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诚信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诚信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诚信论文

诚信论文:基于人才成长的诚信教育论文

上课时,在展示这一材料、讲完基本知识点后,我提了一个问题“:徐砺寒的行为就像是一面镜子,对着这面镜子,我们应该扪心自问,问问如果是自己遇到这种情况,会做何选择?”只有少数学生大声喊出了“像徐砺寒那样做”,大多数人默不作声的在观望他人。这个结果有点出乎意料之外。原本我想,同学们准备了那么长时间,心灵得到了一定的净化,思想得到了一定的洗涤,会有很多人会像他学习的,结果只有少数人表达出来了。我接着又问“:假设那个车主不依不饶,依然要徐砺寒同学赔偿,那你会后悔留下那张纸条吗?”又一个问题,全班一片沉寂,连刚才仅有的一点声音都消失了。哦,原来道理只是道理,并没能转化为同学们的实际行动,哪怕连口头的表示都没有。这时,我很庆幸没有简单处理这个材料。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但又必须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

我告诉学生,世界上从来都不缺少美德,缺少的只是发现好人好事的眼睛!如果周围的人都讲道德,讲道德并不会付出额外的代价,那人们就会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相反,如果周围的人都不讲道德,讲道德会付出代价,人们就可能远离道德。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才成长凡事先计厉害,这样误读道德现实的直接后果就是给心灵打上“防火墙”,失去了基本的“道德自信”。于是我们看到,老人摔倒搀还是不搀,孩子被撞扶还是不扶,门前积雪扫还是不扫,这些原本不需要考虑的问题反倒成了“问题”。其实,同学们对这一事件的关注,都集中在对徐砺寒同学和车主身上,而他母亲和班主任的话语却没有得到重视。于是接着我让同学们去阅读徐砺寒母亲和他班主任的话语,引导同学们认识到,诚信社会的建设,不仅需要一个徐砺寒和一个好车主,更需要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并顺其自然地过渡到“诚信对公共关系、职业道德、企业和政府的重要性”上。同时告诉他们,不论为官、经商还是做人,都必须要坚持诚信,这样才能赢天下。正如徐砺寒自己所说“:自己做错了事,就应该负责。”

我们应该感谢徐砺寒,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整个社会好好上了一堂诚信课、一堂责任课。其内在的道德和修养显得愈发珍贵,也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正在人才成长的价值观。这样一种道德现实,再一次激发了我们的道德自信“:诚信中学生”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他能够做到的,我们也应能做到。让学生明白建设诚信社会是全体社会成员的责任,他们应该在这其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感动不如行动。从知识到情感再到行动,至少能够表达出行动的意愿,这也是这节课较大的收获,也希望有千千万万个徐砺寒式的同学不断涌现。

虽然《人贵诚信》这一课时结束了,但我以自己的方式继续关注着、传递着“诚信正能量”。我一直跟踪这一话题,一有新的报道就及时传递给学生。让人欣慰的是,此事在扬州无形中产生了一个“蝴蝶效应”,扬城不断出现“诚信字条”,从普通市民到保安、清洁工人等在岗人员,一场理解、感动的善举接力,一传十,十传百,从而传遍整个社会。而且“,扬州好人”的不断涌现,散发着一种强大的正能量。这一张张字条,从一种自发的行为,到职业的坚守,拓展至更广的范围。通过市民自觉自律,这样的正能量得到传递,将扬城“诚信之风”推向又一高潮。善举背后的“蝴蝶效应”是一种很强的凝聚力,我温暖你的手,你温暖他的手,所有人的手感觉到了温暖,然后,紧紧地拉在了一起;善举背后的“蝴蝶效应”也倾注着一种诚信原则和社会道德的力量,我信任你,你信任他,所有人都互助互信。

社会正能量应由诸多“小”构成。“小善”汇聚成“大爱”,感动催生了互动,增强了互信,促进了和谐,和谐则让人际关系愈加友善。在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善举背后的“蝴蝶效应”,并希望这种效应能在新一代青少年心中茁壮成长,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成长。

作者:吴志强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文津中学

诚信论文:我国企业会计诚信金融论文

1金融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1.1信息不对称。

通常情况下,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双方掌握的信息数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组织开展市场经济活动时,如果会计信息对称,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由于掌握相同的信息,对于虚假的会计信息都能容易地识破,那么就不会存在所谓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但是,由于制造会计信息的人能够参与公司的管理,可以控制经济活动的全部过程,进而更加地掌握企业的内部信息,在信息质量方面,占有的优势。然而,对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由于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依靠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信息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确保自身利益的较大化,在制造信息的过程中,会计信息制造者就会不履行诚信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使得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受到损害。

1.2利益驱动。

从根本上说,巨大的经济利益才是导致会计造假的根源所在。对于企业来说,通过向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国家管理机关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可以获得其信任,进而在投资、政策倾斜、核销贷款等方面,通常情况下可以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负责人可以获得职务、薪金等方面的利益;而会计人员通过作假往往可以获得相应的薪资,甚至占有升迁的机会等。

1.3会计制度的局限性。

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制订实施的会计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为:一是现有的会计原则为金融会计造假创造了操作空间。当前,权责发生制是确认财务会计的依据,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相应的应计、预提,以及待摊等项目,通过操纵相应项目的确认时间,在收入、推迟确认费用等方面,会计信息制造者就可以提前确认;在会计实务中,会计人员在职业判断的基础上建立稳健性原则,进而使得其主观随意性比较强,通过高估费用和损失、低估收入和利润,会计信息制造者很容易对利润进行操纵。二是会计准则的滞后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新的经济事项不断涌现,原有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难以适应当前的社会需要。此时,新的会计政策没有制定和颁布,进而出现“合规”的造假期。

2加强金融会计诚信建设

金融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需要加大会计诚信的建设力度,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一步维系金融企业的公信力,一方面完善立法,对制度进行改革,另一方面从自身做起养成诚信习惯。

2.1完善法制。

对于会计立法的性、惩戒性,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强化,进一步增加诚信缺失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会计造假者知难而退,进而达到事前控制的目的。

2.1.1在诚信方面增加立法,树立会计诚信的性,同时提升法律的社会地位。

目前,会计诚信问题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对于“会计诚信”的概念,在现行的法律条文中,还没有明确或者直接地提出。为此,需要制定专门的法规,进一步满足会计诚信或者信用建设的需要,一方面是整个社会的意愿和期望,另一方面借助法律的性,充分显现政府、立法和执法部门的决心。

2.1.2强化金融机构负责人在会计反假方面的法律责任。

在《会计法》中,明确规定:对于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其法律责任需要由本单位的负责人来承担,并且会计人员同样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为此,本文建议:单位负责人全部承担会计作弊责任,对于会计人员来说,不承担任何责任。这种设想的提出,其参考依据是:大多数会计作弊都是受各种外来力量的干预,并非会计本身意愿。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如果会计人员擅自作假,进而触犯法律,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单位领导需要承担用人失察、监督不力等责任。

2.1.3建立健全会计制度,完善审计体系。

金融业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独立专门的审计系统,监管会计作假行为,其实施流程为:建立健全独立的金融审计体系。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需要独立出现的审计部门,将其设成独立的机构,并且垂直管理审计机构的费用、人事、工资、组织关系等。通过责任追究制对其审计事项进行管理,对于经过审计的事项,无论何时出现问题,原审计人员、领导等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2.1.4对金融会计工作加大监督力度,提高检查效率。

对于管辖范围内的会计工作,在监督、检查和指导等方面,上级财会或内审等职能部门需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对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突发性、普遍性问题进行及时的预防和纠正。在监督检查会计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恪守原则,明确现场监督检查的责任,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划分相应的责任。在组织开展检查工作时,需要落实责任人,重度重视整改工作,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将经济处罚与道德惩戒进行结合,对于检查质量给予高度关注。

2.1.5组织建立金融会计监管委员会。

在美国,为了进一步监管金融会计行为,在受到会计丑闻冲击后,成立了相应的会计监管委员会,并且将非会计界人士引入专业监管架构中,担负监管审计重任。为了确保我国金融会计业的持续发展,我们可以吸收借鉴英、美等国的做法,建立金融会计监管组织,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树立金融会计的良好形象。

2.2加强金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在日常工作中,金融会计行业需要大力培养职业道德,对金融业会计的诚信度进行巩固和强化,同时对于金融企业利用会计职业判断弄虚作假的行为进行规避,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于金融会计行为,需要建立诚信档案。所有金融机构的会计从业人员、领导等都是诚信档案的对象,通常情况下,记录的信息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守信信息、提示信息和警示信息。对于会计人员的基本情况、在诚信方面的表现及行为等通过档案进行记录。在具体实施会计档案的过程中,需要对诚信档案进行动态的管理,金融会计学会对各金融系统上报的信息进行汇总,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各单位所报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如实提供诚信信息和相应资料,同时确保所报信息、资料的真实性,这是相关人员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2.3营造良好的金融会计诚信环境。

对于金融会计行业来说,需要营造诚信的氛围,积极营造诚信的社会道德环境,巩固和强化行业诚信,进一步确保金融市场的持续发展。

2.3.1用人要坚持诚信。

对于金融业来说,具备良好职业判断力的会计人员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现在,对于会计人员的使用,一些单位判断人员的好坏以是否“听话”为标准,这种用人导向在一定程度上严重扭曲了会计职业。对于会计人员的品质,诚实本分是必须坚持的原则。在聘用会计人员的过程中,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诚信的人是,一个人专业能力再强,如果缺少诚信,任何企业是不会聘用的。

2.3.2发挥诚信示范作用。

在人员素质方面,对于金融系统来说,具有高尚会计职业道德品质的会计人员是金融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因此,金融行业需要将具有高尚会计职业道德品质的会计人员的事迹收录到教育培训教材中,进一步对会计职业道德观念、道德标准等进行具体化、人格化处理,强化教育培训的感染力。通过大力宣传先进会计人员的事迹,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化管理,进而培养会计职业道德。另外,高度重视舆论的作用。舆论在道德行为方面,可以激发会计人员潜能,同时能够防止出现诚信缺失行为。借助社会舆论,在会计领域,净化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外部环境,不断提升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

作者:高露 单位: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诚信论文:高校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教育论文

一、高校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教育,以人文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加强如今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诚信教育,立德树人;是我国高校教育综合改革领域的重要方向与基本导向。诚信是一个人的诚实性和信用度,体现出了其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会计专业大学生由于其将来从事工作的特殊性,加强法制教育、诚信教育至关重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立德树人也是如今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基本导向。对于高校会计专业的大学生来讲,其不仅仅应该熟悉、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更应该不断提升自身修养,树立较高的道德品质,强化职业素养,增强诚信度。加强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其适应于社会主义经济市场规律的职业道德。

二、高校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

1、会计专业大学生缺乏诚信教育的文化环境

大学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育基地,实践中只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与研究,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职业道德、诚信程度的教育与培养。由于受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长期培养的是专业性人才,只注重掌握具体岗位技能的工作人员。如今,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逐年严峻的主要原因之一与会计专业大学生培养目标的缺乏息息相关。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大学课程的设置基本都是专业课程,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忽视了与职业相关的道德教育、诚信教育,没有把大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任务中来。

2、会计专业大学生教育缺乏科学的体系

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现在大多数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都是以会计专业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国际会计、审计等为主。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职业道德的教育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这种教育教学的环境中培养出的大学生难以适应如今社会的发展。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实践中,大多数老师仍然采取“满堂灌”的方式,这种方式难以使学生重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及重要性。如何充分利用实务演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与主动性,提高大学生对于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高校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相应措施

1、优化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诚信教育的文化环境

高校是人才输出的摇篮,同时是职业道德教育、诚实教育的主要课堂。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优化高校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诚信度至关重要。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思维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显著的育人功能。、高雅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校园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侧面反映,对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科学体系,需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思想的指导,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快速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品位。通过高校文化建设来促进会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培养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增强高校会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吸引力,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加强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与道德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校风学分建设、治学、创造精神的培养,可以反映出高校的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在促进学风与校风建设的同时,要发展先进文化的思想的建设,坚持舆论导向的正确性,建设和谐、正确的高校校园舆论氛围。其次,加强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文化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方向与信念的体现,培养蓬勃向上、勇攀高峰、勇于创新的精神就要加强制度建设,通过科学完善的制度,形成压力,增加动力。只有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才能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营造一种开拓创新的氛围,保持千帆竞发的竞争态势,在公平、和谐的竞争环境中逐渐培育会计专业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2、优化高校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典型实践环境

实践性课程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会计专业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在实际中逐渐培育大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高尚情操。优化典型实践环境是优化高校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为了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必须走出课堂接触实际操作,亲自体验,不断感悟与提高技能。典型实践环境包括通过对典型场景的参观、典型人物的访问调查和教育过程、内容融合所酿成显示的特殊氛围。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才能将理论转化为自己真正的技能,将感性认识深华到理性认识。可以考虑设置一些到相关单位实习、聘请专家到课堂讲座形式的专门课堂,提高会计专业大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在实践的过程中强化对诚信的重要性。

四、结语

提高会计专业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与程度,增强其职业道德水平,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有利于增强会计专业大学生的职场竞争力,有利于会计行业的廉洁自律建设。

作者:陈晶龙 单位:西安思源学院

诚信论文:高校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论文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们的学术界也逐步迈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形势,而研究生学术论文的抄袭造假、数据信息的恶意篡改等学术不诚信行为也愈演愈烈。有报道称,从2000年至2010年,仅被举报的高校学术不端事件就达到900多例,有学者还指出,这仅仅是高校学术不端现象的冰山一角。还有一篇文章就曾经披露,“54%的研究生在及时篇论文完成过程中,有‘剪刀加浆糊’的拼凑行为。”这些行为损害了高校研究生在学术界的声誉,阻挠了学术创新的健康发展,对高校学术界带来了一系列的不良影响。研究生学术诚信研究是一种科学活动,科学精神的本质在于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和勇于创新,研究生学术诚信发展要求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坚持科学精神。而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抄袭剽窃是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的。学术不诚信行为的屡见不鲜也开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心中国学术界的未来。对高校学术诚信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了解高校研究生学术诚信的、深入的了解,对完善高校学术诚信建设有重要意义。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危害

