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人力资源专业论文范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人力资源专业论文范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人力资源专业论文范文

人力资源专业论文范文:专业知识人力资源论文

1锻炼“口才”和“应变能力”

和很多毕业生的理解不同,正规面试时,面试官提问的往往不是学科专业问题,因为对专业知识的考察往往通过笔试或实操测试。比如下列出现的这些问题:“你认为工作和生活之间存在着冲突吗?你喜欢出差吗,喜欢与陌生人接触吗?如果你可以变成别人,你会变成谁?如果你被炒鱿鱼了,会是什么原因?你最喜欢的电影是哪部?你最喜欢哪首歌?”等等。这些问题,要在众目睽睽之下,顶住巨大的压力,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组织词汇,用非常有感染力的语言逻辑表达出来,对于面临毕业的学生,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往往是最欠缺的,这就需要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加以不懈的锻炼和提高。通过对诸葛亮面试智慧的总结和提升,笔者将“口才”和“应变能力”的培养分成以下三个阶段:

1.1面对压力

敢于表达面试场景的布置往往是非常严肃的,一般情况是求职者坐在一边,面对几名面试官。面试官的选择是有严格规定的,通常一定会有用人部门的负责人,也就是求职者潜在的直接领导,他主要负责对求职者的临场表现是否符合岗位要求作出判断,特别是像营销、推广、策划等对于表达和沟通能力要求高的岗位更是如此。另外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也一定会到场,通常在招聘环节,人力资源部要负责制定招聘计划并组织实施;收取应聘材料;理论、实操测试;面试;选择入职等工作。一位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负责人,基于对人性和人的价值的理解和尊重,可以通过求职者的言谈举止、甚至细微表情的变化,对其内在能力与特征进行系统分析,按照既定的模型测试得出评估结果。如果是对公司非常重要的面试,副总以上级别的高层也可能出席。可见,面对这样的阵仗和关乎自己职业生涯开端的前景,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紧张的情绪,以至于平时可以侃侃而谈,这时却瞠目结舌,前言不搭后语,造成面试的失败。而诸葛亮是不是面临相同的问题呢?二十六岁的他,面对的是年近五旬,在乱世三十年浮浮沉沉,但以信义仁爱著于天下的“大汉宜城亭侯左将军领豫州牧皇叔”刘备,是一位拥有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和识人、用人技巧的天下枭雄。任何空谈、做作和欺骗都会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果,更何况他的身边还有两个凶神恶煞般的名将保镖。所以,如果诸葛亮也紧张地说不出话来,怎么可能有隆中对的旷世战略展示呢?因此,在校大学生应该通过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加以锻炼,努力达到像诸葛亮一样,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面对什么人都可以敢于正常表达自己的正常思绪和情感。

1.2逻辑表达

条理清楚在日常交流中经常可以发现这样一种人,没有比他“敢说”的,长篇大论,东一句西一句说了半天,听众却根本不了解他要表达的意思,因为他缺乏第二个阶段的能力,即讲话有逻辑性、条理性,经典的说法就是“起承转合”:“起”是话题的引入;“承”是描述事件的过程;“转”是转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合”是对该事件的总结。要根据听众的特点,充分发挥讲话的艺术,以使对方理解,进而接受并支持自己的观点。诸葛亮在“三顾茅庐”时用一篇精彩的演讲充分地展示了自身逻辑表达的能力,也就是著名的“隆中对”。面对刘备问计,他的“起”为“从董卓开始,占据州郡的各路诸侯数都数不清。”短短数言,交代了当前的天下大势,因为刘备一直有称雄之意,这种开头一下子就可以凝住其心。紧接着“承”,分析当今最强的两大诸侯,“曹操拥百万雄兵,挟天子而令诸侯,实在不能和他正面交锋。”“孙权在江东三世,拥有长江天险而人民爱戴,手下有贤能为之用,只能和他联合而不能为敌。”描述了今后联吴抗曹的战略构想的原因。接着话锋一“转”,为刘备构建下一步的长远计划,即先占据荆州和益州,再“西面与诸戎和睦相处,南面安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发展自身力量。当天下有变时,两路大军共同北伐曹操,进而平定天下。“合”,按照这个总体构想实施,刘备将得偿所愿、称霸天下、恢复汉朝。可见,诸葛亮充分了解刘备的需求和优劣势,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有条有理、有论有据,逻辑清楚。所展示的光辉前景使得刘备对诸葛亮更加钦佩,坚定了请其出山辅佐的决心。大学生锻炼这种能力,可以在平时参加演讲及辩论活动,学习媒体主持人的讲话逻辑,在重要的场合,要养成列讲话提纲的习惯,甚至对于发言要进行多次演练和模拟。

1.3知识广博

扩充杂学根据前面对面试场景的描述可知,面试官问的基本上不是学科知识。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与他人交流的也往往不是专业的内容,而是“杂学”。在古代是指科举文章以外的各种学问,现代是指本身专业知识以外的学识,如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历史、天文、地理、艺术、饮食、旅游、军事等。诸葛亮的知识就非常广博。他书法精湛,篆书、八分、草书作品都堪称经典,同时绘画才能,画作构图宏伟、场面博大。在音乐方面,他不止会吟唱、善操琴,创作乐曲和歌词,而且还会制作七弦琴和石琴,甚至还写有一部《琴经》。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诸葛亮还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诸葛连弩等。拥有了丰富的“杂学”知识,诸葛亮不仅与任何阶层的人沟通都谈吐自若,有共同的话题,而且气质出众,受到大众的爱戴和支持。大学生想扩充“杂学”,必须要做到大量阅读非专业书籍,积极听取各类知识讲座,并时时关注媒体新闻,了解当今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的近期动态。

2面试的外部形象包装“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可见,在出山前,诸葛亮过着半耕半读的隐士生活,但他能不能就穿着干农活的脏衣服面见刘备呢?当然不行“,刘备见诸葛亮身高八尺,面如冠玉,头上戴着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像神仙一样。”孔明先生的风貌给了以后的领导“惊艳”之感,的及时印象为“面试”开创了良好的局面。对面试者而言,恰当合理的外部形象包装能够给面试官留下深刻的印象,无形中为自己的面试加分。而在面试环节,如果面试者穿着随意,打扮邋遢,就容易给面试官留下不良印象,影响其面试成绩,甚至与好工作失之交臂。有关研究显示,着装打扮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一般那些穿着朴素大方的人往往稳重干练、真诚厚道;习惯穿浅颜色衣服的人大多性格开朗健谈、交际能力强;经常穿深颜色衣服的人性格稳重、老练、深谋远虑;衣着品质华丽的人虚荣心强自我显示欲望强;穿着马虎邋遢的人逻辑性与机密性较差,但有实力,认真负责,面子心理较重。因此,求职者应该合理着装,色彩搭配不宜过多,简洁大方即可。职场面试属于严肃场合,对于形象包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不适合过于另类前卫的造型和张扬个性的夸张服饰,要选择凸显随和、亲切感的色彩和款式。因此,女生切忌穿着嘻哈风、黑白灰或过于性感,应该淡妆、着明快色系裙装、简单配饰,力求优雅、美丽、精致。而男生要保障稳重、整洁,不可穿着过于随意,切忌出现穿着T恤衫和牛仔裤去面试的情况。

3保持自信心和良好的精神面貌

在三顾茅庐中,诸葛亮用他的智慧、胆识、仁义折服了刘备,从此成功出山辅佐刘备成就大业。在三顾茅庐这场面试中,诸葛亮无疑是一个的面试者,他以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回答刘备提出的种种问题,并反客为主,向刘备讲述其胸中抱负,最终以其智慧与谋略彻底征服了刘备。通过以上的综合锻炼和包装,求职者已经可以从容地应对各种面试场合。接下来,面试者就要进入面试正题了。在整个面试过程中,面试者应该保持自信心和良好的精神面貌。面对面试官提出的问题,面试者可以稍作思考再予以回答,有意识地揣摩和思考面试官提问背后的深意,从而做出令其满意的回答。一般地,在面试环节,面试官除了会提问一些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之外,还会积极了解面试者的一些个人情况,以判断其性格、人际关系、情绪状况、成熟度、工作态度等。面试者要想提高其面试成功率,就应该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回答面试官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使其看到自己的真诚和个性。此外,在面试现场,面试者还应该注意以下的细节。首先,态度要展现不卑不亢,时刻保持微笑,注意手部不要有过多的小动作,避免东张西望,逃避面试官的目光。其次,细心倾听每一个问题,可以稍加思索,回答时稍稍放缓语速,尽量做到吐字清晰,回答明确,紧扣题目。,要时刻注意礼貌,进入和离开时要鞠躬,称呼面试官要用敬语,每次回答要以“回答完毕”结尾。

作者:牛曼冰杨龙单位:济南职业学院

人力资源专业论文范文:新专业建设人力资源论文

一、新专业的教学建设思路

(一)理论教学建设从现在企管系教师的知识背景及其所学专业看,本系有半数以上的教师原来是从事工商管理基础课程,项目管理的教学工作,缺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系统学习和训练。根据本校2013级人力资源管理本科生教学培养计划的课程安排,在第二学年就有两门专业基础课教学任务,第三学年就有7~8门专业课和4门实践课要教学,第四学年还有3门专业课要教学。因此,为很好完成将来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的教学任务,本系教师在将来一年半的时间内抓紧进行知识转型成为当务之急,笔者建议采取如下形式进行:1.国内985大学访问学者鼓励原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以国内大学访问学者的形式进修。即以参加访问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主要任务,根据培养要求以及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热点,参与访问导师的课题或在访问导师的指导下做小论文,协助指导研究生。在访学期间,重点选听自己将要承担几门人力资源管理主干专业课程。所修学的课程包括人力资源主干课程(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社会心理学、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人员素质测评、招聘与人员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劳动关系等)。2.由于国内访问学者对年龄的限制,一般要求在45岁或50岁以下。因此,对于年龄偏大的原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可以以学院和系里的名义通过湖南省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和省内其他兄弟院校取得联系,聘请省内人力资源管理知名教师。年轻教师在国内访问期间,在时间不冲突的的条件下也应积极参加学习。3.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在上述两种基本进修方式外,应鼓励教师积极与企业界交流沟通,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操作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同时应在制度上要作出规定,本系教师必须参加前两种进修方式之一,才具备给人力资源管理本科生上课的资格,从而切实保障教学质量。

(二)实践教学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之前,为配合工商管理本科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理论教学,系里这些年先后采购了“奥派”人力资源管理软件,“金蝶”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福斯特”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软件,“北森”人员素质测评(评价中心模块和实战演练模块)。奥派软件是在2005年购买的,适合初学者学习;金蝶人力资源软件是2011年购买的,该软件接近目前各公司普遍采用的人事软件,更适合高级学习者;福斯特人力资源软件,2012年购买,教学难度适当,基本覆盖教学知识点,比较适合于教学选用。北森人员素质测评软件是2010年购买的,该软件系列有十多个模块,系里现只买了两个,学生反映效果不错。根据我校2013级人力资源管理本科生培养计划课程安排,2013级新生共开设了五门实践课程:《人力资源管理模拟》,《绩效管理实训》,《工作分析课程实习》,《薪酬设计课程实习》,《人员素质测评实验》。为配合这几门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的需要,应逐步采购人力资源管理单个专业模块的教学软件,即,专门针对工作分析、绩效管理、薪酬管理模块的软件,以逐步完善新专业实践教学软件体系。

二、新专业的学科建设思路

(一)人才引进及培养由于缺少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学科带头人,学校应考虑从国外留学回国学者或国内985大学引入1~2位知名教授。为配合学校对年轻教师“国际化”的要求,在新专业建设经费充足并许可的条件下,鼓励教师出国,到国外知名大学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访问学者。对于未满40岁的年轻教师,则鼓励其攻读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博士学位;对于已经毕业的博士,应鼓励并支持其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博士后进修。

(二)国内外学术研讨会创造条件,每年资助1~2位教师参加国内相关专业会议。积极鼓励并支持本系教师参与全国人力资源管理学会等学术会议,参与国内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科研方面培训班等。

(三)课题申报和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应为教师们申报部级和省部级课题创造必要条件,比如,组织申报课题交流会和聘请高水平教授指导会。而对于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教师应给予额外重奖。通过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高水平学术会议锻炼培养队伍,重奖品质次立项课题和论文,逐渐整合并引导教师的研究方向,逐步有计划地形成有一定科研能力的科研梯队和团队。

三、新专业建设激励措施的建议

(一)对于教学建设工作,系拟计划鼓励教师通过访问学者的方式和聘请教学名师到学院进行教学交流的方式教师师资进修既是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迫切需要,也是院系为应对2~3年后的新专业建设评估检查的迫切需要。加之,老师们在师资进修期间,在访问学校也要肩负较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如果在本学校还要承担全工作量的教学任务,可能这两方面难以兼顾,也会大大影响进修效果。因此,激励教师参与国内访问学者的积极性,应在教师国内访问学者的一年的期间内,给予教师教学免除年工作量2/3的政策支持。而对方学校收取的“专项培养费”,应由学校下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费或学院建设经费支出。而对于有意愿去国外大学进修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访问学者,学院在经费充裕和条件许可情况下,也应给予一定经费支持。对于不符合国内外访问学者条件的老师,优先从长沙市各高校聘请教学名师,来学院与老师们进行教学交流。所需外聘交流教师的劳务开支应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费或学院建设经费支付。

