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财务与会计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财务与会计论文:谈财务与会计的关系
一、财务与会计的认识错误 在实际工作中绝大部分企业是把财务与会计合在一起的。没有明确财务与会计的区别和联系,因而两者的关系和概念不明确。看不清是两门相对独立的工作,而认为财会是一家,所以未能充分发挥两者的职能及其相互的制约作用,致使部分单位重视会计核算,轻视财务管理工作,或者相反。这都不利于加强经
济管理。
(一)财务与会计都能明确职责,不偏重哪一个工作,并能各行其责
这种单位的核算工作搞得好,各项核算齐全,能为领导提供决策资料,为财务管理提供根据。同时财务也能搞活资金周转,及时供应资金,提高经济效益。
(二)轻视财务管理工作
把财务工作单纯的理解为“现金出纳,办理收支”由于企业领导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对财务人员提出的有关加强财务管理方面的意见不重视,不采纳,偏重会计工作,想从会计人员的笔头子上要效益,放弃财务管理,致使企业管理混乱,经济效益较差。
(三)轻视会计工作
只要财务能供给资金,不问有无核算,是使单位烂帐一盘,以致出现假帐泛滥,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出现贪污挪用公款现象,给国家经济带来严重损失。
二、正确认识财务与会计的关系
(一)共同点
它们都与实行经济核算制密切联系着;都不是直接从事组织生产各要素的活动,而是运用货币形式作为手段,从事各自的/,!/职能;都具有综合性、性等特点;他们共同担负着监督执行各项财经制度,促使企业厉行增产节约的任务。
(二)不同点
1.财务与会计的本质不同
财务是指企业以资金运动形式反映的经营活动,即资金的投入、资产的占用、资金的耗费、资金的收入和资金的分配等资金运动过程。由于企业资金运动所表现的货币收支活动会牵涉到各方面的经济关系(或称为财务关系),因此,企业财务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较大化为目标,在有效控制资金运动的基础上,处理企业与各方面的货币(经济)关系的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活动。而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的统一的计量标准,对企业等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的、系统的、完整的记录、计算、分类、汇总和分析,并加以考核、控制的一种方法,是管理经济的一种重要工具。它本身也是现代化经济组织和实行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财务与会计的目的不同
一般人认为财务与会计是一回事,只是叫法不一样罢了。其实不然,会计的目的是要核算出一本“真账”,要求结果合规、合法、公允、采取的会计制度具有一贯性,相对来讲结论是固定的,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会计业务进行核算,在所有重大方面不应存在大的出入。而财务管理的目的在于使企业财富的较大化或利润较大化或企业价值较大化,其结论相对来讲是灵活的,它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有恰当的、合理的,其结果不是的。不同的人,由于经验、业务知识水平、考虑角度等的不同,得出的结论可能差异较大。
3.财务与会计的侧重点不同
财务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企业组织资金运动的过程,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侧重体现资金实体的运动及其所体现的货币关系,它包括日常的财务预测、财务预算、财务决策、财务控制、财务分析。主要表现为对资金运动全过程进行决策、计划和控制,实质是以价值形式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综合性管理。而会计侧重于资金运动引起的货币金额的变动,用货币金额对资金运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4.财务与会计的职能不同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具有管理的职能,及时处理货币关系,以较大限度地提高资金效益,是资金运动中“质”的方面,具体表现为:一是筹资职能。由于企业再生产过程是不断进行的,资金在再生产过程中不断的投入与周转,这就要求必须不断的筹集所需资金,使财务具有筹资职能。二是调节职能。资金投入受制于企业生产要素形成的规模与经济结构。通过资金投向与投量的调整,使企业原有生产规模与经济结构发生调整,这就是财务调整的主要内容。三是分配职能。企业取得收入以后,财务要按照上交流转税、补偿成本费用、缴纳所得税、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向投资者分利的顺序进行收入分配。四是财务监督职能。
会计是对外提供企业会计信息的经济信息系统,是处理资金运动中的“量”,其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会计的反映职能主要是利用会计本身特有的方法,将复杂的经济活动通过归集、整理、分析,从而形成一系列有效的数据,为管理者提供财务信息。此外会计的监督职能主要是利用会计资料和信息反馈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加以控制和指导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进行的监督,从而改善经营或预算管理,维护国家财政制度和财务制度,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合理使用资金,促进增产节约,提高经济效益。参与经营决策职能。决策在现代化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的决策可以使企业获得较大效益。
5.财务与会计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不同
财务管理工作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专业造诣,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果断的应变能力。而会计工作是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记录、计算和核算为主的经济管理工作,因此,会计工作需要操作能力较强,工作细致的专门人才来承担。
财务与会计论文:论财务与会计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
[摘要]创业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界的一个新的热点话题,高等财务与会计教育也不例外。本文首先从高校、社会和学生个人三个角度阐述了加强对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财务与会计专业引入创业教育的优势和机遇,探讨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措施。
一、加强对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实施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高校的发展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愈加严峻。财会职业是人才市场出现频率较高、供需量较大的职业之一。很多综合类院校、理工科院校不顾师资力量,纷纷增设财会专业,造成财务与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竞争非常激烈。因此,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应引入创业教育,让学生尽早做好择业与就业的心理准备,鼓励毕业生创业开办中小企业,通过创业来解决就业问题,形成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进出通畅的双赢局面。
引入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长远任务。通过教育使学生在了解社会产业状况与前景的基础上了解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在掌握基本从业、创业知识和技能需求的基础上,树立服务社会的职业理想与创业意识,使教育造就的高素质财会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建功立业,为社会的稳定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因此,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各种教育手段,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这是高校财会人才培养改革的要求。
(二)实施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我国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以适应时展的要求。而入世后给中国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这需要更多的人投身于创业,才能将众多的投资机会转化成社会财富。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这些指示精神要求我们实施就业创业教育,使教育更好地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更主动地促进全社会就业形势的改善,为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作出贡献。
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也表明: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美国,高校的创业活动已成为美国经济的直接驱动力。在创业热潮中,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引人注目,当代许多著名的美国大公司,几乎都是大学生创业者们利用风险投资创造出来的。清华大学创业中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大学生创业上,中国的平均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在我国,发展中小企业同样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果社会上形成了学生创业的气候,将会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创业,这有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并将有力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三)实施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
创业素质是人的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接受创业教育,财会专业毕业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将会大大提高,他们不仅具备财会知识,而且有经济管理能力,这样可以让自己的就业融入到自己的创业活动中,使自己在职业生涯中拥有主动权,既可应聘就业,也可以走上创业之路。而一旦创业成功,那么对个人的发展将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既实现自身价值,又为社会创造财富。
二、财务与会计专业引入创业教育的优势和机遇
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联系最密切,财务与会计专业教育在引入创业教育方面具有专业优势。该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是创业和经营企业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创业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如何等措资金和进行资本积累;如何分析市场销路和成本核算;如何运用市场运行的法律法规及财务和税务的规则;如何进行商品销售,账款核算,货物盘点,记账,核算利润;如何进行有效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等。经济的发展要求会计与财务管理主要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经营实施管理。通过价值形式,把企业的一切物质条件、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都合理地加以规划与控制,达到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财产不断增加的目的。会计的触角,常常伸向企业经营的各个角落。由此可见,财务与会计知识是创业者必备的创业基础,各行各业只要有了懂财会、会管理、精核算的人才,创业行动就会少走弯路。
目前,我国具有良好的创业环境。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扶持和鼓励兴办个体私营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已颁布了《公司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资企业法》等法律,对个人投资办企业提供了法律保障,尤其是对设立非法人企业也没有明确注册资本金的要求,为普通人创业降低了门槛,提供了创业的法制通道。各地政府对大学生创业也提供了优惠政策。无论毕业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均有机会创业。
三、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措施
(一)整合教学计划,将创业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中
一是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增设《中小企业创业指导》课程,课程侧重于系统介绍创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通过该课程,让学生了解现代创业的发展历程,国内外创业教育的现状,成功创业者的创业成长经历及其特征;使学生了解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组建创业团队的重要性以及创业团队具备的特征,创业需要的环境和条件。此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让学生了解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案,向每位学生印发《创业教育指南》,指南的内容应包括:创业教育的目的和措施、创业教育课程安排、创业教育途径和方法、创业教育指导小组的联系方式等。
二是将创业教育渗透到财务与会计专业课程和相关课程中,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必要的整合和优化,使各课程之间相互配合,形成创业教育的各有机组成部分。使学生不仅懂得资金使用的规划、预测、控制、考核、评价等,而且学会规避风险的方法,市场分析的方法,经营管理的能力等,并能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教学方式应体现创业教育特色
先进的教学方式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一是运用模拟企业等新型教学方法,通过设置ERP实验课程,加强ERP实操,让学生分组练习,分别循环扮演企业中的不同角色,以增强学生对不同岗位职责的认识和掌握,加强学生职业经验的训练;二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演示教学和案例教学,将叙述讲解性与互动练习性结合起来,发挥互补效应和立体效应;利用电视录像及其他媒体,播放一些企业家报告会实况,实现身临其境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调动他们的潜能。
(三)整合第二、三课堂,培养学生的创
业能力
第二、三课堂的活动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载体。通过邀请一些中小企业创办成功人士现身说法,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开展一些模拟创业活动,如跳蚤市场与财会实务大赛、科技创业计划大赛等,激发财会学子的创业热情,同时使学生积累制定创业计划书的经验。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其他各类活动,培养学生积极的处事态度、正确的行为方式、严谨的工作作风、坚定的自信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策划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协调控制能力以及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紧密性等心理品质。此外,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成立创业教育网络服务中心,建立财务与会计专业大学生创业网,为学生创业提供交流心得和资源共享的平台。
(四)注重创业实践,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全社会创业资源
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创业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业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职业道德观念,可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还应积极与社会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形成一个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社会各种创业资源。因此,高校应主动与会计师事务所合作,让学生参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会计咨询和服务等工作,训练他们的职业经验。与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等合作,共享信息与资源;成立创业者校友联合会,设立专门的创业风险基金,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延伸社会服务职能,成立立足于为社会服务、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管理咨询机构,密切与政府和企业的联系,开展财务管理、可行性分析、项目策划、市场调查等方面的咨询和策划服务,不断积累、丰富创业教育的案例。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关键所在。因而必须采取一切可行的办法造就一支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积极的探索精神、开阔的人生视野、扎实的创业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一是要鼓励教师开展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教师提供参加国际国内创新创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研究的条件;二是选派有潜质的教师直接参与创业实践,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创业教育水平;三是可以聘请一些有学术背景的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到创业基地任兼职教师,或作为创业教育的客座教授,从事创业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四是要建立宽松和谐的教育管理环境,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与教师“对话”,形成互动、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过程中不致于处于被动的状态,不易于形成自卑的性格和唯唯诺诺的处世态度,以利于学生今后的创业。
财务与会计论文:网络时代的财务与会计:管理集成与会计频道
国际互联网络的产生和迅速普及已成为人类社会迸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如果说单台计算机相对于人类的关系还仅限于工具的角色,那么,网络化后的计算机系统则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当越来越多的人借助于计算机而进入这个网络时,这个无形的网络也就把所有进人网络的人们联系在了一起,从而建立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网络世界的出现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信息处理与传输技术的革命,其更深远意义和影响还在于它已经或者正在引起整个社会组织架构及其制度安排的深刻变革。而这种变革必将引起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组成部分的会计信息系统的一场革命。会计领域之内和之外的许多人都多多少少地感觉到了这场革命,但对于这场变革的方向、形式和未来前景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拟就此阐述作者自古的见解,权作抛砖引玉。
一、制造业企业生产与管理的沿革
