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环境问题小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环境问题小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环境问题小论文

环境问题小论文:矿产资源开发环境问题论文

1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存在的社会环境问题及成因

1.1地方政府对矿企的隐性干预

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浪潮席卷至今,最为突出的变革作用体现在政府和市场关系上。政府角色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带来的是市场中企业活力的释放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然而,因为改革传导的渐进性所在,相比东中部地区基本实现的政府和企业间良性的互动关系,西部地区,尤其是较为偏远的地区,政企关系还尚未实现动态平衡。西部部分地区政企关系相对复杂,地方政府服务意识并没有有效建立;同时,地方基层政府承担着来自上级政府和矿区居民的双重压力——维护矿区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还要为矿区提供基础设施和治安管理等公共服务。在政府的利益诉求也长期被压抑的情况下,矿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来自政府方面的干预,如政府使用行政力量进行公益摊派和劝导认捐等。这对于生产经营原本就如履薄冰的西部地区矿业企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不但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活动和资金周转,对地方税收及财政的可持续性也造成了不良后果。

1.2地方法律法规不健全

一般而言,较好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伴随着开明的政治法律环境(周建,2009),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对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持久的正向效应。西部地区受制于地理区位和生态环境脆弱性等因素的影响,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与东中部确有一定的差距,继而在地区法律法规等软环境上尚有可以提升的空间。具体到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上,法律法规不健全是产生社会环境问题的一个诱因,有些地区,如西藏自治区已经着手制定矿产资源勘查及环境保护工作方案,而大部分地区在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过程中,只有“在原则性上给予了指导意见”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可以作为参照,很多关于补偿、利益协商的具体事项并没有切实可行的规范引导,造成法律法规的约束力较差。在这样的法律环境下,一旦矿企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产生利益上的纠纷,法律就如同一纸空文,没有切实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效力,因而矿企并不能够以法律法规作为其正常生产活动的必要保障。

1.3未能妥善处理利益补偿及分配问题

现有征地制度存在缺陷是矿企和矿区居民利益纷争的重要根源。矿企在勘探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征占草地、林地等土地资源,而这些土地是以牧民为主的矿区居民重要的经济来源。2001年修订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中规定,“国家采取措施对输出自然资源的民族自治地方给予一定的利益补偿”,只是这一模糊的指导性意见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补偿标准和原则。虽然自2010年以来,针对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导致当地居民利益损失的补偿标准大幅度提高,然而,由于未能将居民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心理调适成本、居民理财能力及契约精神的缺乏考虑在内,“买断式”的补偿方式产生了很多弊端,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失地农牧民与矿企之间的利益矛盾。当地居民与矿企产生利益冲突的另一个原因是未能在矿产资源开发之前将利益分配和共享机制搭建好。传统的利益协商方式包括矿企吸纳失地农牧民就业、接受其提供的客运服务等利益诉求,而这样的方式对于让渡了土地使用权的当地居民而言并不具有可持续性,也给矿企的长远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1.4西部地区文化及教育背景

文化教育因素之所以会成为困扰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重要原因,与西部地区农业文明长久以来的“自然崇拜”有关。西部许多地区农牧民世代以耕种、放牧为生,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极大,因而对自然的崇敬成为他们祈求风调雨顺、保障基本生存条件的精神寄托。在以农业文明为主导的社会,这一自然崇拜是保持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因素,然而工业时代的到来,作为其标志的机器和资源开发就与传统的农业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冲突。在这样的地区进行矿产资源勘探及开发,自然要面临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问题。西部地区较为落后的教育水平导致农牧民法律意识淡漠和市场观念缺乏,也成为阻碍矿企生产的一个主要因素。农业文明为主导的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与东中部地区有较大差距,与较为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相对应的,是农牧民传统而封闭的社会观念,他们更易于用习惯来解决冲突和矛盾,而非诉诸法律。

1.5企业自身的问题

基于组织合法性理论,矿企在获取矿产资源所在地劳动力、资源开发资质、能源动力等必要资源时,理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才能实现权利义务的动态平衡,为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积累合法性和有效性。然而,矿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重污染的必然性,使得其较一般企业的组织合法性更加脆弱,因而在舆论和公众视野中处于“相对弱势群体”的地位。在矿企和当地居民的关系上,本地的矿企在组织和生产上与外来矿企相比,享有更多的“合法性”,后者通过税收、就业等方式与所在矿区建立的联系,并不能纾解矿区居民因本地资源开采、外输在情感上导致的心理排异,因而西部地区与居民利益产生较多矛盾的企业,多为外来矿企。

2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社会环境问题的应对策略

西部地区政府与其他地区相比,承担了更多维护地区和谐与稳定的责任,因此,地区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服务于保障地方稳定与和谐发展的大局。地区和谐稳定与经济发展应该是相辅相成和有机统一的,两者的关系并非该是“谁服务于谁”,而是作为两种途径,一同为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西部地方政府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责任——保民生,保发展,促和谐,力图推进社会的提升,缩小与东中部的发展差距。具体到矿产资源开发角度,则应该担负起协调矿企和居民利益纷争的责任,为矿企和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此基础上,结合上文对于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社会环境问题及原因的阐述,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矛盾的缓和途径。

2.1政府提升服务意识

政府服务意识的提升需要实现从管理者到服务者角色的转变。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政府需要从全局视角出发,为地方整体发展谋利益。在促进矿企和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合理规划财政预算,为矿区生产和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治安管理等公共服务;在协调矿企与地方居民关系上,站在中立的角度,为双方利益及社会公众利益做出较大程度的调节。

2.2创造良好的法律和文化教育环境

西部地区法律法规不健全、文化教育环境相对落后是东西部地区差距的一个重要体现。在加大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支持力度的同时,法律及教育环境的提升自然也是西部大开发极为重要的方面。为此,加快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相关法律法规及细则的制定、听证、修正和实施,加大对教育文化的基础设施投资,从长远来看,对于实现矿区、整个西部地区社会的发展大有裨益。

2.3共建、共治,搭建利益共享机制

具体到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社会环境的建设,“共建,共治,共享”应当构成利益协调方式的核心。共建,即矿区居民参与到矿区建设及矿企生产过程中,矿企吸纳居民就业,给予职业素养培训,矿区居民入股矿企,两方共同为矿企的发展出力;共治,即矿区居民和矿企都要参与到矿区生态及社会管理中,矿企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恢复和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政府引导建立矿区管理及纠纷调解组织,政府、矿企、居民三方参与,并在利益协调过程中吸纳相关领域专家及专业组织的意见;共享,即要求政府做好矿区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服务,矿企从经营利润中留存一部分作为公益及发展基金,用于矿区基础设施和公益建设,让矿区居民共享开发的成果。

作者:杨站君 孟楠 张径伟 杨树旺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

环境问题小论文:林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问题论文

1阻碍垫江县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1.1价值理论因素

自从商品经济得以发展以后,在人们的头脑中,商品交换已经成为人们获取利益主要的途径,林业产品交换也受到了广大林农的追捧。在人们的观念中,林业产品一直都是一般商品,而对于土壤、水等生态资源,无人问津。在人们的潜意识中,生态资源用之不竭和取之不尽,在实施生产活动或生活活动中,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1.2技术因素

林业技术滞后是制约林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林业资源地域性很强,地形复杂,一项林业技术不可能所有地区均适宜,正因如此,在推广林业技术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因地制宜的重要原则。同时,保密性比较差,这是由生物生产所具有的自我繁殖性所决定的。此外,风险也比较大,林业生产过于依赖气候变化,一旦发生灾害性气候,会对林业造成巨大损失和风险。,林业技术的推广力度比较弱,林业产品综合防治技术少,再加上大多数林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同样为提升林业生产率造成了阻碍。

1.3生态意识因素

虽然垫江县人口的文化素质比较高,但其缺乏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采的意识,导致人们生态意识比较弱。在传统的农业发展中,人们仅仅考虑对现存资源进行开发,还致力于现存资源高效和高产中,而忽略了对林业资源的适度使用和保护,进而导致生态失衡、土壤流失、环境破坏等问题频发。

2促进垫江县林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1建构法律体系和政策体系

政策是盾,法律体系是矛,需要相互完善,矛与盾是不可分离的,二者既相互制约,又地位平等。法律具有强制性特征,能够有效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而强制性特征促使森林发展具备持续性这一特性。目前,我国森林律法体系尚不,使得保护森林资源涉及问题较多。在这样的形势下,要求我们必须要在日常工作中,注重森林资源的法律和政策问题。及时,对森林资源的作用进行明确和充分认识,将公益性作为立法出发点,充分认知保护森林的生态性;第二,重新划定犯罪行为认定标准,作出统一规划,以刑法等级为情节划分标准,分为“严重”、“较严重”等,具体表述需要以森林受损的数量大小为依据;第三,清楚、明确地划分法律责任,保障责任可以落实到位。经济法、行政法以及刑事法等都对森林违法有明确责任规定。以便于各部门能够有效落实部门法律,杜绝出现重复处罚现象。

2.2做好森林资源防火工作

森林能够有效调节气候,而在我们进行森林资源保护的过程中,较大的敌人就是火灾,如何保护好森林资源,做好防火工作是关键。首先,需要得到基层领导的认同与重视,划分清楚各部门所负责任。基层领导的优势在于十分熟悉本地区森林分布区域,能够根据实际需要作出有效应急方案并加以实施。成立防火小组,落实防火的相关准备工作,比如防火保障工作,后勤部门所有人员要共同努力。其次,重在宣传。森林防火是根本,做好宣传是核心。宣传工作做得好,对于森林防火的实施起到很大的作用。宣传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在林区进行宣传,也可以通过电视、电影等渠道播放宣传材料。,宣传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处处可见,制作明显的标语,有吸引力的横幅,见缝插针,针对火灾频发地区,要常年监控。此外,必须要做好监督工作,将定期检查情况落实到位,这是做好防火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结语