(二)对于科研建设工作,目前系里还没有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的博士或博士后为本学科未来的发展和人才建设需要,学院在积极引入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的基础上,应鼓励系里年轻教师攻读人力资源方向的博士学位或进行人力资源方向博士后进修。由于学校对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已经有相关政策支持,而对于进修博士后教师,对于符合条件的博士教师到校外进修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博士后,也应参照在本校从事博士后流动站人员进修的待遇,并在博士后进修期间可以正常晋升职称。

作者:李铁宁单位: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专业论文范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管理学研究论文

1.教材的改革。

“精简理论,突出实务”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编写理论实践一体化教材。

1.1在内容选取和结构安排上,以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五大职能为重点,力求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在编写体例方面,力求适应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1.2在课程之前、课程内及课程之后设计相关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每部分内容之后设计实训项目的训练,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教材除了包含课程标准规定要求掌握的内容以外,还应该提供一定量的额外内容,供有能力的学生选择学习。

2.教学方法的改革。

管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应打破传统的讲授法,注重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职业能力。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等。

2.1案例教学法。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必须结合应用型本科生的特点,突出应用型的教学思路,对案例教学进行变革。管理案例选择是否得当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管理学教学案例应具备三个特点:首先,案例应具有针对性。所选案例要针对所学理论要点,能够使学生通过案例来掌握理论知识,并能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其专业应用能力;其次,案例应具有时效性。所选案例应该是近几年国内外著名企业近期的管理案例,教师应该注重知识更新,及时把具有时代特色的案例补充运用到教学中;,案例应能激发学生兴趣。目前三本院校的学生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并且学习主动性较差,所选案例应该比较新奇,激发其学期兴趣。

2.2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是一种虚拟的实践性教学方法,教师围绕某一教学主题来设定情景并引导学生扮演角色,将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虚拟再现,让学生能设身处地的利用所学知识来处理实践问题。通过情景模拟,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景模拟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实现:首先,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要求学生根据情境要求扮演一个特定的管理角色来处理管理事务,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管理能力和技巧。人员配置、领导等内容,可以学生扮演通过扮演管理角色,来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其次,管理游戏。管理游戏是根据管理活动的要求,以游戏的形式,由团队独立完成管理任务,达到培养团队每个成员的管理技巧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实现团队任务的一种基本方法。第三,小组讨论法。为解决某一管理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来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决策等能力,并培养其团队合作能力。

2.3探究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来创造问题情景,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通过搜集资料、讨论与交流去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应把握以下两点:及时,充分了解学生的特征。三本院校的学生自主学习型较差,且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不高,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能提出问题,逐步启发,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第二,要努力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探究氛围。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下,更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挖掘与培养。

3.教学体系的改革。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应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先进手段,大力推广多媒体教学和互联网教学手段,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学院可以以软件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资源来构建“立体式”教学体系。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管理学相关软件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知识学习、运用、判断、整合、创造的综合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充分利用互联网知识传播的优势,拓宽学科内容,实现知识资源共享。可以将课程的电子教案、电子图书等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在网上实现在线学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

作者:高立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人力资源专业论文范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形势与改革的目标

(一)宏观就业形势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持续加大,毕业生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这些矛盾,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大学毕业生总量供大于求。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2014年毕业生人数达727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5年毕业生人数为749万,加上2014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2015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仍难好转。其二,市场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劳动者有创造力、有一技之长。国家也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就业,让大学生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适应企业的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都非常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而核心竞争力总是以核心员工为依托的,因此,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过去,我国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大多凭经验、靠感觉,但在目前以人为本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对人才的吸引、甄别、培训、考评、激励、职业生涯规划等,需要更加缜密、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来进行操作。因此,企业对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需求日益增多,然而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目前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理想,能够在企业找到合适的、专业对口工作的学生并不多,整体上的就业质量比较低。造成这种局面最主要的原因是,高等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满足不了企业的实际需求。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普遍存在、具有共性的问题是:一是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方面,过分注重专业知识培养的系统性、理论性、完备性,忽视了对技能与胜任能力的培养要求;二是在专业教学方法上,大多以传统的讲授法教学为主,表现为教师向学生单方面进行知识灌输,缺乏师生之间的信息互动,缺乏学生的模拟训练和情境体验;三是在师资培育方面,以科班出身的理论型教师为主,缺乏具有实战经验的操作型教师。以上问题导致高校毕业生表面上看,似乎学习了很多“专业”知识,但那些知识只是存在于特定的“理想”状态,当毕业生真正接触工作现实的时候,往往会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出现手足无措、不能马上胜任HR工作岗位的现象。

(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堂教育教学方法更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践环节设置等贯穿人才培养过程始终的改革措施,力图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不仅要熟悉和掌握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劳动关系处理、职业生涯规划等几个模块的理论内容,同时要熟练掌握各模块对应的操作方法,提高学生未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胜任能力。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改革

1.增设人力资源市场参观实践课程。人才市场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习实践场所,在这里学生可以看到真实的专业实践与应用。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在四年的学习生涯中至少应有两次深入参观考察人力资源市场的经历,并把它列入假期实践的范畴,给予相应的学分。参观考察人力资源市场,试图达到目的有两个。及时,让学生了解目前就业形势,调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状况,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大一大二学生一部分还比较迷茫,不知道本专业毕业后能做什么工作,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应该休息一下,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参观人才市场可以让同学们真切的感受到就业压力,重新调整坐标,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第二,现场观摩招聘面试流程。人力资源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模块是人员招聘,招到适合岗位的人才是企业用人的及时步。通过参观人才交流市场,学生可以学习企业方如何设计招聘问题,面试应注意的技巧等,这种观摩比传统教学更直观、冲击力更强。第三,了解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的岗位要求。促进学生思考企业对招聘岗位的要求是什么,要胜任这个岗位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分别是什么。只有抓住企业的需求,专业课程学习才更有针对性。这种观摩实习往往使同学们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

2.增设人力资源管理专题实务模拟课。专题实务模拟课程是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设计、劳动关系等模块,由教师按照教学目标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特点,设置一些管理任务、场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模拟体验。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扮演某些角色去完成任务,在身临其境中体验所学的知识,增加经验,提高相关技能。比如,“招聘模拟”这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通过组织、参与、评价招聘面试过程,使学生掌握招聘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提高应聘的基本技巧。具体过程是:将学生分成特定的几个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及时组是求职者,保障每个企业有几名应聘者,准备回答用人单位提出的面试问题。第二组是招聘方,负责招聘广告、职位的设计、考核表格的制作和面试问题的设计。第三组是点评嘉宾。由同学与任课教师一起按照成绩评定标准,为每个小组同学的表现进行打分并对每一个环节的优缺点进行点评,给出考核成绩。再比如,培训模拟环节。通过模拟培训方案,让同学们了解整个培训活动流程,把握关键点,掌握演讲培训的技巧。具体过程是:每组选定一家企业作为模拟对象,根据该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每组推选一名同学进行其中一门培训课程的展示,主题自选。然后,请同学和指导老师现场点评每组同学设计的培训方案以及同学模拟培训课程的表现,互动交流,给同学们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二)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改革

1.善用课题展示、团队讨论式教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与现实生活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如果仅仅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那么同学们将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角色,会使课堂气氛枯燥乏味,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还很容易引起学生厌学、逃课的心理。因此,任课老师可以结合课程模块的需要,给学生布置一些相关的课题,如“请调查并评论某企业员工福利制度体系”、“评议某劳动关系纠纷引起的争议”、“评析某企业的组织结构”等,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研、分析、总结、汇报。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学生尝试运用专业知识去解决企业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另外,讨论式教学法也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讨论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每组同学通过分工合作,讨论和交流,形成的汇报材料,用PPT或视频的形式按组进行展示。通过和同学们的互动,加深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近期态势,提高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分享汇报和竞争合作,也扩大了同学们的知识面,使他们能够把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出来。

2.挖掘本土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案例教学是近年来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运用非常广泛的重要教学方法,它本身是一种贴近现实生活,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通常,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准备,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形成互动与交流。案例教学要结合一定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迪思维的目的。以往的实践教学证明,哈佛大学商学院或世界五百强的经典案例,虽然代表性强,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不紧密,与同学们产生的共鸣并不多,容易让学生丧失兴趣。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不仅经济建设成就显著,而且在企业管理方面也涌现出许多生动的案例,这些案例近在咫尺,贴近生活,值得我们去挖掘与探讨。教师可以把学校、生活以及企业的案例引入课堂,增加案例教学的真实性与体验性。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促使同学们积极思考。通过大家的讨论和总结,把案例中的道理揭示出来。

3.善用情境模拟方法。情境模拟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某些特殊“情境”,并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情境”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操作性、趣味性强,注重实效性,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对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过程,也适合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情境模拟教学主要通过模拟的方法设计出学习、生活、工作等活动中可能面对的场景,并组织学生参与到模拟的情境之中去解决所面对的问题。情境模拟教学能够让学生充当管理者,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面对的模拟情境,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素质测评模块,我们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场景:如果你是一名实习生,周末在博物馆加班时突遇大火,该如何处理?通过同学们的思考和回答,考查其相关的能力和素质。

(三)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改革

1.成立HR讲师团,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出路和价值取向。高校应坚持走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不断推进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来说,依托企业人事经理协会成立HR讲师团,可以加强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双赢”局面。及时,除了定期邀请人事经理来校做专题讲座,还可以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对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企业,根据合作深度和教育实效,按一定比例减免企业的税收,或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增强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第二,积极建立学校、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多种合作。让企业的人事经理参与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的环节开发体系,共同编写教材、设计课程,辅导学生毕业论文。第三,院校与企业共同合作,让企业与学校的人才流动起来,鼓励专业老师兼职、挂职、交流、培训,加速知识结构、技能的更新。第四,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基地。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文科课程,理论偏多,要想让理论指导实践,就需要创造各种实习实践的机会让同学们去体验和感悟,熟悉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运作流程。

2.成立校友分享会,整合校外资源。杰出校友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中不乏有在各个行业和领域已经成为骨干和精英,通过校友分享会,一方面可以让的校友分享自己的职场心得,分析专业发展的近期态势;另一方面,可以拉近与在校学生的距离,有亲切感和说服力,能够帮助同学们树立未来职业发展的目标。同时,往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发展情况,也影响着未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分享会结束后,同学们还可以围绕专业问题、就业、面试技巧等问题向校友展开提问。通过校友的经历,能够让大学生明白如何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为了更好的整合资源,发挥校友分享会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及时,积极做好校友会会员发展工作,在现有通讯录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校友资料的搜集、整理,完善校友数据库,不断壮大校友会队伍,为今后开展校友工作打下基础,进一步增强校友会的发展后劲。第二,校友会不是法定的组织,要为大学生、校友提供有价值的活动,才能让该项活动持续进行,这就需要设定主题、长远规划。为此,可以通过开展平等交流、互帮互助以及各类趣味性活动,进一步加深校友之间、校友与母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校友们排忧解难,共同分担彼此的艰辛与困苦,不断增强校友的认同感、向心力和凝聚力,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帮助。

3.以“双师型”为目标,提高校内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师资力量是实践教学改革中最活跃的因素。目前,一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多数是硕博毕业直接任教,缺乏专业工作经历,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经验匮乏,与企业的接触较少。还有一部分任课教师是从公共管理或心理学等专业转过来,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础和实务操作方面能力有所欠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不足、实践经验缺乏,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所以,学校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推荐教师到企业挂职,推动教师积极转换角色,增强实践经验,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另外,学校还可积极探讨校企共建“双师型”队伍制度,吸引更多企业人才加入师资队伍,成为兼职教师。学校应在促进青年教师去企业锻炼和引进企业兼职教师方面出台有效的激励措施,通过制定一系列相关的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所有在岗教师都有必要定期在企业对口岗位学习实践一次,每人实践时间不得少于2个月,而且要把此作为硬性规定,严格执行。将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业绩纳入职称评审、聘用和绩效考核中,激励教师与企业互动,同时通过物质和精神激励引进企业兼职教师,为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四)基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氛围改革

1.开展拓展性意义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意义学习,拓展性意义探究包括兴趣、思想和技能拓展。教师在课堂的作用就在于要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兴趣,思考内容的科学性,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知识和现实相结合,使学生拥有真正的技能并合理地运用知识去解决全新问题或困难。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与理工科学生相比缺乏一技之长,仅靠课堂教学无法完成对学生的塑造。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决定了企业对文科生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只有理论知识显然很难支撑同学们能力的提升,只有掌握了学习能力,多参加社团活动和实习兼职,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分析、思考、解决实际问题,探索这个领域的近期动向,提高自主学习的技能。