在工业社会乃至以前的社会申,会计信息系统可以说是企业最主要甚至是的信息系统。它的这种性决定了它在企业组织管理架构中的相对独立性和封闭性。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系统,在过去50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它逐步积累和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和成型的财务信息'处理程序和方法体系。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为起点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诞生,改变了会计系统用以处理信息的工具纸张、笔墨和算盘,但并未触及会计信息处理的程序、方法和规则的变革。然而,以互联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传输技术的革命,在客观上便提出了实现企业信息集成的要求。这种信息集成,一方面有赖于网络通讯技术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企业其他生产与管理领域的自动化或信息化程度。。在过去100年的发展历程中,人类在这两个领域都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就制造业企业而言,人类不断解放自身劳动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实现生产和管理自动化的过程。手工业时代的产品,是由生产工人亲手做出来的,我们称之为手工产品或手工艺品。工业革命把人类从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产品不再是由手工而是由机器来生产。工人只需要站在机器旁边,产品的加工制造便可以由机器来完成,我们称这类生产为机械化生产。由机器而不是手工生产出来的产品,我们称之为工业产品。计算机数字控制机床的出现和使用,及时次引入了生产自动化的概念。它不仅使得产品的生产过程变得更为简单和更容易控制,而且也使得产品的加工可以比机械化生产更为复杂和。但这时的自动化还仅限于单台的机器而不涉及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所以,我们称这类生产为半自动化生产。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技术的合并使用开始使得企业生产过程变得无人化,而网络技术在企业生产卢管理领域的广泛渗锈,则把企业的各个部分都集感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从而使得企业的许多甚至全部生产与管理工作都可以在无人工介人的情况下完成,我们可以称这类生产为智能化生产。在智能化生产的环境中,产品几乎是由智能化的机器生产出来的,不仅生产工人已勿需站在机器旁边,而且,从理论上说,整个企业都可以实现无人化,尽管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应当怎样来描述这类产品,但也许只有"知识产品"的称谓最合适,因为它是用人类既有的知识而不是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是用人类已创造的科学技术成果生产出来的产品。
由于企业生产和管理的自动化或智能化能够带给企业更多的生产成本节约和更高的顾客满意度,所以,它便成为追求利润较大化的企业所追求的目标。而企业生产与管理的不断自动化或信息化,难以避免地把企业的各种生产与管理活动集成在一起,通过信息这个神经系统来配置企业的所有资源(不仅仅是财务资源)和协调企业各个方面的作业。因此,在这一环境下所构造的会计信息系统已不可能再是孤立的、封闭的信息系统。
二、会计信息系统在计算机集成制造(cim)环境中的地位
计算机集成制造(computer intergrated manufacturing)是现阶段企业生产与管理自动化(或信息化)的一个基本框架。它通常由四个部分的信息系统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 design,简称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简称cam)、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s planning,简称mrpii)、和电子数据互换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简称edi)。其中,cad和cam技术也许更多的是侧重于企业的生产技术方面,而mppii 和edi技术则更多的涉及到企业的管理领域。
(l) cad系统。cad系统可以说是产品设计发展史上的广次革命。这一技术最初只是
何于60年代早期的航空工业,但随后便迅速扩展至其他工业领域,并且进一步向新产品制造过程的设计与评价领域延伸,从而导致了工作过程和步骤的具体化。高级的cad系统可以同时用于设计产品和程序。"经理人员"借助干cad系统,可以评价产品的技术可行性并进而确定"制造可行性"。由于cad技术有效地缩短了产品设计时间,从而使企业能够迅速对市场化作出反应,并且能够根据客户的特殊需要,量身定做。当cad系统与外部通讯网络(edi)连通时,生产企业便可与其供应商和客户分享其具体的产品设计方案。
(2) cam系统。cam系统主要用于监督和控制生产工艺过程。它通过程序控制、数字控制和机器人装备的使用,实现生产工艺过程的无人化。信息技术时代以前的企业自动化,通常所寻求的目标只是采用具有通用目的的机床,如钻床、车床、刨床等,旨在能够有效地提高工力的劳动效率;而如今的cam技术则是通过对整个生产过程的控制,不仅使产品的实物生产程序变得更为、高速和控制。而且还可以通过自动化取代人类的劳动。
(3) mrp和mrpii系统。mrp也称原材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或物料管理系统。其功能包括探索单个的工作定单以形成二个bom,然后提前确定存货需求。其目的旨在缩小批量生产时的存货占用量。而mrpii不仅仅局限于存货管理,而是将好几种甚至企业所有的商业活动集成在一个系统内,所以,它也可称之为壬种再工程技术 (reengineeirng techique)或再造技术。它是协调整个企业活动的一个系统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理念,一种哲学。该系统包括执行生产计划,提供反馈和控制的全过程。
mrpii将自动为所要生产的产品产生材料定单、同时把产品的生产安排到主要生产计划中,并根据机器和劳动力情况形成一个粗略的生产能力计划;然后根据适时制(jit)标准,自动生成包括原材料供应时间表在内的材料需求计划,为工厂设计最终的生产能力计划,管理原材料和产成品等存货。mrpii集产品设计、按顺序进入的工厂生产程序、会计信息、abc成本系统于一体,从而使得能够在控制成本和保持尽可能低的存货水平的同时,建立、沟通和有效地执行生产计划。当mrpii与外部网络技术联系在一起时,企业便可自动地收到销货定单和现金收入,自动发送购货定单并向供应商付款,以及收发相关的运输凭证等。 (4)edi系统。很多公司为协调销售和生产经营并保持原材料流动的不间断,通常都会与其顾客和供应商签定贸易伙伴关系协议。通过这些协议,公司便为再造商业程序或使其
自动化处理奠定了基础。这种自动化的商业程序通常是借助于被称为电子数据互换(edi)的系统来实现的。它通常的定义是:计算机可处理商业信息按标准格式在公司间的交换。从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及时,edi是一种公司间相互努力的结果,一家单个的公司是不
可能自己使用edi技术的。第二,交易是由贸易伙伴的信息系统自动处理的。在一个纯粹的edi环境中,不需要人的介人去授权或批准交易的发生。第三,交易信息是以标准格式传送的。所以,企业内部各种不同的系统都可进行接口并执行交易。
edi系统的关键点主要在于edi标准,也就是以标准的格式传递信号。edi技术在过去的发展之所以显得比较缓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一个单一的标准体系。目前在国际范围内普遍流行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美国国 家标准协会的(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 institut)ansi x.i2;另一个是行管、商业和交通系统通用的 edifact(edi for administration, commerce and transport)。
就目前的发展而论,edi技术在处理购销货定单方面可以说已表现得非常成功,但在收付款项方面还略显不足。原因之一在于企业的收付款项需要借助于银行这个中介来完成。由于在购货与销货过程中因产品质量、运输毁损等多方面的原因可能使收款额度与付款额度之间出现差异,"而要转换有关付款的解释通常会导致大量的记录产生,目前有关e由标准还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所以,这在二定程度上影响了edi技术在电子钱款转移eft,electronic funds transfer)方面的广泛应用。通过上述对彷m系统的描述,我们大致可以勾勒出如下三个初步印象:
及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已经可以使一个企业实现拿自动化的生产和经营,也就是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工厂。所不足的虐,无人工厂的存在不仅取决于单个企业自身,还取决于企业运作的整个外部环境,也就是说,无人工厂还难以在周边企业尚未实现无人化的情形下单独存在。但除edi系统之外的其他几个子系统在企业中的运用则可以不受周边环境的影响。
第二,全自动化工厂或无人工厂是一个实现了高度计划化的工厂。当一个又一个企业实 现了高度计划化以后,整个社会的经济运作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高度计划化。在这个意义上说,计划经济并不是一个毫无可取之处的经济制度安排。但它实现的前提必须是以强大的信息系统作支撑。我们以前的计划经济在某种程度上之所以说是失败,关键就在于我们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信息系统,从而使计划经济制度的优点受到局限,而其缺陷和漏洞却暴露无遗。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企业的自动化程度也会越来越高,社会资源的计划配置方式也会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马克思早在100年以前的预见。
第三,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再次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性机遇。因为在很多信息技术的利用和发展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与我们几乎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相对于其他领域的技术差距而言/信息技术在目前是最没有差距或差距最小的一个领域。
三、网络时代的财务与会计变革
计算机集成制造不仅使企业生产领域里的分工开始失去其严格的界限,而且也使管理领域的分工开始变得模糊起来。由此可见,网络化虽然不是使个体失去个性化的特点,但个性化的特点却只有借助于与整个网络的协调才能够体现。因此,如上所述的计算机集成制造不仅仅只是一个自动化的概念;它对企业商业活动的组织;职能机构的设置、各部门、岗位的人员配置与职责分工无疑都已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没有适应高度信息化或网络化要求的革命性变革,就不可能赢得网络时代的竞争优势。
工业时代的典型特点是使得企业的岗位分工变得越来越细化,而网络时代的要求则是使过细的分工得到不断的综合和集成。因此,网络时代的企业组织管理架构正在朝着一个与工业社会相反的方向发展。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这种革命性的变化,我们就会离正确的方向越来越远。如果对我国现有绝大部分企业的组织管理架构做一个比较仔细的观察,也许就会发现,它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仍然还是工业革命的产物,都是根据工业时代的大机器生产特点和计划经济的要求而设立的。在我国经济过去20年不断市场化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意识到了它与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要求的企业组织管理架构的不适应。但也许我们至今仍未意识到,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管理体制还只是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了一小步,而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管理要求的企业体制改革才是我们现在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所要面临的更为艰苦的任务,是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方向。西方很多企业也正在通过各种途径改革它们的旧体制,不过,它们更多的时候是把这种改革称为商务程序工程或再造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简称bpr)。它们通过企业再造,来重新赢得信息时代的企业竞争优势。对此,我们应该保持足够的重视和警惕。
在一个高度计算机集成化的企业环境中,企业的财务与会计究竟居于何种地位?粗略地看,即将到来的21世纪的企业财务与会计也许会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重要。但如果细加分析,它正面临着信息日益集成化的严峻挑战。如果用网络的概念来理解,21世纪的企业财务与会计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会受到网络技术的严峻挑战。
(1)网络时代的企业会计系统不再是企业的一个信息孤岛。当企业生产与管理环境中缺乏网络通讯技术的支撑时,各种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往往都处于一种缺乏规划的随意状态。企业应用某种技术的目标通常在于去解决某一特定的具体问题,而不是把该项技术融人到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之中加以考虑。这样,就致使企业在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不能相互融合的孤岛,即技术孤岛。这种情形,不仅晋遍地存在于企业的生产自动化方面,而且也普遍地存在于企业的信息系统和其他商业应用方面。
企业信息系统是最早使用计算机的系统。会计作为企业最主要的信息系统,当然也不例外,综观过去20年的发展,企业使用计算机的目的通常只在于去解决个别特殊的会计、财多或其他商业问题,而很少从网络的角度去进行总体规划。从现象上看,目前我国拥有计算机在企业已不在少数,甚至有的企业的每个部门都已拥有了很多很好的计算机设备,但由于缺乏总体的网络构思与设计,致使计算机在企业生产与管理领域中发挥的功能非常有限。各部门所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大多都各自为阵,他们只是一味地借助于计算机去满足手工状态下企业内部控制和信息处理的要求,而很少甚至根本没有顾及现代信息技术自身的特性。当以纸张为载体的有关凭证在各部门之间相互传递时,该凭证上的信息便在各部门的计算机上录入、再录入,不断地进行着信息的重复处理。从本质上看,这样的企业管理"现代化"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现代化",企业的整个管理架构与工作效率,与手工状态并无多大的不同,甚至更为低下。因为买把算盘要远比买台计算机便宜得多。所以,很多企业在管理现代化的背后不仅没有赢得任何竞争优势,反而是吃了大亏。
网络化管理的一个较大特点就是消灭信息孤岛,实现信息集成。所谓信息孤岛,是指没有信息相互交换的企业单个信息系统。由于企业各信息系统之间不能有效的交换信息,从而使得企业任何二个独立的信息系统都无法提供某一决策所需要的完整信息资料。某一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可能部分来自于企业会计信息系统,部分则可能来自于其他不同的信息系统。这不仅可能降低最终所需数据的性,导致决策的失误和工作效率的低下,而且,仅仅是收集这些信息而花费的成本也会是非常昂贵的。这在客观上便显示出了企业信息集成的重要性。所以,解决企业信息孤岛首先就需要模糊各信息系统之间的传统分工与界限。但这种碟糊不是没有统一规划的模糊,而是有目的的模糊。通过模糊它们之间的界限,最终实现企业信息集成的目标。
企业实现会计信息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集成有多种方案。其中之一就是建立中心数据库或称信息中心。而各信息子系统或终端用户既可以根据交易的执行情况补充、修改、更新中心数据库的资料,同时,也可根据申心数据库资料提供满足各种特定用途的信息需要。这一中心数据库也可以设置成类似于企业的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或投资中心一样,我们姑且称之为信息中心。它在网络时代的企业管理中将发挥至关重要的致胜作用。
(2) 建立会计频道是会计在信息集成化环境中实现自我的重要途径。企业如何在信息高 度集成的环境下去体现会计的特点和实现内部控制的要求,是网络时代财务与会计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在工业社会中,会计信息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分工主要体现在它们所处理交易信息的类型上。在企业没有网络通讯技术的支撑和除财务交易以外的其他方面还不够信息化的前提下,会计系统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信息系统。但当其他系统也足够信息化以后,保持不变的财务与会计信息系统的相对地位不可避免地就会随之而下降,即使它已实现了与其他信息系统集成也会如此。如何避免会计系统的地位不致于迅速下降?的出路就只有不断创新或革命。
传统会计系统出于信息生产成本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局限,往往只是试图满足各种不同用户的共同要求,而没有或者很少考虑用户的个性需要。但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显然已便这一局限不再成其为只提供低量信息的籍口。在这种情形下,建立多元化的会计频道便成为一种必然。
会计频道,这也许是一个很少有人听说过的新名词。因为当您在看只有一个频道的电视时,你根本不会有换个频道的概念。但当您在看一个拥有上百个频道的电视时,你就不得不使用频道的概念了。所谓换个频道,它并不改变电视机本身,而只是在改变它正在播出的电视节目。不同内容、风格、情调的节目,旨在满足不同观众的需要。如果会计信息的用户也有不同需要,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用多元化的会计频道来满足他们不同的品味和要求呢?这就是会计频道一词的初始含义。
会计革命既需要兼容传统,又需要实质性变化,这也许只有会计频道的思想才能够很好的做到。会计频道为会计革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如果说同一属性。的信息很难同时满足性和相关性的双重质量特征的要求,那么,同时提供两种不同属性的信息多元模式也许便不会出现相同的困难。当然,多元选择与传统会计的思维框架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如果一家企业有两个不同数字的利润,人们便不知道是应当以哪个数字的利润来进行分配更好。但是,如果利润数字并非只是用于财富分配,那么,其情形也许便会有所不同了。
在财务会计过去2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利润并非只是用于财富分配的,清形。例如,新上市公司提供的前3年业绩的模拟财务报表,其所提供的利润数字并非只是用于财富分配,而是用于评估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越来越多的企业由于跨国投资而使用不同的会计标准,从而产生不同数字的利润也并非只是一些极个别的现象。也许,这些情形都是会计领域的机构和职业界人士所不情愿看到的结果。但事实是,历史的发展并不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仍然在不断的生产模拟财务报表,越来越多的跨国投资也仍然需要不断的生产越来越不相同的利润数字。因此,是否接受多元报告模式只是一个思想观念问题,而并非是一个市场需要的问题。
(3)网络时代的内部控制是企业最重要的制度变革。内部控制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务制度 安排。根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sasn0.78)的定义,内部控制通常由五个要素组成: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监管和控制活动。企业控制环境的好坏是企业能否实现有效控制的首要因素。消除信息孤岛、建立会计频道只是解决了信息的收集、处理与报告问题,而没有解决对企业资源尤其是财务资源的控制问题。我们知道:会计系统的职能除了反映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职能,就是控制。会计如何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呢?
交易授权。交易授权的目标就是确保信息系统处理的所有重大交易都是真实有效的,而且符合管理当局的目标。在工业社会的企业组织管理架构下,;交易授权通常可分为三类:一是借助于经办人员来实现,二是通过程序(不是计算机程序)控制来实现,如利用低存货水平对购货的控制,三是通过对非正常交易的个案控制来实现。由于网络环境对信息处理的高度集成性,因此,几乎所有交易授权都可包容到不同的计算机软件模块中,从而减少人工的介入。例如采购系统模块可以确定应当在什么时间、向哪个供应商定货,以及定多少等,这些交易都可以在没有人工介人的情形下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完成。
职责分离。所谓职责分离,简单地讲就是管权的不管事,管理帐的不管线,管物的不管帐。由于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需要由不同的人来履行不相容的职务,所以,其岗位设置通常便具有某些特定的含义。网络环境中的职责分离与手工环境是有所不同的。例如,计算机程序既可授权某项采购,也可处理定单,同时还可记录应付帐款。换言之,手工状态下必不可少的职责分离和需要由多人来完成的工作,在网络环境下可以依赖计算机程序来实现。因为如果单纯利用计算机程序来仿真人工环境下的职责分离(计算机程序可以做到)与提高效率的自动化目标是背道而驰的。人工环境下的内部控制之所以要求有职责分离是为了防止人类行为的某些负面影响,例如人总会有开小差出错的时候,而且偶尔也可能有寻求舞弊的想法等等。计算机虽然也有出错的时候,但在本质上这种错误还是由于执行编程的人员所犯的错误。如果不是人为的原因,计算机不可能自己执行某种舞弊程序。所以,在缚粹的计算机环境下实际上己没有手工状态下的职责分离的必要。当然,计算机环境也有计算机环境的职责分离问题。例如,一旦某种软件被安装并用于执行某项功能后,它的编码、运行和维护职责就必须相分离。
四、结束语
事实上,有关网络环境下的会计系统设置与内部控制安排是复杂的,而且也是广泛的。它涉及到财务与会计学科所有方面的变革与创新。出于对本文篇幅的考虑,我们将不再展开进一步的讨论。但我们需要始终保持清醒认识的是:在工业社会中,申国因为没有抓住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而落后厂,希望我们在信息技术时代到来之际,不会再与命运之神失之交臂。 注释:
1、作为工具的计算机还只走人类社会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东西,它与纸张、笔墨、算盘华传统的信息处理工具只是一种简单地替代关系。
2、根据传统分类方法,企业文另通常可分为财务交与和非财务交易两类
。所谓财务交易是指彤响企业资产和权益,且能够以货币计量并计入有关帐户的经济事项。而非财务交易则是指不能满足上述狭隘定义的所有其他事项、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是处理企业财务交易信息的系统。由于财务交易定义的狭隘性,从而也限制了传统会计系统处理信息的能冲。而管理信息系统则主要是处理企业非财务交易信息的系统。
3、在一般意义上,我们将会计系统的这种变革称之为会计电算化或电其化会计。
4、自动化与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两个可以互换的概念,企业生产技术的自动化水平越高,相应地上其信息化程度也就越高。
5、它又可进一步区分为重工业产品和轻工业产加。
6、通常意义上,我们称这类工厂为无人工厂。
7、"智能化生产"和"知识产品"这两个概念是作者首次提出并在本文中首次使用的。这种提法是否妥当,还有待进一步的讨论。
8、如果把利润较大化看成是企业较高的财务目标,那么,生产与管理的自动化或智能化便是企业较高的技术目标。没有技术目标的保障企业便不可能实现利润较大化,从而也不可能妓大化股东财富。
9、在这里,是指历史成木计量属性。枣实上,经过不断修正和调和的历史成本会计已不再是单纯的历史成本,其好处也许是避免了历史成本会计的部分不具相关性的局限但其坏处则是便会计信息产生了严重的信息混淆。可以说,现在巳没有人知道会计信息究竞走什么性质的信息了。离开了会计规范的解释框架,会计教字在经济学上已交得垂无素义。
