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

会计审计专业论文:地区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

一、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分析

1.行业的从业人员基本情况在所调研的单位中,会计从业人员主要以年轻人的为主,其中也有个别单位的出纳和主办会计是年纪比较大的,而且是属于公司元老,所以这类公司的财务部门近三年基本没有招聘新人,而且近几年也没有招聘新人的计划,其他单位财务部门人员流动性还是比较大的,近三年财务部门的人员都有所变动,其中,出纳岗位变动的频率较大。

2.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根据调研的情况,目前企业有关会计类的岗位主要以下几个,每个岗位具体的能力要求如表3所示。

3.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分析(1)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江苏省从2014年开始一年组织两次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上半年和下半年各进行一次。考试科目为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三门课程,均采用计算机考试(三科连考),另外,珠算五级按照《全国珠算技术等级鉴定标准》进行。对于企业而言,在招聘会计人员时,一般都要求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这是会计专业毕业生的敲门砖,所以这个资格证书相对于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所设计的考试科目在我们现在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安排,但是,在课程的设置时间上应该作适当调整。就近几年的情况来看,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通过率还不是很高,每年江苏省的通过率基本在30%-40%,所以,将这个证书作为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毕业必备的技能证书似乎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江苏省的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从今年开始为一年考两次,这样我们学生考试通过的比例会有一定幅度提高。(2)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会计职称考试)目前,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分为初级资格考试和中级资格考试。报考参加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考试的人员,除了具备基本条件(会计从业资格证)外,还应具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高中毕业以上学历。考试科目为《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我们的学生在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后书就可以报考初级资格的考试,对于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凭借学校里的专业知识还是可以应对初级职称考试的。中级会计职称考试对于会计与审计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要工作满5年才能报考,所以,我们应该在校的时候,让学生把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的相关科目: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经济法,这三门课程学扎实,以备将来的中级职称考试。

二、调研结论

(一)培养目标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应培养德、智、体发展,具有较强实践能力、满足基层需要的中级应用型财务会计人员。定位于中小型企业各会计岗位直至会计主管;应能熟练进行会计信息处理,熟悉相关的会计法规、会计制度、中小企业税收筹划。

(二)职业面向与培养规格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单位还是以中小型企业的基本核算岗位为主。此次调研的企业基本都是中小型的企业,包括现在我们有部分在外面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也都是集中在中小型企业基本核算岗位,所以我们培养的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学生还是应该以基本技能为主。通过前期对行业的调研,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规应该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如表4所示。(较高规格总体上说“应达到会计师水平”)根据此次调研,在课程的设置上,我们更应该注重会计基本技能的培养,从曾经做的一份调查中也获得了相同的信息。从上表中我们同样可以发现会计从业人员认为目前专科学历教育主要满足的是会计基本核算岗位,这点得到绝大多数调查对象的认可,占到75%。这也就提醒我们,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教学应该重点针对会计基本技能展开教学。另外,统计中占40%和48.33%的会计从业人员也认为通过努力、经验的增长等,专科学历人员一样可以胜任总账岗位和一般财务总管,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发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进一步提升打好基础。仅占9.17%的人员认为专科学历人员可以胜任财务总监岗,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专科学历对财务总监岗位来说相对薄弱。因此,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

(三)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根据调研情况,以及现在江苏省及常州市举行的技能比赛情况,会计与审计专业技能证书要求如表6所示。

作者:常月琴单位:常州开放大学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论我国会计与审计人才需求和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发展

会计与审计学专业是经济管理学科的重要组成,其中融合了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审计等各方面的内容,该专业主要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中介组织中从事会计、审计实务工作的实用性人才。

高职院校作为实用性人才培养基地,当然要承担为会计与审计系统输送各种类型的、掌握会计与审计专门知识和能力的人员的重任。事实上,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为如何培养合格的会计与审计人才进行积极探索。根据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对会计与审计对象的选择,对合格会计与审计人才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估:一是会计与审计人才总体的合格性,即会计与审计人才在总体数量和总体结构上要满足不同会计与审计主体对相应会计与审计对象进行审查和评价以有效实现其审计目标的需要,培养的审计人才既要满足企事业单位、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大审计主体不同需要,也要满足各个重要行业的特定需要。二是会计与审计人才个体的合格性,即会计与审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必须满足财政财务信息真实性、财政财务活动合法性、经济管理活动有效性的复合性要求,无论是会计、审计人员,都必须掌握相应知识和能力。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上述要求,折射出现行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模式弱点。

针对行业的需要,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很早就认识到会计与审计教育事业的产品是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和会计与审计事业的发展。为此,我院会计与审计学专业不断研究审计人才需求的变化,并以此调整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手段,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

根据国家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预测,会计人才的高层次要求增多,审计机关审计人才,尤其是高级审计人才供求矛盾非常突出。随着审计业务比重的增加,审计机关产生了新的人才需求。因此,会计与审计学专业立足国家审计,开发特色课程,实施特色教学,树立专业品牌,近年来该专业先后开发了基础审计、财务审计、审计电算化等特色课程,与时俱进,重点突出会计与审计实训。随着经济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和企业制度的建设完善,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意识到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也将有明显增加。据了解,我国大约需要35万名会计与审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但目前只有执业人员5万多名,且其中一大半得不到国际机构的认可,人才缺口很大。在未来10年我国需求的15类人才排行榜中,会计与审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位居榜首。从历年的就业情况来看,该专业就业层次较高,并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及我院现况

资料显示,我省十所高职院校里只有有2所设置审计专业或审计专业方向,有6所设置了会计专业,这只是会计与审计学科的一个分支,而且是设置在管理学专业之下,从2所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设置来看,对会计与审计人才以培养社会审计人才为主,而这种专业设置,缺乏对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专门审计人才培养的功能,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审计人才总体合格性的要求。

可以推断,我国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总体结构体现出以下主要特征:一是我国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一些高职院校要么没有会计与审计类专业,要有就是注册会计师培训;缺乏所有会计与审计主体人才的培养功能;更加缺乏包括行政事业会计与审计、财政税务会计与审计、金融保险会计与审计、工程投资会计与审计等所有会计与审计门类人才的培养功能。二是我国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培养以管理学专业为背景,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培养中难免受管理学理论、思想、的制约,以管理学为背景的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机制,难以培养出既有会计操作技能,又能进行财政财务审计,又有绩效、效益审计知识和能力的复合性人才;作为学科来说,也难以形成促进审计与会计以外的其他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的平台。

三、根据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调整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与审计专业优势经过多年建设,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已经成为我院品牌专业,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划分为基础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和资产评估四个专业方向,体现了审计学专业结构比较完整和的特点,突出了审计本质性的内涵,而省内开设了同类专业的其他院校,大多将其定位在社会审计方面,与之相比较,审计学专业整体架构比较合理。财会知识只能作为审计专业的基础之一,而不是全部内容,甚至不是其主要内容,现代审计理论要求我们审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在文、史、哲和外语、计算机等基础课教学前提下,向经、管、法方面延伸。为此,会计与审计教学内容设计也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重实用”的原则,强调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素质的培养,不断拓宽其知识面,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培育其猎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调适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该专业培养具有优良政治素质,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中介组织从事审计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 工商管理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课程设置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基础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会计电算化、审计电算化、税收实务、经济法、资产评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也包括一些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暑期社会实践、会计模拟实习、审计模拟实习、毕业实习等。我院2009年该专业的就业去向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部队,其中,在各级机关就业的占总就业人数的10%左右,事业单位占15%,各类企业占55%,金融单位占20%。

四、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发展展望

1 充分认识管理学在会计与审计学科建设中的地位,管理学是现代审计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须关注管理学发展对会计与审计学的影响,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也就是说,要从现代经济管理的角度而不是从传统的财务核算、财务监督角度认识会计与审计的重要性,从会计与审计的对象、会计与审计的定位、审计与会计的关系、审计与管理学的关系、审计与经济学的关系以及审计与法学的关系等等认识现代会计与审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特别是要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等方面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同管理学科的联系和区别。对会计与审计的专业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在经济学、管理学学科建设的今天,可以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建设为核心,带动其他学科建设。首先,要加强对会计与审计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发展的规律。其次,要加强对会计学与经济学与审计学、管理学与审计学以及法学与审计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科学把握审计学科发展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趋势。这样,在不会把会计与审计单独认为成为“大会计学”。

3 按照现代社会需要优化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首先,要重新设置会计、审计专业作为管理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强化经济学和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基础科,满足专业培养对基础理论的需要。其次,重新确定专业主要课程,满足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要。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胜任会计与审计工作,必须对学生进行执业训练。在会计与审计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模块教学,这样就能以点带面,增加学生对流程、会计、审计程序等的具体认识。同时,在本科教学的后期,可以把学生安排到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机构财务部门实习,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立即投入实际工作,既保障了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的效果,又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是一举两得的。

会计与审计专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在,高职院校的会计与审计学科必须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培养满足不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会计与审计人才,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关于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论文摘要:针对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在对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时,必须再造该专业的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以保障培养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论文关键词: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及时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进行教学改革。会计与审计专业是自治区的特色专业,我校根据本专业的实践性特点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强化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将工学结合作为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建设的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经过三年的实践与探索,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基础

会计与审计专业设置明确,办学定位多年来,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教学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积极探索推进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自2005年以来,会计与审计专业通过专家论证等多种方式,与企业专家合作,不断修订专业培养标准,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一技之长的创业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比较成熟的“双线双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建设成效显著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2006年以来,我校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结合经济发展及社会对会计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了会计与审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师资团队结构合理我校会计与审计专业现有专职专业课教师11人,其中副教授5人,占45%;11个专职教师都具有职业资格证书,其中具备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3人,占27%;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6人(含在读1人),占55%;有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5人,占45%。除此之外,从行业企业聘请了5位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能手担任兼职教师。目前,会计与审计专业已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社会声誉高、充满活力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

实训实习条件可基本满足职业教学需要为配合课程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我校积极加强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与校外企业建立了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目前,会计与审计专业拥有3个校内实训室,9个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内模拟实训室设备先进,实习实训资料齐全;校外实训基地运行正常,基本上可满足学生观摩、顶岗实训实习的需要。

