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石油销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1石油销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在石油销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受意识、政治气候、人为、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人力资源规划设计不或规划缺失。

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基础要求,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企业对人员总量、人员结构、知识层次、技能技术、岗位设置等方面发展需求的规划设计,具有指导性、前瞻性意义。结合岗位需求,制定详尽的短、中、远景人力资源规划设计,可以挖掘、培养、储备企业发展所需的各层次人才队伍。就实际工作而言,石油销售企业中下游地区公司,没有制定出详尽具体的人力资源规划设计或设计不,造成人才挖掘、培养、使用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利于企业的健康稳健发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培养、选拔、储备企业发展所需的综合性、高素质、多层级、多面手人才,提供不同岗位职责需求的人才队伍的配备与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人员招聘,员工职业晋升,企业岗位设定与薪酬分发等方面,虽然制订了一些制度约束或计划措施,但实际运行中,受人为因素干扰较大,制度执行中有所变通,造成制度执行不力或不够彻底,从而弱化了管理效能的进一步发挥,使有规可循,有距可遵的管理制度成为一种条文摆设。

(三)人力资源考核体系不完善,考核方式单一。

中石油销售企业作为一个行业整体,内部缺少一套成熟、完整、定型、量化的考核体系。各销售企业,各自为阵,建立颁布自己的考核标准,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不尽相同。目前人力资源考核中,考核侧重于销售完成业绩,对干部队伍"德、能、勤、廉"方面的考核不健全或不完善。没有建立和完善有针对性的各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

(四)人力资源薪酬分配地区不均衡,岗位差距大。

薪酬关乎干部职工切身利益,吸引企业人员奋发拼搏,积极履职的决定性因素。薪酬分配应该遵循"多劳多得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虽然石油销售企业统一沿用岗位工资制,附以绩效工资、吨油工资补充制。但实际运作中,同属于石油销售企业的不同地区公司之间,不同地区公司同一岗位之间,同一地区公司不同岗位之间,薪酬分配差距较大,加之石油销售企业员工用工性质众多,不同用工性质有着不同的工资薪酬标准,尚未实现同工同酬,薪酬分配有失公平。

(五)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偏重精英培训,培训面狭窄,缺乏精英拓展延伸的再培训再教育。

培训是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虽然石油销售企业按照行业发展需求,各部门归口,每年开展一定频次的培训教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但美中不足的是这些培训主要针对和集中在少数管理人员精英身上。比如安全、加管、业务、运维、便利店管理等方面的培训,集中和停留在行业主管哪里,低到加油站管理人员。培训人数、培训规模、培训层级相对有限,限制了培训效果的进一步拓展。

2石油销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一)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近、中、长期发展规划。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要服从服务与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企业年度人力资源规划和中长期人力资源规划构建起企业整体人力资源规划体系。石油销售企业年度人力资源规划要根据企业年度经营任务、岗位需求、技术工种、人员素质为依据,科学决策,制定出详尽具体的年度人力资源规划。这一规划要囊括:岗位设置计划、人员需求计划、人员招聘计划、培训计划、薪酬方案、考核方案等内容。同时,企业要按照自己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编制出人力资源中长期规划方案,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和市场变化,要不断做出适当修正。

(二)同步净化政治生态环境,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充分发挥管理效能。

作为国企,石油销售企业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步参与到净化国内政治生态环境的要求和行动中来,积极反观企业自身,不遮不掩,查找企业中存在的各种丑陋现象。积极执行"明规则",在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上狠下功夫,防范和杜绝人为化,把"明规则"和"明制度"摆在桌面,摆在眼前,实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严肃管理、严格执行,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效能,为企业发展培养人、选好人、用好人。

(三)健全人力资源考核体系,丰富完善考核内容,探索创新考核方式,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推进企业持续发展。

人力资源考核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人力资源考核的主体是人,因此要紧紧围绕企业从业人员中不同工种,不同角色的人员进行考核。主要是针对领导干部、各级管理人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一线操作人员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建立健全考核体系。考核内容从过去的重销售重安全拓展到"德、能、勤、绩、廉"各个方面。考核方式在原有的基础上,尝试实行末位回炉加工,待岗再培训再教育,再培训结束后重新上岗。所有考核要从被考核对象的切身利益出发,与工资薪酬和相关待遇挂钩,从而激发和调动被考核对象的主管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淋漓精致地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真正把那些思想好、素质高、业务精、作风正的人才选拔到相应的岗位上,实现岗位与人才的绝佳配对。

(四)改进薪酬分配方式,拓展薪酬补充渠道,兼顾公平,倾斜一线。

在现行岗位工资加绩效工资、吨油工资的基础上,增添学历工资、技术职称工资、专业技能工资、岗位标兵奖励工资、安全生产奖励工资等多种薪资成分,激励企业干部员工自觉深入学习,投身岗位练兵、提升综合素质,与时俱进,实现与企业的同步发展。适度调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岗位之间,数百数十倍工资差距过大问题,兼顾公平,让企业发展利益惠及全体员工。打破身份界限,不同性质的用工之间实行同工同酬。严格遵循"多劳多得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允许适度合理差距,薪酬分配照顾一线弱势群体,多向一线员工队伍倾斜。

(五)开展精英延伸培训,加大对执行层面和一线员工培训力度,提高全员综合素质。

初次培训活动结束以后,参与培训的精英管理人员,不仅要自己掌握培训内容,还要把自己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技术、技能,向自己所在的部门人员和加油站一线人员,进行深度延伸培训,注重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努力追求一岗多能,一专多红的多面手员工能力建设,扎实不同岗位人员的基本功基础,实现人才强企、人才兴企的培训目标。

作者:马桂莲 单位:青海省石油销售公司新兴贸易分公司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基层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两种典型模式

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从广义上可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分为两种典型模式,即制度契约型管理和心理契约型管理。源于美国的制度契约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该模式以契约、理性、制度安排为主,模式层次明确,人才被具体化为一个又一个的工作“矩阵”———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企业和人才通过人力市场建立直接联系,通过双向选择进行自由流动,实现人才的优化配置。企业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安排和设置工作岗位,并加强沟通,创造人才发挥作用的良好条件,从而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强大能量。源于日本的心理契约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该种模式是一种心理契约为主、文化渗透其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终身雇佣制、企业工会等为主要特征,公司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体现为企业与员工的“命运共同体”形式。我国供电企业作为国有企业,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心理契约型模式为主,员工基本上为全民身份的终身雇佣制。但在基层供电企业里,由于历史原因,也存在不少农电工及短期用工,这部分属于制度契约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二、当前基层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的两种管理模式各有利弊,当前基层供电企业两种模式并存,其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人才管理和培养缺乏战略思维

当前,多数基层供电企业领导班子更换频率高,一般而言,每届的领导班子任期为3年,实际上一些班子成员还没到3年就调走了。因此,领导较少考虑到企业人才长期战略问题,即使制定了战略目标,也难以保障在换领导后能得以延续,所以,不同程度造成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短期化行为。

2.用工机制不活,人才引入受限制

供电企业人员的来源主要由省公司统一招聘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各类毕业生。单一的进人途径使企业用人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基层供电局想要的人才不一定能得到,而不需要的人员却不得不接收。企业拥有人才的数量、质量、层次和结构等,与企业发展的要求不匹配。用工机制不活,人才引入受制,使得企业一些专业技术岗位人才极度的匮乏,存在人岗不匹配现象。

3.人员素质当量过低,制约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人均素质当量是衡量供电企业从事相应范围内工作的人员应具有专业知识水平或专业技能水平的指标。目前基层企业的员工素质当量普遍偏低,与供电企业要求的平均素质当量还存在较大差距。员工普遍理论知识薄弱,技能操作单一,对自己工作岗位中的一些理论知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极大地制约企业可持续发空间。

4.员工年龄结构老化

从年龄结构来看,基层供电公司存现“纺锤形”,这是一种极不合理的人力资源年龄结构模式。有的公司45岁与55岁之间的员工占在岗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还多,而30岁以下员工只占总人数不足百分之十五。无可厚非,老员工具有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等优势,而一旦这些老员工离开工作岗位以后,新员工从工作能力、人数上能否及时进行工作交接成为一大难题。

5.新劳动法的实施对人力资源管理带来挑战

我国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构建和谐的国企劳资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供电企业体制的原因及劳动法在制定过程中对劳动者的保护和倾斜,使得供电企业在人事体制改革中采取了较为保守的态度,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惟恐触及劳动纠纷引发矛盾,进而影响社会稳定,这必然造成供电企业员工只进不出的现象。

三、优化和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及建议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通过不断创新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从各地具体人力资源管理看,近年来都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例如,通过科学的人才测评体系推进人力资源的管理流程不断改革;通过科学地设计绩效考核与报酬激励体系,开发员工的潜能;同时,通过积极创造一种和谐的工作环境,提高劳动效率。

1.以岗位技能为基础,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企业应通过客观的岗位分析、岗位描述确定规范的岗位制度,对不达标、不合格的人员予以清理。而后以双向选择、公开竞聘为手段促进员工对适合岗位的合理选择。通过竞争上岗、合理聘用、适度解聘的原则为每位员工的切身利益负责、在公平公开的基础上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整合。管理层应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进行企业人才的统一管理。鉴于供电企业的特殊性,应科学设置客服中心、营销、配电、检修部门,实施专人专项负责的制度。针对农电企业小用户增多、抄表工作量大的现状,适当对抄收班组等一线进行人员扩充,由此杜绝以往抄表不到位、收费不及时的局面。要广泛调动年轻员工的积极性,加大对经验不足的新员工的培训。要鼓励进取、鞭策后进,减少员工抱怨。