1、数据、信息的恶意伪造、篡改

有一项调查问卷,其中一题为:“在学位论文的试验中,因时间紧迫,修改一下试验数据可以拿到学位,而按事实可能拿不到学位,你想改还是不改?”,结果想改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33%。由此可见,对于研究结果中的数据和信息等的恶意篡改的现象,在研究生中非常的普遍。众所周知,一项实验的过程是非常漫长和痛苦的,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可能存在结果失败不停的需要修改实验方向和方法。实验结果对实验者本身来讲就如同辛苦孕育出来的孩子,实验者本身对它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时间。而那些对于实验结果有偏差,却又不愿意再花时间和精力去调查、研究、修改方案的研究生来说,直接修改别人的数据和信息则成了一个看似通向成功的捷径。然而,这样的做法,一是对于实验者本身极大的不尊重,二是对于“学术诚信”极大的藐视和挑战。同时,也不利于篡改者本人的成长和成才,有百害而不一利。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那些没有认真进行实验、没有认真进行数据分析而篡改他人劳动成果的人,根本就不符合科学研究的精神,也背离了人类共同体科学研究的初衷。他们不但不能为人类学术的共同进步贡献力量,反而成为坏了一锅汤的老鼠屎,拖了学术进步的后退。

2、学术论文的抄袭造假

近年来,关于研究生学术造假的报道日渐增多:《新快报》2012年4月19日报道了武汉理工大学廊坊硕士班大批学院涉嫌造假;《中国青年报》2008年4月22日报道了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女博士论文中存在数据造假行为等。W•布劳德和N•违德曾估计:“每一个大作弊者被揭露出来,就会有一百多个累死的大作弊者逍遥法外,而每发生一起大作弊,就会有一千来起小作弊得逞。”由此可见,更多的研究生的学术造假行为还没有得到揭发和公布,研究生论文的抄袭造假行为已经变得非常的普遍。研究生论文的抄袭造假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用“剪刀+浆糊”方式进行简单拼接的;有将外文资料翻译成中文据为己有的;有将别人的部分成果细小就改的;更甚者有直接照搬别人的整篇文章。

3、一稿多投

一稿多投,主要是指研究生把自己在读书期间完成的各种小论文同时投到多个期刊、杂志社,期刊、杂志社没有在一定时间发回用稿通知时,又会把论文改投到其他期刊、杂志社的行为。很多研究生都认为一稿多投可以提高他们的投稿效率,避免因投稿未成功而带来的时间成本,是一种策略。一稿多投可能引发一稿多发,一稿多投在当前研究生看来并不是多么不道德的事情,这是学术认知的缺失,同时也说明高校学术诚信教育与学术规范道德教育的不到位。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一稿多发可能引发的登稿期刊和杂志间的知识产权纠纷问题。“让他们认为有多家杂志,登记成果时只取一家则不存在违规问题”。以上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学风建设、影响了研究生自身的成长和成才,阻碍了他们自身在学术上的发展并且给学术界造成了非常不好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引发大规模的诚信危机,加剧社会风气的败坏,影响我国科学创新的发展。

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1、社会大环境急功近利、浮躁之风的不良影响

近年来,社会很多不良风气日渐严重。学术界受到“急功近利”,“浮躁之风”的影响特别严重。再加上,大学是一个开放性的环境,和社会大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很多研究生避免不了的受到不良影响,摒弃了前辈们踏实苦干的优良品质,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走不良捷径,甚至不劳而获。特别是在看到别人通过这些手段暂时性的获得一些不法利益后,自己更是蠢蠢欲动。

2、研究生培养制度的不健全

众多高校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对于毕业都会有方面的要求。比如规定必须发表有SCI或核心杂志的论文多少篇,并要求有创新性研究结果,等等。此外,高校过重的科研任务,也使得一部分导师把研究生当作完成实验任务和撰写论文的“廉价劳动力”,为了及时完成导师交代的任务,为了能顺利毕业,为了个人的某些利益,部分研究生也会铤而走险,做出一些违背学术道德的事情。显然,必定是一项衡量研究生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但是这不应该是的标准,不应该把的作用扩大化,而使得其成为评价研究生是否合格,是否能顺利毕业的标准。

3、学校学术道德教育的缺位

现在我国的很多高校,依然是“应试教育”当先,一切向成绩和科研成果看齐,忽略了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虽然也有不少高校开始尝试进行素质教育,但是高校在增设了提高人文素质方面的课程的同时,忽视了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再加上研究生们从小在父母和老师的“保护伞”下长大,没有真正形成自己固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使得研究生对科学道德规范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在道德规范和内容上产生了困惑,很难在平日里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4、导师言传身教的失误

最近几年,关于高校教师、教授等学术不诚信的报道也非常之多。如:《华夏时报》2006年3月27日报道了清华大学教授刘辉教授涉嫌学术造假被撤职解聘;《现代快报》2009年7月7日报道了浙江大学副教授贺海波论文造假;《南方都市报》2009年7月7日报道了郑州大学贾士秋教授因造假被免职等。导师本应该是研究生专业知识的传道解惑者,是研究生为人处事的模范榜样。可越来越多的导师们,不但没有肩负起做榜样的责任,反而自身学术道德败坏,给研究生带来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5、学生自身价值观念的错误和学术能力的缺乏

研究生,象牙塔里的佼佼者,学术共同体的潜在力量,应该是以科学研究、求实创新为目标。但是纵观现在的高校研究生,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本科毕业时过重的就业压力,无法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因此而选择读研究生。读研的目的不是为了科研和深造,而是为了躲避就业的压力,或者混个研究生的文凭去找一个相对较好的工作。他们的自身价值观念就存在错误的地方,因此更容易变得急功近利,出现学术不诚信的行为。此外,现在研究生的学术能力也变得比较匮乏,一方面是由于扩招,导致各高校研究生数量的增加,这势必也会引起研究生质量的下降;另一方面,导师带研究生数量的急剧增加,而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对研究生在科研、学术上的指导势必也会不如从前。自身学术能力的缺乏也会导致研究生们铤而走险,做出一些学术不诚信的行为。

四、加强研究生学术诚信的建议和对策

1、加强研究生新生入学的学术诚信教育。

研究生学术诚信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从新生一开始就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扭转他们对学术诚信一贯不重视的态度,这样在后期和撰写毕业论文的期间,才能更好的避免他们出现学术不诚信的行为。

2、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

我国现行的研究生培养制度,过渡的依赖论文的发表,甚至将论文的发表作为研究生是否能毕业的衡量标准。诚然,学术能力和学术成果对一个研究生来说必须是重要的,但是仅用这一单一的方式来衡量,忽略了科学本生的求实创新的目的,容易滋生盗用抄袭等不良现象。应结合研究生日常表现,在科研工作中的表现等来制定一套完善的研究生培养体制。

3、加强研究生导师自身学术诚信建设。

导师在研究生学术研究方面和学术诚信道德规范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研究生潜移默化的学习对象。而现今越多越多的导师学术不诚信事件,给研究生们造成了非常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各高校应该加强研究生导师的自身学术诚信建设。首先,在教师申请成为导师的时候,就应该形成一套严格的审批制度,对于那些曾经出现过学术不诚信、甚至某些道德上出现过问题的,应该一律审核不通过。其次,在对于成为研究生导师的老师的每年考核上,应该加大学术诚信的监管,若出现相关负面事件,应即使取缔其继续担任研究生导师的资格。高学历人才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和建设的重要力量,而高学历人才的学术诚信和道德品质更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只有重视并加强了高校研究生的学术诚信教育,才能让高校持续性的为社会输送真正有价值的人才,为我国的繁荣和富强提供有力的后备保障。

作者:何玫 单位: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诚信论文:会计教学中诚信教育论文

一、会计诚信教育的内涵

会计诚信是社会经济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传统“诚信”历年的发展与延伸,它是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要求会计人员立足会计实践,在教育和学习中形成诚信的道德情感,并促进诚信人格以及世界观的塑造。然而我国目前会计诚信还相当缺乏,信息失真现象大量存在,这对严重制约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因而从教育入手,加强会计专业教学中的诚信教育渗透,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成为我国会计界乃至经济界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会计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由社会的会计诚信现状决定。

当今社会正面临着市场经济的改革,会计行业的法律制度与行业准则还不够完善,因而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下,诚信缺失问题变得非常严重,很多企业出现账实不符,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的现象,通过编造和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等手段,以达到转移国家财产、偷逃税款、粉饰业绩包装上市的非法目的,某网做过一个相关调查,问:“如果让你做假账,你是做还是不做?”很多会计专业人员回答:“如果能生存,做”、“如果有利润,做”,可见利益的驱动是整个会计行业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而这些问题对于即将进入财务、会计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具有非常直接的影响,所以如何在教育中渗透诚信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国家学校会计专业教育所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是由学校会计诚信教育现状决定。

我们现在所开设的专业课所讲述的内容都是“会计核算、分析、检查”的方法,主要是在于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养,而很少涉及到对学生诚信的教育,以致出现了不少有才无德的人,很多专业非常过硬的学生进入到会计工作岗位之后,运用自己的能力做危害社会的事,所以诚信教育最适当的时机就在于会计从业人员的启蒙教育阶段,一旦将这种职业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那么无论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上升到什么层次,公众的利益都会得到保护。

(三)是由学生的会计诚信现状决定。

我国教育体制和经济体制都正在进行深化改革,社会对会计专业学生需求量不断增加,学校的招生也在不断增加,然而学生的素质却良莠不齐,其中很多都存在诚信缺失的问题。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时,其中对“今后工作时,老板要你做假账怎么办?”只有20%的学生回答:“坚决抵制”;而选择“不知怎样办”的占47%;选“愿意做假账的”占39%。如果让这些没有诚信观念和相应职业道德只有专业技能知识的学生加入会计行业,产生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对财会专业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己经刻不容缓。

三、会计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的策略

(一)完善课程体系,加强会计诚信的理论基础。

在传统的教育中,会计只是被单纯地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学科,鉴于其自身的特点,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会计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教育,因而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是会计核算、会计学原理、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主要内容都是集中在专业理论和实际操作方面,而企业对于就业者专业能力的重视更进一步加强了这种课程设置的稳固性,而对于个人诚信、品德方面的培养相对缺乏,而这正是关系到个人成长、企业发展以及行业运行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会计教学过程中,必须增加诚信教育课程,在专业和品德之间寻求平衡与结合,比如在专业课之外还需要开设《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诚信教育》等课程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诚信教育课程,通过规范、系统、有计划的教育,从正面将诚信意识灌输到学生心中。

(二)运用案例教学,丰富诚信教育的课堂形式。

会计学是一门具有很强实操性的课程,它有着非常普遍的实践案例和现实基础,然而在传统的会计教学中,大部分老师都还是以国家的教学大纲为参考,以书本教材为主要的讲解内容,然而一般的教材存在着内容老旧、更新速度缓慢、理论性太强而实操性太弱等缺点,这阻碍了学生思考、分析、判断能力的发挥,也削弱了学生的职业诚信素质意识,降低了学生的执业水平和诚信素质水平。因此,在会计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跳出教材的束缚,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在现实的会计行业或者自己以及身边的会计工作中寻找合适的案例,还可以及时利用各种新闻媒体的真实案例,弥补课本知识的不足,以强有力的实例引起学生对诚会计诚信教育的认同,加强自身诚信素质的意识。

(三)重视德才兼备,增加会计教育的德育渗透。

国家间、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在于人才的竞争,而人才不仅是在专业方面具有过人的本领,更需要有正确的道德观念,时代真正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朱镕基曾指示: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这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和很高的期望,其中重要的是要重视诚信。在学校会计专业教学中,要从素质教育入手,重视会计业务技能培训与会计诚信教育的平衡和有机统一。首先,“才”是会计人员搞好会计工作的重要条件,会计是一门操作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专业知识是会计人员的基本技能,也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从业知识,所以加强会计基础、财务管理、财务制度、管理会计和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课程的教学非常重要,它将直接决定学生未来的工作去向和在工作中个人能力的发挥情况;其次,“德”是会计人员搞好会计工作的根本要求,中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它具有一种法律法规以外的无形约束力,对于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具有引导和约束作用,在会计教学中可以进行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教育,也可以开设专业的诚信道德教育课程或组织相关讲座,不断提高学生的诚信素养;,才与德是紧密结合的,二者缺一不可,所以在教学中要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在共同作用下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会计人才。

(四)改变考试方法,完善会计教学的评价体系。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是应试教育,教育体制决定着考试方法,而考试方法则极大地影响着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点,在以往的会计考试中,一般都有填空、名词解释、简答题,并且它们所占比重达到40%左右,而这些题型主要是考察学生对于教学知识的熟悉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是死知识,学生的个人判断、思考、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得到发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情况改变考试方法,适当减少死记硬背型的题目,增加发挥学生个人优势,体现学生个人道德判断能力的题目,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既能够很好地巩固已经学习和掌握的会计专业知识,又能够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剖析找到问题背后存在的诚信缺失情况,并且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这进一步强化自己的会计诚信意识,在反复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诚信是做人的最基本准则,是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规则,而会计诚信则是会计行业内最基本的行为规则之一,它对保障市场经济秩序、规范商业行为、提高个人职业道德修养以及实现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了解会计诚信的科学内涵,认识其重要性,并研究在会计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的策略和方法,有助于正确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诚信为本”的职业人格,为他们进入社会工作岗位,形成正确的职业判断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朱旋 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

