和好,此后,一直三天一小架,五天一大架,前几天因为一点小事发生冲突,在旧行政楼三楼吵架,两人动起手来。
1 大学生情感问题的主要表现
1.1 时间分配的不合理,而导致情感的空虚 大学的学习方式和课程设置与中学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逐渐成为主动参与者,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自主安排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很多大学生因为不适应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常常无所适从,感到空虚和无聊。原因就在于环境的变化。与高中相比,大学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对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大学阶段,学生要学习专业知识,进一步发挥积极主动性,培养自学能力。在这种学习特点和环境下,一些学生难以走出高中阶段的课程学习模式,不能合理分配和利用时间,由此便会形成情感的空虚。
1.2 自控能力弱,陷入情感的波动 现阶段,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从总体上看都是健康积极的,但仍有一部分大学生面对学习情感等压力时会出现心理波动和情绪变化。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处于心理敏感期,自制力差,遇事容易走极端,同时产生一些其他消极情绪,如悲伤、焦虑、紧张、恐惧等,陷入消极的情绪中无法自拔。A同学就是因为感情问题出现了强烈的情绪波动,经常与同学老师等发生摩擦,容易出现猜忌心理,遇事不能冷静地思考,从而出现一些过激行为,造成不良影响。
1.3 自我评价的偏差,而引发情感的自卑 A学生在这一点上是比较明显的,在她的眼中,B男生同学帅气也有才气,在学院中是主要学生干部,由于自己外表不出众,工作能力又不是很强,所以就出现了自卑感,从而在心里产生了恐惧,害怕B不喜欢她,看不起她,所以有一段时间她经常找我和团书记谈话要求要为学院同学服务,能否参加学院团学联等部门,当时我们还不知道她是因为这个原因,还以为她是积极要求进步,所以一直鼓励她,后来才知道,她这样做虽然也是要求进步,但原因是为了能配上B同学。
1.4 人际关系的疏离,而促成情感的孤独 刚刚步入大学的大学生离开了以前熟悉的学习生活环境,面对全新的大学生活,常会出现种种不适应,更有甚者还会出现抗拒、排斥心理,从而出现种种问题。其中,人际关系问题是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跟以往相比,大学的学习和管理模式有了很大的不同,学生们因为生活背景、观念、性格等不同,交往起来相对比较困难,一旦出现交往障碍,大学生就容易出现情感上的孤独感。A同学也面临着巨大的心理挑战,父母关系一直不是很和谐,到了大二的时候提出离婚,原因是妈妈在外面有了外遇,这件事情对她的打击很大,内心恐惧,没有安全感,急需要找到关心自己的人,所以在遇到了B之后就觉得这个就是能关心自己,爱护自己一生的人,所以不愿意分手,也不能接受分手。刚开始在同学中A女生是很受欢迎的,但是随着自己心态的不断改变,她也不愿意和同学沟通,甚至同寝室的同学关心她,她都很排斥,怕同学看不起她,更加深了孤独感。
2 情感问题对学生的影响
2.1 学习成绩明显下滑 A女生每天都陷在感情问题的困扰之中,长时间面对这样的问题,她渐渐失去了学习和生活的信心,逃避现实,荒废学业,学习成绩直线下滑。
2.2 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情感问题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A女生现在变得敏感多疑,同时还伴随着焦虑、紧张、强迫等不良的心理反应,身心健康受到了极为严重的影响。若不及时排解,还会进一步造成人格上的障碍或缺陷。
3 大学生情感问题的调适策略
进入大学校园后,仍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对待情感问题总会出现心理矛盾。在脱离父母高中期间的严管后,有些大学生不顾学习迷失于情感之中,难以自拔。很多大学生由于没有处理好情感问题而烦恼焦虑造成心理障碍甚至会产生过激行为。因此,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必要。通过以上分析,我们逐渐认识到,大学生在面对新环境时,总会出现不同的情感问题,如何避免情感伤害,引导大学生积极调试心理状态,是学生、学校乃至社会都要认真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3.1 引导大学生制定个人的发展计划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思想尚未成熟,他们在思考和探索的同时,容易产生种种心理问题。步入大学后,大学的课程安排与设置和高中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说高中学习更重视知识的积累,那么大学就更重视能力的培养。很多大学生刚步入大学时会无所适从,他们习惯了以往的学习模式,习惯了老师安排,而在大学,学生要自己安排学习的内容、进度以及计划。很多大学生无法适应这样的学习模式,就选择了逃避,放松学习要求,在无所事事的同时,便会产生情感空虚。因此,大学生要摆脱空虚就要不断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节奏,及时制定阶段性的个人发展计划,确立目标,通过目标的建立及完成,培养自主学习生活的能力,充实自我。
3.2 用积极的态度来衡量与评价自我 由于大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和环境,使得其自我意识出现明显的波动性,往往过高地评价自我,从而形成了骄傲、自负和自恋;过低评价自我而产生自卑、嫉妒。因此,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首先对自己要敢于解剖,敢于批评自我,对于身边的教师和同学对自己所提出的意见和缺点,要虚心接受。其次,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只有在正确评价与认识自我的前提下,才会形成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走出自负或自卑的情感困扰。
3.3 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进入大学校园后,大学生远离了高中时期埋头苦读的生活,人际交往渐渐成为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初入大学,很多学生面对新型的师生关系而不知所措;还有的同学因为生活习惯性格爱好等方面的差异难以适应,容易和同学产生种种摩擦;还有一些大学生,因为性格原因,语言表达较差,缺乏人际沟通的基本技能,久而久之导致孤独自卑或是抑郁心理。因此,而作为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主要负责人,辅导员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问题,使其产生归属感,让学生学会构建自己良好的人际关系网。
3.4 关心特殊家庭学生的身心发展 现在社会,物欲横流,人们对爱情、家庭、婚姻的观念也出现了很大的改变,这就导致了我们身边很多离异、单亲、家庭暴力学生的出现。他们多缺乏安全感,甚至会抵触他人的关心。但我们不能忽视他们,要用爱去改变他们,帮助他们。经贸学院08级有一个家庭离异的孩子,从小就和爸爸生活在一起,在大学中他积极向上,要用自己的努力改变未来,这几年通过老师的培养成长为班级的班长,学院、学生会副主席,现在在长春中信银行工作,当时是辅导员刘玉红老师的学生,一次谈话,学生对刘老师说:“老师,虽然我从小没有妈妈,但你们就像我妈妈一样,关心我,帮助我,让我成长,我以后一定不辜负你们!”很感动学生的感恩之心,其实老师不但是学生的导师,还是是他们心灵的引路人。
通过此次真实的案例分析,希望我们提高对大学生情感问题的关注度,同时认识到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对大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健康发展。
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当代大学生情感问题初探
摘要:处于当代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情感危机,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情感危机的成因、表现的研究,为大学生处理情感问题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情感问题 情感调适 情感危机
大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在生活经历上有着相似点,又有着极大的差异性。亲情、友情、爱情是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中重要的、需要慎重处理的情感问题。由于大学生的情感具有极不稳定性。同时,对于情感,他们有的是为了赶潮流,有的是为了找一个人陪伴,排解孤独;亲情或多或少被淡忘,爱情、友情也欠神圣、纯洁。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这一普遍而又重要的问题,帮助大学生合理解决心理矛盾与冲突,正确处理情感问题。
一、大学生情感问题的成因
及时,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社会的特性及其生活的快节奏、高压力是其重要因素。
现代社会,由于忽视、舍弃甚至排斥、牺牲个体的独特性、偶然性、丰富性,而使人成为物体的奴役,成了各种机器(包括物质机器和社会机器)的奴隶。因此,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大学生,一方面,对现代生活新奇向往、积极适应、努力追求;另一方面,又常常在现代化的物理和社会环境面前,感到自卑,感到渺小,感到物对人的巨大压抑。
大学生的高压力主要源于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性与爱的压力,更有未来定向的压力。有资料显示:当代大学生中由于上述原因造成心理障碍的人数在16%以上。而且现在,问题大学生已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未来定向和就业的困惑与压力,对大学生的影响更为突出。
第二,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冲击是造成大学生情感混乱、浮躁的另一因素。
20世纪60年代至今,后现代主义取代现代主义而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潮,它力求表达的是“无为”,即无意义、无思想、无深度、商业化、大众化、非历史、不想未来、只求顷刻的现在,等等。社会的开放性,使社会呈现出文化多元化现象,这也让大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这种情形下,后现代主义思潮登陆中国,在商家们的大肆渲染和推介下,其文化现象便以其新异性打动大学生,使大学生对之产生兴趣,并极力模仿,进而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开来,如大学生中出现的港台流、日流、韩流等时尚文化现象。这是大学生思想、情感不成熟导致的。
第三,不良文化的侵蚀是造成大学生上述情感危机状态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社会转型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不良文化有了滋生、泛滥的市场。书本文化、电视文化、网络文化,无不留下不良文化的污渍和踪迹,而大学生生理发育早熟,心理发展相对滞后,认知结构不稳定,自控能力差,加之对变化和新奇的渴望,促进了对轰动的追求,导致了文化的融合,极易被不良文化所腐蚀、俘虏,成为它的奴隶。特别是网络文化由于其时尚性、平等性、互动性、无约束性、彰显个性、虚拟性、超时空及信息量大、更新快速等特点,对大学生有着太大的诱惑和吸引力,已经构成对现代人尤其是大学生健康生活的重要威胁。
大学生的思想、情感还不成熟,很容易受到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情感懦弱、混乱、虚浮及冷漠,特别是冷漠的情感态度,最终又可能激起种种暴力。因此,关心大学生的心理情感世界,加强情感教育,化解情感危机,就成了当前社会及其高校的重要任务。
二、大学生情感问题的调适策略
大学生情感危机及矛盾,无论对大学生本人还是对社会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应适当地对大学生的情感危机进行调适,以减少其对各方面的危害性。
及时,帮助、引导大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
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由于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许多大学生将考上大学为终极目标,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情感便会产生空虚,而要摆脱空虚,就必须引导大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首先,大学生应制定个人学习发展计划。学习在大学的各种活动中始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从我国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上看,虽然学生的学习任务还是比较繁重的,但学生可自由安排的课余时间却增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们应首先从客观上明确自己学习的任务和目标。另外,学生应对自己的学习时间进行合理而有效地分配,同时也要积极参加课外的学习,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获得知识上的满足;其次,大学生应制定个人的生活发展计划;大学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许多大学生在生活中却迷失了方向,产生了自卑与孤独感,为此大学生们要不断地学会调适自我,不断地加深自己的各方面的知识,树立一个生活的目标。
第二,积极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有了新的人际空间和人际关系。作为教师或辅导员,一旦发现学生出现人际关系问题时,就应从多方面加以引导,使其形成一定的归属感。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人际关系的空间和环境。使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之间构建起情感交流的纽带,以摆脱情感上的孤独;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或举行心理辅导知识讲座等形式,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学生传授人际交往的技巧,让学生学会构建自己良好的人际关系网。
