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成本管理会计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高职院校成本管理会计论文

1考核方式改革意义

1.1有助于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课程考试方式普遍存在形式单一,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即理论知识考核多,技能素质考查少;终结性考试多,过程性考核少;短期记忆式打分多,长效运用性评价少。这样的考试方式过分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而没有突出实践性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有效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也不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1.2有助于实现《成本管理会计》课程目标

《成本管理会计》是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职业能力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进行企业产品成本及其他成本费用的核算,具备成本核算员、会计、会计主管等岗位所必需的成本核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岗位胜任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成本控制与节约的理念,构筑良好的企业管理大局意识,能够胜任生产型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与分析工作。实践证明,过去我们采用传统闭卷考试方式培养的许多学生,普遍“高分低能”,就《成本管理会计》课程而言,经过毕业生抽样调查,在中小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岗位实习的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很多专业性的内容还是运用不灵活,不能做到灵活变通,与企业的实际会计岗位真实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这方面就可以明显的看出,在该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没有真正教会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因此,《成本管理会计》课程逐步改变期末闭卷考核方式改革势在必行。

1.3有助于推进《成本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为了实现“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目标,我们在成本管理会计教学改革中,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理念,对课程进行开发与设计,教学中注重技能的培养,增强了实践操作技能的教学环节,以企业成本核算案例作为任务导入,要求学生根据企业生产类型选择适当的成本核算方法并进行成本核算,填写成本计算单等原始凭证并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在此基础上登记有关成本账户。为充分体现全程化,多元化课程考试思想,在《成本管理会计》考核方式上必须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改革与探索。

2考核方式改革研究内容

课题组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调查了解目前济南职业学院财经系学生就业所需要的专业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成本管理会计》课程考核改革方式和方法围绕以下问题展开:如何适应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适应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岗位工作要求,综合评价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反映并适应职业院校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学习吃力的特点。

3考核方式改革具体措施

课题组在总结国内外高职考试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法、企业调研法等研究方法,结合该院财经系教学改革实际,构建《成本管理会计》考试模式,根据企业岗位调研,对企业成本核算工作应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进行逻辑排序,突出成本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考试方式上突出考试内容的实用性,实践性。

3.1方案设计

教学模式上,在改革成本会计教学中,在对学生灌输知识的同时,特别注意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按照学生成绩以及语言能力建立讨论小组,每组人数在5-8人之间,该小组成员与将来考核方式中的小组成员一致,可以督促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成绩好的学生帮助成绩差的学生。考核方式上,改变传统闭卷笔试中学生为了应对考试,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的现状。本项目计划在教学改革中增加实践性教学以及考核环节。力求学生以企业实际的成本核算案例为基础,能够运用不同成本核算方法、步骤进行成本核算并填写成本计算单,编制记账凭证,设置成本账户并进行账簿登记等实践工作。

3.2考核方案

3.2.1理论考核。

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占课程总成绩40%,题型设置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及较简单的计算操作题。考试试题以基础知识为重点。期末按照学院和系部统一安排的考试时间进行考核。

3.2.2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成绩主要有学生上课出勤、作业、回答问题等环节构成,占总成绩的20%,着重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等方面,任课教师日常归集整理该项成绩。

3.2.3技能考核。

采用分组抽签操作考核的方式,占总成绩的40%,主要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由教师事先准备好各种有关成本核算的原始资料以及考核所需的单证。考题围绕重点知识展开,包括运用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核算各项要素费用,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废品损失、完工产品成本与在产品成本等,可以围绕以下主要任务进行考核设计:①采用材料定额消耗量比例法分配原材料。②采用定额工时比例法分配生产工人工资。③采用直接分配法,一次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等分配辅助生产车间辅助费用。④核算不可修复废品以及可修复废品损失。⑤采用约当产量法分配产品费用。⑥采用综合结转分步法计算半成品成本和产成品成本。⑦根据综合结转分步法的成本计算单,按照项目比重还原法、还原分配率分配法进行成本还原。⑧采用平行结转分步法的定额比例法计算各步骤转给完工产品成本的“份额”,登记各车间生产成本明细账。⑨编制产品生产成本表,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制造费用明细表、期间费用明细表等成本报表。技能考核按照教学进度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及时阶段为期中阶段,第二阶段为期末复习周。考核时,按照被考核学生的人数设计不同题型,不同数字的题目,学生分组进入考场,学生抽签决定自己要考核的题目。考核时间为每人45分钟,教师严格控制交卷时间。这样的考核方式中虽然学生每人只抽考其中的一个题型,但事前并无法确定抽签的题目,学生学习和复习时,需要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成本管理会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将改变传统上教师考前串讲,考试之前学生突击应付考试的弊端。改革后的考试方式,更加侧重对学生日常专业水平及技能的综合考察,更加突出了对学生实际能力掌握的重视,这对于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由于期末考试笔试成绩在学生总的评分成绩中比重降低到了四成,而将日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专业运用能力的考察比重增大,这些变化,更有利于学生提前进入岗位角色,锻炼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实现“应用为本”的教学理念。

4结束语

目前高职院校《成本管理会计》课程教学还存在着一些有待探究和解决的问题,如财经类专业课程大多以工业企业会计核算为主线,但并未开设生产工艺类课程,学生缺乏对产品生产和成本核算的感性认识,实训和实践环节较薄弱。笔者建议在财经类专业增开有关生产工艺类课程的选修课,引进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实践实训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观摩企业生产流程,科学合理地为专业课学习铺垫知识,更好地培养现代复合型会计应用人才,实现高职学生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王国芬 单位:济南职业学院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成本管理下的管理会计论文

1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期,西方古典管理理论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其科学管理理论后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现代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在理论上起着奠基和指导的作用。20世纪后半叶以来,企业管理更加注重追求效益,管理会计也出现了业绩会计、决策会计和执行会计,尤其是以成本管理为研究重心,使得管理会计的理论方法体系进一步确立,包括作业成本法、价值链分析、平衡记分卡等的管理会计方法更是得以长足发展。在我国,直到1951年汪慕恒先生在《大众会计》上发表的《固定支出和变动支出》一文,才真正开启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会计对成本性态的实质性研究。改革开放后,随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在一些企业内部出现了经济责任制基础上的责任会计体系。到20世纪末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也在不断的发展和突破,作业成本法等管理会计思维也开始在很多企业中得以应用。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已经渗透到了各个方面,诸如,预算管理、绩效管理、生产管理、成本管理等。本文将主要对管理会计在成本核素和成本管理决策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2管理会计对成本核算方法的完善与改进

2013年8月16日财政部下发的财会[2013]17号文“关于印发《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的通知”中宣布,自2014年1月1日起将施行新的成本核算制度。新成本核算制度的第三十六条规定:“制造企业发生的制造费用,应当按照合理的分配标准按月分配计入各成本核算对象的生产成本。企业可以采取的分配标准包括机器工时、人工工时、计划分配率等。季节性生产企业在停工期间发生的制造费用,应当在开工期间进行合理分摊,连同开工期间发生的制造费用,一并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制造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经营管理特点和条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作业成本法对不能直接归属于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进行归集和分配。”企业根据自己生产特点及管理需求,或采用品种法、分批法,或采用分步法进行成本核算。成本构成项的直接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间接成本(制造费用、其他成本)在分配计入各成本核算对象时,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可以根据成本核算对象的耗用情况,直接对应计入;而对于制造费用及其他成本,譬如,间接材料与人工、生产耗用水电、设备与车间的折旧、车间管理人员薪酬等,无法直接将其归集到相应生产对象上的,在传统的分配方法下,一般先按部门归集制造费用,然后再采用机器工时、人工工时、计划分配率等标准分配到生产对象上。随现代企业管理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间接费用分配标准,存在一些分配失真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作业成本法也就应运而生。上述《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中第三十六条规定,也充分体现了作业成本法在现代成本核算的重要应用。作业成本法下,将成本动因分为资源成本动因(多用于直接成本分配)和作业成本动因(多用于间接成本分配)。作业成本法,不同于上述传统的间接成本分摊方法,而是先将间接成本分配到作业集/库中,然后再到具体的成本对象。它可分两个阶段:阶段一采用合适的资源成本动因将资源成本分配给作业成本集/库或作业中心;阶段二采用合适的作业成本动因(作业成本动因用于度量成本对象对作业的耗用情况)再将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对象。作业成本法非常适合于产品极为多样化,流程极为复杂,或产量相当高、极容易发生成本扭曲或生产中耗用资源数量经常变换的公司。作业成本法于制造业中采用,今天,诸如医院、银行及保险公司等,不仅将作业成本法应用于成本核算,同时也将其用战略决策,如流程分析,绩效管理评估和获利能力评估等环节。

3管理会计在成本管理决策中所起的作用

在成本管理决策中,管理会计更加重视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中可控成本的控制与管理;更加重视成本控制管理对供应链流程的反馈;更加强调机会成本、隐性成本、未来成本等非量化、非显性成本在经营决策中的影响;更加主动的对成本进行事前控制与管理。

3.1管理决策中对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中可控成本更加关注成本会计是以客观、的反应生产中原材料、人工、费用等的耗费,以合理的分配标准实现产品成本的化为目标。而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决策的重要基础工作,它更加注重产品成本的性态差异分析,即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区分。变动成本是指生产成本随着业务量的增减变化而成正比例增减变化的成本,如直接人工、直接材料、产品包装费等;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生产规模下,相对固定不变的成本,如管理人员的工资、厂房及设备折旧等。无论变动成本或固定成本,根据其决定影响因素,又可以进一步分为酌量性成本和约束性成本。在短期决策中,管理会计更注重对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中酌量性成本的分析管控。只有对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的组成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各种不同技术手段,改进及完善生产流程,以消减或降低酌量性成本的组成部分,才能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在部门绩效管理与考核中,无论是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或投资中心,重点考察的是其可以通过施加管理决策和影响的部分指标,即可变成本、可控边际贡献、剩余收益等指标。在成本费用类的控制指标中,可变成本、固定成本中的酌量性成本等又称为可控成本,即公司管理者的决策行为所制约的成本。通过采取一定的管理方法与手段,降低整体部门的营运成本费用的支出,在营运收益一定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因此,无论对于哪一类中心的绩效考核中,成本费用项的考核指标设置时,都应关注其可以施加决策影响的可控成本具体分项指标的设置,从而实现对最终可控指标的管理与考核。

3.2管理决策中加强了成本控制管理对生产流程的反馈在管理会计中,通过价值链分析,界定当前的成本指标和绩效指标,并评价整个供应链中哪些环节可以增加客户价值哪些可以降低成本。它的目的在于关注产品或服务的总价值链,并确定价值链中能支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战略部分。通过价值工程对当前成本和可允许成本(标准成本/理想成本)之间差距进行分析。基于客户的需求,对产品或设计、材料、规格和生产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区分增值成本和非增值成本(增值成本是指将资源转化为与客户需求相一致的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而非增值成本对客户偏好来说并不重要或无关)。通过对供应链的分析,进行流程再造/业务流程重组,彻底重新设计流程,消除不必要的步骤,减少错误机会并降低成本,消除所有非增值活动。我们要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和中心,以关心客户的需求和满意度为目标,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利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现代的管理手段、较大限度地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以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改善。

3.3管理决策时对产品成本的隐性成本、机会成本及未来成本增加了更多的关注和分析成本会计在以合理的分配标准分配计算生产中原材料、人工、成本费用等的耗费时,是以已发生的、显性的、可计量的历史成本数据为依据进行核算的;而管理会计在进行成本决策时,除对已发生的、显性的历史成本数据进行分析外,其更加关注其背后的隐性成本、机会成本和未来成本。隐性成本,是相对于显性成本而言,是一种隐藏于经济组织总成本之中、游离于财务监督之外的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面临多中方案选择其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较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未来成本,又称预计成本,相比较历史成本而言的,是指尚未发生的成本,是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合理地预测在未来某个时期或未来某几个时期将会发生的成本,它实际上是一种成本目标和控制成本。在对某种产品进行自产还是外购决策时,对自产所需存货所占的资金成本、生产管理所需专业人力资源等,都是游离于常规财务核算之外,这些都属于隐性成本;无论哪种决策,如果将这部分资金、人力资源投资于另一方案的收益或成本降低,就是该方案下的机会成本。在管理决策时,已经发生的历史成本,无论你做出的是何种决定,都不能再有改变或突破,那么我们就应该更关注与决策相关的未来会发生的成本,比较未来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从而做出有利于整体收益增长的决策。

3.4管理决策中对成本控制由过去的事后被动控制,转变为事前的主动控制在对产品定价时,一般采用市场定价法或成本基础定价法,其中成本基础定价法最常见的就是综合成本基础上成本加成定价法,即在总成本基础上,加上目标期望利润后,得到目标销售价格。在传统的成本加成定价法中,总成本是我们预先接受的。在管理会计中,目标成本法,作为产品的定价方法之一,与传统的成本加成定价法有相同的地方,即售价都是在成本基础上加上目标期望利润;它也有着与其显著不同之处———它是先根据接受的市场竞争价格,在确定目标利润后,再确定可允许的总成本,以此确立目标成本,通过建立交叉职能团队为目标成本实施生产。传统的成本加成定价法,在生产成本的管理上,被动接受生产成本,或在生产完成后若发现一些异常成本数据,方反馈改进生产流程,即属于事后的、被动的成本控制管理过程。而目标定价法,是先预设目标成本,通过交叉职能团队,对生产流程进行不断优化,使生产成本实现不断降低,令生产成本达到预定目标成本或低于目标成本,从而实现对生产成本管理上事前的、主动的成本控制管理过程。

4管理会计发展展望

从宏观来看,由于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致使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进程缓慢,理论研究基础薄弱,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从微观来看,虽然目前大多上市公司与外资企业中,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知,管理会计的运用相对较为普遍,但在大部分的中小型民营企业中,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对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认识远远不足,存在管理会计的应用空白。“为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提升会计工作总体水平,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2014年1月29日,国家财政部“财办会[2014]5号”文的《财政部关于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及《“财政部关于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起草说明》中,明确提出了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目标,即“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基本形成,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基本建成,管理会计人才队伍显著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市场显著繁荣,使我国管理会计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未来,随着管理会计在我国财务管理中的不断发展,管理会计在成本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必定也会越来越广泛。