诚信论文:大闸蟹诚信品牌建设信用管理论文

一、建立信用管理体系,打造大闸蟹诚信品牌的必要性

建立大闸蟹信用管理体系,既符合现实环境要求,又符合行业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政府主管部门、监管部门以及行业协会对诚信建设高度重视,正在推进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性、指导性、法规制度等文件。因此,建设大闸蟹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具备政策基础,也能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1.大闸蟹市场经营秩序亟需信用管理体系的规范约束

上海大闸蟹市场是输入主导型的消费市场。地产大闸蟹不足10%,90%依靠外来供应。据统计,每年大闸蟹消费量在5.5万吨左右,为全国产量的10%左右。国庆黄金周消费就达5000多吨。上海的大闸蟹以江苏为主,近年来,湖北、安徽、江西、湖北、山东等省的大闸蟹通过不同渠道进入上海,数量明显上升。2013年,上海铜川水产市场全年大闸蟹销售量约2916吨(均价120元/kg),约占总交易量的2.74%,在铜川市场水产品交易大类中排在第9位。大闸蟹除了本地销售外,还从上海走向全国各地,出口到港澳台地区和日本、东南亚等国,年出口量达1100吨。上海强大的消费和流通能力,是各地大闸蟹主产区追逐的热点区域,加之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网购大闸蟹也成为流行趋势,市场竞争逐年加剧。建立大闸蟹信用管理体系,可以规范行业秩序,促使行业在自律中不断成长,从而,将大闸蟹市场纳入规范化发展道路。

2.大闸蟹企业亟需借助信用管理体系的凸显自身优势

大闸蟹是消费者喜爱的时令性水产品。每年9月中旬至中秋国庆及时拨蟹上市,蟹价逐步走高;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需求量明显增加,但是阳澄湖、太湖、固城湖、洪泽湖、宝应湖、长荡湖、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微山湖、梁子湖等近20多个湖区的蟹集中上市,蟹价走低。此时,蟹质最为鲜美;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上市量减少,蟹价会再度回升;12月后至春节前后,好蟹价格坚挺。越来越多大闸蟹经营企业认识到大闸蟹行业的优厚利润和发展空间,尤其是2013年“三公消费”限制令出台后,大闸蟹公款消费剧烈下滑,导致大闸蟹行业内部洗牌,企业面临较大压力,逐步加强自律意识,并希望在市场竞争中凸显自身诚信经营的优势。建立大闸蟹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有效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积累企业的信用,提升大闸蟹企业诚信经营的优势。

3.大闸蟹销售亟需通过信用管理体系进行社会监督

大闸蟹是高价格活体水产品,难以通过蟹扣、戒指、原产地和二维码防伪等技术手段实施社会监督,还要靠信用管理来保障。从事大闸蟹经销的很多是中小企业或个体户,信用管理体系不完善,养殖、生产、收购、销售和交易信息易脱节,大闸蟹暂养、捆绑包装、品质监控、冷库仓储、冷链物流、鲜活度管理的差异,导致消费者对大闸蟹经营中的以次充好、以死充活、短斤缺两,甚至仿冒产地、品牌混乱、价格虚高、不履行保障的经营行为十分不满。2014年1月,上海市消保委“网购大闸蟹社会监督工作情况通报”,披露16件网购大闸蟹商品中,有14件存在1.17%到20.84%不等的重量缺损。此外,还发现商品包装破损、拒不提供发票和不按约定供货等情况。曾经的“洗澡蟹”、“纸螃蟹”也是一个很好的印证,大闸蟹一度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因此,建立大闸蟹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势在必行,可有效发挥信用信息的作用,实施社会监督大闸蟹销售。

二、建立信用管理体系,打造大闸蟹诚信品牌的意义

大闸蟹行业建立信用管理体系,打造大闸蟹诚信品牌,有利于规范市场、引导大闸蟹企业诚信经营、加强社会监督,更重的是对于大闸蟹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企业自身持续发展、大闸蟹市场的公平竞争等具有重要的积极的影响。

1.建立信用管理体系,营造大闸蟹市场良好氛围

大闸蟹行业建立信用管理体系,强调提高企业自律行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引导促进、明显提高上海大闸蟹经销企业行业自律、诚信经营意识,增强大闸蟹行业诚信度。形成上海大闸蟹市场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和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有效提高企业自律行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带动整个大闸蟹市场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吸引更多的大闸蟹企业自愿加入诚信企业行列,提高诚信企业的数量,扩大诚信的覆盖面。大大提高大闸蟹出口企业在诚信企业中的比例,提高大闸蟹出口量。扩大诚信企业中经营大户,增加大闸蟹销量在整个批发市场的比例。

2.建立信用管理体系,促进企业自身持续发展

大闸蟹行业建立信用管理体系,要求经营企业加强自我约束,促进规范经营,讲究信用、服务保障,从大闸蟹进货源头把好商品质量、诚信销售和服务质量,促进大闸蟹经营企业步入价格合理、品质提升、品质优价等的良性循环,大闸蟹成本不断降低,大闸蟹销售看好,提升企业销量。推动企业销量的持续上升。同时,带动行业兑现诚信保障,自觉接受消费者、业界同行和新闻媒体等通过信用管理平台的监督,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选择诚信经营企业的产品,从而切实落实和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3.建立信用管理体系,促进大闸蟹经营品牌发展

大闸蟹行业建立信用管理体系,强调推荐上海大闸蟹经营企业重视商业品牌。从而,可以促进大闸蟹经营企业自觉践行主体责任和诚信守法义务,逐步培育大闸蟹经营品牌,引导消费市场。建立的管理制度,注重引导经营企业,在大闸蟹销售中,不要只关心销售产地品牌,而是要从大闸蟹产量情况、气候变化、产地资源情况等考虑,注重发展企业的商业品牌,更重要的是要从企业长远发展考虑,逐步向服务品牌深化,进步到人性化服务的理念和更高层次的蟹文化内涵。同时,大闸蟹行业建立信用管理体系,从服务社会、培育消费市场的角度,引导消费者养成买蟹找品牌,讲服务的习惯,转变买蟹一味追求个别湖泊大闸蟹的传统观念。

三、探索建设信用管理体系打造

上海大闸蟹诚信品牌的操作思考10年来,上海水产行业协会开展推荐上海大闸蟹诚信经营企业活动积累不少经验,为建设大闸蟹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奠定扎实基础。结合大闸蟹行业自身特点,试点建设信用管理体系,形成初步的操作思路。

1.制定大闸蟹信用管理制度

大闸蟹企业经营行为需要借助大闸蟹信用管理制度去约束。根据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制定大闸蟹信用管理体系,建立系列化、可操作的信用信息协调。制定和实施大闸蟹企业信用申报制度,大闸蟹信用评价制度,公示和跟踪管理制度,信用查询和投诉处理制度,建立信用信息电子档案。确保上海大闸蟹行业信用信息的公开、公平、公正,有效管理大闸蟹行业和市场的运行环境,着力推动大闸蟹诚信建设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

2.建立大闸蟹信用系统平台

在推进大闸蟹行业、企业和地区信用建设中,应建立大闸蟹信用系统平台。整合和应用行业信用信息,以信息化管理和应用技术为支撑,形成大闸蟹企业的信用信息申报、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信用查询、信用公示、信用管理和行业的推荐诚信经营活动系统等等,搭建信用网络统一平台。上海水产行业协会开展大闸蟹诚信建设十年的基础资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都可作为系统开发、完善的依据。届时,大闸蟹企业信用信息在平台上申报、更新、维护,行业协会及有关批发市场在平台上指导、管理、监督,引导消费,消费者者在平台上查询商家,挑选大闸蟹或投诉等等。

3.建立大闸蟹数据库和档案

建立的大闸蟹信用系统,进行流程优化和完善数据库信息,应该有层次逐步推进。可以率先在协会大闸蟹会员企业范围内试点,充分利用协会会员资源,开展申报征集信用信息,加强信用信息的采集、、维护和管理,通过大闸蟹信用网向社会公布,逐步推广到水产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标准化菜市场、餐饮酒店、连锁网点、专卖店、商超及电商等大闸蟹经营者,从而建设覆盖全市大闸蟹信用系统数据库,使数据库成为一个信用信息、内容完整、更新及时、能反映一个城市或地区大闸蟹企业的基本情况、人员信息、经营状况、良好记录和失信行为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并建立诚信档案。最终实现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创建大闸蟹市场诚信守法的运行环境。探索建设信用管理体系,打造上海大闸蟹诚信品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消费者以及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推动。希望,在主管部门指导下,上海水产行业协会通过努力,加快上海大闸蟹诚信信用管理体系立项、早日实施,使上海大闸蟹诚信品牌更上一层楼。

作者:郝博浪 单位:上海水产行业协会秘书处

诚信论文:独立学院学生诚信教育论文

一、独立学院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及特点

(一)学业诚信方面

大学生学业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考试作弊、毕业论文造假等方面。由于独立学院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较差,自我监控能力不强,因此他们对于大学学习更加难以适应。这一情况造成独立学院学生面对考试或毕业论文设计等硬性学业任务时感到更加困难,不少学生寄希望于通过非正当手段完成学业,并由此使得独立学院学生中更容易形成不讲学术诚信,功利至上的不良风气。因此,独立学院学生对学业诚信问题往往不以为然,有的学生甚至理直气壮的认为考试作弊、论文造假是合理现象。

(二)就业诚信方面

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主要表现为在求职过程中伪造证书、篡改成绩等。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对严峻,与普通本科生相比,独立学院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更处于劣势。出于对就业胜算的考虑,有些学生为往往会采用伪造获奖荣誉证书、篡改求职简历成绩等手段。对于这些现象,不少独立学院学生表示理解,认为这也是迫不得以。另一方面,为由于一些独立学院片面追求就业率,对学生就业诚信问题态度暧昧,进一步强化了本校学生对就业诚信缺失现象的合理化认知。

(三)社会诚信方面

大学生社会诚信问题涉及面较广,比较集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奖(助)学金评定、恶意拖欠学费、人际交往失信等方面。独立学院一般为民办或民资公办学校,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学生的学费,同时由于政策落实不同,独立学院学生的奖(助)学金授予项目也较普通本科院校更为稀缺。因此,独立学院学生恶意拖欠学费、伪造奖(助)学金申请文件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学生表示反感,但当自己面对这些问题时,有些学生往往言行不一,降低对自己的诚信要求。综上所述,独立学院学生的诚信缺失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业诚信方面,就业诚信和社会诚信方面也有所体现。就其特点而言,独立学院学生更容易将诚信缺失现象合理化,从而使得他们对自身的诚信要求降低,对自身的诚信缺失行为也更少表现出羞耻感和负疚感。

二、独立学院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总体而言,独立学院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有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两方面,这两方面原因又互相影响,互相作用。

(一)内在原因

独立学院学生诚信缺失的内在原因主要是学生自身因素。总体而言,独立学院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与普通本科生差别不大,能力方面与普通本科生相比也无明显差异,但在学习经历方面独立学院学生相对普通本科生挫折较多。因此,独立学院学生在学习方面自信心较差,挫败感较强,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往往不愿负出艰苦的努力,而是寄希望于通过不诚信的手段完成学业。另一方面,由于独立学院的办学层次和社会评价普遍低于普通本科院校,许多独立学院学院学生无法理性看待这一落差,很多时候表现出自我评价较低,自卑感较强等心理特点,从而更容易降低对自身行为规范的要求。因此在对待诚信问题时,许多独立学院学生诚信标准偏低,诚信观念淡薄,对诚信缺失现象态度暧昧,对自身的不诚信行为也更倾向于合理化的解释和开托。

(二)外在原因

独立学院学生诚信缺失的外在原因主要包括学校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总的来说,学校因素也是社会环境因素的一部分,但由于学校是学生直接接触且有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因此这里将学校因素与其它社会环境因素分别加以讨论。

1.学校因素

独立学院一般为上世纪初开办的第三类本科院校,大多数独立学院办学历史较短,办学经验尚不丰富,且在一定时期内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因此,不少独立学院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不够重视,客观上纵容了学生的不诚信行为。事实上,大多数独立学院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也深为反感,并希望能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管理。但在处理具体问题时,不少学校显得投鼠忌器,担心管的过严会影响学生的就读意愿,从而影响生源数量。另一方面,加强学生诚信教育也涉及到一定人力物力的投入,在一些学校看来这是“得不偿失”的举措。总之,许多独立学院限于一些主、客观条件,对学生的诚信教育难以达到理想状态,客观上使独立学院学生的诚信缺失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2.社会环境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新形势下国家发展的必然选择。但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也出现了功利至上,不讲道德的不良风气,并在广大高校学生中产生了消极影响。作为教育产业化的产物,功利主义思想在独立学院学生中也颇有市场,功利主义者往往只重个人名利,不顾社会规范。在对待诚信问题上,有些学生认为只要能达到目的,诚信与否并不重要;有些学生则认为诚信虽然重要,但无法带来直接效益,因此在面对现实问题时依然按造功利原则行事。此外,社会上的一些诚信缺失现象也为学生的不诚信行为提供样板,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从年龄层面来看,独立学院学生正处于自身社会角色整合的重要阶段,社会风气的好坏对他们的人格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社会不良风气的改善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对于学生的诚信教育,学校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三、独立学院学生诚信教育的实现路径