10、传统会计的思维框架是非此即彼的,要么先进先出法,要么后进先出法;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通讯技术则为多元化的选择提供了可能。
11、会计数字的传统用途是财富分配,而证券市场的高度发展为其提供了新的应府空间,即决策用途。投资者根据过去的利润信息来形成对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判断。参见薛云奎,《会计大趋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12、因为它便会计的规范和监管开始变得异常复杂起来。
财务与会计论文:财务与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体制的确立,财务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在大家所认同的概念中认为财务就是会计,往往将二者混为一谈,本文根据自身从业经验,浅谈二者在企业管理中各自所肩负的功能。
关键词:
财务;会计;企业管理
一、财务与会计的异同
(一)概念不同:财务是管理企业在经济活动中资本增值的决策活动,在日常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人员根据公司董事会制定的战略目标,根据公司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外部市场等综合指标,结合各部门的方案对将要运营的项目进行评估,计算、预测带来的收益。会计是对已经完成经济活动进行加工、整理的管理活动。主要是核算和监督,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记录、计算、报告等环节,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二)时间不同:财务管理侧重的是未来,对还未发生的事项进行分析、评估,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会计是对已经发生过的经济信息进行整理,具有真实性和性。(三)功能不同:财务的功能是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财务预测偏重的是资金,以及筹资成本和资金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目的是把公司利润较大化,以及股东利益较大化,同时在资金运作过程中控制财务风险。会计的功能是核算、监督、服务。会计核算贯穿于经济活动始终,是最基本功能,也被称作反应职能。在核算过程中监督企业存在的问题,并将信息反馈出去,服务于生产经营活动。
二、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及时,价值管理。在一般概念上,财务管理就是对企业资金运动全过程的管理。公司董事会制定公司年发展战略目标,无论企业是进行扩张还是紧缩,是搞公司并购及投资新项目,前期先行的就是财务管理的活动。以公司发展目标为基础,根据各部门的设计方案,从一个项目前期开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利用价值形态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第二,综合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参与人员不仅有财务部,而且还有市场部、人力资源部,通俗的讲也就是人、财、物的一次优化组合,怎样使这个组合发挥较大价值就是财务管理的目标。在企业活动中,只要涉及经济方面的内容就会有资金运动,就在财务管理的范畴。第三,利润较大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目的,有了目标企业活动才有方向,所有的经营都向着这个目标进行并把这个目标作为各项管理工作出发点和归宿。财务管理是对这种目标确立和实施过程的基础,也是对这一目标实施程度考核和评价的标准。
三、会计核算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一)会计核算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信息和依据。会计核算的要求是会计人员能够严格遵循我国的相关法律和准则,对原始的资料进行各项核算的过程,其中包括对资料的确认,整理,审核,计算。然后再把审核的凭证进行记账、结账、编制报表、报税等对内对外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这一点与财务管理不同,财务管理是内部事物,财务管理过程与结果的信息不需要公开,而会计核算结果必须向国家相关机构进行信息公开,这也是企业的义务。(二)会计核算对企业的经营状况预测和分析。会计核算可以通过企业的各项数据对其经济状况进行预测以及分析,并且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和评价。会计核算不仅可以根据毛利率、利润表、总资产利润率等这些数据分析出该企业的盈利能力,还能根据以上数据分析出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另外会计核算还可以根据企业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等数据得出该企业对债务风险的承受能力。通过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本累积率、总资产增长率、资本三年平均增长率等分析出该企业是市场中是否有竞争力,是否能平稳发展。同时可以根据以上提到的各项数据看出市场潜在风险,给企业发展起到预警作用。(三)会计核算是企业经营决策依据。会计在核算的过程中,对财务各指标进行数据分析,以及各财务指标的配比是否合理,财务指标和同行业标杆企业存在的差距等,及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各相关部门使该企业在经营中获得先机,有效规避各种风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实现利润较大化。
四、财务与会计相辅相成合力提高企业管理
企业财务与会计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使企业利润较大化。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无论资金运动管理还是核算过程,其基础工作都是由财务人员为核心向前推进,只是财务偏向于级别高的会计从业人员像财务总监经理等。而核算会计可能是一个团队在进行,各有分工,相互配合。现阶段,我国会计准则正趋于国际化,在现代化的环境下对会计工作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从传统的手工记账升级为管理型会计。
五、结论
企业的经营与资金紧密相连,资金活动渗透到企业的各个方面,有资金活动就有财务会计活动,会计核算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并通过各项数据分析给企业提供科学的预测依据,促使企业实现利润较大化的战略目标。
作者:范新程 单位:烟台市公路管理局
财务与会计论文:市场经济下财务与会计的相关问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面临新的理财环境,现行的理财模式受到挑战
(一)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变革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下,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伞业正在逐步形成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拥有更多的经营自主权,生产经营将呈多方面立方体的格局。目前,国内一大批多形式、多层次、跨行业、跨地区的集团型企业正在崛起,企业集团的经营范围已开始从单一的国内经营转向多元化的国际化经营;在深化企业体制改革过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股份有限公司已具雏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高度社会化的市场经济的产物,以其独有的筹资方式优越于其它经济形式,是搞活我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一个方向;由于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三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在中国大地上。这一切,要求我们作出相应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配套改革措施,特别是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财务决策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
(二)传统的理财模式受到挑战
传统的理财模式是与我国过去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的。财务机构与会计机构合并设置,没有专职的财务人员,财务仅以完成国家计划为目标,实行的是以行政隶属关系为基础的财务指标归口分级管理,财务工作具有以下特点:
1.企业财务反映的是企业是否贯彻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是否按国家计划办事,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指标。企业财务始终处于服务、被动的地位。
2.财务管理的内容主要侧重于资金(流动资金、固定资金和专用资金)、费用(或成本)、利润等方面的管理,主要从静态来反映它们的占用、来源及运用效果。
3.财务指标比较单一,习惯以“利润总额””、“销售总额”及其增长百分比来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而对资金占用结构、流动速度、资金的偿债能力.收益率大小等财务状况没有反映。
4.财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国家的宏观管理部门,即财务部门或计划部门,而且信息一般不对外公开。
5.财务分析对企业的指导作用是有限的。由于分析侧重于企业一般经营状况,对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改善资金占用结构,提高盈利能力没有多大影响。
在过去的体制下,财务的职能简单,目标单一,财务和会计结合在一起,企业财务不仅要根据资金市场的变化,选择的筹资方式和筹资渠道,保障企业获得较高的资金收益率;而且还要运用专门的决策方法,对企业拟定的投资项目进行的分析论证,提出方案,使有限的投资发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样、传统的理财模式就受到子严峻的挑战,财会机构的合设就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既难以完成内容日益复杂的财了与会计工作,又不能满足包括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界(投资者、信贷者、经纪人、证券分析人员、律师、主管部门、其它利益代表人等)对财务信息的需要,企业所面临的理财环境要求建立新的理财模式,即财务与会计分离,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财务更应从现行的会计机构中分离出来。
(三)西方理财模式值得借鉴
西方财务管理是以现代股份有限公司为基础的,每一个公司(工厂)由总经理(厂长)具体负责,总经理之下设若干个部,每一个部由一个副总经理兼任部门经理或者另派部门经理。财务部、营销部和生产部这三个主要的部门,一般分别由三个副总经理兼任。财务部经理为公司筹集资金和分配资金,资金主要从外界筹措,从范围广泛的金融市场筹得;其形式有股票、债券、借款、期票、租资等等,筹集资金后分配给各个项目如原料存货、工厂设备,以及支付工资、费用等;加工制成的产品或者服务出售以后取得的销售收入与现金流出.全部活动总括起来构成资金循环,在取得销售收入这一现金流入以后,一部分资金参加资金循环,另一部分资多退出循环,归还给金融市场。
西方公司的财务部门一般设立财务处和会计处两个部门,分别由两个主任负责。财务主任负责调度现金流入与流出,掌管资金的使用与分配,安排银行借款,销售证券,短期投资,还负责评估投资方案,进行财务分析,制订战略投资.作出财务决策等。会计主任具体负责公司的会计核算与帐务处理、催收帐款、发放工资、公司税一务、数据处理等工作。两者都由财务部门经理领导,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在我国,会计工作是由各级财政部门来管理的.财务部设有会计司.各省、市财政厅(局)设有会计处,各单位虽设有财务部门(部、处、科),但实际上它是管理会计工作,然而我国这种财务与会一计合并设一个机构,主要职能却是处理日常的会计核算工作,按制度规定的工作比较多,专门的财务工作却很少.这与企业所面临的理财环境相去甚远。为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相继出台,并于今年7月1日起实行,于是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都将按新制度作相应改变,同时我国即将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要求我国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向国际通行惯例靠拢,财务与会计的分离,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
二、财务职能不断演进与扩展,财务作为一个决策系统,要求财务与会计分离
(一)财务职能不断演进与扩展
研究管理,首先要研究管理的职能问题,这是管理理论的核心。财务管理是有关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和控制等方面一切管理工作的总称,它作为一门学科,最早是于本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在二十世纪,许多美国公司通过增加资本、兼并、职合等活动成立了许多大公司,这些经济现象要求财务研究诸如兼井、职合以及为扩充资本而发生股票、债券等等问题.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应运而生。从六十年代开始,计算机使用日益普遍,人仁研始重视数学模型,这些现象使财务管理的分析职能更加强化,使财务管理由解释经济现象进而分析现象,由总结过去转向预测未来,由事后提供报告转为事先分析,作出决策,事中进行控制和反馈,财务管理的职能由静态变为动态,方法也日趋完善。由于财务为管理决策提供决定性依据,或者说,财务本质上就是一个决策系统,所以财务管理也称管理财务。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的职能分工
1.投资决策。投资决策是资产分配问题,要求决定各类资产的数量,即现金、短期投资、应收帐款等项应保持在何种尺度,存货、厂房、设备应该投资到何等规模。财务部门要运用专门的决策方法,如投资回收期法、现金净值法、获利指数法和内含报酬法等,对拟定的投资项目作出评价,在利润和风险之间进行选择,作出决策。
2.筹资决策。筹资决策是决定合适的资金来源、金额、筹资方式的组合,在狭义上也称财务决策。(1)财务部门应决定负债对权益的合理的比率。(2)要比较各类筹资方式的优劣等等。
3.财务计划。财务计划最基本的要素是:通过对近期财务报表的研究来分析财务状况;销售量预测;资金预测;现金预测;预计财务报表和外部筹措资金计划。制定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同公司业绩分析对比,以便对计划进行修正控制,因此这一职能就把分析和控制都隐含在内。一套完整的财务计划工作包括:(l)建立起一套预测财务报表系统,来分析财务状况和预测利润完成情况。这一系统也用于监督计划制订后执行的情况。(2)根据计划要求设立特殊的资金需求项目,包括建立工厂和购买设备所需资金,库存与应收帐款所需资金,研究与发展资金。(3)预测以后五年的资金情况,这包括内部形成的资金和来源于外部的资金,任何由于总负债和短期负债数额的限制而影响资金供给的因素都应考虑到计划中,如负债比率,流动比率等。(4)建立一个对资金分配和使用的财务控制系统,这是财务计划得以实现的保障。(5)建立一个反馈和协调机构,当制定计划所依据的经济条件发生变化时,这个机构能及时调整基本计划。
(三)现代企业财务工作的新特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的“法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财务自理,企业所注重的是资金的筹措与分配,资金的运用与增殖,这一目标决定了企业财务工作的新特点:
1.财务工作的侧重点主要在于企业流动资产的构情况及其偿债能力,企业长期资产的获利能力和营业效率,通过分析过去和现在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预测未来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
2.财务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四大部分:反映企业流动状况的比率;反映企业收益状况的比率;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比率;反映企业偿付财务费用的比率。整个指标体系更加,而且结构完整、严谨,既反映了企业经营的状况,同时又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
3.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呈现多元化,便于投资者(股东)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评价企业债务的投资决策;便于银行及其它债权人了解企业的经营成果和偿债能力,作出信贷决策;便于政府部门的宋观管理和税务机关核定税务。
4.提供的信息对外公开程度大,一般以企业财务通则和公认会计准则为依据。
5.财务分析主要侧重于定量分析,有动态也在静态,既有对过去、现在的总结,也有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
三、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形成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分支,并与财务密切联系和配合。
(一)西方会计形成两大分支该
在西方国家,会计分成两大领域,即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股份有限公司成为西方国家占支配性的经营组织形式,不仅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的所有者也愈益分散化,企业的经营活动基本上已由股东集团聘任的专职“经理”来控制。但是,企业所有者也关心企业管理当局对受托资产的使用与保管情况,关心企业的盈利水平和投资报酬;同时企业的债权人(银行金融机构和其他证券持有人)也更加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以及有关债权的安全性。因此会计不再限于为企业业主服务,转而考虑企业所有外部利益集团的信息需求,传统的会计逐渐演变成主要向企业外界有关利益集团提供财务信息和其它经济信息的财务会计,或称对外会计。随着发展逐渐产生了相对于财务会计的另一个重要分支—一管理会计,即主要向管理当局内部经营决策提供信息的会计,或称对内会计。特别是在20世纪30—40年代.随着以“泰罗制”为标志的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兴盛,以及数学模型和电子计算机等技术逐步被引入会计,丰富了管理会计的内容和方法.并与企业财务相互结合,增强了财务与会计在管理决策中的作用。
(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各有侧重
会计是旨在提高企业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组成这个系统的两个系统.但是所提供信息的性质和用途不同。(1)财务会计主要是把已发生的价值运动所形成的信息.运用奠定在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原则基础上的簿记系统,通过分类、计量、记录和汇曾、并于以分析解释,转换为以报表形式出现的财务信息,财务会计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基本上是历史性的。(2)管理会计主要是利用财一务会计产生的信息或其它数据.对预计发生的价值运动或其它经济活动,运用标准成本、变动成本等计算模式,通过预测、分析和评价,以便作出经济效果的决策。(3)财务会计是以编制财务报表为目的,主要向企业外部政府机关、投资者和信贷者.以及其他利益代表人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信息是财务信息,一般用货币单位来定量并表达;管理会i一于是对管理当局所应用的信息‘财务和经营的)进行计量、分析和处理,以便在组织内部进行规划、评价和控制,保障其资源的利用并对它们承担经营责任.所起的作用更为广泛,内容更加(包括货币和非货币信息).形式上更加采活·时间上更加及时,信息具有预见性。
(三)我国财会机构改革设计
现行的财务机构(即财务部、处、科)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下,以财税会计体系为中心建立的,各义上称之为财务机构,实际上却是会汁部门.主要从事日常的会计核算工作,这种模式在建国初朝,对稳定国家财源,保障国家预测的执行、加强国家对企业的计划行政管理与监督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的深入和完善.这种模式对经济发展的滞后作用越来越明显,主要缺陷是预测、决策和控制与财务管理相分离,各项会计工作都是围绕财税会计并接受国家的行政管理和执行国家计划,亦即定期向政府和主管部门上报各种会计报表为中心而展开,这与市场经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政府转换职能、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不相适应,与我国出台的《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不相适应。这种不适应是现行的财务机构本身所无法解决的,财务部门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各项会计核算工作,并根据市场行情有效预测、权衡选择方案,同时进行方案实施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财务机构既力不从心又顾此失彼,各种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工作又日趋复杂化,而会计的预测、决策和控制职能在竞争性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却显得更加必要与经常化,解决这种困惑的有效途径就是:改革现行的财务机构模式,把会计的后三种职能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由管理会计来完成,并通过管理会计与企业财务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市场为中心调节企业财务对策和各种生产经营投资决策。
在这种模式下,财务会计的工作职责与现行财会机构的工作职责基本相同,具体执行企业的各种财务制度,并按《企业会计准则》负责企业的资产会计、折旧会计、短期与长期投资会计、证券会计等具体「常核算,定期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和现金流量表等.保障会计信息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需求.并呈企业管理会计科和财务处,供决策参考。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责是根据财务会计提供的有关生产、成本(费用)、利润、存货、价格等财务资料,运用现代管理的专门方法进行有关决策,提出决策方案,并参照市场变动情况,进行成本、利润、存货与控制,管理会计参与决策主要是通过编制管理会计报表实现的.包括经营汇总表、财务会计的各种报表、各种费用预测执行情况表、存货分析表、应收帐款帐龄分析表、产品销售成本明细表等。