2.运用迁移理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美国学者布鲁纳认为,学习的迁移有两类:一类为特殊迁移,主要是动作技能的迁移;另一类为非特殊迁移,即原理和态度的迁移,是教育过程的核心。迁移的效果是指提高相关类属学习、并列结合学习的能力。学习迁移理论认为,将原有的信息片段建立起有机的内在联系,并把它融化在经验中,使个人经验产生积淀,就完成了迁移。大学生属于高认知表征的学习者,教师在课堂中应合理引导,让同学们掌握学习迁移理论,把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劳动关系、员工激励等各个模块的内容串联起来,让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去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一个的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和灵活性。因此,教师要帮助同学们把已经掌握的信息组织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五)建立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1.发挥企业作用,拓展校企合作层次。目前,许多高校都有与企业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意向,但往往停留在签订协议的初级阶段,流于形式和表面化。各院校建立实习基地以后,真正能起作用的也为数不多。如果双方能深入合作,是可以实现双赢的。高校能借助企业资源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企业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可以减轻招聘压力,获取所需的人才。所以,高校与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拓展合作的深度:一是学校教师可以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二是企业为高校提供大学生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基地;三是企业和高校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的深层次合作,实现利益共享。另外,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往往企业缺乏积极性,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在培养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的目标下,高校和企业享有共同责任,我们需要发挥企业的优势和作用。

2.促进校企合作长期、有效发展。校企合作对学校和企业的发展均可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学校而言,有利于解决学生就业,解决教育资源不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对企业而言,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解决用工需求。目前,大多数校企合作普遍处在较松散的状态,没有计划性,也很难有实质性的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否实现良性发展,关键在于合作机制是否具有长效性。高校应主动深入行业协会、企业宣传学校、了解企业,主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为企业提供专业性强、符合企业用工需求的人才。企业也应与高校联系,了解学校办学过程中的困难,认真思考校企合作双赢问题,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出一份力。政府更应牵线搭桥,鼓励企业积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积极为地方高校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只有学校、企业、政府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校企的无缝对接,长期合作。

作者:陈瑜 陈俊梁 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人力资源专业论文范文:人力资源专业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作为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现状的综述,指出我国实践教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改革

自从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源”的概念,半个世纪以来,人力资源管理走过了事务性管理、分析服务管理和战略性管理三个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教育几乎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同时起步,经过50年的发展,国外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已日趋成熟,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也从“劳动经济学”和“劳动人事管理”专业脱胎换骨,成为高校专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50多所高校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随着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的迅速增长,作为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也因此受到相关各方的关注。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意义

现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在我国不过20年的历史,至今尚未形成相对完善的专业教学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我国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向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实践教学正是摆脱高等教育困境的有效途径,它通过提供现实与仿真的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在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提高独立思考、独立研究和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进而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对学生而言,加强实践教学,不仅能够使其更深刻、更具体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人际交往以及协同工作的能力,弥补他们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增强其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竞争力。

对教师而言,实践教学的研究能够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铺设一条教与学、学与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路径,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促使教师走出课堂,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提高自身的素养。

对专业本身而言,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由理论知识和实务技术两大模块构成的应用性学科,专业的性质就要求突出实践教学。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教学可以积累有价值的实证数据和资料,改善目前教学中联系实际情况不够、没有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内容体系、实用性较差等缺陷,推动“舶来”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本土化。

二、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

近些年,国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美国大学管理类的专业一般都有600~1300小时不等的社会实践要求,在人员测评与甄选、面试、培训等环节上均有模拟演练与实习。授课形式也多种多样,通常采用演讲课、讨论课、辅导课、实验课、个案研究、情景模拟、项目研究、角色扮演等课型,还有以学生为本的科研活动,通过导师耐心指导、同学密切协作,使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都得到培养和锻炼。教师使用的教学工具比较丰富,录像机、录音机、投影仪、电讯网络等现代教学工具十分普遍。在英国,各种授课形式均非常普及,由于信息的社会化程度高,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可以获得较多的实习职位和实践机会,实习多采用分散、自主联系形式,实习内容有别于集体安排,突出个性特征。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建设已进入有组织的自觉发展阶段,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和探索正在丰富、扩展着高等教育的方法体系。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主要聚焦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实践教学的体系构成、实践教学的方法探讨、实践平台的构建四个方面。

关于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学者们围绕人才发展要求、学科性质和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做了比较充分论述并达成共识。

对实践教学的体系构成,一般认为包括案例、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社会实践与实习等环节。陈锦坤、孙正国指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形式、地点、时间诸项,就形式而言,有课程实验、课程教学实习、专业实践、实训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以及社会实践、咨询服务等;南志珍总结了国家教育部批准的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示范试点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做法,将实践教学分为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综合实习三部分构成的完整体系,其中实践教学学时数占专业总时的40%;侯箴则提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应设计为课程、案例、软件三大模块。在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中,社会实践与实习环节是探讨的热点。

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相对丰富一些。王贵军在总结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后认为,案例讨论与分析、情景演示与模拟、文献检索与论文撰写、社会调查、方案设计、视频播放与专题讲座、网上自学与网际互动、学长回校经验交流、学生自行讲课、人力资源协会活动、游戏活动、参观考察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案例讨论与分析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学生参与性高、教学效果好的特点,是教学中最常用也最易用的方法。他还指出,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组成课题攻关组、开展社会调查实践、组织学生暑期社会考察和“三下乡”活动等也值得尝试;萨茹拉提出了开设“实践课堂”来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建议,其中的“实践课堂”包括情景模拟、小组讨论、小组课外活动、与成功人士座谈、社会实践等;刘艳深入剖析了情景模拟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具体特征,并对情景模拟教学基本流程进行了阐述;黄昱方则对人力资源实验课程的目的、特点以及具体的课程设计做了探讨。

实践平台的构建是近几年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一大亮点,不仅研究者较多,而且还有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以人才市场、人才评荐中心作为实训基地的典范。王贵军具体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问题,并指出在人才交流中心建立实训基地效果比较好;陈锦坤、孙正国研究了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从2003年以来,历届“中国人力资源教学与实践研究会”都高度重视体验式教学、实践基地与专业实验室建设等实践环节的研究,并一再强调,加强实践教育十分迫切与必要。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已先后建成了心理技能实验室、员工招聘实验室、脑像实验室、人力资源实战演练室、workshop实验室、模拟企业人力资源部的仿真实验室,走到了实践教学的前列。

虽然高等教育工作者已经普遍认识到了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但是无论在理论探讨方面,还是实践应用方面,现有的尝试都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从体系完整性的角度来看,现有文献的研究是支离的、局部的,在困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的实战型教材、实践创新、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少有作为;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现有文献多是思路性、概括性、规范性的表述,缺乏实证调研和数据支撑;从运用价值来看,现有研究更多停留在构想阶段,迫切需要开发有效的实施手段与实用的操作流程。因此,探索适合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和我国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仍是任重道远。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1.转变教育观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必须首先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实现由专业对口教育向基本素质教育、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由注重共性教育向强调个性教育、由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向倡导应用的综合性转变。

2.优化整合现有实践教学体系。以创新实践为导向,系统地设计实践教学的计划、方案、实务教材、实例、模拟教学模式、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和实验教学等。尤其是实战型系列教材的建设方面,应该通过企业现场调研或企业课题的研究,结合我国国情与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组织有经验的专业教师编写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教材、教学案例集等,以改变现有教材脱离实际、缺乏特色的弊病。

3.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强调仿真性和互动性。案例教学既应该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举措的本土文化背景,又应该兼顾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发展的国际化趋势;情景模拟教学可以与实验室的建设结合起来,在人员招聘、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人员测评等课程的学习中,充分、合理地利用可能的教学资源、改善情景模拟教学的效果;同时,应该改革实验室管理的方法,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建立实验技术人员的学习培训机制,从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突破传统的模式,按照学生能力形成的规律,通过“知识的掌握与深化——基本实验能力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来逐步实现由理论到实际的过渡,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素质的协调发展;此外,对现有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模式进行改革,增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如绩效评估、薪酬管理、职业生涯管理等)的课程设计学时,拓宽设计的内容,适当地制定一些激励学生参与设计的措施,使得学生由“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参与”;毕业设计则尽可能结合学生实习的单位或教师主持的课题,做到“真题真做”,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在实际教学中,这部分工作的难点是如何选择恰当的校外实习基地与学生的课程学习对接,使得学生能够在专业理论教学结束后、课程或毕业设计之前,及时进入实习基地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多方位地感知人力资源管理的实务。在这方面,我校人力资源管理系尝试与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共同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专家委员会,在保障为委员会成员提供咨询、培训和毕业生挑选等服务的基础上,与其签署构建实践平台的协议。这样,就可以在约定的时间内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见习等实习活动,保障实践教学地顺利推进;而且还可以在课程的理论教学中随时聘请相关单位的人力资源主管进行专题演讲、座谈、答疑、研讨或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保持学生与社会专业人士之间交流,随时掌握行业动态。这一做法目前已初见成效,可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有益经验加以推广。

人力资源专业论文范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论文

摘要:我国许多院校设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普遍存在时间短、师资弱、专业新的特点,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处在探索阶段,尚没有十分成熟的模式可依。因而探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仍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人力资源管理者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水平。因此,不断加强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有着重要意义。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新知识经济时代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根据这一要求,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以良好的思想心理素质为前提条件,以具备广博的理论知识为立足之本,具有包括人际关系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业务技能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首先要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心理素质,这是适应社会环境、克服困难挫折、取得成就的前提条件。良好的思想心理素质使这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能时刻保持强烈的使命感和执著的追求感;也会使他们更具有挑战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还会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挫折与困境面前百折不挠,迎来新的机遇,取得更大更多的成就。

其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要系统学习和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所必须的基本技能(如工作分析技能、薪酬体系设计技能等等)。而且也要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具备科学、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深厚广博的知识底蕴,这是未来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立足之本。

然后,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包括人际关系技能、学习技能、创新技能、表达技能、计算机知识与应用技能等的业务技能培养。

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设置

1.理论教学课程的设置

这部分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构成,必修课和选修课各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模块,其中对于属于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选修课,宜根据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的不同需要,按照专业方向的不同分模块进行设置和实行模块化教学。

及时,公共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法律基础、经济应用文写作、经济应用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理论、体育等有关的课程。公共选修课就不受限制,学生在达到规定的学分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学习的课程,以提高自己在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等方面的修养,扩大知识面。

第二,学科必修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等基础课程。学科选修课的设置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但一般应根据学科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知识、能力的不同需要来设置。

第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学、经济法学、生产运作与管理、劳动心理学、企业薪酬管理、专业英语等。专业选修课包括培训与开发、社会保障学、职业安全与卫生、人员测评与绩效评估等课程。对于专业知识,要求学生必须有较深的掌握。

2.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

实践性教学课程都属于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军训、社会实践调查、金工实习、管理认识实习、公益劳动、学年论文、人力资源管理应用软件设计与开发、人员测评与绩效评估实验、计算机程序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三、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1.处理好人才培养的统一性和特色性的关系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我国是一个新专业,目前还没有也不可能形成全国统一的办学模式。所以,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应该遵循统一性与特色性相结合的原则,即在追求共性的同时,还要体现特色性,要培养学生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基本技能,又要培养学生的特有能力,这是提高人才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2.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比较强,因此培养方法应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要注重学生的理论素养提高,更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要尽可能地联系企业实际,充分利用各种条件与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并进行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实践研究。在教学方法上,改革封闭性、灌输式教学模式,建立开放式的课程教学模式,灵活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分组讨论法、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在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上,不要流于形式,要提高学生对社会实践课程的认识,鼓励学生积极搞好社会实践教学。

3.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协调发展

注重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协调发展,实际上就是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和协调发展,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设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充分考虑到素质教育的要求,精心设计,合理调整。要求树立整体化的知识教育观念,拓宽基础知识,真正做到“厚基础、宽口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构建完善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也就是要做到“高素质、强能力”。

4.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不断的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而且要不断的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这对于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是非常的重要。

人力资源专业论文范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探析

【摘要】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院校毕业生提交的一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际价值的文章或设计。它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一份综合答卷。本科毕业论文环节的教学是综合性的教学过程,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水准,更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改革中绝不能忽视这一环节。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毕业论文 设计 改革分析

在中国,目前很多企业还处于经验管理模式下,对人的管理仍然是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近几年来,中国企业正逐渐从以事为中心的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转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如何把人作为一种活的资源加以利用与开发,如何能真正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首要职责。但是,随之而来带来一系列问题,如不了解人力资源为什么重要,不知道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该做些什么,不懂得如何去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等。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因此,社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空前增长。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继在很多高校设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方法,具有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能胜任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教学和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更多是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因而在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是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提高本科生综合实践能力的一个主要环节。

一、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必要性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院校毕业生提交的一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际价值的文章或设计。它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一份综合答卷。本科毕业论文环节的教学是综合性的教学过程,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水准,更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改革中绝不能忽视这一环节。