2.实施分层培训,力争不让一个员工掉队

基层供电企业应根据员工的不同岗位、现有基础、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等进行分层逐级的培训。对一线生产员工注重培养他们先进技术的运用和现场操控能力的稳定性,使他们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对于企业管理者注重对其科学管理、先进经营理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使他们用公正无私、求实创新的态度参与企业管理;对新进员工,要关心他们对社会、对企业的适应能力,鼓励他们结合学校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大胆创新;对老员工要鼓励他们对新技术、新科技的学习和掌握,不断超越自我,并在岗位上将工作推陈出新。

3.实施科学的绩效管理机制,达成合理的管理目标

供电企业应设立科学、合理、公平的绩效管理机制,实行逐级考核、逐级负责、定期考核与年终测评的制度。对中层干部的考核主要由公司领导、人力资源部门完成;对供电所、班组的考核主要按照生产质量、达标程度进行考核;同时还要实施对班组管理人员的考核,实施负责到底制度,使整个团队的绩效与其工资挂钩,由此形成从上到下的一体化考评管理体制。

4.建立的激励机制,开发人力资源的较大潜能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还应建立激励的机制。比如科学设置奖金、公平进行绩效工资的计算和分配,充分体现奖优罚劣。不同员工对供电企业的创造价值、奉献程度必然不同,要针对不同的岗位明确权责,使管理者、科技骨干、劳模与普通员工都在自己岗位上发挥出较大的潜能。

作者:赵云 单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阿坝供电公司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国有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

以上观点不仅对于国有企业适用,对中国的多数企业也有适用性。为此笔者认为应该把握国有高新技术企业自身的属性,在此基础上构建其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增强有效性。

1、党政合一的管理体制

马连福等学者认为,党委参与公司治理成为我国国有公司治理中的一大特色,具有独特的历史缘由,其在企业经营、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国企改革的进程而不断变化,但即使经历了数次改革和制度调整,党政共管的二元体制格局以及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政治核心地位始终没有动摇。1党政合一的管理体制是讨论公司治理问题时避不开一大要素,因此带来的一些问题为很多学者诟病,但在无法改变的前提下,探讨这个属性的更大动因在于如何做到因势利导。

2、“大锅饭”倾向

在激励方面,不可否认,国有企业中与一些外企公司相比,激励机制还处于起步阶段,惯性的采取集权式的管理模式,遵照等级关系进行管理。无论对企业高层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存在激励模式单一,激励不足的问题。在内部分配上,较少考虑不同部门之间的差异和对企业的贡献大小,不同职能部 门只要岗级相同报酬就相同,同部门同岗级不管干多干少报酬就相同,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员工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严重挫伤了员工积极性。

3、典型的“社会人”企业文化

除非自愿离职或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国有企业基本没有退出机制,以致在很多人眼里,进入国企与考上公务员大同小异,意味着拥有了一份“金饭碗”。这种稳定性与一般民企相比,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很大的优势。虽然有学者认为其容易导致低效率而进行批评,但恐怕未找到关键。世界上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一种是美国式的,另一种是日本式。日本式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实行长期雇佣和终身就业是其重要特征。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关键是是否能较大程度发挥契合文化背景,发挥效力。

4、知识型员工密集

20世纪5O年代,美国管理学家彼德.德鲁克提出“知识型员工”的概念。认为,知识型员工是用自己的知识资源(含技术、技能等)作为职业锚,外在表现为用脑力多于用体力的那些员工。高新技术企业是知识型员工密集的地方,管理方式上要从员工群体特性来着手,以提高有效性。学者们认为,知识型员工的个性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1)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2)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知识型员工主观上不愿受制于人,客观上不愿受制于物,愿意在工作中进行自我引导、自我控制。(3)需要不断学习。随着知识和科技的不断推陈出新,知识型员工为了保持其能力与价值,需要不断地充电学习。

二、基于国有高新技术企业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策略

1、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国有企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要较大程度地发挥党组织在国有企业治理中的作用,这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保障。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在此框架下寻求思路。具体来说,有以下工作可以考虑:(1)树立现代人力资源观。把人才视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视为“投资”而非成本,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2)变革组织机构。据调查,经过多年的改革仍有68.3%的国有企业不考虑企业的规模、产品、工艺、市场等内外情况采用科层制的组织模式,无法快速响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压缩管理层次,按照内在要求和现代企业流程再造原理,对组织结构进行重新设计,建立起适应现行管理体制要求、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及信息技术的进步相适应的“扁平式”管理体制。(3)精简新产品审批制度。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要避免过于烦琐的新产品审批程序,侧重行动和试验,一方面增加了成功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将大大激励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

2、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策略

(1)提供对内公平、对外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由于高新技术企业中的知识型员工分为三大类:技术类、管理和营销类,成长需求与激励机制也要分类进行。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关于薪酬满意度的调查资料显示,一个人对他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看其值,而是要进行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通过比较判断自己是否受到了公平对待从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和工作态度。作为国有企业,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思想严重,是必须正视并解决的问题,平均奖励等于无激励。企业薪酬体系在构建时要注意奖罚分明,对于一些压力大、任务重、环境质量差的职位,可在薪酬方面进行适当的照顾。对取得超额利润的部门及人员实行超利润提成方式,实行利润共享。激励要及时,很多企业基于某些考虑往往把年终奖拖到第二年才发,殊不知已经失去了激励的作用。(2)变管控为搭建平台,激发知识型员工的创造性。对知识性员工来说,他们的工作绩效取决于工作努力程度,而非工作时间。通过授权为团队提供其创新活动所需要的资源,包括资金、物质、人员并利用信息技术来制定更好的工作方法。招聘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进行详细的岗位分析,并多角度、多方位的考察应聘者,以确定员工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在员工使用过程中,可以建立员工与岗位的动态调整机制,在公司内部适时公布各部门的空缺职位,为感觉员工和岗位匹配度不高的个人或部门提供调整的机会,以此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效能。对管理行为,德鲁克建议,应当“引导”而非“管理”知识型员工。对知识型员工而言,各种繁杂的规章制度和“监工头”式的严格监督下,可能丧失工作激情和创造力。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知识型员工密集的地方对该群体特征要有充分的认识,重视发挥员工工作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使命也不再是布置任务和监控、监督,而是搭建发展平台,进而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员工去价值创造,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

3、根据企业发展战略重塑企业文化,发挥国企文化特有优势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从目前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情况来看,尚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企业应该在充分发挥其已有优势的基础上,树立现代企业管理观念,根据企业发展战略重塑企业文化,不断完善文化建设。根据学者们的研究,企业文化、人力资管理策略与企业的竞争策略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由此可见,不同的文化类型从促进企业发展的角度并无优劣之分,关键是要与企业的竞争策略相适宜,能够支持战略目标的实现。对于高新技术的国有企业来说,如果采取的是廉价策略,那么官僚式的企业文化或许不会带来过多问题,但如果其依靠的是产品的创新或高品质产品时,所需的企业文化的塑造恐怕将是一项关键的系统工程。企业文化不对,相应人力资源策略的构建和推进也很难成功。

作者:刘倩 单位:中铁大桥局集团武汉桥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1传统建筑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1忽视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是企业风格的体现,更是被组织共同认同遵循的信念和认知。企业文化对内部员工具有的约束、凝聚和激励等作用,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被全体员工认同和共同遵守;同时,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和作风。现代建筑企业内部员工自身的价值观和企业的管理理念无法达成一致,使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降低。如果企业文化的建设不完善,将无法得到员工的支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将会大大降低,企业内部的力量分散,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1.2培训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一方面,在建筑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激励方式多以薪酬激励为主,不注重员工的精神方面的需要,认为物质激励才是最重要的。此外,企业在薪酬体制的建立上在员工学历、能力以及绩效方面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员工会产生不公平的想法,丧失了工作积极性,容易造成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随着建筑行业对员工的高标准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现阶段,技术快速发展,员工所掌握的技能是不断需要改进和学习的,不进行培训将会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大多数中小型建筑企业内部没有拥有完备的培训体系,企业没有从长远考虑,仅仅认为培训花费很多成本,没有意识到培训过后将会带来更大的效益,因此,想方设法降低培训成本,企业招人时,通常只招有工作经验的人,对于无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很少会考虑,所以,企业内部人员组成中创新人才缺乏。

2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2.1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

建筑企业应该创建好属于自己企业文化,要有鲜明的特色,不能仅限于表面的宣传,二是要将企业文化贯彻到每位员工的内心深处,让其感受到企业本身的文化魅力,融入到企业每位员工的日常工作当中。企业文化本身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能够把员工思想拉拢过来,从一定程度上认同企业的战略理念和企业精神,真正感化员工,让其从行为上跟组织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充满正能量的企业文化能够确保人力资源管理有效实施,把人力资源建设与文化建设综合考虑,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融入企业文化的理念,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让员工在工作全身心投人,提升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