诚信缺失问题难以解决,直接原因是某些个人或团体通过不诚信行为能够获得短期利益。但从长远来看,不诚信行为的泛滥会造成社会信用体系的崩塌,最终还是会损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许多独立学院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以盈利为办学目的,但作为学校毕竟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因此,开展针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也应该是独立学院的重要工作之一。具体的工作思路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思政教育层面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传统形式,独立学院学生的诚信教育可以作为学院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加以开展。由前文所述,独立学院学生学业诚信缺失主要的原因是在学习上自信心不足及自卑感较强。以学院思政工作为平台,开展旨在提高学生自信的心理辅导和心理训练,有助于独立学院学生提高自我评价,增强完成学业的信心,从而使他们减少对不诚信学术行为的依赖,逐渐形成依靠自身努力完成学业的正确态度。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院校都设有专门的学生工作部门,并承担相应的思政教育工作。因此,在思政教育层面开展学生诚信教育工作不需要太多的额外投入,实际操作的可行性较大。

(二)学校管理层面

在学校管理层面开展学生诚信教育,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规范学生的诚信行为,并对学生的不诚信行为给予一定的处罚。从长远来看,如果放任学生的不诚信行为,会造成学校教学质量不断下降,最终损害学校的根本利益。因此,独立学院学生诚信行为规范和相应奖惩条例必须得到落实。同时也要注意,针对学生的行政管理始终应该围绕教育目的,而不是片面追求管理效果。因此,针对独立学院学生诚信行为的管理要与相应的思政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接受规范管理的同时增强诚信意识,在思想上摒弃对不诚信行为的错误认知。

(三)学生自身层面

由前文所述,独立学院学生的不诚信行为主要受学校和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同时由于自我评价和社会期望较低,独立学院学生对自身的诚信要求往往偏低,自觉提高诚信意识的难度较大。因此,独立学院学生的自我诚信教育应该以学校思政教育和有关行政管理规范为基础,在这些外力引导下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诚信观,从而自觉遵守诚信行为规范。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学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诚信教育工作,认真学习有关诚信行为的管理规范,不断内化诚信意识,最终实现自觉的自我诚信教育。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独立学院学生诚信教育的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诚信教育应以学生易于接受的引导式教育为主,尽量避免学生反感的说教式和强制式教育。同时,学校诚信教育要不断潜移默化,最终实现学生自觉的自我诚信教育。

作者:陈志诚 卢兴华 单位: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

诚信论文:国内外大学生诚信教育论文

一、国内外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分析

(一)关于国外对大学生在诚信教育方面的现状分析

一些发达国家很早就意识到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诚信不仅仅是个人素质的表现,而且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在日本诚信教育陪伴人的一生,通过家庭诚信教育,从小就给孩子灌输诚信的观念,而且绝大多数的用人单位将诚信列为经营和用人标准,整个社会对不诚信的行为,都很鄙视,并且有相关的法律来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日本还调整了学校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提高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地位。其后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将“道德时间”设为必修课。美国则应用诚信准则作为美国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的基本准则,美国教育更在诚信准则的基础上建立了大学生诚信制度。根据所制定的诚信制度,美国大学都会让新入学的大学生签订诚信准则,并且由各大学中德高望重的教师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学前诚信教育,使这些大学生重视诚信,遵守诚信准则。而在德国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在很多的课程中都有所体现,如德国的伦理学、神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等。不论是政府、学校还是其他职业都制定了严格而缜密的考试规章制度,所有教育计划中的必修课程考试不能“挂科”,否则不能顺利毕业。国外的一些教育做法值得我们思考,其共同点包括政府、教育主管单位和各个高校在内的全社会都重视诚信教育,方法虽然有所不同,但都会使大学生意识到诚信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健全了诚信体系。国外还利用宗教信仰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例如,有宗教信仰的西方发达国家会利用学校开设一些有关宗教信仰的课程,这样可以通过宗教势力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灌输宗教信条,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待商榷。

(二)我国对现代大学生在诚信教育方面的现状分析

我国需要更进一步地了解和掌握我国诚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所以我们连续三年对黑龙江省某高校的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并结合深入分析了这几年国内外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近期理论成果。我们采用了分类抽样的调查方法和随机抽选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访谈,在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对黑龙江省某高校在校生发放问卷7000份,有效回收问卷分别为6800份、6540份和6760份。并根据牡丹江医学院教务处所提供的信息统计2011-2013年本校所组织的一切考试包括学期期末考试、大学生CET4、6级考试、考研考试等考试中违背考试准则的学生人数,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调查发现,针对“你认为自身诚信和就业有关系吗”,2011年、2012年和2013年的问卷调查中,分别有36.5%、45.7%和54.4%的人认为有“很大关系”;而对“你认为现有的诚信教育有效吗”这个问题上,这三年都不足40%的人认为“有效”;在回答“你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不讲诚信,例如欺骗同学、家长或者教师,在考试中作弊等”时,2011年和2012年的比例为45.5%和46%,仅2013年降低到39%;在对“你认为自己对诚信的看法是否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电视、网络和家庭等”时,这三年超过55%以上的人认为“有影响”。

二、制约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原因分析

通过分析,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自身对诚信缺乏理性认识。一些不良思潮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影响大学生的道德观,甚至一些本应该努力学习、报效社会的贫困生也受到了影响,表现出如拖欠银行的助学贷款等行为。还有就是社会不良因素降低了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违法乱纪、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不仅对大学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而且还使社会正能量同步削弱。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人们对奢侈消费的向往程度日益增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现在网络高速发展,大学生上网的时间很长,加之有效的网络监管缺乏,一些大学生存在不讲事实,恶意制造一些谣言等失信行为。对更严重的是,个别教师起不到模范带头作用,进行学术造假。综上所述,如果不加大教师自身诚信管理力度,且伴有大学生诚信意识的不完善,这些大学生很容易被周围环境所淹没。

三、国外大学生在诚信教育方面对完善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启发

(一)完善高校大学生诚信方面发展和培养的问题

在当今发展愈加猛烈的社会中,新一代大学生的价值不但表现在自身文化及专业水平的程度,而且还体现在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素质水平上。高校应加大对其学生诚信教育的力度,在考试中,严格管理,正视学风和考风,不允许不守规则的学生有机可乘,在诚信考试中,不应有漏网之鱼。在互相了解中共同进步,严格按照民主评比及其教师和社会的推荐,在学生评奖、入党及就业中体现民主的力量,进一步体现诚信的可实践性。加强大学生诚信培养及管理,充实诚信教育观念,提高大学生诚信的积极性和可塑性。从黑龙江省某高校制定“大学生考试诚信保障书”和“大学生考试诚信”制度以来,2010年、2011年和2012年的作弊的学生比例同比下降了30%。同时加大学风和考风建设,无规矩不成方圆,对考试作弊的学生严肃处理,形成对不诚信行为的高压态势。

(二)强化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体责任

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主动学习近期的诚信理论成果,将这些好的成果因地制宜地用到自己的工作中;要采用多层次、多方位的教育方法,引导大学生健康发展,包括运用心理学认识,对一些“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帮助,这点在牡丹江医学院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得到了验证,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已经拥有心理咨询师资格,为高校的大学生素质及文化的提升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在工作中要熟练且有效地运用自己的相关知识,结合自己学生诚信教育的实际,处处以身作则,努力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和“诚信为人,诚信施教”。

(三)加强全社会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投入

我们应该重视全社会的诚信水平,通过关于诚信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通过立法来制约失信行为,通过立法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观念;正确运用社会传播媒介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着重发扬“以诚实守信为荣”的品质,传播社会正能量,让人们在集体的大环境中能够感受到温暖及和谐;应该从小就重视孩子道德素质的培养,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将诚信问题放在心中;加大对诚信教育的投入,开设专门的高校诚信体系建设项目基金,帮助高校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素质的发展和规划。

(四)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提升大学生自我诚信的准则

中国式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服务大学生,帮助大学生。为了大学生们实现自己的“中国梦”,需要大学生们认识自我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抵制不良因素的影响,加强自身的诚信建设。大学生的诚信水平体现着大学生的自身社会经济水平,但并不代表只追求物质基础,而是实现个人利益的较大化。要知道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精神财富,也是帮助大学生实现物质财富的基石。

作者:韩丹凤 夏祥慧 单位:牡丹江医学院及时临床医学院

诚信论文:职业学校德育教学下诚信教育论文

一、“析”:中职学生诚信缺失现状

(一)诚信道德状况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发展态势不容乐观

他们普遍对诚信品质有正确的认识,能够认识到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学生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但中职学校学生诚信道德状况的发展态势不甚乐观,诚信缺失的状况十分令人担忧。虽然大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诚实守信对于人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行为实施过程中,就另当别论了。情况往往是学生一方面对诚信高谈阔论,一方面却做出种种不诚信的行为。长此以往,必将不利于中职学校良好诚信校园氛围的形成,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二)诚信认知与诚信行为分离,未能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在中职学校中,学生普遍认识到做人应该诚实、正直、守信、履约,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基本知晓,但是在实际行动时却是另外一种境况。比如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中职学生经常会出现抄袭作业、考试作弊、迟到、早退、上课睡觉等一些违反中学生道德行为规范的现象。面对老师的批评,大部分学生表面上态度都特别的诚恳,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保障一定要在日后加以改正。但一转身,学生似乎就会忘记自己对老师做出的保障,学生还是按照原来的坏习惯办事,明知故犯,而且屡教不改。

(三)诚信评价标准因人而异,标准不一

大多数中职学生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其实具有特别明确的是非观念,能够清晰地辨别出美与丑、好与坏、诚信与不诚信的区别。只是在自身实际的行为过程中,在与他人的相处过程中,对他人诚信的评价,往往会表现出标准不一的现象,对诚信的评价往往因人而异。当自己要好的朋友或者自己的亲人出现不诚信的行为时,一般会比较宽容,而如果关系普通的朋友出现不诚信的行为时,则会比较反感。与此同时,对自己的诚信的标准一般都会比较低。

(四)以自身利益作为衡量是否诚信的尺度

中职学生有时会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假借学校收费的名义,向家长索要钱物,实际上主要是用于个人自由的支配。比如上网、玩乐等。另外,中职学生中经常会出现以一些头痛、感冒、小毛小病为理由来骗取老师批假等行为,以此来逃学。此外,在日常行规方面,有些学生对自己违反纪律的行为,不能勇于承认,有的甚至于编造谎言,企图蒙骗老师,从而蒙混过关。可见,学生在为了满足自身某种特殊利益时,诚信意识十分薄弱,甚至达到让人难以想象的地步。通过上述种种现象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中职学校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特别令人担忧。在现实的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中职学生加强诚信教育已经达到刻不容缓的地步,理应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

二、“议”:中职学生诚信教育意义

(一)诚信是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之需

我国古代就把诚信作为一项重要的道德准则,诚信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我国,古人将“仁、义、礼、智、信”作为基本的为人准则,其中,“信”就是指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古人尚且能够如此,在今天,中职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应该讲究诚信。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当为我们当代的中职学生继承并发扬光大。因此,加强对中职学生的诚信教育任务十分重大,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具有特别的意义。

(二)诚信是中职学生安身立命之本

中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中考的失败导致他们特别容易产生自卑感,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这种自卑的心态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也影响了中职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中职学生要融入社会,立身做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自身的自信。诚信正是要求中职学生能正确地面对自己,实事求是地肯定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不足,既不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也不妄自菲薄、自我贬低,从而达到一个对自我而客观的认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诚信是中职学生安身立命之本。

(三)诚信是形成良好班风学风的保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班级班风、学风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程度。正是因为个别学生的表里不一,破坏规则,缺少脚踏实地的作风,大大影响了班级整体的学习风貌,带坏了班级的风气。而诚信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它的基本要求是忠诚老实,讲信用,有信誉。在具体的学生行为中表现为言行一致,信守保障。它要求学生实事求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诚实做人、敢于担当、勇于承认自身错误。试想,如果每位学生都能够自觉地遵守道德行为规范,信守诺言,那么,良好的班风、学风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在班级形成。由此可见,诚信是形成良好班风、学风的重要保障,要大力发挥诚信促进良好班风、学风形成的良性作用。

(四)诚信是中职学生道德修养的基础和根本

诚信是德,没有诚信则是无德的表现。众所周知,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品质,需要一个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并具有严格的自律精神。坚持诚信,信守诺言,可以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境界,同时也是一个人进行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一个具有诚信品质的人,他会发自内心地真心向善,同时,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也能够自觉地实施良好的诚信行为,做到知行统一。因此,诚信是中职学生道德修养的基础和根本所在。

三、“寻”:中职学生诚信教育途径

诚信是金,品质纯正而弥足珍贵,值得我们珍藏在心灵的最深处;诚信是树,需要灌溉、培土、剪枝,直至长成挺拔繁茂的参天乔木。那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通过德育课教学来加强学生诚信品质的培育呢?笔者认为,这就需要我们找到具体的诚信教育途径,从而为更好地实施诚信教育指点迷津,只有这样才能找到一条正确的诚信教育道路。

(一)创设诚信课堂环境,营造诚信氛围

创设诚信环境是学校实施诚信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实施诚信教育的重要外部保障。作为德育课教师,我们要善于创设诚信课堂环境,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比如,就课堂纪律的遵守、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中职学校教师可以从诚信的角度与学生约法三章,对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自觉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表里如一的同学,经常加以表扬,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诚信教育舆论环境。此外,对课堂教学中,违反纪律、上课睡觉等不诚信的行为进行道德意义上的鞭鞑和舆论层面上的谴责,使学生认识到诚信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道德观念,并逐渐融入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中去。同时,德育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建立诚信档案。从及时堂课开始,教师与学生就应该约法三章,把诚实、守信、正直、友善等优良道德品质列为测评的主要参考因素,确定诚信程度各级测评体系指标,对每一项内容制定出不同级别的标准。在每个学期结束之后,通过学生自评、同学评议、老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给每位同学确定最终的诚信等级。