作者:王国栋单位:青岛森淼实业有限公司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对成本管理会计的应用探讨

随着企业对财务管理的要求越来越多,财务管理对于企业发展也越来越重要,特别是企业中的成本控制,这是一个企业中的重点内容,为了加强我们对企业财务的了解,应该对成本会计的概念有所掌握。所谓成本会计是通过计算和提供成本信息来进行会计的方法,成本会计包括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二者的综合,成本会计要对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进行核算,从而计算出全部生产费用。成本会计对企业管理计划及控制企业的经营一个估算,对于企业的控制产品及服务成本都会进行跟踪,在这个过程中建立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制定产品控制策略。成本会计是一种常见的管理经济的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职能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成本会计的各个职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都有着必要的联系,其中最基本的职能就是成本核算,而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成本决策,其在成本会计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1.成本会计发展的趋势及发展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现代化建设在企业的发展中逐渐体现了出来,在经济领域,我国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在不断的变化,使得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企业就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在这样的形式下,企业要握住发展机遇就必须提升核心竞争力。目前,在企业中,较为有效的控制方法就是对成本的控制,企业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运行成本会计工作,从而降低企业的成本,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可以说,成本会计在全新的经济形势下为企业的发展趋势指明了方向。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成本会计向着核算统一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是势不可挡的,但成本会计发展还是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一是成本会计的范畴。成本会计的发展受到其范畴的影响,范畴一旦确定,成本会计就确定了发展的目标与方向,但在这个过程中,成本会计若与成本管理进行混合,就不能突出成本会计在管理中所产生的作用;若将更多的学科融入到成本会计的范畴中,就会导致诸多学科内容的交叉重复。二是知识经济的因素。在知识的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成本会计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一个企业中,其技术资源的不断消耗,会对成本会计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这就是知识经济对成本会计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三是经济全球化的因素。在激烈的经济全球化中,我国的企业与国外的跨国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成本会计的方法会给企业产品成本信息造成失真问题,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决策。我国应大力支持成本会计的发展,对企业成本会计进行系统的改革,加大管理的方法,为成本会计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首先,企业的成本会计人员应该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并不断学习企业产品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方法,熟悉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这样才能结合相关的专业知识来对企业成本管理进行核算和控制。与此同时,会计人员要具备现代科技知识,懂得运用新型科技设备来进行信息的处理,以提高成本会计的工作效率;其次,企业要实行电算化,在全新的科技时代,会计电算化可以提高会计的工作效率,使成本核算更加精细,并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要对国外的先进管理理论进行研究,并将其推广和应用,完善成本会计方法。

2.成本管理会计应用现状

我国的成本管理会计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并在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得到很好的发挥和运用,其中成本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也逐渐在应用的过程中得以完善,,但与实际的差距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成本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体系仍需要完善和规范。一套完成的基本理论体系能够支撑企业的发展,并在实际中得到推广应用。但由于成本管理会计的形成发展较短,我们从国外引进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时,国外对成本管理会计的重视多在于方法而忽视了理论,以致我国的成本管理会计理论与实际的管理相脱节,因此,其理论的研究成果并不大,这就使得成本管理会计的指导作用不能充分的发挥。二是成本管理会计中的一些基本内容与其他学科交叉重复。成本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与很多财务类的学科都有重复,例如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这会让人觉得成本管理会计就是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的综合体,缺乏其自有的独特内容,这就使得成本管理会计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三是在现代的经济环境中,成本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与之不相适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经济环境制约制约着成本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当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其方法体系就无法做到及时的修正来适应环境的变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管理水平走向了科学化,并不断的进行创新,在这种客观经济环境不断更新的情况下,这对传统的成本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是一种考验,在这种情况下,成本管理会计方法体系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水平上,怎样的方法体系才有利于各种环境的变化,并与之相适应,这才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并解决的问题。四是在实践中,成本管理会计人员的意识比较落后。目前,在一些企业中,成本管理会计没有引起企业决策者的重视,这主要是由于在企业的各种应用案例中,成本管理会计的案例很少,很多企业决策者认为管理会计的作用并不大,在实际中,管理会计就可有可无;再者成本管理会计没有统一的法规性要求,其运用的程度就取决于企业决策者的个人意愿;就是管理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并不高,缺乏专业的知识素养,以致管理会计的工作效率并不高。以上诸多的原因造成了企开展管理会计工作的这种不利局面,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有效的开展成本管理会计工作。

3.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主要在资金运动。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不仅是现金流动,还有成本中的非现金流动;企业内 部长期投资决策最终会以资金为基础;对企业控制的事前、事中、事后进行资金运动的分析,其最终的控制都是对人的控制,控制资金是为了控制人。而管理会计的任务是比较广泛的,它不仅是对成本的控制,将其扩大到企业的整个经营范围,还包括了预侧、决策、规划、考核、分析的基本职能,其根本任务是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服务支持,以此提高企业决策的有效性。下面我们可以仔细的研究成本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成本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企业的决策者服务,包括企业内部的各级管理人员,成本管理会计帮助这些管理人员计划并规划工作,控制工作进度,并作出决策,它提供的是管理方面的信息;成本管理会计有着管理职能,其主要作用于会计信息上,是以资金运动中的价值增值为对象,从而追求企业经济效益。

4.加强成本管理会计作用

企业要运用成本管理会计,并使之发挥其职能和作用,就要完善成本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体系,使得成本管理会计有其特有的理论基础,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变化而不断的完善;同时企业对成本管理会计的工作内容要规范和明确,建立管理制度将其与其他的会计方法分离开来,使得成本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而且企业的决策者也要转变对管理会计的态度,重视起成本管理会计工作。

(1)完善并建立成本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体系。由于目前的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体系还不不健全,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保障理论的性与实用性,这对与企业来说会起到规范和指导的作用,成本管理会计的作用要充分的发挥出来,就要建立科学完整的基础理论体系,并能随着我国国情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2)要对管理会计进行规范和统一,就要建立专业的管理机构。为了推动管理会计的发展,应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并规范管理会计的专有名词、概念、专业术语等,统一规定管理会计的内容,并将管理会计的内容与多门学科的交叉内容分开,统一为管理会计独有的专业内容,管理会计机构还会指导管理会计实务,增强成本管理会计的实用性。

(3)企业决策者要对管理会计高度的重视起来,加强企业管理者对管理会计的作用的认识。我们要想让企业的决策者对管理会计重视起来,就要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宣传和推广管理会计工作,可以组织相关的培训活动,加强企业管理者对管理会计知识的认识,并介绍其他企业运用此理论的成功经验,使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对其都有比较系统的认识,让他们接受并感觉到成本管理会计的重要性。

5.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成本会计是重要的管理内容,成本会计有助企业中战略的制定,以及企业产品成本的控制,成本会计能够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优势,有利于企业的发展。随着经济时代的发展,在新的时期成本会计也需要不断创新方法,从而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其中成本管理会计就是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成本管理会计会随着企业发展的环境、市场环境的不同而改变,成本管理会计有其自身特点,有着全新的会计体系,具有不同的理论基础和计量方式,因此,成本管理会计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充分的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浅谈管理会计在高职院校成本管理中的探讨论文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张,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已达千所,年招生规模超过31万人,在校生达9多万人,高职院校资金需求缺求的不断加大,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拨款数有限,而银行贷款的紧缩,致使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经费紧张。由于公办高职院校采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而忽视成本的重要性,致使资金缺口不断加大。高职院校可以像企业一样加强成本管理,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支出,合理配置学校资源,

高职院校成本的认识

从管理会计角度理解,成本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所以高职院校成本可以看做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学生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包括提供教育服务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

基于管理会计高职院校成本的分类

院校成本管理需要不一样,可以选择不同的标准将高校成本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分类方法:

1 成本按习性分类

成本按习性的分类是指根据各项成本是否会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可以将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三类,对成本的该种划分方法有利于学校会计人员进行本—量—利分析,便于做出管理决策。

2 成本按其与决策的关系分类

高职院校所发生的成本很多是与院校领导者决策相关的,而有些是无关的。我们可以将成本分为相关成本和无关成本。对成本的这种划分方法有助于学校掌握成本的相关性,提高成本信息的有用性,对于学校正确的进行经营决策具有重要的作用。

3 高职院校成本的管理

高职院校进行成本习性分析,其中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的在校学生人数范围内和一定的教学时期内,学校成本的总额与学生人数增减变化没有直接联系的费用。固定成本一般可按照领导者决策行为影响划分为约束性固定成本与酌量性固定成本。

约束性固定成本属于教学能力成本,它与整个学校的教学能力及其正常维护直接相联系,高职院校的管理者短期决策行为很难控制并改变其数额的成本。这类成本与维持高职院校正常运转相关,例如院校的教学楼、实验实训设备、行政管理人员工资、保险费等。这类成本的数额一旦确定,在短期内是不能随意改变的,因此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因此,在不改变高职学院发展政策,要控制约束性固定成本,必须合理地利用高职学院自身条件,增加招生规模,提高教学质量,降低单位成本。

酌量性固定成本是在日常的活动当中,院校的管理者根据院校发展的情况确定的,其行为可以控制或改变的固定成本,比如院校的广告费、教职工培训费、课程开发费用等,这部分成本的发生可以因领导的决策而做出适当的调整,发生额的多少代表着学校的竞争实力,因此要控制此项成本,必须要从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在不影响高职学院发展的前提下,降低其支出额。

变动成本

在一定教学时期和一定的学生人数范围内,其成本总额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减成正比例增减。例如:教学实训指导人员工资,学生奖贷助学金,实验实训费用等费用。高职院校对于变动成本的发生随着学生越多,成本也会越高,所以可以通过降低单位变动成本的方式,来实现成本的控制。

混和成本指同时具有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种不同性质的成本。该成本随着学生人数的变动而呈现不规则变动。在高校成本中,属于混合成本的项目主要有教学科研业务费、仪器设备购置费、仪器设备维修保养费等,这些费用除了受到在学生使用次数影响之外,还会受到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设备的质量、性能等。为了加强高校成本的管理,可以选取适当的方法对混台成本进行分解,将混合成本分解成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所以院校里面发生的所有成本也同样区分这两类,管理者可以根据成本的习性来加强成本的管理,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使成本发挥较大的功效。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谈管理会计在高职院校成本管理中的探讨

摘要近几年,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与之而来的是在日益繁杂管理工作中,由于成本管理的缺失已经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办学资金使用效率。本文主要从管理会计入手,将企业成本管理思想引入院校,从不同角度分析院校成本,对加强院校成本管理、降低办学成本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管理会计 成本 高职院校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张,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已达千所,年招生规模超过310万人,在校生达900多万人,高职院校资金需求缺求的不断加大,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拨款数有限,而银行贷款的紧缩,致使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经费紧张。由于公办高职院校采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而忽视成本的重要性,致使资金缺口不断加大。高职院校可以像企业一样加强成本管理,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支出,合理配置学校资源,本文主要将企业成本管理思想引入院校,对提高办学经济效益,为进行高职院校成本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1 高职院校成本的认识

从管理会计角度理解,成本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所以高职院校成本可以看做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学生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包括提供教育服务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

2 基于管理会计高职院校成本的分类

院校成本管理需要不一样,可以选择不同的标准将高校成本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分类方法: 1 成本按习性分类

成本按习性的分类是指根据各项成本是否会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可以将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三类,对成本的该种划分方法有利于学校会计人员进行本—量—利分析,便于做出管理决策。 2 成本按其与决策的关系分类

高职院校所发生的成本很多是与院校领导者决策相关的,而有些是无关的。我们可以将成本分为相关成本和无关成本。对成本的这种划分方法有助于学校掌握成本的相关性,提高成本信息的有用性,对于学校正确的进行经营决策具有重要的作用。

3 高职院校成本的管理 1 从成本习性视角管理

高职院校进行成本习性分析,其中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的在校学生人数范围内和一定的教学时期内,学校成本的总额与学生人数增减变化没有直接联系的费用。固定成本一般可按照领导者决策行为影响划分为约束性固定成本与酌量性固定成本。

约束性固定成本属于教学能力/!/成本,它与整个学校的教学能力及其正常维护直接相联系,高职院校的管理者短期决策行为很难控制并改变其数额的成本。这类成本与维持高职院校正常运转相关,例如院校的教学楼、实验实训设备、行政管理人员工资、保险费等。这类成本的数额一旦确定,在短期内是不能随意改变的,因此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因此,在不改变高职学院发展政策,要控制约束性固定成本,必须合理地利用高职学院自身条件,增加招生规模,提高教学质量,降低单位成本。

酌量性固定成本是在日常的活动当中,院校的管理者根据院校发展的情况确定的,其行为可以控制或改变的固定成本,比如院校的广告费、教职工培训费、课程开发费用等,这部分成本的发生可以因领导的决策而做出适当的调整,发生额的多少代表着学校的竞争实力,因此要控制此项成本,必须要从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在不影响高职学院发展的前提下,降低其支出额。

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教学时期和一定的学生人数范围内,其成本总额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减成正比例增减。例如:教学实训指导人员工资,学生奖贷助学金,实验实训费用等费用。高职院校对于变动成本的发生随着学生越多,成本也会越高,所以可以通过降低单位变动成本的方式,来实现成本的控制。

混和成本指同时具有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种不同性质的成本。该成本随着学生人数的变动而呈现不规则变动。在高校成本中,属于混合成本的项目主要有教学科研业务费、仪器设备购置费、仪器设备维修保养费等,这些费用除了受到在学生使用次数影响之外,还会受到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设备的质量、性能等。为了加强高校成本的管理,可以选取适当的方法对混台成本进行分解,将混合成本分解成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所以院校里面发生的所有成本也同样区分这两类,管理者可以根据成本的习性来加强成本的管理,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使成本发挥较大的功效。