作为传统行业,林业已经在各个发展领域中得以渗透和发展,为国家建设贡献了重要的力量。但是,现如今,林业资源面临诸多挑战和危机,林业已经无法对社会发展需要进行满足。因此,必须要对传统观念进行革新,改进林业经济,加强林业管理制度,使林业可以走持续发展道路。本文主要结合环境问题探讨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作者:陈晓兰 单位:重庆市垫江县曹回镇人民政府

环境问题小论文:农村生活环境问题论文

1农村环境污染来源

1.1家庭生活垃圾逐渐增多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家庭产生的生活垃圾日愈增多,主要分为厨房剩余垃圾、可回收物品、难再利用物品、严重污染物等几类,如废塑料袋、废纸、塑料瓶、玻璃碎片、陶瓷碎片、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以及废旧家电等。大部分生活垃圾均为塑料制品,这些生活垃圾难以降解,如未得到妥善分类处理,将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不少地方的生活垃圾无处倾倒,被丢弃到田间地头、河道边上或房前屋后,不但威胁着农村生态环境,而且对农民自己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特别在一些偏远落后、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有害垃圾未得到及时清理,造成恶性循环,给农村的地方疾病的防治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1.2化肥、农药使用过于泛滥

我国农业在科技进步的同时也迅速发展,但这种发展主要是依靠化肥、农药等化学物品投入换来的大幅增长。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将直接导致土壤有机质降低、肥力下降、重金属集聚难以降解等各种危害。此外,氮素化肥在土壤表面施撒后有部分氨会挥发,并在通气不良的情况下进行反硝化作用,生成气态氮逸入大气,对农村空气质量造成污染。另外,农药因其使用见效快、效果好、防治面广,保障了农作物的丰收增产。但随之而来,农民在使用杀虫剂时,一些农业害虫天敌如青蛙等也会由于食物链的关系断裂或直接遭受毒害而大量死亡,生态平衡遭受破坏。此外,用完之后的农药罐、包装袋等垃圾被随意丢弃在田头地尾,难以降解,造成白色污染。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的后果是生态平衡系统失调,物种多样性减少,土壤污染水质变坏,使本来就脆弱的农村生态系统更加恶化。

1.3城市工业污染逐步转移农村

随着城市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部分耗能高、污染重的工厂企业悄然向农村转移,给农村环境带来一定挑战。这些工厂往往条件简陋,不具备污水处理设施或环保设备不完善,生产车间产生大量污水直接排入附近河流或路边水渠,造成水体污染。一方面,受污染的水体用于农业灌溉将会使农作物生长受到影响,或间接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另一方面,污水会影响河流中的水生动植物生长环境,使其无法生存或灭绝。此外,由于地处偏远,缺乏监管,很多城市工业固体废物未经有效处理处置即被运送到郊外农村填埋或堆放,长期下来,不仅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还将污染周围的水体和土壤等,影响附近居民身体健康,破坏农村生态环境。

1.4秸秆焚烧污染现象严重存在

在梅州市,农村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每年都有大量收割后的稻秆未被利用。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绝大多数农村都利用收割机收割水稻,虽然省时省力但留下的稻秆较高,如不处理会影响到秋季作物的生长,若用于堆肥的话腐烂时间太长,于是农民采取焚烧的办法,认为不占地方还可当有机肥回填施肥。特别到了夏、秋等水稻收割季节,秸秆随处堆放或是就地焚烧,是农村空气污染最严重的时期。一般情况下,尚未干燥的稻杆不能够充分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烟雾弥散于空气中,使空气中的CO2、CO浓度急剧升高,烟雾扩散减慢,浓烟积聚于低层,能见度大大降低,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另外,烟雾还会严重刺激人们的眼睛和喉咙,使人流泪、呼吸困难,严重时还会导致呼吸道疾病,极大影响人们身心健康。

1.5畜禽养殖废水污染现象普遍

目前,梅州市农村存在很多养殖散户,一个猪圈10来头猪,没有配套沼气池没有果园堆肥,产生的粪便、废水等直接排放,顺着水渠或河沟流入下游,造成污水横流现象。畜禽养殖废水污染不可忽视,根据相关调查数据,养殖1头牛产生的废水超过22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养殖1头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养殖废水中含有大量污染因子,如COD、氨氮、重金属、兽药残留和大量病原体等,如不经过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将会造成严重污染。如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氨氮超标;河道水体发臭变黑,富营养化,蚊蝇滋生;周围恶臭气体无法消除,严重污染居住生活环境等。这些散养猪场均离居民区不远,对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影响很大。

2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分析

以上几种因素是导致农村环境污染与破坏的主要污染来源。那么,为何我们原本期待山清水秀的农村会存在这些反差现象呢?通过在调查过程中与被调查着交谈,经初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2.1农民观念难以改变

一直以来,农村生产技术落后,接触的资源信息有限,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农民养成的一些不良生产、生活习惯难以改变。譬如缺少科学种田的指导,滥用化肥和农药;缺乏垃圾收运设施,卫生条件差,垃圾随处扔;认为稻杆焚烧最省事,一把火烧之了事;等等。这种淡薄和落后的生产生活观念在农民身上根深蒂固,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错误行为正在影响着自己的周边环境,造成农村垃圾污染现象十分普遍,难以根治。

2.2农村环保意识淡薄

部分劳力密集型企业通常会选择在农村建厂,而部分乡镇领导往往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政绩,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没有妥善处理好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容易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另一方面,部分企业环保法制观念不强,在追求经济利益较大化的情况下,没有配备污染防治设施或者闲置污染处理设施,造成废水直排或固体废物乱堆。而农村环保宣传教育不够,群众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非常薄弱,在面对涉及自身利益的环境违法行为时,很少举报或投诉,或举报途径不通畅,缺乏警惕性和敏感度。

2.3农村环保力量薄弱

在梅州市的各乡镇,大部分未设置环保管理所或专职人员,根本无所谓环保力量一说。在我国其他地方,虽然部分设置了基层环保派出机构,但不够规范,人员有限。一方面,乡镇环保执法机构人员负责业务多,精力难以集中,队伍不够稳定,自身建设难以跟上环境形势需要,缺乏有效的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另一方面,环保专项资金投入不足,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由于工作经费紧张,缺乏财政拨款,环保执法手段和装备落后,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农村发展进程。

3当前农村环境问题的对策

3.1加大农村科技创新投入,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注重农业生产方面科学技术开发研究,充分利用大学科研平台,在技术成熟的条件下推广一些成本低且科学有效的农业污染防治技术,推广土壤污染防治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尽量使用污染小无残留的农药和生态有机肥,减少地膜使用,充分运用现有科技成果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种养、生态农业等,注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形成高产、品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现代农业体系。

3.2强化乡镇企业管理,控制工业环境污染

农村可以建工厂,但要注重选择一些污染小、环保型的行业。对一些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影响环境发展的污染企业要限制其进入农村;对已经投入生产但产业结构不合理、污染排放大、不能集中处理污染,或污染物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要通过法制手段限期整治或关停;考虑逐步在农村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使之与生态环境相适应。

3.3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环保意识

农村生活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环保宣传力度不够,群众对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应该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电视、报纸、文艺活动等途径,向广大农民宣传公益知识、环保意识,营造人人关心环境、个个参与环境保护的氛围,引导其革除陋习,倡导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把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3.4完善政府管理职能,健全环境管理体系

一方面,政府应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法规与标准体系,制定、完善有关农药、化肥、秸秆综合利用、地膜污染防治技术与环境管理法规标准等规范,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法律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强乡镇机构环保队伍建设,设置环保机构或专人负责,提高基层环保队伍的综合执法能力,把农村生活环境问题列为重要日常工作之一,下企业进农村检查指导环境污染防治问题。

3.5增加环保资金投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财政政策应逐步向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倾斜。坚持“谁污染、谁付费,谁收益、谁负担,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不断拓宽投资渠道,保障稳定有效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投入。如梅州市政府于2013年印发了《梅州市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市级财政资金奖补方案》,通过“户收集、村转运、镇处理”为主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建立起较完善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清运网络和集中处理体系以及长效管理工作机制,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使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3.6制定环境补偿机制,完善环保相关政策

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综合运用政府、法律和市场手段落实生态文明的重要路径。可以尝试运用立法手段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对损害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有效地降低农民的损失、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而达到保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4结语

农村生活环境问题危害甚多,不仅给村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直接损害,还影响了村容容貌和美丽乡村建设,更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农村环境污染现象的分析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几点建议意见,希望能够切实有效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一点贡献。

作者:黄柳清 单位:梅州市固体废物与辐射环境管理中心

环境问题小论文:城乡发展环境问题论文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问题一是农村常住人口大大减少

在城乡发展转型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务工、创业,农村常住人口逐渐减少,也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村住宅扩张现象突出,空心化问题严重。由于农村与新房扩建面积增加,人走房空的现象非常突出,资源闲置浪费问题比较普遍。二是城市压力太大。在城乡发展转型中,使城市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特别是表现在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等方面,导致城市的土地资源、水电资源等方面的压力急剧增加,也大大增加了城市生活垃圾、污水排放量。

