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景观类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景观类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景观类论文

景观论文:新地域主义景观设计论文

1.前言

1.1新地域主义的定义

要探讨地域文化,首先要解读文化的内在意义。在哲学的定义上来讲,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新地域主义(Neo-regionalism),早先出现在建筑领域里,指的是建筑上吸收本地的、民族的或民俗的风格,使现代建筑中体现出地方的特定风格。它不等于地方传统建筑的仿古或复旧,新地域主义依然是现代建筑的组成部分,它在功能上与构造上都遵循现代标准和需求,仅仅是在形式上部分吸收传统的东西而已。

1.2新地域主义与景观表达

地域文化中非物质的成分构成更为复杂。其以人为核心涵盖了历史、民俗、传统习惯等各个方面,每个方面又相互渗透,从而潜移默化延伸到精神领域之中,形成了一个地域的人文精神,其类别往往包括历史典故、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虽然地域文化包含了许多抽象的概念,但地方性物质空间体系却是庞大的文化体系中十分容易辨别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物质空间体系,主要包括城镇整体风貌、建筑街巷布局、滨水空间利用和传统居住模式等方面,它们是文化景观的具体表现和载体。新地域主义着眼于特定的地域和文化,关注日常生活方式和真实熟悉的生活轨迹,萃取文化中最本质的内涵,致力于把当地文化用先进的理念、技术表达出来,使城市景观和其所处的当地社会维持一种紧密与持续性的关系。它是时代的产物,更能体现出创造“丰富性、多样性”和身份确认的需求,新地域主义是新历史主义与时代精神的体现。在环境景观规划设计领域,我们往往将抽象的地域文化与物质环境空间载体紧密结合,使其与场地本身的“场所精神”达到一致。只有将文化与自然高度融合,才能体现地域的可识别性。

2.常德地域文化分析

常德,古称“武陵”,别名“柳城”,位于湖南北部,江南洞庭湖西侧,武陵山下,是一座拥有二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这里有桃花源、德山、诗墙、笔架山、城头山古文化遗址等物质文化资源,也有善卷先生以德施教、开启民智的典故,刘海砍樵的传说。在对常德的地域文化进行详细研究后,笔者提取了桃花源和善德文化两个要素。常德市多个对外窗口以“桃花源”为主题,“桃花源”已经成为常德的名片。而作为中国德文化的发源地,常德的名字也来源于此,再加上,德也是城市人文精神的体现,常德人大多谦和而不争。善德文化对于常德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将桃花源与善德文化有机融合,是文化表达的核心要点。

3.常德园的基地现状

2015年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选址在武汉市长丰公园和金口垃圾场,是中国首次在生活垃圾场上建设生态园林,园区占地213公顷。武汉园博会的主题是——“生态园博,绿色生活”。三大主题区域为“园林与生态科技”“园林与人文艺术”“园林与幸福生活”。常德园所属片区主题是“园林与人文艺术”。项目基址地形平缓,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可通过一级园路与园区北主入口与西入口相连。常德园的设计宗旨就是要用园林的艺术手法体现常德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

4.常德园设计的基本构思

方案以“善德文化”为空间精神线索,以“世外桃源”为空间形态线索,形成“桃源问德”“沅水映德”“德山颂德”以及“善德人和”四大主题分区。曲折蜿蜒的入口幽暗空间、丰富错落的主题展示空间和开场明亮的水镜面主空间做对比,谱写了一首“初极狭,而后又豁然开朗”的空间序曲。主题上,通过水的各种形态变换来歌颂水的品德,通过地形的延绵和植物的苍翠欲滴来赞美山的崇高。山水人一体,表达善德和谐、自然与人类和谐发展的主题。

5.主题分区阐释

5.1桃源问德

“桃源问德”作为三大主题区域的入口部分,其主要功能是用“桃花源”这张常德的名片,明确地告知游客园区所展示的城市形象。入口植几株桃花点题,并用经过抽象简化出的湖南民居青灰色的墙体作为入口引导空间的边界,将游客向下一空间指引。

5.2沅水映德

此部分着重于表现水的美德。沅水是常德市的母亲河,它与德山相绕相织共同作为城市山水文脉重要的一环。本区域主要分为两个大的部分。一部分名“上善若水”,为一封闭的下沉空间。另一部分则需要再行走一段距离才能来到的全园的空间高潮部分——“水镜面”。其倒映着象征德山的地形上长势郁郁葱葱的树木,其在内容上表现的是水平静祥和而又博大包容的特点,也为全园宁和的氛围奠定基石。

5.3善德人和

这一部分为全园最主要和直观的善德文化展示阵地,主要可分为和德小院和幽竹小径两个部分。和德小院为人的象征,处于山水包围之中,宁静的氛围也适合坐下来冥想,感受常德人谦逊温和的性格和生活方式。幽竹小径则是为了呼应山区的地形而设置的一条体验路线,游客可穿行在翠绿的竹林间体验古人的闲淡雅致。

5.4德山颂德

此区域为全园地形较高处和植物覆盖最密集处,象征山的美德。与水镜面交界处立有数个抽象山体的清水混凝土柱,其中一个较大,上种植孤植树一棵,造型苍劲优美,为全园视线焦点。这里是几何形的水面和自然地形的过渡,也象征着常德地区丘陵起伏烘托主山的画意。植物的种植使得地形更为突出,配合水面形成宁静悠远的空间氛围。水边的石板上或聚合形成草地供人戏水,或隆起,模拟山峰百变的姿态。石板上刻有山的美德、博爱宽厚、生生不息。

5.5植物与材料的运用

种植设计将整个园区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区空间变化多端,植物相应体现精细之美。运用了多种类多层次的植物搭配,力求打造视觉效果丰富的植物景观。北区的空间纯净自然,故设计多运用竹子等常绿植物,配合少量秋色叶树种,打造一种山林野趣又充分体现出禅意的植物景观效果。树种的选择方面,由于武汉与常德气候类型相同,故大量采用乡土树种。如桃花、紫竹、丹桂、朴树、三角枫、蕨类植物等等。在材料的选择上,使用简单、朴素、贴近当地的材料。墙体选择当地民居常使用的青石板和青砖,部分地方置碎石,还布置一些当地的武陵石凳。栅栏方面采用自然色木材,局部搭配清水混凝土形成景观。

6.结语

常德园的设计,在对地域文化诸要素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景观要素,引用传说诗词等地域文化元素,营造具有典型特征的历史景观氛围。设计结合场地特征,运用新地域主义的表现手法,重构具有常德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观园林。“园中咫尺山林,一拳代山,一勺代水”,为中国园林传统常用的空间设计手法。常德园的设计没有采用中国传统园林的置山叠石,而是用简单的几何形体元素堆造地形,用抽象和隐喻的手法来表达具象的山水空间。设计中主次空间大小的对比,光线幽暗和强烈的对比,水元素流动与宁静的对比,使人产生对常德地域文化的联想,增加常德园所表达的地域文化的可识别性。

作者:李翅 张颖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景观类论文:城市商业广场景观设计论文

1重庆市南坪交通枢纽景观设计

1.1现状分析

南岸枢纽工程位于重庆市南岸中心区,四周紧靠重庆市繁华商业街。同时该枢纽工程横穿繁华商圈,有轨道交通、公交枢纽、慢行系统、过街设施等多种交通模式。南坪广场商业街是南岸枢纽工程的核心区域,是集交通、商业、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城市新形象。项目现状具有3个特点:(1)商业氛围浓厚。南坪广场为轨道交通5号线枢纽站,周边紧邻商业商贸聚集区,建筑形态多样,立面装饰丰富,视觉效果良好。(2)交通流动密集。南坪广场兼具交通枢纽的功能,自行车、出租车、公交车、轨道交通等交通模式均有分布;地面交通以出租车、公交车为主,地下交通通过轨道交通实现快速过境,共同形成多层次立体交通。(3)人流量较大。南坪广场客流的主要行为内容包括驻足、穿行、休息,这就需要南坪广场景观具备通达特征与游憩功能。

1.2设计理念

项目秉承“便捷、大气、生态、宜居、人本”的设计理念。“便捷”体现在交通枢纽的中转和衔接功能;“大气”要求打造城市开放空间;“生态”则是加强绿化种植和群落营造;“宜居”则是营造视觉、触觉、嗅觉的景观体验;“人本”要求空间尺度设计满足人体工程学的需求。

1.3设计内容

项目自西向东分为和谐园、香樟岭、欢乐广场3部分。和谐园是绿地面积较大的区域,构建以微地形为主的步行空间,种植银杏、桂花、黄葛树、重阳木等植物,花岗岩和大理石拼花铺装,设置多样化的景观小品,活跃氛围。香樟岭为衔接地上地下交通和步行街两侧商业空间的步行系统,兼具人流集散的功能,采用列植乔木和艺术铺装的手法,增强空间通达性,种植具有芳香气味的香樟,增强人们的嗅觉体验。欢乐广场由宏盛广场和转盘组成,形成较为开敞的空间,在广场中设置公共座椅、音乐喷泉、景观雕塑等。

2景观大树在绿化设计中的运用

景观大树是指园林中姿态美观、枝叶茂盛的高大乔木。南坪广场景观设计中,利用一部分景观大树来营造浓郁的开放空间。

2.1树阵广场

香樟岭景区中,轨道交通上盖面板形成较宽的开敞空间,从车辆掉头处延伸至地下出入口,该区域设计树阵广场。树阵广场均种植高大的香樟,分为4列,地面采用广场砖和花岗岩铺装。树阵广场形成“上、中、下”3个空间层次:上部由树冠和树冠的重叠,形成步行道的封闭顶平面,夏季可营造良好的遮阴效果;中部是以香樟树干形成的通透空间,人们的视线游离在香樟枝干之间,既有视线遮蔽,又有视线穿透;下部为铺装层,采用硬质铺装和软质铺装相结合的形式。四季常绿的香樟树,增强了场地的自然性和亲和力。值得注意的是,香樟岭的步行道上还设有设备井,树阵将设备井道围合起来,将步行道路和设备井道巧妙隔开。

2.2主干行道树

行道树是道路绿化的重要内容。南坪广场是交通枢纽,两侧道路绿化的工程量较大,设计选择枝干分支点较高的乔木作为行道树,营造“行道树+地被”和“行道树+灌木”两种空间模式。行道树空间营造需注意两点:(1)行道树的间距:行道树要构成道路空间的分割,又要具有一定的通透性,保障行车视线的联系;(2)行道树的景观:南坪广场行道树运用色叶树种,包括鹅掌楸、银杏、枫香等,尤其是以银杏构成的林荫道,每到秋天金色的树叶漫天飞舞,树叶堆积在灌木和地被上,可谓当地一景。

2.3孤景树

孤景树能够形成空间的焦点。南坪广场绿化中,运用部分孤景树,形成连贯的面状空间,增添了园林游览的氛围。孤景树应具有良好的姿态,中国传统园林对树木的要求是“古、奇、雅”,孤景树造型的优雅多姿,增添了场地的休闲氛围。孤景树应具有季相特征,即形成特有季节的特有景观,如樱花春季烂漫、合欢夏季添景、银杏秋季飞舞、雪松冬季傲立。孤景树能够形成空间人流的聚集和分散。孤景树周边设置树池、座椅等,为人们提供休息空间;孤景树位于道路中央,能够分流人流。在景观设计与施工中,孤赏树的形态和造型选择是颇具争议的内容,孤赏树如何与场地达成和谐,并且具有审美价值,都甚为讲究。为此,在该案的设计施工中,设计制定了孤赏树的评价方法,通过评价维度的建立,形成对孤赏树造型的科学评价,提高景观树种的质量。在该项目中,大银杏为心形叶,秋色金黄,形成广场空间的核心景观;大桂花叶色四季常青,具有革质的触感,秋天丹桂飘香,花香和花色萦绕在广场中;黄葛树枝形优美,树冠宽广,高度达10多m,形成广场上的遮阴空间。