(二)挖掘课内教学资源,内化诚信认知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贵在知行统一,而知是前提、是基础,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一定要在增强认知认同上下功夫,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对于中职学校学生诚信品德的培育而言,同样如此。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手中现有的德育教材,发挥德育教材在培育学生诚信品质中的作用。中职学校德育课是一门科学,它有着自己的一套独立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价值目标。德育课的鲜活生命力不仅在于其学科知识的正确性、科学性、规范性,更重要的在于其学科价值目标的时代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我们看来,德育课并不是脱离现实生活的空洞说教,而是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凸显其鲜明的德育功能。而诚信道德教育对学生思想观念的渗透,既体现了德育课的德育功能,又体现了其教学内容与时代紧密结合的学科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德育课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善于挖掘教材,找到强化诚信道德教育的切入点,从而内化学生对诚信的认知。比如,以《经济政治与社会》及时单元为例,诚信道德教育内容的切入点可以这样来挖掘:首先,依据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商品交换需要实行等价交换,利用这一点可以加强学生公平、公正的交易行为,培养学生诚信经营的品质,反对欺诈行为。其次,依据货币的本质,货币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实事求是,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再次,依据社会主义个人收入的分配原则,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培养学生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观念。

(三)设计主题实践活动,实现知行统一

诚信是一种道德品质,也是一种精神修养。它是在学生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因此,要培养中职学校学生的诚信品质,需要我们为中职学校学生创设诚信实践的舞台,以这个诚信实践的舞台为平台来重点培育学生的诚信意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寻找自我诚信的角色,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从而使得学生形成自觉的诚信行为。比如,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德育课教师可以充分结合所学知识点,加强与班级、团支部活动的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设计诚信主题活动,如“诚信志愿者活动”、“诚信考试”、“诚信保障宣誓”、“争做诚信青年,成就道德公民”等一系列的主题活动。这一系列的诚信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行统一,在现实的生活中自觉的践行诚实守信的重要品质。众所周知,在中职学校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学生不诚信的行为比比皆是,如果仅仅依靠单一的口号宣传,仅仅通过教师的说教是难以取得良好效果的。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实际的德育课教学中,我们必须让中职学生亲自参与到诚信道德教育主题活动中来,让中职学生在参与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与体悟诚信品质的真正内涵。在开展实际的诚信教育时,要因人而异,教育者要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捕捉教育时机,并以丰富的实例开展由感性到理性的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与情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诚信品质,并能自觉应用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去。

(四)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凸显德育功能

美国课程理论学家斯塔弗尔比姆说过:“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品德评价本质上是一种把握品德现象的价值判断活动,本身就具有教育性。因此,品德评价必须与教育目标相结合。中职德育课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得到和谐的发展,当我们把诚信作为教育目标确立以后,他就必须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然后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因此,考核评价应联系学生的平时表现,而不仅仅是一次考试结果。因此,中职德育课应改变以往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既注重知识的结果性评价,更应重视日常的行为表现,重视过程性评价。此外,还要坚持认知评价与行为评价的结合。具体来说,在通过德育课对学生的诚信做出评价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对学生道德品质的一个中肯的评价。所谓重视结果性评价,就是在学期末的时候,对学生的德育成绩给出一个最终的分数,通过期末成绩考核学生的德育表现;所谓过程性评价就是对学生在每一个阶段的表现给予不同的评价,对于积极的行为要通过加分的形式适当地给予鼓励,对于一些违反诚信的行为则通过减分的方式做出惩罚。此外,在德育课教学中,还应该坚持认知评价与行为评价的结合。认知评价即指在具体的德育课教学评价中,对于一些理论性的知识进行考核,从而考察学生对于一些诚信道德品质的认识水平。而行为评价是指在具体的德育课实施过程中,要对于学生表现出的行为做出一个评价,此时考察的重点变成了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评价,通过对日常行为的观察与认证,给予学生一个中肯的德育评价。

(五)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做好诚信表率

中国的教育自古以来就特别重视教师个人言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著名诗人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是很形象的佐证。又如北京师范大学的经典校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由此可见,教师不仅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底蕴,更应该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与崇高的品格与人格。只有教师做出诚信的表率,才能用自身高尚的品质感染学生,从而带动学生也加入诚实守信的队伍。在中职学校中,作为德育课的教师,首先不仅要有诚信的意识,更要有诚信的行为。具体来说,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中职学校教师要以诚信的态度保障备课的质量和效益,还要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进行真正的心灵碰撞,辩证地看待学生的成绩和自己的成绩;同时,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甚至生活之中,教师也要时刻注重塑造个人的诚信魅力,无论任何事情都要做到言行一致,为人师表、身体力行。中职学校教师要以高尚的师德,诚实的品行,取信于学生,提高教师的公信力,为学生做出诚信的表率。诚信是一种人格操守,是一种做人的基本品质,是全人类所认同的基本道德规范,更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道德基础。诚信品质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形成合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作为教师,我们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成长环境,让学生自觉接受诚信的熏陶与滋润,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诚信。奋战在一线的德育课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德育课教师在培育学生诚信品质过程中的优势地位,担负起培育学生诚信品质的重任。唯有如此,诚信之花才能在德育课课堂上盛开绽放。

作者:王丽娟 单位: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中学

诚信论文:我国诚信营销企业发展论文

1诚信营销的内涵

诚信即待人处事诚实、讲信誉。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可见,“诚”就是内诚于己,诚实无欺、诚实做人、诚实做事,实事求是;“信”就是外信于人,有信用、讲信誉、守信义。诚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伪劣假冒、反对弄虚作假。自古以来,中华民族讲究诚信,“言必信,行必果”、“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些古训不仅家喻户晓,而且成为人们为人处世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古老的道德文明的基石;诚信也是市场经济的行为准则。营销是指在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企业所进行的有关产品生产、流通和售后服务等与市场有关的一系列经营活动。诚信营销是指企业将诚信原则贯彻到营销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坚持诚信理念,在整个营销过程中顾及社会、企业、消费者以及内部员工利益,诚实守信,注重长远发展。诚信营销表现在营销过程中就是主动控制商品交易中信息传递的噪音,主动减少由于特殊利益目的而人为的去扭曲信息的行为来保障营销的可信度。诚信营销从内容来分析体现在三个层面:产品与服务层面、营销道德层面和社会责任层面。这三个层面存在着一种递进关系:首先,企业必须提供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它体现了企业和客户最实质的沟通。很多企业诚信问题,往往是出现在这一层面上。其次,道德是企业博弈商业竞争环境的基本态度。其缺失将使企业发展中为自己戴上受舆论批评的枷锁,并最终走向末路。第三,企业的社会责任感首先从员工诚信中得到体现和传达。国外从“企业公民体系”建设出发,提出“社会营销”的概念,认为企业除了满足本身和消费者的需求以外,还要适合社会的长久发展。

2我国企业诚信缺失的原因

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成熟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是一个分散决策的机制,受“看不见的手”调节,以物质利益作为人们行为的驱动机制,每一市场主体都以追求个人利益较大化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就是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市场经济有其积极作用的一面,也有负面影响的一面,市场经济对利益的过度强调使人们容易失去诚信。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仅仅十几年,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约束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尚不成熟,法制不健全等因素,致使市场主体很容易处于一种失范状态。例如,对于大多数假冒伪劣的生产商来说,处罚主要以罚款为主。在调查力度有限和规定不够详细的现实约束下,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销售者存在侥幸心理。对企业的制假售假、虚假信息欺骗公众等行为打击力度不足,使失信者因失信而得到的收益远远大于其因此而付出的成本,这成为当前企业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

2.2政府职能缺位、错位,行为不规范

在某些企业的失信行为中,有关政府职能部门的“缺位”和“失语”,反映出一些部门处理新时代条件下社会管理问题上的欠缺,也是对政府公信力的一种考验。政府行为的不规范对社会诚信造成的负面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及时,政府政策的不稳定会使市场主体面对着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和不可预知的问题,会大大减弱企业维护信誉的积极性。人们意愿牺牲当前的利益而获得以后的长远利益,才会建立信誉机制。如果政府的政策朝令夕改,今天合法的事明天就不合法,今天归你的东西明天就不归你,那么,企业就会对未来缺乏信心,缺乏稳定预期,于是抱着能捞一把就捞一把的心态经营企业,这样的企业自然不会讲信誉。第二,有的政府部门滥用权力,有的政府官员执法不公、以权谋私、钱权交易、贪赃枉法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政府行为的效果。例如,长期以来,一些行政机关把行政权作为“寻租”手段,“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人们深恶痛绝,企业苦不堪言。这些都使政府形象在群众眼里大打折扣,会对整个社会的信用产生恶劣的传导作用。第三,由于有些政府部门不同程度存在着部门利益保护主义或受本单位利益的驱使,使国家政策在贯彻执行中不同程度地受到某些部门及其授权机构的影响甚至干预。如:“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自行其是、各自为政”等等,这些都直接损害着政府的威信,影响到政府各项政策的贯彻、执行。人们对政府信任度的怀疑,会成为社会信用恶化的“催化剂”。

2.3道德建设滞后,诚信道德观念淡薄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思指出的,即使在最发达的经济中,正式规则也只是决定行为选样的总体约束的小部分,大部分行为是由习惯、伦理等非正式规则来约束的。可以说,如果没有主体一定程度的道德自律,是没有任何法律体系能够有效地去对市场经济中自由而复杂的交换关系进行的规范与约束的。我国受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道德建设存在着忽略针对市场经济的实际变化和发展要求进行的伦理引导。在道德需要和道德现实上存在着相矛盾的问题:一是现有道德的约束力没有起到对社会文明的促进作用,反而变成对正直和善良人的一种伤害,如果按计划体制中的道德观念行事往往得不到激励,所谓“老实人吃亏”;而新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伦理道德观又尚未形成,给予社会上坑蒙拐骗、违法作恶等行为得逞的机会和缝隙。二是体制转型后带来的人们在价值取向上的多样性,需要代表观念形态的伦理道德的引导和支持。由于改革带来了利益格局的多元化、分散化,也由于对外开放使大量西方的价值观、道德观蜂拥而入,使当前中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五花八门的价值观、道德观相互交错、相互冲突的局面。于是,人们要么从自己所信奉的价值观、道德观出发去选择自己的行为,要么面对五花八门的价值观、道德观感到无所适从、惶惑不定。这种道德观念的混乱与冲突,正是造成社会道德混乱的思想根源。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还没有树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伦理观,不讲信用、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经营观念支配了企业,仍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以我为主”的经营观念。传统文化道德的作用逐渐削弱或丧失、新的文化道德体系还未建立,也是诚信缺失的原因。

2.4企业对短期利益的追求

企业有利润之上的追求,但单纯追求利润较大化,只会产生投机心理和短期行为。投机主义(Opportunism),也称机会主义,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就可以不择手段,突出的表现是不按规则办事,视规则为迂腐之论,其较高追求是实现自己的目标,以结果来衡量一切,而不重视过程。按照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由莱特的定义,机会主义行为是指人们用虚假的或空洞的,也就是非真实的威胁和保障来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在市场上争占一席之地,在营销中采用如以次充好、以旧充新、贿赂、回扣、窃取商业情报、蓄意贬低竞争对手的广告宣传等行为其本质就是机会主义行为,企业在生存压力与发展驱动力的推动与引导下,对短期利益的追求,尽管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但却不能保障企业的基业长青。

2.5信息不对称、不充分造成企业失信

我国企业失信现象非常普遍是与我国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密切相关的。所谓市场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交易活动中,一方交易者拥有比另一方交易者更多的与交易有关的信息。例如,商品交易行为中的买方知道自己的消费偏好、支付能力和意愿价格等,但不了解商品的质量、性能和成本;而卖方则恰好相反。市场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存在,为拥有较多交易信息的一方向交易对方隐瞒真实情况、虚假信息,诱使交易对方上当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提供了可能。但信息优势方的信息优势是有一定时间期限的,其欺骗的行为总有暴露出来的24小时,一旦对方发现了这种欺骗行为,将不再信任他,重复博弈的可能性也就会减少。在市场交易中交易者不讲诚信不仅增加了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而且增大了市场交易风险,提高了市场交易成本,限制了市场交易规模。

3诚信营销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3.1诚信营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经济学认为,所有市场交易都可看作是一种契约关系,这其中既包括正式契约,如合同等,契约内容清楚并有强制力确保契约履行;也包括非正式契约,也称默认契约,其内容并没有在正式契约中载明,交易双方彼此心照不宣,没有强制力确保其履行。由此观之,要确保现代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市场交易的双方都必须作出愿意接受这些契约的保障并忠实地兑现这一保障。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交易中不兑现自己的保障,失信于人,就会产生信任危机。任何游戏都应有它的游戏规则,市场经济的运行也不例外,任何不按游戏规则操作的企业,都将被淘汰出局。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又是信用经济。竞争不是非要吃掉对方,或置对方于死地,而是优缺互补,共同发展,实现双赢。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的,竞争和信用是资本集中的两个最有力的杠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思说过:“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本身并不能保障效率,一个有效率的自由市场制度,除了需要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还需诚实、公正、正义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诚信使重复博弈成为可能,同时诚信也能减少企业的交易成本。诚信是市场经济中最根本的经济关系,是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市场经济愈发达愈讲求诚信,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石和标志。21世纪是信誉的世纪,哪个企业的信誉度较高,哪个企业就会赢得更广阔的市场。因此,企业开展诚信营销具有重大的营销价值。