1.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的都是单门学科的考试,或是一些课程实践、实验等,虽然这些都是对大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检验,但是毕业论文(设计)则是对大学所有课程学习和大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的一个的检验。毕业论文的完成需要运用所学专业的各种知识,而且只有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做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新型的学科,而且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成果,更需要系统地检验。而且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要具备一定的说、写、收集信息等实践操作能力,对于这些能力的检验更加不是能只通过考试就能检验出来的。因此,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2.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专业考核的重要环节。大四学年基本上是毕业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占了整个大学期间近四分之一的时间,这个环节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有毕业论文(设计)这个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环节的存在,能引导和激励大学前三年的教学任务的完成,提高前三年的教学质量是顺利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前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很多高校都是一个新设的专业,对于此专业的教学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处在摸索的过程,因此教学质量还有待大大提高,而毕业论文(设计)不仅能提高本环节的教学质量,也能促进其他环节教学质量的提高。

3.是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毕业论文(设计)是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使他们初步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大学生毕业后,不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写作能力。毕业论文(设计)虽然不能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才华,也不一定能对社会直接带来巨大的效益,对专业产生开拓性的影响。但它总是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一个人的能力与才华,向社会展示自身的价值。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要学会搞调查研究,学会起草各种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等,为此就要学会收集和整理材料,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将其结果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而且还要学会构建人力资源管理各基本职能的管理模型,因此毕业论文(设计)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为以后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校和其他一些高校近几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情况来看,作为重要教学环节的毕业论文(设计)形式仅仅是限制在论文的范畴,基本上不考虑设计,从而导致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脱节;选题基本上为约束性选题,这种方法既不符合创新人才的培养原则,也偏离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结果是,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激情,从而敷衍了事,无法达到毕业论文(设计)这一重要教学环节的预期效果。

1.形式单一。作为本科毕业检验的重要形式,近几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绝大部分是以毕业论文作为单一的形式,基本上不考虑设计,从而导致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脱节。虽然毕业设计是理工科学生毕业检验的主要形式,但是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分支,其实践性特强,而且对人的管理本来就是就是非常复杂的事情,人力资源管理很多职能模型的建立都不是仅仅通过一篇毕业论文就能完成的。因此,毕业论文这种单一的形式限制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教学环节质量的提高。

2.选题不当。由于应届毕业生工作经验的缺乏,加上有些学生毕业实习工作的不到位,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在选题时,很多都理论性过强,题目过大过宽,不能很好地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很多学校都是由指导老师限制选题,学生不能很好地与自己的毕业实习联系起来,这样就限制了学生在选题时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与教学脱节。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同时也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而且是更生动、更切实、更深入的专业知识的学习。首先毕业论文撰写和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把学过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在理论和实际结合过程中进一步消化、加深和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并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搜集材料、调查研究、接触实际的过程中,既可以印证学过的书本知识,又可以学到许多课堂和书本里学不到的活生生的新知识。但是现在很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和毕业设计过程中,不能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与前面三年的学习过程脱节,结果是既不能巩固知识,又不能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4.不能指导工作实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管理学科,纯粹的空洞的理论说教,对于企业管理的实践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现在很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要不就是一些空洞的理论的摘抄,要不就是一些企业管理现象的罗列,不能用来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践。

5.管理不合理。因为现在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很大,加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所以,很多学校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管理工作相当松懈。对于整个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很少过问,只关注的论文或设计。而对于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查阅资料、初稿撰写、修改等环节基本无人过问。管理不善也是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6.评审制度不健全。对于毕业论文(设计)的评审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到目前为止,基本上没有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的评审标准和评审程序,一般都是照搬其他专业的一些方法和程序,根本不能客观、真实地评价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三、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问题的对策

1.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并重。要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色,改变过去只注重毕业论文的撰写,忽视毕业设计的做法,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尤其是是要加强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真正把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设计出能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模型。

2.指导贯穿于教学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虽然是大四学年的教学工作,但是要通过改革现行教学体系来提高本科生论文质量,首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毕业论文写作的前提。其次,提高整个教学质量,学生打好了理论基础,才能顺利地完成毕业论文。再次,毕业论文(设计)水平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要把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只有平时加强锻炼,才不会到时临阵磨枪。

3.规范管理。对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改革应从提前安排毕业论文选题、毕业论文答辩方式等方面进行,要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深化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改革,有效科学地规范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力求做到毕业论文命题多样化、毕业论文研究知识化、毕业论文价值化、毕业论文答辩系列化,加强对于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工作。

4.加强评审。除了采用传统的毕业论文答辩的方式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评审外,应该结合其他多种方式评审,而且对于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应该采用不同的评审方式。要进一步规范评审的的程序,严格评审的各个环节,把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一关。

本文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

人力资源专业论文范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教材选择研究

摘要: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国际化水平也应不断提升。选择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美语教材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改进课堂教学效果。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的教学要求,对比英文原版教材和国内选编教材的差异,提出教材选择的主要依据。

关键词:专业英语;人力资源管理;教材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新兴学科。1993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率先将人事管理专业更名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2008年全国具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接近300所。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融入到国际化的合作与竞争之中。为了适应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化的需要,一些高校纷纷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课程,培养具有较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

1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的教学要求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有助于学生学习国外本专业近期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增加学生对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背景的理解。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的具体目的是:(1)使学生基本具备阅读人力资源管理英文原版教材的能力I(2)使学生能够通过简单的英文书面写作表达自己的专业观点I(3)使学生掌握基本专业词汇的英一汉互译方法I(4)使学生能够就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进行简单的英语听说交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应把握以下几点:

及时,强化口头表达的情境性。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更多的是注重用英语对基本原理的阐述,忽略了真实场景的对话模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应该与实际工作情境紧密结合,在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上应强化招聘面试(job interview)、绩效沟通(appraisal interview)等一些实际场景的对话设计。

第二,注重英汉互译的性。语言是一种沟通交流的工具,专业领域内的沟通交流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因此必须注重英汉互译的性。例如,“affirmative action”有些教材译成“反优先雇佣行动”,不符合国内通用的表达习惯,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和沟通上的不便,翻译成“就业歧视补救行动”相对更好。

第三,提高书面写作的实用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在实际应用中,涉及到具体的文书操作表格的设计和制作,例如,工作描述(job description),求职简历(resume),考核量表(appraisal forms)等都有一定的格式规范和表达习惯。如果专业英语按照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通用写作能力,则与专业工作的实际要求不符。

2 可供选择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教材

目前在图书市场上可供选择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教材主要分为两类,及时类是从国外引进的英文原版教材,第二类是国内选编的教材。两类教材在编写目的、编写形式和编写内容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2.1 英文原版教材

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出版机构较早将国外经济管理类教材引入国内,其中涉及到部分英文版人力资源管理教科书。这些教材的主要优点是:(1)使人们能够、系统的把握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理论框架。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之间的内在联系I(2)专业术语的表达更加地道,便于“原汁原味”的获取国外学术信息。尽享原著作者思想的真实表达I(3)丰富的国外本土案例资源可以帮助国内学者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带来的管理差异;(4)熟悉国外教材人性化的编写风格,便于更好的进行信息检索和查阅。但英文原版教材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1)内容过于庞杂,信息容量过大,需要大量时间阅读。不利于有效消化吸收;(2)受一些习惯表达的影响,一些单词的非常规用法及较少出现的生僻词词义理解困难,对读者英语水平要求较高。(3)原版教材价格较贵,超过普通家庭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

2.2 国内选编教材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部分高校组织编写了一些适合国内学生学习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教材。这些教材的取材往往来自国外原版教材,但在篇章结构上做了一些修改、调整和删减,其主要优点是:(1)章节脉络更加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便于理解;(2)篇幅长度适中,生僻词汇大大减少,读者阅读压力相对较小;(3)部分教材配合一定的中文解释,便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课后习题训练也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足之处是:(1)大部分国内专业英语教材更多的偏向于英语语言的学习,而忽视专业知识在企业中的运用;(2)注重管理原理的介绍和阐述,缺乏情景性案例,尤其是特定工作场合下的情景对话I(3)一些实际管理工作中需要用到的操作表格、图例、文书样本较少涉及。

3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教材的选择依据

选择恰当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教材。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了解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的近期进展,培养学生进行跨国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还能够为学生就业尤其是进人外资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奠定必要的英语基础。在选择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教材时。可考虑如下因素;

(1)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的学科基础,能够从事企业的招聘甄选、培训开发、薪酬管理、绩效考核等具体实务工作,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特点。因此选择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教材要注重人才培养的实践意义,尽可能附有一些操作性的范例,使学生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能够基本胜任英语环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不是“重语言、轻技能”,“会说不会做”。

(2)培养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一般来讲,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教材的选择也应该以此为准。语言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基础语言知识、基本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以及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的基础之上。因此,专业英语教材必须不折不扣地包括这些方面的内容,能够有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考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3)注重立体化的教学功能。现在的教材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有一本书,而是由课本、练习册、课件、录像、多媒体光盘等组成的立体教材。这种立体教材有利于从不同角度和凭借不同媒介向学生提供多种学习形式和学习渠道,有利于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潜力。虽然目前国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还比较缺乏这种真正意义上立体教材,但可以尽可能选择那些图文并茂,教学媒介形式丰富的教材作参考。

(4)重视教材的性价比。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要注重功能与价格的平衡,这种平衡更多的是取决于学习者的需要。一般而言,在职研究生、MBA和重点大学有出国深造打算的本科生可以选择英文原版教材,便于更加的了解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的原理和现状,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认知。同时便于开展自主学习。而普通高校或高职高专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生、专科生,更适合采用国内选编的简单实用的专业英语教材。

人力资源专业论文范文:浅谈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专业能力的不足对高校现有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出发,提出了相应的优化途径。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据不统计,我国目前已经开设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包含还没有该专业毕业生的院校)的高等院校已经达61所,其中国家重点高校比重约为43%。此统计不包含专科院校和研究生院,仅仅针对本科教育并且是已经有该专业毕业生的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我国虽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已进入良性发展阶段,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

综合学者们的看法,“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它包括四层涵义:培养目标和规格;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人才的定位、学生的就业,同时对专业建设、师资引进有重要的影响,任何高校无不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二、高校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泛化。许多学校教学计划中对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规定都较为笼统,缺乏具体内容,也体现不出自身特色。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来讲,究竟是培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还是培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理?是突出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还是突出人力资源管理操作技能?同时,满足企业现实需求又放在什么位置?对这些具体问题的把握各高校虽然有所不同,但都不十分明确。

(二)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结构不合理。目前,大多数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内容的设置上仍按企业实际存在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这种课程体系表面看来突出了实际操作技能,结果却是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系统的整体把握,许多极为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因涉及多门课程而无法树立起来;学生虽然学了许多技能性的内容,但却缺乏根据企业实际灵活运用和系统开发设计的能力。一方面用许多时间去教不需要教或教不会的内容,另一方面又觉得课时不够,由于对有关内容缺乏理念整合,各门课程在内容划分上常常交叉重叠,同一个内容在好几门课都讲,而且经常是从同一个角度去讲。

(三)缺乏较为成熟的专业教学模式。一个专业成熟的重要标志就是形成与专业特点相适应的独特专业教学模式。而我国各高校的教学法多是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缺乏以专业为对象的教学方法体系的研究。由于缺乏互动和实践,教师难以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学生缺乏根据企业实际灵活运用和系统开发设计的能力,也无法掌握文字背后的实际内涵。

(四)师资力量薄弱。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大多数都具有硕士或硕士以上学历。但是科班出身的相对较少,除少部分是从劳动经济学或原劳动人事管理专业毕业的以外,绝大部分是近几年才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另有一部分则是各高校留校的毕业生,明显地存在知识积累不足的问题。

三、优化高校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一)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源于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二是社会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专业资讯人才的需要;三是公共管理部门对组织人事管理人才的需要。因此,各校应结合自身特点,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企业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胜任力特质相匹配,这样才能使毕业生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二)细分专业方向。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自身的发展定位,高校可在二、三年级开展较多的选修课程,针对学生未来不同职业定位的具体方面开设一些相应的基础课程。比如对于希望从事宏观人力资源政策制定的学生,可以开设一些法律、教育、人口学、社会学等方面的课程。针对希望在企业内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学生开设一些实用的操作、技巧方面的课程。

(三)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为了加强人才培养管理技术,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应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除了注重课堂的案例教学外,在实践环节设计中,应该提高课时量和内容。除了适量安排学生到实际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学校可以让学生对企业的运行进行模拟,比如企业的薪酬管理体系设计、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设计与开发、组织设计等模拟实验。这样,学生会主动对企业的运行体制进行调查,可以使学生更多了解企业的实际运行,将自己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加以运用实践。

(四)加大师资队伍培养力度。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的短缺、现有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欠缺等问题,立足本校,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是可行的选择。一方面通过担任专业课授课任务,参加有关科研课题的研究,结合送出去进修、参加本专业学术会议等培养教师;另一方面通过与企业加强交流与合作,使教师能走进企业,深入企业从事实践操作,把理论与实践结合,使理论得到深化。

四、结论

国家对强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战略日益重视,开展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新时代企业实施人才战略,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各高校应将社会需求和自身特色结合起来,积极探索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该专业毕业生胜任未来工作。