2.4植物组团中的骨干树

植物组团是园林空间塑造的重要内容。植物组团中设置的骨干树,通常为乔木。乔木的设置形成植物群落的色彩基调,如和谐园的植物群落中,以黄葛树、银杏、桂花为骨干树种,则形成绿、黄相间的基调色彩。乔木的设置形成了植物群落的空间形态,乔木设置的位置不同,形成空间围合的感受也不同,可以形成封闭空间、半开敞空间、开敞空间等多种形态。

3景观大树周边环境设计

景观大树与环境的融合程度是空间亲和性、适宜性的重要体现。南坪广场景观大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主要涉及树池、支护、铺装。

3.1树池设计

南坪广场项目树池设计体现了自然性和亲和性。树池上设置镂空井盖,能够有效地防止树池中的土壤外溢,同时增强了树池的稳定性,形成与道路地面的顺畅衔接。自然性的树池则丰富多样,有的采用卵石等镶嵌,有的采用围栏装饰。树池设计增强了景观大树与空间的融合。

3.2支护设计

景观大树的支护设施,能够增强大树的稳定性,防止倾倒、垮塌事故;同时,景观大树的支护设置能够美化环境,增强空间的亲和力。南坪广场景观大树的支护设施采用原木或钢管,形成十字围栏。原木支护具有自然的肌理,可采用木桩或竹,有些景观大树较高,可将支护原木延伸至路面,以增强景观大树和路面空间的联系,从而打破了路面呆板的造型。钢管为主的支护,则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适用于较为高大的景观树木,有时还要根据景观大树的形态和位置,进行专门设计,以增强景观大树支撑体系的稳定性。

3.3铺装设计

景观大树周边的铺装设计也是南坪广场景观设计的亮点,主要采用以下方式:(1)青砖或卵石铺地。青砖铺地营造古朴、素雅的空间环境,还可以在青砖上雕刻图案,形成地面的肌理质感;卵石铺地能够拼合成各色花纹,增强树池景观空间的丰富性。(2)将树池周边铺装与环境座椅相结合。可以采用条石铺装,条石表面形成凹凸不平的触摸肌理。可以闲散地设置石头座椅,石头座椅三五成群,营造自然、亲和的交流空间。

4景观大树移栽与养护

4.1大树移栽

景观大树移栽与养护是确保广场景观效果的重要步骤,大树移栽与养护的关键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适宜的移栽时间。秋季气温低、蒸发小、土壤水分充足,有利于根系的恢复和生长,是大树移栽的适宜季节。在移栽时间上,避免在白天的午间移栽,尽可能选择多雨的阴天进行移栽。(2)大树挖掘。提前1~2个生长周期对大树进行“断根缩土”,以大树为中心,树径的3~4倍为半径画圆,在圆圈挖沟30~40cm,深度在60~80cm之间,挖掘过程中需剪断直径较小的根系,以促进大树根系的恢复与生长。移栽前,需剪断大树的枝条和树叶。该案中采用的银杏、大桂花、黄葛树,修剪量为树冠的1/3~1/2。挖掘后,需对大树的根系进行光滑处理,喷洒消毒液,在枝干的修剪部位涂抹生长素,土球进行多层捆扎,防止泥土脱落。(3)大树运输。大树在吊装和运输时,需在大树的底部铺设软垫,土球两侧用沙袋支住避免行车时土球滚动,在吊装上车时一定要轻缓,避免损伤树体和土球,行车时要注意平稳,尽量避免起伏振动,避免树体受到损伤。(4)大树定植。大树运输至场地后,要尽快定植,当大树土球进入树穴后,要调整树干,保障树体正直,固定树体,去除土球外的草绳,再分层填土压实,上支架加固树体,防止风吹动根。

4.2大树养护

大树移栽后的养护,也是确保景观效果的关键。该案中大树养护主要做好3方面:(1)水分管理。大树移栽后,树根吸收水分的能力降低,要在大树周边设置围堰,围堰高度20~25cm,浇水需1次浇透,日均3~5次。若遇大雨等天气,则应对大树做好防洪排涝措施。(2)做好树木遮阴。夏天,在树干上方设置遮阴棚,搭建遮阴棚的材料好采用钢管亦或粗壮的树干,棚的大小和树的冠幅相当,高于树冠50cm以上,以防太阳强烈灼伤树枝树叶。(3)剥芽除萌。大树移栽后,部分树木的萌芽能力较强,应分次进行剥芽和除萌,以减少养分消耗,保障树冠在短期内快速形成。

5结语

景观大树能够增强城市绿化空间的品质,提高人们游览的积极性和热情。景观大树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可作为树阵广场、孤景树、行道树。在设计中,要注意景观大树及其周边环境的融合,包括树池、支护、铺装等。另外,景观大树在移栽过程中,要做好运输管理、树穴设置、养护管理等工作。

作者:卢丽云 单位:厦门中易城市景观艺术有限公司

景观类论文:校园生态长廊景观设计论文

一、国内高校建设发展现状

21世纪的发展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变化也是翻天覆地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发展的先驱,在当今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下也进行了现代化的改变。以校园建设为例,当今大学需要有足够的校园规模与空间容量,来支持多种形式的教学与科研活动的开展。在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发展中,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校园规模、空间质量上与国际知名高校相比较还存在的相对滞后的状况,这极大地限制了高等学府对人才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各个大学开始对其校园空间进行改建、增建和新建。目前我国高校校园的建设,整体一直保持良好有序的发展,其主要分为一下几种形式:1.高校之间的并购;2.由当地政府主导的大学城区域划分,高校新校区的建设;3.高校老校区扩建;4.老校区的改建。无论是哪种校园建设方式,都需要考虑到如何符合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在注重生态、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如何对校园景观进行更新、改造、再利用,在较大程度上整合现有的土地与景观资源,利用好校园长廊这种独特的建筑景观的价值,己经引起众多领域学者的关注。

二、校园生态长廊相关案例分析

校园生态长廊在国内外均有案例可供参考。校园生态长廊的基础功能是要连接各个教学楼或学生公寓,此时长廊也可以理解成为一个“立体”的交通道路。其次,校园生态长廊就需要满足其“生态”功能。下面将通过沈阳建筑大学校园生态长廊案例分析来说明校园生态长廊的特色之处。沈阳建筑大学中的长廊位于新校区中,并且是亚洲最长的校园长廊。长廊在功能上起着一个连接教学区与教学区、教学区与生活区之间的作用。其生态长廊的建设有如下六个特色:首先,功能性是设计时优先考虑的内容。长廊在功能上起着一个连接不同区域教学区与间接连接生活区的作用。通过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其长廊既符合人流路线的合理性,同时也符合在楼外观看长廊的审美性。第二,以长廊连接各个教学区域,是适应沈阳的寒冷气候的方式。沈阳是位于辽宁省内陆地区,冬天平均气温可以达到-20摄氏度,长廊让师生不必暴露在寒冷的条件下自由穿梭于各个教学区,在夏天同样也可以起到防晒的作用。第三,沈阳建筑大学的长廊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校园交通问题。学生可以选择通过校园长廊内部或外部穿梭与各个教学楼之间,提供了更多的交通选择性。长廊的存在分流里外部人流的数量,缓解了校园内人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之间的冲突。第四,从人文的角度增加了各个不同学院和行政机关之间的交流,这些交流来源于无意识中各个不同流线之间所产生的交集。人文建设应当属于“生态”建设的一部分,叫人文生态建设。第五,沈阳建筑大学在教学楼外部规划了动物、植物生态区,在长廊穿行的过程中处于观赏高处,让师生在学习科研之余,有了放松和接触大自然的生态条件。并且在长廊内部设置合理的植物摆设和功能区规划,增加了长廊的利用率和生态性。,通过生态长廊的连接,使得校园的整体性更强,让教学、生态、人文等“元素”紧密相连,既体现了人文设计的关怀性主义,又体现了实用性主义。

三、浅析校园生态长廊设计

通过调研和总结,校园生态长廊的设计可以分为必要条件设计和选择性条件设计。必要条件设计包括:“校园生态长廊的选址”“生态长廊的空间设计”“长廊生态技术的使用”。那么可选择性的条件设计则需要根据当地文化、校园理念、地理情况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本篇论文仅就校园生态长廊设计的必要条件设计进行浅析。校园生态长廊的选址是一个关键问题,其涉及到后期建造成本,因此在前期选址需要规划出最恰当长度和位置的长廊,从而满足高效、便捷的基本条件。如何使得长廊空间作为校园中宿舍区、教学区、生态区的一个重要的连接地带;如何使得在方便师生通达的过程中,也可以有效的与自然相接处;长廊的选址是否破坏了校园整体规划的内容等。这些都是我们在选址方面所要斟酌的。在生态长廊的空间设计方面分为长廊内部设计和长廊外部设计,两个环节的设计是在相对独立的基础上又有着互动的关系。外部设计我们需要考虑:1.景观植物的规划与长廊之间的关系;2.是否需要大面积的集散广场或各个不同的小型休憩空间与长廊呼应;3.围绕长廊的非机动车和机动车的停车位规划4,相关电力系统的合理铺设。那么在长廊内部设计中我们则需要考虑的是:1.步行的畅通性;2.长廊的休闲性融入,例如休闲椅的摆设;3.植物摆放规划;4.文化展示空间的设计规划。从内部空间可以看到外部空间的美景,从外部空间如何最快达到内部空间的位置,这些都是长廊内外空间设计的联系。长廊生态技术的使用是生态技术多样性的使用,例如长廊最上层可以设计城无棚顶的天棚花园形式。在能源使用方面可以用太阳能、风能等节能系统。在长廊周围建设相应的生态动物区域和生态植物区域。生态长廊的建设也可以作为科研实践的场所,例如实验雨水采集系统、净化空气系统等。这些生态、环保、节能等技术均可以运用在校园生态长廊的建设中去,具体的生态技术实施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四、结语

在当代高校校园建设热潮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要求我们在新时代、新发展背景下去探究和解决的。校园生态长廊这一课题的诞生,既解决了校园存在的一定问题,同时又增添校园的文化性、环保性、生态性、节能性等元素,校园生态长廊也可以容纳校园已有的环境因素、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因此校园生态长廊的探究和实施是开拓新型校园建设选择方案之一。

作者:孟丹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

景观类论文:植物景观艺术语言环境设计论文

一、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

新时期的环境设计体系里面,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通过简单、精致的符号或者各种形态等方法进行展现,并结合大量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使植物景观包含了更多的文化与思想,从而展示出人们的创新思维和蓬勃的生命力。植物景观通过物质与精神两个层次的共同作为让观赏者形成一定的感知。植物景观中的植物以及其形态代表了其中的物质层次。环境设计体系里面的植物景观让设计者和观赏者的思想、情感、思维活动以及感受结合在一起,代表其中的精神层次。两者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和其他的语言不同,它不仅仅是人们的主观感受,同时也是人们的客观体验。设计者们经过对不同植物的形态、颜色、层次、气味等方面进行加工处理,能够表现出其独有的特性与设计者创造出的拟人化性格,能够让静止的植物变得活灵活现,让观赏者更直接而生动的感受到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设计者在进行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设计时,会把自身的思想意识与作品结合起来,给观赏者建立了与植物景观感情沟通的渠道,能够让观赏者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感受到设计师所融入的意识与情感。

二、环境设计中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表达方式

(一)通过形态来表达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

在植物景观的设计中能够使用的植物种类很多,可以说对于不同的景观设计来说几乎所有的植物种类都可能被用上。不同的植物类型,其形态也各具一格。不但可以根据不同植物所属的大类来进行划分,还可以带有一些特殊生长环境的生态性差异。通过对不同植物的形态展示,能够让观赏者体验到非常美的视觉冲击,把类别各异的植物合理的设计安排,就能够让观赏者感受到不一样的层次感与韵律,加上设计者对形态的艺术化设计,可以为观赏者提供一个非常浓厚的艺术意蕴。