2原因长期以来,我国是城乡二元制结构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因为资源丰富、劳动力多、劳动成本低廉,由此引进了大量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但是,这些产业在极大助推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因为能耗高、污染高、投入高的问题,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由于重经济发展而轻环境保护,采用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导致现在的城乡发展转型面临着巨大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甚至不惜以破坏资源和环境的方式来促进经济的增长,被称为“带血的GDP”。在城乡二元制背景下,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很多就业、收入分配等政策都是以户口进行落实的,也就导致了城乡的巨大差异。在这种贫富差异下,也导致农村的农民采用砍伐森林、滥采矿产等行为,从而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作为城市发展资源后方的农村地区,在对城市发展支持的过程中,采用粗放的方式,造成了土地、水资源的严重污染和浪费,导致环境负担加重。从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来看,城市比农村要优越得多,农村资源与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着城乡发展转型。从农村的环境管理来看,由于管理机制的薄弱,很多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转移到农村,使农村遭受了严重的污染。从城市地区来看,其资源环境所承载的压力越来越大。从农村地区来看,也出现了自然资源破坏、水污染、土地荒废等诸多问题。随着生产要素流动,城市资源环境的压力也逐渐向农村地区转移。同时,城镇也由于农村人口的剧增而导致住房、交通等压力越来越大,严重制约了城乡发展转型的有力推进。

二.解决策略在城乡二元制的模式下,生产要素的聚集与流动是影响

城乡发展转型中产生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在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下,我国城乡发展转型的重要任务就是推动生产要素聚集与流动。在当前处于十分重要的转型期,非农产业在农村的发展导致资源被大大消耗。这些大量中小企业的工艺技术相对落后,加上管理薄弱、监察不到位,导致农村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压力急剧增加。因此,加强对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聚集与流动,可以使城乡转型时期资源与环境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一是要充分发挥城乡结合部的区位优势。作为位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小城镇,是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农村的桥梁,是城市与农村之间重要过渡区。要坚持以保护农民利益为中心,着力推动集体产权改革,对集体土地进行科学规划和整合利用,推动产业的聚集与发展,让农民成为有资产的新市民。同时加快城区公共设施向城乡结合部延伸覆盖。要多途径推进城乡发展转型,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科学进行总体规划布局,要重点做好土地储备、产业园区的发展,对于符合自主建设条件的,要充分尊重农民,充分发挥农民在城乡发展转型中的自主作用。要逐步突破城乡发展转型中的制度障碍,着力优化规划方案,正确处理好资源环境的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稳妥推进试点建设。加强集体土地的确权发证,为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建设用地流转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加强城乡协调统筹发展。针对当前城乡发展转型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从而导致城乡发展很不均衡,也使生产要素的聚集与流动不平衡,从而诱导致了城乡之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频发。因此,必须从加强城乡经济统筹协调的角度入手,坚持产业带动战略,重新构建产业发展格局,加强对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发展新兴商贸业态、金融服务业、旅游、物流等产业。三是加强促进城乡发展转型的法律法规建设,通过立法来加强制度调控与社会管理,在经济发展中通过规范执法,加强对资源环境的约束,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乡发展转型中,要高度重视资源与环境问题,从统筹协调发展的角度入手,要充分发挥城乡结合部的区位优势,着力健全有利于促使城乡发展转型的政策、法规、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加强政策导向,坚持项目带动,尽可能地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促使城乡均衡发展。

作者:曾其程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环境问题小论文:环境问题对外贸易论文

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1)我国出口贸易给

我国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在我国出口贸易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仍为出口的主要特征,出口产品大多属于资源消耗较大、污染较严重产品。我国这种粗放型的外贸发展模式,消耗了我国大量的能源,导致我国资源日渐贫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据环保部公布数据显示,我国单位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我国每增加一个单位工业生产总值所产出的固体废物是发达国家的10倍以上;每增加一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排放的废水污染物是发达国家的5倍以上,据统计我国每增加一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6倍、日本的7倍之多。此外,加工贸易比例重大也给我国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据统计年鉴相关资料显示,2012年加工贸易出口总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42.1%。但是我国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传统的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绿色技术型产业十分落后,造成资源巨大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这不利于我国生态环境。

(2)进口"洋垃圾"严重威胁

我国生态环境2007年央视《经济信息联播》曾报道过:在欧洲被称为欧洲垃圾集装箱的英国,每年都将大量的废物垃圾倒入我国,已经造成严重污染,并严重威胁我国某些地区的生态环境。而更出人意料的是,英国大型出口洋垃圾不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英国环境问题,还给英国相应的企业带来额外的巨大利润。2012年12月,英国《每日日报》报道,由于被中国拒绝,几百吨的生活垃圾被运送回英国。再如,西班牙出口到我国的果汁包装集装箱由于含有残留果汁,聚集了5.5万多只苍蝇;荷兰出口到我国的30个集装箱中,共发现近800吨的走私城市垃圾;另外日本大多企业也为了降低自己在日本处理废物垃圾回收及加工的费用成本,将收集来的废旧塑料等废物垃圾卖给我国企业来处理。更触目惊心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产生的电子垃圾高达5亿吨之多,而其中70%以上都经各种途径运入我国。近年来,走私"洋垃圾"入境问题并未得到遏制,频频发生在我国各地区。"洋垃圾"的跨国入境,不只是给我国垃圾处理增重负担,而且还给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

(3)发达国家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向我国转移

首先,由于我国市场准入标准和环境法规比发达国家宽松且不完善,我国一些企业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对产业转移的质量重视程度不够,为了加快经济增长盲目的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只看数量上的快速增长,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忽视了提高产业转移的质量问题。相反,目前发达国家由于环境法规及环境意识,更加注重节能减排,这使得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将一些在本国禁止使用、销售的工艺落后型、污染严重的产业向我国转移。其次,由于我国目前发展过度依靠资源环境和廉价劳动力优势,国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我国制造业,而我国由于核心技术等的缺乏,造成我国制造业目前高投入,高能耗,低利润。例如,近年来我国珠三角地区FDI流入量得到迅速增长,珠三角生产规模随着不断扩大。然而,由于FDI流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额流入珠三角给珠三角经济带了新活力的同时,也使得珠三角许多地区"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大幅度的增加,珠三角环境污染日益严峻。

二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1)逐步完善环境政策

加大执行力度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包含调整、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生态环境污染等内容。但是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内容仍然不够,不够完善,明显滞后于发达国家法律法规。并且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存在一些标准不明确,甚至于与国际惯例某些条款不统一等问题。面对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现状及我国环境污染现状,我国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环境法律法规内容及标准,制定与国际环境标准相一致的、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及其相应的执行标准、惩罚力度等。例如针对前面提到我国进口洋垃圾现状,我国可以严格制定禁止和限制"洋垃圾"进口相关法律法规,细分"洋垃圾"的分类标准;明确违法进口"洋垃圾"的企业的处罚标准,并加大处罚力度;完善执法人员责任标准及相应的徇私惩罚。

(2)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

一方面,我国应加强对高科技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并紧密跟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科技技术,并通过对先进科技技术和工艺装备的引入,吸收先进的核心技术,以提高对外贸易的技术含量,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另一方面,在日益呼吁倡导节能减排,我国也应该鼓励企业研发节能降损、资源高效循环再利用技术,大力推进清洁能源技术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此外,我国需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动加工贸易向中高端产业延伸,并加强环境的保护,引导加工贸易向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转型,优化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

(3)控制国外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向

我国转移我国应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审批、检测和管理工作。我国应对污染程度较大的产业进行严格的控制并且对于现有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污染问题进行限期治理,以达到我国的环境管理标准。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尽力控制承接不利于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

作者:解新华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环境问题小论文:电网建设环境问题论文

1电网建设面临的外部环境问题

1.1环境影响问题

公众对输变电工程的环境影响非常关注,国家对电网工程的环境评价要求日益提高,电网工程环境评价技术标准规范尚未出台,给电网工程项目环境评价工作带来很多困难。《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规定:不动产权利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弃置固体废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噪声、光、电磁波辐射等有害物质。部分工程周边居民提出电磁环境和噪音问题,认为线路在附近对其日常生活、健康不利,反对施工,阻挠工程建设或要求搬迁并高额索赔。

1.2土地征用问题

一是政府不积极办理用地手续。近年来土地资源管理日益规范,变电站建设由于其比较密集的线路出线客观上制约了变电站周边较大范围内的土地开发,因此,政府通常以线路通道两侧土地难以开发、已审批的宅基地无法置换等为由,不希望变电站选址在其行政区域内,使得输变电工程选址越来越困难。二是用地补偿标准不统一。因输电线路作为典型的线路工程,通常会经过若干不同的行政区域,各地的用地补偿政策存在差异,不同地类的补偿标准亦不相同,这就导致在相邻行政区出现“同地不同价”的现象,引起群众不满。三是输电线路通道和变电站用地越来越紧张,拆迁补偿费用大幅度提高,供电企业支付给当地政府用于补偿的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导致政策处理工作难以开展。

1.3规划实施问题

一是电网规划与地方建设规划衔接不够。电网规划是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政府仅把电网规划作为电网企业的内部专项发展规划,而没有纳入政府的总体规划进行统筹,使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包括村镇规划)缺乏必要的沟通、衔接与协调,政府部门对线路走向不知情,在规划中未列项,致使线路项目实施时,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等存在冲突。而各地调整城市规划、用地规划的时间较长,影响办理电网建设用地手续。二是规划深度不够。建设项目必须经地质灾害、环保、规划、用地等环节进行评估后才能立项,而在规划时并不能完备这些手续。

1.4跨越民房问题

一是输电线路路径、杆塔选位粗放。初设时缺少沿途细致的踏勘和调查,没有考虑到已审批的宅基地、已出让的土地、现有民房的升高等问题,大量的协调工作都留给了施工单位。二是国家或地方未出台跨越各类房屋的统一标准,概算计列的赔偿费用没有依据,由于无据可依,协调工作难以开展。