3.2诚信营销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兰德公司把企业竞争力分为3个层面:及时层面是表层的竞争力;第二层面是支撑平台的竞争力;第三层面是最基础、最核心的竞争力。第三层面是以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企业创新能力、差异化个性化的企业特色、稳健的财务、拥有的远见和长远的全球化发展目标(所有这些属于核心层)。企业要做到最、具竞争力,必须在企业核心价值观上下工夫。技术、高科技可以学,制度可以制定,但包括企业全体员工内在的追求这样一种企业文化、企业伦理层面上的东西却是很难移植、很难模仿的。海尔集团发展之初,首先树立建设诚信的观念。当时把十几台有点小毛病的冰箱当着全体员工的面给砸烂了,张瑞敏就是要让全体职工知道他诚信经营的决心。华人首富、香港长江实业集团总裁李嘉诚曾经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能把事业做大,无他,一字而已——信”。美国《财富》杂志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500家企业都有自身的道德行为规范。古今中外众多企业的成功实践无不印证:惟有诚信至上,企业才能百年不衰。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竞争的5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会反应在产业或企业的盈利能力上。企业的战略是否成功也主要通过利润大小来判断。但是,企业最终的竞争力取决于它在一系列价值中如何进行价值选择。共有价值观———诚信的理念才是企业竞争力的动力源。

3.3诚信营销是企业树立良好形象的重要基础

企业在营销活动过程中欲将产品推销出去,首先必须将企业自身推销出去,让顾客感受到他们的诚信,这样顾客才会对他们的营销内容与产品本身产生信任。顾客对产品的选择往往依赖于信任,选择了产品也就意味着选择了信任。企业营销活动的方式、手段、内容等是企业是否具有诚信意识的表现方式,因而诚信是企业树立良好形象的重要基础。如果企业在营销活动中采用欺诈方式,或者经营各种假冒伪劣商品,那么,消费者除不接受产品外,企业的声誉也会因此而扫地。一旦企业在消费者中的形象受到损害,想要东山再起是困难重重的。

3.4诚信营销是企业吸引顾客的有效手段

任何企业都把市场占有率较大化作为自己的营销目标之一。然而,企业如何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呢?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招数。最简便最切合实际的方式就是在营销活动中讲究诚信,提高顾客满意度。有研究表明:一个满意的顾客会将满意的信息传递给5-8个朋友。企业一旦用诚信吸引了这一部分消费者,他们就会间接成为企业的义务推销员,从而使产品具有了口碑效应,提高产品的美誉度,提高了市场的占有率。

3.5诚信是企业吸引人才的有效手段

企业的竞争,其实就是企业的人才竞争。企业是否能在当今市场竞争得到生存和发展,关键就是在于它是否拥有最的经营管理,技术人才和良好的员工素质,是否充分发挥了这些人才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一个见利忘义、尔虞我诈的企业是留不住人才的,一个弄虚作假、投机取巧不讲诚信的企业也是吸引不了人才的。“良鸟择木而栖,名士择人而侍”正是说明一个具有良好形象的企业,才能赢得人才的信赖和支持,才能吸引到的人才。总之,企业缺乏诚信,不仅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格格不入,而且也会使自身信誉和经济利益蒙受损失。加入WTO后,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一席之地,就要尽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诚信制度,提高诚信水平,实行诚信营销。

诚信论文:博弈论视角下诚信教育论文

1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目前,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主要集中在学习、经济、社会交往三个方面。在学习方面,大学生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考试作弊、论文抄袭、不尊重科学事实、臆造科学数据等方面,大学生考试作弊已成为当下大学校园发生频率较高的现象。在经济方面,拖欠助学贷款、恶意透支信用卡、拖欠学费、弄虚作假获取贫困生资格骗取国家助学金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经济诚信意识。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着提供虚假信息获取求职岗位、求职签约后又随意毁约、网络交友及网络求职提供虚假信息等现象。这些诚信教育的缺失行为不仅冲击了当代大学素质教育的失效,也损害了大学生在社会价值体系中被赋予的较高的知识文化和道德标准的形象。如果在这一阶段诚信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和深化,那么在大学毕业进入社会以后,这不仅会加剧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退化,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整个社会诚信的建设。

2博弈论视角的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分析

2.1诚信与失信的简单博弈分析

博弈论主要是用来解决主体之间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之间的均衡问题。为研究方便,本文选取了大学生申请助学贷款与银行放款这二者之间在诚信与失信方面的博弈分析,并在分析中做出了以下的假定:①本文只研究两个行为主体之间的诚信与失信的博弈,假定一方为大学生,另一方为银行,假定大学生和银行这两者都是“经济人”,以追求自身利益较大化为目标,并且不能控制对方的决策;②博弈的双方均为“理性人”,具有机会主义的倾向,即在双方博弈过程中,一方发现欺骗可以获利时,就会采取或选择欺骗策略;③博弈双方可以选择的策略为诚信或失信;④博弈双方的获益。采取诚信,大学生和银行双方都可以获益5;如果银行放款,大学生失信不还款,则大学生获益10;如果大学生诚信贷款,而银行失信不放款,则银行获益10;如果大学生选择不贷款,银行选择不放款,即双方均选择失信策略,这样助学贷款制度就失去意义,则双方的获益均为0。在上面的博弈矩阵表可以看出,表中策略组D为纳什均衡解,即大学生、银行双方都以自身利益为选择目标,其最终的选择结果有很大可能是“失信”,因为“失信”是能实现个体利益较大化的策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局,是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双方博弈的结果,如果大学生选择贷款但是不还款,那么学生得到的效用较大,即得到了免费完成学习的机会成本,而银行损失较大,失去了放贷本金和利益以及可以投资在其他领域的沉没成本;而银行如果存在比给学生放款更有收益的项目,那么银行会选择不放款而转向其他,这样银行可以获取自身经济利益的较大化,学生损失较大,不能贷款助学,失去了完成学业的机会。但以上两种策略的选择都不是博弈的均衡点,必然无法达到稳定。实际上只有在学生不贷款,银行不放款的时候,即达到失信的纳什均衡,这样一来大学生助学贷款制度将毫无意义可言,如果这项制度取消了,损失较大的还是大学生。然而,经济博弈理论告诉我们,在非价格因素和博弈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个体理性行为选择的结果,往往是非理性的。上述例子说明,由于双方的理性行为,导致了诚信的缺失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2.2诚信与失信的重复博弈分析

重复博弈是一种特殊的博弈,在博弈中,相同结构的博弈可以重复多次,甚至无限次。当博弈只进行一次时,每个参与人都只关心一次性的获益;如果博弈是重复多次的,参与人可能会为了长远利益而牺牲眼前利益,从而选择不同的均衡策略。因此,重复博弈的次数会影响博弈均衡的结果。在上述的分析中,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失信的“囚徒困境”局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双方所进行的是一次性的简单博弈,即大家所说的“一锤子买卖”。学生和银行双方都无法根据这一次的博弈结果再组织一次博弈、再做一次选择,基于此,博弈双方都只关心一次性的效益。但从动态博弈的过程来看,如果这种博弈是重复的、持续进行的,那么博弈的结果就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诚信策略的纳什均衡就会成为双方博弈的必然结果。因为在动态博弈中,参与博弈的主体过去的行为都是可以看到或者查询到的,因此博弈中的一方可以通过这阶段博弈的选择,来回应博弈中另一方在上一阶段博弈中的失信行为。在诚信的动态博弈中,如果银行在上一次助学贷款的博弈选择中因采取放款的诚信策略,而大学生选择拖欠还款甚至不还款使银行利益收到损失,那么在本次的博弈过程中,银行必然会选择失信的策略来“报复”失信的大学生,比如将他(她)列为银行系统征信的黑名单,那么他(她)将面临银行以后所有的“报复”。在这里,银行所采取的策略被称为“以牙还牙”策略。基于此,为了更加长期、稳定获取各自的效用,博弈双方都会理性选择自己的行为,双方都会选择诚信,于是必然会出现诚信纳什均衡的博弈结果,由此可见,要想使诚信成为博弈双方的主动选择,其关键是要把一次性的简单博弈转化为重复博弈,从而达到双方共赢的目的。

3以重复博弈促进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探索

3.1增加博弈双方信息的对称性,将一次性的简单博弈有效转化为重复博弈。

现实生活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理性人的机会主义、利己主义等行为,因此博弈双方在博弈过程中出现失信的现象是在所难免的。在一次性的简单博弈中,由于博弈双方都无法根据这一次的博弈结果再进行一次博弈或再做一次选择,因此,博弈双方都只关心一次性的效用,那么选择失信策略是理性人的选择。要想克服这种困境,必须将一次性的简单博弈转化为重复博弈。而将一次性的简单博弈转化为重复博弈的主要思路是要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认知,深刻认识重复博弈与诚信之间的关系。诚信是大学生应有的基本道德素养,但现实是接受过多年素质教育的大学生对诚信内涵的认知还是很模糊,很多人认为诚信已过时,加之受社会多元化思想的冲击,直接导致其诚信缺失行为的出现。其实主体间诚信关系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这需要一个长期的选择、磨合、认同的过程,诚信是双方博弈的试金石,诚信关系的确立是双边的、动态的,任何一方的失信都可能导致诚信关系的中断。所以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中,必定要将一次性的简单博弈转化为重复博弈,不能只顾眼前失信利益而忽视长期诚信利益。

3.2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畅通大学生诚信信息获取的渠道。

大学生诚信档案是一种写实的记录,主要用于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情况进行真实描述,同时这种诚信的描述会起到一种客观评定的作用;同时大学生诚信档案也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这种教育会及时发现问题,正视问题,纠正问题,对失信行为有一定的鞭策作用。学校应该将大学生的诚信档案纳入常态化管理,及时公布诚信档案,特别是面向社会公开,畅通社会获取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档案信息,如果诚信档案不公开,大学生诚信档案信息不能及时获知,这对于失信之人不能起到监督的作用,诚信之人不能起到标杆作用,“囚徒困境”的一次性简单博弈失信策略必然再抬头,那么制定大学生诚信档案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所以大学生诚信信息应当及时公开,特别是要面向就业部门公开,并将考试作弊、学术不端、拖欠贷款等诚信缺失行为直接与就业联系起来,对有失信行为的学生暂缓或不予推荐就业,增加失信的一次性博弈成本,让失信之人无处遁形。3.3加大对诚信缺失行为的处罚力度,增加对失信行为处罚的可信性。在多元价值取向下,诚信如果被仅仅当成一种道德规范,很难要求所有人都遵守。在诚信的动态博弈中,若诚信收益与处罚机制不对称时,双方在博弈时基于个人利益必定会选择失信。在经济社会发达的当下,一个可信的处罚威胁是减少诚信缺失最有力的武器,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大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诚信缺失的行为,有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高校对大学生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还不够,因此,高校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方面应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比如针对考试作弊,给予取消考试成绩、记过、甚至取消学位等处分,让大学生意识到失信行为所付出的的巨大代价,并且这种代价要大于通过不诚信行为所获得的一次性博弈的收益。当成本大于收益时,博弈双方基于理性的角度,必定会选择诚信。

4结论

诚信是做人之本,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行,是公民道德规范之一,有助于个体健康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诚信不仅是大学生成才的道德基础,也是提高自身素养的重要内在条件。大学生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应当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自觉将诚信纳入自己的等日常生活中,做一个诚实守信之人。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应该重视重复博弈与诚信之间的关系,加强大学生对诚信内涵的认知与认可,自觉将一次性简单博弈转化为重复博弈,这为化解当前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危机提供了一个研究视角。

作者:吴凌 揭财明 黄警秋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诚信论文: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论文

一、研究生学术失信原因分析

通过对引起各种学术失信的复杂原因的深入分析,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形成了多种学术失信因素。最典型的主要有两种分类:一是从研究生个体角度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包括研究生自身的认知因素、心理因素和行为因素等,外部原因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教育因素等;二是从研究生教育监管责任角度分为导师原因、个人原因和管理原因。导师原因中以导师治学不严谨及导师学术失范行为的负面影响为主,个人原因中以研究生学术道德素养不高和不尊重学术为主,管理原因中以学术奖惩制度不健全为主。及时种分类的内部原因和第二种分类的个人原因,均属于研究生自身原因。如果针对研究生学术失信的自身原因开展学术诚信教育,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010年12月至2011年3月,“研究生教育的学风与学术诚信保障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从全国抽取24所高校,对5450名研究生通过问卷形式调查了我国研究生群体的学风和学术道德状况,以及各高校开展学术道德教育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a)研究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有意识地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比较严重,46.9%的研究生经常或有时将他人论文拼凑或改造成自己的论文,43.8%的研究生经常或有时引用他人研究成果而未加标注,34.2%的研究生经常或有时伪造、篡改实验数据;b)研究生的学习兴趣较低,仅39.5%的研究生对学术研究感兴趣;学习目的不单纯,43.7%的研究生为了毕业后能找到更满意的工作而读研;学习精力投入不足,38.7%的研究生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少于4h;c)学术诚信教育力度不够,仅20%的高校经常开展诚信教育,26.4%的高校很少开展诚信教育,5%的高校从未开展诚信教育。基于该课题组的调查结果,笔者从引发研究生学术失信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出发,将学术失信原因归纳为四类:无知、无畏、无德、无才)。这四类原因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催生出各种学术失信行为。

二、学术诚信教育内容的缺失

2009年3月,《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提出将“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作为必修内容纳入研究生教育教学。2010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中要求,在学位申请者的整个培养过程中,都要安排必修环节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训练[7]。由此,笔者调查了全国39所“985高校”开设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课程的情况。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获取数据:一是访问39所“985高校”研究生院网站,查看研究生课程设置、文件、通知等信息;二是使用百度搜索引擎,搜索各高校的研究生课程表,从课程表中查找学术诚信教育课程信息。 39所“985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a)各高校都为硕士研究生开设《自然辩证法》课程,为博士研究生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b)各高校遵从中国科协和教育部的倡议和规定,积极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系列报告》;c)大部分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或开学及时课的讲座中,发放中国科协制作的《科学道德规范手册》或学校编制的《学术诚信读本》;d)除以上课程和讲座外,在39所高校中有10所高校开设了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必修课程,必修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写作指导和研究方法等。可以看出,当前的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主要集中于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教育。学术道德教育主要针对学术失信中的“无德”教育,学术规范教育主要针对学术失信中的“无知”教育,而这两方面的教育内容对于“无畏、无才”教育涉及甚少,学术诚信教育内容存在严重偏颇和缺失。