2.2完善激励机制

企业要想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首先,在薪酬激励上一定要公平公正,建筑企业的人工成本较2008年以前已经大幅上升,从原来的成本占比的5%~6%提升到占比15%~18%,甚至更高,为此不能简单看单纯的成本3倍的升幅摊销了企业原有的利润空间,而是要看提升的薪资激励所引入的真正的技术高端人才所带来的智慧价值;同时,利用调整企业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来选拔和留住专业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吸引外界人才,壮大建筑企业内部的技术人才队伍。要想留住人才,可以选择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员工之间和谐的氛围,特别是注重员工家庭生活、创建品质育儿学业金等,这些都是对员工的一种无形激励,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3注重员工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

传统的建筑企业对于员工的培训重视不够。目前,建筑系统均严格岗位必须持证上岗的要求,担任项目施工建设的项目经理必须持符合该工程规模所要求等级的建造师资格才可,经营员必须持有全国经营员资格证或造价工程师证才可,施工员、测量员、质检员、安全员、材料员和资料员等岗位也必须经过培训持证后方可上岗。此外,还包括各个施工环节的优化质量培训等,均需要提升原有传统建筑企业中“能干就好”的短期效应,可通过视频、面授、大学代培等模式培养企业的中坚骨干,也可通过培训全方面的提升人员的思维、素质水平。建筑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最重要的是不断创新,要以员工为中心,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技术管理层可从3个线条给予提升。一是技术资格方面,如按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晋升渠道提升;二是从任职岗位方面,如技术员、技术工程师、技术负责人、项目总工程师、项目经理等晋升渠道提升;三是从测量员、质检员、施工员、施工队长等渠道得以晋升。此外,尊重每位员工的内心选择,提升其对企业的归属感与满意度,让员工充分参与企业管理的机会,使员工能够掌握好企业的发展状况,增强企业的决策和管理水平,满足其自我价值的实现,增加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

3结语

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要想不被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所淘汰,就应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重视员工的培训与职业生涯规划,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和优化激励体制,让员工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组织的关怀,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归属感,促进建筑企业的持续发展。

作者:吴桂祥 单位:广东绿洲园林有限公司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激励机制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激励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激励机制的及时个功能就是利用个人利益,诱导被激励者将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统一起来,实现共同目标;第二,在激发员工的潜能和智能方面,有效的激励制度有助于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可较大限度的发挥创新精神;,激励措施的开展在增进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方面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积极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是否具有凝聚力、向心力的关键因素。完善的激励制度决定着企业的存亡与发展速度,也囊括了员工事业的发展,因此激励机制的运用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可运用多样性的激励机制

1.物质与情感激励

企业普遍采用的激励机制就是物质激励,物质是一切上层建筑的基础,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也不例外。物质激励一般形式是加薪、抽取效绩提成、发放购物券等其它福利。企业通过物质刺激,给员工提供了基本社会活动的保障、满足了员工的及时生存需要,才能进一步激发员工们的工作热情。根据数据显示多数人在做一个决定时,感性大于理性,因此,情感多少是决定人们行为的最直接因素。企业管理者想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激发员工们的主动性与创新性,除了物质激励之外,还需要精神上的鼓励,才能挖掘员工的内在潜能。情感激励是激发员工们主观能动性最强有力的手段。为了员工能够主动积极的努力工作,企业管理者也少不了大打情感牌。伯乐一样的上司、俞伯牙和钟子期似的工作合作伙伴等,都是职员渴望的工作环境。

2.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也是精神激励范畴中的一种,管理者根据员工个人条件与合作伙伴、工作性质等,分别设定科学的群体目标和个人目标、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例如销售人员做常见的目标激励就是每天见足三百人,成交率百分之一;研发部就可以设定为在规定时间内拿出一项新的科研成果;作者则可设定当天写多少字等。目标设定不仅有利于员工业务能力的提升以及创新能力的增强,在激发员工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潜能方面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3.竞争与威胁激励

竞争与威胁存在于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参透于每一事物中,“优胜劣汰”是一切事物发展亘古不变的规则,企业想发展、员工想生存就得遵循这个规则。因此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必须遵守“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社会规则。为了加强员工的竞争与威胁意识,最有效的形式就是加强负面的惩罚激励。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派“行为定向”的激励理论中,最早提出了正、负激励的概念。负激励就是指某些员工的行为损害了企业的利益,管理者对其持否定态度或强行制止,甚至处于降级、减薪等处罚,使之弱化和消失,朝着对企业有利的既定目标前行。竞争与威胁激励一般是通过竞争上岗、思想教育、批评处分等形式来实行,对员工起到强制性的管理,加强员工们精神上的紧迫感,良性竞争是发挥个人潜能的重要手段。

4.参与合作激励

关于岗位管理,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刘先明在二十世纪提出了一个新概念“主人翁精神”,是指一个人在基本符合某一个岗位任职资格的前提下,进入到该岗位中,按照该岗位的要求,履行和完成岗位所赋予的全部工作,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根据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每一个人在满足基本需求之后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都有参与管理的欲望和要求。企业应给员工提供参与管理的机会,满足其参与管理的欲望,让员工通过参与管理,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实现,加强员工在企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树立主人翁意识,共同为企业的发展而努力。

5.培训与发展激励

发展是一个动态词,是一个不断成长、完善自己的重要途径,根据数据显示,较多人才都很注重职业的发展平台,他们渴望有继续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因此,企业应为员工提供继续学习、技能培训等机会,并制定科学的奖惩制度,给的员工有更多培训与发展的机会。

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1.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机制

众所周知,科学的激励机制应该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企业本身就是不断运作前进的,因此需要制定不同的激励方式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制定激励方式的时候,不仅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关注本企业的业务变化以及企业发展方向之外,还需要关注国家政策的调整等方面,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强的激励机制。了解每一位员工的家庭背景、生活状况等,针对员工不同的岗位进行多层次、多种类的奖励:有的员工是需要物质上的激励,就可在加薪、提成方面给予激励;有的员工是需要时间陪伴家人,那么激励就可以是休假方面;而不自信的员工好能给予更多精神上的肯定与鼓励,给他多一些展示自我的机会等等。把精神鼓励与物质激励有效的结合起来,只有满足了员工物质和精神双重的需要,才能有效激发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度和积极性。

2.完善有效的竞争平台和发展机遇

社会经济中十分注重公平、公平原则,在企业中这个原则也很重要。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公平的对待,在职位竞争中能者居上是企业一贯的作风,管理者在挑选人才时,不仅需要考虑该员工的能力与特点,还需要考核健康、经验、效绩、人格魅力等,企业只有建立严格的选拔标准,确保人尽其能,才能发挥出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较大效能。员工不仅在竞争方面想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还希望有更高的发展平台。因此,管理者还应了解每个员工的需要与优势,给员工提供继续教育、深入发展的机会;指导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员工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我、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从而实现自身目标。为提供员工继续发展与深造的机会,企业可设置外出考察学习、定期培训等项目。

3.创设和谐融洽的工作环境

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管理者的模范作用非常重要。这就要求管理者要以积极热情的态度开展工作,起到带头作用,以积极的情绪影响每个员工。除此之外,管理者也应注重和员工之间的情感交流,关注下属的情感体验,给予员工必要的鼓励和帮助,大打情感牌,促进员工树立起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环境不仅包括和善的上司、团结的工作伙伴、友好的同事等,也包括干净的地面、整洁的桌面、清新的空气。每天打扫、常开窗通风、在桌面摆上几盆绿植等,都是建立良好工作环境的重要环节。研究表明:在一个明亮、宽阔、干净的环境中,员工的心情会比较愉悦,有利于员工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度和提高工作效率,因此良好的环境也是员工在工作中发挥潜力的重要因素。

四、结语

现代企业发展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发挥人力资源在企业中及时资源的关键性作用,管理好员工才能管理好企业。只有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核心地位,加强企业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作者:衷小勤 单位:贵州开磷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新常态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在“新常态”背景下,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一)“新常态”的概念及特点

“新常态”这一词是由主席及时次提出的,他首次提出这个词是在2014年5月前往河南考察的行程中。在这一次被提出6个月之后,主席于2014年11月首次对“新常态”一词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表示“新常态”将给中国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中国的“新常态”主要指的是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方面。“新常态”主要有以下几点: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经济发展由投资驱动、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政治呈现“新常态”;社会建设也呈现“新常态”。

(二)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新常态”一词不仅适用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方面,在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也逐渐呈现出“新常态”的局面。但是,在“新常态”之外,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依然存在着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一些缺点。

1.企业管理分层较多,责任分工存在交集较多

在中国企业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集中暴露的缺点主要有以下两个:企业管理分层较多,部门、人员分工存在交集过多。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员工有可能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领导存在,而这些领导出现不同意见时,员工的具体工作一般会陷入停滞。另一种影响工作效率的事也会产生:当部门、员工分工不明确、存在较多交集,而出现的问题多个部门、人员都有责任的时候,就会出现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这会导致企业内部出现矛盾,并且遇到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这极大的影响了企业的工作效率。

2.没有将科学的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引入

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概念引入中国较晚,这使得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较为落后,目前正处于过渡转型阶段,在这阶段,需要一个科学的、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来帮助中国企业在人事管理上取得长足的进步。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中提供了一些比较实用的功能,如绩效评估功能、激励管理现状及建议、人力资源的规划。此类软件没有引入,导致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难以完成高效、科学的目标。