(四)财务与会计相互协调.密切配合
财务与会计分开以后.对于货币资金事前的规划、事中的控制和事后的考核,或者说.货币资金的筹集、投放和分配过程的规划、控制和考核,以及货币资金的实际出纳业务、主要山财务来完成;而会计部门特别是管理会计,是以提供信息的方式参与事前的规划、事中的控制和事后的考核,它与财务最明显的工作界限就是不能代替财务部门作出决策或发出指令,吏不能经营货币资金的出纳业务。由于财务是一个决策系统,它主要与企业外界发生联系(财务关系),而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与财务相结合的管理会计是利用财务会计信息帮助企业管理当局作出决策,它主要在企业内部发生联系(管理责任),因此,财务与会计_E作是两项既有联系而又有所区别的不同工作,两者不能互相替代,只能密切联系,相互配合.既要发挥会计在反映和监督方面的作用,又要发挥财务在筹集资金、分配资金和运用资金等方面的决策作用。
财务与会计论文:财务与会计网络发展探析
国际互联网络的产生和迅速普及已成为人类社会迸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如果说单台计算机相对于人类的关系还仅限于工具的角色,那么,网络化后的计算机系统则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当越来越多的人借助于计算机而进入这个网络时,这个无形的网络也就把所有进人网络的人们联系在了一起,从而建立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网络世界的出现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信息处理与传输技术的革命,其更深远意义和影响还在于它已经或者正在引起整个社会组织架构及其制度安排的深刻变革。而这种变革必将引起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组成部分的会计信息系统的一场革命。会计领域之内和之外的许多人都多多少少地感觉到了这场革命,但对于这场变革的方向、形式和未来前景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拟就此阐述作者自古的见解,权作抛砖引玉。
一、制造业企业生产与管理的沿革
在工业社会乃至以前的社会申,会计信息系统可以说是企业最主要甚至是的信息系统。它的这种性决定了它在企业组织管理架构中的相对独立性和封闭性。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系统,在过去50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它逐步积累和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和成型的财务信息''''处理程序和方法体系。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为起点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诞生,改变了会计系统用以处理信息的工具纸张、笔墨和算盘,但并未触及会计信息处理的程序、方法和规则的变革。然而,以互联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传输技术的革命,在客观上便提出了实现企业信息集成的要求。这种信息集成,一方面有赖于网络通讯技术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企业其他生产与管理领域的自动化或信息化程度。。在过去100年的发展历程中,人类在这两个领域都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就制造业企业而言,人类不断解放自身劳动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实现生产和管理自动化的过程。手工业时代的产品,是由生产工人亲手做出来的,我们称之为手工产品或手工艺品。工业革命把人类从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产品不再是由手工而是由机器来生产。工人只需要站在机器旁边,产品的加工制造便可以由机器来完成,我们称这类生产为机械化生产。由机器而不是手工生产出来的产品,我们称之为工业产品。计算机数字控制机床的出现和使用,及时次引入了生产自动化的概念。它不仅使得产品的生产过程变得更为简单和更容易控制,而且也使得产品的加工可以比机械化生产更为复杂和。但这时的自动化还仅限于单台的机器而不涉及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所以,我们称这类生产为半自动化生产。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技术的合并使用开始使得企业生产过程变得无人化,而网络技术在企业生产卢管理领域的广泛渗锈,则把企业的各个部分都集感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从而使得企业的许多甚至全部生产与管理工作都可以在无人工介人的情况下完成,我们可以称这类生产为智能化生产。在智能化生产的环境中,产品几乎是由智能化的机器生产出来的,不仅生产工人已勿需站在机器旁边,而且,从理论上说,整个企业都可以实现无人化,尽管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应当怎样来描述这类产品,但也许只有"知识产品"的称谓最合适,因为它是用人类既有的知识而不是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是用人类已创造的科学技术成果生产出来的产品。
由于企业生产和管理的自动化或智能化能够带给企业更多的生产成本节约和更高的顾客满意度,所以,它便成为追求利润较大化的企业所追求的目标。而企业生产与管理的不断自动化或信息化,难以避免地把企业的各种生产与管理活动集成在一起,通过信息这个神经系统来配置企业的所有资源(不仅仅是财务资源)和协调企业各个方面的作业。因此,在这一环境下所构造的会计信息系统已不可能再是孤立的、封闭的信息系统。
二、会计信息系统在计算机集成制造(CIM)环境中的地位
计算机集成制造(ComputerIntergratedmanufacturing)是现阶段企业生产与管理自动化(或信息化)的一个基本框架。它通常由四个部分的信息系统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design,简称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aidedManufacturing,,简称CAM)、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ResourcesPlanning,简称MRPII)、和电子数据互换(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简称EDI)。其中,CAD和CAM技术也许更多的是侧重于企业的生产技术方面,而MPPII和EDI技术则更多的涉及到企业的管理领域。
(l)CAD系统。CAD系统可以说是产品设计发展史上的广次革命。这一技术最初只是
何于60年代早期的航空工业,但随后便迅速扩展至其他工业领域,并且进一步向新产品制造过程的设计与评价领域延伸,从而导致了工作过程和步骤的具体化。高级的CAD系统可以同时用于设计产品和程序。"经理人员"借助干CAD系统,可以评价产品的技术可行性并进而确定"制造可行性"。由于CAD技术有效地缩短了产品设计时间,从而使企业能够迅速对市场化作出反应,并且能够根据客户的特殊需要,量身定做。当CAD系统与外部通讯网络(EDI)连通时,生产企业便可与其供应商和客户分享其具体的产品设计方案。
(2)CAM系统。CAM系统主要用于监督和控制生产工艺过程。它通过程序控制、数字控制和机器人装备的使用,实现生产工艺过程的无人化。信息技术时代以前的企业自动化,通常所寻求的目标只是采用具有通用目的的机床,如钻床、车床、刨床等,旨在能够有效地提高工力的劳动效率;而如今的CAM技术则是通过对整个生产过程的控制,不仅使产品的实物生产程序变得更为、高速和控制。而且还可以通过自动化取代人类的劳动。
(3)MRP和MRPII系统。MRP也称原材料需求计划(Materialrequirementsplanning)或物料管理系统。其功能包括探索单个的工作定单以形成二个BOM,然后提前确定存货需求。其目的旨在缩小批量生产时的存货占用量。而MRPII不仅仅局限于存货管理,而是将好几种甚至企业所有的商业活动集成在一个系统内,所以,它也可称之为壬种再工程技术(ReengineeirngTechique)或再造技术。它是协调整个企业活动的一个系统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理念,一种哲学。该系统包括执行生产计划,提供反馈和控制的全过程。
MRPII将自动为所要生产的产品产生材料定单、同时把产品的生产安排到主要生产计划中,并根据机器和劳动力情况形成一个粗略的生产能力计划;然后根据适时制(JIT)标准,自动生成包括原材料供应时间表在内的材料需求计划,为工厂设计最终的生产能力计划,管理原材料和产成品等存货。MRPII集产品设计、按顺序进入的工厂生产程序、会计信息、ABC成本系统于一体,从而使得能够在控制成本和保持尽可能低的存货水平的同时,建立、沟通和有效地执行生产计划。当MRPII与外部网络技术联系在一起时,企业便可自动地收到销货定单和现金收入,自动发送购货定单并向供应商付款,以及收发相关的运输凭证等。(4)EDI系统。很多公司为协调销售和生产经营并保持原材料流动的不间断,通常都会与其顾客和供应商签定贸易伙伴关系协议。通过这些协议,公司便为再造商业程序或使其
自动化处理奠定了基础。这种自动化的商业程序通常是借助于被称为电子数据互换(EDI)的系统来实现的。它通常的定义是:计算机可处理商业信息按标准格式在公司间的交换。从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及时,EDI是一种公司间相互努力的结果,一家单个的公司是不
可能自己使用EDI技术的。第二,交易是由贸易伙伴的信息系统自动处理的。在一个纯粹的EDI环境中,不需要人的介人去授权或批准交易的发生。第三,交易信息是以标准格式传送的。所以,企业内部各种不同的系统都可进行接口并执行交易。
EDI系统的关键点主要在于EDI标准,也就是以标准的格式传递信号。EDI技术在过去的发展之所以显得比较缓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一个单一的标准体系。目前在国际范围内普遍流行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美国国家标准协会的(AmericanNationalStandardInstitut)ANSIX.I2;另一个是行管、商业和交通系统通用的EDIFACT(EDIforAdministration,CommerceAndTransport)。
就目前的发展而论,EDI技术在处理购销货定单方面可以说已表现得非常成功,但在收付款项方面还略显不足。原因之一在于企业的收付款项需要借助于银行这个中介来完成。由于在购货与销货过程中因产品质量、运输毁损等多方面的原因可能使收款额度与付款额度之间出现差异,"而要转换有关付款的解释通常会导致大量的记录产生,目前有关E由标准还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所以,这在二定程度上影响了EDI技术在电子钱款转移EFT,ElectronicFundsTransfer)方面的广泛应用。通过上述对彷M系统的描述,我们大致可以勾勒出如下三个初步印象:
及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已经可以使一个企业实现拿自动化的生产和经营,也就是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工厂。所不足的虐,无人工厂的存在不仅取决于单个企业自身,还取决于企业运作的整个外部环境,也就是说,无人工厂还难以在周边企业尚未实现无人化的情形下单独存在。但除EDI系统之外的其他几个子系统在企业中的运用则可以不受周边环境的影响。
第二,全自动化工厂或无人工厂是一个实现了高度计划化的工厂。当一个又一个企业实现了高度计划化以后,整个社会的经济运作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高度计划化。在这个意义上说,计划经济并不是一个毫无可取之处的经济制度安排。但它实现的前提必须是以强大的信息系统作支撑。我们以前的计划经济在某种程度上之所以说是失败,关键就在于我们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信息系统,从而使计划经济制度的优点受到局限,而其缺陷和漏洞却暴露无遗。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企业的自动化程度也会越来越高,社会资源的计划配置方式也会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马克思早在100年以前的预见。
第三,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再次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性机遇。因为在很多信息技术的利用和发展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与我们几乎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相对于其他领域的技术差距而言/信息技术在目前是最没有差距或差距最小的一个领域。
三、网络时代的财务与会计变革
计算机集成制造不仅使企业生产领域里的分工开始失去其严格的界限,而且也使管理领域的分工开始变得模糊起来。由此可见,网络化虽然不是使个体失去个性化的特点,但个性化的特点却只有借助于与整个网络的协调才能够体现。因此,如上所述的计算机集成制造不仅仅只是一个自动化的概念;它对企业商业活动的组织;职能机构的设置、各部门、岗位的人员配置与职责分工无疑都已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没有适应高度信息化或网络化要求的革命性变革,就不可能赢得网络时代的竞争优势。
工业时代的典型特点是使得企业的岗位分工变得越来越细化,而网络时代的要求则是使过细的分工得到不断的综合和集成。因此,网络时代的企业组织管理架构正在朝着一个与工业社会相反的方向发展。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这种革命性的变化,我们就会离正确的方向越来越远。如果对我国现有绝大部分企业的组织管理架构做一个比较仔细的观察,也许就会发现,它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仍然还是工业革命的产物,都是根据工业时代的大机器生产特点和计划经济的要求而设立的。在我国经济过去20年不断市场化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意识到了它与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要求的企业组织管理架构的不适应。但也许我们至今仍未意识到,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管理体制还只是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了一小步,而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管理要求的企业体制改革才是我们现在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所要面临的更为艰苦的任务,是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方向。西方很多企业也正在通过各种途径改革它们的旧体制,不过,它们更多的时候是把这种改革称为商务程序工程或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简称BPR)。它们通过企业再造,来重新赢得信息时代的企业竞争优势。对此,我们应该保持足够的重视和警惕。
在一个高度计算机集成化的企业环境中,企业的财务与会计究竟居于何种地位?粗略地看,即将到来的21世纪的企业财务与会计也许会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重要。但如果细加分析,它正面临着信息日益集成化的严峻挑战。如果用网络的概念来理解,21世纪的企业财务与会计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会受到网络技术的严峻挑战。
(1)网络时代的企业会计系统不再是企业的一个信息孤岛。当企业生产与管理环境中缺乏网络通讯技术的支撑时,各种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往往都处于一种缺乏规划的随意状态。企业应用某种技术的目标通常在于去解决某一特定的具体问题,而不是把该项技术融人到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之中加以考虑。这样,就致使企业在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不能相互融合的孤岛,即技术孤岛。这种情形,不仅晋遍地存在于企业的生产自动化方面,而且也普遍地存在于企业的信息系统和其他商业应用方面。
企业信息系统是最早使用计算机的系统。会计作为企业最主要的信息系统,当然也不例外,综观过去20年的发展,企业使用计算机的目的通常只在于去解决个别特殊的会计、财多或其他商业问题,而很少从网络的角度去进行总体规划。从现象上看,目前我国拥有计算机在企业已不在少数,甚至有的企业的每个部门都已拥有了很多很好的计算机设备,但由于缺乏总体的网络构思与设计,致使计算机在企业生产与管理领域中发挥的功能非常有限。各部门所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大多都各自为阵,他们只是一味地借助于计算机去满足手工状态下企业内部控制和信息处理的要求,而很少甚至根本没有顾及现代信息技术自身的特性。当以纸张为载体的有关凭证在各部门之间相互传递时,该凭证上的信息便在各部门的计算机上录入、再录入,不断地进行着信息的重复处理。从本质上看,这样的企业管理"现代化"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现代化",企业的整个管理架构与工作效率,与手工状态并无多大的不同,甚至更为低下。因为买把算盘要远比买台计算机便宜得多。所以,很多企业在管理现代化的背后不仅没有赢得任何竞争优势,反而是吃了大亏。
网络化管理的一个较大特点就是消灭信息孤岛,实现信息集成。所谓信息孤岛,是指没有信息相互交换的企业单个信息系统。由于企业各信息系统之间不能有效的交换信息,从而使得企业任何二个独立的信息系统都无法提供某一决策所需要的完整信息资料。某一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可能部分来自于企业会计信息系统,部分则可能来自于其他不同的信息系统。这不仅可能降低最终所需数据的性,导致决策的失误和工作效率的低下,而且,仅仅是收集这些信息而花费的成本也会是非常昂贵的。这在客观上便显示出了企业信息集成的重要性。所以,解决企业信息孤岛首先就需要模糊各信息系统之间的传统分工与界限。但这种碟糊不是没有统一规划的模糊,而是有目的的模糊。通过模糊它们之间的界限,最终实现企业信息集成的目标。
企业实现会计信息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集成有多种方案。其中之一就是建立中心数据库或称信息中心。而各信息子系统或终端用户既可以根据交易的执行情况补充、修改、更新中心数据库的资料,同时,也可根据申心数据库资料提供满足各种特定用途的信息需要。这一中心数据库也可以设置成类似于企业的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或投资中心一样,我们姑且称之为信息中心。它在网络时代的企业管理中将发挥至关重要的致胜作用。
(2)建立会计频道是会计在信息集成化环境中实现自我的重要途径。企业如何在信息高度集成的环境下去体现会计的特点和实现内部控制的要求,是网络时代财务与会计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在工业社会中,会计信息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分工主要体现在它们所处理交易信息的类型上。在企业没有网络通讯技术的支撑和除财务交易以外的其他方面还不够信息化的前提下,会计系统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信息系统。但当其他系统也足够信息化以后,保持不变的财务与会计信息系统的相对地位不可避免地就会随之而下降,即使它已实现了与其他信息系统集成也会如此。如何避免会计系统的地位不致于迅速下降?的出路就只有不断创新或革命。
传统会计系统出于信息生产成本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局限,往往只是试图满足各种不同用户的共同要求,而没有或者很少考虑用户的个性需要。但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显然已便这一局限不再成其为只提供低量信息的籍口。在这种情形下,建立多元化的会计频道便成为一种必然。
会计频道,这也许是一个很少有人听说过的新名词。因为当您在看只有一个频道的电视时,你根本不会有换个频道的概念。但当您在看一个拥有上百个频道的电视时,你就不得不使用频道的概念了。所谓换个频道,它并不改变电视机本身,而只是在改变它正在播出的电视节目。不同内容、风格、情调的节目,旨在满足不同观众的需要。如果会计信息的用户也有不同需要,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用多元化的会计频道来满足他们不同的品味和要求呢?这就是会计频道一词的初始含义。
会计革命既需要兼容传统,又需要实质性变化,这也许只有会计频道的思想才能够很好的做到。会计频道为会计革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如果说同一属性。的信息很难同时满足性和相关性的双重质量特征的要求,那么,同时提供两种不同属性的信息多元模式也许便不会出现相同的困难。当然,多元选择与传统会计的思维框架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如果一家企业有两个不同数字的利润,人们便不知道是应当以哪个数字的利润来进行分配更好。但是,如果利润数字并非只是用于财富分配,那么,其情形也许便会有所不同了。
在财务会计过去2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利润并非只是用于财富分配的,清形。例如,新上市公司提供的前3年业绩的模拟财务报表,其所提供的利润数字并非只是用于财富分配,而是用于评估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越来越多的企业由于跨国投资而使用不同的会计标准,从而产生不同数字的利润也并非只是一些极个别的现象。也许,这些情形都是会计领域的机构和职业界人士所不情愿看到的结果。但事实是,历史的发展并不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仍然在不断的生产模拟财务报表,越来越多的跨国投资也仍然需要不断的生产越来越不相同的利润数字。因此,是否接受多元报告模式只是一个思想观念问题,而并非是一个市场需要的问题。
(3)网络时代的内部控制是企业最重要的制度变革。内部控制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务制度安排。根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SASN0.78)的定义,内部控制通常由五个要素组成: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监管和控制活动。企业控制环境的好坏是企业能否实现有效控制的首要因素。消除信息孤岛、建立会计频道只是解决了信息的收集、处理与报告问题,而没有解决对企业资源尤其是财务资源的控制问题。我们知道:会计系统的职能除了反映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职能,就是控制。会计如何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呢?