第三,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及时疏导大学生情感问题。
许多研究发现,被情感问题困扰的大学生力图通过各种方法来排解困扰,而其中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教师的帮助,特别是选择心理咨询教师。据笔者了解,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没有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这与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现状是极不相适应的,为此,作为高校无论是领导层还是普通教师,都应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特别是情感问题的复杂性,在此前提下可以以学工处(部)为平台,建立起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咨询中心,也可在学校网站上设立大学生情感信箱,由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加以帮助解决。由此,不仅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还会使大学生的情感困惑及时得到宣泄和解脱。
第四,强化大学生的美育。
当前强化大学生美育不失为解决大学生情感危机的一种有效途径和办法。美育,其实质就是情感教育。在培育大学生人性、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塑造心灵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此,我们应期待并努力推进在美育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在美育立法、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及评价制度创新上有新的进展。
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缺失研究
摘要情感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自觉提高道德修养的源动力;当代大学生由于应试教育经历、就业压力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道德情感方面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缺失,导致道德行为的弱化。提出加强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对策,应该大力加强大学生对于父母的亲情教育、友情和爱情教育、尊敬师长教育、热爱专业与职业教育、热爱祖国和家乡教育、热爱自己的生命教育,以提高各方面的情感素质。
关键词情感教育;大学生;缺失;对策
情感在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道德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推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发展为道德信念,如果缺乏相应的情感,即使有了某种道德认识也将停留在口头上[1]。
由于各种原因当代大学生在道德情感方面有明显的缺陷,比如:有的学生因为失恋而不顾父母多年的养育之情和对生命的热爱选择自杀;因老师在考试上不通融而厌学逃学;因学校管理严格故意破坏桌椅;考试作弊因同学不配合与朋友绝交;还有的学生因为攀比、自卑等因素影响,不顾家庭经济条件和父母的辛苦劳动,沉溺于网吧、台球社、饭店等娱乐消费场所,肆意追求手机、染发美容等享受,而有的学生公然在宿舍里同居,甚至有的学生出于经济需要走向沉沦和犯罪等。上述这些学生道德行为现象从一定角度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在道德责任感和义务观念方面的缺乏,他们所表现出的无所谓的态度透示了其在道德情感方面的缺乏以及我们在道德情感教育方面的缺失。
1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缺失的原因
1.1因过多的应试教育而缺乏各阶段系统的道德情感教育
这里既有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校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教育制度本身的原因。我国的教育制度目前未走出应试教育的模式。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地理和历史几乎成为一个青年人20岁以前生活的全部,考大学既是一个人有出息的标志,更是一个青年成长过程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几乎没有人怀疑自己在19岁以前除了要学习上述课程外,还需要学点别的,更没有人怀疑读大学是为了找个好工作这样一个的目的。在成长过程中,学生被家长、老师灌输了太多“好好学习,考上大学”的思想意识,而很少有教育孩子如何“爱”、怎样接受“爱”这样的情感教育问题[2]。小学、初中、高中直到大学的政治课都是讲理想,也很少有如何加强感情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始终处于考大学的压力所带来的感情上的煎熬之中。近几年,由于家长的威逼和枯燥无味学习的重压,初、高中学生感情崩溃,离家出走或自杀的事例屡见不鲜。尽管有的大学开设《心理学》和《思想道德修养》,但往往存在强调理论体系,对道德情感方面突出不够的现象,也正因为如此,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在道德认知和行为的表现上也差强人意。
1.2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过大,导致道德情感失衡
当代大学生较大的压力来自5个方面:一是就业的压力;二是家庭经济的压力;三是恋爱的压力;四是社会人际交往的压力;五是学业上的压力。从根本上说,就业的压力是带有根本性的首要压力。
在当代的大学校园,有的学生因为自己所学专业就业形势不好,从根本上丧失了学习动力;有的学生从高中毕业带着对大学的梦想来到大学,特别是农村和偏僻地区的学生希望借此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一旦感到就业无望,或者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很快便开始消极对待生活;还有的学生感到大学提供的教育不能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也不符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因而自动放弃学习。这些来自就业的压力和学校教育的低效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情感方面的崩溃,从而产生一系列消极的现象:大学生谈恋爱消磨无聊时光的多,泡网吧聊天的多,双休日在大街上逛街的多,考试和写论文作弊的多,花钱追求享受的多,甚至喝酒打架的现象也比较多。用大学生自己的话说,就是郁闷的时候多,并由此进一步导致大学生在思想上和心理上难以接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各种善意的管理。
1.3社会各种消极、不健康的道德文化的侵蚀和影响
由于管理不足、自制能力差,学生很容易受社会上各种文化、意识的影响。因此,学生将更多注意力从工作、学习转至娱乐、游玩中,丧失了奋斗的热情和目标。
2加强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对策
笔者认为,大学德育工作应该针对当代大学生在道德情感方面的问题展开,充分认识到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利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或者校园文化这样的载体和平台,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填补中小学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消除抱怨、指责和推诿,本着“一切为了育人”的宗旨,力所能及地重点强化以下6种“爱”的教育。
2.1亲情的热爱教育
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对学业的投入,帮助大学生做到乐学、勤学、会学,对于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后形成牢固的职业道德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近几年,由于就业压力加大、招生工作改革、学生家长对专业的陌生等因素影响,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特别是一年级学生由于不适应大学教育而在考试中出现不及格现象,也由此失去了努力学习的动力,许多问题接踵而至。因此,做好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引导和培育工作十分重要,从学习方法到专业内容,从专业成功毕业生介绍到著名教师介绍,从毕业前景到市场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其专业老师和辅导员应该系统、耐心地给学生以引导,帮助其树立学习专业和在本学校读书的坚定信心和浓厚兴趣,一旦调动起来学生的内在动力,学生在以后的几年里才会主动刻苦地学习。加强大学生热爱学业和事业的教育还要紧密地和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情感教育相结合,帮助他们克服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现实通病,使他们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5对社会、国家和家乡的热爱教育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对国家、社会的感情和态度关系民族的兴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即拥护党中央的领导、热爱伟大的祖国。但是也存在许多消极现象,如学生没有远大理想,心态不平衡,“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等,大多学生每天沉溺于花前月下和网络激战之中。许多大学生包括要求进步的党员对于
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高职院校大学生情感教育管理探究
摘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国各省、市都在积极部署高校转型,高校培养模式的转型给高职院校指明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给高职院校带来了新的生机,给高职院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如何更好推动高职院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大学生的情感教育管理方面的工作尤为重要,它对于在高职院校的稳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高职院校;情感教育;抑郁症;爱情观;人生观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国各省、市都在积极部署高校转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校综合改革,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要求高校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要求学校继续推进创新强校工程的建设步伐,深化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改革,做好“十三五”人才培养规划。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下,高校培养模式的转型给高职院校指明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给高职院校带来了新的生机,给高职院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但是高职院校在校人数与日俱增的同时,在校生由于情感问题,不良事件也层出不穷,给很多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譬如近两年来,我们多次惊闻大学生互殴事件以及大学生坠楼自杀等恶性事件,每一个恶性事件都对学校的带来不良影响。此外抑郁症也已经成了时空见惯的常见字眼。也经常有老师建议家长带着孩子进行心理咨询,尽管这些家长们都不愿意把孩子往心理疾病这方面去考虑。出现问题的这些大学生,他们爱情观、人生观也出现了问题。在这些事件的背后,给我们带来愤怒、难过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对其背后的思索:大学生的情感教育的缺失,高职院校该如何去弥补、去完善。如何更好推动高职院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如何加大大学生的情感教育管理力度对促进高职院校的稳定发展有积极作用。本文拟从高职院校学生的情感现状入手,提出自己的一点浅见,以供同仁参阅。
1硬件方面:学校加大对情感教育的投入力度