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我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尤其是不断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吸收合作单位参与教学质量的评价,初步形成了以学校为核心、行业积极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改革的措施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从2007年开始“2+1”专业改革的试点工作,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改为两年,一年为顶岗实习时间,但是试点一年后,我们还是恢复了三年制,因为在体制和机制上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原有课程取舍、教学课时增减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从2008年开始,我校按照“知能兼备,德业双馨”的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要求,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了“双线双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三年学制内,按照“双线双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及时至第四学期,主要进行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学习,开设的课程有《会计职业基础》、《会计法规与职业道德》、《实用企业会计》、《成本会计实务》、《纳税实务》、《经济法实务》、《财务管理实务》等,这些课程在具体实施中,按照“15?3”的比例分配课堂教学与集中实训的周数,前12周主要进行课堂教学,后3周在校内实训基地集中进行实践实训;第四、第五学期主要实行滚动式生产性实训,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的记账公司,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各班进行3~4个月的滚动式企业实际业务的记账训练,第六学期安排3个月的毕业顶岗实习。

大力开展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建设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我校围绕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方法、安全和管理进行综合安排,做好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落实校内仿真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训计划,加强管理,保障教学功能的较大化。与此同时,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也要形成系统,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扎实的理论功底,为行业培养完整的“社会人”,而不是片面的“职业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将会计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专业学习全过程,合理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是培养“就业能上岗、上岗能顶岗”的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的关键措施。为体现基于会计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设计融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之中的职业情境,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和更新教学实训项目,我校充分利用学院校内会计综合实训基地,并综合运用其他校内实训室如商务模拟公司实训室及校外实习基地,实行课程实训、专业实习、单证模拟实训、税收实训、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手工、电算化)、生产性实训、毕业前半年全真职业环境顶岗实习有机结合的,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的渐进式全程实践模式,以培养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

校企深度合作,互惠双赢我校于2004年与乌鲁木齐和正财务咨询有限公司签约,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多年来,双方密切合作,企业接收我校毕业生顶岗实习、提供就业岗位上百人次。2009年4月,学校与乌鲁木齐和正财务咨询有限公司达成了初步意向,签订了合作协议书,成立了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和正记账中心,将乌鲁木齐和正财务咨询公司的部分记账业务打包引进学校,由学校提供场地、设备和员工(学生),由企业提供业务和技术支持,校企双方共同管理,由专业教师负责对学生的业务操作和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场所,提供真实业务操作的平台,同时提高了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水平;企业通过这种合作模式节约了场地租金,节约了聘请员工的成本,学校与企业实现了互惠共赢。

校政合作,服务社会为加强会计专业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会计专业人员的学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完善会计专业技术人才选拔机制,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与乌鲁木齐天山区财政局协商,充分利用我校会计与审计专业雄厚的师资力量,于2008年1月成立了乌鲁木齐天山区财政局会计事务服务中心。中心承担了天山区的会计从业资格报名、会计职称考试报名、会计从业资格办证及普查工作等,并开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会计实用技术培训、会计职业资格考前培训等项目,成为我校会计与审计专业校政联手、服务社会的一大特色。一年多来,这些专业项目的开展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好评,专业服务范围不断扩大,辐射面不断拓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的声誉和知名度,已经体现出了强大的社会服务功能与辐射功能,发挥了强大的社会效益,提高了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为今后广泛开展专业社会服务提供了平台。

教学改革的启示

我校开展教学改革以来,一些工作未能达到预想的目标。其原因,一是教学改革没有找到合适的深度合作的企业;二是学校人员的重视程度及教师的投入参与度不高。许多教师工作中存在惯性与惰性,不能及时根据社会需求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方法,也成为教学改革成功的障碍。要使教学改革取得成功,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核心要有效解决高职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要寻找到与学校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具有共识的、有较强的培训和管理能力的合作企业,只有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才能保障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关键人才培养方案是推行高职教学改革的行动纲要和教学指南,因此,高职教学改革能够实现的关键就是要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一方面,要与合作企业共同商讨人才培养方案,直接获得用人单位的信息和认同,使方案具有可行性和实践性;另一方面,要科学合理地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基于工作过程、业务流程或工作岗位的课程体系,处理好培养学生素质与技能的关系,处理好培养学生专项操作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关系,更要处理好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的针对性与职业岗位的迁移能力的关系。

建设“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是保障高职院校的教师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的落实、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进等都要依靠教师。因此,建设一支“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是高职教学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高职教育要求教师既要当好课程的主讲人,又要熟悉本行业的业务工作;既要做理论教学的教师,又要充当实验实训教学的指导者;既要当教学工作的实践者,又要成为教研领域的改革者;既要当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又要成为本行业技术改造和科学研究的探索者。因此,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是不断提高专任教师中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和有企业经历教师的比例,同时,使专业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能够满足教学实施的需求。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创新教学模式

一、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目标

当前,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和劳动技能发展,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及时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由此可知,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主要是培养一般层次实用性会计和审计人才。结合高职教育教学内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主要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具体来说就是为了满足企业个性化的用人需求,培养实用型的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在择业时更倾向于大城市和大企业,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人才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型企业的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人才已经饱和,高级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比较缺乏;而中小型企业专业性会计与审计人才却十分缺乏。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中小企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来应对巨大的市场压力,提高整体竞争实力。因此,从当前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人才需求结构来看,中小企业对会计与审计专业的需求更符合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市场定位。

二、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原则

根据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目标,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创新教育为理念,以终身教育为目标。

1.以学生为中心。传统的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沿用的也是传统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育的师生关系,教师以自我为出发点,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要求转变教师角色,尊重学生价值观和特质的自我形成。建立一种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根据会计与审计专业特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渠道,开展与实务相联系的会计与审计案例教学,让学生主动运用专业知识,创造性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是一个具有潜力的产业,以就业为导向是未来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教育改革方向,也是构建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道路。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来说,培养的人才直接面对企业的人才需求,具有职业定向性。因此,应该根据企业对会计与审计人才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用人单位的特殊用途。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育要改革现有学制,适当调整课时安排,为实现产学合作、订单培养打下基础,从而走向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新模式。

3.以创新教育为理念。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发展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会计与审计人员要面临各种新的经济环境,这就需要会计与审计人员要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育要以创新教育为理念,主动构建具有自我特色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性”,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有创新能力的高职会计人才。

4.以终身教育为目标。知识型的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人才应该具备较高的职业判断力、自我更新能力以及较强的沟通能力。高职教育应该树立终身教育观念,传授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渐养成自我学习与不断更新知识的习惯和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学会了自我学习,培养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才能在多变的社会环境下自我成长,不断完善,以应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

三、“二元强化”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创新模式

根据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应该构建“二元强化”的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双元强化。具体来说就是要明确双元目标,构建互动式课堂,注重对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

1.双元目标,分流教学。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人文素质课等。不同专业具有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应该采用“双元目标、分流教学”的方式。具体来说,专业核心课包括基础会计、成本会计等,应该采用“二元强化”的教学方式,实行大课时,以能力主导为主,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训;专业基础课可以采用“精讲实践”的教学方式,教师精讲,并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参与到实践;人文素质课可以采用“强化训练”的教学方式,尽量减少教师讲授的比例,采用强化训练进行教学。对于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一些选修课程则可以采用“自学辅导”的教学方式,教师发放教学大纲,划分重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针对不同的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通过统一考试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检测。

2.构建互动式课堂。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应该构建互动式课堂。构建互动式课堂主要是以启发式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各种教学方式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追求师生互动良性课堂生态平衡,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互动式课堂以一种互动交流的形式把课堂气氛调到最为活跃,目的就是打开学生的思维,开放思想,创新思想。同时,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在课堂教学模式中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重视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在学校、教师、社会所搭建的各种各样的实践平台上,不断的用思想与创意去培养会计与审计专业所需要的一切专业素养;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创建互动式课堂,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和平台,并对学生的实践活动给予评价和指导,在反复的动手实践中锻炼学生对手工、电算化、审计处理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一切都围绕“专业能力”来展开,也同样围绕“思考、创意、团结”来展开。

3.培养实务操作技能。“创意、执行力、效率是一切工作得以成功的基础。”创意、执行力、效率也是企业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而创意、执行力、效率则取决于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实务操作技能的培养。培养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实务操作技能可以通过建立实验教学体系、校企合作、培养订单式技能型人才等方式来进行。实验教学是在会计与审计模拟实验室选取企业实践业务资料,按照实务工作的基本流程,让学生进行实践的教学方式,包括手工、电算化、综合等。在把握手工工作的基础上熟练应用会计和审计软件,利用电算化技术处理企业日常会计业务,并通过综合试验训练,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同时,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打破以学校为中心的封闭技能训练模式,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充分感受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了解会计与审计岗位的需求,从而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做出改进,实现技能与岗位的零对接。另外,在社会用人单位提出用人需求下,高职教育会计和审计专业教学可以尝试“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订单式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的具体培养目标,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出发点,加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强化岗位操作技能,加强岗前工作技能培训,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四、结语

目前,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主讲,存在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目标单一、过分重视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过程程序化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创新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创新教育为理念,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实现双元目标,分流教学,通过构建互动式课堂,培养实务操作技能来提高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实践能力,满足企业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

作者:何秀娥 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策略

【摘要】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的会计与审计专业每年的毕业生数量庞大,但在就业市场上却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比如:在与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等职业核心能力上都存在缺陷。职业核心能力是伴随就业者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只有不断提高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才能使毕业生适应工作岗位和就业环境的变化,成为真正的高技能型会计与审计人才。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核心能力 职业 策略

一、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

1、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内容

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从事各种职业活动必需的,能适应各种工作岗位不断变化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基本能力,是就业者实现职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具备的要素。就业者只有具备职业核心能力,才能从事与其专业不同的其他工作岗位,并且依靠综合素质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已成为用人单位招聘各种专业毕业生、考核单位员工、决定单位员工晋级的基本因素。职业核心能力通常要求在与人沟通、合作、解决发生问题、自学、创新等能力。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强调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纲要》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创新等能力,要求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动手动脑、生存生活、做人做事等。就高职院校的会计与审计专业来说,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增强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求职竞争、职业发展的未来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包含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使毕业生将来能够适应岗位和环境的变化,成为真正的创新型的会计与审计人才。