交易授权。交易授权的目标就是确保信息系统处理的所有重大交易都是真实有效的,而且符合管理当局的目标。在工业社会的企业组织管理架构下,;交易授权通常可分为三类:一是借助于经办人员来实现,二是通过程序(不是计算机程序)控制来实现,如利用低存货水平对购货的控制,三是通过对非正常交易的个案控制来实现。由于网络环境对信息处理的高度集成性,因此,几乎所有交易授权都可包容到不同的计算机软件模块中,从而减少人工的介入。例如采购系统模块可以确定应当在什么时间、向哪个供应商定货,以及定多少等,这些交易都可以在没有人工介人的情形下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完成。
职责分离。所谓职责分离,简单地讲就是管权的不管事,管理帐的不管线,管物的不管帐。由于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需要由不同的人来履行不相容的职务,所以,其岗位设置通常便具有某些特定的含义。网络环境中的职责分离与手工环境是有所不同的。例如,计算机程序既可授权某项采购,也可处理定单,同时还可记录应付帐款。换言之,手工状态下必不可少的职责分离和需要由多人来完成的工作,在网络环境下可以依赖计算机程序来实现。因为如果单纯利用计算机程序来仿真人工环境下的职责分离(计算机程序可以做到)与提高效率的自动化目标是背道而驰的。人工环境下的内部控制之所以要求有职责分离是为了防止人类行为的某些负面影响,例如人总会有开小差出错的时候,而且偶尔也可能有寻求舞弊的想法等等。计算机虽然也有出错的时候,但在本质上这种错误还是由于执行编程的人员所犯的错误。如果不是人为的原因,计算机不可能自己执行某种舞弊程序。所以,在缚粹的计算机环境下实际上己没有手工状态下的职责分离的必要。当然,计算机环境也有计算机环境的职责分离问题。例如,一旦某种软件被安装并用于执行某项功能后,它的编码、运行和维护职责就必须相分离。
四、结束语
事实上,有关网络环境下的会计系统设置与内部控制安排是复杂的,而且也是广泛的。它涉及到财务与会计学科所有方面的变革与创新。出于对本文篇幅的考虑,我们将不再展开进一步的讨论。但我们需要始终保持清醒认识的是:在工业社会中,申国因为没有抓住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而落后厂,希望我们在信息技术时代到来之际,不会再与命运之神失之交臂。
财务与会计论文: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实践问题研究
对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实践中几个具体问题,笔者通过查阅学习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制度、预算法等相关资料,均没有明确表述。现结合相关法规规定,就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总结如下,仅供参考。
一、事业单位“财政补助结转—基本支出结转”能否为负问题
事业单位基本支出是事业单位为了保障其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发生的支出,包括人员经费支出和日常公用经费支出。“财政补助收入—基本支出”补助,是事业单位用于维持正常运行和完成日常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财政补助经费,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期末,应当将“财政补助收入—基本支出”和“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科目本期发生额分别结转入“财政补助结转—基本支出结转”科目。一般来说,会形成“财政补助结转—基本支出结转”贷方余额,转入下期,用于维持事业单位正常运转。问题在于能否出现借方余额(即赤字,或负结转)制度并未明确说明,值得思考。事业单位“财政补助收入—基本支出”来源于财政预算资金,是财政按预算安排给予事业单位的补助。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批准的年度部门预算和月度用款计划申请取得财政经费,并按照部门预算管理要求使用经费。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向补助,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应当严格执行批准的预算;支出必须按照预算执行,不得虚假列支;应当遵循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原则,严格执行预算,严禁超预算或者无预算安排支出,严禁虚列支出、转移或者套取预算资金。根据以上相关规定,“财政补助收入—基本支出”与“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应相匹配,以收定支,收支平衡或略有节余,“财政补助结转—基本支出结转”只能为零或贷余(正结转),而不得出现支大于收的情况,以致形成借余(负结转)。要保持财政补助基本支出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结果,事业单位就必须严格贯彻执行以上相关法规规定,加强部门预算管理,严格执行批准的部门预算,根据预算收入数额控制预算支出,达到一定期间收入与支出平衡或者略有节余目标。
二、财政直接支付“预付账款”管理问题
事业单位“预付账款”指按照购货、劳务合同规定预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在财政直接支付方式下,事业单位发生预付账款时,按照实际预付的金额,应借记“预付账款”,贷记“财政补助收入”,即财政补助收入已经确认。如果月末甚至年末“预付账款”仍未清理结算,并未确认“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则科目结转后,必然形成相应的“财政补助结转”,导致“财政补助结转”增加,与事业单位收支平衡的相关规定相悖,对结转结余资金管理造成不便。新预算法出台后,对单位结转结余资金管理作出严格规定,要求按规定注销或上缴。因此,单位应从严控制或尽量避免财政直接支付方式下的“预付账款”发生。一旦发生,则必须及时清理结算,完善相关程序手续,必须在当月或年内实现支出,并借记“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贷记“预付账款”,实现部门预算执行结果的财政补助收支平衡。
三、关于借款管理问题
“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机制,规范和加强借入款项管理,严格执行审批程序,不得违反规定举借债务和提供担保”。也就是说,事业单位经批准可以举借债务,弥补事业经费不足。因此,事业单位应对举借债务高度重视,按相关规定严格管理,先审批,后举债,纳入单位预算管理,按用途专款专用,保障按期归还,不得擅自举债。
四、对“财政补助收入”与“上级补助收入”的理解
“财政补助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包括基本支出补助和项目支出补助。“上级补助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着力加强了对财政投入资金的会计核算,把补助收入分设“财政补助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两个总账科目核算。在“事业支出”总账科目下,按经费性质分设“财政补助支出”和“非财政补助支出”两个一级明细科目核算。在净资产中分设“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和“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等科目核算。对财政补助收入、支出情况以及财政补助结转和结余的形成过程设计了清晰的账务处理流程,对实施部门预决算管理,加强财政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体现了“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必须按照预算执行,不得虚假列支”,“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加强对预算收入和支出的管理,不得擅自改变预算支出的用途”,“财政拨款结转结余不参与预算单位的结余分配、不转入事业基金”,“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等法规精神,有助于进一步规范现代财政制度下事业单位的收入、支出和分配等财会管理行为,促使事业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在部门预算制度下,部门预算只是对部门所属各预算单位预算的指导、汇总和监督,具体编制和执行的主体则是每个预算单位。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制度,即事业单位按所属政府层级和预算层级分类,在同一级政府预算层级内,各独立核算的预算单位分别编制单位预算,按规定程序报主管部门(一级预算单位)和财政部门汇总审批,形成部门预算。部门预算下达到各预算单位后,由各预算单位严格按批准的预算指标和用途执行。各预算单位分别与本级财政建立直接的经费领报关系,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规定的财政直接支付或财政授权支付方式,把财政补助资金从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支付到商品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财政直接支付方式下,事业单位借记“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预付账款”等科目,贷记“财政补助收入”。财政授权支付方式下,事业单位收到“财政授权支付额度到账通知书”时,借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贷记“财政补助收入”;使用授权支付额度时,借记“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等科目,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对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基层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或一级预算单位不允许从本级向下级预算单位划拨财政补助资金。因此,“上级补助收入”就不包括财政补助收入,只核算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如果应列下级单位的预算,暂时列到了部门本级(一级预算单位),对于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下级单位(本级预算的基层事业单位),可进行内部指标划转,注销主管部门(一级预算单位)相应的用款额度,增加下级单位相应的用款额度。对于未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下级单位,由一级预算单位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方式,将资金支付到下级单位基本存款账户,下级预算单位应按往来账项对待,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其他应付款”,而不应列收列支。如果是列到二级单位的预算(如某些打捆的项目经费等),执行中需要横向支付。若收款单位是本系统事业单位,则需要通过用款计划进行调整。若收款单位不是本部门系统内的单位,可以直接办理支付手续,将资金支付到收款单位基本存款账户,收款事业单位应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其他应付款”。
作者: 梁涛 单位:甘肃省宁县财政局
财务与会计论文:医院新财务与会计制度问题与对策
一、引言
我国的新《医院会计制度》是由财政部2010年12月31日颁布,于2012年1月1日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新的会计制度更加突出了医院这一行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成本核算和权责发生制的计量基础上,同时完善了医院日常业务中涉及的很多会计科目,更加注重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对财务报表的审计制度做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医院在日常经营中对于资金成本的控制对于经营效率的提高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新会计制度为了适应医院经营的这一特点,特地增加了关于成本控制的一些具体措施。权责发生制计量基础的明确使得医院以往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并存的混乱情况得以解决,优化了医院日常业务的会计处理工作。另外,新会计制度为了满足医院日常业务会计核算的需求增加了很多会计核算科目,比如在取消固定基金的同时增加了累计折旧、长期投资等科目,从而使得会计核算的应用范围更广同时也更。总的来说,新医院会计制度的颁布实施不仅仅方便了医院内部会计工作的记录管理,同时也使得医院的财务报表使用者能够清晰明了地了解到医院的经营绩效。为推动医院的健康发展,实现医院的财务信息公开透明,推动我国医疗改革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医院新财务与会计制度实施中的问题
(一)缺乏健全的成本核算体系
我国很多公立医院由于存在财政支持,也就是经营过程中并非属于商业性质,而是有一部分社会公益性质,因此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医院就缺乏一定的成本控制的意识,造成的普遍结果就是我国医院大都缺乏健全的成本核算体系。虽然新的医院会计制度中明确了医院应该采取相应的手段进行成本控制,但是由于缺乏实实在在的利益关系,医院自身在经营过程中对于成本控制并不是非常重视,很多医院只是将成本控制作为一项形式上的要求,而没有采取实质的措施去实行,这样最终的成本控制往往就沦为一个数据报告而没有实际意义。而实际上新会计制度规定了医院的成本控制必须从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三个方面来进行,很少有医院能按照要求来进行这三个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使得医院的成本高企,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在影响医院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降低了整个社会效益。
(二)药品差价收入管理不规范
新的会计制度在原则上更加明确了我国医院的公益性特点,因此在一些药品的定价上,明确规定医院应该根据药品的进价销售,然而这一规定由于与医院自身的利益相冲突,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很多医院通过各种医院实行变相加价,反而使得药品价格平均来说提高了。这和医院缺乏规范的药品价差收入管理制度和公开透明的收入费用披露制度息息相关,虽然规定了相关药品的进价销售制度,但是对于确切的药品价格缺乏相关的参照,同时在医院的管理中缺乏标准规范的价格管理系统,因此,对于药品定价实施强制规定在实施起来必将面临重重困难。在新会计制度对药品价格的严格规定下,医院的药物销售也缺乏相应的规范制度来对药品价格进行管理,而一般医院的收入来源的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药品差价收入,因此不论是从实际施行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制度实施人员的激励角度考虑,药品进价销售制度都很难正常实施下去。
(三)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新的医院会计制度是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以及各行各业普遍信息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其中很多细则的制定都是在假定医院具备了较高的信息化条件下制定的。然而我国很多医院的现实情况却是信息化水平不够高,无法支撑医院实施新的医院会计制度的一些要求,虽然很多医院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会计处理信息系统,但是从功能上来说还比较落后,很多医院的信息系统模块分散,难以从整个医院整体的角度实现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系统仅仅承担一些日常的记录功能,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难以发挥信息系统在医院管理中应有的作用,甚至一些医院的信息系统由于长时间没有更新换代,在实现新会计制度要求的一些基本会计核算功能上都常常出错,给医院的会计财务工作,以及新会计制度在医院中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四)新旧制度的衔接问题
新的医院会计制度是在新的经济背景下为适应解决医院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而颁布实施的,在刚开始实施的几年时间里由于其中一些与旧会计制度之间的一些不同之处造成了衔接上的困难。比如说,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中为了使得医院的会计记录工作更加和符合现实情况而增加了一些新的会计科目,但是医院的会计工作人员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却因为经验不足或者还没有理解新会计制度的精神,在应该计入哪个会计科目的问题上还存在一些不清楚的地方,或者觉得新会计制度在细节的处理上太麻烦,反而直接按照旧制度的要求来处理,从而导致了会计记录工作的前后不一致。比如: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的“库存物资”科目就包括了药品、卫生材料以前不曾涵盖的科目,医院会计工作人员在进行这些科目的会计记录时要按新标准执行。另外,新会计制度中增加了一些会计处理方法,医院的会计从业人员同样对于这些新方法没有熟练掌握而造成了新会计制度无法有效实施的难题。比如: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的药品计量采用“进价核算”而不是传统的“售价核算”,倘若会计人员不注意这一区别,很容易造成药品计量的混乱,也不利于分析医院的收入结构,从而制定相关的会计政策和经营决策。
三、提高医院新财务与会计制度实施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成本核算体系
在新的医院会计制度中对于医院成本控制的要求非常明确,很多细则规范了医院的成本控制标准。我国医院应该从思想意识上树立成本控制的理念,摆脱依靠财政扶持的思想观念,切实建立健全有效的成本核算体系,提高医院资金成本的配置效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要细化各个成本发生的具体环节,在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成本降低方案,在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从而提高其社会效益。成本控制不是简单的事后总结分析,而是要在成本开始前就做好相应的预算控制方案,将医院的成本控制工作与医院的预算制定结合起来,时刻监督医院预算的执行情况,在成本发生前就控制好成本的变动范围,同时通过相关的激励机制调动医院职工全员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对于成本控制的优先典型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形成模范带头作用,保障新医院会计制度的有效实施。
(二)改革医疗定价体系消除药品差价
新的医院会计制度为了解决当下我国医院药物收费过高的问题,专门制定了相关的药物收入比例上缴的规定。但是仅仅进行硬性的药物价格收入规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医院药物定价过高的问题,药品收入在我国很多医院的收入中占据绝大部分,因此很多医院都有动力通过各种手段规避新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虽然新制度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实行以来,药品价格过高的问题依旧没有解决,因此相关监管部门应该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总结,不能仅仅通过硬性规定解决社会问题。而应该通过全方面的考虑,将各方利益都纳入思考范围,这样才能形成社会各方面的合力,促进相关政策的实施,例如在制定相关医院药物收入超额上缴制度的同时,可以出台相应的收入补偿制度,通过基金的方式对执行制度有力,药物价格控制得当的医院进行更多的医疗保障基金补贴,从而激励各医院积极实施新医院会计制度。另外,各个医院由于规模不同,收入结构不同,不能用一种制度对其进行一刀切式的管理,应该根据不同医院的不同特点,将制度规定进行细化分解,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新会计制度的有效实施。
(三)提高医院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当下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各行各业都在不断推进信息化,提升管理经营效率,医院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业,其管理水平的信息化不仅仅决定了其经营管理的经济效益,而且决定了其最终的社会效益水平的高低。在新的医院会计制度中,对于医院的会计信息化管理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规定,各医院应该根据医院会计制度的有关要求,不断改进自身信息管理水平,提升效率,实现医院各科室之间信息的有效沟通,减少人力成本,将宝贵的人力资源用在更深层次问题的解决上。在基础会计工作上提高会计电算化处理的水平,实现医院管理的网络化,真正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医院会计工作的效率,降低医院日常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四)做好新旧制度的衔接
做好新旧医院会计制度的衔接问题,既需要制度制定部门的相关培训教育,也需要实行主体各医院的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新旧会计制度的区别和不同情况下的应用问题。作为制度制定部门,应该在新制度正式广泛实施以前做好相关试点的先行试用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我国新医院会计制度自2010年底颁布以来经过了一年的时间才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虽然在试点运行的过程中解决了很多暴露出的问题,但在全国范围内的应用上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各个医院的背景不同,不同医院不可能覆盖所有情况,因此在试行的基础上,政策部门应该多做政策推导,降低新会计制度运行的摩擦。另外,各医院也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对比学习新旧会计制度的不同之处,应该认识到新会计制度对于提升医院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摸清医院自身的家底,尤其是各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尚可使用的年限等数据,通过建立新账目捋顺新会计制度下医院的会计账目,通过新会计制度的应用切实提高医院的会计信息质量水平。
四、结语