首先是学校对心理人才的引进。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心理学专业的老师较少,学生出现问题,找不到专业的心理老师咨询和排解,导致心理问题越来越重,如果有了专业的心理老师来辅导,可以对症下药,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解决就会容易很多。其次,展开在校老师尤其是辅导员的心理专业的培训。通过多方位多方面展开远程心理培训和短期面试培训,提高专业教师和专职辅导员的心理学专业的知识水平,更好的服务于问题学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解决。再次,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立。学校的各院系配备符合标准的心理咨询室。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有地方可以咨询、可以解决心理疾病。老师也要指导学生,如果学生有了心理问题,不要讳疾忌医,要勇敢地走进去,敞开心扉和心理老师沟通,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2软件方面建设:加大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大学生自杀、跳楼以及一言不合就与人动武的暴躁情绪,这一般与他们的受挫能力差、上学业或就业压力过重、再加上人际交往困难等导致其心理崩溃走上绝路。有的学生出现问题或是单一原因诱发,有的或是多个原因所致,但其中大部分心理问题都与恋爱失败有关。因此加大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加强学生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的培养。(1)高职院校至少在大一年级,增添一门有关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课程,有专职教师讲解,对学生进行爱情观人生观的培养。(2)经常开展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时不时的对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指导。(3)学校经常开展校内外很多有益的社团活动。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让他们在与人交往中正确区分爱情和友情、正确对待爱情和友情,不盲目、怒冲动的去解决问题,避免两败俱伤的局面出现。
总之,在国家大力倡导大学教育转型的今天,高职院校面临着新的发展和挑战,如何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大学生的情感教育管理方面的工作应该提到重要日程,进一步推动对高职院校的稳定发展。
作者:陈少娜 单位:惠州市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大学生情感教育初探
一、创建大学生情感教育模式
在情感教育的模式建设中,根据鲁道夫•史代纳所提出的三元教育观及华德福教育模式和勒温的理论,有学者提出家庭一社会一学校一学生四元情感教育模式。针对大学生的特点,笔者提出家庭一社会一高校一大学生四元情感教育模式,强调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或社区教育、高校、大学生(包括大学生及其同伴)在情感教育中的作用。家庭,中国式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而连绵不断的。虽说大学生已是成人离开了家庭走向社会,但是家庭教育在学生情感发展中的作用不可低估。人的一生中最早接触的情感方式是亲情,亲情的温暖是大学生形成健康情感观念的基础,所以大学生的情感构建一个亲情——友情——人类同情心逐步发展的模式,对培养大学生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及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等理想人格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社区,包括现实的社会环境和虚拟的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的影响与日俱增。社会环境不仅熏陶着大学生的情感,而且还决定着学生在学校里接受的纯粹正向的情感能否在社会中找到实践环境,学校情感教育的一些基本认知能否免受干扰。
但是目前社会上浮躁、道德缺失、唯金钱至上的舆论环境和虚拟网络对大学生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学校必须重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净化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文化、体育、娱乐和社会活动,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里使情感得到升华。高校,情感教育应该而且渗透到专业课程中,用教师的情感共鸣和互动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情感,设立情感教育课程,建立情感教育导师制,拓展尽可能的校园内的情感教育途径,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情感教育。大学生自身,发挥大学生主体性的作用至关重要,情感教育必须要有学习者主动的参与,才能内化为他自己的情感状态。每个人都应该培养自知的能力,所有外界的努力和教育养成必须内化到大学生的知情结构中,才能外化表现出深刻的情感表现。
在这里我们还要强调大学生同伴在情感教育中的作用,大学生是一个群居的群体,年龄、阅历相仿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相互间的影响无时不在。通过同伴间的交流互动、学习体验,让大学生体验情感、升华情感。如,南京师范大学开展的学子宣讲团情感教育活动,让大学生身边的同伴在学习、励志、创业、自助、助人等方面进行事例宣讲,在大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起到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建构大学生四元情感模式,除了充分发挥各元的积极作用外,尤其要重视高校在四元教育模式中的核心作用,通过高校的努力使四元形成合力,力求形成最有效的统合教育模式。
二、明确大学生情感教育定位和目标
确立情感教育在高校中的本体地位。朱小蔓认为教育应把人的发展提升看作重要的教育目标,而关注人的情感发展是教育中的一个本源性、根基性的问题。因为只有情感才是真正属于个体的,它是内在、独特的,是人类真实意义的表达J。学校应在人的情感培育上承担重要职责,教育是认识人、理解人、发展人的,对人的认识和发展只能从情感开始。因此,高校要把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放到一个本体地位,把大学生而自由的发展作为较高教育目标。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把情感教育看做游离于学校教育之外的,单独的什么教育,而是把情感教育放到学校教育的应有位置,强调情感教育是因为目前的教育对情感培养的漠视,我们倡导情感教育是要呼唤教育的情感回归,是要实现教育关怀人的本质。明确高校情感教育目标。高校情感教育应以满足大学生情感需要为重点,包括低层次的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和高层次的与心理、精神需要相联系的情感。孔子在仁德教育中提出,)AN德感上培养“善”情、从理智感上培养“真”情、从美感上培养“美”情。因此激发、巩固学生高层次情感,即道德感、审美感和自尊感始终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目标。马克思把人的本质概括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达尔文的进化论把人定义为:“知道爱别人的动物”,他们都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对大学生必须加强深刻的社会性情感的引导和培养,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促使他们真正担负起振兴国家的重任。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在此基础上,从大学生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稳定性和持久性等特性上形成大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使得大学生真正激发为国家建设事业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情感,真正地把个人情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相联系,真正把情感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发挥情感的正功能,抑制情感的负功能。
三、拓展大学生情感教育载体和途径
(1)开设情感教育课程,系统进行情感教育渗透。英国P.S.H.E课程(Personal,SocialandHealthEducation)的经验值得借鉴。该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和自主意识,发展学生自我管理和人际交往技能,培养学生的社会权利与义务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性能力提高。它所关注的主题是学生自我的身体、性、道德、社会和职业等等。在内容上包括宗教教育、性教育、生涯教育和劳动体验等。现阶段高校的情感教育课程目的在于实现情感教育目标,培养并加强大学生对情感的认识,对自我和他人的情感的理解体验和把握能力,以及个人情感的表达和自我控制、自我协调、自我激励能力等。在课程结构上不仅仅是情感体验教育,还要包含情感提升教育、情感自控教育和情感互动教育等,力求多方位立体地对学生进行体验、互动、升华的教育,使容易表面化的情感内化到学生的情感品质中。课程体系上可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类或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体系中;课程内容上可包括爱国主义情怀、道德情感真善美、中华传统孝道、感恩、自信自尊等;课程形式上可不拘泥于课堂,多组织社区教育、实践教育、活动教育、情景教育等。
(2)建立情感教育导师制度,重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在高校情感教育中可采用导师制,让教师来参与学生管理,每一个学生都有导师,每一个导师都清楚自己所带的学生的基本情况,承担关心、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发展等责任。导师要能导,导师要会导,导师要愿导。
(3)营造情感教育的良好氛围,努力将情感教育落到实处。在校园中我们要注重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学生美育的陶冶作用等方面考虑大学生的情感教育,真正发挥高校文化和氛围在情感教育中的阵地作用。同时重视对网络和虚拟情感世界的建设、引导,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
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传统戏曲对大学生情感教育的价值
摘要:情感是人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人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协调发展。中华传统戏曲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道德文化情感,其法治之梦、团圆之情和缅怀之境是情感的好表达,其情感教育价值的认可理应成为高校进行情感教育的文化资源。树立现代情感教育理念,遵循情感教育规律,拓展情感教育渠道,发挥传统戏曲的情感教育价值,改善大学生情感偏失现状,提升情感教育的有效性,以实现当代大学生而自由地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戏曲;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
中华戏曲饱含了具生命活力的情感价值。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情感偏失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结合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和情感教育规律,挖掘并发挥中华传统戏曲的情感教育价值,不管是对中华传统戏曲文化自身的传承,还是帮助大学生发展积极情感树立健全独立人格,都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戏曲情感的认知现状
当下,部分高校在情感教育中引入了传统戏曲元素,旨在发挥中华传统戏曲的情感价值以促进学生的情感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关于传统戏曲及情感价值的认知进行了研究,面向国内部分高校大学生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50份,其中有效问卷908份,经过对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对中华传统戏曲关注度不高。大学生在回答“您对传统戏曲的熟悉程度”(熟知数值越大代表熟悉程度越高)这个问题时,选择对传统戏曲非常熟悉的同学(选择数值5)只有4.85%,而有41.19%的同学对传统戏曲不太了解,有13.88%的同学对传统戏曲陌生(如图1所示)。在“到目前为止您参加过多少次戏曲教育活动”的回答中,有85.68%的同学只参加过不到3次(如图2所示)。诚然,传统戏曲因其自身与时代诉求之间存在的鸿沟而不被大学生所喜爱,晦涩难懂的词曲,节奏缓慢的表演,大学生审美需求的时代变换,种种因素的交织导致了大学生对传统戏曲的关注度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偏低,使传统戏曲面临令人担忧又尴尬局面。二是高度认同中华戏曲的情感价值。不可否认,尽管中国传统戏曲正面临着种种问题,但当谈及其情感教育价值时,大学生却表现出一致的令人欣慰的认可态度。在进行“以下哪种戏曲文化对您产生了影响”的调查中,有超过一半的同学同时选择了爱国主义、尊老爱幼、善恶必报、忠贞爱情和其他很多的情感(如图3所示),认为传统戏曲中的这些情感对其自身积极情感的培养,对健全人格的塑造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这是大学生对传统戏曲情感认知现状中让人欣喜的一面。正如弗洛姆所说:“我们有丰裕的物质,却没有愉快的生活,我们比以前更富有了,然而,我们缺少自由;我们比以前消费多了,然而,我们却更为贫乏空虚……”[1]。在这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物质生活更加美好、资讯更加发达的时代,人们的情感世界似乎会随之变得更加健康明朗。但当我们去探究大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时,会发现一些残缺,传统戏曲固然有自身的缺点,但其包含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的思想情感,对大学生有着重要的情感教育价值,加之大学生对其中情感价值的认可接纳,理应成为高校进行情感教育的良好资源。
二、情感教育的感性特质和理性品质