(二)通过视觉质感来表达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

植物具有不同的光滑状况,同时植物的叶片形状、大小、光泽也不尽相同,植物枝条的分布与纹理也各异。环境设计中,植物的视觉质感能够直接的改变植物景观整体的基调、美感以及蕴意。对于植物景观来说,视觉质感对植物景观的观赏性有着关键的影响,符合整体环境已经的观赏质感能够加强植物景观的艺术性,从心灵深处触动观赏者的情感。将同一视觉质感的植物进行大量的栽培,可以产生庞大的气势,让观赏者得到视觉的满足。质感同一的植物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柔和多变的环境,让人们有一种舒适、柔和的心理体验。采用多样的视觉质感植物,则可以使环境更加的灵动,能够更好的显现出主体。如果采用视觉质感有差异的植物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必须合理的安排不同质感植物的分布与比例,不宜采用过多的质感差异的植物。只有合理的设计质感各异的植物分布与比例,才可以增强植物景观的质感协调性,改善整体的视觉感受。在对不同质感植物使用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他们之间的枝条、叶与花的形状、颜色等,使各个要素都能更好的协调,共同衬托出整体的艺术效果。

(三)通过色彩来表达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

植物景观在环境设计中的作用就如同是对环境进行人工的装饰,色彩则是通过植物这种载体来展现出来的。大自然中自身就存在者五彩缤纷的颜色,这是大自然带给我们的色彩美。对于植物景观设计也是一样的,植物的色彩能够更好的呈现景观的整体美感。而不同颜色之间有着不一样的视觉效果,能够在很大程度左右我们的意识与情绪。对于观赏者来说,色彩是影响感官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只有在色彩上打动观赏者,才能让人们去关注所设计的景观艺术,才能让人们去体会其中的艺术蕴意。

(四)通过感官来表达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

观赏者在对植物景观惊醒观赏的时候,其情感体验不仅仅会受到视觉上的影响,观赏者也会通过其他感官的感受与视觉感受结合,这些感官感受包括嗅觉、听觉、触觉等,共同的作用于观赏者的心理,形成不同的观赏情感。对于环境设计来说,嗅觉的作用基本上是出自于植物自身的所发出的气味。某些植物的芳香气味能偶让观赏者产生更多的美好意象,从而提升植物景观的审美境界。因此,我们有必要利用植物的感官功能,为观赏者设计一个芳香扑鼻、气味宜人的舒适环境,让人们有更为美好的体验与感受。另外,设计者们还可以利用潺潺的流水声、淅沥沥的小雨声等声音感官来提升植物景观的意蕴,更深层次的触动人们的情感。

三、植物景观在环境设计中应用的建议

(一)设计有独立艺术语言的植物景观

植物景观的设计是为了让人进行观赏,人观赏植物景观必须处于一定的环境当中,因此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不同的环境中,植物景观所展示内容会发生变化,不同时期的人们,对植物景观的认知也会变化。因此,要求设计者设计植物景观时,要结合当代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审美趋势,让植物景观在环境设计中能够更好的发挥观赏魅力,为人们带来更好的视觉盛宴。植物景观的语言艺术应当在以往的经验中不断创新、探索,形成具有丰富色彩、主题鲜明的景观作品。不能对于以往的设计一味的临摹,生搬硬套。要设计具有独立艺术语言的植物景观,设计出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才能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得到人们的一致认可。

(二)回归植物景观的本质

要想设计出具有独特艺术语言的植物景观,必须认识到植物景观的本质,那就是植物具有自己的生命活力。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植物的观赏潜力,寻找出植物景观设计的创新方式,避免走植物景观设计的大众路线。设计者需要以植物的形态、色彩、触觉、气味等本质特点为基础,结合自身的艺术思想与情感,设计独有的植物景观艺术语言。

作者:肖嫣波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景观类论文: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设计论文

1休闲农业园景观设计依据

1.1景观生态学依据

对于任何一个景观来说,其在设计过程中都必须要遵守生态学依据,如果违反生态学依据,无论景观设计得多美,都只能昙花一现,根本毫无价值。对于休闲农业园的景观设计来说,保障景观的生态学依据是基本条件。在进行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设计时,要按照景观生态学原理,在保障与休闲农业园格调保持一致的基础上,从功能性、结构性、景观性3方面来进行景观设计,通过对农业生态园区的突出性表现,来提升休闲农业园区的整体生态性功能,因地制宜地增加绿色廊道等,能够补偿休闲农业园区的生态景观,将景观的生态补偿性发挥出来。

1.2景观安全格局依据

对于农业生态景观设计来说,景观的安全格局非常重要,是保障整个景观生态状态的基本措施。在进行景观设计时,景观的安全格局越合理,那么对抗外界干扰的抵抗力越强,被干扰后的恢复能力也越强,这对于保持景观格局状态,维护休闲农业园区的生态环境意义重大。根据休闲农业园区的服务特点分析,景观安全格局主要表现在生态环境的面积、数目及其相互之间规划关系上,要保障其能够与观光人口的社会安全水平相一致,进而保障农业生产过程位置在安全水平状态上。在景观安全格局设计方面,可以通过景观表达的多样性、破碎度、聚集度以及景观分维数来对景观安全格局进行衡量,以保障休闲农业园区发展的可持续性。

2郑州市周边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设计典范———中牟•国家农业公园

中牟•国家农业公园是郑州市周边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设计的典型代表。从地理环境角度分析,中牟•国家农业公园的三面环水是典型的休闲农业园区环境。中牟•国家农业公园总占地面积469hm2,规划建设6大服务功能区,分别为农业种植示范园、品质水产养殖示范区、农业文化创意园、花卉高新科技示范园、精品果蔬示范园、综合管理服务区。为了能够更好地突出中牟•国家农业公园的特点,在对其进行景观设计时,采取了“一分六”的景观设计模式。所谓“一分六”的景观设计模式,就是将整个中牟•国家农业公园看作是“一”,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充分考虑到整个园区的整体性,以“一体式”规划来进行景观设计。“六”则是6大服务功能区,由于6大服务功能区各有特点,所以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将各个服务区的特点、优势突出地表现出来,以达到对6大服务功能区的好诠释。以“农业文化创意园”为例,该园区进驻了多家农业文化创意企业。在进行该区景观设计时,农业文化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景观设计的主体,以农业文化、巨型果蔬样品以及趣味果蔬成为了该园的主要设计风格。中牟•国家农业公园农业文化创意园当中的一角,以农业文化为主的景观设计遍布了整个园区。这种景观设计风格不仅突出了本园区的特点,还能够以具有趣味性的景观设计来供观光者赏玩,这不仅契合了农业园区景观设计的生态学依据,更符合了农业园区景观设计的美学依据,带给观光者农业生态美感享受。其以“番茄迷宫”为代表的区域性划分的生态安全格局,更突出了各农业产业的特点,所以说,中牟•国家农业公园的景观设计对于郑州市周边休闲农业园区乃至整个国内农业园区景观设计都具有代表 性典范意义。

3总结

综上所述,郑州作为我国中原经济区当中的重要区域,其周边所建起的休闲农业园区,对于提升农业基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郑州市周边休闲农业园区的景观设计看,充分融合农业园区特点的景观设计是景观的一大特点,对于推进休闲农业园区的独特性标致化建设意义重大。为了能够使郑州市周边休闲农业园区能够更好地发展下去,应该对休闲农业园区周边的景观设计予以更多的重视,通过有效的景观设计来为休闲农业园区的发展提供支持,为郑州市的农业发展提供最强助力。

作者:杨淑云 单位:郑州科技学院

景观类论文:传统文化城市景观园林设计论文

1.追溯历史、立足当今、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

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物质生活水平以及精神文化上人们有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人们更多的是追求“居者优有其屋”而不是满足于“居者有其屋”。另一方面在住宅的户型上要求舒适美观的基础上拓展了对住宅的外延周边环境、城市景观、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权衡。这就要求了我们具有综合的设计能力,既要知晓历史、了解政治,又要从基本国情出发,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打造属于本土特色文化建设的城市环境,提高人们居住环境和质量的舒适性、安全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性。成都人好休闲、爱坐茶馆、爱吃火锅、摆龙门阵,每逢周末节日我们都能看到茶楼、农家乐、景区里打牌、烧烤、喝茶的人们络绎不绝。而易园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地居民物质文化精神需求的同时也展示了具有成都特色休闲文化空间增强了人们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它的存在很好地避开了城市规划进程中弊端,立足成都,展示具有西南特色巴蜀文化空间的开放性、包容性及参与性。为了顺应潮流的发展其下属的易园餐饮公司在成都开创了园林食府茶道之先河,创造出具有易园特色的易园食谱,易园茶艺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文化交流。

2.把握民族的、地域性的文化设计理念

我们有的传统造园理念“小中见大”、“意境之美”、“移步异景”,我们也有的园林作品拙政园、狮子园,所以,在现代的景观设计中,可以将这些中国地域文化和造园手法运用到景观设计当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景观。步入成都易园园林景观中,你就会被主体建筑养正轩吸引。它的存在将园中的水面一分为二,在水体的周围兴建筑、筑亭、依叠石而见长廊;白墙褐色木材的传统建筑,山墙上镶嵌着富有寓意的吉祥图案作为装饰,也吸取了四川民居特色;园内景观植物的栽植也是有一定的讲究的,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经济美观”的原则,采用了具有川派园林、川派盆景的地方特色布置在易园的入口处、转角处以及重要的景观节点处。让人一步入园林就能感受到巴蜀文化特色的韵味。

3.传统文化与城市建设的结合

传统与时代是相对而言的,传统的存在是因为时代作为参照物,而时代的发展是基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向前推进的。传统必须要适应时代,而时代也必须要继承传统。谈起西安,我们都能立即想到它的古城文化,大唐芙蓉园、秦始皇陵兵马俑、大雁塔、钟鼓楼;说起成都都会想到少城文化宽窄巷子、青城山、春熙路等等,追其原因就是西安、成都的城市建设都是立足于本城市的传统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具有该城市的历史文化元素运用到城市文化建设上来,激发人们的文化认同感。而成都作为一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古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之一,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重地,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易园园林就位于成都市金牛区、金牛乡、金牛村、金牛大道、金泉路八号的金牛坝,与金牛宾馆一墙之隔,占地120余亩。与成都宽窄巷子少城文化景观一起作为成都文化的缩影。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韵味、有涵养的同时具有包容性的城市文化建设才会让人流连忘返。广东、深圳经济发展可喜可贺,但他们毕竟是工业高速发展的产物,城市建设并没有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在某些方面而言,它是失败的。就像西餐肯德基快餐一样,没有营养只能是充饥。真正有营养的还是我们传统中餐。我们的城市建设也一样,在城市文化景观建设方面,还是要立足于传统文化,打造具有特色的区域性景观,这样的城市建设发展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4.传统文化与群众互动、参与性

易园园林集观光、娱乐、餐饮等为一体的文化空间,我很庆幸自己来到了这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历史文化古城的魅力,和一份打造生态园林城市的坚持。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的时尚大都市的繁荣,也可以领略到古香古色的传统建筑。

5.总结

成都易园园林景观设计中传统文化的运用是成功的,它的建立带我们感受到了西南巴蜀文化的特色,领略到传统的地域文化魅力。那种休闲、静逸感,那种时代性、包容性。当然它也有不足之处,如果在易园园内设置一些传统历史的真实载体就好了,比如,保留一些历史痕迹,残损的墙面、废旧的景观小品以及经过风吹日晒的岁月痕迹等诸如此类的。当然针对我们中国传统的城市文化景观设计要做的还有很多,说到这里我就想起了俞孔坚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就是“你必须认识到,你是中国这么多人口中少数能够接受这么多年的教育,获得这么高学术造诣的,如果连你也陶醉在小小的空间里,那么中国谁去弄?”我们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作者:任艳敏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景观类论文:高校图书馆环境景观设计论文