2、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

及时,加强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高职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人力资源建设的质量的高低,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会计与审计人员时,必须培养学生的适应、自我学习和创新等方面的职业核心能力。第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有利于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高职院校在会计与审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更要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职业的毕业生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是否有较强的就业适应、团队合作、角色转换、与人沟通等职业核心能力。第三,加强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学生发展的需要。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学生往往只注重专业能力,而忽视了自我学习、解决问题、创新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所以学生将来很难适应因经济结构调整造成的人力资源结构的变化。

二、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

1、还不能地认知职业核心能力的本质

随着高职教育理念的转变,培养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已成为高职院校为社会造就会计与审计人才质量的必由之举。但是,目前不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在校学生,对学生必须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却缺乏明确的认识,没有认识到职业核心能力在培养会计与审计人才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更没有明确的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方案、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系统认知。

2、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途径单一

高职院校一般通过系统培训和自学探索两种方式,培养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而目前大部分学生主要以系统培训为主、自我学习为辅。在系统培训中,很多教师没有实践经验。学生希望学校能够增加实训课时,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能自我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所需要的软硬件设施的条件却很差,不能满足实训基本要求。

3、职院校师资水平不高

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以高水平的师资作为后盾。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教师的实践经验严重欠缺,“双师型”教师极少。会计与审计专业的高职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本身拥有丰富的会计实践操作经验。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大学毕业后就直接走上讲台,授课过程中的学理气息很浓。

4、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和重点

由于人力资源流动的日益频繁,劳动者经常不再终身从事一份职业,而是有更多的机会去选择新的职业。职业的转变要求就业者具有较强的角色转移能力。然而,当前会计与审计的高等职业教育往往只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的培养,忽略了职业核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又过于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5、没有评价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专业机制

高职院校没有将职业核心能力作为会计与审计学生的独立的考核模块。由于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大部分在校时间都耗费在专业学习和会计资格考试上,所以学生排斥职业核心能力的考核。因此,不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会计的教学方式上,都表现出“重理论、轻应用”的倾向,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三、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1、认识并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学生要认识并且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学生首先通过客观认识自己,然后设置科学合理的人生职业生涯规划。要充分了解会计工作岗位的特性以及职业发展对就业者的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性要求,真正认知职业核心能力对将来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努力提高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对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强烈意识。另一方面,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学生要主动参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仅要积极参与到学校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更要参与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如勤工助学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社团活动、社会考察学习等,多方位、多途径地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2、正确定位,优化专业与课程设置

会计与审计专业的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及时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为根本任务。高职会计专业的教育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会计与审计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高职会计与审计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依托工学结合,不断探索新的科学的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具体做法:首先,高职院校在设置会计与审计专业时,要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深入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开展调研,针对会计职业岗位灵活调整课程设置;其次,高职院校在设置会计与审计专业时,要充分考虑到服务于区域经济和地方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在设置会计与审计专业时,应形成自身特色。学生在会计的顶岗实习过程中,学校应建立配套管理制度和监督评价机制,避免出现学生放任自由和当廉价劳动力使用的现象,要切实保障将顶岗实习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有效结合。

3、将职业核心能力内容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中

及时,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和会计专业教育进行有效结合。在培养学生会计专业技能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工作过程或岗位工作为依据,设计课程,同时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各个要素设置成可量化的指标,便于操作和考核。第二,除了传统教学方法以外,教师还可以灵活使用扩展小组法、旋转木马法、项目教学法等更有利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更加丰富有趣。第三,把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会计实践教学中。在实践中,要让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等职业核心能力。因此,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参与的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平台。

4、促进会计与审计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目前高职院校加强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薄弱环节。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根据培养会计与审计人才的要求设置,不断更新校内实验实训中心的设备以及财务会计及管理软件,确保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能进行有效的培养;另一方面,学校应积极寻求与企事业单位工学结合的机会,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

5、大力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培养会计与审计人才的最重要的人力资源。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能力很弱,“双师型”教师十分缺乏。面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新目标,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不适应现象日趋严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改革高职教师管理体制,建立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多途径补充合格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师队伍,加强人才的引进力度,还可以定期聘请企业、事业里有关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专家来学校讲座,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

6、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多元教学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在培养会计与审计人才过程中,应该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评价机制。这种评价体制最重视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其主要目的: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会计专业操作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评价考核,应该与会计与审计的专业知识教学评价相结合,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依照以能力为本位的多元教学评价体系,要求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估。首先,由教师在日常会计与审计教学活动中或者在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工作场所中进行评估;其次,由企业对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估;再次,在评估中,还要包括职业道德修养、企业文化等无形因素的评估。通过反馈的结果,来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客观的评价,通过反复的评价和评估,来促使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提高。高职院校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评价体系标准,有利于实现会计专业的学生初次就业、以后的再就业和遇到的岗位转换。在评价中一定要遵照公平性和灵活性的原则,给予学生客观公平的评价。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会计学本科专业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设计与组织

摘要:本文拟对会计学本科专业开设的审计模拟实验课程在实验内容及环节的设计、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摸索、总结出更符合当前高校教育目标、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设计与组织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审计学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关键词:审计模拟实验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教学设计 教学组织

随着国家对学科专业设置的改革,虽然各大财经类高校已普遍重视会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的研究开发与实施,但未能重视对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设计与组织的探讨,更不用说投入足够的资金、人力进行开发研究与实施了。因此,探讨关于会计学专业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如何设计得巧妙合理,如何组织得高质高效就显得十分重要,其意义在于:及时,对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审计模拟实验课程在明确教学目标、梳理和规范教学体系、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方面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第二,对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审计学课程是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先导课程,后者的教学需要在前者理论知识良好掌握的前提之下,对理论知识进行模拟实践与运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将审计学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对会计学专业知识体系进行构建,完成本科学习任务。本文主要从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及环节的设计与教学的组织管理这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课程性质

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是会计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一门集中实践教学课程,学生能够根据每个实验项目的资料,运用审计的原则和方法,亲自进行审计程序和步骤,进而培养学生洞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技能;提高学生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理解所学理论打下坚实的感性认识基础。该课程主要是对审计实务工作中从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到审计计划、实施、报告的整个过程开展模拟操作,使学生在实验环境中模拟操作审计业务,从而间接接触实际、认识实践,进而提高审计实务工作能力。

二、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难点

(一)教学内容及环节设计。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是教学成败的首要难点。从审计教学的实践来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规划在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审计专业教师应按照规定程序收集、整理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所需资料,力求设计与安排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教学模块,使之符合经济业务的真实性、逻辑性、性。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知识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技术性强等特点对教学资料的准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到目前为止,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材仍然较少,教学内容相对简单,难以适应审计实务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组织与管理。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环节的设计与组织方面往往缺乏创新性。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往往将自己的观点、做法直接灌输给学生,将实习过程简单化,整个模拟实验的过程相当于一次理论课的教学,学生盲目被动地编制最终需要的审计工作底稿等材料,在实验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创新性。

因此,教师需要:及时,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筛选,安排代表典型经济业务的、紧密结合实际工作的实验内容。第二,对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的设计与组织,使之符合学生掌握知识、探索知识、提升能力的学习规律,以期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三、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及环节的设计

(一)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求。及时,按教学大纲和课程要求组织教学,内容充实,能反映学科前沿知识,及时更新课程内容,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第二,综合性实验比例达,注重利用科研成果更新实验教学内容,能进行开放式教学。第三,课程组织与安排能理论联系实际,课内课外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寒暑期的相关实习(比如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社会调查以及其他实践活动,不仅为学生尽早熟悉社会实际会计、审计实务工作打下基础,更为毕业之前要完成的本科毕业论文做好选题方向及论据搜集等铺垫。审计模拟实验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审计计划工作、审计技术与方法、风险评估与应对、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生产与薪酬循环审计、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货币资金审计、终结审计与审计报告。

(二)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求。教师在筛选了难度深浅适宜的实验内容之后,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逻辑体系清晰、符合教学规律的实验环节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提出以下四种思路:及时,按审计流程设计。可分为: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等3个环节。第二,按经济业务循环设计。可分为:筹资与投资、购货与付款、生产与仓储、销售与收款、货币资金等5个环节。第三,按开展实验的项目内容设计。可分为: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审计计划工作、审计技术与方法的运用、风险评估与应对、销售与收款循环的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购货与付款循环的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生产与薪酬循环的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筹资与投资循环的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货币资金的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终结审计工作与审计报告的撰写。第四,按开展实验的形式设计。可分为:按案例分析(实训)、独立实验、综合实验等不同形式。

四、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组织与管理

(一)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工作。及时,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资料的查阅和梳理,分析得出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环节设置以及组织安排。第二,通过分析总结同行以往承担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学经验,对授课教师们的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吸取的实验教学经验。

(二)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组织与管理。

1.分组开展实验。将学生按3―5人组为一组,将全部学生划分成若干实验小组开展实验。每一实验小组可以推选出一名“固定”的组长,也可以由组内成员按实验项目的不同“轮流”当选组长,以负责实验组任务的合理分工及实验内容的按时完成。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实验项目相关理论,布置了实验任务之后,各小组开始进行小组讨论部分及实验项目组织实施部分。实验组组长此时承担了本组开展实验的组织任务,将需要完成的任务与组内成员一起做好实验资料相关信息的搜集工作、任务的划分、进度的把控,最终实现组内实验任务的及时完成和成果递交。

2.个人开展实验。由每一位同学独立完成所有的实验项目内容,并以个人为单位递交实验成果。这种方式使得每一位学生没有可以“搭便车”的机会,在教师讲授实验相关理论并布置了当次实验任务后,由个人主动搜集实验资料相关信息,充分回顾所学审计理论,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厘清思路,最终完成实验任务,递交每次实验成果。