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复杂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应,如道德感、理智感、爱恨体验等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情感表达。情感属于非智力因素,对意志、兴趣等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情感教育能激发人的积极情感从而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但关于情感教育,学术界对其概念界定说法不一,如学者朱小蔓认为:“情感教育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发挥作用,以达到的功能状态”[2]。学者鱼霞认为:“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劳动态度和习惯得到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3]。这些观点揭示了情感教育的目标,指出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归纳当下学术界的观点,笔者认为,情感教育的特点首先在于其灵活性,情感教育并不局限于固定的形式,而是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个性特征采取具体的措施,使情感得到健康发展;其次是它的共融性,情感教育和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不冲突,作为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它与理智教育不仅不矛盾,而且可以在与理智教育的互补纠偏中发展学生自我调控的情感能力,促使学生发展;再次是它的目的性,情感教育最明显的目的就是促使大学生对生活、学习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独立健全的主体性人格,作为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影响着大学生的情感生活状态,促使其将消极的情感品质变为积极的情感品质。席勒在《美育书简》中写到:“有健康的教育,有审视力的教育,有道德的教育,也有趣味和美的教育。一种教育的意图是,在尽可能的和谐之中培养我们的感性和精神的整体。”[4]可以说,借助传统戏曲进行的情感教育是一种发展人的积极情感,实现感性和理性的谐调发展的具有感性特质和理性品质的教育。其一,情感是一种抽象的存在,情感教育更是一种无形的爱的教育,大学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在对其进行情感教育时必须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选取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将情感教育转化成具体可操作的教育形式,夯实情感教育效果。同时,传统戏曲发源于遥远的古代,因其节奏缓慢、词句晦涩难懂而被大学生视为抽象的艺术,虽其蕴含着重要的情感教育价值,但却被大学生拒之千里之外,因此传统戏曲也需化抽象为具体,脱去晦涩的外壳,将其中具精髓的思想内核通过具体的故事传达给学生,发挥自身的情感教育价值。其二,情感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二者指向共同的发展目标。主体对客体能动认识,客体对主体产生影响和制约,借助传统戏曲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就是将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尺度和传统戏曲外在情感价值尺度连接在一起,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在这个有机统一体的范畴,传统戏曲需根据主体的需要选取自身具有情感价值因素的部分发挥作用,而主体在传统戏曲的作用下不断发生情感变化,加深对传统戏曲的认识,对继承和发展传统戏曲产生影响。主体要求不断提升,感情不断发展,不断改进着客体,而客体也在不断促进、发展着主体的积极情感,二者在相互影响中共同发展。要发挥传统戏曲的情感教育价值、培养大学生的积极情感,必须将二者置于共同的发展体系中,把握情感教育的感性特质,遵循主客体统一原则。其三,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孤零零的存在于教育体系中,而应融合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之中,使学生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德育应融入情感教育,用真挚的情感唤醒大学生沉睡的道德意识,用传统戏曲中的真善美激发学生的诗性;智育应在情感教育的推动下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锤炼大学生坚韧的意志,例如传戏曲中的历史故事会激发学生对历史史诗的学习欲望,加深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和感悟;体育在融入情感教育后会使大学生对健康美产生新的认识和追求,大学生学习传统戏曲中程式化的动作也会带来强壮的体格和良好的精神状态;美育旨在培养具有高尚审美品格的人,而情感是完整人格的重要部分,学生在感悟戏曲之美的同时发展自己的积极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我审美水平和审美趣味。
三、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戏曲的情感教育资源
戏曲艺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植根于中华文化,反映社会现实。当社会中的无赖和泼皮与政治相互勾结、当祖国受到外来敌人的侵略、当少男少女心中的悸动无处表达时,戏曲艺术家巧妙地将之浓缩在戏曲舞台中,把这些人和事提炼成典型性的形象构件用以宣泄情感,这恰恰满足了中国文化“情感满足型”的审美需求,也正是这些情感的表达使其成为当下情感教育的资源。
(一)中华传统戏曲中的法治之梦,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感
传统戏曲中的法治之梦就是秩序之梦,它的情感倾向是使社会回归常情之理,多一些公平正义,多一些人间温暖。中国的戏曲演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个民间法庭,通过艺术形象感受人间冷暖。如关汉卿的《蝴蝶梦》体现的是民间情理的道德法庭,面对包拯的审问,老母亲为了保护其他两个儿子,认定三儿子是凶手,但调查显示只有三儿子是母亲亲生的,这一案件让包拯颇为感动,他从中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设法拯救母子四人。戏曲《合同文字》中,包拯根据《元史•刑法四》载“诸父有故殴其子女,邂逅至死者,免罪”这种不合理的法律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化腐朽为神奇,谴责了邪念,维护了合理的家常伦理和社会的公平正义,让人民心中多了一份温暖和希望。戏曲中的法治之梦来源于社会上真实的普遍不公,一般老百姓遇到冤情大多忍气吞声,或通过“公堂鸣鼓”祈求公正,如果这样的祈求也无效,那么戏曲就是好的情感宣泄方式了。诚然,这种宣泄来源于社会中的冷漠,但同时也是对爱和责任的追求。针对当下大学生对社会上诸多不公正、不为道德所接纳的事情的冷漠和置之不理,责任心缺失的现象,传统戏曲中的法治之梦以其内涵着爱和责任之情愫能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唤起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
(二)中华传统戏曲中的团圆之情,涵育大学生的爱情观
“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是《西厢记》中最能表达对美好追求的呼唤,和人世间一切美好的理想一样,这个宣言有足够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它以“情”为皈依,直通的爱情观。传统戏曲中的团圆之情大多诉诸于圆满的爱情,如《墙头马上》中的“愿普天下姻眷皆完聚”,《拜月亭》中的“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妇永无分离”也同样表达了这样的意愿,这些都为大学生的爱情观教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西厢记》及时折描绘的便是张君瑞和崔莺莺的一见钟情,表现了当时青年男女追寻自由爱情的艰难和急迫;《望江亭》中自居家用“你、你、你、我、我、我、他、他、他”顿挫的语言表现了谭记儿的浓情和羞涩。可以说,崔莺莺月下花阴的行径与谭记儿月下江上的行程再现了在黑暗世界中争取美好爱情的艰辛路途,这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具有极大的启发作用。传统戏曲中的爱情具有巨大的包容力,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说,崔莺莺、红娘、李千金等的婚姻观念是不能被接受的,但这恰恰符合当今大学生的情感需求,爱情是自由的、平等的、美好的、是值得付出的,而不是强迫的、被动的、消极等待的,更不是精神空虚的消遣工具,传统戏曲中的团圆之情表达的是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中华传统戏曲中的缅怀之境,坚定大学生的爱国情
缅怀之境也就是呼唤之境,骄傲之境,复仇之境,一大批戏曲就是缅怀之境的情感表达。面对污秽的现实,人们除了期盼一个个正义的公堂,一个个具有大爱和责任感的包拯,人们还在精神上向民族情感靠拢。传统戏曲的缅怀之境,在于不断通过历史故事揭示人们的亡国之痛,煽动复仇之志,渲染强梁之气。以《汉宫秋》、《梧桐雨》为代表,在缅怀中烘托出汉人在民族斗争中败亡的景象;以《赵氏孤儿》为代表宣扬了百死不辞的复仇精神,以“三国戏”为代表繁复地渲染了强悍豪壮的英雄气概,这几个方面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共同组成中华民族的爱国表征。如在《汉宫秋》中,马致远不仅展现了汉元帝和王昭君间的故事,更是重重地触及到了民族问题,在第三折汉元帝和王昭君在灞桥饯别时,两人口口声声不离“汉”字,多次出现“大汉”、“汉家”、“汉朝”等,其情其境使遥远的历史故事也变得矛盾尖锐,这是指遥远的汉代,更是指千年屹立不朽的爱国情。这些戏曲剧目中的缅怀之境无疑是爱国情感的好表达,为当下大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感悟气壮山河的民族英雄气节、体会中华民族深沉的爱国之情提供了穿越时空的素材,大学生在感悟传统戏曲的缅怀之境时,能激发其潜藏心底的爱国之情,激发起维护国家尊严与荣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其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以炽热的爱国心构筑起爱国、报国、强国的蓬勃热情。
四、把握中华传统戏曲的情感教育规律,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一体的情感教育网络
“感性必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只有从感性的意识和感性的需要这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全部历史都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作为人的人’的需要成为‘自然的、感性的’需要所做准备。”[5]诚然,感性和理性是一个完整的人不可或缺的要素,感性和理性的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个体的发展,情感教育作为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对学生感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教育者往往只重视学生的智商,着重于培养其理性思维,殊不知,过于冷静的理性思维易造成理性认知和情感体验的非同步发展。对此,高校应重视大学生情感世界的建构,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应予以特别关注,遵循情感教育的规律,采用适当的情感教育资源。“中国戏曲终于成型之后,中和性也就规定了中国戏曲悲欢离合的完备性,规定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式的大团圆结尾的普遍性,其抒情性也就规定了中国戏曲的写意性”[6]。传统戏曲植根于中华文化,记录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其中浓厚的情感表达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婚恋教育、爱国教育等情感教育的良好素材,高校理应重视并发挥传统戏曲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价值,采用恰当的方法,构筑健全的教育网络,发展大学生的积极情感。一是充分开发利用家庭情感教育资源。社会是由一个个的家庭组成,每个人的一生都是起始于家庭。家庭对一个人的情感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大学生对戏曲的了解和热爱也多来自于家庭的影响,发挥传统戏曲的情感教育价值首先离不开良好家庭环境的塑造。具体来说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家庭生活环境的塑造,包括家中的室内陈设、装饰设计以及周边环境的选择。例如门上贴有戏曲人物的画像,这些人物是传统戏曲中的典型代表,大学生在家中看到这些人物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与之相关的故事,在心里或产生敬畏,或产生崇拜的感情。家中书房还可陈设戏曲名家的卡通画像,或将传统戏曲中经典名句以书法作品的形式贴在墙上,长辈也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戏曲故事讲给晚辈听,帮助其发展积极的情感,引导大学生求真向善,追求人生之美。二是家庭闲暇时间的充分利用,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积极情感,家庭在安排闲暇生活时应更加注重质量,除了读书散步外,还可以适时选择到剧院观看戏曲演出,现场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领会传统戏曲中的真情感,这种情感教育效果远比父母在家中的说教更深刻。二是构建良好的校园情感教育环境。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戏曲教育的“有形环境”和“无形环境”,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情感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应充分利用校园中“有形环境”,如在校园广场树立戏曲人物的雕像,配以介绍相应的事迹;在教学楼的走廊中悬挂传统戏曲中的名句名画和人物画像,注明出处和简要含义;在校园艺术馆中专门陈列戏曲发展史、戏曲表演形式、戏曲服饰、戏曲唱腔等方面的书籍,让大学生拥有足够的资源去领悟传统戏曲中的情感,这些外在“有形环境”的塑造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的学习之地,也是陶冶良好情操的艺术园地。“无形环境”指校园的精神文化环境,当整个校园中弥漫着崇尚戏曲之美的气息时,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感悟戏曲魅力,激起情感共鸣。利用传统戏曲传达的积极情感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其能对周围的人和物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三是不断创新情感教育的方式方法。社会是一个综合的大课堂,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离不开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环境。教育者要时刻关注现实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在借助传统戏曲进行情感教育时向受教育者适时传递新信息,更新传统戏曲情感教育资源,并采用先进的教育手段,通过互联网传播传统戏曲的积极情感,利用微博、微信、QQ、博客等新媒体平台,为情感教育打开新天地。如此,大学生便可随时随地交流戏曲演出的信息,发表自己对戏曲演出的观后感,也可以在网络上创作“戏曲网络剧”宣泄情感,使戏曲文化和情感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平台,也使传统戏曲在无声的传播过程中被更多的人认识,成为大学生能动地接受情感教育的方式。