三、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原则

学术诚信教育过程应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学术诚信教育内容应针对“四无”学术失信原因,学术诚信教育方式应融入现行研究生培养模式,学术诚信教育效果应做到短期效果与长期效果相结合。为此,提出构建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体系过程中应遵循的以下三项原则。

(一)教育与惩罚相结合原则

以学术失信行为是否发生为界,可将学术诚信教育分为预防性教育和惩罚性教育。预防性教育帮助研究生践行“不做”、“不能做”、“不敢做”的学术诚信,较大程度预防研究生学术失信行为的发生,“无知、无德、无才”教育大多属于这一类。惩罚性教育让研究生了解学术法规、处罚机制、处罚措施、应承担的后果等内容,比如“无畏”教育,重点解决“不敢再做”的问题,防止学术失信行为再次发生,同时对其他研究生起到警示作用。在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上,以预防性教育内容为主,以惩罚性教育内容为辅,实现诚信教育内容中的教育与惩罚相结合,可针对不同失信原因安排不同的教育内容和途径,提升诚信教育的效率。

(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原则

显性教育适合将脉络清晰、要求明确的学术诚信内容传授给研究生,如文献引用规范、署名规范、奖惩条例等,适用于构建“无知、无才”教育内容。隐性教育可将内容灵活、富有寓意、情感共鸣、触动心灵的学术诚信内容传授给学生,如典型学术失信案例、学术道德、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教育、良好的学术习惯培养等,适用于构建“无德、无畏”教育内容。对于“无知、无才”的教育,显性教育的效果优于隐性教育,对于“无德、无畏”的教育,隐性教育的效果优于显性教育。将二者结合构建学术诚信教育内容,可以丰富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

(三)自律教育与他律教育相结合原则

学术守信重在自律,如果研究生主动学习学术规范和学术法规,自觉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伦理,积极提高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学术失信行为的发生概率就会大大降低。针对“四无”学术失信原因中的主观因素构建学术诚信教育内容,加强研究生学术诚信自律教育,培养研究生学术诚信意识,可让研究生主动杜绝学术失信行为的发生。针对“四无”学术失信原因中的客观因素构建学术诚信教育内容,提供丰富的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学术法规等内容,为研究生自律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并增强他律作用,引导和强制研究生学术守信。遵循自律教育与他律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学术诚信教育内容,可实现主动认知和被动接受的多重教育效果。

四、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过程

为了取得较好的学术诚信教育效果,学术诚信教育内容要有针对性。针对每种学术失信原因均应设计合理的教育内容,并结合不同教育方式丰富教育内容的展现形式。因此,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体系主要围绕“四无”学术原因和“三项构建原则”进行构建。

(一)构建教育内容分类体系

根据“四无”学术失信原因可将学术诚信教育内容相应分为四大类:“无知”教育、“无畏”教育、“无德”教育和“无才”教育,学术诚信教育内容分类体系。“无知”教育帮助研究生了解学术规范,能辨别正确或错误的学术行为,知道应该怎么做,不会因不了解学术规范而导致学术失信,具体分为学术规范文件、引用标准和学术规范图书三个子类。“无畏”教育帮助研究生了解学术规范和学术法规中的“禁止、惩罚、不良后果”等内容,使其“不敢”违反学术诚信,具体分为知识产权法、处罚条例和不良后果三个子类。“无德”教育帮助研究生树立学术伦理和学术道德理念,使其从内心出发“不想”违背学术道德,分为学术道德文件、学术道德图书和思想政治教育三个子类。“无才”教育帮助研究生掌握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使其“无需”窃取他人学术成果,努力独立完成相关研究,分为研究方法、科学精神和论文写作指导三个子类。学术诚信教育内容分类体系共包含了12个子类,从体系结构上弥补了当前比较欠缺的“无畏、无才”教育。子类的数量和内容并不限于图1的框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删和筛选,以满足相应大类的学术诚信教育要求,尽可能减少教育内容上存在的漏洞。

(二)构建子类内容

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资料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部颁发的文件、学校的管理制度和规定,二是论文写作规范和引用标准,三是教材、图书和音视频资料,四是典型案例。笔者在大类和子类的规划框架基础上,搜集整理大量教育资源,按其内容相关性进行筛选,分门别类放在相应子类下,形成学术诚信教育内容简表,仅为方便阐述构建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体系的思路和方法提供参考,其中的内容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三)检验教育内容相关性

内容体系中的教育内容是否满足相应分类的多样化教育要求,可以使用“构建原则”对相关性进行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对子类的内容进行调整。在表4中,比如子类“学术规范文件”,更多趋向于预防性教育而不是惩罚性教育,适合于正式场合开展显性教育,利用制度约束力加强他律作用,所以该子分类与“教育、显性、他律”三个属性更相关,使用符号“√”在相应位置标识。按照这种方式,将其他子类与六种属性一一对照,形成最终检验结果。总体上四类教育内容在“构建原则”的六个属性中分布相对平衡,遵循了“教育与惩罚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三项原则。但是,如果仔细推敲某些子类内容,还会发现一些小问题。例如“无知”教育内容,没有与“隐性”相吻合的属性,在内容建设上还应增加适合“隐性教育”的内容,如学术规范失信的案例、导师在指导论文写作时强调学术规范等。

五、结论及建议

由学术失信原因的分类确定学术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大类),并根据教育资源和教育要求划分教育内容子类,分类整理各子类下的具体教育内容,用“构建原则”中的六种属性对各子类分别进行相关性检验,根据检验结果调整教育内容,用这种方式构建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的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体系,可用于高校开展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将上述内容体系用于设计特定高校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内容过程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还需注意以下问题:a)根据诚信教育的时间长短、研究生专业特点、研究生学习进程等差异,需要适时增删除改子类下的内容;b)大类与大类之间、子类与子类之间的内容有部分重复,设计教案时需要根据知识点一一筛选,在遵循该内容体系的前提下重新编排教育内容;c)“构建原则”中的六个属性主要用来检验教育内容在整体上的平衡性,避免内容偏颇或缺失,在特定情况下,可集中选择与某一类或几类属性相吻合的教育内容,淡化教育内容的性而加强针对性。

作者:胡朝明 吕谷来 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诚信论文:公民道德养成视域下诚信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议题

诚信,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信任,它是产生于人际交往之间的道德原则。中国拥有丰富的诚信文化资源,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则说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先修其身;欲其修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孔子将诚意作为连接格物、致知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纽带桥梁,成为道德内修与外成的关节点,具有促进道德完善、家庭和睦、国家兴旺与天下太平的多重社会功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原则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更是契约经济,市场主体建立的经济关系,都是在法制的框架下双方签订契约而产生的,因此,诚信,即待人真诚、兑现保障对于契约的实现十分重要。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流动性是正相关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推进,社会的流动性也大大加强,信息网络的发达和各路交通的便捷,更促发了社会流动的便易性,当封闭的堡垒被流动的浪潮瓦解之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关系也变得复杂而多变,相互之间更需要建立信任准则,社会也需要构建信任机制来维护流动性下的秩序和稳定。提升公民素质也是政治民主的重要事业,而我们这一方面相对缺乏经验,即自传统而来的社会,市民阶层相对薄弱,乡土结构异常稳固,这就使公民参与政治决策,维护个人权利的渠道和意识比较少,美国学者福山认为,东方与西方在诚信方面的区别,主要在于西方的诚信是靠法律制度和宗教信仰,而东方则是靠人与人之间的血缘或熟人关系来维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们只对自己的亲朋好友讲诚信,对所谓的“外人”则要有所保留。那么,当传统的熟人社会被流动冲散为陌生人社会时,维系诚信的社会机制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在陌生人的社会中,公民是其核心要素,以诚信为重要内涵的公民道德养成则是未来公民社会形成基本要求。因此,大学生首先是要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才能担当起其应有的社会责任。在大学阶段对其进行诚信教育是社会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议题。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环境分析

(一)外部社会现实环境

当今社会,诚信的缺失已是当前无可争议的问题。当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而来的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成为流行的价值取向时,从某种程度上说,金钱已经取代诚信,成为很多人心中的信仰,诚信已不再是人们心中敬畏的道德定律,不再是能够约束人们行为活动的社会准则。在层出不穷的失信风波中,包括政务、商务等诸多社会层面的公信力受到越严峻的挑战,社会公信力是社会诚信体系的基础和保障,而社会诚信体系则维护者社会肌体的正常范围运转,公信力的缺失是社会的悲哀,更是损害社会肌体的毒素,充满着负性能量,摧毁着社会民众的价值体系。这种负性能量将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悄悄越过社会与学校之间的“墙”,渗透进墙的那一边。信息时代的学子们以最快捷的速度接收着社会的大量信息,诚信缺失的社会环境带给他们的现实冲击力远远无法被课堂上老师的道德说教所弥补,这样的外部环境给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内部学校教育环境

再看内部的学校教育,仍旧停留在观念的解释、说教的程式、知行的脱离之上,道德观念的解读和阐释是重要的,它将会告诉学生诚信是什么,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然而,我们的诚信教育构建于一种过于宏大的意识结构中,在现实的拷问下,无法说服学生将诚信纳入其日常行为准则,也就是说,学生都知道概念,也知道价值,但无法从内心深处获得认同,因为诚信缺乏的社会环境传达的信息是:也许,做一个诚信的人反而无法带给他们想要的生存机会。教师们的教学程式依然采取说教,更有一些并不具备师德的人也加入了传道者的行列,起到了坏榜样的作用,使学生们在对于诚信品格的思考和认同上更加迷惑,而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的教育现实使得学生无法通过践行去固化其受到教育或感染的道德理念,从而知行脱离,无法达到教育的良好效果。

三、以公民道德实践为原则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探索

通过不同机构或课题组的调查,我们发现,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日益凸现,如:逃课现象严重、考试作弊、剽窃论文、在招聘中浮夸、在简历中作假、在网上造谣,甚至人身攻击等等,更加令人担忧的是,这样的行为,不但不会在同学中受到谴责,而且还往往被作为经验推广,这与现代社会对人的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道德规范是相违背的。而诚信观念的淡漠是造成以上问题的根本所在。对大学生的教育活动仍主要在于高校,面对内外部都堪忧的诚信环境,面对教育主体自身诚信状况的不乐观,高校需要思考,如何构建起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创新性机制?

(一)以社团为载体组织诚信主题的各类活动

诚信是人与人建立关系的黄金准则,是公民道德要求的重要内容,在大学阶段,寻找适合学生特点和需求的诚信教育机制,对于其日后建立良好的诚信品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们的诚信教育过程中,必须将诚信问题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应该着眼于广大学生精神生活的构建,着眼于他们道德生活的需要。社团活动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之外最重要的活动载体,社团针对学生的兴趣特长、内心需要以及社会期待等因素组织相关活动,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从经验的角度来看,很多走入社会后发展得不错的学生大都是有过社团经历的,而大多数具有丰富社团经验的学生在走入工作单位后都能成为骨干,因此,社团可以也可能成为培育学生道德养成、实践道德原则的重要平台,而实际上,道德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而且其道德实践更应该融入日常的生活之中,成为其人格品行的内涵,光有信念是不足以形成道德力量的。从实践的角度来看,社团可以作为道德践履的机制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塑造。社团可以围绕“诚信”这个核心问题,以社团的不同属性寻找不同的角度,开展丰富的诚信教育活动。通过学生日常组织和参与的社团活动,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感染,从而逐渐将诚信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中,并内化为今后的诚信行为。

(二)以多维度的人文视角营造大学校园的诚信文化

人文精神也称为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反对以神为中心的“神文主义”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理念,它包含几个基本元素:人性、自由、理性、独立、关怀和协调。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主要来源于个体内心的道德理念,以及社会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只要每一个人的人文素养提高了,诚信的重塑将不再是一件可望不可及的事情。高校的诚信教育不能因诚信而诚信,而是要综合分析诚信品格发生作用的因素和契机,努力创造这些因素累积、契机发生的环境土壤。一是责任意识,责任首先是对自己的正确定位和认识,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对这些角色的认同感是责任意识的基础,有了责任意识,才会履行应尽的职责,实践应行的操守。学校可以多创造些社会模拟平台,通过社会角色的模拟,来促进学生的角色认同,继而增进责任意识。二是自律意识,失信行为的发生往往就在于自律意识的淡薄,独生子女时代的大学生普遍性的意志力缺乏,当面对外界的诱惑或者压力时,往往会无法抵挡或承受。因此,高校可采用各种方法去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力,让自律精神能闪现在学生喜爱的或日常的活动中,他们才会愿意去行动。三是审美意识,诚信是真和善,那么势必会与美相连接,审美意识的培养会塑造人的精神品格,净化人的心灵空间,使其能自觉性地抵制虚伪和丑恶。高校可多开展艺术文化活动,除了艺术特长生之外,更应鼓励普通学生参与这些活动,培育他们的审美意识。

(三)以道德践履的基本原则建构诚信的实践机制

一是建立诚信制度,以外部性强制力量帮助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并内化为其诚信品格。建立的诚信奖惩制度,对违背诚信的大学生进行批评处分加大了学生的失信成本,促使学生强化诚信意识,从小诚信行为逐步形成良好的诚信行为习惯与诚信修养。