1高校图书馆环境景观设计的意义

良好的图书馆环境景观设计可以提高读者阅读的质量,让读者在清新舒适的环境中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教育的启迪,在获取丰富的文献资源的同时愉悦读者的心情。图书馆作为高校的心脏,是学校课堂教学之外对知识的补充,同时也是师生对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注重图书馆的环境景观设计,也是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的重要体现。

2高校图书馆环境的分类

高校图书馆环境可以通过图书馆整体的建筑墙体为界,分为图书馆内部环境及图书馆外部环境。图书馆内部是读者主要进行活动的空间,因此内部环境景观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读者的各方面需求,营造舒适良好的内部环境是图书馆环境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图书馆外部环境作为图书馆建筑与高校校园的过渡空间,包括了对图书馆整体建筑外环境的美化,人流路线的组织引导以及各部分外在空间的布局。图书馆外部环境旨在为更多的读者提供室外阅读的空间场所,也是图书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3高校图书馆环境景观设计的原则

3.1整体性

图书馆内外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要具有和谐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环境景观的设计与环境空间的布局上要讲求整体性,表现在材料的运用、色彩的选择等方面都要遵循一种空间的序列感,形成有组织的、具有一定引导性的景观效果。在整体布局上,考虑到图书馆的各个功能分区的主要特征,将其各自赋予特色的表现形式,但在最终将形成有节奏感的完整的空间序列,其中可以具有过渡空间及景观小品承前启后的表达,但在整体上要表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空间布局。

3.2舒适性

舒适性的基本表现是以“人”为根本,即满足图书馆内读者的各种需求,创造出各种人性化的景观环境。良好的环境卫生、舒适的阅读桌椅、清新的馆内空气、丰富的植物景观、特色的景观小品等等这些,将会给读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方面都带来一种舒适感,这种舒适感可以满足读者的心理及生理的需求,更好的达到为读者服务的宗旨,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理念,让更多的读者身在其中并乐在其中,营造良好的阅读气氛。

3.3节能性

低碳环保作为近年来设计的新理念,已经成为环境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设计原则,在图书馆环境的景观设计中,建筑内部尽量利用太阳能及风能等无污染的能源,对馆内的采光、通风等达到规范要求。大量运用玻璃幕墙,在白天运用以自然光为主,人工照明为辅的照明方式,这样做在节约能源的基础上还为读者营造了舒适自然的阅读环境。在夜间阅览室要使用环保灯具作为主要照明,为降低能耗,在部分位置可以利用声控灯照明,以减少能源消耗,最终达到节能环保的要求。

4高校图书馆环境景观设计的对策

4.1选择适宜材料

图书馆内部环境的设计要以舒适、环保、简洁为主要的设计理念,不需要通过繁琐的装饰和品质的材料达到最终的设计效果。在材料的选择上,多运用环保的亚光材料,这种材料不仅可以防止由于光线过强而产生的眩光,同时有效的降低了噪声的污染,为读者提供较为安静的阅读空间。在图书馆内部环境的造型设计中,大量使用简单的线条,这样可以在扩大空间效果的同时避免由于过分的造型装饰而吸引了读者的视线,能让读者在阅读中充分集中注意力。在通风方面,要以自然风为主,通过运用现代化的设备仪器使图书馆内部空间的温度和湿度在适宜读者阅读和藏书保护要求的范围内。

4.2注重色彩搭配

在色彩的运用上追求和谐与淡雅,注重色彩的搭配,避免纯白色对读者造成眼部的疲劳。不同的颜色运用,冷暖的色调搭配,变幻的空间效果,这些都给读者以不同的心理感受。纯度较高的色彩使读者充满力量,但过度的使用会产生疲劳暴躁的情绪,纯度较低的色彩让人感到舒适和谐,适宜读者在安静的环境中学习和阅读。通过不同色彩的搭配,可以将图书馆室内环境空间的尺度感做以改变,通过色彩的色调和明度不同的变幻递减,会将内部的环境空间有向上升高的感觉,或者当室内的家具与建筑内部的色调有矛盾时,也可以通过统一色调的方式将家具与空间的融为一体。把色彩赋予到图书馆内部环境空间的各个分区,通过不同的搭配,营造不同的气氛,带给读者与众不同的阅读空间。

4.3完善基础设施

图书馆环境景观中的基础设施包括座椅、指示牌、垃圾桶、各种照明设施等等很多方面,这些是读者在馆内进行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仅要对这些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在设计时更要考虑到人性化,对这些基础设施进行精心制作,也通过这些设施可以点缀图书馆内部的环境,但在设计时,更要注重于整体空间环境的协调统一,在材料和色彩上,都要与图书馆内部的整体环境达到和谐,不要显得突兀,在摆放位置的选择上,更要考虑到读者的舒适性,在图书馆的每一层都可以设置休闲区,设置休闲座椅,使读者在休闲的同时可以相互交流,在图书馆内部,人性化的服务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将会给读者营造轻松的氛围,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中给读者以舒适愉悦的感受。

4.4合理布局空间

在图书馆内部环境的空间布局中,可通过书架、桌椅及植物摆放位置的不同,将其分隔成为多种功能的空间,这些空间包括开敞空间、闭合空间以及过渡空间。这些空间组成了各具风格的阅读区、休闲区、交流区等多种不同功能的分区,使图书馆内部环境空间更加丰富多彩。在图书馆外部环境景观设计中可以通过景墙、地形及植物等要素的设置分隔空间,运用地形的变化使空间的层次感增强,想要为读者提供阅读交谈的空间,可以有效的利用外部环境中的边缘空间。在图书馆建筑的主入口处,多见开敞式的疏林草坪,通过这种形式的设计可以将外部环境的整体空间加大,巧妙的运用花池与树池等景观小品,丰富外部空间的内容,不会显得单调乏味。图书馆外部的空间还起到主要的交通路线引导的作用,通过道路的铺装形式来引导读者的行走路线,可见,铺装对图书馆外部环境整体设计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还为读者创造了休憩、活动的场地,运用优美的造型表现还可以营造出独特的地面景观,使图书馆外部空间的整体环境充满了艺术气息。但在铺装的选择上,也要与图书馆建筑的整体风格相一致,不能为追求独特而打破了整体的和谐,在图案的设计上要有韵律感,让读者在心理上形成特定的边界,对环境空间有所区分。

4.5营造植物景观

图书馆内部环境的设计要加强对绿色植物的关注,丰富的植物景观可以增加空间对读者的吸引力,让读者更为放松自然的身在其中。在门厅入口处,可以摆放生长茂密的大型盆栽,例如铁树、棕竹等大株植物,配合色彩鲜艳的小型盆花作为点缀,形成热烈的气氛。通过摆放观叶植物类的盆栽,围合成小型的半开敞空间适宜应用在读者休息区或楼梯的拐角处进行空间的变换。在阅览室内部,利用绿色植物为空间增加生机活力,激励读者更好的进行阅读和学习。图书馆外部环境空间中可以利用边缘空间种植植物,设置出较为私密的阅读空间,在外部广场的边缘用花池和树阵的形式分隔成不同区域的休闲场地,给读者更多的提供室外的阅读休息的场所。在植物的种植上,多注重植物种类的搭配,单层草地种植形式、两层草地+灌木的种植形式、多层草地+灌木+乔木的种植形式,运用不同层次的绿化种植形式来达到不同的景观效果,打造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以及封闭空间等带给读者不同心理感受的空间效果。

5结语

高校图书馆的环境景观设计要依据读者的心理需求,创造出适合自身特色的环境景观空间。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更好的运用高科技手段创新图书馆的环境景观是我们将来要追求的更高目标。

作者:姚鑫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图书馆

景观类论文: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景观设计论文

一、湿地园林景观设计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分析

(一)湿地公园景观的基本内涵

湿地公园不仅需要充分满足湿地生态服务功能,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做好湿地保护以及湿地保护工程恢复的工作,优化湿地资源配置并发挥湿地资源的优势进而不断挖掘区域湿地文化内涵。同时在进行湿地保育区外部建设的时候,我们需要将社会文化特性、艺术特性以及生态特性充分结合,构建适合社会公众群体休憩的湿地主题公园。

(二)湿地公园景观的构成要素

湿地公园景观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文化景观、生物景观以及水体景观,只有实现湿地公园三要素的结合,才能够做好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工作。

1.文化景观

湿地文化景观的目的是通过湿地的生态特征将当地文化传统、人文风情充分体现,以凸显湿地独有的文化特色。湿地人文景观主要是由各类生产方式形成的文化、改造湿地的印记与文化结晶三个部分构成,下面进行分类阐述。

(1)生产方式形成的文化

湿地在人类生活生产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湿地自古便是人类重要的食物、住宅、服饰来源之一,由此而来形成一系列渔猎文化、稻田文化、苇田文化以及衍生出的住宅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

(2)湿地改造的印记

人类在湿地上进行了大量生产活动,留下了数也数不清的足迹,如建造运河、桥梁、堤坝等,这些临水建筑均属于人类在湿地改造过程中留下的印记。这些印记形成了独特的湿地文化景观。

(3)文化结晶

湿地文化与其他文化产生过一系列的碰撞与交融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结晶,如文学方面的交融形成了无数瑰丽的诗词歌赋,其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点缀于湿地发展历史上;一幅幅描绘湿地景观的书法画卷又如同艳丽的骄阳洒下万丈光辉照亮整个湿地发展轨迹;一只只舞蹈、山歌又如同一轮皎洁的明月悬挂于湿地发展的夜空中。

2.生物景观

湿地上生存着大量的植物,从类型上来看包括湿生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与沉水植物。由于不同类型的植物其形状、枝干分布、叶片轮廓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季节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设计不同的植被景观,如我们在春季可以欣赏荇菜花与鸢尾花,夏天可以观赏凤眼莲与荷花,秋天可以欣赏芦苇与香蒲。湿地上同时生存着大量以植物、浮游生物为食的动物,常见的有湿地水鸟、昆虫以及观赏鱼。湿地动物是湿地景观中一道流动的靓丽风景线,为湿地公园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在进行湿地景观设计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湿地动物的生活规律来进行。

3.水体景观

湿地水体景观主要是由三个部分构成,即近岸陆域景观、岸带景观以及水域景观。近岸陆域景观可以让游客在亲水亭台轩榭、栈道上欣赏各类亲水设施;岸带景观可以让游人在浅滩、沙洲上欣赏形态各异的驳岸、植物岸带与沙滩岸带,以凹凸不平、曲直相间、虚实互补的岸带景观给游人以美的享受;水域景观是通过水质、水流等因素,以或缓或急、或深或浅、或静或动等水流形成的飞瀑、小溪、浅谭等景观让游人寻找心灵的休憩。

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及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景观设计的目标

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中,首先,设计者要确定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目标。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在秉承湿地自然特性的前提下要对景观单元做好主题创设和层次划分。此外,设计还要同时满足湿地文化的宣传作用和游人们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精神需求。

(二)景观设计的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

在设计中,设计者要充分考虑湿地的蓄洪、防旱、污水自净能力,尊重湿地自然特性,避免因人为设计对其自然特性造成破坏或使影响最小化。

2.以人为本原则

设计者除要以生态优先为基本原则外,还需考虑人们的亲水特性,要尽可能满足游人欣赏、亲近湿地水景的途径(从视觉、触觉、听觉等多个角度)。

3.美学原则

景观的设计要与湿地自然景观在虚实、动静、色彩、协调度等上充分融合,要将湿地文化充分展示出来,真正提升湿地美的境界。

三、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具体内容及策略

就目前来看,湿地公园功能分区主要包括服务管理区、湿地体验区、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以及湿地保育区等。其中,湿地保育区主要对生态过程与生态特征进行一个有效的保护,其环境容量与其他分区相比较小,而且景观建设的内容也比较少。所以,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主要以服务管理区、功能展示区以及湿地体验区为主。