新的医院会计制度是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为适应时展的需要,满足医院会计管理的需求而出台实施的,虽然在出台四年多时间以来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但是恰恰是不同通过对这些出现的问题的分析解决,从而提高了我国医院的会计核算水平,切实提高了我国各医院的会计信息质量。当下,我国各医院在积极实施新会计制度的背景下,正不断完善自身成本核算体系,推进信息化管理水平建设,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也更加熟练,相信随着新医院会计制度的进一步推进实施,我国医院的经营效益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医疗事业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田忠兰 单位:克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财务与会计论文:企业兼并转让时的财务与会计审计问题
一.企业在兼并转让时的财务与会计审计问题
(一)企业在兼并转让中的财务问题
首先,我国政府对企业兼并和转让行为始终进行政府主导的干预,其目的是为了让企业摆脱发展困境但效果预期低。其次,我国在企业经营信息上,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财报和审计报告中存在广泛的信息不透明和不对称性,造成了并购方无法科学判定转让方企业资产和损益情况。并在其交易价值判定中无法给出真实合理的价值结论,造成购入价值和实际价值不对等。企业因兼并而产生资产负债增加使得企业陷入收益率预测不符的财务境地。随后,我国企业在发生兼并转让行为中多数用现金支付作为主要方式,流动性资源结构繁多,其他方式无法占主导地位,造成现金不足进而对外开始筹集,让企业负债率开始增高,企业相关经营业务受到限制并让企业受到资产负债结构调整引发的内在和外在限制性规则。因而在企业面临后续还款等行为中发生问题让引发相关财务问题。,我国相关的企业间交易中介机构依旧处于市场机制健全和完善阶段,其行业能力和操作力度偏低,对兼并转让行为程度有限不适应目前现状。
(二)企业在兼并转让中的会计问题
首先企业在兼并转让中会涉及两个最基本的会计处理方法购买处理法和权益结合法。购买处理法是对行为发生企业之间会计核算要通过成本进行,成本包括交易的相关现金等资本,在转让方失去法人资格后其对方企业资产和负债要入到企业会计账目中,产生的与净资产公充差需要定义为商誉价值。而权益结合法是对转让企业的整年损益都要入到企业会计账目中,商誉价值时不需要确认的,因此易出现两种问题:一方面,两种方法都具有合理性可以被采用,兼并企业最重要特征是处于行为发生后的主导控制地位,因而购买处理法可以很清晰的区分兼并企业。当企业规模类似并且是多个企业进行其兼并转让行为时,权益结构处理方法就会依靠优势更为合理。如何正确选择情况相适宜的处理法是会计处理的首要问题[2]。另一方面,目前国内的证券金融市场在不断发展阶段,购买方无法得到市场的稳定保障因而存在处理限制问题。公允价值时购买处理法需要依靠的根本价值前提因而资本市场公平均衡程度,能否通过公允呈现企业资产真实价值就尤为重要。而目前国内企业存在公允价值无法判定和判定不,影响了购买处理法的处理为会计处理带来了问题。
(三)企业在兼并转让中的审计问题
首先,虽然颁布了《公司法》《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等多个法案,但已经存在法律法规部完善的地方,让兼并转让行为受到了法规法律不健全的影响。随后,在资产真实价值判定上也不在各种问题,包括评估市场运行不合理,市场上评估业随着各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增多,造成了评估业混乱和不规范的状况;对资产评估范围不,多数企业为了尽快完成收购匆忙评估资产,忽略无形资产评估等等;资产价值判定难度提高,当外资上市公司收购国内国有公司时会造成对国有公司各项如土地使用权、专利技术等方面判定不问题发生。,企业发生的兼并转让行为的相关审计工作是繁重和重要的,人员素质的高低关系的工作效果的大小。目前审计人员在独立性容易受到外界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主观上对审计结果的改变。另外审计是需要遵循严格科学方法和流程,需要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共同提高得以保障的[3]。目前国内审计人员依旧处于队伍整体水平偏低的状况,无法保障兼并转让行为的审计。
(四)企业在兼并转让中财务、会计以及审计三者协调的问题
在兼并转让中的财务工作与会计处理以及审计工作三者都有必然联系,当一方出现欠缺问题后,容易造成另外两方工作受到波及影响,因而产生反映的结果数据失真以及无法完成工作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因此,如何协调三者工作中协调问题是需要面对的。
二.企业在兼并转让的财务与会计审计问题的对策
(一)企业在兼并转让中财务方面
首先,要促使政府和企业各自产权分离并把企业相关产权规则制度进行改革调整,把政府与企业行为进行规划,让各自做到定位避免互相不合理影响。其次,在兼并转让行为发生前需要对转让方进行细致考量和严格审查,并聘用专业机构对其相关的企业发展资料和资产状况进行专业详细的分析后,再进行的企业各方面科学评价并作为兼并转让行为的必要前提。随后,要开展多方式的交易,在现金交易外可以推广股权的交换和证券的交换,以及通过兼并方借入相应资金购买对方企业股票,把后续经营收益作为还款的方式等。,交易价格要提前确定尽量做到后续不发生更改,其相关中介机构也要政府主导进行完善,利用金融机构的优势为兼并转让行为提供资金筹集等方面担保。
(二)企业在兼并转让中会计方面
在制定我国企业关于兼并转让的会计规则时要首先保障购买处理法和权益结合处理法之间的特征和关系。对符合相关适用原则的要严格使用其对应的方法,要保持两个方法的可以区分以及排斥关系,预防企业发生会计信息不对称和盈余损益管理问题的可能。其次,要对权益结合处理法适用的条件和操作性进行规范,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其应用是规定了相应的数量标准,而目前我国和世界统一标准一致,并没有规定出数量标准,因此,可以参考美国的规则制定数量规范,可以提高权益结合处理法的操作性。
(三)企业在兼并转让中的审计方面
健全和完善企业兼并转让涉及的相关法律条款是设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机制是首先要做到的前提。其次,把资产的评估当做重点进行审计处理,要保障在一个有序的经济市场环境中,监管和行政机制健全,对涉及的各项因素布局和评估工作合理,对企业资产的判定和企业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认定是需要审计工作做到的。并且,要加强企业提供的数据的实地分析能力,用审计工作中涉及的多种方法巧妙配合,对潜在的问题细节特别是负债问题要深入严查到底。,提高整个审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同时坚持审计工作的客观性,让与兼并转让行为中有直接利益的人员避免执行审计工作等,做到审计工作不因人为因素受到影响。
(四)企业在兼并转让中的财务、会计以及审计三者协调性问题对策
在兼并转让中的财务工作和会计处理以及审计工作三者要做到协调促进,对三者共同注重,对一方出现的问题要即时发现并得到即时和有效的解决,避免问题解决的不即时造成的其他工作受到影响,其次,要对每一项工作的数据结果要,避免最终结果无法反应其真实情况。企业通过在兼并转让行为上对财务工作与会计工作以及审计工作的重视,以及相应问题的对策研究,可以为企业更有效和合理的完成兼并转让行为提供合理建议和保障。
作者:杜佳晨 宋明 单位: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财务与会计论文:企业财务与会计面对税制改革的影响
一、税制改革对企业财务与会计的影响
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税法的改革趋势保持一致,才能更具持久性。税制改革具有的新特点、新方向,对企业会计核算制度有很大影响,必须保障与税法制度不脱离、不违背。
(一)增值税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
从现在的增值税会计处理准则来看,增值税会计处理事件,不仅要考虑他是否是费用处理,还要细看其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1994年,进项税额核算和税收征管的不协调,增值税专用发票已从进项税额抵扣制度改革为“票到扣税法”。2、交纳税金科目违背了会计核算的“明晰性”原则。由税制的具体规定可知,企业在“应交税金”科目下未设置二级科目“未交增值税”,对企业当月未交和多交的增值税以及月终转入的应交和未交增值税无法进行核算,造成“应交税金”科目杂乱无章,严重脱离了“明晰性”原则。3、虚开增值税发票和偷税漏税的风险加大。增值税发票是企业纳税和扣税凭证的有效凭证。部分企业利用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中因新规定对企业内部的固定资产的进项税抵扣造成的影响来虚开发票,造成虚假交易的不良状况的发生。4、账务处理的差异性。新税制和财务制度的账务处理在存货核算等方面都体现出较大的不同。对税制改革的新文件规则树立正确的认识,是企业财务人员调整企业单位会计处理工作必须遵守的原则,以便有效降低出错率。
(二)印花税会计处理中的矛盾。
以合同签订、营业账簿、产权转移数据、权利许可证等为主要内容的印花税,是经济活动中对应税凭证进行征税的一个税种。税率低很多、税负轻的特点,是它区别于其他税种的关键点,具备积少成多、广集资金的较良好的财政效应。
(三)税收申报会计报表的差异性。
新条例报表中,“销售收入”包含了会计核算制度的“主营业务收入”、可视为销售收入的和应当被确定为当期收入的。视同销售,就是一种缴税金的商品或者劳务转变行为。新税法的形成,不仅针对企业的基本业务收入,也在收入上拉近了税收和会计间的距离,简化了纳税人的核算工作。新申报表规定,纳税人形成的现金折扣属于财务费用,不从“销售收入”项下扣减;销售退回和其他的折扣都是“主营业务收入”。为了规避旧报表中存在的相关营业收入、销售收入、全年销售收入净额等基数混乱等现象,新条例的规定报表对销售收入做出调整,即业务宣传费、招待费、广告费等扣除的基数。总之,税务会计的发展要经历一段很长的探索期,才能更好地适应我国国情。
二、企业财务与会计面对税制改革应采取的措施
(一)注重企业财务监督管理。
财务监督体系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企业各个委托层次中的财务活动中的有效制约方式,有助于内部财务监督体系作用的良好发挥。企业财务的监督,离不开财务监督工作体系和改进监督方法的健全。
(二)增强、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1、熟知新税制。作为企业的财务工作者,不仅要懂得会计核算、抓财务管理、各经济事项,掌握新税制度,是企业的财务工作者不断进行了解和更新的知识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为领导出谋划策、做好本职工作。2、增强会计核算的科学性和性,做好基础性业务,适应新税制对企业会计核算的高标准。3、努力发现税法与会计的结合点,建立健全税务会计学科体系,积极实现税务会计的独力。4、完善自身制度,适应改革进程。传统意义上利用单纯行政计划和干预控制,必须实现向经济宏观调控的转化,促进改革有效进行。
三、总结
我国税法长久以来都在进行改革,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税法与财务会计核算的不同目的,导致税制改革影响企业财务会计顺利运行。为了保障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良好竞争力,不断完善税收制度和财务管理系统是必然趋势。
作者:史宝山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财务与会计论文:正确处理财务与会计的关系提高经济管理工作水平
摘要:时代在发展,科技在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企业中的财务和会计的关系。因为在企业中财务和会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相互独立的个体,但其中又存在内在的联系。有的企业由于工作上的疏忽忽略了财会的关系。导致在企业生产中财务和会计的关系不明确,影响了企业的经济管理。本文主要针对民营企业中财务和会计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就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合理的建议来提高经济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处理关系;财务;会计;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财务和会计工作在民营企业中是必须存在的,并且掌握着企业的经济命脉,关系着企业的发展。所以需要加强企业的财务和会计工作,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但目前民营企业中都分不清财务和会计的关系,将财务和会计混为一体,没有真正认识到二者的区别所在,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发展。
一、民营企业中会计工作和财务管理的现状
1.企业中重视财务管理工作,轻视会计工作。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但企业由于对会计和管理工作认识不清,导致在账目核算和资金运转时出现差错,假账和烂账频繁出现,会计信息失去了性,最终导致贪污和挪用公款的现象严重,直接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2.企业只注重会计管理工作,忽视了财务管理。有些企业主要采用现金办理各项业务,导致领导和管理者对会计工作比较重视。工作中加强对会计的管理和培训等工作,重点提高会计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素质,以及会计工作的使用设备等。忽视了财务管理,导致财务管理混乱,降低了经济效益。
二、企业中的财务管理工作
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看似相同,其实是不同的概念,包括定义、责任和各项任务等都是不相同的。
财务管理主要是通过财务管理部门在民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组织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主要负责处理企业中的各项工作和财务的关系,组织企业的资金运转活动。财务管理重点在于管理,利用成本、收入、资金的指标来分配各项企业工作,处理各项工作中存在的经济关系、经济矛盾和经济利益。
其中财务工作主要为:计划的制定、利用各种手段来实现计划、分析计划的完成情况,然后分析企业的目标完成状况,制定更大的目标来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财务管理具备综合性和性,能够整体把握企业的经济情况,通过采用货币的形式关系来组织和规划企业的各项生产工作。财务管理工作利用组织的职能,采用资金运作的方式来反映各项经济活动的价值,评定企业各方面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效果和质量,促进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的综合收益。
三、企业中的会计工作
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作用较大,其主要的工作任务是利用货币的形式和管理技术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收益情况进行记录和计算,在企业会计工作具体项目有:账户的设置、复式记账、会计凭证的审核和填制、财产清产和账簿的登记、编制报表以及成本的核算。通过对生产过程的管理和监督来评定整个生产过程,为企业生产提供资金管理依据。通过管理为企业提供需要的计算信息,并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
四、会计工作和财务管理职能的关系
1.会计工作的职能是负责生产过程的控制和对观念的总结。在会计工作中通过会计的专业手段来有效的控制生产过程,利用记账、算账和报账的方式来进行生产过程的会计分析,有效的监督会计计划的实施。
2.财务管理工作在职能上跟会计工作有明显的差别,其中财务管理工作在工作方法上主要对企业管理工作作出财务决策。财务管理掌管着企业当前和未来的发展状况,不断要对当前的企业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和评断,还需要预测未来市场的需求和整个企业的环境变化,并根据各种影响的因素进行判断,制定出解决的方案和对策,以保障企业的发展。
在管理财务工作的同时,需要通过财务预测、财务计划和控制,然后进行财务分析和决断,协调企业生产中的各项活动,以便于提供资金的合理供应。减少资金和人力的投入,提高工作效率,避免资金投入和使用方面出现问题。
五、正确处理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关系,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
财务和会计的不同点:财务管理主要为组织和实现各项既定的任务,服务对象为资金的运动和对资金运动的监督和教育。而会计工作主要反映企业资金的运作,并在运作过程中进行监督,服务对象就是资金的运动,所以二者存在本质差别。但因为二者都是通过完成本质任务来反映企业的生产状况,监督企业的财政活动,保障企业的财产安全。所以需要通过凭证、账簿、报表的形式来进行记账、核算和报账等,同时采用审计和活动分析。
1.财务和会计工作具有一定的联系,都具有性和综合性的特点,都与经济核算紧密相连,但都不属于生产过程中的要素。二者都是利用货币的形式来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督,遵循企业的财经制度,减少企业的成本花费,为企业的经济决断提供依据。
2.财务管理需要保障生产过程的资金组织和控制,同时指挥和协调企业的资金运动,保障资金按照计划运作,同时为扩大企业生产提供保障。所以财务管理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合理利用资金和成本为基础,来进行经济管理。其中主要管理方法可以采用:经济核算、计划管理、经济活动和组织领导的方法。
3.财务和会计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管理者需要分清楚财务和会计的关系,找准其特性,同时也不要将二者孤立。实际工作中,财务和会计工作需要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同时相互补充,会计工作是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前提,财务管理是企业监督工作的反映,也就是体现了会计工作的质量。
财务和会计工作要明确各项工作的具体职责,分清楚会计和财务的工作关系。为领导和企业提供需要的资料和数据,的核算和判定企业的收益,有计划的决断企业的各项财务工作。对于资金的周转和运用起到了促进作用,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因此,需要从根本上分清财务和会计的关系,找出二者的差异,正确的处理财务和会计工作的关系,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的效益。
财务与会计论文:论税制改革对企业财务与会计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税制改革的基本情况分析,使广大读者对于我国税制改革有初步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税制改革对于企业财务以及会计的影响,并提出在社会大转型情况下,企业应当在税制改革过程中,所应当采取的有效应对措施,希望对相关人员开展具体研究提供必要的资料支持。
关键词:税制改革;企业财务;企业会计;影响;应对措施
一、对我国税制改革情况的基本分析
我国推行税制改革是受到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因素影响而实施的,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内部情况来看,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持续、稳健实施,以往注重公平的政治理念,逐步转变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了更好的适应我国现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税制改革必须沿着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符合的道路稳步推进,将调动企业以及个人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作为重点,并将保障向市场经济活动主体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作为最终奋斗目标。从国际形势上讲,我国自加入WTO之后,经济发展形势出现了十分明显的改变,随着减税制度在国际上的普遍使用,我国为了与国际接轨,必须将税制改革作为一项重点任务来抓,这不仅仅是保障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国内经济主体公平的重要手段,更是确保进入我国从事商业活动的国外法人能够在公平基础上,开展经济商贸活动的客观要求。从改革内容上分析,此次税制改革的重点并不在于对税制结构进行完善,而是更加注重于推行与我国现今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的资源税以及房产税等方面内容的改革,将适应国情作为重点,以与时俱进作为最终指向。
二、税制改革对企业财务以及会计的影响
1.税制改革对企业财务的影响
税制改革对企业财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也就是最根本的影响在于对企业投资的影响上,在税制改革过程中,国家政策层面同意使用设备进项税进行抵扣,这样的直接影响就是企业在设备上的投资积极性大大提高;其次,在对企业折旧过程中的影响上,由于广大企业纷纷在经营过程中注重加大对于设备的投资,与之相对应的,企业内部的折旧额总量也会出现一定的增长;第三,在对企业综合实力的影响上,通过税制改革,企业经营者更乐于将资金投资在设备购进上,这就无意识间提高了企业产品的生产效率以及生产质量,对于增加企业综合实力有着十分关键的意义;第四,在对企业分配过程中的影响上,由于企业的利润分配是直接受到在经营活动中现金流量影响的,企业对于投资的热衷,尽管可以促进收入与利润情况的改善,然而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在分配过程中,企业本身的现金流量将会大大的降低。
2.税制改革对企业会计的影响分析
税制改革对于企业会计的影响同样可以分为四个方面,首先体现在由于税制改革,部分投资税金可以实现抵扣,在进行具体工作的过程中,企业会计必须在“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科目”进行相应的调整;其次,税制改革中资源税、房地产税改革过程中,由于改革后的税制十分明确地对资源税以及房地产税征收过程中,明确了企业承担相关费用征收责任以及会计调整过程中的职责,这为企业内部形成合理的会计秩序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外部动力;第三,在环境保护税的影响下,会计必须对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更加的精细化运算,确保企业投资生产过程中,各项活动能够科学、合理的进行,新的会计生成机制为保障会计监督力度做出了十分有益的探索;由于税制改革后,出现了新的税种,这样就能够为会计科目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更加科学合理的参照,杜绝了以往粗放的管理模式。
三、企业在面对税制改革时正确的应对策略
1.将经营规划作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税制改革大环境下,企业要想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对自身经营特点以及社会环境进行的分析与考察,只有在结合政策变化客观下现实下,相应的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才能够积极享受到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各种优惠,同时尽较大的可能降低自身的经济损失。
2.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加大力度培养高素质的财务会计人员