2 从决策视角管理

决策的意思就是为了到达一定目标,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从两个以上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那么决策过程中会发生很多和决策有关联的相关成本,也会有一些成本的发生和决策没有关系。

相关成本是指与特定决策方案相联系的、能对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在短期经营决策中必须予以充分考虑的成本。如机会成本、差量成本、专属成本等。高职院校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经常碰到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决策分析过程中,从各 个备选方案中选择某个方案而放弃次优方案所丧失的潜在利益。例如,学校资金有限,购买学生实验设备,买A设备,就不能买B设备,买了A设备就放弃买B设备的机会。所以院校管理者在做决策时要考虑到资源的稀缺性,考虑了某种用途,就失去了其他被使用而创造价值的机会,在所有这些可能被利用的机会中,把能获取较大价值作为方案使用这种资源的成本。

在决策过程中还经常会碰到两个方案的选择,通常情况下不把方案本身的预算或项目经费算作决策成本,而是将两个方案之间的预算差额即差量成本就是决策成本之一。差量成本的本质是多付的预算,相当于“东西买贵了”。由于信息的不性、时间的紧迫性及决策者认知的有限性,往往很难设计或判断出最节约的方案,因此实际选择的方案常常不是成本最小的,它和最节约方案之间存在着成本差额,这个差量成本与领导者决策密切相关,应当算作决策成本。

无关成本是指无论方案采用与否注定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成本。由于无关成本对方案的取舍部存在影响,所以管理者可以不用考虑,否则可能会导致决策失误。如沉没成本、共同成本等。

为了降低教育决策的成本,高职院校有必要建立一整套集体决策和个人决断相结合的教育决策机制。高职院校在进行决策时,从管理会计角度,分析成本的发生特点,要组织好集体决策,通过多种形式广泛集中民智,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这样可以发掘出大量的个人决策所不能考虑到的潜在教育投资或者决策机会,为院校科学决策和降低决策成本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作业成本管理会计的探讨

一、作业成本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后,管理会计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产生了许多新的发展方向,其中“作业成本管理会计”(Acticity-Based Cost and Management Accounting)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这一发展主要是基于20世纪70年代末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且与社会生产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的背景,企业的竞争环境日趋复杂,计算机技术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介入使得企业传统的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系统受到强烈的冲击。同时,由于高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企业成本的构成结构也逐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固定制造费用等间接费用大比例上升,而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按传统的“数量基础成本计算”难以合理地反映产品的消耗,无法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有用信息客观上需要更加先进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方式,在此背景下边产生了作业成本计算及作业成本管理的方法。

Coorper和Kaplan(1984)首先提出了作业成本管理会计的概念,认为其目的是使企业的成本信息更具相关性,其基本观点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它以作业成本计算为基本方法和手段,以作业为成本计算的基本对象核算产品成本。企业可以根据作业成本信息分析和优化成本结构,即实施作业管理,自始至终对所有作业进行分析和修正,改善成本信息质量,从而有利于经营决策,提高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并实现作业链(Activity Chain)和价值链的化,为最终的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

作业成本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带来了崭新的作业管理理念与作业成本计算方法,为企业的成本管理及价值链优化提供了科学可行的方法与工具。经过20多年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不断实践,作业成本管理会计理论趋于完善,运用作业管理可以改善企业经营,帮助企业增加价值。

二、作业成本管理会计的内容

(一)作业成本管理会计的基本概念。作业成本管理会计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个三方面:作业与作业成本、作业链与价值链、成本动因。

在管理学中,作业指企业生产过程的各个工序或流程,即企业基于一定的目的、以人为主体、消耗一定资源的特定范围内的活动、业务或事项。其基本特征包括:作业是以人为主体的;作业消耗一定的资源;区分不同作业的标志是作业目的;作业的范围可以被限定。产品生产过程可被看作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业的组合,成本费用的发生与作业相关,产品成本由作业成本构成。因此,产品生产过程的费用消耗表现为作业的费用消耗,也即作业成本。

作业链可以看作是企业为了满足最终顾客需求而建立的一系列前后有序的、能创造顾客价值的作业集合体。企业各项作业的执行都伴随着价值的转移与集合。每完成一项作业就消耗一定量的资源,同时有一定价值量和产出转移到下一个作业,直到将产品提供给顾客。最终产品是企业全部作业的成果集合,同时也表现为全部作业的价值集合。可见,作业链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价值链的形成过程,“作业链”同时表现为“价值链”。

成本动因指直接引起作业成本发生的因素(原因),它是作业成本计算的成本分配标准。成本动因驱动成本产生,对产品成本结构起决定性作用。出于可操作性考虑,成本动因必须能够量化,可量化的成本动因包括生产准备次数、零部件数、不同的批量规模数、工程小时数等。

(二)作业成本管理会计的关键程序

1、作业分析。作业分析包括五个步骤:①定义作业。在确定企业的经营目标的基础上,判别并描述企业为顾客提供产品或服务所需进行的各个作业;②作业必要性分析。主要有顾客和企业两个标准,即如果对顾客必要,则作业必要;如果对顾客不必要但对企业必要,则作业必要;如果对顾客和企业都不必要,则作业不必要;③分析重点作业。企业应有选择性地对重点性作业进行分析,可以将作业按其成本的大小排列,而后选择排列在前面的那些重点作业进行具体分析;④作业的横向比较。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先进水准的作业进行比较,可以判断某项作业或企业整个作业链是否有效,寻求改进的机会;⑤作业关联分析。通过作业分析,消除不必要的作业,改进作业链,把企业有限的资源用到能为企业最终产品增加价值的作业上去,以提高最终提供给顾客的价值。

2、作业成本计算。作业成本计算主要步骤包括:首先归集和分配作业费用;其次确定成本库分配率;然后分配费用至产品,计算产品消耗作业中心的作业成本;将某产品消耗的所有作业成本相加,得到产品作业成本。产品作业成本再加上产品消耗的直接材料等其他直接成本,得到产品成本。

3、动态改进。动态改进步骤主要包括:减少完成某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或耗费;消除不必要的作业;选择成本低的作业;尽量实现作业共享,从而能尽可能降低作业成本;利用作业成本计算提供的信息,编制资源使用计划,重新配置未使用资源。

4、绩效评价。作业成本计算产生大量有助于绩效评价的数据和信息,可以用于评价个人或企业分部门责任履行情况。作业成本计算还提供一些非财务信息,如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有助于企业从非财务角度进行绩效评价。利用作业成本管理会计系统提供的信息可以多角度、多方面对企业进行绩效评价,提高绩效评价的相关性和有用性,对员工有更大的激励作用,有利于管理决策的制定和持续改进。

三、作业成本管理会计的优势及发展趋势 (一)作业成本管理会计拓展了传统成本会计的范围和内容。作业成本管理会计对传统成本会计中的成本概念进行了更新,并将成本核算的范围进行了拓展,从而使成(文秘站:)本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作业成本管理会计以作业为核心要素,将产品成本与产品费用联系起来,对成本形成的过程进行了动态反映,从而使成本的概念更为完整、具体。它还把作业、作业中心、顾客和市场都纳入了成本核算的范围,形成了以作业为核心的成本核算体系和管理体系。作业成本管理会计以作业为核心核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抓住了资源向成本对象流动的关键,可以更有效地进行成本管理,有利于分析企业在特定产品、劳务、顾客和市场及其组合以及各相应作业的盈利性差别。

(二)作业成本管理会计使成本信息更具相关性。作业成本管理会计根据因果关系按资源动因、作业动因分配间接费用,对成本产生及转化的过程、原因和效果进行了跟踪揭示,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按单一的分配标准分配间接费用所造成的成本信息扭曲,从而使得提供的成本信息具有更强的相

关性。 (三)作业成本管理会计使成本的控制更加优化。作业成本管理会计通过对成本动因的分析,揭示了资源耗费、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指明深入到作业水平,对企业供、产、销各个环节的基本活动进行改进与提高的途径,从而有利于消除一切可能形成的浪费,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整体的经济效益。

(四)作业成本管理会计使绩效评价及责任考核体系更加有效。传统成本计算忽视了可供资源与实际需用资源之间的差异,将未使用资源和非增值作业耗费的资源也计入成本对象的成本,严重影响了绩效评价的客观性。根据作业成本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绩效评价可以更清晰地反映作业、资源在增加顾客价值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通过贯穿资源流动始终的因果分析过程,便于明确与落实各部门的岗位责任,揭露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非财务指标作为各作业中心绩效评价与考核的依据,从而调动各部门挖掘潜在的盈利能力,改善经营管理决策。

(五)作业成本管理会计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作业成本管理会计从企业战略出发进行管理控制,重视整体持续优化作业链――价值链,注重价值链的分析和改进,在作业全过程中对产品设计、生产、质量管理等各方面进行控制和完善,促进作业管理的不断改进与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提高最终产品或服务能给顾客提供的价值,使整个企业处于不断改进的状态,有助于持续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管理会计在营销成本管理上的应用

1 管理会计在营销成本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

当下,现代营销已经从生产、销售导向完成了向顾客导向的转变,而传统的管理会计的重心仍然停留在内部制造成本的核算上,传统的管理会计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营销日益要求以顾客为基础进行营销成本管理的要求。因此必须进一步讨论管理会计如何更好的在营销成本管理中应用的问题,即关于如何将“营销管理会计”这一新兴概念应用于营销成本管理的研究成为必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我们可以具体的了解管理会计在营销成本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

营销成本的特点

①外向性 营销管理相对于企业的一般管理具有更明显的外向性,即营销管理更加注重企业外部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更加注重外部供应链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生命周期的变化,并适时进行调整和变通。②长期性 企业的营销成本投入中不仅存在当其可以计量的费用,还存在很多针对企业长期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投入。③广泛性 很多人认为的营销成本侧重于销售中的成本,其实不然,营销成本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2 不同的管理会计方法在营销成本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2.1 预算控制法下的营销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具有综合推进成本降低的积极功能。企业要实现目标利润,必须把预算控制放在资本运营的重要地位。

2.2 定额成本法下的营销成本费用控制 按照一般规律,营销费用投入越多,预期的销售量越大。然而,营销费用的增加不可能是无限的,受市场需求容量、行业竞争状况因素的影响,则需要解决营销费用分配的问题。同时,在营销费用一定的条件下,要将这些预算按不同的比例分配到营销组合的不同项目上和销售利润上。掌握和协调好销售数量与营销费用组合过程项目之间的关系,是现代营销成本控制所要解决的问题。

及时,营销成本低化控制。在企业技术装备条件不变的条件下,一种产品的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在开始时都是随产销量的增加而递减;但当产销量扩大到一定限度,就由于“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转为递增。

第二,营销利润较大化控制。在横坐标上移动产销量的值,使产销量与价格乘积达到较大时(即总收益的较大值),得到的不是较大利润;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产销量增加,边际成本由递减转为递增,而使总成本急剧递增,故边际成本低时也得不到较大利润。所以,只有在边际总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也就是产销量的某一微量增加点,总收益的增量等于总成本的增量,两个函数的导数相等时,这两条曲线之间的距离较大,才达到较大利润,才能找到最合理的生产经营规模。

2.3 作业成本法在营销成本中的应用

2.3.1 从营销活动过程的步骤来分析营销过程中的作业 营销过程包括以下步骤:分析市场机会、选择目标市场、设计市场营销组合和管理市场营销活动。其中分析市场机会和选择目标市场需要营销人员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工作和制定营销计划,而围绕着目标市场展开的营销组合的设计正是现代市场营销的重点和关键环节。市场营销组合包括企业为影响对其产品的需求而采用的营销手段,通常可以分为四组变量:产品、价格、地点和促销。

2.3.2 成本动因的选择和成本动因量的统计 一般在制造业产品成本计算过程中,作业成本计算将作业划分为单位水平作业、批水平作业、产品水平作业及维持水平作业四种类型。

成本动因的选择

在上述作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各种类型作业的不同特点,其相应的成本动因也随之不同。

从理论上说,表1中的成本动因都是可以统计出来的。

2.3.3 营销成本计算体系 作业成本计算体系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确认和计量营销管理过程中各种资源的耗费;②将可以直接跟踪到最终成本对象的材料成本和其他非工资性支出先归结到相应的成本对象;③把资源分配到作业,主要包括:确认作业所消耗的资源种类和计算出作业中该成本要素的成本额数量,汇总各成本要素,得出作业成本库的总成本额;④将各个作业中心的费用总额按管理者的要求,选择作业动因,按照客户、产品、经销商、营销过程等成本对象进行分离归结,分离归结的依据是每一成本对象所消耗的各个作业成本库中各类作业的作业量(成本动因量)。

上述的作业成本计算体系再现了成本发生的过程。它提供了有关营销各个过程的成本消耗信息,为管理人员研究、管理和优化企业的营销过程打下定量分析的基础。作业成本计算体系的计算对象不像传统会计核算那样单一:可以是产品、劳务还可以是作业、作业中心、顾客、市场(地区)、销售渠道等。管理者可以根据管理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成本对象进行各种成本分析,为最终进行预测、预算、决策等管理活动提供有力的数据信息。虽然这些信息有时可能是近似的,但近似的定量信息要比没有任何定量信息,或者是歪曲的定量信息要有用得多。着名管理大师西蒙认为“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决策的科学与否取决于包括成本在内的信息的完备性和性,因此成本的正确性、及时性和相关性是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学院成本管理会计教育改革探究

1、独立学院成本管理会计类课程教学的现状

1.1教学环节薄弱。在成本管理类课程的教学环节中主要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1.1.1教学手段单一。目前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也比较简单,大多数情况都是采用的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采用的是粉笔板书的方式,虽然近几年来也采取了多媒体教学,但是多媒体课件制作简单,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1.1.2教学方法简单。目前在教学中还是以满堂灌的方式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缺乏应用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实践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导致学生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内容重叠交叉较多。在成本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上有很多重复性的内容,如,在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两门课程中关于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制度等内容都是这两门课程的重叠性的内容;管理会计中的长期投资决策,资金的需求量预测,存货决策等内容就与财务管理相同。这种重复性的内容会占用较多的授课学时,浪费了人力、物力,同时又因为总学时有限的原因,使得其他有些知识不能够讲得更为透彻。