作者:朱梅梵 李盛婷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中心
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大学生情感关切安全教育论文
一、引言
近年来,部分高校发生了性质严重的安全惨剧,如武汉某高校“一双臭袜子引发的血案”、河北某高校“富二代开豪车撞人案”、上海某知名高校“同寝室室友投毒杀人案”,以及时常在高校会发生的宿舍火灾、交通事故、自杀自残等事件,使大学生的安全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安全教育管理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系统性、复杂性、技巧性和艺术性都非常强的工作。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的核心即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各种安全保障和服务。高校的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如果仅靠硬性的“教”与“管”,而不运用柔性的“以情感人”,学生多半会口服心不服,安全教育管理应得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在日常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中要特别注意情感关切、情绪管理、情谊感染、情份联接的运用。[1]
二、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内容与意义
(一)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内容
有学者认为,我国高校校园内的安全事故主要有七类:一是安全措施不完备的学习设施和危险建筑所导致的安全事故;二是集中在楼道、通道、台阶、校门等处发生的拥堵挤压造成的意外伤害;三是火灾事故、爆炸、食物中毒、煤气中毒等意外伤害;四是与教职员工有关的学生伤害事故;五是在文体活动中的意外伤害事故;六是与学生本身有关的伤害事故及学生违纪行为所导致的人身伤害;七是校内外交通事故等等。[2]一般认为,高校大学生所面临的安全事故与隐患包括以下几类:政治安全、学业安全、住宿安全、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安全。就高校现实状况而言,学校安全事故具体发生形式有:政治安全如,邪教蛊惑、非法集会、恐怖事件、泄密等;学业安全如,安全事故,如无故出走、无故退学、失踪失联、考试作弊等;住宿安全事故如,入室盗窃、入室抢劫、诈骗、火灾、打架斗殴、晚归不归等;人身安全如,如食物中毒、校内外交通事故、自然灾害、各类纠纷、涉入犯罪等;心理安全事故如,自残、自杀、伤人、报复社会、自闭、与家庭亲友和周边人际关系紧张等。高校安全教育与管理内容应与高校易发易生的各类安全事故相对应,有针对性地完善教育和管理措施。
(二)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的意义
1.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可以提高学生自我防护能力
近些年来,我国部分高校校园内学生意外伤害事件时有发生,造成这些伤害的原因虽各不相同,但它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大部分当事人在事故发生时,没有任何心理准备、自我保护意识极其淡薄,对一些不怀好意之人、社会群体性事件缺乏理性认识,易被一些不法分子欺骗或者利用。他们都缺乏安全防范的意识,给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了许多隐患。由此可见,开展和加强高校安全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防范和保护能力,从而预防犯罪和伤害事故的发生,减轻学生家长的担心,减少对学生顺利成长成才的威胁。[4]
2.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可以优化校园“软”环境
当今大学办学形式多样化、管理方式社会化、校园规划开放化、学生结构复杂化等新的特征,使大学校园的治安形势也变得更加复杂、严峻。因此,开展和加强高校安全教育有利于形成“全员”安全意识,强化高校防护管理措施和能力,优化高校软环境,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提供舆论支持和人文氛围。
3.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可以提高学生国家安全保卫意识
当前我国面临的安全环境复杂多变,不容乐观。几十年的和平环境使大学生放松了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警觉,大部分青年学生对国家安全的认识不、不透彻。地认识国家安全形势,更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责任感。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培养国家安全意识是国家赋予大学生的新的使命和任务。
三、“情感关切法”在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及应用
(一)“情感关切法”的内涵
情绪、情感是人精神生活的核心成分,它们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起着动力和组织作用,支配和组织着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情感关切为一个系统性的名词,包括情感表达、情绪管理、情谊感染、情份联接四个方面。“情感关切法”就是管理者以真挚的感情、诚挚的心情、温和的语气、亲切的关怀,运用情感共鸣、情绪感染、情谊联接、情绪引导的方法,不断加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情感联系、思想沟通、心灵交流、行为互动,满足被管理者的心理需要,从而提高管理效果,实现组织目标的方式。情感关切法是对国内外先进教育管理理念、人本思想和“需求层次理论”的借鉴与延伸。“情感关切法”是现代高校开展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情感关切法”避免了传统管理的高严肃性与非人格化,转以一种亲和力、人情味来管理教育学生,强调自律,运用情感的手段来约束人的行为,用“内在”的影响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因为“师生交往的本质就是教师的人格精神与学生的人格精神在教育情景中的相遇。[5]使被学生心甘情愿的服从规范,接受管理教育,从而增强对他们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二)“情感关切法”在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1.高校安全教育管理运用“情感关切法”更能适应大学生的心理需要
就高校学生的心理需求而言,“爱”和“信任”需求是他们在本年龄段最渴望的成长营养元素。如果学生管理者能以发自内心的爱和信任对待学生,那么学生就会把你作为知心朋友,有什么心事就会向你诉说,让你帮他出主意、想办法,你也会从中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兴趣、爱好等,从而寻找出的教育方法。在高校安全教育中,学生管理人员运用“情感关切法”,以亲友、长者的态度和胸怀,用情感感染、情感传递的方式更能够赢得学生的信任与认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树立安全忧患意识、加强安全防范措施、增强自身防护能力是对自身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应具有的素质,只有让学生自身认识到了安全的重要意义,他们才会信赖学生管理人员,才会把学生管理人员当作朋友,才会主动配合学生管理人员做好自身及校园的安全防护工作,从而提升安全教育的效果。
2.“情感关切法”与“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相互融通
当代大学生有他们自己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遵循“以生为本”,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符合人的心理行为规律的管理措施,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教育管理。当代的大学生群体是正在感受我国高校教育与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代,他们在接受新的管理模式的同时必然出现了一定的情感脱节。由于过去习惯于“他律”,学生被动地接受命令和要求,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势必影响到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因此,要在制度管理的基础上强化情感教育。[5]
(三)“情感关切法”在高校学生安全教育中的应用
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都是围绕着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的目标展开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除了建章立制,还要保障教育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通过以谈话、谈心、关怀、关心等方式,实现情感表达、情绪管理、情谊感染、情份联接的目的。所以,情感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归根到底是要做到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的辩证统一。
1.坚持“以人为本”,用情感与学生建立互信关系
高校应本着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情感关切法”强调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通过理智的沟通和行动消除误会和疑虑。在高校学生安全教育中,学生管理人员(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首先应把学生置于平等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熟悉学生的家庭背景,才能让学生对学生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理念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师生才能建立安全“命运共同体”。对于学业安全,学生管理人员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在每学期期初、期中、期末的时候对重点学生进行开导谈话和心理激励;对于政治安全,应把握重要节点,保持头脑清醒,提前做好介入式宣传和警示教育;对于住宿安全,应经常深入学生寝室,调查了解学生在宿舍的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住宿环境、宿舍设施安全状况,以便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对于人身安全,学生管理人员应以一个家人亲友的胸怀,耐心细致,通过各种警示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对于心理健康安全,应深入了解学生性格、家庭特点,对重点学生应重点关注,给予正能量的关怀和跟进指导,促进这些学生心理状态转好。
2.坚持“重点预防”,强化高校安全教育的有效度
学校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系统的工作,它事关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事关学校的声誉与影响。高校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群防群治”的原则,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工作。高校安全教育有重点时期,即新生入学、老生开学、寒暑假放假前、法定节假日、灾害易发期。具体说来就是:新生入学后向学生派发安全提示,组织安全教育和警示讲座,向学生介绍安全防范知识;开学前后,重点向学生宣传防盗防骗知识;法定假日、寒暑假,重点做好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交通安全、宿舍防盗、防人身伤害方面的教育引导工作;灾害发生季节,重点加强防雷、防汛、防地质灾害方面的宣传和教育。高校安全教育有重点对象,即新生、毕业生以及心理异常学生。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较为薄弱,因此要加大对他们的教育和宣传;即将毕业的学生,由于就业压力,容易被犯罪分子诈骗和误入传销组织,需要提醒他们注意谨防诈骗;心理异常学生,学校要对他们进行定期追踪式辅导,帮助学生克服问题,防范事件发生。高校教育应重点关注图书馆、实验楼、学生宿舍、饭堂、校园周边商铺等场所,应定期组织宿舍检查和消防演习疏散演练;要通过广播、宣传横幅、网站宣传等方式提醒学生在这些场所警惕偷窃行为。[6]