人力资源专业论文范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探析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在纷繁复杂的商业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源在数量、质量和层次上的竞争,因此,人的管理对组织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上,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组织中各级管理者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它是在人本主义指导下,对识人、用人、育人、留人的动态管理过程。具体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招聘筛选、员工培训、绩效考评、薪酬管理和劳动关系管理等众多职能模块。从学科特色上看,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吸收了来自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形成具有清晰逻辑体系的一门交叉学科。正是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系统的理论架构和较强的实践性,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改革迫在眉睫。

案例教学法源于美国哈佛大学,首先运用于法学的教学,后来应用到医学,由于案例教学法在这两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激励了人们在管理教育中引入这种方法。到目前为止,案例教学法已被成功运用到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问题识别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本文基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引入案例教学法,并对一些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案例教学法的本质及其特点

1 案例教学法的本质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育是教师创造良好情境,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不是直接干预学生的学习。教育学中关于教育的论述与案例教学法有相似之处,案例教学法是由教师控制,学生主动参与的,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分析和研究,从而使学生掌握学科的一般规律或强化学生对某一问题具体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教师的作用在于向学生提供具体的案例,组织学生深入分析案情,并根据学生讨论的开展情况,给予适当的引导。从学生角度上讲,学生是案例讨论的主体,必须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案例展开多方位的分析。

2 案例教学法特点

(1)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教育

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能够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参与式教育

它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在对案例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团体与学生团体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交流,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3)案例教学法体现了“干中学”(]earning by doing)

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案例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和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

(4)案例教学法注重的是学习过程而非案例的标准答案

它强调归纳、推理的方法,通过学生对真实世界实际问题的创造性思考,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但是答案也许并不。

(5)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及时,学生在分析思考问题、课堂发言时需要做一些听课、发言笔记;第二,案例讨论后,教师要求每个讨论小组写案例分析报告。

二、案例教学法的组织过程

根据案例教学法的一般原理,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点,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实施过程如下:

1 选择案例,设计问题阶段

(1)选择案例要考虑学生情况

选择案例,设计问题是案例教学法的最初阶段。教师在选择案例,设计问题时,必须综合考虑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适应程度:对于刚接触案例教学法的学生而言,案例不应太长,牵涉的问题好控制在一、两个知识点范围之内,这样的案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这种新的教学方法的适应性,为以后学习提高作准备;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可以选取综合性案例,需要学生广泛运用所学知识,对真实案例展开分析。需要注意的是:案例必须提前发给学生。

(2)选择案例必须满足的指标

真实性。案例资料必须真实,引用的各项数据必须科学,案例情节能够反应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状况。

代表性。案例只有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才有分析的价值,通过对这一代表性案例的分析,使得学生掌握面对这类问题时具体的处理方法。

针对性。教学案例必须与理论教学的内容相结合,能够体现教材基本观点,通过激发学生深入细致地思考,达到理解理论、掌握相关知识的目的。

趣味性。案例描述要力求生动具体,主题突出,情节曲折,足以引发学生对某些问题深入探讨的浓厚兴趣。

2 阅读案例,小组讨论阶段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深刻受到企业内外环境的影响,要想解决案例中的实际问题,必须理解案例背景。比如宏观环境如何,企业面临哪些机遇与威胁?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文化、企业战略是否匹配?

在学生充分阅读案例的基础上,教师把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每组六七个人,然后选出或指定小组长。这样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可以就案例进行充分讨论,并列出一份案例讨论提纲和课堂演讲提纲。

3 课堂交流,方案实施阶段

课堂交流、方案实施阶段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必须合理控制每个小组的发言时间,保障每个小组都能充分发言,并有时间接受其他小组同学的提问。教师是案例教学的组织者,因此在这一阶段,必须做一些适当的评论,加强学生对基本问题的认识,但这样的评论绝不是结论。在课堂交流后,需要模拟方案的实施过程,强化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

4 撰写报告,深化提高阶段

在课堂交流之后,每个学生小组需要作案例分析报告,详细陈述本组案例的分析过程。教师根据每个组在案例教学中的表现情况,加以考核。

三、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为了确保案例教学法的顺利实施,需要注意下面一些基本问题:

1 案例库的构建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效果与选择的案例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很多高校中,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案例绝大部分来自西方,由于不同文化、价值观和不同思维习惯的影响,使得案例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所以,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高校必须有意识地组织教师进行案例编写工作,力求构建具有本土化、时代性的案例库。

2 多媒体教学

为了使案例分析更加直观生动,教师可以在案例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增强学生对案例的感受性。

3 教师自身水平

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充分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知识。教师应积极参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践,深入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职能模块,加强对实践工作的感悟。

4 教学效果评估

案例教学法要评价案例教学的效果,可以选取一些反映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通过授课老师、听课学生、专家学者对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达到评价教学效果的目的。这些指标通常包括案例教学计划、案例的实用性、学生的参与性、案例讨论思维的发散性、以及案例作业的质量高低。

人力资源专业论文范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差异研究

摘要: 人力资源管理者在现代企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随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大量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走进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但从企业反馈来看,大多数毕业生在职业发展初期的胜任力并不高,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学校教育的缺失。本文针对国内高校开设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对国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开设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对这些课程的评价探索了高校人力资源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的差异,对建设更为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提出了一些积极建议。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设置企业需求差异

自从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源”的概念,半个多世纪以来,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在企业中得到体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企业管理或工商管理专业的一个分支,近几年来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在1986年首次招收人事管理专业的本科生,1992年中国人民大学将人事管理专业调整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并于1993年开始招生,于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我国高校首次开办,到1999年全国还只有37所高校开设该专业,但到2005年就达到了178所,目前有接近300所高校开设了此专业。

随着开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高校的激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也在成倍增长,结合当前我国不断扩大的就业压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也受到很大的冲击,就业形式不容乐观。但另一方面,据业内人士介绍,企业要招到一名适应企业需要的人力资源人才并非易事,进入企业的毕业生并不能立即就能如企业所愿投入工作。这与高校此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脱节有必然的联系,而人才培养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表现的则是课程设置状况。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重要程度问卷设计

为了了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开设状况,我们选取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不包括公共课)作为参照,通过网络下载和对师生进行访谈的形式选取国内42所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高校对这些课程开设的次数与比例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国内人力资源课程开设状况统计表

根据表1的课程开设状况统计,我们设计了一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重要程度评价的调查问卷,为控制误差(防止大多数被调查者对上述课程不了解),对问卷中的课程进行了筛选,即选取课程的开设比例应达到50%以上;通过这种方法的筛选,调查问卷中进行评价的课程最终确定为22门课程:管理学原理、职业生涯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学、西方经济学、统计学、组织行为学、劳动经济学、财务管理、工作分析、薪酬管理、招聘与人员配置、绩效管理、培训与开发、市场营销、战略管理、会计学、人员素质测评、劳动法、企业文化、就业指导。最终形成的调查问卷是将这22门课程中每门课程从“最不重要”到“最重要”划分为5个分值,“最不重要”为“1”,“最重要”为“5”。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对课程重要程度评价

问卷调查的对象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样本主要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全国选定多个区域按比例针对多个目标组织,这些组织包括国有企业、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和一些非盈利单位等各种类型,而这些地区的目标组织的选定则基本上是通过以往合作关系、私人推荐等方式获得的。问卷采取电子版和纸质版两种形式进行发放和回收,总共发放150份问卷,最终回收13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0.7%,对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的工具为Excel2003工具栏里的数据分析中的描述统计,得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对课程重要程度评价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并对其重要程度进行了排序,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课程评价结果 n=134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对课程评价的结果分析

1.国内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开设具有一致性。

表1中的39门课程,开设比例超过50%的课程有22门,占总数的56.4%,其中还有4门课程的开设比例达到,无论是开设的范围还是开设比例都远远高于台湾省内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开设状况(林昌荣,2001年)。虽然目前国内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开设状况还有一定的差异,但已经逐渐走向一种趋同,这种趋同现象与各高校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基本上都参考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和首都经贸大学(原北京经济学院)的教学计划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办学理念不仅难以办出特色,而且不符合劳动力市场就业机制下的专业发展规律。实际上,各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是有很大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重点大学与一般院校之间,在重点大学与重点大学之间,一般院校与一般院校之间,由于受自身知名度、所处地理位置、生源等因素的影响,其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也存在明显的不同。这种差异随着各地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在今后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不会消除,而是会随着各高校竞争性的加剧,愈来愈体现出层次性和需求特征。这就要求每个高校根据自身的优势结合本地的市场需求,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设置。

2.学校目前所开设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课程,与企业界对这些课程需求程度有一定的差异。

从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评价数据看,他们对传统职能相关课程评价较高,对其他基础性、综合性课程的评价却很低,这是因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日常工作面临大量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需要他们运用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去解决,使他们必须成为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这也正说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对目前高校所开设的这些专业课程满意度并不高,反映出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之间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异。

3.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能满足该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需求。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能力已逐渐成为衡量高校教育成功的一项重要标准,而大多数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并没有考虑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问卷的统计结果也正反映出这一点,目前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除专业技能的培养可以通过相关课程的教学完成外,其他软技能的培养,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并没有体现出来,而导致这种缺失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人力资源实践教学和实习环节的不充分,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这些能力的培养;另一个是课程设置相对单一,重视理论课程,忽视一些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开设。

四、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通过对本研究的讨论和分析,为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课程的有效性,笔者对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和就业能力培养提出了一些建议。

1.转变理念,加强特色建设。

国内的课程设置理念基本上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学习原苏联而构建的,采取的是一种“倒推式”的设计方法,即要培养什么专业的人才,就需要上什么专业课程,而要学好这些专业课程,就应该上什么专业基础课,进而开设此基础课。基础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知识体系的性,为学生未来从事其他行业提供基础,而在科学知识突飞猛进、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代,哪些知识具有基础性,哪些知识必须引入新的基础,哪些知识属于淘汰之列,对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有一个清醒认识和深层次的思考。

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开设状况的统计看,各高校开设的课程大同小异,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来大多由过去的劳动人事专业、劳动经济学专业和心理学专业演变而来,各校都有自身的研究方向和教学重点,但随着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高校的增多,高校的课程设置通过互相比较、参照越来越趋向于一致性,往往忽视自身的特色。因此,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发挥优势,加强人力资源专业的特色建设。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立足市场,不断更新课程和调整课程体系。

社会在不断进步,我国经济也在不断地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的应用都使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面临着更多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迎接挑战。课程教学作为学校培养学生的最重要的环节,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更新课程,适时调整课程体系,以备培养能适应市场所需的高素质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纵观我国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近年来并没有多大程度的变化,一方面可能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高校也确实没有建立与此相关的机制,这些都限制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有效性建设。

3.课程的开设应考虑如何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学生更好地就业,是学生自身价值的体现,也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开设应考虑如何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这些措施包括:①重视实践类课程的开设,不仅要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培养大学生与人沟通、个人属性、人际技能和团队技能方面的能力;②加强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担任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应加强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方法的运用,如:招聘与人员配置这门课程就可以运用模拟招聘会的形式,增强学生对整个招聘环节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③完善实习环节,推进实习基地建设。通过访谈,很多学生都反映并不是自己不愿意实习,而是因为找不到实习单位愿意接收短期的实习活动,而通过学校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则能使每位学生都在实习中巩固理论学习的成果,熟悉人力资源管理的操作流程。

人力资源专业论文范文:通过建立教学团队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 本文通过探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和基本内容,提出应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带动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专业人才 专业教学团队 意义 内容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新知识经济时代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因此,据这一要求,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以良好的思想心理素质为前提条件,具备广博的理论知识为立足之本,具有包括人际关系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业务技能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近年来由于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较其他专业相比需求较大,各高校都陆续开设此专业教学。笔者根据本校就业学生的反馈情况发现:人力资源专业学生主要以自己所学专业为求职的主要选择,企业也比较注重专业对口。

作为人才需求方的企业事业单位反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不强以及对企业其他管理知识不熟悉,就业面不宽;人才供给方学生反映课堂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运用差距甚远,专业优势不明显。为何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不能满足各自需要?根据调查分析,我们发现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求职者的素质要求比较严格,而这种“苛求”实质是凸显出了现行办学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由于人力资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其中最为关键的原因就是高校培养的人力资源专业人才与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尚处在起步阶段。并且现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教师绝大部分是近几年从“经济学”、“工商管理”专业转过来的,其知识结构的单一性和实践性缺乏,直接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高校必须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团队,开展团队教学。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

“团队教学”(TeamTeaching),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名教师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组建“教学团队”,则强调不同学科、专业或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团体,面向一个专业的学生,联合教学。

教学团队建设突破了我国高校现行基层教学组织管理体制弊端,整合了教学资源。根据教学改革任务和课程性质的不同,教学团队大致可分为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其中专业课程教学团队既要体现跨学科性、跨专业性,以拓宽学生知识视野为主要任务,又要体现学术性与实践性,以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为主要任务。组建人力资源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应当具备以上两个特点。这种新型教学团队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整体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的有效形式。

笔者担任人力资源专业教师五年,深感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要求的变化,学生是学校的产品,产品需求发生变化,生产产品的机制也要随着变迁。针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特点,笔者主要讨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团队组建,提出建立多学科并具实践性专业教学团队的实际意义。