1.3教材陈旧。成本管理类课程教材相对来说比较陈旧,一些新的研究成果都没有在教材中体现出来;另外,由于会计准则的变更,有些教材还是采用原来的规定来编写的,这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利,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再者辅助教材的编写也没有较大的改进,没有进行案例教学,案例教材的编写没有更上,有的教材甚至都没有相配套的练习题。

1.4师资力量薄弱。独立学院师资力量薄弱,以青年教师为主,职称高的老师较少;同时,成本管理会计类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多老师都没有到企业从事会计工作的经验,对企业的实际情况了解很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对实际操作不熟悉,尤其是成本管理类的课程是联系实际较强的课程,这导致教师授课缺乏生动性,致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1.5教学监督体系不健全。独立学院会计专业成本管理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监督体系不健全,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教学监督体系,没有通过学生、教师、系部以及学校等途径来对课程教学进行监督,以提高教师教学。

2、提高独立学院会计专业成本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的途径

2.1强化教学环节。2.1.1更新教学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资源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己成为更新教学的主要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比较直观生动地将所要讲述的内容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教学的效率。但是采用多媒体教学要注意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不能只是简单地将所要讲述的内容罗列在上面,或者将教材的内容重复一遍,要能够综合运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形式将所要教授的内容生动活泼地展示出来,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学效果。2.1.2改变教学方法。在成本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应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时、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等教学方法。如可以在课堂上,针对所讲授的知识提供相关企业经济业务案例,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具有启发性、实践性,可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与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等等。

2.2提倡自编教材。编写一套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成本管理类的教材,对于一些陈旧的知识应及时更新,同时针对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教材之间的重复性内容进行整合,注重这些教材内容之间的衔接以及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修改后的教材应体现成本管理类课程理论研究的近期科研成果,同时,也要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来编写新的教材,使之能适应独立学院会计专业的学生的学习。自编教材之后,再一步步申报精品课程,形成网络资源,以便学生学习。

2.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应鼓励吸纳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高学历水平的人员作为专业教师,针对独立学院师资力量薄弱,以青年教师为主的问题,应聘请校外资源,引进双师型人才,培养在职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的同时,深入企业实习,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以便更好地教学,逐渐形成一支强健的师资队伍。

2.4构建教学质量体系。要提高成本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就必须构建一套完整的教学质量体系,主要通过以下途径:2.4.1课程教学质量的收集与监控。主要是通过学生、教师、教研室、系部与学校督导来获取信息。要及时与学生沟通,获得相关的教学质量信息,通过教师的互听课来反映,教研室与系部也要对课程教学进行监控,及时地收集相关信息。同时也应设立学校督导员,不定时地抽查,到课堂中去检查。2.4.2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反馈。教研室、系部或学校获得相关信息后,要及时地信息进行处理和反馈,以便教师能够及时地改正,完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2.4.3建立网上评教系统。建立网上评教系统,设置多项反映教师教学的内容,采取匿名评教的方式,通过学生网上评教来客观综合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管理会计在成本管理中的实用性

一、构建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管理体系

1.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进行成本管理的宗旨都是使成本降低的同时保障效益的较大化。衡量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益也同样如此,如果学校能够利用好有限的资金与资源,控制与节约成本,同时让资金发挥较大的效益,较大程度的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科研活动、提高教学质量,那这个学校的成本管理工作就算成功了。目前,我国在进行告知院校财政拨款以及制定收费细则时,主要是借鉴约翰斯顿曾在1986年提出的“成本分担”理论,以实现教育成本的支出在政府、企业以及学生之间的合理分摊。针对各大高职院校在进行成本管理时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国家高度重视并做出相应改革的同时,学校自身也应当分析问题,以成本分担理论为指导,合理规划教育经费、优化教学资源,以改变管理困境,让资金、资源用在刀刃上,避免之前的管理不当造成的经费流失浪费、滥用资源等现象再次发生,从而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率。

2.除了理论支持外,国家近年来所做的相关改革工作也给高职院校进行成本管理提供了可能。财政部在1997年就已经颁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针对之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弊端,对记账方法、基本核算账户、资金平衡等方面都做了大改动,很多处理方法开始逐渐与企业会计准则相吻合。这便从制度上保障了高校成本管理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发展,高职院校内部的组织机构划分越来越明确,在日常管理中开始重视责任制度的落实,实现了校级、院级以及系级各部门的协调合作,通过权利、责任、利益的平衡统一作用规范了工作准则流程。这些都给高校进行教育成本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3.构建高职院校成本管理体系,是符合教育教学目标以及管理宗旨的。在高校,不管是做行政工作还是做服务后勤工作、一线教学工作,都离不开好的管理方法。教育管理旨在有效利用教学资源、教育资金,节约成本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益。因此,高校进行成本管理能促进总体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只有做好了成本管理,才能进一步实现教育管理工作目标。

二、高职院校实施教育成本管理的几点建议

1.高校应当重新梳理并规范财务流程,要以合理的经济运行方式为基础,做好民主管理及建设工作,从源头上管理控制好成本,尽量减少中间环节,避免降低工作效率、加大工作成本、引起铺张浪费。具体来说,每个学院的院长应当在会计年度结束后公开财务报告,让全院的师生以及社会公众了解经费使用情况、学院的财务状况等,实现学院财务工作的民主管理,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同时还能合理采纳来自外界的意见与建议,从而弥补工作中不足的地方。而只有在外界的监督作用下,高校才能将教育资源、教育资金等用到实处,让教育成本能切实起到改善教学环境、提升教育水平的作用。

2.建立规范、合理、合法的教育成本管理体系。高职院校应当尽快建立起成本管理的规章制度,让相关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教育机构的成本管理工作不同于一般企业,成本所涉及到的项目比较多,在核算时应当注重其综合性特征,考虑到教育教学以及后勤服务部门所用到的资金及资源。另一方面,也不能一味偏重压低教育成本,毕竟教育行业属于公益事业,其本质还是与创造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企业有所不同的,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具体的数据可以做参考,但要衡量学校的效益——教育教学质量以及服务质量等,则较为抽象,而学校所产生的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是滞后的、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的。这些,都需要高校在制定成本管理指标时做综合权衡与考虑,将教育成本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既不因为成本过低影响办学水平,又不能因为成本过高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做好教育成本等费用开支的登记归集管理,同时建立教育成本信息中心,监督管理好教育成本开支。信息中心在做好本校的成本信息监督管理的同时,还应当搜集同类学校的教育成本信息,多学习其他学校有效的管理经验,也能让上级部门及时了解清楚教育成本使用的 综合情况。这些信息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让外界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给予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帮助政府部门进行有效决策、受教育者做合理的选择,从另一个角度促成高职院校本身办学水平的提高。

4.改善、优化高校的成本结构。由于高职院校用人制度以及行政管理工作基本是与政府部门相近的,即后勤管理、行政部门人员的级别、待遇等直接造成教育成本始终处于较高水平,最终影响到了教育成本结构不平衡,存在投资“重物不重人”、“重官不重学”的失调现象。而教育教学活动以及科研活动使用到的经费却受控,很多学校将资金大力投入于校园扩建、设备购进上,却不注重人才培养,教师的工资也无法适应物价的飞涨,很多一线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仅仅与后勤、行政管理部门人员工资持平,甚至还不如管理部门。贫困生的补助也出现缺口,学生因为学费不够而退学的现象也经常发生。究其根源,还是学校在规划成本费用、教育经费时不够重视软环境建设,成本结构严重失衡引起的。因此,高职院校应当摆脱之前计划经济体制下行程的“单位体制”模式,优化改革成本结构,提高成本管理工作水平。总之,要总结国内外各种成本管理方法在企业或在高职院校应用的成功经验,创造性地加以综合运用,集成本企划、作业成本、责任成本等多种管理方法优点之大成,相互融合、创新。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论成本管理会计在经营活动中的作用

1.前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各企业也得到了一定发展,且当管理会计介入到企业经济的管理中后,企业的经济效益出现非常明显的提高,但是,据相关的调查可知,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还存在一定问题,因此,为了促进其在企业中的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还应通过多种措施对其进行强化。鉴于此,本文主要就成本管理会计在经营活动中的作用作以下分析,以此为成本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2.管理会计的含义及其地位

从狭义上说,管理会计又称为微观管理会计,其以企业中的经营活动作为管理对象,以对企业中的财务等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从而使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得到不断强化,进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益达到较大化[1]。从某个角度而言,其是企业经济过程中预测、计划、决策、控制以及责任考评等职能会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企业的生产及经营效益中有着较强的实用性与操作性,其通过对财务会计中的相关信息资料进行科学利用与合理的定量分析,从而能为企业中各个部门的决策提供客观而有效的依据,进而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与经济效益的有效提高。

3.成本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

(1)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成本管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成本管理,企业可对自身资金的流动情况进行合理配置与科学控制,从而可避免资金出现流失现象,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某些不必要的开支,从而使总体开销得到有效降低。

(2)对成本进行控制与管理后,可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科学转变,从而能使企业成本的管理工作得到更好的优化和改良,进而使企业能够从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三个方面对生产及经营过程进行监督与管理,一旦发现经营活动中出现薄弱环节,即能通过相应措施使成本支出得到较大程度的降低,从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一定提高[2]。

4.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

(1)缺乏科学而合理的管理会计理论。管理会计理论对企业成本的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企业在《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管理会计理论中的某些内容存在重复性,这样就会使成本管理会计缺乏独立性,并会使人觉得其是把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进行综合,从而对成本管理会计的发展与进一步完善产生阻碍作用,此外,还会使其作用不能在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中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2)相关人员对成本管理缺乏认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许多领导和工作人员都没有对成本管理都形成正确的认识,成本管理会计知识与理论在成本管理中没有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运用,许多企业对成本进行管理仅仅是为了完成会计核算,于是缺乏专门的成本管理会计结构,从而对成本的科学及有效管理产生阻碍,并使成本的正确运用产生影响,进而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3)对成本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市场观念。近几年来,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带动下,各种成本管理理论都得到了一定完善,但是相关人员对成本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和市场经济进行密切结合,且管理会计在企业成本的管理中也没有得到合理的统一,从而使管理会计的作用没有在成本的管理中得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成本的管理缺乏科学性[3]。

(4)没有对成本预测方面进行管理。 在成本的管理中,预测占据着重要作用,通过科学的预测,才能使成本得到一定降低。目前,许多企业对成本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都没有从生产及经营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从而不利于成本的有效控制,且还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负面影响。

5.成本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作用及运用方法

5.1成本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作用

(1)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对有限的资源进行较大程度的利用,这样才能使其经济效益得到有效提高,成本管理会计可通过多种方法对企业及市场中的信息进行详细处理及深入分析,从而使成本的作用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挥。

(2)可对企业未来规划及决策提供有效信息。对企业的发展而言,经济决策既是核心问题,又是管理会计中的重要部分。成本、销售、资金预测、利润等都是成本会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成本会计管理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科学控制、监督与管理,可结合市场及企业内部的需求对资金进行合理分配与调整,从而可使各项资金得到充分的利用,并使企业的投资决策更加科学[4]。

(3)有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科学规划。经营目标对企业的经营预算而言,有着重要意义,通过成本管理会计,企业可对经营活动中的成本预算、成本支出、专门预算、财务预算等工作进行一定加强,从而可对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的预算进行有效监督与控制,进而可使经济效益达到较大化。

5.2成本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运用

(1)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的专业机构,来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加强控制与管理。为了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企业需采取多种措施管理会计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以使其实现统一化和规范化,此外,还需 设计专门的部门对成本进行核算、分析及处理,以说成本管理会计的作用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得到有效发挥。

(2)建立健全的管理会计学科体系。健全而科学管理会计学科体系可在很大程度上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规范而科学的指导作用,因此,为了使管理会计的作用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挥,企业应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建立健全的管理会计的学科理论体系,并根据市场的发展对其进行不断完善。建立健全的理论体系前,应先把对其基础知识及理论内容有一个比较的了解,并把之和传统的财务管理、会计工作等进行有效区分,以使所建立的体系更具特色,此外,还应把其和成本规划、成本管理以及成本控制进行密切结合,这样才能使其更加完善,并具有更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3)加强对成本管理会计的重视。一般而言,现代企业中,都已具备较完善的成本管理会计体系,且在体系中也对其概念、核算内容等作了相关论述与说明,因此,为了促进成本管理会计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得到更好的运用,企业的相关领导人还需对其引起重视,并采取多种措施对其进行推广、宣传。企业应对成本管理中的工作人员加强专业知识及业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或者也可和其他企业就成本管理方面开展经验交流,以使企业领导人和相关人员对成本管理会计有一定比较系统而的认识[5]。另一方面,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企业领导人还应聘请在管理会计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人对成本管理会计工作中相关人员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以使他们对管理会计的作用有深入的认识,并使他们的工作方法更加科学高效,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实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实行严格的绩效考核与评价。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与进步,分工的不断细化已逐渐成为企业经营管中的重要内容,分权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也给企业的长远利益、整体利益等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于是为了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责任会计应运而生。责任会计把职责和权利进行合理统一,从而把责任中心分成成本中心、投资中心以及利润中心,对于企业的生产及经营决策权则在各层次中的管理人员之间进行科学划分,并建立编制责任预算、奖惩制度、工作考核绩效与评价等来对员工进行培养与管理,从而可使员工对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进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5)对成本管理会计开展相关的案例分析。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都不使用成本管理会计,或者还没有对此理论的作用缺乏认识,于是在实际应用中,常出现实际和理论脱节的现象。因此,为了使这种现象得到一定改善,企业领导人应和相关专家展开讨论,并通过对成功案例的深入分析来寻找并总结出适合本企业的成本管理会计理论及方法, 以使成本管理会计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得到更好的运用。