3.坚持“内外结合”,加大学生心理安全预防力度
高校安全教育除了要加大对学生预防可控的、不可控的“外在”危险环境、事件的教育外,还应着重加强大学生“内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开设心理学课程,讲授心理学知识。心理学课堂最能表达情感,实现心灵共鸣与情感宣泄,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调节心理、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方式方法,可以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预防危险行为。第二,通过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他们树立积极、豁达、阳光的心态,去看待学业、感情、人际交往、就业等问题,增强抗挫能力。第三,重视学校专业性的心理辅导机构建设,提高学生专职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课教师的心理辅导水平,注重心理咨询服务的效果和质量,帮学生解决存在的心理困惑。第四,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危机处理跟踪机制,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不仅要及时给予心理辅导和治疗,还应跟踪观察他们在后续的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以便采取措施进行应对。
作者:李杨 单位:湖北经济学院
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艺术教育在大学生情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在艺术审美欣赏中,人们全身心地沉浸在美的世界里,烦乱浮躁的心绪得到改善,情感受到陶冶,道德得以提升,心灵得到净化。艺术教育能够促使人们以开阔的眼界和心胸看待生活和社会,从而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建立积极、宽容、健康的社会心态,也为建设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心理基础和文化氛围。大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激烈的竞争、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难免会造成精神异常、心理异常和行为异常,表现为焦虑、压抑、暴躁、孤僻等,这些都不能靠心理辅导解决,也需要艺术来陶养和净化情感,促进其情感健康发展,形成健康的心理发展模式。
一、艺术教育推动道德情感积极发展
道德情感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根据一定的道德要求进行道德活动时所产生的爱慕、憎恨、信任、同情、痛苦等主观上的心理反映都属于道德情感。道德情感从内容上可分为公正感、责任感、义务感、自尊心、羞耻感、友谊感、同情心、荣誉感、爱国主义情感等。道德情感是产生和维持道德行为的重要动力之一。道德情感所迸发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使人不顾一切、毫不犹豫地去选择情感指向的道德行为,甚至不惜牺牲生命。“杀身成仁”就是道德情感表现出来的强大力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道德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干枯、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出伪君子。”所以道德需要情感,情感是道德得以实施的无形动力。艺术教育是道德情感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情感的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艺术在实现思想教育作用时,并不是靠强制的方式,比如音乐它依靠音乐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所以,学校艺术教育能以乐辅德。德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首要的地位,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只依赖德育实现的,艺术教育起着独特的作用。孔子十分重视艺术和审美的作用。他认为,审美和艺术对于人的精神的影响深刻有力,所以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人”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就能起到一种特殊的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论语雍也》)认为,仅仅认识到什么是“仁”是不够的,仅仅爱好“仁”也是不够的,还必须对“仁”产生情感和愉悦。所以,孔子认为艺术教育在教育中占很重要的地位,这方面的论述很多,中国传统典籍《乐记乐化》说“:致乐以治心;则易子谅之心,油然生矣。”就是说,通过音乐来提高人们的心灵境界,人们的心情就会变得平易、正直、慈爱和善于体谅。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主观意识和修养要从《诗》开始,要用乐来完成,认为乐能改变人们的性情,感发人们的心灵,使人自觉地接受和实行仁道。“乐”是较高的情感状态,只知道德的是非判断是不够的,还应该有爱憎好恶的道德情感表达。
二、艺术教育平衡理智情感和感性感情
人生不仅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人格的完善需要感性与理性的协调发展。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曾经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集。”真正的教育“从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可当今教育,则把“科学认识和成绩的提高变成了最终目的。这样,仅仅作为教育一个因素的科学,有时几乎变成了将来研究职业的先行课程,教学法又将记忆和技能方面成绩的提高化了。”正是因为各国教育普遍存在着诸如雅斯贝尔斯上面所说的问题,即用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来片面促进学生的理性成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中有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事实上,今天的教育面临着一件使人着迷的任务:即发现如何在理智训练与感情奔放之间求得和谐平衡。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在理智训练与感情奔放之间求得和谐平衡,以使学生尽可能地得到和谐发展呢?赫胥黎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答案:必须使学生不仅受到好的科学教育,而且也受到好的艺术教育。这样的话,他们就可以在自己的生活道路上,挑选所需要的一切其他智慧的果实。科学教育注重并擅长理智训练,艺术教育注重并擅长感情奔放,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同时较好地受到这两方面的教育,那么毫无疑问,教育所面临的上述使人着迷的任务就能够被出色地完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智力发展。”智慧之花,只能在情感和审美的清泉滋润下绽放。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把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方式。在各种艺术教育中,柏拉图最推崇音乐。他认为,“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侵入心灵的最深处。”(朱光潜译.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62页)艺术教育可以使人融美于心灵,使人的性格变得高尚优美。亚里士多德肯定了艺术教育多方面的功能。在近代西方,德国诗人希勒在名著《审美教育书简》中指出,美育可以充当感性与理性的桥梁,使人成为在感性和理性方面都和谐发展的“的人”。伴随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情绪情感也呈现爱憎丑恶越来越分明,往往具有强烈的冲动性与爆发性,而自控力相对较差,容易出现两极化情绪和情感。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认为美育可以纠正人的两个极端,即粗野的极端和懈怠的极端。(希勒著.冯至、范大灿译.审美教育书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50~40页)艺术具有对情感的改造、选择和修正作用。通过艺术教育对人的情感加以规范和引导。人的情感到了悲怨愤懑、不能自已时,一旦越过“度”就会造成暴乱。艺术是人情感的表现,表现出来的情感应符合“中和”的要求,按照儒家解释,就是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就是要通过音乐的“中和”达到使人情感上的“中和”处于一种宁静、和谐的状态。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对人的影响力量是很大的,能够直接而又强烈地影响人的情感,触及人的心灵深处。乐使人的性情得以调和,并且可以“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于外”(《乐记乐言》)。具有中和之美的音乐,可以调节人的感情,节制人的情欲,陶冶人的精神。
三、艺术教育促进情感顺利沟通
人与人之间缺乏理解与沟通,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社会生存的一大危机。在交通和通讯技术日新月异、国际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与理解却越来越困难,这给人们带来了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巨大损害,导致新的生存压抑和孤独,也使社会失去应有的平衡协调。艺术教育在促进人际交流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托尔斯泰曾说:“艺术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手段之一。”“如果一个人读了、听了或看了另一个人的作品,不必自己作一番努力,也不必设身处地,就能体验到一种心情,这种心情把他和那另一个人联合在一起,同时也和其他与他同样领会这艺术作品的人们联合在一起,那么唤起这种心情的那个作品就是艺术品。“”艺术的主要吸引力和性能就在于消除个人的离群和孤单之感,就在于使个人和其他的人融合在一起。”音乐是艺术的一种,是滋润心灵的雨露,是哺育感情的乳汁,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审美趣味及沟通情感方面起着其他艺术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艺术教育滋养情感健康发展
情感淡漠:对于大部分感情都很漠视,总是不希望任何人的感情影响自己的情绪,有时候类似于无欲无求,对什么都不渴望,对什么都不要求,对什么都没兴趣。对外界任何刺激均缺乏相应情感反应,即使一般能引起正常人的极大悲伤或高兴愉快之事,如生离死别、久别重逢等,也泰然处之、无动于衷、表情呆板。情感低落:整日情绪低沉,忧心忡忡、愁眉不展、唉声叹气,可出现忧郁、沮丧,“度日如年”、“生不如死”等情感,可伴有自责自罪,甚至出现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易激惹:每遇到心理刺激或不愉快时,即使轻微,也易产生剧烈的情感反应,极易生气、激动、愤怒、甚至大发雷霆,与人争吵不休;或可有冲动行为。情感缺失是情感消极发展的终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还在于我们的情感教育方面对情感的培养不够重视,甚至于忽视和漠置。情感的消极性生展致使得情感培养刻不容缓。因为情感教育的匮乏,情感管理的欠缺,造成情感的消极性发展。今天社会并不缺乏法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可是对情感的培养却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道德教育可以使一个人一个没有犯罪事实但未必能让一个人有善良而富有同情怜悯之心,可能会使人成为一个“弱而衰,懦怯卑鄙,因而无半点勇气,专以饮泪哀号的自残为生”之人。在心理教育方面,社会及大多数学校将重点落在预防和矫治学生的心理问题与疾病上,毋庸置疑,心理咨询与治疗等措施对少数人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是很好的解决手段。不足之处是,它毕竟“治标不治本”,无法从根本上实现人的健康心灵的建构。而文学艺术教育却能直接将美感诉之于人的情感,引起人心境的宁静与恬适,使人对丑恶进行批判,与之划清界限。艺术美能使欣赏者的灵魂受到震动,受到陶冶,人格结构趋于美化。文学艺术教育在培养人的情感智慧方面,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企及的功用。它能使个人对自己的情感进行正确地把握和控制,也能对他人的情感进行确切的揣摩和驾驭,以及提高人生的自我鼓舞、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文学艺术教育,正确的对待文学艺术的作用和价值。通过文学艺术教育来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和能力,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价值观,使人们在美的滋养和熏陶下自觉地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人格修养。
作者:王芳 单位:西安城市建设职业学院
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网络对大学生情感的相关影响探讨