1.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复合型的需要。

据笔者了解,目前用人单位需要的是高素质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传统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窄,缺乏适应能力、创造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采用“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方式,以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为目标,这就要求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特别是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上的跨学科、跨专业合作。但传统的教学因自身组织管理体制等原因,往往局限于教师单兵作战的教学模式,缺少结构合理、合作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团队,无法组织跨学科、跨专业综合,这样培养的人才只能是专业素质低的工具性人才,远远不能满足企业或者行政事业部门、咨询服务等组织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这就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必须改革传统教学组织形式,以课程、系列课程、专业为建设平台,形成跨学科门类、跨专业的、开放式高素质的综合教学团队,为培养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综合性素质高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要。

2.课程设置的需要。

大多数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仍坚持职能(技术)分化路线,按企业实际存在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或工作设置课程,现在有的高校也开设了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相关课程。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为三大模块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基础知识: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劳动经济学、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学、领导行为及理论、劳动政策与法规、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公共关系实务;模块Ⅱ―――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知识: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薪酬福利管理、绩效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和员工职业规划;模块Ⅲ―――辅助知识与技能: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人际沟通与协调实务、社交礼仪、办公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达到十门以上,主要涉及经济学、企业管理学、心理学、法学、行政管理几个专业知识。课程中部分突出理论知识,部分突出实际操作技能,涉及学科较多,这就需要根据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的不同需要,按照专业方向的不同分模块进行设置和实行模块化教学。只有组建由不同专业组成的教师团队,才能更好地完成模块教学,增加学习效果,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和对问题系统把握的能力。

3.教师的需要。

由于这几年高校人力资源专业招生迅速扩张,作为新兴专业,专业教师奇缺。在进行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一人兼上数门课程。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大多数都具有硕士或硕士以上学历,但是科班出身的比较少,除少部分是从劳动经济学或原劳动人事管理专业毕业的以外,绝大部分是近几年才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主要是从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工程,以及心理学、人口学专业转过来的,另有一部分则是各高校留校的毕业生,明显地存在知识积累不足的问题。这是大多数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共同面临的问题。转型后,教师自身需要学习很多专业新知识,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熟悉这些新课程上,但是人力资源专业课程具有多学科的特点,所以造成教师花很大精力去掌握十几门不同方向的专业课程的教学,结果上课的效果不够理想,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这就需要组建专业教师团队,不仅要求专业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而且教师队伍应该打破管理学专业的限制,吸收经济学、法学、心理学、社会保障等研究方向的教师,在实际操作技能强的课程当中,适当引进企业的主管人员充当兼职教师。开放式的教学团队,既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为将来择业选择方向,又有利于教师自己的教学研究。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容

1.树立团队建设的目标。

虽然专业教师团队来自不同的学科方向而且有的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但是组建团队都必须设定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团队都要树立一个共同的目标,应定位为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2.营造团队文化氛围。

新型的专业教学团队可以依托于教研室组织形式。现行的高校专业教研室组织形式虽然从理论上讲是一级学术和教学组织,但目前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级行政组织的特征。在实际运行中,教研室所承担的主要任务是落实校、院安排的教学任务,同一教研室的教师之间竞争多于合作,缺乏交流与协作的内部机制,对提高教学质量并没有共同负起应有的责任。人力资源专业教学团队的成员由跨专业、跨课程的及部分外部兼职教师共同担任,在团队内部倡导协作精神。教师与教师之间是一种协作伙伴关系,强调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的一致和协调。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团队成员共同备课、听课、评课,以及共同参与课题的探讨,从各自的研究方向探讨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有利于每个教师不断从团队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形成相互支持、相互激励的氛围,形成学习型团队。

3.组建跨学科不同研究方向教师团队。

人力资源专业课程具有跨学科特点。在教学当中一个教师不可能掌握专业课程的所有教学,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根据教师的学术与教学特长,由跨专业、跨学科不同的教师分别承担人力资源管理不同领域课程的讲授,同时又承担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各个研究方向的建设和改革工作,既共同合作又各有教学特色。笔者根据我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建议在专业课程除了管理学专业的教师,还应当引进经济学、法学、心理学知识背景的专业教师,立足于人力资源管理,分别从不同学科进行研究。笔者建议在各高校引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应当关注教师的研究方向,具有同质性的教师应当避免重复引进,应当形成互补式的教师团队,既有利于教师的学术交流,也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4.搭建各类师资培养平台,建设开放式双向交流的教学团队。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特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应由一定数量教学能力和实践技能互补、教龄年龄和职称结构呈梯状分布的专业教师组成。教学团队还要着重创建三类师资培养平台:一是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创建老、中、青传帮带的教学团队青年教师培养平台。要遴选和聘请一批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和实践方面有丰富经验和较高的专家、教授担任团队带头人和青年教师导师,使青年教师在团队带头人和导师的引导和指导下,在集体研讨、共同创作的团队氛围中快速成长。二是创建“社会管理人才和院校学科人才”团队成员双向交流培养平台。一方面分期分批选送教学团队成员到企业学习,另一方面通过特聘、全职聘用、兼职聘用的灵活人才管理方式吸引企业管理人才专家到教学团队中来,促进教学团队结构的不断优化。三是通过合作课题研究,创建教师课题实践培养平台。目前除了院校设立课程建设、教改项目等同立项建设推动教师科研能力,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还应当和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开展横向课题合作,促使教师在课题合作中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结合,使人力资源管理教师在教与学、研究与实践的互动中提升“双师”素质。

这种双向交流开放式的教学团队,有利于达到资源共享,一方面吸纳社会有实际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并具有教师资质的人才,加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他们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知识,另一方面让部分教师到企业参与部分工作,利用假期送教师到企业兼职锻炼,弥补专业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

对于人力资源专业教师还应当在专业技能课堂中通过专门的教学软件,让学生对相关的环节进行操练,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和学习兴趣,充分体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业务流程的运作。比如在专业技能课堂中进行网上招聘、网络面试、工作分析等人机对话活动,并且可以利用各种教学设备,进行头脑风暴、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管理游戏,使得专业教师团队是具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教学团队。

人力资源专业论文范文: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性教学探索

摘要:实践性教学已越来越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的重视,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实践性教学,本文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阐述了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性教学的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地方性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性教学

所谓实践性教学环节就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强化对学生专业训练和锻炼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我们之所以要突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把它培育为本专业的特色,是基于如下的思考:及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需要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紧密结合,这一专业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我们的专业建设必须重视实践性教学;第二,满足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求,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现在大部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是:除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外,更需具备一定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动手能力。第三,东莞是我国制造业名城,其拥有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达数十万家,仅外资企业就有一万六千多家,东莞丰厚的社会资源为我们实施实践性教学提供了可能;第四,实践性教学是我们专业建设的薄弱环节,过去我们重视不够。如何利用好东莞的资源,努力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多年来,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现已形成雏形,地方特色已逐渐凸显,我们的这些尝试和探索已得到评估专家的肯定。

一、在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凸显实践性教学

为了使实践性教学能够成为本专业的办学特色,在对其他兄弟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办本科专业的指导思想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东莞的经济和社会的状况,结合我院本专业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了本专业的指导思想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具有创新特色的名牌地方院校的办学理念:以人力资源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为根本,紧密围绕东莞地方经济建设,积极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应用研究和服务;充分利用东莞丰厚的社会经济资源,不断探索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及多元培养的途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立足东莞,面向珠三角,为东莞以涉外(包括外向型和外资)为主体的工商企业和地方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构培养德智体发展,具有经济、法律、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受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技能专业训练,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胜任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通过在专业指导思想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凸显实践性教学,使我们强化实践性教学有依据,使实践性教学以相当于教学的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

我们通过在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性教学课时,来贯彻我们的办本科专业的指导思想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骨干课的设置中,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基本占2/3,在每一门实践性课程的教学计划中按照一个学分二个课时的比例,增加实践性教学课时,使实践性教学固定下来。由于实践性教学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对任课教师的要求较高,如果在教学计划中不加以体现,就会使之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不愿做,我们之所以这样做,目的是要使实践性教学能够制度化、规范化。

二、践行具有东莞地方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

在多年的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东莞企业众多而且大多数企业愿意与学校合作的优势,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充分利用企业和社会的资源。目前具有东莞地方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模式已初现端倪。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模式基本由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组成。

1、课堂教学广泛使用案例教学的方法,积极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我们认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应该从课堂教学方法开始,要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广泛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东莞实际,重视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改变过去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在重视课堂的案例教学的同时,更重视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使学生学以致用,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案例教学中,我们鼓励教师充分利用东莞丰厚的社会资源,深入东莞企业,自编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东莞企业的案例,用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来教育学生,使学生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强的特点,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

2、课后采用如下几种实践方式

(1)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理或专家讲座。我们认为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理或专家到学院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专题讲座是实践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讲座经理或专家能够把他们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告诉给学生,使学生能够不出校门就能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真实情况。由于东莞拥有很多的外资和民营企业,尤其是港资和台资企业,因此,我们每年都要邀请一些著名的港资和台资及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理或公司的总经理到学院就企业的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专题讲座,这一形式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某些专业主干课程,如员工招聘管理、员工培训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资关系管理等,在老师教授本门课的同时,我们还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到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的调查,并撰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然后举办调查报告答辩会。学生可以自选企业也可老师指定企业进行实地调查,企业的类型不限,但需要有一定的规模。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实际状况,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参观企业。我们除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理和专家到学校讲座以外,我们还在本专业的一年级,组织学生深入到企业进行参观访问,并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理给他们现身说法,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本专业的专业主干课之前能够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情况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是如何在企业实际管理中应用有一大概地了解,从而对自己今后的专业学习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

(4)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大赛。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才能,我们指导学生成立了人力资源开发协会,使协会成为学生学习交流及能力锻炼的平台。通过协会

组织一些活动,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我们每一年都要举办两届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大赛,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传统。大赛分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大赛和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大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大赛就是让学生深入企业实际,撰写人力资源管理案例;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包括工作岗位分析、企业员工招聘方案设计、企业员工培训体系设计、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制度设计、企业员工薪酬制度设计等方面,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这种形式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5)实验室模拟实习。通过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我们购买了一些人力资源管理的软件,通过实验室模拟实习使学生能够熟悉和掌握一些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技能,如绩效考核、薪酬管理、人员测评。除此以外,我们还进行了一些模拟训练,如人员招聘模拟、无领导小组、文件筐等。虽然实验室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模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情况,但是它与企业的真实情况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只是把它作为一种实践性教学的辅助性手段,我们认为东莞的企业是我们一个大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验室,我们要充分利用我们得天独厚的社会资源。

(6)企业实习。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比较长的时间深入企业,了解并熟悉企业人力管理活动,本专业学生培养计划中,安排有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两个实践环节,专业实习安排在三年级下学期进行,包括暑假的时间总共有11个星期,学生可以通过专业实习来反思自己在学校学习的知识状况,对自己作一个评估。毕业实习安排在4年级下学期进行,学生可以在企业实习过程中,根据企业的实际撰写自己的毕业论文。除此以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利用其他假期时间,积极到企业进行短期的实习活动。根据东莞企业众多的特点,我们要求学生一年至少要深入一家企业进行短期实习,以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状况,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7)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关键性一环,我们认为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自己实践能力的一种好途径,因此,我们从学生的选题开始就要求学生一定要联系东莞的实际来写,要小题大做,学生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企业搞调查。

三、精心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我们认为具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本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保障,通过几年的努力,根据需要我们按照“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分别在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建立了六个人力资源管理实习基地,并且按照:(1)每年都能接受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实习;(2)实习基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理或专家能够到学院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开设讲座并逐渐成为本专业的兼职教师;(3)实习基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理或专家能够与本专业教师一起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4)实习基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能够与本专业的教师共同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工作;(5)企业需要时,本专业优先推荐、企业优先接纳本专业的毕业生来等要求来建设这些基地。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与实习基地之间基本形成了一种双赢的局面。

四、采取各种措施,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实施实践性教学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我们积极鼓励教师:(1))深入企业,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和服务,收集和撰写东莞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案例;(2)参加各种人力资源开发协会,以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教学搭建平台;(3)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在企业兼职,理论联系实际,提升教师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参加全国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考试,鼓励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

总之,我们认为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是实现本科专业培养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经过多年的探索,本科专业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性教学已初步凸显,但要形成鲜明的特色还任重道远,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人力资源专业论文范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摘 要:本文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院校的类型特点、功能定位、层次定位、学科水平、规模定位和特色定位,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体系构建的设想;结合我院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中的探索和尝试,总结了一些经验和做法,希望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实践能力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

教学型高校层次多、类型多、面广量大,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力量,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不同于基础深厚的研究型或学术型大学,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建设应突出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

一、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实践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不明显

一般都是根据开设人力资源专业高校的原有基础,设立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工科背景的院校设立一些工科的实践实习、大管理类一般设立管理类的实践实习,没有形成具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的实践性教学。