1.5青苗赔偿问题

一是各级政府存在以会议纪要对专项工程提供补偿标准的现象,致使同地赔偿标准不同,不同地区标准差异很大。二是群众对少数负责补偿工作的干部不信任,以集体方式支付补偿金在部分地区往往行不通。三是农民漫天要价,要价远远超过正常补偿标准。四是目前概算计列补偿偏低,农民认为应该给予更多的补偿。五是线路架设的特殊性,从基础开挖到线路架设,各环节都涉及青苗损坏,施工单位希望完工后按季节一次性补偿,但农民要先拿到钱,而实际上,部分农民拿到钱后不配合施工,从而影响电网建设工期。

2电网建设外部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减少电网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电网建设会对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我们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将电网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降到低。如果地方建设规划和电网规划没有做到及时的沟通协调,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协调现象出现,比如变电站紧挨居民楼,配电线路从城市的繁华地带穿越等,这些不协调现象不仅给城市带来噪声污染,而且高压线的电磁辐射也会给城市环境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在电网规划和地方建设规划中,要充分考虑电网建设对环境影响的问题。

2.2建立沟通机制,解决电网建设土地征用难的问题

一是积极争取将电网项目列为地方政府的重点工程,创造较为宽松的建设环境。二是随时收集地方政府出台的有关征地、拆迁赔偿的文件,建立数据库,分析预测电网建设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好投资评估。三是对被征地对象区分轻重缓急,找准时机,集中时间快速征地,奖励先征地者,较大限度地减少“钉子户”的数量。四是支付给地方政府一定的工程协调费,特别是乡镇、村社干部,其协助供电企业动员征地,付出时间和精力,为其支付交通费、误工费等费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以调动其支持电网建设的积极性。

2.3电网规划与地方建设规划相融合

解决电网规划实施难的问题不论是电网规划,还是地方建设规划,都需要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从全局出发,从长远利益出发,这就需要将电网规划和地方建设规划同步进行。因此,在对地方建设规划方案进行审核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审核供电企业根据地方建设规划而递交的电网规划方案,二者同时审核和,从法律角度讲,是进一步保护电网规划方案,以保障电网规划方案的切实可行和实施,促进电网规划和地方建设规划的同步和和谐。

2.4实施灵活的补偿机制,解决跨越民房和青苗赔偿难的问题

构建不同补偿标准让其选择,且每一种标准针对具体的补偿费用分别制定不同的补偿标准。设置专职协调人员,把电网建设工作的外部环境问题从被动变为主动。做好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尽快由政府制定出台电力建设相关文件,让地方政府在电网规划、征用土地、青苗赔偿、跨越民房等各方面给予政策支持,这是当前电网建设工作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作者:李宝通单位:国网甘肃岷县供电公司

环境问题小论文:工业化环境问题论文

1伦敦环境问题概述

由于伦敦的工业化进程具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其环境问题在不同的阶段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工业化的发展与环境问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的工业化阶段,往往会在旧的环境问题上产生新的环境问题,新的能源的广泛使用往往就带来了新的环境污染。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加深,伦敦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每当伦敦工业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伴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就会出现新的污染源和污染形式,所以其环境问题会在以前的基础上大大加深。通过总结和分类,本文将伦敦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分为以下几种。

1.1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煤和石油燃烧所排放的污染物。工业革命的进行带动了煤炭和石油的使用,煤炭和石油在燃烧过程中往往产生大量烟尘和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这些气体排放到空气中后就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大气污染造成了恶劣的后果,如伦敦空气质量越来越差、日照时间变短等。

1.2河流污染

河流污染是伦敦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工业化时期,大量的工业污水与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中,造成极为严重的河流污染。在河流污染这点上,泰晤士河的例子就十分典型。工业化以前,泰晤士河畔景色优美,绿树成荫,但是工业化彻底改变了泰晤士河的命运。随着工厂以及居民区工业污水与生活污水不断地排入其中,泰晤士河水质发生恶化,到工业化高潮阶段时期,它简直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臭水沟,河中生物基本绝迹。

1.3人口膨胀、居住环境恶劣

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伦敦的城市化水平也越来越高,由此造成的后果是伦敦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加之缺乏规划及住房短缺,从而引发人口膨胀和居住环境恶劣。

1.4放射性污染和有机氯化物污染

放射性污染是由于利用原子能和发展核电厂而产生。人类在利用核能不当的情况下会产生放射物质泄漏和放射性污染,从而威胁人类生命安全。有机氯化物污染主要指因大量生产和使用农药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1.5其他环境污染

在以上几种环境问题外,伦敦的环境问题还包括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城市资源短缺、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光污染以及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问题。

2伦敦环境问题的成因

伦敦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包括工业化进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和消耗,也包括政府和群众对保护环境的薄弱意识,同时加之技术水平的限制,使伦敦在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本文在总结和研究的基础上,将伦敦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为一下几种。

2.1技术水平的限制

工业化进程是技术变革的过程,其中新技术在发明和推广过程中,主要关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不考虑给环境带来怎么样的破坏。例如,由于污水净化水平不成熟,工厂只能将污水排放到河流中,依靠河水的流动来净化污水,这样只能加剧河流的污染。再者,受限于没有成熟的排水系统和固定的管道供水设施,伦敦城市居住环境恶劣以及卫生条件的恶化也就在所难免了。,由于燃烧以及净化设备的落后,加剧了煤和石油燃烧所带来的空气污染程度。以上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都由于技术水平的制约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从而为环境的恶化埋下了隐患。

2.2环境理论的偏差

“自由放任”理论是由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提出的。其理论核心是对环境污染的行为放任自流,认为工厂选址、工厂的垃圾排放都是私人的事情,政府不能干预和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政府关于环境保护的职能。在这种理论的驱使下,工厂盲目追求利润,社会上形成了以牺牲环境来促进经济发展的风气,这样必然会导致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加剧。

2.3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意识比较薄弱

伦敦的工业化进程中,人们只顾追逐利益和金钱,从而忽视了生产过程中得环境污染问题,不会有人在生产过程中还用考虑保护环境。

2.4能源结构不合理

伦敦在工业化进程中主要以煤炭和石油为主要能源供给,随着煤和石油的广泛应用,各类与之相关的工业部门快速发展,如采矿和汽车工业,煤和石油在燃烧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从而造成环境污染问题。

2.5工业布局不合理

伦敦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以高度集中的工业布局为主,工厂把大量的工业污染物集中排放到较小的区域中,导致了极为严重的环境污染。

3工业化进程中环境问题的对策分析

3.1调整能源结构

积极开发新能源要改善环境问题,首先必须要改变以煤和石油为主的能源消耗方式,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从而降低有害物质的排放,降低工业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3.2完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包括城市供暖系统、排水系统、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道路系统和城市环卫设施等方面。应通过不断完善以上环境基础设施,减少城市生产和生活废弃物的排放量,加大环境的消化能力。在城市建设方面,要积极推行以城市绿化为主的城市环境建设。通过不断大力开展城市绿化水平,极力提高城市环境对调节城市气候、净化空气和减弱城市噪声的作用,提高城市生态功能。

3.3通过科技进步来带动环保产业的发展

技学技术的进步在保护城市环境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应通过大力研制和开发先进且实用的环保技术,加大对环境治理技术的投入,加强工业废水治理,控制汽车尾气和固体废物污染等。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的作用,积极促进市场化、产业化的环境治理方法,多方位带动环保产业的升级,提高环境保护的技术水平和整体支撑能力,并使环保产业逐渐变成支撑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3.4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

政府应充分发挥在环境保护中得监管职能,积极建立一支具有执行力度的环境执法队。首先,要不断提高环境管理者的素质和技术以适应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其次,积极吸收和引进国际和国内先进城市的环境保护经验,努力克服现有体制的弊端,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要建立一个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环境保护体系。

3.5发挥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监督作用

一方面,应努力号召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地参与到环境保护的活动中来,让群众树立起积极保护环境的意识,如杜绝使用一次性产品,积极植树以及循环使用包装物等。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监督作用,对污染环境的企业世家社会舆论的外部压力,同时监督企业的排污行为,促使企业形成先达标再排放的行为。

3.6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要按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努力搞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可以通过开展以经济健康发展、改善环境质量为主题的城市活动,结合一些切实有效的综合治理措施,努力减少城市中得各种环境问题。

3.7调整工业布局和城市布局

在工业布局上,把必须发展的重污染工业尽可能配置在用地、用水条件良好、环境承载能力大、环境净化能力强的地区上,使同样的工业污染排放所引起的环境污染尽可能的降到低。同时,在城市布局上,把工业区配置在城市下风下水区,使工业污染对城市的环境污染降到低。

4小结

综上所述,在工业化进程中,伦敦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也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伦敦环境问题的开始、扩大和加剧都在不断的侵蚀着伦敦以及城市中的每一个人。伦敦的经历表明,工业化进程与环境污染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工业化进程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带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会带来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可以说是工业化进程的一个必然结果。环境问题会带来一系列更为严重的后果,会对影响城市的长远发展,如果以牺牲环境为前提,从而极力发展工业化,任由城市环境的恶化,那么环境就会反过来制约经济的发展。所以,推行工业化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战略意义非常重大。鉴于伦敦在这方面所留下的深刻教训和经验,中国的城市在工业化进程中要引以为鉴。

作者:安杰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环境问题小论文:生物学实验室环境问题论文

一、实验室污染的特点

一般生物学实验室常见的废弃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生物材料。常用的生物活性实验材料包括动植物组织、细胞和微生物。特别是实验用细菌常常在抗生素等药物存在的情况下也能正常生长。如果处理不当将对周围环境、河流及水域造成污染和威胁。生物学实验常以小白鼠、鸡、兔等动物为实验材料。实验过程中这些实验动物一般要通过接种疫苗或病菌、药物等不同处理,实验完成后,动物尸体或被解剖的动物器官如不及时进行妥善处置就有可能造成病菌或疾病的传播。