摘要 在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网络的应用日趋广泛,而且对他们情感的形成与发展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的情感交流和宣泄多是通过网络途径,而与亲人、老师、朋友、同学在现实中的交流在逐渐减少,这不利于大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甚至有可能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消极、悲观、不思进取等不良情感。因此,在今后的高校教育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将网络对大学生情感的相关影响作为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以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 网络 大学生 情感 影响
1 网络对大学生情感的正面影响
国内部分教育学家片面的对网络进行了批判,认为网络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情感的形成与发展,甚至是导致部分大学生走上犯罪道路的“罪魁祸首”。这种观点也不是全无道理,但是从辩证法的角度进行分析,一种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会对社会、人类形成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所以在探讨网络对大学生情感的影响问题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其所具有的正面影响,并且积极加以推广,以促进高校教学、思想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1.1 有利于大学生释放消极心理和情绪
进入大学校园以后,大学生将面临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要学会与老师、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而且要逐步尝试进行社会实践,但是由于他们的心理素质普遍不够成熟,所以很难将各种关系进行妥善的处理,进而导致部分学生出现消极的心理和情绪。当大学生出现心理和情绪问题时,他们多数不会选择与家长、老师或同学倾述,而是更加喜欢通过网络途径去释放消极心理和情绪。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其所有的隐蔽性、匿名性等特点,正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心理特点,学生通过与网友进行交流可以逐步转移不良情绪,而且找到自己所认为的“归属感”。从客观的角度而言,通过网络促使大学生进行消极心理和情绪的释放是可以支持的,避免了部分学生因不良情绪无法宣泄而导致情感的“畸形”。
1.2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互助
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大学生在倾述自身情感问题时,可以得到网友的安慰、关心,在舒缓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时,也会注意到网友所经历的事和相关问题。在国内某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中,53.7%的大学生认同在网络中交朋友或寻找心理寄托。由此可见,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作为交流平台,对于促进大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助也是十分重要的。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之间通过贴吧、论坛、校内网、QQ、MSN、E-mail等平台进行交流,因不会担心隐私泄露,而大胆的坦露心声,这是在现实生活中做不到的。
1.3 丰富了大学生的情感表达方式
大学生普遍使用的聊天软件、博客、BBS论坛等,不但拓展了大学生情感交流的平台,而且也是展现自身个性和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在应用网罗时,大学生通过对于各类感兴趣信息的搜索和查阅,既丰富了自身的见闻,而且达到了陶冶情操的目的。同时,在校园网络中,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特长等,组织相应的团体或协会,吸引志同道合的大学生共同参与讨论,这样学生会获取现实生活很难得到的成就感和荣誉感,而且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对于促进他们情感的形成与发展也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2 网络对大学生情感的负面影响
2.1 容易引发大学生的情感冷漠
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多是通过文字、符号与网友进行交流,由于这种人机互动的间接化交流方式缺乏人类交流所必需的情感色彩,所以很容易引发大学生的情感冷漠。长期以往,大学生更喜欢通过网络与人进行交流,而自身情感逐渐冷漠和匮乏,与身边的父母、亲人、老师、同学、朋友的现实交流会不断较少,对于情感的健康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2.2 不利于大学生情感的稳定
国内相关科学机构经过研究发现:人类在长期处于网络环境时,大脑中多巴胺的含量会不断升高,多巴胺对于人体神经系统的刺激作用似于肾上腺素中所含有的物质,可以促使人们在短时间内保持高度兴奋,但是过后会令人的情绪更加消沉、颓废。由此可见,长期处于网络环境中的大学生必然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情绪不稳定现象,如上网时情绪高涨、饱满,但是下网后却情绪低落、抑郁、孤僻,这对于大学生情感的稳定发展是不利的。
2.3 有可能造成大学生集体情感、社会民族情感等弱化
由西方国家控制的互联网络页面中,存在大量与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相悖的内容,大学生很难对其进行甄别,有可能造成大学生集体情感、社会民族情感等弱化。西方国家以资本主义制度为主,所以他们宣传的思想中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等占据主体地位,大学生长期受此类思想的影响和侵害,将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科学树立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情感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是同步进行的,两只之间表现为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所以国家网络监管部门必须重视对于网络中不良思想的清除,以利于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观念。
3 加强大学生网络情感教育的方法
在我国未来的高等教育中,高校在加强理论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大学生网络情感教育方法的研究和实现,已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向多方位、立体化的方向发展,并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3.1 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目前,我国40%以上的大学生对网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依赖性,将大部分或全部业余时间,甚至是学习时间用于上网,这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自我约束能力不强,所以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适当加强引导和宣传,鼓励大学生更多的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而网络仅是作为辅助学习和业余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将网络情感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有利于学校对于学生的网络情感问题进行监督,并且及时加以疏导。
3.2 开展网上心理咨询与辅导
在高校的校园网络建设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增设心理咨询和辅导专栏,通过网络向学生传播心理和情感健康知识,并且组织心理教师针对学生存在情感问题进行保密性的解答,帮助学生保守隐私。
综上所述,网络对大学生情感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中必须对其作出的判断,并且加强宣传和指导,进而才能保障大学生合理应用网络,减少对于自身情感的不良影响。
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利用电影促进英语专业大学生情感策略的有效尝试
[摘要]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学习压力普遍较大,许多学生被不同程度的情感问题所困扰。解决情感问题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效果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情感策略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自信、缓解学习焦虑及减轻心理压力。在教学中恰当利用英语电影,可以促进学生情感策略的形成。
[关键词]英语专业大学生 电影 情感策略
早在20世纪初。情感(Affect)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就开始引起注意,教育家们开始强调情感教育的作用,但情感在外语教育中的作用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受到关注。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外语教育中的情感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要促进人的发展,必须把认知和情感这两个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
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学习压力普遍较大,他们要学习各门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从零学起第二外语,还要应对专业四级、八级考试。许多学生被不同程度的情感问题所困扰,例如过度焦虑、缺乏自信心等等。这些情感不利于听、说、读、写技能的提高,尤其不利于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情感策略是指学习者用来规范和管理情绪、情感等的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积极参与语言学习活动中的动机、自信和毅力。缺少情感策略的指导,有的学生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据笔者的调查。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对欣赏英语电影情有独钟。英语电影所提供的语言真实丰富。以其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极大地弥补了英语课堂教学的不足。而且,电影也以自身的魅力,在减轻学生语言学习焦虑、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运用语言能力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每周都会定期给学生播放一些经典英语影片。在新生开学之初,会重点播放《音乐之声》,学习女主人公玛丽亚所使用的情感策略,使他们能够更好渡过即将开始的大学学习生活。
玛丽亚两岁时就成了孤儿,但对大自然和音乐的热爱造就了她开朗活泼的性格。在去做弥撒的路上她会跳起华尔兹,在修道院唱歌,……“山峦围绕呼唤着我,让我情不自禁地歌唱。”她爱音乐、爱自然、爱生活。在她眼中,无处没有欢乐,无时不可放歌。她在音乐里陶醉着。在快乐里徜徉着,在大自然中找到了最舒适的心灵栖息所。玛丽亚充满了青春的活力,还有一点个性的张扬,总是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任何事情。从她身上学生们可以学习到她乐观开朗的个性,有益于启迪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无论家庭是贫困。还是富有,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学会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像玛利亚一样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这是人生成功的及时步。
玛利亚在被派到特拉普上校家做家庭教师的途中,对未来流露出了些许的忐忑不安:能被上校和七个孩子接受吗?“我的未来会怎样?我为什么会如此胆怯?”但她毕竟是个乐观的姑娘,“我要停止这些顾虑,找到我欠缺的勇气,勇气会带给我信心。”“我要勇敢面对我的缺点,向他们展示我的价值。”对自己的家庭教师之行,她也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即便他们处处刁难。我也要让他们知道,我对自己有信心!”“我会既严厉又和蔼可亲,我一定能给他们留下好印象。”“让他们把所有的问题都提出来吧!我会尽心尽力!我肯定所走过的每一步路,所有事都会顺利美满。我有信心,世界在我掌握之中。问题定会迎刃而解!”
玛丽亚不断用这些积极话语来增强自己的自信,鼓舞自己。为了锻炼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好多老师在课堂上都会请学生到讲台做不同内容的口语展示(oralpresentation)。有的学生会对此感到害怕、紧张、手足无措,缺乏自信。玛丽亚这种积极的自我暗示法(告诉自己要树立信心,不急躁,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会做好)会给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当一个人对自己不断肯定时,会发现对生活的态度积极了,也更加自信了。
人生不会一帆风顺。总会有不如意的事情。当学生遇到困难、不开心的事情时,玛丽亚用什么情感策略开导他们呢?