6.结语

成本管理会计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其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应用有着重要意义,使用此理论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指导时,应结合企业及市场的具体情况,并把之和传统的财务及会计管理进行有效区分,这样才能使其作用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挥,从而才能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提高。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成本管理会计的应用探讨

成本管理会计的应用探讨

随着企业对财务管理的要求越来越多,财务管理对于企业发展也越来越重要,特别是企业中的成本控制,这是一个企业中的重点内容,为了加强我们对企业财务的了解,应该对成本会计的概念有所掌握。所谓成本会计是通过计算和提供成本信息来进行会计的方法,成本会计包括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二者的综合,成本会计要对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进行核算,从而计算出全部生产费用。成本会计对企业管理计划及控制企业的经营一个估算,对于企业的控制产品及服务成本都会进行跟踪,在这个过程中建立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制定产品控制策略。成本会计是一种常见的管理经济的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职能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成本会计的各个职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都有着必要的联系,其中最基本的职能就是成本核算,而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成本决策,其在成本会计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1.成本会计发展的趋势及发展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现代化建设在企业的发展中逐渐体现了出来,在经济领域,我国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在不断的变化,使得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企业就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在这样的形式下,企业要握住发展机遇就必须提升核心竞争力。目前,在企业中,较为有效的控制方法就是对成本的控制,企业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运行成本会计工作,从而降低企业的成本,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可以说,成本会计在全新的经济形势下为企业的发展趋势指明了方向。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成本会计向着核算统一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是势不可挡的,但成本会计发展还是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一是成本会计的范畴。成本会计的发展受到其范畴的影响,范畴一旦确定,成本会计就确定了发展的目标与方向,但在这个过程中,成本会计若与成本管理进行混合,就不能突出成本会计在管理中所产生的作用;若将更多的学科融入到成本会计的范畴中,就会导致诸多学科内容的交叉重复。二是知识经济的因素。在知识的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成本会计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一个企业中,其技术资源的不断消耗,会对成本会计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这就是知识经济对成本会计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三是经济全球化的因素。在激烈的经济全球化中,我国的企业与国外的跨国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成本会计的方法会给企业产品成本信息造成失真问题,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决策。我国应大力支持成本会计的发展,对企业成本会计进行系统的改革,加大管理的方法,为成本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会计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首先,企业的成本会计人员应该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并不断学习企业产品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方法,熟悉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这样才能结合相关的专业知识来对企业成本管理进行核算和控制。与此同时,会计人员要具备现代科技知识,懂得运用新型科技设备来进行信息的处理,以提高成本会计的工作效率;其次,企业要实行电算化,在全新的科技时代,会计电算化可以提高会计的工作效率,使成本核算更加精细,并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要对国外的先进管理理论进行研究,并将其推广和应用,完善成本会计方法。

2.成本管理会计应用现状

我国的成本管理会计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并在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得到很好的发挥和运用,其中成本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也逐渐在应用的过程中得以完善,,但与实际的差距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成本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体系仍需要完善和规范。一套完成的基本理论体系能够支撑企业的发展,并在实际中得到推广应用。但由于成本管理会计的形成发展较短,我们从国外引进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时,国外对成本管理会计的重视多在于方法而忽视了理论,以致我国的成本管理会计理论与实际的管理相脱节,因此,其理论的研究成果并不大,这就使得成本管理会计的指导作用不能充分的发挥。二是成本管理会计中的一些基本内容与其他学科交叉重复。成本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与很多财务类的学科都有重复,例如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这会让人觉得成本管理会计就是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的综合体,缺乏其自有的独特内容,这就使得成本管理会计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三是在现代的经济环境中,成本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与之不相适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经济环境制约制约着成本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当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其方法体系就无法做到及时的修正来适应环境的变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管理水平走向了科学化,并不断的进行创新,在这种客观经济环境不断更新的情况下,这对传统的成本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是一种考验,在这种情况下,成本管理会计方法体系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水平上,怎样的方法体系才有利于各种环境的变化,并与之相适应,这才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并解决的问题。四是在实践中,成本管理会计人员的意识比较落后。目前,在一些企业中,成本管理会计没有引起企业决策者的重视,这主要是由于在企业的各种应用案例中,成本管理会计的案例很少,很多企业决策者认为管理会计的作用并不大,在实际中,管理会计就可有可无;再者成本管理会计没有统一的法规性要求,其运用的程度就取决于企业决策者的个人意愿;就是管理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并不高,缺乏专业的知识素养,以致管理会计的工作效率并不高。以上诸多的原因造成了企开展管理会计工作的这种不利局面,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有效的开展成本管理会计工作。

3.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主要在资金运动。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不仅是现金流动,还有成本中的非现金流动;企业内部长期投资决策最终会以资金为基础;对企业控制的事前、事中、事后进行资金运动的分析,其最终的控制都是对人的控制,控制资金是为了控制人。而管理会计的任务是比较广泛的,它不仅是对成本的控制,将其扩大到企业的整个经营范围,还包括了预侧、决策、规划、考核、分析的基本职能,其根本任务是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服务支持,以此提高企业决策的有效性。下面我们可以仔细的研究成本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成本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企业的决策者服务,包括企业内部的各级管理人员,成本管理会计帮助这些管理人员计划并规划工作,控制工作进度,并作出决策,它提供的是管理方面的信息;成本管理会计有着管理职能,其主要作用于会计信息上,是以资金运动中的价值增值为对象,从而追求企业经济效益。

4.加强成本管理会计作用

企业要运用成本管理会计,并使之发挥其职能和作用,就要完善成本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体系,使得成本管理会计有其特有的理论基础,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变化而不断的完善;同时企业对成本管理会计的工作内容要规范和明确,建立管理制度将其与其他的会计方法分离开来,使得成本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而且企业的决策者也要转变对管理会计的态度,重视起成本管理会计工作。

(1)完善并建立成本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体系。由于目前的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体系还不不健全,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保障理论的性与实用性,这对与企业来说会起到规范和指导的作用,成本管理会计的作用要充分的发挥出来,就要建立科学完整的基础理论体系,并能随着我国国情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2)要对管理会计进行规范和统一,就要建立专业的管理机构。为了推动管理会计的发展,应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并规范管理会计的专有名词、概念、专业术语等,统一规定管理会计的内容,并将管理会计的内容与多门学科的交叉内容分开,统一为管理会计独有的专业内容,管理会计机构还会指导管理会计实务,增强成本管理会计的实用性。

(3)企业决策者要对管理会计高度的重视起来,加强企业管理者对管理会计的作用的认识。我们要想让企业的决策者对管理会计重视起来,就要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宣传和推广管理会计工作,可以组织相关的培训活动,加强企业管理者对管理会计知识的认识,并介绍其他企业运用此理论的成功经验,使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对其都有比较系统的认识,让他们接受并感觉到成本管理会计的重要性。

5.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成本会计是重要的管理内容,成本会计有助企业中战略的制定,以及企业产品成本的控制,成本会计能够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优势,有利于企业的发展。随着经济时代的发展,在新的时期成本会计也需要不断创新方法,从而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其中成本管理会计就是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成本管理会计会随着企业发展的环境、市场环境的不同而改变,成本管理会计有其自身特点,有着全新的会计体系,具有不同的理论基础和计量方式,因此,成本管理会计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充分的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管理会计在营销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1 管理会计在营销成本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

当下,现代营销已经从生产、销售导向完成了向顾客导向的转变,而传统的管理会计的重心仍然停留在内部制造成本的核算上,传统的管理会计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营销日益要求以顾客为基础进行营销成本管理的要求。因此必须进一步讨论管理会计如何更好的在营销成本管理中应用的问题,即关于如何将“营销管理会计”这一新兴概念应用于营销成本管理的研究成为必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我们可以具体的了解管理会计在营销成本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

营销成本的特点

①外向性 营销管理相对于企业的一般管理具有更明显的外向性,即营销管理更加注重企业外部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更加注重外部供应链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生命周期的变化,并适时进行调整和变通。②长期性 企业的营销成本投入中不仅存在当其可以计量的费用,还存在很多针对企业长期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投入。③广泛性 很多人认为的营销成本侧重于销售中的成本,其实不然,营销成本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2 不同的管理会计方法在营销成本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2.1 预算控制法下的营销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具有综合推进成本降低的积极功能。企业要实现目标利润,必须把预算控制放在资本运营的重要地位。

2.2 定额成本法下的营销成本费用控制 按照一般规律,营销费用投入越多,预期的销售量越大。然而,营销费用的增加不可能是无限的,受市场需求容量、行业竞争状况因素的影响,则需要解决营销费用分配的问题。同时,在营销费用一定的条件下,要将这些预算按不同的比例分配到营销组合的不同项目上和销售利润上。掌握和协调好销售数量与营销费用组合过程项目之间的关系,是现代营销成本控制所要解决的问题。

及时,营销成本低化控制。在企业技术装备条件不变的条件下,一种产品的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在开始时都是随产销量的增加而递减;但当产销量扩大到一定限度,就由于“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转为递增。

第二,营销利润较大化控制。在横坐标上移动产销量的值,使产销量与价格乘积达到较大时(即总收益的较大值),得到的不是较大利润;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产销量增加,边际成本由递减转为递增,而使总成本急剧递增,故边际成本低时也得不到较大利润。所以,只有在边际总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也就是产销量的某一微量增加点,总收益的增量等于总成本的增量,两个函数的导数相等时,这两条曲线之间的距离较大,才达到较大利润,才能找到最合理的生产经营规模。

2.3 作业成本法在营销成本中的应用

2.3.1 从营销活动过程的步骤来分析营销过程中的作业 营销过程包括以下步骤:分析市场机会、选择目标市场、设计市场营销组合和管理市场营销活动。其中分析市场机会和选择目标市场需要营销人员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工作和制定营销计划,而围绕着目标市场展开的营销组合的设计正是现代市场营销的重点和关键环节。市场营销组合包括企业为影响对其产品的需求而采用的营销手段,通常可以分为四组变量:产品、价格、地点和促销。

2.3.2 成本动因的选择和成本动因量的统计 一般在制造业产品成本计算过程中,作业成本计算将作业划分为单位水平作业、批水平作业、产品水平作业及维持水平作业四种类型。

成本动因的选择

在上述作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各种类型作业的不同特点,其相应的成本动因也随之不同。

从理论上说,表1中的成本动因都是可以统计出来的。

2.3.3 营销成本计算体系 作业成本计算体系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确认和计量营销管理过程中各种资源的耗费;②将可以直接跟踪到最终成本对象的材料成本和其他非工资性支出先归结到相应的成本对象;③把资源分配到作业,主要包括:确认作业所消耗的资源种类和计算出作业中该成本要素的成本额数量,汇总各成本要素,得出作业成本库的总成本额;④将各个作业中心的费用总额按管理者的要求,选择作业动因,按照客户、产品、经销商、营销过程等成本对象进行分离归结,分离归结的依据是每一成本对象所消耗的各个作业成本库中各类作业的作业量(成本动因量)。

上述的作业成本计算体系再现了成本发生的过程。它提供了有关营销各个过程的成本消耗信息,为管理人员研究、管理和优化企业的营销过程打下定量分析的基础。作业成本计算体系的计算对象不像传统会计核算那样单一:可以是产品、劳务还可以是作业、作业中心、顾客、市场(地区)、销售渠道等。管理者可以根据管理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成本对象进行各种成本分析,为最终进行预测、预算、决策等管理活动提供有力的数据信息。虽然这些信息有时可能是近似的,但近似的定量信息要比没有任何定量信息,或者是歪曲的定量信息要有用得多。著名管理大师西蒙认为“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决策的科学与否取决于包括成本在内的信息的完备性和性,因此成本的正确性、及时性和相关性是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管理会计在高职院校成本管理中的探讨

摘要近几年,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与之而来的是在日益繁杂管理工作中,由于成本管理的缺失已经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办学资金使用效率。本文主要从管理会计入手,将企业成本管理思想引入院校,从不同角度分析院校成本,对加强院校成本管理、降低办学成本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管理会计 成本 高职院校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张,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已达千所,年招生规模超过310万人,在校生达900多万人,高职院校资金需求缺求的不断加大,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拨款数有限,而银行贷款的紧缩,致使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经费紧张。由于公办高职院校采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而忽视成本的重要性,致使资金缺口不断加大。高职院校可以像企业一样加强成本管理,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支出,合理配置学校资源,本文主要将企业成本管理思想引入院校,对提高办学经济效益,为进行高职院校成本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1 高职院校成本的认识

从管理会计角度理解,成本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所以高职院校成本可以看做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学生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包括提供教育服务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

2 基于管理会计高职院校成本的分类

院校成本管理需要不一样,可以选择不同的标准将高校成本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分类方法:

2.1 成本按习性分类

成本按习性的分类是指根据各项成本是否会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可以将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三类,对成本的该种划分方法有利于学校会计人员进行本—量—利分析,便于做出管理决策。

2.2 成本按其与决策的关系分类

高职院校所发生的成本很多是与院校领导者决策相关的,而有些是无关的。我们可以将成本分为相关成本和无关成本。对成本的这种划分方法有助于学校掌握成本的相关性,提高成本信息的有用性,对于学校正确的进行经营决策具有重要的作用。

3 高职院校成本的管理

3.1 从成本习性视角管理

高职院校进行成本习性分析,其中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的在校学生人数范围内和一定的教学时期内,学校成本的总额与学生人数增减变化没有直接联系的费用。固定成本一般可按照领导者决策行为影响划分为约束性固定成本与酌量性固定成本。

约束性固定成本属于教学能力成本,它与整个学校的教学能力及其正常维护直接相联系,高职院校的管理者短期决策行为很难控制并改变其数额的成本。这类成本与维持高职院校正常运转相关,例如院校的教学楼、实验实训设备、行政管理人员工资、保险费等。这类成本的数额一旦确定,在短期内是不能随意改变的,因此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因此,在不改变高职学院发展政策,要控制约束性固定成本,必须合理地利用高职学院自身条件,增加招生规模,提高教学质量,降低单位成本。