(2)有毒化学材料。溴化乙锭等染料、焦碳酸二乙酯、丙烯酰胺、双丙烯酰胺、考马斯亮蓝、固定液、显影液、重金属、氰化物、是生物实验中最主要的有毒和剧毒物品,这类物品不仅对人毒性高、危险性强,而且对环境的危害和影响极大。除此之外,废弃的酸、碱溶液、有机溶剂、凝胶电泳、培养基、洗脱液等实验废弃物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

(3)实验器械与耗材。其中塑料制品主要指各种吸头、吸管、离心管、注射器、手套、培养皿及包装等。玻璃制品包括各种培养皿、试管、吸管、玻片、盖片、常用容器、过滤器皿等,易损易碎。上述用品是生物学实验室日常必需品,直接接触各类试剂和实验材料,是有毒有害物质和病源物的传播载体,并可能造成人体的直接机械伤害诱发感染。由以上可知,生物学实验室污染物的种类复杂、毒性大、可蓄积会使污染一旦发生进入生物链后很难清除。调查中我们发现,实验室有的废液被直接排入下水道,大部分的固体废弃物未经处理,包括固体化学试剂、生物样品及致癌物、实验器械与耗材会被直接倒入垃圾堆。大部分的学生并没有自我或保护他人意识,带实验手套甚至实验中的实验材料进出生活区,使这些地方受到污染,对师生及工作人员的身体造成潜在威胁。

二、问题分析

对于生物学实验室污染物来讲,由于其成分复杂、少量、难于集中处理、成本高,很好的处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直接限制了处理的难度。对学生来讲,我们国家学生一般是从初中开始接触生物化学实验,绝大多数的同学在中学时期就知道实验过程中会有废弃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产生,所以避免实验室污染主要还是靠学生的责任感、强烈的实验意识以及良好的实验习惯。对老师来说,在指导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往往强调对学生观察能力、基本操作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但是实验正规操作以及实验习惯往往不作为评价学生实验能力的标准,是典型的“唯结果论者”,所以对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三废”(废液、废水、废渣)很少进行处理。这也是导致学生对其视而不见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有法不依”。关于实验室废弃物处理指南等很多章程条例已经存在,但是老师和学生们很少严格按照其规定实施,我们认为,这也与缺乏相应的监督部门有关。

三、解决方法

分类集中处理污染物。由于废弃物种类不同、性质各异,为减少交叉与重叠污染以及可能的直接机械伤害,不同废弃物应该分类储存。可以按照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分为三类,也可物理污染物、化学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分为三类,甚至有更细的分类,尽量减少回收的成本。然后按照不同种类的处理要求进行集中处理,减少处理成本。树立绿色化学这种新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认识,在教学和实验过程中对新进入实验室的本科生、研究生和相关研究人员进行多层次的、灵活多样的岗位培训,明确地教导学生遵守规则,规范操作,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习惯,最终进行规范化考核,只有考核通过的才允许进行实验。可以在课程中考虑开设实验安全专题,提高大家的实验室安全意识和自觉性,并且也作为评价的一个指标。作为指导学生的教师,也必须端正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教师的行为将影响一代乃至几代人的行为,应站在对时代负责的高度认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也可以定期对其进行考核。建立专门机构进行监督与管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能否到位,不是取决于制度是否存在,而主要取决于所制定的各种管理制度是否落实,“否则只是一纸空文”。要落实管理制度就必须有专门机构、固定人员负责宣传、定期检查与监督。

作者:魏华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环境问题小论文:城市内河环境问题论文

一城市内河变迁引发的环境问题

(1)城市环岛效应加剧

城市环岛效应主要包括热岛、干岛、湿岛、雨岛和浑浊岛等。以热岛效应为例,无论从早上到日落以后,城市部份的气温都比周边地区异常的高,并容易产生雾气。水体具有高热容性,在炎热的夏季,能够在太阳照耀下吸收热量,其蒸发作用也在吸收热量,从而能够起到降低温度的作用。城市内河水的高热容性、流动性以及河道风的流畅性,对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具有明显作用,内河对调节城市小气候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城市温度的季节变化尤其是日变化的剧烈幅度在城市水体的抑制下起到一定的缓和作用。然而,城市建设占用大量的内河空间,部分直接占用内河河道,部分变河道周边绿地为建设用地,这就导致内河水域面积骤减,内河流动性和河道风的流畅性减弱,从而使城市热岛效应加剧。

(2)泄洪排洪能力下降

城市内河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具有防洪、排水功能。但河道被侵占,沟塘被填埋,大量的农田菜地变成了高楼和道路,这些土地被硬化不透水,使得城市滞水空间缩小,降雨径流系数增大,汇流时间加快,大大增加暴雨产涝量,而原来天然的蓄排体系不再有。建设占用天然河道,主河道被挤占,过水能力下降;天然边坡改为直墙,缩窄河面宽度;管道布设在河边,造成阻水;相当多的河段淤积,使内河水位抬升,雨水管受顶托不能排水,暴雨洪水排水受阻,引起城区内邊积水,增加了城市洪水风险,内涝变的频繁。

(3)河道污染问题严重

根据环境保护部公布的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在受到监测的我国十大流域,有9%的河流是严重污染(劣V类),而这些污染严重的河道几乎全是城市河道或者内湖。在内河整治中,河岸、河底基本上采取混凝土、砌石等硬质材料。这样就人为地割断了水、陆生物的联系,水边生物多样性的环境没法形成,失去自净能力的河道只会导致水质的进一步恶化。生活污水排放到水体中,其中的氨氮可以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而其中各种洗涤剂所含的营养盐会加速水体的富营养化进程,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促使藻类在水体表层大量繁殖,促使水华生成。沿内河道路上的树叶、垃圾、砂石也会被风吹入、被水冲入内河。这些垃圾如果清理不及时,沉在河底而腐烂,其中的营养物质会在水中消耗大量氧气来进行降解。同时这种降解过程还会产生一些其它如氨气、硫化氢等污染物,这些气体的释放亦会加重河流中水体和底质的污染。部分河道由于被填埋,形成不折不扣的断头河,原来流动的河水变成了静止不动的死水,最终形成臭水沟。

(4)影响城市容貌整洁

城市内河普遍存在河道萎缩淤积、河水受到污染、季节性缺水、部分功能退化等问题。城市内河由于污染严重,水环境恶化,丧失城市内河的原有功能,造成城市景观环境低下,严重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安全,影响城市内河沿岸居民的身心健康。沿内河道路上的树叶、垃圾、砂石也会被风吹入、被水冲入内河,这些垃圾如果清理不及时,会影响内河整体的景观形象。

二改善城市内河环境的措施分析

城市内河环境改善,需要从长远规划,采取“通、动、自然,植、截、管理”标本兼治的治理措施,才能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才能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1)拉动相互连通

城市内河流动性相对较差,部分“断头河”变为“死水”一滩。改善城市内河环境,要拉动内河相互连通,如打通内河与主要江河或水库的连接,创造条件形成活水源头,为引水补水提供保障。

(2)促使水体流动

按照“流水不腐”的原理,在城市内河相互互通的基础上,采取引水补水工程措施,使内河水体流动起来,变“死水”为活水。如建立泵站,强制拉动内河水循环,对水体进行曝气,提高水体的复氧能力,通过复氧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等。

(3)还原自然状态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要强化生态护岸理念,不用或少用高大直立式挡墙,在水力稳定的前提下,还原自然生态,建立稳定、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和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开放性生态系统岸坡。

(4)种植水生植物

种植水生植物,吸附水中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元素,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抑制有害藻类大量繁殖,遏制底泥营养盐向水中的再释放,以利于水体的生态平衡。

(5)截留污水入河

加快建设城区污水管道及污水处理厂,改善地下雨水管道,采取措施避免雨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流入内河,减缓城市径流对内河的污染负荷。实施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对城区污水管道进行截流,并对污水进行处理达到达标排放。

(6)管理制度健全

建立健全内河管理制度,加强宣传教育和管理力度,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及时打捞水面上漂浮物,防止河岸垃圾入河,定期进行河底清淤。

三结语

本文重点探讨了城市内河随着城市建设发生变化而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然后提出拉动相互连通、促使水体流动、还原自然状态、种植水生植物、截留污水入河、管理制度健全的标本兼治的治理措施,目的是为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整治内河改善环境提供参考。

作者:黄文丹单位:福建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福建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

环境问题小论文:环境问题乡镇企业建设论文

1当前乡镇企业建设中突出的环境问题

1.1缺少可持续发展战略

乡镇企业起步晚,各项基础设施不健全,缺少可持续发展战略,加重了乡镇企业污染结构的比重。企业在建设过程中,对农村生态、环境及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在认识不足,没有将以环境保护为目标,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存在盲目建设的行为,仅看到短期经济效益,忽视了对生态环境长远性的伤害。其次对周围各种资源,例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资源没有进行合理的应用,对潜在的价值缺乏认识,导致可持续发展意识没有深入人心。

1.2管理机制不健全

管理机制是环境保护的首要保障,在实践中存在管理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主要表现为多数地区没有形成乡镇统一管理网络体系,部分环保执行部门缺少必要的经费,已经成为乡镇环保部门治理障碍的首要障碍。其次由于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管理训练,对工业污染认识性不足,加上农村交通不便利,通讯手段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很难适应对环境管理的基本要求。