雷声隆隆的雨夜,孩子们非常害怕,纷纷跑到玛丽亚的房间。“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雷声呢?”玛丽亚幽默地开导他们说:“那是闪电和雷说话,雷在与闪电回应呢。”
“如果有什么惹了我,让我不开心。我就会想一些美妙的事情。青青的草地,满天的星星,玫瑰花上的雨珠,小猫的胡须……”这是被广为传唱的歌曲《我心爱的一切(My favoritethings)》。玛丽亚通过这首歌教给孩子们缓解消极情绪的方法。孩子们明白了:每个人一生中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这时候只要想起心爱的一切,烦恼、忧虑就会烟消云散。他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愉快地玩笑、唱歌、跳舞,忘记了害怕。玛丽亚的这种想象法(想象一些令人愉快的情境。转移不良情绪)和松弛法(听音乐、唱歌、散步或参加适度的体育锻炼等),也是学生应掌握的情感策略。
通过欣赏这部影片和进一步的观后讨论,学生们很快就接受了这些提高自信、缓解焦虑、减轻心理压力的情感策略。在教学中我们进一步结合课文内容,不断强化各种可行的情感策略。正如阿诺德(J.Arnola.1999)所说:解决情感问题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效果和促进人的发展,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他们的变化:他们更加勇于表达自己,更加乐于参加各种活动,也更加开朗自信了。在2008年全国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中,我院学生的一次通过率高达95%以上。
电影为我们提供了无穷的资源,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我们要善于结合电影,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注意发展和形成他们的情感策略,从而更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当代90后大学生情感危机诱因及心理干预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部分“90后”大学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情感危机,从而导致他们欠缺情感能力,情感意识逐渐弱化,尤其是在情感体验上逐渐出现偏差。造成这些不良的状态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导致社会高速转型,学校情感教育严重缺位以及家庭关怀的缺失等等。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了解“90后”大学生情感危机产生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逐步改善这种不良的状态。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情感危机;心理干预
一、“90”后大学生情感危机诱因
(一)社会因素
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社会转型期是“90 后”大学生成长的时代背景,经济结构的变化、政治体制的革新、文化观念的发展等等。旧的秩序并没有解体,而新的秩序也没有真正建立,可以说“90后”面对的社会因素是非常不确定的,虽然能够面对很多的机遇和挑战,但是同时也将面临很多的困惑与压力。例如:在对成都地区在校“90后”大学生进行调查之后,发现很多大学生在文化观念上出现了困惑,新时代的主流价值与非主流价值交融,中西文化的交互影响,健康的文化与消极的文化并存等等。社会转型为“90后”大学生提供了成长的沃土,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得不面对的巨大就业压力,而且社会观念的多元化让大学生内心价值观、人生观体系更加模糊,甚至会对社会主义传统价值观进行否定。社会高速转型的过程中,一些不确定因素让“90后”大学生产生对自身和社会的各种担忧,根据调查“90后”大学生只要在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遇到一点点困难,大部分都会滋生一定程度的消极情感,而且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二)学校因素
我国高校基本是将专业教育摆在首位,重视科学、知识、理智,轻能力、人文、情感。例如:课程设置通常将专I教育教学所占的比例往往超出了人文性课程,例如:心理辅导课程,一般都是形式上存在,根据对成都地区大学的调查,学校内部关于大学生感恩教育、情感问题方面的并没有得到重视。部分学校虽然设置了心理咨询课程、心理辅导室,但是并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例如:在调查中,女生中70%反映存在寝室矛盾,初到大学都关系甚好,下半学期开始原形毕露,出现矛盾,大二寝室矛盾最深,大三后开始出现和睦,“天下大同”的关系模式。而寝室关系也会直接的影响到学生心理的发展。大学生在高校,情感教育本应该纳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当中,但是从调查来看,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政治教育的实效效果并不理想,表面上重视,其实流于形式,加之当今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而岗位需求却相对较少,所以竞争相当激烈,许多人一迈出大学的门就意味着失业,这就导致了他们对于能否就业的恐慌,逐步在迷茫中迷失自己,甚至走向了“不归路”。
(三)家庭因素
由于生活压力与就业压力的影响,让很多家长出现这些不良心理现象:一是怕孩子闲着,主观将孩子的时间占据,让家长自己的心理踏实。二是怕孩子出错,有时候面对孩子的错误,过于放大,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三是怕孩子在学校、在社会吃亏,教孩子一些错误的交往方法。,怕孩子失败,过于注重成绩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问题,导致不少“90后”大学生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情感危机。
二、“90后”大学生心理干预对策分析
(一)积极引导
首先,社会需要不断的完善,经济高速发展虽然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社会完善则能提供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某种程度上能够减轻“90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工作压力与生活压力。文化市场要不断的优化,在电子信息时代,政府有必要做好舆论导向,尤其在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下,政府更加有必要消除一些不健康或者消极的思想,地方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要建立积极向上的文化市场,为“90后”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学校重视
学校是破解大学生情感危机的主要阵地,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干预,重视情感教育,加强正确的引导,但是必须要落到实处,不能流于形式。高校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去开展情感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社会情感,在学校内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潜移默化的加强学生的情感理解能力,从而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增强大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从而更好的面对社会。
(三)家庭配合
家庭的人文关怀能够对大学生的情感带来积极的影响,身为家长不仅要为孩子提供一定的物质支持,其实要重视孩子们的内心诉求,要尽力在精神上给予帮助,安慰孩子的心灵。家长要注重加强与孩子在心灵上的沟通,这是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有效途径,这样才能让家庭成为孩子的精神支柱,让孩子持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心理上的干预,破解他们的情感危机。
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现代大学生情感困惑及其影响机制
摘要:当今世界衡量人才的标准不仅看中人的知识、能力,更注重人的责任心、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知识分子,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就必须从思想行动上把自己发展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全才全人。学校教育的较大功能在于塑造人的灵魂,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社会化。然而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往往是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智力分数,轻情感、意志等。大量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高智商不等于他有高成就,智商不能决定一切。一个人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情感商数(EQ)。因此,在高校对大学生开展针对其感情方面的情感教育仍有其独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情感教育 问题 干预方法
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心理的发育水平。决定了其在生活中随时会面临恋爱与情感问题。据不统计,大学4年或5年毕业时,谈过恋爱的同学约占调查总人数的80%,在大学生群体中,对谈恋爱持赞成态度的占81.5%,在1997年时对全国大学生的调查“大约65%的大学生已经有了恋人”;如今的校园“网络、兼职、谈恋爱”成为许多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部分。可以说,追求爱情是令人心动的,同时也是最令大学生心烦的问题,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发展。按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恋爱本身也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由于身处学校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以及该年龄段的心理状况、社会化水平、生活经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恋爱与情感的问题有时会不容易处理好,从而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其消极情绪广泛地渗透到大学生的一切活动中,并明显地影响到其学习、生活和健康。因此,了解大学生的情绪状态及调节能力和调节方式,对其有效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尽管国内已有过相关研究,但多数没有年级区分,或仅就调节能力、调节方式的某一种方面进行调查。缺乏对某一年级所发生的情感问题、调节能力、调节方式的系统研究。
这些问题以往已经有了许多研究和方法,但对恋爱与人际关系、学业、失恋过程等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新问题的产生,相关报道不够,本文关注和讨论了具体问题的干预方法。
针对目前大学生个人情感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首先深入观察和了解大学生自身情感发生的特点;其次针对其特定阶段的相关特点采取正确的教育引导方式加以教育,例如采取互动活动、开设专门的团体讨论论坛及与心理导师直接交流和攀谈等;总结教训、摆正思想、发展和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
1.大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一般地,大众认为,情感是由人的社会性需要能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又称社会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大学生特定的年龄阶段和心理发展规律,再加上来自社会和家庭等外部的因素,构成了他们情感发展的一般特点。
(1)情感的外显性。大学生很重感情,也容易动感情,他们的情绪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相比,更具高亢热烈,表露明显且转变较快的特点。
(2)情感的波动性。作为青年人的大学生。往往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表现出情感在相对立的两极之间转移强度的迅猛和速度的迅捷,使他们的情绪活动易于波动而不易控制。
(3)情感趋向的社会性。大学生不再像中学生那样,常为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动感情,而更多的是因为各种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和社会生活中的善恶是非曲直而触动感情。他们会为一场中外足球比赛的胜负或欢呼雀跃或伤心落泪。
(4)情感的过渡性。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以及自我意识的确立,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对于中学生来说,情感趋于稳定。但大学生由于受自我意识觉醒发展的制约,当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不一致,个人的需要与现实的满足出现矛盾时,则情感会产生波动,因此,情感呈现出从波动趋向稳定的过渡性。
由于大学生具有上述这些情感特点,因而我们对其进行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这也为我们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情感教育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在大学生中开展情感教育的一些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商是可挖掘和培养的,而且其操作并非高不可攀。因此,在大学教育中针对大学生的特点,笔者以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相应的情感教育:
(1)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教育是人与人情感上最微妙、最细腻的相互接触,教师自身的情感、品格、为人,对学生人生观及个性的发展影响极大。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尊重、理解和信任,会使学生感知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关系,并产生模仿意向。教师与学生进行和谐的情感交流,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增进思想沟通,从而提高教育效果。交流往往是通过表情、身体动作和语言来实现的。要想打动学生,使其接受教育,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用“心”去教,用“情”去导,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运用教师自身的感染力向学生提出要求,使其感到亲切与善意,并乐于接受,
(2)创设情境的策略。俗话说“触景生情”,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为培养良好的情感,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情境的创设来开展情感教育,一是自然情境。自然美是教育青年学生认识世界,对现实生活产生美的需要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游览、参观及调查等活动,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和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而这一切正是其他思想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二是人文情境。青年学生喜欢看影视和文艺作品,并且往往把其中的某些人物作为自己效仿和崇拜的对象,深受他们的影响。文学艺术作品中英雄模范人物的高尚情操、崇高品德和坚韧不拔的信念、毅力等,最能激发学生高昂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从而获得追求美好人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可以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评价、欣赏文学艺术作品,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的影视作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等等,以此达到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目的。
(3)利用主体实践引导体验的策略。情感与认知过程密切相关,认知过程是情感的基础,有了认知才有情感,所谓“有所知,才能有所感”,“知之深,爱之切”。一个对祖国悠久历史、风土人情一无所知的学生是难以产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所以对学生情感的教育培养应从提高其认知开始,认知发展情感,情感充实认知。而认知的获得通过主体实践活动,则可更深刻而内在地让学生在社会、科技、体育、艺术等实践活动中反复感受,使情感更具实际效果。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绿色行动、敬老爱幼等社会公益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献爱心、伸援手等济困献爱活动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学,从而培养学生拥有助人为乐的品德和关心他人的情感。
3.缓解大学生情感问题的教育对策
减少大学生情感问题也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感恩意识的过程,大学生的情感问题会引起大学生家庭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