3.企业人力资源的投资不足

由于中国的企业大多缺乏发展的理念,只注重眼前的生产效率及所带来的利润,因此大多数企业都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的职工入职前的岗前培训、入职后的岗位培训计划,这也就使职工在单位一直使用陈旧的知识、技能,使职工今后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企业的后备力量严重不足,不能及时使用成熟的先进技术也同时降低了企业生产效率。

二、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常态”给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这种冲击主要影响的是我国的一些外贸企业。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我国的外贸企业也受到了冲击,企业的用工需求逐渐减少,企业在职员工多面临辞退、降薪的压力;许多企业在经营销售方面出现了不均衡的情况,这也就导致对企业销售量的预测不,也就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难度加大,从而使企业的运转、资金流转有出现周转不畅的情况;受经济组织整合的影响、大型跨国、跨行业企业的出现,许多大型企业出现了人员、机构的重组;我国相对落后的行业在国际市场需求下降的情况下,面临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人员整体素质的压力。以上这些也就是“新常态”给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的众多冲击。

(二)“新常态”的经济也使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了新需求

正如上文所说,“新常态”经济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区域经济上的结构调整、城乡经济上的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上的结构调整,其核心就是平衡我国各区域经济的发展,然而要实现这一调整必然会带来各区域的劳动力数量分布及劳动力素质结构产生变化,这也就导致了我国各区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与区域经济上的结构调整类似,城乡经济上的结构调整也会导致城乡劳动力结构上产生相似结果,按照中国目前的城镇人口比例来看,中国未来的城镇化率将逐渐提高,城镇的劳动力更加充足,城乡的人力资源管理将出现新的挑战。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加快我国传统行业转型,推动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的制造业持续稳步发展。这种变化将导致创新性驱动的产业中高素质的人才需求进一步增加;相反,在各个行业中,企业对整体素质不高的人员的需求逐渐减小,甚至需要通过裁员、削减工资来保持企业的生产成本处在较低的水平。

(三)企业的管理逐渐以人力资源管理为核心

面对“新常态”带来的种种改变,中国的企业必须积极应对。经过以上的分析,“新常态”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非常大,因此,为了合理利用“新常态”浪潮给中国各企业带来的冲击、影响,中国企业必须加强企业的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的管理,将企业管理的核心逐步放到人力资源管理上来。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就是人事管理,仅仅注重员工的考核、绩效评估、及与员工的合同管理等最基本的方面。随着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视程度的提高以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发展,人已经上升到了资源的高度,因此,意识到企业的发展与人力资源管理进步之间的重要联系,可以使企业更合理的利用每一个员工。更可以对每一个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构建一个结构更加合理的团队,这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新常态”给企业在管理上,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带来了很大的改变,这也给中国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各个企业必须针对本公司实际,由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在当今时代已不再使用,因此公司必须认真分析目前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与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之间的差距、摆正位置,建立持续性学习组织,增加创新驱动产业中的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逐步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推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进步,加快人力资源管理相应的改革,这样才能使企业在竞争加剧环境中不断前进。

作者:李静 单位: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合同管理论文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

1.1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引发的风险

一旦企业拥有占据企业内大部分比例的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员工,企业对于员工的工作期限将无法的控制,尤其对于大型企业来说,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员工比例必然会越来越多;同时,签订期限较为短的劳动合同将会在长期合同的影响和对比下越来越少,签订长期合同的员工将会越来越多。从长远来看,《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在保护员工工作利益的前提下,积极的改善了员工的工作环境,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员工在日常工作的积极性,尤其是那些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员工的积极性,降低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导致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风险。

1.2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引发的风险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引发的风险主要有两种,分别是由于劳动合同成本终止带来的成本风险和企业违规造成的成本风险。首先,在《劳动合同法》中对企业签订的劳工合同有硬性的规定内容为当企业方想要终止劳动合同时,那企业方必须对劳动方付出一定的经济补偿,通常经济补偿的费用为合同停止前劳动者一个月收入的一半。这条法律的规定就代表着一旦企业方想要主动终止劳动合同,就必须对劳动方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同时,当企业在对员工安排了一定量的工作任务时,企业必须给予员工赔付相应的赔偿金,这也是双方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动法》中的硬性规定,同样是由于劳动合同成本终止带来的成本风险之一;其次,由于企业违规造成的成本风险主要包括自员工工作之日起,工作时间满一月但是不满一年依然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要向员工支付双倍的工资、企业违反《劳动合动法》规定不与员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同时,应向劳动者支付从应该签订无固定合同的时间开始算起的双倍工资、企业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必须向劳动者支付双倍的赔偿金、企业没有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向员工支付加班费用时必须支付赔偿金等内容。

1.3由于人力资源日常管理工作引发的风险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引发的风险主要包括企业在没有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就开始使用劳动者劳动能力的违法行为带来法风险、企业在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龄时没有将劳动者在其他企业的工作年龄计算在内的违法行为带来的风险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带来的其他风险等内容。

2运用合同管理规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风险的措施

2.1签订完善、合理、合法的劳动合同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过程中,企业必须与劳动方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依照《劳动合同法》中对劳动合同的签订的规定,签订双方都能够认同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内容应该对双方的权责义务有清晰明显的描述,劳动合同应该以书面形式签订并且经过劳动方的签名和企业的签名同时认证。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企业方应该在使用劳动者一个月内就签订双方的用工合同,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劳动合同的签订不仅能够规定双方在劳动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还能够稳定劳动者的工作情绪从而有效提升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降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风险。

2.2规避无固定期限合同签订带来的风险

对于即将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员工,企业在与之签订无固定合同的过程中必须得到员工的切实确认和签字,同时,对于可能由于无固定期限合同引发的风险在附属的合同中清晰说明规定员工的行为再次交由员工签订,避免因为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员工突然反悔带来的人力资源管理上的风险。

2.3按照法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对于劳动合同的解除和停止,企业方应该依照《劳动合同法》中对于合同解除的规定依法进行,办理好相关的程序,以书面的形式向员工提醒劳动合同解除的种种注意事项;同时,企业可以要求员工递交辞职书,使员工主动解除劳动合同,不用支付合同终止带来的赔偿金。

作者:张子垚 单位:陕煤集团神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高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认识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研究的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配置问题,研究如何实现企业人力和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它与传统的人事管理存在很大的差别,摒弃了传统的管理思想,不再把人看作是—种技术要素,而是把人看作是具有创造性潜力的动态资源,看作是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特殊资源。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再把人置于严格的监督和控制之下,而是努力创造宽松的气氛,为他们提供创造各种条件,使其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得以充分发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再容忍人才的浪费,也杜绝滥用权力造成的伤害人才的情况产生,而秉承可持续的人才发展观。

二、对高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探讨与分析

1.人才流失严重

招聘的人员有一大部分是学校的应届毕业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培养一个新员工,努力为员工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但是这些却依然难以满足每个人的要求,很多人在公司学习一段时间就会跳槽,甚至一些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在积累了一定的人脉关系以后,最终也会选择离开。

2.用工风险大且成本高

2008年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减少了员工辞职的限制,这样方便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也导致员工突然离职的可能性增加,这就加大了企业的用工风险,而与“新劳动合同法”配套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加重了举证义务,给用工增加了更多约束,用工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出现违规现象,容易与员工产生法律纠纷,并面临劳动仲裁败诉的风险。新劳动合同法在赋予了劳动者更多权利的同时也要求企业承担更多的责任,越来越要求更多的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因此企业在违反了相关规定时,要面临的谴责和惩罚更加严重,同时人员的频繁流动也会导致企业的用工成本大大增加,整个的成本增加,为企业增加负担。

3.企业的绩效考评体系不够完善

在许多企业,绩效考评体系对于大多数员工来说只是一个形式,绩效考评并没有发挥其本应发挥的作用,绩效考评只能流于形式,虽然拥有自己的绩效考核系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工作分析不够,岗位职责模糊。判断一个岗位工作完成与否的依据不够明确,这就使得岗位目标难以确定,导致难以进行科学考评。此外,企业内部各岗位忙闲不均,存在着同一职级的不同岗位之间工作量的大小、难易程度差别较大。结果,考评结果难以体现公平,容易导致某些员工产生不满情绪。其次是绩效考核的标准设计不科学,考核标准十分模糊,简单的将岗位工作划分为“出色完成”、“较好完成”、“一般完成”和“基本完成”等几个类型,但没有明确的标准如何确定这些结果以及他们之间有何区别,被考核者只是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考核的结果有失客观、公正。

4.福利缺乏吸引力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不再仅仅是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如衣食住行等,更为重要的是,能否真正获取更多的福利,这种福利既有来自物质方面,同样也有来自精神层面的。然而,目前在福利方面对员工缺乏吸引力,主要还是传统的物质奖励,如奖金等。

三、以我公司为例,研讨高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模式

1.树立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我公司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及时,充分认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人力资源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因此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助于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使其以主人翁的高度责任感投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去,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和价值。第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未来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因此,必须从企业的战略出发,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行公开公平的选拔、培育与激励、整合与开发、轮岗与晋升机制等,就可以较大程度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加快推进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所以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根据员工个人的具体情况,结合我公司的实际来进行。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及时,继续扩大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作用,继续将其放在战略性部门的地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采用多种管理手段,把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个有效的增值环节,为企业各个部门吸引和招纳更多的人才,支持和促进各部门的发展;第二,将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与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结合起来,建设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促进员工个人与企业的共同进步,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让他们掌握更多专业管理手段,加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现国际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程度。第三,定期对企业的各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制度进行审查和评价,保持企业的人力资源制度在动态中不断完善,随时注意根据企业的外部竞争环境、企业的发展阶段等对其进行适应性调节。