(一)湿地体验区景观设计

湿地体验区包含了湿地公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两大部分,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设计者可以考虑从地形改造、水文联通等方面着手,建造大量的人工浅滩、溪流、喷泉、瀑布、沼泽、河流段等多样化的湿地景观,更为地体现湿地中存在的各类独特景观,要让游人也可以在游玩的过程中感受到湿地特有的水体景观、农耕文化以及渔猎文化,通过合理的分布与设计,让游人能够一步步感受湿地景观并得到心灵的休憩。在湿地公园局部水体处理的过程中,设计者可以通过设置宽度大小不一的溪流,然后在其中布置大小、形状不一的石块并点缀有相应的湿地植物,以形成充满活力的湿地水体景观。在驳岸的设计上,设计者可以使用自由曲线形态、自然力飘积形态、双螺旋曲线形态以实现虚实结合、曲直相间的溪流景观。以人工湿地为主的公园,在深水位,设计者可以依自然地势开凿成形状自然、岸带有起伏、高低错落的池塘,在湿地水体下游、浅水区域或在积水区布设水稻田,使游人可参与打渔、插秧等农事活动,构建类似于古典农家乐的田园生活氛围,以满足现代社会公众群体回归自由的根本渴望。

(二)湿地公园中湿地体验区景观的设计

湿地公园中的服务设施景观实质上就是按照人们在游玩活动中的具体需求进行设置,可以将湿地自然景观烘托出来,且便于人们对游览线路进行组织的景观小品、建筑物等一系列硬质景观,主要包括木栅道、游廊、园桥、舫、水榭以及景亭等。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以下3类:一是点景景观。其实质上就是为了将湿地文化内涵更好地体现出来,对湿地意境起到一个丰富作用,如将农耕湿地文化中的水井等多种农业设施表现出来,还能够将“渔舟唱晚”的船只表现出来等。二是动态赏景景观。其实质上就是为了满足动态赏景以及游览路线组织的需求,并且对院内空间进行合理划分,实现近景、远景、俯景以及仰景的有机结合,使观赏效果达到步移景异。三是静态赏景景观。其实质上就是为了充分满足游人在休息、静态赏景的需要,同时它也是公园构图中的艺术主体与中心,在公园中起到一个点景的作用,通过采用借景、框景以及对景等一系列手法,对院内中的经过进行丰富,如舫、水榭以及景亭等。

(三)湿地公园中湿地功能展示区景观的设计

湿地生态功能呈现多样化,而且生态效益十分显著,湿地公园景观展示出来的生态功能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维持、水质净化等。湿地公园中湿地功能展示区景观的设计主要是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展示景观的设计。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展示能够通过招引湿地鸟类,对乡土湿地物种进行合理配置以及招引湿地昆虫、鸟类来实现湿地环境的统一,达到一个良好的景观效果。如可以采用土壤种子库等一系列技术将岸带植被恢复,在林下空间中对喜湿植物、耐阴植物进行种植,以此对增强景观的层次感,创造一个富有情趣的自然景观;也可以通过湿生草本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浮水植物群落以及沉水植物群落至木本植物群落在空间上进行合理的分布,将群落的空间分异规律与结构多样性有效展示出来。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中国水稻的栽培历史展示出来,加强游人对各类湿地资源的保护意识。

作者:李俊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景观类论文:小区植物景观设计论文

一、居住小区的植物配置原则与树种选择

居住小区作为人们走出室内接触的室外空间,其环境显得尤为重要,不仅是要满足基本的功能,还需要给予居民们视觉上的享受。这些决定了居住区植物设计的一些原则:(1)功能的需要。车行道两旁种植行道树,起降噪净化汽车尾气的作用,靠近市政道路的区域,围墙内种植密闭的植物,起到绿色屏障的作用,小区内大型铺装广场上种植高大的庭荫树,为居民在炎热的夏天提供清凉的户外场地(2)艺术构图上的重要补充。在水景、景亭、景廊、景石边种植绿化,形成的视觉构图在植物选择上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经济性原则,重点景点除外,同等效果的情况下优先选择经济性的树种。(2)适地适树原则,优先选择乡土树种,慎用外来的未驯化的树种。(3)生态性原则,乔灌草,常绿落叶,形成生态群落,互生共存。

二、法式风格的小区植物配置

法式景观的高度人工化,平面图案化,园林艺术形式也体现在植物景观上。在植物设计上讲究规律格律,对称匀齐明确和几何对位关系,花草修剪成几何型,重在显示人工图案美,是为人所控制的有秩序的自然,理性的自然。在空间关系上以开敞为主,局部形成秘密、隐蔽和围合空间。在中心景观区,以开敞形式为主,在局部空间常常用植物或构筑物形成隔断,修剪的绿篱留出透景线来体现出景观轴线与空间的魅力。以上海绿城玫瑰园为例。这是一个示范区的中心水景区的景观,植物结合水景道路形成对称围合的轴线空间。长方形的水池,特色的欧式跌水钵为端景,水池两侧的池缘规则的点以喷泉花钵,花钵上种植花卉跟镶边的花叶蔓,花钵外围为两排树池,树池中种植修剪的圆柏跟孔雀草花篱,圆柏严格规则的排列,水池树池这些硬质的外围都已绿篱收边,软质植物景观与水景浑然一体,形成平地上中轴线对称整齐的规则式布局。以江阴爱家名邸为例。此项目也是一个示范区,建筑位于视觉的端点,中心为类方形水景池,池缘上点以喷泉花钵,花钵里种植花灌木,水景池两侧为道路,道路外侧为修剪整齐的魔纹花坛、球篱跟圆柏,球篱、圆柏与花钵喷泉有秩序的排列,中轴对称,两侧围墙边上种植两种高大的乔木,形成的围合的视觉焦点。下图为建成效果,后期过程中考虑到造价以及维护成本,魔纹花坛的设计做了简化,改成了简单的图案,效果也是打了些折扣。

三、现代风格的小区植物配置

仁恒置地以精品楼盘占据房地产市场,其楼盘的风格多以简洁现代为主,多数为新加坡CICADA公司设计,我司配合植栽设计。在景观概念设计上,积极的线性和静止的漩涡构成了流云般的地形和景观元素,在植物设计上我司为配合其景观概念,也做了很多流云般设计,地被矮灌木与草坪的边界延续“云”线的概念,统一整齐的乔木和地被的规整式搭配,树阵下视线通透,空间开放,成为景观空间构成的骨架树。以下以南京仁恒江湾城为例:种植分析:(1)自然式密植林:片植乔木和灌木群交替形成错落的层次,以绿色为基调,是景观背景林的主要表现手法。密闭感强,视线难以穿越,与通透的树阵树林、草地形成强烈对比。以经济树种为主,形成“林”的形态。树种选择上,常绿树种:香樟、广玉兰、女贞、乐昌含笑、枇杷、桂花、杨梅、石楠、竹等。落叶树种:栾树、朴树、无患子、国槐、合欢、水杉、红叶李、海棠、花桃、腊梅、紫荆等。(2)自然式疏林:于开敞的矮地被或草坪上,自然轻松地布置三五棵的乔木群,树冠连绵,树下却视线通透,既不影响空间,又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常选用柳树、香樟、朴树、无患子、合欢等。(3)规整树阵:统一整齐的乔木和地被的规整式搭配,树阵下视线通透,空间开放,成为景观空间构成的骨架树,它对于对趋向中心水景具有空间的“线”形导向。(4)独植造型树:要求姿态饱满,健壮挺拔,有一定的动感,并与其空间大小相匹配,置于开敞的绿地空间或水池空间之上,成为视觉重要的主景或对景,也是是整个绿化的灵魂。树种选择上,常绿树种:香樟、丛生香泡、丛生女贞、乐昌含笑、桂花、杨梅等。落叶树种:朴树、榉树、白蜡、榔榆、合欢、乌桕、鸡爪槭、等。(5)下层植物:地被矮灌木与草坪的边界延续“云”线的概念;开阔的草坪给人以遐想的空间,同时成为了极佳的活动场地;尝试采用同一品种的矮花灌木打造“花海”胜景。植物选择上,矮灌木:毛鹃、黄杨、金叶女贞、南天竹、金丝桃、红花继木、绣线菊、锦带花、八角金盘、桃叶珊瑚、栀子花、红瑞木、火棘等。花海可选品种:八仙花、棣棠、矮紫薇等。

四、结语

风格化景观能最快的吸引人们的眼球,也会铺天盖地的被模仿,但是绿城和仁恒置地的品牌打造的如此成功,不光是得益于高水平的设计,还需要经济方面的大手笔投入以及先进的施工与养护队伍。

作者:刘敏 单位:上海捷朗景观设计事务所

景观类论文:居住区绿化生态意识景观设计论文

1居民区绿化在生态意识下的景观设计着手点

1.1景观设计的多样性

对于居民来说,不仅需要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更需要一个能够让他们感到方便、安全、舒适的生活空间,居民区绿化在生态意识下的景观设计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景观设计的多样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景观空间设计是为居民区创造一个绿色活动的空间,而且,根据景观环境空间的多样性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爱好、不同层次的居住群体,这也是当今居民区人们户外活动的主要需求。可以利用花坛坐凳、树木花草、山石小品等来形成层次丰富多样化的绿色空间,为居民区营造一个良好的绿化环境,使居民区绿化达到多样化、生态化、景观化的要求。

1.2因地制宜的布局设计

居民区绿化在生态意识下的景观设计不能进行统一设计,要结合地区的发展情况因地制宜的对景观布局进行设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要考虑到地区的原有地形地貌的形态,例如,水体、山地、绿化场地、活动场地等景观建筑的布置,以及各个形态界限的划分,同时要注意山石小景和景观小品的点缀、景观照明的布局设计、室外家具的格局设置等,要充分体现出原有地形地貌的特色。要考虑到地方民风、气候、生活习惯、周边环境、民俗等特点,同时,还要了解地区的发展现状、历史文化等,综合地区各方面因素的分析再对居民区绿化景观设计进行合理的布局;另外,还要考虑到地区居民区外部自然景观资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外部的自然资源直接对城市居民区景观设计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应结合实际的自然景观资源的分配情况进行绿化设计。

1.3景观设计的生态性

首先,在进行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时,应注重植物的多样性,增加植物品种,稳定生态植物的群落,打造多样性的景观色彩、植物品种,提升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生态性。其次,居住区绿化在生态意识下的景观设计主要以植物为主,通过植物的规划设计来进行点、线、面的形态设计,逐渐形成居民区景观设计的层次性,丰富居民区景观系统,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再次,要增加居民区景观设计的绿化量,提升景观设计的生态效果,对居民区绿化景观设计实施立体绿化,针对居民建筑物的不同结构进行不同的绿化效果,例如,墙面的绿化、居民楼屋顶的绿化、阳台和窗台的绿化、居民小区的棚架绿化等,而且,从这几方面的绿化形式来看,都是不需要占用地面的绿化方式,在节约用地的情况下,又能提高居民区的绿化效果,将建筑空间与绿色空间进行有效的相互渗透与交融,从而有效的提高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的效果。

2居住区绿化在生态意识下的景观构成元素

2.1硬质景观

硬质景观主要指的是居住区内绿化景观设计中除了植物景观以及自然景观因素之外的因素,也就是居住区的主要居民建筑,如居民楼建筑、小区内的凉亭、走廊、休闲活动建筑场所、居住区道路景观建筑、雕塑、标志、花坛、假山、水景观、照明景观等,这些都是属于居住区绿化硬质景观构成元素范畴内,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和掌握这些硬质景观的特征,以及能够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冲击力,这样才能更好的协调居住区的整体景观系统,不仅为居住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更能与城市的整体环境相互协调,达到功能、生态、观赏的效果。