2.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少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实习有很多需要到工厂、企业去完成,实际操作起来较为困难;另外由于受经费、教师及其他条件的限制,许多高校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使得学生实践、实习环节少,学时数少。

3.实践教学系统性不强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设立都是依托各学校原有的学科、专业的背景各异,在人才培养上只重视办学的基本规范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并没有形成符合学校定位与特色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也没有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不同层次的要求。加之培养过程的存在局限、教学设施的不完整,导致人力资源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性教学系统性不强。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构建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实践性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独立思考和实际操作能力,正确地掌握专业技能技巧,完善其智能结构,使之成为适应专业工作需要的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构建原则

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根据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点,应将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根据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即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的整体素质、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做到强化技能、增强能力,提升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按照“重在素质、面向应用、系统发展”的建设思路,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重在素质”就是加强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同时引导学生根据职业意向和自身特点,从根本上提高专业素质;“面向应用”就是面向企事业单位实际需求,面向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应用性能力的培养:“系统发展”就是综合应用素质教育、个性教育和自主教育、全过程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协调地发展。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构建

本科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应突出高层次的个性特征与功能,必须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专业实践教学应该包涵教学的整个过程,具体主要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社会实践模块、专业实习模块、课堂实践教学、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和实验教学等。

(1)社会实践模块。包括军事训练与理论教育、本专业有影响的知名的理论与实践的专家讲座、各类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社会体验、思想政治教育)等。

(2)专业实践实习模块。一般包括专题讨论(学年论文)、教学实习以及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以上两条是教育部规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内容,一般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已做安排。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相对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所需的能力来说,单凭以上两条实践教学要求是不够的,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专业特点及社会的需求。

(3)课堂实践教学模块。课堂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课堂讨论、模拟操作、教学观摩、课堂辩论和课堂演讲等。在所有专业课程中都应根据课程特点确定课堂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形式。

(4)实验教学模块。将本专业相关学科的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整合为一套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如综合反映人力资源管理全流程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人力资源测评系统;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实验流程等。

(5)专业技能训练模块。教学实习应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全流程内容,但根据学生未来的择业方向和目标,可以有所侧重。一般包括:工作分析、人才招聘、绩效考核、员工培训、薪酬设计等技能的训练与培养。

另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中,还应将素质教育贯穿始终。采取多种措施,利用各种机会和手段将素质教育融入实践教学。

三、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

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根据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构建“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我院构建了较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计划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

(1)及时学期安排了军事训练与理论教育,专业思想的培养教育:第二、四、六学期分别安排了暑期社会实践。专业思想的培养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采用校内外专家讲座、学生专题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明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要求。根据学院的总体安排,常年不间断地聘请有影响、知名度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人力资源经理等介绍他们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现实问题,使学生及早了解专业的发展趋势及未来的职业要求,并要求学生在校参加相关的讲座不低于8场次。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实地从事一项调查研究或管理实践活动。在具体社会实践中我们根据专业的特点,由学生自主确定调查题目,报学院审核批准,并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学生根据题目开展调查活动,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写出调查报告(或体会)。

(2)第六学期安排了学年论文,第八学期安排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实习要求学生写实习小结报告,记录实习内容和实习收获;教师对实习单位进行定期回访,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毕业论文抓好选题、指导和答辩三个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所有专业课程中都根据课程特点在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中具体安排了实践教学,而

且保障具体学时要求:一般理论性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时数占课程总学时的10%以上;应用性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时数占课程总学时的15%以上。

(4)实验教学模块:依托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实验室,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教学中实际应用操作,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依托人力资源测评实验室,在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测评、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生涯管理等课程中实验教学都得到了很好的开展;依托已建设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实验室,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建构知识和技能,在劳动关系管理、员工培训、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中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在第五、六、七学期,分别专门安排2周的时间用于专业技能训练。第五学期实习是“工作分析与招聘”,内容为某一岗位的工作分析,根据工作分析结果,形成职位说明和任职要求,并以此为据,进行模拟招聘,选拔出特定岗位的人选;第六学期是“绩效考评”,结合岗位分析的结果,对岗位和职工的绩效考评制度进行细致的资料收集,并进行诊断考评制度的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可以改进的方面,并提出对此制度进行修补和改进的意见和设想;第七学期是“薪酬设计”,总结某一具体的企业薪资福利设计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诊断企业的薪酬福利弊病,使学生积累有效薪酬福利和奖励政策的设计技巧及日常应用管理方法。

2.实践教学中多样化的尝试

作为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加强自身对人、人性、文化的认识与感悟,形成与激发相关认识及具备相关能力,十分重要。在教学及管理活动中可以开展许多工作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我院在实践教学中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1)实践教学中应用“协作学习”方法

协作学习就是在实践教学中运用小组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共同活动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在协作学习过程中,个人在必要时要借助组内成员的帮助与支持,同时要求学习者之间关系融洽,态度真诚,共同担负学习任务。通过这一方式让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学会与他人相处和共事的正确态度和有效方法,加深了对人的认识;在学习活动中,还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客观对待别人,有利于培养专业必备的基本素质,对他们的个人专业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在基础教育中提高学生身体、心理、文化品德的质量水平,促使其完整素质结构形成的教育,其中又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基础。人文素质包括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的培养。在教学中,我院主要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加以培养和引导。

①利用课余时间为二、三年级的学生开设影评课程,通过对教师精心挑选的电影背景、内容与手法的分析,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人性的复杂性与文化的多元性,为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提供了丰厚的人文底蕴,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亦有一定的帮助。

②在学习型组织、管理思想史等课程中还强化了我国古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经典文献的阅读。如对《弟子规》、《增广贤文》、《老子》第八十一章等都作为相关课程的课外补充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写出阅读的感想并进行课内外交流,增加学生对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及文明礼仪的修养,以适应本专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

(3)强化基本技能和素质训练

①在教学时加强了表达技能的训练。在“管理沟通”、“员工培训”中安排了相关的培训,锻炼学生做到口齿清晰、态度从容、言辞得体、说话目的明确、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有条不紊、富有逻辑性。

②在学习之余,让学生积极组织社团活动或与教师一起参与对社团组织的活动的指导,让学生在接近现实的模拟环境中运用并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如组织或指导每年一期的全院校园模拟招聘活动,学生既可以在活动中表现自己的专业能力,又让学生了解完成一项真实的工作是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协作。

③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人力资源测试手段和方法后,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安排下,对全院的毕业生进行相关测试,并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为毕业生进行职业定位与职业发展提供咨询。通过这一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又培养学生了良好的职业自豪感;同时由于咨询工作的严肃性和长期性,使学生在工作中养成了良好的敬业精神。

人力资源专业论文范文:情景模拟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情景模拟教学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实践教学方式,它能够有效弥补当前传统教学中重理论不重实践的严重不足,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提高学生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本文对情景模拟教学的含义和特点给予了解释说明,并对情景模拟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过程、效果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情景模拟教学方法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该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具体的操作程序、方法和技巧,包括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设计与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还应该具有很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但仅仅依靠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并不能达到以上目的,这就需要我们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学生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产生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情境模拟教学,它能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真正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

一、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含义及特点

1.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含义

情景模拟教学是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某一部分,创设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接近实际工作或生活的场景,由学生在这种场景中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从中学习和运用管理知识及操作技巧,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分析和评价,并做出总结的一种虚拟实践性培训方法。

2.情景模拟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较的特点

(1)主体及地位不同。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采用单向信息传递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缺乏反馈,教师至始至终扮演“主角”,学生只是“配角”,只是被动地接受所获得的知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情景模拟教学法则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教师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手段不同。传统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口授、板书等手段,相对比较单调、枯燥和乏味,趣味性不强。而情景模拟教学法则是创设一种接近实际的场景,由学生在这种场景中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去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从而获得深刻体验和感受的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

(3)知识类型不同。目前对于知识类型的划分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年度报告中把知识分成Know-what(事实知识)、Know-why(原理知识)、Know-how(技能知识)和Know-who(人力知识)这四类。另一种是波拉尼(Michael Polanyi)最早提出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分,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难以用文字记录和传播的知识,也称为可意会的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容易通过报告、手册、说明书、邮件等各种形式获得、理解和交流的文档化知识,也称为可编码的知识。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多是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或显性知识,是“二手”的、比较肤浅的。而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学生所获得的多为技能知识或隐性知识,是有亲身体验的深层次的知识类型。

(4)教学效果不同。传统教学方法由于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相对较差。而情景模拟教学法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能够以主体的地位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使自身的专业技能得到有效提高。同时,由于该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较高,所以对教师也能起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水平的作用。

二、情景模拟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情景模拟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面试、员工培训管理、绩效考核与管理、薪酬设计与管理以及劳动关系管理等方面都能够普遍地加以应用。下面以招聘面试为例对情景模拟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过程加以详细说明。

1.情景模拟前的准备工作

将学生分为由5~7人组成的小组,并确定一名组长,各小组首先选择确定自己的背景企业,并查阅收集该企业的详细相关背景信息,主要包括企业地点、资产规模、经营状况、发展战略、组织结构、产品类型及销路、员工人数、人员流动情况、员工招聘情况等。然后对所选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确定空缺的职位及其人数,针对所确定的空缺职位进行工作分析,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编制其空缺职位工作说明书。

2.实施情景模拟

(1)模拟招募。首先,各小组确定招募的时间、地点、人员及分工,按照AIDA的原则借助PPT进行员工招募广告的设计,具体包括企业介绍、空缺职位介绍和任职资格要求说明等,还要进行求职申请表和简历的设计制作,对常见问题的回答作相应准备。其次,各小组在模拟情境下分别实施招募广告的,进行企业介绍、空缺岗位介绍和任职资格要求说明,回答应聘者的提问,并由应聘者投递简历或填写求职申请表。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个活动过程中,除招募广告小组外,班里其他所有小组同学都模拟应聘者角色。

(2)模拟面试。在实施了模拟招募以后,各小组首先进行初步简历或求职申请表筛选,确定下一步接受面试人员名单、面试时间、地点、人员及分工和面试流程安排等,并针对本小组拟招聘空缺岗位任职要求进行结构化面试问卷设计和评价中心技术甄选方案设计。然后,在模拟情境下各小组分别实施面试方案,由小组成员担任面试考官,由通过初步简历或求职申请表筛选的学生作为接受面试者,按照所设计的结构化面试问卷和评价中心技术甄选方案进行面试,并确定初步面试结果。

(3)做出合理点评。情景模拟活动结束后,教师需要对情景模拟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点评时要注意把握好既指出参与者的不足,又要对其进行正面鼓励和引导的原则,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同时,要注意引导现场观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评议,通过发现别人的问题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三、情景模拟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动态结合

传统教学方式只是由教师单一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较少、学生发挥的空间和余地较小,而且与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脱节。情景模拟教学却将理论与实践动态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在比较真实的工作场景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2.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情景模拟教学使学生由被动应付的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状态,很多平时学习不太认真的同学在学习态度上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学习不再是枯燥、被动地接受,而是个人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释放。

3.学生亲身深刻体验,帮助克服“眼高手低”问题。

很多同学都没有真正从事过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通过情景模拟,学生亲身深刻体验了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从而加深了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的理解和认识。就模拟招聘来说,站在招聘者的角度,很多同学在情景模拟前通过理论学习都认为招聘很简单,但是经过自己亲身体验以后才发现,原来招聘工作其实很复杂;站在应聘者的角度,大多同学在情景模拟前认为接受面试也就是那么回事,体验以后才发现原来自己也容易紧张,也会手足无措。因此,情景模拟帮助很多学生真正认识到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眼高手低”的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有意识地去面对和克服。

4.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整个情景模拟活动都是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的,活动过程中的工作量比较大,小组成员之间必须要有分工,同时各种方案的构思、设计、修改和完善都需要团队成员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和协作,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完成活动任务,并齐心协力地与其它小组之间进行竞争,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5.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学生是情景模拟活动的主体,如,在模拟招募环节,学生需要模拟企业高层领导或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介绍自己的企业和岗位,并回答应聘者临时提出的各种问题;在模拟面试环节,学生需要模拟主考官对应聘者提出各种面试问题,同时,有些学生作为应聘者还要灵活地应对主考官的各种“刁难”,这些环节都充分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为以后真正应聘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情景模拟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情景模拟教学法要与传统教学法相互补充

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是十全十美的。传统教学方法尽管比较枯燥乏味,但它在知识传授的系统性、扎实性、快速性和规模效应性方面确有独到之处,在目前的教学中是无法摒弃的。情景模拟教学法将部分工作或生活的真实场景引进课堂,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两种教学方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应该相互补充,以传统教学方法为基础,用情景模拟教学方法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2.营造尽可能真实的模拟场景和氛围

只有在尽可能真实的模拟环境和氛围下,学生才可能真正融入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之中,才能切实起到锻炼的作用。因此,在布置模拟场景时要尽可能与企业实际相同,在着装方面应该尽可能正式一些,在语言表达方面也应该尽量使用专业术语并符合实际情况。

3.邀请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主管或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和点评