3.构建高效的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考核的结果是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其他环节的重要依据,绩效考核系统经常为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提供信息,以评估为基础的薪资决策能够提高员工的士气来提高公司业绩,有利于保障公司绩效考核的公平性,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成长。为此,我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以及部门管理者是这样做的:及时,设计一个高效的绩效评估体系。将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进行分解,划分到各部门,形成部门目标,然后基于部门的绩效指标和各岗位职能职责,确定个人的关键绩效指标,从而将个人绩效同部门乃至组织绩效挂钩,使员工利益与企业捆绑在一起。当然,绩效评估体系一定要完整,体现其公开性、公正性和公平性;第二,为绩效评估实施者提供培训,使他们掌握科学的绩效评估知识和评估办法,保障绩效评估的科学有效;第三,建立绩效评估监督体系,即采取一系列的步骤以保障每次评估都得以及时实施、指示得到落实和通过测量使用者对绩效评估系统的满意度来评价绩效考核,加强沟通与发馈,这样才能保障绩效考核结果的公正和公平性,消除员工的忧虑,促进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

4.具有行业竞争力的薪酬体系

薪酬是员工最为关心的环节,为此,对于高新企业而言,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当完善薪酬体系,以吸引更多的人才。为此,我公司根据员工的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薪酬待遇,拉开薪酬差距,同时薪酬分配向关键、高技能、高贡献人员倾斜能力评估、创新力评估等为基础,合理的薪酬差距也是激发员工不断进步的动力,把物质奖励与非物质奖励结合起来,多方位促进员工的发展。同时,在薪酬体系完善的过程中也强调工作的内在报酬,使员工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信任感、责任感等,使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发现工作的乐趣留住人才。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高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为此,我们一定要树立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进而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和途径不断去实施、去践行,充分尊重人才,真正基于人才的实际需要去建构薪酬体系和绩效管理体系等;与此同时,让员工真正参与到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效用。

作者:刘红梅 单位:北京兴昌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新时期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新时期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现今的煤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还仅仅只留于表面,大多只是进行作业性以及行政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因此,煤炭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优化配置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相当严重。人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也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所以,煤炭企业中最重要最稀缺的资源就是人才资源。然而在煤炭企业中人才资源的价值并没有体现出来,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的奖惩机制来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足,人才流失的现象极其严重。现在,煤炭企业采取粗放式的方式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工作,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缺乏认真、细致的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的意识和目标都及不明确,导致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

二、新时期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一)制定人力资源规划

1.为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一定要设计一个完备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通过规划政策留住人才,防止人才流失。

2.设计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根据工作量以及工作岗位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处理好人力成本以及工作成本的关系,按照员工绩效来支付工资。

(二)建立公平的用人机制

1.公平委任干部。用人制度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通过组织考核、群众推荐以及公开竞聘等多种渠道选拔部门领导,给予有能力、有素质的员工施展才能的机会。

2.公平调解矛盾。当工作中出现矛盾时,一定要及时进行沟通,采取当事人双方的意见把握好度进行调节,为员工创建一个和谐向上的工作环境,增强员工的工作热情。

(三)帮助员工设计职业生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1.设置合理薪酬。新时期煤炭企业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消费总体水平来设置员工的收入。

2.为员工提供施展才能的职场空间。员工工作是否得到企业的认同,是通过员工地位体现出来的。但是煤炭企业的干部岗位数量较少,不能满足员工的需求,所以,应该设置技术公众岗位,给予员工发挥专业技能的机会,通过初级工、高级工、技师等多种级别岗位来扩张员工施展才能的空间。

3.为员工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煤炭企业不单单能够为员工提供五险一金等正常保险,还应该为职员解决住房问题。在提供住房保障的时候,应该根据员工工龄的长短以及工作贡献的大小来确定该名员工享受住房公积金的层次。煤炭企业还应该为员工设置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让职工最长能够在6年内买房,职员明白自己在煤炭企业的发展规划之后,就会提高工作积极性,努力奋斗和打拼,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双赢。

(四)建立科学的开发机制

新时期煤炭企业要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引进紧缺人才。现在的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仅仅只停留在成本管理的基础上,忽视了资本运营的重要性,应该引进专门的理财专家,为企业更大更强提供基础。

2.营造良好的成才环境。员工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存在预期,这种预期是和个人发展预期相关联的,只有具备光明的发展前景才能让员工看到希望,从而尽心尽力为企业做事,将个人前景与企业前景结合起来努力奋斗。

(五)强化培训,提高素质

凝聚人才、促进人才、培育人才是企业培训的三大重要人才培养目标,为了提高员工的创新素质,煤炭企业应该为员工提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训,提升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应该针对该名员工自身特点以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争取用成本达到较大的效果,只有如此才能适应愈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为煤炭企业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同时,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资源,通过网络媒体进行在线培训,鼓励员工进行自我培训,注重员工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有目标有规划的根据员工个人需求进行岗位能力培训。

三、结论

总之,新时期煤炭企业人员超编,员工素质偏低,专业技能人员不足以及激励制度缺失等问题是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严重不足,企业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强化培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员工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大力开发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为促进企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作者:杨陈香 单位:大同煤矿集团同家梁矿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新时期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薪酬激励

薪酬激励是激励机制中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激励措施。员工为了薪酬而辛勤劳作,员工在工作的时候为了得到更高的薪酬而努力的发挥潜在能力。薪酬激励的方式有年薪制、考勤奖励、销售激励及利润分享等,除了以上的激励方式,同时还要注重对职工的工作态度及行为方式等进行综合评估,考虑员工的行为模式在薪酬分配中所占的比重,避免单一依赖工作业绩来评定薪酬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新时期中小企业里那些尽心尽力向客户提供品质服务的职工,不仅宣扬了公司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而且对企业的发展存在着潜在的推动作用,如果他们的付出得不到回报,那么将会打击到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企业运用薪酬的诱惑使得员工提高工作积极性,努力实现工作目标,从而有效的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最终促进整个企业的发展。达到企业盈利的同时,可以使员工的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二、培训激励

培训激励对员工的教育和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的调动员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的提高员工知识水平。激励有助于提高培训效果,很多员工在进行企业知识培训时心不在焉,学习态度不认真,使得培训效果不是很好,激励可以使培训得到持续发展,企业进行培训的对象是员工,如果员工没有学习欲望自然培训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企业使用激励手段来激发员工学习积极性,对学习充满热情,主动参加企业培训,最终收到培训的预期效果。新时期中小企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科学的、有效的培训激励机制,以解决员工培训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制定符合企业特点的培训体系。

三、绩效激励

公平有效的绩效评估可以充分的发挥人力在资源利用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同时能达到企业各项能力与资源的整合,提高组织工作效率、达成组织目标、促进共同的发展,所以,绩效评估旨在起到一种杠杆作用来达到激励效果。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不仅是企业能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同时也是企业能否充分发挥有人力资源潜在优势的保障。

四、奖罚激励

奖罚激励也是中小企业管理中常用的一种激励措施,奖罚形式通常有:表扬、赞赏、晋级和批评、处分、开除等。对工作表现好的以及为公司做出贡献的员工要加以表扬,管理人员对员工的赞赏会激发员工工作热情,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对那些在工作中消极怠慢的人要加以批评,处分。奖罚措施应用得当,将会发挥较大的激励能力中,但是如果应用不当,就会引起员工的不满和怨恨,以及行为上的消极对抗。

五、信任激励

新时期中小企业对员工的信任可以唤得员工的忠诚度与创新动力,企业通过信任、鼓励、尊重、支持等情感对员工进行激励,信任激励是最持久的激励措施之一,管理人员一个期待的目光,一句信任的话,一次真诚的帮助,都能使员工自信起来,走上成功的道路。员工能否勤奋努力、坚持不懈地工作,与管理者的信任程度密切相关,管理人员只有相信每位员工,帮助员工树立自信心,才能较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员工的绩效水平。

六、结语

有效的利用激励措施可以充分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工作效率,新时期中小企业应当针对自己的情况,制定激励机制措施,利用各种激励措施来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使得企业能够留住那些的人才。新时期中小企业也有义务公布有关激励机制的相关规定,在对员工进行考核时,要使用具体、量化及通用的考核指标,使得激励措施实现公开与公平,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与积极性,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作者:毛媛 单位:山东法因数控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新时期加强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一)人力资源配置不科学

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缺乏长远规划,造成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很难与企业发展相匹配。企业在实际用人过程中存在人力资源浪费与不足共存的矛盾现象。我国煤矿企业职工人数过剩,市场上人才竞争激烈,很难争到需求的人才,市场供小于求。此外,在企业内部很多岗位变动性小,存在论资排辈现象,造成员工没有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很难高效利用现有人力资源。

(二)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煤炭企业人才流失严重。企业管理直接影响到职工的积极性和忠诚度,煤矿企业工作环境以及存在很多不足的管理现状导致职工调离或辞职现象十分严重,极大影响了煤矿职工队伍的稳定性。此外,煤矿企业缺乏对企业员工的培训或者培训力度不够。煤矿企业一直以来都是将生产管理和生产效益放在及时位,忽视人力资源管理和培训。不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最终影响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