2.2软质景观

软质景观主要指的是居住区绿化中需要的物质因素、精神元素,也就是自然环境与植物环境因素。所谓精神元素主要指的是居住地人们心理上的需求,也是居住者对景观环境产生的心理感受以及在心理上产生的共鸣。另外,软质景观主要从植物入手,注重植物种类的选择和搭配,软质景观也可以说是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的核心。

3居住区绿化在生态意识下的景观创新

现阶段在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景观设计过于传统,将以往园林景观设计、城市景观设计等应用到居住区的绿化景观设计中,整体格调与居民居住区的建筑物缺乏相互融合性,虽然有着绿化性,但是却让居住的居民感到分离个体的绿化效果。在未来的发展中,居住区绿化在生态意识下应对景观设计进行不断的创新,同时要多方面考虑居住区的特点,例如,建筑设计、整体规划、绿化生态、活动设施等,对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进行不断的创新,提升居住区的绿色景观效果,为居住区的人们创造休息场所,为人们提供更有融洽性的外在美观,当然,在居住区绿化景观创新的过程中,应将人作为最终的主体,绿化不仅是为了创造更良好的环境,更是为居住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空间。另外,在居住区绿化景观创新的过程中,设计者要充分结合自然环境,要尽量与居住区的建筑以及自然环境融入到一起,为居住者营造一个舒适、优美、愉快的居住环境。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绿化景观设计是当今居住区绿化的重点,不仅要体现出环境的绿化性,更要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通过文章对居住区绿化在生态意识下的景观设计与创新的分析,作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主要从景观设计着手点、景观构成元素、景观创新等几方面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文章的分析,能够对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与创新工作带来一定的启发。

作者:李彬 单位:深圳奥雅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景观类论文:城市道路交通景观设计论文

1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原则

1.1我国南北差异形成不同地域特点的城市

城市分布在不同经纬度就会显现不一样的地理生物特征,不同城市呈现出不同特点,大体分为工业城市、旅游城市、文化城市、经济与政治中心城市及综合性城市等不同类型的城市。由于城市具有不同的性质,就决定了城市道路产生不同功能,那么道路景观设计就会不一样,正确的做法就应该是:在城市的总体规划的控制之下进行景观设计,并适应道路功能。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了解当地地质、气候、地形、交通方式和水文等因素,结合以上影响因素做到心中有数,设计跟进,达到使用功能与美观相统一,景观设计如果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就是失败的设计。

1.2视觉污染现象是景观设计不合理,引起人们感官上的错觉。

这种视觉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道路本身方面的污染指道路视距得不到满足、视线不畅通、平纵线形配合不当等因素,相关的原因又包括不规范的交通标志牌、路旁刺眼的广告等因素,人为的原因又包括道路上的垃圾等因素,影响道路使用者的视觉,从而使人不舒适、不愉悦,最重要的是会给交通造成安全隐患。

1.3景观设计首先要考虑人的习惯

道路的功能是行走、行驶的,景观就要配合主体功能,而不能喧宾夺主,独树一帜,路上的车流、人流均是以一种运动状态对道路的景观加以欣赏,然而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交通目的,如上班、旅游、散步等,或者开车,或者步行,这样就产生了不同视觉特性和行为规律,所以在道路景观设计上,除了重点考虑适合道路功能外,还要考虑使用人的感受。

1.4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城市特点。

景观设计要符合城市特征,不能突兀不协调。要注重每个景观元素构成与道路景观的协调统一,使其和城市自然景色、历史文物还有现代建筑有机的联系起来,与环境的整体性,是景观设计的长远规划。

2城市道路交通特性

2.1城市快速路:

因为行车速度快,主要承担机动车交通,速度快、流量大、路途广、车距大是这一道路的特征,交叉口多为封闭或立体交叉。景观设计时,就要考虑使用者动态、连续的大宽度视野,应有一种韵律和节奏感,减少行车疲劳。

2.2城市主干道:

呈现间断流、不连续、短途特点。一般是分出机动车、非机动车、人行道这三种隔断,交叉口大多为平面交叉,由红绿灯控制或者由交警指挥,重要街口是景观带好的布局地点,这样的地点对景观会有很大的影响,也代表这一地方的特点。道路特点是机动车道行车速度高,在交叉口处行车速度低。那么道路景观的设计上,就要把中央分隔带进行安全性较高化的设计,同时也要考虑非机动车流与行人需求。而对于道路两边的景观设计主要考虑慢速车流与行人边走边欣赏的需要,景观设计要体现细腻、细致、能够品味,同时还要体现整体城市特点,不能破坏城市规划与风格。

2.3城市次干道及城市支路:

主要是非机动车和行人是该道使用者,特点是慢速间断交通流,上下班及街头漫步是人们使用的主要目的。道路呈现一定的安全性。景观设计要耐读、细腻,刻画入微,让人们在边走边研究的过程中,心理愉快轻松,这种景观一定要有地区特点,比如体现一个区域的特征,让人走到其中就会想引发一个地区的整体规划的联想。

3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内容

3.1道路的曲线设计。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方向上有许多种,但总的原则是不变的,就是在考虑道路功能基础上,还要考虑安全性,不能因为景观而影响交通流。可以说道路平纵横设计是景观设计核心,它在在道路的整体设计中很大程度的影响着交通畅通安全。在人们的印象中,景观设计无非就是绿化,其实这是错误的,现代人们审美提升,技术先进,早已不是简单的绿化设计了,而是加进了许多现代元素和功能,如果没有这些要素,设计上就会使人产生不协调的感觉,根本就不会感受到美的存在,那么对道路空间规划、线形设计、流畅优美、平纵交点、曲线配合,都是设计的根本,这样就会使行车、行走产生安全舒适感。

3.2绿化设计。

道路的平纵横设计固然很美,但不加入绿化则就显得没有生机情趣。好的绿化可以提升整体景观认知,画龙点睛般让人心情格外愉悦舒服,道路使用者的心态就会被其调整,这样道路使用者行车的紧张感得以缓解,视觉疲劳就得以消除,行车的安全性必然加强。道路上的绿化设计和绿地设计不一样,道路的绿化设计为动态绿化景观,整个植物景观的基调,间隔自然式布置段落,以树形优美,色彩艳丽,花朵烂漫和树景观为主,在景林的映衬下,反映出丰富的季相变化,营造层次分明的景观带,为行人带去美妙的旅途,这样的景观设计是成功的。

3.3交通设施设计。

交通设施和景观设计是统一整体,二者要相互融合,不能矛盾,景观尽量呈现自然、交通标志则是现代设施,如何进行统一,起到强化景观功能的效果,如果不合理就会对道路的景观起到破坏的作用。在道路标线、标志、标牌的设计上,主要采取附着式方法,特别是城区、市区、重点街道,应用标线体现出功能区,用标线设计对交通流进行引导,那么在设计道路功能上,就应该提早把景观植入进去,达到交通设施设置合理,景观设计美观的要求,充分考虑好二者的协调关系,才能在保障安全基础上,满足各方面需求,不破坏整体道路功能。

3.4街头细节设计。

在整体景观布局完成后,需要景观情趣,在设计元素上,很多细节之处能够体现城市品味,比如在街头设立城市雕塑、人物塑像、花坛、椅凳、喷水池、路边休息场所、街心休闲区等。交通速度快的沿街不适合设计安置小品,尽量少的安置,因为间距较大,人们很少能够品读。

4结束语

高速交通的道路上,景观设计应从整体着手,保持道路节奏和韵律;中速交通的道路,可从面上着手,以交叉口为分界点,保持节奏感和可识别性;慢速交通则应从点上着手,突出区域范围内的亮点细节。景观设计是道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可以通过景观设计来提高驾驶员的驾驶适应性、提升交通能力,减少交通事故,在我国城市建设中,道路景观设计会越来越显现出重要地位,在景观衬托下,城市会变得更加文化、实用、漂亮。

作者:谢国静 单位:上虞市虞佳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景观类论文:文化空间景观设计论文

一、分割和互动是共存的

中国园林的审美讲究婉转自然、隔而不绝,不喜欢一眼望穿、平铺直叙,分割和流动是相对存在的。中国园林中用隔景的手法把一个大面积的园林分割为若干个小巧的景区并让其各具特色。圆明园四十景都各有特色,如万方安和、鸿慈永祜、山高水长、上下天光、杏花春馆、武陵春色、蓬岛瑶台、平湖秋月、坦坦荡荡等。而区域的分割则是通过水面、垒土、叠石、植物或建筑物隔景等方法做到的,广场中的空间分割同古典园林中的空间分割基本相同。

二、借景在空间互动中的作用

借景是空间流动的重要表现手法,狭义地说就是视线穿透了立足点所在的空间,而看见了这个空间外面的景物。借景的手法在中国造园的历史上由来已久,秦汉时期已有筑高台以瞻远景的做法,“如果说借景的初意是把园外之景纳入园内娱游观赏活动当中,那么南北朝时代谢灵运的‘罗曾崖于户里,列镜澜于窗前’的思想以开借景学说的先河”。计成在《园冶》中对借景的意义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展,提出了“借景”这个专业名词,并认为“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计成把借景分为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因时而借。计成的“借景”论打破了前人只有借园外之景为园内游赏的狭义思维,认为景境不分内外远近,而且得景有时空声色的不同,并认为人是造园得景的主体。借景是从人与景境之间的整体的动态关系,由实践升华而具有传统园林文化特色的造园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帝京景物略》中所记英国公新园是座别开生面的园林,它不在园内造景,几乎全靠借外景而造园。其中,对其借景有如下阐述:“园亭对者,桥也。过桥人种种,入我望中,与我分望。南海子而外,望云气五色,长周护者,万岁山也,左之而绿云者,园林也。东过而春夏烟绿,秋冬云黄者,稻田也。北过烟树,亿万家甍,烟缕上而白云横。西接西山,层层弯弯,晓青暮紫,近如可攀。”“过桥人种种,入我望中,与我分望”,道出借景的辩证关系。文中写园主人同桥上行人视线的互动,道出相互因借的道理,揭示出空间是相互流动的。“过桥人种种”也揭示出人的生活可借景入内成为可以观赏的景观。相互借景在现代广场中也是同样存在的。广场空间不同于私家园林,广场是个公共开放的空间,没有院墙阻隔四周,广场四周道路环绕,交通便利,广场内向四周借景都非常便利。“观赏周围世界”作为广场的基本功能之一,是说广场本身是一个借周围世界的景致为我所赏的空间。因为借景是相互的,在广场借得周围景物的同时周围的人们也借广场之景。行于环绕广场道路上的人同样会观望广场中的景致,文化空间中的景观也会在人们观望广场中景色的同时影响到广场外的人们。现代城市高楼耸立,广场周围亦是如此,广场借周围的建筑为景,可增加园内空间层次感,也可以使广场同周围的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说置身在广场内时是以感受广场立面效果为主要目的,那么在广场周围的高楼上就可观得广场的鸟瞰效果,广场在平面上的精心设计和布局也可以为人们所欣赏。

三、对景与空间互动

对景是园中两景或多景相互因借的常用手法。位于园林轴线和风景线端点的景观叫做对景。对景可使景物相互观望,丰富园林景色。苏州留园中的石林小院,院北是揖峰轩,院南是石林小屋(半亭),两者相对,园中有数立峰,相互对视,景时隐时现,含蓄相对。对景在古典园林中多用于建筑相对,特别是能观景的建筑;但在现代广场的建设中建筑对景的出现是很少的,主要以静观或景区的相对为主。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广场作为户外公共空间也划分出了不同的类型。文化广场已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不只是政府,普通市民也对精神文化有了更多的需求。在文化广场的设计中,通过文化空间的互动,文化空间之间以及文化空间与其他空间相互连接,相互影响。扩大文化空间的空间影响,就是让更多的人能在更广阔的范围里接受文化气息的熏陶,这对于文化宣传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文化广场的设计中,空间的互动是文化传播的必要渠道。