(三)课后对学生的意见搜集与教学经验总结。

1.课后对学生的意见搜集。在课程的开设过程中,通过积极观察实验效果,搜集学生对本实验课程的意见,在师生教学互动的同时,不断总结和吸取经验,以提升实验教学效果。例如,可在本课程的全部实验结束且学生已递交所有的实验成果之后,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实验报告”,该报告至少包括以下要素:实验时间、实验目的与意义、实验内容、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对本实验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实验收获及心得。再如,可以请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填写一份表格(见表1)来搜集学生对本实验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2.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经验的总结。及时,需要从实验内容及环节的设计方面、教学组织与管理方面以及其他方面来积极总结分析。第二,由于审计模拟实验会分若干项目进行开展,会因教学内容的安排及环节设计不同而分为若干阶段,因此,教学经验的总结应该在每一阶段实验完成之后及时总结,以便下一阶段实验项目开展时收效更好。第三,在每一轮次的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全部实验项目完成之后,将本轮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经验体会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并积极与同行“交流切磋”,开展教学研讨,撰写教学论文。

五、结束语

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是一门具有一定专业技术难度、且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综合性课程,讲授难度大,对于会计学本科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实验环节的教学设计与组织,精心规划教学内容,合理而巧妙地设计各个教学环节,组织学生按实验教师预设的思路完成实验内容的同时,探究如何做到更好地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模拟实践锻炼中主动探索之前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自觉对先前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与同学合作完成任务的协作能力,进而有益于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希望通过不断的探索研究,能够使审计模拟实验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教学环节设计与组织更为合理,实验效果更利于学生掌握审计学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摘要: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发展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为研究课题,分析了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总结了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原则,提出了“二元强化”的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创新模式,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学模式;创新

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和劳动技能发展,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及时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目前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主讲,存在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目标单一、过分重视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过程程序化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进行研究。本文创新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目标

当前,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和劳动技能发展,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及时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由此可知,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主要是培养一般层次实用性会计和审计人才。结合高职教育教学内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主要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具体来说就是为了满足企业个性化的用人需求,培养实用型的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在择业时更倾向于大城市和大企业,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人才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型企业的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人才已经饱和,高级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比较缺乏;而中小型企业专业性会计与审计人才却十分缺乏。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中小企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来应对巨大的市场压力,提高整体竞争实力。因此,从当前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人才需求结构来看,中小企业对会计与审计专业的需求更符合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市场定位。

二、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原则

根据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目标,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创新教育为理念,以终身教育为目标。

1.以学生为中心。传统的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沿用的也是传统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育的师生关系,教师以自我为出发点,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要求转变教师角色,尊重学生价值观和特质的自我形成。建立一种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根据会计与审计专业特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渠道,开展与实务相联系的会计与审计案例教学,让学生主动运用专业知识,创造性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是一个具有潜力的产业,以就业为导向是未来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教育改革方向,也是构建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道路。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来说,培养的人才直接面对企业的人才需求,具有职业定向性。因此,应该根据企业对会计与审计人才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用人单位的特殊用途。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育要改革现有学制,适当调整课时安排,为实现产学合作、订单培养打下基础,从而走向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新模式。

3.以创新教育为理念。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发展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会计与审计人员要面临各种新的经济环境,这就需要会计与审计人员要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育要以创新教育为理念,主动构建具有自我特色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性”,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有创新能力的高职会计人才。

4.以终身教育为目标。知识型的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人才应该具备较高的职业判断力、自我更新能力以及较强的沟通能力。高职教育应该树立终身教育观念,传授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渐养成自我学习与不断更新知识的习惯和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学会了自我学习,培养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才能在多变的社会环境下自我成长,不断完善,以应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

三、“二元强化”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创新模式

根据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应该构建“二元强化”的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双元强化。具体来说就是要明确双元目标,构建互动式课堂,注重对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

1.双元目标,分流教学。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人文素质课等。不同专业具有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应该采用“双元目标、分流教学”的方式。具体来说,专业核心课包括基础会计、成本会计等,应该采用“二元强化”的教学方式,实行大课时,以能力主导为主,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训;专业基础课可以采用“精讲实践”的教学方式,教师精讲,并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参与到实践;人文素质课可以采用“强化训练”的教学方式,尽量减少教师讲授的比例,采用强化训练进行教学。对于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一些选修课程则可以采用“自学辅导”的教学方式,教师发放教学大纲,划分重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针对不同的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通过统一考试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检测。

2.构建互动式课堂。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应该构建互动式课堂。构建互动式课堂主要是以启发式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各种教学方式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追求师生互动良性课堂生态平衡,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互动式课堂以一种互动交流的形式把课堂气氛调到最为活跃,目的就是打开学生的思维,开放思想,创新思想。同时,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在课堂教学模式中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重视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在学校、教师、社会所搭建的各种各样的实践平台上,不断的用思想与创意去培养会计与审计专业所需要的一切专业素养;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创建互动式课堂,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和平台,并对学生的实践活动给予评价和指导,在反复的动手实践中锻炼学生对手工、电算化、审计处理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一切都围绕“专业能力”来展开,也同样围绕“思考、创意、团结”来展开。

3.培养实务操作技能。“创意、执行力、效率是一切工作得以成功的基础。”创意、执行力、效率也是企业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而创意、执行力、效率则取决于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实务操作技能的培养。培养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实务操作技能可以通过建立实验教学体系、校企合作、培养订单式技能型人才等方式来进行。

实验教学是在会计与审计模拟实验室选取企业实践业务资料,按照实务工作的基本流程,让学生进行实践的教学方式,包括手工、电算化、综合等。在把握手工工作的基础上熟练应用会计和审计软件,利用电算化技术处理企业日常会计业务,并通过综合试验训练,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同时,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打破以学校为中心的封闭技能训练模式,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充分感受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了解会计与审计岗位的需求,从而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做出改进,实现技能与岗位的零对接。另外,在社会用人单位提出用人需求下,高职教育会计和审计专业教学可以尝试“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订单式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的具体培养目标,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出发点,加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强化岗位操作技能,加强岗前工作技能培训,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四、结语

目前,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主讲,存在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目标单一、过分重视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过程程序化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创新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创新教育为理念,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实现双元目标,分流教学,通过构建互动式课堂,培养实务操作技能来提高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实践能力,满足企业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高职高专会计与审计专业实训建设研究

摘要:为跟上会计、审计领域改革的步伐,加快和优化高职高专会审专业实训建设已势在必行。文章针对当前高职高专会计与审计专业实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完善实训建设体系、优化实训教学资源、科学设置实训课程、提升教师队伍实践能力等建设措施。

关键词:高职高专;会计与审计;实训建设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及时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环节就成为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从高职高专会计与审计专业(以下简称会审专业)实训建设的角度来看,实训教学目标和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目前就业市场激烈的人才竞争,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切实转变办学理念,完善专业实训体系的构建,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

一、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实训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实训教学目标缺乏指导性

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会审专业的实训教学目标主要是结合市场对会计、审计岗位的需求,加大实训教学力度,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会计、审计技术应用型人才。但在实际中,由于审计实训教学素材少、难度大,效果差等原因,明显存在突出会计,弱化审计实训教学安排,实训计划不合理等现象,致使会审专业与会计专业的实训教学在实质上没有太大区别。会审专业的实训教学目标没有细化,没有特色,使实训教学目标的指导性作用被弱化。

(二)实训建设体系构建不均衡

会审专业实训建设包含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大部分,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这两部分建设不均衡现象。硬件建设中高职高专更为关注可直接购买或引进的实训工具建设和挂图及模型建设,而忽视教材建设,特别是参考较少需要自主编制的实践教材,如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实训教材。软件建设中高职高专更为关注易于实施的教师实践能力建设,而忽视了实训教学方法建设,特别是对案例教学、教学软件运用教学没有深入研究,对“合作制”“仿真制”实训模式盲目引入。没有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实训课程设置不合理

大多数高职高专会审专业实训课程设置是借鉴会计专业、审计专业实训课程设计的,只是简单对等安排,缺乏专业特色分析。其次,会计、审计各专业主干实训课程之间联系密切,存在一定的先后顺序,但绝大多数高职高专只关注课程知识结构上的先后关系,忽略了课程知识体系上的互补性,没有充分整合课内实训和单列实训课程,将会计和审计的实训融合寄托在综合实训上,浪费了有限的实训资源和时间,降低了课内实践和单列实践课程的效果。

(四)实训教学素材单一

目前会审专业实训教学素材存在会计实训素材一边倒。审计实训素材匮乏、单一的现象。大多数高职高专审计实训多以审计过程的单项实训项目设计为主,缺乏系统性。从仿真实训上看,审计实训软件匮乏,主要针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如《审计实训教材软件》、《审易465审计模拟教学软件》,没有涉及内部审计的实训软件,无法满足内部控制时代的岗位需求。且审计教学软件提供的案例跨越时间短,经济业务变化少,训练类型单一,多为差错舞弊的账项审计类型,无法提供对被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等重要审计环节训练,与实际审计存在很多差异。

(五)实训教学资源分配不科学

会审专业会计、审计实训虽然在实训课时安排上相当,但从实训资源应用及效果上看,审计实训差很多。从教学师资分配上看,没有合理分配和运用实践型教师资源。课内实训大多由理论课教师教授,主要是针对理论要点的理解和训练,缺乏实训指导性。而“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要求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也要教授理论课程。造成单设实训课在实训课程比例逐渐增大的教改趋势下,没有足够的实践教师担任,实训课程效果参差不齐。

(六)教师队伍实训能力不足

目前各高职高专都很关注“双师队伍”建设,加大教师到企业锻炼的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实践锻炼时间短或不连续,财务、审计部门涉密等问题,老师很难真正深入系统的参与企业的账务核算、财务管理,甚至对会计流程基本的十大岗位都没有全部体验。审计实践也顶多完整参与一两项审计业务,对审计职业判断培养、审计方法的运用、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审计沟通技巧等的理解不够透彻。其三,大多数专职教师对会计、审计领域改革热点和政策走向不了解,不熟悉,知识陈旧,不能适应实践岗位发展需要,直接影响培养学生的效果。

二、高职高专会审专业实训建设措施

(一)合理定位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会审专业是“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教育,专业具有开阔的就业范围。即可从事会计工作、又可从事审计工作。基于设立初衷,专业培养定位应以就业为导向,定位于培养地区中小企业的骨干会计人员、基层会计管理人员、内部审计人员和理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方向,应针对会计、审计两种岗位要求,重点提升学生会计、审计岗位的职业判断、专业基本实践技术、管理理念、软件应用能力、内部控制、资产评估等方面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建立完整的专业实训建设体系