二是构建创新教育模式,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必须以学校为主体,同时引入社会、家庭的共同参与,逐步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诚信教育模式。首先,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必须以高校为主体,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杜绝校园内的不诚信现象,营造浓厚的诚信教育环境。其次,高校必须强化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共同促进大学生诚信品格的养成。家长在学生的家庭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家长必须以身示范,为学生树立诚信榜样。,要尽快构建社会诚信体系,逐步健全市场经济诚信法规体系,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诚信度,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是加强诚信意识的领路人角色责任,一是强化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诚信意识。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大学生的引路人,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要具有良好的诚信意识,起到示范作用。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关心学生成长成才不够,诚信责任意识淡漠,对大学生的管理简单、僵化,没有针对性,使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限制,甚至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从市场交换的角度来对待大学生,缺少诚信,没能做到为人师表,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失败。应当重视起学生诚信行为的领路人角色,通过师德建设、榜样树立等措施,使学生从情感上得到感染,理智上得到深化,继而获得思想上和品格上的锤炼。

作者:李敏 单位:上海电力学院社会科学部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

诚信论文:契约式生活理念下的诚信教育论文

1市民社会的契约属性与诚信原则

市民社会的概念首先由黑格尔提出,他认为“市民社会是处在家庭和国家之间的差别的阶段,虽然它的形成比国家晚。”。按照查尔斯•泰勒的理解:“并不是那个使用了数个世纪的、与‘政治社会’具有相同含义的古老概念,而是体现在黑格尔哲学中的一个比较性概念。此一意义上的市民社会与国家相对,并部分独立于国家。它包括了那些不能与国家相混淆或者不能为国家所淹没的社会生活领域”“市民社会又具有众多的共同特征,如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契约关系为中轴,以尊重和保护社会成员基本权利和自由为前提的基本组成我们认为,中国的市民社会乃是指社会成员按照契约性规则,以自愿为前提和以自治为基础进行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的私域,以及进行议政参政活动的非官方公域。”,也就是说,在市民社会的社会关系中,血缘属性和国家强制属性降低,利益独立的社会个体通过契约来实现利益的获取与让渡,这也是社会进程的规律,“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在有一点上是一致的。在运动发展的过程中,其特点是家族依附的逐步消灭以及代之而起的个人义务的增长。‘个人’不断地代替家族我们也不难看到:用以逐步代替源自‘家族’各种权利义务上那种相互关系形式的是‘契约’我们可以说,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处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而契约理念是一个意志表达和沟通的过程,黑格尔将其界定为一种意志的表达和交流方式,一方面双方的意志具有差别和独特性;另一方面具有一致性,并且强调了个体意志的独立性前提。也就是说,契约是意志内生与外化的过程。然而,“意志只有通过向外界宣布自身,向外界阐发自身,才能够约束自身。

它们必须让人们了解,只有这样,社会才能为它们赋予一种道德的意蕴。这种宣布或外部呈现是借助言辞来实现的。”这样,意志在构成契约的过程中就具有了规范的可调整性。因为,这种意志表达一旦缺乏了外在强制性的规范,或者说在外规范由于对意志的内生机制缺乏可衡量性的标准而导致规范的现实调整不能,契约的可履行性和顺畅性就会降低。另外,我们需要对社会个体的意志形成与外化进行规范,用一种规范的来代替家庭和国家的实现社会调整的职能。因为个体意志在内生和外显过程中蕴含着社会存在的矛盾:追求合意的僵化可能和个体意志保护所产生的对群体生活的偏离,“每一个社会都会受着两种相对立的危险的威胁:一方面由于过分讲纪律与尊重传统而产生的僵化;另一方面是由于个人主义与个人独立性的增长而使得合作成为不可能,因而造成解体或者是对外来征服者的屈服。”。这种规范的调整目的是要确定社会个体意志内生与外显的一致性,从而保障契约关系的顺畅性,诚信原则应运而生,所以,很多国家都把诚信原则作为帝王条款,规定在自己的法律体系中“通常讲的诚实信用属于道德规范,从法律上看,诚实信用源于罗马法中的善意(bonafides)(善良诚实之意),这种善意是被用来为未受法律调整的交易行为产生的诉讼说明理由。法国、德国、日本、瑞士和我国民国时期的民法典都有诚实信用原则的规定。”所谓诚信原则就是以对待自己事物的注意义务注意他人事物,诚信原则对契约式社会关系的调整职能体现在通过对社会个体的意志形成与外显整个过程一致性的规范,来实现契约式合意的稳定性和确定性,从而让契约式社会关系的意志具有了现实性的可调整性,并且加速社会关系的运转和效率。

2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与诚信观念

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属性注定了家庭在社会构成中的高比重,“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中最重要而特殊的是家族制度。中国的家是社会的核心。它是一‘紧紧结合的团体’,并且是建构化了的,整个社会价值系统都经由家的‘育化’与‘社化’作用传递给个人。”,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是建立在家庭基础之上的,并且家国具有一体性。就社会财产的流转方式而言,一方面,交换的比重比较小,因为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满足个体的需要;另一方面,就财产的获取方式而言(除生产以外),主要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说,家长在家庭中具有的。这让意志的对等交流成为不可能:缺乏独立意志的沟通与表达方式——缺乏对等的身份地位,“普通社会个体对缺乏交流的对等地位,如儿子对父亲,臣子对君主,这样也就缺乏了道德自主意识培养的现实空间”,据此,梁漱溟认为“中国人缺乏纪律习惯人多时不能有秩序,缺乏组织能力不会商量着办事”而社会层面的意志表达以叛乱的形式出现,“任何政治的变迁都只是限于人事的变更,而非政治秩序的更迭梅笃斯(T.T.Meadows)把反抗暴君的称之为叛乱,反抗政治现行原则的称之为‘革命’,他指出中国是历史上最少革命而最多叛乱的民族,他认为中国历史上只发生过一次革命”。这种叛乱的发生原因在于缺乏契约化生活支撑的诚信观念;另一方面,叛乱的战争表现形式以及战争法则也降低了诚信原则在社会中的地位。然而,“随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分化,现代职业结构逐渐取代传统职业结构,使建国以来形成的中国大陆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并且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白领阶层’和中小业主阶层,加之社会教育水平的提高,使民众在社会主导规范和种种新生观念之间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机会,对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及其相互关系有了新的理解和追求,中国特色市民社会已初露端倪。”,其重要的表现就是:一方面,家庭单位的缩小,家长降低;另一方面,民主化进程国家能力降低,这让社会个体的自治空间加大,也对诚信原则的出现提出了要求。因为诚信原则在规范社会个体意志表达的过程中能够保障意志表达的一致性,从而提高社会规范的调整效率,并加速契约的履行和实现。

3回归契约式社会生活的大学生诚信教育

诚信原则作为一个重要的道德价值,在市民社会的契约式生活现实中变得尤为重要,这为我们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目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诚信教育应该建立在现实的社会生活环境中,“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如何,一个人的道德发展至何程度,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只有在与别人的交往过程中才能得以表现、得以证明。我们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活动和交往乃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就目前现实的社会生活环境而言,就是契约式的社会生活,这注定了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性,然而,我们目前的教育存在偏重知识的教育而忽略社会生活方式的教育,“学习越来越建立在传授、训练而不是交谈和交流的基础之上”,这来源于我国传统的农业社会运行方式下教育职能的缺失,“在‘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背景下,社会并不怎么需要教育承担劳动力再生产的职能。这是由此时的经济结构的科学(技术)含量低这一特征决定的”。这为我们进行相关的教育变更提供了方向,这一方向是现实的社会生活关系维系变更的结果,工业化在世界范围的冲击导致农耕运行方式的降低甚至消亡,代之而起的是工业社会的交换型社会关系,这要求社会关系的契约性和开放性,这也要求我们对道德教育进行相关的调整,防止封闭性理念的不良泛滥。毕竟“他必须防止把我们老一辈的道德教育作为一种闭塞的书本传递下去。相反,他必须在他们心中激起一种把他们自身的准则加诸其上的渴望,并能够满足他们这种合理的抱负的工具交给他们”。这个工具的一个重要的承载就是诚信理念。具体到目前的诚信教育来说,及时个前提就是要意识到超验个体的存在,意识到个体对社会的皈依“人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的产物。我们身上所有好的东西,我们所有高等的行为方式,都来来源于社会”。而个体社会化的方式只能通过教育,“及时个方式是‘社会化’,指的是把一个新出生的个体培养为社会人的所有方式另一个方式是‘社会控制’,我指的是让人们循规蹈矩以及他们让自己循规蹈矩的所有方式。”

传统的道德教育以社会控制为主,忽略个体的行为目的向己性。在市民社会的契约理念下,强调社会性和个体的社会皈依要以个体的自主意识为前提,因为“除非我们把一种超越个人的目的指派给个人,除非我们能够为奉献和牺牲的需要提供某种目的(这种需要处于整个道德生活的核心),否则我们就不能实施世俗教育”。因为背离了这种社会个体的行为目的性,就会让道德教育失去现实的支撑,从而让诚信观念的外显进入囚徒理论的困境(两个被捕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并最终导致教育的现实目的落空,毕竟教育的目的就是现在,“知识的用途,就是武装我们的现在,没有比轻视现在对年轻人的危害更大的了。现在包涵了一切。现在是一个神圣的所在,因为它即联系着过去,又包含着未来。”,而当下忽略现实的教育导致我们当下诚信教育的效用降低“当前,高校德育的内容更新、方法创新及师德队伍建设等德育管理实践活动远远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和对之提出的需要,主要表现为高校德育缺乏实效性,集中体现在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在接受学校所传授和灌输的价值观等知识后,并未能将这些价值观等德育要求内化为其内在的价值信仰。”。具体到当代中国大学生来讲,承担着中国从农耕经济到工业经济的中介媒介的作用。另外,农耕经济运行方式的降低和工业社会的初建以及大幅发展注定了以交换为表征的社会关系在整个社会构成中的重要性,而相关生活理念和技能的习得也决定了社会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也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脱离了社会生活的依靠,将会导致教育变成了一种非人化的异化,从而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教育目的的落空。

作者:孙风强 单位:山东协和学院

诚信论文:基于会计诚信的文化建设论文

1建设会计诚信的重要性

随着当今社会不同行业的诚信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在会计行业中,诚信更为重要。因此,加强会计诚信建设是极为必要的。建设会计诚信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会计诚信文化建设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根本措施

会计人员有意识的对会计账目进行修改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进而来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例如,会计人员通过作假账、偷税漏税等来非法获取金钱。若要在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的失真,加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是必要的:首先,加强高校培养过程中的诚信教育;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尤其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更应该在平时的工作中诚实守信,坚决杜绝作假账现象的发生,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其次,建立良好的会计诚信环境;在平时的工作中尽量多让会计工作人员接触正面的信息,尤其是刚刚从事会计工作的毕业生,避免他们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再次,建立信用档案;目前我国的信用档案建立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随着信用档案机制的逐渐完善,应该将那些违反诚信的单位和个人记录在案,并且个人能够通过网络或是相关单位进行查询,进而增强个人和单位的诚信意识。

1.2会计诚信文化建设是会计发展和生存的根本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即是个人或是单位的道德资源,也是经济资源。会计诚信对于维持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在经济活动中,应该加强道德建设,加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会计诚信是会计发展和生存的根本。

1.3会计诚信文化建设是保障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关键

会计诚信文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是影响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会计诚信受到破坏,市场经济运行的环境必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会严重阻碍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信任度将严重下降。而且,市场经济越是发达,诚信就显得更为重要。会计信息是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会计信息失真,则会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并有可能影响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宏观调控。因此,会计诚信是保障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关键,要加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

1.4增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养成诚实守信的观念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如果能够增强企业的会计诚信文化建设,则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首先,如果企业能够对所有的合作以及即将合作的企业诚实守信,必定会赢得良好的,甚至是极高的社会信誉度,进而可以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也要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到诚实守信,除了对外能够做到诚实守信,对内更是应该如此。其次,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加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可以将企业在长期奋斗过程中形成的优良品质传播下去,有利于在整个企业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诚信环境。有助于企业员工养成强烈的责任心,有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进而有助于培育诚实守信的企业精神。

2建设良好的会计诚信文化的措施

上面论述了加强建设会计诚信文化的重要性,那么该如何做呢?下面笔者提出几点关于建设良好会计诚信文化的措施。

2.1在会计诚信建设过程中,逐渐完善相应的法律规定

会计诚信文化的建设仅仅依靠道德的约束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等来指导和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针对那些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人员应该做出相应的处罚,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同时使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得到广泛的弘扬。

2.2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

通过诚信档案的建立,使诚信文化建设融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会计行业。由于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服务质量,尤其是诚信程度直接影响到整个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因此,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对于维持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监督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等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同时,通过定期向社会公布会计人员的不良、违法记录以及相应的惩罚措施,可以强化对会计人员的约束和管理。

2.3强化会计诚信文化的教育力度

在加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诚信教育是关键之一。及时,可以将会计诚信文化纳入到会计从业考试内容中,并将个人的平时诚信消费或是其他诚信相关内容也列入到考核范围内。第二,加强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诚信文化教育,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观念。第三,加强会计人员会计诚信文化的培训,要尽可能地将会计诚信文化建设的概念、内容、内涵等纳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过程中。社会各界可以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或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来逐步完善会计诚信文化建设。

2.4增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宣传力度

会计诚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和参与。在此过程中应该逐渐建立一种有利于诚信文化建设的环境。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方式,深入对会计诚信文化的宣传力度,让会计诚信文化的内涵逐渐深入人心。例如,可以通过网络或是社区板报等手段进行宣传,倡导会计诚信文化,在整个社会中建立良好的会计诚信文化环境,并在此基础上逐渐提升会计人员的诚信观念,促进会计工作的稳定、健康发展。

作者:冯艳 单位:永城煤电集团汇龙水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