作者:陶钰倩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景观类论文:园林景观绿化工程监理论文

1园林景观绿环监管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制度不完善

我国园林景观监管的制度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没有建立一个很好的制度来进行管理,这也就使很多人钻了空子,为了赚钱牺牲了园林景观绿化的艺术性。

1.2监管人员素质不高

园林景观绿化的监理工作通常没有人重视,这也就使得监理工作的人员并没有特定要求具有专业的园林景观绿化监管能力,从而导致园林景观绿化的监理一直没有到位。

1.3园林景观建设公司不重视

很多园林景观建设的公司都没有对园林景观绿化监理的意识,只是将园林的景观建设作为一种赚钱的方法。

2如何更好地对园林景观绿化进行监理

2.1组建一支专业的监理团队

园林景观绿化的监理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必须保障监理团队的人员具有专业的园林景观绿化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保障监管团队的成员具有公正公平的心态。能够保障对园林景观绿化做出公正的监理。

2.2对植被的种植进行监理

对于园林景观绿化中花草树木的种植要进行验收。要保障种植的花草树木的成活率,同时对花草树木的种植数量要做出一定的规定,防止部分企业用减少花草树木种植量这种不顾园林景观质量的方法来节约成本。

2.3对园林景观绿化的后期进行监理

在园林景观绿化完成后要对后期的园林景观进行监理,要定期地对园林景观中的花草树木等活着的事物进行监理,对其进行很好的修剪,保持园林景观的艺术性。

2.4保障园林景观绿化的艺术性

在园林景观建设是要有专门的设计人员对园林景观绿化进行设计,根据当地的环境、气候、适合生长的花草树木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分析,然后根据得到的结果对园林景观绿化进行设计,以艺术的眼光来设计园林景观,从而使得园林景观具有浓烈的艺术气息。只有进行很好的园林景观绿化管理,才能保障园林景观的质量,也能保住园林景观绿化的核心———艺术性。

3结语

园林景观绿化的发展需要合理的监理,园林景观绿化不同于其他的工程,它具有很长的监理周期。只有保障在这个周期内合理地监理才能保障园林景观绿化更好地为人们带来精神享受以及艺术享受。

作者:马振洲 单位: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景观类论文:景观建筑园林设计论文

1景观建筑在园林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景观建筑是园林设计中的主体,景观建筑的设计要满足园林设计的需要,最终达到和自然风光的协调和融合。景观建筑可以通过多种组合形式存在,通过合理地设计和布局,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通过合理应用景观建筑,能够有效调整园林景色的布局,使景观建筑在园林设计中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在园林设计中通过选择某处建筑作为其中的重点,然后再布置相应的游廊等附属建筑,将景观建筑联系起来,这样能够满足旅客赏景的需要。人们在园林中游玩时不仅容易被优美的自然景色所吸引,同时还容易被景观建筑所吸引,景观建筑往往在园林设计中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给人们提供小憩的场所。在园林设计中,通过借景的方式,增添了园林景观的艺术性,满足了艺术意境的表达和需要。景观建筑通过合理的规划,以花墙、庭院灯形式展现在游客面前,能够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

2景观建筑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2.1凉亭的设计

凉亭作为园林设计中必不可少的景观建筑,它能够给游客提供短暂的休息空间,也是避雨和乘凉的好场所。凉亭在园林设计中包含了传统凉亭和现代凉亭2种形式,其中传统凉亭的形状主要有梅花形、多边形等形状,在凉亭的顶部主要有单屋檐、双屋檐以及多重屋檐等形式。现代凉亭的顶部主要有弧形、平面图形以及坡面对多种形式,其建设材料主要有木料、石料以及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凉亭的外观形式更加丰富,而且其姿态也更加雄伟、精致,能够给游客更加美好的意境和感受。凉亭一般作为一种独特的景观建筑伫立在园林内部,在园林设计中具有重要地位。凉亭要想发挥其巨大作用,一般应当设立在景色优美的地方,特别是周围有流水经过,能够给游客带来赏心悦目的感受。例如,长春市南湖公园中的凉亭,其形式是传统的四角亭,屋顶是三层檐,亭柱是传统的红色,其顶部是尖锐状。在亭柱之间有圆柱形和长方形的缓台,能够供游客休息。其中4个凉亭两两连接在一起,凉亭下面是荷塘的流水,荷塘上面有绿色的荷叶和粉红的荷花。这样的凉亭能够给游客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发挥了凉亭建筑景观的作用。

2.2桥的设计

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也常常需要应用到桥梁,特别是流水能够给人们带来活力的感觉,同时河流还能够达到湿润空气的作用,人们都希望感受到流水的力量。在这样的园林景观中,通过特意设计一座桥梁,不仅能够达到观赏的作用,同时也增添了景观的艺术效果。对于规模比较小的园林,通过设计一座桥梁,能够有效增添景观面积,增加了景观层次感。对于小园林来说,桥梁可以设计的更加精巧,并且和水面十分接近,这样能够使旅客的游玩过程中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于大型园林来说,桥梁应当作为整个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标志,在布局上应当和园林景观整体风格相适应。桥梁应当和周围的景色相互呼应,同时和整体的园林景观相互融合。

2.3廊的设计

廊在园林设计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往往是连接景点的重要通道,具有连接建筑物和外部空间的作用。廊的存在能够使园林景观更加具有空间性,特别是不同的廊结构和形式能够丰富园林景观的类型,对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具有重要帮助。同时廊还能够和藤类植物结合,形成葱葱郁郁的外部结构,使游人走在里面感受到凉爽,具有一定的避阳效果。廊的存在延长了游客的观赏时间,使游客有更多的时间融入到园林景观中。在历史上有不少的故事都和廊具有密切关系,因此,廊的存在具有一定的人文意义。

3结语

景观建筑在园林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达到良好的画龙点睛和点缀效果,衬托出园林景观的整体性,丰富了园林景观的景色。通过广泛的应用景观建筑,可以提高园林景观的观赏性,给人们带来艺术的美感。

作者:李睿

景观类论文:乡土景观视角下城镇化建设论文

1乡土景观的相关概念

相对于外地或异域景观、城市景观、高雅景观,通常将乡土景观称为地域性景观、乡村景观和寻常景观。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对于乡土景观的概念界定有传统乡土景观和“新乡土”景观之分。传统乡土景观一方面表现为土生土长的自然景观,是乡村田野风光、民间村落、道路、河流水系、树林等所构成的农业文化现象的复合体;一方面表现为反映文化体系特征和地理特质的文化景观,是当地人生活方式在大地上的投影,包括民居、寺庙、祠堂、石佛、图腾、历史典故以及洗衣场所、水井、水车、晒谷场等生活风景在内的地域综合体。“新乡土”景观指形态与文化的本土化和乡土化,是一种自觉的追求,用以表现某一传统对场所或气候条件所做出的独特解答,并将这些合乎习俗和象征性的特征外化为创造性的新形式,这些新形式能够反映当今的价值观、文化和生活方式。这种“新乡土”景观概念,是一种基于历史、文化、生态和社会的生命过程的延续和再生,是一种衔接历史和未来的桥梁、纽带和联系。

2中原经济区的乡土景观元素和造景符号的挖掘

人类学家L.A.怀特曾经说过:“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种族的每一个成员从他降临人世的那一刻起,便生存于一定的气候、地形、动植物群地带的自然环境之中;同时也要进入一个由一定的信仰、习俗、工具、艺术表达形式等所组成的文化环境。”此话表明了乡土文化是某区域内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乡土人文环境的综合表现。由此可见,只有对能够代表地域特色的元素和符号进行挖掘,才能营造出独具特色的乡土景观。

2.1自然环境元素的发掘

乡土自然景观是乡土景观物质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乡土生活生产景观以及乡土精神文化景观的形成。下面将中原经济区自然环境要素归纳为天、地、木、水四部分进行挖掘与提炼,进而分析中原经济区乡土自然景观的气候、地形地貌、植物及水环境特征。

2.1.1天———自然要素之气候

不同于植物、建筑、乡土材料等其他景观要素,气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它在乡土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国划分南北气候的“秦岭—淮河”带穿过河南南部地区。线以北约占全省总面积的70%,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线以南约占全省面积的30%,为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由此可见差异性显著的气候,造成农作物品种的差异,也形成了不同的农业景观。线以北主要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因此在豫中、豫北的农村便随处可见房前屋后黄橙橙的玉米和碾子。而线以南种植水稻为多,所以就形成了一系列围绕水稻产生的乡土景观。除此以外,人们还会采取一些措施去适应气候,营造出宜居的生活环境。比如,豫西冬季寒冷干燥,以西北风为主,夏季炎热多雨,以东南风为主,因此在对建筑周围绿化时,在建筑的西北角多种植物以挡冬季的西北寒风,南侧适当种植以局部遮阳防晒,东南侧留有空隙以便通风与采光之需。总而言之,虽然气候的不可移植性使我们无法直接利用,但我们可以利用气候对乡土景观要素的影响,因地制宜地进行造景,正如印度建筑师柯里亚所说,让“形式服从气候”。

2.1.2地———自然要素之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即指地球表面所呈现出的各种各样高低起伏的地理形态。河南境内有平原、山地、丘陵、黄土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不同的地貌本身形成了各异的乡土景观外貌和空间格局,不同的地貌还影响到乡土民居建筑的类型、外观以及内部结构。整体来说,河南以平原为主,民居则多为合院式建筑,布局一般比较规整,院落大多为一进或多进,也有带侧院的,形成多重院落;豫北西邻陡峭的太行山南段东麓和王屋山南麓,依山就势,形成台阶式院落;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的豫西部分又以窑洞式民居建筑独具特色。此外,乡土建筑是人们适应当地地理环境生活的产物,当地的自然材料不同,居民建筑的形式也各异。比如,豫北山地聚落式乡土建筑,均就地取材,形成了明显地域特征的三个片区,即:济源山地地区以生土材料为基材的夯土墙坡屋顶民居片区;焦作修武山地地区夯土墙平屋顶民居片区;安阳林州山地地区石板岩式坡屋顶民居片区。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生土还是可降解的生态建筑材料。还有,不同地貌决定了人们不同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利用类型,水田、梯田就是不同地貌的产物。

2.1.3木———自然要素之乡土植物

河南省内植物资源丰富,使用乡土树种,不仅符合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还能够节约成本,更重要的是人们对乡土植物表达地域特征效果的认可。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乡土植物的广泛合理的运用本身就是乡土景观设计中一项重要的原则。以中原地区的郑州市为例,列举其城市中常用的乡土植物。

2.1.4水———自然要素之水

河南横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境内1500多条河流纵横交织,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条。河南整体上水资源丰富,农业发达,田间水渠四通八达。豫西的黄土高原、豫北部分太行山地由于缺水,在家家院落里有取水的水井和储水的水缸,或者用来收集雨水的水窖。由此可见,水资源的分布情况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也影响着乡土景观的外形特征和空间格局。对于水元素的提取丰富多彩,山间清泉、林间小溪、村口古井、水边湿地、田间洼地、河流堤岸等都可以成为以“水”元素为主题的乡土景观的临摹母本。

2.2人文环境元素的挖掘

从人文大环境来看,包括历史、名人、典故传说等方面的历史文化元素;包括乡村聚落、乡土民居、乡土生活小品、民间传统工艺等方面的物质文化要素;也包括民俗民风、图腾崇拜、地方方言、性格观念等方面的精神文化元素。中原地区(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历史悠久,拥有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对具有中原地域性的乡土景观元素进行提取、模仿、再生、创新,并应用在环境的营造中,无形中展现了中原经济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本着能够从乡土文化中提取造景要素的思路,本文将中原地域的文化归纳为农耕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以及戏曲文化。