注重专业实训建设体系的均衡发展。以专业为分界,课程为核心,实训为基础进行系统构建。硬件建设中除继续加强实训工具建设和挂图及模型建设外,应加大实训教材建设。在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两者并重,后者优先的指导下,加强实训素材组织实例化和模拟课程的制作。根据专业标准化管理的需要,规定每门课程素材的基本标准,建立课程实训教材开发制度,纳入各高职高专的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实现既符合课程的内涵要求,又利于课程间的协调。软件建设方面,重视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关注实训教学方法研究,建立研究团队,推行案例教学和教学软件运用教学,科学引入“合作制”和“仿真制”实训模式。

(三)科学安排实训课程

课程安排是实训教学建设的基础,应依据专业知识体系特点,结合行业需求,科学组合。单列实训课程以专业必备实训课程为主。适当考虑会计和审计中运用广泛的实践技能。必备课程包括会计基础实训、中级财务会计实训、纳税实务实训、审计学原理实训、社会审计实训,增设课程是内部会计控制实训和会计报表实训,它们不仅是会计、审计岗位中广泛运用的技能需求,也是内控时代的必备技能需求。课内实训主要以补充单列实训的课程为主。如设立成本会计课内实训让学生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综合实训打下基础:设立会计电算化课内实训培养学生常见会计软件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为完善会计基本技能作补充:设立内部审计课内实训、资产评估课内实训培养学生内部审计和资产评估的基本操作技能,为审计实训技能作补充。综合性实训课程则包括理财之道软件实训、ERP沙盘模拟演练、会计实务模拟实训、审计软件综合实训。旨在培养学生的会计管理、审计分析等专业技能综合运用能力。

(四)优化实训教学资源

首先,应该充分挖掘课内实训和单列实训课程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实训顺序,节约实训资源和时间成本。大一下学期为基本技能学习期,开设会计基础、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出纳实训)等,主要针对会计基本技能的掌握,重点是学生对手工做帐各环节实际操作的掌握和理解。大二上学期是会计基本技能巩固期。开设中级财务会计(以下简称中财)一阶段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纳税实训等,主要锻炼会计岗位实操技能,重点是在中财实训中增加会计流程实训内容。大二下学期是会计与审计基本技能互补关键期,开始引入审计基本技能。大三上学期是会计与审计专业技能融合期,主要侧重会计综合实训、各类审计实训。会计实训结果可作为审计实训素材。大三下学期是专业综合技能巩固期,该阶段主要是专业实习,同时以导师制方式安排审计综合实训,作为毕业考核,进而实现学生多角度,多渠道的实践锻炼。

其次,分阶段、合理进行不同教师角色的分工和配合,注重教学过程的标准化。在教师队伍实践能力较弱阶段,实践课程尽量安排实践能力强的教师为主导教师。理论课老师为助教。既能保障实践课授课效果。又为理论课老师积累实践经验提供了一种途径。在教师队伍实践能力均衡阶段,则可将理论课和课内实训交由同一老师教授,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上单列实训或综合实训课。

(五)丰富实训教学内容

实训教学内容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专业素养培养方向的要求进行补充。学生综合实践技能包括基本素养、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创新技能。基本素养除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等外,应补充专业沟通能力:专业基本技能除会计和审计软件应用、会计基础规范要求的基本技能(如凭证编制、发票识别、账簿登记等)、会计和审计的基本职业判断等外,应补充基本职业道德素养培养、考取从业资格证。专业技能除了对会计、审计循环各岗位职责和岗位专业技能的把握,会计报表分析、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综合分析外、还应增加不同类别审计步骤中的专业应用文写作、专业分析方法与沟通能力的综合运用。

(六)优化实训教学方法

实训教学方法的使用应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关注学生知识体系、接受能力、学习兴趣,认真分析各实训教学方法的优劣,阶段化地推进和优化教学方法。首先,高职高专应充分挖掘案例教学、教学软件运用教学的优势,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上广泛推行。将高职高专及下属实体的财务、内部审计实例编入案例或实训教材。提升教材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其次。有效组合“合作制”和“仿真制”。由于会计和审计涉密性。“合作制”不适合进行大批量学生的实训,故应本着双赢的原则,实行订单式培养,为合作企业提供的毕业生,提供企业的后续教育或高层次的专业培训:合作单位为高职高专提供老师实习岗位,提供实践素材,提供高级专业人员的专题讲座等。“仿真制”能为学生提供和实际工作一致的实践锻炼,但受会计种类单一性、业务特殊性和制作成本高的局限。故应该扬长避短,根据培养目标面对的就业主体。选择对应会计种类的仿真模拟案例,并将其放在会计、审计综合实训中,而将仿真案例中的特殊业务作为相关专业教学的案例素材。

(七)强化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这是会审专业硬件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受经济条件和环境条件限制,可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而定,好选择校企合作方向,可跨区域引进。此外,还可以利用学校教师资源,建立理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前厂后校模式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以模拟实训室为主,除常见的会计、审计模拟实训室外,还应建立模拟银行、模拟纳税实训室,以完善岗位及环境模拟实践。

(八)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在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上,应建立专职教师专业实践制度,要求专职教师每学期完成一个月的专业实践工作,并纳入年度考核。实践培训的形式,应以资源共享,提高效率为原则。首先是高职高专会计、内审部门接受会审专业的教师做兼职会计、兼职内审员等,不仅提升了专职教师实践能力,为专职教师提供了关注和熟悉会计、审计领域改革热点、政策走向的平台;同时也为高职高专会计、内审部门提供了会计、内审人才后备军和政策研究、决策分析的智囊团。其次是外部实践培训形式,可建立教师实践培训基地。到校企合作单位顶岗实习,或专职教师自己联系。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师资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师资的素质是决定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师资的现状,学历结构偏低、实践能力不高、科研能力不强是专业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实现高职院校会审专业的培养目标,就要从提高师资学历水平、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兼职教师比例等方面不断提高会审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高职教育 会计与审计 实践技能

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及时线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要大力实施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的实际技能,满足社会对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将学校的专业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岗位知识联系起来。其中,教师的因素至关重要。

1、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师资队伍的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同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会计、审计工作又是对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工作,因此,会审专业教师具有熟练的实践技能尤其重要。但据统计,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会审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平均仅为35%左右,绝大多数会计、审计专业教师从未从事过会计、审计方面的工作,对企业会计工作、财务工作以及审计工作没有任何感性认识,实践经验基本为零,对会计实务、审计实务知之甚少。这说明在高职教育中,会审专业“双师型”教师匮乏,教师素质有待加强。会计、审计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通过这些教师的授课,无法获得会计、审计工作的实践技能,毕业后必然无法满足社会需求,高职教育的优势无法获得充分发挥。目前,高职院校会审专业师资队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现有专任教师学历结构偏低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教高厅[2002]5号)对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教育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等级标准及内涵”对实践教学教师队伍进行了量化。但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与教育部提出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正高职称的极少,许多学校的专业课的授课教师中初级职称教师多于中级职称教师。“双师型”教师数量更是严重不足,而教育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对“双师型”的要求指标为70%。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现状必然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发展,也必然影响到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功能。

1.2 专任教师实践机会有限,实践能力不强

由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会审专业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专业理论知识比较扎实,教学技能比较熟练,但是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没有接触过会计、审计方面的实务工作,动手能力较差,教育学生时侧重于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导致教学内容与实践工作严重脱节。另外,随着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一些新老师一到学校就承担了繁重的、超负荷的教学任务,无暇参加社会实践。

1.3“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数量偏少

由于高职院校与企事业单位以及普通高校的待遇差距较大,部分高职院校会审专业教师不愿意继续从事职教事业,特别是一些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教师的流失降低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目前高职院校面向社会的招聘仅仅停留在引进上,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较难。另外,高职院校现阶段缺乏激励“双师型”教师的措施。国内目前还没有一套适合高职特点的职称评定制度,在职称评定时,侧重于教师的学历学位和科研成果,“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技能价值不能得到应有的体现,极大地挫伤了“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

高职院校中,会审专业聘请的行业、企业专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的比例偏低,这使得在校的专任教师与行业、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接触较少,生产实践知识更新的速度受到了影响。由于兼职教师比例低,大部分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都是由专任教师承担的,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大大降低。

1.4 教师队伍整体科研水平不高

高职院校会审专业教师的整体科研水平不高,在品质次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较少,承担的品质次科研课题也较少。高职院校中缺乏浓厚的学术氛围,部分教师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外,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教师忙于繁重的教学任务,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工作。科研和教学是互相促进的,缺一不可。不重视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是很难的。

2、提高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师资素质的对策

2.1 提高高职院校会审专业师资的学历水平

学历提升是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一项长期的常规性工作。各高职院校应制定和完善教师进修培训制度,加大培养和培训力度,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不断提高教师和中青年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学位)的比例。

高职院校会审专业教师攻读会计专业硕士是提高教师能力素质的很好途径。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我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面向会计职业,培养较好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对会计实务有充分的了解,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管理等方面实现系统性转变。因此,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是精通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的高级专才,并且会计专业硕士更注重技术方法及其应用能力的训练,设置许多会计专业技术课程。从实践环节看,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专业实践环节也着重于职业技能方面。高职院校会审专业教师攻读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能提高教师能力素质。

2.2 建立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会审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的主流。首先,产学研一体化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关键。要逐步实现教师从知识型向技术、技能型的转变,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会计、审计实验和实训室的建设,积极申报各级财政部门和会计学会的科研课题,积极参与上市公司、各大中型企业的会计改革和审计活动。其次,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安排会审专业教师到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以及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财会部门兼职,通过挂职锻炼、顶岗实训、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强化教师的实践技能,提高双师素质。 第三,鼓励教师考取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全国信息化工程师等职业技术资格证,对参加培训或考证、资格证年检以及主持(参与)科研项目的教师给予经费资助和时间保障。多途径提升教师的理论与教学水平,如提高教师职称、学历,派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培训,开展国内外专家讲座、教学观摩与竞赛及其他交流活动等。,加强高职院校师资培训基地建设,使该类基地成为培训“双师型”教师的重要阵地。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关于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考