二、新时期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举措

(一)创新人力资源管理长远规划

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据企业岗位实际需求,采用调配方式进行人员配置。调配的具体做法是先针对本单位内部岗位进行调配,当内部岗位调配不开时再选择全矿范围进行调配。采用层级管理与扁平化管理相结合,对企业人员与部门的管理采用科学统筹的方式,最终确定适合煤矿企业发展的管理机制。以工作目标责任书的形式将目标分解到每个人,通过制定目标进行绩效考核。抓好定岗定责,结合煤矿企业实际生产情况制定出符合煤矿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长远规划。

(二)创新激励机制

随着煤炭行业的发展,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不断发展变化,激励机制包含了薪酬、职位、权力等多项措施,既要有工资、保险、福利、补贴、奖金、股权分红等常用薪酬措施,也要包括职位晋升、权力分配等激励机制。不同的激励措施可以满足不同需求的人,可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追求。创新激励机制有助于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

(三)创新人力资源配置

当前煤矿企业大部分经过了体制改革,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也应随之创新。一套有效、适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煤矿企业运行机制健康良好运行的重要保障。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应以效率、产量、规模为前提,要将合理、高效、精简作为原则,将企业编制与员工需求协调好,采取效率定编制的形式,实现一职多能、竞争上岗的配置机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依据煤矿企业自身特点,针对职工不同特质进行合理配置,将人力资源配置达到。完善企业人才流动机制,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各自专长。

(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首先要选好人才,做好煤矿企业招聘工作,在招聘员工时要将职业发展规划、发展潜力以及价值观作为考量应聘者的重要指标。其次要用好人才,煤矿企业采取人尽其用,适才适岗,竞争上岗的用人原则。然后要培养好人才,对企业员工进行定期培训,提升员工自身素质。要留住人才,通过激励措施,情感维系等方式将职务、薪酬与职工期望值相匹配。

三、结语

新时期加强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煤矿企业发展的需求,针对存在的问题,强化人力资源配置创新,创新激励机制,创新人力资源长远规划,为人才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切实领会新时期企业发展需求,做到科学管理,最终促进煤矿企业蓬勃发展。

作者:刘鑫 单位:开滦(集团)蔚州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单侯矿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关于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受地域文化、经济水平和行业特点等因素影响,煤炭企业多以劳动密集型的粗放式管理为主,在诸多管理理念和手段上仍延习计划经济时代的经验,多数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市场化竞争格局。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内,诸多深层次的问题已逐步凸显出来,诸如部分员工技能素质偏低、局部人浮于事;经营管理人员能上能下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内部员工良性流动机制缺失、对企业存在严重的依赖思想;收入分配方面还没有拉开合理差距,员工收入能增不能减,缺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有效机制等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严重瓶颈。深化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搭建和完善新型的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已经迫在眉睫,面临着“非改不可”的局面。

1“.人力资源”观念缺失“,人事管理”仍是主流。

一是员工缺少市场化的职业发展理念,国有企业吃“大锅饭”的思想浓重,缺乏竞争观念,等、靠、要思想严重,导致企业缺乏活力和朝气;二是企业管理者对人力资源是企业及时资源的认识不足,存在人是“成本”而不是“资本”的观念误区;三是在具体工作上仍然停留在传统生产企业对于劳动力的认识、配置等事务性管理阶段,没有上升到战略性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高度。

2.用人机制僵化,员工职业发展道路不畅。

一是人员定岗定员标准的缺失,造成了劳动力管理“总量失控、结构失衡、人才匮乏”的现象;二是长期基于“干部”、“工人”身份管理造成的隔层,客观上对员工的成长和发展形成了机制性障碍;三是计划经济时代留存的陈旧僵化的用工体制和用工形式,使人才工作更多地还是依靠审批、调配等方式,不利于人才的流动、培养和使用,不利于市场手段的有效发挥;四是人才选拔机制僵化,选拔任用渠道单一,职数、任职标准缺失,多年来一直沿用任命制,缺乏能上能下的竞争、退出机制,不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五是用工渠道传统陈旧,职工子女、复转军人被动接收和安置,市场化招聘规模有限,限制了企业所需人才的引进。

3.薪酬管理粗放,激励效能不显。

目前,国有煤炭企业薪酬制度多数沿用上世纪的岗位技能结构工资制度(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工资制度”)。部分企业虽然实行了岗位绩效工资制,但也是形式上的,实质并没有变化。员工收入包括“基本工资和奖金”两部分,其中基本工资部分相对固定,主要由“岗位工资、技能工资、工龄工资和各种补贴”四项组成,工资组成和所占比重不尽合理。奖金主要以部门内的二次分配为主,基本上以职级定水平,和员工个人因素及绩效表现联系并不紧密,同时,职工的身份界限决定了身份等级,身份等级决定了等级工资制,加之员工发展道路不畅,客观限制了对于紧缺型、创新性人才在薪酬机制上的激励效能。企业效益好时,大家都多拿一些,企业效益差,大家都少拿一些,企业的绩效考核模式不能将组织目标与员工个人目标紧密联结在一起,从本质上来看,依然沿用的是“大锅饭”的传统分配办法,薪酬激励效应不明显。

4.员工考核机制缺失,认识存在较大偏差。

员工考核内容通常以德、能、勤、绩等定性指标为主,没有根据考核对象的不同对考核内容进行细分。定性考核标准多,缺乏对考核指标量、质、期的具体描述和要求,容易在考核标准的理解上造成偏差,增加了考核的难度和主观因素,加之大部分考核者主要是根据被考核者的印象来评价的,难以反映员工的真实业绩,导致考核基本流于形式,“大锅饭”思想浓厚,引入现代化的员工考核体系障碍重重,多数员工从思想上对差异化的考核分配体系较为抵触,考核工作和员工能力建设提高两张皮,从本质上来看,是企业内良性竞争文化和理念的缺失。劳动用工、薪酬和考核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三项机制的陈旧、落后直接导致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发展要求。“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人力资源改革就是要转变旧思想、旧观念,探索建立起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的科学先进的管理机制。

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策略

(一)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推行员工三大序列管理

员工三大序列是操作序列、专业技术序列、管理序列的统称,根据各类员工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和职责范围的不同,将所有员工分别划归到操作序列、专业技术序列、管理序列中对应的职位或岗位。所有员工都可以通过操作、专业技术、管理三个序列进行职业晋升,通过不同序列或者在不同序列间进入个人发展通道,实现职位晋升、岗位晋级,获得相应的职位级别待遇。推行员工三大序列管理,改变传统的干部、工人管理方式,变员工身份管理为员工岗位管理,建立多渠道发展通道,鼓励员工多元化发展。通过对员工职业发展三条通道的建设,使管理、专业技术和操作岗位人才在各自职业生涯中都有拓展的空间,都有成长的平台,都有激励的机制。引导各类员工都能够安心本职工作,沿着各自职业通道发展,实现自身的价值,避免千军万马都挤管理序列这座“独木桥”的现象。优化管理、专业技术,岗位操作三种人才结构比例,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力量,实现人才发展的新局面。管理人员实行聘任制,任期一般不超过五年,建立管理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竞争择优、动态管理的用人机制。领导班子成员要在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下实行董事会聘任的职业经理人制度。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聘任制,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原则,依托项目和课题,针对性地引进高端技术人才。操作岗位人员实行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制,引入竞争机制,将岗位要求和条件放在明处,让更多的员工主动参加到岗位选拔中来,激励员工提高劳动效率。

(二)推行定员编制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开展“四定”标准编制工作,制定机构设置标准、定额标准、定岗标准、定员标准。推行编制管理,实现机构设置、岗位设置和人员编制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进一步控制用工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按照精简高效、职能优化、因事设岗的原则对企业组织机构设置、管理人员职数、岗位设置、人员编制实行编制管理。编制管理要符合企业发展战略要求,满足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提高组织机构运转效率和人员投入产出效率。组织机构设计要基于企业业务流程,在纵向上减少管理层次,在横向上合理确定管理幅度,整合职能或经营范围相近的单位,理顺和明确职责交叉或不清的部门。岗位设置既要着眼于现实,又要着眼于发展,要以机构的职能、目标为依据,按照工作流程需要进行岗位设置。人员编制要充分考虑当前人才缺口以及企业未来发展需要,在数量上预留一定的空间,要以提高人均生产效能为核心,保持人员编制增长与效益增长的合理幅度。

(三)实行灵活多样的薪酬模式,充分发挥其激励效能

在薪酬分配模式上要以企业利润分享为基础观念,建立以岗位绩效工资制为主体,年薪制、项目承包制等多种工资制为补充的多元化薪酬分配体系。岗位绩效工资制要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按劳分配”的原则,以岗位评价为基础,以岗位绩效为主要衡量依据,根据员工履行岗位职责情况,通过岗位绩效管理,差异化地支付劳动报酬。岗位绩效工资与企业效益和员工绩效双挂钩,更有利于发挥工资的激励和调节职能。管理人员在任期内实行年度岗位绩效工资制,依据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和管理人员在任期内的业绩表现,分年度和任期支付薪酬。薪酬总体水平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工作进展挂钩,既要与管理人员承担的职责和工作的难度相匹配,又要与管理人员的业绩表现相匹配。同时,上市煤炭企业针对高级管理人员还可通过股权或期权激励来实现,使高级管理人员能够分享公司业绩增长带来的收益。外聘专业技术人员主要实行项目承包工资制,一般以年度为限,年初承包,年终按照项目承包合同进行综合考核后兑现。