3乡土景观元素在新型城镇环境中的表达与营造

由上文已知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乡土景观元素的丰富性,这些源自于当地乡土生活,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符号和元素,其表达手法和营建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和不拘一格的。在乡土景观营造过程中,通常将提取出的乡土元素通过陈列与集聚、引借与提炼、夸张与变异、融合与创新等手法,结合现代景观造景的特点,以建筑装饰、植物造景、雕塑小品、硬质铺装和实物展示等形式表达出来。在新型城镇环境中与人们生活朝夕相伴的主要有居住区、街道、公园、城市河流等绿地,不论哪种绿地形式,要做到能给人带来不同的空间体验与心理认知的乡土文化,它们都有着相同的基础和目标,即结合本土文化特征,营造出唤起乡风乡情的情景图式或记忆片断,追求一种“保留自然质朴的乡村风貌,营造物种生态和文化生态良性循环的人居环境”。以下试着从乡土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系统化地提出几点方法或注意事项:(1)最小限度地改变自然土地,营造顺应自然规律的景观;(2)灵活运用地域的历史性和时间的沉淀性,营造具有年代记忆的景观;(3)人性化空间尺度,设计有亲切感的人性化空间;(4)营造能够感受广阔感和深远感的场景;(5)以绿色和土为主体的柔和风景;(6)以当地材料为主体;(7)能够体验大地的丰收;(8)设置交流场所;(9)使用乡土树种,种植方式尽可能多样化;(10)丰富的水和植物使多样的生物可以生息。

4结论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中,乡土景观的设计与营造是人们传承历史文脉、保留场地记忆的一种途径。中原经济区气候多样,地貌丰富,植被繁多,历史底蕴深厚,对于乡土元素的挖掘和营造本文仅仅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方式做出了探索和总结,希望为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出点绵薄之力。

作者:郁敏 李海霞 王磊 单位: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科技大学

景观类论文:低影响导向下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论文

1低影响开发概述

传统的开发对生态系统最明显的影响就是对水循环的改变,开发过程中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减少了水向土壤深层的渗透,地下水体萎缩,溪流随之退化,同时增强了地表径流,在降水集中时期加大了城市内涝的风险。出于降低开发过程中水方面的影响,衍伸出一个专有名词“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低影响开发是一种雨洪管理策略,它的基本思路是通过有效的水文设计使城市开发区域的水文功能尽量接近开发之前的状况,模仿自然生态过程来管理雨水。自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环境总署推行的低环境影响开发技术逐步在美国得到应用和推广。之后在美国、英国、德国、新西兰及澳大利亚等发达地区发展迅速,很多城市都有利用低影响开发设计理念设计的雨洪控制利用工程。例如在北美,该技术强调在开发初期考虑如何保持整个自然循环的链条不被打断破坏,通过小型、易建及维护成本低的设施实现面源污染控制、维持环境生态及水土保持等多种功能。这项技术是作为土地利用规划的一部分,在新开发区实施的极为成功,在旧城区改造中也取得了显著效果。植被浅沟、生物滞留系统、雨水花园等低影响开发措施,在城市规划设计及建设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低影响开发技术在国内应用起步较晚,随着城市水资源短缺和雨洪灾害问题的严重,该研究逐渐成为热点。1998年国内首次开展针对雨水利用与污染控制的相关技术研究;2003年开始实施国家水专项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研究,LID技术是其中的核心部分;如今针对生物滞留系统、植被过滤带、人工湿地等多种源头或集中雨水控制与处理设施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与此同时,我国开展了多项示范工程,其中较为著名的工程有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上海世博园、上海虹桥机场、深圳市雨水综合利用示范项目等,这些对我国城市的雨水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总体而言,我国已有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目前仍主要局限于小规模应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实践旨在关注场地水文过程,通过场地设计手段模拟场地开发前的水文过程,减小人为开发对于场地的影响,其优势已在相关研究中体现,可以减少暴雨径流量并减轻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去除雨水中的氮、磷、重金属等污染物,中和酸雨,节省雨水回收成本,提高雨水利用率,减少雨水处理费用,降低城市降雨带来的环境污染。

2低影响设计的原则

在景观设计中实现降低对生态环境影响,我们需要做到维持原有地形,保留原生植被和大树,减量、循环、再生(reducing,recycling,reusing,简称3R)原则。低影响设计可以理解为旨在降低人为活动对场地或环境影响的设计。低影响开发策略可以作为低影响设计中重要的一部分,除了水文影响之外,从多角度考虑如何降低设计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应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在有限的空间和资源创造节约型园林,在兼顾植物景观的美化功能外,实现园林生态效益较大化,可以作为现代园林的特色之一。

(1)保留原有地形与肌理。

将土地现有的地形地貌与环境肌理作为设计的基础加以改造,既可以减少设计及施工成本,又可以减小对环境影响。2014年青岛世园会,就是结合园区山地地形,在原有地形地貌基础上合理配置景观,较大限度地保护利用自然资源,避免对周边山体进行破坏,使园区与自然相融而成、浑然一体,凸显山地世园会的景观特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保留原有植被与大树。

植物作为园林中具有生命特征的要素,需要更多的养护成本。原有的植被与大树已经适应了所在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在不需要过多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就能长势良好。移栽的植物,所需的移栽或维护成本极高,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护、补植等工作都需要投入人力和物力,同时也会对土壤等环境条件带来一定的改变。保留原生植被既节约开支又能保持原有植被生境以较大限度减小对土地的影响。

(3)“减量、循环、再生”(3R)原则。

3R原则强调了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同时也降低对环境的冲击。减量原则是从输入端考虑,由景观设计开始,要体现节约资源与能源的特点。循环原则是从过程考虑,强调能被多次反复利用。再生原则是从输出端考虑,将废弃物再次利用成资源。如在步行路中对石材或砖块等铺装采用非粘缝处理的设计,既可以在施工阶段减少粘缝材料的使用,体现减量原则;又能增加场地的透水性使植物可以利用雨水资源,以及在个别铺装块损毁时进行替换,体现循环原则;还能为今后整片铺装材料用于别处提供了可能,体现再生原则。

3低影响设计的路径

3.1植被浅沟(植被洼地)

植被浅沟被用于收集地表流动的雨水,是植被浅沟浅草覆盖的输水沟渠,它几乎与传统排水路径相同,差异就是其输送的雨水由地下转移至地表。如此设计可以使一部分雨水蒸发到空气中,一部分雨水渗透进入土壤补充地下水,另一部分通过植物的吸收过滤去除污染物。将植被浅沟引入公园,沿着公园主路两侧分布,并与花镜相结合,能承担排水作用的同时丰富生物多样性,功能与景观并存。美国波特兰NE Siskiyou绿色街道两侧雨水改造的代表性实例之一。在街道两侧种植带中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乡土植物,无需过多的养护管理成本,并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植物生长缓慢,植物之间外形或颜色上差异明显,多为常绿植物,一年四季都有观赏价值。同时,巧妙运用路缘石收集街道的雨水径流,使雨水汇集到植被浅沟之中再加以吸收、过滤和渗透。这个项目为城市雨水管理策略提供模型,并为居民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

3.2生物滞留区(下沉式绿地)

生物滞留区大多指能够收集并储存雨水径流的区域,一般低于地面,表层种植耐水湿、吸附能力较好的植物,下层为多孔隙渗透能力较好的有机覆盖层,通过植物截留和土壤滞留处理径流雨水,同时使雨水得到有效过滤。通过植物材料的过滤和吸收净化雨水,还通过截留雨水,减缓径流,使雨水缓慢渗入地下土壤以补充地下水,是一种有效处理雨水的方式。生物滞留区不仅可以吸收污染物,还能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获奖项目——万人工厂的停车场生态设计,将生物滞留区分布于停车场周围,起到雨水管理的作用。周围的停车场、屋顶雨水在场地内汇聚减缓径流速度、中和径流影响,维持了工厂周围脆弱的生态环境。同时这还是一片变化凹地,植物的选择上选取耐水湿及耐干旱的植物,雨季时形成湿地景观,旱季时则变为草地景观。该案例同样适宜应用在郊区和城市地区,体现了景观设计者对环境可持续性理念的实践。

3.3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生物滞留区的一种较小的形式,接收来自屋顶或其他不透水区域径流的浅洼地,并种植植物。雨水花园不是湿地,在非降雨间期它们几乎是干燥的。雨水花园可以由几个花坛逐级降低组成,上层过量雨水流向下一阶花坛,因此每一阶花坛需采用不同耐水湿特性的植物组合,在上阶花坛选择具有吸收作用的湿生或挺水植物,在下阶花坛选择适应干湿变化生境的耐水湿也耐干旱的植物。唐纳德溪水公园是雨水花园的典型案例,位于美国波特兰的繁华街区,原本是一块湿地,后发展成为工业用地进而成为废弃地,设计者用现代新技术重现过去湿地景观,以水和栖息地作为公园特色。公园充分利用基地地形由南至北逐步降低的特点,收集周边地表径流的雨水,由坡地高处到低处反映的是土壤含水量由低到高变化的过程,收集到的雨水经过不同植物过滤带的吸收和过滤,经净化得到的雨水被收集到坡地下方的水池中 。

3.4绿色屋顶

绿色屋顶是将植被层纳入到屋面系统里,由植物、种植土、过滤层、排水层、防水层等结构组成,在我国近几年呈快速发展趋势。绿色屋顶能通过减缓整个屋顶的径流速度,通过土壤及植物的储水来消减城市径流,并对建筑及周边地区起到降温增湿作用。绿色屋顶不仅可以净化和吸收雨水、减小屋面径流,有效调节建筑室内温度变化,还能增加城市绿量,创造城市新的绿色空间,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起到节约能源降低能耗的作用。绿色屋顶可以减少空调使用,研究还发现绿色屋顶可以有效降低室内温度,并且兼具美化环境的作用,可以创造出舒适的生活空间。在满足绿色屋顶结构负荷要求的条件下,应大力推行绿色屋顶。芝加哥市政厅“绿色屋顶”,坐落在美国芝加哥市的中心。面积将近两千平方米,于1999年由芝加哥市环保部门启动,由景观设计师、环境工程师、建筑师等设计人员通力合作完成。在原有屋顶上由下至上依次铺设支撑层、水蒸气控制层、隔热层、防水层、排水层及过滤膜,最上层是植被生长的土壤层。考虑到屋顶风大的特点,而且植物在生长季节可能承受一定程度的干旱,因此植物选择喜干、喜光,能够适应当地气候环境,抗风性强的乡土植物。实际效果证明,这座屋顶花园在降低温度、节能减排等方面发挥良好作用。

4结语

降低设计对环境的影响是景观设计的导向。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人类现代化文明进程的加快,既然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难以避免,对使用景观的方式将很大程度决定未来自然给我们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现代园林的生态价值会越来越重要,在某些情况下,生态意义会超过景观价值,对此,重要的途径就是保留原有地形与肌理、保留原有植被与大树、“减量、循环、再生”(3R)原则。采用一定的低影响开发技术模拟自然达到功能、美观与生态效益并存。将植被浅沟、生物滞留区与雨水花园融入城市绿地,能将园林绿地和排水工程的成本结合,恢复部分城市生态环境;将绿色屋顶应用到城市屋面系统之中,具有不占有城市稀缺土地资源的特点。以达到缓解城市内涝、改善生态环境、丰富绿地景观、增加人们游憩空间的多重效果。低影响开发技术能够同时满足人类发展需要、生态系统需求和美学价值的技术。景观设计中低影响设计原则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生态城市”的时代背景下具有重要实践价值。着眼于多层次制约环境冲击以求长远发展,它要求设计师在场地现状的基础上,熟练应用设计手法和植物材料,在展示优美景观同时解决生态功能需求,使功能元素具备良好的景观价值,是实现生态文明的价值体现。

作者:秦璐 刘青林 单位:中国农业大学观赏园艺与园林系