摘要:知识经济的核心价值观是能力本位,而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动手能力展开的一种教育模式。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会计与审计专业是自治区的特色专业,怎样进行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出具备职业能力的学生是其工作重心。

关键词: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框架;职业教学改革

一、会计人员职业能力内涵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对职业能力的定义如下:职业能力是指能够在一个真实工作环境中按特定标准承担工作角色所应具备的能力;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则认为:职业能力是指能够有效履行特定职业角色而必须具备的知识技巧、才能和行为总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对职业能力定义为:职业能力是以一种能干的、有效率的和恰当的态度履行高标准工作的能力,同时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还将构成核心职业能力的明显特征归纳为“能够为用户提供价值和结果会计师技能、技术和知识的独特组合”;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委员会的职业能力定义为:在职业范围内有工作能力或能够达到雇主所期望的标准能力,从工作结果看是指任何个人在特殊职业中扮演角色时被期望达到的程度;南非公共会计师和审计师委员会(PAAB)已经开发出一套认可模型,认可模型中结合课程框架对职业能力和核心能力分别定义如下:职业能力是指以本国和国际上的标准完成会计师和审计师所期望完成的任务和角色能力,核心能力是指能够对特定知识、技巧和职业态度的概念及原则加以综合的应用和分析,以便为后续的职业发展提供基础的能力。参考以上定义,根据中国会计师实务现状和发展目标及对会计行业从业人员的要求,可以将中国会计人员职业能力定义为:能够使职业会计人员达到职业职责所要求的水准,并能高质量地进行从业所需具备的职业品格、职业知识及职业技能的集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二、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

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由职业品格、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构成。其中会计职业品格是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灵魂,职业知识是框架的基础,职业技能表现出各级会计人员能力的差异,是知识的实际应用。

(一)职业品格

指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责任感,包括遵守法律法规,终身学习的责任,关注公众利益等。(1)正直诚信和职业谨慎。诚信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道德,会计人员要保持审慎态度和健康的职业怀疑精神,并恰当地消除怀疑,而保障健康的职业谨慎的前提就是严格遵循职业道德和职业标准要求;(2)终身学习的态度。终身学习是一种需要发掘的观念和社会认同的价值观,技术变革和知识淘汰的加速要求我们不断更新知识,会计人员应具备知识快速的发展和深化的能力;(3)责任感和风险意识。企业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要求会计人员应具备风险意识和应变能力;(4)良好的职业风范,客观公正的职业操守。客观公正是会计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道德规范,只有坚持客观公正才能使会计行为符合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合法、公正。

(二)职业知识

(1)基础知识。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知识快速更新,会计人员要拥有人文知识、艺术知识和外语等基础知识,以便于会计人员掌握与其他专业之间的复杂关系;(2)会计、审计和有关知识。会计审计知识在会计人员知识中占主要地位,会计人员应该对自己从事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有深层次的理解,有质和量的要求,了解和把握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等信息;(3)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经济贸易和方式发生很大变化,会计人员需要掌握网络技术和软件操作等新的技能和知识;(4)组织和商务知识。在新阶段会计人员要参与公司的管理决策和实践,对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经济学和风险管理等知识都要有所掌握,进而才能在复杂的市场和理财环境中有所改革和创新;(5)法律知识。会计人员工作时都要受到法律、法规和制度的约束,会计国际化加快发展,权与法的矛盾以不同形式展现,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学法守法,注重法律环境的变化,避免因法盲而做错事。

(三)职业能力

指会计人员在复杂苛刻的环境中履行工作职责所需要的能力。(1)应对改革和发展的能力。经济全球一体化加速发展,社会和经济环境的改革不断深化,要求会计人员拥有应对改革和发展的能力,如持续学习能力、自我发展管理能力和适应改变自己的能力;(2)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良好的沟通可以接受传达正确的信息,会计人员只有具备了该能力才能顺利完成自己的专业工作和创新工作;(3)战略管理能力。会计人员要能够对经济发展形式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分析,抓住财务机会规避风险,有助于管理决策。

三、培养符合会计与审计职业能力框架的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途径

(一)制定培养目标

1.专业能力――职业知识的培养

(1)会计事务处理能力。对企业发生的各项会计事务,能够遵循相关管理制度,按规范的业务流程,与相关部门协调一致地推动会计工作有序、顺畅地进行,并有效实现与相关部门、相关业务经办人员间业务数据的传递与交换。

(2)会计核算能力。熟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具备熟练的手工会计操作技能,能够熟练操作会计软件,对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能够熟练地进行手工或电算化的日常处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期末处理,编制会计报表。

(3)财务分析与管理能力。具有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掌握基本的筹资、投资方法和运营资本的管理方法,能对企业的会计报表进行分析并提出恰当的处理意见,熟悉财务计划及预算的编制、执行和控制。

(4)税务处理能力。具有依法合理纳税的意识,熟悉国家各项税收政策,能够正确计算企业各项应纳税额,能够独立合规地进行纳税申报。

(5)会计监督与审计能力。能够在会计核算的同时,有效地对企业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必要的会计监督,保障各项经济业务的合法、合规、真实合理,保障企业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正常有序地进行。具备基本的审计查错和纠弊技术。

(6)职业判断能力。能够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根据会计环境和企业经营特点,依照一定的职业规则,对不确定的会计事项或交易做出有利于企业的判断和选择。

(7)全盘账务处理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企业从期初、日常处理、期末处理、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直到会计报表分析等各项会计工作,能够对各项会计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进行指导、管理和协调,能领导整个企业的会计工作。

(8)点钞及计算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计算器进行各项计算,具备一定的电子表格处理能力,能够制作财务数据分析表格,完成财务信息的统计、分析能力。能熟练地进行点钞。

2.方法能力――职业品格的培养

(1)遵纪守法。“以法为德”已成为现代道德的最本质的价值标准,会计法律制度是会计职业道德的低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严格地遵守《会计法》和各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其它相关的财经法规和制度。

(2)诚实守信。自古以来,人们将“诚实”和“守信”视为道德的较高境界,也将其作为对道德的基本要求。中国现代会计学之父潘序论先生认为,“诚信”是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他终身倡导:“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诚信应当成为会计行业最起码、最基本的执业理念。会计人员把“诚信为本”原则看成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础,其正确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3)廉洁自律。会计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廉洁自律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是会计人员的行为准则。可以说,会计人员自律是会计职业道德的较高境界,因为这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无需强制。

(4)真实。会计人员的职责要求必须以完成符合实际又有利于社会的会计信息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会计作为真实反映社会经济生活规律的职业,其基本功能就是通过会计信息的披露引导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会计人员只有把符合社会需要的、真实的会计信息提供给社会,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真实性,即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真实记录和反映实际经济业务事项;性,即会计核算要。记录要,凭证要合法。

(5)客观公正。客观公正是会计人员追求的目标。会计人员要通过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正确理解、把握并严格执行会计准则、制度,不断消除非客观、非公正因素的影响,做到较大限度的客观公正。

(6)保守秘密。会计人员因职业特点经常接触到单位和客户的一些秘密,会计人员保守商业秘密、维护国家、单位的利益是其应尽的义务。泄密,不仅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是会计职业的大忌。

(7)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会计人员干好本职工作的基础和条件,是其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爱岗敬业要求会计人员热爱会计工作,树立良好的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技能,勇于革新,争做行家里手。避免出现“懒”、“惰”、“拖”的不良行为,牢固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思想,要有“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敬业精神和方便群众、勤奋工作的工作态度。

(8)坚持原则。会计人员的原则意识主要是指对各项会计方针、政策、财经法规的严格遵守、执行和坚持。会计人员在其会计业务工作中应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依法办理有关业务,无论是对上级领导,还是对亲朋好友,都必须一视同仁,不讲亲疏。

3.社会能力――职业能力

(1)沟通协调能力。掌握人际沟通的基本技巧,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有效地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各项利益关系。通过良好沟通能力的训练,促进学生能够在人际交往中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2)团队协作能力。通过会计综合实训,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和ERP沙盘实训等项目的实施,增强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制定符合会计与审计专业职业能力框架的课程体系

1.职业素质课

职业素质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经济数学、大学体育、大学英语、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形势与政策讲座。

2.职业基础课

会计职业基础、经济法规与职业道德、经济法、经济学原理、管理学、统计学。

3.职业技能课

实用企业会计(一)(二)、成本核算实务、企业纳税实务、会计电算化实务、会计制度设计、财务报表分析、审计实务、企业财务管理、预算会计实务、资产评估实务、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财经写作。

4.职业拓展课

高级财务会计、行业企业会计、薪酬管理、财政金融基础知识、企业战略管理、管理心理学、商务礼仪。

(三)建立符合会计与审计专业职业能力框架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条件

1.师资队伍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必须拥有一支具有先进的职教理念、扎实的理论功底、熟练的实践技能、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丰富的表达方式的教师队伍。为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了更好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良好的技能,根据职业教育理念的要求,结合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的性质特点等方面,对主要课程任课教师提出相关要求,以便更好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