(四)全员素质提升,人力资源变“资本”

1.变招工为招生,推行社会化招聘。

推行“变招工为招生”,推动企业在用工制度上由招收劳务型员工向培养技能型员工转变,严把人员入口关,从源头上解决员工队伍的素质问题。推行社会化招聘制度,对企业所有的用工需求,全部通过外部和内部招聘工作来完成,同时,促使员工和员工子女改变就业观念,通过自主择业、就业、竞聘上岗等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实现就业和岗位调整。

2.分层分类培训,提升全员素质。

管理人员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在强化讲授式教学的基础上,大力推广课题研究式、案例分析式、现场体验式、模拟教学式及挂职锻炼式等培训方式,要积极选拔推荐中青年管理人员参加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教育。专业技术人员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按照专业类别分项,进一步加强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培训,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基础培训;要以技术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要学习训练基地,突出技术研究、技术攻关、技术创新等方面人才的培养。操作岗位人员以提升安全生产意识和熟练精湛的操作技能为核心,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主要训练提升基地,强化基础培训、现场培训、实操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技能、操作技能和现场应急处理能力。同时,开展好基层单位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工作,建立高技能人才、技术大拿、岗位标兵等人才为主体的名师带徒制度,加快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工作,让更多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进而带动技能人才队伍的、快速成长。

3.推行工作标准化,规避行为风险。

推行操作行为标准化,要结合企业工作特点,制定各工种、各岗位工作标准,规范员工行为,达到“工作样样有标准,行为处处有规范”的效果,使员工自觉遵章守纪、爱岗敬业,上标准岗、干标准活,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犯劳动纪律的现象发生。在企业生产现场,同一台或同一类机器设备无论是谁来操作它,都是相同步骤、相同幅度的标准动作,养成行为习惯,可以较大化地避免错误操作的发生,减少安全生产事故。

4.做好智力资本储蓄,创办企业大学。

建立一所立足企业、面向社会的企业大学,以此为平台,将企业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经验向所有员工进行传播,以培养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各类人才。可以在企业内外部聘用各类在某一领域有突出成就或贡献的人员为师资,通过实战模拟、案例研讨、互动教学等实效性教育手段,培养企业内部三大序列人才,使整个企业形成一致的管理模式,有效降低管理成本,同时为员工提供一个成长通道。

5.正面引导绩效考核工作,激发员工内生动力。

首先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发挥绩效管理在薪酬、晋升、培训中的积极作用,核心工作是要在广大员工队伍中树立绩效管理的正激励效果,逐步形成企业内良性竞争文化氛围。其次,要加强考核过程的沟通和指导,注重考核结果的反馈,考核者要将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给被考核者,帮助被考核者修正不足,改善工作绩效。,理顺考核结果的应用,严格与个人薪酬奖励、工资增档、评优评先、任职晋升挂钩。

三、结语

总之,受地缘文化和煤炭行业特殊性的影响,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工作整体滞后于我国发达地区和其他行业的发展水平,所涉及的历史问题尤为复杂,这便决定了在这一领域改革必定要尊重当地经济和政策的特殊环境,要扎牢基础,稳步推进,从文化领域变革开始逐步推进。观念的改变是核心,竞争意识的培养是重中之重,管理基础更要进一步夯实,必须把握住这一次在国企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好机遇,选择好突破口,从人力资源管理发力,为即将到来的一场规模宏大的社会变革和为国有煤炭企业的再次辉煌铸就坚实的基础。

作者:白正午 单位:晋煤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中心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管理论文

一、企业中薪酬管理现状

1.薪酬管理缺乏科学性。

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自然也没有两个相同的企业,现今许多企业都借其他企业的管理制度为己用,但却不一定适合自己,因此许多企业出现了“内部分家”的现象,即薪酬管理体系与企业发展需求达不到共识,薪酬管理不完善,无法做到人尽其才,使企业没有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也制约着企业的人才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2.薪酬管理未能合理划分。

薪酬管理的定义是对员工为企业付出的贡献制定其应得报酬的决策。许多企业也根据自身发展制定了合理的绩效方式,但仍有一些企业没有摒弃传统的同工同酬体制,致使员工付出不同,报酬却一样,无法树立员工的责任感,调动不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也阻碍了企业发展。

3.薪酬管理制度不完善。

许多企业缺乏薪酬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而大部分的领导层也对薪酬管理少有了解,导致企业薪酬管理制度不完善,影响薪酬管理的实施效果。例如上述所说的同工同酬就是企业薪酬管理不完善的结果,一线员工的需求未得到重视,致使部分一线员工消极怠工甚至流失频繁。

4.薪酬管理缺乏奖励机制。

奖励机制在薪酬管理中起到发动机的作用,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制定合理的奖励机制,于公可以促进员工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企业发展力和竞争力,于私还可以给予员工自身信心,树立员工良好的工作态度。

二、企业中薪酬管理创新对策

1.薪酬管理与企业发展需求相符。

不同时期的不同企业,薪酬管理制度也应不尽相同,各企业应制定与自身发展需求相符合的薪酬管理制度。例如企业发展之初,可以将薪酬管理重点放在两方面,一是节约资源,注重后勤保障,二是与员工同风险、共受益;若企业处于稳定阶段,则可以将重点放在员工应得的报酬和福利上,让员工积极工作、愿意付出;对于国有企业,可将薪酬管理的重点放在职位评估上,注重实际工作能力,实行奖金政策;而对于私企,尤其是大部分的服务行业来说,应将重点放在服务能力和客户反映上,实行提成制度。

2.薪酬管理应人性化。

企业与人才不仅是雇佣与被雇用的关系,同时也是合作关系,企业与人才的选择是双向的。企业若要借人才为己用,则要吸引人才,才能留住人才,因此企业的薪酬管理必须要人性化发展。例如企业应多关注基层员工,满足员工需求,如有特殊困难的,企业应该予以帮助,另外年龄偏大或身体稍弱,却依然兢兢业业工作的员工,企业应予以特殊福利。

3.薪酬管理应制定考核制度。

薪酬管理中最忌讳同工同酬,按劳分配才是管理的正确方向,规范化的按劳分配意味着企业需要制定考核制度。考核制度可以同行业的其他企业的薪酬分配为借鉴,根据企业自身的各岗位员工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考核,针对考核结果合理分配员工应得的薪酬。这不仅有助于企业的薪酬管理规范化,还可以促进员工之间的相互学习。

4.实行奖励机制。

奖励机制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发动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企业的奖励机制紧密联系,因此企业应该重视奖励机制的制定。奖励机制既可以保障老员工的稳定,还可以激发新员工的潜能,让所有员工对工作抱有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建立责任感。奖励机制可以从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入手,将员工的工作表现与其相应报酬和所得荣誉联系起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建立与企业相符的薪酬管理体系,完善人性化管理,制定考核制度,实行奖励机制,才能加强员工主观能动性,提高企业绩效,最终实现强大的企业人才竞争力,使企业向更好的前景发展。

作者:徐宏丽 单位:国网乌鲁木齐供电公司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盐湖化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盐湖化工就业与社保现状之间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上错误,员工管理缺乏针对

目前一些盐湖化工行业的企业认为,人力资源管理范围仅是对人才的管理,忽视对普遍员工的管理,这是不对的。人才是企业的脊梁,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固然重要,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其实是对普通员工的管理,员工在一个企业占有较大比例,从某种意义上讲,广大员工甚至比个别人才对企业的发展更为重要。员工是一个企业兴盛的实施者、执行者,只有广大员工的整体素质才能推进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对于盐湖化工企业而言,人才要有层次,人力资源的管理并不仅是培养组合人才,而需要将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人员通过企业管理经营理念联系起来,凝聚成一种环环相扣的里外夹攻共同为企业服务。

2、机制不完善,培训缺乏性

人员的选取、配置和使用是否合理,这是关系到企业发展成败的大事,而加强员工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培训是提高员工乃至整个企业水平的一种必要途径,一个企业,一定要有相对完善的员工培训机制,不断的引领员工汲取打的、更进一步的专业知识,才不会让企业发展停滞不前,相对于新建的盐湖化工企业来说,员工培训工作理念为重要。目前的化企业在加强员工培训的问题上存在错误认识:(1)认为培训费时无用,培训计划制定不够完善,敷衍了事,、缺少关于培训结果的考核机制等问题;(2)培训内容、时间、人员选择不当,目标制订不当,导致培训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3、劳动关系杂,工会组织缺乏管理

劳动关系既是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一大“基石”,又是企业和谐的“晴雨表”,而在盐湖化工企业中,工会组织并没有切实履行好表达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由于劳动者在工作是对企业的认识不高,特别的对于一些不懂法律的劳动者来说,只要工资高就行了,且企业工资分配机制不完善,在招聘员工时,不帮员工买保险,在享受社保制度上,职工还存在后顾之忧,劳动安全卫生得不到有效保障,在劳动关系方面,尤其是职工在就业、劳动保护方面存在突出问题。