税制改革对于企业来讲,影响最为直接的部门就是会计以及财务,为了实现从容的应对税制改革,企业必须加大对内部财务会计人员的培训,具体来讲在培训中,除了要求相关人员能够依据专业要求掌握过硬的职业能力之外,还必须引导财务工作人员对于近期的税收知识进行学习,完善他们的知识储备。
3.加强纳税筹划工作,为降低企业税负创造积极条件
税收制度的改革在客观上为实现企业税收筹划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外部环境,企业必须积极利用政策所带来的各种有利影响。具体来讲,企业必须在以下几方面大下功夫:及时,在购买相关设备的时候,必须将确保材料的质量看做是一样重点,确保所购买的材料质量过硬;第二,明确策划切入点之后,严格依照程序制定最终的筹划方案。
四、结语
2008年世界经济爆发的金融危机迄今阴霾未散,为了在不利的外部条件下,创造出更加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我国大刀阔斧的推行了税制转型改革,这一重要举措毫无疑问将会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意义深远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应对此次税制改革,笔者针对税制改革所带来的实际影响,指出企业所需要采取的具体策略,希望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必要的文献支持,促进我国企业总体实力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财务与会计论文:财务与会计职责分离问题探讨
摘要:为适应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企业财务与会计的职责必须分离,机构必须分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我国财务与会计改革提出了一些新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财务与会计的职责分离。本文就此财务与会计职责分离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字:现代企业制度;财务与会计;职贵分离
0引言
目前,财务与会计工作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普遍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严重的财经违纪。对财务与会计中存在的顽症,我们设计了很多办法,提出了不少建议。但是,现状依然如故。
究其原因,可能把会归咎与计监督不力,即信息虚假和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实际上,这也不是的。会计信息虚假,是会计监督方面的间题,而违反财经纪律则是财务监督方面的问题。把会计监督与财务监督混为一谈,抹杀这两项职能之间的差别,两者不可混为一谈,因此, 将财务的职责与会计的职责分离是势在必行的。
《会计法》还赋予会计职责,即:单位负责人应组织领导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进行
会计核算;实行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和内部控制制度;对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发现会计账簿与实物款项以及有关资料不相符而无权处理的报告,应当及时作出查处决定等。《会计法》在“会计监督”和“法律责任”等章节中,对会计不轨行为的会计监督,以及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1财务与会计的关系
企业财务与会计是两种不同的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尤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这种财务与会计职责不分,实行“一元制”的财会机构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其弊端日益显露出来。财务与会计的关系为:
(1)财务与会计的本质和职能不同。企业财务是在有效控制资金运动的基础上,处理企业与其内外部各方面的经济关系的一种综合性管理活动。它具有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和激励等管理职能。而会计则主要是借助货币量度,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资金运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连续系统综合的反映与监督,其目的在于提供及时、、充分的会计信息,以满足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管理和企业外部关系人的信息需求。
(2)财务与会计的对象和方法不同。财务对象侧重资金运动的质,具体包括安排资金的日常收支、组织资金的筹集与调配、编制财务预算计划、进行财务决策、实施财务监督,因此,财务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会计对象侧重资金运动的量,即主要用货币金额对资金运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因此,会计方法具有较强的单一性、专业性。
2财务监督与会计监督的区别
现实中的财务与会计本来就没有什么明确的分工,我们的会计人员很忙碌,他(她)自己也无法讲清楚自己所干的这些工作中,哪些是会计,哪些是财务。财务与会计混岗作业的现实,决定了我国的财会不分家,那么,或者说只是为学校教学方便,而对总体财会理论所作的一种“划小核算单位”。
现在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及其财务与会计将与国际惯例接轨。我国企业会计国际化,不只表现在信息结构、质量、内容特征上,而且还表现在财会组织机构的标准化、规范化、合理化上。财务与会计分设机构,使之互相制约。已流行于美国等西方国家企业,似乎也是一种国际惯例,它代表着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会组织机构设置的一种趋势。
从我国企业的现实看,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会计监督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合法性负责,财务监督对财务收支的遵纪守法负责。政企分开,两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已成为我国企业改革的必由之路。
3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财务与会计职责分离的现实必要性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迫切要求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实现企业财务与会计职责的分离,因为:
(1)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要求企业最终所在权(股东持股权或投资者原始产权)、企业法人所有权(董事会的财产支配权即企业法人财产权)和企业经营管理权(经理的日常经营管理执行权)三权分离,相互制衡。会计不仅对经理班子负责,更重要的是对董事会负责,会计通过对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编制财务报告,一方面对经营管理进行反映和监督,对经营管理权起约束作用,另一方面又提供会计信息,供董事会进行经营决策及评价经理班子的经营业绩,行使企业法人所有权。
(2)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将企业推向大市场,企业要经得起国内外竞争激烈多变市场的
考验。在要求企业灵活运作资金的大环境里,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将变得越来越复杂,已不再是简单的货币收支,而是包括复杂的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方面的管理内容。
(3)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出现了以股份制企业、企业集团为代表的新的组织形式。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各方面包括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大,对其质量的要求也越来混越高,这就要求强化会计的核算与监督。
(4)企业的发展受到经营者自身素质的影响,现代企业制度是一个以企业经营者为中心的制度,在现代企业组织中经营者将全权负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因而,企业的成败受到经营者自身素质的影响。
(5)财务管理行为应受到会计、内部审计等部门的监控,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科学管理”, 要求在企业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上,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4财务与会计职资分离的模式设计
会计是适应社会各界及企业管理对货币性经济信息需要而建立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能是核算和监督,最终目标是为各项经济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财务是适应两权分离后所有者对企业实行产权管理需要而建立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能是组织、规划、控制企业财务收支,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者权益不受侵害、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财务与会计的分设,可遵循以下原则:
(1)凡涉及货币收支方面的业务,由财务部门负责,使财务部门切实负起财务收支的把关守口责任,凡涉及信息处理、指标核算、分析、考核、审计等方面的业务,由会计部门负责,使其切实保障会计对外报告的质量及有效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这样,财务与会计将起到有效的互相制约作用,从而提高各自的工作质量。
(2)会计政策的选择及变更,除服从会计原则要求外.还应取得财务(代表所有者)的同意。由此,会计信息失真和财务收支上的违反财经纪律现象,就可以大大减少。
当然,财务与会计分离后真正地履行起各自的监督职能,并取得好的效果,还取决于其他一些配套措施。
结束语:
财务与会计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此,两者分离后,为了提高各自的工作效率,应建立行之有效的互通信息的渠道。财务管理应以会计部门提供的必要的会计信息为基础,并取得企业内部其他生产经营管理部门的配合。财务管理部门制定的各项政策及活动过程与结果也应及时向其他部门通报,以满足有关部门的管理需要,接受其监督。两个机构应相互平行,相互配合,共同隶属于企业较高管理当局,分别在各自的范围内履行其职责,以保障财务与会计各自的独立性。
财务与会计论文: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环境对于企业财务与会计工作的开展是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于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财务与会计问题方面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本文将对当前信息化环境给企业的财务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为企业财务与会计工作更好更有效的开展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看法。
关键词:信息化 企业财务会计 机遇与挑战
一、前言
现在,会计领域逐步引入了信息化的数据处理技术,企业会计已经从传统的记账、报账,发展到参与经营决策与注重财务分析的新方向。会计核算软件的成熟以及网络技术的普及,在技术上对会计数据的实时交流提供了支持,使会计信息的储存和处理方式得到改变,以上的变化使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变得和高效,但同时也使得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更依赖信息化。在信息化的环境下,针对企业财务会计遇到的各种新问题,应进一步重视并加强相关研究,从而促进经营管理政策的有效实施,保障企业信息的完整正确,防止舞弊行为发生,控制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效率。
二、信息化对企业财务与会计工作的意义
(一)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提高了会计工作质量
会计信息化管理系统中主要包含成本管理、实务账目管理、帐务报表管理、资金管理、固定资产及预算管理、企业综合分析与绩效评价管理等。依据以上模块管理功能我们应科学树立管理目标,依据企业会计核算及成本控制相关要求,科学开展对账目的明细对账与登记管理,合理编制成本报表。在账务处理环节我们应建立全过程的监督控制与管理体系,力争实时满足财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由于会计信息化对数据提出了一系列规范要求,会计工作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使会计信息更加、清晰、,保障了会计工作质量。
(二)加快信息传递,提高了管理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得以开发和应用。它扩展了企业的管理范围,将供应商和企业内部的采购、生产、销售等业务密切联系起来,实现对供应链上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管理,企业业务与财务一体化,将企业供需链与资金链相对接,实现企业的动态控制和各种资源的集成和优化,进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三)提高了会计人员素质,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业务量的不断增大,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特点,实现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可以使企业的大量会计信息资源得到高度共享,大大地提高了经济信息的利用价值,促进了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可以促使会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优化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降低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由于计算机的性和确定性,可以避免手工操作难免产生的误差,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
(四)推动了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方式的改革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通过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综合的搜集及经济业务处理,使得企业能够科学地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的财务与会计信息控制处理中心,开展科学的综合信息处理业务,令信息进行有效的集成与综合的完善、核准处理。所以,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不仅是会计技术的改革,而且对会计核算的方式、方法、程序、内容和会计理论等众多方面都产生极大影响,使会计工作进入一个崭新阶段,从而推动了会计改革和发展。
三、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财务与会计面临的问题
(一)信息化环境的开放性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1.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风险
(1)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的会计授权审批被弱化
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授权与审批主要分两个阶段进行:一是原始数据的整理阶段;二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人员职权设置阶段。整个会计业务被划分为数据(信息)收集、凭证编审、数据处理、系统维护等,每个环节一般安排一人来完成,很难保障会计授权审批能发挥作用。许多会计处理“无痕化”,企业内部稽核的难度加大,要追查有关问题的责任人有很大难度。
(2)信息化环境下企业来自系统软件的风险加强
由于企业大量使用计算机、财务软件等进行会计操作,使得企业对计算机系统及财务软件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一旦计算机系统或者会计信息系统出现问题,整个企业的会计信息就有可能丢失或者错误,从而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2.会计信息系统的外部风险
会计信息系统自身的安全设置存在漏洞,会计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被截取、篡改、泄漏的几率大大增加,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受到威胁。此外,各种计算机病毒的肆虐也给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带来极大的隐患。
(二)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不规范
我国企业在推行会计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存在许多误区,在会计系统的构建过程中缺乏对自身的充分认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差错。此外,许多会计软件功能齐全,但在企业实际使用时只能完成少部分功能,致使对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不充分。正因为企业在建立会计信息系统时没有考虑企业的实际业务需求,导致企业花很大气力建立起来的会计信息系统存在很多缺陷。
(三)企业会计在信息技术上的使用在总体上还处于低层次水平
在采用了会计信息化手段的企业中,有半数以上的企业仍然是采用传统的“核算型”财务软件,主要是用电脑代替人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这样,会计信息系统的启用并不能对企业管理带来实质性改善。
四、应对新问题的对策
(一)实行统一标准减少风险
企业通过采取合适的安全控制措施、实施控制,制订维护计划,实行统一标准,可以有效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降低风险损失程度,使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适度的风险程度之内。
(二)要重视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
会计要打破职业教育和阶段教育的观念,建立终身教育的思想。首先,高等学校的会计教育更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高等教育期间集中掌握工具性的知识,掌握继续学习的技能。其次,会计教育应更多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多种学习方法结合在一起,进行以自学为主的知识吸收、消化、创新过程。
(三)加强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
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是整个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正常进行的载体,所以企业要根据自身的规模等特点,适当投入财力、物力和人力加强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保障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五、结束语
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实现会计信息化已经是大势所趋。会计信息化系统相比之前的手工会计系统,提升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但也会为企业增加各种之前所不曾遇到过的风险,加大了企业发生重大损失的可能性。所以,企业应适应社会的发展,依据信息化时代特征,切实促进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职能,切实规范企业各类财务业务与决策管理、综合评价的一体化发展,并最终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升。
财务与会计论文:财务与会计关系的再剖析
摘要:财务是资本的投入与收益活动及其所产生的经济关系,会计是资本与资金运动的价值信息系统,二者独立但不平行,相辅相成。在会计和财务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的今天,再纠结于“大会计观”或者是“大财务观”有失偏颇,而应该明确二者的联系与区别,使二者相辅相成,实现价值较大化的目标。
关键词:财务管理 会计 关系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壮大,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二者对于企业价值较大化的实现都是不可或缺的。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财务和会计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认识,导致二者的发展受到一些限制。在历史上出现过“大会计观”、“大财务观”、“会计和财务并列”三种观点,但是在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的现代社会,很难真正判别谁包含谁,并且纠结于此也没有实质意义。笔者认为,财务与会计既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财务与会计的概念
财务管理以微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研究企业特别是公司制企业资本价值经营问题,其核心是投资、融资和收益分配管理。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方面,是企业的价值管理活动,是对企业资本进行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的一种资本经营与管理活动。财务产生于货币的资本化,其本质是资本价值经营及其所形成的特定经济关系。资本、资金、资产是财务的基本要素,具体的内容包括资金筹集与投放、资金耗费和结转、资金回收和分配三个方面。财务目标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开展财务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目前以三种观点具代表性:利润较大化,每股收益较大化,股东财富较大化。