2.教学资源

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以网络课程建设为手段,强化题库、电子教案等教学资源建设,不断完善各课程教学标准、教学计划,制订各课程的实训要求及标准,建设以实践操作为重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品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满足会计与审计专业核心岗位技能培养的要求。建立了生产性实训基地――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合正记账中心,实现了半年的企业真实业务记账和报税。同时建立了会计示教及岗位模拟实训室,起到以下功能,及时示教功能:在陈列柜、展示柜或墙上陈列;第二会计岗位模拟实训功能:建成仿真企业财务室布局、岗位、传递程序、内部控制的会计岗位模拟实训室;第三会计多功能综合模拟实训室(2个),电子模拟功能:开发或购进国内先进的实训软件,利用会计实训软件进行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等课程及企业注册业务、出纳业务、纳税申报等业务的实训,电子模拟实训具有“实训――查错――纠错――考核”功能,教师可在上机模拟软件中设置模拟实训的答案或模糊答案,以便学生在模拟过程中运用“查错”功能提示实训错误,并按照“实训要求标准”及时更正,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模拟实训软件还具有考核功能,可实现机上标准化考核;会计电算化实训功能:引进仿真国际先进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软件,仿真企业业务活动进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重点强调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功能,如工资、采购、费用等方面的控制和管理,通过实训,使学生具备应用财务软件进行企业资源管理的基本能力,并就会计电算化岗位分工进行制度设计和内部控制,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第四企业ERP沙盘实训中心:按照学生会计管理能力训练的要求,建设1个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实训内容为一体的ERP沙盘实训室。通过沙盘对抗模拟,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企业ERP软件模拟实训,对企业运作的全流程进行模拟实践,包括材料设备采购供应、生产管理、销售管理、市场营销、市场开拓、产品研发、人力资源管理、仓储物流管理、资金的筹集、使用与分配等各个方面,涵盖企业的物资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实训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综合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ERP沙盘实训和软件实训具有提供企业业务处理环境的仿真效果,可由实训者模拟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工作岗位、不同的业务流程及业务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相应的“职业角色”和角色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可调动学生围绕企业价值较大化的目标协同合作,作出决策,通过实训使学生熟悉企业的资金流、物资流和信息流,了解企业购销存业务处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制造管理等企业综合管理内容,增强学生管理意识,提高其管理能力。ERP实训中心凭借其精良的设备、完善的教学课件、精心构思的仿真实训设计,能够较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取得很好的实训效果。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实现了培养符合会计与审计专业职业能力框架的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的目标。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思考与实践探索

摘要:为培养既具专业知识技能又具创新及实践能力的财会人员,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审计教学改革创新不排除部分传统教学法的适当运用,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同时不排除基础知识教学的做实,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强调教师必要引导和指导下教与学的互动推进。本文探索并构建了“教师导学――学生自学――教师助学”的互动教学模式、理论点讲与案例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基于教学软件的审计模拟训练、基于课外泛读并择优试讲的能力训练、灵活多样的综合考核方式,进而加以实践效果的总结评价。

关键词:审计课程 教学改革 理念 实践

一、审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思考

( 一 )审计人员执业环境的复杂化要求进行审计教学改革 21世纪初安然、世通等系列大公司财务舞弊案件的接连发生,不仅严重动摇了社会公众对于注册会计师能力和诚信的信任程度,而且客观地向公众呈现出一种财务舞弊金额及其经济后果日益扩大的趋势。在加强会计监管、强化审计人员揭露舞弊财务报告的责任呼声高涨的背景下,各国政府对于审计人员审计能力及其执业诚信的重视度空前高涨,相关的审计规范也密集出台。无论是美国的SOX法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甚或SAS NO.99(《审计准则第99号――考虑财务报告中的舞弊》),还是我国的新颁布的审计准则,都强调审计人员怀疑一切的职业怀疑精神、共享经验的协作精神、识别舞弊风险的执业能力的提升以及对舞弊风险评估结果做出适当反应的具体方式及程序的合理运用等。变化的环境在给审计人员审计能力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直接引致了注册会计师专业服务产品的纵深开发,非审计鉴证业务的开发与拓展,也外延和强化了注册会计师的服务责任。所有这些都使得传统审计教育模式及教学方法的变革与创新成为必然。

( 二 )新审计准则倡导的全新审计模式要求进行审计教学改革 区别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新审计准则系统引入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确立了现代审计的战略审计观,强调审计人员对于被审计客户战略目标、经营环境、公司治理结构、业绩衡量、风险评估等在内的战略风险的分析,主张个性化的审计程序如出其不意的盘点等不可预计的审计程序的运用,要求审计人员基于更开阔的视角在源头上和宏观上发现和判断被审计客户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行为。在这种风险导向战略系统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必须是复合型的人才,不仅要熟知审计基础的技能和现代信息技术,而且要具有包括战略分析、绩效分析、风险评估、欺诈识别以及持续经营评估等在内的各项拓展技能。为了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高校的审计教学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 三 )现行审计教育难以适应审计职业实践需求的现状要求进行审计教学改革 当前,基于重建审计诚信、缩小合理的审计期望差距的目的而对于持续提高审计质量以及舞弊审计责任的关注与强调,将审计职业界推向了风口浪尖之上,审计实践改革和创新步伐明显加快。审计教学内容必须反映审计实践的近期变化,审计教学模式必须适应审计职业实践的需求。但传统审计教学“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带来的专业课时的缩减、以及“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操练”、“教为主、学为辅”的教学模式而带来的纯理论内容的灌输,严重影响学生审计理论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审计实务操作技能的训练与把握,使学生思路闭塞、缺乏独立思考力和创造性,限制了学生智能的发展,与高素质审计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相悖。尽管国内很多高校引入了案例实践教学,但该教学方式仍难使学生对于整个审计流程的具体运作有非常整体的把握和形象的认识。从这个角度来看,案例教学的实践效果仍然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审计教学必须引入全新模式,以使学生在学会审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审计实务的基本技能,具有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能够胜任审计工作。此时,加强对审计课程教学的创新与实践就显得极为必要。

( 四 )审计教学改革的理念思考 近年来,随着审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取得较大进展的同时也泛起了很多不良的理念,比如,过分迎合学生的兴趣需求,夸大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作用,弱化基础知识与基础理论的讲授;过分倡导学生的个性发展,高估兴趣对于教学的积极效应,忽视课堂时间的有限性;过分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宣扬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贬低教师知识传授与引导的必要性……这些不良理念的泛滥直接引致教师教学改革主旨思想的混乱,导致教师教学改革实践乱了阵脚,期望通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也就成无谓之谈了。理念决定实践,审计教学改革的成效直接取决于教师教改理念的端正与明确。为此,我们需对审计教学改革理念作一辨析思考。(1)审计教学改革应该更强调传统还是更强调创新。面对传统与创新,我们的教学改革观念也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当前,各行各业均大提创新,传统几乎等同于守旧,这种观念非常可怕。教育界提倡教学改革要持续进行,要不断创新。这更多地强调了创新的层面。我们认为,教学改革要显成效,首先还得基于传统,根基扎实,否则,创新则成空中楼阁。教学改革的创新应是过去积累沉淀的宝贵教学经验遭遇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做出的适时反应,较大限度地适应职业需求方是高校教学改革创新的根本导向。创新包含继承与突破,即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突破。因此,顺应审计执业环境及审计职业需求的变化,我们的审计教学改革需要在否定前辈的一些课程框架和教学常规的基础上实现突破,同时也应该珍惜并继承前辈们积累的合理教学传统。如传统教学法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学生基础知识的获得主要靠教师的集中传授与讲解,在基础知识学习中传统教学法的效率性不容小觑。为此,审计教学改革应避免强求创新、跟风创新,而应在适当传承并灵活运用一些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有效创新,做到既不失传统的优势同时又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有实质性的突破。(2)审计教学改革应该更强调基础知识还是更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当前,教育界所倡导的教学改革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学科教学的改革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审计作为一门技术学科,有其自身的完整的基础知识体系。这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学生发展各种能力的良好基础和宝贵源泉。我们认为,我们的审计课堂教学应首先进行基础知识的讲授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但应掌握好教师课堂知识讲解的度,基础的掌握离不开科学的训练,通过适当的典型例题演练引导学生体会、揣摩,帮助学生发展运用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实务的能力。在夯实基础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施以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因而,我们的审计教学改革应该是在做实基础知识教学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新路,以填补高校专业教学与审计执业实践之间的沟壑。 (3)审计教学改革应该更强调“教”还是更强调“学”。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可谓教学改革的本质问题。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及教师特别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强调自主的学习精神,在知识更新频度日益加快的当前,这是应该提倡的。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不容低估的。教师始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学也本应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因此,我们认为,在审计教学改革中,我们提倡“学为主、教为辅”的教学模式,但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同样强调教师的引导、指导和辅导作用,比如,通过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通过创造多样化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学、讨论、提出疑难问题,通过创造尽可能的空间和平台引导学生树立探索的精神等。审计教学所需要的,是在教师必要引导和指导下的扎扎实实的教与学的互动推进,而不是自由放任、华而不实的学生自主。