酌量性固定成本是在日常的活动当中,院校的管理者根据院校发展的情况确定的,其行为可以控制或改变的固定成本,比如院校的广告费、教职工培训费、课程开发费用等,这部分成本的发生可以因领导的决策而做出适当的调整,发生额的多少代表着学校的竞争实力,因此要控制此项成本,必须要从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在不影响高职学院发展的前提下,降低其支出额。

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教学时期和一定的学生人数范围内,其成本总额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减成正比例增减。例如:教学实训指导人员工资,学生奖贷助学金,实验实训费用等费用。高职院校对于变动成本的发生随着学生越多,成本也会越高,所以可以通过降低单位变动成本的方式,来实现成本的控制。

混和成本指同时具有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种不同性质的成本。该成本随着学生人数的变动而呈现不规则变动。在高校成本中,属于混合成本的项目主要有教学科研业务费、仪器设备购置费、仪器设备维修保养费等,这些费用除了受到在学生使用次数影响之外,还会受到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设备的质量、性能等。为了加强高校成本的管理,可以选取适当的方法对混台成本进行分解,将混合成本分解成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所以院校里面发生的所有成本也同样区分这两类,管理者可以根据成本的习性来加强成本的管理,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使成本发挥较大的功效。

3.2 从决策视角管理

决策的意思就是为了到达一定目标,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从两个以上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那么决策过程中会发生很多和决策有关联的相关成本,也会有一些成本的发生和决策没有关系。

相关成本是指与特定决策方案相联系的、能对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在短期经营决策中必须予以充分考虑的成本。如机会成本、差量成本、专属成本等。高职院校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经常碰到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决策分析过程中,从各个备选方案中选择某个方案而放弃次优方案所丧失的潜在利益。例如,学校资金有限,购买学生实验设备,买a设备,就不能买b设备,买了a设备就放弃买b设备的机会。所以院校管理者在做决策时要考虑到资源的稀缺性,考虑了某种用途,就失去了其他被使用而创造价值的机会,在所有这些可能被利用的机会中,把能获取较大价值作为方案使用这种资源的成本。

在决策过程中还经常会碰到两个方案的选择,通常情况下不把方案本身的预算或项目经费算作决策成本,而是将两个方案之间的预算差额即差量成本就是决策成本之一。差量成本的本质是多付的预算,相当于“东西买贵了”。由于信息的不性、时间的紧迫性及决策者认知的有限性,往往很难设计或判断出最节约的方案,因此实际选择的方案常常不是成本最小的,它和最节约方案之间存在着成本差额,这个差量成本与领导者决策密切相关,应当算作决策成本。

无关成本是指无论方案采用与否注定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成本。由于无关成本对方案的取舍部存在影响,所以管理者可以不用考虑,否则可能会导致决策失误。如沉没成本、共同成本等。

为了降低教育决策的成本,高职院校有必要建立一整套集体决策和个人决断相结合的教育决策机制。高职院校在进行决策时,从管理会计角度,分析成本的发生特点,要组织好集体决策,通过多种形式广泛集中民智,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这样可以发掘出大量的个人决策所不能考虑到的潜在教育投资或者决策机会,为院校科学决策和降低决策成本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近期我国成本管理会计观点综述

刍议环境管理会计

环境管理会计是在环境会计的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它通过对现有管理会计系统进行改进和拓展,为企业管理者进行相关决策,从而实现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的统一,最终为实现企业经营可持续性发展服务。

一、当前环境管理会计的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环境管理策略的改变,美国环保局(usepa)在环境管理会计方面提出了许多环境会计方面的报告,如1995年的《作为企业管理工具的环境会计入门》,2000年的《绿色股利-企业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的关系》,在资产预算方面还涉及了全部成本评价法(tcm)。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也于1994年提出《环境业绩报告》。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在许多国家的政府支持下展开了,如德国联邦环境部和联邦环保局于1996年颁布了一套环境管理方法会计的手册,联合国也成立了“改进政府在推动环境管理会计中的作用”专家工作组,在2001年4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第9次大会上以“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为主题进行了报告。

环境管理会计在方法上,借鉴吸收了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采用了规范研究、案例研究和对比研究的方法,从实践中总结、概括企业环境会计的成功经验,并形成环境管理会计的理论。

二、我国企业的环境管理与环境管理会计

环境管理会计是传统会计信息管理和控制手段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是环境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持续改进、实现环境管理控制的不可或缺重要信息输入。

在我国,无论是当前的环境管理会计制度,还是企业自愿实施的环境管理体系,都不能离开环境管理会计的信息支持,主要表现为:

1.对于建设项目,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在编制经济可行性报告时,需要同时对环境损益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反映,从而把环境因素纳入投资决策分析中,这需要使用环境管理会计信息。

2.在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过程中,企业要制定环境目标,展开初始环境评审,以辨别环境因素,在此过程中要对企业的活动和过程进行寿命周期分析,考虑过去、现在和将来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接着要对环境因素进行评价,以便确保重要的环境因素。

3.要是环境行为得到控制,必须有一定的考核制度。

现代管理会计新发展的主要特点

20世纪中期,管理会计完成了从执行性管理会计向决策性管理会计的转变后,又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和创新,使现代管理会计从广度、深度和高度上提到一个新的水平。现代管理会计具有以下特点:

一、研究的内容对内深化与向外扩展并举

战略管理会计是现代管理会计体系中的一个新领域,要求企业总体性的竞争战略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各个单位、各个环节的经营战略相结合,并将新兴的、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贯彻始终,能卓有成效地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计算,超出传统的只从产品的生产企业看成本问题,而扩展到同时从产品的使用者看成本问题,实现了成本的企业观向社会观转变:“目标成本计算法”与“kaizen成本计算法”相结合的整个程序,也是现代管理会计研究内容“对内深化”与“向外扩展”并举的具体体现。

二、应用的指标从滞后性向前导性转变

管理会计重在面向未来,所用的指标必须从滞后性向前导性指标转变,以便更好地发挥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职能。在企业的战略管理与战略管理会计中,领导者竞争战略思想的形成及具体化为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竞争战略制定前的swot分析等,都是关系到企业盛衰、成败、生存、发展的前导性分析。

三、计量方式货币性与非货币性相结合

从计量的方式看,现代管理会计应用的指标,应实行“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相结合,有些指标在采用货币计量方式的同时,还要求采用多样化的非货币计量方式。非财务指标体系的组成包括:顾客导向方面、以人为中心方面和综合方面。

四、学科的性质更趋多学科化

现代管理会计是一门以决策研究为核心的高度综合“软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与管理融为一体的一个专门领域。其性质与现代化管理的性质为转移,并随着现代管理会计性质的发展而发展。但就其根本的特性看,管理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管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就不能只关注它的技术层面,更应把重点放在它的社会文化层面上。据此,现代管理会计的相关学科,可以区分三个层次,即上层、中间层和基础层。

五、决策支持模式从科学观向人文观转变

管理决策在整个管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起着主导作用。管理会计是融管理和会计于一体的一个专门领域,因而其特性自然是依管理的特性为转移,并随着管理特性的发展而发展。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的知识(智力)成为最关键并居主导地位的生产要素,在管理中要求把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放在及时位,在决策中相应地要求实行人文观的决策模式。

流程理念-管理会计的新增长点

流程把企业的每一个行为划分为子流程、作业和任务,一直细分下去的行为链(作业链),同时分析这些行为的目的和必要性来划分责任单元。

一、流程的定义与内涵

流程是一组有序工作作业所构成的一个结构化行为的总体,构成要素有:“一系列活动”、“输入”、“输出”。再把流程的概念具体到经济与管理领域中,即“为特定顾客或市场提供特定产品或服务而实施的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

流程由“一系列作业”构成,作业可以根据管理和考核的需求被无限地划分下去,由流程到作业再到任务,直至一切都得以明确化。流程与作业的关系有以下两点:作业的性质体现出流程的性质和锁链效应。

流程的定义彻底忽略了企业的边界和组织结构的限制,把企业的边界彻底模糊化。价值链其实质上就是经过优化的作业链或流程。

二、流程理念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流程把任何企业行为归结为一个个基本作业和任务,并把相应的管理、会计等辅助性功能归总为:利用某种流程对企业原有流程进行评估或重构以保障流程的正常运行和权责分明的业绩考核已成为管理会计中各个流域的交汇点,通过它管理会计达到了学科内部的整合和统一。

流程概念还是管理会计与其他学科的交汇点和交流的“语言”。

三、流程对成本会计的影响

1.对学科理论体系的影响。流程理念改变了企业对成本动因的选择。可以预期流程理念有希望促成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相互统一。

2.对成本核算和管理的影响。作业基础成本法,以流程为导向。企业管理会计着重于描画每个作业或任务的成本、效率、时间等等,特别强调区分非增值作业和增值作业,并进行两者之间的成本数据对比分析。

3.准时生产制。是配合适时生产的成本控制系统,流程的价值链观念的体现,是在流程的价值理论的引导下把时间概念引入了成本会计,通过准时性消除非增值活动并提高企业的反应速度和灵活性。

三、对业绩考评制度的影响

对于业绩考评的首要影响是改变了考评的单元,企业中的考评转变为以流程中的作业或任务为单位。以平衡计分卡为例说明流程理念对业绩评估的影响。

四、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流程概念的产生和发展,使得内部控制的根本作用和运作方式更加明朗化。在流程理念的推动下,“内部控制制度是一种化、最简捷和最理性(合乎逻辑)的作业方式或作业标准”。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应是组织、项目和流程综合而成的三维立体结构。

知识经济条件下管理会计的新特点

一、知识经济条件下管理会计的基本特征

由工业经济转变为知识经济,从生产要素看,主要是由资源依赖型经济转变为知识(智力)依赖型经济,由此形成的知识经济条件下管理会计的基本特征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管理特征从物本管理向人本、智本管理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系统是复杂的社会系统,所涉及的人的心理、社会层面、丰富的感情世界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难以用的数据表现。人本管理更高一层次的以人的智力为核心的“智本管理”是一种以尽较大可能促进“知识创新”为中心任务的管理。

2.管理思维从科学思维方式向人文思维方式转变。人文思维包含形象(直觉)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人(智)本管理要求管理人员运用以“思辨定性”为基础特征的自由度较大的“人文思维”深入到人的心理、社会层面和丰富的感情世界去认识、分析研究相关问题,力求从员工对自己行为的自主性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性出发来充分调动广大员工个人和各种组织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和当代管理大师peter drucker把管理视为一种“自由艺术”而不是刻板的、机械的工作的见解相一致。

3.管理决策目标从“化”向“满意化”转变

“化”准则仅仅存在于逻辑推理中,没有实践价值。现代管理大师西蒙提出的以“有限理性”与“令人满意”准则取代微观经济学原来奉行的“理性”与“较大化原则”是“满意性”决策理论的核心理论。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管理会计的新特点

1.管理会计新方法论的开创

三个“重于”,三个“并重”。衡量(measuring)重于计算(counting),认知性(cognition)重于性(precision),悟性重与理性;量化非量化并重,量化的各种形式并重,量化的各种形式中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重。

2.决策支持模式从科学观向人文观转变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遵循满意性准则进行决策,更重视决策人员和决策支持人员的智能与判断,是符合当代历史发展潮流的,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不管后资本主义社会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如何先进也不能取代管理者的决策行为,只能是一种管理工具。”

3.为“知识创新”服务的管理会计新体系的创建

知识创新的关键是要发掘员工头脑中潜在的想法、直觉和灵感并综合起来加以运用,最终转化为对企业整体有价值的知识。

技术进步对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冲击

技术进步对传统的全部成本计算法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在全部成本法下,间接费用必须采用一定的分配标准和方法,在有关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分配标准在选择和应用时往往带有片面性和主观随意性,从而使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信息与实际不符。在新的制造环境下,间接费用数额急剧上升,人工成本占全部产品成本的比重很小,间接费用的发生与企业产品的生产量或直接人工工时并无直接联系。如果企业仍以直接人工工时作为分配间接费用的标准,势必导致成本计算不当从而造成决策失误。

目前,西方对间接费用分配的改革措施主要有三个层次:以机器小时替代人工工时作为分配标准;采用“复合数量基础分配法”来取代传统的“单一数量基础分配法”;在成本计算方法上进行彻底的变革,用现代作业成本法取代传统的成本计算系统。

鉴于我国目前技术水平、市场体制与西方国家相比,尚不具备普遍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条件,传统成本计算体系的变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首先,选择应用高新技术程度较高的企业进行作业成本法的试点,逐步摸索出经验,如果实践证明确实对我国企业具有应用价值,可在我国不断发展的高科技企业中广泛推广;其次,改革成本会计中传统的间接费用单一数量基础分配方法,大力推行间接费用的联合分配法,即复合数量基础分配方法,使间接费用的分配相对;,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虽然刚刚起步,但对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的研究,以及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是我国今后会计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运用管理会计的理论进行成本性态分析时,一定要考虑技术进步对成本中变动部分和固定部分的影响,对使用变动成本法进行经营决策得到的结果,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作出相应的调整。

推行abc之前所应考虑的事项-理清目的取得认同 配合需求选择系统

对于正在推行或考虑要推行任何abc(activity-based costing)专案的任何企业组织而言,如果缺乏一个有效的资讯系统的支持,一切将沦为空谈。负责推行abc的专案团队不仅需了解企业营运必须运用到何种管理资讯之外,同时也必须找到一个可以使用大家都了解的方式来提供管理资讯的工具。

abc软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协助企业有效处理以及清楚呈现abc管理信息,一套好的abc软件所应具备的功能已不仅在于处理abc资讯的运算,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协助提升企业内部对于abc资讯的接受度。abc软件的主要角色是在合理的规模之下处理abc资讯。abc软件与其他的会计软件不同,其所服务的对象不只是只有会计部门而已。要让abc在企业内部取得认同且发挥影响力,任何形式的abc专案都需要重要内部客户的支持与接纳。