关于会计的定义学者的认识尚未统一,目前以管理工作工具论、艺术论、应用技术论、管理活动论、信息系统论五种观点具代表性。笔者比较赞同信息系统论和管理活动论,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主要运用货币形式,采用专门方法和程序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其对象为企业的资金运动,目标是通过提供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方面的信息,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通用要求。
二、财务与会计的区别
(一)本质与职能不同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是对经济业务进行计量、加工和处理的信息系统。其基本职能是反映和监督,侧重资金的反映和监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会计活动范围的扩大,衍生出参与决策职能,企业决策者利用会计提供的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报表数据帮助决策者从各种生产经营方案中选取方案。
财务是一个管理工具,一种价值手段,通过规划、控制、分析和评价,提供决策支撑,同时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报告和披露服务。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分为筹资、调节、分配、监督,侧重于对资金的组织运用和管理,要求企业经营活动按既定的目标和轨迹运行,是一种直接的、全过程的管理。
(二)内容、依据和方法不同
会计是以原始凭证为依据,使用专门的方法,如设置账簿,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告,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会计核算以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权责发生制五大基础假设为前提,信息质量应满足客观性、可比性、相关性、及时性、明晰性、谨慎性、重要性、实质重于形式等原则。会计核算的依据是财政部统一颁布的会计制度,具体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选用由企业根据统一会计政策,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选定。
财务管理是依据国家政策法律并结合企业情况制定的内部财务管理办法,运用定额管理、预算管理、可行性分析、预测等进行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管理、收益分配管理。财务管理是建立在财务主体、理性理财、委托、有效市场、风险厌恶四大基本假设之上的。我们可以看出管理者在制定企业的财务管理办法时享有独立的理财自主权和自主决策权,而会计在很多方面则没有选择权。
(三)影响因素和确认计量原则不同
企业选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既受到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限制,又受到会计人员专业判断能力的束缚。《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的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最根本的两种计量属性是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只是在不同条件下公允价值的不同表现形式。目前,在一般的企业中,会计核算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政府等非营利性企业为收付实现制),对于大多数的资产(负债)以历史成本计量,如固定资产等,而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于此类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确定有严格的要求,其公允价值或者根据活跃市场价格确定,或者根据同类商品价格确定。总之会计计量利用的是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
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除了受法律环境、资本市场环境、经济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外,主要受到企业投资报酬率风险的影响,而投资报酬率为无风险报酬率和风险报酬率之和,无风险报酬率是企业一个既定报酬率,所以影响财务目标的根本因素是风险报酬率,而风险报酬率主要受投资项目资本结构、股利分配政策等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的影响。财务管理更加强调现金流的重要性,货币时间价值原则是理财及时原则,在对项目进行评估时更多地使用折现现金流量法,所以财务利用的是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四)目的和结论不同
会计的目的是要得出一本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真账”,满足债权人、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结论要具有公允性、一贯性,相对来讲结论比较固定,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会计业务进行核算,在重大方面结论大体一致。
财务的目的在于使企业财富的较大化或价值较大化,较大化也就是说它没有极值,只有恰当的合理的,其结论相对来讲比较灵活,其结果不具性,不同的人,由于经验取舍偏好、风险偏好、预期等的不同,得出的结论可能有较大的差异。
(五)分类和服务对象不同
会计主要包括财务会计(对外报告会计)和管理会计(对内报告会计),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方向,如税务会计、金融会计、成本会计、环境会计、预算会计等。会计的服务对象是所有有关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除内部管理经营者外,还有外部信息使用者,如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等,是面向过去的,以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对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进行的确认和记录。
财务按照监督权、决策权、执行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出资者财务,管理者财务,经营者财务。三者在管理对象、管理目标、权限等方面有一些区分。出资者(包括投资者和债权人)更加看重资本的保值和增值,管理者则是看重法人资本的配置与营运,经营者则将安全性和收益性放在首要位置。财务管理服务的对象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当局,是面向未来的基于历史资料和现实状况的侧重于未来的预测和决策。
三、财务与会计的联系
(一)研究对象都是资金运动
财务和会计的研究对象都是主体资金的运动,财务是资本的投入与收益活动及其所产生的经济关系,会计是资金与资本运动的价值信息系统。在会计中,资金的结转表现为成本的结转,从货币到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收入、利润,在财务中则表现为资本的投入与收益,从货币资金到材料资金、生产资金、产品资金、结算资金。二者反映的是相同的资金运动,如会计中的原材料则是财务中的材料资金,二者只是侧重有所不同,会计侧重于历史计量,而财务侧重于规划未来。
(二)会计是财务的基础,财务离不开会计
会计的反映和监督职能需要以财务预算和财务制度为依据,会计工作的进行要以财务的筹资活动即资金供应为前提;而在财务上,无论是进行预测还是预算都必须依据会计提供的历史信息与核算资料进行,日常财务活动的绩效必须依靠会计核算来评价,财务事后的分析必须依靠会计报表。会计是财务的基础,财务离不开会计,如果会计的基础薄弱,财务管理必将缺乏坚实的基础,财务预测、决策、计划和控制将缺乏的依据。
(三)财务与会计可以有机结合
会计人员通过确认、计量、记录相关的会计业务,形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对企业资金流动以及风险等比较了解。如果会计人员参与财务制度的建立,参与单位财务计划的编制、利润分配方案的制定,以及财务管理和重大财务的决策,将会事半功倍。在实务中,财务和会计控制可以有机的结合起来,共同实现企业价值的较大化。财会人员必须同时掌握财务和会计知识。
(四)会计报表可反映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否实现
财务管理活动是分层次进行的,因监督权、决策权、执行权的要求不同,使得财务的三个层次(出资者财务,管理者财务,经营者财务)拥有不同的目标,而其财务目标实现与否可以通过会计报表来反映。在出资者财务中他们的财务目标是使资本保值增值,这一目标可以根据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要素项获得;在管理者财务中,其财务目标则是注重法人资本的配置与营运,这一目标可以根据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反映;在经营者财务中,他们把所有者投入的资本转化为能为企业带来未来效益的经济资源,经营者的财务目标就是在保障安全性的同时使利润持续增长,这一财务目标可以在经营者任期内的损益表中反映出来。
四、总结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一种商业语言;财务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是一种理财手段。会计运用的是权责发生制,是对历史资料的总结,奉行利润至上;而财务运用收付实现制,是对未来的展望,奉行现金至尊。会计信息只能反映事实,而无力改变事实;财务则可以通过财务规划、控制、分析等工具来使资源的有效性达到较大。二者具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会计与财务是独立的,但是二者并不是平行的,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现代企业中,应该区分财务和会计岗位,明确财务责任和会计责任,二者的有机结合,有助于企业价值较大化目标的实现。
财务与会计论文:对财务与会计独立运行的必要性探索
摘要:为了建立的现代化企业制度,也对我国财务会计近期改革计划提出了新要求,其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关于企业内部财务与会计的职权分离。本文将对财务与会计的异同做出针对性分析,并关于二者独立运行的问题作出初步探讨。对财务与会计独立运行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财务 会计 独立运行 必要性
一、财务与会计的联系
1.财务与会计都与实行经济核算密切联系着,都为特定对象服务。从直观上来看,二者发生作用的载体都是资金的重复流向与运转,并对其在价值领域的形态进行作用。并且都不是直接从事组织生产各要素的活动,而是运用货币作为手段。
2.会计是财务的基础,财务离不开会计。会计与财务都具有性综合性的特点。会计是财务的基础,财务预算决算,计划控制的依据都来源于会计,完整的会计信息资料能大大减少财务决策风险。
3.财务与会计,两者均承载着对各类财产制度实施的监管,以达到帮助企业实现增产节流的细节目标。
二、财务与会计的区别
1.概念不同。财务是统筹于相对的宏观目标整体下,将资产的购入、利用进行管理运作的一种帮助决策的构成;但是会计则是在将货币视为具象物体的前提下,对有关于货币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做出全局性的计算与审查。
2.本质不同。在本质上,财务更多的是指企业单位参与到货币的运动链中所折射出的经济类活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资金的投入、资本的配额、耗费的代价、利益的产出等一系列货币流通过程。不过,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关于其资金的运作,也就是货币的收支体系会多方面的牵涉到各种经济链条上的关系,也就造成了企业财务的存在,可重点理解为帮助企业实现更多的经济效能,帮助企业赚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也就是说,财务要在对资金做出有效控制的基础上,对与企业有关的各方面关系都要进行统一性的管理。但是会计,更多的是将货币作为主要的统计尺度,对企业等的经济活动,做出较为持续、整体、的统计、核实、区分、并最终进行分析,对结果加以考量调控的一种措施,可以将其更直接地理解为是对经济进行管理的一种具体方式,恰巧之处也就在于会计本身就是现代经济机构实现现代化管理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目的不同。目的上的不同,也可以说主要体现在二者职能上的不同,对会计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在繁琐、复杂的指令传达实施后能够记录下真实的“活动映像”,对其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合乎法规、并不失公允,由此也决定了行业采用的制度计量具有稳定性,即使是有不同的会计师对同一业务进行核算查实,在关键部分也不能出现较为严重的不统一。财务则非如此,对其进行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能够让企业的举措更加正确,使企业能够在相同条件下得到更大的利润,赚得更大的财富,实现更大的价值,所以对其结果的要求就更加宽松,这也就是为什么财务没有固定的标准,只要合乎企业的利益即可。
4.侧重点不同。相对于会计而言,财务主要是以企业在相对应的产业进行过程时客观存在的伴随发生的财务活动及财务关系为存在基础的,在企业分配资本运作中的一种比较综合、的工作,而对其的管理也主要通过货币实体的流通走向并表现出的货币关系得以体现。会计则并非如此,因其更着眼于整个资金流向链中更具象的货币数额的变化,并通过数字的变化对相关运动进行记录和分析。三、财务与会计独立运行的必要性分析
1.便于区分财务责任和会计责任。
众所周知,财务与会计的职能是不同的,也就决定了二者在责任上的差异。在特定情况下,对财务、会计的定义做出一个清晰的区分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帮助你正确认识二者职责的不同。以实行记账的单位为例,此时就必须十分明确会计机构与被单位之间的的责任,以便处理好财务与会计两者间的关系。目前正在广泛推行的以记账为基础的政府会计集中核算,其基本前提就是单位理财自主权不变。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从单位独立 出来,由核算中心会计核算工作,但财务管理职能仍属于单位,单位资金的筹措、分配、使用的财务管理权没有变,单位债权、债务关系没有变,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单位的一切开支必须经单位同意,核算中心才能处理。按照《会计法》的要求,单位的会计责任主体仍是单位。核算中心是记账,履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责任,会计核算中心不能越权、越位,更不得平调单位资金。
2.有助于指明财务会计问题的改革方向
如今关于会计业的一些政策的制定实施,在大方向上掌握了会计工作的一些主要问题及难点,尤为突出的就是账目作假问题。我国人大、国务院及相关部门机构在中央的指示精神下,相继颁布了具有针对性、持续性的会计行业约束规定,其中特别是我国《会计法》的出台,主要包括了新的准则、新的制度,主要强化会计的监管核算职能,并加大了对违规违法操作的惩戒力度,将注重实质和谨慎处理的核算原则广泛应用,这些有利于从制度制定层面消除账目作假现象的产生,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当然在此基础上,下一步要更加注重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更要推动相关法律不打折扣的贯彻施行。
三、结论
通过以上对财务与会计之间异同点的分析,着重在于对二者间独立运行的必要性审视,并最终着眼于对新的财务管理体系构建模式做了深入浅出的观点阐述,由此可见,财务与会计间独立运行的必要性与趋势性,也希望我国的财务会计行业独立运行的体系能够更加完善,并最终促成我国经济活动能够得到长效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财务与会计论文:有关企业资产重组中的财务与会计问题的研究
摘 要 企业实行资产重组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协同效应实现,并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然而在重组时,所涉及到的财务及会计问题繁杂,因为导致资产重组活动不够规范,影响企业资产重组活动质量。本文从企业资产重组相关背景出发,并详细分析了企业资产重组中所涉及的财务及会计问题,同时据此提出一系列完善资产重组活动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资产重组 财务问题 会计问题
1.前言
我国证券市场中许多企业都实行了资产的重组活动,然而其中有些重组活动是虚假的重组,并没有通过重组来为企业获得新生或推动市场发展。同时,在重组时大多流于形式,使得重组只是在账面进行交易,而没有为企业获取实质性进展。因此,需要慎重对待企业资产重组工作,并通过分析重组时的财务及会计问题,来提高企业资产重组效益。
2.资产重组相关背景概述
资产重组指的是将企业的一项资产转化成另一项资产,以实现资产的有效配置等交易行为。在实际重组操作方式中,包括战略性的重组,基于企业产业结构与经营目标,来充分运用企业优势,以实现产业延伸、转移。另一种是财务型的重组,这类重组方式主要是为了摆脱企业的摘牌命运,而暂时采取的对应措施,它主要是通过简单的资产置换,来提高企业的财务会计质量。
3.企业资产重组活动财务及会计工作所涉及的问题分析
3.1企业资产重组财务与会计权限的划分不够合理
当前我国企业在资产重组活动中普遍存在下列两类问题:首先,是出资者的主体地位独立性不够,资产重组时政府参与行为比较多,存在浓厚的行政色彩。在这种硬性、人为的组合模式下,将导致资产重组的参与各方间决策及财务会计等环节出现冲突,同时,导致资产重组企业间财务及会计权责不够明晰,最终降低资产重组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
3.2资产剥离时存在的财务及会计问题
资产剥离,即企业将所属一部分已经不适应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资产剥离出去,出售给其他企业。从资产剥离性质来看,资产剥离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清理与终止经营这两种方式,当前我国会计规范中,对于部分闲置及不良资产的出售的规定已经比较明确,但是对于终止经营的财务及会计处理则没有做出相应的规定[1]。终止经营要按独立计划的企业对该部分资产整体或逐项进行处置,或者通过直接废弃终止这部分资产。而当前我国在终止经营资产规定上的缺失,导致资产重组企业的终止经营资产的处理工作非常不完善,对此,在财务与会计报告中,要加强这部分与其它经营活动间的区分处理工作。
3.3资产置换中的财务及会计处理问题
当资产置换所涉及货币性的资产比较少时,针对资产置换的交易可以按照非货币性的交易进行处理。而处于非货币性的交易模式下时,无论利用一项资产置换另一项资产,还是通过一项资产来同时置换多项资产、多项资产置换一项资产、多项资产置换多项资时,其产生的实际资产成本,如果没有涉及到补价时,应当依据换出的资产账面价值再加上应当支付的税费,来当作换入资产的成本。如果涉及到补价情况时,一般需要依据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加减损益和应支付的税费,同时考虑到加减价,来确定资产的实际换入成本。
3.4资产重组中公允价值处理与运用分析
当会计主体无法延续经营活动,并且由于诸多因素而导致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间出现背离现象时,必须通过第三方独立资产评估机构,来对企业资产公允价值进行评定,从而促使资产重组双方在公允价值确定基础上,通过谈判来确定重组交易的价格。对此,重组双方必须事先进行资产评估,以确定企业公允价值。
4.解决企业资产重组财务及会计等问题的有效措施分析
4.1完善企业资产重组的信息披露工作
在企业资产重组过程中,一般对于资产重组都抱着强烈目的性,也就是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可以获取配股资格或拓展企业的市场规模等。然而由此导致的关联交易将变成上市公司进行市场资本的主要操作手段,而这些参与资产重组的企业通常不会披露其相关经营管理信息,导致信息收益者无法从中获取有效交易信息,严重时可能出现误导现象,从而影响资本在证券市场中的流动。
对此,在资产重组过程中,应当规范参与资产重组企业的信息披露工作,即在充分确保交易双方切身利益的前提下,同时维护好证券市场交易的透明度。因此,可以站在会计的角度上来规范资产重组活动,从而构建出一个以市场为导向,满足资产重组市场规范的重组效果,以确保企业资金的配置合理规范化。
同时,针对企业资产重组定价信息,同样需要正确进行披露和规范,这是由于资产重组定价信息使用者将依据这类信息做出主观性的评价,所以要规范资产重组定价信息披露工作,对于资产重组的交易对象账面价格及市场价格的变动比较大,同时又对企业财务及会计工作产生严重的影响时,必须明确进行说明与披露。
4.2构建完善的财务及会计管理运行体制
企业在进行资产重组时,首先需要制定合适的重组战略,然后搜寻重组目标企业,并确定重组的价格及融资与支付方式等,在是重组以后的财务与会计整合处理工作等,在整个重组过程中,应当注意完善资产重组的财务及会计管理运行体制。
对此,应当针对互补企业的内外资源,促进企业资源利用的较大化,在搜寻资产重组目标企业之时,要突出其资源和本企业间的互补优势,重组的支付方式既要满足企业双方间的利益,同时还要在重组实现以后,有利于企业的整体利益提高。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要构建完善有效的才能算是有效财务及会计运行管理机制。
同时,在企业实现资产重组以后,要进行财务与会计工作的整合。及时、要增强重组企业的竞争水平,并整合企业的财务经营管理战略。所以在重组以后,要针对企业整体财务与会计经营管理战略及时进行调整,要认真分析重组企业双方所拥有的资源,以促进协同效应的实现。对此,在调整时,要先整合企业较高层面财务与会计经营管理理念,以深入了解并掌握重组企业双方间资源优势,再将这两者的资源进行合理整合与配置,从而实现企业的协同效应。第二、要在提高企业资产的运行效率基础之上,对企业存量资产进行整合,资产运行效率提高对于重整之厚的企业财务整合影响很大,具体做法就是针对效率比较低的资产制定相应的财务与会计处理对策,以促进资产运行效率的提高[2]。而针对经营业绩比较低的企业,必须处理掉不必要资产,并针对获利能力比较低的企业生产线采取停止措施,以尽可能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缓解重组企业的财务压力,最终提高重组企业的获利能力。
4.3完善资产重组的中介评估结构
资产评估对资产重组企业的意义非常重大,特别是对资产价格真实的公允性价值作用更是突出,因此是企业资产重组首要环节。通常负责对资产进行评估的机构是市场中的中介机构,这类中介机构按照资产评估执业标准来评价参与置换活动的资产,同时,中介机构一般是处于独立的第三方角色,因此,对于资产重组的交易企业双方来说,是比较公正的机构评估者。
通常评估过程主要是依赖于公正性及相关财务会计标准和行业规范等。目前评估机构已经趋于市场化运作模式,是独立享有市场获利资格企业化的组织。所以在享有资产评估的资格同时,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行业责任与风险。因此中介评估机构必须获得独立的经济及法律责任,才可以确保评估的公正性,从而确保资产重组中财务及会计问题的有效评估与处理。
5.结语
综上所述,资产重组可以为企业提供获取新生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实际资产重组活动中,存在许多财务及会计管理上的漏洞,从而导致企业资产重组的效率低下。因此需要站在财务及会计的角度上,来分析研究企业资产重组行为和交易结果,从而规范企业的资产重组活动,并提高资产重组企业双方的整体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