1.3布局结构的不合理

布局结构是企业建设的基础,在实践中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必须保障布局结构的合理性。但是由于地形、地势及执行政策的限制,布局结构不合理成为当前限制企业建设的重要因素。企业异常分散和混乱布局的情况导致企业无法进行近距离生产,很难达到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导致经济收益不容乐观。其次布局的不合理造成土地、劳动力、矿产及能源存在浪费的情况,增加了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难度,给企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其次局部污染情况严重,乡镇企业本身对市场导向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如果缺少必要的指导工作,造成发展过程中在污染源不断扩大,导致乡镇企业结构动态萎缩。

2乡镇企业建设中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

针对当前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为了改善发展现状,需要从实际出发,兼顾细节,制定切实合理的应对措施。以下将对应对措施进行分析。

2.1健全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制度

环境管理制度是保护环境的基本保障,针对当前出现的众多环境问题,必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首先需要完善现有的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各个企业部门在需要公平、公正对本企业的环境制度进行评价,将管理责任落实个人头上,保障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提升工作过责任感。上级部门需要不定期对企业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考察,对违反常规性操作的部门和个人给予适当的惩罚,保障制度的严谨性。其次进行集中控制,由于地形、地势的原因乡镇企业分布零散,进而扩大了污染范围,因此需要进行集中控制,对本区域企业的排污能力进行统一的管理,减少经济投入,达到保护周围环境的目的。

2.2合理规划布局

针对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的情况,需要加强宏观调控,建立环境保护规划的基本目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力。首先需要做到区域综合治理,将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对排污治理进行综合规划。其次调整污染源的位置,利用周围环境的稀释净化的能力,让污染物及资源得到充分的应用。其次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使企业能达到环境要求的目标,节省额外投资,使企业实现在集中效应和规模发展效应。

2.3运用法律手段进行保护

有效的法律监督手段是减少在污染物的必要途径。在实践中需要提升环境保护的执行能力,改变现有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执行力度,强调比例和谐。对超标的企业进行严格的惩罚,强调执法机关的执行力度,改变现有环境保护制度执行率低的情况。其次在已经制定的行业污染物标准基础上,对防治体系进行修整,提升排污收费标准,提升企业处理污染物的能力。必要时促进企业节约利用资源,利用资源补偿扶持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搞好乡镇企业环境保护。

3结语

针对当前乡镇企业建设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的消极影响,为了改善发展现状,需要从实际出发,完善现有的管理体系,将环境保护作为管理工作的重点,提升上级领导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其次需要对污染源进行控制,进行区域化管理,将集约化、制度化的管理理念落实到实践中,突出管理重点,乡镇企业环境管理。

作者:柯红颖单位:吉林省德惠市环境监测站

环境问题小论文:铀矿山环境问题论文

1铀矿山环境问题

1.1建设阶段对环境的影响

我国的铀矿山分布在全国15个省市、30多个地县境内,在铀矿开发项目的建设和阶段会产生一定量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排放到周围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周围的大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开发建设过程中,地表景观破坏,耕地植被生产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等生态问题。矿山井下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陷,露天开采引起的滑坡等地质灾害。

1.2生产运行阶段的影响

生产运行阶段为重点阶段,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阶段,其中重金属污染、地下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已经成为了世界性话题。

1.2.1重金属污染

尾矿、废石中重金属元素很容易随雨水在土壤中迁移,重金属进入土壤环境后,扩散迁移比较缓慢,且不被微生物降解,通过溶解、沉淀、凝聚、络合、吸附等过程后,容易形成不同的化学形态。当其在土壤中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有可能通过土壤—植物(作物)系统,经食物链被动物或人体摄入,潜在危害性极大。因此重金属污染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止。

1.2.2地下水污染

传统的铀矿开采、加工和水冶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元素经过多种途径进入地下水,并随地下水流动而扩散,给地下水及其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矿区地质变化会引起地下水位的下降。溶浸采铀中的原地浸出采铀工艺,具有明显的环保优势,“三废”大量减少,但溶浸液的扩散或渗漏也会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地下水环境污染问题。黄国夫指出:酸法浸出对地下水影响较大,大量溶浸剂和氧化剂导致含矿含水层中各种试剂组分含量增高,水酸度增大,重金属含量和有害元素大大超标。张振强指出:碱法浸出可使铵离子引入造成污染。对矿区及附近地下水质检测尤为重要。

1.2.3固体废弃物污染

我国铀矿的开采力度在逐年增大,我国铀矿具有类型多,规模小,形态复杂,矿化不均匀,品位低,埋藏条件多变,矿石开采量大,采矿贫化率高等特点。开采一吨铀矿石往往需要采出4~7吨固体废物。铀矿采冶造成的固体废物主要是放射性废物,铀矿开采、冶炼时产生大量低品位废石和矿渣,长期堆放在矿区废石堆和尾矿库中,其放射性虽然不及高放废物强但由于规模大、数量多,且多以露天存放,因而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放射性污染源。

1.3退役后的铀矿山

退役铀矿山的主要污染有:放射性废渣,未封闭的坑道口,露天采场废墟,矿冶尾渣,废水,土壤中氡析出率等。主要工作有废石堆治理、矿井封闭、废水处理和辐射环境治理及监测等。

2修复技术

2.1构建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铀矿山的各阶段难免给周围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地质等带来损害。既然无法避免就应使其危害最小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铀矿山建设、开采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该制度,实现铀矿开采与环境治理的一体化,并且使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伴随铀矿开采的整个过程。

2.2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方法

目前我国常用的治理重金属污染方法为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物理法和化学法虽然效率较高,但是存在消耗成本高,对土壤结构损害较大,会带来二次污染等缺点。生物法不仅成本较低,不会带来二次污染,还能够在治理重金属污染的同时修复矿山的生态系统。但生物法也有其缺点如治理效率较低、效果较差。根据不同的土地条件,必须选择不同的植物类型。尽管植物修复技术在治理重金属污染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植物选取方面仍有待加强。寻找、筛选和培育对重金属具有超级累能力的植物,及增加其生长量缩短其生长周期的方法。我们不仅仅是提高单个技术得营运,把三种方式结合起来扬长避短,获得一个的处理方法。

2.3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

铀矿区地下水中污染物质复杂,影响因素较多,需要相应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支持,才能做到地下水污染的修复。目前国内主要有地表净化法和地下清除两类。

2.3.1地表净化法

地表净化法是指将被污染的地下水抽取到地表专门的处理场地,经过多重化学反应,得到大量难溶行盐类,处理后深埋地下。这种方法不仅要求专门收集和存储措施,处理费用高,易造成二次污染,故未被广泛运用。近几年来,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绿色,安全廉价的生物修复技术。植物根系过滤技术在废水,湿地污染修复中具有极好的效果,通过植物-微生物共存作用,可将铀从地下水体活土壤中长期性去除。2.3.2地下清除法地下清除方式是从注孔中加入净化剂或通过专门技术构筑地下含水层处理工程,来达到消除污染的治理方式。地下清除方法较多,而微生物原位修复技术前景较为开阔。Lovely提出利用微生物以氢作为电子供体将地下水中可溶性的六价铀转化为难溶的四价铀,进而防止其迁移和扩散。Pollmann等从德国铀矿废石中分离得到了一种细菌,可以高度富集毒性金属以及贵金属等,在铀矿山地下水污染治理中具有良好的前景。

2.4固体废弃物污染处理方法

铀矿山固体废弃物主要污染为氡的析出和占地面积过多。有矿石废渣中的氡,可通过迁移而大量进入大气中,对周围人们造成一定的辐射,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目前较常用的方法为覆盖法,即使用粘土、黄土、红土、石块或者水泥等不同物质覆盖在废渣石,以降低氡的析出。配合使用含磷物质和植物修复技术对周围铀、铅等重金属进行吸收降低其辐射和重金属含量,将去除掉铀等金属的废渣石进行再利用,可回填井下采空区。即可减少污染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果。

2.5退役后的铀矿山

废渣石、废水、矿井封闭及监测为退役铀矿山的主要工作。废渣石可采取上述方法处理。对铀矿山矿井封闭可采用全井充填方式或者封闭淹井的方式,效果良好。关于废水可建造废水沉淀池或污水处理厂。通过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水稀释法、循环利用法等方法进行废水处理。我国部分矿山循环利用吸附尾液,使污水排放量大大减少。在退役铀矿山治理的问题上不仅技术重要,而源项调查和长期监护方面也很重要。

3结论及展望

铀矿山环境污染方式各异,但无论是废水、废渣还是辐射等污染对其基本治理原理都相近就是降低铀含量以达废水、废渣、辐射治理的目的。物理法、化学法等方法对于铀矿山土壤的修复存在耗能、耗钱、对土壤结构损害较大等缺点,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这些方法均对铀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作用不明显。生物修复技术作为一种新兴高效、绿色廉价的修复方法,它可以较大限度地降低修复时对环境的危害,但该技术目前还不太成熟,有待进一步完善。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对比外国修复技术。可以将生物方法与物理、化学法结合对我国某些铀矿山进行修复。生物技术中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及微生物-植物修复技术将是以后研究的重点。

作者:武易单位:东华理工大

环境问题小论文:生态工程环境问题论文

1、生态工程原理的应用原则

1.1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水利的开发需要处理好工程与人类、自然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保障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以求得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严格遵从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经济效益统一协调的原则才能够高效的进行施工活动,一改传统的施工管理模式,充分考虑安全生产和环保节能生产,同时将施工单位的利益与水利工程的利益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施工人员的热情和环保意识。水利施工单位应该在确保环境安全的基础上提升经济效益,切实的做好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结合,所谓的社会效益就是对下游提供干净的水源,还可以同时发展旅游企业,一举多得。