对于认同(buy-in)方面来讲,许多企业的经理人以及abc专案团队将abc视为一种奖惩工作更分摊的方式。以及更的方式计算成本的确是abc可以提供的功能之一,却不是abc存在的目的。一个成功的abc专案,一开始就必须要有营运部门的参与,以取得咨询使用者的认同与接受度。这种方式可以将营运部门的角色从制造问题转向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

从资讯系统的观点而言,必须先理清资讯系统存在的目的,再来谈资讯系统本身才是正确之道。因此负责推行abc的专案团队必须先了解企业内部在经营管理上需要何种管理资讯,接着才是找到一个合适的电脑软件,以大家都可以了解的方式处理且提供所需的管理资讯。

此外,在选择abc软件时,另一项很重要的决定因素是企业需要的管理资讯的详细程度。运用abc从事策略性决策的企业对于系统的需求,与运用abc计算流程成本的企业相比较,又有非常大的差别。对于管理资讯需求的改变,将是决定abc软件是否替换或升级的一项重要考虑。

当然,abc需要企业整体性的投入才能产生正确而也有用的管理资讯,推行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控制abc的警司程度,不要让abc陷入处理细微末节的地步。abc真正的力量取决于结果,正如一公司副总经理所言:“我们将abc作为决定资源我们可以知道何时该拿掉哪些业务与产品线,以及该将资金投注于哪些地方以取得较大的效益。

用掉它或者失去它(use it or lose it )

公营部门预算的基本原则是预算资金必须在财政年度末之前用完,否则的话该部门将失去未用完的部分。不仅这样,如果本年的预算资金没用完的话,下年的预算将会削减。所以预算执行部门有强烈的动机用光它们的预算,即使有的开支并不是特别必要的。在财政年度末涌现开支狂潮也使得供应商覆行合同的压力加大,供货或服务质量下降,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有关这个问题作者在英格兰、威尔仕和北爱尔兰地区进行了调查。十七位被访问者分别是十七个组织的主计长、财务长官或顾问等。根据调查发现,虽然所有的政府部门的预算执行者都清楚上述财政年度划分带来的问题,但是却又都支持这种制度。他们认为在他们的组织当中这种负面影响被降到了最小。一些被采访者尤其强调了一些精心准备的与组织目标一致的项目,它们可以在财政年度末迅速执行以用掉未用完的预算。比如公路部门如果年底资金有节余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一些路面翻新等。还可以进行一些日常维护和员工培训等。

一种克服年末过度花费的方法就是允许将预算节余结转下年。英国政府以前是不允许这么做的,但是1997年预算改革就包括了这一项“年末弹性”的措施,允许中央政府部门将未用完的预算资金结转下年。目的就是避免以前明显出现的年末浪费现象。可是这项改革的作用很有限。政府部门的被采访者反映,“年末弹性”仅限于中央政府部门和财政部之间,并未传递到部门内部的上下层之间。但是政府已经宣布将逐步采取措施确保下层部门也能享受到这种“年末弹性”。

成本法的局限性及改革设想

我国的会计制度选择了传统的成本法,这种方法目前收到来自企业组织内部两方面变革的冲击与挑战,必须彻底变革才能为企业提供有效的信息。

一、企业组织内部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变化对成本会计的冲击

组织内新的制造环境充分利用了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了生产自动化和管理电脑化、信息化。具体包括:弹性制造系统、资源规划系统、电脑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系统、电脑整合制造系统。面对组织新的硬环境,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如不加以改进将会导致如下后果:产品成本计算不正确、实际发生成本与标准成本难以比较。

组织内的软环境包括技术、组织结构设置、管理方法和制度等。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迫使组织管理理论和实践发生重大变化,从而给成本会计以巨大冲击。这些冲击包括:质量管理(tqm)目标的冲击、适时制(jit)的冲击、基准管理和持续改进的冲击、战略管理的冲击、目标管理的冲击、制约理论的影响。

二、传统的成本法的局限性

1.只注重提供财务指标,而不注重提供非财务指标。成本法以产品为中心,关注的只是与产品有关的数量化指标,在成本管理方面仅提供产品成本数量上的升降变化,却不能解释成本升高或降低的原因。

2.不利于产品定价。生产成本下,全部生产成本随着产品的流动在已销产品、库存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期末产成品和在产品存货是按全部生产成本计价的。由于制造费用是按生产工时比例法或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分配的,所以造成高产量的产品成本被高估,获利水平被低估;相反,低产量产品的成本被低估,导致其利润被高估。

3.不利于进行本量利分析和短期决策。进行本量利分析必须把所有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而成本法是将企业全部成本划分为非生产成本和生产成本,不能为本量利分析提供有用的信息和资料。

4.不利于加强成本控制和科学进行成本分析。由于成本法产品成本包括制造费用,因而不能正确的区分产量变动引起的成本升降和由成本控制工作好坏引起的成本升降,从而也就不便于成本责任的归属和业绩的评价。

5.产品成本计算工作复杂。成本法需要把复杂的制造成本在多个产品之间进行归集和分配,使成本计算工作繁杂。

三、改革传统的成本会计法的设想

由上分析,传统的成本会计法必须改革,如何改革,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作业成本法。然而,作业成本法并没有给制造部门的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反而在管理部门中制造了困惑。因此,作者提出如下设想。

我们可以实行预算吗?(can we budget it?)

公营部门使用过很多预算方法,比如一次性预算、项目预算、零基预算等。但是公共预算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最显著的就是容易受政治因素的影响。一些政府部门费力地把预算做出来了,还是被动地由财政部确定其预算额度。尽管花了很多人力、财力做预算,的分配额还是基于政府决定,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一些。

预算管理者倾向于质疑前一年未使用完的预算资金,以其作为削减新预算的基准。所以资金使用者趋向于膨胀他们的需要,以争取更多的开支额度。

私营企业中预算程序的缺点jeremy hope和robin fraser在《超越预算》(beyond budgeting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一书中总结的非常详尽。他们认为预算应变换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不是基于固定的绩效契约(其导致中央集中决策,缺少反馈),而是基于相对提高契约。他们的研究展示了私营企业如何采取这种模式并提高绩效。

我们有理由相信超越预算模式适当修改之后也可以适用于公营部门。如果超越预算适用于公营部门,重点将由命令、控制转变为对收入、项目需要、资源分配等变化的反馈。预算将集中在产出而不是投入。在项目预算中许多国家的政府将目标确定为根除贫困、减少犯罪等,而不是人员、物资、设备的投入等。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在新视角下看风险成本管理会计

成本管理会计是新形势下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结合的新领域,其中风险成本管理会计又是其领域中的一个研究难点,本文有浅入深,从一个新的视角出发,对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研究认识进行一个新的探索。

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在现代社会呈现出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出现了一个独立的会计研究领域——现代成本管理会计。成本管理会计是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两门学科的综合交叉学科,研究它有利于更好地拓展会计领域、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风险成本管理会计是现代成本管理会计新的研究领域,是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对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拟对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相关问题作一探讨。

一、风险成本概述

风险的概念源于保险业,如精算师对保费的现值计算就发展到了金融业,特别是银行系统对风险的管理,并逐步扩展到其他风险行业。目前比较成熟地对风险进行分类的就是商业银行,其将风险分为两类,即非市场风险和市场风险,共九种,即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声誉风险、价格风险、战略风险、汇率风险、交易风险、流动性风险、法规风险。最据、最科学的是由美国联邦政府财政部货币管理局、美联储这两个机构对风险的分类。美国联邦政府财政部货币管理局将金融风险分为九种,即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价格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交易风险、法规风险。而美联储将金融风险分为六种,即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法规风险、操作风险。

1962年,美国的道格拉斯·巴娄最早提出了风险成本概念。rims及其战略伙伴ernst&young公司在其的报告中将风险成本界定为与风险相关的如下费用:保险费、置留损失、内部管理费用;对外服务费用包括咨询、必备管理和其他销售服务费;融资担保;费、税和类似费用。可见,风险成本概念源于保险业,其范围广泛,包含了因风险发生的支出以及管理风险所发生的费用。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的哈林顿和尼豪斯将风险成本定义为由于风险存在而导致的公司价值的减少,包括风险的期望损失成本、损失控制成本、融资成本、内部风险控制成本、残值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失,由此深化了风险成本概念。

(1)期望损失成本。期望损失成本包括直接损失期望成本和间接损失期望成本。直接损失成本主要包括对损毁资产进行修理或重置的成本,对遭受伤害的员工提出的赔偿、诉讼的支付成本,以及对其他法律诉讼进行辩护和赔偿的成本;间接损失包括所有因发生直接损失而导致的净利润的减少。(2)损失控制成本。损失控制成本是指公司为降低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采取一定手段来提高预防损失的能力、减少风险行为所发生的成本。(3)损失融资成本。损失融资成本包括自保成本、保险费中的附加保费,以及拟定、协商和实施套期合约和其他合约化风险转移合同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其中自保成本包括为支付损失而必须持有自保资金的成本。(4)内部风险抑制成本。内部风险抑制成本包括与实现分散经营相关的成本以及与管理这些分散行为相关的成本,也包括对数据以及其他类型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以进行更的损失预测而产生的成本。(5)残余不确定性成本。残余不确定性成本指通过损失控制、保险、套期、其他合约化风险转移合同以及内部风险抑制措施并不能消除损失的不确定性。公司选择并实施了损失控制、损失融资以及内部风险抑制措施后残余的那部分不确定性成本称为残余不确定性成本。

二、风险成本管理会计对原有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突破

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提出是对现有的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一种新的尝试,对现有的成本管理会计有很大的影响。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对现有成本会计体系的一个冲击。

首先,风险成本是对企业成本含义的一个扩展。成本主要是与收入相配合的产品成本,企业一般采用这个狭义的定义。管理会计对成本进行了另外的分类,如按经济用途分为制造成本和非制造成本;按可盘存性分为期间成本和产品成本等等。但是这两种定义下都要求成本是实际发生,并可以清楚计量、确认的,即成本是能够被量化的。风险成本是因为风险的存在所导致的公司损失,而风险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它是由客观实际和人的主观判断形成的,所以风险成本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的预期的心理成本而并不一定实际发生。这和实际可以用具体数据表达的成本有很大的区别。

其次,风险成本管理会计对现有的会计核算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风险成本管理会计对成本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这四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思路。原来的成本管理会计主要是为向管理当局计划、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信息,而从企业的有关成本方面进行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的信息系统。对于成本信息的确认,现目前的成本管理会计坚持的思想就是:判断哪些成本应该进入会计系统,计入何种会计科目,以及何时计入。上述成本都是指有明确的发生事实、可以确认的成本。而风险成本是通过客观事实和主观的判断认为该经济活动存在风险、可能对企业造成损失而发生的潜在成本。

从成本计量的角度来看,现在的成本计量是对具体成本货币化的过程,它是对实物性质的成本所作的性质上的转换,即把成本量化成可以进行会计处理的数据。而风险是无法通过实物量化的东西,不可能像确定的成本一样,通过体积、大小、容积等物理特征来衡量,也不可能通过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所发生的货币交易来记录。从风险的性质上可以看出,对风险成本的计量方法要求同现在的会计计量方法不同。从成本的会计记录方面思考,经过了确认和计量两个程序,成本可以进入薄记系统,以便经过薄记系统的分类、整理、加工和转换,最终通过会计报表系统输出会计信息,为企业管理当局决策服务。传统的成本数据较容易被记录,因为它是真实经济业务发生的,而对于风险成本,我们无法用现有的处理加工模式来解决其记录问题。从成本的披露、报告方面看,管理会计的最终目的是为管理当局提供管理有用的信息。成本信息通过一系列的处理后生成会计报告,而会计报表中披露的成本仅限于可以用货币量化的成本数据,风险成本作为预期成本,其不会像传统的成本一样可以直接通过明确的数据披露出来,供管理层研究。

再次,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给管理当局和企业会计部门提出了新的管理思路。即让会计部门在企业的成本处理过程中融入风险意识,并使企业管理层在研究企业成本过程中还要考虑风险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潜在影响。这就要求企业各相关人员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考虑风险所可能带来的成本。主要有以下方面的考虑:(1)回避风险。风险具有客观性,企业是不可能只通过决策者发挥主观能动性而消除风险,只能通过回避风险来减少企业的损失,对超过企业风险承受能力的财务活动加以规避。(2)分散风险。如果风险无法回避,就可以采取分散风险的手段,把风险成本降低到比较低的水平。企业可以通过联营、合并等多方位、多元化的经营方式来扩大规模,运用规模经济的优势来分散企业风险。(3)抑制和转移风险。企业可以通过会计信息系统的优势,在信息处理过程中通过监控和有效的信息传递而预先获得警报信息,并采取有效措施抑制风险;风险转移可以理解为把企业的风险转嫁出去,企业可以通过采取保险、转包、转让、转租、签订远期合同等方法把风险转嫁到企业外部。(4)风险的保险和补偿。要在管理中融入风险意识,可以相应地建立一个职能体系,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四个过程。在企业进行风险识别时,管理会计提供信息支持;在进行风险衡量时,可充分利用会计的评价方法、评价技术,以增强风险识别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进行风险防范与控制过程中,管理会计通过自身的防范体系和控制手段,化解和减小风险损失;在风险管理实施过程中,强化风险的业绩评价体系;在进行风险成本控制与管理时,可利用会计管理和参与风险决策的职能,为有效地控制风险成本发挥重要作用。

以上就是风险成本管理会计与目前的成本管理会计的区别所在。但是也应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的复杂化,为了适应企业管理的要求,会计信息系统也在不断的改进之中,虽然风险成本管理会计是新兴的研究领域,但其思想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渗透到了企业的管理之中。如在财务管理理论中很早就提了投资组合风险、企业资本结构中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对于这些领域也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法,对于投资组合风险可以运用数学概率技计算方法,对其进行期望预测,以寻找出好方案。对于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我们可以通过财务杠杆和经营杠杆的计算才减少其对企业的损失。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财务管理上的风险成本观点可以说是企业风险成本管理的一个小的方面,属于风险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只是对财务这一块风险成本的研究,而风险成本管理会计涉及的层面比它大的多,覆盖整个企业的方方面面。在现代企业的对外报表披露上也体现了风险成本的运用,即对预计负债的披露问题。预计负债它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它的履行很可能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可以看到预计负债并不是现在就发生的它很可能在企业将来的某24小时发生,但是企业根据它的发生可能性来决定它是否要在会计报表中披露。这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处理充分体现了风险意识。