二、盐湖化工人力资源管理改进对策

1、提高管理者的素质,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制度落实处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每个企业管理者必须履行的职责,企业管理者应该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具有创新意识,善于学习,具有敬业精神,具有调动员工积极性的能力。通过对这些能力的提升,更加明确了企业管理者应当发挥的领导作用,通过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素质,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中有助于管理者落实责任,确保企业各种政策、制度、组织绩效间的密切联系,维护企业人事政策和制度的连贯性,促进企业更好的成长和壮大。

2、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减少和避免劳动争议

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切实维护劳动关系切实推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法制化进程。在企业人员配置方面,按需设岗,以岗定人。在劳动关系管理方面,按国家劳动保障法的有关规定,及时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按期缴纳社保、医保、养老保险资金。规范企业用工,减少和避免劳动争议。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由于生产企业的特殊性,要特别关注职工安全生产管理,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一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安全生产,增强职工安全生产防护和保护意识,适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生产教育,在职工中培养成良好的安全生产习惯,增强安全生产意识,制定实施严格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形成人人关心安全生产的工作局面。

3、实施积极的就业策略,帮助企业员工再就业。

(1)开展就业培训。

通过张挂横幅宣传的形式,鼓励员工积极参加技能培训,注意及时推广就业市场热门抢手的各类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及时扩大培训专业层次面,鼓励员工参加劳动局举办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考核,对文化学历层次偏低的学员,则鼓励他们参加如上岗培训等类型的技能培训,把专业等级从初、中级工覆盖到初、中、高级工、技师队伍的建设中,开展与校企的合作,送教上门、联合办学、分段培训,提供订单式的培训服务,使广大员工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学习成为自觉行动,使每一位学员在培训中学有收获,不同程度地提高他们的文明素质和技能素质,提高他们对市场化社会的适应能力,也克服了学员由于缺少文化而惧怕学习的心理,从而实现有目标、有计划地促进就业。

(2)加大扶持力度。

有效利各项促进就业、创业优惠政策,结合盐湖化工企业的实际,采取合理措施,做好劳动者灵活就业优惠政策、高校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自主创业优惠政策、就业和创业免费培训政策、困难人员就业社保补贴等政策,对就业困难的员工实行重点帮扶,落实好他们的,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帮助其实现再就业。

三、小结

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21世纪的企业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留住人才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而现代盐湖化工企业要将员工就业培训与劳动关系管理当作人力资源工作的重点,有效解决好人力资源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带动盐湖资源的开发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机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1、机械行业人力资源的现状

1.1总体素质偏低,结构失衡

今年年初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机械冶金建材工会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对87家机械行业国有大中型企业335565位职工的调查统计:技师、高、中、初级和无等级工分别占工人总数的2.26%、13.54%、31.77%、34.34%和18.O9%;浙江省2003年7月对31159位就业人员的调查,高、中、初级技工的比例为13:24:63,离发达国家4O:45:15的比例相去甚远。这种素质状况远不能适应高、新、精设备对操作工的需要。

1.2各技术等级工供不应求,高技能人才奇缺

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字,目前全国数控机床操作工有6O万人的缺口。劳动部门的企业用工需求调查也显示:目前东莞高级技术人才缺口达5万名以上,人才市场上频现“月薪6000元难聘技工”、“年薪16万元招不到高级技师”的情况;沈阳高级车工需求倍率是1:6.7;深圳一家企业开出6000元的月薪仍未能如愿找到高级钳工;浙江省城调队前不久对杭州、宁波、绍兴、台州4地19家企业的调查结果表明:高级技师的缺口率达93.8%;去年年底劳动保障部对广东、福建和浙江省进行了实地调研,结合当年4月份对全国4O个城市技能人才状况的问卷调查和二季度113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技工短缺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现象在全国范围普遍存在,在机械制造业发达的地区尤其严重,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2、人力资源在机械行业存在的问题

2.1人力资源在管理范围上的错误认识

目前一些机械行业的企业认为为,人力资源管理范围仅是对人才的管理,忽视对普遍员工的管理,这是不对的。人才是企业的脊梁,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固然重要,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其实是对普通员工的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讲,普通员工甚至比人才这个企业的脊梁更为重要。因为没有好的员工就没有最终的顾客满意和企业目标的实现。对于机械企业而言,人才要有层次,人力资源的管理并不仅是培养组合人才,而需要将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人员通过企业管理经营理念联系起来,凝聚成一种难以抵制的力量为企业服务。

2.2讲究短期管理效果,缺少长远眼光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运营涉及到多方面,需要众多职能部门配合协调,其内容包括用人制度、激励机制、考评机制等,即存在标准体系的建立,又存在滚动式的考核评价,既要培训又要组织配置,是个系统运作的过程,这要求企业应有相应的时问投放,资金投入,才有规模效益。

2.3缺乏人本观念,难以理解管理精髓

人力资源要以人为本,重视人,关心人,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员工与企业休戚与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共同实现组织的直接目标和较高目标。尽管人力资源管理这个名词对一些机械行业的企业管理者来说早已耳熟能详,但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管理者并未真正掌握其精髓,甚至还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还没有认识到把员工视为企业战略伙伴的重要性,仍在以权力、行政命令、职务级别等方式管理员工,将员工视为机器的附属和延伸部分,从而使员工成了机械的死人,而不是一个有积极性创造力、与企业同心同德有集体归属感的活人。

2.4对机械高技能人才的评价、激励和流动机制还没有形成

虽然近几年各种技能认证考试不断推出,但在技能人才评价方式上,还存在年龄、比例、资历和身份界限;虽然高薪聘请技能人员的信息经常可见,但是技能人才的整体薪资还处于较低水平,良好的激励和流动机制还没有形成。虽然各企业都有一整套分配制度,但对技能人才的报酬分配不合理,薪金过低,对技术攻关的奖励保障无法兑现,这些普遍存在的情况大大挫伤了高技能人员的积极性。

3、造成机械行业人力资源短缺的原因

3.1重视不够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传统观念,使技能型人才在社会上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这不仅造成了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也在源头上流失了“高技能人才”。

3.2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对人力资本的投入甚少。全国职工教育经费只占职工工资总额的1%,但实际上据对上海、北京机械行业调查仅占人工成本的0.7%。机械行业近几年在改革中由于制造业人才培养所需的设备价格高、使用率低;生源少,学校办学积极性也不高,许多单位把技工学校撤了,而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对培训也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培训是一项投资,总认为培训是一种成本,能省则省。

3.3待遇偏低

有些单位把技术工人的劳动等同于简单劳动或低级劳动,即使成了高级技工,在工资福利、住房等待遇上,也常常不如一般管理人员。劳动力市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技术工人的平均年收入仅为7000元至1万元。在北京,初级工年收入1.1万元,而技师也只有1.5万-1.8万元,使技术工人职位的吸引力越来越小。

4、发挥人力资源在机械企业的支撑作用

4.1更新观念,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机构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源于传统人事管理,而又超越传统人事管理,是一个人力资源的获取、整合、保持激励、控制调整及开发的过程。因此,要改变机械行业人力资源的现状,必须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建立一个能根据机械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本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经营计划以及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技能人才资源管理政策、制度,为企业保持强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提供有力的技能人才资源支持和保障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应该是经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的专业管理人才,拥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并掌握机械行业各技术工种的分析技术,对人性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懂得如何去开发本企业内部的技能人才资源,知道怎样去引进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掌握激励员工的各种原则和方法,懂得如何去激励员工,以获得员工利益和企业利益的共同发展。这样一支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队伍,是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条件。

4.2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人力资源是企业提高综合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障,在一定的程度上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量事实表明:同样的设备、同样的原材料,不同机械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相差很大。因此,企业要生存、要搞活、要发展、要做大,必须首先尽快地转变观念,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正如海尔总裁张瑞敏说:“企业是什么?企业说到底就是人。管理说到底就是借力,你能把许多人的力量集中起来,这个企业就成功了。”

4.3建立充分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企业发展中,确保员工队伍特别是高级管理队伍的凝聚力是十分重要的,而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对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强员工队伍的凝聚力是至关重要的。针对不同群体,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和措施,使他们始终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注重人力资本的激励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既有正式的也有非正式的。因此,企业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明确哪些是应该奖励的,哪些是不应该奖励的,哪些是将来会得到奖励的,至关重要。通过综合运用明确的正式和非正式奖励办法,全力支持员工对企业发展所做出的努力,使员工全身心投入并服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

4.4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和考核工作

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发展的不断深入,员工的知识、技能和文化理念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提高技能和科技水平,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机械企业就需要经常的有计划地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对现有员工进行培训,确保员工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适应并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在进行培训前,企业要对员工进行认真的评估,对员工的有关能力和素质做出正确的评价,明确哪些员工符合要求,而哪些员工经过培训和哪些培训后能达到要求,有多少员工经培训后仍不能达到需求需要从社会上进行招聘。还要对企业员工进行严格的各种考核,如对工人以“技术工人等级标准”为依据,进行应知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进行德、能、勤、绩的考核,并重点考核工作业绩,通过考核,奖优罚劣,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员工的工作绩效。

5、结论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各国都把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中国机械行业要在未来的国际社会与经济竞争中取胜,归根到底需要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壮大和提升机械行业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振兴机械制造行业的战略性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