1.2循环利用原则。由于水利工程的施工需要大量的水源,因此,循环利用原则非常适用于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就是在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水、原材料甚至是垃圾,都可以通过相应的处理办法发挥其较大的利用价值,这样不仅能够极大的节约资源,更减少了施工废料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能够节约水利工程的修建成本。另一方面,就是对施工空间的充分利用,水利工程的施工位置大多较为偏远,周围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丰富,可以根据当地的生物种群分布情况及水文地理位置等因素提高工程预定效益的提升,同时尽可能的减少对当地环境的破坏,在施工之前要进行周密的部署。

1.3互补共生原则。所谓互补共生原则的提出是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方针战略,互补就是人类活动与自然之间的协调,从自然中获取并回报自然,共生就是共同生存、不断进步。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严格的遵从这一原则,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采取,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创新施工手段,建立一种符合生态工程原理的施工体系,从而获取较大、最长久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就是对于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较长的工期,这就应当考虑到时节的问题,施工要考虑气候变化,对工程各个阶段的工作予以适当的安排,顺应自然规律。

2、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

水利工程施工环境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也是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水体的污染,水利工程建设需要使用大量的水资源,但是一些施工单位不负责任,将污水、废水不经过处理就倒入下游,不仅造成地下水的污染,还为周围和下游居民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其次,是空气污染,任何施工都会或多或少的产生灰尘、烟雾等,但是通过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是可以减轻和避免的,但我国在这方面却存在严重不足;,就是噪声和废弃物的污染,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在夜晚还不间断的施工,使得周围居民得不到很好的休息,而废弃物随意丢弃,久而久之就会对水源、土壤及周围的生物、农作物造成严重影响。

3、建设生态化的水利工程施工系统

3.1优化系统结构。在水利工程施工之前,一定要结合周围的环境,应用生态工程原理进行施工设计,不断的优化创新水利施工的方案,选择能够产生较大生态经济效益的方案,这有这样才能够多角度、多层次的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的较大化,充分吸取西方工业时展的弊端,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工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这样才能够在施工的过程中有明确的依据和原则,工程监管人员也要严格监督施工人员操作的规范性,以及是否有违反生态工程原理的做法,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多元化利用模式。例如,水利工程施工需要炸开山石,散落的石块就可以作为回填的原料,也可以用来填埋沟壑等,更重要的是,我国已经出台了有关土地资源利用的相关政策,极大的解决了部分地区水土流失问题。

3.2生态化的建设与管理。水利工程的施工要想实现生态化的建设与管理就应该首先提高设计人员、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意识,切实的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实际上,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失去长远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现代工业发展快速的时代,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更应该注重生态化管理模式的建立,将工程的建设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实在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及循环利用。其次,就是严格的遵循生态工程原理的基本原则,如同上文阐述的一样,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人员一定要严格要求每一个人,同时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水利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减至低。强调以下施工前的准备工作,通过系统的勘察周围的施工环境,对可能存在的任何对环境有伤害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这样就能避免施工时产生不可挽回的错误。

3.3分析施工体系、科学规划布局。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的进步,我国目前已经拥有非常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施工技术,然而,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对施工的体系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科学的规划布局,尤其是在生态理念的运用方面,笔者将系统管理分为自组织层、监控层和自适应层几个层次,其功能就是通过上层策略对下层策略的指导和制约来首先效益的较大化,而监控层则是达到效益目标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分层控制机制对水利工程施工的生态化管理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就是要有明确的系统边界,这是为了稳定目前生态环境的有利举措,为了达到明确系统边界的目的,必须有效划分施工范围,根据法规、政策中强调的环境保护条款来对相关环境质量、蓄水总量、土地占用面积、下游用水量等数据进行测定。要强调的就是对系统控制变量的识别,就是要根据工程现状及时的调整施工方案,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可以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变动的系统参数进行分析,从而调整并制定出的施工方案,对于一些大型的枢纽工程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如防空洞、发电站等,确保施工安全及环境安全。

4、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我国水利工程施工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应用生态工程建设原理对实际的施工方法进行指导,确保施工环境的改善、确保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更重要的是对周围环境的保护,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水利工程施工就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采取适当的环境保护措施势在必行,希望通过相应制度的改进和环保意识的提升能够促进我国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

作者:辛宝君单位:吉林省通化县水利局

环境问题小论文:地下水环境问题论文

一、地下水资源开发现状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物产丰盈,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的数量非常少,再加之,南北跨度大,水源分布不均匀,人们节约用水的观念淡薄,用水行为不规范的等众多问题相互作用,使得我国地下水源的开发现状如容乐观。从近些年来,我国地下水的开采情况来看,其受到一些不合理开采行为的制约,所带来的环境问题非常严重,水质变差,地面下沉的问题,频繁出现,除此之外,地下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水源的污染,并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威胁,导致用水紧张。面对如此严峻的现状,找到一个合理开采和适用的地下水资源的方法,提高水资源年利用率,缓解环境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二、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引起环境地质问题分析

1地下水位下降的环境地质问题如果抽取地下水的速度高于补给的速度,那么非承压含水层中就会出现地下水漏斗的情况,如果在某个地域内出现多个这样的地下水漏斗,那么其叠加效果就会导致下水位的再次下降,从而造成水资源失衡,对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都会造成影响。

2地面沉降的环境地质问题地面沉降问题在很多资源开采过程中都会出现,那么导致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人们的不合理开采行为,地下水的不合理开发,会导致其地表土体结构的紧缩,从而导致地表高低程度发生差异,最终出现沉降问题。地面沉降这种问题具有一定的发生过程,它不是突然的地质问题,是由于地下水位长期得不到适当的补给,导致土层结构失去支撑,而产生的地质问题,这种问题的影响大而深远,治理以及控制的难度都很大。其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有地面开裂、建筑物倒塌以及地面运输线路中断,地下管线破损,供水系统故障等等。这些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都会带来非常巨大的影响。地面沉降问题多带来的影响太过严重,甚至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所广泛关注的灾害之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下水的开采力度也在不断加强,所带来的地面沉降问题也日渐严重,据不同时,我国已经有四十多个城市向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问题,其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严重,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带了巨大威胁。

3地下水污染的环境地质问题地下水的不合理开采还带来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水资源的污染,开采方式的不科学,不会引发不同水质含水层之间出现串层,进而造成更深层的水污染。除此之外,过渡开采地下水还会改变水原本的动力条件,承压水层上方的浅水层也会出现逐渐下渗补给承压水,造成深层压水被污染。

4海水入侵的环境地质问题海水入侵即是陆地地下淡水水位降低使得海水直接入侵淡水层系统,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过度开采地下水的滨海城市,海水入侵内陆,使得内陆水质恶化。

三、解决地下水开采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

1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开采布局在空间上结合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在当前水资源实际情况下,科学合理布局水源井的地域分布,防止有些地区过度开采,以调节和控制地下水位和降落漏洞的心态,逐渐使得地下水补给与开采保持平衡状态。在时间上,运用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系统,按照需水量、需水量和来水量,采取科学的水量分配和调度方案,使得地下水资源量达到合理状态。

2建立健全地下水监测网络,提高管理能力进一步健全监测网络建设,实现监测网点对不同层位地下水动态的控制;修整淤塞,增设控制性、专业监测布点;更新监测设施,提高监测度;组织地下水资源优化管理研讨会,进一步优化管理模式,使得地下水开发利用始终处于状态,进而保障地下水资源可持续的开采并获取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另外需要高度重视对地面沉降的监测、调查和分析总结工作,便于使用针对性对策防止地面沉降的出现和恶化。

3综合防治,保护地下水资源彻底清查污染源头,并切断污染源,是保护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措施。一些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水,直接被排进了河流中,这样一来,必然会造成水污染的加剧。从这些状况来看,加大力度打击城市以及县镇工业企业污水不合理处理行为,提高污水排放指标,是相关部门工作人员需要做的重要工作,然后,就是对污染尚浅的水层采取封隔的措施,使其污染源头被阻断,从而减少深层水源被污染的几率。

4建设更多的地下水库,增加地下水的贮备能力,针对一些山丘以及坡度大的河谷平原,制定完善的水库修建计划,由它们同样具有坡度达的特点,因此排泄能力先对较大,蓄水的能力差,如果是在旱期,过渡利用地下水,就会使得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漏斗区的出现速度快而多,所以说,提高地下水资源利用率的前提就是,加大水层蓄水能力,选取储水能力较好的地区,在地下水排污处建设地下防渗墙,从而形成地下水库。

我国经济的发展,可谓世界瞩目,但是经济的发展,并没有为人们带来良好的生存环境,由于过渡追求经济效益,使得人们的对于环境的保护以及资源的利用有所忽视,很多不合理的资源开发行为,导致了非常恶劣的环境问题,本文以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研究内容,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做了的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在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只有正视自己的行为,秉持可持续发挥的理念,才能够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作者:高程尹强舟胡晓斌单位:四川省核工业辐射测试防护院

环境问题小论文:解决对策下的新农村建设环境问题论文

一、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表现

1.1厕所卫生问题由于千百年来的历史问题,城市与农村的贫富差异一直存在。农村的经济较差,一般情况下要想解决解手问题,一直都是选择在露天厕所进行方便,而对于大部分的农民来说,都会觉得厕所就应该是肮脏不堪的地方。因此对于厕所卫生的情况,一直无人问津。而我们知道,粪便中会有大量的细菌,如果不能进行及时的清理与处理,随时可能生成更多的病菌,可能会危害到人体健康。而对于农村来说,由于历史顺延,无人告知农民厕所的卫生问题有可能会对他们的身体造成危害,对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农民对于厕所的卫生问题,一直无人问津。这样,农村的厕所卫生问题也就被遗留了下来。