三、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难点问题

(一)确认的难点。风险成本的不确定性导致风险成本确认时间与金额的不确定性,而关键在于未来经济利益与风险是否能够转移,应在什么时间确认?是一次确认或多次确认?确认金额多大?应该把它们归集到什么会计科目?(3)

(二)计量的难点。不确定风险成本计量的关键在于对量化的“可能性”做出正确估计和判断,然而影响风险成本的因素复杂多变,采用何种科学的计量属性和计量方法是摆在面前的一大难题。如何对不确定的东西进行量化,它量化的标准和尺度应该怎么把握,是不是主观的职业判断占很大的成分。它的计量可不可以运用财务管理对待风险成本的方法,或者创立一个全新的计量方法和单位这都有待我们思考。

(三)报告的难点。由于风险成本不确定性程度的差异,不同类型的风险成本的披露方面有所不同,风险成本报告模式与现行财务报告的衔接面临不少问题,如何通过报告的多种方式披露风险成本的相关信息是风险成本管理会计面临的难题。而且个人认为风险成本要怎么披露也是一个问题,是通过定性和定量想结合来披露还是选其一种方法披露?对于按什么标准来决定哪些需要披露哪些不需要披露,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四)决策与控制的难点。构建风险成本管理会计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如何发挥决策与控制的职能,风险成本决策与控制面临不确定性的影响,它们体系的建立需要传统模式的创新。

(五)风险成本是否要记录入资产负债表。作为企业的成本它是否需要记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来表现企业的真实资产、负债结构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六)风险成本是否要记录入资产负债表。风险成本的确定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每个企业的风险成本都不一样,对于同一种风险,是各个行业按各自的行业来确定风险衡量的标准还是按统一的标准不区别行业分化来制定风险的衡量标准呢?

(七)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组织体系构建。对于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组织体系构建也需要考虑,是就原来的企业高级管理层到中级管理层再到企业会计部门内部兼容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操作可行还是独立的分出一个自上而下的组织体系来进行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单独管理。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新视角下风险成本管理会计探讨

[摘要]成本管理会计是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两门学科的综合交叉学科,研究它有利于更好地拓展会计领域、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风险成本管理会计是现代成本管理会计新的研究领域,是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本文对风险成本管理会计对原有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突破以及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难点等相关问题作了探讨。

[关键词]风险成本管理会计 成本会计 管理会计 成本管理

会计是新形势下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结合的新领域,其中风险成本管理会计又是其领域中的一个研究难点。对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拟对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相关问题作一探讨。

一、风险成本概述

风险的概念源于保险业,如精算师对保费的现值计算就发展到了金融业,特别是银行系统对风险的管理,并逐步扩展到其他风险行业。目前比较成熟地对风险进行分类的就是商业银行,它将风险分为两类,即非市场风险和市场风险。最据、最科学的是由美国联邦政府财政部货币管理局、美联储这两个机构对风险的分类。美国联邦政府财政部货币管理局将金融风险分为九种,即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价格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交易风险、法规风险。而美联储将金融风险分为六种,即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法规风险、操作风险。

(1)期望损失成本。期望损失成本包括直接损失期望成本和间接损失期望成本。直接损失成本主要包括对损毁资产进行修理或重置的成本,对遭受伤害的员工提出的赔偿、诉讼的支付成本,以及对其他法律诉讼进行辩护和赔偿的成本;间接损失包括所有因发生直接损失而导致的净利润的减少。(2)损失控制成本。损失控制成本是指公司为降低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采取一定手段来提高预防损失的能力、减少风险行为所发生的成本。(3)损失融资成本。损失融资成本包括自保成本、保险费中的附加保费,以及拟定、协商和实施套期合约和其他合约化风险转移合同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其中自保成本包括为支付损失而必须持有自保资金的成本。(4)内部风险抑制成本。内部风险抑制成本包括与实现分散经营相关的成本以及与管理这些分散行为相关的成本,也包括对数据以及其他类型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以进行更的损失预测而产生的成本。

二、风险成本管理会计对原有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突破

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提出是对现有的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一种新的尝试,对现有的成本管理会计有很大的影响。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对现有成本会计体系的一个冲击。

首先,风险成本是对企业成本含义的一个扩展。成本主要是与收入相配合的产品成本,企业一般采用这个狭义的定义。管理会计对成本进行了另外的分类,如按经济用途分为制造成本和非制造成本;按可盘存性分为期间成本和产品成本等等。但是这两种定义下都要求成本是实际发生,并可以清楚计量、确认的,即成本是能够被量化的。风险成本是因为风险的存在所导致的公司损失,而风险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它是由客观实际和人的主观判断形成的,所以风险成本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的预期的心理成本而并不一定实际发生。这和实际可以用具体数据表达的成本有很大的区别。

其次,风险成本管理会计对现有的会计核算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风险成本管理会计对成本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这四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思路。原来的成本管理会计主要是为向管理当局计划、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信息,而从企业的有关成本方面进行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的信息系统。对于成本信息的确认,目前的成本管理会计坚持的思想就是:判断哪些成本应该进入会计系统,计入何种会计科目,以及何时计入。上述成本都是指有明确的发生事实、可以确认的成本。而风险成本是通过客观事实和主观的判断认为该经济活动存在风险、可能对企业造成损失而发生的潜在成本。

从成本计量的角度来看,现在的成本计量是对具体成本货币化的过程,它是对实物性质的成本所作的性质上的转换,即把成本量化成可以进行会计处理的数据。而风险是无法通过实物量化的东西,不可能像确定的成本一样,通过体积、大小、容积等物理特征来衡量,也不可能通过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所发生的货币交易来记录。传统的成本数据较容易被记录,因为它是真实经济业务发生的,而对于风险成本,我们无法用现有的处理加工模式来解决其记录问题。从成本的披露、报告方面看,管理会计的最终目的是为管理当局提供管理有用的信息。成本信息通过一系列的处理后生成会计报告,而会计报表中披露的成本仅限于可以用货币量化的成本数据,风险成本作为预期成本,其不会像传统的成本一样可以直接通过明确的数据披露出来,供管理层研究。

再次,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给管理当局和企业会计部门提出了新的管理思路。即让会计部门在企业的成本处理过程中融入风险意识,并使企业管理层在研究企业成本过程中还要考虑风险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潜在影响。这就要求企业各相关人员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考虑风险所可能带来的成本。主要有以下方面的考虑:(1)回避风险。风险具有客观性,企业是不可能只通过决策者发挥主观能动性而消除风险,只能通过回避风险来减少企业的损失,对超过企业风险承受能力的财务活动加以规避。(2)分散风险。如果风险无法回避,就可以采取分散风险的手段,把风险成本降低到比较低的水平。企业可以通过联营、合并等多方位、多元化的经营方式来扩大规模,运用规模经济的优势来分散企业风险。(3)抑制和转移风险。企业可以通过会计信息系统的优势,在信息处理过程中通过监控和有效的信息传递而预先获得警报信息,并采取有效措施抑制风险;风险转移可以理解为把企业的风险转嫁出去,企业可以通过采取保险、转包、转让、转租、签订远期合同等方法把风险转嫁到企业外部。

三、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难点问题

(一)确认的难点。风险成本的不确定性导致风险成本确认时间与金额的不确定性,而关键在于未来经济利益与风险是否能够转移,应在什么时间确认?是一次确认或多次确认?确认金额多大?应该把它们归集到什么会计科目?

(二)计量的难点。不确定风险成本计量的关键在于对量化的“可能性”做出正确估计和判断,然而影响风险成本的因素复杂多变,采用何种科学的计量属性和计量方法是摆在面前的一大难题。如何对不确定的东西进行量化,它量化的标准和尺度应该怎么把握,是不是主观的职业判断占很大的成分。它的计量可不可以运用财务管理对待风险成本的方法,或者创立一个全新的计量方法和单位这都有待我们思考。

(三)决策与控制的难点。构建风险成本管理会计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如何发挥决策与控制的职能,风险成本决策与控制面临不确定性的影响,它们体系的建立需要传统模式的创新。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高速公路成本管理会计核算研究

摘要:

本文简要地阐述了高速公路成本管理及会计核算的内容,并就高速公路企业成本管理中常见问题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会计核算体系加强高速公路成本管理的措施,旨在为了提高高速公路建设的整体质量,促进高速公路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

会计核算;高速公路;成本管理;问题;措施

高速公路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高速公路具有投入资金大、成本回收周期长等特征,从而给高速公路成本管理增加了不少难度,同时也埋下了一些风险,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如何利用会计核算体系加强高速公路的成本管理,提升高速公路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成为了管理人员首要关注的焦点话题。下面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就如何利用会计核算体系加强高速公路的成本管理的措施进行了论述。

1、高速公路成本管理及会计核算概述

1.1高速公路成本管理

高速公路成本管理是指建筑单位采用一些财务管理方法对项目建设资金来源、用途、使用方式等进行合理地管理,合理地评估投资成本的使用效益,并对投资成本的使用效果进行合理的监控。高速公路项目成本管理内容包括:财务预算、成本筹划、资本筹集、成本效益评估等。

1.2高速公路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作为高速公路项目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其与财务管理存在较大的区别,其区别在于会计核算直接反映了项目的成本使用、成本耗费、投资收益等情况。高速公路项目会计核算内容包括以下几种:成本核算、固定资产核算、资本流动情况核算等。

2、高速公路企业成本管理中常见问题分析

2.1缺乏成本管理意识

近年来,在高速公路运营当中,由于高速公路运营财务管理人员缺乏成本管理意识,不重视成本管理工作,从而导致项目在运营过程中出现工作效率低问题。同时,因管理人员不引入新的成本管理理念,从而难以发挥高速公路项目成本管理的作用,体现成本管理的价值。由于管理人员缺乏成本管理意识,从而给高速公路项目埋下了巨大的危机,这是管理人员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2.2业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低

高速公路会计核算是一项而复杂的工作,因此,业务管理人员要本着认真工作的态度,同时要具备丰富的会计知识。然而,目前大部分高速公路企业的会计核算人员,在文知识与专业知识方面,并没有满足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相关人员不能充分理解国家新制定的会计准则,从而不能顺利地完成高速公路会计核算工作。同时,在高速公路运营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并没有按照国家规章制度进行物质管理,不能顺利完成核算与预算工作,使得财务工作呈现出形式化。同时,还缺乏资金使用计划和固定资产管理等环节,从而给高速公路运营和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给公路项目埋下一定的风险。

2.3成本管理机制不完善,难以发挥会计核算作用

目前,在高速公路项目运营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资金使用问题。具体问题如下:使用资金的合理性问题,资金流失和挪用问题;财务预算和财务利用情况不相匹配问题。以上这些问题将对高速公路项目运营造成严重的影响,如导致债权和债务无法处理情况的出现。另外,高速公路的运营单位仍缺乏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的制度,包括成本定额管理制度、投资管理制度、绩效考核管理制度等,从而造成在高速公路运营阶段难以发挥成本管理的价值。此外,还存在使用不合理的会计核算方法,导致成本核算对象不统一,无法分类和归类成本核算对象等,导致成本核算处于混乱状态。可见,成本管理机制不完善,难以发挥会计核算预测和分析作用,无法实现公路运营中合理利用资本、周转资本的目标。

3、利用会计核算体系加强高速公路成本管理的措施

根据高速公路企业成本管理中常见问题分析,我们需要利用会计核算体系加强高速公路成本管理,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目前而言,在高速公路工程成本管理过程中,相关单位主要采用集中式管理模式,建立一套完善的高速公路营运阶段的财务管理制度。这种管理模式不仅能够科学合理地管理与分配工程建设单位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而且能够有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资金出现滥用情况。

3.2提升业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作为高速公路会计核算的执行者,其综合素质直接反映了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成熟度,同时也是衡量核算工作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高速公路企业应定期对会计业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综合素质和技能培训,以提高业务人员的工作水平和技能。同时,业务管理人员也要不断提升个人的工作能力,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实时预测高速公路项目的运营情况,帮助企业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策略,积极反馈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同时,在国家财务会计制度下,要学会审时度势,根据财务会计制度的变化对工作重点作出合理的调整,以满足国家政策要求,降低高速公路项目的成本风险。

3.3不断完善成本费用控制定额管理体系

高速公路运管费用的支出情况不同于其他企业。在高速公路运营过程中,其费用的支出包括设备、材料使用后的修理费用,且其成本费用和运营管理经费的相关性较少,因此,在长期的成本费用管理工作中,其管理方式较为粗放,从而造成成本浪费较为严重,引起成本费用紧张情况的出现。另外,企业应结合高速公路自身运营管理的特点,根据会计核算体系,采用定额的办法(包括生产费用定额、公务费用定额、人力成本定额以及养护费用定额、)进行成本费用的控制,规范成本管理工作的制度和个人行为,使得费用的支出有据可依。

3.4强化项目成本管理控制

高速公路单位项目成本监控工作贯穿于公路项目每一个运营环节。构建科学合理的项目运营成本管理计划,对成本进行科学有效的预测及管理,才能实现成本管理的理念创新。同时,尽量避免运营过程中出现资本浪费情况、资源控制不合理等情况。在高速公路项目的运营和采购环节,要积极落实与贯彻招标制度,并对各种材料的采购进行严格管理。此外,还要不断加强对财务部门的管理,对设备及材料的管理权进行界定,避免出现随意外借或出租的情况。

4、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速公路运营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成本控制问题,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持续发展,而且影响到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因此,我们需要利用会计核算体系加强高速公路的成本管理,在管理这程中,我们应不断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完善会计核算体系的配套制度,采用创新的财务成本管理理念,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交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