整个情景模拟活动主要是由任课教师来进行指导和点评的,在某些演示环节也可以邀请别的一些老师来进行观摩和指导,但由于很多老师毕竟都比较缺乏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点评可能不够到位。如有条件,好能够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主管或专家进行指导,参与现场点评,甚至直接参与情景模拟过程,提高整个活动的水准。

人力资源专业论文范文: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任务驱动”是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构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并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需要,实施分层教学,通过以"激励"为主导的动态评价,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

[关键词]任务驱动主动参与人力资源管理探索创新

在技术快速发展和劳动组织方式的不断改革过程中,现代企业的员工除要掌握快速变化和不断深入的能力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精神。职业教育是发现评价和促进这些能力发展的一个持续过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许多方面已经变得无能为力。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以适应培养学生增强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的要求。“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教改新思路正适应了这种教学改革的需要,它的教学方法的主要结构是: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学生不仅要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而更重要的是要为青年人“终身学习”创造条件,是一种 “可持续的人力资源开发”。本人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得出,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实践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情境创设是“任务驱动”教学的核心要素之一,需要教师创设出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的情境,让学生在此情境中思维激宕起来,自然地引出任务。从学生自然本能的玩开始,引入问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玩的过程中熟悉游戏规则,然后教师再提出任务。这样教师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抓住学生的吸引力,关注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选择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氛围活跃的有利时机,提出任务,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

其次,师生共同讨论完成这个任务的方案,要将任务分解成多个子任务,制定出具体的操作步骤,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比如从哪里去获取相关资料,寻找相关帮助、解决问题的大体思路。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新知识,还学到了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应用所学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中学到了处理问题的方法。我认为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亲自体验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善于独立思考,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供必要的资源,做好教学引导

经过上述过程,交给学生明确的任务后,教师可根据任务的繁简、难易程度,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采用分组讨论形式去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采取“放鸭式”不管。一方面,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的知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因此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提供有效的帮助,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去探究;另一方面,教师要把握整个教学过程的内容、进度和方向。在学生自己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监控每一个学生的任务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引导,保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三、及时总结,建立系统评价措施和量化评价标准

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要组织展示其成果,并进行讨论、总结和评价。分析评价可让学生自我评价或相互评价,通过评价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作适当点评,并帮助学生作归纳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教学任务的分析,对学习情境的有效利用,建立自己的思维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并以个人成果的形式展现,这时学生已建立了自己的认知结构,但还不够完善,必须通过教师对其学习成果的分析评价,达到完善认知结构,实现教学目标。

同时,要组织开展“业研组”、“业研札记”、“特色业研活动”等系列评选活动、以形成系统、科学的激励机制。开展评选活动中,要引导业研组长和教师端正态度、正确理解评选活动的目的。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去做一件具体的事,完成具体的操作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自立学习和协作的环境下,在讨论和对话的氛围中学习,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了技能,还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明确任务,一步一步进行,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达到教师的教学要求。

人力资源专业论文范文: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改研究

[摘要]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可以通过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构建四化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和新机制、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利用实践教学评价新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创新能力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背景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人力资源进行量的管理是根据人力和物力及其变化,对人力进行恰当的培训、组织和协调,使二者经常保持比例和有机的结合,使人和物都充分发挥出效应。人力资源质的管理。主要是指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对个体和群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组织目标。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及人力资源管理技巧包括未来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和人力资源管理规则,重视顾客价值,信息革命对市场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等。

未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当以深邃的目光、敏感的洞察力、严密而又富有逻辑性的推理,构画出21世纪市场人力资源管理的崭新蓝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应当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科学观察和思维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培养基本要求为新增加的要求,也是基本要求,具时代性的显著特征之一,它强要调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学生要养成以下素质:(1)求实精神: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追求实践的勇气、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作风;(2)创新意识:通过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史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家的成长经历等,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探索精神、创新欲望,以及向旧观念挑战的精神;(3)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认识人力资源管理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谐理念处理人际关系,使学生学会用艺术的观点欣赏和发掘管理中的内在规律,增强认识和掌握缈管理规律的自主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的同时特别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必须多方位更新观念,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工作的院校,大多数良性机制还不够健全,有的学校课程开发缺少规划论证,脱离学校实际和学生生活,盲目照搬外校做法,绝大部分研究只局限在研究者所教的某一门课程中,很多院校还没有将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正式的教学计划,更多的还缺乏创造的试验场地,没有真正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等向,存在抑制着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创造习惯的养成和创造个性的发展等等。因此,如何大力倡导并实践创新教育,从而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思想、呵护创新行为的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已成为现实而紧迫的研究课题。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推动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强、适应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起着关键的作用,在严峻就业环境下,如何培养出有特色、有竞争力的学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有利于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将专业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实践能力分解到不同课程,不同教学环节,对相关课程的教学课时、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以满足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设计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20世纪90年代,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和重视,越来越多的青年纷纷涌向高校,也使各级各类高校在短短十几年甚至几年之间得到迅猛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但由于高校对人才的培养相对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总是有一定的滞后性,尤其是目前高校的发展主要是以在本科教学评估、大学排名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综合实力为发展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才培养质量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问题。这种现象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大量人才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从而造成了大量人力资源的浪费。21世纪初,教育的滞后性带来的严重影响越来越明显的被体现出来,这引起了整个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全国上下从幼儿教育到高校教育掀起了素质教育的热潮。一时间,数以万计的教育者投身于素质教育的改革浪潮,在各自的教学领域做了大量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尝试。但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在中学很多系统性研究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而绝大部分高等院校,虽然已开始重视人才培养质量,但具体的激励机制很不健全,相关研究成果较少,目前还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方法可以直接借鉴。因此,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的特点,依据学生心里特征和创新思维活动心理过程,从引起兴趣、激起思考、产生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等方面出发,设计出一种更适合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为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实现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有效途径,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

有些教育者在比较了国内外各种人才培养模式以后,认为我们国家不能采取西方一些国家所采用的创新培养模式的根本原因,是高考之类的人才培养方式的制约,人才培养方式不改革,素质教育或创新能力培养就无法落到实处。但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经过长期发展建立起较稳定的人际信誉的基础上形成的,我国现有基本国情决定了目前国家的人才培养方式,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还没有能够为人才培养提供这样的大环境,需要教育工作者经过相当长时间的不懈努力共同完成。如何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探寻解决我国人才培养方式和素质教育之间矛盾的突破口,关键是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克服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本文希望通过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对解决以上问题做一尝试。

现在的大学生由于其成长的环境,其思维习惯、学习目标、学习态度、价值观念、精神风貌等无不打上时代烙印,如何在创新教学活动中克服各种不利因素,较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其内部动机的同时充分发挥外部动机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同样受到内外动机的影响。由于从事科研更有利于自身发展,在教学和科研要付出同样劳动的情况下,绝大部分的教师会选择从事科研工作。因此,任何教育机关如果真正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从各项政策上采取措施,以鼓励广大教师从事创新教育活动,这是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有力保障,也是高校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改革需要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课程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构建四化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自主化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主,学生自主创新、自主选题、设计、实施、分析、自主管理,教师启发、引导、点拨、评估相结合;个性化实践教学根据学生兴趣和社会需求,定制化实验场景、实验目标、实验内容和技术路线,强调探索性,允许失败并从中吸取教益,差别化培养学生能力、岗位胜任能力,尊重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评价;场景化实践教学将实验室内容模拟场景与实验室外不确定、动态的现实环境相结合,提高学生应变与协调能力;体验化实践教学把校内实验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强调学生切身体验、感知、感受社会生活和管理实践,重构知识经验。

构建实践教学新机制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师生两个方面进行,即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培育和创新能力提升,从教室的角度就是通才教育模式与专才教育模式或者通才教育与专才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原则,从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将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相结合、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将学业成就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三条路径阐述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影响因素调研,通过研究假设与范围限制,设计研究方案。通过树立创新信心,激发创造热情,学好理论知识,奠定创新基础,加强创新思维训练,促进创新能力发展;进行创新技法训练,提高创新活动能力。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实践中,优化与专业课程配套的方针模拟实验,单项的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综合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并将突破课堂限制,通过实习软件模拟参与控制管理活动、浓缩管理业务、模仿人事管理实践、系统演练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工作,使学生进行课外资助技能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整合、清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全部实训环节的实习目的、内容、要求、方案等,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甄选、绩效、薪酬、培训、职业生涯等内容,面向社会需求,重新设计、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基础仿真实验模块,沙盘模拟模块,招聘模块,员工素质模块等内容。

利用实践教学评价新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中相关知识以及日常人力资源管理现象为载体,在教学中,运用实验、调查、测量、观察和谈话等方法,对创新教学活动过程进行了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教学实验。整个实验,根据所教班级实际情况,针对创新教学策略、创新技法、学生考核方式等因素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进行了验证,考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状况,利用教学案例检验实验结果;开设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智能和创新方法,营造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社会各界应给于大力支持。

四、结语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教学改革在近几年来受到了各个高校的普遍重视,取得了一定得成果。课程设计与社会实习型相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相对较差,企业因为工资信息,企业人员规划数量等信息的保密,一般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接受了也是走马观花,只让学生接触非专业环节,因此,难以达到实习效果。建立实习基地,校企共同培养型教学实践体系,实习基地所提供的只能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最基本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创新型、应用型、研究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难以实现。因此,可以构建分层次、多模块、立体化得动态实验教学体系,综合设计实验层次,以通用能力训练为主题,高效的集成了经管类教学资源,为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实验提供共性的软硬件平台资源,以及共性的基础性实验课程,促进交流和合作,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合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现有教学实践体系,解决相关课程内容重复、交叉、课程目标设置不明确的问题与现象,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设和实习收效过低,实践能力不足的现实问题;提高现有实验平台的理由效率和教学资源配置效率、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人力资源专业论文范文: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高职专科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 要]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职业要求 高职专科 教学改革

在人类所拥有的一切资源中,人力资源是及时宝贵的,自然成了现代管理工作的核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许多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市场竞争的激烈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紧迫感。企业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能否管好人、用好人是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我们现代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般说来,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部职能可以简单概括为人力资源配置(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选拔、录用、调配、晋升、降职、轮换等),培训与开发(技能培训、潜能开发、职业生涯管理、组织学习等),工资与福利(报酬、激励等),制度建设(组织设计、工作分析、员工关系、员工参与、人事行政等)四大类,并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完善。并且随着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专项咨询服务业的发展,这些职能将再次分化组合。求才、用才、育才、激才、留才是一项全局性工作,为了科学、有效地实施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对于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人员也提出了要求。

首先必须掌握三方面的知识:关于人的心理、行为等方面的知识;心理、行为测评及其分析技术;职务分析技术,即了解工作内容、责任者、工作岗位、工作时间、怎么操作、为什么做等方面的技术。这是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应从七个方面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组织文化、组织变革与发展。

另外,敏锐的职业意识和洞察力、良好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要求,对高校的人力资源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因此,高职专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培养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其教学改革的总原则是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建立“以学生为本”的发展教学观、发展观、评价观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规划自己的学习活动,学院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与引导;主张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学生评价上,立足发展,不仅看考分还要看能力,更要看人文素养和学生对某种技能的掌握程度。

二、构建立体的教学资源

一是要根据社会、市场需求设置专业课程,避免盲目照搬本科专业课程和实用价值不高的课程,力求使学生学到最有用的专业知识,达到高职专科本专业所要求的能力。还可根据市场的需求多开设几门选修课,如开设由企业提出相应的选修课,为学生走向市场做好准备。

二是改革课程内容的学科系统性,从实践出发,以经典理论为基础,引入新方法、新知识、职业标准,使课程内容紧贴时代前沿,既能解决学生为什么要学的疑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的学习自主化,实现个性化教学,做到教材、学材互为补充,软硬件相互配套,纸质、电子资料丰富,课堂内外相得益彰。

三、创新教学方法

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立足点。既要从能力的组成元素上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职业经验等,又要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上促进学生的发展。不论是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对话法、问题教学法、程序教学法,还是行为导向法、引导发展法等,关键在于实施有新意、有个性,将专业教学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重视教会学生学习,重视操作技术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主动和的学习,重视学科特点,重视知识的整合与方法的整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开展课堂讨论,培养思维表达能力;加强实习实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注重精讲多练,培养独立学习能力;树立创新观念,培养创业创新能力;采取多种形式,培养组织管理能力。

如基础学科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用阅读笔记法、信息交流法来加深和拓展学科知识。应用性学科的教学则提供学生充分参与的平台,进行角色扮演、合作体验,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改革考核方式、方法

不但要回答出“考什么”“如何考”,还要回答“为何考”,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评价模式。在考核内容的选择方面,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在考核方式方法的选择上,应当根据考核科目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如开卷、闭卷、笔试、口试、操作、报告与答辩等。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与作业态度相结合,不同的操作方法相结合,及时课堂考核与第二课堂考核相结合,校内老师评价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体现“以人为本”,、综合地评价学生,以评价促发展。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阐明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职业教育将面临更高、更快的大发展。职业学院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发展的教学观,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的专门人才。

因此,我院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教学改革应该围绕培养目标和职业要求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资源的构建,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突破传统的考核方法,培养出符合社会所需的合格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