1.2道路环境问题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定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道路问题也是农村建设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首先我们要看到的是部分地区的农村道路环境仍然处于脏乱差的境地,许多道路仍然是泥泞不堪,让车辆无法进行正常出入。正如前些年赵本山的一个小品中个讲述的一样,有些农村的道路泥泞,导致一些机动车辆根本无法驶入村中。农村的经济发展要想进步,必须要有大量的产值才有可能进行致富,农民所种植的农作物需要大量的种子,化肥等农务所需用品。这些用品大部分都需要汽车进行运送。而道路环境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则这些农务用品则无法及时的送入农村,从而就有可能会耽误农民的种植,也就会间接影响到农村的经济。而还有一些地区的村是居住在山里,山路难行,就更别说是道路环境如何治理的问题了。道路是联系农村与外界的重要渠道,如果没有较好的道路环境,那么随处可见的垃圾,或者泥泞不堪的道路就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阻碍问题。因此,农村建设中需要解决道路环境问题,这不仅仅是关系到环境保护,也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

1.3垃圾外露的处理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环境问题还有许多,像是垃圾外露也是一个历史遗留的问题。许多农民并没有太多的环境保护意识,而对于垃圾的处理也是一直遵照老辈人的传统,外露在室外。可以想象,如果城市中的垃圾外露在街道中或者室外,那么垃圾中所产生的各种细菌将对环境污染造成严重的危害,而之所以城市中没有这样的问题出现,是因为城镇的环保宣传到位,对于农民来说,垃圾的处理问题就只是简单的倒垃圾而已,对于垃圾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却是知之甚少。且不说在农村是否能做到垃圾分类处理,就算是垃圾的放置位置问题都很少有人关心,因此,垃圾外露已经是农村的一种习惯,而农民并不知道这种习惯会对他们所生存的环境造成怎样的危害,也不知道这些垃圾会对他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怎样的影响。

二、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性

上述了三项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而对于这些问题,都是有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时,我们一定要将农村环境建设问题列入到新农村建设的重点议程中来。因为环境保护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有可能对农村建设造成的影响有以下几点:及时,对农民的生产造成影响。正如上文所说,道路坑洼、泥泞,车辆无法通行,这就会阻断农村与外界的联系,在生产初期,无法及时的将种子运送到农村,农民就无法在农时播种,耽误生产。而在收割的季节,农民即便收割了这些农产品,无法运出,也会耽误农村的经济发展。第二对农民的生活造成影响。农民长期生活在肮脏的环境中,对身体健康会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上述问题中所提到的垃圾外露的情况,可以说,垃圾外露在街道之上,会产生大量的细菌或微生物残留在空气中,对人体的呼吸系统会造成损害,如此,就很有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三、促进农村环保问题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3.1加强城乡环境对比,加大对环保意识的宣传让农民进城,并不是让农民转移到城市中工作生活,是为了让农民对城市和农村的环境进行对比。城市中的环境保护措施相对而言比较成熟,对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是有所提高的。让农民进城参观,体验,了解到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性,了解做好环境保护,是让自己的生活质量提高的必要手段之一,回到农村后进行城乡环境对比,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对农村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宣传。当然,政府对于环境保护教育问题也要适时的对农民进行教育,告诉农民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对他们的身体健康,生活环境有着怎样的好处。

3.2建立环保制度,确实健全农村环保机构,加大执法力度一个问题的解决并不能依靠人们的自觉性。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没有监督,是无法让人们从已经熟悉的习惯中走出来的。确实保障农村环保机构的存在,加大执法力度,并不是为了惩罚农民的违规行为,而是要让农民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制度性。只有在法律制度完善,执法严明的情况下,才能让农民从以前的陈旧思想中走出,走向环保的康庄大道。

3.3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让农民时刻关注农业生态发展,控制农业方面的污染,可以让农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对厕所的环境时刻进行清理,对道路环境进行修缮,如果农民能够做到这些,就可以从意识上开始向这环境保护的思路上转变。如此举措,在农村的环境问题的解决上就是迈出了一大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进行简单论述,并且讲述了笔者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希望各地区可以秉承中央对于环境保护问题所提出的策略和方针,根据各地区的行政特点对农村的环境问题进行整顿和治理,相信在党的带领下,中国农民一定可以建设出新时代的文明新农村!

作者:孙娥单位: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龙泉街道办事处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心

环境问题小论文:矿业开发环境问题论文

1、我国矿业开发的安全现状

想要根本解决安全生的问题,还是需要提高整体的综合素质,但是目前我国各类矿业企业相关负责人、及部门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的综合能力差。特别是有些矿业企业为了缩减成本,减少开支,枉顾安全生产,采用了传统的生产设备,以及传统的采矿模式,从而加剧了安全隐患,也让施工人员的安全问题受到极大的影响。安全隐患加剧。安全意识薄弱、知识基础差、自觉性不足、自我管理意识弱等等表现都是矿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差的表现。第二,开采矿井环境恶劣性、地质变化对矿业开发存在巨大影响。由于矿业生产的环境大都在荒山,野地、或者是险恶的地方,自然条件差,这样加剧了安全隐患问题,再加上不同的矿井开采的过程中,所处的地质各有差异,地质造成的安全隐患也是特别多的,再加上过度开采,以及地理变化,地质也在不断的变化,从而加剧了地质对于矿业发展的影响力。第三,安全生产意识不够,设备落后,技术弱、投资少。众所周知,矿业生产在我国属于高危行业,特别是在矿业生产过程中,高瓦斯和瓦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相应的安全监测设备没有安装到位。其它相关的安全措施也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例如矿井排水、防灭火系统等,相应的基础设施以及相关技术根本没有到达到矿井之中,也就无法规避矿业生产中的安全隐患。

2、国内矿业开发环境的情况

2.1矿业生产环境的现状

(1)矿井下相关的过道及生产环境小。矿井作业的过程中,每一项工作都需要通过各类管线通过过道来安置进行作业,繁多的工序,要求不同的设备往来,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安全隐患加剧,人员安全更得不到王振宁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六地质队537100保障。

(2)矿井空间环境变化多样。井下作业是一种变化多样的过程,不论是工序还是工艺都是繁杂多样的,再加上井下开采不断的增多,空间变化也在快速改变,生产人员、设备、管线都随着开采工作进行不断的位置变更,而相应的矿井周边地质也在快速的发生的改变,如果生产条件无法适应地质改变,那么风险加剧,井下作业,岩石的承重量以及安好性也会受到破坏,从而安全问题更为紧迫。

(3)井下作业环境恶劣,向上地表出口少。目前,很矿业企业开采过程中,对于井下通向地表的出口是十分少的。假如在井下开采的过程中,由于挖掘到存水量丰富的地段那么很可能就会出井下涌水的现象,这样的情况不仅会影响到生产人生的生命安全,也让井下开采难以进行。当然地层所产生的有害气体也是十分多的,例如沼气、一氧化碳、粉尘等在空气中,不仅伤害人员身体,同时也可以会引爆炸及火灾。

2.2矿山周边环境的现状

(1)土地损毁及占用面积大。随着矿业开采的加剧,土地被占用,特别是煤矿开采的过程中,废矸石量就是一大要害,不仅占了9%的比例,同时为了解决废矸石量需要一块突围的土地,这样不仅占据了土地面积,同时被占据的土地植物遭到破坏,那么极易出现流石流及山体滑坡现象。从2007至今,通过大量的资料统计结果得出,目前我国约有80万m2的土地就是因为过度开采而最终遭到破坏。

(2)地表及建筑受到影响。矿业资源的开采不仅会造成地质变化,同时地层覆岩层也会发生变形或者移动现象,时常会出现地表深陷,对于建筑物、土地、自然环境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引发各类安全隐患问题。

(3)水资源遭破坏。通过多年来的数据显示,我国矿业生产,特别是煤矿业的开采之年的饮用水、矿井水、自然水内包含的放射性指标都明显超标,我国有将近一半以上的矿区饮用水及相关水源放射性指标达到了3类的超标情况,在这种情况之下,不仅影响了百姓的正常生活,以及生命安全,也影响社会的发展。

3、安全与环境问题对矿业经济的影响矿业经济发展受安全与环境的影响。

(1)对矿业经济持续发展存在影响。矿业开发过程中,存在的自然灾害问题,以及环境问题都是一个长期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土地、水质等问题都需要长年累月的进行控制及管理这样环境才能得以缓解,而处理相应的问题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2)矿业开发对于矿业开采所在城市的影响。矿业开发不仅仅只是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与之相关的城市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长期的、间接的、整体的,这种影响会激起广泛的社会反应。如果防治灾害的不及时,不仅影响城市的安全,城市的发展及转型也会受到影响,而城市的未来发展受阻,矿业企业就算花再多的钱也是法弥补的。

4、实例

矿井水是煤炭开采而形成的地表渗透水。矿井水包括岩溶水、矿坑水、地下水。一般这些水都被广泛的使用于农田浇灌等农业所需。矿业开采过程中,如果矿井水处理不当,那么就会让那些高矿化的矿井水渗到地表水中,从而地表水被矿化,形成水生生物效益问题,从而导致鱼类及其它生物的死亡。同时酸性的矿井水不仅会损坏管道及设备,同时也会破坏地表及水体等,从而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及动植物的生长。

5、结语

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对于矿业资源需求增多,从而矿业开发也紧随其后全速发展。而在矿业的开发道路之上,不仅要了解安全隐患及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同时也要了解我国目前矿业发展的现状,从而建立健全体制改善问题频发的现状,让矿业开发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事业。

作者:王振宁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六地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