二、会计专业审计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 一 )教学目标定位 本科阶段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不仅应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有创新及实践能力的财会人员。在此目标下,审计教学应以“学”为主、“教”为辅,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即强调学生的“自学”,而教师的“教”应体现为“导学+助学”。对于会计专业而言,审计课程仅是延伸的核心专业课程,因材施教,我们在会计专业审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上,侧重审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同时兼顾审计实务操作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 二 )教学模式实践与评价(1)尝试实施“学为主、教为辅”的互动教学模式。为配合审计教学改革,我们尝试实施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引导学习为前提、网络教学资源为基础的“教师导学――学生自学――教师助学”互动教学模式。具体操作方案为:首先,在我校校园网的天空教室网络教学平台申请开设审计学课程教学;然后,教师先于教学将课程教案、自学指导书、参考书、课件、案例及其作业等教学资源放于平台上与学生共享;在此基础上,学生利用教学资源预习、自学、练习、疑难提出,课堂教学教师施以理论点讲、引导、疑难讨论与解答、总结评价等,同时,结合相关章节教师拟定选题,学生课外泛读,并择优试讲;,基于审计软件进行审计模拟训练。实践证明,在该教学模式,因学生课程学习的主要环节置于课堂之外,故能有效节省课堂时间,进而可在学生课外自学、教师课堂导学的教与学互动下实现课程教学的有效推进。除外,该教学模式还能督促学生自主学习,较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尝试实施理论点讲式教学与案例讨论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程教学以基础理论点讲及引导学生自学为主,在此基础上,适时考核自学效果,安排案例讨论。案例讨论具体实施步骤为“给出并介绍案例――瓴出关键点并以问题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安排并组织学生讨论――依据学生讨论结果施以总结评价”。实践证明,该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增强学生的实务分析能力。如学习法律责任可分四步展开。及时步,教师提前将课程课件、自学指导书、工具参考书等放于网络教学平台,要求学生据此熟悉章节的标题、脉络及内容结构;第二步,适时安排一次授课,课堂上教师施以点将,即将本章的重要理论点(比如发现和报告被审计单位的错误、舞弊和违反法规行为的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界定,审计人员遭受法律诉讼的三方面原因,普通过失、重大过失与欺诈的界定,审计人员是否承担法律责任的辨别标准,审计人员进行抗辩的理由等)逐一帮学生梳理清楚。在此基础上通过留思考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去自学、查阅资料及探求,比如我们可让学生课外去思考为何审计人员仅对重大错误舞弊负有查出的责任?为何只能做到合理保障而非保障?何谓虚假证明文件?审计人员是适用“过错责任”还是“非过错责任”归责原则?何谓舞弊三角理论?何谓审计期望差距等;第三步,通过课堂提问或典型例题练习适时考核自学效果;第四步,适时安排课堂案例讨论。此过程最关键的则是教师对于案例关键点的梳理。如对于一个有关注册会计师遭受法律诉讼后是否承担法律责任的案例,我们可以如下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案例加以思考:本案例是否出现了经营失败?经营失败了审计有无失败?审计后的报表有无错误?如果有错误,错误是否重大?错误若重大,注册会计师有无严格遵守审计准则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如何抗辩等。相信,学生把这些问题讨论考清楚了,案例讨论自然也就出效果了。(3)尝试实施审计模拟训练。为加深学生对相关审计程序和方法的理解,强化学生对审计技能的灵活掌握,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夯实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在后续的实践环节我们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软件对学生加以审计模拟训练。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软件以当前各项审计制度、审计法规为指导,以现实经济生活中典型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为基础,设计企业的具体情况,建立模拟的企业信息资料,为审计模拟训练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比较遗憾的是学生仅能利用该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简单的操作演练。尽管如此,审计模拟训练对于具体审计工作方案拟定、审计证据收集与鉴定、审计工作底稿编写、审计工作报告撰写等演练环节的设置与强调,依然能使学生对于审计流程的具体运作有个整体的认识。(4)尝试实施课外泛读并择优试讲。为配合该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及资料运用能力,我们还设计了课外泛读及择优试讲的环节。具体实施方案为,教师依据当前审计热点拟定若干选题,进行学生分组,引导每组学生在查阅资料及专题调查的基础上提交相关选题的读书笔记或文献综述,并适时安排学生登台试讲,尝试对学生的调查分析能力、文献查阅能力、课堂组织能力等诸能力加以综合训练。比如,为更好帮助学生理解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我们可以拟定选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及其运用”,让学生们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及相互交流来理解诸如下的一些相关问题:为何会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这种模式有哪些优点?具体实施步骤是怎样的?理论上通过什么机制实现审计效率与效果的统一?这种模式的在实务中运用难点有哪些?等等。再比如,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上市公司整体层面的内部控制相关情况,我们可以布置专题,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查阅最近公布年报的上市公司披露的相关内部控制资料。当然,为强化学生对审计工作底稿要素及编制要求的理解,我们还可要求学生进一步形成相应的了解上市公司整体层面内部控制的工作底稿。实践证明,该环节有助于引导和鼓励学生跟踪与研究学科热点及前沿问题,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分工协作精神与组织协调能力。(5)尝试引入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教学结果的理想评价方式应是对“过程”和“结果”的综合评价。为适应审计课程的自学性质及学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基于客观考核与综合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的目的,我们尝试改变单一的闭卷笔试的考试制度,引入多样能够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的考试形式,如预习笔记、读书笔记、平时作业、小组调研总结、上台试讲、课堂提问等形式。即课程考核成绩=预习笔记、读书笔记及作业评分(20%)+课堂表现(10%)+小组调研及上台试讲(10%)+案例分析及模拟训练表现(30%)+闭卷考试(30%)。实践证明,将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表现与课程的考核成绩挂钩,可激励学生努力地扮演好自学主角,大大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主动性。

三、会计专业审计教学改革的实施

( 一 )教师充分精心的教学准备与教法设计 教师充分精心的教学准备与教法设计是审计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学为主、教为辅的教学模式绝不意味着教师工作量的减少,教师在教学中导学、助学的导演角色反而要求教师要做好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及后期强化辅导工作,不仅在课前要精心策划而且在课后要耐心指导。在每章开课之前,任课教师必须要在通读教材资料及分析授课对象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梳理好本章的脉络结构及重点难点,找出本章内容可有效展开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设计自学指导书和教案,引导学生逐步展开自学进而查阅资料深入探求。在学生自学之后,教师还要适时安排授课通过提问、案例讨论等方式考核学生的自学效果,并据考核情况实施点讲以强化与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所有这些无一不要求任课教师付出努力认真准备和精心策划。尤其是在案例教学中,如何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案例加以思考,如何激励学生发散思维展开讨论,如何在综述学生观点、梳理学生思路、最终形成结论的同时使学生有所启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心准备与课堂设计。因此,教师应专研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掌握近期的审计动态,遵循审计教学的内在规律,顾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精心设计导学及助学方案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 二 )学生对审计流程的理解与整体把握 学生对于审计流程的理解与整体把握是学好审计课程的基本前提。对于实务性较强的课程而言,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的一个关键则是给学生一个整体操作流程认识。单就审计流程而言,我们可结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实施步骤,融重大错报风险的初评、再评、终评于审计计划的制定、调整及审计程序的追加考虑过程中,将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及审计报告阶段的主要工作及实施步骤通过流程图的方式表现出来。教师若能结合审计风险模型将审计流程图帮学生梳理清楚的话,相信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后续章节的学习目的及章节间的关联性,而且能够较深入地理解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为何是一种科学的审计模式,该模式是如何通过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修正及其风险应对来实现审计效率及效果的双重保障的。

( 三 )及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及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审计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随着审计环境的日益复杂及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增强,修订后的新执业准则体系不仅确立了鉴证业务的核心地位,而且愈加强调审计人员的诚信审计与职业道德素养。因此,为提高审计教学改革的有效性,保障审计教学的与时俱进,教师应在不断更新教材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审计实践和科研,持续跟踪学术前沿问题,并将其有机地融入教学内容,使教学始终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可谓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但现实生活中一些财务舞弊案例及审计舞弊案例的教育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教师除有意引导学生加强对职业道德规范及法律责任基础知识的学习外,还应积极收集合适的现实经济案例资料,通过现实案例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的审计诚信现状,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自律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诚信始终是及时要义。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基于任务驱动的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实践教学探析

摘要:文章在分析了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提出了基于任务驱动的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构想。

关键词: 驱动 实践教学体系 实训

作者简介:高国明(1957-9 ),男,汉族,广西柳州人,会计专业本科,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财经系讲师,主要研究会计教育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0JGB138)

会计与审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市场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学生尽管目前就业前景尚可,但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如何改革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怎样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水平都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一) 缺乏完整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实践性教学仍停留在应试教育模式上,在实践教学安排上缺乏整体考虑。实践课程之间也存在重复现象,与会计与审计专业培养目标及市场需求不相符,极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与实践性教学目标不相适应

从目前看来,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同生源的课程设置区别不大,普高生和三校生的基础不同,课程设置和课时的区别不够明显等。

(三) 缺少完善规范的实训教材

目前出版的会计与审计实训教材中没有给出不合理、不合法的会计资料供学生选择鉴别,这就会造成学生在观念上忽视对会计业务的审核工作。

二、工作任务驱动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讨

基于任务驱动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根据其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来构筑实践教学体系,将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三大部分。

(一) 企业设立阶段实训的组织与实施

1.企业设立实训的内容

(1)企业名称预先登记

阶段的实训内容是让学生熟悉企业名称预先登记时应填写的申请书及所需提供的文件,模拟制作名称预先登记申请书。

(2)向指定银行入资

该阶段的实训内容是让学生熟悉向银行申请开立临时存款账户的程序及应需提供的资料,模拟制作开户所需文件。

(3)办理验资手续

此环节的实训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熟悉如何办理委托手续及了解验资报告的形式及内容。

(4)企业登记

此阶段实训内容是让学生熟悉办理登记时应提供的文件,模拟制作登记申请书。

(5)税务登记

此阶段的实训内容是让学生熟悉税务登记的程序及登记时应提供的材料,模拟制作“税务登记表”。

(二) 企业经营阶段实训的组织与实施

会计与审计业务处理能力是会计与审计人员执业的核心能力,企业经营阶段会计业务操作实训内容可包括手工会计操作实训、会计电算化操作实训、审计实训、工商年检实训、纳税申报实训和顶岗实习。

1. 手工会计操作实训

(1) 会计基本技能实训

会计基本技能实训是在学生学习会计学基础课程时所应组织的实践教学,通过此实训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其实训的组织可采用课堂操作与实验室模拟实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企业会计实训

该阶段的实训可包含单项实训和企业会计的综合实训,通过实训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企业会计各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披露的方法。

2.会计电算化操作实训

由于此项训练是在学生完成了手工会计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实训操作的内容可用手工企业会计综合实训的素材,让学生用财务软件完成其整个核算,并要求学生将手工会计处理方法与会计电算化处理的方法进行比较,找出其异同点。

3.审计实训

审计实训是针对企业会计业务和经营管理中一般容易出现的错误和弊端,进行审计基本技能的训练。

3.工商年检实训

工商企业年检,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按年度对企业进行检查,确认企业继续经营资格的法定制度。本阶段实训可以按当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年检规定制作一套企业办理年检的视频材料,让学生熟悉年检的基本程序和年检需提交的文件,并由学生根据模拟的素材制作年检报告书。

4.纳税申报实训

纳税申报的实训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熟悉网上电子申报流程、扣缴税款处理流程、征收凭证处理流程、电子报税结果确认方法和电子申报数据法律依据,由学生利用计算机和纳税申报软件制作电子报税申报表。本阶段实训可以采取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电子纳税观摹与校内纳税模拟软件操作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

5.顶岗实习

该阶段的实习内容因实习单位而定,对在工商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应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企业的会计核算(含电算化会计处理)及财务管理(含投资、融资、收益分配等)实习,让学生亲身参与企业单位具体的财务、会计业务处理,提高学生的业务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三)企业注销阶段的实训

企业清算应当自清算结束之日起在规定期限内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申请注销登记,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前,持有关证件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本阶段实训内容是让学生熟悉注销工商登记的流程及应提交的文件,由学生模拟制作“公司注销登记申请书”、“注销税务登记申报表”等表格。本阶段实训方式可以一家清算企业的资料为素材,组织学生制作企业注销工商登记和注销税务登记的申请表。

经过上述系统的训练,相信学生的专业技能将会更加,从而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